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数学十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数学十篇

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数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30:44

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数学篇1

(一)职业道德素养

(1)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教师就能够从素质教育的高度,研究、探索教育规律,奉行教书育人的宗旨,积极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当前,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受到不同程度的检验,作为教师应义无反顾地献身于教育事业,将自己的全部心血倾注在培育学生身上,在实践中不断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改造自身的主观世界。

(2)热爱学生。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热爱、尊重、了解并严格要求学生。教师要以自己坚定的信仰去指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方向;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去感染学生求做真人,求做真事;以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去影响学生热爱知识,热爱生活;以自己乐观的精神去培育学生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品质。无数实践证明,具有高尚品格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道德的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热爱集体、关心他人的学生;具有渊博知识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强烈求知欲的学生;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学生。

(3)热爱学校。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校,关心学校的发展,教师之间要谦虚礼让,团结协作。在小学阶段,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劳动、卫生等习惯,为学生在思想品德、知识技能、劳动习惯、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工作的另一个特点是:个体劳动成果、人才培养依赖于教师群体的长期努力,教师个人的劳动常被隐没在群体的成功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具有博大的胸怀,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为学生的进步与成长而喜,为集体获得成功而乐。

(4)热爱所教学科。教师要热爱所教的学科。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熟悉和精通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各方面知识,如在追求新的教育观念、教学思想、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现代化上,在探寻最科学、最有效的让学生获取知识、能力与受到思想教育的途径上,在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主导与主体,知识与能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诸多矛盾上,都要作出不懈的努力。为了胜任所教学科,教师还要自觉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教育测量、教育评价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并在教学实践中刻苦钻研,勤于思考,虚心求教,博采众长,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和成果,不断充实并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做到精益求精,永不满足。

(二)文化科学素养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只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有一个全心全意做好工作的愿望是远远不够的。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应该是教师的一项基本任务。教师的文化科学知识素养决定着教师对教学内容把握的准确度,决定着教师教学能力与教学质量的高低,也直接关系着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智力的发展与能力的培养。那么,数学教师的文化科学知识包括哪些呢?

(1)数学专业知识。这是数学教师的知识结构的核心部分,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师,才能正确地理解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与结构,熟知各年级教材的地位、作用及内在联系,较好地掌握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定律、法则、公式及数量关系的确切含义。

要想当好小学数学教师,还必须具有扎实的初等数学知识、一定的高等数学知识以及一些数学史知识。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小学数学教师才能透彻地分析小学数学教材体系,准确地把握数学知识的结构体系,为数学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2)教育基本理论。这是教师专业科学知识的重要内容,是教师成功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理论知识。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价值观。正确的观念源于正确的理论,它指导着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教师应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学论等方面的知识,以提升教育理论修养。

(3)教育科研的基础知识。教育科研是一种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发现、掌握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活动,是一个立足于已知去探求未知的过程。为了能正确地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教师必须具备相关的基础知识,如教育科学研究的选题如何确定,如何选择研究与论证的方法和手段,研究结果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等。教师要着重学习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统计方法、教育测量、教育评价等有关进行教育科研的基础知识。

(4)相关学科知识。小学数学教师除了应具备数学专业知识、教育基本理论、教育科研的基础知识外,还应该具有与数学学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其他方面的知识,既有数学专长,又广泛涉猎其他知识领域,其中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生活常识及新兴学科等。总之,教师在这些知识结构中,对于与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有关的方方面面的知识与信息,都要有所涉略。有条件的教师,还应该使用多媒体技术,使计算机成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推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这既可以扩大教师自身的知识面,增强教育、教学的效果,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又有利于建立起教师在知识方面的权威性,赢得学生的尊敬、爱戴与信赖,使教师成为学生探求知识与追求真理的楷模。

(三)业务能力素养

小学数学教师的业务能力素养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1)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能力。教师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学生,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工作。小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兴趣、特长、志向等各方面都是千差万别的,观察、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因素与情感、动机、性格、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也都不尽相同。教育要取得成效,就一定要了解和研究他们。教师要有敏锐、细致的观察能力,要善于从学生细微的表现中,洞察他们的知识、能力、智力与个性发展的真实状况。教师在各种场合,能通过学生的表情、动作、姿态、语言等外在表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开导与教育。全面深入的了解学生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前提和关键,也是教师业务能力结构中的基本能力。在了解学生的过程中,教师要用辩证的、客观的、发展的眼光去观察、分析,克服片面性和主观性,并要持之以恒。

(2)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能力。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学数学教学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小学数学教师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结合教学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征与接受能力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学中可以通过阐明数学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建设中应用的广泛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断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可以用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以及一些数学史料,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可以通过概念间的联系,如加与减、乘与除、积与商、正比例与反比例等内容的教学,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计算仔细、书写整洁、自觉检验的学习习惯。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做到有意(自觉)、有机(自然)、有效(针对性、实效性),不要离开教学内容另搞一套,而是要充分挖掘数学知识内在的思想教育因素。

(3)钻研课程标准与教科书的能力。课程标准规定了各年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主要依据。小学数学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把握好教科书的体系、结构、内容、重点与难点,熟悉各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及其在全册教科书乃至全套教科书中所处的位置,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认知规律与实际智能水平,规划好学期、单元、每课时的具体教育、教学目标和内容。教师要有独立处理教科书的能力,为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补充和调整部分教学内容,能根据教学内容与要求,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创造性地把教科书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使教学活动做到概念准确、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知识系统、训练有素。

(4)课堂教学的能力。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小学数学教师是通过课堂教学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卓有成效的课堂教学取决于教师高超的课堂教学能力,而高超的课堂教学能力来源于教师的综合素质。所以说,课堂教学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文化科学知识、业务能力、心理素质与教学艺术的集中表现。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有的课生动活泼,多姿多彩,引人入胜,有的课却是平淡无奇,无精打采,令人乏味。究其原因,这既与教案设计有关,又与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教学水平有关。

(5)组织数学课外活动的能力。开展课外活动,对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意识,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施展学生的数学才能与创造力,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都是极为有益的,它也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数学课外活动的内容应该丰富多彩,可以结合数学课本的某些内容适当地加深拓宽,可以结合某些数学知识,介绍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可以结合有关内容,介绍数学史料和数学家的故事,可以结合教学要求,进行实际操作,开展社会调查,收集数据和统计资料,分析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与事实,也可以解答数学趣味题,做数学游戏,猜数学谜语,唱数学歌谣,走数学迷宫,举行数学文艺会等,形式可以是组织数学兴趣小组、开展数学竞赛、建立数学园地等,规模可以是个别的、小组的、班级的、年级的,也可以是全校性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指导地将学生组织起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6)教研与科研的能力。在教学领域中,教科书的体系、结构、内容、重点、难点,教学的目的、要求、过程、方法、手段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与兼顾个别,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以及教学质量评估等方面的问题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教师除了完成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外,还应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选择课题,积极地参加到校本教研、学科科研活动中去,最终能够写出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或教育科学研究报告,用以指导实践,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与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发挥作用。

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数学篇2

关键词:中学数学素质教育教学改革

一、数学教学改革必须重视素质教育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和素质教育呼声日高,教育界越来越重视数学教学的实践应用价值,然而,相对于其他学科,大部分学生总感觉数学知识是单调且枯燥无味的,再加上呆板的程式化讲解,导致一部分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给数学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形成恶性循环。教师需要深入研究导致这种状况的内外因素,采取必要对策找到学生认为数学枯燥的根本原因,探索能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数学是学生学习各学科的重要基础,数学知识在许多学科里有广泛应用,教师首先要树立整体教育观念,特别注重学科间的配合。数学是促进学好其他自然科学的一门基础科目,其重要性是有目共睹的,把数学教学与素质教育相结合,要为培养数学应用人才奠定基础,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突破应试教育的束缚,创设新型教学情境。教师要从思想深处提高学生的认识,没有数学基础知识其他诸多学科是无法深入学习的,教师要想方设法把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同学们在热情的探索和激励讨论中夯实基础知识,发现新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教学中注重数学概念的形象化教学,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尽可能从生产、生活实践中揭示数学知识的奥秘,强化知识传授过程中应用意识的强化,把数学知识的公式、概念与实践应用融合起来讲解,提高数学教学实效,促进素质教育发展。

二、实施情境化教学夯实数学基础知识

数学学科相对于其他自然科学,具有抽象特征,要使数学课堂教学更形象生动,必须实施情境化教学,应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制作形象生动的教学课件,让学生尽快进入课堂教学情境,通过动态的形象化演示,使原本枯燥的数学概念更形象化,有利于学生接受。为更好地实施情境化教学,数学教师要提高自身修养,提高组织课堂能力,有效调动学生情绪,在充分了解学生心理状况的基础上,尽可能创设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情绪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愉快的教学过程中接受数学基础知识。营造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实现成功教学的前提,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必然与教师的个人素质有一定关系,但更主要的是教师组织、协调、营造课堂气氛的能力。有的老师的课学生从来不感到厌烦,更不会觉得有压力,往往在轻松愉快的笑声中理解知识内涵。情境化教学要不断激发学生新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以优质的课堂教学形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数学教学的情境化必须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在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能力。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化数学内容入手,把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变得妙趣横生,提高学生注意力;为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教师可以从具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入手,通过各种鼓励性语言,点燃学生的探索热情,让浓厚的学习兴趣贯穿数学教学全过程。创设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情境,进一步强化应用意识,突出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通过有效的情境化教学提高全体同学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夯实数学基础知识。

三、数学教学改革要强化应用意识和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步伐加快,数学教学迎来新时代,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教学内容应生动形象,面对素质教育的发展,不断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与此同时,数学教师应多创设极具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情境,通过情境化教学及其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的实施,使学生明白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道理,生活中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在情境化数学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转变观念,把过去为教而学转变成现在的为用而学,传统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接受,课本上的数学概念和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得太少,教学过程不注重激发学生的应用意识,数学课堂对学生缺乏应有的吸引力。数学教学改革越来越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不断促进应用意识和数学价值的结合。数学是促进学生深入学习各学科的基础课程,强化数学应用意识。新课程教学改革使数学知识越来越趋向于趣味化和知识化相结合,数学作为一门重要基础课,其本质从传统应试教育中的精神导向转变为强化素质教育发展的目标,通过与生产、生活实践广泛联系与结合,强化数学基础知识的应用意识,不断提高运用数学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与其他学科相比,数学教材及教学内容的取舍正在由传统意义上的概念化教学向知识应用方向转变,数学教材内容中各章节的选定和结构越来越注重基础知识,突出应用价值,增加智力弹性,精选科学内容,始终强化素质教育这一根本原则。教师应进一步强化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采用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形象化教学,这有利于促进数学教学改革,强化素质教育,实现数学知识与能力的转化。

数学教学改革以强化素质教育和夯实基础知识教学为主,结合生产、生活实践,不断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在知识运用过程中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一定要突破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注意与实践应用相结合,重视对学生应用意识的启发引导,从强化应用意识和培养学习兴趣开始,根据数学知识传授特点,注重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王静.素质教育视角下高中数学教学的认识与实践[J].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2.

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数学篇3

关键词:组合数学;图论;计算机;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1-0115-02

abstract:Combinatoricsandgraphtheoryisakindofscienceaimingtostudysomediscreteobjectsandoneoftheprofessionalcoursesforcomputerscienceandtechnology.thispaperintegrateswithteachingpracticeinrecentyears,discussesonfouraspectsincludingconceptpresentation,teachingpattern,professionalfeatureandscientificresearch,intendstoprovetheteachingeffectforthecombinatoricsandgraphtheory,maximallystimulatesthestudents’interestinlearning,enhancesthestudents'initiativeandenthusiasmofstudying,promotesstudents’perception,andtrainsstudents’abilitiestosolvepracticalproblemsandtheacademicvision.

Keywords:Combinatorics,graphtheory,computer,teaching

1引言

随着计算机科学的日益发展,人们时常需要借助计算机来处理大规模的离散数据,由此组合数学与图论的重要性也日渐凸显。组合数学与图论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以组合数学理论和图论为导向,让学生掌握离散问题的理论证明和相关算法,训练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科学计算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离散问题的分析能力和算法设计能力,培养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的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后继专业课程的学习,影响着学生日后运用组合数学与图论的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由于离散数据是计算机所处理的主要对象,因此离散对象的处理就成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核心。当前,组合数学与图论是研究离散对象的最有力数学工具,在计算机科学中它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它提供了对很多问题都有效的一种简单而系统的建模方式。在计算机科学领域中,很多问题都可以转化为组合数学与图论问题,然后用组合数学与图论的基本理论与算法加以解决。

在现实的生产生活中,也有大量问题都可以运用组合数学与图论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组合数学与图论所建立起来的数学模型具有广泛的适用性,高校里面的很多专业,如通信科学、电网络分析、结构化学、经济学、社会学、遗传学等,都会运用到组合数学与图论的一些理论与方法。

在组合数学与图论课程教学方面,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人们做了大量的教学探索、改革与实践。王桂平等[1]通过程序设计竞赛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方法。孙培等[2]将教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用意识。刘瑞芳等[3]从一些教学的设计出发,探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殷志祥等[4]提出了课程立体化教材建设的思想,以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增强教师间的团队协助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研究兴趣,以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笔者通过分析该门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针对工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特点,提出一些教学改革措施。

2组合数学与图论课程的教学改革

在组合数学与图论课程教学过程中,笔者将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从概念引出、教学模式、专业特点和科学研究四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提高课程教学的效果.文中所涉及的一些概念和术语如无详细说明,可参见文献[5-7].

2.1运用故事和历史背景引出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组合数学与图论是数学的一个分支,源于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如Fibonacci序列小兔繁殖问题、欧拉36名军官问题、夫妻入座问题、Hanoi问题、幻方、鸽巢问题、七桥问题、着色问题、邮路问题等发展而来.另外,游戏的数学抽象往往涉及到一些著名的数学家。因此,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数学家的励志故事和其时代背景引出概念,同时探讨相关的理论知识。比如行遍性问题的教学,可以通过七桥问题、欧拉的故事和中国邮递员问题的故事一起来引出,既能让学生了解问题的起源、认识到数学家的思维方式,又能让学生了解到那一时代中国数学的发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采用“翻转课堂”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悟性

当前,由于大学课程学时数的不足,教学大都是用“灌输式”或“填鸭式”的方式,快速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缺乏主动思考。然而,计算机科学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专业知识更新换代非常快,因此,“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尤为重要。

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图书馆、网上资源对新知识自主学习。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探讨,对学生的疑惑进行答疑,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讲解,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样,两种教学模式的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悟性,培养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

2.3结合专业特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于组合数学与图论的数学理论知识丰富,需要一定的数学功底,通常在理论知识讲解上,容易讲解得复杂和宽泛。对于倾向于应用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组合数学与图论课程知识,不能停留在纯粹数学的思维方式上,还需建立起数学理论知识与后续课程的联系,也就是建立起组合数学与图论这一数学工具与计算机科学相关课程的联系。因此,在组合数学与图论课程的理论知识讲解上,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不宜深究理论知识证明,应该力求简单化,保证基本的理论知识结构,结合相应的算法加以阐释,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分析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2.4结合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学术视野

组合数学与图论知识可以应用到很多研究方向,比如组合优化、并行计算、容错计算、图论算法等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结合自己或他人的科学研究成果,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学术视野。比如,在图的连通度的教学中,可以展示网络的故障诊断性、网络的容错性、网络的拥塞等方面的论文,让学生意识到连通度知识的学习是可以用来解决计算机的一些实际问题,从而拓宽学生在这一理论知识方面的广度。对于有科研兴趣的学生,更容易切入到计算机科学的相关科学研究领域。

3结语

本文探讨了组合数学与图论课程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提出了四种不同的教学策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运用组合数学与图论知识解决计算机科学相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桂平,冯睿.计算机专业图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9(20):70-72.

[2]孙培,刘凯,曾俊杰,杨本朝.在图论课程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的教学改革初探[J].大学教育,2015(8):118-119.

[3]刘瑞芳,贾会才.组合数学课程的教学实践[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2012,24(1):75-77.

[4]殷志祥,张家秀,钱建发.组合数学课程教材立体化体系建设[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4):83-86.

[5]卢开澄,卢华明.组合数学(第三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数学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质;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199-02

一、何为数学教师的专业素质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一个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这就需要教师具备相应的专业素质。数学教师的专业素质包括:数学教师的情意素质、数学教师的知识素质、教师的能力素质

数学教师的专业素质的三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情意素质是前提,它可以促使教师去提高自己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知识素质是基础,在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能力素质和情意素质。能力素质是核心,同时,能力素质又给教师提高情意素质和知识素质提供保障。

1、数学教师的情意素质

数学教师的情意素质主要包含――教师的教育理念、职业形象、职业态度(对教育工作的态度、对学生的态度、对所教专业的态度)和心理素质。

数学教师的情意素质是数学教师的专业素质的前提,教师的职业态度是教师情意素质的核心。只有热爱教育事业,教师才会主动地去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只有热爱自己的专业,才会不断地进取,努力提高专业水平;只有热爱学生,才会关心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师在教育工程中表现出来的职业兴趣,是其中心兴趣的浓缩,这常常会引起学生相应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对所教学科的兴趣放在了一个教师的必要条件的首位的原因。

2、数学教师的知识素质

数学教师的知识素质包括数学专业知识,与该专业相关的知识,比如数学史、数学家的故事等关于数学文化方面的知识,物理学、文学以及教育理论知识。文理基础知识是提高教师基本文化素养所必需的,文理相通、文理相融的教师才会在教学中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才能培养出兼备人文与科学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其实数学离不开文学写作等方面的严格训练与修养,广博、宽厚的文化知识素养可以使教师的课堂语言生动、准确、通俗易懂而且不失其科学性,使得教学内容丰富有趣。进而实现数学课堂既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的目标。

3、教师的能力素质

数学教师的能力素质包括:获取新知识的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监控能力、信息采集和处理能力、交往与交流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和教育机智。

二、何为教学有效性

教学的有效性是在实现基本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追求更大的教学效率与教学效益。这种追求是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学.生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地把握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注重目标的全面性,提高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传统的教学把目标定位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上,视学生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向学生灌输知识。现代教学则把学生看成是能动的主体,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趋于全面性:既重视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也重视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的培养;既发展学生强健的体魄,又培养其高尚完善的人格;既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又努力发展其个性。

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方面的目标的有机结合。它不仅强调知识与技能的理解掌握,而且让学生在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过程中,经历知识与技能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数学学习的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2、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性

学习积极性的形成与学习动机的激发有着内在的联系。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形成学习积极性的内在因素,它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的过程。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如果从根本上缺乏认知内需,学习就无法发生;但是如果没有外在环境的刺激,学习内需也难以自发启动。尤其对于心理不成熟、自我学习意识和自控学习能力尚待发展的小学生来说,其学习动机更需要教师的激发和调动。

3、注重知识的结构性,提高学生自主建构的有效性

在知识迁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学生原有知识结构的概括。只有经过概括的知识结构,才能准确地辨别出新旧知识间本质上的差异或相似程度。也只有经过概括的知识结构,才具有稳定的、清晰的概念。数学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数学学习的规律是“接受一一建构”式的,是一个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接受已有数学知识的过程;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有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建构活动。由于学生处于身心发展阶段,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没有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此时教师的启发引导就尤为重要。因此,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寻找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指导与学生自主探究之间的平衡,把握好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干预度”,是数学教育面临的一个关键性课题。

4、营造教学的和谐性,提高师生友好互动的有效性

师生双方情感的沟通和协调、相互信任和合作关系的建立,都需要教师以自身积极情感来感染和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为营造教学的和谐性。

5、注重施教的适宜性,提高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性

尽管在同一个教室里接受着同一个教师授课,尽管本来有着相同的认知基础,但学生个体在智力水平、理解能力和学习特点上的差异决定了他们掌握新授知识程度的参差不齐。而教学有效性追求的应该是所有学生共同、全面的发展,而不是只有个别尖子生的出类拔萃。

三、教师专业素质与教学中有效性的联系

1、教师专业素质之情意素质是决定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必要前提

正因为数学教师具备了这样的情意素质,教师对学生心理发展感兴趣,对所教学科和教学方法探究感兴趣,而这些兴趣恰好教师的中心职业兴趣。这种兴趣,不仅驱使教师去接近和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心理发展和学习规律,自觉寻求更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而且能促使教师积极地钻研业务,认真的、满腔热情地从事教育工作。教师在教育工程中表现出来的职业兴趣,是其中心兴趣的浓缩,这常常会引起学生相应的学习兴趣。具备这样的专业素质数学教师可以与学生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事实证明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同时在教学活动中使数学教师也可以使自己自然而然的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因此,数学教师专业情意在数学教学中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营造数学学习环境、提高数学成绩、完善学生个性、塑造学生人格、优化情感品质、提高数学认知加工水平等方面有重要价值。

2、教师的专业素质之知识素质是决定教学有效性的必备条件

数学教师的知识素质是数学教师专业素质的基础。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学生可以原谅教师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们不学无术。教师的学识水平是以其知识结构为核心的知识水平及学术水平的综合反映。学识水平的高低直接体现着教师的影响力,制约着教育的效果。教师较高的知识水平是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根本保障。

如果一个数学教师,对所教数学内容不精通,即使其他方面的知识再丰富,他也很难成为一个出色的数学教师。因为他不可能向学生讲明白他自己还不十分明白的东西。反之,一个精通自己专业的数学教师,会逐步的不断的发展其他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这个数学教师通晓学科中各个知识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前后知识点的联系,以及对学科横向的知识的掌握和了解,包括教材中某个知识点、某个概念、某个公式的来龙去脉;它们产生的背景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模型;数学家在这些知识的发展中所作的贡献;有关数学家的轶事等。这必然将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是教学有效性成为必然。

同时实验证明精通所教的学科大大有利于教师课堂教学注意的分配。教师在课堂上既要眼观耳听,注意时间进度,维护课堂秩序,又要边讲、边写、边导;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巧妙地处理好个别学生的问题,及时处理偶发事件,排除内外干扰。善于分配注意力是对教师的一项职业要求。如果教师的注意力不能灵活分配,就会顾此失彼,这样,必然会影响教学效果,降低教学的有效性。精通所教学科的数学教师在讲解数学概念、定理的证明以及解题教学时,就已经形成了动力定型。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外界干扰很难中断教师的思路,教师有更多的精力考虑课堂教学的其他因素,这也就促使教学更加有效。

其次精通所教的学科有利于教师创设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师只有精通自己的学科,才能知道教学内容中,相应的知识点的实际意义,因而,能更好的把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思考和热情的教学情景。

布鲁纳认为,使学生对一个学科有兴趣的最好的办法,是使这个学科值得学,也就是使获得的知识能在超越原来学习情景的思维中运用。因此,教师结合实际问题,创设教学情景,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学生对数学有兴趣了,教学效果必定大幅提升。

3、教师专业素质之能力素质是教师顺利完成教育、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料表明:教学效果同教师的智力并无显著的相关。这是指智力超过某一关键水平以后,它不再起显著作用。同样,教师的知识水平超过了某种适当水平以后,教师的知识水平同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无显著相关。许多研究表明:教师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诊断学生学习困难的能力、思维的条理性及合理性与教学效果有较高的相关。研究表明,学生的知识学习同教师表达的清晰度有显著的相关,教师讲解含糊其辞、模棱两可、平铺直叙、贫乏淡漠则与学生的学习有负相关。教育实践启示我们,教师专业,除了必备的专业知识外,更需要的是教师特殊的教育能力。

因此,每位数学教师都要充分认识到:不断提升自我的专业素质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证。每一个学生是有着巨大发展潜能和个别差异的个体,他们都有取得发展、赢得提升的机会和权力。每一个教师在学习和生活上应该关爱每一个学生,努力积极的提升自身素质,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参考文献:

[1]方春英;;高校教师专业素质结构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02)

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数学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科学理念;想象;能力;数学素养

一、随心所欲的联系——培育想象的稳定动机

1.兴趣现象联系———发现数学。对于源发于小学生好奇心的各种兴趣现象,教师指导学生运用科学教材中类似的现象或内容,引导他们去发现数学。如在教学“青蛙吃虫子”时,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喜欢玩水的现象,引进“小胚胎的故事”科学教材的内容,让他们在消解“我是怎么来的”生命起源的疑惑中,去积极主动地学习小学数学中的加减法。例如先让小学生在对胚胎成长形状变化的兴趣中,去计算胚胎成长的时间天数,积极地训练和总结加减法及其规则。进而再结合小学生感兴趣的青蛙及其吃虫子的生存现象,特别是在小学生对清除各种害虫的善意成长中,去继续开展学习和计算训练。由于教学的目标性和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教师对相关内容的引入要具有针对性,启发小学生把数学学习、生活与其他学科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切实培养他们的数学意识和数学兴趣。2.疑难现象探索——思考数学。由于数学和生活中现象所蕴含知识的难度,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遇到各种疑难问题在所难免。尤其在小学生面对数学知识和各种数学现象,或无法理解或难以掌握和运用的情况下,引进关联性科学学科内容,对他们具有思路启发和方法引导作用。如在教学“淘气的猴子”时,小学生一开始对“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意义难以理解。教师适当引入“空气有质量吗”的科学内容,让小学生在测量空气质量的实验中,把“空气”与“0”对比,去逐渐了解和掌握“0”的实数意义和作用,进而逐渐去习得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笔算方法,在提高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基础上,引导小学生产生更多的思考。随着小学生年级的升高,数学知识的量和难度也在增加,引进和运用多种学科知识是启发他们发散思维的科学做法之一,让小学生在拓宽知识面的基础上,去获得更多理解和突破疑难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助力他们主动学习和积极思考。

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数学篇6

一、数学教师要具有作为教师所必备的教育信念

任何学科的教师都应对教育、学生以及学习等有一个基本的看法或信念。“从宏观的角度来说,教师的教育信念包括教育观、学生观和教育活动观,从微观的角度来说,主要有关于学习者和学习的信念、关于教学的信念、关于学会教学的信念和关于自我和教学作用的信念等”。教师的教育信念不仅影响其教学、教育行为,而且对教师自己的学习和成长也有重大影响。所以,作为数学教师专业发展要求的一个重要内容,数学教育的信念必不可少。这是教师研究学生能力的基础。

二、数学教师要具有较强的数学科学素质

数学是一门科学。数学教师具有数学科学素质这是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数学科学素质是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素质要求中最为核心的素质,它包括具有系统的数学知识、较强的数学技能和能力。数学教师是通过传授数学知识,把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体的知识结构来完成教学任务的,所以没有一定的数学科学修养,要完成教学任务是不可能的,要取得数学教育研究成果就更谈不上了。因此,作为数学教师,既要掌握高等数学的基础知识,也要熟练掌握初等数学的知识;既要掌握与教材相关的数学史料,也要了解现代数学发展的趋势,要扬长避短并尽可能完善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

三、数学教师要具有相应的数学人文素质

数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文化,而且是文化中的精华。数学不仅具有科学的特性,同时也具有明显的人文属性。数学宏扬科学精神的一面是毋庸置疑的,但揭示其中的人文意义,则往往被忽视。究其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是数学观对数学人文价值的遮蔽;第二,是狭隘的功利主义教育观对数学人文价值的淡忘;第三,是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倾向对数学人文价值的抛弃;第四,是数学教师自身的素质不能与现代教育的发展相适应。其实,数学是一种理性精神,它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数学教师所具有的数学人文素质,主要是指数学教师所形成的数学观念、数学气质和数学文化修养。数学文化是以数学科学为核心,以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技术、理论等所辐射的相关文化领域为有机组成部分的,一个具有强大功能的动态系统。数学文化是建立在对数学科学的深刻理解和升华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理性精神。数学的人文修养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师德、健康的心理和完善的人格。这也是提高数学教师自我调适能力的需要。

四、数学教师要具有数学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及相关知识

数学教师不仅要有数学知识修养,而且也要有数学教育科学的知识,在掌握一般教育学、心理学等基本原理的同时,掌握数学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同时,还要具有与数学相关的科学文化知识。作为数学教师,不能只懂得数学知识或数学教育知识,还需要有广博的知识,要懂得与数学教育密切相关的各门学科的知识。因为各门学科知识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关联的,数学教师要努力做到既有数学专业特长,又能广泛涉猎如物理、化学、生物等相邻学科的知识,还要懂一点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甚至学点艺术就更好,更有利于丰富想象力、触类旁通或激发创新精神,对薄弱学科也要略知一、二。这也是现代教育对教师德育能力要求的一方面。

五、数学教师要具有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功

要当好数学教师,必须练就扎实的数学教育教学的基本功,其中包括组织数学教学的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和开展数学教育研究的能力等等。关于组织教学的能力,首先是对数学教育对象的调节、控制和改造的能力;然后是对教学过程的调节、控制和改造的能力。此外,还要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其中包括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能根据数学专业的特点,在具备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还要会应用严谨的数学语言,并掌握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的技术。这基本功的提升可以反应一个教师学习能力与信息处理能力的强弱。

六、数学教师还要具有自我专业发展的需要和意识

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数学篇7

一、更新观念,转变角色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革命,要求教师“为素质而教”。在教学过程中应摆正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正确关系,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完成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到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一角色转变。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观念下,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而应是综合的。作为课堂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以及学生在探究性课题上的合作者,教师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让其获得情感体验、知识积累以及自我探究的内在需求,重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借助正确的数学论证手段,教导学生重点理解数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最终形成思维上的具体。

当前的科学研究呈现多学科交叉的新特点。作为基础学科,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将“研究性学习”列入了课程计划,并充实了向量、概率统计、微积分等初步知识。在新课程内容框架下,绝大多数教师由于知识的综合性与前瞻性不足,难以独自很好地完成对学生课题的所有指导工作,要求教师之间必须建立起协作的工作思想。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他相关学科,从习惯于孤芳自赏到学会欣赏其他教师的工作和能力,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教师一起取长补短。在实践中既拓宽了数学教师自身的知识面,更能使教学贴近实际。

二、终身学习,提升素养

高中基础学科新课程改革适应形势、面向未来,服务于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纵观数学新教材,重点增加了学生对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以及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数学意识培养,其中的观点阐述、体例论证、内容衔接均比以前有了显著改进。值得注意的是,与新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中所提供的“唯一”或“标准”答案少了,可照搬照抄的东西少了,标准新了,要求高了,与实际结合更加密切了。如此一来,数学教师难以再靠吃老本来维持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强了,课堂呈现出开放的动态型。在新形势下,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将终身学习内化为自学行为,时刻保持研究的态度,力求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现代化信息素质的教育工作者。

为了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体系,教师应加强知识量的积累,并逐步实现质的飞跃。作为高中数学教材的实施者,在吃透大纲,精研教材的前提下,要重新考虑新旧知识的纵向延伸与横向联系,瞄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不同点与新知识的生长点;要努力学习数学的新理论、新知识,把握数学领域发展的前沿动态;有意识地拓宽相关学科的知识,实现多学科的沟通与融合。此外,在备课上多下功夫,创设问题情景,重视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尊重个性差异,对学生的可能问题或突发情况有备而来,避免在教学中出现随意性、片面性和主观性。最终实现由单一数学专业知识结构向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在内的高度统一复合型知识结构转化;由封闭型结构向开放型结构转化;由对知识的被动接纳型结构向主动创造型结构转化。通过对新知识的主动选择与吸收,改造和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

三、激发兴趣,改进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中,智力因素的开发并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学生的学习目的、兴趣、意志、态度、习惯等非智力因素是推进教学进程与实现教学效果的动力系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着发动、维持、调节的作用。在改进高中数学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吸收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充分把握数学教学的特点与艺术性,进一步发挥非智力因素的潜在影响。在授课中重视数学思想和数学背景知识的讲授,结合介绍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和史料,让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体会数学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作用;善于对比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引发认识冲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引导学生寻找当前问题与自己已有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强化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最后还应通过比较、分类、类比、归纳演绎和分析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向学生展示知识的来龙去脉,使之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四、借助科技,丰富手段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基础学科,教学内容形象化是实现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新课程改革是应时代之需而提出来的,重视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积极开发和制作相应的教学辅助软件和直观性教具,有利于其有效实施。投影仪、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为教学现代化创造了良好的硬件条件,它改变了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把抽象知识的转达化为形象的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增强记忆。过去认为生涩难懂的数学知识,通过计算机的模拟演示,变得直观、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熟悉知识的形成过程。此外,与教材相配套的挂图、图片、模型、幻灯片也增加了视觉信息传递效果。internet的发展使数学网络教学成为可能,应运而生的数学电子教科书等网络教学资源也为数学教学工作的开展与交流带来了方便,有利于学生丰富知识,完成探究性学习任务。

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数学篇8

小学科学教学离不开数学知识,如何用好用活数学知识,对自然科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有很重要的作用。数学作为科学的工具主要有两个功能:一是把科学理论抽象成“公式”,另一个是对自然现象进行定量的描述与测量。在小学阶段,数学在科学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二功能,即计算、测量、制表作图以及用数学语言来描述、解释图表。如果只是对科学中观察的现象和测量的数据进行大致的了解,不但不会实现科学课探究的目的,同时也有悖于科学的学习态度。因此,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科学探究中可以使科学探究更加严谨、准确。

从现在的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和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我们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许多联系。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中不难看出,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和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很多知识互相关联。但在学校课程中,因为“科学”和“数学”分列为两个学科,分科教学,“各自为政”,学科间知识的呈现顺序不一致,缺乏纵向的、统筹的安排。

小学科学和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很多新知识都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知识间相互联系,从而形成了知识的整体性和连续性。笔者就此进行了两门学科相关内容的重组尝试,力图形成学科间学习内容的优势互补,更好地为科学和数学教学服务。

一、注重知识的整体联系

知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延伸,更是在新水平上对前阶段进行改进而形成的新知识体系。如果学生获得的知识繁杂无序、无系统性,也就不能使学生获得连续的知识,这样就会制约学生能力和智力的发展。因此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着力研究科学和数学间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网络体系,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引领学生形成连续性、系统性的知识。

1.联系旧知,创造新知

科学和数学学科之间的知识是有机联系的,具有严密性、系统性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将一些问题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分析、比较,再进行讨论,并处理加工形成自己的看法、结论,这个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创造“新知”、发现“规律”的过程,也是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过程。

例如,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第五课“做框架”。

本课的科学概念是: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其实学生早在四年级的数学课上就已经学习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四边形易变形”这一知识点,如果教师没有基于学生的认知起点,在导入新课后按照教材编排的活动,组织学生扎一个三角形框架和一个长方形框架,那么学生只沉浸在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中,兴奋点仅集中在操作上,而他们的思维没有在原有的基础上得以提升,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率会大打折扣。

因此,在本课设计中,我们联系学生已有的数学基础知识,把以制作、体验为主的活动改为以探究为主的活动。先组织学生观看生活中的三角形:从古埃及的金字塔到现代的宏伟建筑物,从大型的桥梁到轻巧的晾衣架,勾起学生对“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特性的回忆……随后抛出问题:“你能通过这些材料来证明三角形确实比其他图形稳定吗?”学生立即想到了“做框架”;接着分组让学生用小棒围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这时他们的操作是带有目的的。推、拉之后再引导学生观察全班已围好的三角形,大小、形状都相同,是唯一的;而围好的四边形大小、形状都各不相同,不是唯一的;通过对比、分析,从数学角度再次证明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实践证明,通过上述知识的重新整理、组合和比较,不仅有利于学生整体观念的建立,有利于基础知识的落实,而且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基础条件。

2.调整进度,形成整体

新课程倡导:教学中应突破一些传统的东西,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既重视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又注重学科间知识点的结合和应用,突破学科中心,突破固有的模式,以学生素质发展为目标。但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知识的内在联系,常常采用较为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这样,虽然便于教师日常教学,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整体把握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无法形成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此以往,他们只能被动地学习,缺乏基本的实践能力。因此,我们要根据知识的特点,对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适度调整,便于科学和数学间关联知识的迁移。

科学课中,教师通过改变橡皮泥的形状,让学生思考橡皮泥的重量有没有发生变化,再通过把橡皮泥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水的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从而得出: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但此时的学生还没有形成正确的、清晰的、完整的“体积”概念,对体积(容积)单位毫升也非常陌生。为了推动学生对知识的完整把握,在教学本课之前,应该先把数学第三单元“认识体积和体积单位”这一内容前移,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物体的体积,体积和容积之间的关系,这样可以让学生透彻地理解概念,沟通科学和数学之间的横向联系,从而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这样调整,既沟通了学科内容之间的横向联系,又使学生知道知识是如何产生的,明白其发生过程,懂得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学生掌握的科学知识和数学知识就不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能够体验和理解知识的真实来源和意义。

二、加强资源的延伸拓展

《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提出:“科学不应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应融入各学科组成的大知识之中,要关注科学与其他学科的综合,要让学生善于学科学,爱科学和用科学。”这意味着科学与其他学科之间要相互开放、相互延伸、彼此关联。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触须”向外延伸,从其他学科中汲取营养,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1.有效合作,沟通联系

对于学科之间的整合,单凭一位学科教师独立来完成,是不可能的。所以需要各学科教师进行合作交流,以最直接的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广泛的综合性教学资源。要实现小学科学课程与数学课程的良好整合需要科学教师和数学教师进行密切的交流和联系,通过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三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一课,因为平均数的意义非常抽象,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教师在课堂中必须让学生置身于一个生活化的情境,在感知用总体和个体不公平的情况下,用代表这一组数据整体水平的一个数据来衡量。而五年级科学下册“我们的小缆车”中,在研究“小车的运动与拉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的实验过程中,用一次实验就得出“拉力越大,小车的运动就越快”的结论,难以让人信服,所以需要通过多次实验,求这几次实验的平均时间来得出结论,才更科学,更有说服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明白平均时间的意义,还能得出科学的结论,有利于养成科学的探究精神。

这是一节科学与数学有机整合的课例,我是这样设计的:

教师谈话:小车在受到拉力时会运动起来,那么小车运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系呢?我们不妨预测一下。(学生预测)

教师小结:同学们提出的这些条件都可能影响小车运动的快慢,但是这些因素我们不可能都研究,我们要选择一下。

(针对学生提出的预测,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小车运动的快慢与所受到的拉力有关系”。)

探究思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设计让小车爬上斜面或桥的模型,把挂的钩码当成小车的拉力,改变小车所挂钩码的数量,可以改变小车受到的拉力。

学生在做了第一次实验后,汇报结果。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每个小组的结果都不一样,我们用哪个结果来记录更合适呢?”通过讨论,学生在对本组和其他组结果难以取舍的情况下,一致同意用他们的平均数来表示更合适。

这样的整合不仅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更重要的是不同学科得以联通、整合,使学生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2.课外延伸,联系生活

小学科学、数学教学中应结合教材内容,根据教学需要,选取一些能与书本知识发生联系的生活内容作为基本素材,引领学生带着问题去了解周围的事物,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进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例如,六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一天的生活用水”的教学,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课前的“水资源状况”调查,课堂上观看关于水的公益广告和图片,两种刷牙方式用水量的对比,了解水资源信息,让学生的心灵产生震撼,从而呼吁人们珍惜水资源,保护水资源,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水意识,渗透了环保教育。之后,我们可以结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科书第74页“节约用水”这一内容,布置有关节约用水的实践项目:测量一个滴水的水龙头单位时间的滴水量,如果学校教学楼里每个水龙头都按这个滴水速度滴水,计算一下学校一年要浪费多少水?

下面是一位学生的调查结果:

学校教学楼共有30个水龙头,如果这些水龙头都按这个速度滴水,一年就要白白浪费210立方米的水。计算一下学校每年要多支付多少水费?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测量、收集和整理数据,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数学知识,还更充分地认识到科学课中提倡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们打破学科界限,提倡科学与数学学科知识的沟通和融合,但还要把握一点:无论是哪一方面的“融合”,都不应放弃本学科应有的本质属性。我们除了关注这两门学科之间的资源融合外,更应注重思想方法的渗透。课程整合教学的根本目标不是将数学作为一种单一的工具,而是希望把数学完美地融合到科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去,从而有效改善科学学习环境,提高科学探究效率,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郝京华.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刘谦,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张永春.数学课程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数学篇9

一、新旧教材几何内容知识侧重点的比较

教科书是知识的载体,伴随着新课标到来,初中数学教科书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其中初中数学教科书中几何内容的改变尤为突出。初中的几何知识主要包括平面几何和初步的立体几何认识两大部分。在老的初中数学教科书中,平面几何作为一个整体然后分片章进行编写,大体分类是根据点、线、面、图形来学习的,其中图形包括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以及多变形的初步认识。而课程改革后的初中数学教科书中的几何内容在点、线、面部分的讲解明显减少,而在多边形的认识上略有增加。在旧的数学教科书中,对图形的定理以及性质部分的讲解比较多,注重公式和定理的计算和演算过程,而课程改革后的初中数学教科书中几何内容更注重图形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例如,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在旧的初中数学教科书中,对这个定理有着较为详细的推算过程,但是在课程改革后的教科书中并没有推算过程,而是直接给出了公式和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旧的初中数学教科书很注重几何内容循序渐进的逻辑关系,而在课程改革后的教科书中更注重图形的认识和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总而言之,新旧教材几何内容的侧重点不同,老的侧重于公式和定理的推演和计算过程,课程改革后的教科书侧重于公式和定理的实践和应用。

二、新旧教材几何内容难度的比较

由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到来,初中数学教科书的几何内容有了较大幅度的改动,知识的侧重点不同,难度也不相同。在旧的数学教科书中由于对几何知识的内容分解的较为详细,因此对于公式定理运用方面的知识理解起来难度较低,但在课程改革后的数学教科书中,由于基础知识的讲解不是特别详细,因此图形和空间的运用难度比较大。在旧的初中数学教科书中在公式定理的计算上难度较大,而在课程改革后的数学教科书中,公式的计算变得较为简单,大部分的公式更注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而不是数学上的推演。虽然,新课标下的教科书在原来的教科书基础内容上有所删减,但并没有降低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难度,这是由于简略了基本知识,而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去理解较有难度的知识。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多媒体教学的出现,课程改革后的教科书在图形的认识上比原来更为生动、形象,进而提高了学生把所学到的几何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新旧教材几何内容改变的优劣比较

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数学篇10

一、以广阔的基础信息知识为载体的基础知识储备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结构的一门学科,而现实世界是遵循辩证唯物主义的客观规律运动发展变化的,这就必然使数学内容充满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因素。而一个对自然辩证法和唯物辩证法有所了解的数学老师,可以教会学生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来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比如可以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正与负,数与形,静与动,常量与变量,分解与综合等矛盾的分析,让学生很自然的接受辩证思维的训练,促使他们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科学世界观的培养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必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这就对教师具备广泛的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而缺乏这一基础知识的教师,哪怕将教材吃得再透,也只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最终只教好了学生对知识的要求,而没有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二、以崇高的责任心,事业心为主导思想的职业思想储备

教师的职业思想储备最有实效的内容是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积极性,积极地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反思。课堂教学更是以积极的真情实意、真才实学、真知灼见去感化学生。教师应积极地致力于学生综合实力的提高,努力完成传授科学知识,培养专业能力,训练科学思维,展示学习策略四大任务,同时,积极地挖掘课程中的德育因素和美学因素,充分发挥知识本身的魅力。比如在讲二项式定理所提到的杨辉三角时,讲极限思想时所提到的刘徽的割圆术时,以及其他中国古代人民杰出的智慧结晶时,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培养学生顽强刻苦的意志品质,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在讲集合、充要条件等知识点时,引导学生欣赏数学语言的准确清晰美;在不等式的证明和计算中体会节奏简洁美,还有几何图形和数式结构的相似美、对称美等。

三、以精深的数学专业知识为主体的核心知识储备

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学。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把系统的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数学教师在数学学科方面要有较深厚的学术造诣,要熟悉和了解数学学科的发展史,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及相近学科的相关理论和发展的趋势。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及时地扩展、更新所需要的专业知识结构。另外,现代教育科学研究表明教师的专业知识应该具有理论性、系统性和基础性三大主要特性:第一,数学教师所传授的数学知识其主要功能就是作用于受教育的对象上,而不是直接用于改造自然和社会,所以教师的这种数学专业知识理论性特别强,对于与实际结合的知识点涉及不多,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加以弥补,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第二,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函数、数列、立体几何、解析几何、概率、向量、简易逻辑等几大知识体系,这些专业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全面性;第三,初中一般要求数学教师将数学知识的基础部分教给学生,学生对数学基本知识的掌握,对数学基本知识的运用能力,也成为历届高考考察的重点。

四、以学习方法指导,心理素质培养为基本体系的辅助知识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