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和社会经济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20:47

国民经济和社会经济篇1

2007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方针政策,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呈现出经济运行平稳、增长速度较快、质量效益提高、民生不断改善的良好局面。除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外,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均完成或超额完成。初步预计,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2%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1%,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3%,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4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8%,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86‰,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可完成年度目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5.9%,与计划目标3%左右相比,超过2.9个百分点。

(一)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发展速度明显加快,预计全年实现生产总值4700亿元,增长12%以上,呈现出农业稳步发展,工业持续增强,服务业增长强劲的势头。发展质量明显提高,财政收支双双跨上1000亿元台阶,全部工业利税跨上1000亿元台阶。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全省铁路营运总里程达2327公里,公路通车里程20万公里,拥有民用机场11个;电力装机规模突破2000万千瓦;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10户。

(二)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

麻栗坝大㈡型水库、青山嘴大㈡型水库等重点水利工程进展顺利,17件中型水库实现大坝封顶,94件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基本完成,建成山区“五小水利”20万件。预计全年农业总产值达到1400亿元,粮食产量1546.68万吨,畜牧业产值达到390亿元,肉类总产量335万吨,冬季农业开发面积达1800万亩。

(三)工业经济加快发展

昆钢大红山铁矿项目竣工投产,富瑞公司“836”二期工程试车成功,天安化工50万吨/年合成氨、云南三环中化120万吨/年磷铵等项目进展顺利。预计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1700亿元。

(四)消费需求稳中趋旺

推进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发展,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94.54亿元,增长17.3%。旅游“二次创业”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旅游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旅游业总收入达到580亿元。

(五)投资适度平稳增长

昆明市掌鸠河引水供水工程完工。沾益-昆明铁路复线竣工试通车,昆明-安宁、嵩明-曲靖、罗村口-富宁高速公路竣工试通车,新增高速公路1000公里。李仙江龙马电站、滇东煤电一体化等项目投产发电,新增电力装机421万千瓦。城镇化建设进程不断推进,城镇化率达31.6%。预计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799亿元,增长26.1%。

(六)节能减排取得新成效

首批20个循环经济试点工作进展顺利。编制完成全省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建立了我省GDp能耗指标公报制度。关停了一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对黄磷、钢铁、建材、水泥等高耗能工业行业实行新的电价加价标准。预计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可完成年度目标。

(七)生态环保取得成绩

“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全面启动,编制完成《滇池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十一五”规划》,滇池北岸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开工建设,滇池船房河截污综合整治、星云湖-抚仙湖出流改道等工程基本完成。全省州、市、县城市污水处理工程加快推进,农村面源污染治理逐步实施。生态建设工程进展顺利,全省共完成营造林60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00平方公里。

(八)改革开放成效明显

省政府八项工作制度开始实施。48个国有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项目全部进入破产法律程序。富滇银行组建成立。农垦系统改革有序推进。129个县全部启动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小学教材招投标工作顺利实施。资源环境价格改革取得新进展。成功引进武钢集团与昆钢、中铝集团与云铜等战略合作。预计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87.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亿美元,引进省外资金530亿元。

(九)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新建农村寄宿制学校校舍40万平方米,排除中小学危房80万平方米。新增5个县实现“普九”。610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261万名学生免除教科书费,公用经费补助600万人次,对200多万名寄宿制学生给予生活补助。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17.24万人,创历史新高。呈贡高校搬迁建设项目进展顺利,云南师范大学新校区已部分投入使用。科技进步不断推进,52项重大科技项目顺利实施。支持140个乡镇卫生院、5800个村卫生室建设,新增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1个和社区卫生服务站33个,疾控体系基本建成。边境“两馆一站”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完成50户以上通电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建设任务,启动20户以上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启动农村体育健身工程试点工作,成功举办全国第七届残运会。

(十)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长,预计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96元,净增142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00元,净增350元。全省城镇新增就业22万人,8.3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37万人。及时下达10万平方米廉租住房和230万平方米左右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投资计划,完成16.6万户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改建任务。预计全年减少贫困人口50万人,完成整村推进1万个。新建沼气池20.6万户,农村改灶13万户。顺利完成第一轮“兴边富民”行动计划目标任务。

(十一)价格监管调控不断加强

出台成品油调价措施,实施了油运价格联动政策。暂缓出台昆明、曲靖、普洱等城市第二步水价调整,昆明市煤气价格调整等项目。继续推进糖蔗价格联动政策,适当提高烤烟收购价格,差率控制化肥批发和零售价格。严格执行教材新的中准价标准,进一步规范教育收费行为。依法告诫行业协会、中介组织不得以协议、决议、会议纪要、协调口头约定等方式合谋涨价。大力整顿价格收费秩序,继续开展“价格服务进万家”活动。

二、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宏观预期目标建议为:

——云南省生产总值增长1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以上;

——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2%以上;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分别增长7%和6%以上;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以上;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低于上年实际涨幅。

为实现上述宏观预期目标,按照《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任务,力求做好以下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落实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切实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认真领会、全面理解、准确把握国家宏观政策的走向,强化经济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主动性,把落实“双防”作为促进云南转变发展方式的机遇,作为促进云南好中求快、科学发展的动力,促进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采取有效措施,努力保持价格基本平稳。

(二)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粮食安全综合示范和退耕还林口粮田等项目建设,巩固提升30个农产品生产基地。落实支持生猪、奶业等发展政策,力争实现农业增加值920亿元。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引导农民优化种植结构,加快建设一批良种繁育、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重点扶持100户龙头企业、1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服务组织。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滇中调水工程前期工作,抓好以“润滇工程”为重点的大中型水库建设。新增高稳产农田和基本农田各100万亩,解决12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开展500个省级改善村容村貌试点。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大力推进城乡居民用电同网同价。

(三)突出特色优势,推进新型工业化

牢固树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集约型工业、特色工业、多元工业的思想,培植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矿产业,壮大电力产业,发展钢铁、有色、化工等精深加工,培育新材料产业,发展装备制造业。积极培育烟草配套产业,着力加快医药、食品、生物、环保等产业发展,加快发展粮油、蔗糖、茶和橡胶制品等特色产业。强化自主创新能力,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组织实施一批生物高技术产业化及公共服务、公共研发平台等重大建设项目。

(四)加快三产增长,发展现代服务业

研究制定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出台促进服务业发展的配套政策。落实云南旅游“二次创业”的各项措施,积极推进旅游业发展改革综合试验区相关工作。加快实施云南省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推进物流重要节点城市、物流通道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农村服务业,促进农业、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有机融合,鼓励发展高端服务业。着力提升公共服务、酒店餐饮、体育文化、休闲娱乐等行业,加快发展会展产业。

(五)扩大消费需求,增强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增强消费能力,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推动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全面落实中央、省对农业农村的各项利民惠民政策,有效增加农民收入。适当增加对低收入困难群体补助。继续引导住房、汽车合理消费,扩大通信、旅游、休闲、文化、健身等热点消费。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大对农村商业网点连锁经营、农资连锁配送和专业批发市场建设等项目的支持力度,实施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六)夯实发展基础,保持固定资产投资适度增长

切实加强固定资产投资前期工作和重大问题研究,严格控制产能过剩项目和“两高”项目,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国家鼓励发展、能带动新农村建设、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民生的领域。健全投资项目管理,严格市场准入条件,提高项目资本金比例,进一步落实“双百”重点前期工作项目责任制。抓好铁路、农村公路改造、高速公路、机场、水运等交通项目建设,进一步强化能源建设。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和带动作用,用好银行信贷资金与信用资金,鼓励通过企业上市、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筹集建设资金,力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200亿元左右。

(七)强化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

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持久战,落实严格的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严格控制“两高”产业发展。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和绿色技术,编制好节水规划,推行工业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和中水回用,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大城市推广节水设备和器具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尽快启动并做好全省发展循环经济规划编制工作,积极启动并做好云铜、云锡和云天化等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方案制定和实施工作,建设一批循环经济型企业和生态工业园。强化生态环保工作,继续实施“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加强以滇西北为重点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编制完成云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

(八)深化体制改革,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

推进财税体制、地方金融机构改革。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建立投资项目后评价制度,扩大代建制范围,建立重大项目公示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探索建立产业投资基金。继续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农垦系统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有控制、有步骤地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环保收费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各项改革,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并稳步推进试点工作。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完善城乡统筹、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九)继续扩大开放,拓宽经济发展空间

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扩大有比较优势的现代生物、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有色金属深加工、建材、花卉、蔬菜、林果、畜产品等特色产品的出口。加快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出口加工和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基地建设,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步伐。努力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引导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以及我省具有资源优势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领域。加大推进省级重点利用外资项目工作力度。

国民经济和社会经济篇2

总体上看,“十三五”时期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又是各种困难和问题的凸显期,有利和不利因素交织,机遇和挑战并存。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处于温和复苏期。发达国家陆续进入后危机时代的恢复进程,不仅英美,即使是危机深重的希腊、西班牙,也已经全面进入逐步走出危机、不断修复创伤以及调整引发危机的深层次问题的阶段。欧美经济的企稳对新兴经济体的出口是利好,但资本流动压力增大,同时面临劳动力、土地、资源、能源等要素成本的大幅攀升,新兴经济体增长速度将逐步放缓。尽管还面临诸多难题,但新一轮经济周期的起点已经来临,世界经济将再一次进入螺旋式上升的新阶段。

从全国看,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长减速和结构调整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经济增长的动力从过去依靠出口、房地产、第二产业的发展向公共消费型的基础建设、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居民消费等新的增长点交替。中国经济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阶段。面对新形势,国家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作出总体部署,将进一步激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随着改革力度不断加大、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我国经济必将迎来发展的新局面。

从区域看,区域经济合作更加紧密。一方面,作为“一区一圈一带”三大区域交汇叠加区,东接省会济南和沿海开放城市,北连京津冀经济圈,向西向南和中原经济区融合,为我县享受政策红利、加快能源交通设施建设、拓展发展空间创造了良好机遇,目前济际铁路、德郓高速、徒骇河通航等重大工程已经列入上级规划,另外“聊茌东大三角”即将成为我市“十三五”期间重点建设的“转调创”实验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作为对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桥头堡的县,区位优势明显,有优势有潜力有能力在我市进一步加强同省会之间的紧密联系方面将发挥更大作用,在全市跨越赶超进程中继续发挥领头雁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较强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为今后接受京津冀、环渤海以及省会济南的辐射带动,更好地承接先进地区产业转移提供了便利条件,丰富的热电、铝水、pVC等重要资源优势,充裕的人力资源优势以及“铝城枣乡”特色的品牌优势,可为大项目、好项目落地提供强有力的产业和要素支撑,为更好的融入区域经济合作和参与地区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自身看,机遇与挑战并存。“十三五”期间,我县总体上进入工业化中期向中后期迈进的新阶段,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进程将明显加快,经济增长的基础进一步得到巩固,内生动力也将进一步增强。但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一些矛盾:一是产业层次偏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够快,支撑县域发展的大企业、大项目、大品牌还比较少;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一般加工工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过大,高端制造业和生产业发展滞后。二是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水平不高,产业空间布局与资源分布不协调,环境容量、人才、土地、资金等发展要素的制约依然突出;节能减排压力突出,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增大。三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还很繁重;四是行政效能和作风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经济发展环境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二、“十三五”发展的指导思想与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改革为统领,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认真落实好“一区一圈一带”三大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助推我县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借助“聊茌东大三角”建设科学发展先行区,全面对接省会,加强理念、交通、产业、要素和资源融合,以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试点为契机,创新体制机制,以项目突破、产业提升和园区发展为抓手,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激发市场活力,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更加注重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全力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十三五”发展要突出坚持以下原则。

转型发展。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创新发展。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和人才强县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社会。

和谐发展。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民生优先,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在就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逐年加大投入,合理配置资源,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改善群众生活条件,让人民群众得实惠,推动实现和谐发展。

绿色发展。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同步推进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开放发展。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作用,更多地依靠市场机制和内生力量,不断增强发展后劲。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引技、引智力度,加强区域合作共赢,以开放促转型、促改革、促发展,培育发展新优势,推动实现开放发展。

(二)发展目标

以跨入全国五十强为总体目标,到2020年,建设为“四化”协调发展的示范区、新型工业化示范城市和高端产业聚集高地,成为全国重要的铝精深加工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鲁西北平原优质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重要商贸物流节点城市、全省重要的循环经济示范县及生态县。

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左右,到2020年达到7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2万元。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产出效益进一步提高,现代高效农业比重稳步提升。产业特色明显增强,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比重显著提高。服务业发展速度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幅,生产业、新兴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到2020年三产结构调整为9∶58∶33。

城乡建设进一步加强。中心城区的整体经济实力、集聚辐射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增强,城镇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到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55%,城乡一体、发展有序的现代城镇体系基本形成,并与周边地区共同构筑互利共赢的中小城市群。

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大幅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逐年减少。到2020年,林木绿化率提高到44%,循环经济发展达到全省先进水平。

人民生活进一步提高。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取得新进展,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2%和1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全县义务教育阶段校舍和设施设备基本达到省定标准。实现与全省同步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三、“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

(一)树立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按照中央部署稳步推进农村改革,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树立现代农业发展理念,鼓励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

一是提高基础农业生产能力。按照高产、优质、生态、安全的发展目标,提升粮棉油、蔬菜、畜牧水产、林果等传统产业,完善农产品检验监测体系,确保食品质量安全。推进全县高产示范区建设,按照稳定面积、提高单产,增加效益的要求,围绕水源渠系工程、农技推广、良种繁育等,加大资金投入,建设规模化、集中连片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发展特色农业经济,打造绿色安全蔬菜生产基地,推进设施栽培,扩大连片露地蔬菜的种植规模,突出大蒜、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大对大枣深加工企业在产品研发、品牌创建方面的扶持力度,把大枣产品打造成为国内知名品牌。发展生猪、肉牛、肉鸭、优质鱼等生态养殖基地,培育壮大獭兔养殖加工产业。

二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培育精致农业示范区,依托现有的蔬菜、食用菌、畜禽、瓜果等生产基地,以生产高品质、高附加值产品为目标,依靠科技创新,率先建成精致农业示范基地,创建肖庄、冯屯、贾寨等一批高标准、高质量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示范乡镇和有机农业示范区,以聊夏路为中轴线建设全省先进、全国知名的现代果蔬种苗繁育基地。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充挖掘水、大枣、园林文化价值,规划建设部级森林公园、圆铃大枣观光园、徒骇河生态防护林区以及普济沟慢生活体验区,扩大枣园面积,建设博临路枣乡生态长廊,连接肖庄镇、博平镇两处枣乡观光园区,构筑“两园共建、一廊相连”的鲁西枣乡新格局,力争建成国家4a景区,形成集“枣乡文化、生态农业、大枣采摘、劳动体验”为一体的万亩生态采摘园和休闲旅游度假基地。研究制定湿地保护与修复规划,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建设部级金牛湖湿地公园。

三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经济合作组织,在抓好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和引导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依法有序成方连片流转土地,形成规模效益。完善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分散农户按照产业链、产品和品牌组建专业合作社,完善生产设施,扩大产销对接,并逐步探索合作社重组整合或成立联合社。建设和改造一批具有规模效益、带动辐射能力强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力发展连锁店、直营店、农超对接、配送中心和电子商务,积极开展直营直供,提高流通效率,支持大型流通企业开展“农超对接”,通过支持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冷链系统和农产品品牌建设,推动订单农业的发展,引导企业与农户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加快农民增收步伐。

四是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东邢水库、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和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加强赵牛河、七里河、管氏河、茌新河等河道蓄水工程的新建、改建及维修,拦蓄汛期雨洪水资源,补充地下水源;围绕县级综合质检站建设,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工程,建立农产品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责任可追究、质量有保障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围绕改善农业技术推广、病虫害防控、农产品检验检测、农民培训等方面,提升农机化水平,做好乡镇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工程。

(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加快提高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度,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动纺织、味精、人造板、汽车配件、铝深加工等向“产业高端”进军。支持以产业链为纽带开展兼并重组,实现规模化整合,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围绕新材料、新医药和生物、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壮大“高端产业”,实现产业档次和质量的提升。重点扶持新型合金材料、精密机械制造、新型环保材料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

一是优化提升优势传统产业。推进铝电及铝加工、纺织、医药、汽车配件、人造板及聚氯乙烯六大战略支柱产业转型发展。优化发展火电,重点推进信发集团“上大压小”热电机组新建扩建工程,加快煤炭储运配送设施建设,完善煤炭供应储备和应急保障体系,支持输变电站等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西部重要的能源基地。铝及铝加工产业重点向“专精特新”方向延伸产业链,突出发展高纯铝、高精度铝板带箔、铝合金压铸件、汽车轮毂等,研发与飞机、高铁等高端装备配套的铝合金型材,建成全国重要的铝生产及铝制品加工基地。纺织产业加快向产品系列化、高档化、艺术化和品牌化的精深加工转变,重点发展纵向纤维无纺布、超细纤维织物以及土工织物等。医药产业通过加快建设医药产业园,发展中药原料药、新型诊断试剂等产品,打造中药材种植、加工提取、药品研发与生产等完整产业链。汽车配件产业大力发展汽车底盘、车身铝制部件、尾气净化装置、eGR冷却器、新能源汽车关键配件、提高汽车配件行业技术研发和质量检测水平,促进产品尽快由配件市场走向配套市场。人造板产业严格淘汰一批落后产能,为优势产业腾出发展空间,加快向单线能力大、能耗小、集约化生产转变,进一步发展板式家具制造业。氯乙烯产业重点发展聚氯乙烯异型材、pVC膜、硬质管材、装饰装修材料、一般软制品以及日用消费品。

二是全力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适应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准确把握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政策导向,努力扩大规模,提升发展水平,重点发展新材料、新医药、新能源、电子信息、节能环保产业项目。新材料加快发展高精尖有色金属深加工产品和新型合金材料。新医药重点发展生物制药、现代中药、化学制药,加快医药新剂型、高端医疗产品和设备研发,建成国内重要的注射剂产业园、中药研发生产基地。新能源方面重点发展太高效太阳能热水器、秸秆制取生物质燃料油、分布式光伏发电,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及相关配套产品,重点培育全铝发动机和全铝汽车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充分发挥瑞华电子项目的带动效应,加速集聚一批配套企业和研发机构,积极引进其它高端产品,努力将县建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汽车尾气净化器、地源热泵、除尘及脱硫脱销设备制造、节能照明产品、墙体保温建材等。

三是加快构筑空间新布局。把“2246”产业、园区发展作为做大做强县域经济的重要抓手和载体,围绕设施配套和项目建设两大任务,统筹推进、重点突破。建设两个千亿产业园。县经济开发区在现有基础上抓好产业提升,着力向精深加工和高端价值链突破,在做好产业高端的同时,重点谋划突破高端产业的文章,争创部级经济开发区。县高端产业聚集区明确产业定位,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引进战略性新兴项目,首先要突破高端产业,实现“高端产业”项目的聚集,鼓励发展产业高端,创建“转调创”实验区和“四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建设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打造309国道和聊夏路沿线两个经济隆起带。以309国道段为依托,围绕物流运输、装备制造、生物技术等现有产业,加强规划引导,增强辐射延伸,建设成为拉动县域经济提速发展的“动力带”;依托聊夏路产业隆起带,建设新兴环保、科技创新项目,发展生态、文化、观光农业,打造绿色发展、生态崛起的“示范带”。培育四大百亿产业。坚持“抓点、带线、扩面”相结合,努力培植龙头骨干企业,完善产业链条,做大产业集群,加快纺织、生物技术、新医药、装备制造等四大百亿产业发展,实现经济发展的多点支撑。壮大6个特色园区。统筹考虑,合理布局,对于发展方向明确、主导产业突出、功能定位清晰并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园区或集聚区,进一步明确,确定未来重点支持的特色园区。坚持“科技先导、集约发展”的原则,推进园区向集约化、专业化和高端化发展。

(三)加快服务业发展,助推经济结构优化。

把服务业发展作为经济结构“转、调、创”的重要抓手,突出发展“商贸流通、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电子商务、金融保险、教育培训、科技研发”产业,着力实施“1231”工程(即着力培育1个服务业园区、2个服务业重点城镇、3个服务业重点企业、10个重点服务业项目)和“徒骇河流域开发”亮点工程。亮化我县区域性商贸流通中心、现代物流中心、健康养老高地和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基地的城市品牌,努力实现全县服务业提质增效。

一是整合提升物流资源。结合我县交通区位优势和产业布局,加快物流资源整合,规划郝集、徒骇河流域、华源、万和通四个物流聚集区;鼓励社会资产、物流资源和优势资本向骨干物流企业集中,培植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快“智慧交通”建设,搭建公共物流综合信息平台,逐步与全国信息平台对接,提升全县物流业整体水平,建设省重要的物流节点城市。

二是建设养老服务业高地。鼓励社会力量创办养老机构,大力推动养老方式多样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投资主体多元化,使养老服务业成为保障民生、增加就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医文化,推动中医养生保健事业繁荣发展;积极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深度合作,完善新农村和住宅小区内养老服务设施,加快医疗养老和社区养老进程;逐步探索以休闲娱乐、观光旅游为主要形式的度假养老新模式;加快建立互联共享的养老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加快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提高服务质量。

三是打造区域性商贸流通中心。提升现有商贸企业水平,搞好中心商务区建设,加快推进城乡市场网络、社区商业网点和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三网”融合,构建商贸流通网络体系,鼓励发展电子商务,支持线上交易,提高商贸网络公开便捷的服务功能。培育发展特色街区,提高园区综合竞争力,提升城市品位和辐射带动力。

四是健全金融保险产业。加强与济南金融经济圈的融合,加快吸引金融服务型高端人才,鼓励发展民营银行。建设金融商务区,吸引相关金融机构入驻,完善金融配套服务设施,促进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和金融服务有机结合,构建区域性金融高地。稳妥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和民间资本管理公司,鼓励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金融网点,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扩大抵押物范围。积极拓宽金融市场,构建互联网金融,推动创业投资、拍卖、融资租赁和金融租赁等新兴业态的发展。

五是优化提升旅游产业。积极融入济齐聊旅游带,发展大旅游,开发大市场,建设大产业,将建设成为旅游形象鲜明、产品特色突出、产业结构合理、环境优美舒适、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的全省重点旅游区和旅游观光与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精心策划城市主题游、休闲观光旅游线和特色乡村旅游。抓好大枣、黑陶、剪纸等具有地方文化特色产品的开发。加快特色餐饮、住宿、交通、休闲等旅游配套设施和重点景区改造。

六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围绕我县铝深加工、纺织品、汽车配件、医药等支柱产业,依托各类产业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工程研究中心等技术力量,加快建设公共开放服务型的产业科技研发中心,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采取产学研合作方式发展技术开发、工业设计、技术咨询、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科技服务业;围绕农产品检测、汽车配件检测、药品检验检测、汽车检测等检验检测服务,构建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中心,充实科技服务业种类,全面提升我县生产性科技服务业整体素质和发展水平。

七是推广深化电子商务应用。在全县范围内全面推广金号织业线上线下结合的营销模式,深化大中型企业电子商务应用,促进大宗原材料网上交易、工业产品网上定制、上下游关联企业业务协同发展,创新组织结构和经营模式;引导小微企业依托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开展业务;全面实施电子商务进商贸流通企业、进工业生产企业、进市场、进社区、进农村、进生活的“六进”工程。

八是积极发展教育培训产业。加快实施培训基地建设,开展委托培训、招标培训和订单式培训,强化实际操作训练,重点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以培养适应我县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多层次、专业型、复合型人才;加快推动家政服务培训,通过引入企业、外地培训等多种方式,加强对保姆、养护、保洁、月嫂等多种人才的教育培训,做好教育培训人才劳务输出工作。

(四)实施人才战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实施创新驱动,充分发挥各类人才作用,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和智力支撑。坚持开放,以开放促进创新,以创新带动更高水平开放,努力走一条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发展之路。

一是加强人才高地建设。围绕新兴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坚持人才优先发展,积极创新人才引进方式,着力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尤其是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努力造就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科技人才,一批依靠核心技术自主创业的科技企业家,以人才高地建设引领产业高地、创新高地建设。进一步加大人才投入,完善激励机制,统筹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建设,注重产业化人才和资本运作人才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二是强化高起点引进。坚持资本、成果、技术和人才并重,积极引进高层次要素资源,充分利用全球资源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抢抓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及产业调整重组机遇,加强政策扶持,鼓励有条件企业直接购买先进技术,支持规模骨干企业“走出去”并购国外企业、研发机构,积极招引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龙头企业,加快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努力走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路。

三是加强高水平产学研合作。引导产学研结合由短期、松散、单项向长期、紧密、系统合作转变,推动创新要素在产业层面上集聚融合。围绕新兴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着力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努力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进一步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加快科技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发展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加快发展,努力培育本土创新型企业群体。

四是推进高水平开放。强化新兴产业项目招引,大力引进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等高端项目,逐步壮大产业规模,拉长产业链。强化服务业项目招引,努力引进一批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研发设计等生产服务业项目。强化载体功能建设,加快特色园区发展,推进特殊功能区建设,配套完善研发、科技咨询、工业设计、金融等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提升承接重大项目的能力。有选择地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积极融入“一区一圈一带”区域发展战略。

(五)激发全社会创业热情,培育壮大民营经济。

坚持抓大与促小结合、启动内力与借助外力结合、企业家队伍建设与优化发展环境结合,下更大的功夫为民营经济发展松绑,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法治环境和社会环境。

一是改善投融资环境。进一步拓宽民营经济的融资渠道,建立健全引导金融资本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鼓励商业银行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以金融创新试点县为契机,健全民间融资监管,建立金融稳定协调机制,探索企业融资互助合作。加快推进企业上市、股权挂牌以及发行债券,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强化对拟上市企业服务,加快股份制改造和重组进程。大力推动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实现技术改造和升级,促进民营企业转方式、调结构,积极融入区域产业分工体系。

二是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实行统一市场准入,创造平等投资机会,打破行业垄断和市场壁垒,切实降低准入门槛,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营造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投资环境,进一步鼓励社会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盘活存量、用好增量,调结构、补短板,服务生产力布局。通过特许经营、投资补助、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城镇供水、供热、燃气、污水垃圾处理、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和处理、城市综合管廊、公园配套服务、公共交通、停车设施等市政基础设施项目,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教育、医疗、养老、体育健身、文化设施建设。

三是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简化审批手续,提高服务效能,完善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市场监管,促进公平竞争,培育完善民营经济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激活民营经济。

(六)坚持城乡统筹,进一步提升城镇化水平。

坚持规划引领,开启产业转型、产城融合发展之路,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城镇化水平提升,以新型城镇化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构建布局合理、城乡一体、生态和谐、宜业宜居的新型城镇发展体系。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推进居住向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抓好产业园区和居住社区“两区同建”,促进城乡要素合理流动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一是不断完善提升城市功能。紧抓“聊茌东大三角”对接融合发展,增强集聚、辐射和带动功能,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保护历史传统文化,搞好生态景观建设,提升城市品位形象,营造良好人居环境。完善提升茌中河及环城水系人工湿地,加快金牛湖风景区开发建设。推动县城区扩容提质,加快城区功能完善和提升,优化城区生活设施布局,完善便民利民服务网络,打造包括公交站点、绿地公园、健身设施、停车场、快速充电、物流配送、便民超市、家庭服务等在内的十五分钟便捷生活服务圈。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在公共服务等方面享受平等待遇,实现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确保民生支出增长率不低于财政支出增长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

二是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提高乡镇规划建设标准,增强产业支撑和综合承载能力、劳动力吸纳能力和承接县城辐射、带动乡村发展能力,加快乡镇驻地基础设施“1125”工程,建设一路一园二厂五网。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优化村庄布局,坚持群众自愿、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依法推进,在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以城边村、园区周边村、经济强村为重点,建设农村新型社区,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推进居住社区、产业园区“两区同建”,加强城镇建设与产业布局的配套衔接,搞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要素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实施好博平、冯屯、乐平“百镇建设示范行动”,带动全县小城镇建设水平再上新台阶。提高乡镇规划建设标准,加强城镇建设与产业布局的配套衔接,推动规模结构合理化、土地利用集约化和城镇面貌特色化,加快乡镇驻地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产业支撑能力、综合承载能力、劳动力吸纳能力以及承接县城辐射和带动乡村发展能力。优化村庄布局,坚持群众自愿、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依法推进,在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以城边村、园区周边村、经济强村为重点,建设农村新型社区,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

三是实施主体功能区错位发展。科学规划,将全县14个乡镇(街道)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四类,合理确定主体功能和开发强度,突出特色,错位发展。搞好产业布局,坚持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宜游则游,以实施“镇域经济突破”战略为总抓手,结合产业基础和发展特点,每个乡镇、街道选择1-2个主导产业重点扶持,明确发展定位和主攻方向,坚决避免产业同质化现象,壮大镇域经济,实现镇域特色发展,支持西部乡镇创建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培育万亩有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四是建设绿色生态新家园。严禁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承接落后产能,避免牺牲环境换取发展。以全国卫生城、国家园林城、全国生态城“三城同创”为抓手,突出抓好用材防护林、特色经济林、种苗花卉、农田林网化、城乡美化绿化五大工程,积极打造全国绿化模范县。完善农村路网体系,提高等级标准,加强农田水利、农村沼气、污水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不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城镇化、居住管理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七)注重生态建设,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牢固树立环保优先、生态优先的理念,推进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同步提升,努力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一是突出节能减排。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增长方式。坚持控制增量与降低存量并举,严格执行项目能评、环评,从严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发展,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信发集团“上大压小”热电机组项目建设进度,积极推进燃煤锅炉脱硝工程建设,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任务指标。

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产业生态链,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促进产业之间、企业之间、产品之间资源再利用和再循环。支持信发工业园创建部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围绕铝深加工、人造板、聚氯乙烯、绿色建材主导行业,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提高技术含量,丰富产品品种,稳定主导产业链;推进信发集团与中国建材集团强强联合,重点推动赤泥、粉煤灰、脱硫石膏以及电石渣等大宗固废的资源化利用,开发特种水泥、夹心石膏板、pVC填料、高档装饰板、环境修复材料等绿色建材产品,构建“氧化铝-液碱-聚氯乙烯-石灰、电石-赤泥、粉煤灰、脱硫石膏、电石渣综合利用”循环产业链,依托信发集团成为国家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骨干企业的契机,建设国家大宗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示范基地。

三是强化环境保护。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严格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积极整治区域水环境,加快建设环城水系,完善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修复体系,加快制定湿地保护与修复规划,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推进水生态文明发展。加强城镇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提高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加强大气污染综合防治,严格控制工业污染点源。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一批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县、部级森林公园、部级湿地公园、部级水利风景区和省级生态县。

(八)着力改善民生,建设和谐幸福新。

党的十以来,多次发表重要论述,指出一切工作出发点、落脚点都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将广大人民群众凝聚到追求幸福中国的目标上来。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多谋民生之力,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使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一是优先发展教育。坚持以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均衡配置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为目标,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实现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加政府教育经费投入,加强教学及生活设施建设,到2020年,使全县义务教育阶段的校舍和设施设备基本达到省定标准。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因地制宜办好农村完小和必要的教学点,推进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提高教师队伍素质。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逐步实行残疾学生高中阶段免费教育,扶助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完成学业。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二是做强文化事业。按照统筹规划、循序渐进的原则,高标准建设乡镇综合文化中心,同时大力加强村文化大院和农家书屋建设。以数字资源建设为核心,以基层服务网点建设为重点,以多种传播方式为手段,以共建共享为基本途径,进一步推进全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县图书馆和乡镇综合文化中心要统一制式,合理分工,完善设施设备,成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各级分中心、支中心和基层服务点。加强资源配送和资源管理,将免费文化信息资源及时传送到因特网等媒体和基层服务点,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与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等相结合,实现共建共享。建立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有效保护民间剪纸、董庄中堂画、荡子秧歌、伞棒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表演或创作能力的团队和骨干,促进县乡文化繁荣。

三是促进社会充分就业。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创造平等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统筹城乡就业,突出产业发展在扩大就业中的主体作用,充分挖掘企业吸纳就业的潜力,鼓励发展服务业,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多渠道扩大就业规模。引导劳动者转变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降低创业门槛,优化创业环境,完善创业平台,推进全民创业,努力放大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提高劳动者就业竞争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增强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的作用。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增加居民收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四是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逐步增加财政投入,不断提高城乡社会保障水平,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和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社会福利制度,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满足困难家庭基本需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对敬老院进行提升、改造,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加快推进社区居家养老照顾中心建设,探索建立“社会力量为主、政府投入为辅”的发展机制。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切实保障残疾人权益。

国民经济和社会经济篇3

一、“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基础和条件

(一)“十五”建设成就

=、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由==亿元增长到==.=亿元,年均递增==.=;财政收入由=.==亿元增长到=.==亿元,年均递增=。=、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年来,一、二、三产业比重由====年的==:==.=:==.=调整为==:==:==,二、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重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十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亿元,是“九五”时期的=.=倍,实施和建成了一大批基础设施工程。完成了XX路改造、XX线XX至XX二级公路、XX公路、XX高速XX连线、通乡公路、====公里通村公路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工程。=、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意见》等一系列对外开放政策措施,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取得新成效。=、改革向纵深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成效显著。农村合金会改革、农村信用社改革促进了农村金融市场平稳发展。国有企业改革改制,推动存量向增量转换。财政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增强了政府支付能力和调控能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行政审批和投资体制改革也不断深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净增===元,年均递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净增====元,年均递增=.=。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平方米和==平方米,人民群众住房条件大大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广播电视等各项社会事业明显进步。实施各类各级科技项目==项,推广应用==项。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普通教育质量明显提升,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卫生医疗基础设施得到加强,人民群众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广播电视、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城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费按时足额发放,城镇“低保”和农村“五保”实现应保尽保。

(二)“十一五”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面临的机遇主要有

——国家在新形势下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中央明确指出支持西部大开发的方针和优惠政策不会改变,我县是西部地区的丘陵大县之一,可持续得到国家政策支持。

——国家将继续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我县作为新村扶贫工程实施县,将继续得到国家扶贫政策的扶持,有利于加快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我国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更多产业向西部转移。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产业加速升级,一方面需要大量的产业工人和技术工人,一方面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将更大规模的向内地和中西部地区转移,这为我县发挥劳动力优势和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带来了更多机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区域合作日益紧密。XX经济区、XXX经济圈等区域合作更加紧密,为我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参与区域合作和分工提供了更大的舞台和更好的机遇。尤其是XXX经济圈建设,我县无论是从区域位置、交通条件、承接产业转移能力,还是环境容量、自身优势资源上,都具备参与区域交流与合作的条件。

——XX市提出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宏伟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重点和难点在我县,市委、市政府一直大力支持和帮扶XX,我县要敢于承认差距,敢于奋起直追,紧紧抓住各种交汇机遇,在全市跨越式发展的大格局中,找准坐标,定清位置,加快发展。

=、面临的挑战主要有

——自身发展不足,参与市场竞争的压力大。我县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市场化程度还较低,缺乏一大批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凭借现有产业和企业参与市场的激烈竞争,存在起点低、抵御市场冲击的能力弱等困难。

——滞后的基础条件对抢抓新机遇造成严重制约。虽然经过长期艰苦努力,我县的基础条件有所改善,但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还相差较远。农业基础设施较为脆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县域内道路等级不高,县际公路网络化程度低,电力能源紧张等,工农业发展受到一定制约。

——建设资金严重匮乏,经济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财政形势严峻,收支难以平衡,是典型的“吃饭财政”,搞大规模经济建设存在困难。产业结构还不合理,第一产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化水平较低,缺乏大型骨干企业支撑。农民收入增长后劲不足,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大等等,这些都给我县加快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

面对这些挑战和制约因素,我们必须依据县情,知难而进,在实施“十一五”规划中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加以化解。

二、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大力实施特色农业立县,工业经济强县,第三产业活县,对外开放兴县战略,统筹城乡发展,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全面提升县域综合实力,促进人与经济、社会、自然协调发展,构建和谐中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主要目标

总体目标是:复位、升位两步走,建成XX丘区经济强县。

具体内涵是:第一步,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把XX在全省丘区县排位恢复到历史较好水平;第二步,在第一步发展的基础上,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速升位,建成全省丘区经济强县。

(三)====年远景目标

——基本形成结构合理、效益明显的产业体系。通过实施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增强主导产业对经济的支撑作用,三次产业结构更加合理。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科、文、卫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基本普及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人以上。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富裕的生活。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倍。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和完善,人民群众能够充分享受健康向上的各种文化娱乐。

(四)发展轴线和空间布局

“十五”期间,我县经济有了较快发展,但产业的空间布局还需引导,产业的发展按门类、按区域集中度还不够高,产业集群化运行模式没有形成。“十一五”时期应充分考虑区域空间、生态效率和承载能力的要求,统筹协调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引导产业的空间布局,全方位重构发展轴线和区域功能,形成有重点有层次的生产力布局,促进人与经济在各区域的均衡分布,并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为此确立“一心一极一网络”的发展格局。

三、“十一五”发展的重点和任务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粮食、生猪、蚕茧、食用菌、中药材和劳务产业为重点,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农业标准化和产业化建设步伐,实现我县从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的跨越。

=、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认真落实耕地资源保护政策,稳定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重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着力抓好水土保持、灌溉渠系整治及节水灌溉和标准粮田建设等工程,到====年建成==万亩高产稳产粮田,==万亩优质油菜基地,进一步提高粮油生产能力。到====年,粮食产量力争达到==.=万吨。=、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围绕工农互动,突出农业特色产业,培育龙头企业,全力打造规模化、标准化、优质化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到====年生猪出栏===万头,力争全省第一。产茧====吨,恢复到全省第一。食用菌到====年生产规模达到=亿袋,力争全省第一。中药材产业通过建设部级无公害中药材基地,面积达到=万亩,进入全省前列。=、全力提速农村劳务经济。发挥农村劳动力资源优势,狠抓劳务开发,创新机制,做好“五个结合”,促进劳务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良性互动。到====年,劳务输出==万人,劳务收入==亿元,建设成全国劳务产业经济大县。=、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搞好以水利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通过实施XX水库建设、XX水库整治、XX水库整治、中小微水工程、“长治”工程、小流域治理、人畜饮水、水土保持、产粮大县、旱山村集雨节灌等一批工程项目,使全县旱涝保收面积达到==万亩。引导一部分村先期建成小康示范村。

(二)加快工业化进程

=、着力培育主导产业。重点抓好食品、纺织服装、医药、印刷、机械电子等行业,充分体现主导产业(行业)的支撑作用。食品行业依托优质农产品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粮、油、蔬果、食用菌和肉类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建成食品工业强县。纺织服装行业重点利用现代先进的设备和工艺技术,做好纺织产品升级换代,通过整合服装品牌,把品牌做成精品,把精品做强做大,提高纺织服装工业的增长质量,力争建成全省纺织服装大县。医药行业重点要加强技术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提高产品技术含量,积极开发原料药、合成药、中成药、西药及针剂等新产品,努力建设中成药业研发制造基地。印刷行业以XX印务为龙头,带动中低档印刷包装企业的发展,重点提高印刷包装档次和水平,打造高档精品印刷包装生产基地。机械电子行业重点发展一批与重大机械装备制造配套的零部件加工企业。=、做强做大产业化龙头企业。坚持走农工互动的路子,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产业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支持粮油加工企业扩大生产规模,纵深挺进精、深加工领域,到====年,粮油加工能力突破==万吨/年。引导畜产品加工企业加大肉类系列产品精加工力度,到====年,肉类加工年产规模达到=万吨。振兴桑蚕茧丝绸行业,扩大优质桑园种植,培育养蚕大户,把茧丝绸企业做大做强,到====年,力争产销规模突破=亿元。加快丹参、白芍等道地药材综合开发,促进制药企业更快发展,把XX的道地药材及其精、深加工做大做强。到====年,制药企业产销规模突破==亿元.=、培育壮大现有骨干企业。认真落实国家、省、市扶持骨干企业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现有骨干企业进一步做大增量,延伸产业,加速扩张,迅速成长为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高度重视规模企业发展,集中力量扶持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建设企业梯队。抓好乡镇现有企业发展,特别要抓好基础较好的XX、XX、XX等乡镇工业的发展。力争到====年,培育出==个产销过亿元的企业,培育出=个产销过=亿元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达到===个。=、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和进步。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结构调整为主线,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医药行业加快创新药物、生物医药工程的研究开发。印刷包装行业提高包装技术和设备生产能力,实现产品各项指标全面达到行业标准。纺织行业主要开发新型天然原料、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纺织品,提高印染后整理能力和水平。以信息化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支持企业开发和采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装备数控机床等先进设备,全面提升传统产业的科技化水平。=、建设工业集中发展区。积极推进工业集中发展区和乡镇工业小区建设,重点抓好县城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乡镇因地制宜建设地方特色工业小区,作为经济增长极的XX要率先规划和建设工业小区。优化集群发展,突出区域经济特色,引导工业企业向工业集中发展区集聚,向重点乡镇集聚。加快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优惠政策,加快建立工业集中发展区“一条龙”的便捷服务体系,吸引更多的项目落户集中区,壮大工业集中区产业规模,增强集中区的孵化能力和辐射能力,使之成为政策优惠、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管理科学的新型工业集中发展区。

(三)大力发展服务业

按照服务社会的要求,创新服务方式,拓宽服务领域,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十一五”期间,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递增==.=,到====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项目是支撑,项目是保障,“十一五”期间,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根据国家投资政策,紧紧围绕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抓好项目保建设,抓好项目促发展。在农业、水利、生态环境、交通、能源、工业、城建、旅游、商贸流通、社会事业等十大领域中筛选项目,论证、储备、争取项目。“十一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累计将达到===亿元,比“十五”期间累计投资翻一番,年均递增==。特别要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带动作用大、支撑作用强、发展后劲足的重大项目,“十一五”期间,重点项目投资达到==亿元,以这批重点项目的投资带动和支撑全社会===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

(五)扩大开放

坚持大开放促大发展的方针,以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劳动密集型工业为重点,加强国内、省内、市内横向经济联合,大力拓展开放领域,不断提高招商引资的水平和质量,努力增强开放实效。

=、招商引资。招商引资是实施“开放兴县”战略的主要内容。一是以优势资源招商,充分发挥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及工业园区的集聚效应,大力引进项目和资金,做长产业链条,做细链条分工。二是以城市经营和商业项目招商,大力引进资金和新型业态,吸引商场、超市、连锁店入驻我县。三是瞄准沿海发达地区招商,紧紧抓住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转移的契机,大力进行招商引资。四是改进招商引资工作方式和手段。到====年,力争=年内引进企业资金==亿元,在引进大项目、大集团方面有重大突破。

=、区域合作。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寻求参与区域合作。一是“引进来”,大力引进境内外资金投入农产品加工、矿产资源开发及基础设施、城镇建设等领域,培植壮大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二是“走出去”,力争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区域竞争与合作,着力培育和壮大以特色农产品为主的重点出口企业,鼓励优势企业向外扩张。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大劳务输出力度,积极争取与县外承包商、县外企业合作,承揽县外工程和劳务。

(六)城镇发展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强城镇建设和管理。不断完善城镇功能,着力培植支撑产业,努力增强聚集能力,加快城镇化进程。到====年,城镇聚居人口达==万人,城镇化水平==。

(七)社会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加强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发展为重点,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发展环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努力形成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局面。

=、科技。继续实施“科教兴县”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初步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产业发展动力和全县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明显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区域特色优势产业不断扩大,科技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到====年,科技进步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教育。大力实施“教育强县”战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确保教育经费投入,努力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巩固“普九”成果,深化教育改革,调整优化教育结构,努力提高教育质量。XX中学创部级示范学校,XX中学、XX中学创省级示范学校,XX中学、XX中学、XX中学创市级示范学校。大力发展职业高中教育,建立以职业示范学校为龙头,乡镇成人学校为骨干的职教体系。加快XXX职业中专校建设,以XX职中、XX职中为重点,着力打造农民工培训基地,不断提高XX农民工的竞争力,到====年,农村劳动力培训率达==以上,城镇职工年培训率达==以上。

=、卫生。以公共卫生和农村卫生建设为重点,深化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加大卫生事业投入,到====年,基本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体系和新型合作医疗体系。加快农村三级医疗保健网建设,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农村健康教育覆盖率达到==。探索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执法体系。积极实施传染病防治项目,建立对血吸虫病、结核病、艾滋病等重点疾病的防控体系。

=、文化体育。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主题,以优化文化资源配置和结构调整为主线,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更快更好的发展,不断丰富和满足全县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群众健康水平。巩固发展广播电视和信息网络事业,积极推进数字电视发展,逐步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以上。

=、人才。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着眼于各项事业的长远发展和人才的总体需求,建设规模较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着力培养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创新人才评价和使用机制。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体系,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建立健全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切实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广泛联系在外人才,积极引进高层次、高科技人才和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优化人才环境,营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

=、就业和社会保障。加强劳动就业培训,培育劳动力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充分发挥自主择业、市场调节,政府促进三大作用,促进城乡劳动就业与再就业。进一步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救助制度,扩大享受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的覆盖面,加强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险和合作医疗工作,建立广泛的农村社会保障网络,让更多的城乡居民享受改革成果。

(八)可持续发展

=、促进人口可持续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确保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实现良性循环、协调发展。健全县、乡、村三级计生管理网络,贯彻计生法规、落实计生政策,突出抓好宣传教育和优质服务工作,促进优生优育,努力提高人口素质。把计划生育工作与发展经济、脱贫致富、建设幸福文明家庭结合起来,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十一五”末,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以内,出生婴儿性别比趋于正常,计划生育率达==。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坚持自然改善与人工治理相结合、工程治理与生态治理相结合、市场选择与政府推动相结合。构建绿色环保的经济社会新格局。大力推广沼气工程、以电代燃料等农村新能源利用工程。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治理老污染,控制新污染,加强退耕还林,荒山造林,流域综合治理水利配套工程,积极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和环境优美小城镇。使全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环境质量得到根本改善,使生态更加优化,环境更加和谐。

四、实现规划目标的保障

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还必须着力抓好体制机制、民主法制、发展环境“三个保障”。

(一)体制机制保障

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快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极端负责的行政管理体制,创造良好的政务环境。

(二)民主法制保障

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提高对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的认识,自觉接受人大的依法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进一步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民主渠道作用,扩大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权利。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程序和制度,充分发挥派的参政议政作用。加强基层机关和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推行政务、厂务、村务公开,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

(三)发展环境保障

加强服务环境建设。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牢固树立“人人都是环境”,“人人为环境作贡献”意识,要求干部切实做到“用心想事、用心讲话、用心做事”。进一步发挥政务中心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方式,变“登门”服务为“上门”服务,变“多门式”服务为“一门式”服务,变“过程”服务为“全程”服务,增强服务透明度,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营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

国民经济和社会经济篇4

 

一、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0年,全县上下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紧紧围绕县委“一二五五一”思路举措,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力落实“六稳”“六保”任务,强力推动十大攻坚行动,加快推进秀美文明活力幸福临朐建设,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较好完成,经济运行平稳有序,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1.8亿元,同比增长4.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21.01亿元,同比增长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35.7亿元,同比增长3.2%;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577.4亿元、364.3亿元,分别增长13.7%、18.6%;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646元,同比增长4.5%;生态环保和节能减排等各项约束性指标圆满完成。

新旧动能转换成效明显,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营业收入、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1.8%、7.6%、74.6%;铝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成功举办第11届窗博会,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改革活力持续迸发,“拿地即开工”模式在全市推广,创新企业融资“价值重置”机制,释放企业抵押价值300多亿元。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实现进出口总额40亿元,同比增长16.3%,获评“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实际到账外资6500万美元,完成年度任务的162%。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临朐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入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乡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市品质明显提升,冶源、辛寨撤镇设街道,增加城区面积19平方公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年完成民生支出35.2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3.8%,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二、2021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更是临朐奋力赶超的关键之年。根据县委确定的任务目标和思路举措,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定增长,外贸进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量质齐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全面完成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和环境质量改善目标。

三、2021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和措施

为确保实现2021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要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全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重点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力培强壮大工业。坚持“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全面启动工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大抓工业、抓大工业,全力提升工业发展质效,力争年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均增长10%以上。提升产业档次。加快推进高端铝加工、新材料、高端食品等园区配套建设,加强项目引进落户和现有企业培强壮大,大力提升磁电装备、绿色建材等产业,着力完善特色产业体系。做优做强企业。深入实施“1236”工程,加大10大骨干财源项目、20家骨干财源企业、30家重点成长型企业和60家“小升规”企业扶持力度,力争新增规上工业企业60家,营业收入过10亿元、纳税过亿元工业企业均达到5家以上。培植隐形冠军、单项冠军、瞪羚企业、“专精特新”企业15家以上,“小升高”企业发展到54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达到70家以上。强化创新驱动。深入实施企业创新“双覆盖”工程,扩大工业技改专项资金规模,继续推动“百企扩能”行动,完成技改及新上项目投入70亿元以上,新认定市级以上创新平台20家以上,市级以上重点人才(工程)达到36个。深化“两化”融合。加快推动工业互联网云平台和5G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动实体经济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年内建设智能制造试点项目、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等10个以上,新增上云企业50家以上,新建5G基站200处。突出品牌建设。大力实施“品牌临朐”战略,深化质量品牌标准化建设,中国驰名商标、山东优质品牌达到35件,新增授权发明专利20件以上。

(二)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统筹用好国内、国际市场,加快推动扩大投资与提振消费有效结合。精准扩大有效投资。聚焦优势产业强链、延链、补链,加大招引力度,年内招引投资过亿元项目30个以上。突出“要素跟着项目走”,大力推进土地整治挖潜,加大能耗空间、环境容量争取力度,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年内新增建设用地指标2000亩以上,新增贷款60亿元以上,新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10亿元以上,全力保障洪泰智能家居产业社区、山一镁铝合金等107个重点项目顺利建设,年内完成投资150亿元以上。提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济潍高速临朐段及山旺互通连接线建设,统筹推进九铜路、克黄线、滨九线绕城段改线建设,开工建设新冶五路、桲柳路等。有序实施弥河流域、汶河流域河道拦蓄水工程和石门坊等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城区西部防洪工程。挖掘消费需求潜力。全力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改造提升旅游基础设施,举办第五届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季活动,争创4a级景区2处,打造乡村旅游示范村20个,完善提升文旅云平台,加快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加快推进万达广场城市综合体、华建国际大酒店、金成国际金融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10家、限额以上贸易业企业20家,拓展、改造城区中心店、社区和镇街直营店、村级加盟店20家以上。加大培育“夜经济”,升级完善以全福元、佳乐家、隆达广场等商业综合体和特色商业街为核心的“夜临朐”商圈。持续壮大会展经济,加快推进国际会展中心建设,高标准举办家居门窗博览会、乡村文化旅游节等重要节会。抓好专业市场建设,打造高标准农贸市场1处、便民市场2处。加大电商培育力度,建设县级直播带货中心和镇级网红直播基地,实现网络销售额45亿元、农村网络零售额20亿元,新增市级以上电商示范单位5家以上,改造升级农村电商服务站点200个。持续扩大对外开放。举办“2021潍坊临朐国际建材展贸周”,创建中国精细化工出口基地(山东临朐),加强外贸主体培育,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大外资项目招引力度,实际利用外资8000万美元以上。

(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以“两村两园两主体”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科学规划大樱桃、薰衣草等8个乡村振兴发展片区,更新发展大樱桃8万亩,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持续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建设高标准农田3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2万亩,新增设施农业1万亩,水肥一体化面积达到10万亩,选育推广优良品种200个以上。加大培育农业经营主体,销售过亿元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15家,培育市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及示范家庭农场30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500人次,组建县级行业联合社10家,培训农民1.2万人次以上。开展农产品品质品牌提升行动,打造200个“一村一品”产业强村、“三品一标”农产品100个。大力发展高效畜牧业,完成生猪存栏量35万头的稳产保供任务,加快建设沂荷万头奶牛牧场、中新振荣农业产业园等重点项目,规划建设综合处理中心1处、农牧循环示范区3处。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持续改造提升农村道路路网,县乡道三级以上农村公路占比达到54%以上,加快推进农村改厕规范升级,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目标和100个村供水管网改造提升,美丽庭院示范户达到60%以上,打造县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00个,争创省级美丽乡村示范镇村5个。深化乡风文明行动,全县98%以上的村达到县级以上文明村标准。扎实推进宅基地规范化管理,完善农村集体“三资”监督管理。强化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规范化建设,年内新流转土地2万亩。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稳妥完成村(居)民委员会换届。增强农民安全感,“雪亮工程”视频监控“村村通”在线率保持在95%以上。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强化政策兜底保障,稳定扶贫项目收益,拓展消费扶贫渠道,努力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四)加快提升城市品质。深入推进“绿满城乡·秀美临朐”专项行动,大力实施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系统优化生态环境,全力打造独具风貌的“山水园林宜居城市”。全面完善城市规划体系。完成全县国土空间规划评审报批,积极推进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各类专项专业规划编制,编制海岳新区、滨河新区等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加快推进城市更新。深入推进“四街”一体化发展,规划建设南二环及弥河大桥,加快推进骈邑路南延、城冶路等重点项目建设。大力提升中心城区,高标准推进滨河新区、海岳新区、龙泉片区、化肥厂片区、城西片区等大片区组团开发,有序改造开发顺河教育园区、秦池酒厂家属院片区、百货大楼家属院片区等,建设安置楼1万套,完成老旧小区改造33个,积极推进城市社区建设。加快推进粟山路、青年路、盘龙路等5条主次干路及重要支路建设,开工建设粟山弥河大桥,搭建海岳新路网框架。打通沂山路、黄龙路、民主路、黄山路、青山路、站后路等断头路、梗阻路。系统完善城区路网,统筹提升镇域道路承载能力。绿化提升营龙路等道路12条,新增绿化彩化面积60万平方米。新建、提升城区燃气、供水、供热管网63公里,全面淘汰城区供热蒸气管道,完善城区雨污分流系统。加强城市精细管理。大力推进智慧社区建设,优化提升智慧城管系统,深入推进“非接触性”执法,严格落实“门前五包”,加强沿街店铺店外摆放、流动摊点占道经营整治。开展净化“天际线”行动,提升城区户外广告。持续推进住宅小区违建、烧烤餐饮油烟、渣土运输等专项治理,切实打造“干净、整洁、有序、安全”的市容市貌,争创“国家卫生县城”。持续优化生态环境。系统保护林业资源,完成国土绿化1.5万亩。深入落实河湖长制,高标准推进全域美丽河湖建设。加大环境问题执法检查力度,统筹推进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持续加大违法用地查处力度,扎实推进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绿色矿山建设,完成第四轮矿产资源规划编制。严格落实能耗总量和能耗强度“双控”措施,加强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切实维护良好环境。

(五)统筹增进民生福祉。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常态化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突出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健全常态化防控机制,提升核酸和抗体检测能力,落实新冠疫苗应种尽种,加强冷链货物全链条管控,确保新冠疫情不反弹,持续巩固疫情防控成果。大力提升社会事业。加快推进新华中学、实验幼儿园南区等31处中小学、幼儿园建设,加强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教育特色品牌创建,促进各学段优质均衡发展。强化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严格落实各类医疗惠民政策,提升老幼群体卫生健康服务,加强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事业发展,开工建设县医院卫生医学中心、县中医院综合病房楼、康德护理院医疗养老综合楼,加强公共卫生应急能力提升,创建示范标准卫生室30处以上,持续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全面提升中医事业。启动沂山转播台迁建工程,建成启用县文化中心,提升镇域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30处以上,广泛组织“一村一年一场戏”、农村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活动,举办建党100周年暨第五届群众文化艺术节等大型文化节会,切实提高文化惠民效能。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举办好第五届全民运动会、航空运动文化节,完善提升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就业创业培训力度,高质量实施新增就业“万人”计划,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登记就业服务率90%以上,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落实全面参保计划,深化社会保险精准扩面行动,确保参保人数、基金征缴同步稳定增长。完善医保政策体系,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力争参保率达到96%。全面落实惠民政策,不断提高城乡低保、特困供养及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发挥兜底保障作用。加强养老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街道综合养老服务机构和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编制实施公益性公墓规划。改造提升人民英雄事迹陈列馆,做好退役军人安置和权益保障各项工作。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加强“双拥”工作。切实做好妇女儿童工作,着力推进残疾人事业提升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党建引领,健全网格化基层管理服务机制,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推进综治中心实体化实战化运行,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健全应急救援体制机制,完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强化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应急救援和防灾减灾能力。启动实施“八五”普法,深入推进法治临朐建设。统筹推进平安临朐建设,落实不稳定因素排查预警、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深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持续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加强食品药品监管。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加大风险防范化解力度,统筹保障经济和社会安全,全面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国民经济和社会经济篇5

一、基本评价

今年上半年,乡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认真贯彻执行县关于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以转型突破、加快发展为主题,围绕“支柱强乡、科教兴乡、特色富乡、和谐稳乡”的战略,以“两化”互动、“三化”联动为工作核心,着力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改善民生,以更加创新的精神和更加务实的举措推动乡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努力开创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新局面,全面完成2013年上一阶段各项目标任务。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加快推进“三化联动”,实现乡域经济新突破

1.创新招商引资,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积极把握国家政策机遇和资金投向,依托乐宜高速公路,抓住屏山新县城搬迁、宜屏快速通道开工、越溪河旅游开发及成贵铁路的启动等发展机遇,围绕“12345”总体工作思路,充分利用资源和区位优势,努力营造“效率高、作风实、成本低、服务好”的投资发展环境,坚持内引外联,实施企业对企业、项目对项目、资源对项目的对接招商。认真做好招商引资项目的筛选、论证、包装、储备,力争引进发展1个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资源开发企业,实现招商引资的新突破。依托乐宜高速泥溪出入口,打通“北通道”,完成至泥溪重点乡镇公路连接线建设,增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加大对企业的服务力度,做强做大乡内现有企业规模,培育发展龙头企业1个。

2.强化场镇管理,强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围绕场镇规划和治乡战略,争建“镇”。紧紧围绕党的十精神、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和县委、县府工作思路,以“三化联动、两化互动、统筹城乡”为抓手,转变治乡观念,以撤乡建镇为目标,启动场镇开发,将重农村转为重城镇的并重发展。坚持场镇建设规划引领作用,抢抓成贵高铁开工建设和越溪河旅游开发带来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全力打造经济新的增长点。严厉打击乱占、乱建、无序开发行为,新建农贸市场,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大力提升居民整体素质,完善各类配套设施,配齐配强场镇管理人员,持续抓好农村和场镇“五乱”及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开展“门前双五包”和“除陋习、树新风”活动,不断改善城乡环境,使城乡居民文明卫生习惯有根本性的转变。进一步完善场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网络,规范污水和垃圾处理,规范交通、施工等秩序,加强场镇绿化、美化、亮化等风貌塑造,实施兴街道路整治工程,提高绿化率,建成环境优美的生态乡镇,为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创造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3.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认真落实惠农政策,稳定粮食生产。做强做大生猪、油樟两大支柱产业。依托和培育龙头企业,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发展油樟、晒烟、洋芋、林竹、花生、茶叶等特色产业,培育壮大区域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积极发展农村专合组织,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农产品加工和营销大户,加强农产品营销网络建设。实施劳务品牌战略,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切实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输出,进一步增强产业发展带动能力和农民可持续增收能力。大力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使农村公路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有根本性的转变。争取实施永乐村的农村饮水安全改造工程。完成1个村以上的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切实消除用电安全隐患。深入推进农村能源建设工程,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100口以上,实施扶贫安居工程和农村d级危房改造。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提升农业竞争力。完善农村科技人才成长机制,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作用。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大新技术、新品种、新机具的推广应用力度,完善激励机制,使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最终有根本性的转变。

(二)加快培植财源,实现财税收入新突破

1.大力培植财源,提高财政保障能力。以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以狠抓工业经济为重点,以发展第三产业为支撑,培育财政收入新的增长点,挖掘税收增长潜力,强化征管,确保财政增收上有新的突破。加强财政支出管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公共支出的基本需要,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2.强化金融服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着力打造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积极支持金融业、保险业加快发展,全力促进财税金融良性发展。充分发挥农村信用合作社支持农业发展、商贸流通繁荣的促进作用,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和信息服务,使乡域经济发展有根本性的转变。

(三)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实现民生改善新突破

1.坚持以人为本,统筹社会事业发展。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战略和“小乡办强教育”理念不动摇,加大教育投入,全面兑现“两免一补”政策,推进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大农业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和应用,推进农业科技项目的实施,提高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增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深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逐步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提高广播电视有效覆盖率,完善场镇和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广泛开展群众文体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2.完善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强化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广开就业门路,增加就业岗位,重点解决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就业,统筹推进高校毕业生、场镇低收入群体、被征地农民、返乡农民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加强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和救灾救济工作,加大对困难群众的帮扶力度。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切实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3.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力推进计生综合改革示范创建工作,深化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健全计生利益导向机制,加大计生执法力度,全面实施健康共享工程,稳定低生育水平。大力推进生态建设,落实“一把手”抓环保工作的目标责任制,继续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加大水域环境治理,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严格土地利用管理和整治力度,依法保护耕地,保障重点项目建设用地,确保耕地占补平衡。

4.创新社会管理,全力维护安全稳定。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执法和隐患治理,切实加大对重点工程建设、非煤矿山、交通运输、烟花爆竹、危险化学品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监管,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创新社会管理,巩固新一轮平安建设成果,不断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稳定因素排查化解机制和“大调解”工作体系,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全力确保社会稳定。

(四)加快政府自身建设,实现形象提升新突破

1.全面加强效能建设。全面深入开展“抓党风、促政风、转作风”集中教育活动,加强机关效能建设,优化政府机关办事流程,严格落实首问责任、限时办结、责任追究等制度。强化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加大督查督办力度,实现目标考核变貌升位。认真落实“两集中”,规范化运行乡便民服务中心和村(社区)代办点。强化行政效能监察,加强对行政决策、行政执行等环节的监督检查,立足政府职能转变,创新绩效评估机制,推进政府工作高效运转。

2.全面加强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乡方略,着力打造法制政府。大力推进“六五”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严格依法行政,完善政府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不断提高政府决策水平。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的民主监督。大力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办事公开,加强电子政务和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畅通政府与群众沟通渠道,认真办理“12345市民热线”,确保按时办结率和群众满意率均达100%。

3.全面加强廉政建设。强化政府作风建设,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廉洁从政若干规定,从源头预防和治理腐败。强化对重点领域、重点资金、重点项目的行政监察、财政监管,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加强干部队伍的教育、管理和监督,树立清正廉洁的政府形象。

(五)重点抓好十件实事办理

一是完成至泥溪镇重点公路连接线工程;二是修建岷江乡九曲湾护岸工程;三是修建农贸市场,开发岷江河畔家苑;四是倾力服务成贵高速铁路建设;五是硬化1-3条村道;六是实施1-2个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七是完成兴街街道硬化;八是完成红庙、金坪、丰富三村村小校点建设;九是完成永乐村天燃气安装工程;十是协助完成高场至观音35kv输变电线路安装工程。

二、几点建议

为全面超额完成2013年上一阶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努力实现新调整的奋斗目标,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坚定实现奋斗目标信心。虽然下半年追赶奋斗目标的任务十分繁重和艰巨,但乡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要深刻认识到实现今年新调整后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是远安自身发展和解决发展中困难问题的需要,从而切实深化“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危机意识,不断增强逝者如斯夫的紧迫感,坚定实现全年新调整奋斗目标的信心不动摇,以奋发有为、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再添措施、再加力度,保持和发展上半年的良好势头,全力完成和超额完成经济社会发展新目标任务。

(二)加大重点工作推进力度。继续高度重视,积极研究相关政策和措施,有效解决土地、资金、平台、资源等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难题,为加快发展创造条件和环境,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搭建平台。继续强化相关部门办理政府“十件实事”的工作责任,对政府“十件实事”建设进展情况加强检查督办和专题研究,有效解决实事工程建设过程中资金缺乏、进展不平衡等现实问题,进一步加快政府“十件实事”的建设步伐。同时,加大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义务教育均等化、学前教育等民生政策和项目的落实力度,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从而进一步凝聚全县上下推进远安跨越发展的强大合力。

国民经济和社会经济篇6

一、综合

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经济总量跨上新台阶。年全省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2052.12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增速提高4.1个百分点,比全国GDp增速高5.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39.32亿元,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566.55亿元,增长19.2%;第三产业增加值946.25亿元,增长19.6%。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三千美元大关,经济社会步入发展新阶段。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23644元,按现行汇率折算为3505美元,登上了3000美元的新台阶。按照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标志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处于消费加快升级换代时期,服务业发展加速,经济将进入快速发展轨道。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三次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6%,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超过第一产业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6.1%,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历史性转型,由“三一二”转变为“三二一”。

地方财政收入、企业利润大幅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年全省全口径一般预算收入528.64亿元,比上年增长40.4%。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71.06亿元,增长52.1%,增速比全国财政收入增长21.3%高30.8个百分点,增幅全国第一。全年列入统计监测的42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效益指数310.5%,比上年提高14.0个百分点,创历年新高;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117.28亿元,增长31.1%。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盈利61.20亿元,比上年增长51.9%。

物价上涨较快,结构性上涨特征较明显。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上涨4.8%。受房地产迅猛发展的拉动,建房及装修材料、租房、水电、燃料等居住类价格明显上涨,涨幅达9.7%,居类价格之首;其次是食品类上涨7.6%,居住类和食品类价格较快上涨是推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商品零售价格上涨4.6%,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7.3%,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7.7%,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0.3%,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5.2%。

二、民生

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加。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581元,比上年增长13.3%;全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0946元,比上年增长24.1%。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275元,比上年增长11.2%,其中工资性收入增长29.7%。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679.85亿元,比年初增长29.7%。居民消费支出较快增长,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927元,比上年增长8.3%;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446元,增长11.6%。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28.8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居住面积24.74平方米。

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超额完成任务。年全省计划建设保障性住房10.09万套、716.02万平方米。全年开工12.63万套,开工率125.2%,其中竣工7.4万套(含上年结转3.5万套);开工建设面积1057.19万平方米,占计划总面积的147.6%,其中竣工面积561.72万平方米(含上年结转287.73万平方米)。农垦、国有林场及农村危房改造套数为2.41万套、0.48万套和1.95万套,分别完成计划的105.3%、106.3%和135.2%。

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水平明显提高。年全省最低工资标准上调200元,增幅居全国之首。城镇从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纳入省级统筹,全省60岁及以上农民享受普惠式的养老保障,有55万人每人每月领取55元的基础养老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医疗保险已基本覆盖全省城乡居民。年末全省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含离退休人员)180万人,比上年末增长7.1%;参加医疗保险人数323.29万人,增长13.8%;参加工伤保险人数95.43万人,增长5.9%;参加生育保险92.59万人,增长8.9%;参加失业保险112.48万人,增长9.7%。社会救助显著加强。年末全省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91个;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2.6万人;年末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6.98万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3.07万人,农村五保户供养人数3.62万人。全年实施城乡医疗救助56.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9.4%。其中,城市医疗救助21.6万人次,增长20.3%;农村医疗救助35.1万人次,增长18.9%;全年救助灾民223.5万人次。全省共销售福利8.4亿元,比上年增长1.2倍;筹集社会福利公益金2.1亿元,增长96.3%;直接接收社会捐赠5.52亿元。

劳动就业人数持续增加。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9.36万人,比上年增长2.9%;城镇登记失业率3%,下降0.48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转移9万人,增长1.1%。劳动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年末全省从业人员436.87万人,比上年末增长2.9%,其中城镇从业人员148.68万人,在岗职工年末人数78.8万人,分别增长4%和1.4%。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年全省新建教育扶贫(移民)学校9所,改造中小学校舍479所。重点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办学能力明显提高。年起,高中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幼儿园教师及省、市研训、电教机构等全体人员享受绩效工资,教师绩效工资实现全覆盖。全年普通高校招生5.66万人,比上年增长0.2%,在校学生17.59万人,比上年增长2.9%;中职(含技工)在校学生15.72万人,比上年增长11.3%;普通高中招生5.6万人,增长2.2%,在校学生16.05万人,增长3.0%;普通初中招生13.35万人,在校学生42.16万人,初中毛入学率101.8%;普通小学招生10.34万人,在校学生78.05万人,小学净入学率达99.76%。

医疗卫生事业取得新发展。年,省干部医疗保健中心、省人民医院综合住院大楼、省中医院门诊综合大楼、海口市人民医院医疗综合大楼等建成投入运营,301医院分院进入后期施工阶段,省眼耳鼻喉专科医院正在加快建设。全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7.1%,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全年改造乡镇卫生院12个。年末全省共有各类卫生机构2312个,增长2.0%。其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6个,妇幼保健机构24个,专科疾病防治机构25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20个,增长34.8%;农村乡(镇)卫生院307个。全省共有医院病床位2.53万张,增长7.7%。各类卫生技术人员4.09万人,增长10.1%。其中,执业医师1.15万人,增长7.5%;执业助理医师0.3万人,增长3.2%;注册护士1.71万人,增长14.2%;药剂人员0.2万人,增长5.7%;检验人员0.25万人,增长10.9%。报告甲、乙类传染病发病人数2.21万例,下降3.7%;报告死亡141人,报告传染病发病率十万分之791.79,死亡率十万分之1.69。

三、农业

农业生产平稳较快发展。年全省农业完成增加值539.32亿元,比上年增长6.3%。分产业看,渔业完成增加值133.18亿元,比上年增长7.5%。临高县深水网箱养殖扩建,已发展成为亚洲最大的深海抗风浪网箱养殖基地。林业完成增加值83.21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干胶产量33.35万吨,增长8.6%。种植业完成增加值218.80亿元,比上年增长5.0%。瓜菜产量528.05万吨,增长7.2%;水果产量286.25万吨,增长6.8%。南繁育种业和花卉业、桑蚕业等特色绿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畜牧业完成增加值91.41亿元,增长4.3%。肉类总产量68.49万吨,增长3.7%。温氏、罗牛山、海平达、鹏翔、禾牧、永茂等大型龙头企业的生猪标准化养殖规模迅猛扩大,有10多个标准化养殖场被农业部列入首批示范项目。新建万头养猪场47个,全省万头以上猪场已达到153个。全年瓜果菜出岛540万吨,生猪出岛量173万头,水产品出口12.9万吨,创历史新高。

农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425.24万千瓦,增长7.4%,其中排灌机械动力90.52万千瓦,增长3.6%。大中型拖拉机13203台,增长9.0%;小型拖拉机52163台,增长5.3%;农用载重汽车4948辆,增长1.0%。化肥施用量(折纯量)46.4万吨,增长0.3%。全年农村用电量5.95亿千瓦时,增长5.5%。现有农田水利有效灌溉面积17.99万公顷,增长0.6%。

四、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明显提速。年,全省工业完成增加值380.76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54.80亿元,增长18.5%,增速加快11个百分点。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83.10亿元,增长16.7%;重工业增加值271.70亿元,增长19.1%。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增长20.8%,集体企业增长82.0%,股份合作企业下降3.5%,股份制企业增长28.6%,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11.8%,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增长0.9%。工业产品产销衔接良好,产销率达97.5%。

从企业生产情况看,大中型企业生产增势强劲,推动了工业加快增长。一汽海马、金海浆纸、矿业、海口供电公司、中海石油化学公司、海宇锡板、红塔卷烟、海洋石油富岛股份等企业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9.2%。金海160万吨造纸一期、英利100兆瓦多晶硅太阳能电池一期、中航特玻一期、海马10万台发动机技改、80万吨甲醇、汉地阳光石油化工、威隆造船一期、东方四更风电场一期、叉河100万吨水泥二期、华盛水泥三期等一批工业项目建成投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建筑业快速发展。年全省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85.79亿元,比上年增长23.3%。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单位149个,从业人员9.54万人;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413.3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5.8%;房屋建筑竣工面积488.42万平方米,增长25.1%。本省资质内建筑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13亿元,比上年增长11.0%;上缴税金5.95亿元,增长1.3%。

五、固定资产投资与房地产开发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年,东环快速铁路、金海160万吨造纸一期、100兆瓦多晶硅太阳能电池一期、中航特玻一期、80万吨甲醇、威隆船舶、华盛水泥三期、海马10万台发动机技改、生态软件园一期、海口综合保税区、省人民医院扩建一期、省文化艺术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大广坝二期、会展中心、总医院分院、昌江核电、电网建设与改造、海口至屯昌高速公路、三亚绕城高速公路、三亚湾新城、洋浦港区深水航道及岸滩整治工程和海棠湾、神州半岛、石梅湾、铜鼓岭等开发区,一大批旅游房地产项目等加快建设,以及各市县保障性住房大规模开工建设,促进了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完成投资总额1331.46亿元,比上年增长32.8%,比全国增长23.8%快9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257.50亿元,增长33.4%;农村投资73.96亿元,增长24.0%。全年137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53.6亿元,占全部投资的44.0%。

区域投资发生新变化,中部投资明显加强。中部地区投资67.79亿元,增长65.1%;西部地区投资276.05亿元,增长45.3%;东部地区投资934.78亿元,增长35.4%。

房地产开发投资迅猛增长,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主导力量。全年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467.87亿元,同比增长62.5%,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的37.2%,是拉动投资快速增长的主力。全年房屋销售面积854.73万平方米,增长52.3%。

六、消费品市场

消费需求保持旺盛势头。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3.82亿元,比上年增长19.5%。按经营地分,城镇零售额555.34亿元,增长20.2%;乡村零售额68.48亿元,增长14.0%。按消费形态分,商品零售额536.98亿元,增长19.5%;餐饮收入86.84亿元,增长19.7%。

热点商品持续旺销。全年限额以上企业的汽车零售额比上年增长50.8%,汽车销售快速增长带旺了石油及制品销售额同比增长39.4%,实施家电下乡优惠政策及商家开展多种促销活动推动家用电器销售额增长42.6%,房地产业迅猛发展带动建筑装潢材料销售额增长82.7%,金银珠宝、通讯器材销售额分别比上年增长50.1%和40.8%。

七、旅游业和交通运输邮电业

旅游业较快发展。年,全省接待旅游过夜人数2587.3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0%。其中,接待国内旅游者2521.03万人次,增长14.8%;接待入境旅游者66.31万人次,增长20.2%。旅游总收入257.63亿元,增长21.7%。其中,国内旅游收入235.61亿元,增长22.2%;入境旅游收入22.02亿元,增长16.5%。旅游饭店客房开房率60.4%,提高1.5个百分点。年末全省共有星级宾馆235家,其中五星级宾馆20家,四星级宾馆55家,三星级宾馆110家。

交通运输邮电业较快增长。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实现增加值102.12亿元,比上年增长14.3%。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233.7亿元,其中,电信业务总量227.5亿元,邮政业务总量6.2亿元。年末全省固定电话用户179.8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124.9万户,农村电话用户54.9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594.33万户,增长19.7%。年末拥有互联网用户91.3万户,增长58.0%。固定电话普及率21.2%,移动电话普及率57.4%。已通电话的行政村达100%。

八、金融、证券和保险业

金融业快速健康发展。年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4217.30亿元,比上年末增长32.8%。其中,企事业单位存款余额1760.14亿元,增长29.9%。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2509.7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9.3%。其中,短期贷款397.79亿元,增长1.3%;中长期贷款2062.76亿元,增长43.6%;票据融资34.08亿元,下降61.7%。金融机构效益显著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5470.36亿元,比上年增长32.8%;利润总额61.20亿元,增长51.9%;不良贷款率2.0%,下降0.7个百分点。

证券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年通过发行、配售股票共筹集资金122.14亿元,比上年增长8.16倍;年末上市公司由上年末的21家增加到23家,股票市价总值1504.57亿元,增长35.2%;证券和期货交易总额28919.48亿元,比上年增长1.3倍。

保险业务规模迅速扩大。全年保险机构承保金额21727.19亿元,比上年增长23.9%。实现保费收入47.95亿元,增长45.0%。其中,财产险业务收入17.85亿元,增长50.6%;人身险业务收入30.10亿元,增长41.9%。在人身险业务收入中,寿险收入27.25亿元,增长44.6%;健康险收入1.76亿元,增长18.4%;人身意外伤害险收入1.09亿元,增长23.0%。全年各项赔款和给付金额11.34亿元,比上年增长6.8%。其中,财产险业务赔付6.74亿元,增长23.2%;人身险业务赔付4.60亿元,下降10.6%。在人身险业务赔付中,寿险赔付3.98亿元,下降13.8%;健康险赔付0.45亿元,增长33.1%;人身意外伤害险赔付0.18亿元,下降9.1%。

九、对外开放和改革

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年,实施入境免签证政策范围扩大到26个国家,境外游客购物退税政策正式实施,出台《省游艇管理试行办法》,在游艇登记、驾驶、入境查验、活动水域等多项游艇管理政策上实现突破,对外开放的范围不断扩大、领域不断拓宽、层次不断提高。加强经贸和招商活动,积极融入区域合作。精心策划世博会周活动、现代服务业推介会等,参与了“环渤海”、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论坛等大型经贸活动,举办、协办博鳌国际旅游论坛、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等,与、福建等省市和国电、南航、港中旅等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等。境外大财团、大企业来琼投资日益增多,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贸易、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日益加强,政府、民间和社会团体之间的友好往来进一步活跃。全年全省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108.02亿美元(含中石化炼油厂),比上年增长21.2%。其中,出口总值23.91亿美元,增长25.8%;进口总值84.11亿美元,增长20.0%。在出口总值中,对香港出口5.84亿美元,增长13.1%;对东盟出口6.59亿美元,增长27.7%;对欧盟出口2.41亿美元,增长72.0%;对美国出口2.20亿美元,增长17.7%;对日本出口1.24亿美元,增长2.8%。全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总额15.2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1.5%。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5.12亿美元,增长61.2%。新签利用外资协议合同数72宗,下降18.2%;新签协议合同规定外商投资额4.02亿美元,下降3.7%。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农垦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农垦总公司与农垦总局实现政企分开,27个气象台、3所农垦中学、民政职能全部移交地方,农场管理属地化试点启动。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基本完成。组建省建设集团、省林业集团。康芝药业在创业板块上市,橡胶集团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出台扶持农信社改革发展十条政策,完成社保、地税、农税征管“三项体制”改革,48项涉农补贴纳入惠民“一卡通”,行政审批制度继续深化,各项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

十、科学技术、文化和体育

科技事业取得较大成就。深入实施科教兴琼战略,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科技事业取得了丰硕成果。年全省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省级重点实验室6家,分别比上年增长66.7%和50.0%。全省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组织实施国家火炬计划项目10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17项、国家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课题5项、国家星火计划项目13项、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17项、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2项。全年共申请专利1019项,较上年减少2.0%;获得专利授权714项,比上年增长13.3%。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围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总目标,大力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公共文体服务设施建设实现新突破,省歌舞剧院建成投入运营、市民文化广场落成启用、文化公园全面竣工等。“六大文化惠民工程”进展顺利。截止年全省建成20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成农家书屋1279家、职工书屋373家,其中年建成798家,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完成20个市县支中心、1200个村文化室设备配置,广播电视村村通共完成直播卫星接收设备52406套,农村数字多路微波入户1.5万多户,广播进村完成1114个。全年送戏下乡1300多场、送书下乡230万册。文化精品生产再结硕果,现代琼剧《下南洋》、黎族山歌剧《黎山恋歌》、舞蹈《黎乡雨趣》、《迎亲》等分获第十三届文华奖、剧作奖、全国第九届文化艺术节表演奖、第十五届“群星奖”,舞蹈《三亚郎典打柴舞》荣获部级大奖。《解放岛》、《南下、南下》等电视连续剧和建省以来首部文献纪录片《琼崖纵队》第一部《日出琼崖》等在央视播出。全年举办了60项重大文体活动,其中有“海岛欢歌”惠民演出季、迎新艺术节、年上海世博会活动周演艺活动及“三民”展演团展演,并组织参加了年博鳌国际旅游论坛、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合作交流暨环渤海经贸活动”演出以及第九届中国艺术节、第十三届文华奖和第十五届群星奖比赛。有线数字电视稳步推进,全省注册有线用户终端116万个。初步实现农村数字电视覆盖目标。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果丰硕,南海水下考古首次发现元代青花瓷,获得各类水下文物标本3000件,建成大型非遗保护陈列馆3个,传习所32个。对外文化交流有效开展。年末全省共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20个,文化艺术馆21个,公共图书馆20个。全省共有报社17家,杂志社44家;全年出版报纸27425万份、杂志1116万册,分别比上年增长20.8%和7.1%。全省有线电视用户达80万户,比上年增长1.3%。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6.4%和95.4%。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年全省运动健儿在亚洲运动会比赛中获得银牌1枚;在全国体育运动会比赛中,获得金牌20枚,获得银牌1枚,获得铜牌5枚。举办了首届环岛国际大帆船赛、中国体育博览会、观澜湖明星邀请赛、“金椰子”高尔夫公开赛、全国山地自行车冠军赛、中国铁人三项赛、全国男子拳击锦标赛、全国男子摔跤冠军赛、亚洲沙滩排球锦标赛、世界女子沙排巡回赛、全国首届国际象棋特级大师超霸战、环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全国钓鱼锦标赛、儋州国际马拉松赛等大型体育赛事。并先后组织了年省体育大拜年活动、省第四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第三届省直机关运动会、盈滨龙水节全国龙舟邀请赛、“力加杯”排球联赛、篮球联赛等一系列群众体育赛事。

十一、节能减排、环境资源、地质勘查和安全生产

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实施重点节能减排项目,大力淘汰小钢铁、小水泥、实心粘土砖等落后产能;严格落实动态巡查制度,确保煤电厂脱硫设施稳定运行;积极推广使用节能灯和应用太阳能热水系统等,国家下达给我省的“十一五”节能目标有望全面完成,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碳排放量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规定的减排目标内。全年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6.56%、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为95.2%。加大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项目建设力度,新建成了15个污水处理厂和6个城镇垃圾处理设施,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提高到7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提高到86%。

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继续加强退耕还林、水土流失治理、土地荒漠化治理、采空矿区生态恢复、海洋生态保护等方面工作,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年末全省有自然保护区50个,其中部级9个,省级24个;自然保护区面积达273.36万公顷,其中部级10.36万公顷,省级261.57万公顷。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15种;列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87种。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4种;列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45种。森林覆盖率达60.2%,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9.08%,提高0.28个百分点。继续推进文明生态村创建工程,新建文明生态村960个,累计达到11461个。年末全省有环境监测站20个,其中国家一级站1个,国家二级站2个,国家三级站17个;环境监测人员376人。

城市(镇)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保持优级。城镇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100%。所有监测城镇的环境空气质量均达到或优于居住区空气质量要求的国家二级标准,其中94.8%的监测日符合国家一级标准,达到自然保护、风景名胜区的空气质量水平。环境空气中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浓度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

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状态。全省82.8%的监测河段、94.4%的监测湖库达到或优于可作为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的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三大河流水质保持优良态势,绝大多数中小河流水质优良;开展监测的绝大多数城市(镇)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符合国家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要求。

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保持优良。岛绝大部分近岸海域水质处于清洁状态,一、二类海水占88.9%,91.1%的监测海域水质符合水环境管理目标要求;洋浦经济开发区、东方化工城和老城开发区三大重点工业区及18个主要滨海旅游区近岸海域水质保持一、二类海水水质;西沙群岛近岸海域水质保持一类海水水质。

国民经济和社会经济篇7

第一章现实基础与发展趋势

一、现实基础

**世纪**年代中期,**抓住全球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启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期间,**按照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部署,把信息化作为覆盖城市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战略举措加以全面推进,实现了信息化与工业化同步发展,信息化主要发展指标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基本达到发达国家中心城市平均水平,为**时期的深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坚持适度超前建设信息基础设施,注重统筹规划和综合协调,形成多家运营商同城竞争、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信息通信网络基本实现宽带化、数字化和广覆盖,信息传输瓶颈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在**登陆的国际通信海底光缆通信容量达到260G,占全国总量的70%,**已成为亚太国际通信海底光缆重要登陆地之一;互联网络国际出口带宽达到30G,占全国的22%以上;信息通信管线、无线通信基站、信息通信局房、室内无线通信覆盖等集约化建设初见成效;基础通信服务实现按需提供,各类终端普及率跃居国际先进行列;国内最大的**超级计算中心总运算能力已达到每秒11万亿次,功能型设施的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高(见图1—1)。

(二)信息产业跃升为全市第一支柱产业。

贯彻国家“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的战略,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通过政策聚焦和市场培育,信息产业快速成长为**具有较高国际化程度的全市第一支柱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年的7.4%上升为**年的12%,从业人员达到45万,出口额约占全市三分之一,在集成电路、通信设备、软件、信息服务等领域形成了较强的竞争优势,特别是软件业和集成电路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软件业连续5年保持50%以上的增速,成长为具有一定规模的新型产业门类,**年经营收入和出口额分别是**年的9.5倍和13.1倍,分别占全国的七分之一和五分之一左右;集成电路产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品链,**年销售收入是**年的5.4倍,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销售收入占到全国70%以上。

(三)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应用效能日益显现。

贯彻“贴近市民、服务发展、促进改革”的发展方针,信息技术在政务、经济、社会、城市建设与交通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从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出发,建成一批重点业务应用系统,基本构筑起统一的电子政务基础网络,“中国**”政府门户网站成为市民知情办事的重要载体;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率先在全国省级政府中推行,主动公开信息超过16万条;政务信息共享和人口、法人基础信息库建设取得阶段成果。从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出发,整合建成12319城建服务热线,推动了水务、房地、交通、市政、绿化等业务的协同联动;城市管理网格化试点取得成效,初步形成网格化的城市管理新模式;地理信息系统、应急联动、智能交通等重大项目不断深化。从提升城市经济功能出发,建成“大通关”平台,通关效率大幅提升;实施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和传统产业电子水平提高计划,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和企业信息化程度明显提高。从服务市民出发,重点推动了三个“一卡通”(社会保障卡、公共交通卡、银联卡)、“校校通”、“市民信箱”、“付费通”、社区信息苑等一批受益面广、示范效应明显的应用项目,以信息技术支撑社区网格化管理试点工作初见成效,各行各业积极主动应用信息技术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见图1—2)。

(四)信息化发展综合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坚持发展、改革、管理并重,基本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氛围,基本确立层次清晰、权责明确、市和区县两级的信息化组织管理体制,相继建立一批信息化行业协会和功能机构;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建立起覆盖全市的信息安全责任体系,形成信息安全测评、等级保护等一系列基本制度;信息化法治建设取得成效,共市人大决定、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60多件,配套的政策、标准不断完善;信息化知识普及、人才培养力度明显加大,71万社区居民参加了持续3年的“百万家庭网上行”培训活动,近400万人次通过国家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级考试,分类实施信息技术管理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制度,市民信息化素质和信息化工作者专业能力不断提高。

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全社会共同推动下,过去5年是**信息化紧抓机遇、全力推进的5年,城市信息化得到全面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本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支撑了全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但是,伴随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影响和制约信息化长远发展的因素也日益显现。一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着与现有体制、机制、法制的不相适应,条线分割的信息孤岛问题依然存在;二是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业对外依存度较大,拥有的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不多,产业结构有待优化;三是信息技术促进传统产业发展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社会化专业服务体系和配套的政策措施尚待完善;四是信息化“双刃剑”的负面效应日益突出,信息安全的技术能级和管理能力亟待提升;五是信息化发展水平尚不平衡,不同区域、不同领域、不同群体之间的“数字差距”较为明显。

二、发展趋势

**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形成“四个中心”基本框架和成功举办世博会的关键时期。**信息化必须服从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服从服务于全市发展大局,顺应信息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趋势,在把握趋势中寻求突破,在实现突破中增创优势。

(一)持续创新的信息技术引领科技发展。

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信息技术将朝着智能、开放、集成、安全的方向持续创新,信息传输呈现全ip化、宽带化、无线化相融合的趋势,直接与网络相联的传感器应用逐渐普及,新产品、新应用层出不穷,将形成随时随地可用的宽带互联网。发达国家掌握绝大部分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和标准制定的主动权,对关键技术向国外转移依旧采取分类限制。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背景下,这一趋势在给**信息化进程带来更多技术选择和创新机遇的同时,也对信息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加快完善城市创新体系,增强技术创新、应用创新和管理创新能力,才能降低对技术引进的依赖度,缩小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差距。

(二)信息产业全球竞争日益激烈。

在技术创新的带动下,信息产业依旧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最

具活力和快速发展的产业。信息产品技术水平不断提升,而相应

价格基本保持稳定;信息产品的加工生产继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跨国it企业加快由以制造为主向以软件和服务为主转型,离岸it外包成为高速成长的新的发展模式;国内市场进一步国际化。这一趋势,一方面为**发挥在集成电路、通信设备等领域形成的比较优势,进一步引进能耗低、污染少、效益高的信息产品制造业提供可能;另一方面也预示着**只有尽快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失时机地推动先进适用技术的商用化、产业化,抓住新的产业增长点,加快产业结构的战略转型,才能真正做强信息产业,提升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

(三)信息技术的广泛渗透推动经济社会变革。

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信息技术应用已渗透到政府管理、企业运营、社会事业、公共服务等各个领域,触及业务流程重组、信息资源整合和体制机制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推动着经济增长、公共服务、公众参与新模式的形成。**只有把握这一趋势和特点,加快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不断拓宽应用领域,加速信息技术在各类应用中的融合渗透,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突破发展瓶颈中的重要作用,更有力地支撑**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社会和谐发展、城市功能提升、政府职能转变和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四)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现代经济社会运行日益依赖网络和信息系统。日益普及的互联网,以及以互联网为基础逐渐形成的网络虚拟社会,正在成为各种思想文化新的汇聚、传播、碰撞之地,不断改变着社会组织方式,成为社会动员的新方式;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普及,信息系统故障、计算机病毒、网络犯罪、黑客攻击、不良信息传播等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信息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信息化先行地区的**,将面临更加严峻的信息安全形势。因而,必须高度重视信息安全,在加快发展自主安全技术和产业的同时,不断强化管理,弥补互联网在安全方面的先天不足,针对网络虚拟社会探索有效的引导和管理方式。

面对新的形势,站在新的起点,必须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主动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勇于开拓创新,努力寻求新的突破,不断开创信息化发展的新局面。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发展原则

一、指导思想

**期间,要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和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加快推进“四个率先”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以及建设“四个中心”基本框架和成功举办世博会的奋斗目标,以推动信息技术创新和深化信息技术应用为主线,全力实施信息化领先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信息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与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促进作用。顺应信息技术的创新趋势和信息化的发展规律,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充分发挥信息化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促进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的形成;坚持以信息资源整合共享为突破口,加速信息技术应用的渗透和覆盖;坚持以自主创新为动力,大力提升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坚持以信息化便利市民生活,促进社会和谐,提升城市功能,保障城市安全,带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发展原则

——统筹规划,协调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要求,坚持信息化与工业化相结合、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加快建设与强化管理相结合、注重政府引导与完善市场机制相结合,促进城区与郊区信息化、经济与社会信息化的统筹协调发展。

——深化应用,集约共享。按照“服务发展需求、综合集成应用、整合共享资源、提升整体效能”的要求,深化推进信息技术在不同领域、区域和群体中的普遍应用;着力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公共信息系统的集约建设和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整合共享,不断提高信息化的整体质量与效益。

——着力创新,提升能级。把科技创新作为信息化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促进信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中心环节,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努力在重要领域、核心产品和关键技术上求得突破,增强产业的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保障安全,优化环境。坚持积极防御与综合防范相结合,始终把信息安全放在与信息化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增强以信息化手段保障城市安全、引导网上舆论的能力;不断完善信息化管理体制和推进机制,强化政策、标准的引导与规范作用,提高依法行政、依法治业的能力,加快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与集聚,拓宽国内外信息化交流与合作,促进城市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

——以人为本,普遍受益。始终把贴近市民、服务发展作为信息化工作的基点,把全社会普遍受益、长期受益作为信息化推进的根本宗旨,把群众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作为深化信息技术应用的基本要求,不断缩小城区和郊区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数字差距”。

第三章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一、总体目标

力争通过5年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到**期末,**信息化整体水平继续走在全国前列,主要指标基本达到发达国家中心城市先进水平,把**建设成为信息技术创新与应用能力强、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程度高、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健全、亚太地区信息通信枢纽作用突出的城市,在2010年**世博会上充分展示以信息化为重要特征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形象,为**迈向信息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具体目标

(一)基本形成覆盖面广、集成度高、效益明显的信息技术应用局面,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程度明显提高。

信息化成为提升产业能级的重要基础和主导力量,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和企业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基本形成信息技术与其它专业技术融合创新的发展局面。

电子政务成为各级政府实现业务处理、事务受理、服务办理的基本手段,基本构建起“可用、可亲、可信、可靠”的电子政务体系。

电子商务成为市场经济交易活动中的重要方式,基本建立起电子商务发展的支撑、服务和监管体系。

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基本构建起便利市民生活、内容形式丰富、覆盖城区和郊区的社会公共信息服务体系。

以信息化为支撑的网格化管理成为城市现代化管理的基本模式;基本构建起满足特大型城市发展需求的智能交通体系框架。

(二)基本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集研发、生产、服务于一体的信息产业集群,作为全市基础性、支柱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

形成集成电路、软件、新型基础元器件、数字音视频、新一代移动通信、汽车电子、半导体照明和数字内容产业优势,打造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和企业,形成一批功能完善、服务一流的产业基地和园区。

突破软件、集成电路和新型元器件三大核心产业的关键技术,20**年实现集成电路产业销售收入800亿元,软件业经营收入1200亿元,新型元器件销售收入1200亿元。

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创新体系。信息设备和产品的自主开发能力明显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产业技术能级明显提升,企业创新的动力和能力明显增强。

(三)基本建成亚太地区信息通信枢纽,信息基础设施综合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城乡“数字差距”明显缩小。

普遍接入能力显著增强。信息基础设施空间布局更趋合理,信息通信网络实现全市域的普遍接入和优质服务,基本实现全市范围内任何人在任何地点和任何时间都能随需接入宽带网络。

业务融合能力显著增强。信息通信多样化、多媒体化和个性化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各大运营网络具备提供话音、视频、数据等综合业务的能力。

国际通信能力显著增强。国际信息通信容量明显增加,国际通信数据交换和管理等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国际互联网访问速度和服务质量明显提高。

功能服务能力显著增强。通信网络及互联网络交换能力显著增强;超级计算中心国家网格南方主节点全面建成。

行业管理能力显著增强。信息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管理、电信业务监管、网络资源管理、无线电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四)基本健全适应特大型城市安全要求和信息化发展需求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安全防护、监控应急和打击网络犯罪的能力明显增强。

本市基础网络与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得到有效保障,应对突发性公共信息安全事件的能力显著增强。

网上有害信息传播和各类涉网违法犯罪活动的比例明显降低,基本形成诚信、健康、安全的网络空间环境。

信息安全管理体制、协调机制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全社会信息安全意识明显增强。

(五)基本形成适应信息化持续发展需求的环境支撑体系,有利于信息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法制不断完善,市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显著提高。

覆盖各级党政机关的信息化管理体制、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信息化推进机制、以专业服务外包为重点的信息化社会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和健全。

有助于信息化持续发展的政策法规、规范标准、知识产权保护等工作取得新进展。

基本构建起以职业化为导向的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和工作机制,成为国内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基地和集聚高地。

信息化国际、国内交流领域不断拓展、合作成效明显,服务全国、服务“长三角”的能力明显提高。

第四章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

**期间,**信息化工作要全力推进以下八个方面的主要任务:

一、深化电子政务建设,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效能提升围绕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的目标,适应本市电子政务步入深化应用、集约共享的阶段特征,把电子政务的工作重心从建设网络、数据库和单一部门业务系统转移到完善利用网络、推动信息共享和跨部门业务协同上来,加快完善电子政务公共基础设施,着力推进政府网上服务和业务协同,提升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让全社会普遍享受电子政务带来的便捷和实惠(见图4—1)。

(一)完善统一、安全、可靠的电子政务基础支撑体系。

全面建成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基础网络设施和协同应用平台,形成以网络信任、应急响应与灾难备份等为重点的安全保障体系,各级部门按照各自业务属性和有关规范标准,分别搞好网络接入和业务应用系统的部署,不再分散建设新的电子政务通信传输网络和数据灾难备份中心。

总结、借鉴国内外政务信息系统建设、运行、管理的成功经验,基本建立起政府主导、专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电子政务运行维护体系。

(二)着力推进跨部门、集约化的政务信息系统建设。

按照“统筹规划、试点先行、综合集成、协调推进”的思路,重点推进需求迫切、受益面广的跨部门信息系统建设,逐步推行跨部门系统的“一体化”建设和应用模式,鼓励新建系统利用已有网络、设备、应用基础平台等资源适度拓展,实现所需功能。

着眼于增强经济调节职能,围绕综合财政管理、政府采购、税收监管、进出口管理、国有资产监管等业务,完善综合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加快建设政府采购一体化信息平台,促进财政收支综合监管、政府采购、审计分析的协同;完善税收管理信息系统,促进税源跟踪、监管和征税的协同;结合电子口岸建设完善进出口管理信息系统,加快检验检疫、进出口许可、通关税收、外汇管理、边防检查等业务协同。

着眼于增强市场监管职能,围绕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土地房屋综合监管、社会信用管理等市场监管业务,加快建设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系统,促进监测预报预警、检验检测评价、卫生执法检查、事故报告处理等业务协同;统筹建设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信息系统,促进安全生产预警预防、危险源监控、事故处理等业务协同;深化完善土地房屋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促进土地监管、房地产开发、房产交易、物业管理等业务协同;建设完善企业信用监管信息系统,促进工商、税务、知识产权、质量技监等部门与银行、消费者保护等机构的合作与业务协同。

着眼于增强社会管理职能,围绕公共安全、社会保障、人口管理、综合治理等业务,重点推进城市图像监控、应急与防灾减灾相关信息系统建设,促进各部门在城市日常管理及突发公共事件的监测预警、应急响应、紧急处置中的协同;完善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人口计划生育等业务系统,拓展社会保障和市民服务信息系统应用领域,加快建成集居住、就业、治安、保障等管理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居住证信息系统,促进人口综合调控与管理的业务协同。

着眼于增强公共服务职能,围绕各类办事业务和公用事业服务,重点完善政府门户网站,深化网上办事功能,基本形成公共服务事项“网上一口受理、在线协同办理”的工作格局;在城市管理、应急联动、市场监管、市民服务、社会保障与救助等重点领域,整合集成若干综合性政府服务热线,逐步推行“电视政务”、“电话政务”、“手机政务”等为民服务新模式。

(三)加快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开发利用。

以跨部门应用系统建设带动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重点围绕人口、法人及空间地理信息,完善集中式基础信息库与分布式专业信息库相结合的政务信息资源体系,实现政务信息资源在同级政务部门和市区两级间的交换与共享,探索建立政务信息资源用于社会公益服务的机制,促进公益性、商业性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按照集约化采集、规范化登记、制度化更新、依据管理职能和业务需求共享的目标,研究制订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办法;按照国家有关规范,分级建立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以及基础信息注册登记制度,规划建设覆盖全市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与交换服务系统(平台),逐步形成“一次采集、多次使用,一口采集、多方使用”的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共享机制。

加快建设实有人口信息系统,分步推进法人信息的交换与共享,按照“一数一源”的原则,形成准确完整的人口、法人基础信息库;完善本市基于统一空间地理坐标的基础数据平台,结合示范应用,构建地下空间信息基础平台基本框架,推动海洋数字观测与信息网络系统覆盖本市海域海面和海底重要部位;加快宏观经济信息资源的开发共享,不断充实和完善部门业务信息库。

按照“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深化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充实完善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目录,明确免予公开的政府信息类别和内容;拓宽政府信息公开渠道,不断改善档案馆等集中查阅场所的服务条件和功能,完善考核评估、监督评议、内容审查、更新维护等长效管理机制。

二、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按照“试点探索、典型示范、形成模式、逐步推广”的原则,加快提升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支持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促进本市经济增长方式和企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以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加快传统工业信息化改造,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

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围绕提升汽车、造船、装备等制造业能级,以提高装备智能化水平和优化工艺流程为重点,推进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Capp)、计算机辅助制造(Cam)、企业资源计划(eRp)等信息技术在制造业企业研发、生产、管理、营销等环节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融合发展,支持自主知识产权软硬件产品的推广应用。

全面提升工业企业信息化水平。充分发挥企业信息化促进机构的规划咨询、推进实施、业务培训和桥梁纽带作用,促进it企业面向行业开发专用软硬件和服务产品,参与企业信息化改造项目;推动各类工业园区全面提高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水平,为入园企业提供示范和服务;支持电信运营商等针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和行业特点拓展增值业务,提供专业化、高品质的应用租赁服务(aSp)。

(二)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促进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

支撑金融中心建设。加快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园区建设,积极促进区域性金融信息服务发展;改善银行卡发展环境,实施银行卡从磁条卡向芯片卡(emV)迁移工程,拓展银行卡应用领域,推广金融税控收款机;推动以信息技术支撑金融产品创新和服务水平的提升。

支撑航运中心建设。以实现监管、交易、支付、物流信息一体化为目标,完善**电子口岸统一平台;以通信网络为基础,应用电子标签等先进适用的信息技术,推动口岸物流、园区物流、制造业物流和城市配送物流的信息化建设,加快形成本市、“长三角”乃至长江流域的多式联运物流网络体系。

支撑服务业快速发展。以行业性社团组织为依托,积极促进文化、旅游、会展、商贸、专业服务等服务行业普遍应用信息技术,创新服务手段,提升服务能级,支撑和促进创意产业快速发展;推动行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建设一批专业信息库和公共服务平台,支持面向行业企业或社会公众的公益性、商业性信息服务。

加快发展数字农业。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和经营、农产品市场流通和安全监管中的应用,重点建设农产品安全溯源、鲜活农产品物流配送等信息系统,搭建农产品跨国采购信息平台,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涉农组织或企业开展网上交易,基本建立起现代都市农业信息支撑体系,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三)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完善支撑、服务、监管体系。

加快电子商务应用发展。推进以行业骨干企业为主导的企业间(B2B)电子商务应用,以产业链为基础、供应链为重点,完善大企业电子采购与销售系统,深化大企业主导的供应链整合与协同应用,在钢铁、石化、汽车、物流等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重点领域,有计划、有步骤地扶持10个左右第三方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做大做强;促进企业和消费者间(B2C)电子商务发展,整合建设具有公信力的B2C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增强消费者网络消费安全的信心。

改善电子商务发展环境。加快构建以电子支付、社会信用、物流配送等为重点的电子商务支撑体系,推进第三方电子支付平台和现代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完善覆盖电子商务争议解决过程中举报投诉、法律援助、调解赔付、失信惩戒等环节的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增强政府网上协同监管和服务能力。

拓宽电子商务的服务与应用。充分利用市民信箱、付费通、社区信息苑等建设成果,扩大电子商务服务内容和应用范围;积极扶持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促进移动商务等电子商务新模式发展。加快政府采购、重大工程招标活动电子化,发挥政府的示范引导作用,深入实施网上创业工程。

三、推进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促进社会事业健康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

按照“方便市民应用、服务社会事业、聚焦社区发展”的要求,从不断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出发,大力推进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领域信息化,基本构建起以“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服务、智能化生活”为特征的电子社区体系框架,支撑社区事务受理服务、社区卫生服务、社区文化活动“三个中心”与和谐社区建设。

(一)推进社会事业领域信息化。

推进教育领域信息化。以**教科网和“校校通”工程为基础,以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按照“学习型城市”的要求,建设面向广大师生的教学与科研协作平台、面向社会公众的开放性终身学习平台;完善市、区县两级教育城域网及各类学校内部校园网,推动校园信息化建设,依托家校互动系统促进校园信息化建设成果向家庭延伸。

推进文化领域信息化。深入推进以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音视频等为重点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发展数字广播、数字电视、数字电影、移动电视、分众电视、流媒体等新兴文化业态,加快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开发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在保护民族民间文化、打造精品文化产品等工程中的广泛应用,营造文明和谐的群众网络文化环境。加强互联网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

推进医疗卫生领域信息化。在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上,完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增强防疫监控、应急处置和救治能力。推进医疗服务信息化,加快市民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应用推广,促进医疗、医药、医保机构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支持医疗体制改革。

(二)加快推进电子社区建设,不断完善市民信息服务体系。

以加强社区实有人口管理和服务为重点,按照“网格化管理”的要求,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前台一口受理、后台协同办理”的行政服务模式。构建并依托区县级电子政务一体化平台,深化推进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化,不断完善社区事务受理、社会救助等信息系统。推动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资源向社区延伸和集聚,发挥信息化对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的支撑作用,促进社区和居民的良性互动。

完善社区信息苑、社区服务网等基层信息服务设施,拓展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保障卡、居住证、市民信箱、“付费通”、“安康通”等的服务领域和功能,推广“一站式(网站)”、“一线通(热线)”、“一卡通(智能卡)”、“一机通(集成终端)”等集约化信息服务模式,促进相关信息内容、应用设施、服务队伍等资源的整合和利用,鼓励居民自治组织、企业和社会机构参与社区信息服务设施的建设和运营,为市民群众尤其是老年人、残疾人、来沪务工人员等群体提供便捷、经济、实用的信息服务。

促进信息技术在楼宇、小区、家庭中的应用发展,加强住宅小区综合管理。不断完善智能楼宇、现代小区的信息化功能性标准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效用的智能化楼宇和小区,促进信息技术在小区节能、安保、物业管理、家政服务,以及现代家居生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

加强面向农村、农民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拓展“农科热线”等涉农服务设施的服务领域和功能,全面实施村级为农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工程,推进农业政策、科技、市场等信息进村入户。

加快郊区城镇信息化建设步伐,促进郊区县、乡镇、村委会信息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推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完善镇务、村务信息公开,努力让郊区农民享受到电子政务的普遍服务。

四、全力推进世博信息化建设,带动城市管理和服务现代化水平的提升

围绕办好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需求和特大型城市建设与管理要求,以网格化为抓手,信息化为手段,集约化为保障,高起点规划和建设世博园区信息平台,深化推进城市管理对象、管理过程和管理评价的综合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基本形成便捷高效的城市智能交通体系框架,全面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的现代化水平。

(一)全力推动世博园区信息化建设。

围绕世博会的组织、管理、运营、布展、游览等需求,在依托城市信息化建设成果、充分整合存量资源的基础上,统筹规划和建设具有综合管理、安全监控、应急处置、参展及观展服务等功能的世博综合信息平台,实现对世博会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方面的高效管理和服务。

运用成熟、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支持世博信息化应用、展示和体验的产品和解决方案,鼓励建设和运营单位、参展机构、参观游客积极应用新技术、新产品,充分利用世博会展示信息技术的创新成果和城市信息化的建设成效,带动本市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二)深化拓展空间地理数据平台的应用。

基于全市统一的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平台,加快推进防灾应急、交通、规划、市政、房地、环保、绿化、安全监管、水务、海洋、农业等领域专业应用系统的集成建设及其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满足政府管理和服务的需要。

围绕城市部件管理和事件处理,在充分整合和利用现有信息系统和资源的基础上,加快建设市、区县两级的城市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和综合管理数据库,实现市、区县、街道(乡镇)三级管理信息资源共享,基本形成主动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问题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

(三)加快推进城市综合交通信息化。

依托市交通信息中心,加快拥堵信息、事件信息、气象信息、客流信息等道路交通相关信息资源的采集、处理和加工,完善交通信息系统并逐步覆盖航空、水路、铁路等交通领域,为政府管理、社会服务和企业运营提供支撑。

以交通管理、交通诱导、车载导航、指挥调度、电子车牌、停车管理、中心区限流、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等为重点,加快交通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应用,形成集数据资源中心、共享交换枢纽和信息渠道于一体的综合交通信息平台,基本建立城市智能交通体系框架。

五、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坚持国际化、规模化、专业化、自主创新的发展方向,处理好规模扩张与能级提升、政策导向与市场配置、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技术进步与增加就业、建立竞争机制和健全服务体系的关系,重点实施电子强市发展计划,打造国际知名品牌和企业,继续鼓励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低、经济和社会效益好的信息产业引进与发展,提升信息产品制造业能级,加快壮大信息服务业,促进经济新业态的发展。

(一)不断优化信息产业发展环境。

1、加强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适应产业发展要求和国际通行规则,贯彻落实国家产业发展方针和政策,适时调整本市产业政策支持的方向、重点和力度,重点研究制定有助于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保护知识产权、培育产业新增长点、壮大骨干企业、引进重大项目、促进信息消费等方面的政策,做好政策、法规、标准的衔接与配套。

2、推动信息产业关键领域科技攻关项目建设。以国家科学技术中长期发展规划重大专项和本市重大产业科技攻关项目为引领,大力推动信息产业关键领域的科技攻关,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促进产学研用的有机结合和以产业链为纽带的企业联盟建立,发挥企业在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应用推广、成果产业化中的主体作用,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3、完善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产业基地、特色园区的规划布局、功能建设和政策设计,完善微电子、软件、半导体照明、消费类电子产品等国家和本市重要产业基地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链上相关企业向基地园区集聚。鼓励咨询评估、产权交易、教育培训、市场营销等产业服务机构发展,深化集成电路设计与工艺研发、硅知识产权交易复用、软件开发测试、数字内容开发、宽带无线通信、汽车电子等公共服务平台和工程研发中心建设。

(二)大力提升信息产品制造业能级。

1、集成电路。建设成为全球重要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之一。重点发展设计业,持续实施芯片设计与整机联动等专项计划,力争在中央处理器(CpU)、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微控制芯片(mCU)、信息芯片、数字成像芯片、移动通信芯片、显示驱动芯片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培育若干家销售收入超1亿美元的设计公司,主要芯片制造企业的制造工艺技术达到90纳米水平,建成2-3条12英寸生产线,形成相当于年产500万片8英寸晶圆的生产能力。

2、新型元器件。把握片式化、微型化、复合化、集成化、高性能化的发展趋势,围绕新一代移动通信、数字音视频、计算机等产业发展要求,加强传统元器件的改造和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开发,加快高性能阻容器件、显示器件、发光器件、电力电子器件、高频声表面波器件、高性能电池、新型传感器等新型元器件的研发和产业化,鼓励采用绿色环保生产工艺,支持环保型电子元器件产业发展,推动形成与整机产业互动发展的机制,建设我国重要的新型元器件研发、生产和应用基地。

3、通信设备。加快新一代移动通信国际标准产品的产业化进程,支持下一代网络(nGn)相关的芯片、嵌入式软件、高端路由器等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建立商用poS机、税控机、定位导航终端,以及多功能信息服务终端(手机、pDa、掌上电视)等生产基地,促进新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4、消费类电子产品。重点发展平板显示产业,形成五代以上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LCD)及等离子显示器(pDp)的生产规模,推进新型显示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推动蓝光DVD等新一代光存储系统的研发,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件;加强家庭网络设备研发和产业化;提高数码相机、影碟机等消费类电子产品的生产能力。

5、汽车电子。重点发展电子控制单元(eCU)的核心芯片及软件、各种传感器、执行器、车身附件、车载信息系统、车载多媒体系统、定位导航系统、混合动力汽车驱动与控制系统等电子和机电一体化产品。

6、光电子。以应用带动半导体照明、特种光电子材料、光纤传感器、光存储、光源和激光等产业的协调发展。

(三)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

1、软件业。培育1-2家年经营收入超过50亿元和一批从业人员超过千人、经营收入超过10亿元的软件企业。推动操作系统、数据库和基于构件的中间件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系列。大力发展嵌入式软件、大型行业应用软件,支持装备制造业产品升级换代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深化软件产业基地建设,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完善软件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建立软件能力推进中心,促进企业交流合作、技术资源共享和软件产品交易;加强**(部级)软件评测中心建设,提高软件评测服务能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提升**国家软件出口基地能级,大力拓展软件出口,鼓励软件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承接国际软件服务,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沪创办软件企业。

2、数字内容产业。以新一代通信网络发展为契机,以动漫、影视制作、网络游戏为突破口,支持企业依托各类宽带网络平台,加快数字内容产业发展,努力成为全国广播电视业信息内容集散中心、文化创新基地。重点建设一批各有特色的部级和市级数字内容产业基地和园区,探索建立数字内容产品研发及产权交易平台,促进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研发,推动数字内容产业价值链的形成与发展;以数字电视、楼宇电视等发展为契机,推动数字音视频内容的制作与服务,拓展传统媒体信息服务渠道,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3、专业信息服务业。加快教育、科研、医疗卫生、文化、

法律、体育等领域专业信息数据库、信息产品和服务平台建设,推动专业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开发与利用;加快建设国际信息服务外包基地,引导企业参与网络服务、数据服务、呼叫中心、交易结算、影视制作、采购招标等国际外包服务;推动信息咨询、互联网服务、信用服务等行业发展,促进信息资源商品化。

六、聚焦关键技术,增强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

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着眼国家战略,发挥**优势,加快信息技术的自主研发与集成应用,实现若干关键信息技术的创新突破;贯彻人才强市战略,加强信息技术领域各类中高级创新型、复合型、实用型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引进和培养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不断优化人才结构。

(一)加快重大关键信息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

1、下一代互联网。加快下一代网络工程技术、网络中间件技术、重大网络应用系统等的研发及产业化。重点开发高性能的核心网络设备、传输设备、接入设备和终端设备,以及在可扩展、安全、移动、服务质量、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建立可信的网络管理体系。

2、新一代移动通信。研制新一代公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及其核心电子器件、芯片、基础软件以及商用终端,建立低成本的宽带无线接入系统,开发基于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的应用软件和增值业务,参与制定具有国际、国内主流技术水平的宽带移动通信系统标准。

3、先进计算。开发具有先进概念的计算方法,构建以网格技术为基础,由超级计算机、先进计算平台和计算应用组成的,具有高性能、高可信、高效能的先进计算与信息服务基础设施。

4、软件。建立软件技术创新公共支撑平台,开发以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中间件和办公软件等为核心的基础软件;开发以网络通信、信息安全、数字音视频、智能控制、汽车电子等为重点应用领域的嵌入式基础软件;支持高可信、网络化、平台化、构件化的软件开发技术和智能搜索、智能挖掘等技术的发展,突破若干通用性关键技术。

5、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加快国产芯片的研发,加强系统芯片(SoC)的设计开发,建设开放共享的SoC设计平台,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65纳米级系统芯片的设计方法和技术,研制光刻机、刻蚀机等关键微电子设备。加强工艺装备、新型材料、封装测试等技术研发。

6、传感器网络及智能信息处理。加强对无线智能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网络协议栈,低功耗无线传感器网络核心芯片,模拟、混合信号及射频芯片,信号电路相关关键技术的研发;开发基于多种传感信息的智能化信息处理技术,发展低成本的传感器网络和实时信息处理系统。

(二)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和知识普及。

1、大力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信息化人才。按照“一流项目、一流团队”的目标,促进人才和项目、基地的一体化发展。以国家和本市产业科技攻关项目、重大专项、行动计划等为载体,以各类信息技术创新基地、产业园区等为依托,以海内外人才市场和中介机构为媒介,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重点发掘和引进领军人才,培养创新型团队,不断集聚各类中高级创新型、复合型、实用型信息化人才。

2、不断加强信息化专业人才的职业化教育。建立信息化职业分类体系,完善电子信息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信息化职业资格(水平)认证和注册等制度;建立人才市场供求预测机制,加强各类培训机构和实践基地建设,发展和规范信息化培训市场,完善社会各方参与的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实施信息技术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5年累计完成12万人次的中高级创新型、复合型、实用型人才知识更新培训。

3、持续推进信息化知识与技能的普及教育。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基础教育,完善高等院校信息化相关学科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与各专业学科的融合,创新教育模式,拓宽办学渠道;广泛开展面向社会尤其是弱势群体的信息化知识与技能普及培训,提高公众的信息化意识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七、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提升信息通信综合服务能级

应对信息通信技术的持续创新和应用需求的不断增长,深化完善信息基础设施的统一规划、集约建设、资源共享、规范管理,保持信息基础设施适度超前建设,促进信息基础设施在城市新一轮发展中的合理布局和配套建设,形成无所不在、高速互联、业务融合的新型信息通信服务网络。

(一)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布局。

推进信息基础设施专业规划编制。配合“**”城镇体系建设,制定信息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区域信息基础设施专业规划的编制;城镇规划覆盖率达90%以上。

推进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推广集约化建设模式,提高信息基础设施资源使用效率。新建集约化信息管线2500沟公里,建成覆盖中心城区和郊区城镇的信息管线网络;新建2.5万平方米左右公共信息通信局房;推动无线通信基站的集约化建设和景观化改造,推动以室内合路方式解决无线通信室内覆盖。

推动郊区和产业园区信息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信息基础设施资源配置重点向郊区倾斜,实现新城、新市镇和中心村信息基础设施与其他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推进部级和市级工业园区、产业基地、物流园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等重点区域的信息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二)推动信息通信网络向下一代网络演进。

推动各类信息通信网络优化升级,满足宽带化、智能化、个性化要求,提高话音、视频、数据等多业务综合承载能力,实现各类网络业务在不同网络间的互通和融合。建成第三代(3G)移动通信网。推动ipv6、智能网、软交换、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等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加快推进数字电视发展,实施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程,实现中心城区有线数字电视全覆盖,并逐步向郊区扩展;推动基于直播卫星、地面传输、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等多种传播方式的数字电视有序发展,加快数字电视普及应用。

发展多种方式的宽带接入网。积极发展基于电信网、计算机网、有线电视网的各类宽带接入。重点推进郊区宽带接入网建设,逐步推进光纤到户,基本实现新市镇主要公共场所、新城和中心城区的无线宽带覆盖。

(三)增强亚太地区重要信息通信枢纽功能。

扩展国际信息通信容量。按照国家国际信息通信网络建设布局,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新增国际通信海底光缆落户**,不断扩展海底光缆系统容量和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

提升国际信息通信服务能力。以海底光缆登陆站为依托,推动建设亚太地区重要的海底光缆传输中心,增强国际通信数据交换和管理服务能力。

(四)建设和完善功能型信息基础设施。

高标准建设国际通信出入口局、国际互联网交换中心、电信网络交换中心、数据处理中心等功能型基础设施,增强信息通信网络核心交换能力。完成**互联网络交换中心的升级扩容,提高互联网本地交换能力。

加快国家网格南方主节点建设,实施**超级计算中心计算应用平台扩建工程,使运算能力达到百万亿次/秒;整合本市高性能计算资源,联合外省市相关单位,共同构建超级计算网格;继续推进超级计算在气象、基因、药物、工程等领域的应用。

建设若干无线应用服务设施。完善数字集群公众网,建成数字集群政务共网和地面无线测控网,推进城域无线宽带网建设,满足城市管理、应急保障、定位测控、生产调度、公众服务等方面的无线应用需求。

(五)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服务管理体系。

提高信息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和综合协调能力,运用多种手段建立本市信息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长效管理机制。

加强电信行业监管。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有序竞争环境,保证公用电信网的互联互通和公平接入,促进电信市场有序开放。加强电信管理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用网络监控能力和专用网络服务能力。

加强无线电管理。建成覆盖全市、上联国家、互联周边省市的无线电监测网,完善无线电管理平台,提高无线电管理和监控水平。加强无线电频率的统筹规划,提高频率资源的利用率和复用度;强化无线电秩序的综合管理,不断改善电磁环境。

(六)健全通信服务保障体系。

完善本市大型活动信息通信保障体系,满足特奥会、世博会等重大活动的信息通信需求;完善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增强应对信息通信网络突发事件的能力;完善重要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保护体系,确保国际海底光缆等重要设施的安全。

八、构建城市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增强信息安全可控能力坚持管理与技术并重,以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为重点,加强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信息安全关键技术创新工程,加强互联网信息安全管理,提高信息安全防护、监控应急和打击网络犯罪的能力,不断完善城市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一)加强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防范综合支撑平台,增强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和灾难备份功能,提高对网络系统运行故障、网络违法犯罪、网络失泄密、网络公害、非法密码使用的监控、执法与应急处置能力。

依托市数字证书认证中心和市密钥管理中心,建设本市电子政务统一的网络信任平台,以及面向社会、互联互通的电子认证体系,支持网上身份认证、数据加密和电子印章的应用。

依托市信息安全测评认证中心,建成信息安全综合测评认证平台,建立集风险评估、等级保护、安全测评等功能于一体的信息安全技术服务体系。

(二)加强信息安全关键技术研发。

从行业监管、资金投入、政府采购等方面入手,加大对高性能密码芯片、网络公害防范、网络传播工具监控等信息安全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发挥国家信息安全成果产业化(东部)基地的作用,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安全产品研发创新体系。

(三)完善信息安全长效机制与管理体制。

积极参与互联网治理的国际交流,加强相关部门的协调与配合,在引导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同时,推动形成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和市民共同参与,权利和义务对等的互联网治理机制。

进一步完善信息安全组织领导体制,不断健全信息安全责任制,完善情况通报、应急联动等工作机制,逐步形成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社会参与、技术保障相结合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第五章主要对策措施

**期间,要进一步改善和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法规,建立并落实规划的实施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和实施规划的合力。

一、不断完善信息化组织推进机制

继续完善市和区县两级的信息化组织管理体制,加强信息化职能机构建设,在各级政府部门中探索建立首席信息主管(Cio)制度。按照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区县在信息化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区县依据全市规划,立足本区域发展基础和区位特点,加快发展,形成特色。以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契机,贯彻聚焦浦东、聚焦张江战略,鼓励并支持浦东新区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建设的先行先试,发挥信息化在转变政府职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城乡二元经济与社会结构中的促进和支撑作用。

完善信息化社会服务机制。强化行业协会在促进行业发展中的服务、自律、代表、协调职能,不断培育信息化咨询服务、安全测评、数字认证、软件评测、工程监理、项目审计等功能性社会服务机构,完善市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工作机制。

二、加强政府投资信息化项目管理

围绕项目的规划设计、立项审批、采购招标、建设监理、审计验收、运行维护、绩效评估等环节,加强政府投资信息化项目的全过程管理。重点完善政府投资信息化项目的“源头控制”机制,加强项目的统筹规划和归口把关,不断完善项目支出的预算管理和立项审批;继续推行信息化项目监理制度,建立信息化项目绩效评估机制,提高项目的建设质量和应用效益。

三、大力推行信息化服务外包制度

围绕用户技术支持、系统运行维护、软件设计开发等服务需求,积极在政府部门中推行信息化服务外包制度。改善预算管理,完善信息化项目支出预算相关规范,探索将信息系统的技术支持、运行维护、软件开发等外包服务纳入政府采购序列,为政府部门购买服务、推行外包制度提供保障;培育外包市场,通过政府授权、委托、认定等方式,引导、扶持提供外包服务的企业和专业机构,建立资质认定、服务承诺、收费管理等配套的规范标准,为推行外包制度创造条件、形成规范。

四、拓宽信息化建设投融资渠道

按照国家投资体制改革的要求,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适当增加财政性资金投入规模,重点投向公共性、基础性、公益性项目建设和工作推进;竞争性领域坚持以社会资金投入为主,积极鼓励民间资本、社会法人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的信息市场,鼓励外国资本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入信息市场;完善信息产业风险投资机制,编制信息产业、信息化项目等投资指南,引导各类资本投向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区域。

五、加快信息化政策法规标准的配套与完善

按照“重点推进、及时配套、急用先上”的原则,加强有助于信息产业发展、创新能力提升、信息技术应用的政策配套;加快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公共信息系统管理、信息基础设施规划等方面法规规范的制定和实施,提高依法管理水平;在无线电、信息安全、电子商务等领域建立相对完善的执法监管体系,提升协同监管能力。

贯彻执行国家和行业标准,鼓励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参与制订国际和国家信息技术及应用相关标准;围绕本市信息产业发展、信息技术应用、信息资源开发共享等需要,组织制订相关配套标准,注重发挥行业协会在标准制定中的组织协调作用,推动制订联合企业标准,建立标准符合性测试和评估机制,培育相关服务机构。

六、建立有利于信息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跟踪信息技术领域知识产权发展动向,依托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加强知识产权的信息、交易交换和成果利用;围绕信息技术研发、应用和信息产业发展重点,运用多种手段,鼓励和促进企事业单位积极申请国内外专利、商标,推进软件等信息产品的版权申请和认定;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打击各种侵权、盗版、制假、贩假等不法行为;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重视技术和商业秘密的合法保护,鼓励企业依法建立本行业、本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联盟,形成有利于企业创新和行业成长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七、促进信息化领域国内外交流与合作

积极发展国际、国内信息化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大外资、人才与技术的引进力度,扩大与国内外企业、教育科研机构的信息化项目开发与合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增强开拓市场、服务全国的能力。

重点推动“长三角”区域信息化合作与交流。完善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等不同层面的区域合作机制,加强在标准制订、跨区域公共数据库和系统建设、行业发展等方面的互利合作,扩大信息基础设施共享,优化信息化和信息产业领域的合作环境,加快诚信体系建设、数字认证、智能卡应用、互联网络交换、无线电

监管、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监管服务、口岸物流、信息安全保障等方面的区域联动,促进信息系统互联和信息资源共享,进一步推动“长三角”区域信息化和信息产业联动发展。

八、加强信息化规划的实施与保障

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在编制各自的信息化规划或安排信息化建设任务时,要加强与本规划的衔接,贯彻全市信息化发展的总体思路和要求,分解有关目标和指标,细化充实有关任务和举措。

国民经济和社会经济篇8

初步核算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124293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4%。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3587万元,增长3.5%;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441903万元,增长1.9%;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658803万元,增长10%。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3902元,比上年增长3.6%。一、二、三产业的结构由上年的1.1:72.4:26.5变化为1.1:67.9:31.0。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119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5.9%。

二、农业

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2858万元,比上年增长3.5%。其中农业产值17050万元,牧业产值16621万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2%、3.4%。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7.22千公顷,其中粮食6.05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达20778吨,其中夏粮0.98万吨,秋粮1.197万吨。经济作物中,棉花产量9吨;油料总产量442万吨;蔬菜瓜类总产量5.57万吨;烟叶总产量156吨。全年肉类总产量4272吨,其中猪肉产量0.32万吨,增长3%;禽蛋产量0.19万吨,增长15.9%;奶类总产量1.41万吨,增长8.3%。全年造林面积390公顷,零星植树170万株。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3.3万千瓦;全年农村用电量1080万千瓦小时;化肥施用量(折纯)2402吨。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完成总产值3339468万元;完成工业增加值1328537万元,增长1.3%,其中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下同)实现增加值1245928万元,比上年增长0.9%。分所有制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164240万元,增长0.3%;集体工业企业增加值1600万元,增长-3.7%。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完成增加值13283万元,增长-6.2%;重工业完成增加值1232644万元,增长0.9%。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高技术产业增加值11951万元,增长13%,高于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速12.1个百分点。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10039万元,比上年增长-7.2%;实现利税451814万元,比上年增长-19.8%,其中利润176814万元,增长-31.5%;亏损企业9家,比上年上升-4.5%;亏损企业亏损额2784万元,比上年增加了79.4%;亏损面为14.1%。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13366万元,比上年增长12.8%。

四、固定资产

投资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89569万元,比上年增长24.2%,其中城镇及城镇以上单位完成投资48.3亿元,同比增长24.5%,全年新开发千万以上项目数13个,千万以上在建工业项目个数14个。

五、国内贸易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85097万元,比上年增长15.3%。分城乡看,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880141万元,同比增长15.3%;乡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4956万元,增长15.8%。分行业看,批发业零售额117448万元,比上年增长10%;零售业零售额595877万元,比上年增长17.2%;住宿业零售额17565万元,增长10.2%。住宿业零售额154207万元,比上年增长18%。六、交通和邮电通信业全年实现交通业增加值46902万元,同比增长7%,其中:道路运输业实现增加值20180万元,同比增长17.5%,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2345万元,同比增长-3.6%。全年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完成增加值22013万元,同比增长15.7%

七、财政和金融

2013年地方财政收入完成72043万元,增长17.72%,增收10844万元,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71425万元,增长17.54%,增收10656万元;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618万元,增长43.72%,增收188万元。全年地方财政支出80486万元,增长6.10%。其中一般预算支出78985万元,增长6.27%。2013年,全区金融业完成增加值113408万元,同比增长58.4%,其中:银行业完成增加值87905万元,同比增长53.9%。

八、教育、卫生

2013年末,全区中小学在校学生人数为51459人。其中中学在校生22615人,小学在校生28844人。2013年末,全区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拥有床位数4081张,卫生技术人员4586人,其中医生1559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医生3.97人。

九、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

2013年,全区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100%;全区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

国民经济和社会经济篇9

一、2004年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认真落实党中央确定的方针政策和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关于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决议,加强宏观调控,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缓解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农业得到加强,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部分行业投资盲目扩张的势头得到遏制,薄弱环节继续加强;西部大开发取得新进展,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开局良好;各项改革顺利推进,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新进展,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这是来之不易的。同时也要看到,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固定资产投资在建规模偏大,投资需求膨胀还有可能反弹,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环境约束矛盾突出,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安全生产管理薄弱。对于这些问题,要在今后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

二、财经委员会认为,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和报告体现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主要预期目标和措施是可行的。财经委员会建议批准国务院提出的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批准《关于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三、财经委员会根据代表们的审查意见,认为完成2005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宏观调控中更加注重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切实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改造等要量力而行,坚决反对搞各种“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继续抑制部分行业盲目扩张,搞好经济运行调节,缓解煤电油运紧张的矛盾。控制生产资料价格过快上涨,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二)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保持支农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加大转移支付和补贴力度,加快减免农业税步伐。切实解决农田水利设施欠账较多、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不强的问题,加快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坚持和完善土地承包制度,加快土地征用制度改革,保护好耕地。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抑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过快上涨。维护进城务工农民合法权益,继续解决工资拖欠问题,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更好的条件。

(三)深化改革,加快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监管方式。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非公有制企业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抓紧推进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规范政府的投资行为,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坚持把经济工作的着力点转到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协调发展上来,坚决克服片面追求速度的倾向,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着力解决投资率持续偏高、消费率偏低、经济增长过分依赖投资的问题。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服务业发展,改善消费环境,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振兴装备制造业,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落实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各项政策,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措施。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支持和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有品牌的商品和服务出口。努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积极稳妥开展对外投资。

(四)加强监管,促进金融的稳定和发展。积极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加快建立健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内控机制。着力解决信贷结构不合理,特别是中长期贷款增长偏快、部分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的问题。加强金融监管,进一步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依法惩处金融违法犯罪行为。切实增强金融对农村和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采取有力措施,营造资本市场稳定和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努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五)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发展循环经济。缓解资源、能源供求紧张的矛盾,要坚持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建设节约型社会。抓紧落实节约资源和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法律,推动节能降耗新技术的应用,坚决扭转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状况。继续加强“三废”治理,严格执行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加大监督和执法力度,控制污染物排放,改善环境质量。

国民经济和社会经济篇10

芦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十一五”规划,是党的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编制和实施好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不仅对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把我县建设成为“富有江南特色的休闲旅游生态县”的战略目标意义重大,而且对于指导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为此特提出《芦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基本思路》。一、“十五”计划执行结果预测“十五”计划开局以来,全县人民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以党的“十五”、“十六大”精神为指针,紧紧围绕加快发展这一主题,按照《芦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制定的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使全县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在“十五”计划期间取得了长足发展。--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快速增长,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全面提升。预计到2005年末,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可完成174901万元,年均递增13.4%,比“十五”计划提高1.4个百分点。其中:一产业增加值可完成34990万元,年均递增3.4%;二产业增加值可完成97935万元,年均递增17.2%;三产业增加值可完成41976万元,年均递增18.1%。三次产业的比例为20:56:24,三次产业的结构比“十五”计划更为优化。--财政收入增长较快,预计到2005年末,财政总收入可完成17586万元,年均递增20.4%。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可完成12620万元,年均递增19.5%。--农民增收成效显著,农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预计到2005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可实现2342元,年均递增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预计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可完成15亿元,年均递增56%,五年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亿元,相当于“九五”期间总和的6.5倍,水利、电力、能源、交通、邮电通讯、城市建设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开放型经济较快发展,预计2005年可引进内资14亿元,五年累计引进内资39亿元。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十五”期间,全县经济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多年来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经济总量偏小,传统农业比重大,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城市化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群众生活水平偏低,生活质量偏差,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大等问题突出。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受电力、资金、人才不足的瓶颈制约的影响大。煤炭、烟花鞭炮的安全隐患严重,环境保护问题严峻。这些问题,都必须亟待解决。二、“十一五”期间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与基本思路㈠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十一五”时期,将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提升全县经济综合实力,是实现芦溪经济和社会跨越式发展,把芦溪建设成为“富有江南特色的休闲旅游生态县”的战略目标的重要时期。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对二十一世纪的展望,全县“十一五”计划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6%;工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18%;财政总收入年均递增20%,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递增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20%;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6%,人口总数控制在29万以内,年平均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实际引进内资年均递增20%,实际引进外资年均递增18%,适龄儿童受

教育率99%以上。㈡总体要求实现全县“十一五”计划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必须从我县现阶段的实际出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进一步完善思路、硬化目标、优化环境、强化措施、提升水平,突出主攻工业、全力招商引资、释放“三农”潜能、加快城建步伐、开创旅游新篇、完善保障体系,实现城乡经济统筹发展,促进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大力提高全县人民的整体素质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㈢基本思路1、继续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全面提升国民经济综合实力。⑴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十五”期间,全县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三农”工作,农业和农村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由于我县农业基础设施差,农村生产方式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农民增收还很缓慢,农民增收问题仍是我县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核心问题。为了切实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十一五”期间,我们要继续以农业综合开发县建设和国家林业建设重点工程为契机,按照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积极探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路子、新办法,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努力提高农业适应市场的能力和综合经济效益,促进农业生产方式更快地由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变,实现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第一,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是一种具有特殊地位的基础性产业,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农业的重要地位。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搞好基本农田建设,规范国土征用、补偿、储备、交易行为,坚决纠正违反规定乱征滥用耕地现象,确保粮食安全。要在确保粮食安全生产线的同时,继续着眼于创特色、出精品、增效益,围绕优质稻、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中药材、山羊工程等农业五大工程大力优化和调整农业产品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在抓流通、抓企业的同时,扩大基地建设规模,逐步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继续做大做强大富乳业公司、一村火腿食品公司、赣西生态园林公司、中华杜仲茶公司、源华食品公司和华林草席厂等主要龙头企业。第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继续下大力气改善乡村公路状况,基本实现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标。继续下大力气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水库重点基建项目建设,维护好农村灌溉渠道。继续搞好农村人饮解困、安全饮水、农村沼气、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十一五”期间要重点抓好并积极实施的农业项目有:山口岩水利枢纽工程,城市防洪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东风水库灌区节水灌溉工程,人饮解困及安全饮水工程,电气化县达标工程,县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动植物检疫检测,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草原保护建设,农村沼气建设,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工程,农村水泥公路等。第三,要统筹安排城乡劳动就业,引导农村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要在加快推进城镇化和武功山旅游开发过程中,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吸引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⑵以园区经济为依托,突出主攻工业,强力推进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十一五”期间,要实现芦溪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必须继续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优化升级,不断提高工业化水平。第一,进一步搞好园区建设,着力提高投入产出率。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科学规划,高效整合,避免浪费耕地,着力提高园区建设质量和效益。要创新园区管理体制,尽快由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转变,广泛吸纳国内外资本参与园区的开发经营,

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以骨干企业、名牌产品为龙头。加快形成集中度高、关联度大、竞争力强的支柱产业群。适应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协作要求,强化相同产业的空间整合,使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聚集,发挥园区经济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具体来讲,就是要多方筹措资金,加快11万伏变电站建设和自来水管网建设;要着力推进园区管理体制创新,筹办工业园发展有限公司,建立“封闭式管理,开放式运行,市场化运作,自主式开发”的管理体制,搞好“软环境”建设,培植骨干企业和主导产业;要加强行业宏观调控,充分利用电瓷、煤炭、矿泉水等行业协会的作用,规范行业竞争行为,发挥行业优势,开展交流与合作,引导企业不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促进企业整体素质提高。第二,加快创新步伐,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创新是动力,有创新才有发展。一是品牌要创新。要突出特色、精心培育新品牌。二是管理要创新。要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三是技术要创新。要通过引进优秀人才,聘请技术顾问,买断专利技术,建立科研机构等措施,提升改造电瓷、水泥等传统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十一五”期间,全县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一是产品结构的调整,鼓励发展现有的食品、蓄电池、纺织、塑料制品,引进市场需求旺盛或市场潜力巨大,对支持和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作用的高新技术产品;主要围绕增加品种、改进质量、提高效益、防治污染、扩大出口等目标,通过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来改造提高电瓷、水泥、机械、化工等产品,以适应更加个性化、多样化和高层次的市场需求;限制那些市场已经饱和并趋于萎缩,生产能力严重过剩且技术落后,没有市场前景的产品;淘汰那些技术工艺落后,高能耗、高物耗,或是对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严重、超过了国家有关规定的产品。二是技术结构的调整:经过对各行业技术结构现状的调研及对技术发展前景的论证,提出一批对全县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集中力量进行重点攻关或推广应用。主要包括:①农副产品保鲜、加工技术、环保(无氟、除尘、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废气处理)技术等。②零部件的可靠性、耐用性技术;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节水、节油技术;信息网络应用技术。③精细化工技术、塑料、造纸、纺织专用助剂、添加剂技术;聚合复合材料技术、有机硅合成技术;化工生产“三废”治理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等。三是产业组织结构的调整:要引导龙头企业和大企业集团,主动承担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结构调整的重点项目,培育和发展一批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依托企业,使结构的优化升级成为它们的内在追求;并通过这些企业自主地实施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产品创新和企业信息化,带动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提升。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实行抓大放小和抓大扶小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活跃城乡经济、吸纳就业、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等方面的作用。要加快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重点扶持建立区域性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积极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信息咨询、管理咨询、技术指导、人才培训以及融资担保等多种服务,进一步提高产业的竞争活力和发展水平。第三,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一是营造鼓励、支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浓厚氛围。二是运用灵活的市场机制,创造民营经济发展的优良环境。通过金融、财政等经济手段,对宏观经济运行实施间接调控。切实搞好中小企

业信用担保工作。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规范民营经济,提倡诚实守法经营理念。加强行业管理和协调服务,为民营经济的发展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三是降低民营经济市场准入门槛。彻底打破对民营投资的行业限制,为民营经济拓展更大、更好的发展空间。⑶大力开发旅游产品,加速培育旅游产业,带动第三产业全面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县要以建设“富有江南特色的休闲生态旅游县”为目标,以加大武功山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力度为重点,大力开发旅游产品,将旅游业培育成全县新兴支柱产业之一。一是要坚持可持续旅游发展观,加大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可持续旅游已成为国际旅游发展的主题,可持续旅游,不仅指旅游发展赖以进行的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包括历史、文化、遗产、伦理道德、人力资源、经济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个地方旅游业的发展,应注重绿色环境、交通环境、好客环境、旅游文化环境、购物环境等方面的创新创优,实现从旧旅游向新旅游的转变。加快芦溪旅游业的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产品为基础,发挥传统旅游产品和资源优势,围绕“山、水、城、文、商”五大特色,打造“武功”品牌,加大旅游产品开发力度,改善旅游产品结构,延续历史文化、民间文化与宗教文化,体现自然、人文景观和城市特色,提升旅游城市品位和风景名胜区好客度,千方百计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十一五”期间,全县旅游产品的开发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度假旅游: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加快发展各类度假旅游产品。重点建设山口岩休闲度假区、八洞碧湖度假区及月池山庄。开发适应不同文化品位和消费层次的旅游度假产品,丰富度假活动内容。②观光旅游:依托武功山风景名胜区自然风光和本县生态、休闲、人文景观,开发旅游景点观光线路,在保持传统产品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县城观光旅游和文物观光旅游。重点开发环县城宗教游线(禅台寺、莲花寺、圣岗寺、江霞古宅、刘凤浩祖祠及古戏台、沿河路风光、玉女山庄、古城缩龙表演)、芦溪-赣西生态园-竹山园石化洞-羊狮幕观光游线、芦溪-山口岩-新泉新城休闲游线(玉女山庄、山口岩度假村、高尔夫球场、影视城、水上乐园、新泉月池山庄、水上公园)、武功山观光游、芦溪(萍乡)-八洞碧湖度假游五条观光线路。③体育赛事旅游:利用武功山金顶海拔高、山回路转的优势和山口岩水库、袁河水资源污染少的优势,大力开发可供游客参与的登山、游泳、漂流、龙舟赛等项目,发展山上、水上体育旅游。④山上旅游: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精品景区。⑤水上旅游:巩固和发展坪村水库库区旅游业,加紧实施山口岩水库与月形水库的建设,大力发展水上娱乐和水上度假休闲活动。⑥培训会务旅游:依托武功山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与气候条件,开发建设培训会务基地,利用培训、会务活动,调节旅游市场需求,增加客源。⑦文化、爱国教育旅游:改造和新建影剧院、红色革命遗址、烈士陵园、宗教圣地等文化设施,在保持和挖掘灯彩、傩舞、剪纸、农民画等民间传统文化旅游项目基础上,发展具有鲜明地方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的文化旅游项目,增加旅游的文化内涵。把旅游与文化生活、弘扬革命精神等爱国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建设芦溪县文化艺术中心、卢德铭烈士陵园、建德影视城。⑧生态旅游:以“保护生态、亲和自然、回归自然”为主题,依托山林、水库、自然保护区和农林果园,规划开发生态旅游产品;建设兼具生产和旅游功能的农林渔业观光园区,推出一批现代生态农业观光产品。重点建设羊狮幕自然保护区、县城狮山公园和赣西生态园观摩区。⑨购物旅游:适应市场需求,鼓励引导旅游特色纪念品的深度开发,推动旅游特色纪念品向系列化、个性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促进旅游购物消费。以打造完善综合运输体系。进一步完善公路网络,提高公路等级质量,以芦溪县城为中心,以沪瑞高速公路、320国道、县乡公路为主干线,以完善和改造全县等外公路为重点,基本实现县乡公路水泥化,乡村公路等级化,村组公路通畅化,形成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体系。到2012年,全县通沥青(水泥)路比率达到80%,新增通油(砼)路行政村80个,行政村通公路比率达到100%,增通公路行政村34个。“十一五”期间,全县的重点交通项目主要有:县城道路项目、南部经济干线公路项目、芦溪至麻田公路改造项目等。--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增强城市功能为目标,加强各项公益设施的基础建设。重点搞好城镇街道的道路硬化、绿化、亮化,搞好电网、信息通讯网及自来水管网建设,构建完备的垃圾、污水处理系统,加快垃圾无害化处理步伐,实行城市污水污染的限量达标排放。3、加快城建步伐,强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县城建设。要按照“东提西扩、南拓北展”的总体规划思路,不断扩张县城规模,力争到2012年将县城建设*口达5万人,面积达7平方公里的城市。同时,要加快完善城市综合配套功能,全面提升城市的经营管理水平。要加强县城交通、供水、供电、供气、信息通讯、园林绿化、污染污水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要以建设“富有江南特色的休闲生态旅游县”为目标,放眼长远,将城市建设与旅游开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盘考虑,加大实施县城景观工程的建设力度,努力改变县城面貌。要强化城市管理制度,把城市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抓好城市管理的综合治理。“十一五”期间,县城城市化建设的预期目标是:全县城市化水平达35%;城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达8平方米;城市自来水普及率达100%;城区绿化率达3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6平方米;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40%,综合污水处理率达70%以上,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2.5辆。重点建设项目主要有:卢德铭大道拓宽改造项目;北环路、南环路快速干道项目;袁河东路、320国道桥上游东西两岸道路建设项目;新城区建设项目;狮山公园建设项目;袁河两岸园林景观带建设项目;生活垃圾处理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自来水管网建设项目,日处理能力为2.8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小城镇建设。要结合乡镇撤并,加快农村重点中心镇的建设,同时,规划建设一批农村新型社区,将目前占用地多、居住分散的农户集中到社区;要加强农村城镇、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功能齐全、满足农村生产、生活需要的公用设施;要进一步消除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流出的制度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十一五”期间,我县要策应山口岩水库建设和武功山旅游资源综合开发,重点搞好上埠和新泉的小城镇建设。4、全力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要抓住新一轮国际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沿海发达地区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机遇,把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以促进芦溪经济更快发展。要利用紧靠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三角洲的良好区位优势,充分发挥经济成本低、生态环境好、资源丰富等比较优势,主动接轨,走一体化发展之路。坚持互惠互利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资本为纽带,以政策为保障,通过产业、交通、市场、金融、信息、及体制等方面的对接,谋求更高层面、更广阔范围的联动发展。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优化投资环境,形成吸引外资的长效机制,更好地发挥外资的带动效应。注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加快培育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产业群,使之成为外向型经济的重要支柱。5、优化投资结构,全面提升投资的质量和效益。要对一些低水平、的实施;积极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保险事业,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养老和医疗保险。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地方性法规,树立就业优先观念,把扩大劳动就业,提高就业率放在突出的位置,多形式、多途径帮助失业和下岗职工重新就业。建立健全安全监管制度,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⑹大力发展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卫生事业。要提升文化品位,加强文化、广播、电视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普及影视、图书、音像、群众文化等文化娱乐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要在保持和挖掘灯彩、傩舞、剪纸、农民画等民间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具有鲜明地方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的文化项目。同时,要把提升文化品位与发展旅游业紧密结合起来,促进旅游业的更快发展。要加强文物保护意识,对全县范围内的所有文物进行重点保护。要大力发展体育运动,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增强人民体质。完善体育设施建设,建立社会化的群体组织网络,提高竞技体育运动水平。要以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为重点,积极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一步深化卫生体制改革,搞好县域卫生规划,逐步建立起有利管理,便利群众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人民的健康水平。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文明建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针,培养“四有”社会主义新人为目标,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制定和完善公民行为规范和群众文明建设活动,重点抓好公民行为规范、文明单位建设和管理、文化市场管理、廉政勤政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和制度建设,使精神文明、*文明建设逐步走向制度化、法制化。要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政务公开、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公正廉洁的行政管理体系,严格依法行政,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