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健康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59:49

大学健康管理制度篇1

关键词:半军事化管理制度;大学生快乐健康成长;高职类院校

一、高职类院校半军事化管理的必要性

半军事化管理,是非军事单位仿效军事管理的方式实行的内部管理。与高等院校相结合的半军事化管理,目的是给予学生正确的政治教育引导,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合作精神和良好的生存能力,辅助校风、学风的建设。[1]

(一)对学生是一种塑造

中国的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上大学已经不是难事,许多学生变得懒散松懈,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很低,没有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玩心较重。

通过半军事化管理教育,可以逐渐使学生养成遵守纪律、守时、坚强、积极主动等良好的品质,塑造自己的人格特质,完善自身素质。

(二)对老师是一种督促

高职院校教师是比较安稳的职业,行业竞争较小,科研要求较低,很多教师的知识已经落后,缺乏授课积极性。半军事化管理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对教师的要求也十分严格,这样可以整体带动全体师生共同努力,让教师以身作则,真正的紧张起来,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三)对学校是一种保障

高职类院校的学生动手能力强,活泼好动,但纪律性与自我控制力、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所以半军事化管理在高职类院校的实行,对学生的严格考勤制度与管理制度,可以很大程度上确保学生的安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动态,督促学生到教室学习,保证学习质量。所以说,半军事化管理对于高职类院校的正常教学秩序来说,是一种保障。

二、高职类院校半军事化管理现状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半军事化管理的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阻碍,我们应该多加注意,如果不及时的疏导消化,就会酿成大的事故,不利于学校的稳定发展。

(一)学生的逆反情绪较高

学生们在高中时代就被灌输“到大学就没有人管,很自由”的思想,在熬过高中进入大学的时候,又听到比高中管理更严格的消息,学生的心理落差很大,逆反情绪十分严重。许多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独立性差,性格软弱、承受力不强,特别是大一刚入学期间,第一次离开家人怀抱,遇到问题不知道如何解决,孤独感较强。这个时候,面对大一新生,如果管理时不注意方式方法,将会激起学生的逆反情绪,为学校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困扰。

(二)学生心智发展差异较大

高职类院校的学生整体年龄较本科类大学偏小,高职院校班级内部学生群体年龄差高达4-5岁,学生心智发展存在较大差异,这样的学生构成情况,为学校的日常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有些学生在社会上工作过,自理能力比较强,能够很快适应大学生活;但有些学生从中专技校直接升入高职院校,松散懒惰习惯根深蒂固,思想不成熟,容易走极端。这就要求辅导员及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进行疏导教育,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

(三)与家长沟通交流存在难度

家长的支持和理解能够为学生工作增添很多的动力。但是,现在很多的家长太过溺爱孩子,对学生的错误行为进行庇护,不理解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很多的阻碍。

三、高职院校半军事化管理方式探究

(一)军事训练

准时集合、队列动作、连队拉歌比赛、内务评比等内容,让学生逐渐适应半军事化规定,是学生适应学校半军事化管理的第一步。在艰苦的训练中能与同学建立深厚的友谊,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军训期间辅导员的全程陪同也会让新生感受到辅导员的关爱,与辅导员建立基本的信任,对学生的适应能力与心理接受力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二)日常管理工作

(1)设立新生辅导员助理

新生辅导员助理是从大二的学生干部中挑选出优秀的人才,辅助辅导员进行新生的管理工作。这些辅导员助理在经过一年的学习生活后,对大学生活有了自己初步的经验和体会,与大一新生有很多的交流沟通的地方,新生对辅导员助理也会比较亲近。这种良好的关系,就可以帮助辅导员及时了解新生及班级的情况,方便各种工作的安排与落实。

(2)制定半军事化考核量化制度

明确而严格的考核量化制度,给予学生明确的要求,让学生学会遵守规则,在规则中生活。在实行考核量化制度时,最重要的是公平公正公开。考核的目的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而不是为了简单的分数评比,所以在考核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最后的操行分数与学生的评优评先挂钩。这样的公平竞争可以让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之中,能够在想懒惰的时候能够用考核制度提醒自己,带动整个班级甚至是学校风气的转变。

(3)构建网格化服务学生制度

高职院校半军事化管理工作复杂且困难很多,所以一个上下沟通迅速的关系网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我院领导开创网格化党员干部联系服务学生制度,构建从宿舍长、班委成员到辅导员、任课教师、学院各部门领导的联系网,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将问题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使辅导员能够掌握每个学生的心理动向、关注的问题、同学之间的矛盾等等,同时与各部门领导的联络,可以将学生的问题及时反映给领导,将问题及时处理,避免了之前的各部门之间走程序的时间,省时省力,真抓实干。

(4)开展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半军事化管理不同于全封闭管理,不是将学生完全封闭起来。在管理中,不能一味的用规则压制学生,要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全面培养学生。按照不同年级学生的情况,设置不同的人文素质课程,比如法纪与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素养教育等课程,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轻松愉快地学习一些完善自身的课程。

半军事化管理并不意味着只有严格,半军事化管理也可以轻松愉快。要在学校规定允许之内,大力开展学生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锻炼学生的组织开展活动能力,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喜欢在学校学习,热爱学校的生活。

半军事化管理制度在高职类院校的实施是十分必要的,在管理中需要不断完善制度,以军训为开端,做好日常管理工作,注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学生创造快乐的学习环境。(作者单位: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健康管理制度篇2

目前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我国的社区健康管理工作借用了国外健康管理经验,但实施时间较短,往往容易流于形式〔39〕。专业的健康管理人员极度匮乏,现有医务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合理2005年10月,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宣布健康管理师为第4批11种国家新职业之一。健康管理师是从事个体或群体健康的监测、分析、评估以及健康咨询、健康指导和危险因素干预等工作的专业人员。根据《中国健康管理相关机构现状调查报告(2007-2008)》显示,到2008年上半年,全国范围内至少有5744家健康管理相关服务机构。截止至2011年,全国只有近百人获得职业健康师,完全缓解不了目前专业人才紧缺的状况〔40〕。我国享受科学、专业的健康管理服务的人数只占国内总人数的万分之二,而美国70%居民能够在健康管理公司或企业接受专业健康管理人员的完善的服务。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对促进社区健康的发展至关重要〔41〕。但目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业务素质及技术水平较低,知识面窄,学历层次和职称不高,专业结构配置也不尽合理,提供专业的健康管理服务有一定的难度。信息化平台未建立,健康信息难共享1968年美国weed等首先提出居民健康档案的概念,要求医生在医疗服务中采用以个体健康问题为导向的记录方式,目前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基本方法。建立规范化的居民健康档案,形成一套完整的健康信息系统,并运用先进技术进行资料分析和预测,不仅可以研究社区人群的基本健康状况,了解人们对卫生服务的需要,并且有助于实施区域卫生规划,优化资源配置,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探索适合本地区实际的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模式,并为卫生行政部门确定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既定工作计划提供科学依据。因此,社区卫生服务健康管理系统的功能和建立极为重要〔42〕。2009年12月3日卫生部公布《关于规范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的指导意见》中要求从2009年开始,逐步在全国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实施规范管理,到2011年,农村居民健康档案试点建档率要达到30%,城市要达到50%。到2020年,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符合基层实际的、统一、科学、规范的健康档案建立、使用和管理制度。目前我国社区服务中心缺少区域性的综合信息交互共享平台,导致出现健康档案的多次重复建立,影响社区卫生信息工作的效率。信息资料不全,干预措施不到位目前各地都积极探索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管理,但由于没有深刻理解健康管理的实质和内涵,多在健康档案的电子化管理方面投入,忽略了对社区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方面(包括遗传、生活习惯、饮食、生活环境、职业行为等)进行全面监测、分析、风险提示、评估。目前的社区医疗服务仍然以病为中心,没有针对个体的不同情况实施个性化的健康管理干预措施,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健康管理个性化的健康评估体系和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有望成为社区利用健康管理服务的突破点和启动点〔43〕。双向转诊机制不健全双向转诊是根据病情和人体健康的需要而进行的上下级医院间、专科医院间或综合医院与专科医院问的转院诊治过程〔44〕。英国、澳大利亚、美国、德国等国家现已经形成了健全的三级医疗体系,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医疗格局。虽然我国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二、三级医院建立了双向转诊合作关系,但实际运作中往往是以上转为主,双向转诊制度实际上并未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执行。

健康管理下一步战略发展的建议

大学健康管理制度篇3

1.1强化健康体检监督机制

包括健康检查内部管理、内容和程序、监督与管理。目前某些疾控机构健康体检工作还靠手工方式进行,体检程序、体检照片、体检者个人档案等都存在业务繁琐,数据不详尽、不实,个体查询不便,实验室检测水平欠缺及标准化建设还未达标等诸多现实弊端。例如:健康体检项目不合格,体检两项就拿到健康证,在具体操作上仍还有处于违规环节的实际漏洞。当前疾控机构健康体检的工作思路和管理模式应立足全社会、企业或民众的健康需求,在卫生法律行政法规的基础上建立健康体检的各项制度,完善自身组织的监督体系,做好疾控机构公共卫生自身工作内容的有效监管。

1.2完善各类人群基层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重点人群和特殊人群的健康体检工作,特别是托儿所幼儿、学校学生、企业职工、社区居民等。提高慢病管理能力和重性精神疾病等各类健康状况的规范管理率,以及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当前中国已进入慢性病高负担期,比重达70%,致死占总死亡85%,具有“患病人数多、医疗成本高、患病时间长、服务需求大”的特点,已成为影响社会民众健康的主要疾病。目前南昌市已超过13万农村留守儿童,占全市农村儿童总数27%,近五成隔代抚养,近七成有孤独学习困难。大量事实研究表明通过心理咨询、健康教育、培养健康生活方式、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等可以有效降低慢病和心理问题发生,对慢性病患者进行定期健康体检,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慢性病管理和疾病健康教育宣传,可有效地改善慢病病人身心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对医疗资源的利用。

1.3保障健康促进运行机制

当前医学模式认为,疾病的产生不是简单的病原微生物对人体的伤害,而是与民众个人的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环境因素、人类的生物因素和医疗保健服务四个方面有紧密关系。特别预防医学,传染病预防保健工作可极大地预防疾病发生。通过婴幼儿预防保健、学校卫生工作、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劳动职业健康体检、艾滋病自愿检测等针对不同人群的健康体检工作,从源头上做好预防保健工作,应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检测、分析、评估以及预测和预防的全面管理,积极保护各类人群的身心健康,以此提高民众的自我健康意识、自我保健知识、从业健康保障措施。开展目标人群重点卫生防病知识知晓率调查,知晓率不低于75%,开展目标人群健康教育行为干预,目标人群行为干预指数不低于0.7。

1.4加强医务人员队伍建设

在各级各类疾控机构建设时期,要加强医生、护士、检验师、国家心理咨询师等医务人员的素质建设,加强医务人员自身健康促进工作,使每一位医务人员都成为健康体检工作中的自身管理者。倡导健康行为,共创健康社会,使医务人员首先意识到自己既是体检环节中的执行者,也是给与体检者及时的评价者,更是对体检者进行及时宣教的促进者。真正提高健康体检医务人员的工作责任感,服务效率性,加强疾控机构健康促进工作。

2措施

2.1强化健康体检制度的执行评估机制

各级各类疾控机构应针对现有的各项健康体检制度建立起定期的执行评估机制。对于明显执行不力的制度,要有深刻反思并做出及时调整,以确保健康体检质量得以实际保证。应建立起与之相对应的健康体检专项制度、专业技术人员考核制度、实验室检测制度、档案资料管理制度、网络信息化制度等。

2.2建立训练有素监督执法机制

伴随疾控机构公共管理的建设与发展,对监督执法的行政责任的扩充,可划分为法律责任、政治责任、行政责任、职业责任和道德责任。把疾控机构健康体检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来检查督导,建立“上下畅通、左右协调”的工作责任机制,减少“见利益抢、有责任躲、出事推诿扯皮”等问题,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以高度专业的公共责任来承担健康体检工作,以严谨敬业的公共服务来履行疾病防治工作,以全面严格的公共利益来保障监督执法职责。

2.3建立网络一体化的联网管理机制

加强疾控机构网络体系管理,全面实施规范操作,建立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系统,建立按照不同健康体检人群进行健康体检结果数据化处理,提高网络信息的运转效能,健康信息资源共享,切实开展网络便捷化管理。以提高市民健康素养为核心,进一步完善“三级网络、五大场所”的健康教育体系建设,加强面向社会公众的健康教育和宣传。着力打造健康教育数字化平台建设,加强健康教育媒体传播,更好地促进现阶段疾控机构卫生保健工作的发展,规范疾控机构卫生保健技术服务和管理工作。

2.4加强公共卫生制度更新与政策制定

中国医疗卫生、预防保健等各项规章制度种类繁多、数量极大,这实际上降低了制度的整体效力和执行效果。心理问题作为社会诊断的一个指标,纳入公共管理的考量范围之中,应当定期进行适度的心理健康服务,心理与身体检查内容与制度的审查应及时跟进更新;要合并前后内容重复的相似制度,切实解决具体问题;把某些重要的规章制度上升到政策法规,以提高制度本身的权威性和威慑力。注重对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健康体检与教育促进,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和干预,在各项实际工作基础上加强调查研究,尽快出台一批对各级各类疾控机构健康体检有指导意义、推动作用的政策措施,充实工作量,依法履行公共卫生管理、公共服务职能,切实发挥真正主导作用。

3总结

大学健康管理制度篇4

【关键词】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举校体制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C-0004-02

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的意义不仅是监测学生个人的体质健康状况,更是为其树立终身健康的理念奠定基础的重要方式。高校在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当中,对测试过程的掌控及对测试结果的运用,仍不能较好地将各方资源有机联系起来。建立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举校体制”,可以强化测试中各部门、各环节、各参与者之间的联系,为真正达到测试的目的提供可靠的支持。本文试对此做一探讨,以优化大学生体质,促进终身体育、终身健康理念的奠定。

一、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举校体制”及其特征

高校作为一个自主自治的场所,肩负着育人的崇高使命。发展是要以人的健康为根本前提,生命如果受损,人的任何理想都无从谈起。学生的健康需要社会的关注,需要更多的力量来为个人的健康成才保驾护航。大学生作为成年人,需要在自我成长的过程当中,在学校教师的引导下,形成关注自我健康的观念和良好的习惯,才能从源头预防自我健康变糟而不被发觉,进而引发猝死等危害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

“举国体制”在促进中国体育事业的腾飞与发展当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与“举国体制”相似,在学生体质健康受到更加关注的今天,“举校体制”也是一种手段。所谓“举校体制”,就是在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当中,集全校之力,让教师、管理人员、学生等人力,利用学校的硬件和软件设施,通过微观管理的方式,突出学生的管理主体角色,来形成以优化学校体育管理工作质量、形成学生体质健康测试长效性机理和制度为特征的管理体制。“举校体制”是基于高校自身的管理特点,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的目标而确定的机构、权限、运行和制度的总和。“举校体制”的建立,更加强调测试管理当中对于引导者和实行者的问责,突出大学生在管理主体当中的自主自觉的地位,打造贯穿于学生大学学习生涯中时刻关注自身健康状况的行为养成。

二、建立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举校体制”的必要性

(一)“举校体制”的建立是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规范系统的要求。《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的通知》中规定:“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心,安排专门人员负责,完善工作条件,每年对所有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测试成绩向学生反馈,并将测试结果经教育部门审核后上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系统,形成本校学生体质健康年度报告。及时在校内公布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总体结果。”在“举校体制”的建立过程中,规范系统作为基础及核心的环节,对测试工作的流畅、科学运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此规范系统包括可以明文的形式公布的测试的工作规范及测试的主导部门、主责部门,也包括约定俗成的测试问责形式、处理方法。多数高校所成立的体质健康测试中心作为测试工作的主导机构,具有管理和服务的职能;而相对一些普通高职高专院校、体育师资不足的院校,体质健康测试的管理与服务一般只能依托体育教学部或体育教研室来承担。在测试文件的解释和传达、测试时效性与实效性的要求、测试工作的评估当中,规范系统始终起着监控和调节的作用,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心或相当职能部门,则需要在整个测试当中将规范系统的职责和权利发挥到极致,在管理过程当中出现意见分歧时,主动承担责任,因时、因地、因事制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保证“举校体制”的整体性和完整性。

在《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当中不仅有了对高校成立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心的要求,而且对测试中心的职责和任务有了较为明确的规定:安全组织实施体质健康测试、高效进行测试管理、运用测试结果为学校体育工作服务、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而还未能成立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心的高校,其职能主要依靠体育教学部门来执行,不管是何种形式,测试中心(测试领导小组)都处于管理的主导地位,对测试的组织、运行、监督、反馈起着引导作用,在责任和权力统一的指导思想下,严格按照测试的要求进行管理。

(二)“举校体制”的建立是促进学校各部门协同配合开展测试工作的基础。一直以来,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被外界认为是一项“劳民伤财”的工作,主要是因为动用到全校的大部分人力、财力、物力等来完成测试工作,但仍不能对学生体质健康的提高起到良好的作用。在《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出台之后,更需要进一步加强学校各部门对测试工作的协同,才能达到“举校体制”管理的目标。在测试管理当中,学生工作的主管部门主要发挥宣传、动员学生按照测试的要求诚信参与测试,学会自我管理,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教学管理部门主要是依据测试的工作安排来统筹协调各专业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后勤保障部门主要是进行测试工作的义务监督及场地器材的维护;现代技术设备部门主要是协助进行测试信息的管理及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等。而不同的部门,按照责任的要求,强化体测中心的主要作用,增强体育教师的岗位意识,发挥体育教师在专业知识的发挥上对测试技术、要求、规范上的专才地位,才能够很好很准确地为测试的客观可靠性保障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举校体制”的建立是发挥学生在测试管理中主体地位的保障。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体质健康的提高和发展服务,就要求测试的管理不能离开大学生这个主体。而要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有对自我健康的意识,将对自我身心状况的关注化成自我管理的动力,行使自己的体育权利,而不是“老师叫我测什么,我就测什么”,其他的一概不知。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其一可以通过对大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与自我管理讲座”来进行,利用体育课程当中的理论课程,来让学生了解测试的标准、测试项目的意义、测试结果的评定等内容,让学生与体质健康测试“亲密接触”。其二是通过利用改变数据公开的方式,利用数字校园,让大学生亲自参与到测试数据的核实与上报工作当中,运用各高校的“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系统”来增设学生登录的入口,把学生对测试结果与自主锻炼的结果作为体育课程成绩及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部分,学生诚信自主管理,班主任、体育教师、测试主管部门自下而上地逐层管理,在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的同时,逐渐形成学生自主管理健康的“蝴蝶效应”,逐步改善学生不关心、不关注自身体质健康状况的现状。

(四)“举校体制”的建立是达到准确地展现测试结果目标之手段。《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当中,所规定的测试项目,相对于旧的标准要求而言,对测试的设备要求已有所不同,在一些项目的测试上,给予手工测试或是仪器测试的选择更大的空间。作为“举校体制”的一部分,小至测试常用的秒表,大至测试用的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电子测试仪,都需要在测试前、测试中和测试后进行校正、维护,通过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心安排专人会同学校设备部门的人员进行器材的管理,可以大大提高测试仪器的使用效率和寿命,使得“举校体制”的运行更为顺畅,测试的结果更科学。

三、建立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举校体制”的措施

(一)强化“举校体制”运行效果的监测方式。要实现“举校体制”的良性运行,在日常的测试管理当中,大胆地将学生引入到参与测试管理过程,是决定体制能否长期存在的关键。在运行的环节当中,一旦缺乏监管,则会使“举校体制”胎死腹中。“举校体制”运行效果监测,需要借助问责制来完成,以形成对测试中心为主要责任部门的严管、相关部门依照失误程度及后果进行惩罚、学生按照诚信缺失来进行教育的监督制度。

(二)着力解决“举校体制”在实际运行的关键问题。各部门之间由于在日常工作的运行当中,时刻以“举校体制”的运行为中心是不切实际且很难执行的,因此在测试之间,必须通过测试主导部门进行测试规范的培训与考核,考核达到要求的人员才允许担任测试员;重视对测试人员工作量的准确统计,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在测试管理当中责权利的统一;结合学生工作的要求,对学生干部及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在学生参与测试的管理过程当中,据实进行成绩的统计和上报;“动员多次不如问责一次”,在测试管理中,对参与管理的教师、学生进行问责,保证机制的良好运转;根据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为学生开具提高体质健康水平的运动处方,测试中心利用课余时间开放给学生,让学生在关注自我体质状况的同时,实现有问可询、有疑可解。

四、结语

“举校体制”在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管理当中,是整合相关资源来力保测试工作能体现现代大学发展目标、贯彻落实《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的精神,是各高校可以建立和实施的一种管理体制,它既包括了一般测试管理的基本步骤和要求,又对常规的管理提出了创新:让学生充分参与到管理当中,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以管理育人,培养与形成大学生对自我体质水平有明确的认识,进而形成在体育活动当中的自我安全保障源,并促进学生的体育学习和锻炼。通过“举校体制”的运行,来切实保障国家相关政策的实施,贯彻落实立德树人,为高校培养德智体合格人才的目标服务。

【参考文献】

[1]张一民.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解读[J].体育教学,2014(9)

[2]于红妍.中国学生体质测试的演进历程及阶段特征[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10)

[3]宋永生.普通高校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长效机制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4(10)

[4]李志勇.如何利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数据[J].体育教学,2014(11)

[5]张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验的公平性与有效性问题――基于美国“高利害测验项目”的启示[C]//第五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2014

大学健康管理制度篇5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1.大学生承受的压力较大

市场经济中的激烈竞争在促进社会各方面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高速度、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不定的未来就业带来的压力、经济上的压力以及对于自身经济贫困等状况的不正确的看法而产生的心理压力等,让大学生处于迷茫困惑中成为主要压力源,其中,学业困难、经济贫困、心理困扰尤为突出。

2.大学生承载着过高的期望

期望一是来自于学生家庭,家庭的过高期望和进人大学之后的现实常常会有强烈反差;二是来自于社会,社会对人才的全面的高要求和现实中优秀人才需求的紧迫性,使得原本满怀壮志的学子在面对社会的完满期望前感觉压抑;三是来自于学生自身,成才、成就的强烈愿望和大学生活现实中的种种不尽如人意会导致大学生的心理失衡。

3.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差

社会转型过程中大学生的过度承载与心理素质形成强烈反差,极易在熟悉的生活发生改变、心理需求受挫、遭遇生活变故等情形之下产生心理问题。

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分析

1.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

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管理体系中,详细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细则,从制度上保证工作落到实处;通过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常设机构,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体制,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网络和体系。

2.确保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建设与发展,为心理健康教育事业提供必要的条件支撑。

配备专职心理咨询与辅导教师,使得学生能够得到合适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服务。高校学生辅导员应该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队伍,学生辅导员应该逐步走向专业化、职业化,并在上岗之前接受一定的心理学知识的专业培训,掌握基本的与学生沟通、疏导学生心理问题以及能够有效地影响学生认知和行为状态的心理辅导理论与方法。

3.面向全体,全员参与。

健康的心理是人发展的中枢枢纽,是为人一生不断进取、不断探索的催化剂。心理健康教育只靠专家和一部分老师远不能达到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要求,必须面向全体,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通过研讨我们要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和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建构学生健康的心理。

三、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方式初探

1.实施教师个体心理行为的教育管理

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格和对学生的情感态度所表现出的各种心理行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形成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教师个体心理行为,虽有纪律与制度的约束,但这种约束的作用是有限的,学校管理必须将教师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转变为促使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心理动机,进而形成有利于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目标的教师个体心理行为。

作为学校管理者,在为教师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的同时,还要建立能促进教师成长的评价机制,满足教师合理的心理需求,要促使教师了解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这样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表现出的各种个体心理行为就能和学生心理成长的生态环境和潜一致,也就形成了教师个体心理行为的教育管理。

2.制定以生为本的学生管理制度

学生管理制度是对学生行为的一种约束,这种约束本身带有强制性,但这种强制性要体现以人为本,要体现人性化,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们在制定各种学生管理制度时,要遵循学校组织下学生个体心理行为的规律,不要以破坏学生心理成长的生态环境为代价来寻求维持、就范、整齐、划一的状态。在制度实施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学生心理的个体差异。总之,学校的各种学生管理制度要服从于学生心理成长的生态环境,将显性的制度约束转变为隐性的学生心理行为。

3.整体规划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这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指利用学生自身资源和社会资源开展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各种课外心理咨询活动,包括由学生自己主导的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各种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团体心理辅导和个体心理咨询等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于这类活动的管理,须有整体规划,指定专人负责,在遵守心理教育的有关原则的同时,正确引导学生自主参加。

4、科学布局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文化

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文化是指校园内写有心理教育格言的各类标语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栏和黑板报以及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校内刊物等。这是一种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它对学生的心理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时对学生的心灵有一种特殊的感召作用,使其全方位多角度的发挥它的独特作用,和学生的心理生态环境和谐相处、相互生辉。

大学健康管理制度篇6

一、健全组织机构,加强制度建设

学校对创卫工作十分重视,把创卫工作摆在了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我校成立了“创卫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Xx校长担任,副组长由Xx和Xx担任,成员由中层干部、班主任、健康教师组成。并成立了创卫工作办公室,主要负责整个学校的创卫工作的协调和安排,使创卫工作的各项任务层层落实,任务明确。学校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制定《体育课教学常规要求》、《疾病防控制度》、《校园卫生公约》、《教办室卫生工作要求》、《体育与健康教学常规要求》,使创卫工作制度化、有序化。

二、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

我校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创卫”宣传教育活动,让广大师生能了解创卫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提高广大师生对创卫工作的知晓率和参与率。学校充分利用校园宣传栏的创卫宣传栏和健康教育专栏进行创卫宣传,组织开展创卫知识和健康知识检测等各项活动,提高自身素质。借助全校师生大会、班会、课堂等时机,采取“国旗下讲话”、“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辅导”等形式,利用专栏、墙报等宣传阵地,向广大师生宣传创卫知识、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卫生常识及食品卫生等,帮助师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改善办学条件,打造靓丽校园

在教育局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学校投入三十多万元,对校园教学楼、综合楼进行了彻底的维修,粉刷了墙面,更换铝合金窗、门帘、窗帘,并且对学校硬件设施进行了更换、补充、维修。靓化了校园围墙,制作了精美校园橱窗,使校园面貌焕然一新,文化氛围浓厚,称的上Xx最靓丽校园。

四、加强创卫工作的管理,全面完成工作任务

1、关注师生心理健康。我校为了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设了学生心理咨询室,接受学生心理咨询,舒缓学生心理压力,排解学生郁闷情绪,提高学生心理品质,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生活的意识。在老师方面,学校专门聘请省级心理辅导员田振勤老师为大家做“教师心理维护”专题讲座。我校李岩老师和李腊梅老师也分别做了“做一个健康阳光的教师”、“追求阳光心态,营造和谐团队”的心理专题讲座。既提高了全校师生的健康意识,又维护了身心健康,使师生能够充实工作,快乐学习,幸福生活。

2、我校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加大经费投入,添置体育器材,关注教师身体健康,提倡教师每天早到校二十分钟,用于教师锻炼身体。不仅丰富了老师们的生活,也锻炼了身体,充分调动了老师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并计划在元旦举行阳光师训体育比赛。学校也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学生每天坚持做两操,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我校在十一月份举行了冬季长跑比赛。

3、校园环境卫生长抓不懈。环境文化建设是学校建设的重要内容。为营造洁、净、美的育人环境,学校严格落实校园卫生管理制度,定位、定岗、定标志,定期检查、消毒。学校将各区域划分成块分到班级,落实到个人负责,每天实行两扫制度,每天由校领导、值日教师、少先队值日生进行检查评比。学校每周二进行一次全校大扫除,清除死角,特别是厕所,逐步做到各处地面平整、干净,无废弃物,各处室、各班都能做到洁、净、美。在这些活动中,不仅教育学生养成了讲卫生、讲文明的良好习惯,而且提升了校园文化质量。

4、加强教学卫生监督。学校定期对学生健康课以及体育课进行卫生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意见。一是学校用会议提出要求,引起教师对学生用眼卫生的高度重视,注意让学生养成正确的用眼卫生习惯,控制近视的发病率;二是学校重视体育、健康课中的安全卫生教育,使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进行正当、健康的游戏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个人卫生习惯,教育学生讲文明、讲礼貌、不随地吐痰,勤剪指甲、勤洗头、勤洗手,以防止病从口入或疾病传染,强化了学生健康意识

5、、抓好健康教育工作,积极预防传染病。学校健康教育课纳入课表正常运行,做到有计划,有进度,有备课教案。大家都能按照要求写好教学计划、课时教案。在授课过程中结合孩子们生活学习、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不拘泥于教材,上好每周一次的健康课。并在上课时机随机进行创卫知识和健康知识检测,让学生能够更深的了解创卫知识。

6、、扎实做好师生体检工作。学校认真组织学生每年一次的体质健康检查,教师两年一次的全面体检工作,做到准备充分,秩序井然,并建立相应的学生健康档案、教职工健康档案。

7、在除四害工作方面,我校高度重视,做到经费落实、人员落实、措施落实,讲究实效,高效。积极开展灭蚊、灭鼠、灭蟑、灭蝇的行动,每次行动都做到有计划、有布置、有汇报、有总结,落实责任到人,确保行动的顺利进行。

创卫工创卫工作的开展,既体现了一所学校的综合实力,也是衡量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标志。我们将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正确领导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反思,总结经验,提高创卫实效,为全体师生创设一个整洁、优美的校园,构建一个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全面促进校园和谐、师生健康。

为进一步推动我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发展,规范学校各级管理行为,强化学校管理制度,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优化学校育人环境,促进和保障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根据国务院、教育部关于“加强学校管理、建设和谐校园”的文件要求,并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建设卫生文明校园是国务院和教育部在新形势下提出的学校管理思想与制度建设的重要工作部署,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卫生文明校园创建工作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加强学校管理,营造平安、文明、健康、和谐的育人环境,促进教育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目标

通过卫生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建立文明和谐校园的有效工作机制,使学校卫生、安全工作明显加强,育人环境明显改善,校园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明显提升,让学校真正成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成为学生喜欢、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和谐校园。

三、组织机构

四、主要内容

(一)切实加强学校卫生工作。

1、加强健康卫生教育。我校将继续根据上级有关规定开设好健康教育课(含《体育与健康》),确保有师资、有教材、有计划、有教案、有课时、有考核。并根据《学校健康教育评价方案(试行)》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卫生健康教育讲座,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行为,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达到80%。加强对学生的体质检测,做好学生个人卫生、传染病防治知识教育防治工作。我校还将在“5•31世界无烟日”开展“小手拉大手,劝阻吸烟”活动,并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控烟健康教育工作。同时,我校将开辟卫生健康宣传专栏,宣传季节性流行病与常见病防治知识,倡导卫生健康好习惯。

2、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制定并完善学校卫生管理制度,落实责任,明确任务,规范管理,努力构建维护保持校园环境卫生的长效工作机制。全员参与,全员动手,通过大力开展学校卫生大扫除等活动确保校园环境卫生。组织开展卫生排查,清除卫生死角。

3、组织文明示范活动。我校将继续开展文明礼仪示范岗活动,组织值周教室和“文明小天使”佩戴醒目标志,在上下学时间在学校及校外主干道开展文明礼仪宣传,协助维护交通秩序,引导行人安全文明过马路,对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纸屑等不文明行为及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予以劝阻。

4、开展社区公益活动。学校可结合实际,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开展卫生文明宣传、助残扶残、敬老爱老等活动,协助社区做好清洁卫生工作。

(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学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原则,把青少年教育工作放在首要位置,把德育工作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来抓,积极调动各方面力量,建立和健全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网络,努力构建社会化大德育体系。学生德育考核优秀率要求超过95%,学生违法率控制在0.1‰以下。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健全德育领导机制。学校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把德育工作摆在首要位置。健全德育领导机制,每学期召开四次德育工作会议,分析德育工作形势,制订德育工作措施,落实德育工作岗位责任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形成第一把手亲自抓,主管领导专门抓,德育主任具体抓,全员德育,齐抓共管的德育管理局面。

2、完善德育管理制度。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管理,提高德育管理水平,学校进一步加强建章立制工作,制订一系列的学校德育工作措施和德育工作管理制度,使德育的每项工作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层层落实。

3、突出工作重点,抓好德育工作重点和薄弱环节。

一是重点抓理想前途教育。理想前途教育已成为当前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根据当代学生人生价值观现状,通过开展德育主题月活动,设计教育的切入点、渗透点,以及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适应现代社会所必须具备的良好道德观念和个性心理品质,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

二是重点抓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开设并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配备兼职心理健康教师,成立心理辅导站,为学生解难释疑,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三是重点抓网络道德教育。在青少年健康上网教育活动中,要加强网络文明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使学生在“数字化”、“虚拟化”的网络中,在无人监督的环境下能够“慎独”,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最大限度地消除网络有害信息对青少年学生的负面影响。

四是重点抓好后进生的帮教工作。建立健全后进生帮教工作责任制,落实帮教对象、帮教人员、帮教措施、帮教效果,既要关心后进生的校内表现,又要关注后进生在家庭、社会中的表现,发现不良苗头,及时帮教。

五是加强学生节假日的管理。加强学生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的教育和管理,认真做好假前思想教育工作。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寒暑假、长假印发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使家长认真担负起管理子女校外生活的责任;加强学校与社区的联系,配合和支持社区开展丰富

多彩的校外德育教育活动,把学生旺盛的精力和课余时间引导到健康有益的德育教育活动之中。

4、大力加强学生法制教育工作。

(1)认真把法制教育作为学校重要的日常工作。建立普法责任制,做到有措施、有落实、有总结。

(2)按照规定开设法制课,做到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让学生接受长期的、系统的法律法规知识教育,每学年不少于4个课时。与此同时,努力发掘教材中的法律因素,采用合适的形式把文化知识和法律知识结合起来,使法制教育落实到每一学科,贯彻于教学的主要环节。

(3)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向不文明行为告别签字仪式,让师生在参与中接受教育。

(三)切实做好学校安全工作。

学校安全工作重于泰山,是事关学校师生员工生命安危的大事。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坚持“教育在前,预防为主,常抓不懈”的方针,认真落实各项安全措施,确保广大师生员工生命财产安全。

1、加强安全工作领导。学校要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安全工作网络。第一把手亲自挂帅,认真履行安全工作职责,把安全工作落到实处。

2、建立健全安全工作管理制度,确保安全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制定和完善校园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规范日常管理;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处置工作预警预案体系,落实应急反应机制;建立畅通的信息传输渠道和严格的信息上报机制;制定要害部位管理制度、危爆物品管理制度等内部安全保卫工作制度;严格落实巡查制度,巡查日志和记录详实、清楚,各类文件、档案资料齐全;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校园安全工作责任追究机制。

3、加大投入,加强物质装备,基本构建起现代化的安全技术防范体系。学校要积极建立集人防、物防和技防于一体的校园治安防控体系。校园及周边各类安全基础设施完备,标识清楚醒目。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能吃苦、能战斗、能奉献的学校安全稳定工作队伍。

4、积极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积极做到无集体中毒、火灾等重大治安灾害事故;校园内部无违章建筑、不洁饮食摊点和其他非法商业摊点;校内交通规划合理、标识完备;校内防火、防震设施齐全有效;校园教学、生活和其他公共活动场所治安秩序良好,师生员工对校园治安的满意度高。

5、大力加强学校周边环境整治工作。学校周围治安秩序良好,侵害师生人身权利的刑事治安案件和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得到有效控制;严格执行《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等规定,协助有关部门坚决清理整顿和取缔校园及周边地区非法经营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音像书刊点和各类流动摊点,校园周边无违规违法经营现象;协助有关部门加强学校及周边出租房屋的管理,加强校园流动人口管理;校园周边尤其校门出入通秩序良好。

(四)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展现校长教育理念、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是规范办学的重要体现。

1、以正确舆论为导向,树立优良校园风气。

大学健康管理制度篇7

一、健康教育档案的内涵

所谓健康教育档案,主要是指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等途径,使个人或群体能够对卫生保健有一定了解,在树立健康观念的同时,能够对卫生资源进行合理利用的过程。而医院健康教育档案则主要指的是在医院开展各类健康教育活动中所形成的,对于医院未来发展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片、表格、音频、视频等材料,这些材料记录了医院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于医院日后此方面工作的开展具有指导和借鉴作用。

二、健康教育档案规范化管理及其意义

文书档案、专业档案、照片档案和视频档案是医院每次开展健康教育活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档案资料。作为档案管理人员,需要对活动的进展情况了如指掌,同时要在活动开展的同时,搜集各个阶段所形成的基础性资料,将其分类汇总后编入档案,然后按照材料的分类建立科学的检索程序,方便日后查找,这种科学的管理方法就是规范化管理。医院实施健康教育档案规范化管理,一方面可以实现档案资料的有序存放,不仅查找方便,而且还能对未来的活动开展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提高健康教育档案使用效率,将其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对医院的长足发展和进步都有直接影响。所以,做好健康教育档案规范化管理工作非常重要。

三、医院健康教育档案的规范化管理

(一)建立科学的档案组织机构。就健康教育档案管理本身而言,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对健康教育活动中的相关材料进行收集、整理、归档利用,这些工作的开展都需要有专门的机构来完成。所以,医院应该从自身发展角度出发,建立科学的档案组织机构,为了提高组织机构的权威性,应该由院长担任组长,分管院长担任副组长,护理部、医务部、门诊部和客服中心等负责人为组员,从医院长足发展的角度出发,正确认识健康档案管理,将其放在适当的位置上,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目标,为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二)制定完善的档案规章制度。任何一项管理工作的开展都需要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健康教育档案管理也不例外。由于档案管理工作涉及的资料内容种类较多,而且信息量庞大。所以,规章制度的制定一定要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除了要将材料的收集时间明确规定,还要将收集方式、收集范围和收集人员进行合理安排。除此之外,在罚责一章中,还要对损坏、遗失档案信息的人员给予相应的惩罚。这些具体化的规定可以为医院健康教育档案的收集提供可靠的制度保证,促使管理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改善工作环境,更新档案设备。尽管当前医院档案管理已经实现了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大部分健康教育档案信息都以数字信息的方式保存,但仍有部分纸质信息档案,这些档案如果管理不当,很容易出现损坏。所以,改善档案库房的整体环境非常重要,对于纸质的档案应该注意防虫、防潮、防火、防霉等,对于声像资料档案还应该注意防止高温接触,以此来保证信息资料的完整性。除此之外,还要及时更新档案设备,确保设备的先进性,以此来达到预期的档案管理效果。

(四)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档案管理水平,所以,医院还要注重健康教育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在日常工作中,应该定期开展档案管理人员培训工作,使其能够对档案管理各项工作了如指掌。同时要建立科学、完善的奖惩制度,将档案管理工作效果与管理人员的薪资挂钩。这样一来,便可以提高健康教育档案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档案管理效果的提升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医院的长足发展也会带来一定的推动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健康教育档案管理对于当前医院管理工作而言是一项全新的工作,管理部门若想从根本上实现规范化管理,首要任务就是了解健康教育档案的内涵,认识健康教育档案对医院长久发展的意义,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医院运营现状,制定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并确保各项管理工作均能够得到有效落实。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健康教育档案规范化管理,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作者:何锦辉单位:惠州市第一妇幼保健院

大学健康管理制度篇8

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心理辅导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则要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制度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就其具体制度建设来说,我国很多中小学校建立了心理辅导室,配备了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科研成果与工作成效显著。然而,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学校、教师和家长对心理辅导的认知与重视程度不同,心理辅导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差别较大,违背心理健康教育规律的事件时有发生。有鉴于此,要普及、巩固和深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大力加快、抓紧学校心理辅导制度建设。

二、学校心理辅导制度的地位和功能

学校心理辅导制度是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核心。它是教育行政部门为了贯彻执行国家和政府的各项心理健康教育政策,保障学校心理辅导工作顺利开展,依照法规、政策而制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规则、规程或行动准则,即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规章制度,包括学校心理辅导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具体来说,学校心理辅导的根本制度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全面发展作为其根本任务;基本制度是指国家和政府颁布的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政策、文件和条例制度,也可称之为学校心理辅导的法规性制度;具体制度则包括心理辅导管理制度、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制度、朋辈心理辅导制度、心理健康课程管理制度、精神疾病筛查及转介制度、心理档案资料管理制度、心理辅导的伦理制度、心理辅导人员的资格准入制度、心理辅导队伍的培养及督导制度等,即学校心理辅导的岗位性制度。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深化,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学校心理辅导制度建设也迅速得到发展。

就学校心理辅导的基本制度来说,为了加强和推进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心理辅导工作,党和政府先后出台了多部指导性文件。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1995年,原国家教委颁布《普通高校德育大纲》,把心理健康教育列为德育内容。1999年和2002年,教育部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任务、方法、形式和具体内容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2008年,卫生部、教育部等17部委颁布了《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2015),对学校的精神卫生工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特别是2013年颁布实施的《精神卫生法》,更是从法律层面上对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了规定。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实施十年之后,2012年底教育部又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旨在全面推进和深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

上述各种政策、文件,可以说就是我国学校心理辅导的基本制度。随着这些文件、政策的颁布和实施,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我国大部分省、市、地区的学校都开始出现领导认识、组织体系、规章制度、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实施系统、心理辅导室的设置与使用、环境育人等心理辅导工作新局面。当然,和美国、英国、加拿大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学校心理辅导制度建设仍有一定距离。

三、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标准与规范

就学校心理辅导的具体制度,这里以心理辅导室和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的建设标准与规范加以说明。

为了促进学校心理辅导室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我国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结合本地实际需要,提出了一些地方性的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标准与规范。如《上海市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心理辅导室装备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中,对心理辅导室的基本配置和各项仪器的配置标准都有明确规定。然而,除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性标准之外,还需要有统一的国家标准规范心理辅导室建设工作,便于评估和管理。我们认为,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标准与规范应包括软件建设、硬件建设和伦理规范等三个方面。

软件建设。包括心理测评和档案管理软件、心理辅导教师资质要求及心理辅导室的岗位规章制度等。第一,心理辅导室须配备符合我国学校实际且能反映学生成长过程中心理困扰的、科学的心理测评系统和档案管理软件,建立学生心理健康信息库,动态监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为开展进一步心理辅导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对心理辅导工作中的系列档案资料,如心理咨询面谈记录、热线咨询记录、网络咨询记录、心理危机信息库及危机干预记录、与家长沟通记录、与教师沟通记录、团体心理辅导记录等,要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加以规范。第二,教育行政部门应明确规定按师生比配备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对他们的任职资格和培训经历应有要求,并将师资培训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和年度经费预算;对专职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纳入统一的归口,并规定统一的业绩考核标准等,保证每年接受规定学时的专业培训或学术会议,定期接受专业督导。第三,加强心理辅导室的制度建设,明确规章制度、工作规程、咨询程序、职业道德和伦理规范等,建立健全心理辅导的预约、咨询、反馈、追踪调查等规则,明确规定心理辅导室的服务群体、开放时间,以及心理辅导教师每周需进行心理辅导的时数。

硬件建设。包括场地建设、环境要求、基础设施等。第一,学校心理辅导室应有专用场地,选址适当,本着安静又方便寻找的原则,尽量避开集体活动区等热闹场所。心理辅导室的使用面积要与在校生人数相匹配,根据各校实际情况设置个体心理辅导区、团体心理辅导区、心理辅导教师办公区、来访者接待室和心理测评区、心理档案管理区、心理阅览区等,有些区域可以互相兼容。第二,心理辅导室的周围环境应比较整洁、幽雅和清静,室外张贴宣传展板、欢迎图标等;内部环境应温馨、舒适,让来访者有足够的安全感,特别是个别辅导等区域要保障私密性要求。第三,心理辅导室的设备分为基础设备和心理学硬件设备。常用的基础设备包括电脑、录音笔、电话机、摄像设备、隔音设备等,心理学硬件设备的配备要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避免使用对学生健康成长不利的设备。如有的心理辅导室配备“宣泄人”工具,让学生采用殴打宣泄人的方式调节情绪,不利于学生学会适应性的情绪调节方法,应避免使用。

伦理规范。按照心理辅导行业的一般伦理规范,学校心理辅导室的伦理规范包括:心理辅导教师应尊重来访学生,与他们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有责任保护来访学生的隐私权,在心理辅导过程中,有责任向来访学生说明工作的保密原则,以及这一原则应用的限度;辅导个案记录、测验资料、信件、录音、录像和其他资料,应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进行保存;心理测量与评估过程中应考虑被测量学生的理解水平,并使用恰当的教育、心理测量工具了解来访学生的情况;鼓励心理辅导人员进行专业研究以对心理辅导工作有所贡献,在研究时应尊重参与者的尊严,防止研究对象的权益受到损害;要事先告知或征求研究对象的知情同意。

四、心理辅导示范校建设标准与规范

诚如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一样,各地为了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朝着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先后也制定了一些地方性的心理辅导示范校建设标准与规范。如厦门市教育局《关于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和达标学校创建活动的通知》。同样地,从国家层面推广各地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经验,更好地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和辐射效应,也需要有一个统一的国家标准加以规范。

组织管理。包括学校领导的认识、组织管理和规章制度建设。第一,学校领导需充分认识到心理辅导工作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性,对学校心理辅导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并采取切实措施做好督导检查,确保认识到位,统筹到位,分工到位,责任到位,把各项具体制度落到实处,努力为心理辅导工作的顺利开展创建良好的条件和氛围;第二,建立学校心理辅导领导小组和工作责任小组,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全面规划与具体指导,并由专人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组织与实施,责任明确;第三,建设心理辅导工作的规章制度,有年度工作计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有具体的组织实施、指导督导、检查评估等管理制度,如岗位职责制度、心理辅导人员例会制度、督导制度、心理辅导室管理制度、心理健康课程管理制度、个体心理辅导制度、团体心理辅导制度等,并由学校领导定期检查、督促执行,推进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大学健康管理制度篇9

关键词:健康共治;健康管理;健康城市;健康素养

在2016年8月19日至20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面向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未来,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发表了非常重要的讲话,以国家最高领导人的身份明确了卫生与健康是整个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健康基础[1]。2016年11月21日,“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即将于上海召开。本期的主要内容,以健康促进为主题展示上海的经验。本文结合学习讲话的体会以及健康促进涉及的两个方面:健康共治和全民健康管理谈谈我们的一些理解。

1健康共治

正如本期导读所提及的,“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将《上海宣言》,将健康共治(governanceforhealth)、健康城市(healthycities)和健康素养(healthliteracy)列为宣言中的三大要素[2]。与统治、管制所表达的含义有所不同,全球治理委员会把治理(governance)定义为:或公或私的机构和个人经营管理相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是公共事务相关主体对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平等参与,是各类主体围绕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协商互动。所以,治理是一种由共同的目标支持的活动,是使相互冲突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根据治理的定义,健康共治则指中央及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以整个政府和全社会的方式,引导社会组织、企业和公众,为了健康和福祉(wellbeing),而共同采取的行动[3]。提出健康共治,是因为健康和福祉是全社会的共同价值观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也是一个社会和谐幸福和经济活跃的标志,是人类发展的共同目标和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影响健康和福祉的因素非常复杂,涵盖政治、经济、社会、物质环境和行为方式等多个层面,涉及到多部门、多领域的共同合作以及各种复杂的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这些因素远远超出了卫生部门的掌控能力,仅靠卫生部门一家是难以胜任的,必须依靠整个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与卫生治理不同,健康共治要求政府主动与非政府组织、公共和私营组织以及公民一起为了健康和福祉这个全社会的共同利益联合行动,强调健康发展的全面性、公平性和协同性;而卫生治理(healthgovernance)只是局限在卫生系统内部,协调卫生部门内部各类机构组织一起为了健康而实施的行动。

健康共治是健康促进发展和经验所使,是健康公共政策的扩展。从最早提出健康促进是强调“部门联合行动”、“健康的公共政策”,到第八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赫尔辛基宣言》提出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在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上,《上海宣言》将提出健康共治,进一步强调以“整个政府和全社会的策略”(whole-of-governmentsandwhole-of-societyapproach)来应对当今社会所面临的健康问题和挑战以及促进健康对社会发展的贡献,突出全球、国家、地方和社会事务的共治,并为此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平台、完善多元主体平等协商的机制,从而激发社会活力,而落脚点是全体人民的健康和福祉。

其实,早在建国初期,我国政府为应对细菌战、解放前及战乱遗留的城乡环境卫生脏乱的问题,遏制传染病严重流行的状况,倡导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就是从大卫生的角度,以“政府组织、地方负责、部门协调、群众动手、科学指导、社会监督”24字方针为指导的健康共治的社会创举,为提高我国国民的健康水平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用30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国家130余年才完成的第一次卫生革命,其中爱国卫生运动功不可没。2003年抗击SaRS的肆虐,也是采用了爱国卫生运动的方式,通过政府主导,全社会的参与的方式,快速而有效地控制了SaRS的流行。目前我国许多地方开展了“健康城市建设”,推动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立法和执法,都是健康共治在不同层面的具体实践。所以,中国爱国卫生运动的经验,给“健康共治”提供了很多成功的案例。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中,一个非常突出的亮点是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社会治理”“政府治理”的概念,将以往通常使用的“管理”改为“治理”;在“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的讲话中还专门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为新时期在我国“健康共治”的实践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我国十三五规划实施“健康中国建设”,在“以人民为中心,以健康为根本”大健康观的指引下,将会为促进全人类健康福祉提供中国版的健康共治典范。

2健康中国与全民健康

深刻地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全民健康是全面小康的重要基石,它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目标之一,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从维护全民健康和实现长远发展出发,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求,2016年8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并通过“健康中国2030”,将健康中国上升为党和国家的战略,把健康中国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以“全民健康”促进“全面小康”社会和“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实现。这是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引领下促进全民健康理念的创新,是为解决当前和长远健康问题而形成的一种整体性思维方式。其核心是健康优先,从大健康、大卫生的高度出发,通过大政府和大社会的努力,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形成以健康为中心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实现人人享有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人人形成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人人得到有效方便的医疗卫生服务,地区间人群健康差异明显缩小,大幅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构建全民健康型的社会[4]。

在健康中国建设中强调以整个政府和全社会的策略,就是要形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良性互动。强调健康中国是由党中央和国务院主导的,开展健康中国规划的国家宏观统筹,把健康中国战略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之中;从大健康的高度,突出强调以人的健康和福祉为中心,针对影响健康的所有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各负其责,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通过综合性政策举措,实现健康发展目标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全社会参与,就是要求社会的生产服务部门、各类机构、非政府组织、志愿者组织和广大民众都采取有利于健康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建立健康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健康为人人和人人为健康的良性互动关系,形成以健康和福祉为核心的社会可持续性发展形态。

3全民健康管理

在健康中国和全民健康战略下,还有一个概念称为全民健康管理。

健康管理是指通过对个体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及健康状况进行监测、分析和评估,从而为其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健康咨询、指导和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疾病筛检和疾病管理,以促进和维护健康的全过程[5]。

健康管理的本质是对危害健康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因此,从广义上看,健康管理涵盖了疾病预防控制和健康教育机构针对个体和确定人群所采取的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的措施。如在我国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就把婴幼儿保健服务、孕产妇保健服务、老年保健服务、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管理等列为健康管理的内容。而从狭义上看,健康管理主要针对当今慢性病所带来的越来越严重的疾病负担而提出,并主要针对慢性病的整个病因链中的中下游的行为危险因素(吸烟、身体活动不足、高糖高脂高盐膳食)和生理性因素(血压、血脂、血糖),以及疾病的早期发现(健康筛检)进行干预,亦可视为对个体高危人群的策略。由于健康管理应用了管理的思想,通过健康危险度评估,让服务对象了解可能威胁其健康和生命的危险因素,由此可产生健康需求和维护健康的内在动力。在此基础上,确定短期和远期维护健康的目标,制定和实施行动计划,结合监督随访和反馈机制,来实现维护健康的目的。这样,就能在科学管理思想的指导下,使一些难以改变的生活行为习惯得到纠正,一些随意或没有的健康筛检能按计划地实施,一些已患的疾病得到了系统的管理。这对慢性病的预防、控制和治疗,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健康管理不能只服务于少数人,因为这有悖于卫生伦理,也有悖于全民健康的理念,而应该是全民健康管理,即人人参与健康管理,人人享有健康管理服务。在健康中国的战略下,以健康共治的方法,政府主导,各负其责,通过全民健康管理实现全民健康的目标。

全民健康管理既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服务。它是一个表现在广度、深度和高度3个维度的综合立方体。

第一个维度是广度,即覆盖面。全民健康管理不言而喻就是要覆盖全体国民(universalcoverage),不能让一个人因为任何原因而被排斥在外。另外,这个覆盖面还应涵盖人的生命全程(lifecourse)。在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全程中,从实施全民健康管理的角度看,可把人生的主要活动大致分为学习、工作和生活三大类。根据人的活动场所则可分为幼儿园和学校、工作场所(包括部队)以及家庭和生活社区,当然有些特殊的场所如监狱也应给予关注,即以场所为载体实施健康管理。在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方面,2009年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以来,初步形成了覆盖全体居民的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人数已从2008年的11.3亿增加到2013年的13亿以上,基本实现了医疗保障制度的全面覆盖。但要从疾病保障转到健康保障,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第二个维度是深度,即服务的内容和能力。在实施全民健康管理的过程中,首先应该体现循证健康管理决策的理念,亦即在开展健康管理服务的实践中,通过科学的方法获得最充分的证据来为服务对象提供最佳(经济有效)的健康管理服务项目。在循证健康管理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健康管理服务项目的清单给服务对象和服务提供者参考。一个项目是否纳入这个服务清单主要是看效果和符合经济学的原则。效果良好且经济有效的预防方法应大规模推广;设计方法有缺陷,但效果良好的预防服务应给予肯定,值得推广使用。如有些预防方法无明显副作用,能降低疾病的发病率,应建议普遍使用;有些预防措施能在高危人群中降低危险因素,仍然具有推广的价值。在使用上无效甚至有害的方法应给予抵制。对有些预防方法至今还缺乏有效的证据应持审慎的态度。具体区分为重点推荐、推荐、不作常规应用推荐、不推荐和目前的证据尚不足以评价其有益或有害这5个等级。

有了科学合理的服务内容,还要有具备服务提供能力的人员,即服务的提供方。目前健康管理还存在着开展服务主体不明确,家庭医生开展健康管理的能力有待提升,健康管理从业人员数量不足,能力和积极性缺乏,以及技术标准不够规范等的问题,孤岛化的健康信息管理也严重妨碍了生命全过程健康管理的发展。因此,为保证健康管理的有序实施,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健康管理工作规划》及其配套文件,明确各相关部门在健康管理工作中的职责。加快探索成立负责对健康管理信息进行整合管理的责任部门组织,制定工作程序、相关制度等,促成健康管理的信息共享。应坚持循证健康管理的原则,明确健康管理工作内容、流程及主要技术手段,为各类健康管理机构提供技术指导,规范健康管理技术。应加大人员的培养力度,同时提高从业者能力建设。应明确各类机构的准入标准、服务对象、服务项目、经营模式及从业人员要求等,加强对健康管理服务的监管。

第三个维度是高度,即在资金保障机制上所需的费用及各方应承担的比例。我国目前卫生行业里的保障机制主要是医疗保险,且是基本医疗保险,而健康管理需要的资金保障机制则应是健康保险。为了保障全民健康管理的真正落地,应探索让保障机制能覆盖健康管理中更广泛的服务内容以及更高的比例。因此,在高度上要广开财源,应在政府主导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原则下,形成多元筹资的合理化机制。一些健康管理的内容,如针对重点人群的婴幼儿、中小学生健康管理和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应以政府主导为主,而对职工的健康管理则应鼓励企业为员工购买健康保险。根据前面提及的健康管理服务清单和本企业的福利能力,有选择性地为员工购买清单中重点推荐和推荐的服务项目。有些服务项目可以个人购买商业保险的形式来推行。一方面,应将健康保险引入基层健康管理机构,以健康管理为切入点,探索医疗保险支付健康管理费用的模式,减少医疗费用支出,并逐步推广。另一方面,应开发与健康管理服务相关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建立商业保险公司与健康管理机构的合作机制,使保险公司和参保人员共同受益。另外,需明确社区卫生服务健康管理考核指标,提供明确的财政补助。

如前所说,全民健康管理的各负其责,就是要明确在健康管理中的边界,政府、企业单位、个人的各自责任所在。对健康问题,政府是主导,政府还应该保基本和保弱势群体。而企业单位应该对本企业单位的员工健康担负起主体和社会责任。在健康管理中的主体责任尽管不像法律规定那样硬性要求,但员工的健康是企业单位生产力和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企业应该把员工健康列入单位总体规划和发展中,从政策、资源到文化建设,都要作出相应的制度安排。个人对自身的健康负起责任是显而易见的,不管是行为改变、疾病筛检,还是就医看病,如果个人不负起健康的责任,再好的服务都不会发挥作用。

总之,健康是保障人类发展的动力和资源,管理健康这个管家应是政府、社会和个人的综合体。只有各方负起各自的责任,才能把健康管好。所以全民健康管理中的全民,既有人人享有,更应人人参与。让我们一起实践健康共治,为我国人民的健康福祉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见http:///zhuzhan/wsjswtpxw/201608/180c314e7e7644a69876009039289ad5.shtml。

2.wHo:ZerodraftShanghaiDeclarationonHealthpromotion.见http://who.int/healthpromotion/conferences/9gchp/shanghai-declaration/en/

3.wHoRegionalofficeforeurope:Governanceforhealthinthe21stcentury。Copenhagen,2012.

大学健康管理制度篇10

关键词:院系;心理健康;阵地建设;体制建设

青年大学生历来被认为是心理最健康的人群,但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变革,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产生了巨大冲击。高等教育大众化在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机会的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更大的学习和就业压力,加上大学生处于生理、心理和思想发展变化时期,因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乐观。

为尽快适应大学生群体的这种变化,保证高等教育的有效进行和深入推进,各高校已经逐步建立起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核心体系)、大学生心理健康监护体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管理体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支持保障体系所组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但大多高校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依托于校级层面上的心理健康咨询室进行,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是从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入手的,心理咨询的对象往往只是存在心理障碍、人格缺陷的大学生,而与多数心理健康但面临着成长与成才等诸多问题的大学生无关,致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范围受很大局限,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发挥。在高校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过程中,院系二级单位作为一个基本的单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院系二级单位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的完善程度和实施情况直接决定着整个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也深刻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但实际的现状却是:队伍不健全,规章制度不完善或没有,没有专门的、固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场地(2012年省教育厅提出各高校要建立院系二级单位大学生健康成长辅导室就是个很好的信号和举措),缺乏健全的机制、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等等。因而,探究院系二级单位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构建就具有了特殊的意义。

一、构建院系二级单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深远意义

第一,构建院系二级单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贯彻中央16号文件精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第二,构建院系二级单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有效应对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增多、心理健康教育形势复杂和严峻的迫切要求;

第三,构建院系二级单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加强建立院系二级单位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院系二级单位学工人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的主观能动性是未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的必然趋势;

二、心理健康教育院系二级单位的工作定位

学院作为二级管理单位在整个学生危机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院系作为高校最基层的工作单位,与学生的关系最密切,是学生的教育者,是高校一切政策的具体实施者,也是高校心理危机管理的最终执行者、支持者和促进者。院系在高校心理危机管理中的定位即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预防工作、及时发现问题、辨别问题、转介和协助干预工作。

三、构建院系二级单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途径

(一)阵地建设

1.构建院系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一是网络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转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从理念到内容、方法、途径与运行模式如何发展、如何创新进行思考。二是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阵地的建立。把网络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阵地、新工具、新方法,用以加强和改进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

2.建立院系二级单位学生自我教育与朋辈互助组织。国内有关研究表明,多数学生遇到心理困挠,最先向朋友倾诉和寻求帮助,大学生有了心事或烦恼往往先告诉同学。因此朋辈辅导能在院系心理构建体系中发挥重大的作用。应建立院系关于朋辈心理辅导员选拔,培训和检验的一个完整的网络体系。由于朋辈咨询是义务性的工作,因此朋辈咨询者应具有热情、真诚的帮助他人的态度。可以通知先自愿申请,然后通过面试谈话来了解报名者的沟通能力、是否有爱心有耐心,然后可以通一些笔试筛选出符合作为培训的对象。在培训阶段,进行培训者必须是心理学专业辅导老师或是专业的心理辅导工作人员。主要以上课,讲座和实践的方式进行。检验阶段,要进行自评和他评的结合,效果评估与过程评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3.完善院系二级单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还需要开展院系二级单位学生心理健康普及性教育活动。通过组织心理健康的讲座,心理健康知识展版、团体辅导活动、还有5.25心理节活动、定期举办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活动,另外还可以组织一系列的心理健康宣传片和影片的播放,利用晚点名开展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开展学校与家庭同步教育渠道等,在院系普及心理健康的宣传。

(二)体制建设

1.健全学生心理疾病预防与危机干预院系二级单位工作体系。建立内容完整、目标明确、职责清晰的二级院系心理危机管理体系,起到心理危机预防、干预、恢复的功能,提高院系心理危机管理的工作内容的专业性、科学性和有效性。首先建立专业科学的危机预防体系,通过课程、讲座和生动有趣的活动来维护师生心理健康。其次学院要建立各项危机干预制度,建立危机干预工作体系,完善危机干预流程;重点研究自杀和事故死亡等创伤性突然死亡事件的干预管理,进一步完善危机干预体制。第三建立健全的院系心理危机管理各项工作机制保证危机管理工作有序有效地进行,包括院系负责人制度、院系联系人制度、班级心理委员制度、队伍建设培训制度、报告制度、档案保密制度、值班制度等。第四,建立以院系为主导的心理危机管理工作网络,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管理工作是非常复杂的,需要在学校一级管理部门领导和指导下,多部门配合完成。因此学校危机管理须建立院系与其他部门互相配合的工作网络,比如学院同教务处、学生处(部)、保卫处、后勤部、校医院等职能部门之间要密切联系,在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中院系要配合其他部门,也可请求其他部门的帮助和配合,各部门各施其职、各尽其能、通力合作,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

2.完善院系二级单位心理健教育的组织机构建设。将专业教师、兼职教师、辅导员、心理咨询师、朋辈、家长都纳入进来。针对学生遇到的不同的困惑可结合多方面的力量来进行排忧解困。如在专业上的困惑,将专业教师纳入到心理辅导队全中对学生在专业上困惑的解答能提供一定的帮助。

3.教师队伍建设:开展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积极组织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进行专业培训,包括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的培训、案例分晰和实践锻炼等内容。加强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通过带课题培训与合作研究等方式,理论联系实践。

4.完善院系二级单位心理健康教育的激励与约束工作机制是不可少的环节,机构的建设内容要明确,目标清晰,应制定工作流程和工作制度,完善工作场所,明确职责和任务,进行指导和督查,制定考核的标准。进一步加强院系二级单位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实施。

总之,院系可以通过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立学生自我教育与朋辈互助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普及性教育活动,健全学生心理疾病预防与危机干预院系二级单位工作体系,完善院系二级单位心理健教育的组织机构建设,教师队伍的建设,完善院系二级单位心理健康教育的激励与约束工作机制等来构建院系二级单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当然院系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还有很多事情值得去探索、实践,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但是院系二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立和完善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向光富,向靖.让同辈辅导在大学推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