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的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50:31

环境管理的方法篇1

关键词: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监测;问题;措施

1前言

近年来,虽然我国的综合国力、整体经济水平等方面均得到大幅度地提升,但是环境问题却越来越成为人们避不开的主要问题之一。自21世纪以来,我国环境监测工作虽然也在不断的深入,但是其力度还远远达不到理想值,因而仍有各种严重的环境问题存在,其中以雾霾这种愈发严重性的环境污染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因而如何提高环境监测的工作质量,给我国的相关环境监测部门提出新的要求,而其首先就要从问题的根本出发,进而予以针对性的解决措施[1]。下面笔者就先从环境监测工作的实际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其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力图为相关管理工作提供些许可参考性的建议。

2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我国环境监测工作虽然不断得到深入,但是却未能改善环境的问题,因而说明了其工作的不到位;经过相关的调查,将其主要的工作问题归为以下几点:其一,政府的重视力度不足。大多数下级地方的环境管理部门在环境数据监测中,常常以经济发展不足为由而不重视,因而为这一管理工作的实施增加了阻力,加之部分地方的管理部门存在擅自改动相关数据等行为,因而使其工作质量失去时效性与准确性。其二,环境监测人员的素质不高。环境监测管理要求其监测的数据具有准确性、完整性等,因而若监测人员的素质低下,将会影响其监测数据的精准性,进而导致数据差过高,从而影响监测工作的质量。其三,环境监测报告的质量不高。相较于其他发达国家的环境监测技术,我国显得较为落后,这一不足主要在于技术水平的有效性,因而在同一个环境问题上,我国将会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进行解决,有时甚至还会难以开展,因而促使管理不当的恶性循环的形成。由此可见,完善、创新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系统、工作尤为重要。

3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方法

3.1重视思想工作的重要性

在人们物质水平、生活方式不断改变的过程中,人们的关注重点愈发偏向于经济收益,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环境的问题,进而才会使环境问题愈发严重化,因此,改变人们对环境的思想认识、转变人们的思想理念,才会使改善环境监测工作的实施得到基础。重视思想工作,不仅是对人民群众而言,更是对政府、相关的管理部门而言。首先,政府要起到一个良好的带头作用,以实际的行动证实环保的重要性,然后再向人民群众以宣传等多种形式进行教育,进而提高其思想认识,从而以正确的思想指导环保的行为[2]。

3.2强化法律武器

环境监测工作不单是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同时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工作”,因而需要“官”、“民”互帮互助,但是要想实现“从上之下”的落实目标,必须要依靠法律的强制性特点来保障与约束。我国分别在1991年、2006年等颁布针对我国环境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但是由于其仅为一种行政行为,因而不具有强制性的约束效力,因此在实际的问题解决上作用性不强,由此可见,法律武器可以起到约束人们、提高人们管理自我行为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是相关管理部门实施管理工作的载体[3]。

3.3重视素质的提升,充实人才队伍

想要提高环境检测管理工作的质量,首先要有一直素质专业的管理队伍。据了解,我国的环境监测管理部门中有素质良莠不齐的工作人员,因而在执行相关的工作中,会因为工作人员个人的原因而影响其最终的工作质量;且在这一基础上再健全政策、完善制度也会促使良好目标成为空谈,因此在组间环境监测管理队伍时,相关管理人员要重视队伍的整体素质,充实人才队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其一,适量增加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内容;其二,加强先进带动后进的学习方法,提高整个队伍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三,增加工作人员的学习活动,提供多种交流学习的机会以及平台。

3.4增加、完善监测技术

环境监测管理工作是一项极为精密,且要求严格的工作,因而对相关的监测技术有极大的依赖性,因此对其技术的要求也愈发提高。在环境监测技术中,最为重要的技术要数监测跟踪技术,原因在于这一技术的作用主要是对所归置范围内的环境数据进行实时、全方位地记录,为整个环境监测工作提供可靠以及大量的数据支持。但是在相关的了解下,得知监测跟踪技术在国内的使用有监测范围较小、数量过少等不足,因此在解决这一问题上,可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增加地外数据的传输稳定性与速度;其二,增加其与商业卫星系统的连接,从而提高监测工作更大范围环境数据的获取实效性。此外,保障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也尤为重要,而这一工作依赖于监测设备的操作规范性。目前,国内的大多数设备机械生产厂家的设备制定操作标准不一,因而导致其设备在实行环境监测时存在较大落差与误差,影响各种设备的兼容使用状态,因此在这一技术问题上,要求做到统一制定设备操作的标准,提高设备的生产技术,进而提高环境监测工作的数据获取有效性与可靠性。另外,还应建立一定的环境监测数据检验机构,用来核查相关环境监测部门的工作,进而提高环境监测数据的可靠性。

4结语

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已经不单单是由经济、技术等因素来决定。在经济等各方面实力逐渐得到发展的如今,环境问题已经愈发成为阻碍其整体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且也是主要的因素,由此可见,环境的问题也成为左右一个国家繁荣、兴衰的重要因素。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作为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如何完善、创新、有效地落实每一个工作内容,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深思的问题,因而从其根本性的问题着手,才能更好的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保证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呈稳步发展的状态[4]。

参考文献:

[1]纵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探究[J].水能经济,2016(1):306~306.

[2]陈慧琳.创新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初探[J].科技与企业,2013(24):112~112.

[3]杜燃利.创新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探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23):138~138.

环境管理的方法篇2

【关键词】环境现状;环境监测;重要性;质量管理;方法;措施;

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关系到环境保护措施的制定和城市的发展战略规划,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作用。以下就加强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管理的方法与措施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1我国的环境现状与环境监测的重要性

1.1我国的环境现状

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使得环境破坏日益严重,这是人类进程中的一个必然趋势,同时人们也逐步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过去我国在大力倡导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走上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老路,因此,国内的环境问题日益加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国外一些污染比较严重的企业为了实现污染转移,将工厂迁移在我国,然后将工业制成品运往国外,这样就加剧了国内的环境污染;(2)生产技术水平比较低下,一些企业的工业生产还是粗放型的,资源的消耗比较大,对于环境资源的破坏比较严重;(3)对于环境的治理认识不够,只生产不治理,或者治理不及时不全面,将一些能够治理或者治理较为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提高了环境治理的难度。

1.2环境监测的重要性

环境监测工作可以准确反映出环境的质量及其发展趋势,为环境保护、规划管理和污染控制等工作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而可靠的环境监测数据,有利于人们了解环境的真实情况,从而采取针对性的防护措施,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平衡。

环境监测的主要对象为污染物,如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和土壤污染物等。工作人员通过对环境的采样和污染物的监测,分析环境的污染程度与特点,了解环境污染物的发展趋势,制定出有效的环境整治方案,从而为管理部门改善环境,避免环境进一步恶化提供参考作用。

2加强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管理的方法

环境监测工作主要是采集环境数据,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形成完整的数据信息,将其提供给环境保护部门,为其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提供依据。因此,提高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至关重要。

2.1确保数据精密性

环境监测数据精密性体现着监测方法与测量系统误差范围,随机误差越大,则精密度就越低。监测人员可以从以下方面确保数据的精密性:(1)在同样实验条件、同种实验方法和同批次样品中进行检测;(2)注重不同浓度样品的检测,以论证方法分析检测结果;(3)增加检测次数,可以将采集样品分批定期进行检测和分析;(4)采用多种测量方法,确保采集样品的精密度。

2.2突出数据代表性

由于环境污染物为不均匀的区域分布,所以监测人员需要考虑污染物的分布特点开展样品采集工作。工作人员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科学安排采集的时间,进行多点采集,并以此为基础确定数据采集的次数和频率;(2)选择合适的样品、保存容器和运输方法,确保其在运送至检验部门时不会出现意外情况;(3)注意样品周围的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和人文环境等方面的监测;(4)如果采集工作为企业或者政府组织,则需要负责人员签字,以突出数据的代表性。

2.3提高数据准确性。首先,监测人员在工作中需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利用丰富的经验、熟练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的理论知识等,力求采集数据的准确性。其次,监测人员需要在工作中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如专业的实验室和监测设备等,并保证实验室的环境、温度、光照和湿度等都符合实验的条件。最后,监测人员需要对实验数据进行详细记录,并对实验室及检测设备定期进行校正,避免实验数据出现偏差,从而影响数据的准确性。

2.4增加数据可比性。监测人员可以采用不同的测定方法,对同种样品进行测定,并比较测定的结果,分析其存在的差异,以增加环境监测数据的可比性。由于样品采用多点采集方法,在实验检测的过程中,检测人员需要对不同采集点样品进行同样实验,观察其结果的可比性,再将实验结果与历年的同时间和同黄金眼平进行对比,观察期可比性,从而分析出环境污染的真正原因。

2.5保持数据完整性。监测人员需要保持数据的完整性,这样才能形成完整的数据链,使监测分析结果更有说服力。环境监测数据工作主要分为三个过程:样品采集、实验分析和数据处理。每个工作过程都需要有详细的记录,以保证实验的数据可以有理可查,如实地采样的记录、样品实验分析的记录和实验设备的使用记录等。这些原始数据的完整性不但可以帮助监测人员发现工作中的问题,而且可以提高环境监测的质量。

3加强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管理的措施

3.1提高环境监测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基层环境监测和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直接关系到环境监测管理工作的质量,因此,应该组织相关的管理人员定期的进行国家相关文件的学习,以便于掌握国家宏观政策,在具体的工作中能够时时围绕国家的文件和相关规定。此外,还要定期组织环境监测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学习,不断的提升他们的理论能力,以便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的工作当中。最后,环境监测管理工作人员要定期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落实好各项数据的记录和汇报。不同的数据需要记录在不同的档案中,数据呈报的形式也略有差异,需要按照具体的规定来操作,不能出现数据的遗漏和误填。

3.2建立环境监测的长效机制

环境污染物的浓度、分布和组成处于时刻动态变化中,因此环境监测工作需要长期的过程,而其质量管理需要贯穿监测工作的全过程,这是保证环境监测数据可靠性的前提和基础,因此,环境监测需要建立长效机制,努力提高环境监测的质量,确保监测过程和检测结果在可控范围内,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措施可以贯彻落实。

3.3加大对环境监测的投资。随着监测环境的日趋复杂和监测任务的日益繁重,环境管理部门需要加大对环境监测的资金投入,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以及专业性的优秀技术人才,在提高监测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基础上,提高环境监测数据的可靠性,使环境保护措施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3.4采取有效的管理策略

因为环境监测工作涉及到地方政府的利益,所以环境管理部门需要对环境监测工作采取有效的管理策略。一方面,环境监测工作需要进行垂直管理,避免环境监测数据受到当地政府的干扰出现失真情况。另一方面,环境管理部门需要与地方政府进行沟通交流,让地方政府认识到环境监测工作对地方长远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取得地方政府支持,为环境监测工作提供有利条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提高环境监测数据的可靠性。

结束语:

经济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逐渐加剧,如工业“三废”、垃圾污染和光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既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又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开展环境监测工作,提高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则显得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卜西群.论如何提高环境监测数据的可靠性[J].能源与节能,2015(01)

环境管理的方法篇3

关键词:社区管理;园林绿化;养护管理

abstract:inordertoensurethequalityofthecommunitylivingenvironment,propertymanagementdepartmentneedstoconsiderthegreeningallproperty,carefulanalysisandstudythemethodofmaintenanceandmanagement,ensurethatcommunitygardenbeautiful.

Keywords:communitymanagement;Landscape;maintenance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S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社区环境与物业绿化管理,是社区物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随着绿色生活的深入人心,人们对绿色生活社区的需求越来越大,现代社区也就越来越注重小区的环境建设和维护。而关于如何建设和维护社区的园林绿化环境,是当前物业管理者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一般而言,社会园林的养护和管理方法的选择,取决于社区所在的环境,以及整个社区规划建设的特点。因此,要做好社区园林绿化的养护和管理,就需要从物业绿化的特点、类型、实施方式等进行考虑。

1.物业环境绿化的特点和内容

社区物业绿化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日常管理工作,分析社区物业环境绿化特点,对于加强物业绿化管理、制订物业绿化标准和规范物业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物业绿化不同于城乡绿化和公园绿化,因而考虑的要素也不尽相同,物业环境绿化有其自身的特点。

1.2.物业环境绿化的特点

(1)注重感观

物业绿化的植物,不但本身形态要美,而且要尽可能与物业建筑的艺术以及不同植物的形、色、香等方面合理相间,以尽显色彩花香之美。绿化的设计应考虑到感观的角度因素。在充分考虑车道、人道、车位等因素的前提下,尽量给人以美感,使人有空气清新、芳香扑鼻、幽香迎面的感觉。这样。不仅使业主在感官上得到满足,而且在增进健康、消除疲劳、振奋精神等方面得到收益。

(2)注意配置方式

物业绿化配置方式,因“业”而异。必须考虑的因素是:烘托建筑艺术,突出整体功能形象。配套方式一般有“规则、自然、混合、艺术”4种,其中,规则式适用于集中绿地、广场、花坛、行道等,表现为严谨规则、对称、对距、排列整齐等,讲究线条造型;自然式则讲究错落有致,变化自然,适用于区域一隅;混合型是集中方式的并用;艺术型则是通过树木搭配、树形弯曲、修剪等艺术造型,达到烘托建筑、突出主题的安排。有条件的地方,应配以假山奇石、标志、小亭、雕塑、作品、流水、盆景、花木等,借以提高艺术含量。物业常以艺术与规则相结合为主、其他方式为辅的配置形式,设计时要首先突出整体要求,进而考虑不同的树型、造型、姿态及与建筑的匹配等具体问题。

2.社区物业绿化的类型和重点

2.1居住小区绿化

居住小区绿化的主要目的是:为居民创造舒适、安静、绿色的活动空间,使小区面貌、环境气候、卫生条件得到改善,使小区绿化与建筑艺术相呼应。常见居住小区的绿化类型有以下几种。

①出人口和迎面绿地。对出入口和迎面绿地应提高规则和艺术含量,突出“主题”风格。②集中绿地。对集中绿地可布置成小游园形式,点缀几株乔木,适当配置花草灌木、休

息椅凳等,以供休息和散步之用。

③现代小区行道绿化。现代小区行道多为人车共用,绿化效果既要排列整齐,又要适当

遮荫,选用分枝点较低的树种(株距一般5米)。也有成排灌木的,适用于人行小路。

④栋间绿化。在房屋空地的,可用绿篱镶边,角隅种植树木,地面种植花草。种植

乔木树种的,应考虑将来树木对房屋的采光、墙基等影响的因素。

2.2大厦楼群绿化

大厦楼群多为临街建筑,其前庭是与外界广泛接触的部分,又是衬托建筑的部分,因而是物业绿化的重点部位。在充分考虑车道、人道等前提下。两侧绿化应置庄重、活泼的乔木。有中轴位置的,可组成长方形或连续方块花坛,两侧通道绿篱镶边。有面积条件的,两翼和后院可搞些小园绿地、艺术一隅等。在迎面中轴位置建设半立体(斜面)小型花坛也较为流行。

2.3机关院校绿化

机关院校绿化主要有4个方面要素:首先是下面装饰景观区;其次是侧面、背面绿化种植区;再次是功能区划分林带;最后是院内行道和院际保护林。

3.社区物业环境绿化管理的制订与实施

社区物业环境设计最终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关键在于设计的可行性与经济性。客观地讲,社区物业环境设计是浪漫的也是实际的、严肃的。没有浪漫就没有艺术,不切实际的只是幻想。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施工可行性、技术可靠性以及成本的承受能力。当然,由于不同消费对象的楼盘定位,反映在环境投入的成本方面差异会很大。所以,社区物业环境设计一定要坚持科学合理的环境投资性能价值比。

3.1物业绿化规划方案的制订

不管谁承建社区的绿化工作,良好的设计规划是环境绿化管理必不可少的一环,因此,物业管理公司必须对所管辖的区域内的园林绿地进行设计规划。

①设计规划的原则。设计规划时,应该尽量遵循“适用、经济和美观”,可利用精巧的园林艺术小品和丰富多彩的植物进行绿化,设置一些有特色的凉亭、座椅等,使其形成优美清新的环境,以满足住户和业主进行工作和休息的需要。

②选择好植物。选择植物要根据树种来做选择,要选择树大干高、树冠浓密、根深耐旱、清洁无臭、速生且适宜的风土树种;还要根据地方来做选择,如在水池边就应选择不产生花絮、落叶少的树木,在花坛花境就要选择色彩艳丽、花香果佳的植物,而在绿地就不应该选择带刺和有毒的品种。

③选择绿化的配置方式。园林植物配置不仅要取得“绿”的效果,还要给人以美的享受。在配置所辖区域内的园林绿化时,可采用规则式和自然式两种。接近房屋建筑物的宜采用显著的规则式,远离房屋建筑物的地方,宜采用优柔、活泼、含蓄、曲折、淡雅的自然式。

3.2物业绿化方案的实施

3.2.1培训绿化管

理养护员配备绿化丁人不是一次性的,而是随着物业管理公司业务的开展和绿化生产的需要而逐渐到位的。物业管理公司在培训绿化管理养护员时要注意,应招收热爱绿化工作、思想素质好的人员,一般要有一定的试用期(3个月左右)。在开业初期,由于招收员工不多,不需要集中进行正规培训,系统学习,可采用做什么学什么的方式,联系实际具体教,结合绿化养护管理现场学。

在布置安排工作时,要讲授技术、交待措施,当物业管理公司拥有了一定数量的绿化工人后再集中培训学习。绿化工种多,不同工种的技术要求不同,但在培训时要求部门职丁要全面掌握有关绿化方面的知识,学会所有的技艺,每人都能够一专多能,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人员调剂,有利于把环境绿化工作做好。

3.2.2园林绿地的管理

①营建绿地。物业管理公司可以将绿地营造施工委托给专业部门施工,也可以由本部门自行设计施工。但不管谁承建,良好的设计规划是环境绿化管理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因此,物业管理公司应该首先对所管辖的区域内的园林绿地进行设计规划。

②养护管理的具体操作。首先是浇水,要根据季节、气候、降水、地域条件来决定浇水量;其次是上肥,要根据土质、花木生长期和配置需要,测土施肥,决定施肥的数量和种类;第三是除草、松土,根据管辖区域的大小,决定除草量和松土量;第四是修剪整形,根据树木形态、观赏效果和生长情况等因素来进行。

3.2.3社区绿化管理规定的制订与落实

绿地的建设是社区环境绿化的前提,物业管理公司对环境绿化的养护是保证,社区居民的爱护和呵护是社区绿化工作的根本。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使人人关心社区绿化工作,制订相应的绿化管理规则并抓好落实。绿化管理规定主要包括:首先,人人有权利和义务管理和爱护花草树木;其次,不得攀折花木及在树干上晾晒衣物;第三,不损坏花木,保护设施及花坛;第四,行人或车辆不得跨越、通过绿化带等。具体的条例可根据社区的具体条件进行设定,不一而足。

4、结语

总而言之,社区物业管理部门在日常工作中,需要根据社区居住环境的需要,对社区的环境和园林进行考察和研究,再根据园林绿化的类型和重点,进行养护管理方法的选择,并在执行的过程中,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周明.小区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浅谈[J].《现代物业(上旬刊)》,2011年01期

环境管理的方法篇4

一、有关环卫方面的一些基本情况

玉山环卫绿化队成立于2000年,现有员工173人,主要负责公司辖区65万平方米的清扫保洁工作,21万平方米的绿化养护工作和小区生活垃圾的回收、公厕保洁、灭害消杀等工作任务。几年来,我们狠抓精细管理,确保优质运行,荣获了山东省卫生工作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今天,各位领导莅临的雅苑小区是我们公司管理服务区域的一部分,总占地面积43.5万平方米,其中保洁面积24万平方米,绿化面积13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了35%。在小区环境卫生配套建设方面,我们设立了13个生活垃圾回收点和部分分类垃圾回收箱,建设了2座公共厕所。通过我们几年来的精心管理,雅苑小区先后荣获部级示范小区、全国物业管理优秀住宅小区、山东省花园式小区、中石化最佳绿化生活小区和东营市庭院绿化先进单位等称号。

二、加强环境卫生管理的基本做法和主要体会

为了不断提高小区的环境卫生质量,我们突出工作重点,狠抓严细管理,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优化运作模式,加强了对环卫工作的监督考核。物业管理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环境卫生的管理。物业管理是否到位,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从环境卫生管理方面体现出来。为此,我们坚持把环卫工作作为强化物业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和居民满意率的突破口,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不断改进和优化了运作模式。我们公司成立环卫绿化管理专业队后,使其与物业管理站形成了甲、乙方内部模拟市场运作关系,明确了甲乙方的职责权限,实行了两级监督考核。第一是物业管理部代表公司对物业管理站进行日常工作的巡视督导和检查考核,凡是应该由物业站整改或是物业站未能及时发现并督促环卫队整改的问题,直接与物业站的浮动工资挂钩。由于小区环境卫生质量状况直接牵扯到物业站的具体利益,从而增强了物业站主动整改问题和巡视督导环卫工作的主动性;第二是公司与物业站和环卫队三方结合,在三方共同认可的工作标准内,制定了物业站考核环卫绿化队的工作流程、质量标准等细则和办法,物业站与环卫队签订了服务协议书。物业站专门设立了环卫工作质量巡视督导员,每天反复检查环卫清扫和日常保洁工作质量,及时发现并督促有关问题的整改。物业站把巡视检查员的督导效果纳入了内部的管理与考核中,确保了巡视检查工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环卫绿化专业化管理,进一步突出了物业站的甲方地位,强化了环卫队的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使环卫专业队得以专门集中精力作好环境卫生工作,较好地发挥了专业化管理的优势。

二是常规工作超常抓,提高了日常保洁质量。一般人看来,环境保洁无非是扫地、擦洗、收垃圾等极其普通的一些事情。然而,真正从事了这项工作才能明白,如果不采取一些统筹性的措施,就只能陷入“脏了扫,扫了脏”被动工作的怪圈。在日常的保洁中,我们采取的“统筹值班法”,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对保洁区域实行了分班包干,全体保洁人员每天早上7点之前对包片区域硬化带和绿化带集中清扫,7点之后直至晚上9点,包片人员轮流值班循环保洁。在划片承包区域面积的大小上,我们主要坚持以保洁人员每半小时就基本可以循环保洁一遍为标准,让保洁人员高效流动起来,确保了保洁的频度和质量。对于楼道的环境卫生,我们采取了定量包干的管理办法,通过实行“三个一”,基本实现了“三无”工作目标,即通过实行每天保洁一次、每周拖扫一次、每月擦洗一次,达到了楼道内无堆积杂物、无灰尘蛛网、无乱贴乱划的标准。

三是重点问题大力抓,消除了生活垃圾的二次污染。在生活垃圾的处理上,我们实行了定时定点投放袋装化管理办法,规定居民只能在每天早上7点半之前在就近的垃圾回收点投放生活垃圾。这项工作措施在实行的当初有一定的难度,许多居民一时改变不了多年来养成的卫生习惯,乱投乱放现象比较严重。我们就采取守候、教育、感化等应对措施,集中开展了“生活垃圾定时定点投放管理周”活动,利用宣传栏、黑板报、致居民的一封信等多种形式加大了宣传教育力度;同时,安排专人守在垃圾回收点前,对做不到定时定点投放垃圾的居民当面引导,并把他们提出来的垃圾当面收起来,及时运送到垃圾周转站存放。时间长了,居民们也就再也不好意思随心所欲地乱投乱放了,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对小区的生活垃圾,我们做到了日产日清,每天早上8点之前由保洁人员装车清运,并用清洁剂清洗垃圾点,然后安排专人喷洒消杀药,有效地减少了生活垃圾对生活环境的二次污染,减少了蚊蝇孳生。

四是特殊场所突出抓,保证了小区公厕的环境清洁。公厕作为必须的生活设施存在于小区,环境污染重,日常保洁难,一旦保洁质量上不去,就会对附近居民的生活健康造成影响。在公厕的管理上,我们采取了定人包干的管理措施,直接向管理责任人明确工作的流程和标准,每天早晨集中冲洗清洁,全天保洁,在春夏秋三个季节每天确保喷洒消杀药品,确保做到了“四无”,即无堵塞、无污渍、无蚊蝇、无异味,实现了这个易受污染的地方污染小,这种本应脏的地方不能脏的保洁目标。在爱国卫生运动中,我们在垃圾回收处、居民楼地下室、大门两侧等鼠害容易出没的地方设立了毒饵站,定期检查补充药物。经常组织各单位抽调人员开展环境卫生专项治理,及时消除随时产生的卫生死角。

在环境卫生工作中,我们边干边探索,边实践边总结,主要的工作体会有如下几点:

一是,提高环境卫生水平需要齐抓共管。尽管我们实行的是环卫绿化专业化管理模式,但我们在思想认识上和具体行动上从来没有认为这项工作只是环卫绿化队一家的事。物业站的工作人员在日常的巡视检查中,只要发现卫生问题,只要自己能够处理的都要主动处理;家委会工作人员和百户治保员在履行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自觉加强环境卫生的监管,随时发现垃圾随时处理,随时发现影响卫生的不文明行为随时制止,大家已经把这些工作视为自己份内事,成为自觉的意识和行动,这也是我们公司为大家提出的明确要求和岗位考核的一项主要内容。特别是在生活垃圾定时定点投放管理过程中,物业管理站和环卫专业队齐抓共管,拿出主要精力,投入大量人员,思想统一,目标一致,集中管理,在较短的时间内就扭转了局面。

二是,提高环境卫生水平需要居民的共同参与。小区环境质量代表了小区的文明水平,与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需要广大居民共同治理和维护。为了提高居民的环境卫生意识,我们采取了强有力的宣传引导措施:一方面经常在小区宣传栏、黑板报、“心连心”信息板上宣传相关规定,列举了“十大不文明现象”,对危害性进行了分析,并用先进的事例进行积极的正面引导;另一方面,我们用实际行动加强对居民的感化教育。对个别居民破坏的环境卫生,我们及时保洁,用优美的环境影响和感染居民,使大家自觉维护,不忍心破坏环境卫生。环境影响人,环境熏陶人。目前,居民的环境意识显著增强,影响小区环境的不文明行为越来越少,而破坏小区环境的不良行为已经基本杜绝,大部分居民不但自觉爱护小区的卫生,而且主动与不文明的行为做斗争,环境卫生工作有了比较扎实和深厚的群众基础。版权所有

通过几年来的努力,我们用精细的管理和优质的服务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换来了良好的信誉,不断提高了我们的美誉度,为走向市场奠定了基础。在确保行政区域服务质量的基础上,我们先后承揽了东营区委、东营区政府、油城广场、区工商局办公楼和公共事业部的环卫保洁等物业管理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环境管理的方法篇5

[关键词]云计算异构信息资源信息发现本体

一、引言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目前的网络上有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源可供访问,而且这些信息资源正在成几何级增长。但信息仍以不同的形式存储在不同的系统中,分而不聚,聚而不合,呈分布异构状态。随着应用需求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用户希望能够透明地获取和处理来自这些海量信息源中的有用信息,实现多个软硬件系统,以及不同信息源之间的互操作。然而,这些信息源物理上可能分布在异构环境的多个自治域(autonomousDomain)中,有着不同的数据格式、存储方式、访问控制策略,逻辑上则可能在数据模型、操纵语言和数据语义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异构信息服务系统可以屏蔽现在已有的各种异构数据管理系统不同的访问方法和用户界面,给用户呈现一个访问多种异构数据源的公共接口,提供一个集成处理多种数据源、整合多种数据查询结果的信息交互处理平台。

云计算(CloudComputing)理念的提出,越来越受到计算机科学领域和管理科学领域的重视,并成为当前和未来相当长时间内的研究热点。云计算是指在互联网上,信息提供者以服务的形式提供虚拟的信息资源,用户通过互联网按需获取可伸缩的信息资源。它是一种全新的网络服务方式,它将传统的以桌面为核心的任务处理转化为以网络为核心的任务处理,利用互联网中的计算系统来支持互联网各类应用。

二、云计算环境下异构信息资源的管理

云计算环境下信息资源的发现机制是其管理的前提和基础,需要设计一个合理的基于语义的信息资源发现机制,主要是设置相关特征信息,比如信息资源的本体描述,信息资源的状态,信息资源的本体映射方法等。采用从信息资源全生命周期的角度研究的方法,结合基于本体的语义描述,解决这部分涉及到的相关问题。信息资源生命周期管理作为一种信息管理模型,认为信息经历一个生命周期,对信息进行贯穿其整个生命的管理需要相应的策略和技术实现手段。如图1所示,信息资源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包括信息资源的发现、表达、组织、使用,变更和消亡。基于本体的语义描述是关键,通过基于领域的本体库的建立解决信息的描述,这种语义描述是对信息资源在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识别和分析的基础。

在云计算环境下,领域本体库中的本体是对信息资源的概念及概念间的关系提出的规范的、共享化的精确描述。构建领域本体库是扩展UDDi支持语义信息的前提。对于本体构建,主要包括领域、概念、关系、信息资源、操作、输入及输出参数、信息资源状态。其中,信息资源是指与某个本体相关联的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的状态是指资源可用,不可用,运行和停止。这些信息资源中的相关联描述对于不同性质的、不同来源的信息资源的反应至关重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

异构信息资源的规范化,即通过本体映射机制实现。本体和本体之间存在差异,这决定了本体映射存在的必要性,通过本体映射,可以解决语义异构问题。其过程包括:范化,这一步把待映射的本体用同一种语言表示;相似度的计算,计算概念之间的语义相似度;根据概念间的相似度,按照一定的策略确定映射关系;根据领域约束领域专家对映射结果进行修正。映射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静态执行方式,它通过一次映射就转换源本体的所有相关实体到目标本体;另一种是可视的执行方式,它每次查询目标本体时,都要转换查询内容到对应的源本体中,并进行查询。

三、云计算环境下异构信息资源的管理方法

1.云计算环境下异构信息的本体表达

首先从功能、领域、行业等角度对异构信息进行分类和聚类,区分每个类别信息的异构类型。针对结构级异构,主要采用XmL中间件技术进行标准化;针对语义级异构主要采取如下方面进行本体表达:Class(类):具有某些属性的个体的集合,对应于描述逻辑中的概念;subClassof(子类):通过该原语定义一个类是另一个类或多个类的子类来创建类之间的层次关系,对应于描述逻辑中的概念包含;property(属性):用来表示个体与个体之间或者个体与数值之间的关系,对应于描述逻辑中的角色;subpropertyof(子属性):可以通过该原语定义一个属性是另一个属性或多个属性的子属性来创建属性之间的层次关系,对应于描述逻辑中的;domain(定义域):一个属性的定义域用来约束该属性适用的个体;range(值域):一个属性的值域用来限制哪些个体可以成为属性的值;individual(个体):个体是类的实例,对应于描述逻辑中的x∈C。

2.基于本体的异构信息的融合

通过本体的方式描述每个信息源的语义,采用单本体作为一个全局本体为语义的形式化提供了一个共用的词汇库,所有的信息源都和这个全局域本体有关;通过多本体方法来对域的不同表示,用本体间的映射来确定不同信息源本体在语义上对应的术语,建立术语间的对应关系;基于本体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如下步骤:

(1)从观测信息中选择一组样本;

(2)定义特征变量集合以表征样本中实体;

(3)通过本体之间关系来计算信息的相似性,并按照一个相似性准则划分信息集;

(4)检验划分成的类对子集应用是否有意义;

(5)反复将产生的子集加以划分,并对划分结果使用第4步,直到再没有进一步的细分结果,或者直到满足某种停止规则为止。

通过上述方法来来发现和处理冗余,发现冲突和消解冲突来对异构信息进行融合。

3.基于本体的异构信息的集成

异构信息集成模型如图2所示。用户提交一个全局查询,首先需要对查询语句进行语法检查。这里的语法检查除了需要检查查询语句的正确性外,还要根据全局模式中的信息对其进行语义上的检查。检验正确后,根据全局模式信息将该查询分解成若干个子查询,根据子查询间的关联关系,对查询进行需求集成,将集成的查询转换成局部查询,每个局部查询分别去调用局部数据源,对返回结果进行本体映射,对映射的结果进行集成处理,将处理的结果集动态转换为XmL提供给用户。

三、结束语

近几年,云计算的发展越来越广泛,已经渗透的互联网的各个领域,世界各知名企业也都提出了自己的云计算发展战略,在异构信息资源的发现与管理机制上,更多的是应用在地理信息系统中,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在异构信息资源的发现机制和管理方法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云计算环境下的异构信息资源的发现机制与管理方法,并对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阐述,提出了解决方案,旨在使得异构信息资源的应用能不断的应用到其他领域中。

参考文献:

[1](美)peterFingar著,王灵俊译.云计算21世纪的商业平台[p],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11

[2]Cloudcomputing.[eB/oL]..2011.2.20

[7]owL.[eB/oL].省略/tR/#tr_owL_web_ontology_Language.2009.10.27

[8]markH.Burstein,DrewV.mcDermott.ontologytranslationforinteroperabilityamongSemanticwebServices.artificialintelligence.26(1):71-82,2005.

环境管理的方法篇6

   企业的稳定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秉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在金融危机环境下,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与重点是稳定人心,所以一定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让每一位员工都能对企业产生一种信赖感。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还要时时刻刻尊重员工的主观愿望,理解员工的困难之处,关心员工的工作与生活方面的问题,及时做到与员工的亲切交流,以此来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培养一种优良的团队精神,这样就会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拥有了足够的人力资本,才能在迎接挑战的过程中永远处于掌握主动权的一方,抓住每一个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机遇,加快企业发展的步伐。

   二、薪资管理方面

   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要更加重视对薪资方面的科学管理,这也是稳定员工的关键环节。建立弹性的薪酬管理机制,可以帮助企业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下,有效调节企业运作的成本,还可以节约一定的人力物力资源,并能够有足够的余地去解决由于金融危机给企业带来的种种问题。建立具有弹性化的薪酬管理机制改变了过去一味通过减薪来应对危机的方式,而是可以通过对资源的优化配置,根据企业未来的发展走向去合理调整薪资策略,同时还可以照顾到企业员工的切身利益。通常情况下,企业会降低一部分员工的薪酬,补给到企业的核心员工群体中,以实现长期稳定核心员工队伍的效果。

   完善行之有效的薪资制度需要制定一个高效、科学的工资标准,还需要建立动态的薪资管理结构,同时配备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这三者的结合才能实现企业的综合效益。

   三、提高员工培训力度

   企业员工是企业发展的主要承担着和建设者,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下,企业更要提高对内部员工的培训力度,以此来提高员工的整体技能水平和专业知识,同时也要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和能力水平,增强企业在非常时期的向心力。

   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每一个企业运行的最终目的,而对于人才的高效管理和培养正是实现这一目的最好的方式,人才为企业创造的价值越多,企业的利润就越高。企业一般都会建立高绩效的人才标准,以便于人力资源的管理与评估。在金融危机的形势下,企业获得了更多的外部人才招聘的机会,但最终没有招聘外部人员而是要加大对内部人员的培养力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企业加大对内部员工的培训力度可以带给员工更多的归属感,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忠实度,激发其工作的热情。在进行内部人才的提拔上只要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就会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员工的内在潜能,发挥出每一位员工的优势,使人尽其才,创造出充满活力的工作氛围。这样不仅提升了企业员工的自我价值感,增强了专业的技能与知识,还可以极大地推动企业的发展。第二、企业内部的员工比起外来的人才更加熟悉企业的整体经营状况,如果进行新旧交替,短时间内的工作衔接效果会受到影响,而且企业内部的员工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技术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也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从员工自身来看,素质的提升就面临着晋升的可能,未尝不是件好事,从企业角度来看,也可以降低企业的用人成本。

   四、领导人的培养

   金融危机环境中企业不能忽视对领导人的培养,也即为企业培养储备干部,这样才能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后备力量。

   我国的企业要想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下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有不断地产生具有改革魄力的企业领导人,去引领企业走出困境。然而国内的很多企业并没有深刻意识到这一点,仅仅将人力、财力、物力用于企业的融资、兼并等方面,而未曾考虑到融资兼并之后的企业,究竟有没有长远的接班人的问题,倘若一个企业的硬件环境都非常先进,资金周转情况也不错,但是却没有一个好的企业领导者,那么该企业迟早面临被社会淘汰的危机。所以,在金融危机环境下注重领导人的培养也就等于给企业吃了一颗发展的定心丸,建立一个未来的企业领军人物培养的基本标准,同时建立一个企业领导人物的后备队是企业当前的重要任务。

   总结:

   综上所述,在金融危机的环境子下,企业只有不断更新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注重以人为本,在薪资管理方面进行弹性化的调整,不断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力度,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同时做好领导后备军的培养工作,就可以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营造和谐文化氛围,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黄应忠.金融风暴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J].价值工程,2009(7)

   [2]张庆磊.金融危机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J].化工管理,2009(1)

环境管理的方法篇7

abstract:pointoutthatcompliancewithenvironmentallawsandregulationsisacorecommitmenofenvironmentalmanagementsystem.itwasintroducedthatcompliancewithlawsandregulationsisalwaysthroughoutstandardtermsandconditionssuchastheenvironmentalpolicy,environmentobjectivesandtargetsandenvironmentalofcompliance.anewpDCacycleisformedsurroundingthelawsandregulations.

关键词:法律法规;环境管理体系;环境方针;pDCa

Keywords:lawsandregulations;environmentalmanagementsystem;environmentalpolicy;pDCa

中图分类号:X32-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8-0256-01

0引言

iSo14001:2004idtGB/t2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标准,是以识别环境因素、建立环境目标指标以及完成目标指标的管理方案为策划模块,以运行控制和应急准备与响应为实施模块,以环境因素相关特性监视监测和管理体系审核为检查模块,以不符合纠正及管理评审为提高模块而组成的环境管理pDCa运行模式。通过建立、实施和改进环境管理体系能够提高组织的管理水平,有效控制环境污染,取得环境绩效和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环境管理体系已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遵守法律法规是环境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法律法规是贯穿于环境管理体系的一条主线。在环境方针、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目标指标和方案、能力培训和意识及合规性评价等条款中都对法律法规有具体要求。

1环境方针

环境方针是环境管理体系中的首个条款,该条款要求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确定环境方针,以明确组织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发展宗旨和方向,并要求环境方针必须具备两个承诺,即“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的承诺、遵守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承诺”。最高管理者对遵守法律法规的承诺为组织全体员工规定了行为准则,为组织遵守环境法律法规奠定了思想基础。

2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标准4.3.2条款是专门提出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一个条款,条款中指出[1]:“组织应识别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并建立获取这些要求的渠道。应用于组织的环境因素。组织应确保在建立、实施和保持环境管理体系时,对这些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加以考虑。”

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要求组织应充分收集适宜的法律法规,收集的法律法规是针对组织的重要环境因素,而不是盲目收集。为了更清楚的了解法律法规具体要求,方便组织使用,标准还要求将收集的法律法规应用于重要环境因素,从而了解法律法规对组织重要环境因素具体的要求。为组织遵纪守法奠定了良好基础。

3目标、指标和方案

标准4.3.3条款中有这样的要求[1]:“目标和指标应符合环境方针,包括对污染预防、持续改进和遵守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承诺。组织在建立与评审目标和指标时,应考虑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以及自身的重要环境因素。”

要求组织在建立环境目标指标时应考虑法律法规要求,但不否定和超越法律法规要求。环境管理体系管理对象即重要环境因素,对重要环境因素管理的目标考虑法律法规要求,这是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确保遵守法律法规的具体体现。

4能力、培训和意识

在该标准条款中虽未直接提到法律法规要求,但对为组织或代表组织工作的人员,以及其工作与重要环境因素相关的人员接受的适当培训中就包括对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所使用的相关程序,以及对不符合这些要求的后果的培训,并通过这些培训提高相关人员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意识。

5合规性评价[2]

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就是按照策划的结果、提供必要的资源和能力,对重要环境因素加以控制,以实现环境目标指标和法律法规要求。在运行中组织能否遵守法律法规要求,标准4.5.2规定:定期评价对适用环境法律、法规的遵循情况。环境管理体系要求组织定期进行自我检查,以形成自我检查、自我发现、自我改进机制,确保组织活动满足法律法规要求。

6围绕法律法规形成的pDCa运行模式

环境管理体系不但在上述条款中明确了法律法规要求,同时4.4.6运行控制、4.5.3不符合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4.5.4记录控制等条款中也涵盖了遵守法律法规要求内容。体系从4.3.3策划、完成目标指标的4.4.6运行控制、4.5.2的合规性检查到4.5.3发现不符合纠正等围绕着法律法规形成了如图1的“pDCa”运行模式。

因此,在环境管理体系建立时要对法律法规进行策划,在环境管理体系实施时加以实现,并通过组织自我检查和最高管理者管理评审时确保其合规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法律法规始终贯穿于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和保持。

参考文献:

环境管理的方法篇8

[关键词]环境管理;大部制;政府改革

[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863(2013)05-0091-05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公共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和进程说明,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当代政府最基本的职责之一。遵循环境问题的发展规律,各主要发达国家迄今普遍按照生态系统原则逐步实行环境保护大部制改革。西方国家生态环境管理大部制改革走在前面,而且各有经验。本文分析了英美日加拿大西方国家生态环境管理大部制改革的实践,以期对我国生态环境管理大部制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大部制:西方国家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

为执行国家环境行政管理的职责,各国必须建立环境保护管理的专门机构。西方国家环境保护管理组织机构的发展变革如图1所示。[1]

从西方国家环境保护管理组织机构的发展变迁来看,西方国家生态环境管理体制的建立和改革是根据生态环境问题的发展态势及其复杂性逐步进行的。在生态环境问题不很严重时,西方国家在中央政府内没有环境保护的统管机构和协调机构,而把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分割成若干部分由一个或几个有关的部或局兼管。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恶化,这种形式已显露出不适应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需要。20世纪70年代,很多国家在中央政府内设立一个由有关部的领导组成的委员会,负责制定政策和协调各部的活动。随着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有些国家把分散于各部的环境保护工作集中起来,由新建的、相当于部一级的环境专门机构来统管。

20世纪70年代,美国、日本的环境问题非常突出,环境专门机构由于在生态环境管理过程中遇到了种种阻力和复杂情况,两国政府不得不逐渐地、极大地加强环境管理专门机构的实权,从而设立具有更大权限的独立的环境专门机构,这种机构的权力超过一般的部,并且国家政府首脑兼任该机构的领导。当然,即使像美国、日本这样建立了强有力的专门机构的国家,环境管理工作也并非全集中在一个部门。而是专门环保机构的统一领导和其他有关部门的分工负责相结合。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环境问题涉及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各个领域。各主要发达国家的环境保护体制改革普遍按照生态系统原则逐步实行环境保护大部制。[2]生态环境管理大部制改革的核心是试图在行政机构内部实现生态环境权力的整合与重构,是对生态环境行政权力结构的重组和再造,以理顺生态环境行政机构内部的关系。多年来,尽管西方各国政府管理体制不断改革,内阁组成部门不断调整,但环境部的地位不断加强、职能范围也不断扩大。西方各国环保部门的主要职能范围涉及环境、自然资源、土地、海洋、交通、生态、核安全以及与贸易、投资、消费、生产模式之间关系等诸多内容,并且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尤其是水资源管理是按照流域进行统一管理。例如,德国的联邦环境、自然保护与核安全部,法国生态与可持续发展部,瑞典环境部,意大利环境、国土与海洋部等。可见,西方国家的环境管理已经逐渐从专门的、分部门的管理方式发展为积极的、综合的大部门管理方式,统一管理污染控制、生态保护工作,把环境保护融于社会经济决策中。

从西方国家生态环境管理体制的变迁来看,环境管理机构的环境管理职权从薄弱到强化、环境管理机构的设置从分散到集中、环境管理机构的职能从单纯管理到综合治理。可见,环境大部制是西方国家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实行环境大部制具有历史必然性,符合现实需要。

二、西方国家生态环境管理大部制改革的实践

大部制即大部门体制,最早推行于西方,是当今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政府组织形态。大部制改革的核心是试图在行政机构内部实现权力的整合与重构,是对权力结构的重组和再造,以理顺行政机构内部的关系。大部门制改革的实质“是一种权力结构的重组和再造,它实行的是行政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的合理划分和相对分离”。[3]下面简要地介绍英美日加拿大西方国家生态环境管理大部制改革的实践。

(一)英国生态环境管理的大部制改革

最早推行大部制的西方国家当属英国。20世纪60年代后期,英国开始在内阁中组建被称为“超级部(giantdepartment)”的大部门,扩大业务管辖范围,将多种内容和有联系的事务交由其管理[4]。1970年,英国将原住房及地方政府部、公共建筑及工程部、运输部的环保工作合并,成立环境事务部。环境事务部全面负责污染防治工作,协调农渔食品部、内政部、工业贸易部和能源部的环保工作。另外,英国十分重视咨询和协调机构的建设。议会设有皇家环境污染委员会,其职责为从宏观上向议会提供环境决策建议。其他咨询协调机构为:清洁空气委员会、国家水委员会、水域风景区舒适委员会、国家放射性防护局、自然保护委员会。为实现流域一体化管理,英国于1973年颁行《水法》,据此设立10个水管局。各局对其区域的水问题实施全面管理,包括水源保护、用水分配与供应,控制水污染,污水及污染物处理、河水和下水道管理、渔业和海水保护。从英国的改革实践来看,在职能和任务整合的基础上探索试行大部门体制,是克服部门主义的有效途径,同时重视咨询和协调机构的建设。

(二)美国生态环境管理的大部制改革

美国也是实行大部制的典型国家。为进一步加强环保工作,尼克松总统于1970年12月《政府改组计划第三号令》,成立联邦环境保护局(简称epa)。尼克松总统把分散于农业部、健康、教育和福利部(即现在的健康与保健部)、内政部及原子能委员会、联邦放射物管理委员会、环境质量委员会等部门的环境保护职能集中统一到环境保护局。联邦环境保护局主管全国的污染防治工作,它是联邦政府执行部门的独立机构,直接向总统负责。联邦环境保护局除了在华盛顿的总部外,还在各地设有10个地区分局。除了联邦环境保护局外,美国联邦政府还设立环境质量委员会。国家环境质量委员会(CeQ)是根据《国家环境政策法》(简称nepa)的规定于1969年设立的,直属于总统。国家环境质量委员会既是环保事务的管理机构,又是总统的咨询与协调机构。还是行政机关间的协调机构,帮助总统协调解决行政机关间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意见分歧。国家环境质量委员会在美国的国家环境事务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它的建议只有被总统采纳才能实现。

根据联邦环境保护法,联邦政府授权联邦环境保护局制定相关的环境保护法规和行使行政执法的权力。[5]而州政府也可以设立环境保护部门,并且也有相应的在环境保护领域的立法权和执法权。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和州各自享有。联邦环境保护局与各个州在环境问题上是伙伴关系,而不是领导关系。联邦环境保护局出台的各项政策都是以项目的形式与各个州签订工作协议来实施的。州级环境保护局各自保持独立,并不受联邦环境保护局的领导和管理,各州环境保护局依照本州法律的规定来履行自己的职责,对于部分事务根据联邦法律的规定与联邦环境保护局合作来完成任务。可见,联邦环境保护局和各州政府之间着重强调的是一种互动,对于环境保护共同承担环境管理的责任。但对一些在自然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治理上执行不力或者不予配合的州,联邦环境保护局可给予严厉的惩罚,如果各州环境保护局不能正常的履行自己的职责,联邦环境保护局可以直接接管其工作。由此看来,美国生态环境管理大部制改革最具特色的经验,就是联邦制国家的历史背景造就了美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环境管理权力特点鲜明的合作与博弈的配置格局。

(三)日本生态环境管理的大部制改革

日本环境管理体制在1971年以前是分散式,中央一级有大藏省、厚生省、农林省、通产省、运输省和建设省行使环保监督管理权。由于实行分头管理,形成政出多门、管理混乱和软弱的局面。1971年2月,内阁批准《环境厅设置法》;6月,颁布《环境厅组织令》,从而设立高权威、高规格的专门性机构——环境厅负责环保工作。环境厅直属首相领导,厅长为内阁大臣,总管全国的环境保护工作。无论是中央政府环境保护机构还是地方政府环境保护机构都设有环境审议会,这些审议会均由专家学者、已退休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官员和来自企业、市民及非政府组织的代表组成,它们是咨询机构,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技术信息和咨询意见。2001年,环境厅升格为环境省。环境省在机构设置上发生了较大变化,内设机构由原来的长官官房、计划调整局、自然保护局、大气保护局、水质保护局、环境厅审议会等,调整为大臣官房、地球环境局、环境管理局和自然环境局。新增加的废弃物综合管理职能放在了大臣官房内;将原来的计划局改名为综合环境政策局,下设一个环境保健部;将原来的大气保护局和水质保护局合并成立环境管理局,自然环境局的职责范围增加了对于国家公园的管理。除了环境厅(省)外,日本中央环境保护机构还设立了公害对策会议。公害对策会议的会长由内阁总理兼任,委员由内阁总理在有关的省、厅长官中任命。公害对策会议主要是就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计划、立法及重大环境行为向内阁总理大臣提出咨询意见,实际上是内阁总理大臣的环境咨询机构。

环境厅建立后,日本各级地方政府也设立了相应的环境保护机构。中央环境管理机关与地方环境管理机关之间相互独立,不存在上下级关系和领导被领导关系。为了保证环境保护法律的实施,环境厅可以将属于自己的部分权力交给地方政府来行使。在这种情况下,环境厅一定意义上成为地方政府的上级机构,而地方政府则在法定的范围内接受环境厅的领导和监督。中央政府对地方环境管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颁布国家立法、确立政策框架和发放财政补贴上,具体环境管理事务则由地方政府来负责。巨大的政治压力促使地方政府积极、主动地参与环境治理。许多地方政府还率先于中央政府颁布了许多具有法律强制性的“公害防治条例”,另外,地方政府还是环境政策的主要创新者,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许多地方政府实施了多年之后,中央政府才颁布了这方面的国家法律。地方政府还通过建立公害诉苦处理制度和公害防止协定,赋予了公害对策信息收集、居民监督、协商型管理和企业参与的功能。由此看来,日本生态环境管理大部制改革方面取得的成就,主要表现为提高了地方政府环境管理的积极性、责任性和创造性,同时激发了居民、企业参与环境管理的积极性。

(四)加拿大生态环境管理的大部制改革

在大部制改革探索过程中,跨部门协调是不可缺少的配套制度。加拿大生态环境治理中的跨部门合作是加拿大生态环境管理大部制改革的特色。加拿大跨部门环境治理中,普遍采用理事会协调机制。其中创立于1961年的加拿大环境部长理事会(简称CCme)最为典型。它由联邦、10个省和3个大区的共14位环境部长组成,是为推动环境治理跨部门合作而专门设立的机构。2001年加拿大建立了一个横跨政府多个部门的更大范围的协调机构——加拿大资源部长理事会。该理事会包括环境部长理事会、濒临物种保护理事会、林业部长理事会及渔业和水产业部长理事会的所有部长成员。协调机构不仅存在于省级以上的政府层次,还存在于地方政府之间。例如围绕温哥华市形成了一个联系紧密的大型城市集群,包括21个市和一个选区。由于这些城市之间的经济、环境、人口、交通等市政事务需要协调与合作,因此于1967年联合成为“大温哥华地区委员会”,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协调解决是其最重要工作内容。加拿大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跨部门合作,不仅注重政府间、政府内部机构间的合作,而且让各类非政府环保组织参与其中。政府不仅通过政策参与、税收惠免、无偿资助、合同服务等方式来培育非政府环保机构,还注重对非政府机构的资源进行协调和整合。另外,加拿大环境部还专门成立了圣劳伦斯河管理中心,主要从事技术咨询、生态环境监测和信息交流工作,建立了由环境部牵头负责、多部门齐抓共管的管理体系,调动社区群众参与到治理流域水污染的行动中。

在处理跨部门环境事务中,无论是政府间,还是政府与非政府组织间,通过环境合作协议明确规定相关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约束相关主体的行为。跨部门合作讲究“桌上平等”和共识决策,参与者合作基于平等和尊重。由于理事会各方通过不断磋商和妥协逐步消除了分歧,而且受到民众、党派和各社会团体等的强大监督,因此达成的协议一般能得到有效落实。另外,加拿大的所有环境治理协调机制都强调公开透明原则。政府机构与相关组织有义务向社会以各种形式公开相关信息、应对公众质询,并具有制度上的保障,使得各公共议题、议程和协议等暴露在阳光下。[6]

三、西方国家生态环境管理大部制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按照大部制改革进程,2008年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基础上新组建了国家环境保护部,并成为国务院“内阁成员”,这使得环保部门进入了我国决策体系的核心层。但环境保护部法律地位的提升并不意味着其统管环境资源保护职权职能的有效发挥,同时中央与地方环境主管机构职权未能实现有效对接,这要求我国生态环境管理大部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和完善。西方国家生态环境管理大部制改革的实践经验对推进我国生态环境管理大部制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循序渐进地推进资源环境的统一管理

西方发达国家普遍设立了环境部,统一监管污染控制、自然和资源保护工作。这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我国的环境管理工作现在主要还是停留在环境保护的层面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目前重点是对污染防治进行监督管理,对于资源的管理则由资源管理部门负责。当前我国是否应该将自然资源管理职能、环境管理职能统一交由环境行政管理机关行使?如果环境行政管理机关统一行使自然资源管理职能和环境管理职能,这意味着将进行一次全面的政府机构改革以组成一个超级环境部,这样不仅改革的成本大,实施的难度也大。考虑到我国国情以及环境要素的复杂性和广泛性,当前由环境行政管理机关统一行使自然资源管理职能和环境管理职能还不现实,目前实施统一管理与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模式仍是可取的。但资源环境统一管理将是改革的方向,应循序渐进地推进。

(二)完善跨区域的环境管理机构和咨询协调机构的设置

国外的许多实践已经证明,中央建立高层级的咨询协调组织机构有助于环保部门与政府其它部门对环境保护事务的协同治理。环境保护部今后的职能配置将朝着统筹协调、宏观调控、监督执法和公共服务四个方向强化。作为统管部门,其与分管部门之间不存在行政上的隶属关系,难以有效开展统筹协调工作。现阶段可借鉴国外经验,在国务院我们可以成立统一的资源环境咨询协调机构——国务院环境保护协调委员会,在地方也可设立专门的环境保护协调委员会。环境保护协调委员会主要统筹负责资源环境保护工作的政策制定和监督管理,并就环保中的事项对环保部门与政府其它部门进行协调,同时为政府首脑提供资源环境保护方面的咨询。

为解决跨区域性、流域性环境问题,我国近几年设置了区域督查派出机构,但其性质为事业单位,权力授权依旧来源于环境保护部,仍然没有得到国家法律的授权,缺乏执法权威,实际督查能力不足。除了区域督查派出机构,目前我国具体承担区域环保监察职能的机构还有区域性的环境监察分局、区域性的环境监测中心。为完善流域和区域协调机构的设置,可仿效美国的分区管理模式,建议将区域环境督查中心、区域性的环境监测中心和区域性的环境监察分局三个部门进行整合设置,成立环境保护部的区域管理司。

(三)理顺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环境权责关系

西方国家生态环境管理大部制改革中通过立法明晰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环境管理权责、通过实行垂直管理协调环境管理专门机构与地方政府间的环境管理关系、通过行政契约建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环境合作伙伴关系,从而理顺了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环境管理权责关系,提高了地方政府环境管理的积极性、责任性和创造性。为适应大部制改革下的组织结构变革的需要,中央和地方各级环境保护的权责要进一步明确,必须在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对我国环境管理体制进行立法上的完善。为了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对环保部门正常执法的干扰,完善地方环保行政执法的力度,促进区域环保行政合作,可以借鉴西方国家通过实行垂直管理协调环境管理专门机构与地方政府间的环境管理关系的做法。由于我国环保行政系统规模相当大,如果实行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中央财政的压力太大,还会使环保部陷入日常的事务性工作泥潭。当前宜实行省以下的垂直管理改革。当然环保部门实行垂直管理还需合理配套的制度保障,具体包括中央与地方的事权、财权进行合理的界定与划分,垂直管理部门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协调关系以及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环境部门与其他部门的职权界定等等。

(四)推进生态环境管理的市场化和社会化进程

推进我国生态环境管理市场化和社会化进程,具体包括促进环境保护领域的公民社会和民间组织的发育、成长和壮大,引入市场机制和多元化的环境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倡导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环境责任,积极推动环境保护领域的全球合作等。目前来看,比较关键的进程首先是政府应正确定位自身的环境管理角色,即政府在宏观上主要通过环境立法和经济协调的方式实现环境政策上的调控,在微观上主要是对环境冲突进行公正裁决。其次是引入市场机制和多元化的环境公共产品供给主体[7]。生态环境问题要得到有效的解决,除了政府的行政性治理,还需引入市场机制即通过产权的界定和形成合理的价格机制以保护稀缺的环境资源。当前我国一方面必须对政府垄断资源的方式进行改革,通过资源产权的改革,明晰环境资源的产权,同时完善环境资源的价格机制,使稀缺的环境资源得以有效的节约和保护。另一方面需要实施环境公共产品提供和生产的多元组合方式。再次是促进公众富有意义地参与环境决策,这需要扩展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完善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机制、培育和发展社区和环境非政府组织[8]。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肖建华,赵运林,傅晓华.走向多中心合作的生态环境治理研究[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176.

XiaoJianhua,ZhaoYunlin,FuXiaohua.theStudyoftheecologicalenvironmentGovernancetomulti-centerCooperation.Hunan:people’spressofHunan,2010.p176.

[2]国冬梅.环境管理体制改革的国际经验[J].环境保护,2008(4a).

GuoDongmei.theinternationalexperienceabouttheenvironmentalmanagementSystemReform.environmentalprotection,2008(4a).

[3]许耀桐.如何把准大部制改革的实质[J].人民论坛,2008(7).

XuYaotong.HowtoGettheessenceoftheSuper-ministriesReform.people'sForum,2008(7).

[4]tomLing.DeliveringJoined-upGovernmentintheUKDimensions,issuesandproblemsp.publicadiminstration,2002(4).

[5]王清军.中国环境管理大部制变革的回顾与反思[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

wangQingjun.theRetrospectandReflectionabouttheChineseenvironmentalmanagementSystemReform[J].JournalofwuhanUniversity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edition),2010(12).

[6]Carola.CasazzaHerman,DavidSchoenbrod,RichardB.Stewart&Katrinam.wyman.BreakingtheLogjam:environmentalReformforthenewCongressandadministration.newYorkUniversityenvironmentalLawJournal,2008(17).

[7]肖建华.参与式治理视角下地方政府环境管理创新[J].中国行政管理,2012(5).

XiaoJianhua.theenvironmentalmanagementinnovationoftheLocalGovernmentundertheperspectiveoftheparticipatoryGovernance.Chinesepublicadministration,2012(5).

环境管理的方法篇9

摘要:地方环境行政管理体制是我国环境管理体制的基础,科学有效的地方环境行政管理体制对于促进我国现有的环境管理体制的发展,改善环境状态,推行可持续发展等政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我国现有的地方环境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具体论述造成我国目前地方环境行政管理体制不科学、不完善的主要原因,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努力探寻实现我国地方环境行政管理体制科学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环境管理体制;问题;对策。

环境管理体制是指国家有关环境管理机构设置、行政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划分等方面的组织体系和制度。它具体规定了中央、地方、部门、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管理范围、权限职责、利益以及相互关系,核心部分是关于管理机构的设置、各管理机构的职权分配以及各机构之间的相互协调等问题。一些西方学者在对环境管理体制问题进行讨论时,往往会把公众参与的问题考虑进去。他们认为,在环境管理体制的结构关系中,除政府的行为之外,还有社会利益团体和管理行为人,它们都是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环境保护事业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具有较高的社会化程度,企业和公众在环境管理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这方面,我国与西方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较长时间以来,我们所说的环境管理体制仅指政府内部机构的设置,而公众的监督和参与则被视为是外部作用机制,一般不纳入进来。

一、我国地方环境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长期以来采用的是地方政府对辖区内环境质量负责的环境管理体制,这种体制,由地方政府通过计划、组织、调节和监督,来协调社会中的各种关系。这一体制的优点在于能够很好地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形成了“由国务院统一领导、环境保护部门统一监管、各部门分工负责、地方政府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并逐步形成了“五级管理”、“四级机构”的组织体系。这种管理体制对于推动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自然资源相对较少,环境保护工作起步也比较晚,正处在经济发展速度过快、管理手段较为薄弱、环境意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的转轨时期,因此该体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它还存在着不少的弊端,部门分散、地方分割、条块分离的现象比较严重,管理手段相对滞后,很难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对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阻力。

我国政府对于环境管理机构的设置,大体上是一个倒“金字塔”的结构,即中央设置的环境管理机构数量较多、规模较大、人员充足、技术设备好,对环境监管的执法能力比较强;相对中央管理机构来说,各地方设置的环境管理机构,越往下数量越少、规模越小、人员越缺乏、技术设备越差,环境监管的执法能力也越弱。就拿我国的县级环境保护部门来说,它的技术人员编制较少,但实际工作人员的数量却严重超编,大多数人员没有环境保护方面的相关专业知识,其中还有一部分是在机构改革中被分流到了环境保护部门,同时又没有较好的方法对人员进行培训。同时,环境保护部门的技术设备配置也比较落后,缺乏基本的监测手段,不能有效地对排污总量和违法排污现象进行监测,有些甚至还需要将监测项目送到市一级部门进行分析。由于缺乏必要的管理手段,监管人员在现场进行执法主要依靠自己的感性认识和已有的工作经验,这样及时取证就有一定的困难。由于缺乏必要的交通工具与通信工具,一旦发生违法排污现象很难及时到达现场,从而做出快速应急反应[1]。我国地方环境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地域管理为主的环境管理体制,导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存在行为差异。

中央政府对于环境保护的态度非常重视,制定了一系列关于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把保护环境上升到了基本国策的战略高度。从中央政府的角度来看,由地区间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所带来的外溢效应是不存在的,因为任何一个地区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都意味着整个国家的环境质量在不断提高。但从地方政府的角度来看,对于环境保护的态度就比较复杂,因为环境本身具有外溢性和跨区域性等特点,该地区对环境问题加大投入进行治理,可能得到收益的并不是该地区而是邻近的其他地区,这样就使得一些地区忽视环境保护而片面地只追求经济效益。在发展与环境的目标选择上,地方的目标函数与中央存在差异。中央政府强调全局的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性,而地方政府的目标则明显偏重于局部、眼前的经济发展。在环境保护政策的决策与实施上,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存在着“讨价还价”和“对抗”的倾向。地方政府在落实环境管理的具体政策时,会与中央政府的要求产生一些矛盾与冲突,而地方政府则会凭借自身所拥有的经济资源和信息优势,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方式,尽可能地减少或避免自身利益的损失[2]。所以,在环境管理中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存在一定的行为差异。有学者认为,从环境保护的纵向管理上来看,我国是以地域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各级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只对本级政府负责,在环境保护机构内部上级与下级之间只是一种业务指导关系,上级对下级缺乏应有的制约力,执法过程中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3]。由于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同地区对于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认识也不相同,因此,在资金投入上也存在着较大差异,有些地区投入了较多的资金用于环境保护,而有些地区则投入较少。这种现象必然造成地区之间环境管理力度上的不均衡,时间一长可能就会导致一些原来重视环境保护的地方政府向不重视环境保护的地方政府看齐,减少资金投入。即使某些地方政府一些有远见的官员真的下大力气治理本地区的环境,但由于环境的特殊性,我们也很难全面衡量其治理环境的业绩,这就使得地方政府的环境保护流于形式。

(二)地方环境管理机构在设置上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目前全国有不少环境保护部门,特别是县级环境保护部门仍挂靠在城市建设系统上,仅属于城市建设系统的一个部门,这种现象给环境保护的执法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城市建设往往引发一定的环境问题,而作为城市建设系统内的机构自然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环境监督管理,环境监管难免会流于形式。因为没有独立的机构,人员编制、工作经费等问题也都难以保障。有些地区环境保护部门内的自然保护监督管理机构不健全或者根本没有自然保护监督管理机构,而环境污染防治和自然保护是环境保护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部分,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反映在机构的设置上,污染防治和自然保护监督管理机构都应该进行强化,不能侧重于任何一方。有些自然保护任务非常繁重的资源或农业大省,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自然保护监督管理机构,有的省有自然保护监督管理机构但力量薄弱。在一些县和农村,环境和自然保护工作仍然很繁重,但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的编制则远远不能适应实际需要,甚至还有些地方出现了没有人管理这方面的工作的情况。

(三)行政区划的地方环境管理体制,不利于跨区域环境问题的协调。

环境问题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和区域性,一个地区的环境污染可能会影响到周边其他地区,往往会超越行政区划的边界,不受行政辖区界限的限制,如酸雨污染、流域水污染、海洋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等问题,都具有跨行政区域的特点。针对这一现象,设置相应的强有力的流域环境管理机构,同时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流域环境保护立法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我国在这方面的建设还很不够。虽然在几个大的流域建立起了水资源保护委员会,但从隶属关系、职责、权限的配置和法律地位上来看,该类机构并非强有力的流域环境管理机构。而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以行政区划为单位的环境管理体制,地方环境保护局隶属于地方政府,这就使得一个有机的整体被这种体制分层切块,个别地区为谋求经济的发展而不惜损害其他地区的利益以及阻碍环境管理的地方保护主义现象时有发生。同时,由于部门之间的协调不畅,跨区域执法难度比较大[4]。

(四)中央政府监督乏力,难以落实地方政府责任制。

依照《环境保护法》的规定,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辖区内的环境质量负责。也就是说,环境质量的好坏,地方人民政府是责任主体,但相关法律既没有明确规定政府部门如何履行其责任,如何保证其履行责任,也没有明确规定如不履行职责应承担何种责任[5]。在经济增长水平仍然是衡量和反映各级政府和领导政绩的主要标准的情况下,考核干部实行的是自上而下、以GDp增长为依据的体系。在对地方政府官员进行政绩考核时,各种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仍然是重要的内容,尤其是GDp的增长,把本地区的经济生产总值、财政收入、企业规模、招商引资情况等作为衡量政绩的硬性指标,而对于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与党的建设等方面则没有硬性要求。这种考核体制某种程度上鼓励了地方发展经济的热情,挫伤了地方提供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的积极性。“这就促使一些地方将完成经济指标作为本地区发展的首要任务,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片面地理解为以GDp为中心,把发展才是硬道理片面理解为GDp增长才是硬道理,不顾资源、环境的可承载能力,盲目上项目,搞投资,造成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现象十分严重”[6]。地方政府中的部分领导从个人和本地区的短期经济利益出发,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缺乏紧迫感,甚至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错误认为要大力治理污染、保护环境,就会阻碍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政绩目标的实现,甚至出现干扰环境执法行为,明目张胆地保护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在地方政府的默许甚至支持下,一些企业采取暴力手段阻止环境执法,甚至抗法。中央政府对于地方政府是否依法履行对本辖区环境保护质量负责的义务,是否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环境质量,仍然缺乏有效的机制和手段进行监督和制约。

二、实现地方环境行政管理体制科学发展的思路。

(一)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转变部门职能。

国家应将环境保护的执法监督作为各项工作的重点,由微观管理转为通过宏观调控进行指导和服务,转变工作理念,由单纯的管理转为真正的为基层和企业服务。不断加强环境保护总局在宏观决策管理方面的职能,积极推进环境保护事业单位的改革,理顺中央与地方、环境保护部门与经济发展部门的关系,初步建立起科学的行政运行规范。同时要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在充分发挥中央与地方主动性、积极性的同时,运用必要集中和适当分散相结合的工作方法,把环境保护方面的法规、政策、标准等的制定权集中到中央,同时又要按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根据各个地区发展存在的差异,环境标准可以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政策。而对于跨区域的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水污染等问题的处理权限都应该集中到中央,将局部性的环境问题,如噪声、固体废弃物处理等问题的处理权限放到地方,环境保护方面的国际合作问题其处理权限应该放到中央,而环境保护合作项目则可以放到地方,环境主管部门在工作中所起到的只是引导或指导的作用。

(二)加强人员和机构方面的建设。

精简机构主要针对的是非政府部门职能的部分,而政府部门职能的部分不但不能精简,反而要不断加强。从整个国家的发展趋势上来看,在对其他国家机构进行精简的情况下,对于环境保护方面的国家机构应该不断加强。因为长期以来,地方政府只注重发展经济,对于环境问题重视不够,导致环境污染欠账较多。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仍然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对环境问题进行治理,但环境的改善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现有的生态环境可能还会进一步不断恶化,在将来的20年甚至30年里,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可能仍然不会有明显好转,所以,从整个国家的长远发展来看,要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不断加强环境保护。

(三)健全环境保护跨部门以及中央与地方的协调机制。

环境保护政策离不开部门发展政策和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环境保护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责任,而不单单是某个部门的职能。要把环境容量、环境质量状况和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对资源的消耗、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纳入统计指标,使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要建立国民经济绿色发展统计指标体系,不仅要有经济指标,而且也要有环境指标、人文指标,用这些指标来衡量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水平,全面、科学、合理地评价地区、单位和干部的业绩。要改变不平衡的管理体制,形成综合权力机构,就需要顺应政府机构改革的潮流,通过计划、预测,综合考虑潜在影响因素,协调各部门间综合处理经济、环境和社会的问题,加强跨部门的统一规划与管理。在环境保护政策的落实上,国家利益与地方利益存在一定的矛盾,健全环境保护的中央与地方的协调制度就显得尤为紧迫。

参考文献:

[1]胡双发,王国平。政府环境管理模式与农村环境保护的不兼容性分析[J].贵州社会科学,2008,(5):91-96.

[2]邓志强,罗新星。环境管理中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博弈分析[J].管理探索,2007,(5):19-21.

[3]游霞。环境管理体制若干问题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07,(10):58-59.

[4]孙志燕,高世楫。环境政策存在的若干问题与调整思路[n].学习时报,2007,(11).

环境管理的方法篇10

关键词垂直管理体制改革环保执法环保部门

作者简介:包锐,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文法学院法学专业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法学。

中图分类号:C931文献标识码:a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2.095

近年来,环境问题的持续恶化,引起了国家和人民的高度重视。环保部门在处理环境问题上缺乏有效治理措施,正挫伤广大人民对环保事业的信心,也危害到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问题得不到解决,其背后便是环保执法没有发挥效力。十八大以来,针对环保部门执法难问题,政府积极推进环保执法垂直管理体制改革。近期,一系列环保垂直管理改革文件下发,各试点地区环保部门管理体制垂直改革正进行地如火如荼。环保部门垂直管理已是大势所趋。众所周知,“环保垂改”后,环保机构将独立于原地方政府的统辖,在此之下,环保执法也终于能够“挺起腰板”。构想在新体制下,如何强化环保执法力度,使得环保执法走向更加严格、高效、深入的道路,成为必须要进一步探讨和解决的新问题。

一、当前环保执法体制的障碍

我国现行的环保执法部门主要指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中的环境主管机构,实行的是政府统一领导下的环境管理体制,各个部门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授权下,对地方污染防治、资源保护等问题实施监督管理的职能。这种体制的特点是,纵向上,环保部门是在政府的指导和调控下处理环境问题;横向上,环保部门在统一管理环境问题时,还会与其他分管部门进行一定的合作与协调。体制决定效能,由于各级环保部门隶属于地方政府,在监督和执法的过程中,往往受到多重压力和束缚。

首先,执法权力主体分散,执法效率低。环保部门是环保执法的主导性部门,环境问题一方面需要环保部门统一负责,另一方面环保部门的许多权力被分散到其他相关部门。环境问题往往复杂,涉及多个方面,而环保部门权力分散,以一己之力很难负担起全部职责,环境执法效率自然比较低。此外,环境执法过程中还存在与相关部门职责划分不清,有的地方重复执法,有的地方互相推诿,种种因素导致环保执法力度不强,环境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其次,环保执法受地方保护主义制约。环保部门隶属当地政府,资金、人员、物力均由政府划拨,对地方政府依赖较大。一些地区的污染企业同时是当地纳税大户,地方政府对这类企业多出于保护心理。环保部门在对其环境执法时,或多或少会受到当地政府的干预,导致执法不严,执法效力低下。还有,一些乡镇环保执法机构只是事业编制,权力来源尚得不到认可和支持,在执法过程中必然缺乏执行力,处处受限制。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

最后,现行的环保执法体制难以解决跨区域环境保护问题。现有的环保管理体制是按照行政辖区的范围监督管理环保问题的,在解决跨区域流域环境监测、污染治理等方面,因为执法权限问题各地区往往难以协调统一。建立跨区际的环保执法机构正是当下环境保护之必需。

当然,导致环保执法力度不强的还有其他原因,比如环保法律立法上模糊,执法操作性不强;执法手段上单一,灵活性不够;执法能力上,执法队伍素质低,执法能力差等。从根本上,环境问题得不到有效治理,其背后便是环保执法没有发挥效力。环保部门执法缺乏力度,其根源就在于环保部门的管理体制与现实需要严重脱节,环保部门的执法地位也需要得到确认和梳理。改革现行环保部门管理体制,打通环保执法在体制上的障碍,解开环保部门在执法过程中的沉重镣铐已迫在眉睫。

二、环保执法垂直管理体制改革后的地方环保执法管理体制

2016年9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从这份《指导意见》来看,垂直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是在省级以下环保监测监察执法机构实行垂直管理。“垂改”后,市级环保部门将一改之前的属地管理,实行以省级环保部门为主的双重管理,虽然仍为市级政府部门,但主要领导均由省级环保部门提名、审批和任免,不再受本级地方政府的统管。而县级环保部门将直接调整为市级环保部门的派出机构,其人财物均由市级环保部门直接管领。

由此,在管理体制上,将形成省、市级环保部门受省级环保部门领导,同时又是本级政府工作部门的双重管理体制。环保部门相当于脱离了地方政府的管控,形成自上而下的行使环境保护职能的独立的行政体系。其权力上收,同时还能对本级政府环保工作进行监督。垂直管理体制将有利于加大执法监督,破除地方保护主义,保证环境执法的独立性和行政执行力。

三、“环保垂改”后如何强化环保执法力度

(一)强化环保执法力度必须坚持独立执法、严格执法

环保执法机构独立于地方政府后,将突破现有的统管与分管相结合的多部门、分层次的执法体制,划清执法部门的职责和权限,确立环保执法机构的环保执法主体地位。在具体执法过程中不再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制约,不再面临多头执法、执法盲区等多种执法难问题。真正能够做到独立执法、严格执法、公正执法。

垂直管理的环保执法部门,应该在加强环保执法独立性的基础上,根据所辖区域,划分管辖范围,明确各级环保执法部门的执法权限,形成上下级分工明确,各部门相互配合的完整的环保执法队伍体系,让独立出来的权力运用到环境执法的实践中。同时,省级环保部门应扩大环保执法权限,授权给环保执法部门以查封、扣押、冻结、没收、责令、强制执行处罚等权力,为强化执法力度提供权力保障。独立执法与严格执法相结合将使环境违法企业惮于环境违法、积极治理、清洁生产,倒逼污染企业转型升级,自觉践行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和企业责任。

(二)建立跨区域、流域的环保执法机构

跨区域流域的环保执法问题一直是让环保执法机构“头疼”的问题。现行的环保执法对涉及地区交界的环境问题往往“乏力”,对环境污染的追查受到地域限制难以落实到位。“垂改”后,省级统一调配下的各级环保部门,将集中全省的环保执法力量,针对地区突出环境问题,采取综合治理的手段,建立跨区域、流域的环保执法机构,集中优势执法力量解决地区突出的环境问题。

建立跨区域、流域的环保执法机构要求各级环保部门合理配置环保执法资源,统筹各区环境执法目标和任务,划分环保保护专管区域,同时将环保执法力量向环保重点区域倾斜。比如沿河、沿江设立专门的江河流域环保执法机构,处理该流域沿岸的环境违法问题,实现对特殊地带环境污染的有效治理。

(三)加强环保执法队伍建设

环保执法是以行政权力干预环境保护的行政执法行为。权力在手就要合法使用,高效利用。现阶段的环保执法不力原因也在于环保执法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执法手段单一、执法人员思想落后;少数环境执法人员不作为、责任心不强;某些环保执法人员缺乏专业知识,缺乏培训,不适应越来越复杂的环保执法工作等。

此次“垂改”将加强地方环保执法队伍建设也作为重点内容。首先明确环保执法机构人员的性质,将目前还是事业编的环保部门转化为行政机构,环保执法人员将列入政府行政执法部门序列;环保执法机构一应物资经费均由上级主管机关承担。“人、财、物”的专管使得环保执法队员从身份上、隶属关系上、财政供养上得到有力支持,不再依赖于地方,为执法人员在物质保障上树立信心,提高执法积极性。

其次,加强人才培养和专业知识培训,为基层环保执法队伍输送专业化人才,建设真正懂法律、懂业务、高素质的执法队伍,提高执法人员综合素质水平,全面提升环境执法能力。

最后,还要加大环保执法技术装备的投资。现有某些地区环保执法队伍甚至都没有一台合格的执法的车辆,这样的窘迫现状亟待提升。从环保执法队伍的统一着装到环境污染证据采集仪器等,要不断加大对执法队伍装备设施的投资,推进环保执法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提高环保执法质量和效率,增强环保执法的统一性、权威性和有效性。

(四)创新运用执法手段,监察检测协调配合

一直以来,环保执法被认为是最直接的环境管理手段,在纠正环境违法行为,打击环境违法犯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环保执法的手段历来只局限于查封、扣押、没收、强制执行等传统事后处罚手段上。这种单一执法方式也缺乏同环境监察检测部门的协调运作,没有充分发挥环境监察检测和执法的联合作用。因此,在实行“垂改’后,环保执法有必要创新执法手段,加强同监察检测部门的协调联动。可以借鉴国外环境风险监管方法,利用风险评估、定向监管等措施,使环境监察监测机构通过分析监管数据,确定环境违法嫌疑企业,将环境违法情况通报给环保执法人员,实现对污染企业的预防打击,避免环境污染进一步恶化。发挥执法措施之外手段的作用,并非是随意扩大环保执法权限,而是在动用执法手段之前,通过环境监督的形式减少危害环境行为的发生。这种联合监察检测机构的执法手段将进一步充实环保执法的作用,也从侧面强化了环保执法的力度,有利于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

(五)提高社会公众参与力度,共同监督执法

我国环保法倡导公共参与的原则。现阶段,公众环境保护意识日益加强,拓宽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渠道,也会加强公众对环保执法的监督与支持。

因此,应该建立环保执法的公众监督机制,充分保障公民的环境知情权;倡导生态文明的理念,增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发挥公众对环境保护的监督作用,强化环保执法的权威,树立公众对环境保护的信心。

参考文献:

[1]2016年9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第二、三、四条.

[2]杨烨.环保部年内启动垂直管理试点.经济参考报.2016-02-19(003).

[3]沙苗苗.我国环境保护垂直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4).

[4]王树义.论绿色发展理念下环境执法垂直管理体制的改革与构建.环境保护.20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