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控维护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08:51

监控维护管理制度篇1

关键词:水利信息化;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运维管理;监控体系

0引言

湖北省作为全国7个加快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试点省份之一,在实施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过程中,加强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顶层设计,严格水资源“三条红线”管理,加大保障力度,初步建成了取用水、水源地、水功能区监控体系,并完成了能够支撑湖北省水资源监控管理业务协同及贯通国家、流域水资源管理的水资源管理系统建设。湖北省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以下简称湖北国控项目)于2015年9月进入全面推广试运行阶段,同时也进入项目运维阶段,不同项目特点不同,运维机制也应有所不同。为保障项目建成后,监控数据具有较高的到报率、畅通率、准确率,监控平台应功能完善、性能稳定、操作便捷。结合湖北省现状,以试运行期的问题为切入点,从管理制度、运维经费、人才队伍建设等多角度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策略,希望通过这种运维机制探讨能有利于项目后期的运管工作,更有利于提高项目的生命周期。

1项目建设成果

1.1监控体系建设

湖北国控项目主要完成取用水、水功能区、水源地监控三大监控建设任务。取用水监控体系通过对146个重要取用水户、358个监测点实现在线监测,实现了对湖北省颁证取用水总量的78.43%重点用水户的在线监测;水功能区监控体系改造湖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及黄石、襄阳、十堰、荆州、宜昌、黄冈、孝感、咸宁和恩施等9处湖北省水环境监测分中心;水源地监控体系实现对武汉、黄石、襄阳、宜昌、荆州、荆门、随州等8个国家重要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在线监测。三大监控体系将监控数据传输、汇集到湖北省水资源监控管理信息平台。

1.2硬件及网络环境建设

湖北国控项目在湖北省水利厅信息中心机房的政务外网上,部署数据采集工控机,应用web、数据交换、目录服务器,以及安全审计、数据备份等硬件设备。取水量监测信息和自动水源地监测数据通过数据自动采集与控制单元,将采集到的流量或水质数据以3G/4G无线通信方式传输到湖北省水资源监控管理平台,并通过数据交换实现中央、流域、省三级共享。水功能区人工巡测数据由各地市水文局通过湖北省水资源省级信息监控平台,录入每个月人工采样的水功能区监测数据,经省级业务管理部门审核后,数据入库并交换至中央。

1.3信息平台建设

湖北省水资源监控管理信息平台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水资源信息服务、应急管理、调配决策支持等系统,业务应用、公共信息等门户,以及移动管理平台等的功能开发,还包括中央下发的三级通业务管理系统二次定制开发工作。平台根据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的总体规划,结合湖北省本地化需求,遵循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办公室的顶层设计,执行统一的软件开发和系统集成的相关标准和规范,满足与中央平台系统的对接要求。目前湖北省水资源监控管理信息平台功能完整,系统整体风格统一,界面友好,满足省、地市、区县三级用户业务需求,主要实现重要取用水户的取用水、地表水水功能区水质及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等信息的共享;实现国家、流域、省三级水资源管理业务的网络在线处理,实现上级对下级水资源管理业务的动态监管,实现三级水资源管理的业务协同,使水资源业务管理更加精细化、科学化,初步实现红线能显、现状能监、管理有措、决策有助的建设目标,使湖北省水资源监控管理信息平台成为湖北省水资源管理的枢纽和核心,成为湖北进行水资源管理的监控、数据、管理、指挥和应急的中心。

2项目运行维护内容与机制

2.1项目运行维护内容

一直以来,我国水利信息化项目重建轻管现象突出,从片面强调建设向建设与管理并重转变是实现水利信息化发展总体目标的“五个转变”之一。加强项目运维管理,可保障水利信息化项目良性发展,从而发挥项目建设的最大成效,实现水利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湖北省技术方案(2012—2014年)》,湖北省水利厅水资源处作为运行管理组织机构,负责协调处理湖北省系统运行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制定湖北省各管理部门的运行管理规范和各种规章制度,同时负责湖北省运行维护费用预算、技术文档管理和人员培训。湖北省水资源监控管理信息平台与监测的运行维护管理费用每年从中央分成水资源费中立项列支,费用标准遵照《水利信息系统运行维护定额标准》执行。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包括基础监控设施和管理软件建设,因此项目运行维护主要包括基础硬件和业务软件维护2方面工作,其中基础硬件维护主要包括国控水量、水质监测站点监测和机房服务器、工控机等设备维护,业务软件维护主要包括软件改正性、适应性和完善性维护。目前基础硬件和业务软件运维都还在承建单位的3年质保期内,暂时由承建单位负责运维。

2.2项目试运行问题分析

在试运行期间,湖北国控项目共出现界面优化、用户配置、需求变更、系统性能等7方面问题,共计60余项。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需求变更问题。如取用水户监测信息展示模块,主要统计有独立取水许可证的取用水户监测水量。但实际业务中,需经常统计某个自来水公司或水务集团下某个水厂的取用水量,由于一些水厂没有单独的取水许可证,因此取用水户监测模块无法自动计算该水厂的取用水监测值。为解决这一需求变更问题,在取用水户监测功能模块增加取用水测站监测功能,通过水厂名称查询到对应测站后,系统可自动累加得到水厂的监测取用水总量,从而实现水厂取用水量统计功能,满足实际应用需求。2)体验缺陷问题。如系统中涉及查询的功能模块,可通过对象名称进行模糊查询。在系统使用过程中,为提高用户体验,增加了对象名称关联查询,对所输入关键字的对象采用下拉列表的方式展示供用户挑选,增加搜索便捷性,提高用户交互性。3)界面优化问题。如系统业务应用门户的首页地图模块,最初采用静态地图,经多次优化,给地图边界设置3D立体效果,当鼠标点到地图上,湖北省行政区地图从动态蓝色波纹的湖面缓缓升起,增加了美观性和生动性;为突出湖北省的特点,页面中的Logo图标包含了本省水利行业的很多元素。另外,试运行过程中还出现监控体系建设方面问题,因数据采集不稳定及监测站点地处行政区分界处导致监测数据缺失,出现负值,或其他奇异值、测站信号漂移等现象,经过反复校核调试,并多次和移动运营商沟通,这些问题已及时解决。

2.3项目试运行期问题解决策略

基于试运行期间项目反映出的问题,首先,应该严格控制用户需求变更,对提交的系统需求变更申请,按照变更控制的流程进行处理,对变更造成的时间、资金、系统稳定等变化进行评估,确实需要更改或升级的,应在不影响系统稳定及业务使用的前提下选出最优方案;其次,加强系统应用,对不同角色和权限的用户在系统交互型上进行深层次挖掘,及时发现系统功能缺陷,提高平台性能、通用性和友好性;再次,对于监控管理体系常见的问题,应加强对监测数据上报率、到报率、及时率、准确性的检查,并根据数据上报的情况合理安排监控站点的巡检工作,确保监控设施的正常运行。

2.4项目运维管理机制建议

除了解决项目本身在试运行期间出现的问题,还要考虑如何确保项目的长久、高效运行。为此先厘清项目特点,主要有以下2个特点:1)站点多,分布广,位置偏。目前该项目监控点范围覆盖湖北省17个地市,当站点出现故障时,及时响应解决是当前运维首先要解决的第一问题。2)运维队伍需专业化。专业化包括2个层次,一方面需要组建一支专门从事湖北国控项目运维的专业队伍;另一方面,在监测设备、机房服务器、软件平台上,需要有电子通信、自动化、计算机软件、数据库等多个专业的技术人才,以应对不同类型故障。基于项目特点,需要健全完善运维管理机制,在运维管理机制中应明确运维主体,确定运维服务模式,下拨专项运维经费,以此保障运维工作的顺利开展,具体措施如下:1)出台相关运维管理制度。应结合行业法规和项目建设管理要求,组织制定本省各级管理部门的运行管理规范、专业技术标准及各种规章制度,并提出监督和检查执行情况的管理措施,满足系统运维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2)组建专业化运维队伍。项目运行管理应实行岗位责任制,定人、定岗、定责、定权,组织一支专业全面、素质过硬的运维队伍,如果水利行业抽不出专业运维队伍,也可考虑服务外包的形式,交付给市场专业运维单位,但业务管理部门需加强运维督导,从数据到报率、上报率、及时率、准确率上考核。3)落实运维管理专项经费。项目运行维护经费是项目运维持续的基本保障,应根据国家水利信息系统运行维护定额标准和有关财政预算标准规定,落实项目年度运行费用的申报和下拨。结合年度运行维护实际工作任务,细化运维经费预算,切实发挥经费使用效益。

3结语

湖北省国控项目运行维护是水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工作,加强运行维护管理工作,能有效延长整个项目的生命周期,使项目发挥长久效益。因此,相关部门应该高度重视水资源监控管理项目的运行维护管理工作,加大对项目运行维护管理工作的人力、资金投入,健全完善运维管理机制,保障水资源监控管理能力建设项目安全、可靠、持久、高效运行,为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陈雷.明确目标注重实效全面提升水利信息化水平[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09:6-9.

[2]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湖北省技术方案(2012—2014年)[R].武汉:湖北省水利厅,2013.

[3]李文军.水利信息化工程运行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7):131.

监控维护管理制度篇2

一、主要成绩

(一)、积极主动指导各收费站监控及收费工作

为进一步加大监控管理工作力度,建立应急指挥、快速协调处、站两级管理和行政执法部门,及时解决社会关注的高速公路热点难点问题的高速公路指挥调度体系,根据管理处领导指示精神,经过一年的调研实践工作,我中心推动建立收费站监控考核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下发了由我中心负责起草的《国道205高速公路莱芜管理处工作目标任务考核办法》的通知(莱路高管[]27号)监控信息工作检查评分标准部分,为各收费站监控室的考核提供了指导性意见。对全处监控人员统一进行了理论考试,并将考试成绩予以通报。定期对各收费站进行巡检,从检查结果来看,各站均指定站长专门分工负责,紧紧依托业务科室,使监控工作得到了健康发展。其中,莱芜东、苗山已基本达到山东省交通厅监控管理标准要求,其他各站则分别存在软硬件自行维护、设备运转等方面的不足,部分收费站24小时值班制度未得到有效落实,个别站存在睡岗、空岗现象。

(二)、多管齐下,狠抓业务发展

为使监控中心业务工作整体水平再上新台阶,全面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进一步优化窗口形象,今年,我中心集思广益,在业务工作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

1、加强培训,提高人员素质。为全面提高监控人员的业务素质,进一步提升业务精、反应快、服务好的良好形象,今年我中心通过出题考试、“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结合本单位职能、岗位需要和个人实际情况,组织监控人员参加分类培训,同时定期组织全体监控人员进行相关业务培训和业务考核,收到了良好效果。具体举措有:

第一,每季度,单位自己出题,以业务知识考试的形式就、《公路法》、《收费公路管理条例》、《文明收费站标准》、《山东省交通厅高速公路收费站监控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以及公路部门的职能、综合执法范围等知识对监控人员进行了全面考核,通过考试,调动学习热情,确保监控人员对相关内容熟练掌握;

第二,特邀山东中创公司、鲁光公司等单位相关专家来中心讲课,系统讲授公路的职能和法规、综合监控和计算机运作等方面的知识,并为监控人员解答了工作中遇到的难点问题;

第三,为进一步提高监控人员对监控中心视频监控调度系统的内部构造、操作原理的熟悉程序,做好设备日常维护工作等进行了全员培训。

此外,一年来,我中心还分别安排监控人员和管理人员参加了全省高速公路监控机电系统培训、收费系统培训、综合管理培训等,并要求做到每次培训有记录,有心得体会,有实际效果。我中心参加的培训形式上大多采取授课与讨论相结合,互动性强,气氛热烈,效果好。

2、加强信息分析总结工作。为进一步提高信息管理质量,更好地为领导决策服务,我中心今年制定了《监控工作季度综述》。《综述》从“上报故障”、“处理反馈”、“意见建议”等方面对每个季度的监控信息工作进行了系统分析。《监控工作季度综述》作为我中心今年监控信息工作的新亮点,受到了管理处领导的好评。

(三)、狠抓制度化建设,不断提高整体工作水平

今年,我中心在去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制度,用制度规范责任,加强了《公路法》、《收费公路管理条例》、《文明收费站标准》、《山东省交通厅高速公路收费站监控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学习,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制度体系。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今年,我中心在管理处党总支的正确领导和全体人员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用高标准衡量,各项工作的开展与处领导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故障维护维修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今年,我中心继续加强现场维护力度,各收费站故障维护维修完好率达到了98%,较去年提高了月10个百分点。

(二)、与相关业务科室、单位沟通不够。与山东中创公司、鲁光公司等相关业务对口单位还未建立长期有效的业务交流平台,在工作中的沟通协调做得不够;对各收费站监控室的业务指导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相互之间交流沟通也有待进一步加强,主动性还相对欠缺。

三、年工作意见

根据一年来的工作实践,明年我们将根据处领导的要求,进一步加强监控中心建设,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以“八荣八耻”公路行业荣辱观思想为指导,以科技为手段,收费人员利益为核心,认真服务收费人员,加强站监控室及车道监控,大力开展“大投诉”体系工作,加强综合协调和检查督办职能,提高服务水平,为实现我处收费秩序的根本好转,争创部级文明单位作出新贡献。

年的主要工作是:

(一)、加强现场检查办公,促进维护维修工作从答复型向落实型转变。为达到上报故障“高标准维护、高质量答复”的要求,以定期检查和巡检的方式开展现场维护指导,特别是对难点问题现场解决落实。

(二)、实行维护回访制,更好的服务基层。进一步规范维护程序,做到“有故障电话必接,有接必有果,有果必回复”,以更好地树立监控中心维护人员的良好形象。回访可通过电话方式直接询问监控室值班人员或值班站长,落实专人定期进行。

(三)、加强处、站沟通,充分发挥业务指导作用。通过开展处、站监控人员的业务培训、业务学习等活动,加强对各收费站的业务指导,使监控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效能化、真正起到监控职能作用。

监控维护管理制度篇3

【关键词】地铁;综合监控系统;设备维修

中图分类号:U231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近年来,由于地铁的不断壮大,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综合监控系统中的设备维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虽然我国在此方面有所完善,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改进,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新时期,加强地铁综合监控系统中的设备维修管理的研究,对国民生活的保障有着重要意义。

二、地铁设备维护管理现状及问题的分析

我国多年的地铁设备维护管理工作,促进了地铁设备维护管理能力及管理水平的提高。但是,受我国地铁建设起步较晚以及相关经验缺乏等因素影响,我国地铁设备维护管理能力及管理水平较国外发达国家的地铁运营管理仍有着较大的差距。随着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城市化进程中经验的积累,我国地铁工程建设项目日渐增加。为了满足地铁工程设备维修管理工作的需求,现代地铁运营单位应明确地铁设备维修管理现状,同时掌握设备维修中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实现地铁设备的科学维护。目前,我国地铁设备的维护工作主要以两种方式为主,一种是在故障发生后进行维修,另一种是采取全面检修方式对设备的状态进行维护。这两种维护方式都存在着较多的缺点及问题,造成了检修工作量的增加、甚至影响了地铁的正常运行。而且,上述两种检修方式的运用造成了检修成本的居高不下,造成了零部件更换不合理等现象的发生。针对我国地铁设备维修管理工作现状,现代地铁运营机构应加快设备运营管理工作的改进。以现代设备维修养护管理理论指导地铁设备维修管理工作,保证地铁设备的稳定运行。

三、地铁综合监控系统概述

1、综合监控系统

综合监控系统(iSCS)包括位于控制中心(oCC)的中心级综合监控系统和位于各车站、车辆段、停车场的车站级综合监控系统,以及将中心级综合监控和各车站级综合监控系统连接起来的通信骨干网。各级综合监控系统通过专用的通讯接口设备(Fep)和其他子系统进行集成或互联,采集各子系统数据,实现对各子系统的监视、监控功能。各互联子系统同时亦可完成自身系统的监视、监控等工作。在一定的权限范围下,综合监控系统在控制中心可以完成对全线地铁设备的监控功能,在车站仅能完成本车站范围内设备的监控功能。控制中心的综合监控系统在控制操作权限上高于车站系统。中心和车站在功能上有冗余重叠的部分,但监控侧重点有所不同。图1给出了典型的综合监控系统硬件结构框图。

2、综合监控系统与子系统关系

(1)现行子系统和综合监控系统

综合监控系统通过对各分散的自动化系统的集成和互联,将所有的监控数据纳入到一个统一的平台中,能有效地提高事件反应能力和处理速度,实现包括行车指挥、运营管理、设备管理等在内的轨道交通整体自动化水平的提升。

现行综合监控系统与子系统多采用互联及集成方式通信。综合监控系统(iSCS)的控制中心与子系统的控制中心之间有网络接口,进行数据通信;车站的iSCS与车站的子系统通过网络接口进行数据通信。图2给出了子系统和iSCS系统车站及控制中心的通信。

(2)互联与集成子系统

互联和集成表示子系统和综合监控系统数据耦合的一种方式。互联表示综合监控系统与子系统采用松耦合的结构,子系统具有完整的操作界面和全套设备,可以脱离综合监控系统独立运行,完成正常和紧急操作。而集成则表示综合监控系统将取消与二级各子系统间不必要的软件接口,在实时数据库层连接,既可保证系统的高实时性,又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深度集成的综合监控系统将采用同一软件平台实现被集成的子系统的所有功能,采用相同的人机界面显示风格和操作习惯,以保证调度、维护人员在不同的地方能看到同样的操作画面,采用同样的操作方式控制设备。

总的说来综合监控系统通过结构化的综合布线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各个分离的设备(如个人电脑)、功能和信息等集成到相互关联的、统一和协调的系统之中,使资源达到充分共享,实现集中、高效、便利的管理。

四、地铁设备维修管理的特点

目前,国内地铁设备系统的维修一般可分为一线维修、二线维修和三线维修等三类。

一线维修是指当设备发生故障后,通过使用替代模块和配件的方法,使系统在最短时间内恢复至有效运营。

二线维修包括在一线维修中拆除下来的可替代模块和配件的修理与维修。

三线维修包括从二线维修中得到的模块和配件的深入修理和维修,还包括工厂维修。

一般说来,各地铁公司的设备维修定位于一线维修为主,二、三线维修为辅,或者二、三线维修采用委外的方式(或由产品供货商提供保修服务)进行。其主要原因是:一线维修相对简单,出现设备故障后,处理和恢复时间较快;对于维修要求较高的二、三线维修,要求地铁公司的技术储备较高、维修设备较先进。特别是对众多的计算机设备及部件的维修,采用更换性维修较多。对于更换下来的计算机配件和模块,采用工厂保修或者委外方式进行,可以大大降低设备的维修成本,提高维修效率。

五、实例分析

1、工程概述

广州地铁自从1997年一号线首通段运营开始后,线路设备一直采用自主维修模式,即线路巡道、月检、季检、年检、探伤及应急抢险抢修等全部由地铁自有线路维修人员完成。自主维修不管是日常检修工作,还是探伤和应急抢险抢修等关键工作均能够得到有效管理,作业安全质量可以保证,风险可以控制。在当时来看是一种比较稳妥的维修模式,但是随着广州地铁跨越式高速发展,自有人员的储备和培养速度难以适应大规模地铁建设的开通速度,从2004年开始探讨实行综合监控系统模式,以完成地铁综合监控系统中的设备维修管理工作。

2、综合监控系统中的设备维修管理工作

(1)综合监控系统能提高维修管理工作效率

在现代机械设备维修养护管理理论研究及实践经验的总结中,综合监控系统养护理论是最为科学的管理理论。该理论通过对设备实际情况的掌握,改变了传统周期性维修方式。根据设备运行实际工况及设备易损零部件的实际使用寿命确定小范围维修体系,以此减少设备维修对设备运行的应用。根据这一理论、根据地铁运行需求,现代地铁设备维修中应引入综合监控系统理论。利用综合监控系统理论,减少地铁设备养护维修工作对地铁运行的应用,保障地铁运行安全。因此,现代地铁运营管理部门应以预防性养护维系理论为中心建立维修管理体系。针对地铁设备的特点及实际运行环境,确定综合监控系统重点及内容,以此提高设备运行安全性。

(2)以地铁设备实际使用情况为基础建立维修数据库

计算机技术在各行业、各领域的应用,为地铁设备预防性维修提供了技术支持。利用计算机数据库技术能够总结并归纳地铁设备实际维修信息,并通过对数据库信息的掌握与分析提高预防性维修理论的应用效率。因此,现代地铁设备维修管理机构应以综合监控系统为基础,建立设备维修数据库,对设备运行状况进行统计,并将地铁设备的实际维修情况,以数据库的形式进行分类、归档,以此为基础,实施设备维护管理趋势报告,为设备维修管理部门分析地铁设备的实际维修情况、掌握易损零部件的更换情况奠定基础,提高设备管理效率。

(3)强化地铁设备维修过程的技术监督,提高维修质量

在现代地铁设备维修管理总结中,维修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安装水平是影响地铁设备维修质量的重要因素。为了满足现代地铁设备运行需求、提高地铁设备维修能力,现代地铁设备维修管理中还应强化设备维修过程的技术监督。通过维修过程中的技术监督,确保维修人员按照维修、安装规范进行零部件的更换及维修,确保安装质量符合设备运行需求。以维修现场技术管理以及技术指导工作,实现地铁设备维修能力及维修水平的提高,保障地铁设备的稳定运行。

随着人力成本的增加,更多的地铁公司将会逐渐认识到人力成本对公司效益的影响,将会有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地铁公司的减员增效上来。而通过实施综合监控系统,实现综合监控系统下的地铁综合维修管理无疑是优化维修架构、减少地铁公司人力成本的一种较好方式。

六、结束语

通过对地铁综合监控系统中的设备维修管理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了综合监控系统在地铁的设备维修管理中的重要性。因此,在地铁后续发展中,要不断提高综合监控系统中的设备维修管理制度,保证地铁的正常运营。

参考文献

[1]魏晓东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系统与技术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年

监控维护管理制度篇4

【关键词】航道管理;措施分析;信息化技术

0.引言

通航尺度和通航保证率要通过航道行政执法、航标配置、航道整治等航道工程维护管理达到,良好的航道工程管理与维护是航运安全、畅通的的保障。航道工程管理维护的目的在于充分利用航道自然水深,确保行轮在弯曲航道、狭窄航道即普通航道的安全通航,为航道疏浚整治和分析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主要包括航标配布、信号台指挥调度、河演观测等内容。

广东省航道局所管辖的航道里程有17535km,其中内河航道里程13596km,沿海航道里程3939km。辖区内设标里程5000km,内河航道维护管理航标7084座,沿海航道维护管理航标415座。内河航道条数和通航里程均居全国第二位。改革开放以来,省航道局先后疏浚了西江、东江、韩江、北江、珠江三角洲等主要河流的重点浅滩,普查了全省航道状况,对主要干流航道进行了全程测量,并制定了干流航道设计最低通航水位和维护通航标准。由此可见,广东省航道的维护管理范围大、频率高、任务重,做到科学、合理、有效、规范的航道工程管理维护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拟结合笔者航道工程管理维护工作经验,分析航道维护管理的关键措施,逐步向规范化、信息化管理迈进。

1.维护管理措施

1.1充分的前期准备

要保证航道工程的维护管理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掌握维护主动权,就必须对维护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有清醒的认识。因此,在前期准备工作中,需要对维护观测、资金概算、设计和方案比选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对主要航道和存在迁变淤积的航道要额外进行有计划的监测,建立监测资料库,分析航道演变规律,为制定航道维护计划提供科学依据。合理科学的维护方案才能达到良好的维护效果,对即将维护的航道要调查水文、地质和相关的影响因素,对全线或局部进行勘测,制定合理的维护方案。

1.2确保重点,兼顾一般

对所有航道进行运量分析后,航道维护费用向成网航道、重要干支流航道和效益明显的航道倾斜。货运繁忙和通航能力大的航道必须确保通航,已有通航网络不能再次断网。利用好通向货源地的支航道可增大整体水运网货流量,提高水运综合效益,不能忽视里程短的此类支航道。充分利用建立的资料库,对演变快、水流含沙量大、易淤塞的航道应加强观测,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后再确定维护方案,而对演变缓慢的航道尽量一次维护到位。

1.3加强航标维护管理

合理的航标设置可揭示相关航道信息,标示内河航道方向、界限和碍航物,是船舶安全航行不可或缺的重要助航设施。引言已指出,广东省航道局辖区内内河航道里程13596km,内河航道维护管理航标7084座,内河通航里程居全国第二位。航标维护工作是整个内河航道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广东省航道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历年航标失常统计数据发现,航标失常的原因主要包括水位变化、不良天气和恶劣工况、洪水冲毁、人为破坏与盗窃及船舶、排筏碰撞等。针对这些原因,航标的维护管理要通过改善航道条件、优化航标配布、密切关注水情雨情变化和选择可靠性稳定性好的灯具和电源等方法提前准备和维护。同时可通过印发宣传手册等方式加强宣传,提高相关人员爱护航标意识,督促碰标船舶及时反馈航标信息。近年来,应用传统航道航标巡检和遥控遥测监控技术、视频监控技术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发现异常航标已成为信息化管理的发展趋势,各相关单位可依据实际情况改进管理模式。

1.4完善计划管理

计划管理包括制定航道发展战略、编制航道维护工作计划、保障工作计划的实现及检查和总结计划执行情况等内容。计划管理的内容、要求、形式和任务对其他各项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程度的制约作用,是航道维护管理的关键工作之一。要在现有计划管理水平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计划管理制度,考虑更加符合实际的预测方法,编制配套的计划和实现方案,把创收和节支纳入计划管理,保证维护资金的合理合法使用。

1.5其他管理措施

除以上重点维护管理措施外,维护工程的列项、报建审批制度的完善,维护队伍的选择与培养,维护工作中质量、进度和规模的监控,维护工程的验收,维护工程资料的管理等也要具体体现于航道工程维护管理工作中,并根据所在单位情况适当调整,加强管理和信息的反馈。

2.维护管理信息化新技术

2.1信息化概述

航道工程的维护管理是一个整体性工作,需要各个部门的联合管理和信息共享。航道工程维护具有上下游联系紧密、自然特征与航道日常维护管理联系紧密等特点,传统的管理方式在面临大区域管理和及时性反馈中面临重大挑战,难以满足日益提高的工作要求,数字航道的建立是未来航道维护管理的主要趋势。通过便捷的地理信息系统、航标遥测遥控技术、船舶监控技术、水位监控技术、电子地图技术及GpS定位测量技术等实现信息的快速传输、处理和共享,进行可视化的航道维护管理,对提高航道维护管理效率、提升应急事件处理反应速度具有重要意义。广东省航道局所辖航道里程长,维护管理范围广,引进信息化新技术对提高管理效率,保证维护管理质量意义重大。

2.2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可对航道的空间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便于查询和显示助航标志、滩险、礁石、临近航道的建筑、航道地质情况和植被信息等地理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不同航段状况可确定航道整治的范围和工程量;能为已安装了地理信息系统显示设备的施工船舶进行精确定位,掌握工程进度;在航道水深探测及扫床工作时可迅速定位航道浅点并清除。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对临近航道建筑物进行分析可核定拟建或已建临河构筑物的合理性;通过分析航道中的流沙数据可有效监控易受采沙破坏的航段,保护航道不被破坏。另外,通过分析逐年水运量、河流变化情况及洪水期水情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为航道发展规划提供建议。

2.3综合监控系统的应用

综合监控系统一般包括航标遥测遥控、船舶监控及水位监控等部分,能实现对航标动态监管、对船舶动态跟踪和对水位动态监测,实现远程管理,提高航道维护质量和效率。航标上的数字终端及时反馈航标位置、航标工作状况等可实现航标动态监管,工作人员可发送相关指令进行航标的信息设置和处理;船载aiS设备可对船舶速度和位置进行动态跟踪;码头上的电子水尺可实现水位信息的实时数据。基于综合监控系统的视频监控,水深监控,风速风向、含沙量和流速流向等水文监控、河床演变分析功能的开发也应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提上日程。

3.总结

航道工程管理维护是保障航道安全和航运通畅的基础,广东省航道里程长,维护管理任务重,合理有效的航道工程维护管理成为航道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维护管理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确保重点维护,加强航标维护管理和完善计划管理。同时,要顺应时代和技术的发展,勇于接受工作中的困难和技术挑战,积极引进维护管理信息化新技术,不断提高航道工程管理维护工作水平。 [科]

【参考文献】

[1]陶成义.浅谈航道维护工程管理.中国水运,2002(2):32-33.

[2]黄婧.古今中外航道维护的经验与启示.水运管理,2007,29(10):27-30.

监控维护管理制度篇5

【关键词】监控系统;应用;改进

对于通信行业来说,网络是其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拥有良好的网络体系才能提供优质服务,而支持和保障这一庞大系统正常运行基础就是通信电源。所以,加强电源的维护和管理是现代通信企业维护质量指标的重要体现。电源集中监控正是适应这一要求而引入的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它的出现不仅体现了通信维护管理水平的提高,也间接反映了与通信相关专业领域的技术水平的提高,是一个综合技术的凝聚,必将促进和推动通信业务的不断发展。

1.建立电源监控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随着通信业务的不断扩大和发展,网络结构逐步延伸,通信局站数量越来越多,分布越来越广,相应的电源设备也随之增多,维护量加大,同时对电源的质量和要求越来越高。如何有效合理地管理和维护好电源,确保供电质量,及时发现和修复障碍,提高劳动效率,是通信企业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在旧的维护体系下,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员和时间进行设备巡视和预检预修,巡检周期长、工作量大,不能及时有效地发现和修复障碍,造成维护工作的相对缓慢和滞后;其次,由于不能随时掌握设备运行状态,认为设备只要不告警应是正常运行,因而忽略了设备潜在的隐患和故障,无形中增加了障碍的发生率;因此,旧的电源维护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网络扩大和企业发展的要求,严重阻碍了维护管理水平的提高。电源集中监控系统正是克服了以往电源维护模式中的种种不足,以迅速准确、功能强大、实时高效为特征,摒弃了旧的看守式的昼夜值班、手动操作、被动应急的维护方式,减少了维护人员和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因此,建立电源集中监控系统对于提高全网的维护水平以及促进企业的发展是非常必要地。

通信行业及其相关领域技术提高促进了监控系统的发展,为监控系统的建立提供了可行性的条件:(1)电源设备的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的发展,电源设备不断改进和完善,如整流器由原来的相控电源变为如今的智能高频开关电源,蓄电池由原来的防酸隔爆蓄电池发展到如今的阀控式免维护电池,低压配电设备、油机发电机组由手动式改为智能型,这些电源设备的发展为动力及环境集中监控的实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传输技术的发展和传输规模的扩大。传输系统在监控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监控数据正确、快速、稳定地传达的基础。(3)采集技术的发展。监控对象中部分设备的智能化,如开关电源、智能空调等,配电柜、环境量等另加采集器采集其信号,将非电量信号转换为标准的电量信号。随着电子的发展和各生产厂商的开发研制,目前的采集设备已能达到一体化模块,即含信号采集、通信接口转换、协议转换、传输功能等。这样不同种类的设备就可以接入同一监控体系中,以标准的信号量实现对监控信息的控制。

2.集中监控系统的应用

2.1潍坊处监控系统的应用。潍坊处下设16站点安装了高频开关电源设备。7个站点安装的华为高频开关电源设备;6个站点安装的武汉洲际高频开关电源设备;3个站点采用的进口的高频开关电源设备。在中心监控机房设置两套远程集中系统,一套是华为poweRStaRt4.0远程集中监控系统;另一套是武汉洲际远程集中监控系统。两套监控系统实现对全线13个站点通信电源设备实现24小时监控。

2.2实时监控,有效地掌握设备运行状态。现化企业的维护理念已不单单是在障碍发生后能及时修补,而是要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的损失。采用集中监控系统,对设备实行24小时不间断检测,通过遥测、遥信、遥控功能,把人工操作、现场处理变为远程管理、集中维护,实现实时监控、自动报表,故障告警和处理等一系列自动化维护的手段,及时地反应了设备运行状态和负荷情况,同时在故障处理过程中用效地弥补由于人为疏忽或失误造成的损失。。

2.3转变维护模式,提高生产效率。由于采用集中监控系统,各站设备的运行情况能及时掌控,电源设备的维护模式发生了变化,管理机制得到了改善,分散式转向集中式,人工操作改为微机管理,从而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配置人力资源和网络资源,维护力量也得到了加强,维护水平不断提高,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4减少劳动强度,改善维护环境。在旧的维护工作中,维护人员需定时对设备进行观察、测试、记录,大量使用人工操作,现场重复劳动强度大,效率低,极大地制约了维护水平的提高,采用集中监控系统后,能对设备数据进行24小时连续记录,随时分析统计,数据准确可靠,且减少劳动强度,因而是一种先进和科学的维护手段。

3.监控系统存在的不足及改进意见

监控系统是一项新技术,从潍坊处1997年投入运行以来,不断进行了改进和完善。在我们日常维护工作中,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此进行探讨。

3.1设备的连接方面。电源设备种类多,且同一类电源设备的生产商也较多,开关电源设备有洲际、华为、斯威克特、意科等。对于同一类产品,不同厂家的协议亦不相同。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各设备生产厂商提供的协议所开发设备的模拟量、开关量等信号内容不清晰,有的数据和信号是没用的,这就造成了监控设备与监控对象之间连接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常出现无故障告警和不明确告警,加大了维护的难度。因此,我认为通信行业应尽快对监控系统的协议、接口、标准等进行统一规范,各厂家也应将其设备功能完善,协议清晰,相互取长补短,这样才会更加便于用户的使用。

3.2监控设备的稳定性。从对潍坊处电源集中监控系统的使用上看,初期设备的运行相对稳定,能全面保证对电源设备的有效管理,但后期部分监控设备工作出现稳定性差这一现象,主要表现为:(1)有的设备运行一段时间后会通迅中断,虽然可以自复,但中断时间较长,这样监控中心对这段时间设备的运行状况无法进行实时监控,给监控工作留下隐患。(2)前端调制解制器设备运行一段时间后会死机,只需对其复位一下即可工作,可各站队距潍坊监控中心都很远,这样无形中增加了维护量,浪费了时间。因此,建议提高设备的稳定性及其智能性,能够实现监控中心对远端设备的远程开启。

3.3监控系统的维护标准。监控系统的发展已有多年的时间了,在全国的通信企业中使用的地方很普遍,但到目前为止行业缺少统一的维护标准和规程。为了使监控系统更好地服务于通信部门,发挥其价值,建议电源维护规程将电源监控部分的标准建立起来,明确采集设备、传感器、信号校正等的维护周期、性能测试指标、从而使维护工作更加正规和有序。

3.4监控系统的核心作用。监控系统的查询功能为维护工作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故障分析工具。利用管理模块的设备管理功能,为维护人员迅速作出判断提供依据,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因此,建议不断提高监控系统的核心作用,充分体现其应用价值,逐步形成电源的维护工作以监控为中心,利用监控系统指导维护工作,提高维护管理水平。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实行电源集中监控系统,对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工作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和先进性,其不断完善的网络体系,强大系统功能,极大提高设备维护质量,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故障的发生,使之成为动力设备维护和管理的有效工具。随着通信事业的蓬勃发展,集中监控系统也必将在今后的维护工作中充分体现其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监控维护管理制度篇6

一、自助设备运营维护专业化的主要模式

按照集中模式的不同,自助设备运营维护专业化管理方式主要有:

(一)全集中模式

计划调度、密码管理(仅限使用中央控制锁情况,下同)、账务核算、清机加钞和维护、现金供钞全面集中至同一级机构。

(二)分段集中模式

1.集中调度模式。即计划调度、密码管理集中至上级机构管控,账务核算、清机加钞及维护、现金供钞等实施属地化作业。

2.集中供钞模式。即现金供钞、密码管理集中至上级机构管控,计划调度、账务核算、清机加钞及维护等实施属地化作业。

3.集中账务模式。即计划调度、账务核算、密码管理集中至上级机构管控,清机加钞及维护、现金供钞实施属地化作业,也称为虚拟集中模式。

4.集中密码模式。即密码管理集中至上级机构管控,计划调度、账务核算、清机加钞及维护、现金供钞等实施属地化作业。

二、自助设备运营维护专业化管理存在的风险

(一)操作风险

由于自助设备钞币的清分、装箱、解款、加卸、维护等环节较多,且均与现金打交道,加之自助设备在日常运营中,经常出现长短款的现象,容易因道德原因诱发案件风险。同时,随着自助设备的地域分布越来越广泛,业务运营管理半径和难度随之增加,有章不循、违章操作以及因培训不到位,操作人员误操作而引发的操作风险在自助设备运营维护专业化管理中更为凸显。

(二)制度风险

由于各行试行自助设备运营维护专业化管理模式多样,许多探索尚无先例可循,出台的制度规程不够严谨、规范,对出现的新问题认识估计不足;制度的贯彻执行缺乏有效的监督,其内控作用不能完全发挥,风险控制与业务发展存在矛盾,控制制度风险是各行各层级自助设备运营维护专业化管理面临的重要任务。

(三)管理风险

由于自助设备运营维护专业化管理要求细化岗位职责和分工,而自助业务运营规模不断扩大又客观要求增加人员提高工作效率,在人力配置不足的情况下扩大管理机构范围及设备数量和遵守制度、风险防范、降低差错的关系难以处理好。同时,运营风险随着集中管理自助设备运营规模的扩大和设备机型种类增多而增加,运营和管理风险的表现形式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多样,风险产生的重点环节由一线向后台集中,进一步加大了集中运营管理后台的风险防范压力。

(四)服务响应风险

由于实施自助设备运营维护专业化管理后,自助设备的运营维护由网点人员上移至后台的集中运营维护人员,虽然体现了专业专注,但增加了管理半径,加大了运营维护需求不能及时得到满足的风险。同时,自助设备维修、系统维护、数据库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维护一定程度依赖于各系统开发商和服务供应商,一旦出现设备故障、系统事故、数据库损坏、通信中断等情况,这些外部公司能否为我行提供快捷及时服务响应和服务支持,至关重要,其风险程度必须予以考虑。

(五)系统风险

由于各行在推行自助设备运营维护专业化管理中不断开发各类管控平台或集中作业系统,这些管控平台及系统尚需在业务操作中不断优化、完善,在此过程中,因应用软件的设计漏洞以及系统功能扩充后,其相应操作对应的相关控制点产生的风险也需关注。

三、针对业务风险的应对策略

(一)内部审计部门的应对策略

内部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应重点关注以下环节:

1.账务处理。(1)重点关注自助设备清机加钞中现金调拨操作是否完整,是否存在漏调拨情况。(2)重点关注自助设备后台现金清分、账务核对环节风险的管理和控制,是否遵循“以库碰账”原则完成核对工作。

2.钞箱进出库管理。(1)重点关注钞箱进出库时钞箱的开启权限是否限制,现金风险是否可控。(2)重点关注配装加封后的钞箱出库、进库操作遵循性、准确性,对存在风险是否实现有效的控制。(3)重点关注当封条的完整性受损或钞箱数量有异、进出钞箱归属设备不一致等情况出现时,是否建立特殊情况处理机制并实现授权审批控制。

3.清机加钞监督机制。重点关注是否利用监控录像对清机人员现场操作的规范性和遵循性及装填区安防等风险进行监控。

4.自助设备业务外包管理。重点关注业务外包时,外包协议及风险的控制。

5.自助设备集中管控平台。(1)重点关注管控平台中系统参数设置的有效性、用户操作权限管理的合规性、角色对应的岗位管理的健全性。(2)关注在使用指纹认证的系统中,系统用户新增时对新增人员身份认定的严谨性及用户新增审批的合规性,确保系统中用户信息真实、准确。(3)因中央控制锁系统生成的一次性开锁密码是加密的信息,掩码是解密的密码对照表,故需重点关注开锁码及掩码在传递过程中的安全性,避免泄露和失密。

(二)管理部门的应对策略

1.探索并建立与业务发展变化相适应的运营管理模式和风险防范机制。由于自助设备的运营包括运行监控、计划制订、任务调度、操作实施等,涉及加钞、维护维修、配钞清点、资金调拨、对账、异常账务及客户投诉处理、安保等多个环节,要建立、健全和优化各个环节的运营管理流程,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梳理现有运营管理流程和规章制度,包括管理办法、操作流程、应急预案、工作日志和各类登记簿等,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与业务发展相适应的统一、完整、配套的运营管理制度体系,使之在提高自助设备运营管理效率和控制操作风险方面都有显著效果。

监控维护管理制度篇7

【关键词】动车组;列控车载设备;管理;维护

近年来我国铁路技术飞速发展,铁路建设进入一个全新时期,动车组的发展尤其迅猛。动车组列车因其速度快、安全性能高被全国人民所接受。动车组列车的安全由列车运行控制系统提供保障,关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必须对列车运行控制设备进行严格管理与维护,确保设备正常。

1.列控车载设备及维护释义

列车运行控制系统,是我国铁路客运列车和高速铁路列车运行的核心关键技术。列控系统由地面控制系统和车载控制技术两部分组成,通过两部分的结合列车可以通过地面控制信息的接收实现列车自动控制功能。列控车载设备主要功能是通过与地面控制系统进行信息传递,对车载控制系统进行调动和安排,保证列车运行安全。

列控车载设备维护的终极目标是“零故障”。目前我国在列控车载设备管理与维护上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维修为辅”的方针政策,重检慎修,根据工作记录和工作经验进行全面检测和重点维护工作。

2.动车组列控车载设备管理与维护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铁路建设技术和相关高新技术的发展,我国动车组列车建设迅速崛起,对于提升铁路运力,提升铁路形象和安全性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在动车组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也不能忽视动车组列控车载设备的管理与维护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2.1维修计划缺乏弹性

动车组列控车载设备管理与维护团队仍为传统列车的维修管理人员,从事动车组列控车载设备的维护管理时间较短,虽然经过一些培训,但是在实践执行中难免存在陈旧思想,这就造成现在动车组列控车载设备检测维护存在问题。目前我国动车组列控车载设备维护计划安排缺乏弹性,大部分铁路局采用定期检测维护策略,缺乏弹性。同时,检测时不灵活,某些设备重复检测,而某些设备却几乎没有检测,局部检测效率高,整体检测效率低。

2.2专业化水平低

如前所述,现在我国动车组列控车载设备的管理与维护团队为一般都是从传统列车的维修团队中转换而来,思想观念较陈旧,技术方法较落后,职业素质存在一定缺陷。新时期我国动车组列控车载设备管理与维护团队需要不断接受专业训练和培训,提升专业水平。

2.3组织计划安排混乱,责任不明确

动车组列控车载设备从生产到实践应用的整个流程存在多个环节,在此过程中工作人员在组织计划的安排、责任划分、目标设置上存在缺陷,模糊不清,发生事故时无法追认责任,从而造成各方在设备管理与维护上的懈怠。

3.动车组列控车载设备管理与维护策略

动车组列控车载设备对于动车组的安全运行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证动车组运行安全,我国必须做好动车组列控车载设备的管理与维护工作。针对上述出现的三个问题,再结合我国动车组列控车载设备管理与维护存在的其他问题,本文针对性的提出动车组列控车载设备管理与维护的几点策略。

3.1规范列控车载设备管理

(1)全过程质量控制策略

对动车组列控车载设备进行全过程质量控制,对设备的生产到设备安装使用的每个环节都进行严格的质量监测,保证设备的质量和安全性。新的动车组投入使用之前以整车为检查控制对象,对列控车载设备进行彻底检测,确保质量。

对于投入使用动车组列控车载设备的管理与维护要建立完善制度和策略,基于柔性原则的基础上进行不定期检测,针对故障多发设备的检测次数要多,故障少发设备的检测次数可以适当减少。列控车载设备的管理与维护要贯彻设备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直到设备被淘汰。

(2)建立完善的列控设备器材更换记录制度

为了规范列控设备更换记录情况,铁路部门针对动车组列控设备器材的更换记录制定一套完善制度,方便管理与维护部门更好的对列控设备进行跟踪管理。

3.2提高列控车载设备维修的技术手段

(1)着力提升列控车载设备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列控车载设备的运行安全与动车组的运行安全息息相关,而决定列控车载设备运行安全的主要为其自身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因此为了保证动车组列车运行安全,必须从提升列控车载设备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列控车载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的提升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一方面与生产厂家进行战略合作,保证生产环节的标准和水平,确保生产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另一方面,列控车载设备的使用者要善于利用自身的专业维修车间和技术力量进一步提升和保证设备稳定性和可靠性的延续和维持。

(2)着力完善和提升列控控制系统的监测功能

为了实现列控车载设备管理人员对设备运行情况的实时了解和控制,技术人员可以针对性的完善列控车载设备的自动监测与报警系统,建立一套柔性监测系统,动、静态监测相结合。通过列控与地面控制系统的连接,实现地面控制中心对列控车载设备状态的实时监测,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组建一支专业能力和责任心较强,思想素质高的车载设备管理与维护队伍

为了提升列控车载设备运行的稳定性与可靠性,我国还要针对性的培养一批专业工作人员。现在从事车载设备管理与维护的工作人员虽然也都具有较强工作能力,但是在现代化速度快,技术发展迅速的今天,很多人会被时代所抛弃。为了保持与时俱进的思想,掌握最先进的列控车载设备管理与维护技术,我国需要对在职人员进行技术能力培训、思想教育,打造一支思想素质高同时又具有超强专业技术能力的管理与维护队伍。

4.结语

本文通过对我国动车组列控车载设备的管理与维护现状进行分析,发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提升管理与维护水平,保证列控车载设备的稳定性与可靠性的措施进行了分析研究,从两个大方向进行了策略分析,希望能为动车组车载设备管理与维护提供一定参考。

参考文献:

[1].王东.列控设备动态监测系统的深度应用[J].t铁道通信信号,2014(11).

监控维护管理制度篇8

【关键词】动力环境机房建设维护安全精细化

国家将广播电视数字化纳入“十一五”发展规划以来,互动增值业务、宽带业务等众多新兴业务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众多精密设备进入机房,对于机房建设与维护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机房安全与管理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机房的动力环境是机房内一切it设备正常运行的基础。

1系统简介系统结构与组网

动力环境监控系统采用逐级汇接的拓扑结构,由监控中心(pSC-provinceSupervisionCenter)、端局(SU-SupervisionUnit,又名监控单元)和监控模块(Sm-Supervisionmodule)构成。如下图1所示。

图1动力环境监控系统图

(1)监控中心(pSC)主要对各分前端机房各个监控单元(su)进行管理,是监控系统的管理中心,完成全网的监控信息的统计分析及处理,并对远端监控设备进行遥测、遥调,对监控对象(机房设备、环境、图像)进行管理,同时,还具有强大的门禁管理功能。监控中心配有数据库服务器,各分前端机房各个监控单元(su)的数据直接上传监控中心。

(2)监控单元(su)是集数据采集、处理、存储、传输为一体的智能化模块化单元,能够完成一个独立的物理通信基站内所有监控模块(Sm)的管理工作,并将采集的数据集中通过各种现有传输网络上传到监控中心(SC)。

(3)监控模块(Sm)是面向具体的监控对象,具有完成数据采集和必要控制的功能。按照监控对象类型的不同,可分为:环境监控、安防管理、电源管理、空调管理等模块。

本系统有着直观的实时监控功能、完善的告警管理功能和灵活的配置管理功能外,在系统维护管理管理上提供了安全可靠性和丰富性。

2动力环境在机房维护精细化管理中的运行分析

2.1供电系统电量精细化管理

通过分析大量设备运行参数和状态信息,可多维度分析对比分前端机房主要设备耗电、故障等性能情况,可预知负载开关跳闸等重大故障,市电来电时,提早将输入油机断开,达到节能效果。并通过不同厂家、型号的设备在各种情况下的耗电和故障率,因此,通过动环监控系统实现供电系统的精细化管理能够及时发现用电异常的分前端机房存在的问题,通过对用电超标的重点分前端机房及时整改,节约大量不合理的电费,实现管理节能。

2.2电池管理的智能决策

通过分前端停电或者调节开关电源电压值,动力环境监控系统都可通过记录每次停电情况,利用监控系统对电池的远程放电来管理蓄电池放电支撑时间,可为动力调度提供重要的调度依据,另一方面通过对电池的容量测试,运维人员还可通过监控系统提供的报表及曲线功能来分析电池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落后电池组,做到早更换、早处理,达到提升蓄电池性能的目的,保证系统稳定可靠运行。

2.3油机发电合理调度

随着动力环境监控系统逐步完成,已经基本解决了及时发现基站停电的问题,监控中心值班人员会在第一时间通知维护人员,由维护人员自己掌握油机派出时间。动环监控系统增加了短信通知功能,可自动通过短信方式通知维护人员。

在动力环境监控系统中,当分前端机房发生停电,运维人员通过对蓄电池、UpS电源和市电的监控,结合机房的负载,对机房的发电需求做出统筹安排,为油机车发电的调度安排提供客观依据,从而化被动为主动,应对紧急停电事件。并且控制了成本、提高了效率进而使系统达到节能减排目的。

2.4机房安全远程管理

随着分前端机房的设备不断增加,不同专业设备需专业维护人员进机房维护,复杂的流动维护人员无法保障机房环境卫生及机房安全。随着图像及门禁监控的投入,可远程实时查看机房内人员的工作情况,随时了解人员的进出门时间,对于进出机房的人员记录有据可查,使进出机房管理变得简单可行。

2.5机房环境实时掌控

在动力环境监控系统中,对机房内温度、湿度、水浸、烟感等环境量的监控,实时了解机房内温湿度情况,空调或门窗漏水状况以及火警状况。通过系统设置报警阀值,系统可以声音方式及时自动提醒值班人员。如:机房温度过高,可查看机房内空调是否开启,如果为关闭,可远程开启空调,使机房温度降低并达到要求值。

2.6告警信息维护专家级决策处理

为了实现局房的精细化管理,实现对告警信息的有效处理,人工化的故障处理与管理变为智能化,该功能实现自动发送告警信息,减少一线维护人员繁杂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缩短维护响应时间,使告警信息前移;快速的完成系统故障定位,缩短预处理时间,让维护人员全面掌控整个系统质量,指导维护保障。

图2告警信息维护处理图

图2所示将系统发现的故障告警内容及现象通过动力环境集中监控系统告警信息决策处理模块分析。系统通过分析监控提供的数据对故障情况二次分析、关联重组后作一个准确的判断,然后通知维护人员决定带何种工具以及决定处理方式,大大提高了故障处理的效率,提高了网络维护质量。

3结语

温州广电中心播出机房通过一年多的正常运行,为机房管理及维护及故障的实时告警方面提供了优质的保障。通过对动力监控系统的合理利用,以及数据的组合分析,运维人员能够得到更准确的数据,依此检测出机房运行的异常情况和不利于节能减排的设备运行情况,实现了网络维护综合的运行管理。大大提高了机房的安全保障,减少了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监控维护管理制度篇9

[关键词]数字航道;监控系统;航道维护

中图分类号:tp21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5-0053-01

0.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路运输的地位日益凸显。当前,国家从战略层面上划定了长江经济带、打造长江黄金水道的总体规划,力争把长江建设成为贯通东西的高等级航道,利用长江天然的地理优势,进一步开发开放沿江地域经济建设,实现了长江航运跨越式发展。十二五以来,长江航运发展日益繁荣,长江水道内航行船舶逐渐增多,这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长江航道维护管理的工作量。为有效促进长江航运的良性发展,实现长江航道维护管理由劳动密集型向科技管理型转变,数字航道监控系统在经过反复研究和实践后应运而生,数字化航道监控系统被广泛应用到长江航道维护管理之中,在长江航道改革转型的同时,大大提高了长江航道的安全性及时效性。

1.数字化航道监控系统概述

1.1系统简介

数字航道是长江航道管辖区域、管理对象以及管理活动的数字化体现,综合运用了卫星遥感、计算机联动、地理信息系统、宽带网络等多种技术,在信息的呈现上实现了虚拟化、可视化、智能化、可控化的特点,最大程度的释放自然资源的潜能,提升长江航运的经济作用,优化长江航道公共管理水平,在长江航道规划、长江航道维护以及长江航道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

1.2系统组成及功能

数字航道系统组成见图1,各系统之间紧密相连。其中,电子航道图系统主要提供长江航道水深、沿岸建筑物等信息;信息管理系统则为监控系统提供标位设置、标位查询、标位异动等相关内容;综合监控系统则为系统支撑平台提供航标船舶的动态信息;系统支撑平台则主要收集三个系统的信息。

数字航道应用的核心是综合监控系统,通过展示电子航道图来获得长江航道的详细信息和实时情况。该系统主要由航标遥测遥控平台、船舶监控平台以及水位监控平台组成,其中航标遥测遥控平台主要通过安装航标上的数字航道智能终端来获取航标的实时地理位置、航标灯的工作状况等技术信息;船舶监控平台主要监控船舶的位置以及船速的基本动态;水位监测平台主要是反应水位信息相关情况。

2.数字航道监控系统在航道维护中的应用

2.1航标技术信息动态监控

数字航道正式运行过程中,成立监控指挥中心与调度中心,采取24小时全天值班的方式,对系统辖区内的航标技术状态进行动态监控。在航标上安装智能终端设备,以便将航标信息通过网络或者短信方式上传到数据库服务器中[2]。监控人员只需在调度中心刷新监控系统就可以获得航标的具体地理信息以及航标工作状态等内容。

当辖区内的航标出现异常情况后,监控系统会自动报警,操作平台上以“闪烁”、“声音”报警的显示方式提醒工作人员注意相关动向。动态信息窗口中,“航标信息状态”栏中显示不同的报警级别,系统进行处理操作时,通过监控系统来查看航标灯的历史信息,并根据天气、水位等数据确认报警情况,并有针对性的进行处理。整个监控工程采用远程化与信息化控制,降低维护及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科技运用含量,节约资源与成本,确保水上船舶的航行安全。

2.2工作船舶动态监控

传统航道管理中,航道技术人员要想了解工作船舶的具置以及工作船舶的具体情况,需要使用电话进行沟通,此种沟通方式实效性较低,且获取的动态信息有时会出现偏差,进而导致船舶调度出现一些技术和实际上的问题。通过数字航道监控系统,只需将船舶监控系统开启就能够实时的跟踪工作船舶所传送的GpS定位以及相关数据。当航标出现异常需要恢复时,工作人员可以根据该系统提供的数据合理调度工作船舶进行作业,在提高航道维护工作效率同时,加强对工作船舶的有效管理。

2.3水位动态监测

数字航道监控系统转变了水位观测的工作方式,实现了传统人工观测到自动观测的飞跃。系统中的水位自动观测仪会不间断收集水位数据,通过GpRS将水位数据进行实时发送,使工作人员能够获得水位站传输的实时水位信息[3]。此外,水位监测平台中,监控人员还能够对水位数据进行图表分析,研究水位的变化趋势,为航道维护提供数据来源,以此来制定某个时段、某个区段的航道维护计划。

2.4航标碰损事件或船舶交通事故的调查取证

长江航道内船舶航行数量较多,航标被航行船舶碰损事件时有发生,航标往往只能在碰损一段时间后才能被发现,且当时无法获取被碰损的具体时间、以及碰撞船舶的名称、原因等,这对后期碰损事件的调查与取证带来了难度,对航道保护造成了一定的制约。运用数字航道监控系统后,通过监控平台能够准确获取航标碰损的时间,并能对航标的动向、方位进行监控,及时通知工作船舶前往对航标进行恢复作业,有效保护航标资源;同时,系统中的“区域船舶轨迹查询”可以监测到航标碰损时附近船舶的行驶轨迹,通过数据可以对肇事船舶进行甄别,对碰损事件后续的处理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此外,数字航道监控系统还为船舶交通事故的调查及取证提供了巨大帮助。在以往的航道维护及管理中,辖区内发生船舶事故后,工作船舶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赶赴事故现场,即便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也通常只能了解事故后的状况,并不能对事故发生时的具体情况作出准确的判断。通过数字航道监控系统,使用“轨迹查询与回放”功能来查证事故船舶的历史轨迹,将事故船舶的全过程进行动态回放,分析事故原因,判断事故发生时航标是否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对事故的调查取证提供了严谨的证据支撑。

3.讨论

长江航道维护及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离不开数字航道系统的运用,目前该系统已经广泛的应用到了我国各河流航道管理之中。在数字航道系统中,数字航道监控系统是核心,佐以航标遥感遥测、船舶监控以及水位监测三大平台,通过监控系统的实际应用,解决了以往日常航道维护管理中耗时、耗力的状况,保障了航标、船舶、水位等动态信息的真实性和及时性,弥补了航标失常、船舶事故调查取证难度大的薄弱环节,极大的提升了航道维护的效率,确保了船舶航行安全和航道公共资源安全。

参考文献

[1]李邵喜,王德强,柏遥李瑞斌.内河航道三维动态监控系统架构[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11(02):12-16.

[2]曹波,付桂.长江口数字化信息建设初步构想[J].水运工程,2013(11):33-37.

[3]万芳.数字化集中监控在交通运输指挥中心的应用[J].中国交通信息化,2013(06):91-93.

监控维护管理制度篇10

【关键词】KVm;远程;后台机

0.引言

KVm是键盘(Keyboard)、显示器(Video)、鼠标(mouse)的缩写。KVm最初的用途是通过对KVm模拟信号进行切换来实现用一套键盘、鼠标和显示器管理多台计算机设备。由于模拟信号受到传输距离的限制,控制距离一般不能超过300m,但随着管理需求的不断提高,KVm发展到了数字信号时代,出现了KVmoverip技术。KVmoverip技术能从计算机键盘、显示器和鼠标的接口中捕获模拟信号,将这些模拟信号数字化转换成数字信息包,并经过加密和压缩,在网络中利用tCp/ip连接进行安全传输,从而实现对计算机设备的远程控制。

1.技术方法

(1)在原有通讯系统中,对相关变电站各开出1个2m口,为实现集中控制系统建立通讯网络。在部分综合自动化变电站内,相关被控设备增加网络通讯硬件(网卡等),并通过KVm数字设备以及远程电源设备实现对部分综自变电站内的服务器、后台机等设备进行远程集中管理与维护升级。

(2)通过电源控制设备实现对部分综自变电站内设备电源进行远程控制管理、状态侦测以及问题远程处理,同时可进行基于端口的电流、电量检测,保障这些综自变电站内设备安全。

(3)通过在主站调度中心部署设施运营综合管理平台和安全审计系统,在主站调度中心即可实现对这些综自变电站内服务器、后台机以及电源设备的远程集中管理,提高效率、保障设备安全。

(4)根据设备数量要求在需要改造项目的综自变电站内各部署KVm数字设备以及远程电源控制设备1台以及在主站调度中心部署1台it设施运营管理平台和DSa安全审计。

(5)充分考虑到以后扩容问题,如果以后还要增加其他综自变电站的管理,各站只需单独配置部署KVm数字设备以及远程电源控制设备1台,直接就可以纳入it设施运营管理平台管理。

2.技术特点

(1)只需给KVm交换机配置ip地址就可以了。该ip地址可以分布于公网、内网以及不同的子网。对被控制的服务器ip地址没有任何要求,可以分布于ip的任何一个部分,也支持VLan。

(2)支持不同类型的服务器(Hp、iBm、SUn、CompaQ小型机及pC服务器等)和串口设备,通过DsView用户软件可实现所有设备的连接。

(3)提供数字化远程管理,通过网络对变电站设备进行管理。

(4)所有切换设备完全独立,相互之间不存在干扰,可对系统无限扩容,轻松升级到上千台服务器。

3.创新点

(1)基于调度数据网的变电站后台监控远程维护系统优势

・集中、安全地管理后台机:不必亲临各地变电站便可以对变电站的后台机设备进行集中管理,确保了效率以及减少人员维护压力,保证了变电站处的物理安全。

・独立带外网络管理模式:实现在tCp/ip网络瘫痪时通过带外网络对远程网络设备的维护,确保网络恢复畅通。

・支持多种操作模式:系统支持多操作模式(独占模式、共享模式和隐身模式)。为提高远程操作方便性,支持屏幕的放大缩小和自适应,支持多屏显示。

(2)远程集中管理控制审计系统特点

针对电力行业对安全性要求比较高的特性,提出后台机集中控管安全审计系统。此系统具有如下特点:

・安全性高:该系统采用专门设计的嵌入式硬件平台,安全可靠,无病毒侵扰之忧,安全性高。

・系统部署简单:不用改变原有集中的网络架构,可与控管系统设备实现无缝融合。用户通过远程后台机管理系统登陆后,该系统便能自动接管。

・对操作人员的恶意操作行为进行追溯:全程记录操作人员对目标设备的操作画面内容,用以跟踪并规范操作人员的操作行为。不但可以及时发现操作人员常见的、无意的误操作,进行事后分析与纠正,更可以对操作人员的恶意操作行为进行追溯,提供恶意操作的第一手证据。

(3)后台机远程电源管理系统优势

・实现远程设备的集中管理、自动控制以及预警功能

・远程管理控制:通过tCp/ip方式实现管理,用户可以轻松的重新启动和管理控制系统内的任何数据设备。

・集中式管理控制:用户可在一个集中界面上对其管理权限范围内的机器或其他数据设备进行状态查看或控制管理。

・设定自动控制:可对后台机设备进行主动侦测,如发现故障能根据预先设定的电源控制策略进行自动重启解除故障。

・提供统计分析,及时发现潜在风险:提高灵活的报表管理平台,帮助管理人员实时掌握网络、设备运行维护的整体状况,及时发现潜在风险;通过表格、曲线图等形式直观展现。

・提供优化能耗策略功能

・总电源控制:系统内所有设备总用电量显示。

・端口用电显示及电流保护:对特定设备用电量的控制与显示,当通过特定设备电流过强时,会自动断电以保护设备。

・帮助优化制定能耗策略:根据对网内设备用电状态和电量了解,帮助制定能耗优化策略。如:对于一段时间内不用的一组设备,设置在一定时间内处于关机状态,到该用的时间,自动设置开启。

(4)关于管理方面的创新性

a)变电站后台系统维护新模式的创新

利用调度数据网实现变电站后台机远程控制,改变了对于变电站后台机使用维护的传统模式,现在由亲临现场办理开工、操作、办理结束手续的工作模式,变换成只需一个电话通知操作队人员,告知其工作内容,工作结束时,告知工作完毕及工作完成情况,其工作通过“KVm系统”即可实现,其操作过程通过图像监控实现对现场监督,保证了操作的安全。

b)变电站后台系统维护管理制度上改进

在管理制度上对操作人员进行约束,即在远程控制后台机操作时,采用监护制度,即一人操作,一人负责监护制度,确保操作的准确性;操作时,操作人和监护人必须填用“KVm终端使用情况登记表”。通过这样的工作模式节约了宝贵的时间,节约生产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阎晓弟,耶健,邵晶.KVm-over-ip技术及其在图书馆中心机房远程监控管理的应用.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6(4):87-90.

[2]李彦,陈德人,梁达明.基于ipmi的虚拟远程串口终端.现代机械,2006,(3):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