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素质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15:07

学生的素质教育篇1

1.数学课堂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首先,教师是占有课堂的主导地位。但是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讲授数学的知识与解题的一些方法技巧,更要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素质。在数学的教学中首要的就是学生的数学思想、数学素养。那么,教师就需要将之前应试的教育方式改变,不能一味地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接受多少、理解多少、思维改变多少都不顾。把握住每节课的关键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学科实质,彻底转变教学观念,从备课到授课、课后始终贯穿着以培养数学思维为重点的主题。像数学技能、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等数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都是要在自己课堂教学中明确的目标,从而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其次,在课堂上教师授课前应该彻底考虑清楚这一堂课教什么、如何教、为什么这样教的问题,以换位思考的方式来思考学生面对这样教学后的接受程度是怎么样的,是否对提升学生学习素质有帮助的问题。

2.在数学课堂中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习数学的素质主要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自学能力。数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深入探究、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深入挖掘教材,梳理信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是教师应该注重的,从而使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学生内心形成不断探索的习惯。与此同时,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时候,要做到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老师引导和学生求学相结合,课上与课下结合。并分别指导不同类型的学生,促进学生合作学习、主动学习的精神。这样可以弥补班里众多学生难以得到教师单独指导的不足。因为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小组为主,它的优势在于它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由此可见,在学习和教学中加入交流和互动能够让索然无味的课堂变得生动,让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很大提高,在学习中培养素质,再以优秀的素质促进学习,这为提出假设、倾听他人,学习数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学循环形式。

3.面向全体,因材施教,重视数学意识的培养。

素质教育之所以区别于应试教育,有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发展,其中的要义就是全面发展,每一个学生,每一种类型的学生都能够得到进步和发展。而对每一位学生负责也是数学这门主要课程必须做到的责任之一,照顾成绩较差、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尽量让所有学生都达到基本要求,并且都有所提高。而数学教学应发挥基础学科作用的同时,也应在当今以人为本、综合素质为核心的现代化教学中,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进行有机结合,以学生主体为立足点,最终实现差生、中等生、优等生不同的进步和发展的目标,我们追求的素质教育最终目的也正是这样。

二、结语

学生的素质教育篇2

关键字:素质教育应试教育学生素质教育公平

素质教育提了很多年,几乎每一个不搞教育的国人都会说要坚定不移的推行素质教育。可什么叫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从没听人说过。那么实行素质教育了,学生的素质提高了吗?就我掌握的资料,不能得出学生素质提高的结论。首先学生的身体素质好像是下降了,结合现在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不难发现我们学生的素质确实不是高。一些基本的素质:生活自理素质、心理承受素质、沟通交流素质、团队合作素质都不太具备。这些素质的确是学生在学校里应该学到的,而且从1998年开始提出实行素质教育到现在也十几年了,也就是说现在大大学毕业生从开始上学就在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下成长,就是素质教育的光辉下长大。或许有人说需要时间,再过十几年我再回来讨论这个问题,看看谁的观察更准。其实有一个现实问题是,我们根本就等不到十几年之后,因为我们处于“改革”期,我们是不是得反思一些最基本的概念?我们为什么要改革?我们改革的对象是什么?我们得怎么改?

核心概念:素质教育、应试教育,那么什么是素质教育?什么是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是打着打倒应试教育的旗帜的出来的。据说最早提出“素质教育”概念的专家开始的时候也没有给出一个准确的概念,幸亏这几年广大专家尤其是一线老师对那些专家的理论做了最具体的解释。

素质教育的概念(百度百科):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

应试教育的概念(百度百科):应试教育指脱离社会发展需要,违背人的发展规律,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是教育工作所存在弊端的集中表现。它以升学率的高低来检验学校的教育质量、教师的工作成绩以及学生学业水平。它以考试教育模式与考试方法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充分发挥,培养的学生难以为目的,其适应工作和社会的发展。应试教育下的基础教育出现畸形发展现象,高等教育接纳的生源综合素质偏低,存在重智育、轻素质的倾向。其主要特征是忽视思想政治教育,不注重人格素质、精神素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以片面追求升学率。

其实有理性的人仔细分析之后会发现这两个概念逻辑上不存在矛盾。素质教育的定义中有一句话是“与应试教育相对应”,但是他们实质上是根本不对应的两个概念。素质教育回答的是教育目的这个问题,素质教育它以全面提升人的素质为目的,与之“相对应”的是以培养好勇斗狠者为目的的尚武教育(斯巴达式教育)、以增加“工具理性”为目的的唯智教育、以培养对某人的忠诚为目的的奴性教育,等等。而应试教育回答的是教育过程中的程序、规则问题。是入学标准、选拔方式、资格认证的一种测量手段,与应试教育相对应的有不以分数而以个人的赏识为标准的“伯乐相马式教育”、以长官意志为标准的“推荐、保送教育”、以出身为标准的“种姓教育”、“成份教育”,以财力为标准的商业化教育,等等。比如中国古代的九品中正制,再举个例子就是时代的“教育改革”――成分论,倒的确是针对“应试教育”的,但其目的却绝对与“素质教育”无关。

我们再分析几个事实,其实大家都知道,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教育中,中国最失败的是什么教育?我们不能说是基础教育。中国学生的基础好是世界闻名的,很多国外的大学也喜欢招中国的高中生。但是我的大学毕业生跟国外的下笔却不是很有竞争力,但是黑色幽默,也是最最悲哀的是,中国各个教育中最没有必要搞“应试教育”最应该实行“素质教育”的应该是大学教育吧,我们的大学做了些什么,做成了些什么,大学产品――大学生素质如何大家有目共睹。这真是一个黑色幽默。此中真意,颇可玩味……

最后我们看看对应试教育的定义吧,“脱离社会发展需要”,应试教育的指挥棒是什么?高考,考试大纲,高考卷,那么为什么每年对高考卷的评价中没有“脱离社会发展需要”?解决这个问题很好办――找高考命题专家。“升学率的高低来检验学校的教育质量、教师的工作成绩以及学生学业水平”呜呼哀哉,这句话好像与学生、老师没有太直接的关系吧,倒是与教育管理者有很大关系。“高等教育接纳的生源综合素质偏低”综合素质偏低是和谁比较?和美国吗?人家美国的大学为什么不排斥中国的高中生?有的还很喜欢中国的高中生?“其主要特征是忽视思想政治教育,不注重人格素质、精神素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如果说我们中国的学生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全中国人都笑了,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到大学毕业,“思想政治教育”总量应该不少吧。再说“不注重人格素质、精神素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些非智力因素是老师在课堂上教的吗?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吗?教育是什么?是启迪和唤醒,没有有宽松的环境,没有思想自由的氛围,没有有个性的老师,学生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难啊……

其实我们所说的“应试教育”之弊,有相当成份并非“应试”所造成。其中首要原因是优质资源不足与分配不公。理想的教育体制应当在实质上做到“有教无类”,人人平等地享用教育资源。可是事实上我们根本做不到这一点,从国家来说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所限,更由于短视我国多年来教育投入严重滞后,教育经费占国民收入的比例低于经济发展水平类似我们、甚至不如我们的许多发展中国家,还由于某些教育思想影响,教育意识形态化,对社会办学与民间教育投入限制较多,使得教育资源的短缺极为严重,争夺这些资源的竞争也就变得极为残酷。所谓“考试对学生的摧残”,说穿了就是竞争对学生的摧残。实事求是的说,面对竞争最好的是什么?公平!不可否认,高考为广大老百姓,尤其是底层的老百姓提供了一个最公平公正、涉及面最广、持续时间最长、最便捷的、能够让有能力者的能力得到证明、才华得到施展、生活品质得到提升的最最公正的机会。

如果不改变“优质资源短缺不公加剧竞争”的局面,只是机械僵化地取消或弱化考试的作用,那“非考试的竞争”(符合规则的走后门、弄特权去加分等等)对多数学生而言岂不是更加残酷吗?(参考《南方周末》《穷孩子没有春天?寒门子弟为何离一线高校越来越远》)其实自主招生,自主命题,事实上是让寒门弟子上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的比例越来越少,教育不公平的现象只会越来越严重。说句发牢骚的话,从一定意义上,我们还不如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呢,那时候还是全国不论地域、不论贫穷、不论出身的全国统一命题呢。央视“名嘴”白岩松在与郑州大学学子谈青春、谈理想、谈目前的高考制度的时候说:“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高考有千万毛病,但却是目前最公平的一种方式”。当我们说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逢进必考”是社会的进步的话,那么我们教育的这点事算什么?

综上所述,我的观点是:应试教育不是洪水猛兽,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很有生命力,至少能保证公平,而且应试能力是相当一部分人适应社会的必须能力,而且应试教育在本质上与素质教育的冲突并不大。比抨击应试教育更迫切的是教育公平问题。

写在后面的话:我不是有意为应试教育辩解,我也赞成实行素质教育,也认为目前我们的教育制度有问题,乃至有危机,亟待改革。但我反对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对立起来的提法,也不赞成把“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作为教改纲领。这样的提法并未抓住如今教育危机的实质,这样的纲领更可能误导教改。我希望我们的主流专家们、领导们做事情的时候能够多一些调查、多一些实践、多一些尊重事实,如果我们批判的一些做法是“冒进”、“”的话,我们能保证后来是不是说我们的一些改革是为了改革而改革?是在“瞎折腾”?

参考文献:

[1]毛家瑞《素质教育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6)

[2]《南方周末》封面《穷孩子没有春天?寒门子弟为何离一线高校越来越远》[J]2011-8-4

[3]王少敏《再也不能这样培养孩子了:写给中国教育界和家长的逆耳忠言》[m]云南出版集团出版2012(6)

学生的素质教育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素质教育;核心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2-0260-03

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也是贯彻党的高等教育方针,适应时展要求,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大战略举措。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以德育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和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有利于提高人才素质培养质量,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提供了重要保证。高校的素质教育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丰富的教育内容,其中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素质教育的始终,在整个素质教育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正确认识和充分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对于全面贯彻党的高等教育方针,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全面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内涵

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在我党90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占据重要地位,发挥了巨大作用。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我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培养和提升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活动,其根本目的是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激励人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安定团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都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对人们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这也正是为什么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被称为“生命线”的重要原因。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由专业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各级各类党团组织按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路线、方针、政策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针对大学生群体所开展的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它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目的是要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最终将其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悠久历史相比,目前我国的素质教育仍处于有待发展阶段。在过去的20多年时间里,随着党和国家对“素质教育”这一教育理念的实践探索和教育界对“素质教育”这一概念的理论研究,“素质教育”的内涵得到了较为深入的发展与完善,人们对“素质”和“素质教育”的概念都有了比较全面和科学的认识和理解。所谓“素质”,是指“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2]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位,一个人的素质应涵盖四个方面内容,即: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核心,文化素质是基础,四类素质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有机地构成了我国高等教育培养体制下高素质人才的基本素质内容。“素质教育”是在对“素质”这一概念进行科学认知的基础上,为适应知识经济时展要求而提出的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全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是指“以提高人才素质作为重要内容和目的的教育,是一种更加注重人才人文精神的养成和提高,重视人才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更加重视使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2]与应试教育不同,素质教育摒弃了只重视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培养模式,它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质这三方面要素有机地融为一体,更加注重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使上述四类素质能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从而提升人才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与“素质”所包含的四个方面相对应,大学生素质教育则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专业技能素质教育和身体心理素质教育四个方面。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

大学生素质教育是高校培养和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教育培养模式,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素质教育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1.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把思想政治教育确定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首先是由思想政治素质的本质决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是指大学生在社会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素养,它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的综合体现。同志曾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3]这段话精辟地论述了思想政治素质在人才综合素质中的核心地位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众所周知,一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从来都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会自发地产生,而是要通过后天不断地教育和培养才能得以具备和有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实现这一过程、达到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手段,没有思想政治教育,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就无法得到充分培养。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由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决定的。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确立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人才培养目标,其中德居于首位,对一个人其他素质的培养具有巨大的促进或制约作用,事实证明,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只有政治立场坚定、德才兼备的人才能够不辱使命、完成历史重任。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要教育和引导广大学生建立并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确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由此可见,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均把人的思想政治素质放在人才培养的首要和重要位置,因此这也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2.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着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

高校是传播知识、造就人才的沃土,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高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的领导,要始终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工作的首位,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和根本任务决定的。素质教育的实施是为了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不仅要以知识和能力的高水平为要求,更要以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作为首要衡量标准。当前,在国内外各种思潮的冲击下,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集体主义的价值观,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因此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将直接引导着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

3.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有效实施提供强大动力

正如前文提到的,人才的基本素质包括四个方面,其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核心。作为核心,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将直接带动其他各方面素质的发展,而在这一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关键性作用。邓小平同志指出:“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但这并不是说要把大量的课时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这不仅不排斥学习科学文化,相反,政治觉悟越是高,为革命学习科学文化就应该越加自觉,越加刻苦。”[4]实践证明,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地培养人的主观自觉性,增强人对自身综合素质提升的追求。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激励大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目的、增强求知欲望,引导大学生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培养勇于创新精神,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健全的心理,增强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有效地带动大学生在学习知识、锻炼技能、健全心理等方面的发展,从而实现其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成长成才目标。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绝不仅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有效手段,它同样也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它为大学生素质教育全面有效的实施提供了强大动力。

4.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目标最终实现的重要保证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要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其最终能够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有效开展能够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起到重要的保证作用。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素质教育全系统和全过程的特点能够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社会主义方向的全面贯彻和深入落实,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提供了重要的政治保证。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教育原则为大学生素质教育在师资力量的支持、精神动力的促进、育人环境的构建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在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要求下,高校各级基层党团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和教师队伍会努力将素质教育的工作理念和内容融入到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从而为实现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发挥其政治和组织的双重作用,有力地保证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

三、立足素质教育要求,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地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党中央关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举措对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高校要立足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和智育等其他素质教育内容有机融合,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1.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强调以人为本,这就要求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本,注重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来安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要尊重、理解和关心学生,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要求,要以平等热情的态度与学生进行交流,对他们的需要进行积极引导,努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素质教育体系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尊重人、信任人、发展人为出发点,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2.努力构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素质教育认为人的潜能是巨大的,其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通过科学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激发人自身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激活人的潜能,从而有效促进人的素质的迅速发展。素质教育强调的是人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也同样是教育者的引导作用和受教育者的能动作用协调互动的教育活动,但在具体实践中,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往往没有被真正激发出来,因此也就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无法得到充分发挥。为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积极借鉴和吸收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原则,着力培养和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性,使其能够自觉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而形成个人的需要,最终通过自我教育的方式,以主体的姿态将教育内容内化为自身的个性品质。大学生“自我教育”模式的构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最大化的基础和保证,能够进一步巩固和凸显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3.以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素质教育内容的有机融合

人的素质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上,决不能将它和其他素质教育内容分割来看,正是它们之间这种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关系的存在,才共同影响着素质教育的质量和进程。当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归宿,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主题,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以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努力实现与其他素质教育内容的充分融合,共同落实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一方面,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各学科教学和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教学的同时,能够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带来的巨大促进作用,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得到提升后,更易于接受科学先进的思想和理论,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另一方面,要积极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知识性,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充分结合科学、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内容,融各类科学文化知识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性、生动性的同时,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接受程度,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实践中,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充分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地位,按照素质教育的理念和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地融入到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进程中,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总目标,才能培养和造就出更多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

[2]周远清.素质、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0,(8):3.

学生的素质教育篇4

一、加强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大学生在毕业初期的就业和择业过程中,暴露出很多的问题,有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方向比较模糊,职业目标不明确,在就业和择业的过程中显得比较盲目;有的大学生适应能力较弱,缺乏抗挫折能力,因不适应环境而频繁跳槽;还有的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没有奉献精神、不能吃苦、责任感缺失、自我中心意识过强,不愿意从底层工作做起,片面追求舒适的工作环境和丰厚的复利报酬,而不过多考虑自己的长远发展。还有的在面试环节中就因不懂礼仪、不善交流等原因和就业机会失之交臂。

一边是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用人单位因难以招到合适的人选而感叹人才难求。另一边却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低下,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究其原因,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欠缺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毕业生在结束大学学习生活走向就业过程中,在道德意识、职业认同意识、诚信意识、责任意识、团队意识、独立意识、服务意识、吃苦意识、竞争意识、抗挫折意识,以及行为习惯、目标定位等诸多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欠缺。

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而人才不仅仅是要知识丰富、能力超群,还必须拥有健全的人格,一个掌握知识却缺乏健全人格的人,不仅不会对社会有贡献,反而会有较强的破坏力。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高校教学在强化专业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必须以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为目标整合高校教学工作。有的大学生在进入高校后,容易沿袭中学时候的认识,把精力放在专业知识的提高上,而忽视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大学教育应该根据社会进步和时展的新要求,不断进行教育创新,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加快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以适应新的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三生教育的提出

云南省自2008年2月起,提出并实施了“三生教育”,至目前为止,高等学校实践“三生教育”已有两年多了。高等学校“三生教育”,通过整合各种教育力量,充分发挥高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功能,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助较圆满地实现人生。

高等学校“生命教育”促进大学生严肃认知生命的存在、生命存在的意义、价值,培养大学生积极的生命观,努力提升生命存在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价值,有助于大学生学习构建个体、群体、自然之间的生命和谐意义。

高等教育“生存教育”使学生把握社会个体与群体自然生存与社会生存的基本规律,理性应对自然生存与社会生存问题,提高生存的自然与社会适应能力,调整能力、发展能力及创新能力,妥善处理社会个体与群体、自然生存与社会生存的错综复杂的生存关系,构建个体、群体之间的生存和谐关系。

高等教育“生活教育”促使大学生理性认知生活,了解生活的复杂性、现实性,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秉持自信、自爱、自尊、自立、自强的生活观念直面现实生活,促进大学生以积极的生活态度来应对生活困境及压力。协助大学生学习妥善处理社会个体生活与群体生活、职业生活与公共生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自然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三、通过开展三生教育培养职业素养的初步构想

职业素养鼻祖SanFrancisco在其著作《职业素养》中这样定义: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内在的要求,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是个体行为的总体反映。职业素养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包含内化素养和外化素养。内化素养主要指的是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外化素养一般指通过学习培训比较容易获得,但需要在实践运用中逐渐成熟的各类专业知识技能。在适者生存的竞争社会,个人缺乏良好的职业素养,就很难取得突出的工作业绩。而企业也需要集中具备较高职业素养的人才求得生存和发展,进而提高企业竞争力。外化素养可通过专业技能训练获得职业认知、培养职业情感和养成职业行为习惯。内化素养要求在一定的环境下,学生通过自我教育,不断将本职业的社会要求内化为自身职业素养的过程。不同的职业要求从业者具有不同的素质要求,但诚实的品德、敬业的精神、团队的意识、负责的态度和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等内化素养,是每一个从业人员都应该具备的素养要求。

在校期间如果只重视技能的培养,忽略了素养的培育,就容易导致就业中出现若干问题,三生教育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部份缺失。在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中穿插三生教育的内容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首先,有利于较为全面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加强职业素养的培养。通过三生教育,加强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价值及职业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追求自己所愿追求的,而不是随波逐流。通过三生教育,加强人际交往的锻炼、让学生学会尊重,感恩,宽容,使学生减少因不适应新环境而导致的频繁跳槽。通过三生教育,加强责任意识的培养,使学生更符合企业的用人标准。通过三生教育,学会生活,学会缓解压力,通过兴趣特长等业余爱好排解职场的压力。通过三生教育,学会学习,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学习掌握应该具备的知识技能,同时培养较强的学习能力,进行可持续学习,根据自己的理论基础,能较快适应社会职业的要求。

学生的素质教育篇5

关键词:军事教育学生素质教育

1985年,我国教育部开始在一部分高校进行大学生的军事训练试点,有些高校形成了军事教育课,将军事的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结合在一起,作为一项必修课程纳入了教学计划之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展了很大的变化,普通高校教育中军事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军事教育的进行,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我国的国防建设培养高质量人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军事教育指的是在教学中,依据战争的现实需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给现役或者是预备役的军人传授军事知识和技能,使学员的体力和能力都达到提升,培养学员的思想道德和战斗作风,提升其作战能力的教学实践活动。军事理论实践主要包含着军事思想、国防理论、军事科技等,这些知识主要是以课堂的形式,面对面向学生教授。军事技能主要包括队列、战术、射击、拉练、三防、战场救护等,这些技能通过军事训练进行掌握。素质教育就是指的调动并且发展学生的先天因素以及后天实践的能力,使得学生的身体,心理以及文化素质上都有明显的提升,其出发点是为了激发出学生的内在潜力,根本的目的是改善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军事教育是当前我国高校最普遍的国防教育形式,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国防素质。

1 高校军事课的地位

1.1 学校的认可 20多年的实践证明,开展大学生军事课,不仅让学生学到了一定的军事理论知识,掌握一定的技能,而且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各高校把军事课作为新生入学的第一课,为学生今后的在校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它的作用学校充分认同,给予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所以军事课体现出了特殊的育人地位和效果。

1.2 学生的认同 无论是邀请军队优秀教官进驻校园还是将学生带进军营训练,部队派出的优秀教官在完成承训任务的同时,把人民军队的好思想、好作风耳濡目染地传给了学生,使同学们有了面对面向学习的机会。军人魅力也给学生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象。军训期间学生接受紧张而艰苦的军事训练,亲身体验军营生活,虽然仅有短短的十几天,却能使他们终身难忘。有人说,“军训是大学生活的第一课,永远忘不了”,这足以证明军事课在大学生心灵深处的印象。

1.3 家长和社会的肯定 新时期的青年,自身拥有诸多的优点,但大多成长在独生子女家庭,从小缺少吃苦教育和挫折磨练,自觉和不自觉地养成了娇骄之气,让家长和社会不放心,所以,家长及社会对学生军事教育寄予莫大的期待和大力支持。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通过军事训练改变日常生活中懒散懈怠的作风,锻炼坚强的意志品质,平衡脆弱的心态。目前一些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时,把学生是否经过军事教育作为一个优选条件,进一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接受军事训练,认真学习军事理论知识争取好的成绩。可以看出普通高校的军事教育拥有素质教育的现实意义,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优秀载体。

2 军事课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军事教育与科学文化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紧密相联,它不仅有助于良好道德的形成,而且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体魄,起到了其它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为大学生成才提供了一个新的载体。

大学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改造和形成的关键时期。军事教育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手段及方法上看,为高校教育注入了活力,当代学生思想活跃、可塑性强、接受能力快,军事教育使学生接受系统国防教育,发挥学生素质教育的特殊作用。

2.1 增强学生公民国防意识 国防意识是一个国家的公民抵御外侮,捍卫祖国的独立和,维护国家尊严和安全的主观认识。如果说国防是民族生存之盾,那么国防意识就是民族生存之魂。强烈的国防意识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是制止战争、威慑敌人的重要因素。公民国防意识的强弱关系到国家的强弱、民族的兴衰。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所谓固国家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其道何在?精神为也。”可见,一个国家的国防巩固与否不应只以“山溪之险,兵革之利”来衡量,还应看其国民的国防意识和精神状态如何。青少年是潜在的国防人力资源,青少年的尚武精神和献身国防的意识强弱,直接决定着国防人力资源的供给和补充。

2.2 强化了组织纪律观念 俗话说:“没有规矩,何成方圆”。这里的规矩就是纪律,纪律是完成各项任务的根本保证。现在的学生,不少自律性不强,生活习惯比较散漫,个性突出,我行我素,逆反心理较强,不愿接受管理。而军训就是一味治“散”的良药。军训期间结合部队条令条例和各项规章制度,教育他们一切行动听指挥,讲究严明的组织纪律性,从点滴做起,抓日常养成,改掉他们自我意识强、怕苦怕累的不良习惯,使他们懂得什么是纪律,为什么要遵守纪律,怎样做才符合一个文明大学生的标准,从而养成时时事事讲文明、守纪律的好作风。

2.3 培养了服从意识和执行力 在军队,服从是军人的第一天职,绝对服从只适用于军队。因为这个“第一天职”带来的最终结果是效率第一,否则就可能发生战场上的流血牺牲,甚至战事失败,直至改变整个战争的进程和格局。在市场经济时代,“服从第一”的理念是现代企业管理重要方面。没有服从理念的企业是很难有发展前途的,因为在市场竞争中,必须依靠团队,任何个人的单打独斗,都不能实现取胜。团队运作的前提条件就是服从,创造性、主观能动性等都是在服从的基础上才成立,否则再好的创意也推广不开,也没有价值。学生军事训练正是快速提升执行力,养成执行习惯的重要举措。经过训练,学生们头脑里留下深刻的服从意识,从而形成强有力的执行力。

2.4 培养了坚强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的心理素质。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优胜劣汰”机制的广泛运用,社会各个领域之间的竞争加剧,对人的意志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一个意志薄弱的人来说,是很难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中立足的,更难在事业上有所作为。

军训是一场体力考验,更是一场意志的考验。军事训练对培养大学生的意志品质,有着特殊的作用。军事训练的实践性,保证了意志品质培养的有效性。例如,拉练,有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拨的毅力;军姿,有利于培养学生沉着冷静,自律自制的意志品质。方队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拼搏进取的意志品质。

2.5 培养了良好的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每个大学生都应该具备的素质,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每个人成功的基础。整理内务是部队生活的一项重要任务,“出门看队列,进门看内务”。整理内务不仅仅在于将物品摆放整齐,保持卫生,更重要的是,在日复一日整理内务中,可以培养雷厉风行,井然有序的生活作风,改变懒散的习惯,培养注重细节、严格要求自己的品质。

3 军事课的深远意义

祖国的未来在于学生,学校通过军事教育的培养,能够培养出具有优秀道德行为、意志品德的人才,对我国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还是一件关乎我国长治久安的大事,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国防教育法》指出:“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作为我国国防建设的后备力量,应该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做出应有贡献。随着军事科技的发展,在未来的战争中,技术和人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学生是社会的最具活力的一代,提升学生的国防观念和综合素质,对我国的整个国防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正因为如此,我国高校在大学开展军事教育项目的覆盖面越来越大,对于我国的后背兵员的储备和对现代军队军事科技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罗忠民,黄家寿,王小敏.试论军事教育与大学生素质培养[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学生的素质教育篇6

关键词:高职学院;学生素质;素质教育

近年来,部分学校校园面积、在校学生人数、实验设施、师资力量都有了成倍的增长,可以说,这种“硬件”上的提升大大增强了高职学院的办学基础。但是,良好的“硬件”需要安装优秀的“软件”。最能体现“软件”质量的是学生综合素质修养。在当前愈演愈烈的就业形势下,如何长久办学,良性办学,核心在于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是否过硬,是否经得住社会的考验。

一、素质教育和高职学院学生素质的评估与简析

学生素质是指学生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大体概括为生理素质、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政治思想素质等方面。

1.对当前高职学院学生的素质评估

(1)部分学生安全意识较差。主要表现为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和辨别是非能力,迷恋网络,过早涉及感情世界;个性强,容易打架斗殴;生活无规律,防盗意识不强。

(2)思想品德有待提高。主要表现为缺乏文明和诚信意识,乱扔垃圾、国骂现象普遍。

(3)少数学生心理素质脆弱。主要表现为受到刺激后容易走极端;容易放弃对学业的追求;心理平衡能力弱,自控能力差。

(4)文化基础薄弱。较大部分的学生底子薄,基础差,偏科现象普遍存在;学习主动积极性不强,厌学,自学能力差。

(5)身体素质较差。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体育锻炼,体质弱,经常请病假者居多,影响自身的学习甚至教师的教学进度。

(6)个人能力较强。部分学生个人能力较强,能独立完成一些实践性强的工作,很好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具有组织各种活动的潜力。

(7)富有艺术潜力。较多的同学能积极参加各种与艺术相关的活动,自我表现欲望较强,有着良好的艺术潜力。

(8)容易陷入爱情旋涡。由于“生理早熟现象”的发生,许多学生过早地步入了感情的世界,却不能理性地控制个人的行为。

2.对以上素质评估的原因分析

(1)学生思想品德分析。在对江西应用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本校”)直径50米范围内两处垃圾点的观察中,约一小时内超过20人将垃圾随手丢到地上,只有5人将垃圾投入垃圾箱中。在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中,运用国骂的频率较高。由此看出,由于在高中及义务教育阶段遗留下的品德教育的缺失,升入高职院校的学生中文明意识薄弱的占有较大比例。

(2)学生体育素质分析。同样,在对本校500名学生中“是否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调查中,只有不足30%的人的回答是肯定的,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课外时间被网络和低俗的小说所吸引。

(3)高职学院素质教育制度分析。许多高职学院制订了细致的学生综合素质评定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育人体制。但是部分学校缺乏系统提高全院学生素质的方案,没有形成统一性和激励性。

(4)社会不良风气对学校的冲击。由于市场经济浪潮下产生的不良现象对教育的冲击,造成了学生过分追求个人利益,盲目追随社会风气,对审美只停留在感性层次,忽视回报他人、社会的感恩之心。

(5)学生艺术素质分析。由于许多高职学生在高中及义务教育阶段舍弃了自然科学的学习,更多地将时间投入到了艺术生活方面,他们有着更活跃的艺术思想和潜力,并对其充满巨大的兴趣。

二、对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思考

1.开设专门素质教育课程,列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必修课

组织具有丰富育人经验的教师编写以实例为主、结合课内课外互动的素质教育课本,列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必修课,由育人工作突出的教师讲授。内容应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品德教育实例、诚信教育、职业入门对策与职业精神教育、人际交流与心理平衡教育、创新引导和社会公德教育等。

2.注重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作为学校的主体之一,教师的自身素质对学生的影响是相当重要的。当前高职学院的青年教师占有相当部分的比例,如何提高年轻教师的个人素质,以便在教学、生活等各个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是非常重要的。要经常性地组织教师经验交流,学习育人方法与策略,采用言教与身教相结合的办法。坚决摒弃个人的不良行为,在率先垂范、严于律己的准则中发挥教书育人作用。

3.积极开展社团活动及丰富的校园文化

目前许多高职学院拥有不少的第二课堂团体,但是能够形成规模、扩大影响且真正走出校园的社团屈指可数。学生的素质有一个形成的过程,在这个形成过程中需要有一种环境的熏陶,尤其是在实践中寻找自我,发现自我。社团通过组织各种活动提高了广大同学参与集体、在实践中检验自我的能力。

丰富的校园文化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同样非常重要。举行活动时,要实事求是地去组织,让更多的人参与进去,尤其在宣传上要精心策划,引起全院师生的共鸣。

4.严格挑选学生干部,优先提高学生干部素质

学生干部是学院优秀学生的代表,学生干部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院的学风、班级的班风。优秀的学生干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要求教师去培养、去发现、这就要求教师在依岗用人的过程中严格把关,不能改正缺点的不用,不能维持纪律、配合老师工作不用,不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的不用。

5.设立“专业技能创新”奖项

职业学院的学生虽然不能只注重理论研究,但是为理论或实践技能中取得成果的学生设立奖项是一所高等学校必须做的。对勇于挑战,敢于创新的学生提供支持,对取得成果的学生进行专门的奖励,将会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

6.将艺术教育融入素质教育

对富有艺术潜力的学生要加强真、善、美的艺术教育,充分发掘他们的能力,通过艺术的技能教育、“修养”教育、“做人”教育和“灵魂”教育,做到艺术与素质的良好结合。

7.正确合理利用社会资源

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对学校的影响是巨大的。要充分运用有效的社会资源来提高学生的素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鼓励学生举办社会公益活动等。

8.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让学生正确地看待感情,理性地面对爱情,是高职院校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杜绝学生谈恋爱是很难做到的,也是不人性的。只有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基础上,教育者通过说服为主、制度控制为辅的引导,才能使学生走上正确的情感轨道。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作为一所目标长远的高等职业学院,如何在当前的基础上继续前进,除了提高院校的“硬件”外,最主要的就是全面提高院校毕业生的质量,建立良好的规章制度,必将进一步增强院校与社会的融合,成为国家职业教育的强大支柱。

参考文献:

[1]高长梅,白昆荣.教育方法与艺术全书[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

学生的素质教育篇7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管理方式;素质教育;关系

高校学生管理在学校的工作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学生管理与整个校园文化风气的建设,与学生精神文明的建设息息相关。因此学校总会要使用相应的管理制度和纪律准则,来规范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作息,帮助学生很好的把握学习与生活的尺度、方向,为所有学生设立与其相对应的成长方式。然而这些规则不仅没有起到规范学生行为的作用,反而引起了学生对学校以及老师的抵触情绪。

一、当前学生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很多不和谐的现象在大学的校园里是屡见不鲜,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嫌贫爱富,学生面对压力时的不堪一击,学生干部中的腐败现象,学生评优时出现的掺假违规,这种种不和谐因素都与学生管理不当有着必然的关系。然而相应的监督机构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只能从旁起到监督作用,而不能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的根本因素,要想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管理质量,提高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优化校纪校风,只有从学生的素质教育下手,这些问题才能得到改善。

系统的总结与分析当前学校学生管理后我们可以发现,当下学校学生管理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些学校在设定学生管理制度与规范条例时,没有从学生方面出发,考虑学生自我生活与管理空间,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被这些条条框框所束缚。如果学生触及学校设定的任何一条规范条例,学校的处罚措施就会立即降临,同时这还会和学校的评优奖以及学金的获得有着相应的联系,一次错误可能影响整个的求学阶段。这些做法从某种意义上是规范了学生学习与生活,对于学校统一管理学生有着极大的便易。然而现在学生的利己与排他意识较强,学生的自由发散思维将会被这些强加的规定所限制,这时学生的逆反心理就会应运而生。这就会与学校最初设定规则的目的背道而驰,我们可以从当前的学校中清晰的发现,严格的制度规定下的专业或者是班级,学生问题反而尤为突出。

第二,学校一些规定的制定往往是以偏概全,缺乏相应的针对性,没有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像现在学校对学生的就业辅导工作一样,大部分都是以大班教课为主,统一指导,这种普及就业知识的做法对于很大一部分学生来说是没有什么效果的。等到学生去参加招聘会真正面对考官时,依然不知道自己该选择什么样的工作,如何应对面试官的种种刁难。

第三,学校没有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深入学生的生活中,体会学生的真实想法。制定管理制度时,没有从真实的情况出发。这样就会使得学校制定的管理规定与学生的想法互相冲突,学生对于学校的规定产生抵触心理,所以触犯规定的事情会时有发生。

二、提高高校学生管理的方法

以“育人”为手段的素质教育是提高学生管理的有效途径,通过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以及个人道德修养,来使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得到提升,从而进一步使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得到促进。

1.确定合适的素质教育内容,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

“育人”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这需要学校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考察,也使得制定的规定行之有效。事实上,现今社会中技术人员的缺失仅仅是一方面,我们社会更缺乏的是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并且能吃苦抗压的人才。目前,大多数毕业的大学生,都无法承受来自自信心与自尊心的双重打击。这样学校方面就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对于学生的管理首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增强学生的抗压能力,帮助学生在面对所遇到的不顺心事情上能够理性的对待,而不是时刻盯着学生,避免学生犯错。

国家教育部在很早就提出了素质教育,但是目前素质教育的实施成果并不明显。为社会培养符合“四有”的可用人才,是目前高校对学生教育的最主要的目标。学校所进行的素质教育要摒弃传统的教育模式,尽量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

2.建立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然而素质教育不仅仅包括这些方面,还有很多其他的方面,都需要学校针对每个学生进行相应的管理。而建立起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进行专门的高水平教育则是学校进行学生素质教育的关键。合适恰当的目标定位、科学系统的实施是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基础,然而要达到这理想的目标就必须依靠高水平的教育管理者来实现。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学生素质教育与学生管理应该是相互依赖的,但是对于高校的发展及学生们的未来来说这两者是息息相关。但是,目前来说我们还没有研究好如何将二者系统的结合在一起,共同作用于学校教育以及学生未来的发展。我们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要寻找到二者的结合点,以求对学生管理与学生素质教育并驾齐驱。

参考文献:

[1]葛恒阳.深化素质教育改进高校学生管理制度[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26-28

[2]季恒,潘晓明.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软件导刊,2011(11):167-168

[3]刘必春.论学校学生管理与学生素质的关系[J].中国职工教育,2013,(2):98-99

学生的素质教育篇8

【关键词】素质教育;物理教师;创新能力;因材施教

一、正确认识素质教育

对素质教育的理解:第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学校和教师要努力使每个班和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而健康的发展。实施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第二,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第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因此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使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并不只是我们通常理解的灌输和管理,他的更深层次的含义应该是发现、发掘和强化学生的创造潜能,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造就大批创造性人才。所以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最终目的,是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主题。而物理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其它科学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更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素质教育的培养。

第一、教师要鼓励学学生提出问题。我国的传统教育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但也有明显的不足,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习惯于按照一个固有的模式,把千差万别的学生经过反反复复的打磨,最后塑造成一个个标准产品。一个最常见的表现是: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学生自己很少提问题,探究事物的真相。而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常见问题熟视无睹,不善于有意识地去发现它、去研究它。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不断地引导学生、启发学生,使他们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并去积极地探究,弄懂为什么这样。同时在高中课本中还有许多问题有待学生进一步去探索和研究,如“阅读材料”、“思考与讨论”、“做一做”、“课外小实验”等栏目,可以衍生出许多适合学生的“研究课题”。老师要在课堂上有意识地留一些“悬念”、“疑问”,布置学生进一步去钻研探讨,这无疑是锻炼学生思维的好方式、好方法。

第二、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质疑。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通过讨论,质疑,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争辩,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营造一个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在在讨论、质疑中,师生互相交流,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增进师生情感。学生在讨论中既解决了问题,又能得到一种自我肯定和心理满足感。师生互动、互帮互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反馈的机会,有补偿的余地,并由此获得成功的体验和自信。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有的学生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很吃力,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自己感到苦恼,思想压力大,性格沉闷,自信心不够强。究其原因,大都是在学习中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在课堂上被动接受知识,教师讲什么就学什么,教师的板书一字不漏抄下来,自主学习能力差。这种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不仅学不好物理,而且在行为习惯上形成总是依赖别人,影响着自己人格的健全发展。所以教师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亲自动手去做、去实验,脱离社会实践来谈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只是纸上谈兵。

因此要培养学生要学会自学,学会读书,参与社会实践。而新课程物理教材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载体和工具。新课程物理教材正是体现了教学大纲的思维逻辑和思想教育要求。取代了传统模式,引导学生课前阅读教材,自己探究问题,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动手动脑的能力,开发了学智力,启迪了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三、尊重学生个性,实施因材施教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他们的“主人翁”地位,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存在”,增强他们的自尊心。教师应注意实施鼓励教学,注意知识的深入浅出,设计问题时力求简单明了,把容易的问题留给中等以下的学生,较难的问题留给智力好一点的学生。提问学生时要注意学生的参差水平。当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如果答错也不加以指责,而是帮助他们分析,鼓励他们再找出答案。在进行提问时,教师要注意做到因人而异,如对性格内向、认真吃苦的学生,则想方设法教给他们活学活用、融会贯通的方法,使他们变苦为巧学。在教学形式上,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课堂抢答、分组比赛、学生讲课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中有光荣感、成就感,使他们获得学习的乐趣。

所以,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才能让每个学生鲜亮的个性得以张扬。

总之,在物理教学实践中,教师有先进的教w思想引领教学的话,课堂的教学形式会不断地发展、完善,教学资料会得到不断充实,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也会得到不断提高,这也真正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师生互动的探究、合作精神。我们每个教师都要有以人为本、全面育人的观念,要以“爱”为旋律,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教师必须更新观念,以新的教学观来透视与分析今天的课堂教学。必须充分认识深化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对民族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积极应对新挑战和新要求,重视加强素质教育,力争使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等各方面都得到发展,造就一批创新性的人才,全面提高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我国各项事业快速、高质量的发展,实现提出的繁荣、富强、伟大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1997年10月

[2]旦智塔.《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研修》.2011年1月

[3]《论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角色》.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

学生的素质教育篇9

[关键词]生物素质教育教育目标

一、生物教学“素质化”的必要性

进入新世纪,大、中、小学教育都已经逐步步入素质教育行列。作为高中科目分支的生物学,如何顺应时代要求,实现生物教学的素质教育,是我们生物教师应该深思的一项任务和重大课题。在今天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不能排除我们的教育仍然存在“应试”的成分。那么,如何更好地扭转这种局面,将生物学教学的“素质化”进行到底呢?在教学中,我们不妨尝试目标分类教学。

二、制定合理、完整的生物学素质教育目标

生物学教学与其他教育活动一样,都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而不是盲目的无意识的活动。生物教学大纲为本学科制定了明确的教学目的要求,主要包括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和政治思想教育三个方面。同时,这也符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认知、情感、思想行为等方面的变化规律。依据新大纲确立的教学目的要求,是目标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

1.所谓知识教育,既要彻底摆脱传统的“为考而学”的旧观念,同时又要明确知识学习是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将来步入社会所必备的知识储备。知识教育、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者相辅相成,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依附,后者是前者的提高和升级。

2.能力培养,既要知道能力培养必须以知识教育作为基础,更要明白培养学生的能力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以渔。”新大纲提出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正是打开生物科学殿堂的四把金锁匙。切实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必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3.政治思想教育,不能为了在学科教学中加强政治思想教育而喧宾夺主,更不能把生物教学异化为政治课教学,而应该是潜移默化、自然渗透。所谓的自然渗透不等于可以忽略思想教育内容,任何知识的传授都是在一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支配下进行的,我们应该充分探讨教材内在的思想因素对学生进行教育。

确立面向全体学生的目标,旨在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如果说前一个目标是衡量教学内容及质量的尺度,那么,这个目标则是教学的着眼点和归宿与应试教育面向少数尖子学生相比,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困难要大,而这种困难与应试教育下师生之间所形成的不正常交往不无关系。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教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出不同的态度:对优等生给予良好的激励和较多的指导;对一般学生给予一般的指导;对差生给予的是鄙视或漠不关心。学生在与教师的这种交往中相应的态度是:优等生为了保持教师对自己的良好印象和自己在班级中的地位,就加倍努力学习,力争好成绩;一般学生感到争取优良无望,但又不甘心落到下等,因此只付出一般的努力;学困生则由于受到鄙视,认为自己再努力也是白费劲,结果心思根本不用在学习上。

为了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的目标,教师必须对每一个学生负责,教师不仅在口头上,而且在思想上行动上真正树立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生物的信含,并把帮助中差生的提高与培养尖子生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满腔热情地帮助中差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促使他们的学习水平不断地得到提高。

三、实现生物学素质教育的对策

1.生物教师要以身引导并不断学习、执着追求

作为生物教师,要坚信生物学是站在所有基础学科的金字塔上的,是最尖端的学科,要以此引导学生爱这一学科,并一往情深地全部精力于其中。不少学生有时会因为被一个老师的人格魅力所吸引而喜欢上一门课。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爱屋及乌。当然,一个老师也会使一个学生失去对他所教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那么,能让学生喜欢上你所教学课的老师至少应做到哪些呢?首先,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渊博的其他学科知识。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朵云彩,老师就应该拥有一片蓝天。”俗话说得好,活到老学到老。其次,要有责任感,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所在的学校负责。一个学生对于老师来说也许并不代表着什么,但是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却是家庭的全部。我们没有理由不对他们负责。这就要求老师认真钻研教材、教学大纲,认真地分析学生的情况,仔细琢磨出合适的教学方法。最后,要有爱心。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对教师的崇敬之情,是能够改善或者改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倾向性的。

2.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目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所谓兴趣尤其是学习兴趣,不是一般好奇式的兴趣,不是短暂的有趣,而是持久的情趣和志趣。而情趣和志趣是持久的、内发的。而且志趣是习惯化的。我们应当培养学生对生物学学习的情趣和志趣而不是有趣。如果学生在学习生物学过程中能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将生物学课堂中所学的知识成功地运用到实际问题解决中,学生一定会喜欢生物学,并能产生情趣,甚至有些学生会产生终身学习、研究生物学的志趣。

老师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在课堂上适当引用一些日常生活当中的例子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不宜太多,否则也就冲淡了生物学的知识重点。另外,引入日常生活当中的例子,自然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教师的引导也就显得格外重要乐,这就要看教师的个人基本功了,如果引导不当,也就只能是面子上的热闹而已,但实际上学生并未学习到什么东西,对生物学的兴趣也只能是停留在“热闹”这一层面上。课堂教学由“以教师为中心”过渡到“以学生为中心”,需要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渐变的过程,而非一个突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不断地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学习责任和对他们的要求,教师要逐渐地摸索和掌握相关的教学技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安排观摩课,邀请同行和学校领导听课,并在课后向相关人员解释教学意图和实际达到的教学效果。

有了强烈的兴趣驱使,学生对生物课的学习将变被动为主动,并千方百计地向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进军。那种应试教育下因死记硬背而出现的高分低能现象也将随之而消失。

3.做好教材改革并在实践中探索

国外教材,如美国教材的内容非常生动活泼,同时也很有深度。目前,我国生物学教材也有许多的版本,但不少学生对教材内容并不是很感兴趣。

学生的素质教育篇10

 

大学生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特殊群体,素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音乐作为美育的重要部分,在素质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一、音乐与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包括德智体美劳,美育是用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包括音乐、美术。音乐不同于文学,通过语言来表达情感,和美术也不同,不是靠视觉,而是通过音响来塑造听觉形象,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音乐可以用它的旋律来表达不同的情感,高昂急促的旋律使人精神振奋,充满活力,像我国的民乐《步步高》、《紫竹调》,总能给人精神焕发之感。

 

如果在喧闹的环境下,突然来一曲《二泉映月》,或者《江河水》,也会使人的情感一下从高昂转入到悲凉的情绪中,这些都是音乐带来的特殊魅力。

 

音乐就是通过旋律来感染人,让人产生不同的感情。人们看影视剧,常常被剧情感动得泪水涟涟,主要也是画面上将人物动作、语言配上了不同的音乐,才能打动人心的。音乐能够对人产生影响,和文字、画面不同。文字和画面需要用时间去欣赏,一个人在工作中是不会被画面感动的,但却能被音乐感染,因为音乐随时都能进入到人的耳中。

 

就因为音乐有这样的功能,自古以来,人们就将音乐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利用。我国在西周时,贵族子弟接受教育要学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乐”就是指音乐教育。我国教育家孔子本人喜欢音乐,也深谙乐律。他听完周朝大夫苌弘演奏的《韶》乐之后,深受感动,到了“三月不知肉味”的地步。

 

我国古代教育中有音乐,才产生了古典诗歌和词这样的文学形式。诗词不仅用文字表达感情,还将音乐韵律用到诗词中,诗词中的平仄韵,对仗都和音乐有关。我国古代的很多诗人,不仅会写诗,也会弹古琴,甚至有的还是古琴作曲家,像嵇康、李白、柳宗元都有自己的古琴曲。

 

白居易也是个音乐家,他擅长用诗歌将音乐表现出来,在《筝》这首诗中,他形象地将演奏手法和表达的音乐情感联系在一起;而在《琵琶行》中,他用了大量篇幅来描摹琵琶的音响效果。像白居易这样的诗人还有李贺、韩愈,他们将音乐融进了自己的诗歌中,使诗歌具有音乐的美。我国古代诗人和音乐密不可分,可见音乐具有促进个人素质发展的作用。

 

二、音乐对素质教育的作用

 

音乐对于个人素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对审美教育的作用,对智力的影响以及对身心健康的作用。

 

(一)音乐与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欣赏能力。

 

音乐主要是利用乐器声音来模仿自然界的声音,帮助人们认识大自然,体会大自然之美。音乐不仅用来模仿大自然声音,还可以用和谐的旋律来象征、暗示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各种情感。

 

人们通过音乐旋律来想象一种景色,一种情感,然后进入到特殊的意境中,像琵琶曲《春江花月夜》,就是先模拟春江夜晚的露珠声,将人带到一种宁静的意境中,然后随着音乐的节奏,开始想象月出照在宁静的江面上,江水和月色交织,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而《十面埋伏》通过琵琶对金戈声、战马嘶鸣的描摹,刻画了楚汉相争中的战斗场面,给人的感觉既悲怆又激烈。

 

音乐就是这样通过听觉带来美好想象,来激发人们的情感,从中感受美的教育。

 

(二)音乐与智力开发。智力开发主要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而音乐主要的功能就是通过声音、旋律来激发人们的想象力。

 

音乐教育除了懂得欣赏之外,还要学会演奏、演唱,只有参与到音乐之中,才会使智力得到更好的开发。

 

学习音乐有演奏乐器和演唱歌曲两种,在演奏乐曲时,需要演奏者用头脑记住技法,眼睛看着曲谱,手随着曲谱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有写吹奏乐器,还需要不断吸气吐气。这样一来,就达到了脑动、眼动、心动、手动、口动,不仅精神高度集中,还锻炼了头脑和手指,以及呼吸器官。

 

长此以往,就会使加深记忆力,而手指越灵活,对左右大脑的开发也有利,这就是音乐和智力开发的关系。因此,在音乐教育中鼓励学生学会一种乐器,要比歌唱更加有利。

 

(三)音乐和心理健康。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们的劳动强度不大,但容易造成心理疲惫。而音乐可以使人精神放松。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听一首舒缓的轻音乐,或者自己高歌一曲,演奏一曲,都会使疲惫一扫而光,这样的心理调节,有助于心理健康发展。

 

三、大学生的音乐教育

 

音乐对大学生的素质提高有多方面作用,因此,在高等院校开展音乐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素质,对他们以后步入社会也有帮助。

 

在大学开展音乐教育,首先要给大学生补充乐理知识。我国自上世纪末实行的都是应试教育,对于美育忽视了,很多学生连简谱都不认识,因此要从基础补起,让大学生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这样对于学习音乐和欣赏音乐都有帮助。

 

要定时举办关于音乐的讲座,教会学生欣赏中外古典音乐,而不是简单地将音乐和流行歌曲划等号。鼓励学生学会一种器乐,学习器乐不一定要学会钢琴,那样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国的一些民族乐器具有轻便易学的特点,像竹笛、洞箫、葫芦丝、二胡这些乐器,只要懂得简单的乐理,照着教材也可以自己学会。这样不仅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音乐中,也可以将民族音乐发扬光大。

 

提高学生的音乐兴趣,除了开展音乐课程之外,在校园文化中也要将音乐和素质教育联系起来,鼓励学生组建小乐队,在学校范围内举办小型音乐会等等。

 

四、结语

 

音乐教育和道德教育一样,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耳渲目染才能植入到学生的心灵中,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持之以恒才能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