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农村医疗卫生调研报告十篇农村医疗卫生调研报告十篇

农村医疗卫生调研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01:58

农村医疗卫生调研报告篇1

农村(林场)卫生所(室)是我国农村最基层的药品、医疗器械使用单位,因其点多、面广、线长,一直是农村药品、医疗器械市场监管的薄弱环节,其药品、医疗器械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从目前的情况看,农村(林场)卫生所(室)在药品、医疗器械的采购、验收、储存、保管、养护、使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应该引起各级药监部门的高度重视。我局今年对全市农村(林场)卫生所(室)使用药品、医疗器械情况进行了一次广泛的调研和监督检查,现就如何加强对农村(林场)卫生所(室)的药品、医疗器械质量监管,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仅供各位参考。

一、**市农村(林场)卫生所(室)现状

**市地处小兴安岭南麓,占地面积6,600平方公里,设有四镇三乡,127个村屯;辖区内还有四个林业局、64个林场,一个国有农场,共有人口40万、182家农村(林场)卫生所(室);从药人员246人。从调查的情况看,我市农村(林场)卫生所(室)药械质量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管理相对人观念滞后,药械监管信息不灵,管理措施没有到位。日常监督检查较少,地处偏远的一年只能检查一次。调查情况见下表:

序号监督检查项目数量占总数比例

1进行人员培训情况15685.7

2接触药品人员进行体检情况2111.5

3设置药房的6435.2

4具有药品陈列设备11060.0

5建立质量管理制度(采购、验收、陈列、使用)3117.0

6有药品购进验收记录,票据较全8948.9

7建有器械毁形销毁记录5831.8

8凭处方使用药品5731.3

9使用二类137.1

10人员配备:一医(一护)、一药3820.9

二、存在问题

1、从无证企业采购药品、医疗器械。近年来,药监部门不断加大监督检查频次,尤其是全面推行农村药品“两网”建设之后,农村(林场)卫生所(室)从无证企业采购药品、医疗器械量明显减少,但仍然存在。主要原因是仍有流动药贩上门送货,且价格比合法药品经营企业便宜。

2、药品专业技术人员少,业务素质教差。大多数卫生所从事药品管理工作人员为医生兼职,没有进行过药学专业知识培训。又存在着“重医轻药”思想,对药品只顾价格、利润,放松药械管理和基本设施、设备的配备,时常出现一些过期、失效、霉烂、变质,甚至误购、误用假劣药品。

3、药房设施设备不足,无法保证药械质量。大多数的村卫生所(室)都是住宅、诊所混在一起,受面积限制,诊察室、处置室、药房不能分开,存放药品的药柜、货架严重不足,药品、器械摆放杂乱。没有相应的通风、防鼠、温湿度调节设施,更谈不上阴凉、避光储存药品,甚至需要低温储藏的药品也在常温下使用。

4、使用完的一次性医疗器械不及时进行毁形销毁处理,容易造成安全隐患。在监督检查中,一些卫生所虽然建立了毁形销毁记录,但实际工作中却很少进行毁形,更不会进行无害化处理。一是毁形比较麻烦,二是进行焚烧时会产生有毒和难闻的气味,周围的邻居会干预。因此不少人干脆将使用过的一次性医疗器械卖给废品收购人员,以图省事。

5、制度、记录不健全,自我规范意识不强。大多数卫生所没有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对于各项记录也没有认真记载。对于药监人员在监督检查时反馈的问题,当场总是虚心接受,过后没有改正。究其原因,主要是不少村卫生所交通不便,地处偏远,药监人员一年才能检查一两次,对他们违法行为的处罚也很难到位。

6、违法行为处罚困难。对农村(林场)卫生所(室)的各种违法行为的处罚,由于受交通条件和执法成本的限制,药监部门不论其行为是否要适用一般程序还是简易程序,大多数采取当场处罚的形式。在目前监管人员少、交通工具不足而对村卫生所(室)的监督覆盖面又要达到百分之百的情况下,药监人员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按一般程序查办每一个案件。

三、监管对策

1、加强药品、医疗器械源头监管。村卫生所(室)能从无证企业采购到药品、医疗器械,是因为有流动地下药贩。只要我们加强药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批发企业和销售人员的源头监管,杜绝药品、医疗器械流向非法渠道,断了地下药贩的货源,农村卫生所(室)就能从合法渠道采购。同时提高药品批发企业的配送和服务能力,来满足农村卫生所(室)的用药需求。

2、加强村卫生所(室)从业人员培训。村卫生所(室)从业人员,基本上没有药学专业人员,缺乏药品的验收、储存、保管、养护等知识。因此,基层药监部门应建立、完善村卫生所(室)从业人员培训制度,制定年度培训计划,确保村卫生所(室)从业人员每年都能参加一次培训。培训的内容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药品、医疗器械管理法律、法规,如《药品管理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二是药品验收、储存、保管、养护等专业知识。三是真假药品、医疗器械简易鉴别知识。通过培训,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药品质量意识和自我规范意识。

3、强化日常监管,建立监管档案。应将监管的重点转移到农村、林场,集中精力、下大力气,花一至二年的时间进行重点监管,以求得农村、林场药械市场秩序的根本好转。对部分屡教不改的,问题较多的村卫生所(室),建立监管档案,将违法违规行为记录在案。要不受监管频次的限制,经常性的进行监督检查,达到打击一两个、教育一大片的效果。也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药监部门的威信,使今后的监管工作更加顺利。

农村医疗卫生调研报告篇2

“渔农民看病也能报销,还能免费参加体检,这样的好事过去连想都没有想过。这是党和政府为‘阿拉’老百姓办的又一件好事呀!”海岛舟山的渔农民发出这样的感叹。

可百姓们也许并不十分了解,这一成绩的取得,是多方努力的结果,其中与舟山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连续5年持续监督、全力促成是分不开的。

调研报告:建立医疗“新政”刻不容缓

2002年5月,针对人代会上部分人大代表提出的关于渔农村卫生工作和合作医疗存在问题的建议,舟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世和带领市人大教科文卫侨委的委员,到全市所有县(区)和六横、金塘、衢山三大岛,对渔农村卫生工作进行为期3个月的调研。

这是一次时间较长的调研,在舟山市人大常委会的历史上还没有过。

这也是一次心情沉重的调研,调研组成员看到、听到了一些令人揪心的现象和话语。

调研组进村入户,和渔农民们面对面地进行交谈。他们舟车劳顿,跋山涉水,实地察看了20多个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分别召开了有省、市、县(区)、乡镇人大代表,乡镇分管领导,卫生院院长,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参加的座谈会15个,分发了近120份调查问卷。

他们看到,根据省政府提出的“不把乡镇卫生院危房带入21世纪”的目标,乡镇卫生院的硬件设施得到很大改善,已基本消灭危房。但不少村卫生室条件相当简陋,其医疗设施大多是一张桌子、一张床,几只听诊器、血压机、体温表,一只消毒用的高压锅。而更让人担忧的是,渔农村卫生工作存在的投入不足、人才缺乏、渔农民看不起病等深层次问题相当突出。

“辛辛苦苦赚了钱,一病回到解放前。”“小病熬、大病扛,重病等着见阎王。”在定海区金塘镇调研时,来自基层渔农民的一些顺口溜,反映了令人揪心的事实。

“我们是悬水小岛,年轻人可以走,学校可以并,但乡镇卫生院千万不能撤,不然我们就没地方看病了呀!”普陀区东极镇镇长在座谈会上发出了小岛上全体渔农民的心声,让调研组成员感到身上所负的责任重大。

“老的合作医疗政府投入的钱太少了!要向老百姓收钱实在太难了!我们有时到晚上10点还在收钱,一年来我自掏腰包共贴了170元。但以乡镇为筹资单位的合作医疗基金太小了,只要有人生大病,钱一下子就报销光了,最后就名存实亡了。”说起老的合作医疗,嵊泗县五龙乡一名乡干部满腹苦水,无限感慨。

调研看到的种种事实,让调研组成员感到阵阵心痛。他们看到,乡镇卫生院业务不足,存在“以药养医”现象,有的亏损严重,面临困境;更多的是卫生人才难留,服务能力偏低,如嵊泗县13家乡镇卫生院,具有中级职称的仅5人,中、初级卫生人员的比例为1:34.8。由于合作医疗“三起三落”,渔农民有病看不起,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已成为渔农民贫困和社会不安定的主要因素。

渔农村卫生工作的出路在哪里?如何解决渔农民看不起病的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日益发展,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渔农村现有的医疗卫生体制、机制已难以适应渔农民越来越高的医疗保健需求。调研组分析感到,必须出台新的合作医疗制度。

他们认真梳理了调研情况,拟写了“推进渔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的调研报告。

报告数据翔实,有理有据,对渔农村卫生工作存在的问题直言不讳,并严肃指出,加快建立新型渔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报告引起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市人大常委会决定,把推进渔农村卫生工作作为本届人大监督的重点之一。他们把调研报告报送市委,提出要进一步完善合作医疗方案,建议建立市、县(区)、乡镇、个人四级筹资机制和县(区)级管理体制,将原来的小额补偿为主调整到以大病统筹风险补偿为主。

两次审议:让渔农民享受更多实惠

2003年11月27日,舟山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全市渔农村卫生改革和发展的报告,市人大教科文卫侨委主任委员张雅珍作了关于舟山市渔农村卫生工作的调查报告。

这两份报告引起了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强烈反响。

“要积极探索乡镇卫生院改革新路子,既不能‘一卖了之’,更不能‘一推了之’。每个乡镇应有一所由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乡镇卫生院,让渔农民能就近方便看病。”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世和的审议发言直奔主题。

“合作医疗难以推广普及,政府投入不足是一个重要方面。花少量的钱却能让50多万渔农民受益,这样的事是政府应该做也是值得做的。”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杨芝丰的发言一语中的。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为海岛渔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及渔农民身体健康建言献计。

最后,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形成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渔农村卫生工作4点审议意见:市政府要尽快出台舟山市深化渔农村卫生改革的有关政策文件,着力推进渔农村卫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强化对渔农村卫生工作的资金投入,并逐年增加,尤其要注意对那些偏远小岛上服务人口少、业务收入低的卫生机构的经费补助;要切实把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作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来抓,纳入社会发展规划和重要议事日程,在搞好普陀区、嵊泗县试点的基础上,尽早在全市推广;要进一步加强乡镇卫生院人才队伍建设。

市政府对市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意见十分重视,就渔农村卫生工作开展了专题调研,并于2003年12月31日出台了《关于建立新型渔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若干意见》。

2004年2月5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渔农村卫生工作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把健全渔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立新型渔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保证渔农村卫生经费投入等工作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县及县以下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和目标责任制考核重要内容;建立完善新型渔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从2004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到2005年全市基本建立以县(区)为单位的渔农村大病统筹合作医疗制度,2006年80%以上的渔农民参加;建立稳定合理的合作医疗筹资机制,在省财政按实际参保人数补助舟山市每人每年10元的基础上,市财政按实际参保人数补助每人每年3元,各县(区)财政和乡镇财政补助每人每年10元以上,渔农村五保户、低保对象和特困户其个人缴费部分由县(区)或乡镇政府统筹解决,也可由村级经济统筹解决。

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给舟山市渔农村卫生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新型渔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更让渔农民得到了实惠。到2005年10月1日,全市有435822人参加新型渔农村合作医疗,参加率为78.17%,覆盖了全市所有乡镇、村;累计筹集合作医疗资金2245.77万元,有1520.36万元用于渔农民住院、门诊报销等,使部分渔农民的医疗负担有所减轻,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说起新型渔农村合作医疗的好处,普陀区六横镇涨起港村村民张某感激之情溢于言表。2005年,他在市中医骨伤联合医院住院时共花费9万余元,由于他参加了渔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医院在他出院结账时当场扣除了两万元(最高补助额)的合作医疗补助费用。张某的家人高兴地说:“合作医疗好足了,个人只出30元钱,让我们享受了两万元的报销,实实在在减轻了我们的负担啊!”

2005年10月21日,舟山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全市新型渔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情况的报告,市人大教科文卫侨委副主任委员赵盛治作了新型渔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情况的调查报告。

这两份报告令到会同志倍感欣慰。

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中认为,成绩令人鼓舞,但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如资金投入少,2005年全市的人均筹资为50.5元,低于全省人均筹资(56.79元)水平,受益程度低;筹资难问题比较突出;部分渔农民参合积极性不够高;渔农村卫生工作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影响合作医疗的发展等,需要各级各部门对此高度重视。

“虽然到乡镇卫生院就医可以享受最低的起报线和最高的报销比例,但由于不少乡镇卫生院人才缺乏,医疗水平低,群众有病大多进城就医,增加了医疗费用,降低了合作医疗补偿水平,因此,要加大对乡镇卫生院的扶持力度。”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王奕良从乡镇卫生院和合作医疗的关系上提出意见。

市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意见重点强调,合作医疗筹资要坚持政府投入为主的原则,各级政府应建立财政投入定期增长的长效机制,并确保及时足额补助到位;要从惠及于民和取信于民出发,不断完善方案,因地制宜地降低起报线,调高门诊和住院补偿比例,让渔农民得到更多实惠;要出台新的优惠政策,兑现对参合渔农民的承诺,如免费体检等,进一步提高渔农民参合的积极性。

跟踪督查:促“新政”可持续发展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意见,2006年5月,舟山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渔农村卫生工作的意见》。2006年12月,又出台了《舟山市卫生强市建设与“十一五”卫生发展规划纲要》。

这两份文件都提出:

――提高筹资水平。到2007年,全市人均筹资额度力争达到80元以上,2010年力争达到上年度农民年收入的1.5%至2%。各县(区)努力将参保人员大病住院实际补偿率提高到25%,年度基金结余率控制在10%。

――健全各级政府对渔农村卫生投入保障机制。“十一五”期间,市财政将每年安排渔农村基层卫生专项补助资金210万元。

――加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提高渔农村卫生工作水平。政府集中力量在每个建制乡镇重点办好一所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偏远小岛原有乡镇卫生院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站;对人口少的小岛,实行驻岛责任医生制度,以保证当地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建立渔农村新型卫生服务的三级网络。到2010年,90%以上的居民出行20分钟可以到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文件为新型渔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2006年,舟山市人大常委会把加强跟踪监督,促进新型渔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完善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工作日程。市人大采取市、县(区)上下联动的方式,于10至11月,到4个县、区和市属有关部门,对新型渔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审议意见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督查。

目前,这一新型制度正在日益完善,参保范围在不断扩大,渔农民得到的实惠在不断增多。各县、区人均筹资水平已从2005年的50.5元提高到2006年的80元,其中定海区、普陀区均为90元。同时,及时调整实施方案,降低起报线,调整分段补偿比例,拉开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之间的补偿比例,年累计最高补助达3万元。此外,各县、区均实行了普通门诊补助,成为全省最早统一实施“住院补偿”和“门诊补偿”方案的地级市。目前,全市共有48.5万人参加新型渔农村合作医疗,参加率87.1%。2006年,合作医疗资金已为3万多人次的渔农民补助住院、指定门诊等费用2490万元,还为24万参加新型渔农村合作医疗的渔农民进行了免费健康体检,占总参加人数的50%。

农村医疗卫生调研报告篇3

〖事件一〗:2008年3月2日上午。台州市黄岩区院桥镇许家洋村。在家养病的张玉英今年50多岁,2007年2月健康体检时查出患乳腺癌,在台州医院住院。经过治疗,她恢复得不错。提起农民健康工程,她高兴地说:“感谢党的好政策,农民健康工程给我带来了健康。”

〖事件二〗:今年31岁的杨玲秀在2007年9月感觉身体不适,经检查患有胰腺病,这场病一共花了杨玲秀8万多元。好在杨玲秀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黄岩区新型合作医疗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热情接待了她,并按照规定给她报销了1.58万元。“这确实大大减轻了我的负担。”杨玲秀说。

黄岩区近58万人口中,47.27万是农民,比例高达81%以上。随着上世纪旧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消解,广大农民无钱治病、因病而贫的问题开始凸现。

早在2004年,黄岩区人大常委会就密切关注农村居民住院医疗保障工作,教科文卫工委专赴澄江街道了解农村医保工作进展情况。区人大常委会认为,构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势在必行,有利于帮助农民抵御个人和家庭难以承担的大病风险,必须层层抓落实,确保高效有序进行。

2006年7月,黄岩区全面启动农民健康工程。区政府将农民健康工程工作纳入各乡镇政府及有关部门综合目标管理考核范围,加强业管中心和医保办等经办机构建设,落实人员编制和工作经费。

每年交纳45元钱,得了大病就可报销25%―45%的医疗费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大病医疗统筹保障为主、辅之以大病医疗救助,一年最高可报销3万元;凡户口在黄岩的农业人口均可参加;专门置办流动医院,社区有了责任医生,每年给参合农民免费做一次健康体检……农民健康工程在黄岩大地上蓬勃开展起来。黄岩区人大常委会密切关注该项工作,监督该项工程运行成为近阶段工作重点之一。

走村入户:关注农民健康

2007年4月,江南春暖,草长莺飞。

黄岩区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组成调研组,先后4次进村入户,走访了黄岩区宁溪、院桥、江口、头陀等乡镇、街道的10多个村居卫生院,了解卫生机构设施、“一站式”服务、药费报销等情况,听取农民的心声。

经调查,区人大常委会得悉,实施农民健康工程以来,黄岩区政府对该项工作高度重视。一方面,广泛宣传,专门印发《农民健康工程社区责任医生工作手册》、《健康教育读本》等宣传手册,实施社区责任医生全面培训工作。另一方面,黄岩区确立了250个社区责任医生组,推行全区药品集中招标、统一采购、限价销售的新型药品购销制度,成立了4个体检中心,15个体检站,给参保农民进行健康体检。

然而,这一惠民工程在实践中也遭遇着些许尴尬。

“体检前,我们一户一户地做动员,磨破了嘴皮子。很多老人都长期患有慢性病,他们有时自己也疼得睡不着觉,只是一直都不想去检查。”黄岩区江口街道的一名村干部忧心地说,“某些群众不愿意参保,哪怕是一个月几块钱,他们也认为这是花冤枉钱。”

“由于黄岩区没有一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网络平台,医药费用报销全部依靠手工输入,致使报销手续烦琐,办事效率低下。”卫生局的一位同志认为,“参保农民在办理结报手续时需要提供医疗费用清单、出院记录及其他凭证,这给他们带来了种种不便。”

调研组了解到,黄岩区尚未实施门诊报销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种保大病的制度,门诊费用不能报销,而农民最关心的是门诊费用。不少人表示,“新农合”的住院报销比例高是高,但对参合农民来说,毕竟是住院的少,看门诊的多,而门诊报销额度恰恰是最少的,相比之下,优越性就没有那么明显。“我们希望‘新农合’能够在保大病的同时,兼顾好小病。”一句话道出了农民们的心声,表达了他们对于“新农合”的殷切期盼。

从调研情况看,农民健康工程在硬件和软件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欠缺。黄岩区不少乡镇卫生院的医疗设施条件简陋,驻村医生的日常诊疗仪器还是过去的体温表、听诊器、血压计等“老三件”,好多还都是超龄超期使用的医疗设施。

更令人忧虑的是,农民健康工程项目多、任务重,而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少,且整体素质不高,社区责任医生既要开展公共医疗服务,又要承担公共卫生服务,难免精力有限,服务质量和效果得不到保证。以宁溪镇为例,该镇有22个村实行驻村医生制度,驻村医生基本上是内科、外科或儿科等单一科目的医疗技术人员,能够从事全科医疗诊疗的寥寥无几……

调研组人员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听,农民健康工程各方面的难点,都被仔细梳理了一遍。

把脉开方:要给参保人员带去实惠

2007年5月15日,黄岩区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专题听取和审议了区政府关于农民健康工程工作情况的报告。

“从调查情况看,部分农民缺乏‘新农合’互助共济的意识,这是一个问题。”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叶秀琴深有感触地说,“‘新农合’是现阶段相对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医疗保障办法,其保障和受益程度不可能很高,这显然与农民的现实期望存在着差距,从而造成参加对象思想上有波动,增加了工作难度。”

“虽然‘新农合’中政府出资占到一半,但在实际筹资中,参合农民的缴费意识还是不强。”对于缴费率不高这一问题,区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主任张辉宇指出,“有些村主要靠村集体经济缴纳,有的村是村集体与个人共同分担,对于那些集体经济比较薄弱的村,难以年年为村民支付医保经费,这样就给来年续保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

此外,部分村居基础工作不够细致,登记不规范,信息差错多,致使参保人员核对比较困难;部分定点医疗单位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用高档药、开大处方的现象时有发生;用药的告知制度没有得到完全落实……常委会组成人员纷纷发言,把农民健康工程在现实中遇到的问题一一亮了出来。

“把脉”之后,常委会组成人员纷纷开出“药方”。

针对农民群众十分关心的门诊费报销问题,张辉宇提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推行乡镇卫生院门诊费用的报销制度,扩大报销面。”

“要加强对基金筹集、管理和使用情况的监督。”叶秀琴副主任表示,“要定期向社会公布住院补偿情况、医院住院收费情况和个人补偿情况,接受社会的监督,既要管好每一分钱,又要用好每一分钱。”

对于“新农合”信息网络建设这一农民健康工程的关键性问题,与会人员一致认为,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深入开展,信息网络建设滞后带来的补偿手续不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区“新农合”工作的开展。“建议实行窗口一次性刷卡结算,减少群众在赔付过程中的来回奔波,在给参保人员带去实惠的同时,也给他们提供方便高效的服务。”

会后,黄岩区人大常委会向区政府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启动全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平台一期建设,实施即时赔付,简化赔付程序,加快赔付进程。同时提升业管中心的服务水平,改善服务态度……

黄岩区政府领导表示,一定要下力气抓好“新农合”信息网络建设,提高报销效率,同时要做好农民健康工程的其他各项工作。

跟踪督查:农民走上健康保障的康庄大道

面对区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意见,黄岩区政府迅速行动起来。

2007年8月14日上午,“车轮上的药店”――流动医院喜添新丁。在黄岩区富山乡马鞍山村,流动医院添置了两辆医疗用车。医疗用车天天下乡,确保每个村每月都能开到群众家门口。村民张桂花的丈夫长期患有风湿病,她花了12元4角买了一盒“芬必得”。“比山下药房便宜近6元,真是又便宜又方便。”她算了算账,“现在又多了两辆车,今后我们看病买药就更方便了。”

2007年下半年,黄岩区政府将普通门诊药费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报销范围,进一步减轻农民的医疗负担。参保人员在当地卫生院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凭参保卡、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及户口簿就可以直接报销,实时刷卡即时即付,免了报销手续繁复的麻烦。为了让这项制度开展得更贴心,富山乡政府全程了“新农合”农民报销问题。

“您好!这次您的住院费用为10933.23元,您这次的住院费用可报销金额为3146.46元,卡中已经报销,请您再支付医疗费7786.77元。”

“有了医保卡真是方便多了!”江口街道的一位村民说,他以前也办理过“新农合”报销,要带的材料多,很麻烦,现在有卡了,只要一刷就自动报销了。

这是黄岩区启动“新农合”信息化建设的喜人成果。2008年1月1日起,黄岩区正式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建设。区卫生局多方筹资500多万元着手信息化系统的建设,首次对全区40多家定点医疗机构进行联网,形成了“新农合”信息管理网络。

如今,参保农民只要一刷卡,门诊和住院期间所有的医药费用情况就可直接导入信息化管理系统,并可以按照设定的报销范围和报销比例计算出报销费用。这个系统的运行,还能全程监管医院的用药和医疗服务的收费行为,做到实时监控,杜绝各种漏洞,保障“新农合”基金安全。

2008年6月,离常委会提出审议意见已经一年有余,审议意见究竟有没有落到实处?农民健康工程在现实中运作得怎么样?为此,黄岩区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开展了全区“卫生强区”工作调查,先后视察了区红十字会医院、宁溪镇桥亭社区卫生服务站、吴家岙村社区卫生服务站以及西城雅林村,对农民健康工程的运行进行了再督查。

调研组人员走进宁溪镇桥亭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站观察室、治疗室、药房等一应俱全。卫生服务站的责任医生说:“我们上岗之前都要通过卫生局的资格考试,服务站使用的药品全部由上级集中招标、统一采购、限价销售,安全又便宜。”正在量血压的一位村民告诉调研人员:“去城里看病少说也得半天,现在卫生站就在家门口,小病小灾都能治,方便多了。”

健康体检也使农民的生活品质发生了变化。每年,黄岩区卫生局组织各医疗单位的人员来到社区乡村,为村民进行心电图、血压等项目的检查,向村民们发放简单的药品和预防疾病的宣传材料。一旦在体检中发现农民患有疾病,当地卫生院就为他建立医疗档案,并且实施跟踪治疗。

农村医疗卫生调研报告篇4

一、对我县农村卫生工作的基本估价

近年来,我县农村卫生事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的工作方针,以建立覆盖全县人民医疗卫生基本制度为目标,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为着力点,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府责任,坚持城乡统筹,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我县农村卫生事业协调发展。

(一)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服务条件有了较大改善。近年来,县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不断加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着力改善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就医需求。一是服务网络基本实现了全覆盖。我县有县级医院2家,乡镇卫生院27家,民营医院3家,村(社区)卫生室531个(已建成规范化卫生室255所),个体诊所12家,药品零售企业270多家,县乡公立医院有病床718张。县乡两级医疗机构有在编人员896人(其中乡镇卫生院405人),有卫生技术人员768人(其中乡镇387人)。医务人员中大学本科137人,专科419人,中专220人;获高级职称的21人,中级职称180人,初级职称428人。基本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乡镇卫生院为主体,村级卫生室为基础,民营诊所为补充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极大地方便和满足了广大群众的就医需求,基本解决了农村群众看病难的问题。二是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初步统计,近年来各级争取中央、省、地专项资金8000多万元,用于改善业务用房、新增设备、建设标准化村卫生室、农村改厕、配置急救车等。县乡村医疗卫生条件得到了不断改善。

(二)不断强化内部管理,医技水平和服务质量有了较大提高。一是全面加强医疗卫生人员业务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通过采取开展“医院管理年”等活动,采用在岗培训、选送进修和开展乡村医生培训等措施,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对职工进行了业务水平提升和医德医风教育。二是全面加强了医疗质量管理。全县医疗机构不断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落实了各项质控措施,制定了医疗服务考评标准,并将服务质量与个人工资挂钩,严格实行考核奖惩,确保了医疗安全,促进了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三是实施了乡镇卫生院医疗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了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年,制定下发了《县医疗机构绩效工资考核办法》,乡镇卫生院院长实行聘任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职工实行全员聘用制,人员工资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由于强化内部管理,提高医技水平和服务质量,就诊人员不断增加,业务收入不断提升。据初步统计,全县27个乡镇医院中,中心集镇卫生院年营业额超100万元的,约占乡镇总数的二分之一。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顺利推进,医疗保障能力不断提高。新农合工作自2007年开始在我县推行以来,县人民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坚持以解决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为着力点,制定了《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细则》,相继成立了县合医局和乡镇合医站。工作中强化宣传动员,创新工作机制,完善监督体系,促进了我县新农合工作扎实稳步推进。全县新农合参合率逐年稳步提高,补偿方案不断优化,补偿标准稳步提升,农民群众受益面持续扩大,保障能力显著增强。5年来,农村参合率由77%逐年提高到95%,累计筹资33988余万元(其中个人筹资4989余万元)。累计就诊134.43万人次,其中住院统筹14万人次,医疗费用31874.23万元(截止2011年5月),总报补金额达17919.15万元,报补率达56%以上。大病住院补偿封顶线由原来的4万元调整为6万元,实行了个人账户过渡到门诊报补,建立了新农合与民政医疗救助制度的无缝衔接机制,完善了农民大病医疗救助制度,使参合农民重大疾病补助总额得到不断提高,极大地解决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使民生工程得到进一步落实,合作医疗的优越性得到了进一步体现,社会和谐得到进一步促进。

(四)公共卫生工作扎实推进,基本卫生服务均等化成效显著。县政府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工作方针,认真履行公共卫生职责,加强卫生健康宣传教育,构建了县、乡、村三级防疫网络。一是建立了疫情报告制度。各医疗机构对发现的法定乙类传染病病例(如对麻诊、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等)及时报告。二是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县乡(镇)医院分别开设了肠道专科门诊,加强对外环境的监测,对报告的麻疹病人进行了个案调查。认真开展以“甲流”为重点的传染病防控工作,各乡镇卫生院按照“甲流”防控预案的整体要求设立了隔热门诊室,购置了相应的仪器设备及医疗消毒药液,有效地防止了传染病的传播。三是计划免疫工作得到强化。县人民政府认真部署,强化责任,规范接种门诊建设,免疫工作有序推进。四是妇幼保健工作稳步推进。结合农村“降消”项目的实施,县乡卫生院把孕产妇和儿童保健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不放松,切实开展产前健康检查和妇科病普查普治工作,建立了妇幼保健和孕产妇管理系统,为妇幼保健工作科学、规范、有序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五是强化职业病防治工作。加强对职业病防治知识的宣传,重点对水泥、砖瓦、化工等重点企业负责人进行职业卫生知识和法律、法规的培训,督促用人单位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制定和落实职业病防治管理措施。开展对企业职业卫生的专项监督检查和整治。如今年已经开展了全县洁具行业生产企业职业卫生专项整治,加大对造成职业中毒的有关责任单位和个人的处罚。六是开展农村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加强对精神病及慢性病人的救治和管理。各乡镇卫生院对辖区内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健康体检服务,并对精神病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筛查,建立了“一病一卡一上报”制度,适时开展家庭随访。

(五)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农村食药市场得到有效净化。在食品卫生安全方面,一是加强对从事食品行业从业人员的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业务素质。二是加强对食品市场的检查,开展食品卫生专项整治。近3年来,开展食品卫生专项整治7000户次,罚款1万余元。此外,通过聘请药品协管员、信息员和加大对遍布全县农村的药店、村卫生室规范化药房的建设,并依法打击游医、药贩。近3年来立案查处各类非法行医案件4起,取缔非法行医场所2个、人员4人,没收医疗器械120件、药品780盒,罚款1.5万元。通过一系列的监督检查,有效地净化了农村的食品、药品市场,促进了农村食品、药品的安全。

(六)医药购销体系和乡村医疗机构管理不断创新,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得以体现。为了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县人民政府及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积极落实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有关政策,严格按照《贵州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药物目录(2006年版)》,将国家规定的307种和省里增加的110种药品品种作为我县卫生机构使用的基本药品。从今年3月10起,县乡镇卫生院药品统一实行网上采购和零差率销售,构建了有效的农村医疗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降低了患者的医疗成本。药品供应制度的改革,保证了药品质量,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药品采供中间环节,降低了药品价格。据测算,药品实行网上采购和零差率销售后,使药品价格较以前下降了15%左右。为了进一步彰显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建立和完善了政府补偿机制,保证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乡镇卫生院的正常运转,各级财政对乡镇卫生院按照药品价额的15%予以补助。

(七)强化环境治理,农村爱卫工作蓬勃开展。一是加强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重点以学校、托幼机构、村寨为重点,采取上卫生知识课、专题会议、发放宣传资料、广播电视、黑板橱窗等形式对传染病的预防进行广泛宣传,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和疾病防控能力。二是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各乡镇结合新农村建设,把改厕和环境卫生整治作为重点来抓。自2007年以来,共改厕6000余户,各乡镇集镇所在地和县乡新农村示范点都聘请了清洁员,建立了卫生保洁制度,实行了垃圾集中处理,有效地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农村卫生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我县农村卫生队伍,呈现出青黄不接的现象。一是学历、职称偏低,年龄老化。目前我县405名乡镇医务人员中,还有中专及以下学历132人,中级职称只有49人,初级还占199人,489名村医中50岁以上的有178人,县妇幼中心44人中48岁以上就有28人。二是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有待提高。调研中我们了解到,绝大部分乡镇都因为人手紧缺,经费紧张,无力安排医务人员外出培训学习,造成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难以提高。个别医务人员,特别是村医职业道德不高,乱开药方、使用过期药品、套取合作医疗资金的现象时有发生。三是缺编严重。按2003年全县编制总数1069人,都还差173人,永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目前有杨家坳乡、长坝乡、香坝乡、板桥乡、兴隆乡、亭子坝乡、思林乡、东华乡、枫芸乡等乡镇医务人员现有人员不足10人。县卫生监督所缺编缺员10余个。正常工作难以开展。据统计,县两家医院自聘人员225人,目前乡镇自聘人员有154人,如果按照现在的标准1.4‰的比例计算,乡镇卫生院目前缺编缺员在400人左右。由于人手不够,一些医务人员一兼多岗,部分医院的有关科室无法运行,设备闲置。群众“看病难”的问题还客观存在。

(二)宣传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随着农村医疗体制的改革,政府出台了很多惠民政策,如不加大宣传力度,群众难以知晓,结果“惠民”就“会不到民”。调研中了解到,部分边远山区群众对新农合政策还不够了解,只知道乡村干部在收钱,医院药品实行零差额、妇女住院分娩实行全免费、医院药物实行基本药物制度、网上采购,群众知晓率就更低了,这些都影响着民心工程的落实,更影响了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

(三)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经费筹集难。一是相当部分农民认为自己身体很健康,没有生病,缴了也是打水漂,有的认为自己已参加企业的保险或学生保险或其他商业保险,所以不愿参加合作医疗。二是有的干部工作方法简单,工作不扎实,缺乏与农户沟通。有的没有主动上门,而是等待群众上门缴纳,不注意协调合作医疗服务、管理与农民的利益关系。三是由于宣传不到位,大部分群众对从个人账户过渡到门诊统筹理解不够,加之每年的缴费都有所增加,有种不信任感。

(四)财政投入还相对不足。我县对卫生事业的投入虽然逐年增加,但与周边县市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公共卫生、医疗机构及其他方面的事业经费基数偏低,增加缓慢。一是乡镇医务人员同时承担着农村预防和保健等日常公共卫生管理职能,工作任务繁重,由于乡镇卫生院空编缺员现象严重,大部分乡镇卫生院不得不自己出资临聘人员,负荷较重。二是县合医报补监督面大,全县有540个医疗报补单位(其中村卫生室489个),还加对外地住院报补的核查,行政成本的增加,导致经费紧张。县卫生监督所负责全县5000余个食品生产经营单位、1000余个公共经营场所和50多所寄宿制学校的监管任务,经费尤显不足。三是部分医疗单位因基础设施建设经费欠账大,如文家店、三道水、县人民医院等。

(五)村级卫生室的监管工作需进一步加强。由于村医素质的参差不齐,乡镇合管站管理能力跟不上(大部分属“门外汉”,非专业人士),加上“天高皇帝远”,他们在从事医疗卫生工作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问题。调研中发现,存在过期药品、合医报补缺乏真实性、缺乏基本医疗急救措施等。

三、建议意见

(一)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一是加大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相关政策和制度的宣传,进一步加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宣传,加强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药物网上采购和零差率政策的宣传,加强大病救助政策的宣传。加强“降消”项目政策的宣传。二是加大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切实加强《食品安全法》、《传染病防治法》等的宣传。三是加强健康教育的宣传。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政策法律的知晓度,不断增强广大经营者遵章守法的自觉性,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

(二)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针对全县医疗机构严重缺编缺员实际,特别是边远乡镇卫生院,一是重新核定编制,要按照现在的标准,以1.4‰的比例把编制核定到各乡镇卫生院和县城医院。二是引进人才,到大专院校招录大中专毕业生到我县各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三是深化医疗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绩效工资制,制定优惠政策,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使人才引进留得住。四是加大技术培训,提升医务人员业务能力。

(三)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一是加大食品药品安全检查力度,确保食品药品安全。二是加大新农合资金报补监管力度,避免新农合资金的流失。三是加大基本药物制度和零差率销售的监管工作。

农村医疗卫生调研报告篇5

负责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协调工作,主要职能是:

(一)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有关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方针、政策和工作要求;

(二)研究制定我市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指导意见并组织实施;

(三)制定市级有关部门在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的职责和任务,协调市级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共同为建立我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挥积极作用;

(四)对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进行督促、指导和检查,总结推广经验;

(五)向市政府和省有关部门报告重大事项。

二、工作规则和工作要求

(一)协调小组原则上每年召开一次例会。根据工作需要或按照市领导同志批示,可以临时召集会议。

协调小组例会议题主要包括:传达、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领导同志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指示精神;根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协调有关部门及时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意见;督促、检查、指导并通报各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完善工作的进展情况;就有关重大问题进行协调并提出解决办法。

(二)协调小组例会的主要内容要形成纪要,经协调小组组长审签后印发各成员单位贯彻落实。会议决定的事项,按照部门职能,分工负责,具体落实。

(三)各成员单位要发挥各自职能,积极参加例会,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协调小组的作用。

三、协调小组成员单位职责

(一)市委组织部

健全和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指导各地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情况纳入县及县以下党政班子重视“三农”问题工作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市委宣传部

负责组织协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宣传工作,并把此项工作纳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计划;指导文体广电、新闻等有关单位,积极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闻报道和典型宣传;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作为“文明村镇”建设和验收命名的重要标准。

(三)市财政局

参与制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关政策;检查、督促和指导各级财政补助资金的划拨及使用情况,加强资金管理和监督,负责督促指导各县(市、区)财政部门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即农医办)的人员经费、工作经费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管理系统等建设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

(四)市农业局(市农办)

参与制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关政策;配合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宣传推广;协助组织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调查研究;会同市级有关部门把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纳入全市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综合目标体系;结合扶贫开发,支持贫困地区农民积极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结合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研究提出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相关政策建议。

(五)市民政局

负责制定农村五保户、低保家庭和特困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合作医疗个人出资部分资金的筹集办法。

(六)市人劳社保局(市编办)

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研究提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机构和经办机构的设置及其人员配备的指导意见;对设在社保机构的县(市、区)农医办加强指导和管理,确保其正常运行;配合卫生部门提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综合性政策建议。

(七)市审计局

依法对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的收缴和使用情况进行审计;指导各级审计部门加强对资金管理的监督检查,并及时提出有关资金监督管理的政策意见。

(八)市体改办

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制定;参与对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的督促、指导;研究提出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相配套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的政策措施。

(九)市计生委

充分发挥各级计生部门和农村计生组织的作用,配合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宣传发动;充分利用农村的基层计生服务网络,配合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和医疗服务管理工作。

(十)市残联

参与制定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合作医疗相关政策,协助民政等部门筹集特困残疾人参加合作医疗的资金。

(十一)丽水开发区管委会

具体负责市区水阁办事处的合作医疗工作,做好与莲都区的沟通与衔接,督促水阁办事处做好合作医疗资金的筹集等工作,并将统筹资金纳入莲都区农医办统筹管理。

(十二)市卫生局

市卫生局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主管部门,承担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综合有关部门意见,提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综合性政策建议;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经验的总结和推广;负责研究制定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相配套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革政策措施并组织实施;负责研究制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工作规范,推进信息化建设;根据协调小组的意见,协调督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政策的落实。

四、协调小组办公室主要职责

(一)研究提出发展和完善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计划、政策和措施。负责制定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管理办法、规范和监督管理等相关制度。

(二)组织召开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协调小组会议,落实协调小组会议精神,依据市级有关部门职责和任务,做好综合协调有关工作。

(三)推进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管理、信息报告、费用结算、公示与查询等工作的信息化建设。

(四)了解、掌握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进展情况。负责对合作医疗各项工作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总结,编印工作简报,及时沟通、交流信息。

(五)负责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业务技术指导,组织人员培训,开展宣传发动工作。

(六)组织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的调查研究,为协调小组及其成员单位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农村医疗卫生调研报告篇6

学生回家乡自行联系当地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进行实践活动,学生返校后,必须交回在本社区或乡镇卫生院(站、所)签章及部门领导进行成绩评定签字的实践鉴定考核表一份。实践内容与要求包括:

1.必须根据自己的专业或以后发展的方向,到相应的城市社区或农村乡镇卫生院(站、所)进行医疗实践活动,其中在药房和治疗室工作时间不少于2个半天,每天不少于6小时。

2.总计诊治疾病不少于20人次。

3.书写门诊病历不少于10份、医学留观病历不少于3份。

二、实践调研报告内容

城市社区或农村乡镇卫生院(站、所)医疗实践活动结束后,必须完成不少于3000字的医疗活动调研报告1份。每位学生必须认真、如实的完成。调研报告须经当地有关部门签字、盖章并给出相应的评语,学校才给予成绩评定及获得的学分。各班组织对本班调研报告进行评分,并按本班级学生人数的10%推荐优秀调研报告到学校进行交流。

医学本科生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医疗实践调研报告提纲如下。

要求:(1)每份调研报告的内容为1项(下列4项,任选1项);

(2)每份调研报告立题要新颖,论点要明确,论据要充分,一定要以数据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和说明问题。

1.了解本社区或乡镇人口的年龄、性别、职业、经济收入结构与疾病谱的关系;xx年本地区前10位常见病与多发病(一一列出病名)的发病原因以及与人口年龄、性别、职业、经济收入的分组对应关系,本社区或乡镇疾病的防治方法和效果,你自己的认识和建议。

2.了解本社区或乡镇卫生资源结构与现状——包括组织结构与现状,人员年龄、学历、执业资格、医学技术职称结构与现状;本地区卫生区域规划及发展方向,存在的问题及其本地区解决问题的办法,请你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其对策。

3.城市社区或乡镇卫生院(站、所)在治疗本地区常见病与多发病(一一列出病名)中:

(1)中医就诊率(含就诊原因)、治愈率、好转率、无效率各为多少?

(2)平均治愈或使其好转1人次的医疗费用为多少元?(本社区或乡镇每人年平均收入为多少元)

农村医疗卫生调研报告篇7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许多国家的农村都实行过合作医疗,如联合国公布的调查报告所言,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医疗方面的合作社运动在一些地区迅速扩展。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农业合作社都在医疗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在东欧,农民社区为本的医疗合作社制度首先在南斯拉夫兴起及迅速扩散,继而伸展到波兰。在此大背景下,中国合作医疗的产生很难说没有受其影响,特别是国际联盟卫生组织起到了关键作用。1928年国民政府成立了卫生部,向国际联盟卫生组织寻求援助以改善中国农村落后的卫生状况。东欧国家农村合作医疗的成功经验被推荐给国民政府,主要内容有建立农村卫生合作保险机构和南斯拉夫式的流动医疗队,培养农民卫生工作者,群众卫生教育运动等。此外,为国联卫生组织工作的两位南斯拉夫公共卫生专家(BorislavBorcic,andrijaStampar),在1930年代到1940年代为中国卫生部门提供诸多卫生建设指导意见。在国际联盟卫生组织的影响下,1931年,卫生部保健司长金宝善赴欧洲考察,比较各国卫生制度后,结合中国的实际,决定参照南斯拉夫模式推行中国的医疗卫生建设。因此,民国时期所建立的众多农村卫生实验区基本上都受此影响。而对于南斯拉夫农村合作医疗运动的成功经验,中国当时的报刊杂志也多有宣传。李孟麟等是这样介绍的:卫生合作社的资本是由社员们出资筹集的;一个村子或几个村子设一个健康所;大多数只有一个医生或一个护士,并住在村里;医生的薪金是由合作社支付;看病免费或比较便宜,药品也比平时便宜30%;卫生合作社重视预防,致力于种痘与传染病预防注射;从事所谓“社会病”的治疗,如花柳病、砂眼等;农村清洁化也是合作社的工作;重视训练民众的卫生习惯[11-12]。从以上内容来看,培训农民卫生工作者,建立卫生合作机构,使用流动医疗队,注重公共卫生与预防,这与民国时期的农村卫生实验区的做法以及1949年后实行的合作医疗制度基本相同。由此而言,中国的农村卫生制度发展是受到了东欧国家,尤其是南斯拉夫模式的影响。

从国内来看,1928年,在第二届中央第四次全体会议上,通过了《组织合作运动委员会建议案》。从此,农村合作运动列为的七项国策运动之一(其他六项是保甲、国货、新生活、筑路、造林、识字)。认为这种合作形式可以推广到农村的一切领域,如交通、教育、卫生、育婴、娱乐等,从而造成一个合作的社会[13]。这对农村合作医疗的实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929年,上海市卫生局在高桥镇举办了一个乡村卫生实验区。同年秋,河北定县实验区设立卫生教育部办理乡村卫生事宜。以后,南京晓庄、汤山及河北清河镇都相继举办较有组织的乡村卫生实施工作。江苏的江宁县,山东的邹平县及浙江、湖南、江西、甘肃、陕西等省设有县立医院,或县卫生院办理各县的乡村卫生事宜。1932年国民政府第二次全国内政会议决定,各省设立县政建设研究院和县政建设实验区,确定地方卫生制度,于每县设立卫生机关,以为治疗与预防中心,使全国国民都享有健康[14]。全国经济委员会卫生实验处有鉴于乡村卫生的重要,所以在1933年就设立社会医事系,管理并推行全国各处的乡村卫生工作[15]。由此可见,在国际联盟卫生组织的帮助下,国民政府力图推进农村卫生工作的发展与完善。尽管范围有限,但是这些实验区实行合作医疗、培训农民卫生工作人员、重视公共卫生与免疫接种,无疑为后来农村卫生的发展积累了经验。在这些农村卫生实验区中,定县的卫生实验无疑是极具代表性的。陈志潜在定县大量培养农村卫生员,设立了村、乡、县三级卫生保健体制。因此,也被刘纪荣等学者视为合作医疗的萌芽。但从时间上来看,如前所述,国际联盟卫生组织是1928年向国民政府提出卫生建议的,卫生部于1931年就决定采用南斯拉夫模式来推进中国的医疗卫生建设,而陈志潜是在1932年才开始在定县进行卫生实验的,所以只能说是陈志潜实践了或改进了南斯拉夫合作医疗制度,而不是他创建了这一制度。从陈志潜个人因素来看,1930年至1931年他在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完成一年的研究生学习,对其它国家实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应不至于不了解。在他担任定县卫生局主任的时候,有许多机会与国内外从事公共卫生、社会医学和医学教育工作的人们相识与交流。安准加?斯坦帕(andrijaStampar)博士是一位南斯拉夫的公共卫生专家,其代表国际联盟卫生组织指导中国卫生工作,曾在宋子文的带领下,到定县访问,调查农村地区情况[16]。因此,如果说陈志潜对南斯拉夫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一无所知的说,恐怕是难以令人信服的。从制度内容上来看,定县采用了在农村设立保健所、培训农村卫生员的方法,这恰是南斯拉夫合作医疗最突出的特征。

陈志潜接受的是西方现代医学训练,他积极提倡国家医学与公共卫生理念,试图在农村建立起组织化的医疗体系。这种教育经历以及医学科学化的时代背景决定了他采用西医而不是中医的医疗方法,因此,传统的医疗资源被排除出他的医疗体系。然而,他还是结合当时农村具体的社会经济条件,充分挖掘可利用力量。比如保健员皆是从平教会毕业的学员中选拔,注重预防,竭力降低农村的医疗成本,并把农村卫生实验与其它农村重建运动结合起来。关于卫生的组织化在卫生界早有讨论。黄子方1927年提出:“于每一城市设一卫生院厅。其卫生院厅之制度,一如各地方之有警察厅然。厅下分区,区下分所。卫生所掌简单之治疗并介绍较重病人至区诊疗所就诊,卫生区署掌诊疗所及医院等事。地方卫生院厅则掌更重大之医疗及手术各务,又总管传染病医院,疗养院及试验所等。”[17]这种卫生院厅、卫生区诊疗所、卫生所的等级划分实质上就是以后卫生组织化的雏形。陈志潜的三级医疗保健体系,更是把卫生组织延伸到村级,故更增加了卫生保健服务的可及性。

综上所述,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某种意义上是从东欧国家移植来的。所谓的制度移植指的是“某个制度或一组制度从其原生地转移到其他环境并被实践的过程”[18]。中国和南斯拉夫农村的卫生与经济状况基本相似,所以南斯拉夫实行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具有“示范性”和“普适性”。不过,制度移植并不是照搬,而是要和本地的具体情况和制度环境相适应。陈志潜的突出贡献在于在培训农村卫生员的基础上,建立了村、乡、县三级卫生保健体系,把乡村卫生建设理论变成现实。这一体系为国民政府肯定,后来一直被沿用。至于国际联盟卫生组织提出的建立卫生合作保险机构,多数实验区都没有建立,这一方面由于中国农村的极端贫困,农民吃饭都成为问题,哪里会有钱去吃药,所以采取向农民收取保健费的办法是非常困难的。另一方面,这些实验区都属于实验性质,经费有一定的保证,也不需要向农民收取保健费。尽管如此,这种方法在无锡惠北实验区还是进行了实验。至此,培养农民卫生员、建立三级卫生保健体系、以合作方式解决医疗费用都出现了,或者说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渐形成了。而刘纪荣没有看到这种国际背景,却把河北深泽县马户生村社“施药局”看作是合作医疗的萌芽[7,19]。这种“施药局”实质上是中国古代慈善事业的一种延续,不论是否是社员都可以享用,体现了中国守助相望,患难相衅的传统互助精神,这跟现代的合作医疗制度似无直接的关联。

1949年后合作医疗的演变

民国时期农村的卫生实验由于时局的变化而中止,而此时共产党领导的边区也组织了农村的保健服务,成立了一些医药合作或卫生合作社。陈志潜指出,“那时南京政府已推荐定县模式为全国的农村卫生组织范例,不知道在共产党控制的地区那时关于他们创造性的工作的信息是否被利用了。”[16]这是他比较委婉的说辞,实际上,他认为后来的合作医疗就是采用了定县的做法。考察边区政府的医药合作社,可以发现,它们是在面临战争威胁的特殊背景下产生的一种临时性的措施。医药合作社是政府主导,群众自愿入股,盈利分红的模式,既与定县等卫生实验区的做法不同,也有异于后来的合作医疗制度。但是,这种以合作方式来解决农村医疗问题,却为以后的联合诊所与农业社保健站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1949年后,农村基层卫生组织比较匮乏,主要有三种形式。一种是国家办的区卫生所,另外两种是群众办的联合诊所和农业社保健站。1949年前的医药合作社或卫生合作社,按照周寿祺的说法,1949年后就叫联合诊所了,或者说联合诊所的前身是原来的医药合作社[20]。联合诊所实质上是医疗服务提供者之间的一种合作方式,主要集中在集镇上,分布不合理;巡回医疗和出诊缺乏经验和计划,所以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看病需要。因此,在合作化运动中,有的农业社就自己办起了保健站,或是接办了联合诊所。保健站采用新的保健办法,有效地解决了农民的医疗卫生问题,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农业生产合作社变为生产大队后,农业社保健站也成为大队保健站或保健室。在时期,生产大队保健站普遍建立起来。1955年,在农业合作化高潮时期,一些地方的保健站采取由社员交保健费和生产合作社公益金补助相结合的办法。如山西省高平县米山乡联合保健站,采取由社员出保健费的办法建立集体保健医疗制度受到卫生部的肯定,在全国部分地区得到了推广。据1958年9月13日《健康报》报道,河南省70%的公社已经实行或正在试行群众性的合作医疗。实质上与集体保健制度相差无几。1959年12月卫生部《关于全国农村卫生工作山西稷山现场会议情况的报告》附件《关于人民卫生工作几个问题的意见》有以下内容:目前主要有两种医疗制度,一种是谁看病谁出钱,一种是实行社员集体保健医疗制度。即交“保健费”的办法,或“合作医疗”。其主要特点是:社员每年交纳一定的保健费;看病只交药费或挂号费;另由公社、大队的公益金中补助一部分。我国制度移植的一个特点是,移植路径多采用局部“试点”,然后总结经验,大范围推广的做法。通过中央权威号召或要求各地之间相互学习,减少制度学习成本以及制度移植不适应地方情况的问题[21]。合作医疗正是这样,1960年,中共中央转发了卫生部关于全国农村卫生工作会议的报告及其附件,并要求各地参照执行[5]。但是,由于卫生政策调整,合作医疗并没有得到广泛实施。直到1968年湖北长阳县乐园公社的合作医疗事迹被《人民日报》报道后,合作医疗才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与民国时期不同的是,1949年后的合作医疗借助政治的力量得到全面推广,虽然几经起落,但始终得以存续。此外,为了克服经济困难、资源有限与农民巨大的医疗需求之间的矛盾,后来的合作医疗充分利用了传统的医疗资源,如不花钱的土单验方、针灸,随处可得的中草药,培养保健员与赤脚医生更注重数量的增加,也赋予更多的卫生任务,即不仅重视预防,也承担起了治疗的责任。合作医疗的这种种变动与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势变化密切相关。新中国成立后,统一的国家政权保证了农村卫生的组织化与制度化的实现,同时,经济的困难又不得不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手段来挖掘传统医疗资源,并动员群众来承担一些卫生的责任。

由此观之,从民国时期到1949年后的合作医疗,其持续性是十分明显的。一是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有限的医疗资源与群众的巨大需求之间的矛盾始终存在。通过组织群众自己的力量依靠预防保健与环境卫生,而不是依赖昂贵的医疗手段来改善农村的卫生问题,这成为实行合作医疗的一个内在基础或功能性需求。另一个持续性是在组织医疗政策之间,包括使用由城市医疗人员组成的流动医疗队,低成本合作医疗农村卫生保险项目,发展多样的短期培训和复训,教育项目增加数量和不断提高农村医疗人员的质量[9]。当然,如前所述,这并不意味着东欧国家的合作医疗模式从民国时期到1949年后是一成不变地沿袭下来。中国农村的极端贫困与疾病的盛行,还有可以利用的传统医疗资源,统一国家的成立,这一切都使合作医疗制度的内容与形式都有所改变,这也体现出我国在乡村医疗制度上的创新与发展。然而,更多的学者把合作医疗的起源归于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的医药合作社,正如刘纪荣所说,是一种“历史误会”。由此可见,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民国时期依照东欧国家合作医疗制度建立起来的一种农村卫生制度,在乡村卫生实验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1949年后又在广大农村得以实施并不断改进、完善,所以,很难说合作医疗制度是由陕甘宁边区合作医药社发展而来的,更不用说是“新中国农民在长期与疾病的斗争中摸索出来的一个创举”[22]。因此,合作医疗实质上是在国际国内双重因素的作用下产生的一种医疗制度。余新忠关于中国近代卫生史研究的回顾表明,“现有的一些探究中国近代公共卫生的研究,往往存在着割裂传统和近代之嫌,不能从内外两个方面多视角地来认识中国近代公共卫生的演变”[23]。饭岛涉也认为,近代中国的卫生的“制度化”,是在欧美各国及日本的殖民侵略中发展起来的,促进了政治制度的重组,并最终成为国家建设的一个方面[24]。如果看不到这一点,只是片面强调自身的因素,很难说对合作医疗制度的起源认识是全面的,同理,反之亦然。

结语

农村医疗卫生调研报告篇8

一、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现状

本次调查采取县乡人大联动的方式进行,县人大常委会分四个调研组重点对红椿镇、高桥镇、洄水镇、蒿坪镇、部分医疗机构、县合疗办进行了调研,在调研过程中,到村、组座谈,到相关单位听汇报、查资料,全面了解我县新农合运行的现状。瓦庙、绕溪、界岭、燎原、双安、向阳、高滩8个乡镇人大分别就本乡镇新农合运行情况进行了视察调研。从视察调研情况看,绝大部分农户认为新农合是一项惠民的好政策,有效缓解了农民就医难的问题,农民就医有了最基本的制度保障。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宣传不够深入细致,体制机制有待完善,人口数据不实,政策惠及面窄,干部工作方法简单等因素,致使这一政策在落实中打了折扣,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具体表现在:群众满意度较低,参合积极性不高,干部垫钱较多,乡镇合疗办机制不健全等。在政策宣传方面,被调查的农户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一定的了解,不知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几乎没有,但对政策大都是一知半解,不知道参合、报销等一些运行程序和细节。在参合方面,被调查的农户中,占一半的农户认为是自愿参合的,30%的农户认为是上级政府规定要参加才参加的,还有20%农户认为是乡村干部硬压才参加的。在看病就医选择上,一半以上农户想在乡卫生院及村卫生室看病,一部分农户反映身体健康,一般不住院,住院也自己掏钱看,认为合疗报销手续繁琐、医药费高、少数人反映报销的钱不够车费。还有一部分农户不看病,能拖则拖,能扛则扛。在合疗政策受益面上普遍偏窄,实际受益的农户不多,受惠程度不高。如红椿镇2007年参合14340人,基金配套总额573600元,2007年实际报销205人,报销186243元,占基金总额32.4%,全镇总受益率为1.43%;高桥2007年参合17326人,基金配套总额693040元,2007年实际报销302人,报销277835元,占40%,全镇受益率为1.74%。由于本次调查农户的样本量较少,实际各乡(镇)参合农户的受益面更小。

二、我县新农合在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策宣传不够深入细致。

一是宣传的主体不明确。在调研过程中乡(镇)合疗办工作人员反映,镇、村两级主要任务是按县上下达的收缴任务筹资,一些具体的合疗政策如报销的病种,报销比例,报销程序他们自己也一知半解,所以他们在农户收钱时也给群众说不清楚。然而实施合疗的主要“窗口”——医院,对合疗政策的宣传更少,只是按照上级有关文件执行有关政策,因此导致了看似都在宣传,可效果并不理想,使老百姓对合疗政策一知半解、含糊不清,给合疗工作的开展带来诸多不利因素。

二是宣传口径不统一。在合疗证和参合发票上,明确写着群众有参合自愿的权利,但在执行上要求90%以上的参合率,这种参合自愿和高参合率之间的矛盾使乡村两级在工作中处于两难境地,甚至村干部在收钱时挨骂,说是政策在下面走了样,给基金的收缴带来了阻力。在宣传口径上,收钱时说的农民交10元钱看病可以报销,但乡村干部讲的又根本兑现不了,比如高桥龙潭村任支书反映去年讲的报销人均6元的门诊费,村卫生室垫了600多元,至今未核报,最后村卫生室不得不终止执行这一政策。

三是宣传的形式单一,力度不够。走访时农户普遍反映,只是在收钱时才给他们宣讲合疗政策,其次就是王县长致广大农户的一封信,再没有其他宣传途径和形式,造成老百姓对合疗政策抱过高的期望值,这种高期望值与以农村大病统筹为主的合疗制度之间的矛盾、加之基层干部政策宣讲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参合的积极性。

(二)配套政策不够到位。乡镇合疗办没有专职工作人员,全是其他工作岗位的同志兼职,无办公场所,无办公经费,无信息化设备,但合疗涉及千家万户,工作量大面广,在如此情况下,很难完成县合疗办按政策下达的各项任务。我们从合疗办了解到止9月底还有10个乡镇(城关、洄水、红椿、蒿坪、高桥、班桃、东木、绕溪、界岭、苗河)参合人员登记表、10个乡镇(焕古、双安、金川、燎原、城关、蒿坪、洄水、班桃、界岭、苗河)合疗基金票据都没有报上来,给合疗办在审核报销时增添了工作难度,也不利于今后全县合疗工作开展。

(三)报销范围窄,农民受益面小。农民交10元钱,他们希望每一分钱都要得到回报,而目前实施的农合制度是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合疗制度。调研中,群众反映,一是住院补偿比例总体偏低,补偿的范围过窄,而由住院产生的次生费用很大,加上路费、餐宿费、误工费等,一些人认为花了冤枉钱,就算得到了一定补偿,仔细算算反而不划算。农民受惠程度不高。例如红椿盘龙村李文波在西安唐都医院住院,共花了2万多元,跑了无数次实际只报了7030元;二是缺乏对合疗医院有效的监督机制,高收费、超范围检查、超范围用药的行为无法监督和控制,降低了农民的实际受惠程度的量和面;三是贫困人员虽由民政代交了合疗基金,但是由于无子女照顾,或者是因为交不起医院起付线以下的费用和补偿后的自付费用,导致难以享受到合疗优惠政策;四是普遍反映农村患胃病、风湿关节炎、结核、妇科等慢性病的人多,而这些病又没有纳入合疗范围,交了钱也享受不到合疗优惠政策。

(四)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弱,不能满足农民的就医需求

一是基础设施差,条件简陋。如燎原乡群众就医不方便,而乡卫生院只有三张病床,住院租旅社,而且阴暗潮湿(有人说这样的条件好人都要住成病人)。二是医疗设备落后,各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根本无法满足群众的医疗需求,个别卫生院内、外、妇、儿科室不健全,缺乏基本的急救设施设备,病人不放心在这样的医院就医。25个乡镇卫生院只有11个乡镇中心医院有一般的急救设备,其它乡镇卫生院均还是以老“三大件”(血压计、体温计、听诊器)和医生工作经验看病。三是人才缺乏,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才引不进、留不住、各科室普遍缺少专业骨干,群众对基层医院不信任,只能舍近求远。如红椿外科、妇产科都没有技术人员,有b超但没有人会操作;界岭乡人大在联动视察合疗工作时反映,界岭乡卫生院几乎没有开展合疗工作。苗河乡卫生院只有2个人,合疗工作量大面广,满足不了群众就医需要。而全县212个村卫生室基本都是私人个体,更无医疗设备,难以满足群众医疗需求。四是医德医风建设要加强。许多农户反映,同样一个感冒,在乡村医生那只花二十多元,而到定点医院却要花费几百元,一些比较常见的小病,医生却要病人作各种检查,小病大看现象时有发生。另外,部分定点医院的医生服务意识差,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了解太少,给患者开一些可用可不用的药品,增加了医药费用,有的医院存在空挂床现象,有套取合疗资金的嫌疑。如高桥龙潭村任支书反映他们村在公布的报销名单中有肖天生的名字,但该村并无此人。

(五)人口统计存在误差,基层垫资较多。

我们在调研的几个乡镇都存在人口空挂现象,乡村干部垫资数额较大,如红椿盘龙村,两年垫7640元,高桥龙潭村村干部每人垫资约800元。我们经过走访调查,人口不实有几个因素。一是人已在外多年,但户口在老家,有的已出嫁多年,但又未办户口迁移;二是统计年报有误,因为村人口基数决定着村干部待遇的高低,部分村有虚报人口的现象,这样逐年累计起来的有名无人,有名无户的情况较多,有的甚至是已死亡多年的人口而没有注销。农户参合上面要求按年报人口测算,所以下面垫资较多,这无疑给本已运转艰难的乡镇财政增添负担,严重影响基层政府工作积极性和干群关系。如洄水镇茶稻村共8个组,2006年底公安派出所统计是1843人,但农业普查只有1383人,合疗按1843人的90%算应是1658人,人口空挂275人,最后村上虚拟了一个九组人员名单,合疗款由镇上及村组垫付。

三、对我县新农合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宣传,正确引导,提高农民互助共济意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是一项新政策,让农民真正拥护和认可,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完善和落实的基础。依靠行政手段,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加办法、参加人的权力和义务以及报销程序、报销标准、管理办法等宣传到千家万户,使广大农民真正认识和体会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义和好处,树立自我保健和互助共济意识,自觉自愿地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顺利推行的基础和保证。为此,在工作中要深入细致地做好农民的宣传和引导工作,尤其乡镇要扎实做好宣传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形式,扩大宣传途径,正确引导农民积极参合,要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心放在给农户宣讲政策上,公开、公正、公平对待每一个参合患者,让他们相信合疗制度,从而提高他们参合的积极性。

(二)核实人口,消除疑虑,据实征收。政府要责令公安部门对人口进行一次清理,该登记的要登记、该注销的要注销。要对各乡镇人口空挂垫资情况进行一次摸底,弄清事实,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以免使乡镇产生新的债务,同时为下一步合疗基金征收奠定基础。

(三)明确职责,完善制度,提高农民参合积极性。县政府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完善制度措施,保证这一惠民政策落到实处。一是要明确乡镇合疗办人员岗位职责,落实一定的经费,并积极探索创新合疗基金征收新路子。二是扩大报销范围,调动农民参合积极性。农民的风险意识相对较差,更加关注眼前的利益,对大部分农民来说,仅实行住院医疗费用补偿,难以调动他们参合热情。因此可以考虑将报销范围扩大,提高核销比例,并督促医院落实好门诊报销政策,征对农村常见病较多的实际将一些病种纳入合疗补偿范围,增大农户的受惠面。三是及时调整补偿标准,使基金既不沉淀过多,也不出现透支。从调查情况分析,一方面报销比例低是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满意的主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确实也出现了基金过多结余现象。去年我县结余基金1300多万元,今年大概要结余800万左右,因此,在已掌握一定信息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县情实际,及时调整补偿标准,以提高农民的受益程度。四是要简化办事程序,让农户少跑路,增加农户对合疗政策的信任度。

农村医疗卫生调研报告篇9

经县政府研究,决定今天在这里召开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总结表彰会暨2009年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动员大会,刚才,烈东同志就近年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作了总结,雪平同志就2009年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作了一个很好的动员报告,宪清同志宣读了表彰决定,我表示完全赞同,并对受表彰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近年来,我县通过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一是解决了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这是导致农民群众返贫的重要原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关注民生的重要工程,有助于提高农民群众的就医条件和抗大病的能力,是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这是一项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是各级党政组织,特别是基层组织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具体体现。二是给我县卫生事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按照省里的标准,个人筹资20元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费,全县筹资总额达到750万元,把这块资金集中在上栗,至少可以解决各县直医院及乡镇卫生院的发展资金问题。因此,对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各乡镇场要作为一件大事、实事去抓,认真抓好,确保参保率,让更多的农民得到实惠。在具体工作中,要有良好的服务,服务态度怎么样是推进工作关键,这点务必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借此机会,下面我就全县卫生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进一步增强发展卫生事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卫生工作是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卫生工作对实现全县各项工作任务和发展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卫生系统全体干职工恪尽职守,奋发拼搏,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卫生行风不断改进,城乡就医条件明显改善,中医特色专科建设不断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稳步推进,为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卫生事业发展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医疗卫生技术人才缺乏,没有高、新、尖学科带头人才,农村卫生技术力量薄弱;二是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够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尤其是艾滋病防控任务非常繁重;三是医疗卫生发展不平衡,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比较困难;四是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从业人员素质还要进一步提高,医德医风还要进一步改善。行风评议是全年工作的重点,我要特别强调,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必须依法依规办事,现在是信息化社会,省、市领导非常关注群众意见。我县从上个星期开始,县效能投诉中心对有关部门进行了效能调查,发现有些单位的干部经常不在岗,第一期通报马上会下发,乡镇卫生院对医务人员如何加强管理,卫生部门要认真研究,在上班时间一定要从事与工作有关的事情,不能有上网打游戏、聊天、打牌的现象发生,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以上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县卫生事业的发展,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我们必须强化忧患意识和责任感,正视问题,认真研究解决。

二、突出重点,扎实抓好各项卫生工作

(一)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农村卫生工作。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下一步的重点要放在总结经验、完善制度、规范管理、扩大成果上。要抓紧做好宣传工作,认真落实筹资政策。中央已决定,从2009年起,全省农民个人缴费统一为每人20元,各乡镇要做好宣传解释工作,争取广大农民对缴费标准的理解和支持。民政、残联等部门要继续解决贫困户、五保户、特困户等优抚对象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资金,进一步完善和落实贫困医疗救助制度,巩固提高参合水平,确保全县农民参合率在95%以上。卫生部门要完善统筹补偿方案,进一步提高全县参合农民的受益面和受益水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费实施方案调整后,从2009年的元月1日开始实施。各乡镇、各定点医疗机构要加大对新方案的培训与宣传,确保贯彻落实。要切实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费基金监管。随着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费筹资水平的不断提高,基金规模越来越大,监管任务越来越重,县农医局要严格执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费基金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基金管理,确保基金安全运行。同时要积极探索监管定点医疗机构的有效措施,加大对定点医疗机构监督和管理。审计部门要适时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费基金专项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审计监督责任。目前,我县普遍存在专项资金管理不严的问题,据了解,有的单位存在擅用专款资金、救灾资金、民政资金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的情况,从审计部门的审计报告中可以看出,这些问题非常严重,有些单位看到人民币就用,不管人民币来自哪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是老百姓的救命钱,一分钱都不能乱用,这个问题一出事就是大事,大家要高度重视。财政部门要对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的运行情况进行跟踪监督。要畅通农民投诉、举报渠道,保障农民群众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的使用要公开、公正、公平,加强社会监督。对挤占、贪污、挪用、截留、骗取、瞒报、套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费基金的违法违规行为,要严肃查处,决不手软,确保基金安全、规范运行。四是要不断提高经办能力。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费的不断推进,对经办人员的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抓好各项制度建设,加大对经办人员培训力度,加强对经办队伍的管理,不断提高经办人员的业务素质,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经办队伍。同时,要充分发挥计算机信息管理的功能,提高工作效率,推进定点医疗机构与经办机构信息联网工作。

(二)强化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增强公共卫生保障功能。

要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把疾病预防控制放在卫生工作的首位,进一步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应急医疗救治、卫生监督执法、应急指挥和公共卫生信息等体系建设,提高疾病防治和快速反应能力。要抓好疾病控制、医疗救助和卫生监督队伍建设,加强专业技术培训,开展应急演练,提高队伍的机动性和处置能力。同时,要对全县高发传染病流行趋势进行分析预测,采取措施做好防控工作。提高疫情报告的准确率和网络直报率,加强疾病监督检测,完成计划免疫工作。要切实抓好艾滋病防治工作,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加大对高危人群的监测。全面实施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进一步提高结核病人的发现率、管理率、就诊率及治愈率。以食品安全监管为重点,加强食品、医疗市场及公共卫生、学校卫生、职业卫生、放射卫生等执法监督工作,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要继续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全民健康教育活动,在全社会形成讲究卫生、减少疾病的健康意识和文明生活方式。

(三)加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建立。建立完善以县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为中心,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所)为基础的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卫生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提高农村卫生服务网络的整体功能和服务水平。村级卫生所建设必须达标,乡镇要节约资金,大力支持村级卫生所的标准化建设,确保完成任务。

(四)积极争创全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今年省卫生厅将我县列入全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创建县以来,各有关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离创建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各级、各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加大对创建工作的领导力度,增强责任心和紧迫感,切实按照创建要求和标准,认真抓好落实。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大对县、镇、村医疗机构创建工作的指导和检查力度,确保我县明年顺利通过达标验收。

三、加强领导,促进卫生事业健康和谐发展

(一)加强领导,增大资金投入。各乡镇要及时研究解决卫生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妥善协调处理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对辖区的公共卫生、艾滋病防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开展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特别是艾滋病的防治和病人的管理工作要高度重视,这是一个社会问题。要认真落实村卫生所和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配套经费,保证建设项目顺利开展。要进一步拓宽卫生筹资渠道,广泛动员和筹集社会资金,加快卫生事业发展步伐。

(二)加强协作配合,增强工作合力。要坚持和完善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司其责、社会积极参与的卫生工作机制。卫生工作涉及面广,工作内容丰富,又面临新一轮的改革任务,只有通过各部门共同参与,协作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才能更好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各乡镇要继续将发展卫生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切实抓好对卫生工作的领导、组织、协调和投入。卫生部门要切实履行主管部门职责,加强卫生宏观管理,加大对全县卫生事业发展的统筹协调力度。发改部门要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逐步加大对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管理力度。目前,我县的财力有限,支持社会事业的发展能力有限,卫生系统要尽快向上争取今年的项目和明年的项目资金。财政部门要认真落实卫生事业补助政策,确保各项卫生事业资金到位,做好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其他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沟通协作,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全县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在社会事业的发展中,教育和卫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地区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和卫生尤为重要,这两项事业与上栗47万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近几年我县的卫生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我们不能只看到表面上的成绩,还要重视和解决存在的一些问题,应当说还没有到喘气的时候,还需要各乡镇和各部门进一步关心和支持。

农村医疗卫生调研报告篇10

 

农村卫生工作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关系到保护农村生产力、振兴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社会发展和稳定大局。为促进我县卫生事业的发展,年初,县人大常委会把农村卫生工作列为今年一项重要的审议议题。审议前,组织了调查组,在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建平的带领下,对我县农村卫生工作进行了调查。先后听取了县卫生局有关工作汇报,深入走访下各、福应等12个乡镇、街道,实地走访县人民医院等5家县级医疗机构和8家乡镇(中心)卫生院,分别召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13个相关部门及相关医疗机构负责人座谈会,听取意见,了解情况。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政府及卫生部门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贯彻党和国家一系列关于农村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建立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农村卫生工作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

 

近年来,县政府把农村卫生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县“xxx”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先后制订出台《关于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的试行意见》等相关政策文件。省、市、县重视农村卫生事业投入,XX年共投入4450万元,其中县财政投入1895万元,加大了对公共卫生和医疗事业的投入力度。积极开展卫生有关政策法律法规和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各乡镇(街道)重视卫生工作,明确分管领导,建立工作机制,强化工作落实,抓好本区域内的农村卫生工作。

 

(二)农村公共卫生工作扎实推进。

 

一是实施农民健康工程成效显著。

 

“农民健康工程”是XX年省、市、县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我县全面开展农村公共卫生三大类12项服务,XX年为13万多名农民进行免费健康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实行分类管理。该工程受到了上级有关领导的肯定,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先后进行采访报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转有序,三年来,已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框架,初步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XX年,全县参保人数33万多人,参保率达78%,累计有近40万人次享受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参保农民患者的医疗负担。

 

二是农村疾病预防控制有效开展。

 

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高度重视非典、人禽流感等传染病的预防工作,重点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实施免疫规划,儿童“五苗”接种率均达95%以上。积极开展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全县无重大疫情发生。

 

三是积极做好农村妇幼保健工作。

 

扎实开展“母婴健康工程”工作,XX年孕产妇首次实现零死亡,儿童死亡率逐年下降。

 

四是大力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活动。

 

以改水改厕为重点的卫生环境整治力度加大。目前,全县共有560个自然村建起了自来水站,19万多人用上了自来水,拆除露天粪坑8000多只,建成公厕349座,完成4.7万户厕所改造。

 

五是无偿献血工作成绩突出。

 

全县无偿献血工作6次被评为省、市“无偿献血先进县”。XX年10月,县政府作为全国唯一的县级单位荣获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

 

(三)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完善。

 

一是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

 

形成了7家县级医疗卫生机构、18家乡镇(中心)卫生院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2个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

 

二是对乡镇(中心)卫生院推行股份责任制改革,在中心卫生院全面实行经济目标管理责任制。

 

实施农民健康工程,改进服务模式,乡镇(中心)卫生院经营状况得到了一定的好转。

 

三是农村卫生人员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严把人员入口关,严格要求,考录优秀毕业生,充实到农村医疗机构。实施了乡村卫生技术人员素质提升工程,通过开展“十佳驻村医生”评选、举办各类业务培训、组织各类学历教育等形式,进一步提高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

 

四是全力抓好医疗质量建设。

 

制订了《仙居县医疗质量建设工作方案》,加强医疗单位自身能力建设,通过开展等级评审,提高了医院的管理层次和服务水平。开展了“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争创百日无事故”活动,切实加强医疗安全教育,实行医疗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增强医务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制订完善了乡镇(中心)卫生院医疗质量考核标准,建立每月督查通报制度,抓好督查落实。五是卫生监督工作不断加强。认真贯彻《食品卫生法》和《职业病防治法》,抓好食品安全、卫生许可、职业卫生等专项整治,加大农村卫生综合执法力度,促进食品卫生和用药安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卫生工作的氛围还不浓。

 

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做好农村卫生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到位,社会发展以人为本、人的发展以健康为本的意识及大卫生理念还不强,未形成农村卫生工作合力。卫生法律法规政策及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还不够,广大群众卫生主体意识不强,缺乏保健康的理念和基本卫生保健知识,预防为主的思想还没有形成共识,重治疗轻预防的观念仍然没有改变。

 

(二)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还不够强。

 

一是医疗机构基础建设滞后。

 

我县医疗机构普遍缺少发展规划,经营场所十分紧张。县人民医院作为全县最大的综合性医院,占地面积仅40亩,医疗用房十分拥挤,远远满足不了群众的医疗服务需求,XX年医院迁建工程完成了工程立项和土地报批,但由于各种原因,至今未动工,严重制约了医院的建设和发展;中医院、妇保院、精神病院等县级医院和横溪、白塔、下各等中心卫生院的经营场所不足,精神病院房屋紧张、条件简陋,县疾控中心、城关医院至今还在租用房屋办公;多数医疗单位普遍存在设施设备落后等问题,乡镇卫生院还没有配备救护车,难于开展有效的医疗卫生服务。

 

二是医疗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相适应。

 

全县医疗卫生人才缺乏,特别是高学历和高职称人才严重缺少,在全县1350名卫生技术人员中,本科学历仅占14.9%,高级职称只占6.8%;乡村卫生技术力量更加薄弱,514名卫生技术人员,本科学历只有16人,高级职称仅有6人,中级职称也只有96人,人才问题严重影响医疗技术水平、医疗质量和医疗可信度;基层医务人员工作环境差、压力大、工资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基本社会保障还未落实。

 

三是医疗质量仍需提高,医疗秩序有待规范。

 

医务人员服务意识不够强,病人外流现象不少;医疗纠纷发生呈上升趋势,医~件时有发生,处理难度较大;个体医疗单位数量多,管理较难,打击非法行医难度大。四是村级卫生服务网络薄弱,全县722个行政村只有42个村级服务站,群众就医不便反映较大。

 

(三)农村公共卫生建设缓慢。

 

一是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保健工作还有薄弱环节。

 

各类传染病预防及重大疾病防治任务依然很重,群众疾病预防观念不强。

 

二是食品安全隐患和药品监管问题反映较大。

 

农产品调入问题越来越突出,农产品检测体系不健全,检测设施设备落后,粮食、蔬菜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问题突出。农村药品供应网络不够健全,药品监管相对薄弱,群众用药安全难以保障。

 

三是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任务艰巨。

 

农村饮用水水质安全问题较为突出,横溪、白塔等乡镇及周边平原村、城郊结合部等没有集中供水设施,直接饮用地下水,由于地下水污染,饮水安全问题突出,群众呼声较大;露天粪坑仍普遍存在,改厕任务较重,有的村虽然建了公共厕所,但后续管理工作跟不上,没有发挥作用;县生活垃圾处理工程进展缓慢,城镇、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运作机制缺乏,环卫设施缺少,垃圾处理问题突出;排污问题没有引起重视,排污设施没有配套,地下污染严重。上述公共卫生问题的存在,致病返贫现象突出。

 

(四)农村卫生投入相对不足。

 

县财政虽然每年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不断增加,但卫生事业经费所占同级财政支出比例却不断下降。社会资金投入卫生事业渠道不宽,数量不多。由于投入不足,制约着疾病预防控制、卫生执法监督、改水改厕等公共卫生建设以及医疗卫生单位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更新,影响了我县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速度。

 

(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不够完善。

 

一是对农医保的政策宣传不够,部分农民对农医保的认识存在偏差,群众参保积极性还不高。

 

二是农医保政策还不够完善。

 

群众对门诊报销、在外地看病报销手续、额度、参保率任务指标等意见较多。

 

三是筹资难度较大。

 

我县外出人口较多,以户为单位收取难度较大,部分乡村干部存在畏难情绪。有集体经济的村由集体支付,影响村经济发展,干部反响较大。

 

三、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强化保健康促发展理念,营造全社会共同做好农村卫生工作的良好氛围。

 

健康是人生最大的财富。做好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是造福人民的一件大事,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县政府要从落实执政为民的职责出发,充分认识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卫生工作的综合领导。要深入贯彻中央、省、市关于农村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制订农村卫生事业发展规划,明确目标,落实相关部门及乡镇(街道)在农村卫生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加强组织协调,形成相关部门、乡镇(街道)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整体合力。要重视和加强对卫生法律法规政策及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群众的卫生主体意识,增强预防保健理念,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做好农村卫生工作,营造保健康、促发展的社会氛围。

 

(二)进一步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建设,提高医疗技术服务水平

 

一要加强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

 

要对各医疗机构发展作出统筹规划,明确发展规模。要高度重视县人民医院建设,尽快研究,科学确定建设方案,积极组织实施,加快解决目前县人民医院用房紧张的突出问题。重视县级医疗机构和乡镇(中心)卫生院的发展,抓紧县疾控中心、城关医院的迁建工程建设,积极帮助解决县中医院、妇保院和横溪、白塔、下各等中心卫生院的扩建问题,重视解决县精神病院用房紧缺、医疗条件落后、经费缺少等实际问题和一些乡镇卫生院的危房问题。更新医疗机构的设施设备,提高医疗检查可信度,适应医疗发展需求。

 

二要加强医疗技术人员队伍建设。

 

医疗机构的生存与发展,关键取决于医疗技术水平,医疗技术人才决定着医疗技术水平。因此,要加大医疗技术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建立和完善人才引进机制,改进人才引进和考录政策,合理配置人才。加强在职医务人员教育培训,不断提高中、高级医师及执业医师的从业比例,进一步提升医疗技术人员整体素质。重视解决医疗卫生人员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基本社会保障问题。

 

三要加强医疗质量建设,规范医疗秩序。

 

县人民医院要培养和集聚高、精、尖医疗专家,不断推进全县医疗卫生技术上新台阶,减少病人外流。乡镇(中心)卫生院要加强医疗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全科医术水平。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要重视发挥中医药在农村卫生服务中的优势和作用,积极挖掘、收集和整理民间医药技术及祖传秘方。要加强医疗卫生行风建设,抓好医德医风,增强医务人员服务意识和职业自律意识。加强对个体医疗单位管理,发挥个体医疗单位方便山区群众就医的积极作用,坚决打击各类危害农民群众健康的非法行医行为,规范医疗秩序。

 

四要深化医疗卫生管理体制改革。

 

要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转换机制、加强监管的原则,从解决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突出问题入手,深化医疗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强化公共服务职能,规范服务行为。要推进乡镇(中心)卫生院改革,合理配置资源,改进服务模式,形成有生机活力的用人机制和分配激励机制,提高效率。加强村级卫生社区服务网络建设,担负常见病初诊治及预防保健任务。发挥社会个人举办的医疗机构作用,完善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提高整体效能。

 

(三)进一步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建设,为农民健康提供基本保障。公共卫生是人民健康的源头。

 

一要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加强重点传染病、职业病等重大疾病的预防控制,健全农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处理重大疫情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

 

二要加强妇幼保健工作。

 

要认真实施母婴健康工程,重视产科、儿科建设,加强孕产妇和儿童保健工作,提高出生人口基础素质。

 

三要加强药品、食品卫生安全管理。

 

要建立健全农村药品供应和监督网络,加大药品购销监管力度,组织对农村卫生机构的药品采购渠道、质量、期限及药价的检查,保证农民用上安全、有效、价廉的药品。要以实施“食品放心工程”为载体,积极开展卫生综合执法监督,加大对食品生产、加工、销售及餐饮业的监管力度,加大对化肥、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和生长激素等农业投入品整治力度,从源头上防止农产品污染。加强食品安全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尽快建立县药品农产品综合检测中心。

 

四要进一步重视以改水改厕为重点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

 

要加快横溪水厂建设,及早解决横溪、白塔等乡镇的饮用水问题,加强城郊结合部的自来水管网设施建设,切实解决城郊居民饮用水水质安全问题。要加强农村卫生户厕建设,公共厕所建设要因地制宜,发挥已建公共厕所的作用。要抓紧县垃圾处理工程建设,力争如期建成使用。改善农村垃圾处理设施,提高处理能力,建立符合我县实际的城镇、乡村垃圾分级处理运作机制。要重视乡村排污设施建设,农村环境卫生整治要充分发挥居民、村民的主体作用,引导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提高生活质量。

 

(四)进一步加大投入,为农村卫生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要严格按照中央、省级有关农村卫生工作政策规定,增加对农村卫生的投入,其增长幅度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卫生事业经费投入占同级财政支出的比例逐年有所提高,每年增加的卫生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发展农村卫生事业,保证卫生监督、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和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经费及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建设资金。要合理安排乡镇(中心)卫生院基本医疗服务经费和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建设资金,加强农村卫生经费管理,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多渠道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卫生事业,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投入体制。

 

进一步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农民因病致贫、返贫问题。一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切实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认识,广泛深入地开展政策宣传和典型引导,提高农民的自我保障意识、互相共济意识和健康风险意识,调动农民参保的积极性,提高参保率,减轻村级经济负担。二要认真研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从管理制度上加以完善。对医疗报销、手续办理、报销额度、参保率任务指标、定点医院设置等问题,要专题研究,加以改进。三要积极做好农医保的筹资工作,形成有效的筹资机制,用好、管好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保证合作医疗资金有序运转,发挥农村合作医疗的最有效的作用,提高农民健康水平。

 

范文二

 

一、现状

 

目前,镇镇村公路总里程是50.4公里,宽度为4.5米,其中乡道12公里,村道38.4公里,柏油路50.4公里,已损坏影响出行40公里,从2005年开始至今,全镇村村通公路建设已近有十年时间,给群众出行带来了便捷,农村经济的发展环境有显著改善。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车辆不段增加,特别载重车辆吨位多数道路使用频繁,部分道路已损坏严重,路面坑洼不平,直接影响群众出行。

 

二、主要问题及困难

 

1、建设资金问题。“村村通”工程配套资金严重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建设资金是村村通公路建设的核心问题,但是上级补贴资金有限,乡村两级在配套资金上却存在着较大的缺口。从建设资金运转来看,如修建4.5米宽、18厘米厚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加上整修路肩,再加上路基,就至少需要40万元/公里,如果按省里每公里只补助15万元,尚有25万元左右的'资金缺口难以落实,因此,各地虽有加快通村公路建设的迫切愿望,但由于配套资金缺口较大,导致上级农村公路建设项目不敢争取。

 

另外由于资金短缺农村公路项目附属设施基本没有,直接群众的出行安全;同时也有资金链断裂的危险,建设单位欠施工单位,施工单位欠材料供应商,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不但影响今后农村公路建设,还会产生影响社会稳定的一列系问题。

 

2、基层债务问题。村村通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部分,是广大农村百姓千百年来的梦想与祈盼,群众热情之高前所未有。村村通工程建设是当前的一项惠民工程,村民把它当作对干部满意程度的最低要求,处在中间的镇村基层领导压力之大超过想象,筹集资金的能力非常有限,无配套资金或配套资金较少或配套资金迟迟不得到位的情况下,开工一条路就得欠几十万元,启动非常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