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运作机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43:54

新媒体运作机制篇1

关键词北京奥运会媒介融合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

theCommunicationsofBeijingolympicGameofmediaConvergence

ZhangHongwei

(SchoolofJournalism,Capitalinstitutionofphysicaleducation,Beijing100088)

abstractonthebackgroundofmediaconvergence,thepaperanalyzesthecommunicationsofBeijingolympicGame.Forexample,thegreatchangingishappening:thechangeofmediaorganizationandworkingpractices,varietyofnewssourceandnewsbody,thesuperiorityofdifferentsatisfiestheneedofaudience,unitingmarketofacrossmedia,supervisingofolympicGamecommunication.

KeywordsBeijingolympicGamemediaconvergence

人们曾经将报刊、广播、电视几种媒体泾渭分明的划分开,但随着互联网、卫星、液晶显示、无线网络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与发展,我们迎来了由数字技术所构织的混合媒介中,媒介融合成为了主旋律。

一、媒体融合的两个层次

1.技术层面融合

媒介融合的最突出表现即是媒介技术层面的融合,这也是体现媒介融合最本质的特点。在多媒体时代,无论何种形态的信息,无论文字,视频,音频,图片,一经数字技术的处理,都可以整合为统一的数字化信息,过去不同形态媒体信息的壁垒已被打破,各种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得到了整合,传媒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媒体之间的融合得到了可靠的技术保证。

图1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在技术层面融合的示意图,传统媒体报刊、广播、电视在与新媒体互联网、手机融合中形成了网络报、手机报、网络广播、手机广播、网络电视、手机电视,再加上无线、卫星、液晶等新数字技术的应用又有了卫星电视、移动电视、楼宇电视、液晶报刊等新型融合媒体。

2.理念层面融合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的大众媒体,报刊、广播、电视是一种“内在”、“自省”式的发展,他们更加注重自身新闻制作方式与方法,不同媒体的交叉似乎不是很大,形成了稳定的平衡状态。互联网的出现却将这种平衡瞬间打破。越晚出现的媒介,在其发展之初,越倾向于进行信息嫁接的平台出现,渐渐的才有独创内容。

当今的传媒要敏感的抓住这些嫁接点,不拘泥单一媒体新闻制作思维,勇于开拓在融合媒体时代的新理念,如解放日报的记者在新闻采集时,面对突发新闻记者在新闻现场可以直接使用手机来制作简要的新闻并进行。新浪等门户在新闻制作上的创新,他们已经能够自己制作视频报道,并第一时间发送给网站以流媒体形式与受众见面。

面临新的问题,当前的记者、编辑及媒介管理者即要遵循报道新闻报道原则,又要努力掌握新技术同时迎接媒介融合时代的理念创新。

二、融合媒介促使北京奥运传播的凝变

在北京奥组委《数字奥运建设专项规划》中曾强调:北京奥运会的公众综合信息服务,要利用数字电视、计算机网络、移动通信设备等多种方式,基本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奥运相关场所,都能够安全、便捷、高校地获取支付得起的、丰富的、多语言智能化的、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为实现这一目标,仅依靠单一媒体、单一技术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跨媒介的媒体却正好能实现,在融合媒体的背景下,对北京奥运会的新闻报道正发生种种变化。

1.媒介组织结构与工作流程变化

随着媒介融合的出现,“融合新闻”在今后将是大行其道,一则制作好的新闻报道即会在报刊上使用,也有可能提供给网络及手机。在雅典奥运会报道中,新华社就以网络为依托,所有的报道都发到网站,再通过网络分发成报刊、电讯、手机等类型的报道。各媒介在新闻信息采集上联合行动,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力、资金和设备的投入,不同的媒体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发生了新的变化以实现资源的重整,利用不同类型媒介的差异,在新闻传播上实现资源共享。例如手机报纸的编辑手法、操作手段与传统报纸有着明显的区别,无论在标题、导语的制作,还是字数、写作手法上都有新的特点。手机报的制作除了常规的报纸编辑要求,在用户分析及计算机、软件上的要求则更高。

在北京电视台提出的“新媒体战略”中,为奥运报道与服务的主线引人关注。“北京宽频”、“手机电视”、“京视无线”等融合媒体,横跨电视、广播、网络、手机数类媒介。上海文广集团经过数年的整合,其业务已经涉及传统的报纸、电视台、网站、数字电视、iptV。不同媒介要成为一个整体为大众服务,如果其组织结构与工作流程仍然按照旧有的电视报道模式或者网络报道方式显然是不可行的。

传统媒体在新闻制作与处理上有优势,而数字、网络技术在新闻、及时性、方便性等方面的长处不可比拟。那种由单一媒体的采、编、播一体的工作流程已经不再适用于媒体融合时代。

我们也看到媒介为更好的进行奥运报道,融合、共融的现象已经不仅仅出现在新闻媒体之间,相关行业也出现并寻找其切合点,主动融合。当前媒体针对北京奥运与其他行业间形形“战略合作伙伴”就是其表征。如2005年4月,网易体育频道与国内第一运动品牌李宁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面向2008北京奥运会的最大体育资源共享平台;北京电视台携手诺基亚、中信集团携起手来跨越电视边界共同提升品牌价值,共谋奥运大计。这些都将对北京奥运会新闻传播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产生影响。

2.奥运报道源与传播主体多样化

随着融合媒体投入北京奥运报道,普通的大众将前所未有的参与到新闻传播中,他们可以凭借手机、博客、播客、BBS等新闻观点。北京电视台的“体育新闻”栏目已经开始广泛的采用观众通过手机短信来参与新闻评论与消息,虽其形式还略显稚嫩,但其发展苗头却也预示这大众这一不可忽视群体的重要性。

北京奥运的参与者也将积极的投入到信息中,目前仅在新浪网已经有几百名知名运动员、教练员建立了博客。这些运动员,教练员可以将最原汁的信息传递到大众手中,这种不经过记者采访,赛事参与者主动作为新闻源,提供体验式的报道方式将受到极大的推崇。此外在一些突发事件报道中“草根记者”的现场记录与报道往往会产生轰动效应。

这些都表明在北京奥运报道中,奥运新闻报道者不仅仅是专业记者,无论是运动员还是普通的大众都有可能成为报道源与传播的主体。

3.差别性优势满足受众新的需求

在融合媒体时代,就具体的单一传媒而言,很难在新闻内容与渠道两个方面实现完美的统一。传统媒体报纸、电视通常被认为是典型的内容提供者,他们在新闻内容制作与处理方面有优势,也因其的奥运信息的权威性而受到大众的信赖。但传统媒体的特性又使其在渠道提供方面处于不利的地位,受众在接受奥运信息时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受众不能随心的选择关心的内容,受众与传者之间沟通也不畅通。

相反,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在奥运信息传播中,有快速、信息量大、传者与受众互动等特点,使之更加容易使受众获得信息,但由于他在奥运报道实践中经验欠缺,缺乏原创性的奥运报道,他们的内容也主要依靠传统媒体给予支撑,如果没有传统媒体的巨量新闻资源,其发展也难成气候。

融合媒介在北京奥运报道中可以融合不同类型媒体的优势,争取内容和载体之间的双重优势,即可利用传统媒介内容制作上的优势,又有网络等新技术的信息量大、快速、与受众互动等方面的优势,实现了媒介在功能上的互补与融合。

此外,由于形成了上中下游紧密联系的产业价值链条。信息资源的一次、两次乃至多次的开发利用更能使其在产业运作中的价值发挥的淋漓尽致。比如一则奥运视频报道,即可以提供给电视,网站,又能够再次被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用户使用。

4.跨媒体联动营销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在广告份额、受众群等方面对传统媒体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但目前媒介的发展是相互融合而不是互相取代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竞争表面上是新旧技术之间的竞争,而实际上是不同的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传统媒体正以融合为契机,全面创新商业模式来迎接北京奥运报道。针对北京奥运会这一大事件,各大传媒都憋足了劲希冀凭借媒介融合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

在手机电视的奥运内容运营方面,核心问题不是技术瓶颈,也不在商业模式,而是利益争夺。当前各大门户网站以及中央电视台、上海文广、北京电视台等传统媒体都已经有针对性的开展了北京奥运会的手机服务业务,可以预计2008年北京奥运会必将上演一幕手机营销大战。媒介融合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将诠释科技奥运的理念,并将为不同地区,不同要求的大众更好的进行奥运信息服务。

在移动电视方面,2006年初,央视与中国卫通合资的中卫星空优先公司开始了卫星移动电视运营,用户购买机顶盒就可以收看到近200套的电视节目,从现在的盈利模式来看,是以移动电视中不加电视节目制作机构的广告,而是由移动电视运营商来进行广告销售,电视制作机构会从广告利润中抽取一定的比例的方式进行。楼宇电视是精确定位的新媒介形式,分众传媒2005年的广告就超过5亿,在北京奥运信息传播中将针对不同的区域和收视需求安排不同的体育项目,相信其分众传播方式也必将大有作为。

最后,我们也应看到在媒介融合时代北京奥运新闻传播要面临各种各样问题,如记者报道能力是否达到媒介融合下的要求;一些传统用户的习惯能否在短期接受融合媒体的传播方式;国内网络宽带等硬件条件能否达到跨媒体的要求等等,都是值得注意和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王金会.媒介融合下的广播业的发展,中国传媒科技[J],2006.2

胡静雅.从世界杯报道看媒介融合方式的有效应用,今传媒[J],2006.10

北京电视台介入新媒体?经营手机电视在线宽频,新京报[n],2007.4.5

刘君.手机媒介的传播特点和传播控制,电视工程[J],2006.3

夏亮.浅谈网络奥运报道的特色,新闻界[J],2004.6

新媒体运作机制篇2

关键词:新一代媒体;产业建设;方案优化

中图分类号:J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12(2014)12-0000-01

一、新一代媒体产业建设方案新思路

从媒介融合特别是从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和新媒体的业务相互融合来看,新媒体的高科技以及市场化属于广播媒体的特质,也逐渐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冲突,徘徊在宣传和经营之间的传统的媒体在目前的约束机制之下,还不能够打破自身的生产模式和发展惯性,不断向着新媒体运行的联合化、标准化以及集约化等的新型模式进行过渡。广播媒体在凭借着新的视听发放的落度安全进行运作,形成了惰性的思考习惯。新媒体作为产业发展,其过程是非常,应该让来自于市场的力量发挥出自己的关键性的作用,在新媒体资源的配置和运作模式建设的基础上,形成能够影响生产和销售的根本的动力[1],但是在目前的新媒体的产业运行的市场上,无论是在价格还是供求机制建设上,还是从产业链进行打造,再对资源进行配置,运作的环境都还没有形成。问题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政府介入了太多的市场细致化的管理问题,管理很多不应该管理的问题。另一个方面确实非常公平合理竞争环境进行打造和监管制度,进而出现了非常严重的分歧。以至于出现了很多新媒体机构的精神肆意的对约定俗称的有效的规则进行的,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现象[2]。

除去媒介融合和资源配置的问题,就新媒体运作中的行业监管的问题,由新媒体发展所带来的媒体格局多元化、内容生产复杂化、市场竞争国际化问题已经越来越多的向传统的媒体管理体制和他的惯性思维提出了挑战,在目前复杂多变的环境下,传统媒体的管理体制在监管思路、调控手段、规约力量等方面,都能够显示出和新媒体产业发展明显不相适应的情况。在目前现有的制度进行逐一分析的基础上[3],他们认为在目前现有的体制之下,不断管理到各个过程之中。

首先就是延伸行业管理的职能,在能够做好媒体分类的基础之上,逐渐的建立起良性的循环机制。其次,是要不断加强和其他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建设,按照相关的文件逐渐形成联动和衔接的体系,为了增强多个部门之间的联建监管的有效性和持续性。最后,能够在相关的法律建设上尽快的制定,并且建立起相关的规章制度。在提高技术监管、行业自律以及对策研究上,设立专门的课题和协会,逐渐形成相适应的新媒体管理体系。

二、新一代媒体产业建设方案优化决策

建立起宏观的决机制,不断完善扶持政策,将新媒体文化建设不断纳入到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增设相关的专业机构,需要实施宏观的决策和指导,开设相关的专题研究[4],制定一定的数字化新媒体科普产业发展进行规划,不断完善相关的政策和实施的细则,需要通过前期资助以及后期的奖励项目,设立精品示范性工程,不断扶持和推动数字化新媒体产业的发展。

应该为新媒体文化建设创造出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法制环境,不断的改善目前数字新媒体产品制作以及上网那个播出的过程之中对于收入分配的不合理现象,不断的强化知识产权的保护,不断的打击盗版以及山寨制品的力度,还需要制定专门的信息技术管理[5],不断修改目前的不正当竞争法,应该出台相关的司法解释。应该不断鼓励和引导企业进入数字新媒体产业的发展,不断加大对新媒体产业的宣传,使得相关的企业认识到数字新媒体产业的盈利前景更加的广阔,市场潜力非常巨大,不断复制龙头企业,积极探索、推广数字化的新媒体产业的发展规律和营销机制,吸引更多的企业不断加入新媒体产业。

应该搭建交流和推广平台,实现人才和资源进行合作。中国科学技术部门和其他部门应该志于从事数字新媒体产业企业搭建合作平台,不断为企业寻找新的素材资源,并且为此提供帮助,通过在作品开发以及营销实践之中,不断发现和培养一批精通于新媒体产业的优秀的策划人才,定期的组织相关的研讨活动以及论坛活动[6],不断推广交流经验,探索新媒体科普产业发展的规律,提出相关的发展的措施和建议。作为一种产业发展建议,新媒体的业务也在不断探索新媒体理论的焦点。新媒体业务运营的三种业务增值服务类型,一是集成付费通道,而是充分的挖掘广告运营系统中灵活多变的策略定位,引入多家节目供货商,构建各个互动平台。

三、结束语

新媒体作为产业发展,其过程是非常,应该让来自于市场的力量发挥出自己的关键性的作用,在新媒体资源的配置和运作模式建设的基础上,形成能够影响生产和销售的根本的动力,但是在目前的新媒体的产业运行的市场上,无论是在价格还是供求机制建设上,还是从产业链进行打造,再对资源进行配置,运作的环境都还没有形成。

参考文献:

[1]张燕燕,王秀峰.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对艺术设计的影响[J].电影评介,2010(02).

[2]张振华.电子媒介对城市初中生价值观的影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3]孔国.户外新媒体的分水岭――谈新浪并购分众[J].广告大观(综合版),2009(02).

[4]赵松青.创新媒体如何挖掘新奥运价值[J].广告人,2007(11).

[5]杨宇时.为何而战为谁而战新媒体的未来与触动传媒的愿景[J].广告人,2007(01).

[6]曹朝霞.户外新媒体的软肋[J].信息产业报道,2006(06).

新媒体运作机制篇3

新媒体高调参与奥运转播体系

报道身份明确。2007年12月18日,央视网由国际奥委会正式授权成为北京奥运会官方互联网/移动平台转播机构,对奥运会的开幕式和各项赛事进行转播。这也是在奥运转播史上首次将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作为正式的转播机构,与传统媒体一起列入奥运会转播体系。这一行动可以被视作是对新媒体传播地位的认可。正名之后的新媒体具有同等的权威性,传播影响力得到了大大提升。

受众人数众多。各大商业网站纷纷不计代价地投身其中,新浪、搜狐、腾讯等9家网站组建了“奥运报道联盟”,与央视网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均具备对央视网转播的赛事进行网络直播或点播的权利。上述强势网站所拥有的网民份额几乎占据了绝对数量优势,因此,新媒体在此次奥运转播中覆盖人数可谓众多:根据互联网数据中心的统计,从8月8日到16日,9家拥有奥运转播权的网站,日均访问人数1.38亿,达到中国网民总数的一半以上;此外,手机报和手机电视转播也初现一定规模,如中国移动的手机报产品“奥运手机报”定制用户接近千万;手机电规的用户人数也超过百万。

转播规模宏大。央视网及其授权的9家商业网站除全程转播所有央视频道的奥运赛事外,“CCtV网络电视奥运台”开设28个奥运项目的直播频道,全程转播3800小时赛事,提供5000个小时的奥运视频点播,囊括了所有赛事;新媒体对赛场内外的各种活动事件都进行了全方位的、多角度的捕捉,使北京奥运会立体、生动地展现于人们眼中。各种奥运手机报也层出不穷,纷纷以“短彩”结合的方式,以早刊、晚刊、号外形式频繁发送。

奥运会期间新媒体传播优势尽显

兼具同步传播和异步传播。奥运赛事报道对时效性的要求是近乎苛刻的,电视等传统媒体在时效性上的最大极限是对赛事进行同步的现场直播,而如今同步传播对网络等新媒体而言,已经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举动,央视网及其他授权网站可以和电视几乎同步进行网络直播;手机电视同样通过CCtV手机奥运台对赛事进行同步直播;值得一提的是,在奥运圣火登顶珠峰的直播中,登山队员扎西次仁通过中国移动网络发回第一条彩信,这一刻比电视信号提前了整整一分钟,2000万人很快通过手机报分享到成功的喜悦。这足以说明新媒体在同步传播上丝毫不逊色于传统媒体。

异步传播则是新媒体较传统媒体无法媲及的优势,新媒体打破传播线性规则,在任何时候通过网络点播或者手机点播的形式观看任何想看的比赛,时间选择和内容选择具有较大的自主性。

良好的互动性和参与性。互联网的web2.0时代的到来彻底改变了媒体话语空间的旧格局,受众不再只是被动接受信息和滞后反馈意见的群体。在网络和手机媒体中,我们看到大量具有边看边聊功能的手机社区、网上聊天室,网民在欣赏奥运赛事的同时可以进行即时的意见和讨论;网民争先恐后地充当起了奥运“草根记者”,积极参与到草根的新闻报道中来,网络上遍布了他们视角独特而感受真实的奥运报道,如《草根记者直击奥运会:我见到了“梦中情人”科比》、《草根记者北京交通见闻》等,又如温州网、温州手机报等在奥运前夕招募了80名有奥运会门票的草根记者,他们可以用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报道自己亲历奥运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并通过博客、论坛、手机短信、QQ群等工具发回温州网后方平台。温州网将提供专门的栏目,展示草根记者的作品。优秀报道除到温州网新闻频道外,还向30多万温州手机报用户推荐。在新媒体中,我们看到受众是新媒体传播中活跃、主动、反应灵敏的因子。

娱乐化传播大行其道。在这次奥运会的传播中,新媒体凭借其娱乐化的传播风格赢得了大量受众群体。不难看出,新媒体将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了“奥运娱乐”的主题上,比如网上有令人捧腹的韩乔生语录集锦、有对冬日娜采访不当的集体揶揄、有奥运会中美女和帅哥活色生香的新闻图片、有对运动员的个人生活的八卦报道等,这些传播内容无关奥运赛事主题,也并无关奥运人文精神,但轻松幽默的选题能博得人们捧腹一笑、放松心情;此外,新媒体上网民们恶搞的视频、尖刻的评论、摘笑的段子比比皆是,也是吸引受众的重要原因。

人性化传播技术不断改进。新媒体利用其先进的技术提供了无限贴近式的人性化服务,使得受众的新媒介体验舒适便捷,如央视网特别制作了3D频道墙,赛事项目一目了然.观看赛事直播更加直观;及时更新的赛程表和节目单,方便网民观看赛事;根据比赛日期、项目、最热栏目视频排行等提供不同的人口,方便网民快捷地找到想看的内容;在网络视频点播上,将所有有关奥运的内容整合成视频数据库,提供奥运视频搜索服务;在视频窗口的右边有聊天窗口,方便受众边看边聊。手机电视上则以视频为核心,辅以滚动资讯和图文直播,大大丰富了受众的媒体感受。正是因为新媒体种种人性化传播方式,才使得受众便于欣赏奥运,乐于参与奥运。

新媒体:难凭奥运定天下

在这次奥运会转播中,新媒体可谓是风头出尽。8月12日,中科三方互联网研究部最新调查结果显示,网民关注奥运信息渠道依次为:网络为85.8%,电视为74.3%,报纸和杂志为49.8%;此外,手机报和手机电视都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发展。然而在奥运媒体之争中,新媒体是否完胜了以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呢?笔者认为并不尽然,传统媒体影响力依然牢固地抓住了相当数量的受众群体:奥运会开幕式转播中,中国有842亿观众通过电视媒体收看了直播;根据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的调查,44.9%的互联网用户表示会通过中央电视台来收看开幕式直播,只有12.5%的互联网用户表示会通过网站观看开幕式直播。在奥运会期间,全国电视观众人均每日收看电视节目189.4分钟,比上半年多投入38.1分钟,这些数据都说明了以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仍然具有相当影响力。因此,新媒体要想提升竞争力,就需认清自身的传播劣势并加以改进。

新媒体内容生产上的有限性是其致

命的弱点。此次奥运转播中,央视作为唯一的官方转播机构,具有在信息生产制作上的绝对优势,它能对奥运会进行最为迅速全面、真实生动的第一手报道,可以说央视成为奥运新闻的生产工厂;其他传统媒体的记者取得相关资格后也能进行一定量的新闻内容生产;在新闻内容制造上,新媒体则显得势单力薄,他们的记者没有奥运会注册记者的身份,无法开展广泛的新闻采访活动和原创性的新闻写作,只能对传统媒体的内容进行文字转载或者视频转播,新媒体生产具有核心新闻价值的、有分量的、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能力还是远远不及传统媒体。

新媒体在技术上仍然有待改进。以网络为例,网络最大的威胁来自网民的高峰访问而导致视频画质、接入速度大受影响,严重的会造成网站瘫痪。8月8日晚8点,奥运会如期开幕,但是许多网站在开幕式直播中遭遇了网络“塞车”,画面和速度都不尽如人意,使得许多网民不得不转而投向电视直播。此外,新媒体的操作性存在一定的难度。根据施拉姆“选择或然率”公式:选择的或然率=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施拉姆认为,受众在选择获取信息方法上遵循经济学的“最省力原理”,希望以最小的付出获得最大的回报。新媒体从操作层面上看,其费力程度显然要比传统媒体要大。因此,提高新媒体的易操作性也是有效提高其竞争力的一个方向。

结论

新媒体运作机制篇4

以新带旧

2011年1月18日,国际台创办的中国国际广播电视网络台(简称CiBn)正式成立。2011年底,CiBn互联网电视、天地视频网正式上线,CiBn富媒体广播在北京地区24小时滚动播出,标志着国际台全面进入新媒体领域。CiBn作为一个全媒体机构,整合了传统广播、pC端、tV端、移动端、出版发行五大平台优势,形成了统一的、多媒体、多平动的传播形态。同时,借助新兴技术平台,国际台加强了传统业务内容建设和技术升级,推进广播、电视、报纸、出版等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加大向网络、手机媒体、移动终端、户外屏媒体等新媒体领域进军,通过采编、传播流程再造,打造完整媒体产业链,让丰富的传统媒体内容资源在新媒体技术平台上增值,使传统业务焕发新活力,达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聚合与互动。

流程再造

全媒体业态基本建立后,媒体面临如何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开发全媒体产品,实现内部各种业务共同良性发展的紧迫问题。近年来,国际台加快建设能够整合和联通多语种、多媒体、多平台、多终端传播资源的大技术系统,构建符合新媒体传播和高新技术应用的多媒体技术传播支撑体系,优化了传播业务流程和产品体系。

国际台于2005年开始自主设计搭建多媒体资讯共享平台,通过对各部门内容资源的整合,实现音频、视频、在线、平面媒体、文稿、新媒体等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和统一管理,促进资源合理分配。新的多媒体资讯共享平台,通过融合ip、音频、视频、网络等多种成熟技术,在同一平台上实现多媒体内容的采集、存储、制作和管理,使台内各种媒体的业务系统间实现了有机关联、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成为支持媒体形态最多的、支持语种最多的多媒体制作平台。国际台将适应“全媒体”转型的需要,扩展增加支持多媒体内容产品集散、的功能,实施媒资平台后续的完善、优化建设,面向编播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面向新媒体应用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加快建成环球新闻信息采编系统、资源共享及交换系统、资源系统,提供各种新媒体不同承载方式的传播手段,根据全媒体发展规律,构建一流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提高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水平。

根据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国际台正在加快建设多语种、新媒体、互动性应用为核心的对外传播中心技术大楼,此项工程建设将满足61种语言节目的直播化、交互化、视频化和大型报道的综合化、立体化、规模化需求,支持海外整频率电台分频播出和多语种网站本土,实现海内外多语种、多媒体采集、制作、播出衔接和贯通。依托对外传播中心技术大楼建设,国际台将建立以云计算为支撑,综合制作、综合的大技术体系。

机制创新

在适应媒体发展趋势,创新内部机制方面,国际台实施了大规模的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将传统的垂直、线形管理模式,逐步转变为适应多媒体融合趋势的网状管理机构。条件成熟、基础较好的地区传播中心,积极探索由节目生产中心转变成能够独立运行、具有管理功能的实体。2011年,国际台在五个中心试行制作人制,引入核算机制,适度下放管理权限,将节目制作经费,直接下达到节目制作部门,初步成为具有自我发展能力的媒体组织单元。2012年,国际台将适时调整生产关系,以中文媒体管委会、视频媒体管委会、外语和海外媒体管委会、经营管理委员会等四个机构的组建运行为重点,整合功能重复、力量分散的媒体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建立与全媒体事业发展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形成优势集中、功能互补的传播格局。同时,创新节目生产机制,继续稳步推进制作人制度改革。创新利益分配机制,在编播中心进行工作量统计和节目成本核算,根据实绩核定绩效、进行利益分配,打破分配平均主义。创新产业运营机制,对三个对内频率的经营业务,引进项目公司管理,实现报社、出版社等可经营资源的市场运作。

打造品牌

品牌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打造媒体品牌,是建设全媒体的重要举措,也是国际台今后一段时间做好各项工作的主要抓手。国际台已经明确了媒体品牌建设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通过分级分类管理,大力扶持重点品牌,实现机构品牌、媒体品牌和节目品牌建设的有机统一,实现以品牌塑造媒体、以媒体承载品牌。以各个语种为单元,建设完整媒体和特色品牌,实现从实体媒体向品牌媒体延伸、从区域品牌向全国乃至全球品牌拓展,形成面向不同领域、不同地区、不同受众的品牌媒体集群,打造从传统媒体向新兴媒体延伸的品牌和业务链。这些措施主要包括:

一是做大CRi和CiBn机构品牌。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Ri)”作为对内媒体品牌;以“中国国际广播网络电视台(CiBn)”为对外品牌和多媒体产业品牌;“CiBn”是“CRi”由事业向产业进军,打造现代新型媒体集团的品牌。

二是做实一级业务品牌。重点打造“环球资讯”、“轻松调频”、“流行音乐”、“国际在线”、“天地视频”等5个一级业务品牌。每个品牌都从媒体向多媒体延伸。比如,以“环球资讯”为品牌,形成对内广播、国际广播、网络、手机、视频业务链,打造全台第一的全天候、全覆盖的“国际资讯”品牌版块。“轻松调频”运用双语特色,营造轻松英语氛围,吸引大学生与白领等高知人群,使用全媒体联动手段,运用网络、微博、短信等互动方式,强化英语轻松频道的品牌影响。“劲曲调频”锁定追求时尚年轻一族,注重频道与网络、移动媒体的紧密结合,加强线上、线下联动,打造时尚动感的类型化音乐电台版块。

三是做强二级业务品牌。打造以海外分台、国际在线外文网、网络电台电视台以及外文报刊等为主体的各语种品牌媒体集群。发挥海外媒体公司作用,整合国际台在海外某国家或某区域的资源,探索海外某个国家的整频率落地品牌建设或海外区域品牌建设。打通整频率电台、驻外记者站、海外节目制作室、广播孔子课堂、海外听众俱乐部、国际在线外文网、网络电台、网络电视频道、移动服务终端、外文报刊等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多媒体联动。同时,与当地文化传媒公司联动,策划推广国际台在海外某国或某区域品牌。

四是培育三级栏目品牌。品牌栏目是实现媒体品牌的前提。近年来,国际台根据“专业化、品牌化、精品化”的要求,推出了《飞鱼秀》、《摩天轮》、《第一资讯》、《老外看点》、《档案揭秘》、《新闻盘点》、《玉莹信箱》、《汉语教学》等一批各具特色、形式多样、富有个性的知名栏目。这些栏目由广播开始,会逐步向网络和视频化延伸,也将以多媒体形式出现。

新媒体运作机制篇5

关键词:手机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课堂

一、手机媒体的内涵及主要特征

(一)内涵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如4G等)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推广普及,手机已经发展成为具有通信功能的迷你型电脑,手机媒体也应运而生。手机媒体也应同时具备了分众的传播目标、定向的传播效果、互动化的传播功能而被公认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

(二)主要特征

1、移动便携性

只要有信号覆盖的地方,手机媒体使用者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信息传播和接收,不再受到任何时空限制。通过手机的收发信息功能,实现了手机媒体的服务移动化。随着手机处理器能力的增强,手机终端体积越来越小,便于随身携带。

2、即时互动性

相较传统媒体较长的信息制作、发行周期,在手机媒体上接受和信息几乎不再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具备较强的及时性,真正实现了信息传播的“流动性”。任何人只要身处移动互联网的环境中都能够通过手机媒体进行信息的、接受和转发,既可实现单向传播,也可实现双向甚至多向传播,具有极强的互动性。

3、个人个性化

作为个人化信息交流产物的手机,属于私人用品,机主对手机拥有绝对的主导权,这一点成为手机与电脑的主要区别。手机在连接互联网后,个人能够通过手机发表最具个性化的信息,使受众的主体意识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一对一的传播路径,也使手机媒体实现了信息定制、小众传播的功能,让信息传播变得更具个性。

二、手机媒体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优势

(一)适应并满足当代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的现实需要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6年8月的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0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5年底的90.1%提升至92.5%,仅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占比达到24.5%,且网民上网设备进一步向移动端集中。网民以10-39岁年龄段为主要群体,比例合计达到74.7%。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0.4%。”当前高校在校大学本科生已全为“90后”,生长于全媒体时代的“90后”,更乐于使用手机媒体享受网络信息的推送。“90后”在校大学生更敢于追求新鲜事物、更新观念,希望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和信息量,他们对最新的科学技术也接受更快,能够迅速掌握和运用现代化的工具和手段,同时,他们也十分它们的实际、利害及功用。善于利用手机媒体对这样一群生长在观念多元、信息汇聚的开放社会的特殊群体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养他们在互联网新时代接稳社会主义事业的接力棒,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手机媒体的开放性、共享性,极大地丰富大学生思政教育新课堂的内容

手机媒体拥有数量庞大、类型广泛的受众群。传统上,传统媒介在媒介行业具有特殊的垄断地位,手机媒体的出现,打破了这一格局。通过手机媒体,一般受众就能自己信息、表达意见,实现了传播者和受众的高度融合。来自社会各阶层的人都能成为手机媒体的传播者,他们不仅有政府官员、社会精英、公共知识分子、影视明星,还有来自各行各业的草根大众。他们从自身的社会背景、学识、利益诉求出发,在手机媒体中政治新闻和各种社会消息,对发生的政治、社会事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并与共同话题关注者进行及时交流。老师可通过手机短信、手机微博、手机视频等形式,可随时随地将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资料发送给学生分享。大学生通过手机媒体也能随时随地接收、检索、浏览老师传达的资料、图片和视频。这些都拓宽了大学生看待事件、思考问题的视野,丰富思想了政治教育的内容。

(三)整合性多种传媒的形态,巩固思想政治教育新课堂教育成果

手机媒体能承载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内容,并整合多种多样的传媒形态,实现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实时语音、实时视频、网页、电子邮件等功能。以上传统、新颖的功能的结合,使同一内容在手机媒体中能够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传播,满足拥有不同信息接触爱好用户的需求。手机媒体作为与人形影不离的传播工具,通过同步传播和异步传播的有机整合,大学生能在第一时间通过手机媒体查阅了解最新实事动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实现观点意见的共享及碰撞。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沟通渠道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大多为学生被动接受,时效性不高,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在手机媒体中上传课堂上的教学内容,鼓励学生主动地、平等地参与课外讨论,克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模式和沟通渠道单一、时效性不高的缺点,巩固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育成果。

(四)移动便携性,使大学生思政教育新课堂具有可接近性

手机形体小巧,方便携带,非常适合个体的个性化需求。手机媒体是人能够“掌握”和控制的媒体,更能凸显人的主体性。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必备的通信工具,他们与手机几乎形影不离,利用课间时间、排队等候等“碎片化”时间,可随时随地在手机媒体上浏览和查阅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有关资料,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时间限制,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可接近性,实现处处、时时皆课堂。

(五)互动参与性,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新课堂的时效性

由于课时限制,为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基本是教师在讲台上灌输学生知识,学生很少参与讨论,被动地予以接受。手机传播是一种开放的互动式传播。[1]手机媒体实现了单向、双向甚至多向的传播,利用手机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及时交流思想、心得体会,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手机媒体传播情况下,传播者和受众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和融合。手机独具的随写、随拍、随录、随发功能,使普通受众的传播者角色得到空前强化。大学生通过在手机媒体中新闻信息、图片、视频、评论等内容,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学生的留言和发言,便于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提出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但手机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有不少缺点:手机媒体海量信息中充斥虚假与不良信息,易使生理和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造成价值取向的偏差和心理认知的扭曲。网络暴力和群体极化现象层出不穷,弱化了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淡化责任意识,导致大学生道德滑坡。如果大学生经常接触负面信息,经受多元化思想的冲击,他们的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爱国情感会产生动摇。此外,过度依赖和使用手机媒体,也会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产生不良影响,可能会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引发双重人格和强迫症。这些缺点必须得以及时加以关注并克服。

三、灵活运用手机媒体,打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堂

(一)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手机媒介素养教育力度

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高自身媒介素养意识重要性的认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教育,是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动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交往呈现的新特点,维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导权”地位的迫切需要。二是整合教育资源,打造实践平台。组织专业师资力量开展传播学理论知识的系统性教学,熟练掌握手机媒体各项性能,提升应对手机媒体和运用手机媒体的能力,打造实践平台进行技能锻炼,并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知识更新。三是采取灵活的教育模式,开展小组式讨论教学。根据受教育者的兴趣爱好和不同特点,成立专题研究小组,通过组织专题讨论、技能比拼、心得分享等不同活动进行交流,共同提高媒介素养。

(二)培育大学生手机媒体良好使用行为习惯

一是提升大学生认知能力和运用手机媒体自我服务的能力。加强大学生获取信息、辨别真伪并判断其价值、意义的能力培养,掌握利用手机媒体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二是加强系统性道德知识传授和良好行为习惯训练。把道德规范学习与手机媒体使用行为养成训练结合起来,形成良好内心信念,主动调节自己的行为,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三是培养正确的是非评判标准和准确的判断能力,形成自律机制。提高大学生在手机媒体环境下、在多元价值观念影响下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行动能力,正确区分虚假与不良信息,不信谣,不传谣,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传播。

(三)灵活运用手机媒体手段和功能,打造富有吸引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一是打造适合大学生群体需要的主题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平台。通过在学校官网上陨杷枷胝治教育专题页面,或专门开设“红色网站”,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版,多大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如时事政策、理论方针、社会新闻等,并及时更新所的信息,创建满足大学生实际需要的集思想性、专业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网站。二是“运用手机短信与手机报技术,搭建高校手机短信平台。”[2]通过学生管理服务信息系统,将各类信息以短信制作成“高校手机报”,并通过群发或点对点的形式传递给大学生,成为丰富教学信息及反馈信息的载体。三是充分利用网络即时通信工具,如微信、“飞信”、QQ群组等工具,搭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与对话交流的平台。四是打造网络互动社区,搭建信息交换和人际交往的互动平台。通过在社交网络上新颖的主题新颖、内容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断聚拢人气,发挥思想引领作用。五是开发思想政治教育手机app应用。整合思想政治优质教育资源,优化功能设置,开发适合大学生使用习惯的app平台,结合移动学习功能,更好服务学生、服务教学、培养人才。

(四)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机媒体运行管理机制

为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机载体规范、高效运行,必须完善相关运行管理机制。一是探索建立手机联系网络制度。建立由上至下面向大学生的手机媒体信息联络制度,同时建立由下至上的手机媒体信息反馈网络制度。二是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权责制度。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机媒体领导管理机制,明确大学生辅导员工作管理权责制度。三是建立手机媒体运行的监督考核制度。在建立教育者手机媒体运行的监督机制和考核机制的基础上,完善手机媒体运行的评估制度。四是建立完善手机媒体运行的资金保障机制。实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机媒体运行制度化补贴和非常时期补贴,特别是给予学生干部一定资费补贴,为大学生干部桥梁作用发挥提供保障。

四、结语

在互联网和4G移动通信网络技术高速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手机媒体已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普及,充分发挥手机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优势载体作用,探索完善手机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管理机制,开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堂,对形势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新媒体运作机制篇6

关键词:大众媒介第五媒体手机媒体化

中图分类号:tn92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416(2012)09-0035-02

3G时代,手机作为一种新媒介,正以其独有的媒介特质影响着传媒产业,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据国际电信联盟(itU)表示,截至2009年底,全球手机用户数量达到46亿,这意味着全球平均每3人中就有2个手机用户。随着手机普及率提高,手机增值业务,如手机报、手机音乐、手机电视、手机微博也在迅速增长。艾瑞研究数据指出,到2009年中国移动增值用户规模将达到6.91亿人,预计到2012年将突破9亿人。目前,很多人把手机称为大众传播媒介,也有学者把手机称为“第五媒体”。但手机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能否成为中国的“第五媒体”吗?

1、现阶段,手机是大众媒介吗

随着3G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手机作为传播媒介,近年来在重大时政事件中表现出新闻报道的潜质,其社会影响力大幅提升。从大众传播理论分析,目前手机媒介更多体现“自媒体”特性,其传播范围仍属于组织传播,还不能成为大众媒介。

从大众传播的定义分析,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1]。大众传播一词应该包含三层意思:一是规模庞大的传播机构;二是指大批复制的传播内容,消息且是公开传播的;三是针对较大数量的、异质的、匿名的受众[2]。首先从这三个层面分析手机是否符合大众传播媒介的要素:

1.1内容生产

在我国,手机信息传播的过程中,电信公司居于统治地位,而内容供应商只是在电信公司授权下进行内容的筛选和制作,无法按照新闻规律制作新闻,更不可能完全按照媒介运营方式运作手机的新闻报道。从目前的现实看,电信公司没有一般媒体具备的总编室、新闻部、采访部、记者部等分支,也没有专职的采编人员,生产原创的内容。例如手机报,虽然众多报业集团和报社推出了手机报,但内容基本是传统报业的微缩版,信息来源、叙述结构、新闻语境与其传统报纸的母体保持一致,缺乏原创性。由于目前中国的手机报主要建立在彩信技术基础上,在终端技术限制下,手机报内容只是根据手机的屏幕大小和容量限制,在体裁选择、报道篇幅大小等方面略作调整。目前,手机与传统媒体的“捆绑效应”突出,如手机终端+报纸=手机报:手机终端+杂志=手机杂志:手机终端+小说=手机小说:手机终端+电视=手机电视:以此类推得出手机终端+?=手机?的结论。

1.2传播内容

手机传播的内容似乎符合“大批复制”条件,但手机的内容多是碎片化。手机传播不同于传统媒体一对多的信息传输模式,而是整合了多样的传播模式,可实现多对多(如手机用户对网站),一点对多点(聊天)、点到点(单个用户对单个用户)。这使得手机信息传播的互动性非常强,传者和授者的地位平等,二者之间没有明确不变的界限。手机信息定制功能使信息针对某个用户需求碎片化传播。且手机传播的信息并非都是公开的,如手机单用户之间的信息可能具有私密性。由于目前技术条件下手机屏幕缺陷,手机更像一个“碎片化传播”的个人媒体,是在人们无法接触其他媒体的“碎片时间”内的一个补充性媒介。

1.3传播受众

手机似乎具有人数众多的传播对象,但大众传播对象还有限定词“异质的、匿名的”。在中国,因为推行手机实名制,在很大程度上,手机信息的受众是非匿名的、有身份的、使用户传输的信息带有定向的性质,整个传播过程更像大规模的组织传播。

1.4除上述三点,手机与传统媒体的区分

(1)手机信息传播模式多样化、传播主体更加多元化、传播内容碎片化。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体是中心,即便是第四媒体网络,媒体也掌握着绝大部分信息的选择权和控制权。但手机已突破了一对一的绑定关系,实现了一对多和多对多的多样化传播,这打破了传者和授者的界限,手机用户扮演了双重角色,既是内容的消费者,也是内容的制作者。手机信息的传播内容呈现碎片化,定制化,缺乏原创性。手机作为传播媒介更像“载体王”,而不是传统媒体的信息生产的“内容王”。(2)手机新闻传播功能的局限性。传统的大众媒介的性质首先是国家公器,不仅仅信息,与之衍生的是大众化和社会责任。尽管手机媒介也可以传播短、平快的新闻,但是,在目前的终端条件下,由于屏幕大小、信息传输速度等限制,新闻产品的局限性很大。而从受众需求看,碎片传播,也是一种闲暇时间的传播,它所对应的往往是人们在路上或休息的时间,在这些时间里,人们对于娱乐与服务性内容的需求更为突出。因此,手机更凸显经济职能,如通过手机游戏、移动即时通信、移动搜索、移动电子商务等新的增值业务来拓展用户的粘合度。目前作为大众媒体的新闻性、影响公众态度和引导公众行为不是手机的主要职能。(3)大众媒介,从世界范围看,是不允许垄断的。垄断会侵害大众媒体的品质,会失去新闻报导的真实性,使信息缺乏公信力。而目前在我国手机运营中,移动运营商处于垄断地位,手机媒介的内容提供商市场地位薄弱。现阶段,手机广告收益较少,因为收入有限,如果电信公司一直是垄断媒体,其他合作者的利益就会受到限制,必然影响手机媒体化的发展。(4)在手机信息传播过程中,传统媒体“把关人”角色多元化。手机的信息传播的多样化,打破了传者和授者的界限,为用户提供了一个自由的言论空间。特别是“手机+网络”、“手机+微博”的出现,信息内容庞杂、传播速度极快,在一定范围内信息传播者,可以被视为意见领袖,其可就某一问题反复转发,具有议题设置功能。这也使得个别地方报道能迅速演变成全国性的新闻热点,甚至可以在短时间内炒作一个“事件”和“现象”,形成舆论并可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传统媒介生态中所需要的有效“把关机制”在手机传播中的缺失。运营商、服务商及在某一传播阶段的意见领袖在微观层面都具有“把关人”特性,手机传播的舆论变化更加多元,极大冲击了传统媒体新闻把关机制。

2、如何理解“第五媒体”

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这四大媒体,学界和业界很多人士提出“第五媒体”概念并引发巨大的争议。一些学者认为“第五媒体”应该开辟或综合运用人类接受信息的基本途径或开创全新的传播方法,正如广播第一次开发了人的听觉,电视传播了眼睛可以接收的信息,互联网实现了数字化和交互性,这些特征都奠定了它们在新媒体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地位[3]。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幼平提出“第五媒体”的先进性主要体现以下两方面:一是具备完善的共享机构,消除带宽瓶颈,克服数字鸿沟;二是具备全新的人网界面,排除信息垃圾,改善人性化服务。就手机目前现状还不能成为第五媒体,但手机的出现确实对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四大媒体有了突破和补充,手机正伴随着移动终端能力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共同发展而成为高度融合的产物,最有潜力成为“第五媒体”。

3G时代,手机已成为网络媒体的延伸和重要组成部分。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中国手机网民用户达到2.77亿,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攀升至65.9%,相比2009年底增加了4334万人,增幅达18.6%。

3G手机传播是一种立体效应的多媒体传播。手机摄像、录像已成为基本配置,手机的触摸显示屏上可直接写字、绘图。手机可实现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任何一种或多种组合传播。手机能够提供多媒体业务及上网功能,使得手机整合了移动微博、移动播客、即时通讯等最新应用,手机的信息处理和传播能力不断加强。

3G手机对传统媒体的补偿。3G手机具有很强的技术整合功能,目前出现了不同形式的手机增值业务,如手机报、手机音乐、手机电视、手机游戏、移动搜索等。早在2006年,CCtV就以多哈亚运会为契机开始进军手机领域,通过手机电视业务为观众提供在线播放、个性化定制。在传统媒体依然占据统治地位、新兴媒介又不断涌现的今天,受众的接受空间与接受时间被不断分割,传统媒体在原本领域的竞争已经到了一个饱和的界限,手机正成为传统媒体突围的绝佳工具,其在终端融合中的补偿作用逐渐凸显出来。

近几年,手机介入到突发公共事件传播并发挥强大的媒介影响力。从2003年中国“非典”疫情、2005年伦敦地铁爆炸、中国松花江水污染、2008年中国南方的冰雪灾害、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再到2011年日本强震,以及9.11事件、伊拉克战争等,手机作为传播媒介几乎都是第一时间做出反应。

3、手机向“第五媒体”嬗变的路径

手机媒体化发展需要解决技术瓶颈、内容缺失、监管缺位等一系列问题,手机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第五媒体”。

3.1突破技术瓶颈

目前3G手机的多媒体功能无法达到电视和互联网的水平。如手机视频,由于屏幕分辨率、尺寸和网速等限制,在色彩、声音和清晰度都无法和电视相比。一段十几分钟的Rm视频在手机上需要1m内存,相对手机内存占用空间太大,需要突破手机终端技术的限制。目前移动通信技术正在快速发展,移动通信系统在3G标准的基础上正朝着被称为3.5G的HSpa、3.9G的Lte,以及4G的方向快速演进,这为手机终端提供了更快的上网速度和更宽广的数据容量,可以说是建造了一条无处不在的信息高速公路。

3.2重视内容资源整合

必须重视内容资源整合,拓展手机作为中国“第五媒体”的多元化内容服务。内容资源的整合,不但可以集成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几大传统媒体的传播内容,更需要开发适合手机终端有效传播的应用服务和内容资源。如获取新闻、定制信息、阅读电纸书、实时交流等。当前,我国媒体产业政策仍然处于条块分割状况,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手机媒体化发展的内容资源整合。

3.3建立独立监管机构

目前,手机的监管体制是根据其信息传播路径,实行关联主体监管的多主体和分权的管理体制[4]。手机信息通信保障归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其涉及意识形态的音视频内容监管归属于广电总局;文字内容审核,如手机报、手机出版,归属于新闻出版总署。另外,国家发改委等政府其他相关部门依照权责分工,对手机产业实施管理。目前,“广电”与“电信”对手机电视运营主体开展争夺战,使手机电视产业的发展困难重重。另外,作为手机监管部门的工信部同时担负宏观政策制定和微观监管两种不同职能,具有政策制定者和监管者两种角色,手机监管面临“政监合一”的问题。必须借鉴国外经验,如美国的联邦通讯委员会与英国的通信办公室,二者既不是政府部门,也不是民间组织,而是独立的监管机构。只有建立超脱于行业利益的第三方独立监管机构,才能解决手机监管面临的问题。

3.4完善监管法律体系

我国手机媒体化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一个完整权威的立法体系。至今没有出台单独针对手机媒体化发展的政府规制,也缺乏产业融合方面的法规。对于手机视频,2004年国家广电总局颁布了《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管理办法》,规定了广电总局对手机电视实施监管,也是目前唯一的手机电视的监管法规。对于手机涉黄、手机信息欺诈等内容安全方面的法律规定明显滞后,对于手机媒体化发展中出现的手机报、手机出版等,政策法规不明确,出现监管空白。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是唯一的专门规范电信业的综合性的行政法规,但该条例在网间互联互通的规范以及法律责任分配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在制度方面对电信市场缺乏有效监管,回避了三网融合问题[5]。我国急需针对手机媒体化发展的特殊规律,逐步完善监管法律体系。

3.5打破垄断,健全手机产业链

手机产业链十分复杂,涉及移动运营商、内容提供商、服务提供商、手机制造商和用户等多方面的利益。移动运营商控制传输渠道,在产业链中处于统治地位。与传统媒体从基础设施到内容生产、内容运营、媒体运营这一产业链相比,手机媒体化发展过程中,其产业链构建存在一定缺失。必须打破移动运营商的垄断地位,健全手机产业链,寻找新的利益整合模式和运营机制,使内容提供商和应用服务商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3.6尽早实现“三网融合”,消除行业壁垒

3G时代手机增值业务正在根据市场不断细化,市场需求越发明朗,增值业务正在迅速增长,据CnniC的《中国手机媒体研究报告》显示,手机媒体化应用已经是3G应用最热的业务之一,手机报、手机阅读、手机视频、手机电视等媒体性应用增长率牢牢占据热门前列,普及率分别为39%、27%、16%、4%。3G时代手机媒体化发展使得传媒业、电信业、it业等行业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产业融合势在必行。应尽早实现“三网融合”,三网融合后,网络层上将实现互联互通,业务层上将互相交叉渗透,应用层上将趋向使用统一ip协议。“三网”之间互相竞争、互相合作,数据、声音、图像业务共用同一网络、同一平台,并朝着服务多样化、多媒体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如此不同行业间的壁垒也会被逐步打破。目前,电信与广电还处于产业分立的状况,通过不同的网络提供差异化的服务,产业间相互竞争、相互遏制,如手机电视运营权之争,这极不利于手机媒体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1,110-111.

[2]wernerJ.Severin著,郭镇之译.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第五版)[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1,(4-5).

[3]李丹丹.手机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11,(20-21).

新媒体运作机制篇7

提要:本文分析了手机媒体目前在传播信息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具体解决措施。

手机媒体作为新兴媒体,依托现代高新技术迅速发展。手机媒体在为我们带来了种种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试图从传播内容、技术、市场以及监管立法等方面探究手机媒体现阶段出现的这些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办法。

一、信息传播方面的局限性

1、新闻信息尚未成为手机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国内媒介市场上手机与传统媒体的结合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自从2004年7月18日,《中国妇女报》推出全国第一家手机报《中国妇女报·彩信版》以来,许多大报相继推出了手机报,手机电视、手机电台也在一些大城市开始推广。但是手机尚未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途径。主要原因在于手机媒体信息传播缺少深度和原创性,主要还是依托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4大媒体的信息内容。如果仅仅停留在复制传播新闻事实或描述事物的表面现象上,显然难以赢得受众。再者,当前手机媒体提供的新闻信息质量普遍不是很高,也没有推出为受众量身打造的特制手机新闻。虽然现在有些网站提供了手机订阅新闻短信的服务,但推出的个性化服务尚少。手机媒体的潜在受众大多集中在知识水平、消费水平、社会地位都比较高的人群,他们对信息的需要量多质高,而目前的手机媒体尚处于初创阶段,更不用说分众化与细分化的市场开拓了。

2、手机媒体负面信息泛滥。当前,手机通讯技术在建构出前所未有的个性化自由传播空间的同时,也传播了不少负面信息。手机负面信息主要通过短信传播,表现为虚假信息、不良信息、泄露个人隐私信息、危害社会公共安全信息等。笔者于2006年3月上旬在长沙市街头做过小型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公司职员、教师、大学生、退休人员等,发放调查问卷113份,回收100份。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调查对象都受到过手机垃圾短信的侵扰。

泄露个人隐私的信息主要存在于彩信和可拍照手机上。可拍照手机用户几乎能够随时随地隐蔽拍摄,而且可以马上将所拍摄的图像随意发送到其他的彩信手机或互联网上。如今许多网站都有用手机偷拍的图片,成为网站吸引眼球增加浏览的一大法宝。

危害公共安全信息主要指利用手机短信传播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信息。如2003年广东“番禺剧毒农药沉船案”以及“非典”中的谣言危机等,曾经一度搅得人心惶惶,正常社会秩序受到一定影响。

二、手机媒体技术层面的局限性

尽管手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各款新功能的手机层出不穷,然而,手机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除了信息存储量有限、终端屏幕小、传输速度比较慢等受普遍技术制约的瓶颈之外,还存在着手机病毒和3G技术不成熟等缺陷。

目前市场上流行手机一般都拥有播放mp3、上网、播放视频、编发彩信等功能,这些功能在为人们带来便利与欢乐的同时,也为各种不良有害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便利通道和场所。随着彩信的流行,各种不良图片、色情暴力小电影等也开始在手机中传播,手机病毒的“温床”就这样滋生了。在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手机用户遭到手机病毒侵袭的占36%。“根据国内外现有的手机病毒报告,手机病毒最常见的危害就是通过干扰软件运行环境或修改硬件配置信息,而导致手机系统无法正常运转。”而且黑客或病毒编写者通过病毒所携带的程序,还能窃取用户存储在手机里的重要信息,比如个人通讯录、日程安排、个人身份信息,甚至信用卡卡号和密码等,对机主的信息安全构成重大威胁。

另外,随着彩信的普及,图片的发送对手机的兼容性要求更高,这方面的技术问题将影响到各类信息的正面、快速传播,最终会影响到人们使用这部分业务的兴趣。手机与手机的互通将是一个技术上研发的重点,也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而另一个影响到手机多媒体信息传输的关键环节是“3G”的推广。3G的特点是高速度、多媒体、个性化。它不按时间收费而是按数据流量收费。它的速度很快,不仅能进行高效通话而且能高速浏览网页、参加电视会议、观赏图片和电影等。但是,目前3G手机价格普遍较高,受国内研发水平的限制,还没有真正走进普通大众的生活。

三、手机媒体市场开拓方面的局限性

众所周知,广告是媒体生存下去的重要保障之一。但是,现阶段的手机媒体在如何进入广告市场的问题上还在游移不决。手机有一个致命缺陷——显示屏固定且偏小。不符合广告商通过大版面、有冲击性的画面、图片、镜头以及有穿透性的语言来打动受众的需要。在选择广告市场运作方式上也存在困难,手机媒体的广告以何种形式发送到用户的手机上,是采用不经过用户同意就发送的强迫型还是由用户自选或同意发送的选择型呢?同时,手机媒体的广告业务还需要工商、税务等主管部门的监督和职业培训。

通讯产业的市场化决定了手机媒体走的也是市场路线,移动运营商、Sp(serviceprovider服务提供商的简称)、手机供应商以及手机用户之间就可能存在不可避免的矛盾。具体表现在:用户在开通手机各项业务时,需要填写各种资料,但有的运营商为了谋取利益,不惜出卖用户私密资料;某些Sp大范围地发送短信给手机用户,言之可免费订阅某短信,但是实际上却要收费且有时收费很高,最终导致消费者对移动运营商在收费、计费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很反感。目前,移动运营商、Sp、手机供应商以及手机用户的产业链已经形成,但是在如何开发利用现有资源、提供更多个性化的服务、利润如何分成等问题仍然纠缠不清。特别是如何提高商业信誉,吸引更多的手机用户使用手机的多媒体功能,是开拓市场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四、手机媒体监管层面的局限性

对手机媒体的有效监管,是要有法律作保障的。由于手机媒体是新兴媒体,国内尚无相关立法。目前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两部法律明文规定了控制手机媒体问题的解决。

4.1合理配置信息结构,倡导积极健康的信息传播。

手机媒体的新闻信息面对的是社会上不同层次的众多手机用户。因此.手机媒体在新闻信息的配置方面应该做到有针对性、内容精练、独创性与信息健康等。

首先,从受众出发,有针对性地选择新闻信息。手机媒体应当充分利用自身的传播优势,培育自己独特的、难以被模仿和移植的核心竞争力。按不同受众进行市场细分,选择受众比较关注的话题和事件,尽可避免对手机媒体而言并不具有报道优势的新闻。手机媒体应当在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便捷性上大显身手,积极开发诸如新闻短信订制等业务,大力拓展手机新闻业务市场,扩大媒介影响力。

其次,手机新闻必须精简。手机传播新闻信息终究属于手机的附属功能,加之技术条件的制约,现在还不可能像传统媒体那样不间断地信息。所以,在新闻的选择方面,必须做到简而精。

再次,倡导积极健康的信息传播方式。对于新闻类短信,编辑要极其慎重,不但求快更要求准,尤其是重大新闻,要经过核对证实后才予以发送,这样才会减少假新闻的传播机率。同时,要力推绿色短信活动,如长沙“移动家校通”平台就为学校和家长构架了一个有效沟通平台。

4.2防控结合,开发高新技术。

新媒体发展的最重要依托是高新技术,对新媒体的监管也要依托高新技术。监管部门可以启用自动监测系统监控手机媒体的信息传播。不论手机短信通过什么方式发送,都需要经过移动通信运营商的短信网才能到达对方手机上。因此,移动通信运营商可以设置安全警戒线,启用监测系统,对不良信息进行判别并删除。对于可拍照手机侵犯隐私权或窃取机密,应该进行有效限制和约束。国外一些国家正在限制这种“隐蔽照相机”的使用范围,“在日本,健身房、全国性政府机关等场合不允许使用可拍照手机;中东的很多国家都在准备立法限制这种手机的使用。”。我国也可制订限制使用可拍照手机场合的相关规定。

对于手机病毒防控,未来的技术发展趋势可能是在手机出厂前安装杀毒软件,之后运营商定期更新,或者通过提供网上下载来出售手机杀毒软件。由于软件开发尚需时间,目前用户对付手机病毒的办法主要是尽量避免一些可能会感染病毒的操作,并在使用中加倍小心。手机软件开发商也可以参照互联网“防火墙”软件技术,研制手机“防火墙”安全智能软件,以识别不良信息、恶意病毒信息,将之拦截、消除。

4.3积极开拓市场,健全竞争机制,加强有效监管。

手机媒体正处于市场开拓期,市场开拓不仅有内容方面的开拓,也有用户层面的开拓。目前国内手机用户中拥有技术更为先进的中高端手机产品的为数不多,手机新闻信息传播的受众范围小,社会影响力不大。为此多媒体手机的平民化趋势是必由之路,这将有助于手机报、手机电视等方面的信息传播普及到普通大众中去。

在市场竞争方面,应当倡导良性竞争,反对恶性竞争和不正当竞争。就移动运营商而言,目前的局面是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两大“寡头”独霸天下,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铁通等占据剩余空间,手机运营商为了各自的利益不惜放弃利润来打压竞争对手,从而导致一些恶性竞争的产生,而很多国外移动运营商则对我国移动运营市场虎视眈眈。因此,国内移动运营商既要做好应对来自国外同行竞争的准备,又要化解Sp与运营商以及用户之间的矛盾。

新媒体运作机制篇8

关键词:网络;多媒体技术;民生栏目

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出现虽是给传统民生栏目制作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但同时也让传统民生栏目制作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所以通过积极的将网络多媒体技术运用到民生新闻的制作过程中,以促进我国新闻制作行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一、民生栏目制作中网络多媒体技术应用的现状

在我国,由于网络多媒体技术于民生新闻制作行业中的运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因而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进而导致网络多媒体技术实际的运用效果亦不容乐观。一是由于我国的民生新闻制作行业仍然未能对网络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给予足够重视,继而片面的认为网络多媒体是一项与科技相关的技术,与自身并无多大关联,因而缺乏应用网络多媒体技术的主动性。首先,由于民生新闻制作者过于看中新闻的本身价值,而忽略了网络多媒体的重要性,因而在实际的民生新闻制作过程中,并未凸显出民生新闻制作者对网络多媒体技术的主观认识。其次,民生新闻制作,其本身是一项对技术有着较高要求的工作,然后当前国内大多数的民生新闻制作者或是民生新闻制作中心均未能对技术的重要性给予足够重视,加之当前我国民生新闻制作行业本身便存在着重内容、轻技术的问题,因而更是拉大了与国外民生新闻制作行业之间的差距。最后,作为民生新闻制作与电视节目监督与管理机构的国家广电总局,亦未能深入认识到网络多媒体技术的重要性,继而认为没有必要专门针对技术的革新进行推广。总之,当前我国民生新闻制作行业的发展现状是,无论是主观或是其他意识方面均未能对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给予足够重视,继而影响了我国民生新闻制作行业的发展。二是网络多媒体技术不够成熟,上文中我们提到,由于多媒体技术于我国民生新闻制作行业中的运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因而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着较为明显的差距。首先,网络多媒体技术本身便是由发达国家所兴起,因而我国的网络多媒体技术并没有所谓的自主知识产权,因而针对各类网络多媒体技术只能是由国外引进,这也便是说我国当前针对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身处于模仿应用的阶段。其次,与国外民生新闻制作相比,我国的民生新闻制作的发展则处于相对较为缓慢的状态,原因在于国外前沿科技于我国往往难以得到有效的应用与传播。最后,由于我国的多媒体技术大多是由国外引进,因而在应用成本方面也相对偏高,这也是掣肘我国新闻制作行业发展的一大主因。三为网络多媒体技术于民生新闻制作中的运用在极大程度上受传统体制的制约与影响。民生新闻制作本应是一项充满活力且具有高度动态性的行业,但由于受我国传统体制的影响,致使网络多媒体技术始终难以在民生新闻制作中得到有效运用,而这种应用不足则必将导致我国民生新闻制作的发展缓慢。

二、网络多媒体技术在民生栏目制作中的应用策略

(一)强化认知,提高对网络多媒体技术的重视。网络多媒体技术虽出现时间较短,属于新型的技术手段,但其无论是在技术或是对民生新闻制作行业的发展贡献方面,都是传统民生新闻制作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因而,民生新闻制作行业应对网络多媒体技术于新闻制作中的运用给予足够重视,并同时加强对网络多媒体技术的研发,这便需要相关管理部门加强对技术研发的资金支持,以确保网络多媒体技术能够在民生新闻制作中充分发挥自身实际作用,从而促进网络多媒体与民生新闻制作业的共同发展。其次则是应加强对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开发与研究,努力获取属于我国自身的自主知识产权,由此降低我国于网络多媒体技术应用方面的成本,以促进我国各行各业的稳定发展。最后则是针对民生新闻制作的各环节均应重视对网络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以充分发挥网络多媒体技术于各方面的优势,从而在提高民生新闻制作效率的同时确保良好的制作质量,进而增强观众的视觉效果,并最终满足观众的收视需求。(二)培养民生栏目制作对网络多媒体应用的高素质人才。任何行业的发展均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支持,民生新闻制作行业亦是如此,因而针对网络多媒体技术于民生新闻制作中的运用,也应积极培养该方面的技术人才。对此,针对网络多媒体技术应用人才的培养,需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相关制作人员需同时掌握民生新闻的制作流程与网络多媒体技术,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其次,在我国,大学教育应新增电视人才培养专业,并将网络多媒体技术融入各专业课程教学中,以深化学生对网络对媒体技术的掌握。三是积极引进高素质的民生新闻制作人才,针对此点,具体可采取引进国外优秀人才或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的方式,以壮大我国的电视新闻制作队伍,从而确保我国民生新闻行业的稳定发展。(三)加大网络多媒体技术在民生栏目制作中的应用。网络多媒体技术于民生新闻制作过程中的运用,不仅能有效拓宽新闻信息的获取渠道,且同时能对所采集的信息进行相应的采编处理,从而有效缩短了民生新闻的制作时间,并由此提升了新闻制作效率。与此同时,网络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还能为新闻短片后期的制作工作提供一定的便利,使其在播出的长度、内容、画质等各方面均符合国家相关政策以及标准的要求。

三、结论

总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网络多媒体技术于民生新闻制作中的运用必将成为未来新闻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因而相关部门也应重视对网络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并加强对相关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以此提升我国民生新闻的制作水平与效率,进而维护我国民生新闻制作行业发展的稳定。

作者:杨汉英单位:新疆电视台

参考文献:

新媒体运作机制篇9

论文关健词:多媒体教学;缺陷剖析;运动生物化学;精品课件;对策

多媒体教学课件在大学课堂上得到推广和普及得力于它是一种现代化强有力的辅助教学手段,对于大面积提升教学质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不论那一类多媒体教学课件不可能制作得十分完善,难免存在缺陷,而这些取决于课件设计者的综合水平。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水平不断提高。运动生物化学精品课件不断推出,教师使用这些多媒体教学课件感觉十分顺手,优越性明显。更加激发了更多的教师学习如何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知识体系,动手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热情,纷纷将传统的运动生物化学教学方法融入到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教学中,使得运动生物化学的教学方法不断进步不断创新。然而,限于自身的能力和水平,也有相当一部分的教师由于对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原理相关知识缺乏、动手能力不强,无法制作出运动生物化学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就是免强制作了也存在明显的缺陷。真正弄清多媒体课件教学的原理,解决多媒体教学课件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制作出精品运动生物多媒体教学课件,才是运动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首要课题。

一、运动生物化学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仍不完善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获取、处理和传送变得十分简便。基于“云计算”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非常便捷地通过屏幕将视频、图、文、声和音像等直观展示出来、生动地展现语言描述及教师形体语言难以表述的现象与过程。这对强化运动生物化学理论教学,提升运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可是,不少运动生物化学教师面对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造就的教学变革和教育变革缺乏了解和认识,局限于自身的知识水平对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原理理解不透,自己制作的运动生物化学课件的技术水平不高,导致使运动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存在如下缺陷:

(一)运动生物化学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能力强弱不一。对于沿用传统教学方法至今的个别运动生物化学专业课教师,总的来说都是年龄都偏大,计算机技能基础弱,自身的知识结构陈旧,十分缺乏对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及软件功能的强大的了解,对运动生物化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教学变革思想上准备不足,对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过程不清楚,所以对要自已如何去制作运动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感觉难度大,自然就出现了优质教学资源难以充分利用,在实际教学中就会放弃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中的音响效果、动画、影像等在对体现运动生物化学教学过程的真实性、生动性、直观性和实际效果,只能沿用传统的教学手法。对已具备相当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的大学生,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基本需求,教师的教学能力遭到质疑,造成实际上运用运动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的不足和缺陷。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制作出一个好的运动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经费,程序又比较复杂,比过去的备课工作显得既繁琐,又大增加了工作量,借用其他学校制作的运动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又不太合适,这就是当前运动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存在的实际问题。

(二)屏幕显示替代了教师板书和教学引导,失去了传统教学应有的活性。多媒体技术集多种现代科技手段来阐述运动生物化学中学生难以理解的文字说明、公式推导,尽可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堂知识,由于运动生物化学课程理论复杂较难理解,课程相关知识抽象难以记忆,运动生物化学教学采取运动生物化学多媒体课件后,一切瞬间变得直观了,复杂的事物也变得简单了。如果仅用文字来表述很难体现出多媒体技术的先进性、适用性和科学性,其实质就是电子屏幕代替的黑板,并没有更多的不同,还缺少了师生间的互动。据了解相当一部分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也仅仅停留在用电脑屏幕替代黑板进行文字板书的初级阶段,也是当前高校存在的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时的普遍现象。当然也有部分青年教师则走向另一极端,什么都离不开计算机。传统教学中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对于他们来说已经不再可能,完全依靠运动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来展示运动生物化学教学的全程教学。一切依赖多媒体技术,老师则自始至终控制设备,学生见不到教师的面,教师搞不清学生在通过学习后有何反应,师生不再互动,这种呆板的机械式的教学模式,使教师原来的主动式教学变成了由电脑控制的被动式教学,形成了实际上的教、学分离。

(三)利用多媒体课件仅停留在简单、机械的知识层展示,课堂缺乏生气。课件中的运动生物化学知识的单纯展示是多媒体课件制作中的另一个缺陷,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使用最多的是powerpoint制作的演示型课件,因为它便于操作和使用,当然它也是最低层次的课件。对于教育理念不能转变,现代计算机技术知识缺乏,动手能力差的运动生物化学教师来说,多媒体教学课件应该涵盖些那些内容,如何制作才是科学的有效的。根据以往的经验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他们一味地追求本课程知识的覆盖面,使运动生物化学课件变成了word文档的演示档,不但课件占的空间大,不仅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难以收到预期效果。因为这种课件所展示的更多的是技术理论和原理,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的运动生物化学教学极不适合。究其原因,主要是这样制作的运动生物化学课件的难度小,技术含量低,容易做到。若要制作可视频且能体现图、文、声、情特色,色彩丰富的优质运动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难度自然要大许多。仅仅依靠专业课的教师来完成优质多媒体教学课件是不现实的,根据课件制作要求必须请精通计算机技术的专业人士参与其中,共同制作运动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或其他专业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这样既解决了专业层面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技术层面的问题。

如何解决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问题,最关键的是精力的投入,时间的投入,资金的投入和技术的投入,切实解决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过程中各个层面的问题。

二、弥补多媒体技术课堂教学缺陷的对策

(一)强化计算机技能学习,掌握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技术。运动生物化学教学不仅是要从分子层面传授运动与人体的生化反应之间的关系问题,还要让学生深刻理解其原理,运动生物化学教师上课时必须把握全局。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解决运动生物化学教师对多媒体教学课件在实际教学过程重要性的认识问题。在传统注入式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将深奥复杂难懂的运动化学原理和新陈代谢变化过程直观化、简单化,是激发学生热爱本课程学习热情的原动力和对运动生物化学实验能力发展的重要过程。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要让运动生物化学教师清楚地认识到,评价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数据就是实际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能力。可见强化现代科学技术修养是运动生物化学课程专业教师自身素质提升必不可少。

(二)投入运动生物化学理论与实验教学中,运用现代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制作体育本科专业运动生物化学教学高质量的课件。在运动生物化学课程体系中,因知识结构的教学理念较为注重对事物原理和理论的研究,自然在运动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对文字叙述和公式的推导较多,制成的运动生物化学多媒体课件难免以文档形式展示。但是,运动化学精品课程的建设是基于对工作环境研究和工作过程教育的实践性内容,如果制作的运动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也只有文字和公式,必然导致课件内容单调、枯燥和贫乏。因此,制作者要投入运动生物化学理论与实践教学中,既要熟悉运动生物化学理论与实验过程,熟悉“图、像、音、画、动漫”运用技能,才能制作出符合本科体育专业运动生物化学课程的好课件。虽然从事教学时间较长的教师的计算机操作和软件应用能力不如青年教师。但是,他们的优势是教学实践经验丰富。所以,必须让从事教学时间长的教师加强现代计算机教育技术手段的培训力度,提升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力,而让青年教师强化实践训练,二者取长补短共同制作运动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才能出精品。才能为克服课件制作过程中存在的缺陷,从而打下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强化运动生物化学教师计算机应用技术知识的培训,精心打造课件精品。把运动生物化学多媒体精品课件有效地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既能使课堂教学生动起来,内容和形式、时间和空间有机结合起来,将复杂变简单,将抽象变直观,枯燥乏味的原理和公式变得更有趣,体现无比优越性。运动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精品的产生就必须在制作中解决以下三个方面问题:

1.教学思路要有前瞻性、设计思想要体现先进性,运动生物化学多媒体课件框架结构的搭建要呈现出科学性。在做任何事情首先要目标明确,构思精巧,清楚地表达出运动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根据需求,收集好素材。根据“云计算”技术所具备的强大的处理音频、动画、文字、照片、图像、图、视频效果的能力将教学过程所教的内容变得通俗易懂,便于学生掌握有关知识。计算机对图形、图像、文字等处理能力的优秀,很容易把运运生物化学原理和实验操作变得简单明了,对运动生物化学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极为有利于提高运动生物化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2.大学课堂教学对象是大学生,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素质情况因地制宜量体裁衣制作适合本班学生的运动生物化学多媒体课件。因为不论何种教学方法其目标都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学有所成。运动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也要从本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既简单又实用。在制作运动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时,弄清本班学生的知识结构情况,研究学生的真实水平,通过课件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

运动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的使用不能停留在低层次的单纯演示,要实现教师、学生和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对话、互动,在课件构思时根据需要安排人、机对话和师生间的交流方面的内容。运动生物化学教师应将课件设计成学生的追踪的焦点、和热点,并注意增强运动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人性化界面,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将来运动生物化学多媒体课件的智能化程度不断增强,这样的设计出品的运动生物化学课件才真正体现了多媒体教学的精髓。实现运动生物化学多媒体课件教学的最优化,克服运动生物化学多媒体课件教学的缺陷。

3.崭新的教学理念要在运动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中充分体现。不论何种教学课件都必须多做,反复做,在制作中学习,在制作中完善,在制作中提高,熟能生巧,只有熟悉了,运动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才能升华产出课件精品,崭新的教学理念要在运动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中充分体现。

成功的运动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突显出一种崭新的教学理念,具备前瞻性和先进性及科学性,教学模式将根据随着时代的发展以时俱进不断更新。

新媒体运作机制篇10

建立适应全媒体时代的报业新人力资源培养与使用体系,是报业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扬州报业传媒集团对全媒体机构及队伍建设进行了有益的尝试,除拥有三家报纸之外,还创办了新闻网站、网络电视台、手机报等新平台,初步构成了“全媒体”新格局。在近年的江苏省“两会”和全国“两会”期间,集团组织《扬州日报》《扬州晚报》和扬州网成立联合报道小组,在采访上统一分配选题并即时或适时通过各个平台。同时,还在南京、北京与中国江苏网联手建立演播厅,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优势,即时报道大会盛况、代表委员风采等,收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网络视频访谈邀请报纸相关版面编辑、记者担任访谈主持人,既能保证访谈质量,也确保访谈的内容能为报纸采用,最重要的是促进了报纸记者向全媒体人才转型。

总体上看,当前全媒体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主要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对全媒体人才的认识有偏差。不少传统媒体人认为,全媒体就是“全面的媒体”,必须横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手机(含手机报与手机客户端等),拥有全部的传媒报道技能。由此带来的后果是大家产生了这样的认识误区:全媒体人才必须是全能型的,既能服务于报纸、网站,又能做音频、视频,追求样样“专”,而不是一专多能。事实上,在技术运用上,“样样都专”的人才是没有的或不现实的。

对全媒体人才的培训有偏差。全媒体时代,要求采编人员不仅是操作者,而且是个观察者,要对技术、用户这两个驱动因素保持高度敏感。目前,不少媒体加强了对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促使文字记者学会照相、摄像,摄影、摄像记者学会采写、录编,同时懂得运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但其着力点都偏向于掌握全媒体运用的技能层面,将全媒体人才简单理解为“全能记者”。时下的全媒体人才除了学会运用多种技术外,更要重视全媒体领域整合、传播、策划的运用,更要重视对全媒体领域发展的思考与观察,更要重视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这些才是全媒体事业继续发展最有力的支撑。

对全媒体人才的考核分配不科学。很多新媒体的母体是传统媒体,而后者仍然用传统的管报管人的模式来对新媒体人员进行管理,包括人才引进、岗位设置、考核分配等方面不科学。全媒体领域动态发展较快,用户的需要是在不断改变的,因此,全媒体的岗位和考核体系也需要不断改变。我们全媒体的人才培养也需要转型升级,岗位也要适时更新,否则将会造成“新”人不新、岗位不“新”,效率低下。

实现全媒体融合或集群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人才的支持。全媒体人才是掌握多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复合交叉型人才,因而培养也应是多渠道、多专业、多规格、多层次的。笔者认为,全媒体人才的建设,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制定全媒体人力资源开发规划。面对全媒体时代,传媒要把全媒体人才发展机制建设成全媒体事业的“制高点”,要根据全媒体发展目标科学预测未来人力资源的供给需求状况,有计划有步骤地集中培训、借助高校力量拓展培训、开展国际合作培训。扬州报业传媒集团正在与北京一些著名高校以及本地一些院校合作,以集团打造的新媒体平台为实践基地,邀请相关教授、专家为集团新媒体事业把脉问诊,同时为集团的新媒体事业发展量身定制需要的采编人才、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多媒体融合型技术人才、高层次职业经理人等。集团还将在新媒体人才引进方面,创新性地建立绿色通道并建设培养与发展基金。

加快新老媒体从业人员转型,优化原有人才结构。除了引进新鲜“血液”外,更需要“挖潜”和“盘活”现有人才。集团正在认真研究人才队伍的现状,破除不合时宜、束缚人才的观念、做法和体制,制定了人才建设规划,在集团内部挑选人才到不同岗位交流任职锻炼,既重视采编专业队伍的培养和任用,又重视对新时期报业立体化发展需要的多媒体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以及其他综合性人才的选拔。实践证明,通过全体人员实现全媒体的转型,能够积极引导内部老员工转变观念,特别是在传播理念、传播技术上经过一系列的“转型升级”,使大家尽快转换角色和思维方式,拥有新的知识结构和操作技能。目前,一部分新老员工已挑起新媒体建设的重担。

改革考核分配制度,创新人才发展机制。按照全媒体时代的要求,改变传统媒体里不适用的或过时的用人观念,创新人才评价体系和选人用人机制,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的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和激励保障制度,实现人才价值的最大化。根据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实际要求,分别编制科学的、严格的考核指标、考核方法以及奖惩措施。目前,扬州报业传媒集团引进现代企业人事管理方法,推出了“逢进必考”、“先试岗后定岗”、“进人不进编”等各项制度,并在新媒体部分特殊岗位进行定向招考,逐步建立起一套科学的人事管理制度。与此同时,优化考核制度,不同岗位建立不同的考核制度,建立“能上能下”、“平者出能者进”的发展机制,还有一些大胆、创新的考核机制正在摸索中。

向全媒体方向发展,应集思广益、从长计议。传媒机构应广纳新媒体人才,要尽可能吸引并留住他们,这一点对各类媒体的新媒体发展战略尤为重要。

对于新媒体人才,既要重视培养,更要重视使用。各级新传媒机构要建立有效的激励与成长机制,为正在新媒体行业打拼的新型采编、策划、经营人员创造实现理想的机会,以新媒体事业发展平台与前景留人;同时,新媒体机构也要多角度向大家展现自己的媒体价值观,不仅要以感情留人,更要使从业人员获得与自身价值相匹配的薪酬水平,以传媒实力凝聚人才,从而彰显媒体形象、价值与实力。

2012年,扬州报业传媒集团经过调研,从壮大新媒体、建设新媒体集群的战略角度出发,收购了在本地和国内较有影响的一些专业网站,如江苏汽车网、扬州汽车网、镇江汽车网、泰州汽车网和国内较有名气的中国在线艺术网等。对从社会上引进的网站负责人,给予集团中层正职政治待遇,实行年薪制,并从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充分倾斜,让他们借助报社这个平台和资源,更好地发挥新媒体的优势来充分发展。事实证明,在集团新媒体人才战略的支持下,几家新媒体新引进的负责人兢兢业业、刻苦创新,已不断在新平台上创造出新业绩,为集团新媒体发展做出了许多积极有效的探索,部分媒体已彰显出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