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章制度建设情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27:27

规章制度建设情况篇1

关键词:大学章程;体系建设;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8381(2015)01-0051-05

“加强章程建设,完善治理结构”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目标。2011年11月28日,《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正式颁布,教育部以此为依据,全面部署我国大学章程建设工作,开启了中国大学的“立宪”时代。

推进大学章程建设,根本目的是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实现依法治校。现代大学制度是由大学章程和其他具体规章制度构成的多层次体系,大学章程在这一体系中居于统领地位,是大学治理的基本原则,通常规定大学的办学理念和特色、领导体制、组织形式、决策机制、师生权益、经费来源等核心内容。大学章程与具体规章制度的关系是“母法”与“子法”的关系,大学章程是具体规章制度制定的基础和重要依据,具有规范和统领具体规章制度的功能;具体规章制度是对大学章程的细化,具有解释和保障大学章程有效运行的功能。具体规章制度,不能与大学章程相违背,否则归于无效。章程建设和具体规章制度可以说是紧密联系,息息相关。因此,当下大学章程建设,不仅仅是章程本身的建设,而应该是以章程为核心的大学制度体系建设。

一、我国大学章程制度体系建设情况

长期以来,我国公办大学整体忽视大学章程建设。据2007年教育部法制办公室对全国高等学校章程建设情况的一次调查显示:“全国共有563所高等学校(含普通本专科及职业院校、成人高校,主要是公办高校)报送了章程或者已经起草了章程草案,占当时全国高校的21%。其中,教育部直属高校中有10所报送了已制定的章程,另有13所报送了正在征求意见的章程草案。”目前,我国大学章程制度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如下:第一,多数公办学校缺少宏观层面的制度

大学章程;第二,少数公办学校虽然建立了大学章程,但作为上位法的大学章程与作为下位法的具体规章制度之间关联较弱,没能实现有效的衔接;第三,微观层面的制度缺少上位统领和整体统筹,多存在较多问题。一是“粗放型”制度较多。一些制度没有经过仔细调查研究,也没有经过充分论证,就匆匆出台,往往经不起推敲。特别是一些涉及广大师生切身利益和学校长远利益的制度草草出台,给学校发展以及和谐稳定带来了隐患。二是“零散型”制度较多。学校内部各部门制定各自的制度,学校层面缺少统筹,制度之间相互重复或者相互矛盾和冲突,影响制度的执行。也有些制度过“碎”,缺乏整体性,不便于广大师生以及执行者把握。还有一些制度是大学在执行上级部门文件时产生的,由于上级部门和地方政府之问的部分制度安排不合理,甚至互有矛盾,结果使大学在制定自身的制度时左右为难。三是“封闭型”制度较多。一些制度没有走相应的制定程序,没有经过广泛征求意见的过程,既保证不了科学性,也缺少了一种深入人心、影响广泛的品质。另外,一些制定完的制度公开性差,广大师生并不知晓,使用起来很不方便。

以上问题,究其原因有四点。一是受“官本位”文化的影响。中国有几千年“官本位”文化的积淀,其显著特征是重人治轻法治、重权威轻民主、重等级轻平等。当下社会法治观念薄弱是普遍现象,人们从心理上不喜欢制度,害怕制度的约束和限制,如何绕开制度、逃避制度、超越制度变成社会心理的常态。大学也不例外,大学“行政化”思想就是“官本位”文化的衍生物。因此,在大学,制度建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随意地制定制度、人为地取代制度等现象时有发生。

二是受原有政治、经济体制的限制。在西方,章程缘起于大学自治,大学通过制定章程,与当局(世俗或宗教)之间划出明晰的界限,防止外界不正当的干预,以此维护学术自由。而由于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与高等教育集权制度,大学是政府的附属机构,没有独立地位,即使是内部管理也体现出浓厚的“计划”色彩,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到后勤服务等各方面都严格按照国家的指令和计划执行。因此,大学章程在我国长期缺失。

三是受上级部门主导,大学自身能动性不强。我国大学与西方大学章程制定明显不同的一点是,西方大学是自下而上地推动大学章程的制定工作,普通师生、大学管理层面比教育主管部门更看重章程的制订,因为章程是对其切身权益的根本保障。在我国是自上而下地推动大学章程的制定工作,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学校有按照章程自主管理的权利,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以下简称《高等教育法》)明确提出大学章程必须规定的十项内容,此后教育部多次印发文件推进大学章程建设,但收效甚微。其主要原因在于长期以来政府对大学的管理权限不明晰,大学章程不能起到制约政府的作用,大学自得不到保障;大学内部各种责权利不统一,以行政权力为主的章程制定者害怕约束和削弱自身权力;师生不关注章程制定,缺乏内部信任,导致我国大学章程形式大于内容,往往被束之高阁。

四是下位法制定先于上位法,导致二者衔接困难。在我国,大学章程与具体规章制度之间处于无关联状态,主要原因是我国大学章程长期缺失,在没有章程的情况下,很多具体的规章制度根据国家教育法规政策和大学自身管理需要逐步制定起来,名目繁多,内容庞杂。《高等教育法》颁布后,对章程的具体内容进行了规定,一些学校开始依据《高等教育法》制定了章程。目前,已建的国内大学章程考虑更多的是如何与国家的教育法规和政策相承接,往往忽视了与校内具体规章制度的衔接,导致大学章程在具体操作和执行层面缺少支撑,具体规章制度缺少章程统领,大学制度体系建设不够完善。

二、国外大学章程制度体系建设情况

大学章程起源于中世纪,在西方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大学章程的源头是特许状(charter),当时教皇和国王为了争得对大学的统治权,拉拢大学站在自己的一方,争相为大学颁发特许状,承认或赋予大学一定程度的自治权力。现代大学章程一般是由大学权力机构以大学设立时所取得的特许状或政府授权条例为基础制定的,也有个别大学章程直接由国家或地区的立法机构立法。学校具体的规章制度都是在章程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与大学章程共同组成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目前,国外大学章程制度体系建设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单一型章程

单一型章程,即由一个总纲性的章程来统领整个大学事务,具体规章制度内容不纳入章程。法国、德国等大陆法系国家的大学章程多为单一型章程,其大学章程一般是提纲挈领、结构严谨、体系完备的独立文件,类似于成文法。比如,《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章程》全篇共6章40条款,每部分的条款都极为简短精练,多为描述性和概况性语言。我国目前以《吉林大学章程》为代表的大学章程文本形式与此十分相似。

在国外大学中,单一型章程与具体规章制度虽然分开制定,但并不是没有关联的,具体规章制度的制定和调整必须以章程为统摄和依据,与章程原则保持一致。比如《密歇根大学董事会章程》序言中明确规定,该校内部规定可分为三类,第一类规定即董事会章程,由董事会根据其立法权直接制定并采用,包括学校总体组织和政策方面的、更具重要性的事项,也包括一些不一定重要、但是能够向所有利益相关者传递积极信息的规定。第二类规定即由学校下级权力机构草拟,经由董事会通过方可生效,这类规定更具有技术性和细节性,比如有关毕业要求的规定,这类规定不构成董事会章程的一部分,对其进行修改无须经过修正章程所需的正式程序,出于档案保存完整考虑,这类规定获得批准后将载入《董事会议事记录》。第三类规定即由学校各相关权力主体根据自行设定的程序而制定、修改或撤销,包括学校林林总总的事务,比第二类规定更具细节性,比如评分规则、委员会组织规则以及各学院和其他机构内部管理制度,这些规则均须符合董事会章程规定的规范,服从董事会的最高权威,这类规定无需经过董事会批准或载入《董事会议事记录》,但须记载在其制定权力主体的会议纪要中,并报学校秘书长备案l_3]。

(二)复合型章程

复合型章程,即由一个总纲性的章程和若干实施细则构成。英美法系国家的大学章程多为复合型,更突出操作性、配套性,类似于习惯法。复合型章程常见的体例有两种情况:

一是全文由章程和细则两部分组成。比如《牛津大学章程》由序言和17个章节组成,绝大多数章节都包含statutesandregulations两个部分。statute的含义是正式法规,regulation的含义是一般性规则,通常是由受认可的行政机构颁布的对法律进行解释和补充的文件组成,这种体例与《牛津大学章程》特殊的制定程序有关。《牛津大学章程》有一部分内容的制定和修改必须经过女王下设的“枢密院会议”通过方可生效,其余部分内容可由牛津大学摄政院自行制定和修改生效。《牛津大学章程》规定了大学治理的结构和基本原则。除主章程外,牛津大学还在章程的基础上建立了十分完备的规则体系,对牛津大学各层次权力的职责分工,处理问题的程序、细则做了详尽的阐述,上至学校决策机构评议会、摄政院,管理机构校务理事会、各专门委员会,下至学部、学科部、各院系、附属机构都有自己的规章,这些细则与章程紧密联系,对章程进行了很好的解释和补充。现行的《剑桥大学章程与条例》也属于这种体例,全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主章程,包括序言;大学校长及管理机构;入学、住宿、学位、纪律;直属学院与学部;大学教职人员;基金;财务和财产;独立学院的义务;经批准的基金会与学会;剑桥大学出版社;章程的生效、解释与无效程序;临时条款;学术员工;附录。第二部分是条例,包括与剑桥有关的议会法案摘选;学院制定章程的程序;校长法律顾问依据章程第五章第11条制定的程序规章。从条例内容上看,条例是对章程所涉内容的具体实施细则或是补充内容。

二是细则不进入章程内容,纳入附录。比如,日本《国立大学法人京都大学组织规程》分总规程和附录两部分。总规程主要对京都大学的基本组织情况进行了规定,京都大学基本组织有行政组织,包括总长、理事、理事会、经营协议会、教育研究评议会、部分负责人会议、委员会、职员;学术组织,包括教师与教辅职员、研究生院、学部、附属研究所、附属图书馆、医学部附属医院、共同设施、其他机构等;事务组织,主要处理与法人事务实施相关的必要事务,设置监察室、教育研究推进总部、经营企划总部及中心作为总部的事务组织,其他下设机构可根据情况设置事务部和事务长。附录收入的是京都大学的具体规程和制度,包括八编,依次是组织及运营、人事、教务、学生福利教导、发明、受委托研究、保健及安全保障、会计诸费用。其中,第一编组织与运营收纳的内容即是总规程中涉及的各级组织的具体规程,其中包括《国立大学法人京都大学理事会规程》《国立大学法人京都大学经营协议会规程》《国立大学法人京都大学教育研究评议会规程》《国立大学法人京都大学部门负责人会议规程》;企划委员会、财务委员会等各委员会规程;《关于京都大学副校长的规程》;研究生院文学研究科、教育学研究科等15种研究科组织规程;各学部组织规程;附属研究所组织规程;《京都大学事务组织规程》等。

(三)巨型章程

巨型章程没有主章程,总则、细则、指南、流程等浑然一体,形成完全意义上的章程制度体系。这是美国大学治理体系中的一种特殊的章程形态,类似于整套规章制度汇编。比如《斯坦福大学行政管理指南》是斯坦福大学管理的行动规则,该指南由人力资源部门负责形成,各具体章节由分管该领域的大学官员批准,不定期更新。《斯坦福大学行政指南》有以下特点:

1.结构层次十分清晰,全篇共十章,每章下分若干节,每节下分若干条,每条下也可能有若干点,每一条前面都列有该条的授权批准人、适用范围、概述,然后是该条的具体内容和相关政策链接等。

2.表现形式灵活多样,不像单一型和复合型章程那样由抽象的条款组成,而是有条款、公告、声明、主管指南、表格、组织结构图等多种形式,这使内容更加直观具体、一目了然,操作性强,十分方便师生使用。

3.每条条款涉及的学校相关制度都提供链接,方便查询。这种方式不仅使师生对该条款了解得更加清楚透彻,而且使行政指南与学校的其他制度政策紧密联系起来,共同建立起完善畅通的网状制度体系。

《哈佛大学政策和指南》与《斯坦福大学行政管理指南》相似,但结构体系没有斯坦福大学那么规整,内容十分繁杂,形式更加灵活,《哈佛大学政策和指南》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1.历史性。其注重条款的演变历程,有些条款经过多次修订,在这个条款的注解中会把条款的由来、修订过程予以记录。如对哈佛大学商业活动的原则申明旨在加强与其他大学和企业的合作的同时不损害哈佛大学的核心价值观,哈佛大学应保证,任何一个涉及大量商业因素,或独立进行的商业活动,都应与哈佛大学的核心价值观保持一致。为此,哈佛大学设立了各种政策来指导这些商业活动。它列举了许多以科系为基础的政策,这些政策时不时被采纳和修订。如:艺术与科学学院关于校内和校外研究与其他专业活动的政策,它是1982年3月1日由哈佛大学校长和研究员投票产生的,在1987年7月25日和1995年5月2日都被修订过。

2.典型性。哈佛大学的制度体系非常繁杂,其政策和指南目录并没有像《斯坦福大学行政管理指南》那样包罗万象、面面俱到,而是重点选取了最新的制度和典型制度,比如关于利益冲突与承诺的过渡政策。2009年1月,哈佛医学院院长杰弗里・S・福莱尔(JeffregS.Flyer)召开了一个委员会会议,以重新审视当时医学院的利益冲突与承诺政策。该委员会由34个成员组成,包括全体教员、学生、哈佛医学院和哈佛牙医学院的高级管理人员。2010年春天,过渡政策复核委员会向福莱尔院长提交了一份报告,提出了他们的建议,这些建议在2010年7月被采纳。此后关于利益冲突与承诺的过渡政策都把这些建议转变成了政策形式。

3.关联性。从指南目录中看哈佛大学的制度并不十分完整,其实不然。在《哈佛大学政策和指南》中往往一个制度里面还涉及一些链接,当点击这个链接后,可能遇到的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规定,而且这个规定中还有链接,还可以继续点击;也可能遇到的是一个部门或学院的网站,上面或者提供相关的信息,或者列出一系列的制度,还可以继续点击。比如:机密信息中“企业安全政策”一项。点击“企业安全政策”,里面分为十类内容,具体包括:高风险的机密信息;机密信息;学生信息;信用卡信息;建筑物出入许可与物理环境;与供应商的合作;电脑和服务器;其他信息技术;联邦监管;基于网络的调查。每类内容又可以继续点击,以第三类“学生信息”为例,哈佛大学为在校学生和已毕业学生保留教育记录,“家庭教育权利与隐私条例”是关于如何使用这些教育记录的联邦条例,任何一个使用现在或以前学生的教育记录的人,都必须遵守“家庭教育权利与隐私条例”;接着介绍了学生信息和“家庭教育权利与隐私条例”的概览,包括该条例的目录信息、街区信息和常会被问到的问题。层层链接使全校的规章制度形成一个网状体系,处处关联,由最新的制度可以链接到以前的制度,由特殊的制度也可以链接到基本规则。

三、思考与建议

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虽然其发展的历程各具特色,但它们都具有一个共同点:拥有支撑一流大学成长和发展的一流制度支撑体系,包括体制与机制、管理与服务。因此,中国大学要想向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前进,除了要靠资金的投入等外力刺激外,更要靠制度文化等内功建设。当前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必须严肃认真地对待制度,建立一整套科学制定制度和保障制度执行的有效体制机制。一是借鉴西方大学治理的有益经验,在校级层面针对各领域事务成立专门委员会,由职能部处、本领域专家、师生代表、相关领域校友代表组成。专门委员会的重要职能就是对本领域事务提供咨询、决策,充分研究、制定、论证和出台制度。依靠专家来制定制度,预防个别领导或个人拍脑袋、草率地出台制度带来的种种隐患。二是制度制定程序要规范化和公开化,坚持“开门建制度”。从制度构想到拟定具体条款,要广泛征询师生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及时通过不同媒体渠道公布相关消息,营造制度全面公开的良好氛围。校级层面的规章制度必须经过专门委员会制定,将调研论证、意见征集情况一并提交学校党政决策机构充分讨论,方可正式出台。涉及学校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和师生根本利益的重要制度必须提交教代会审议。三是建立制度执行的监督、考核、追责机制,充分保障制度“落地有声”。高校要把制度建设、执行情况作为领导干部述职述廉的重要内容,充分接受师生员工的监督,并且纳入政绩考核,对于制度执行不力的情况,坚决追究领导责任。

第二,以大学章程统领全校规章,做好章程与具体规章的有效衔接。没有章程的大学,在制定大学章程时不仅要充分遵循现有的高等教育法律法规政策,与上位法保持一致;而且要本着尊重历史、传承优良传统的精神,将学校既有的办学经验通过章程固定下来。学校已有的规章是学校既有经验的基本体现,因此章程的制定不能游离于具体规章之外,而是要站位高于具体规章,又能充分体现具体规章所表达出来的大学治理的基本思想和原则,保持二者的统一性。新出台章程的大学,要围绕章程,对具体规章进行全面清理。在校级层面设立专门机构,对全校规章制度实行归口管理,对具体规章中与国家有关规定和学校章程相抵触、不符合学校改革发展要求或者相互之间不协调的具体规章,要及时修改或者废止,保证学校的规章制度体系层次合理、简洁明确、协调一致。完善制度建设的长效机制,建立规章制度定期清理制度,对学校办学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有关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方针政策的调整情况,须及时新建和修订相应的规章制度,清理结果要向全校师生公布。

规章制度建设情况篇2

【关键词】违章搭建;管理措施;现状分析

前言:在城市的发展当中,规划、建设、管理、执法四个重要环节缺一不可。违章搭建不仅破坏着正常的城市秩序,而且对城市的良性发展有着严重的危害。如何对违章搭建进行有效的预防和管理,是当前城市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政府实施城市先行规划设计,维护城市规划建设,保证人民群众良好的生活环境,全面推进城市依法建设的重要一环。

1、违章搭建的现状

违章搭建指的是未经正规部门批准允许而擅自搭建的非法建筑。违章搭建的建设种类、性质各不相同,结构也复杂多样。从摸底情况看,违法建设普遍存在,有蔓延的趋势。

违章建筑是城市的疤,不仅妨碍市容市貌,安全性与稳定性也令人担忧。瑞安地处沿海经济发达地带,由于历史与社会各方面的原因,违章建筑屡禁不止,屡禁屡建。瑞安违章建筑的现状,主要表现在老的违章建筑依然存在,新的违章建筑防不胜防。一是大多违章建筑者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虽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但超标准建设;二是建筑材料大多简易低劣;三是建设时间短、平、快;四是随意性、反复性大。一般作为出租房,也有自身使用,作为厨房、住宅等。

瑞安市违章现状几大特点:从违章建筑主体来看,有本地人、也有外来人口:从违章占地情况来看,有占用房前屋后空地的、道路的;从违章搭建用途来看,有因住房紧张而自用的,有用于拆迁赔偿的,有的是用于出租获利;是从违章搭建速度来看,大多数违章建筑属于个人行为,结构简单,成本低,大多利用节假日、夜间偷建抢建,发现时已经建成。

2、违章搭建的原因

经济利益驱动。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追求利润最大化成为了每个人的目标,城市作为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同样也就意味着土地资源最为宝贵和稀缺,违章搭建者的正是出于这一私心,不顾政府工作管理而进行违章搭建。而政府则要保证社会经济环境的平衡,所以要对整个城市的规划进行控制,并不能一味的开发建设。正是追求利润与平衡发展的矛盾,使得违章搭建的现象屡见不鲜,也使得违章搭建的管理问题成为一个难点。

政策规划不完善。首先,在关于违章搭建的管理制度上并没有一个完善的体制,变化的内容深度不够,实践性不强,给违法者留下太多的空子可钻,使得执法不严密,审查力度加大难。其次,制定政策的管理层对社会现状和群众心理了解不够,,执法法规过于死板,偏向于规定某一城市某一区域的整体状态,而忽视了这个地方的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在制定政策时,应从居民的角度出发,采用大禹治水的办法疏导而并非严堵,这样才可使供需平衡,使政府能够更好地进行城市建设管理。

行政干预不恰当。在城市规划方面,大多数都没有参考群众的意见,对城市的规划,建设完全掌握在规划管理人员的手中,这样不仅不能够考虑到大多数公民的感受,同时也会出现,有的行政领导从眼前的利益和局部利益出发,支持非正规的建设项目,越级审批等等。这种行为往往使得居民的城市生活环境质量下降,甚至于违章搭建的行为无异,破坏了公平性的原则。

执法监督不严格。在执法者进行日常巡查时,巡查不到位,对违章搭建的处置不及时,或者处罚过轻,都从另一方面刺激了违章搭建的蔓延与滋生。法律当中规定对违章搭建和要求限期整改并处置罚款,甚至严重者予以限期拆除,但是在实际的巡查过程中,由于权力限制和司法过程复杂,真正能够落实处罚的并不多,甚至都大大降低了处罚标准,并不能够达到最终的效果。

3、管理措施建议

首先要定“专项整治”:凡是属于违章搭建的项目,无论情况如何背景如何,都要确定为整治对象。要专人专区管理,以执法管理团队为中心,将违章搭建的项目落实到每一位执法人员的身上,实行每日无缝隙的监管,及时汇总报告,让领导了解掌握相关信息,使得其能够具有针对性的和合理性的处理相应的违章搭建问题。执法人员应每天深入违章搭建区域,记录真实情况,实行轮班制,当日的情况提出意见建议,积极处理问题,不能拖延。

其次要提高行政效率:要减少或简化审批程序,精简办事机构和审批的事项,可采用并联审批机制,对于涉及多个审批部门的事件,可以召开联合座谈会,进行综合事务处理,一次性得出具有可行性的结论,改变多个部门分批次办理,审批拖沓的现状。这样既能够优化投资环境,又能够真正减少违章搭建的存在,还可以降低成本,降低人力物力,提高老百姓对政府的满意程度。

第三要“一视同仁”:注意在行政审批时注意一碗水端平。有些人利用关系逃脱了法律的束缚,而有些人则免于惩罚,这样也会造成执法困难。相关部门应该注重在执法过程中的一视同仁,杜绝弹性审批弹性管理,坚持一碗水端平,公正对待每一场执法。在遇见特殊情况时应特事特办体现人性关怀,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百姓的角度出发考虑。

第四采取“两兼模式”进行执法管理:上层重视的管理部门,为了更好地查处和管理违章搭建行为,派出得力的执法干部分别到社区街道等地区进行相关事件的指导,负担起查处违章搭建和管理工作事件的一种工作思路。两兼模式主要包括资源整合和违章搭建的的行为管理,推动群众的行为观念转变,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进行监督等。这样可以更加注重督查考核和群众监督作用,可以注重违章搭建行为的前期查处,变事后为事前,更可以整合资源,便于执法。

第五要加强宣传: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进行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等有关建设的规章制度的宣传,加大查处声势,抓好正反典型跟踪报道工作动态。利用街道文化墙、橱窗报刊宣传、宣传手册,将违章搭建的相关政策利用多种渠道在重点区域进行宣传,让人民群众理解执法者的用意和初衷,拆迁的目的并不是影响人民群众的土地收益,而是对土地资源进行集约管理,实现土地的资源效益最大化,特别是在查处违章搭建的过程中做好宣传,争取对周边群众产生影响,从而使良好的观念深入人心。

结束语:违章搭建的情况复杂,同时也就意味着管理执法层的政策应是系统而多样的。只有看到违章搭建情况的本质,把握其特点,从群众的角度出发,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针,采取多样性的处理方式,才能够更加有效的防范、查处违章搭建。从而进行科学的城市建设,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韩苏冬.论违章建筑[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规章制度建设情况篇3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通过开展“大排查、大治理、大教育”活动和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督促和指导企业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强化安全基础管理和现场管理,及时发现和消除各类事故隐患,全面提高从业人员安全素质,减少“三违”行为,进一步提升企业本质安全度和行业整体安全水平,防范各类生产安全事故。

二、专项整治内容

(一)安全基础管理情况

1、建立和完善安全管理责任体系、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及制度落实到位情况。

2、依法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配备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情况。

3、建立完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认真排查治理隐患、建立台账、隐患整改“五落实”情况。

4、按照有关规定履行安全设施“三同时”,严格落实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监管等各方的安全责任情况。

5、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情况。

(二)从业人员教育培训情况

1、从业人员“三级教育”、新职工上岗前教育培训等培训制度建立及落实情况。

2、从业人员教育培训档案建立情况。

3、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教育培训情况,是否按规定经过专门教育培训并取得了安全生产培训合格证书。

4、全员安全教育培训情况,新上岗从业人员是否按规定进行了安全教育培训,掌握了本岗位安全技能和应急知识。

5、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情况。

(三)安全设施设备管理情况

1、电气设备管理情况,变配电室、电源线路设置是否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临时用电线路是否采取了有效防护措施,电气设备是否安全了漏电和过载保护装置。

2、机械设备安全管理情况,机械设备设施的旋转部件、脚踏开关是否进行安全防护。

3、各种容器管道安全管理情况,有无腐蚀和泄漏,各种管道是否按规定涂安全色。

4、各种安全设施设备按规定保养维护情况。

5、在危险区域配备警示标识以及报警和安全防护装置情况,是否配备足够的固定和便携式报警仪器以及防护、救护器材。

(四)作业现场安全管理情况

1、企业安全管理台账健全、完善情况。

2、企业建立和落实领导干部及管理人员现场带班制度情况。

3、对危险源(点)辨识,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和落实情况。

4、治理违章指挥、违章操作和违反劳动纪律情况,作业现场是否存在“三违”行为。

5、为从业人员配备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及从业人员佩戴使用情况。

6、生产环境布置是否合理、通道是否畅通、照明是否完好。

7、操作人员作业情况,是否熟悉设备的技术性能,是否做到会使用、会检查、会保养、会排除故障,是否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8、落实企业消防主体责任,消防通道、消防设施、消防器材管理情况,火灾应急预案制订和演练情况。

三、方法步骤

专项治理活动自2014年11月开始,至2015年2月底结束,分三个阶段组织实施。

(一)自查自收(11月12日至12月20日)

对作业现场的隐患排查,对排查出的隐患和各项问题要逐一进行登记,根据隐患和问题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严格的整改方案,对本企业从业人员教育培训情况进行全面检查,所有特种作业人员必须做到持证上岗。

(二)集中检查(12月21日至2014年1月31日)

深入企业,按照行业有关法规标准和专项治理的要求,帮助指导和推动企业落实全员安全培训和自查自改工作。

(三)全面总结(2014年2月1日至2月28日)

对专项治理检查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分析。

四、工作要求

(一)全面排查,注重整治实施

全面自查,不留死角,针对查找出来的隐患和问题,要及时建档,做到“五落实”,确保隐患整改到位。

规章制度建设情况篇4

市“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按照《邯建组办28号》文件要求,对照《“四清三查”集中整治和建立健全五项制度情况检查评定标准》,结合我局实际,认真开展了自查工作,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领导重视,积极部署

全市“干部作风建设年”动员大会召开后,尤其在全市开展“四清三查”集中整治活动以来,局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学习和贯彻,并就清理审批收费事项、提高行政效能、彻底改变坐等审批为主动服务进行动员部署,分/!/阶段安排工作,并提出要求,明确责任。

二、“四清三查建五制”工作情况

(一)“四项清理”情况

1、规范行政权力12项。

2、清理审批项目情况。原有行政审批40项,经精简,取消行政审批21项,将12项行政审批合并为5项,保留行政审批7项。合计保留(合并)行政审批12项。

3、清理审批用章情况。行政审批全过程统一在市行政服务中心公开办理,只盖一枚公章,取消其他一切用章,彻底解决公章过多问题。

4、清理行政收费项目4项,保留3项,取消1项。

(二)开展“三查”活动情况

1、部门自查情况。我局围绕“四清”工作,将有无多设的项目、多余的程序、多收的款项作为重点,在各个行业认真进行了自查。做到了凡是上级没有明确规定必设的项目坚决拿掉,凡是没有明确必设的环节坚决去掉。

2、企业帮查情况。我局通过举办恳谈会、听证会等形式,共邀请过20余个企业(单位)进行帮查,广泛征求企业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了企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3、专项督查情况。我局“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监督检查组采取日常检查、专项督查、突击抽查等多种形式,对局属各个单位清理行政权力、审批事项、收费项目情况进行检查,并在每次检查之后及时将情况进行了通报,督促了全局各单位抓好工作的落实。

(三)配套建立健全五项制度情况

1、限时办结制度。我局各审批部门、服务窗口均明确了各个环节、各个阶段的办事时间,确定了办理时限,对期限的计算、延期申请及批准、期限的告知等作出规定,实行超时默认、缺席默认及责任追究制度。

2、一站式收费制度。行政事业性收费统一在市行政服务中心办理,实行一个窗口集中收费制度。

3、全程服务制度。我局设立了专门的受理窗口,开展房地产开发项目审批服务,统一受理申请,无偿代办审批及其他事宜。

4、政务信息公开和行政监察制度。我局通过局政务公开网、行政服务工作区设置公开栏等形式公开了我局行政权力、行政审批事项、行政收费项目及依据和标准。同时,将省、市规定的对重要审批事项实行动态运行登记制延伸到对所有行政审批事项实行运态运行登记制,从受理申请到全部办结的每个环节都予以登记,由承办人签字,并注明本环节的受理日期、办结日期和办理意见均记录在案,实现了对行政审批全过程的行政监察。

三、实施运行情况

(一)精简审批事项,做到令行禁止

根据省、市开展的“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要求,认真对照国务院和省、市关于审批制度改革的相关规定,对全局正在执行的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认真清理和规范,对照局“三定”方案,大刀阔斧地改革、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并予以严格执行。对于主动暂停和取消的审批事项,通过下放管理权限,加强事中和事后监管等方式予以解决和规范。同时,为彻底解决审批用章过多问题,革自已的命,削自已的权,行政审批全程只加盖一枚公章,取消其他一()切审批用章,实行一章对外,坚决与省市要求保持一致,带头做到了令行禁止。

(二)压缩审批时限,提高办事效率

企业和群众对办理审批业务最关心、最期盼的焦点,就是审批速度越快越好。按照省、市“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关于提高审批效能的一系列文件精神和要求,痛下决心,攻坚克难,精简审批程序,压缩审批时限,加快工作节奏。将行政审批程序由6项精简为3项,便民服务环节由6个精简为2个环节。对所有审批时限大力度进行压缩,使房地产项目原平均承诺时限10个工作日缩短为3个工作日,最大限度提高办事效率。

(三)完善制度建设,创新工作举措

本着严谨高效,履职尽责的原则,在全局审批衔接单位建立完善了一次性告知制度、首问首办责任制度、全程代办制度、ab角工作制度、限时办结制度等,用制度来规范工作人员的办公行为,做到了依法行政。同时,更新思想观念,创新工作举措,根据省、市关于对重要行政权力实行动态运行登记的要求,在认真贯彻执行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将这一举措延伸到对所有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均实行动态运行登记制,明确每一名承办人和责任人的接收时限、受理日期和办结日期,并在每个环节均实行签字确认制度,促进了行政审批工作的公开透明运行。我局在规范化服务的基础上,还严格实行了中心工作人员每日例会制度,集体会商前一日受理情况和办理结果,并实行了定内容、定时限、定标准、定责任的“四定”方法,强化了岗位责任,提高了岗位效率,推动了行政许可服务工作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

(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力支持“三年大变样”和重点项目建设

推动全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保增长、扩内需,项目建设是核心。在办理相关业务中,我们从大局出发,拿出超常规的思路、突破性的做法,凝聚一切力量,排除一切困难,从申请资料审查、现场踏勘、汇总意见到领导决策都建立了“绿色审批通道”,为邯郸“三年大变样”和重点项目建设畅通绿灯,加速助跑,提供一流的服务环境。在城市拆违、一中新校区、华信国际广场、鑫港星城国际等项目审批中,我们都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办理了各项审批业务,为项目、企业提供优质服务,赢得了项目投资者和企业的称赞,为实现城乡面貌三年大变样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五)开展“服务窗口亮起来”工程,实现群众满意

全面开展“服务窗口亮起来”工程,出台了全局《关于进一步做好压减内部环节优化审批环境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对服务窗口推行“一站式”服务,在水气热等单位进行内部整合,成立集职能和实用为一体的“用户服务中心”,全程与市行政服务中心衔接落实。具体承办工作实行首问首办负责制,专人办理,全程负责,由承办人协调职能科室自行完成,变“申请人自已跑”为“内部环节全程代办”。运用一切时机宣传省、市关于提高审批效能、优化发展环境的一系列会议和文件精神,开展宗旨教育、爱岗敬业教育和廉洁自律教育,要求工作人员走出大厅,走出机关,深入现场,贴近群众,由审批型向服务型转变,由坐等申请向主动超前服务转变,加快工作节奏,提高服务水平,树立行业新形象,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

自今年2月20日开展干部作风建设年以来至10月10日,我局共办理行政许可事项325件,当场或当日办结165件;共办理公用事业服务事项223件,当场或当日办结48件。同时,受理咨询服务400余件(次)。尤其是对房地产开发项目平均办理时限缩减在3个工作日内,办理速度大幅加快,审批效率明显提升,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继去年我局被市人民政府评为行政服务工作先进单位和“五星级服务窗口”后,今年上半年,我局又被市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授予“五星级服务窗口”。

规章制度建设情况篇5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开展通信建设项目招投标活动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工信厅通函〔20**〕355号)要求,现将通信建设项目招投标活动专项检查工作安排通知如下:

一、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专项检查,进一步规范通信建设项目招投标活动,提高招投标双方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促进各公司依法健全招投标规章制度,努力建立良好的通信建设市场秩序。

二、时间及形式

专项检查即日起至20**年3月,分两阶段进行:

(一)自查阶段:20**年1月底以前,各公司在本单位内部开展通信建设项目招投标活动自查工作,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完善和修订本单位招投标有关规章制度,针对存在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形成自查报告。

(二)抽查阶段:20**年2月底前,我局将在各公司自查的基础上,组织专项检查组对各企业1—2个重要工程建设项目和2—3个市分公司通信建设项目招投标活动进行抽查。

三、检点

重点检查招投标活动中执行《招标投标法》及配套法规、规章的情况,具体包括:

(一)各公司是否建立完善的招投标规章制度,企业内部规章制度是否符合国家和部有关规定。

(二)符合国家规定招标范围的项目,招标人是否严格履行招标程序,是否完整、详细编制招标文件。

(三)招标人是否严格按照国家对评标委员会人员组成的规定组建评标委员会,是否按照规定及时履行招标备案手续。

(四)公司招投标活动公开、公平、公正情况。

(五)是否存在不按招投标文件与中标人签订合同情况和中标人将项目擅自转包和违法分包情况。

(六)是否存在投标人低于成本价投标等不正当竞争行为。

四、要求

(一)各公司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到规范通信建设项目招投标活动是创建有序的通信建设市场竞争环境的重要措施,是保证通信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认真贯彻招投标法及配套规章,严格规范招投标程序,将招投标活动的各个环节置于公开透明的环境,能够有效约束招投标双方的行为,保证招投标活动的公平公正。各公司要认真组织学习招投标法律法规及配套规章,扭转对招投标有关规定的错误理解和认识,提高依法招投标的自觉性。

(二)各公司要加强领导,明确责任部门,按照专项检查时间制定自查方案,按时完成自查工作,自查报告以正式文件于20**年2月5日前上报省通信管理局。

规章制度建设情况篇6

第一条为规范财政投资项目评审工作,保证评审工作质量,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本规程规范中央财政投资项目预(概)算、竣工决(结)算和财政专项资金项目的投资评审。

第三条评审机构在开展中央财政投资项目评审时,应当遵循合法性、公正性、客观性的原则,并对评审结论负责。

第二章项目评审的依据和程序

第四条项目评审依据:

(一)国家有关投资计划、财政预算、财务、会计、财政投资评审、经济合同和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等与工程项目相关的规定;

(二)国家主管部门及地方有关部门颁布的标准、定额和工程技术经济规范;

(三)与工程项目有关的市场价格信息、同类项目的造价及其他有关的市场信息;

(四)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概算批复等批准文件,项目设计、招投标、施工合同及施工管理等文件;

(五)项目评审所需的其他有关依据。

第五条项目评审程序:

(一)评审准备阶段,其主要工作内容:

1、了解被评审项目的基本情况,收集和整理必要的评审依据,判定项目是否具备评审条件;

2、确定项目评审负责人,配置相应的评审人员;

3、通知项目建设单位提供项目评审必需的资料;

4、根据评审要求,制定项目评审计划。评审计划应包括拟定评审内容、评审重点、评审方法和评审时间等内容。

(二)评审实施阶段,其主要工作内容:

1、查阅并熟悉有关项目的评审依据,审查项目建设单位所提供资料的合法性、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2、现场踏勘;

3、核查、取证、计量、分析、汇总;

4、在评审过程中应及时与项目建设单位进行沟通,重要证据应进行书面取证;

5、按照规定的格式和内容形成初审意见;

6、对初审意见进行复核并做出评审结论;

7、与项目建设单位交换评审意见,并由项目建设单位在评审结论书上签署意见;若项目建设单位不签署意见或在规定时间内未能签署意见的,评审机构在上报评审报告时,应对项目建设单位未签署意见的原因做出详细说明。

(三)评审完成阶段,其主要工作内容:

1、根据评审结论和项目建设单位反馈意见,出具评审报告;

2、及时整理评审工作底稿、附件、核对取证记录和有关资料,将完整的项目评审资料与项目建设单位意见资料登记归档;

3、对评审数据、资料进行信息化处理,建立评审项目档案。

第六条评审机构可运用多种评审方法对项目进行全面评审。

第三章项目预算评审

第七条项目预算评审包括对项目建设程序、建筑安装工程预算、设备投资预算、待摊投资预算和其他投资预算等的评审。

第八条项目预算应由项目建设单位提供,项目建设单位委托其他单位编制项目预算的,由项目单位确认后报送评审机构进行评审。项目建设单位没有编制项目预算的,评审机构应督促项目建设单位尽快编制。

第九条项目建设程序评审包括对项目立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初步设计概算、项目征地拆迁及开工报告等批准文件的程序性评审。

第十条建筑安装工程预算评审包括对工程量计算、预算定额选用、取费及材料价格等进行评审。

(一)工程量计算的评审包括:

1、审查施工图工程量计算规则的选用是否正确;

2、审查工程量的计算是否存在重复计算现象;

3、审查工程量汇总计算是否正确;

4、审查施工图设计中是否存在擅自扩大建设规模、提高建设标准等现象。

(二)定额套用、取费和材料价格的评审包括:

1、审查是否存在高套、错套定额现象;

2、审查是否按照有关规定计取工程间接费用及税金;

3、审查材料价格的计取是否正确。

第十一条设备投资预算评审,主要对设备型号、规格、数量及价格进行评审。

第十二条待摊投资预算和其他投资预算的评审,主要对项目预算中除建筑安装工程预算、设备投资预算之外的项目预算投资进行评审。评审内容包括:

(一)建设单位管理费、勘察设计费、监理费、研究试验费、招投标费、贷款利息等待摊投资预用地数量的基础上,区别土地使用权的不同取得方式进行评审。

(二)其他投资的评审,主要评审项目建设单位按概算内容发生并构成基本建设实际支出的房屋购置和基本禽畜、林木等购置、饲养、培育支出以及取得各种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等发生的支出。

第十三条部分项目发生的特殊费用,应视项目建设的具体情况和有关部门的批复意见进行评审。

第十四条对已招投标或已签订相关合同的项目进行预算评审时,应对招投标文件、过程和相关合同的合法性进行评审,并据此核定项目预算。

对已开工的项目进行预算评审时,应对截止评审日的项目建设实施情况,分别按已完、在建和未建工程进行评审。

第十五条预算评审时需要对项目投资细化、分类的,按财政细化基本建设投资项目预算的有关规定进行评审。

第十六条对建设项目概算的评审,参照本章有关条款进行评审。

第四章项目竣工决算评审

第十七条项目竣工决算评审包括对项目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待摊投资和其他投资完成情况,项目建设程序、组织管理、资金来源和资金使用情况、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情况、概(预)算执行情况和竣工财务决算报表的评审。

第十八条项目竣工决算应由项目建设单位编制,项目建设单位委托其他单位编制的项目竣工决算,由项目建设单位确认后报送评审机构进行评审。项目建设单位没有编制项目竣工决算的,评审机构可督促项目建设单位进行编制。

评审机构应要求项目建设单位提供工程竣工图、工程竣工结算资料、竣工财务决算报告、监理单位的监理报告和决算评审所需其他有关资料。

第十九条项目建设程序评审,主要包括对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等程序性内容的审批情况进行评审。若项目已按本规程相关规定进行预算评审的,则评审其调整的部分。

第二十条项目建设组织管理情况的评审,主要审查项目建设是否符合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合同制和工程监理制等基本建设管理制度的要求;项目是否办理开工许可证;项目施工单位资质是否与工程类别以及工程要求的资质等级相适应;项目施工单位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是否合理等。

第二十一条项目资金到位和使用情况的评审,主要评审项目资金管理是否执行国家有关规章制度,具体包括:

(一)建设项目资金审查:主要审查各项资金的到位情况,是否与工程建设进度相适应,项目资本金是否到位并由中国注册会计师验资出具验资报告;

(二)审查资金使用及管理是否存在截留、挤占、挪用、转移建设资金等问题;

(三)实行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的基本建设项目,应审查是否按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的有关规定进行招标和资金支付;

(四)有基建收入或结余资金的建设项目,应审查其收入或结余资金是否按照基本建设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五)审查竣工决算日建设资金账户实际资金余额。

第二十二条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评审的主要内容:

(一)审查建安工程投资各单项工程的结算是否正确;

(二)审查建安工程投资各单项工程和单位工程的明细核算是否符合要求;

(三)审查各明细账相对应的工程结算其预付工程款、预付备料款、库存材料、应付工程款等以及各明细科目的组成内容是否真实、准确、完整;

(四)审查工程结算是否取得合法的发票,是否按合同规定预留了质量保证金;

(五)对建安工程投资评审时还应审查以下内容:

1、审查项目单位是否编制有关工程款的支付计划并严格执行(已招标的项目是否按合同支付工程款);

2、审查预付工程款和预付备料款的抵扣是否准确(项目竣工后预付工程款和预付备料款应无余额);

3、对有甲供材料的项目,应审查甲供材料的结算是否准确无误,审定的建安工程投资总额是否已包含甲供材料;

4、审查项目建设单位代垫款项是否在工程结算中扣回。

第二十三条设备投资支出评审的内容:

(一)设备采购过程评审:

1、项目单位对设备的采购是否有相应的控制制度并按照执行;

2、限额以上设备的采购是否进行招投标;

3、设备采购的品种、规格是否与初步设计相符合,是否存在增加数量、提高标准现象;

4、设备入库、保管、出库是否建立相应的内部管理制度并按照执行。

(二)设备采购成本和各项费用的评审:

1、设备的购买价、运杂费和采购保管费是否按规定计入成本;

2、设备采购、安装调试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费用,是否包括在设备采购合同内,进口设备各项费用是否列入设备购置成本。

(三)设备投资支出核算的评审:

1、设备投资支出是否按单项工程和设备的类别、品名、规格等进行明细核算;

2、与设备投资支出相关的内容如器材采购、采购保管费、库存设备、库存材料、材料成本差异、委托加工器材等核算是否遵循基本建设财务会计制度;

3、列入房屋建筑物的附属设备,如暖气、通风、卫生、照明、煤气等建设,是否已按规定列入建筑安装工程投资。

第二十四条待摊投资评审,主要对各项费用列支是否属于本项目开支范围,费用是否按规定标准控制,取得的支出凭证是否合规等进行评审。

第二十五条其他投资支出主要评审房屋购置和基本禽畜、林木等购置、饲养、培育支出以及取得各种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发生的支出是否合理、合规,是否是概算范围和建设规模的内容,入账凭证是否真实、合法。

第二十六条其他相关事项评审的内容:

(一)交付使用资产:审查交付使用资产的成本汁算是否正确,交付使用资产是否符合条件;

(二)转出投资、待核销基建支出:审查转出投资、待核销基建支出的转销是否合理、合规,转出投资和待核销基建支出的成本计算是否正确;

(三)收尾工程:审查收尾工程是否属于已批准的工程内容,并审查预留费用的真实性。经审查的收尾工程,可按预算价或合同价,同时考虑合理的变更因素或预计变更因素后,列入竣工决算。

第二十七条项目财务管理及会汁核算情况评审的内容:

(一)项目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是否按基建财务及会计制度执行;

(二)会计账簿、科目及账户的设置是否符合规定,项目建设中的材料、设备采购等手续足否齐全,记录是否完整;

(三)审查资金使用、费用列支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第二十八条竣工财务决算报表评审的内容:

(一)决算报表的编制依据和方法是否符合国家有关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规定;

(二)决算报表所列有关数字足否齐全、完整、真实,勾稽关系是否正确;

(三)竣工财务决算说明书编制是否真实、客观,内容是否完整。

第二十九条评审机构对项目竣工决算进行评审时,应对项目预(概)算执行情况进行评审。项目预(概)算执行情况评审的主要内容是审查项目预(概)算的执行情况和各子项的执行情况。

项目预(概)算执行情况的审查内容包括投资规模、生产能力、设计标准、建设用地、建筑面积、主要设备、配套工程、设计定员等是否与批准概算相一致。

项目各子项预(概)算执行情况的审查内容包括子项额度有无相互调剂使用,各项开支是否符合标准;子项工程有无扩大规模、提高建设标准和有无计划外项目。

评审机构还应对建设项目追加概算的过程、原因及其合规性、真实性进行评审。

第三十条需要对工程结算单独进行评审的,参照本章的有关条款进行审核。

第五章财政专项资金项目评审

第三十一条财政专项资金项目主要包括:建设类支出项目、专项支出项目、专项收入项目。

第三十二条建设类支出项目的评审,按本规程第三、四章的规定进行评审。

第三十三条财政专项支出项目评审内容一般包括:

(一)项目合规性、合理性:

1、项目申报材料是否齐全、申报内容是否真实、可靠;

2、项目是否符合国家方针政策和财政资金支持的方向和范围,是否符合本地区、本部门的产业政策和事业发展需要;

3、项目目标和组织实施计划是否明确,组织实施保障措施是否落实。

(二)项目预算编制及执行情况:

1、项目预算编制程序、内容、标准等是否符合相关要求;

2、项目总投资、政策性补贴情况;

3、财务制度执行情况;

4、专项资金支出是否按支出预算管理办法规定的用途拨付、使用;

5、项目配套资金是否及时足额到位;

6、专项支出项目效益及前景分析。

(三)其他:

1、项目组织承担单位的组织实施能力;

2、项目是否存在逾期未完成任务,拖延工期,管理不善造成损失浪费等问题;

3、要求评审的其他内容。

第三十四条财政专项收入项日评审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审查专项资金收入的征缴管理是否符合有关规章制度;

(二)审查专项资金收入管理部门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

(三)对应缴库的专项资金收入,审查应缴费(税)单位足否及时、足额缴纳费(税),征管机关是否应征尽征,是否存在挤占、截留、坐支、挪用财政收入的问题;

(四)专项资金收入安排、使用效益评价;

(五)要求评审的其他内容。

第三十五条专项资金项Fj既有收入,又有支出的,评审时应根据收入和支出的相关内容开展评审工作。

第三十六条财政专项资金项目评审方法主要采用重点审查法和全面审查法。评审中如有特殊需要,町以聘请专业人才,对评审事项中某些专业问题进行咨询。

第六章项目评审的质量控制

第三十七条财政投资项目评审的质量控制所括项目评审人员要求、项目评审的稽核复查、评审报告质量控制、评审档案管理等内容。

第三十八条项目评审人员要求:

(一)项目评审应配备相应的专业评审人员,根据评审项目的实际情况配置评审负责人、稽复核人员或技术负责人;

(二)评审人员应当具有一定政治素质、政策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对不同行业、不同项目的评审应根据专业特点组织相应的专业评审人员参加;

(三)评审人员应当严格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

客观公正、廉洁自律,以保证评审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四)对保密项目的评审,评审人员应遵守国家有关保密规定。

第三十九条评审机构应建立评审专家库,为财政投资评审服务。

第四十条财政投资项目评审应实行回避制度,评审人员与被评审项目单位有直接关系或有可能影响评审公正性的应当回避。

第四十一条项目评审的复查稽核:

(一)评审机构应当设立专门的“稽(复)核部门”,专职负责项日评审的稽(复)核工作;

(二)项目评审的复查稽核包括对评审汁划、评审程序的稽核;对评审依据的复审;对评审项目现场的冉踏勘和测评;对评审结果的复核等;

(三)项目评审的复核稽查方式包括全面复查、重点复查和专家会审等。项目评审负责人应全面复核评审工作底稿。

第四十二条评审报告的质量控制:

(一)评审报告必须全面、客观地反映项目评审情况和结果,对评审中发现的问题,要提出处理意见或建议,发现重大问题,要作重点说明;

(二)评审报告经过内部复核后,交评审机构负责人最后审定签发;

(三)评审报告应按统一格式打印、装订、签章,评审报告连同相关的审核工作底稿等评审资料应及时完整归档。

第四十三条项目评审的档案管理:

(一)项目评审档案管理是指对评审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归档及数据信息的汇总处理;

(二)评审资料包括被评审项目单位提供的各种资料、评审人员现场踏勘和测量,取证取得的原始资料,评审过程的工作底稿,初审报告,复核(审)报告,被评审单位反馈意见,评审报告等;

(三)项目评审档案的保存期限为10年,特殊评审项目档案的保管时间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章评审报告

第四十四条评审机构在实施规定的评审程序后,应综合分析,形成评审结论,出具评审报告,并对评审结论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第四十五条评审报告分为项目预(概)算评审报告、项目竣工决(结)算评审报告。

财政专项资金项目评审报告,应根据专项资金的不同要求和特点,参照项目评审报告的一般格式形成评审报告。

第四十六条评审报告的基本内容包括封面、正文两部分。

(一)封面:封面格式按表填列。

(二)正文。

1、目录。

2、项目概况。项目批复情况,建设规模和建设内容,项目实施情况,投资总额及来源,设计、施工及监理等情况,在项目概况中作详细说明。

3、评审依据。本规程第二章所规定的评审依据。

4、范围及程序。对项目评审的具体内容、范围和程序作说明。

5、评审结论。项目预算评审结果应按本规程规定的评审内容拟写,并对审定后项目预算投资额与报审投资和批复概算或调整概算进行比较,分析说明审减(增)原因;项目竣工决算评审结果应按本规程规定的评审内容拟写,并对概(预)算执行审定、核减(增)原因等情况作说明、分析。

6、重要事项说明。对项目评审中发现或有异议的重要事项,应作重点说明。

7、项目评价。项目竣工决算评审应对项目建成后的经济、社会环境等综合效益做出客观评价。

8、问题及建议。对项目评审中发现的主要问题作客观说明并提出具体改进建议。

9、签章。评审报告应签署评审单位全称、并加盖评审单位公章。

10、评审报告日期。评审报告日期是评审结论确定并经评审单位负责人签署意见的日期,报告日期应与被评审项目单位确认和签署建设项目预(概)算或决(结)算评审结论日期一致。

(三)主要包括:

1、项目立项、概算等重要批复文件资料;

2、建设项目投资评审结论;

3、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报表。

第四十七条对已开工项目的预算评审,评审报告应对建设单位、监理单位、项目招投标及施工合同签订情况、项目建设实施情况,资金到位使用情况作重点说明。

第四十八条项目竣工决算评审,评审报告应对核减(增)原因进行分析,工程造价审定与财务审查对应关系,未完工程预留建设资金的核定,资产交付使用情况,项目建设效益评价情况作重点说明。

第四十九条接受财政部委托承担中央财政投资项目评审的评审机构,应当按本规程要求进行项目评审。

第五十条地方财政性资金投资项目的评审,地方财政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操作办法。

规章制度建设情况篇7

当前状态:执行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大纲的编制格式和内容

第一章编制依据

包括法律法规依据、技术依据和引用的重要技术资料。

第二章项目及项目区简况

1.简要介绍开发建设项目的概况,重点介绍与水土保持相关的生产工艺、施工工艺,特别是选线、选址、取土、取石、弃土弃渣、挖填平衡、开挖破坏等方面的情况。

2.简要介绍项目区自然和社会经济状况,重点介绍与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相关的情况。

第三章编制总则的确定

1.根据水土保持要求和项目的实际情况确定方案编制的指导思想、原则和实现目标。

2.根据技术规范的规定,结合开发建设项目的征占地面积和直接影响范围,确定防治责任范围。

3.根据主体工程的安排和水土保持工程的要求,确定设计深度和设计水平年。

4.根据技术规范的要求和项目的实际,确定编制的各项内容。

5.对主体工程规划设计中已有的、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工程进行评价,提出意见。

第四章调查和勘测范围、内容和方法的确定

根据设计深度和编制内容,确定调查、勘察和勘测的范围、内容、方法及步骤。

第五章水土流失预测时段、内容和方法的确定

根据项目主体工程情况,确定水土流失的影响因子,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确定预测的时段、内容和方法。在可行性研究阶段,重点做水土流失影响分析,为主体工程方案比选提供依据。在设计阶段应做较为准确的定量预测。

第六章水土保持工程总体布设原则的确定

1.根据方案编制总则、工程项目的特点以及对水土流失影响、区域自然条件、项目的功能分区等,分析确定水土保持分区。

2.根据水土流失预测、水土保持分区,结合项目既有的与水土保持相关的防护工程,确定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水土保持工程的设计原则和实施进度安排原则。

3.对重大水土保持工程应确定其工程等级及相应防洪标准和稳定性要求,初选工程场址和主要建筑物。

第七章水土流失监测内容和方法的确定

根据项目的水土流失特征和技术规范的规定,提出水土流失监测的重点地段和重点项目,确定监测内容和方法。

第八章水土保持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总则的确定

1.估算水平年、投资编制方法和定额的确定。

2.效益分析原则、方法的确定。

第九章方案实施保证措施

包括组织领导机构、现场设计施工指导、施工监理、资金来源、公众参与等方面的宏观措施。

第十章拟提交的成果

包括方案报告书、附图、附表。

第十一章编制工作进度和经费安排

根据估计的工作量及建设单位的要求,初步安排工作进度,并对勘测设计费作出相应的安排。

第十二章工作组织分工

为了保证方案编制的质量,应明确主持和参加编制人员的专业组成、结构和分工。

规章制度建设情况篇8

为进一步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长效机制,促进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提高源头预防能力,根据国家《安全生产法》、国家安监总局《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和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一、安全生产事故隐患(以下简称事故隐患)的定义和分级标准。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事故隐患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一般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责任主体。局机关各股室、下属各单位是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责任主体,应当建立健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落实专人专管,各级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全面负责。

三、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组织领导。水利局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由水利局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局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指导、监督生产经营单位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规程的要求,建立健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各项制度。

四、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重点。局机关各股室、下属各单位应当组织安全管理人员,对事故隐患进行随时排查,并适时组织集中排查治理,对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建立档案和台帐。排查内容包括:

1、水利工程建设。以重点在建工程为重点,防范坍塌、起重机械等事故。主要包括:工程项目落实三同时原则情况;工程建设中项目法人、施工、监理等单位安全责任落实和安全保障措施;施工单位安全生产许可证和安全生产费用提取使用以及施工管理人员安全生产培训考核;在建工程防汛安全责任制、度汛方案和事故应急预案;重点水利设施如高边坡、地下洞室、基坑、起重机、塔带机、模板支护、脚手架安拆和油库、炸药库、仓库等的安全防范措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建工程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安全监督管理,负责在建工程水库、水电站及大坝的安全监督管理。

2、水利工程运行。以病险水库和一般中型、小型水库为重点,严防垮坝事故。主要包括:以地方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水库大坝安全责任制和水库安全运行各项规章制度;水库大坝安全管理应急预案制定和事故救援演练;水库大坝安全监测、水雨情测报通信预警设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责任制、前期工作、施工安排、建设管理、资金使用、竣工验收、蓄水运行、巡视检查和调度运用方案;小型水库的管理机构、看护人员、养护经费和日常巡查。

3、农村水电站及配套电网建设和运行。以农村水电站、电网、在建工程和用电户为重点,对水电开发、项目审查和验收投产等环节严格把关,规范农村水电工程建设市场。主要工作包括:已建水电站和在建工程安全度汛措施;无规划、无审查、无监管、无验收的四无水电站的清查和整改;已建水电站分类年检安全管理和两票三制执行情况;乡办和小型股份制水电企业安全生产机构和制度建设;农村水电企业设备检修、试验和农村水电供电区的安全供电。

4、河道采砂。以违法采砂突出河段和采砂量较大河段为重点,主要包括:河道采砂管理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河道采砂管理制度、沟通协调机制和责任追究制;河道采砂规划编制,禁采区和可采区的划定,禁采期的规定,违法违规乱采滥挖的治理;采砂管理宣传教育和社会监督;河道防洪、桥梁和管线等跨河、穿河、临河建筑物的安全。

5、水利工程勘测设计。以野外勘察、测量作业为重点,主要包括:水利勘测设计执行《水利部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水利工程部分)和有关安全生产规程规范情况;野外勘察、测量作业和设计查勘、现场设计配合安全防护和应急避险预案。

五、隐患登记制度。局机关各股室、下属各单位安全生产专管人员每月要对本股室、本单位排查出的事故隐患和治理情况分别进行登记,逐级汇总。

六、隐患报告制度。对一般隐患要及时向本单位安全生产管理部门报告,要区分事故隐患的性质和程度,区分轻重缓急,制定整改措施,明确整改时限,落实整改资金,强化整改责任,加强监督检查,彻底进行治理。对较大隐患应向水利局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

七、隐患督查检查制度。局机关各股室、下属各单位应当对本股室(单位)职能范围的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进行综合监管,每季度应对基层单位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进行自查、抽查和督查检查,重点督查检查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制订和落实情况;施工、生产作业场所安全防护情况;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控和事故隐患排查整改情况;事故应急预案制订和救援演练情况;职工和农民工安全教育、培训和遵章守纪情况;特种作业和重要岗位操作人员持证上岗情况;隐患排查治理登记、销号的台帐规范情况;信息报送情况等。

规章制度建设情况篇9

----__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

《城建监察》20__年第6期、第8期刊载了两篇文章,先后对一起违法建筑实施行政处罚后法院不予支持的案例中存在的疑问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和解答,其中就涉及到了法律法规未明确规定罚款限额的问题。在日常的城管执法中,我们也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如建设部《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第十八条规定: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城市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的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单位分别给予警告、责令其限期改正、赔偿经济损失,并处以罚款。(一)未经城市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从事城市生活垃圾经营性清扫、收集、运输、处理等服务的;……。该规章虽然对擅自从事生活垃圾经营性清扫、收集、运输、处理等服务的行为作出了“并处以罚款”的规定,但是却未设定罚款的限额,我们是否可以据此行使自由裁量权而作出罚款决定呢?如果能罚,限额是多少?依据是什么?如果不能罚,理由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现在应该探讨的不是罚多与罚少的问题,而首先应该解决能罚与不能罚的问题,只有在能罚的前提下才能再讨论罚多罚少的问题。为此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认为能够作出罚款决定的观点。有的同志认为: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部委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在尚未制定法律、法规的情况下可以设定警告或者一定数量罚款的行政处罚。而前面提到的这一部门规章还规定了“可以罚款”,行政机关当然可以行使自由裁量权,针对违法行为的情节、性质、后果等进行自由裁量,进而作出罚款决定。还有的同志认为:既然规定了“可以罚款”,行政机关就可以行使自由裁量权,完全可以据此作出罚款决定,但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应有一定的限制和参照。在上位法未设定罚款限额、下位法又未作出具体规定的情况下,应按《国务院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通知》(国发[1996]13号)(以下简称《通知》)进行处罚,即对非经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罚款不得超过1000元;对经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有违法所得的,罚款不得超过违法所得的3倍,但是最高不得超过30000元,没有违法所得的,罚款不得超过10000元。以上说的是违反部委规章的情况,而违反地方政府规章的情况则不受上述规定的限制。

(二)认为不能作出罚款决定的观点。一是违反了罚款限额的规定。按照《行政处罚法》的要求,上位法对违法行为已经作出行政处罚规定,下位法需要作出具体规定的,必须在上位法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规定。国务院部、委在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的情况下,可以设定警告或者一定数量罚款的行政处罚,罚款的限额由国务院规定。故在没有罚款限额的情况下是不能罚款的。二是自由裁量权行使的罚款前提是有罚款幅度。如果没有罚款幅度,自由裁量权怎样行使?罚多少才算合适呢?很难说清楚。三是《通知》不能作为实施罚款的依据。《通知》只是一份指导性的规范性文件,目的是对部委规章制定这种抽象行政行为进行约束和指导,它并不能作为实施行政处罚这种具体行政行为的依据;再者,该文件只是对罚款限额作了一些原则性的规定,不全面,也不具体,参照其进行行政处罚不具有可操作性,并且如果是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存在同样的问题,根本没有可参考的数额作为罚款限额。所以,不能依据没有设定罚款限额的法律法规条文对违法行为进行罚款。

二、观点及依据

(一)观点。同意第二种观点的意见,即在未设定具体罚款限额的情况下是不能实施罚款处罚的。《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中对擅自从事生活垃圾经营性清扫、收集、运输、处理等服务的行为规定的“并处以罚款”,因为没有具体的罚款限额,尽管算不上与《行政处罚法》严格意义上的相抵触,但也应属于立法上的空白,致使行政机关无法行使自由裁量权,故不能作为罚款的依据。如果作出警告、责令限期改正等具体行政行为,完全可以依据该办法;但是针对罚款,还得依据《山东省实施〈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办法》等其他规定作出。

(二)不能罚款的依据。首先是取决于处罚法定原则。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实施行政处罚必须有法定依据,法无明文规定不得处罚,不得适用类推制度。行政处罚必须依法设定,这是依法行政的原则。第一,有处罚设定权的国家机关才能设定,其他机关组织和个人都无权设定。第二,行政处罚的设定要依据《行政处罚法》及有关法律的规定。第三,越权设定的行政处罚一律无效。这里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上位法未设定罚款限额,下位法又未作具体规定的情况。二是上位法未设定罚款限额,下级又没有立法权的情况,如《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上述两种情况,均没有依据《行政处罚法》及有关法律的规定进行罚款限额的设定,故不能作为罚款的依据。其次是要遵循处罚公正原则。在这里我们只谈实体公正,不谈程序公正。无论是行政处罚的设定或是实施,都要过罚相当,也就是行政处罚要与违法行为的情节、性质、后果相适应,这也是行政处罚很重要的原则。既然没有罚款限额规定,就可以行使自由裁量权吗?显然是不行的。行使自由裁量权的前提是有罚款幅度,只有在有罚款幅度的范围内,才可根据公正的原则进行自由裁量。否则,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就没有约束了,这与行政处罚的法定、公正以及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背道而驰,也是法律所不允许的。

三、未设定罚款限额的原因

出现未设定罚款限额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有些规章的制定与施行要比《行政处罚法》早,并且在《行政处罚法》施行后没有及时修改或废止。如《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是1993年9月1日施行的,而《行政处罚法》是1996年

10月1日才施行的。《通知》要求: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行政处罚只能由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设定,其他规范性文件不得设定行政处罚;规章只能设定警告或者一定数量的罚款。《行政处罚法》施行后,现行许多规章都要依照《行政处罚法》的规定予以修改或者废止,因此许多规范性文件设定的行政处罚将要失去效力。《通知》还要求,修订规章工作要在1997年12月31日前完成。在这之前,现行规章已规定的行政处罚仍然有效。实际上,有很多规章在1997年12月31日后,直至现在都没有修改。

(二)由于历史的、现实的等多种原因,各地情况也不尽相同,上位法不可能作出统一的规定,还需要由下位法作出具体规定。由于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各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很不平衡,社会习俗、生活方式也有很大差别,法律、法规、规章所调整的各种社会关系在不同地区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别,对各种情况也不可能概括完善、罗列穷尽。因此,从立法技术来看,立法机关无法作出细致的规定,往往只能规定一些原则,规定一些有弹性的条文,可供选择的措施,可供上下活动的幅度,使得行政机关有灵活机动的余地,从而有利于行政机关因时因地卓有成效地进行行政管理。实际上,由于种种原因,下位法又没有及时制定,造成一些法律、法规没有具体的规定,所以就找不到具体的罚款限额,缺乏可操作性。

(三)在《行政处罚法》施行后,再有未涉及罚款限额的情况,除了下位法已经作了具体的规定和有立法权而未立法的外,那就是立法技术问题。《城建监察》第6期中的情况,虽然和上述情况有点儿差别,但是除了a省实施城市规划法办法比《行政处罚法》出台得早外,其余情况则大致相同。a省办法规定:罚款额按建筑物、构筑物或其他设施违法部分工程的一定比例计算。具体标准由市人民政府制定。如果B市人民政府有立法权的话,C县城乡建设局即可根据B市人民政府的规定予以处罚,但是问题就出在B市人民政府没有立法权,所以C县法院觉得对罚款的强制执行有困难,理由是城乡建设局“处罚程序、适用法律有问题”。(处罚程序有问题另当别论)四、几点建议及办法

保证行政效率、立法的普遍性与事件的个别性之间的矛盾,是自由裁量权存在的决定性因素。但是,法律条文的“弹性”与执法的“可操作性”却容易产生矛盾。如果“弹性”到不便于“操作”,那么法律实施的效益就要大打折扣。

(一)根据《通知》要求,《行政处罚法》施行以后,现行许多规章都应依照《行政处罚法》的规定予以修改或者废止。因此,原规章制定单位应尽快对现行规章进行修归或废止。

(二)在立法方面,应处理好法律条文的“弹性”和执法的“可操作性”的关系,尽量做到明确、具体,减少“弹性”,尤其是对涉及到公民合法权益的条款,更应如此。

(三)应抓紧制定与《行政处罚法》、《行政诉讼法》等相配套的有关法律、法规,如行政程序法等等。

规章制度建设情况篇10

(一)缺乏学校层面上的统筹规划

当前大学内部的规章制度在制定方面缺乏必要的统筹规划,该制定什么,不该制定什么;先制定什么,后制定什么,没有统一的安排。导致大学内部的规章缺乏体系性,显得零散杂乱,也容易出现规章之间管理范围的交叉、重叠;也容易出现无人管理、无规矩可循的“制度盲区”,“管理盲区”等问题。

(二)规章制定人员缺乏相关专业知识

多数学校内部的规章制度都是由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负责草拟。虽然草拟人员在其所从事的工作领域中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但是,草拟规章制度同样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巧,如果不了解其中的规范,制定的规章很可能起不到预期的管理效果,甚至还可能出现制定的规章在程序上或内容上存在违法情形,最终导致规章无效或存在较大法律风险等情况。

(三)规章制度制定过程论证不充分

当前很多部门的规章制度,受到部门领导主观影响比较大,受领导换届、轮岗影响大,不同领导对同一项工作有不同的理解,也就出台不同的的规章制度。同时,规章制度的制定缺乏广泛的论证,往往只在部门内部达成一致意见,对外征求意见流于形式,多数情况下得不到有针对性、负责任的修改意见。这使规章制度在制定之初就存在缺陷,从而导致规章制度自身的稳定性大大降低,严重影响了规章制度各项规范功能的实施效果。

(四)规章制度的内容结构不完整

当前学校职能部门为了开展某项工作往往通过制定某项规章制度予以开展,但是多数规章制度中缺乏相关罚则的规定,即如果相关人员没有按照规章制度执行,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会受到什么处罚,这些内容规章制度本身没有涉及。这使得很多规章制度缺乏基本的强制力,对规范相关教职员工的行为上起不到实质性的管理作用。

二、完善大学内部规章制度建设的对策

根据当前大学在规章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议通过将规章制度管理部门与制定部门相分离,在各职能部门设立规章制度建设专员,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建设规程等方式来完善。

(一)将规章制度建设的统筹管理工作划归综合性部门

大学内部的规章制度需要有一个综合性的部门来负责统筹管理。一是有利于在内部职责划分上,避免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在权力边界上出现重叠、交叉。如果一项事务涉及多个职能部门共同管理,那么这类规章制度就由一个部门作为牵头部门,会同其他部门联合制定相关规章制度,避免同一事项有多个文件管理,给实际工作带来不便;二是有利于规范性文件的统一管理,对于学校规章制度的“废、改、立”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便于学校站在全局的、整体的高度去管理,去统筹规划;三是规章制度有一个统一的机构,有助于被管理者更加全面系统地了解学校内部所有规章制度,既便于规章制度的宣传推广,又便于被管理者的遵照执行。

(二)各部门应确定专人负责本单位规章制度建设

大学内部是一个非常庞大复杂的系统,涉及的管理内容、专业知识非常多,要想通过设立一个部门来专门负责校内各类规章制度的拟定工作有很大的难度。因此,目前最有效的方式是将各部门业务知识熟练,工作经验丰富,熟悉本领域工作的教职工确定为本部门规章制度建设专员。由他们负责本部门的制度建设工作。学校负责定期组织各部门的规章制度建设专员开展相关业务培训,以不断提高相关人员规章制度建设的专业能力。

(三)学校层面对规章制度建设程序制定统一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