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感想十篇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感想十篇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感想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57:00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感想篇1

【关键词】高等学校大学新生入学教育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人才培养,始于成功的新生入学教育。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即是帮助新生快速地融入大学生活,树立新的奋斗目标,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开启大学学习、生活和工作的良好开端,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和重要内容。

一、入学教育的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逐步深入,迅猛的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群体的成长要求对现代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国内高校高度重视新时期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把入学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对入学教育的内容、形式、途径以及方法进行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质量和效果也有着显著的提高,但是新生入学教育的现状仍不容乐观。据了解,国内高校都为新生设置了入学教育活动,但许多仅限于“全体大会,讲校史,讲个人英雄史”,上一堂大规模的思想教育课。不少新生反映,这种形式的入学教育缺少具体和感性的指导,听下来收获不大。

二、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体系

1、爱国爱校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命脉,又是品德教育的中心。爱校教育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基础。在新生入学时进行爱国、爱校教育,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和建设文明的和谐校园具有重要作用。军训是新生入学的第一课,是对新生的意志力、吃苦耐劳、组织性和集体荣誉感等方面的综合考验。开展军训对于学生增强爱国爱校主义、集体主义观念、牢固树立国防意识,培养民族精神,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深化爱国爱校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

2、专业思想教育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专业学习教育是新生入学教育的核心内容。学生初入校门,对一切都是那么好奇和陌生,对学校和专业也不尽了解。为使新生尽快适应高校学习生活,首先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通过介绍专业情况、培养目标、社会需求,使他们对所学专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指导他们在学习环境中重新审视自己,激发新的学习动力,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新的竞争。其次可以通过学生会、社团组织等,加强新生与同专业师哥师姐之间的沟通,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专业学习交流活动,让新生能够较好地获取学习经验,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3、心理健康教育

新生入学,要学会调适自己的心理。作为刚入学的新生,从原来熟悉的环境中突然来到陌生而又新鲜的大学校园,在心理上对新的生活环境有种新鲜感和畏惧感。这就容易导致一些不良心理情绪,失落感、焦虑感、排斥感、沾沾自喜感、消费的差异感、松懈感、解放感、空虚感等心理感受错综复杂。因此,对大学新生及时地进行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就成为新生入学教育的当务之急。从大学新生心理特点出发,多形式、多渠道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大学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和矛盾,走身心健康成长之路。

4、诚信教育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公民的道德范畴,也是当今社会文明的基石和标志。向大学生灌输诚信教育的知识已成为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品质的迫切需要。现如今,全国各所高校主要围绕学生诚信求学、诚信交往、诚信社会行为等方面对新生进行诚信教育,引导学生端正治学态度,发扬科学治学的精神,强化学术道德及规范教育,坚决杜绝上课迟到早退、考试作弊、学术态度不端正等不良学习行为。培养学生诚实为人、诚信做事的优良品质,严惩假困难、恶欠费、乱言表等不良行为。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培养诚实、守信的人。

三、关于新生入学教育的几点思考

就新生而言,入学教育能让学生了解学校、认识老师。通过老师能了解专业,了解大学学习的特点和模式,尽快熟悉大学环境,适应大学生活,并尽早做出学业规划,踏踏实实地朝着既定目标前进。但当前新生入学教育仍存在不少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我们必须考虑和重视的。

1、育与多形式教育相结合

育是指一段时间内的连续教育,多种形式教育是将教育内容分散穿插于其他教学及实践环节。新生入学教育内容多、任务重,一定要坚持育与多种形式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有计划地进行。一方面,学校利用入学教育周(月)等形式集中精力地对新生进行系统的入学教育;另一方面,学生工作部门还要将教育贯穿于大一学年,将新生入学教育纳入学生教育管理总体框架,统筹安排,建立长效机制,促进教育内化,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确保教育效果。

2、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建立学校与家庭联动教育机制,通过致新生家长的一封信、召开新生家长会等形式,向新生家长们介绍学校、学院、专业的基本情况,阐述大学素质教育理念及各项学籍管理和日常规章制度,争取获得家长对大学教育理念的认同与支持。同时,还可以请新生给家长写一封信,表达感恩之情,表述学业规划,展望未来发展。通过学校、学生、家长的互动,使得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引导学生的过程中来,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实现学校与家庭教育的优势互补。

3、重点教育与个别辅导相结合

入学教育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不能流于形式,光看表面。新生们的家庭情况、高考成绩、性格特点、生活习惯、精神面貌等方方面面差异较大,这就要求我们深入到学生中去,细致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注重个别引导,化解疑难,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同时还要把握重点人群,重点关注和疏导心理上存在明显负面情绪、家庭经济困难、上网成瘾或有其他特殊困难的新生。重点做好以养成教育、专业思想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主的发展规划教育,使学生从一入校就能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有整体规划、形成科学的成才观和发展观,从而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实现良性循环。

大学生入学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系统的工程,对于刚迈入大学校门的新生来说,入学教育的意义非常重大,直接影响他们在大学阶段的学习效果和成长模式,甚至影响到未来的进一步发展和作为。高校只有不断完善入学教育内容、拓展教育方式方法,为优良校风学风的形成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打好基础,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孟威,关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一点思考,文化教育,150500

[2]杨春,“90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策略,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2.02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感想篇2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

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不断深入的过程中,人们的思维和政治观念都在发生转变,大学生群体也受到社会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产生了思想上的强烈反差,从而产生了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模糊、理想信念缺失等问题。我们要面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大学生为主体,对其进行人文关怀和疏导,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模式,探索新的思想政治育人模式,从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繁冗现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可以看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十分丰富,涉及多项标准和规范内容,如此繁多的教学任务安排,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的压力过大。同时,在高校扩招的背景下,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知识素质相对偏低,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表现出一定的抵触和不认可心理。在这种消极情绪和状态之下,教师难于完成如此繁多的教学任务,教师需要不断创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有新的发展,需要寻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切入口,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评价体系尚不完整、合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标准还仍旧采用原有的“卷面分数”,在这个意识之下,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注重试卷成绩,以分数定论,这容易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反感,感觉到自己没有得到能力的提升。现代部分高校也意识到思政考核评价体系的问题,采用了开卷或“开闭参半”的考核方式,然而,这种创新的考核评价方式还存在形式化的倾向,考核标准还缺乏科学合理性。学生无须努力即可以获得考核合格,这就降低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视度,认为这个课程是随意就可应付的,这就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目标。[1]

(三)多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手段还存在问题。在信息网络时代,多媒体技术成为了重要的、直观的教学手段,它具有特定的优势,有助于帮助学生进行课程学习。然而,在高校的思想政治多媒体教育过程中,网络的多维互动平台还没有建构齐全,通常只是单纯用于学校信息的,缺乏师生互动的平台,也缺少专业化和分类管理的思想政治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网络平台缺乏常态化和互动性,可读性不高,难以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二、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紧迫性研究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融入人文关怀,可以将浓郁而深刻的人文精神注入大学生的价值观,引领大学生选择正确的人生方向和道路,建构健全而完善的人格。在现代多元文化复杂的情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紧迫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由学业问题而产生的情感心理不适。在大学教育阶段,学生由应试教育下的思维和学习习惯,转变为大学阶段自主的学习思维状态,会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而且大学教育是以一定的专业为前提进行学习的,大学生可以会由于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而产生心理上的厌烦和排斥情绪,甚至会由于学业问题而引绪烦燥、心理紧张、身体不适等状况,这些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加以调整和转变。

(二)大学生因人际关系失衡而引发的心理不适。在现代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交往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到大学生的自我中心意识和心理。由于他们缺乏人生复杂的经历和体验,在高校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换位思考的意识较少。因而,相互存在不理解的问题,导致一些学生产生自我封闭的心理状态,而引发心理不适。

(三)大学生因情感失衡而产生心理不稳定。高校大学生进入成人之后,经历了高考的升学压力之后,会对人生和情感方面产生渴望。然而,由于大学生对于恋爱缺乏认知和经验,思想单纯而简单,因而,处理情感的方式和方法比较直接,当情感失衡之后无法进行自我排遣,产生心理不稳定等情感问题。[2]

(四)大学贫困生的人文关怀问题。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之

中,不可避免会有贫困大学生,这些贫困大学生来自于偏远的农村或异地,他们在接受学校助学金资助的过程中,还会存在心理的人格尊严、精神权利等诉求。如果只注重于对贫困大学生的物质资助,而在精神上缺少人文关怀,将助学金资助视为慈善和施舍,则会使贫困大学生产生心理抵触和畏惧的情绪,产生心理问题。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路径探索

(一)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高校思政教育创新模式。(1)全员行动,凝聚成思政教育合力。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德育教育模式不断演变,为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德育实效性,需要树立全员育人的思想。以学校党委为领导核心,各个部门齐抓共管,凝聚成一股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树立起“全员参与”的大德育观,夯实“两项制度”,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德育领域。具体两项制度为:其一,构建“全员担任兼职班主任”的制度。高校全员都要将自己视为教育者,根据自己的岗位实施育人功能,从不同的岗位、层面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德育教育。其二,形成“多部门齐抓共管”制度。高校各个部门要进行合理的分工协作,在齐抓共管的条件下,创建思想德育教育新机制,学校党委办公室要做好“党员先锋工程”工作,教研室要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工作;学生管理部门要做好学校管理工作;共青团要做好课外育人功能拓展的工作,培育人文环境和校园文化。(2)全程育人,构建“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德育教育体系。在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人的思想观念的易变性、不稳定性和隐蔽性特点,进行全程跟进的德育教育。要将教育者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内化为学生的自我价值准则,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教育者全程跟进,把握大学生的成才关键点,引领学生渡过人生成长的转折点。要重点针对学生迷茫的入学适应期和离校就业期,进行思想政治德育教育,帮助学生解除心理包袱,健康成长。

大学生思想政治德育教育工作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坚守自己做人的原则和底线,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为主阵地,对大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教育大学生形成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具备高尚奉献、乐于助人的品质和情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程教育还要实施“三讲三心”明德教育,即讲诚信、讲礼仪、讲感恩。对国家、人民尽忠心、对父母、长辈尽孝心、对同学、同事尽爱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要将明德教育贯穿于大学生全程,并适当开展“明德实践行动”的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要重视对大学生的通识课程教育,要倡导人本理念和精神,注重从人的生命质量和文明素养方面进行教育,要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融合通识教育,使大学生夯实专业基础,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提升综合素养。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实际贴近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具体做好两个方面的教育工作:(1)注重理论与实际相关联,实现两者的完美融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要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全面理解和把握,要用完整而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将学生的实际生活与理论相联接,用科学的理论知识解答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要在教学中避免单调、枯燥的理论讲解,而要将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吸引学生的关注力,增强理论在实际现实问题中的应用能力和解决能力。(2)注重课上与课下的理论与实际结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为了真正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不仅要从课堂上进行理论讲解,还要在课下与学生进行交流。要对学生的基本概况有全面的了解,对于学生感觉困惑的难题,可以在课后解决,从而提高理论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效率。

(三)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移入学生的社会大课堂实

践活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还要结果实践活动,不能停留于课堂教育层面,而要引领学生走出校园,以社会大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全面而深入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在广阔的社会大视角之下,感受到思想政治理论与现实社会相联接的价值和意义,也感受到不同类型的思想政治课程内容。如让学生参与“三下乡”志愿服务;到单位实践参观和锻炼等,在深入了解社会的条件下,增强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四)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教育路径和方法。在经济文化多元化的态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将人文关怀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之中,要以学生为本,深入而全面地关心和爱护学生,促成学生健康人格和心理的成长。(1)深入细致地了解大学生的需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入体察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状况,围绕大学生关心的热点话题进行教育,还要深入细致地了解大学生的情感、生活、择业等现实需求。要从学业上增强大学生的抗挫折意识,从生活上引导大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和助人意识,从择业上引领学生剖析自己、深入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找准择业目标。(2)实施人文关怀的心理健康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做好大学生心理帮扶工作,融入人文关怀精神,向学生宣传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调节,并做好特殊学生群体的心理疏导和帮扶工作。尤其是对于大学贫困生,不仅要从物质上帮助他们,还要关注大学贫困生的内心世界,要培养和鼓励大学贫困生,形成正面、积极的情感和心理。教师可以利用“思政博客”、“思政工作坊”、“心灵家园”等网络平台,创建积极、和谐的校园人文氛围。

四、结束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质是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的德育教育,要关注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情感心理状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突显出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特质,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感想篇3

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快速发展,当今高职院校新生面临更加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同时,由于在自身个性化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不确定的个人行为及心理因素,从而无形中为新生辅导员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为了帮助高职院校新生解决好“过渡”问题并为大学三年学习生活“奠定”好基础,积极探究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显得尤为重要。

一、开展高职院校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高等教育精英化到大众化的结果1999年我国制定的《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确定了到2010年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5%的目标,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在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就达到了15%,提前了8年之多。俗话说,“萝卜快了不洗泥”,过快的新生增长速度必然会大大降低大学学生质量甚至教育教学质量。使得高等教育教学中过分强调指标、数量的意义,忽视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质量内涵。由于新生数量增多,与之相对的,经济条件、文化背景、性格爱好以及风俗习惯等情况更加复杂多样,从而使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得更加繁琐复杂。而当今高职院校招收进校的新生,大多数学习基础较差、自我约束能力较弱,从而进一步增加了高职院校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

(二)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摇篮,在一定程度上,普遍存在“实用主义”现象,相应的,高职院校学生更加注重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而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支持度与配合度严重不足。所以在新生进入大一阶段,首先需要通过多种有效的鼓励方式,引导大学生形成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加强自控力的培养,进而结合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帮助新生顺利适应大学校园生活,逐步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素质,最终形成正确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大学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不仅有利于新生健康快速成长,同时对高职院校的后续稳定发展和校园和谐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三)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挑战当今时代,网络已成为思想文化交流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大学生活、学习方式,以及娱乐休闲方式都不可避免受到网络信息发展的影响。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是一把“双刃剑”,给大学生生活、学习、思想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高职院校新生辅导员应该在大学新生刚刚进入大学之际,在新生沉迷网络游戏、畅享快餐小说、疯逛淘宝购物之前,努力引导他们理智、科学使用网络,让网络成为大学新生的思想进步、健康生活、学习成才的服务工具,进而利用它来实现对大学生人格心理的塑造和完善。

(四)大学新生自身个性化发展的内在需求在对“90后”大学生的一项问卷调查中发现,他们有着较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但理想信念薄弱;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但集体观念淡薄;有着较明确的大学目标,但学习动力不足;有着较强烈的竞争意识,但抗压心理不足。现在的高职院校新生大多为“90后”,为了有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高校辅导员需要转变思政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他们思想活跃,不能忍受灌输教育;个性张扬,但反对形式主义,所以辅导员们需要在重视“90后”个性发展的内在需求基础上,引导新生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充分发挥他们内心的驱动作用,从而真正意义上增强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高职院校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对高职院校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解片面、重视不足在高职院校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从学校到老师再到学生,对于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在思想上存在一定的偏差。部分高校领导、辅导员和相当一部分学生都认为思政教育对以后学生个人发展帮助并不大。同时,许多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并没有相应的制度机构做支撑。特别对于高职院校新生思政工作而言,由于新生辅导员大多精力与时间用于开展“事务性”工作,从而使思政教育如同“空中楼阁”。

(二)对高职院校新生思政教育只重形式,忽视情感教育长期以来,许多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流于形式而少有实效。虽然开展的辩论赛、思政讲座、实地参观访问、调研活动等形式花样不断翻新,声势浩浩荡荡,但这些活动是否切合思政教育的主题,是否真正解决学生实际思想问题,是否触动到学生内心情感深处,却似乎并没有得到认真的关注和考核。

(三)对高职院校新生殊群体关注不够,忽视个性化教育当前大学生特殊群体已经成为高校学生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于高职院校新生初入大学,心理问题或家庭贫困等诸多因素导致他们无法顺利完成角色的转变,适应新的环境、新的学习生活,新生辅导员如果不结合特殊群体的实际情况,及时对它们加以个性化教育引导,就很可能会使新生在成长的道路上走向消极的一面。

(四)高职院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有待加强教育部明确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然而面对新形势、新情况,辅导员思政工作实效性不强,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究其原因,最根本在于大多数辅导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足够重视且思政教育能力有限。目前,大多数辅导员,特别是新生辅导员整天主要忙于处理学生管理日常事务,并没有把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当作自己的首要职责,从而无形中降低了辅导员思政教育理论研究水平及能力。

三、提高高职院校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对策

(一)更新思想观念,提高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16号文件)明确指出,切实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了真正落实好十六号文件相关精神,高职院校需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学校中心工作环节,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在抓好常规性工作的基础上,深入推进思政教育工作。同时,需要积极引导大学生转变思想观念,自觉主动接受各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从而真正意义上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

(二)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所谓主体性,就是指主体在同客体的交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功能特征。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是现代人素质的重要特征。弘扬人的主体性,增加人的主体性品质与能力,是现代社会对人的客观要求,也是推动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坚持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既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引导作用,又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体性。对于高职院校新生来说,他们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都处于个人发展最佳阶段,所面临的内外环境的挑战以及自身内在需求发展的不确定性为他们进行创造性活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只有坚持主体性,才能促使他们在多种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下保持住创造性、自主性和能动性。在这个过程中,新生辅导员一定要坚持授人与“渔”,逐步培养他们学习生活、为人处事的能力及素质,引导他们了解社会、深入社会,最终充满自信地踏入社会。

(三)发挥性别优势,重视学生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指把情感作为与理智相对应的、人的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通过理论化、系统化的情感知识的传授以及情感变化规律的揭示,消解或弱化个体的自卑、自私、冷漠焦虑等负向情绪体验,触发及强化个体的自爱、利他、同情、悦纳等正向情绪体验,促进及巩固个体以爱为核心的情感能力,并使之自觉向情操的境界提升的一种教育活动。在进行情感教育过程中,女辅导员有着许多自身优势。对细节观察敏锐,感情更加细腻,可以迅速感觉到交往对象的心情变化,这些也是女性的天性。女生之间表面上看起来冲突矛盾不大,但其实暗中存在许多问题困惑。特别对于新生来说,由于同学们存在于不同的经济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甚至不同的民族风俗习惯,所以需要经过一个“磨合期”适应新的环境和学习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女辅导员可以利用性别优势更好地与同学们进行交流,特别是对女同学的关心和爱护。所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实不用讲那些传统大道理,也不用说一些人生格言,就聊聊辅导员自己的生活和感悟。因为有时候亲切、身边的东西会更有力量,它不但增加与学生的亲和力,增强彼此之间的情感,而且在学生中也会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无形中大大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感想篇4

关键词: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途径

一、前言

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努力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的宏伟目标。强调实效性不仅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客观依据,这对于加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指导性和保障性意义。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依据大学生的思想活动规律来进行的,而大学生的思想活动规律是受制于心理活动的支配和作用,但是它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和作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于忽略对人的全面性发展,忽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和主体性,进一步忽视了心理素质对大学生品行、德育的影响,造成了大学生群体中,难以用传统的方式引起大学生在心理认知上的共鸣和归属感。而心理健康教育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和心理机制感应和内化的基础性教育,不仅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技水平,而且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在新时期,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和创新,开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心理教育功能,引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内容和途径,灵活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性、发展性、主体性、差异性,将这些特性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和实践中,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要逐步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引导大学生疏导情绪,温暖大学生的心灵深处,这就要求不断研究和分析大学生的日常心理活动和日常行为规范,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不断深入到学生中去,才能避免空洞,注重实践的有效性。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规律及时对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研究、分析、比较,对集中和突出问题进行“案例式”研究分析,区分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的区别和联系,采取不同的案例教育方法,让心理咨询专家或者心理咨询教师进行指导,与时俱进,不拘泥于形式,不局限于只讲书本,善于分析新时期大学生表现出来的新特点,给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指正。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防范于未然,有针对性、全面性、客观性地进行指导和建议。给有心理困惑和心理疾病的学生及时帮助和指导,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

三、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笔者认为,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应当与时俱进,运用网络作为重要载体,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目前,虽然有不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如校园网、博客、微博、BBS、人人网等,但现有的平台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求,学生获取的信息量与校园网络信息的和谐建设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这一方面表现在高校提供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相对有限,在投资校园网络建设的资源和经费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还表现在学生可获取的信息量比较大,没有专门的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指导和建议,在当前这种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探索和开辟新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途径,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并且形成互动,在交流中感受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引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利用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积极寻找新的载体途径。

在新时期,探索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还应当从大学生兴趣爱好入手,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比较重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即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公共理论课教育,所以大学生都会觉得比较枯燥,在这种情况下,应当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和优势,把网络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切入点,把握大学生关心的学习、就业、道德建设等热点问题,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常态化。通过网络激发大学生思维灵感的生活意境,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通融性和感染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情感交流。

四、大力发展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与活跃性

深入开展校风、学风建设,营造具有时代性的良好校园风气,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精神指导教育。校团委和学生工作中心,应该加强重视和引导,组织开展内容丰富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文化活动,把德、智、体、美育渗透到文化活动中,熏陶思想感情、充实精神生活、升华道德境界。

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管理,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的研讨会、报告会、讲座的管理,禁止传播错误观点和言论。禁止在讲台和教材上散布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宪法的错误观点。发挥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理论学习型、创新型社团,积极倡导社会爱心公益型社团,引导大学生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努力奉献,艰苦奋斗。

重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营造“人文校园”、“和谐校园”,激励大学生继承和弘扬学校优良传统,激励大学生成长成才,为实现“中国梦”矢志不渝努力奋斗。坚持育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坚持与时俱进,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努力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目标。立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现代化建设,不断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从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实践中,汲取经验教训,构建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特征的校园文化,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发展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大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与活跃性。

参考文献:

[1]刘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感想篇5

所谓情感教学从最根本的涵义上说,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和考虑认知因素,同时善于思考与运用人的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从而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时效性。

一、情感教育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作用

1.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合格高中生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个重要的考核目标,综合素质不仅包括智力水平、体质水平,还包括情商水平。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以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

2.培养创新型的高中生

情感因素对于个性来说非常重要,一个人的个性发展决定着这个人是否具备创新型人才的特征。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加大对学生情感教育的投入,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基础。情感教育包括很多,比如义务感、责任感、荣誉感、成就感、自尊心、幸福感、美感、自信心的教育等,在培养情感的同时也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所以,培养创新型人才,无疑要加入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二、实施情感教学的具体措施

1.用情教学,以情动人

高中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处在思想的稳定期,同时也是情绪的激动期。教师如果能把握学生的这些特点,对于传授知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情感因素在学生的学习、日常生活尤其是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的教育过于强调理性知识教育,而忽略了情感因素的培养。因此,在以后的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中,需要关注情感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学中,“以情动人”最为关键的是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产生情感方面的共鸣和统一。所以,情感教育除了应该重视知识外,还要重视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思想政治课堂的主要目标便是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身心素质,培养健康正常的心态,情感教育和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是并行不悖的。因此,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巧妙利用言行的教学策略,会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同时,情感教育不能够偏离生活太远,否则容易给学生造成“陌生感”,不利于实现情感方面的共鸣,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善于倾听他们的想法,主动帮助他们解决一些情感中的矛盾等。其实,教师这样做的同时,学生也在尊重老师,这样学生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了。用“情”教学,主要是说在教学中注入感情,通过自己的言语举动来影响学生,达到教育的目的。所以,我们要通过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2.深入到学生之中,用言行教学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的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的心理情绪。因此,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地融入自己的感情,通过不同的方式来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感情。

面对飞速发展的社会,高中政治教学也面临着挑战。很多书上抽象的内容与现实社会中的实际相互矛盾,很多书上的内容与现实相脱节,这些都导致学生根本体会不到书中的“现实”。拜金主义的盛行,也对我们大家的价值观进行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作为教师要提高对事物的认识,找准自己的观念,深入到学生中去,和他们共欢乐,共忧伤,用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给学生。这样,学生也就会把教师当做是朋友,才会敞开心扉地和教师交流,进而吸收教师的观点。我们在课堂上还要以饱满的热情讲好每一节课,讲到重点的时候或抑扬顿挫,或深沉凝重,或娓娓道来,使学生渐渐地融入到教师所营造的世界中。

3.设置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高中学生大部分都“喜新厌旧”,平时特别喜欢聊一些新鲜的事,比如“伊拉克”“利比亚”等等,谈起来就没完没了,而一到课堂上就无精打采了。究其原因,就是课堂内容陈旧、话题老套,学生对此不感兴趣。我认为,这种现象就是因为教师过于注重对理论的传授,而忽视了利用身边的时事新闻来打动学生。因此,我们教师在备课时应把理论和自己身边的新闻时政等结合起来,在上课导入阶段则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设置一个情境,让学生主动跳进话题的情境中,进而引发对设置好的话题的讨论和研究。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感想篇6

关键词: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情感因素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性和经济性的双重属性及其面临的实际问题决定了高职院校要比普通高校更具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紧迫性和现实性。有效提高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感,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对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情感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应充分重视大学生情感对教育效果的影响,有效利用情感因素的特殊效用。

1.感染效用。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以情育情、以情动情,是客体内心矛盾的化解和思想升华。教师情感的外显,可引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在这种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情感。

2.激励效用。情感对人的行为具有直接的影响,对个体的行为具有驱动作用。积极的情感可以使个体充满活力地投入到实践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的激励效用就表现在它可以给人以强大的动力、无限的激情和丰富的想象,形成巨大的创造力和非凡的智慧。

3.调节效用。情感对人的思想、行为具有调节作用。人作为社会存在物,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情感的调节作用最明显反映在人际关系上。同志曾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无非是一种思想和心理的交流,而情感正是这种交流的中介桥梁,如果理与情不结合,即使道理讲得对,也不能打动人心。”

4.迁移效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的迁移效用指教师的情感会迁移到与教师相关的对象上。当学生对教师产生积极情感时,爱屋及乌,就会以认同的情绪接收教师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式、方法等。

二、高职情感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高职学生是一个容易为外界感染的群体,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社会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学生的思想,某些腐朽落后的生活方式也侵蚀着他们的心灵。从而在一部分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思想道德约束感和现实责任感低下,缺乏为国家、为民族发展的贡献的远大目标和应有的情感;有的学生追求名利,表现出实用化、功利化的倾向;少数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遇上工作不顺、爱情失意,便产生沮丧、自卑、孤独、焦虑等消极情绪,缺乏应有的心理疏导和调适能力。有的学生集体观念、组织纪律性差,以自我为中心、空虚、无聊,且自私、娇生惯养,喜欢打耳孔、带戒指配件、打扮、化妆、穿名牌等;向往虚拟人生,容易幻想,沉迷于网络游戏、QQ、谈恋爱等;学习不认真,无动力,学习成绩无所谓。上述情感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在高职学生中有一定的影响力。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社会转型对高职学生情感造成冲击。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的转型时期,处于这一时期的高职学生其思想政治领域的复杂矛盾和斗争会更多。新旧社会价值目标的转变给高职学生带来不适,引起情感认识和追求上的无所适从、方向不明;社会价值目标日趋多样,引起高职学生目标选择上的困惑;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西化”图谋的加强,极易造成部分学生价值目标的偏离;部分学生对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媒体、网络的膨胀而感到手足无措可又新鲜好奇,但由于缺乏对这些新鲜文化新奇知识进行比较、鉴别和选择的能力,从而使自己偏离正途,误入迷途。

2.自身发展尚未成熟影响高职学生情感的树立。当代高职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在人为的“理想”环境中长大,缺乏人际交往的训练和现实环境的磨练。他们一旦工作不顺、爱情失意和人际关系紧张,便出现沮丧、自卑、孤独、焦虑等消极情绪,有的甚至轻生,缺乏应有的自我心理疏导和调适能力。

3.情感教育本身存在问题。在新形势下,高职学生情感教育工作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学校对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部分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专业课教师关心支持情感教育工作不够,少数教师不能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教育工作没有适应情感教育和时代内容的新变化,情感教育的针对性不强、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不紧。

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发挥教师情感的感染力

情感教育在思想政治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那么,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将情感教育融入到教学中去。

1.热爱学生唤起学生的共鸣。别林斯基认为:“爱是教学的工具和媒介,对孩子的信任是教育成功的保障。”所以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了解学生的需要,让学生从教师的表情中、眼神中、语调中受到激励,感到振奋。热爱、关心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从而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面对情感丰富的高职学生,我们的教师也应该以丰富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实践证明,一个冷若冰霜的教师去教育学生是绝对不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甚至还可能产生负面效应。相反一个情感丰富、对学生充满爱心的教师去教育学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搞好教学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记得刚开始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时,我没有其他教师那么丰富的工作经验,完全凭自己的满腔热情投入工作。我把学生当朋友对待,经常跟他们交流,无论是学习上、思想上还是生活上都表现自己对学生的关心。

2.换位理解满足学生的成就感。教师换位理解就是使自己站在学生的位置上,设身处地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着想,形成师生间心理上的相互信任。教师换位理解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特点,考虑引起情绪和情感的外在因素,予以理解。二是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理解能力、知识基础予以理解并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循循诱导,耐心辅导,引导他们自己解决问题,学生发表了与教师不同的意见,教师要虚心听取,作出公正评价;对待成绩差的学生,态度热忱,主动接近他们,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和自卑感,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在学生有进步时,即时表扬和鼓励;在学生在某些方面做出成绩时进行充分的肯定,以满足学生的成就感。

参考文献:

[1]施祖军.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4.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感想篇7

一、校史校情教育对传承校园文化具有独特优势

利用校史校情对大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可以增强校园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从而更有助于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对大学新生进行校史校情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优势主要体现为:

(一)校史校情教育内容丰富,利于校园文化传播校史校情作为一种校本特色的宝贵资源,包括一所学校在创建、形成的整个过程中所有具体有形的(学校的师生、环境、设施及其变迁、图文记载资料等)和抽象无形的(办学理念、学生的思想、校风、学风、教育教学特色、社会各界评价等方面)总和,是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高校的沧桑巨变、曲折发展是国家民族命运的折射,更是自身顽强拼搏、艰苦奋斗历程的展示,是一代代创业者怀着高度的责任心与使命感迎难而上的结果,记录了师生们同甘共苦、携手创造辉煌的过程。在这里,校史校情涵盖了优秀文化的爱国、爱家、爱校思想,集体主义思想,和谐文化思想,也体现了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等等,正是这些内容组成了丰富的校园文化。了解学校历史和当前校情,就是要他们接受底蕴深厚的大学文化精神、从而致力于校园文化建设。

(二)校史校情教育形式新颖,易于校园文化传播在新生入学教育时参观校史馆,用一些学生易于接受的图片、影像、实物档案作展示,直观而生动,将学校发展过程中涌现的先进感人事迹通过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信息展示出来,受教育者质朴的情感就会自然流露。一大批生动感人的实实在在的故事,德才双馨的教师奉献品格、品学兼优的学子求学历程,一系列可歌可泣的创业事迹,有的可能是新生们早有耳闻,有的可能是他们刚刚目睹,有的甚至是他们身边的人或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这些亲切可感的校史校情能够让新生们瞬间感受到学校文化底蕴的深厚,校园文化得以快速传播。

(三)校史校情教育时间恰当,便于校园文化传播新生刚刚告别高中生活,对大学充满好奇与期望,是感化教育的最好时段。在他们怀揣梦想踏进校园的那一刻即进行校史校情教育,体现学校精神特征的标志性建筑、醒目的校训,文化气息浓郁的校园景观让他们立刻被学校吸引,学校的办学历史和主要办学思想,校风、学风和教风,学校特有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更让这些刚踏入校园的孩子们立刻感动鼓舞。加大对新生的校史校情教育,就是要增加他们校园文化的认同感、融入感,从而加入到建设校园文化的行列中去。文化传承需要携手传递,沿袭发展。对新生进行校史校情教育,就是让他们在认同校园文化的基础上学会感恩,知道珍惜,愿意承担,主动担当起建设学校的责任。

二、校史校情教育在校园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校史校情教育就是利用学校历史和现实中的积极因素对大学生进行教育与引导,利用校园文化的先进思想对入学新生进行感化熏陶,校园文化伴随着大学生的成长而得以传承。校园文化的存在与发展也离不开与社会文化的交流。

(一)感化教育作用新生刚进入学校,体现学校精神特征的标志性建筑、醒目的校训,文化气息浓郁的校园景观让他们立刻被学校吸引,参观校史馆和了解校情,新生更增加了对学校的感情。学校的办学理念、精神无不渗透于馆藏资源的一草一木,字里行间;学校的风云变迁、校园的沧桑巨变牵动着万千学子的心;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重大影响事件、师生关注的重要信息等专题专项内容,不断涌现的爱国志士风采、名师感人故事、杰出校友事迹等更是学校教育资源的重要史料,学生在受教育的同时,被感化,在学习接收学校信息的过程中接受博大精深文化思想的洗礼。

(二)激励引导作用当前社会是信息化现代化迅速发展的时期,少数大学生经不住诱惑,沉迷网络游戏,没有追求的方向,不愿意自己奋斗,依老、啃老现象严重,而反映学校骄人历史、体现学校博大精神的校史校情资料记载了学校师生奋斗的历程,其精神力量无疑是救赎他们的良药。辅导员在新生入学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时候,将校史校情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职业生涯教育等有效结合,作为新生入学的第一课,从一开始就让他们吸收正能量,树立目标,并为之奋斗。让新生在了解校史校情的基础上,早点进入自己的人生规划,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学校的办学现状与发展方向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下学生的精神状况,进而影响培养的学生类型与质量。对大学新生进行校史校情教育,搭建校友联系平台,杰出的励志典型、激人奋进的校训精神让他们不敢停下奋斗的步伐,及早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实现理想。一所高校就业创业状况、学校创业典型案例也是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沟通传承作用校史校情教育肩负着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沟通连接并传承发展的重要责任。社会转型期大量时效性、消费性、功利必然对大学造成极大的震荡,校园文化不再是大学围墙内的单一文本,而成为社会文化系统的一个重要的自变量与因变量。[1]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与社会文化相沟通,社会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才能影响并传递至校园,校园文化才能更好地存在。从新生入学开始就有目的的对新生进行优秀先进文化的思想输入,他们在激动与期待的氛围下接受正能量。校史馆作为新生入学教育与校友联系的平台,联系着校园内外,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得以深刻沟通交流。

三、校史校情教育传承校园文化的建设路径

(一)建立学校、院系、档案管理部门联动模式充分调动校史校情信息形成部门的主动性,调动辅导员等学生教育管理者的积极性,调动档案管理部门编研的自觉性,建立长效机制。[2]重点建立学校、部门、档案馆联动模式,把校史档案等列为校本特色档案。辅导员在新生入学教育活动中,把校史校情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并和学生一起学习,不少学院在新生入学不久开展校史校情知识问答活动,收效颇丰。

(二)以校史馆为阵地,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家园现代化校史馆在馆内设计、陈列展示、音频效果等方面独出心裁,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新生在入学时参观校史馆不仅观看了优秀珍贵收藏、学习了历史文化知识,在陶冶情操的过程中接受爱国爱校的教育洗礼。不少院校校史馆因为丰富的馆藏被命名为省级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比如,浙江大学校史馆就被命名浙江省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与历史上浙大人爱国民主、教育兴国的追求是分不开的。正是种种强烈的爱国思想的激励和鼓舞,有志的爱国青年们一直站在护国爱国的最前沿,成为守卫国家最坚定的一支力量。清华大学在庆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中,党委副书记用一张张记载着清华历史的老照片,为全体本科新生们讲述了清华校史和清华英烈们的故事,举行了“抗战烽火中的清华──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专题展”,“山河浩气———第五届清华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学生艺术作品暨特邀作品展”等系列纪念活动,这些纪念活动的宝贵资料又将成为新的校史资源传承清华精神和文化。

(三)拓宽渠道,创新教育形式传统的新生入学教育,参观校史馆,集中了解校情是教育必不可少的方式,但现代教育的高要求已经不能局限于此,而应多渠道、新形式地开展教育活动。安徽师范大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引入学校校史校情的内容,将校史校情作为德育教育的宝贵资源和生动教材。[3]安徽师范大学的校园规划与建设,特别是标志性建筑在设计的时候充分考虑文化传承因素,具备文化艺术特征,体现师大精神,使广大师生在享受校园风光的同时进行文化滋养。学校每年都会利用毕业校友返校聚会、校友论坛等活动加大校史校情宣传,通过参观校史馆,博物馆,让校友在知晓学校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增加对学校的感情,为母校建设出策出力。各学院均设校友捐助基金,并以奖助学金形式资助困难学生。学校非常重视利用校友资源服务学校文化建设,与杰出校友合作开发文化产业项目,在奖助学金颁奖大会与毕业生教育等活动中,积极邀请杰出校友传授励志经验,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沟通交融。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感想篇8

1.1大学生情感的特殊性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由于处在生理与心理的快速成长阶段,在情感需求上呈现出强烈性和复杂性。加之大学生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思潮冲击时,缺乏对新事物的辨别能力,所以他们常常受外界复杂环境的影响,出现了不少的情感困惑,不少大学生对自身的情感问题感到无所适从,他们迫切需要学校从情感上给予帮助和引导。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诸多大学生自杀自残、违法犯罪、校园暴力等事件,这些事实告诫我们,在新形势下关注大学生特殊的情感需求,加强对大学生的情感教育已成了当务之急。

1.2情感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

1)熏陶作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入情感教育,能够为校园营造和谐、融洽的情感氛围,有利于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情感教育也能够为大学情感教育起到示范带头作用,为创新大学教育的模式提供研究思路和实践指导。

2)共鸣作用。情感教育的运用,能够让老师与大学生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在平等的地位上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与交流,有利于学生与老师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3)激励作用。积极的情感对大学生的行为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在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中,充分挖掘积极的情感因素,利用其对行为的积极影响,以此来推动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情感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2.1情感教育的观念认识不到位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一方面,高校教育主体受根深蒂固的教育模式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只关心自己传播理论道德知识的水平,强制性要求学生无条件接受既定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而缺乏对学生情感需要的关注,也缺乏对情感教育的科学认识和深入研究。另一方面,高校情感教育的运用忽视了对大学生主体性的尊重。我国传统的学校情感教育更加强调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强调社会的价值而缺乏对大学生个体价值的关注,淡化甚至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们只关注学校所规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缺乏从大学生的角度出发,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发展。缺乏对大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反应和接受程度的关注,这也使大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大学生的个人情感难以得到理解和重视。

2.2情感教育的内容不够丰富

目前,一些高校虽然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加入了情感的因素,但教育内容比较空泛、零散,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是在某些特定时刻,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上,向学生灌输一些与情感有关的理论知识,或者利用课堂开展几次情感培训。而情感教育应该是连续性、长期性的,情感教育的内容要潜移默化地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中,才能起到情感教育应有的作用,偶尔的几次培训所讲授的情感内容并不能系统全面地解决大学生实际的情感问题。此外,目前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内容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显得不够深入,重理论,轻实践,教育内容在组织和编排上显得空洞和乏味,没有很好地满足大学生的需要,也很难对大学生构成吸引力,激发起他们对情感教育内容学习的兴趣。

2.3情感教育的方法单一,缺乏实践性

长久以来,高校呈现情感教育内容的方式比较单一,普遍采取教条化的单向教育模式。教育者往往也只是通过以课堂为主要教育形式,以灌输为主要教育方法的形

式,对道德进行说教和宣讲,将情感教育的内容灌输给大学生,这种情感教育的方法忽略了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与学生之间难以真正实现情感的互动,教育内容不能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种缺乏创新性的教育方法,阻碍了情感教育的深入开展,招来学生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学习的反感和漠视,导致高校的各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近几年来,有些高校虽然对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方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创新,如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来进行教育等,但由于欠缺科学安排和缺少有效监督,而使情感教育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甚至出现了只做表面功夫的形式主义倾向,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真情实感的流露,最终脱离了情感教育的实质。

三、情感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对策

3.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教师的传统观念中,教育是以教师为本的一种单向的知识灌输与传递,缺少了情感投入、忽视了与学生间的双向交流,这种以教师为本的教育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育,只有转变教师传统观念,以学生为本,倾注情感,才能保证情感教育的顺利实施。即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在教育过程中,始终以学生的利益为出发点,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积极的情感态度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施。以学生为本,首先要求教师要理解和尊重学生。处在这一阶段的大学生有极强的自尊心,教师要懂得尊重他们,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营造出一种和谐融洽的教育氛围;其次,要求教师时刻关注大学生的情感需求,了解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情感状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挖掘最适合学生、最易被学生接受的教育方式;再次,在教育过程中,保持与大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重视学生反馈的信息,倾听学生的心声,使受教育者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促进教师与学生间的情感交流。

3.2丰富情感教育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的内容包括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品质,通过情感教育激发受教育者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等,从而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3.2.1加强道德情感教育

道德情感教育的内容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等。其中爱国主义教育是指树立热爱祖国并为之献身的思想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教育是道德情感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影响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首先,要让大学生充分了解与认识我国的历史与实际的国情,以厚重的历史感激发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促使他们关心国家的命运,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其次,要将爱国主义情怀融入到教育内容中,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广泛、深入、持久地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宣传,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和信念;最后,要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就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将教育阵地延伸到课堂以外的地方去,通过实践活动,从中领悟到个人与国家的内在统一,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与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并以切实的行动将爱国主义情感与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转变为实际行动。

3.2.2加强营造良好人际关系的教育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是社会的人,离不开与他人的来往与交流,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缺乏社会交往经验,缺乏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在这一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的亲情、友情与爱情观教育,对于提高他们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1)亲情观教育。亲情观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基础。亲人作为大学生关系网中最为关键的一环,是大学生必须首先学会与之相处的对象,只有先学会如何与自己的至亲相处,学会如何善待自己的亲人,才能更好地关爱身边的人、关爱整个社会。

(2)友情观教育。友情是使人获得满足的一种基本情感,是生活中良好人际关系的体现。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友情是他们人际关系网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处理起来最为复杂的一部分,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友情观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3)爱情观教育。爱情是人类美好的情感,但由于大学生对待爱情不够成熟和理性,因而会产生很多情感困惑与问题。爱情是关系着大学生人生和命运的大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是培养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任务。

3.2.3加强培养个性品质的教育

良好的个性品质包括意志顽强、积极向上、吃苦耐劳等,是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首先要加强生命观教育。目前社会上大学生轻生、杀生等事例时有发生,这警示着高校生命观教育的缺乏与不足。加强生命观教育就是要强化生命意识,使学生学会尊重生命。其次,要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包括大学生的抗压能力、抗挫折能力、适应能力等等。心理素质往往是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目前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素质问题,如面对压力时的茫然无措,面对挫折时的自暴自弃,无法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等。要解决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就必须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和引导,通过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形式,加之以心理辅导,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形成健全的人格。

3.3改进情感教育的方法

3.3.1寓教于乐

教育是目的,教学的目的必须通过快乐的手段才能得以实现,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要努力营造愉快的情绪氛围,让学生在愉悦中实现学习目的。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教育者不能只关注学生接受教育内容的数量,而忽视学生接受教育内容的质量。教育者只有着力于让学生在接受教育内容的过程中产生愉悦、积极的情感态度,才能保证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可教育的内容,从而真正接受教育。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就是指教育者关注学生在接受教育时的情感状态,最大限度地实施愉快教育,充分发挥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从而达到教育的最高境界。寓教于乐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以调节学生的情绪情感为切入点,创设一切有利于情感发展的情境,融入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启发学生对美的领悟和认识,调节学生的负面情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快乐与兴奋的状态。

3.3.2以情施教

情感活动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在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内,情感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传播,感染到其他人,使之与自己产生共鸣。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情感参与度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好好把握情感活动所特有的两大功能,学会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以情动人,以情育人,在融洽的情感氛围中,将教育者的积极情感传递给受教育者。以情施教的教学方法就是指教育者在向受教育者传授知识的同时,要自觉地伴以积极的情感,达到以情促知、情知交融的教育效果。以情施教,要求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达到充分把握的基础上,融入对内容的理解与情感,在课堂上用生动的语言和活泼的形象去呈现教育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教育者投入的真挚情感,以及渗透到教育内容中的真情实感,从而感染和打动学生,使情感因素的力量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效率。

3.3.3加强自我情感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就是实现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内化,使受教育者能自觉地将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转化为自身稳定的道德情感与品质。实现自我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目标,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促使大学生将内化的道德认识转化为实际的道德行动。要实现自我教育,要求教育者正确对待大学生的情感特点和需要,按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予以适当的指导,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情感培训,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首先,在课堂中,教育者采取情感互动与情感体验的教育方法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如选取大学生身边的道德案例、先进事迹等,通过创设情境、角色互换的形式,激发大学生产生真实情感,以此产生对道德感的自我认知。其次,在课堂外,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力求将学到的理论要求转化到实践活动中去。如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参观社会考察、讲座报告会等活动,帮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收获积极的情感体验。最后,教育者要善于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利用环境这一隐性的教育因素,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让学生随时随地接受教育,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情感意志,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四、结语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感想篇9

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因此抓住这一关键时期,通过入脑入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真正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当今时展变化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和挑战。党中央指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要积极探索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又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新途径,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先、科学引导、培养身心健康、素质全面的新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想认识的新特点

1.思想意识开放独立

现阶段,高校大学生均为90后,他们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不从众,喜欢独立思考问题以及进行独立判断。他们注重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个性教育,学习方法也与之前大为不同,他们能积极思维、充分想象、任意表达、敢于标新立异。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的心理要求。他们一方面渴望与人交流,表达自己的看法,听取他人的意见;另一方面又对传统的说教、“灌输”比较反感和抵触。

2.乐于创新,不因循守旧

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90后大学生所接触的信息和知识更加丰富,易接受新事物,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传统的“传道授业”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对于打破旧传统,标新立异,激情飞扬的渴求和期望。

3.乐于从实践体验中获取知识

90后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普遍较强。他们兴趣广泛,乐于从不同渠道的亲身体验和与别人的交流中吸收知识。实践体验性课程可以更加积极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从而进一步加强和夯实他们在现实社会中的实践能力。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存在的主要问题

社会的不断进步,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也要根据青年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发展和思想认识水平不断调整和发展。现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还存在诸多与现实不相适应之处。

1.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方法缺乏互动,灵活性不强

与现代教育方式相比,传道授业的传统教育把传和授作为教育的主要精髓,把知识用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强行灌输给学生,忽视了学生作为接受主体时的重要性和主观能动性,这种教育方法不注重教育客体的需求和差异性,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在课堂教育中强调服从教师的指导,这样一来,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热情度不高,易产生倦怠感,也就无法提升教育效果。

2.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内容针对性不强

面向不同学生群体和不同年级学生的思想发展需求,统一的教材与课程无法在内容和层次上有所区分和侧重,无法从源?^上把握和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学生所需要的是自身贴近现实、与日常生活结合紧密、可效仿性强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3.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不强

当今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普遍较强,喜欢通过从自身的体验中接受教育,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中很难融入学生自身体验,无法让学生从实践和体验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无法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

三、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实践意义

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高校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接受主体,如果接受到的是不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因循守旧的刻板教育,势必会影响到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失去他们对教育工作的认同感。因此,探索符合时展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社会的飞速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出了新要求

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面临各种思潮的冲击与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仍停留在传统教育模式中,不与时俱进,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则不佳。

2.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是培养身心健康、素质全面的新时代建设者的要求

当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就是要把不适应教育发展的“管理约束型”教育方法转变为“引导建构型”教育方法。只有通过多种方法使各种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有机结合,才能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入心、入脑,从达到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四、以“访谈活动”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特点

“访谈活动”是根据现阶段大学生思想特点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和新载体的尝试,是创新教育方法的大胆探索,该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1.以“访谈活动”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有益补充

“访谈活动”改变了单向的思政教学模式,可以将书本上的思想政治理论与访谈嘉宾的成长历程和人生感悟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与访谈嘉宾的对话交流中能够引导大学生主动思考、主动规划大学生生活,使思想理论知识在现实中得以升华,真正得到心灵的震撼,在大学生的成长中发挥积极作用。

2.以“访谈活动”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具有较强的互动性

以“访谈活动”为载体的思想政教育模式出发点是以问题为导向,从大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和研究问题,从身边和社会中真实的人物和事件中获取资料,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大学生容易接受的解决方案,互动性强是其突出特点。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一般采用教师课堂教授,师生之间互动性比较弱。而在“访谈活动”实施过程中,能够实现学生与访谈嘉宾之间、学生与作为主持人的教师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的多重互动,通过思想交流、经历分享产生心灵碰撞,并获得相互促进,学生是活动的发起者和设计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能动性。

3.以“访谈活动”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贴近现实,具有较强的可效仿性

“访谈活动”开展时,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内优秀的教师和优秀的学子资源,将他们的成长轨迹进行深度挖掘和有效利用。结合不同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需要,从访谈主题的选择、访谈嘉宾的选择、访谈内容的设计中融入学生观众的需求,让成长轨迹契合度高的身边的优秀人物和成功经历为学生成长成才树立榜样。如果校内资源不能满足需求,还可邀请具有代表意义的人物走入校园,分享人生经历和提供中肯建议,在平和自由的气氛中达到对大学生教育的意义和励志作用,访谈活动能够帮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从贴近大学生实际情况的角度去研究和看待大学生的思想问题,能从教育客体的实际情况感同身受。

4.以“访谈活动”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具有便捷灵活性

访谈活动的组织策划一般由一线思政教师和学生干部组成,活动的选题内容就以当前学生思想状态的热点为切入点,深入挖掘访谈嘉宾的特质,并在访谈主题、访谈提纲和嘉宾的沟通方面采用灵活便捷的方式,不需耗费太多人力、物力,多媒体教室就可以满足访谈活动场所的需要。因此“访谈活动”为载体的思想政教育模式在活动策划、活动制作实施、场所选择等方面具有便捷的灵活性。

五、以“访谈活动”为载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实践

近年来,笔者以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为例,创新思政教育工作模式,并对以“访谈活动”为载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开展了系列活动,受到了广大学生的广泛认可与欢迎。

1.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发展特点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点确定访谈选题

随着我国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思想的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趋向在“90后”大学生身上尤为突出。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各年级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如新生的思政工作重点应放在适应性方面,放在专业思想教育、身心适应性教育、集体归属感教育等方面,因此可选择学习科研优秀、实践优秀、学生工作优秀的高年级学生进行“优秀学子访谈”、邀请学院专家教授针对专业思想教育进行“专家教授生涯访谈”;二年级思政教育应当满足不同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牢固专业思想,增强专业信心、树立学生自信。可以开展主题为“奋斗的青春最美丽”“榜样的力量”“心灵港湾心理健康访谈”等访谈活动;大学三年级工作应以规划引导以毕业分流去向为导向,按生涯规划目标进行学生分类,对各类生涯规划进行剖析,如“研究生备考访谈”“职业生涯规划访谈”;大学四年级工作特色――毕业远航,面对就业压力及毕业分流可以进行“就业创业优秀学子访谈”“优秀毕业生访谈”等访谈活动。

2.访谈嘉宾、访谈主持人与观众可形成双向教育系统

访谈活动的主持人一般由从事学生工作的一线教师担任,在访谈活动举办前,先根据选题制作调查问卷广泛征求观众的意见和问题,带着问题与访谈嘉宾进行多次沟通,根据嘉宾特点和观众问题形成具有逻辑性故事性的访谈提纲,这样不仅解决了学生最关注最疑惑的??题,同时作为主持人思想政治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年级和身心发展特点将学生应当注意的问题一并通过与嘉宾的互动传递给学生观众。

3.延伸“访谈活动”为载体的教育模式,开展“网络思政”教育

新媒体技术以其独特的特点在开展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新媒体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广泛结合,更加促进了思政教育的贴近性、便捷性。“访谈活动”结束后,及时将影像资料按内容或风格进行分类和后期制作、加工,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库,借助新媒体手段并入校园网,方便学生根据个人需求,在业余时间进行观看和学习,让更多的学生受益,也让“访谈活动”的影像持续升温。同时,利用网络平台,调研学生对访谈活动的反应,对访谈活动的德育效能进行测评,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为导向,对“访谈活动”进行改进。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感想篇10

一、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科研能力,以适应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由于教学要求不断提高,教材难度也相应提高,如果教师不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就不能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特别是近几年青年教师比例几乎占教师总数的一半,使青年教师抓紧业务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应采取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可根据学校教师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派一部分教师到体育院校短期进修,也可组织教师在职学习进修,还可报考上级学校继续深造等等。

学校还鼓励教师在教学之余搞好体育科研工作。我国学校体育教师实践工作负担较重,体育科研条件也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难以进行专题研究。所以,我认为领导要重视,引导教师积极主动参加,在本职工作范围内,对体育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研讨,选择既能促进教学的实践工作,又能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的课题研究。

二、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指对头脑中的表象加工、改造、重新组合新形象的能力。想象的过程依据创新的程度不同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新想象。再造想象是依据言语的描述或非言语的描述,在头脑中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创造想象所形成的新形象具有新颖、独创、奇特的特点。一般来说,创造想象比再造想象要艰苦得多、复杂得多。想象力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依据自己的想象可以超出生活经验和时空的限制,从而获得并非亲身经历和感官难以把握的大量的认知。儿童入学后,在教学的影响下,想象获得进一步发展。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如果注意到学生的这种认知特点,并通过一些教学手段引发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学习起来就感到没有被动的学习枯燥感。

通过联想法来刺激学生的想象力。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和关系联想是联想的四种基本类型。不论哪种联想,都是一种由此及彼的心理过程,都是在已有的事物间发生联系。联想虽然不像想象那样直接产生新形象,但却是进行创造想象的基础,使人的思想迅速由一点到一片,并把思维引向深入,使人想象出新的形象。前苏联心理学家哥洛万和斯林茨的研究表明,任何两个概念都可以经过五个阶段建立起联想的联系。如木材和皮球,表面上毫无联系的概念,但通过几个阶段的联想,就可以构成“木材—树木—田野—足球场—皮球”的联想链,使两个概念发生联系。同理,放在体育教学中,比如,我给学生讲了龟兔赛跑的故事,让学生用体育的运动来形容龟兔的赛跑故事,学生说,“龟兔赛跑就是长跑比赛”“兔子是速跑,乌龟是匍匐运动”等等,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力,让体验课教学变得妙趣横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乐趣。

三、用游戏激发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

和其他学科相比,体育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不用动脑筋的,学习上会更感兴趣。然而,很多学生是对体育课的自由活动感兴趣,而对体育运动不会积极参与,这不是真正对体育课有兴趣。因此,体育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说教、示范教学,让学生对体育项目有全新的认识,引导学生回到体育运动上来。可用游戏法进行调节,如追逐跑练奔跑能力、听信号追逐跑练反应速度与动作速度、“跳深”与蛙跳的竞赛练跳跃能力、不同高度的橡皮筋可用来练障碍跑和跳高。

四、将音乐融入体育活动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通过声音或乐器的刺激人的听觉,进而产生情感体验。在体育课上,学生对单一重复的技能练习感到枯燥乏味,影响了学习效果,这是因为学生没有激情。而在音乐的伴奏下,让学生随着节奏感进行同样的学习,创设了运动的氛围,渲染了教学气氛。在优美的旋律中,学生感受音乐,与体育动作“一气呵成”,激发了学习的热情。音乐还能放松人的精神状态,缓解疲劳。从生理角度讲,学生在体育运动后,进入了疲劳状态,在这时,放上一段轻松的音乐,让学生精神缓和,舒缓了精神压力,更好地消除疲劳,放松了身心,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协调发展。

在音乐引入的教学中,我发现在日常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现在提出来,找出问题所在,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做到很好的规避。①在一些公开课上,我们会把音乐引入教学中,然而在日常教学中有时就看不到,也有很少情况能看到。而音乐只是为了放松,为了放音乐而引入音乐,没有和体育运动很好地结合起来。只有合理地把音乐引入进来,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体育的活力,在不同的音乐声中淋漓尽致地享受体育课堂给他们所带来的乐趣。②音乐曲调的选择不变,教师放的音乐总是那么几首。不管什么体育项目和练习,学生们都听得习以为常了,这样的音乐引入,长此以往,就让学生有听觉疲劳,不起作用。我们要根据不同的体育活动内容来选择音乐,让学生有不同的心理体验,从而顺利完成体育活动。比如,在田径项目中,可以引入热情激昂的音乐,像《手拉手》《运动员进行曲》等,我们还可以尝试找一些比较励志的歌曲,比如说《飞得更高》《我是一只小小鸟》《怒放的生命》等等。在篮球运动中,可以播放动漫《灌篮高手》中的主题曲,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认真学习,积极锻炼。也可在篮球比赛间隙或篮球欣赏中安排大调式、节奏为2/4拍的歌曲,使歌曲与学生的跑步、行走节奏相符合,使学生情绪高昂、心情愉悦,激发学生练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篮球运动的理解。③在体育教学中,整个教学过程音乐引入没有规律,教师比较随兴,通常是在课的结束时,放音乐伴奏,让学生最后放松,而在课的过程中就缺乏音乐引入了。很少在课的高潮时,用音乐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的教师没有配合动作练习,无论在节奏、情感上力度都不够;也有的体育活动本身就有趣味性,并不适合再配上音乐,音乐的引入就感觉有画蛇添足的意思,可能就会弄巧成拙。因此,在进行配乐授课时,只有从实际出发,才能使体育课充满挑战与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