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媒体运营模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03:50

互联网媒体运营模式篇1

【关键字】互联网+广播媒体运营模式

互联网使媒体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2015年3月5日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的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生态融合,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意味着我国将深度实行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结合发展,使互联网逐渐成为驱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重要驱动力的方略。对于传统媒体而言,“互联网+”计划是推动媒体转型发展的能量所在,更是媒体改革创新的必要途径。

在“互联网+”的语境下,广播媒体在一片唱衰传统媒体的声音中悄然发展,尤其是随着汽车车主、老年人以及移动人群的不断增加,传统广播电台始终保持着一定的受众规模。加上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新思维、新范式,广播媒体在冲击与挑战中重构其运营模式,借助、依靠各种网络新媒体平台、产品等,更大范围、立体式传播信息,丰富了人们在互联网社会中的生活内容。

但“互联网+”语境下的广播媒体运营并非一帆风顺,在互联网的深度影响下,广播媒体的运营不仅要在传播方式上进行重构,还要进行内容层面的组织重构,这也涉及了广播媒体如何平衡继承与创新关系的进一步思考。就目前而言,在互联网语境下,广播媒体的运营模式正是创新的难点与突破点所在。

一、“互联网+”语境下广播媒体运营模式的局限

随着数字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广播电台的技术形式不再局限于传统调频和中波的传播手段,传播模式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点对多模式,且内容方面也不再局限于线上的独立运营。广东人民广播电台2014年开启了“互联网+”运营尝试:珠江网络传媒与城市之声共同合作“双11”融媒体购物节目――《双11,一触即发》,一经出现即成为广播界的热门话题,多家媒体纷纷取经,更是引起专业收听数据调查公司及广告公司的关注。《双11,一触即发》节目开启了一个“互联网+电台节目+电子商务”的广播新模式,从传播领域到消费领域,拓宽了传统广播的发展道路。但在前景明朗与机会云集中,崭露头角的互联网节目仅是作为一个噱头,仍然会引发包括网络新媒体、节目评价体系、“粉丝经济”的运营等各方面对广播媒体发展的思考。

(一)网络新媒体的冲击

作为网络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网络新媒体的运营相对于广播媒体而言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一是在互联网的深入下,各路新媒体形态迅速崛起,信息以爆炸式展现在人们眼前,分流了过去部分通过广播接受信息的受众;二是碎片化的接受模式给予新媒体更多融入受众的机会,对于生活在互联网中的受众而言,网络新媒体正是利用了零散的时间进行了信息的传递;三是网络新媒体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定制推送服务,也包括对用户体验、受众需要的思考,将“以人为本”的信息传播特性发挥到极致。

就目前的广播媒体而言,“互联网+”语境下的发展正在不断深入加强,但日益增多的网络新媒体,不仅分流了原有的受众,也有被瓜分既有的市场份额的风险。在网络新媒体的冲击下,广播媒体的运营面临着方向的抉择,如何突破网络新媒体的阻碍,或借鉴网络新媒体的运营优势,又或寻求二者共存等等成为当下广播媒体所需思考的问题。

(二)节目评价体系单一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广播中心副总裁张建庚曾说:“在全媒体时代,收听率调查往两个趋势发展。第一个趋势是全媒体化,居家、移动和网络的收听行为通过加权的方式产生整个收听数据,这个数据对节目生产非常有利。第二个趋势是全流程化,收听率调查不仅是幕后的效果调查,更应该是进行播前的测试,整个节目的生产流程应该有调查机构参与研发,节目上线前解答关键问题。”广播节目在“互联网+”语境下被多渠道多终端传播,现阶段受众的收听行为日趋复杂,对节目评价体系的数据时效性、渠道全面性、数据准确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方面,随着技术的发展,电子化、智能化的数据采集在广播媒体收听率、市场份额的调查中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但大部分广播电台仍然使用覆盖人群有限的日记卡作为数据调查的方式,片面性的数据对参考价值而言有限;另一方面,利用互联网的节目评价体系尚未完善,以互动为目的的节目评价体系还未成熟。鉴于广播电台在新媒体平台上的构建,大多都是以节目输出为主,受众留言、反馈及评价模块的搭建还不被重视。这样不仅使得广播电台在运营中不能根据受众需要随时改变播出内容而影响了实际传播效果,还会影响电台的社会影响力及经济效益。

(三)过于追求“粉丝经济”

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传统广播的受众受到一定冲击,而“粉丝经济”一直被作为广播电台保持受众量的运营方式,以体现广播媒体的受众量比。从自身层面上分析,广播媒体选择“粉丝经济”主要是由于其能带来大量的粉丝群体,从而能从其中获得黏度很高的受众,延伸产业链。粉丝与被关注者的关系能直接带来经营性的创收行为,是面对“互联网+”语境冲击下比较保守的模式;而从整个互联网大语境分析,“粉丝经济”为直接的经营性创收行为,主要是通过粉丝与被关注者的关系构成,其“简单粗暴”的创收模式,无论在技术内容或者是受众用户体验上,都不足以应对互联网下日新月异的信息接受模式以及人们在碎片化下的体验模式,广播媒体的发展也就受到了限制。

二、“互联网+”语境下广播媒体运营模式的发展思考

在“互联网+”带来的各种机遇中,广播媒体不断成长。下面,笔者从“互联网+”的大语境下,思考并探寻广播媒体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创新运营发展模式。

(一)V播节目的用户体验

随着“互联网+”战略的实施,传统广播媒体以“互联网+”的思维带动着广播节目的创新,并聚集互联网一切优势资源为我所用,使广播节目成为受众所喜欢的“产品”。当下,受众成为直接影响媒体发展的重要因素,用户体验对节目尤其重要。

首先,技术结合的用户体验。互联网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创新,同样,广播媒体的发展也在技术的驱使下不断创新。对于用户体验而言,技术引领下的视听盛宴为当下受众所喜爱,触感与视觉效果结合的节目不仅给受众带来愉悦,还客观、真实地呈现了一个叙事的过程。目前,全息技术不断成熟,并被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如果将其与传统广播结合,那将会是一种新的享受展现――受众收听节目的同时,还能通过全息设备观看直播内容;又如车联网,是以车载移动互联网、基于位置的服务(LBS)及大数据为基础的无线通信和数据交换,实现智能化交通管理、智能化动态信息服务及车辆智能化控制的一体化网络,而广播媒体能否抓住这一机会,在车联网的基础上构建配备交通广播信息的生态网络系统,显得十分关键。

其次,内容拓展的用户体验。正所谓“内容为王”,如何做好内容是用户体验的关键所在。目前,我国广播节目大多以新闻、教育、服务、文艺为主,而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及有车一族的增加,仍保持较大受众量的还是新闻、服务(交通)、文艺节目等。因此,在内容与用户体验的关系上,笔者认为,亟需突破广播媒体的内容瓶颈,即在“互联网+”的语境下寻找能够抓住人们注意力的内容题材,并在节目中探求与受众进行交互的内容。一方面,内容的拓展需要数据的支撑。当下很多传统媒体都在着力打造自己的数据新闻品牌。区别于传统新闻,数据新闻更突出“数据”二字,即新闻生产依托大数据背景下的海量数据采集及可视化的数据、图标和视频为主的展现方式。当然,新闻本身也能成为数据的一部分,为之后的受众分析和服务提供素材;另一方面,内容的拓展还需以当地文化风俗为基础,在互联网环境中着力打造本土文化文艺类广播节目,不仅提升受众对节目的感知热爱度,还能作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为传统广播事业增添更多的活力。

再次,是交互传播的用户体验。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Ceo)马化腾曾这样解析“互联网+”战略:就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互联网+广播”,其实就是拓展了广播的传播属性。在这种新的生态环境中,其对于广播的升级体现在日益丰富的互动形式即为用户体验的重点――交互传播上。目前,广播的互动传播方式主要是以“两微一端一网”,也就是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网站等为主。但随着各种新媒体的创新发展,广播媒体的交互传播或许应该从更有针对性、更好交互性的角度进行思考。据了解,大数据恰是精准营销、个、挖掘和满足客户真实需求、改善和提升受众体验的工具。在广播媒体交互传播的语境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大数据的分析定位,就可以更个性化、精确化和智能化地进行广播内容的推送和服务推广,然后再发挥“线上线下”的互动交流模式,对受众所喜欢的内容进行“二次创作”,并通过大数据进行精准互动交流,以创立全新广播服务和互动模式。

(二)开放多元的采播方式

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传统广播突破单向、封闭的传播渠道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以自我为中心的传统传播理念逐渐被以服务、交互为中心的理念所取代。因此,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受众不再甘心于单一被动接受信息,而是更注重信息内容生产的参与程度。换言之,在“互联网+”的语境下,广播媒体的受众可以通过广播媒体所搭建的新媒体终端以及社交平台实现信息的与观点表达。同时,广播媒体也可在这些信息及反馈中提取内容,做成节目。在近年来许多国内外重大事件的报道中,现场的亲历者充当了“草根记者”的角色,通过新媒体终端及社交平台以第一时间新闻信息。因此,在“互联网+”的不断拓展下,丰富采编思路,建立开放多元的服务意识,树立从受众到信息主体的新型传播理念非常重要。

但就目前而言,“互联网+”语境下开放多元的采播方式还并未完善,很多细节还需要与现状进行结合思考。从广播媒体的角度思考,开放多元的采播模式即是与受众的一种信息交流模式,但从实际运行的层面分析,这涉及到采集信息的检验、及时信息的以及精准的信息投放,同时,还要求各部门间紧密合作,为信息的及时传递做充足的准备。

笔者认为,庞大的信息量和受众、信息主体的需求量,需要广播从业者进行高效捕捉和整合。在信息采编方面,广播从业者需随时围绕着互联网平台的海量信息,将信息内容与职业记者所反馈、提供的信息进行快速整合,并在短时间内进行信息确认及价值判断;在信息播出方面要求及时对内容进行精准投放,并对后续事件跟踪,建立受众反馈平台,邀请受众继续参与事件的报道。开放多元的采播方式优化了传统采编及播出的整个过程,对“互联网+”语境下的广播媒体而言,不仅在最短的时间内给受众提供了最权威、最全面的信息,还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受众心理,从而满足受众在信息上的需求。

(三)立体经营的运作探索

在传统广播媒体的时代,广告作为广播收益的最主要组成,在广播媒体运营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互联网+”语境下的广播营销又有了崭新的质素,以先进技术为支持的大量数据及新媒体传输平台和多元化的媒介接收端成为新的营销目标,在这些丰富的条件下,传统广播开始突破广告的局限范畴,借助互联网下多媒体平台的力量,拓展立体经营的营利模式。

目前,在各地方政策的支持下,传统广播电台积极寻求与社会资源的多方面结合,从媒体运营出发,多角度探索广告的创收模式,构建传统广播立体经营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广播媒体线上节目的涉及领域较为广泛,这也为广播媒体拓展线下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线下活动正是各种产业链、营销推广及网罗受众的重要手段。例如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线下组建多个节目的听友俱乐部,如驴友俱乐部、车友俱乐部、爱心车队,等等,2015年全年累计举办73场活动,带动全省相关行业销售额突破15亿元。

立体经营的运作还少不了对创新产业的思考,这更是要求广播媒体注重社会责任意识,寻找突出产业发展的特色、文化传承及其公益性的重点所在,也包括收集及分析受众需要的数据,对产业商品进行精准的定位研究,从中寻找出适合广播媒体自身发展的立体经营之道。

三、“互联网+”语境下广播媒体运营模式的创新

技术创新方面,在“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下,可视可听的立体传播技术给予受众真正意义上的视听盛宴;传播方式方面,在“互联网+传播”的促进下,跨平台的深度融合运营给广播媒体营造了多维度的信息语境,单一专业化向多元化交互平台的延伸,使广播媒体运营模式更趋向于交互传达;内容扩展方面,在“互联网+内容”的渗透下,传播媒体更主动地构建以受众为中心的内容生产体系,并根据信息、时代、潮流的发展需求更新节目内容。同时,还拓展了线上线下的内容运营,让受众在碎片化语境中更为方便地接受广播信息。

(一)技术创新的运营模式

在“互联网+技术”的语境下,广播媒体在运营模式上大胆尝试了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创新。以试听技术为例,传统广播运用可视化技术让广播节目更为生动、丰富。在传统广播节目中,主持人作为一个“神秘”形象存在受众的感知中,受众只能通过声音去享受电波所带来的魅力,单一的信息接收或许会使受众产生听觉疲惫感。而主持人的出镜、互联网技术的辅助以及立体传播的效果为受众们提供了更丰富的信息接收方式,拉近了受众与节目的距离。

比如:通过摄像机直播编辑、主持人的工作状态,使听众在收听节目的同时可以通过互联网看到主持人在直播间的所有情况,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视听盛宴。目前,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18个频率中已经有9个频率实现了视听并行的立体直播;同样以“互联网+技术”实现立体传播的还有广东、天津、上海等广播电台。可见,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创新使得传统媒体有了新的发展思路,开拓了其在互联网时代的表达空间。

(二)传播创新的运营模式

在“互联网+传播”的视角下,单一专业化的媒体逐渐向多元化的平台扩张发展。传统广播通过引人互联网及数字技术,在移动客户端、公众号等平台上搭建了以信息共享为基础、多元互动传播的大环境。广播媒体正是在这种共享思维下获得内容,突破传统点对多的传播模式,实现多对多交互传播模式的。

在互联网环境下,受众可以随时进入或离开一档广播节目,很难保证完整收听一档节目;而且,基于新媒体时代人们碎片化信息的接受模式,受众对于节目的注意力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越来越趋于“一心多用”的收听模式。以山东枣庄广播电视台《市民热线》为例,该节目组提出了一个“5分钟”原则,将整体时长一小时的《市民热线》切分成以5分钟为单位的“微传播”片段,即在直播中,主持人与嘉宾、听众的每个话题交流都尽量控制在5分钟以内,并且在节目播出后由编辑对内容进行重构,截取成不同的内容单元放到微博和微信上,听众回复“关键字”即可听到自己想听的内容,从而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三)内容创新的运营模式

在“互联网+”大语境下,传播媒体的内容运营更加围绕受众的心理需求而展开,包括受众对媒体的体验感、参与感。从受众角度出发,他们更关注同自己的环境、身份、利益和文化背景等接近的信息,并因此而产生共鸣。因此,从“互联网+内容”的角度思考,广播电台不仅能从互联网海量信息中获取内容资讯,还要通过让受众参与节目生产的全过程,搜罗富含地域化、本土化、个性化的受众信息内容。广播运营部门可以从中挖掘用户价值,搭建线上线下的互动平台,对相关内容产品进行拓展。

受众即用户,用户资源的收集,可以楣悴サ恼个生产链条提供依据,并且精准化的服务可以提升整个服务的效率,为广播带来更大的收益。

互联网媒体运营模式篇2

2008年,百年企盼的奥运盛事正助推着大众对媒体消费习惯的转变。网络数字媒体影响力日益增强,已经成为网民享用奥运饕餮大餐中的重要的“压轴菜”之一。

从媒介渠道方面看,根据艾瑞数据,电视和互联网是网民获取奥运信息的最主要途径,将二者作为首选的网民占总网民的80.6%,而其中网络占据47%,电视占36%,网络媒体已经俨然成为主流媒体。

奥运会拉动的网络媒体的强势增长,注定了其营销价值水涨船高,进而带动整合营销的重心转移:网络成为新媒体拼盘的“震中”。数字营销的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以传统广告banner为代表的1.0模式。一种是互动2.0的模式。两种模式在奥运营销中相辅相成,发挥出巨大的威力。

传统网络广告位置的售卖,在强烈的眼球聚焦效应和巨大流量的推动下,具备重要的营销效果。从网民的角度来看,他们对奥运赞助商品牌和产品有较高的认可,奥运赞助商身份对品牌识别度产生正向影响,并总体来说高于竞争对手的品牌识别度。

而强调互动的2.0创新营销模式在奥运期间也大显身手。2.0营销模式的核心在于将信息单向化的传播“你说我听”,变化为“沟通互动参与”,一次参与大于1000次点击。同时营销的方式呈现出去广告化、软性化、趣味化,抛开了抢占媒体后就可向受众疯狂“push”的传统思路,学会利用包有“诱惑力”糖衣的信息来“勾引”受众,讨得用户的欢喜和许可,有效地吸引网民的眼球,在网民们乐此不疲的参与之中,润物细无声。借奥运营销之机,门户巨头新浪(.cn)就这种web2.0方式进行了充分的探索,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web2.0的代表新浪博客中,有新浪魔棒和博客模版的两种创新营销模式。新浪魔棒是由新浪爱心接力棒平台逐步发展而成,逐步变为“公益接力棒”、“营销接力棒”等多种形式。在爱心接力棒主网站中,网友可以选择从自己的博客“一键加入”,也可从别人博客“一键克隆”。在公益心的驱动下,魔棒形成“核裂变”病毒式传播爆发了巨大的效力。参与其中的网友都成身为“媒体”,他们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更是进一步传递信息的节点,也就是俗语所谓的“一传十,十传百”,达到植入式营销和口碑传播的效果。网民的互动介入降低了信息传播的成本,信息传播速度、信息量、便捷性大大加强,使得魔棒一夜之间红遍博客成为可能。同时新浪博客模版,通过创意设计,模版中植入品牌信息成为商业化模版。为方便网友进行更换设置了小工具如“一键克隆”、“一键更新”,来吸引网民使用。拥有众多粉丝的nike和雀巢模版都成功入驻了众多网友的博客。

另外一种2.0互动模式即是植入式营销。这种营销方式的操作能否成功有两个要点,一个是植入的平台本身具备极高的关注度和吸引力。新浪大平台下的论坛、博客、UC、新闻、Space、魔方、视频、邮箱、mobile等多种产品无疑都聚集着大量的人气。另一个要点在于将植入品牌信息包装成网民喜欢的香甜“鱼饵”,而非生硬的“放置”。以新浪BBS回复产品为例,全站论坛可留言区域及主贴内体现客户元素,分为表情图释、传情动漫两种体现。

互联网媒体运营模式篇3

[关键词]互联网;传媒产业;转型升级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6.07.075

[中图分类号]G2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7-0157-03

在“互联网+”时代的引领下,“互联网+”行动计划已经深入到各个领域当中,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此同时,中国传媒也深受影响,其理念、形态、呈现方式等方面表现的越加丰富。就比如媒介融合曾以技术融合、产业融合、产消融合为主,而今天的媒介融合则想向更纵深的方向发展,呈现了多方面、多渠道融合的特点,使得传媒已经较大规模渗透到各个产业领域中。由此说来,“互联网+”对传媒产业的影响是非常深入的。为了良好的发展传媒产业,应当基于“互联网+”进行传媒产业升级转型,优化调整产业发展思路,促进传媒产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1“互联网+”背景下原有传媒产业发展困难之处

在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重要组成部分的今天,“互联网+”对人们方方面面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例如百度“干”了央视广告的事;淘宝“干”了沃尔玛的事;阿里巴巴“干”了批发市场的事;微博“干”了媒体的事;微信“干”了移动的事等。由此可以看出,互联网发展趋势已经改变传统运行法则,使得我国价值模式、消费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1]。而基于传统价值模式、消费模式,所规划的传媒产业发展思路,在执行的过程中遭受多方阻碍,主要是因为:

1.1读者阅读方式的转变

随着互联网技术应用的日益普及,人们的阅读方式在发生着改变,即从纸质图书阅读转化为电子书阅读。因为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电子书阅读弥补了纸质图书阅读的缺陷,可以使读者随时随地的进行图书阅读,使读者可以有效利用碎片时间。因此,读者对电子书阅读尤为青睐,在阅读方面逐渐以电子阅读为主,相应的纸质图书阅读的读书者越来越少。

1.2企业营销方式的转变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要想良好的发展,只采用单一的营销方式难以为企业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而互联网的应用,打破了企业单一的营销方式,使得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设计多元化、多样式的营销方案,展开不同形式的营销,如信息流广告、“秒杀”等,使得企业开展全新的营销活动,吸引消费者眼球,刺激消费者购买,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2]。所以,互联网的应用,也改变了企业营销方式。

1.3内容生产方式的转变

内容生产方式的转变,是指所有与产品相关的内容,因为受到互联网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发生一定转变。例如,在以前人们的意识中“编辑”是非常专业的一个职位,需要具备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才能够胜任,而今天在网络环境中任何一位网友都可以是编辑,创作文章,发表文章。因为互联网应用的日益普遍,传统意义上的内容生产方式,转变为“众包”生产方式。

1.4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

其实,互联网最基本的作用就是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使得信息传播快速、高效。以往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主要是通过纸媒、电视、收音机,并且传播的信息也非常有限。而互联网在人们生活、工作、学习中日益普遍。互联网具有的信息传播快、信息存储量大、信息共享等特点充分发挥作用,使人们可以随时获取想要知道或了解的信息。所以,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日益普及,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改变,提升了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准确性。

1.5传播规则的转变

互联网所带来的不是通路、不是平台,而是一种新的传播规则。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基于互联网形成的新媒体,其是一个新的传播平台,同时还是新的传播通路、传播渠道。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传播,并不是单一的朝着某个方向传播,而是多渠道、多方向的传播,如此可以使信息传播的受众性大大增强。由此可以确定,互联网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播的构造、规则以及逻辑。

2“互联网+”背景下传媒产业转型升级关键

按照传统媒体人的思想,互联网是传统媒体的价值链上的一种延伸和补充,其所创造的种种传播形态,辅助了传统媒体的推广,有利于良好的发展传统媒体。其实,这种思想是犯了战略操作上的错误。目前,互联网已经成为传播领域的基础性设施。因为从传播学角度来说,互联网更相当于一种基础设施、一种支持社会的全新技术形态,合理的改造和调整,可以使其在传媒领域充分发挥作用。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传媒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为:

2.1正确理解互联网逻辑的关键词

2.1.1连接

连接是互联网的本质。互联网应用之所以能够越来越普遍,主要是其能够将各种事、物以及人类整体进行有效的连接,改变了传统意义上“资源”无法整合与利用的局面。回顾我国互联网的发展,不难发现其形成了内容网络、人际网络、物联网络三张大网,实现了各种资源整合,改变了人们的方方面面。在互联网发展初期,其最主要的作用是海量存储、超级链接,可以将毫无关联的内容互联互通,形成了最初的内容网络,尤为突出的就是新浪网、搜狐网等。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其体验方式增强,使得某些内容服务与人的需求相连接,为人们提供不同类型的服务,满足人们的应用需求,例如百度、淘宝等。而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已经实现了“人际沟通无阻碍”的目标,也就是形成了人际网络,使得人们可以在网络环境中进行各种沟通,例如微信、微博、QQ等[3]。

2.1.2开放

基于基本生存和发展法则,开放是互联网的第一要义。因为互联网需要以“网状存在”的方式存在,如此凡是利用网络的人,都会与互联网形成网络关系,作为网络的关键点。只有“开放”了互联网,才能使得所有人都能够在网络环境中应用网络。这里所说的“开放”是指观念的开放和自我的开放。

(1)观念的开放。传统媒体运行的过程中,其传播的范围、运作的格局都是非常局限的,相应的媒体所能够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而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以在扩大市场空间,尽可能的激活、整合资源,实现产业整合、市场协同,不仅能够促进媒体产业发展,还可以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当然,这一目的的实现,需要做到观念开放,从思想观念上充分意识到媒体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充分利用媒体融合和市场“碎片化”所创造的机遇,良好的发挥媒体产业。

(2)自我的开放。按照互联网逻辑,自我的开放即为社会情感资源、关系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可以创造巨大潜能。当然,要想做到资源有效整合,需要保证互联网的精神是开放的,尽可能的利用互联网来给传媒创造机会,使之把握机会,良好发展。

2.2改变对互联网的认识误差及不开放的心态

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纸媒之所以会衰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对互联网的认识误差及不开放的心态。传统纸媒在受到数字化媒体冲击的情况下,整个纸媒行业并没有积极了解互联网,也没有适当的调整媒体投放方式、宣传营销方式等相关方面,使得纸媒逐渐走向衰落。基于此,在认识到纸媒衰落根源的情况下,要想使传媒产业转型升级成功,注意正确认识互联网,并保持开放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今时今日已经是一个以互联网,尤其是以社交媒体居于领导者地位的传媒市场,其尽管没有成为人口覆盖最大的媒介形式,但数据显示可以充分说明,社交媒体传播的影响力。为了真正意义上利用互联网来促进传媒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对当前社交媒体有全方面的了解,清晰的认识到社交媒体的影响力之大。在此基础上,需要注意保持开放的心态,改变传统媒体自我封闭、自绝于产业发展的状态,使媒体运行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逐步提升媒体的市场占有率及影响力[4]。

3“互联网+”背景下传媒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基于以上内容分析,可以确定互联网对我国媒体的影响较大,科学、合理的优化调整媒体,需要利用传媒产业转型升级。那么,如何在“互联网+”背景下,传媒产业转型升级呢?

3.1传媒产业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创新

3.1.1传播规则的创新

在互联网已经形成了内容网络、物联网络、人际网络三张大网的情况下,重构媒体与用户之间的权力关系,使其符合互联网传播规则,如此可以促进互联网应用作用,支持媒体良好运行,有效的进行信息传播。而基于互联网传播规则,对媒体传播规则进行创新,应以“以人为本”理念为引导,提升用户的地位,使用户具有传播权利、浏览权利,如此在新媒体传播的过程中,用户可以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信息浏览、信息传播、信息共享。

3.1.2跨界整合的产业形态的创新

在“互联网+”时代,对传媒产业进行转型升级,注意跨界整合的产业形态创新是非常重要的,这可以使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媒介市场版图与价值资源进行重构,扩大媒体推广范围及市场占有率,使得媒体运作可以在社会上起到很大反响,达到媒体传播的目的。那么,如何对跨界整合的产业形态进行创新呢?自然是互联网的传播结构、传播规则、传播形态,对媒体可以渗透的领域进行分析,结合媒体特点及其他领域特点,合理的进行跨界整合,改变媒体传播形式、形态,以便传媒产业优化发展。

3.1.3系统协同下的盈利模式创新

这里所说的系统协同下的盈利模式创新,就是以“关联――节点式”的价值对接方式为主,对互联网条件下的媒体运作的盈利模式进行重构,使之能够充分利用网络来扩大盈利空间,为促进传媒产业良好发展奠定基础[5]。

3.2传媒产业需要明确需求与供给连通的节点

3.2.1跨媒介的整合

传统媒体最大的弊端之一就是局限性强,无论是格局还是资源整合都具有较强的局限性,这个媒体的发展带来很大影响。例如媒介的渠道比较单一、用户群针对性强等,此种情况下利用媒体来进行某些社会现象的传播,所起到的作用比较微弱。而基于互联网的作用,进行跨媒介整合,将本媒体资源与其他媒体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可以使媒介的渠道增多、受众群体增多、传播方式增多,再结合媒体传播内容,规划设计出适合的媒体传播方案,可以使传播内容通过网络快速的传播,被他人所熟知,进而达到媒体传播的作用。

3.2.2跨行业的整合

传统媒体也不要只把自己看作是一个内容提供者,由于内容而造成的影响力、品牌和资源使传统媒体处在一个中介位置,即第三方位置。其实,网络平台是一个可以实现多方面资源融合的平台。科学、合理的利用这个平台来进行媒体运作,可以充分借助其他行业的资源来优化媒体运作的某些方面,提升媒体运作效果,为其创造较高的价值。互联网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互联互通中创造价值。有效的利用互联网这一特点,促进媒体资源与其他行业资源整合,形成需求与供给对接,可以从中创造巨大的价值与利润。

3.3传媒产业需要做好两方面的转变

3.3.1将媒体视为个性化传播和分众传播中标准内容产品的供应者

传统媒体是以内容为中心,将内容传播给受众群体,使读者能够在浏览、阅读之后有行为上的反应或思想上的转变;而互联网则是以服务、技术为中心,意在通过技术服务来提升用户体验效果,使用户满意。因此,互联网更受用户青睐。基于此点,在“互联网+”背景下进行传媒产业转型升级,应当基于互联网的特点,将媒体视为个性化传播和分众传播中标准内容产品的供应者,也就是了解用户的需求,利用网络来展开个性化的内容产品传播或分众传播。

3.3.2构建众包生产的运营方式

众包生产作为互联网重要生产方式之一,其能够打破传播者与受众者之间的接线,使得资源多次转移或配置,充分发挥资源的作用。基于此,在传媒产业升级转型中,应以经济分享为中心,改变以往内容产品运营的方式,而是采用众包生产的运营方式,使得内容产品可以使用、传播、共享,提高内容产品的应用价值,促进传媒产业良好发展。

4结语

身处于“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的应用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人们以往所认知的价值模式、消费模式发生了变化。此种情况下,按照传统的媒体发展思路来推进传媒产业发展是比较困难的。唯一的出路就是基于“互联网+”来进行传媒产业转型升级,达到媒体传播规律创新、跨界整合的产业形态创新、系统协同下的盈利模式创新,同时注意跨媒介整合和跨行业整合,做好供应者转变、运营方式的转变,使传媒产业可以在互联网的支持下良好发展。所以,基于“互联网+”来进行传媒产业转型升级是非常必要的。

主要参考文献

[1]喻国明,刘D.“互联网+”背景下传媒产业创新的五力模型[J].新闻与写作,2015(5):10-13.

[2]李晓琳.三网融合背景下传媒产业的创新发展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8):113-115.

[3]郑玉倩.价值链视角下互联网时代吉视传媒产业转型研究[J].北方文学:中旬刊,2014(5):221-221.

互联网媒体运营模式篇4

关键词:电信业务;网络营销

1精细化网络营销适合电信业务营销的需要

1.1何谓精细化网络营销

精细化网络营销,就是以客户为中心,通过网络媒介,运用各种可利用的方式,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场合,以恰当的价格。通过恰当的渠道,向恰当的顾客提供恰当的产品。

精细化网络营销强调“精确”和“准确”,要点在于“恰当”。

1.2精细化网络营销的形式

精细化网络营销通过对各种网络媒介的组合、细分和关联应用来实现,互联网是实现精细化网络营销的最佳平台,很多广告运营商就从互联网发展中找到了价值创新的机遇,电信运营商也同样有着巨大的空间和前景。目前,精细化网络营销方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不断创新和丰富,如“目标关联”、“在线对话”、“点告”、竞价排名搜索等等。

1.3精细化网络营销理念的产生

新经济催生精细化网络营销的理念和工具。当今的电信市场,消费者越来越成熟,产品差异越来越小,运营商的成本压力不断上升,各类新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崛起,给运营商的营销带来了挑战。团队营销、专人营销、上门服务、电话营销、推介会和前台营销等传统的营销手段日渐不足,特别是在产品传播方面适应不了日新月异的产品更新换代和多元化的丰富内涵,20年前的口碑、10年前的电视和纸媒等传播手段也遭遇挑战。然而,时代创造了与时俱进的传播渠道和方法。互联网的出现,为各种基于分众传播理念而向终端顾客延伸的各种传播方式提供了平台,不断创新的运营商营销理念和方法层出不穷、日渐成熟。竞价排名搜索、互联网广告、楼宇电视、列车电视、博客、论坛、即时通信和手机等许多新营销平台陆续出现,由于其具有定制化、个性化特点和“一对一”服务能力,正成为运营商营销的新宠。消费者不再面对单一的信息渠道,受众开始分化,市场不断细分,新的营销传播手段不断衍生。精细化网络营销也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精细化网络营销方式帮助营销者在新的传播环境下应用新的传播理念和传播手段,“精密制导”和“一矢中的”的精细化网络营销让产品的信息能准确到达受众,使得市场投入有满意的、可以衡量的回报,改变过去营销传播的粗放型、“地毯式轰炸”做法,营销成本大幅下降,营销效率极大地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也极大增强。

1.4精细化网络营销的价值和意义

1.4.1精细化网络营销突破了传统营销的局限性

传统营销在空间、时间和受众等要素方面存在着不足,例如,客户细分后营销队伍包括人力、物力和时间上都跟不上,利用各种媒体包括网络媒体则又存在不确定性因素较多的大海捞针式营销带来的针对性差和效率低下、可控性不强等不足,特别是由于不能和客户实时对话使得营销成功率很低。而精细化网络营销突破了这些局限性,它在空间、时间、受众细化、精确传递、实时对话等方面都能得以满足,针对性强、可控性好、效率低极高。

1.4.2精细化网络营销提高了营销针对性

电视、杂志、广播、报纸、互联网、电影、公众场合的广告牌等传统营销传播是以大众媒体为导向的,由于不知道目标受众所在,所以只能采用轰炸式投放,也就是按照时间或者版面来计算成本投入。这样就造成了媒体经营商和运营商的利益分离,运营商关心有效顾客数量;媒体经营商却相反,关心投放时间或位置。因此,传统的营销传播是由媒体经营商主导,并且难以分众与定向,无法满足越来越细分的市场推广需求;重表现,轻效果;缺乏科学的评估体系;缺乏个性化的服务,运营商的利益难以得到保障,往往营销成本很高。而消费者却感到被强行骚扰,营销效果不佳。而精细化网络营销,通过准确地识别细分客户,有针对性地投放沟通内容,提供成效可计量的评估手段等方法,效率大大地提高。

1.4.3精细化网络营销具有前瞻性

精细化网络营销能够有效锁定关注互联网的新富人群。生活在较高收入家庭中的中、青年城市居民是新富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特征是消费能力强(高消费)、文化程度高(高学历)、网络使用频率高信息的整合能力强(高能力)和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高感度)。他们既是众多产品和服务的目标消费群体,也是新产品、新服务的首期消费者,是消费和媒体使用的风向标,在消费的传播链条中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2 电信业务营销引进精细化网络营销的理念与工具

目前,电信业务营销渠道主要依靠电信营业厅、客服受理、电信商、网上营业厅等,营销沟通或广告主要通过传统媒体传播,如以广播、电视、报纸为主要宣传途径。这种传播模式的缺点在于针对性不高,没有针对细分客户市场,从而造成营销成本高;缺乏与用户的互动,是简单的“推”式,而不是“拉”与“推”相结合的方式,轻易使用户感到被打搅,从而影响沟通成效。

精细化网络营销沟通理念与工具的引入,有助于电信运营商快速找到目标客户,进行针对性的营销沟通,提高产品营销的投入回报,降低营销成本和营销投入的风险。对于用户来说,可以避免打搅式的营销,便捷、快速地找到自己需要的服务。

因此,对于电信市场营销者来说。必须学习新的营销传播理念。向新的传播媒体挺进,牢牢吸引广大互联网用户,充分利用“目标关联”、“点告”、“在线对话”、分众传媒等新媒体传播形式,根据客户群的不同特征,通过精细化网络营销手段的应用,使产品营销能够达到精确的投放、实现可测量的效率以及产生高额的投资回报。

3 精细化网络营销的传播模式分析

精细化网络营销从原来以媒体为导向转向以受众为导向,传播模式发生了很大转变。新模式提倡从传播受众者切入,研究受众的行为、生活形态,从而理解用户需求,并思考与受众的接触点,以及最有效的沟通渠道和方式,最终给受众者以最精确的广告内容。

3.1当前的精细化网络营销沟通的模式

3.1.1“目标关联”模式

把商品信息传递到特定的、想要传递到的受众的营销形式,其目标是“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把合适的信息传递给合适的人”。通过运用网络工具的语义分析技术,将网文与营销关键词进行匹配,将相关的信息投放到相关文章四周的联盟网站的“目标关联”广告位上展示,极大地提高点击率。

互联网媒体运营模式篇5

2010年年初,摩根斯坦利的一项报告称,“上世纪60年代是大型机时代,70年代是小型机时代,80年代是个人电脑时代,90年代是桌面互联网时代,本世纪将进入第五季,移动互联网将成为第5个新技术发展周期。”

从字面上看,移动互联网就是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的融合,虽其本质上仍是互联网,但由于整合了移动通信“随时、随地、随身”的特点和互联网“分享、开放、互动”的优势,而被视为互联网的“升级版本”――下一代互联网,即web3.0。在移动互联网中,电信运营商提供无线接入,互联网企业提供各种成熟的应用,硬件制造商则将应用捆绑在移动终端中。对于互联网用户来说,移动互联网所带来的最大好处便是实现了从“互联网在哪里,人就在哪里”到“人在哪里,互联网就在哪里”的转变。

世界知名风司KpCB(KleinerperkinsCaufield&Byers)的《移动互联网趋势报告(2011)》分析了全球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十个方面,包括移动平台进入大众市场、移动互联网是全球性的、社交网络加速向移动网络发展、移动网络使用时长增加、移动广告成长迅速,但遭遇成长烦恼、移动商务改变购买行为、虚拟物品及应用内商务出现等。传奇风投、KpCB合伙人约翰・杜尔(JohnDoerr)曾说,我们正处于一个新时代的开始,社交网络创新者正为用户重新想象和重新定义一个网络,这一网络超越文档和网站。他提出的“SoLomo”概念,即“社交化――本地化――移动化”(见图1)因描述出移动互联网的关键特征而广为人知。①

图1:约翰・杜尔提出的SoLomo概念

移动互联网自出现以来一直没有停止过对盈利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目前来看,在LBS(LocationBasedServices,定位服务)、移动SnS、手机浏览器、手机游戏、无线音乐、移动阅读、移动电子商务等应用领域内,移动互联网全面发力。除此之外,移动互联网还因其具有“颠覆传统营销模式和消费模式”的潜力而引起广告业界人士普遍关注。

移动互联网广告市场前景可期

移动互联网广告的接收终端除智能手机外,还可以是平板电脑等其他移动终端,因此,移动互联网广告并不完全等于手机广告。尽管如此,由于智能手机在移动互联网终端中普及程度最高,所以以下有关移动互联网广告市场的预测均以智能手机为重点:

尼尔森移动业务研究(nielsenmobilereport)报告显示,2009年全球移动广告量增长14.3%,全美手机使用者对移动广告记忆率高达89%,通过移动广告产生的转化率是网站广告的5.3倍,可见手机广告市场蕴藏的巨大商机。随着智能型手机数量的不断增长,未来的移动广告市场会非常大,前景看好。而长时间通过手机上网与进行在线社交活动的族群,会是品牌广告主锁定的广告目标群。各机构对移动互联广告(手机广告)市场规模的预测虽不尽相同,但都描绘出一张诱人的“大饼”。2010年,苹果公司与谷歌公司率先开动,向“大饼”下手。

2010年1月,苹果公司以2.7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移动广告公司Quattrowireless,并利用其平台创建移动广告网络iad。同年5月,美国监管机构正式批准谷歌收购互联网广告平台公司admob的交易,在这笔交易中,谷歌出价7.5亿美元将admob收入囊中,以对抗苹果的iad。作为互联网行业的“领风气之先者”,苹果公司与谷歌公司在移动互联网广告领域内的举动具有“标杆”意义。一方面,两大公司的举动成为移动互联网在经历了2000年~2006年的“早期市场萌发阶段”和2007年~2009年的“市场迅速起步阶段”之后,进入第三阶段的表现之一。另一方面,两大公司的举动也拉近了移动互联网广告市场“现实”与“想象”的距离,使行业追随者更确信“是时候释放移动互联网广告平台所具有的分裂媒体行业的力量了”。

虽然总的来看,目前移动互联网对传媒广告市场生态的搅动还处于初始阶段,但考虑到移动互联网技术强劲的生长潜力,可以预期的是,不管是苹果公司让开发人员把复杂、互动的广告整合入他们为苹果应用软件商店(appStore)开发的软件中,还是谷歌公司着重在移动网页上提供广告,都会搅动全球广告行业发生巨大变化。

中国移动互联网广告平台简介

在admob的示范作用下,移动互联网广告平台在全球快速普及,中国亦不例外。2010年,中国不少原来以wap广告平台起家的公司,或者传统的广告公司纷纷将发展战略延展至移动互联网广告,以admob为模板,推动中国大陆进入移动互联网广告元年。目前来看,中国app开发者使用较多的移动广告平台主要有admob、亿动智通、易传媒、架势、哇棒、微云、百分通联、Vpon等。这些移动平台的一般运营模式如图2所示:

图2:移动应用广告平台一般运营模式

说明:本图参考了艾瑞咨询、果合:《iResearch&果合中国移动应用广告市场研究报告(2011)》相关内容,省略.省略)对国内app开发者使用较多的8家移动广告平台2011年7月份的相关数据进行横向比较,②结果发现,以热门度指标(热门度是指某广告平台的展示量在芒果总展示量中的比例,其主要目的是反映该平台被开发者接受并使用的程度)衡量,admob(26.1%)、亿动智通(16.8%)、安沃(12.8%)居前三位。(见图3)

图3:国内主要移动广告平台热门度统计(2011年7月)

以填充率(填充率是指app向广告平台请求广告和实际展示广告数量之间的比率,是影响开发者收入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反映广告平台是否有足够广告客户的重要依据之一)衡量,亿动智通(92%)位居第一梯队,微云(79%)、多盟(75%)、百分联通(72%)、admob(30%)位居第二梯队,有米(64%)、安沃(63%)位于第三梯队(见图4)。

图4:国内主要移动广告平台填充率统计(2011年7月)

以点击率(点击率是指广告被点击次数和展示次数之间的比率,是反映广告平台技术实力和广告投放精准程度的重要依据之一)衡量,安沃(4%)位居第一,以LBS为特色的移动广告平台Vpon(3.6%)位居第二,有米和多盟则以2.9%的点击率并列第3名(见图5)。

图5:国内主要移动广告平台点击率统计(2011年7月)

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前景展望

移动互联网广告虽然与传统广告相比有了很大不同,但仍未脱离“广告”的基本范畴,其存在的前提仍是广告主需要购买触达产品/服务/品牌目标消费者的机会,以获得竞争优势。广告主对传统广告的需求从传统媒体与互联网延展至移动互联网,仅仅是随动消费者媒介接触行为的结果。并且这种随动场景早已在“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的媒介形态演变过程中一次次演练过。广告随动媒体形态演变不断“开疆拓土”的趋势不会止于移动互联网广告――就像不曾止于报纸广告、广播广告、电视广告、互联网广告一样。虽然移动互联网广告市场还有太多不确定因素左右其发展步伐与发展方向,但我们大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展望:

(一)移动互联网广告顺应时展潮流,优势独特,市场前景看好

wooBoo在一份报告中将手机广告(移动互联网广告)与传统媒体广告加以对比,认为前者在到达率、随身性、互动性、专注性等方面不仅优于印刷类媒体、广播、电视,而且还优于传统互联网广告(见表1)。除此之外,移动互联网广告的点击率(哈伊姆认为用户点击移动广告的频率是pC广告的5~8倍;美国一家调研机构报告称,位置相关的广告能够有效提高广告点击率,甚至达到50%)、转化率(尼尔森报告指出通过移动广告产生的转化率是网站广告的5.3倍)、投放精准度、效果监测精度等亦均优于互联网广告……基于以上优势,移动互联网广告有着光明的市场前景。艾瑞的《2011年中国移动营销行业发展研究报告》也预测,中国移动营销市场规模将从2010年的12亿元逐年增至2015年的245亿元,2011年与2012年的增速均超过100%(见图6)。

表1:手机广告与传媒媒体广告比较③

(二)谁将主导中国移动互联网广告产业链

目前的移动互联网广告平台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掌握移动互联网渠道优势的运营商、掌握用户/流量优势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与掌握内容与广告客户资源的传统媒体有望择机而入,整合现有移动互联网广告平台,成为市场“掠食者”。

参照中国团购网站的发展经历,我们不难看出,目前活跃的移动互联网广告平台中的大多数并不具备长成参天大树的资质。甚至可以说,一些移动互联网广告平台也许从一开始就没打算成长为广告领域的一棵参天大树,其出生只是为了率先实践这种运营模式,等到其他大公司看到其成长潜力时,再“待价而沽”(就像admob纳入谷歌囊中那样)。这些活跃的市场先行者虽有“为他人做嫁衣”的味道,却也会在为早期的市场培育立下汗马功劳之后,给创业者带来不菲的回报。

从美国的经验看,谷歌与苹果已分别控制admob与iad,成为美国移动互联网广告领域的“执牛耳者”。与单纯的移动互联网广告平台相比,谷歌与苹果的优势除规模庞大、资金充裕外,还在于谷歌已从事互联网广告n多年,积累起丰富的客户资源与互联网广告运营经验以及巨大的流量,而苹果则拥有由无数“果粉”组成的忠诚用户及运营appStore的成功经验。以此为参照,我们可以预见,中国目前涌现的众多移动互联网广告平台有可能将来会被掌握移动互联网渠道优势的运营商、掌握用户/流量优势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与掌握内容与广告客户资源的传统媒体择机整合掉。一方面,大型组织/公司因拥有雄厚资金而具有“赢者通吃”的能力;另一方面,大型组织/公司对广告领域内关键资源的掌控使其有能力将移动互联网广告行业迅速推进。

1.运营商:拥有渠道优势

运营商所拥有的渠道优势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掌握无线接入并拥有上网资费定价权。移动互联网由电信运营商提供无线接入,因此,移动互联网广告基础渠道掌握在电信运营商手中。上网资费实际上是用户利用运营商通路所支付的费用,是制约移动互联网普及程度及移动互联网广告商业价值的重要因素之一,基于中国运营商寡头垄断的情势,上网资费的定价权掌握在运营商手中。

其次,建立起拥有大量且直接的app资源并兼具渠道特征的应用商店。效仿苹果公司的appStore,国内三大运营商目前都已拥有自己的应用商店,分别是中国移动的mobilemarket(简称mm,2009年8月正式上线运营),中国电信的天翼空间(2010年3月正式上线运营)和联通的沃商城(2010年11月正式上线运营)。三家应用商店亦仿效苹果appStore的做法,以允许应用开发者在应用中内嵌广告的形式,参与到移动互联网广告活动中来。

以传统产业相比,如果无线接入类似传统产业的“运输道路”,应用商店则类似沃尔玛之类提供“一站式”购物的商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同时掌控“运输道路”与“一站式”购物商场的运营商有能力成为移动互联网广告市场的“掠食者”。

2.互联网服务提供商:拥有流量/用户优势

从1999年起算,腾讯、百度、新浪、搜狐等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已有十多年互联网广告经营经验,其间积累起丰富的广告客户资源与广告运营经验,随着移动互联网广告市场的兴起,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很有可能会将原有的互联网广告业务拓展至移动广告领域。与其他可能的移动互联网广告市场“掠食者”相比,互联网服务提供商更具优势的资源在于利用搜索、社交媒体、影视娱乐、音乐、视频、游戏等聚集起的大量用户/流量。如果说,传统媒体依靠内容凝聚收视率、发行量并将收视率、发行量转化为广告收入,那么,移动互联网广告则依靠应用服务凝聚流量并将流量转化为广告收入,拥有的用户/流量越多,在移动互联网广告领域内掠食的机会就越大。

3.传统媒体:拥有信息内容及广告主资源优势

中央电视台等传统媒体在广告领域内“摸爬滚打”的时间更久,既积累起丰富的广告客户资源与广告运营经验,又直接生产新闻、娱乐等内容信息。并且,在传统媒体广告经营收入仍远远大于移动互联网广告收入的情况下,传统媒体有足够多的时间将传统媒体广告经营延展至新兴的移动互联网广告领域。

(三)争取广告主的认可与信任仍是移动互联网广告业获得突飞猛进发展的关键

从1999年到2009年,互联网广告市场规模从零发展到200亿元用了10年时间。这10年既是广告从业者摸索新广告形式、重新了解消费者的10年,更是让广告主逐渐认识、认可互联网广告的10年。移动互联网广告作为一种新的广告形式,亦需要尽快争取广告主的认可。

1.开发更多富有亲和力的广告形式

目前,移动互联网广告形式包括:图片、文字、插播广告、html5、重力感应广告等。点击后的表现形式亦多种多样。尽管这些形式已较传统互联网广告丰富了许多,但是广告主的期待更高。更易用、与目标消费者相关性更高、更有趣、更能吸引用户参与的移动互联网广告形式有待开发。

2.尽快确定能体现移动互联网技术特点的属于自己的“生态位”,找到与其他广告形式配合运用的“最佳方案”

广播广告的出现没有消除报纸广告;电视广告的出现没有消除报纸广告、广播广告;互联网的出现没有消除传统媒体广告,顺应新技术潮流而生的移动互联网广告亦不会取代旧有的广告形式,只会丰富已有广告形式。移动互联网广告要想尽快站稳“脚跟”,就必须找到能体现移动互联网技术特征的、属于自己的“生态位”,并探索出与其他广告形式配合运用的“最佳方案”。

注释:

①【美】马特・默菲(mattmurphy),玛丽・米克(marymeeker):《移动互联网趋势报告(2011)》,百度文库

②以下关于热门度、填充率、点击率的数据与图表均引自《芒果2011年7月国内移动广告平台数据报告》,百度文库

③⑤哇棒(北京)国际传媒有限公司:《哇棒手机广告平台介绍(最新)》,百度文库

互联网媒体运营模式篇6

关键词:ptV广播电视电信互联网

一、我国iptV发展现状

iptV作为电视新展现形态的数字新媒体,日益被用户所看重成为不可阻挡的大趋势。与全球iptV快速发展大趋势一样,随着国内运营商iptV试商用的地区与规模逐渐扩大,以及广大消费者对iptV认知程度的提高,在用户规模总量偏小的基础上,我国iptV保持了稳定快速增长态势,iptV用户总数已经从2004年的4.6万增长到2007年的120.8万。2008年以来,虽然处在电信业产业重组的诸项事宜未落定而造成不利影响的背景下,我国iptV用户总数仍然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2008年底,全国iptV用户数突破300万,与上年同比增长超过1.5倍。

iptV等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的发展印证了电信业的媒体属性。就电视内容本身而言,与传统电视(有线、无线、卫星)相比,iptV并无区别。由于网络互动性特征的存在,让iptV更方便地提供视频点播、互动游戏等交互式增值服务。电信重组改变了现有电信运营商的格局,中国电信将是iptV发展的先行者,中国联通是iptV业务的追随者,中国移动将凭借其资金实力,将iptV作为发展固网业务的主要手段,为产业发展带来更多的助力。

二、我国iptV存在的发展问题及其政策原因

iptV代表着三网融合的发展方向。我国iptV发展总体规模明显偏小,庞大的宽带用户群是iptV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如何在宽带用户中大力发展iptV用户,是电信企业等iptV运营主体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iptV是集互联网、电信、娱乐于一体的新型业务,它涉及pC终端和电视机终端。因此,传统的单一电信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应iptV业务发展的需要。从2003年至今,经过6年多的运营,我国iptV运营商仍然面临运营模式和生态链的问题,如内容、运营模式、收费模式和生态链等,依然面临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但各运营商都在积极探索自己的发展模式。到目前为止,还不能说已经找到了完全适合iptV发展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

与iptV类似,从全球来看,包括数字电视在内的融合性业务商业模式都还处于探索阶段。盈利的根本除了成本因素之外,扩大用户规模及提升其aRpU成为关键。数字电视的发展就是如此,仅依靠传统的广告盈利也有很多问题。

数字内容是iptV等数字新媒体吸引用户的根本动力之一。随着数字新媒体的爆炸式增长和人均媒体消费的提高,内容为王的日子即将来临。但是,我国iptV主要运营主体——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等国有电信企业在内容上不具备竞争优势。我国互联网上混乱的版权状况和免费的业务形态,对iptV内容价值形成较大压力。部分iptV运营企业已经遭遇知识产权费用过大等问题;当前iptV传播的内容主要以传统电视节目为主,新颖的、有吸引力的数字新媒体内容还相当缺乏。实际上,我国的传统电视节目也不能满足观众对媒体内容的渴求,只有15%左右的电视节目是首播的自制内容。

iptV具有区域竞争市场特征。从竞争的角度来讲,每一个iptV运营商所面临的竞争对手首先是当地的广电系统。在很大程度上,iptV产业发展的最大阻力来自于当地的广电系统。目前,部分地区正在尝试从党建、农教等行业性业务入手,逐渐拓展与电信在iptV经营上的合作范围和合作层次。

三、我国iptV发展趋势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深入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我国面临的长期任务。我国广播电视、电信和互联网等不同的网络设施产业,正加快从产业分立走向产业融合的步伐,是产业发展大趋势。在此背景下,随着2008年新一轮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关政策的调整,我国包括iptV在内的三网融合性业务正在进入快速发展期。

iptV竞争优势来源于其个性化、人性化的电视节目内容和互动形式。随着应用的不断普及、市场规模的扩大,iptV市场将吸引更多的内容提供商、内容集成商和增值服务提供商的进入,他们将为内容的创新、业务模式的探索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tD-SCDma的大规模商用和新一轮电信重组的完成,3G已经走入大众市场。从用户角度来看,3G终端可以成为iptV用户终端的有效延伸。借助于3G终端个性化,iptV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将会得到极大释放。

随着新一轮电信重组的完成,运营商不同的发展战略对iptV的发展将产生不同的影响。但是,对于三大全业务电信运营商来讲,iptV都会是其业务组合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已经获得iptV牌照的5家iptV牌照运营商已经借助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始发力iptV;而广电运营商通过数字电视双向改造和互动化也在推进向数字新媒体转型。2008年底,我国拥有300万iptV用户,到2011年,我国iptV用户总数将达到2200万。

产业共赢是iptV和数字电视融合发展的必由之路。iptV的媒体属性要求iptV运营商以市场为基础,以网络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积极与媒体、娱乐、信息内容服务合作。iptV业务运营的核心问题并不在接入带宽上,而是在内容上,这是电信的弱项。因此,要满足市场需要就必须发挥iptV与数字电视的功能互补性。除功能互补之外,还表现在覆盖区域的互补上。在那些有线电视不能覆盖的地区,iptV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iptV是下一代网络(nGn)中最重要的业务之一,也是未来数字家庭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业务形态。随着iCt的发展,电信网、互联网、有线电视网的融合已成必然趋势。三网融合发展要求电视机终端和pC终端都可以同时连接互联网和有线电视网,在接入互联网的同时能够接收数字电视广播。多种接入方式并存,保证以最优的方式提供单播、组播、广播和双向交互业务的发展,满足数字新媒体的需求,电信与广电产业价值链的融合必然实现。iptV和数字电视运营主体应该摒弃成见,相互借鉴对方发展战略、运营经验,共同推进三网融合,形成合产业共赢的和谐发展新格局。

四、促进我国iptV发展的政策措施建议

互联网媒体运营模式篇7

1.与其他类型影视产品趋同2009年2月,搜狐“高清影视剧”频道上线,向用户提供正版高清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同年8月,搜狐视频“纪录片”频道创建。纪录片上线速度与其他影视产品类型如电视剧、电影、综艺节目、动漫趋同。除了视频网站这种主要的媒介渠道融合形式,其他的微博、微信等渠道也迅速地被纪录片制播机构和纪录片从业者、爱好者所使用。2010年10月,微电影《老男孩》首映。之后,经过短短一年的时间,微电影从无明星、无名导、无名编的草根产品迅速发展成明星、名导、名编剧都热衷参与的新型影视产品。微纪录片也随之同步出现。2010年,凤凰视频首先推出了“微纪录片”概念,5分钟至25分钟时长的纪录片除了具有纪录片本身的真实、权威等特点外,更符合当前受众信息需求习惯。其为企业量身订做的微纪录片更是探索了纪录片新的盈利模式。2010年起,热播电视剧、电影网络版权价格迅速飙升,视频网站开始了节目“自制”的探索。爱奇艺最早尝试做网络综艺节目,打造了《爱go了没》《以德服人》《青春那些事儿》等自制综艺节目;优酷网为高晓松量身打造的《晓说》,是中国第一档全自由发挥的历史知识类脱口秀节目;土豆上线了益智类综艺节目《明星》;搜狐视频于2012年10月推出的《屌丝男士》第一季曾一度占据网站电视剧排行榜之首。与这些网络自制节目类型几乎同步,网络自制纪录片也开始出现。2011年,搜狐视频大型日播纪录片栏目《大视野》正式上线开播,这是中国在线视频网站首档原创自制纪录片栏目。之后,爱奇艺视频、凤凰视频、优酷网、腾讯视频等视频网站都推出了自制纪录片。2013年优酷网联手“极限情侣”张昕宇、梁红打造的纪录片《侣行》点击率过亿。从渠道的利用、形态的变化、生产的模式来看,纪录片媒介融合实践与电视剧、电影、综艺节目等品类几乎是同步进行,只是由于纪录片受众群相对较小,引起的关注并不像其他品类那样强烈。

2.商业视频网站类纪录片产业主体表现积极从互联网诞生到媒介融合加剧,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纪录片像影视剧一样从传统电视媒体和影院中走出来,与网络媒体迅速结合。由于具备较为完全的商业属性,加上互联网具有的“长尾”效应,商业视频网站向几乎所有类型的影视产品张开了怀抱,纪录片也身在其中。2009年以来,搜狐视频、爱奇艺视频、网易视频、乐视网、凤凰网、腾讯网、激动网、酷6网等视频网站都开通了纪录片频道,2013年土豆纪实频道、新浪纪录片频道也已开通。这些商业视频网站几乎都与国际国内知名纪录片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能够提供大量的经过初步分类的纪录片在线视频;尝试推出自制纪录片反向输出的传统电视机构以及其他新媒体。以搜狐视频纪录片频道和爱奇艺纪录片频道为代表的商业视频网站积极参与纪录片产业内的各种活动,以确立身份和树立品牌。2012年,搜狐纪录片频道支持了广州纪录片节及第十八届中国纪录片年会;2013年,爱奇艺在中国国际纪录片节上成为首席官方合作网络视频媒体,举办了主题论坛;2011—2013年,爱奇艺成为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举办的“中国纪录片学院奖”合作媒体。这一系列公关活动足以证明,商业视频网站类产业主体十分看重纪录片所负载的商业价值,并希望成为纪录片产业中的重要力量。

3.播出渠道融合为主要融合模式在视频播出渠道融合、生产渠道融合、营销推广渠道融合、产业化综合渠道融合这几类中,最主要的融合形式是播出渠道融合,即电视、电影纪录片向视频网站、iptV、互联网电视等新媒体直接输出,或者新媒体直接引入电视纪录片栏目,根据电视节目的进展实时更新。纪录片在互联网渠道重新获得了更多关注,单片出现上千万的点击率比较常见。

二、纪录片产业媒介融合实践中的问题与缺陷

媒介融合是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良机,也是其快速成熟的突破口,但是我国媒介融合的整体实践还处于探索阶段,尚未进入媒介大融合的高级阶段。纪录片和其他品类的影视节目一样只能在现有的媒介融合阶段进行各种自发的、初步的、浅层的摸索,加上纪录片自身市场化的速度落后于电影、电视剧、真人秀等其他类节目,产业链一直处于断裂的状态,所以纪录片产业在媒介融合实践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与缺陷,阻碍着纪录片产业实现更为快速的发展。

1.停留在初级层次的战术性融合战术性融合(Convergenceofmediatactics)是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杂志)与新媒体(互联网、手机)之间在内容和营销领域的互动与合作。①这种融合并不涉及媒体所有权合并,而是属于比较浅层次的融合,因此称之为“媒体互动”更为准确。②从当前纪录片的融合实践看,渠道融合是主要的形式,达成这种模式的基本手段就是各电视台将纪录片或纪录片栏目网络播映权直接出让或出售给各类有视频播放功能的网站,这样纪录片能够继续扩大影响并逐步实现再次盈利,网站也能够满足更多受众的收看需求。这就属于媒介融合中浅层次的战术性融合阶段。“通过所有权的合并,媒体融合将进入更深的层次,那就是组织结构性融合(StructuralConvergenceofmediaorgan-ization)”③。“组织结构性融合的特点是一个传媒公司或者集团同时拥有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形式,各媒体之间在统一的目标下最大程度地实现资源的共享、开发与整合,各媒体平台协同运作,使媒体公司或集团产生1+1+1>3的效果。”④就我国当前的管理机构而言,同时管控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和网站的情况已经很常见,但这些媒体大多各自为政,缺少真正的互通互融。同时,由于电视台的自办网站也因其国有性质而不必参与像商业网站那样残酷的市场竞争,在集团中具有“圈地新媒体”“服务电视台”的附属性质,缺乏新媒体思维。所以,除了上海、湖南广电集团等少数进行了产业经营性资产剥离、走在市场化前沿的广电集团外,大部分广电集团即便是有媒介融合的架构,也仅仅停留于战术性融合层面。传统媒体和商业化运营的视频网站之间组织性融合暂时不可能实现。涉及纪录片层面,由于纪录片不像电视剧和真人秀、综艺节目那样制播分离机制比较成熟,电视台自制自播的情况更为普遍,所以其媒介融合实践更典型地停留于媒介融合的初级阶段,即战术性融合阶段。纪录片产业跨媒介、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兼并和重组、进一步从产业运营向资本运营转变、从内生性增长向外延型扩展转变,构造运行新机制和产业发展新框架,这对纪录片产业化会形成巨大的驱动作用,这种融合才是真正的纪录片产业层面的、高层次的融合。

2.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在省市级电视频道中,纪录片栏目存在明显的同质化现象。“悬疑之风继续蔓延,社会类与历史类栏目数量也居高不下,重复、同质化现象严重,观点、内容、视角居然都‘不谋而合’。”⑤互联网能实现海量存储,很多纪录片栏目为了扩大影响力,纷纷选择互联网作为重要平台,互联网业也乐于迎合纪录片受众,用较小的投资换回批量的纪录片资源。由于视频网站往往打包购片,网站间资源大同小异。用户可以在多个网站上看到同一部纪录片的现象十分普遍,这导致互联网播出的纪录片,尤其是栏目类纪录片存在较为严重的同质化现象,见下表。

3.融合式纪录片产品盈利模式模糊视频网站兴起之后,出现了两种盈利模式:一种是产生于美国的HULU模式,这种模式是购买网络播放权,以视频点播方式提高浏览量,以页面广告作为主要盈利渠道;另一种是点播付费的盈利模式。在我国HULU模式比较常见,这是目前受众不能大范围接受付费模式背景下的现实选择。爱奇艺纪录片频道、搜狐视频、优酷纪录片等主要通过HULU模式进行运营,即购买正版高清影片版权并免费提供给用户观看,通过广告收入支撑网站运营。可见,广告是视频网站纪录片频道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视频网站纪录片频道的广告盈利情况虽然较前几年有所好转,但成本依然很高,广告市场规模偏小,依然普遍处于亏损运营状态,纪录片行业的良好发展势头并未给新媒体带来真金白银的明显利润增长。⑦优酷网、搜狐视频、爱奇艺纪录片频道都开始尝试会员制和个人付费模式,但还处于尝试探索阶段并未成为主流。主要原因是:从内容上看,纪录片相对于影视剧、综艺节目、真人秀节目依旧是小众类型;网站缺乏足够有震撼力的独家资源吸引付费;电视媒体及视频网站长期的免费收看模式也使受众很难在短时间内接受付费点播模式。商业定制也是一种盈利模式,很多视频网站开始尝试。比如爱奇艺与荣威共同推出大型高端定制纪录片《梦回滇缅》、与尊尼获加品牌合作的《语路》微纪录片系列;凤凰视频的商业定制微纪录片等等。虽然这类纪录片规模并不大,但这种模式已经受到越来越多广告主的青睐。然而这种模式的传播效果有待进一步验证和研究。

4.融合式营销意识不足目前,我国纪录片虽然在渠道融合层面的实践已经十分普遍,但对于融合后的营销却缺少系统性的探索。对于传统电影、电视媒体而言,其拍摄的纪录片并没有营销压力,能够播出即可,长期未按市场机制运营,这导致纪录片在国内营销的意识不足、观念落后。当前,纪录片营销虽然已起步,但发展比较缓慢。纪录片专业营销公司尚未出现,缺少系统规范的市场营销规则和行业机制。纪录片在营销手段和营销方法上缺乏创新,在营销渠道上缺乏拓展,在合作模式上缺少探索。⑧比较成熟的影视剧、综艺节目、真人秀节目整合营销实践已经能够充分地利用融合渠道及丰富的营销手段、方法进行全媒体营销,而纪录片的融合式推广基本上处于在电视上播个片花或在电视报上做个介绍,或者在网站上把视频截图置顶推荐或者由各种相关微博微信做个预报或推荐,整体上处于零散、偶然、消极的状态。将电影、传统电视、新媒体整合在一起的纪录片营销案例尚不多见。

5.媒介融合实践整体较为薄弱除了视频网站,iptV、互联网电视、手机电视当中纪录片的播放仅停留于渠道的提供,内容建设远远逊色于商业视频网站,这归因于此类新媒体建设主要由传统电视媒体机构所把控,内容建设必然依附于传统媒体。例如,从iptV的存储来看,现存的纪录片主要以传统电视栏目的形式引入,如《真实25小时》《国家地理》《档案》《往事》《传奇》等等,虽然不同区域引入栏目和运营机构的合作方有直接关系,但栏目基本上来源于传统电视台。以上新媒体纪录片存储量较少、分类也欠规范。比如,北京iptV的纪录片的存储量虽然远远高于一些二线城市iptV的存储量,但检索起来比较困难,没有进行精细和规范化分类,单片和栏目混杂在一起,还充斥着很多非纪录片资源。这说明除互联网外,其它新媒体媒介融合实践还十分薄弱。

三、结语

互联网媒体运营模式篇8

关键词:农业电子商务;新媒体;现状;策略

基金项目:吉林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6年长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724.6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ki.jlny.2017.14.001

1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一个相对概念,主要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上产生和影响的媒体形态,包括在线的网络媒体和离线的其他数字媒体形式[1]。在新媒体环境下,随着诸如微博、微信等基于移动互联网、移动终端的一系列原生态新媒体形式的不断出现,传统媒体也将注意力转向互联网平台,并借助新型信息技术逐步形成了具有融媒体特点的新媒介形态。

新型媒介实时性、交互性的传播特点为农产品销售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突破了农业电子商务销售平台单一的销售模式,电商角色也由最初的中间收购商向生产和销售综合体转变,农业电商销售模式和营销理念也随之发生转变。

1.1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得到重视

当前电商交易成本已经不单指电商资金成本的消耗,时间成本逐渐成为一种重要投资成本,对整个电商运行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新媒体传播方式提供了大量的、不断迭代的信息资源,处在这一信息环境下的消费者对产品信息的时效性越发敏感,终端消费者希望以最少的时间成本获取及时准确的销售信息,于是逐渐形成了及时有效的农产品信息的市场需求,这就要求农户能够以最快速度获悉市场动态,提供更具时效性的农产品信息,从而优化消费者产品消费体验,得到消费群体的认可,树立良好的产品形象。

1.2营销方式呈交互、精准态势

通过社交媒体建立的“面对面”信息交流平台,消费群体就产品信息同电商进行直接交流,而电商也能够通过消费群体的产品需求和反馈,及时调整产品内容和营销手段,增强营销的针对性。例如,微信营销是一种伴随微信手机应用,借助互联网社交平台展开的全新营销模式,其特点在于电商与消费者可以实现“点对点”、私密、非公开的对话,消费者能够与电商直接建立起相互信任的沟通,电商通过消费者的反馈,在消费需求和自身产品特点之间找到平衡点,实现“精准营销”。

1.3广告宣传阵地转向互联网平台

当前新媒体环境中的互联网平台孕育出一系列以移动智能端为代表的传播媒介,这些媒介一方面具有互联网交互性的特点,运用超链接技术对视听元素进行整合优化,突破了传统营销模式单一性局限,实现了较低成本便可以比传统媒体广告更好的传播效果;另一方面,智能终端媒介进一步丰富了用户体验,对用户的关系网络和信息结构进行了重塑。对于农业电子商务而言,充分利用新媒体的这些优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农产品在商品特点上的局限,基于此,越来越多的电商宣传理念将发生转变,对互联网营销更加关注。

2吉林省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村交通和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吉林省农村地域分布广阔,偏远山区交通运输设施简陋,运输能力薄弱,许多地区不在物流派送范围内,严重制约了地区间经济互通水平。作为农业电商销售体系中关键模块的信息系统尚不健全,计算机占有率低、农民互联网操作技能普遍较低,这直接影响到农产品销售信息的传播效果,制s了农村信息服务水平的提升。此外,农产品的物流体系和配送机制不健全,也是制约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

2.2农产品品牌意识亟待提高

当前吉林省的品牌传播仍停留在营销传播阶段,对品牌长远发展考虑不足。吉林省是农业大省,粮食作物产量高,主要作物是玉米、大豆和水稻,虽然产量大,但大部分粮食都流入了国家粮库,导致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更多依靠国家收粮的指导价格[2]。吉林省知名品牌很少且其影响力多限于本省市场,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企业创建和维护品牌的意识不强,只依靠大销量的获利模式,在国内市场中缺少核心竞争力。

2.3农产品电商供应链尚不成熟

农产品电商供应链省去了流通中的繁琐环节,供应链条首末端的组织能力越发重要,线下的供应和组织能力成为了农产品电商发展的关键。当前,以互联网和移动终端为代表的线上销售平台虽然活跃,但由于线下供应链各环节间缺乏有效分工协作机制,使整个农产品在线上与线下的对接上还存在着很多的障碍。于是农业供求信息大量离散于电商参与者之间,供应链两端无法形成规模化的供应集聚和需求集合,最终影响电商运营效率的提升。

3国内外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经验

3.1国外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模式

美国信息产业起步较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运输体系比较完善,2005年,美国农场的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59%,纵横交错的交通运输网极大便利了物流运输[3]。农场的规模化经营以及农业科技对生产成本的压缩,也提升了农产品电子商务利润空间。

美国农产品电商行业集中度高,呈现明显专业化的发展趋势。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产业和门类,建立起的相对应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市场,并为农产品电商提供从产品信息流到物流运输、资金流配套的一整套的农产品电子商务体系,这为农产品电商企业专业化经营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保障。

互联网媒体运营模式篇9

关键词:广播融合现状问题策略

多年来,我国广播顺应媒体融合发展的潮流,将传统电台的升级改造与新媒体发展并行推进,积极促进新老传播形式的转化,并推动相关工作机制的创建,由此带来广播业态的变革。不过,融合发展并非一步到位,而是经历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的逐步调适。未来三五年,无论媒介环境还是受众环境还将发生新的变化,传统广播须紧跟市场需求,持续深化资源整合和体制创新,将融合发展推向纵深。

路径与演进:传统广播融合发展的表征

国内广播与网络的融合始于上世纪90年代,经过近20年的发展,由最初建立简单网页,实现在线直播和点播,到创办网络电台,进行音视频共享,再到跟进移动互联网、开发客户端应用,广播与网络的融合循序渐进,步步深入。

一、从建设独立网站到提出全媒体转型目标。上世纪90年代,传统广播开始尝试性地利用网络进行传播渠道的扩充。1996年12月,珠江经济电台成为我国第一家实现上网播出的电台。两年之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相继建立了官方网站,此后广播网站建设呈星火燎原之势。截至2010年,省会城市以上的电台基本都建立了广播网站。网站的出现使广播收听不再受地域限制,广播资源得以在新平台上整合和二次传播。继提供在线直播和点播服务后,2005年传统广播相继创办网络电台,试水网络广播业务,银河台、青檬台等陆续开通,专门针对网络用户生产制作节目内容。这是传统广播开拓新用户市场的一次尝试,直至今天仍有一些电台保留着网络电台业务。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广播媒体开始进军移动收听市场,通过开发客户端等手段,将优秀的音频节目推向互联网传播。广播对新媒体的认识不断深化,业务布局不断完善,多家电台相继提出“全媒体转型”“多媒体化”发展目标,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提出“实现从单一广播内容生产者到全媒体内容提供商的转变”,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提出“建设现代综合新型国际传媒”,融合发展之路成为传统广播整个行业的共识和选择。

二、从台网联动到台网一体,全业务趋网化。音频节目是传统广播的核心资源,也是台网融合的最直接客体。在融合实践中,从“网”到“台”,各种新鲜网络元素被吸纳整合,成为广播节目的构成部分。反过来,由“台”到“网”,节目资源被再度开发,以各种碎片化形式呈现到新媒体平台。台网联袂,极大地丰富了与受众联动的方式和手段,开辟了第二疆场,节目之外的话题延伸、背景解读、听众互动一站式收纳,形成完整的信息传播链条。而随着融合互动的深入,利用新媒体手段统筹开发重大报道资源和品牌活动资源逐渐成为常态。融合发展也成为传统广播介入新业态、新产业的机会。各地电台相继进行网络营销、网络创收的尝试,新媒体的广告传播功能也不断得到重视,多家电台相继推出广告网站、微博、微信订阅号等,打造媒体、广告主、广告公司三方互动与对话的平台。

困惑与阻碍:台网融动中的问题和瓶颈

融合发展是广播事业产业做大做强的必经之路。尽管多年来开展了各种尝试,但从目前来看,大部分融合业务还停留粗浅层面。造成这种状况,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因素。

一、如何实现广播受众与网络用户互相转化,相互促进,共同增长。台网融合的终极目标之一是受众的扩张增容。虽然已经在推进融合,然而多年的业务实践并未给传统广播媒体提供可观的受众增长数据。广播听众和网络受众存在多大程度重叠,如何利用网络扩大收听市场规模,以广播带动网络传播等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答。由于媒体属性的不同,传统广播在运行新媒体业务时,难免沿用传统的创意和制作经验,从单一、传统的角度生产新闻、传播内容,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现有顾客与被证明了的市场上”,而很少真正用心分析新媒体用户的特征和需要,甚至把对传统用户的认识用到对新媒体用户的判断上来,业务定位脱离市场需求,很多项目尝试成功率低。

二、如何在传统内容“再现”和新媒体产品开发方面达到平衡和双赢。融合进程中,很多电台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成立了相应的新媒体业务部门,但这个机构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被传统节目的新媒体呈现所占用,真正的新媒体产品研发和营销推广难以兼顾。如何在传统节目网络化呈现和新媒体产品开发方面达到平衡和双赢深深困扰着网络编辑。在很多电台内部,传统媒体业务与新媒体业务处于并行关系,在内容生产、分发、推广和运营上没有形成有机融合的流程和体系。

三、传播效果评估体系亟待补充修正。融合发展应是一个多部门协调、全方位联动的过程。很多电台虽然通过资金投入、技术支持、出台规定等多种方式,积极推动相关制度的建立,但截至目前融合发展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仍显不足,广播与网络的融合尚未完成从被动到自觉、从行动到理念的全新蜕变,其中革新传播效果评估,对既有的以收听率为主要参考指标的评估体系做必要修订成为当务之急。

四、音频市场发育不足,竞争资本匮乏。与内部问题同时存在的,还有外部的客观局限。与视频市场相比,互联网音频尚处于萌兴阶段,音频产品的版权开发和利用还不充分。由于缺乏市场导引,广播媒体资源开发还处于小作坊阶段,电台音频往往只适用于传统线性传播形式,无法契合网络传播的要求或转化为网络市场资源。另外,由于政策限制,金融资本很难进入传统广播,在扩大再生产的过程中只能以内部投入为主,资本的积累速度慢,制约了产业的市场化程度以及与新兴媒体融合的能力。

创新与突围:传统广播融合发展的策略选择

未来三五年,无论媒介环境还是受众环境都将发生新的变化,传统广播如何在融合发展上取得突破是当下紧要课题。移动互联网发展进入高峰期,车联网也在布局,新兴音频媒体已经具备相当的受众规模,未来车载平台、智能手机等各类终端与互联网的结合会更深入,会对用户的音频消费模式形成极大的颠覆。传统广播要可持续发展,必须投身到市场变革中。

一、以市场为导向,重构产品和服务。新媒体绝对不是新媒体营销,把受众吸引到收音机前,而是构建新的场景,在满足需求的同时产生可能的盈利模式。传统广播先前多年的融合尝试目标更多地集中在二次传播层面,目标并非指向盈利,所以架构、流程设计与真正的新媒体不同,动力和活力自然也不相同。有必要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重新审视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对广播当前和未来长远发展的影响,研究制定融合发展规划,加强多媒体发展的顶层设计。强化互联网思维就要充分运用网络技术手段改造传统广播。一要树立用户观念,注重用户体验,适应平等交流、互动传播的特点,降低内容获取、分享的门槛和难度,使信息消费变得简单便利。二要增强话题设置和引导能力,加强快速反应能力,充分挖掘和整合信息资源,在信息传播中占据主动、赢得优势。三是利用新媒体手段构建圈子,发展粉丝,营造圈子文化乃至话语体系,通过各种手段推动产品在社交媒体中的渗透。

二、深化资源整合,加快业务拓展。融合并非简单的平移,不是将传统广播的内容、影响力简单地复制、延伸到新媒体,而是用全新的视野对传统广播进行一场改造,需要一个长期努力的过程,要不断修正自己的战术。互联网与广播具有截然不同的媒体属性,简单的内容平移很难聚拢用户,有必要重新确立不同传播目标的实现方式,两条腿走路。一是推进资源整合,继续做好传统广播与新媒体的无缝对接,挑选适合在互联网上传播的优质内容、精品节目,按照互联网的传播规律,将其二次加工包装,以合作、置换等多种方式,借助现有的优势平台,为优秀的传统广播内容在互联网上找到出口;二是加快资源拓展,积极争取新业务、新资源,增强资源储备和未来竞争力,特别关注移动互联网对广播的影响,与资本力量相结合,探索面向市场、专业化运作的新兴媒体业态。

三、把好核心优势,打造全新音频阵地。电台的核心资源是声音产品。抛开做大做强的思想包袱,从满足最基本的需求开始,聚焦核心群体,倡导有价值的内容,打造新媒体音频品牌。利用传统广播丰富的音频资源和专业优势,制作适销对路的精品内容。发挥专业优势,成立专门的制作团队,针对互联网特性,制作适合网民需求的网络广播内容。在整合自有资源的基础上,聚合其他广播媒体音频资源和用户提供的优质内容,打造全新音频广播。突出互动和共享理念,建立以“声音”为特色的内容生产基地、集成平台和分享平台,创建以移动互联网为主兼顾pC端的音频服务平台,以用户为中心开发各类音频应用。加强与渠道提供商、终端运营商的合作,探索音频内容分发交易机制,探索内容置换、购销的合理模式,实现多平台播放,向适应多媒体播出需求的内容提供商转型,真正变内容资源为可开发的资产资源。

四、推进体制改革,再造组织结构和流程。优化资源配置,发挥聚合效应,提高资源利用率。实施市场化运营方式,壮大经济实力。一是完善向网络提供内容的工作机制,加快建立综合性的多媒体资源库和受众数据库,加强用户数据搜集及分析能力。采取切实措施,鼓励提高新媒体内容的创作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完善新媒体发展的管理机制和综合考核机制。二是引入市场机制,吸纳社会资本。兼顾投资风险的控制,在相关政策许可和鼓励的前提下,积极通过投资、并购、参股等方式,积极利用市场有利因素,加强与有发展前景的新媒体企业进行合作,通过资本运作吸收社会资金参与,完善新媒体发展布局,加快发展速度,降低运营风险。三是建立专业化管理和运作机制。特别是在新兴音频业态的探索上,摒弃传统广播的运行理念和思路,吸纳或培养专业的互联网人才和团队,依照现代企业制度创建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真正用互联网的思维和规律来运作新产品。

五、构建音频产业链条,创新营销模式。加大广播衍生产品开发力度,做好版权开发工作。在市场条件成熟的前提下,推出数字广播和网络广播的“信息定制”服务,收取信息定制费。还可利用现有采集网络和充足的资源建立信息数据库,尝试出售盈利模式。通过衍生新的产品和服务,构建新型产业链。将不同产品捆绑在一起,以强势品牌带动弱势品牌,形成统一的品牌链条。探索建立台网联动的经营模式,实现跨媒体营销。在广播和网络之间建立有效的品牌延伸,实现台网品牌联动,打造品牌网络栏目,提升音频产品的网上影响力,为客户提供网络广告项目,丰富传统广告产品形式,变单一盈利模式为复合盈利模式。

互联网媒体运营模式篇10

爱立信大中华区副总裁曾诗渊:“简单地说,多媒体内容的提供实际上是一个端到端的融合过程,让使用者体验到多媒体,这方面还需要商业模式的创新。”

中国网通上海分公司宽带内容及增值业务中心多媒体部总经理陈卫林:“现在谁能找到一种应用,让众多用户主动跑过来要求升级带宽并且甘愿付费,谁就会成为运营商的功臣。”

“通信的未来在宽带,宽带的未来在视频。”这一论断几乎已成为整个产业界的共识。无论是移动的3G还是固网的种种升级计划,都是以更大的用户带宽为主要魅力所在,而如何找到一种业务“吃”进去更大的带宽,以吸引用户心甘情愿地为购买更大带宽付费,则成为目前通信发展中的主要难题。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以视频、音乐为代表的多媒体内容,是最有效地驱使用户消费带宽的手段。

“现在谁能找到一种应用,让众多用户主动跑过来要求升级带宽并且甘愿付费,谁就会成为运营商的功臣。”中国网通上海分公司宽带内容及增值业务中心多媒体部总经理陈卫林告诉《通信产业报》记者。他认为,现在人们一提起多媒体,总是把其放在高高在上的通信技术顶端敬而远之,这也导致宽带发展缺乏动力,他相信,只要内容吸引力问题解决了,宽带通信很快就能升级换代。

但目前看来,运营商们期待中内容拉动宽带需求的发展进程并不顺利。

娱乐不能承受之重

起初,几乎所有人都把宽带应用的希望寄托在娱乐内容上,但其发展速度显然不能令运营商满意。

以iptV为例,近两年运营商花大力气推广iptV,到现在只有大约80万用户,还与其他部门产生了矛盾;与此同时,互动娱乐的另一重要代表――手机电视,也是在多年千呼万唤之后,由移动、联通在今年4月与几家广电节目制作单位签订合作协议,但内容大规模出现恐怕还得到2008年奥运会开始前后。

内容许可和数字版权,始终是影响其发展的主要问题。

首先,运营商并没有资格自行生产并发售视频娱乐内容,内容的监管权一直是属于广电等部门的。“内容制作由广电部门完成,服务平台由电信运营商运营,将是这一服务实现的理想形式”,一位运营商人士告诉记者,但是其他部门企业并没有多少动力制作内容带动运营业发展。

与此同时,免费的互联网也给运营商运营娱乐多媒体内容增添了难度。

互联网上的p2p流媒体电视,全球同时在线人数有500万到1000万,去年12月总收看时间1.45亿小时。热门电视剧《越狱》在美国上映几个小时之后,中国用户就可以免费下载到最新剧集,而且还带有中文字幕。中国电信增值业务部的一位人士告诉记者,盗版内容已经使运营商的视频业务空间受限,许多消费者宁愿降低这些内容的图像质量,到网吧去体验。

著名电信专家邬贺铨认为,iptV不能完全靠普通的电视内容吸引观众,而是靠跟节目内容的主人公来对话,通过互动来吸引人。但是,真正的用户生成内容在中国却十分缺乏,这可能同消费摄影机在中国还不够普及有关。这也使娱乐内容来源更加狭窄。网通宽带在线公司市场策划部王蕾告诉记者,到目前为止,中国的网络视频多媒体内容大多是通过数十家视频共享创业公司传播的版权保护内容。而且对消费者的付费吸引力并不很大。

中国移动一位员工告诉记者,曾有人建议,移动手机电视的内容发展方向是“做新闻”,但是单纯新闻信息又怎能驱使用户升级带宽呢?

向实用化方向创新

陈卫林认为,在宽带应用方面,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创新多媒体内容。

在前不久的通信展上,网通展台上出现了一个由陈卫林构思的宽带内容――宽带酒店视频导航。它是通过统一的呼叫中心系统,为用户提供视频信息服务的业务。酒店客人使用该服务时,电视屏幕以图片或动画的形式示意已经接通呼叫中心服务人员,由呼叫中心话务人员根据客人需要推送客人所需服务的视频、图像、文字等信息,为用户提供感受加体验的全新信息服务模式。陈卫林表示,这只是他们最近设计的宽带内容业务之一,类似的业务还将不断推出。王蕾告诉记者,这些业务与宽带公司的近期重头戏“看房网”和“互动课堂”类似,重点是推广实用性视频内容,而不是娱乐。

实用性内容应用前景是相当广阔的,据权威数据显示,韩国在线购物两达到41亿美元,同期上涨了41%。美国基于宽带电信商务交易总规模2008年预计高达4000亿美元,相当于零售总额的12.5%。据有关专家预测,今后几年中国仅内容市场潜力就高达1000亿美元。

爱立信大中华区副总裁曾诗渊认为,简单地说,多媒体内容的提供实际上是一个端到端的融合过程,让使用者体验到多媒体,这方面还需要商业模式的创新。

赢利模式寻找中

实际上,宽带内容的赢利模式,一直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从商业的角度来看,多媒体内容的关键在于如何保护知识产权,以及如何通过广告、付费用户或其他模式获得营收。从用户的角度来看,视频内容服务就是共享感官体验,以及寻找扩大个人社区的方式。由于知识产权保护有所欠缺,这一模式在中国市场有着很大的不同。但这并不意味着数字媒体在中国没有市场,或者互联网服务无法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