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新媒体运营的工作报告十篇新媒体运营的工作报告十篇

新媒体运营的工作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47:15

新媒体运营的工作报告篇1

大河报的成功,得益于其新闻理念的与时俱进和不断调整,得益于准确的市场定位以及正确的市场化运营战略,同时得益于其始终如一地坚持编采与经营两分离体制的实施。

新闻产品生产的特殊之处之一,就在于其开放性与社会性,新闻采编人员既是产品生产的第一个环节的参与者,同时又有机会直接进入产品销售即广告业务乃至发行征订的后一环节,因而身份可以是双重的。对编采人员这种身份双重性的把握、使用、控制的程度,源之于媒体决策者的新闻经营理念和市场战略,而这些对于处于竞争状态的媒体的成败往往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大河报从其创刊之日起,就从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在保证履行好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完成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下达的经营责任目标的前提下,将采编与经营明确分离。具体做法为:不仅不向采编人员和采编部门下达发行与广告业务任务指标,而且明令严禁采编人员以及本报所有非经营部门人员直接或间接地利用职务之便,去影响广告投放,去介绍广告或转移广告。这样自然也就取消了一般新闻媒体和广告企业所通行的广告提成制;甚至,包括版面上题图的组稿提成,我们也一律取消,从一般员工到高层领导,任何人都必须严格遵守这一规定。9年来,不论是在创刊初期的发行困难、广告低迷时期,还是在高速发展时期发行量超过80万份、广告客户盈门的情况下,大河报始终如一地坚持着这种规定。这样,大河报便从硬件建设上保证了新闻产品生产流程中各环节人员的业务分工界限的明确划分,用专业化分工与岗位责任制保证了采编队伍的纯洁,同时也为保证广告市场的规范化发展创造了条件。从某种角度讲,坚持编采与经营两分离,取消内部员工的广告提成规定的贯彻实施,实际上是大河报快速持续发展的主要秘诀之一,其意义不可低估。

广告提成,顾名思义就是媒体给予广告组织者所提取的一定比例的奖励或劳务报酬,这在业内是一种被大家默认并约定俗成的做法。但在大河报9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一个媒体,要想真正做大做强,希望做成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百年企业”,无论是从自身发展的战略需要,还是从遵守新闻纪律的要求出发,都不宜和不能允许非广告经营人员参与广告提成分配。这是因为非广告经营人员参与广告提成分配对媒体有着明显的危害性:

一、极易打破采编人员获取岗位报酬机会的均等性,不利于营造媒体的团队精神。

一旦允许采编人员介绍广告业务,提取劳务报酬,就会在实际上鼓励和默许采编人员甚至各级领导层利用岗位和职务上的便利,轻而易举地拿到广告业务进而提取丰厚报酬,而这种具有联系广告便利的机会不是所有编采岗位和不同职务者都具有的,这种机会的不均等对编采队伍的冲击,将远远大于员工薪酬标准设置合理性失当的冲击,极不利于营造一个媒体的团队精神。

近几年,经过新闻理念调整后的大河报各种新闻策划和经营策划不断,已经成为取胜于报业市场竞争的主要杀手锏,而每次策划,都是在大河报各个部门协同作战、通力合作下完成的,如果没有共同的利益基础为前提,没有以机会均等为基础的团队精神作支撑,所有的联动和策划都是难以想像的。大河报多年来始终如一的旺盛的人气与和谐的人际关系均与此有关。

同时,一旦广告提成较大幅度地高于编采岗位现行正常工资收入水平时,大河报的决策者经过数年殚精竭虑苦心经营起来的工资体系、奖惩体系、价值观体系都将摧枯拉朽,而一个靠工资奖金已无法或无力进行人员激励机制调节的单位,其后果难以设想,有偿新闻的杜绝必定流于空谈。有偿新闻的产生以及媒体话语权的滥用,必然导致媒体社会公信力的自然丧失,进而危及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二、干扰广告经营市场,压缩媒体广告运营战略规范化的制度空间。

采编人员的工作重心和业务专长是新闻采访与编辑,如果允许其参与广告业务运作,相对于专业的广告业务员以及专业公司而言,其广告专业的劣势是不言而喻的;但采编人员的优势就在于自身媒体的话语权,广告客户之所以同意把广告款交给采编人员,主要原因是基于一种对置换媒体话语权的期待;采编人员滥用话语权的结果,必然是有偿新闻与变相广告充斥版面,进而在广告市场形成恶性循环。采编人员参与广告业务,必然产生广告专业化运营上的不公平,专业广告业务员以及专业公司与采编人员在广告市场上的冲撞是在非正常竞争状态下产生的,结果则必然会打击专业广告业务员尤其是公司的积极性和对媒体的忠诚度,也必然会损伤媒体自身的广告市场,影响媒体广告政策的完整性以及广告市场的规范性,久而久之必然动摇媒体广告经营的市场基础。

当然,不少新入场的媒体竞争者为了在较短的时间内站稳脚跟,往往将给采编人员下达采编与广告双重任务的做法作为救急的策略,这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尽管在一个时段可以换得虚幻的广告繁荣,但这种虚幻的最大受益者是那些承包者而绝非媒体,这是一件业界人都心知肚明的“皇帝的新衣”,我们将此比喻为饮鸩止渴,其后患难于估量。

新媒体运营的工作报告篇2

【关键词】媒体经营理念创新

经营,指人们在社会商品的生产和流通领域内进行的社会活动。①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媒体经营:指对围绕媒体的发展目标,针对媒体产品生产、销售等流程进行精心策划和组织,使媒体在市场中有效运转,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的经营活动。

当前,国内不少媒体在经营中普遍重视广告、发行和印刷,对自身的资源(如积累起来的无形资产)并未充分利用,对外部资源的利用又面临许多障碍,导致媒体经营只能是限制性发展。另外,一些媒体一味追求规模扩张,却没有达到1+1>2的规模效应。近年来,许多媒体经营者不断探索新的媒体经营方式,以求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现代媒体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理念,这些理念的创新运用正在成为中国媒体经营的新趋势。

1、重视新技术

在现代社会,技术条件对媒体经营方式的影响越来越大。科学技术的推陈出新一直是决定媒介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技术进步不断创造着新的媒介形态和信息传播方式,同时也影响着媒体经营方式的转变。最显而易见的就是信息和通讯技术革命带来的新媒体的出现,使媒体经营者不断发掘新的经营领域。进入21世纪以来,各种形式的新媒体层出不穷,带着与生俱来的霸气迅速瓜分广告市场。这些新媒体因其形式新颖,目标受众具体明确而受到许多广告商的青睐。写字楼、超市、电梯、地铁、公交车、手机等都成了新媒体广告商争夺的对象。数字移动电视等新媒体依赖的是无线数字信号发射、接收系统,这是无线通讯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

能否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先发制人,媒体经营的前瞻性是重要的一方面。关注新科技的发展,及时引进新技术,并探索在新的技术条件下的有效经营方式,成为媒体发展的强大动力。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媒体经营者对新技术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重视无形资产经营

无形资产是和有形资产对应的,其核心是商誉,此外,还包括企业经营机制、管理能力、关系渠道、营销网络、频道资源、频率资源、栏目品牌、节目形式和内容、播出时间等等。在西方发达国家,无形资产已成为传媒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媒体尤其是强势媒体的权威性、影响力和品牌效应,都是具有价值的无形资产。有的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甚至数倍于有形资产。如迪斯尼品牌的价值为325.91亿美元,占其市值的54%。②在我国,媒体经营者虽然日益重视品牌建设,然而,许多媒体对包括品牌效应、关系渠道、营销网络等在内的无形资产还未实现有效利用。对无形资产的有效经营,需要经营思维的创新和突破,需要打破原有思维方式,寻找新的着力点。同时,借鉴国外和其他行业的经营理念也能对媒体经营起到启示作用。关键是要进一步创新市场经济和商业化运作的理念与方式,不断拓展经营视野。

3、树立服务理念

媒体不光要生产和销售产品,还要向人们提供服务,如提供获取信息的方便性以及有偿服务。向受众提供良好的服务,是新形势下媒体保持优势增强竞争力的要求。媒体在市场的经营活动应该确定信息服务的经营理念。所谓信息服务的经营理念,即媒体是做服务产业的,而且做的是关于信息的服务,媒体的信息服务不同于别的经济组织的信息技术、信息产品以及信息咨询的服务,而是基于媒体的受众资源、节目内容资源和广告资源整合的信息服务。③

报纸分类广告的经营就是信息服务经营的一种。我国报纸的广告业务一般以工商广告为主,分类广告所占版面很少,原因是分类广告价格低,且不稳定。然而,我们可以看到西方不少成功的报纸其分类广告占的比重很大甚至超过了工商广告。分类广告可以吸引受众,扩大发行量,并且能够提供服务信息,即告诉读者这里有他所需要的信息。由于分类广告经营得好,这些报纸已经成为了读者必备的工具和生活指南。在我国,许多人找工作、兼职、租商铺时还是会有意识地去翻报纸的分类广告,然而往往会感到不能满足需求。我国报纸分类广告的种类和功能有限,还未真正形成影响力。但这也意味着我国分类报纸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尤其随着广告制的推广和深化,媒体对广告主的影响将削弱,媒体分类广告将成为媒体自身广告的主营业务之一,这也让媒体不得不努力开发分类广告资源,重视分类广告的经营。

4、树立宏观市场观念

我国媒体目前大多只是局限于对媒介运作流程各环节的经营,在树立经营媒体的宏观理念和整体概念上还有所欠缺。在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中,传媒理应与其他产业形成合理分工、立体合作关系,在大市场中运用商业手段建立关系和配置资源,主要依靠资金流动来增值。把媒体经营与信息产业、文化产业结合起来,在市场条件下和其他产业进行有效链接和融合。这是适应市场基本要求的媒体经营理念。

在传媒国际化日益加快的今天,我国媒介经营理念需要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新形势下传媒产业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①凌昊莹:《媒介经营管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②http:///200406

/ca499106.htm

③褚多锋、奚春雁:《媒体经营运作实务全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新媒体运营的工作报告篇3

找准传媒价值转换突破口

2008年年初,对中国报业第一道考题摆在面前:新闻纸价格在2007年下半年上涨的基础上加速上涨,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同时,劳动合同法的推行对人工成本,尤其是拥有自发队伍的报纸产生较大影响。由于大多区域主流报媒发行量大,日均出版数多,报纸发行主要依赖自办发行队伍。这两样因素对区域主流报媒的影响更大,“规模不经济”的市场效应在双重因素的推动下更加显现。2008年前两个月,半岛都市报在广告收入增加的情况下,反而出现了亏损,主要原因就是成本的大幅增加。

在成本大幅增加的市场背景下,如何解决“规模不经济”,提高报纸市场运营效率成为报纸应对的主要课题。面对这一课题,半岛都市报果断选择了“实现传媒价值最优化”的战略。根据这一战略,半岛都市报采取了“加强新闻策划,提升品牌影响力;完善制度,科学调整广告、发行价格,提高报纸广告、发行营销服务专业水平”的策略,尤其是强调了抓紧报纸整体策划及内部资源的有效整合,使传媒价值充分整合释放到市场中,发挥最优效率。

“传媒价值最优化实现”战略是半岛都市报缘于所处的市场实际情况并结合传媒业发展的趋势所做出的抉择。从半岛都市报在青岛报业市场所处位置看,2008年年初,经过近9年发展的半岛都市报已在青岛居于绝对领先地位。绝对领先体现在其发行市场份额及广告市场份额均已稳居青岛报业市场70%以上,报纸品牌影响力及新闻引导力、公信力在青岛也处于明显优势。但冷静分析,半岛都市报的这些绝对优势,除去报纸采编、广告、发行、印刷的领先优势外,很大程度上依赖其“超厚度、超规模、高密度”的发行。据调查,按发行密度(日发行量/城市人口总量)测算,半岛都市报在青岛创造了“国内第一”。除去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一线城市的报纸外,半岛都市报在单一城市的绝对发行量也稳居国内前15名,其日均出版数比同城第二报媒多出20余个版,这样的发行密度和发行规模构筑了半岛都市报在青岛报业市场的绝对优势和绝对影响力。其日均发行量在2008年3月份已是同城第二报媒的近6倍,而这种差距是在全国其他城市所没有的。但反映在广告市场上,半岛都市报的单版广告价格仅仅是第二报媒的2~2.5倍。这就造成半岛都市报广告收入增加反而亏损的“症结”显而易见地暴露出来:由传播价值、品牌价值、广告性价比等多种价值元素构成的半岛都市报价值被市场严重“低估”了。经过近9年的积累发展,半岛都市报实质上在青岛报业市场已创造了“足够大的”传媒价值,但由于受到多年报业恶性竞争的影响,相当一部分的传媒价值远远没有在市场中转换,但是,为了维护并保持绝对优势,半岛都市报除去在采编、广告等各环节创新提升外,还要不得不依赖其发行的“规模”付出巨额成本。在2008年纸张价格大幅上涨、人工成本等增加的背景下,成本付出的代价更大,半岛都市报扭转经营不利局面的惟一出路就在于如何成功实现传媒价值的市场转换。上述的战略抉择正是这种分析的结果。

半岛都市报“传媒价值最优化实现”的战略实践

进入2008年3月,半岛都市报日均发行量继续快速攀升,成本压力进一步加大。按照既定的“传媒价值最优化实现”战略,半岛都市报制定并部署了相应的措施:

1.加强新闻策划力、冲击力,提高新闻舆论引导力和影响力。具体强化了深度报道、独家报道,突破财经报道,提高时政新闻报道和言论水平,重点抓好大事件的处理,以“突破财经”、“奥运”、“改革开放三十年”等重大题材和主题展开策划的主线,对突发大事件像拉萨事件及汶川大地震进行了快捷、周密、深入细致的报道,在形式上进行了大胆创新,使版面更具冲击力、震撼力。尤其是对汶川大地震的报道,半岛都市报记者成为第一个在现场发回报道的山东媒体记者,并在后续报道中投入大量版面和人力、财力,先后派出9名记者赶赴灾区现场报道,并先后多次组织救灾物资于第一时间送达四川灾区。在青岛,半岛都市报先后策划组织了十几次大型公益捐款活动,并于5月24日推出《大难兴邦》特刊,将特刊销售款80万元捐赠四川灾区筹建希望小学。在奥运报道中,推出了系列奥运特刊及专刊,并借助“15+1奥运媒体联盟”及“Cma中国城市主流媒体联盟”,极大提高了奥运报道的高度、宽度和深度。据不完全统计,半岛都市报为奥运报道累计投入了2000多个版面,其中百版以上特刊推出三期,8月8日奥运开幕后,半岛都市报以每天48版的“海量”奥运报道,成为奥运报道的全景媒体。新闻是报纸立足报业市场的根本,2008年半岛都市报新闻的调整创新为经营调整夯实了基础。

2.完善报业经营制度和流程,加强报纸整体推介力度,提高报纸品牌运营水平。针对新形势下面临的许多新问题,半岛都市报进一步规范业务流程,形成科学的经营管理体系,同时完善考核考评机制和成本核算体系,加大绩效考核和经营目标的考核监督制度,在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完善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根据市场形势和经营流程中存在的问题,2008年,半岛都市报在原来管理办法基础上先后完善出台了新的《广告管理规定》、《发行管理规定》等6项新规定;加大了对市场的监测、调研、分析力度,设立了由财务部门负责的“日成本收入分析”报表,完善修订了《广告价格管理办法》、《广告抵顶管理办法》等。在品牌建设方面,半岛都市报加大了品牌运营力度,成立专门的品牌运营中心,对半岛都市报的整体品牌提升做出科学系统规划,同时通过市场资源整合手段,利用报纸品牌渠道,深度开发读者和客户资源,创新赢利模式,打造新的赢利平台。2008年,半岛都市报先后获得“世界日报55强”、“最具品牌价值都市报十强”、“中国最具广告价值报纸媒体”、“中国报纸广告投放价值50强”等称号,并筹划了多项有影响力的品牌推广活动。

3.科学调整广告价格,提高报纸广告专业运营水平和运营效率,同时加大广告营销策划力度,提高广告创收水平。2008年1月1日和2008年5月1日,半岛都市报先后两次调整广告价格,两次调整幅度累计达20%。调整价格后,2008年整版广告单版版值比2007年提高30%,广告占版率下降,广告运营效率提升。通过提价,既通过市场检验了报纸的“市场价值”,又锤炼提升了广告队伍市场营销力、专业运营水平和服务水平。尤其是2008年5月1日起的广告调价,对广告经营团队有较强的心理压力,但通过周密的市场调研、分析,通过对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和专业策划,以及耐心细致的交流,反而使客户更加充分认知了半岛都市报在市场中的绝对优势地位和其绝对占优的市场价值,并成功实现了在保持市场份额优势前提下的广告价格。在广告营销方面,半岛都市报充分借力“突破财经”、“奥运”、“改革开放三十年”等新闻主线,挖掘其中商机,先后推出了各类招商立体活动及广告特刊,加上几年来逐渐形成品牌的“车博会”、“健康节”、“购物节”、“发现之旅峰会”、“理财节”、“饮食质量放心行”等系列活动,使半岛都市报广告在2008年1~7月维持了近10%以上的增长,尽管半岛都市报在8月份奥运会期间出现了广告较大幅度的下滑,但经过9月份以后的逐步调整,2008年报纸广告依旧保持较好的增长。

4.科学调整发行价格和规模,在继续保持发行绝对优势的基础上,调整发行结构和发行质量。如果说2008年广告价格能够顺利调整,除去报纸采编、广告的策划营销手段外,很大程度的支撑就是不断增加的发行量。自2008年3月至2008年6月,半岛都市报日均发行量直线上升,成本压力逐渐加大。通过广告的提价,日均出版数得到适度控制,对缓解成本压力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发行量的攀升依旧明显。尤其是2008年大事件、突发事件多,半岛都市报的阅读价值大大提高。至2008年6月,半岛都市报的日均发行量一度接近第二报媒的6.5倍以上,其中征订是第二报媒总量的近4倍,零售是第二报媒总量的2.5倍以上。在青岛的零售报摊,半岛都市报的零售量是第二报媒的4.5倍以上。应该说,半岛都市报已经具备了零售涨价的基础。但价格涨幅和涨价时机需要慎重抉择,经过多方考察、调研、论证,半岛都市报在2008年7月1日将零售价格调至1元,其中青岛7区5市价格为0.8元/份。价格调整后,部分读者和报摊反应强烈,同时同城其他媒体也借机大造舆论,对半岛都市报涨价进行攻击。涨价之初,尽管做了前期预测和准备,但半岛都市报依旧承受了较大的压力。在这种压力下,半岛都市报充分整合了新闻、广告、发行资源,对报摊和读者先后推出了“拥抱终端”系列活动、“倡环保迎奥运”流动售报活动、“集报花中大奖”活动、“刮刮卡”活动、“读者节”活动。同时借机加强了发行的基础管理和服务。这些措施推出后,3个月下来,半岛都市报日均发行量调整幅度控制在5%。尽管日均发行量缩小了与第二报媒的差距(由6.5:1下调为5:1),但依旧保持了绝对的领先优势,广告市场份额依旧占据着优势。

从青岛报业市场竞争态势看,区域报业市场的“马太效应”越来越明显。经过9年快速发展的半岛都市报,已经在青岛创造了“足够大”的传媒价值,这综合体现在报纸品牌影响力、新闻引导力、公信力、海量的生活资讯、领先其他报媒多倍的发行量(在单方零售价格上调后依然保持)。基于这种判断,2008年12月1日,半岛都市报征订价格上调至216元/份(相当于每份报纸0.6元)。这是继2007年10月报纸征订价格调整后第二次上调征订价格。

传媒价值的“持续创造”、报纸新闻质量的提升、品牌运营力度的加强、广告发行营销专业水平的提高,加上日均出版数的领先优势,使半岛都市报不断创造出更多的“传媒价值”。价格调整策略和多种传媒运营策略使传媒价值最优化地体现在市场上,其结果就是报纸的赢利水平及综合竞争实力进一步提升。这种提升又会反哺报纸传媒价值的增值,从而使报纸进入良性互动的传媒运营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报媒的各类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并通过市场化的手段被有效地整合,从而使报媒逐步步入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态势,并逐步超越低端无序的恶性竞争。由此看,对很多区域主流报媒而言,“传媒价值最优化实现”是一种科学智慧的战略选择。

方向:传媒价值持续创造与最优化实现相结合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传媒价值最优化实现”战略,主要还是“圈定”在报纸的主营业务范围内,实质上“传媒价值最优化实现”可被长期地应用到报纸媒体长期的发展战略规划中,从而实现传媒价值的“持续创造”。这是指,当一个区域市场的主流报媒的“传媒价值创造”系统工程进行到一定程度,该报媒的传媒价值与同区域的同类报媒拉开足够大的差距,且能通过“传媒价值最优化实现”战略,使报媒处于以“主业稳定,可持续增长的赢利”为特征的发展轨道,逐步通过整合资源、市场拓展,充分利用不断创造的“传媒价值”向传媒产业链的“上下游”及能充分发挥传媒价值优势的相关产业逐步发展,对传媒价值进行深度优化、创造、开发,为传媒进行的综合竞争力提升,开拓出一片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具体讲就是区域主流报媒在做大、做强、做优主营业务的基础上,完成“三次跨越”:一是借助品牌影响力和绝对占优的综合竞争实力,以资本为纽带,借助流程再造和技术创新,逐步实施跨媒体“融合”战略,做大区域传媒广告“蛋糕”;二是实施相关产业运营发展战略,创新赢利模式,打造新的赢利平台,完成区域传媒市场的传媒产业化;三是通过“模式”复制,输出品牌、管理等寻求跨区域的传媒产业运营。按照这种长远的战略规划,区域主流报媒的发展可以说是刚刚起步,而传媒价值创造的“系统工程”还没有真正开启。

新媒体运营的工作报告篇4

报业发展新媒体的导弹理论

尽管从目前报业试水新媒体的实践看,大多仍在尝试探索阶段,兼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成功者为数不多,但报人在是否探索新媒体这一问题上达成空前共识,《潇湘晨报》董事长刘剑的观点颇具代表性,“新媒体的设计投入要有这样的理解:不投入就没有希望,投入有很大的风险,但最大的风险是不投入,最大的成本是没有动作。正好在传统媒体实力强大时,如果不把财力和人力资源做好相应准备,并投入具体运营中,三到五年时间就会变得没有机会。”

而手机类媒体对传统媒体开始进行更大程度的冲击将传统媒体进入下行通道后的下行速度向前推进,目前摆在传统报人面前的困局是:不做新媒体没有未来,做新媒体没有现在。刘剑指出,新媒体没有好的商业模式,只有投入没有产出,主要是指经济上的效益,而非传播效益。而没有商业模式,就无法再生产和扩大生产。

虽然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先设定目标,再行动实现目标,但刘剑认为,报业办新媒体需要新的战略,改变过去先看到目标再开枪的做法,“现在的思路是先发射导弹,升空后在空中找寻目标,再逐步调整方向,最后打出去。报业办新媒体恐怕也要这么做。”

事实上,综观全国各地报人,基本都在践行上述导弹理论,长沙晚报报业集团社长龙钢跃表示,“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其实并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在本质上,其核心都是新闻信息的采集与平台,不管什么媒体和媒介都需要这个平台生产的新闻或者相关文化产品,也就是新闻的采编机构都是相同的、需要的人的创新与开拓也是相同的,只是采编方式与方式不同,运用的技术不同而已。所以,传统媒体可以改造现有的平台,增加不同的媒介,形成新的媒体传播形式。这里,有可能是以新媒体为主体向传统媒体借力,也有可能是传统媒体为主体向新媒体延伸,方式不同,实质就是融合”。

报业新媒体依托报业,试图将报业已形成的优质资源和品牌效应延伸至新媒体产品上。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三湘华声联合编委会总编辑张云梦认为,“将三湘华声整合在一起,效应互相放大,用传统媒体的草养肥新媒体的羊,华声在线如果没有《三湘都市报》是活不大的。而《三湘都市报》这块草地需要新媒体的羊来点缀。”

刘剑认为,报业涉足新媒体,思想决定一切。“商业模式是最大的问题,运营和营销很重要,市面上有些好的报纸营销缺乏,卖不过办得差一些的报纸就是这个道理。传统媒体做新媒体新业务要紧扣自己的长处。”那么传统媒体优势何在?刘剑表示,媒体的长处不仅在做新闻,也在做营销。此外经过这么多年运作,很多媒体管理运作能力很强大,“口子可以开小一点,但发展新媒体步子要快”。

报业全媒体的三步走战略

走访数个城市,综观报业当前全媒体进程和未来发展思路,大致可以概括为三步战略,其核心为报纸和互联网的融合,并以此扩展延伸到其他介质:

1.报与网建立关联,既而报网互动。

传统报业兴建互联网是从数字报开始的,简单将报纸内容搬上网络,随后逐步调整网站内容,增加新闻含量,新闻门户网站模态初现。此外报纸内容逐步调整,设立相应板块,支持网上内容,做大栏目。三湘华声联合编委会总编辑张云梦介绍说,“最早的报网互动,在报纸上扩大新闻采集面,成立华声网事板块、华声追事版等,优化报纸读者,借助网络互动,让三湘新闻很快传播出去,重要事件即时播报,滚动播出提高时效,吸引网民。”

除报道内容外,报网互动思路还体现在新闻采编管理上,最大的变化是将网络因素纳入采编管理和记者考核中。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董岳林介绍说,他们鼓励记者多写稿写好稿,好稿的标准之一是网站转载率,被转载、被重要网站转载、被重要网站转载在首页甚至头条,都有相应加分。把新媒体作为考核管理一重要因素的做法目前被全国各大报社普遍采用。

2.报网融合,深度互动。

报网融合是当前报业集团全媒体化的主要进程。采编、营销一体化,创立联动机制,广告与商业合作打包,放大增量。

一方面,采编资源共享,依靠网络和电话建立信息采集分享系统和呼叫中心,报网两班人马共同策划报道、共同采访,素材共享。

董岳林介绍说,华声的很多频道目前是由《三湘都市报》编辑操作,报网频道间互动。而报网互动后三湘华声全媒体在管理制度上作出相应调整:“每天报纸、网络编辑在选择新闻时,除浏览别家报纸和网站新闻时,还要彼此浏览,互相补充,避免内部遗漏重大事件。记者写在报纸上的稿子由于版面有限无法完全刊登出去时,可以在华声网上全文刊登,如果被重要网站转发,会有额外工分,认定记者工作量”。用制度调动记者工作积极性,从而保证报网内容的深度融合和优势互补。

另一方面,报网互动可为广告商和活动赞助商提供多媒体业态产品,打包向广告商出售,多方介入活动,增强报社在经营中的竞争力。一些本身实力较弱的子媒体在营销中可借力其他优秀品牌,增强其经营能力,获益远远大于单个媒体营销。需要指出的是,在此类互动经营中,网站借助传统媒体报道影响力拉动网络广告,广告仍是主要盈利点,相对缺乏针对网站的个性化盈利产品。

3.全媒体采编运营模态的设想。

诚然,目前各媒体正努力打造全媒体采编运营业态,已有媒体率先建立报网融合编辑部,为全媒体采编系统建立雏形。综合来看,全媒体业态应该是三方面的全媒体化:

首先,采编全媒体化。2011年三湘华声正计划全面实施全媒体战略,张云梦向我们描绘了对全媒体采编战略的设想:“全媒体概念要打造中央厨房编辑部,一个编辑部分别向不同下游终端部门供稿。”从这一意义上讲,采编全媒体化超越报网融合,而是打造一个全媒体编辑部,该编辑部有同时采编提供纸质文字、网络文字、图片、视频和其他多媒体产品的能力,成为多媒介产品的统一输出口。张云梦表示,“移动终端发展使报纸等平面媒体萎缩加剧,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更多人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广,需要我们有提高更丰富媒介产品的能力。”

其次,运营全媒体化。新媒体存在碎片化、多点化、分众化、易变性和个性化,它的运作模式、盈利方式完全有别于传统媒体。不同于报网融合打包推介广告和活动的相对简单化做法,运营全媒体化应该会经历更漫长的过程,因为每一种媒介产品都有各自特点,进而开发出相应盈利模式。理想的运营全媒体化需要在同一平台上针对不同盈利模式分别发力,形成各具特色,兼具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的媒介经营性项目或产品,力争成本最低、效率最优、效益最大。

运营全媒体化首先要做的是配合采编找准各媒介产品的定位,探寻赢利点,以此开发项目。整合的目的是合理协调优势资源,节省成本提升效率,而长效机制有待对各个产品的精耕细作、持续积累。

再次,人员全媒体化。这是全媒体事业的关键问题。全媒体业态大大提升对人员素质的要求,一名普通采编人员需要同时掌握文字、图片、视频等采编方式,能在各个工种间自如转换,提升多媒体新闻产品采集能力;运营人员更要熟知各种媒介特点,全局把握、运筹帷幄;报业全媒体化变革还亟需技术开发、后台服务、统筹协调等人员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由于全媒体流程变革,对各类人员的培训、管理需相应调整,建立更科学完善的考核激励机制,对薪酬体系进行调整以科学反映人员工作量。从本质来看,制度是人员全媒体化及有效管理的根本保证。

全媒体业态根本转变的是思维

无疑,理想状态下的全媒体体现的不是“跨媒体”时代媒体间的简单连接,而是全相位融合——传统媒体与固定互联网终端、移动终端乃至其他通讯产品的内容互溶、经营运作互动和功能互补。《潇湘晨报》董事长刘剑概括说,“全媒体化根本上是新闻产品全数字化和新闻手段全覆盖”。在这过程中根本的是全媒体思维的建立。

1.在全媒体思维指导下不能否定专业性和必要分工。

可以预见,全媒体化变革会对传统媒体生产、经营运作流程带来颠覆性变革。在其之下是紧迫充电学习的媒体人,除写文字稿,还要会拍照、摄像,忙得不亦乐乎。然而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只要掌握各种报道手段就是全媒体人才。学习各种技术技能相对容易,能深入了解各媒介特性,并生产出最适合该媒介传播的产品则需要全媒体思维的训练建立。社会发展数千年的历史证明了社会分工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在海量信息时代人们更注重和强调有品质的信息,这些都需要产品生产者的专业性。

在谈到全媒体业态什么样的产品最符合市场需求时,张云梦认为,简单讲纸质媒介上的新闻产品腾挪到互联网或者移动终端的做法不应该是最终形态,“在全媒体发展战略中我们计划打造新的传播介质,利用ipad、iphone,有别于当前植入的都是简单的互联网内容,我们要将这些传播手段看作全新的介质,设计打造新型产品,比如在ipad上多张照片完成一个事件叙事过程”。

因此,我们认为理想全媒体业态中,中央厨房不妨可以将新闻生产进一步细化,首先搜集基本素材、并通过采访获得初级产品素材,从事该部分生产的人员需掌握文字、摄影、摄像等多种新闻采集本领,能生产出初级产品。接下来对这些产品分别进行深加工,加工者有必要分工对接,按照不同媒介属性要求将产品最优化地呈现在各自媒介形态上。在此过程中一方面强调分工,制作精品力作;一方面亦要强调合作,做到资源共享,共同策划研讨,效益最大。

2.在全媒体思维指导下可挖掘必要的合作。

新媒体运营的工作报告篇5

关键词:报业经营;整和资源;创新机制

中图分类号:G2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1

当今,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在销量、广告方面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新媒体加速替代传统媒体,报业发展空间进一步受到挤压,在整个传媒产业格局中份额进一步缩小,这是传媒产业发展的总趋势。据中国权威研究机构CtR最新的《2012年上半年中国广告市场回顾》显示:中国上半年传统媒体的广告刊例花费同比增长3.9%,增幅为近五年最低。而据近期的《世界报业趋势报告》披露:2010年全球报纸总发行量减少900万份,降幅为2%,全年总发行量仅为5.19亿份。

随着传播媒介和传播技术的改变,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层出不穷,互联网上大量的免费信息供读者分享,拥有了大量的用户,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传统媒体在内容上的权威性,并开始分流传统媒体的大部分读者。今后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替代速度还会加快。

面对传媒产业这样的一个发展环境,笔者以为传统媒体即报业经营的转型升级已是迫在眉睫的任务。传统的报业经营就是单一的广告收入,而广告中又依赖房产、汽车、通讯等大宗广告,这种产业结构的抗风险能力极低。从报业自身的运行方式来看,我国报业许多年来的高速发展都有赖以政策的优惠支持,报业发展模式还是单纯地靠自我积累再投入方式,许多报业集团还缺乏多元化经营、及资本运作战略整合能力。因此笔者认为,在新媒体冲击下,报业当务之急应该是既要守住报业经营的主阵地不失寸土,又要以市场化的方式向外开疆拓土。

那么,如何转变报业的经营方式、让报业的经营转型升级呢?笔者认为主要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才能保证传统媒体主业的健康发展之路。

一、整合资源,改变传统的媒体产品结构,构建现代传媒旗舰

整合资源是一种市场行为,是报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经营方法,也是报业转型升级、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报业经营者应根据传播技术的发展和传媒市场格局的变化,进一步优化旗下报刊结构,打造品牌报刊,加快新的传播渠道的建设,推进全媒体,以增强传播力,扩大影响力。

当前,新媒体产业发展迅速。2009年福建日报报业集团就成立了新媒体公司,其所属的《东南网》经过几年的运营,已成为福建省规模最大、人员最多、带宽容量最大的新闻网站。集团旗下《海峡都市报》的“968111”呼叫中心,是一家对外服务窗口,集新闻线索、家政服务、健康管理等多功能的综合型客户服务平台。经过几年的发展完善,“968111”呼叫中心业务模式已经成熟,在此情况下,从优化区域布局的角度考量,为了形成最佳竞争优势,集团决定将其业务模式推向更广阔的市场。先后与浙江省湖州市、衢州市、贵州省、安徽省黄山市的当地省级都市报或地市级党报合作成立相应的“968111”呼叫中心,并开通了全国首条“台胞公共信息服务热线”――4001968111,2012年已规划全国各地布点数到15-17个,初步形成968111呼叫中心的全国性网络。在取得广泛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带给集团丰厚的利润。

经过不断的整合,目前福建日报报业集团在规划的指引下,迅速夯实发展根基,形成了11报12刊多网站的立体化媒体布局,媒体数量位列全国前列,为打造海西传媒旗舰奠定了基础。

二、创新经营机制,开展多元化经营,推进文创产业的发展

新媒体时代要做大做强报业集团,如果单纯的依靠自我积累再投入的方法是根本行不通的。开展多元化经营、拓展新的项目、培育新的支柱产业非常重要。报纸的经营管理属企业化管理的范畴,一个好的经营机制对经营效益可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报业集团在经营领域里应该积极转换机制,运用多种市场手段焕发活力。

一般情况下传统报业主要是围绕挖掘、整合政府的资源来开展经营工作。近年来,来自新媒体的竞争已成为制约报业经营的主要因素,因此报业集团要充分利用报业自身的优势,将纸媒所特有的权威性和公众力、影响力转化为生产力,投入到广阔的市场中,开展多元化产业运作。要抓住文化产业政策和建设文化强省的发展机遇,研究当地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文化资源,寻找适合当地的资源和项目,精心策划运作,打造文化产业新平台,成为当地文化产业的战略投资者。

自从2005年试水宁德市莲花山地产开发取得较好收益以来,福建日报报业集团就不断寻找、推进多元化产业项目,将自身文化领域的优势结合到地产业务中,形成富有特色具有市场热度的文化地产业务模式。继“武夷山下梅文化旅游综合体”被列入2011年福建省重点建设工程后。其投资28亿元的“海峡传媒港”项目前期工程也已经开始有序推进。此外,还积极参与金融股类投资,2012年上半年参股成立了福建新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参股发起设立莆田荔城小额贷款公司,等等,不断开拓多元化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也是报业集团必须快速进入的领域。报业拓展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内容生产优势、创意策划优势、传播优势。“十二五”期间,文化创意产业将会高速发展,报业集团必须抓住机遇,快速进入。福建日报报业集团参与成立的“海峡文化产权交易所”目前也在正常运行中。

三、加强团队转型建设,健全报业经营的科学化管理

报业经营团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报业集团改变经营方式、面对市场竞争、转型升级、决战决胜的重要因素。特别是领军人才、复合型人才、专业人才这三支队伍的培养更是当务之急。还是以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为例,福建日报报业集团对内部各套组织机构系统的管理,最终都指向对人的管理。集团每三年一次的集中轮聘制度到2011年已经进行到第八轮。轮聘制度为集团优化组织人才结构、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流动性通道。为适应新形势,报业集团还应该在管理上,追求发展速度和效益的统一。强调财务预算、成本预算、控制预算、刚性管理,为此,福建日报报业集团在2012年已经全面完成诸如经营规章制度的汇编,完善健全各项经营管理机制体制,形成有机规范系统,为集团的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新媒体时代报业面对市场竞争改变经营方式、转型升级的过程,是危机与机遇交织、责任与风险并存的过程。这对决策者和管理者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要做到既不能够因为有风险而停滞不前,也不能因为有机遇而贸然行动。值得强调的是,在报业的转型升级中,报纸终究还是报业的经济支柱,是报纸的主业。报业集团绝不能放松主业的发展。在短期与长期、生存与发展的面前,应该尽快转变经营方式,以求做到稳中求进,转中求好,好中增效。

参考文献:

新媒体运营的工作报告篇6

【关键词】手机报3G技术困境策略

一、手机报的概念及运行现状

手机报是移动电信商与媒体机构共同联手,用简洁的文字和图片记载国内外的新闻、生活、财经、文化、体育、娱乐等各类信息,将原本印刷在纸媒体的新闻内容,每天通过无线技术平台,以短信、彩信、wap等方式发送到彩信手机上的一项信息类传播业务。“近年来,手机媒体在信息传播、娱乐互动和催生新的产业经济等方面都有不俗的表现,在与传统媒体、互联网的融合和其自身的不断创新中,逐步显现出作为一个媒体应有的独立自主的地位”。而手机报是其中最为活跃的主力军。

手机报现行的运行模式既是市场的产物,同时也制约市场的发展与深入。概而言之,手机报的现状是拥有欣欣向荣的表象,但前景需要业内人士的专业探索。目前,手机报的运行模式主要分为赢利模式、运营模式两类。赢利模式:收取制订彩信版手机报用户的包月订阅费对使用网站浏览版手机报的用户按时间或流量收费广告收入。我国手机报现有的运营模式分媒体合作模式和运营商自有模式两大类。媒体合作模式:指传统纸媒体与技术服务商合作,就是要传统的纸媒体将报纸上原有的新闻内容进行加工、制作,再由技术服务商提供相关的技术和软件服务,最后通过电信运营商的信息管道传递给各个手机用户。运营商自有模式:电视运营商先购买新闻信息,然后再对各种内容信息进行编辑加工制作成手机报,最后通过自有的管道来发行手机报。

二、手机报的发展瓶颈

目前国内手机报的发展还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在市场竞争中,还存在很多不利之处。第一,缺乏原创内容,转载为主要形式。第二,传播范围虽广,但有效受众相对较少。第三,技术不完善,操作步骤需要进一步简化。第四,赢利模式单一,且难以确保其持续性。手机的用户数据库掌握在运营商手中,报社和用户不能直接沟通,无法直接接受用户的有效回馈,致使传播难以达到精准的理想状态。从广告商或是广告业主方面讲,一是对“手机报”有个接受的过程,特别是对“手机报”的广告传播效果缺乏认识和评估。二是,目前“手机报”缺乏一个稳定、合法、有吸引力的广告营销平台。所以广告业务还处在开发状态。第五,营销能力薄弱。目前,从产业链分析,手机报产业存在着各主体发展不均衡的特征。手机报推广过程中的中坚力量是运营商,而产业链中的其他组成部分却处于手机报营销的真空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消弱了手机报的市场影响力。

三、3G时代的手机报及应用

随着3G技术的推进和发展,手机将跨越所有传统媒体的形态壁垒,实现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等传统媒体的所有传播形式;并且随着媒介融合的推进,也必将把现有媒体的特性融为一体。

3G技术在手机报中的运用:第一,3G网站型是未来发展的方向。第二,网络出版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最大的优点是随意存取,反复使用。这些技术上的发展与突破,为网络出版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和支撑,手机出版必将成为网络出版的新增长点。无线通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在这种新的传播方式中将能寻找到新的市场机会——不但承担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重任,而且将是新技术得以推广的主要动力。

四、手机报的发展策略

第一内容为王,形式创新,内容与形式并重。手机报定位为浅阅读模式下的分众传媒,快速、简洁、直接、个性化才应是它的特色。在传播方式上,手机报应按照手机媒体的特色去开发选题,在文章结构、表达方式、语言风格上形成自己的风格。在栏目设置上,手机报要细分受众,发掘读者更多的信息需求,从而创建以原有手机报为核心,多个“子报”共同发展的局面。第二,增加广告收益,拓宽利润管道,实现盈利模式多元化。手机报要获得发展,必须摆脱目前依靠订阅费或流量费的单一盈利模式。3G时代的到来为手机报广告提供了进一步的可能性,这主要表现在其对目标受众点对点式的精准投放上。借助庞大的订阅用户规模及深度的用户信息资源,手机报广告应按照订阅者的需求、兴趣以及订阅门类,投放与特定信息相关的广告。第三,依托产业优势,完善手机报产业链,实现多维互动。3G时代,我国手机报能否得到快速发展,产业价值链的合理程度是重要因素。第四,强化营销意识,重视市场推广,树立品牌理念。手机报进入3G时代后,要增强竞争实力、提高利润空间,必须配合强有力的营销手段。因此,建立以报业集团、服务提供商、运营商为主,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参与的营销模式显得尤为重要。从报业集团方面来讲,除了提供优质的内容,还可利用资源优势,通过传统纸媒平台广告,或通过导报3G产业及手机报相关信息,提高手机报知名度。从服务提供商方面来讲,可以在细分用户市场基础上,对不同的用户提供特色的手机报业务,加强手机报的包装和推广能力。从运营商方面来讲,充分利用庞大的数据库资源和网络资源开展精准营销,也可通过广泛的营业网络以一对一沟通的形式影响用户。

综上,传统媒体作为一个强大的组织和权威平台,握有原创性新闻的采访权和权,拥有专业化的记者队伍、职业化的编辑经验,在大众中拥有无可比拟的公信力。面对新的技术环境,不能否认,手机报还存在部分短期内难以解决的难题,如政策和监督管理机制相对缺乏、价值产业链不够完善、3G手机终端普及较慢,等等,但随着3G技术的不断推广及手机互联网的普及力度的加大,手机报正蓄势待发,等待下一个春天的到来。

参考文献:

[1]武文颖,江南.手机报未来发展趋势探讨[J].新闻战线,2009,(2).

[2]耿蕊.基于媒介战略联盟的手机报发展模式[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0,(1).

[3]刘艳.国内手机报运营现状及前景分析[J].新闻传播,2010,(6).

[4]郭琳.手机报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现代阅读,2010,(8).

[5]张毅.新媒体手机报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J].科技传播2010(9).

新媒体运营的工作报告篇7

关键词:传媒企业;会计报告;财务分析

企业的财务报告和分析对企业发展有重大的影响,一般企业通过财务报告分析工作会得出对企业发展相关的建议,也会了解一段时间之内企业的具体经营活动情况。传媒企业经营者通过财务分析可以从中分析出近期企业的经营策略和经营情况是否符合预期,有利于经营者对内部工作进行调整。财务报告与分析工作属于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所以要对其进行分析和解读。

一、传媒企业会计报告分析

企业会计报告主要是将信息形成书面表达,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有效的信息,用以调整企业管理活动中的具体方式和内容,传媒企业要想达到信息最大化利用就应该增加会计报告的披露信息,用以换取其他利益集团的有效信息

(一)加强知识资本信息披露

传媒企业发展有一定的特点,在传媒企业发展过程中知识资本占据重要位置,因此在传媒企业会计报告中需要加强知识资本信息的披露。传媒企业知识资本包括多个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有两个方面,其一是企业无形资产信息,在会计报告中应该将企业无形资产信息披露出来,无形资产信息都包括企业信誉、品牌、知识产权等无法以具体计量形式表现出来的信息情况。当前的传媒企业会计报告没有办法体现出企业无形资产信息,从而无法为企业领导人提供关于企业知识资本信息的内容。另一个方面是人力资源信息,而这种知识资本也不能被传统的会计报告具体呈现出来。人力资源是传媒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部分,如果忽视了人力资源价值将给传媒企业发展带来不可想象的损失。所以要想促进传媒企业的发展,需要在会计报告中呈现出知识资本信息内容,为领导人决策提供有效的信息和数据。

(二)加强企业全面收益信息披露

会计报告中的收益数据来源只是企业报告时段内收入和费用的差额,这种会计收益代表不了传媒企业全面的收益信息。传媒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常常与宣传挂钩,无论是传媒企业代表政府进行政治宣导作用,还是承接其他公益性宣传活动都会产生会计收益以外的收益,而这份收益可以视为传媒企业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值,所以在会计报告中需要将这种功能型收益和成本编制到财务报告中,披露出传媒企业的社会贡献信息。企业财务报告最终汇集的信息是为了向需要的人群和企业服务主体提供企业的具体盈利情况和财务情况,这些人主要是企业的投资者和债权人,如果传媒企业在形成财务报告时不能将社会贡献真实信息披露出来,那么对企业服务主体是不公平的。还有,电视媒体行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当前电视媒体开始调整节目内容和结构,一些实力雄厚的媒体电视台开始购买独播版权,独播给企业带来的收益包括播映档期中获得的收益,也包括后续播出时段获得的收益,如果后期的收益不能被财务报告显示出来就会造成传媒企业收益信息不全的现象。

二、传媒企业财务分析

(一)传统财务分析局限性

传统财务分析的主要方向是企业偿债能力、运营能力和盈利能力。传统财务分析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的发展要求,这种分析忽视了对企业具体经营情况的分析,忽视了对企业非盈利领域的分析,忽视了对企业资本运营方面的分析,容易影响企业领导人决策,也不利于传媒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完善财务分析重点

1、结合整体与专项进行分析现代企业制度中,传媒企业财务分析可以利用整体与专项分析相结合的形式,达成综合分析评价的目标。财务分析首先要对传媒企业的运营整体有概括性的分析,其次还要针对传媒企业管理活动中的薄弱环节进行专项的分析,例如当企业经营发生亏损时,要形成对亏损项目的专题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在进行传媒企业财务分析过程中必须把握重点和整体,避免以偏概全和忽视重点。

2、注重企业创新能力分析

传媒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各种工作环节的创新和资源利用,传媒企业资源的挖掘和开发最重要的目的是有效的发挥出资源作用,例如在传媒企业中,人力资源绝对是促进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存在,所以在财务分析工作中应该注重对人力资源的效益分析和创新分析,将人力资源的最大效用发掘出来,并融入到传媒企业的生产经营之中。创新才能促进发展,因此传媒企业进行财务分析时,需要提高创新分析能力,对企业的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源进行发掘。

3、加强现金流量分析

随着金融行业的发展,当今社会货币流通更依赖于电子平台,但是企业发展之中仍然不能降低对现金流量的关注。现代企业财务危机之中常常出现受到现金短缺问题的影响而丧失企业信誉现象,这种情况警示了传媒企业的财务分析工作。传媒企业财务分析中应该将现金流量分析列为与其他经营利益同等重要的地位,甚至是以现金流量分析为重心。这样可以为传媒企业的发展提供实时的现金信息,让高层管理者在做决策时有所参考,也会为服务主体提供有价值的企业信息。

4、重视企业营销分析

现代企业竞争日益激烈,传媒企业发展过程中推出了层出不穷的营销手段,但是营销效果如何才是各个利益群体关注的对象,因此财务分析中要重视对企业营销活动的分析。

三、结束语

随着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传媒企业正处于发展的新局面之中,本文对传媒企业会计报告和财务分析工作进行了探讨,期望能促进传媒企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曲烁单位:时尚集团

参考文献:

[1]冯海虹.财务报告改革与财务分析体系重构的互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

新媒体运营的工作报告篇8

广告混合运营趋势明显

报纸广告经营有三种基本模式,即自营直销、广告、混合经营。自营模式能使报媒快速反应,调整政策,创新广告形式,掌握客户需求,优化广告组合,提升增值服务,促进广告良性发展。都市报大多是在1995年以后创办起来的,刚创办的都市报没有名气,发行量和影响力小,多数都市报以自营为主。目前,广告已成为大多数都市报的广告运作模式。广告除了自身发展和战略需要之外,还受城市文化和广告公司发展程度的影响。如上海、重庆等城市的广告业发达,主要报媒都实现制。无论是直营直销模式还是广告模式都有优点与缺陷。自营直销的优点是富有灵活性,便于报媒掌控客户资源,编采部、广告部与发行部可以通过建立“端口”,进行无障碍沟通,以版面策划或者活动策划将专刊、广告、发行进行资源整合,实现有效传播;其缺点是广告人员多、成本高、专业性较弱。媒体广告制的优点是广告与采编分开,可以使两个业务单元专业化运作;其缺点是采编与广告经营严格分开,增加沟通成本,易造成信息失效和行动滞后等问题。混合运营兼具自营和两种模式的优点,运作更加灵活。因此,都市报广告经营实行混合运营方式呈现出明显趋势。如《南方都市报》以自营为主,其分类广告也有部分实行制。

广告部门公司化运作成为必然选择

长期以来,作为报社的一个部门,广告部门一直在事业体制的框架内运作。在报业发展初级阶段,广告市场规模不大,市场不健全,广告部门这样的设置足以维持报社的生存。随着媒体生态环境的改变,报业经营体制改革成为必然趋势。在报社的转企改制中,广告部门的公司化改造成为必然的选择,如《京华时报》在创办之初,吸收业外资本,实行严格的公司化运作,采取了较为合理的治理结构,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公司化运营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征或优势:公司化改造使报社广告公司成为市场主体。使报社广告公司成为市场主体,这样的改革基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对外经营、投资的需要;二是享受企业所得税减免优惠政策的需要;三是稳定队伍的需要,公司实行股份制改造,对高管和团队实行股份激励,对具有创新激情的核心团队成员具有稳定的作用;四是为引进资本提供制度保障。经营公司成为专业化运营的平台、投资平台。公司化后的广告实体公司,具有媒体综合运营平台的职能:一是成为集团内与集团外纸媒的广告平台;二是成为跨媒体广告平台;三是成为跨行业经营的投资平台。经营公司成为集团或报纸采编、经营、发行部门关联的纽带。公司化改造之后的经营公司与相关利益机构的关系,是一种资本纽带关系。如风行传媒是具有强烈媒体属性的公司,与相关报纸形成新闻、广告、版面资源战略匹配关系,既能坚持媒体专业独立精神,又能保持有效沟通,协同发展。

广告联盟之间竞争加剧

一些报纸为了整合区域新闻资源和广告资源,实现区域传播资源和经营资源的整合,推行联盟战略。仔细分析报业联盟,可以发现联盟目的不尽相同:一是为了抵御外来报纸的冲击而采取的保护措施。如2005年珠江三角洲经济区19家主流报在深圳结成珠三角报业广告联盟,其中既有日报也有都市报。二是强势媒体(以都市报为主体)争夺行业话语权和领导权具有鲜明行业特色。如2004年全国36家主流媒体联合组建“中国主流媒体房地产宣传联盟”,同年全国20家主流媒体组建了“全国主流媒体汽车联盟”。三是为了提升品牌形象组建具有俱乐部性质的媒体联盟,如“中国城市主流媒体联盟”,“中国城市第一媒体联盟”等。这些联盟的落点异曲同工,抢占广告资源,争夺市场份额,其表现方式是以“共享”为目的,以“对抗”为手段,形成省级党报创办的都市报群与市级都市报群之间的对垒态势,如2009年9月18日成都国际车展,以《成都商报》为轮值主席的“全国主流媒体汽车联盟”车市总评榜当天,而以《华西都市报》为承办单位的“中国汽车时尚流行趋势会”在同一地点举行,当天两家报纸汽车广告均在20版以上,对广告资源的争夺成为联盟昭然若揭的诉求。都市报联盟形成不同利益阵营,除了“抵抗”来自同类型媒介的挑战,还有来自买方市场广告主和4a公司的压力,媒介联盟为了形成行业主导力和影响力,提高与广告主以及4a公司谈判的议价能力。

注重创意营销

报纸是文化产品,属于文化创意产业,将报纸公信力和品牌影响力转化成资源整合力就要进行创意营销。以“客户为中心”的流程再造。从登记、到收费,从规格制定到时间安排,传统报业的广告经营活动注重流程打造。这种单一的、事务性的“坐商”经营方式不再适合竞争日益激烈的报业环境,因此,以“客户为中心”的广告流程再造成为市场化报纸的必然选择。都市报的广告流程再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立精细化服务模式,二是构建快速适应市场变化的战略型组织模式。建立精细化服务模式,要求广告人员深入接触客户,通过提供方案、数据营销等服务,获得客户的信任。而客户需要则建立在报纸本身资源基础上,报纸版面资源、读者资源、社会资源是客户需求的三大资源,并且每个客户对这三大资源的具体需求也千差万别,广告人员只有通过精细化服务才能了解客户的需求。如有些都市报的专刊版面设置采用从广告向内容“倒推”的设计方法,根据行业的成熟度和客户的需要来匹配专刊的类型、内容和规模,以满足客户需求。构建快速适应市场变化的战略型组织模式,是为了使精细化服务能够制度化、规范化。如杭州日报报业集团等为了让效益最好的都市报能够持续发展,实行“一媒体一公司”,将原来统在集团层面的广告经营权还给报系,实行“统分结合”的经营模式。

新媒体运营的工作报告篇9

改变:市场化媒体面临的挑战

2013年10月,《中国经营报》总编辑李佩钰做出对《中国经营报》革命性的调整发言。这次发言中她特别说道,“请想象一下,明年,这个报社没有基于传统官媒的各层干部了,广告部门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像互联网公司一样的形形的项目团队。请不要怀疑,这就是我们的未来,是我们无可回避的改变。”

这段颇有宣言性质的发言,挑明了《中国经营报》这份老牌财经媒体向互联网公司的转型预期。值得玩味的是,这种“无可回避的改变”是《中国经营报》面临的情状,还是所有的市场化纸媒都面临的挑战?

英国学者Lowrey指出,新闻机构的改革,受到两种对峙力量的左右,往往缺乏弹性。一种是“强联系网络”,组织架构里“强联系网络”这一面,属于机构的惯性,重视与政治经济网络的联系、自身专业操守及传统视为理所当然的运作模式等,促成机构的稳定性、合理性以及公信力。在“强联系网络”的引导下,机构随大潮而行,不鼓励创新,变革通常短暂。另一种是“弱联系网络”,多属组织架构中较频密接触市场与受众的一面,鼓励尝试与转变,与上层组织或既得利益层接触较少,乐于迎接挑战。传媒机构的改革,往往是因为这两种力量的对峙,而使得成效大打折扣。①

这种对峙,在我国传统媒体的转型过程中也能发现。传统媒体发展多媒体平台,也常常出现“合作—竞争”的现象,新旧网络之间,互用平台;多媒体,分享资源。但同时也存在竞争,传统媒体的记者,比如纸媒尤其是周刊的记者,不愿让独家新闻先于网络;新旧网络间在共享资源、聚合新闻的时间与细节上也常常出现对立。

上海报业集团成立不久的2014年1月1日,《新闻晚报》正式休刊。而在最近,《东方早报》也开始逐步缩版,只保留部分编辑;原有团队三分之二的成员转战新媒体“澎湃”,其中记者整体划移,进行互动式原创深度报道。作为激励,核心团队均可集资持股。产权向来被视为中国传媒业最森严的壁垒,在上海报业集团,在“澎湃”,却冲破了这个壁垒。

但同时,英国学者paulussen等提出,旧媒体的创新过程,在机构运作层面上,常常遇到的困难有:新闻部门多独立运作,机构内跨部门的创新有困难,不同的技术部门与市场推广部门需要设计新工作流程,往往遇到人事管理上的阻力;传统媒体记者缺乏新科技训练,态度勉强;改革后工作量增加,产生消极抵抗;部分秉持专业主义的记者会认为改革是为了商业利益,因而不认同。②

置入性行销:传统媒体的商业运作空间

新媒体环境下,除了新闻竞争更加激烈,传统广告的劝服效果也大不如前——“传统广告行业自身也在日益衰落”,而另一个方面,受众媒介素养不断提升,媒介使用习惯也发生转变——“直接读者变成了间接读者”,双重压力之下,置入性行销模式开始成为媒体摆脱经济困境的一个主要方式。于是,就出现了“未来所有业务都是围绕客户需要展开”的改革预期。这种客户思维背后,是一种对传统媒体从业人员来说还相对陌生的商业逻辑,美国学者mcmanus早在1994年就提出了市场导向新闻学,他从利益交换的角度看新闻制作的商业层面,共列出九个影响来源,分别为文化、技术、法规等外在环境,投资者,母公司,传媒机构,受专业守则影响决策的新闻部,新闻来源,广告商,新闻消费者和一般大众。③

新闻行业的置入性行销,便是市场导向新闻学的产物。“卖新闻赚钱”的手法被统称为“置入性行销”,即各媒体利用自己的新闻专业,将广告宣传用新闻来包装,然后混杂在其他的真新闻之中,并因民众对新闻的信任,达到商品宣传的目的。置入性素材要与新闻融为一体,让受众体会不出是置入的。因此,新闻节目的置入就会包装为一般新闻,无论长度、呈现方式都和一般新闻无异,“行家里手”们甚至还会凸显某些新闻价值以吸引受众注意。

新闻置入性行销的形式也有很多种,台湾学者蔡树培曾将电视新闻置入性行销分成四种类型:(一)策划报道:指行销传播直接赞助某一电视新闻杂志节目,针对某类产品与议题制作专题报道;(二)与公关活动搭配:由记者参加产品发表会或某政令宣导的记者会,针对特定议题进行报道;(三)新闻话题置入:电视新闻主播报道某新闻话题时,将话题与某品牌结合;(四)谈话性节目置入:主持人与来宾在节目中谈论某一产品及使用该产品的亲身体验。④

当“产品置入”用在新闻报道或新闻性节目中,新闻成为置入性行销的标的时,往往会引发伦理争议。新闻媒体组织为了配合“市场需求”或“业务需求”,将新闻内容视为标准化及规格化的商品,这类新闻在我国台湾等地已经有相当成熟的运作模式,它们还有一个名字叫“业配(业务配合)”新闻。依据时间(或版面)、报道形式及内容呈现等类目之不同定出不同价钱卖给广告主、政府及其他机构,导致新闻内容的主导权不再完全在媒体组织,而是可以应“客户要求”、“量身打造”,不仅欺骗受众,也严重违反新闻伦理。

事实上,广告与新闻的界限不清,一直使市场化媒体在新闻伦理方面饱受诟病。在纸媒纷纷转型的网络时代,用项目团队来取代广告部的举措,貌似是一种“互联网思维”,但会否在项目团队进入新闻业之后,给市场导向的商业媒体带来更大的道德风险?广告部门没有了,具有市场导向的新闻业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运作?是否意味着所有新闻都存在操作的空间?用客户主导代替受众需要,这其中又有什么伦理误区呢?

客户主导思维:挑战伦理规范和专业自主

象征“公共领域”的媒体,必须专业、客观、独立。然而随着置入性行销的兴起,遭受广告、公关交相挤压的公共领域,面临更深层次的沉沦。

置入性行销之所以违反广告和新闻的专业伦理,主要在于它采取秘密的、暗示的、入侵潜意识的广告手法,而这一切公众并不知情。娱乐界担心影视的置入性行销会带来娱乐与广告的模糊,近年来影视剧中的广告植入在大陆也开始成为潮流。另一方面,新闻界也认为,新闻与广告的模糊会导致新闻独立性的丧失。此类置入性行销的新闻报道在大陆媒体中也开始流行,不仅让读者、观众难以辨识,也使得新闻与广告的界限不明。

同时,置入性行销对媒体空间的入侵,不仅使编辑与业务定位发生混淆,更使得记者与编辑的独立角色动摇。许多新闻记者面临严重的价值冲突,置入性行销更彻底破坏记者的角色定位。记者开始身兼推销员的角色。由于广告主的气焰愈来愈嚣张,已经影响新闻的正常作业。当媒体基于事实对企业进行负面报道与批评时,广告主不但可能以撤销广告相威胁,更可能以提供广告为由诱惑媒体为其进行正面报道。⑤

新闻媒体被认为是公共领域的一环,但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往往出现“均贫”现象。以台湾为例,除了非营利性质的公共媒体外,民营媒体都必须依赖广告与发行,对广告的需求非常殷切。近年来,传统意义上的广告无法获得大众信任,便会设法以“新闻”的姿态出现。

在新闻中置入政府或企业行销的概念或产品,也严重影响到了新闻记者的工作自。工作自指新闻工作人员工作时所拥有的自由,包括决定新闻重点、选择报道题材、决定采访对象、决定访问问题、决定新闻内容等。⑥

事实上,除了对专业自的打击,置入性行销也严重破坏记者的独立形象,长此以往,社会对新闻记者的角色认知将发生转变,媒体社会监督功能的合法性也难免遭到质疑。

我国《报纸出版管理规定》第三章第四十条明确指出:报纸采编业务和经营业务必须严格分开。新闻采编业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得从事报纸发行、广告等经营活动;经营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得介入采编业务。《关于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的规定(试行)》第八条中,也有类似表述:新闻采编人员要严格执行新闻报道与经营活动分开的规定。不得以记者、编辑、审稿人、制片人、主持人、播音员等身份拉广告,不得以新闻报道换取广告,不得以变相新闻形式刊登广告内容,不得为经营牟利操纵新闻报道。

财新传媒总编辑胡舒立说,为净化中国媒体环境计,媒体内部必须建立起采编和经营分离的“防火墙”,并在编辑部内部加强监控管理,建立起抵御商业诱惑和权力干预的机制;媒体应当以行业公会为平台,统一明确职业操守准则,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结语

一方面是新技术和受众的媒体使用习惯变化带来的巨大危机感,另一方面是传统盈利空间的不断压缩,市场化纸媒的转型之路,受到来自技术和商业的双重冲击。本文中所提到的市场运作的道德隐忧,是市场化媒体都要解决的问题。不论任何媒体,其存在的根本逻辑都在于报道真相、服务公共利益、公正客观、独立自主,以及对社会大众负责任。任何变革一旦离开了这个前提,都会走向反面。

注释:

①Lowrey,w.inistitutionalism,newsorganizationsandinnovation.JournalismStudies,2011,12.

②③区家麟:《网络新闻再界定:市场导向下的新媒体变革》,香港《传播与社会学刊》,2013年,(总)第25期

④⑥罗文辉刘蕙苓:《置入性行销对新闻记者的影响》,台湾《新闻学研究》,2006年10月,(总)第89期

新媒体运营的工作报告篇10

为此,在经营工作中,传统媒体特别是传媒集团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品牌互动和整合营销,创新经营理念和商业模式,实行发散经营和立体经营,不断延伸产业品牌,着力打造行业标准、形成行业规范。使传统媒体在“低速增长期”不断加速前行。

一、当前广告市场分析

首先,简单分析一下目前媒体广告市场形势。从媒体市场的主要构成来看,可分为媒体、广告主和消费者三个主体。由此呈现两种趋势。

1 广告发展趋势:①传统媒体广告增长速度放缓甚至下降,但品牌影响力深远;②广告主广告预算收缩。议价能力增强。但活动及项目经营预算比例有所提高;③客户需求增加,要求更多的专项策划、个性化经营。且越来越看重跨媒体的整合营销模式;④经营的复杂性和专业性提高,市场广告投放趋于理性,客户更加关注广告效果,等等。

2 消费市场趋势:①广告和品牌意识不断增强,现实生活已离不开广告,但品牌依赖力更强;②媒体选择重叠率增加。消费者媒体选择的主动性加强,新兴、便捷媒体逐步受到认同;③传统硬广告对消费者的影响力下降,经营创新能力需要不断提升;④消费者的参与意识增强,消费者可能会要求更多个性化的服务、个性化的产品,以及独立的营销策略,等等。

二、传统媒体发展趋势

目前媒体广告市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对传统媒体广告经营发展直接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表现为进一步提升“五个能力”。

1 品牌影响力。媒体在经营中要强化品牌意识,明晰自身品牌的核心价值,并注重自身品牌的构建、延伸和宣传。

2 整合营销力。整合营销,多种形式开展多品牌联合,实现立体营销。不断整合内部资源,联合外部资源,积极参与客户经营活动。

3 产品创新力。在现有产品和项目的基础上,要不断强化产品的创新力度,积极开发或者利用新媒体,开发新的市场机会点和竞争点。

4 市场号召力。把握市场风向,掌握市场主动,根据广告主的需求开展独立自主的广告效果评估研究,影响和吸引更多的广告投放。

5 行业助推力。努力打造行业标准,积极参与市场规范活动,确立行业主导地位,发挥行业牵引功效。

三、传统媒体经营思路

在经营发展过程中,传统媒体应围绕其核心品牌,加快新媒体的发展建设,将相关的报纸、刊物、网络、音像等所有产业,进行广泛的互动、整合、立体等多种模式经营,创新工作思路和方式,提高团队执行能力。创造并实现全面、协调、快速、可持续发展之路。

1 品牌布局与互动

随着传统媒体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充和强化,首先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品牌体系。现有传媒品牌体系大体包括:平面媒体(报纸、杂志)、网络媒体(网站、手机)、电子媒体(音像、视频)、活动媒体(家政、购物),以及其他品牌延伸产品(如、户外等)。品牌体系由其核心品牌率领若干个子品牌构成,同时围绕品牌核心价值导出价值链条,子品牌丰富和延伸品牌内涵。有的传媒集团设有专门负责旗下品牌服务、品牌发展和提升忠诚度的工作部门,其职责是不断扩大和完善核心品牌竞争力,保证其市场价值,支持各项事务的良性发展。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动,主要是平面媒体与网络媒体、电子媒体和商务平台的互动,以降低运营成本,达到最大的营销效果。比如,网络媒体的核心频道和内容来自于平面媒体,电子媒体的内容也来自平面媒体。反过来,我们应利用网络媒体、电子媒体的快捷等优势助推平面媒体,弥补传统媒体的不足。当然。网络还可以对平面媒体中的精粹内容进行创意加工再表现。另外。平面、网络和电子等媒体可同时开展资源收集、广告互换,以及提供增值服务、进行读者调查等,实现优势互补和友情互动。如平面媒体的一些商业类广告,应寻求网络和电子媒体的再,以增强广告传播效果。目前,《三峡商报》和所在集团――三峡日报传媒集团的网络媒体间的互动有很多尝试,市场效果明显;与手机、视频等新产品的互动合作空间还很大。

2 资源整合与营销

日常经营工作中,传统媒体及各子媒体积累了丰富的以客户资源为主的市场内容资源库,这是其最大的优势所在。实践证明,内容资源是可以反复被多种媒体形式采用的。例如,平面媒体的大部分广告。是可以在报纸、杂志、网站、电子等媒体同时或翻新的,且所有的内容资源还可以提供给家政便民服务体系或电子商务体系等,进行再利用、再开发。实际上,同一客户资源,传统媒体的人力投资是比较大的,往往一个客户至少有两个以上的工作人员在联络,形成一定的劳动重复。目前,一些媒体实行的“资源多次利用、一次内容多次销售”的经营模式值得借鉴。

以客户为导向的整合营销,是现有媒体经营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整合营销要求打破以往单干、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对立等思想,树立起联合发展、互惠双赢的观念。在当前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情况下,传统媒体必须打破固步自封的观念,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力量进行立体经营。推进整合营销实践,并逐步加大工作力度。使广告客户可以利用平面媒体、网络媒体、电子媒体、商务平台以及专题策划、市场活动等营销平台,用不同的方式向不同受众立体交叉传递信息,最大化的实现营销效果。目前有的媒体设有专业部门。也就是媒体方案部门来进行这方面的工作组织和协调。另外,有的传媒集团实行统一经营和发散经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广告经营,有的子媒体经营队伍归口直属广告公司统一管理经营等,这些都有利工作协调和整合营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进一步融合,以及跨媒体运营已逐渐成为不可或缺的竞争要素。

3 产业延伸与拓展

传统媒体发展遇到各种各样的实际情况和困难,其进一步的快速发展空间在一定阶段内是比较有限的,而纵观一些发展迅猛的优秀媒体,大多都已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品牌延伸发展之路。传媒集团可以在现有产业和项目的基础上,向外延伸产业链,如经营效益和市场潜力俱佳的户外t牌广告市场,市场发展空间较大的公交站台广告市场。目前还处于相对弱势的路灯、路桥、电梯等广告市场,等等。当

然,诸如房地产开发、通讯、住宿、餐饮等优质产业也应适时涉及和延伸。也可以通过品牌延伸来整合产业链,实现无形资产的有形化。还要研究跟踪新技术、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及特点,把握其内在的客观规律,在战略、组织、资源等方面作好充分准备。持续加大对新媒体的投资。在新媒体的重组、整合发展中抓住有利商机,积极寻找、锁定具有广阔发展前景、技术含量高、盈利模式清晰的重点项目和品牌产业。

4 创新经营机制

随着市场格局的不断变化以及市场竞争需要,外部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媒体的经营机制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有的还甚至走在了市场最前沿。对媒体广告进行改革创新,《三峡商报》在本土既是先行者,也从中尝到了甜头。但如今,各地媒体创新机制层出不穷,外部注资、股份合作、对外、个人承包、费用包干、创收分成等多种经营方式竞相绽放。江浙一带的媒体大多采用自主经营与对外相结合的方式经营,所有广告市场要经过内部和外部竞争,优质者胜出,提升了广告含金量。江苏等地的媒体将广告市场精确细分、精耕细作,《扬州晚报》甚至设有18个专业市场,使广告人员人人有市场、人人有头衔、人人有责任,激发了工作热情。山东一些媒体将广告市场对外进行广泛、对内推行个人承包。还有一些媒体采用市场经营费用包干、创收分成等多种形式。这些新的经营方式都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尝试和推行。另外,还要探索媒体与职工新的工作关系与利益分配方式,如股份合作方式等。以资本为纽带,将媒体的影响力与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有效地联系起来。以出资额的多少决定经营决策权,以股份的多少来分配利润,职工可以劳务和资本的形式获得不同的报酬。传统媒体在开办新项目中。也可以借鉴这种模式,广泛吸纳职工资本,有效避免投资风险,提高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

5 借助外力推动

发展是第一要务,环境是第一要素。媒体经营的外部环境也非常重要,需要与外界特别一些核心部门进行广泛的联络、合作和维护。近几年以来,从《三峡商报》成功举办的各项经营项目和活动不难看出,都是在相关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关爱下取得了丰硕成果。从某一种意义上讲。传统媒体的发展与良好的外部经营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与此同时,大型客户、核心客户、优质客户等也需要有针对性的联络、服务和维护,必要时还要考虑建立如“金卡”、“贵宾”等拓展服务和专项服务。

6 优化队伍结构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传统媒体发展需要多层次、高素质的经营及管理人才。队伍建设需不断围绕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展开,不断完善经营人才的战略规划,从长远发展出发制定人才培养中长期计划,使媒体经营与人力资源协调发展。同时,要大力引进高端人才,组建专业团队,提高执行能力;广泛实施外部引进、市场挖掘、内部培养、学习提高等管理方式;进行一线锤炼、市场检验、共同成长、优胜劣汰等管理模式,进一步优化经营队伍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