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改革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07:32

高职教育改革篇1

【关键词】高职体育;教育改革

一、引言

新中国高校体育教育已经走过了50余年的历史,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作为高校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高职体育,其如何适应时展需要,如何转变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

高职体育教育直接服务于经济社会,其培养的技能型人才的突出特点是实用性。2010年我国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纲要》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纲要》的出台就更进一步证明了高职体育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高职体育教育存在问题

我国高职教学改革一直是优化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体育教学改革一直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头。纵观近年来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发展,发现仍存在以下问题:

1.体育教育观念较落后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仍然存在较重视专业性学习.忽略身体素质的锻炼的现状。不但体育教学课时安排占学生在校学课时的比例较低,而且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是简单的遵循传统教学观念,以锻炼学生的体育技能作为教学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忽略了对学生终身运动习惯及良好运动行为的培养。

2.体育教师整体水平和素质偏低

当前,高职院校的大部分体育教师学历水平偏低,教学技能较单一,无论是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是从学生健身教育方面,都缺乏系统的学习和了解,这是无法满足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的。

3.体育设施不健全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由于受到自身经济条件制约,虽然已形成一定规模体育活动场所,但仍然无法满足现时体育教学正常开展的需求,往往会出现运动器材等教学设施陈旧、不能即时更新;体育场馆服务设施项目单一,不能满足学生体育锻炼多元化需求等现象。

4.课程评价体系不合理

现在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评价标准往往是以学生的体育运动成绩为主,这种考核并不能完全体现出学生的个体特点,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原本身体素质好的同学可以非常轻松地在现行体育课程中拿到高分,即便在课程学习中并没有认真学习,而对于那些身体素质较差的同学,可能即便非常努力也才仅仅达到及格标准。这种单一死板的评价体系,会严重挫伤部分同学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的目的,并不是要求学生通过某一门考试,而是要培养大家进行体育锻炼的热情和兴趣,培养大家可持续的锻炼习惯。

三、高职体育教育改革的对策

1.以职业特点为基础,教授学生职业实用性锻炼方法

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教育不同,其教学目的更倾向职业化教育,旨在培养实用性、应用型、技术性人才即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高职体育教学工作,一方面要结合自身教学特点进行全面而系统的体育教学改革,摒弃僵硬沿袭教学大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真真正正服务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针对不同专业的专业特点,设计出“专业贴合化”的体育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及习惯;第三要注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选择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和锻炼的兴趣,又在学生工作以后便于进行的运动项目,切切实实实以终身体育锻炼为培养目的;第四,最好能选择对学生工作后易患职业病有预防作用的内容作为教学内容,更切合学生们的实际需要。

2.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依托,优化教学质量

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是切实实施高职体育教育改革的根本保证。一方面,教师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文化素养;另一方面,高校要为体育教师提供更多的师资培训机会、提供更大的继续教育平台,通过各种渠道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以更好更快地适应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需求。

3.以学生为本,增加体育教育投资

为了更好适应高职体育教育改革的步伐,高校应注重对体育教育的投资。这就需要一方面,拓宽筹资渠道;另一方面,加大开发高职院校体育场馆设施的力度,以契合学生多样化体育锻炼兴趣需求,同时也能促使开发与培养学生更广泛的兴趣爱好;同时,还可以在充分保障体育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一定程度上实施校企合作,院校合作,把现有体育资源进行合理利用与分配,实现优势互补。

4.以教学模式创新为契机,建立科学课程评价体系

一方面,要摒弃与普通高校雷同的体育教学内容,在原有传统运动项目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们学习体育,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学、客观、完善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多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要以有利于促进其体质、心理、生理、技能等全面发展为准则,针对学生的个体体质、日常表现、技能掌握程度、团队合作能力等多方面综合评价,做到结合个体绝对成绩和相对成绩相结合的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贺宝华、杨子民.高职体育教育现状与发展研究[J].体育教育,2012(2)

[2]肖健.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创新思考[J].体育时空,2013(5)

高职教育改革篇2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教学改革;教学内容;课程

高职教育既不同于高等普通本科教育,也不同于中等专业教育,在目前高职教育大力发展之时,如何加强对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是一项紧迫而又无法回避的重要任务。虽然近几年年来多数高职院校一直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地尝试创新,但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忽视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等,这些问题影响了高职对各级专门人才的培养,也影响了大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作者就结合我院的发展,在如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实践教育等方面谈几点的体会。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要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0年7月13日)、切实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教育部核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为指导,坚持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坚持规模和质量的统一,注重教育内涵发展。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在高职教育中要注意加强专业课和实践课的力度,形成完整的、实用的、科学的教育教学体系。

1.教学内容选取的量度。基础课及内容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课程要打破学科的束缚,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进行重组和调整,实现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的有机结合。

2.教学内容选取要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可塑性强的优势,抓住学生的兴奋点,结合专业特点,按照技术应用能力、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和突出“实际、实用、实践、实效”的原则,设置课程和精选内容。

3.教学内容选取要加强对先进科学技术的学习,紧跟当今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及时调整内容。课程的学习为今后培养“再学习能力”、“创新意识”打好基本功,要为培养“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服务。要办好高职业教育,特别是要办出新建专业的特色,其教学内容必须体现基础性、实用性、专业性。教学内容作为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要提高课程开发的有序性和先进性。

二、深化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落脚点,是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的出发点,关键点。

1.加强培养目标的职业化,使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在职业能力方面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如基础课程中加入专业案例,通过对学生传授必要的理论知识,同时加强专业的意识训练,使学生具有从事职业活动的愿望。如我院把执业药师考试课程《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融为我们的教学课程,为学生提供未来可能从事职业必备的知识与技能。

2.加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化教育。要加强实验实训课的开设,增加多种实践形式,提出社会实践要求。在教学过程必须面向岗位职业的需要,针对岗位职业的实际,使教学面向生产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如何解决生产中出现的新问题,增强理论知识的吸收能力。如我院完善实践教学条件,建立了模拟Gmp固体制剂实训车间、精密仪器检测中心及化学制药、生物制药、食品理化检验实验实训室等综合实验实训中心,建成了食品生产性实训车间――酸奶车间,学生自己制作的酸奶味道鲜美,让人赞不绝口。近几年我院建成校内实训基地五处,将课程教学地点由普通教室向实训室、一体化教室、生产性实训车间转移。化工机械安装修理、药物制剂设备、制药过程原理及设备等课程进行了“教、学、做”一体化的积极探索,教师一边教,学生一边学,师生一起做,有效解决了单纯课堂讲授枯燥乏味,教学效果不佳的突出问题。

3.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开放式教育。要把学生看作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应更多地使用积极的开放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起更大的责任来,例如鼓励学生针对课程内容参加社会调研、参加实习、组织小组讨论和课堂发言、辩论;同时增加选修课门数和类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程,发挥特长。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表明,创造能力之大小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造主体知识面的宽窄及各类知识的综合水平。因而,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知识的通透融合、相互整合并转化为能力,进而形成多学科、多视角的创新方式和能力。例如,我院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直接在学院实践教学基地――威海市环翠楼大药房开设《市场调查与预测》、《医药市场营销》等课程,使学生在真实的市场环境中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在课堂讲授中,要特别注重联系实际,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思维情景,及时把几年来发生的“齐二药亮菌甲素”、“上海华联甲氨蝶呤”、“三鹿奶粉”等事件,进教材、进课堂,通过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药品食品质量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加强课程内容的整合,加强实验实训课程的软硬件建设,拓宽实践思路。如我院开设面包、酸奶操作车间,充分利用大药房和酸奶、烘焙等生产性实训基地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注重从药品、食品企业一线聘请技术人员为学院兼职教师,目前学院从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威海威高股份有限公司、山东鲁花有限公司等多家知名药品食品企业聘用兼职教师90余人,兼职教师在学院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在为学院承担相应教学工作的同时,也为学院带来了丰富的企业一线信息,兼职教师在学院专业设置、课程建设、了解企业用工需求等方面发挥了建设性作用

总之,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到高职教育的特殊性,把握其特殊规律,一定能把高职教育办好,从而达到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目标,为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大批合格的专业人才。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2]胡海建.当代大学发展趋势与主要特征研究.教育导刊,2010,12:47

高职教育改革篇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深入,高等职业教育(后简称“高职教育”)逐渐从追求规模上的发展转入到加强内涵的建设阶段。从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各高职院校围绕着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对现有的教学进行了改革。作为连接职业与教育的中心环节——课程,就成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它是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驱动力之一。因此,要把课程改革看作一个系统工程,在课程改革中要注重对教师的培养,有效地使用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以及要加强对先进技术教育手段的使用。

 

一、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和现状

 

我国高职教育的历史相对较短,最早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是仿照了本科教育的课程模式建立起来的。这种模式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中心,为未来工程设计开发和学术研究奠定宽厚基础的普通高等教育是适合的,但对高职教育来说,却严重地影响了理论教学结合实际应用及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技术技能的养成。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这种模式已不适应教育的发展,必须对高职院校的现有教学和课程模式进行改革,要求制定专业设置以职业分析为导向;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课程设计以职业活动为核心;课程编制以宽基础面为基点;课程实施以双元合作为基础;教学组织以受培训者为主体;考试考核以客观要求为标准的新的教育模式。

 

二、高职院校教育课程改革的措施

 

1、要改革传统的教育观念。高职教育课程改革要改变传统的以课堂为阵地、以书本为基础、以黑板为教具,纸上谈兵教学模式,应明确以应用技能教育为主,教学指导思想遵循以实用为主的方针,课程设置要面向实际的工作岗位,将课堂设置到实训室,做到理实结合,理论内容为实践服务,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与企业的实际生产零距离,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即能上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课程的真正改革与学校的长远发展。

 

2、要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高职教师是高职教育体系的“变革者”,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学队伍的师资水平是课程建设的前提,而在这支教师队伍中,不仅需要有学术造诣高,在该学科影响力强,具有一定领导能力或协调能力的课程负责人及骨干教师,还需要配备一定数量的实习、实训指导教师。提高教师队伍的师资水平一方面要提高教师进入标准,另一方面激励在职教师积极参加脱产进修与各类专业培训,更新知识结构,培养创新精神。高职教师在拓展和整合课程资源中,要不断提高课程意识,提高课程开发技能,最终成为学习型、研究型群体,获得专业发展。

 

3、要改革传统的考试制度,这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考试内容重理论知识而轻技能与能力的考核,考试方式比较单一,考试程序、组织实施等尚不完全符合高职教育目标的要求。对此,高职院校要建立并完善课程考试运行机制,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建立相应的考试体系。研究并确定以“职业综合能力”为导向的考试内容,使考试真正能够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及职业综合能力进行全面测试评价。针对课程性质特点,探索多种考试方式方法,使其科学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4、课程改革要建立一体化教学课程体系。科学制定教学策略,指导学生由“会”到“精”。在理论教学中融入丰富的实践经验,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因此,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不仅是教学活动的整合,而且是从内容改革到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发展。根据课程的特点,一些课程仍然是传授知识为主导,为学生构建起系统的理论体系,但必须同时对实践课程加以扩展。使实践与理论课程的教学融合全面贯彻于整个课程体系中,而不能只在一些课程中有所体现。

 

5、课程改革要完善教学体制改革。一门课程由一个教师来教,而这个教师只注重自己所讲授的课程的内容,对其他课程的讲授内容不甚了解。这就是传统的教学体制,很容易导致教师的固步自封,使课程与课程之间出现脱节现象。新的教学体制要求教师不仅要了解本门课程的发展动态,还要充分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动态及培养目标,可以通过相互听课,集体备课,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制订等等,来明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掌握本专业各课程的设置内容与标准,使得课程之间能够融会贯通,更好地为本专业培养应用型、实践型、技能型人才。

 

6、课程改革还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就业打好基础。因此要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探索深层次的互利双赢机制,培养出合格的人才。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新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实现“有法可依”;继续改革和完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夯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坚定基础;加大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力度,提供人力、财力、物力的有效保障;继续追求学生教育成本的多方分摊和毕业生就业的“错位经营”,追求社会的统筹和谐发展。只有在良好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下,才能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校企深度合作办学体制,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保持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已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当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因势利导,使它不断地深入,在理论与实践交融的过程中,形成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

 

要从根本上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确立与高等教育大众化质量观相适应的高校课程改革目标与课程模式,依赖现代技术教育手段,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使教学改革与课程改革并重发展。这项工作确实非常艰巨,但如果不开始着手这项变革,那么一百年后我们的职业院校可能还是这个样子,而每年源源不断的学校经费投入,也将由于课程理念的错位而不能发挥其最大功能。要坚信的一点是,只要不断努力,就会向正确的方向前进一步。

高职教育改革篇4

 

从1985年开始中国开始了第一批的高职高专教育,从此,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在我国兴起,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分支,是我国教育的一个重要体系,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的体系,为我国的基本建设输送了大批人才,为很多学生带来了工作的机会,从那时开始我国就开始重视高职教育,并出台了很多文件为高职教育服务,这些学生担负起了生产一线、服务一线的重任,为国家的建设贡献出了巨大的贡献。

 

到了新的世纪,这种高职高专的教育也越来越得到了家长和国家的重视,这种模式为很多学习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提供了一技之长以及一个谋生的手段,教育的逐渐全球化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也遇到了很多问题,因此我们要努力思考在这种形势下,该如何对高职教育进行改革,才能应对这种新的形势。

 

一、以基本课程为最初的教学根本

 

首先要以为学校定的基本课程体系为主,因为各种学习是今后工作的基本,不学到相应的知识,所有的东西都是一纸虚谈,但是学要注意的是不仅是书本上的知识,还要学会做人和做事,理解社会理解职业,高职教育产生了很多成功的人士,他们可能对于学习理论的高精尖的知识不感兴趣,但是他们可能对某个职业的相关技术是十分有兴趣的,他们可能就会针对那些知识进行学习,比如酒店管理、旅游管理、市场营销等等,这些学生往往情商都比较高,抗压能力都很强,因此十分有可能成为一个公司的管理中层或是高层。高职的课程往往选择性比较宽泛,不会像高等教育那样必须按照一定的课程模式进行学习。

 

高职教育是一个以时间为主体,理论为辅助的教育模式,因此教师在选择课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到这一点,而且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也比较差,因此如果大量的进行理论授课,只会让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使得教学效果很差。因此我们在选择课程的时候就一定要选一个适合于高职高专的教学课程。

 

因此,高职教育课程要在满足课程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实现高职教育的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围绕“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改革发展之路,办让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的思想,确立“做人与做事双维度、社会与职业双向度”的基本理念。通过我们讲授的各种基础的课程活动,教师应该能够将学生的素质提高与能力培养、知识学习的过程融为一体,让学生学会做人;

 

使学生明白他们受教育的意义,学的知识将是今后他赖以生存的本事,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懂得某个职业的特点、某个职业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该职业的优势在于何处,自己的优势在于何处。

 

如何才能使自己具备更强的竞争实力。要不仅坚持用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来吸引学生,还要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能力。学校也要多为学生提高课外的实践机会,可以和很多企业联合办学,这样让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和课程有个清楚的认识,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工作兴趣,让他们觉得自己也是一个社会的有用的人,极大地提高学生们的自信心。

 

二、要对学生进行关爱的教育

 

无论哪种教育,教师都要对学生进行爱的影响,在教育理念上有一个爱的意识:那就是要求教师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热爱自己所教的专业、热爱自己的学生。这几个字说起来比较容易但是做起来十分的不易,有一些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说学生的专业不好,就业不好,这样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弊端,降低了他们重新燃起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一定要注意他的言行,不要对学生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打消这些学生好不容易产生的学习兴趣,要鼓励这些学生,让他们对专业有一个好的认识。

 

因为高职院校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因为高职院校在高考招生的时候是最后一个批次招生的,因此与其他高等学校相比分数要低很多,因此这些学生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及其他方面素质相对差一些,差生相对多一些,这是作为一名高职教师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也是我们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教师对学生的爱,要体现细心、耐心,且一视同仁。只有对学生倾注全部的爱,真挚地关心、体贴,才能使其产生积极的动力。另外要善于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关注他们的每一点进步。一句赞扬,一个肯定的表情,都会使他们树立自信,从而提高他们的成绩。

 

我们要理解学生、要尊重学生、这种理解可能对他们是一种莫大的鼓励,是一种非常好的指导的力量,这种鼓励可以很好地鼓励他们克服困难,积极要求上进,对生活充满希望,要切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以他们的感受为最重要的事情。比如在讲课时,很多学生由于基础差是不能很快地进行理解问题的,那么就可以应用比较简单的方式来讲或是不同的思路来讲,因材施教。

 

其次,尊重每个学生自身特有的个性,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既不对学生言听计从,也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充分地进行发扬学生民主。要求学生在心理上与教师处于同一个位置上,教师要对差生不抛弃、不放弃,严格的要求,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和各种优良品质,发展学生的优势特长,学生也会回报教师的教育的恩情,自然会努力学习。

 

三、立足课程目标。由单个岗位技能训练向全方位职业能力的培养

 

课程目标是一定教育阶段的专业课程方案想要达到的标准或预期学习的结果,包括受教育者完成一定专业课后所拥有的知识、能力等。课程目标服务于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所以高等职业教育在课程开发时最终确定了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这种以就业为导向性的培养目标是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课程的显著特征。但是在实际的训练当中,有很多高职院校认为职业教育就是单纯适应某个岗位即可,但是当今社会这样的人才早已经不适合了,一个成功的高职学生应该具备多种职业的技能,或是综合性的技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从而能够适应社会的变化和革新,打破一生只会一种技术的时代,使得各种技能具有通用性和可迁移性,做到终身学习,长久学习。

 

(一)职业素养与理论素养结合在一起

 

将该职业素养与理论素养结合在一起学习。随着社会发展的越来越快,课程和知识的有效性是十分短暂的,但是所学的这些知识是以后继续学习的一个基础。因此高职教育也要和一些先进的职业的理论结合在一起,可以多举行一些讲座来使学生了解到该专业或该职业的前沿的学术,这样就可以使得学生在各种职业中游刃有余,使得学生能够自如地选择职业,增强职业竞争能力。

 

(二)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辅助教学

 

现在的社会发展的十分迅速,多媒体技术已经发展得十分迅速,并已经逐步引入到教育领域,并且应用的也比较广泛,我们可以在教学的时候,将各种多媒体技术引入到教学当中,使得教学更加生动具体,增强教学的感染性,这样学生才会更好地加入到课堂当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有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学模式也应该能够进行调整,师生的角色可以进行调整,不必单一的教与学的关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好的理解角色之间的关系,更好地学会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使得学生成为有素质、有能力、有修养的学生。

 

四、以基本的考试评价方式为主,多元化的考试方式为辅。建立新型考试制度。

 

在规范性、合理性、科学性的前提下,要制定一个更为规范、合理的一种考试机制,这些学生本身就是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如果一味的采用拿试卷来考核书本上的一些理论知识,他们首先就是十分的反感,然后他们也不会得到很好的分数,十分有可能因此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我们一定要多思考如何才能使得高职学生更为适应的考试形式,比如可以实际操作分占一定的比例而且尽量的大一些,然后笔试占一定的比例、平时成绩也占一定的比例,这样,学生就不会十分的反感考试,也会注意平时的一些行为,这只是一个方案,教师可以针对自己学生的特点选择相应合适的考试方法来进行测试。

 

现在的教育已经不是以前那种一成不变的知识体系,它需要教师具有十分广博的知识,要和时代的发展相接轨,学校要多为教师提供培训的机会,让他们接受新的思想,新的知识体系,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知识广博的人,才能很好的运用知识,驾驭知识,才能让将知识更为灵活地展示给大家,因此学校还要多举行一些研讨会或是讲座,让这方面的专家来为大家进行指导,提高高职教师的教学水平。

 

总之,高职教育的改革是势不可挡的,教师要积极的思考改革的方式,要以培养社会需要人才为己任,坚持思想解放,改革创新,努力将高职的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高职教育改革篇5

关键词:服务型人才;人才培养;高职体育专业;教学改革

1.服务型人才概述

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在转型,在以现代服务业为重心的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应用型人才的定位和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细化。服务型人才就是应用型人才范畴内的一部分,具有复合型人才的特征[1]。可见,服务型人才是指综合能力较高,能够全面发展的多功能人才,也是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

2.基于培养服务型人才的高职体育专业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

2.1场馆、器械等设施不足

高职体育专业教学,想要培养全面发展的服务型人才,首先要保障教学的顺利开展。多数体育项目对场地、器械等有很强的依赖性,这些硬件设施是高职体育专业学生学习的基础。然而,受高职院校经费不足、上级对体育教学不够重视等因素影响,很多高职院校体育场馆不符合规定,体育器械也较为老旧,很难满足教学需求[2]。这一现象是高职体育专业教学水平提升的重要阻碍因素之一。

2.2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高职院校体育专业想要培养服务型人才,必须秉承“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推行素质教育,进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完成教学任务,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然而,高职体育专业的学生,大都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态度较为敷衍,甚至自暴自弃。这种情况导致了学生的专业能力不足,将其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服务型人才,更是一纸空谈。

2.3相关教师缺乏责任感

高职院校多由中职合并而来,其中的教师一般学历水平较低,职业道德不足,还有部分教师属于兼职或外聘,他们教学的目的仅是获得经济收益,维持日常生活,对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发展漠不关心。这就导致了高职体育专业教学中,很多教师授课方式单一枯燥,甚至照本宣科。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他们的不敬业不仅不利于教学改革的推进,还会产生严重的阻碍作用。

3.高职体育专业培养服务型人才教学现状的影响因素

我国高职体育院校进行教学改革,培养服务型人才,现状不容乐观,只有针对具体问题,寻找其影响因素,并对症下药的提出解决方案,才能推动教学改革的进行,促进高职体育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促进社会进步。经分析总结后,笔者认为高职体育专业培养服务型人才,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主要与以下四点影响因素有关。

3.1相关领导和教育工作者对体育教学不够重视

我国曾长期处于应试教育模式,因此在很多教育领导者和工作者眼中,体育教学并不重要,甚至部分教师认为体育教学浪费时间,是学科教学水平提高的阻碍。正是受这一因素影响,高职体育专业很难引起相关重视,导致上级拨款不到位,院校对该专业的投入比较低。这不仅会影响体育场馆和器械的更新,阻碍学生的专业水平提高,还会对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的优化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学生的全面提高[3]。另外,体育专业得不到应用的重视,甚至被区别对待,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遭到打击,不符合培养服务型人才的教学理念。

3.2师资水平较低,教学理念落后

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不仅与该专业得不到应用的重视有关,还与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有着很大的关系。因为高职体育专业教师,大都学历水平偏低,职业素质不高,而且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较深,所以他们对学生进行教学的时候,往往会单调的讲述教材内容,或要求学生重复训练体育技巧[4]。面对教师单一且落后的教学方式,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下的学生,很难保持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受自身水平限制,在发现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后,很难意识到自身的问题,反而会乐得轻松,教学态度也会越来越敷衍,从而与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形成恶性循环。

3.3教学目标定位不清晰,教学内容不符合职业需求

高职体育专业的学生,很难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也是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自暴自弃的影响因素之一,而导致他们就业困难的因素,则是高职院校体育专业选择的教学内容不符合职业需求,教学目标的定位也不够清晰。例如,高职院校相较于本科院校而言,培养科研型人才的水平较差,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时,应在保障他们全面发展的前提下,注重其职业能力的提升。然而,很多高职院校的体育专业,使用一般高校的体育教材,除了学生的竞赛成绩之外,只注重教材要求的体育技能教学,以及理论教学,忽视了培养服务型人才的最终目标,和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标准。

3.4高职体育专业教学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相关教育工作者教学态度敷衍,不仅受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影响,还与他们缺乏责任意识有关。目前,高职院校体育专业的教学评价体系,大都仅是简单的考察学生的结业成绩和师生出勤率,教师的授课态度、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能力等,都没有完善的考核标准,正是因为教学评价机制的不完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有恃无恐的偷懒应付。

4.基于服务型人才培养的高职体育专业教学改革路径

4.1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对高职体育专业教学的重视

为了推动高职体育专业的教学改革,完成培养服务型人才的目标,培养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相关部门要加强对该专业的重视,出台相关政策支持该专业的发展,并划拨款项,帮助该专业完善师资队伍,更新教学场地和设备,为高职体育专业的教学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高职院校也要以新的目光审视体育专业,加大对该专业的投入,从而促使相关教师承担起应有的责任,使学生重拾学习兴趣。

4.2明确教学目标,加强顶层设计

高职体育专业的教学改革,基于培养服务型人才,以便为社会输送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因此,为了完成这一目标,相关部门和高职院校,要对社会需求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并结合实际情况,重新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然后,还需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需求,重新设计教学内容,完成顶层设计的优化。例如,高职院校首先要明确,自身培养的人才相较于体育理论知识,更应注重专业能力和身体素质,因此在进行教材编排时,要重视体育锻炼技巧、训练保护和急救手段、常见职业病预防、体能恢复指导等具有实用性的内容。另外,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将其培养为服务型人才,教学过程中,还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其抗挫折能力和职业规划能力等。

4.3提高师资水平,优化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法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承担着引领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高职体育专业在培养服务型人才的教学改革中,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目前高职体育专业教育工作者,专业能力不足,职业道德素质不高等问题,院校首先应对在职教师进行定期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引导他们了解更多的教学方法,从而帮助他们优化教学模式,以便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这一方式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在职教师的综合素质,还能够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服务型人才培养的进程。同时,高职院校体育专业,还要提高教师招聘门槛,引入一批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较高的专业教师,为该专业的师资队伍注入一股新鲜血液。这一做法不仅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新鲜感,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和训练,还可以对原本的教师形成激励作用,帮助他们彻底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从而推动教学改革。

4.4完善教学评价机制,推动高职体育专业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大部分由外聘教师、兼职教师和中职学校升级而来的教师组成,体育专业也不例外,这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真正做到关爱学生,因此想要真正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责任心,仅凭青年教师的激励和定期组织的培训,是远远不够的。针对这一问题,高院体育专业,可以制定完善的教学评价机制,并严格执行,从而监督相关教师提高自身水平并对学生负责。例如,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可分为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同事互评三部分[5]。其中自我评价可以促使教师在教学结束后进行总结分析,帮助教师完成经验积累;学生评价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不同需求,是教师调整教学设计的依据;同事互评则是教学经验的交流过程,可以帮助教师取长补短,进一步提高自身水平。可见,教学评价机制的完善,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责任意识,还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及专业能力,这一方式可以有效的解决目前高职体育专业教学面临的难题,是培养服务型人才的教学改革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高职教育改革篇6

关键词:高职美术;教育改革;方向;原则;途径

一、高职院校美术教育改革的方向

作为高职学生而言,其多数存在自控制力较弱,兴趣保持不持久,以及价值观易受外部因素影响等问题。因此,高职教育工作者应当结合高职学生的前述特定,对其进行科学的引导,以便使其身心健康成长。作为素质教育的美育,可以培养他们对美的感受力、欣赏力,在这些基础上培养学生鉴赏美和甄别美的能力,形成健康的审美理念和审美情趣,引导其追求美好生活。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化教育体制和结构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国家教育事业的方针,也是高职美术教育的根本方向。高职院校美术教育的教育目标不仅在于向学生传授美术技法,更应当使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得以提升,审美旨趣得到培养,通过培养学生的美育思想,使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水平得到切实增进。此外,高职院校美术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当注重密切同现代艺术发展趋势相匹配,以便使学生能够掌握美术领域的前沿知识和思想,从而为其日后的个人发展奠定基础。

二、高职美术教育改革创新的原则

高职院校美术教育必须立足于社会的发展程度进行积极的创新,以便实现美术教育对学生的传道授业作用。具体而言,美术教育创新应秉承下述方面原则:

1.导向原则

此种原则乃是强调对美术教育的创新,应当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通过对美术教育课程编排创新、教学方式创新、实习实训活动创新以及教师授课理念创新等方面着手,尽可能地使学生成为契合市场实际人才诉求的专业美术人才。

2.主体原则

此种原则乃是强调高职学生在美术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依托对学生学情的精准分析,尽肯能地满足学生对美术知识的个性化学习诉求,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去掌握美术独特的语言符号系统,去感知和认识世界,不断地继承、汲取文明成果并勇于创新,并使情感、素质、人格得到全面发展。3.开放原则此种原则乃是强调高职院校的美术教育不得闭门造车,而是应当对市场的实际人才诉求相结合。同时,高职院校应当积极利用校外资源,吸收和借鉴国内外院校美术教育的成功范例,为学生创设现代化美术教育课程体系。4.多样原则此种原则乃是强调高职院校美术教育应当注重学生的实际学情以及个体差异,从而做到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和兴趣着眼点,科学设置课程以及安排教学内容,从学生最为擅长或者最具兴趣的方面着手实施教学活动,进而最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艺术品位、审美旨趣和美术技法得以提升。

三、高职美术教育改革创新的途径

1.科学设定教学目标

高职美术教育作为高职教育的一个分支,其必须同高职教育的整体人才培养理念相一致,也就是说,高职美术教育是以美术实践技能培养为主、理论知识培养为辅的人才教育模式。因此,高职院校应当根据市场对美术人才的实际需求情况,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科学设定教学目标,结合其他院校美术教育与学生就业的实际对接情况,制定契合本校实情的美术人才培养方案,从而使学生在日后的求职就业道路上更具市场竞争力。

2.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结合

从最近一个时期国内高职院校美术教育的实践情况来看,较为突出的问题便是理论知识教学同实践技能习得之间未能做到有效衔接。基于此种情况,高职院校应当为学生创设各种形式的实践技能习得契机,如组织美术社团、定期举办学生画展、设置实训基地等,同时,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应当积极寻求同企业合作,以便为学生提供企业实习契机,通过前述方式,将使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从而为其日后的求职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3.转变教学方式

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占据了课堂主导地位,在此种教学状态下,多以教师的直接知识讲解、学生听讲接受为主。美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课程,因而以教师为主导的授课方式难以保证课程教学质量,因此,高职美术教师应当在实践中注重实现教学方式的创新。首先,在教学目的的实现上,要以注重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在美术课堂上以提问或是小组探讨的方式,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并且及时肯定学生的创新想法,支持学生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其次,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诉求,以学生所擅长的方面为切入点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被赋予创作自由的情况下,产生较高的创作热情,从而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4.注重德育渗透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目的并非简单地向受教育对象传授知识和技能,更应当使受教育对象学会如何做人。因此,作为高职美术教育同样应当注重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原因在于学生在高职院校阶段的学习是处于人生的养成阶段,作为实践性较强的高职院校美术教育对学生品质的形成、人格的完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在进行高职院校美术教育课堂教学、实践训练时必须有目的、有意识、有层次地渗透德育。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依据高职院校美术教育课的特点,少说教,多体验,做到有机、有时、有序,使学生在接受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心智得以健全、道德情操得以提升。此外,考虑到学生日后进入职场必然学会如何进行团队协作,因此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亦应当注重对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具体而言,美术教师可以在一些大型美术作品的创作中,结合学生的美术专长进行分工,使每个学生各司其职,共同完成作品的创作,通过这样的分工合作过程,将使学生形成协作意识,并且团队合作意识得到有效地培养。

作者:陈平光单位:四川职业技术学院艺体系

参考文献:

[1]刘维.提升高职院校书法教学的对策[J].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2).

[2]门芸.对当前高职院校美术教育的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2(16).

[3]梁立军.高职院校美术教学中多媒体的创新运用[J].神州,2012(35).

[4]李雯.浅析高职院校美术教育的几种途径[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06).

[5]马艳平.高职院校美术教育的发展与改革[J].数字化用户,2013(10).

[6]彭艳云.对高职院校美术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思考[J].中国西部科技,2009(02).

高职教育改革篇7

【关键词】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

无论是响应教育改革号召,还是紧跟社会发展做出的政策调整,高职体育教学,都应当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切实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与职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满足各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对此,转变教学观念,明确教学目标,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方法意义重大。

1改革教学目标

高职体育教学,应当围绕增强学生身心素质,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职业能力的教学目标,带动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成技能型人才,能够积极应对岗位挑战,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对此,转变教学理念意义重大。作为体育教师,应当积极转变职责理念,引导学生主动锻炼,从而养成终身体育意识。整合当下流行健身教学素材,传授学生健身技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达到强健体魄的效果。心理素质积极展开拓展训练,关注学生心理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户外等拓展训练,砥砺学生心智。对此,加强教学投入,提高体育教学地位,提高教学环境的专业化意义重大,以培养学生主动运动意识与习惯[1]。

2改革教学内容

告知体育教材内容,应注重学生身心素质发展与历史、文化价值等方面。构建与学生个体差异相切合的教材体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教学需要。除此之外,还需注重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民族性与实用性,提高体育教学的特色性,从而带动学生全面发展。针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为提高学生肢体协调度、灵活度,可安排球类项目。会计专业学生学习强度大,可安排健美操、瑜伽等放松打闹的项目。旅游专业的学生,可设置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除此之外,还需通过微课等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反复学习简单急救,以及体育保健类常识,以拓展技能。

3改变教学方式

高职学生思想成熟,需提高学生主体地位与主观能动性,加强学生体育情感与终身体育意识。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体育价值与魅力,需合理选择体育项目,根据学生性格特征、兴趣爱好、身心耐受力等个体差异,围绕学生实际学情,专门设计学生需求的训练方案,满足学生教学需要的同时,提高学生训练积极性,减少厌学心理与情绪,循序渐进的强健体魄。高职体育教学,不仅需要注重实践,还需注重教学资源整合,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与各个学科知识内容整合,尤其是艺术教学的整合,融入舞蹈、音乐、美术等,在开放性、和谐放松的情境中,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潜能。教师鼓励学生参与到创作中,无论是比赛规则、训练形式与内容、健美操动作编排等,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提高学生责任意识,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与管理能力,使其教学效果事半功倍[2]。

4完善设施与制度

加强体育教学制度完善,与体育设施建设,营造良好运动环境,以此培养学生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等观念。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学生主动锻炼意识,如篮球教学中,可通过体育竞赛方式,激发学生团体荣誉感,让学生为了取得良好成绩,摆正心态并履行分工职责,以此提高主动锻炼积极性,从而带动体育技能提高。针对于学生兴趣爱好不同,以及拓展训练课时需要。可设立体育选修课,让学生发挥特长。校内球类训练场地、运动器材等进一步完善,并加强安全教育,引入专业训练指导人才,进一步提高教学专业性。加强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培训与考核,确保教学示范与管理的科学性,以有效落实因材施教、因需施教。

5优化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体系完善,对推动高职体育教学改革意义重大。首先围绕培养技术型人才目标,调整考核评价方法,进一步完善体育考核制度。将传统考试标准与考核方法,与学生技能考试结合,首先考核方式多元化。其次在考试成绩中,纳入平时出勤、学习态度、进步程度、拓展训练成绩、作业完成情况等分数,加强学习过程考核。并以课堂考核为主,将学生在学习中,潜移默化的提高体育意识与技能,不断纠正错误的学习观念与态度,尽可能的确保体育教学考核评价的公平性与多元性。

高职教育改革篇8

关键词:高职教育;创新发展;服务区域发展

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系统论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在2016年3月的全国两会座谈会上,他又强调,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发展居于首要位置,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对五大发展理念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崭新阐述,具有重要意义,它体现着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蕴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思想品质。五大发展理念源于对过去发展经验和教训的深刻总结,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特别是进入新常态后产生的重大理论成果,集中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五大理念”,也是推动“十三五”期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高职教育要用创新发展理念引领教育创新与创新教育;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生命教育与生态教育;用协调发展理念引领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与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用开放发展理念引领教育开放与教育国际化;用共享发展理念引领教育公平与教育扶贫[1]。

1创新发展是高职教育进入新常态后的必然选择

五大发展理念对于“十三五”时期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具有长期的指导意义,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路、方向、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惟其如此,才能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经济大潮中占领制高点,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职业教育才有发展的空间和活力[2]。创新不是凭空臆造的,它建立在知识的传播、转化和应用的基础之上,而这一切又深深扎根于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首先应从教育创新入手,大力提倡和实施创新教育,培养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水平,创新发展是职业教育必然的选择。近两年以来,兴安学院立足实际,更新办学理念,树立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学生就业创业为导向,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我院的教育教学改革。具体做法:一是大力推行新型“现代学徒制”试点,实行“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学生即学徒、教师即师傅、课堂即车间、毕业即就业”的新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校企“双主体”育人。同时根据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的要求,制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去掉理论性过强、过深且脱离实际的专业和课程,设置适宜区域经济发展和职业岗位所需的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实现专业设置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新机制。二是深度开展校企合作,推广“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培育相应岗位的实用型技术人才。近两年,我院先后与北京云豪集团有限公司、莱德马业、大民种业、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美林集团、利丰集团、阿尔山天池文化公司等80多家国内知名企业开展了紧密型的校企合作。既为企业“量身定制”人才,实现校企对专业人才的共管、共育、共培、共享,又为学生毕业后的择业和就业提供了机遇,实现校企间的互利双赢。三是开展“以赛促建、以赛促教”技能竞赛活动。学院各教学系结合专业特点,建立了一整套与技能大赛相对接的教学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师生技能培训和竞赛活动,以此引领和促进学院的专业教学改革,提高师生的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四是创新职业教育管理体系,提高大学生“三自”能力。学院改革传统的管理模式,实行学生公寓楼舍承包责任制,每栋宿舍楼都设有学生“楼长”“楼层长”和“宿舍长”,每位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责任区上岗“施政”,管理公寓的日常事务,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在“三自”能力教育管理模式下,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和集体的事务,并在各项活动中获得全面的锻炼,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

2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要有“走出去”的开放意识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要求要有“走出去”的开放意识,结合我区的地缘环境优势,把职业教育放在“一带一路”“中蒙俄经济走廊”国际大格局背景下谋划职业教育的战略发展,引进先进理念,统筹利用好国外和国内两类教育资源,面向国际教育“引进来”,吸收优质资源为我所用。同时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国际影响力的提高,要实现职业教育“走出去”的开放发展战略,瞄准国际一流办学质量、育人水平,打造“中国品牌”。具体做法:一是发挥教学和科研优势,保质保量培训蒙古国留学生。2015年,兴安学院与蒙古国东方省技术培训实践中心签订了为期1年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员培训协议,招收的17名留学生已顺利毕业,培训效果得到蒙方的高度认可,2016年蒙方又选派第二批留学生来我院学习深造。二是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积极打造中蒙俄职业教育集团联盟。2015年11月,中蒙俄职业院校服务“一带一路”战略特色畜牧业发展论坛在学院召开,学院与蒙俄职业院校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达成三国职业院校联合组建特色畜牧业研究中心的共识,联合培育东北亚肉羊品牌,肉羊项目已纳入到自治区向国家申报的科技项目。2016年5月,中蒙俄三国“兴安肉羊”培育专题研讨会在学院召开,并讨论筹建中蒙俄职业教育集团联盟事宜。三是建立国际间合作办学的体制机制,派出学院学生出国深造。2016年学院与蒙古国国立大学签约合作办学协议,派出30~50名旅游管理、蒙古语言文学、新闻采编三个专业的学生(含本校教师)到蒙古国立大学学习深造,同时还将与蒙古国立文化艺术大学在美术教育和音乐教育专业互派师资与学生,为两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开放提供历史机遇和动力。

3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要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

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3]。高职教育只有立足区域经济,才能找准自己发展的路径,才能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4]。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抓”“找”“搭”“融”“创”结合的思路统筹资源,使办学方向、人才培养、专业设置、教学改革适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院校发展与区域、城市、新农村建设联动,承接产业转移及工业化发展的科技创新重任,打造高水平部级、自治区级示范院校,促进地方高职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近年来,兴安学院在发挥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功能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主要做法:一是发挥作为部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全区农牧民脱贫致富带头人培训基地的作用,完成自治区东部盟市农牧民脱贫致富带头人的培训任务,2015年完成各类短期培训11000多人次,完成各类技能、上岗、职业资格鉴定5729人。二是更好地发挥高校人才优势,做好农村牧区的智力扶贫、精准扶贫工作。学院坚持“扶贫先扶智”的理念,按照兴安盟委行署的部署要求,要切断代际传贫,对贫困户家庭初中、高中毕业生不能考入高中或大学的子女,免费进入兴安职业技术学院五年制或三年制大专学习,每人每年给予9300元补助。学院组织专门力量积极与盟市、旗县、乡镇嘎查初高中及职高学校主动对接,广泛宣传动员全盟适龄初高中学生来学院就学,制定贫困家庭子女资金资助和救助政策,并建档立卡。学院还针对贫困学生实行弹性学制,试行“1+2”的人才培养模式,延长带薪实习,顶岗实习学时,鼓励学生休学创业。三是发挥高校科研优势,因地制宜培育主导产业。学院结合自身实际,发挥科研优势,大力推进畜牧专业研发和农业特色产业研发工程。成立农业科技公司和牧业科技公司,确立了“兴安肉羊”和“甜叶菊”项目两个地区主导型产业的研发工程,投入资金大力研发,并将研发成果惠及我盟农牧民的生产经营,提高农牧民经济收入,助力兴安盟地区精准扶贫与经济发展。

4结束语

随着学院办学功能的不断扩大,一些错综复杂的发展难题也随之而来,如:怎样提高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水平;怎样提高职业教育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教育质量怎样实现更高水平的提升等。要充分认识高职教育的这一新常态,牢固树立创新驱动发展意识,积极推进职业教育的供给侧改革,通过调整专业结构,增强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在行业企业指导下,立足区域经济实际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更新和完善专业设置,促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从计划培养向市场导向转变,从专业学科本位向职业岗位能力本位转变,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撑。

作者:高爱军单位:内蒙古兴安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11-17.

[2]蒋小明.高职教育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现路径———以常州高职教育园区为例[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7-9.

高职教育改革篇9

关键词:通识教育;高职教育;人文素质;职业素养

当今,通识教育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所认同,围绕高职通识教育主题开展的改革探索也不少,但在实践中仍存在许多困惑。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开展了以教学改革实验为手段,以“大通识”和“小通识”为类别,以课程体系建构、师资建设、教材开发、教育质量评价等为重点内容的系列研究,对高职通识教育进行了理论解读。

一、高职通识教育之问

通识教育在国外早期叫“自由教育”或“博雅教育”(Liberaleducation)。1945年,哈佛大学发表了《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随后通识教育理念走向世界。哈佛大学对通识教育的定义是“指学生整个教育中的一部分,旨在培养学生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和公民”,认为通识教育重在四个方面能力的培养,即思考的能力、沟通的能力、判断的能力、辨别价值的能力。报告还认为,通识教育的范围不局限于大学,其课程应该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这三大领域,着眼于培养健全、完整的公民。通识教育理念被引入中国后,学界对此进行了诸多改良,有的还将通识教育等同于公共教育、人文教育或素质教育。虽然考察视角不同,研究结果难免有异,但“教育与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政治制度是密切相关的,教育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不同国家的教育因国情不同而不同,不同教育的功能又因培养目标、教育对象不同而不同。联系我国的高职教育实际,不禁产生以下之问:之问一:立德树人,高职通识教育的发力点在哪里?随着社会用人观念的理性回归,行业企业不再盲目追求聘用人员的学历和学校,而倾向于关注人品和综合素养。同样,高职院校对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孰重孰轻的争论也少了,认为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都不可或缺。但是,受传统办学思想的影响及职业教育的局限,学校对专业技术能力教育的重视度高而且教育路径和方法明晰成熟,而对人文素养教育的着力点在哪里、如何做、与专业教育如何融通等问题应对较为困难。之问二:高职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如何建构?课程是学校实现育人的重要载体,它不仅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的要求,还要符合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以及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并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基于高职教育的职业定势和学生的职业心理,对于如何定制既能融入高职教育又真正属于高职学生的通识课程,如何建设师资团队、开发教材、保障教育质量等问题,都无法回避。之问三:高职通识教育要不要?这是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层面的问题。通识教育走进高职,无疑要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许多高职院校认为,开设除专业课程外的公共基础课程、选修课程的目的在于拓展学生的人文知识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因此多将人文教育等同于通识教育。本研究并不赞成这种“等同”,因为高职通识教育关注的人文素养,其内涵包含社会科学素养、自然科学素养、职业技术素养,这是传统的人文类课程涵盖不了的。对于高职通识教育,如何定位其功能、如何组织其教学、如何处理与原有公共基础课程的关系等,都需要认真思考。

二、高职通识教育之辩

康德曾说:“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人。人是教育的产物。”换言之,康德之论指出的哲理就是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人。回顾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曾有一段时期遭遇过“毕业生就业难而企业招技工难”的困境,这与当时高职院校办学盛行的普教化倾向有关。当下企业又面临招收高素质员工难的问题,这说明高职院校办学又产生了新问题,即强势的工具理性化办学导致学生价值理性的分离。从通识教育的角度思考这些问题,有利于问题的解决。高职通识教育是基于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的特殊性,以“通俗知识”为载体,以心智启迪和智识培养为目标的教育。除遵循普通高校通识教育的一般规律外,其特殊性集中体现在对职业教育的渗透和引领,具体可从功能形态、内涵外延关系、教育层次等方面进行分析。

1.必须兼有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从教育的功能形态看,高职教育主要有“软教育”和“硬教育”两类。“软教育”是指“以文化化人”,重在实行德心、全人的博雅教育即通识教育;“硬教育”是指与专业匹配的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教育即专业教育,重在传授知识与技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举,成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此外,职业教育要培养“职业精神”。总理在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培养的人才,必须有强烈的职业精神。”③这种精神体现为职业道德、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要从心灵塑造开始培养。只有具有高尚的职业情操、始终如一的职业忠诚、执著坚定的职业意志,员工才能走得更好、更远。高职通识教育只有找到与学生心灵对接的窗口,才能启发学生的职业人生,帮助他们打开通往成功成才的大门。

2.人文教育不能替代通识教育。参照哈佛大学对通识教育的诠释,从内涵关系看,高职通识教育的内涵极为丰富,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职业素养等范畴。不过,国内对此观点的认知并不统一。在全国的一次培训会上,研究人员对来自全国43所高职院校的教师就通识教育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认为人文教育就是通识教育的教师占41%;认为两者是平行关系的教师占15%;认为人文教育是通识教育的一部分的教师占31%。后来又用同一问卷对云南、江苏、河南、浙江四省六所高职院校的教师进行了网络调查,结果与上述统计基本相同。可见,教师对高职通识教育的理解分歧较大,高职院校推行通识教育的阻力不小。人文教育“是通识教育的一部分”。④原北大校长王恩哥认为,全方位教育对于学生很有益处,哲学系的学生要碰理科的东西,要学习计算机课程,理科的学生,同样也要学习人文知识。“通识教育可以使人走得更远。”⑤人文教育不同于通识教育,更不可能代替通识教育,这是由通识教育的功能决定的。复旦大学的熊庆年教授认为,通识教育强调知识的理性,不仅要有人文的理性,注重学生人格、精神和气质的涵养,防止人的异化;还要强调成才环境的营造,希望通过特定的学校生活形态和文化方式来达到熏陶学生的目的。⑦高职学制一般是3年,开展工学交替、实践教学的课时比重大,课程设置唯专业、唯能力的取向突出,综合职业素养教育类的课程多被淡化,生活教育、环境教育意识更为薄弱。但是,对于现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来说,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职业素养都不可或缺,通识教育的统领性责任重大。

3.通识教育具有层次性。通识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部分,但由于人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因此通识教育也具有阶段性和衔接性。在我国教育体制中,通识教育始终贯穿各级各类教育,但因教育对象不同,具体教育要求各有侧重。例如,普及教育阶段的公民素质教育,是围绕“五讲四美三热爱”展开的,内容多聚焦于公德修性和养成,重在对公共社会行为的规范习得,具有突出的规则导向。高职通识教育则强调公民素质教育和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公民素质教育是以高职大专学生的社会责任担当、文化基础、人生观发展、职业规划等为支点的教育,重在正确价值观指导下对学生个体的心智解放和智慧启迪。

三、高职通识教育之探

1.教改实验的指导思想。基于以上对通识教育的认识,围绕高职通识教育的改革创新,本研究进行了四年的课改实验,针对高职通识教育的特殊性,对职业素养与人文素养如何融通、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如何形成合力进行了探讨,采用“大通识+小通识”的范式实施教改。“大通识”与“小通识”是对通识教育第二层次的分解,主要根据通识教育内容和教育对象的不同而划分的。“大通识”是对社会科学领域和自然科学领域里“通俗智识”的简称;“小通识”指大专业或大学科内特有、职业者或学习者应知应有的“通俗智识”。“大通识”与“小通识”同属于通识教育的范畴,是以通俗知识或一般常识为载体,着重关注教育对象成长之需要、社会阅历和学历的水平层次、重在智性启发和哲学思辨的素质培养。两者的关系是:“大通识”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其必修内容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体现了社会对人才质素的最基本要求,带有必修性和统一性的教育内容;选修内容则由学生自主择学,旨在优势兴趣的培养和所关注领域智识的拓展及智性的开发。“小通识”是公民素质与特定的职业素质相融合的教育,它是“大通识”教育的拓展和延伸,是专业素质的深度人文体悟和职性启发。

2.从制度层面推进通识教改实验。第一,组织建构。本研究通过对现行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和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的分析,创造性地建构了“大通识”(人文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和“小通识”(专业、职业技术技能)课程群,明确了彻底改革公共基础课程、人文教育是通识教育的一部分、通识教育对于现代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至关重要等观念。为了全面加强和推进高职通识教育教改实验,学校先行先试,在历经几年的研究和教学实践后形成了“一院三中心”的组织架构:成立了通识教育研究院,并兼任温州市高职院校通识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工作。研究院之下又有“人与人文”“科学与生活”“职业与素养”三个研究中心,涵盖文史哲、数理化生以及与职业、生活密切相关的多种素养的培养。三个中心聘任了20多名校内外兼职研究员,对学校原有的公共基础课程、人文教育课程通过裁、并、改等多种手段进行了优化整合,并设了新的通识课程。第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搭建全新的通识课程体系,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的“软实力”。本着边实验边改革的思路,以国家、社会对高素质“社会人”和高技能“职业人”的要求为依据,学校对现有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加以修订和完善。依托通识教育研究院的三个研究中心,在通识课程与校内原有公共基础课程、人文素质课程优化整合的前提下,学校创建了基于大、小通识的“人文素质”“科学素养”和“职业能力”三类通识课程群,创设了与现存公共课程系统一体、课时学分统设的高职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要求本校学生在毕业前必须拿到每一类中至少一门通识课程的两个学分。在三类通识课程群中,有关人类文明和区域文化的课程能帮助学生从中外文明以及地区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得智慧的灵感;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科学知识课程则帮助学生探究并认识人类世界的丰富性、自身的人生价值和生存意义;对学生职业人格和专业素养的熏陶,则帮助学生自己开启科学规划职业生涯的“金钥匙”。第三,强化高职特色,从学生需要出发,以“智识”为标志进行教材开发,建设“研教一体”的师资团队,为创设高职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提供必要条件。在多渠道了解并借鉴国内外本科院校举办通识教育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学校坚定走通识教育的高职化特色道路,始终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在教材开发上,教研人员选择与高职学生学历、公民素质相匹配,成人成业素养必备的“常识”和“普通知识”,以亲近、启迪智慧,塑造学生完整人格为目标。本成果服务高职教育,尊重学生的学习诉求,采用将研究团队与教师团队并轨的做法,从研究到教学实践一体,真正做到了教师贴近学生。这种增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智识教育做到了“授人以渔”。此外,通识课堂强调师生互动,既有讲授又有讨论;既有大班又有小班,全程使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学生在课外也能利用现有资源方便地开展自主学习。第四,以“督”保“效”,对通识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全程实时跟踪和全面监督。为了确保本项目实验研究的效果,学校教学督导处不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以收集意见和建议,通识教育研究院各项目组每学期召开至少两次专题分析会。在听取督导处的情况反馈后,各项目组适时修正计划,调整教学内容,提出存在的不足与困难,由校领导、督导处和项目组会商,稳步推进通识教育教改实验的各个项目。

四、高职通识教育实验之果

1.成果的三大创新点。重“三实”。“三实”即实验、实证、实效。由“大通识”“小通识”建构的高职通识教育体系是否具有可行性,只有通过“三实”来检验。本体系中除“大通识”的必修课程外,近两年来共开发和推出“大通识”选修课程18门、“小通识”课程5门。凡开设的选修课程均进入“三实”流程。首先是实验性教学,教材开发组依据课程大纲编写讲义和教学。其次是实证,随着实验教学的进程,项目组要自行依照大纲进行教学质量评估,学校教学督导专家要适时走进课堂来听课、评课,并辅以召开学生座谈会和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质量监控,以获得翔实而准确的可量化信息。再次是实效,依据定量的实证数据统计出效果。最后是做出定性的评价,从而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推“三全”。“三全”即全体、全程、全面。全体是分别指向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每位教师只要有相关的兴趣和学科优势,都可以有权利申报或参与通识教改实验项目。学生依据学校的学分制规定,每学期必须选修一门通识课程(20个学分);全程是指通识教育课程与高职的学制相配套,整个学程大、小通识交替,选修必修并举;全面是指学生素质养成的全面性,通识教育秉承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职业素养的要求,以德树人全面发展。达“三通”。“三通”即智通、职通、人通。由“知识”到“智识”的相通,指通识教育不以知识积累为目的,而以智识开启为目的。由“课业”到“职业”的相通,指通识教育重视从学专业到谋职业的相通,在引导学生尊重知识的同时也倡导批判思维,开启智慧之窗,做到细微处点拨智慧、心灵中明白道理。人职匹配、人职相通是高职通识教育的目标所在,重“成业”更重“成人”,让学生的心智获得自由和解放,为职业的可持续发展积蓄正能量。

2.逐步建构了高职通识教育创新体系。依从“大通识”“小通识”理念建构高职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围绕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职业素养三大核心目标来思考。本体系建构的理论核心是摒弃了高职通识教育传统单一的以学科为单位的方式,重在智识灵通和智性启发。本体系分为“大通识”和“小通识”两大课程板块,必修课程彰显刚性化和统一性,选修课程则强调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和选择,广泛将中华文化与历史传承、文学修养与艺术鉴赏、自然科学与科技、社会热点与世界范畴、自我认知与人生发展进行优化整合,强调跨学科的知识追求,着重不同知识领域的关联,追求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职业素养的和谐发展。

3.实验成果“百花争艳”。通识教育助力学院的内涵发展,学院每学期面向全校开设通识选修课程,从实验前的3门增加到23门(不包含二级学院开设的选修课),各门通识课程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以及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满意度持续上升。实验调查显示,学生对通识课程教学的满意度从2012年实验前的76增至2015年的81.12。在浙江省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与人才培养质量调查中,发现通识教育与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以及用人单位对学校的满意度呈正相关。例如,2014届学生对母校满意度中“校风学风”的得分比全省高职平均高出7.38分、“师风师德”的得分高出平均7.51分、“对母校的忠诚度”“对母校的推荐度”的得分都平均高出7分,此四项的累积贡献率比指标结构(0.36)高出1.9个百分点。再如2014届用人单位满意度中“综合素质”的得分比平均分高出4.64分,“人际沟通能力”的得分比平均分高出7.25分,“心理素质”的得分比平均分高出7.03分,“合作与协调能力”的得分比平均分高出7.55分,此三项的累积贡献率比指标结构(0.40)高出2.7个百分点。学生对母校的满意度中关于“校风学风”“毕业生整体素质”“对母校的忠诚度”“对母校的推荐度”等方面的数据显示,2013届我校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为91.83,2014届为92.71;2013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为88.89,2014届为90.38。可见,通识教育的教改实验有效改进了学校的人文环境,增进了学生对学校的深厚感情。学校实施通识教育教改实验以来,由于搭建了开放的教研平台,营造了良好的教研环境,教师以实验教学促进教学创新的热情普遍提高,通识教育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当然,目前对高职通识教育的改革和研究还刚刚起步,未来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探索。

作者:程瑞存邱开金单位: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技师分院

注释:

①哈佛委员会.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李曼利,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0.

②王道俊,王汉澜ss.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59.

③.在接见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代表时的讲话[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4.

④徐贲.美国大学的人文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1.

高职教育改革篇10

一、高职教育的现状和原因剖析

当前,学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竞争和压力。大学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发展慢了就意味着退步。客观分析形势,我们注重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发灵活多样的激励机制,为正确处理行政管理、教师、工勤人员三者分配关系,我们对全校教职工的分配制度进行了大胆试水,按照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要求,实行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并建立和完善了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切实做到了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打破了之前职工津贴一直沿用以前“大锅饭”政策,彻底改变了以前做多做少、做好做坏一个样的现象,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促进了学院健康、稳定发展。

但是,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两大矛盾”比较突出。高水平大学的建设,不只是在量上的增长和规模上的扩张,不只是意味着要继续改善办学的物质条件,更主要地意味着大学理念、大学制度和大学管理模式的深刻变革,意味着科学、民主、创新、进步的一流软环境的培育和养成。我校最大的问题还是发展不够的问题,主要矛盾应该是广大教职工希望全面发展和进步与学校发展不够的矛盾、广大学生希望享受优质高等教育与学校教育资源不优的矛盾。

二是“安于现状”的问题突出。一些干部长期在同一个部门同一个岗位上工作,思维容易形成定式,少数同志满足于成绩,安于现状,缺乏开拓创新动力;评价学校各部门、各环节及全体教职员工推进科学发展的成效机制还并不健全,需要进一步完备并增强针对性和操作性等。因此,需要我们着眼于单位各项人事、工资、奖励等管理制度的改革,以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为目标,从制度上保证那些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的优秀人才和优秀干部能够劳有所得,有利于发挥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仅有利于学校管理,也有利于个人锻炼和成长。

三是落实制度“流于形式”的问题突出。为加强管理,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根据我院工作的实际情况,就教职工节假日加班、值班的认定办法及其津贴发放标准做了相应规定制定了加班值班制度,各项配套制度建设比较完善,但在执行过程中也存在着不足,特别是在值班加班记录不规范,部分职工迟到早退现象没有得到处理,依然我行我素。

四是教师聘任方面“单打一”的现象突出。虽然充分认识到了兼职教师的重要性,也高度重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聘任兼职教师时,还存在主要为了解决专任教师数量不足的现象,而没有真正从改善学校师资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角度去综合考虑。往往是缺什么课教师,就聘什么课教师,没有真正从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出发去聘任兼职教师。其次,许多高职院校在制定聘任条件时,往往把专业技术职称和学历学位情况作为优先考虑的因素,这样做虽然能够保证所聘任教师的教学质量,但同时也阻碍了社会上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却不具有职称或学历学位的能工巧匠到校任教,不利于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第三,从兼职教师方面来看,他们更愿意到本科院校下设的职业技术学院兼职,因为这些学院背靠本科院校,有比较好的社会声誉,而不愿到中专升格的职业技术学院兼职,他们认为这些学校办学层次相对较低,学苗质量、管理水平相对较差。这些因素影响了高职院校兼职教师的来源。

四是教学方面“方法单一”的现象突出。一般来说,兼职教师大多是所在单位的骨干,日常工作比较繁忙,不可能把精力用于教学工作,很难保证教学时间和教学质量。而以讲座、报告或其它形式讲授理论课,对于兼职教师来说,与学生接触时间有限,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了解不多,不利于因材施教;对于学生来说,也很难完整、系统地掌握某一门知识。同时,由于人事、管理等制度原因,目前大部分企事业单位还没有任何支持职工去学校兼职的政策,兼职教师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备课、上课,没有更多的时间批改作业、辅导答疑,因此,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另外,大部分兼职教师都毕业于非师范类院校,他们没有接受过教育学、心理学培训,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几点思考

一是要高度重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经过探索与实践,高职院校必须充分认识到建立一支理论水平较高、实践能力较强、结构合理、比例合适、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不仅仅是补充专任教师数量不足的权宜之计,而且还是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以适应产学研结合和专业变化要求的一项重要措施。因此要重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把这项工作作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有建设规划、有管理措施,使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从聘任到管理都走上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

二是加强校企合作,多种途径聘任兼职教师。目前,由于大部分企事业单位对职工去学校兼职持不赞成态度,因此,聘任兼职教师往往是学校方面一头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各校都把兼职教师作为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通过产学合作,与企事业单位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从合作伙伴中选择、聘任符合兼职教师任职条件的高级技术、管理人员或能工巧匠到校任教。通过校企合作聘任兼职教师已成为各高职院校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一条重要途径。一方面,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学校有机会充分了解企事业单位人员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从而找到学校所需要的、符合任职条件的兼职教师,也有利于充分发挥所聘人员的优势,做到人尽其才;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双方有了一定的感情基础,不仅有利于对兼职教师的考核和管理,也有利于兼职教师队伍的稳定。如沈阳电专所聘任的兼职教师大部分都是从与之有良好合作关系的电力企业中选的。辽农职院的兼职教师也绝大多数是从相关的合作单位中聘任而来的。实践证明,校企合作是加强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三是严格管理,保证兼职教师教学质量。对兼职教师教学质量的考核、管理相对来说比较困难。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各校大都采取校系两级、以系为主的管理模式,并制定了科学严谨、便于操作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兼职教师教学工作的管理。如沈阳建工学院高职院,每学期末都要召开有专任教师、学生代表参加的兼职教师考评会,对兼职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考核、评价。沈阳电专制定了《兼职教师工作条例》,对兼职教师的考核与奖励作了明文规定:“学校为每位兼职教师设立‘兼职教师考绩档案’,记载任职起止时间、工作内容、工作效果。对在教学中表现突出、教学效果好的兼职教师,学校将给予一定的荣誉和物质奖励。”通过加强管理,强化考核与奖励,调动了广大兼职教师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了兼职教师的教学质量。

四是要坚持把教学工作作为经常性的中心工作常抓不懈,努力探索高职教育的办学规律,办出质量、办出特色,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以便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校兼职任教。

五是应转变思想观念,真正从改善学校师资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角度出发聘任兼职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