口腔卫生情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12:33

口腔卫生情况篇1

【关键词】老年人龋患情况;刷牙;相关性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616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367-02

目前我国已经步入老年社会,随着人们对口腔卫生的重视,老年人口腔卫生状况受到越来越多关注。为了解宁德市城乡老年人口腔健康和口腔卫生行为现状,以便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笔者于2011年4月至2012年11月参与了对宁德市65-74岁老年人口腔健康情况的调查。以便更好地为社区老年人口腔卫生保健及牙病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调查对象为65-74岁年龄组城乡常住人口。实足年龄计算以调查期为准。抽取宁德市3个县的城区和3个县的乡镇,共720人。

1.2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口腔健康调查基本方法》(第四版)[1]的调查方法和标准,并参照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进行改进[2]。发放调查问卷前详细说明填写的注意事项,填好后由调查人员检查后统一收回。

1.3质量控制口腔调查前由省牙防专家对骨干医生进行培训,使调查员对调查方案、调查方法和检查技术熟练掌握,并进行标准一致性试验,Kappa值均>0.7。在此基础上组成相对固定的调查小组。调查现场的检查条件一致,采用移动牙科检查椅、照明灯和Cpi探针;调查表回收后,对所有调查表进行审核,若发现缺项或可疑项目及时与调查对象进行核实补充,保证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1.4统计学处理数据录入专人负责,采用epi6软件进行双录入,双核查,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比较率,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

2结果

2.1随着口腔卫生知识的普及,部分老年人懂得了一些口腔卫生知识,但仍有许多人存在刷牙知识缺乏、饭后不漱口、很少使用牙线及正确使用牙签以及不知道定期检查的重要性等。本次调查结果显示65-74岁年龄组人群每天刷牙率为96.1%,其中每日刷牙一次占49.2%,每日刷牙两次及两次以上占46.9%;含氟牙膏使用率为54.7%;老年人患龋率为74.0%,龋均为11.16,见表1。

3讨论

3.1表1的结果显示含氟牙膏的使用对龋病的预防效果是积极的,宁德市城市老年人含氟牙膏使用率高优于乡镇老年人,且宁德市城市老年人龋均及患龋率均低于乡镇老年人。

3.2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刷牙率与老年人龋患情况呈负相关影响,如表1所示宁德市城市老年人刷牙情况优于乡镇老年人,且宁德市城市老年人龋均及患龋率低于乡镇老年人。

3.3刷牙是最基本的个人口腔保健行为,是控制牙菌斑、预防龋病的必要措施。表1示宁德市城市老年人每天刷牙两次及两次以上较每天刷一次者多,乡镇反之,而宁德市城市老年人龋均及患龋率低于乡镇老年人。由此可见每天刷牙次数对龋病的预防有直接的影响。因此,为达到预防老年性口腔疾病、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目的,首先要帮助这一人群树立正确的口腔卫生保健观念,指导他们建立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因此要加大口腔卫生宣教方面的工作,刷牙及含氟牙膏的普及以及正确刷牙方法的指导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口腔卫生情况篇2

关键词:7-9岁儿童口腔卫生卫生教育

1.引言

7-9岁儿童口腔处于替牙期,是龋病和口腔相关疾病高发时期,主要原因为:(1)第一恒磨牙萌出时间早,窝沟点隙深,易堆积食物残渣;靠近易患龋的第二乳磨牙,易菌斑堆积;(2)乳牙易磨耗,钙化度低,易龋坏;(3)替牙期乳恒牙排列错位,同时存在多个生理间隙易食物堆积;(4)该年龄段儿童喜甜食、黏软食物,自觉口腔卫生能力弱;(5)部分家长对于儿童口腔关注度不高,对牙齿保护意识淡薄。7-9岁儿童过早的龋坏并未及时充填会影响到患儿的咀嚼效率,导致消化和吸收低下,引起发育问题。7-9岁儿童学习掌握知识的能力比较强,良好的口腔知识对替牙期口腔卫生的维护起到重要作用,同时正确的口腔知识和方法也会让其终生受用。

本项目通过调查了解7-9岁儿童对于正确口腔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其平时的口腔习惯和行为,加强对于口腔知识的宣教,促成相关社会关注度的提高,通过宣教培养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使个人和社会终生受益[1]。

2.研究内容及方法

本项目以问卷形式对苏州市姑苏区部分7-9岁小学生的口腔卫生习惯及行为、饮食习惯和口腔卫生知识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总结[2],最终通过一定的形式反馈给相关部门,希望借此提高社会对儿童口腔的关注度,加大对儿童口腔知识的宣传力度,让儿童从小了解和掌握正确的口腔知识和方法,使个人和社会终生受益。本研究前期通过文献研究法,结合口腔专业知识,筛选基本且重要的口腔卫生行为习惯和口腔基础知识,罗列于问卷调查表中。中期通过项目组成员到学校的调查走访,实地口腔卫生讲解和宣教[3],收集并了解7-9岁儿童口腔卫生的特点。后期通过统计软件总结和分析儿童口腔卫生各方面的分布特点,从而全面、正确地掌握和了解相关信息,提出和阐述合理的观点。

3.调查结果

4.讨论

7-9岁儿童口腔内已有恒牙萌出,从本次调查结果可以得知大部分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会告诉孩子基本的口腔卫生知识,但针对一些细节和卫生注重程度的教育不够。

88.35%的儿童每天刷牙两次及以上,92.23%的儿童知道晚上睡前应该刷牙,其中有11.65%的儿童每天刷牙三次及以上,61.17%的家长会监督孩子刷牙。这说明大部分父母都清楚地认识到刷牙对于保护口腔卫生是一个必需的过程,孩子应该从小明白并且每天必须完成。

自从70年代可乐进入中国市场,这种甜中带苦的含气饮料便受广大孩子欢迎。但在这份调查统计中,有71.84%的孩子不喜欢喝碳酸饮料,另有74.76%的孩子不喝碳酸饮料,这可能与父母们的教育有很大关系。此外,86.41%的孩子清楚地知道吃甜食、喝碳酸饮料会导致蛀牙,这体现了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对口腔基本卫生知识的宣传较普遍,与重庆调查数据相符[4]。

但是,从这份调查统计中,我们可以发现不少值得重视的问题。88.35%的孩子认为牙齿的好坏是天生的,不用后天太过保护,89.32%的孩子表示家里使用牙签而非牙线。这两个问题反映出可能家长在自身口腔卫生知识不够的情况下导致对孩子的教育、宣传不够,而学校、卫生部门、政府在公益宣传的力度不够可能是导致这类问题发生的一大原因,由于家长自己不知道,因此无法教给孩子[5]。

另外,2014年高达58.26%的孩子因为牙疼、蛀牙、拔牙三大问题前往医院就诊,只有16.5%的儿童家长会带孩子做日常检查,和深圳市光明新区小学生口腔疾病及口腔卫生知识知晓情况调查的情况相似[6]。我们希望这份调查能给学校、家长及卫生部门一定的提示,在正确的刷牙方法、牙线的普及使用、含氟牙膏的了解及适当选用等方面加大普及宣传力度[7]。利用学校板报、社区宣传栏等针对儿童正确护牙方法在全国爱牙日、窝沟封闭日的机会向大众普及知识及其重要性[8]。关爱牙齿每一天。

参考文献:

[1]符筠,郭欣.北京市小学生口腔健康知识及行为[J].中国学校卫生,2013,1(34):9.

[2]李锦伍,韩晓兰.7-9岁儿童口腔疾病综合干预效果的讨论[J].吉林医学,2012,2(33):7927.

[3]冯惠芬,钟春仪,巢枫榕.从化市小学生口腔健康观念知晓率的性别差异[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2,5(28):246.

[4]柴召午,钟鸣,等.2012年重庆万州三峡库区7-9岁移民儿童第一恒磨牙龋病抽样调查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3(36):155.

[5]李香君,周志江,吴贤清.不同年龄儿童口腔健康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1,6(27):691.

[6]邰昌松,陈小良.深圳市光明新区小学生口腔疾病及口腔卫生知识知晓情况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2012,11(19):1664.

[7]杨凤云,张金凤.学龄前儿童口腔保健[J].中外医学研究,2011,1(9):102.

口腔卫生情况篇3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兰州市幼儿园的在园儿童和前来妇幼保健机构体检的入托前儿童,年龄3~6岁。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280份,收回有效问卷1214份。

问卷调查:使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内容分为两个部分,儿童的基本情况、日常表现及口腔不良习惯的表现部分,由儿童家长填写;口腔疾病的检查部分由口腔科主治医师先对被调查儿童进行口腔检查和询问,再根据检查结果按照临床症状分类分别填写相关记录。

统计分析:对所收集的资料采用SpSS13.0软件统计,运用X2检验和分析。

结果

口腔不良习惯状况:在被调查的儿童中,存在各种口腔不良习惯739例(60.9%),具有3项或3项以上口腔不良习惯的儿童为260例(21.4%)。在各个分项中,具有“托腮、脸贴桌面读写、偏侧睡眠等不良姿势”的儿童最多,有343例(28.3%);其次为“夜间或睡眠时磨牙”的儿童251例(20.6%);喜欢“咬文具、衣物或啃指甲”的儿童有230例(18.9%),排在第3位;其他口腔不良习惯从高到低依次为吮指221例(18.2%);口呼吸195例(16.1%);偏侧咀嚼173例(14.3%);咬唇160例(13.2%);吐舌120例(9.9%),下颌前伸102例(8.4%)。从口腔不良习惯的总体情况来看,4~5岁的儿童比3~4岁儿童严重(p

口腔疾病状况:本次被调查的学龄前儿童中,存在各类口腔疾病872例(71.8%)。各类口腔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的是龋病共438例(36.1%),具有3颗以上龋齿的儿童207例(17.1%),因龋缺失牙齿的儿童38例(3.1%);其次是乳尖牙磨耗不足402例(33.1%);排在第3位的是乳牙反颌,有254例(20.9%);其他口腔疾病的患病率依次为深覆颌127例(10.5%);上颌前突69例(5.7%);上牙弓发育不足42例(3.5%);颌面异常34例(2.8%);下颌前突16例(1.3%);开颌12例(1.0%);双颌前突3例(0.2%)。从口腔疾病的发病率看,女孩比男孩高(p

学龄前儿童口腔卫生状况:能够每天坚持刷牙的儿童977例(73.4%),从总体来看,男孩663例,每天刷牙527例(79.8%),女孩551例,每天刷牙449例(81.6%),女孩口腔卫生略好于男孩,但无统计学意义(p=0.652);城乡比较,城市儿童口腔卫生好于农村(p

家长对口腔保健的重视状况:共调查学龄前儿童家长1196例,认为“儿童口腔健康非常重要”的家长918例例(76.7%);认为儿童口腔不良习惯对儿童口腔健康非常重要的家长828例(69.2%);认为自己知道儿童口腔健康知识的家长94例(7.8%),认为知道一些但不全面的家长914例(76.4%);有37.5%的家长希望社区及医疗保健机构经常进行儿童口腔卫生及保健知识的宣传和培训,有58.1%的家长认为应当加强宣传,还有4.2%的家长认为无所谓。调查中城市家长及独生子女的家长比农村家长及非独生子女的家长更加注重儿童口腔保健,两者之间差异非常明显(p

社区宣传与服务情况:对社区或医疗机构是否在你所在的社区进行过幼儿口腔保健知识方面的宣传或培训的问题,有1%的家长认为经常,有17.8%家长认为有过,其余81%的家长认为从无。在社区宣传与服务方面,城乡社区并无明显差异(p=0.986)。

讨论

加强口腔保健知识的社区宣传,提高儿童口腔疾病的家庭防病意识:调查中大部分的家长都不了解儿童口腔疾病的预防知识,也不清楚儿童口腔不良习惯对口腔疾病的影响,所以并不懂怎样有效的预防口腔疾病并破除不良习惯。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应当积极联合社区及辖区幼儿园开展儿童口腔卫生保健知识的宣传活动,向广大居民普及儿童龋齿、错颌畸形等口腔疾病的预防知识,使广大居民认识到口腔不良习惯的危害,帮助家长们在宝宝发育的早期就预防和纠正吮指、吐舌、咬唇等口腔不良习惯的出现,从而降低口腔疾病的发生。

建立社区普查制度,降低儿童口腔疾病发病率: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的不断建立和实施,社区基本医疗保障日趋完善。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应当结合社区服务,定期开展社区、幼儿园及学校等口腔疾病高危人群的普查与保健,引导儿童形成健康的口腔卫生习惯,出现问题早发现、早阻断、早治疗,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重视社区培训,提高家长口腔保健的综合素质:儿童口腔疾病与口腔不良习惯密切相关,具有饮食不良习惯的儿童,还常常伴随着紧张、焦虑、抑郁、偏执、强迫、固执、自卑等心理问题。儿童心理发展不成熟,家长过于严厉的处罚或不当斥责,往往会加重其不良心理反应,出现对立情绪和抵触行为,造成饮食不良习惯反复出现,难以矫治[1]。所以,对待儿童的口腔疾病及饮食不良习惯问题,不但要积极矫治其不良习惯和行为,还要注意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和心理治疗[2],从而通过改善儿童的不良认知和情绪状态,提高儿童饮食不良行为的矫治效果。因此,社区医疗卫生机构还应当针对性地组织和开展口腔保健与心理卫生方面的讲座与培训,提高家长的综合素质,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促进儿童的心身健康和发展[3]。

参考文献

1马迪,张丽梅.儿童功能性厌食256例治疗及心理干预对比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08,35(32):5014.

口腔卫生情况篇4

开滦总医院河北省唐山市063000

【摘 要】目的:探讨强化口腔护理干预方法对重症昏迷患者口腔卫生状况、并发坠积性肺炎的影响。方法:将100例重症昏迷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口腔护理,干预组在常规口腔护理基础上进行强化护理,于患者转入后、转出前分别评估口腔卫生状况,并记录患者是否并发坠积性肺炎及其受监护天数、医疗费用。结果:强化口腔护理组患者的口腔卫生状况较干预前无明显变化,对照组的口腔护理状况于住院后下降,干预组的口腔卫生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坠积性肺炎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强化口腔护理可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减少坠积性肺炎的发生,使患者提早转入普通病房,降低医疗费用。

关键词重症监护病房;强化口腔护理;坠积性肺炎

坠积性肺炎是重症病房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病人的预后。重症昏迷病人由于不能自主进食,增加了口腔内细菌定植的机会,导致病原微生物异常增殖,而口腔内细菌的吸入,将直接导致坠积性肺炎的发生[1]。每天进行高质量的口腔护理是预防口腔并发症和坠积性肺炎的重要方法之一[2]。本研究主要探讨强化口腔护理在预防重症昏迷病人并发坠积性肺炎中的应用。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昏迷病人。入选标准:入我科时昏迷,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既往有口腔疾患、口腔出血、口腔手术者;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病人;因呼吸道疾病入我科室的患者。本研究100例昏迷患者中,男性70例,女性30例,年龄21~87岁(平均68.89岁)。将100例病人随机分为强化口腔护理干预组(实验组)和常规口腔护理组(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口腔一般状况经统计学检验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均在入监护室当天留取咽拭子培养,并观察口腔卫生状况(口臭、溃疡、牙菌斑)。于患者转出监护室当天再次留取咽拭子培养,记录口腔卫生状况,收集并记录坠积性肺炎的发生情况和住院期间的一般资料。

1.2方法

1.2.1常规口腔护理方法

根据我院重症护理常规,每天早晚对患者进行2次口腔护理。具体做法:用生理盐水棉球按照口腔护理常规进行,依次擦洗口唇、峡部、牙齿外面、内面、咬合面、舌面、硬腭、舌下。

1.2.2强化口腔护理干预方法

我们根据循证护理的原则,结合我科护理实践经验和昏迷病人的一般情况,制定如下护理计划:(1)用物准备:除备口腔护理常规用物外,另备5%碳酸氢钠溶液和纱布、截去针头的头皮针、20ml注射器;(2)误吸是昏迷患者并发坠积性肺炎的重要原因,在每次进行口腔护理前,使用听诊器听双肺呼吸音,必要时吸痰。如果病人处于浅昏迷状态,可以刺激上凹内气管,诱发咳嗽反射,无创性保持呼吸道通畅[3];(3)操作时由两名护士协同,患者床头抬高30度,头偏向一侧,一名护士使用20ml注射器抽吸生理盐水,套上截去针头的头皮针,从一侧嘴角注入口腔,另一名护士使用吸痰管从另一侧嘴角抽吸漱口液,如此反复抽吸,冲洗5次。在操作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病人有无出现误吸、呛咳等,并观察皮肤黏膜有无发绀,呼吸和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如果病人出现误吸,应立即停止操作,通知医生;(4)冲洗之后进行常规口腔护理,用生理盐水棉球按照口腔护理常规进行。之后再用弯钳夹取5%碳酸氢钠浸湿的纱布对硬腭、舌面、舌下、峡部、牙齿表面作进一步擦拭,特别注意有牙菌斑的部位[4]。进行口腔护理后,应检查口腔内有无棉球,纱布遗留,特别注意棉球和纱布不应过湿,以免引起患者呛咳。强化口腔护理方法每日3次;(5)昏迷患者常张口呼吸,导致口腔内干燥,对张口呼吸的患者使用单层生理盐水纱布覆盖口腔,纱布干燥后及时浸湿,每4h更换一次,以湿化吸入的空气,预防口腔感染[5]。

1.3统计学方法

对两组患者的一般状况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强化口腔护理前后的口腔卫生状况,以及两组患者坠积性肺炎的发生率,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口腔卫生状况比较(表1):两组患者的口腔卫生状况干预前差异无显著意义,干预后实验组的口腔卫生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253),实验组干预前后的口腔护理状况差异不大(p>0.05),对照组患者的口腔卫生状况在住院期间有所下降(p<0.05)。

干预组患者的坠积性肺炎发生例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即干预组的坠积性肺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强化口腔护理干预后,干预组的口腔卫生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坠积性肺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重症病房入住时间及日平均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说明强化口腔护理干预方法值得在重症病房推广。

参考文献

[1]黄庆萍,邹丹,郑玉玲,杨凤玲.抽吸型口腔护理法在经口气管插管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0):100-101.

[2]纪彩娜,王高洁,张敏.重症机械通气患者口腔护理临床效果的研究[J].

青岛医药卫生,2014,46(4):306-308.

[3]王秋芳.碳酸氢钠溶液在重症患者口腔护理的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290.

口腔卫生情况篇5

【关键词】口腔卫生;健康知识,态度,实践;对比研究;学生,医科

【中图分类号】R179R780.1B84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817(2011)09-1042-04

wHo将龋齿和肿瘤、心血管疾病并列为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三大常见病,牙周疾病更是造成成人失牙的主要原因。学生时期是口腔疾病发病的高峰时期,也是健康观念与行为的形成期,健康教育可促使学生获得口腔保健知识,建立口腔健康新观念,从而提高学生自我保健能力,预防口腔疾病发生,为保持终生的口腔健康打下牢固的基础。为了解大学生口腔卫生状况及口腔卫生知识、态度、行为情况,为学生在校期间针对性地开展口腔常见疾病的防治工作准备基础资料,从而制定较为系统、因人而异的口腔健康教育计划,全面提高在校学生口腔健康水平。笔者分别在2004年和2008年组织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部分医务人员为安徽医科大学新人学的528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采取整群抽样法,抽取安徽医科大学2004年9月新入学的学生2557名,年龄为16~25岁,平均(18.88±2.73)岁。其中男生1370名,女生1187名;农村学生1433名,城镇学生500名,城市学生624名。2008年9月新入学的学生2723名,年龄16~26岁,平均(18.69±1.15)岁。其中男生1333名,女生1390名;农村学生1828名,城镇学生426名,城市学生469名。

1.2方法问卷设计参考第2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案18岁组口腔调查问卷并进行调整与修改。调查内容包括被调查者的一般情况、口腔卫生知识、口腔卫生态度、口腔卫生行为。参加调查人员4名,均为附属口腔医院专业技能水平较高的执业医师。调查前经过调查方案学习与培训。口腔调查问卷当场发放、填写、检查、回收。

1.3统计方法采用epiData3.02软件建立数据库,各项数据由专人负责输入,调查数据输入采取双录入方法。所有数据经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口腔卫生知识

医科大学新生在含糖饮料对牙齿有危害、吃甜食易患龋齿、牙齿健康与保护有关、口腔疾病对全身健康有危害、牙龈炎时刷牙出血知识正确回答率均在90%以上,对于刷牙可以预防牙病、氟化物可以防龋、每年应进行口腔检查及定期进行口腔检查认知正确率在80%~90%之间,而对于漱口并非是保护牙齿清洁最有效的方法、牙菌斑是龋齿的发病原因、牙周疾病会造成牙齿脱落的正确回答率分别为65.3%,65.1%和70.9%,对于牙齿不好的危害、龋齿发病原因及刷牙出血原因的正确率分别为52.6%,55.6%和49.7%,知道窝沟封闭可以预防龋齿的学生只有36.0%。

对2004年及2008年医科大学新生的口腔卫生知识正确率进行X2检验,结果显示,在对于含糖饮料对牙齿有危害、刷牙可以预防牙病、氟化物可以防龋、牙周疾病会造成牙齿脱落及龋齿的发病原因的认识上,2008年的正确率有所下降;而在对于漱口并非是保护牙齿清洁最有效的方法、牙齿健康与保护有关、要定期去看牙医及牙齿不好的危害的认识上,2008年则有提高。男生在刷牙可以预防牙病及氟化物可以预防龋齿的正确回答率高于女生,女生在漱口并非是保护牙齿清洁的最有效方法、要定期进行口腔检查、牙齿不好的危害、龋齿的发病原因及刷牙出血的原因方面正确率高于男生(p值均

2.2口腔卫生态度对医科大学新生口腔卫生态度进行分析发现,43.3%和51.7%的医科大学新生分别认为药物牙膏和含氟牙膏预防龋齿最好;39.4%和59.6%的学生分别认为早晨和晚上刷牙最好;认为每天应该刷牙2次和3次的学生分别为79.3%和16.2%;60.8%的学生认为发现龋齿应该立即就诊。而1.3%的学生认为可以不予理睬;不去医院检查口腔问题中36.7%是因为认为口腔问题不是严重疾病;而因为经费问题和时间问题的分别是17.8%和45.6%;有25.8%,66.4%和7.8%的学生分别从媒体、书本及专业口腔健康教育中获得口腔保健知识。

2004年与2008年相比,除在选择何种牙刷最好的几种态度分布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之外,其他口腔卫生态度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3口腔卫生行为

每天早晚都刷牙及餐后刷牙的学生分别为63.7%和3.4%;8.4%的学生每次刷牙时间在3min以上:74.4%的学生横刷和竖刷结合;35.5%的学生选择在2个月以内更换牙刷;92.2%的学生餐后漱口;68.7%的学生睡前进食;42.7%学生使用小头软毛牙刷;使用药物牙膏、含氟牙膏、药物加含氟牙膏的学生分别为9.2%,25.2%和19.8%;选择牙签和牙线的学生分别为17.1%和2.1%;24.2%学生偶尔进行口腔检查且2.5%学生定期进行口腔检查;47.0%的学生接受过1~2次口腔健康教育。

2004年与2008年相比,除刷牙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之外,其他口腔卫生行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更换牙刷频率、睡前进食、牙膏选择、定期口腔检查、牙痛对策及接受过专业口腔健康教育行为方面在不同生源地之间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3 讨论

1970年wHo提出,口腔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使人们认识并能终身保持口腔健康,是以教育的手段促使人们主动采取有利于口腔健康行为,如通过有效的口腔健康教育计划或教育活动调动人们的积极性,通过行为矫正、口腔健康咨询、健康信息传播等,以达到口腔健康行为的目的。目前,我国人口龋齿患病率和牙周疾病患病率维持在较高水平,青少年口腔卫生习惯正确率较低。《中国口腔卫生保健工作规划》(2004-2010年)中提出,到2010年中小学生口腔保健知晓率农村达到70%,城市达到90%;有效刷牙率农村达到60%,城市达到80%。而学校口腔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口腔健康水平的有效措施,也是完成我国2010年口腔保健目标规划的必要保证。

3.1医科大学新生口腔卫生知识误区和盲区研究发现,大学生口腔健康知识的掌握与健康行为存在不均衡现象,对口腔保健知识存在盲区及误区。如何将预防龋齿和牙周疾病的正确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提高大学生口腔健康水平,是当前工作的重点。医科大学新生健康知识及健康行为正确率较高,但健康的口腔卫生习惯比例较低。姜刚勇等研究发现,虽然医学生健康知识掌握较好,但实践率较低,健康行为与健康知识差距最为显著。本研究发现,大多数学生口腔健康知识的获得多来自于书本,只有7.8%的学生从专业口腔健康教育获取。有2.5%的学生选择定期进行口腔检查,与张颖等研究结果相似。医科大学新生对口腔健康的一般性知识知晓率较高,对专业性知识了解有限。马晓伟等发现,34.0%的大学生不知道什么是牙结石,48.0%大学生不知道什么是洁牙。刘忠民等调查显示,有69.2%的学生认为吃甜食会危害牙齿。牙线是清除邻面菌斑的工具,但仅20.0%的医学生会偶尔使用牙线,可见牙线使用的普及程度较低。

口腔卫生情况篇6

关键词:口腔保健;妊娠期;妊娠期龈炎

妊娠期患者为口腔卫生保健工作者提出了一系列独特的管理问题。临床医师有责任为妊娠母亲提供安全有效的护理,有些母亲口腔状况的改变,可能是妊娠期一系列生理改变的结果,这些改变需要引起口腔医师关注。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不仅内分泌等多个系统发生生理变化,同时还会伴有口腔状态的改变,如发生妊娠期龈炎、妊娠期龈瘤等。临床口腔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选择合理的治疗时机是必要的。我院近年来对妊娠期妇女的口腔保健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临床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2005年1月-2010年1月妊娠期不超过三个月,妊娠后初次因口腔疾病来院就诊,无糖尿病、心血管病、甲亢等系统性疾病的患者30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人,组一(接受口腔保健宣教且进行必要的牙周治疗),408颗牙。组二(接受口腔保健宣教,但因患者拒绝做牙周基础治疗,故未进行牙周治疗),412颗牙。

1.2方法两组均在初诊时检查并记录口腔情况,包括牙周情况指标:菌斑指数(pLi)分4级、牙龈指数(Gi)分4级。组1,组2初次检查后接受口腔保健宣教,宣教内容包括:(1)牙龈炎、牙周炎的病因和临床表现。(2)了解妊娠期及哺乳期易患口腔疾病的种类、原因及危害。(3)如何防治妊娠期龈炎并指导刷牙的正确方法。组1根据孕妇的自身情况,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并进行牙周基础治疗。组2在初诊检查后接受口腔保健宣教,宣教内容同组1,但患者未接受做牙周基础治疗。初诊后五个月复查口腔并记录菌斑指数、牙龈指数。

1.3统计学处理所得资料用SpSS10.0统计,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初诊时组1与组2相比,菌斑指数(pLi)、牙龈指数(G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前复查两组比较,菌斑指数(pLi)、牙龈指数(G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1-2。

注:初诊时两组比较p>0.05,复诊时两组比较p<0.001。

3.讨论

妊娠期妇女易患妊娠期龈炎,广泛的牙龈炎症是妊娠期龈炎最常见的口腔并发症,而妊娠期妇女患有妊娠期龈炎的高达25%以上,虽然妊娠期和哺乳期的妇女均可患,但妊娠2-8个月期间最容易发生。妊娠期龈炎最常影响的是前牙边缘龈和牙间乳头,典型的表现是水肿、点彩消失、牙龈色红和出血倾向。较少见附着丧失和牙周袋深度增加。口腔卫生不佳造成的菌斑堆积与炎症发生有关,而加重菌斑堆积的因素是孕激素、雌激素和前列腺素的合成增加。这些生物活性因子改变了牙龈的血供,不利于细胞免疫功能的发挥,抑制胶原合成,改变龈下菌丛【1】。offenbacher于1996年首次报道,妊娠期妇女患有严重牙周炎发生早产低体重儿的风险比牙周健康产妇高7.5倍;口腔检查中发现牙周附着丧失的早产孕妇较健康孕妇发生率多。因此,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应加强对孕产妇的口腔卫生宣教,妊娠期前后应进行口腔卫生宣教、牙周检查、治疗及维护,以减少不良妊娠的发生,提高人口优生率。

在妊娠的早期就应该开始对患者进行教育。由于牙科疾病并非直接由妊娠导致的,而是由于生理和行为的改变使已经存在的牙科疾病加重。由于妊娠者易患龈炎,而注重保持良好口腔卫生、掌握口腔健康常识的人,可使患龈炎的风险降低。因此,旨在获得良好口腔卫生的预防措施应该尽早开展和实施【2】。

防治妊娠期龈炎的基础和前提是有效的控制牙菌斑,有效的控制牙菌斑与进行正确的日常口腔维护息息相关,故妊娠期妇女与医生达成共识共同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如果妊娠期妇女对口腔卫生不重视,医生常规治疗后不能进行正确的日常口腔维护,即使医生进行规范的治疗,也难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这就要求口腔医生不断加强对的口腔卫生宣教。本研究选取pLi和Gi指数作为口腔卫生状况和牙龈状况客观诊断标准,初诊时两组的口腔pLi和Gi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患者的选择符合统计学随机原则;5个月后复诊两组患者的pLi和Gi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表1、表2可以看出,即使组2未做牙周基础治疗,但经过口腔卫生宣教患者的pLi和Gi指数有所下降,口腔卫生有所改善。这说明妊娠初期的口腔卫生宣教及合理的牙周基础治疗是防治妊娠期龈炎的有效方法。

综上所述,由于口腔卫生与保健和孕妇及新生儿的健康息息相关,要求临床口腔医生对妊娠期口腔卫生宣教及恰当的口腔干预应作为日常工作开展。防治妊娠期龈炎最有效的方法是孕前、孕中进行口腔保健宣教及牙周基础治疗。建议广大孕产妇重视孕前、孕中、产后的口腔保健,定期检查与防治,特别是孕前的口腔保健宣教及牙周基础治疗作为防治的重点,尽量减少妇女妊娠及哺乳期口腔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口腔卫生情况篇7

妊娠期是妇女一生中的重要阶段,也是维护口腔健康的重要时期。孕妇的口腔健康不仅关系到妇女一生的口腔健康状况,更直接影响婴幼儿的生长发育。

造成口腔内环境不洁的原因是:妊娠期由于内分泌的改变,可改变组织反应,若有食物嵌塞和不良修复体的存在,不注意口腔卫生,口腔软组织容易发生炎症,易患妊娠期牙龈炎;由于妊娠和妊娠性呕吐等影响,使口腔经常处于酸性状态,使唾液酸碱度(pH值)稍有下降,容易引起牙腭侧面酸蚀与脱矿,使孕妇易患龋病,孕前已有龋病者在孕后龋病可加重;妊娠期的妇女因生活规律改变,又需要补充足够的营养以保证自身和胎儿的需求,饮食的摄取次数和数量均有增加,以及偏食等,且常忽略口腔卫生保健,容易患妊娠期牙龈炎,孕前已患牙龈炎者,牙龈炎症状可加重。而严重牙周病将直接导致或可能导致胎儿早产、低体重儿和脑部先天缺陷儿出生。因为处于妊娠期,体力下降,身体活动减少,日常生活不规则而放松口腔卫生;妊娠早期与后期,由于存在流产或早产的危险,而失去及时进行口腔疾病治疗的机会,使病情加重,口腔卫生状况更差。有吸烟嗜好的孕妇,牙龈炎的情况一般较重,甚至可出现牙周袋,导致牙齿松动,更易加重牙龈的炎症。而母亲的健康状况、情绪好坏、营养补充都将直接影响胎儿发育。因此对妊娠期妇女口腔保健有以下几点:

孕前期、孕期口腔检查与必要的口腔治疗

由于孕期口腔治疗的安全期很短,因而孕前应该到医院进行全面的口腔检查和保健治疗,以恢复口腔健康。妊娠期前3个月为易发生流产的时期,要避免放射线照射,口腔治疗一般仅处理急症,妊娠4~6个月是治疗口腔疾病的适宜时期,妊娠后3个月则应避免全身麻醉。

妊娠期龋病和牙龈炎的预防和治疗

1.坚持早晚刷牙,饭后漱口。

2.为预防妊娠期龈炎,定期使用牙线清洁邻面牙菌斑。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

3.妊娠期的妇女因口腔局部敏感,刷牙易引起呕吐,要选用刷头小,刷毛软,磨毛的保健牙刷。

4.选用含氟牙膏刷牙,预防龋病。

5.注意平衡膳食,选择有利于身体健康和非致龋性食物,少吃甜食,减少零食。

爱护牙齿要从孕妇做起。妊娠期的口腔保健不仅关系到孕妇自身的健康,还影响到胎儿的健康和发育,为了您和您的小宝宝的身体和口腔健康,请您重视孕期保健。

孕妇的健康行为对胎儿的影响

1.妊娠期妇女要摄取足够的营养,营养是人体身心健康的物质基础,孕妇的营养状况直接关系到胎儿生长发育,除蛋白质、脂肪、糖类外,矿物质中的钙、磷、铁等微量元素与各种维生素也特别重要。孕妇营养不良将导致胎儿营养不良,影响其体格、大脑和智力的发育,也使口腔组织发生改变。如牙钙化不全、错颌畸形、唇裂或腭裂等。

2.孕妇吸烟和被动吸烟,除了有害全身健康外(包括口腔健康),还会使胎儿发育畸形。

口腔卫生情况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本院口腔科的92例进行口腔检查儿童。纳入标准:年龄3~10岁;首次进行口腔卫生检查;既往无口腔卫生健康教育史。排除标准:存在牙齿缺损;合并全身系统疾病;合并精神疾病;存在认知障碍。儿童及其监护人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自愿参与研究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46例。对照组男24例,女22例;年龄3~9岁,平均年龄(5.17±1.28)岁。干预组男25例,女21例;年龄3~10岁,平均年龄(5.24±1.5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儿童给予口腔保健的常规健康教育,调查儿童口腔清洁及牙齿保健情况、指导儿童正确刷牙、指导儿童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与生活习惯等,每2个月进行1次。干预组儿童给予口腔保健的综合健康教育,采用健康教育手册、多媒体视频与图片、宣传讲座进行健康宣教,向儿童发放以生动趣味图画为主的健康教育手册,手册内容包括合理刷牙次数、正确刷牙姿势、不良口腔习惯及其危害等内容,向家长发放相关健康教育手册,纠正家长如龋齿无需治疗的错误的口腔保健观念,指导家长正确刷牙方式、日常口腔护理内容、限制儿童吃糖果及其他零食等;通过生动形象的动画片向儿童及家长宣传局部用氟的好处、沟窝封闭的重要性,鼓励儿童积极提问,耐心、详细地解答儿童与家长的疑问;介绍儿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不良口腔习惯,增强儿童与家长建立防龋齿意识,加强家长对儿童口腔保健的监督;介绍儿童常见不良饮食习惯,强调纠正不良饮食习惯的重要性,向儿童与家长推荐健康合理的饮食方案,叮嘱家长严格控制儿童饮食,避免进食过多甜食、酸性食物;强调定期进行口腔检查的重要性,叮嘱家长定期带儿童来院检查,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口腔保健习惯;健康教育每2个月进行1次,每次教育2h以上,针对个别儿童与家长进行一对一健康教育。两组均干预6个月。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刷牙情况(正确刷牙姿势、刷牙时间、每日刷牙次数≥2次)、不良口腔行为(睡前含奶嘴、咬手指、舔唇、吃东西后不漱口)、龋齿与牙龈炎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刷牙情况比较

干预后,干预组保持正确刷牙姿势比例73.91%、每日刷牙次数≥2次比例69.57%均高于对照组的43.48%、39.13%,刷牙时间(2.96±0.42)min长于对照组的(1.78±0.36)min,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干预前后不良口腔行为比较

干预前,两组睡前含奶嘴、咬手指、舔唇、吃东西后不漱口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含奶嘴、咬手指、舔唇、吃东西后不漱口发生率均低于干预前,且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含奶嘴、咬手指、舔唇、吃东西后不漱口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龋齿与牙龈炎发生情况比较

干预前,两组龋齿与牙龈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龋齿与牙龈炎发生率分别为4.35%、2.17%,均低于干预前的21.74%、13.04%,且低于对照组的17.39%、13.0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龋齿与牙龈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口腔卫生情况篇9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龋齿;口腔卫生习惯;口腔卫生知识知晓率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龋齿列为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的三大常见病,龋病不仅引起疼痛乳牙早失影响咀嚼效率,导致乳牙牙列缺损恒牙异位萌出,造成颌面部发育异常,而且影响情绪和食欲,破坏消化吸收功能,甚至引起牙源性感染,诱发肾炎、心内膜炎、虹膜睫状体炎等全身疾病[1]。为了解安顺市学龄前儿童患龋情况,对我市17家幼儿园在园儿童进行口腔检查,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为完善儿童保健三级网络提供资料。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安顺市17所幼儿园3~6岁4383名学龄前儿童进行口腔检查,对同行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答卷4383份。

1.2方法

1.2.1口腔检查由儿保科医师按照《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案》[2]进行。室外自然光线下,利用口镜及探针通过视诊结合探诊的方式进行乳切牙、乳磨牙全面的检查和分析。龋病的诊断标准为:牙窝沟间隙或光滑面有明显龋洞或明显釉质下破坏,或明确的可探及软化洞底或洞壁的破损,已填充的龋齿按龋齿记录缺损不记,检查结果登记在儿童保健本口腔专栏中。

1.2.2调查问卷由儿保科医师对每个受检儿童分发问卷,随行家长填写,内容包括儿童姓名、性别、年龄、住址、与看护人关系、饮食习惯、口腔卫生习惯、口腔卫生知识知晓率等情况。

1.3统计学方法搜集整理相关数据,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导入整理及分析,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性别儿童龋齿发病率的情况此次调查的患龋儿童共870例(占19.80%),其中男童2357例(占53.78%),患龋人数为471例,患龋率为19.98%;女童2026例(占46.22%),患龋人数为399例,患龋率为19.69%。不同性别儿童龋齿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年龄对儿童龋齿发病率的影响3~4岁儿童龋齿发生人数为75例(占7.43%),4~5岁儿童龋齿发生人数为181例(占14.90%),5~6岁儿童龋齿发生人数为282例(占25.47%),6岁以上儿童龋齿发生人数为332例(占31.56%)。可见5~6岁龋齿发病率达到高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看护人对儿童龋齿发病率的影响看护人为父母的儿童患龋人数为453例(占15.91%),看护人为老人或其他的儿童患龋人数为417例(占27.19%)。由父母带养的儿童患龋率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居住地对儿童龋齿发病率的影响居住于城市中儿童患龋人数为252例(占13.58%),居住于城中村儿童患龋人数为273例(占20.28%),居住于农村儿童患龋人数为345例(占29.21%)。城市儿童患龋率明显低于城中村,城中村儿童患龋率明显低于农村,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安顺市17所幼儿园龋齿调查现状安顺市学龄前儿童龋齿患病率为19.8%,低于全国调查城市乳牙患龋率79.53%[3]。儿童乳牙龋齿发病率与性别关系不大;儿童龋齿发病率地区差异存在,城市低于城中村,城中村又低于农村,这与当地风俗习惯、带养方式等相关;儿童龋齿患病率3岁组最低,6岁组最高与报道一致,这与儿童此阶段开始喜食零食甜食饮料、挑食偏食、不能有效刷牙等相关。

参考文献:

口腔卫生情况篇10

【关键词】口腔疾病的种类;治疗;预防;宣传;保健

【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068-02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口腔疾病的认识越来越多,口腔疾病以发病率高、患病人群广、大众化为特点,成为世界上最为多发的一种疾病。其中牙病的发病率尤其显著,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继肿瘤、心脑血管发病率之后的第三位.口腔疾病是全世界范围内的大众型多发疾病,而中国面临的情况更为糟糕,发病率竟高达七成,中国早已被列入世界口腔疾病的高发国行列。

我国最常见的口腔疾病包括:口腔溃疡、龋齿,牙周病。龋病和牙周病是危害人群口腔健康的两大疾病,口腔保健意识较差、缺乏口腔保健常识直接影响到人群的口腔健康行为,从而导致到龋病和牙周病的发病率居高不下。

1口腔溃疡常见的临床症状及治疗愈后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是口腔黏膜最常见的溃疡类疾病,为孤立的、圆形或椭圆形的浅表性溃疡,具有周期长、复发性、自限性的特点。①好发于唇、颊、舌及软硬腭等黏膜处。病因多认为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现在虽然原因不明,有各种可能因素引起,但此病有自愈性,轻者病程约7~10天,重者月余甚至数月。局部以消炎、止痛,防止继发感染,促进愈合为主;全身对因治疗、减少复发。愈合后应继续巩固治疗及调护,易食清淡及富含维生素较多的饮食,少食辛辣油腻食品,控制复发。

2龋病的病因及治疗

2.1龋病是在以细菌为主的多因素的影响下,牙体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其主要发病机制是由于菌斑下的致龋菌在代谢过程中产酸,造成局部微环境的pH值下降,导致局部硬组织脱矿,羟磷灰石晶体溶解破坏,无极钙、磷移除所致。②早期龋坏部分表现为透明度下降,呈白垩色,随之有色素沉积,呈褐色或棕褐色斑点,脱矿后牙齿的硬度明显降低,探针时会有粗糙感。

2.2早期龋临床可通过去腐净后行充填治疗,效果非常好;洞面大而深但未暴露牙髓者也可通过保护牙髓或垫底后行充填治疗,治疗后定期复查,如不适应及时复诊,愈后效果也较佳。

2.3牙齿楔状缺损也是社区口腔科中常见的疾病,它属于牙体硬组织疾病的一种,牙体组织受机械、物理、化学或者综合刺激作用下造成的慢性损伤,可能有牙本质敏感的症状,也可继续发展形成龋齿、牙髓炎、根尖炎、牙髓坏死、牙冠从牙颈部处折断。缺损小、无症状时去除局部机械因素可不予以处理,缺损较大者可复合树脂充填治疗,缺损大而深伴有敏感症状者应先垫底再进行充填。如已发展为牙髓炎或根尖炎时应行牙髓治疗和根管治疗术;对牙冠折断者应根据剩余压根情况拟定治疗计划。

2.4临床早期龋患者自身很难发现,在社区工作中,口腔科的患者有八成以上是因牙齿疼痛而难以忍受才前来就诊的,这时龋齿就已经变成牙髓或根尖发炎的疾病了,再进行简单的去腐充填治疗已经不能解决问题了,只能去除发炎的牙髓做根管治疗,后期根据情况还要做修复治疗。这就要求社区口腔科大夫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宣传,患者配合大夫做到对龋病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降低龋病的患病率。

3牙周病

3.1牙周病是人类最普遍的疾病之一,调查资料显示儿童和青少年牙龈炎的患病率可到达70%~90%到青春期达高峰;而牙周炎从35岁开始发生,随着年龄的增加,患病率也增加,切病情渐加重,到40~50岁时到高峰。牙周病晚期可致牙松动、脱落,并影响消化功能,引起胃肠道疾患,直接影响患者身体健康。由于牙周病也是导致牙丧失的主要原因,因此,口腔医生必须遵循世界卫生组织(1984)提出的“牙齿无洞,无疼痛,牙龈部流血”健康人的原则,进行宣传教育,是人们了解防牙周组织病的重要性,提高群体的口腔健康水平和自我保健意识。③其中牙周病主要指牙龈炎和牙周炎,是常见的感染性口腔疾病。

3.2牙龈炎主要发生于青春期少年,菌斑可引起的牙周疾病,与青春期内分泌变化有关。青春期正处于混合牙列时期,因牙列排列不齐以及口呼吸等习惯,口内会滞留大量的菌斑微生物,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易坚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导致青少年龈炎的发病率也大大增加。

3.3慢性牙周炎是一种不可逆的疾病,有菌斑引起,其特点是有牙周袋的形成,附着丧失,牙龈退缩,牙槽骨吸收,牙齿松动。不可逆,指的是退缩的牙龈、吸收的牙槽骨不会再长回来,只能通过复查和复治控制病情在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

3.4牙周疾病在进行口腔卫生指导的同时,应给予临床龈上洁治术,牙周炎患者还应配合龈下刮治术和跟面平整术等基础治疗,彻底去除菌斑和牙石,局部龈袋冲洗、袋内上药和含漱剂漱口。青春期龈炎经治疗一般可痊愈,后期应定期做牙周检查即可;牙周炎患者治疗后,牙周环境也会明显改善,停止疾病的发展,恢复牙周组织的形态和功能,也应定期检查,防止复发。

在日常社区工作中,很多患者对于义齿修复还有很多问题。首先大多数患者来就诊时来就诊时已经是牙周炎晚期的病人了,牙齿三度松动,以现在的医疗技术是恢复不到以前健康的牙周状况了,这样的牙齿临床医生是建议患者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拔除的,但是拔牙后需要三个月的时间去恢复牙槽骨才能再做修复治疗,但对于美观要求较高的患者,有一种义齿可以在病人牙齿拔出后立即带上,可保持面部外形、语言和咀嚼功能。这种义齿称为即可义齿,也可称为过渡性义齿。

即刻义齿是在病人患牙拔除前就预先做好,牙齿拔除后应立即戴入的一种义齿。全部牙缺失或部分牙缺失的病人,均可制作即刻义齿。即刻义齿属于一种暂时性义齿,待拔牙创口完全愈合、牙槽骨的吸收和改建基本稳定后,常需要重作。因工作需要的病人,如教师、演员、外事工作者或因工作需要而不能缺失前牙等。④它的优点是可以止血、保护伤口、减轻病人疼痛、促进伤口的愈合,减缓牙槽嵴的吸收,因拔牙后立即戴入义齿,恢复了生理刺激,防止废用性萎缩和舌体扩大。这种义齿价格也比较便宜,适合拔完牙后立即修复。待牙槽骨吸收稳定后再选择重新修复。

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要加大对孕妇口腔保健的宣传。妊娠期的妇女是维护口腔健康的重要时期,因生活规律改变,进食次数增多,所以会经常忽略对口腔的卫生保健。由于妊娠期女性激素水平升高,而使原有牙龈炎症加重或形成妊娠期牙龈炎,造成牙龈呈鲜红或紫红色,显著的炎性肿胀、肥大,有龈袋形成,轻探之易出血。

孕前口腔检查也是十分重要的,如发现有龋坏应及时治疗,若未及时治疗龋坏会越发展越深,深及牙髓时牙齿会疼痛难忍,再治疗时可能就会局麻下开髓才能解除痛苦,然而妊娠期局麻可能会影响胎儿的健康,可能会造成胎儿的畸形;

如口腔中有残根或智齿也可引起疼痛,需拔出时必须也要局麻下,局麻术中可能会引起流产或早产。

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健康宣教口腔知识的宣传指导下,孕妇应提高自我口腔保健意识,掌握正确的口腔保健方法,尽量彻底清除牙菌斑,保持口腔处于清洁卫生状态;定期检查口腔状况,避免照射X线和拍摄X线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谨慎用药。

老年患者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口腔科中占了很大一部分,口腔治疗可能引起患者的心率和血压的变化,对于安全问题应给予重视。老年人修复时应尽量利用余留牙,增加义齿的支持和提高咀嚼效率。尽量保留条件较好的残根,经过根管治疗后可制作帽状冠、套筒冠以增加义齿固位。余留牙齿条件差,增加了修复治疗的难度;老年人较多的食物嵌塞症状给义齿的设计和制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老年人应该给予特殊照顾,老年人常伴有吞咽障碍,易发生误吞,要求口腔科大夫操作时要特别注意安全。

居民对于牙菌斑了解甚少,对于龋齿的原因和如何预防龋齿及如何有效去除牙菌斑的知晓率较低,只有氟化物防龋是无害的知晓率较高。⑤居民对于口腔疾病认识主要还是要社区服务机构的大力宣传,组织体检,总结分析体检报告,加强口腔防治和检查。向患者宣传口腔卫生的重要性,示教正确的刷牙方法,不断清除牙菌斑,预防龋病,牙周病的效果。社区医护人员要坚信可以控制菌斑,预防牙病,向患者宣传教育,要正面鼓励患者并积极与社区居委会配合,组织开展预防口腔疾病健康大课堂活动。

消除菌斑的方法:

(1)最常用而有效的消除菌斑的方法就是正确刷牙。每天刷牙2次以上,早晚刷牙,使用保健牙刷以及每3个月更换牙刷;

(2)正确使用牙线清除牙齿邻面菌斑;

(3)牙签适用于有食物嵌塞的牙间隙。在晚饭后,刷牙前,用圆头的三角形木质牙签剔除每个牙缝中的食物残渣和菌斑。

初级口腔卫生保健要尽量包括所有人。内容包括定期进行龋病与牙周病的检查、记录与报告,建立居民口腔健康档案,以监测口腔疾病发病状况;通过洁治、窝沟封闭、预防性重填等项预防疾病的发生;进行早期龋的简单处理。⑥社区服务机构通过健康教育的形式使人们主动采取有利于口腔健康的行为以达到口腔健康行为的目的。发挥社区卫生服务团队的作用,对社区居民进行广泛宣传,组织专题讲座,发放资料、宣传橱窗等措施,提高居民的自我保健意识,对于预防保健方面的问题可以进行交流、讨论,还可以直接面对面的提出问题。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口腔科医生应针对日常工作中和社区健康体检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口腔卫生保健信息及口腔卫生指导,广泛动员社会每个成员积极关注与投入,深入的开展口腔健康教育,让居民理解口腔健康与全身健康的关系,预防口腔疾病的发生。在社区范围内开展口腔卫生指导、窝沟封闭预防龋齿,推荐居民使用含氟牙膏。

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健康牙齿的标准是牙齿干净、没有蛀牙、不会疼痛、牙龈颜色正常和没有出血现象。作为社区口腔科医师应该积极参与到社区口腔疾病的防治和宣传中,通过社区的医疗保健工作来满足社区居民的保健需求,改善社区居民的口腔健康状况,当好社区百姓的“守门人”,为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牙齿健康标准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少华卓锋左金华.《使用临床口腔病学》.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2011

[2]左金华郭秀娟魏志民.《临床口腔病学》.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3]董世涛张涵.《实用医学研究与诊疗全书―口腔科学》.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2011

[4]王翰章.《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六十一口腔医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