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乡镇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十篇乡镇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十篇

乡镇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32:38

乡镇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篇1

一、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在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进程中,主要造成了水污染、生活垃圾污染、工业污染三个方面的生态环境问题。

(一)水污染严重

水资源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所需要的重要自然资源,关系着我们的生存和生活。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脚步不断加快,原始的生态环境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破坏,水资源污染十分严重。在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驱使下,农村人口大量的向城镇聚集。2000—2010年城镇新增人口22809万人,年均增长3.87%,新增人口生活污水累计排放量增加695.55亿吨,占污水新增排放量的97.54%。并且居民生活产生的污水大多没有经过专门处理直接排人到河流中,导致水质恶化,水体变色,这些行为严重污染了水资源,更影响到居民的饮水资源。

(二)生活垃圾污染严重

新型城镇化促使农村人口大量的向城市聚集,而这必将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目前,我国多数的城镇还没有完善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居民的生活垃圾只是随意的丟弃和摆放,同时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而民众的垃圾分类意识也十分淡薄。大量的生活垃圾也并没有经过专门设备的专业化处理,任意的暴露在地表,严重的污染了空气资源和土地资源,破坏了城镇居民健康的生活条件。同时,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污水也随意的排入到江河中,没有严格有效的污水处理系统,原生态的水资源受到了严重的污染。

(三)工业污染严重

新型城镇化为城镇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前景,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城镇企业产生的工业污染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目前,我国的乡镇企业大多是粗放型的经营模式,企业缺乏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企业也缺乏科学有效的规划和管理,企业生产规模较小并且流动资金有限,乡镇企业没有能力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工业污染的治理中来,所有大多的企业缺乏专门的环保设备和配套设施,进而将企业生产产生的工业污水、工业垃圾等直接排放到河流中乡镇企业排放的工业污水严重危害了自然水资源,造成了水污染。乡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气体严重污染了空气,从而对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产生了很多不利的危害。

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我国的居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我国乡镇地区的民众受教育程度有限,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民众的整体素质相对不高,致使乡镇地区的民众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虽然他们也有一些生态环境保护的行为,但是大多只是停留在表面,并没有深刻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根本意义;二是当地政府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不够,政府对于加强环保意识工作往往是忽视的,所以广大乡镇居民意识不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以至于造成了生活垃圾随意丟弃和摆放、生活污水随意排放等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二)乡镇企业缺乏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

在我国新型城镇化不断加剧的进程中,政府将关注点主要放在乡镇企业的发展和生产上,过多的重视乡镇企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市场效益,忽略了关于乡镇企业污水治理的问题。在生产管理方面,乡镇企业将主要精力都放在如何提高企业盈利和生产效益上,忽视企业在生产中的污水排放和工业垃圾处理等方面的问题。在环保责任方面,乡镇企业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没有担负起一个企业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企业巨大的经济利益背后是以牺牲生态环境换来的,而当今大多的乡镇企业还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三)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

从现有的法律法规制度来看,我国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我国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制度的制定源于近些年,经验不足,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对于一些生态保护区域没有明确合理的划分,管理层面不到位。其次,对于违反生态环境保护法相关规定的企业和居民,评判标准不统一,也给执法部门的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难度。最后,我国目前现有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大多是针对城市企业的,对于乡镇企业的工业污染和环境治理等方面并没有十分明确的法律法规。

三、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探析

(一)提高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人作为城镇生态环境系统的建设者,对城镇生态环境的管理起到了主体性的作用,提高民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是解决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提高民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人手:第一,要充分保障广大乡镇地区民众的物质生活条件,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因为只有在物质生活受到保障的前提下,乡镇地区的民众才会将其余的精力投入到生态环境保护中来;第二,政府应积极发挥其主导性作用,在当地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通过文化相关部门宣传本地的生态资源现状,让广大民众意识到进行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的重要意义。

(二)加强乡镇企业的环保责任

在新型城镇进程中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乡镇企业的工业污染占有重大比例。乡镇企业排放的工业污水和工业生产垃圾不仅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生活,同时也制约着乡镇企业自身的发展。现时期,乡镇企业加强自身的环保意识义不容辞。一方面,乡镇企业应积极改进企业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采用先进技术和引进相关的配套设施,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并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量,由粗放型的经营管理模式转换成集约型的生产管理模式。另一方面,企业也应加强自身的环保责任,充分认识到乡镇企业对于当地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强化乡镇企业文化和企业员工的生态环境环保意识。

(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是解决和处理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问题的依据。在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时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坚持统一规划、预防为主、防止结合的原则。具体而言,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谁利用谁补偿,谁破坏谁修复。第二,政府应就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具体生态环境问题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例如,法律法规应涉及工业污水处理规定、生活垃圾处理办法、生活垃圾分类以及如何将垃圾分类再循环利用等等,最终使执法部门有法可依,使公众有法可守。

乡镇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篇2

关键词乡镇垃圾;污染治理;现状;问题;对策;安徽蚌埠

中图分类号X7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3)07-0234-02

随着蚌埠市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聚集,人口集中,垃圾排放量也同步增加,造成污染加重,甚至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难点和广大群众关注的焦点。虽然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以来,居民环境意识逐渐增强,乡镇环境卫生得到较大改善,乡镇居民深切感受到生存环境对身心健康的影响,渴求治理污染、改善环境的愿望日益强烈,同时乡镇加大了对乡镇的保洁力度,垃圾处理步伐加快,基本做到了定点归集、集中堆放或填埋。但是,乡镇垃圾尤其是边远乡镇的垃圾处理,受地理、运输成本等客观条件所限,其处理难度较城市、城郊地区要大得多,污染治理依然任重道远。

1乡镇垃圾处理现状

目前,蚌埠市辖4个市辖区、3个县,共设36个镇、19个乡(其中民族乡1个)。蚌埠市农村清洁工程自2010年实施以来进展顺利,多措并举改善农村环境,至今已完成39个乡镇农村清洁工程,投入资金4680万元,初步建成“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模式,有效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其中2012年实施的10个乡镇的农村清洁工作已经全部完成,由市、县住建部门集中采购的垃圾压缩机、板车、小型垃圾运输车、垃圾桶已分发到各个乡镇并投入使用。

据调查,蚌埠市已初步建成了“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形成了村有保洁员、镇(乡)有环卫队的保洁队伍,建立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一系列基本制度,实施农村清洁工程的乡镇镇区基本实现了生活垃圾处理的全覆盖。2013年蚌埠市将进一步推进城乡垃圾处理统筹规划和配套建设,计划实施10个乡镇农村清洁工程,以改变农村垃圾污染现状。

2存在的问题

在上述乡镇中,垃圾的处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垃圾场选址不合理。有的垃圾填埋场离乡镇居民住房很近,有的还离水源很近。尤其在炎热的夏季,垃圾填埋场产生的恶臭和苍蝇,是影响居民日常生活的因素。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部分乡镇尤其是边远乡镇的垃圾填埋场,实际上就是垃圾露天堆放场,没有建设配套的垃圾渗滤液、填埋气体收集系统。由此产生的垃圾渗滤液四处漫延,同样带来恶臭等环境问题。三是处理方式过于简单。乡镇生活垃圾和畜禽养殖垃圾处理方式简单,采取露天堆放或简易填埋方式,没有及时对垃圾进行掩埋、消毒和无害化处理。散乱堆放和随意焚烧垃圾的现象较为普遍。个别乡镇将垃圾随意倾倒在河沟、洼地或山谷。集中填埋变成了“集中污染”。这种处理方式不仅污染了环境空气,而且对当地的地下水资源造成了潜在的威胁,特别是蚌埠市地处淮北平原,地下水资源是十分宝贵和需要珍惜保护的,一旦污染,无法恢复。

3对策

3.1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宣传力度

各乡镇要加强市容环境政策法规的宣传,大力开展集中宣传活动,教育广大群众,提高卫生意识。市容环境管理局要抓好培训工作,全年举办市容环境管理、垃圾清运处理培训班2~3期,重点对各乡镇分管领导、具体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保证各乡镇市容环境管理作业队伍懂政策、懂业务、善管理。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乡镇领导干部,要提高认识,针对乡镇垃圾处理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对具体解决办法和措施进行研究。乡镇垃圾问题是一项民心工程,积极抓好该问题,切实为民排忧解难。同时,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能动作用,引导乡镇居民除陋习、树新风,逐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行为方式[1-2]。

3.2科学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充分把握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机遇,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编制乡镇垃圾处理专项规划,将其纳入县域的生态整体建设规划中。县级政府统一负责规划或审批镇垃圾处理方案,具体设计由具备资质的专业技术单位承担。二是合理布局。明确乡镇垃圾处理设施的布局和规模。离县城垃圾处理场10km以内的乡镇,对垃圾采取“社区收集、乡镇运输、县处理”模式;其余乡镇,根据一定辐射半径,以片区为单位建立垃圾卫生填埋场。垃圾填埋场要远离饮用水源、河道和人口居住区,选择集雨面积小的沟壑等地。以乡镇为单位,合理规划规模化畜禽养殖区、禁养区和控养区。三是科学处置。对乡镇垃圾逐步实行分类收集、卫生填埋。对新建的垃圾填埋场,注重底部防渗处理及渗滤液管网建设,加强对渗滤液和恶臭的处置。对现有乡镇垃圾填埋场进行定期杀菌消毒、素土覆盖,及时恢复填埋地的生态环境[3-4]。

3.3规范管理,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

建立健全乡镇环境卫生管理的相关制度。县级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要理顺管理体制,将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权限授予乡镇政府,使其有人办事,有权管事。同时完善考核机制,把做好乡镇垃圾处理工作纳入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实行任期目标考核。由市目督办、市容环卫局负责检查考核。2个部门要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召开例会,印发督查通报,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力或效果不明显的,下发催办通知书,并由市目督办备案,作为对乡镇年终卫生考核的依据。

另外,可借鉴其他地市的先进经验及高科技技术。如浙江省宁波市象山鹤浦镇建设42座太阳能垃圾处理站,覆盖全镇所有建制村,在生活垃圾处理上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在宁波市率先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制定出台了农村生活垃圾太阳能生态处理点的管理办法、监督制度和分类制度,并且实行垃圾运行考核专项奖励措施,大大调动了清运及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此外,垃圾处理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由专门环卫公司负责运行管理,聘请垃圾处理技术人员,实行工资和可回收废品利润业绩挂钩。公司负责人还实行定期或不定期到处理点检查,根据入仓垃圾分类情况予以奖惩,使乡镇环境卫生状况得到明显改善[5-6],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一定的基础。

4参考文献

[1]阳成贵.浅谈农业污染与防治[J].遵义科技,2010(1):42-43.

[2]张文彬.三门县农业生产污染源调查及治理对策[J].浙江柑橘,2009,26(4):21-23.

[3]郭宝强.乡镇垃圾处理系统的创建[J].民营科技,2011(10):153.

[4]张立秋,张英民,张朝升,等.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污染防治技术[J].现代化农业,2013(1):47-50.

乡镇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篇3

关键词:村镇绿化;存在问题;发展趋势;发展模式

村镇绿化是村镇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不仅是村镇外在形象的体现,而且可以反映出村镇的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在某种程度上还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园林绿化在保护村镇环境、调节村镇气候、提供文化教育和游憩场所、美化村镇景观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1村镇绿化必须重视的几个问题

1.1村镇绿化的义务责任制问题

村镇绿化不仅是政府的事情,更应当是每个人的义务和责任。每个人有权利、有义务绿化好自己周围的每一寸土地。不仅有义务绿化好自家的房前屋后,而且有义务绿化周围的道路和其他空闲地方。不仅有绿化义务,还有管理责任。我县一直在倡导义务绿化,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投入相比较,收效甚微。这不仅与我县广大农民的道德修养和认识水平不高有关,更重要的是在义务绿化问题上,只讲义务、责任,而没有提出相应的利益,大大挫伤了人们义务绿化的积极性。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就要有所收获,这是普遍的道理,也符合市场运行的规律,在绿化方面也是如此。在村镇绿化方面应倡导谁劳动、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这样不仅可以减轻政府负担,而且可以提高全民绿化的积极性。

1.2村镇绿化的全面覆盖问题

绿化应该全面,不应留有死角。有人认为,村镇处于广阔的原野,到处郁郁葱葱,既有农作物,又有树木,没有必要再搞什么绿化。其实不然,在我县,水土流失不仅仅是在农田,村镇内部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水土流失。只要存在的土地,暴雨过后,随处可见雨水涌漫的泥泞,水土必然流失。由此可见,村镇绿化并不全面,还存在着大量的的疏松的土地,应该坚持全面覆盖的原则。所谓全面覆盖,就是没有的土地,凡是空闲的的土地都应该绿化。

1.3村镇绿化的科学问题

北方的村镇羡慕南方的秀美,梦想常年绿林成荫,于是大量移栽南方树种,但很快就枯萎,没有任何绿化效果。因此,绿化要讲科学,并以此指导具体的行动。绿化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因地制宜。村镇绿化一定要根据本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壤特性等,合理选择适宜本地区的树木花卉。②错落有致。绿化在空间布局上要有层次,错落有致,不应只栽树木或只种花草。在绿化上要注重空间的层次感和视觉的美感。③内外结合。室外绿化固然重要,但室内绿化更是自然宜人,它可以美化环境,陶冶情操,消除疲劳,使人更接近自然。④文化艺术。通过绿化把文化艺术的感染、陶冶、净化等作用有机地溶于自然之中,花草之中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观念、心态和情绪,以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1.4村镇绿化的管理问题

绿化的管理应随着村镇现代化建设的步伐,采用现代管理方式、方法,从植物品种的选择、种植栽培、浇水施肥到病虫害防治、日常修剪等各项工作都应当专业化、合同化。绿化可委托绿化公司进行管理,淡化政府职能,减轻政府负担。

1.5村镇绿化的经济效益问题

绿化不讲效益或效益不高是阜宁县义务绿化受阻的重要原因之一。应把绿化同科研结合起来,同产业结合起来,走出一条适合阜宁县实际情况的村镇绿化发展道路。

2村镇绿化的发展趋势

2.1城乡绿化一体化趋势

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在走城乡一体化道路的同时,城乡绿化一体化是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必要环节,是村镇绿化的一种趋势。所谓城乡绿化一体化是指在着力抓好城区绿化的同时,大力向农村辐射,加大郊区、农村、小城镇的绿化力度。通过道路绿化建设将城乡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村镇的绿化水平和面积,缩小城乡差别。

2.2乡村景观化趋势

景观规划不仅要提供一个健康的城市环境,同时也要提供一个受保护的乡村环境。乡村景观规划不仅突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而且提出了对环境的创造性保护。人居环境的改善,成为乡村景观规划追求的境界。我县未来村镇绿化将与乡村景观规划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对乡村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乡村建设的合理规划,走村镇绿化的景观化道路,将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成为人类未来最适宜的居住空间,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

2.3乡村园林化趋势

由于我县村镇自身的环境特点,使其朝着园林化方向发展。我县广大的农村有着广阔的土地、美丽的田野、稀落分散的农舍,但是随着农村各个产业的蓬勃发展,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乡村原有的景观格局正在不断地改变或被破坏。因此,在村镇发展中,保持和发展乡村环境成为村镇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村镇绿化将沿着乡村园林化方向发展,对农村绿化进行合理规划,突出绿化的环境美、艺术美,与乡村的景观结合起来,与发展乡村的旅游业结合起来。

3村镇绿化的发展模式

3.1村镇绿化与景观生态建设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村镇绿化不再是简单的植树种草,农民也不是只为了经济效益而绿化自己的家园。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已成为当今全社会所共同面临的危害。因此,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村镇绿化进行整体性规划显得日益迫切。生态绿化是绿化发展的一个主流,也是人们环境意识增强的体现。在村镇绿化中,注意乔、灌、草三者的结合,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的结合,观花与观叶植物的搭配,使其在绿化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做到层次有变化、色彩丰富、四季有绿。还可充分利用村镇原有的自然景观(河、湖、林等)为背景,创造出更为丰富的乡村园林景观。此外,在村民庭院绿化中,提倡垂直绿化。垂直绿化是园林绿化的新形式,是利用攀缘植物在建筑上攀附,它可以充分利用空间,节省土地。

3.2村镇绿化与发展农村旅游业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乡镇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篇4

关键词:城乡;发展;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2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3)—07-0057-01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党的十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的重大举措。目前,丹凤县处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最佳期,全面审视丹凤县城乡一体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剖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存在问题的思路与对策,必将成为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力引擎。

一、丹凤县城乡发展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丹凤县城乡经济社会较快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公共服务不断加强,社会事业稳步推进,群众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统筹发展成效显著。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丹凤县城乡发展一体化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2012年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比为3.10:1,陕西省、商洛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比分别为3.60:1、3.68:1、而丹凤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比为3.71:1,分别高出国、省、市0.61、0.11、0.03个百分点。

2.城镇化水平低。2012年全国城镇化率达到52.6%,陕西省、商洛市城镇化率分别达到了50.02%和42.9%,而丹凤县的城镇化率只有38.1%,分别低于国、省、市14.5、11.92、4.8个百分点。

3.产业结构不合理。丹凤县2012年一、二、三产业结构之比为19.57:44.14:36.29。

4.基础设施差距大。县城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不健全,脏乱差问题突出。目前,还有部分组没有通水泥路,部分群众没有吃上自来水,一些地方通讯质量不好。

5.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一是教育发展不平衡。县城教育资源优、学校生源多、校舍不足、班额太大,西街小学、龙驹中学每个班的学生人数都在70人左右,学生进教室好像在“插葱”,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农村教育资源弱、学校生源少、校舍多,班额太小,有的班级只有几个学生。目前部分农村小学还没配英语教师和电教设备。二是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多头管理。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条块分割,行政管理多元化。三是文化建设不平衡。县城居民文化生活较为丰富,而农村居民文化生活贫乏。四是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缺乏。随着新农合的推行,农村看病就医群众日益增多,乡镇卫生院工作量大幅增加,但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的数量不够,医术急需提高。

6.城乡建设秩序乱。一是房屋乱建问题严重。县城的小产权房“遍地开花”,房子间的距离太近,有的两座楼之间居民开窗可以握手,不但房子采光不好,而且说话都能听见,绿化、美化、净化程度不高。二是非法买卖土地问题突出。有的村民将土地视为私有财产,不经过任何法定程序,任意买卖。三是资源利用浪费。丹凤本来土地就少,但是县城居民都喜欢一家一户一院落,办公楼都在七层以下,房屋上面空间没有充分利用,造成资源大量浪费,空间开发利用不足。

二、丹凤县城乡发展一体化存在问题的原因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纳起来主要是由以下因素引起的:

1.户籍制度障碍。现行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户籍制度,人为的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掘出了一条“鸿沟”,构筑了一道“壁垒”,使城乡居民成为两个发展机会和社会地位严重不平等的社会集团,农民在就业、收入、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子女上学等方面遭到歧视。

2.地理环境制约。丹凤县地处秦岭腹地,山大沟深,除国道沿线和部分地方外,边远山区农民生产、生活环境恶劣,条件艰苦,有些地方自然灾害频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受限制。

3.农民素质不高。一是文化水平较低。农民与城镇居民相比,明鲜缺乏竞争力。二是缺乏劳动技能。进入二、三产业就业至少需要一技之长或懂管理、会经营的劳动者,而丹凤的大多数农民既没有技术,又因为文化水平低而不会管理和经营,因而只能从事收入少的体力劳动。

4.建设规划滞后。丹凤县城建设总体规划虽经市政府批准,但详细规划还没出来;各镇的建设规划是上世纪90年代设计的,早已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导致城镇建设落后,管理难度加大。

5.资金投入不平衡。县城建设投入的多,小城镇和农村建设投入的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多,产业发展投入的少。

三、丹凤县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对策与建议

1.推动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这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前提。因为规划是先导、是龙头、是方向,这个方向把握好了,发展定位清楚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配置就有了依据。

2.推动城乡配套改革一体化。这是消除城乡发展障碍,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基础。一是改革户籍制度。二是深化农村改革。三是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四是整合社保机构。五是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

3.推动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这是增强县域经济实力,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关键环节。一是大力发展工业。二是壮大特色绿色产业。三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4.推动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这是解决城乡发展差距,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有效平台。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就是要从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人手,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努力使城乡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弱有所助、贫有所济、灾有所救。一是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二是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三是繁荣农村公共文化。四是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乡镇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篇5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农村物流;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259.27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thispaperinvestigatestherurallogisticsinChang-Zhu-tanareafromtheperspectiveofnewurbanizationandpointsouttheexistingproblemsofrurallogisticsinChang-Zhu-tanareaunderthenewurbanization.italsoputsforwardsomecountermeasurestoconstructtherurallogisticsnetworkandpromoteselectricitytothecountrysideandincreasestheruralincome:(1)increasinginvestmentininfrastructureconstruction;(2)Buildingruralinternet+businessplatform;(3)Buildingefficient,comprehensiveandreasonablelogisticsanddistributionsystem;(4)Cooperatingwithlocalcollegesanduniversitiesandvocationalcollegestospeeduptheconstructionandimprovementofrurallogisticspersonneltrainingsystem.

Keywords:thenewurbanization;therurallogistics;thepresentsituation;countermeasures

我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根本。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农业与农村工作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于乡村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体要求,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1]。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副产品输出、商品输入的大幅增加,农村消费有着潜在的巨大需求,广阔的农村成为迅猛发展的电子商务下一块利润丰厚的“蛋糕”,“互联网+现代农业”作为一种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具有“经济转型”、“服务三农”、“精准扶贫”、“创新创业”的重大意义,可以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2]。

长株潭地区作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及全国城市群建设的先行者,跟配送体系相对健全的城市物流相比,农村物流还存在诸多不足。文章对长株潭城市群新农村建设和电子商务发展对农村物流需求进行调查分析,探寻目前长株潭农村物流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构建长株潭地区农村物流的对策,以期降低农村物流成本、促进电商下乡,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增加农民收入。

1长株潭地区农村物流现状调查分析

1.1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情况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967份,其中有效调查问卷837份,调查对象主要为长株潭地区居民,涉及物流、农业、教育等各个领域的城镇和农村工作者,其中城镇居民占45.6%,农村居民占54.4%;因考虑电子商务中主要购买群体和关注群体为女性,故调查对象女性占69%,男性占31%;调查共设计了18个问题,为了提高调查效果,调查过程以选项式(多项选择、单项选择)调查为主,主要包含对长株潭地区城乡物流快递点分布距离、城乡快递配送方式比较、城乡居民网购商品分析等多个方面进行展开。

1.2调查结果分析

1.2.1长株潭农村、城镇居民网购商品情况(如图1所示)

调查显示,长株潭城市群物流均存在双向行为,一方面,城市的工业品从城市流往农村,例如农村居民购买生活用品和服装,同时,因为环境污染以及食品安全问题等诸多因素影响,绿色、安全、无污染的纯生态农副产品和生鲜通过物流流向城市,给城镇居民带来健康和安全。同时也可以看出,在同类商品购买行为上,城镇居民受益于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购买行为大大超过农村居民。

1.2.2城乡电商发展环境分析

从表1城乡电商发展环境总体评价来看,针对城镇电商发展环境,认为长株潭地区城镇电商发展环境比较好占50%,认为城镇电商发展环境差,急需改善的占14%;相对而言,农村电商发展环境差的比率则占54%,绝大部分的被调查者认为,物流的发展不均衡是电商发展的最大的制约因素,农村物流相对完善的城镇物流系统而言严重滞后,物流的发展是制约长株潭地区农村电商发展的最大因素,未来长株潭地区“电商下乡”的发展还需农村物流的牵引。

乡镇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篇6

一、工作进展情况

(一)高位推动,长抓不懈,确保农村人居环境工作顺利推进。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了镇长为组长,所有班子成员为副组长,村(居)书记和镇直部门负责人、挂点工作组组长为成员的洋江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7月15日专门召开班子会议听取全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专题汇报会,7月17日召开全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调度会,7月18日组织农村人居环境领导小组所有成员召开了第一次现场调度会,到各村实地检查排名考核,强力推进。镇主要领导先后6次到后进村进行指导调度,听取意见,解决难题。二是制定工作方案。先后制定了《洋江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实施方案》、《洋江镇“治脏治堵治乱百日攻坚 净化序化美化喜迎国庆”活动实施方案》、《全面开展“三清二改一管护”村庄清洁行动夏季战役的实施方案》,先后2次,组织村级保洁员和集镇保洁员开展了两次专题业务培训,明确工作重点,规定保洁上岗和月考核专项方案,镇村组三级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三是加强规划管理。截止目前,全镇59个宜居自然村已全部完成规划编制,并最广泛地征求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意见建议,集镇总体规划和村级规划基本形成。

(二)示范引领、以点带面,三治三化促进营造新农村新环境。按照“整洁美丽、和谐宜居”的总要求,紧紧围绕“七改三网”建设重点,积极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一是抓典型,示范带动促引领。因势利导,深入挖掘各建设点的人文禀赋和地方特色,精心培育示范样板,如:长塘村石塘下组、笋田组,前江村香塘组、洋江村芦前组均已完成工程项目任务80%。目前,全镇19个省市新农村建设点共硬化进村主干道1.5公里,入户便道2.6公里;完成改水率100%;改户厕388户,新建公厕19座,拆除危旧房、空心房50间712㎡;新修排水沟渠11.7公里;改塘1处。二是抓联动,上下齐心促提升。推行每个班子成员都对自己挂点的行政村新农村点建设点负总责,3~5名驻村镇干部组成的新农村建设工作组,指定村书记是本村新农村建设第一责任人,每个建设点都推选5~7人组成新农村建设村民理事会。三是抓督查,完善考核促长效。7月18日,我镇召开了全镇新农村建设流动现场会,镇党政主要领导带领镇新村办人员定期、不定期地到建设点进行实地督查,现场反馈建设项目推进情况。

(三)因地制宜,侧重长远,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现高起点、高标准。一是积极开展村庄清洁夏季战役行动。开展以“三清二改一管护”(清理垃圾、清理塘沟、清理废弃物,改美庭院、改好习惯,管护村庄环境)村庄清洁行动。上半年,全镇共投入50余万元,清理生活垃圾1000余吨,整治非垃圾堆放点3个,清理村内沟渠30公里,村容村貌得到进一步巩固提升。二是进一步强化了保洁员队伍建设。继续实行村级聘请,镇清洁办暗访抽签打分等方式考核保洁员,建立保洁员关爱和业务培训机制,做到垃圾日产日清,保洁员全天候上岗。三是创新“路长制”工作机制,实行网格员管理全覆盖。对辖区内的道路,采取由副科级领导班子驻村挂点为单位,对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按照“村组保洁、乡镇收集压缩、县转运、市处理”运行模式,积极开展城乡生活垃圾第三方治理模式(ppp项目)。三是积极探索村庄环境长效管护机制。目前,我镇的环卫设施都有保洁员兼管,村庄的路灯、沟、渠、路管护,都由村委会组织,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解决。

(四)审时度势,全程监管,防止农村人居环境二次污染。一是强化督导考核。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纳入镇党委年终绩效考核。制定出台了《洋江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暗访考核细则》,做到对村进行“一月一考评、一通报一排名”。二是深入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充分发挥洋江镇集镇污水处理厂的作用,使其覆盖洋江集镇周边各村。其中2018年杨潭村、车田村分散式污水处理器设施已完工并已投入使用;完成所有50户以上村组污水处理调查工作。三是加大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建立我镇农作物秸秆资源台账,提高广大民众对秸秆综合利用效力。

(五)循序渐进,加大投入,拓宽农村人居环境资金渠道。一是加大投入力度。充分利用好上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统筹整合相关渠道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合理保障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资金。目前,我镇共安排19个新农村建设点,投资510万元,共惠及农1268户农民4728人。二是拓宽管护资金渠道。积极通过商会、乡贤各级代表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争取管护资金支持,做到长效管护。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县委县政府要求相比还有一些差距,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村容村貌有待提升。对标对表上级要求,仍存在村与村组之间、项目与项目之间整治效果不均衡的现象。二是垃圾治理有待加强。由于我县去年顺利通过“国检”,所以我镇对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有所懈怠,有迎检过关的思想。三是资金缺口压力较大。我镇虽然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投入大量资金,也积极想办法拓宽资金渠道,但在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仍存在资金缺口。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加大推进村庄清洁行动。聚焦解决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突出问题,从农民自己动手能干、易实施见效的村庄环境卫生整治入手,深入开展以清理垃圾、清理塘沟、清理废弃物,改美庭院、改好习惯和管护村庄环境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清洁行动。

(二)强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目前我镇已建成公厕78座,2019年新增新建公厕39座,还未建有水冲式公厕的村庄也在立即着手筹建,力争在今年第三季度前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同时我镇也做到建管同步,对公厕设施管理好、维护好,卫生要打扫好、维持好。加大户厕改造力度,逐步提高无害化卫生户厕覆盖率,努力实现2019年底无害化卫生户厕覆盖率达到90%的目标。

(三)全面提升村容村貌。坚持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心管理、精美呈现“四精”理念,以完善功能、提升水平为着力点,纵深推进新农村建设扫一遍行动,加快“七改三网”基础设施和“8+4”公共服务项目建设。

(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治理。加快推进城乡生活垃圾第三方治理模式(ppp项目),推动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开展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试点工作。全面启动50户以上及重点区域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建设。

乡镇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篇7

一新型城镇公共艺术体系存在的必要性

新型城镇公共艺术设计不应只是修补城镇剩余空间、点缀公共环境的装饰物,而是应充分融入城镇规划中,作为城镇的“皮肤”与城镇规划密切贴合,同时展现出城镇的精神文化内涵,并对城镇居民进行审美引导。公共艺术的鲜明特点是公共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它具有突出的社会文化价值,而非单纯作为置于公共空间的艺术品。

(一)城镇公共艺术的基本类型

城镇公共艺术主要是指处于城镇空间结构中并且承载城市文化与精神内涵的艺术作品,它具有较高的民众参与度,可供城镇居民自由观赏并身处其间进行感知、体验。城镇公共艺术主要的表现形式包括:城市雕塑、壁画、园林景观、建筑外观乃至城镇公共设施等,主要的空间形式有:城镇主要出入口与城镇边缘、街道、广场和社区公共艺术区、城镇主题公园。城镇公共艺术的设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由于城镇工商业规模较小,居民整体受教育水平相对大中型城市居民较低,因此城镇公共艺术设施的规划设计方法与整体效果自然与大中型城市不可同日而语。根据新城镇建设现状妥善地取舍所需的艺术形式,进而进行整体性设计,是城镇公共艺术与城镇文化环境相匹配的重要前提。现阶段中部地区建设中的新兴城镇多为郊区、县和大型集镇,规模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常驻人口在10万人以下,处在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的过程中。新兴城镇居民保留了较多的农村生活习惯,离耕地较近、生态环境较好,但发展规模受到一定限制、基础设施较差。所以,在新兴城镇的公共艺术设计中,不可能采取较为超前的艺术作品形式,而过于简单粗糙的公共艺术作品,由于其体验感、艺术性的缺乏,也不能承载对城镇居民的审美引导与城镇精神内涵传递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对新城镇的公共艺术系统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前,要对城镇居民的文化、审美水平有一定的了解,并充分研究当地的地域文化与环境特征,因地制宜地进行公共艺术系统的设计。例如,针对部分生态环境基础较好、污染较少的新城镇,可以将中心位置附近的城市主题公园的园林景观、融合传统中式风格的雕塑、具有传统中式风格的周边建筑等整合成一个完整系统的公共艺术体系。而那些离城市较近、有产品集散功能、土地硬化率较高的城镇或可采取简约直接的工业化设计风格,主要通过公共设施、墙体处理、城市雕塑与壁画进行公共艺术设计的整体匹配。根据不同的空间环境选取适当的公共艺术类型并加以灵活组合,可使城镇空间得到更好的整体视觉效果,给人们带来的是一种整体的精神体验。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的公共艺术体系的作用,要远远大于零碎而缺乏系统设计的公共艺术设施的作用。

(二)公共艺术在新城镇建设中的作用

城市环境问题始终是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在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我国的工业化步伐逐渐加速、生产效率大幅提高、物质产品日益丰富,但同时也造成了城市环境的恶化。在制造业集中的地区,拥挤不堪的“火柴盒”式的居住空间使人很难体验舒适的生活环境,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放松,这也是某些制造业企业员工不断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在新城镇建设过程中,城镇的空间环境是无法回避的问题。通过公共艺术对城镇的空间环境进行介入,从而对城镇环境进行美化提升,使新城镇居民获得更适宜的人居环境,不仅可以避免城镇发展过程中城市“慢性病”的出现,同时还可以有效提高城镇居民的素质,提高新城镇的竞争力与其对人才的吸引力。就像是一个人缺少了信仰与灵魂,一座缺失了文化、艺术、城市精神的城市,是无法健康发展的。城镇的精神、历史、文化是城镇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公共艺术系统的存在不只是单纯地提升人居环境的质量,更为重要的作用是为新型城镇提供城镇文化的引导、积淀城镇发展的历史记忆,将城市精神通过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城镇公共艺术体系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城镇居民,营造人们对城镇文化的体验,并形成人们内心的意象存留。总之,城镇公共艺术系统通过公共艺术氛围的感染增强人们对城镇文化的认同感与居民的归属感,这种认同感与归属感将为城镇带来更强的凝聚力,增强市民的幸福感,是助推城镇发展的巨大动力。城镇公共艺术作为新型城镇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在提升城镇竞争力、影响力,解决城镇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与文化生活、提升幸福感与认同感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是城镇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支撑。

二新型城镇公共艺术系统性设计的主要内容

城镇公共艺术的系统性设计是指将城镇公共艺术的规划设计与城镇文化、城镇规划、城镇建筑、城镇居民等作为一个有机的综合性环境进行整体研究,从而有针对性地塑造更具城镇文化个性、更适应城镇具体需要的公共艺术体系。这一体系需要从不同的方向出发进行跨学科的研究,目标是通过公共艺术媒介与城镇规划的相互作用,将城镇文化与城镇建设进行最大程度的融合,得到更为整体、实用的城镇文化景观体系。

(一)文化特征的体现

新型城镇文化不同于传统的城市文化,新型城镇多脱胎于城市郊区乡镇或集镇,在文化上对周边城市的依附性较强,地域性文化风格亦与周边城市有所呼应,但会存在如少数民族集聚区等较强的民族化特征,保留了更多传统民族文化因子。不同的城镇文化产生于不同的城镇背景与土壤,是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多种元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城镇文化的形成过程中,族群效应、地域环境、人口的多元性和周边大城市的发展等都会对城镇文化的特征产生深刻的影响。工业化的速度决定了新型城镇的城市化进度。城镇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思想更新,同时也迅速地改变着人们传统的生活习惯。而随着传统的生活习惯的极大丰富与改变,新的城镇文化便会日渐形成。如何对处于形成期的城镇文化进行适当的引导,打造与城镇发展相匹配的城镇文化内核,是新型城镇建设中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而有针对性地研究城镇文化形成的基本元素并妥善加以利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环。

(二)城镇空间的科学规划

前文提到要根据城镇规划的空间环境妥善选取适当的公共艺术类型进行整体设计,以得到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公共艺术体系。在当前国内中型城市的公共艺术建设中,已经较多地出现了城市公共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随意设置与散乱搁置的情况,这也是造成公共艺术作品或公共艺术设施无法与城市空间有效匹配,进而充分发挥其作用,满足公众利益的主要原因。当然,城镇公共艺术的这种空间配置上的混乱,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新兴城镇在建设中,由于条件所限,缺乏严谨细致的整体规划的情况屡见不鲜,这不仅影响了居民居住环境的舒适度,也浪费了有限的建设资源。这一问题只有通过城市规划的整体控制方能予以有效解决。将城镇公共艺术系统作为城镇整体规划的一部分进行整体考虑,是有效利用城镇空间资源,使公共艺术充分发挥作用,满足公众利益需求,创造更美好的人居环境的重要前提。今后,在新型城镇公共艺术系统的设计中,要“将公共艺术的概念从单体的形态中解放出来,以公共艺术配合景观营造为原点,介入城市整体区域与空间,将规划与城市设计、历史环境保护、城市的整治更新和交换纳入一个大的视觉系统加以考虑,甚至将规划本身作为造型加以研究。”城镇人居环境的科学规划,需要在完整的城镇地理资料和工商业需求的基础上,根据城镇文化的遗存以及导向需要进行完整、长远的规划,对新建筑区的整体空间结构、旧建筑区的处理、交通与公共艺术空间等方面进行妥善的规划处理,划定基本的城市景观架构,使整个城市的规划严谨有序、层次分明。“只有城市公共艺术作品的空间布局,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布局和城市景观系统规划所确定的景观构架相吻合时,其整体性设计的效果才能体现出来从而保证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整体质量与公共艺术作品实施的延续性,也只有这样才能为公共艺术的建设与管理提供依据与保障。”这一原则也适用于新型城镇公共艺术系统的设计。

(三)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引入

新型城镇在建设过程中具备一些大中型城市所不具备的优势———更好的自然环境。而更小规模的工业基础,也使得新型城镇有机会通过科学长远的规划来规避城市建设中所出现的城市环境问题。在新型城镇公共艺术的系统设计中,要更为彻底地贯彻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概念,充分利用自然景观或动植物资源,使城镇获得更好的绿化空间,并与地理环境更好地结合。公共艺术作品也要根据环境的变化而有针对性的设计,从而保证绿色公共空间的完整性。公共艺术系统也可通过主题性设计,发挥宣传作用,如开展垃圾分类、旧物分类弃置等环保概念的公共设施设计,搭配简洁明了的宣传广告,在新城镇文化的重组过程中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使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概念深入人心,并使其作为新的生活习惯融合在城镇居民的生活中。

三结语

乡镇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篇8

全国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会长刘志峰

要正确处理好小城镇与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关系。东部地区要加强小城镇与大中城市之间的网络化联系,促进城乡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提高小城镇发展质量;中部地区要大力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不断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增强小城镇发展的内在动力;西部地区要推行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的集中式小城镇发展战略,促进人口向承载能力强的中心城镇集聚,保护好小城镇发展的资源和生态环境。

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名誉副会长兼人居环境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元端

中国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既要满足长期持续的城镇增长及其结构优化和城镇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需要,也要立足于中国实际,与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相适应。中国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包括: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经济和就业岗位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持续保持和社会文明的持续进步等。而通过城乡区域统一规划和统筹发展提高城镇总体的综合承载能力是其中关键因素。

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人民环境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王涌彬

长期以来我国研究领域将较多的目光投向了城市化体系的两头――大城市和农村,却忽略了小城镇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中的积极作用。要把小城镇的工作做好,具体的工作是小城镇的定位,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定位不准,小城市当大城市做,每个城市都没有任何的特色。此外,还需要积极探索全民参与人居环境建设模式,因为人居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的问题,主要是市民的问题,老百姓的感受。

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兼专家组组长开彦

人居环境的目标是指导城镇建设成为全国县级一流的生态人居城市,在本地甚至全国或更大的范围内起到示范作用;通过人居环境指标体系能够达到生态文化保护和恢复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平衡,使可持续发展方式成为本地长期可行的工具;增加每个公民追求自己认可的、有价值生活方式的可行能力,使城镇居民获得相对均等的良好教育和自我发展机会。

亚洲人居环境协会主席刘兴达

人居环境过往都由政府主办,事实上要建成一个很好的人居环境,企业的参与十分必要。在建设人居环境方面,私人企业跟政府的合作模式方法有很多,到目前为止,没有一套非常完整的方法可以把所有不同的合作方式归纳起来。政府跟私人企业在合作中应提高经济,鼓励老百姓参与。

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中国区副主任钱京京

建设宜居、安全、现代化城市应追求城市的“精明增长”。精明增长主张科学地规划城市发展,强调对城市发展边界加以管理,保护农地,提倡紧凑的空间布局,核心是资源节约,最终目的是可持续发展。中小城镇的精明增长宜聚不宜散,以交通为导向,注意路网密度,按人的尺度设计建筑,此外,注重环境多样性保护。

日本福冈亚洲都市研究所副理事长松本法雄

福冈市在1987年制定了都市景观条例,按照条例,福冈市建设之前,对建筑规模都事先进行审查,这个条例的存在对福冈市的良好景观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我们重视城市雕刻,在主要地区设置了20座城市雕塑,为鼓励对良好景观形成作出贡献的建筑物,福冈市每年对优秀都市景观建筑进行表彰。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顾问总工程师宋序彤

生态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应该从两个方面讨论:水量和水质。中国单位GDp为发达国家几倍或者十几倍,单位取用水量产生的万元GDp是发达国家的几分之一,所以在提高用水效率上,单位用水取得更高的GDp还有很大的潜力。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和大城市高强度集中用水导致水危机还需要有效措施去应对。

中国城市研究院城乡所主任刘泉

如果每一个建筑都做成鸟巢、做成水立方、做成大剧院那是失败的,对普遍的城市而言,更多的是和谐,而不是个性。关于生态人居建设资源及其资源的有效利用,很多时候我们有资源却视而不见,非常浪费。很多城市动不动搞CBD,他们没有搞清楚什么样的城市规模才需要CBD来支撑。审慎雕塑,现在部分城市政府做城市雕塑心情太急迫。

加拿大海地莫克土地发展顾问有限公司中国首席代表李东

城镇人居环境规划的总体规划是当地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的总体框架,产业目标以及发展范围、路网、用地布局和基础设施等系统等空间发展框架,人居建设规划重点集中在生态和社会发展方面,在产业发展措施上有所补充,在空间上遵循总体规划确定的发展框架,但对局部用地会提出改进措施。

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住房与居住行为研究中心主任王宝喇

改善和提高人居环境根源在于不断的提高公众对于人居环境的认识。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在开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研课题《城镇规模住区人居环境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过程中,分别在内蒙古乌审旗和江苏省江阴市开展了大规模的人居环境基础调研,以了解居民对于城镇人居环境发展的真实意愿,并积极推广人居环境建设理念。

中外专家研讨可持续发展的新城镇

“目前,占全国总人口42%以上的人口都居住在县城以下的小城镇中,小城镇已经成为我国城镇化进程中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房地产住宅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在“第五届中国人居环境高峰论坛”上提出的“从人居环境人手,构建城镇可持续发展新模式”的观点,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强烈关注。

乡镇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篇9

关键词:农村人居环境;生态文明;城乡统筹;东营市

中图分类号:F32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5-0021-02

农村人居环境指的是农村地区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并依赖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综合体,包括有形的物质生产、生活空间和无形的精神生产、生活空间。现阶段,全面改善与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意义重大,这一工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是建设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提升的重要内容,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途径[1]。党中央、国务院在多次重要会议上都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进行了强调与部署。东营市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精神,采取有力措施不断加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尚需系统地优化。

一、东营市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战略举措

东营市以建设整洁、舒适与绿色的农村人居环境为工作标的,以建设生活、居住、休憩、交通、文化等功能协同运作的新型农村社区为载体,政府积极进行政策引导与财政支持,并整合与动员社会力量,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东营市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采取的主要举措包括:

1.推进安居工程,改善村民居住与生活条件。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实施危房改造救助制度,确保困难群众的基本居住权的实现。生活条件改善方面,重点推广沼气池建设,在农村推广利用新能源,优化农民生活环境。此外,加强农村绿化工作,增加绿地面积,并鼓励农户参与公路绿化植物养护等工作。到目前为止,东营市生态林场累计投资达14.2亿元,造林15万余亩[2]。组织农村垃圾清理,硬化农村路面,安装路灯,美化、亮化农村生活环境。

2.加强农村污染治理工作,改善农村生产环境。系统处理污染物,降低污染对农村人居环境的破坏度。将生态环境改善作为人居环境建设工作的重点,全面提高农村水质、大气以及土壤质量,同时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降低碎片化耕作模式等土壤等生产环境的破坏,农村生产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3.加强文化设施建设与服务供给,改善农村文化环境。东营市加强农家书屋、文化大院、文化广场以及休憩健身器材等硬件设施建设,同时通过科技下乡和文艺演出下乡等科技文化活动的开展,促进农民素质提高,农村文化环境得到相应改善。

二、东营市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存在的主要问题

|营市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在生态林场建设与农村绿化、村容整治与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基础设施建设与文化服务等方面已经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尚待解决:

1.环境建设、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等协同发展认识不到位。环境效益与经济利益关系认识不到位。一定程度地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割裂,未遵循系统性原则。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既要重视环境效益,同时也要关注经济利益,更要关注到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通过观念转变和制度创新等,可以比较好地协调好各种利益之间的关系。东营市作为以石油产业为支撑的资源型城市,石油产业的发展对农村人居环境有一定破坏性。油井占用了一定农村土地,同时石油企业存在着偷排乱排废水废气废渣的现象,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此外,东营市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与城镇化互动性不足。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存在一定程度的就农村论农村的认识误区,把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与推进城镇化割裂。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城乡统筹等原则贯彻不到位。

2.农村人居环境的特色提升与人性化设计不足。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应突出乡村文化特色,既要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又要保护好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还要注重地域原有特色的延续与传承[3]。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要立足当地特有的条件因地制宜展开。东营市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中某些方面依然有忽视各村具体情况搞“一刀切”的现象,不能很好地保存和提升原有特色。为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东营市各地推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将大片村庄改造成集中化社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顺应了城镇化发展的趋势。但短期内有些村民特别是依然从事农业的农民,是不能立即适应这种居住环境巨大转变的。东营市适应村民这种转变需求的过渡性措施不足,政策灵活性和人性化设计有欠缺。

3.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中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农民是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与改善的主体,但碍于农民环境意识淡薄、政府引导不到位等限制,农民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中发挥的作用依然比较有限。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不能只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更要重视文化氛围的营造。要以人为主体,充分发挥农村自然生态系统优势,构建良好的生态循环体系,进而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农民的动员是这一和谐状态实现的关键。由于农民生活与生产习惯的纠正不到位,生活垃圾乱堆乱放、农药、化肥等过度使用导致土壤污染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政府大包大揽强制推行等家长式作风影响下,农民参与建设人居环境主动性不强。东营市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未来要更加突出农民主体地位。

三、东营市农村人居环境的优化对策

1.正确处理环境建设、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等的关系。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要遵循科学发展的规律,要通过改革与创新统筹环境建设、经济发展与城镇化等多维政策目标的实现。正确处理发展农村经济与生产生活环境改善的关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也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迫切需求[4]。农村人居环境和城市人居环境是一个具有整体性、全局性的问题,两者相互促进与统一,不能割裂开来[5]。要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纳入乡村现代化与城镇化进程中。东营市以石油产业为经济支柱,在提高了农村人均GDp的同时,也造成了对土地资源的破坏、化工厂排放废气废水以及空气污染等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能源产业升级,改变乡镇企业等重工业对石油的过度依赖。加快现代化农业发展,实现农业绿色发展。促进农田由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发展到规模化、机械化经营,提高生产效率及农产品质量。延长产业链条,促进农产品的深加工。发展循环农业,提升资源循环利用率。同时,要大力扶持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改变农民只依靠种地谋生的生活方式。发展黄河入海口生态景区,积极拓展绿色空间。保护黄河三角洲独特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文化,建设黄河入海口生态景区,开发当地旅游资源。提升农村人口聚居地的绿地覆盖率,保证绿地面积逐步提升。增强农村景观的地域特色,培育采摘旅游节、“农家乐”等乡村特色活动。保护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支持吕剧等传统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

2.发挥政府规划引导与农民主体建设的作用。改善东营市农村人居环境涉及到经济、文化与环境等多方面的问题,需要政府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其进行规划引导。首先,科学系统规划,提高农村社区宜居指数。完善新型农村社区的布局规划,将不同的村庄人居环境进行改进重组,按时间和空间重新分布格局,明确不同类型、不同区位的发展重点;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重点的农村环境,将村落进行资源整合,通过村庄土地整理、经济补偿、扶贫搬迁等途径,引导具备条件的人口集中划片居住,集中发展,发挥集中化优势;全面整改治理废弃住宅,节约建设用地,创造条件引导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同时,要注重农村建筑风格与地域文化的协调。其次,切实发挥政府的财政支持作用。增强财政支持范围与力度,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专项资金,加强资金管理,严控款项去向,保证专款专用。此外,要引导与鼓励志愿组织、公益力量参与到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中去。继续举办科技下乡活动,推广治污技术和其他农业新科技应用。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与改善的主体是农民,政府在相关政策制定与实施中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提高政策的精准度,加大农村居民的参与度,增强农民主人翁意识,提高其维护农村人居环境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凝聚起携手共建美好家园的强大合力。

3.增强基础设施的支撑作用与配套制度的保障功能。良好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是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支撑。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供给,尽可能预计到农村发展可能出现的状况,解决农村人居环境中的突出矛盾。建立水源有偿使用机制,提升居民节约用水和循环用水的意识,逐步取缔各家各户水井,保证水质。完善污水处理机制,整治农村臭水沟,改变蚊蝇横飞的状况。继续推进道路建设、垃圾处理、厕所改造等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程,从基础设施各层面入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完善就业政策,为农民提供就业指导和培训,促进农民职业化和农民工市民化。此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需要一系列配套制度的跟进与保障。健全与完善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支持的工作机制,实现工作的常态化和可持续化。加强农村公共事务治理与公共物品供给的创新力度,增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实现的更多可能性。要健全与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律体系,构建生态补偿机制,完善污染治理机制,加大污染处罚力度,严格防控城市污染企业向农村转移。

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再到持续运作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调适[6]。东营市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同样需要在实践探索中调整与优化。

参考文献:

[1]刘中元.全面推进农村人居h境整治新思考[J].农村经济,2016,(2).

[2]郑代玉.东营市生态环境建设步伐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改善[n].黄河口晚刊,2013-01-30.

[3]翟淑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须坚持哪些原则[n].中国环境报,2013-11-04.

[4].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J].小城镇建设,2015,(11).

乡镇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篇10

关键词:乡镇经济发展;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近几年来,我国乡镇机构的基本体系经过了很多次的改革,随着改革的潮流发展,乡镇已经不仅仅在农村,甚至在整个国家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的发展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乡镇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关系的纽带。是一个国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础。对于乡镇的改革是我国农村发展历程中具有创造性意义的里程碑。我国对于乡镇的改革任务已经与2012年全部完成。

一、乡镇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就意味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更预示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国民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这一切提高、扩大的基础都是建立在乡镇的经济发展上的,因此,经济发展所涉及的内容已经远远超过了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比经济增长的意义更加广泛。随着国家有关部门取消一系列与乡镇有关的规章制度、税收之后,按常理上说,乡镇的经济发展应该像打了鸡血一样飞速发展,但是我国的西部乡镇的经济发展依然停滞不前,造成这一切有很多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各乡镇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地理优势以及科学技术都不相同,这就造成了我国东部乡镇与西部乡镇在经济发展上步调不统一,因此,东部乡镇与西部乡镇的经济水平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国东部乡镇和西部乡镇所经历的历史事件不同,对东部乡镇和西部乡镇的人的教育也不尽相同,从而导致东部乡镇与西部乡镇的差异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历史演变也逐渐增大。另一方面,由于东部乡镇与西部乡镇的人所接受的教育不尽相同,就导致了他们的思想观念的不同,东部乡镇的人更喜欢在自己的城市稳扎稳打,脚踏实地的发展乡镇的经济建设。而西部的乡镇的人则更加自由,有自己追求的目标和理想,喜欢去大城市发展,不喜欢固守自己一亩三分地。我们无法评论东部乡镇的人与西部乡镇的人哪一边做得好,哪一边做得不对,他们都是从小接受着各自的教育理念,并将各自的教育理念身体力行罢了。因此,这也是造成了东部乡镇与西部乡镇的经济发展差异较大的原因,要想改善目前的这种情况,还要从根本上解决深深刻在人们脑子中的教育观念以及他们日常的生活方式。这将是一个长远的计划,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

二、乡镇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乡镇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差

由于我国人民对自己能够行使的权利的意识不高,再加上我国的乡镇地区多为教育水平不高的农民,就更加不知道要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了,导致了乡镇的服务人员的热情不高,服务态度不好,农民们经常会遇到问题得不到解决的现象,不仅耽误了农民的时间,还降低了政府有关部门的形象,使得以后开展的各项活动都得不到农民朋友的支持,阻碍政府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乡镇服务增加难度。要改善政府在农民心中的公信力,就要将工作重心放在为人民服务上,只有设身处地的为农民着想,凡事都以农民角度去考虑,让农民感受到政府在办实事、办好事。

(二)政府有关部门监管力度不够强

由于我国乡镇地区的村干部大多是来自于农民群体,他们能够接受的教育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限制,造成了乡镇政府职员的教育水平普遍不高,政府内部没有优秀的领导人来带领他们,他们本身也缺乏主动型和积极性,因此,无法彻底的解决农民群众提出的问题,并且,乡镇政府也只是连接农村与城市的桥梁,是一个辅助的部门,其本身并没有权利,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制约。

(三)政府对乡镇中的小企业的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对乡镇的彻底改革在很多年以前就已经完成了,但是,在改革完成之后,政府就对乡镇的经济发展不管不顾,将工作重心全部放在了对城市的经济建设的发展上,大力关注城市中的大企业的经济建设,因此忽略了乡镇的经济发展,对乡镇中的小企业的重视程度不够,相比于城市发展而言,乡镇中的大企业不管是在技术水平上还是资金流动上都比不上城市中的小企业,乡镇的经济建设过于传统,没有创新意识,就算有创新意识也没有能够完成创新意识的团队,从而导致乡镇的经济发展不起来。

(四)乡镇的卫生环境差

由于乡镇政府的相关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导致乡镇人民的生活垃圾,乡镇企业的工业垃圾都随意排放,没有专业的人员治理,造成环境污染,乡镇居民对于这些垃圾也是持置之不理的态度,就算是有人向乡镇政府举报,由于乡镇政府在职能上本身就存在问题,因此,并不能做到实际的为乡镇居民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导致垃圾的堆积越来越多,直接造成了乡镇的卫生环境差。

三、对于乡镇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勇于探索,增加项目投入

由于乡镇政府管理人员的教育水平普遍不高,国家就要定期派出教育小分队,对乡镇政府的工作人员进行全面的改造和义务教育,必须要加强乡镇政府工作人员自身的基本文化素养,积极的扶持乡镇的教育建设,同时,国家要下放资金,大力增加对好的项目的投入,促进乡镇的经济发展,只有乡镇的经济建设发展起来了,才能将城市里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地基打稳。

(二)政府要注重合理的招商引资

就乡镇经济发展而言,招商引资属于低成本、见效快、高回报的捷径,一个好的投资项目可以吸引很多行业的支持并且能够带动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就业难的问题。但是,也有不少地方由于招商引资监管不到位、方向不对,对当地的资源环境造成破坏,浪费了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科学的、合理的招商引资也是我们目前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但是前提是有投资就要有资金,单凭乡镇的经济水平是不可以的,这个时候就需要国家的资助与扶持。

(三)企业必须要不断完善自身建设

乡镇企业之所以发展不起来,就是因为跟城市相比,乡镇企业的启动资金少,技术含量不高,以及乡镇企业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也不高,因此,企业必须要不断地完善自身的建设,才能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占有一席之地,才有资格能够参与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竞争当中。对于乡镇企业的发展来讲,要充分利用乡村地区的自然条件以及社会经济资源,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对促进乡村经济繁荣昌盛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改变单一的产业结构,吸收数量众多的乡村剩余劳动力,以及科学合理的改善工业布局都对建立新型的乡镇企业有重要意义。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将会成为中国农民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柱。

(四)对乡镇的卫生环境进行彻底的整顿

要对乡镇的卫生环境进行彻底的整顿,首先要提高乡镇居民的不乱扔垃圾的意识,定期的开展与保护环境有关的主题讲座,培养乡镇居民要保护环境、保护生活场所、以及保护赖以生存的家园的意识。另外,也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的规定乡镇企业的排放地点以及排放量的有关制度,其次,乡镇政府要起到带头的作用,科学的、合理的整顿垃圾排放的源头,让乡镇群众和乡镇政府团结起来,加强对乡镇企业的监管力度,根据相关制度健全赏罚体系,真正做到有理有据,有法可依。

四、结论

综上分析可知,虽然我国对于乡镇的全面整改已经完成了,但是对于乡镇的经济发展还存在很对的不足之处,在乡镇企业的经济建设上也存在这很多困难,因此,我们要做到积极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国家也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加强对乡镇政府的监察力度,还要在资金上对乡镇政府加以扶持,真正做到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作者:魏文梅单位:胶州市胶东街道办事处经管审计中心

参考文献:

[1]王凤华.乡镇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4(07).

[2]孙广琦.强镇扩权:苏南乡镇治理模式的重构[D].苏州大学,2014.

[3]欧阳爱荣.乡镇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全国商情,20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