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理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19:22

高职教育理念篇1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理念

搞好教学工作是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目前,要搞好教学工作,教学改革是关键;而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更是关键的关键。我们有必要了解世界高职教学理念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我国经济与科技发展情况,提出应对这种趋势的策略方法。

一、世界高职教学理念的发展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高职教学理念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现将一些主要动态介绍如下:

1.高中后生计教育教学理念。美国国家职业教育研究中心(nCRVe)在1995年为联邦政府提出了“关于生计的教育与培训的立法建议”,提出高中后生计教育教学理念。(1)职业性和科学性相结合,旨在使今日的学生获得能适应明日需要的各种理念。(2)不能仅局限于职业入门要求的具体技能,而要关注到行业的或职业的各个方面,应着眼于广义的行业或职业范围。(3)教育的目标应使学生在受教育后获得就业准备,同时又获得边工作、边继续学习的基础。应排除只教某种岗位技能的课程。(4)教学计划的安排基于保证学生能向更高层次教育继续学习。(5)要加强应用物理、应用数学、应用交际等课程,并且课程要超越职业具体领域,应包括“敬业”等职业所需素质的所有方面。(6)产学结合教学模式,它不仅是指实习、参观等形式,而是指一种更为深入、广泛、内容全面的教学规划,并且它与学校课程内容紧密结合。

2.法国制定短期技术学院教学大纲的理念。(1)教学中既要重视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又要重视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接受的不是一种固定的职业训练,而是多科性、综合性的教育。以使学生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可适应技术发展及一系列职业。(2)专业基础理论是技术革新的源泉,与其让学生获得某些具体技术知识,不如培养学生从无限的知识系统中汲取和提炼所需知识的能力。(3)专业技术课程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其目的不是使学生学会某些具体的工艺知识和技能,不是获得解决某些问题的现成药方,而是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形成技术应用能力。

3.改革教学内容的理念。1999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了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大会指出:21世纪“对人的素质要求在变化,不仅是知识、技能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能应变、生存、发展”。因而大会在改革教学内容方面,突出强调以下理念。(1)加强基础文化和基础能力的教学,以增强岗位变化和职业转换的适应性,以及继续学习的可能性。大会工作文件强调培养“接受再培训的能力”。(2)加强非技能性能力的教育(合作能力、公关能力等)。(3)培养创业精神(企业家精神)。未来非工资就业将大量增加,自立就业能力的培养应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必然带来教育内容的改革。(4)加强社会文化学习和外语学习。

4.改革教学内容采取的相应对策。欧盟于1996年了一份关于教育与培训的白皮书,专门考察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对教育与培训的影响和提出相应的对策。白皮书指出:信息社会正在改变着产业结构和工作性质,迫使人们不仅要能适应新的技术工具,还要能适应急剧变化的工作环境。社会中的种种变化带来不确定性,甚至使有些人的就业处于困境。因而,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1)要对普通文化课作重新评价。因为它是学生理解复杂社会现象的基础;它有助于增强学生掌握关键的能力以及理解和创造的能力。它也是适应经济变化和工作场所变化的重要因素。(2)教育与培训所培养的工作技能与知识,要能使学生具有对社会变化的适应性,即长期就业的可能性。(3)在获取技能与知识的灵活性得到提高的同时,也应该考虑新的多样化的技能认可方法。

5.高职教育理念的发展趋势。(1)教学口径在加宽,由针对岗位拓宽到职业或行业,甚至是某类职业或行业,并顾及职业生涯。(2)教学目标在提高,由单纯为了就业转向就业升学并重。(3)教学要求由满足上岗,扩大到增强岗位变化和职业转变的适应性,以及继续学习的可能性。(4)教学内容上由突出强调实际技能的获得转换到既重视专业基础理论又着重实际技能训练;加强非技能性能力的教育。(5)教学模式上愈来愈重视产学结合的途径。

二、高职教学理念的发展动因

教学理念的发展与社会的经济、科技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后者是前者的动因。

1.技术的空前发展。20世纪,特别是40年代技术的发展呈现三个特征。(1)技术发展的速度愈来愈迅猛,同时,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也愈来愈短。(2)技术的发展不断走向综合化。(3)技术的复杂性与精确度愈来愈高。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必定会直接影响社会职业岗位的变迁。工作现场技术的持续更新就不断地促使低技术岗位的消亡,高新技术岗位的增加。而技术发展的综合化与精确化特征又必然促使岗位技术含量呈普遍上升趋势。

2.经济结构的变动。经济结构的变动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的变动。经济结构的变化,对职业岗位结构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变化会使得社会原有的某些职业岗位大批消失,与此同时也会新增大批的职业岗位。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动都对社会职业岗位体系产生重大影响。

3.就业的市场化。在现代社会中,就业是市场化的。社会就业人员的利益导向和价值走势,常使其就业经常变更。美国劳工部一项研究预测,20岁的青年人在今后一生的工作时间内,职业的变换将会达到6~7次之多。社会人员就业的经常变动也必定会影响到职业教育的目标和内涵。

综上所述,可归纳为以下四点:现代社会的职业岗位体系是一动态系统;随着经济与科技的高速发展,系统动态力度在递增;技术的综合化与精确化发展,促使岗位内涵的技术含量不断提升;就业的市场化,使得人才流动成为一种规律性的社会现象。这就是上述教学理念发展趋势的主要动因,表现为:(1)职业岗位的变动状态,使它只适合于作为岗位培训的目标,而不太可能成为职业教育的稳固基础,只有加宽教学口径才能提高教学的稳定性和培养目标的适应性。(2)从教学要求而言,岗位不稳定性的客观存在以及就业的市场化,迫使我们必须增强学生对岗位变化和职业转换的适应性和接受继续教育的可能性。(3)技术的发展使得职业岗位的教育层次不断高延。教学内容上必须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必须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4)面对社会经济与科技的高速发展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迫切需要学校在技术、信息和人才各方面的支持;与企业关系最为密切的高职院校就必须在办学方向、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设备、师资等方面取得企业的帮助。因而,产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必定愈来愈受到重视,并日益深化。

三、我国高职教学理念应该与时俱进

高职教学理念的发展趋势在美、英、德、法等国的教学计划中,都得到了体现。我们如何看待这一趋势,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探讨在我国社会中是否存在着产生这一趋势的动因。

1.技术发展迅猛。(1)我国的技术发展,尤其是近20年来是十分迅猛的。当前技术发展的三个特征:高速化、综合化与精确化,在我国均已存在。(2)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自改革开放以来已在持续进行。尤其是加入wto以后,国际竞争的加剧,必将大大促进这一变动。(3)我国社会的就业观念自改革开放以来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就业在市场化。“就业观”的转变必然会影响“教育观”,人们在新形势下希望接受的教育具有“就业弹性”、“转岗基础”、“跳槽可能”。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同样存在着发展高职教学理念的三个动因。

2.加强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上海职教论坛在2001年对上海、安徽、宁波等地的企业作调研后,对技术型的人才得出以下结论:(1)技术的高速发展,引起职业岗位的不断变动,对技术型人才的要求也随之提高。(2)技术发展的综合化,要求技术型人才具有技术综合应用能力。(3)技术的深度化发展趋势,要求提高技术型人才的相关理论基础。(4)国内外竞争,迫切需要技术型人才树立敢冒风险的创业精神。

综上所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职教学理念产生了新的世界发展趋势,这一趋势在某些方面改变了传统的职教特征。但这种趋势不是一种偶然现象,它是社会技术、经济和就业等因素发展变动的必然产物。从我国经济、科技以及就业观念所作的宏观分析,以及对我国企业的实际调研表明:高职教学理念的世界发展趋势符合我国情况。当前,我国高职教学实践中,基本上还是局限于以岗位为出发点和归结点的,这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负面影响。所以,我们应在国情基础上,参考世界发展趋势,完善和改进我国的高职教学理念,使教学工作从深层次上切实地满足社会需求。这是当前高职发展的关键。

四、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理念的实践探索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江苏徐州。徐州历来是煤炭、化工、建材、机械生产基地,20世纪90年代又兴起了食品、医药、电子等支柱产业。该院始终以坚持服务经济,满足社会升学需求,提升人的能力为目标;本着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向全省乃至于周边省份辐射的办学方向;努力实现招得进、留得住、学得好、出得去、后劲足的办学理念,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战略。为实现上述目标,教学理念的创新是关键,以下是该院在教学上的特色:(1)构建以能力为主线,以素质为核心的职业特色鲜明的培养方案。(2)实践企业留得住,用得上,后劲足的质量理念。(3)依托行业办专业,依据企业设职业,根据职业定能力,按照能力设课程的专业设置理念。(4)以实训为主轴,文化和专业并行的课程结构的理念。(5)面向大行业,跨行业,行业技术更新快的专业采用宽口径,宽基础,活模快的课程体系。(6)提倡教师有效教学价值理念。(7)树立以人为本,张扬个性,自我实践,自我丰富的教育理念。(8)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阵地,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动力,以活动为载体,以做人,做事为目标的素质教育理念。(9)鼓励教师敬业为乐,实践为荣,服务为尚的理念。(10)作为教师,有一项重要的作用,就是给学生创造知识和能力建构的环境。(11)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上,要从过分重视课堂教学向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项目作业训练等多个环节并重发展,从以教书为中心向育人为中心发展。(12)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建立特色课堂教学模式。(13)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同直接获取实际能力、经验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与社会的广泛交流中获取知识,提高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14)把握主线,分层教学,复合型培养的理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Z].2000.

[2]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Z].2002.

[3]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Z].2004.

高职教育理念篇2

随着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职业转换加速,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更新和提高,致使增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性成为迫切要求。在此现状下,高职学生的知识能力掌握与时代的发展需要并不相匹配。由此,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极其重要。

(一)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理念存在偏差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缺乏全面、综合型、可持续人才观理念指导,重视功利性的需求,仅以现实的利益、需求为追求目标。其原因:其一,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对教育产生不同的影响。我国自古以来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尤为提倡“学而优则仕”、“重文轻术”,轻视职业技术教育。造成职业技术教育社会认可度低,不能在课程设置上真正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重理论轻实践,缺乏终身发展性的考虑。其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时候未能充分把握教育规律。课程设置过分坚持“技能本位”理念,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合格劳动者,忽视人的全面发展性、潜能与个性,过分坚持“学科本位”理念,重理论轻实践;基础文化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设置比例失调,既不能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也不能实现人的终身发展目标。

(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门类比例不合理

高等职业教育既具有高等教育的普通教育,也具有职业教育的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合格的工作者,更要培养和谐全面发展的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不可或缺的,职业教育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发展,普通教育也要与职业教育结合。然而,目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中,两者之间在课程时间、比例上进行简单的加法与减法。首先,课程种类沿用普通教育的模式,课程的职业性与学术性未能综合考虑。其次,不同课程之间缺乏有机融合,同时课程设置中追求门类齐全、内容选择安排不合理,不能及时反映社会与学生的发展需求。最后,由于教师及其相应的教学条件的匮乏,不同种类课程之间实施的形式不合理,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缺乏合理的组织安排。

(三)相应的法律政策以及理论体系不完善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与西方国家比较起步较晚,相关的法律政策、理论体系在逐步建设与完善中。其主要的表现:其一,高等职业课程体系建设处于探索阶段。其二,终身教育理念传播到我国较晚,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才明确规定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政府官员、学术界、教育界等针对终身教育的研究过多地停留在终身教育发展现状的介绍、基本理念的引进,缺乏针对我国教育现象提出具体的终身教育政策。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方面,只是关注某些领域与专业,而不是进行国家层面的全面统筹和政策规划。至此,高等教育课程设置缺乏终身教育政策的引领。

二、终身教育理念的内涵

1965年,保罗•朗格朗正式提出了“终身教育思想”:“终身教育包括了教育的所有各个方面、各项内容”。[1]终身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于“实现更美好的生活”或“使人过一种更和谐、更充实,符合生命真谛的生活”。[2]简而言之,终身教育就是指从出生到死亡贯彻整个一生的教育,并不是局限于某个阶段;同时也包括除学校教育之外的非正规教育。纵观终身教育理念的发展脉络,其内容为:时间上,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阶段所受教育的综合;空间上,不同类型教育的综合;内涵上,既重视工作和职业需要的作用,也重视铸造人格、发展个性,使个人潜在的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本文充分把握终身教育理念的三个方面,课程设置着重考虑终身发展理念,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及高等职业教育特有使命。

三、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高等职业课程设置的探索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发展趋势是把课程的重点放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上。[7]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既要体现普通教育,也要体现职业教育。正确把握终身教育理念的发展趋势,关于如何加强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性,以及更好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问题,需要从终身教育理念出发。在课程设置时,要正确处理以下几对关系:

(一)正确处理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终身教育思想指出,个体为了自身发展必须要进行终身学习,而终身学习又有赖于社会提供相应的条件和空间,同时指出更要培养有个性、尊严以及人格魅力的个体,揭示了人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和“全人”教育理念。由此,在考虑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时,需要正确处理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发展的关系,既要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也要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不能顾此失彼(以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为依据或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为依据)。正如我国《教育法》中阐释的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正确处理过程性与终身性目标的关系

终身教育的目的观是指追求人性的完美与人生价值的真正实现。职业教育的目的可具体分为两个层次,即过程性目的和终极性目的。职业教育的过程性目的,是发展劳动者的技能,满足受教育者学习的需求,培养他们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职业教育的终极性目的,是满足人类不断追求人性的完美和人生真正价值的实现。现代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个体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更重要的是要从人性发展的高度培养个体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各种能力和素养,从而不仅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强大职能,而且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人性完美发展和实现人生真正价值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中,需要正确处理这两者的关系。一方面必须追求过程性目的,即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放在重要位置。从终身教育思想出发,职业教育的过程性目的仅是一种生存和生长层面的目的因素,仅仅是为人们获得生存和谋取职业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职业教育应该在更高的水平上为人类发展提供良好的帮助和支持。另一方面也应当满足人类不断追求人性的完美和人生真正价值的实现这一终极性教育目的,并围绕这一终极性目的创造性地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

(三)正确处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

高等职业教育包含两种教育功能: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培养良好、合格的社会公民,具备生活所必需的各种知识与能力素养,这种教育为核心教育,其设置的课程为普通文化课或通识课程;职业教育,培养社会生产所需的合格劳动者,具备实践技能,其设置的课程为专业课。总之,高等职业教育在课程设置时,要正确处理基础文化课、人文课、专业理论课以及专业课的关系,既要重视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性教育(培养高素质、负责人的公民,具有基本的文化知识、素养以及批评创新能力等),也要兼顾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职业性,始终坚持并实践其培养目标“和谐发展的人、终身发展的人”,而不是“唯知识论、唯技能论或工具论”。

(四)正确处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关系

终身教育思想的理念之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必从单一的技能型转向为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创业能力以及良好个性和多种素质相融合的多元复合型方向发展。然而,实现这些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显性课程无能为力,必须充分关注和重视隐性课程的建设,即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除了要考虑人类经验中最有价值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外,还应考虑价值标准中人对社会的职责和人格的发展,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道德水平,教会他们做人之道,使他们真正成为心智与人格全面和谐发展的人。“隐性课程”是指那些没有列入正规课程计划和学校政策中,但又在教育实践情境中,以隐蔽的、非预期的形式有意无意传递给学生,对学生知识、情感等方面起到潜移默化教育影响的一种课程形态。[9]隐性课程在培养学生成为心智与人格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充分了解隐性课程的特征与作用,巧妙有机地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时加强隐性课程的建设,如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组织规章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在加强隐性课程建设的同时,要正确处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关系,两者相互促进,充分发挥隐性课程所具有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作者:曹影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参考文献:

[1][2][法]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16,71.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的今天和明天[m].上海:华东师大比较教育研究室翻译出版,1989:2.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68.

[5]牛全峰,牟应华,唐燕妮.谈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8):48-49.

[6]常小勇.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初步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1:22,26,34,38.

[7]严权,王前新.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发展趋势[J].教育与职业,2010,(26):16.

高职教育理念篇3

关键词:树立现代职业教育提高水平

作为职业教育中心的教师,面对新情况、新任务,应认清形势,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培养更好、更多的技能人才,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大的贡献。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就此谈几点看法。

一、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特点

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学历教育最主要的特点是,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从业能力为重点。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1、办学方向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企业服务,满足企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为学生服务,满足家长学生的就业需要。以就业为导向,按学生职业特点和就业适应能力设计课程,安排教学活动,关注学生就业,解决学生就业问题。

2、办学模式

在办学模式上,实行产教结合,校企结合和订单教育。学校要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依此确定专业,设计培养目标;按照企业要求,确定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并根据经济和社会形势的发展,增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内容。学校将有关企业作为实习基地,到企业实习,了解生产情况,提高实践能力。

3、教学安排

体现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观,是针对职业学校课程以知识为本位、脱离生产实际的弊端提出的以重视获得岗位操作能力为目标的办学理念。我们所说的“以能力为本位”的“能力”,当然不仅仅是指“技能”,还包括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继续学习的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内的综合职业能力。

综上所述,可以说职业学校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学校。与普通学校相比,职业教育是人人成功的教育,不是淘汰选拔的教育;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而不是排出名次;倡导的是“全民健身”,而不是“竞技体育”;实施的是成功教育,收获的是教育成功。

二、树立和强化正确的职业教育的理念

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和教师的实际情况,目前教师应树立和强化以下教育理念。

1、服务学生的理念

学校产品应当是教育服务,教育服务的本质,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质量为支柱,以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关注重点,学生本身是对的,需求永远是对的,我们的服务永远有不足,需积极主动征询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并根据学生合理的要求、意见、建议及时改进自己的教学、管理和服务条件。改变学校和教师对学生只是进行教育、管理和训斥甚至惩罚,但缺乏平等、民主和服务的现象。

2、实施有差异的教育

要相信人人能成功,人人会进步。职业教育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是探索适合学生的教育,树立“转变一个后进生(后来进步者)和培养一个尖子生一样光荣”的思想。

3、肯定和赞赏学生

赏识是人生最好的雕刻,对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尤其如此。他们过去比成绩好的学生经受了过多的训斥、批评、嘲讽、贬斥,进入职业学校后,再对他们采取这些做法,只能引起他们的抵触和逆反,或者已感到麻木。

4、教学讲求实效性

教学应该是使学生知识有所增长,能力有所提高,品德有所发展,并不只是传授书本上的知识,更不只是把教材教完而不管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学习、认知、心理、知识、经验等方面的情况,切实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模式。

5、构建和谐课堂

和谐课堂是指师生之间关系融洽、协调,课堂气氛轻松愉快,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听、想、学达成默契;和谐的课堂气氛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三、了解学生心理需求,做学生欢迎的教师

1、调查问卷

如何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一直是大多数教师积极思考的问题。前几年,有关教育研究机构曾做过一些调查:

(1)学生在回答“你最喜欢什么样的教师时”,以下理由是最主要的:①工作认真,严谨求实;②敬业爱岗,责任心强;③为人师表,率先垂范;④和蔼宽容,平易近人;⑤知识渊博,技能熟练;⑥授课胸有成竹,内容熟练,举重若轻,条理清晰;⑦授课形象通俗,浅显易懂,理论联系实际;⑧语言幽默,生动有趣。

(2)学生最不喜欢的老师是:①照本宣科,读念教材或教案,毫无自己的语言和分析加工;②备课不认真、不充分,吃不透教材,内容不熟练,讲解不清楚,分析不透彻,表达不到位,让人感到如雾里看花,模模糊糊,似懂非懂;③重点不突出,难点突不破,让人听后不得要领。

(3)在回答“你希望老师怎样讲课”时,列前几位的是:①多举例,结合实际讲理论,通俗易懂;②多运用模型、挂图、录像等多媒体及计算机辅助教学;③多做实验实习;④多采用启发、讨论、社会调查等方式;⑤语言精练,条理清楚;学生最厌烦的教学方法是照本宣科,满堂灌;对学习结果的期望:大部分学生希望多上一些实验课,多一些实践课,多一些自己动手的机会,真正掌握一门实用技术;希望考试形式多样,少考一些死记硬背的东西。

2、调查分析

根据以上的调查,教师授课要做到受欢迎,应具备以下“五度”:

(1)亲和度。即指师生之间关系和谐。教师有责任感、事业心和人格魅力,关注学生、亲近学生、爱学生,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喜欢哪个教师就愿学哪门课,不喜欢哪个教师就不愿学哪门课。

(2)自由度。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一个良好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环境,让学生在充满欢乐轻松的环境中听课、对话、交流、学习。

(3)参与度。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组织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不要单向传输、满堂灌、填鸭式,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

高职教育理念篇4

关键词:高职教育理念高职公共英语教材开发

一、引言

在教育部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下发、公布的《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改革高职英语教学模式,由公共英语向行业英语、职业英语转变及实施分类、分层教学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国家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明确提出:“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英语教学要与学生的职业相结合是大势所趋。但是当前紧密结合高职学生专业、行业、职业的高职教材有特色的较少,有些已经出版的高职教材对行业、专业的划分过于宽泛,如主要以经贸类为主或者高职特色不能凸显,学生学起来兴趣不大、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师教起来被动。因此,如何针对学生不同的专业、行业、职业背景来精细化地开发高职英语特色教材,成为迫在眉睫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高职英语教材使用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选用的高职公共英语教材形形,既有适用于本科英语教育的《大学英语》、《新视野英语》、《新时代交互英语》,又有适用于高职高专的大学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世纪英语》、《新世纪实用英语》、高等教育出版社的《英语》(高职高专版)和《新编实用英语》(非英语专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新世新开传奇纪高职高专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新视野》,复旦大学出版社的《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学林出版社的《走出牛津》及浙江大学出版社的《新编实用英语》等。虽然很多出版社出版的高职英语教材注重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强调语言的输入与输出,教材的内容比较丰富,有一定的时代感。但是,由于很多教材的编写者大多没有行业、专业背景,教材仍然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一)教材缺乏针对性与适用性,高职特色不明显。目前的高职高专类专用教材,由于编写出版的时间不是很长,难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为广大高职院校的教师深入了解,也缺乏对教学效果的实证研究,从而导致一些高职院校仍在使用大学本科英语教材,而也有一些高职院校在一系列的高职高专教材面前难以做出抉择,甚至频繁更换教材。无疑,对高职类的学生而言,本科英语教材要求过高,难度过大,且内容缺乏高职教育的针对性和适用性。而频繁地更换教材更使学生和教师都难以适应。

(二)教学内容缺乏相关性和整体性,教材的体系结构有所欠缺。从已出版的一些高职高专类专用教材来看,各单元内容的联系性不是很强,单元的排序也没有规律可循,随意性较大。部分教材涉及专业种类过多,内容偏难,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难以达到提高学生实用能力的目的。同时,部分教材也很难引导学生主动构建新知识体系,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和终生学习。

(三)忽视了对东西方文化的关注。语言的学习离不开文化,脱离了历史和文化的语言学习好比缘木求鱼,是不能学好也不会学好的。部分高职教材侧重于语言点、语法点的介绍,侧重于学生应试能力的提高,而忽略了作为语言依托之本的历史文化。这里说的历史和文化,包括东西方的历史和文化。

(四)教材中涉及的实践活动比较少,不利于教师的组织教学。语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反复的应用和操练,在使用中才能将其学会、学好。尤其是对高职学生而言,本来部分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强,如果教材中的实践内容较少,就很难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课堂教学的参与度,这既和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相背离,又不利于增强高职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高职教育理念下的高职公共英语教材开发

要想编写出一套真正符合高职院校教学的高职公共英语教材,就要打破学科体系,强调以岗位要求和工作任务为目标,以“工学结合,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原则,重构教材内容体系和编写体例,编撰项目式、模块化、任务型主导的教材。同时,大力倡导院校合作、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优质教材。

(一)高职公共英语教材的开发要体现高职理念、高职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水平、有较强实际技能的职业性人才,而就读高职的学生大多高考的分数较低,学习基础较为薄弱。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这个特点,高职公共英语教材要突出高职教育特点,要紧密结合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职业迁移能力。编写者应明确教材在整个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从内容选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和实训配套等方面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要突出语言应用能力培养的特点,高职教材要摆脱重语法、语言知识点的模式,增加并充实应用实例的内容。要结合职业岗位所需知识和能力结构进行恰当的设计安排。在知识的实用性、综合性上多下工夫,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操作与实训,把学生应用能力培养融于教材之中,并贯穿始终。要改变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过于强调学科体系的严密、完整的做法,精选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体现学生身心发展及掌握知识的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发展需求的内容,教材体现社会需要、学科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三者有机的统一。

(二)高职公共英语教材的开发要与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紧密相连,体现教材的时代性和先进性。要通过企业调研、毕业生走访、在校生问卷调查全面了解高职学生的英语实际、专业、行业、职业发展状况,结合国家的相关政策和要求,结合大学英语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编写教材要强调知识新颖的原则,教材编写应跟随时代新技术的发展,将新知识、新工艺、新方法、新规范、新标准编入教材,突出介绍专业发展方向和态势,及时补充最新专业知识,介绍专业发展前沿,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同时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着教育技术的不断更新,各种新的教育手段不断涌现,因此,高职公共英语教材建设,不但要注重知识、内容的更新,而且要注重实践实训;不仅要注重传统的教材建设,更需要着力加强各种多媒体有机组合的电子教材建设。

(三)融东西方文化于一体,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语言的学习离不开语言的背景——历史和文化。学习一门语言不仅仅是会听、说、读、写、译,会交流,会应用,同时应当让学习者尽可能地了解和知晓与语言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要想学会一门语言,学会欣赏语言的魅力、优雅与韵味,没有多方面的文化、背景知识是办不到的。文化知识多是本族语者在成长过程中不自觉地学到的,是因民族、社会、国家不同而不同的。这些差异不是语法和词汇的问题,而是语言使用规则的问题,也是英语学习者很难系统学到的。高职英语教材应当包含东西方历史文化的介绍。通过对东西方文化系统、潜移默化的学习,不断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水平和能力,为学生的进一步深造和更高层次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学习英语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吸收、交流外来文化,另一方面是为了传播我们自己的文化。但我国各类的高职高专英语教材,几乎没有关于中国文化的文章,学生学了多年的英语却不会用英语来表达我们自己的文化,这不能不说是教材编写方面的一大失误。因此。当前我们迫切需要在各类英语教材中,加入中国文化、中西文化比较的内容,以弥补跨文化交流中中国文化的缺失。

(四)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开发高职公共英语教材,体现课程设计的职业性、开放性。高职院校的教师由于大部分都是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专职教师,“双师型”教师缺乏,他们虽然有着丰富的理论教学经验,但对企业实际和行业特点的认识大多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实际动手能力和行业、企业的专家有一定的距离。为打破这一“瓶颈”,高职院校要逐渐抱团,同时也要与来自企业、行业实践一线的企业家、管理人员、一线操作人员相联系,合力编写一本教材,整合优质资源,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努力打造一套高质量、有创新的应用型高职公共英语教材。同时,各院校都在进行教学改革,教材开发目标一致,院校多,使用量大,利于后期教材的推广使用,形成规模效应,实现与出版社的互利共赢。同时,要增加高职英语的实训、实践、案例教学的内容,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实践,让学生主动参与。这样,做到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相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应用中掌握英语。

三、结语

21世纪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在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应用能力、职业技能是最终目的。作为知识载体工具的教材应契合这一背景,更好地为学生能力培养和社会发展需求服务。编写、开发体现高职教育理念、职业特色、行业特点的和学生的考证考级、职业发展密切联系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的高职公共英语教材,既是我国高职进一步深化改革、加速发展的需要,又是时代的需要和社会的需求。希望我国有远见的出版社、高职院校、企业、行业强强联手,共同探索出符合我国高职发展的、更有针对性的、特色鲜明的高职教材开发之路。

参考文献:

[1]戴炜栋,王雪梅.前瞻性、先进性、创造性—关于“新世纪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本科生系列教材”建设[J].外语界,2005(3).

[2]束定芳,张逸岗.从一项调查看教材在外语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J].外语界,2004(2).

[3]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高职教育理念篇5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理念构建

[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高等职业教育吸引力提升的要素研究”(课题编号:DJa090255)第一子课题“高等职业教育吸引力提升的定位要素系统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9-0027-02

发展理念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以理念的突破和更新为先导,再在教育实践上引起巨大的变革。树立并传播科学、先进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理念,是不断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动力,转变并消除错误、落后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理念则是保证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不断走向成功的根本前提。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关于发展理念的重大创新,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必须要加强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理念的研究,准确把握发展的潮头,用新的发展理念引导发展实践,促使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从而进一步增强高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理念的内涵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理念是人们认识高等职业教育变化现象、把握高等职业教育变化规律、分析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关系、指导高等职业教育活动、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思想基础。

1.发展理念。发展理念指对发展本质与意义的最基本的认识和体悟,其实就是主体对客体的发展和适应性变迁问题进行观念把握和理性认识而形成的思想观念,是全面表达主体关于客体现实存在的本质内涵、未来发展的目标定向和价值倾向,以及以改造客体为目的的实践操作方式等问题的观念体系。

2.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理念。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理念,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所应持的理念,指的是一定社会的主体以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实践和现实存在条件为基础,科学认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象,系统思考概括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从而形成有关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适应性变迁的思想观念。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理念是认识主体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实践在意识层面的反映,既包括对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适应性变迁的理想预期和价值期待,也包括对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适应性变迁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前者必须以后者为前提和基础。这也就意味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理念是通过全面统一主体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实践的客观认识和未来发展走向的理想预期而形成的,集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状态的应然与实然于一体的思想观念体系。

3.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理念的演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快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并在理论与实践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改革,在不同发展阶段,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发展理念。(1)增长发展观。它是基于传统的经济社会发展观念而产生的,具体体现为盲目地扩大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与数量,简单地以高职院校的数量和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数量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衡量尺度。(2)整体发展观。随着人们对“发展”概念认识的加深,“发展”被视为一个多方面的过程。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是数量与规模的扩张,还包括高等职业教育的结构优化、质量提升、效益提高以及发展稳定度增强等,是一个整体性的发展。(3)科学发展观。高等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指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应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发展关系,统筹利用高等职业教育各方面的有利资源,使得高等职业教育以均衡、协调、持续的方式健康发展。

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理念构建的基础

高等职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随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并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理念是一个历史范畴,一直处于动态发展过程之中。要构建科学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理念,必须以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为前提,结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实践,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和适应性变迁的规律,从而全面表达高等职业教育现实存在的本质内涵以及未来发展的目标定向、价值倾向、实践操作方式等。

1.经济社会的发展理念是研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理念的思想基础。在整个教育体系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的联系最为直接,最为密切。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社会发展战略的提出,高等职业教育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高产业层次必不可少的智力保障,对推进社会现代化进程发挥重要作用,而经济社会发展又是高等职业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坚实基础。两者呈现出一种积极互动的关系,这是由经济社会发展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关系规律所决定的。社会发展持怎样的发展理念,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改革与发展尤为重要。当前,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分析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形势和特征,准确把握发展规律,确定合理发展目标,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谋划发展思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2.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实践是研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理念的现实基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理念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在发展实践中形成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我国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制定颁布了一系列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性意见,在发展内容、发展重点、发展层次与发展形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改革与实验,取得了显著成效。因此,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理念的研究,要紧密结合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实践,既要总结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经验,又要借鉴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准确把握发展理念的变迁,才能形成与时俱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理念,并用以引导发展。3.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是研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理念的客观基础。高等职业教育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揭示了高等职业教育从不发达状态向现代化状态转变的过程和相互作用,既要以社会、经济条件为基础,又要保证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多年来,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实践告诉我们,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是规模、质量、效益、结构协调发展。这个规律既不能违背,也不能改变。但我们在规律面前不应是被动消极的,而需要在发展实践中发现规律、把握规律和运用规律,在此基础上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三、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理念构建的原则

从历史、现实、未来的三个视角出发,在构建发展理念时,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继承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的原则。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历史过程,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创新的过程。没有历史的继承,高等职业教育就会失去发展的基础,没有前瞻的眼光,高等职业教育就会失去发展的动力。在构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理念时,必须把继承性与前瞻性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保持高等职业教育源源不竭的发展动力。

2.国际性与民族性相结合的原则。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紧密联系的,它必须深深根植于民族传统文化和现实国情的土壤中。只有在坚持民族特色的同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借鉴国际高等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主动与国际先进高等职业教育接轨,才能够成为具有国际性的高等职业教育。

3.一致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要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保障,促进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在这个一致的目标下,各高职院校要从自身定位出发,寻求多样化的发展方向、发展道路、发展策略,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

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理念的内容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理念的内容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发展理念的本质观,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人本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是“人”,培养社会所要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是高等职业教育一切活动的中心。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尽最大可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就是要充分肯定和高度重视高技能型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就是要以就业为导向,按照经济社会的需求设置专业、开设课程、组织教学,为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提供优质服务。

2.树立发展理念的目标观,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和谐发展。由于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与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部分,其发展必须要适应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适应区域和行业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各类社会群体就业以及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需要,为振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也只有这样,高等职业教育才能满足人的多样化需求和社会的多样化需求,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3.树立发展理念的定位观,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发展。特色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品牌和竞争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根据个性的差异,紧紧依托行业背景和社会需求,按照各安其位、各发其音的发展思路,培育放大自身的办学目标特色、学科专业特色、人才目标特色,走以特色带动整体,以整体提升特色的发展之路,打造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

4.树立发展理念的战略观,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应坚持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内涵厚实、文化引领的思路,站在面向未来、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的战略高度来制定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战略。在人才培养层次上,随着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无论是从产业和经济发展水平还是受教育者的实际需求,都需要将中职、高职、应用本科及专业硕士教育衔接贯通,构建成一个完整的多层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并健全专业教育的学位体系;同时以适当的渠道与传统的学科型高等教育沟通,形成“H型”互通的人才培养立交桥。在办学形式上,高等职业教育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学校主体、企业参与的各界共同举办高职教育的体制机制,推进地方政府、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探索建立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机制。同时,要加强社会高技能人才教育系统的建设,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并举之路,把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学校教育与终身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为高技能人才根据不同需要进行继续学习提供可供选择的课程菜单,促进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之间的互动发展。在科类分布上,高等职业教育要根据区域产业需求和专业发展规划,及时预测人才需求,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增强专业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形成合理的专业覆盖面和比重分布面,实现区域产业结构布局与区域教育结构布局之间和内部的双重统一,提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

5.树立发展理念的内涵观,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理念的内涵观主要指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构成与具体的发展内容,或者指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所有构成要素。它以质量、结构、效益和特色等内部条件为动力和资源的教育发展模式,包括专业、课程、师资队伍、实训基地、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有效地实现“外在要求”与“内在规律”的统一、协调,使高等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外在要求。在专业建设方面,要建立灵活的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机制,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实际,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中行业和企业专家的作用,紧贴产业链设置专业及专业群,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不断优化专业设置结构,以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为龙头,大力加强专业建设,提升专业内涵,带动学校核心发展力的提升。在课程建设方面,要根据课程培养目标所规定的职业能力改革课程体系,以精品课程建设为突破点,优化课程内容,将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与职业素质有机结合,并广泛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机制,全面带动其他课程建设,构建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不断提高学生的能力。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要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制定出台一系列培养、吸引、稳定人才的优惠政策,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优化,富有活力”的,既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要紧密联系行业和企业,以建设主体多元化为原则,以职业岗位核心技能培养为目标,以课程体系要求为依据,建立起真实性高、功能性强、开放性好、校内外结合的职业实训基地,满足教学科研、技术服务、社会培训的需要,保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卢晓中.试论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理念的整合[J].高等教育研究,2004,25(1).

[2]卢晓中.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论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3]王明伦.职业教育发展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36).

高职教育理念篇6

关键词:职业人格高等职业教育理念

高等教育具有促进人的发展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等职业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从其出现之日起就被置于特别突出的位置。然而,高等职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活动,教育活动的目的是培养人,追求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应是高等职业教育永恒的主题和不变的圭臬,职业能力开发和训练的原动力在于此,这是生命发展、人的发展的需要。社会需要、社会标准遮蔽不了职业教育生命发展的本原性需要,着眼学生的职业人格,培养全面发展的完满职业人应是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新的理念和价值追求。

一、职业人格的含义与特征

职业人格是指人作为职业的权利和义务主体具备的基本人品和资格及心理面貌[1]。职业人格是个体健康人格在职业领域中的自然要求和具体表现,既体现了一定的社会职业活动的要求,又体现了个体自由发展的需求。对于高职学生而言,职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职业态度的塑造和职业准备的完成,最终都表现为职业人格的形成。职业人格是个体从事一定职业所必备的最核心的基本素质。

职业人格是人格的下位概念,是职业化了的人格,因此具有整体性、稳定性、动力性等人格的基本特征。但与一般的人格相比,职业人格还具有职业性、主体性、发展性等特征。

职业人格受职业的制约,具有职业性表征是职业人格区别于一般人格的主要特点。职业人格与特定职业的职业规范相联系,不同的职业要求从业者具备不同的职业人格。职业人格与职业紧密联系的特点决定了职业人格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非常明显。

职业人格是对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的心理品质做出的职业性规定,其主体是人,因而具有主体性。尽管职业人格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特点,但其形成并非从业者单方面受制于社会职业而被动机械地实现对职业的适应和顺从。相反,职业人格是人这一职业活动的主体能动作用于客观职业环境的产物。人能意识到自己在职业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并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运用人类的智慧主动适应和改造社会职业环境,从而实现人与职业的完美结合。“人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的根本之所在是:人可以在自己的生命活动中获得新的生命”[2]31。在主动的有意识的职业活动中,人能收获劳动和创造的职业幸福感和价值感,达成与职业的和谐互动进而实现自我价值并超越自我,提升职业人格,成就新的自我,职业也会因人的能动作用而得到变革与发展。

人的发展性决定了人格和职业人格的发展性。职业人格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先天和后天的“结晶”,是个体在具备遗传和成熟因素所提供的生理前提下,在后天的现实的职业环境中以理想的职业人格为目标,通过不断的职业实践逐渐养成和发展的。每一种职业对从业者都有理想的职业人格的要求,而从业者已有的现实的职业人格并非恰好都符合这一要求,但人本质上具有可反身性、可自控性、可受授性、可暗示性、可超越性[2]417-420,当理想的要求和现有的发展水平产生矛盾的时候,这些与人的自我意识紧密相关的特性使人自觉地利用并创造各种可能的和现实的条件,自我认识、自我激励、自我超越、自我塑造,朝理想的职业人格迈进,最终实现内在人格与外在职业要求的和谐统一。

二、职业人格培育: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受“能力本位”价值观的影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实践中出现了“唯技能”“唯就业”的倾向,而从教育的总体目标和复杂的职业环境出发,着眼个体的完整发展,指向主体的自我实现的职业人格培育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职业人格集中体现了一定社会职业活动的需求和个体自由发展的需求,或可协调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性”与“教育性”的矛盾,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技术理性和人文关怀的和谐一致。

(一)职业人格契合现代职业教育的内在价值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其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教育性必然是第一性的。职业教育的内在价值或本体价值反映的是对人的身心发展需求的满足程度,尤其是对人的职业能力、就业能力发展需要的满足。现代职业教育内在价值是技术价值、实践价值、解放价值的辩证统一[3]。技术价值是基础,它通过培养学生的工具理性满足其技术需求,实践价值是技术价值的进一步深化,反映的是职业教育对学生主体交往理性的满足,解放价值是对技术价值和实践价值的反思和超越,通过锻造学生的批判理性激发其解放兴趣。“锻造学生的批判理性”具体表现为培养学生的技术伦理意识、主体意识和价值反思意识、合作交往意识。

高职学生职业人格培育强调职业主体通过职业实践,在交往合作中体验内化生成,它关注学生在技术操作中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技能体系的能力和建构自己的职业情感的能力,重视学生合作能力与交往能力的发展,契合职业教育的技术价值和交往价值。职业人格的主体性特征内在地蕴含着学生作为完整的、独立的、自由的人的主体性诉求,职业人格培育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技术责任意识的培养,明确自身的伦理担当;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反思能力,使他们明确自身的独特价值,在技术活动中释放与实现技术主体的人性力量,自觉地将内在的人性诉求渗透在技术活动的各个环节,使技术活动的开展符合人的内在本性。职业人格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自由发展,“立足生命存在,关注生命体验,呼唤生命活力,提升生命质量”[4]的价值追求契合了现代职业教育的内在价值。

(二)职业人格指向人的生存、生长和生成目的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通过职业教育过程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有研究者通过职业教育目的质的规定性分析,将职业教育目的划分为人的“生存”、“生长”和“生成”三个层级,其中基础目的是关注人的生存能力,即培养受教育者具有专业定向性的基本职业能力;高级目的是关注人的生长,即非专业定向性综合职业能力;终极目的是关注人的生成,即培育真善美统一的人格[5]。职业人格具有发展性,其生成是职业主体内部生理机制及其所处的外部环境之间不断发生作用的结果。外部环境作用于主体,经由主体的认知、思维、实践等活动形成主体认同,进而达成自觉实践,并不断调整、提升,最终升华成职业人格。职业人格的生成必须经历由职业知识、技能等认知性职业要素向内生性职业素质的内化,内生性职业素质向外显性职业行为的外化,职业素质向职业人格的升华的复杂过程。这一过程必然包含职业主体的基本专业能力、基本综合能力、基本社会能力等关注人的“生成”的基本职业能力的形成,包含职业主体的综合职业胜任能力、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关注人的“生长”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养成,包含个体精神世界的丰富和个体自我完善目标的实现,即求真、至善、臻美的人格“生成”。由此可见,职业人格培育与现代职业教育关注人的“生存”、“生长”和“生成”的目的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三)职业人格是现代生产方式对职业人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和生产方式的不断变革,新的分工体系和新的生产方式趋向易变、灵活,只要求劳动者掌握某一简单职业技能即可的传统的流水线式的生产作业已不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要求,不断涌现的新岗位、新职业需要劳动者不再固守僵化的程序,而是讲究优化组合。现代社会从业者更换职业的频率越来越高意味着单一的职业技能不再适应这一趋势。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已超过能力的概念范畴,从业者的自主性或独立性已逐渐被列为首位。劳动者必须具备处理资源、处理人际关系、处理信息、系统看待事物、运用技术等综合性的职业能力,在基本技能、思维技能和个性品质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现代生产方式对职业人的要求的重心已由职业技能转向更具全面性、整体性的素质和能力,即要求职业人具备健全的职业人格。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担负起培养具有完善人格的完满职业人的重任。

(四)职业人格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导向和动力

职业人格是职业理想、职业价值观、职业情感、职业态度、职业兴趣等因素的综合体,其中职业价值观是人们依据自身的需要对待职业、职业行为和工作结果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概括性和动力作用的一套信念系统,它不但决定了人们的择业倾向,而且决定了人们的工作态度。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有利于学生将模糊的职业意识转化为清晰的职业目标,深入理解职业价值和人生意义,进而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唤起学生对职业活动中真善美的追求,确保学生的职业生涯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进。

职业生涯成功还有赖于个体的全面发展,尤其是人格或个性的健康完善。瑞士教育家m・L戈德斯密德经过大规模的调查研究,提出学生顺利就业并取得职业成功的五个要素:就业动机及良好的个人素质、人际关系技巧、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有效的工作方法、敏锐的广阔的视野[6]。凡此种种无不是人格力量在职业活动中的发挥。职业人在职场中所要面对的是复杂的现场问题、人际关系、与人协作、自我管理等,没有人格的支撑,职业生涯必定难以为继。唯有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情感等属于职业人格的素质,才能激发出学习力、创造力,为学生的职业成功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直接面向职业的劳动者,要使这些“准职业人”有能力应对未来职业活动中的种种变化,并开拓创新引领职业发展,就必须重视高职学生职业人格培育,重视对学生生命中潜藏的巨大的人格能量的开发,赋予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和能力,为学生生命质量的提升和人生境界的开阔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雷小波.高职学生职业人格刍议[J].职业教育研究,2014(8):15-17.

[2]张楚廷.高等教育哲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

[3]徐宏伟.论职业教育的内在价值[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9):36-40.

[4]马庆发.人格本位: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理念[J].职教通讯,2003(7):9-11.

[5]张弛.关注人的生存、生长和生成:现代职业教育目的解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6):26-31.

高职教育理念篇7

1.社会转型必然也会影响到处于这一时期的高职学生。具体表现为:其一是社会价值目标逐渐多样,引起高职学生目标选择上的困惑。一些错误政治观点、消极的价值观念和腐朽的思想文化,难免会通过各种渠道对学生的思想产生冲击和影响。其二是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加强“西化”,易造成部分学生价值目标的偏离。市场经济环境容易诱发或强化“金钱至上”“个人本位”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其三是部分高职学生对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媒体、网络的膨胀而感到手足无措可又新鲜好奇,但由于缺乏对这些新奇知识进行比较、鉴别和选择的能力,更不可能通过他们形成自己独立的思考,确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从而使自已误入迷途。

2.家庭因素对高职学生的理想信念树立的影响

当代高职学生大多是“9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是家里的“小皇帝”,集宠爱于一身,缺乏人际交往训练和环境的磨练。独特的生活环境使部分学生道德约束感和现实的责任感减弱,以自我成才为中心,缺乏为国家和民族发展作贡献的远大目标和应有的社会责任。部分学生在价值观念和行为意识之间有一定的反差,言行不一的现象比较严重;部分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弱,缺乏对挫折的容忍力和超越力。他们一旦工作不顺、爱情失意和人际关系紧张,便出现沮丧、自卑、焦虑等消极情绪,有的甚至轻生,缺乏应有的自我心理疏导和调适能力。可见,知识经验、人生阅历的匮乏,使其思维和行为方式就不可避免地具有不成熟性,从而限制了高职生对社会、人生等重大问题的理性认识与把握。3.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机制的影响。在新形势下,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一是部分地方、部门和学校对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认为高职教育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文化修养教育,只要学生掌握了专业教育所必须的职业技能,能顺利就业就行了,致使理想信念教育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处境。二是教育工作没有适应理想信念教育社会环境和时代内容的新变化,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环境,不能形成全社会关心高职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合力。三是教材和教学内容滞后,缺乏吸引力和说服力。如对于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中出现的许多新问题,理论上未能予以充分地说明和解释,造成理论教育与实际生活严重脱节,甚至滞后于社会实际的发展,导致青年学生对理想信念问题的淡漠,教育效果差。四是教学方法没能及时适应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社会环境和时代内容出现的新变化。例如,面对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我们仍然延用在利益和分配平均、大家都服从组织分配的环境下形成的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面对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网络和信息技术使各种信息快速传播的新环境,我们仍然采用原有的固步自封地在“象牙塔”中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

二、加强高职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途径

1.提高认识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把理想信念统一到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上来。

理想信念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属于人的精神生活范畴,是人的精神生活的内在需求和动力支柱。因此,对高职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首先就应该通过哲学社会科学的传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必须坚持不懈地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马克思主义发现了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丰富发展和深化。所以,在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学生才能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在正确的世界观基础上,他们才能逐步形成一系列把个人利益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时代要求相统一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进行这一教育的主要阵地。在加强高职生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工作应着重从以下两方面入手:首先,切实改革教学内容。理想的眼光需要超越现实,但决不是脱离现实。所以,对高职学生进行理想教育还必须坚持知行统一,培养他们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精神。哲学社会科学是对人类长期而艰苦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总结,其中所凝结的人生智慧能够帮助人们立足现实去追求理想。真正的理想并不是好高骛远,而是从现实出发,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地迈向理想的目标。要坚持和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紧密结合时展要求,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坚持不懈地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当代大学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要求教育者自己在认知理想信念教育的各类问题时,多采用那些可以获得第一手材料的认知方法,如亲身体验、实地调研,而应少采取那种通过粗阅材料、道听报告、偶闻消息的方式方法。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使其对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更加充满信心。其次,逐步完善课程体系。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目标要求和学生思想实际,逐步形成以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主体,适应学科体系及课程结构科学性要求的课程体系。把握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了解时代的要求,对于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形成自己远大的目标,具有基础性的意义。哲学社会科学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总结,学习哲学社会科学可以帮助学生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因此,必须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让学生进一步把握中国梦的深刻内涵,认识到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

2.抓住学生自我教育的契机,让自我教育变为理想信念的助推器

当前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社会环境和时代内容出现了新的变化,在我国,由于诸多原因,填鸭式的应试教育模式一时难以改变,这从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学生个性的成长与理想信念的培养。同时,应试的压力还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面对这种情况,学生自我教育无疑起到巨大的补充作用。自我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它通过老师、舆论的引导,促使学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自我认识、自我更新,使学生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了更正确的认识。自我教育的作用是教育自我,而教育自我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适应世界、适应社会。学生自我教育是学生为了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自觉进行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活动,是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目标而进行的自我培养活动,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必要条件。高职生根据自我发展意识,进行自我教育,就需要寻找自我发展的楷模。只有发挥榜样作用,才能更好地唤醒高职学生的自主意识,在理想信念的培养中“润物细无声”。

3.重视环境教育的陶冶、整合作用

高职教育理念篇8

1.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习是以“发现”为主导的知识的接受与发现;以“建构”为主导的知识结构与建构;是课本理论知识与生活体验性知识的有机联系。教学要创建一种开放的、浸润性的、积极互动的学习文化环境,要不仅重视知识记识,更要重视分析解决问题的素质能力的培养。

1.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主动地建构意义的过程。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使学生学习的真正动力是认知的兴趣,这是最直接、最稳定、最活跃的学习动机。

1.3建构主义的教学观教学应从问题开始,要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进行学习,提倡学中做与做中学,强调以任务为驱动并注意任务的整体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

1.4建构主义的学生观教师的教学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具有极大可塑性的个体,他们最需要受教育,也最喜欢接受教育。学生是独特性的人,要遵从学生的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独特的人,应成为我们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

1.5建构主义的评价观教学评价的重点在于知识获得的过程,认为怎样建构知识的评价比对结果的评价更为重要。“立足过程、促进发展”是这种评价思想的集中代表。评价内容以重知识记识向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心理素质、学习态度的综合考查,评价标准从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向重视个体差异个性发展的评价,评价方法除了传统笔试,更多倚重多元参照系评价,评价主体由单级向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共同参与的交互评价,评价重心由只关注结果向形成性评价、促进性评价兼容的方向移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对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从职业性情境设置、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知识内容的选择、多元化与主体性实践教学材料的提供、学生主动参与的职业教学方式、多元评价体系、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依据,为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

2把创建情境学习作为实践教学的系统理论

新形势下的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需要将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全程中所有实践环节作为一个整体来系统定位、统筹安排。它要求实践的各种要素在理念上全息浸透,在内容上全面整合,在课程体系上全面统整,在时间上全程延通,在空间上全方位拓展。实质上是一种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课程设计理念,是课程实施的思维方式和操作路径。它要求专业实践环节主要包括学前教育专业中各类课程里的技能操作,各学期安排的见习实习,短期的社会实践,寒暑假社会实践,毕业前综合实习及毕业论文或设计等所有培养幼儿教师操作技能和智慧技能的课程教学环节。具体而言,要做到:

2.1建立实践学习共同体建立由一线的幼儿教师、学生和专业教师组成的若干“学习(研究)小组”,以定期或不定期方式开展小组内互动和小组间互动。互动方式可以是现实情境下的互动,也可以在网络条件的虚拟现实中互动。

2.2开展“早接触、多实践”的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从新生入学教育起就让学前专业学生接触幼儿园实际,每学期甚至每周开展一个单元的实践活动,一直持续到毕业。使学生从入学之初就同幼儿园保持着鲜活的联系,使实践始终跟其他所学专业课程相互贯通。通过实践中的反思将课程中的理论转化成学生的个人理论,通过对实践的反思批判将隐性知识显性化。

2.3建成多功能、立体型的实训场所,加大实践协调性和层次性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场所,除幼儿园外,学校的教室、综合实训室、琴房、舞蹈练功房、机房、书画室、体育场馆、学生活动中心、电影院等场所都应作为学生的实践场所,还包括社会实践环节学生接触到的不同幼儿园和民间传统、儿童文化展示场所等。

2.4树立在所有教育教学环节渗透实践活动的意识要求主干核心课程制订实训实践教学大纲,其他各门课程明确规定并规范实训、实践环节的操作程序和学习目标,并建立专业课学习的专门实训室,由此将实践理念渗透到各门课程中,做到课程实践设计的前后关照。

2.5建立以实践教学为中心环节的课程体系以实践教学统整理论教学,在理论教学渗透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统整平台,理论教学是实践课的延伸与提升。这样的调整是符合国家对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的改革思想,也符合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发展的规律。

2.6使实践教学成为学生职业生涯的成长途径新理念下的实践教学应该表现为幼儿教师生命中的内在需求,并把实践教学作为幼儿教师生命意义展现的一种方式和生命价值体现的重要形式。强调各实践环节对幼儿教师教学行为发展、幼儿教师的生存的重要意义,应将各实践环节的具体操作当成是幼儿教师教学生命显现的必要成分。

3把“零距离”渗透作为实践教学的课程设计理念

学前教育的专业课程教学就要实现“三个零距离”,即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的零距离、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的零距离、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如何实现这三个零距离则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3.1制定专业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零距离的实践教学目标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中心应以目标引领,专业课程要对应职业岗位群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强化明确而具体的就业目标引领。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在目标体系的引领下,为了能够更有效地适应未来工作岗位,把所有的学习任务都置于相应的学习环境中,引发学生对认知结构主动重组和提升。当明确了就业岗位及其所要求的职业能力需求,学生就会在学习生涯中为自己的职业选择构建未来的生存背景,并主动学习以掌握职业技能适应生存的环境。因此教学目标必须与学生的未来工作目标相符合,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所确定的问题成为学生自身迫切想解决的问题。这种零距离的实践教学目标主要包括最终目标、整体目标和具体的能力目标三个层次。

3.2建立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零距离的实践教学模式围绕目标要求,将学前工作岗位的业务流程、具体工作情境作为载体,按照情境或业务的逻辑关系进行合理的组织,形成工作模块或项目。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将每一个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学习任务)进行了详细的分解和说明,根据专业对应的岗位业务流程表现出来的逻辑关系,总结出工作模块或项目之间的递进和关联关系,再将若干个相关模块或项目组成一门课程,在这些课程中确定出核心课程(或称基础课程)和职业专门课程、预备课程,再按课程间的相互关系制定出教学计划。这种以工作任务的完成为逻辑主线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以往按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来编排学生学习项目的传统方法,整个教学过程围绕实际工作岗位完成的过程来逐步展开。教学活动的第一个步骤是描述工作岗位职责,而不是给学生介绍导论性知识。描述的具体内容包括:该岗位在整个工作体系中的作用;岗位对工作对象的要求;岗位所需要的设备、工具、材料条件等。教学过程首先通过岗位职能、业务要求的具体学习和描述,逐步把学生导向工作体系;其次,围绕职业岗位的要求和具体的工作流程需要来阐述相关的理论知识,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完成业务工作流程的过程中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

3.3建设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零距离的实训环境实践教学的教学活动应围绕职业岗位这个中心来展开和进行的。从教学实践来看,仿真性实训教学环境的创建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参与积极性的提高,还有利于良好学习效果的取得。因此,实训教学环境的建设就必须按照与实际工作现场相吻合的原则来设计,让学生在仿真的工作环境中完成与企业、行业实际相一致的业务学习任务,从而使学生体验到职业氛围,获得真实的职位体验,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做到上学如上岗、上课如上班,最终实现专业技能学习与行业岗位的“零距离”。

3.4运行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需求标准零距离的实践教学评价模式针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形成的特点,采取过程性考核。以课堂学习、完成实训项目和社会调研等活动为考核对象,根据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组织能力、完成业务的能力、设计项目的能力、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开展多样性的考核。考核过程中以岗位职位的能力需要为导向,集中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与考核。在基础学习实践阶段,考核的项目可分为:技能测试、分项业务操作、分组模拟工作、课题任务报告等项目;综合实训阶段,主要考核的项目为: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现场问题的控制能力、模拟工作的业务流程和工作情境过程中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创造性的能力等。

高职教育理念篇9

关键词:高职会计;教育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实施办法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取得了良好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日益提升,社会对科技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这对当代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上都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只有紧随时代的前进步伐,才能为以后的工作岗位打好基础,当社会发展到某种特定程度时,学生对所学的知识需要进行实践应用,更好的应用在工作中去,对于新的知识、新的技术水平还需要不断的加强学习,因为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人才的要求也比较高,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需要进行转型,一些先进的教育模式应该得到推广和应用,在此背景下,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运用而生,并且不断的成为引导高职会计教育的主题。

一、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目的和发展方向

(一)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目的

当今社会,很多企业对人才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学校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做到学为所用,成果导向教育的理念就是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关注职业能力的培养,并通过团队合作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注重学生通过实践产生成果的一个过程,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反映民族的文化和个人的价值,还可以体现出民族的信念,充分发挥自身的个人价值,拥有团队意识,为以后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二)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发展方向

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是一个给学生提供更多在校表现自我发展的机会,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和自身综合能力为发展方向。这样可以给他们充足的时间来自己支配并利用这些时间和机会更好地表现自己的自身能力和锻炼学生的实际能力,并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学会运用学过的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并积累经验和知识技能,为将来的发展做好铺垫。成果导向理念也表明了,学习会计不是一个短期的学习过程,需要不间断的、不固定的来学习,可以组织学校或者学生自由支配和安排好自己的时间,争取最大限度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结合黑龙江会计教育课程的教育,提出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具体实施办法

在做好相关的会计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之前,应该从教育教学的理念进行做起,协调好师生之间的关系,制定全新的成果目标体系,在日常的课程结构和教学计划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修改,明确教学工作的目标,具体工作的开展如下。

(一)计划部分

黑龙江要教学生的所有科目,并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兴趣小组、各类体育活动和各种社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举办有关会计教程的教学沙龙,来让学生通过自身实践来掌握会计专业知识。

(二)隐性计划部分

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言行,在做好相关的日常工作计划时,要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根据不同的学生学习情况来安排任务,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要以成果为导向,坚持素质教育,认真完成家长、社会所赋予的历史使命,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学会引导学生的求知欲望、学会独立思考,精心研究自己的专业特长,教育学生如何学会做事、和其他学生和睦相处,在团队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拥有团队精神,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要建立全新的综合成果导向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的体验真实的情景,解决实际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知道自己学习什么,如何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以后该投入更多的时间在哪些领域,在这些过程中,不断的增加他们的实践经验,为以后他们的工作打好基础,最后,会计教学要紧密结合最新的科学技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去解决现实中的一些问题。

(三)数据收集部分

数据收集部分是指定量分析的方法来培养学生分析和说明数据的能力,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通过这种能力的成果导向,可以不断锻炼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获得比正常传统教学更多的数据信息,获得更好的学习技巧和学习过程,促进了其他课程更好的学习。

三、结束语

高职教育理念篇10

一、明确职教理念、学校找准定位、政府大力支持

在人才市场上,名牌院校和高学历毕业生自然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而专科院校毕业生则遭遇冷落。对此,高职法学院系要有教育领域的营销观念。首先,高职院校要进一步提升办学内涵,加强建设,全力打造高职名校、高职强校,发挥教育领域的名牌效应。其次,高职法学院系要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努力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新世纪新形势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培养出综合素质优良的应用型专业法律人才。严把人才质量关,以质量求生,凭特色取胜,只要专业有特色、个人素质过硬,培养的毕业生就会有市场。同时,地方政府也应大力发展立足为地方经济建设事业服务的高职法学教育,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学校建设,及时制定政策做到配套支持,拓展就业渠道促进毕业生就业。

二、践行法律职业教育理念,特别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1)严格按照高职法学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体系。把实践教学放到和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

(2)改革法学教学内容,对法学知识做实用化处理。即根据高职法学教育职业性、实践性明显的要求,确定以实用性较强的专业课为主,舍弃那些单纯的法学理论的教学内容。在坚持理论教学“必需、够用”的原则下,精心选择教学内容。

(3)建立固定的实习实训基地,保证实习实训条件。目前,高职院校在实验实训方面,普遍重视工科轻视文科。而必要的实习实训设施与场所是实施实践教学的物质基础,在职业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高职法律院系应保证学生在三年的时间里,都能接受到持续的形式多样的实践技能训练。高职法律院系在校内应保证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所需的场所、设备,在校外应建立固定的实践基地和相应的信息反馈、交流、改进制度,切实保障学生实践技能的有效提高。

三、针对社会需求设置专业

高等职业法学教育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联系十分紧密,承担着服务市场经济、推进法治发展的社会任务。随着各种社会主体法律意识的觉醒、权利义务观念的增强,人们对法律服务的需求将大幅增加。高等职业法学教育要针对这种社会需求,设置一些为基层急需、市场经济急需的各类法律服务专业,如法律事务专业、法律文秘专业、社区保安专业、调解员专业、司法助理专业、企业法务专业等。

四、着力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高职教育办得好不好,关键在教师。要办出高职的特色、培养优秀的高职人才,就必须尽快造就一支适应高职教育的师资队伍。高职法学教育要发展必须建设一支学术水平、教学水平较高、实际工作能力较强的“双师型”专兼职教师队伍。一方面要鼓励校内教师“走出去”,让教师在教学科研之余到律师事务所兼职,到法院、检察院进行调研,到企业从事法务,获取法律职业资格,到法律服务岗位轮岗锻炼,成为真正的“双师型”人才。另一方面,要把校外的专家“请进来”。由富有实践经验的法官助理、检察官助理、律师助理、企业法务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以指导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校内专任教师和校外兼职专家之间的相互交流配合,从而逐步打造出适应高职法学教育要求、人员充足、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五、推行毕业生“双证制”

高职法学院系要在观念上进一步确立实践教学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成立专门的实训管理机构,逐年加大实践教学经费的投入,建立一个目标明确的、系统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和岗位资格标准,积极推行毕业证书和岗位资格证书的“双证”制度。通过三年的学习与实践,要求学生毕业时应达到一定的专业技能标准,即精通法律文书书写,熟悉法律程序,具备较强的法律服务操作技能。同时要求学生掌握一些走向社会所必备的通用技能,如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并达到相应的国家等级标准、尽量掌握驾驶技术考取驾照等。

六、教学与科研直接结合,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途径

在课程设置上,可以邀请有关行业单位的人事部门参加,认真听取用人单位对人才应具备能力的需求意见。在实践教学计划的制订上,可组织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校外专家共同研究决定。奖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进行转化,形成产、学、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模式。依托司法部门、企事业单业等用人单位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尝试向地方法律援助中心申请设立学校工作站,由教师指导学生面向社会提供法律援助,按件获得法律援助经费补贴。这样做,一方面扩大了地方法律援助中心司法服务工作的广度,并使学生能广泛地参与法律实践,另一方面也解决了校方无力承担法律援助费用的问题,保障了实训经费,从而实现法学教育与社会价值的双赢。

七、积极探索多途径的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性是法学的一个显著特点。高职法科学生只有既读书又参加社会实践,才能真正领悟各种实体法和程序法的精神实质。高职法学院系的法律教育必须开放且富有创造性,学生应能走出书本,通过开展社会调查、提供法律咨询与法律援助等方式,深入到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去,了解中国社会的法律运行情况,尝试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服务社会。法律职业教育要密切关注实践,打开校园大门办学,力争探索一种多途径的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