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14:42

素质教育意义篇1

目前,由于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的思想活动在改革进程中表现出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对象。他们来自社会的不同阶层,其思想必然在不同程度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这些思潮在校园里传播、碰撞与交锋。培养学生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这是高等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为已任。在人才的素质构成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它不仅指道德品质和文明习惯,也包括健康的心理、顽强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适应社会的能力,尤其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信仰。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上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重要,因为这是一项塑造人的灵魂的工程,是教学生如何做人的工作。对于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来说,思想政治素质对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较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会成为人们提高智力素质、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审美素质、身体素质的精神动力。可以说,大学生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崇高的理想、高尚的道德和顽强的意志,他们在提高智力,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健体魄方面才会有方向和力量,才能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同时,具有较好思想政治素质的人,更有利于其他素质发挥作用有益于社会。另外,我们还必须认识到大学生是时代的精英,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主导力量。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学生的头脑,才能确保将来中国的建设沿着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前进,确保党和国家不变色,确保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得以贯彻落实。同时,又要认识到大学生要成才,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光和热,实现个人价值,除了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正确分析国内外形势的政治头脑。同时,高校要形成和保持良好的校风和学风,保证学校的稳定和教学秩序的正常,也有赖于思想政治教育扎实有效的开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二、科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科学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研究客观世界及其规律,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近代以来的高等教育是以近代科技为核心内容的,其专业教育指向的是自然世界,是对自然的操纵和利用。究其实质而言,高等教育是大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革命的产物。在高等教育中,新的学科和学习内容被引进,数、理、化、工逐渐占据高校讲堂的中心。高校作为大工业生产的劳动力培养基地,作为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的信息库和人才库,对近现代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和科技应居于发展战略首位的正确意见,已经形成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科学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科学教育与素质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教育的基本任务角度看,二者都在于成就“健全的人格”,影响人性的养成。素质教育中含有科学教育的成分,科学教育并不完全独立于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它不单是指科学知识的简单传授,也不是仅限于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的科学化,更不是专指科学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而是关注科学技术时代的现代人所必须的科学素养的一种养成教育;是将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作为整体的体系,使其内化成为受教育者的信念和行为的教育过程,从而使科学态度与每个个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让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现代文明中交融贯通。从教育的目标看,科学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侧重点不同。素质教育具有广泛性和普适性,侧重于通过科学的教育方法培养新一代“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而科学教育具有针对性和时代性。在传统知识的同时,更侧重于培育创新人才,强调培养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更有个性充分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一代新人。在这个意义上,素质教育是基础,科学教育是对人才培养的必要补充、强化,是培养人终身学习能力的教育,重点是创新能力的养成。科学的内在价值在影响人的素质方面有着特殊作用。不少人认为只有人文知识能影响人性的养成,而习惯于把科学纳入实用知识的范畴。实际上,作为科学规范的实证标准、逻辑论证和求真态度,既是技术的,也是道德的。它所昭示的追求真理的精神正是人性的最可珍视的最为基础的方面。思考与观察相结合的科学训练是刺激发明创造之想象力的真正催化剂,科学对于普通教育的意义是科学在塑造人性方面的特殊影响,科学精神在人的思想意识的方方面面的渗透以及与人文精神的结合,能为造就科学民主的文明提供理念上的基础,这也正是科学的学术价值的真正意义之所在。同时,蕴涵在科学内在逻辑中的价值观念,是当代人类知识的源头,相对论、量子论、信息论和基因论都源于人类对科学知识内在和谐的追求。科学精神作为人类文明的崇高精神,它表达的是一种敢于坚持科学思想的勇气和不断探求真理的意识,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方面特征。具体表现为求实精神、实证精神、探索精神、理性精神、创新精神、怀疑精神、独立精神和原理精神。这些精神也正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所要倡导和弘扬的。

三、人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根本

人类的人文关怀或人文情怀源于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深刻关怀、体验和思考。人文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根本。高校是以培养“人才”为天职,关心“人的解放”、“人的完善”、“人的发展”是高校存在的意义。高校的人文精神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在不断的发展演绎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着稳定而丰富的内涵,它体现了对人的价值和生存意义的关怀,同时又以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形式约束着大学生的行为,显示着高校不同于其他机构的气质特征。可以说,高校所弘扬的人文精神主要是指在处理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所持的正确价值观以及建立在这种价值观基础上的行为规范。要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我们必须大力弘扬人文精神。首先,应倡导人文精神的复兴,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先进思想文化的旗手,成为世界各国、各民族优秀思想文化交流的先锋。在弘扬人文精神时,要正确处理好人文与科技的关系,使人文与科技成为互补的双翼。我们要追求人文、科技的和谐发展,追求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让科技发展充满人文的关怀,让科技发展带来的一系列新问题,得到道德的、伦理的人文的解决。其次,培养和造就人文知识分子队伍。人文知识分子是人类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一支主力军,是先进思想的传播者,是人文科学的开拓者,是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的培育者,是优秀人文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培养和造就强大的人文知识分子是高校的光荣使命。

四、思想政治教育与科学教育、人文教育

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发挥育人的合力作用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创造是一把双刃剑,既能造福于人类也可能给我们带来难以预料的问题甚至灾难。科学本身不能保证其方向正确,这既包括研究方向,也包括研究成果应用的方向。靠什么来驾驭科学技术呢?专家、学者把目光投向了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学科的教育,科学需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人文导向。正确的思想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文所追求的目的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满足个人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但思想不能空洞无物,需要科学为基础;人文不能保证其本身基础正确,可能事与愿违,人文需要科学奠基。思想、科学与人文是共生的、互动的。人文精神,应当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是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不难发现,科学精神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所培养的一种人生信仰和理想追求,同时也是一种人文精神,是人文精神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作为一项认识活动,它体现着对真理和知识的追求并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和精神;科学作为一项智力活动,它体现着在智力上永远向着“更快、更高、更强”的方向迈进的崇高的奥林匹克理想和精神;科学作为一项与人类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的社会活动,它体现着为人类的幸福、自由和解放而奋斗的崇高理想和精神。因此,科学精神并非只是自然科学的精神,而是整个人类思想精髓和文化精神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同艺术精神、道德精神等其他文化精神不仅在追求真善美的最高境界上是相通的,而且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离开思想道德和人文精神的“科学精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精神,而离开政治方向和科学精神的“人文精神”也只是一种残缺的人文精神。

五、推行思想政治教育与科学教育、人文教育相融合的“绿色教育”

素质教育意义篇2

关键词:素质教育;大学教育;改革;文化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的意义和内涵包括多方面,同时在作用形式上也较多地实现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效整合,对于全面提升国民素质和国民精神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总而言之,素质教育对于大学教育改革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在根本上促进了时代教育本质上的变革,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及时代变革

1.通识教育模式全面开启,素质教育进一步促进了通识教育模式的全面开启。在新型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引下,高校加大了对于通识教育、博雅教育的重视度,不断地强化学生对于知识的领会能力并提升个人的学习能力及素质,成为人格健全、视野开阔、和谐发展的完整之人。学生不仅仅要能够掌握专业化的知识,同时还能够形成个人理论体系,不断地强化创新素质和实践精神;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地强化人格的培育和心理素质,让他们能够厚德载物、高瞻远瞩。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对学生全方位的锻炼和成长,为他们的长远进步创造有效条件。

2.素质教育开始朝着社会化的方向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知识型社会的到来,素质教育的概念和内涵被进一步地强化,其辐射领域越来越广,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朝着社会化的方向发展。可以说,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应该是一种全民性的教育,突出社会责任感、教育时代性和创新精神,彻底打破传统学校专属教育方式,将教育的本质融会到社会发展中,实现教育渠道的拓宽。从本质上来说,素质教育这一时代变革方式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也与其初衷和本质有着至为紧密的关联性,从而不断地提升其社会效益和社会价值。

二、素质教育对大学教育改革的影响

1.素质教育为教育改革提供思想基础。素质教育为高校大学生教育实践改革提供了有效的思想基础和理论积淀。广义的素质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以上这些素质基本上强调了当今每一个大学生应该具备的优良品质,同时也应该是高校大学教育改革的目标和动力。

2.为高校教育改革进行了系统性的规划。素质教育改革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校教育改革进行了系统化的规划和指导,从而帮助教育者有效地规划教育内容和学科体系,顺利达到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结合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必须要从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教学体系、学科建设等诸多方面来进行提升和规划,从而有目标、有次序地完成大学教育,为大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总之,必须要构建完善的高校教育管理机制、塑造实践教学体系、加速教学评价机制构建等,实现整个高校教育活动的完整性和系统化,这样能够从根本上提升教育效果,为学生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从而与素质教育改革要求达成一致。

3.促进时代教育变革与升级。对于高校教育来说,在素质教育内涵的指引下,必须要实现高校教育向社会教育的过渡和转化,促进时代教育变革与升级。不断地延伸高校教育的内容和辐射面积,促进学生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有效结合,为他们人生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总而言之,随着素质教育理念和内涵的不断延伸,时代高校教育的特征更加明显,实现了这两者的完美接轨。因此,应该善于借助于素质教育改革的潮流,积极促进高校教育的转型和进步,从而不断地促进时代教育回归本质,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素质教育视角下大学教育改革实践路径

1.将素质教育与课程体系建设相结合,为高校教学进步提供有效的基础。第一,打造更加系统而全面的课程体系,在开设专业课程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增加专业选修课、实践课、校选课等多方面课程的开设,以此来更加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实现个人知识、人格、情感、品德的塑造和完善。同时还要增设教学实践课程,结合专业理论知识开设相关的应用课程,提升学生的参与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此来保证教学体系的完整性,为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提升奠定基础。此外,还应该不断强化校园文化的建设,积极利用社团建设、科研小组等团体来组织有效的教育实践活动,为学生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真正以素质教育理念来施展高校教育,以学生为核心打造高效教学课程,从教学、管理、实践等诸多环节加以重视,从而更好地促进教育质量提升。

2.打通大学教育与社会现实的通道,促进高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的有效融合,从而不断地增加素质教育的影响力和延伸效果。对于高校大学教育来说,应该给学生开辟宽松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氛围,不断地提升他们的审美素质和情感发育,提升他们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开展多种教育实践活动,不断地鼓励学生个性的施展。在素质教育改革的逐渐指引下,应该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来走出课堂,去社会中磨炼自我,以此不断地提升自我价值和自我理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构建开放性的教育系统,才能够从根本上达到这一目标。

3.人本导航,以培育学生综合能力为根本。素质教育理念在高校教育中的渗透,应该从素质教育的理念及核心要素出发来进行教学设计,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其学习主动性,更好地实现其人本地位的重视和强化。以学生为本来进行教学设计,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需求,为之提供更加全面化的教学内容体系。此外,要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教会他们如何做事、如何做人,注重培育自己的德行和行为习惯,学会宽以待人、厚德载物,严格要求自己,学会奉献,更好地为社会、为他人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素质教育的初衷。

四、结语

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的本质内核,不断地强化素质教育在大学教育改革中的实践,从而全面提升大学教育质量,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和进步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学生专业知识水平、思想意识、人生态度等多方面的培养,全面促进学生综合实力提升。具体到实践中去,应该以素质教育本质为核心进行大学教育改革,将素质教育与课程体系建设相结合,打通大学教育与社会现实的通道,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的素质,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中去,实现个人人生价值。

作者:王淼单位:吉林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庞海芍,郇秀红.素质教育与大学教育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15,(09):73-78.

素质教育意义篇3

我们已跨进21世纪的门槛,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运用比知识的拥有更重要。因此,知识型人才观将让位于素质型人才观。学习者不仅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事,还要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为了适应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企业必须不间断地创新,人们必须不停地学习,各类社会组织必须向学习型组织转型,人们的道德素质必须不断提高。显然,在机遇与挑战面前,原有的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快度发展的需要,教育必须实行改革,人才素质必须更加优化。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时代的呼唤、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素质教育观是9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现代教育观,目前已深入民心。素质教育就是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为指导的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的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教育。为适应快速发展的今天,教育必须进行改革。简单地说,教育改革就是要使教育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完成由以书本、课堂、教师为中心向以直接经验、实践、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以及由培养经验型人才向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转变。我们所说的素质教育既是一种教育观念,又是一种教育模式,其实二者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因为教育模式实质上就是具有实际操作功能的教育观念。传统的应试教育观是在社会“升学热”中自发形成的,这种教育观念只见考分不见人,一切以考试作为指挥捧,引导学生“死扣书本、死记硬背、死追分数”,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相反,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重视学生的“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志反复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素质教育就是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的教育。它特别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网络教育借助自身优势,恰恰将创新人才的培养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正因为如此,网络教育才会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青睐。其一,多样化的网络资源为学生创新思维提供了材料,使其想象力有了源头,而多种类的网络环境又为学生创新思维提供广阔空间,使其想象力有了腾飞的舞台。其二,开放的资源,开放的学习氛围,开放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创新意识带来了自由的呼吸,从而活跃和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其三,交互式的网络教育,无论是群体化的协作还是个性化的自主学习,都大大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创新情感。还有,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以及学生对信息的加工过程都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技能。时下搞的热火朝天的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就紧紧抓住了网络的优势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育的改革离不开教育技术的发展,教育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理念的指导,教育理念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技术的支持。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中,素质教育和网络教育成为红极一时的焦点。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全面应用,必将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在未来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取代传统的黑板和粉笔是大势所趋。近年来,我国在素质教育方面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还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部分人对素质教育的理解还不够深入,素质教育的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当前,知识经济的大潮汹涌而来,新的世纪强烈地呼唤创造型的人才,因此,在全民范围内(尤其在教育部门内部)普及素质教育观念,使素质教育深入民心,才能加速教育的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课堂、教材和教师为中心,以传授课本知识为惟一目的,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和个性的培养;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显然,这种教学模式已滞后于社会的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原则背道而驰,不能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必然要为社会所淘汰。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为学习过程创建必要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相互协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实现意义学习,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完全是认知的主体,学习强调的不再是对知识的记忆,而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我国教育技术专家也提出了一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以教为中心”和“以学为中心”的揉合与优势互补,它基本保留“传递一接受”的教学过程,以接受学习作为主要学习方式,教师有时处于中心地位,但更多时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双主”教学模式强调对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强调学习的目的是实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意义建构,即实现意义学习。显然,“双主”教学模式更适合我国国情,有助于实现我国的素质教育。

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学空间不再局限于黑板和讲台,借助于多媒体工具和平台,教学可以从视、听、触多个角度展开,不仅教师的授课、指导、辅助要通过各类媒体进行,而且学生的学习和探索也要借助于各类媒体来实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构造各种教学环境,如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校园网、基于internet网的远程学习系统等。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创造和展示各种趋于现实的学习情境,把抽象的学习与现实生活融合起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探索能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的各种网络环境可以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网络时代的到来,学生在获取知识途径上一点也不落后于教师,甚至强于教师。自然师生之间的新型关系就会确立。师生之间互相理解,真诚相待,教师依靠人格力量,以“人”育“人”,以“德”育“德”,朋友式的帮助、引导学生,在与学生的合作中,提升自己和学生的生命价值。学习中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消除了在应试教育中竞争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孤立,形成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知识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要依靠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人才的培养要依靠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新时代的热点,五彩缤纷的网络教育,为素质教育提供了理想的舞台。当然,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素质教育意义篇4

【关键词】大学生;素质教育;意义

【中图分类号】G623.1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008-01

自1995年提出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以来,我国高等院校的素质教育工作从试点到普及,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到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当前,继续深入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素质,仍然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1从国家这个层面来说,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

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从国际形势来看,自上世纪90年代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虽然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但世界正处在大变动、大调整之中,国际局势充满变数。从国内情况来看,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但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发展还面临着许多问题,有些问题带来的挑战甚至是非常严峻的。比如发展付出的能源、资源、环境的代价太大,就业、分配、社保、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亟待解决。

在世界各种力量的分化组合中,以经济和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尤为激烈,许多国家都把发展教育作为占据国际竞争有利位置的基本策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国也是如此。同时,为了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国内建设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也需要我们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国民教育水平和国民素质始终是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为此,党和国家先后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就是为了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因此,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是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符合我国发展战略的要求。

2从学校这个层面来说,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

我国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国民素质的重大历史使命。这就要求高等院校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为了尽快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我国高等教育逐渐以专业技术教育取代了传统的人文教育,对“人”的培养逐渐被“才”的训练所取代。但长期以来,这种教育模式不仅导致工程技术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位置被抬得过高,而且导致高等教育专业划分越来越细,学生的知识面过窄。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人文底蕴薄弱、学科视野受限,人才仅仅成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工具。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对经济、国防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科技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日益成为重中之重,而人文教育则日见势微。即使近些年对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有所认知,但在科技教育的影响下,人文教育出现了知识化的倾向,仅限于重视人文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另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初步建立后,市场经济给高等院校也带来一些不利影响:重视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重视现实追求忽视理想追求。一些大学生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困惑、迷茫甚至出现道德滑坡,知识在物欲横流的当代社会成为一些人实现物质利益和权利欲望的工具。

对专业知识、科学技术的极大重视和对物质利益的强烈追求,只能应付一时之需,对整个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只有把素质教育放到民族教育的战略地位来抓,才能使整个民族的素质得到更大的提升,为民族的发展打牢坚实的基础。因此,必须在重视“才”的训练的同时注重“人”的素质的培养,这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工作。不仅是党和国家对高等院校的热切期望,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和需要。

3从学生这个层面来说,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有利于造就高素质的人才

在日益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背后其实是人才的竞争。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高新科学技术、信息网络技术的兴起,随着企业用人机制和毕业就业体制的变革,社会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用人单位在注重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他们是否具有健全的人格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交往合作能力、文化素养、伦理道德素养、文学艺术修养等。社会的需求是多样的,学生的发展是个性的,学生各具个性的发展恰好可以满足社会多样性的需求,不仅各取所需,还各尽所能。而我国高等教育中偏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和身心素质培养,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还存在,这不仅不利于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也不利于学校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对接。

教育既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公民个人发展的迫切需要。当今社会和时代,人才标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有个性又有理智、全面发展的人才越来越受到欢迎。因此,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既可以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源源不断的输送高素质人才,而且,从公民个人发展的角度来说,还培养了符合社会和时展要求的高素质大学生,为他们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北京,2002年11月第1版

[2]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北京,2007年10月第1版

[3]国家教委高等教育司.文化素质教育与人才成长[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素质教育意义篇5

关键词:素质教育;音乐教育;音乐教育的意义;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9-0187-02

音乐是美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音乐教育是实施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在学生音乐教育中,开展音乐欣赏课程,同时结合艺术素质拓展实践活动,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观,陶冶情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素质概念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即“遗传素质”。《辞海》写道:“素质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广义的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

素质教育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从根本上说具有一致性。全面发展教育就是要促进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自由的、主动活泼的发展,就是要促进人的各方面才能、兴趣、特长的和谐统一的发展。同时包括人的道德水平、审美情操的发展。素质教育同样把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上,这种教育观所达到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在本质上与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素质教育是对全面发展教育的完善。

二、音乐教育的意义

音乐是音响艺术,听觉艺术,它不象戏剧、图画那样具有视觉形象。而器乐曲又不象声乐曲那样,伴有概念明确的歌词,可以辅助理解音乐的内容。因之欣赏和理解器乐曲的内容就需要一定的音乐修养。必须认识到,音乐的音响运动虽然没有语义性,但它可以塑造鲜明生动的音乐形象,能表达一定的内容。尤其对感情形象的塑造,音乐最为擅长,它是多门艺术中最擅长抒情的。音乐不象文学或绘画那样,要通过具体的叙述或描绘来表达思想感情,而是直接以音响抒发人的多种情绪和多种复杂而有细腻的感情,以至揭示人的内心世界。所以我国的《乐记》中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俄国的音乐美学家古洛夫说:“音乐是灵魂的直接语言。”贝多芬说:“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这些都说明音乐是以表现人的精神境界为其特点的,是以表现人的思想感情为主要任务的。

三、实施音乐教育,增强学生素质

1.建立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教师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无任何特色的教师,他教育的学生不会有任何特色。”“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国际上将21世纪称为创造教育的世纪。音乐教学中的创新体现在上音乐课时要富有创新精神,要根据学科的特点,进行大胆的改革实践;另一方面,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想象力,使他们敢于在音乐学习活动中大胆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与见解,并积极地去探索,去实践,同时体验到创新的快乐。

2.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地位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的成长主要依靠自己的主动性。要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必须唤起他们的主体意识,发挥他们的积极主动精神及其个性特长。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以育人为本。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音乐教育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而且还要引导他们学会自尊、自重、自主、自律。当然,强调学生的自主性,绝不意味着可以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放松学校的组织纪律。而是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前提下,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推动学生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素质。

3.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

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而不是一门具体的课程或一种具体的方法,是通过学校的各种教学活动来进行的。

音乐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只有通过音乐课堂教学,才能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因此,必须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一是要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特征和趋势来审视过去的教学方法;二是要研究文化传统问题;三是要吸收科学技术的新成果。

此外,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素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某些素质的形成,如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往往比课堂教学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因此,营造良好的氛围,开展多种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音乐活动,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校园文化的熏陶,可有助于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

素质教育意义篇6

一有利于五年制高职学生完备的人文基础知识的形成

上海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曾说:当今有些大学生“有文凭、没文化,有学历、没能力,有教育、没教养。”2013年湖北有位大学生在网上吐槽说:清明节放假回家,路上碰到乡邻,他很热情地跟他打招呼“节日好,”结果遭到乡邻的白眼,感到很是委曲。究其原因,我们的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忽视了人文素质的整体培养。有的同学连简单的请假条也写不好,作业时写出文理不通的句子很正常。更有甚者,干脆从网上下载一段文字,把市政府的报告、检察院的总结搬到作业里,当然更谈不上实验报告的准确性、条理性、逻辑性和科学性。

人文知识与生活本是相生的,人文知识本就源于人类世世代代的生活,是对人类应该如何生活的一种经验的总结。当今的人类社会并非白纸一张,而是满载着数千年文明的经验教训,有着深厚的文化道积淀,已有的人文知识恰恰就是对应当过什么样的生活,过什么样的生活更有意义的总结。

对五年制高职学生进行人文知识的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最根本的内涵和环节,直接指引着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内容和特定使命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前行方向,同时也是对高职生人文素质的启蒙,它使高职生了解过去没有了解或者了解不多、不深的人文现象和文化,从而对人文精神产生兴趣和感情,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掌握全面的人文知识,建立人文知识体系,形思想,掌握人文方法,从而形成良好的人文底蕴。

二有利于五年制学生思维科学水平的提升

据有关对毕业生工作后的专题调查结果显示,通常刚刚毕业离校的人,多数关注他们的专业技术知识技能;毕业后工作10年左右的人,较多后悔在校没有更多地学到经管方面的知识;而毕业后工作了20年的人,则后悔在校没有更多地学习文学、哲学和历史等知识。可见,人文素质教育对人的职业生涯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久远的。如果说自然科学注重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那么人文科学则侧重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不仅利于各学科内容的交叉融合,而且对高职生的心智的训练更有相得益彰的效果。钱学森提出教育要培养的人才应当:(1)熟悉科学技术的体系,熟悉马克思主义哲学;(2)理、工、文、艺结合,有智慧;(3)熟悉信息网络,善于用电子计算机处理知识,这样的人是全才。1991年,钱学森在被授予“杰出贡献科学家”称号的谢辞中说到是夫人蒋英的艺术氛围启发了他,“蒋英是女高音歌唱家,她与我的专业相差很远,但正是由于她为我介绍了音乐,使我丰富了对世界的深刻认识,学会了广阔的思维方法。”这说明人文素质对一个人精神境界的升华、对想象力、创造力的开发及思维方式的拓展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爱国情、业心和责任感是人生创造力的动力源;历史哲学思维是人生实践的航标;文学艺术修养是人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翅膀。

三有利于五年制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培养创新人才是现代社会给职业教育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创新是最核心的因素。职业教育就是要培养出能在社会经济、科技等领域具有创造、创新能力,并能引领这些领域发展的人才,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因此,作为职业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学习氛围,有利于高职生的成长。具体说来五年制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好奇心、想象力与兴趣爱好的培养。好奇心、想象力与兴趣爱好是衡量一个人有没有创新能力和创新能力大小的基本尺度之一。好奇心、想象力与兴趣爱好都可以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作为教师要尽量做到: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主动构建自由、多样与开放的教学环境;要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师、不唯现成答案,勇于突破限制;鼓励学生个性充分发挥,异想天开,容忍学生在认识上的差异和错误。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在其名著《爱弥儿》中指出:“好奇心只要有很好的引导,就能成为孩子寻找知识的动力。”这是所有一切良好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

第二,培养观察与独立思考的能力。观察能力是创新创造成果的基础。历史上很多科学家、文学家、画家、诗人等,他们之所以成功,都是建立在对生活仔细观察的基础之上的。如科学家牛顿透过苹果落地这一现象,从而发现地球的引力;成语故事“胸有成竹”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位学者说过,我们的生活并不缺少美,关键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只有让学生深入观察,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即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我们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就是要培养他们辩证地对待事物,不盲从、不迷信权威和书本,要让学生领悟到“真理总是相对的”。所以培养创新人才,就是要培养他们敢于向权威人士和权威思想挑战的精神。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就是这种精神的集中体现。

第三,培养抗挫折与坚持的能力。在我们的学生成长中,特别是在创新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只有那些拥有强大的抗挫折力与坚持力的人,才能最终获得收获,所谓无限风光在险峰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肯德基创始人哈兰・山德士历经千次失败,66岁仍东山再起,他的成功秘诀:自信、忍耐、不放弃。迈克尔・乔丹说过:“我可以接受失败,但无法接受放弃。”作为人文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以平静、淡定甚至乐观的心态看待失败;破除只求防错、不求创新,只求保险、力避风险的思维方式。

第四,培养团结与协作的能力。团结力协作力,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具有特别的意义,因为社会愈是向前发展,一个人就愈需要有团队合作的意识。“飞人”乔丹除了有那上帝赐予的天赋外,不可缺少的就是能和他人团结、配合的意识,这成就了他如此辉煌的荣耀。当今的高职生都是“90后”,他们出生成长在一个经济高速发展、价值多元化的时代,伴随着物质条件变化的是自我意识的膨胀、人际关系的淡漠、社会责任感的缺失。我们加强对五年制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让他们有意识地调整自己,提高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的愿望和能力,并在良好的交流沟通的基础上进行合作,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和集体活动,使高职生在观念、心理、情感和行为等方面受到熏陶,真正使五年制高职学生成为专业与通识、个体与群体,人格与修养高度统一的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素质教育意义篇7

而正确的成就观,离不开正确的素质教育。

1、正确的成就观教育是实现成就的前提

院校教育,要把素质教育放在重要位置。素质教育搞的好,培养的学生可能是精品,素质教育搞的不好,培养的学生可能就是次品或废品。对学生要进行正确的成就观教育。正确的成就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做事业为主,以获得社会认可为次,尤其应把地位、金钱、声望等形式的认可放到次要地位。如果以做事为次,甚至放弃做事,也就谈不上成就了。二是树立现代的职业平等观念和劳动价值观念。不应让旧的职业等级观念来束缚自己,而应该从发挥个人才能、为社会增加财富、获得个人报酬的统一中去理解成就。三是从个人付出的努力和获得的结果的比较中理解个人成就。事业的结果固然重要,但对于起点不同的个人来说,相同的结果的价值意义却是不同的。不能只从事业的结果来理解个人的成就,更应从个人付出的努力程度来理解个人成就。四是应从个体的独创性与创造性结果所达到的普遍性的统一来理解个人成就的价值。

2、道德素质教育是获得个人成就的基本保证

高尚的道德,离不开素质教育。当今社会要获得事业成就,迫切需要如下道德素质:一是合作精神。缺乏合作精神,在现代社会是难以成功的。个人成就只能在这种与他人密切合作的活动中取得,并更多地表现为共同成就中的一定份额。在这种情况下,就更加需要每个人的良好合作精神。如果缺乏合作精神,许多共患难者不能同享乐,有些工作伙伴中途分手而使事业夭折,许多工作尚未开始便告散伙,成就如何不言而喻。二是责任意识。自觉的责任意识是完成事业的重要动力。责任意识的核心是对生命的自我责任,其次是对外部的他人、共同体乃至整个人类和自然界的责任。自觉的责任意识,勇于承担责任的人生态度,还是与他人融洽合作的必要条件。一个能够自觉地承担责任的人,才是值得信任的人。动辄推卸责任、诿过他人,既不会认真对待自己的事业,也难以得到合作者的信任和支持。三是自我奋斗精神。在把自我奋斗视为“腐朽”思想的年代里,人们习惯于把个人成就的获得归功于各种外部力量,如领导的关心,同志们的帮助等等。这些固然重要,但如果唯独没有自己,不仅否认个人的内在动力的意义,而且连何人所为也无从谈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我奋斗精神越发重要。因为市场经济肯定的是个人的独立性,肯定的是平民精神,而平民是无所依赖的,要获得成就,必须靠个人奋斗。

3、坚定的信念、意志教育是获得个人成就的动力

信念决定行动,意志决定成败。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信念和意志,取决于受什么样的教育。正确的素质教育,使人奋发向上、意志坚定、事业成功。反之,则精神不振、意志不坚、事业不成。促使个人行动的力量,可能来自于不同的方面,但最重要、最直接的力量是来自人的内心。而且任何外在的力量都需要转换为个人的精神,才能发挥动力作用。信念,是自我确认的并加以信奉的看法、观念。对于个人成就的实现来说,这种信念就表现为对所从事的事业的价值的肯定,对该事业将获得成功的确信。坚定的信念,使自己在精神上确立了必胜的力量,鼓起了克服困难的勇气。要是一个人首先在心理上丧失了信心,那么无论如何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古往今来,成就大业者,无不具有崇高而坚定的信念,具有天降大任、舍我其谁的使命感。意志,作为个人的心理素质的另一重要因素,在实现个人成就中的作用自是不言而喻的。青年学生,最重要的意志品格,就是独立意识。这是做出个人成就的基本前提。缺乏独立意志,不用说成就,就是生存也会面临困境。缺少了个人独立意志,依赖于别人所获得的地位、荣耀、财富、是难以称之为成就的。

4、知识和能力是实现个人成就的主体条件

素质教育,是全方位的教育。要想成就一番事业,仅有热情、信心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和能力,这是不可缺少的主体方面的“物质”条件。一般来说,人应当有知识、有能力。但是人既做不到全知全能,也不是什么知识和能力都有助于实现个人成就。因此,对单个人来说,具备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才是成就事业的条件,就需要认真考虑了,相对于某项事业而言,个人要在该事业领域做出成就,自然应具备相应的专门知识和专业能力。要想经商成功,就需要懂得经商的知识、方法,懂得经营规则和技巧。一个对商业营销知识和技巧一窍不通的人,肯定会经商失败。

素质教育意义篇8

关键词:音乐教育;审美;情感;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1-0158-02

一、音乐教育旨在培养审美素质

作为艺术门类,音乐在教学中首先肩负着美育的功能。音乐教学大纲指出:“审美教育是音乐教育的核心”,这一宗旨说明音乐教育实施的是一项审美教育,通过音乐教育使学生感受美、欣赏美,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让学生在感受美的过程中、在美的熏陶中塑造完美的人格和个性。

音乐的审美特点表现在他对欣赏者生理、心理的效应上。从音乐的物质构成来看,则是客观世界中存在的物质运动,是在单位时间里音波的运动形成频率、振幅、波形等千变万化的形态,这种物理运动作用于人,使人在生理刺激的基础上产生情绪波动。而音乐又和其它艺术形式一样,属于意识形态领域,是人类精神的产物,是创作者情感和客观世界的艺术反映。因此,音乐欣赏就是基于生理刺激的反应结合主体的主观意念产生出不同的心理感受,为欣赏者提供丰富的音乐审美信息,最终达到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完善学生的品格、陶冶情操、锻炼意志的效果。反映人类与自然顽强拼搏,与命运斗争的音乐作品能培养人们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进取精神;热情、乐观的音乐作品可以使人心胸开阔,奋发向上。受音乐甘露滋润的心灵会更好,在音乐沐浴下成长起来的人性更丰美。

音乐是美的艺术,而音乐的审美之门并不是自然敞开的,而需要具备一定的审美知识。这就需要音乐教学活动以欣赏美为旨归,从审美的角度出发,调动学生的兴趣,开启学生审美智慧的大门。音乐教师就是引导学生审美的领路人,是美的传播者,有责任和义务带领学生走进音乐美的殿堂,去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创造美,塑造美的心灵、美的人格,让学生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审美教育应该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美的环境中接受美的熏陶,培养创造美的能力。音乐教学中的美育并非说教,而应是美的欣赏与熏陶过程,使音乐教学由单纯的“听”转化为美的欣赏过程,春风化雨般地感染学生。

二、情感是音乐的灵魂

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是在欣赏者与创作者的情感共鸣中实现,情感与审美密不可分的特殊亲缘关系,使得音乐首先以情感人,《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在音乐教学中要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突出情感体验。”足以说明音乐是最善于表现人们的情感,并能引起情感共鸣的艺术形式。在音乐教学中,情感具有引动、定向、激励和强化的作用,使学生体验到愉快、振奋、高尚、乐于助人的情感。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里姆斯基曾经说过:“借助于音乐,唤醒了人身上关于周围世界和自身中崇高的、雄伟的、美好的东西的观念。”

“乐由情起”,音乐是由情引起的,情感便是音乐的灵魂。任何一部音乐作品,不管是古典的还是流行的,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都将试图通过各种音乐特有的创作手法,着力表现一副生动而富于情感的画面,并将这种画面诉诸人们的听觉,进而作用于人们的理智和情感,唤起人们对“美的感受”,使人们精神上得到满足、思想上受到教育,潜移默化地形成各种高尚的情操和美好的道德品质。

音乐的情感性是音乐审美的基础,这也是音乐欣赏入门的重要课题。音乐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一样,都是客观现实生活、作者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的反映,然而音乐与其他艺术门类表现社会生活和情感的方式不同。造型艺术以色彩、线条、形象表现作者的情感世界,语言艺术主要是以语言和文字来表达人类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状况,而音乐主要是通过声音来完成同样的艺术功能,运用特殊的语言:节奏、旋律、和声……来表现内心情感和刻画形象。相比较其他艺术门类,音乐的情感表现显得很抽象,它是一种通过人的听觉器官接受乐音的同时引起人的各种情绪反映和情感体验的艺术门类,音乐需要通过对声音的辨别进而产生情感的体验来理解作品。音乐的形象表现为一种情绪状态或情感氛围,或一种情景、场面,或称意境。音乐作品蕴含了创作者的情感体验,欣赏音乐就是欣赏者与创作者的情感沟通和交流,而这种沟通需要借助欣赏者的情感联想、想象实现,音乐教师就是学生联想和想象的启发者、引导者,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学生实现联想,进入形象再创造,激起他们的情感体验,最终达到情感愉悦的高级阶段。

情感体验是音乐欣赏活动的旨归,而要真正实现欣赏者的情感体验,就必须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而想象联想的前提是人的感知觉。所谓感觉指的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通过传入神经的传导作用,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这些事物的个别反映。”知觉为“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通过传导作用,在人脑中所产生对这些事物的整体反应。”可以说感知是人的基本心理活动形式。而实现对音乐的感知,提高音乐感知能力的途径应该是多样化的。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让学生反复聆听音乐,同时,让学生充分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而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音乐唱歌、奏乐等实践环节。在聆听、歌唱、奏乐等音乐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逐步形成对音高、节奏、速度、和声、音色等的听辨能力,对音乐形象会有更综合、全面、深入的感受与理解。

教师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发挥审美想象力。不要完全按照教师事先设定的计划进行教学,教师的讲解过多,学生尚未进入音乐欣赏状态,就被教师喋喋不休的解释语打断。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产生出想象的火花,却被教师定出的“标准答案”所扑灭。音乐语言是多义性的,由于听者生活经历、知识水平、审美能力不同,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音乐所激发出的审美想象也一定是多姿多彩的。学生每一次对音乐情感的体验,每一次情感共鸣,都是走向音乐欣赏殿堂的一个阶梯,这些审美想象可能并不符合成年人的审美标准,甚至有点天马行空,但都是可贵的、有价值的。教师应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不要把自己的想象强加于学生。

可以这样说,音乐欣赏需要欣赏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深化对音乐情感的感受与体验,反过来音乐欣赏教学为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三、音乐教育可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音乐教育对于素质教育的推进以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爱因斯坦坚信“如果没有我早年的音乐教育,无论哪些方面我都将一事无成。”音乐的神韵,启迪了他的智慧,激发了他的想象

和灵感,从而对他追求真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笔者认为,音乐教育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音乐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音乐的情感性使得音乐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有力手段。被世界公认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主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认为音乐的熏陶影响着人的外在行为和心灵的和谐,能使人的个性达到完美的境界。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首先是德育教育”。美好的音乐善于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人格得到完善。

其次,音乐教育能促使大脑发育,全面开发学生智能。实验表明,人的左半脑逻辑思维活跃,右半脑形象思维活跃,而右脑的潜能高于左脑100万倍。音乐教育是打开右脑思维、记忆知识宝库的钥匙,可以促进左右脑的协调发展。爱因斯坦说:“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来的”。纵观古今中外,许多伟人都是音乐爱好者。这或许与音乐对人的意识和思维的催发作用有关,他们长期得到音乐的滋养,才使得他们傲视群雄,成为历史的巨人。

最后,音乐教育还能调节学生的生理机能,促使学生身心健康。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是人们抒发内心情感最直接、最玄妙、最淋漓尽致的一种方式,健康向上的音乐可以振奋人的精神,鼓舞人的斗志;舒展宽广的旋律使人心胸开阔;活泼欢快的旋律使人兴奋愉悦:舒缓优美的旋律使人消除疲劳。音乐教育对学生的这种生理、心理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学生的情绪在音乐的各种氛围中起伏变化,身心得到了良好的补充、移情和净化,促进了身心的健康发展。

素质教育意义篇9

最近,电视上有一个很火的知识竞赛类节目《一站到底》,节目中的选手们神采飞扬,学识渊博,深深地折服了观众,收视率很高,因此我心头闪过一个想法,我们也可以给学生在第二课堂的活动中,开展一次别开生面的知识竞赛呀。

素质教育不应是口号,而应该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因此,在做了一系列的前期策划之后,我们开始全面展开活动,语文教研室进行了精心的策划、准备。为了知识竞赛活动的顺利进行,并力争取得优异成绩,同时也给更多的学生以锻炼的机会,在组织竞赛活动中,我们采取了全校师生参与,层层筛选,每班选拔四名选手的办法,以做到确实能将我校佼佼者选。

本次知识竞赛在内容、环节设置上,参考了相应的电视节目,结合我们基础学科与素质培养的之间的关系,我们主要把环节分为这几部分:

1)赛前辅导:通常在开赛前一至两个月进行,辅导的内容一般包括知识和心理两个方面,知识方面的辅导主要是对题目内容进行原则性的提示,提供题目的大体范围和发问方式,心理辅导主要使选手减轻思想压力。

2)开场的自我介绍:虽然这仅仅是简短的30秒介绍,但是却是选手出场精气神的展示,它要求选手不怯场,口齿清晰,精神抖擞,充满热情,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因此,在排练的过程中,这也是很关键的一环,很多紧张怯场的同学,起初都是磕磕巴巴,辞不达意,甚至屡屡笑场,在经过反复的训练之后,都能落落大方、自然流畅的表达了。

3)答题环节:为增加比赛的可看性以及紧凑性,除了常规的必答题之外,我加入了更多的速答环节及抢答环节,速答环节中,滴答的钟表声营造着紧张的氛围,选手要求克服紧张情绪,保持头脑的清醒,快速、准确、清晰答题,抢答环节,要求选手听清题目,快速按下抢答器,眼、手、口、心同时并用,这种实践经验,对临场应变力和心理素质方面也是一种有益的历练吧。

4)内容设置:作为我校首届综合知识竞赛,为突出“综合”二字,我们在命题上,集中了德育、文学、法律、心理、生活多个学科的知识。这样安排,我们的初衷是这样的,作为油田第二届油田定向生,他们身上肩负着油田领导的殷切希望,肩负着未来油田的发展任务,需要了解了油田的企业文化,体会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深刻内涵,明确了他们未来的奋斗目标;文学知识可以让我们了解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知道中国的文化发展史,学好文学还能够增长自己的见识.使自己更加富有文化底蕴;而懂法、守法,也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法律对我们有教育和引导作用,它可以通过规范人的行为,让人们预测到自己的行为后果,也算是引导作用;心理健康则是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拥有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的情绪情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良好的行为习惯,会让他们更好的适应学校生活,更为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在能力上和心理上做好准备;而一个注意观察生活的人,往往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通过本次竞赛中的生活类题目的启发,也能激发更多人去关注生活。

5)名人演讲的励志作用:在这里我加了两段1分钟左右的名人演讲的视频,一个是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总裁,被称为“青年励志导师”的俞敏洪,一个是阿里巴巴网站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中国电子商务的领军人物-马云,他们的演讲或轻松诙谐,令人捧腹;或言辞恳切,语重心长。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在自己的领域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思想深刻,见解独到,能够立足于时代背景下或从个人自身经历出发,鼓舞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做出个人应有的成绩,为时代、为国家做贡献。本环节要求选手看完之后谈感想,这些注定站在时代前列的人,对青年人也有着极强的激励作用。

比赛按照预期的程序紧凑而热烈的举行,现场互动融洽,灯光音效的陪衬,不息的掌声和着幽默的串词,机智的回答伴着创意的动画,让学生们在知识竞赛中加深了对各科知识的了解,这样的活动有利于发掘学生的潜力,发展个性特长;有利于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有利于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增加学习的生机和动力。

素质教育意义篇10

关键词:素质教育,历史教学途径

一、引言

为迎接新世纪的竞争和挑战,我国基础教育正在实施素质教育战略,全面启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历史知识是形成人的文化素质的基础和条件,也是体现人的文化素质高低的窗口。只有优化历史教学的内容和创新历史教学的方法,历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功能才能实现。正确认识历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转变教学观念,摆脱陈旧传统模式的束缚,是当前历史教学改革的紧迫任务。

二、历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历史学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与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活动密切相关,具有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功能,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1、历史知识是形成文化素质的基础和条件

中国古代夏商至春秋时期的文化,集中反映在孔子编订的“六经”中,历史是人类创造一切文化历程的记录,所以早就有“六经皆史”的说法。司马迁写《史记》搜集了从远古到汉武帝时期大量的文献资料,其中包括天文、地理、礼乐等等。正是因为历史记载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所以这些学科与历史有着“血缘”联系。自然科学的研究同样也离不开历史知识。如数学史、生物史、天体史、医学史等等,可以说它们本身就是历史学科的分支。可见,要研究自然科学自身发展的历史,就必须具备通史知识。

2、历史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道德规范从形式到内容,从制定到实施无不具有历史传承性的特点,体现历史的功能。通过开设历史课程,使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的同时,对其进行人文索质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学生来说,历史教育就是学会如何做人的教育。通过对历史史实、事件及历史人物优秀品质的学习,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自身历史的文明进程,从而锻炼学生的意志、培养良好的道德品格,坚定政治理想和信念,塑造健全的人格。

3、历史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历史资料记录了人类的发现和发明以及经验和教训,记录了各朝历代的治乱兴衰,记录了无数哲人的智慧成果。历史教育传授给学生的是人类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不同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历史教育,可以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经验与历史问题解决方案相比较并进行新的选择。如此反复训练和实践,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因而在实施素质教育建立科学思维方式的过程中,既要了解思维的积极作用,又要了解它的弊端,这就需要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

4、历史教育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情感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勤劳智慧而伟大的民族。她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文明史,显示出我们民族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泉。历史教育以其独特和丰富多彩的学科特点,使学生在较为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祖国辽阔的河山、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了解增进其爱国情感;通过对中华民族在近代所经历的屈辱事件和奋发向上的优秀民族精神的了解,激发他们的民族精神。。使其产生建设祖国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中学历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1、优化课堂教学环节。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时,要以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的教学原则为指导,以教学目标为中心,对构成教学的诸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设计,使之成为整体的优化课堂教学流程。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诱导下形成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品质。特别是要针对学生学习的差异性,因材施教,注意教学的层次性和可接受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要留给学生课堂上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从“学会”提高到“会学”,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提高历史学科素质。

2、创新课外历史教育。历史课外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另一种形式,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有利于定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等各种能力。历史课外活动和研究性学习主要形式和途径有以下方面:一是组织学生观看历史资料片;二是结合教学内容到名胜古迹、考古点、博物馆参观学习;三是建立研究性学习课题并开展广泛的调查、总结;四是举办历史问答竞赛;五是请有关专家作专题讲座,开阔学生视野。

3、优化教学手段。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为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提供了条件,为课堂教学手段的改革创造了契机。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增加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如通过自制多媒体课件既加大了知识容量,又减轻了学生负担,同时还提高了教学质量,达到了素质教学的目标。素质教育迫切要求我们创造条件,尽可能多地改进和更新课堂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电脑、网络、影视等先进的电化教学手段和技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全和交互性,进一步凸现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进一步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

4、改进历史教学评价方法,推进素质教育。首先,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教学目标上,不能拘泥于教材内容,要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开放性和多元化的原则;在教学内容上,要允许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需要作灵活的处理和选择;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选择上,要鼓励教师选择适合学生主体学习的教学模式,提倡展开课堂讨论,师生合作。其次,运用多种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学生平时的学习成绩和课上参与活动的情况应在学期历史学习总评成绩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历史课的学业成绩除了书面考试外,还应有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成果应记入成绩。。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