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自查自纠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00:03

国企自查自纠报告篇1

 近年来,集团党委认真落实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加强党的领导与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有机统一,在推动古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坚定理想信念。集团党委一班人充分认识到,推进国有企业发展,必须牢牢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是国有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我们坚决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和加强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部署要求,始终把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紧紧抓在手上。集团领导班子成员带头先学深学,采取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书记讲党课、民主生活会、“28日党员活动日”等方式,持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精神,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自觉从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完善“三重一大”事项决策的内容、规则和程序,全面落实党的领导融入企业治理的相关要求,实现党委会决策和董事会决策的有效结合。

(二)抓好队伍建设,提升能力素质。按照“对党忠诚、勇于创新、治企有方、兴企有为、清正廉洁”的20字标准,树立正向激励的用人导向,发挥党组织在企业选人用人工作中的领导和把关作用,使企业人才选拔任用制度化、规范化。大力实施党员队伍“双培双提”工程,把党员培养成骨干,把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骨干提拔为中层管理人员,把中层管理人员提拔为公司高管,实现党员人才双培养共提高。同时,大力实施人才发展规划,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以深入实施“古城聚凤”工程为抓手,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加速汇聚高端人才,提高引才精准度和专业化水平,打造属于古城自己的高层次管理团队。

(三)创新载体建设,打造党建品牌。以“建一流基层组织、塑一流党员队伍”为目标,以“三创三联”为载体,倾力打造古城党建品牌。“三创”即“员工党员做表率,争创先锋示范岗;商户党员促服务,争创经营示范户;窗口党员展风采,争创红旗服务队”,通过推行“一牌一卡一册一区一评”管理模式,设立党员示范岗、党员服务台,开展党员亮责承诺活动,有效提升了党员的争先创优意识和服务水平。“三联”即“区城联动,创建优质全域旅游示范区;机构联动,提升古城核心竞争力;景区联动,扩大古城品牌影响力”。

(四)强化纪律建设,改进队伍作风。与各公司、各部门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书》,与全体员工签订了《廉洁从业承诺书》,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任务落实到基层、落实到个人。扎实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活动,将“一党章两准则四条例”编印成资料组织集中学习,同时邀请区纪检监察干部作了辅导报告、观看了《失衡的代价》、《象牙塔的蜕变》等警示教育片,进一步增强了干部员工廉洁从业意识。建立“权力下放、责任下移、加强监督”的管理运行机制,修订完善签批流程、绩效考核等制度,强化内部审计,从源头上堵塞漏洞,切实做到“制度管人、流程管事”。积极践行“四种形态”,建立了提醒约谈、诫免谈话等制度,让守纪律、讲规矩成为干部员工的行动自觉。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剖析

对照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我们认真查找和整改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在政治建设方面:一是政治站位不够高,对上级决策部署从政治上、全局上把握不够,对上级精神理解有时还不深不透,谋划工作的高度有欠缺,工作指导上还存在一定偏差,针对性、精准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在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区重大决策部署上,与本单位实际结合不够紧密,往往停留在上级怎么安排就怎么抓落实的层面,结合实际开拓创新的主动性不强。三是民主集中制执行不够严,集团党委班子会议题有时确定仓促,会前没有经过充分商讨。四是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会准备不周密、学习欠实效,将学习会局限于考勤、记录本、体会文章层面上,没有将中心组学习制度重视起来。

在思想建设方面:一是宣传思想政治工作重视程度还不够,在学习党的精神方式方法上不够灵活,“照本宣科、泛泛而读”较多,深层次的思考和交流较少,还没有做到“学懂”、“弄通”,距离“做实”差的更远。对各支部学习贯彻党的精神情况,没有很好地跟踪督导,对一些党员干部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式的学习,纠正得不及时、不坚决,示范引领作用发挥不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贯彻效果。二是学以致用做得不够,在做好结合文章方面,还存在不到位的地方。三是重理论、轻实践,调研不够深入,大多干部倾向于坐在办公室想问题、出方案,到一线调研的少,发现问题的少。

在组织建设方面:一是党建工作基础薄弱,党群人才匮乏,党务人员理论素养和实务工作能力不足,支部书记多是兼职身份,主要精力还是抓业务,对党建工作抓得不紧,执行“三会一课”“28日党员活动日”等制度不够严格,使党内组织生活流于形式,弱化了对党员干部的约束,存在党员归属感不强的现象。二是商圈党建工作机制还没有形成,组织覆盖面小、覆盖质量差,缺少发挥党员作用的载体平台,没有做到“新兴组织发展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三是党建工作方式方法滞后,习惯于按经验、按套路办事,由于创新办法不多,党建示范点建设进度缓慢,示范引领作用不够强。四是选人用人方面,公司招聘缺乏计划性、招聘条件不严谨,开展面试次数太多、随意性太强;干部提拔上没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制度,不能很好地按照“提名、考察、拟提拔、公示、任命”流程办事;缺乏干部“能上能下”机制,导致不少能力不足的干部占据着管理岗位。

在作风建设方面:一是部分员工标准不高,工作满足于一般化,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缺乏争先创优的精神;有的工作不实,深入调研不透彻,在一些重点工作推动上缺乏主动性、创造性;有的管理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足,难以适应公司快速发展的需要。二是抓工作的力度还不够,导致一些问题久拖不决。缺少从根子上杜绝的办法,问题也常常反弹反复。三是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够坚决彻底。有的干部员工对“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认识不够深刻,持之以恒反“四风”的思想自觉尚未完全形成。比如,“私车公养”问题,我们认真自查自纠,及时整改,相关责任人员受到批评教育、诫勉谈话等处理。

在纪律建设方面:一是抓早抓小有所欠缺,谈心提醒、诫勉谈话做得不够,对干部职工的一些苗头性问题教育批评不及时,早发现、早处置的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二是执行纪律严的标准还不够牢,督查问责的力度不够大、频率不够经常,有时缺乏动真碰硬、一抓到底的决心和勇气,干部职工监督管理仍然存在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现象。三是对一些重要人员、关键环节的监督、管理,措施还不够完善、到位,还存在一定的腐败风险;四是抓党风廉政建设的监督检查不够,在一些资金使用的监管上还没有实现全环节监督问效,有些工作还停留在安排部署层面,后期跟踪审计不够,以致于没有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用。

问题是表象,根源在深处。深入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管党治党责任落实不够细。对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各项部署,虽然制定出台了不少制度,但有的已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有的针对性、操作性不强,内容规定不细致、不明确。对基层抓党建主责主业、落实“一岗双责”等方面跟的不紧,很多问题经过深入调研之后才了解,一时也没有拿出有效的应对措施,导致了工作上的被动。这些问题反映出管党治党的责任落实不细,决不能只停留在安排部署层面。二是党建主体责任压得不够实。存在“重经营、轻党建”的倾向,作为党建第一责任人,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推进企业经营管理和运营上,抓党建投入的精力相对不足,缺乏过硬的考核办法和强有力的监督手段,督导检查、跟踪问效、较真碰硬不够,导致个别支部抓党建还存在“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致使一些活动流于形式,浮在面上。三是纠风肃纪刚性要求不够严。干部职工监督管理上存在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抓长抓细抓常上缺乏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韧劲,在“失责必问、问责必严”上没有形成常态。

三、已完成整改方面

(一)细化分工,明确工作责任

一是根据班子成员特长,分工细化党建主体责任内容,让每一位成员搞清楚主体责任和分管责任,明确主体责任落实的任务、要求和具体措施,层层传导压力。二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考核小组,负责各项工作的监督考核,严格责任追究;同时完善考核办法,通过月度考核、季度考核、年度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强化考核和激励。

(二)精心组织,建立工作机制

一是按照集团实际情况,进一步优化、改进党委组织架构,整合为十三个支部,更加有利于各支部活动的开展。二是充分重视党建开展工作的不足,切实开展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及时传达中央和省、市、区关于组织工作落实的相关要求,进一步把握工作重点,明确任务目标。

(三)落实民主集中制

按照集团党委工作要求,进一步全力执行“权力下放、责任下移、加强监督”制度,严格落实民主集中制;同时,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效能建设制度、民主监督制度等工作制度。

(四)严格党组议事决策制度

公司党组织议事决策会议与班子会、学习会等其他会议分开召开,落实了一本专门的党组织会议记录,专题记录讨论党建工作,每季度召开一次专题会议研究基层党建工作。

(五)做好党建经费工作

加大了经费保障力度,今年严格落实了中组部、财政部、国资委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国有企业党组织工作经费问题的通知》文件要求,按照上年度职工工资总额1%的比例,落实党组织工作经费,同时制定使用计划和管理制度,并进行税前列支。

国企自查自纠报告篇2

一、检查的目标

加大对重点部门的不合理收费、乱收费进行清理整顿,加大对垄断行业经营收费标准和中介机构、协会涉企收费行为的检查力度,坚决纠正政府职能部门利用行政权力,以“协会”、“学会”名义向企业收取咨询服务费、审验费等行为,严肃查处市场中介组织进行价格欺诈、提供虚假信息、搞恶性竞争等违法违规行为。通过这次开展涉企收费专项检查,彻底整顿涉企乱收费情况,为我市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二、检查的对象及内容

(一)检查的对象

存在涉企收费行为的市本级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及其下属部门,以及中介机构、协会、学会。

(二)检查的内容

主要检查上述部门和单位XX年年1月以来收费行为,重点检查违反有关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乱收费的10项内容。

1、已明令取消的收费项目仍继续收费的,或擅自设立收费项目收费的;

2、重复收费、扩大范围收费的,或增加收费频次和肢解收费项目重复收费的;

3、无行政事业性收费许可证收费的;

4、向企业收取集资、赞助和各种摊派的;

5、强制企业参加各类培训班、研讨班并收费的;

6、利用行政权力强行服务并收取费用的,或以“协会”、“学会”名义向企业收取咨询服务费、审验费等费用的;

7、中介组织进行价格欺诈、提供虚假信息、搞恶性竞争等高收费的;

8、不按照规定提供服务而收取费用的;

9、不执行国家优惠政策或者减免政策规定多收费的;

10、转移政府行政职能,变无偿服务为有偿服务收取费用的等其他违反国家收费管理规定的收费行为。

三、检查步骤和方法

本次专项检查采取全面检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自查与抽查相结合的方法,检查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组织准备阶段。7月15日至25日,召开专项检查工作会议,研究部署涉企收费检查相关工作。

(二)自查自纠阶段。7月26日至8月10日,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严格按照国家、省有关文件规定依据以及物价部门核定的收费标准,针对本部门和单位(包括挂靠本部门和单位的中介机构、协会)的涉企收费10方面的内容,以及XX年年全年对涉企收费的情况(报表形式),认真进行自查,写出自查报告,自查报告及报表以书面形式于8月10日前上报市纠风办。期间,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可采取多种形式听取企业的意见,对存在的问题作好自纠。

(三)组织检查阶段。2010年8月11日至8月20日,由市纠风办、市效能办、市发改局、市审批中心、市经贸委等部门人员组成三个检查组,对市本级涉企收费部门、单位进行重点检查,并针对检查情况提出整改意见。期间,三个检查组要安排时间下访企业,听取企业主的意见,对企业主反映强烈的部门和单位要组织力量进行深入重点检查。

(四)整改总结阶段。2010年8月21日至8月30日,各有关单位根据自查和检查组的整改建议,认真落实整改、建制工作,完善内部管理,增强收费自律能力。联合检查组要认真总结涉企收费检查情况,分析收费产生的原因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加强和改进管理的建议,形成涉企收费检查总结报告,并将此次检查情况向市委、市政府的相关领导汇报。

四、组织领导

本次涉企收费专项检查由市纠风办牵头,会同市效能办、市发改委、市审批中心、市经贸委等部门组织实施,并成立涉企收费专项检查联合检查组。联合检查组要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检查人员要准确理解国家、省、市有关涉企收费政策,加强工作指导和协调,努力排除阻力和干扰,保证专项检查工作顺利进行。

国企自查自纠报告篇3

一、认真学习文件,提高思想认识

活动期间,公司共召开了四次专题学习会议,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和中层干部学习了中纪委十七届四中全会上的工作报告和《国有企业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公司党委书记张玉萍强调,全体员工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学习和充分领会自查自纠活动的精神实质,深入贯彻落实中纪委十七届四中全会上的工作报告和《国有企业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提出的任务要求,同时,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模范带头作用,把学习中央纪委十七届四次全会和《国有企业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列入党建中心工作范围内。党组织成员结合工作实际加强理论研究,推进党内民主和反腐倡廉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

公司所属各项目部采取不同的形式和途径,积极搭建廉洁自纠自查活动平台,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和网络资源优势开展宣传教育,深入开展廉洁文化活动,有效地解决了项目分散、人员流动、集中学习比较困难的矛盾。各项目针对自身特点采取了自学和分组讨论相结合的形式,通过运用会议、宣传橱窗、板报、宣传标语和内部局域网等多种有效载体,对领导干部、重点岗位、重点人员开展廉洁从政教育,帮助查纠问题,对党中央在新形势下做出的推进党内民主、加强基层建设和反腐倡廉的决定,进行深刻领会,指导当前加强本项目管理的措施。

通过这次公司全范围内的学习,大家充分认识到,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分析研究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面临的形势与任务,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推进项目标准化全面建设进程,开创公司发展新局面提供坚强有力的保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对照自查表,开展自纠自查工作

活动中,公司下发了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自查表,要求公司中层以上领导干部,严格对照自查表,按照局集团生产经营视频会提出的“三点意见”和“四个不准”,以及《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自律“七项要求”》,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深入开展自查剖析,认真如实填写有关情况。这次活动中,公司共发出自查表53份,收回53份,从自查表反应的情况来看,均无任何违纪违规现象发生。

国企自查自纠报告篇4

1、总体目标:在年普遍开展对不正当交易行为自查自纠的基础上,重点针对近些年来有关单位和个人新发生的不正当交易行为继续深入开展自查自纠、集中整改工作,使经营者普遍受到教育,错误观念和不正当交易行为得到纠正,依法经营和诚信经营意识不断增强;使国家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主动查找和认识存在的问题,改正错误,强化廉洁自律意识;使监管部门和单位找准监管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漏洞,建立健全并落实规章制度,加强和改进监管工作。同时,通过继续深入开展自查自纠,发现商业贿赂案件线索,促进查办案件工作;针对体制机制和制度存在的弊端,提出改革创新的意见,建立健全防止商业贿赂长效机制。

2、基本原则:坚持以教育疏导为主;坚持依法依纪和依据政策办事;坚持实事求是、分类处理;坚持自查自纠与集中整改相结合、检查监督和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

二、自查自纠的对象、范围和重点领域

1、主要对象:一是各行业主管(监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二是企业事业单位及其管理人员和有业务处置权的人员等;三是有关国家机关干部和公务员。

2、范围:由各行业主管(监管)部门组织本行业企业事业等单位对年以来单位和个人发生的不正当交易行为开展自查自纠。

3、重点领域:重点抓好工程建设、土地出让、产权交易、医药购销、政府采购、资源开发和经销等领域的自查自纠。同时,抓好银行信贷、商业保险、出版发行、体育、电信、电力、质检、环保等方面的自查自纠。其他部门和行业也要结合自身实际,针对存在的问题,根据本方案,开展自查自纠和集中整改。

三、重点查找和纠正的突出问题

(一)行业主管(监管)部门重点查找和纠正的突出问题

各行业主管(监管)部门要结合各自特点,通过对本行业不正当交易行为的表现形式、发生规律、特点等进行分析,认真查找和纠正下列重点问题:

1、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参与或干预企业事业单位经营活动,谋取非法利益的行为;

2、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实施行政许可、行政审批中索贿受贿的行为以及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等行为;

3、、失职渎职以及其他不履行市场监管职责,放任、纵容甚至包庇搞不正当交易的行为;

4、监管手段、方法和有关规章制度存在的缺陷或不足;

5、违反统一市场原则或国家统一规定,擅自设置准入门槛或搞地方保护。

(二)企业事业等单位重点查找和纠正的突出问题

企业事业等单位要围绕经营决策、资产处置、资金调度、物资采购、市场营销等重点环节重点岗位,重点查找和纠正下列突出问题:

1、在商品购销(服务)中给予或收受不正当利益的行为;

2、为获取行政审批或行政许可,向有关部门或工作人员行贿的行为;

3、在各类招投标活动中,特别是在政府投资项目招投标中的违规违法行为;

4、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改制和产权转让中违反规定,暗箱操作,侵吞国有资产、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等问题;

5、经营决策机制和内部规章制度可能产生或纵容商业贿赂的问题。

各单位可以结合实际,在认真查找和纠正上述重点问题的同时,选择确定本行业本单位自查自纠的其他重点问题。

四、方法步骤和时间安排

我市对不正当交易行为继续深入开展自查自纠和集中整改工作集中安排在年月至月,大体分三个阶段六个环节进行。各行业主管(监管)部门和各企业事业单位要结合各自的实际,制定自查自纠和集中整改工作的具体办法,对本行业本单位自查自纠工作的时间进度、工作步骤和方式方法等作出具体安排。

(一)第一阶段

1、宣传动员。各行业主管(监管)部门和各企业事业等单位要召开自查自纠专题动员会,对本行业本单位的自查自纠工作作出部署,提出明确要求。要在前一阶段动员部署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形式,集中一段时间组织深入学习中央《关于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的意见》和中央、省、市关于组织开展不正当交易行为自查自纠和查处商业贿赂案件等方面的文件以及《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党纪政纪条规,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增强自查自纠的自觉性。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宣传教育,为自查自纠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调查摸底。各行业主管(监管)部门和各企业事业等单位要深入开展摸底调查,掌握不正当交易行为的主要手段、方法和特点,所涉及的单位、岗位、环节、人员、资金等基本情况,以及监管工作和队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二)第二阶段

3、查找突出问题。各行业主管(监管)部门和各企业事业等单位要采取召开本部门、本单位负责人和有关人员会议、个别谈话、组织检查以及运用审查营销费用、清理合同(副本)或补充协议及备忘录、查看董事会和部门工作会议记录、清理部门和单位规范性文件等措施和方法,认真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对查找出来的问题要认真填写《个人自查自纠呈报表》(附件1)、《单位自查自纠呈报表》(附件2)并报有关单位备案。个人的自查自纠报表材料不存入本人人事档案,是普通干部、职员的由本级治贿办保存,科级干部的由所在县市区和局级治贿办保存,处级以上干部的统一报送市治贿办保存,作为案件查处牵涉时的依据。《单位自查自纠呈报表》报送上一级治贿办保存备案。

4、分类作出处理。对查找出的不正当交易问题,各主管(监管)部门和各企业事业等单位要按照工作和业务范围、干部管理权限和中央《关于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的意见》确定的原则及中央关于组织开展不正当交易行为自查自纠工作的文件精神,依纪依法、实事求是地作出处理。坚持被查从严、自查从宽的处理原则,要根据事实、情节、后果,以及认错态度等,予以区别对待。

(1)对情节轻微的,以批评教育和自我纠正为主;

(2)对情节严重,但在自查自纠期间能主动说清问题并认识和纠正错误的,依据有关规定从轻、减轻或免予处分;

(3)对拒不自查自纠、弄虚作假或掩盖违规违纪违法问题的,一经发现,从严处理;

(4)对行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要结合纠风工作予以治理;

(5)对涉嫌违法犯罪的,要移送行政执法部门和司法机关处理。

5、认真搞好整改。针对自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切实加以整改。整改效果不好的,上级部门或主管(监管)部门要督促其重新进行整改。各企业事业等单位要完善内部管理制度,规范经营行为。各行业主管(监管)部门要针对监管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有关部门要开展对企业营销费用的审计、检查,切断不正当交易的资金渠道。

各行业主管(监管)部门和各企业事业等单位要针对自查自纠中发现的问题,清理、修订相关文件规定,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巩固自查自纠的成果。

(三)第三阶段

6、组织检查总结。企业事业等单位自查自纠工作完成后,要认真总结并向本级主管(监管)部门书面报告自查自纠和问题整改工作情况,行业主管(监管)部门要将其自身及本行业的自查自纠情况进行认真总结。市治贿办要对各县市区和市直重点领域和行业主管监管部门(局)自查自纠工作和集中整改质量进行检查和评估。对自查自纠和问题整改不认真、不得力、效果不明显的,要责令其“补课”,通报批评,并追究责任。各县市区各行业主管(监管)部门在年月日前将自查自纠情况、整改措施和整改结果书面报市治理商业贿赂领导小组办公室。月日前市治贿办将全市自查自纠、集中整改和检查情况书面报省治贿办。

五、组织领导和责任分工

深入开展不正当交易行为自查自纠、集中整改工作在市各级治理商业贿赂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组织指导下实施,要按照市委办、市政府办《关于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市直有关单位责任分工的意见》(办发[]14号),坚持“谁主管(监管)、谁负责”的原则,依据职能分工和管理层级,认真组织自查自纠、集中整改工作。其中:

1、市国土资源局负责土地出让和矿产资源开发活动的自查自纠。重点对年以来的每一宗土地出让和采矿权、探矿权出让过程进行梳理,看是否存在越权批地、违法供地等行为;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是否通过招标、拍卖、挂牌交易方式出让;经济适用房、拆迁安置房等行政划拨用地,是否被更改为经营性房地产项目用地;招标、拍卖、挂牌交易是否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在矿山资源开发和经销方面是否存在暗箱操作、规避招标和拍卖的行为;在采矿权、探矿权出让和资源经销上是否存在商业贿赂的问题。

2、市建设局、建工局负责对工程建设活动的自查自纠,同时对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以及市政公用事业产权交易中相关的企业事业单位的自查自纠进行主抓。重点清查年以来全部使用国有资金投资或者国有资金投资占控股或主导地位的建设工程项目中存在的商业贿赂问题。包括上述项目是否公开招标发包;有关部门是否依法审批招标方案;是否存在肢解工程的情况;是否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进行招标投标;是否存在商业贿赂等其他方面的问题。

3、市卫生局负责对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活动的自查自纠。重点治理医疗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在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存在的商业贿赂问题。包括是否建立完善药品和医疗器械集中采购制度,对药品和医疗耗材价格的监管是否到位,流通环节是否减少,有无中间盘剥现象;重点对年以来下属各医院、所、中心的大宗药品和医疗器械采购进行逐一梳理,看是否有公告、是否公开招标、合同是否完善,并和当时市场价格进行比对,是什么部门、什么人经办,中标供应商的情况、是否存在商业贿赂等其它方面的问题。同时,清查各医疗单位有无乱检查、乱开药、乱收费、变相涨价和层层加价情况;是否存在药品回扣和开单提成等商业贿赂方面的问题。

4、交通局负责组织工程建设领域从事本行业工程项目建设的项目业主、设计、施工、监理及有关中介机构等企业事业单位的自查自纠工作。

5、市国资委负责对产权交易活动的自查自纠。重点治理国有企业改组改制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商业贿赂问题。包括是否设立产权交易管理及监督机构,产权交易机构是否具备规定条件;产权交易的政策、规章是否完善;国有资产产权转让,含有偿兼并、破产企业资产变现,企业改组改制和产业结构调整中涉及产权交易行为,国家股、国有法人股增资扩股和转让,车辆及大型机器设备、生产线、车间等有形、无形资产的整体、部分产权转让,以及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经营权的转让,是否在依法设立的产权交易机构按照有关程序、规定进行;是否存在商业贿赂等其它方面的问题。并对年以来国有企业转让、出售情况进行梳理,是否存在商业贿赂等其它方面的问题。

6、市财政局负责组织政府采购业务活动的自查自纠工作。内容为:是否建立政府采购组织与管理体制,实行管理机构与执行机构分设;是否严格执行采购制度,并依法组织、监督采购活动;是否实行政府采购预算制度和专户集中支付制度;是否依法审批招标方案。逐项对年以来的每项政府采购活动进行梳理和比对,看是否有公告、是否公开招标、合同是否完善、中标供应商的情况、是否存在商业贿赂等其它方面的问题。

7、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组织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的自查自纠工作。

8、银监局负责组织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自查自纠工作。

9、新闻出版、教育等部门分别按照职能分工负责组织出版发行、印刷复制领域企业事业等单位的自查自纠工作。

10、工商行政管理、税务、质检、环保等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积极配合行业主管(监管)部门抓好企业事业等单位的自查自纠,并抓好本部门及其所属机构的自查自纠工作。

其他相关成员单位,也要按照职责组织本系统深入开展自查自纠和集中整改工作。

六、工作要求

1、强化工作责任制。各行业主管(监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自查自纠工作的组织领导。要实行严格的工作责任制,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抓,安排专门力量具体抓,形成一级抓一级的工作机制。对组织自查自纠敷衍了事、消极被动的,要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企业事业单位要按照行业主管(监管)部门的统一要求,采取措施认真开展自查自纠。

2、加强督促检查。各县区、市直各单位、各主管(监管)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本行业本系统开展自查自纠工作的督促检查,全面了解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各级治理商业贿赂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对重点行业和单位的自查自纠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市治理商业贿赂领导小组将于月份组织力量,对各部门开展自查自纠工作情况集中进行一次检查,并在一定范围内通报。

3、搞好组织协调。市各级治理商业贿赂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认真负责地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各行业主管(监管)部门和执纪执法机关、司法机关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密切配合,提高工作的整体效能。

国企自查自纠报告篇5

__地处东部沿海,各类企业基数大、种类多,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产业政策、市场环境、经营决策等各种因素的叠加,企业的经营风险无处不在。同时,__市场经济发育较为成熟,法治化程度较高,经济形势变化引发的涉企纠纷会迅速传导至司法领域,法院涉企债务案件的变化成为反应经济形势的晴雨表。近年来,__先后出现巨升纺织财务负责人陈某非法集资案、亚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破产案、徐某某、曹某某等人弃企逃债案等重大涉企债务案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纠纷。本报告以典型案件为例证进行分析探讨,报告所称的重大涉企债务纠纷主要指金钱类债务单个案件标的额1000万元以上、系列案件总标的额1000万元以上,或者企业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弃企逃债,在本市引发重大群体性诉讼以及其他有重大影响的涉企债务案件。

苏南地区作为民营中小企业的聚集地之一,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市场疲软、资金紧张等问题逐渐出现。近两年来国内外经济形势仍不稳定,各种经济因素处在不断的变革中,一些涉企债务纠纷的深层次问题逐步暴露,亟需引起重视。

1、案件数量多、标的额大

近年来,重大涉企债务纠纷数量呈上升趋势,此类纠纷一旦爆发,往往引发大量系列案件,总标的大。如近期受理的徐某某、曹某某等人弃企逃债案件,徐某某、曹某某实际控制及关联企业出现资金链问题,徐某某等人于2012年__月携款出逃美国。银行、小贷公司、企业职工等债权人得知该消息后先后,除企业本身外,还波及为其提供担保的相关企业和个人,造成法院案件激增,2012年12月以来,__法院因此先后受理系列案件700余件,涉案总标的额约5亿元,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稳定带来了不良影响。

2、涉案法律关系复杂

重大涉企债务纠纷一旦发生,往往存在工资款纠纷、民间借贷(集资)纠纷、买卖合同纠纷、工程款纠纷、担保合同纠纷以及法定代表人挪用或侵占公司资产、股东虚构、抽逃出资纠纷等多个纠纷类型,法律关系复杂,处理难度大。如__某公司在缺乏相应资质的情况下,开发建设商铺并进行出售,涉及人数众多、涉案金额巨大,案件涉及市政规划、建设工程、房屋买卖合同关系等多种复杂法律关系。

3、涉案主体多

重大涉企债务纠纷涉及的主体往往包含多个关联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和股东个人。部分银行贷款时推出“联保”制度,由于企业相互担保,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旦一个企业产生问题,连锁反应不可估量。__法院20__年底受理的亚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破产一案中,亚特公司申请破产之前共向单位和个人集资1.2亿多元,涉及单位6家,个人42人,涉及集资款数额巨大,人数众多。

4、纠纷爆发前难以识别

现阶段企业主逃债呈突发性,加上企业融资体外循环,不在账上反映,出事前没有特别预兆,老板突然失踪,引发系列纠纷。如20__年底以来__法院的多个人民法庭先后接到辖区镇(街道)政府通报,要求针对个别企业发生的业主弃企逃债事件处理提供法律帮助。从实际情况看,考虑到维权成本、企业声誉等原因,部分企业在产生债务后并不立即采取法律手段,通过诉讼救济权利,进入司法途径的重大涉企纠纷仅暴露企业债务的“冰山一角”。

1、企业融资难

__中小企业多,此类企业自有资金量小,而银行贷款审核严格,且以盈利为目的,在贷款时都充分考虑资金的安全性,当一个企业发展较好时,贷款就容易,当企业需要贷款渡过难关时,往往因为还贷能力较弱,无法贷到款,企业若想继续发展,只能向民间融资,甚至靠借高利贷去维持企业的运营。__民间资本充足,形成了一批专职放贷者,部分借款月息达到5%,企业借债后很多企业的利润就是让高息占用,高息的付出直致拖垮企业,发生重大债务纠纷的企业往往有大量的民间借贷资金无法偿还,甚至引发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犯罪行为。20__年底,__法庭辖区发生2起企业老板因融资困难、借贷资金无法归还导致自杀的极端案例。

2、企业风险监管乏力。

__许多企业是从上世纪70年代家庭作坊的模式开始发展的,虽然经过30多年的发展,但很多投资人尚未转变观念,还停留在家庭经营管理模式。生产资金不通过企业

会计账簿,投资人将公司的钱视为自己私人的钱,在帐外循环,随意支用,个人及家庭的吃用开支均来自企业资金,毫无约束。企业生产经营处于非监控状态,很多企业账目仅是为了应付税务部门的检查,而没有将企业财务作为一项管理活动,导致监管困难。3、行业性风险增大。

近年来,__在传统的纺织、钢铁、化工等工业基础上谋求转型升级,企业转型过程中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诸如宏观环境不确定、融资难、创新力不足、税费负担重、人才短缺等问题,当前民营企业遇到这些风险时,由于企业自救能力不足,又缺乏外力的支持,导致不少本来很有前景的民营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夭折。例如:在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投资了多家光伏行业,目前正遭遇行业寒冬,形势不容乐观;近期禽流感疫情爆发,对家禽养殖、零售业带来行业性巨大冲击,由此引发的纠纷可能会迅速传导整个行业。

4、资本原始积累后移民。

由于面临着国内诸多不确定的政治经济因素,以及对高质量生活、优质环境、子女教育等方面的考虑,不少企业主、甚至金融机构负责人,借海外投资的名义不断转移资产。部分中小企业主用实业做抵押,获得贷款后去海外投资移民,也有企业主事先把资产转移到海外,等时机“成熟”即宣告破产,“裸商”的出现,给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了极大危害。

1、“案多人少”矛盾加剧

重大涉企债务案件几乎都涉及财产保全,承办法官疲于奔波,大量时间用在采取保全措施,进行查封、扣押等工作,没有时间开庭审理案件,未结案数量居高不下。审理中财产线索难找,资产难查,评估拍卖费时费力,变现困难,造成矛盾积累。

2、企业主逃债导致审理难、执行难

债务人逃债下落不明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导致法院不得不通过公告送达法律文书,增加了办案周期。因被告未到庭,加上企业管理混乱,财务账册不全,法院认定事实难度加大,且无法通过调解结案。在执行程序中,下落不明的被告往往无财产可供执行,或者已提前转移、隐藏了财产,导致法院执行难。

3、维稳压力增大

债务人资产大多已在银行进行抵押,一些资产还做了二次抵押,而企业账户基本没有现金存在,债权人在银行等有抵押权的债务清偿后所剩无几。不少债权人为避免赢了官司拿不到钱,不愿意走诉讼途径,而向政府部门施加压力。2012年下半年,__某寺庙建设中,因建设单位拖欠工程款,涉及涉一、二级承建单位约32家,供应商近百家,农民工1000多名,10多家施工方代表至政府上访,影响到社会稳定。

4、刑民案件交织

重大涉企债务案件中往往存在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股东虚假出资或抽逃出资,公司实际控制人挪用侵占公司资金,随意领用公司资金后不结算,偷逃税等犯罪活动。以民间借贷为幌子掩盖其行为的非法性,使得民事法律关系和刑事法律关系交织在一起。这些系列案件中,也有债权人提出认为借款人存在集资诈骗,要求公安机关处理的,但罪与非罪界限比较模糊,加上集资时间长,账册不全,支付手续不规范。法院虽然怀疑当事人涉嫌非法集资犯罪,但没有确实的证据予以证明,很难做出是否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的决定。

1、建立健全重大涉企债务纠纷的预警机制

市场经济的发展减弱了政府的调控能力,但一旦社会矛盾纠纷集中引发,甚至影响社会稳定时,政府不得不出面干预。为此,对于重大债务涉诉企业,有必要建立预警机制,为防范风险和提前获得决策信息打下基础。通过组建专门的预警机构,加强分工协作,收集整理有用信息:税务、工商部门识别企业拖欠税费或有偷逃税收情况,每月销售收入过低等企业非正常现象;劳动监察部门识别企业有拖欠工人工资、未与工人签订劳动合同、停产等现象;金融办、银行等机构,发现企业延迟还贷、付息,产值无明显变化,但短时间内大量融资现象;法院通过开发相应的软件,进行非正常案件的识别提醒(如债务类案件涉案标的在1000万元以上,短时间内出现系列诉讼等),并对类信息积极整理,及时发现涉企债务纠纷异常案件。对各职能部门汇总的信息,预警机构分析研判后,形成信息通报,供政府参考及各部门信息共享。

2、建立健全重大涉企纠纷的协同处置机制

通过预警机构发现企业主潜逃、或拖欠集体工资等情况后,建立协同处置机制是妥善处置纠纷的关键。重大涉企纠纷一旦形成,应有政府牵头,成立专门的处置纠纷工作领导小组。由法院、公安、劳动监察部门、、司法、商贸、街道(镇)等有关部门作为小组成员,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法院部门负责提前介入,保全企业财产,控制局势,避免事态的扩大化;公安对涉嫌犯罪的,应落实好限制出国出境等边控措施,并使用通缉手段,将犯罪嫌疑人羁押归案,便于纠纷处理;商贸、工业园区负责排查摸底,进一步掌握停产倒闭企业情况和涉困企业的各项信息,筑好联保单位的防火墙;街道(镇)、

社区、行业协会、等部门,要做好当事人的引导工作,能够解决的依法合理解决;人事劳动部门做好涉企的资料整理,统计欠薪情况,加大欠薪案件的追讨和仲裁工作,同时引导失业人员积极应对、分流,在本辖区同类企业迅速实现再就业。3、强化对重大涉企债务纠纷差异化处置的司法措施

国企自查自纠报告篇6

[关键词]药品经营企业;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中图分类号]R965.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7(a)-158-02

药品在给人类防病、治病,保障健康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危害,这就是药品不良反应(aDR),尤其是近年来发生的“反应停”、“刺五加”等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严重威胁着公众的用药安全。为了加大上市药品安全监管的力度,完善药品经营企业aDR监测工作已迫在眉睫,并成为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及社会关注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药品经营企业aDR监测工作现状的分析,探讨存在的问题,为经营企业开展aDR提出几点参考建议。

1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现状

药品的风险是与生俱来的,即便是疗效显著的药品,也可能存在或发生不良反应。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全球每年死亡5200万人,其中1/7的人口是死于不合理用药;各国由于aDR而住院的患者约占住院总人数的5%;住院患者发生aDR的比例约为10%~20%,其中威胁生命的比例约为20%,死亡人数比例可达38.44%”[1]。

但2006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到的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369392份中,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26294份,占7.1%;来自医疗机构的病例报告341528份,占92.5%;来自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病例报告24890份,仅占6.7%;来自个人的病例报告2974份,占0.8%。全国每百万人口平均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284份[2]。上述报告显示,药品经营企业还普遍缺乏自觉报告的意识,对aDR监测工作重视不够,没有充分认识到开展aDR监测工作对公众用药安全的作用。因此,为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有效,加强药品经营企业开展aDR监测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制约经营企业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原因

2.1企业缺乏足够的重视,法律意识淡薄

通常,经营企业为追求效益最大化而忽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但实际上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不仅是企业质管部的工作,更是整个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第六十一条规定,企业应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本规范,并结合企业实际,制定各项质量管理制度。管理制度应定期检查和考核,并建立记录。企业制定的质量管理制度中应包括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规定。目前许多企业虽然按照GSp标准建立药品分类管理、药品不良反应信息反馈和aDR报告等多项制度,遗憾的是根据《2006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情况通报》的数据显示,2006年369392份不良反应报告中,来自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病例报告只有24890份,占总数的6.7%,可见对大多数企业而言进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规章制度只是纸上谈兵,机构形同虚设,基本未开展不良反应监测工作。

2.2企业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不高,达不到为客户提供指导、咨询的作用

《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第八十条规定:销售药品要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正确介绍药品的性能、用途、禁忌及注意事项。药品犹如一把双刃剑,它的特殊性决定了从业人员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具有药学专业资格的人员较少,而大部分有资格的人员主要集中在药品生产企业、医疗机构或行政单位,企业聘请的质管人员实际上并不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他们的工作只能满足日常经营中的质量管理,对用药指导、咨询、收集aDR报告等工作无法落到实处,更谈不上在企业中开展aDR监测工作了。

2.3企业在aDR监测与上报认识上存在误区

部分药品经营企业担心报告aDR会影响企业信誉,导致营业额下降,甚至认为报告aDR要承担违规经营的行政处罚,未把aDR监测提高到法定的认识层面上。

现行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第三十条规定:“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内容和统计资料是加强药品监督管理、指导合理用药的依据,不作为医疗事故、医疗诉讼和处理药品质量事故的依据”。所以明确aDR监测工作的真正意义、确立正确的经营方向提高相关人员的监测意识是经营企业开展监测工作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3药品经营企业开展aDR监测工作的必要性

3.1药品经营企业具有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法定职责

近年来药品不良反应不断出现,由此引发的纠纷和诉讼也日益增多。为了加强上市药品的安全监管,严格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管理,确保人体用药安全有效,2004年3月《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由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颁布,作为具有强制效力的法律文件正式开始施行,《办法》确立了药品经营企业具有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法定职责。

3.2药品经营企业在保障群众用药安全中的重要地位日渐增强

药品不良反应纠纷是由于药品应用于人体后产生不良反应引发的和不良反应密切相关的涉法纠纷,这种纠纷可分为2类,即药物本身的问题和药物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发的纠纷,前者包括药品质量问题、药品不良反应及上市前临床试验中没有显露出的其他问题所引发的纠纷;后者包括运输、储存不当造成药品变质、失效,临床用药不合理以及其他外部原因引起的纠纷。由此可见,经营企业作为药品流通渠道在保障群众用药安全中的重要地位日渐增强,所承担的责任越来越重大。

3.3健全药品不良反应的反馈、报告机制是经营企业的法定义务

3.3.12001年修订的《药品管理法》第七十一条规定:国家实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药品经营企业必须经常考察本单位所营业的药品质量、疗效和反应。发现可能与用药有关的严重不良反应,必须及时向当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因此,建立、健全药品不良反应的反馈、报告机制是经营企业的法定义务。

3.3.2作为行政相对人的药品经营企业未依法履行相应的aDR报告义务,按《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第二十七条规定:无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单位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未按要求报告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现药品不良反应匿而不报的;隐瞒药品不良反应资料的,药品经营企业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致使药品不良反应产生并引发损害后果情节一般的处予行政处罚,造成重大损害后果情节严重的甚至可能引发相关法律责任。

严格依法开展aDR监测工作是避免承担药品不良反应法律责任最为有效的途径和方式,药品经营单位应予以高度重视。

3.4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是企业自身利益的需要

随着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药品经营企业日渐增多,市场竞争也随之越演越烈。在这种情况下重视aDR监测工作,是避免承担药品不良反应法律责任,提高药品经营企业竞争力,减少aDR引发的法律纠纷的有效途径;同时有效的aDR监测工作能避免药品销售人员因aDR知识相对匮乏,无法对客户用药后发生不良反应做出合理解释而影响企业声誉的情况发生,从而提高经营企业服务质量,提升企业信誉;第三,经营企业关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还能最快了解到国家通报aDR的最新消息,避免因购进国家已经采取控制措施的品种,或者不良反应发生概率高的品种而导致滞销,给企业造成货物积压的经济损失。

4如何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建议

4.1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

4.1.1监管部门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在日常监督检查和认证时,加强对企业aDR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与考核。按《办法》对未按要求报告aDR或发现aDR匿而不报的行为采取适当的处罚措施,从而达到促使企业重视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目的,提高企业对aDR监测工作的认识,使不良反应监测工作逐步走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4.1.2药品经营企业应按照GSp的相关要求,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制度,这不仅是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也是企业生存的要求。完善的aDR监测、报告体系是做好aDR监测工作的保证。监测机构可由分管药品质量的企业领导负责,指定(专)兼职监测责任人,按aDR信息收集、核实、分析、整理、报告、反馈、汇总等一系列操作程序进行监测工作。

4.1.3企业应把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执行情况纳入内部考核,实行奖惩制度,提高监测员的工作积极性。

4.1.4按照“可疑即报”的原则从售后服务、客户退货行为中发现可疑信号,收集、整理、记录、分析这些信息,以便跟踪调查,发现可疑,立即上报。

4.2重视药品说明书的独特法律地位

药品说明书是包含药理学、毒理学、药效学等与药品安全性、有效性有关的重要科学数据和结论,并用来指导临床正确使用药品的技术性资料。《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第九条规定:药品说明书应当包含药品安全性、有效性的重要科学数据、结论和信息,用以指导安全、合理使用药品。第十四条规定:药品说明书应当充分包含药品不良反应信息,详细注明药品不良反应。药品生产企业未根据药品上市后的安全性、有效性情况及时修改说明书或者未将药品不良反应在说明书中充分说明的,由此引起的不良后果由该生产企业承担。由此可见,不完善、错误的药品说明书也可能成为药品经营企业免责的法律依据。因此,强化药品说明书的法律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但经营企业的从业人员对说明书所载的严重不良反应,应履行告知注意义务,不能因为有免除法律责任的可能而不履行其义务,应尽量避免可能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

4.3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宣传、培训工作

加强对药品经营企业负责人、质量管理人员及aDR监测员的培训,提高他们对aDR的认识水平,消除误区,增强责任感,使他们认识到aDR监测工作对公众用药安全有效和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性,认真自觉履行aDR报告义务,使aDR报告全面、科学、客观地反映上市后药品的不良反应信息,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有效。

总之,药品经营企业只有全面提升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加强法律意识,认真履行自身的法定义务,更加严格地开展aDR监测工作,尽量减低药品不良反应对人体的伤害,才能为保障人民群众安全用药增砖添瓦。

[参考文献]

[1]易娜.零售药店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探讨[J].中国药物警戒,2008,5(2):89-92.

国企自查自纠报告篇7

一、了解审计结论,准确落实后续审计工作责任

在开展后续审计前,审计部门要做好审前准备工作,要对审计期间的各类审计决定和意见进行认真分析,全面收集审计资料,包括审计所需要的来自有关管理部门和被审计单位的相关资料,总之,资料的涵盖面要广,以便掌握全面而详细的信息。将被审计单位的审计回复(整改报告)进行清理。找准审计决定和意见中的重要、疑难问题,逐项列出后续审计清单,要对所搜集资料按照审计目标进行整理和分类,这对确定审计重点有直接帮助。在审计资源及审计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根据成本效益关系原则和重要性原则,确定重点审计项目和重要关注点,将后续审计任务分解落实到每个审计人员,为现场审计打好基础。

二、检查被审计单位的审计回复,以便选择后续审计的方向和重点

审计回复(整改报告)是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提出的审计发现和建议做出的答复,是执行审计决定和意见的一种强制性要求。在规定的整改期限内向审计部门报告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是落实审计决定的具体体现。对审计回复(整改报告)检查主要分以下三种:一是完全没有报告整改情况的。如果被审计单位没有在规定的整改期限内报告整改情况,要作为后续审计底稿的报告内容。二是在检查审计回复时,要重点检查审计回复是否充分;对整改报告中已经整改的问题,要分析被审计单位整改的方法是否正确、措施是否有效、整改是否彻底。三是对审计回复中未采取纠正措施的问题,要看是否有未整改的原因等详细说明,未整改的理由是否充分等。在进行后续审计时,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被审计单位的审计回应:包括被审计单位在审计报告中提出来的对发现和建议的回应书面文件,以及被审计单位口头回应或者被审计单位保留意见的方式。具体指:①不回应;②回应不充分;③被审计单位存在分歧和偏向;④被审计单位将不采取纠正措施的详细说明。有效区分和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发现和结论的各种意见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回应”说明了被审计单位经过反复斟酌审计意见和审计结论作出的各种反应,内审人员还可通过回应选定今后的方向和重点(或者澄清事实,或者采取其他纠正措施)。

三、重视已整改问题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后续审计时,对被审计单位整改报告中已经整改的问题,要重视其真实性和有效性。主要分以下三种情况:一是检查被审计单位采取的纠正措施是否正确,有没有移花接木、瞒天过海的现象,有没有整改了一个问题又产生出新的问题的情况。二是将被审计单位实际采取的纠正措施(纠正措施的运行情况)与审计回复中已经采取的措施(纠正措施的书面记录)相比较,看是否一致、实现程度如何。三是有无存在根本未整改,而审计回复中称已经整改的情况,看是否有弄虚作假行为。对已经整改到位的,要做好复印、笔录等审计取证工作,并作为后续审计资料保存。

四、重点审查未整改部分并分析查找原因,对症下药,督促整改

对在审计决定规定的整改期限内未整改到位的,要作为后续审计的重点。对未整改的问题,要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对主观故意不进行整改的,在交换审计意见时要督促其落实整改责任;对历史遗留问题等客观原因未整改到位的,要说明情况并有详细实在的整改方案;对因政策变化使问题不需要整改的,不应作为未整改问题;在对被审计单位实施审计过程中,因某种原因出现漏审或错审的情况,审计机关在后续审计时应及时修正。

五、做好后续审计记录,提升审计质量和水平

(一)审计人员自身产生的记录。包括工作信件以及描述后续审计性质及结果的记录,如审计日记、审计工作底稿、调阅资料清单等。审计底稿要写明检查出的问题出自哪个审计结论,并说明被审计单位是否在回复中报告等。(二)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结论和审计意见等结论性资料。(三)被审计单位以审计回复的形式产生的书面记录。包括对计划采取纠正措施的描述及对审计报告中确认的采取整改措施的文字资料等。(四)各种检查取证资料。对于已经整改的重要问题,所进行的复印、记录等调查取证资料,也要作为后续审计资料进行收集归档保存。(五)后续审计报告。后续审计报告是对后续审计的工作总结,也是对审计工作效果的反映。后续审计报告要说明后续审计的目的、重申以前审计发现的问题和审计建议,概括采取的纠正措施,后续审计时的审查结果,以及审计人员对纠正措施的评价。!

参考文献:

[1]汪金峰,彭国祥,“审计跟踪检查”,《中国审计》,2002.5

[2]符史群,“刍议后续审计”,广东省审计厅网站

国企自查自纠报告篇8

一、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依照《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以下简称《实施纲要》)和有关法律法规,统一部署,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稳步推进。坚决纠正在经营活动中违反商业道德和市场规则,影响公平竞争的不正当交易行为,依法查处违反法律法规,给予和收受财物或其他利益的商业贿赂案件。通过治理,使粮食系统干部职工普遍受到教育,有效遏制商业贿赂蔓延趋势,逐步规范粮食市场秩序,健全完善相关规章制度,维护稳定,促进粮食行业的改革和发展。

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标本兼治,综合运用教育、经济、法律、行政等多种手段治理商业贿赂,积极探索有效的预防措施;二是统筹部署,稳步有序推进,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结合贯彻《实施纲要》,建立治理商业贿赂的长效机制;三是明确工作重点,着力解决粮食系统中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严重破坏市场秩序的突出问题;四是严格把握政策,维护大局,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坚持政治、经济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二、对不正当交易行为进行自查自纠

根据中央要求,结合粮食系统实际,国家粮食局机关自查自纠工作从2006年第二季度开始,用半年时间完成;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粮食部门可根据当地党委、政府的安排用半年或一年时间完成。自查自纠大致可分学习动员、查找问题、整改落实三个阶段进行。

(一)学习动员(原则上用2个月时间)

1.深入调查研究,摸清底数,弄清本部门、本单位工作和经营活动中,违反商业道德、市场规则、政策规定,影响公平竞争,搞不正当交易的手段和表现形式;掌握所涉及的单位、岗位、环节、人员、资金等基本情况。

2.制订具体治理工作方案,召开会议进行动员部署,提高认识,明确要求。

3.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胡锦涛、温家宝等中央领导同志在中纪委全会和国务院廉政工作会议上关于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的重要讲话、中办发〔2006〕9号文件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规,统一思想和行动。

(二)查找问题(原则上用2个月时间)

1.征求意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征求群众和相关单位的意见建议。

2.对照检查。粮食系统容易发生不正当交易行为的重点部位和环节:(1)粮食购销、储备粮轮换、陈化粮处理,军粮、退耕还林、水库移民、救灾等政策性用粮供应;(2)工程建设、土地出让,产权交易及资产评估变现,中央直属储备库划转上收,企业承包租赁等;(3)办公用品等政府采购、设备采购、企业物资采购、财务结算等;(4)粮食收购资格行政许可、中储粮代储资格许可、储备粮计划、轮换指标确定、军粮供应资格认定及补贴发放、粮食质量等级确定、粮食流通监督检查、资金分配等。

3.梳理问题。将自查的问题归纳整理,进一步找准问题的症结,明确整改重点。

各单位要认真组织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对照检查。查思想上有无商业贿赂是市场交易“潜规则”等错误观念;查工作和经营活动中有无给予、收受回扣及假借促销费、宣传费、赞助费、科研费、劳务费、咨询费、旅游考察等多种名义影响公平竞争的不正当交易行为;查内部管理机制有无漏洞,单位有无“小金库”、账外账,要深刻剖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

(三)整改落实(原则上用2个月时间)

各单位要针对在自查自纠中发现的不正当交易问题,认真查找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漏洞,研究提出整改措施。要落实整改责任,明确整改时限和责任人。各级粮食主管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加强对行业内经营组织的引导和约束,严格依法行政,提高监管实效。开展自查自纠要坚持原则,严肃对待,防止走过场。拒不自查自纠、掩盖问题的,一经发现,要从严处理。

在自查自纠工作结束时,国家粮食局机关和直属联系单位于2006年9月底以前将自查自纠情况、整改措施和整改效果书面报告国家粮食局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粮食局于2006年12月底以前将专项治理工作总结书面报告国家粮食局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领导小组。

三、依法查处商业贿赂案件

在抓好不正当交易行为自查自纠工作的同时,要依法严肃查处商业贿赂案件。

(一)认真排查案件线索。要利用多种途径掌握案件线索,设立举报电话、举报信箱,积极发挥信访举报网络作用,畅通发现商业贿赂问题线索的渠道。动员群众反映和举报商业贿赂问题,鼓励企业内部人员和同类企业举报投诉,注意保护投诉举报人,对投诉举报商业贿赂有功人员予以奖励。

(二)突出查办大案要案。对已掌握案件线索,包括在自查中发现的涉嫌违法违纪的问题,要组织力量进行查处。要重视查办大案要案,重大典型案件要予以曝光,增强威慑力。要严肃查处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利用权力在企事业单位经营活动中谋取非法利益,索贿受贿的行为,绝不姑息。对执法犯法,贪赃枉法的腐败分子,必须依法严惩。

(三)准确运用法律和政策,严格区分罪与非罪,坚持宽严相济。要根据错误事实,情节轻重,影响大小和认识态度等予以区别对待。对情节轻微的,以批评教育和自我纠正为主。要敦促有商业贿赂问题的单位和人员主动交代,对主动交代问题并积极退赃的,依法从轻、减轻或免于处罚,行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可结合纠风工作进行。要严格依法依纪办案,增强查办案件的综合效果。

四、建立健全防治商业贿赂的长效机制

治理商业贿赂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各单位要从大局和长远出发,通过对自查自纠中发现的问题和查处的商业贿赂案件的剖析,研究问题和案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坚持标本兼治,惩防并举,深化改革,加大从源头上防治商业贿赂的力度,积极探索建立健全防治商业贿赂的长效机制。

(一)加强宣传教育。要广泛宣传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法律法规,加强对国家公务员、企事业单位人员的法律法规、纪律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对商业贿赂危害性的认识,增强自觉抵御商业贿赂的意识,筑牢思想道德防线。

(二)强化内部管理。企事业单位和管理机关要加强对经营管理和财务等重点岗位人员的管理,加强对非法经营、采购销售等重点环节的监督检查。要加强单位内控机制建设,建立健全财务、会计等制度,加强票据管理,坚决纠正做假账行为。要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树立以守法诚信、优质服务为核心的经营理念,制定从业人员行为准则和职业规范,推行反商业贿赂承诺制。

(三)深化体制改革。要把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推行政府采购制度、健全国有资产监管制度、完善工程招投标制度、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等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规范市场竞争行为。要推进行业协会管理体制改革,推动行业组织通过制定行规、行约以及行业标准对企业等会员行为进行约束。

五、切实加强对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国家粮食局成立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国家粮食局党组书记、局长聂振邦担任,副组长由国家粮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任正晓和国家粮食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杨兵担任。领导小组成员由监察局局长辛志光、机关党委副书记金刚、办公室主任孙鉴奇、调控司司长卢景波、法规司副司长刘小南、监督检查司司长吴子丹、财务司司长邓亦武、发展司司长何毅、人事司司长徐京华组成。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领导局机关、直属联系单位开展粮食系统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研究部署、指导协调粮食系统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研究处理与粮食系统治理商业贿赂工作有关的其他重要问题。

领导小组下设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由纪检组副组长、监察局局长辛志光担任,副主任由机关纪委书记王昕、监督检查司副司长程传秀、财务司副司长朱传碧、纪检监察二室主任陈良担任,办公室设在监察局。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提出治理粮食系统商业贿赂专项工作政策和措施的建议,督察落实领导小组会议议定事项,承办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国企自查自纠报告篇9

为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县商贸流通、建筑业和房地产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摸清真实情况,提高统计质量,经县政府同意,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开展财税统计执法大检查。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检查目的

全面了解我县相关产业发展现状,发现和梳理存在问题,真实反映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宣传统计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增强社会公众的统计法制观念;严肃统计纪律,查处统计违法行为,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二、检查对象和重点

检查对象:一是全县商贸流通企业,尤其是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住宿餐饮企业;二是资质内建筑企业、房地产企业。检点:主要检查份实际生产经营状况、财务状况等相关资料以及网上直报情况,重点检查是否存在提供不真实或者不完整的统计资料、拒绝提供统计调查所需资料等问题,必要时可现场进行封账查阅。

三、工作步骤

本次财税统计执法大检查从月份开始,到月份结束,分为自查自纠、专项检查、处理总结三个阶段。

(一)自查自纠阶段。各有关企业要严格依照《统计法》和本通知精神,认真开展自查,及时进行整改。自查结束后,各有关企业要于前将自查情况报至县财税统计执法大检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统计局)。

(二)专项检查阶段。县政府将组成联合检查组,对各有关企业进行检查。检查中,要把较大的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住宿餐饮企业和资质内建筑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列为重点检查对象,集中力量检查生产经营状况。

(三)处理总结阶段。各执法部门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本着“自查从宽、被查从严”的原则,认真处理执法检查中发现的统计违法行为。凡是在自查阶段由企业主动查出、报告并能认真纠正、整改的,统计违法违纪情节较轻的可免于处理,情节较重的可酌情从轻处理。对在检查阶段被查出的统计违法行为,要依法严肃进行处理。

执法检查结束后,各执法部门要认真总结,并于月底前将总结报告上报县财税统计执法大检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时将违法行为查处情况以及结案的重大案件材料一并上报。县执法大检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将执法检查情况汇总后报县委、县政府。

国企自查自纠报告篇10

一、充分认识开展专项检查工作的重大意义

目前,我县房地产行业绝大多数企业遵章守纪,依法诚信纳税,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也有少数企业,纳税意识淡薄,财务管理混乱,风险意识不强,动辄以“招商引资”企业自居,频频以“破坏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环境”、“破坏的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为借口,阻挠或干扰税务部门的正常执法,不按规定申报纳税,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税收征管秩序。开展房地产开发领域税收专项检查,打击涉税违法违纪行为,有利于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防止税收流失,调节经济运行,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和行政机关勤政廉政建设。

二、检查范围和内容

重点检查年房地产开发领域土地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征管情况。

(一)企业会计核算及纳税申报情况。房地产开发企业是否按会计制度严格财务核算和按税收规定依法申报纳税;是否采取收入不入账、挂往来账、设置账外账、直接冲减成本等方式隐瞒转移收入;是否通过虚开发票、多列支出等手段虚增成本,逃避纳税义务。

(二)税收征管情况。是否依法征税,有无不征、少征税款的问题;是否按规定的预算级次将税款及时足额入库,有无积压、挪用、截留、转引税款的问题;对欠税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是否按规定催缴、追征;是否违规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减、免、缓税;是否严格执行发票管理制度,有无违规发售发票的问题。

(三)税务稽查情况。对达到立案标准的,是否及时立案查处;是否存在应罚不罚、重责轻罚、以补代罚的问题;是否存在对查处案件执行不力的问题。

(四)工作效能情况。是否存在因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等行为,造成房地产税收征管不力;是否存在因、索贿受贿,造成房地产税收流失;相关行政机关是否依法协助税务机关进行税收征管。

三、工作措施

(一)清理税收优惠政策。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清理涉及房地产开发领域的税收优惠政策,其主要内容与现行房地产税收规定相抵触或制定依据被废止失效的,应当予以废止;部分内容不符合现行房地产税收规定的,应当予以修订。对已执行税收优惠政策的房地产企业及开发项目进行专项清理,对清理情况及时上报市级税务机关进行汇总分析,分类处置。

(二)加强监督检查。县房地产开发领域税收专项检查工作领导小组组建2个专项督查组,围绕企业会计核算及纳税申报、税收征管、税务稽查、工作效能等关键环节,重点抽取10户房地产企业开展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督促整改落实。

(三)强化制度建设。一是健全信息共享传递制度。健全完善相关职能部门与税务机关的涉税信息共享传递制度,县发展改革委、国土房管局、规划局、城乡建委、金融机构等部门和单位应及时向税务机关提供涉税信息。二是健全内控机制。督促税务机关建立职责明确、程序规范、运转高效、监督制衡的房地产税收征管机制。三是建立企业诚信纳税制度。完善房地产开发企业纳税信用档案,公开涉税违法案件及欠税大户。对逃避纳税义务的房地产企业进行重点监管,在土地供应、项目开发等方面限制条件。

(四)严肃查办案件。公布举报电话,认真受理、办理群众举报。完善纪检监察、检察、公安、审计、税务等部门查办案件协调机制,形成办案合力。重点查办房地产开发企业逃避纳税义务的案件;重点查办公务人员失职渎职造成税收流失的案件;重点查办在税收征管中索贿受贿、贪污私分、截留克扣、挪用挤占的案件。

四、工作步骤

(一)自查自纠(年5—6月)。全县各级税务机关和房地产企业要按照县人民政府的要求,进行全面自查。税务机关要制订自查自纠工作方案,既要对本部门税收征管情况开展自查,又要组织管辖范围内的房地产企业对纳税情况进行自查,自查面必须达到100%。对清理自查出的问题,必须自觉纠正。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加强房地产税收征管的具体措施。县地税局、国税局于年6月25日前分别形成自查自纠总结分析报告报县房地产开发领域税收专项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重点抽查(年7—10月)。专项督查组通过听汇报、看资料、查项目、审账务等方式,对税务机关和房地产企业自查自纠情况进行重点抽查。对搞形式、走过场,自查自纠不力的,责令“补课”。对检查中发现的违纪违法问题,按规定对责任单位和人员予以严肃处理。专项督查组于年10月20日前形成检查报告报县房地产开发领域税收专项检查工作领导小组。

(三)整改落实(年11—12月)。对专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税务机关要制订整改计划,落实整改责任、措施和时限,及时将税款征收入库,做到整改率达100%。要巩固专项检查成果,建立健全房地产税收征管长效机制,形成诚信纳税和依法征收的良好局面。县房地产开发领域税收专项检查工作领导小组于年12月15日前将专项检查情况向县人民政府作专题报告。

五、任务分解

(一)县监察局:牵头抓总全县房地产领域税收专项检查工作,加强协调组织工作,监督各职能部门依法履行职责,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做好专项检查工作。

(二)县地税局、国税局:加强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纳税自查的组织、辅导、服务,督导企业自查自纠,及时解缴税款;认真开展重点检查,加大对企业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积极追缴税款入库,依法移送涉嫌逃避纳税义务的犯罪案件;认真清理税收优惠政策,及时汇报,分类处置;对税收征管情况、税务稽查情况、工作效能情况开展自查自纠,对不认真开展自查自纠,特别是失职渎职对国家税款造成无法挽回损失的公务人员进行严肃处理;健全内控机制和加强房地产税收征管的长效机制,建立企业诚信纳税制度,提高监管能力,进一步推进房地产税收征管,防止税收流失,促进财政收入增长。

(三)县审计局:加强审计监督,发挥审计制约、促进作用,对税务机关税收征管情况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纳税情况,以及相关部门依法协助税务机关加强税收监管情况进行审计和审计调查。

(四)县国土房管局:及时向税务部门提供土地供应(包括出让、转让方式和接受方信息、坐落地点、土地面积、出转让金额)、项目开发、售房许可、房屋销(预)售、产权登记等涉税信息,并实现信息共享长效机制;对逃避纳税义务的房地产企业进行重点监管,在土地供应、项目开发等方面限制条件;健全机制,强化执法,促进“先税后批”、“先税后证”税收监管措施落到实处。

(五)县检察院:监督这次专项检查工作,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检察建议;监督有关部门及时移送发现的涉嫌犯罪案件;及时查处循私舞弊、、的案件。

(六)县公安局:对专项检查工作中发现和移送的涉嫌房地产开发企业逃避纳税义务的犯罪案件,及时受理、及时立案,对重大典型案件要快查快结,严肃处理,整顿和规范房地产领域税收秩序。

(七)县财政局:监督企业执行会计法律法规情况,监督检查企业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情况;提供专项检查工作经费保障。

(八)县城乡建委:及时向税务部门提供建设项目立项、审批、开工、竣工、验收报告以及房地产开工许可等涉税信息,并实现信息共享长效机制。

(九)县规划局:及时向税务部门提供房地产开发项目规划、审批等涉税信息,并实现信息共享长效机制。

六、工作要求

(一)务必高度重视。为切实加强房地产开发领域税收专项检查工作,县人民政府成立了县房地产开发领域税收专项检查领导小组(府函〔〕112号)。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房地产开发领域税收征管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采取有力的措施,认真开展此次专项检查,确保政令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