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的传统文化内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31:34

汉服的传统文化内涵篇1

关键词:汉服;形制特征;审美意蕴

一、汉服的形制特征

(1)交领右衽。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方位词“左”和“右”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不仅表示不同的方位,而且还体现了古代社会中尊卑贵贱的等级意识。有“尊左卑右”和“尊右卑左”两种,古代人服饰衣襟的穿戴则按照“尊右卑左”的原则。衽表示衣襟,穿戴时采用“左压右”的形式,在右侧腋下固定住衣襟,这种穿戴方式叫做“右衽”,古代汉族服饰大多采用“右衽”。古代汉服的衣襟和衣领是连在一起的,采用“左压右”的穿戴形式,会使衣襟在胸前交叉形成特有的领型,这便是“交领”。这种“交领右衽”的形制是汉服固定的款式特征,不仅影响着汉服以后的形制发展,而且对周边少数民族服饰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2)袖宽且长。汉服的衣袖有窄袖和大袖两种,礼服主要采用大袖,小袖主要出现在便服和常服中。宽而长的大袖体现了汉服的魅力,这种大袖的服饰特征在世界民族的服饰史上也是不多见的。这种宽而大的礼服不仅具有透气、遮阳的功能,而且还能体现出潇洒飘逸、大气华贵的风度。也有一些汉服是窄袖和短袖的,收口比较紧小,不仅保暖性好,而且行动比较方便,适合劳动人民和军队将领穿戴。

(3)隐扣和系带。现代服饰大多使用扣子,而汉服是不靠扣子固定的,主要是通过衣服上的带子进行打结而固定的,也叫做“隐扣”,这种将扣子隐藏起来的系衣方式可以使汉服显得美观整洁。在汉服的腰间还有两对大带,在左侧腋下和右侧腋下分别有一条,分别与右衣襟的带子和左衣襟的带子进行打结,更好地固定衣服,而且还能起到良好的装饰作用。

(4)上衣下裳。汉服上衣下裳的款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衣裳连在一起的深衣制,上衣和下裳独立裁剪,并且在腰部连接在一起,从而将上衣和下裳进行完美的整合,这种形制的汉服属于常服,在社会各个阶层都可以穿;另一种是上衣和下裳分离的形式,代表的服饰有“襦裙”,“襦”是指短衣,也就是上衣的服饰,“裙”和下“裳”是相同的,指代下身所穿的服饰。贵衣轻裳是我国古代对服饰的传统观念,上衣讲究颜色纯正,而对下裳没有严格的要求,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汉服的特点。

二、汉服的审美意蕴

1.汉服之美

汉服具有潇洒飘逸、端庄整齐、舒适自然的特征,从中可以看出我国汉代民族文化内涵和民族风尚。汉服的审美意蕴首先体现在其形态上,汉服的形态不仅反映了我国古代的民族文化心理,而且展现了古代的民族审美方向。汉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汉服的外在形态可以看出其蕴藏的丰富文化积淀。

汉服的审美意蕴同时也体现在其剪裁方式上,它不同于西方精确的裁剪方式。这种平面剪裁可以凸显汉服的飘逸,穿在身上可以感觉舒适自然,不仅能够展现自由的美感,而且活动不受约束。这种审美形制的特征可以在空间上进行多层次的体现,做到动静结合,体现虚实相生的意境之美。

2.汉服的文化内涵

(1)“天人合一”的形制内涵。“天人合一”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它的理念和人生理想追求体现在汉服的设计中,表征了汉服的深层意蕴和外在形式的审美。汉服中的许多细节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比如,汉服中的宽大袖口,表征了天道圆融;汉服中的深衣体现出公平正直和包容万物的东方美德。正是“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赋予了汉服特有的意蕴。

(2)“五行”和“五色”的色彩内涵。色彩对服饰的审美效果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汉服的色彩不仅能起到很好的装饰作用,而且还能集中反映其文化内涵,具有较强的象征性。汉服自出现以来,其在色彩使用上便有着明确的规定,反映古代人对自然色彩亲近的理念,汉服“五色”与中国的阴阳五行有着重要的关联,人们使人的自然行为与世间万物运行规律保持协调,体现汉服的审美意蕴。

汉服的传统文化内涵篇2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文化意识;文化内涵

文化意识是民族的灵魂,是民族文化的精神底蕴。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是中学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必须在掌握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可以发挥语文教育对传统文化的发展、传承,创新的功能,提升学生语文素质和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采取合适的方法与途径,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

一、注意挖掘汉字的文化内涵

任何国家和民族的文字都不单单是交际的工具或符号体系。语言文字是民族认识世界思维方式的反映,也是民族文化得以发展和继承的重要载体。文字与文化具有密切的关系,文字不是文化的附属品,但是也不能脱离文化独自存在。文字是文化发展的产物,文化的发展需要文字的支持。文字服务于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国家的汉字也是一样的。我国汉字的形态一般呈方块形状,犹如一个方阵,汉字的内部结构也是均匀方正,四平八稳、不偏不倚,符合中国人中庸的精神;汉字的创造来源于自然的客观存在,很多汉字一笔一字,一点一画都可以找到参照物,这体现了我国自古以来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教师在讲解汉字的字义时,要引导学生探究汉字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例如,我们常说的“信”字,通常被解释为信息、消息和信件,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其深层次的伦理内涵,具有“诚信”的含义,这就是我们要大力倡导的“信”字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诚信精神。再如“嫂”字,英语解释体现的是法律角度的关系,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多是从礼制和伦理道德的角度来解释,这体现了不同的文化观念。又如“人”字,一撇一捺相互支撑便成为了人,这形象地表达了“人”的含义,体现出了理想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们要互帮互助,和谐相处,与现在倡导的建立和谐社会的发展理念不谋而合。再如,汉字中的“雪”有圣洁的象征意义;“冰”字有晶莹洁白高尚的象征意义,“一片冰心在玉壶”很好的表达了“冰”字的含义,“霜”被赋予高洁的象征意义,这些汉字的内涵都反映了我国的民族文化精神。

二、深刻挖掘课文的文化内涵

中学语文课本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自强不息的生命活力,忧国忧民的责任意识,厚德载物的兼容并包精神,旷达淡然的超越精神都可以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得到体现。这些文化内涵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的体现。例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屈原在遭受打击和迫害下,仍然不忘祖国,最终投江;《出师表》中诸葛亮为先帝托付的完成兴复汉室的遗愿,呕心沥血,出师征战,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他们表现出的民族情感和道德情操,是我们需要大力弘扬的文化精神和内涵。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学语文的教学中存在很多说明文,在说明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指导学生理解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的同时,也要挖掘说明文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例如,在教授《中国石拱桥》时,不仅要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石拱桥的特点,还应该指导学生去了解中国桥的历史文化;在学习《故宫博物馆》与《苏州园林》时,要求学生了解故宫的整体结构的布局和苏州园林的魅力景色,还要要求学生探索故宫和园林的历史和内涵;在学习《说屏》时,指导学生了解中国的屏风文化。所有的这些物质文化都是人民智慧的结晶,都是古代文化观念的具体体现。例如,故宫整体的布局讲究主次分明、左右对称,体现出古代以和为美的审美原则,也体现了尊卑有序、礼敬崇高的古代观念。苏州园林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实用美观、层次分明、环境幽深、曲折变化,这表现出了古代讲究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观念。

三、教师应注意如下问题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克服青少年的对主流文化漠视态度

在当代社会,主流文化遭受冲击,青少年对于主流文化表现出漠视的态度,对于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没有足够的了解。在这种状况下,青少年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以及西方的文化思想很容易接受,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积极学习和吸收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在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思想认识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2、引导学生树立文化批判意识

我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发展积淀下的宝贵财富。重视人的精神和灵性,以及重视保持人的精神,注重提高人的灵性以及坚持探索道德修养的方法,这些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这些传统文化经过改造和发展可以形成重视积极的人文精神,关注人的价值,重视人们对于自己能力的把握,这都是需要大力弘扬的传统文化。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发展的条件和社会环境,在小农经济和封建专制政治条件下的传统文化也有糟粕。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树立文化批判意识,批判地接受传统文化。此外,还要尊重文化的多元性,积极吸收国外优秀的文化成果。

3、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文化意识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我们要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但是要注意继承不能替代创造。只有注重文化的创新,才能使我们的传统文化不断发展和进步,始终保持活力。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文化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在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消除限制学生创造力的因素,创新文化意识,将先进的文化意识转变成促进民族不断发展的动力。

结语:

增强学生文化意识可以促进语文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和继承,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民族心和爱国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挖掘汉字的文化内涵,积极探索课文中蕴含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提高自身语文能力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并且还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用批判的眼光继承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伟.论中学语文教学的文化意识培养与文化导入技巧[J].动动画世界・教育技术研究,2012(5)

[2]李永伟.中学语文教学要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J].学科教育,2010(7)

汉服的传统文化内涵篇3

一.引言

大千世界,五颜六色,色彩斑斓。东升的旭日,皎洁的月光,蔚蓝的大海,碧绿的原野,金色的麦浪,绚丽缤纷的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繁衍生息的场所和文明发展的基础。英汉语言中都存在丰富的色彩词,形成一个特殊的词群,是各自词汇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英汉色彩词都可分为两大类,即基本色彩词和实物色彩词。基本色彩词是指那些专门用于表示事物色彩的词,如英语中的black,white,red,yellow,green,blue,purple,汉语中的黑、白、红、黄、绿、蓝、紫。实物色彩词起初只是某些实物的名称,但因这些实物具有某些突出的色彩,故而衍生出新义来,不仅表示这些实物,而且也代指这些实物所具有的突出的色彩,如英语中的gold,silver,violet,orange,coffee等,汉语中的金黄、银白、桃红、橙色、米色等[2]。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表示颜色的词汇也相应得以丰富,其意义也从原来单纯地表示某种颜色而派生出许多新的意义,即所谓的“内涵意义”。

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交流活动,著名翻译家尤金奈达(eugenenida)将其总结为四个基本过程:(1)分析原文;(2)将原语转换成译语;(3)重新调整译文;(4)约请有代表性的读者检验译文。其中,分析原文就是细致处理词汇的所指意义和内涵联想意义、研究句法和语篇结构,翻译中大多数的失误都是因为没有过好这一关。如果译者确实理解了原文的涵义,又能得心应手地驾驭译语,翻译就是一个很自然的驾轻就熟的过程[3]。因此,要正确译出英汉两种语言中与色彩有关的表达方式,关键的一环就是正确把握这些色彩词在两种社会文化语境里所表现出的内涵意义,即色彩词的“文化内涵”。

二.颜色与民族心理

由于人类文化共性的作用,以及文化相互渗透、趋同的影响,不同民族常常会赋予某一种颜色以相同的象征意义。例如,红色热烈奔放,象征着喜庆和奋进;绿色是生命之色,显示着青春的活力和蓬勃的生机;白色纯净素雅,蕴含着圣洁无瑕、纯朴自然之意;蓝色恬淡宁静,给人以意蕴深远、心旷神怡之感……

(一)红色Red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英语国家,红色都象征喜庆、高兴和幸福。例如在中国,过新年时门上要贴红对联,杨白劳尽管家境贫穷仍要给女儿买上二尺红头绳,青年人举行传统结婚仪式时,新娘要穿上红衣裳,门窗、墙上要贴大红“喜”字。

在西方国家人们把圣诞节和其他节、假日称为red-letterdays,表示“喜庆的、欢乐的、可纪念的”的意思。在迎接国家元首等贵宾时在机场铺展红地毯作为最高礼遇。

中国古代常用“红颜”或“红粉’’指称面容姣好的女子,用“红闺”或“红楼”指富贵人家女儿的闺阁。

在英语中颜色词red没有与“女子”有关的引申义,因此在将上述词语译成英语时不能照字面义直译,只能回避其中的“红”,而译出其喻义,将“红颜”译为“abeautifulgirl”或“aprettyface”,“红粉”可译为“agailydressedgirl”.而“红闺’’或“红楼”可译为“alady’sroom”或“aboudoir“.

(二)绿色Green

绿色在中国文化中是杂色,暗含着卑贱和非正统,也常有“女性、淫荡”的内涵。汉朝时的仆役着绿帻,元朝以后凡娼妓都得着绿头巾。“绿云”指的是女子乌黑的头发,“绿窗”是闺房的窗户。妻子的不忠贞使得丈夫受辱叫做丈夫“戴了绿帽子”。

英语中的“green”有着“金钱、妒忌、缺乏经验、新鲜”的内涵意义。在美国,纸币是绿色的,因此在美国常用green代称“钱财、钱票”或“有经济实力的”,美国人把美元钞票称作“longgreen”,“greenpower”则指金钱的力量,“green-eyed”意为嫉妒的,而“Doyouseeanygreeninmyeye?”意思是“你以为我幼稚可欺吗?”,刚入门的新手被称为“greenhand”,“greenwound”是新伤,没有经验容易上当的人被称为“greenhorn”,“greengoods”意为新鲜货,“greenmeat”意为新鲜肉,“agreenoldage”意为老当益壮。

(三)黄色Yellow

中国人习惯用黄色象征低级趣味、腐朽没落,那些内容庸俗猥亵,有严重色情倾向的文学艺术作品被贬之为黄色电影、黄色书刊、黄色音乐,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软件的普及,又有黄色软件,但这些名称中的“黄”与英语中的yellow毫不相干,英语中表示汉语“黄”的词应是"pornographic(色情的),filthy(淫猥的),vulgar(庸俗的、下流的),obscene(淫秽的、猥亵的)”等,而英语的颜色词.blue却常常用来表示汉语中的“黄色”,即“下流、猥亵、淫

秽”之意,如“bluejokes”(下流的玩笑)、“bluerevolution”(性解放)、“bluefilms”(黄色影片)、“bluesoftware‘’(黄色软件)等。汉语中还有些词语与英语的yellow毫不相干的,如“黄道吉日”(goodluck)、“黄毛丫头”(asillylittlegirl)、“黄花’’(claylily)等。

英语中的"Yellowpages"却译为“黄页电话薄”,是一本按不同的商店、事业、企业、机关分类的电话号码查号薄,它与“下流”、“猥亵”毫无关系,只因它全是用黄色纸张印刷,所以称为“Yellowpages"。英语中的“yellowboy'’则更不是“下流的小男孩”,而是“金币”的俗称。

英语中,“yellow”暗含“背叛、邪恶、胆小”等内涵。“yellowdog”为卑劣小人,“yellowbelly”和“yellowlivered”都指懦夫,“yellowunion”指专门破坏工人罢工的工会,是受资方操纵的傀儡组织.

(四)蓝色Blue

英汉语中的蓝色,都可以用来指秋高气爽的天空色,给人以辽远、宁静和超脱的感觉。汉语中蓝色的引申义较少,但英语中的蓝色引申义较多,它常用来喻指人的“情绪低沉”、“心情不悦”、“忧愁苦闷”,如词组"inabluemood"、“tohavetheblues'’中的blue均有“忧郁”、“沮丧”、“烦闷”,乃至“倒霉(的)”的意思。

Holidayblue=winterholidaydepression,特指圣诞节来临,飞雪不停,人们被困在家里,感到孤寂;也指圣诞节前,因经济拮据而无力置办年货和礼物,显得寒碜而心情郁郁寡欢。

blue还用以喻指“黄色的”、“下流的”,如“abluefilm”指“黄色电影”,”tomakeabluejoke"指“开一个下流的玩笑”。

Blue还意味着“王族与高贵、忠贞与正义、“blueblood”意为贵族血统、出身名门,“blue-ribbon”意为一流的,“bluebook”是社会名人录。“trueblue”指的是忠实可靠的人,

(五)白色white

白色所引起的联想在英汉语中是比较相近的,都喻指纯洁(purity)或清(innocence)。但英语中某些词组中的“white”却并不表示汉语“白”的意思,如“awhitelie”,并不是“白色的谎言”,而是一种“无害而善意的谎言”;又如"thewhitecoffee",并不是“白咖啡”,而是“牛奶咖啡”。

在汉语中也有许多含有“白”的词语根本不表示颜色,英译时与“white”毫不相干,而只是与其他字一起构成词组,表示事物名称或另有寓义,如

“白菜”(Chinesecabbage)、

“白熊”(polarbear)、

“白蚁”(termite)、

“白卷”(unansweredexaminationpaper)、

“白痴”(idiot)等。

还有些词组中的“白”,表示“单纯的、不掺杂的”,如“白开水”(plainboiledwater)、“白纸”(ablanksheetofpaper)等。

“白”还常表示“徒劳、徒然”(invain)或“无代价”(withoutcost)之意,如“白费事”(allinvain,awasteoftimeandenergy)、“白搭”(nouse,nogood)、“白送’’(togiveawayfreeofcharge,fornothing)、“白手起家’’(tobuildupfromnothing)等。

(六)黑色Black

“黑”和“black”在汉英两种语言中都具有“黑暗、不正当、阴险、恐怖”等内涵,一般均指坏人坏事,用作贬义。如汉语中有“黑市、黑名单、黑心肠、黑户、黑钱、黑社会、黑帮、黑幕、背黑锅”等。英语中则有“blackmarket”黑市、“blacklist”黑名单、“black-hearted”黑心肠的、“blackguard”恶棍、“blackart”妖术、“blacksheep”败家子、“blacknews”坏消息等。耶稣因是在复活节前的星期五受难,因此theBlackFriday被认为是“凶险不祥的日子”。这些共有内涵的产生可追溯到人类早期,那时人类对自己的生存环境几乎没有任何客观的了解,对黑暗状态中的自然环境怀有一种巨大的发自本能的恐惧,这种恐惧心理经过成千上万年的沉积,进入了人类的潜意识,并在交流信息,表达感情的语言媒体中反映出来。

汉语中“黑”色还有“刚正不阿”的内涵,宋代清官包拯,其戏剧脸谱为黑脸,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把敢于坚持原则办事,不怕得罪人的行为形容为“唱黑脸”。英语中的“black”却还表示“倒霉的”,“blackday”指不走运的日子。黑色还象征气愤和恼怒。如:blackintheface(脸色铁青),tolookblackatsb.(怒目而视)等。

色彩是丰富的,英汉颜色词词义的非对应也是多方面的;而且一种颜色的象征意义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的。有的相近,有的相左,有的甚至完全相反,因此颜色词语的翻译常常使译者踌躇和困惑,翻译时需仔细推敲,谨慎处理。如下例:

3.mr.Brownisaverywhiteman.Hewaslookingrathergreentheotherday.Hehasbeenfeelingbluelately.whenisawhimhewasinabrownstudy.ihopehe’llsoonbeinthepinkagain.

布朗先生是个非常忠实可靠的人。那天,他脸上颇有病容,近来他闷闷不乐,我看到他时他在沉思之中。希望他早日恢复健康。

七)紫purple

英汉语中,“紫”和“purple”都有“高贵、显赫、帝王、华丽”的内涵。汉民族春秋时期,国君穿“紫衣”,“紫气东来”表示祥瑞降临,明清皇帝的宫殿称作“紫禁城”,天帝居住的地方称“紫霄宫”或“紫薇宫”。英语里有“beraisedtothepurple”意为“升为红衣主教”,因为西方的帝王和主教有穿紫袍的传统,“thepurplerailway”指王室专用跑道,“marryintothepurple”指嫁到显贵人家,“borninthepurple”指生在帝王、贵族之家

三、颜色的社会属性

颜色词属于“文化限定词”,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特征,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颜色观。

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同一种颜色表达不同的文化心理,引起不同的联想,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

(一)颜色与历史

以服饰颜色表示王位

“黄”与“紫”是两种普通的颜色,但在不同的民族历史上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在中国古代汉民族的传统观念中,“黄”色是中央之色,帝王之色。

在西方人们却崇尚“紫”色,古希腊、古罗马皇帝、执政官、执法官以及将军都身着紫袍,紫色象征着显贵和尊严,象征着王位和王权,紫袍加身意味着上升到显赫的地位。因此在英语中有toraisetothepurple(升为红衣主教),tobeborninthepurple(生于帝王之家),tomarryintothepurple(与皇室或贵族联姻)等成语。

以建筑、服饰颜色表示官品等级

明清时又明文规定,只有皇室的宫室、陵墓建筑及奉旨兴建的坛庙才准许使用黄色琉璃瓦。亲王、郡王等高级贵族只能用绿色盖顶。蓝、紫、青等色为官宦之家用色。

在我国古代唐朝,备品官服也都有规定的颜色:六品官服为深绿色,七品官服为浅绿色,八品官服为深青色,九品官服为浅青色。

白居易在《琵琶行>诗中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诗中的“青衫”即指九品官服,那时白居易居九品芝麻小官。

以服饰的颜色表示职业

以服饰颜色表示职业的种类在西方社会比较流行。最明显的例子如:

white-collarworkers白领阶层,指受过专门教育或技术训练的脑力劳动者;

blue-collarworkers蓝领阶层,指普通的体力劳动者;

grey-collarworkers灰领阶层,指服务性行业的职工;

pink-collarworkers粉红领阶层,指职业妇女群体;

golden-collarpersonnel金领阶层,指既有专业技能,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二)颜色与礼仪习俗

象征“吉祥喜庆”的红色是中国传统婚礼的主色,新娘身穿红色的服装,头上盖着红头巾,窗上、门上、墙上都要贴上大红“喜”字,因而婚礼被称为“红喜事”。而在办丧事时,中国人由于深受佛教“超度”之说的影响,把老人的寿终正寝看作“白喜事”,因此丧家人在治丧时必须穿白衣、戴白帽、系白腰带或胸佩白花以示悼念,这是中国人数千年流传下来的民风民俗。

在西方的婚礼上新娘总是身披白色婚纱,给人一种圣洁高雅的美感,象征爱情的纯洁珍贵;而在丧礼时则穿黑色的礼服以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因此,由于中西方对婚礼和丧礼观念和服饰颜色的迥异,对于汉语中的“红白喜事”决不能按字面意思直译,而只能解释性地译为

"weddingsandfunerals"

(三)颜色与政治

在我国,颜色往往有着浓重鲜明的政治色彩,最为典型的就是“红”色,它象征着革命、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而“白”色意味着反革命、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黑”色象征着死亡、腐朽、没落的事物。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政党和政治派别,其中有不少政党、派别、军队、组织是以颜色词命名的。如:

BlackHand黑手党(指在美国从事犯罪活动的一意大利移民秘

密组织)

Greenpanther绿豹党(指激进派自然环境保护者组)

Graypanther灰豹党(指美国激进派老年人党)

Redarmy红军(指前苏联军队)

(四)颜色与经济

颜色词在经济术语中使用频繁,且异常活跃,如:

redink(赤字),

inthered(亏本),

intheblack(盈利),

blackmarket(黑市),

greenfieldproject(新上马项目),指需要资金的新兴企业;grayarea(灰色地区),指工人失业严重的地区;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活跃,市场经济的建立,也出现了一些含有颜色词的经济术语,如

黑货(smuggledgoods)

灰色收入(greyincomes)

红利(pidends)等等。

四.英汉基本色彩词的翻译

可以说,不同语言间意形兼备的转换固然是最理想的翻译境界,但这种理想的境界并非任何情况下都能达到。通过对比英汉基本色彩词的文化内涵,我们看到其间既有共通性,也有差异性。在英汉互译过程中,如果译者在形式上忠实于原文,保留原语的颜色词,就可能在意义上有所损失;反之,如果在意义上完全忠实于原文,就不得不在形式上,即颜色意象上有所变动,在许多情况下,很难做到既保留原语的颜色意象,又传达原语颜色词的文化伴随意义。翻译的实质是帮助不同语言的人们了解彼此的风俗习惯,从而消除文化差异造成的隔阂,当意义上的忠实与形式上的忠实发生冲突的时候,就应该本着以意义为原则,对原语中的色彩词进行灵活多样的处理。针对英汉色彩词文化内涵的共通性和相异性,在翻译过程中可以相应地采取以下四种处理方法。

(一)直译色彩词

当英汉色彩词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完全对应和相近时,可将色彩词直接翻译出来。例如:黑市blackmarket、黑名单blacklist、黑心肠的black-hearted、红色警报redalert、为欢迎总统铺上红地毯torollouttheredcarpetforthepresident.

(二)转换色彩词

由于英汉色彩词文化内涵的差异还表现在以不同的色彩词表达相同的文化内涵,在翻译过程中还可以采用转换色彩词的方法。例如:

1)她对他的成功感到眼红。Sheisgreen-eyedwithhissuccess.

2)现在这些游戏场正改作电影俱乐部,这往往意味着他们要放映黄色电影。nowthebingohallsarebecomingcinemaclubs,whichnormallymeanstheyshowbluefilms.

(三)去除色彩词

当英汉色彩词所蕴涵的文化内涵不对应时,可采取去除色彩词的方法。例如:

1)这位歌星现在正红得发紫。thispopstarisnowattheheightofherpopularity.

2)约瑟夫的父亲看起来很保守,但他的思想却是挺激进的。Josephine'sfatherlooksveryconservative,buthisideasareveryred.

(四)补充说明色彩词

当英汉色彩词所蕴涵的文化内涵相互空缺或相反时,可采取补充说明色彩词的方法,即保留原语中的色彩词,并对其进行补充说明,明示出原语色彩词的文化内涵。例如

1)他家里的白色家电(冰箱、洗衣机之类)消耗的电量占到80%。whitegoodsconsume80percentoftheelectricityinhisapartment.

2)远惭西子,近愧王嫱。若非宴罢归来,瑶池不二;定应吹箫引去,紫府无双者也。(《红楼梦》第五回)SheshouldputHisShihtoshameandmakewangQiangblushVerilyshehasnopeerinfairyland,noequalinthepurplecourtsofheaven.(杨宪益、戴乃迭译)

汉服的传统文化内涵篇4

关键词:汉服礼仪观等级观审美文化

一、汉服饰文化的主流思想

汉服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并随着我国传统文化的不断发展而演变。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在激烈的争辩中逐渐深入到人们的内心世界,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其中又以儒家思想为其精神领袖。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是一个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心理特征,真正的民族文化之根正是存在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深层特质中。[1]汉服饰文化的这种主流思想特征正是随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化的积淀的发展而形成的。

(一)“尊卑有序”的礼治观

古今中外,人们都将服饰作为一种象征符号而成为文化的载体,以“礼”为核心的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服饰必然成为了儒家“礼”的载体,同时也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人用服饰来“治天下”的传统思想。瞿同祖先生在《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对“礼”作了独到精辟的解释,他认为“礼”是具有差别性的行为规范,其目的在于别贵贱、尊卑、长幼、亲疏,以维持社会秩序。[2]这种用服饰来治天下的理念实质是用服饰来区分不同的人群和不同的阶层,以形成尊卑有别、上下有序的社会秩序。

汉服服制作为礼制的具体表现,随着周代礼制的渐趋完善而完善。据史料记载,唐代文武官员三品以上穿紫色官府,四品穿深绯色,五品穿浅绯色,六品穿深绿色,七品穿浅绿色,八品穿深青色,九品穿浅青色,这种用服色来体现等级身份是汉服饰的一大特色。其次,汉服的形制也是中国古代划分等级的一个重要标志,如“深衣”是贵族平常穿着的闲居服也是唯一可以服用的礼服,而普通庶民百姓只能服用短小的衣式。另外,服饰的质料也是传达身份等级的媒介。精美华丽的丝、绸缎、锦绣、绫罗等上等材质的面料均只能为王侯贵臣所穿着,而社会普通的庶民百姓只能选择低等的棉布、麻布或者低劣的裘皮作为服饰质料。

(二)“天人合一”的世界观

“天地同构感”的宇宙观是中国汉服饰文化的哲学基础,因此它深刻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原则。“天人合一”即认为人与天地万物融合为一体,人与世界的关系的和谐的。《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3]这种经过人们的主观意识构建而形成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不仅很好把宇宙现象和人生哲理联系在一起,同时还把自然与伦理道德相互统一,达到“天人合一”的人文信仰,构成了汉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观念。[4]

“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观念驱使了汉服形制的走向,它规定了汉服所应该具有的外在审美特征和内在文化意蕴,“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正是我国服饰几千年来一直以宽衣大袖、平面造型为主要服装样式的原因所在。[5]纵观汉服饰的历史发展过程,我们可以发现,汉服绚丽多姿、千变万化,但这个千变万化只是在服饰的质料、色彩、纹样、佩饰等方面的变化,唯有汉服的形制,始终保持着平面结构、直线裁剪的造型,并且只有上衣下裳制和上下连属制这两种类型。《周易・系辞下》就说了:“黄帝、尧、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盖取之乾坤。”可以看出,黄帝、尧、舜在创制衣裳时是依照《易经》中的乾坤两卦,乾坤指的是天地之道,乾为天,坤为地,一上一下,上衣下裳,于是人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也就都有了衣服。因此,上衣下裳的汉服形制是“天人合一”理念的最典型代表。

(三)“文质彬彬”的礼仪观

众所周知,“礼”为儒家治世之术的根本,如何建立一种礼治秩序来维持社会政治稳定是儒家哲学思考的核心问题。[6]因此,“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涵盖了中国古代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汉服饰作为华夏民族物质和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集中体现了“礼”的内涵。

人们在穿着汉服中所逐渐形成的伦理道德观念,主要是因为汉服有一套完整详尽的服饰制度。孔子极力提倡服饰必须合乎礼的规范性,在重视服饰美的同时,注重服饰本身的社会功能。它要求人们通过衣冠服饰的“合礼性”来注意个人的言谈举止。孔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为,唯有合乎礼仪的外在形式,那么就像是一个卑劣的凡夫野人;如果只有美好的,合乎礼仪的外在形式,而缺乏“仁”的品质,那么包括任何服饰在内的外在虚饰,都只能给人感觉像是浮夸的史官,文和质缺一不可,同时还是注意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穿不同的衣服,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个人的素养和社会的秩序。

二、汉服饰的艺术审美价值

汉服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除了维护统治地位,安定社会秩序这种很强的社会伦理道德功能之外,还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汉服宽博大气、舒适自然、彬彬有礼、内敛含蓄的东方神韵无不深刻地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一)宽博大气的形态之美

“宽衣博带”是汉服一个突出的特点,给人的感觉即宽松自由,衣服不是紧紧地裹住身体,而是人体与服饰之间有一定的空间。因此身着汉服,身体的各部分都能够自由地伸展,不会因服装紧紧包裹住身体而产生束缚感,这种宽博大气之美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理念的完美展现。汉服自起源开始就与“治理天下”息息相关,《周易・系辞上传》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自乾坤。”其中乾坤即天地之道,强调人要效法天地之道。所以汉服与华夏文明的礼乐教化紧密相连,同时也是“天人合一”原则的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提出的,《庄子・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一。”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用自然材料、自然色彩和自然造型的搭配与谐调,同人组合之后,达到人与自然相生相融的外在艺术和实用形式,形成“天人合一”的自然美。[7]因此,汉服的这种宽博大气的艺术特征还是“天人合一”思想境界的展现,这种独特的服饰形态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乃至亚洲国家的审美观念,同时加深了汉服艺术审美艺术价值,并且也深刻地影响着少数民族和周边国家的服饰审美风格,如日本的和服、韩国的韩服、朝鲜的高丽服等,其外在形制都是参考和沿袭了汉服的服饰特征而演变发展的。

(二)柔美飘逸的东方神韵

汉服的美还表现在流畅婉约、柔美飘逸的形态上,汉服外观优美的长线条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美感,汉服的线条充分运用了太极八卦的意念。八卦运用简单的直线,根据不同的排列组合解释宇宙现象,而太极则以柔顺的曲线表达了和谐统一,阴阳转化之美。汉服通过外在形制附着在人体上所产生的线条,来展现这种协调、平和、灵动的美感,刚柔结合,曲直得当,这种婉约之美展现出东方人含蓄典雅的审美气质。这种美感在女服的表现中,则重点突出了女性纤细的腰身,柔和的肩线和柔美的曲线,服饰所展示出的线条长短不一,曲直不同,富有层次感,强调出东方女性柔顺婉约的性格内涵。在男服的表现上则以直线为主,造型简洁,突出男性坚强不屈的精神气质。汉服飘逸灵动之神韵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表现地最为突出,在服饰上追求洒脱飘逸,狂妄不羁,褒衣博带,整体气质清新自然,极富羽化登仙之美感。

汉服的这种飘逸灵动之美也造就了中国画中的线条美,历代的画家们乐此不彼地描绘着汉服之美,历史上著名的“吴带当风”、“曹衣出水”就是体现出了汉服线条的美感。另外比较典型的还有“嫦娥舒广袖”的形象,更有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形象,那种飘逸洒脱、自由舒展的服饰艺术形象,都深深地刻在人们的脑海中。

(三)含蓄内敛的审美取向

与西方国家崇尚性感、开放、强调表现人体器官的服饰审美意识不同,汉服的审美意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礼仪制度的制约。汉服的审美观除了表现在外在的形制、色彩以及纹饰上,因其长期受着传统礼仪文化、宗教等的感染和熏陶,呈现出一种含蓄的审美特点。华夏文明历来追求礼仪谦让的精神,追求“内美”与“外修”,即内在的道德修养,外在的仪容服饰,内在的道德修养通过外在服饰表现出来,因此使服饰呈现出高雅端庄、彬彬有礼的气质。华夏文化强调礼仪,通过礼仪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提高道德修养。因此汉服不提倡肌肤外露,并认为肌肤的是对自己和对别人之大不敬,是违背礼仪的表现。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女子着装需要注意仪态万方,衣冠楚楚,处处体现了中国女性贤善宽容,贤淑婉约的人格境界和道德修养。虽然在唐朝时期由于经济文化交流的空前开放,也出现了“袒胸露乳”“纱衣裹体”的服饰现象,但是这种开放的审美模式毕竟属于汉服流变中的一段插曲,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礼制影响下,人们对汉服的审美观念依然是坚守着保守含蓄的风格。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支配下,符合道德规范,符合礼仪制度的着装才是“美”的表现。

在这些观念的影响下形成的汉服,自然地强调礼仪的重要性,反对肌肤,不提倡展示姣好的容貌身材,一切要服从于礼的制约。因此汉服的艺术审美取向,并不在于服饰款型是否合体,是否能表现出人体特征,展现人体本身的美感,而是着重强调一种“人神相通”的精神境界,讲究一种崇尚礼仪的着装理念,这些都指引着汉服的审美取向往含蓄的方向发展。

结语

汉服作为华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培育出来的一朵奇葩。数千年的文化传统,使中国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受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传统中国人在服饰生活上表现出节俭、端庄、大方、和谐、含蓄等特点。

对当代人而言,一方面要继承吸收中华传统服饰文化中的精华,抛弃不合时宜的思想,另一方面也要广泛吸收西方服饰造型中科学合理的设计元素,注重服装的多元化和个性化,使我国未来服装的发展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底蕴,又能展现当今世界的风貌。

注释

[1]宋.论中国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变异[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23(5).

[2]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m]北京:中华书局,2003.

[3]老子・李耳.道德经・二十五[m].北京,中华书局,1989:57.

[4]李晰.汉服论[D].西安:西安美术学院,2010.

[5]张祥磊,杨翠钰.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的思想沉淀[J].郑州轻工业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汉服的传统文化内涵篇5

关键词:品牌形象汉字标志中国特色中国服装品牌中华民族文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服装品牌竞争日趋激烈。对于中国一些服装企业,品牌的成功塑造将使企业获得打开市场大门的金钥匙。成功打造自身品牌的服装既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追随,也能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如何塑造品牌,寻求准确的市场品牌定位,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已成为服装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中之重。与此同时,服装品牌的标志无疑是个重要的因素,因为它是服装品牌在视觉和语言上的表达,对服装品牌起着支持、表达、传达、整合与形象化的作用。它是最短小、最快速、最常见的宣传方式,它始于服装品牌的名称,并且以几何级的速度成长为各种工具和宣传方式的母体。从名片到网页,从广告宣传到立体包装,服装品牌标志能提高人们对服装品牌的认知度,并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利润空间。

好的服装品牌标志不仅要有完美的“形”,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意”的独特性,令人难忘、与众不同、内涵丰富。目前中国的大部分服装品牌恰恰缺少的就是“形”和“意”的独特性。因此笔者阐述的是将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汉字应用于中国服装品牌的标志设计中,从而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服装品牌形象。

一、中国服装品牌的现状分析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服装生产国、出口国和消费国,部分品牌正逐步走向世界,但是我国服装生产仍是以服装生产加工为主,中国只是一个服装加工大国,而绝对不是一个服装强国,中国服装产业如果不想在加工这个低层次上徘徊,想从服装大国走向服装强国就必须创世界级品牌,并借助品牌,提升服装的附加值,形成无限活力的无形资产,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创造更高的市场价值。在服装品牌运营领域里,近几年中国还处在一个发育阶段,有些服装品牌往往出现“抄货”“抄牌”的现象,而且这成了不少中小规模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采取的生存手段。从长期品牌发展来说,这其实是走进品牌经营的误区,并最终断送了企业的品牌经营发展之路。这暴露出国内服装服饰品牌缺乏创造能力和深度系统规划能力的问题。

众所周知,美国可口可乐公司的市场总价值中,情感实体远远大于物质实体,它的价值是无形的,是一种品牌文化感受。同样,服装服饰更是以品牌文化感受为主要实体的商品,它更需要品牌“咒语”(指品牌灵魂诉求点,斯科特·贝德伯里的定义是可以俘获品牌定位的真实本质和精神)的支撑。所以要想发展中国服装品牌,也必须注重品牌文化的感受。中国的服装品牌多得数不胜数,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太多,其原因就是缺少自己的文化特色。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很多属于自己的文化。要想加强中国服装品牌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就必须弘扬自己的民族文化,汲取传统艺术的精华。

那么,我们要如何树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服装品牌形象呢?在当前全球文化交流、文化互补的大背景下,各种文化作为各个民族精神的综合反映,其价值引起了各民族的空前关注。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也就是说如果想让品牌世界化,我们就要将品牌形象民族化,将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汉字应用于中国服装品牌的标志中,从而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服装品牌形象,形成鲜明的品牌个性。

二、汉字设计的特点和方法

中国汉字是历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汉字是流传到现代的历史硕果,是文字中的寿星。汉字具有抽象性和形象性、哲理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重要特征,是连接所有中国人的文化纽带和文化标志。作为标志的汉字还是一种提升民族文化内容、思想价值的富有感染力的设计。传承与发扬它,把其精神元素融入现代企业形象设计之中,必定会使企业形象设计更具有文化内涵。中国汉字资源是极为丰富的,它们在自己的发展和演变中,既有一以贯之的脉络,又有多姿多彩的风貌,它们以其多样而又统一的格调,显示出独特、深厚并富有魅力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

汉字标志是以汉字的形式作为标志的主体所形成的,所以汉字标志的设计主要是汉字设计。汉字设计具体地说就是研究字体的合理结构、提炼字形、建立字形之间的有机联系,确立情调、想象构图和表现形式的过程。以汉字为主体,可以设计出很有中国特色的标志,汉字设计可以从“形”和“意”的认知和再创造入手,从而使汉字的信息传达更准确、迅速、丰富、独特。汉字设计的“形”是设计的外表构成,或美观、方便、实用;或个性、独特,是直观造型的静止之美;汉字设计的“意”是设计的内在构成,或具有丰富的信息传达,或可感悟到传统的文化意蕴,或有着超凡脱俗的创意,或给人以潜意识的启示,是内容活性化的流动之美。只有“形”和“意”的完美结合,随人们的视觉、心理、应用及审美的需要而发展,才能形成以形表意、以意传情的好的汉字设计。

具体的设计方法中“形”的变化有:变形变异、异形同构、置换同构、图底反转、共用一形、将虚拟实(笔画减省)、分解重构、节外生枝、以图结字等方法。以上“形”的变化是以汉字的基本字形为基础进行各种装饰、变化的。它的特征是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印刷字体的字形和笔画的约束,利用汉字“象形”“会意”的特点将字形的结构转化为图形的意象,或加入其他图像点出主题。它往往以丰富的想象力,运用夸张、增减笔画形象、变体装饰等手法,重新构成字形,并通过文字本身的点画和字形结构去反映形体美,体现用笔美、结构美、意境美,也就是“以形写意”。这种汉字字体在视觉识别系统中,具有美观大方,便于阅读和识别、应用范围广等优点,其笔画本身也有较强的感彩。

“意”的设计方法就是利用象形设计、书法、民间文化等形式体现汉字的中国意味。这里中国意味是中国民族文化的气息与风格,它主要是指体现在平面设计中的中华民族性,亦即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心理沉淀。如书法,书法在我国具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早已发展为一门多姿多彩并可鉴赏把玩、陶冶性情的艺术,其内容十分丰富,从字体上说,书体分呈、风格各异,真、草、隶、篆、汉简、魏碑等有着各自的审美意味和形式构造,篆书雄健浑厚,端庄凝重;隶书方折端正,朴拙高古,精致典雅;楷书稳健端庄;草书简练连贯,行笔飞动圆转;行书纵情挥洒,姿势疏朗。书法字不但点画结构章法很美,还能体现一种修养和意境之美,有着世界上其他任何民族的文字无可比拟的优势。

四、汉字在服装品牌标志设计中的应用

汉字标志应用在服装品牌中除了发挥其实用的推广目的和传播的标志功能以外,更重要的是载负着提升和反映民族文化内容、思

想价值的责任。汉字是炎黄文明忠实的记录者和中国文化坚实的载体,即便忽略了它作为文字的性质,汉字单体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仍然是博大精深的。

根据服装企业或品牌的个性而精心设计的汉字标志,除了外观造型不同于普通印刷字体外,更重要的是它对笔画的形态、字间的连接、造型的统一、意境的营造等方面都作了细致严谨的设计,比普通字体更赋艺术性,渗透出民族文化的特征,使服装品牌具有了传统文化的依托,更具特色,更有韵味。

例如“结”服饰坊的标志设计,以中国结的特征与汉字“结”结合起来,经过艺术手法夸张、变形,蕴含着浓重的中国韵味。“中国字”和“中国结”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典型的元素,充满了中国文化特色。这个汉字标志的应用,体现了该服装品牌古朴典雅的特点,并且还体现了该服装品牌的服装风格为民族服装,反映了产品的特色。“食草堂”服饰利用书法字体进行设计,增加祥云和印章等中国传统元素,具有民族特色的设计韵味,视觉冲击力强,沉稳、独特、内涵丰富。

中国品牌服装市场竞争激烈,一些洋品牌大行其道,部分原因归于在中国品牌服装领域,中国服装品牌的品牌形象做得不够好,没有属于自己的特色之处。所以,要想更好地发展中国服装品牌,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服装品牌形象,在世界的服装市场上立足,就必须树立鲜明的中国服装品牌形象,尤其是针对品牌标志的设计,历史悠久的汉字将充分地发挥出其潜在魅力,最具表现力地体现出中国的文化,弘扬东方文化精髓,体现中国人独特的理念与智慧,以本民族独特的视觉思维方式引领时代潮流。汉字标志必将以其独特的形式美在世界服装品牌形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成朝晖.平面港[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8.

汉服的传统文化内涵篇6

关键词:数词汉俄跨文化差异

当人类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为了满足社会劳动生产的需要,就产生了数。从本质上讲,数字本身不具有任何神秘色彩和神秘力量,数词就是表示数目的词:一,二,三,四,五,六,七,十,百,千,万等,它的基本功能就是计数,表示事物的数量关系[1]。但在万物有灵论的影响作用下,数词这一简单的计数符号,逐渐成了数的灵物崇拜象征,赋予了它许多非数量意义的内在涵义,使得许多数字在言语交际中远远超出了自身的数量意义。

数字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它是各民族文化乃至人类文明的基础之一。数字文化现象或数字的语义内涵,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都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因为它的文化内涵很丰富,涉及面广,民族差异大,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展、充实、更新。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国际间交往不断加深,跨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数字文化加以挖掘和研究,可以帮助人们克服语言交际中的障碍,增进友谊与合作,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随着中俄两国共同发展繁荣的深入,中俄两国的文化差异研究愈显重要。本文介绍了汉俄两个民族数词的基本概况,分析了数词的文化内涵,进行了对比研究,以揭示其产生的原因。

一、数词在俄汉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义内涵分析

1.俄语数词文化内涵分析

在俄罗斯文化和历史上,数词有自己的特殊位置。俄罗斯人偏爱数字“3”,而且喜欢3的倍数。在俄罗斯的童话故事、谚语、俗语、民间叙事诗中,可以找到大量佐证,3表示多数,30或300则表示多数的极限,0年表示“长久”意思,往往会在“30”之后再加上“3”,即33年,普希金的童话《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就是典型的一例:从前有个老头,和他的老太婆,在蔚蓝色的大海边,同住在一所破旧的小泥舍里,整整过了三十又三年。

在俄罗斯,还有一个吉利的数字“7”。它象征着诚信创造。相当数量的俄语成语、谚语、俗语和固定词组中都有7。例如:Семьразотмерь―одинразотрежь.三思而后行(量七次,剪一次)。Семероодногонеждут.少数应该服从多数(七人不能老等一个人)。[3]

俄罗斯文化中两个数字最不被喜欢,“666”和“13”。西方人都忌讳13,传耶稣在13号星期五遇难;在最后的晚餐中,耶稣与12门徒一起,人数为13,而门徒犹大出卖了耶稣。从此数字13便成为不吉利的数字。

俄罗斯人不喜欢的另外一个数字“666”。这个迷信跟基督教有关。“666”的不受欢迎程度不逊于“13”。在圣经里,数词666提到三次。在新约全书里,666是世界末日兽的号,是撒旦的数号。基督教认为圣经的反基督者是带666的世界末日兽,所以过去,人们根据666寻找反基督者。

2.汉语数词文化内涵分析

数词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比西方国家大。汉语中,3是一个极为活跃的数字,往往表示许多、很多、极多。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唐诗数量很大,取三百首精华,应该说与中国人传统偏爱“三”有关。3还具有限度、极端或极少的意义。如:“事不过三”,“三生有幸”等。“三”是尊贵而成功之数,传统观念认为“3”表示天、地、人,无比尊贵。[2]

汉族文化中的“八”是吉利的数字。“八”与“发”同音。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喜欢通过这样的谐音联想,把自己的美好愿望和期盼转移到这样一个音同或音近的词身上,这在中国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例如: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就是在2008年8月8日晚上8时举行,这传承了中国吉利的数词文化。还有表示吉利的数词“六”和“九”。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互相对立依存的,称为阴阳,“六”是“阴”,“九”是“阳”,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

中国人民忌讳的数词是“四”和“七”。在一些方言区内,“四”与“死”谐音,而中国自古以来就忌讳说“死”,所以忌讳说“四”。医院不设4号病房,甚至电话号码、车牌号码都不愿带4。另外,佛教认为,人死后又转生,七天为一期,七天不成,到第七个七天,一定转生,逝者的家属则在七七四十九天“烧七”或“斋七”,举行超度祭典。所以“七”也与“死”有关,人们会有所避讳。

三、汉俄数词文化内涵异同分析

汉俄两个民族对数词的偏爱与禁忌有相同的地方,但也有许多不同之处。俄汉两民族都十分偏爱数字3,俄罗斯人最忌讳数字13和666,汉族人最忌讳数字4和7。俄汉两民族对数词独特的迷信和看法,从根上分析,是因为两个民族语言文化的截然不同形成的,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文字起源不同

俄语起源于斯拉夫语族的东斯拉夫语支,受到了希腊字符和拉丁字符的直接影响。汉字是自然形态(图画)演变而来的,从接绳记事演变成的刻削符号记事,再系统化成为汉字。文字的差异形成了这两民族的思维方式的根本不同,数字的感知取向就大相径庭。

2.历史文化来源不同

俄罗斯人偏爱、忌讳数字与希腊和基督教文化关系密切;如:俄罗斯人偏爱数字“7”,认为天堂分为七层,神秘而神圣。《圣经》里这个数字也频繁出现,上帝用六天时间创造世界,第七天是休息日;汉人偏爱、忌讳数字受道教和佛教思想的影响。如:中国人喜欢“九”,天有九层,九重天是天的最高处,演化出神圣之意。“九”也是龙形的图腾化文字,阳数。[4]

3.谐音异义词的影响不同

汉语偏爱、忌讳数字与其谐音异义词有关,如:9代表长久,4代表死亡,而俄语数词的发音(声音或字符)对数词语义内涵没有大的影响。俄语中数词的结构与发音独特,不容易形成谐音,即使罕有谐音,其意义也没有任何联系。

4.日常的生活方式不同

中国人受到儒家和阴阳学说的影响,把对称作为人们审美的一种价值取向,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所表现。比如,“两只鸳鸯”的刺绣,“双喜”的剪纸,门前的狮子雕塑也是“两尊”。生活中的俄罗斯人喜欢奇数。古代俄罗斯时人死后,把三根蜡烛放在头上旁边,驱走恶魔。生日或者节日时,俄罗斯人喜欢送7枝花,代表好运。出差或者去旅游时,住在酒店的7号房间,等待的一定是好运和幸福。俄罗斯人不太喜欢偶数,认为偶数带来困扰,偶数花数,只在葬礼上或纪念死去的人时使用。

四、结语

上面仅列举了交际中数字文化的极小一部分,但它足以表明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存在数字文化,存在许多神妙数字,而且它们都有远古的历史。它们或表示祸福凶吉,或有某种寓意,或象征某种事物,或体现某种情感,由于不同的国家与民族对数字有着不同的偏爱与厌恶,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慎重运用数字就显得十分重要。掌握不同民族的数字文化,可以帮助人们克服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心理障碍,促进相互沟通,使交际更顺利,人际关系更和谐。因此,对各民族数字文化的研究有重要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2002.

[2]张清常.汉语的15个数字[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4.

汉服的传统文化内涵篇7

关键词:汉族服饰文化发展创新

美国人类学家英菲曾说过:“一个文化项目是外来渗透的结果,还是自然独立发明的产物,这个问题对于那些注重历史遗产的人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对于那些运用比较研究方法的人来说也是很重要的。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在所有文化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内容,最先都是以文化渗透的形式出现的。”当今社会,中国人所穿着的服装款式,无一不是西方服饰文化的照搬。尽管有中山装以及一批所谓的改良版民族服装,但已经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文化母体中脱变出来的现代服饰文化形态了。如果说硬要强调今天服装的“中国特征”,只是在西式服装中塞入一些民族文化的符号罢了,已不可能站在民族文化的本源中去作我们民族服装现代化的文章,这是老一辈人所不愿看到的。

虽然,我们常以唐装、旗袍、中山装作为民族服装得到承认时而感到自豪,但在现实的生活中,在着装市场上它们已退居到点缀的地位,占主导地位的依然是西服、夹克、t恤衫、超短衣、牛仔服等纯西式服装,今天的中国人已不可能离开它们了。站在中华民族的立点上,服饰文化的民族性不存在与国际性的相对地位问题,中国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饰文化,多姿多彩,并在不断地丰富着现实生活,唯独汉族的服饰文化消失了。汉族不但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在整个世界上也是占着可观的比列。汉人的文化取向决定中国文化的现状,汉文化是在吸收、融合了我国各民族文化后构成中华文化。今天,无论是什么原因,汉族是实实在在地放弃了自己的服饰文化。我们当如何看待自己的文化传统,是今天多么沉重的一个话题,没有传统文化作为我们今天生存的支撑不行。

引导服装潮流的是一批“新贵”和“电影明星”这一特殊的消费阶层,他们有足够的钱来满足在同一群体中相互以服装作为攀比的心理需要;另一个消费阶层是占大多数的普通群体,皆是文化偏低及不具经济能力者和年轻人。他们追逐市侩文化,尤其是港台的泊来品,只要市场流行一经出现,一概追之。对其以审美标准来要求着装是多余的事;职业工薪阶层、知识群体是社会消费的中坚阶层。他们具有理性的消费心理,成熟的消费行为,对于盲目的流行起到镇静和净化的作用。因过于理性,在只有时装的现实里,他们的消费取向往往趋于保守。由于没有象欧洲及其他国家和地区那样,有完整的民族服饰体系,在着装上可供他们选择的余地几乎是零,所以只有被动地跟着时装流行的步伐,这就是现实。

纵观中国三千年的服饰文化,服装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民族的历史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从社会状况、统治者、政治、经济、思想观念等方面,都加注在服装方面,我们的民族服装,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具特色,但在款式、服装材料、服饰纹样及色彩等方面始终沿袭着一定的规律,从属于民族文化发展的大脉络。通过研究我国服装发展的历史,才能让我们更准确的把握服饰文化的民族性与国际化的关系。

汉族传统服装在样式上有两种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战国以前的服装多采用上衣下裳制,包括胡人的服装都是这些服装的遗制。上下连属的服装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之际,名为“深衣”,它在款式上是上下分裁再缝为一体的服装。而以后的袍服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早期上衣下裳式服装妇女穿着较多,男子在秦汉以后多穿上下相连的袍衫;而明代以后男子服装大部分一分为二,女子则常穿上下一体的服装,意为“女子尚专一德”。

在装饰上,传统服装多讲究采用动植物与几何图案,皇族服装纹样与天地、图腾有关。文样的演进大致经历了抽象而富有趣味性的、规范对称、写实等几个阶段。

传统服装在色彩的运用上,则受到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金木水火土所对应的颜色是朱白苍黄玄,并且规定了只有上等人才可以穿用;有的朝代规定正色只有帝王官员可以穿着,百姓只能穿由正色调配出来的间色服装。这一点说明此时对色彩的使用,是具有政治意义的。后来则长期以黄色为最贵重,它象征着皇权。

随着改革开放的潮流,中国已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服装生产出口和消费国,这就意味着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服饰文化已走向世界的舞台在,在服装设计艺术众多元素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成为设计元素中一种特殊的设计语言。

要实现中国汉族传统文化与服装时尚的契合,首先要摆正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重视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挖掘;其次,必须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和消费者的审美变化,才能在当代以欧美时尚为主流的设计风格中,缔造出真正的中国特色服装。社会价值植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又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地域的封闭逐渐消,现代设计意图通过视觉传达以期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共鸣,首先就要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特有的文化心理进行设计定位,才可能使其设计风格不受排斥,才能为大众所接受。人文价值在现代设计中,许多设计师就考虑到了中国人的审美心理,采用中国传统艺术元素中的喜鹊、鲤鱼等有象征意义的图形,运用在设计上,通过这种形象在大众的文化心理上达成情感诉求。在这些作品里涵透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中国人而言,这种意蕴是特定的,受众对这些形象的熟悉与接受,不是任何一样东西可代替的,而其中传达的信息与内容可让受众马上心领神会,达到设计的最终目的。

因此,传统汉族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应遵循形式美法则。要运用其原理和方法,结合汉服文化元素的特征,并与西方服饰文化相互融合,创导中国以汉族为主体的服饰文化。

参考文献:

[1]华梅.中国服装史[m].中国纺织出版社

汉服的传统文化内涵篇8

【关键词】服装店名;命名;文化心理;文化内涵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文化是语言存在的人文生态环境;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一种文化样式。[1]可见,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服装店名,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又是一种文化现象,就像一面镜子,既可以折射出经营者的主观愿望,也折射出当代人的时代追求。本文试以临汾市的贡院街、青狮北街、财神街等几条街道的服装店名为例,去探析其背后蕴含的社会文化内涵。

一、服装店名文化的分类细化研究

每一个服装店名背后都蕴含着经营者独特的文化心理,唯有对其命名方式进行分类研究,才能洞悉店名体现的文化特征和时代特征,临汾服装店名的文化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两大方面:

(一)传统的大众文化心理

1.以服装类别命名,追求简洁清晰

有学者认为,一家店铺的名称主要由特征项和性质项构成。特征项主要指商家赋予店铺的文化内涵和区别性特征;性质项是指商家所经营的行业类别。临汾服装店名中存在一些特征项加性质项的完整店名,如“靓足袜业”、“洪好羊毛衫”、“百乐内衣”、“百圆裤业”等,一看这些店名,消费者便可以对其服装类别一目了然,这正符合大众追求简单的文化心理。

2.以店主名字命名,增加朴实亲切之感

有的店主直接用自己的名字给店铺命名,这不仅表明自己的服装店独一无二,还在无形中拉近了店主与顾客的现实距离,增进了彼此的信任。通过调查发现,临汾服装店名中存在有“秀珍服饰”、“冬梅时装”、“彩萍制衣”这样的店名。

此外,还有一些店名的命名方式是上述两类的结合,即以店主名字加具体的服装类别来命名,如“小五牛仔”、“永红女裤”等,这种命名方式更加具体可感,可以给顾客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会吸引好多回头客。

3.以吉祥语词命名,反映求吉祈福的文化心理

在中国人的传统心理中,对吉祥、如意、福禄十分向往,图吉利、求发财是经营者的一种普遍心理。在店名的命名上,就会选取一些吉利的名称来传达他们的美好祝愿。那些服装店主们也不例外,更是希望自己能够生意兴隆,财源广进,如:“永发服饰”、“百顺衣裤”、“报喜鸟”、“好运来”等。

4.以消费群体命名,指向明确并方便顾客

在对临汾服装店的调查过程中,发现从一些店名中就可以判断出其消费人群,指向性十分明确。如“气派男装”、“太子龙”等面向的消费群体是成年男子;“东方夫人”、“贵妇人”等店的消费对象是中年女性;“休闲童装”、“皇家宝贝”等店名一看就是童装店;再如“蜜雪儿”、“茵佳妮”、“淑女坊”等面向的对象是年轻时尚女孩。

(二)现代的时尚流行文化

1.以著名品牌命名,传承现代品牌文化

(1)采用中国品牌命名

近几十年来,中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实力也在不断壮大,使得中国创建了好多自己的服装品牌,如人们一看到“南极人”这一店名便知道它是一家经营内衣的店铺,一看到“安踏”便知道是经营运动衣的店铺。在临汾存在着大量以品牌命名的专卖店,如“秋水伊人”、“爱慕”、“七匹狼”、“恒源祥”、“艾莱依”等,经营者这样命名以提升自己的店铺形象,扩大自己的知名度。

以上都是用汉语来表示中国自己的服装品牌,可是英语在全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在中国有高校的城市,像山西师大坐落于尧都临汾,就为这个城市增添了一定的文化底蕴。所以服装店名中会出现以汉语加英语来命名中国品牌的方式:一是汉英语并用,如“Semir森马”、“Yishion以纯”、“etam艾格”;二是汉英语混合使用,如“三CLoUR”、“3S”,我们从这些服装店名中可以看出中外文化的融合,社会经济往来的频繁。

(2)采用外国品牌命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同时会引进相应外语来丰富自己的语言体系,随之在一些店名中便出现了外来词,反映了国际文化的多元化。临汾含外来语词的店名有:一是直接用英文表示外国品牌,如“onLY”、“ZaRa”、“ochirly”;二是用汉语表示外国品牌,即音译外来词,如“迪奥”、“香奈儿”、“皮尔.卡丹”。

2.以谐音双关命名,并突显文化氛围

漫步街头,经常会发现一些店名运用谐音双关,来抓住顾客的好奇心。比如“心随衣动”谐音“心随意动”,“衫国演义”谐音罗贯中的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不仅显现出命名者的文化品位,还表明店铺是以经营t恤衫为主的,这种巧妙灵活的构思会令消费者叹为观止。此外,还有“衣衣不舍(依依不舍)”、“百里挑衣(百里挑一)”等。

3.以时尚潮流语命名,体现对流行文化的追求

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随之人们也在不断地尝试时尚新鲜事物,特别是年轻人更是走在流行前线。店主们为满足其对时尚的追求,采用一些流行语,如“韩国城”、“老鼠街”、“K27时尚基地”、“第5季节”等。

二、服装店名文化的理性认识

对于以上服装店名体现的文化内涵,我们应该全面、辩证地加以看待。首先,命名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比如“大风车”、“嗒嘀嗒”等店名,如果人们没有出现在现实的店铺中,只是单纯地看到或听到这样的店名,会判断出这些店铺所经营商品是与儿童有关的,具体是什么商品类别很难断定,不可能很明确地说出这就是经营童装的,也有可能是经营玩具的。所以说,类似的店名缺乏一定的严密性,命名者可以在已有词语后面增加诸如“童装铺”、“童装世界”,这样就会更加明确、清晰。

其次,采用外来语词来命名虽然有利于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但是如果过多的运用英语来命名服装店的话,会造成一些人理解上的困难,毕竟精通英语的人数有限。对此我认为可以在店铺的橱窗附近用汉语对外国品牌进行相应的介绍,这样可以为顾客提供一定的便利性。与此同时,外国品牌的不断引进,以及外国店名的大量涌现,会造成部分人产生崇洋的心态,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体现了部分人对中国发展的不自信。因此,希望大家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不要忘本,要坚定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汉服的传统文化内涵篇9

关键词:汉字美学;书法艺术;明式家具;现代家具设计

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各大经济体的完善以及文化交流的日益加强,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且向往着优质的生活,而不再是整天为了“柴米油盐酱醋茶”奔波劳碌的苟且。人们对这种需求层次的不断追求,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人们在选购沙发时,在其能够满足安全性和舒适性的前提下,造型的美观和设计的内涵也成为人们决定购买与否的主要参考因素。汉字美学既符合东方审美观,又独具中华文化内涵。汉字,中华文化特有的载体,承载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与文明。汉字的发展经历了由具象到抽象、由简至繁的过程,体现出古人的智慧以及对自然的敬畏。近期,《汉字英雄》等科教栏目受到了广大群众的追捧;2008年奥运会的会徽设计,就是由篆书书写的“京”字演变而来。这一现象说明汉字美学重新受到了关注。但却很少有人探究汉字美学与现代家具设计存在的联系,也极少有人将汉字艺术应用到现代家具设计中。

1汉字美学的概念

从文字的起源来看,从石壁上的壁画发展到象形文字,再由象形文字演变成汉字。汉字中的偏旁部首都是由自然界的事物经过抽象所提取出来的。与西方的字母不同,汉字具有物象之本的实在意义。汉字的种类繁多,书写字体也包罗万象,古时候有金文、甲骨文、篆书、隶书、行书、楷书等,到了近现代又有繁体和简体之别。每种字体都有其特有的美学特征,种类繁多的汉字美学为现代家具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家具设计与汉字美学的相通之处不仅仅表现在造型方式上,更多还体现在设计美学当中,庄重稳定的对称之美和饱含张力的韵律之美。正如楷书中的“北”“中”“林”等字的写法。清中期“一桌两椅”式的布局方式与中国汉字中的左右对称结构都体现着庄重稳定的对称美。汉字不仅具有形态美还具有意境美,汉字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包含美好的寓意和象征。例如,清代家具中出现的吉祥图案,“福、禄、寿、喜、财”“和合”都包含美好的寓意和象征意味。书法艺术是汉字美学最具表现力的艺术形式,无论是楷书的内刚劲而外温润,行书的遒劲郁勃,草书的一气呵成、始终一贯,无不体现汉字美学的魅力。纵观历史,书法作为每个朝代的中心艺术,它的发展势必会影响其他艺术门类。尤其是在家具与建筑领域,明式家具和中国的园林设计就是很好的证明。同样,家具与建筑领域也诠释了中国的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中国书法艺术与明式家具在文化内涵上的一致性,使书法韵味在家具设计中显得格外浓郁。在明式家具的发展过程中,书法的韵味也得以彰显。在中国的园林与传统建筑中,无论是布局结构还是室内外装饰上都能看到中国书法对其的影响。比如,张德祥所著《张说木器》一书中提到书法和绘画影响了明式家具造型。

2汉字美学在古典家具中的应用和表现

明式家具是中国古典家具领域的代表,凝结了中华民族的智慧,更成为世界家具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不论是从美学鉴赏的角度还是从功能实用的角度来看,明式家具都有不可比拟的成就。明式家具因其制作工艺的特殊性,被赋予“巧而得体,精而合宜”的艺术特点。明式家具造型简约,以简洁的线条为主,运用富有韵律感的曲直变化,形成了明式家具至精至简的表现形式。书法艺术用一根普通的线条,凭借一支软笔,这无比简单的形式,竟书写了令世人惊叹的艺术成就。书法艺术与明式家具两者之间的艺术特点不谋而合,这一点绝非偶然。书法艺术对明式家具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要从明式家具发祥地开始。不同地方的人会受其地域文化的影响,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家具亦如此。明式家具的发祥地在苏州。苏州地处江南,自古就是经济发达、文化汇集的地方,文人墨客、富人商贾聚集在此,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明代,大量的文人墨客出现才将历朝历代都作为中心艺术的书法艺术深深地融入了这座古城之中。明代的家具制作,绝大多数都有文人的参与,他们既是文人也是匠人,这与明式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密不可分。江南素有小桥流水、文人的温文尔雅以及书法的笔酣墨饱等人文风光,造就了文化艺术上的清新淡雅、言辞婉转之风,这也必定会体现在家具的设计风格上。其实,当时在家具制造领域苏州并非一家独大,不过比起京作和广作,苏作家具不如京作那么雍容华贵、富丽堂皇,也不同于广作的体大宏伟、通体雕刻,苏作家具表现出的造型精巧、素雅至简,更具文人风范。其次,在明式家具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建筑和园林的影响。苏州的园林作为江南园林的代表,本着“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原则,集古建筑、文学、书画和雕刻等元素于一身,使其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据较高地位。这一切又源于书法艺术,无论是布局结构还是室内外装饰上都能看到中国书法对其的影响。符合书法中提出的朴素辩证观,强调最普遍、最简单的观点,这也正是《老子》所倡导的万物皆生于一。最后,以图1、图2中的家具与书法为例,阐述汉字美学对明式家具造型的影响。如图1所示,此罗汉床为鼓腿彭牙大挖腿,一目了然这与书法笔画的造型相吻合,绝非单纯的巧合所能解释。图2中,方凳的腿足属于马蹄足,马蹄足是明式家具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腿足,四条腿足并不是绝对的垂直,下端略微向里回转,所成弧线必然自然柔和,使人赏心悦目。在硬笔书法中讲究的是横平竖直,但是在软笔书法中则不然,而是讲究笔触的变化和运笔的韵律。图2为软笔书法中的笔画,讲究的是笔触线条的曲直变化,这与马蹄足的弧线柔和、悦目不谋而合。正如第一点所述,明代的家具制作绝大多数都有文人的参与,他们既是文人也是匠人,这与明式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密不可分。文人自幼学习书法,书法中的美学思想早已悄无声息地融入文人的审美观念当中,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明式家具的形成。

3汉字美学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应用

3.1优势

从汉字的构字法出发,其分为六种形式,分别是形声、指事、象形、意会、转注、假借。从这六种形式不难看出,汉字的构型具有规律性和独特性。形声字是由形旁和声旁构成,形旁主字的含义,也称意符;声旁主发音种类,也称声符。形声字是最能产的造字形式。简单概括,形声字包含的意符和声符,二者缺一不可。例如,“茱萸”两字皆以草字头为形旁,是指草本植物,而声旁为“朱”和“臾”。“朱”代表红色果实,“臾”代表乔木植物。正如家具中的主从关系。象形文字是由图画文字演化而来,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我国采用的汉字是现存世上为数不多的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系统。象形文字具有极强的语意性,让人一目了然。如列举图片中的象形文字和一目了然的家具。让象形文字的特点服务于现代家具设计领域,从而使家具更朴素、直白地表达其深刻的内涵。将汉字美学中的书法艺术与现代家具设计相结合,更能体现出家具本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3.2应用

汉字作为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沉淀形成的语言符号,是一整套符号系统,是承载和传播中华文化的载体。符号化的含义是用简单的事物来替代复杂的事物的一种方式。汉字符号具有极强的辨识度和文化内涵。汉字符号记录了中华千年文化的发展历程。汉字符号具有双层含义,既包括形而上的精神层面也包括形而下的物质层面。物质层面包含汉字的形体美,精神层面包含美好的寓意和象征,如“和合”象征相亲相爱、和谐和平。符号化的家具从造型上向人们传达思想情感和文化内涵,汉字符号会为设计师提供更多的元素,同时还会使他们的设计更具个性。若能将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融入家具设计中,必然会激发国人的爱国情感。这对传统文化来说是一种继承和发展,也能将我国的千年历史和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呈现给全世界。汉字的构型结构能为家具设计者提供更多的创作灵感。汉字的结构大致可分为七种:一是左右结构,二是上下结构,三是左中右结构,四是上中下结构,五是半包围结构,六是全包围结构,七是镶嵌结构。多种的构型结构为家具设计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如图3中的“宋”和“立”。此图中“宋”和“立”这两个字是用篆体书写的,它与明式圈椅中的椅圈的造型极其相似,这并不是偶然。虽然汉字只有七种主要结构,可是通过组合、拆分、重复等方式后,就有了千百万种可能。两个字或者四个字组合又会组成词汇或成语,就有了特定的文化内涵,为现代家具设计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在今天,汉字美学融入现代家具设计早已不是纸上谈兵。例如,2012年米丈堂木作成立,创始人卢志刚设计的缘圆椅以“书法为魂,以木为体”,如图4将文人风骨与书法之中的铮铮笔意相结合,外秀其灵动,内敛其锋芒。缘圆椅的形与义都与书法分不开,设计制作在保证理性严谨的同时不失笔意之精髓,造型流畅典雅,“笔锋”坚实有力。

4结语

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产物,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的智慧,同时也是古圣先贤留给我们的“活化石”,我们应该继承它、发扬它。汉字美学在古典家具中的应用案例的确不少,比如,上文中提到的明式家具。改革开放以后受到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汉字美学这一概念逐渐淡化。今天的汉字美学不是创新而是一种回归,回归传统,回归自然,回归到生活中。家具是人们生活起居必不可少的重要物件,人们的大多数时间都有家具的陪伴。将汉字美学融入现代家具设计当中必然是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我们可以从家具设计的领域中体会古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文化。《论语》中也有“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句子。研究汉字美学的同时兼顾现代家具设计的理念,让汉字美学更多地为家具设计服务,从而使我国家具设计领域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1]…胡飞,杨瑞.设计符号与产品语意[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2]…范昕.汉字艺术在中国现代家具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

[3]…纪方圆,黄迅,钟畅.汉字符号下的家具设计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5(03):11-13.

[4]…李伟华.中国书法艺术对明式家具的影响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5.

[5]…张克非.二十世纪国外优秀家具设计扫描[D].鲁迅美术学院,2004.

汉服的传统文化内涵篇10

【关键词】英汉姓名文化内涵翻译原则翻译方法

姓名,不仅仅是一个称呼或者是一个代号,姓名背后往往承载着比表象多出许多的深层次含义:有时是一个美好的祈愿、有时是一段幸福的记忆、有时是一段难忘的时光、还有时,是一份虔诚的信仰。总之,姓名不光是一个特指某个人的代词,也代表了某些社会现象,蕴含着某些文化内涵,反应某些国家层面的价值取向甚至是,是代号和其背后内涵的结合与统一。

一、中文姓名与英文姓名的比较

1.姓名与文化内涵之间的联系。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我国对外交往日益扩大,越来越多的外语姓名走进了我们的生活,而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英语姓名必然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并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兴趣。

(1)国内姓名特点。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姓是一个家族乃至整个地区的象征,像一种符号,也像是一种烙印,串连着中国这种传统的,以宗族、血亲和群体为基本单位的文化。自古以来我们的文化中都躲不开三纲五常,这种思想的核心正是宗族、血亲主义。子女要绝对服从父亲、妻子要绝对服从丈夫,甚至在很多情况下,丈夫去世后,妻子必须服从自己已成年的儿子。这样的思潮衍生出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女性在结婚以后往往会有意的弱化自己娘家的姓而强调夫家的姓,也就意味着女性在结婚以后完全脱离娘家而成为夫家的附属品。姓的作用在《国语》中如是说:“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的封建家庭观以及其文化氛围,决定了代表着共性和依从的“姓”应该放在个性的“名”之前。

(2)国外姓名特点。在英语国家,局面就完全不同了。英语民族多没有经历过森严的宗族、血亲制度,而对于血缘关系也并没有如中国传统文化里那般在意。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英语民族对于家庭的概念也并不像中国人这样紧张。至于谈到价值取向,和中国一直推崇备至的共性主义相反,他们更推崇的是个人的意志和自由,更重视个人的独立和意识。所以在这些地方,取名字是往往把“名”放在“姓”的前面。

相应的,在英语民族里,姓的产生要比名晚得多。英国人在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只有名,没有姓。直到11世纪日耳曼人入侵英国之后,英国人才慢慢有了姓。而在美洲,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指出:“萨克逊人直到被诺曼人征服时,还只有个人的名字,而没有代表家族的姓氏。”象征着美洲原住民长时间受白人奴役的美国黑人,更是在南北战争后才有了自己的名字,而他们的姓是可以经常更换的。

2.中文姓名与英文姓名的相似性。

(1)图腾信仰。图腾信仰来源于古代人们对于大自然的敬畏和对动物的信仰,是一种原始氏族标志的信仰形式。在原始人的信仰中,认为人类都源于某一个特定的物种,大多数情况下被认为和某种动物有亲缘关系。图腾信仰和氏族对祖先的信仰有很大的关系,往往在许多神话、传说讲述本氏族祖先是某种动物或与该动物近缘,甚至杜撰流传下许多和某种动物紧密联系的祖先诞生故事。这种对动物和大自然的崇敬,形成了日后的“图腾信仰”。

(2)对“寻根”的追求。人类是一种地域性的群居动物,其中地域性又表现得尤为强烈。人们总是在不经意间表现出对于自己出生或长期居住甚至向往的地域浓厚的兴趣和感情。人们在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后会衍生出思念的感情,这样的人文情怀经过传承,最终沉淀成为一种对“根”的热爱,以及对“寻根”的追求。

(3)命名的方式。

1)中文姓名的命名方式。中文姓名从古至今似乎总和神秘的占卜脱不开干系,从前中国人相信命中注定,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元素组成,有阴阳的区别。而姓名,在原来常常承担着决定命运甚至是改变命运的重要任务。比方说,如果你命里缺“土”,你很有可能会被叫做“闰土”;如果你命中缺“金”,你的名字中往往会有“鑫”字;如果你缺“木”,通常你的名字会叫“森”或者“林”。

2)英文姓名的命名方式。与中文姓名命名方式类似的是,英文姓名常常也和占卜、命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较为常见的做法是取自圣经、希腊神话、罗马神话或者历史上著名的庆典,例如eliot(上帝的恩赐)、elizabeth(神的崇拜者)、Diana(月亮女神)等等。

他们也常常用出生的地方、祖先的起源、山川河流来命名,像是Silvia(森林中的生灵)、Brook(溪流)、Linda(蛇)、Lionel(年幼的狮子)等等。

有时他们也用货币来作为姓名,比方说pound(英镑)、mark(马克)和Dollar(美元)等。

3.中文姓名和英文姓名的区别。

(1)构成方式的区别。中文姓名由姓和名组成:姓在前,名在后。姓是一个家族的代号,是共性标志也是身份的象征;名则是个性的符号,代表着独立的个体。中国传统的封建宗法至上的观念一路沿袭下来,到如今仍然主张宗族至上,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姓必然会放在名的前面。

而英文姓名就不同了,英文姓名的一般结构为:教名、中名、姓。以美国前总统布什为例,他的名字叫做GeorgewalkerBush,George是他的教名,按照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一般是在婴儿接受洗礼时,由其牧师、教父或者父母的好友所取。walker是中名,排在教名之后,往往缩写或者干脆省略不写。Bush是姓,用来表明家族渊源。英语国家的人们强调个性,提倡个人的独立和奋斗,尊重独立的人格与自我价值,所以他们把表示个性的名放在表示共性的姓之前。

(3)文化内涵的区别。中国人名具有浓厚的礼教色彩,重姓轻名、讲究辈分的高低,还要避讳尊亲的名讳,这些文化内涵都在中文姓名中得到了体现。中文姓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和传承:重姓是为了表现一个人的家族印记,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宗族、重亲缘的思想内涵;而名中常常出现的诸如“仁”、“义”、“礼”、“信”等有着美好道德底蕴的字,同样也表达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追求的重礼重德的追求。此外,中文姓名中也有不少字眼是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的追求和祈愿的,例如“福”、“寿”、“喜”、“吉祥”等等。

二、中文姓名与英文姓名的翻译

1.姓名的翻译原则。

(1)“名从主人原则”。英文属于拉丁语系,相似的语种有很多,在拉丁语系的国家中,姓名多和英文姓名类似。但不论写法如何类似,读音却不尽相同。有时尽管姓名出现时已经做过一次翻译(也就是已经转译了),还是要注意找到原本的读音。然后以这个姓名本身的语言发音为标准来翻译,而不能直接用字面的英文读音来翻译。如Skolovski(斯克沃夫斯基)就是波兰语发音而不时英语发音,因此在翻译的时候应该译作斯克沃夫斯基而不能译作英语发音的斯科路夫斯基。

(2)“约定俗成原则”。由于专业水平以及技术的限制,早些年的翻译工作可能出现了一些失误或是不够严谨的地方,然而这些所谓的小错误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已经被广大读者所接纳,形成了固定的翻译方法;甚至有的时候由于早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缺乏,在姓名翻译的工作中出现了比较明显的错误,但多年来读者们已经对这种错误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记忆。这时我们并不主张把这些错误纠正过来,而是选择继续沿用下去。如美国著名诗人edgarallanpoe,中文译成艾伦坡实际上是错误的,因为前文中提到过,allan是他的中名(也是他养父的姓),所以他的名字事实上应该译作艾德佳.坡。但艾伦坡早已被中国读者所熟知,所以没有必要再纠正过来。

2.姓名的翻译方法。

(1)中文姓名的英译。将中文姓名译成英文则要简单得多,一般多采用直接音译的方法。中文姓名可分成汉语姓名和少数民族语姓名。汉语姓名译成英文时,采用我国政府于1978年正式规定的汉语拼音法拼写;少数民族语姓名按照民族语拼写。汉语姓名的拼写如下:姓在前,名在后,姓和名分开写,复姓连写、双名连写,姓和名的第一个字母均大写。如单姓单名的杨幂译作Yangmi,单姓双名的刘诗诗则翻译成LiuShishi,而复姓单名的公孙策译作GongsunCe,复姓双名的欧阳震华译成ouyangZhenhua。使用汉语拼音时应注意用隔音符号以防音节界限的误判。如吴承恩wuCheng’en,张祝安ZhangZhu’an等。

(2)英文姓名的汉译。把英文姓名翻译成中文,为了尊重他们的文化和习惯,在翻译时一般把“名”放在“姓”的前面,姓与名中间使用间隔号,如mesutoezil就翻译做梅苏特・厄齐尔。

英文姓名的翻译方法绝大多数时候采取音译的方法,但有时在特殊情况下也会采取形译的方法。

1)音译法。运用音译法翻译英文姓名时,要注意分辨这个姓名所属的确切语言,找到这个语言中这个姓名的确切发音,这样才能符合前文中提到的“名从主人”的原则。运用音译法应注意以下几:首先是翻译的发音必须要准确,要符合中国语言文字中的发音标准,同时也要符合中国普通话的发音标准,这样的目的是让不同的翻译人员在翻译同样的英文姓名时有尽可能相同的标准去遵循,而不至于同一人名出现各种不同的译名。然后是可以省略音节但切不可增加音节,原文中不发音的字母以及读音被有意弱化的音节可以不做翻译。例如engels就翻译作恩格斯,而不是恩格尔斯;Rowland译作罗兰而不译作罗兰德。之后是音译要采用译音表所规定的汉字,不要选择使用频率很低的生僻字,不要随意联想出字来使用。比方说Rudolph译为鲁道夫不译为蓼帱稃。还要注意的是在翻译的时候尽量避免使用贬义词或不雅的字眼。如Kennedy译成肯尼迪不是啃泥地;Dulles译成杜勒斯不是杜勒死;联合国前驻华代表Kulessa可译成孔雷飒而不能译成裤里塞。最后是选配性别,不论那个国家的姓名在命名时都会带有较为明显的性别特征。在排除少数特殊情况后,我们在翻译英文姓名的时候,要注意用相应的汉字进行性别显现。如emily就译成埃米莉,而edward就译成爱德华。

2)形译法。近年来,出现了一种通用的新的姓名翻译方法。由于近几年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世界各地信息互通已经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人们在面对他国文化时通常会表现出好奇和欣赏。在这种情况下,涌现出了大量基于不同文化融合的新的人名,既不能从以往的经验中找到翻译的方法,用音译法又无法准确表达。比如计算机pascal语言,pascal这一人名在各计算机书本中,就没采用音译名帕斯卡,而直接形译。

三、总结

姓名的翻译绝非易事。世界语种繁多,而英文姓名又广泛来自各种语言。所以,我们在翻译非英文姓名时需多方查证,决不能敷衍了事,哄骗读者。我国出版的《新英汉词典》附录里有常见英美姓名表、近年出版的《辞海》后面附有“外国人名译名对照表”。

此外,有新华通讯社译名资料组编的《英语姓名译名手册》和《法语姓名译名手册》以及西班牙语、匍萄牙语、德语、罗马尼亚语、日语等姓名译名手册。译者可广泛查阅,以定译名,力求译名标准、统一。

参考文献:

[1]黄碧蓉.英汉姓名的文化底蕴及其翻译[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