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乡镇综合行政执法的问题十篇乡镇综合行政执法的问题十篇

乡镇综合行政执法的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27:59

乡镇综合行政执法的问题篇1

为全面推动乡镇综合行政执法工作,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确保综合行政执法监督扎实、有序开展,按照XX市大督察办关于开展乡镇综合行政执法监督相关通知要求,我市结合工作实际,认真梳理,现将我市乡镇综合行政执法监督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落实党委管党治党责任情况

(一)严格落实党委主体责任。今年以来,xx市委市政府立足本地实际,积极探索研究,聚焦问题导向,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贯彻落实省委、邢台市委改革精神,稳步推进乡镇和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工作。市委书记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议,研究深化全市乡镇和街道机构改革工作,并将乡镇和街道改革列入市委改革办年度改革事项,市委按照“依法下放、宜放则放”原则,制定《xx市下放乡镇和街道行政处罚事项清单》,第一批清单下放51项处罚事项,第二批清单下放74项处罚事项(第一批清单除乡镇原有3项和下放乡镇市场监管所7项外,其余都与第二批清单重合)。市委多次召开推进会,研究推动改革任务落实。我市15个乡镇和街道分别组建综合行政执法队,共核定152名编制,各乡镇重新修订三定方案,机构、人员、编制已经落实到位。

(二)加强执法人员能力素质把关。市委编办、市司法局严把执法人员入口关,对执法人员能力素质严格审核:必须满足在编、在执法岗位人员,才可以申请办理执法证,办证人员需进行20学时的公共法律知识培训,培训合格考试合格后才能报省市制作执法证件。目前各乡镇执法队办理行政执法证件人员156名,均达到每个乡镇不少于10名执法人员要求。第一批123件执法证件已下发,第二证件乡镇执法人员正在进行20学时系统培训,待培训考试合格后发放。

(三)加强执法监督工作。对乡镇执法人员,市司法局制定年度执法培训计划下发各乡镇,并加强公共法律知识培训;市直各下放单位加强专业法律知识培训和具体执法文书业务指导;市纪委加强对乡镇执法人员纪法教育和警示教育,对乡镇执法队伍经常性开展提醒谈话、批评教育和监督检查等工作,加强对执法工作的监督。

(四)加强回避交流工作。我市15个乡镇和街道的综合行政执法队队长现已全部配齐。按照xx市纪委办公室印发的《关于加强乡镇综合行政执法监督的指导意见》(x纪办发〔2020〕x)文件要求,我市认真执行执法队员任职回避制度,15名乡镇和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队长全部符合异地任职条件,不存在应回避情形。

二、严格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情况

(一)严格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

我市各乡镇严格执行河北省行政执法公示制度、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行政执法三个制度、各类文本和执法清单在xx市信息公开平台事前公开专栏公示公开,行政检查结果和行政处罚决定书在事后专栏公开,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执法过程做好记录,建立执法影像档案,实现全过程记录可查询;对于重大执法决定必须进行法制审核,未经法制审核不得做出。目前,各乡镇都配备必要的执法办公设备,统一了执法人员服装,执法车辆,并按照3名行政执法人员配备1台的标准配备执法记录仪,各乡镇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及执法流程图等制作上墙公开、在政府网站公示公开,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

(二)严格执行自由裁量权。

根据我市乡镇和街道执法改革方案,各乡镇适用市直各下放单位的自由裁量权,目前市直各下放单位已将自由裁量权下发各乡镇,各乡镇严格参照其自由裁量权执行。乡镇执法队根据行政处罚事项重大程度、额度大小、对处罚决定分级审批,轻微处罚由执法队提出处罚意见,报分管领导审批;较大处罚经分管领导签批报主要领导审批;重大处罚、大额处罚经党政联席会议集体研究决定。

(三)加强执法监督监察。

市司法局每月对各乡镇执法公示情况进行网上巡查和抽查,对未及时公示单位及时通知督促整改。因乡镇改革刚起步,目前执法案件较少,今年尚未组织执法案件评查工作,后续将加强对执法卷宗、执法流程、处置结果等进行评查抽查。

(四)严格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

我市严格执行执法终身负责制度和错案倒查问责制度,执法队员对执法质量全面负责、终身负责,出现问题,倒查追究。对违规执法、以权谋私的,发现后直接调离执法岗位,问题严重的予以辞退,涉嫌违法违纪的,严肃依法依规追纪问责。市司法局牵头制定了《乡镇和街道综合行政执法责任制度》、《乡镇和街道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乡镇和街道行政执法投诉举报制度》等制度,进一步强化执法责任和执法过错追究,确保下放的权力不被滥用。

三、规范执法机构履职尽责情况

(一)严格规范执法行为。

我市各乡镇综合执法队严格执行河北省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制定各单位配套制度,编制执法流程图,并上墙、上网对外公开,严格按照执法程序步骤规范执法行为,做到三个必须:执法过程中必须做到2人以上同时执法;必须主动出示执法证件;必须对执法过程做到全程开启执法记录仪、全方位录制执法现场,音像记录及时存档备查。

(二)建立审查分离制度。

我市在各乡镇执法队内部建立执法检查和审查处罚分工机制,负责执法检查的人员专司执法检查,负责审查处罚的人员专司审查处罚,通过工作分工来实现查审分离。

(三)建立说情备案制度。

在我市各乡镇建立说情备案制度,对委托说情、插手干预等影响公正执法的人和事,如实记录,及时报告。

四、纪委发挥监督专责情况

(一)建立乡镇纪委信息化监督平台。

我市纪委要求各乡镇纪委“一键通”二维码张贴在村“两委”办公室、便民服务中心、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小卖部、卫生室、学校等群众聚集场所,并利用好各村的喇叭广泛宣传,织密了监督触角,营造了浓厚的监督氛围。对收到的举报,坚持第一时间受理,及时向群众反馈,让群众感到不用出门就能及时解决自身问题,增强了对党的信任感和向心力。截至目前,平台受理信访预约35条,信访问题260条,暂未发现乡镇执法人员违法违纪问题。

(二)建设“廉情直报”绿色通道。全市范围内每个村设立3-5名廉情员,并将每名廉情员的信息录入监督平台,发现问题后可直接向乡镇纪委反映。截至目前,受理廉情直报56条,暂未发现乡镇执法人员违法违纪问题。乡镇纪委信息化监督平台建设,让老百姓的烦心事足不出户一键通、操心事有人协调解决,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门、大事不出村、难事不出乡,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三)对执法对象进行回访评议。我市乡镇纪委对综合行政执法和审批权力开展有效监督。如我市大屯乡纪委,近期对审批许可事项开展电话回访,包括群众对审批流程、服务态度、办事效率、廉洁自律等方面的满意度,以及对今后审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切实将监督监察抓到位、抓到底,做到常态化、长效化。综合执法中,坚持乡纪检干部全程参与执法,对执法过程进行全程监督,主动发现执法不规范问题。如大屯乡近期的一次执法中,执法队正对建城村一家散乱污企业开展执法,村内的党员干部出面阻挠干涉,参与执法的乡纪检干部及时向乡党委汇报了情况,并安排乡纪委对此立案调查,并对该党员干部进行了问责处理。

(四)加强监督检查。依托市纪委班子成员既主管监督室,又主管派驻组的分工优势,我们将5个监督室、7个派驻组、15个乡镇纪委划分为5个“联动组”,实现组内纵向集中领导、横向互联互通监督。比如,对便民服务中心承办个人工商登记审批情况开展联动监督,发现问题20余件,对共性问题向乡镇党委政府发放了整改通知书,对一乡镇工作人员收受红包问题立案审查,给予党内严重警告、降低岗位等级处分1人。开展联动组监督,加强派驻纪检监察组同协作区划成员的协调联动,对派驻监督事项进行组团监督。截至目前,联动监督3轮,监督发现问题17件,暂未发现乡镇执法人员违法违纪问题。

(五)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违法案件。我市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违法案件,一经查实,依规依纪依法严肃处理,涉嫌违法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置。今年以来我市15个乡镇办纪委共初核96人次,立案89人次。运用“四种形态”处理174人次,其中运用第一、第二种形态处理155人次,占比89%,第三种形态处理7人次,占比4%,第四种形态处理12人次,占比7%,暂未发现乡镇执法人员违法违纪问题。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乡镇执法人员法律知识储备不足。乡镇执法队刚刚组建,乡镇执法人员接触行政执法工作时间不长,没有行政执法的基础,对执法流程也不熟悉,法律知识储备较少。

(二)对行政执法责任和执法过错追究认识不深刻。对行政执法责任和执法过错追究制度了解不多,对违法执法行为造成后果没有深刻的理解,乡镇开展执法后存在较大行政复议隐患和行政诉讼风险。

(三)部分乡镇执法文书、案卷制作有待进一步加强。检查发现,部分乡镇执法文书和执法案卷制作存在瑕疵,有待进一步规范。

六、下一步解决措施

(一)持续加强培训和业务指导工作。一是市司法局将加大法律知识培训力度,同时引导乡镇执法队制定学习制度,定期学习;二是市直各权力下放单位加强对乡镇综合行政执法业务的指导帮扶,坚决纠正“一放了之”、“一托了之”的现象,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认真履行好监管职责。三是乡镇和街道执法人员要严格遵守行政执法程序规定,避免“重实体、轻程序”现象,严格执行法律法规规定的立案、调查、决定、告知等程序,依法执法,规范执法。

(二)认真组织学习执法责任制度和过错责任追究制度。一是在乡镇全面落实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确保每一个乡镇执法机关,每一个乡镇执法岗位,每一个乡镇具体执法行为,都有明确的执法依据,严格的执法程序,相应的执法责任;二是把乡镇执法情况纳入年度依法行政考核;三是纪委部门加强以案说法,通过纪法教育和警示教育,督促各乡镇依法行政,规范执法,降低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风险。

(三)加强乡镇执法文书和案卷制作工作。一是市直下放单位加强对乡镇执法帮扶,安排专职联络员对乡镇执法文书和案卷制作进行指导;二是乡镇执法人员安排固定专人承接学习不同单位下放事项,学会后再带动身边其他执法人员;三是市司法局加强案卷评查检查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责令整改,倒逼乡镇加强执法案卷、文书制作工作,规范执法流程,公正文明执法。

乡镇综合行政执法的问题篇2

关键词: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属地化管理

一、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属地化管理的必要性

属地管理是指地方政府在其责任管辖范围内拥有调动工作人员、工作物资和协调各职能部门的权力和能力,对管理事项进行组织、协调、领导和控制,以完成该地域管辖任务的行政管理。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属地化管理主要由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的特点决定的。

(一)城市管理的特点要求以区县为单位协同部门治理

首先,由于城市管理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城市管理问题涉及多个职能部门,伴随着经济活动越发频繁,利益主体更为多元,城市管理问题更为复杂,无法依托单个部门解决形成利益链条、跨区域、跨行业的问题,所以“管好一座城”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各个部门的协作,单独依靠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部门的行政措施往往不能有效执法,执法往往半途而废。其次,有助于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关协助属地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以区县为单位协同部门治理有利于进行城市建设的开端、城市管理的中端、城市执法的末端各个环节的把关,切实落实环环相扣的城市管理任务,构建执法权相对集中,实现对各职能部门的监管。城市管理闭环里的任何一个部门如果出于部门利益,没有履行好部门职责或者由于其他原因造成职责缺位的,将会对闭环里的其他部门造成治理的困境,在县域范围内可以较为有效地解决。

(二)行政执法的特点决定了属地化管理的必然趋势

首先,基层政府的地域优势有利于城市管理部门快速发现和解决城市问题。基层政府较于上级拥有地域优势,管理更为敏捷,处理速度更快。行政执法主要通过接受举报人举报进行查处或者主动发现、及时处理问题来防微杜渐,在造成公共利益伤害之前消灭隐患,实现对城市的管理。接到举报人举报后,可以迅速到位;在熟悉的辖区内除了被动告知,还可以主动地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城郊交接区域,对于行政执法权的下移有更高的期待。其次,高效解决有利于执法部门更好地维护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行政执法具有损益性,必然损害违规违法行政相对人的利益。及时查处违规违法现象,高效执法使违规违法相对人及时止损,减少相对人违法成本,最大程度地维护违规违法相对人的利益。同时也有利于执法部门减少行政成本,缓解违规违法行政相对人情绪,消减执法困难。

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属地管理体制种类与放权模式

我国主要存在三种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属地管理体制。以“人财物”的归属为划分标准,下放执法权限主要有两种做法。

(一)管理体制的三种主要类别

一是以大连为代表的市管模式,即仅在市级设置城管综合执法机关,各区县政府将区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整建制划转到市城建局(行政执法局)进行垂直管理。所属的分局为市执法局派出机构,直接管理街道城市管理执法队,所有执法队伍由市级机构统一领导,人财物的管理权在市级机构。市局机关统一管理各分局的人事、机构编制、财务等事务,更有利于加强对所属分局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的综合管理、指挥协调、监督检查和教育培训。专业性更强,有利于培养专业执法素养,执法独立性较强。二是以北京为代表的区管模式,在市一级不设相应的综合执法机构,仅在区级设置,各县(市、区)局向乡镇(街道)派驻执法中队,接受镇街和区综合执法机关的双重领导。三是以广州为代表的市区共管模式。即在市、区两级设置城管综合执法机关,区里机关受市级机关和区政府的双重领导。[2]在工作中会出现市、区、街道多头执法,市局无法领导与指挥区局的现象。第一种市管模式采用垂直管理,不属于属地管理的范畴。全国范围内大部分采取后两种机构设置。“人财物”下放到乡镇(街道),加强了一线执法的保障,但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市区对城管执法中队(分队)的管理。

(二)基层执法的管理模式与放权的做法

城管综合执法队伍主要分为三级:市级(支队)、区级(大队)和镇街(中队或分队)。现在大队主要以区县政府管理为主,对于乡镇(街道)的分队,大致有三种管理分队的模式:第一种是分队“人财物”的管理权掌握在大队手中,由大队对其垂直管理;第二种是街道办事处掌握分队所有“人财物”的管理权,大队对分队只有考核工作的权力;第三种是分队的“财、物”的管理权由街道办事处掌握,大队掌握人事管理权。综合执法事项属地化管理要求要执法重心下移,但按目前的法律制度,乡镇、街道办事处一级没有执法权。[3]为了实现执法力量下沉,地方主要探索出两种做法:一是授权乡镇、街道办事处拥有执法权,典型是天津市政府2014年《天津市街道综合执法暂行办法》,街镇对共33类291项施行综合执法,[4]区县执法局对街镇综合执法进行监督。乡镇(街道)执法队伍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一旦全部放权,容易出现执法过程中权力的滥用与寻租,产生新的行政违法行为。“一放就乱,一乱就死”,在很多省市成为改革的一大通病,减缓了改革的步伐,制约了改革的成效,甚至产生新的社会矛盾。二是综合执法机构队伍通过“派驻”延伸到乡镇、街道办事处。乡镇、街道办事处配合、协助综合执法机构,执法权仍然属于综合执法机构。目前大多数城市管理执法属地化管理改革主要采取第二种做法。

三、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属地化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条块矛盾和横向联动、纵向协作的障碍,制约了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的成效。

(一)部门协作困难: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机

关尚未统一进入政府机构序列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存在部门分散执法。不同执法体系条条分割,政府内部出现“柏林墙”,公共利益部门化。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为了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的条块分割问题,逐渐形成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政治体制,条块矛盾逐渐突出,为了提高行政效率,解决多头执法,启动了以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为核心内容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早期综合执法的实践中,综合执法体制不够成熟,执法部门尚未归口管理,由于行政处罚权的相对集中,执法部门沦为了“权力的垃圾桶”,不堪重负。加之,许多地方的执法部门尚未列入行政序列,无法平等地协同其他部门进行城市管理。直至今日,有些有条件的城市管理执法队伍列入政府组成部门,但仍然存在无法得到“强势部门”支持的问题。为解决各部门协调配合治理城市问题,各地城市管理委员会应运而生,探索建立长效连贯的部门协同机制,但主要通过运动式整治来提升城市管理成效,又由于城市管理委员会机构成分设置尚待完善,因此,还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

(二)角色定位不清:区县政府掌握着城市管理

综合行政执法机关的“人财物”首先,在区县范围内,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机关执法力量经常被调配到基层政府需要完成的“城市管理”任务中,成为到处支援的“万金油”,缺乏专业执法素养,在区县政府下放的任务中疲于奔命,难以保障执法独立性。职责划分缺乏严格论证,自主决策的随意性较强,甚至出现管理职能弱化,日常监管逐渐缺失,城市管理任务移向执法末端的现象。其次,城市管理执法队伍发展情况依据各区县经济保障情况而定,各地城市管理执法队伍发展参差不齐。在队伍保障充足的区县,城市管理执法队伍的执法能力较强,无需担负额外的属地任务;而在一些财政上较为缺乏的区县政府,城市管理执法队伍自主性较弱。

(三)权责不成正比:属地管理的执法事项尚未科学界定

实现行政执法属地化管理意味着通过划分责任落实到乡镇(街道),而乡镇(街道)实施行政执法的法律主体不明确,缺乏相应的主体资格和职权能力。执法权限在县级以上政府,一些市县进行了授权执法、委托执法的探索。但是,目前出现维护管理等执法事项无序下放,市、县(区)、乡镇(街道)部分城市管理职责划分尚不科学的现象,经费和人员保障与管理责任不成正比,上级政府不作为、乱作为,“挑肥拣瘦”,将容易管理的事项揽在上级,将基层不好管、管不好的问题交给基层政府管理,由于基层政府无力承接,导致慢作为、不到位,出现管理不力,监管空白的现象。而城市管理行政处罚权试行全部下放乡镇,基层也存在乡镇人员素质与执法权不匹配,效果不如预期的现象。从当前基层执法能力来看,执法力量难以下沉。

(四)工作难以聚力:基层显露条块分割的政治体制弊端

执法重心下移必须要解决的是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队伍与乡镇、街道办事处的关系问题,对各县(市、区)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考验。虽然执法重心下移是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新阶段出现的新问题,却也是对我国条块分割的城市管理体制以及城市管理体制背后的政治体制的拷问。一方面,基层压力大,执法中队经常继续奔命于自区县政府和街道办事处的“城市管理任务”,难以树立执法队伍专业执法的角色。另一方面,目前的实际工作中,多数乡镇(街道)设立城管办(大多无独立编制),由乡镇(街道)指派人员任主任,聘请协管员负责具体工作,同时区行政执法局派中队进驻。大部分城管办与执法中队未能有效融合,人员分别管理,工作各干各的,乡镇(街道)大部分人员一方面没有执法资质,另一方面往往选择性执法,对乡镇有利的,执法动力足,对存在执法风险的,推诿扯皮,影响基层城市管理质效。

四、推进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属地化管理的对策

“放权”是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改革的一大方向,我国努力探索执法重心下移、实现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属地化管理。

(一)构建大城管机制,促进部门协作

有条件的地方应强化城市管理委员会的实质地位,健全城管委组织机构、调整充实领导班子,切实发挥城市管理委员会在高位协调部门、整合行政资源、调动公众参与等方面的作用,切实践行城市管理委员会城市治理工作职能,对城市管理相关职能部门之间以及和其他部门进行综合协调、组织指导、监督考核,提升城市管理委员会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城管委员会下设的城管办要作为独立机构进行设置,增强城管办的独立性。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城市管理联席会议制度,综合协调有关部门以及各级政府,共同推进城市管理工作。按照中发〔2015〕37号文要求,将城市管理相关行政职责整合划入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关。体量较小的区域可以建立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的城市行政管理体制,强化城市管理和执法工作。

(二)优化城管体制,促进执法体系现代化

首先,在纵向上,应根据不同层级政府的职能和事权,通过优化体制、健全制度,合理配置各级政府城市管理事项,减少行政执法层级,推动执法力量、推进执法重心向市县政府下移,着力提高基层政府执法能力。在县域执法体制之内需要有更强势的整合执法资源的能力,对县域领导体系和领导力提出较高的要求。其次,顺应行政体制改革的潮流,实现城市管理事项的适当外包,引入市场机制,减轻财政压力,将执法资源用到更适合的领域上去。加大对基层政府的财政支持,健全属地财政管理制度,按照科学配比的原则,将人员、编制和财力与事权进行合理统筹。再次,加快实现数字城管转型升级,实现数字城管体系现代化。依托数字城管平台,健全行政执法信息资源收集机制,科学配置行政执法事项,明确各个部门、各个层级执法职责,有力协调行政执法力量。

(三)划分层级权责,落实层级管理职责

一是各地依据当地情况确立市管模式、区管模式或者市区共管模式,确立“两级执法”体制还是“一级执法”体制。县(市、区)城市管理部门履行属地管理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管理执法工作。市城市管理局主要负责对全市城市管理工作业务指导、组织协调、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价,研究拟定有关政策,制定工作规范以及专业性强的管理执法工作。二是进一步理顺市、区、镇街之间事权划分。严格把握下放权限,人员、编制、待遇向相应的责任主体倾斜是解决基层执法力量的关键。对各项城市管理执法权逐项梳理,研究层级管理分工。对需要市、县(区)统筹规划,统一管理,专业性强的权限,不宜下放镇街;对一些执法标准明确统一、技术性不强、操作简单的执法权,适当考虑下放同时,强调权责一致并加强执法监督。

乡镇综合行政执法的问题篇3

一、改革的动因

(一)上级精神明确方向。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又强调指出“必须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乡镇是最基层一级政权组织,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从乡镇抓起是关键之举。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县(市、区)有关部门派驻乡镇站所干部的日常管理原则上以乡镇为主。整合充实基层一线执法力量,整合行政执法主体,相对集中执法权,推进综合执法和执法力量下沉”。推进乡镇治理模式创新也是践行群众路线、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有效载体,创造性地将群众路线的精髓融入到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中,从而不断优化乡镇党委领导方式,强化乡镇干部队伍建设,增强乡镇党委政府对社会发展的管理和服务能力。

(二)现实需要催生动力。长期以来,乡镇工作偏重于强调分工负责,基层站所各自为政,直线管理明确,属地管理有限,“做好事”的都在站所,“做恶人”的都在乡镇,村干部和企业主都听站所的,不听乡镇的,一些关系老百姓实际困难的问题,乡镇一时也难以解决,导致乡镇统筹管理能力不断弱化。乡镇职权不配套,“天大的责任,巴掌大的权力”,“看得见、管不了”,对违章建筑、环境保护、盗挖砂资源、社会治安调解等等,既无管理权限,又没有相应的管理人员。乡镇干部苦乐不均现象突出,有的干部疲于应付,有的干部无所事事;突发性工作忙不过来,闲下来又无事可做。长此下来,乡镇党委政府对站所庭和村干部的依赖度不断提高,乡镇干部威信下降,既无地位、又难有作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减弱,导致社会管理效率低下,社会稳定压力增大,量居高不下,而且普通群众的诉求得不到及时回应。虽然乡镇经济发展很快,民生实事工程也取得很大成绩,但是满意度还是得不到提高。

(三)群众期盼增强信心。人民群众的需求和诉求越来越趋向多样化,对社会环境、居住环境、社会保障、文化生活以及自我安全、自我价值的实现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主参与意识、法制意识也进一步增强,对社会治理上的一些突出问题,如违章建筑、环境污染、非法采砂、社会治安等,还有各级干部日常在干什么,干部作风建设情况等,都非常关注,对政府管理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提高办事效率和转变干部作风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这对乡镇党委政府治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增强了基层改革创新的信心。群众满意是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必须以群众满意为第一追求,不断增强基层的领导力、执行力和落实力,着力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改革,促进和谐嵊州建设。

二、改革的主要做法

(一)坚持两条基本原则。一是问题导向原则。坚持把解决乡镇治理环节中的突出问题和群众关注度高的问题作为改革的落脚点;二是循序渐进原则。因为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参照,对于改革过程中的一些不确定因素,一下子也不可能考虑全面,碰到具体问题,人的思想也不可能一下子真正统一,因此,对人、财、物、权限下放等资源整合,嵊州市坚持因地制宜,先是明确总体目标,然后稳妥高效推进。嵊州共有23个乡镇、街道,待两镇运行一段时间后再回头看,综合评估和进一步完善机制以后再全面铺开,不急于一时,确保试点有借鉴推广意义。

(二)两方面改革创新。一方面,放权授权,完善乡镇职能。按照权责一致和简政放权的原则,把事权、人权、财权下放到乡镇,并做到放权到位。嵊州市委、市政府统筹协调,依法对乡镇进行放权;在乡镇设有站所庭的部门对乡镇站所庭进行扩权;由发改局牵头,其他市级部门和乡镇对接,梳理下放一批部门管理权限,促进“扩权强镇”。同时强化乡镇党委政府对属地干部的人事管理,在干部职级、待遇、交流等方面明确基本原则和措施。将属地人员工资福利由乡镇统一发放,属地资源由乡镇统一调配。另一方面,整合资源,改革行政架构。按照“管用、有效、简单”的要求,整合乡镇及辖区内站所庭人员和资源,设立“三中心一大厅”,即党政综合中心、发展保障中心、管理服务中心和公共办事大厅。党政综合中心承担人大、纪组宣大党建和乡镇日常工作。发展保障中心负责对上衔接和对下村企、个人的上门服务。管理服务中心实行集中式办公、组团式巡逻、流动式执法,承担社会综合治理职能。公共办事大厅在原便民服务中心基础上,将站所庭的日常服务职能全部整合充实到窗口,形成更加全面的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对于一些企业服务民生的项目,如电信、广电、供电等,也在大厅设立窗口以方便群众。

(三)“四步工作法”。一是主动发现问题。管理服务中心成立综治服务中队,固定时间、线路、职责和巡查内容,分区域开展日常巡逻,主动亲近群众,扩大信息收集渠道,及时发现问题。二是及时固定证据。每位综治服务中队队员配备“一号一机”无线终端及相应设备,通过摄像、拍照、录音和当事人签字等手段,及时保存现场处理的过程、结果和相关证据。对一些现场不能处置的问题,通过相应方法固定事实证据,为下一步依法处置打下基础。三是综合分类交办。在管理服务中心设立综治信息调度室,24小时专人值班,负责收集汇总群众举报信息、巡查信息、监控信息、上级和党委政府交办等信息资源,及时按权责分类交办,实行统一分流、统一督办、统一反馈。四是依法依规处置。对一些公德类事务,如搀扶老人、指导交通等,现场就给予帮扶;根据乡镇责权,对一些简单的行政性问题,如一般民事纠纷调解,由综治服务中队现场处置;涉及到审批服务性质的问题,如反映贫困户、农村合作医疗等,收集信息统一到公共办事大厅办理;涉及到执法性质的问题,如企业排污、非法采砂等,由具有相关执法资格的站所庭人员处置。乡镇及站所庭没有权限解决的问题,及时商请市级有关部门。一些涉及到司法性质的,由法庭按程序进行判决,并加大执行力度,确保所有问题都能依法及时处置到位。

三、改革取得的初步成效

(一)行政资源得到有效整合。通过改革架构、整合资源,工作效率的逻辑空间实现重组,乡镇干部工作量趋于均衡,忙闲得到调节,因而更好地承担起了乡镇社会治理工作,同时也为下一步人员精简流动、编制缩减提供了可能。原来站所庭的办公设施都是相对独立,通过改革,乡镇对这些资源进行了有机调配,物理空间得到优化,如黄泽镇原来的园区办,地处黄金地段,目前已经闲置,下一步就可以用来搞建设,为发展腾空间。随着一些部门权限的下放,乡镇稳步对接,权力得到有效扩充,基层期盼多年的“扩权强镇”就可以梦想成真。

(二)服务效能得到明显提升。通过综治服务中队全天候巡逻,主动发现问题,及时提供现场服务,提升了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密切了干群关系。通过完善公共办事大厅“一站式”服务,群众只要到公共办事大厅,就能解决乡镇能办的所有事情,一门子进一门子出,避免了以前七站八所多头跑、站所之间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百姓对政府的满意度得到提升。

乡镇综合行政执法的问题篇4

充分认识试点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小城镇是我省区域和城乡发展的一大特色和优势。经过多年的改革培育,全省涌现出一批人口数量多、城镇规模大、经济实力强、设施功能全,初步具备小城市形态的特大镇。目前这些特大镇在行政管理体制方面还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迫切需要进一步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力促进小城市培育试点镇经济社会发展。

推进小城市培育试点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入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根本要求。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我省正处在城市化发展的关键时期。‘省委、省政府把加快中心镇改革发展和培育小城市作为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推进新型城市化的重点。通过推进小城市培育试点,把试点镇培育发展成为小城市,可以更加有效地加强城乡联系,在更大范围内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人口产业集聚集约发展,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推进小城市培育试点镇行政管理体制创新。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有利于加快形成创业创新、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试点镇的快速健康发展和统筹城乡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推进小城市培育试点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体制机制的重要举措。乡镇党委、政府是我国最基层的政权组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最为直接和紧密,是行政改革的前沿、重点和关键。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省分别于1992年、1998年、2002年和2006年开展了四轮乡镇机构改革。经过历次改革,乡镇在转变职能、理顺关系、规范机构设置、精简人员编制、强化公共服务、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能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特别是2006年,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村综合改革的统一部署,我省在调研试点的基础上,开展了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在转变政府职能、明确乡镇政府职能定位和理顺县乡权责关系、规范乡镇机构设置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得到省委、省政府和中央编办的充分肯定。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出了具体部署,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依法赋予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相应行政管理权限”。2010年初,中央编办等六部门下发了关于开展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对经济发达镇要加快推进体制创新,继续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创新机构编制管理。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提出,要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整体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改革。推进小城市试点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贯彻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探索职能定位科学、机构设置综合、管理扁平高效、人员编制精干、运行机制灵活的新型基层行政管理体制的具体实践。

推进小城市培育试点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破解体制难题,建设人民满意政府的迫切需要。我省乡镇企业、个私经济发达,外来务工人员、流动人口多,乡镇特别是中心镇在块状经济、民营企业、流动人员、综合治理、安全生产、环境保护、集镇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任务非常繁重,实际承担的职能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等各个领域。但由于县乡关系不顺、条块分割、资源分散,造成乡镇职能定位不明晰、责任与权力不对等、运行机制不顺畅,同时,乡镇政府缺少法律赋予的执法权和主体资格,在当前依法行政的大环境下遇到了新的矛盾和问题,导致“权在部门,事在基层”、“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与乡镇政府实际承担的管理服务任务极不协调,迫切需要创新乡镇行政体制,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提升乡镇履职能力,促进乡镇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推进小城市培育试点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探索解决困扰这些特大镇管理发展的体制障碍的有效办法,对于解决其他类似问题具有先导示范作用。可以更好地履行政府职能,提高基层党委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认真把握试点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和主要内容

推进小城市培育试点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按照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要求,努力破解试点镇发展遇到的体制机制障碍,理顺职责关系,优化组织结构,着力增强科学决策、统筹协调、管理服务能力,加快人口产业集聚,充分发挥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逐步形成与小城市发展相适应、权责一致、运转协调、便民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改革探索中,要注意把握目标导向,着眼于推进新型城市化,促进城乡一体化这个战略目标,着力提高小城市培育试点镇科学决策、统筹协调和管理服务能力。促进试点镇逐步发展成为小城市。并在区域发展中发挥集聚辐射带动作用:要注意把握需求导向,着眼于试点镇日益繁重的管理服务任务对创新体制机制的迫切需求,通过改革,为试点镇更好地转变职能、履行职责、增强生机活力、加快改革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要注意把握问题导向,着眼于解决试点镇当前行政管理中遇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巩固农村综合改革成果,完善基层公共治理结构,建立符合小城市发展特点的体制机制。

推进小城市培育试点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试点镇产业特色、城镇规模、人文底蕴等各不相同,在改革中,要鼓励试点地区从实际出发,大胆探索。要坚持权责一致、事财匹配。县乡关系不顺,“有责无权,办事没钱”是乡镇行政管理体制中的突出矛盾,因此,必须赋予与小城市发展相适应的事权和财权,着力解决权责不符问题。要坚持依法行政、科学管理。乡镇是基层一线,也是执法第一线,而乡镇缺少法律赋予的执法权和主体资格,需要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通过

授权、委托等形式,赋予试点镇相应的执法权限,让“看得见”的“管得着”,增强试点镇执法监管能力。要坚持精简、统一、效能。乡镇政权是我国政权结构中的基础,“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必须合理配置行政资源。优化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配备,充分体现小政府、大部制、大平台、大服务。

按照形成与小城市发展相适应、权责一致、运转协调、便民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要求,要突出重点,完善政策,创新举措,做好小城市培育试点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各项工作。

增强管理服务功能。根据小城市培育发展需要,必须进一步提高镇党委、政府科学决策和统筹协调的能力,着力增强试点镇管理服务功能。构筑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平台。一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试点镇要把转变政府职能、增强统筹城乡发展能力、方便群众办事作为改革的重点,切实承担起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管理、搞好公共服务、巩固基层政权、维护农村稳定等职责,更加有效地贯彻实施中央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二是赋予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1992年以来。我省先后开展了五轮“扩权强县”改革,在此基础上,各地进一步推动权力下放,进行了“强镇扩权”改革。试点镇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管理服务任务繁重,矛盾问题也相对集中,迫切需要获得更大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为此,要按照“权责一致、依法下放、能放则放、按需下放”的原则和培育发展小城市的实际需要,通过委托、交办等方式。原则上赋予试点镇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重点在产业发展、规划建设、城镇管理、项目投资、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市场监管、社会治安、民生事业等方面全面扩大管理权限。三是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关于清理整顿行政执法队伍实行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意见的通知》([2002]56号)精神,从2003年开始,我省’在衢州市、义乌市开展综合行政执法试点。2010年,经省政府批准,义乌市进一步深化综合行政执法工作,在佛堂镇探索实行城乡统筹综合行政执法,实现“矛盾在一线发现,问题在基层解决”,取得了良好成效。根据《行政处罚法》等有关规定,试点镇综合行政执法可采取由省政府批准其所在县(市)开展综合行政执法工作,并通过向镇延伸的方式实现。四是强化基层公共服务。公共行政核心在于为社会提供有效服务。随着我省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乡镇提供公共服务的内容任务广泛增加。试点镇要加强公共服务职能,着力做好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工作,使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惠及广大群众。同时要改进直接面向群众“窗口”机构的服务与管理,改进工作作风,方便群众办事。

优化机构设置。我省通过几轮乡镇机构改革,乡镇机构设置逐步调整完善。根据《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工作的意见》(浙委办[2006]56号),乡镇党政机关按照职能归口设置综合性办公室;事业单位与党政机构设置统筹考虑,综合设置。现一般乡镇普遍设置“五办三中心”,即党政综合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管理办公室、镇村规划建设办公室、综合治理办公室等5个综合性办公室和3个事业中心。人口较多、经济比较发达的乡镇略有增加。随着小城市培育工作的深入推进。试点镇根据实际需要。可进一步适当增加必要的机构。一是党政机构。统筹党委、人大、政府和群团组织设置,鼓励工作人员交叉任职。试点镇党政机构宜按照职能归口设置综合性办公室,综合性办公室一般为7―10个,名称要相对规范。除了相对统一的机构设置外,允许试点镇在机构限额内根据当地产业特色和工作特点。因地制宜设置一些机构。二是执法机构。可借鉴义乌市佛堂镇综合行政执法试点经验,在试点镇推行综合行政执法。在试点镇设立综合行政执法中队,作为县(市、区)综合行政执法局派出机构,同时挂镇综合执法办公室牌子,管理上以镇为主。推进综合行政执法的具体领域、范围等,由试点镇所在县(市、区)政府根据当地实际研究提出意见和方案,按法定程序报批。设在试点镇的公安、地税、工商等机构在镇域范围内行使相当于县级主管部门的管理职责。其他县(市、区)政府工作部门派驻在镇的机构原则上都要下放。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职能相近的应予以整合,与试点镇相关职能机构综合设置。三是事业机构。试点镇要整合公共服务资源,优化事业资源配置,加强社会事务综合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公益文化服务和综合性农业公共服务等平台建设,健全完善基层公益服务体系。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乡镇作为我国最基层的政权组织。各项工作需要综合安排,统筹协调。所以,小城市培育试点镇的机构设置应当坚持精简、统一、效能原则,按照建立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要求,实行综合设置,防止“上下一般粗”,杜绝机构林立和人员力量既分散又扯皮等现象。同时,机构名称也应当规范,统一称“xx办公室”。

合理配备领导职数和人员编制。目前,我省第一批141个中心镇平均行政编制65名。事业编制63名,派驻机构编制196名;另聘有一部分协管员和大学生“村官”等。小城市培育试点镇的人员编制配置总体上要适度。考虑到管理服务任务需要,可予以适当增加,所需行政编制可从省分配下达给县(市)的乡镇行政编制总数内调剂解决;试点镇综合执法机构使用行政执法专项编制,具体数额根据执法权限和范围等因素,在整合归并原有执法队伍力量的基础上按程序合理确定:试点镇事业编制按行政编制的一定比例掌握,具体数额由县(市)机构编制部门确定。同时,鼓励试点镇探索公益性职能的有效实现形式,实行政府购买服务的财政投入机制,采取灵活用工形式,可在县(市、区)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总额内聘用编制外用工人员。

完善运行机制。健全县(市、区)镇两级协调运转的工作机制,及时督促检查权限下放和运转情况,落实管理责任制,搞好主管部门与试点镇之间的工作衔接配合。健全完善与试点镇职能任务相适应的考核评价体系。县(市、区)政府部门派驻试点镇的机构,业务上接受上级职能部门的指导,日常工作和管理以试点镇为主,其负责人的任用、调整及工作人员的调动,应书面征得试点镇党委的同意。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加强权力运行的监督,保证扩权事项和行政管理规范运行,做到权力更大,监督更有力。加强试点镇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实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着力改善队伍结构,提高队伍素质,增强管理服务能力和水平。

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积极有序地推进试点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推进小城市培育试点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面广,社会关注度高,既要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又要充分考虑改革中可能出现的不确定因素,必须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扎扎实实地推动改革工作走向深入。

加强组织领导。各试点镇所在县(市、区)党委、政府要深刻领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文件精神,高度重视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并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小城市培育的基础性、长远性工作,切实抓紧抓好。机构编制部门要把推进小城市培育试点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推动小城市培育试点镇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积极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大胆探索,主要领导要亲自抓,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工作计划,强化组织领导。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支持试点镇改革创新、先行先试,使试点镇成为改革探索的实验区、创业创新的示范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

乡镇综合行政执法的问题篇5

在社会治安综合整治活动中,全县各乡镇党委、政府和公安、土地、计生、烟草、交通等有关职能部门按照县里的统一部署,密切配合,认真履行职责,做到围绕一条主线,突出二个重点,强化三级职能,建立四项机制,开展五项活动,落实各项整治措施,切实担负起综合整治工作的责任,综合整治工作取得了实效。

一、围绕一条主线

建设“平安大田”,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的健康顺利进行,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是大田县委、县政府着眼于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决策。围绕这一条主线,针对县里存在的社会治安情况和执法环境存在的问题,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召开了县委常委(扩大)会议,进行专项研究,成立了以县委副书记为组长,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县政府副县长和县人武部副部长为副组长,法院、检察、公安、司法、国土、城建、公路、计生、交通、烟草、武警等单位的主要领导为成员的社会治安综合整治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下发《实施方案》。2月12日,县委、县政府召开了全县社会治安综合整治工作会议,对全县社会治安综合整治工作进行了部署。县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和广平、建设、太华、均溪镇的领导就如何贯彻落实综合整治工作措施作了表态发言。县政府县长出席了会议并作了作重要讲话,要求各级各部门、各乡镇做到:一是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切实增强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整治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二是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全力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整治工作;三是齐心协力、强化措施,努力提高社会治安综合整治合力;四是创新方法、举一反三,积极稳妥处置人民内部矛盾。活动期间,各级各部门、各乡镇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充分认识综合整治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追性,把综合整治工作作为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当作落实综治责任的首要任务来抓,召开各种不同类型会议进行部署,成立领导小组和各专项整治工作队,扎扎实实、认认真真地开展综合整治工作,维护辖区内社会治安稳定。

二、突出二个重点

营造浓厚宣传整治氛围和查处违法犯罪人员是开展综合整治工作的重点。

一是活动伊始,县领导发表电视讲话,各乡镇和县司法局、国土资源局、交警大队、城建局、计生局、交通局、公路局、烟草局等部门各出动一辆宣传车,每天在乡镇、村来回宣传。县政府和县法、检、公三家分别印发《关于禁止“”活动的通告》、《关于敦促“”活动的违法犯罪人员限期投案自首的通告》计6000份。县政法委编发《综合整治专报》9期。县计生局在县有线电视台《宣传周视》开辟《人口与计划生育》栏目。各乡镇和各部门在各主要场所、路口、人员集中地区张贴标语1000余条,印发各类宣传材料30000余份,出宣传专栏86期,宣传车出动152台次,行程5万余公里,全县大部分群众都受到教育,营造浓厚的综合整治工作的宣传氛围。特别是大田一中艺术队按照县委、县政府的部署,深入到太华、广平岩城水泥有限公司等乡镇和企业,开展以宣传计划生育、土地管理、公路管理、烟草专卖和严厉打击“”活动等有关法律法规为内容的文艺演出,节目内容丰富,群众喜闻乐见,使综合整治活动进一步深入人心。

二是活动期间,县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国土资源局、烟草局等职能部门,在加强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基础上,针对当前社会治安情况和执法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组织专门综合整治队伍,深入基层、深入案发地认真开展排查摸底工作,全面掌握全县治安情况和执法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调查掌握发生在太华汤泉、建设建忠路段因交通肇事而引发和广平因计生、土地问题以及建设建乐因烟草执法而引发的组织煽动者及闹事者,对相关的犯罪嫌疑人,适时予以严厉打击,收到了很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同时,各乡镇根据实际情况,认真细致地开展矛盾纠纷排查活动,摸清辖区内治安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发现严重矛盾纠纷苗头,妥善化解各类矛盾,从源头上预防的发生。

三、强化三级职能

这次社会治安综合整治工作涉及部门多,综合整治项目也多。县、乡、村在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下,密切配合、统一步调、齐心协力,全面落实各负本职责范围的整治责任,始终保持强大的综合整治高压态势,确保综合整治活动取得实效。一是交通、农机、城建、计生、烟草等各职能部门,针对执法过程中遇到问题和工作中存在薄弱环节,在加大宣传单项性政策法规和排查摸底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工作机制,改进工作方法,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困难多、矛盾多、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帮助群众疏通思想上出现的疑惑,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改善紧张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改变执法环境恶劣的局面,从源头上防止各种违法现象发生。政法各部门始终保持“严打”态势,做到快结、快捕、快判,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分子,特别是对那些挑起事端的组织者、幕后策划者、煽动者等首要分子,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坚决打击。二是各乡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综合整治工作当作当前中心工作来抓,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全力以赴,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制定严密的工作方案,抽调专门的力量,积极参与综合整治工作,不断把综合整治工作推向深入,取得实效。如太华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2月18日,专题召开班子会议,研究制定可操作性强的工作方案,成立由镇党委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联系电话,抽调49名干部组成交通安全专项整治、打击“”活动、整治违法用地、违章建房、查处妨碍计生行政执法行为、整顿矿山秩序、护林防火整治、整顿集镇环境等七队专项整治工作队。次日召开全镇干部大会,对全镇综合整治工作进行周密部署。20日起,镇司法所、派出所、林业站、交管站、农机站、国土资源所等单位组成宣传组,派出宣传车到全镇24个行政村巡回宣传,各专项整治工作队进驻各行政村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又如广平镇党委、政府认真查摆影响当前稳定的问题基础上,认真吸取“12.28”事故教训,做到认识、领导、责任“三到位”,组建专项整治违法用地工作队,每天对各村土地进行巡查,与县国土资源局、城建局、公安局、法院联合行动,对非法占田建房进行专项清理,依法拆除违法建筑物9幢,违法建筑面积达1100平方米;组建以交管部门为主的专门交通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省道沿线的铭溪、栋仁、东景村公路巡查,严厉打击“车匪路霸”,保证交通主干线的道路安全畅通;加强安全生产责任制检查落实力度,严禁无证上岗作业和女工下井,狠刹违章作业和乱采现象;成立打击“”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制度下发《关于严禁全镇党员干部、企业职工、村级干部参与“”等非法活动的有关规定》,坚决遏制“”非法活动。三是各行政村特别是省道秀里线沿线的25个行政村,积极协同驻村领导和驻村干部,分别召开村两委会、党员会、村民代表会或全体村民会,传达贯彻县、乡综合整治工作会议精神,协助县、乡专项整治工作队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引导人们遵纪守法,充分发挥治保、调解组织第一道防线作用,排查调处各类民间纠纷,积极稳妥处置好影响社会稳定苗头和倾向的问题,优化社会治安环境。活动期间,各行政村化解各类民间纠纷398起,提供有价值破案线索32条,协助抓获各类违法犯罪分子12名。

四、建立四项机制

维护社会安定稳定,改善执法环境是这次综合整治活动的首要任务,建立完善汇报、督查、制约、长效等四项工作机制,是扎实有效地开展综合整治工作,提高综合整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需要。一是建立汇报工作机制。各乡镇、各有关职能部门在开展综合整治工作中,定期分析当地治安形势和执法环境,准确掌握群众关心和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总结推广好的工作经验,每周五形成书面材料,定期报送县委办、政法委,形成良好的定期汇报工作机制,为全县综合整治工作深入开展提供情报信息支撑。二是建立督查工作机制。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及办公室工作人员,深入乡镇村、各职能部门进行督查,对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成效显著的乡镇、单位给予通报表扬,对工作不扎实、打击不力,做表面文章的乡镇、单位给予爆光。活动期间,县委督查室和政法委办公室对乡镇开展综合整治活动的情况进行定期通报,转发广平镇政府《关于严禁全镇党员干部、企业职工、村级干部参与“”等非法活动的有关规定》。通过督查活动,促进了整治活动各项措施的落实。三是建立责任追究工作机制。这次综合整治工作中,县委、县政府明确各级各部门、各乡镇一把手是综合整治工作第一责任人,对“”活动泛滥,群体性多发等影响稳定问题多的乡镇、单位,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县与乡镇、系统,乡镇与各行政村,系统与各单位层层签订《打击“”非法活动责任书》。明确规定凡党员和职工参与“”的,严格按照省纪委、监察厅《关于严禁党员和国家公务员参与“”等非法的暂行规定》和《大田县党政领导打击“”等活动责任书》的要求处理,并依法追究相应的责任。四是建立长效的工作机制。造成执法环境恶劣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除了群众法制的观念淡薄客观因素外,个别部门存在的发挥职能作用不到位,执法力度不够、质量不高的问题。在整治活动中,各乡镇、各部门进一步建立健全本部门本单位综合整治经常性工作机制,总结成功经验,规范工作方法,健全各项制度,使各项工作进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巩固综合整治的成果。

五、开展五项活动

这次综合整治工作共开展了五项专项整治活动,这五项专项整治活动分别是以县政法部门为主开展了打击“”活动,以县交通局、公路局、农机局、县交警大队为主开展了整治道路交通安全专项整治活动,以县计生局为主开展了整顿计生执法环境专项整治活动,以县烟草局为主开展了整顿烟草执法环境专项整治活动和以县国土资源局、城建局为主开展了清理违法建房专项整治活动。在开展这各项专项整治活动中,都制定了专项整治方案,都成立以县分管领导为组长的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各专项整治工作在大力开展法制宣传基础上,深入基层调查摸底,全面掌握各类治安动态和存在各类问题,认真研究各种行之有效措施,集中时间、集中精力,整顿执法环境存在的问题,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分子,确保全县综合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六、取得六个成效

一是“”活动得到遏制。共查处“”22起,涉案金额达11.4万元,其中立为刑案的4起4人,治安处罚18起86人。目前,全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绝大多数干部、职工不仅不参与且能劝止亲朋好友、家属远离“”活动,群众自觉抵制“”的意识明显增强,“”活动有所收敛,以往“”开奖当天《东南早报》畅销和手机、电话信道占满等现象基本得到遏制。

二是道路交通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今年1-4月份,清除溜方1750立方米,修复缺口挡墙312.3立方米/18处、危涵27道、桥栏杆103.5延米,修补路面坑槽11000平方米,砌筑导向墩12垛,对秀里线18个弯道半径较小的有暗弯进行路面划线,对险情路段进行埋设警告警示标志共计13面。目前,全县道路安全畅通,群众遵纪守法意识增强,交通事故发生量减少,至4月止,全县共发生交通事故108起,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28.5%,同时,因道路安全事故引发的聚众扰通秩序、非法扣车和妨害交警执法的现象基本匿迹,全县道路交通秩序井然。

三是行政执法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综合整治期间,全县共登记非法占地203宗,面积48502.71平方米,发出《责令停止违法用地通知书》40份,查处违法用地102宗,拆除房屋9座面积1100平方米。县计生部门查处非法终止妊娠2件,落实女扎1例,查处生育二女假“双胞胎”事件3起,解救二女非法抱养男婴4名,中介人1人,社会抚养费申请执行了8起,强制执行征收金额共达52434元。路政人员上路和设点检查车辆13452辆次,查获违章车辆432辆次,清理公路路肩158处1717平方米,路面堆放109处1000立方米。3月18日,市、县烟草、公安等部门在建设镇打击非法收购烟叶、制售假烟原材料联合行动,没收烟叶12余吨,制假设备4台,有效地打击了非法交易加工及运输烟叶的违法行为。通过综合整治,全县执法环境得到改善,国土、计生、烟草等部门行政执法顺利,没有出现暴力抗法和妨碍行政执法的行为。

四是违法犯罪分子得到有力打击。县公安局根据县统一部署,依法对去年以来发生六起社会影响恶劣的案件,成立六个专案组,全力以赴,集中精力,集中时间开展侦查工作。到目前为止,对参与“2003.12.3”广平故意伤害计生干部案、“2003.12.21”太华汤泉、建设建忠和“2003.12.31”太华仕坑三起聚众扰通秩序案、“2004.2.1”广平铭溪妨碍土地执法和“2004.2.3”建设建乐妨碍烟草执法的两起妨害执行公务案计21名涉嫌犯罪人员进行抓捕。县检察院、法院对相关案件加班加点进行审查、审理,3月16日,在县体育场召开公捕公判大会,县公安局对前期发生的聚众扰通秩序罪、妨碍公务罪等5件15名犯罪嫌疑人进行公开逮捕。县法院对犯“”罪案件2件4人和犯故意伤害罪案件1件1人进行公开宣判,有力地震慑各类违法犯罪分子,收到良好的社会效应。

五是群众遵纪守法的意识明显增强。通过对综合整治工作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广泛宣传,广大群众遵纪守法的意识明显增强,深刻认识到“”非法的本质及社会危害性,“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和“法不责众”的错误思想观念得到进一步转变,学法、知法、用法尉然成风,依照法律程序解决矛盾纠纷的风气逐渐形成。目前,全县社会治安稳定,群众安居乐业,社会秩序井然。

六是基层基础建设进一步得到加强。各级、各部门把综合整治工作当做落实综治领导责任的首要任务来抓。党委、政府、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要切实担负起综合整治工作的责任,进一步加强对综合整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乡镇、县直各单位、各企业集团要教育广大干部职工遵纪守法,依法办事,要真正落实“管好自己的人,看好自己的门,办好自己的事,搞好自己的小环境”,配合县里抓好综合整治工作。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调整充实治保会、调委会和治安巡逻队,强化责任制,充分发挥基层治保、调解组织作用,做到抓小、抓早、抓苗头,把各种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切实建立长效的工作机制,维护社会长治久安。

七、几点体会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综治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切实加强领导,是做好综治工作的根本保证。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保障。各级党委、政府自觉把综治工作摆上突出位置,贯穿于改革和发展的各项工作之中,统盘考虑,统一部署。各级党政领导切实肩负起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层层落实责任制,把党政领导干部抓综治的工作情况纳入任期目标进行考核,对抓综治工作不力、发生影响稳定事件的地区和部门领导实行责任追究和“一票否决”。全县基本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经费到位、奖惩到位。实践证明,党政统一领导,各部门、各单位各司其职,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较好地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有力地保证了综治工作各项措施的落实。

——发挥政治优势,发动广大群众,打实基层基础,是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新发展的关键所在。县委、县政府以学习推广“枫桥经验”为抓手,大力加强基层基础建设。由综治委牵头,公检法司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各职能部门积极参与,广泛发动群众,整体推进综治组织网络、安全防范、流动人口管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矛盾纠纷排查调解、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等基层基础工作,提高了基层治安防范水平。在城区社区、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开展创建安全文明系列活动为有效载体,营造了社会治安的良好氛围。同时注重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制、“一票否决权”制,保证和促进了基层基础工作的落实。在工作中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运用“组织建设走在工作前,预测工作走在预防前,预防工作走在调解前,调解工作走在激化前”的“四前工作法”,将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党政动手,各负其责,依靠群众,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发展。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

——因地制宜开展专项斗争和重点整治,是实现社会治安明显好转的有效手段。全县政法和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始终坚持“严打”方针,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哪里治安混乱就重点整治那里,重拳出击,重点整治,有效地遏制了违法犯罪大幅上升的势头,明显地改观社会治安面貌。

乡镇综合行政执法的问题篇6

城市城镇管理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意义深远的工作,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城市城镇管理工作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的具体实践,是城市城镇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加快我区经济发展步伐的重要保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加强城市城镇管理工作,有利于推进城市城镇总体规划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增强城市城镇发展规划的权威性。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树立“建管并重、以管为主”的思想,把加强城市城镇管理上升到建设责任政府的高度来认识,将城市城镇管理工作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服务意识,努力提高我区城市城镇管理水平。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深化城市城镇管理体制改革,整合和优化资源,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全面推行依法管理、标准管理、严格管理和群众管理,切实解决城市城镇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提高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各级、各有关部门在城市城镇管理工作中的职责,重心下移,属地管理,突出区政府的责任主体作用和区、街道(乡镇)、社区(村组)及相关职能部门在城市城镇管理中的实施主体作用。实行行业管理先行、部门联动与乡镇(街道)辖区负责、日常管理结合,形成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由区城市城镇管理委员会、区级部门、乡镇(街道)构成的组织体系,构建起“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城镇管理新格局,强化综合协调职能,整合管理资源,实现管理效能最大化。

2.建管并重、责权利统一的原则。将建设和管理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加快形成建设与管理“功能互补、有机衔接、优势整合、协调推进”的良好局面。按照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充分调动各级、各有关方面参与城市城镇管理的积极性,做到责、权、利相统一,防止工作脱节。

3.加强监督、公开透明的原则。加大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的政务公开力度,接受社会各界对城市城镇管理从决策到实施的全过程监督,让群众参与到城市城镇管理工作中来,推动和谐管理、互动管理。

4.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推进政企、政事和管养分离,加速推进市场化运作和社会化经营进程,全面引入竞争机制,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方参与的城市城镇管理新途径,建立和完善城市城镇管理长效机制。加强政府与市民的沟通,引导广大市民增强社会公德和城市城镇管理意识,形成“宣传舆论有力、市民认识到位、公众监督广泛、社会共驻共建”的城市城镇管理氛围。

三、明确城市城镇管理工作的职责

区政府对各单位的城市城镇管理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区城市城镇管理工作部门主要负责统筹、协调、组织、指挥全区的城市城镇管理工作,对各责任单位进行考核监督,对各乡镇、街道和区级部门开展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和协调服务。各乡镇、街道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对各自范围内的城市城镇管理工作全面负责。

(一)区城市城镇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负责对全区城市城镇管理工作进行宏观决策,编制中长期管理规划,制定年度城市城镇管理任务,将任务分解下达到各相关单位;制定全区统一的城市城镇管理标准,明确责任单位,对涉及跨部门、跨地区维护管理中的重大事项和难点、热点问题进行协调;建立城市城镇管理考评机制和经常性监督检查机制,对各相关单位在城市城镇管理工作中贯彻落实有关政策、法规和完成目标任务的情况实施考评、检查、监督;及时协调组织各职能部门和乡镇、街道的城市城镇管理工作;牵头组织对涉及城市城镇管理的突出问题和重要区域进行综合整治。

(二)区级各职能单位主要职责。制定各自职责范围内加强城市城镇管理工作的措施和办法,切实履行各自的工作职责;积极参与对热点难点问题和重点区域进行集中整治的联合执法;对乡镇、街道开展城市城镇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协调。

(三)各乡镇、街道主要职责。建立专门机构、充实人员,做好辖区内的建设、城市城镇管理、环保等工作;编制辖区的城市城镇管理工作的规划和年度计划;严格按照“五不准”和城市城镇管理相关标准,开展辖区内的城市城镇日常管理;协助区级相关部门进行联合执法及相关维稳工作;城市城镇管理工作资金投入及时到位,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信息、服务、宣传、执法等城乡网络体系;牵头组织实施辖区内城市城镇管理突出问题和重要区域的综合整治。

四、突出抓好城市城镇管理工作“六个到位”

(一)体制改革到位。改革我区市容环境卫生管理体制,调整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和维护职能,将原属区建设局管理范围的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职能划入区城管执法局,区环卫站划归区城管执法局管理。今年开始,从区级到乡镇要积极推进环卫、市政、绿化等作业单位的企业化管理,改革作业模式,面向社会公开招投标,推进我区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市场化运作,节约财政支出,建立“以事核费、以费养事”的环境卫生经费保障体系。同时,将规划执法、户外广告、占道经营摊点摊位的审批集中到区城管执法分局,水电气、电信、广电等杆管线的定点行政审批实行城管、建设联审制度。整合乡镇村镇办、乡建办、城管中队的人员和资源,成立城市城镇管理办公室,作为常设机构重新进行定员定编定责,提高运行效率。招收一定数量的城市城镇管理协管员和交通协管员,充实城市城镇管理工作力量。

(二)履职问责到位。各乡镇、街道及相关责任单位要明确专人、专门机构负责该项工作,乡镇、街道设置的城市城镇管理机构采取区城市城镇管理委员会和乡镇、街道“双重管理”模式。各单位严格按照《城市城镇管理标准》、《责任区域划分》、《城市城镇管理目标方案》等要求,结合行业职能和属地管理开展工作。对城市城镇管理目标考核采取平时检查与年度考核结合、随机检查和定期检查结合的办法,年度考核结果与各单位党政综合目标考核挂钩。同时要完善上级监督、行业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等监督手段,切实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监督考核体系。区监察局围绕该项工作责任的落实情况,对相关单位工作不力、履职不到位的进行责任追究,做到有责必究,罚则必严。

(三)联动执法到位。创新执法机制,结合工作实际建立执法联动机制,加强单位之间协作,实现跨乡镇、街道、部门的集中执法,实现人员、车辆和执法装备的资源共享。由区城市城镇管理委员会牵头,从公安、建设、工商、交警、文体、环保、市场服务中心等职能部门抽调具备相应资格的人员组成城市城镇管理执法联动工作组,集中解决好城市城镇管理和执法过程中职能交叉,职责不清及执法主体资格合法性以及对突发事件的处理等问题。探索由低保巡逻队、社区(村组)干部、公益性岗位人员等公众共同参与的管理联动模式,不断提升公众参与城市管理的水平,降低城市城镇管理的工作难度和执法成本。

(四)综合整治到位。城市城镇管理工作要日常管理与综合整治相结合。一是实行重点整治。集中力量对城市城镇的重点区域、重点难点问题开展综合集中整治。近期主要解决主街大道、旅游景区、城市节点、中心场镇出入口等的环境卫生、交通秩序问题。二是分类管理。将我区城市城镇管理工作细化为城区、一类乡镇、二类乡镇和三类乡镇等几个层次进行管理,集中有限财力、人力改善重点区域环境,以点带面,逐步推进我区城乡环境的根本改善。三是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继续推行城管进社区,将管理触角延伸到社区(村组),探索建立城市城镇管理信息监督员制度和城管协管员队伍,实行前置管理、人性执法,逐步形成群众参与城市城镇管理的“互动机制”,对重点管理地段实行“错时”值班,实现管理工作由突击转向长效,粗放转向精细,单一转向互动,实现长效管理。四是不断创新管理体制。探索设立社区城管服务室、社区城管义工等途径,切实加强执法单位与社区、物业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完善信息反馈机制和快速处理机制,不断提升城管工作的服务性与亲和力,切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全员参与到位。实现科学、长效、有序管理城市城镇,不仅仅是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的职责,还要全社会动员、全民参与。要广泛利用报纸、电视、网络、标语等平台,通过开展城管执法周、“爱我家园、清洁*”、“城管执法进社区、到工厂、下乡镇”等系列活动,大力弘扬“人民城市人民管、管好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宣传城市城镇管理工作的目的、意义、任务等,让广大群众知晓和了解,提高广大市民群众的环境意识、卫生意识、文明意识,增强公众参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要充分利用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等载体资源,探索建立健全城管信息(监督)员、校外辅导员、社区(村组)城管执法网络等,形成市民与城管良性互动的格局,谏言献策,共建共管,降低管理难度,提高管理水平。

(六)资金投入到位。城市城镇管理工作经费要随建设加快、规模扩大、任务增加、养护标准提高和管理手段更新而适度稳定增长。实行区、乡镇两级预算,确保城市城镇管理资金落实到位,为城市城镇管理工作提供必要条件。区对各乡镇的补助经费与各自城镇管理水平、基础设施维护管理质量挂钩,各乡镇要将城市城镇管理工作作为重点专项工作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加大城市城镇管理的资金投入。财政和审计部门要对城市城镇维护管理经费的使用和管理进行严格的监督检查,确保使用方向和使用效益。探索建立多元化的城市城镇管理资金投入机制,多渠道筹集建设和管理资金,提高工作效率和投资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乡镇综合行政执法的问题篇7

丰台区城市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行政区划设置情况。丰台区总面积30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32.4万人,下设3乡、2镇和16个街道(地区)办事处。基于区域城乡结合部特征和历史原因,形成了街道、乡镇交错的管理格局。这一格局在农村城市化过程中有利于实现整建制农转居和农民过渡期管理,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城市中心城区的功能提升和布局优化,对城市精细化管理要求越来越迫切,现有的行政区划难以实现无缝化管理和跨区域统筹,需要进行优化调整。

城市执法体系情况。丰台区的城管执法体系采用的是区政府和街乡镇联动的管理体制,现有专项执法编制650人。其中,区城管执法监察局负责街乡镇城管执法人员的招录和培训、人员调配、干部任免、重大执法活动的指挥调度、指导监督和考核督导。属地街乡镇负责为基层城管执法队提供办公条件,负责队员相关福利待遇等事项。基层城管执法队作为区城管执法局的派出机构,以区城管执法监察局的名义,负责本区域的日常执法工作。现行执法体制的优点是条块结合,既保持执法的灵活性,又保留执法的统一性。然而,新形势下,随着北京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需要,非首都功能疏解、城乡环境整治任务对城市执法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现有的管理体制在属地协同和精细化执法方面存在欠缺,也需要深化改革,做到与时俱进,适应中心城区精细化管理对城市执法的更高要求。

社会治理情况。多年以来,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丰台城市文明水平进一步提高,所有社区完成规范化建设,建成52个市级社区规范化示范点。全面推进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建设,“一刻钟社区服务圈”覆盖率达到了90%。网格系统是城市管理的基础数据平台,也是实现精细化管理的载体。丰台区的网格化管理平台已经逐步建立,但对网格数据的整合利用仍然不够,信息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挖掘,还没有对科学决策、预警管理形成坚实支撑。另一方面,经过多年的建设,丰台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宽带丰台”初步建成,政务信息基础设施逐渐完善,政务信息化应用稳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逐渐显现成效,但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中起到的作用有限,仍需提高覆盖的深度和广度。

加强精细化管理的思路与举措

特大城市精细化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尤其是对于特大城市的中心城区,要实现智能、高效、无缝的管理格局,需要在综合管理体制改革、行政区划调整、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智慧城市建设、网格化社区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做好工作,通过优化配置、盘活资源、强化调度,形成系统、高效的城市管理体系,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整合资源,形成统一高效的综合管理体制。为适应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需要,丰台区政府要结合区情,承担自身对城市管理的主体责任,明确城市主管部门职能和权责划分,研究区级职能整合方案,组建区级城市环境建设管理委员会和城市管理委员会,健全工作机制,增强城市管理工作的综合性、整体性和协调性。需要搭建集重大决策、统筹协调、监督考核于一体的强有力的工作平台,将供热、供水、排水、燃气、环卫、绿化等区属国有企业纳入管理委员会成员单位,统筹区域各方力量,形成统一高效的综合管理体系,为实现精细化管理服务。

科学布局,优化调整街乡镇行政区划。丰台区要集合城市管理无缝化衔接的需要,按照“拆分过大街道,划清街道乡镇界线,明确管辖范围”的原则,科学设置街道、乡镇辖区规模,优化街道、乡镇的空间布局,使其适应高效管理的需要。需要进一步完善街道管理工作机制,推动社会服务与城市管理工作重心的下移。需要改革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根据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管辖面积和人口数量,探索对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进行分级分类考核,并完善区政府与街道、乡镇之间的上下互评机制。

多级联动,深化城市执法体系改革。在北京市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的大背景下,丰台需要结合区情,对城市执法系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改革。首先需要明确责任,推进执法重心下移,区级部门主要负责组织落实全区执法工作,负责街道、乡镇城管执法人员的招录培训、人员调配和重大执法活动的指挥调度与指导监督。街乡镇城管执法队作为区城管执法部门的派出机构,管理体制调整为以街道、乡镇管理为主,以利于实现配合联动,确保执法活动及时高效。其次需要搭建城市管理联合执法平台,探索建立城管综合执法与公安消防、市场监管、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部门的联合执法机制。

稳步推进,全面建设智慧城市。丰台区需要落实关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政务数据整合利用、智慧惠民工程等任务。要实现全区所有行政单位光纤接入,构建相对完善的、互联互通的市、区、委办局(街乡镇)、社区村四级政务光缆,搭建全区政务专网。要促进各委办局将相关业务系统部署在数据中心云平台,建立信息化项目统筹建设模式,成立数据资源管理专业机构,加强区级层面信息化实施机构力量,全面建设起支撑智慧城市的基础条件。

乡镇综合行政执法的问题篇8

县委、县政府召开全县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暨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工作会,今天。主要任务是回顾前一阶段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行政效能建设工作,传达全省扩权强县试点工作会议精神,安排布置下一阶段工作。稍后,李波书记还将作重要讲话,大家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先讲三点意见。

一、关于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整治工作已进行了整整2个月时间。前一阶段工作中,2月26日全县誓师动员大会以来。正视问题,迅速行动,全面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取得了阶段性效果。一是坚持舆论开道、宣传先行,发动群众积极投身环境整治,初步形成了干群互动、全民参与的良好格局。二是坚持领导包联、上下联动,整治工作从偏重于县城创卫,迅速拓展到所有乡镇,初步形成了全县上下一盘棋的局面。三是坚持立足当前、着眼久远,既注重立竿见影的效果,又注重长效机制的构建,初步形成了一边开展集中突击整治、一边推进常态化管理的局面。通过整治,临时以来群众反映强烈的脏、乱、差”现象得到基本扭转,特别是荔乡路、滨江路、新华路、大寺巷等占道经营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大多数乡镇环境卫生和秩序有了较大改观,车辋镇、二里乡等乡镇行动迅速,场镇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凤鸣镇、白鹿镇、自怀镇被通报批评后,痛下决心,迎头赶上,环境卫生得到明显改善。全县城乡环境整治工作得到省委政研室、省政协、省环保局、市人大、市政协,包括市上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全县人民的广泛认可。这些成果的取得,凝聚着在座各位的辛勤和汗水,借此机会,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但是有的单位对整治工作的临时性、复杂性、艰巨性估计缺乏,但是也清醒地看到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尽管乡镇、部门对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普遍比拟到位。工作时紧时松,效果时好时坏。这两个月的工作中,存在拉锯战”现象,督查工作开展得紧,工作开展得就好一些,督查稍有松动,就存在回潮”现象。4月2425日,八个督查组对城区和乡镇进行了暗访,发现先市镇新殿场卫生保洁不及时、车辆乱停乱放情况突出,佛荫镇沙坎场街边物品堆放杂乱,街道秩序比较混乱。和其他几位领导现场督查发现,先市镇场镇和主要公路两旁违规搭建的雨棚还大量存在极不规范,而且很不卫生。二是尽管县城、场镇街面整治取得了阶段性效果,但是单位内部、居民住宅区卫生整治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有的群众反映,从今年4月起,县城物业公司收取的物管费都提高了规范,但物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却没有跟上。特别是小区保洁、清除“牛皮癣”等工作,物业公司服务不到位。会后,建设局、镇要进行专项清理。三是尽管县、乡都在努力加大投入,但是市政基础设施仍然比较单薄,特别是乡镇普遍存在公厕少、垃圾库(点)少的问题,局部场镇街道破损较为严重。四是尽管管理队伍得到空虚,但是监管工作有待加强。有的义务监督员履职不到位(主要指镇)经常三、五个“扎堆”该管的不论;个别执法人员不只不严格执法,而且还影响其他监管人员正常履职。前不久,一名义务监督员要求流动摊贩不要乱摆摊,旁边的一名“110出警人员不只没有出面劝阻,反而对义务监督员说“都没有对他进行处分,还处罚什么”之类的话。五是尽管通过宣传引导,群众文明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县城和乡镇场镇群众乱扔乱倒、随地吐痰等不文明行为屡见不鲜,业主“门前三包”责任制还没有真正落实到位,农村乱堆乱放现象较为普遍。市民文明水平不高,首先是机关干部文明水平不高,很多机关干部图方便在街边买菜,纵容了以街为市、占道经营行为,没有发挥好带头作用。公路旁乱堆乱放现象,农村道路的痼疾。对于公路旁建筑资料乱堆乱放问题,已多次强调,但路政部门执法始终偏软,收效甚微。主要公路旁、场镇乱堆乱放问题必需马上解决。六是尽管从整治之初就开始着手长效机制的建设,但是制度化、常态化管理的格局还没有完全形成,部门之间的配合协调还不够,既存在多头管理、重复管理现象,也还有“几不管”真空地带。为此,必需以更大的决心、更快的节奏、更有力的措施,扎实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确保城乡环境在五一”前有重大变化、国庆前取得明显效果、元旦前营造一个清洁、整齐、优美的城乡环境。

(一)要着眼于“巩固”确保整治效果不反弹。通过前一阶段的努力。力度稍有减弱,个别区域就有反弹的危险,五乱”现象就可能重新抬头。五一”节即将来临,省委督查组正在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暗访,这是检验前阶段整治工作效果的关键时期、关键环节,绝不能出半点差错,导致所有工作前功尽弃。接下来,要继续坚持领导包联、划片包干、督查督办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方法,健全常态工作机制,加强日常监管,确保整治效果不反弹。要注重堵疏结合,抓紧实施夜市、小摊小贩经营地点规划方案,落实好停车位精细化管理、划行归市、店招规范管理等问题,搞好环境整治的同时,又兼顾好民生民利,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生活问题。这里,强调两点:一是此次省委督查组暗访中,如果查出我县存在问题,上报后对我县造成影响的县上将坚决追究责任、顶格处理;二是执法人员严格执法的问题,前段时间,曾发生一起义务监督员在工作时,遭到业主打骂甚至使用管制刀具威胁的案件。重申,县委、县政府坚决支持执法人员依法执法、严格执法、公平执法。凡发生威胁、伤害执法人员的公安机关要坚决依法从重打击。

(二)要着眼于“沟通”确保舆论宣传不松劲。过去阶段的工作情况来看。前期工作取得效果的胜利经验。为此,要继续充分发挥舆论宣传的基础性、关键性作用,把舆论宣传、引导、监督贯穿于整治工作的始终,让群众成为环境治理、维护的主体。要将新闻媒体与政务公开有机结合,及时、主动地公开党委、政府工作开展情况,保证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吸引群众参与决策全过程,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要坚持舆论曝光回应制度,把宣传视角延伸到基层、延伸到群众,不间断地表扬一批、曝光一批正反典型。前一阶段,县电视台曝光了一家小餐馆油烟污染严重,并进行了追踪报道,效果较好。依照李书记的布置,定于15天后对其进行回访,回访后如果未整改,要坚决进行停业整顿。无论是否整改,都要在电视上反馈处置情况。政府在决策过程中,对于关系老百姓、关系弱势群体的事项,要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充分吸取民智,合理制定规划,体现群众关切,减少决策执行阻力。乡镇在谋划、决策过程中也要充分征求群众意见。整治工作中,望龙镇机关干部做了大量工作,但街道居民与机关干部的取向不一致,镇领导要认真研究处置方法,找出症结所在

(三)要着眼于“关键”确保基础设施不滞后。目前。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解决“硬件”缺乏问题迫在眉睫。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滨江路、环城路、新华路等街道改造,以及公厕、垃圾库、交通标识牌等市政设施建设。对已确定的项目,要采取时间倒排的方法,科学组织施工,加快工程进度,保证工程质量,确保7月15日前全部完工。建设过程中,由于点多、面广,势必会给群众出行带来一些不便,因此,城管、建设、交通、交警等部门要合理安排施工,交警部门要加强交通组织,尽最大可能方便群众出行。从目前情况来看,这方面还存在问题,为了赶工期,道路修补必需全线动工,但指路标识牌设置不足。道路修补既要保证质量,又要加快工期,要多上排班,加强夜间照明施工。要通过这次施工,为以后市政设施维护积累经验。比方:上海市高架桥维护、道路大面积挖补,一般布置在凌晨零点至五点施工,通过避开车流量大的时段快挖快补,确保不影响通行。虽然利息略高,但对群众出行影响很小,县主要路段的施工可借鉴此方法。

(四)要着眼于“长效”确保制度建设不缺失。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更是一场持久战。要加快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做到每解决一类问题,就跟上一个制度”用制度来保证整治效果。队伍建设上,县委、县政府已将城管执法大队编制从8人增加到30人,并大幅提高清扫保洁人员的待遇。按每人负责4500平方米,工资待遇提高到700元/月,比泸州市规范高50元/月,还要缴纳“四险”保洁人员是起核心作用的专业队伍,乡镇也要落实专业保洁人员,建立保洁长效机制。接下来,要对清扫保洁人员实行精细化管理,严格考核,同时要将义务监督员的卫生监督与停车管理、治安巡防相结合,确保卫生秩序临时有人管、有人抓。监督机制上,继续强化督查督办,设立群众举报奖励制度,建立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记者、老同志、市民代表参与的整治工作巡查组,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做到快速反应、及时整改、取信于民。保证机制上,牢固树立经营乡村的理念,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筹措资金,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考核机制上,建立导向分明的激励约束机制,逗硬考核,从严追责问责,确保整治工作落到实处、见到实效。社会参与互动上,严格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让群众互相教育、互相监督、互相协助,争做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宣传者、参与者和监督者。从目前情况来看,门前三包”落实上存在一定问题,一些店铺,甚至机关事业单位“门前三包”都做得不好。整治办要认真研究,拿出如何逗硬的具体方法。

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总之。决不是两、三个月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克服浮躁情绪,扎扎实实、有序推进,真正做到从群众最满意的事情做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事情改起”广大机关干部要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能力,把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抓好,抓出成效。

二、关于行政效能建设工作

也是发展的迫切要求。去年以来,行政效能建设既是省、市的重大决策安排。围绕提升“两大能力”扎实推进行政效能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与上级的要求和发展的需要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异。突出表示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慢”特别慢,这是近三年在工作的感受,有的工作无激情,办事拖沓,节奏缓慢、效率低,简直到让人无法忍受的地步。比方:2007年10月底出让的故园小区项目40亩土地,由于农房拆迁的问题,直到上周才正式交地,整整用了18个月时间,活生生地从房地产高涨时期进入了低迷时期。领导交办的事情,甚至是主要领导交办的事情,有些部门都是不催不办,进展缓慢。二是推”有的单位之间推诿扯皮,遇困难就躲,见责任就推。比方:前不久,县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指挥部决定,由工商局牵头制定伏龙山市场整治方案。工商局起初认为,自己只负责市场管理,市场外的应由其他部门去管。当然,后来还是接受了任务,花了大量精力,最终完成得很漂亮。还有的部门,接受任务时信誓旦旦,但两、三个月未见任何效果。每个部门的职责,除了三定”方案中明确的工作职责,还有党委、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有的职责是可以临时指定的各部门必需不打折扣地完成。三是滑”有的部门把部门利益看得很重,执行打折扣,有利就干、无利就让。比方:支农资金整合,2007年底我曾非常详细地给大家谈到如何整合支农资金,从项目规划、申报,计划下达,整合到一个点上去。已经一年半的时间过去了但农口部门的规划仍然“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由于项目过于分散,整合较差,实施后效果不明显,主要的问题还是个别部门考虑小团体利益。这些问题,如果不认真加以解决,必将影响发展的速度、阻碍前进的步伐。为此,今年,完成省、市“规定动作”同时,还出台了进一步加强行政效能管理和监察的意见》切实做好“自选动作”痛下决心,碰真逗硬,完全扭转行政效能不高的局面。

(一)突出一个“快”字。制约加快发展的一大障碍。当前,改革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但越是任务繁重,越要加快工作节奏。各乡镇、各部门要坚持“快”字当头,始终以效率优先为价值取向,转变工作作风,加快工作节奏。一要在立说立行中体现“快”凡是县委、县政府安排的工作、交办的任务,必需坚决执行,绝不能推诿扯皮。二要在协调配合中体现“快”有的部门配合协作的意识相当差,经常摆出一副“老子天下第一”架势,对其他部门或乡镇的工作不积极支持、不全力配合。协调这点上,农机局值得褒扬。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后,乡镇农机站上收,农机局领导带队,主动与各乡镇党委、政府沟通衔接,较好地处理了上收后人员管理的问题。而其他上收的农口部门还没有这样做,没有解决好双重管理、福利待遇、考核等问题。今后,凡是涉及多个部门的工作,牵头单位要切实履行首办责任,发挥好牵头抓总的作用;相关部门要全力支持配合,不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也不得推三阻四。三要在领导带头中体现“快”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要充分发挥表率和带头作用,凡是要求下级做到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下级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真正带好头、管好人、干好事。财政局张采云同志值得大家学习,不只平常工作抓得紧,而且经常利用周末休息时间跑项目、跑资金。今年,县争取到现代农业发展项目资金1000万元、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650万元、市上配套资金200万元,共1850万元,集中打造尧坝四个村。除之外,全市仅有江阳区争取到该项目。

(二)围绕“两大抓手”做到重点工作推进到位。行政效能建设。也不能脱离工作实际、就效能抓效能,而要突出重点、找准抓手,做到虚事实抓”虚功实做”今年,要重点围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项目推进两大抓手,扎实开展行政效能建设。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基础工程、民心工程,锻炼干部作风、检验干部能力的舞台,要把效能监察、督查督办、问责追责贯穿于整治工作的全过程,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中体现效能。项目是拉动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力,也是效能建设的重要载体。由于过去项目实施的原因,比如合渝路改造工程跨过3个五年计划、前后耗时七年才勉强修完,2003年下达的玉兰山景区基础设施项目中的游人解说中心、停车场项目现在仍然没有实施,造成有的市级部门形成了不会抓项目”印象,要扭转这种不良印象相当困难。现在很多项目无法排出完工时间,工期一拖再拖。今后,县将更多地向省上争取项目,一定要在省级部门中树立良好形象。因此,要把项目推进,作为检验效能建设的重要平台。项目从签约、审批、开工,竣工投产,都要全程跟踪、督查问责。招商引资项目、向上争取项目、民生工程项目,也要列入监察问责的范围,促进项目早开工、早竣工、早投产、早达效。

(三)坚持“四项原则”做到行政效能管理监察到位。一要坚持时限管理原则。任何一项工作。就可能无限期地往后拖,甚至不了之。符阳职校教学楼项目,2006年底下达投资计划,2007年底比选确定机构,2009年1月才公开招标确定施工单位,目前工程仍未开工。今后,重点项目、重要事项的每个环节,都要明确时限要求,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凡是有法定时限要求的一律提前三分之一办结。凡是没有明确时限要求的一般事项由分管县领导确定完成时限,重大事项由主要领导确定完成时限。完成时限一经确定,未经主要领导同意,一律不得以任何理由延期。分管领导确定的完成时限,如果显失公平,主要领导可以纠正。接下来,各位领导要明确工作方法。招商引资项目,一旦签约,不只要明确竣工投产时间,还要明确每个环节的完成时限,比如手续料理时限、开工时间、完工时间、投产时间,都要一一确定。定出时限后,效能办、督查督办室就依照时间督查,逾越时限就要问责。对这一条,专门向市纪委陈雁书记做了专题汇报,陈雁书记对这一做法表示肯定。二要坚持层级管理原则。当前,有的部门怕担风险、怕担责任,动辄向县上打报告,原本属于自身职责范围内的事项,非要领导签字才办,这是典型的推责任、耍滑头。这里需要强调一下,政府工作部门、直属事业单位都属于政府范畴,自身就代表政府,要有责任意识,要主动维护政府形象。有的部门之间商洽事项,都要文来文往,久拖不决,消耗时间、浪费金钱。最近,有个部门向县委、县政府上报的一份请示中,不提具体解决方法,却出现了6个“当否,请批示”姑且不管是否符合公文管理的规定,仅从办事态度上看,就是想把问题上交、责任上推。还有的部门,提出几个解决方案,但不提出自己的意见,让领导做“选择题”今后,凡属乡镇和部门职权范围内的事项,不得以请示演讲为由拖延时间、推卸责任。确需向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请示演讲的必需经分管领导同意。当然,对于涉及社会稳定等全局性的重要信息,乡镇和部门必须在第一时间向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汇报,确保信息疏通。4月13日局部乡镇兽医站职工到县上集访一事,流露出情报部门预警信息不准确,畜牧局领导演讲不及时、政治敏感性不强、政策没吃透、底气缺乏等问题,希望大家一定深刻吸取教训。这里,要对人事局给予褒扬,人事局最先给我演讲了乡镇兽医站职工上访的信息。三要坚持结果评判原则。有的部门工作没有完成,不是认真查找自身存在问题,而是找借口、讲客观。今后,各项工作不只要注重过程,更要注重最终的效果,以结果论英雄,以实绩论成败。凡未按要求完成工作任务的严格追究相关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涉及多个部门,首先追究牵头单位的责任。四要坚持从重追责原则。目前出台的各种问责方法不可谓不多,有了问责办法,关键还要看执行。今后,凡违反《行政效能“三项制度”行政效能告诫方法》行政效能责任追究方法》等有关规定的一律按上限顶格处理,决不姑息迁就。李书记提出:工作效率优先,工程质量优先”去年投入240余万元实施的泸合路修补工程,现在有的地方就出现了质量问题。李书记和我态度十分明确,那就是一查到底、追责到位。现在县委、县政府已责成交通局先行自查,监察部门随时介入。

(四)用好“三把鞭子”做到行政效能问责追责到位。所谓“三把鞭子”就是指县效能办、县委县政府督查督办室、县纪委监察局。县效能办突出一般事项的监督检查。县委、县政府有关会议议定事项,县委、县政府重点工作,全县重点项目以及效能举报投诉的效能监察。县委、县政府督查督办室突出重大事项的督查督办,主要负责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批示、交办事项,常委会、常务会议定事项,以及对其他县领导的督办等事项的督查督办。凡被督办通报批评的单位,主要领导向县委、县政府作深刻检讨。效能监察和督查督办过程中,发现涉嫌违规违纪的转交县纪委、监察局追究纪律责任。对推诿扯皮、效率低下,不能按规定时限、要求完成工作任务的对责任人实施行政告诫、诫勉谈话;对不作为、乱作为,严重影响工作进程并造成严重后果的追究主要责任人的纪律责任,并追究单位负责人的领导责任。

已经是各项工作面临的最大的瓶颈”最大的痼疾,当前我县行政效能低下的问题。这个顽症如果不根除,什么事情都办不好。行政效能不抓好,就是和未来的发展过不去。今年,县委、县政府痛下决心,要出重拳、下大力气解决效能低下的问题。

乡镇综合行政执法的问题篇9

【关键词】乡镇;管理;财政预算现阶段,管理

国家财政已成为政府工作的重要职能。县镇作为国家财政的基层组成部分,对社会的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乡镇财政预算管理,实现乡镇财政正常运行,达到乡镇财政的合理配置,完善财政结构的合理化,是今后一项长期在而艰巨的任务。

一、加强乡镇财政预算管理的重要性

做好乡镇财政管理预算工作,在解决乡镇财政问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可以缓解财政紧缩状态,而且也可以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乡镇具备天然的优质资源,理应合理利用资源,使乡镇人民生活质量得到提高,但是,由于缺乏财政预算管理,却出现了乡镇财政管理混乱,甚至出现了亏损的结果。因此,合理进行乡镇财政预算管理,对乡镇未来的的支出做出规划,就会让乡镇的每一笔钱发挥最大的作用,保障乡镇财政的正常运行,实现本乡镇经济的逐步发展。因此,加强乡镇财政预算管理在现阶段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

二、乡镇财政预算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编制不够规范乡镇出现财政预算不够规范的现象,主要表现在科学化和精细化两个方面。首先,由于乡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同时缺乏理论指导和专业化培训,这就造成了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如:工作与实际情况脱轨;不能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财政预算管理不够科学等现象。其次,乡镇财政涉及范围较广,传统的乡镇财政预算管理只是制定出一般情况的处理方案,没有针对某一特殊情况制定解决的措施,这就导致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无法以最优方案进行。这些现象都可能会影响乡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执行能力不强执行力在任何情况下都发挥重要作用,而在现实工作中,乡镇财政预算管理的执行力却有待提高。这主要是因为对管理人员的责任没有进行明确划分,出现了问题,地却没有人员承担责任,甚至会出现推卸责任的情况。此外,乡镇财政部门的绩效考核也有待完善。绩效考核是制定管理人员工作内容及完成程度的标准,也是激励工作人员努力工作的动力,但乡镇出现了绩效考核制度不够健全,考核标准不够细化的现象,这就导致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不高,执行力度不强,最终影响了乡镇财政管理的规范运行。

(三)监督机制尚未完善我国规定政府要有专门负责监督的部门,但现实的监督仅停留在静态监督层面,缺乏实际行动。因此,乡镇财政进行预算只侧重于审批这一环节,往往忽视了最重要的监督环节。这样。在工作过程中就容易出现很多问题,如财政部门的信息不公开,不透明,给某些人趁虚而入的机会,可能会导致贪污腐败现象的发生。监督机制的不完善,就无法为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提供后期保障,不利于乡镇未来持续健康的发展。

(四)人员意识有待提高人员意识主要体现在民众参与意识和风险意识方面。人民群众是我国各级政府部门最好的参与者和监督者。但有些乡镇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缺乏服务意识和大局意识,没有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实际工作中,导致在进行乡镇财政预算管理工作时,发生了不符合标准的事情。另外,各部门领导虽然对乡镇财政预算管理越来越重视,但相关人员意识不到风险的严重性和破坏性,不管实际情况,进行超出预算的支出,造成了财政预算支出的随意性,使得乡镇财政面临巨大的风险,随时处在崩溃的边缘。

三、乡镇财政预算管理的策略

(一)加强管理编制工作良好的编制方案是加强乡镇财政预算的关键,是一切考核标准的依据,在乡镇财政预算管理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首先,改变传统管理模式下的基数增长原则,建立零数增长标准,根据地域,环境等特殊因素进行实际情况的预算,实现管理编制的科学化;其次,要将编制工作进行精细划分,一般情况和特殊情况都要进行全方面考虑,对财政预算所涉及范围都要进行具体编制,实现乡镇编制工作的整体性和全面化,避免传统管理的弊端;最后,要对编制工作人员的专业化程度明确要求,在进行编制人员招聘时,重视专业化编制素养,选择符合此工作的人员,同时在工作过程中定期进行培训,使他们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不断提高,达到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的步伐。

(二)重视执行力度执行力度是财政预算管理的关键环节,针对传统管理模式下出现的不足,乡镇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要确保责任到人的制度,明确每一位管理人员的责任,并将奖惩制度加入考核标准中,奖励表现好的人员,而对工作态度差、工作不到位的人员采取惩罚制度,如口头批评,扣除奖金等措施;第二,实行分层绩效考核,将年绩效分为季度绩效,月绩效,周绩效和天绩效,逐层进行划分,可以明确工作任务,更准确的进行考核,使考核标准更加规范化;第三,为预期的调整工作规定专门时间,将规定时间通知到各相关部门,同时其他期间一律不进行调整工作,除非在特殊情况下,以此来规范管理工作,实现较强的工作执行力度,促进乡镇经济的发展。

(三)健全监督机制建立健全监督机制是实现乡镇财政预算管理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从完善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入手。内部监督主要是在乡镇财政预算管理部门进行,管理人员之间进行相互监督,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向管理领导进行汇报,并将监督加入绩效考核中去,对敢于汇报情况的人员实行奖励制度,不仅可以使内部人员的工作顺利进行,同时也降低出现异常情况的可能性;外部监督主要是由人民群众和上级部门两部分组成,人民群众应该行驶作为公民的监督权,对财政预算管理工作有异议的群众,应该向相关部门反映,若发现财政预算管理工作过程中有信息不透明现象,群众有向上级部门举报的权力。同时,上级部门应该改变传统静态监督模式,实行动态监督和实时监督。只有健全监督机制,才能更好地保障乡镇财政预算管理工作的运行。

(四)提高综合素质要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起一支具有“高素质,高执行力”的人才队伍。通过提高管理工作人员的待遇来招募具有专业化的相关人员,实现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并组织进行定期培训学习,以保障管理工作的质量。此外,要树立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在工作之前进行关于风险的专业培训,避免因缺乏风险意识造成的预算不足现象,在此基础上,对相关人员进行党风建设,防止贪污现象的出现。

乡镇综合行政执法的问题篇10

【关键词】乡镇政府;公共政策;政策执行主体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2012年基本完成乡镇机构改革任务,着力增强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正确有力地执行公共决策成为乡镇政府管理的重要职责之一,关系着乡镇改革能否获得实质上的成功,解决乡镇政府面临的诸多问题如农民负担沉重,乡镇干部腐败等,同时关系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否顺利进行,使8亿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乡镇政府中的行政人员作为最基层一级政府组织中的工作者,直接面对广大农民,处理庞杂的农村社会事务,面临着诸多挑战。因此,乡镇行政人员对政策的执行能力决定乡镇政府的政策执行能力的高低,现阶段乡镇政府行政人员政策执行力低下,损害了乡镇政府的权威性并阻碍其发展。

一、乡镇行政人员政策执行力现状

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乡镇政府行政人员在执行公共政策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执行力不足和偏差现象,表现为执行不力、执行费力力、执行过力。

1.执行不力。一种表现是表面上执行,实际消极执行或者根本就不执行。乡镇政府行政人员一旦要到执行的政策对自身权益有损害的情况时,采取表面上执行地执行上级政府或者中央政府颁布的政策应付上级检查,制定在文字上与上级政策一致的实施方案,在实际工作中以各种借口和理由逃避执行甚至抗令执行。另一种执行不力表现为执行不到位或断章取义地执行。乡镇政府行政人员受到自身素质与能力的制约,对公共政策的理解产生误差,对政策的实质把握不准,导致公共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被歪曲,被改变,被曲解其义地执行。这种现象往往是由于政策执行者即乡镇政府行政人员常常根据自人偏好和利益相关部分选择性实施公共政策。相较于前一种情况,公共政策虽然得到实施,但是公共政策被人为的断章取义,歪曲执行结果导致政策根本没有真正得到贯彻落实,无法达到政策制定预期效果甚至会收到与初衷相悖的效果。更为糟糕情况是,一些乡镇政府干部利用基层政府工作之便选择性执行公共政策,蓄意寻找政策的“漏洞”,对上级政策进行过滤,为了自身和个人谋利。这种阳奉阴违的公共政策执行必然损害政策的统一性和完整性,最终导致公共政策的低效乃至无效。

2.执行过力。乡镇政府行政人员,超越乡镇政府的职权范围或突破上级政策规定的一种政策执行,导致对公共利益受到侵害。上级政府制定的公共政策往往是针对普遍性问题,乡镇政府在实施公共政策时必须因地制宜,根据本地区现有的经济社会状况富有创造性德公共政策进行,万不可对公共政策生搬硬套。在实践当中,乡镇政府往往打着“因地制宜、灵活实施”的幌子制定各项违背上级精神、不切实际的规定和做法“土政策”,实际造成地方保护主义泛滥,小团体利益得到扩充,上级政策最终得不到贯彻落实。

3.执行费力。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无论上级的政策准确与否,是否符合本地实际,乡镇政府行政人员看重的只是“行动”即完成任务,并不是把关系的重点放在公共政策执行的过程或者公共政策实施产生的结果。其实质是一种“只有苦劳,没有功劳”的敷衍行为,虽是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却无法取得任何效果的一种盲目执行。有的乡镇领导干部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想法,在政策执行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地对上级的指示和决定照本宣科地执行。

二、影响乡镇行政人员公共政策执行力的基本因素

1.公共政策不符和乡镇的实际需要。公共政策若本身存在问题,如政策的内容缺乏科学性,政策的制定过程缺乏民主参与,都会影响公共政策在乡镇社会的顺利执行与执行程度。即使政策本身没有问题,过分强调整体利益而忽略漠视乡镇的局部利益,该公共政策也难以满足不同乡镇的实际发展需要,必然会制约乡镇政府政策的执行力,影响乡镇行政人员的政策执行力。以“人情”为核心的行政环境,一个乡镇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就是一个“熟人”,至少也是一个“半熟人”社会,特别是在目前我国乡镇民主法制还不健全,公民素质不高的情况下,在一个“熟人或半熟人”的行政环境中,乡镇行政人员的利益倾向更多地是当地老百姓,“以情代法”的现象普遍存在,土生土长的乡镇干部为“人情行政”提供了土壤,影响着公共政策的公正、客观执行。

2.沉重的乡镇财政负担。农业税费改革以来,乡镇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度减少,新农村建设对公共设施和服务建设加大了行政开支,以及乡镇政府自身的浪费使得乡镇政府担负着沉重的财政负担,进而波及行政人员的切身利益。美国公共选择理论家詹姆斯・布坎南强调政府工作人员也是“经济人”,有着追求个人利益的私欲,会按照个人面临的私欲行事,不得不采取有利于自身的政策来执行,或者在执行中改变政策原有的内容。因此,在政策的执行中乡镇政府行政人员利用自身的权力往往会采取“趋利避害”的做法,为个人谋取更多的生存或者获取更多的利益。

3.缺乏对乡镇行政人员的监督机制。目前,乡镇干部综合素质仍然普遍不高,乡镇政府领导干部缺失公共精神,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用自身利益来取代公共利益偏离公共利益的轨道,同时,乡镇行政人员政策执行监控机制的缺失无疑是雪上加霜。当前有效的执行机制和执行威慑机制、行政问责制和绩效评估机制等尚未完备,乡镇政府缺乏对行政人员的与执行制度配套执行监控制度,导致公共政策的执行带有极强的个人主观随意性,严重损害公共政策的公正执行。

三、完善乡镇政府政策执行:基于执行主体的考察

1.加强制度建设,强化乡镇行政人员的公共精神。一是完善公务员激励制度,为塑造公务员公共精神提供动力机制。对于大多数乡镇来说,首先要改善物质待遇和办公条件等硬环境。由于乡镇政府政府财政负担沉重,无法在短期内实现乡镇行政人员工资待遇的大幅度提高,可以通过节约不必要的行政支出来改善他们的物质条件。二是要建好乡镇公务员工作的软环境。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建立人才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畅通渠道,形成尊重人才的风气。三是强化监督制度,为塑造公务员公共精神提供约束机制。完善县级政府的有关监督机关要在、检举和投诉的渠道,利用大众媒体的作用,加强对乡镇行政人员的舆论监督。

2.培育执行文化,树立乡镇行政人员良好的执行心态。在乡镇政府培育良好的执行文化,使乡镇行政人员明确政策的公正和效益的价值目标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效率意识、效能意识。强调基层行政人员的公共政策执行力的培育,将其纳入公务员的培训,作为乡镇行政人员考核、晋升和奖惩的重要标准之一。培育执行文化的关键,是让每个乡镇乡镇人员理解政策执行的精髓,达到自觉提升执行力。

3.调动执行能动性,提高乡镇行政人员的素质。通过公平的公共政策目标、科学的绩效评价标准、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统筹的区域发展战略、协调的中央和地方关系来调动乡镇政府政策执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当前不少乡镇行政人员没有接受过法律、经济、管理、农业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缺乏,这与当前农村经济社会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形势是不相适应的。因此,必须多渠道、多途径着力培养学习型、知识型、创新型的干部队伍,真正为基层政权建设和政府职能转变打造一批合格的干部队伍。要普及提高执行力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乡镇公务员的政治鉴别力、政策领悟力、形势判断力、信息综合力、规范操作力、利益协调力、实践创新力和执行应变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