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执法存在的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37:09

环境执法存在的问题篇1

关键词:环境;执法

中图分类号:D922.68文献标识码:a

当前环境行政执法工作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使许多环境违法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和应有查处,一些环境管理制度和政策未能很好地落实。而环保行政执法是依法行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保执法体系的基础,是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和环境法律、法规、政策的重要手段。所以,在依法治国,强化依法行政的今天,如何加大环境执法力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对环境执法存在的问题原因进行剖析,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以推进环保行政执法工作的开展。

一、存在的问题

(一)地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目前,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区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经济增长缓慢,人民生活比较贫穷,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不顾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要求,不顾国家产业政策,不考虑可持续发展,盲目引进重污染项目,形成了引进容易、治理难,关停更难的困难局面,干扰环境执法的落实,问题的根源就是一些地方政府环境保护意识淡薄,重经济、轻环境,对环保执法工作不支持,甚至干预执法,表面上经济指标上去了,实际上给环境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破坏。其实,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即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单纯追求经济指标,不顾环境指标,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丰收。

(二)环境保护立法的滞后与环境执法效果差。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新问题、新情况的不断出现,现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不完善,原则性规定得多,实际性操作性差,有些法律法规还相互交叉,而环保立法步伐滞后,导致执法时缺少法律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环境执法。环境执法不到位,主要表现在:有些执法程序虽规范,手续也齐全,却仍然收不上来排污费;有些环境案件提交到法院强制执行,执行了多年,到头来却不了了之。按法律规定应当受到强制执行的,无法落实到位。

(三)环境执法与行政处罚的不规范。环境执法力度不够,具体表现为建设项目管理力度不大、新的污染源不断产生、排污收费力度不大、执法的严肃性不够等现象;一些限期治理企业迟迟完不成治理任务,造成治理达标效率低,许多环境违法行为得不到应有的纠正和处理,同时较普遍地存在不按行政处罚程序办的问题。行政处罚不经集体讨论决定,行政复议不经复议小组核审,仅只少数领导说了算的情况,常常以"特事特办"或"办公会议"的形式,且缺乏执法技术规范,导致处罚幅度难掌握,执法难到位。

(四)环境执法队伍素质仍需进一步提高。吃拿卡要、随意收费、包庇袒护环境违法行为,以及以情代法、以罚代法的现象较为普遍,甚至为企业通风报信、串通违法等问题仍然存在。环保队伍缺乏活力,有些违法案件虽然受到了查处,但处罚却得不到落实,雷声大,雨点小。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部分单位放松了对执法人员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理想信念方面的教育,个别执法人员放弃了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利欲熏心,腐化堕落。

二、对策建议

(一)加强环保政绩考核,促使地方政府加强环境执法力度。按照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地方政府应对本辖区范围的环境质量负责,更应该高度重视环境执法,并在任期内逐步改善环境质量,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丰收。一是,要加强政府主要领导干部的环境法制教育,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政绩观。二是建立完善的领导干部环境保护实绩考核制度、主要领导干部离任环境保护审计制度,实行环境责任追究制。三是实行重大环境问题一票否决制。对出现重特大污染事故、出台与国家环境法律法规相抵触的文件、引进国家明令禁止的企业,造成污染集中反弹的,实行一票否决。

(二)加大环保宣传力度,提高环境法制意识。环境宣传教育是开展好环保工作的一项重要手段,为环保执法制造了良好的宣传舆论氛围。只有加强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体公民的环境意识和法制意识,特别是提高地方领导和企业的环境法制意识,才能使人民自觉执行环保法律、法规,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监督的执法氛围。同时,地方领导的环境法制意识强了,在决策中,就会把环境问题纳入到经济发展规划之中,坚持可持续发展,从而减少了地方保护主义和不正当的行政干预,有利于提高环境行政执法效果。

(三)健全环境执法机制,完善执法程序和制度。第一,健全执法机制,坚持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和职能部门各负其责的责任制,责任落实到部门、岗位和人员,互相协调、共同参与,形成强有力的齐抓共管执法机制;第二,完善充实环境执法的各项规章制度,如执法工作程序、排污费征收工作程序、环境执法责任制度、境执法考证办法、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制度等。使执法行为法制化、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减少执法的随意性和人为性。

环境执法存在的问题篇2

[关键词]《环境保护法》;环境执法;执法管理体制

[Doi]10.13939/ki.zgsc.2017.01.226

1问题的提出

自1979年9月1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则通过了我国首部《环境保护法》(试行)至今,我国制定的环境、资源、能源与清洁生产及循环经济促进方面的法律已有30多部,相关行政法规60多部、部门规章600多部,环境标准更是达到1000多部,形成了较为健全和完备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体系,从这个角度来看,与环境保护法治国家相比并不逊色。但从环境保护所取得的实际成果来说,好像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与发达国家也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根据201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公布的《2015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内容来看,以大气污染为例,“2015年,全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有73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占21.6%;265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超标,占78.4%。338个地级以上城市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为76.7%;平均超标天数比例为23.3%,其中轻度污染天数比例为15.9%,中度污染为4.2%,重度污染为2.5%,严重污染为0.7%。480个城市(区、县)开展了降水监测,酸雨城市比例为22.5%,酸雨频率平均为14.0%,酸雨类型总体仍为硫酸型,酸雨污染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云贵高原以东地区。”可见,虽然大气污染问题有所改善,但总体状况仍然不容乐观。可见,环境执法效果极其有限,并未取得应有的成效。解决环境执法问题是切实解决我国环境问题的当务之急。

2环境执法效率低的原因分析

2.1环境执法力量有限

目前与国外相比,我国环境保护执法人员数量及环境保护资金有限,不足以应对日益繁重的环保工作的需要。以环境保护部的人员配置为例,目前环保部的机关行政编制数为311名,环境监测总站和区域督察中心的事业编制人员全部加在一起也不足千人。而加拿大环境部有6800多名工作人员,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更是超过了一万八千名,差距非常之大,没有足够的人力怎能保证执法活动的专业性和及时性、全面性。同时,从环保专项资金的规模上来看,虽然环境问题并不严重,但是配套的资金规模很大,而且仍然呈逐年递增的状态。如法国在2010年,合计资金规模就已达到45673百万欧元。而我国相关资金最高不超过GDp的0.6%,主要由地方政府负担,地区差异明显,很难支撑环保目标的实现。

2.2环境执法人员执法能力有待提高

基层执法人员对环保法律学习不足,基本业务素质培训不到位,造成环境执法人员执法能力不足,无法应对日益严峻的环保形势的需要,如在日常执法活动中常常出现的执法程序不合法、越权执法及执法不到位、消极执法的情况。

2.3现行环境执法管理体制导致现有的执法力量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

现阶段,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冲突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环境与经济友好发展的局面在大部分地区没有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政府部门领导环保法制意识淡薄,加之以经济增长至上的政绩观导致现有的环境执法力量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地方政府与企业合谋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情况屡见不鲜,为污染行为开绿灯、妨碍环保部门整治工作、对污染企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应予关停的企业无限期整改等现象层出不穷,环保部门执法受到地方党政机关与经济主管部门的制约,可谓夹缝执法阻力重重。

2.4法律赋予的执法空间有限,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首先,虽然说我国环保法律体系较为健全,但是法律的内部衔接和可执行性仍然很差,导致法律赋予执法部门的空间有限。如很多法律规定对环保法律关系主体的义务有制度规范、但是却没有相对应的执行措施,或者法律规范规定了行为模式、却没有规定法律后果,导致环境执法部门在实际执法中常常陷入既有法可依、又无法可依的窘境。其次,根据现行法律规定,环境执法部门可资利用的处罚措施主要有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责令停止生产或使用、责令重新安装使用、责令限期治理、责令停业关闭等。而实践中被应用最多的就是罚款,对污染企业来说,可以说是不痛不痒。

3相关对策

3.1加大环境执法人员的配备及环保资金的投入

国外环境保护机构人员的配备较为充足。以美国为例,为满足管理联邦环境活动的需要,美国环保局规模庞大。美国环保局工作人员主要包括几个部分,其中一部分大约有6000人,主要是在华盛顿总部负责各项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另一部分大约1万人分布在美国的十个区域办公室,负责组织上述政策的具体实施,监督各个州各项政策的落实;还有大约2000名是分散在华盛顿以及美国其他各地的美国环保局直属研究人员,他们为政策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持。分工明确,人员充足。环境执法人员是执法工作的有生力量,必须加大环保执法人员的配备,有足够的人员才可能将执法工作做好。

另外,在环保资金的投入上,发达国家也有很多可资借鉴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我国不同,发达国家环境执法资金主要来源于税收。例如,法国的主要环境税种有污染税、公司车辆税、生活垃圾清理税、矿物油消费税、民航税、道路税、能源税等,且95%以上的环保税收都是专款专用的。[1]值得注意的是,不仅政府在财政上有比较充足的保障,而且来自企业、家庭和其他社会组织的资金也比较充足。如果我国能效法建立相关资金来源制度,将改变目前我国相关资金来源于地方政府的现状,减轻执法资金的压力及地方政府的约束。

3.2提升环境执法能力

提升执法人员的能力主要是要定期对环境执法人员进行环境法律法规、管理制度、环境标准、环境政策、执法程序、工作准则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同时要建立工作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应对那些工作不负责,行政不作为的执法人员。要建立处罚和退出机制,优胜劣汰,建立素质高、有责任感的执法人才队伍。

3.3建立相对独立的环境执法管理体制

在管理体制上,环保部门的下设派出机构与地方政府脱钩,在人、财、物方面均实行垂直领导和管理,以保持其独立性;在执行过程中,实行扁平化管理,各地派出机构直接与上级环保部门沟通,减少环境执行中的异化。[2]笔者认为,以上将是解决现有环保执法力量无法有效发挥作用的关键。

3.4完善环境执法的相关法律规定

我国环境执法职能机构较多,但执法方式简单、程序简易、执法力量分散、执行力较弱。可在立法层面进一步强化各部门关系,分清权责防止互相推诿;进一步理顺义务与责任制度,增强法律规定的可操作性。同时丰富法律责任制度的规定,增强环境执法的权威性。如欧盟“通过刑法保护环境”的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执行效果:以刑法应对环境危机提高了违法成本;对环境违法的刑罚措施灵活多样化;提醒我们一方面要重视环境刑事立法,另一方面要有严格的执法行动予以保障,环境政策才不会是空中楼阁。[3]

综上所述,真正建立起一个权威大、效率高、执法能力强的环境执法队伍是实现环境法治的根本保障。

参考文献:

[1]郭少青.国外环境公共治理的制度实践与借鉴意义[J].国外社科学,2016(3).

环境执法存在的问题篇3

[关键词]环境行政执法;问题;对策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自从《环保法》颁布实施以来,环境保护的各项制度不断的建立和完善,环境行政执法工作也不断地向规范化、法制化迈进。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环境污染从整体上开始得到控制。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影响环境保护的因素也日益增多,局部地区甚至出现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加强环保执法,依法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国民经济高效、持续、健康发展,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道路,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现在环境行政执法力量薄弱,执法配套设施不足,执法手段落后以及现有的环境法律、法规不完善,执法不到位等一些原因,给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带来很多的制约,因此加强和完善环境行政执法,提高环境执法效能就变得极为迫切。

一、我国目前环境行政执法所存在的问题

1、现有的环境法律体系不完善

虽然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但在某些领域仍为空白,而且现有的一些环保法律法规还存在着缺陷,严重滞后于现实的需要,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运行机制不相适应。有些环保法律法规不具体,不明确,相互之间存在着不协调,甚至还出现矛盾与冲突。而且法律条文过于原则化,抽象化,对法律责任的规定得过于笼统,导致环境行政执法具体操作起来难以落实。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许多惩罚都是象征性的,罚款数额过低。在现行的环保法律法规中,禁则多,罚则少,容易导致在环境执法中出现“两高一低”的现象,即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情况,导致对破坏环境的不法行为不能给予应有的制裁。法律赋予环境行政执法的权限不足,环保部门没有行政强制权,对拒不履行环境行政处罚决定的行为,环保部门缺乏必要的查封、冻结、扣押、没收等行政强制手段,只能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造成环境行政执法疲软,有法难依,严重影响了环境执法工作的进行。

2、环境行政执法机构薄弱,人员欠缺。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大量新的环境污染源不断产生,环保部门的监督管理工作逐年增多,任务越来越繁重。但在环保监管工作最艰巨、最繁重的基层,县级基层环保机构设置却没有得到广泛地重视。一些县区的环保机构挂靠或并入当地的城建部门,大多数基层县区至今还没有建立环境监理机构。而且环境执法装备落后,基层环保部门现有的环境监测、环境监理的仪器设备严重缺乏、陈旧落后、品种少、档次低,缺少懂得用科学化、自动化仪器设备来实施监测和调查取证的技术人员,导致环保部门很多时候没办法对环境污染进行有效的现场取证,致使一些有力的证据灭失,给执法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环境执法力量薄弱,人员不足。面对不断增多,污染严重的中小企业,现有的执法人员队伍远远不能适应日益繁重的环境行政执法任务,只得穷于应付,疲于奔命。使得对排污单位的日常检查次数偏少,范围偏窄。

3、环境执法人员素质偏低,难以胜任工作需要

由于环保执法工作面广,涉及多个领域和学科,所以执法人员不但要具备基本政治素质,道德素质,而且还应该具有比较广泛的科学知识和相应的业务专业技能。虽然,现在环保执法人员队伍的总体素质在不断提高,但环保执法工作的高要求和执法队伍素质偏低的矛盾仍然突出。问题主要存在于:业务素质偏低,执法人员对环保法律法规、生产工艺、产业政策不熟悉,一些环保执法人员缺乏职业道德,工作责任心不强,受利益驱动的影响,将政府公共权力和执法行为市场化,大搞权钱交易,执法随意。而且执法人员服务意识淡薄,对企业的法律、政策宣传引导不够,执法应急能力不强,对环境应急预案的制定、处置技术缺乏。在环境行政处罚中也常存在程序违法,适用相关法律法规不准确、事实不清或证据不足,处罚又不规范等问题。在执法中存在着执法不严,,失职渎职的现象,这些严重损害了环境执法队伍的整体形象。

4、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保护

当前,在一些地方存在着错误的发展观和政绩观,由于在干部政绩考核、晋升提拔上侧重于经济指标,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一些地方领导竞相追逐的首要目标。部分领导对“发展才是硬道理”在认识上存在着误区,不少领导干部环保意识薄弱,对环境、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缺乏正确的认识,重经济发展而轻环境保护,认为GDp增长才是硬指标,而环境保护只不过是软指标。只注重招商引资却忽视了许多引进的建设项目造成新的污染源而对地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特别对一些污染企业只要是当地纳税大户和地方财政收入的支柱,则为企业挂牌保护不让查,公开限制环保执法部门依法行政,导致一些“特殊”的污染大户长期得不到有效的环境监管。

5、环境行政执法主体不明确,多头管理,职责不清

我国在环境保护领域实行的是统管与分类相结合的多部门、分层次的执法体制。《环保法》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采取措施改善环境质量。而且《环保法》还规定:环保、海洋、渔政、公安、土地、矿产、林业、农业、水利等部门可依照法律的规定,对资源、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但在现实中,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如何监督其他部门,拥有哪些监督权均没有做出具体规定。正是在这种执法体制下,由于多头执法,造成执法主体林立,执法权力和执法责任分散,不利于统一执法并给环保行政执法造成混乱。特别是有关部门不认真履行职责,给违法者开绿灯,而作为同级的环保部门,却无法给予必要制约。而且当出现违法问题时,容易出现部门之间相互推诿责任的现象,严重影响了环境执法的实效。

二、完善我国环境行政执法的相关措施

1、加快修改和完善相关的环境法律法规

要改善和加强环境行政执法就必须尽快修订和完善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为环保执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依据,对一些不合时宜或存在着严重缺陷的法律法规应及时地修改或废除,对存在的环境法律盲点要尽快加以立法,以填补这方面的空白。要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设置相应的法律责任,减少原则性规定,来增强环保法律的可操作性。加大对污染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处罚标准,以解决污染企业违法成本低,而守法成本高的倒置现象。并赋予环保行政执法部门相应的行政强制权,如可以采取查封、冻结、扣押、没收、责令停产等必要的强制措施。

2、充实和健全环保执法机构,提高环保执法人员的素质

和业务水平

充实和健全基层环境保护机构,县级以上必须要单独设置环境保护管理部门,落实环保执法工作的经费,增加环境执法人员的编制。严格把好进人关,择优选择一批年轻化、知识化、能力强、能吃苦的人进入环保执法部门。改善环保部门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增加他们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廉洁意识。大力推进执法队伍的规范化管理,做到文明执法和规范执法,树立良好的环境执法形象。对执法人员的环境业务知识和执法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培训,逐步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配备必要的交通工具和先进环境监测、分析、检验仪器设备,提高污染源现场快速监测取证的能力,为环境执法提供强有力的科学依据。

3、落实地方领导环保政绩考核,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工作

地方领导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要确立“绿色GDp”的概念,大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使得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和谐发展。要在制度上将环境保护列入各级领导进行政绩考核的指标体系,将环保指标作为与经济发展并重的指标来衡量各级领导干部的政绩,推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和“环境保护问责制”,凡是环境质量达不到标准要求,环境污染严重的地方官员,不得晋升提拔,甚至还要给予一定的处分,促使领导干部转变观念,切实增强治理环境污染的积极性、自觉性和紧迫性,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环境执法存在的问题篇4

环境行政执法的效果如何,与国家法制、执法机构的体制及其运行机制、公众的思想意识,及环境执法机构和人员的能力等多方面的因素有关。我国环境行政执法难的原因不是单一的,需从多方面进行分析。

(一)立法方面

环境行政执法立法层面的问题表现为:法律法规存在空白、不明确、不具体、权责不清等不完善的问题,是导致环境行政执法难的不利因素之一。

(二)体制方面

环境行政执法体制方面的问题表现在:环境管理机构应如何设置,环境保护主管部门隶属于当地政府,这种局面已影响了环境执法的效率与效果。环境行政执法监督方面的问题,处理的不当就难以保证处罚决定的合法性与公正性,不利于廉政建设。

(三)执法力量方面

环境行政执法力量方面的问题表现为:存在环保执法工作高要求和执法队伍素质偏低的矛盾。环境执法人员业务素质偏低,工作责任心不强,服务意识淡薄等不适应目前环保工作高标准、严要求的工作需要,损害了环境执法队伍的整体形象。

二、环境行政执法的问题分析

(一)立法方面的分析

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仍存在不足之处:(1)环境立法上存在空白。一是实体法上空白,如对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环境管理等方面尚缺乏明确全面的法律规定。二是程序方面的法律规范少且多数分散于各实体法中,除了环境行政复议程序较为明确外,其他一些程序尚缺法律规定。(2)有些环保法律法规不具体,不明确,相互之间存在着不协调,甚至还出现矛盾与冲突。以2009年湖南株洲女孩刘冰洁案为例,我国只有控制镉排放的技术性标准,而没有规范它对人体健康影响的标准。(3)法律条文过于原则化、抽象化,对法律责任的规定过于笼统,导致环境行政执法具体操作起来难以落实。例如《环境保护法》第29条规定,“对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企事业单位,限期治理”,但对于何谓“造成环境严重污染”却没有做出进一步的规定,实践中难以把握。(4)在现行的环保法律法规中,禁则多,罚则少,容易导致在环境执法中出现“两高一低”的现象,即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情况,导致对破坏环境的不法行为不能给予应有的制裁。(5)法律赋予环境行政执法的权限不足,环保部门没有行政强制权,对拒不履行环境行政处罚决定的行为,环保部门缺乏必要的查封、冻结、扣押、没收等行政强制手段。

(二)体制方面的分析

1.环境管理机构设置存在的问题

我国环保部门的人事权和财权均由地方政府决定,环境保护主管部门隶属于当地政府,这种局面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环境执法的效率与效果。当前我国以经济发展为优先,在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相冲突时,环境利益往往被放到次要位置考虑,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等制度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被地方政府所忽略,导致环境执法效率低下。

2.环境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多数基层环保部门没有专门的法制管理机构,这难以对日常环境行政执法进行正常的指导和监督。省、市一级环保部门虽设置了法制管理机构,其作用却因对如何建立有效的执法监督机制的重视不够,而无法充分发挥。另外,大多数的地方环保部门尚未实行“审处分离”制度,即由同一执法机构的同一办案人员既负责调查案件又负责做出处罚决定,这就难以保证处罚决定的合法性与公证性。

(三)执法力量的分析

现在环保执法人员队伍的总体素质在不断提高,但环保执法工作高要求和执法队伍素质偏低的矛盾仍突出。问题存在于:业务素质偏低,执法人员对环保法律法规、产业政策不熟悉,一些环保执法人员受利益驱动的影响,将政府公共权力和执法行为市场化。在环境行政处罚中也常存在程序违法,适用相关法律法规不准确、事实不清或证据不足,处罚又不规范等问题

三、对环境行政执法的思考

(一)环境行政执法立法方面的思考

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据有法可依是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前提与基础。完善法律体系应注意以下几点:(1)明确立法指导思想。环境立法应当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环境法的指导思想。另外立法中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全局出发,打破部门与地区界限,增强地方特色,大胆吸收与借鉴。(2)加快修改现行环境法律法规的同时要努力填补环境法律领域的空白,并且还应对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予以重视,加以规范,使立法具有一定的超前性,预防性。(3)理顺环境执法体制。通过立法进一步理顺和明确执法体制及各执法机构的职责,避免因职责不清而影响执法效力。(4)提高立法技术水平,保证立法的规范性与可操作性。(5)指导、疏通地方性法规。上级立法机关对下级立法机关的法规予以监督检查、指导、减少矛盾冲突,避免地方保护主义,鼓励地区间联合立法、执法、促进各地区之间相互监督。

(二)环境行政执法体制方面的思考

1.对环境管理机构设置的思考

环境行政管理的改革应着力解决以下问题:一解决环境保护与资源管理职能分离、政出多门、协调困难的问题。为克服这种制度性缺陷,要改革现行环境行政管理体制,将环境保护与资源管理交由一个统一的行政部门来管理,或在建立统一环境资源管理体制尚有困难的情况下,在中央和地方设立具有高度权威性的环境保护领导、指导与协调机构。二解决好环境保护部门与地方政府的相互关系问题。改革现行环境管理体制,需在制度上阻断地方政府对环保施加负面作用的可能性。

2.对环境行政执法监督机制的思考

建立健全有效的执法监督机制,规范行政行为,必须做到:一建立公众监督机制。为公众的监督提供方便渠道,如举报电话,举报信箱等;二强化内部监督。制定严格的环境行政执法审查、考查程序,保证环境行政执法行为的公开化、合法化,明确专门部门负责管理环境行政相对人的投诉,定期和突击开展内部行政执法监督检查;三是加强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与行政赔偿等行政、司法监督途径的实施。

3.环境行政执法力量方面的思考

环境执法队伍要不断加强能力建设,提高环境执法水平和能力。一方面执法人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进入门槛,建设一支训练有素、精通业务、善于管理的队伍,不断提高环境行政执法工作人员的执法能力,使之敢于执法,同时也善于执法;另一方面应积极加强硬件建设。为基层环保部门配备一定的设施装备、资金和专业人员是必需的。

参考文献:

环境执法存在的问题篇5

在全市创业服务年活动调研情况整改汇报会上的讲话

刚才听了大家的情况汇报,我认为这是一次很好的通报会、汇报会、整改会,对我来说,也是一个调研会。8个单位对创业服务年活动调研中发现梳理的17个问题,能积极行动,立说、立行、立改,有些进行了调查,有些已拿出了整改的意见和方案,这充分体现了我们这些单位的大局意识,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来开展业务工作的意识,也体现了我们这些单位、部门的服务意识。有我们这样的作风、这样的态度,我想我们的创业服务年活动一定能走在全省的前面,我们的创业发展服务环境一定能够进一步得到优化、得到提升。通过各个部门、各个单位的工作,我们一定能够优化的经济发展环境,促进我们追赶型、跨越式的经济社会发展。

调研活动梳理的17个问题,我们要举一反三,认真总结,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有些问题是上面有政策,但下面在执行过程中,我们从事具体工作的同志可能没有解释、说明好;有些问题政策很明确,而且一直是这样操作的,但是可能我们公开、透明不够;有些问题,我们确确实实也存在。今天我们在座的部门负责同志都谈了下一步的整改意见,有些作了说明,有些作了自我批评,有些也提出了整改的方案。今天这个会,给我们效能办的同志,包括给我也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机会,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这些部门业务工作的开展情况,熟悉我们这些部门的政策、法规和业务,更好地掌握情况。

借这个机会,就优化发展环境、搞好创业服务年活动,特别是避免今后再出现类似问题,谈几点意见。

第一,服务大局,创优环境。社会活动的主体,包括自然人和法人,都活动在一定的环境中,这个环境概括起来可划分为两大类: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一般是不易改变的,是一种客观的存在;社会环境是通过我们这些组织、我们这些人,可以创造的,可以改善的,可以改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人和一些其他的社会主体,如法人等等,生存发展的一个必备的基本条件。这个条件怎么样,关系到人的发展,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的发展。所以这几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一直在抓环境的问题,包括自然环境的问题、社会环境的问题。而今天我们所解决的主要是社会环境中的创业环境问题,这个环境要靠我们大家来营造。我们各个部门、各个单位都有责任营造好一个有利于我们干事创业的和谐的、健康的、向上的、优质的、高效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在市纪委全会上,我提的一个环境,就是说作为我们纪检监察机关,也包括我们这些部门,要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大局工作,营造一个团结鼓劲的舆论环境、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和谐稳定的人文环境,这就是干事创业环境,我们任何一个单位、任何一个部门都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这个大局,都要围绕党和政府工作的大局,都要服务这个大局。我们的部门、我们的单位为什么会存在,就是基于人民群众的需要、企业的需要、社会的需要,这既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也是我们单位部门存在的一个根基。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每个单位、每个部门都要一心一意地为群众服务,为企业服务,为社会服务。

第二,要依法行政,执法为民。我们每个部门的存在是社会管理的需要,是因法律确定的职责而存在的,都是为群众、为社会、为企业服务的。在具体的工作中,首先要做到依法行政。讲到这个问题,有个观点我要跟大家讲明白,我们对企业要不要执法?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我们要执法。不是说我们搞创业服务年活动、优化发展环境,我们就不要执法,我们要客观、公正、全面的正确理解优化发展环境的含义。优化发展环境这个“环境”,实际上就是一个法治环境。其次我们执法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法律的程序来执法,正确执法,积极、全面履行法律赋予我们的职责。在执法的过程中,做到不扰民、不扰企,通过我们的执法,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更好地营造一个有利于企业和我们社会主体干事创业的法治环境。

第三,要以人为本,人性执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提出来的。我们在执法过程中,要注意一个问题,执法要人性化,但是执法不能人情化,人情化和人性化是有着本质区别的。人情化执法照顾的是个别人,是执法中的一种徇私;人性化执法是面对所有的服务对象,充分考虑执法的环境、执法对象具体的实际情况来执法,是一种文明执法、理性执法。在有些执法过程中,少数人存在态度粗暴、方法过于简单、动不动就说粗话甚至动手打人等问题,当然现在比过去好多了,这些都不是人性化的体现。所以,我们要依法履职,在执法的过程中就要做到人性化,只有人性化执法,才能使执法的对象更好地理解我们、更好地配合我们、更好地支持我们,这关系到我们执法的效果问题,关系到我们执法的效率问题,更关系到我们部门的形象乃至政府的形象问题。

第四,要讲究方法,搞好宣传。有些工作,换个方式去说、换个方式去做,可能效果就不一样。我们执法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各自宣传法律和业务政策、自身业务工作的过程,我们的执法不是简单的处罚,不是简单的要你这样做或不要你这样做,不是简单的行与不行。从大家谈的这些问题来看,很多问题是我们自身的宣传不够、教育不够、说服不够的问题。有些事情我们工作人员多解释几遍,人家就不会提这个意见,我们在工作中要注意方式方法,要讲究一个策略。

环境执法存在的问题篇6

一、我国环境行政执法的现状

环境行政执法属于行政执法的范畴,它对增强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生态环境改善,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从我国的环境行政执法现状来看,到处亮起“红灯”,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执法队伍人员的法律意识差,人员互相推卸责任,分工协作,各自为政,执法不力不环境立法无法实现和保障,另一方面,使公民的环境权利、自由受到侵犯,出现“暴力执法”和“暴力抗法”的事件,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因此必须强化环境行政执法行为,尽快解决环境行政执法带来的危害。

二、影响我国环境行政执法实施的制约因素

1.环境保护相关立法存在问题,使环境行政执法行为缺乏有力的法律保障

环境保护法的有些规定过于原则和粗略“在人口集中地区、机场周围、交通干线附近以及当地人民政府划定的区域内露天焚烧秸秆、落叶等产生烟尘污染的物质的、由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可以处二百元以下罚款。”1这里的“情节严重”是指哪些情

形不得而知。环境立法上存在许多空白之处,现行的立法大多是在计划经济时期立法的,存在许多的空白,缺陷某些领域无法可依,如放射性、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第三产业及乡镇企业的环境管理等方面缺乏系统全面系统的法律规定。2使环保部门对违法行为束手无策,无法进行有效的现场执法或者执法没有力度可言。

2.环境行政执法主体的执法能力不足

经过近年来的建设和发展,我国的环境执法水平有了提高,但是依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受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坏境执法部门人才稀缺,很少有全面的既懂环境法律又有科学技术的人才,我国的政府财政部门对环境破坏支出的经费不多,使得环保基础设施不完善,出现环境评估标准低,环保监测不到位,执法难以有效的进行。

我国基层环境执法主体的思想观念与现代行政执法的要求有相当的距离,没有新的环境行政理念,依旧采用旧的环境管理模式,使许多新的环境法律、政策、决议的贯彻变为一纸空文。其次执法人员的职业素质存在缺陷;执法人员无法合理、合法的运用法律规范处理执法所面临的复杂问题。这是一个执法人员法律知识与工作能力的综合表现,在中国目前的环境执法部门工作的人员,大多数没有参加环境法律知识的学习也不进行行政管理的知识培训就草草上岗,进入环保执法机关也不经过考核程序,而平时自身对法律、法规、规章的学习不多,这种状况会直接导致法律适用中的失误,这与行政法中的合理行政,合法行政原则完全脱离。也会导致地方环保人员强制执行,暴力执法,使环境执行不客观,不适度,不理性。

3.环境执法机构执法力度不足,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由于其它观念的影响,环境保护的许多责任主体认为环境工作不重要,往往摆的位置“轻”,一味提高办事效率,工作效率,甚至取消行政审批手续,要求环境执法机构让权、放权。这样环境保护行政部门权力过小,在执法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比如地方保护主义的政府对限期治理、停产治理并不情愿下达决定,有时候即使下达了决定,是否真正的执行,不得而知。我国的环境行政主管部门实施行政强制的权利来自于法律授权,只有环境保护统一监督管理的权利,并不具有与执法内容相适应的强制执行权,这就会出现只有“处罚权”而无“执行权”的尴尬局面。即使处罚了力度也不够,企业的违法违规情节、对环境造成的危害程度和因此所获得的违法得利均不与罚款金额挂钩;对于擅自排污、擅自停用污染处理设备的行为,环境行政法部门只能对其罚款,并不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环境执法部门没有一个经常性的执法协调机构,一般由当地的政府出面进行组织的联合执法行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制止了违法行为,但容易出现各部门扯皮,推诿,并不是一个有效的机制

4.环保意识淡薄

我国的环境保护意识分政府机关的环保意识、企业法人的环保意识和公众的环保意思。目前这几方面的环保意识都不高。公众的环境法律意识和相关的知识水平处于较低的水平,有些公民甚至无法正确认识环境破坏带来的危害,也不足以认识环境执法的必要性,甚至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也无法用正当的手段维护。才会出现“暴力抗法”。造成执法的恶性循环。

三.解决环境执法的问题的对策

在新时期应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中共“十”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为立法的指导思想,立法作为守法、执法、司法的前提和依据,建立健全环境立法体系。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各个地区的自然,气候等状况不同,环境问题也不同,因此要加强各个地区的地方环境立法,地方环境立法因时因地治易,反应当地的具体情况和要求,对上位法规定不明确的地方,加以明确调整以提高环境执法部门的能力建设执法部门要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坚持环境保护与发展综合决策,科学规划,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综合的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解决环境问题。政府要加大环境行政执法能力方面的投入,切实加强执法能力建设,执法设备配置齐全,对污染情况可以及时的掌握。在执法手段上除了运用行政强制的手段,还应以“软”手段进行鼓励,激励。引导公民、企业自觉遵守,改变想法,转变思路,对守法的公民、企业予以奖励,做到合目的性,适当性、损害最小。力求以最小的人、财、物的消耗成本,来提高环境行政执法的效率。同时也要提高执法队伍的职业水准,定期考核,做到执法的公正严明。(作者单位:兰州大学)

参考文献

[1]杨惠基.行政法概论[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1998.1-2

[2]吴鹏.范学臣.“联合执法”的问题及完善路径[J].中国行政管理,2006,(5)

[3]钱水苗.论环境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浙江学刊,2001,(4).

环境执法存在的问题篇7

关键词:环境保护;依法行政;环境执法

目前,我国的环境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环境行政执法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过去那种环境保护无法可依的局面,环境行政执法在环境保护中也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民群众环境意识、民主意识、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给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和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也使环境行政执法工作中暴露出一些问题,一些地方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在根本上还没有得到解决,这种现象不仅损害了环境法律法规的严肃性和环保部门的执法形象,还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环境违法行为,严重制约着我国环境法制建设的发展。

1环境行政执法工作现状

近年来,中国的环境法制建设正在逐步从立法为主转变为立法与执法并重,环境法的实施正在日益加强。国务院和国务院主管环境资源工作的行政部门多次发出加强环境行政执法的通知,1993年以来,政府除了颁布多部法律,出台了一系列的条例和实施办法,也完善了有关法律法规,同时在强化环境执法机构、措施、监督、检查和制度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从1996年开始,国家规定所有新的建设项目建成投产使用后,必须确保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对没有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擅自建设或投产使用的新建项目,依法责令其停止建设或停止投产使用;在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方面,新的环境法规提高了处罚程度等;建立和健全了环境行政执法机构,环境行政执法组织日益坚实;加大了行政执法的力度,显示了环境行政执法在区域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重大作用;环境行政执法的规范日益增强,依法行政水平与质量不断提高;我国政府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及环境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在环境行政立法、执法方面确是下了很大的力气,做到了有法可依;2006年颁布《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是规范环境执法行为,推进环境保护依法行政的又一重大举措。

中国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正处在迅速推进工业化的发展阶段,加上粗放的生产经营方式,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相当严重,震惊全国的公害事件不断发生,再者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对资源开发利用强度的加大,这个矛盾可能会更加突出。就目前来说,许多地方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仍然突出,已经严重影响到环境保护工作的正常开展,为环境执法和监督管理设置障碍,甚至一些企业暴力抗法,执法环境差;立法上的疏漏、重叠与冲突、法律一定程度上的不完善等因素,也影响了环境行政执法。所以解决历史遗留的环境问题和控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仍然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任务。

2环境行政执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因素

环境保护法律现赋予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审批、许可、检查、验收、收费、建议限期治理、调查、处罚、调解、监督等十项环境管理权力,就目前的现状看,环境管理逐步纳入依法办事的轨道,依法行政的水平逐步提高。但坏境执法与立法宗旨存在差距,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法规存在不明确、不具体、法律责任不清以及程序不完善等问题,这给环境行政机关正常行使行政执法活动带来诸多困难。

2.1环境行政执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1环保行政执法环境尚不理想,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执法质量。

2.1.1.1违法处罚的不当。企业环境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是造成污染反弹、环境行政执法不到位的一个因素。如有些企业违法排污作为降低成本,追求利润的“捷径”,环境法律、法规授予环保部门的一项重要处罚措施是罚款,而罚款的数额与企业违法情节、环境危害程度、违法得利不挂钩。对于偷排行为,环保部门只能作罚款的行政处罚,不会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违法所得。因此,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是污染反弹屡禁不止的一个很大因素,污染反弹此起彼落,更显环境行政执法的不到位。

2.1.1.2公众的参与不够。环境法的实施除了依靠政府之外,重要的是发动和依靠群众。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但当前,我国仍缺乏参与机会和参与环境保护的有效机制,导致一些对环境执法抱有极大热情的群众不能全面参与环境执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环境执法的质量。

2.1.2环境行政执法队伍素质不高,影响正常环境行政执法功能。

2.1.2.1人员少,执法工作任务繁重。由于历史及各方面的原因,环境部门特别是基层环保部门的机构、队伍一直偏弱,执法人员存在一身兼数职的现象,影响了正常的环境行政执法的能力。

2.1.2.2能力差,执法工作水平欠缺。环境行政执法能力严重不足,执法人员对法律理解不深,不能正确运用法律法规条文,对违法事实与处罚依据条款不相对应,调查处理的程序不规范,不注意事实证据的收集,证据不全面,不合法或取证马虎,对违法者的违法事实掌握不准,导致在适用自由裁量权时把握不准。环境执法人员的素质与当前的环境形势及所肩负的任务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环境执法部门缺乏大量的有较高思想素质,既懂法律又懂科学技术的环境执法人员。

2.1.2.3装备差,活动经费难以保障。受地方人事,财政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限制,环境执法经费不足,我国政府预算收支科目中还没有设立环境保护类级科目,环保没有固定的资金来源,环保投入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许多基层环保机构的执法职能装备远远达不到标准。应急能力差,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行政执法能力。

2.2环境行政执法面临困境的原因所在。

2.2.1现有环保法规体系存在不足,给环境行政执法带来重重困难。

2.2.1.1法规制定不完善。环境执法涉及到许多政府职能部门,随着环保力度的加大,“部门齐抓共管、环保统一监督管理”的机制已初步形成,但有些部门职责交叉,影响了部门环境执法的紧密配合。在海洋环境保护、自然保护区的环境管理、饮用水水资源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以及二氧化硫排污费的征收等方面都存在着部门环境执法的不协调现象。有关的配套立法也存在迟缓问题,关于实施排污许可证、限期治理、环境监测、饮用水资源保护等制度的配套法规至今尚不能及时出台,导致在一些层面上无法可依。

2.2.1.2执法程序不完善。由于环境执法程序的不健全,因而在环境行政执法过程中存在着较严重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实践中经常发生一些对环境行政执法中技术性问题处理不当的情况,如环境行政处罚决定书不明、用语不当等,并由此可能引起一些争议,影响环境行政执法效果。

2.2.1.3环境标准不完善。环境标准是国家进行环境监督管理的技术基础和准则,是环境行政执法的尺度,在环境监督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虽然我国目前已颁布了大量的环境标准,但还是不够完善的,有的环境标准尚未制定,有的虽有污染物排放标准规定,但无有收费规定等。

2.2.2地方政府环境法律意识淡薄,未能为环境执法提供条件。

2.2.2.1环保认识不到位。一些地方政府领导对科学发展观和政绩观认识不到位,为了本地区、本部门的利益,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环保法制观念淡薄,在建设项目的安排上,往往是考虑发展生产的需要,而不考虑环保的要求,如一些高能耗、重污染的小冶炼、合成化工等项目,还作为地方财政的主要收入,呈现蔓延的趋势。将环境保护与发展经济对立起来,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和人的生命为代价,而去追求眼前和局部的经济利益。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和自我发展的独立法人,他又往往以效益不好、资金短缺为借口,迟迟不建设污染治理设施,将环保治理投资和运行费用当作作额外的经济负担,直排、偷排污染物的现象屡有发生。有的企业为追求经济利益,擅自闲置或不正常使用治污没备,致使污染物严重超标排放。

2.2.2.2行政干预仍存在。从机构设置上看,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是同级人民政府的一个工作部门:从执法内容上看,环境保护仅是政府法制工作的一方面内容。因此,在对与经济活动等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工作进行管理时,环境保护部门面临着处理经济利益与处理环境利益相冲突的难题,又面临着协调管理相对人和领导者关系的问题。环境保护部门受政府的直接领导,政府领导人往往成为某些具体环境行政执法中的关键因素。领导的非法干预,有时会成为环境行政执法中不易超越的障碍,主要表现为背离环境法规定的特批项目,对具体环境行政执法进行干涉等,更有甚者,出于地方保护主义或者其他目的,有些地方的个别领导甚至纵容支持能给当地带来经济利益的污染者。经济上的地方保护主义在跨区域污染处理中中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壁垒,已对环境执法构成严峻的威胁。

2.2.3环境行政执法部门职责不明,妨碍了执法人行政执法效力。

2.2.3.1从环境管理体制方面讲。环境行政执法的范围十分广泛而且复杂,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是对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部门,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港务监督、渔政渔港监督、军队环境保护部门和各级公安、交通、铁道、民航管理部门,对环境污染防治实施监督,具有一定的环境执法任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土地、矿产、林业、农业、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对资源的保护实施监督管理,经济综合主管部门、海关、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核安全管理部门等,也具有一定的环境管理职权,因此也应属于环境行政执法的相关部门。由于我国的环境管理体制立法在体系方面有很大缺陷,各种立法规定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立法之间缺乏统一和配合,因此在执法过程中,有些问题仅靠环保主管部门一家是不行,需要的是有关执法机关协同配合。再一个就是由于各环境行政机关的执法职能职责范围划分不够明确,相互关系没有理顺,现在除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外,其他相关部门没有将环境保护事前防范、预防为主提到相对的高度,以致各个执法机关之间缺乏协调配合,在执法过程中自身违法的问题时有发生,形成一些环境问题积重难返。

2.2.3.2从环境监察管理方面讲。我国行政机构结构的确立中,环境部门内部机构设置不合理,影响了环境执法监督职能的发挥。我国环境保护实行的环境保护行政部门总管和其他部门分管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有权行使环境行政管理权的机构众多,统一监督管理部门和分管部门的关系不明确,管理职能重叠交叉。具体统管部门如何对分管部门实行统管,分管部门之间如何相互配合制约等问题,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执法职责范围划分不够明确,相互关系没有很好得到理顺,致使统管变成了空管,分管变成了不管。

3环境行政执法工作解决问题的对策

环境行政执法难的现象,不仅制约了我国环境法制建设的发展,也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造成了重大的负面影响,通过以下途径,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也显得十分必要。

3.1理顺相关立法机构的关系,完善我国的环境行政立法。

3.1.1完善环境法律法规。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变革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选择,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作为调整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法规也应作出相应的修改、调整,更应强化有关环境立法研究,提高立法质量,因为提高立法质量,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前提,出台一些相关高质量的法律法规及配套规定,保证其应有的地位和权威,为解决环境纠纷提供法律依据,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1.2加强立法可操作性。完善各项环境法律制度,加强地方环境保护立法,使国家与地方的法律法规互相配套,相互呼应,以保证国家法律在各地的实施。同时立法应当避免过于原则和粗略,增强其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使环境执法有法可依。

3.2改革环境行政执法体制,强化环境行政执法手段。

3.2.1明确地方权责,树立正确政绩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责,环保部门依法对环境行使监督管理权,各司其职。首先要加强政府主要领导干部的环境法法制教育,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将节能减排目标与政绩考核挂钩;建立完善的领导干部环境保护实绩考核制度,实行环境责任追究制,重大环境问题一票否决制。落实把环境保护纳入政绩考核是全面推进环保工作的根本举措,是解决环境执法的行政干预问题的有力措施,是环保部门参与综合决策的有效手段。要推动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落实环保责任。

3.2.2理顺环境行政执法管理体制。我国的环境管理体制目前尚未理顺,地方各级环保部门隶属于各级地方政府,其财权和人事任免权皆不独立。如果地方政府做出了违背科学发展观的决策,当地环保部门很难抵挡住压力,由此导致一些地区环保部门审批项目时“站得住的顶不定住,顶得住的站不住”,因此理顺环保执法管理是十分有必要的。

3.3健全环境执法监督机制,加大环境执法监督力度。

3.3.1规范监督管理制度操作程序。目前,环境保护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程序,除对环境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的程序较为规范外,其余监督管理制度的操作程序均尚未统一规范。只有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环境行政执法监督管理机制,才能克服执法检查的随意性、保证环境行政执法人员做到依法执法、文明执法、规范执法。

3.3.2全面实施检查监督机制。通过加大国家权力机关对环境行政执法实施检查监督的力度,理顺监督主体之间的关系,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建立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建立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建全公众参与制度,完善环境行政公开制度,保障监督主体的环境知情权等等。

3.3.3明确行政执法职责范围。明确各环境行政机关的行政执法职责范围,做到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协同执法。例如企业向工商部门申领营业执照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及时与环境部门配合,搞好企业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这样可以促使有环境污染的企业实行“三同时”制度,避免以后产生环境污染纠纷或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3.4加强干部队伍能力建设,提高环境执法人员的素质。

3.4.1加大经费投入,强化软硬件建设。各级人民政府切实加强地方环境保护机构的软硬件建设,使其能有效地独立行使职权,使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与所负担的任务相适应。大力提高环境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环境行政执法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加强环境执法队伍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强化硬件建设,对重点污源安装主要污染物在线监控装置,实现在线远程定量化监控,确保污源治理设施正常运转和长期稳定达标排放。

3.4.2加强法规学习,规范执法行为。通过各种形式,加强环境法规学习,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提高现场执法能力依法行政水平。通过队伍能力建设和素质培养,打造一支训练有素、精通业务、善于管理、为政清廉、吃苦耐劳的环境行政执法队伍。

3.5提高群众环境法律意识,积极参与环境守法的活动。

3.5.1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环境意识是解决环境行政执法中存在问题的有效手段,其途径是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宣传教育要在以往普及宣传教育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创新思路,革新内容,要在强化对各级领导的宣传教育上下功夫,通过不同形式的宣传,提高全民环境意识,特别是要提高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领导的环境法律意识,使他们认识环保、理解环保,支持环保,自觉维护督促行政机关正确行使行政执法权。

3.5.2环境保护需要全民参与。环境保护是社会公益性事业,是全民的事业,这就决定了环境执法的全民性。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困难之一,仍在于公众参与不够充分。对此,应当深入宣传国家环保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普及环保知识,激发广大群众的环境危机感和时代责任感,为环境执法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使公众具有良好的环境道德和环境法制观念,并转化为自觉的日常行为。

环境行政执法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只有立足本国的实际情况,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切实转变职能,真正建立起符合法治政府要求的行政执法体制、权力运行机制,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也只有沿着这条路一直向前,真正使环境行政执法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真正做到执法为民、执法利民。

参考文献

[1]蔡守秋.《论当代中国环境法的发展特点和趁势》[J].1999年1月

[2]金美岚.《强化队伍建设强化现场监督强化现场管理》[J].1998年

[3]柳长君.《我国环境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自然保护区.2007年5月

[4]黎中良刘卫华.《浙江省环境行政执法现状与对策研究》[R].浙江省环保系调研报.2000年

[5]王世进、徐忠麟.《环境执法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Z].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网

[6]李祝才.《加强和改善我国环境行政执法监督初探》[Z].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网

环境执法存在的问题篇8

关键词:环境保护意识;环境监察执法力量建设;反地方政府保护主义

中图分类号:X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8024702

1引言

在当前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环境保护,成为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下最突出的矛盾之一,而在整个环境保护工作体系中,环境监察执法无疑是最关键的一环,也是面临问题最多最大的一面。典型的如地方政府保护主义和环境监察执法之间的矛盾,使得基层环境监察行政主管部门在行使监察执法权力时总显得力不从心,难奈颇多。那么,分析现有的基层环境监察执法中常面临的问题,思索相应的解决对策,自然成为基层环境监察工作顺利发展,达到新的经济发展对基层环境监察工作任务的新的要求的亟待之举。

2基层环境监察执法的常见问题

(1)基层执法对象环境保护意识的极度缺乏和对环境监察执法的极度反感。众所周知,在国家经济从计划向市场转变的过程中,遽然的开放、主客观因素的限制造成了不同程度存在着的以经济为唯一目的的唯利是图、不顾一切的市场思想风气,只看重经济发展,只从眼前的、自己的经济利益出发,只要经济发展、私囊中饱,天塌地陷也不管不顾,视环保工作为经济发展的阻碍,社会前进的绊脚石,对环境监察执法工作和人员极度反感,从前是横眉冷对、伸手踢腿,到现在糖衣炮弹,变的是应对执法的方法,不变的是市场经济下只顾经济利益不顾环境好坏的片面的、自我毁灭式的非科学发展的短浅而狭隘的思想。其次,作为社会的其他普罗大众,环境保护的意识和法律观念还较为淡薄,离“人人讲环保,人人为环保”的良好局面还有很大的差距。

(2)由上述原因,造成了让人民群众参与到环境监察工作中来,让人民成为环境监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让“人民的环境人民来监察”的环境监察的工作形势难以出现。在艰难繁重的环境监察工作中,能不能充分发挥出人民群众的监督、检举、监护的力量到环境监察上来,是事关基层环境监察工作成败的重要一环。

(3)环境监察执法机构人员缺乏,监察技术力量薄弱。要充分发挥出监察的作用,首先必须有健全的机构和人力、物力保障。部分基层人员严重不足,人员编制少,即使机构健全,但实有人员少,特别是专业的环境监察技术人员少。另一方面,环境监察的设备和技术监察手段较为落后,相关配备培训不到位,跟不上环境监察工作的发展要求。已有的监察技术设备存在落后不得力的问题,一些先进的必备的技术手段不能充实到环境监察工作的一线,监察还处在靠人眼的监察原始阶段。在生产一线直接运行监察设备更是遥不可及,使得对环境污染事实的取证难以实现。这些问题的存在,往往与所承担的任务极不适应,无法正常有效地开展环境监察执法工作,从而不可避免地造成环境监察执法任务得不到高质高量高效地完成,环境违法行为难以在第一时间内被监察和追究。

(4)由于目前环保法律几乎未授予环保监察部门任何直接强制执行权力,使得环保监察部门对层出不穷的违法行为常感监而无力、察而无策,造成有效监察的不彻底性。

(5)本级和上级的行政干预是基层环境监察执法难以克服的阻碍。环境监察部门是且只是地方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受地方政府直接领导。由于一些行政领导法制观念淡薄,环保意识较弱,在新时期不能及时转变观念,重经济建设,轻环境保护,往往以行政命令和指示的权威性来压过环境监察的重要性,有的甚至于以言代法,以权代法,直接越过,直接无视。

3对策与措施

基于前述对基层环境监察常见问题的简单归纳分析,为进一步加强我国环保法制建设,提高我国环保执法的能力,应着重采取以下几方面的对策与措施。

(1)加大环保法制宣传力度,既要增强企业事业单位和普通民众的环保意识、责任和法制观念,又要增强领导干部的环保意识和环保法制观念。这是环境监察工作高效的至关重要的前提条件。

(2)进一步健全环境监察执法机构。针对环境监察部门机构设置不全、人员严重不足、业务技能与监察实际严重脱节的情况,应加快环境监察机构建设、监察专业人员的配备。

(3)强化环境监察部门的执法权力,使监察后对违法问题的执行有足够的深度,解决彻底性不够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使环境监察执法真正地硬起来,提高环境监察执法的震慑性和严肃性。

(4)改革环境管理体制。现行的环境管理体制,由于地方行政干预等问题的存在,已经很难适应当前的环境监察执法工作。要提高环境监察执法效能,就必须改进现行的环境管理体制,至少实行环境监察机构的垂直管理,以有效避免地方政府的强力干涉,保证监察执行的畅通“无阻”。

(5)强化环境监察执法队伍的法制培训与教育。要重视环境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制教育和培训,认真组织有关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的学习,采用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法制培训班、讲座等形式,组织环保执法人员参与法制培训,以提高环境执法人员的法制水平和执法能力。

(6)加快、加强环境监察的标准化、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环境监察能力,以使环境监察的物质手段、技术手段能够适应迅猛发展的经济生产形势,这是环境监察障碍突破的重中之重。

4结语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确立,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引向深入,对加强环境监察执法的呼声也与日俱增,同时环境监察执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随之而来。只有针对各个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完善基层环境监察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基层环境监察能力建设,方能实现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参考文献:

[1]冯薇薇.关于环境监察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9):109.

[2]张坤民.环境管理与公众参与[J].环境保护,1995(11):3~4.

[3]潘建芳.环境监察工作的有关思考[J].今日科苑,2009(24):178.

环境执法存在的问题篇9

[关键词]环境监测;执法工作;存在问题;影响因素;有效方法

中图分类号:D922.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5-0295-01

前言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浪涛下,污水排放等污染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可是环境执法部门常常由于执法监管不到位,导致环境问题有增无减,致使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上升。减少环境污染是经济发展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能够有效地减少环境污染,这就需要环境监察部门认真、有效地负责执法工作。

1、环境监察执法的概念及意义

所谓环境监察执法,是指国家环保行政机关依据环境法律、法规的规定,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力,对特定的环境保护事项作出行政处理和决定,并产生强制性约束力的法律行为。环境监察执法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执行的好坏、程度直接关系到环境法律保护目标的实现,加强环境监察执法工作对于促进各级政府树立科学发展观、维护公众环境权益、保障环保事业推向前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的环境立法经过了近30年的发展,法规体系已初步建立,出台了包括《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并建立起了国家、省、地、县四级环境执法体系,通过标准化建设,环境执法能力和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当前,我们环境监察执法工作者应进一步认清形势,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不断提高执法的效能,为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发挥积极的贡献。

2、环境监察执法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缺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目前,我国环境监察工作在新形势的发展潮流之下,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上,各项工作措施还不够扎实完备。

2.2依法行政,执法必严上有待加强。我国环境监察人员的环境执法素质有待提高,对重点工程项目的检查力度不强,建设项目“三不时”监管不到位的情况随处可见。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纠等以及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还不能从根本解决。

2.3环境监察的法律依据不完善。目前我国环保相关使用的法律条文均散见于各相关法律法规文件中,不能形成系统,存在操作性不强等问题,以至于在查处破坏生态环境违法行为时查处力度不大。对环境监察的下一步工作增加了难度。

3、影响环境监察执法存在问题的主要因素

3.1个别基层环保领导者,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认识不够充分,不能够主动地研究新情况。

3.2环境监察机构的管理体制仍不健全。

3.3投入到环境监察工作的经费不足,导致环境监察能力建设滞后。

3.4环境监察执法力度不够。

3.5环境监察各部分之间不能协调的配合工作。环境监察部门执法过程中,不能很好的实现真正统一的监督管理。相关部门把关不严,不能认真履行职责,环境部门作为同级机构又无法给予必要的制约,从而降低了环境监管的效力。

3.6环境监察执法人员的危机、进取、责任意识不强。加之文化素质,业务水平又参差不齐,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不强。

4、提升环境监察执法效能的有效方法

4.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努力营造人人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环境宣传教育是加强环保工作的重要手段,只有强化环境宣传教育,才能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环境监察工作中,不仅要宣传环境法律法规、环境监察工作的意义和作用,更要大力宣传环境违法行为的查处情况,以便起到良好的警示作用。同时还要宣传目前的环境状况,环境危机,引导广大群众参与到环境行列中,积极支持环境污染治理工作。

4.2加强学习,规范执法,不断提高环境监察执法人员素质

①加强业务学习与提高工作能力相结合。经常性的组织执法人员学习环保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分析讨论工作案例,“会诊”执法难题,相互交流工作经验,进一步提高了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②“传、帮、带”培养方式与优化人员结构相结合。在组织开展工作上,要从优化结构、有利工作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人员结构和能力特长,整合了有利资源,合理调配了人员组合。在日常工作中,做到有重点地“传”、有侧重地“帮”、有针对地“带”,形成了优势互补、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良好工作格局。

③细化分工与岗位责任相结合。在细化分解工作任务的基础上,根据人员特点合理分配工作岗位,同时建立完善岗位责任制度,作到人人有任务、人人负责任、事事有人管、事事有人干。

4.3提升环境监察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水平

①改变环境监察执法形式。传统的环境监察执法形式主要是为单一式或者是两人一组式,不利于环境监察执法任务的执行。面对新形势应该转变为多样的环境监察执法形式。也就是需要做到本级与下级的联动检查,环保部门内部相关职能部门联合检查;以及做好环保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之间的检查。从而使检查执法形式“活”起来,适应不断变化的趋势。

②改变环境监察执法方法。将过去的监察执法方法转变为全天候所时段的监察执法模式,做好“四个结合”:将工作日的检查与节假日的检查相结合起来;将白天的巡查与夜晚的抽查相结合起来;将环境专项执法监察与日常监察执法相结合起来;将明察与暗访相结合起来。

③改变环境监察执法中处罚手段。将过去单一的处罚手段转变为综合制裁的手段,充分利用现有的法律制度,采用限货、限批以及媒体曝光等方式,将处罚手段“活”起来。

4.4促进监察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

①现场检查。对所检查企业的基本生产情况、污染防治措施、污染排放情况以及环境安全隐患排除情况进行详细的检查,确保相关环节都是按照相关法律制度来进行的,一旦在检查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应立即将该企业中存在的环境问题上报,让上级部门进行处理。

②搜集证据。在现场检查时,应备好照相机、录像机等相关设备,及时地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现场取证,采用相机将现场情况拍摄下来;还应该对不同的环境事件,进行笔录,做到询问笔录的各个要件齐全;现场搜集到的证据一定要细,让环境违法企业无话可说。

③跟踪调查。对违反环境保护的企业进行及时的跟踪调查,杜绝一次检查就万事大吉现象的发生,积极督促相关执法人员对存在的环境违法问题进一步的跟踪,从而真正的从根本上将环境问题得到解决。

4.5加强环境监察执法稽查

以往每月监察稽查中,重点考核的是监察执法程序是否合法、环节是否到位,今年以来,分局增加了廉政考核点,即每月排查一次廉政风险部位、环节,对廉政风险防控情况进行适时评估,纠正存在的问题,将考核结果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并与评先评优挂钩。对因执法人员履职不到位导致投诉人不满意的投诉,责令其重办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经济迅速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环境监察部门的执法效率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虽然环境监察执法工作是一个比较基础的工作,但也需要执法人员认真负责,才可以完成。希望环境监察部门的工作人员可以认真、严谨地对待每一次执法工作,提高自身的执法水平,为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蔡晶晶,我国环境监察执法组织的改革趋势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4):3035

环境执法存在的问题篇10

由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形势严峻,因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面临诸多问题。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部分地方政府和基层政府存在重经济和轻环保的情形。地方政府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之间形成诸多利益纷争,导致基层环境保护执法存在体制障碍。在环境保护法修改后,基层环境保护工作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凸显,尤其是环境执法面临诸多困境。环境保护法第六条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应当防止、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最近,“十三五”规划提出:“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基层环境监察工作人员首先需要具备依法行政的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因此,研究基层环境保护执法的现状、主要问题和相关建议显得十分必要。

一、基层政府环境保护执法的现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法治意识提高,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的高标准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在城市环境中,噪音、空气、水、垃圾等与环境保护相关的问题成为基层环境保护执法的主要问题。然而,在社会转型时期,部分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转型困难并且污染严重。“十三五”规划提出:“推进多污染物综合防治和环境治理,实行联防联控和流域共治,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实现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和稳定运行。扩大污染物总量控制范围,将细颗粒等环境质量指标列入约束性指标。坚持城乡环境治理并重,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统筹农村饮水安全、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推进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置。”

与此同时,在政府职能部门和基层政府中,与环境保护执法相关的投诉排在投诉前列。与环保职能相比,基层环境保护部门的监管能力和执法力量较为薄弱,许多乡镇街道并未设置乡镇街道环保所。基层环境保护执法工作面临治理手段和技术滞后的问题,如监控系统、数据监测。各地环境保护执法综合督察机制不健全,部分负有履行环境保护职责的未能积极配合综合督察工作。环境保护执法主要涉及的领域包括:工业大气污染治理、扬尘综合整治、机动车污染防治、秸秆禁烧、餐饮油烟综合治理、燃煤锅炉整治、水污染防治、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源治理等领域。

二、基层政府环境保护执法的主要问题

(一)行政干预问题

在基层政府行政辖区依法实施环保法等法律法规和参与行政执法是政府的法定义务。环境保护法第十条第二款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军队环境保护部门,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等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然而,环境保护执法仍需面对诸多行政干预。在经济高速发展、劳动密集和粗放型产业之间形成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利益冲突关系。因而,基层行政部门在环境保护执法和经济发展之间进退两难。部分基层政府的环保意识和法治思维缺失导致对环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破坏和出现执法工作的困境。基层政府从环保部门到企业进行监督和处罚时往往受到当地政府的阻扰或干预。当环境保护部门对企业拒绝排污申报或不执行建设项目环保评估或审批行政处罚时,地方政府领导的招呼和游说扰乱了环境保护执法工作的进行。

(二)行政执法取证和定量难

在环保行政执法时,行政相对人的谎言、伪证等行为直接影响行政机关作出行政处罚。在法律体制上,非诉讼阶段的伪证难以处罚更助长了此种行为。许多污染问题在环境执法人员赶到现场时污染物早已发生变化而导致难以取证,如部分噪音。与此同时,基层环保执法装备不足、技术手段落后、执法人员素养等系列问题直接导致对环境污染物现场取证难。在环境污染中,部分污染物的定量存在确定的法律标准和计算标准。环境保护法第十七条规定:“国家建立、健全环境监测制度。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制定监测规范,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监测网络,统一规划国家环境质量监测站(点)的设置,建立监测数据共享机制,加强对环境监测的管理。有关行业、专业等各类环境质量监测站(点)的设置应当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和监测规范的要求。监测机构应当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监测设备,遵守监测规范。监测机构及其负责人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可见,环保法的相关规定对法律责任的泛化导致环境行政执法操作性较差。

(三)行政执法执行难

与工商行政管理、税务部门、质量监督部门等行政执法机构相比,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保障能力较为薄弱,犹如小马拉大车。目前,部分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其他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存在一定冲突现象,并且环境行政执法工作存在无法可依的情形。在基层环境执法中,具备执法资格证、执法能力和环保技能的专业执法人才不足直接导致执法力量薄弱,加之执法设备缺乏导致执法不到位和不及时。环境行政执法可发出责令停止、责令恢复原状、限期整改和行政处罚,但没有相关的行政强制手段,如冻结、没收。因此,部分长期环境污染源没有能得到根本治理,进而淡化了环境行政执法的法律效果。此外,环境行政执法重视执行经济处罚部分,而对整改、关停等事项重视程度不够。对应移送司法机关的案件不移送,甚至出现以罚代刑现象,从而放纵环境污染违法行为。

(四)公众参与环境保护难

环境保护法第五十三条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享有获取环境信息、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的权利。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依法公开环境信息、完善公众参与程序,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提供便利。”社会公众的环境法治意识和环境保护水平仅仅停留在维护自身权益层面,远远未达到参与执法监督和维护公众利益的高度。环境保护法第五十八条规定:“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符合下列条件的社会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一)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二)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以上且无违法记录。符合前款规定的社会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提起诉讼的社会组织不得通过诉讼牟取经济利益”从法律规定来看,环境公益诉讼仅仅由公益社会组织提起,而普通公民无法提起环境公益诉讼。大部分社会组织均没有环境公益诉讼的经验和经济实力,因而公益社会组织对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积极性不足。应当允许具备一定条件的公民和行政机关提起环境公益诉讼,从而让更多社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

三、基层政府环境保护执法的法律建议

(一)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

在环境立法思想上,转变先污染后治理的立法思想,确立自然、社会和经济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法治思想。修改现有环境保护执法工作的法律法规,构建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对存在滞后、冲突和有缺陷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和清理,及时填补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法律空白。制定环境保护的地方法规和地方规章以及相应的实施细则,减少环境保护执法工作的原则性规定和增强环境保护执法工作的可操作性。扩大基层政府环境保护执法权限和强制措施的适用范围。在环境保护立法上应确立综合性立法观念,尤其是确定各个职能部门的管理权限和管理职责。完善环境行政执法程序机制,制定环境行政程序法典。此外,中国环境执法工作应参考国际环境保护的相关规定,并在适当时机将中国环境立法与国际环境保护公约相协调。

(二)落实政府责任和加强环境保护督察机制

环境保护法第二十六条要求:“国家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对本级人民政府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及其负责人和下级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的考核内容,作为对其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考核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开。”尽管环保法将环境保护目标纳入考核体系,但并未明确未完成环境保护目标考核的政府责任问题。环境保护法第六十七条规定:“上级人民政府及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下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发现有关工作人员有违法行为,应当依法给予处分的,应当向其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提出处分建议。”在基层环境保护执法中,对环保违法行为不作为、慢作为和懒作为应当保持长期的督察机制,严格执行后督察、环保督察巡视等制度和挂牌督察制度。开展环境执法稽查工作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执法机制。

(三)构建合理的环境执法体制

在环境治理体制上,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依照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市场化和管理现代化作为顶层设计思想,建构污染治理的制度基础。“十三五”规划提出:“改革环境治理基础制度,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实时在线环境监控系统。健全环境信息公布制度。探索建立跨地区环保机构。开展环保督察巡视,严格环保执法。”环境保护行政执法需要形成联合执法机制或者成立综合执法局。由于环境保护是系统工程,基层政府环境保护执法涉及众多职能部门和乡镇街道。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和利益纷争导致环境保护执法难,仅仅依靠环保部门无法完成环境保护执法工作。同一污染问题导致出现多部门执法冲突或交叉时,应加强多部门联合执法或者设置综合执法机构以解决执法困境。此外,应当创新环境执法监管方式,如空气预报预警系统建设、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环境影响评价体制、环境监测预警体制等都应当纳入环境执法体制。

(四)提升基层环境执法工作人员法治素养和执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