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高中历史教育教学反思十篇高中历史教育教学反思十篇

高中历史教育教学反思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07:58

高中历史教育教学反思篇1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历史反思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48-02

高中历史学科引起大量的历史知识点,一度让很多高中生望而生畏,教材过于庞杂、概括、枯燥之外,教师没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导致学生对高中历史教学产生厌恶的学习心态,教学质量也同样止步不前。对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要进行全新的教学改革创新,采用“反思性教学”应用到高中历史教学活动中,历史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能力的培养者转变,使高中历史教学水平有了新的提升。

一、“反思性教学”定义

新课改的教学背景,让高中历史教师从新认知了自己的教学,从传统的教学主导者转变为教学的指导者,以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为核心,将高中历史教学摒弃传统的照本宣科,迎合现代高中生的学生特点,挖掘出高中生灵活的思维方式,能够独立去发现、去思考、去解决历史知识,培养高中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

“反思性教学”正是迎合了新课改的教学方针,让高中历史教师在掌握好教育教学规律和理论的基础上,能够对历史教学进行回顾和重新认知,从而产生更加趋于合理的高中历史特点的教学方法,形成教学的反思,是高中历史教学创新教学的重要手段,更是高中历史教师在多年从教实践中总结出教学经验的精华。

二、高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的方式方法

(一)教学理念的反思

从高中历史教师的自身来看,教学需要不断的超越自我,在高中历史教学生涯中,高中历史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反思能力,从自身做起。在新课改的推行背景下,历史教师要进行教学理念的反思,要突出强调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对新课改开展对高中历史课程的反思。如教师可以“课前、课后三问”的反思发,撰写反思日记,连同自己的教学体验和感受诉诸于笔端,还可以借助互联网交流平台,将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共享,通过教学观念的反思及时纠正自己的学习不足之处,从而提高自己在高中历史中的教学水平。

(二)教学内容的反思

高中历史教学内容从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世界史四大板块组成,过于繁琐的史诗记载往往会给学生感觉教学内容的杂乱无章,很容易产生厌学心理。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在备课环节要对高中历史教学内容进行反思,思考新课程与旧课程的区别,除了思考新旧教材中的不同之外,还应该思考在以往教学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通过反思认知到新课改不在只关心教学的结果,教师要善于利用“为什么”、“怎么样”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学习高中历史知识。

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史“四大发明”的时候,教师不再直接灌输四大发明是什么,用知识点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通过提问,为什么马克思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是预告资本主义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其中火药粉碎了骑士阶层;指南针引导人们走向世界,建立众多的殖民地;印刷术加快了知识的传播。”让学生通过教学内容的提问去鼓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手段的反思

教学手段的反思在于,高中历史教师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要对自己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反思,并在实践中加以改进。如很多高中历史教师开始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去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的特点,将高中历史知识通过声画并茂的形式展现给高中生,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往往大部分历史教师将多媒体教学由原来的“人灌”转变成“机灌”,反倒适得其反,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进行充分的反思,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才能让先进的教学手段真正为课堂服务。

如在讲授《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教师不在是用影片观赏“珍珠港”为教学的主线,而是利用影片去穿插性教学,反思认知到视频播放的时间应该合适,播放的内容应该与课堂相关等。在进行二战战争爆发背景的介绍之前,放了5分钟“珍珠港”爆发的视频,一是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分析了二战战争爆发时的日本侵略形势,另外也营造了紧张的气氛。有了视频作为直观的感受,经过稍微整理,学生就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来进行思考。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学习,将“反思性教学”引入高中历史教学活动中,从教学理念反思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反思,不断的探索出新课改中权限的教学策略,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更好的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提升高中历史教学的水平。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教育教学反思篇2

文/许洪霞

摘要:新课改下,对高中课堂的理解与要求也有所不同,那么对于高中历史学科而言,教师应该增加对于历史教学的反思,尽快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对于历史教学的反思是教学改革中必然的选择,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学生的不同需求,教学活动与专业进步的需要,进一步探索历史教学反思的具体内容,从而提升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教学反思;实践要求;教科研究

按照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进行不断的自我教学反省,对自己做的事或者正在做的事进行反思,不断思索和更新教学方式、技巧等,使教学能够更加系统化、整体化、结构化,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所以,历史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很重要的一种方式。

一、什么是教学反思

教师为了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进行教学反思,对教育教学活动和一些思想深入思考,从而在思考中发现当下历史教育存在的问题,然后再到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我们把这一过程叫教学反思。在平时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并且是教学结构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那么反思到底是什么呢?根据所查资料,《教育学》中说:“反思的思考对象就是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现在所从事的活动和已经得到的结果进行适当的思考和分析。”那么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对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进行思考,对于教学中产生的一切活动以及学生给予的反馈进行解析。这表明,这种理性的思考在教育领域是必要的,更是重要的,能够随着教学的发展与变革不断地成长与进步。

二、新课改下,历史课堂的实践要求

实践对于任何一种职业都是重要的,因为做什么就靠理论是不行的,那是纸上谈兵而已。新课改要求历史教师应该进行教学活动的反思,这样能够使教学质量不断靠提升。都说“实践是证明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就说明了实践的重要。一位教育学家曾说:“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用心教了多少年书。”这说明,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要求教师要“用心”,只要是用心,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通过反思自己的教育活动,教师一定能够在教学方面不断进步,提升教育素养。

三、教学反思能促进历史教师的不断进步

一个教师的实践能力只有经过长时间体验和积累才会得到,也正如波斯纳所说的“教师的专业程度=经历+反思”,其实进行教学反思是有很多方法的,可以写课后感、教案、教学笔记等,反思历史课堂上一些好的或是不好的地方。这也是一种习惯,长时间下去就会成为一种教学札记,可以一个学期总结一下教学活动的不足和可以继续用下去的方式。这样良性的教学习惯,会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1.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历史教师师在教学反思过程中能够更深地认识到自己教学方面的不足,并且转变一下传统意义上的教学理念,使自己的教育视野得到更大发展。在历史的教学反思中,教师要吸取先进的教学理念,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使知识更加专业化,并且发现过去所忽视的教学问题,在众多教师的深入讨论与研究中加以改正和升华。这就叫“我思故我新”。

2.教师对参与教科研究更加感兴趣

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将教学反思记录下来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这可以作为教学研究的资料,以后有精力的话将其加以整理形成论文并且发表,这样教师成为一种教学经验的共享。这样我们就不会觉得做这种历史教学活动反思是无用功,便会积极参与到教科研究中去,这样更会使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在新课改背景下,对教师的要求更加严格,教师可以通过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和水平。历史教学到了一定高度就是将知识演绎到艺术的高度来加以理解,教学反思会使教师在教学方式和理念上成长并跨越。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教育教学反思篇3

关键词:   师德;师能;历史教学;强化师德建设;

教育的未来在教师,在我国教育改革中,教师的师德师能建设变得越发重要,从以来,新时代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育强国的理念下重点强调师德师风建设,强调培养高素质教师。在国家的大政方针下深圳也一直高度重视师德建设工作,《深圳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近年来,社会上对教师工作的质疑的声音此起彼伏,从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到因批评不当,歧视学生引发的自杀事件,在引发社会舆论的同时,也是给每一位一线教师的一记响钟。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深刻认识到三尺讲台上教书育人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立师德、强师能在教学实践中也越发的重要而紧迫。

一、立师德、强师能给历史教学提出更严格的要求

师德作为一种道德规范,既有社会的道德要求,也是从事教学工作中所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师德是教育工作的灵魂。立师德才能强师能,师能受师德影响,在教学实践中体现。两者相辅相成,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素养也是完成教育任务的保障。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师德的建设给出了明确的要求,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角度来讲,师德首先体现在爱国守法、爱岗敬业;从教师自身的职业特点来说,师德体现在关爱学生,为人师表,从教师成长角度,师德还包括教书育人。总书记一直关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并发表了一系列讲话,着重就教师使命、师德师风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强调新时代的教师,要有政治、有情怀,有思想,有视野,能自律、人格正”。

历史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对师德的践行有更严格的要求。历史教学的内容极其丰富,诸如:政治、军事、经济、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这些内容又有着纵横交错的内在联系,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需要更广阔的视野,更深厚的知识、更全面的思维,对教师的知识能力要求更深。

其次历史教学的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其社会功能在教书更在育人,在教学中不只要讲授历史知识,解读历史事件,更要树立学生以史为鉴,立足现实的学习观,让学生从历史发展中感悟中华优秀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感悟历史中那些伟大的民族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对教师的知识素养要求更严。

在讲授和探究历史中历史教学要具有价值关怀,充满人文情怀,不断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提高学生的家国情怀,能够结合现实问题自觉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这些教学素养对历史教师师德师能要求更高。

二、师德建设在历史教学中作用巨大

自古以来师德理论不断完善与发展,结合现实要求,党和国家赋予了教师新的时代使命。立师德既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又是新时代党和国家教育政策的重要内容。在历史教学中注重师德才能更好指导历史教学,助力自我成长,才能更好完成教书育人的职业使命。

(一)立师德、强师能促进教师自我成长

师德理论自孔子创办私学开始,对教师师德有了最初的要求,《论语》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思并重等,《荀子·致士》中荀子对教师须具备在德行信仰、能力、知识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朱熹提出把“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

作为教师的道德规范。但在历史教学中,教师的关注点更多在历史知识的讲授,教学技能的提升和教学成绩的提高。对自身知识的更新,教学方法的创新,学生历史情怀的培养并未用心,现在的历史教学多是浅层次的照本宣科,教师在师德建设上存在短板,要想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加强对师德建设的要求,师德是新时代下从国家政策、教师自身、学科特点和学生等多角度综合性认知,将师德理念融入教学工作之中,先立德才能树人。让历史教学的过程变成一种自我教育的过程,培养历史情怀,拓展历史视野,提高教学能力。立师德与强师能相辅相成,助力促进教师自我成长。

(二)立师德、强师能促进学生人文启迪

现代教育家徐特立提出,“教师有两种人格,一种是经师,一种是人师”经师教学问,人师教行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身作则,以榜样的力量感染学生,让他们学会为人处世的道理。要用身教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得到一定的学习,促进学生的终生发展。李大钊说“欲得一正确的人生观,必先得一正确的历史观”因此,历史教学中教师更要德高身正,对历史的观察思考中、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给学生种下一颗发现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让历史知识与实际生活所联系,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师德是进行教育教学的基石,立师德、强师能会引导学生良好的思想建构和品德养成,给学生以重要人生启示。

三、立师德、强师能助力历史教学的发展策略

结合历史教师的岗位职责和新时代政策要求,认为在历史教学实践中立师德、强师能应该做到:树立师德理念、完善教学内容、发挥学生主体、加强反思意识。

(一)树立师德理念

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树立师德理念,在教学工作中认同并融入教学各个环节中。要时刻提高自身的师德素养,注重师德建设,在历史课程中加强师德的培养。

第一,教师要有爱岗敬业的理念,注重历史专业知识的积累,提高教学能力。历史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首先需要有深厚的历史知识和广博的综合学科知识,在历史教学中,除了课本知识讲授,注重教学的科学,严谨和艺术,让历史课堂变得有趣有料。第二,教学中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身言行。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是教学工作者全部的工作,在历史教学中,更应以身作则,端正教学态度,规范自身言行,将师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好教书育人的责任。第三,注重爱的教育,要将爱贯彻在教育中,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关爱学生,引导学生多方面发展。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有人说,好老师的眼神应该是慈爱、友善、温情的,透着智慧、透着真情。历史教学中对学生的教育应该是充满爱心和信任,多鼓励学生探究历史问题,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多引导学生思考历史现象。

学习知识只是教育的一方面,而培养思维能力,探索方法,培养创新和思辨的精神是教育追求的更高目标。在教育改革的当下,历史教学要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锻炼和价值观的培养。通过历史学习,学生不仅要传承前人优秀的文化,总结历史的经验更要有指导现实的能力,历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学会思考,培养学生史论结合,对问题敢于质疑,同时学会反省,学会包容,学会理解,学会欣赏。

(二)完善教学内容

在具体的教学中,要从完善教学素材、丰富内容,与时俱进等角度出发,践行师德建设。要立足在历史教学中去完善教学内容,让自身的教学水平提升。在提高自我的同时让历史教学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第一,教学是一门科学。历史教学应遵循基本的教学规律,历史教师应该具备专业的历史教育理论知识。做好教学设计、备课、上课、作业和课后辅导等工作,在教学环节注重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特点,以学定教,不断研究和完善自己的课堂。第二,历史教学也要与时俱进,广泛涉猎。在历史教学工作中存在“教师视课本为雷池,不敢越半步”,历史教师的知识储备陈旧,不敢取学术之公论,教学方式单一,因此在教学中要积极关注历史研究的新进展,随着历史研究深入,了解当前最新史论,不断学习,把每一堂历史课作为一次学习提升的机会,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历史储备。道高为师,教师要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这样才能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老师,才能成为学生的学习榜样,促进学生的历史学习。第三,随着时展,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成为教学中的一个环节,为充实课堂内容,面对网络上丰富庞杂的信息,教师需要具备信息获取和信息处理能力,能够进行信息的创新和信息利用。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够让教学变得更加丰富,让教学氛围更加活跃,促进学生的知识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身为新时代的老师,掌握信息技术是必备的能力。

(三)发挥学生主体

历史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定教,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在丰富的教学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提高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在历史探究中,培养学生立足史实,实事求是的学习精神,同时通过合理的历史想象,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历史教学中注重设计有趣的历史环节,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一,历史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资料浩如烟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除了课本知识外还有很多逸闻趣事是多数学生不知道或者知之甚少的,但却是学生极感兴趣的东西。在历史教学中引入历史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共同探究历史故事,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历史重难点的掌握。第二,叶圣陶说:“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在学习中指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历史教学要注重创新教学模式,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历史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比如设计历史朗诵会、历史辩论会、历史知识答题比赛等,让学生主动查找资料,自主学习,用“以学为主”取代“以讲为主”,培养学生探索求知的能力。要知道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自我学习,积极投入到历史教学中,让历史教学变得更加愉悦。第三,通过创新型的历史作业,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比如为自己喜欢的历史人物脸谱绘画与解说,战地记者记录某一场战争实况,为某一个历史名人设计明信片等活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有趣的历史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以此来促进历史教学的开展。

(四)加强反思意识

历史学习的本身就是一种反思,《史学要论》所说“吾信历史中有我们的人生,有我们的世界,有我们自己”,历史与现实有着紧密的联系,历史学习的本质就是反思过去的现实,指导现实的生活,谱写新的历史。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借助历史事件不断锻炼自我的思考、质疑、反省能力。同时以史为鉴,提高自身的反思意识,也在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要给学生开放式的教学课堂,不断地丰富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让学生得到更好的锻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一节课无论设计的多么完善也会出现疏漏,无论教学多么成功,也难免会有失误之举;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探究、剖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教学中的重蹈覆辙。这也是立师德、强师能的表现。要知道,谁都会有失误的时候,没有人不犯错。尽管是教师自己也会出现纰漏。因此要加强自身的教学意识,不断地提高教学能力,找到教学中的失误,加强思考。最后反思意识还体现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可能会有灵感闪现,为自己的课堂增加色彩,反思能够把这些散落在课堂记忆中的碎片拾起记录下来,作为自己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养分,这也是构建高效历史课堂的阶梯。[1,2,3]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历史教学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立师德、强师能是一种追求,更是一份承诺。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以自己的职业为荣,为学生无私奉献,提高我国的教育事业。而每一位历史老师更要在此基础上要做到立师德理念、强教学能力、以学生为本、炼历史反思,能够真正成为师德高尚、能力强劲,充满动力的高素质教师。

参考文献

[1]周本红.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青年教师师德修养研究[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4):98-100.

高中历史教育教学反思篇4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教学反思教学实践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为了实现有效的教育教学,在教学反思倾向的支持下,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育教学活动及这些活动背后的理念和假设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自我调节性的思考,并且在思考中发现、表征所遇到的问题,积极寻求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说,反思性教学其实就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可见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我已从事多年初中历史教学,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我也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面对生龙活虎的青春少年,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程实施以前的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然后根据讲课的重点,让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历史课更是枯燥无味,一上课学生就想打瞌睡。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教与学是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根据我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我在上课时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然后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畅游,使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得到极大的满足,学习兴趣愈来愈浓。

现在的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的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们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憧憬未来,关注现实,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广阔性。这又给当前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历史老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长期以来,在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下,历史这门学科成为单纯的复述性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很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具体而言,从教学方法来看,还比较单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历史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历史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教学结构来看,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理念、人文精神。这一点与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从教学内容来看,历史课的内容是讲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进行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成为历史课内容的四要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传授而容易忽略对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在解析材料时普遍觉得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新课程实施后,如何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成为历史教师共同面对的一个难题。从思想教育方面来看,教师进行爱国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时,只是给出一个或几个结论,说这一事件是爱国的,那个人物是爱国的,学生则茫茫然、似懂非懂,明显思想教育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如何在课堂创设思想教育的情境,使学生的品质和情操受到良好的熏陶,把历史课堂变成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又是历史教师在新课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为了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使自己尽快地成长、成熟起来,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一、通过学生进行教育反思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我在上七年级上册《鸦片战争》一课时,让学生对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进行讨论,并选几名代表进行发言,有位同学平时对历史很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但那节课却显得比较沉默,课后我主动与他进行交流,他说:“对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不理解,原因是对当时中英之间商品贸易的历史知识缺乏了解。”随后我对导入新课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鸦片战争爆发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中国贫穷落后,国力不强,而这个时候英国急需扩大对华贸易,扭转对华贸易逆差的不利局面。问题在于一般英国货品很难在中国市场上打开销路,于是英国就选择了鸦片这种东西,既能为大英帝国赢得中国市场,又能麻痹中国人的意志,未亡其国先亡其志。鸦片贸易开始不久,即遭到了清廷以林则徐为代表的一干官员的反对,于是林则徐上书光绪帝,要求查禁鸦片。1839年,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了鸦片。英国即以此为借口,于1840年挑起鸦片战争。

二、通过教师本身进行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使得学生满腹疑虑,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待课堂的准备肯定不充分,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一次我上《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的复习公开课,课后市里的部分教师对我的课进行了点评。通过点评我发现,可以用日本侵华和中国人民的抗争两条线索把这一单元的知识串连起来。这样学生就能更清楚地掌握日本怎样一步步侵华,中国人民又怎样由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最终赢得抗战的胜利。

三、通过请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来进行反思

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课做了精心准备,上课时得心应手,往往很难觉察出自己还存在着什么不足,但如果请同事或教学专家来听课以后,总是能找到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

四、通过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文献来进行教学反思

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老师。教师应经常阅读中外教育专著和优秀的教学案例,从中吸取营养,并经常与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进行对比,不断反思,使自己不断提高。

在十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我从未间断过写教学反思,我的课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成为了他们最感兴趣的课程之一。

高中历史教育教学反思篇5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高中历史有效性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实。学生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感知历史荣辱,才能正确找到自己的位置。古人云:“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古为镜才能知道国家兴亡,才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可见学习历史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对历史教育提出新要求,要求从基础教育不断提高国民素质。要求高中生继承优秀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点分析、解决问题。要达到这些要求,必须建立高效的历史课堂。

一、提高教师素养,把握新课程标准

历史教学不是语言知识教学,而是语言技能教学。由于过去只注重考试分数,历史老师教学只注重历史知识,而不注重历史问题分析。教的目的不是知道就算完成任务,而要活学活用,教是为了不教。因为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更重要。教师功底决定教学深度,同样历史老师的视野影响学生视野。为了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自身素质。“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平时要多注意积累与讲课有关的历史知识,多读一些参考文献、历史名著、历史典故。只有这样老师才能准确把握历史事件中的历史观点,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点。历史中少不了历史人物。如果只是课本上的只言片语,很难让学生对历史人物有深入了解。老师可以通过历史小故事多讲解人物的生平事迹,让学生对历史人物加深印象,掌握效率当然高一些。

二、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传统教学形式就是你讲我听。不妨打破这种教学方式,以小组为单位,课前预习,布置任务,小组讨论,最后派代表到讲台上演讲。其余小组持不同观点的可以派代表阐述。这种形式下,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提高课堂效率。现在有许多优秀历史影片,如《孔子》、《汉武大帝》等。以孔子为例,电影《孔子》讲述了东周末年,诸侯割据,相互征战。孔子为了理想奔走于列国之间,他孤独地与整个时代抗争,希望以他的思想和智慧影响春秋时代各国的历史进程。学习历史《百家争鸣》这一节时,可以影片作为媒介,抛砖引玉。通过影片,学生对孔子的形象加深印象,更深刻地认识到这位圣人的思想对历史乃至今天的影响。

历史课可以效仿语文课那样采取角色扮演的形式。在课堂上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如学习《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近代英、美、法四国的政治体制时,把学生分为四组分别代表这四个国家。学生组内讨论,选出代表扮演本国的元首、主要领导人介绍权利、主要职责和本国政治制度特点。在这种情境下,学生身为演员必定会牢记自己的台词。与此同时,观看别组角色扮演时,会对其余三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铭记于心。这样学生就会在欢快气氛中掌握历史基本知识。

三、教师要不断反思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教学反思是教学的关键环节。教师要有反思意识。教育本身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教师应该认识到由于经验和能力的限制,教学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是很正常的现象。关键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解决不了的,多向那些有经验的老教师寻求帮助。教师要在反思中积累经验,用日记形式记录下来。一方面可以记录具有反思意义的教育活动,方便自己日后分析和验证。另一方面可以记录教育理论理解,为自己反思提供参照和依据。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把反思所得应用在教学实践中,将收到的效果与之前效果比较,不断修正和完善解决问题方法。

四、教师要融入学生中

每堂课主体都是学生,教师只有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才能更好地结合学生需要教学,这样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言传身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对于学生所犯的错误,教师要一视同仁,绝不能偏袒、偏私。否则没有受到老师尊重的那一部分学生就会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因为不喜欢某个老师而放弃某个学科。这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尤其那些面临高考的学生,对于他们来讲高考的失利有时会影响一生。所以教师要注重培养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尤其那些成绩稍微落后的学生。多听听他们学习上遇到的困难,教给他们学习方法,排解他们学习的压力。不仅在学习上,在生活上也要多关心学生,注重学生心理健康,化解同学之间的矛盾,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总之,老师要不断开动脑筋,不断积累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丁辉.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J].才智,2011(11).

高中历史教育教学反思篇6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在新课改逐步推进的过程中,对教师自身综合素质要求也提高了很多。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要求,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师要加强对历史课进行教学反思,与新课改同步,适应新课改的步伐。其中一方面要有计划和组织地参加这方面的培训;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自身教学的反思,自我提高,自发学习,让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得到发展和提升。笔者现就自己多年来从事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和经历谈一些粗浅看法,供同行借鉴和探讨。

一、教学反思的作用

所谓的“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对于高中历史教师而言,对历史教学进行反思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教师只有在工作的实践中不断思考和改进,才能发现问题,并想出解决的办法,进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自身工作水平。

在历史学科中进行教学反思对教师的自身教研水平的提高也有所带动。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历史教师需要具有一定的研究方面的能力,从教学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转变。因此,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要时刻以研究者的身份要求自己,置身于教育的情境里面,用研究者的眼光进行自我反思,对现实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形成一定的规律认知,实现从“教书匠”向“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发展。

二、教学反思的内容

高中教学历史教师需要反思的内容很多,既有对教师自身教学理念的反思,如自己的教学观念是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是否“与时俱进”,也有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如教学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与学生平等交流、对话,是否对学生有伤害;既有对教学内容的反思,如教学内容是否适度,是否符合科学性、思想性、趣味性;也有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反思,如教学方法、手段是否创新,是否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积极性,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既要在课前反思,如准备是否充分,教学设计是否合理,也要在课中或课后反思,如还有哪些不足,怎样改进;既要通过自身感受进行反思,也要借“学生的眼睛”作为“镜头”来质疑自己的教学行为,如学生对教学是否满意,评价如何及有什么意见和建议等等。

三、教学反思的策略

高中历史新课程的知识容量大,内容错综复杂,覆盖面广,如何进行反思呢?我认为要做大以下几点。

(一)历史教师要进行一系列的理论学习和研究

只有理论学习才能让我们学会“突破”,不再让以往的经验和习惯束缚自己。离开理论学习的指引,我们一般只会在一个自己划定的圈圈里“转”,再也走不开了。理论的学习还能使我们以往的经验得到升华。对于高中教师来说,一方面要一如既往地教育学和心理学进行学习,另一方面也要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进行研究,把握教学规律,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程度。在国家积极推进新课程教育改革的时代,历史教师也更应全方面地学习和理解,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和新高考以及国家对未来人才发展的需要。

(二)历史教师要不断丰富历史专业知识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当前仍有不少历史教师只知埋头于教材、教案、练习册等,很少、甚至根本不去认真研读教育教学杂志,更不要说去研读一些史学名著和史家学术论文了。这样,结果就会导致历史教师专业知识的浅薄,信息量的缺乏,对自身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也与新课程改革极不合拍。对于中学教材、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我们要认真地去研读、钻研和探讨,因为它们是我们教学的依据。但我们更应该要去读一些史学名著和史家学术论文,这样不但可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了解学科研究前沿,而且还可以从中学到提出问题、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历史的方法,更好地为高中历史教学服务。

(三)历史教师要不停在学习中进行反思

历史教师要多听一些观摩课,研究其他教师的教学手段和先进的教学思想,感觉和理解别的教师不同的授课方式,以及教学特色。历史教师也可以在教师之间进行相互的交流和探讨,分析和研究改进教学方法的策略。这在无形之中对教师的反思能力又是一种提高。历史教师还要从学生眼中反思自己,因为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最真实也最有价值。从学生眼中看自己,总能了解到一些事情、获得一些启发。

教师还要写好教学后记。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强调备好课、上好课,对“教学后记”却未引起足够重视,认为是一种累赘和负担。其实,写“教学后记”,不但不是负担,相反它还是备课的好“帮手”,因为它有利于积累教学经验,加深我们对教材教法的理解,从而改进和提高历史课教学的效率。其实,很多教师都认识到写教学后记的重要性,但究竟如何写?写什么?还不甚了解。其实,在平常的历史教学中,如教材处理意见、教学方法的安排、学生反映情况、课后自我体会等等都可作为教师“教学后记”的内容。

高中历史教育教学反思篇7

关键词:历史教学;实效性;教育理念;教学方法

新课改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学面临重大变革。新课程标准从指导思想、目标、内容和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其突出了历史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确立了历史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强调了历史教学中学生联系实际能力、创新意识和个性发展的培养,增加了“崇尚科学的意识”和“强化民主与法制的意识”等现代社会要求的内容,重视体现历史学科育人的社会功能,关注人文关怀和国计民生与社会发展。因此,只有彻底更新教育理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上好历史课,才能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一、更新教育理念,指导新时期历史教学

新课改的根本出发点是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历史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及过程,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表现,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尊重个体差异。在关注学生的认知中,要重视“历史”与“现实”的贯通,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用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由精神、理性批判精神、反省精神、创新精神和国民社会精神,使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历史中汲取营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二、采取多种方式,改进方法,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因此,历史教师必须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整合资源,备好教材,做好教材的再加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改进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适应新课改,提高历史教学的实

效性。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心理动力。可见,兴趣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因此,历史教师要注重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情境创设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方式进行。(1)联系现实、结合热点事件创设情境。如,在学习《两岸关系的进展》时,可结合热点话题进行讲解;在讲二战后的美苏争霸时,可结合“北约”进攻利比亚,以帮助于学生理解,从而产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2)采用音像视频、文字图片资料和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创设情境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如,在学习《自由放任的美国》时,可播放一些大危机时的大恐慌、大萧条的影像、图片视频,使学生对政策有一个直观、深刻的认识。(3)以讨论、辩论、角色变换等方式营造情境,激发学习情趣。如,在学习《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时,可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主张分封制,一组主张郡县制,通过讨论、辩论,明确两种制度的差异和作用。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又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2.自由探究,合作交流

在新课标背景下,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利用学生乐于成为“发现者”“探索者”的心理,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历史教学中,首先要指导学生自主探索。要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质疑、敢于提问、乐于寻根探源,激励学生善于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判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要指导学生合作探究,相互交流。在课堂学习中,合作学习是最佳的学习情境。合作探究,既能发挥个体作用,又可实现资源的共享,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并可戒除个人中心意识,增强集体意识,培养与人共处、通力合作的公民意识。在合作探究中,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互相论证、互相补充、求同存异、多元并举,以开阔思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判断的学习能力。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也能拓宽学习途径,使学生学会合作、交流和分享,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3.及时反思,不断提高

高中历史教育教学反思篇8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的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可见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我已从事多年初中历史教学,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面对生龙活虎的青春少年,如何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程实施以前人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然后根据讲课的重点,强调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历史课更是枯燥无味,一上课学生就想打瞌睡。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根据我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我在上课时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然后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生活海洋里尽情地畅游。使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得到极大的满足,学习兴趣愈来愈浓。

现在的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的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憧憬未来,关注现实,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广阔性。这又给当前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历史老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长期以来,在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下,历史这门学科成为单纯的复述性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很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具体而言,从教学方法来看,还比较单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历史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历史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教学结构来:看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理念、人文精神。这一点与我们与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从教学内容来看,历史课的内容是讲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进行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成为历史课内容的四要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传授而容易忽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在解析材料时普遍觉得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新课程实施后,如何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边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成为历史教师共同面队的一个难题。从思想教育方面来看,教师进行爱国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时,只是给出一个或几个结论,说这一事件是爱国的,那个人物是爱国的,学生是茫茫然,似懂非懂,明显思想教育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如何在课堂创设思想教育的情境,使学生的品质和情操受到良好的熏陶,把历史课堂变成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又是历史教师在新课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为了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使自己尽快得成长、成熟起来,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一、通过学生进行教育反思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我在上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一课时,让学生对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进行讨论并选几名代表进行发言,有位同学平时对历史很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但那节课却显得比较沉默,课后我主动与他进行交流,他说,对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不理解,原因是对当时的英国历史知识缺乏了解,随后我对导入新课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

二、通过教师本身进行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使得学生满腹疑虑,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待课堂的准备肯定不充分,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三、通过请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来进行反思

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课作了精心准备,上课时得心应手,往往很难觉察出自己还存在着什么不足,但如果青铜市或教学专家来听课以后,总是能找到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

四、通过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文献来进行教学反思

高中历史教育教学反思篇9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的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可见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我已从事多年初中历史教学,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面对生龙活虎的青春少年,如何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程实施以前的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然后根据讲课的重点,强调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历史课更是枯燥无味,一上课学生就想打瞌睡。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根据我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我在上课时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然后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生活海洋里尽情地畅游。使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得到极大的满足,学习兴趣愈来愈浓。

现在的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的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憧憬未来,关注现实,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广阔性。这又给当前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历史老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长期以来,在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下,历史这门学科成为单纯的复述性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很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具体而言,从教学方法来看,还比较单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历史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历史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教学结构来:看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理念、人文精神。这一点与我们与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从教学内容来看,历史课的内容是讲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进行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成为历史课内容的四要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传授而容易忽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在解析材料时普遍觉得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新课程实施后,如何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边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成为历史教师共同面队的一个难题。从思想教育方面来看,教师进行爱国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时,只是给出一个或几个结论,说这一事件是爱国的,那个人物是爱国的,学生是茫茫然,似懂非懂,明显思想教育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如何在课堂创设思想教育的情境,使学生的品质和情操受到良好的熏陶,把历史课堂变成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又是历史教师在新课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为了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使自己尽快得成长、成熟起来,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一是通过学生进行教育反思。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我在上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一课时,让学生对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进行讨论并选几名代表进行发言,有位同学平时对历史很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但那节课却显得比较沉默,课后我主动与他进行交流,他说,对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不理解,原因是对当时的英国历史知识缺乏了解,随后我对导入新课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

二是通过教师本身进行教学反思。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使得学生满腹疑虑,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待课堂的准备肯定不充分,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高中历史教育教学反思篇10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推陈出新,给学生以充分发挥特长,培养和提高综合能力,成为我校历史教师探索的新方向。下面我想浅谈一下,在探索历史教学过程中实施扬长教育的一些反思。

【关键词】历史教学;扬长教育

中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学生不喜欢历史课既有教材的因素,也有教师教学的原因。如何让学生喜欢历史课,提高历史教学成绩,在扬长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对历史教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反思。

一、依据历史事实,培养创新精神。

历史知识具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基本史实和历史结论构成历史的陈述性知识。客观性指史实的客观性,主观性是指结论的主观性。历史结论是教材编写者对史实的解读,具有时代性和主观性。中学历史教材编写的历史是一些没有争议的广泛论证的基本史实、基本史论,当然,历史上存在着许多有争议的问题,但这些史实史论是在编写教材者的谨慎选择后编入的,基本上代表了大部分史学家的看法,具有科学性。扬长教育理论指导下,历史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质疑与创新精神,忽视否定基本史论、基本史实。

扬长教育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教师要尊重客观历史事实的态度,要关注史学动态,查阅历史资料,敢于质疑;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指导学生创新的方法。如,“经济危机”在旧历史教材中认为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现象,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造成的;然而2008年从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社会主义国家也难逃脱经济危机的厄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依据历史事实,对学生得出的结论进行分析、开导、纠正,以史为鉴,以史明智。

二、合理突出主体,发挥主导作用。

传统的历史教学,教师是以先知先觉的权威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只是配合教师完成预定教学方案的工具,是“填鸭式”的要学生学。扬长教育理论指导下,强调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学习主体,要让学生自主地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部分教师却误解了这一观点。误以为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展现学生的优势和长处,把教师授课逐步变成了学生讲课,把过去的“填鸭式”的历史教学变成开放式的历史课堂。

历史教学过程中有不少可以展现学生的优势和长处,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地方。学生可以自由发挥思维活跃的优点,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但有时会因为狭隘的知识面和阅读面的原因,会出现学生思维局限和钻牛角尖的现象。例如,在学习“拿破仑对外战争”的时候,让学生自主探究,他们最多只能认识到拿破仑战争的革命性和侵略性两方面,很难总结出拿破仑战争“加快了欧洲向近代过渡”的历史进程。这时候,教师的点拨则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在恰当的时候点拨学生,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是在扬长教育下,历史教师需要灵活应变。

三、利用信息技术,注重教学效果。

扬长教育强调充分发挥现代化的教学技术的优势,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历史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历史教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Cai(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充分发挥计算机对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体综合处理能力的优势,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巨大的优势,体现了扬长教育的要求。而部分老师简单地认为,要把各种多媒体技术用上,才能体现扬长教育,体现现代教育,于是几个简单的历史问题就利用复杂的多媒体技术。个别教师一节历史课件就做了四十多张ppt,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各种效果,包括了大量的历史信息,没有考虑一节课才四十多分钟,学生能否消化得了。

前苏联教授巴克拉诺夫指出:“采用电化教学就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离开了这些,电教媒体也就谈不上比传统媒体的新与优。”在历史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应定位在“辅助使用”上,不要追求形式,为电教而电教,要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扬长教育中注重教学效果。扬长教育要最大限度地发挥电化教学的特长和优势,而不是用另一种手段,把原来写在黑板上的板书搬套到课件上。例如在学习“新航路开辟”的时候,运用ppt的动画效果制作三个航海家航海开辟的新路线,比起旧的教学工具生动形象,更清楚地显示各个航海家所经过的路线,从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记住了新航路开辟的路线和过程。

四、融入新历史观,重视人文精神。

旧的历史教材体现的唯物史观是片面的、教条的,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是旧唯物史观主要观点。随着扬长教育的实施,历史教师十分关注课程观念和教育理念的转变,却忽视新的史学观念的更新,因此无论旧教材还是历史教师,都存在新史观的缺失。新史观的缺失既不利于历史教学的与时俱进,也不利于学生历史考试的发挥。纵观近几年佛山地区历史中考试题都融入了新史观,如用全球史观审视中国近现代的发展变化,中国近现史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等。因此,新时代要求和考试推动下,迫使我们在扬长教育中融入新史观。

历史新课标中指出:“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从中我们发现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历史新课程的重要目标,也是我们历史实施扬长教育的最高目标。然而传统的教条式历史教学很难培养学生正确的人文精神,导致历史教学人文精神的缺失。例如,2001年美国“9・11”事件后,有的学生认为这是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报应,漠视恐怖事件对生命的吞噬。又如,中国“”中饿死了很多人,有的学生却认为有利于控制中国人口增长。这些都反映了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对生命权的不尊重。

结束语

通过教学实践,我体会到反思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指导,对教师成长至关重要。

通过反思,我可以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只有不断反思,不断探索,才能使历史课堂教学充满生机。

【参考文献】

[1]谭小林.《多元智力与扬长教育》.《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2]《教育学》.王道俊,王汉澜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