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改善建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41:02

水污染改善建议篇1

北京风光,千里朦胧,万里尘飘,望三环内外,浓雾莽莽,鸟巢上下,阴霾滔滔!车舞长蛇,烟锁跑道,欲上六环把车飙,需晴日,将车身内外,尽心洗扫。空气如此糟糕,引无数美女戴口罩……

今年全国两会上,环境保护话题成为最热门话题之一,代表和委员的议案提案和建议强烈而迫切。

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权入宪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这同党的十报告一脉相承。“生态文明”也成为2013年全国两会热词。

安徽代表团在《关于设立“美丽中国”区域实现模式滁州试验区的议案》中指出,建设美丽中国既要有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更要有试点经验和板块突破,建议设立“美丽中国”区域实现模式——滁州试验区。据介绍,滁州是安徽的东大门,西接中西部地区,东邻长三角,地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地理和生态环境兼具多样性和典型性特点。

在安徽代表团小组审议中,六安市市长毕小彬代表建议中央财政加大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铜陵市委书记宋国权代表建议制定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环境修复扶持政策。池州市市长赵馨群代表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建议国家出台差别化政策,对于生态建设领域和项目给予资金和税收上的优惠,“用利益导向推动生态建设,推动低碳城市建设。”

这一话题也在贵州代表团引发热议。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代表建议进一步实施退耕还林政策,治理石漠化、沙漠化,同时强化环境执法。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代表针对贵州生态脆弱的实际,建议中央预算安排考虑贵州的情况,加大支持力度。

在河北代表团分组审议中,承德市市长赵风楼代表说,应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产业,加强生态环境文明建设。河北农业大学校长王志刚代表建议,加强对京津冀地区生态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来自广东团的王如松代表希望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权写入宪法。“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特别是在节能减排、优化国土空间、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以及保护海洋环境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从长远来看,要让享有美好环境成为每个公民的权利,让保护环境成为每个公民的义务,还是有必要将相关内容写入宪法。”今年65岁的王如松是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已致力于生态环境研究数十年。在他看来,入宪是转变一些地方政府“GDp至上”发展方式,从源头上治理生态恶化的需要,“在一些地方,口号是生态,行动是经济。干部考核主要看经济成绩”。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充分保障公民的环境权。”王如松认为,环境权是公民在安全、健康的环境里生活的权利,是免于环境污染和破坏的权利,是基本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环境权写入宪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在他看来,环境权入宪是国家保障人权和履行国际义务的需要,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已包含环境权的实质内容和要求;有助于受害者维权,有利于单行法中对环境权进一步细化,使公民正当环境权益得到维护,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可以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等。

王如松表示,在他领衔、陈敏等代表附议的《关于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权入宪的议案》中,建议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改为“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宪法第三十三条第三款“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后增加:“人人都有在安全、健康的环境里生活的权利,同时也有为当今和后代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义务。”

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

到3月11日大会规定的议案截止时间,全国人大代表共提出议案401件,其中有关立法方面的393件,监督方面的5件,其他方面的3件。有关环境保护的立法提案成一大热门。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古今来律师事务所主任吴青表示,“为了建设美丽中国,应尽快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吴青早在当广东省人大代表时,便对土壤污染问题作过深入调研。她向记者列举了近日互联网上被关注的“中国癌症村地图”,来说明土壤污染的危害。“环保公益人士制作的图表中,村子数量被认为超过200个,这说明土壤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何等严重。”吴青解释说,各种有害物质在土壤中积累后,被植物或者动物、禽类吸收,间接被人体吸收,危害人体健康。

在议案调研中,吴青遇到很多困难:相关土壤污染数据无法获得,因此土壤污染产生的危害情况无法了解得更详细、深入。她从环保部的《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国务院印发的《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及综合治理工作安排》等文件中感受到环保现状不容乐观。“最大的问题在于,现行有关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分散而不成体系,缺乏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吴青认为,宪法、侵权责任法、刑法、农业法、环保法、土地管理法等主要保护的是农业用土壤污染防治,均未全面覆盖各类用地保护,特别是法律责任方面,规定明显不足。

据悉,环保部已于2012年初启动了土壤环境保护法规的起草工作。在议案中,吴青等代表建议建立土壤污染标准、污染风险评估、污染检测、污染治理与修复、公众参与等制度,明确土壤污染的民事、行政、刑事责任。

治理大气污染刻不容缓

农工党中央的提案指出,目前我国“污染减排手段”与“空气质量改善”严重脱节,建议各级政府建立pm2.5监测、评价及考核的具体规范,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实行党政领导干部行政问责。

我国污染物防治目前实行的是属地控制,但现在出现的综合性污染、复合型污染则是由区域共同作用形成的,按行政区防控大气污染的方式不尽理想。3月5日提交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的《关于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提出,加强pm2.5监测和信息,实施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开展区域联防联控。

如何开展区域联防联控?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政协主席付志方建议,由国家大气污染治理主要责任部门牵头,有关部委和相关省市共同参与,明确责任主体,通盘研究、规划。同时,对污染联防联控工作的所有方面与预期目标作出全面安排,其中能源结构、产业结构、消费结构调整以及生态环境建设等内容要有刚性的量化指标。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教授俞光岩在这次两会上也重点关注治理大气污染问题。他建议,由环保部、卫生部、科技部共同设立空气污染与人口健康专项科研项目,研究城乡空气质量与相关疾病的关系,提高与空气污染相关疾病的防治水平。

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政协副主席谢晓尧认为,防治大气污染,应大力推进完善相关立法工作。

谢晓尧建议尽快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完善配套法律法规,构建适合我国发展阶段的、适度超前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律体系,“通过完善立法,严格依法追究污染者的环境责任”。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朝阳糖尿病医院院长王执礼委员建议,将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环境质量改善的情况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监督管理、绩效评定的重要依据,严格实行空气污染行政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制定单行的环境损害赔偿法,明确环境损害责任承担主体、赔偿责任范围、责任承担方式、救济途径等基本制度。将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公益损害与公民的私益损害,列入赔偿范围。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董事长徐龙认为,在大气污染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加快修改大气污染防治法已刻不容缓。徐龙说,1987年制定、1995年和2000年两次修改过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主要存在6方面不足:立法理念上,过于依赖行政手段,缺乏从源头、全过程控制大气污染的理念;重要制度及标准缺失,缺乏可操作性;没有建立环境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缺乏问责条款;机动车污染监管不够得力;法律责任部分多为刑事责任,过于单一、僵化,实施效果不理想;信息化治污有待加强。徐龙认为,现行大气污染法缺乏治污信息公开的规定,导致实践中信息监测及公布手段单一、渠道狭窄、僵化,无法有效借助互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

记者看到,徐龙等代表在《关于加快修改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议案后附上了大气污染防治法草案,共8章137条,而现行大气污染法仅7章66条。该议案主要修改内容为:完善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完善机动车污染防治规定、建立政府环境问责机制、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等。

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建议:将水利、环保、国土资源中涉及环保的相关职能合并在一起,赋予大环保部更多职能与权限;之后,实现环保部门的垂直管理,让相关政策真正落地。

有评论认为,虽然环保部门一路从环保局升格到环保总局,直到环保部,但一直以来,环保部门是缺乏强硬执法手段的“软衙门”,这种局面必须得到改变,正在修订的《环境保护法》有必要授予环保部门强制执法权,让环保部门成为对污染企业拿得出强力反制手段的“硬衙门”。环保部门的确应被授予更大的权力。另一方面应该发挥公众监督污染、监督监督者的作用。《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公益诉讼应该“松绑”,让民间力量通过诉讼、索赔,对污染企业形成有效的震慑。

联防联控跨省水污染

水污染改善建议篇2

世界环境日宣传活动信息——世界环境日的来历1972年6月5日~16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全世界范围内研究保护人类环境的会议,标志着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出席会议的国家有113个,共1300多名代表。除了政府代表团外,还有民间的科学家、学者参加。会议讨论了当代世界的环境问题,制定了对策和措施。会前,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秘书长莫里斯·夫·斯特朗委托58个国家的152位科学界和知识界的知名人士组成了一个大型委员会,由雷内·杜博斯博士任专家顾问小组的组长,为大会起草了一份非正式报告——《只有一个地球》。这次会议提出了响遍世界的环境保护口号:只有一个地球!会议经过12天的讨论交流后,形成并公布了著名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DeclarationofUnitednationsConferenceonHumanenvironment),简称《人类环境宣言》)和具有109条建议的保护全球环境的“行动计划”,呼吁各国政府和人民为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造福全体人民,造福子孙后代共同努力。

《人类环境宣言》提出7个共同观点和26项共同原则,引导和鼓励全世界人民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人类环境宣言》规定了人类对环境的权利和义务);呼吁“为了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而保护和改善环境,已经成为人类一个紧迫的目标”;“这个目标将同争取和平和全世界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这两个既定的基本目标共同和协调地实现”;“各国政府和人民为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造福全体人民和后代而努力”。会议提出建议将这次大会的开幕日这一天作为“世界环境日”。

世界环境日宣传活动信息——保护环境的主要内容(1)防止由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化学污染,包括防治工业生产排放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粉尘、放射性物质以及产生的噪声、振动、恶臭和电磁微波辐射,交通运输活动产生的有害气体、液体、噪声,海上船舶运输排出的污染物,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使用的有毒有害化学品,城镇生活排放的烟尘、污水和垃圾等造成的污染。

(2)防止由建设和开发活动引起的环境破坏,包括防止由大型水利工程、公路干线、大型港口码头、机场和大型工业项目等工程建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农垦和围湖造田活动、海上油田、海岸带和沼泽地的开发、森林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新工业区、新城镇的设置和建设等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水污染改善建议篇3

关键词:污染减排;减排目标;形势分析;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X32文献标识码:a

一、概述

永嘉县位于浙江省南部,瓯江下游,濒临东海。全县总面积2698.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为78.92万人。目前,永嘉县正处于省级生态县创建的重要时期,到2014年还要创建部级生态县。这就决定了永嘉县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把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采取各种措施完成污染减排的硬指标。

二、永嘉县污染减排形势分析

1、减排工作压力大

在面临着向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形势下,污染减排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减排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每年产生的污染物增量居高不下,难以人为控制。以2010年为例,永嘉县GDp增长率为11%,但新增CoD555吨,每年污染物CoD新增量需要建设一个日处理1万吨的污水处理厂才能抵消。

2、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

前几年受经济持续下滑的影响,减排压力有所反弹,对于造纸、铸造、电镀等重污染行业和落后产能,有关乡镇考虑经济发展现实问题,难以下决心整治和淘汰,导致工程减排和结构减排项目实施不到位,难以实现"关停淘汰一批、整合入园一批、规范提升一批"的思路,整个产业的升级上档步伐有所放慢。

3、环保投入不足

资金缺口大,造成了目前城镇污水收集率低下,个别城镇污水处理厂建成后"吃不饱"的现象。

4、环境监管能力不足

永嘉县辖区大,环境问题欠账多,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相对滞后。监察、监测人员编制远达不到要求,直接影响监管减排、监察系数和监测频次。而且目前减排工作需各部门联动,但是污染减排核查核算是环保部在执行,造成污染减排任务都落到环保部门身上,部门间协调存在很大问题。

5、减排核算方法过于繁琐和严格

减排是全民联动的事情,不是环保部门一家的事情,现在的减排核算方法过于繁琐,核算时要各方面的数据,如GDp增长率、城镇人口增长率、污普基数等数据。这样造成核算时间长,每年的核算数据出来时政府部门年终考核早已完成了,考核地方政府的意义就失去了。国家减排核算方法过于严格,永嘉县部分减排项目未得到认可或认可量小于实际排放量。如国家只对采取双碱法并且安装在线监测装置的大锅炉认可,小锅炉不予以认可,而永嘉县的企业规模小,存在大量6吨以下燃煤锅炉已实行双碱法脱硫但无在线监控,这些锅炉没被认可,也损失了很多减排量。

三、推进减排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1、高度重视,完善考核制度

充分认识做好"十二五"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进一步把节能减排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作为检验经济是否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标准,进一步落实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节能减排负总责、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的工作要求。要全面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组织领导,狠抓监督检查,严格考核问责。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明确分工,密切协调配合。

2、严格控制污染增量,严禁高污染高能耗项目进入

在项目立项上必须严把源头关口,把高能耗高污染作为项目审核的强制性门槛。支持节能降耗减排和循环经济项目,真正从源头上抓好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环评不符合项目一律不得立项,杜绝引进能耗大、污染重、效益低的项目,在重视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前提下发展经济,才能实现经济真正的繁荣。

3、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把节能减排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刚性指标,严格执行《永嘉县"十二五"期间重污染高耗能行业深化整治促进提升实施方案》,按照"三生融合·幸福永嘉"战略的总体要求,以"关停淘汰一批、整合入园一批、规范提升一批"的思路,全面推进电镀、印染、造纸、化工、合成革等重点行业整治提升工作,使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下降,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明显优化,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

4、大力推进减排重点项目建设

"十二五"期间我县的CoD、nH3-n、So2、noX的减排任务,将通过污水处理厂建设(提高瓯北镇、上塘镇污水收集率,桥头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桥下镇污水处理厂建设、乌牛污水处理厂建设)、调整产业结构、企业污染整治、开展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加快企业锅炉脱硫工程建设、淘汰小锅炉建设集中供热项目、控制企业用煤以及加强环境管理执法力度等措施来完成。

5、加强污染减排环境管理,加大环保投入

继续加大执法监察力度。加强对重点企业的监管,对污水处理厂建设、企业治污设施运转、脱硫设施运行情况进行专项督察,确保监察系数稳定提高;永嘉县农村地域大,畜牧养殖业发达,要根据环境承载能力适度控制畜禽养殖规模,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实现排泄物资源化利用和零排放。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按照国家的总体要求,增加投入,稳步推进统计、监测和考核三大体系建设,重点放在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信息化建设。

6、减排考核体系要与时俱进,贴近实际减排的直接目的在于改善环境质量,环境质量的改善是检验减排到位的重要标准。但减排考核结果以减排指标下降率公布,未将环境质量改善列入考核内容。有些地方环境质量虽得到明显改善,但因减排指标下降率低,考核成绩差。现在,减排考核虽然只是单项考核,但实际上已成为环保考核最核心的内容,是对地方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否的评价。建议加大环境质量改善在计分办法中的比重,鼓励各地通过减排达到改善环境质量的目的。

减排难度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新增量核算值高。永嘉县工业减排重点项目在"十一五"期间基本上都已核算,减排几无潜力,因此完成"十二五"削减任务重点项目就落在城镇污水处理厂。由于新增量核算值太高,"十二五"期间污染物排放必然是呈上升的趋势。因此,建议改变新增量核算方法。

结语

节能减排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推动经济结构转型、改善发展模式的重要途径。我县目前减排形势严峻,政府部门要切实增强全局意识、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进一步把节能减排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快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温州市“十二五”主要污染物减排实施方案,2011.

水污染改善建议篇4

我国流域水环境现状令人堪忧,据《201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地表水污染依然较重,其中,海河为重度污染,黄河、辽河为中度污染,松花江、淮河为轻度污染,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突出。虽然企业排污是造成这些流域水环境恶化的主体,但是由于这些企业也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贡献,如果只是简单地将一切环境责任归结于企业,则不利于环境问题的最终解决。

环保部周生贤部长在《第一次全国环境政策法制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6年12月)指出,“既要研究制定环境管理政策、环境技术政策、环保产业政策,又要研究制定环境经济政策……形成优势互补、合理配置的环境政策体系”。由于传统的环境管理制度是以命令控制方式向排污者提出具体的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或发放排污许可证,这种自上而下的管理手段在实施过程中已暴露出许多局限性,如,所需信息量大,且信息不对称、政府反应迟缓、控制污染的费用效果不理想、缺乏刺激污染削减的动力等[1-2]。因此,研究制订激励性的环境政策和环境管理制度是推动我国污染减排、降低流域水污染风险的重要保障。

1研究方法

本研究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从我国流域水环境污染状况出发,分析现有环境政策与管理制度的不足,提出推行环境行政合同制度和环境督查制度以及污染公共处理政策等建议。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文献收集、比较分析、问卷调查、专家访谈以及统计分析等。

2现有环境政策与管理制度分析

2.1政策体系

按通常的分类方法,环境政策包括环境管理政策、环境经济政策、环境技术政策、环境产业政策和环境国际合作与交流政策等[3];本研究按环境政策主体之间的关系将环境政策分为管制性环境政策、引导性环境政策和自愿协议性环境政策(环境协议)3种。其中,管制性政策是政府环境管理的基础,并决定着其他环境政策的框架和方向,而且环境管理效果明显,但是管理效率低,可接受性差;引导性政策和自愿协议性政策作为政府管制不可或缺的补充,主要的功能是提高政府管制的灵活性、降低政府管制的成本和扩大政府管制的影响力,通过激励企业研发新的技术和产品,使用减少环境破坏和污染的生产技术或工艺方法,来减少污染排放量,因此,具有较高的环境管理效率和可接受性。

2.1.1管制性环境政策

是指具有强制约束力或强烈要求的环境政策,是我国不可或缺和处于主导地位的环境政策。大部分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有关环境资源的法律法规,强制性地规定经济活动主体在资源开发和各种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行为,如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排污许可、限期治理、总量控制、节能减排等。此外,行政调节也是政府管制的一种方法,如,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城市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办法等。该类政策的优点是: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容易形成社会共识,对企业的影响力大;政策内容具有很强的稳定性,管理措施规范、透明度高,应用时不会出现随意,能使企业形成稳定的预期;政策效果明确,管理方式可操作性强。但是,管制性环境政策一旦制定不能轻易更改,其效果取决于政府执行力度和企业接受程度,执行过程需要庞大的执法队伍和大量的执法经费,而且因为针对不同性质、不同规模、不同地区的企业采取统一的标准而缺乏公平性。

2.1.2引导性环境政策

是指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倡导和要求,主要基于指导、激励和教育,其目标是通过影响经济当事人决策和行为,使资源配置达到“双赢”的状态,如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政策、环境技术政策、清洁生产政策以及排污收费、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环保核查(绿色证券)、绿色贸易、绿色税收等正在探索中的经济政策。引导性环境政策的优点是:政府监督成本更低、企业选择空间更大、实现“双赢”的可能性更大、政策发挥作用的持续性更强。然而,引导性政策也有局限性,这是因为并非所有的环境问题都能转化为市场问题,而且引导性政策是建立在完全竞争的基础上的,而现实中可能存在市场扭曲,在这种情况下,引导性环境政策也很难发挥作用。

2.1.3自愿协议环境政策

是鼓励企业实现比现行环保标准更高的环境表现,它不仅能调动起企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而且还可以降低环境成本,这是对传统管理政策的重要补充和发展,已成为西方国家广泛运用的一种重要环境管理方式,有企业自己制定、企业与政府有关部门商定、企业与nGo商定以及企业与政府和nGo共同商定等多种形式。目前在我国以企业与政府的协议为最主要方式,协议的内容包括具体的环境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时间表,以及签约方的责任与义务。在企业实现协议目标以后,经政府有关部门评估认可,将给以鼓励(奖状、环境标识、新闻媒体宣传等),甚至给以资金补贴,企业从中可以得到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效益;如果违约,也要受到约定的处罚。

2.2环境管理制度

我国在污染源管理方面的主要制度有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排污许可证、排污收费、限期治理、集中控制、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综合整治与定量考核等八项基本制度以及总量控制、排污交易、企业环境监督员三项新环境管理制度。这些环境管理制度虽然性质不同、功能各异,但相互之间存在着十分重要的内在关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环境管理制度体系,包括时间的渐进关系、内容的层次关系以及整体的网络关系等。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环境保护中“预防原则”最直接的体现,这项制度改变了以往末端治理的思路,转而从源头控制环境污染。我国在2002年通过了《环境影响评价法》,首次以专门立法的形式确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是我国首创的一项控制新污染的法律制度,最早规定于1973年《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中。《环境保护法》重申了该项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是以污染物总量控制为基础,规定污染源允许排放的污染物种类、数量和去向的一项环境管理制度,它是在排污申报登记制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事先调控制度,是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的结合体,是各项环保法律法规在每一个排污口的具体体现;排污收费制度是“污染者付费”原则的体现,由政府确定排污价格,由市场决定总排放水平,是我国实施时间最长的一项环境经济制度;限期治理制度是督促超标或超总量排放水污染物的单位在一定限期内治理污染,是对已有污染源进行有效控制的一项事后补救性管理制度,具有行政管制的性质;集中控制制度是以改善流域、区域的环境质量为目的,根据污染防治规划,按照污染物种类、性质,来集中处理污染,用尽可能小的投资获得尽可能大的环境效益;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通过采取环境保护责任书的形式,将环境保护工作目标、内容、任务具体化、明确化、定量化,并据此进行考核奖惩;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是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的量化过程和具体实施过程。

总量控制制度是在浓度控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项比较新的环境管理制度,包括目标总量控制和容量总量控制,与浓度控制相比,污染物总量控制能更真实和直观地反映进入环境的污染物数量、有利于防止浓度控制中不合理的稀释排放现象;排污权交易制度是由政府确定总排放水平,由市场确定排污价格,有利于优化污染治理责任配置,在降低环境管理成本、促进企业达标排放、促进企业超量减排、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优越性;从2003年起,原国家环保总局就开始试行一种全新的环境管理制度—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希望通过该制度达到企业自主实施环境管理的目的,目前该制度还处于试行阶段,还没有成为日常环境管理的组成部分。

2.3不足分析

2.3.1政策执行力度不够

蒋洪强等对我国主要环境政策执行效果定量评估后得出,目前我国环境政策总体执行效果一般,分数为2.9(总分5分),其中,执行效果较差的环境政策是环境保护责任制度、排污申报登记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4]。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主要为地方保护主义、重视经济发展。由于污染控制成本过高同时又缺乏相应的激励,出现了地方污染防治条例的缺失和监管不善的问题。同时,面对既定的污染管理条例和环境标准,不同企业采取的对策不同,如服从、隐性抵抗或技术创新等。一般来说,贫穷地区的环境政策执行力度和环境改善程度要落后于经济发达地区。

2.3.2对环境风险的科学评估和预警不足

我国环境管理制度虽然在控制污染恶化趋势等方面发挥了卓有成效的作用,但在应对空前的环境风险方面也表现出一些不足之处:一是对环境风险的科学评估不够。如总量控制和目标责任制中的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等常规指标不能真实反映复杂的环境污染状况和风险;基于单一介质的环境质量评价方法不能真实反映多途径暴露对生态和人体健康的风险;一刀切的环境管理方法难以实现对具有不同环境风险污染源分类、分级的科学管理;二是对环境风险的预防和预警性不足。大部分地区仍然沿袭“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方式,环境管理仍主要以排污收费、限期治理等被动模式为主;环境监测主要采用的还是常规指标和方法,不能对环境风险进行综合预测和科学预警,难以实现为风险防范服务的功能。

2.3.3工业污染防治方面仍存在制度性缺陷

我国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但对环境管制的经济社会影响评价制度迄今仍是空白,长期以来,我国经常以关、停、并、转中小企业为代价,寻求环境质量的改善,这一做法加剧了社会分配不公,加重了各地执行环境保护的经济成本,使环境保护政策难以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只有建立环境管制的成本—收益分析制度才能有效合理解决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权衡问题[5]。而且,我国目前环境保护政策与科技创新政策的整合性仍然不高,其结果是,工业污染防治仍以末端治理为主。

3环境管理政策与制度建议

3.1推行环境行政合同制度

命令控制型环境政策是以单方面的行政方式来约束企业排污行为,双方缺少有效沟通,无法调动企业治理环境的积极性。因此,建议推行环境行政合同制度,以合同的方式约定政府环保部门与企业在环境保护中的权利和义务,通过一定的经济激励政策鼓励企业超越现行的环境规定和标准,从而取得更好的环境保护效果。该制度的优势体现在:通过签订环境保护协定,企业与所在地居民和地方政府之间可以建立起互相的信任,从而使当事人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更好地解决环境问题;公众对于不可容忍的环境污染损害和影响可以坚决抵制,对于可容忍的损害和影响,双方可协商一定的补偿或补救措施,也可就污染发生后的处理方式和具体解决方案做出事先约定;对于一些新出现的污染问题,在国家相关标准和规章未出台之前,地方政府可与企业在环境法、民法、行政法等的基本原则指导下,进行协商签订环境保护协定来规制排污行为。

我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第29条规定:“企业在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的基础上,可以自愿与有管辖权的经济贸易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签订进一步节约资源、削减污染物排放量的协议……”,该法第33条进一步规定:“自愿削减污染物排放协议中载明的技术改造项目,列入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同级财政安排的有关技术进步专项资金的扶持范围”,这是我国首次以专门环境立法的方式将环境行政合同制度确认下来,但是对于环境行政合同的相关概念、具体内容、订立程序等在法律上都没有明确的规定,极大限制了环境行政合同的具体运用。笔者认为,作为一项合同制度,环境行政合同应当包括主体、客体以及当事人双方的权利义务等要素。环境行政合同的主体包括环境行政主体和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客体包括生态环境和污染治理措施等。环境行政主体在环境行政合同中除了具有对履行合同的监督指挥权和对违反合同当事人的制裁权,还应承担相应的主要义务,如对相对方当事人履行合同义务提供必要条件或支持,并按照约定给予相对方当事人物质损害补偿或赔偿。

3.2实行建设项目运营期的环境督查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法》仅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报批之前的公众参与权,但对其后的公众参与途径却只字未提。为了督促建设项目的日常排污行为,应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中有关环境影响后评价制度的规定,实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管理制度,对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和程序进行明确规定。同时,还应进一步完善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从高校、研究院(所)、媒体等社会单位招聘企业环境监督员,实行一年一聘,连任不超过3年,并授权监督员反映在监督过程中发现的各种环境违法行为,收集整理环保部门和社会公众对企业环境保护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向企业反映在环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同时还要协助环境执法人员调查,核实所发现的各种问题。

3.3实行污染公共处理政策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在“2009年全国环保科技工作会议”上要求,“针对目前实现污染减排目标的严峻形势,面向污染源头控制、总量削减、达标排放和改善生态环境等科技需求,我国将逐步建立较完备的污染减排环保科技支撑体系,…开展污染治理市场化试点”。专业化治污企业承包运营政府出资建设的污染治理设施,或从事治理方案、设计、工程施工、建成后的运营承包服务。我国目前的“三同时”制度实际上是一种分散的点源治理模式,实践中造成资金上的浪费。因为污染防治设施从设计、施工到运行和管理,均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这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负担,而且,许多企业对污染治理方面并不内行,污染防治设施由于缺乏技术指导往往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在某些区域,委托专门的污染治理企业进行集中治理将更加经济和有效。

水污染改善建议篇5

在此,我向各市、县(区)政府提几点建议。

一、建议建立责任制,进一步加强对整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根据省政府的部署和属地管理原则,由各市、县(区)各自负责本辖区内*流域整治工作,责任落实到当地政府。去年,省政府与各设区市政府签订了“*”市长环保目标责任书和“*”减排目标责任书,将实施*流域整治工作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整治效果怎样,监管情况如何,项目是否落实,水质有否改善,将作为对各市、县(区)政府环保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省政府已经要求联席会议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对流域整治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并及时向省政府报告,同时还要组织新闻媒体监督。目前,根据省领导指示,省环保局已草拟了《*、*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考核办法》,即将上报省政府审定。今年省环保局还将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对各地整治情况进行督查,并向省政府报告。*月*日,全国湖泊污染防治工作会议明确,要对未按期完成减排任务、超过总量指标、环境违法问题突出、主控断面不达标,以及没有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地区或企业,实行限批。下阶段,我们将根据各地整治工作情况,向省政府提出建议。

水环境整治是一项综合性、复杂性的工作,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任务,需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各部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因此,建议各市、县(区)政府进一步加强对整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定期召开会议,及时研究辖区内流域水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大、突出问题,对重大事项进行统一部署、综合决策,协调本地区各部门间的行动。

二、建议突出工作重点,进一步分解落实各项整治任务

省里制定的规划、计划比较宏观,是对流域整治的总体要求,所提出的目标任务能否落实,关键在于各市、县(区)的工作是否具体、深入、到位。因此,还需要各市根据流域规划、计划和责任书的要求,针对本地实际,进一步分解落实各项整治任务,明确责任单位,每年组织考核,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深化、细化、强化具体的工作任务和治理项目。关于今年的重点工作,建议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超标断面的达标问题,这直接关系到今年的水质目标。比如说,象沙县水汾桥、邵武晒口、闽清梅溪口、连城与三明交界的断面等长期超标或需要引起大家重视的断面和河段,要组织专家和有关部门认真分析各种污染因素,找出污染源,有针对性地把治理和监管责任落实到各相关部门和县、乡镇、村。

二是饮用水源安全的问题,这事关群众的切身利益。今年以来,国内部分湖泊相继发生蓝藻爆发影响水源安全的问题,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在我们省,去年省里开展的水源地污染专项调查和今年开展的全省水质安全调查,都发现各地水源地不同程度存在问题。因此,各地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要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整改到位,水源保护区都要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定,明确具体管理措施、责任单位和日常监管的责任人,依法管住、管紧、管好饮用水源,切实防止“以划代管、划而不管”的现象。

三是养殖业治理,这是*最主要的污染源。要按照省政府的要求,抓紧完成规模化养猪场整治,特别是禁建区内养猪场整治不能一拖再拖。要落实到县(市、区)、乡镇、村,落实到养殖户,落实到建设单位,明确任务和责任,并将进展情况列为对县、镇长工作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逐级签订责任书,层层建立责任制。

四是生活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建设,这不仅是改善*水质的需要,也是实现化学需氧量污染减排目标的需要。据统计测算,

目前,有的地方反映化学需氧量总量偏低,但辖区内又没有污水处理厂,没有减排能力当然就不可能腾出总量指标来支持新的重点项目建设。这其中问题最突出的是邵武、建瓯、建阳市污水处理厂,按照省政府要求本应当在“*”就建成,但至今仍无着落。反过来看看泉州市,近几年各县(市)都建成污水处理厂,化学需氧量减排空间很大,而且也有效改善了其辖区内晋江流域水质,这几年达标率都是100%。所以,建议*流域各市、县政府切实把污水处理厂的建设、管网的配套重视起来,加大工作力度,尽快建成并投入运行。

三、建议加大投入,进一步发挥整治资金效益

要实现整治目标必须依托于重点项目的实施,这些重点项目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20*年以来,仅省里投入*治理的补助资金就超过1亿,除此之外,还有各市、县(区)政府投入的资金,有吸纳社会各方面的资金,有项目业主自筹的资金。通过各方面的资金实施了一大批项目,才取得水质改善并保持基本稳定的效果。

省政府已明确今年*流域整治重点任务,总体上要推进92个重点项目,需要投入的资金将近10.2亿。如此大量的资金投入需要各级各方面都想方设法落实,否则项目就没办法推进或者推进不到位,治理的效果就必然受到影响。因此,建议各市、县(区)政府进一步加大流域治理的投入,带动各种资金投入治理项目,发挥资金效益,改善环境质量。

一是要坚持“污染者付费”的原则,明确各治理项目的责任单位、投资主体,督促企业业主筹措治理资金,实施治理项目,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这是基本要求,也是排污单位的法定责任,不能“等、靠、要”。

二是各市、县(区)要加大财政对治理工作的投入,中央财政和省财政都已将环保列为财政支出的重要科目,各级政府也要落实环保科目,增加环保方面的支出,这也是政府对本辖区环境质量改善所应尽的公共责任、社会责任。

三是对省级财政和省直有关部门的补助资金,比如省环保局每年安排的1500万元,发改、建设、林业、水利等部门安排的补助,以及福州市政府每年补助上游的1000万元,相关地方政府要从本级财政和部门经费中及时配套,而不应以企业的投资来充当配套资金,因为这些资金都是政府资金,应当从政府的层面来配套。

对于今年的*专项资金,*月*日省环保局会同省发改委、财政厅、农业厅和有关专家已对申报项目进行了初审,即将把审查意见反馈各地,请各地抓紧修改完善,并以市政府的名义再次上报。在修改过程中,要坚持几个原则:一要坚持规划带项目,优先考虑列入*规划和年度整治计划的项目;二要明确投向,今年的重点就是水源保护、工业污染防治和畜禽养殖整治;三要扶持污染削减量大、环境效益显著的项目,发挥补助资金效益;四要完善申报材料,对于材料不完整、具体内容不明确、无合法的排污许可、环境效益不清楚的项目,坚决不予补助。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筛选项目、安排补助一定要抓住对改善水质有重大贡献的、影响较大的重点项目,集中财力办大事,不“撒胡椒面”。否则,投入这么多资金,如果没有取得真正效果,如果水质没有改善甚至变差,我们将无法向省委省政府交代,也无法向流域人民交代。

四是要积极鼓励各种社会资金投入流域治理项目,充分发挥各方面资金的作用。

四、建议加大执法力度,进一步切实抓好应当由政府主抓的治理项目

从刚才丛澜同志介绍的暗访情况看,企业偷排漏排、污染反弹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有的同志反映,整治工作阻力大、工作难开展,我看根本原因还是执法没有到位。如果在执法中顾虑重重、心慈手软,对违法单位、违法行为姑息迁就,讨价还价,不仅损害了法律的严肃性,损害了执法部门的威信,也使工作陷于被动。象刚才通报的在邵武检查的3家企业全部超标的问题、沙县宏光化工严重超标的问题,特别是闽清广源陶瓷长期严重超标的问题,如果执法到位了,我看问题早就解决了。执法要重在严格,绝不能手软,绝不能以罚代处。既要不徇私情,敢于碰硬,果断查处,更要加强监督,盯紧看死。对环境违法行为触犯刑律、构成犯罪的,要依法及时移送司法部门。对干扰执法、包庇纵容违法行为、违纪政纪的,要移送监察部门。建议各县(区)政府结合当前要全省正在深入开展的环保专项行动,以查处水源保护区污染、养殖业污染、企业违法排污、“*小”和“新五小”死灰复燃、建设项目违反环评和“三同时”制度、生态破坏等违法现象为重点,进一步强化环境监督管理,加大监测和监控力度,严厉打击各种环境违法行为,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影响社会安定稳定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五、建议加强联动和宣传,进一步协调各部门和全社会形成整治合力

水污染改善建议篇6

关键词:安阳河;环境影响;效益分析;水环境保护;建议

中图分类号:X1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12)14-0114-01

1安阳河综合治理工程概况

安阳河是流经安阳市区北部的一条河流,从1991年开始治理,至今已完成了市区西段、市区中段、市区东段的综合治理任务。主要工程项目包括河道堤防、3座橡胶坝、污水截流治理、洹滨南路建设、平原路桥建设以及沿线征地拆迁、路灯亮化和两岸绿化等。

2环境影响评价

市区东段河道,特别是高速公路两侧河岸坍塌,凹凸不平。河道左堤残缺,由于沿堤乱建房和堆存垃圾,不仅影响行洪安全,同时环境也遭到破坏。印染厂、造纸厂等污染源的污水排放,使水质污染日趋严重,沿河群众的健康受到了一定损害。

东风坝以上市区段治理后,修建了洹水公园、河滨游泳场,沿河新建的绿化带,水面游船的增设,美化了城市,净化了空气,环境大为改观。

通过本次市区东段的河道治理,沿河林带、草坪、河滨大道等建筑的修建,使市区人均绿地占有量由原来的3.43m2增至5.36m2。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美化了市容市貌,于曹橡胶坝修建后,与殷都坝、东风坝形成梯级坝,蓄水后可形成36.18hm2水面,使水质得到淡化,补充地下水源,增加水上景观;污水截流工程的实施,截流污水4万t/d,可使每年1375万t的污水截流于东区污水处理厂,避免了污水直接排入安阳河乃至污染卫河造成的危害。随着水质污染问题的逐步解决,沿河群众的健康、生活环境得到保护。

3效益分析

3.1社会、环境效益

安阳河治理主要是减少洪水灾害带来的损失,属社会和环境公益性质的建设项目。治理后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确保了安阳市区、京广铁路、107国道、殷商文化遗址和京珠高速公路的防洪安全,减少了受灾机会,保证市区经济的发展。

安阳河河道治理后,打开了洪水出路,为保障社会稳定和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河道边坡和两岸植树绿化及水面面积共99.763hm2,对于净化空气、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环境,产生了良好的作用;梯级坝的形成,补充了地下水,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安阳河的治理使安阳河市区段洹的绿化长度达到10.13km,可促进古城安阳的历史文化、旅游的发展,对改善我市的投资环境,也有重大意义,安阳市将会形成一个独特的休闲、娱乐场所。

洹滨南路、平原桥的建设,完善了东部道路路网结构,改善了该区域的交通,还将带动道路周围的建设及土地增值,推动了经济发展。

3.2经济效益

安阳河市区经济效益费用比1.224,净效益7443.10万元,内部经济回收率8.98%,敏感性分析(投资增加10%)益本比也达到1.113,内部经济回收率8.03%,从经济分析看,是合理可行的。因此,要加快对该段河道治理的步伐,通过治理将造福安阳人民。

4综合评价

安阳市区东段综合治理工程是改善我市城市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的形象建设工程,是增加城市防洪能力的需要和提高市民生活质量的需要。安阳河市区经过治理后,必将进一步增加我市的防洪减灾能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功能,改善我市的水环境,塑造优美的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并带动旅游业、房地产业等相关的发展,拉动我市经济的增长。同时可形成水面36.18hm2,加上河道两岸绿化带共形成绿地98.825hm2,将构成我市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给全市人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

5河道水环境保护建议

5.1加强河道水资料保护的宣传力度和执法力度

根据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和法规,大力宣传教育,提高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使保护河道水环境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严格实行污染废水的达标排放,对超标排放的工业污染源要坚决进行严格处理,并限期达标排放,制止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倾向,把污染控制在源头。

5.2贯彻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原则

贯彻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原则,规划、设计、整治安阳市的城市生态系统,建设好安阳市的城市绿色景观体系,保护好安阳市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基础,建立起环境与发展的综合良性循环机制。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建立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健全生态示范点的检查考核制度,以确保生态保护政策得到正确实施。(编辑:王昕敏)

analysisoftheimpactandeffectivenessoftheanyangRiver

ComprehensivemanagementprojectoftheUrbanenvironment

SunXiaoyong

水污染改善建议篇7

一、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 

我国目前的大气污染主要集中于城市地区,尤其是以重工业为主的城市大气污染问题最为严重。我国的大气污染的突出问题,就是近几年来,多个地区接连出现以颗粒物(pm10和pm2.5)为特征污染物的灰霾天气,大气颗粒物目前已成为长期影响我国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也即是我们日常挂在嘴边的“雾霾”,在雾霾严重的地区,在雾霾天气时能见度极低。 

二、我国目前有关大气立法的现状 

我国关于大气污染防治最早的立法,是1956年5月23日国务院公布的《关于防止厂矿企业中矽尘危害的决定》,这部法规也只有关于防止企业内部空气矽尘对企业职工危害的法规。1987年9月5日在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制定了《大气污染防治法》。鉴于我国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我国也更加重视对于大气污染防治立法,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于2000年4月29日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并且于2000年9月1日期开始施行。本法的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分别对于大气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防治燃煤产生的大气污染、防治机动车车船排放污染做出了专章规定。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也有关于大气环境污染防治的相关规定,但是另一方面对于大气环境污染一般很少会涉及到刑法领域追究责任,因此客观上不利于大气环境的保护,但是也体现了我国对于大气污染防治的决心与力度。我国目前关于大气环境污染的立法保护主要倾向于专项立法,更多的完善和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相关专项立法。 

三、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一)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耗量不断攀升。我国是世界上第一燃煤大国,除了日常的取暖需要燃煤以外,我国大部分发电需要依靠燃煤来供给,尽管我国近年来不断地在发展风力发电、水力发电等依靠自然能量发电的技术,但是我国每年靠燃煤发电量仍然占到70%以上。 

(二)我国机动车数量与日俱增。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不断富裕,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于出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尤其是大中城市,机动车的数量不断攀升,一些小城市机动车数量也在不断增长。 

(三)城市建设工程量堪称巨大。改革开放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建设规模也在成倍的扩大。城市规模的扩大对于城市建筑的要求量就会增多,城市建筑工程的拆建所产生的大量粉尘污染仍然是悬浮颗粒物的很大组成部分,对于大气也很有很大程度的污染。 

(四)环境执法监督管理不理想。我国一些城市尤其是中小城市为了拉动经济增长,地方政府在城市中批准建立一些经济效益好但是资源消耗大而且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其中很多项目建设布局不合理、污染物排放超标、排放物过滤、治理不达标等现象层出不穷。 

四、对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建议以及对大气立法的完善 

(一)对大气污染治理的建议 

1、燃煤治理加大力度。对于我国目前面临的大气污染问题燃煤量过大,无疑是造成大气污染污染的首要问题,缓解、治理大气污染问题就要及时全面有效的治理燃煤问题。对于燃煤问题的治理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自己的建议:(1)生产方面。对于排污企业治理设施齐全性、运行率、过滤、治理方面加强治理。(2)生活方面。为了减少我国燃煤量,在生活中的供暖中提高供暖技术,改善排放物的治理。(3)供能方面。对于单一依赖燃煤功能的模式方面要不断丰富,提高风力发电、水力发电在功能总量中的比重,减少燃煤量。 

2、机动车数量要控制。机动车尾气的排放无疑是大气污染的重要原因,尾气中的硫化物等物质对于大气的污染非常严重。对于控制机动车数量,政府可以适当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市民多多公共乘坐交通工具、建设驾驶私家车的频率;坚持采用“单双号”出行、“摇号”购车、上牌照等政策限制机动车数量。 

3、城市规划更加合理。环境治理与城市规划和建设是分不开的,我国大中城市在城市规划中要严格重工业企业的选址和布局设置,远离城市远离居民区。城市建设的拆建方面要适当的限制,不可随意的拆建建筑,这样既能节约资金,又能减少拆建建筑所产生的粉尘量有利于保护环境。 

4、环境监督执法加强。对于加强环境执法方面,政府可以出台相应的政策,完善立法,赋予监督执法机关足够的权利,来加强执法力度。种种措施结合实施,环环相扣,对于环境治理的政策措施的完善、执法力度的加强很有益助,对于我国环境治理的政治力量要求也得到充分实施与满足。 

(二)大气立法的完善 

1、对于煤燃烧、机动车污染做出更加明确严格的规定。我国2000年9月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在总章之后紧接着以专章规定了煤燃烧和机动车污染的防治与治理。所以,我国在修订完善大气环境防治立法中也更加明确对于煤燃烧的限制以及督促企业提高能源燃烧率,加强更新技术,控制减少我国煤燃烧。 

2、明确、放宽环境执法部门的权限。我国在完善环境立法的过程中要明确环保执法部门的职责和权责,使得我们的环保执法部门能够“挺直腰板”真正的做到“能执法”,积极执法,为我国大气环境污染防治建立起一道行政屏障。 

3、对于污染分区治理进行明确划分。针对污染问题的差异性,我国完善立法中也应总体指挥,同时发挥地方的能动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有针对性的治理污染,以个个击破的方式防治大气环境污染,从而获得我国整体的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 

4、“三同时”制度慎行。对于污染源周围的企业建设“三同时”制度应慎行、“三同时”制度是指一切可能对环境资源影响的建设项目,其环境资源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法律制度。根据实际情况变通执行,必要的情况下可以要求企业将环境保护设施于企业主体工程之前完成,来保障企业对于环境保护设施的建设,从根本上保护环境。结论:我国在防治大气污染方面也尽了很大努力,并且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这些都是为了更好的防治环境污染,保护广大国民的生存权和健康权。根据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现实状况来看,笔者认为,我国在防治大气污染方面,应该以立法与行政相结合的政治手段,通过法制化的制度来治理大气污染势在必行,立法是法制化治理污染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另外也需要行政机关的有效配合。(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1]童志权.《大气污染控制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7 

水污染改善建议篇8

为切实抓好我镇萧绍边界环境污染整治工作,按照《萧绍边界环境污染整治协调会会议纪要》的要求,彻底解决萧绍相邻区域水污染问题,严肃查处环境违法案件,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确保萧绍边界地区社会稳定和谐,特制订钱清镇萧绍边界环境污染整治行动方案。

一、专项整治的任务和重点

1、萧绍边界区域内的水污染整治。萧绍边界区域内的所有生产性废水必须全部接入截污外排管网,加快农村生活污水收集设施建设,集镇区域的生活污水纳入污水处理厂。2010年6月底前,封堵所有企业在内河的废水排放口和冷却水排放口。

2、萧绍边界区域结合清水河道建设,2010年12月底前全部清淤,并建立常年河面漂浮物打捞保洁队伍。

3、结合新农村建设,整治环境,解决农村的脏、乱、差现象,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工作,按照“户集、村收、镇中转、县处理”的模式,建立长效保洁制度,2010年12月底前,实现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的全覆盖。

4、摸清萧绍边界污染物排放企业底数,对各类污染源进行分类整治,对治理无望企业和不能稳定达标企业实施关、停、转、迁,对重点区域,特别是官塘河、罗淡江等进行重点整治,严厉打击不法偷漏排行为。

5、抓紧印染企业污水进管达标、污泥处置工作,全面改善区域环境质量。2010年6月底前完成污水预处理工作。

二、专项整治的主要步骤

这次专项整治,时间为2010年3月至2010年12月,采取镇、村、厂整治阶段、环保部门督查阶段、整改提高阶段、总结完善阶段。

镇、村、厂整治阶段:(2010年4月-10月)各村、企业按照专项整治的重点和任务,落实各项整治措施,确保完成专项整治的重点和任务。

督查阶段:(2010年10月下旬)针对整治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严查环境违法行动。

整改提高阶段:(2010年11月)对检查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要采取强有力措施,必要时采取关停措施,责令整改。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要落实长效管理措施。

总结完善阶段:(2010年12月)及时总结萧绍边界区域内的水污染整治工作的成效与不足,提出加强萧绍边界区域内的水污染整治长效管理措施,建立健全相应的长效管理制度。

三、专项整治的工作要求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开展萧绍边界环境污染专项整治,是切实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也是边界区域社会稳定、创建“平安钱清”的重要举措。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群众利益无小事理念的重要体现。要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2、突出重点,明确目标。

开展萧绍边界环境污染专项整治要以改善环境质量、保障群众健康为目标,以解决群众反映强烈、影响社会稳定的环境问题为重点,以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为手段,集中整治企业违法排污行为,努力遏制污染反弹,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严格按《萧绍边界环境污染整治协调会会议纪要》精神要求,通过切实有效的整治,确保我镇环境质量有明显提升。

3、严格执法,严肃查处。

(1)大力惩治违法排污企业。要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加大对违法排污企业的惩治力度,坚决遏制有法不依的行为。对未通过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设项目;未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没有污染防治设施的排污企业;对不正常使用污染防治设施且排放污染物超过排放标准的;对长期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企业,责令限期治理,并对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实行限产;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责令停产或关闭。

(2)建立整治违法排污企业的长效机制。要建立健全环境监管体制,形成镇、村、企业三级联动、联查机制;建立法律、经济、行政手段相配合的综合治理机制;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大力开展环境执法检查,提高监管水平;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企业约束机制和公众监督机制。

4、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为切实加强对萧绍边界环境污染整治领导,镇政府成立以镇长为组长,分管副镇长为副组长的萧绍边界环境污染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镇经发局,负责抓好整治工作的日常检查、督促和服务工作。各村、企业要切实负起责任,成立专门班子,把萧绍边界环境污染整治作为依据的重要工作来抓,与中心工作统一研究、统一部署、统一要求、统一督促和检查,要加大整治和投入力度,镇财政将予以适当的经费补助,确保全面完成萧绍边界环境污染整治任务,确保环境质量有明显的改善,从而确保社会稳定和谐。

水污染改善建议篇9

关键词:西部农村环境污染环境保护对策与建议

1概述

生态保护是人类以生态科学为指导,遵循生态规律有意识地对生态环境采取一定的对策及措施进行保护的活动。生态保护的关键是应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并解决人与生态环境相互影响的问题,协调人类与生物圈之间相互关系。生态环境保护主要是解决生态破坏问题,生态破坏是主要人类活动所导致的森林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环境污染是人类活动排入环境中的物质或能量给环境所带来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热污染等不良影响和作用。而农村环境保护,既涉及环境污染防治又存在着生态环境破坏与恢复保护两方面的问题。在我国农村多数地方存在着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开发占地与生态破坏因素,危害群众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是我国环境保护管理的难点所在,在城市环境得到逐步改善的同时,我国西部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尤其是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环境污染已经阻碍了农村的社会发展和人居生活条件的改善,引起广泛关注。我国先后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及《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在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优化农村经济增长,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纲领,经过多年的努力,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取得了积极进展。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保总局等部门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意见的通知》,根据《陕西省环境保护局关于转发〈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印发全国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规划纲要(2007-2020年)的通知〉的通知》(陕环发[2008]4号)精神,结合西安市环境保护工作实际,西安市环境保护局近期了《进一步加强我市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意见》,明确我市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为我市今后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指明方向。

2农村主要环境污染问题

2.1土壤污染

我国西部人多地少,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按耕地面积计算,化肥使用量达40吨/平方公里,远超过发达国家单位面积施用量。农业生产技术的落后,导致化肥利用率低、流失率高,造成了土壤污染和空气污染。农业地膜的使用后碎片掩埋在土壤中加剧土壤污染,由于没有完整的配套地膜收集管理系统,大量地膜短时间内难以降解。

2.2生活垃圾污染

随着城镇建设进程的加快,村民聚居点规模扩大。部分城镇虽然编制乡镇总体建设规划,但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未能到位,居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缺乏。农村生活垃圾、秸秆废物没有得到有效处置和利用,露天堆放形成环境污染。调查表明,全国每年产生约1.2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日益受到影响。

2.3牲畜粪尿和废水污染

我国乡镇生活废水超过2500万吨,农村生活污水基本全部直排,收水管网基础设施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匮乏,农村灌溉水形成的径流,化肥、农药使用后形成的面源污染问题突出;畜禽养殖业污染普遍存在,大部分养殖企业规模小、治理设施投资少,不仅仅带来地表水有机污染、富营养化污染、空气恶臭污染、甚至污染影响到地下水,畜禽粪便中所含病原体对人群健康也造成了极大威胁。

2.4大气污染

农业废气污染源来自农用燃料燃烧的废气、某些有机氯农药对大气的污染,施用的氮肥分解产生的nox等。民用炉灶及取暖炉燃煤排放污染物(烟尘和有害气体),秸秆及垃圾焚烧废气,垃圾在堆放过程中由于厌氧分解,排放二次污染物。

2.5乡镇企业工业污染

乡镇企业的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在经济发达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技术含量低的小规模、小作坊的乡镇企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造成污染,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目前,我国乡镇企业废水CoD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50%以上,而且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污染物处理达标率有待提高。

3当前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目标

根据国家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近几年农村地区环境基础设施逐步得到改善,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质量得到保护并有所改善,畜禽养殖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生活污染防治取得初步成效,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取得一定进展,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得到加强,基本建立应急预警系统,公众环保意识和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质量得到提高。

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力争实现以下目标:

――50%的区(县)基本达到国家生态区(县)标准。

――10%的乡镇基本达到环境优美乡镇的标准。

――创建10个以上国家或省级生态示范村。

――村镇污水处理率达到15%以上。

――村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20%以上。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废弃物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综合利用率达到50%以上。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4做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对策措施与建议

4.1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制度和考核体系建设

我国环境保护管理制度是建立在工业污染防治基础上的,没有将农村污染和城市污染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农村环境管理滞后,环境管理体系解决农村环境问题适用性不强,在广大的农村缺乏相应环保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

4.1.1农村环境保护制度和考核体系建设要尽快建立,将城市环保和农村环保置于平等位置,从法律、法规体系上对农村环境保护制度的建立提供依据,确保有法可依,有法能依。

4.1.2实施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要尽快建立“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环保牵头、部门协同、联合推进”的工作机制,推行县、乡(镇)环境质量行政首长负责制,实行年度和任期目标责任制。乡镇企业法人对本企业影响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负责,关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要重视环境保护,并列入考核内容。

4.1.3加强乡镇环境保护的机构和能力建设,完善农村环境管理基础体系建设,逐步实现城乡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一体化。建议在重点村镇设立地方环境保护管理所。

4.2加大资金投入,多渠道筹集治理建设资金

由于农村环境广阔,管理难度较大,因此资金投入是必要的保证。政府应将农村环保与城市环保同等对待,利用各级政府财政分担一定比例的方式,专项资金支持环境保护和管理;采取政府投入和企业参与相结合措施。政府在政策上要给予强有力的支持,促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自觉的做好环保工作;通过发展沼气池、建立垃圾临时堆放池、生态果园等,达到与自然生态环境和睦相处,从而维护好农村环境;多方筹资创建国家或省级生态示范村。

4.3加快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力度

农村污染特点与城市污染特点不一样,面广分散,应该从多个方面开展治理工作。

4.3.1积极防治农村土壤污染

做好土壤污染修复试点工作,严格控制主要粮食产地和蔬菜基地的污水灌溉。搬迁企业必须做好废弃厂区土壤修复工作,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污染超标耕地实行综合治理。污染严重且难以修复的耕地应依法调整用途。

积极推广生态农业,加大对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和环境监管力度。加强生产基地灌溉水源、农药和化肥使用的监督管理。积极发展有机食品,建设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加强生产基地土壤、水、大气环境质量监测。

4.3.2加大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力度

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有步骤地开展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治理农村“脏、乱、差”问题,努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①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有条件的村镇和规模较大的村庄应建立垃圾站,对生活垃圾实行定点存放、统一收集、定时清运,提倡资源化利用或集中处理。充分依托现有的城镇垃圾处理设施,逐步推广村收集、镇(区)中转、市(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

②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在人口密度较低、环境容量较高的农村地区,可采用净化沼气池、人工湿地等方法进行污水分散处理;在人口相对集中的乡镇,要根据排放生活污水的水质与总量状况,采用集中处理或通过沼气池+湿地生态净化处理,也可将乡镇污水并入附近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开展行政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试点及示范,重点加强对“农家乐”的污水治理与监管。

③推广农村清洁能源。因地制宜建设不同类型农村清洁能源工程,逐步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农村沼气,综合利用作物秸秆,推广“四位(沼气池、畜禽舍、厕所、日光温室)一体”等能源生态模式。结合“一池三改”农村沼气能源建设工程,资源化利用人畜粪便,大力推广太阳能技术。在秸秆资源较丰富的农村聚居区,推行秸秆机械化还田、秸秆气化集中供热或发电工程,积极扶持秸秆收购企业和综合利用产业发展。

4.4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

对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集中治理,对分散式畜禽养殖采取建设养殖小区的措施,进行综合治理。按照《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结合实际,科学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养殖区,依法限期关闭、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对于新建、改建、扩建的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对现有污染物排放进行限期治理。鼓励生态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通过发展沼气、生产有机肥等措施,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4.5加强农村自然生态保护

以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功能为重点,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农村生态环境。坚持生态保护与治理并重。加强对农业、水利、旅游等资源开发活动的监管,努力遏制新的人为生态破坏。重视自然恢复,保护天然植被。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严格控制土地退化和荒化。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外来有害物种、转基因生物和病原微生物的环境安全管理,严格控制外来物种在农村的引进与推广,保护农村地区生物多样性。

水污染改善建议篇10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1-092-03

一、引言

国家统计局公报显示,2014年我国GDp总额已达到63.65万亿元人民币,而江西省的GDp也达到1.57万亿元人民币,增速全国排名第7,比上年增长9.7%。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流域越界污染问题已经成为阻碍区域经济可持续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生态环境虽然局部好转但是整体恶化趋势仍在延续,因此如何解决流域跨界污染问题迫在眉睫。周超(2013)将合作博弈模型应用于流域治理问题,通过兼顾流域内各地区的利益,以降低整个流域生态环境治理费用为目标,并且建立了公平合理的费用分配机制,以促进流域内各地区参与合作,提高流域治理的效率。李清雅等(2010)在以流域管理为基础,建立了流域排污权交易中心机构设置,讨论了机构发挥作用的机理机制,对于排污权交易模式的讨论较少。於方等(2009)通过研究了区域内重点行业的排放污水量的统计数据,同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条件建立了分行业的宏观废水排放预测模型,并认为主要污染物行业治理成本与地区行业单位产值负相关。佟光霁,王海赛(2014),对哈尔滨市经济与环境污染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工业废水污染曲线为“U”型特征,哈尔滨市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应该改变经济发展模式,提高生态安全意识。虞锡君(2009)在分析了浙江嘉兴排污权交易模式后,认为排污权交易市场的需求强劲,供给相对较弱,很难达到平衡。那么本文以流域管理为基础,建立有力的管理机构,制定流域协调机制,按自然地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着重分析了地区同类污染物排放成本的差异,在考虑了排污权交易市场的公平与效率的基础上,分析了鄱阳湖流域内排污权交易市场的供求状况,建立了该流域排污权交易平台的模式和程序,有利于解决流域内污染问题。

二、鄱阳湖流域排污及排污权交易市场状况分析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也是重要的湿地,其调蓄洪水巨大功能,年平均调蓄量为138多亿立方米,历史最大水位达5000平方公里,鄱阳湖流域在保持生物多样性、调节局部生态环境等方面作用巨大,同时也对维系地区的生态安全、生态健康和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鄱阳湖流域排污状况

2014年10月27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全省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管理办法》中指出,目前排污权主要针对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污染排放物。2013年,江西省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为734469吨、88827吨、557704吨和570408吨,比上年分别下降1.85%、2.45%、1.76%和1.16%,四项污染物排放量中的工业污染量占各项总排放量的比例分别为12.7%、10.1%、97.5%和60.7%。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污量依然很大,尤其是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在工业上的排放量占比非常高,工业企业减排形势依然严峻。

鄱阳湖流域整体排污情况较好,但是全省11个地区(市)工业排污状况及成本极为不平衡,在化学需氧量、氨氮地区工业单位产业排放量上景德镇和赣州较高,鹰潭、新余、上饶和萍乡较低;在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地区工业单位产业排放量上萍乡和宜春较高,南昌、吉安和赣州较低。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产业结构上的差异外,根据江西省环境保护厅对国控重点企业的调查发现,不同地区的企业排污成本各异,边际成本、排污意愿和地区排污权市场的发育程度等是导致成本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江西省11个市(地区)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工业单位产值排放量占比具体情况如图1(见下页)。

(二)鄱阳湖流域排污权交易市场状况分析

根据2014年《江西省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方案》要求,2016-2017年在全省造纸、印染、火电、钢铁、水泥重点污染行业积极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对于新建项目、改建、扩建项目的新增排污权和通过技术改造而由原企业转让的排污权均通过交易平台取得,并以排污许可证形式给予确认。目前江西省的排污权交易市场基本上还未形成,正在酝酿发展阶段。

但是江西省在国控重点企业排污监测、市场管理和运行上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有关部门在省环保厅的引领下,正研究制定鼓励排污权交易的财税等扶持政策;积极支持和指导现有排污企业通过技术改造革新、清洁生产等多种综合措施减少污染排放,增加排污权有效供给;在地区排污权总量的控制下,根据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差异,现有排污企业取得排污权,原则上采取定额出让方式,出让标准由省环境保护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全省污染治理成本、行业差异、环境资源禀赋差异等因素确定。新建排污权原则上通过公开拍卖、电子竞价以及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方式取得,底价可参照定额出让标准。

1.鄱阳湖流域排污权需求状况。根据《江西省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方案》规定:“新增污染物排放量,必须在完成规定的减排任务后削减出来的减排指标中解决,对于新增污染物排放许可权的市场主体,都必须通过排污权交易中心购买排污权”,该规定把企业推向排污权交易市场。

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江西省环境保护厅受理排污新建项目141个、改建项目24个、扩建项目15个,其中高污染行业,在新建项目中印染行业5个、火电3个、钢铁5个、水泥3个,改扩建项目印染行业2个、火电9个、钢铁1个、水泥2个,需求相对旺盛。

2.鄱阳湖流域排污权供给状况。鄱阳湖流域排污权供给由两个渠道构成:一是由超额减排企业转让的;二是被关停企业的排污权重新投放市场的。排污权供给主体是市县环保局,企业转让的非常少,目前转让的只是极为少数个例。江西的中小企业数量达7286家,占企业总数的95.9%,但规模较小,技术相对比较落后,排污治理成本较高。

鄱阳湖流域排污权交易市场供求极为不平衡,其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鄱阳湖流域地区产业结构不甚合理,行业排污成本差异较大。根据图1的分析结果可知,萍乡和宜春等地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污染物排放的单位经济成本较高,南昌和鹰潭地区相对单位经济成本较低,跨地区的排污权交易难以形成。二是政府顶层制度设计存在一定缺陷。只重视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排污权,而忽视了在位企业的排污权的转让问题。一方面应努力实现新建、改建、扩建项目新增排污权的灵活有效机制,另一方面更应该激发现有企业超额减排的积极性,完善超额减排量上市交易的机制和体制。三是缺乏完善的排污权交易平台及交易模式。一个适合整个流域排污权交易的完善平台,有利于激发流域内企业排污权交易的动力,同时节省交易成本,提高交易的效率。

三、建立鄱阳湖流域排污权交易平台

鄱阳湖流域与江西省行政区域基本吻合,在鄱阳湖流域内有效治理污染,解决污染跨界问题,有利于江西省建立环境治理统一政府,也有利于市场化操作和交易。在明晰地区产权机制、监控机制和地区间协调机制的共同作用下,有必要提出江西省鄱阳湖流域排污权交易平台――即按照自然地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差异,考虑了排污权交易市场的公平与效率,在分析了鄱阳湖流域内排污权交易市场的供求基础上,建立一个以流域管理为基础的区域排污权交易中心。该中心主要包括鄱阳湖流域排污权交易机构设置、决策方式和交易流程模式三个部分。

(一)鄱阳湖流域排污权交易机构设置

鄱阳湖流域排污权交易机构设置具体架构见图2。该中心是一个综合决策体系,由排污权交易涉及到的各利益主体,包括地方政府、各行业企业组织以及省级财政部门、物价部门、环保部门、独立评估部门和社会监督组织组成,有利于差异性,全方位的考虑来决定相关问题。

(二)鄱阳湖流域排污权交易决策政策制定过程

由于鄱阳湖流域机构的设置具有综合性、一体性,在行政上可以将流域的许多外部性问题内部化,加强流域内紧密合作。鄱阳湖流域排污权交易中心是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政策过程以及利用后发优势学习引用其他国家和地区发展的经验,理顺地方政府之间、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在国家环境保护部制度安排要求下,从长期、最大可能地发挥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的主动性,以国家环境保护部的建设为主线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强化国家环境保护部的政策制定、协调监督以及执法监管三方面的职能与能力建设。

而这种模式见图3(见上页),首先是以改善鄱阳湖流域内环境质量为推动力。在国家环境保护部下达的宏观调控指标和目标的前提下,以改善鄱阳湖流域环境质量为出发点,建立鄱阳湖排污权交易中心,并管理、协调、研究分析讨论区域环境问题。其次鄱阳湖排污权交易中心有一套制度化的议事机制。该中心负责定期召开排污权交易相关政策商议会议,就区域内的排污权交易问题,例如就流域可排放总量的计算指标的修正和更新、地区指标公平分配以及排污权交易价格等问题进行商议,认真听取各地区政府代表、企业代表、环保组织、群众代表和专家学者意见,对相关议案进行修正完善,形成一套经常性议事机制。

(三)鄱阳湖流域排污权交易流程模式

鄱阳湖流域排污权交易流程主要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为转/受让标的受理环节。主要有企业用户登记注册,提交相关材料,排污权中心审核,企业委托中心转让,中心成功受理并挂牌等具体环节,具体流程见图4。第二环节为标的交易环节。次环节主要是根据标的交易方式不同而有不同的交易流程环节,最终排污权中心根据标的成交方式不同来出具《标的成交确认单》,最终标的达成交易。第三环节是交易结算环节。在该环节中主要完成交易标的合同的签订,资金的结算和排污权变更登记等工作。

四、建立鄱阳湖流域排污权交易平台及模式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机构设置,发挥综合决策功能

鄱阳湖排污权交易中心在江西省政府统一领导下,由省环保厅牵头,省财政厅、省发改委、省政府金融办、省政府法制办、省物价局和社会团体等有关部门参与,根据综合决策的要求,继续完善鄱阳湖流域排污权交易中心的机构。省财政厅负责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排污权交易资金的管理办法,协助解决排污权交易的收储、交易账户管理。省政府金融办负责指导江西股权交易中心设立全省排污权交易平台、制定排污权交易规则,并做好交易监管工作等。省物价局负责会同省财政厅、省环保厅等有关部门制定排污权出让标准和排污权交易指导价格,以市场供求关系为价格机制的交易价格体系。省政府法制办负责协助制定和完善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相关政策规章。社会公众团体充分发挥监督的职能,建立政府定期公开环境质量制度,制定公众投票表决的程序和模式以便公众参与综合决策。

(二)完善排污权交易的分配制度

由于我国大部分现阶段的排污权交易还处于试验的阶段,并且长期以来无偿分配的方式,大大增加了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施行,但本文认为鄱阳湖排污权交易中心需要根据区域内各企业的产量、产品价格、利润空间、工艺技术水平等相关指标估算企业的污染处理成本函数以便估计排污费用,同时根据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在考虑排污权交易市场的公平与效率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产业以及地区产业结构的差异,制定有差异化的排污权初始分配制度。

(三)构建现代化排污权电子交易平台

现代化排污权电子交易平台的构建是建立在现代电子计算机的咨询、定价、交易和结算为一体化的模式,该平台既是政府环境管理机构和排污企业披露交易信息的平台,也是促进排污权交易并对交易进行管理和监管的平台。该平台可以及时准确地流域内各排污企业的排污交易数据,据此估算交易价格,并实时更新数据,发挥交易软件的高透明度的特性以降低信息成本低,增强排污权交易市场的流动性。

(四)完善企业排污主体的责任制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