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规章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06:10

职业教育规章制度篇1

关键词职业教育法;修订;中央政策;地方立法

中图分类号G719.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12)10-0055-05

《职业教育法》实施以来,我国国家层面已经出台了数十个有关职业教育的政策文件,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部分较大市和自治州、自治县也结合各地实际颁布实施了地方性法规或规章。这些中央政策和地方立法弥补了《职业教育法》的不足,有力地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在《职业教育法》的修订过程中,曾有专家、学者提出要对中央政策和地方立法进行梳理,教育部也曾形成了法律修订参考文献汇编,其中包括“地方立法建议篇”,并表示将组织专家对职业教育的地方立法体例、内容和技术等进行认真研究,对其中具有普遍适用性、行之有效和成熟的条款、制度、措施加以吸收[1][2]。但时至今日,此方面的研究成果仍十分薄弱。现不揣浅陋,对中央政策和地方立法文本进行尝试性梳理,并提炼出部分较为成熟的政策和法律规定,以为《职业教育法》的修订提供借鉴。

一、《职业教育法》的体例机构

现行《职业教育法》的体例结构为: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职业教育体系、第三章职业教育的实施、第四章职业教育的保障条件、第五章附则。这样的体例较为简单,无法适应健全《职业教育法》内容的需要。从地方立法来看,云南、河南、北京、江苏、甘肃、天津等地的地方法规、规章或自治条例采用了条文式、没有分章的更为简单的体例结构,不足为鉴。内蒙古、山西、辽宁、河北、山东等地方立法采用了分章的体例结构,除“法律责任”一章外,其他章与《职业教育法》完全相同。尽管“法律责任”一章的内容仅仅是对《教育法》内容的复制,但这些地区设立“法律责任”专章的做法还是值得借鉴。湖南、重庆、上海的《职业教育条例》和宁波的《中等职业教育条例》采用了分章的体例结构,并在《职业教育法》的基础上,增加了部分章,如《湖南省职业教育条例》增加了第四章教育教学,第五章教师,第七章毕业、结业与就业,《宁波市中等职业教育条例》增加了第四章教学和设施,第五章校长和教师,第六章招生、考核和就业,这些做法值得借鉴。而与《职业教育法》处于类似法律地位的我国现行《高等教育法》的体例结构包括第一章总则,第二章高等教育基本制度,第三章高等学校的设立,第四章高等学校的组织和活动,第五章高等学校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第六章高等学校的学生,第七章高等教育投入和条件保障,第八章附则。综合现行《职业教育法》体例结构的缺点以及部分地方立法和《高等教育法》体例结构的特点,基于《职业教育法》修订的需要,笔者认为,《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应采用如下体例结构:第一章总则(包括职业教育法的立法宗旨、立法依据,职业教育的办学地位、办学定位、办学方针、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等),第二章职业教育的基本制度(包括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协调制度、职业教育学制、招生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和就业准入制度等),第三章职业教育与教学(包括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教学制度、办学自、管理方式等),第四章职业教育工作者与受教育者(包括教师或培训者的任职资格、职称评定办法、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要求、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受教育者的权利义务等),第五章职业教育投入及条件保障(包括经费投入、落实、管理机制,相关设施设备完善要求等),第六章法律责任(明确相关违法行为的具体责任),最后是附则(包括法律适用问题以及实施时间等)。基于学校法的制定已被纳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基于有关职业培训机构设立的地方立法较少(据笔者考察,目前只有湖南、南京、上海、大连等少数地方有关于职业培训机构设立的专门法律规定),且规定不统一,又因职业教育机构的设立与变动内容较为繁杂,宜另由单行法规定,因此在《职业教育法》的修订中不宜专门设立职业院校与职业培训机构一章。

职业教育规章制度篇2

[关键词]高等专科教育;法制建设;法律体系;实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立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基本上结束了无法可依的局面,高等职业教育法律的执行和监督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相对于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依法治国、依法治敦的迫切需求来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法规在立法、执法、法律监督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

1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立法的现状

1.1高等职业教育法律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我国有上百万的高校教职工和数百万的高校学生,每年需要数百亿高等教育经费。如果没有一部教育投资法律作保障,高等职业教育经费的足额拨付,实现经费的“三个增长”便无法保障,甚至会导致增长缓慢或相对倒退。因此教育投入法有必要尽快出台。现在民办高等教育已和成人高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三分天下,而我国有关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目前只有国务院颁布的教育行政法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这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不相适应,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不相适应。涉及到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问题无法可依。以上两方面的法律在起草或调研之中,需尽快颁布。我国已有的高等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位于高等教育法律体系之中。又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文化和教育发展不平衡,所以调整全国性教育法律关系的法律法规一般比较抽象。为了落实贯彻这些法律法规,国务院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省级人大、政府还需制定相应的行政法规、规章和地方法规,使高等职业教育法律法规的条文具体化,使那些上位法律中的授权性规范有相应的下位的法规相衔接,不致于出现法律漏洞。

1.2高等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亟待修改

法律制定和修改同等重要,高等教育立法,不仅仅指创制,还包括修改和废止。我国还在施行的高等职业教育法律法规有相当一部分是改革开放以前制定的,已和现在的情势不相协调,应该重新制定。即使改革开放后制定的,随着形势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也应该不断地修订。那些属于政策性的行政通知和决定等规范性文件,有条件的可以通过立法形式上升为法律,暂时条件不成熟的仍可修改补充。

1.3高等职业教育相关规章制度有待加强

“法制”一词有多种含义。我国学者对法制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从静态的角度,把法制解释为法律和制度,即统治阶级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国家政权建立的以维护其的法律制度;另一种则从动态的角度,把法制解释为严格执行和遵守法制度、依法进行活动的一种方式,是立法、执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统一体。以上两种解释都说明了法制包括法律和制度。法律和制度是两个层次上的规范,都是人们的行为准则。法律法规必须通过大量的规章制度细化为我们日常工作生话的行为规范。同时要对规章制度进行合法性检查。现实生活中的规章制度,以及基层行政部门的各种规定、通知、决定等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令人担忧。其中相当一部分增加高校广大师生的义务,限制其权利,因此,基层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检查也是高等职业教育法制建设的一个方面。

1.4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立法存在偏差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法制建设的主要任务有三: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促进高等教育改革,维护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在我国法制史上本来就有“重刑轻民”的传统,重视保护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忽视公民个人利益。高等教育法律也有类似的缺点。从整个高等职业教育法律体系来看,规定行政管理部门权限的条文多,规定其责任的条文少,规定高校师生的权利保障的条文相对更少。这种倾向与高等职业教育者及受教育者的弱势地位极不相称,这和高等教育诉讼上升趋势以及依法治教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其表现是有关教育诉讼没有可适用的法律条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法律的偏差还表现在“重实体轻程序”。实体与程序的关系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没有严格的程序作保证,实体权利就无法实现。

3强化高等职业教育法律的施行监督

3.1加强对高等职业教育法律实施的监督

我国目前的法律实施监督体制包括:权力机关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行政机关的行政监督,司法机关的司法监督,以及党的监督和人民群众的社会监督。体制严密,但运作起来往往有差距。高等职业教育法律实施监督时职责不清,分工不明,监督主体没有独立的权威,没有充分地发挥人民群众的社会监督作用,权力机关的监督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监督法律的实施是全国人大和地方人大的重要职权,同立法工作相比这一方面还比较薄弱。各级人大特别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对高等教育法律执行情况进行了检查,但总的情况看,执法部门对法律监督部门在执法检查之后提出的意见采取的整改措施力度不大。人大的监督权没有与决定权、任免权结合起来,对逾期不改或置之不理的执法者,人大投有依法质询、询问,对违法造成严重后果的主要责任人员,没有依法进行查处。

3.2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法律法规

完善立法,应早日出台各项有针对性的高等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以及有关学生和教师权益保护的专项法律,有关教育权利救济程序的专项法律。加强法律法规的整理工作,尽快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法律法规的配套法规、规章,且能把法律法规中授权立法条文尽快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重视非立法主体的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和修改,充实基层单位的规章制度,把法律法规细化为我们正常工作和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基层单位自觉地对规范性文件进行合法性检查。大力开展高等教育法律的宣传教育。通过高等教育法律知识的普及学习,提高公民的法制观念,让他们掌握法律武器同违反教育法的行为作斗争。增强公民的教育权利义务观、自觉地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教育权益,从而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促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治校。

参考文献:

[1]李赐平.法治之法:30年来教育法制建设的进展与局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11)

[2]徐显明,谢晖.法治之法与法治之制[J].法学,1998,(10).

[3]李有军.法学专家:良法必能导致法治吗?[n].四川法制报,2007-05-09.

[4]孔凡彬.论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缺失与完善[J].职业教育研究,2006,(3).

[5]程方平.《职业教育法》十年再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19).

职业教育规章制度篇3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继续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表现为继续教育的法制化管理。[1]它标志着继续教育已由初始阶段的自发状态上升到由国家法制管理的高度,标志着现代继续教育逐渐成为一种与传统正规教育并列的、制度化的新型教育形式。从一些继续教育较为发达的国家来看,莫不通过立法来调节继续教育中专业技术人员同企事业单位、国家同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来保障和规范本国继续教育的顺利实施。美国早期继续教育的主要法律依据有1966年颁布的《成人教育法》和1982年制定的《职业训练合作法案》。法国国民议会于1971年颁布了《职业继续教育法》,指出“接受职业继续教育是劳动者的权利,每个劳动者都应享有职业继续教育的机会”。1978年和1984年,法国国民议会又先后通过了《继续教育补充法》和《新职业继续教育法》,为继续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国家法律保障。而在一向注重成人继续教育的德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些州就已开始通过颁布法规来管理本州的成人继续教育,至今,德国联邦及各州为成人继续教育颁布了相关的法令上百部,几乎涵盖了对所有职业、技能和社会生活领域的继续教育的规定,尤其是各州的《继续教育法》。另外,德国政府也不断通过继续教育相关法令的修订来保证继续教育的顺利开展。比如,1969年制定的联邦继续教育相关法令——《职业教育法》,于2005年被废止,同时颁布了新的《联邦职业教育法》,对新时期的职业继续教育做出了较为全面的规定。由此看来,通过立法来保障本国继续教育的顺利实施,是发达国家开展继续教育的一条重要经验。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引入“继续教育”概念以来,二十多年的继续教育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就。目前,继续教育已经成为全国4200万专业技术人员更新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提升专业能力素质的主渠道,成为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但是,我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立法工作明显滞后”。2007年9月,人事部、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意见》,对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提出了四点意见,其中之一就是加强继续教育法制建设,建立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推进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制度化和法制化。所以,对我国继续教育立法现状及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是推进继续教育立法工作、保障继续教育工作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我国继续教育立法现状

为了尽量客观真实地反映我国继续教育立法的现状,本文采取实证研究的方法,对1985年以来我国继续教育相关法规政策文本进行了收集,共获得相关法规政策文本350多项,通过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我国现有的继续教育相关法规政策主要包括相关国家法律、地方性法规、国务院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和地方部门规章等5类。相关国家法律是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并颁布的、与继续教育相关的法律文件,比如我国《教育法》第四十条规定“从业人员有依法接受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机关、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应当为本单位职工的学习和培训提供条件和便利”、《高等教育法》第二十三条规定“高等学校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应当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办学条件,承担实施继续教育的工作”,以及《职业教育法》和《劳动法》中对我国公民或职工进行职业培训的规定等。地方性法规是指由拥有立法权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或地方人大常委会通过并颁布的继续教育相关法规。目前,这一类法规主要是以地方(省、自治区或较大市)继续教育条例的形式呈现。比如,1989年我国第一部由地方人大通过的继续教育专项法规——《天津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2001年12月废止并颁布了新的《天津市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继续教育条例》),以及《江苏省苏州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等。目前我国除台湾、香港、澳门以外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只有天津(1989制定,2001修订重颁)、北京(1995)、福建(1995)、陕西(1997)、河南(1998)、云南(1999)、宁夏(2001)、重庆(2003)、江苏(2005)、山东(2005)、甘肃(2007)、山西等12个省级行政区制定了继续教育地方性法规。此外,也有少数具有立法权的较大市制定了继续教育地方性法规,如《深圳经济特区成人教育管理条例》(1994)等。国务院部门规章指国务院下属部门部务会议或委员会会议决定并由部门首长签署公布的继续教育相关规章,比如人事部《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1995)、铁道部《铁路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1997)、财政部《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1998)。地方政府规章指由地方政府常务会议或者全体会议决定,并由省长或者自治区主席或者市长签署命令予以公布的继续教育相关规章。比如,河北、辽宁、安徽、湖北、新疆、浙江、贵州等省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或暂行规定)》,以及较大市如杭州、青岛、成都等城市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或暂行规定)》等。地方部门规章是指由地方政府部门制定的继续教育相关规章,比如《北京市建设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湖南省物价局关于湖南地区房地产估价师继续教育培训班收费的批复》、《贵州省档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管理办法(试行)》、《浙江省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实施办法》等。从法律效力上看,国家法律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地方部门规章法律效力最低。上述五类继续教育法规政策基本构成了我国继续教育的法制体系雏形。

2.目前,我国还没有国家层面的、专门针对继续教育的法律或国务院行政法规。除台湾、香港、澳门以外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12个行政区已经制定了继续教育地方性法规,16个行政区制定了继续教育地方政府规章,内蒙古自治区的继续教育规章是自治区人事厅的《内蒙古自治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实施办法》(内人发字[1996]第56号),一定程度上属于地方部门规章,而湖南、海南两省虽然制定了很多继续教育部门规章,但是指导全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法规或规章仍在制定过程当中。总的来看,尽管我国继续教育相关法规政策已有很多,但是大部分属于政府规章或部门规章,法律效力不高,有可能产生有法不依的现象,对我国继续教育工作产生负面影响。

3.从各种继续教育法规或规章的内容来看,现有的继续教育地方性法规或国务院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继续教育的目的、受教育者的权利和义务、继续教育形式、时间要求、领导管理、经费投入、奖惩制度等方面,内容比较全面,而且都是一些原则性规定。地方部门规章中,有的是关于本部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规定,有的是关于继续教育收费问题的规定,还有的是关于继续教育学分制管理或证书制度等的规定,内容比较多样,规定的事项比较具体。

4.从现有继续教育法规或规章的制定和单位看,对于某地某一种具体的继续教育管理来讲,由于省市两级政府或国务院相关部门纵向系统内的法规或规章都可能对其制定了强制性规范,这就会形成继续教育管理的“多头”管理或“多头”立法现象,对该地区的继续教育管理统筹管理带来某种程度的负面影响。

5.从二十多年来我国继续教育立法推进过程来看,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继续教育相关法规政策比较少,但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特别是2005年国家开始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653工程)以来,各地出台的继续教育政策文件明显增多。

三、对我国继续教育立法相关问题的思考

通过与国外继续教育立法情况以及我国继续教育立法情况的了解,笔者认为,目前我国继续教育立法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点:

职业教育规章制度篇4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集团;运行管理;体制机制

近年来,在政府和教育部门的积极推动下,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建设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截至2008年底,全国有25个省市组建了200多个职业教育集团,参与单位6000多个,成员学校达到2400多所,合作企业达到3600多家,初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运行管理体制与机制。然而,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建设在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上还存在很多问题,从而导致一些职业教育集团虽然轰轰烈烈地成立起来,但其整合职业教育资源,促进职业教育集约化发展的集团化办学功能和优势尚未完全发挥出来,职业教育集团“集而不团”的现象还普遍存在。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建设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加速完善职业教育集团运行管理体制和机制。

现就完善职业教育集团运行管理体制与机制提出如下建议。

一、确立职业教育集团组织的独立法人身份

目前除个别职业教育集团外,我国建立起来的大部分职业教育集团组织本身均不具有独立法人身份,是一个非法人组织。由于职业教育集团组织本身不具有独立法人身份,这就使职业教育集团组织本身还不是一个法律上认可的具有独立法律地位的组织,职业教育集团本身没有公章与帐号,其组织功能的发挥受到了很大的局限。这种局限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集团紧密度的程度来看,由于集团本身不具有法人身份,成员单位加入集团或开展某种合作,都是由成员单位与牵头组建方单位之间签定协议,构成一一对应的契约关系。这类协议的甲乙方关系不是成员和集团之间的关系,成员与集团之间的关系从法律的角度是难以界定的,导致集团成员之间的紧密度受到局限。二是从行使权利的角度来看,集团的一切操作规范的法律有效性都只能通过某个成员单位(大多是牵头单位)的法人地位来实现的,在集团对外开展各项活动例如联合招生与企业缔结校企合作协议时,只能以某个成员单位的身份而不是集团的身份来行使权力,导致权利的局限。三是从承担责任的角度来看,由于集团法人身份的缺失,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在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中就难于界定其承担的相应责任,导致了运作的随意性。因此,要加强职业教育集团的建设,强化其管理与运行,目前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加快确立职业教育集团组织的独立法人身份。

从职业教育集团的组织性质与功能上来看,职业教育集团实质上是一种以团体会员为主要成员的社团性组织,主要在集团成员之间发挥沟通、协调、中介的作用。因此,可以考虑通过在民政部门注册,授予职业教育集团社团法人身份,将职业教育集团纳入社团法人的管理框架之中。

也可以将职业教育集团注册为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使其成为能够独立承担民事法律责任和义务的独立法人单位。例如,河南省机电职业教育集团按照《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在民政部门成功地注册为民办非企业单位。该集团的性质是以河南机电学校为依托,由同类型职业学校(含职业教育中心)和相关企业联合,自筹资金、自愿举办,从事非营利性教育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该集团的登记管理机关是河南省民政厅,业务主管单位是河南省教育厅。该集团的法定代表人为理事长。该集团按照《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自觉接受登记管理机关组织的年度检查。

二、完善职业教育集团组织机构

职业教育集团的各项工作需要通过集团下设的工作机构来具体组织与落实,因此,职业教育集团的有效运行依赖于职业教育集团组织机构的健全。目前,应重点加强以下一些组织机构的建设:

(一)设立相对独立的集团秘书处(办事处)

职业教育集团秘书处是负责集团日常工作组织与落实的重要行政机构。集团秘书处工作能力的强弱往往直接决定着集团工作的好坏与集团组织功能的有效发挥。目前,有相当多职业教育集团的秘书处设在集团牵头学校内,与牵头学校的相关机构合署办公,并没有设立相对独立的集团秘书处,集团秘书处的工作由牵头学校的相关人员兼职负责。由于牵头学校工作人员本身有大量本职工作要做,分不出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集团秘书处的工作,导致集团秘书处形同虚设,从而直接影响了职业教育集团功能的发挥。建议各个职业教育集团设立相对独立的集团秘书处,派专人负责集团秘书处的工作,以便使集团秘书处能够有效发挥组织、联络、沟通的功能与作用。

(二)健全各类专业性委员会

职业教育集团的建立为集团成员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招生就业等方面开展密切合作创造了良好条件。然而,要使职业教育集团所提供的这些潜在的功能和好处转化为现实的合作行为和效益,有必要在职业教育集团理事会下设立一些专业性委员会组织,由这些专业性委员会组织具体负责集团内一些专业性工作的筹划、组织与管理工作。专业性委员会的建立也为集团成员单位广大专业技术人员(专业课教师、企业技术人员)更广泛、更深入地参与职业教育集团的运行与管理搭建起广阔的组织平台,有利于调动集团成员单位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参与集团建设的积极性,使职业教育集团的建设与管理不仅仅是成员单位领导的事情,而是广大普通教师和技术人员都能够参与的事情。目前,我国部分职业教育集团内已建立起了若干专业性委员会。例如,河南省化工职业教育集团在内部成立了两个专业性委员会,一是教学指导委员会,主要负责职业教育集团内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产学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工作。一是就业指导委员会,主要负责联合招生、订单培养,工学交替、企业用人,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等方面的工作。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目前仍有相当部分职业教育集团还没有在集团理事会下建立一些专业性委员会组织,负责承担一些专业性工作的组织与管理,集团的大量专业性工作的组织与管理由集团秘书处来承担。这样做一方面不利于保障集团专业性工作的质量,另一方面也不利于调动集团广大专业技术人员(专业课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参与职业教育集团建设的积极性。

因此,我们建议,各个职业教育集团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和需要,成立若干专业性委员会。这些专业性委员会隶属于集团理事会,主要负责就集团内一些专业性的工作向集团理事会提供咨询建议,并在集团理事会的指导下,具体负责集团内一些专业性工作的组织与管理工作。

(三)建立经营性实体

由于目前大多数职业教育集团本身还是非独立法人组织,集团组织自身既没有公章,也没有账户,更无稳定的经费来源,这就给职业教育集团运行与经营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解决职业教育集团运行与经营上的这些困难,目前我国部分职业教育集团由集团成员单位共同出资,成立一个隶属于职业教育集团的经营性实体,职业教育集团的一些经营业务由这个实体具体承担。以这个经营实体经营利润所得作为职业教育集团日常经费的重要来源。例如,北京市西城区旅游职业教育集团成立了一个隶属于集团管理的经营性实体——北京市酒店旅游管理培训学校,该学校是民办非企业单位,其法人为北京市西城区旅游职业教育集团董事长。这所培训学校依托集团成员单位,面向集团成员单位以及社会组织开展酒店管理、旅游服务等方面的非学历培训,所得收入主要用于职业教育集团日常运行经费。

职业教育集团成员单位共同出资成立经营实体,首先使集团成员在契约联系的基础上,加入资产联系,这有利于密切集团成员单位的关系,使职业教育集团由松散的联合体走向紧密的联合体。其次,也为职业教育集团成员间的经济往来和职业教育集团的对外经营提供了一个平台。其三,职业教育集团经营实体的有效运作,为职业教育集团的运行与管理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经费来源。因此,我们认为,在职业教育集团尚未获得独立法人资格的条件下,建立一个经营性实体对职业教育集团的有效运行与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强化职业教育集团制度建设

职业教育集团是一个由多个法人机构联合建立起来的多法人办学联合体,集团成员在职业教育集团这个组织平台上开展多层次、多方面的办学合作需要完善的制度作为保障。

集团章程是职业教育集团的根本制度,相当于职业教育集团这一多法人办学联合体的“宪法”。但是,集团章程的具体实施还需要一系列专门性的具体化的规章制度予以保证。目前,我国大部分职业教育集团都制定了集团章程,但是保障集团章程具体实施的专门性的规章制度的建设还比较薄弱,在职业教育集团内还尚未形成以集团章程为基础与核心的规章制度体系。目前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集团理事会会议制度、集团信息沟通制度、集团财务公开制度、集团成员资源共享成本补偿制度、协调统一的教学标准与质量考评制度等等。

四、建立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集团运行经费的投入体制

职业教育集团的有效运行需要稳定、充足的经费。目前,我国职业教育集团的运行缺乏稳定的经费来源,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职业教育集团功能的发挥。为了促进职业教育集团的健康、稳定的发展,迫切需要建立起一个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集团运行经费的投入体制。

(一)建立职教集团成员单位按年度缴纳一定管理费的制度。从职业教育集团的组织机构与功能上来看,职业教育集团实质上是一种以团体会员为主要成员的社团性组织。职业教育集团理事会及其下设办事机构所做的所有工作都是在为集团成员提供某种公共服务。作为享用这种公共服务的集团成员,理应为集团所提供的公共服务“买单”。因此,按年度缴纳一定的管理费应当成为集团成员应尽的义务。职教集团成员单位按年度缴纳的管理费应该成为职业教育集团相对稳定的经费来源。

(二)职业教育集团通过建立经营实体所获得的经营性收入应当成为职业教育集团运营经费的重要补充来源。

(三)政府应当给予职业教育集团一定的奖励性引导资金,鼓励职业教育集团健康发展。

(四)职业教育集团还可以通过多渠道吸收捐款和赞助,作为集团运行经费的补充性来源。

五、加强政府对职业教育集团的管理与引导

我国的职业教育集团是在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推动下组建起来的,政府的管理和引导对健全和完善职业教育集团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一)制定并出台职业教育集团运行管理的政策法规。近些年,我国许多省市都出台了一系列有关职业教育集团的专门性政策文件,对职业教育集团的性质与职能、组建原则、组建形式、组建程序等问题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有效地推进了职业教育集团的快速、规范、健康发展。然而,目前各省市出台的有关职业教育集团的政策文件主要规范的是职业教育集团组建的原则、形式和程序,对职业教育集团组建后,如何规范地运行管理还缺乏细致、具体的规定。随着我国职业教育集团运行管理实践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政府部门有必要出台职业教育集团运行管理方面专门性的政策法规,对职业教育集团运行管理的基本规范作出明确的规定。

(二)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积极协调相关政府部门尽快落实职业教育集团的独立法人身份,以使职业教育集团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法律地位,能够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正规的社会组织。

(三)出台并落实鼓励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的优惠政策。职业教育集团是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文件精神,促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主要载体,还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政府给予积极的引导和扶持。

目前,全国不少省市已经出台了一些鼓励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的优惠政策。例如,河南省教育厅2004年的《关于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的若干意见》提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鼓励、支持职教集团发展,在政策、经费上给予扶持,同时扩大职教集团相应的统筹权和管理权。允许职业教育集团自主制定集团内各层次教育的教学质量标准,自主设置专业,自主制订教学计划,自主选用教材,自主开发课程。对职教集团内具有“3+2”分段制高职招生资格的学校,在安排招生计划时予以倾斜。为了保证“3+2”分段制高职培养质量,“3+2”分段制高职招生计划仅限于安排在省教育厅确定的具有“3+2”分段制高职招生资格的学校。积极鼓励、优先支持集团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国(境)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上海市教委2007年的《关于本市推进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工作的意见》对运行良好职业教育集团提出了5条鼓励性政策:1.支持开展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勤工俭学、工作经历转换成学分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2.在安排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项目时,优先考虑集团内的职业院校;3.对于集团内的成员单位优先给予政府委托的培训任务;4.凡符合有关条件的集团内高等职业院校可被列入高校依法自主招生改革试点院校;5.对于在集团建设中成效显著的相关人员和单位,给予表彰和奖励。

职业教育规章制度篇5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企业的职责

第三章企业职工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第四章管理体制

第五章办学

第六章教师和管理干部

第七章经费

第八章奖惩

第九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提高企业职工队伍素质,使职工教育有效地为经济建设服务,根据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和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企业职工教育,是指对本行政区内全民所有制企业的从业人员实施的教育。

第三条企业职工教育以岗位培训为主,并办好学历教育、继续教育。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技术等培训,不断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水平和业务能力。

第四条职工教育是国民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人民政府要把职工教育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规划与年度计划,实行全面领导,统一管理。

第二章企业的职责

第五条企业要把职工教育计划作为重大问题,由职工代表大会审议提出意见和建议,由厂长(经理)决定和组织实施。

第六条企业必须把全员培训率、文化水平提高率和岗位合格提高率纳入厂长(经理)任期目标,并接受上级主管部门和政府有关部门的考核。

第七条企业要按国家有关规定,制定岗位规范,对职工进行岗位培训考核,颁发企业内部认可或上级部门授权的岗位合格证书。没有取得岗位合格证书者,不准上岗,不准晋职、晋级。

第八条企业职工教育应以业余学习为主。根据工作、生产需要,每年要有一定数量的职工参加脱产或半脱产学习。

第三章企业职工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第九条企业职工要按照企业和岗位的需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参加各类培训。

第十条企业职工中的劳动模范、先进生产(工作)者及生产、业务技术骨干,可优先参加培训。

第十一条企业职工学习毕业(结业)后要服从本单位的安排,以其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为本单位服务。

第十二条企业职工参加连续脱产或半脱产一年以上的各类高等、中等专业学校学习以及特殊工种培训,必须同本单位签订书面协议,并履行协议规定的义务。

第四章管理体制

第十三条市、县(区、市)教育行政部门对企业职工教育实行宏观管理,贯彻执行中央、省、市对企业职工教育的政策和规定,制定职工教育的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指导教学改革,总结交流办学经验,负责学历教育的审批、考核、发证,评估企业职工教育方向、水平和质量,协调有关各方面的关系。

劳动人事部门和政府其它有关部门,要根据自己的职责管理好企业职工教育。

第十四条企业上级主管部门,要设立职工教育管理机构,负责制订本系统职工教育发展规划,管理所属企业职工教育工作。

第十五条企业教育管理机构,负责制订和实施本企业职工教育计划,办好职工学校和各类培训,总结交流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企业工会组织要积极参加并依法监督职工教育工作。

第五章办学

第十六条企业有培训和办学的自。企业职工凡参加学历教育,或职工培训,需经本企业批准。

第十七条企业职工教育要因地制宜,广开学路,采取多层次、多规格、多渠道、多形式办学。

第十八条企业举办需国家承认学历的职工学校,须按照国家规定办理有关手续;撤销、更名或合并,须按原报批程序审批。

第十九条各类职工学校的教学要与企业生产经营发展需要相适应。职工高校主要培养实用型高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高级技术工人;职工中专、技校主要培养中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中级技术工人。

第二十条企业要不断改善办学条件,配备与教学规模、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设备。

企业用于职工教育的校舍面积应逐步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凡用于职工教育的校舍、场地不得任意侵占或挪作它用。

第二十一条各级各类职工学校和教育(培训)中心,须制订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认真选编教材,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

第六章教师和管理干部

第二十二条企业职工学校和教育中心必须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以专职教师为骨干的专兼职相结合的职工教育教师队伍和管理干部队伍。

第二十三条专职教师要具有国家规定的学历,热爱职工教育事业,为人师表,并由教育行政部门颁发资格证书,实行聘任制。

第二十四条兼职教师要从具有实践经验和相应教学能力的教师、专业技术人员、技师、中高级技术工人中选聘,并由厂长(经理)颁发聘书,给予合理报酬。

第二十五条管理干部应热爱教育工作,具有与本职岗位相称的学历和组织管理能力。

第二十六条企业职工教育专职教师和专职管理干部的工作,应受到企业的尊重。要鼓励他们终身从事职工教育事业,并在职称评定、职务聘任、晋级、调资、住房分配、奖励和生活福利等方面不低于本企业同级科技人员或相应的普通学校教师的同等待遇。

第七章经费

第二十七条企业职工教育经费主要通过下列渠道保证解决;(一)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按本企业核定工资总额的2%至3%列支;(二)企业开发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引进新设备、扩建新项目的技术培训费用,可在投资中列支;(三)市、县(区、市)教育行政部门用于职工教育经费的部分;(四)职工教育经费不足部分,可在企业基金、利润留成或税后留利中解决。

政府有关部门、企业主管部门组织的企业职工各类培训以及企业组织的对外培训,其收费标准报请政府物价部门审定。

企业要鼓励职工自费参加各类学习。

第二十八条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由企业教育管理机构统一安排,保证专款专用。当年用不完的允许结转,不得挪作它用。

第八章奖惩

第二十九条对贯彻执行本条例成绩显著的企业和个人,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表彰奖励。

第三十条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视其情节轻重,由上级主管部门会同教育行政部门,对企业、办学单位给予批评教育,限期纠正,直至行政处罚。

(一)违反本条例第五条者;

(二)违反本条例第六条者;

(三)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者;

(四)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者;

(五)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八条者。

第三十一条企业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由企业和办学单位,视其情节轻重,分别给予批评教育,直至行政处分。

(一)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者;

(二)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者。

第九章附则

第三十二条本市过去有关企业职工教育的规定与本条例相抵触的,以本条例为准。

第三十三条集体所有制、中外合资等企业的职工教育,参照本条例执行。

职业教育规章制度篇6

【关键词】职业教育法律人力资源开发德国中国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C-0035-02

教育法律是人类在教育范畴的规则。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成功经验之一在于构建了一个完整、成熟的职业教育法规体系。探析中德职业教育开发人力资源的立法进程,借鉴德国通过职业教育立法开发人力资源的成功经验,对指导我国职业教育立法,促进我国人力资源开发将有所裨益。

一、德国职业教育立法

(一)德国职业教育开发人力资源早期(1182-1953)。德国职业教育立法最早可追溯到公元1182年颁布《科隆车工章程》。在该章程中明确列出了职业培训采用“师徒制”的规定。1845年颁布的《普鲁士工商条例》中规定招收学徒者必须确证具有授徒技能,为某同业公会会员。1869年颁布的《企业章程》,明确企业职业培训的义务和权利,对学徒做了明确定义,对师傅资格,学徒的权利和义务、结业考试和证书颁发等作了具体规定。1869同年颁布的《北德意志联邦工商条例》规定不足18岁的伙计、帮工和学徒有进入补习学校接受“职业补习教育的义务”;1889年颁布的《工业法典》,明确规定“企业学徒培训必须与职业教育结合”,企业和学校共同构架的“双元制”企业的职业培训从此诞生。1897年颁布的《手工业保护法》明确规定只有年满24周岁并具有熟练工人资格者方可招收学徒。1908年颁布的《帝国工商业条例》规定招收学徒者必须参加师傅考试以获取“小技能证书”,并授权同业公会管理和检查学徒培训工作。1919年颁布的《魏玛宪法》规定了“8年义务教育和18岁以下职业义务教育”。综上所述,可以归纳出1182年至1953年主要采取企业师徒制职业培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19世纪末,为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企业开始对年轻的工人进行大规模培训。此时期德国人力资源开发特征是以企业为主体的“师徒制”模式。

(二)“双元制”职业教育开发人力资源成型期(1953-1969)。1953年,科隆经济行业教育协会提出《职业教育法》草案,1965年颁布了《手工业条例》。1969年德意志工会联合会联邦常务理事会提出了《职业教育法》草案。这些由行业和工会提出的《职业教育法》草案制定了职业学校教育政策,确定企业职业培训学徒与师傅间私人合同关系。人力资源开发以企业为主体、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的“双元制”模式成型。

(三)“双元制”职业教育开发人力资源成熟期(1969-1981)。1969年9月1日,德国国家职业教育“基本法”《联邦职业教育法》正式生效。该法条款中诠释了职业教育的定义和领域等,规范了企业职业教育的主体地位,条款中涉及职教规章、职教管理和教育合同等内容,该法是企业职业教育的统一法律。法律中明确了职业教育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构建了职业教育的基本框架,举世瞩目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有了法律保障。1972年颁布《企业宪法》《工商企业实训教师资格条例》,1975年颁布《联邦职业培训位置促进法》,1976年颁布《联邦青年劳动保护法》,这此法规颁布,进一步明确了企业管理咨询委员会必须协助企业搞好徒工培训的义务,并规定不准把徒工当作单纯劳动力使用;同时明确规定了职业培训的功能,规定企业有义务“在徒工培训期间为其提供在职业学校学习的机会”;对企业实训教师的“基本条件、工作任务、职责范围、考试规则等”也进行了规定。在《联邦职业教育法》中第一条规定了“职业教育”包括职业培训、职业进修和转业培训。在强有力的法律体系支撑下,这一时期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全面实施,并成为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助推器。

(四)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开发人力资源改革期(1981-2005)。1981年12月2日,《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颁布。这部法律被称为职业教育的“发动机”,为奔跑在经济发展快车道上的“职业教育”车辆提供了动力装置和能源,有力地推进了职业教育快速发展。2004年颁布了被称为职业教育“稳定器”的《联邦职业教育保障法》。该法为保障职业教育地位奠定了重要基石。2004年7月联邦政府制定的《职业教育改革法》,将《职业教育法》(1969年9月颁布)和《职业教育促进法》(1981年11月颁布)合并,制定成新的《职业教育法》,德国联邦议会和联邦参院于2005年1月27日和2005年2月18日先后通过。该法规定了企业和学校的权利和义务,教师资格,受培训者的权利和义务,同时明确成立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对研究所的工作目标、权利、义务、工作任务等进行了规定。由于有了“发动机”作动力和“稳定器”作保障,使德国极具特色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开发人力资源工作迈入了健康、稳定的快车道。从1980年代起,“双元制”职业教育受到全世界关注,并被各国的效法。我国的职业院校也开始学习、借鉴和推广德国职业教育经验,在职业教育开发人力资源模式上也效法“双元制”。

(五)德国职业教育开发人力资源的多元化时期(2005至今)。2005年4月1日,德国新《职业教育法》颁布并生效。新的法律明确了“企业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这部法律具有“制定职业教育新政策,公布职业教育新措施,赋予职业教育新活力,开发职业教育新形势,扩展职业教育新空间”五大特点。德国职业教育人力资源开发强调多样化的“允许学校主导培训联合体、允许学校差异学制和目标”,重视“认可多形式职业教育、认可全日制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德国职业教育立法历程表明:第一,德国职业教育立法历史悠久,通过职业教育立法开发人力资源意识随着立法进程逐步提高。第二,德国职业教育法规体系较为完整,重视用法律来管理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法规体系主要由职业教育基本法、职业教育单项法和规章及职业教育相关法三部分组成,它们紧密联系,职业教育基本法是职业教育单项法的基础和依据;职业教育单项法是职业教育基本法的具体体现和扩展;而职业教育相关法则为职业教育基本法和职业教育单项法的实施开辟道路。第三,职业教育立法内容详尽,可操作性强。如职业教育目的,培训指导人员品德、技术、知识、年龄四方面资格,培训企业主的义务、受职教者的权利和义务,教学场所、教学设备、生师比,教学计划与培训章程的审批和考试、职业教育的实施与监督等都有具体规定。第四,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职业教育立法、普法、督法和违法处罚并举,为职业教育开发人力资源提供了法律支撑体系。

二、我国职业教育立法

(一)我国职业教育立法进程。我国职业教育立法至今仅30多年,相对德国而言晚了很长时间。1982年12月4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九条、第四十二条,提出发展职业教育和必要的劳动就业训练。1995年3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在第六章的第四十、四十六、四十七条规定了“企事业组织应对职业培训和职业学校提供支持和帮助”。1999年1月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在第二十条鼓励高等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与企事业组织协作。1995年1月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在第五条、第六十六条至第六十九条中对职业培训做了简单规定。1996年9月1日,我国第一部职业教育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在法律条款中第一章的第六条,第三章的第十九、二十、二十三条,第四章的第二十八、二十九、三十七条等,分别规定行业企业有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实施的途径和保障条件等。

(二)我国职业教育立法存在主要问题。我国的宪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和劳动法等法律对职业教育虽作了一些规定,条款仅有11条,数量太少,执行条款更少,关于人力资源开发条款就更少。其他法规规章对职业教育表述规定笼统、表述简单,责、权、利不明确。我国职业教育的首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对职业教育的体系、体制、管理等宏观层面进行了规定。该法规定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以学校为中心的体系,办学主体是学校在不是企业,企业不是教育机构只是职业教育的参与者。立法中对职业教育开发人力资源规定的条款少、内容少,条款可操作性存在缺陷。一是对职业教育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受训者的考核规定是概括性的,缺少具体操作条款。二是对职业教育开发人力资源模式“产教结合”规定也是笼统性的,缺少细化的条文。三是对职业教育开发人力资源仅作定性的师资要求。四是职业教育开发人力资源过程中对职教教师的培养和规划是指导性的,缺少硬性规定。五是对职业教育科学研究仅仅提出了原则规定,对职业教育的规划、报告和统计等没有规定。

三、我国职业教育人力资源开发的建议

(一)构建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职业教育跨越了学校和企业、学习和工作的界限,它应是一种开放教育。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成功的关键因素就是构建了成熟的,法制化的职业教育法规体系。职业教育立法必须遵循职业和教育的规律,适应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中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就读职业学校意愿不强。因此,通过职业教育开发人力资源,需要政府、社会、学校、企业通力合作,应有系统集成的理念。同理,我国职业教育立法,也应该依据系统理论构建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

(二)加强《职业教育法》的体系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一种在法律规范下的正规的职业教育。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规范、科学、严谨、可操作性强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的成功,包括职业教育基本法、职业教育单项法和规章、职业教育相关法等。反观我国职业教育法律在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则大打折扣。因此,必须加强职业教育法的科学性和操作性。

(三)修订完善《职业教育法》,为职业教育的人力资源开发提供法律依据。随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和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1996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发展已不相适应,必须要修改完善。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必须赋予企业教育机构的地位,明确企业职业教育的主体地位;明确职业教育者权利义务、任职资格、职称评定和专兼职管理办法等,规定受教育者权利义务等;规定职业资格证书和就业准入制度条款,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管理方式等和管理机制,设施设备要求,法律责任等等,这样才能为职业教育人力资源开发提供法律依据。

【参考文献】

[1]谢传兵.中德两国职业教育法比较[J].江苏教育研究(理论版),2008(5)

[2]姜大源.德国职业教育改革重大举措――德国新“职业教育法”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5)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SK13LX534)

职业教育规章制度篇7

【关键词】构建现代职业教育要求体系

1.中国高职教育的背景

我国目前劳动力密集,急需劳务输出,而国际市场需要的劳动力为高端技能型人才,这样对我国职业教育就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我国的现代产业包含了第一、二、三产业,因此对技术人才的需求不同产业有不同的要求。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合作承接的外包业务也要求高端技能型人才来完成。

2.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时代要求

2010年国家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了未来10年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目标和核心任务,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1)国际职业教育发展新形势的外部要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需求也就越多,要跟上国际发展步伐,就要与国际职业教育接轨,必须破解原有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终结式教育”的教育模式,构建适合我国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要求。劳动力在三大产业中的需求状况决定了职业教育的结构,因此职业教育结构受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在工业化阶段,主要需要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制造业技能工人。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和高端制造业的发展,社会对服务业和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建立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3)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的客观要求。根据职业人才成长的过程,职业教育必须形成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高端应用型人才的理念,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遵循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的规律。

3.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考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理论、建立国家和地方相关制度,这就需要国家、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等大力支持,使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健康、稳步发展。

(1)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理论。现代职业教育理论应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按照技能型人才成长过程构建职业教育体系模型,包括职业教育的架构、层级划分;清楚职业教育主要培养技能型人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定位、模式、质量评价标准等;建立具有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学位制度。制订设置高职本科及专业硕士点、专业博士点的具体办学规范和具体指标,以此提高职业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改变人们偏重学历教育的传统观念。

(2)完善支持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规章制度。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将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产教对接落到实处,就必须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加以保障。第一要完善和推进校企合作的规章制度,形成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模式,加快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第二,成立职业教育统筹协调机构。从中央到地方均应成立各级“职业教育委员会”,对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及其他方面的合作进行统筹协调工作。第三,完善就业准入制度。第四,建立职业教育经费保障制度。经费是职业教育的保障,在政府投入经费的政策下,鼓励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企业、个人等投资职业教育,形成多渠道的投入机制。探索学生人均使用经费保障机制和长效发展机制,实现职业教育学生人均经费的公平性。第五,改革职业教育招生制度。应以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需要为出发点,改革招生制度,探索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需求的高等职业教育,建立多样化入学选拔录取方式。

(3)规划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发展。构建科学的、具有发展前景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积极开展职业教育体系改革试点,一方面实践现有的高等职业教育理论,指导试点院校的建设,检验理论的正确性、科学性;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完善、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理论,为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积累经验。

第一,协调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探索中职、高中毕业生注册入高职院校学习制,探索五年制高职学习制,稳步发展三年制高职;初步形成中职、高职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第二,积极扶持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合作,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第三,建立一套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以及继续教育的课程衔接体系。搭建学生终身发展的“立交桥”,优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环境。

结束语

高职教育对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历史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应把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重要任务,以提高质量为重点,推进改革创新,不断提高自身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郑耀民.对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考[eB/oL].http:

//.cn/web/articleview.aspx?cata_id=n195&id=2011

1215115854781.

[2]李丽.对于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一点思考[eB/oL].http:

//.cn/web/articleview.aspx?id=20111218152228046

职业教育规章制度篇8

关键词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中图分类号】tL37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0-0021-02

1安全组织机构与规章制度

安全组织机构的设置应体现高效精干,既有较强的责任心又有一定的吃苦精神;既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法律意识又有丰富的现场实际经验;既有一定的组织分析能力又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也就是说安全机构不能是框架,不能是迫于形式要求的一个设置机构。组织机构要对国家法律、法规知识了解掌握;并贯穿到基层中去;负责修订和不断完善企业的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负责组织学习、培训企业在职人员安全管理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负责监督、检查、指导企业的安全生产执行情况;负责查处企业安全生产中违章、违规行为;负责对事故进行调查分析及相应处理。在组织机构建立完善的同时,层层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责任制要浑入到单位、部门和岗位。

安全规章制度是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实现制度化管理是一项重要课题,安全制度的制定依据要符合安全法律和行业规定,制度的内容齐全、针对性强,企业的安全生产制度应该体现更具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反映企业性质面向生产一线贴近职工生活,让职工体会并理解透彻。一部合理、完善、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制度,有利于企业领导的正确决策,有利于规范企业和企业职工行为,有利于指导企业生产一线安全生产的实施,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加强企业的安全管理最终实现杜绝或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生存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安全教育与培训

职工的安全教育在施工企业中应该是一堂必修课,而且应该具有计划性、长期性和系统性,安全教育由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纳入职工育、培训计划,由安全职能部门归口管理和组织实施,目的在于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增强安全生产知识,有效地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减少人为失误。安全教育培训要适时、适地内容合理方式多样,形成制度,做到严肃、严格、严密、严谨讲求实效。

2.1进厂教育。对于新入厂的职工和调换工种的职工应进行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经考核合格方准上岗。一般企业对于进场的职工实行三级安全教育,它也是新职工接受的首次安全生产方面的教育。企业对新职工进行初步安全教育的内容包括:劳动保护意识和任务的教育;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规、标准、规范、规程和安全知识的教育;企业安全规章制度的教育。二级单位对新分配来的职工进行安全教育的内容包括:施工项目安全生产技术操作一般规定;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安全生产法律和文明施工要求;工程的基本情况现场环境、施工特点、可能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班组对新分配来的职工进行工作前的安全教育包括:从事施工必要的安全知识、机具设备及安全防护设施的性能和作用教育;本工种安全操作规程;班组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基本要求和劳动纪律;本工种容易发生事故环节、部位及劳动防护用品的使用要求。

2.2特种及特定的安全教育。特种作业人员,除按一般性安全教育外,还要按照《关于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考核管理规划》的有关规定,按国家、行业、地方和企业规定进行特种专业培训、资格考核取得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后方可上岗。再就对季节性变化、工作对象改变、工种变换、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使用以及发现事故隐患或事故后,应进行特定的适时地安全教育。

2.3经常性安全教育。企业在做好新职工入厂教育、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教育和各级领导干部、安全管理干部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同时,还必须把经常性的安全教育贯穿于安全管理的全过程,并根据接受教育的对象和不同特点,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多方法进行安全生产教育。经常性安全教育反应安全教育的计划性、系统性和长期性,有利于加强企业领导干部的安全理念,有利于提高全体职工的安全意识。更加具体地反映出安全生产不是一招一式、一朝一夕而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社会化公益性工程。施工现场的班前安全活动会就是经常性教育的一个缩影,长期有效地班前活动更面向一线、贴近生活,具体地指出了职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应该怎样做,注意那些不安全因素,怎样消除那些不安全隐患从而保证安全生产,提高施工效率。三、危险源的识别与控制全面做好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准确及时地对危险源进行识别和有效的控制。危险源的识别和控制是一项事前控制,安全生产只有事前进行有效的控制才能避免和减少事故的发生。危险源的确定一般考虑因素有:一是容易发生重大人身、设备、爆破、洪水、塌方、高边坡、滑坡危害等;二是作业环境不良,事故发生率高;三是具有一定的事故频率和严重度、作业密度高和潜在危险性大。施工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最常见的危险源有:施工生产用电、民用爆破器材管理与使用、特种设备作业现场、地下涌水、有毒有害气体、高空作业、滑坡、塌方危险地质段、重点防火防盗区域等。对危险源的识别和确定要准确才能有效地制定针对危险所采取的相应的技术措施和防护方法。危险源一经确定,就必须纳入控制管理范围及时传达到施工作业区的每位工作人员,并设置危险源安全标志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危险源区域内的安全警示标志,现场指挥人员和施工人员要高度重视本区域安全动态,危险源若发生变化,尤其是升级时,应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人身和机械设备的安全。危险源的撤离和消号必须在确定无安全隐患时才能实施。安全管理是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综合性系统科学,安全管理的对象是生产中的一切人、物、环境的状态管理与控制,因此是一种动态的管理。安全管理的水平高低与成败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社会信誉和经济效益,关系到国家和集体财产以及职工生命的安全。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加强管理不断创新,最终实现企业安全管理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职业教育规章制度篇9

关键词:职业院校;制度文化;生成机制

作者简介:黄文浩(1974-),男,广东化州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专项课题“文化自觉:高校学生工作的问题与出路”(号:16JDSZ3003),主持人:黄文浩。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6)30-0039-04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有“关系”的存在,如何调整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需要一种制度性、组织性的文化。马林诺夫斯基认为,“制度乃是文化分析的真正单元”[1]。与外显的物质文化相比,它是内在于组织结构及组织成员心理结构的一种深层次文化,满足于组织内外各种“关系”调整的需要。职业院校是一个教育教学“关系”的集合体,如何保证高效有序的运转,制度文化内在的有机生成是关键。

一、学校制度文化的内涵

什么叫制度?《辞海》解释为“要求成员共同遵守、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学校制度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制订的起规范保证作用的各项规章制度。“从根本上说,学校制度是学校本身运转和发展的产物,是一个随着时代而不断发展变化的概念,其作用在于调整学校内外组织和人员的关系,目的在于使学校教育教学有序进行,实现高效低耗。学校制度所要调整的内部关系,包括学校与教师、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等关系。外部关系包括学校与政府、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家长等关系”[2]。李凯尔特认为“在一切文化现象中都体现出某种为人所承认的价值”[3],所谓的学校制度文化,是指学校师生在办学过程中通过制度历史地凝结而成的调整校内外各种关系的教育教学方式,它既外在为一套文本性的规章制度,又内在为一种精神性价值标准。只有全校师生把这一套文本性的规章制度内化为“内心的道德法则”,才能从根本上影响全体学校师生的思想和行为,内在生成专属的校本制度文化。制度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一部分,既是学校文化的产物,又是学校文化的工具,既是精神文化的具体落实,又是物质文化的建构基础。

二、职业院校制度文化的特性

职业院校的制度文化,它是在特定的教育领域中生成的一种亚文化,它既有一般制度文化的规范性、强制性、工具性的特点,又有因应职业院校的教育特性、操作空间、现实发展的不同而呈现出不一样的特性,主要表现为:

1.职业性。杜威认为,“职业学校的学生学到一种知识,练成一种技能,可和社会生出一种更密切的关系”[4]。而陶行知先生认为,职业教育区别于其它类型教育的特质就是“生利主义”,即在接受职业教育后能创造物质财富和增加社会价值。因此,职业院校的制度文化,一是着眼于建构起“人”与“职业世界”的有机联系,通过制度帮助师生了解职业世界、走入职业世界、感受职业世界乃至无缝融入职业世界,如制度性建构起来的“半工半读”培养模式、“顶岗实习”实践模式、“订单式”培养模式等等。二是着眼于职业院校学生“职业人”的整体生成,一方面通过规范性的教学制度,保障其接受完整的职业技能训练,生成其职业发展所必须的职业能力;另一方面通过系统的德育制度,保障其生成“职业人”之所以为“职业人”所必须的职业素质。

2.威权性。“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文化即一所学校的自我“立法”、自我“约束”,调整着校内学生与学校的关系、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老师与老师的关系。职业院校相对于其它学校,它的教育对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学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乖孩子”,客观上存在纪律意识相对较弱、行为自控相对较差、个性相对较强、诉求相对较多、情绪相对复杂等特质。因此,职业院校必须建构起比一般普通院校更具威权的制度,坚持事事有规范、处处讲规矩,以一种外在的有效约束培养起他们“共性”的规矩意识。另外,借助于校企文化对接,把外在于社会的“职业规矩”尽早转换为学校“内在规矩”,以一定文化的形式让规矩进入学生的内在心理结构,成为一种威权的“内心道德法则”,从人的意识层面约束和规范着个体的思想和行为。

3.发展性。杜威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5]。所以,职业院校在制度文化建构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发展性”原则。

一是坚持制度的发展性,处理好现在制度与未来制度动态发展关系。就历时态而言,虽然在某一段历史时期制度必须保持一个相对的稳定性。但总体而言,制度总是历史地存在不断发展、不断成熟、不断修订、不断完善,然后慢慢消亡的过程。制度应拥有一个自我更新的功能,能顺应时展、学校进步、社会浪潮,及时进行自我修补、自我改革和自我完善。我国的职业教育现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不可能存在一套“放之四时而皆准”不变的制度,制度的与时俱进必须一个常态,必须坚持在发展中发现问题,在发展中解决问题。

二是关注人的发展性。引导学生调整好现时就业与未来发展的动态关系,在制度建构上,努力摆脱狭隘的技术技能教育的工具模式,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着眼于培养一个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的人,通过制度帮助学生在科学与社会的基础上掌握技能和知识,在与科学、艺术、社会的关系中理解职业。

三、职业院校制度文化的主要内容

学校制度主要有外部制度和内部制度两大类。外部制度主要包括国家教育立法以及各级教育系统颁发的各种规章制度。内部制度主要是学校结合自身实际自行制定的各类规章制度,如《学生学籍管理制度》、《学生违纪处分管理办法》《教师岗位管理办法》《教学质量评估办法》等。本文所论制度文化暂不涉及外部制度,仅就内部制度而言。

四、职业院校制度文化的生成机制

制度从产生到实施也许时间跨度不会太长,但从制度到制度文化,却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制度文化作为全校师生对制度的价值认同以及身体力行,必须经过制度草创、试行评估、修订完善、文化生成四个阶段。

第一步是制度草创,学校成立之初,或者合并、转型、重建等特别时期,需要通过“立规矩”来规范学校一切教育教学行为,让各项工作步入正轨,学校在这一时期规章制度建设往往采取的是“拿来主义”,或效仿好的职业院校管理模式和管理体系,或大胆引入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或博取众长吸收其他职业院校的成功经验,初步建立起一套可正常运转的制度体系。第二步是试行评估,学校需要通过一段时间的教育教学实践,全面评估规章制度的运行实效,收集全校师生对规章制度的意和建议。第三步是在全面评估的基础上,逐步吸收本校师生员工的意见及建议,加强校本规章制度与其他职业院校规章制度、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融合,完善现有制度,逐步形成自己的制度文化风格。第四步是在初步建立自身制度文化模式和制度文化风格的基础上,努力培育校本文化因子,通过校本文化因子系统建构起成熟的制度体系,并在制度实践的过程中,让学校的制度逐步被全体师生员工接受和认可,自觉用学校的制度来建构自身工作和生活的方式,逐渐形成一种集体的文化定势,指引着学校制度的发展,最终形成校本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学校根据自身的发展(如规模扩大、教学质量提升、师生员工素质变化)、职业教育规律发展、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社会产业升级及转型等,对学校的规章制度不断进行与时俱进的修订与完善,在吐故纳新的进程中,不断创新发展制度文化。

五、职业院校制度文化的内在生成

制度文化不能简单等同于制度,制度是刚的,文化则相对是柔的;制度是板上钉钉的,文化则相对是灵活的。康德曾讲过,“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从制度到制度文化,关键在于外在的制度是否能内在为一种文化,成为人们“心中的道德定律”。因应职业教育特性,笔者以为,职业院校在建构制度文化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一)制度性建构“发展区”文化

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育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职业院校学生(特别是中职学校学生)相对而言,学习基础相对较差,自我管理能力相对较弱,如果学习上用“高标准”、管理上用“严要求”教育职业院校学生,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过犹而不及。因此,必须从制度上建构起“发展区”文化,遵循“最近发展区”渐进式教育教学规律,在教育教学的目标设定上,能充分兼顾职业院校学生的基础,科学设定“跳一跳,够得着”的发展目标,由小及大、由低及高、由浅及深,循序渐进引导和鼓励学生,让他们在小目标的不断达成中积聚自信,在小改变的持续发展中纠正原有的不良行为。如东莞某职校坚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原则,制定了一系列“接地气”的学生管理制度,该校将所有的德育工作细化,从统一穿着校服校鞋、定期修剪头发、修理指甲到集会纪律、考试规则等,涵盖了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遵循“跳一跳,够得着”的德育规律,发展目标设定让学生触手可及,伸手可做,一步一个台阶,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循序渐进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另外专门制定了《班主任工作手册》、《班级德育辅导员工作手册》、《班级德育辅导员工作检查项目及评估标准》等,从制度上要求每个老师因应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观照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发展区”良性渐进,不断提升个人的德性和专业水平。

(二)制度性建构“职业情境”文化

李吉林的“情景教育”理论认为,创设各种生动、具体的生活场境,拉近教育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运用暗示导向、情感驱动、角色效应、心理场整合等原理,可以进一步拓宽教育空间,通过角色效应强化主体意识,形成积极的心理暗示和最佳学习状态,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同样,在中职教育当中,也可能通过制度建构,创设出职业教育场境,促进职业院校学生的成长成才。职业院校制度的设计和制订必须基于“职业”二字,通过制度在物质上营造一个“职场”环境,在行为上养成一种“职场人”习惯,在精神上培育和提升一种“职业”精神。要通过制度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用制度帮助学生成才,用制度激励学生成长,用制度保障学生全面发展,鼓励学生用知识改变命运、用技能成就人生,养成“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积极的自我暗示。如上海市某高职院校,根据企业“5S”的现场管理制度,针对学生主要的活动场所,如教学、实训、寝室、食堂等不同区域制定“5S”管理细则,形成《学校“5S”管理实施细则》、《“5S”管理提示卡》、《“5S”管理手册》等,将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纳入“5S”管理之中。又如广州某旅游职校,为了让学生能尽早进入角色,学校通过制度明确学生在校的双层身份:既是学生,又是员工。学校按照五星级酒店要求学生上课期间统一服饰:男同学剪短头发,女同学发式整齐洁净,留长发的女生统一使用发网,长发不垂落;男女生统一穿着礼仪服,半跟的黑皮鞋、西装礼仪服(男同学打领带,女同学打领结);上课统一使用手提公文包。学校全体教职工也按星级酒店标准统一着装,营造“上学如上班,上课如上岗”的职业氛围。

(三)制度性注入“多元智能”文化

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multipleintelligences)理论认为,智能是人在特定情景中解决问题并有所创造的能力,每个人都拥有八种主要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不同的职业有着不同智能组合要求,人人皆可成材。很多职业院校的学生并不是应试教育的成功者,他们往往被贴上了“失败者”的标签,从外在表现看,他们往往叛逆、追求个性、我行我素、不守纪律、不从管理、挑战权威。从内在心理分析,他们往往敏感、自卑、自大或自暴自弃、冲动、自控力弱,拒人千里却又极度渴望关注。其实,人内心天然存在的“向上”本性使得每一个职业院校学生都不甘于人后,但在应试教育阶段,相对糟糕的学业成绩让他们找不到太多的成就感,以学习成绩论成败的一维评价标准让他们没有太多的存在感。受本能的驱动,不甘被忽视的他们只能自觉或不自觉通过追求个性、违纪违规等方式引人注意,刷存在感。因此,基于“多元智能”理论,职业教育应制度性建构起“因材施教”体系,因应职业不同的智能要求和学生不同的智能倾向,积极地发现和赏识他们,正确地引导和鼓励他们,最大限度地开发和成就他们。在制度设计中,改变过往高压管理的习惯取向,基于职业院校学生同量存在的“向上”心理诉求,在制度中注入“天生我材必有用”人文暗示,强化“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成才意识,既能通过制度有效管理他们,矫正他们的不良行为;又能通过制度激励他们,帮助他们积聚自信,在接受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存在感,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如四川省某职校,倡导“不唯基础唯进步”的教育理念,在学生中实施发展性评价制度。每学期初,要求每个学生就自己的语言、学习、道德、技能、文艺体等各个方面填写现状评价表,并制定学期发展目标,每到学期末,学生结合自己实际情况,对比自己学期初定下的目标,通过总结反思,评价自己的进步与不足,班主任和学生一起共同核实每个学生前一阶段的表现,共同确定下一阶段的发展目标,对于进步大的学生则及时奖励并通报家长[6]。

(四)制度性注入“自主建构”文化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中(如某种文化背景),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知识。他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w习,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学生不仅仅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而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则应该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职业教育,笔者以为,可以通过制度性注入“自主建构”文化,一是学校制度的“自主建构”,也就是一所学校的制度文化创设要符合校情(专业特点、人才培养特色、学生特点、教师特点、教育教学资源等),在遵行上级共性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制定具有个性化的操作方案。正所谓“我的地盘我作主”,每所职业院校可因应自身的制度设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从特定目标设置到特别举措施行,从教师管理到学生管理,从课内教学到课外拓展,目的明确,举措有序,阶梯推进,渐行渐进地引导全体师生对校本制度逐步形成一致的价值判断和共同行为模式,让制度真正扎根全体师生心里,成为一种不言自在的生活方式。如广州市某高职院校的旅游专业,根据酒店行业员工服务精神制定出《十种服务精神》,编印成彩色活页卡,要求全专业师生背诵及在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逐渐形成“服务至上”的职业精神和职业习惯。二是鼓励学生的“自主建构”,鼓励学生在学校“整齐划一”较为宏观的规范性要求基础上,自主订立“个性鲜明”较为微观的自主约定,把学校共性管理的“刚”与学生自主管理的“柔”有机结合起来,刚柔相济,“原则”与“灵活”相得益彰,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自治性。如中山市某职业院校着力建构一种“自治”文化,在班级管理中,通过“我的班级,我管理”把管理的自交给学生,学生通过“我的制度,我订立”建立起自主的班级管理制度,通过“我的组织,我作主”对班级的事务进行全方位的自我管理,通过“我的活动,我设计”对班级的活动进行鲜活的自我设计和自主施行,学生通过在自己的“地盘”当家作主,不仅强化了自我责任意识,更主要的是在学校放手的基础上,促进了制度的班级内部生成,既消解了学生对过往自上而下制度的抵触性,又锻炼提高了学生的自治能力,让制度从内里发挥出自我定义、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B・马林诺夫斯基.科学的文化理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57.

[2]余清臣,卢元凯.学校文化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0.

[3]李凯尔特.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21.

[4]王川.西方近代职业教育史稿[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1:352.

职业教育规章制度篇10

关键词:深化;爱心;帮教

tD79

引言:煤矿企业生产活动中,三违现象是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包括违章操作、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等现象。对出现三违现象的煤矿企业进行爱心帮教工作,能够提高煤矿职工的安全意识,预防、减少甚至是避免煤矿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事故发生。

一、出现煤矿违章的原因

1.职工文化素质不高

大部分煤矿职工总体素质偏低,特别是文化素质不高,对煤矿企业的安全规范规程没有充分理解,没有正确看待与权衡安全生产与金钱之前的关系,对安全生产问题的认识也不够全面、充分和理性,甚至对出现违章现象却不自知,而且煤矿的生产环境一直以来都比较恶劣,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煤矿企业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让职工长时间的进行超负荷的生产劳动,职工的心理和生理都疲惫不堪,为了减轻压力与劳动力,容易产生投机取巧的心理,并进行违章操作。

2.煤矿安全管理不科学,管理水平较低

煤矿安全管理是否有效是职工是否出现违章现象的重要客观原因,大部分的煤矿企业管理人员都是从煤矿工人从选的,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培训,大部分是根据平时的工作经验进行管理。

尽管近年来,煤矿安全事故频繁发生,但是管理人员对职工的管理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安全意识意识差,煤矿生产安全管理制度形同虚设。部分领导没有对爱心帮教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根本都不了解爱心帮教的相关要求和具体帮教工作开展的情况,更别谈将相关帮教措施与政策落实到实处。

帮教工作费紧张,专业帮教人员较少,相关部门没有能力与经费进行爱心帮教工作,帮教工作落实困难。部分人抱着异样的眼光看待受帮教人员,导致受帮教人员对社会和生活失去信心,引发新的煤矿违章。不仅没有以身作则,上行下效的进行安全生产,反而为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对安全生产的管理,造成煤矿职工身心疲惫,忽视安全,违章蛮干,也给职工的安全管理造成不良的影响与误导。其次没有讲究安全管理的方式方法,对违章现象的行为处理上不够理性,缺乏公平公正,严重挫伤职工参与安全管理的积极性。

3.帮教人员帮教能力不足

爱心帮教者自愿参与帮教活动,但是目前还没有相关管理制度进行规范,爱心帮教团体的帮教能力整体来说还比较薄弱,部分爱心帮教者不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综合知识,受帮教对象本身比较敏感,帮教不规范使爱心帮教作用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4.爱心帮教形式单一

爱心帮教体系的帮教措施还比较单一,形式比较简单,帮教的手段重教而忽视了帮助,形式主要是以定期谈话为主,空洞的说教,乏味而没有新意,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受帮教对象的生活困难和心理问题,起到的实际作用比较小。宣传工作开展的力度也不到位,宣传普及仅仅只是走个形式,没有对相关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宣传。

二、如何深化煤矿违章爱心帮教体系

煤矿爱心帮教体系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机制,旨在贯彻落实教育、感化、疏导、挽救方针下帮助违章对象转化思想。爱心帮教能够充分启发和调动煤矿职工的安全生产积极性,促使他们的思想朝着良好的方向去发展。帮助和教育他们如何应对生活生活中的困难,教学相长,帮教结合,以帮促教,避免受帮教人员再次违章,提高爱心帮教的效率与质量。

1.提高煤矿违章人员安全意识

煤矿违章现象的发生大部分是由于煤矿员工安全素质低,存在蛮干和麻痹大意的思想,认识不到位,首先应解决煤矿职工的思想问题。首先应重点抓好煤矿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提高职业道德与专业知识教育,树立煤矿职工安全生产意识。其次对于违章现象屡教不改的情况下成立爱心帮教小组,定期不定期的对违章人员进行帮教,加强煤矿职工对违章操作的危害认识,牢记安全生产的理念。

2.健全爱心帮教机制及相关规章

煤矿企业文化建设缺乏是违章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是杜绝煤矿违章现象的前提,要想深化爱心帮教体系,首先要从制度上着手,建立完善爱心帮教体系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爱心帮教的权利与义务,突出相关部门的责任,进一步健全煤矿帮教机制,完善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安全生产的监督,健全爱心帮教机制,加强对煤矿违章现象的管理力度,严肃查处各种违章现象。

建立健全相关管理规定,将爱心帮教工作提上企业工作日程,实行责任制,明确各部门责任,扎实做好基础的工作,将具体的责任落实到实处,作为综合治理的重要指标。加强对煤矿职工管理与工作人员进行宣传。进一步规范爱心帮教的行为规范,维护爱心帮教的秩序,用严格和完善的制度将帮教工作落实到实处,为打造安全型矿井奠定基础。

3.丰富帮教形式

注重爱心帮教体系的形式多元化,充分利用竞赛、演讲等各类安全活动进行多层次的爱心帮教活动,注重培训宣传内容的全面性,增加煤矿安全事故应急反应能力,有针对性、目的性的进行宣传,从思想上进行爱心帮教,使煤矿员工充分认识到违章生产的危害性。

做好煤矿职工家属的思想工作,将亲情融入到煤矿安全生产教育当中来帮助和教育煤矿职工提高安全自爆意识,其次建立安全心理咨询违章帮教,在强化安全教育的同时,深入职工生活中,了解掌握职工生活及工作情况,了解职工的根本的生活和工作需求,对出现违规现象的原因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对症下药进行爱心帮教工作,从根本上帮助职工解决问题。

4.提高爱心帮教人员的帮教能力

加强对爱心帮教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教育,提供心理学、煤矿安全、行为学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提高爱心帮教管理人员的素质,在进行违章爱心帮教工作时,将以人为本为原则,关心和尊重违章煤矿职工,做到人性化的管理帮教,在帮教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违章人员及其违章原因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开展帮教工作,让违章职工了解违章的具体表现和危害性,以期其更好的落实帮教工作,增强受帮教人员的自信心,减少甚至是避免其重新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三、结语

煤矿安全生产是企业生产发展的生命线,爱心帮教能够提高煤矿职工的思想政治意识,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促使违章人员转变思想,革除旧习,及时处理和消除矛盾和纠纷,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煤矿职工的需要,有效减少和遏制煤矿违章现象的发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加强对爱心帮教工作的宣传与执行,充分发挥爱心帮教的作用,减少煤矿违章安全事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