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工作方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45:16

应急工作方针篇1

一、指导思想

按照省十一运会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组的部署要求,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强化措施,以扎实做好十一运期间旅行社、星级饭店、星级餐馆、a级景区餐饮安全工作为重点,全面提高旅游餐饮安全监管水平,为游客提供满意周到的旅游餐饮服务,树立“好客”良好形象。

二、工作重点

1、扎实开展赛前整治阶段(6月至9月上旬)旅游餐饮安全自查和督导检查工作。全省各级旅游部门和旅游企业要按照省及本市十一运食品药品安全工作有关部署,认真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旅游餐饮安全检查督察活动。旅行社、星级饭店、星级餐馆、a级景区等旅游企业要根据自身特点,扎实搞好餐饮安全自查工作,全面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切实消除安全隐患。在企业自查的基础上,各级旅游部门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切实搞好对相关旅游企业的监督检查,督促旅游企业采取有效的整改措施,解决存在问题,不留死角,确保旅游行业食品安全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2、集中精力做好赛事保障阶段(9月中旬至10月下旬)旅游餐饮安全监管工作。按照省十一运食品药品安全工作方案部署,从倒计时30天开始实行赛时实战体制。在赛事保障阶段要实行旅游餐饮安全监管信息日报告制度、重大事件随时报告和24小时值班制度,全面加强对有关旅游接待服务单位的巡回检查和督导检查。

3、进一步加强旅行社、星级饭店、星级餐馆、旅游景区等旅游企业的餐饮安全保障工作。旅行社企业要结合贯彻落实《旅行社条例》,强化措施,落实责任,切实加强对旅游团队餐的管理,旅行社要选择经餐饮服务监管部门检查合格,并取得有效许可证的饭店、餐馆就餐,严防发生食物中毒事件。各级旅游部门要结合星级饭店、星级餐馆、a级景区评定和复核工作,督促指导旅游企业落实《食品安全法》,严格执行食品安全管理有关规定,全面落实各项安全保障措施。对餐饮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达不到相应管理规定要求的星级饭店、星级餐馆,要实现一票否决,取消其相应星级称号,切实保证游客饮食安全。

4、切实做好旅游行业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准备工作。全省旅游部门和旅游企业严格按照《省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和《十一届全运会全省旅游行业食品安全保障工作应急预案》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旅游食品安全事件应急机制,制定旅游行业食品安全应急预案,做好应急组织、人员和物资准备,切实提高旅游行业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5、认真搞好《食品安全法》的学习宣传工作。全省各级旅游部门和旅游企业要广泛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食品安全法》学习宣传工作,提高旅游行业依法做好餐饮安全工作的意识和能力,在旅游行业内营造更加浓厚的舆论氛围。

应急工作方针篇2

医学的任务是防病治病,挽救病人生命。在现代医学的发展过程中,急危重症占有很大的比重,有资料显示门诊占30%,住院占40%,因此切断危、急、重三个环节对挽救病人生命是非常重要的,发达国家把抢救危重病人的成功率作为衡量医院水平的标志。所谓急危重症,一般是指发病急骤、病势深重,或原有慢性疾病突然转重转危,若不立即救治便可危及患者生命的症状和体征。因此,切断危、急、重这三个环节,针对导致病人直接死亡原因,如休克、循环骤停、心衰、呼衰、肾衰、肝衰、心律失常、脑水肿,脑疝、DiC等,对于挽救患者生命是非常重要的。现代急诊医学是在原复苏学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多学科、多技能、跨专业,以抢救急危重症为主的新兴学科。急诊医学应当包括急救医学、危重病医学、灾害医学和急诊医疗管理学。无论怎么分类,其本质是研究治疗急危重症的一门学科。它包括院前急救、院内急救、院后康复三个部分,也就是所谓的急危重症急救医疗体系。急诊医学一出现就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急救药物不断出现,急救手段不断更新,急救仪器不断换代,从80年代起,急诊医学不仅成为独立体系,并且日益完善,发挥巨大作用。它包括急救中心、空中救护、灾害防治、交通肇事、tQC急性重度颅脑损伤的绿色通道等,以及为之服务的CpR、CpCR及iCU、CCU等生命监护系统,形成了院内外生命支持、延续生命支持、康复等。急诊医学沿着标准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中医治疗急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为中华民族的健康和延续做出了巨大贡献,对世界医学产生过深远影响。由于现代急救医学的飞速发展,及其他种种原因,中医治疗急症不是有所发展而是逐渐萎缩,中医治疗急症的阵地越来越小。在强大的竞争对手面前,中医面临巨大挑战。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病人所需要的不只是西医或中医,而是减轻痛苦、挽救生命。中医能不能承担急诊医疗任务,要不要开展急诊工作,怎样开展中医急诊工作,都是新形势下给中医提出的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

2中医急诊医学的形成

中医治疗急症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有很多宝贵的经验亟待继承和发扬,现代中医研究的最新成果亟待推广和应用。在西方医学尚未输入中国之前,中医在治疗急症、重症上有着一套完整的治疗措施,曾经在世界医学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近30年来,一些中医有志之士为中医急症事业的发展耗费了大量的心血,取得了重大成果。在巨大的挑战面前,在人类回归大自然的今天,病人、社会都要求中医必须能看急诊,在医疗保健事业中必须发挥应有的作用。中医同道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所谓中医不能治疗急症、重症,无异是作茧自缚,中医必须以竞争地观点来要求自己,正确认识飞速发展地现代医学,才能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疗效中求发展。因此,1983年11月,原卫生部中医司在重庆召开急诊工作座谈会,提出了加强中医急症工作的几点意见,决定成立七大急症协作组,并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支持,一定要把失去的急诊阵地夺回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后,把中医急症工作提高到学科水平的高度,并把有无急症病房及中医急诊工作开展情况如何,作为能否进入三级甲等医院的重要条件。1985年在上海急症工作会议上正式确立了七大急症协作组。每组由8-10个省级中医院组成,有目标地进行协同攻关,实验与临床相结合,并派选责任心强的学科带头人为组长。分别有高热南方组黄星垣、杜树明,北方组董建华、杜怀棠;中风组王永炎、张学文;心痛组沈绍功;胃痛组李乾构;血证组邱和明、杨明君;厥脱组王左;剂改组冯菊农。1987年在长春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中医急诊学术及工作会议,交流了经验、提出了困难、下定了决心、为中医急症事业做出贡献。可以说此次会议是中医急症工作的里程碑,为现代中医急诊医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由重庆中医研究所主办的作为信息交流的《中医急症通讯》开始发行,后改为《中国中医急症》,现为核心期刊杂志,对于中医急症的学术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重庆中医研究所主办的10多期全国中医急症学习班,为中医急症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人才。1992年在广州又召开了中医急症工作第二次会议,会议总结了协作组成立以来的工作,介绍了开展中医急症工作的经验,表彰了先进,讨论了高热、厥脱等诊疗规范。会议明确提出面对危重病人,中医药还缺少高效、速效药物,在临床急诊工作中单纯应用中药还有着相当难度,对中医院急症工作的要求应本着先中后西、能中不西、中西医结合的原则,并决定在全国成立中医急症治疗中心及建设标准化急诊科,要求在突出中医特色的基础上,急诊科的西医水平及设备一定要赶上同级西医院。会议还决定成立多脏衰协作组,由天津急救医学研究所所长王今达教授为组长。至此,中医急症医学已基本形成。1996年成都急诊会议总结了八五期间的急诊工作,修改了中医急症诊疗规范。本着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成立了呼吸病急症协作组,组长为晁恩祥与罗侃;痛证协作组组长程绍寰、孙怡。这样,十大急症协作组包括多个省市级医院,连同二级网络有500多个单位参加的协作攻关队伍已经成形并正常运转。同时,医政司组织全国知名的中医急症专家及中药、药理、工艺质量控制专家评选出适用于急诊应用的必备中成药,强调时效、量效、证效,为临床提供了高效、速效药物,向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多的治疗手段与高效、速效药物,受到了急诊及各科医生的欢迎。在医学教育上,全国部分中医院校陆续开设了中医急诊课。1989年,北京针灸骨伤学院率先在全国开设了中医急诊课,并编写了第一部《中医急症学》教材。1992年,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编写了《中医急诊学》全国统编教材。《中医急诊学》是中医历史上第一部急症教材专著,对中医急诊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地影响。1998年1月5日正式成立了中国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二级学会)。至今,中医急诊医学作为一个古老而新兴的学科已经形成,并稳步向前发展。

3中医急症工作现状

从急症协作组成立以来的30多年来,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正确领导与在全国中医急症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克服重重困难逐步向前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十大急症协作组起到了龙头作用,强化了中医急诊意识,形成了以中医急症协作组、中医急症治疗中心为核心的全国急诊网络。各省、市、自治区、县、区级中医院均有急诊科,并参加当地的急诊医疗工作,有的中医院急诊科已被纳入全国急救中心120网络,如北京、广州等。研究开发新药物,运用新手段治疗急症成为热点。各协作组研究的成果正逐渐被推广和应用,特别在应对突发事件时,中医更是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如2003年的非典,2004年的禽流感以及今年的甲型H1n1流感等,中医药的参与大大地提高了临床疗效,补充了现代医学的不足。受到了广大中西医工作者的好评及患者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但是目前困扰我们最大的问题就是治疗手段上,高效速效的新剂型较少,因此各科研部门都把进行改革、研制新剂型作为攻关的首要目标。2007年6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在成都召开了中医、中西医结合急诊临床基地会议。会议明确指出中医急诊是中医学科水平的标志;23家中医急诊临床基地是在原急症协作组及急诊医疗中心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对中医学术发展有着战略意义。中医急诊基地的建设不是单纯急诊科建设,而是应当包括多学科、多病种建设。各单位领导应当给予高度重视,要成立领导小组,专家组及研究室,发挥老专家及学科带头人的作用。要选择3~5个疗效可靠的优势病种,从实际出发进行深入研究,找出其中的规律,让中医认可西医认可的手段和方法,并加以发扬、创新以提高急诊的水平。

4关于中药新剂型

中药新剂型的产生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更是自然科学与时俱进的标志。

4.1对中药新剂型的认识由于急诊病人发病急,病势重,单纯用传统中药,有时不能控制疾病的发展。由于人类疾病谱发生了变化,进而使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发生了变化,因此必须要做到辨病与辩证相结合。必须先作出正确的西医诊断,然后再同时应用中医辨证施治。中药新剂型应包括滴丸、微丸、气雾剂、免煎颗粒及中药针剂。其中中药针剂在治疗急诊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大大地提高了临床疗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曾组织中医、中药制剂专家两次评审急诊必备中成药,如醒脑静注射液、参麦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速效救心丸、瓜霜退热灵、丹参滴丸等57种急诊必备用药,都受到广大患者及中医急诊工作者的欢迎。如醒脑静注射液广泛用于各种脑病;参麦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用于抗休克,川芎嗪注射液丹参酮注射液用于冠心病及心绞痛;鱼腥草注射液用于上呼吸道感染,痰热清注射液用于治疗肺炎;血塞通、舒血宁、灯盏花、红花注射液等用于脑缺血及脑梗;清开灵注射液用于治疗高热疾病及脑病、黄芪注射液用于治疗心肌病及心衰等。凡此种种说明中药针剂有肯定的疗效,可以说补充了现代医学的不足。现在这些针剂也已被西医接受和广泛应用。据统计,这些被广泛认可、应用的中药针剂约134种之多。但是最近一段时间,报道了因为应用一些中药针剂所出现的不良反应,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有人甚至对中药针剂提出了质疑,有的还全盘否定,有的人善意地提出应当从历史的角度看。在此我想就此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供临床同道参考:①、中药针剂就是中药,又可称之为中成药针剂。它是在传统方药的基础之上经过精细的工艺过程,动物实验,严格的质量标准及临床验证。经药监局批准的中药新剂型,功能、主治、疗效是肯定的。②、关于中药针剂的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应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棍子打死,全盘否定,有资料报道痰热清应用五年来从未报道不良反应,醒脑静、参麦注射液临床报道的不良反应也不多,这和西药所出现的不良反应比相差甚远。③、中药针剂的毒副作用常常和个人的体质以及对药物的敏感程度,剂量、滴速以及西药针剂配伍不当有关。不是所有的清热解毒制剂都有杀菌作用,也不是所有的板蓝根制剂都有抗病毒功效。在用药之前,应该和病人说清楚,先从小剂量开始,按循证医学观察临床变化。在疾病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使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使用不同的剂量。对中药制剂所出现的毒副作用不用大惊小怪,按不良反应和过敏反应的处理。但是对于少数中药针剂引起的不良反应应给与高度重视,应从制药的工艺过程,个体差异,药物剂量,配伍应用等多方面进行研究。

4.2中药注射剂的种类中药注射液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①中药麻醉剂:如洋金花针剂,氢溴酸东莨菪碱针剂等。②抗菌消炎制剂:如双黄连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等。③抗休克制剂:如参附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等。④治疗冠心病的制剂:如川芎嗪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丹参酮Ⅱ钠注射液等。⑤解热镇痛制剂:如柴胡注射液、白屈菜注射液、苦喋子注射液等。⑥止血制剂:如三七注射液、仙鹤草注射液等。⑦抗肿瘤制剂:如鸦胆子注射液、蟾蜍注射液等。⑧补虚扶正作用的制剂:如刺五加注射液、黄芪注射液等。

4.3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中药注射剂的疗效是肯定的,但就像西药针剂出现的过敏和副作用一样,由于临床上应用中药注射剂刚刚开始,也算是新生事物,出现的不良反应报道就比较多。这就要求我们加强不良反应的监测,提高制剂工艺。出现不良反应虽是正常现象,但却人命关天,因此引起了临床和卫生主管部门的关注。应当加强对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的高度重视。引起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也是非常复杂的,归纳起来大致和以下几方面有关:①体质因素:由于患者的个体差异,如过敏体质等,对于各种不同的中药注射剂可以产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②研制注射液时操作不当,造成了污染,从而产生不良反应。③中药注射剂本身所致,由于中药复方制剂成分复杂,提纯、无菌工艺未达到安全标准。有的注射液甚至就没有准确的国家标准,而是各药厂自己制定的。④临床医生对疾病的西医诊断和辩证不够准确,所选用的注射液品种不当。总之,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应当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尽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但一旦发生不良反应,应当立即进行有效处置。

应急工作方针篇3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整个社会来说,加强应急管理、应对各种危机,及时处理和化解各类矛盾,已经被各国政府高度重视。全面提高应急管理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扎实推进应急管理工作已经成为社会、政府、企业管理的核心职能之一。

应急管理工作要以科学的方法抓预防和应急准备,以科学的手段作好预警预报和传递信息,以科学的方法分析模拟事故影响及后果,以科学的判断作为应急处置、救援方案的决策依据,以科学和技术的研究提升应急工作的水平。

应急管理应从对风险识别开始,分析事件的可能性及后果的严重性,评估风险的接受程度,采取控制措施,使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上。危险辨识与风险评价是企业应急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确定应急范围和对象、编制应急预案的关键。危险辨识与风险评价包括对危险因素和有害因素的辨识,以及对它们造成的后果和可能性的评价。危险辨识是确认危险有害因素的存在并确定其特征的过程,即找出可能引发事故导致不良后果的材料、系统、生产过程或场所的特征,评估事故后果。

应急预案是针对可能的重大事故或灾害,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与救援行动而预先制定的有关计划或方案。它是在辨识和评估潜在的重大危险、事故类型、发生的可能性、发生过程、事故后果及影响严重程度的基础上,对应急机构与职责、人员、技术、装备、设施、物资、救援行动及其指挥与协调等方面预先做出的具体安排。应急预案基本功能是对有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做到超前思考、超前谋划、超前化解,把应急管理工作纳人经常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从而化应急管理为常规管理,化危机为转机,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事件给企业、政府和社会造成的损失。应急预案从应急功能和定位上分为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等;从应急目的和作用分为:救援预案、响应预案、处置预案(或方案);应急救援预案是应急救援准备工作的核心内容,也是我国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如在《安全生产法》、《突发事件应对法》、《消防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中均有明确规定。应急预案应明确在突发事故发生之前、发生过程中以及刚刚结束之后,谁负责做什么,何时做,以及相应的策略和资源准备等。总体应急预案是从总体上阐述处理事故的应急方针、政策,应急组织结构及相关应急职责,应急行动、措施和保障等基本要求和程序,是应对各类事故的综合性文件。专项应急预案是是针对具体的事故类别、危险源和应急保障而制定的计划或方案,是总体应急预案的组成部分,应按照总体应急预案的程序和要求组织制定,具有明确的救援程序和具体的应急救援措施,作为总体应急预案的附件。现场处置方案是针对具体的装置、场所或设施、岗位所制定的应急处置措施。现场处置预案应具体、简单、针对性强。现场处置方案应根据风险评估及危险性控制措施逐一编制,做到事故相关人员应知应会,熟练掌握,并通过应急演练,做到迅速反应、正确处置。应急预案应符合科学、实用、简明、易行的总体要求,满足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有关规定,适应突发事件的发生和发展机理,涵盖对紧急情况的处理程序和措施,应急措施要具体明确,具备可操作性。

应急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再是一个安全环保部门或是生产运行部门单一部门管理的业务,而是一项关联性很强的工作。应急工作在某种程度上不再象一些传统管理工作那样责任分明、界限清楚,比如,自然灾害造成的装置破坏会直接影响生产工艺的安全,生产工艺的安全发生问题也直接波及到人员的生命、环境和财产安全;同样,社会事件、公共卫生事件会在局部引起恐慌,人们的心理、生活活动就会受到影响,给安全生产带来危害。所以建立应急体系必须量化和分解应急工作计划和目标,落实责任部门、责任人、职责权限、时间和资源,确保应急工作计划和目标的实现,并能持续改进。

应急工作方针篇4

一、基本情况

2012年,我市未发生突发环境事件和因环境污染引发的,环境总量继续维持下降趋势,全市共受理各类5743件,比2011年(6016件)下降4.54%,件100%按时进行了调处并及时回复,回复反馈率100%,人满意率达95%以上。

二、主要工作

(一)加强领导,全力保障世博安保

我局高度重视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根据市委、市政府及省环保厅关于世博会“环沪护城河”安保工作要求和部署,研究制订了《市环保局世博会“环沪护城河”环境安保工作方案》和《市环保治安防控等级响应工作方案》(台环保〔2012〕67号),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各处室、直属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确定了世博环境安保工作的重点和措施,将环境应急工作列为重中之重。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台环保〔2012〕166号),就全面提升全市环境应急管理工作进行部署和安排。

(二)强化监管,深入推进应急管理

我市各级环保部门进一步加强应急能力建设,不断深化“应急管理推进年”活动。一是加大监管力度,定期不定期地开展现场检查,充分利用好环境在线监控系统,对企业环保设施运行情况和污染物排污情况进行动态检查,确保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二是指导督促企业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加强应急物资储备,积极开展针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演练,提升应急处置能力。三是指导企业实时开展环境安全风险讨论、评估,帮助企业分析判断所面临的环境隐患威胁,采取针对性的安全防护措施,做到重点防护,有效提升环境应急管理的效果和效率。四是加强部门联动,与相关部门做好沟通,有效提升应急队伍组织协调、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应急处置的能力。五是强化应急意识,加强内部应急制度建设。各地各企业都建立完善了应急管理的有关规章和制度,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建立健全应急响应机构,推进应急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三)加强排查,全面整治安全隐患

我市各级环保部门按照省厅有关开展环境隐患排查整治文件的要求,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开展了“世博安保环境安全大检查”、“沿江沿河化工石化企业环境污染隐患排查整治”、“饮用水源保护专项检查”、“电镀行业执法检查”、“铅酸蓄电池企业专项检查”、“环境风险和化学品检查”等环境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以我市43家省级重点环境安全监管企业为基础,出动执法人员2300余人次,检查企业640余家次,重点对位于居民集中区、饮用水源保护区周边的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以及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运输、销售使用等环节事故隐患防范情况进行了细致的督查,并指导企业进一步完善环境应急预案,提高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要求企业配备足量的应急物资,定期检查应急池、应急阀门,确保满足环境应急需要。

(四)开展演练,不断提升应急能力

按照应急工作实战需求,一是加强应急队伍装备建设,加强放射源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对全市34家放射源单位安装在线监控系统,以“创建放心放射源县(市、区)”为载体,进一步提高装备水平,采购了辐射测定仪,应急防化服等环境应急设备,提高应急队伍的能力。二是开展环境应急演练。2012年10月20日上午,我局会同临海市环境保护局、临海市卫生局、临海市公安局及正特集团在正特集团带钢车间举行首届市突发辐射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演练,并要求部分县、市、区环保局及放射源单位进行观摩,演练历时1个半小时,取得成功,得到了省辐射处领导的肯定。同时要求企业结合危险源种类,分别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有效提高了我局和企业组织协调、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应急处置的能力,应急队伍人员的应急技能和实战能力得到了锻炼,检验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五)加强,切实解决环境纠纷

加强“”和环境热线建设,配备受理专用手机,实行“12369环保热线”24小时接听;建立完善工作领导批办和限期反馈、接待日、终结等制度,热情受理、积极调处各类环境投诉;同时积极开展“积案化解年”活动,对积案实行一个问题、一名领导、一个班子、一个方案、一包到底的“五个一”工作制度;对重复访,群体性上访设立领导包案制度,责任到人;对群众反映强烈、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以及处理难度大、案情复杂的积案,实行挂牌督办;按照“分解任务、明确责任、注重效果、落实稳控”的工作要求,采取疏导、劝导、思想教育等方式,理顺群众情绪,缓解社会矛盾,努力把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之中,有效地遏制了越级、重复和集体上访事件的发生,并使环境数量不断下降。

2012年,虽然我局在突发环境事件的防范和处置上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距上级对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是应急培训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个别企业负责人环境安全应急意识仍然比较淡薄,对应急工作认识不到位,对环境安全应急工作存在应付心理,缺乏针对性的环境应急知识培训。二是应急措施有待进一步落实。部分企业应急池、应急阀门等环境应急设施未落实专人进行管理;个别企业应急资料档案归档不及时、应急预案责任落实不到位、应急物资储备不完善、应急演练针对性不强。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改进和完善。

三、下阶段工作打算

2011年,我市将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水平,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一是加强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完善环境隐患排查整治制度,建立健全环境应急预案体系,完善环境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建立重点企业、重点区域、重点乡镇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队伍;完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区域联动机制,积极预防和处置跨界环境污染纠纷,进一步提高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应急工作方针篇5

关键词:铁路运输;职工业务素质;应急处置能力

0引言

随着我国铁路运输的发展,对于铁路运输职工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不管是针对于职工的业务素质要求还是针对于职工的应急处置能力要求,都随着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而提高。所以,为了更好地加快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提高自身的从业素质,铁路运输部门职工就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并且努力提高自身的应急处置能力,提高自己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1加强对职工的培训,提高职工业务素质

1.1完善职工教育培训体系

要提高职工的业务素质,加强对职工的业务培训,铁路运输管理部门也要建立以及完善职工教育培训体系,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对职工的培训效果。要完善职工教育培训体系,铁路运输管理部门不仅要加强培训过程中人力和物力的投入,也要提高培训过程中的针对性。首先,管理部门要确定专业化的培训机构,加强各种物力的投入,如电脑、投影仪、音响等。其次,管理部门要提高培训的针对性,针对于不同职能的员工应该开展不同的培训内容,如管理层员工和基层员工的培训内容应该有所差别。而且铁路运输员工的年龄跨度较大,在制定培训内容的时候,也应该结合员工的年龄来制定不同的培训内容,因为比起年纪较大的员工,年纪较小的员工的学习接受能力较强,可以学习更多知识。而且大部分年纪较大的员工的工作经验比较丰富,比起年轻的员工,他们所需要接受的岗位培训会比较少。故此,铁路运输管理部门要完善职工教育培训体系,加强人力物力的投入,并且提高培训的针对性。

1.2加强对职工的安全教育培训

针对与铁路运输管理部门职工开展的安全教育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必须要遵守两个原则,一个是全员化原则,一个是日常化原则。在开展安全教育培训,首先要明确该培训是针对全体铁路运输管理部门职工的,因此在开展安全教育培训的过程中必须要确保铁路运输管理部门全体职工的出席。职工的安全素质在发生应急事件中是非常重要的,根据“木桶效应”所得,只要职工中有一名职工大的安全素质低,在遇到安全问题时,就会影响整个团体的安全程度。所以,铁路运输管理部门不仅要定时地开展职工安全教育培训,还必须要强制定规定员工前往学习培训,确保职工的安全防范意识。其次,针对于职工开展的安全教育培训必须要很好地体现出日常化,也就是说要结合实际,对职工开展日常化的安全教育培训。只有更好地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才能更好地提高职工的业务素质,因此铁路运输管理部门应该定时地对职工开展安全教育培训,让安全教育培训形成日常化的教育培训,提高职工对于安全教育培训的重视程度。

1.3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评价方案

针对于铁路运职工培训评价的方法,管理者依旧是沿用传统的应试式的方法来对职工进行考评,这样就让员工在接受职业素质培训的时候产生抵触心理,无法提高职工的培训效果。因此,铁路运输管理者就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评价方案,结合不同的培训内容制定不同的评价方案。例如,在对职工进行安全应急措施培训的时候,可以运用行为评估的方法,通过模拟相关安全事故的发生来考验职工的应急处理能力。除了要加强对职工培训的评价外,管理者也要应该加强对培训效果的调查,进行有效的培训反馈,进而帮助培训者更好地完善培训方法和培训内容,提高培训效果。

2提高职工应急处置能力的措施分析

2.1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

不管是列车在发生故障前还是发生故障后,员工都应该要具备有一定的安全意识,在列车发生事故之前,员工就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做好相关的检查,避免列车发生安全事故。在列车发生事故后,员工要提高对事故的重视程度,及时地处理事故,只要列车一旦发生事故,无论事故大小的程度,列车相关负责人都要立刻对事故进行处理,不能等到事态变得严重后才进行处理。要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铁路运输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加强对员工的安全培训以及制定相关的奖罚制度,例如,一旦发现列车负责人没有立刻对列车发生的事故进行处理,不管事故大小,对列车运行产生的影响大小,都要对列车负责人进行相关的问责,进而更好地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提高列车在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

2.2编制规范的应急处置预案

除了要树立正确的应急处置观念外,铁路运输管理部门也应该编制规范的应急处置预案,加强职工对于应急处置预案的学习,进而更好地提高职工对于应急事件的认识,提高职工的应急处置能力。因此,铁路运输管理部门首先要建立应急管理部门,明确各个职工的工作职责,并且时刻要做好应急处置预案的工作,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职工开展应急处置演练,提高职工的应急处置能力。铁路运输管理部门也应该借鉴各种应急事件的发生情况来对现有的应急处置预案进行不断地更正和完善,提高应急处置预案的实用性。针对于大型的应急事件,特别是自然灾害等,铁路运输管理部门领导更要做好相关的应急处置预案,加强职工对于应急事件的认识和处置。

2.3对应急处置管理网络建设进行优化

针对于应急事件,我们应该保持这样的态度:首先要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止应急事件的出现;然而一旦发生应急事件,我们则要立刻采取相关措施,来将应急事件所造成的损害降到最低。因此,为了更好地预防应急事件的发生以及降低应急事件造成的伤害,铁路运输管理部门就要优化应急处置管理网络。针对于不同模块的系统要进行完善,如运输模块、机务模块、电务模块等都要完善其网点布局。为了更好地降低应急事件所造成的损害,铁路运输管理部门也应该配置好各个部门的相关配置,如现代化的抢修机具、通讯工具等。除此之外,铁路运输管理部门还应该完善铁路内外的网络资源共享,确保对外联系,进而更好地确保应急事件发生的求救措施。为了更进一步地对应急处置管理网络进行优化管理,铁路运输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各个网点的人员配置,提高配置人员的技术水平,确保配置人员能够处理各种应急事件。

2.4开展常态化的组织应急预案演练

为了更好地应对随时发生的应急事件,铁路运输管理部门就要组织职工定时开展常态化的组织应急预案演练。因此,铁路运输管理部门要做好应急预案演练的计划,并且严格按照计划来开展演练。首先,针对不同人员所开展的不同应急演练是不同的,如针对基层人员与生产指挥中心人员的应急事件演练是不同的。除了要制定好应急预案演练计划以及开展好应急预案演练外,铁路运输管理部门还应该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演练评价体系,进而更好地对员工的应急处置能力进行考评,帮助员工更好地发现演练中存在的错误,并且改正,进一步提高员工的应急处置能力。

2.5对职工开展应急素质以及能力培训

要提高职工的应急处置能力,就要加强对职工的应急素质以及能力的培训,因此铁路运输管理部门要注重对职工的应急处置能力的培训。铁路运输管理部门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综合目前主要发生的应急事件,然后制定关于这些应急事件的应对措施,加强对职工关于这些应急事件的处理应对,进而提高职工的应急处置能力。例如,铁路运输管理部门要对职工开展关于事故救援、设备故障抢修、火灾现场、突发性事件等进行心理素质以及能力上的培训。首先,加强对员工的心理素质培训,可以提高职工的心理承受能力,有效地减缓职工在遇到应急事件时的慌张程度。其次,加强对职工关于应急处置能力的培训,可以提高职工的实际处理能力,将应急事件损害降到最低。总的来说,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以及应急处置能力,对于铁路运输部门职工来说是一件好事,因此铁路运输部门应该加强对职工的教育培训,帮助职工更好地提升自身的水平,促进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俊启.论铁路职工素质是安全管理之本[J].品牌(下半月),2015(06):168-169.

[2]马振.铁路运输应急救援体系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29):98.

[3]段安祥.浅谈如何提高铁路职工教育培训质量[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5,10:6-7.

应急工作方针篇6

 为进一步加强我局应急宣传和演练工作,普及气象防灾减灾和自救互救等应急知识,努力提高公众预防和处置突发气象灾害事件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全社会防灾减灾能力的提高,按照市政府应急办的有关要求,根据《***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等文件精神,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如下计划。

一、工作任务

以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为核心,深入开展气象应急知识宣传;以介绍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普及气象灾害应急知识为重点,认真做好应急预案宣传解读,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以提高应对和处置突发气象事件能力为目标,着力抓好专业技能培训和积极开展各类应急演练活动。

二、主要内容

(一)扎实开展政策法规宣传。大力开展党和国家关于加强应急管理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重点抓好《突发事件应对法》、《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广东省防御雷电灾害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的宣传。

(二)认真做好应急预案解读。介绍和解读《***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帮助公众了解预案制定的目的和适用范围,熟悉各类突发气象灾害应急处置的措施和方法,增强公众参与预防和处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广泛开展气象科普知识宣教。以《如何防御气象灾害应急手册》为基础,结合***本地气象灾害案例,广泛宣传应急气象科普知识,使气象应急常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帮助公众了解公共气象安全知识,掌握避险常识和有关防灾减灾的基本技能,进一步提高公众自救和互救的能力。

(四)积极部署培训演练工作。加大对气象应急信息员培训工作力度,大力开展气象应急信息员等相关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进一步增强应对和处置突发气象灾害的能力。5月份按照《***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开展一次雷雨大风灾害应急演练,从实战中锻炼队伍,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素质和能力。

三、方式方法

(一)运用各种媒介广泛开展。通过电视、广播、网站、微博、展板以及挂图、讲座等多种形式,使气象应急知识和防灾减灾常识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等基层单位。

(二)结合有关宣传日组织咨询。紧密结合与气象应急相关的宣传日、纪念日,如“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日”、“全国安全生产日”、“全国科普日”等组织开展气象应急咨询活动,发放宣传资料,为广大群众解难释疑。

(三)深入推进专题培训和课堂教育。针对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应急信息员队伍、高危从业人员以及应急志愿者等队伍建设实际,定期举办培训班,强化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操作技能的掌握。同时不断推进中、小学气象应急知识宣传教育,帮助中、小学生掌握更多公共气象安全知识、应急管理知识、防灾减灾知识和自救互救知识,强化防灾避险意识。

应急工作方针篇7

关键词:电力企业,应急管理,应急处置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现代城市的规模和功能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复杂,对电力供应的依赖也日益增强,城市生产能源、生活保障、通讯等都离不开电力供应,安全可靠的供电是城市稳定的重要因素。现代城市电网规模较大、结构复杂、联络广泛,电力突发事件具有危险源多、次生灾害多、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等特点。一旦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发生时,电网极易受到影响,造成供电中断,给城市功能和人民群众生活带来极大影响。因此,研究提升供电企业的应急处置能力,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03年前,我国对应急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灾害管理方面。2003年的抗击“非典”,暴露出我国应急管理工作中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如信息渠道不畅通,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法制不健全等问题,应急处置能力还较弱。“非典”之后,国家下决心全面加强和推进应急管理工作。2006年国务院《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7年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对国家应急管理的体制、机制、法制给出框架和依据。国家电监会、国家安监总局也分别对电力企业的应急预案体系构成、应急管理、队伍建设、培训演练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根据国家规定和要求,南方电网公司2007年《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应急管理工作规定》,2008年了《中国南方电网公司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14个专项应急预案,框定了南网公司系统的应急管理模式。

严格依从于南网公司的应急管理模式,玉溪供电局经过两年多建设,基本建立了以应急预案系统、应急保障系统、应急指挥系统及应急运转机制为主体的应急管理体系。笔者认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影响及提升供电局应急处置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应急预案的编制质量、应急指挥系统运转效率、应急培训及演练的广度与深度。

2应急处置能力提升的探索和思考

2.1改善应急预案的编制质量可为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提供有效支撑。

应急预案是指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为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制定的行动方案。目前南方电网公司系统的应急预案分为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三类。不同种类的应急预案,其编制目的和作用也不相同。提高三类应急预案的编写质量,可从系统层、操作层、执行层三个层面分别提升供电局应急处置能力。

2.1.1综合预案的编制应系统、全面。

综合应急预案是针对供电局整体,对可能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共性方式、方法、原则的说明,是供电局应急管理体系的纲领文件。编制综合应急预案,应充分理解国家、行业、上级单位对应急管理的相关规定及要求,充分分析本单位面临的各类突发事件风险及应急资源情况,对本单位应急预案体系构成、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预防与预警、应急响应与处置的通用流程等作详细说明,从源头对本单位应急管理体系构筑总体框架。所谓“纲举目张”,综合应急预案的编制质量对全局应急管理水平提升具有牵引和奠基作用。

2.1.2专项应急预案的编制应具体、明确。

专项应急预案是针对较为典型的突发事件(如电网事故、设备事故、人身事故、自然灾害等),明确其应急程序和具体的应急行动方案,是供电局应急管理体系的骨干文件。编制专项应急预案,应突出“专项”,即专业性。在依从于综合预案的前提下,专项应急预案应从本专业出发,深度分析对应的突发事件风险及内部可调用资源、外部可联动资源,拟定明确、具体的处置流程及措施。专项应急预案按专业对综合应急预案提供支撑,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专项应急预案应可直接作为应急指挥机构的行动指南和操作脚本。

2.1.3现场处置方案的编制应简洁、明了。

现场处置方案是针对具体的装置、场所或设施、岗位所制定的应急处置措施,是供电局应急管理体系的基础文件。突发事件现场作为应急处置的“第一地点”,是最直接的信息源和处理终端。综合预案的框架构思、专项预案的骨干支撑,都需要在现场处置方案得到落实。同时突发事件现场又是最需要快速反应的场所,及时、正确的第一时间处理是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基础,意义十分重大——以触电人身事故为例,伤员触电后实施急救的黄金时间仅仅只有几分钟,只有现场迅速正确处置,才可能挽救生命。因此,现场处置方案的编制必须突出简洁、明了的特点,依从于综合预案和专项预案,以最少的文字描述最重要的流程和信息——如详细行动步骤及顺序、信息报送方式及渠道、注意事项及特殊要求等,具备较强的操作性。实际运用中,也可以图表形式具体体现并张贴,以达到一目了然的目的。

2.2提高应急指挥系统的运转效率为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提供根本保障。

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另一个重点是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应急指挥系统对于应急处置的作用,就如同大脑和神经系统对于人体的作用,是根本因素。笔者认为,应急指挥系统的运转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信息流运转、判断与决策、资源调配、指令执行与反馈,其中信息流运转联络其他三个要素(见图1)。因此笔者认为,提高应急指挥系统的运转效率,关键在于信息的高速、准确流转。

图1应急指挥系统运转过程

2.2.1应急指挥机构应明确、唯一。

应急指挥机构是大脑。多个应急指挥机构并存,必将导致多头指挥,指令的权威性与有效性将互相排斥或交叉,造成信息混乱,直接影响应急处置工作的开展。

实际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供电局应明确突发事件所对应的应急响应级别,并对应于每一个应急响应级别,确定唯一的组织机构履行指挥职责。响应级别及指挥机构的确定和对应,应在管理标准或应急预案中具体给出,并在全局范围内进行协调和统一,确保规范性和一致性。如:专项应急指挥部和局应急指挥中心的关系和区别、各自的职责和指挥权限等,应给予明确描述。

2.2.2信息接口和信息通道应明确、唯一。

突发事件发生后,对信息报送、指令传达的要求是快和准。从国家到行业,再到南网公司,各级应急管理机构都对下级报送信息的时限提出了明确要求。确保信息流转快速准确,必须明确各信息接口和信息通道,在专项预案、现场处置方案中应明确信息报送对象联系方式、时限、内容要求等内容。同时,为了减少事发现场和下级单位信息报送工作量,信息通道宜唯一,或尽量避免辐射式报送。如,在信息报送要求未整合的情况下,若变电站现场发生一起设备事故,当值负责人在组织现场处置的同时,还需分别向调度、生技、安监、变电管理所等部门报送信息,短时间内信息报送量过高,造成不必要的压力。

2.2.3应组建强大的信息处理组,避免信息堵塞。

应急工作组是应急指挥机构的组成部分。不同级别的应急响应过程中,工作组的数量和种类不尽相同。但是,作为信息流“处理泵”的信息处理组,应是必不可少且应强化组建的。在应急处置过程中,信息处理组承担信息接收、统计、分析、汇总、及上报等工作,是信息流运转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信息工作组配给资源不足或运行不畅,势必造成应急处置过程中大量信息无序流转或堵塞,甚至出现错误支持信息提供给决策层,导致错误决策。

考虑到上述因素,信息处理组不应临时组建。应在专项预案中明确信息处理组的固定人员(包括B角)、职责、工作流程,并实现表单化。通过日常演练磨合,充分准备,应急处置时才能做到高效快捷。

2.2.4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可为指挥系统运转增效提供强力支持。

网络和视频系统的广泛运用,可极大提升信息流转频率和实效。主动运用南方电网公司应急指挥信息管理系统,减少对下级单位信息索取,亦可大大减少信息流量,增加流转效率。在日常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除注重信息化硬件平台建设外,还应加强运用能力培训,使信息化手段能够真正为系统运转增效服务。

2.3普遍、深入的应急培训和演练可为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提供基础环境。

应急培训和应急演练的概念,实际上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针对应急预案、应急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度、大型工机具使用方法、生命自救互救的学习,可称为应急培训,示范性、检验性应急演练,也可作为应急培训。两者目的都是促进应急相关人员对应急管理体系的熟悉、对应急知识和技能的熟练掌握。

2.3.1宜采用“普遍培训、重点培养”的方式组织应急培训和演练。

我们企业的应急队伍和应急专家组都是基于生产技术和管理骨干建立起来的,成员并非专业应急抢险人员,实际上我们并没有一支“24小时待命”等待抢险任务的应急队伍。鉴于日常生产工作地点的离散性以及突发事件发生的不可预知,要做到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最快速度派遣抢险队伍赶赴现场,就必须做到各专业部门随时能够派遣熟悉应急管理的技术人员到位。因此,针对“固定名单”的应急培训和演练是不能满足要求的。应采用“普遍培训、重点培养”方式,对几乎所有员工组织应急培训和演练,对其中的骨干组织有针对性的重点培养。此种方式对于“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有较大支持。

2.3.2培训和演练应关注深度,务求实效。

员工的应急意识、知识、技能,以及对应急管理体系的熟悉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我们的应急处置能力。提升员工应急意识、知识、技能,培训和演练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盲目和浅尝辄止的培训和演练,对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未必有效,反而可能有害。因此,培训和演练的实效至关重要。笔者认为,提高培训和演练的实效,关键有二:一是要有的放矢。要明确目标,根据目标分解制定培训、演练计划,分批次、有步骤地组织开展,逐步实现目标;二是要闭环管理、持续改进。针对每次培训和演练认真总结分析,查找问题,逐一落实解决,拟定下阶段改进方向。

3结束语

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在电力企业推进实施时间并不长,国家对于应急管理能力提升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也正处在在发展中。在实际工作中,笔者对于提升应急管理和处置能力的研究和探索也才刚刚开始,借此文对现有的一些经验和实践进行总结,今后将更加注重应急管理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实践运用。

参考文献:

[1]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6

应急工作方针篇8

[关键词]风险应急管理问题方案

中图分类号:tm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8-0035-01

一、引言

为防止和减少各类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环境安全,必须充分认识到安全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复杂性,在保障安全生产投入,落实安全生产职责,构建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和安全生产监督体系同时,建立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通过应急管理的多个手段,避免、减少事故的发生,挽救人员生命,降低事故损失。

要防范事故的发生,必须认真进行风险分析和管控,应对事故,“救援”只能是事故后必须采取的而又无奈的行动,“预防”才是应急管理的重中之重。

核电建设投资大、周期长、工艺复杂、建设人员繁多,面临的风险种类、基础风险点也很多,同时还需要应对多变的气候,可以说是形势严峻,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显得尤为必要。

本文希望通过分析核电建设期间存在的风险和应对措施,建立统一指挥的应急管理机构和完善的工作机制,提出核电建设期间事故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方案,以期做到预防或减少事故的发生,实现应急管理的高效反应、科学决策、快速应变,对保障核电建设的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和环境保护具有现实意义。

二、核电建设期间存在的风险及应急管理的现状

1、存在风险

核电建设期间主要存在三大类别的风险,一是生产事故,二是自然灾害,三是环境污染。

(1)生产事故

核电建设期间的主要生产事故类别包括:高处坠落、物体打击、起重伤害、触电、坍塌,除此之外也可能会发生中毒、窒息等伤害类别的生产事故。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因建设过程中存在大量的动火作业,加之核电厂的设备设施贵而精,一旦过火后果十分严重,因此火灾事故也是核电建设期间需要面临的一大风险。

(2)自然灾害

中国的核电大部分都是在沿海地区,尤其是广西、广东、福建、浙江、海南等地区,每年5-10月份为台风高发季节,核电建设期间防范台风灾害十分重要。除此之外,大风、大雨、大雾、雷暴等气候也会对建设工作带来安全隐患。另外,核电建设期间存在大量的露天施工,在炎热的夏季,钢筋混凝土表面温度往往都达到四五十摄氏度,加之工人剧烈的体力消耗,中暑也成为核电建设期间需要面临的又一重要风险。

(3)环境污染

核电建设期间难免会产生噪音、施工垃圾、粉尘等,施工过程中的油漆、废油等以及调试期间还会涉及的危化品等等,如果不进行控制或者不按规定处置,也会产生环境污染。

2、核电建设期间的应急管理现状及存在的不足

目前大部分核电建设的企业均建立了本单位的应急管理体系,能够对突发的事故、自然灾害等作出应变处置,能够有效的降低受到的损失,但是笔者认为仍然存在着几个方面的不足,主要如下:

其一,应急预案制定过程中,系统危险性评价缺乏有效的依据,核电建设企业目前主要采用LeC法(生产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但在评价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人员的工作经验,加之很多为强化安全管理的力度,对LeC法的标准作出适应性的调整,评价结果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进而影响评价结果和应急预案制定的针对性。

其二,应急管理体系的应急指挥系统不够完善,核电建设期间往往都是多家单位共同协作建设,但多家单位的应急管理指挥系统衔接不足,指挥系统之间的沟通仍然通过会议、电话、或者面对面的方式进行。单个的指挥系统,其内部也缺乏高效迅速的沟通平台。

其三,应急预案中的应急处置措施缺乏针对性,可执行性不强。相当一部分现场处置方案,在编制过程中依然套取专项应急预案的编制模式,为能有效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以致在执行过程中没有相关依据,只能凭处置人员的工作经验进行。

其四,应急救援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尽管目前核电建设期间均与地方医疗机构签订协议,甚至在核电现场设有专门的医疗小队,核电现场也均有消防队,能够满足需求,但是现场发生生产事故后,周围的作业人员,第一时间赶来的兼职救援人员,其应急救援能力仍然不足,仍然有因不正确救助造成二次伤害的事情发生。

三、福清核电建设期间的应急管理建设方案

1、成立统一指挥的应急管理组织机构

核电建设期间要以总承包单位为核心,建立延伸至所有参建单位的组织机构,连同现场各个单位的组织机构构成一个完整的网络。针对各单位施工专业方向的不同,由总承包单位统一协调各单位之间的应急管理资源,已达到合理高效利用的目的。各单位组织机构中,除指挥系统外,还应当建立专业行动小组,单位之间行动小组相互保持接口关系,以促进相互之间协同合作关系。

2、建立预警信息监测系统

核电建设期间要从两个方面完善预警信息监测工作,一是建立突发事件报警平台,设立包括消防、治安、工业安全等方面的报警专用电话,以便报警信息能够第一时间传达至决策层;二是建立日常监测系统,包括水文气象、消防报警、视频和网络监控等等,对于尽早获悉预警信息提供便利,进而为提前做好应变措施准备充分。

3、构建组织内部沟通平台和渠道

目前常用的手机、电话、邮件、传真等平台,存在沟通时效性不足,且受办公地点和条件的限制,往往不能够第一时间传达应急工作指令。在上述情况下,构建新的沟通平台和渠道,提高时效性、便利性显得尤为重要。在3G/4G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里,利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设施,借助“QQ”、“微信”、“易信”等平台,构建一个随时随地可以实时指令,点对面迅速响应的沟通平台。

4、加强应急救援培训工作

通过开展定期的应急救援知识培训,提高全员的应急应变处置能力。尤其要加强一线作业人员的培训,因为一线人员临场处置对于第一时间的抢救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还需要通过对预案进行演练,磨合应急组织机构,检验处置措施的有效性,锻炼应急人员的能力。

5、总结评估持续改进

总结评估应急响应和应急演练工作,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改进,不断完善应急预案,使应急预案有适应性、有针对性,使应急处置措施有效可行,指导实际工作。同时通过经验反馈,使现场各单位应急管理工作逐步提高,共同提升。

四、结束语

应急管理本身是一个循环管理模式,从事故预防到应急准备再到应急响应最后是应急恢复,在循环中不断提升改进,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陈安.应急管理的机理体系[J].安全.2007年06期.

应急工作方针篇9

关键词: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应急预案;应急评估;风险识别

引言: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整个社会来说,加强应急管理、应对各种危机,及时处理和化解各类矛盾,已经被各国政府高度重视。全面提高应急管理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扎实推进应急管理工作已经成为社会、政府、企业管理的核心职能之一。

应急管理工作要以科学的方法抓预防和应急准备,以科学的手段作好预警预报和传递信息,以科学的方法分析模拟事故影响及后果,以科学的判断作为应急处置、救援方案的决策依据,以科学和技术的研究提升应急工作的水平。

应急管理应从对风险识别开始,分析事件的可能性及后果的严重性,评估风险的接受程度,采取控制措施,使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上。危险辨识与风险评价是企业应急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确定应急范围和对象、编制应急预案的关键。危险辨识与风险评价包括对危险因素和有害因素的辨识,以及对它们造成的后果和可能性的评价。危险辨识是确认危险有害因素的存在并确定其特征的过程,即找出可能引发事故导致不良后果的材料、系统、生产过程或场所的特征,评估事故后果。

应急预案是针对可能的重大事故或灾害,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与救援行动而预先制定的有关计划或方案。它是在辨识和评估潜在的重大危险、事故类型、发生的可能性、发生过程、事故后果及影响严重程度的基础上,对应急机构与职责、人员、技术、装备、设施、物资、救援行动及其指挥与协调等方面预先做出的具体安排。应急预案基本功能是对有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做到超前思考、超前谋划、超前化解,把应急管理工作纳人经常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从而化应急管理为常规管理,化危机为转机,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事件给企业、政府和社会造成的损失。应急预案从应急功能和定位上分为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等;从应急目的和作用分为:救援预案、响应预案、处置预案(或方案);应急救援预案是应急救援准备工作的核心内容,也是我国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如在《安全生产法》、《突发事件应对法》、《消防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中均有明确规定。应急预案应明确在突发事故发生之前、发生过程中以及刚刚结束之后,谁负责做什么,何时做,以及相应的策略和资源准备等。总体应急预案是从总体上阐述处理事故的应急方针、政策,应急组织结构及相关应急职责,应急行动、措施和保障等基本要求和程序,是应对各类事故的综合性文件。专项应急预案是是针对具体的事故类别、危险源和应急保障而制定的计划或方案,是总体应急预案的组成部分,应按照总体应急预案的程序和要求组织制定,具有明确的救援程序和具体的应急救援措施,作为总体应急预案的附件。现场处置方案是针对具体的装置、场所或设施、岗位所制定的应急处置措施。现场处置预案应具体、简单、针对性强。现场处置方案应根据风险评估及危险性控制措施逐一编制,做到事故相关人员应知应会,熟练掌握,并通过应急演练,做到迅速反应、正确处置。应急预案应符合科学、实用、简明、易行的总体要求,满足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有关规定,适应突发事件的发生和发展机理,涵盖对紧急情况的处理程序和措施,应急措施要具体明确,具备可操作性。

应急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再是一个安全环保部门或是生产运行部门单一部门管理的业务,而是一项关联性很强的工作。应急工作在某种程度上不再象一些传统管理工作那样责任分明、界限清楚,比如,自然灾害造成的装置破坏会直接影响生产工艺的安全,生产工艺的安全发生问题也直接波及到人员的生命、环境和财产安全;同样,社会事件、公共卫生事件会在局部引起恐慌,人们的心理、生活活动就会受到影响,给安全生产带来危害。所以建立应急体系必须量化和分解应急工作计划和目标,落实责任部门、责任人、职责权限、时间和资源,确保应急工作计划和目标的实现,并能持续改进。

应急信息技术是预警、响应、处置及恢复一体化的技术集成,是规范管理、及时响应、科学决策的技术支撑的主体。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段,对于应急管理时效性强、信息量大、情况复杂多变的特点,构建起网络化的信息管理、传递、决策指挥辅助系统成为当前的首要工作。目前,应急管理信息技术研究与应用主要以应急平台建设为主体,在平台体系中集成了应急信息数据库、监测与预警系统、事故模拟访真系统、数字化应急预案、移动指挥系统、事故模拟访真技术和数字化应急预案等。

总之,企业做好应急管理工作,需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以及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各级领导、各部门要把应急管理工作摆在企业生产经营的突出位置,贯穿在工作部署、生产经营、培训教育、群体稳定等各个环节,制定并落实其体的措施和办法。积极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社区和相关方开展工作联系,形成全员参与、齐抓共管、地企联动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

应急工作方针篇10

应急预案新阶段新要求

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信息管理部预案处张明和大家交流了应急预案工作的经验与思考,并对《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88号)(以下简称“88号令”)进行了解读。

应急预案“从有到优”新阶段

2003―2013年,是我国应急预案“从无到有”的阶段;2013年以后,工作的重心逐渐调整,应急预案步入“从有到优”的阶段,“经过各地区各部门的努力,应急预案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但是应急预案编制出来以后,大家都把它放在文件柜里,预案不好用、不实用,大家也不去看、不去用。”交流中提到,“从有到优”就是将应急预案管理进一步优化。“这里的优化不仅仅是指预案文本的优化,更强调应急预案的动态管理、持续改进,并通过应急预案各个环节的落实(如培训和演练)来实现应急能力的提升。”

新《安全生产法》中重申了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关于组织编制和实施应急预案的职责。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对四大类应急预案作出了统一规定,对应急预案的定义、分类、编制过程、报备等都作出了新的要求,是88号令修订的主要思想和依据。

应急预案的普遍问题

近几年一些重特大事故的应急处置教训暴露出了应急预案存在的问题。如天津港“8・12”事故,暴露了企业和救援队伍之间信息不告知、应急预案不衔接的问题;宝源丰“6・3”事故,暴露了企业应急预案流于形式、不培训不演练的问题等。

交流中还提到了在应急管理执法检查中,发现企业和政府应急预案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在企业层面,用者不编、编者不用,上下一般粗、内容繁杂,针对性、操作性不强,培训、演练不到位;在政府层面,衔接要求不具体、备案主体不清等问题。

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在功能定位上,重预防、轻准备,概念目的、作用认识有偏差;在层设计上,将应急预案与救援方案、规章制度、操作规程混淆;在预案编制上,成立小组、风险评估、资源调查等程序不落实;在预案衔接上,政企衔接要求不具体、多头备案管理;在预案实施上,执法检备案、轻培训演练;在主体责任上,企业主体责任不落实、行业部门监管责任有待强化。

应急预案管理新要求

修订后的88号令,一个很重要的变化就是,强化了企业主体责任的落实。如在第五条中进一步明确了主要负责人和各分管负责人组织编制和实施应急预案的工作职责;在备案申请表中增加了企业对真实性承诺负责的内容。

针对应急预案功能定位不明确,不好用、不管用的问题,第七条明确了预案编制原则必须符合实际、注重实效,以应急处置为核心;第十二、十四条明确了预案编制必须基于风险评估,结合企业实际,决定是否编制专项应急预案,合理确立应急预案体系;第十九条强调必须编制重点岗位应急处置卡。

针对预案编制程序不规范的问题,第九条明确应急预案编制前必须成立工作小组,并由相关负责人担任组长;第十条明确成立工作组后,必须开展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

针对预案之间衔接不到位、风险告知不落实的问题,第十一条明确安监部门预案应明确信息报告、响应分级、指挥权限转移、警戒疏散等衔接要求,企业落实;第十七、十八条明确了企业预案编制应当征求有关单位意见,与政府、救援队伍和相关单位预案衔接,并要求企业应当将相关事故风险性质、影响范围和应急措施告知周边单位和人员。

针对主体责任不清的问题,第二十二条删除了评审时应邀请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参与的要求,进一步简政放权;第二十六条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负有安全监管职责部门的备案责任;第二十八条明确告知性备案,仅作材料核对,杜绝变相审批,明确受理时限,逾期不予核对又不说明理由的视为已经备案,避免行政不作为;第三十七条明晰应急预案修订后需重新备案的条件,简化企业应急预案备案程序。

针对修订不及时、培训演练等实施工作弱化的问题,第三十三条要求企业制定应急演练计划,针对风险定期开展相应类别的演练;第三十四条强调必须对演练进行评估,撰写评估报告,分析存在的问题,对应急预案提出修订意见;第三十五条废除三年强制修订要求,改为三年至少对预案评估一次,并对是否修订作出结论,更加科学合理;第四十条明确事故后的应急预案实施情况总结评估要求,其中也应对预案是否修订作出结论。

针对检查缺位、处罚范围较窄、额度偏低等问题,第四十一条将企业预案实施和落实情况作为执法的内容之一,纳入各级安全监管监察机构执法计划,规范并强化日常执法检查;第四十四、四十五条依据新安法,细化处罚内容,提高罚款额度,将编制、演练、风险评估、评审、备案、告知、评估、修订和保障措施落实作为处罚重点,实现预案工作全过程监管。

应急管理与演练新探索

莫特森应急响应的实操培训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消防服务培训学院院长莫特森介绍了如何通过实操培训和教育课程来应对21世纪应急人员面临的挑战和需求。

该学院摸索出了5步训练模式:独立自学,课堂讲座和模拟,教官指导讲解,全程、全速现场实战训练/练习,验证检查。其中实操培训主要侧重于战术、技巧的培养和应急流程的规范。实操培训分为多个模块,如:轨道消防及危害、汽车救援、农业救援、高层建筑及城市挑战等。并开设多项特殊救援技能培训课程,如:壕沟救援、高空救援、塌陷救援、绳索救援、封闭空间救援、结构坍塌救援、危化品培训等。莫特森认为,不论哪个专业(灭火、技术救援、危化品或者事件指挥),应急响应只能通过实操培训和教育来进行充分准备。实操培训能够安全有效地重塑现实环境及所需的技能,被国际标准认为是最佳的培训方式。

有参会人员向莫特森提问:2015年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发生后,由于对事发地危化品种类和数量不了解,造成了很多消防人员的伤亡。当发生类似事故,美国消防人员如何应对?莫特森回答说,在美国,企业和公共救援队伍应当分享信息,消防人员应当在平时就了解当地社区和企业存在的危险因素,如果事故发生后再进行了解则为时已晚。

石程涛实战型灭火救援演练

广东省公安消防总队作战训练处参谋石程涛通过案例分析介绍了新时期实战型灭火救援演练。

2015年福建漳州“4・6”古雷石化腾龙芳烃有限公司二甲苯装置爆炸事故,福建省公安消防总队第一时间调集9个公安消防支队和4个企业专职消防队的284辆消防车、1239名指战员赶赴现场处置。公安部消防局紧急调集广东消防总队42辆消防车、289名指战员赶赴现场增援。经过参战官兵68h艰苦奋战,将大火扑灭,保住了毗邻的72个储罐和大量油气管线及整个古雷半岛的安全。

他指出,这起事故救援后,消防队改变了原有的培训演练模式。如2015年海南、V东、广西“9・17”跨海石油化工灭火救援演练、2016年辽宁、吉林、黑龙江“7・19”跨区域石油化工灭火救援演练等。这类演练打破了原来的“脚本式”,超过48h连续作战,立足“最大、最难、最不利”设置灾情;建立“工艺加员工、专职队加现役队”的联合作战模式;贯彻“工艺处置与消防技战术相结合”作战理念;采取“随机导调、分段推演、现场研讨”的形式,不限时间、注重程序。

大木澳大利亚应急指挥系统(iCS)

德尔格安全设备(中国)有限公司技术专家大木向大家介绍了澳大利亚应急指挥系统(incidenceCultureSystem,以下简称“iCS”)。他强调了iCS的指挥官体系,即在一场事故救援中,担任不同角色的人分工明确,并穿有相应醒目标志的背心。通过统一培训,澳大利亚小到每一个社区,大到国家层面都使用同一体系,因此来自不同领域和部门的救援人员到达事故现场后,都可以迅速认识到每个人的角色和功能,自动理解各种指令和标志,能够保证救援高效进行。

郭全瑞通过演练发现问题更重要

中海壳牌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海壳牌”)安全应急主任郭全瑞分享了中海壳牌的应急管理实践经验。中海壳牌的应急响应团队由危机管理组、事故响应指挥组、现场应急响应队伍组成。危机管理组:负责指导和支持事故响应指挥组,专注于公司从事故中全面恢复的战略问题,以及事故产生的可能影响公司未来运作、盈利和声誉的其他后果;事故响应指挥组:负责制定战略和战术计划,指挥现场应急响应队伍,全面控制应急响应全过程;现场应急响应队伍:执行事故响应中常规的急救、生命救援、工艺隔离、灭火、堵漏等。

在对应急值班人员的管理方面,所有应急值班人员的名单在公司内网可查询,并且开发了紧急呼叫软件,1min内可对所有的紧急值班人员进行呼叫。

在应急能力管理方面,对岗位人员进行应急培训后,还要对其进行应急能力评估,存在差距的要建立个人差距弥合计划,按计划达到应急能力的要求。

在应急预案的培训方面,强调演练也是培训。演练的关注点:强调操作人员第一响应的重要性、优先启动现场固定的消防和应急设施。并且强调演练要总结――通过演练发现问题更为重要。

刘博图石化园区应急管理新模式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QHSe部代表、惠州炼化分公司应急经理刘博图与大家探讨了石化园区应急管理新模式。刘博图介绍说,惠州大亚湾石化园区的应急队伍,由最初的政企联动,到企业互助,到企办政助和企需政办,再到政企合建,地企合作在提升企业应急能力的同时使石化园区整体应急能力也逐步提高。

在企业互助方面,园区企业专职救援队间签订了互助协议,解决了现场指挥混乱、信息传递不畅、应急设施接口不统一等问题,加强了彼此间沟通和协调。在资金补偿方面,设备和人员费用由提供救援的企业自行承担;可消耗的物资,如灭火泡沫等,则由事故企业向提供救援的企业进行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