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科技创新对企业的意义十篇科技创新对企业的意义十篇

科技创新对企业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18:05

科技创新对企业的意义篇1

                       制度创新在民营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及其对国有企业的借鉴意义

摘要:本文把责任和激励作为沟通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纽带,以“两不”、“四自”、“四权”这一民营科技型企业的典型经营机制为基础,讨论了民营科技型企业是如何通过“两不”、“四自”、“四权”的制度建设促进其技术创新机制形成的。并分析了上述制度建设对强化我国多数国有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工作的责任和激励的借鉴意义。企业成功的开展技术创新的标志,不在于它是否开发了一项或几项成果,而是要看它是否形成了科技成果绵绵不断涌出的技术创新机制。而企业真正形成这样的机制,没有制度的不断创新作保证是不行的。因此,讨论技术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关系,核心就是要讨论制度如何才能保证技术创新机制的形成。企业要真正形成这样的机制,起码需要具备这样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企业需要有不断创新的进取精神,而进取精神的前提是企业有足够的、持久的开展技术创新的动力;。二是企业有足够的开展技术创新的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则需要企业舍得在技术创新方面投入,有面向未来的追求企业长远发展的观念。这两个条件的获得,主要来源于企业家的强烈的责任感和对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强烈激励。责任和激励不能在企业中自发的产生,他们是需要制度提供的。因此,责任和激励,是把技术创新和制订创新沟通起来的纽带,以此为线索,我们就可以找到企业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与目前的大多数国有企业相比,民营科技型企业之所以能够较好地解决责任和激励问题,关键在于他们主要体现在经营机制方面的制度的相对优越性。当然,目前的民营科技型企业也并不是完美元缺的,其本身发展也是不平衡的,而且也确实存在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但从总体上讲,国有企业确实可以从中找到一些值得借鉴的东西,特别是在由制度所决定的责任和激励上。

(篇幅:10000字左右)

科技创新对企业的意义篇2

【关键词】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支撑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技术创新已成为全世界技术进步和发展的亮点,技术创新已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力量源泉和不竭动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提升国家科技竞争能力,关键是要提升我国主要产业及企业的竞争力,要提升我国主要产业和企业的竞争力,关键是要不断提升企业的可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一、企业自主创新定义

企业自主创新包括管理创新、技术创新、观念创新等内容,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企业创新是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进行“新的综合”并引入生产系统,以获得潜在的利润。狭义企业创新就是指管理和技术创新,从本质上讲,企业技术全新是“识别出经济上可行的发明”并尽一切可能将这些新发明引入市场,实现技术发明的商业价值过程,它是企业创新的核心内容。

事实上,所谓自主创新,简言之,就是经济主体自己主动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其涵义和主要内容:一是加强原始创新,在各个生产领域内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重大的技术发明;二是要加强突出集成创新,使各相关技术成果整合汇聚,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三是要在广泛吸收全球科学成果,在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消化吸引和再创新。

二、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意义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内容,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实施创新战略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推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增长方式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的重要任务,站在建设创新型城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高度,要充分认识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科技推进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当前我国企业发展的关键不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是一定要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产品中的科技含量,并且以市场为导向,按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要求与规律,积极地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在竞争激烈的当下,适者生存,企业只有走创新的道路,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竞争力,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

三、企业自主创新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普遍缺乏创新意识,以企业为主的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多数企业在经营发展上忽视企业自身的长远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大多数企业普遍存在缺乏产品的自主创新能,没有或很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

(二)一些企业创新能力薄弱。研发资金缺乏、条件简陋、设备落后、科技人员创新能力和水平不高,造成企业无力进行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技术创新活动普遍维持在低端技术的研发上,产品更新换代慢,产业化能力低。还有一些企业没有自己独立的研发机构,没有与外部科研机构和高校建立科研合作。

(三)企业科技人才匮乏。人才培养结构与经济发展结构严重脱节,基础学科、人文学科与专业技术发展不同步,适应高技术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和研发力量严重不足,由于受经济实力和地域环境的影响,科技人才流失严重,导致高素质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和管理人才、学科带头人以及行业拔尖技术人才短缺问题日益突出。

(四)企业自主创新资金严重不足。在企业创新工作中,研发活动处于核心地位,而一些企业自我积累能力弱,研发经费投入不多,使企业自主创新所需资金严重不足。

(五)缺乏创新所需知识,科技支撑不足。我国一些地区科研基础薄弱,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撑能力不足。知识型服务发展相对滞后,将技术创新转化为科技竞争优势的服务水平不高,科研型企业孵化正处于起步阶段,公共技术平台建设滞后。知识型服务不能满足科技创新的要求。

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一)加强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支持。加强政策支撑体系建设,帮助企业解决资金紧张、人才缺乏、技术不足等问题,是我国各级地方政府推动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工作着力之一,我国应不断探索政策支撑体系的建设,大力促进企业自主创新。

(二)促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创新主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必须是自主创新的主体。首先必须明确企业的产权,只有产权明确,企业具有索取取,才能使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要求,激发起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其次是完善市场规则,规范市场秩序也是促进企业成为自主创新主体的重要因素。

(三)完善企业创新运行机制。要建立资金保障机制。技术创新是资金投入大、风险高、周期长的企业活动,没有一定的资金保障就无法开展和持续。要建立创新的有效管理机制。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技术研发、产品研发、商品化的全过程实施监控,实行有效的创新源管理、研发管理和营销管理,确保项目成功运作,确保科技和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

(四)建立信息先进技术的转化机制。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联姻嫁接,组织研究开发国内迫切需要解决的信息产业关键技术。支持和鼓励跨行业、跨系统、跨地区的各类科技合作,建立官产学研金介合作平台。

(五)构建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建立无形资产评估制度,完善技术入股的法律规范。建立技术入股制度、科技人员持股经营制度、技术开发奖励制度等。并通过实施人才工程,加快建立起适应产业发展的技术专家、管理人才和企业家队伍。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我国科学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虽然有较大差距,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形势,我国企业要实现生存和发展,根本的出路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尽快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技术。这样才能为自身发展闯出新天地,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和谐发展,同时实现企业的最大经营目标。

参考文献

[1]查英青.《科技创新与中国现代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

科技创新对企业的意义篇3

(一)科技型小微企业协同创新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内外两方面因素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在选择具体发展模式时所要考虑的。从内部来讲,企业自身所采取的技术战略、企业创新能力是主要考查要素;外部主要看市场竞争环境的激烈与否,本企业所在产业集群的层次和结构。下文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具体剖析:河北省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发展战略概括地分为领先型战略、跟随型战略和紧缩型战略。企业定位不同所采取的协同创新模式也有所差异。领先型创新战略的实施者把创新作为企业的核心。这类企业往往希望将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由企业内部掌握,不允许其他创新企业参与核心技术。因此,领先型创新战略的科技型小微企业更愿选择社会科研机构协同创新,而非同行,同质企业。跟随战略的科技型小微企业主要通过学习外部的先进技术,自身创新的积极性不如领先型战略企业。该战略指导下的科技型小微企业倾向于与技术较为先进的科技型小微企业结盟,在合作中汲取先进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以提高自身创新技术和水平。采用紧缩型创新战略的科技型小微企业主要依靠承担技术外包项目,从而间接地提升本企业的创新技术。从对创新的积极性来看,三种战略呈递减态势。市场竞争是科技型小微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较为重要的影响因素。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这样,市场竞争就倒逼科技型小微企业不断创新,开发新技术。市场竞争较为激烈时,与其他企业之间协同创新就变得困难,处于产业集群中开展协同创新的科技型小微企业便倾向于选择与科研机构协同创新。市场竞争缓和时,科技型小微企业出于同质企业有相似技术的原因更愿与之协同创新,相互之间的认同性和理解性也高,更有利于创新和技术开发的进行。

(二)河北省科技型小微企业协同创新模式的具体分类科技型小微企业横向关联创新模式从字面含义就可以看出,是指河北省内处于同一产业集群中的科技型小微企业建立创新合作关系,从而共享资源,协同创新。此外,科技型小微企业其横向关联创新模式还为跨行业、跨项目小微企业提供了合作的可能性,也弥补了科技型小微企业资源不足的缺陷。同时,这种合作关系建立的重要条件是企业之间资源的互补性而非随意的合作。这种创新模式包括横向和纵向,横向关联创新是由产品具有可替代性的企业确立的协同创新关系,纵向关联创新是由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确立的协同创新关系,也是供求关系的要求。对于河北省这样的有大量科技型小微企业的省份来说,这种模式推广起来较为迅速,普及率也较高。与大中型企业关联创新模式主要是指在产业集群内部科技型小微企业与同质大中型企业之间各取所需达成合作关系。合作路径主要是科技型小微企业为大中型企业做外包项目来赢取利润,然而在这一合作中,对小微企业而言得到的不仅仅是其中的直接利润,更重要的是从大中型企业借鉴到的经验和先进的技术。对大中型企业而言,这种外包式运营模式也是有利可图的,因为减少了项目成本。当然,很多大中型企业出于技术保护的原因,不会将核心技术泄露给其他企业。这种保护是政府政策无法干预,河北省省内相关部门只能从引导的角度积极鼓励更多的大中型企业带动小微企业共同发展。

(三)河北省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协同创新模式的优势当今时代,科技型小微企业在我国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科技型小微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且技术含量较高。据河北科技厅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全省小微企业数量逾10万户,其中科技型小微企业占到百分之五左右。河北省的研发机构将近一万家,单邯郸市的研发机构就达820多家。省内二批本科及以上院校40所,投资担保机构一百家左右,再加上一流的物流服务等。这些单位和机构与科技型小微企业共同构成了各个产业集群的组成部分。出色的集群条件是协同创新运行的可靠保障。河北省看到了大力推进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的前景,也看到了其有助于提高民营经济的规模和质量,增强区域创新动力,基于对其未来发展的展望,为省内科技型小微企业选择了在产业集群中协同创新的模式。长期以来,融资问题困扰着小微企业。近年国家高度关注这一问题,不断出台新的措施,为小微企业融资寻找新出路,这一问题逐步得到改善。河北省也尤为重视这一问题,省内大量投资担保机构和投资担保公司的涌现为小微企业融资带来了新的希望。资金方面的困难不再是影响小微企业发展的主要矛盾,而创新问题则上升为主要矛盾。

二、河北省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协同创新模式的意义

(一)在产业集群中协同创新对企业的意义处于产业集群中的科技型小微企业选择协同创新模式满足了科技型小微企业对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的需求,为其展开创新活动提供了必要的前期准备。协同创新使信息的传播和共享更便利,有利于科技型小微企业及时预测市场的变化趋势,掌握市场对技术创新的要求,降低小微企业单独创新的风险。同时,为科技型小微企业产业链的建设提供了土壤,也可以大幅度提高小微企业创新的效率。科技型小微企业在产业集群中协同创新不仅对自身意义重大,对其他企业的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带动传统企业不断改革、创新,推动科技型大中型企业的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处于同一产业集群下的企业,受科技型小微企业影响也提高了本企业的科技水平,小微企业对其他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可忽视。

(二)协同创新模式对河北省经济发展的意义河北省地处首都周边,而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排名中十分靠后。归根究底是因为河北省长期以重工业为主,发展模式较为传统。科技型小微企业在集群中协同创新发展模式对河北省而言是一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选择。珠三角地区发展迅速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不断创新,采取新的发展模式。科技型小微企业选择在集群中发展协同创新模式有利于调整省内产业结构,增加第三产业比重。河北省的产业结构变动一直很微小,需要有一变革性事件引起产业结构的大调整,让创业者看到省内对科技型企业的重视是科技型企业兴起的关键所在,这将带动河北省的产业结构向以第三产业为主转变。第三产业的高速发展也是改善河北省环境污染的重要举措,河北省的唐山、保定等城市的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迫切要求河北省必须调整产业结构。无论从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还是从改善环境污染问题来讲,都会是大力推动河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大中小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有利于协调河北省内不同规模企业之间的矛盾,以促进省内资源的整合,达到充分、合理利用资源的目标。此外,经济发展是河北省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物质基础。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必将会带来居民生活的科技化,提高省内居民的生活幸福指数,方便居民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使居民的生活科学化、健康化。协同创新模式的重点在创新上,河北省大力支持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必将推动河北省的科技创新水平进一步提升,逐步提高省内创新水平,最终使河北省摆脱长期落后的状态,进入靠科技而非重工业发展的省份之列。

(三)河北省推行协同创新模式对国家与社会发展的战略意义河北省作为我国的一个大省,其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模式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河北省的科技型小微企业在集群中发展协同创新模式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国际竞争力提升等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该模式的成功实践也将给我国其他省份、城市和地区提供借鉴经验。河北省采取这一模式对我国来说,最主要的是通过科学技术来提高生产力,生产力的提高有利于巩固实体经济的发展基础,为实体经济注入新的源泉和力量。河北省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调整必然会带来国家产品结构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走高水平、高科技含量的发展道路。以科技为核心的企业污染小,对环境的破坏性弱,有利于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科技新兴产业在我国的发展越来越受重视。河北省的这一政策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创新技术和能力,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建立,从而提高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转变我国在国际上的定位,提高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摆脱我国在排污问题上一直受发达国家制约的窘境,有利于提高我国经济实力,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支持,尤其是帮助亚非拉落后国家进入科技时代。

科技创新对企业的意义篇4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决定》开门见山指出: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核心是全面落实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重要思想,从体制、机制、政策等各方面,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把我国的科技实力变成现实的第一生产力,使我国的综合国力迎头赶上国际先进水平。一个时期以来,学者们对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包括还是不包括管理,各执一词。以青年学者彭明教授为代表的指出:“如果将管理也算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命题尚可成立;否则这一命题的可信度则需大打折扣”。彭明教授据理以论: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和现实,我们不难得出结论,管理也是第一生产力,尤其是中国的第一生产力。没有管理,纵然有瓦特改进蒸汽机,但它能形成机器工业革命吗?没有管理,纵然有法拉第和麦克斯韦提出电磁理论,但它能形成电力革命,人类能进入电力工业时代吗?没有管理,纵然有爱因斯坦发现原子核裂变能产生巨大能量的著名公式e=c2m,但它能产生核动力发电机组,人类能够进入核工业时代吗?没有管理,纵然有美国工程师发明电子计算机,但它能形成信息革命,人类能够进入信息时代吗?没有管理,尽管中国有王淦昌、朱光亚、邓稼先、钱学森等著名核物理专家,但中国的导弹能上天吗?没有管理,科学技术本身能有突破性的大发展吗?没有管理,能形成三中全会后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的局面吗?这一切并不是想说明科技不重要,科技的重要性是尽人皆知、不言而喻的;而想说明的是,对当今的中国来讲,管理更重要。

由以上所述,可见管理应属于技术创新题中之义。《决定》对于技术创新言简意赅地定义为:“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要前提。”这是一个全新的技术创新概念。因为它把“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相提并论为“实现市场价值”的两大要素。让我们从简要回顾中来体味关于在技术创新中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发展。18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产生了亚当•斯密斯的《国富论》;本世纪的美国产业革命产出了亨利•福特的流水线生产,泰勒的科学管理论;本世纪60年代的日本经济起飞,引导出全面质量管理(tQC)、丰田精益生产方式等新的管理理论。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把管理科学列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四大特征之一,反映了对管理理论的高度重视。我们中国有悠久的东方文化,提倡天人合一和万物人为大,成为“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哲学基础,从根本上揭示了社会和企业各种问题的症结。这正是西方管理学家们目前所热衷的。《决定》把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相提并论作为技术创新和实现市场价值的两大要素,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已从具备管理理论上突破的哲学基础变为现实。预示着职业经济师为主体的中国经济管理者,将在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中为我国经济的腾飞和人类文明作出重大的贡献。

二、率先树立创新意识,职业经济师积极赢得发展空间

同志在全国技术创新大会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全社会的科技进步,关键是要加强和不断推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对这个问题,不仅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有很强的政治意识,而且要使全社会都树立这样的意识”。经济师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主力军”(王光英语)和“是企业经营管理中唱主角的”(王珏语)的角色,更应率先树立这样的意识。职业经济师率先树立加强和推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意识,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层次:

一是国情意识,即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把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同市场经济的优势结合起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创新路子,加速科技进步,加强技术创新,不断加强我国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

二是时代意识,即在知识不断创新,科技突飞猛进、世界深刻变化的21世纪,社会产业结构、生产工具、劳动者素质等生产力要素和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都将发生新的革命性变化。所以我们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注意加速科技进步加强科技创新。

三是中心意识,即以经济速度为中心,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这里不仅仅是狭义的高新尖技术,它还包括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关键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应用,包括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例如电子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嫁接等,其根本的一条就是努力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

四是自主意识,即在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掌握科技发展的主动权,形成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在更高的基础上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

五是主体意识,即必须把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机制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要把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作为企业走出困境、发展壮大的关键措施,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六是投入意识,即落实提取大于5%的销售收入作为科研投入,建立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机制,并对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给予减免税项和财政支持等。

科技创新对企业的意义篇5

关键词:科技;创新;经济发展;机制框架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31日

引言

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创新理论”,他强调了生产技术的变革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熊彼特认为发明创造只是一种新概念、新设想,或者至多表现为实验品,而技术创新则是把发明或其他科技成果引入生产体系,利用那些原理制造出市场需要的商品,从而使生产系统产生震荡效应,这种科技成果商业化和产业化的过程才是技术创新。

科学推动技术进步,再推动经济的发展,经济增长离不开创新。技术革命、经济增长理论与创新理论结合完美的诠释了科技、创新对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从三次工业革命的历史进程来看,其中包括多次技术创新浪潮,每一次技术创新都会带来相应的产业变革,强有力地印证了经济增长的实质是科技创新与之带来的产业变革。

现有的创新研究中涌现出许多探究创新过程及其内在规律的创新模型,这些模型给出了创新发生的主要构成和角色: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市场需求等,以及这些角色间的交互关系,这些共同描述了对创新过程的理解。

而对创新过程内在机理的研究不仅需要理论模型的完善,也需要依靠应用框架从实践层面进行解释。我国坚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都显示出需要从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理解创新的意义,以及从实践层面释放创新活力并打造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对创新系统的研究不仅需要概念模型的完善,同时也需要从应用层面对概念模型进行分析,阐述在我国现实情景下,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并最终促进经济发展在经济社会中的实现过程。

本文基于对现有研究中创新模型的理解,对创新过程进行动力学分析,得到更具有实践意义的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互动机制框架,清晰地刻画技术、金融、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展示科学、技术、市场、金融、创业等角色在创新过程中的相互作用,以及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路径,为创新模型在现实中的应用提供理论解释。

一、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机制框架的构造

(一)文献回顾。创新过程公认的复杂性不仅使得其很难被管理、阐述和研究,也给开发一个一般化的创新模型带来了挑战。传统的创新模型基于线性思想,认为技术创新是由科学研究及其技术成果引发的一种线性过程,这一过程起始于R&D,经过生产和销售最终将某项新技术产品引入市场。后续研究跨越了线性思想的局限性,强调了交互作用的重要性,指出从认识到创新是通过科学基础、技术研发和市场需求之间的交互作用而发生的,是创新研究向前迈进的重要一步,对这些活动之间作用关系的阐述形成了目前创新模型的基础,因而有了创新的网络模型、交互作用模型、环形模型等作为线性模型的替代。

创新离不开金融的支持,Carlotaperez(2002)在著作《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中描述了技术创新与金融资本的基本范式:新技术早期的崛起是一个爆炸性增长时期,会导致经济出现极大的动荡和不确定性。风险资本家为获取高额利润,迅速投资于新技术领域,继而产生金融资本与技术创新的高度耦合,从而出现技术创新的繁荣和金融资产的几何级数增长,当具有高度流动性的金融市场能为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时,技术进步才能在产业发展中发挥作用。Callon等(1994)提出的技术经济网络(ten)描述了构成创新的四种角色:科学、技术、市场和金融,其中金融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技术经济网络为从宏观角度理解创新系统提供了一个基础而简单的方法。

熊彼特认为,企业是创新活动的最重要的主体,企业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水平,而企业家则是企业的灵魂,企业家的作用贯穿于从技术观念的创新到创新成果的实施、创新成果的扩散这一整个过程。在Berhout等(2010)提出的环形创新模型(Cim)中,企业家和创业活动被置于模型的中心,被认为是整个环形创新结构的统领,重新强调了企业家和创业活动在创新中的重要性。

(二)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机制框架的构成。本文基于对现有研究中对创新过程的理解,提出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机制框架,如图1所示。从应用层面分析技术、金融、创业、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展示在企业家的带动作用和金融的支持下,科技成果经过资产化和证券化的过程逐步推动技术产业化和产业升级,并最终促进经济发展的路径,以及过程中多种角色之间的联系和互动机制。(图1)

可以从角色和过程两个方面理解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机制框架的主要构成。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机制框架中,从角色构成的方面理解,首先依然可见构成创新模型的主要角色(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市场、金融支持及企业家创业行为等)在机制框架中的体现,即机制框架主要的角色构成与现有研究中创新的概念模型表达的内容基本一致,能够展示创新系统的角色和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和在实践层面所起到的具体作用。

从框架对过程的描述方面理解,该应用框架首先依旧清晰给出了创新过程从科学探索到完成市场上的商业化的基本线性过程,这是对创新基本的过程描述,也是许多创新模型最初的思想。但在该机制框架中,路径由正向路径和反向路径构成,表明了创新的过程并非单一的线性过程,多样的反馈作用也存在于创新的全过程中,即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机制框架使用正向和反馈路径,全面给出了创新过程中的活动和化。

二、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机制框架的主要概念

在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互动机制中,扩展出了如金融市场、商品市场、资本市场、科学技术市场等模块,涉及到的主要概念如金融创新、科技成果转化、资产化和证券化等。主要内容包括:

(一)金融和金融创新。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所谓金融,是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活动的总称。广义的金融泛指一切与信用货币的发行、保管、兑换、结算、融通有关的经济活动,甚至包括金银的买卖。狭义的金融专指信用货币的融通。金融创新就是在金融领域内各种要素实行新的组合,在金融机构、金融制度、金融业务、金融工具以及金融市场等方面进行创新性的变革和开发活动。

(二)科学技术市场。科学技术市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狭义的角度定义,技术市场是指一定时间、一定地点进行技术商品交易活动的场所。它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如技术交易会、技术商店等。从广义的角度定义,技术市场是指技g商品的一切交换关系的总和,它是同商品货币关系相联系的经济范畴。

(三)科技成果转化。如何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是自主创新面临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企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应用研究开发成技术,这时对应的企业处于种子期;第二,技术资产的商品化,对应企业的初创期;第三,技术产业化,对应企业的扩张期。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处于不同阶段的企业具有不同的融资需求,因此如何将资本和创新有效结合,是推动创新的核心问题。国际成功经验表明,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实现企业自主创新产权、股权的转移与融资,实现高风险的分散与承担,发展资本市场是实现创新与资本结合的必由之路。

(四)技术产业化和产业升级。技术产业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技术和产业创新的演变过程可细分为流动阶段、转换阶段、特性阶段三个发展过程:在流动阶段,某产业产品处于生命周期早期,创新需求来源于用户、顾问或者其他外界因素,面临风险较大,生产该类产品有多家企业并存,主导设计还未形成,该类产品在技术和商业上都处在试验-改进-试验的阶段;在转换阶段,某产业产品经过市场激烈竞争、企业不断的试验和改进创新后,初步形成被市场商业化而认同标准的主导设计;在特性阶段,某类产品在商家激烈的竞争中,经不断的改进创新后在产品的设计、制造流程等方面已形成标准化和大批量生产,商家在规模、批量较大生产情况下获得丰厚收益,此时市场竞争焦点转移到企业以工艺创新来降低成本上。产业转型升级就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向更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是技术进步,建立属于自己的技术体系,每一次重大的技术创新都会通过新技术扩散和普及,带来投资机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

(五)科技成果证券化和资产证券化。从广义上,资产证券化应该是一种资产价值标准化表述的过程,就是资产证券化后使得原来的资产的经济特性从自然固化状态(流动性差的状态)分离出来转变成容易可分割、组合的有价证券,增加其流动性的过程,是资产价值形态的转变。科技成果证券化是广义上的资产证券化,既包括科技成果入股企业以及证券投资基金入股科技企业在资本市场定价等股权意义上的资产证券化,也包括利用能产生未来稳定现金流的科技成果(如知识产权)为基础资产,发行资产支持证券(主要是债券)的债权意义上的资产证券化。

三、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路径

本文所提出的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机制框架中,存在着两条路径:“正向路径”和“反向路径”。正向路径和反向路径同时存在于该模型中,打破了传统线性思想的局限性,更准确地阐述了技术、金融、产业、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各角色和主体在正反路径中发挥的作用。

(一)正向路径。正向路径中,以科技成果的产生直到产业化作为这一路径的主线,如下所示:科技成果的产生科技成果资产化科技成果证券化科技成果产业化(产业升级)经济发展,在这条路径中的每一个阶段都有相应的市场实体在相应的市场环境中参与。

科技成果一般产生于企业和科研机构(如大学),是一种智力产物,是人类为了探索自然和社会奥妙及规律,为解决人类自身发展需要过程中的问题,运用已有的科学知识,通过调查、观察、试验或辩证的思维活动,所取得的对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具有学术意义或使用价值的创造性智力劳动的结果。科技成果一般不能直接在市场上交易和转化,在交易和转化之前需进行科技成果评估。科技成果评估就是对成果水平和效果的评价,以服务于成果转化、成果产业化和技术交易为目的,是一种政府宏观指导下的市场行为。评估后的科技成果就可以在科学技术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时的科技成果已经变成技术资产,具有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可能,实现了科技成果的资产化。

企业在技术市场上获得技术资产,由企业家对包括技术等要素进行重新“组合”,形成具有投资前景的科技项目。在这一阶段,产品已基本成型,关键技术已基本解决,企业需要更大规模的产业化资金,由于产品尚未批量性生产,市场认同低,技术风险也未完全释放,因此银行资本支持有限,又不符合上主板市场的条件,科技项目的证券化将为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在科技项目的证券化过程中,创业投资可以通过普通股或优先股,或可转换证券或股票期权等其他复合工具进行对企业的投资,企业也可以以科技成果为基础,以该项目资产的未来收益为保证,通过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证券筹集资金。通过科技成果的证券化企业不仅可以获得发展所需的资金,而且还可以获得专业的管理支持以及有效地分担各种风险,大大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进程。

当然,在正向路径的各个阶段分别有不同层次的融资需求,主要的融资方式有自有资金和股权性融资(如风险投资、政策性资金投入等)以及债券性融资(如发行债券、更大的长期借款额度、融资租赁等)等。企业家和创业活动在正向路径中对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企业的发展都发挥着促进作用,这样的作用除了体现为将技术要素整合为创业项目,也体现为在金融市场对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持的过程中,企业家起到“开关控制”作用。企业家的创业行为能够全面整合创新的外部资源,引导并获得金融市场的资金支持,最终达到对创新的催化和带动。

当一个行业的主导设计形成时,主导设计为消费者所接受,市场对该产品的需求进入了一个稳定期,此时可认为科技成果已成功实现产业化。而当一种技术达到其物理极限时,整个产业将进入衰退期,为了继续发展,企业必须进行不断的技术创新,形成新的主导设计,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最终促进经济发展。

(二)反向路径。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机制框架中还存在反向路径,反向路径中主要存在四种反馈机制:

1、经济发展对金融市场的反馈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由于投资资金规模的扩大以及金融中介之间竞争的激烈,导致固定成本和金融中介单位成本的下降,这能激励个体积极参与金融活动。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金融活动,金融系统得以更大的发展。经济发展促进国民收入增加,从而提供给金融市场的资金量也随着增加,经济发展形成的财富效应还会形成足够的正向激励推动金融创新,增加金融市场的活力。

2、经济发展对科学技术市场的反馈作用。经济不断发展说明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成功的,这将增加技术研发主体企业以及科研机构的收益率,从而形成有效的正向激励,促使他们投入更多的资源进行技术研发。类似正向路径,企业家在这个反向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开关控制”作用,创新的成功能够刺激企业发展,企业因此有意继续进行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并对此加大投入,这个过程依然依靠企业家进行主导和控制,企业家的创业行为会促使其决策加大研发投入,这是创业对科学研究的反向促进作用,也是企业家对创新的内部资源的整合,这个过程与外部资源整合一起共同对创新形成催化和带动。同时,经济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也使得政府对技术研发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3、经济发展对企业及企业家的反馈作用。经济发展的本质是企业的发展。随着经济发展,企业的销售收入也不断增加,企业收入的增加带来的熊彼特租金会促进企业家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从而推动企业进行新一轮的发展。同样,经济发展带来的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将会给企业的技术研发提供更多的补贴。

4、经济发展对科技成果产业化及产业升级的反馈作用。经济发展对科技成果产业化及产业升级的反馈并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通过金融市场、政府及企业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首先,经济的发展会给整个社会带来收益,以上三者必有足够的激励动用各种资源及政策来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其次,当经济增长乏力,各要素成本增加,产品市场面临萎缩时,政府将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企业,为了长远的发展,企业必将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四、结语

本文提出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机制框架,从一个非常实用的角度展现了科技、金融、产业、创新和经济发展的互动机制,新的科技成果商业化的过程中,伴随着科技成果的资产化和证券化,进而活跃资本市场,推动产业转型与升级,并最终促进经济发展。通过对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机制框架的分析,同时也可知:需要强调企业家在创新中的重要性,建立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项目的决策和对市场敏锐的洞察需要依靠企业家角色,对基础研究的利用和技术的转化离不开企业家的带动;创新离不开科技金融,完善的金融体系对于科技成果的首次商业化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是主导产业不断转型轮换的重要条件。

主要参考文献:

[1]约瑟夫・熊彼特.何畏译.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邵云飞,唐小我,陈光.我国技术创新研究综述[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1.

[3]BerkhoutG,HartmannD,trottp.Connectingtechnologicalcapabilitieswithmarketneedsusingacyclicinnovationmodel[J].R&Dmanagement,2010.40.5.

[4]x园园,梅姝娥,仲伟俊.基于创新过程观的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5.

[5]陈劲.创新管理及未来展望[J].技术经济,2013.6.

[6]卡萝塔・佩蕾丝.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科技创新对企业的意义篇6

【关键词】供电企业;发展战略;创新

近年来,供电企业高度重视企业管理工作,把加强企业管理工作、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作为中心工作,作为应对电网快速发展,满足管理好现代化大电网要求的一项重要举措。在重视技术、营销、管理、融资等方面创新的同时,也重视发展战略的创新,通过强化基础管理,开展软课题研究等全员参与、上下互动的多种多样的活动,广大员工对思维创新、管理创新有了深刻认识,管理理念发生了深刻变化。

一、供电企业发展战略创新的意义

(一)企业发展战略的定义。发展战略是对企业发展的整体性、长远性、基本性的谋略。企业发展战略有“四性”,即整体性、长远性、基本性、谋略性。这“四性”决定了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性。企业的管理者应高度重视企业发展战略的创新,不能只顾种树、不顾育林,只顾当前、不顾未来,只顾末节、不顾根本;不能只顾搬经验、搬知识、搬指示而不用谋略,否则就会把员工领向窄路、坎路、弯路和死路。企业管理者不应该重术轻略。搞好企业要靠各种“术”。比如技术、营销术、管理术、公关术。搞好企业也要靠各种“略”,比如技术开发战略、人才开发战略、营销战略、融资战略。术是小略,略是大术,术与略的相同点是都讲研谋划,不同点是谋划的范围有大小,谋划的时间有长短。重术轻略就是重小轻大、重短轻长,只重技术更是以偏概全。在企业中,最大的术是发展术,发展术一般被称为“发展战略”。

(二)企业发展战略创新的作用。

1、企业发展战略创新是为了适应环境变化。我们所处的时代的大变化时代,在这个时代,企业环境变化的广度、深度和速度都是空前的。中国入世意味着中国企业融入了变化多端的大世界,这个世界的消费市场、竞争对手以及各种因素都在不断地变化,形势迫使我们知变、应变、善变,而善变的首要标志就是有一个新的发展战略。

2、企业发展战略创新也是为了上水平。首先要使发展战略上水平,发展战略是纲,纲举目张。企业发展战略创新也是对原有的发展战略进行变革。哪一个企业原来都有发展战略,只不过有的企业缺乏认识。企业发展战略存在着水平差异,智慧有大小,战略有高低,创新是为了创出更高水平的发展战略来。企业发展战略的高低对企业发展有重大影响,因为企业早已进入战略制胜的年代。

二、如何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创新

企业普遍面临发展战略创新任务,例如,很多企业都需要从新定位。有些企业经营内容本来就与自身特长严重脱节。诸如此类企业如果不重新定位,发展前景很难光明。再如,很都企业都需要重新解决靠什么经营的问题。靠垄断地位、行政保护、资金实力、现成技术都已经不能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为了从根本上改善经营状况,只能依靠不断的创新。

实现企业发展战略创新,就要制定新的经营手段、新的人事框架、新的管理体制、新的经营战略、新的重大措施、新的重大步骤等。战略无定式。就本质而言,每个企业制定出来的发展战略应该是一致的,就内容、重点、结构而言,不同企业的发展战略很少有共同之处。

实现企业发展战略创新不只是提出新的发展战略,还要实施新的发展战略。像其他创新一样,企业发展战略创新不能只停留在认识阶段,还要进入到实践阶段,假如没有风险、没有困难、没有助力去实践,将毫无意义。

企业发展战略创新不是一次性的行动,而是长期化的行动。情况是在不断地变化,认识需要不断地提高,实施任何一项战略客观上都需要一项过程。这就需要在制定了新的企业发展战略之后,不但要深入组织实施,而且要不断地加以完善和微调,必要时还要进行重大调整,重大调整之后又要组织实施。专家们把这个循环往复的过程称为“企业战略管理”。企业发展战略创新的过程,就是企业战略管理过程。

三、如何制定新的企业发展战略

(一)转变发展观念。创新企业发展战略,不能不尊重实践经验和书本知识,也不能搞经验主义和本本主义,必须从实际出发,该应用的应用,该修改的修改,该组合的组合,该自创的自创。高明的企业发展战略是智慧的结晶,而不是经验和知识的堆积。企业发展创新基于企业管理者观念的转变。企业管理者都或多或少地存在怎样搞好企业的旧观念,这些观念可能曾经是企业发展辉煌的源泉,现在却成了企业发展的障碍。企业发展的最大敌人是管理者的旧观念。企业管理者要想研究制定新的发展战略,应该首先想自己的旧观念宣战。企业发展战略创新还要靠群策群力。企业广大员工非常关心企业的发展前途,在他们当中蕴藏着战略智慧,新战略制定后也要通过他们实施。因此,企业发展战略创新必须尊重广大员工的意愿,集中广大员工的智慧和力量。

(二)强化内部管理。加强内部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供电企业要随着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内部管理结构,针对市场变化造成企业内部的薄弱环节,采取科学管理方法加以应对。首先要从提高企业凝聚力入手,建设一个坚强、高效、有活力的领导班子是企业向前发展的重要保证。企业的好坏,与领导班子工作状态有很大关系,领导者必须提高自身素质,以勤政廉洁的工作作风,以朴实的工作态度,远见卓识、高瞻远瞩的眼光,能正确处理和应对企业内外的变化,认真倾听来自不同阶层的声音,始终保持在群众当中的威信,成为企业发展的领头羊。加强生产一线员工的技术培训,切实提高生产一线员工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自觉成为工程建设中安全制度的执行者、工艺质量的保证者、企业品牌形象的维护者,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真正成为具备一流的工程管理水平、一流的施工技术、一流的工程质量和工艺的管理型企业。

(三)加强企业品牌建设。创新企业发展战略,必须加强品牌建设。品牌是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做强品牌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继续解放思想,勇于开拓创新,沉下心来研究解决影响和制约品牌做强的问题,把品牌发展建立在扎实的工作基础和牢固的市场基础之上。随着我国电力工业的科技进步,供电企业要不断加强科技创新能力,通过技术发明、技术革新、技术改造,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要认真探索、研究和实施新技术、新科技带来的商机,引进高科技人才,加强与科研、院所和技术优势企业合作,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占领科技高地,形成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使企业成为同行业的科技领头羊。

综上所述,供电企业要想做强做大必须要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以安全管理、质量管理为抓手,不断创新企业发展战略,使企业成为市场上叫的响、管理好、素质高、过得硬的品牌供电企业。

参考文献:

[1]万琨;新形势下供电企业发展战略创新初探[J];科技资讯;2011年37期

科技创新对企业的意义篇7

关键词:中小企业 自主创新 财税政策

当今世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在本国国民经济发展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我国更是如此。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小企业占到企业总数的99%以上,并且创造了我国gdp的60%以上份额,上缴国家税收占到总税收收入的50%,在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中,中小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占到75%,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对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意义重大。特别是在当前国际经济低迷的情形下,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有必要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尤其是在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方面提供相应的财税政策支持就显得很有必要。安徽作为中部地区一个不太发达的农业大省,也有很多的中小企业,在促进安徽经济发展,吸纳安徽富余劳动力和人才就业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当前在中小企业的发展方面也存在一些困难,面临许多困境,急需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以便在促进安徽经济在中部经济中的率先崛起中发挥更大作用。

 

一、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现实意义 

 

中小企业作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在确保我国国民经济稳定增长、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市场繁荣、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随后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萧条的来临,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都面临着能否生存的风险,特别是小企业,抗风险能力更弱。目前,受世界性经济萧条大环境的影响,我国部分省份已经出现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倒闭破产的现象,部分企业勉强维持生存。因此,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有必要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根据安徽省中小企业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9月,安徽中小企业数量达到了14.6万户,其中规模以上中小企业为7,913户,绝大部分中小企业都面临自主创新能力不够、核心竞争力不强、融资难、贷款难等许多难题,严重制约了安徽中小企业的发展。目前,安徽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中小企业经济总量不大,与其他发达省份相比,发展速度较慢;二是中小企业产业结构层次方面档次低、能耗高、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综合竞争力较弱,缺乏核心竞争力;三是中小企业实力较弱,资本积累不足。目前安徽中小企业平均负债率大概在60%左右,少数企业甚至超过100%,严重制约中小企业的发展;四是中小企业的发展仍然以粗放经营为主,资源消耗过大,非物质要素对企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现行促进安徽中小企业发展的财税政策评析 

 

中央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构架。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随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多次强调,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自主创新,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具体到安徽而言,从目前的财税政策来看,虽然安徽在鼓励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方面也有些相应的财税激励措施,但是与其他国家、国内发达省份系统全面的财税政策与措施相比,仍有待进一步提高,以下就目前安徽中小企业能够享受的财税政策做一简要分析: 

(一)2006年8月29日,为深入贯彻全国和安徽省科技大会精神,落实安徽省委、安徽省政府《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要求,推进《安徽省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及2020年远景展望》的实施,安徽省科技厅、发改委、经委、财政厅、国资委、总工会决定联合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安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安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实施方案中,在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方面,缺乏切实可行的、可操作的相关细则和实施办法。 

(二)2008年2月25日,为落实《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安徽省财政厅出台了关于财政支持科技自主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充分发挥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带动作用;同时,要建立以财政科技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财政科技投入体系,建立财政支持创业风险投资的机制,支持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此外,要加大对民营科技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落实民营科技企业与国有企业在税收优惠政策上的同等待遇。这些政策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但财税政策的扶持力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2009年2月2日,为贯彻落实安徽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工作的若干政策措施(试行)》等文件精神,安徽省科技厅、发改委、经委、财政厅、国资委、总工会联合制定了《关于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的意见》,要求国家和安徽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有关政策在创新型企业先试先行,并要求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支持自主创新财税政策实施办法,贯彻落实国家和安徽省关于企业研发费所得税前加计扣除政策,企业加速研究开发仪器设备折旧政策,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支持企业加大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政策等等,把鼓励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落到实处。但是,目前我们还未看到具体的、可操作的可行办法。因此,结合安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适时提出促进安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三、促进安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建议 

 

当前安徽中小企业的发展既面临国际经济环境不景气的不利影响,又面临自身资金、技术薄弱、发展势头受限的被动局面。改变这种现状,增强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既需要企业自身的动力,更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 

(一)真正建立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财政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将科技投入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不得随意变动和挪用,力争到2010年,全省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占地方财政经常性支出的比例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同时省级应用技术研发经费要力争高于中部地区平均水平。地方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财政要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投入力度,多种方式鼓励中小企业自主创新。 

(二)真正建立切实可行的激励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近年来,国家出台了许多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如两税合并后的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降低了企业的所得税税率,增加了部分费用的扣除;2008年11月和2008年12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及其相应的实施细则,修订后的部分税收条款减轻了企业的税负,但我们应当清楚地了解到,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和措施基本上带有适用对象的普遍性,所以对于促进安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方面意义不大。要想真正推动安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必须在税收政策的实施方面加大对扶持对象的税收优惠力度,只有在这种差别待遇的税收优惠政策下,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积极性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目前,可以考虑在中小企业的所得税计算方面加大费用扣除力度,加速资本折旧力度,减少企业应纳企业所得税;在增值税和营业税方面,增加扣除,缩小税基,减少应纳税额,减轻企业税负,做到让利于企业,增强中小企业的盈利能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创新积极性。 

(三)政府应当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大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创新是企业的灵魂所在,实施创新的主体显然是企业富有创新积极性的人才,因此政府尤其是省级政府要出台支持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支持教育人才培训与科技人才需求的共享对接、建立有力于激励自主创新的人才奖励制度,为提升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人才支持。 

 

参考文献: 

[1]周平.我省13万中小企业遭遇“钱荒”[n].安徽市场报,2008.9.5. 

[2]安徽省财政厅关于财政支持科技自主创新的若干意见.财教(2008)144号.安徽省科学技术厅网站. 

科技创新对企业的意义篇8

[关键词]科技管理;技术创新绩效;企业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6.22.041

[中图分类号]F273.1;F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2-00-02

2006年,我国创建并改变了原有的发展道路,改为了科技创新型的新时代路径。但是科技创新型的发展道路是需要耗时耗力的一项体系性的建设,而且需要一种适合科技创新的建设环境。经济的发展便是能快速加快科技创新的有利因素之一,拥有一个完善运行的经济体系不但可以创新发展,还能有效减少风险。最近几年,我国很多企业已经建立了有关科技管理、科技创新的行业支持,科技创新和技术的协调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国内的科技管理行业的融资较难、创新的成效不高等方面的缺陷依然存在。

1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选题背景及意义

1.1选题的背景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了飞跃的进步,但是这种进步是依靠于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存在潜力的市场等来提高的,并不是质的提升,所以这种状况是难以维持长久的。培育和发展创新型的企业,是加强科技以及经济紧密结合的作用点,也是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需要突破的点,不仅是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经之路,也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的发展也证明了科技管理的发展对企业经济的影响非常大,我国政府在2006的时候便推出了新型的发展计划,在之后我国又将其上升为我国发展的核心目标计划和提高国力的重要方向。加快提高科技科技管理与创新技术是我们建设创新的制度,科技的支持可有效推动企业的发展。

1.2研究的意义

为了使促进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很多企业已经创建了许多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有利的举措,比如,增大对科技领域的投资、加强科技创新,等等,这些举措不仅能促进科技的发展,还能推动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结合成效。当前,国内很多的科技公司都面临着各种情况,由于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在科技系统向企业提供科技的过程中,科技机构与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表现在过程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些行为会降低科技系统向企业投资的意愿。所以,企业创新融资难、创新效率低下等问题却始终存在。加强对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不仅可以解决科技创新与金融缺少的问题,还能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

2我国科技管理的内涵及现状

2.1科技管理的概念

科技管理也就是通过采用最佳的途径与方法,根据科技发展的规律,将其与社会、经济融合在一起,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从而有效满足群众对物质、精神、文化的需求,是企业技术开发、产品开发、技术改造、技术合作及技术转让的总称。科技的种类有很多,其分类也没有统一的标准。狭义的科技管理又被称之为科研管理,是一种微观层次的科技管理。科技管理通过运用科学性的方法来调节和控制社会的科学技术活动,是对资源、研究和成果进行相关的管理,职员对企业的工作内容与所创造的效益进行考核,为所制定的目标提供事实依据,并制定新的目标。科技管理可以促进职员进一步确定发展目标,同时保证资源、研究及成果的顺利完成。

2.2我国科技管理的现状

科技管理是对企业人力、物力、财力的优化管理,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长期的科技管理包括了整个企业的整体性、策略性的科技预测与规划,还有促进企业技术、管理的有效方法。尤其是在科学技术成为了第一生产力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科技管理的重要性,科技管理是企业取得效益与长期发展的重要途径与方法,企业需要把科技管理放在重要的位置,一般来说,科技的投入和产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绩效来说都有着一定的影响,且科技投入的积极影响会更大,主要是对人才和经费的投入,通过对企业技术的管理让企业快速地发展。当下,很多企业在科技的管理这一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对科技进行有效管理,这也直接影响了企业技术创新的绩效。如何能有效进行科技的管理,最大程度上利用企业技术是广大研究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内容。很多企业在科技的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水平低下、管理不合理等,这些情况都会对企业技术的创新绩效产生不利的影响。

3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

3.1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

科技管理能很好地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有效解决企业技术创新低效的问题。企业对技术有着严格的管理及要求,说明是其创新型企业,创新型企业一般都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对科技创新的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其次,创新型企业的技术能力及水平比较高,还能有效减少风险、发展激励等目的的实现。通过加强对科技的管理可以直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增长。因此,为了能更好地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还需不断鼓励和加强员工对科技、和相关技术的了解,同时企业也需要根据自身的优势来合理选择且有效利用对科技的管理。

3.2合理配置技g资源,利于企业发展战略科技

一般情况下,创新型企业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其技术水平会比较高,创新的能力自然很强。科技作为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需要进行相关的管理。经研究发现,在对企业的科技管理中,科技的经费和人员非常重要,这两种因素会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较大。企业管理人员可以让投资人群利用企业技术来促使技术创新的提高,降低一定的风险,间接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为了能有效地维持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所带来的优势,需要对科技的管理采用利于企业发展的战略科技,合理配置相关技术资源,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对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3.3促进企业健康、持久的发展

企业绩效是企业活动对企业目标贡献程度的评价,是人们对活动的过程和成果的一种主观评价。企业需要通过一定的学习途径将企业现有的资源和技术进行整合,从而对企业的技术长期绩效产生一定的影响,进一步促进企业持久的发展。科技创新与市场经济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提高市场经济的发展才能促进科技创新领域的发展,它对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通过对科技进行管理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但是很多人员对科技合作组织的方式并不了解,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管理人员没有时刻对科技进行管理,并没有使其发挥出太大的作用。所以,还需加强对企业内部科技的管理,以促进企业长久、健康、有序的发展。

4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影响的研究结论与相关建议

4.1研究结论

本文主要通过对科技管理来具体介绍和分析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从理论中得到的结论是不仅要重视科技管理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国家也需进行适当的鼓励并重视科技管理的存在。要解决企业科技创新与技术缺少的情况,就要对此领域上的内容进行整理研究,以严谨的态度看待我国科技管理与技术创新绩效的现实情况,并且进行细致的分析,总结以往的规律,发现以往的问题,以促进我国科技创新与金融支持的相互结合发展。

4.2相关建议

对此,对科技创新的研究有了相关建议。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科技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也有所不同。所以,目前我国还需从更深层次的层面来探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由于我国政府的科技管理理论和实践还不够完善及成熟,所以还需在理论体系上不断填充新知识。科技创新要依赖经济、企业技术等之间的协调,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进行研究与配合,这样才能树立一个更系统、全面的科技管理体系。

5结语

本文主要系统全面地分析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表明,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有重要的正向影响,尤其是创新投入、科技经费投入和科技活动人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技术创新及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的重要性,还有需要投入更多的研发专利和新产品,这样才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本文具体介绍了科技管理的含义、我国科技管理的现状及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等。

以上就是笔者对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的具体介绍,由于笔者对其研究的不是太全面,所以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也是笔者以后继续要学习和探索的方向。

主要参考文献

[1]徐玲.知识学习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1(4).

科技创新对企业的意义篇9

【关键词】高科技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策略

著名管理学家彼德・德鲁克在《21世纪的管理挑战》中提到:“今后50年内,能量系统最成功地提高知识员工生产率的国家将占据世界经济的领导地位。”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各地区高新科技产业园区相继建立,规模迅速扩大,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升级,创新能力日益提高。以现代高科技和知识型员工为支撑的高科技企业,产品含金量高、雇员素质高、企业更新快、收益好,迅速成为我国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同时,高科技企业中的知识型员工频繁流动、流失率高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高科技企业发展与壮大的重要因素,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有效地激励知识型员工。

一、高科技企业及知识型员工的涵义

1、高科技企业的界定

对于高科技企业的界定,各国不尽相同。在美国,20世纪80年代edwardHinCks在《高科技》杂志里将其定义为“主要从事生产包含有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产品的公司”。后来,产品研究与开发费用在总产值中的比例和科技人员占总劳动力的比重又成为衡量高科技企业的主要标准。法国以产品循环论来界定,认为只有当企业的一种新产品使用标准生产线生产,具有相对高水平的科研研发人员,拥有一定市场并形成新的产业时,该企业才能称为高科技企业。目前,我国对高科技企业的界定主要采用原国家科委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和办法》中规定的四个标准:是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实体;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占企业人数的30%以上,且从事研究与开发的科技人员占企业总人数的10%以上;用于高科技产品研究与开发费用应占总收入的3%以上;技术收入和高科技产品产值的总和应占企业总收入的50%以上。由此看来,高科技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技术创新能力强和科技员工所占的比例大。结合我国国家科技成果办公室的定义,可将高科技企业界定为从事高科技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企业。

2、知识型员工的涵义

美国学者德鲁克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首先提出了“知识工作者”的概念,他认为知识工作者是“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后来他进一步完善了对知识型员工的定义,认为知识型员工是指,一方面能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本身具备较强的学习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知识创新能力是知识型员工最主要的特点。我国学者王兴成、卢继传、徐耀宗认为,从知识资本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来看,知识型员工是指从事生产、创造、扩展和应用知识的活动,为企业(或组织)带来知识资本增值,并以此为职业的人员。薛华成认为知识型员工应有正式的大学毕业学历或学位;应当有职称,如工程师、教授、医生等;他们的工作内容主要是创造新信息。我们采用郭晟等人对知识型员工的定义“在企业中,以知识为资本,

以创新为源泉,直接致力于与知识相关的活动并不断进行知识创造和运用,为企业创造财富的人”。

二、高科技企业中知识型员工的特征

1、工作特征

(1)工作具有高创造性。现代科学技术更新换代的节奏越来越快,高新技术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高科技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必须不断地追求创新。知识型员工是企业知识资本的拥有者和创造者,他们的日常工作主要就是从事高科技的研究与创造工作。

(2)工作成果难以量化衡量。知识型员工的工作成果却难以计量,其价值也不能单纯以数量表示。一方面,知识型员工有的发明创造成果对人类的影响时间长、范围广,这种对人类影响意义深远的劳动成果很难精确的用数量计算;另一方面,知识型员工所从事的劳动探索性强、风险大、失败的可能性也高,这样就不能简单的基于结果导向来评价他们的工作。因为失败本身也是一种经验的积累,为以后的成功奠定了一定基础。

(3)工作时间灵活有弹性。科学研究工作往往需要连续性的思考和探索。知识型员工的工作时间一般不受劳动制度规定的上下班时间限制,有时需要延续到八小时以外进行。此外,心理学相关研究也证实:人们的创造性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同,而且创造性随着情绪的变化而变化,情绪同时也具有周期性。因此,高科技企业中,知识型员工的工作时间是由知识型员工根据个体差异而自主安排,他们的工作时间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弹性。

(4)工作过程难以监督。知识型员工常常是在不确定环境中从事创造性的工作,较少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其工作往往是大脑复杂的思维过程,一般没有严格的流程和步骤,其他人难以观察,管理者也很界定他们的工作时间和强度、识别他们付出的努力,从而难以对其工作进行有效监督与控制。

2、需求特征

高科技企业的知识型员工大都学历高,素质好,有一技之长。知识管理专家玛汉・坦姆仆经过大量的实证研究认为,知识型员工注重的前四个因素依次为个体成长、工作自主、业务成就和金钱财富。

与其他类型的员工相比,知识型员工更加重视能够促进他们不断发展的、有挑战的工作,他们对知识、对个体和事业的成长有着持续不断的追求;他们要求给予自、使之能够以自己认为有效的方式进行工作并完成他们的任务;当然,获得一份与自己的贡献相称的报酬并使得自己能够分享到自己创造的财富,仍是一项重要的考虑因素,尽管与成长、自主和成就相比,金钱的边际价值己退居相对次要的位置。

三、有效激励高科技企业知识型员工的策略

1、物质层面的激励

(1)完善企业产权激励制度。高科技企业首先应该从物质层面建立产权制度激励,给知识型员工以应有的权利和地位。最常见的产权激励制度是通过员工持股计划、股票期权、技术入股等形式实现的,知识型员工在产权激励制度的作用下而成为企业的股东,这种方式在没有增加企业支出的条件下就能使知识型员工努力工作,在其自觉性得到提高的前提下有利于降低管理费用,减少管理环节;不仅提高了知识型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创新精神,还避免了短视行为。

(2)建立全面的薪酬体系。在企业中,薪酬既具有实质意义,又具有象征意义。一方面,薪酬能在解决日常生存、生活问题的同时也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另一方面,薪酬的高低也体现了知识型员工在组织中的地位和价值,为知识型员工的心理需求传递信息。因而,薪酬反应了组织的文化或有助于明确组织的文化,所以企业必须明白薪酬所发送的信息是有针对性的。全面有效的薪酬体系应该对内具有公平性,对外具有竞争性。薪酬既不是简单的工资,也不是纯粹货币形式的报酬,它还应该包括精神方面的激励。同时,全面的薪酬管理也是一个动态管理和监控的过程,高科技企业应该在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的基础上实施薪酬计划,结合行业薪酬水平和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及时调整薪酬水平。

(3)实施灵活的福利计划。完善的福利对吸引和保留员工非常重要,它也是公司人力资源系统是否健全的一个重要标志。一般情况下,员工福利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政策利,企业必须按照政府规定的标准执行,比如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另一类是自主利,即企业自行设计的福利项目,如意外保险、旅游、服装、误餐补助或免费工作餐、体检、俱乐部会费、提供住房或购房支持计划、交通费、特殊津贴等。由于知识型员工需求特征的多样性和特殊性,采用自助餐式的福利计划更能满足他们对福利的需求。自助餐式的福利也称菜单式福利计划,即企业设计许多福利项目,规定一定的福利总值,允许员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个体需求,自由选择福利组合。这种方式相对于传统的整齐划一的福利计划,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也更能满足知识型员工对福利的需求。

2、精神文化层面的激励

(1)以“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为导向,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高科技企业作为知识型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实体,有责任为知识型员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企业文化,让他们在优秀的企业文化中最大程度地体现自身价值,实现事业理想。同时,企业还应当以企业文化建设为契机,提高员工的活力,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它体现了企业核心价值观、管理制度、企业精神与作风、市场观念、服务观念、品牌形象等多个方面。高科技企业的管理核心是知识型员工,要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就是要在深入研究企业自身特征和知识型员工特点的基础上建立既符合知识型员工特点又能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优秀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会产生一种朝气蓬勃、振奋人心、开拓进取、追求卓越的良好风气并能激发组织成员的创造热情,从而形成一种有效的激励氛围和育人环境。只有企业文化真正的做到以人为本,知识型员工才乐于接受和遵循,企业文化才能够真正融入每个员工的价值观,员工才能把企业的目标当成自己的奋斗目标,在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驱使下,企业就会不断发展壮大。

(2)以转变领导作风为前提,实现组织的民主管理与员工的自主管理相结合。高科技企业领导不能简单地把他们视为被领导者、被雇佣者,而应该转变领导观念,视知识型员工为合作伙伴。高科技企业的管理者应该与知识型员工坦诚相待、平等交流,在事关企业发展战略的问题上应该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做到民主管理;在涉及到其自主工作范围内的事情上应充分授权,实现员工的自主管理。这种民主管理和自主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方法,一方面能体现领导者和组织对知识型员工的尊重和重视,满足他们的归属感;另一方面,员工的自主管理能够实现对他们的自主监督,解决其工作过程难以监督的难题。

(3)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基础,促进员工全面可持续发展。

高科技企业应该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帮助员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提高员工实现终身就业能力的同时,为知识型员工实现其更高层次的目标和理想奠定基础。在远大理想的支撑下,有不断可实现的成功机遇作为推动因素,知识型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会不断增强,对自身所处的环境会更加依恋,这种企业与员工双赢的态势能使企业从发展走向卓越。

【参考文献】

[1]彼得・德鲁克:变动中的管理界[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2]王兴成、卢继传、徐耀宗:知识经济[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3]薛华成:管理信息系统[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4]郭晟、王金洲:激发知识型员工组织公民行为的策略思考[J].广东白云学院学报,20062.

[5]张忠平、宋化民:高新技术产业管理学[m].中国石化出版社,1998.

[6]马美英:高科技中小企业员工的管理与激励[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0-11-7.

科技创新对企业的意义篇10

[关键词]改革创新企业管理创新能力

何谓改革?即改变革新,改变原有的不合理、落后的,取之以新的、先进的代替。何谓创新?即在原有基础上创造更新。改革创新是个永葆新鲜的话题,在不同的时期,改革创新发挥不同的作用。

中华民族的创新有着悠久的历史,曾经为人类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公元1世纪初期的西汉时期,中国人发明了造纸术,公元105年左右中国科学家蔡伦又改进和提高了造纸技术,从而使造纸技术在中国迅速推广开来。公元3世纪左右,中国人发明了瓷器,这一技术在11世纪传到波斯,由那里经阿拉伯于1470年左右传到意大利以及整个欧洲。到唐朝,中国科学家发明了火药,并在公元9世纪首次将其用于战争之中。在11世纪中期的宋朝,中国科学家发明的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5世纪中期,中国医学家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发展的集大成者。到此时为止,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达到了顶峰时期,四大发明已经先后登上了历史舞台。著名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认为,中国“在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现代西方世界所应用的许多发明创新都来自中国,中国是一个发明创新的国度。

在近代历史上,积贫积弱的中国不仅在科技发展上乏善可陈,而且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还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一个有着光辉灿烂历史的文明古国就这样退出了世界科技创新舞台。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78年12月,召开了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此,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也真正迎来了改革创新的春天。先后开放沿海城市,1988年,中国政府先后批准建立了5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此后,又先后制定了“星火计划”、“863计划”、“火炬计划”、“攀登计划”、重大项目攻关计划、重点成果推广计划等一系列重要计划,并建立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制,形成了新时期中国科技创新工作的大格局。

现在,两会胜利召开,“改革创新”又一次成为代表委员们谈论最多的主题。

坚持改革开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必将对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企业管理创新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大力推进企业管理创新,努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科学,是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现实需要和重要保证。

企业管理创新是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环节。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中介环节,推进企业管理创新对于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提高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不仅总体科学技术水平比较落后,企业管理也比较落后,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科技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国外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也被陆续引入,我国企业经营管理落后的局面有了较大改观,涌现了一大批管理水平较高、技术研发能力较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秀企业。但也应看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我国买方市场的形成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一些企业尤其是从事竞争性产品生产和加工的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市场拓展上,相对疏于内部管理,影响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在新形势下,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高度重视管理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中的作用。只有让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协调发展,才能真正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