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络应急预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52:28

学校网络应急预案篇1

一.火灾事故应急预案

1.报警程序:

(1)根据火势如需报警立即就近用电话或手机报告消防中心(电话119),报告内容为:“衡阳师范学院计算机教学楼三楼网络中心(黄白路165号)发生火灾,请迅速前来扑救”,待对方放下电话后再挂机。

(2)备好应急灯(或手电筒),查明原因,如是电源引起,应立即切断电源。

(3)向学校保卫处值班人员报告(值班电话:8484950),并派人等待引导消防车辆。

2.组织实施:

(1)在消防车到来之前,先尽力使用现有消防设备将火势控制在最小。

(2)消防车到来之后,校内人员配合消防专业人员扑救或作好辅助工作。

(3)使用器具:灭火器、水桶、脸盆、铁锨,水浸的棉被等。

(4)迅速组织人员逃生,原则是“先救人,后救物”。

3.扑救方法:

(1)扑救固体物品火灾,如木制品,棉织品等,可使用各类灭火器具。

(2)扑救液体物品火灾,如汽油、柴油、食用油等,只能使用灭火器、沙土、浸湿的棉被等,绝对不能用水扑救。

4.注意事项:

(1)火灾事故首要的一条是保护人员安全,扑救要在确保人员不受伤害的前提下进行。

(2)发现火灾时应掌握的原则是边救火,边报警。

(3)人员在逃生时应掌握正确的逃离方法。

二.被盗案件应急预案

1.报警程序:

(1)发现案件时应及时向学校保卫处值班室报警(值班电话8484950)。

(2)向网络中心领导报告。

(3)根据案情报告分管领导和学校主要领导。

(4)经校领导同意后向公安机关报案。

2.处置措施:保护现场。

3.注意事项

(1)注意保护现场,以便为侦破案件提供条件。

(2)积极协助公安人员勘察现场,为侦破提供条件。

三.网上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当在校园网上发现学校信息泄密情况,擅自公布违法信息或有非法组织违法言论一律作为网上突发事件处理。

1.报警程序:

(1)向学校保卫处值班室报告(值班电话:8484950)。

(2)向网络中心领导报告。

(3)经领导同意后向公安局计算管理科报告。

2.处置措施:立刻查封违法者的ip地址。

3.注意事项

(1)遇事一定要冷静,果断采取措施。

学校网络应急预案篇2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预警;对策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6.068

对突发事件的预警和管理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考验和亟需解决之事,这对学生的人身、财产的保护和心理的良好发育都有重要意义,也是避免高校与学生发生法律纠纷的重要环节。因此,开展良好的高校突发事件的预警与对策研究,才能更好的为高校进行人才培养工作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利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安全、有序和高效发展。

1高校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

1.1社会环境因素

(1)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元化对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产生冲击,学生不再是单一的接受校园文化知识,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容易产生思想和行为的偏差。

(2)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学生层次和学生规模的变化和加大了学生管理难度,为高校学生管理提出了重大课题,应急处理学生突发事件管理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3)校园周边环境的复杂性也是重大的安全隐患,学生课余时间多数消耗在校园周边的餐饮、娱乐休闲、体育活动等场所,酒吧、网吧、旅馆等地易为突发事件多发之地。

(4)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我国新闻媒体的逐步开放,迎来了新媒体时代。网络平台的开发性和隐蔽性使得大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恣意获取、发表、评论各种信息,新媒体的推广在开阔学生视野、拓宽信息渠道、增强社会联系等方面有着重要积极作用,但也为网络监管带来了巨大挑战。

1.2高校管理工作尚有不足

(1)学生管理工作不力,民主渠道不畅。高校突发事件具有发生领域广、事发突然、管理复杂、责任重大、影响层面深等特性,这都增加了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难度,需要后勤管理部门、学生处、教务处、保卫处等多部门协调,往往管理相对滞后,不能提前预警突发事件,校园安全管理工作成为薄弱一环。

(2)预防和应急处理突发事件的机制尚未形成。事实证明,高校预防和应急处理突发事件的机制需要有完备科学的处理体系,职责分明的组织机构,充实的物资储备,但很多高校明显缺乏专门的预警与应急机制,即便有,内容单一,流于形式,操作性不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不够,遭遇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仍需提高。

1.3学生自身原因

(1)心理健康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学生面对着纷杂的大千世界,人生观、价值观都受到很大影响,从新生入学的环境适应与迷茫,到学习、恋爱、交友的心理成长,以及升学、就业的种种压力,都容易造成他们身心上的困境和扭曲,从而引发思想和行为的失衡,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2)自我保护意识缺乏。大学生思想单纯,性格纯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和自我保护意识,政治思想觉悟不高,面对复杂的社会矛盾缺乏清醒的头脑认识。面对毫无预警的突发事件事件时,应急意识不够,并不能理性分析和判断,往往成为突发事件的盲目跟随者及受害对象。

(3)家庭环境复杂。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成长与单亲家庭或者贫困家庭,复杂的家庭环境使得学生缺乏关爱,安全教育缺失,面对挫折和失败时没有自我调节能力,产生过激行动,引发高校突发事件。

2突发事件预警与管理现状

2.1应急管理意识滞后

很多高校危机管理意识淡薄,管理理念滞后,还没有认识到突发事件的严重社会危害性,没有把预警机制纳入到校园安全管理的常态工作中,对学生的人格教育、思想教育、安全教育、应急教育还不够,学生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容易出现群体性恐慌、抱怨、虚假传播信息等问题。高校要把突发事件的预警与应急处理当作一种整体的系统工作看待,不是单一由保卫部门负责,要树立“大校园应急管理”意识,很多高息没有认识到突发事件的预警与应急管理是一个需要内外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综合工作。

2.2缺乏完备的制度保障

科学完备的制度建设是突发事件预警与管理的有效运行的基础,有系统的预警方案、应急机制、权责规章制度才能更好的预防和落实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很多高校忽略了制度建设,缺乏系列的制度设计。面对突发的危机事件,采取临时性的应急手段,往往处理效果欠佳,后期善后问题遗留严重。

2.3专门管理机构的缺失

多数高校都是由保卫部门负责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缺乏常设性的突发事件综合协调管理机构,没有固定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小组,一旦校园出现问题四处报告,谁知道了谁处理,没有明确严谨的应急思路,各层领导慌乱处理,职责划分不细,缺乏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主心骨,专门突发事件预警与管理机构缺失。

2.4心理干预薄弱

校园突发事件的发生对当事人、相关同学以及其他学生都会有深远影响,包括身体伤害和精神伤害,往往精神层面的影响和刺激更不易被发现,破坏性更大,影响学生的情绪把控、价值取向、思想状态和生活信念。高校即便有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但是对突发事件的心理调控还有待加强。

3构建多元化高校突发事件预警与管理机制

3.1建立应急法律机制

高校突发事件往往涉及到法律问题,要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实质问题,高校应当加强师生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的法制教育。为了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发生,应尽快出台《校园安全法》,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完善高校突发事件预警与管理的法制化建设。通过法律设定明确法律依据、执法主体、处置程序、救济途径、监督管理以及事后恢复。

3.2深化安全教育

要深入开展安全教育,提升安全意识,通过活生生的案例教育学生注重人身安全和思想维稳,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包括校电视台、广播电台、校报、小百合BBS、橱窗、布告栏等)积极开展正面宣传活动,让广大学生真正树立起牢固的安全意识。及时了解掌握师生员工的思想动态和引发事端的原因,掌握深层次、预警性信息。事件发生时,及时有效地做好师生员工的思想教育和疏导工作。协助信息联络与宣传组做好突发事件期间的舆论引导和宣传工作。让学生明确安全隐患和突发事件的后果,明确安全责任,预防潜在的、有倾向性的危险。

3.3完善应急组织体系

应对危机事件高校需要成立突发事件预警与管理机构,由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担当领导指挥机构,实行集中领导,统一指挥。同时,明确工作职责,识别、分析各种安全因素,针对高校突发事件的特点、性质、危害程度等多种因素,结合突发事件的实际情况,寻找可能出现危机的各种不安全因素,并向上级提交报告,启动预警预案,组织力量处置校园突发事件。

3.4制定预警与管理预案

建立高校突发事件预警与管理预案,能有效的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或者降低发生后的危害结果,制定应急管理突发事件的战略规划,编制相关制度,健全预警与管理预案。在制定完备的预案后,要明文并做好制度宣传,组织学生进行演练,不断完善以确保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高校突发事件预警与管理预案主要包括指导思想、决策机构、工作目标、预警制度、信息报告、应急措施、信息处理、后勤保障、恢复重建、心理评估等。

3.5有效利用新媒体平台

新媒体的广泛发展为高校突发事件的预防与管理提供了一个重要手段,大家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前提下,要提高警惕,及时发现易引发突发事件的异常信息,排查不稳定因素,提醒学生规避网络风险,不要盲目相信、传播不良信息。站好网络阵地,加强网络舆论疏导,提供客观、准确的信息导向,形成积向上的舆论环境,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高校突发事件进行理性看待。

3.6确保后勤保障

建立健全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应急保障,是解决突发事件的物质基础和必备条件。物资保障方面,后勤、总务等相关部门要保障物资充足,保证物资、器材的完整性和使用性。人员保障方面,各学院、学生处、医务室、网络中心等部门要保障应急队伍充实,积极投入到突发事件预警与管理工作。高校突发事件预警与应急队伍主要由主管领导、学生工作者、保卫处、后勤部门、医护人员以及大学生组成。

3.7规范预警与管理程序

(1)预防阶段。各院系要依照“注重安全”、“预防为主”的方针,强化安全教育和隐患排查,针对重点人员和重点部门进行布防,及时发现和收集危机校园安全稳定的信息,上报领导小组,积极采取预防措施,有效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

(2)发生阶段。一旦发生突发事件,领导小组立即进入运转状态,各职能工作组及时到位,保持通讯联络顺畅、快捷,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规模、范围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必要时可预先通知校内广播、电视、网络等传媒做好播报准备。

(3)善后处理阶段。事后,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落实整改措施,安抚和平静师生情绪,尽快恢复正常秩序。特别是针对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师生舆论、网络信息传播导向以及相关学生的心理恢复和后续教育教学管理问题,跟踪查访突发事件的后续处理结果。

参考文献

[1]曹顺.轮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6).

[2]谢慧.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法律机制之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7).

[3]刘辉.高校突发事件研究综述(1979-2012)[J].高教探索,2013,(4).

学校网络应急预案篇3

【关键词】智能终端高校舆情风险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7-0154-02

一大时代环境下新媒体的发展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正改变着各行各业的面貌,并促进了传媒的大规模革新,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工作、教育带来了焕然一新的变化。新媒体环境为高校校园文化提供了全新的物质和技术环境。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真正意义上摆脱了时间限制,人们可以利用新媒体对信息进行加工推送,轻松实现24小时在线。新媒体可融文字、音频、视频、画面为一体,即时地、无限地扩展内容,使内容更丰富、更鲜活。与此同时,新媒体具有“受众主导”的特点,受众不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的传播者。交互性使传播者和接受者极易进行角色转换,这种双重身份的角色使受众可以畅所欲言,及时反馈,进一步增强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当今时代,QQ、微信和微博作为最热门的媒体传播工具,其使用范围已基本覆盖全国各地,并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在高校网络信息传播中,新媒体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桥梁作用,高校网络舆情的信息可以借助新媒体得到快速传播。与此同时,新媒体的发展也进一步增加了高校网络的舆情风险。

二高校网络舆情风险分析

1.高校网络舆情风险的成因

高校网络舆情风险是指在高校舆情网络传播过程中,基于人与人之间道德失衡所产生的舆情风险。在网络世界里,高校学生具有一定的身份隐蔽性,因而在其网络言论中的限制约束较少,导致部分道德意识不强、自我监管能力较弱的学生容易发出不和谐的言论,从而影响社会道德与校园风气,如果高校学生领导和思想工作者不加以引导和制止,将逐渐增大高校网络舆情风险,对校园和社会产生不良的影响。高校师生可以针对一些社会热点事件和校园突发事件发表主观意见并提出个人想法,但是没有一套有效机制的约束和管理,高校网络舆情的道德风险将出现恶化趋势。

2.高校网络舆情风险的特点

当前高校网络舆情风险表现为三大鲜明特点:一是高校网络舆情风险的蔓延性。在高校网络信息系统中,高校师生利用通信终端在短时间内就校园事件和时政热点进行信息共享和跟帖点评,因此潜在的高校网络舆情风险能够在高校信息系统中进行快速的蔓延和扩张。二是高校网络舆情风险的隐匿性。大部分高校网民的个人信息和有效地址在网络中是保密的,这对高校网民个人信息安全提供了保障,但是国家网络监管部门却很难获取其真实信息和电脑ip地址,所以一些高校网络舆情风险隐藏在其中而被人们忽略。三是高校网络舆情风险的复杂性。伴随着多样化的高校舆情传播途径,以及多维度的高校网络信息体系,高校师生所接触的网络内容良莠不齐、多元而且分散,容易出现复杂而多样的高校网络舆情风险。面对高校网络舆情风险,高校网络舆情管

――――――――――――――――――――――――

*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研究项目(德育专项)“基于智能终端环境下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app德育平台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2014JKDYY27)、广东省高校党建研究课题“提高党建工作信息化水平研究――构建基于微信的党建工作体系”的部分研究成果(2014BKZZB4)、广东工业大学宣传思想文化研究课题“高校微信舆情风险控制与引导机制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2015XC11)

理者需要制定一套完整的双向控制和引导机制,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风险防控和舆情管理。

三构建三位一体的高校网络舆情风险控制与引导机制

本文基于微信等智能终端软件环境,结合高校学生培育与管理以及“安全校园”“文明校园”的要求与目标,初步构建了“常态管理机制”“预警机制”“应急机制”三位一体的高校网络舆情风险控制与引导机制。

1.常态管理机制

借助新媒体技术,在高校各部门形成联动制度,建立一支专业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队伍。将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队伍分为三种类别:

第一,舆情收集员:以新媒体为媒介,利用网络雷达、信息检索、数据挖掘技术等对高校网络进行舆情收集,并建立高校网络舆情数据库。以“定期收集,及时更新”的原则对高校网络舆情信息数据库进行更新。

第二,舆情监控员:负责对高校网络舆情数据库进行监控管理,利用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指标对数据库进行分类聚类,并对网络舆情事件进行监控分析和风险评估,对转载率高和访问次数多的舆情信息实施全天候监控分析,以此获取广大学生对某类事件或者某项决策的态度与诉求,同时亦可及时捕捉苗头性、倾向性、敏感性、群众性的舆情信息。

第三,风险处理员:根据高校舆情数据库的风险等级分类表,以“高风险优先处理,低风险有效控制”的原则进行风险处理,并定期进行应急工作总结和应急防范演练。一旦发现高校网络舆情风险事件,风险处理员要快速反应,制定应急处理方案,并及时对舆情风险进行有效控制,防止事件进一步恶化。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队伍要实现分工明确、权责统一,避免出现互相推诿现象。

2.预警机制

高校网络舆情风险管理工作要做到重在预防、及时发现、迅速处理。针对高校网络舆情的风险特征设计舆情风险的预警指标体系,对常态管理机制中的信息进行相应的风险指标评价,正确评估和分析事件信息的舆情态势,判断舆情风险警报级别,制订相应级别的舆情控制与应对预案,将舆情危机遏止于萌芽状态。具体将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分为4个风险等级:(1)安全级别(蓝色预警):指在高校网络中大学生积极健康地进行交流评论的网络信息,没有出现负面信息和过激行为,相当于网络的晴天,用蓝色预警信号表示。(2)一般级别(白色预警):指在高校网络中出现小范围、小群体的网络舆情信息,大部分是转载次数多,关注点集中的事件热点信息,相当于网络舆情的多云状态,用白色预警信号表示。(3)中等级别(灰色预警):指在高校网络中出现具有危险趋势的舆情信息,并存在局部的不良信息和不文明网络行为,这种状态用灰色预警信号表示。(4)危险级别(黑色预警):指在高校网络中,出现了危及高校师生,影响高校形象,破坏校园秩序的危险信息,出现一些不法分子散布谣言、披露隐私和非理的情况。因此,根据预警舆情风险标准,我们可针对各等级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案,并及时加以引导控制,做好预警是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关键环节。

3.应急机制

对新媒体舆情引发的突发,建立“网上控制、网下联动”的应急处理机制。具体建设如下:(1)发挥网络舆情“领袖”作用:在日常舆情宣传中有意识地着力塑造某些舆情“领袖人物”,提升其在学生群体中的言语分量与公众威信。当突发性后,启用舆情“领袖人物”对广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与行为引导。(2)构建跨部门联动协调机制:当突发性爆发后,立即启动高校跨部门联动机制,各个部门通力合作,从多角度深层次对事件进行有效处理与疏导。(3)制定不同级别的应急方案:根据高校网络舆情预警风险标准,高校应预先制定一般舆情突发事件、中等舆情突发事件和危险舆情突发事件等不同级别的应急处理方案,防患未然,在关键时刻抢占网络舆情主动权。

四结论

在智能终端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风险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高校教育工作者重视高校网络舆情风险,对高校网络舆情风险进行严密防控,将有利于构建绿色健康的高校网络生态环境。本文通过研究构建三位一体的高校网络舆情风险控制与引导机制,能够及时发现高校网络舆情风险的苗头和倾向,进行有效控制与引导,掌握网络舆情话语主动权,进而从根源上抑制高校网络舆情风险的增长趋势,逐步实现化解网络舆情矛盾、维护校园网络安全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2]李礼、李超民.论高校微信德育平台的构建[J].学术论坛,2014(8)

[3]温志篙.网络舆情与高校的预警和应急对策探析[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学校网络应急预案篇4

关键词:民族类高校突发事件思想政治教育

前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应对突发事件的生命线,承担着对突发事件预防、应对、善后的使命。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破坏性、持续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突发事件发生的规律和发展趋势的研究,通过掌握这些规律,可以避免突发事件的爆发或减轻突发事件的危害。

一、应对突发事件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十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出了新部署和新要求,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高校应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学校教书育人的强项,在课堂教育中加入和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并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指教育者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对教育对象心理的各层面施加积极的影响,以促进其心理发展与适应、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活动。根据相关部门的调查统计。目前高校中有相当比例的大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心理问题严重者甚至达到了30%。心理问题的增多,为高校出现群体性突发事件埋下了隐患,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应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纠正不健康的心理。大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情绪化现象较为普遍,因此,高校应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学生心理向健康方向的转化。例如,在高校中兴起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室等,通过这些途径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使大学生勇于面对苦难和挫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勇气。同时,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往往伴随着明显的前期预兆,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发挥预见作用,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和调节,防止事态朝错误的方向发展。

(三)法律法规教育

目前,我国实行的应试教育弊端日益显露,学校和家长长期将教育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分数上,忽略了对大学生法律法规的教育。与此同时,我国的各项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导致了部分学生守法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受情绪化的影响容易做出极端的事情,从2004年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到近期发生的复旦投毒案等一系列校园恶性事件,不仅反映出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不足,也反映出相当一部分学生法制观念淡薄。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法律法规教育对防范突发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只有懂法,才能守法。将法律法规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中,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学习,提高法律意识。其次,引导学生了解学习有关处理突发事件的法制条例,使学生掌握应对突发事件的正确程序,在突发事件的应对中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

(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人类社会己进入信息化时代,网络这个做为现代社会最快捷的信息传输载体,己经普及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面对新的发展趋势,只有充分利用网络载体,对受教育者实施快捷有效的教育,才能确保大学生面对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始终做到政治上坚定,思想上稳定,头脑上清醒。首先应加强高校的网络教育设施建设。开展网络教育的前提是必须加强和网络有关的软、硬件建设。各高校应根据社会发展态势、国际形势、学校建设等有关信息,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现状,制作与网络相关的教育内容,并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开放性,不断吸纳新知识和新信息。其次要利用网络平台内容的多媒体化,增强教育的生动性、直观性。网络多媒体化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本质上是一个信息传递过程,受教育者接受的信息越多,教育效果就越好。网络平台内容的多媒体化能充分调动学生视、听器官,将枯燥的理论教育变得形象逼真。第三应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增强防范意识。网络信息夹杂着很多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容,因此必须用健康向上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筑牢思想防线,自觉做到文明上网,确保政治思想的坚定性,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二、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分析

由于高校的特殊性,应对突发事件,维护校园稳定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加强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和建设,让更多的学生学会选择,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实现思想引导,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应对突发事件中发挥主导作用。

(一)建立健全应对突发事件的思想政治教育预案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们工作的基本点应放在应对巨大的风险上”。目前,各高校都建立了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但这些预案普遍存在着重处置,轻预防的问题,因此各高校应建立健全应急预案,形成完善的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系统,完善处置机制,提高预警强度才能在应对突发事件中占据有利地位。首先,要完善突发事件的信息与反馈机制。其次,要加强高校应急组织机构建设,设立完备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此外,各高校应畅通应急预防渠道,在学生遇到突发事件时,可通过短信、电话等形式及时将情况报告给学校,防止事情恶化。总的来说,无论应急预案和应急管理机构的设置,都应具有针对性和层次性,突出高校的人性化管理理念。

(二)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加强突发事件的热点案例教育。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发展观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理论教育的重任,及时的更新具有时代性的教学案例,加强突发事件的热点案例教育,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具有重要意义。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新过程慢,教育方式单一,造成了学生学习热情不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因此,应努力使突发事件热点案例走进课堂。突发事件因其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又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成长与发展,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额吸引力。在突发事件案例教学过程中,应着重把握三点:首先,增强说服力,让学生真正从突发事件案例教学中学到知识,提高对突发事件的认识能力。其次,提高引导力。通过热点案例教育,要引导大学生运用科学的理论分析突发事件的背景、成因和对策。再次,提升内化力。通过学习,使大学生在应对突发事件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现中户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发挥自身才干,肩负起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

(三)注重对群体的心理干预与引导

心理干预是指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有计划、按步骤地对一定对象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心理问题施加影响,使之发生朝向预期目标变化的过程。首先,应及时了解和把握突发事件中大学生心理与思想状态的变化,发现出现这种变化的深层次原因,及时发现突发事件中大学生出现的反常情绪,并开展针对性的工作。其次,提高对群体行为的预见和处置能力。在处理突发事件时,一定要本着“快、准、稳”的原则,防止突发事件处理不当导致个体出现不正常的心理反应。这些心理反应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群体的发生,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在群体发生前期及时介入,尤其应重点关注学生中表现积极、具有较高威信的“话语领袖”的思想及行为动向,及时发现不良情绪,通过针对性的教育,引导群体心理,防止的发生。

学校网络应急预案篇5

各位领导、同仁们:

大家好!

    首先感谢XXXXXX公安局给予我们学院这份殊荣,同时也给了我们这次沟通和交流的机会。我们学院坐落在XXXXXXXXXX,占地面积XXXX亩,现有在校本、专科生XXXXX余名。学院学风优良,校园和谐稳定。荣获XXXXXXX;连续九年被XXXXX评为XXXXXX优秀组织单位,连续XXXXXXXXXXXXXXXXX先进单位,连续XXXXXXXXXX单位。在此我代表学院对关怀我们成长的领导们及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就我们学院的安全保卫工作的一些做法,谈几点粗浅认识,如有不到之处,望各位领导、同仁批评指正。

一、严格落实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制,形成了人人关心、齐抓共管的安全工作新机制。

我院领导、各部门、各系和班级辅导员均明确各自的职责,对分管范围内的安全工作负责,并逐层签订安全责任书。各系、处室负责人与院长签订安全责任书;各班级辅导员与系主任签订安全责任书;班级班长与辅导员签订班级安全责任书,层层落实安全责任。

    二、强化全校师生的安全知识教育,增强全校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1、加强安保队伍自身建设。

学院定期对专兼职安全保卫人员和全体教师进行政治思想、法制观念、职业道德和素养的培训,并聘请当地公安、消防等相关职能部门专业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定期进行防灾逃生演练活动、心理健康知识培训,收到了较好效果,提高了安全工作水平,保障了工作效果。

2、加强对师生的安全知识教育培训。

充分利用广播、校报、板报、橱窗等宣传阵地,对师生进行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教育,在各班开设专题班会,以各种形式进行安全防范教育,如交通、消防、社会治安、食品卫生、交通知识、自然灾害等安全教育,加强禁毒教育,预防触电、溺水教育、校内外活动安全教育等。在教育中注意加强防险、救险、脱险常识的培训,树立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

三、发挥职能、做好安全稳定工作。

1、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我们学院完善细化了各种应急预案及配套措施,规范“第一时间”的应急程序和处置措施,建立健全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指挥机制、快速反应机制和救援机制。对可能发生的突发情况,对处置工作的每一个层次、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都周密谋划,反复推敲。应急预案制定后,学院紧密结合形势,积极组织全院师生进行了消防演习以及突发事件人群紧急疏散等应急演练,提高学生自救自护的能力。这些活动的开展,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学生掌握了紧急疏散和自救自护的方法,提高了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

2、加强校园网络安全管理工作。一是加强校园网络舆情监控,及时发现处置网上不良信息。建立健全学生干部组成的网络舆情信息员,对校园网络信息进行收集、汇总、上报,根据信息员反馈的信息进行分类,对校园网上有害的信息及时要求网络管理人员进行删除,涉及在网络上制造和传播非法、不实等有害信息的人员及时进行查处,情况严重将移交公安部门。二是加强引导,倡导全院师生健康文明上网。进一步加强网络精神文明建设和青少年学生安全文明上网教育引导工作。在学院中广泛开展远离淫秽色情等有害信息宣传教育活动和文明上网活动,增强青少年学生上网的法制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三是建立公安、工信部等职能部门沟通协作机制,形成网络管理合力。近年来,电信、网络新型诈骗日趋严重,为保障学生的利益不受到侵害,我们除加强网络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工作外,同时联合当地公安、工信部等职能部门协调开展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在校园网站上上传近期的警情通报,起到警示的作用,避免学生上当受骗。

3、重点人群帮扶管理。重点关心人群的教育和管理已经成为学院安全管理工作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院通过对贫困生、少数民族学生、特异体质学生、违纪学生、心理障碍、外籍教师六类人群加强关心和帮扶,推动重点青少年的管理,防止由此引发的不稳定因素。给在校贫困生建档,发放受助金额,保障了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少数名族在校学生,开展了民俗文化简报展、美食节等活动促进学生交流;特异体质学生进行备案,通过加强关心、关注和体育教学特殊照顾保障学生健康生活和学习;心理咨询中心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分析、心理健康宣讲、心理教育讲座等活动提升同学们心理自我调试能力,避免学生因心理障碍发生影响学习和生活;违纪学生受到违纪处分,学院通过相关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落实预警机制降低了学生违纪率,通过与违纪学生谈心和帮扶避免发生违纪次生事件。

4、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作为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我院充分发挥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成员单位作用,在全院范围形成较为完整的防控网络,制定切实有效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措施,深入细致、实事求是地开展工作。如: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开展安全教育和普法教育、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和严格执行请销假制度等一系列活动和措施提高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

四、搞好警民共建,建立安全预防长效机制。

我院加强与当地公安部门的沟通联系,当地派出所也在学院北门设立警务室,实行派出所治安管理岗位责任制和校园治安特别保护制度,对我院周边环境、社会治安秩序、交通状况进行及时整顿。我院也经常聘请公安部门的警官为全院师生进行了安全知识培训,从而形成了警校共管治安防控体系。

学校网络应急预案篇6

高校突发事件是指高校管辖范围内在不可抗力的因素条件下发生的,涉及学校安全稳定以及学生人身、财产安全的,危害性大的偶发性事件。

二、高校突发事件的类型划分

(一)从总体上划分

1.群体性突发事件。包括校园内外涉及师生的各种非法集会、游行示威、上访请愿以及集体罢课、聚众闹事等群体性事件,各种政治性活动、非法传教活动、学生非正常死亡或失踪等可能引发影响校园和社会稳定的事件等。

2.安全事故事件。包括学校范围内发生的、火灾、拥挤踩踏、建筑物倒塌等重大安全事故,校园重大交通事故以及大型群体活动公共安全事故,还有影响学校安全与稳定的其他安全事故等。

3.公共卫生事件。包括突然发生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学院师生健康严重损害的事件;发生在学院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学院所在地区发生的、可能对学校师生健康造成危害的公共卫生事件。

4.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包括利用校园网络发送有害信息,进行反动、迷信、色情等宣传活动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件;破坏校园网络安全运行各种行为、窃取国家行政部门、学校保密信息的事件。

5.灾害及后勤保障类事件。包括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以及由其诱发的各种灾害以及造成的重大影响和损失的供水、电、气等灾害事故

(二)从突发事件的性质、机理和发生过程划分,可分为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教育考试安全事件。[1]

(三)从突发事件频率划分,可分为聚集事件,治安事件,交通事故、自杀事件,意外死亡和政治事端。

三、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原则

(一)预防为主,做好应急工作

首先要以预防为主。认真了解高校大学生的情况,辅导员对每一位同学的近况都应有所了解。学校对突然事件,如火灾,地震等等有应急方案。其次在防范的基础上,如有突发事件发生尽早发现,做好应急与汇报工作。

(二)反应迅速,降低伤害与损失

尽早做好预案工作,成立应对高校突发实践的领导班子,能在发现突发事件第一时刻,调动各项资源,尽早做出应对反映。达到能把突发事件损失与伤害降到最低的效果。

(三)调动资源,发挥整体作用

领导班子在调动资源的过程中,各部门要及时做出反应,彼此之间协调配合,全力投入到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中去。

(四)依托法律,维护师生权益

做到凡事以保护师生生命财产安全为出发点,尽量缩小事态的影响范围,做好。在以法律为评判实践合理性的基础上,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坚守师生的应得利益。

(五)责任到人,分清责任界限

预防突发实践的应急工作应做到分责任部门,分责到员工。各个部门应在秉承统一领导的基础上,对内做好本部门的应急工作,对外分清与其他部门责任界限,与其他部门的开展协调工作。

四、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建议

(一)突发事件监测

做好自下而上的突发事件检测体制。保证该突发事件检测体制检测的的正常运行,确保在第一时间内一把手能够得到第一手消息;领导班子做出应对方案,处理期间,确保应急小组人员的调配适当。

(二)突发事件报告制度

建立逐级报告制度,从学生信息员、班级辅导员、学生处、保卫处、校领导到教育行政部门的突发事件逐级报告制度。确保各方保持联系,高校应及时与教育部门沟通,探讨处理事故的方案。

(三)重视舆论,加强正面宣传

重视舆论的作用,引导舆论使其发挥作用。除了加强对传统媒体的沟通工作,特别要掌握新媒体的特点与机会。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做好消息互通,推广高校的正面形象。

(四)完善突发事件的应急保障机制

1.信息保障。建立完善的信息传递机制,从学生信息员、班级辅导员、学生处、保卫处、校领导到教育行政部门的突发事件逐级信息传递制度。保证通讯便捷与安全。

2.物资保障。各部门应定期检查处置突发事件的物资储备的完好和可使用性。在保持物资储备充足的前提下,突发事

件的物资储备应合理存放,利于物资的便利运输。

3.人员保障。应对突发事件,领导小组的领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领导班子在调动资源的过程中,各部门要及时做出反应,彼此之间协调配合,全力投入到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中去。

(五)建立突发事件预防和预警机制

1.重视各类突发事件的预防工作是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各职能部门应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细化工作措施,明确责任,狠抓落实,把各项工作和要求落到实处。各单位要结合工作实际定期开展调研,及时排查各类安全隐患,防止和减少各类突发事件的发生。[2]

2.预留部分财务为应急所需,做好对应急设施的定期管理,检测,更新等等。在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各方面都做好准备工作。

学校网络应急预案篇7

[关键词]高等学校突发事件网络应对策略

[作者简介]刘清生(1967-),男,江苏溧阳人,江苏科技大学党委办公室,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江苏镇江212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1SJD860007)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3-0046-02

一、引言

学术界对高校网络的概念尚无定论,但一般是指高校由于某一突发事件引发,网民群体集中围绕某一主题,通过网络聚集制造舆论,促使网民行动,对事发高校秩序和稳定造成重大影响的事件。①近年来,高校面临的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突发事件频发,师生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在网络飞速发展背景下,高校网络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已引起社会的高度关切。高校各类突发事件频发并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为此,准确把握高校突发事件演变的原因及发生的机制,进一步加强高校制度建设,规范高校管理行为,对提高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二、高校突发事件演变成网络的原因

根据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研究所对2009年1月至2010年8月的245个网络舆情热点监测,结果显示:“科教文卫领域成为网络舆情事件的常发之地,占比15.1%。”②高校涉及腐败、意外伤亡、招生、食物中毒等突发事件都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一些突发事件极易演化成网络。高校突发事件演变成网络的原因是复杂的,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高校的社会关注度高,容易引发网络。高校承载着亿万家庭的希望和梦想。我国有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家庭,每一个学生的背后就是一个家庭,每一个学生身上寄托着一个家庭的全部希望,甚至承载了一个家族的期盼。在数以千万家庭上亿人的眼里,关注高校就是对自己切身利益的关注。导致了高校的社会关注度高,高校突发事件极易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因此,从社会发展的客观形势进行分析,高校突发事件极易引起网民的关注,成为网络舆论关注的重点。

2.缺乏与网络沟通的能力,往往酿成网络。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社交类网站、微博、论坛等为网民提供了一个巨大的网络互交平台。突发事件发生后,面对网络强大的声音,一些高校的管理者往往不太敏感也不太重视,固守原有的处置事件的观念和模式,不太适应网络的追问,网络舆情判断分析能力不强,经常处于失语状态,行动迟缓,缺乏有效应对措施,往往会导致局面失控,矛盾激化酿成网络事件,使事件的负面影响迅速放大,最终变得不可收拾,给学校造成极大的影响。总之,从高校自身层面进行分析,高校对网络舆论的重视程度总体上看还显不足,高校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有待提高。

3.网络传播的特殊效应,极易演化为网络。第一,网络炒作推进网络舆情失真。突发事件发生后,一些网民和网络推手往往借机发挥,肆意炒作,使突发事件迅速成为网络舆论的焦点。第二,网民情绪化助推网络舆情放大。由于网民身份的隐蔽,一些网民的言论比较感性化或情绪化,有时会将网络当成泄愤的场所。情绪化的言论往往相互感染,容易引发有害网络舆论,使得事实歪曲。第三,社会责任感缺失导致网络舆情离奇。由于网络的开放和自由,一些网络推手缺乏基本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随意传播低俗信息,肆意夸大,片面追求点击率,以产生“轰动效应”。这也是从网络条件下突发事件容易演化成网络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高校突发事件演化成网络的机理分析

高校突发事件演化成网络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按照美国社会学家斯梅尔塞“价值累加理论”认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产生都是由以下几个因素共同决定的,即有利于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的结构性诱因;有社会结构所引发的怨恨、剥夺感或压迫感;社会控制力的下降等。③具体来说,事件的发生一般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

1.具备一定社会条件。高等教育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招生、就业、意外伤害等都是激发社会矛盾的结构性因素。由于网络是一个自由、多元的时空世界,网络舆情传播速度迅疾、涉及面广。所有的网民因互联网这一平台可以随时交互信息,世界任何角落发生的事情如同就在眼前,与己息息相关。高等教育涉及千家万户,必然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当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事件本身以及事件背后暴露出的各种问题必将加重人们的不满、怨恨、仇视、剥夺感或压迫感。

2.产生一般性信念。的参与者必须对共同的诉求达成共识,并取得大多数参与者的支持,才能产生一般性信念。“一般化信念很可能是出于愚昧和无知而产生的神话,但是对一个集体行为的发生来说,重要的并不是真实而是认知。”④当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经过网络传播,公众可能对事件本身以及与事件相关联的其他问题更加关注,各种意见逐渐达成一致,出现一般性信念,最终导致的发生。

3.出现触发因素。触发因素是一个引发的导火索,往往具有偶发性,有时可能是一个极小的事件,但不容忽视这一导火索出现的时机。传统媒体的报道是有选择性的,传统媒体所进行的舆论监督更多强调把关和引导的作用,带有话语权的性质。而网络给人们提供了“谁都可以通过网络放大自己的声音”⑤的可能性,谁都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言论,谁都能成为舆论监督的主体。正因如此,当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导致事件发生的原因、暴露出的问题可能一览无遗地呈现在公众面前,各类不良触发因素随时出现。

4.形成网络行动动员。群体性行动必须要求参与者被组织起来。斯梅尔塞认为,快速的信息传递是社会运动动员的关键。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Stanleymilgram创立的六度分割理论,⑥简单地说,任何两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人。人们根据此理论,创立了社交网络,即面向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服务。社交网络让每个人的社交圈被放大,成为一个大型网络,增强了人们交往和信息沟通的渠道。“互联网的开放性和网络舆情的隐蔽性给新兴动员主体提供了行动的机会和场所。”⑦

5.控制能力缺失。按照斯梅尔塞的理论,高校严密有效的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是遏制网络的关键,如果出现疏忽,网络可能随时发生。高校由于长期处于相对平和安逸的环境,师生在心理上普遍对危机不敏感,对风险认识不足,往往心存侥幸,缺乏经受风浪考验的意识,对突发事件缺乏敏锐判断与控制能力,必然导致高校网络的发生。

四、网络背景下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的思路与措施

网络时代,高校突发事件变得更为复杂。高校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思考如何善待网络舆论,重视网络舆论引导,发挥网络舆论在学校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更需要努力提高在网络舆情下突发事件应对的能力。

1.建立预警机制。高校处置突发事件最有效的方法是积极预防。目前,我国高校都制定了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但许多高校预案的可操作性不强,缺乏实际演练。为此,高校应当建立一套符合校情、保障有力、操作性强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学校要切实加强网络舆情,高度重视网络表达的进步意义。要建立健全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注重网络舆情信息收集。“校园BBS是大学生在面对高校突发事件时选择的最重要的信息源。”⑧要密切关注校园网络BBS,及时发现并收集广大师生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对有关建议要及时调查并尽快处理,并及时反馈处理情况及时进行反馈,有效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

2.完善沟通机制。如果缺乏沟通,信息不畅,往往会出现针对突发事件的各种传言、猜测甚至谣言,对突发事件处置极为不利,从而失去处置问题的最佳时机,使突发事件变得更加复杂。沟通机制的建立很大程度上依赖准确及时的信息,因此,高校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必须重视信息畅通,保持与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之间的沟通,进一步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积极回应网民关切;保持同学生及家长之间的信息畅通,及时通报有关情况,争取学生及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做好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等的沟通,这样有利于及时得到上级部门的帮助与支持,更好更快地解决突发事件。

3.强化控制机制。突发事件的控制是高校管理中的一项艰巨工程,也是应急管理能力的重要体现。精心编制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规范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流程,可以从制度层面保障突发事件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准确判定突发事件的性质与程度,是控制和处理突发事件的基础与依据。另外,要根据掌握的信息,分析事件发生的性质与原因,明确责任主体。重视网络舆情研判与引导,掌握网络舆情产生的真正原因和事态发展的趋势,注重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正确引导,牢牢掌握网络舆情主动权,提高突发事件的应对控制能力。

4.重视善后机制。突发事件的威胁和危害得到控制后,并不意味着整个过程的结束。突发事件的善后处理往往被忽视,而突发事件的善后处理是整个突发事件控制与处理的最后一个环节,关系到能否尽快恢复秩序。为此,需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要建立突发事件的事后评估机制,对采取的措施及有效性进行评估,检验预案是否科学、措施是否可行,以便进一步修改完善。二是要建立突发事件的事后恢复机制,高校要尽快恢复正常的校园秩序,消除因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害和负面影响,重塑学校形象和声誉。三是要加强突发事件发生后的总结和反思,举一反三,消除突发事件的“后遗症”,必要时对部分师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干预。总之,突发事件过后,高校要认真反思,汲取教训,抓住危机背后蕴藏着的机遇,完善预防与应对机制,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注释]

①刘清生,张强,张宇.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研究[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2012(3):99.

②丁俊杰,张树庭.网络舆情及突发公共事件危机管理经典案例[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3.

③n.J.Smelser.theoryofCollectiveBehavior[m].newYork:Freepress,1962:35.

④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1.

⑤张丽红.试析网络舆情对网络民主的影响[J].天津社会科学,2007(3):55.

⑥J.watts.Duncan.SixDegress:thescienceofaConnectedage[m].newYork:w.w.norton&Company,2003:76.

学校网络应急预案篇8

摘要:高校公共危机指高校校园内由于缺乏准确预测或者有效预防而发生的、危害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的群体性意外事件。当前,高校大学生公共危机的发生呈明显上升趋势,并呈现出预测难、瞬间扩散和影响面极广等特点。对S大学的案例分析也反映出高校在面对公共危机时存在的沟通、干扰因素过多等问题,高校迫切需要加强预防教育、信息收集与分析和校园网络管理等方面工作。

关键词:高校;公共危机;治理;建议

高校人员密集,开放性大,社会公众关注度高,由群体性突发事件而引发的公共危机往往比社会上的公共危机更容易蔓延,影响更大。做好公共危机的预防和应对工作,对维护高校和社会稳定、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高校群体性事件进入高发期,有的严重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和生活秩序甚至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因此预防和应对高校公共危机是每个高校都要面对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当前高校公共危机产生的原因

根据高校公共危机引发的诱因,高校公共危机发生的类型大致可分为五大类:公共安全类,如食品中毒、实验室爆炸、火灾等;自然灾害类,如地震、泥石流等;学校管理类,如由于既得利益的调整、违规或歧视性办学等问题引发的群体行为;政治类,如国际敏感事件或国内重大政治经济事件、社会热点问题、民族宗教问题等引起的集会、游行示威等;社会治安类,因个人突发事件而引发的亲友或师生群体集聚事件和过激行为。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面对新旧体制的碰撞、社会分化的加速和利益格局的调整,高校所处的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与改革开放初相比,现在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热情有所减弱,但更加关注自身利益,为维护自身利益而引发的公共危机明显增多,危机的扩散速度更快,影响范围也更广、处置难度更大。

一方面,连年的高校扩招,学校师生数量大大增加,在校生规模达几万人的高校比比皆是,学生的学习和就业竞争压力大大增加,再加上许多校园客观上会存在办学条件、教学管理、后勤服务与学生的要求差距过大的问题,新老校区之间学习、生活条件的不平衡问题,新校区远离城市会感到学习生活单调、枯燥的问题,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家庭背景和经济基础差距问题等等,部分同学将自己在学习、就业方面的挫折归咎于学校不完善的教育、服务体系或社会不公上,造成对学校和社会的不满情绪和仇视心理,累积到一定程度,极易引发反社会的激烈冲突。另一方面,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中很大部分在进入大学学习之前没有集体生活的经历,但他们参与意识和自我意识较强,个性张扬,在共同的集体生活学习空间下容易引发冲突,遇到压力和危机难以应付。由于是独生子女,家庭和社会关注度较高,单个个体突发事件会很容易就转变为亲友或同学们的群体事件,从而引发校园公共危机。

需要指出的是,近年来,随着网络等现代化通讯手段的存在和应用,微信、校园BBS论坛对校园公共危机的发生和发展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其不但对危机的发生经常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且也使危机呈现出预测难、瞬间扩散和影响面极广等特点。由于网络的空间自由化、实时传播和匿名等特性,网络个体意见或孤立事件的发生可以迅速地在网上汇聚起来形成公共意见,同时各种渠道的意见又可以迅速地进行互动,从而迅速形成强大的网络舆论,并呈几何级数扩散,往往在现实社会没有明显征兆的情况下,突然爆发危机。作为高校的管理者,当事件发生后,如果不在极短的时间里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局面,一旦事件的信息急剧传播,加之在传播中一些传播者有意无意地添油加醋,甚至歪曲事实真相,就很可能在短时间内就造成难以控制甚至是难以收拾的局面。特别是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一些别有用心的势力通过互联网等现代传媒,在向青年学生宣传和渗透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有意利用师生的不满情绪或民族、宗教等偶发事件制造事端,处置难度大大增加。

二、高校应对公共危机存在的相关问题与案例分析

近几年来,鉴于我国各种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安全事故频繁发生,政府越来越重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高校也不例外,普遍在结合应对突发事件实践经验基础上,建立健全了一些应急制度。但是,高校在应对公共危机的实践应对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在S大学学生冲击校园事件案例中,S大学因为存在新旧二校区,包括某民办二级学院在内的部分学院学生大一时在老校区学习,到大二时要搬到新校区。2013年6月9日,按惯例学校在放暑假前公布了该校民办二级学院的学生需要从老校区搬到新校区的a区宿舍。但该学院的学生拒绝搬,理由是该学院的往届学长都是搬到B区,认为这次校方安排他们搬到a区是因为一周前a区刚有一学生跳楼自杀,该院同学认为他们受到校方的歧视。11日该院同学向辅导员提出要求仍搬到B区。在要求得不到满足后,15日部分学生裹挟其他同学冲砸宿舍管理用房,并扬言要罢课和游行示威,从而最终演变成严重的校园公共危机事件。

从整个事件的发生过程可以看出,校园内公共危机诱因复杂,有时如调宿舍这样看似平常的事处理不好都可能演变成公共危机。在事件中校方和相关人员在面对危机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是对危机的预防重视不够。尽管S高校根据上级机关和部门的要求,制定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但由于突发事件往往隐蔽性较强,防范成本高,对预防和预警机制重视不够,对隐性信息分析研判不足。该院辅导员在学生反映意见后,只是向学校宿舍管理部门打听了调宿舍的可能性并将否定答案转告学生,并没做进一步的解释工作,也没将相关信息向上报告,以致错失11日至15日处置工作的最好时机。二是平时校园危机快速反应不够。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曾有一段时间任由学生冲砸,辅导员和宿舍管理人员不知所措,直到由学院领导临时召集会议,决定由相关辅导员和教师实行“人盯人”战术,做好劝阻工作,事态才得以逐步平息。三是对网络舆论驾驭不够。事件中有一些学生在校园BBS上对民办学院学生不够尊重,引起网络上相互谩骂。还有部分学生在网上各大论坛发帖求助,希望靠大众的舆论来给学校施压。一时间,小道消息、谣言满天飞,偏激言论充斥,引起家长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也使该院学生群情激奋而导致部分学生的群体行为。校方在整个事件过程中竟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进行回应并正确的信息加以引导。四是校方面对公共危机顾虑太多。S大学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出于对学校声誉的考虑,内紧外松,采取以“悟”和“息事宁人”的方式寻求校内解决,甚至通过行政手段阻止媒体进入校园,并将各大论坛关于本事件的帖子全部删除。进一步加剧了学生和家长们的不满和误解。

三、高校公共危机治理的对策措施

高校公共危机治理机制一般都是以美国教育部对危机阶段的划分为基础进行研究。美国教育部在2003年向全国下发的《危机计划的实用资料:学校与社区指南》(practicalinformationonCrisisplan?ning:aGuideforSchoolsandCommuni?ties)将学校危机分为四个阶段:危机的缓解与预防、针对危机做准备、对危机的反应和危机后恢复。参照这一划分并结合S大学的案例,高校公共危机治理机制可以从危机的事前预防、事中的应急和事后的处理等阶段来研究和建立具体的对策和制度。

1.对公共危机要有正确认识

一般来说,社会冲突具有安全阀作用,冲突具有释放日常社会运行过程中的不满和敌对情绪的功能,可起到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从现实情况来看,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权力、地位和资源的分配不均等问题以及价值观念的冲突将长期存在,引起高校突发事件爆发的学校、个人和社会环境因素也将不可避免地存在。校园公共危机管理不能片面地理解为是维稳工作,从而惧怕突发事件的发生,对突发事件抱有敌视态度。如S大学潜意识中就将突发事件当成“家丑”和管理的失败,将冲突的主体和责任人直接归于对立面,这样不利于矛盾的协调解决。相反,在危机挑战日益常态化的今天,一味强调制止冲突是不可取的,正确态度应是积极地将校园内突发事件的发生概率和所引起的危害控制在最小范围。

2.增强师生的危机意识

从S大学的问题看,现行危机预防教育主要以安全教育为主,只将高校突发事件等同于应急处理,而忽视其他类型的突发事件。应通过危机预防教育,提高师生对危机事件的敏感性,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控制、早处置,力争把突发事件的隐患解决在萌芽状态,事件发生后也能快速反应。可以将突发事件的应对知识和应急预案分门别类印制成手册颁发到每个师生员工手中,在新生入学和军训时增加突发事件案例教育和安全演练等相关内容,平时充分利用课堂、校园网络、宣传栏等多种途径,深入宣传各类应急预案和安全知识。积极鼓励学生社团组织参与开展突发事件应对活动,帮助进行人员培训,努力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3.高校治理要以人为本,增加透明度

对公共安全和自然灾害类事件,重在认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对政治类和社会治安问题类事件,重在建立健全冲突制度化发泄的渠道和途径。通过学生申诉制度、领导接待日、定期召开师生座谈会、网上论坛等方法化解矛盾。学校在每项重大改革举措出台之前,应尽量取得广大师生员工的认同和支持,加强沟通,减少随意性。

4.加强信息预警体系建设

高校要根据学校实际,改变目前的信息报告制度,只是在面临突发事件时发挥作用,对潜伏阶段的事前信息处理系统重视不够的问题。建立学生、辅导员和宿舍管理员多渠道的信息搜集的快速通道。同时,要明确集中统一的信息汇总平台,强化值班和信息报送工作,确保信息畅通。要注意建立预警指标体系和对信息收集薄弱环节的风险评估工作。

5.充分重视网络媒体的作用

现代网络媒体的高度互动性以及突出的性价比,将传统媒介由“一对多”模式变成“多对多”模式的新媒体,大大增加了传播的不确定性和范围,在公共危机中起到了越来越突出的作用,迫切需要管理者强化媒体公关能力。平时要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关注师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积极宣传正面的道德观、人生观和对事件的正确认识,不要到危机到来时才意识到该平台的重要性。积极鼓励高校领导和师生之间在网上加强交流、沟通,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同时,加强网络监控,关注学生对突发事件的言论走势,甚至可以通过媒体征集学生对突发事件处置的意见,及时预警信息,并及时对言论进行对话式的回应,迅速稳定学生情绪,引导舆论走向。防止因网络舆论倒逼式的回应或挤牙膏式的信息而产生新的危机。

参考文献

[1]熊永华,周贵忠,杨卫军.浅谈预防和处置高校突发事件[J].党史文苑,2005(6).

[2]王静,叶中华.我国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背景、现状与趋势[J].安全,2010(1):48-51.

[3]陶应勇,蒙斌.高校应急管理体系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6).

[4]胡琳,朱建军,方静等.高校应急管理能力的综合评估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0(8):211-212.

[5]陶应勇,蒙斌.高校应急管理体系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6):104-107.

学校网络应急预案篇9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舆情;思想政治教育;舆情预警

如今的在校大学生就是伴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成长起来的,网络早已经成为大学生们最主要的信息交流平台,他们习惯于通过BBS、贴吧、论坛、微博、微信、QQ等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和获取校园内外的各种信息。网络正深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三观。如何正确有效引导高校学生的网络舆情已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大课题。

一、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概念及特点

(一)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概念

我国研究网络舆情较早的学者刘毅在《网络舆情研究概论》一书中界定:舆情是由个人及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各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的总和。参照相关研究,笔者对大学生网络舆情定义如下:指在校大学生对涉及自身利益或自己感兴趣的校园内外、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在网络上交流互动后形成传播的观点和意见的总和。

(二)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点

由于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大学生网络舆情显现出如下特点:1.内容的复杂性。这是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最主要特点。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舆情传播的方式和渠道日益多样化。刚刚成人尚未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普遍对于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纷纷借助网络、微信、微博、QQ来了解家事国事天下事并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内容极为复杂多样,从学校食堂饭菜好坏到外国总统选举,从学校开水收费到国际冲突,从校园文体活动到国内国际重要赛事等等,都可以成为大学生关注的热点,并形成网络舆情。2.表达的情绪性。多数是独生子女的当今大学生们在进入大学之前普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考试书,经历简单缺乏社会经验,认知和心理上也都不太成熟,在网络上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容易盲从和轻信,经常发表情绪化和片面性的观点,甚至引发过激行为。在大学这个特殊的环境里,大量还不太成熟的同龄人中经常会有从众心理产生,而微博、微信的传播特点更能激发这种行为。3.影响的广泛性。移动网络通信的发达和便捷常常使大学生网络舆情在没有丝毫征兆的情况下突然爆发,这更加大了其应对的难度。大学生普遍对于社会热点、时事新闻十分关注,中国自古就有读书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传统,大学生也非常善于使用各种新媒体。无所不在的网络给信息和观点的传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不同地域的人可以十分方便的交流互动,这往往成为网络舆情快速蔓延的主因。从传播影响来看,大学生网络舆情所表达的意见涉及范围广、内容非常丰富。在某种舆情倾向被广泛认可和接受的前提下,常常会以点带面迅速扩散开来,产生广泛的影响。大学生网络舆情还经常会在高校之间互相传播,校园内外交互影响。

二、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重要意义

(一)高校网络舆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大学生们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和发表看法。大学生网络舆情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学生们的意识形态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大学生网络舆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重大。一方面,大学生网络舆情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抓手。另一方面,大学生网络舆情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网络上传播的不良舆情信息增加了大学生思想的不确定性,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

(二)提高舆情管理能力,促进校园和谐发展

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事前有效预防能使学生管理工作少一些被动,有利于校园和谐稳定。校方需要不断的提高自身舆情预警和应对能力,做到主动科学预防,并且在舆情出现的时候尽快处理,积极面对而不是一味保持沉默,这样才能减少舆情进一步发酵的可能性。大学生网络舆情危机一旦演化成后果往往比较严重。但实际上,大学生网络舆情是可以在早期发现的,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加以控制和引导的。防止舆情发展成为应该是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的首要目标。这就要求校方必须做好日常舆情预警监测工作,一有危机征兆立即启动预案开始处置和引导,以防止事态恶化。

(三)有效掌握和引导网络舆情,化解事件矛盾

大学生网络舆情内容大多来源于学生自发产生,他们所传播的信息和言论中不乏不良不实信息以及过激言论,尤其是在发生一些涉及甚至侵害学生切身利益的事件或者让大学生群情激昂的事情时,如若不及时进行引导与有效疏通,很容易产生过激和负面言论,进而引发。通过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对大学生网络舆情及时发现并进行科学引导,使健康积极的信息和观点传播得更加通畅,及时纠正过激的言论,可以化解事件矛盾。

三、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突发舆情准备不够,反应速度较慢

目前大部分高校对舆情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在平时还能发挥作用,但是在网络舆情突然爆发时则难以做出快速有效的反应,在处理大学生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时就常常显得反应迟钝、应对缓慢。比如,在2010年10月16日晚河北大学发生“我爸是李刚事件”后,大学生们群情激昂网络舆情汹涌,但校方一方面三缄其口迟迟没有反应,另一方面应对失当对本校各部门和学生下了严格的封口令。这不仅没有平息事态,还进一步激发了舆情发酵。愤怒的网民不仅人肉了李启铭、李刚全家,甚至还将怒火烧向了时任河北大学校长王洪瑞,揭发其两本著作及博士论文抄袭。河北大学这样的应对方式和能力让学生失望校方蒙羞,也让世人齿冷。

(二)舆情应对较为被动,处理方式过于生硬

长期以来,高校同许多政府部门一样在处理网络舆情时通常采取的还是回避、封堵的办法,千方百计压制封锁网络舆情传播、扩散,还是在控制压制,而不是科学引导化解。但由于大学生网络舆情往往突然爆发和难以控制,采取不予回应、封锁等处理方式的效果往往与预期背道而驰,反而很容易导致事态恶化。

(三)校方普遍不够重视,在网络舆情监测和应对方面人力物力投入都严重不足

当今专业的网络舆情监控分析系统一般包括:网络舆情信息监控分析平台,用于舆情信息收集、处理和预警的数据库群,以及专业应用软件系统,以及专业的分析人员等。可能是由于购置价格较高、技术操作难度较大,国内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没有构建起专业的大学生网络舆情监控分析系统和部门,对舆情信息的监测仍然仅仅依靠人工收集、分析并做出判断,这种方式和手段并不能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科学监测及时预警。

(四)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点、规律和应对方法的研究还不够

大学生网络舆情应对无疑是一个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交叉的新的研究领域,目前国内对此开展专业研究的机构和学者还比较少,研究深度也不够。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多处于理论探索阶段,缺乏定量描述和实证研究,更缺乏实际操作性。因此,尽快构建一个科学有效的大学生网络舆情预警和引导机制是高校迫在眉睫的问题。

四、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对策建议

“把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教育寓于深入细致的服务之中,这是高校德育工作不断增强亲和力感染力的重要突破口。”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和应对也必须遵循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一要求,把引导和服务有效结合起来,增强思政教育的说服力和实效性。

(一)尽快建立大学生网络舆情应急预案

大学校园内出现学生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的发展演变是有规律可循的,校方应该掌握其规律,制定科学的应急预案。一旦发现网上有的苗头,就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沉着冷静有条不紊地展开应对。当大学生网络舆情转变为现实的舆情危机时,就必须及时针对危机事件实施统一指挥,进入应急处理程序,采取有针对性的行动,化解舆情危机,消除不良影响,真正做到响应快速、处置有效。

(二)构建微信群,培养和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

1.构建班级微信群。各班可以在班里建立一个微信群来提升班级管理和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这个群除了平时即时一些学校、学院和老师的通知事项外,主要是方便班级同学之间交流,自然也少不了对一些热点事件或是敏感话题发表各自的看法。为了避免出现学生对老师、辅导员和管理者的抵触,这个群最好全部由同班同学组成。学院可以通过班干部来掌握学生在群里的动态,了解学生思想状况。2.培养意见领袖。在各班的党员、优秀班干部和学生中培养一批思想积极向上的微信意见领袖,发挥好他们的作用将事半功倍。因为在班级微信群里,辅导员和老师不便出面发言,同时由于师生的年龄差,很多时候双方很难站在同一高度交流,这个时候一些有着良好生活状态、正确思想和较高威信的同龄人的意见往往更容易被大家接受,他们能够建立与其他学生的良好信任关系,起到很好的舆论引导作用。这些学生意见领袖可以有效地引导班级舆论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建立和使用好院级校级新媒体

高校可以通过这些平台随时了解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对一些社会热点敏感问题的看法,更重要的是在舆情危机事件发生时能快速做出反应,通过这些学生使用较多的新媒体及时信息做出解释和加以引导,从而变“堵”为“疏”,推动问题的解决和促使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而在平时,校方和学院也可以通过这些新媒体宣传正确的价值观、开展心理咨询、正面信息等,这会使宣传和教育更接地气更易被学生接受。

(四)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和理性教育,提高网络媒介素养

大学生在网络上一般是匿名发言的,这就使得许多人没有了顾忌和自我约束,甚至有少数大学生公然违背伦理道德和突破法律底线,散播不健康的言论和过激的甚至是错误的观点,从而影响他人甚至造成混乱及社会秩序失调。高校在重视大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和法制教育,让学生明白在网络上和现实社会中一样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一旦突破道德和法律底线照样会受到舆论的谴责和法律的惩罚。学校还应当加强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教会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来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服务、助力。(五)高校要尽快建立大学生网络舆情预警体系鉴于当前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日益提高的现实,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方式方法也需要随之不断改变。每个高校都有必要购买并使用网络舆情实时监测软件,建立高校网络舆情监测分析系统,成立专门的机构,对大学生网络舆情从被动应急处理转为主动监测发现、及时有效引导。

参考文献:

[1]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学校网络应急预案篇10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6-0180-02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转型、高校改革、人们思想意识的转变交织在一起,产生了诸多的不稳定、不和谐、不安定、不确定因素,高校各种突发事件层出不穷,其中主要包括自然灾害类事件如地震、台风等;公共卫生类事件如恶性传染病等;学校管理类事件如学生罢课、学生人身财产伤害等;社会安全类事件如学生参与非法游行、传销等。上述的典型事件都表明,大学生成为突发事件的高发群体,高校应急管理能力亟待提高,解决高校校园安全事故问题已刻不容缓。

当今社会,高校大学生的突发事件传播速度往往是很快的,通过网络媒体、新闻报道等途径进行传播,影响面大,波及的范围很广,也极其容易被社会大众所炒作和利用,给高校的健康发展、和谐建设带来阻力和负面影响。所以,建立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机制是当今高校立足的重要保障,各级政府单位也已经逐渐认识到加强高校管理者应对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的提升是非常必要的。

一、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机制的内涵与功能

(一)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机制的内涵

机制的含义是同一个工作系统内部分组织相互作用的过程和调节,各种机制之间又往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在处理高校突发事件过程中,可以通过采取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机制来有效控制突发事件的发生。

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机制应该包括事前、事中以及事后三个阶段。事前阶段做好应对预防机制、应对机制和预警机制;事中认真执行应对处置机制;事后认真执行善后处理机制。

(二)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功能

1.协调整合性。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所有利益集团通常需要通过各种渠道来表达自己的利益,各种相关的利益矛盾出现了。建立和完善高校应急管理的机制,高校可以帮助处理管理过程的复杂性,在处理过程中,能够协调内部各方利益关系和内部因素之间关系,这样可以使事件向良性发展,事态发展得到控制。

2.规范功能性。高校应急管理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可以有效地避免在处理事件的过程中出现复杂混乱的场面,有效地反映出高校突发事件事前、事中、事后的真实面貌和应对能力。同时,随着高校应急机制的不断完善,可以使应急管理机制更加成熟化、规范化和具有强大的功能性。

3.稳定实效性。高校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可以提高对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处理能力,提高事故处理效率,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确保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有效减缓大学生给社会带来的不好影响。

4.发展统一性。高等院校发展是建立在和谐校园的基础上,而高校的突发事件往往层出不穷,严重制约着高校快速发展,对高校的教育管理和教学工作以及学生的生活秩序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可见,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制是各个高校有效减少不良突发事件所造成的损失,是建设快速发展校园的有效途径。

二、当前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矛盾

(一)滞后的应急管理理念

绝大多数高校没有树立整体统一的管理模式,往往是突发事件发生后相对应的部门在混乱的情况下仓促做出应急处理,缺乏学校内外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互动网络,只是把突发事件当做偶然,而没有形成常规的系统规范管理体系,而且,应急管理理念的相对滞后。首先,在突发事件发生前高校未能做到事前预防、事中处置和事后处理的管理机制。其次,高校非常重视突发事件的事后处理工作,习惯了“集中灭火”:处理的方式,缺乏科学的防范策略,处理事件时很被动,平时缺乏预警防范的演练。另外平时的应急管理的教育培训、应急演练等工作做得也很少,虽有培训计划,但在实施中有力度不大的现象。

(二)缺乏应急管理制度

应急管理制度并没有专门修订规章制度,而是高校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突发事件应对方案。方案的内容非常简单,有的高校并没有建立起来完善的应急方案体系;有的高校虽然提前做了应急预案,但是,预案内容上有一些漏洞,与突发事件处理不相符合,不适用。甚至,有的高校将应急管理等同为应急处理,不重视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机制的建设。应急管理制度的缺陷导致突发事件发生时,大多数高校往往缺乏“积极应对”层面的整体协调与干预,这就导致问题处理不及时或者处理效果不到位,容易造成二次事件的发生或存在遗留问题。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建设不足是诸多高校都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应急预案可操作性不强

当前,各高校都制定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但各高校的应急预案内容基本雷同,都是互相抄袭,没有什么具体东西,大多是在短期内领导督催的情况下制订的应急预案,针对性不强,不能针对学校或者学生自身的特点制订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应急预案不仅缺乏日常的演练程序,而且学校各部门之间配合还不到位,如果突发事件发生时,由于事前没有相应的演练,在实施中都不知道专门应用,这样严重阻碍了应急管理预案的实施,导致事件处置不当,带来反面效果。

(四)应急管理模式落后

当前,大多数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管理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应急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在突发事件发生时都是集聚多数力量来“灭火”,处理事务的程序比较凌乱,没有固定的章法。

(五)心理干预机制薄弱

目前,大多数高校虽都建立了大学生危机心理干预机制,但大学生危机心理干预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一是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很少。很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机构中的老师有的是教辅人员和辅导员兼任,专职做心理咨询得老师非常少。二是从事心理咨询的工作人员专业化文化程度低,有些学校心理咨询老师没有经过专业知识的培训。三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起到的作用不大,只是针对一些心理疾病的学生辅导,只有部分学生能够受益,而且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都采取开公开课的形式进行,这与现在高校里学生的心理问题大、人数多不成正比。四是应急心理救助机制差。高校发生突发事件后,部分学生会在心理留下一些阴影,学校应帮助心理上有阴影的学生做一些宽慰和安抚,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当前高校没有形成有效的、科学的应急心理救助机制。所以,高校建设应当以人为本,突发事件的本体是广大师生,所有相关人员的心理动态以及思想变化都应当引起重视。在处理突发事件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当事人内在思想层面的“创伤”。各个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师的帮扶作用,使其功能发挥到最大化。

三、构建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基本思路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是一个有机整体,建立健全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长效机制,对保障和促进学校各项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总的来说,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是有预兆的,也是可以预防的。应急预防机制的设立可以大大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概率,相关部门和人员应时刻提高警惕,不断创新高校应急管理理念。建立健全应急预防机制是每个高校应急管理机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一)创新应急管理理念

高校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应急管理中要从维护和保障大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同时,还要不断加强对学生的应急管理知识培训,提升他们应急管理意识,提高其应急管理水平。一是在日常工作中,时刻树立危机化意识。在当今形势下,高校的突发事件越来越普遍、越来越高发。其中诱发事件的原因有很多,所以要时刻居安思危。二是时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一切以学生利益为重,树立一切以挽救生命为根本的宗旨。三是在高校的和谐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创新大学校园应对管理理念。四是树立预防管理理念。做好事发前的预防是应急管理的重点,它可以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几率,防范于未然。

(二)应急保障机制

应急保障机制的建立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起到很大的作用。一要成立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高校应组织校内师生力量,建立应急工作人员组织,更好地应急处理和日常的培训。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组成应由学校书记或校长任组长,分管安全或学生工作的领导任副组长,成员由校办、组织、宣传、学生、教务、保卫、后勤、团委等部门负责人和各院(系)负责人组成。工作职责负责处理学校紧急或突发事件;制定不同时期的应急预案;及早做出预防;安排平时的预防演习等工作。二是增加资金支持。建立应急突发专项资金,使突发事件能够及时有效地得到控制。三是增加物质储备,如医疗卫生设备、应购买消防设备、抢险救灾物资等,以备不时之需。

(三)监测预警机制

预警机制是应急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的一部分,预警的目的是针对要发生的事件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上报、早安排、早处理。所以说,建立健全预警机制是处理和解决重大突发事件的前提。高校的预警机制是由寝室、班级、年级、学生工作办公室、院(系)、学校等层面的学生和老师组成的预警网络体系,建立一个垂直型的预警机制系统,从寝室长到班长再到班主任直至院(系)领导和学校领导的预警网络体系,起到监控和预测各种不良情况的发生,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将预测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消灭在萌芽中。通过这样的预警系统,在高校突发事件发生时做出快速反应,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处置事件并做出科学的决策,并依据决策对整个事件处置进行统一的领导和指挥。

(四)应急处置机制

在日常的管理及不安定事件突发时,高校应第一时间启动应急管理机制,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尽全力保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五)善后处理机制

善后处理机制是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针对事件做出的一系列应急举措和措施以及对突发事件的反思、原因的分析和过程的总结。突发事件的危害性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和谐建设和发展。善后处理机制应包括恢复重建、调查评价、心理恢复三个方面。

综上所述,高校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的处理应具体化、及时化、规范化和系统化。建立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增强高校的应对管理能力,进而有效地预防和妥善处理好突发事件,这是当前政府和高校所面对的一项重要的任务。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机制要具有系统化、规范化、功能化、稳定性、时效性和发展统一性的功能。

【参考文献】

[1]韦庆辛.关于构建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思考[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0(03).

[2]温云峰.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研究[J].茂名学院学报,2009(02).

[3]钱伟超.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04).

[4]刘峰.做好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