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财务问题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29:47

智能财务问题研究篇1

关键词:联机分析处理多维分析数据挖掘XBRL高校智能财务分析

一、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高校的大规模扩招,高校的财务状况也迎来了更为复杂的局面,需要对影响高校正常运行的各种财务问题进行实时、有效的监控,进行必要的财务分析。高校财务分析是指以事业计划、财务预算、会计报表和其他相关资料为依据和起点,采用针对性的方法,对高校一定时期内业务活动进行系统剖析、比较和研究,并对现行校内财务管理的经验进行总结和评价,揭示其中存在的问题,逐步认识和掌握学校财务活动的规律,改进财务管理工作,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高校财务分析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手段。高校财务分析可以帮助上级财政部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把握学校的财务状况和发展趋势,了解高校的宏观信息和财务风险,为高校领导层做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本文探讨了高校数据仓库、多维分析、高校数据挖掘、XBRL技术,针对高校智能财务分析系统的设计目标与实现功能,设计了系统功能模块结构,构建了高校智能财务分析系统架构模型,并就系统多维数据仓库设计和知识库设计进行了研究。

二、高校智能财务分析系统设计

(一)系统设计总体目标

高校智能财务分析系统设计的目标是:能为高校提供一种全方位财务分析以及最佳分析评估模型的量化分析工具,来满足高校上级主管部门,高校管理者、决策者等对高校财务分析与价值评估方面的需求,包括能提供更细致的财务报表、财务状况分析、财务趋势分析、财务成果分析、现金流量分析、财务风险分析等主要以财务指标为基础的资金、资本、资产分析,在此基础上从战略决策的角度考虑,为上级主管部门、高校领导层提供对高校持续发展影响较大的财务数据和分析报告,满足对高校财务运行情况的评估要求;给高校管理层及其上级主管部门提供风险分析和未来发展的预测分析,提高高校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实现高校决策过程的科学化和智能化。

(二)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1.确定高校智能财务分析主题。根据高校智能财务分析的目的和要求,在高校智能财务分析系统中主要确立了三大主题,分别是高校智能财务分析、高校财务报告智能编制与、高校财务绩效评价。其中高校智能财务分析主题又包括营运能力分析、偿债能力分析、发展能力分析、非财务因素分析等多个子主题;高校财务报告智能编制与主题包括高校财务报告编制、财务报告等子主题。

2.智能财务分析系统功能模块结构。根据高校智能财务分析系统设计的主题和目标,设计的高校智能财务分析系统功能模块结构如图1所示。

3.智能财务分析系统架构设计。根据高校智能财务分析系统设计的主要目标及实现的功能,设计的高校智能财务分析系统架构如下页图2所示。

系统采用“多维数据仓库―智能数据挖掘―XBRL模式导入”的系统结构。主要包含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数据库系统和模型库系统的结合,它是决策支持的基础,主要通过etL异构数据析取平台将高校财务系统及相关系统的业务数据,进行抽取、清洗、净化、加载、格式转换等进入多维数据仓库中,为领导层决策提供定量分析的辅助信息。第二部分一方面通过多维分析、多维报表、智能数据挖掘从数据仓库提取反映数据本质的综合数据和信息;另一方面数据经过预处理,导入为XBRL模式数据,智能数据挖掘从XBRL模式数据中依据算法挖掘出符合高校财务报告需求的知识,并提供多种格式输出。第三部分是专家系统部分,本部分将财务专家和智能数据挖掘算法相结合,将从数据仓库中挖掘到的知识放入高校财务专家系统知识库,经专家系统进行知识推理后形成辅助决策的定性信息。

4.高校财务数据仓库的设计。高校财务数据仓库是高校智能财务分析系统环境的核心,目的是通过对整个高校财务数据及相关部门数据进行梳理,构建一体化的数据存储环境,可以使高校面对的大量错综复杂的数据得到灵活的处理,为高等学校智能财务分析与决策提供所需关键、有用信息。高校智能财务分析系统数据仓库采用星形架构,由一个事实表和一组维表组成,设计模型时,选择财务分析指标作为数据仓库的主题,建立事实表,并从高校财务分析与决策的角度出发确定维度,如指标、项目、时间等。然后构建维度的层次关系,层次关系以分析指标和受众群体的不同来进行构建。本智能财务分析系统初步设定了六个维度:校内单位(包括院级单位及校内其他部门)、项目、指标、财务专家、时间、往来单位。高校智能财务分析系统数据仓库模型星形结构如图3所示。

5.高校财务专家系统知识库设计。

(1)专家知识获取。在整个高校财务专家知识库的知识获取过程中,采用基于知识工程师的知识获取方式,通过知识工程师准备高度结构性的问题组织高校财务领域专家以问答方式进行面谈,获得原始知识,并整理为自然语言描述,然后通过转换,把知识语言通过知识编辑器输入,知识获取流程如图4所示。

(2)知识库设计。高校财务专家知识库采用概念―事实―规则的产生式知识表示体系,知识库中的知识由事实和规则两部分组成,事实知识由概念组成,规则知识由事实组成,知识库中需要的各种规则,可以描述如下:

<规则>::=(<规则名称>,<前提1/原因1>|<前提2/原因2>|…<结论/现象>,<可信度,CF>

则知识库基本的表示形式为:

iFa(前提或原因)tHenB(结论或现象)onCF(可信度),含义为“如果a成立则有置信度CF的结论为B”。

(3)推理机设计。推理机实施推理,并对推理进行控制,是规则的解释程序。高校财务知识推理过程如下:使用者输入已知事实,系统搜寻可用知识,构成知识集,事实与规则如匹配成功,即执行规则结论,如匹配冲突,则调用相应的解决冲突策略进行消解,推理出新的可用事实,加入到动态数据库中,作为下一步推理的已知事实,实现知识库的扩充,它是一个不断循环、持续反馈以使知识库不断完善的过程,这样反复运行,直到求解成功。

三、结论

高等学校财务数据的分析是高等学校管理决策和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传统的基于人工的财务分析手段,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已然落后,必然被智能财务分析系统所代替,结合商业智能技术、智能数据挖掘技术、数据仓库技术和oLap技术的高校智能财务分析系统通过实现对高校财务动态的监控,对高等学校财务实现智能的分析,以及为管理者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依据,可以想象,其必将为高校财务管理与决策带来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变革。

参考文献:

1.袁隽媛,谢健.基于oLap的高校财务决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3(17):2-5.

2.彭成,佟秋利.高校财务多维查询分析系统[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2,33(5):2057-2062.

智能财务问题研究篇2

不少人第一印象会觉得神秘、高深、专业。

一些机构的研究成果未必在各类学术刊物和大众媒体中发表,而是以多种方式内部阅读、研讨,为党政机关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国务院总理多次参加过全球智库峰会。今年5月30日,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主持召开座谈会时强调,要“充分发挥高校学科齐全、人才密集的优势,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作出贡献”。

认真对待这些“智库”的现状与问题,对政府决策和国家治理有基础性作用,也有利于我们在实际层面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一个理性的反思。

“学术无,宣传有纪律”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革命与建设传统中,知识分子是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有人提出,对这个群体的态度,究竟是“统战”的成分多一些,还是“限制”的成分多一些,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这个国家的开放程度。

1956年4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指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中国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方针。

这个方针到了现在,其基本精神基本没有改变。2013年5月底,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坚持学术研究无、课堂讲授有纪律,杜绝有损国家利益和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言行。

由于国家整体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内容一直在变化。80年代“市场经济”是个敏感词,到了1992年“脱敏”了;90年代初期“法治”和“人权”是敏感词,到21世纪初期这个词语也“脱敏”了。“脱敏”词语的扩大,体现了国家的进步。

2009年,笔者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问题研究中心组织的关于“三农”和“底层研究”的培训。一次讲座后,来自地方高校的一名青年教师提问,“您觉得中国未来县政改革的出路是什么?”。主讲的来自社科院社会学所的权威学者脸色发生了变化。

青年教师意识到了问题,马上解释,“我说的是县级政权的改革,关于乡镇政权的改革与‘省管县’等问题”。误解澄清后,权威学者继续侃侃而谈。

如果说“宣传”涉及到价值观问题,价值观涉及到某些重大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深层次话题,那么有一些社会问题,也会因此“敏感”起来,以至于社会上为类似话题争论得“面红耳赤”的时候,外界发现体制内的智库似乎仍然假设这些问题不存在。

研究若不足,政府就被动

很多社会问题本不是一个敏感问题,是底层研究的“实证”话题。“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全国性的大型课题动辄需要上百万资金,这些研究的良好进行必须由国家财政提供补贴。然而,由于一些既得利益集团动辄以意识形态为由,推动相关课题立项,导致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国家财政提供资金支持的“智库”无法体现其职能。

国内话题缺乏研究所导致的问题未必过分严重。“智库”的“局限”可以由一些负有重大任务的国家部委来弥补。举例而言,最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管理创新”这一话题的屡被提起,政法委系统内的一些机关,由于具体业务具有调查权和执法权,可以命令各地部门收集整理当地和全国范围内的相关数据。由于这些部门的业务明显属于《国家安全法》所规定的业务范围,受限不大,因而颇有成果。

但这并不是一个正常的现象。至少说明了,相关的“智库”对不起国家给它们的财政支持和各种行政地位。由此导致了另外一个现象,那就是政府机构改革无法深入下去,以至于改革到了关键环节,总觉得为了稳定不如不改。

这种困境是会给国家带来难以化解的治理危机的。大约在2010年底,突尼斯发生了街头抗议运动,直到政府。接下去是埃及和利比亚的政权更迭。有资料显示,中石油在建和投资项目潜在损失约为人民币12亿元。由于中非经济合作项目多以双边政治关系为基础,其安全性很难被保证。北非动荡时,外交领域的“智库”和相关部门颇受国家重点部门之指责。

相对其他国家部委的高收入,作为业务部门的外交部很难留住人才。外交部在省级及其以下,几乎没有下属单位,且在国内几乎没有多少业务,因而不具备多少和“市场经济”相关的额外收入。就整个国家而言,专门研究“北非”的也就几个官方“智库”,最主要的就是中国社科院的“西亚北非研究所”。

如果说有些问题会被认为是“敏感问题”,关于北非西亚的研究,并非敏感问题。今日中国处于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络发达,其他国家政治上的变动不难与中国发生联系,互联网上的喧嚣与实际街头的变动未必有正相关关系。可是,这种喧嚣直接导致了相关部门的警惕和过分反应。究其原因,在于“智库”们没有就此提供充分的调查研究,而由于涉及到全球,又远远超出了某些部委的调查能力。

相反,美国在对北非变局的反应远远比中国主动。与中国数目仅为几十人的团队相比,美国对阿拉伯地区有数万人同时在研究。单单高校内就有20多所大学设有中东研究所、研究中心或研究室。除此之外,美国还有一系列的跨国公司、驻外媒体、以公民社会和对外援助为目标的“非政府组织”来从事相关研究。对这些研究成果,政府可以有计划地进行商业采购。

2008年1月,美国外交政策研究所曾公布过除美国智库之外的全球最有影响的智库名单,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成为惟一进入前10名的中国大陆智库。

政府治理和危机应对中的被动局面,有更为系统的制度性、结构性成因,关键就是研究的不足。

笔者一次和中央党校的蔡霞教授交流;她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中国有什么难以克服的危机,很有可能出现在某些不让研究、不愿意研究的重大问题。

因为研究的不足,政府的反应往往会超乎预料的被动。关键时刻,政府手忙脚乱,急性子解决问题,内外交困,这样就不是缓和矛盾,而是制造问题,成为“麻烦制造者”。

愿意坐“冷板凳”的人更值得尊重

社会治理与政府危机应对中最糟糕的就是“恐惧”。“恐惧”缘于对未来深刻的不确定性以及对其他人群的深刻不信任。减缓“不确定”而来的忧虑之道是调查研究,认识到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们一再提到“调查研究”与“脱敏”对党政决策的基础性意义。不得不承认,在如此一个全球化和社会交往日益网状化和“网络化”的时代,以官方为背景的体制化“智库”实际上已经无法为政府决策提供充分有力的信息来源和资料整理工作。

这还意味着中国到了一个在官方“智库”层面如何促进这些“智库”务实研究的问题。而从市场竞争的角度来说,当民间“智库”发展起来,给官办“智库”足够的压力,足以让官办“智库”减少由于行政化而来的官僚化等习惯。

不要对智库在价值观和实际运营中有那些不应有的信任。“智库”是有利益的,会彼此制衡,其竞争整体上导致智库们的研究趋向主流话语,主动迎合体制和大财团的需要。

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副总裁卡伊・金曾提出,对于智库而言,应该依赖于专家的宝贵知识,才能够让政府制定长期的战略,引导整个国家和社会向前发展。

智能财务问题研究篇3

【关键词】财务分析;现金流;初级财务分析;中级财务分析;高级财务分析

一、现行财务分析体系存在的问题

现行财务分析体系主要有三种:一是以财务报表为主体的分析体系,如美国查尔斯·吉布森著,刘筱青等译《财务报表分析》;孙铮、王鸿祥主编的《财务报告分析》等等;二是以财务指标为主体的分析体系,如美国迈克尔·泰兰著,朱邦芊等译《财务比率分析》等;三是以财务要素为主体的分析体系,如张先治主编《财务分析》等。这三大体系最大的优点是主题突出,目标明确,抓住了企业发展的关键指标,评价企业业绩较为客观。但这些分析体系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企业发展的财务战略功能未得以充分体现。即企业的任何一种分析,必需为企业发展目标服务,同时实现企业的财务发展战略。而以报表、指标、要素为主体的分析体系,往往注重于过去和现在,较少关注未来。

二是未突出企业“现金流”的核心作用。20世纪70年代,美国开始注重实证研究,其中,有一种观点特别得到广泛重视,即上市公司股价不是取决于“每股收益”,而是取决于“现金流量”。从这以后,“现金流”的研究不断引向深入。2007年12月,我国颁布的《企业财务通则》第十一条规定:“企业应当建立财务预算管理制度,以现金流为核心,按照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等财务目标的要求,对资金筹集、资产营运、成本控制、收益分配、重组清算等财务活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这说明,企业发展的“血液”——现金流是具有核心地位的,它应该贯穿整个财务工作的始终,财务分析也应当如此。

三是未突出企业外部环境——资本市场的分析。现行的财务分析仅仅限于企业微观层面,未突出与它相关联的中观乃至宏观层面的分析,这对于一千多家上市公司来说显然不能与时俱进。

四是未突出智力投资等新内容的分析。现行的财务分析仅仅分析物质投资的绩效,未分析智力投资的绩效,这在知识经济社会里是不够的。

二、财务分析创新内容的设计思路

(一)传统财务分析内容向现代财务分析内容转变研究

该项研究在揭示现行财务分析不足的基础上,研究“现代财务分析”的特征、理论依据、转变的必要性,发展趋向等,构造“现代财务分析”的理论框架、方法体系。

(二)现金流核心体系下财务分析的内容构建研究

该项研究以“现金流”为核心,重新构建财务分析的内容体系、分析体系和应用体系。将现行“财务报表为主体”的财务分析系统和“财务指标为主体”的财务分析系统进行总结提炼,突出“现金流”的内容,构建以现金流为中心的新的指标体系。如构建融资资金流动分析体系、投资资金流动分析体系、运营资金流动分析体系、货币资金应用效率分析等。

(三)战略财务下的财务预测分析内容研究

将战略财务进行具体化,设立几个大的分支,并在该分支下组建新的研究内容,使财务分析都能同企业发展的战略一致。

(四)资本市场下的财务分析内容和方法创新研究

该项研究包括:证券市场财务分析内容和方法创新研究;市净率分析内容和方法创新研究;市盈率分析内容和方法创新研究;证券市场风险分析内容和方法创新研究;股市效应实证分析;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真伪判别分析等。

(五)智力投资分析内容设计研究

本项研究是在物质资本绩效分析的基础上创造智力资本分析体系,揭示智力投资分析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创造智力投资分析的新体系。

以上各项研究要和实际密切结合。其思路是:选择2004-2007年上市公司数据、2004-2007年国务院国资委统计评价局评价企业绩效数据、2004-2007年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数据作为实证研究的基础,参考世界上先进的或标准研究指标,确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合理的财务指标标准值。三、财务分析创新内容的具体构建

(一)财务分析内容框架要体现分析程度的层次性

财务分析的目标是为各种不同层次的人员提供决策有用的分析信息。为了满足各类不同人员、不同层次分析决策需要,应设计“初级财务分析”、“中级财务分析”和“高级财务分析”三大分析体系。初级财务分析适应于各类专业人员的决策需要;中级财务分析适应于从事各种专门项目或专项工作的人员及企业综合管理部门人员的决策需要;高级财务分析适应于企业高管人员战略决策分析的需要。

(二)初、中、高级三个层次财务分析内容框架的构建

1.初级财务分析内容框架的构建

当今企业各类人员都要和财务人员打交道,企业的厂长、经理等高层管理人员,供销、计划、统计、劳资、储运等中层管理人员,工程技术等专业人员几乎每天都要接触会计,涉及到许多会计知识、财务制度。设置初级财务分析内容的指导思想和目的,是要让非会计专业的各类人员了解国家的财经方针政策、财务会计法规制度,使其管理、决策行为符合国家规定;同时,了解会计的基本技术、会计信息的产生过程、会计基本术语的内容,能看懂会计报表,并利用会计报表及其有关资料进行财务状况的一般分析,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和经济决策的主动性、科学性和效益性。初级财务分析内容的知识构造应包括会计学专业《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会计分析》等课程内容,但不能过广、过泛,应高度概括,融会计主干课核心内容于一体,同时,财务分析的语言应公众化,不拘泥于会计凭证、账簿具体操作的圈子,主要让非会计人员了解会计的处理过程和数据的来龙去脉,能够接受会计的基本知识,掌握财务分析的基本技术。

根据上述要求,笔者设计的初级财务分析的纲要性内容如下:(1)财务分析总论。包括:财务分析的概念、财务分析的对象、财务分析的依据、财务分析的种类和方法。(2)流动资产的一般分析。包括: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款项、存货内容的一般分析。(3)非流动资产的一般分析。包括:非流动资产投资、固定资产、其他长期资产的一般分析。(4)负债的一般分析。包括:流动负债、长期负债一般分析。(5)成本费用的一般分析。包括:产品成本与生产费用、产品制造成本、期间费用、成本费用的分析。(6)收入和利润的一般分析。包括:收入、利润及利润构成分析。(7)所有者权益的一般分析。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的一般分析。(8)会计报表的一般分析。包括:财务报表种类、成本报表种类、会计报表财务指标的计算与分析。

2.中级财务分析内容框架的构建

设计中级财务分析内容的目的,是为从事各种专门项目或专项工作的人员、企业综合管理部门人员提供决策依据,它主要是结合具体工作实际进行专题(项)分析和综合分析。分析要有一定的深度,要有较高的技术。

中级财务分析的纲要性内容如下:(1)流动资产专题分析。包括:货币资金专题分析、交易性金融资产专题分析、应收款项专题分析、存货专题分析。(2)非流动资产专题分析。包括:固定资产专题分析、智力投资专题分析、投资性房地产专题分析、其他非流动资产专题分析。(3)负债专题分析。包括:流动负债专题分析、长期负债专题分析。(4)经营业绩专题分析。包括:弹性预算法下业绩评价专题分析、成本差异专题分析、市场占有率专题分析等。(5)所有者权益专题分析。包括:资本保值增值分析、上市公司股东权益分析。(6)财务综合分析。包括:杜邦财务分析、沃尔评分分析、能力指标综合分析、资本绩效综合分析、经济效益综合分析。

3.高级财务分析内容框架的构建

设计高级财务分析内容的目的,是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提供战略性的、较为复杂的决策信息。它一般要应用一定的数学模型才能分析得出预测数据或决策数据。

高级财务分析的纲要性内容如下:(1)资金流动分析。包括:融资资金流动分析、运营资金流动分析、“现金流”适配性分析等。(2)企业价值评估分析。包括: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现金流量折现评估法、经济利润评估法、相对价值评估法。(3)投资决策分析。包括:投资决策方法、投资决策一般分析、投资决策风险分析、基于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的期权定价分析。(4)企业整体功能分析。包括:企业整体分析、营运杠杆分析、财务杠杆分析、成长模式分析、财务危机预警分析。(5)证券市场财务分析。包括:市净率分析、市盈率分析、证券市场风险分析、股市效应实证分析、上市公司热点问题实证分析等。

【参考文献】

[1]陈石进编译.财务分析技巧[m].香港:香港财经管理研究社,1986.

[2]罗飞主编.企业财务报表阅读与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

[3]陈信华编著.财务报表分析技巧[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4.

[4]朱学义,周咏梅.财务分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5.

[5]张先治主编.财务分析(第二版)[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6]王治安领著.现代财务分析[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7]胡奕明主编.财务分析案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8]张新明编著.企业财务报表分析——教程与案例(第二版)[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9][美]斯蒂芬·佩因曼著,刘力,陆正飞译.财务报表分析与证券定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10][美]e.B.Deakinm.w.maher著,孙庆元等译.现代成本会计[m].上海: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1992.

智能财务问题研究篇4

[关键词]智能财务;财务共享;财务转型

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各行各业,财务领域积极探索信息技术的应用,工作方式从传统的手工记账过渡到会计电算化,逐渐摆脱了重复而繁琐的计算。互联网技术的深度挖掘,推动着财务领域迈进了会计信息系统及其协同时代。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涌现,开启了财务领域业财融合、财务共享的变革浪潮,智能财务成为当前学术界和实务界探讨的热点,越来越多的企业布局智能财务建设,推动企业财务转型,实现财务与业务融合,提升财务服务水平与效率。当前我国各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情况不尽相同,信息化水平良莠不齐,但基本已完成会计电算化建设,过渡到会计信息系统及协同时代。现有的高校财务管理体系多呈现信息孤岛效应,制约了高校财务共享平台的建设。高校作为科研与创新重地,应紧随时代变革潮流,紧跟企业财务智能化改革的步伐,运用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实现财务智能化,进而推动智慧校园建设。本文结合具体高校,以HB大学为例,分析该高校智能财务时代下财务面临的挑战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智能财务时代下高校财务转型策略,为其他高校推动财务智能化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1智能财务时代下高校财务转型的必要性

智能财务是将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大智移云物区”等新技术运用于财务工作中,对传统财务工作进行模拟、延伸和拓展,以改善会计信息质量、提高会计工作效率、降低会计工作成本、提升会计合规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促进企业财务在管理控制和决策支持方面的作用发挥,通过财务的数字化转型,推动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进程。智能财务有五个特点:全面共享、高效融合、深度协同、精细管理和力求智能[1]。智能财务的提出为实现业财融合、信息共享打开了新天地,大型企业集团正全力实践智能财务建设。同时,高校正布局数字校园建设,而信息共享是关键。高校财务处作为核心部门,与各个单位都有密切联系,业务方面与多部门都有交集。高校财务智能化建设不仅可提升自身管理效率水平,更能加深与其他业务部门信息化融合,实现数据交换、共享。因此,高校应积极加快财务转型,紧跟财务变革要求,将智能财务管理模式应用到自身财务管理中,推动智慧校园的建设。

2智能财务时代下HB大学财务转型面临的挑战

HB大学是某省省属重点建设大学,全校在校师生有2万余人。该校财务处积极探索信息化建设,当前信息化水平位居省属高校财务处前列,现已具备账务核算系统、网络报销系统、学生收费管理系统、工资管理系统、银校直联等系统,基本覆盖各个业务板块,该校财务信息化水平已步入会计信息系统及协同时代。然而相比于企业财务改革转型,高校财务滞后较多,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存在着更多制约高校财务转型的问题,本部分结合HB大学,对照智能财务建设要求,具体分析该高校智能财务时代下财务转型面临的挑战及问题。

2.1各部门间系统相互孤立,信息交换不畅

智能财务是建成智能财务会计共享平台和智能管理会计共享平台,以业务驱动财务,进而驱动财务管理、规范业务。数据的交换、共享是建设智能财务平台的关键。目前HB大学人事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教学管理系统及科研管理系统等相互孤立,与财务管理系统未能实现互通互联,形成信息孤岛效应。例如,教务管理系统学生信息无法直接导入学生收费系统,对于延迟毕业、专业调换等变化,需要财务人员根据学校文件在收费系统修改,学生欠费信息也无法传输到教务管理系统,只能导出相关数据通知学院负责人催收欠费。科研管理系统项目信息未能与网络报销系统、账务核算系统对接,对于项目余额不足的问题,只能由财务人员通知报账老师修改、重新提交。这种孤立的系统管理模式不利于财务系统收集学校各方面财务数据,对资金管控、降低管理成本增加了难度,同时降低了财务工作效率,制约了业财融合的财务共享服务平台建设。

2.2技术支撑不足,缺乏创新

智能财务是涵盖“大智移云物区”等新技术在管理会计领域的单独运用或综合运用,包括与预算和成本相关的Rpa,与报表报告相关的知识图谱、自然语言处理和语音交互等。智能财务对技术要求很高,高新技术的深度运用可以使财务人员彻底从重复、烦琐的工作中解脱出来,真正发挥管理会计职能。目前各高校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应用比较欠缺,HB大学主要依赖于第三方软件服务商,财务人员运行信息系统时发现问题只能寻求该软件服务商解决,财务人员对技术方面不甚了解,容易发生问题沟通交流不畅,导致问题解决不及时。同时该软件服务商在技术开发应用方面不成熟,网报系统目前在运行过程中发现许多问题,例如劳务费累计扣税存在差异、自动生成凭证摘要提取信息不明确等。因此,技术是影响高校财务转型的挑战之一。

2.3经费配置欠缺,制度不健全

企业积极致力于降低运行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智能财务通过业财融合,把控采购、生产、销售各个环节,以财务监控资金流向,借助专业洞察和大数据分析辅助业务部门、管理部门和高层领导决策。目前,许多高校对“成本管理”理念认识不足,只重视增加教育经费投入而忽略了教育经费管理。高校通过成本管控,可以优化教学资源,合理配置教育经费,从而实现最大效益。目前HB大学领导对这方面认识不够,未能深刻认识到财务在成本管控方面的重要性,导致建设智能财务信息共享平台缺乏合理的经费配置。同时,校领导也未能从学校全局把控,没有合理的保障制度推动数字化校园建设。

2.4专业化、复合型财务人员匮乏

智能财务建设是财务领域的一场重大变革,其核心任务是规划建设创新型智能财务平台,以及在此基础上探索。21世纪最重要的是人才,企业在财务人才培养方面投入更多的成本,积极培养复合型财务管理人才,掌握计算机技术和熟悉财务管理模式。HB大学对财务人才明显重视不足,未积极引进专业性人才,现有财务人员偏老龄化,对计算机方面知识掌握不足,无法更快适应信息化改革,也无法投入更多精力参与信息化建设。因此,专业化和复合型人才匮乏成为HB大学当前面临的问题之一。

3智能财务时代下的HB大学财务转型策略

HB大学建设智能财务共享服务平台面临着诸多挑战,“智慧校园”的建设催促着高校财务必须转型,以财务为中心,连接其他业务部门,实现数据交换、业财融合,提升财务服务水平与效率。本部分先分析智能财务时代下高校财务转型方向,然后结合HB大学提出具体转型措施。

3.1高校财务转型的方向

智能财务时代下高校财务转型需明确转型方向,从管理理念、财务职能、数字化技术及人才培养等方向开展。校领导应转变管理理念的认识,积极推动财务职能转变,投入较多的经费满足财务数字化技术的需要,同时加强人才的吸纳与培养,为早日实现财务智能化做准备。3.1.1管理理念转型高校财务转型首先要转变对财务的态度,校领导应重视财务部门的作用,现在财务已不是简单的账房先生,财务管理职能日渐突出。财务资源是否合理分配影响着学校的发展,校领导要从学校全局出发,科学合理地分配财务资源,以财务为中心建立信息共享服务平台,联通相关部门信息管理系统,把控学校各方面资金进出状况,严格控制财务风险,全面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同时,财务对于成本管控有着重要作用,校领导不仅应重视经费的投入,更应重视财务对成本的监控,从而提高经费使用效益。3.1.2财务治理模式转型传统的高校财务管控模式无法满足当前管理的需求,高校财务应结合现有业务特点,建立新的财务治理模式。智能财务时代下高校财务要积极转变财务治理模式,高校财务类型要从核算型财务向管理型财务、战略型财务转变;财务功能从简单的记录报告升级为参与控制与规划。财务角色要从管好账、用好信息,成为管好钱、管好风险、管好财产。转型后的财务治理模式,更加符合当前高校管理需求,也更加符合高校战略发展规划,以战略的视野、全新的理念、开放的心态推动高校迈入“双一流”建设。3.1.3财务数字化转型高校财务智能化升级需要技术的支撑与保障,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管理会计应用平台,大数据的运用可以消除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联通财务信息系统,推动业财信息系统集成与融合。大数据时代下,数据价值不言而喻,数据已经成为分析决策的依据。高校财务应深度挖掘数字资源价值,财务管理系统联通其他部门信息管理系统,获取相关财务数据,严控财务风险,推动数字校园建设。3.1.4人才培养转型为适应财务转型,人才培养至关重要。人才是推动改革、提升服务水平的关键。高校对财务人才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缺乏系统的培训与提升。高校财务应根据业务需要,重新设置岗位职责与要求,制定合适的岗位规范,加强对人才的培训,提升其业务能力,尽快胜任信息技术的操作与运用。现有的财务人才不能只学做账,更应该了解业务,激励财务人员熟悉业务提升管理理念。

3.2智能财务视角下HB大学财务转型的具体措施

3.2.1做好统筹规划,加强制度保障财务转型的目标之一是建成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实现校园数字化建设。这一项改革需要各部门的积极参与,不可避免会改变原有的管理模式、组织结构和管理权限,因而会有部分人的利益受到冲击。HB大学财务转型应得到校领导的全面支持,站在学校层面上整体规划布局,打破原有的组织结构,建立相应的保障制度,给予合理的经费配置,推动相关部门积极配合财务智能化建设,保证工作的彻底执行。3.2.2联通财务信息系统,推进财务共享平台建设财务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可以打破财务信息系统封闭的现状。HB大学应借鉴企业业财融合的建设思路,将财务信息系统与相关部门信息系统对接联通,使预算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政府采购等系统中的财务数据集中归集和协同应用,便于校领导及时获得基础数据,有助于提高决策分析的精准度,有利于加强内部控制建设、降低财务风险、提升财务管理效率。3.2.3寻求技术支持,完善财务管理系统财务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需要强大的信息系统和技术支撑,HB大学目前主要依靠第三方软件服务商,在技术支持方面财务人员应该提出更高的要求,积极与软件商沟通交流,梳理工作流程,将烦琐、重复的工作标准化,通过信息技术来代替人工操作。HB大学现有的财务管理系统功能比较欠缺,缺乏分析统计功能,网报系统尚未完全成熟,在完善财务管理系统方面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投入更多经费寻求更有利的技术支持商。3.2.4招聘复合型人才,提升财务队伍水平HB大学为适应财务转型需求,应当招聘复合型人才,吸纳计算机方面人才投身于财务实践工作中,可以更容易发现财务工作中信息技术的不足,更便于与软件商沟通合作。同时,该校财务处积极组织开展对财务人员的培训,使其业务能力符合信息时代的要求,鼓励财务人员积极学习,备考注册会计师、中级会计师等,丰富理论知识,提高操作技能,更加适应新时代财务人员要求,推动财务信息化建设。

4结语

智能财务为高校财务转型升级提供了契机,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使财务工作更加智能化与高效。高校财务应顺应时代变革潮流,对照智能财务建设要求分析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合理的制度保障、完善的财务管理系统、先进的信息技术、高素质的财务人员推动财务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力争早日实现智慧校园的建设。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梅玲,黄虎,佟成生,等.智能财务的基本框架与建设思路研究[J].会计研究,2020(3):179-191.

[2]秦锂,马红红,蒙福亘,等.财务共享视角下的高校财务管理模式探析[J].教育财会研究,2020(10):11-16.

[3]毛成银,叶剑.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财务转型的思考[J].会计之友,2020(18):100-103.

[4]陈旭,郑雪佳.智能财务视角下集团型企业财务转型策略研究[J].商业会计,2021(3):23-27.

智能财务问题研究篇5

关键词:日本;劳动社会保障;智库;类型特征

中图分类号:C9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458(2017)02-0064-09

Doi:1014156/jcnkirbwtyj201702009

一、问题提出

十八萌中全会以来,中共中央所实施的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使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其中,《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更是对新型智库建设的科学咨政机制、咨政产品质量、咨政社会效应、推进决策民主和提升国际影响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可见,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已经成为新时期促进中国决策体制机制民主化、科学化的重要抓手。与此同时,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也成为当前国内外智库研究的前沿。陈琴等基于CSSCi收录文献对中国新型智库研究态势进行数据挖掘,发现无论从高影响力作者,还是文献载体的角度来看,中国新型智库研究都已进入国内外顶尖学术群体的研究范畴[1]。

日本战后致力于经济恢复和发展,许多知名智库是在这一时期建立的,如日本经济研究所、日本国际问题研究所、亚洲经济研究所、野村综合研究所、日本综合研究所。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的蓬勃发展,贸易不断自由化,企业之间竞争加剧,咨询需求日趋旺盛,大企业、大财团为提高市场竞争力,纷纷出资成立自己的综合研究所,智库发展进入高潮期。在此期间成立的著名智库包括:日本综合研究开发机构、富士通综合研究所、三菱综合研究所、大和证券经济研究所等[2]。

劳动社会保障制度对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也是提升全体国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已成为现代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需要我们在制定劳动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的过程中,吸收、发挥专业智库的作用。作为人口结构少子老龄化的先行者和劳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相对先进的日本,其专业化智库建设历程中的经验、教训值得关注。当前,国内关于日本智库的研究多从日中关系、外交战略的视野出发[3],国外学者则关注日本与欧美智库功能与目标之异同[4],而对日本劳动社会保障智库研究的论文、专著尚不多见。实际上,日本早在二战前夕,就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出发,重视人口资源、社会保障和国家发展之间的整体性研究。

如何应对人口结构的老龄化趋势,已成为各发达国家普遍面临的战略性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劳动和社会保障政策制定在各老龄化国家与地区愈加受到重视,并表现为劳动社会保障项目支出占该国财政支出比例越来越大。在东亚地区,日本的人口结构问题尤为突出。有鉴于此,本研究归纳《意见》中对智库类型的基本分类方法,以日本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劳动社会保障智库为案例,(见表1)总结率先步入老龄化社会的日本在面临劳动力供给与劳动社会保障需求两方面压力时,其专业智库如何分类发展,如何充分发挥智库促进劳动社会保障政策民主化、科学化制定的功能,以期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特别是劳动社会保障智库的建设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表1日本典型劳动社会保障智库一览代表性智库类型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官方智库国立医疗保健科学院官方智库劳动安全卫生综合研究所官方智库劳动政策研究・研修机构官方智库日本福祉大学综合研究机构高校智库法政大学大原社会问题研究所高校智库・原民间智库大原纪念劳动科学研究所社会智库・原民间智库资料来源:作者制作。因劳动社会保障研究领域的特殊性质,未将企业/营利性智库纳入考察范围。

二、日本劳动社会保障智库的三种类型

(一)智库研究专业化的发端:以大原系研究所为代表的民间智库

一般认为,日本最早的智库“雏形”是满铁铁道公司在1907年成立的“满铁调查部”,其运作与成果指向具有显著的国家意志特征。与国际关系研究不同,日本专门研究劳动社会保障问题的智库具有浓厚的民间性质――“大原系”研究所最初皆由企业家、仓敷纺织公司第二代总负责人大原孙三郎建立,由其家族企业资助营运,并存续至今。

作为最早的劳动社会保障专业智库,“大原社会问题研究所”建立于1919年2月,由原日本社会政策学会创始成员之一、时任东京帝国大学教授高野岩三郎担任第一任所长,展开劳动社会保障等相关问题研究;同月成立的还有“大原救济事业研究所”。同年7月,上述两个研究机构合并,开始编撰《日本社会卫生年鉴》《日本劳动年鉴》《日本社会事业年鉴》等,并开展东京八王子地区车间的女性劳动实地调查研究。该研究所是现“法政大学大原社会问题研究所”(oharainstituteforSocialResearch,HoseiUniversity,以下简称“法大社研所”)的前身法政大学大原社会问题研究所官方网站:http://oisr-org.ws.hosei.ac.jp/最后访问时间:2016.08.10.,已成为日本社会政策领域历史最悠久的智库之一。

另一个大原系智库是1921年从“大原社会问题研究所”分离出来的“仓敷劳动科学研究所”,专门从事劳动科学研究,为现“大原纪念劳动科学研究所”(oharamemorialinstituteforScienceofLabour,以下简称“大原劳研所”)的前身。此后,仓敷所劳动科学研究所开始为当地小学、女校和商业学校的学生提供身体检查与体能测试服务(1922年)。与此同时,还展开职业妇女妊娠分娩调查、仓敷市农业劳动调查(1930年)和国民营养调查(1935年)等若干劳动社会保障实地调查研究公益财团法人大原纪念劳动科学研究所官方网站:http://isl.or.jp/最后访问时间:2016.08.10.。

在这一阶段,以大原系为代表的劳动社会保障民间智库的影响力已不容忽视。凭借学者自治、慈善企业家资助的经营运作理念,大原系劳动社会保障智库展开的若干基本社会调查研究均着眼于劳动社会保障等社会问题,带有基础理论研究的倾向,提供大量劳动社会保障方面的情报,开始为日本的劳动社会保障基础理论研究作出深远和持久的贡献。但是,也恰是因为其民间智库的性质,该机构缺乏政策针对性,其对政策端的影响力尚未展露。此外,由于不久后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日本全国范围内的动荡,一般性的劳动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同时,受到财政问题的影响,社研所于1949年、1986年先后两次并入法政大学并成为其附属研究机构法政大学大原社会问题研究所官方网站:http://oisrorg.ws.hosei.ac.jp/最后访问时间:2016.08.10.;大原劳研所则于1945年成为文部科学省管辖的财团法人,并于2012年确立了其公益财团法人地位公益财团法人大原纪念劳动科学研究所官方网站:http://isl.or.jp/最后访问时间:2016.08.10.。

(二)人口资源的结构性问题:建设官方直属智库的主要动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在日本粮食问题和失业问题愈加严重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确保人口资源特别是劳动力的重要性。1939年8月,日本厚生劳动省正式成立了人口问题研究所,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研究人口问题的国立研究所,劳动社会保障智库建设首次进入国家政策议程[5]。“二战”结束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日本人口的出生率不断下降,人口老龄化日益凸显,人们认识到建立相应政策和制度的重要性,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实现了“全民皆保险”,建立起全民医疗、养老金保险制度。根据厚生劳动省社会保障审议委员会的建议,1965年创立了特殊法人社会保障研究所。随着少子高龄化人口结构的进一步发展和经济增长放缓,人口资源、劳动力供给与社会保障的关联愈加紧密,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应该将社会保障与少子高龄化这一人口结构问题的关系进行综合研究和分析。在此背景下,1996年12月,厚生劳动省下辖的国立人口问题研究所和特殊法人国立社会保障研究所合并,成立了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以下简称“国立社保人口所”)国立社会保障与人口问题研究所官方网站:http://ipss.go.jp/最后访问时间:2016.08.10.。作为日本国内最权威的专业人口资源社会保障智库,国立社保人口所定期社会保障费用统计、社会保障统计年报、社会保障・人口问题基本调查、人口与家庭数量统计、人口统计资料、日本死亡率数据库等,通过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对劳动社会保障政策乃至日本基本国家战略政策等都起到了基础性、全局性的推动作用。

同样隶属于厚生劳动省的官方智库还有国立医疗保健科学院。为了更好地培养公共卫生、保健和社会福利方面的专业人才,该机构在公共卫生、保健和社会福利等领域开展相关调查和研究工作,2002年,由原国立公众卫生院(1938年成立,直属原厚生省)、国立医疗与医院管理研究所(1949年成立于国立东京第一医院)以及国立感染病研究所的口腔科学部三个研究机构共同组成了国立医疗保健科学院国立保健医科学院官方网站:http://niph.go.jp/最后访问时间:2016.08.10.。与国立社保人口所相比,国立医疗保健科学院承担的培养任务更重,特别是那些高度专业化的卫生、保健领域的人才――除了医师、药剂师等传统医w领域人才外,还包括保健师、助产师、管理营养师、诊疗放射技师、临床检查技师、医政管理干部等公共卫生与社会福利相关领域的专才。在2013年和2014年的年度评价报告中,国立医疗保健科学院在社会贡献、人才培养方面的评价都高于其学术水准[6]。与此同时,该科学院也从事有关养老金、医疗、护理等领域制度政策的研究。

在劳动安全卫生领域,独立行政法人的劳动安全卫生综合研究所(nationalinstituteofoccupationalSafetyandHealth,Japan,以下简称“劳动安全所”)由原厚生省产业安全研究所和劳动省产业医学综合研究所有关部门于2006年组建而成独立行政法人p者健康福祉C法人p安全l生t合研究所官方网站:http://jniosh.go.jp/最后访问时间:2016.08.10.。其中,原厚生省产业安全研究所设立于1942年,劳动省劳动卫生研究所设立于1956年。劳动安全所着眼于劳动者本人、家庭以及有关产业方面的健康发展,聚焦工伤风险的预防、劳动者健康的保持与增进、职业性疾病的诊断与预防等。通过工伤与职业疾病的综合性实地调查研究,确保、促进职场内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除年报、专题性研究报告外,该研究所还出版技术指南(1954年至今)、技术与安全资料(1955年至今)、安全指引(2001年至今)、技术资料(1969年至1985年)、工伤调查报告书(2012年至今)等,定期发行的学术杂志《industrialHealth》《劳动安全卫生研究》和《BulletinofthenationalinstituteofindustrialHealth》在劳动安全卫生领域也久负盛名,对劳动保障实务和学术研究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劳动政策研究・研修机构(JapaninstituteforLabourpolicyandtraining,以下简称“劳政研究所”)也是日本劳动政策领域的知名的行政法人智库。2003年,劳政研究所由厚生劳动省原日本劳动研究机构与劳动研究所整合而成。与上述国立医疗保健科学院类似,独立行政法人意味着智库与政府主管部门之间的相对独立性,但是就智库的中长期研究战略计划、业务事务运作而言,又与主管部门协同运作。劳政研究所主要开展三方面业务:首先是关于日本中长期的劳动政策研究;其次是受有关行政部门邀请,对新出现的政策进行评估与研究;最后是依据厚生劳动省的紧急需要,进行迅速、准确的政策调研[7]。

(二)分类治理:官方智库法制化与民间智库的法人治理结构

劳动社会保障政策研究的公益性,要求智库的治理不仅需要满足一般智库对于管理效率与成果转化效益的相关要求,同时还要通过治理体系保证其研究结果的公正、权威和有效。为此,日本对官方智库和民间智库实行分类治理。如前面表1所示,根据设立主体不同,日本专门从事劳动社会保障研究的智库可以分为官方智库和民间智库。进一步细分,官方智库还可以分为直接隶属于行政部门的智库(如国立社保人口所和国立医疗保健科学院),以及具有更高独立性的独立行政法人智库(如劳动安全所和劳政研究所)。典型的民间智库则包括私立学校下属智库(如并入法政大学的法大社研所和日本福祉大学综合研究机构)、民间非营利型智库(如大原劳研所)。为了确保智库的有效运作,日本有两套并行不悖的规制管理体系,分别规范不同类型的智库。

就官方智库而言,劳动社会保障官方智库中的直属智库为《日本厚生劳动省组织规则》(以下简称《规则》)第二节所明文列举的机构,受到非常严格的法制规范。例如,《规则》第二节第五款、第六款分别规定了国立医疗保健科学院和国立社保人口所的职能、部门设置、监督机构甚至各部门的职能。第五百七十三条规定了国立社保人口所的评议员会制度,由十人以内的有识之士组成,对该所研究活动和其他重大事项起到监督与建议的作用。

相比之下,劳动安全所和劳政研究所由于具有独立行政法人地位,尽管也受到《独立行政法人通则法》的规制,但在机构设置、研究课题选择、研究项目推进等方面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在监督体制方面,《独立行政法人通则法》第二节规定了“评价制度委员会”制度,委员会成员由内阁总理大臣在有识之士中选择并任命。“评价制度委员会”对相关智库的负责人享有较高的监督作用,表现在对其享有提交资料、反映意见和听取相关负责人员汇报等方面的权力。以劳动安全所为例,评价制度委员会具有监督和建议的功能;而所长、副所长则负责智库的具体营运,分别管理安全研究、健康研究和劳动卫生工学研究三大领域的各研究小组,依据课题需要和研究所的统筹安排,参与劳动灾害调查分析中心、风险管理研究中心与过劳死调查研究中心三大主要业务部门的调研。

最后,作为民间智库,高校类和非营利社会智库都建立了比较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尽管在设立主体上有所不同,但民间智库的治理结构和业务模式与独立行政法人型智库有一定相似性。以公益财团法人大原纪念劳动科学研究所为例,其评议员会为最高决议机关,由评议员会选出理事会和理事长,并委托他们作出重大决策。所长和副所长主管业务,分管研究部、事业部和研究中心(见图2)。

(三)多元化资金来源渠道:确保各类智库从事劳动社会保障研究

从智库资金来源渠道的角度来看,日本劳动社会保障智库虽极少涉及营利性项目,但也体现出丰富的层次。对官方智库而言,其基本运行费用都来自于日本国家财政;但独立行政法人型智库,其研究人员大多采取合同制,在聘用和选任过程中给予智库更多的自,也无需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无论是官方智库还是民间智库,都参与到竞争性资金的申请之中,资金提供方也体现出多元化。以大原劳研所为例,智库集体申请的竞争性资金为文部科学省提供的4300万日元(三年间);以研究者个人申请的共20项,共计7900万日元(每年),来自厚生劳动省和独立行政法人日本学术振兴会[10]。总体上看,除官方智库有预算内财政拨款、高校型智库有大学资金外,各智库的研究资金都要经过提交计划书进行竞争,经过行政部门(如厚生劳动省、文部科学省)、独立行政法人(如日本学术振兴机构)选定后获得;与此同时,还可以接受其他公共团体、公益法人和企业的委托研究。这些不同来源的经费,为确保日本各类劳动社会保障智库从事相p政策分析和研究提供了保障。

以日本福祉大学为例,该机构在2014年,共获得约2亿日元的研究资金,为2010年以来最低(2010年至2013年该研究机构的总研究经费分别为26亿日元、27亿日元、25亿日元、32亿日元)[10]。其中,来自两个对口行政部门(文部科学省、厚生劳动省)的科学研究费扶助金之和占到近一半(499%);而大学资金占218%,主要指除去个人研究资金后来自学校的公开招标研究费用;特定项目扶助金和研究事业扶助金之和占62%;还有220%为委托研究,即来自社会和企业的研究资金。可见,该机构主要科研经费来源为政府或具有政府性质的部门和机构(如图3所示)。

(四)多层次的影响渠道:确保劳动社会保障智库发挥积极作用

劳动社会保障政策研究与情报信息具有比较显著的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的性质,与民生也息息相关,进而表现出上到政策制定、下至政策受益者的多层次需求,并在长期磨合中催生出与之配套的、多层次的社会影响渠道,进而积极发挥日本劳动社会保障智库的作用。

第一层影响渠道是与政策制定者的合作。与一般研究领域相比,劳动社会保障政策咨询产品的性质区别于一般产品。正如以上对于资金来源渠道的分析所显示的,这种特性决定了即使是日本民间劳动社会保障智库,其劳动社会保障相关政策研究将接受来自于政府有关部门的委托,并通过专业素养影响和推动政策过程。这一点似乎与欧美既有研究中,强调智库非政府性质有所不同[11]。具体而言,日本福祉大学的“护理保险给付分析软件”以保险者及月份为单位,分析护理保险制度的绩效,经厚生劳动省采纳后,面向全国的保险者。该分析软件以促进保险者工作绩效为目的,在2001年第一次保险人时达到100%的送达率[12]。相比之下,官方智库特别是隶属于厚生劳动省的若干劳动社会保障智库,有着高度法制化的调查研究职能,其服务于政策制定与修订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基础性情报服务与分析报告方面,基本不具备独立性。官方智库与民间智库影响政策的差别,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之间的区别:对于最基础性的人口动态、老龄化推算等情报,由国立社保人口所进行调查测算(如社会保障费用调查、社会保障实态调查等),主要服务于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而类似护理保险绩效分析这类准公共产品,不仅政策制定者依据情报产品的质量决定是否采纳,保险公司等其他主体也可从中获益。凭借着专业性和独立性,非官方智库得以参与劳动社会保障政策制定、推广和社会治理过程。

第二层影响渠道是培养劳动社会保障专业从业人员及研究队伍。在这一维度上,高校劳动社会保障智库有着天然的优势,特别是在培养专业从业人员方面,尽管其他类型的智库也非常重视对于年轻研究人员的培养。“理念优于制度,制度优于技术”[13],在劳动社会保障政策推广与研究中体现得尤为突出。一方面,通过对专业人员的理念培养以及相关人员的资格与技术认证,使得劳动社会保障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得以从基层从业人员中牢固确立;对于已经有一定从业经验者,通过技术认定、资格认证等方式,也扩大了劳动社会保障专业人员的向心力与集体意识,有利于政策推广与政策调研等工作。另一方面,专业的劳动社会保障智库还通过包括育儿支持、青年研究助成等社会支持制度,帮助和培养劳动社会保障青年研究人员,保持学术领域的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从各类劳动社会保障智库的评价报告书中也可以看出,人才教育培养都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一;鼓励人才流动,例如各智库在培养硕士生、博士生成为其他研究机构成员的同时,吸收其参加智库的项目研究,从而强化与其他研究机构的合作[14]。

最后一层影响渠道是通过研究成果、调研报告或召开报告会等方式,向社会推广和宣传劳动社会保障的调查研究。通过调查各智库的年度评价报告书发现,除特定机密情报外,评价委员鼓励将有关基础情报产品、研究报告等在官方网页上公布,部分智库的评价委员会甚至要求公布有关统计数据的加工过程等,并结合访问量、下载量等作为重要的智库胜任力评价指标。除官方网站外,定期的机构简报电子邮箱订阅系统、学术期刊、成果会与咨询报告等,能够为从业人员和研究人员提供学术界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与此同时,青年研究人员的培养机制也与此联系,如部分高等院校要求博士毕业生不仅需要在全国性期刊上,还需要在有关学会、协会上发表成果,才有资格参加论文答辩。

[参考文献]

[1]陈琴,蒋合领,王晴.基于CSSCi的我国智库研究态势可视化分析[J].情报杂志,2015(7):71-76.

[2]王佩亨,李国强.海外智库――世界主要国家智库考察报告[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174.

[3]曹幸穗.满铁的中国农村实态调查概述[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4):012.

[4]StRUYKRJ,UenDm,SUZUKit.aJapanesethinktank:exploringalternativemodels[R].washing.DC:Urbaninstitute,1993.

[5]国立社会保障・人口}研究所.パンフレット2014[eB/oL].[2016-08-10].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官方网站:http://ipss.go.jp.

[6]国立保健医科学院u委t会.u蟾(平成26年度)[eB/oL].[2016-08-10].立保健医科学院官方网站:http://niph.go.jp/.

[7]独立行政法人p政策研究・研修C.平成28年度研究テ`マ体系[eB/oL].[2016-08-10].独立行政法人劳动政策研究机构官方网站jil.go.jp.

[8]集・坦p委t会.日本福祉大学50年i[m].美浜町(壑h):日本福祉大学,2003:9-12.

[9]“地方政府智库建设研究”课题组.地方政府智库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5:182.

[10]大原念p科学研究所.公益夥ㄈp科学研究所2015年度(平成27年度)事i画[eB/oL].[2016-08-10].大原纪念劳动科学研究所官方网站:http://isl.or.jp/2016.08.10.

[11]StoneD.non\governmentalpolicytransfer:thestrategiesofindependentpolicyinstitutes[J].Governance,2000,13(1):45-70.

[12]日本福祉大学.日本福祉大学研究プロフィ`ル(2014年度)[eB/oL].[2016-08-10].日本福祉大学综合研究机构官方网站,2015:http://nfukushi.ac.jp/.

智能财务问题研究篇6

[关键词]制造业;中小企业;智力资本;多元线性回归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024(2013)07-0087-04

[作者简介]李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

李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陕西杨凌712100)

一、引言

Bontis(1998)是较早对智力资本与企业之间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的学者。随后,大多数学者选择不同角度对智力资本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展开论证。

一种是基于不同路径影响关系的论证。这一类型论证可分为三类:主效应模型、缓冲效应模型以及调节效应模型。主效应模型认为,智力资本对企业相关业绩有直接影响关系。相关研究中大多认为智力资本与企业相关绩效之间为正相关关系,且随着企业绩效不断提高,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的贡献逐渐增大。缓冲效应模型认为,智力资本对企业相关业绩的影响是间接作用过程,例如,跨职能整合和副产品生产以及过程弹性和产品创新等是企业智力资本与企业相关绩效的中介变量。调节效应模型认为,智力资本对企业先关业绩的影响并非孤立存在,企业相关业绩的不同是智力资本与调节变量综合作用的结果。例如,知识管理和环境要素等都能够对智力资本与企业相关绩效关系起调节作用。

另一种是基于不同研究方法的论证。在已有文献中,数据获取主要来源于报表披露和调查问卷。数据来源于报表披露的相关研究多采用多元线性回归以及分量回归,并且以运用奥地利智力资本研究中心pulic等人开发的智力增值系数(VaiC)方法(2004)进行相关研究的较多。由于智力增值系数(VaiC)在指标选取上较为单一,相关学者开始引入较为综合和全面的指标,以充分考察智力资本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数据来源于问卷调查的相关研究多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论证。这类研究多在于探索智力资本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智力资本各要素与企业相关绩效之间的影响路径。

因此,纵观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国外在相关理论问题上发展较为成熟,而国内研究基本基于国外已有智力资本理论研究成果。在对智力资本与企业关系的研究上,相关学者认为智力资本会对企业的创新、成长、竞争优势、绩效以及价值产生影响,但影响路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大小与企业性质、企业文化等一些外在变量有关。

一般来说,规模经济是伴随着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应运而生的产物。在相关的智力资本研究中,企业规模多作为控制变量引入模型。也就是说,相关学者普遍认为规模是影响企业相关绩效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并未将其作为研究重点。由规模影响企业所表现出来的更深层次含义是,企业内外部资本结构不同,导致企业之间的创新、成长、竞争优势、绩效以及价值存在差异。也就是说,在不同规模下,资本结构对企业的影响路径有所不同。

在已有研究中,研究对象多为知识密集型的信息技术等行业,因此,结合已有研究成果,本研究以中小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智力资本四要素结构划分,包括人力资本、创新资本、流程资本和关系资本,探究智力资本要素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关系。

二、研究假设

人力资本是一种非物质资本,它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并能为其带来永久收入的能力。大多数学者在相关研究中都证明了人力资本对企业相关绩效和价值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然而,李嘉明等(2005)虽然证实了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的正相关关系,但其指出化工原料和服装原料这类劳动密集型行业并不支持这一结论。因此,本研究认为,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本对制造业企业价值提升不存在显著影响关系。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假设:

H1:在中小制造业企业中,人力资本对企业价值提升可能不显著。

结构资本是一种能够内化到企业中的资本,即便雇员离开,也能够存在于企业组织、结构、过程和文化中。在小型创新型企业中,结构资本是企业绩效的首要决定因素。结构资本包含两个概念,即创新资本和流程资本。

创新资本不仅包括用于研究开发新产品和服务的无形资产,还包括创新和革新能力。在相关文献中,多以专利数、研发支出、无形资产以及新产品推出数来衡量企业的创新资本。一般来说,小企业的创新水平较高,在一些行业中甚至超过了大企业。相对于大企业来说,中小企业得以生存的主要原因在于创新。创新是企业实现差异化的最主要原因,是中小企业可以和大企业进行竞争的资本。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假设:

H2:在中小制造业企业中,创新资本对企业价值提升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流程资本是企业在长期经营过程中,逐渐累积起来的最为有效的工作方式和流程,包括运作结构、管理、文化及组织氛围等。Hormiga等(2011)认为,新创企业的结构资本在短期内很难被内化到企业中去,结构资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较难衡量。由于流程资本是企业经过长时期的经营沉淀在企业内部的,因此,中小企业的流程资本未能累积到足够发挥作用水平,可能对企业价值影响不显著。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假设:

H3:在中小制造业企业中,流程资本对企业价值提升可能不显著。

关系资本,Sveiby(2000)把这一维度叫做外部构成,它包括和客户以及供应商的关系、产品名称、注册商标、声誉和形象,投资于这些资产产生的是不确定的收益。张宗益(2011)认为在制造业、信息技术业和房地产业,关系资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关系不显著。李冬伟(2012)认为关系资本仅对成熟期企业的盈利能力有显著促进作用。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假设:

H4:在中小制造业企业中,关系资本对企业价值提升可能不显著。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数据说明

据中国证监会CSRC行业分类标准,本研究以沪、深两市a股制造业企业为研究对象,数据来源于巨潮资讯网和新浪财经披露的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本研究根据国家企业规模划分标准,员工人数在2000人以下、资产总额在40000万元以下或者销售额在30000万元以下的企业被划分为中小企业。在剔除了所有St和pt企业后,按照随机分层抽样原则,从制造业下属的各子行业中随机抽取了210家企业。基于智力资本对企业价值影响存在一定时间间隔,且为防止随机波动和数据中的异常值,本研究的研究期限为2009-2011年,智力资本要素取值在2009年,因变量取值为2009-2011年三年平均值。

(二)变量测量

1.因变量选取。本研究选取tobiff′sQ为因变量,用于衡量上市公司的企业价值。Jamestobin(1969)把to-bin′sQ定义为企业的市场价值与资本重置成本之比,用于估计企业未来的现金流。tobin′sQ能够反映金融市场对企业真实经济行为的影响,它被广泛用于测量企业价值和市场绩效,这一指标的近似计算公式为Q=(市场价值+优先股价值+负债)/账面总资产。

2,自变量选取。国外最先对智力资本的测量问题进行了研究。由于存在传统财务报告中相关信息缺乏以及会计方法缺陷,已有研究还未发展出能够被广为接受的确定组织智力资本的标准。Skandia是第一个系统的评价无形资产并且将其作为财务报告的一部分面向公众的公司。这个评价体系使用了多达91个智力资本指标和73个传统指标测量五方面内容,如财务、顾客、过程、创新和发展以及人力资本,这些指标最终转化为比率和货币价值两类指标。因此,本研究以已有研究为基础,选择若干指标对智力资本进行度量。

结合制造业在新时期的发展战略,人力资本主要从员工角度度量,创新资本主要从研发角度度量,流程资本主要从管理运作角度度量,关系资本主要从顾客和供应商两个角度度量。智力资本指标主要从资本存量和流量两个角度进行选取,相关指标的测量不仅体现了企业现有的资本水平,还反映了企业在这一时期的资本投资。本研究智力资本要素测量指标基本来源于已有研究文献对智力资本的测量,且考虑了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披露的现实情况。相关变量测量以及定义说明见.表1。

四、智力资本与企业价值分析

本研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1、模型2、模型3、模型4分别反映了控制变量与人力资本、创新资本、流程资本和关系资本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模型5采用后退法综合分析了智力资本四维度和控制变量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结果显示(见表2),变量间不存在显著自相关和多重共线性,且智力资本各维度与企业价值之间为显著的线性关系。总体来看,流程资本这一维度对企业价值的解释力较强,能够解释企业价值13.9%的变化。控制变量资产负债率在五个模型中均表现出与企业价值显著负相关的关系,表明企业逐渐增大的财务风险阻碍企业价值的提升,且在中小制造企业中资产负债率已超过最优负债水平。

模型1表明,与假设H1不同,人力资本对企业价值提升存在显著影响。其中,员工人数(β=-0.201,p

模型2表明,与假设H2不同,创新资本对企业价值提升存在负向影响关系。研发强度(β=0.301,p

模型3表明,与假设H3不同,流程资本对企业价值提升存在显著影响。其中,管理费用率(p=0.323,p

模型4表明,与假设H4不同,关系资本对企业价值提升存在显著影响。销售费用率(β=0.144,p=0.1)和客户集中度(p=0.164,p

模型5的结果反映了智力资本和控制变量共同影响企业价值的相关关系。其中,创新资本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最大,但研发密度(β=-0.395,p

五、结论与启示

智能财务问题研究篇7

管理论坛

电网企业输配电成本核算的国际经验与启示陆正飞祝继高(7)

高等学校收入的分类及规范化管理李雄平朱家位黄梅(10)

基于破产重整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探析闫华红王安亮(13)

三管齐下,完善企业预算管理体系陈弘(15)

会计新视野

企业财务监督主体及内容研究——基于公司法人财产权保护的视角李越冬干胜道(16)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相关性实证研究——基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视角的再探讨孙清亮张天楠(19)

基于CDm项目的碳排放权的会计处理问题探析刘金芹(24)

碳审计理论结构初探何雪峰刘斌(25)

司法会计鉴定案例评析(005)

虚列工程成本私分国有资产案件司法会计鉴定结论文书评析杨为忠(27)

案例研究

滨海新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探讨李阳尹钧惠(29)

中国银行业财务价值评估方法探讨王敏(32)

伊利引发的股票期权问题及优化探讨陈刚冉莲莲陈菲李秋(34)

新疆公立医院医疗质量控制研究——基于内部控制理论视角朱宇尚高岭(35)

唐山市中小企业融资的实证分析马素霞李文艳(38)

我国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的新趋势——基于创业板市场的分析胡永平史原(40)

加强电信业工程核算管理提升财务信息质量易毅娟(42)

提高河南融资效率的战略方法研究杜海鸥(43)

会计信息化

高校会计信息化建设问题研究(46)

借力XBRL,助推财务智能,塑造“智慧”会计人王舰王东娣李玉亭(48)

审计与税务

对新《审计法实施条例》的几点认识刘魁明(53)

注册会计师审计监管:从规则导向到原则导向蒋品洪(56)

注会业务新领域:内部控制审计与咨询陈青(58)

试论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发挥——基于抗震救灾款物审计的思考张勇于阳(60)

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与企业风险管理李学梅(62)

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的纳税调整及账务处理——基于会计与税法暂时性差异的理论分析邓亦文(65)

提升广东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财税政策张源林佩銮(67)

浅谈运输费用的税务处理姚甥(69)

企业控股合并中的所得税会计问题探讨吴红梅(70)

企业所得税汇算深度剖析——“五年限制”里掘金王军丽(72)

公司治理

中小板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技术效率与成长性刘新绍张晓铃(75)

对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研究欧阳小明(77)

股权激励在中小板上市公司的应用效果研究金晓云(80)

贵州上市公司财务风险与公司治理关系研究——基于2008-2009年财务数据的实证分析杨琳武凯(82)

河南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侯香红(85)

上证综合指数影响因素探析谭桂荣(88)

论首席独立董事制度的建立孟钟剑(90)

基于社会责任的电力企业财务评价问题探讨李蕾红(92)

中国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郭玮德力格尔(94)

实务导航

利用远期外汇交易规避汇率风险的操作方法姜春兰(98)

对利润表要素的分析和改进谢立本刘玉勋(100)

在非盈利组织中运用平衡计分卡的新视角王渊敏白耀风(102)

浅谈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基于Swot分析法田莹莹王淑珍(104)

巧解复杂的财务会计问题宋宏丹(106)

积分销售会计处理探讨蒋艳(108)

无形资产“加速”与“加计”摊销的差异辨析刘淑华温玉彪(110)

现行会计准则下的企业成本核算:比较视角王健华(111)

长期股权投资准则的改进徐京耀(114)

教育园地

高校财务管理双语教学若干问题探索王立明(116)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赵红英(118)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教学改革研究张荣琴(120)

高校税法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李晓红谢晓燕(122)

财会经纬

刍议会计变革对社会和谐的推动作用李家瑗胡国强(124)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个人理财策略研究陈雪(126)

美国aiG危机对中国保险业的影响及启示许敏敏王鹏程(127)

中央部门预算改革背景下高校资金成本控制的探讨崔正林(7)

谈构建高校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与财务系统对接的设想孙琪华(9)

促进高等教育投入稳定增长的拨款模式探析马宏建龚鸣邓敏(10)

地方高校经费收入来源的拓展策略研究陆莹叶青松(13)

高职院多元化筹资渠道探析鲁忆潘庆阳(16)

高校非税收入汇缴管理的探讨冯斌(19)

高校财务管理

论公立高校扩张中的财务风险华兴夏罗娅妮吴剑波(21)

关于落实高校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的探讨陆美娟雒敏周伶俐丁新农(24)

构建高校财务内控机制的措施王祥(27)

高校责任会计可行性研究黄宁周语明张李杰(29)

基于遗传算法的高校经济规模模型探讨姜佩剑岳喜马(31)

模糊综合评价在高校科研经费绩效评价中的应用苏琴(34)

公办高校财务风险的制度成因及控制对策曹娟娟(37)

高校资产管理

关于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几点建议王辉(39)

高校预算管理

高校预算绩效偏离度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张甫香张健(42)

项目管理在高校预算管理中的应用研究吴建英(45)

基于绩效预算视角下的高校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探析张黎影(49)

浅析高校预算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褚珊厉洪(52)

高校会计制度改革

试论高等学校新旧会计制度比较陈胜权(55)

对《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的思考孙凌峰(61)

基于修正权责发生制下的新旧高校会计制度对比分析李莉陈薇(63)

高校基建财务

当前高校基建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王文洛(65)

关于加强高校基建财务内部控制的一些思考曹异芳(67)

高等学校修缮工程结算审计问题与对策袁安(69)

高校财务核算

浅析高校基建会计监督徐春芳(70)

高校财务报销审核中的问题与对策侯利敏(72)

excel的功能及其在财务核算方面的应用研究刘浩博(74)

高校学生缴费收入账务核算之重建吴赛(78)

高校会计职业判断

高校会计职业判断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胡学忠(80)

高校企业财务管理

高校实习工厂教学支出的核算邓汉宾(82)

高校合同管理的路径探析史为业(84)

高校校办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胡南南(87)

高校审计

对高等院校开展教育资金绩效审计的思考吴明芳吴华萍(89)

我国高校绩效审计:现状、意义与建议安杰国效宁徐铭禧(92)

审计广角

社会保险基金绩效审计初探朱春芳孙长华(95)

教育园地

论会计岗位技能培训朱亮峰朱学义(97)

理论探讨

声誉、预算差异调查对预算松弛影响研究郑石桥丁凤(99)

标准成本法在我国的发展困境及出路王光明薛恒新(103)

近5年我国会计学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王君卢章平(105)

我国推行人力资源会计面临的困境思考孟利琴(109)

物流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以江苏省为例常晶李新春(112)

实务导航

包装物核算中缴纳“两税”会计处理的探讨孙雪莲李士涛(115)

公司治理

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财务绩效分析杨景霞(117)

回归a股发行模式创新:跨市场换股吸收合并的利弊分析张舒华(121)

我国企业公司治理评价实证研究李明星张同建(124)

企业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来自煤炭行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王静华许敏(126)

注册会计师资格互惠:机理、路径与利弊刘明辉毕华书(7)

审计干部在转型中的五大变革王宝庆(10)

锚定效应在金融市场中的应用综述谭跃陈知烁(13)

不完全契约理论视角的财务重述动因研究何建国房利(15)

案例研究

试析现代企业成本控制与管理——以北京BJLC公司为例欧阳晓慧(17)

基于薄冰理念的企业成本控制探析——对丰田汽车召回事件的案例反思徐凯徐标(19)

雷曼破产事件中安永审计责任的分析徐南叶建芳(21)

存货审计问题的探讨——关于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的审计总结李浩媛(24)

管理论坛

企业价值观与财务绩效评价指标的相关研究夏楸温素彬(26)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罗云李惠玲(28)

会计信息披露违规行为问题研究——基于2008和2009年度证监会行政处罚决定书的实证分析宗国恩(30)

企业社会责任视角下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李丰团(32)

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置换定价研究余杰肖妍周林(34)

营运资金管理评价方法研究胡爱萍秦国华(36)

政府行为,R&D投入对企业创新的激励王雪韩秋兰付会芳(40)

风险与内控

工程项目成本的内部控制流程研究与应用周仁仪周喜龙桂元周雅萍(44)

内部控制成本探析朱萍(48)

实现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途径探析孙银忠(50)

会计信息化

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战略研究曹燕常京萍(52)

Rea会计模式促进会计报告变革的思考丁璐(54)

中国企业推行eRp的问题探究孙莲香(56)

实务导航

日记账法在现金流量表编制中的应用林斌吴文军(58)

用比较法透视“内部交易抵销分录”效果明显徐晓琴温玉彪(61)

企业合并中递延所得税的确认与计量黄华枧张志凤(63)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问题辨析周军兴徐莹李敏(67)

关于煤炭安全生产费用核算办法的探讨江泳(69)

层次分析法下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分析及建议霍曼曼汝莹(71)

公司治理

治理层特征与股利政策——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张志花金莲花(73)

上市公司大股东与经营者合谋生成与治理分析高雁谢智勇肖敬成玉飞(79)

山西省煤炭上市公司可持续增长能力分析杜彩群(81)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模型的构建及应用张慧君李卉(83)

企业智力资本绩效评价方法的优化整合——基于绩效棱柱思想的平衡计分卡模型的构建徐爱萍(86)

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理论分析贺红艳(90)

税务与审计

浅谈实施内部审计咨询的收益与风险彭启发李登辉刘传会(92)

浅议企业税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的措施张景凡(93)

我国高等学校绩效审计的对策探讨张学平孙红梅(95)

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专题(3)

独立性与上市公司内审组织模式的选择性陈凌云卫娟(97)

高校财务

关于高校基建财务实行精细化管理的探讨唐曙光李爱国(100)

新形势下高校财务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探讨——广西工学院财务档案管理研究刘迎春(102)

教育园地

中小企业任务驱动下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王峰(104)

eRp沙盘技法之图表作业法欧阳满花毛接炳(106)

提高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原理教学效果的途径蔡香梅(110)

财务管理实践教学模式探讨蒲林霞张才志(113)

财会经纬

我国短期融资券——历史、现状及发展建议高绍福陈旻(115)

外资并购中的企业所有权配置问题研究傅雁蕾杨子平(119)

小型企业主办会计核心职业能力培养——工学结合、递进层次的培养模式黄晓榕(121)

浅析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考试改革与实践杨世鉴李紫玥(123)

智能财务问题研究篇8

>>高校纵向科研经费内部控制研究高校纵向科研经费规范化管理探析高校纵向科研经费预决算和核算衔接问题研究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问题研究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策略研究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研究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研究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研究高校科研经费绩效研究高校纵向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成因和对策高校纵向科研经费预决算与核算的衔接问题关于高校纵向科研经费预决算存在问题的探讨高校纵向科研经费财务全过程管理的探析浅析高校纵向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浅析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问题及研究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高校科研经费投入结构分析及对策研究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高校科研经费预算执行问题研究高校科研经费支出规范性研究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2011-10-19.

[2]李海涛,徐磊.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的思考[J].会计之友,2013(12):109-111.

【基金项目】广东省2013年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科研经费问责与绩效评价研究”(01650330178494031)

智能财务问题研究篇9

中国智库的发展

智库,即智囊机构,也称“思想库”。指由专家组成的,多学科的,为决策者处理社会、经济、科技、军事、外交等各方面问题出谋划策,提供最佳理论、策略、方法、思想等的公共研究机构,是影响政府决策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智库的萌芽源自中国古代,盛行于20世纪的西方。在中国古代智库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称呼出现在历史的各个阶段,如养士、军师、谋士、门客、幕僚、谏议大夫、师爷以及翰林院等,均以其丰富的知识经验和智慧,运筹帷幄辅佐领导者决策。这个特殊的群体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五六十年代,就一部分有识之士通过新闻媒体“内参”的模式影响过高层决策。1980年开始形成的“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可以认为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智囊机构”,该机构成员通过调研形成的报告,为1981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准备了系统而全面的第一手农村调查数据。

进入90年代,另外一些智囊机构开始出现,如之后被整合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若干个研究中心、中信国际研究所等等。同时,随着经济活动的复杂化和研究领域的精细化,各个中央部委如农业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纷纷设立了自己的研究机构,各重点高校下属的研究机构也越来越积极地参与政府政策研究和政策咨询工作。

20世纪90年代之后,智库的作用逐渐在全世界范围为人们所认可,目前已成为现代国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据国内研究机构统计,目前中国有各类智库型机构2000个左右。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及军队的直属智库机构,属于比较高端的智库。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军事科学院等机构;第二类是中央和国务院各部委及地方党委、政府下设的研究机构。如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教育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地方党委政府的研究室等;第三类是高校系统。如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等。此外,行业协会、学会,国有大型企业公司体制的行业研究院以及为数不多的民间研究机构等,也可纳入智库范畴。

与美国等智库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智库虽然数量庞大,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智库还为数不多,智库的建设水平和发挥作用的能力还有待于大幅度提高。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国决策失误率约为30%,西方发达国家却只有5%左右。因此,提高智库水平、发挥智库作用,强化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尽可能地减少或避免决策失误,已成为党和政府越来越明确的共识和要求。从这个角度讲,我国的各级各类智库面临着千载难逢的绝好建设机遇和巨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智库的特点

当前,国外特别是主要发达国家智库研究的触角几乎触及到政府决策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智库的作用日益突出。在美国,智库的政策献言功能不亚于政府的实际决策。西方一些媒体甚至认为,智库是继新闻、立法、政府后的“第四部门”,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全球有5465家智库,其中美国智库有1777家,并已经形成了全球最为发达的市场和成熟的运行机制。

中国智库发展至今,在专家们看来,国内各种类型智库的缺陷已经日渐明显:官方智库缺乏独立性、学院智库与社会脱离、民间智库身份尴尬。一些官方智库体制内的生存模式,扮演者既做裁判员又做运动员的双重角色,其生存发展受到上级主管部门影响,怎样提出最科学的研究成果就不一定是其考虑的重点,更多的是承担了对政策的维护和解释功能。大学智库,那种象牙塔里的研究成果与社会实践往往存在一定的差距,加上政府本身对自身决策咨询机构和官方智库的信任和依赖,多数大学智库对政府决策部门而言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民间智库完全处于市场之中,自筹资金、自负盈亏。由于作为智库产品主要需求方的政府在思想产品采购上很少甚至没有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处于政府体制外的民间智库生存空间狭小。与西方成熟的思想市场机制相比,中国智库还处于计划经济阶段。

王辉耀:中国有着与西方完全不同的国情,我国有着西方所无法比拟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和效率,然而,如果决策不够科学化,“集中力量”所带来的损失也会是巨大的。中国需要敢提出一定的“储备性政策”、并且具备专业能力的政策研究机构――智库。

中国社会因为特殊的国情在决策行政方面长期是相对集中和非公开化的,众多对内对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由一些体制内部门关起门来自我决断。中国现有的几乎所有研究型智囊机构资金来源是政府,研究者有行政级别划分,发出的声音实质为政府内部的先有结论再找论据的自我证明。所以中国学者自己统计中国有超过2000家智库,而按国际通行的标准勉勉强强只被承认有70余家。对比布鲁金斯、兰德等世界上真正的智库,中国智库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

中西方智库的差距在哪?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

薛澜:从总体来看,我们的差距在几个方面:首先是研究的质量与国外的一些顶级智库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举一个例子,美国传统基金会(theHeritageFoundation)在里根当政之前曾组织对美国当时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所需要采取的一些措施作了非常深入的研究,报告长达1000页,提出了非常完备的建议。里根上台后这个报告马上成为了里根的执政手册。后来据统计,这些建议的三分之二完全都被里根政府采纳了。目前中国的智库在深入、扎实系统研究这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第二,就是智库的独立性。目前我们的智库中真正有足够信息,在专业方面有特长的机构大部分还是跟政府部门密切相关的,因此,还是有它的部门局限性。第三,就是我们的智库怎样能够运用现代传媒手段产生更大的影响,在这方面也还有一定的差距。国外的很多的智库会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不但去影响政府,而且去影响公众,通过影响公众去影响政府,所以从高质量的研究,智库的相对独立性、增强影响力的方式和手段这些方面,我们还有很大的空间。

王辉耀:中国特别缺乏没有利害冲突的、公立的或者中立的智库研究机构。现在中国进入了新的阶段,局面错综复杂,如果一个决策执行得不好,带来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所以特别需要这种中立的,或者独立性的机构出来论证这些公共政策。中国智库有时候还缺乏一种前瞻性的、系统性的研究,我们有时候可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老是这种应付式的,而不是一种系统的有准备的。

对于未来中国的智库,该有怎样的期待?

薛澜:中国智库未来的发展需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是如何完善智库发展所赖以生存的“政策分析市场”,另一方面是如何加强智库的自身建设。两方面的工作缺一不可。

首先,在完善智库发展的“政策分析市场”方面,要建立政策分析研究的需求方和供给方交流的渠道,使相关智库对政策研究的需求非常清楚。同时,具有不同背景的各种智库可以针对相关政策研究的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其次,要逐渐保证智库研究经费的多元化。有了多渠道的、充足的研究资金来源,研究机构保持独立性的可能性就会提高。因此,在中国设立政府的政策研究基金,通过法律或政策鼓励社会公益捐助等都是有效的制度基础。

再次,要建立智库研究成果多层次输出和公开讨论的机制。智库的研究成果不仅向政府部门输出,还必须以各种形式向其他关心该政策问题的公众和社会团体提供,使智库通过丰富多样的方式实现其政策影响力。

王辉耀:中国智库的发展会与西方有所区别,包括市场方面,因为国情不同。但在目标和意义上会“殊途同归”,无论中国智库还是西方智库,目的都会是为了推动政府决策的科学化以及社会公共政策的完善,并且因为其专业性,也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由于中国目前95%的智库是官方智库,并且这些中国思想库所代表的“软实力”与中国综合国力世界有数的地位不相对称,也就是说“软实力”发展大大滞后于“硬实力”。因此,中国政府未来对智库进行一定的培育,包括出台一系列改革的措施,将是必然的。

中国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将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局面和未来发展道路上的严峻挑战。中国智库要真正繁荣成为一个产业,不仅仅要“政府以及政策重视”和智库本身能“集结智慧之士”,还必须形成有利于智库发展的制度、环境、文化。建议:一定要引入竞争机制,按智库本身规律来运作,政府的公共政策出台要进行研究招标,就像当年政府引入世界银行项目都有进行招标一样。当官方智库过于行政化,就只会成为行政机关的延伸――或类似于政府宣传部门,也就无法完成提供“储备性政策”的工作。同时,还要加大鼓励民间智库的发展,在多数领域允许他们与官方智库公平竞争来获得项目与经费,否则,连内部竞争都没有,中国智库是不可能崛起为能与全球顶尖智库竞争的“大国智库”。

能源电力行业智库的现状如何?

周大地:我国的能源智库大致可以分为五类:首先是综合性的政府研究部门。包括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产业部、国家能源专业咨询委员会,还有国务院参事室其中的能源小组等。这类智库都是部级研究机构,以能源安全、资源环境、国家宏观能源经济与区域能源经济、产业发展、技术政策、供需预测等能源问题为主要研究方向,并对国家重大能源政策提出建议。

其次是综合性的行业学会和协会。包括中国能源研究会、中国工程院的能源学部、中国科学院相关能源研究项目组(如863项目、973项目)。此外,还有大量的过去建立在行业和部门下的能源专业协会,如电机工程学会,石油协会、煤炭工业协会等。这类智库对能源政策问题、能源发展战略问题和行业战略发展问题做了很多研究。其成员主要有两部分人:一是掌握高级技术的专家,二是退休的主管业务的老领导。这类智库对行业情况比较了解,政研结合较好,在能源决策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三是国有大型企业的研究机构。包括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国家电网能源研究院、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等。这类智库过去属于国家一级的科研院和研究院,在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经济预测、研究软件等方面的研究力量都很强。但现在由于行业部门的取消,这些研究院都成了大企业所属,更多地只是对自身行业进行研究,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一定局限。

四是大专院校。这是中国现在重要的能源研究智库系统,包括清华大学的能源环境经济研究院、中国石油大学的中国石油战略研究院。这类大专院校的能源学院和能源专业性大学的研究院,在数据分析和实地调研方面有着很强的能力,是进行全系统研究和模型分析的重要智库力量。

最后是一些nGo组织。包括一些媒体成立的能源研究院,以及一些挂虚名的能源研究机构。这类智库一般名气都很大,很多都是在香港注册的,也想对国家能源政策“发言”,但是实际的研究能力有限,对政策的影响力也有限。

总的来说,中国的能源智库主要以战略性研究为主,对重大的能源问题都能够比较了解且提供决策参考,但由于得到的长期资金支持有限,因此综合实力还相对薄弱。

李英:在能源行业,除了具有政府背景的官方智库之外,大型能源企业智库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决策参考,还积极参与到了公共政策领域当中。

以电力领域为例,国家电网公司建立了以科技为支撑的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以技术为支撑的国网经济技术研究院,以智力为支撑的国网能源研究院。其中,国网能源研究院被视为电网企业的智库,是公司战略与运营管理研究机构。

国网能源研究院的研究范畴从电力延伸到能源,从企业发展扩展到行业发展,全面研究国家能源战略,对能源供需、新能源发展、能源转化、节能环保与国际化等问题提供智力支撑。国网能源研究院有8个研究部门。其中,行业研究是从宏观经济和电力之间的关系出发,分行业、分产业、分技术对能源需求、能源发展战略、规划、政策和能源领域重大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及相关建议。能源战略规划所是考虑把电力放在整个能源环境里去研究能源和电力的规划。电网综合发展研究所是专门研究电网怎么转型,智能电网发展的问题。新能源所主要研究新能源的经济性,技术发展趋势等方向。企业战略研究所重点研究企业的发展战略、行业改革。管理咨询研究所主要研究企业管理改革问题。财会与审计研究所重点研究企业财务和电价问题。还有一个研发中心是基于组成的一个团队,核心任务是研发清洁能源、智能电网两大决策支持系统,系统研究清洁能源战略怎么实施,如何落实。

电网企业不是一般的企业,作为责任央企的智库也要为政府部门、电力企业、电力用户服务。近几年,国网能源研究院参与《能源法》《电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工作,为完善国家能源战略体系、促进能源行业规范发展建言献策;受发改委、能源局、国资委、财政部等多个部委委托,对我国经济及能源发展、电价政策、能源财政政策、需求侧管理、中央电力企业布局及结构调整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2012年以来,《2012年电煤价格走势分析及相关建议》《美国能源独立战略对我国能源转型的启示》《印度大面积停电事故相关情况》《2013年我国西北地区“窝电”形势将加剧,亟待加快电力送出通道建设》《进一步降低pm2.5污染的举措与建议》等18篇专报经国家电网公司上报国家有关政府部门,为政府制定能源政策和采取重大管理举措提供了有力的决策建议,积极服务能源电力行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中国的能源智库下一步该如何发展?

周大地:在中国,能源智库是一个越来越重要的智库领域。国家在能源领域的投资,一年都是两三万亿元,其经济规模之大,与社会生活联系之密切,是其他领域所不能比拟的。可以说,能源问题牵扯到社会各个方面,不仅是能源系统本身的问题,也牵扯到城市化之后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涉及部门行业多,因此必须进行综合研究。举个例子,一个大型能源项目,投资几百亿元是很正常的;一个重要能源技术路线,投资上万亿元也是常见的。因此,一个技术路线的变化,可能带来国家几万亿元的损失。在这种情况下,能源决策对智库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能源智库的研究能力要达到一定标准,决策建议要坚持科学性。眼下中国,政治人物不仅是发言人,更是决策人,但是政治领导完全专业化并不实际。在决策过程中,能源智库应充分发挥帮助科学决策的作用。因此,我国能源智库需要加强政策分析能力、技术分析能力、经济分析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升。

中国能源智库下一步的发展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方法论上,中国能源智库并没有自己的经济学理论,完全是西方经济学为大。而实际上,西方在搞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中,也不单单依靠一种理论,而是兼顾了经济、社会、环境诸多目标。由此造成了我们的能源智库在运用西方经济学理论来指导实际研究的过程中,往往比西方能源智库操作起来要更困难。这提醒我国的能源智库,在未来的研究中一定要努力建立适合国情的经济学理论,成为科研的根基。

其次,能源企业的研究机构要有更广阔的视野。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能源企业的规模与实力也大大增强,逐渐成为世界型企业。因此,作为能源企业的智囊,应在国际视野与信息收集能力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客观上讲,中石油、中石化的研究机构不应该比Bp的研究院差太多,可如今的情形却不是这样,我国能源企业智库的研究能力与影响力,还远没有达到预期。

最后,能源智库要帮助中国能源企业建立自己的文化。当前,大型能源企业除了经营好自己的企业之外,还应该关注企业的经营环境和世界的能源问题以及中国的能源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标的实现,我们能源行业要体现出来。这方面,能源智库要帮助中国的能源企业建立自己的新文化。

李英:作为能源企业的智库,在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经济形势瞬息万变的时代,如何向政府或企业提供经得住考验的战略决策,需要从泛化研究向量化研究转变,这对智库来说是一个挑战。

具有前瞻性的研究需要有理论、模型、方法的支撑,这是能源企业智库能力建设非常关键的一点。如果分析理论、模型工具跟不上,定量分析可能会出现问题,就不一定能够科学客观。另外,还要有比较完整和权威的基础信息。

智能财务问题研究篇10

目前对智库的定义,内含和外延并不清晰。按照我的理解,一般我们谈到的thinktank主要关注的是公共政策,而不是企业的咨询。目前我们用的智库概念往往会和别的概念连起来,比如咨询公司,单一议题的倡导组织,名义调查机构都往往会和智库混合起来,还有nGo这些组织都叫作智库的话,我们进行智库的建设,构筑“中国梦”,就是非常野的梦,是太宽太泛的梦。所以,我们首先要了解智库建设到底是什么东西,我们会把麦肯锡公司叫作智库,他有的东西做的是公共政策相关的东西,但我们一般不会把麦肯锡公司做智库,所以我们要把大概的范围定下来。

我们对国外的情况往往有仰视的倾向,我认为是没有必要的。美国宾州大学做的全球智库排名我认为几乎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东西,没有必要把它拿过来做参考。稍微了解一点情况就知道那是很不靠谱的排名,它没有客观的标准,发问卷,让西方人填问卷,主观的排名基小没有什么意义。所以不要把西方的东西理想化。我自己虽然不挂靠任何智库,但会和背后叫智库的机构做研究,给他们提供报告。比如一讲西方的智库就是布鲁金斯,即使按美国的报告,美国的DC、弗吉尼亚等有550家智库,人部分你没听说过,木光你没听说过,美国人都没听说过,或者美国智库的人都没听说过,而日.550家占人华盛顿周围的1/4左右。前段时间在美国很畅销的一本书《即将与中国爆发冲突》,有一次我和作者见而,他那个智库是4个人,绝大部分时间要出去找钱,给自己发工资,非常羡慕有固定教授

的大学教员,而且他是相对有名的智库,更多的智库是一两个人,所以我们没有必要把西方的智库变成理想化的东西。

还有独市,西方有多少智库是独立的,无论资金、意识形态还是党派关系上有多少智库是独立的,刻以数出无数的例子是完全不独立。美国著名的企业研究所独立什么?是和共和党右翼连在一起的。他们的产品质量一定高?我对这个说法也非常怀疑,毫无疑问有质量高的,有些研究是非常棒的,有些机构研究质量非常好,但也有大量研究机构未必比国内研究所、研究机构的研究报告要好。我经常合作的是清华大学的国情研究院,他们刚刚把过去20来年的报告重新印了出来,结果一大箱子,一共20公斤,而且很多确实在决策中间起了作用了。这是非常高的智慧。我们看西方和别的国家一定要从仰视改为平视,他有多少优点我们学多少优点,我们自己有多少缺点就说多少缺点,不要把各种东西理想化。刚才讲到智库发展时我们有一种理想状态,有一种仰望星空的感觉,我觉得从仰望星空变成脚踏实地更重要。比如排在第一名的布鲁金斯研究所,最早起步的是三家机构,这三家机构最早起步,是因为1905年前后纽约市根本没有预算,所有的公共财务干得乱七八糟,纽约市山来一批人搞了一个叫纽约市政研究所,他们慢慢把纽约财务、预算搞清楚以后又搬到别的地方去,搬到华盛顿,有的和总统接触,有一些关系,慢慢逐渐1906年出来一个研究所,如果他们一开始就仰望星空,搞一个高端研究所我估计他们什么都做不出来,他们是脚踏实地从预算一步步做起,做到后来美国通过预算和会计法案一步步做过来的。如果我们脚踏实地的话,中国也有很多脚踏实地的研究机构其实已经做得很漂亮的活,而且脚踏实地的话一定能做山更漂亮的活。在智库发展问题上,中国同行们也不妨多一点点自信。

最近我们做了两个人的个案研究,也是受一个智库的委托,那个智库叫香港中央政策组,实际是香港政府(相当于国务院研究室)。他们要研究中央政府怎么做决策,我们做了两个个案,一是医疗体制改革,一直到2009年医疗体制改革方案结束这个过程是怎么走过来的,我们做了大量的访谈,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和文件;二是“十二五”规划是怎么一步步做出米的。

分析智库存中央所谓重大决策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那就是智库是有不同种类的,我们可以把中国的智库分成四类:

第一,没有挂靠的研究机构,包括大军那种研究机构,现在基本上是没有挂靠的。中国还有很多,北京有九鼎、天则、21世纪教学研究院,这些机构在地方、各省都有一些,可以叫作民间的,我情愿叫成挂靠的。

第二,学术机构。这类研究机构非常多,有两类,一类是从中央到地方的社科院体系,中国社科院非常清楚,北京还有社科院,有将近700个工作人员,其实也是蛮大的,在西方找一个700人的研究机构其实是很难找到的。上海的社科院800多人,最小的海南省社科院也有将近100人。不仅省有社科院,省会城市也有社科院,现在有些地方的市也出现了社科院,他们和中央不一样,中央还有一些文学所,底下基本就是政策咨询或者也可以叫作思想库。大学就不用讲了,种国有2000所大学,我们拿出中间180所授予研究生以上学位的大学来计算的话,每个大学都有很多的研究机构。中国政法大学就有150家,我相信北大、清华有非常多的研究所,这是非常庞大的数字。我们也可以估算人,也是很大的。

第三,挂靠党政军机构的研究所。这又分为几大类:党政系统、行政学院系统;地方各个部门政研室;参事室;党政军机构所属的研究所。我以前做过大量的财政研究,所以知道财政部有研究所,我也做过医疗相关的研究,知道卫生部有他自己的研究所,其实每个部都有,农业部、劳动人社部都有各自的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