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学术会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49:41

神经病学学术会议篇1

采访前记者还了解到,第十届“中国西部卒中介入会议(wSiC)”此前4月在重庆成功举行;而这个在我国西部及全国颇有影响的学术盛会,正是由帅杰教授等人发起的。多年来,通过wSiC这一学术平台,帅杰教授尽心尽力、锲而不舍,为我国西部卒中介入领域的学术交流、诊疗规范、人才培养等事业,做出了诸多贡献。

“天坛会”举行期间,本刊记者就我国西部卒中介入方面的诸多热门话题,对帅杰教授做了独家专访。

为西部卒中术发展做些什么

“十多年前,我便萌生了一个很朴实的想法,那就是‘我能为西部卒中的学术研究和学术发展做些什么?!’”采访一开始,帅杰教授便把思绪拉回了十年前的岁月。他接着说:“十多年前,我还在神经内科主治医师的岗位上过着相对安逸的日子,但基于这种很朴素、但也很有使命感的想法,我的内心便日渐躁动起来。这个问题在心里盘桓久了,我就变得‘不安分’起来,并迫使自己放弃了过去小有成绩的神经电生理、神经免疫专业,开始踏上了艰辛的介入之路。”

帅杰教授回忆说:“但你想想,我作为一名神经内科医师转而从事介入工作,当时的条件和环境可想而知。因为在那时,神经内科医师对介入诊疗的认识远远不及今天,卒中筛查和防治的理念更迫切需要推广。令我感到庆幸的是,我的这种想法,与西南医院的陈康宁教授一拍即合,于是,我更是信心倍增,由此也开始了我们长达十年的‘西部卒中介入蜜月期’,一直到今天。”

“从那时开始,我们便一起办学习班、办沙龙,从颈部血管杂音的听诊、tCD结果的判读,到各种复杂颅内病变的处理,西部脑血管病介入诊疗之花在志同道合的各位专家的精心呵护和支持下盛开了,也日渐一日地灿烂了。共同的理念、相互的认可,交织的朋友圈、学术圈,在一条条导丝、导管和支架的串联下,构建起了今天中国西部卒中介入的殿堂。”帅杰教授兴致勃勃地介绍说,“到了前不久的4月份‘第十届中国西部卒中介入会议’举办之时,这个学术会议也迎来了她十周年的生日。我作为西部卒中介入发展的见证人和会议的发起人、主办者,感概万千――10年的光阴不算长,但10年的期盼却节节升高。在这10年间,我们欣喜地看到,在西部广大脑血管病工作者的辛勤工作和不懈努力下,我国西部地区的脑血管病血管内诊断及治疗水平又有了可喜的进步,血管内介入诊断及治疗已经逐渐成为神经内科脑血管病的重要诊疗手段。与此同时,西部脑血管病介入诊疗及护理工作已成为国内最具特色的领域之一。”

“走过10年的路程,当初我的那个‘能为西部卒中的学术研究和发展做些什么’的自我拷问,已经有了实实在在的注脚,我为此感到十分欣慰。”帅杰教授感慨地说。

缺血性脑血管病在

神经内科最常见

在采访中,帅杰教授还介绍说:“从2000年起,我便开始从事脑血管病的影像、脑血管超声、tCD诊断及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诊断与治疗工作,至今已经14年了。在这十多年的临床工作中,我的一个最显著的感受便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神经内科最常见、发病率最高的疾病!”

随后,帅杰教授再度重复说:“现在越来越多的临床证据已经证实,缺血性脑血管病已经归入了多发病、常见病的范畴。比如说在我们医院神经内科,我们接诊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人数大约占科室患者总人数的57.7%。于是,我们不仅在院内、在科室内提倡‘关注卒中、关注脑血管’,在各种学术会议――比如说在‘中国西部卒中介入会议’上,也一直在倡导‘关注卒中、关注脑血管’的学术理念。我们这么做的目的,是希望神经内科的医生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去关注血管。我欣喜地看到,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很多医院的神经内科――尤其是我国西部地区的同行,已经陆续开展了脑血管病介入诊疗。”

帅杰教授的话题由此涉及了我国脑血管病介入领域的发展现状。他认为,我国是卒中大国,卒中的发生率高于西方。“中国西部卒中介入会议”在为广大神经内科医生树立了“关注卒中、关注脑血管”的理念的同时,更为重视卒中的“时间窗”的临床认知。因为“时间窗”对缺血性卒中至关重要。“这个概念最初是从‘时间就是生命’的说法上延伸过来的。我们都知道,脑血管病要早期治疗,可以说是刻不容缓,不能耽误。如果耽误了治疗,便会给患者带来非常不良的后果,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多不必要的负担。‘时间窗’概念的作用就在于督促神经科医生树立一个信念――病人入院,我们要及早开始介入!”

帅杰教授进一步解析说:“我还认为,‘时间窗’的介入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第一、从学科专业角度讲,介入是一种微创手术治疗,如溶栓、放入球囊支架、球囊扩张等。第二、从广义的介入概念来讲,就是我们尽早的为病人做治疗,‘介入’到让每个患者尽快康复的过程中来。这样一来,‘介入’的概念外延就更大了,但归根结底其实就是我们怎样来踏踏实实地为病人做事,以达到‘不耽误病人的治疗时间’的目的。如果一位患者不能溶栓、也不能放支架,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介入?这也需要有一个切入点。在这方面,我们除了要与国际接轨之外,其他领域的学科成就我们也可以去借鉴,比如说冠脉介入的发展确实要早于脑血管的发展,而且冠脉领域的发展越来越规范,为了神经内科脑血管病的介入发展不走弯路,我们有必要向其他学科学习,借鉴他们的经验,这对我们神经内科脑血管病介入事业的发展的帮助是很大的。”

开通颈动脉闭塞病变的

“急慢策略”

在采访中,帅杰教授更进一步地谈到,在临床上,颈动脉狭窄、闭塞的血运重建的主要目的是预防和治疗卒中。由于颈动脉狭窄所致卒中大部分归因于栓塞和血栓形成,小部分归因于低灌注。因此,对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应着重关注的是降低血栓脱落的风险和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狭窄部位的原位血栓形成。对于颈动脉完全闭塞的开通存在一定的争议,一是开通的必要性怎样?二是开通的技术即开通策略。2011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的“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对于颈动脉闭塞病变的CaS治疗并未提及,而2011年美国14个介入相关协会的“颅外颈动脉、椎动脉治疗指南”中对慢性闭塞病变的CaS也作出了“不获益”的推荐。由此可见,目前国内外指南对颈动脉闭塞病变的CaS均采取了较为保守的态度。然而,通过文献检索我们也看见了一些单中心对颈动脉闭塞病变的开通报道,并且也显示了良好的治疗疗效。“我认为对颈动脉闭塞病变的开通治疗,少数有经验的中心即可以在严格掌握适应症及全面术前评估的基础上,进行探索性的临床观察与研究。”

帅杰教授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和研究后认为:“临床上有时要真正区分颈动脉闭塞病变时间是有难度的,临床起病的形式、侧支代偿血管的代偿程度、脑梗死的部位及范围、闭塞病变局部影像形态及特点都有助于我们得出结论。”

对于颈动脉闭塞病变的开通策略问题,帅杰教授从急、慢性两方面详细阐述说,首先,我们探讨一下“急性颈动脉闭塞病变的开通”问题。已有文献表明颈动脉的急性病变,即使是血栓栓塞,静脉溶栓的开通率几乎为零。因此,一旦明确为急性期颈动脉闭塞,除考虑动脉接触溶栓外,还应考虑颈动脉的机械开通,包括拉栓、取栓、血栓碎吸及辅助支架置入颈动脉成形。从患者安全考虑,为防止开通过程中颈动脉颅内段发生栓塞事件,在有颈动脉远端保护装置――保护伞或远端闭塞球囊,或近端保护装置――moma或闭塞球囊的保护下进行开通,能大大提高开通的安全性。另外,急性颈动脉闭塞的患者在急性期往往伴有精神症状或躁动不合作,给予适当的镇静或麻醉,对提高开通率也是有帮助的。

“其次,我们探讨一下‘慢性闭塞病变的开通’问题。对于远端完全不显影的颈动脉闭塞病变,实施开通多是无效的甚至是危险的,其中动脉夹层形成或动脉穿通出血是常见并发症。”帅杰教授继续解析说,慢性闭塞病变开通的较为安全合理的开通策略是:一、血管影像学能显示闭塞远端血管床的存在;二、最好要有epD放置或着陆的血管段;三、微导管辅助的微导丝闭塞段通过开通技术是关键;四、选择有独立导丝系统的epD――如abbottnaV6、eV3Spider;五、小球囊到大球囊的分次预扩;六、支架置入;七、球囊后扩,这需要选择性地根据情况而定。

“总之我认为,颈动脉闭塞病变的开通是一项需要考虑到多方面因素的系统工程。介入开通技术及介入材料的选择、对开通并发症的预判及处理均对脑血管病介入医师的素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谈到这里,帅杰教授归结说。

让更多的“学术之星”在西部闪烁

话题回到由帅杰教授出任大会主席的“中国西部卒中介入会议”上,他感慨地说:“从2004年开始至今,已经是第十届了,这么多年走过来,令我比较欣慰的是,经过我们的努力,有更多的神经内科医生慢慢地在理解脑血管病的理念,并开始关注脑血管。这种关注可能来自不同的层面,比如tCD、血管B超、微分子、Cta、mRa或者脑血流灌注。总之,他们对脑血管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也随着一届接一届的会议变得越来越高……”

“从另一个角度讲,过去的10年,也是中国乃至世界缺血性卒中介入诊疗飞速发展的10年。过去的10年,是我们对缺血性脑卒中介入诊疗从探索走向规范的10年。”帅杰教授展开话题说:“在过去的10年中,我们在技术上完成了从简单的脑血管造影到Cto病变开通、从简单的静脉、动脉溶栓到机械取栓再通的飞跃;在术前评估上完成了从单纯依赖责任血管狭窄程度到采用多模式神经血管影像进行术前评估的理性思考和探讨;在介入材料上完成了从简单的使用到有针对性的使用及提出改良建议的突破,在理论上从一味的接受国外大型实验研究结果到提出质疑和发表自己研究观点的超越。”

谈到这里,帅杰教授加重语气说:“过去的10年,更是我们西部广大卒中介入工作者辛勤工作和不懈努力的10年。我们通过举办学术会议,也一直在为此而努力。2014年4月20日,第十届中国西部卒中介入会议在美丽的山城重庆召开。此前的4月18日,我们还举办了‘第十届脑血管病介入诊疗学习班’;4月19日,我们又举办了‘第十届中国西部卒中介入护理论坛’和‘青年介入医师发展论坛’;这些活动是作为‘中国西部卒中介入会议’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分会场举行的。通过多年来类似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我们欣喜地看到,一大批‘西部卒中介入之星’,已经活跃在国内卒中介入的学术舞台上。未来,我和我的同仁们还将为我国西部卒中介入学术事业的发展而不懈努力!”

采访前记者了解到,帅杰教授所供职的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神经内科脑血管病介入中心,是“重庆市脑血管病及介入诊疗学”重点学科,也是国内最早开展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诊断、治疗的单位之一。他作为科室负责人及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方面了大量心血,那么,在学科建设方面,他们近年来取得了哪些进展,获得了哪些成就?

问及此话题,帅杰教授谦逊而又简要地介绍说:“我们从2001年开始进入神经内科介入领域。在过去十多年的过程中,我们学习放射性介入的概念及心内冠脉介入领域里规范介入的概念。在脑血管方面的介入,我们从单纯的静脉溶栓到动脉溶栓、从颅外支架到颅内支架,到慢性闭塞病变的支架诊疗,一步一步地脚踏实地向前迈进;在慢性闭塞病变方面,我们还做了很多规范化的治疗和随访。我们在不断用我们的经验,通过举办学术会议、参加学术会议等方式和渠道,去影响其他的神经科的脑血管病大夫和脑血管病介入的大夫,共同为我国西部本领域的学科发展不懈努力着……”

采访到最后,帅杰教授坦言:“在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必须认识到,我们目前还没有开展脑血管病介入诊疗的大型对照研究,也缺乏针对中国人自己的脑血管病介入诊疗的循证医学证据。在制定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指南时,我们还只能参照国外的研究结果。另外,我们还没有建立系统的介入技术培训机制和完善的介入医师资质认证体系,使得这一技术在行业内外成为争论的焦点。为此,我们的广大卒中介入工作者应该联合起来,开展我们自己的大型卒中介入诊疗对照研究,建立规范的卒中病介入技术培训机制,制定可行的介入医师资格认证体系,使西部卒中介入朝着合理、有序的方向发展,造福广大患者……”

神经病学学术会议篇2

早上好!

今天,我们在××市第三人民医院,举办××市医学会精神科分会第七次学术交流会,我们有幸邀请到某医科大学第六医院院长××教授、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教授来参加和指导我们这次会议,并为我们进行学术讲座,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他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忠心的感谢!

今天参加本次会议的还有市卫生局和市医学会的领导及各医药公司和医药厂家的代表朋友们,他们多年来一直关心和支持我们精神科分会的工作,并对我们精神科分会的工作给予了极大的帮助。在此,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领导的关心、支持及代表朋友的关心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次会议是精神科分会第七次学术交流会,为了开好本次会议,我们认真总结了前六次学术交流会经验,明确了精神科分会今后的工作和发展方向,提出了初步规划,并制定了详尽的工作计划。我们将通过本次会议的召开,将这些规划及工作计划贯彻下去,以进一步提升我们精神科分会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以及人口日趋老龄化,精神疾病、心理疾病的发病率亦呈上升趋势。国内和国外的精神疾[找文章还是到文秘家园网,更多原创!注:]病专家预测,本世纪将会呈现精神障碍和心理障碍大流行,精神疾病已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因此,我们从事精神疾病防治的医务工作者,应更加认识到身上担子和责任的重大。我们今年的研讨会就是互相学习、相互交流,就是要通过这类相互之间的交流学习,提升学科的发展,开拓视野。

我们将通过这次精神科学会的研讨和交流,对本学会的发展要达成以下共识:

1.充分认识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在促进精神医学和精神卫生事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通过学会,把精神疾病防治的新经验、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传授给广大会员和医务工作者,这也是我们所肩负的重大责任;

3.要稳定队伍,在解决一些大家所关心的切身利益方面的问题上多做些工作,包括:职称、待遇等;

4.要加强会员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沟通,增强凝聚力,要倾听大家的意见、建议和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信息交流,相互取长补短,扩大社会影响,提高人们对精神学医学的认知度;

5.学会是大家的学会,广大精神卫生工作者要与学会委员们一道,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共谋学会的建设和发展。

神经病学学术会议篇3

*,男,汉族,中共党员,*年2月出生,*年毕业于河南医学院,获学士学位,*年获河北医科大学硕士学位,现为中南大学在读博士、精神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省精神病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同时还担任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委员、河南省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主任委员、河南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会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河南省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法医学会司法精神病鉴定分会理事、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精神病院分会常务理事、中国cdc精神卫生中心执委、《临床心身疾病杂志》主编等。

二、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同志始终坚持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身体力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党的卫生和教育工作方针,在政治上、思想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他从医20余年,始终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精神卫生事业,遵纪守法,学风正派,办事公道,清正廉洁,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极高的学术威望。

三、刻苦钻研,不断创新,具有较高得学术威望

*同志在科研和理论研究方面,具有创造性的成果,尤其在精神分裂症基础与临床研究等方面始终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在国内享有一定学术声望。

(一)在国内率先用定量药物脑电图技术预测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用定量药物脑电图技术观察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一次量氯氮平前后各脑区、各频段不同时点定量脑电图变化,用健康人做对照,建立了数学模型及判别函数式,预测氯氮平对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正确率为86-100%,且判别能力的检验有统计学意义,为精神分裂症病人治疗个体化提供依据,从而避免盲目用药及经验用药,节约病人的治疗用药及治疗时间,查新国内外未见同类报道。被国内著名专家评价为国内领先、国际先进,具有良好的应用与推广价值,现已被国内多家医院院采用,20*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开展首发精神分裂症早期干预治疗。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致残性疾病,由于病因不明,目前尚无确实有效的防治措施,一年复发率高达30-40%。*同志在*年3月根据文献报道:影响精神分裂症愈后的关键时期是在病后头5年,此时精神功能的损害保持在一个水平,以后即使反复发作,通常不再进一步恶化,并且认为第一次发病是治疗的关键这一理论,成立了首发精神分裂症早期干预病区,采用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干预技术,取得明显效果,一年复发率横向比较降低50%左右。此项技术研究已被列入河南省科技厅重点资助项目,并成为卫生厅临床医学重点专科精神科网络建设推广项目。

(三)参加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临床医疗项目《精神分裂症治疗效果与质量的评估研究》,作为子课题负责人,进一步深化精神分裂症的研究,探索精神分裂症的最佳治疗方案,以期在精神分裂症病因未解决之前获得最佳效果,部分研究已获成果。《首发精神分裂症临床特征、治疗与免疫指标的关系》获河南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一等奖,《精神分裂症基础与临床相关因素研究》20*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四)近年来先后主编出版《精神与心理障碍康复指南》、《精神药物不良反应与相关问题》、《精神病学》、《医学心理与精神病学》、《精神科护理学》等专著5部,其中,《精神与心理障碍康复指南》一书获河南省首届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作为副主编出版《精神免疫学》、《中国心理卫生研究》专著2部;先后完成科研成果10余项,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发表有价值的学术论文50余篇。

四、医德医风好,积极为广大群众服务

作为一名医师,他医德高尚,具有高超的业务技术水平、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他始终把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的服务宗旨与自己的工作联系在一起,关心、爱护、尊重患者,对患者有求必应,见难就帮。许多慕名来找他看病的患者无论是节假日还是休息时间,只要他在家都及时赶到医院,耐心给病人进行检查治疗,在治疗用药时想方设法减轻患者的费用,甚至对极为困难的患者,他还常常拿出自己的钱物给予资助,有很多次病人返家时没有路费,他都自掏腰包给予解决。在医疗活动中,带头树立行业风尚,维护医院形象,不收礼、不吃请,拒收红包,拒绝开单提成。他的一身正气,一尘不染,受到了患者及同行的赞扬。

五、致力于我省精神卫生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作为中国cdc精神卫生中心执委、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委员、河南省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主任委员、河南省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法医学会司法精神病分会理事、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精神病医院分会常务理事,他致力于我省精神卫生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在本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发挥了带头和示范作用,为我国精神卫生事业的进步做出了贡献。

(一)三年来,*同志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会多次,拓宽了自身的知识视野、提高了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科研水平。先后参加在*召开的世界精神病学协会,会上交流了《氯氮平的药物动力学与临床疗效的研究》,获边远奖;参加了美国全美精神科年会;参加了在*召开的第一届中美精神病学术会议暨第三次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年会,交流论文《一次量氯氮平对健康成人及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电活动影响的对照研究》,阐述了定量药物脑电图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应用前景,受到了与会代表的好评;参加了泰国瑞美隆国际研讨会,交流了瑞美隆对抑郁症治疗的经验;参加在*举办的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3次年会,当选为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委员,加强了国际学术交流,推动了本学科建设,提高了我省的学术地位。尤其在参加卫生部20*年组织的四次精神卫生专家座谈会上,他为政府提供的如何将精神卫生纳入公共卫生建设、提高精神卫生工作者的岗位津贴、精神病人的欠费问题、精神科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受到了重视,并被国家疾病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聘为执行委员会委员。通过其本人的不懈努力,争取到了20*年中央批复地方重性精神疾病防治队伍建设部分项目经费,为本专业今后的发展建设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二)他参加了我国第一部精神卫生法的起草讨论工作,参与制定了我国精神病社区防治试点规划工作。作为我省两个社区试点建设,他按照“中央转移支付地方资金项目--重性精神疾病防治队伍建设项目”和“重性精神疾病监管治疗项目”的要求,在河南省新乡市区、新乡县各开展了一个精神病防治试点社区,分别覆盖人口40万人。通过组织举办项目管理、规范化治疗、个案管理、病人家属、民警及随访信息网络管理培训班等,共培训学员近千人;同时组织人员对两个示范区中62个社区、40个行政村进行了摸底排查,按要求登记了两个示范区重性精神病人447人。目前,由试点到全面铺开的工作正在进行之中。

(三)每年召开河南省精神科年会及主办部级继续教育项目《综合医院抑郁障碍》、《抑郁症与焦虑症新进展》、《神经系统精神障碍》等。20*年承办全国第九次司法精神病学学术会议和全国精神病医院第七次管理学术会议,举办卫生部全国精神科医师”双基”培训班。

(四)在全省19所地市级精神病医院中享有很高的威信,为推动我省的精神卫生事业发展,他作为发起人,召集全省地市级精神病医院院长拟成立河南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20*年12月已召开了成立筹备会议。

六、加强医院管理,促进医院在改革中不断向前发展

作为河南省精神病医院院长,他不断强化管理,深化改革,先后进行了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改革工作。他进一步完善落实了各项医疗制度,规范了医疗行为。在医院管理年活动中,为解决患者“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他组织成立了扶贫病房,将贫困病人每月住院费用控制在

1500元以下、医保贫困精神病人每月费用控制在1000元以内(均含伙食费用);与新乡市残联联合开展了对贫困精神病患者进行救助,每年发放救助卡200张。他人性化服务,邀请国内著名礼仪专家来院讲学,为病人从挂号到入院提供一对一全程服务,对空腹检查后的病人免费提供食品。他要求在各临床科室开展了“争创温馨病区”、“六声服务(患者入院时有迎客声、接触患者时有问候声、发生误会时有道歉声、家属及病人有疑问时有解释声、患者合作时有致谢声、患者出院时有祝福声)”等活动,目前医院科室每周的文体活动、每月的医患大型文体活动已成为医院一道亮丽的风景。在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专项活动中,医护人员的廉洁从医意识得到了明显提高。进一步规范了诊疗行为,杜绝了“回扣”、“红包”、“开单提成”等不良行为,形成了廉洁行医、精诚奉献的良好氛围,行业作风明显好转,医患关系更加融洽。在行风评议活动中,树立了医院良好形象,精神文明建设步上新台阶。他不断加强医院硬件建设,近三年来先后购置万元以上仪器设备总价值1600多万元,医院固定资产总值达到7859万元,新建了9300多平方米的门诊医技大楼,标志着我院全部完成病房改造的第三期建设任务的6000多平方米综合病房楼正在建设中,极大的提高了医院的综合实力。

派专业人员到落后边远地区条件差的精神病医院进行技术支援并定期到当地进行义诊,为当地老百姓免费诊治。每年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在全省范围内举行大型宣传、义诊活动,普及精神卫生知识,提高群众对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促进社会精神卫生环境的建立和人群精神健康行为的形成。

七、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桃李满天下

神经病学学术会议篇4

化学农药的使用是三大公害之一,理应加以限制。但是,()。有实验表明,在当前的生产水平下,如果不使用化学农药,有些蔬菜会减收80%以上。实际上,不同化学农药的毒性及其对环境的污染程度是很不相同的,我们要禁止使用那些高毒、剧毒和在人体内可能长期残留的农药。

a.有一些病虫害还是主要依赖化学农药进行控制,所以目前人类还离不开化学农药,也就还不能限制使用农药

B.限制不等于不用,这是因为目前人类还离不开化学农药,甚至有一些病虫害主要依赖化学农药进行控制

C.事实上还不能加以限制,因为有一些病虫害主要依赖化学农药进行控制,人类目前还离不开化学农药

D.人类目前还离不开化学农药,甚至有一些病虫害主要依浈化学农药进行控制,因此适当的限制是必要的

「答案B

用外科手术的技术处置不正常的大脑,对于医学界来说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课题。精神外科的本意,即是通过外科手段改变人的不正常的精神活动和行勾表现。

早期使用的手术方法是大脑白质切除。1935年,葡萄牙精神病学家moniz和神经外科医师Lima合作,施行双侧前额叶脑白质切除手术,从而开创了精神外科学,并将该手术命名为moniz——Lima手术。这种手术令病人冲动攻击行为明显减少,变得温顺,但也给部分患者遗留下不可逆的器质性精神障碍,如记忆力、智能下降和人格缺陷等。到50年代初,脑白质切除术几乎完全被废弃。

1947年,脑立体定向技术应用于临床治疗并成功,这使得精神外科手术的精确性大为提高。70年代调查研究,结果半数患者疗效肯定,现代精种外科在精神病治疗中的地位因此得以重获肯定。因为立体定向手术毁损的脑组织直径仅0.5厘天左右,病人可以在不开颅的情况下进行手术,术后副反应因此而大大减小。随之而进一步发展的X光刀、Y刀,则帮助病人把痛苦和副作用降得越来越低。在各个国家,都有一些医生试图采取切除、射频、冷冻等手段,去除人脑中不正常的意识。专家们认为精种外科是医学界的重要发展方向。

但是,医生们不得不承认,人脑对于当代医学来说还是一个太复杂的人体器官。神经类疾病的生理机制仍在探索,精神外科实际上仍缺乏真正的理论基础。这往往是引起对精神外科的争议的重要原因。像面对很多疑难医学问题一样,人类正在一边研究人脑,一边改动人脑。神经外科手术被用于癫痫,去掉那扭曲的病痛。还用于一些种类的精神病,去除执念,去除妄想。很难想象,人类会在短时期内为不同的精神症状、不同的患者作出准确的价值判断。更难想象,为一些文艺界的精神病患者实施精神外科手术—我们应该给蒙克、梵高、陀思妥耶夫斯基和维特根斯坦之类的人物开颅吗?

目前,全球范围内还没有任何用于规范精神外科手术的法律。这一空白产生的原因是,包括专业医生在内的人们对此类手术的原理知之甚少,而实际操作的例子也相当罕见。总的来说,人们还是把它当作是有危险的、潜力巨大的、将来时的医学手段。

下列对“精神外科”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精神外科是通过外科手术的技术改变人们的不正常的精神活动和行为表现。

B.1935年首创的切除大脑白质的精神外科技术会不可避免地给患者留下不可医治的后遗症。

C.1947年开始应用的脑立体定向技术大大提高了精神外科手术的精确性。

D.随着科技进步和时代的发展,精神外科将会成为医学界的重要发展方向。

「答案B

下列对文中“很难想象,人类会在短时期内为不同的精神症状、不同的患者作出准确的价值判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脑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人体器官,人类目前还不能完全了解和改动它。

B.精神外科目前还缺乏真正的理论基础,人们对精神外科的治疗还存在很大的争议。

C.人们是否可以去改变一个人的精神活动,尤其是一些名人的精神活动是很难做出价值判断的。

D.相关法律的缺乏使得精神外科发展缓慢,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一种十分危险的手术。

「答案D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今,用外科手术处置人类不正常的大脑,是一个新的课题,因此它具有巨大的潜力。

B.上世纪70年代对精神外科手术作了调查,有半数患者疗效肯定,这一结果使现代精神外科在精神病治疗中的地位重获肯定。

C.由于人类一边研究人脑,一边又在改动人脑,而人脑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器官,因此精神外科在发展过程中充满争议。

神经病学学术会议篇5

【关键词】脑梗塞恢复期  丹红注射液  康复

        脑梗塞是危害我国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目前康复训练是公认的治疗脑梗塞恢复期的最有效方法,中医药治疗在脑梗塞恢复期的作用,还存在争议。本文就丹红注射液结合康复治疗中风恢复期的疗效,进行了观察和总结,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98例病例均来自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病区2007年1月~2007年6月住院脑梗塞患者。入选标准:①符合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的诊断标准[1],并经头颅ct、mr1检查证实,临床表现以偏瘫、语言障碍为主;②发病在1个月以上,生命体征稳定,无意识障碍;③年龄在40岁~70岁之间,能配合检查和治疗。排除病例标准:①伴意识障碍者;②经检查证实由脑肿瘤、脑外伤、脑寄生虫病、代谢障碍引起中风者;③40岁以下,70岁以上,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④合并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心衰、各种癌症、传染病、恶性高血压等严重原发性疾病,以及伴有精神病或重型抑郁症的患者;⑤3个月内有严重出血性疾病者,或血小板计数低于9万/mm3;⑥对多种药物过敏者。

        将患者按入院顺序采用随机法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40~70岁,平均62.89±6.25岁;对照组48例,其中男27例,女21例,年龄41~70岁,平均61.76±6.59岁。两组在性别、年龄、既往史、伴发疾病和病情程度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以bobath疗法为主;治疗组:患者在以上康复疗法基础上,给予丹红注射液静滴治疗。丹红注射液(济南步长制药有限责任公司提供,批号:20026866),一次40ml,加入5%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注射液250ml稀释后,缓慢滴注,1日1次。

        bobath疗法:每次治疗40 min,患者须每日在康复师指导下练习2~3h以上,每周治疗5次,持续4周。 

主要训练内容:卧床期保持良好体位、体位交换、被动运动、起坐训练、床上运动训练等;离床期进行坐位运动、平衡运动、起坐训练、认知功能训练、adl训练、作业疗法训练;步行期进行步行训练、上下阶梯、跨栏等实际步行训练等。

        1.3疗效评定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参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法》[2],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对患者进行一次评定。

        以上两组治疗前先行功能评定,然后分别采用上述治疗,4周后,再由同一个人进行评定。两组病人必要时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

        1.4 统计处理  应用spss11.5进行统计学处理。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应用均数±标准差来表示,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  对轻型神经功能缺损患者治疗效果,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中、重型患者治疗组疗前与疗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治疗组对中、重型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优于对照组。

        2.2安全性分析  治疗组仅1例出现轻度恶心,持续用药消失。对照组无不良反应。两组治疗前后肝肾功能、血尿常规无异常变化。

        3  讨论

        中风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治愈率低的特点,是当今世界三大死亡疾病之一。本试验表明,轻型神经功能缺损患者治疗效果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对中、重型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优于对照组,从而说明了丹红注射液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康复治疗。丹红注射液做为部级重点发展的药物,经多种相关性实验研究证实,它可以降低血浆内皮素,抑制血小板积聚和黏附,降低血液黏滞度,使内皮素和一氧化氮平衡,通过降低三酰甘油和低密度脂蛋白纠正内皮功能紊乱,抑制动脉内膜增生,丹红注射液可改善微循环,使缺氧缺血的大脑组织得到供血供氧,从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丹红注射液由中药红花和丹参科学提取精制而成,主要成分为红花黄色素、丹参酮和丹参酚等,可降低总n0s及in0s的活性,从而减少n0的生成,减轻组织损伤,具有明显抗氧化损伤作用。因此可认为中药在脑梗塞恢复期在的治疗中与康复训练具有协同作用。

参 考 文 献

神经病学学术会议篇6

日前,“伍连德博士纪念大会暨第三届寒地心脏病学会议”在北国冰城哈尔滨市隆重召开。在这次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分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马来西亚伍连德博士校友会等单位共同主办,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承办的学术会议上,来自国内外1000多位专家学者和与会代表除了以“纪念伍连德博士”为人文主旨举办了一系列活动之外,还以提高寒冷地区心血管病防治水平为学术目标,在国内外第一次将寒冷地区气候因素,人们的饮食、生活习惯与心脏病的发病率有机结合,对严寒天气乃至极端的气象条件如何推升高血压、动脉硬化、心房纤颤、心力衰竭及血栓性疾病等心血管病的发病率、死亡率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广泛交流;并从此角度出发,呼吁国内外医学同仁加大关注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其他影响规律。

本次会议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心血管病医院院长、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主任、教育部生物医药工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田野教授出任执行主席。会后,本刊记者对他做了深入采访。

聆听岁月,沿着先驱的步履重温历史

采访前记者了解到,1879年3月10日出生于马来亚(今马来西亚)的伍连德博士,不仅是中国检疫、防疫事业的先驱,还是中华医学会和《中华医学杂志》的创办者与奠基者。在伍连德博士的竭力提倡和推动下,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收回了海港检疫。他不仅先后主持兴办检疫所、医院、研究所20所,还创办了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前身——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因此,采访一开始,作为本次“伍连德博士纪念大会暨第三届寒地心脏病学会议”大会执行主席之一的田野教授,首先回顾了一段尘封在岁月烟云中的伍连德博士拯救东北人民万千生命的历史往事——

田野教授介绍说,远在1910年11月,一场突如其来的重大瘟疫从俄国传入中国满洲里,以哈尔滨为中心迅速蔓延,4个月内便波及5省6市,死亡达4万多人。当时的清政府尚无专设的防疫机构,而沙俄、日本均以保护侨民为由,要求独揽防疫工作,甚至以派兵相要挟。迫于形势,清政府委派伍连德为全权总医官,到东北领导防疫工作。在内外交困的局势下,伍连德博士临危受命,急赴哈尔滨领导抗击鼠疫。4个月后,那场吞噬了6万生灵、被认为是20世纪最大规模的传染病终于在伍连德博士的领导下被扑灭。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例以科学防疫专家实践与政府行为相结合、有效控制大型瘟疫的记录。伍连德博士不但拯救了无数生命,还将“防疫”、“公共卫生”等先进的医学科学概念首次引入中国,为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奠定了基础。

“我们举办这次会议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弘扬伍连德博士赤诚的爱国精神、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执著的科学探索精神、忘我的献身精神,回顾和研讨伍连德博士史诗般辉煌的人生,重温中国现代医学的发展历史,介绍国际先进的公共卫生策略、经验和发展趋势,推动我国公共卫生和心血管病事业广泛、深入地开展,提高人类社会整体健康水平……”田野教授介绍说。

田野教授感慨地说:“在国富民强的今天,我们聚集在昔日灾难的‘漩涡中心’哈尔滨,共同聆听历史,重温历史,分享大师的学术理念和人文精神,一起为中国公共卫生和心血管病事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是我们对先辈最好的纪念。”

据田野教授介绍,在这次会议召开之前,为纪念伍连德博士的壮举,由我国老一辈心血管学专家、原哈医大一院心血管内科学创始人傅世英教授号召,由29位老教授共同倡议建立伍连德纪念馆的建议书,获哈尔滨市首届“特等优秀人民建议奖”。2008年,这一夙愿成为现实:由哈医大主办、哈医大一院承办,成立了中国首个伍连德纪念馆。“而在刚刚落幕的这次大会上,与会的专家、学者和有关领导分别以《科学防疫,万国景仰:伍连德博士在中国的工作和生活》、《踏海扬波,上下求索:伍连德博士在马来西亚和英国的工作和生活》、《传承精神,继往开来:哈尔滨医科大学发展历程与伍连德纪念馆情况介绍》、《全球公共卫生管理:伍连德博士传奇》等为题,对伍连德博士的业绩进行了追思和缅怀……

继往开来,

聚焦寒冷地区心血管病防治研究

缅怀先辈、正视历史,是为了激励今人更好地担负起呵护人类健康、捍卫生命安全的重责。对此,田野教授介绍说:“在伍连德前辈大医精神的感召下,‘伍连德博士纪念大会暨第三届寒地心脏病学会议’得到了国内外广大同仁的热烈响应,胡大一教授、霍勇教授、杨宝峰教授欣然出任担任大会主席,大会执行主席分别由我和于波教授、李学奇教授担任。同时,大会还聘请到了美国的mariewu教授等16名国际顾问担任海外主席团。此外,海内外的1000余名专家学者和会议代表出席了会议……”

田野教授进一步介绍说:“在这次会议上,除开展了一系列纪念和缅怀伍连德博士的活动之外,会议还首次以提高寒冷地区心血管病防治水平为学术目标,第一次将寒冷地区气候因素,人们的饮食、生活习惯与心脏病的发病率有机结合,对严寒天气乃至极端的气象条件如何推升高血压、动脉硬化、心房纤颤、心力衰竭及血栓性疾病等心血管病的发病率、死亡率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广泛交流。”

田野教授接着说,“世界卫生组织曾的一则报告估计,近30年内,每500万人将会有超过15万人死于因气候改变引起的疾病。全世界每年约有171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占全部死亡人数的29%;特别是在冬季及寒冷地带,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及死亡率明显增加。研究证实,气温与心血管病死亡率呈U型关系,寒冷地区气温每降低1℃,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1%。国外学者认为,大气温度每下降10℃,总冠脉事件的发生率增加13%,冠心病事件和死亡率增加11%,经常性事件增加26%。当平均每日气温低于零下26.2°C时,急性心肌梗死入院率将增加30%到70%……”

田野教授进一步解释说:“众所周知,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促而凉爽,南北温差极大,甚至长冬无夏。作为我国最北部的寒地特大中心城市及世界三大冰城之一,哈尔滨一年之中有5个月是冰封期,冬季最低温度经常在零下三十七八度。每年深冬气温在零下19度以下时,哈尔滨地区死亡人数随温度降低而显著上升,约2.7%的人口的死亡可归因于低温寒冷,尤其是冠心病患者受寒冷刺激的冲击最大。临床中,由严寒所致的高血压、心衰、冠心病、心律失常、血栓性疾病在黑龙江已相当普遍。其中,高血压患病率省内为25.69%,而全国平均水平仅在18.81%。”

那么,为什么在冷空气过境或在酷寒的气候环境下,心血管疾病人群容易出现“井喷”问题呢?对此,田野教授介绍说:“人对气象条件的适应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遭遇过冷或过热的刺激时,人体的热平衡调节机制就将被打乱,进而产生不适、疾病甚至死亡。这其中,冠心病、心衰、血栓性疾病患者对温度调节能力和温度敏感性都很差,维持自身正常体温的能力降低,人的血管收缩,血黏度变稠,冠脉血管阻力增加,很容易使血压升高、心肌缺血缺氧,由此增大心血管疾病恶化的几率。以寒冷应激与心力衰竭为例:心衰是心脏疾病的最后阶段,尽管新的治疗措施不断涌现,但其确诊后4年病死率仍高达50%。受寒冷刺激,心力衰竭在北方地区患病率为1.4%,而在南方仅为0.5%。研究表明,50%的心衰患者死于猝死,这是因为在气候剧变时,血流动力学恶化和神经内分泌激活,诱导心肌缺血或突发的心律失常。专家推测,在寒冷应激导致心衰猝死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心肌细胞发生能量代谢障碍及心肌细胞凋亡坏死,可能在其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在此之前,原哈医大一院心血管内科学创始人傅世英教授结合高纬度寒冷地区的气候特点、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现状,于2011年在国内外首先提出了‘寒地心脏病学’这一新的医学概念,使人们对寒冷地区的心脏病预防治疗有了全新的认识。”

田野教授认为:“本次会议即围绕寒地环境因素对高血压、动脉硬化、心房纤颤、心力衰竭和血栓性疾病等心血管病的影响规律,以及日趋严重的心血管疾病的防治问题,以报告会的形式进行了全面的交流和讨论,受到广大参会代表的一致好评。”

精彩纷呈,

各路专家纵论心血管病防治策略

据田野教授介绍,在“伍连德博士纪念大会暨第三届寒地心脏病学会议”上,我国心血管领域著名专家胡大一、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霍勇、总医院院长韩雅玲、南京医科大学教授黄峻等,在研讨“寒地心脏病学”之余,还就心血管疾病防治领域的其他问题,分别做了精彩讲座。

霍勇教授在“‘中国急性心肌梗死规范化救治项目’2012年度总结”中介绍说:“早期再灌注治疗能有效降低Stemi患者的死亡率,是Stemi治疗的首要原则。与溶栓比较,直接pCi可以更为有效地使梗死的相关动脉早期、持续、充分地开放。然而,由于我国很多地区还不能开展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直接pCi手术的比例与欧美国家有很大差距。目前溶栓在我国Stemi救治中仍具有重要地位,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实施溶栓治疗联合转运pCi的策略,将能进一步提高Stemi患者早期再灌注治疗的成功比例。把握发病12小时内救治的黄金时间,将会大幅降低Stemi患者的死亡率。”

韩雅玲教授则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早期再灌注策略的再认识”这一问题总结说:“目前对于溶栓后早期pCi治疗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包括溶栓后pCi的最佳时间窗,最优的溶栓及辅助药物治疗策略,溶栓后早期pCi与直接pCi的优劣都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来回答。再灌注的获益程度首先取决于时间,无论采取的方式如何,快速、持续、尽早地恢复梗死区域的动脉血供对于减少心肌损伤、改善临床预后是最重要、最有效的,溶栓可以补偿pCi相关的时间延误,为患者赢得早期持续再灌注的时间,而pCi可以提高再灌注成功率和持续再通率,弥补溶栓治疗成功率不高及再闭塞率较高的不足。从目前的研究结果看,溶栓+早期pCi可以优势互补、扬长避短,达到优化的较为理想的早期再灌注,为Stemi患者带来益处,值得广泛推广和进一步深入研究。”

中国医促会心血管病委员会副主委李为民教授就“顽固性高血压的介入治疗”问题做了精辟的总结:“目前对于顽固性高血压的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两种介入治疗方法。一种是肾脏交感神经射频消融术,其能有效控制顽固性高血压,但其适应症、安全性及远期预后等问题仍需大规模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另一种办法是刺激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这种方法对顽固性高血压总体来说是一种疗效好、副作用低的降压方案,能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李为民教授同时也指出:“目前的研究证实,压力反射激活疗法前景非常可观。随着装置和植入技术的进步,尽管近期仍需外科手术将其植入,但是此操作是微创的,同安装永久起搏器一样安全。系统的自主调节效应和可逆转性使Batsystem在理论上是优于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术的。”

中国心律学会主任委员,中国心电学会主任委员郭继鸿教授在“充分重视遗传性心律失常诊治”的报告中呼吁:“近年来,遗传性心律失常逐渐成为引发心脏性猝死的主要病因之一,对患者、家庭及社会危害极大,必须给予充分重视。”

学科建设,

率先建立区域协同胸痛急救网

采访前记者了解到,2013年1月20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对外宣布:在黑龙江省卫生厅的指导下,联合黑龙江省急救中心,该院率先在黑龙江省建立了胸痛中心和区域协同胸痛急救网。当天,哈医大一院胸痛中心由霍勇教授揭牌。

记者问及此话题时,田野教授介绍说,胸痛中心是指采用先进的医疗物联网技术和云技术,利用“扁鹊飞救”系统将120抢救现场患者的十二导联心电图、血压、血糖、血氧、肌钙蛋白、血气等生命体征数据,现场的视频、救护车运行轨迹信息通过3G或卫星信道实时传到中心医院监控云中心,实现患者未到、信息先到,让中心专家与120抢救现场医护人员,或基层医院的医生的协同救治,早期诊断,为院内救治准备赢得时间。当明确诊断时,立刻启动心内科导管室,120救护车绕行急诊科直接将患者送进心内科导管室。

田野教授进一步诠释说:“胸痛中心和区域协同胸痛急救网的建立,实现了120院前急救与院内抢救的无缝衔接,大大缩短了患者的院前时间,为患者赢得了黄金抢救时间,开创了黑龙江省胸痛急救的新局面。通过建立胸痛中心,利用信息化手段,整合院内资源,优化流程,胸痛中心和区域协同胸痛急救网将缩短抢救时间30分钟以上,提高区域整体救治成功率,使患者得到更大获益,降低总体医疗费用,并将大大改善院前急救与院内抢救的衔接,实现中心医院和基层医院信息共享,协同救治,共同提高,这必将提升区域整体救治水平,更好地服务于黑龙江人民。”

另据田野教授介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是于1952年由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傅世英教授创建,上世纪50年代参与建立国人心电图正常值数据库,开展心导管检查技术;1959年至今进行了5次黑龙江省高血压普查;上世纪70年代成功研制省内第一台体外心脏起搏器及直流电除颤器,建立CCU病房;1981年成为首批国家博士学位授权点。1987年黄永麟教授在国内率先开展ptCa;1992年在国内率先开展射频消融术;1993年开展心率变异性分析等无创电生理工作。1995年孟繁超教授开展了先心病、周围血管病及瓣膜病的介入治疗。1997年李为民教授建立了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绿色通道;2004年普遍开展了经桡动脉介入治疗。该科历经60年的不断发展壮大,目前科室已有9个病区,387张床位,包括4个冠心病病房、2个心脏起搏与电生理病房、1个先心病与外周血管病病房、CCU及心内科综合病房,年完成pCi例数3000余例。现为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黑龙江省级重点学科,部级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黑龙江省心脑血管病防治中心,卫生部临床药理研究基地,卫生部冠心病介入培训基地,心律失常介入培训基地,先心病介入培训基地,卫生部黑龙江省冠心病介入质控中心,同时也是黑龙江省心电诊断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以及黑龙江省电生理医疗质量控制中心。

田野教授进一步介绍说:“近几年来,我科的冠心病介入治疗例数逐步增加,2011年完成2623例,总例数位居全省第一,占全省总手术例数的四分之一,在全国排名第五。我们较早引进了非接触型电生理标测系统,用于房速、房颤及特殊部位室速等复杂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治疗,年射频消融术近500例,起搏器年植入近200例。在先心病介入治疗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经验,年治疗例数200余例。急性心肌梗死年急诊pCi例数400余例,且90%为经桡动脉入路完成。2012年卫生部开展急性心肌梗死规范化救治项目,我们心内科作为全国首家开展单位,数量一直位居全国第一位,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

采访到最后,田野教授的话题又回到了“伍连德博士纪念大会暨第三届寒地心脏病学会议”上。他透露说:“作为伍连德博士的诞生地,马来西亚槟州代表团专程赴哈尔滨参加会议。在此期间,马来西亚槟城医学院还与哈尔滨医科大学签订了友好合作意向书,具体内容有:两校公共卫生学院在科研项目、研究生公共卫生课程等开展全面合作;两校互相接收学生到对方学校学习本科生课程、研究生课程、选修课程及实习;两校间计划联合建立全球健康研究中心并共同促进东西方医学教育发展……”

田野教授最后阐述说:“传承和延续伍连德博士赤诚的爱国精神、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执著的科学探索精神、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重温中国现代医学发展的历史,介绍国际先进的公共卫生策略、经验和发展趋势,推动我国公共卫生和心血管病事业取得更大的进步,是本届大会的主旋律;会议也因伍连德博士巨大的感召力而获得了圆满成功!”

神经病学学术会议篇7

一流团队,创丰硕成果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功能神经外科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是以治疗功能神经外科疾病为主的神经外科病区,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其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4名,讲师4名。1998年,该科室率先在国内开展了DBS手术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并取得了成功。在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该科室已经发展成为北京市和天坛医院重点发展学科之一。

科室自创建以来,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功能神经外科的多个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创造性地应用丘脑底核电刺激成功治疗了肌张力障碍、抽动秽语综合征、Hallervorden-Spatz病、Fahr综合征、舞蹈病等,总共完成脑深部电刺激手术超过1000例,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了良好的学术声誉和社会影响,奠定了在国内的领先地位。另外,功能神经外科与清华大学合作研发国产脑起搏器并获得成功,名列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这十年”的第六项科技成果。病房还积极进行新技术应用的探讨,目前可以开展立体定向脑电图(SeeG)和神经调控在内的各种监测定位技术和治疗方法。

为了更加深入研究和治疗癫痫顽疾,发挥天坛医院的技术优势,克服病区空间小对学科发展的制约,2014年8月,科室与北京丰台医院签订正式合作协议,以医疗联盟的形式在北京丰台医院成立了癫痫诊疗中心。这是一个多学科交叉互补的高端人才聚集的癫痫中心。由北京天坛医院张建国教授、张凯教授、邵晓秋教授等领导下组建了含有神经外科、神经内科、电生理医师、心理评估师的强大医疗团队,并邀请国内著名癫痫病专家北大医院吴逊教授参与患者的会诊,聘用神经外科研究所的医学影像学处理专家胡文翰博士提供先进的计算机影像学技术支持,为难治性癫痫提供全面的诊断治疗。癫痫中心设备先进,人员齐备,拥有病床50张,医护人员40余人,年手术量500余台,开展了多项国内外领先技术,如影像融合及后处理技术、数字视频脑电数据分析、立体定向下脑深部电极植入术等,为难治性癫痫的术前定位提供技术保障,在疑难癫痫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居于国内领先地位。

目前,北京天坛医院功能神经外科全体医务工作者正本着开拓创新的精神,积极在临床工作中,融汇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理念,并与欧美多家医学中心深度合作,相互交流,使治疗理念不断更新,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为我国功能神经外科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追求卓越,德艺双馨为医学

作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功能神经外科病区副主任,张凯医师有着厚重而不凡的人生履历,也正是这份厚重的履历让他的医学之路显得更加耀眼。

1995年(22岁)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七年制专业,获硕士学位;1997年师从我国神经外科奠基人之一、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忠诚院士,2000年获神经外科学博士学位;2008年至2009年在美国进修功能神经外科。如今已经成为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教授,并兼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功能神经外科专家委员会委员秘书,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功能神经外科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癫痫协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在长期从事功能神经外科的临床、科研和教学的过程中,张凯医师技术全面,擅长各类癫痫外科手术如前颞叶切除术、大脑半球切除术、胼胝体切开术、迷走神经电刺激术;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抽动秽语综合症;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和舌咽神经痛;脊髓电刺激治疗顽固性疼痛,并先后参与及完成上千例癫痫、帕金森病、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顽固性疼痛的手术治疗。在各种颅内肿瘤,包括胶质瘤、脑膜瘤、神经鞘瘤、转移癌、垂体瘤、颅咽管瘤等也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

另外,张医师一直关注世界前沿医疗技术,在临床治疗方面,积极开展颅内电极埋藏、立体定向脑电图技术、皮质地图定位等癫痫外科领域的前沿技术,保证了北京天坛医院癫痫外科在国内的领先地位;并在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领域,积极开展运动皮层电刺激与脑深部电刺激治疗顽固神经病理性疼痛。同时,他还先后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著十余篇,在SCi收录杂志以第一作者发表论著2篇,第二作者5篇,多次在国内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大会发言。参编多部论著,其中作为主编助理参与编写了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癫痫外科学》一书,为该领域的权威著作;组织翻译了《Rhoton颅脑解剖与手术入门》一书,为第一副主译。先后主持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和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参与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首都医学发展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先后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和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几年来张凯医师共培养了硕士生十余名名。

神经病学学术会议篇8

关键词:远程会诊;罪犯;精神疾病

远程医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是医学研究、应用与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结合的成果,它主要通过使用远程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跨越空间的限制,远距离地实施医疗、保健、教学和医学信息服务。我院是全国监狱系统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精神病专科医院。2007年5月,与全省25所监狱建立了远程会诊系统,经过5年的工作实践,已完成1000余例视频会诊案例。现将近5年罪犯精神疾病远程会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8年~2012年近5年全省各监狱医院服刑人员中发现疑似精神异常,并提出远程会诊讨论案例1049例。男871例,女178例。年龄20~68岁,平均年龄(32.05±11.46)岁。未婚506例(48.24%);已婚者400例(38.13%);离婚或丧偶者143例(13.63%)。文盲119例(11.34%);小学308例(29.36%);中学570例(54.34%);大专以上52例(4.96%)。

1.2方法对5年来开展的精神疾病远程会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3远程会诊系统特点本信息平台系统主要借助于视频会议系统软件,以CS架构为特点,以服务器/客户端体系结构为依托,构建远程视频会诊系统。主要分为远程会诊管理中心端和会诊医院客户端,它们之间通过监狱系统内部局域网连接。利用普通的计算机、标准的视频采集设备、耳机和麦克风等进行基于网络的虚拟会议交流。与传统的基于硬件的解决方案相比,本系统是以纯软件的解决方案,以较低的成本实现高质量、视频会诊功能特点。主要包括高保真语音视频、电子白板、屏幕共享和会诊录制。

该系统通过在建立远程服务器端管理系统,全省各监狱通过客户端登录服务器进行远程视频会诊[1]。各监狱医院设立客户端,有1~2名精神疾病防治医生,专职或兼职开展罪犯精神疾病防治和远程会诊工作。监狱管理局精神病院设立会诊中心,优选出6名精神科主治医师,参与远程会诊工作。主要包括发现、初筛、审核、批准、传输、预约、确定、会诊、反馈、处理等10个环节。诊断标准依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第3版),CCmD-3》。

1.4数据分析统计人口学资料、案由及刑期资料、精神疾病诊断资料等,应用SpSS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案由资料入监至会诊时间(27.30±20.74)个月。暴力型犯罪586例(55.86%);财产型犯罪311例(29.65%);性犯罪109例(10.39%);其它型犯罪43例(4.10%)。刑期1~5年443例(42.23%);6~10年235例(22.40%);11年以上201例(19.17%);无期102例(9.72%);死缓68例(6.48%)。

2.2远程会程诊断结论拟诊为精神分裂症的人数比例占第1位,约31.27%;情感性精神障碍为第2位,约占14.39%;无精神病为第3位,约占11.82%。见表1。

2.3处置意见根据会诊结论,提出处置意见一般分为:①建议住院:指严重影响社会功能或监狱秩序的重性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癔症性精神病、应激相关障碍等需要收住精神专科医院,以防止不良事件发生。在1049例中,建议住院457例,占43.57%;②补充资料:对资料不全或临床症状不明显需要继续观察和监控的案例,则提出补充既往史、个人成长情况等资料,择日复诊,占29.45%;③对症处理或药物维持:诊断为轻性精神障碍,按原方案继续在监狱中维持用药,或给予相应的药物调整治疗,占6.58%;④心理矫治:诊断为人格障碍、轻性心因性精神障碍或因现实因素引起的情绪问题,则建议监狱心理矫治中心给予相应的心理治疗或咨询,占20.40%,见表2。

3讨论

监狱系统精神疾病远程会诊系统不同于社会形式的会诊模式,①是面向各监狱医院发现的服刑人员中疑似精神异常者;②是它会诊模式近似于普通门诊向专科申请会诊,或联络精神病学会诊而非目前主流的下级医院向上级医院开展的远程会诊形色。会诊过程遵从远程会诊的规章制度、会诊流程及质量控制等原则。原则上是以拟诊的方式给出结论,最后的诊断还需精神专科医院门诊或住院确定。从1049例远程会诊案例统计分析看,未婚多见,占48.24%;小学文化以下占50%,为40.70%;入监至发现精神异常为2年左右;暴力型犯罪占55.86%;10年以上重刑犯常见,为35.37%。结果与罪犯精神疾病鉴定资料相近[2]。拟诊精神分裂症占第1位,约31.27%;情感性精神障碍为第2位,约占14.39%;无精神病则占第3位,约占11.82%。值得一提的是,近3年拟诊为无精神病或诈病的案例相对较多,说明服刑人员中的思想复杂性加大,另外也提示会诊医师的甄别能力有所提高。

江苏省监狱系统精神疾病远程会诊系统的建设,具有安全性、直观性、及时性、简便性和节约性的特点,是罪犯精神疾病防治工作新的一种尝试和探索,是对监狱精神卫生工作的一种重要补充,拓展了监狱精神疾病防控工作的路径,解决了监狱精神疾病防治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真正实现了安全效益、经济效益、技术效益、时间效益的目标。

参考文献:

神经病学学术会议篇9

脑梗塞属于中医“中风”、“卒中”等范畴,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的病症。灵寿县中西医结合医院自2009年10月至2012年10月共用补阳还五汤益气养血、化瘀通络之功效治疗本病225例取得很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所有病例均来自灵寿县中西医结合医院内科病房,全部病例均按照1986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诊断为脑梗塞,并经颅脑Ct扫描确诊。同期收治450例患者,年龄均在38-69岁之间,随机分为补阳还五汤组(实验组)及西药组(对照组),其中实验组225例中男性126例、女性99例,年龄均在38-69岁之间,平均(59.00-8.0378)岁,合并糖尿病5例,高血压22例;对照组225例中男116例、女109例,年龄均在40-63岁之间,平均(59.73-9.35)岁,合并糖尿病4例,高血压2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合并症等方面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基础治疗均给予拜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1/日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10mg1/晚口服、尼莫地平30mg3/日口服,长春西丁20mg1/日静点、舒血宁20ml1/日静点、注射用乙酰谷酰胺0.5g1/日静点,均未用溶栓药物,有颅压高时给予甘露醇静点。

治疗组基础治疗外另口服补阳还五汤治疗,处方黄芪45g、桃仁15g、红花15g、赤芍15g、归尾10g、川芎12g、地龙15g临证加减:血虚者加枸杞、首乌腾;下肢酸软加川断、桑寄生、杜仲;肢体麻木加瓜蒌(灵寿中医院煎药室统一煎煮),水煎服400ml早晚各温服200ml1剂/日。

两组病人均住院15天,住院期间嘱家属注意活动患者瘫痪肢体,待病情稳定后,嘱患者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进行功能锻炼。

3疗效标准

按照1995中华医学会第四次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评分;按照1995中华医学会第四次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通过的标准:显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病残程度0级,基本治愈,生活自理。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89%,症状大部分消失好转病残程度1-3级。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基本治愈加显著进步为显效,显著进步为有效。

4典型病例

程xx,男43岁,农民,住院号201201136,于2010年4月5日就诊。主诉右侧肢体无力2天。2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肢体无力,自己不能行走及持物,休息不见好转。查体:右侧肢体肌力0级,跟膝健反射正常存在,右巴氏证(+)。颅脑诊断脑梗塞,用补阳还五汤治疗一周后瘫痪肢体逐渐活动,10天后能下地搀扶行走,15天时能自行走路,生活完全自理。

5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4.22%,对照组总有效率72.44%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6讨论

中风是当今世界上对人类危害最大的三种疾病之一,随着医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中风病死率有所下降。中风发病与痰、瘀、虚、风、火等因素有关,病性本虚标实,在本为元气亏虚,在标为痰、瘀、风、火,气虚血瘀是本病的关键环节,清代王清任在《医林改错》指出中风半身不遂偏身麻木是由于“气虚血瘀”所致,立补阳还五汤治疗偏瘫,故在治疗上以补气活血为治则,补气能够使元气顺利行于脉中,消除脉中之淤,中医认为气血同源,气旺则新血生,活血则淤除,脉通则新血得生,益气与活血同治,有“补气以行血、祛瘀不伤正”之妙,补阳还五汤出自《医林改错》是益气、活血、祛瘀之方,补气、活血、通络主治气虚血瘀之中风,方中重用黄芪补益正气使气旺而血行,臣药为归尾长于活血,且有行血而不伤正之妙,佐以桃仁、红花、赤芍、川芎助归尾活血祛瘀,配地龙性善走窜长于通经活络可增强全方通络之效,使药力周行全身。诸药合用,气旺血行,瘀清脉通,筋脉得以濡养。本方以中医辩证理论为原则,用中药调和阴阳、营血,使偏盛偏衰之阴阳复归正常,因此受到很好疗效。

临床上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塞疗程短,治愈率高,后遗症少,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2]陈清棠.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及临床疗效评定标准[S].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2.

[3]李建华.补阳还五汤配合西药治疗急性脑梗塞100例陕西中医[J].2008,29(10):1305.

[4]高健,徐先祥,徐先俊,等.黄芪总皂抗血栓形成作用实验研究[J].中成药,2002,24(2).

[5]宋军,牛祝琴.蛭芪口服液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

[6]赵超蓉,郑超英,张艳,徐前方.中风康胶囊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塞110例报告[J].甘肃中医,2005年09期

神经病学学术会议篇10

另据了解,本届论坛还举办了中航医院协会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筹备会,来自中航系统多家医院的院长、神经科主任在会上就成立中航神经病学远程会诊中心与多中心研究合作等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会后,本刊记者就我国神经病学领域的热点话题,对本届论坛的大会执行主席邢岩主任做了独家专访。

“神经科学的世纪”已揭开新的一页

采访前记者了解到,迄今为止,航空总医院神经病学论坛已经连续举办了4年。4年来,这个特色鲜明的论坛依托北京市神经病学的雄厚学科体系,携手众多顶级神经病学专家,为国内神经病学专家及医师构建了高端学习交流的平台。

问及航空总医院神经病学论坛举办的学科背景,邢岩主任首先介绍说:“在学术界,往往把20世纪最后的10年称作‘脑的十年’,而‘脑的十年’已经作为学科的历史,载入了神经科学的史册;如今我们已经迈入了21世纪,业内同仁大多认为,新的世纪作为‘神经科学的世纪’,已经揭开了新的一页……”

邢岩继续介绍说:“当前,伴随着人类迅速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现状,临床神经病学的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神经系统疾病越来越成为造成人类死亡和残障的主要原因。在我国,老龄化问题也日益严重,因此,提高中国临床神经病学的诊疗水平,推动神经疾病防治工作的发展,是我们共同的梦想。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为了推动神经疾病医疗诊治水平的发展,提高神经内科医师的专业水平,我院于4年前发起了首届神经病学论坛,并坚持逐年举办一届,一直到今年的第五届论坛。”

邢岩认为:“我们举办这个论坛的目标,是聚焦神经病学、尤其是脑血管病诊疗领域,以讨论神经病学领域的热点话题,分享诊疗经验,以务实、有效、创新、提高为宗旨。”

邢岩进一步介绍说:“另外,在2011年4月,我院成立了北京市神经病学会诊中心。我们的论坛即依托北京市神经病学的雄厚学科体系,携手众多顶级神经病学专家,力争为广大医师提供新知识、新理念,是一个高起点、贴近前沿、发展前景广阔的新型论坛。会诊中心的成立为患者带来了福音,为神经内科及医院的长足进步带来了活力。我们以北京市神经病学会诊中心为平台,汇集了北京市数十位三甲医院的全国知名神经病学专家定期前来会诊,在造福患者的同时,有力地推动了临床神经病学的诊疗水平的提高和神经疾病防治工作的发展……”

谈及4年多来航空总医院神经病学论坛走过的足迹,邢岩感慨地说:“岁月如梭,在各位领导和专家同仁的关怀和支持下,历时4年的神经病学论坛逐渐成长壮大。两年来,神经病学会诊中心运行良好,因此,在医院领导和全院同仁以及本行业专家学者的鼎力支持下,今年的论坛我们定名为‘航空总医院第五届神经病学论坛暨神经病学会诊中心成立2周年总结大会’,论坛内容既保持了往年论坛的延续性,又注重了会诊中心的两周年总结内容,因此,今年的论坛与往年相比,彰显出了新的特色和活力……”

聚合业内权威之力,壮大医院学科力量

采访前记者还了解到,在去年5月5日举行的“2012航空神经病学论坛暨北京市神经病学会诊中心成立周年大会”上,邢岩博士也出任了执行主席。邢岩说:“在那届论坛上,首次对新成立不久的北京市神经病学会诊中心的各项工作作了总结。”

提及去年举行的那次会议,邢岩首先回顾说:“当时,来自北京多家医院的知名专家和全国150多位科主任及医生骨干参加了会议。我院院长高国兰教授致欢迎词;来自北京其他医院的多名教授、学者以及我院神经内科张洁、喻小念等多位专家作了专题讲座。各位专家讲授的内容涵盖了介入、tCD栓子监测、经食道多普勒超声、动静脉溶栓、规范的抗栓治疗等多方面脑血管病热点领域和运动神经元病、帕金森叠加综合征、焦虑症、神经卡压症等在临床中很容易混淆和误诊的疾病……”

邢岩主任继续说:“在去年的论坛上,我除了忙于会务工作外,也做了主题为《130例会诊中心神经系统疑难病例总结》的专题报告,这是对会诊中心成立一年后的会诊病例所做的总结和分享,不但让兄弟医院的医生们受益,我认为,这对我们自己,也是一个总结、提高的机会……”

关于“北京市神经病学会诊中心”的组建情况,邢岩介绍说:“本着务实、有效、创新、提高的精神,在院领导的支持下,2011年4月份,我院成立了神经病学会诊中心。中心汇集了国内多位全国知名的神经病学专家为首席专家,建立了30多名专家为会诊中心成员的专家资源库。会诊中心成立之后,一直运行良好,为很多神经系统疑难杂症患者解决了问题,受到了患者的热烈欢迎和专家的高度评价。”

“更为令人振奋的是”,邢岩继续介绍说,“今年4月26日,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第四军医大学原校长樊代明院士,被聘为我们航空总医院名誉院长,并在我院作了题为《整合医学初探》的精彩演讲。樊代明院士不仅仅是院士、科学家,同时也是教育家、管理学家。高国兰院长认为,在医院大跨步发展的好时期,樊院士愿意帮助我院,相信一定能将我院发展带上新的平台。同时希望大家能珍惜樊代明院士给我们提供的帮助和指导的机会,加倍努力地学习和工作,力争通过院士的指导和大家的共同耕耘,让我院的医疗技术、学科建设、科研教学、人才培养、医院管理都能结出累累硕果……”

除此之外,邢岩还介绍说,在樊代明院士被聘为该院名誉院长之后没几天的5月9日,航空总医院又迎来了一大盛事——中国医科大学和航空总医院在该院举行了隆重的“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中国医科大学北京临床学院”签约暨揭牌庆典仪式。中国医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创建的院校,是唯一以学校名义走完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全程并在长征中继续办学的院校,是我国最早进行西医学学院式教育的医学高校之一。在揭牌仪式上,中国医科大学校方代表宣读了中国医科大学“关于航空总医院作为中国医科大学非直接隶属的附属医院的决定”,学校和医院双方代表签署了合作协议。对此盛事,邢岩认为,“近些年来,我们医院提出差异化发展战略,不断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强化学科建设,打造了一批像国内首家脑脊液病科等特色与优势学科,使医院医疗水平不断提高。这次合作开启了我院医学教育的新篇章。我院将充分依托中国医科大学的人才、学科、教学和科研等优质资源,促进我院向学院型医院转变。同时双方也将优势互补,互惠双赢,利用北京独特的地缘优势和辐射效应,提升中国医大的品牌影响力,共同为医疗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谈到这里,邢岩兴奋地说:“高国兰院长是非常有思路、有魄力的院长,所以我相信,在我们以多种方式整合业内各种资源以促进我院软硬件全方位发展的战略方针指导下,我院的神经病学学科以及其他学科,一定会很快发展壮大起来,能够为周边百姓、为集团内下属医院的服务区域、乃至全国的老百姓带来更多的方便和益处……”

挑战极限,

开“渐冻人”剖宫产亚洲之先河

话题重新回到刚刚闭幕的“航空总医院第五届神经病学论坛暨神经病学会诊中心成立2周年总结大会”上,邢岩首先概括介绍说:“本届论坛主要有两个议题——‘运动神经元病’和‘头痛头晕’。因为运动神经元病是神经系统的少见病,很易误诊误治,独特的选题吸引了众多学员前来参会。我以我院神经内科主任的身份,在会上作‘会诊中心’两周年总结的同时,还作了题为《运动神经元病的误诊误治及神经电生理技术在其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的有关神经电生理应用方面的讲座。我在神经病学会诊中心成立两年来的报告中向与会同道们介绍,‘会诊中心’成立两周年来,一共组织会诊42次,会诊疑难病例306例,涉及30多个病种,为众多患者解除了病痛……”

邢岩主任进一步介绍说:“在今年的论坛上,与会专家重点就运动神经元病、头晕头痛最新进展及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我院神经病学7位青年医师在大会上作神经病学病例分析报告,病例涉及静脉窦血栓、中枢系统淋巴瘤、急性小脑炎、可逆性痴呆、线粒体脑肌病等,报告内容丰富,精彩纷呈,得到了专家们的高度评价……”

谈完这些,邢岩着重介绍说:“我想特别强调的是,在这次论坛上,我们特别开设了一个‘渐冻人主题论坛’。5月4日上午,我院院长高国兰教授用半个多小时的时间,向与会同仁们专题做了‘渐冻人’妊娠生产的病例报告;当天下午,我院麻醉与危重医学中心的安建雄主任,还专门作了题为《渐冻人妊娠生产的手术及麻醉方案选择》的专题报告。”

邢岩在介绍那位特殊的“渐冻人”产妇的情况时说:“‘渐冻人症’是一组运动神经元疾病的俗称,因为患者大脑、脑干和脊髓中运动神经细胞受到侵袭,患者肌肉逐渐萎缩和无力,以至瘫痪,身体如同被逐渐冻住一样,故俗称‘渐冻人’。由于感觉神经并未受到侵犯,因此这种病并不影响患者的智力、记忆及感觉。像人们熟知的一论物理学大师、科学巨匠霍金就是位‘渐冻人’。而那位31岁的‘渐冻人’孕妇,从小患脊髓型肌萎缩症,全身肌肉逐渐萎缩,如同被逐渐冻住一样,最后当呼吸肌和吞咽肌萎缩,就是生命结束之时。因为她是国内第一位怀孕的‘渐冻人’,而且生孩子的诉求十分强烈,因此便到北京各医院求助待产,但由于以前没有为‘渐冻人’剖宫产的先例,所以,这位特殊的孕妇在被其他医院拒收后,被我院收治。这例剖宫产手术成功的意义在于:对于正常人来说,怀孕本身就是非常辛苦的事情;而对于渐冻症患者来说,怀孕生产便是非常危险的事情了。该名孕妇入院前后,高国兰院长组织妇科、产科、神经内科、iCU、麻醉科等科室专家,五次组织多学科会诊,专门针对她的病情进行总体评估,并分析了手术风险,查阅了所有能查到的‘渐冻人’怀孕生子的案例,发现这种案例在国外共有21例,只有一例自然分娩,其余全是剖宫产;而在查阅到的30多篇论文和资料里,没有一例来自亚洲,更没有‘亚洲的脊髓性肌萎缩症孕妇接受剖宫产’的先例。这就是这例手术成功的价值所在……”

据记者了解,航空总医院不仅帮助“渐冻人产妇”实现了母亲梦,还免除了这位特殊母亲住院期间的所有医疗费用。

邢岩主任则认为:“高国兰院长本身就是一位妇产科专家,她在这届论坛上全面介绍了这例特殊手术的过程、学术价值和学科意义,使与会者受益匪浅。很多与会的权威专家认为:航空总医院完成亚洲首例‘渐冻人’剖宫产手术,成功挑战学科极限,非常不易。‘渐冻人’孕妇并发症多,难度大,手术成功充分彰显了医院的综合医疗水平与实力……”

做大做强,“重点科室”的责任和使命

采访前记者了解到,航空总医院历经近40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为一体的综合性医院,是北京市规划十大发展区域之一的北苑地区医疗中心、联合国和卫生部授予的爱婴医院、中国医院协会授予的“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北京市首批社会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学医院、中央国家机关文明单位。该院聘请了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第四军医大学原校长樊代明院士为名誉院长。医院下设40个临床、医技科室,专业设置齐全,有现代化的洁净手术部、重症医学科、静脉输液配置中心。口腔科、疼痛科、脑脊液病科为特色专科,妇产科、骨科、神经内科、心内科为重点学科。医院口腔科已发展成为北京地区口腔医疗保健的中心之一。通过大力引进人才,医院成立国内首家神经外科脑脊液病中心,还开设了功能、微创神经外科病区,神经病学学科群已经初步形成。以人才引进和培养及国内和国际合作方式,医院组建了多学科疼痛医学中心,积极创立舒适医疗体系,促进“舒适医学,无痛医院”品牌的形成。航空总医院经过全员竞聘、绩效改革及全面后勤化的三大改革,已具备大型综合医院的规模。医院坚持“健康中寻价值,差异中谋发展”的发展战略,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努力建设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专业设置合理,具有医疗、教学、科研、预防能力为一体的大学附属型综合医院。

另据邢岩介绍,作为院内重点科室的神经内科,系“北京市脑血管病临床研究网络成员单位”。科内共有医护人员35人,均为中青年技术骨干,医护技术力量雄厚。现有医生17人,其中副主任医师7人,主治医师7人;硕士、博士13人,占医师总数的80%。目前开设病床60张,病房环境幽雅。脑血管病及神经肌肉病的诊疗是科室特色,诊疗技术居于国内先进水平。每年科室收治各类神经系统疾病住院患者1300余人次,诊治门诊患者近3万人次。科室拥有肌电图仪、脑电图仪、经颅多普勒检测仪、床旁心电监护仪、脑电循环治疗仪、动态血压监护仪、降温毯、十二导心电图机、祛痰雾化仪、输液泵、微量注射泵、心肺复苏抢救车等国内外先进的诊疗及抢救设备,并拥有康复踏车机、吞咽治疗仪等多种康复器材,可满足各种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及抢救。

邢岩主任继续介绍说:“我院在高国兰院长带领下,先后进行了全员竞聘、绩效分配、全方位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6S管理达标等管理创新,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我院编制床位已达1000张,新大楼建设规划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新一轮医院评审等为医院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全体员工正在凝心聚力、扎实工作,为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迈进。我们科室作为医院的重点科室,自然要肩负起应有的责任,力争打造一支年轻、富有活力的人才队伍。目前,我们已经初步建立了集卒中筛查、急诊动静脉溶栓、神经介入、神经康复及二级预防于一体的比较完备的脑卒中防控体系,2010年成为北京市脑血管病网络成员单位。自2011年成立北京市神经病学会诊中心之后,我们的业务量和技术能力不断提高,有力促进了神经内科的发展,为广大患者带来了福音。我们先后获得3项朝阳区科委、首都专项科研基金,参与多项部级课题的研究,连续4年举办神经病学论坛,科研学术水平不断提升,得到了同行的认可和好评。同时,我院还不断加强神经病学学科群的建设,先后引进并成立了脑脊液病科、功能与微创神经外科、脑血管病微创与神经外科,逐步形成了优势和特色,打造成了区域重点学科。”

谈及该院神经内科的特色诊疗,邢岩介绍说:“我们科室共有三大特色:一是‘脑血管病特色’。作为‘北京脑血管病临床研究网络成员单位’,我们设有‘卒中单元’,建立了集卒中筛查、急诊动静脉溶栓、神经介入、神经康复及二级预防于一体的比较完备的脑卒中防控体系,使脑血管病患者在我科能得到及时、规范、有效的治疗,大大改善了预后。二是‘神经肌肉病特色’。我和科室副主任张洁博士均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博士期间师从于全国著名的神经电生理专家崔丽英教授,在神经肌肉病诊疗及肌电图的分析评定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擅长于诊治各种肌无力、肌萎缩及肢体麻木疼痛,并开设神经肌肉病专科门诊。我们科室的另一大特色就是前面介绍过的‘神经病学会诊中心’了。‘会诊中心’的专家库成员全部为来自北京市各大三甲医院神经病学界的知名专家教授,保证了神经系统疑难杂症及急危重症在我院能得到及时的、全方位的诊治……”

在采访中,邢岩的话题再次谈及刚闭幕的学术盛会时说:“在刚刚闭幕的2013神经病学论坛上,各位全国神经病学领域的知名专家、教授的精彩讲座,使我本人和我们科室受益匪浅。因此,我要对一直关注我们医院和我们科室的发展给予鼎力支持的各级领导、专家学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对各位同道莅临我院参加学术论坛表示衷心的感谢!”

采访到最后,邢岩博士感慨地说:“前面我说过,新的世纪作为‘神经科学的世纪’,已经揭开了新的一页。所以,今后,我们将努力把这个论坛办好,让更多的同仁通过这个平台,更多、更广泛地分享到各位专家的真知灼见,加强彼此间的交流和友谊,携手努力,共同进步,为‘神经科学的世纪’增添属于自己的亮丽色彩,为我国神经病学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