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管理科学与工程就业前景十篇管理科学与工程就业前景十篇

管理科学与工程就业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26:49

管理科学与工程就业前景篇1

(一)旅游管理本科生行业就业意愿分析

旅游管理毕业生在旅游行业内的就业情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行业就业率较低和行业内部流向不平衡[7]。通过对旅游相关行业就业选择的调查,发现约32%的被调查者倾向于酒店行业,其次是旅游行政部门及非旅游直接相关行业,旅行社、旅游教育部门、旅游规划与研究方面因为行业认知度低或门槛太高,意愿率较低。景区景点和会展公司的意愿率虽然稍高于旅行社,但总体而言,其对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吸引力非常弱(图1)。在选择景区景点作为就业意向的学生中,其中女同学(25%)高于男性(8.11%),农村学生(22.58%)高于城镇学生(13.95%),非独生子女(24.67%)高于独生子女家庭(3.57%)。可见,对于家境较为优越的同学来说,景区就业倾向性更小。在有限的旅游管理专业行业就业范围内,景区就业意愿更低,这更加剧了当前景区人才缺乏与学生就业困难的矛盾局面。

(二)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景区就业意愿分析

假设本科毕业生愿意在景区就业,对其就业景区的区域、类型、级别、所有制等进行意愿调查(表1),发现:从景区所在区域来看,60%以上的同学首选华东地区的景区;其次是华南景区,约占20%左右;东北、西南、中部地区很少,而西北地区景区就业意愿率则为零。可见,从景区区域意愿来看,学生主要考虑的是经济和距离因素,意愿选择趋向于离家乡较近或经济发达地区,偏远地区的旅游景区不受学生的欢迎。若针对其他地区院校学生调查,区域选择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但经济和距离作为学生景区区域意愿的主要考虑因素,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由此产生的就业扎堆现象将会增加景区就业压力,加剧同学之间或同区域同行业同学的竞争。从景区类型来看,40%以上的同学首选旅游度假区,其次是自然旅游景区和主题公园。旅游度假区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格调优雅,是同学们比较青睐的景区类型。历史人文景区的意愿就业率最低,说明同学更注重其工作的自然环境,而忽视了景区的文化氛围。文化是景区发展的灵魂,也是留住游人和工作人员的重要吸引力,学生的文化忽视可能是导致景区从业人员的高流失率原因之一。从景区级别来看,级别越高的旅游景区越能吸引学生前往。80%以上的同学首选5a级景区,因为景区级别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景区设施与管理的完备与否,也即关系着其工作环境。此外,新开发景区对少数同学也有一定的吸引力,主要是大学本科生前往新开发景区,往往成为新开发景区的拓荒者,潜力的发挥与职位晋升具有很大的空间。从景区所有制来看,约50%的同学选择国有企业,其次是外企和集体控股,而私人控股和民营企业选择则很少。景区所有制影响同学们就业后的工资、奖金等各方面的福利待遇,在中国现有国情下,这关系着毕业生工作的长远性及稳定性。总体来看,本科生最倾向的景区所在区域、类型、级别及所有制中,女同学均高于男同学,城镇学生均高于农村学生,独生子女均高于非独生子女。可见,学生的家庭成长环境对其择业倾向具有较大的影响。

(三)三大旅游行业就业意愿比较分析

由于旅游教育部门、行政部门及研究院所,对于本科生来说门槛较高,且需求量小。因此,酒店、旅行社和景区是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从事与旅游直接相关的三大行业。对景区、旅行社、酒店三种就业方向优劣势进行调查比较,进而找出景区就业的吸引力所在和不足之处(见图2)。从调查结果来看,绝大部分同学认为景区就业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工作时间和场所较为规范,对于女同学来说,这一点尤其被看重。同时,近一半的同学认为景区与旅行社相比,工作环境相对稳定;与酒店相比,社会印象相对较好;与旅游行政部门相比,进入门槛相对较低。旅行社就业最大的优势在于工作游玩两不误,其次是上班时间较规律和所在地的区位优势。上班时间的规律性主要体现在旅行社内各部门的工作人员,导游的工作时间规律性相对会弱一些,但总体来说,要优于酒店的中班、夜班。酒店就业的最大优势在于市场需求大,发展前景好,因为酒店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需要大量的从业人员;其次是酒店部门体系完善、工种多,星级酒店档次高,优秀的管理团队等。从景区、旅行社和酒店的就业优势比较来看,景区通过努力,完全可以具备旅行社和酒店的优势;从对景区就业前景态度来看,约30%左右的同学对景区就业持乐观态度,50%的同学表示一般。但是,未来多种优势的兼具和同学的乐观态度并没有完全支配被调查同学的首选就业意向,只有19%的同学毕业后首选旅游景区,64%的同学毕业后有可能选择酒店行业开始职业生涯,17%的同学选择旅行社。实质上,这仍然反映出同学们对景区就业信心不足和前景渺茫的心态。

二、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景区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宏观因素

1.本行业就业忠诚度

世界旅游组织预测,中国将提前到2015年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8]。强大的旅游业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在我国旅游业迅猛发展和旅游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旅游管理本科生对旅游业的认可度却不断走低[9],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旅游局等六部委联合《关于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就业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15年,我国旅游就业规模应增加到1亿人左右,形成就业与产业协调发展的机制[10]。但是,由于学生行业忠诚度的低弱,面对如此巨大的行业需求,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却出现严重的“有业不就”现象。据统计,毕业生在行业内就业的人数一般在10%—20%之间,两年后依然留在旅游企业工作的不到20%[11]。旅游管理学生“非本行业就业”、“学非所用”的就业倾向[12],大大减少了其本行业就业的数量,旅游景区作为其中的主要旅游行业更是受到了巨大影响。

2.传统的景区管理体制

中国风景名胜区自1982年开始成立以来,其管理体制一直为政府机构型、准政府机构型、协调办事机构型等,归辖政府或管委会统一管理,从中国的“单位制”来划分,基本划归为事业单位,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想进入景区单位非常困难。虽然20世纪90年代以后,许多景区走上企业化道路,如股份公司、整体租赁等,但大多仍然是政府监管,管委会和管理公司多是两块牌子、一班人马,景区录用、聘用的人员很少,且进入景区管委会仍需要考编等。旅游管理专业同学也形成了一种“景区就业难”的思维定式,忽视了景区就业的可能性。虽然当前许多新增的经济开发型景区,如主题公园、旅游度假区、生态园等,以及整体租赁经营景区需要大量的人员,进入门槛也相对较低,可是由于中国景区总体管理水平的局限性,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对此尚未产生强烈的意愿。

3.景区人才需求特点

旅游景区管理与一般的商业企业管理在许多方面具有共性,如财务、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组织结构等,所以人员招聘对专业限制相对较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面临着许多其他专业学生的同等竞争。同时,旅游景区企业对人才的选用多基于专业性、工作经验、语言能力以及个人素养等方面的考虑。在工作经验方面,考虑到有工作经验的员工上手比较快,可以节省人力资源培训的时间、精力和费用,景区迫切需要有丰富旅游管理或从业经验的高素质人才,这成为很多应届毕业生就业受阻的重要原因。许多同学在大学期间从未接触景区类相关工作,以至于初次求职或跳槽时也不敢涉足景区行业。此外,总体上,中国景区管理国际化水平相对较低,尤其是新开发的众多景区,其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往往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尚不足以产生强大的吸引力。而许多属事业单位的传统景区人员需求,由于名额、编制及求职条件等限制,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进入又非常困难。

(二)微观因素

1.课程设置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所学习的课程内容较为宽泛,涉及公共基础知识、旅游行业基础知识、基本管理技能以及其他的必修类课程,实际操作过程中的相应指导课程少之又少。《旅游景区管理》课程在很多学校,尤其是二本、三本及中职类学校仍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新的学习与研究领域,学生们在学校接触景区管理的相关课程少,就业时自然忽视了此类行业。

2.实习基地选择

出于管理和安全需要,许多高校旅游专业或旅游院校的实习基地均选择酒店。酒店实习一方面可以容纳大量的学生,另一方面岗位管理相对规范、岗位职责明确、服务程序统一、上班场所比较固定。而景区相对而言,若作为实习基地,所需学生相对较少,且可能会涉及景区企业内外部的各种关系,工作岗位人员需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尤其是对外业务岗位,以方便工作的长久开展和企业的良好运行。因此,为了便于管理,大多数相关院校都将实习基地确定为酒店,而不是景区,集中把学生送往一些固定的酒店合作单位。进一步地,酒店长达半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实习,很大程度上引导着学生的就业倾向。许多毕业生误认为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行业内就业就是酒店,若不从业酒店,即选择行业外就业。

3.学生个人因素

学生个人因素一方面包括学生个人的性格及成长环境,另一方面包括学生个人及家庭的择业观念。总体上,学生个人性格偏内向,独生子女或家庭条件相对较为优越,对一般的企业型景区择业意向较低。另外,受传统择业观影响,大多数学生及家庭仍然考虑工作的区域性、稳定性及福利待遇。除了有事业编制的景区比较受欢迎外,其他很多景区或位于落后边远地区,或缺乏高水平的管理,或属于一般企业聘用制,而且多数招聘岗位都是一线职员,待遇不高,福利得不到保障,个人能力得不到提升,因此对此类景区的就业前景仍感到非常迷茫。

三、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景区就业对策

(一)从学校角度

1.强化专业细分

过于宽泛的培养目标是导致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景区就业意向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大多数院校几乎都是在旅游管理专业的设置下,同时培养着兼具旅行社、酒店、景区和职能部门管理等为一体的专业综合性人才,而实际上这些不同的培养方向在知识结构和基本技能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旅游本科教育不可能培养出大规模的旅游全才,必须对旅游管理专业进行细分,细化培养目标。专业细分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从行业层面细分,即划分为旅行社管理、酒店管理、旅游景区管理等方向。近年来,酒店管理正从旅游管理专业中被细分出来,在教学、实习等方面成果突出。旅游景区管理的教学可以借鉴其有效的经验,围绕旅游景区这一具体行业的要求来确定培养目标。二是从行业补缺角度细分,即针对当前旅游景区行业紧缺的一些高级人才,设置相应的方向。这样在为旅游景区提供高素质人才的同时,为毕业生景区就业提供了必备的技能和素质。

2.重置课程体系

就旅游景区而言,教学目标应多涉及具体的景区开发与管理艺术、理念及流程,教学案例应广泛涵盖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景区,教学内容应包括景区的开发、经营与管理的各个层面,具体课程可细分为《旅游景区管理概论》、《旅游景区景点开发与经营》、《旅游景区服务管理》、《旅游景区概览》、《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等。同时,编制《旅游景区实习手册》,加强旅游景区管理的实践教学课程,将课堂教学与思考、实践观摩与操作结合起来。此外,还应与时俱进,实时关注中国景区发展的相关动态,提高同学们主动了解景区、思考景区的意识与兴趣。重置的课程体系与专业细化相结合是最优组合,这样才能加强同学们对景区就业的意识,真正有利于拓宽就业渠道。

3.加大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最好方式,有利于实现人才供需市场的平衡。学校与景区间的校企合作应受到重视,具体措施可细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聘请在旅游景区有任职经历的老师参与教学,以实际工作经验为案例更好地教授专业知识;二是以景区为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一个景区实践教学的良好平台;三是合作开设景区管理特色班,实行小班制教学,根据具体景区需要定向培养人才,并定期聘请该景区管理人员授课。以上措施在加大同学们对景区了解的同时,也提供了学生与景区管理人员联系的桥梁。此外,依靠校企合作关系,向旅游景区输送实习生同样具有可行性,校企双方在此过程中可适度关注实习生,稳固其在景区就业的意向,这也为本科生的就业开辟新的道路。

4.重视择业观教育

旅游景区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行业就业不仅是酒店、旅行社及旅游教育、行政部门等,景区也是其重要的择业方向之一,这需要院校领导、授课老师、辅导员及所开设课程的全面引导。首先,作为学校、教师和辅导员,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入学起,即要通过教学、班会、宣传等活动,加强旅游管理本科学生的专业思想,将专业教育与职业引导相结合,强调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本行业就业的广泛性和空间性。其次,实践教学对学生的就业有着直接导向作用。对于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学生,理论上开设的专业方向教学课程一定要与实践紧密结合,尤其是酒店方向、旅行社方向和景区管理方向。这些方向急需大量的旅游管理人才,也是学生最直接的本专业就业行业。学校不应为了管理方便,把学生全都送往酒店实习,给学生造成专业就业只能是酒店的错觉。最后,应切实加强景区相关内容的第二课堂素质拓展活动,对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这些活动包括景区职业技能培训、模拟训练、讲演比赛、服务大赛、读书讨论会、创新大赛、毕业论文等,活动能够践行专业,让学生在校园里就感受到浓浓的专业氛围,并得到实景训练,达到全面热爱、了解专业和去向的目标,从而形成正确的行业择业观。

(二)从学生角度

学生始终是就业大潮中的主体,合理地选择职业发展道路依赖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大学生在选择职业和岗位时应把理想与实际、技能与兴趣结合起来。首先,要从主观上增强对旅游业的认同,改变对景区就业不是很乐观的态度。旅游景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对客户服务中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如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人际交流沟通技巧等。目前,我国旅游景区的管理者大部分是大专、中专文化程度,急需一大批高素质的旅游管理者,弥补这一领域的人才缺口。其次,应转变择业观念,培养对本专业的热爱,景区就业是表现对旅游这一行业热爱的理想选择之一。从学生角度加强景区就业意愿主要在于职业技能的学习和就业心理的调整。

(三)从景区角度

管理科学与工程就业前景篇2

【关键词】卫生事业管理本科生就业前景

theresearchaboutthefirsttianjinmedicalUniversitypublichealthmanagementundergraduatestudentsattitudeoftheemploymentprospects

ZhangYing

【abstract】throughtheemployedpsychologicalandemploymentsituationinvestigationtothefirsttianjinmedicalUniversitypublichealthmanagementundergraduatestudents,thearticleproposedthemajorworryaboutdataresultsofemploymentprospects,andmakeanalysisandcountermeasures.

【Keywords】HealthmanagementUndergraduatestudentemploymentprospects

1.调查对象:2009年12月对我校首届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做了就业心理与就业形势的调查。参与调查共26人,2人缺席。其中男生10人,女生16人。

2.调查结果:在这次调查中,对自己当前所学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就业前景的态度时,调查结果如下(见表1)。

3.调查分析:从我校首届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前景态度的数据中,看到我校该专业本科生对自己当前专业的就业前景普遍认为较弱,选择“较弱”和“完全没有前途”态度的,男生占其男生总人数90%,女生占其女生总人数56.25%,单看此数据对于就业前景态度,总体并不乐观,而男生普遍比女生消极。产生这些数据的原因非常复杂,虽不具有代表性,但是可以反应一定的问题,值得我们去关注。作为我校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从宏观方面分析了造成这些情况的原因。

3.1新专业的迷惑。

3.1.1学校方面:我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是新专业,在课程体系不断完善过程中,学校和专业教师有很长的路要走来完善新专业的建设。在这样的环境下,校方和学生一起是在走探索之路,这方面会给学生带来就业前景的迷惑。

3.1.2学生方面:在校方教育过程中,更多是注重专业教育,对学生就业前景的就业指导并没有达到学生的要求,如果学生在专业就业前景上没有自己的思考,就会对就业前景感到无力。

3.1.3专业方面: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属于公共管理的分支,管理学科是属于软科学。对于大多数人对软科学的学科认识来说,认为实用性很难把握,其实软科学学科属于思想的技术,学习起来难度非常大,但学习好了对学习、工作和生活都会有帮助,而软科学学习的好与坏是需要学生在日后实践中来检验的,学生在目前的学习中很难理解这样的专业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具体的前景。

3.2生源的参差不齐。我校该新专业学生来源参差不齐现象较严重。这里的学生来源参差不齐主要是指学生报考学校及其专业内心自愿程度的差异。内心自愿程度差,学习该专业积极性较低;相反,内心自愿程度高,学习该专业积极性较高。如果生源调剂占到专业人数绝大部分,这些学生对专业认知和前景预测需要重新调整。而我校该专业学生就存在调剂生较多,内心学习该新专业自愿程度较差,对就业前景担忧是可想而知的。

3.3就业形势的严峻。目前大学生就业难普遍现象对该专业学生在看待自己未来就业前景上担忧是不无例外的。社会对该专业人才招收并没有严格的硬性技术界定,加之该专业毕业生质量参差不齐,社会在挑选符合组织人才的工作中,该专业部分大学生无形中又会形成偏面的就业思想,把就业不成功归结为社会因素,在严峻就业形势下不看好就业前景。

3.4就业心理的迷茫。正确就业价值观和实际就业情况的矛盾造成学生就业迷茫的主要原因之一。学生不敢轻易承担大学教育大众化的结果,上了几年大学后不甘心回到自己的家乡,不甘心下基层,不甘心从低层做起等等就业思想,而大城市好单位收容大学生的数量有限,这样可能会造成学生不看好就业前景的原因之一。

4.对策与建议:

4.1加强学校新专业建设。完善新专业教学体系,加强专业教师培养,不断在培养专业学生中加强教育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其中主要包括教学课程体系的改革,该体系要形成我校自己在该专业发展中的专业培养特色,完善培养模式、培养形式和培养方法,走专业培养自主创新之路,从而增强学生对其就业前景的信心。

4.2在新专业建设发展中突出专业优势吸引优秀生源。完善学生培养制度,加强学生专业培养,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加强新专业的就业指导教育,使其成功就业,以此来吸引更多的优秀生源加入到我校新专业的学习中,这样进入一个良性循环后,可以适当解除学生的就业迷惑。

管理科学与工程就业前景篇3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简介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

该专业培养具备能源工程、传热学、流体力学、动力机械、动力工程等基础知识,掌握新能源转换与利用原理、新能源装置及系统运行技术、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方面的新能源科学领域专业知识,能在国家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等新能源领域开展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跨学科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具有较强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专门人才。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

工程力学,空气动力学,电路,电机学,电子技术基础,自动控制理论,电力电子技术,机械设计基础,风能资源测量与评估,风力机理论与设计,风力发电机组原理,风电机组调节与控制,风电场电气部分,风电场规划与设计等。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就业前景

新能源基本用来发电。分别有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潮汐能,地热等。但现在技术上比较成熟的还是前两者。不过其中风能的缺点就是在国内并网比较困难,风能应用最好的是欧盟。太阳能的话,其制造过程污染很大。总的来说新能源前景绝对光明,只是道路可能有些曲折,还要看国家政策的侧倾力度。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可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节能减排领域的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和政府部门从事技术研发、工程设计、新能源科学教育与研究、新能源管理等相关工作。

专业培养在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等新能源领域从事相关工程技术领域的开发研究、工程设计、优化运行及生产管理工作的跨学科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具有较强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专门人才。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理论和基技能,受到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方面的基训练,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科必备能力

1.具有较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机械、电子等学科基础知识;

2.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管理科学基础知识;

3.掌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的基知识和基理论;

4.具有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能力;

5.能比较熟练地阅读专业的外文资料;

管理科学与工程就业前景篇4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新文科;航空院校

2020年11月3日,《新文科建设宣言》正式,标志着新文科建设进入了快车道。2021年7月30日,在第二十届全国高校物流专业建设研讨会上,《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新文科建设行动纲领》(以下简称:行动纲领)正式。《行动纲领》从人才新标准、人才培养新模式、专业新布局、课程新体系、思政课程新要求、教学新范式和质量建设新文化等七个方面绘制了物流新文科建设的“行动图谱”,明确了物流新文科建设的行动目标、行动原则和行动要点。新文科建设的本质在于立德树人[1],新文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2],要从新模式、新范式、新标准、新方法探索建设路径[3]。新文科建设的重要抓手之一,就是专业建设。要从需求导向、目标导向、特色导向出发,探索文科类专业的融合发展与持续优化[4]。在《新文科建设宣言》和《行动纲领》指导下,航空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如何通过融合发展,不断提升专业竞争力,满足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坚守并砥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成为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1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当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已经成为我国12种紧缺人才之一。从物流管理与工程类所包含的四个专业来看,物流管理专业布点数最多、在校生规模最大(见表1)。截止2021年,全国物流管理专业可招生专业点共计525个,远高于物流工程的141个,采购管理的7个和供应链管理的39个。各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开设,为物流产业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但在新时期,特别是新技术应用、新业态涌现、新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文科建设与发展的新要求。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1)专业思政建设不系统。专业思政就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政教育贯穿到专业建设各要素全过程。从物流管理专业思政建设情况来看,存在着抓一点、不抓全面,抓规划、不抓落实等问题。即便是同类专业普遍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但仍未能通过专业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规范等体系化思政建设,将思政教育融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同时,个别专业存在着思政建设没有抓手、思政建设过于空泛等问题。(2)专业同质化现象严重。从近两年物流管理专业点的新批和撤销来看,基本保持平衡。但这也反应出来部分高校在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由于专业竞争力弱等问题,处于留与不留的两难境地。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各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同质化现象严重,专业特色不明显[5],同类专业之间差别不大,专业不能与学校所属行业、所属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等有效融合,从而出现“千校一面”的现象。(3)专业边界过于明显。从学科属性来看,物流管理专业归属于管理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或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在传统理念下,各专业往往独立发展、边界明显,物流管理专业与同一学科内部的其它专业(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市场营销等)能够有一些交叉,然而跨学科专业之间(如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的交叉往往很少,这导致专业培养方案设计中平台类课程过少,而专业课过细、过多,达不到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的目标。同时,管理学科与工科、理科等学科的交叉融合难度更大。由此,如何打破专业边界,实现“管工融合”的跨学科的物流管理专业融合发展,成为一个难点问题。(4)新兴技术融入不足。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aBCD)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经济社会领域的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智慧物流、供应链金融等新兴岗位需求难以在原有的物流管理专业培养体系中得以满足,传统专业面临着如何与新兴技术的融合问题。同时,受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的影响,经济发展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成为新的发展需要,而物流管理专业传统的课程体系设置,也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的需要。(5)校企协同深度不够。尽管经济社会发展对物流人才需求发生了变化,但物流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仍存在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现象,未能有效实现oBe理念下的按需培养,产教融合仅停留在企业认知实习和一两周的专业实习,没有能够有效深入企业生产经营的关键环节。校企协同缺乏有效的机制构建行业企业与专业信息共享和互通的桥梁,远不能实现校企联合的订单式、定制式人才培养。

2新文科背景下航空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发展模式

(1)以航空精神引领立德树人。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才培养,立德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新文科对立德树人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将课程思政与新文科专业建设有机结合,同时避免空泛的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关键问题。对于航空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而言,德性教育与课程思政建设,要紧密结合我国航空工业发展历史,充分挖掘“航空报国”精神下的思政元素,并与专业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实践教学体系等有效融合,让课程思政落到实处,用航空精神引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如图1所示)。首先,基于oBe理念优化培养方案,将航空元素贯穿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全过程;其次,注重航空特色课程建设,开发航空物流类系列教材;再次,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特别是开发航空企业教学案例,讲好中国情景下的好故事;最后,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特别是拓展典型航空企业校外实习基地,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航空精神的内涵。(2)以“管工”融合打破专业边界。新文科建设的基本抓手之一,是协同育人,要构建跨专业、跨学科的协同育人机制,打破专业边界,实现资源融合共享。首先,要打破学科与专业存在的二元发展问题,实现学科与专业的互相支撑、互相促进。对于物流管理而言,既可以归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也可以归属于工商管理一级学科。无论如何归属,学科的建设重点与专业的发展都要互相结合。具体来讲,对于航空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而言,首先供应链与运营管理是一级学科的重要方向之一,在此方向下可重点建设航空运营与优化学科团队,通过学科团队建设支撑学科特色发展。与此同时,航空运营与优化团队,又对应物流管理专业,从而将学科对航空物流领域前沿知识的研究与本科人才培养有机融合在一起,真正体现学科与专业的互相促进。其次,要充分结合航空院校工科特色与优势,着力实现“管工”融合。具体而言,充分利用机械学科、航空宇航学科的优势资源,在物流管理专业开设“工程+”系列课程和“航空+”系列课程,将航空背景下的管理与工程相结合,并设置工程训练实践环节。同时,利用理科的师资优势,开设经济数学、智能算法等课程,并在学科方面联合开展物流优化研究。(3)以航空物流塑造专业特色。新文科背景下,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要结合所在区域、所属行业的特点,着力打造专业特色,避免日趋严重的同质化问题,寻求差异化发展。对于航空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而言,应紧密依托航空院校的行业背景优势,探索航空物流特色凝练,形成相较于同类专业的错位优势(如图2所示)。具体来说,一方面,聚焦航空货运物流,开设“航空物流导论、航空货运管理、机场运营管理、航空运输规划、民航配载”等特色课程,并与机场、航空公司等建立稳固的特色实习基地,从理论教学和实习实践两个方面将航空货运的知识体系固化下来。另一方面,面向航空制造企业物流,在开设采购管理、仓储管理、供应链管理、生产运作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基础上,将航空制造企业的物流活动作为各类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并从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角度,引导学生关注航空工业供应链全流程;同时,深化与知名航空企业(如飞机、发动机)的校企协同,联合开展物流专业人才培养.(4)以新兴技术提升专业能级。新文科建设中提出要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原有专业深入融合。充分考虑物流管理专业情况,将物流领域作为大数据的应用场景,将大数据分析作为专业的基本技能,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特色课程,重点发展智慧物流方向,从而实现面向应用场景的专业能级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专业的融合,具体体现在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上,考虑到物流管理专业的场景应用性,应重点围绕大数据获取、商务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等开设系列应用、实战类课程。具体思路如图3所示。(5)以产教融合促进专业转型发展。新文科专业建设的重要原则之一,是以新的功能为目标进行专业建设,那就是必须把社会需求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准则和导向[4],而贯彻这一准则的重要手段就是深化产教融合。立足产教融合,以物流管理专业的应用型转型为目标,构建行业企业与专业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的桥梁,建立与社会用人单位联合培养机制,解决目前行业企业需求与专业人才培养不匹配的问题。一方面,依托物流管理专业现有的优质实践基地,建立院企会商机制,定期召开学院与实习单位的对接会,邀请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紧密跟踪企业对人才、岗位需求的新变化,优化校外实践任务分配。另一方面,优化设计产教融合实践教学体系,打通从认识实习到顶岗实习的路径,聘请企业人员承担部分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任务,引领学生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提升学生对未来职业的准备度。

3结语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建设面临着新的使命。作为典型的“管工”融合专业[6],航空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要坚持“融合、协同”发展的模式,通过塑造航空物流特色提升专业比较优势,通过融入航空元素构建专业思政体系。同时,要主动打破专业边界,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拓展智慧物流培养方向;通过跨学科融合,实现跨界发展。最后,要强化校企协同人才培养,通过订单式/定制式培养模式创新,不断推动专业的应用型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凡,何俊.新文科:本质、内涵和建设思路[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7-11.

[2]龚旗煌.新文科建设的四个“新”维度[J].中国高等教育,2021(1):15-17.

[3]黄启兵,田晓明.“新文科”的来源、特性及建设路径[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2):75-83.

[4]刘利.新文科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以北京语言大学为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2(2):143-148.

[5]黎其健,唐臣.职业本科背景下新工科新文科与物流学科发展建设研究[J].物流科技,2021(7):174-176,179.

管理科学与工程就业前景篇5

关键词:园林风景园林人才培养课程设置

吉林农业大学校1997年设立园林专业,2011年设立风景园林专业,目前同时有园林和风景园林两个专业,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管理者、教师以及学生的迷茫和不理解:这两个专业什么关系?两个专业有什么区别?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所以探讨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该首先从专业设置入手。

一、园林与风景园林

1.学科专业设置

国家教育部于2011年颁布了《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2012年颁布执行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同时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关于园林和风景园林两个专业的专业设置和学科分类如下:

园林(LandscapeGardening,专业代码090502,原专业代码090401)隶属于农学门类(代码09)下林学类(代码0905)的本科专业[1]。从学科分类角度来讲是农学类(代码09)林学(代码0907)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2]。

风景园林(注:可授工学或艺术学学士学位,Landscapearchitecture专业代码082803),取代原景观建筑设计(专业代码080708w)、景观学(专业代码080713S)、风景园林(专业代码080714S)三个专业,隶属于工学门类(代码08)下建筑类(代码0828)的本科专业,与建筑学(代码082801)、城乡规划(代码082802)平行设置[1]。从学科分类角度来讲是工学类(代码08)风景园林(代码0834,可授工学、农学学位)一级学科(共13个学科门类和110个一级学科)[2]。

从上述专业设置和学科分类来看,“园林”和“风景园林”相去甚远,那么二者是什么关系又是是怎么定义的呢?

2.园林学与风景园林学的关系

关于“园林学”,《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提出:“园林学”的研究范围包括传统园林学、城市绿化和大地景物规划三个层次。传统园林学包括园林历史、园林艺术、园林植物、园林工程、园林建筑等分支学科;城市绿化研究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确定城市绿地定额指标,规划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大地景物规划是把大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当做资源,从生态、社会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三方面评价,合理利用土地进行规划。《中国大百科全书》明确地将园林学与建筑学、城市规划学作为三个并驾齐驱的学科[3]。

关于“风景园林学”,“风景园林学”是规划、设计、保护、建设和管理户外自然和人工境域的学科。其核心内容是户外空间营造,根本使命是协调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风景园林与建筑及城市构成图底关系,相辅相成,是人居学科群支柱性学科之一。学科外延涵盖包括:①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②自然遗产、文化景观、保护性用地的规划、设计、保护、建设与管理;③传统园林的鉴别、评价、保护、修缮与管理;④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参与“园林城市”的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⑤旅游与游憩空间的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⑥各种附属绿地的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⑦风景园林建、构筑物与工程设施的设计与建设;⑧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研究与评价,医疗康复环境的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⑨园林植物应用[4]。

从上述对“园林”和“风景园林”两个学科的描述我们不难看出,“园林”和“风景园林”的内涵是一致的,只是在外延上有了变化,“风景园林”的外延似乎要比“园林”的外延更加广泛,更加现代,也更加与国际接轨。所以说“风景园林”是社会发展至现代对“园林”的丰富,只是在名称上发生了变化,就如同“园林”是“风景园林”的曾用名,其实质是一个事物。

造成园林和风景园林在专业设置和学科分类上不同的局面,应该是其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性质[4]造成的,其基础学科主要有建筑学、生态学、植物学、美学,分属于关系较远的学科门类。同时也是历史遗留问题,也是受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历史较短的美国等国家的影响所致。

二、吉林农业大学园林专业、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我校15年的办学经验,结合学校办学条件和能力,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5]及《高等学校风景园林类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讨论稿)》[6]为指导,在社会调查基础上,借鉴同类院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确定吉林农业大学园林专业和风景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

1.专业定位

园林(或风景园林)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交叉学科,所涵盖的知识非常庞杂,主要内容包括认知和实践2个层次,可设5个二级学科或方向: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园林与景观设计、园林植物应用、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4]。上述专业及其相关知识安排在一个专业、4年学习是不现实的,于是在两个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上有所不同或侧重。经过研究和论证,明确了我校两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

在基本保证学科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基础上,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侧重培养园林植物及其应用的能力,兼顾园林规划设计和园林工程与管理;风景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侧重培养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能力,兼顾园林植物及其应用和园林工程与管理。

2.人才培养目标

园林(或风景园林)的学科性质是应用型学科,根据社会调研,在人才需求方面也是需要应用型人才所占比例较大,所以我们两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

3.人才培养规格

人才培养规格方面,园林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侧重园林植物及其生产、繁殖、应用的能力的要求,同时具备规划设计和施工管理的能力;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侧重规划设计和植物应用方面能力的要求,同时具备施工管理的能力。

4.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方面,两个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基本保证有较为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主要包括园林植物及其应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表现、园林工程与管理三个方面的知识体系,但两个专业各有侧重。知识体系中两个专业都强调园林植物应用,是根据我校条件和特点,充分发挥了我校在园林植物方面强于建筑类、艺术类院校的基础优势。

5.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包括课堂教学(理论课、实验课)和实践教学,根据社会调查,毕业生及其工作单位反馈的信息,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的的要求是一致的,所以,我们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制定当中,更加强调了实践教学环节,加大了实践教学的分量。具体实践教学安排如下:

园林专业:植物分类学实习、园林树木学实习、花卉学实习、园林苗圃学实习、园林规划设计实习、园林植物昆虫学、病理学实习、园林工程实习、测量与3S技术实习、园林植物育种实习、园林设计初步课程设计、城市绿地规划课程设计、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设计、树木学、花卉学独立实验、园林专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

风景园林专业:素描实习、色彩实习、植物学实习、园林树木学实习、花卉学实习、风景园林建筑构造与结构实习、测量学与3S技术实习、园林工程实习、风景园林综合教学实习、风景园林建筑设计课程设计、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设计、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课程设计、风景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设计、风景园林综合课程设计、毕业实习

6.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下面按照知识体系,把两个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对比如下:

6.1园林专业

基础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大学英语、体育、军事理论、高等数学e、无机与分析化学B、有机化学B、大学计算机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基础生物化学B。

专业课:植物学基础、园林植物分类学、园林生态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土壤肥料学、园林树木栽培养护学、园林树木学、花卉学、园林植物配置、花卉商品学、插花、干花与盆景艺术、园林植物组织培养、园林植物育种学、草坪与地被植物、园林植物昆虫学、园林苗圃学、园林植物病理学、实验设计与统计方法(以上为园林植物及其应用方面课程);园林设计初步、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设计、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园林美术、中外园林史(以上为规划设计方面课程);园林工程、园林工程项目管理、园林工程概预算、测量学与3S技术(以上为园林工程与管理方面课程)。

6.2风景园林专业

基础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大学英语、体育、军事理论、大学计算机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数学D、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C、大学物理实验C。

专业课:植物学、园林树木学、花卉学、景观生态学、园林植物配置(以上为园林植物及其应用方面课程);画法几何、素描、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原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原理、构成、城市规划原理、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城市园林绿地规划、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风景园林建筑结构与构造、中外园林史、风景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风景园林设计表现技法、风景区规划、风景园林设计初步、施工图设计、城市设计、环境心理学、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初步、色彩、阴影透视(以上为规划设计方面课程);园林工程、园林工程项目管理、园林工程概预算、测量学与3S技术(以上为园林工程与管理方面课程)。

三、小结

吉林农业大学园林专业和风景园林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明确以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根据用人单位要求确定毕业生规格,在保证专业知识完整体系的前提下,两个专业各有侧重,同时利用我校条件,发挥我校特色。在教学环节上,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从而培养出高质量的、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2012)[Z].2012.

[2]教育部.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Z].2011.

[3]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9-2010风景园林学科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3-5.

[4]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人事司.增设风景园林为一级学科论证报告[J].中国园林,2011,27(5):4-8.

管理科学与工程就业前景篇6

【关键词】风景园林;施工;问题;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脚步加快,我国对城市环境的建设与改造都加大了管理力度。因此,对风景园林的需求量很大,使得我国目前的风景园林设计有了新的发展。但是由于忽视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科学性以及与社会和文化的协调发展等许多原因,导致我国的风景园林在规划设计和施工上参差不齐,既浪费了材料和资金,还没有得到人们真正需要的风景园林景观。

1风景园林概述

1.1风景园林的特点现代风景园林经过了百余年发展历程,其规划设计在内容上越来越广泛。已将原本空旷的区域发展成城市广场、居住小区以及公园等景观环境;将自然原始保留下来的景观进行人工生态的改造,并与现代的风景园林精神相结合,达到理想的设计理念。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上的各个领域的物质材料都变得丰富多彩,特别是新型材料的使用,为现代风景园林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技术基础,使现代风景园林与之相结合,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观赏效果。

1.2风景园林的绿化作用风景园林绿化对于环境改善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主要是借助于园林植物、绿地构造、景观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对城市及公园的生态环境进行改善,为市民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动植物以及微生物的生存提供良好的栖息地,为物种的多样性创造条件。

2风景园林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2.1施工管理不规范从宏观角度来看,主要问题是缺乏健全的管理体制,完工后很难长期维持预期的效果,往往只重视验收时的状态,而没有从长远角度出发,不能够保证园林的质量。使得许多风景园林工程在质量管理上存在随意性强的现象,遇到问题时就仅从表面上解决,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从整体上衡量问题,对园林的质量造成极大的隐患。从微观角度来看,主要问题是施工现场的管理混乱。主要表现有计划性不强、操作不规范、无视规章制度等。

2.2施工队伍的素质问题现今,绿化队伍良莠不齐、缺乏专业知识、难以充分体现工程的设计思想。管理上也相对落后。施工队伍中具有专业素质,专业技术的人才少,施工队伍素质普遍较低。对设计人员的设计意图不能充分体现,有的甚至看不懂图纸,不认识植物,也不懂栽培技术出现大大小小的操作失误,植物没有合理配置等。目前由这些非专业人士进行的施工无法达到标准,导致很多绿化工程植物成活率较低,或者生长势不强,达不到应有景观艺术标准。

2.3施工工序安排不科学园林景观绿化工程是一项综合性工程,所以有序且合理的施工顺序是非常重要的,这关系到了工程能否按时且高质完成。假如施工的顺序杂乱,就会导致工程拖拉,甚至是停止运行,目前施工工序安排存在的问题就是:施工之前的准备的不够充分、工序安排不科学、不合理,施工单位也没有根据施工情况编制详实的栽植计划,太过于追赶进度,使用类似于绿化植物的线性种植等施工模式,虽然在是加快了速度,可是,仅浇水一项就为施工管理增加了很大难度。

2.4施工后期养护问题加强园林绿化工程后期养护管理是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保证。园林绿化工程后期养护管理是苗木成活的关键,如果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优良,但绿化养护管理不到位,将严重影响园林绿化工程景观效果,影响工程质量。做好了养护就完美的表达的设计者的设计概念。

3提高风景园林施工的对策

3.1严格审核施工设计图纸风景园林工程施工和验收最主要的依据就是园林景观工程的设计图纸,它的设计效果对园林绿化工程的最终效果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园林景观工程施工首先要从设计阶段抓起,工程管理人员要对工程所在地区的地形条件、生态、经济进行全面的测量与统计,结合工程各项设施的具体布局对设计图纸进行严格的审核。通过客观、合理、科学的方法充分理解园林景观工程设计图纸的可行性,保证园林绿化施工的质量。

3.2建立完善的施工管理体制施工项目的管理其本质是一项对人员的管理,必须有颜色各的管理制度。作为建设单位的管理人员,明确施工的主体要求和施工计划,使施工单位与建设单位的节奏一致,步令统一。只有从加强自身建设入手,摆好管理人员的位置,明确管理人员的责任,提升管理人员的水平,建立管理人员的信誉。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这样才能使施工管理工作得到更好落实,促进工程的整体成本降低,达到预期管理目的。要想正确地执行园林绿化相关规范标准,建设一个优秀的园林工程,就必须确定项目的管理目标,参照施工和验收规范标准,建立程序化管理方式,实施目标责任管理,以制度的形式对项目进行有效监管,使施工管理工作有据可查,实施顺利。确保施工后期的质量。

3.3提高施工队伍的素质园林景观的施工时很严格的,要想有高质量的施工就必须拥有一支高标准的队伍,必须是一支生产技术素质良好、管理过硬的队伍。因此在进行园林绿化工程时,除以项目经理的管理目标和职责为中心外,还应配备合格的管理技术人员。要求施工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做好操作人员的培训,强化全体人员的质量意识,严格施工各项管理制度。同时,应拒绝不符合要求的施工人员和以往工程质量信誉不好的施工队伍。招聘专业技术人员,从思想上改变员工的思想,培养员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3.4合理安排施工顺序风景园林工程施工顺序的合理安排是保证整个工程顺利完成的关键,而建立合理工序的主要环节是施工组织设计,是施工项目部的首要工作。对于如何建立合理的施工顺序,途径是加强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加强与设计人员的沟通,加强对所需施工原料和植被的统计。总体来说,就是要对施工涉及到的相关工作进行详细的调查和了解,同时还需要参考以往优秀风景园林的施工工序,采取适用于本工程的相关步骤。并在需要改动的地方重点分析后确定具体实施方案。

3.5后期保养与维护园林绿化工程的管理工作并不是到竣工验收就完全结束了,工程项目的后期保养与维护也是保证园林质量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由于受到人为、气候等各方面主客观原因的影响,园林绿化工程在交付使用以后都会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也就必然导致了园林工程整体质量的下降,如果管理人员不能及时对遭受破坏的部分进行保养与维护,园林的质量也就将持续下降。园林管理人员要加强质量管理制度和措施的延伸,以实现更持久保持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的目标。

结束语

综上所述,风景园林工程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因此,作为一名园林工作者,必须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同时又要具备指导现场施工等方面的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在保证工程质量地前提下,较好地把园林绿化工程的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建造出既经济、又实用且美观地园林作品。

参考文献

[1]黄鹏志.风景园林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

管理科学与工程就业前景篇7

一、现代风景园林施工工艺和管理的现状

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风景园林工程行业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根据目前的发展趋势,其未来前景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我国风景园林工程的快速发展改变了过去只能够提供极少数城市中的居民观赏的状况,使风景园林景观具有了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的目标和宗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的迅速崛起和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我国的风景园林建设工程行业的发展速度也是突飞猛进,与此同时与之相关的行业结构也在进行着调整,不断的扩充和丰富的行业内容,打破了过去各行如隔山的模式局限性,各个不同的行业之间互相的交融,都潜移默化的推动着我国风景园林建设行业逐渐的向前发展。但是我国风景园林工程的设计目的和理念远远不止这些,但是风景园林的施工工艺和管理中存着很多的问题,严重制约了风景园林的发展,只有通过对施工工艺的不断改进和发展,才能够满足现代园林的发展需求。

二、现代风景园林施工工艺与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1.我国有关园林建设工程行业的技术标准和法规不完善。

我国制定园林建设工程的有关技术标准和行业的法律法规,是为了能够指导组织生产、提高生产效率以及规范的进行施工,为提高我国园林建设工程的施工质量奠定基础,与此同时,能够推动我国园林建设工程的整个体系能够实现协调统一发展。就实施而言,我国在这方面的技术标准和法制系统的建立开始的比较晚,在很大程度上其施工技术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落后的太多了。

2.可被利用的风景园林建设工程的土地不足导致其发展具有局限性。

我国人口众多,自从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人口的比例就逐年的增加,出现了目前城市人口居住占地的压力很大的局面,然而就是这些人口密度十分高的城市是最需要风景园林建设的,最近这几年,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一些城市的用地情况发生了一些改善,但是这都没有办法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用地紧张的状况。

3.现代风景园林施工技术落后以及管理混乱。

从微观的角度而言,我国的风景园林建设施工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施工现场的管理混乱、规章制度形同虚设、施工组织计划性太弱、操作没有严格遵照标准和规范。风景园林建设工程的目标是要把设计转化为园林景观的实体,园林景观的效果是否能被良好的营造出来主要取决于园林工程的施工质量,由此可以加强风景园林建设工程的施工管理就尤为的重要了。其次,我国风景园林在施工管理中没有必要的技术作为支持,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哪个行业想要发展和进步是不能离开先进的理论和科学技术的,必须把技术作为发展的保障,不然的话会出现停滞不前或者倒退的现象。

三、提高风景园林施工工艺与技术管理的策略

1.建立全面完善质量管理标准和体系。

技术管理的依据就是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园林建设工程与城市所具有自然生态的关系十分的密切,我国风景园林建设工程旨在能够做到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以及对生态环境的改善。质量时工程的核心,直接决定了工程的寿命。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城市中的居民所表现出对生活环境的关心程度和要求都在逐步的提高,目前城市环保问题成为了生活的中的焦点问题,质量责任的地位就十分的重要的了。全面的质量管理在施工的过程中所占有的位置是无法取代的,从质量控制的角度来看施工过程,很多存在质量问题的工程并不完全是由施工技术造成的,很多的情况是由施工的管理者没有遵照严格的质量控制程序和标准,所以,必须狠抓风景园林建设工程的每一个阶段的质量,不仅让管理者还得让施工者认识到质量管理的重要作用,建立起严格的质量体系,并且切实的开展有效地质量控制活动,只有这样才可以确保所建设的工程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同时这也是实现质量目标、确保项目有效运营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2.学习和引进先进的施工技术。

风景园林建设旨在提高自然生态环境的质量,其主要内容是借助丰富多样的植物给在城市中生活的居民营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生活环境,与此同时也为我国经济发展建设出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众所周知,园林绿化需要比较专业性的施工工艺,从花草树木的栽培选种再到修建整形,都不可以离开的科学的理论指导。在对风景园林进行施工时,通过对现代风景园林设计、规划以及操作工艺等实践活动,园林的专业技术人员,解决了我国现代风景园林在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很多技术操作难点。所以,园林的工作人员不仅需要掌握熟练的园林施工工艺和技术,还必须具有学习先进园林施工技术的意识,拥有“始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思维。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可以确保大到游览区和公园,小到盆景和插花这样的细节工作都能体现出生活的美感,不同的园林工作者的艺术作品都各具特色、充满活力、意味深远。作品中所蕴含的独特的元素是其他的艺术作品所不具有的。这些都不能离开技术的支持。

3.加强施工管理以及队伍的建设。

第一,推行项目监理制。实行风景园林建设工程的监理制度,在保护了业益的同时,又能够使施工单位的利益得到保障,监理人员应该掌握科学的评估工程质量的方法,秉承公正、诚信的理念,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并且督促及时地整改。第二,加强施工队伍以及管理的建设。风景园林建设工程是否可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关键之处就在于管理的水平以及施工队伍的素质。风景园林建设工程项目不仅工序比较复杂,而且专业性还很强,所以必须严格的控制人员选用的程序,这就需要风景园林建设项目的管理部门应该选择专业素质较高地施工专业技术人员,然后再根据施工人员的特点和岗位要求进行任务的合理分配。必须着力于提高风景园林的施工队伍的整体建设水平,在此基础之上,我国的风景园林建设水平才有可能拥有广阔的提升空间。

四、结语

管理科学与工程就业前景篇8

摘要:本文针对近几年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学生知识体系培养方面的一些问题,对该专业的知识结构、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适合行业发展需要的知识体系模式。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知识体系;产学研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主要问题

1.1专业定位模糊

由于国家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表述上的高度概括性,不仅仅是学生对专业发展方向感到迷茫,甚至相当多的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相当大的模糊性。以至于部分教师和同学干脆把管理和计算机割裂开来,简单地分为管理发展方向和计算机发展方向,而把对于管理知识与技能和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融合完全忽略掉,但这恰恰是本专业的精华。

1.2知识结构缺乏系统性和现实性

对于专业的知识结构问题,目前我国相当多院校在该专业的培养计划方面存在相当大的分歧。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基础素质知识模块+文献信息科学知识模块+计算机与数据库知识模块+专业学科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模块;

(2)科学文化知识基础和语言工具知识模块+经济学知识模块+现代信息技术模块+专业化课与专门化课模块+学科背景知识模块;

(3)政治课及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专业延伸课+背景知识课;

(4)数学物理基础模块+信息技术基础及应用模块+信息管理理论与方法模块+经济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模块;

(5)信息管理理论及技能层知识模块+现代信息技术及应用能力层知识模块+应用领域知识信息开发技能层的知识模块。

对这些不同的提法归纳起来看,在基础素质知识模块、现代信息技术模块、信息管理专业知识模块、专业学科背景知识模块这四个方面基本上达成共识。然而,最早由官方权威公布且最具影响力的方案是教育部1998年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确定的,即:经济学、会计学、市场营销学、生产运作管理、组织战略与行为学、管理学原理、应用数理统计、运筹学、计算机系统与系统软件、数据结构与数据库、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学、信息组织、信息存储与检索、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这一方案如果用模块分割的话,可以将它分解为经济学知识模块+管理学知识模块+计算机知识模块+信息管理知识块。对这一方案,各高校反响强烈,意见分歧很大。

1998年10月,经教育部高教司有关部门同意,由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发起的“全国高校信息管理专业教育研讨会”在河北大学召开。在这次会议上,经过反复讨论、选择、比较和协商,最后一致同意把管理原理、经济学、信息管理学、数据结构与数据库、信息组织、信息存储与检索、计算机网络、管理信息系统等8门课确定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核心课程。同时还强调各高校可根据自己的背景、条件及地区或行业的需要,设置一些必要的背景基础课、通识课和一些面向急需发展的专业方向的课程,以便办出自己的特色。应该说,这次会议取得了显著成果,但由于某些历史原因,这次会议的最终影响力大受影响。

1999年4月,受教育部高教司的委托,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五家联合组成专门课题组进行专门研究与讨论。最终的研究报告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骨干课程定为6门:信息管理概论管理学基础、数据结构与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基础、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管理、信息资源的组织和管理。这一方案只是比1998年河北大学会议上讨论制定的8门核心课程少了2门(即经济学和信息存贮与检索),实质并没有多大的改变。仔细分析,这一方案实际上是各校“平衡取其中”的做法。去掉“经济学”课程,实际上是把原经济信息管理背景的课程体系减掉一门核心课;而去掉“信息存贮与检索”课程,则是把原图书情报背景的课程体系删去一门核心课程。实事求是地说,这一方案基本上照顾了方方面面,在本专业未颁布权威的专业规范之前,首先确立核心课程是完全必要的。

根据长期的教学经验,我们认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体系应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公共课――包括各高校所开设的公共必修课,如政治(含“两课”)、数学、外语、体育、思想修养、计算机基础等。

学科基础课(或称学科背景课)――我们认为信息管理必将面向某一特定的行业或专业领域,尤其是一些专业性院校,必须开设学科背景课。比如,财经类学校就必须开设经济学方面的课程,医药类学校必须开设医药科学的基础知识课程。

专业课――主要包括专业通识骨干课和专业特色核心课两大块。

第一,专业通识骨干课程。即各高校公认要开设的体现信息管理专业的骨干课程,包括信息管理概论、管理学基础、数据结构与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基础、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管理、信息资源的组织和管理。

第二,专业特色核心课程。即体现各校学科背景特色的有关专业课程。比如医卫背景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必须开设医院信息系统、医学图像信息处理、临床决策支持系统、远程医疗等课程。

综合以上观点,解决专业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尤其是实现的现实性对于专业培养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1.3师资队伍尴尬

专业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实践性强的性质,然而高校教师无论是具有硕士学位还是博士学位,相当大比例没有参与实际的信息化工程实施,因此他们只能从理论上进行传教,无法领会信息化实施方法的本质,更无法让学生感受到信息化的重要性、艰巨性和技术的关键性。老教师的知识更新和新教师的实践技能训练是当前存在的严峻问题。

2行业背景人才培养模式

传统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总是忽视具体的行业背景,因此毕业生就业时就表现不出竞争力和专业性优势。行业背景培养模式就是以同学先自我进行行业背景定位为前提,根据行业背景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知识技能培养模式,培养出具有该行业背景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实行行业细化培养。

2.1培养目标定位

(1)培养面向某特定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专业人才,在此所说的某特定行业是指同学根据自己的情况所选择的未来从事的行业,如电信、金融等。

同学们以此为背景,逐渐积累和学习相关的业务知识,结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和思考,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逐渐构建起该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方案模型。

(2)培养具备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专门技能和战略思维与能力的高级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人才。

(3)培养具备强烈的信息化意识的高级商业人才。

2.2知识结构设计

在知识结构设计方面,行业背景培养模式是以同学所选择的行业为中心进行该行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模式的知识结构设计。主要由“行业背景知识模块+该行业所必备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知识模块+该行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技能知识模块+信息开发与管理的技能知识模块”四大模块组成。其知识结构体系的最终目标为能够在大学毕业前构建起所选择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方案模型。下面以国防信息化建设人才培养举例说明。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在2007年受广东军区委托培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国防生。在针对他们进行教学计划设计的时候,充分考虑了我国国防信息化建设的行业特殊性,在行业背景知识模块增加了党建理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国防现状等基础课程。由于他们未来的工作将必然会跟机器设备接触紧密,因此在行业必备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知识模块方面增加了模拟电路、数字电路与单片机等面向硬件的课程。由于国防相关的特殊保密性,在行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技能知识模块中增加了信息安全、密码学等课程,并在信息开发与管理的技能知识模块中增加了面向硬件开发的嵌入式开发等选修课程。

在尽量保留原有的核心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通过上述课程的调整,使得面向军队信息化建设的人才的知识结构体系更加适合现实的需要,适合国防信息化建设的需要。而整个目标就是围绕培养具有构建国防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模型的高级国防信息化高级专业人才。

2.3加强产学研合作增强师资力量

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是培养高质量学生的基础。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教师应该在专业领域具有广泛的知识,包括计算机系统、信息系统、通信系统、系统开发、管理及信息系统的政策等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才能游刃有余。另外,专业教师必须定期地修改教学内容,特别是注重把学科前沿知识和交叉学科的知识渗透到教学内容中,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和专业的发展。此外,由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属于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因此对于该专业的师资力量而言,就必须具备非常强的实践能力与经验。因此,加强产学研的合作对于提高教师在实践方面的经验与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m].北京:高教出版社,1998.

[2].胡昌平.面向21世纪的中国信息管理类专业教育[J].情报学报,1999,(1).

[3].李后卿.关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3,(8).

管理科学与工程就业前景篇9

【关键词】风景园林;施工:管理

1风景园林绿化工程的特点

风景园林绿化工程,其特点是综合性、艺术性和独特性。风景园林绿化工程内容多样化、复杂化,工程规模日趋大型化,风景园林绿化工程与土木、建筑、市政、灯光及其它工程协同作业日趋增多;风景园林绿化工程其艺术文化内涵逐步提高;此外还具有施工方法不一,质量要求不一,季节性强,受自然条件影响大等特点。因而,施工项目的质量比一般工程项目的质量更难以控制。

2风景绿化施工工程的主要问题

1)施工队伍良莠不齐,难以体现工程的设计思想。由于风景绿化施工的严谨性、技术性都比建筑施工低,导致许多人误认为绿化施工不过是种种树,铺铺草而已;又加上其可观的利润,致使许多素质不高的施工队纷纷涌入绿化施工行业。他们往往只重视最后的景观效果,对土壤、基肥、树坑规格等不是很强调,致使一些树木生长不良,增加了后期维护管理的难度。

2)施工管理水平低,管理成本高。由于施工管理水平低,造成返工率,施工进度慢,管理成本高,树木成活率低,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还有由于胡乱施工,造成对环境污染。

3风景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监理与控制

基于风景园林绿化工程的以上特点,风景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监理与控制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绿化工程实行招投制。要求绿化主管部门对达到一定规模的绿化工程,必须实行招投标制,让具有一定绿化施工资质,有一定绿化施工业绩的施工单位参加,实行优胜劣汰制,让那些施工质量差,信誉不好的退出绿化施工行业。即便是小规模的绿化工程的施工,也必须有绿化施工资质,无资质者,不允许从事任何绿化工程的施工活动。

2)严格控制材料的质量。风景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过程中,投入了各种原材料、产品、半成品、构配件和机械设备。投入材料的质量,如种植土质量、苗木质量规格、各种管线、铺装材料、灯光亮化设施、控制设备等不符合要求,工程质量也就不可能符合工程质量的标准和要求,因此,严格控制投入材料的质量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

3)推行工程项目监理制。推行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监理制是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保障。园林绿化工程监理是一种高智能的技术服务,遵循科学准则,以科学态度,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工作。园林绿化监理工程师既维护业主的利益,又维护施工单位的利益,做到守法、诚信、公正、科学,从而保证了工程施工质量。园林绿化监理人员从工程施工到工程竣工验收能够做到全过程跟踪,发现不合格材料、工序、产品做到及时整改,保证了园林绿化工程每个环节不出问题,从而保证了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质量。

4)严把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关。风景园林绿化工程分项工程质量评定是分部工程、单位工程质量评定的基础。分项工程质量等级不符合标准,分项工程、单位工程的质量也不可能评为合格,而分项工程质量等级评定的正确与否,又直接影响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质量等级评定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5)绿化养护控制。加强风景园林绿化工程后期养护管理是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保证。风景园林绿化工程后期养护管理是苗木成活的关键,如果风景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优

良,但绿化养护管理不到位,将严重影响园林绿化工程景观效果,影响工程质量。

6)完善工程竣工验收资料的整理。完善风景园林绿化工程竣工验收资料的整理是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监理与控制不可缺少的部分。竣工验收是施工阶段的最后环节,也是保证合同,提高质量水平的最后一道关口,通过竣工验收,全面综合考察工程质量,保证竣工项目符合设计标准、规范等规定的质量标准要求。通过绿化工程竣工验收资料档案整理,既能总结风景园林绿化工程建设过程、施工过程和养护过程,又能为建设单位提供完整的变更、竣工资料,提供后期使用、维修的根据,项目监理部必须重视完善风景园林绿化工程竣工资料的整理工作。

4加强风景园林工程施工中的现场管理

1)切实做好施工前准备工作。在掌握设计意图的基础上,据设计图纸对现场进行核对,编制施工计划书,认真做好场地平整、定点放线、给排水工程等前期工作。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做好准备工作,往往会加快施工进度。

2)职工的工作质量确保工程质量。风景园林绿化工程质量是由园林绿化职工所创造的,他们的政治思想素质、责任感、事业心、质量观、业务能力、技术水平等均直接影响工程质量。项目经理部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园林绿化职工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导作用,增强质量观和责任感,牢牢树立“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思想,认真负责地搞好本职工作,以优秀的工作质量来创造优质的风景园林绿化工程质量。

3)严格按设计图纸施工。风景绿化工程施工就是按设计要求艺术地种植植物并使其成活,设法使植物尽早发挥绿化美化的作用。所以说设计是风景绿化工程的灵魂,离开了设计,风景绿化工程的施工将无从人手。施工人员对设计意图的掌握、与设计单位的密切联系、严格按图施工,是保证风景绿化工程的质量的基本前提。

4)重视土壤的处理工作。土壤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植物今后的生长,要对其进行理化性质化验分析,从酸碱度、孔隙度、透水透气性以及持水性等进行分析、测试,再采取相应的消毒、施基肥、客土等措施。尤其是土壤的翻挖深度、客土质量、基肥的腐熟程度及施人量、地形的平、整度都要符合相关要求。

5)定点放线的处理。一般要求位置准确,标记明显,种植穴标明中心点位置,种植槽标明边线,放线时遇特殊情况就须灵活处理,适当调整株间距离。

6)遵循植物生长规律,掌握苗木栽植时间。风景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的好坏与苗木的成活率有很大关系,不同的绿化苗木具有不同的生长规律,栽植季节和栽植时间也各有差别。掌握不同苗木的最佳栽植时间是苗木成活的关键。因此,必须遵循苗木生长规律,在苗木最适宜时间内栽植,确保苗木成活,提高工程质量。

7)贯彻“以预防为主”的方针。风景园林绿化工程质量要以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把质量问题消灭于萌芽之中。预防为主就是加强对影响质量因素的控制,对投入品质量的控制,对工作质量的检查,对工序的检查,对中间产品的质量检查。

5结语

风景园林工程的施工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实际工作中既要掌握工程原理,又要具备指导现场施工等方面的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较好地把风景园林工程的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建造出既经济又实用且美观的园林作品。

参考文献

[1]金德钧等.施工项目质量与安全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陈佩胜.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与管理初探[J].建材与装饰,2007.

管理科学与工程就业前景篇10

1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的优化

实践教学体系是在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设计的,培养方案是专业实践教学的基础,因此进一步修订现有的教学计划,优化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是进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建立新的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

1.1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调查

旅游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是专业教学计划制定重要依据,作为一般本科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既不同于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要求,也有别于重点院校专业培养要求。因此在制定方案时,我们需要针对性的调查,了解作为应用型本科专业行业的要求,了解行业对本科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在此基础上确定培养规格、目标和专业方向,确定相应的课程模块,确定开设的课程及具体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案。基本思路如图1。

近年来,我们分别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塘、关中天水经济带、成渝经济区等旅游业发达的地区企业高层作了广泛的访谈和抽样调查,其范围包括旅游业三大主导产业(饭店、景区、旅行社)、旅游规划设计企业和会展公司,了解行业对应用型旅游本科人才需求的要求。

旅游行业普遍要求:良好的职业道德、知识面广、吃苦精神、善于自我平衡的心理素质。www.133229.Com饭店行业还要求:掌握酒店管理和操作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外语交流能力、礼仪沟通人际交往能力。旅行社要求:旅行社管理和操作的基本知识、随机应变的能力、礼仪沟通人际交往能力、较高的导游服务水平。景区要求学生:掌握景区管理和服务的基本知识、环境学的知识、基本的地理地质气象等知识。会展管理则要求有初步的策划设计能力、营销能力。旅游规划企业要求学生会使用cad软件、掌握旅游地理、旅游资源仅本知识,了解历史、文化、社会民俗。对比我们的培养方案,我们以前的方案与这些要求存在一定的出入,因此需要确立新的培养目标,修订教学计划,重新确定各模块的课程。

图1旅游管理专业专业教学优化及基本思路

1.2修订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针对行业的需求,我们对以前的培养目标进行修订,我们认为作为地方一般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主要是面向地方经济,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和较强的旅游服务技能,适应中国旅游发展需要,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复合性应用型专门人才及旅游教育人才。学生主要立足陕西,面向全国,就业方向主要为高级饭店、旅行社、风景名胜区、旅游规划设计单位、旅游策划咨询公司、会展公司、旅游行政管理、涉外企业等。

根据培养目标,我们选择设置了饭店管理和旅游景区与会展管理两个方向,以便培养学生掌握更精专的专业管理知识和技能。我们认为饭店管理方向在培养学生具备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具备比较全面扎实的饭店管理知识和能力,同时具备熟练的相关服务操作技能,侧重培养现代饭店管理所需人才。旅游景区与会展管理方向在培养学生具备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一是使学生具备现代商务会展旅游相关业务的知识和能力,具有从事会展策划、会展营销和服务的初步能力;二是使学生具备较全面扎实的景区管理知识,具有开展各种风景区管理、规划设计的初步能力。

1.3修订优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要通过课程体系实现,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可以达到全面改造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目的,使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更加突出,使专业的应用型更加凸现,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实践诠释理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使学生拥有更加符合旅游行业工作实际需要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我们在调查的行业基础上又征集了不同地区旅游管理院校专家的意见,确定了旅游管理专业各种模块,确定了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

按照学校修订培养方案的意见,课程体系中的通识教育由学校统一安排,含公共基础课和选修课,这类课程是依据教育部要求开设的。我们主要确定学科基础、专业基础、职业能力和实践课程模块。因此我们对这四个模块进行的广泛的调研和深入的探讨。

学科基础课模块主要考虑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潜力,理论较强的课程。根据教育部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要求,经过讨论和征求业内教育专家的意见,确定了开设经济数学、管理学、西方经济学、基础会计、财务管理、经济法、旅游学、旅游资源学、饭店管理学、旅游经济学等。这类课程对学生就业影响不是很大,但作为专业基础,我们认为这是本科教育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基础课模块主要为学生就业提供支撑,学生通过学习后,入职技能会提高,为学生搭建一个比较高的平台。我们开设了旅游地理学、旅游心理学、旅游制图、旅游统计学、旅游法规、旅游英语、旅游规划与开发、客源国概况、旅行社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等。职业能力课程模块侧重于实际操作,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基本的技能,考虑到市场的需求和学生的兴趣,我们开设了饭店管理和景区与会展管理两个方向,饭店管理方向有前厅管理、客房管理、餐饮管理、饭店英语等4门,景区与会展管理开设景区项目策划与设计、旅游景区管理、会展概论、会展经营与管理,这两个方向的课程都是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对开,强调了动手能力。在专业能力课中,我们增加了人选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2门课,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课程开设了旅游项目投资与评估、旅游产品开发设计、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礼仪礼节、形体训练、商务谈判与技巧、公共关系学,同时规定学生必须利用假期完成2个短期实习或取得相应的证书。实践课程模块除了学校统一要求的外,我们开设了旅游企业认知实习、旅游地理与旅游心理学野外实习、旅游拓展综合能力训练、毕业论文等。

2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尊重认识的过程,从宏观认识到微观,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我们设计了认知的整个过程。

2.1健全管理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要顺利开展,必须有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目前我们的管理体系通常采用校院系三级分工负责管理模式。校教务处具有监控职能的教学管理单位,负责实习计划的审批、实习总结、实习成绩的管理,通过监控,保证实习确实按质按量完成。二级学院负责专业性实训中心、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实习计划的申核,实践教学、科研、生产、培训任务的下达。旅游系组织实施、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实践教学管理章程的拟定。校外实训基地由院企双方根据合作协议共同管理,按培养计划安排教学环节,实施质量监督和考评。目前存在不足的是:学院并非独立的法人,一旦出现纠纷并不能承担完全的责任,因此,我们认为校外实习基地应该是学校法人与相关旅游企业签订的协议。

2.2实践教学层次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应有循序渐进的层次性,它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因此,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中实践教学应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形成“认知—模拟实训—专业短期实习—长期定岗实习—研究实践”的全方位的立体化分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1)第一个层次:旅游认知实习。认知实习的课程主要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实习的重点是对专业知识进行认知,让学生对今后的工作产生感性认识;实践的方式有酒店参观实习、旅游景区考察,会展和旅行社实际参观,进行案例分析讨论、课堂演示等多种形式的实际训练,此外还可安排野外集中实习,我们在这方面安排了旅游地理学与旅游资源调查实习、游客市场调查实习,旅游拓展能力训练实习等。

(2)第二个层次:模拟实训。模拟实训是利用校内实训室,如形体训练房、多媒体教室、模拟餐厅、模拟客房、模拟酒吧、导游模拟实训室、旅游规划设计室,以及旅游电子商务、旅游信息系统等实验室。在校内进行模拟实训是配合专业课的课程实习,也是校外实战实习的前奏,它既减少了师生在学校与企业间的奔波,提高了实习效率,也节省了教学经费。

(3)第三个层次:专业短期实习。专业短期实习目前主要有三大块内容:一是旅行社短期实习,目的是了解和熟悉旅行社中的计调工作、接待工作和综合业务工作等,主要在暑假进行,为期6周。二是酒店短期实习,目的是了解和熟悉酒店中的各主要部门的服务流程和基层管理等,主要在寒假进行,6周时间。三是旅游景区短期实习,目的是了解和熟悉旅游景区的经营体制、运行模式、管理方法及景点导游讲解的技能等,一般学生利用暑假完成。(下转第107页)(上接第60页)

(4)第四个层次:长期定岗实习。本层次是为提升学生专业能力而设计的,主要利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时间至少半年,最好实施轮岗实习。通过专业实践,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场所,另一方面学生的到来给旅游企业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为旅游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同时旅游企业也能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

(5)第五个层次:研究实践。旅游管理本科教育不仅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要有一定的研究能力,这里研究实践不是单纯的研究,而是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研究实践的资料应尽可能采用真实案例,特别是在定岗实习过程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综合利用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方法,通过独立思考,站在一个旅游管理者的角度,独立提出解决各种问题的对策,撰写论文,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另外,研究实践也可以选用来自教师的科研工作紧密结合的课题。一方面教师的某些课题和项目的前期调查、问卷统计等工作可由高年级的旅游管理学生来做,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及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指导老师应要求学生围绕论文选题或专题设计项目,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通过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来完成毕业论文。

本文为陕西省本科院校教改项目《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创新》部分成果,项目编号:09by68。同时受陕西省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点资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