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行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30:57

教育教学行为篇1

关键词:教育管理;行为习惯;培养方法

“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之前培养成功”,这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陶行知所说过的一句话。可见幼儿时期所培养的行为生活习惯伴随着我们一生,并且我们知道有时一个很小的行为习惯在人生的转折路上却起着很大的作用,所以在学前教育阶段培养好孩子的行为习惯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而言,我国在学前教育这时期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一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这是国家教育部门和众多的学前教育老师,教授等共同努力的结果。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教育得到了很多的学前教育者们的广泛关注,同时他们也就如何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教育展开了一些可实现的活动,但是通过一些事情就可以看出,我国在学前教育这时期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不仅降低了我们工作的效率,还严重阻碍了我们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问题如下:

(一)大多数人不太重视这个事

虽然教育部门认识到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必要性,但因一些如观念陈旧等原因,导致其并没有得到的应享受的重视。同时学生在学校学习到的知识与考试的分数占据了这些家长和老师主要的目光,她(他)们大多都认为学习的成绩和知识是学生学习,关注,掌握的重点。就是因为家长和部分老师的这些想法,认为学习的重点就是成绩,就是分数,从而没有对培养学生好的行为习惯给与必要的关注,所以导致学校制定好的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规章制度和一些措施方案毫无用武之地。

(二)教育形式简单,落后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的形式简单,落后,这是当前学前教育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中比较常见的现象。时间如水流逝,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当前的矛盾是人们所需求的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无法满足当前教育需求的矛盾。而传统的那些填鸭式,纯理论的教育方式,不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不能再为学生们所认同,早就已经不符合现在的教育。其实经历工作之后就会发现,如果仅凭课堂上老师讲授关于的如何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案例,或是一些行为准则等教学问题,这可能不光不能解决现在学生的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的现实问题;反而可能适得其反,引起学生的厌恶,从而引发教育界的一些不良现象,这最终是无法实现素质教育的。

二、学前教育中的学生行为习惯的教育

(一)表扬与鼓励

幼儿喜爱来自于成人的表扬和赞美,但是幼儿本身识别是非的不足,所以这个时候家长就应该根据孩子的这种向上的心理,肯定鼓励孩子好的一些表现,特别是那些乖巧听话,懂事的孩子要时常鼓励和表扬,这样可以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好的行为,让孩子逐渐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有点幼儿养成了一些坏习惯,比如不爱洗手,这时就需要老师的引导,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给孩子讲讲不洗手的坏处;也可以利用图片来讲解,用一张是干净的小手,一张是脏脏的小手,然后引导孩子回答她(他)们喜欢什么样的小手,为什么会喜欢等等问题,让孩子自己讨论出小手不干净就会长细菌,如果吃东西就会生病的道理。然后老师可以进一步通过表扬鼓励的方式叫孩子洗干净手,从而让孩子保持勤洗手的好习惯。

(二)在活动中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以各种各样活动为跳板,在游戏中快乐的学习,这样学生在活动中就会学到好的行为习惯,这也是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同时因为学前儿童在抽象思维方面的理解能力和其它阶段的孩子无法相提并论,但是学前儿童的好奇心又特别强,所以我们可以化整为零,化虚为实,在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教育过程中通过活动来提高孩子热情。活动的样式有很多,无论是游戏,还是表演节目,还是参加社会公益这些都属于活动。其实我们在培养孩子好的行为习惯的同时,也在培养孩子如何团结互助,教会孩子什么是责任感等,这是比培养孩子好习惯更为重要的。

(三)家园和谐,共同教育

我们都知道家庭教育在孩子的学习中占有一席之地,它的作用是明显且重要的,由此可知家庭教育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作用也是很大的。所以当学校为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举行活动,或是制定一些策略时,应该努力和家长沟通交流,一起商讨如何才能让孩子学会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当家长与学校达成共识,才能更好地让孩子在双方共同努力下学会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正确地教育方法

在教育幼儿时,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经常会遇到这种现象,越是想要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越是学不好,就像沙子一样,抓的越紧就漏得越快,其实这是教育的方法不对。比如说:有一对夫妇她(他)们特别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尊敬孝顺老人,但是同时她(他)们又特别溺爱孩子,孩子想吃什么就吃,想做什么就做,结果这个孩子就养成了一种好吃懒做,自私自利的坏毛病,可以想象这孩子内心必然没有尊重老人这种想法的。可见正确地教育方法在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当中是必不可少的,就如幼儿喜欢听故事,老师和家长可以用故事来教育孩子,让孩子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明白什么样的行为习惯是正确的,然后让孩子记住并学会它。

(五)保持习惯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行为习惯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立刻就能养成的,培养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曲折前进的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它拥有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为了能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的遵守好的行为习惯,需要定期的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观察和分析,换句话说也就是让孩子的行为得以保持。当然,我们也可以使用鼓励和表扬等手段来让孩子自觉的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对孩子观察期间,我们可以对那些行为习惯好的孩子给予奖励,对那些行为习惯不好的孩子给予一定的引导与鼓励。同时我们也可以用在墙上贴星星的方式,来表扬行为习惯好的孩子,这样不仅让其高兴,也可以让其它的幼儿拥有一种向上的动力。

综上所述,我们明白在学前时期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它不仅仅影响着孩子学习乃至工作,更重要的是它间接地影响着整个国家。所以,作为一名学前教育工作者,我们不光要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更要让幼儿德,智,体,美全面的发展起来,这不仅是我们身上肩负的责任,更是我们祖国繁荣昌盛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教育教学行为篇2

1、1中小学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行为态度

通过对中小学学生体育活动参与情况的调查分析发现:鄂西南农村中小学的大多数学生能够认识到体育的本质功能,但对目前体育课的满意度较低,不愿意上有教师指导的体育课;在体育参与的态度方面,主动参与型人数较少,被动、消极参与型的人数居多,同时对教材、教法的认同度和满意度也不高。原因是从小学到中学,体育课的内容及组织形式单一,一直沿用传统的授课模式。

1、2体育活动项目、时间、频度

鄂西南农村中小学的大多数学生喜欢球类项目,但不经常参加,对健美操、体育舞蹈等塑造形体、陶冶情操的体育项目,也没有兴趣去学习;学生们的课外活动的时间与国家阳光体育所倡导的时间差之甚远,没有形成固定的课外体育锻炼时间;学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频度也不足三次。这些都是由于受场地器材缺乏、课时多、学习压力大等因素造成的。

1、3学生的课外锻炼缺乏理论性指导,参与性差

学生充分认识到了体育信息的重要性,渴求获得科学的训练知识与方法来指导自己的课外锻炼,但由于获取体育知识的途径少,不能满足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和维护自身健康的需要,致使其参与性较差。

2、阻碍学生体育参与行为的因素

2、1学校体育资源匮乏,体育经费少

由于鄂西南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国家或地方对学校体育的投入经费少,造成学校的体育设施陈旧,器材缺乏。学校体育设施陈旧、落后会直接影响学生体育参与行为的积极性。体育的趣味性多半是来自对体育器材的操控,单调乏味的走、跑、跳、投等动作的重复难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2、2学校不重视体育活动,只注重最终的成绩考核

在“分数第一”、“升学第一”等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下,鄂西南地区的农村学校忽视了体育活动的健身及其他的功能。对学生的体育考核多采取技术评定的方法,这种体育教学评价的一致性,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检验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自我,从中获得激励,不断鼓舞自己向新的目标努力。体育成绩的评定方式不仅影响着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也间接影响着学生体育行为的形成。

2、3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整体化状况堪忧

在经济不发达及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由于经费紧缺、人员紧张等原因,无法进行正常的进修及培训,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不能满足当今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必然会阻碍学生体育行为参与的积极性。

3、提高学生体育参与行为的策略

3、1加强思想、理论教育,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体育工作者应强化“教书育人”的理念,加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力度,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终身体育意识,激发学生参与体育的主动性和锻炼的兴趣。只有不断加强思想、理论教育,才可能树立正确、远大的目标,促进学生体育参与意识和行为的形成。

3、2加强沟通,充分发挥现有器材的作用

体育教研室应加强与学校领导的沟通,争取获得更多支持,以加大学校体育设施的建设。学校各级领导也应重视并努力改善学校体育的设施条件,促进学校体育改革与调整的实现。在现有体育场地设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作用,为学生体育参与行为的有效开展提供有利条件。

教育教学行为篇3

一方面,中职德育课程的新教材为“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中职学校来说,德育课是德育工作的一大主渠道,也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近年来,为了进一步强化中职德育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职学校的德育课程中设置了《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法律基础知识》、《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等多门课程,这些课程都十分适合应用“行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可以说它们为“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另一方面,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是改变中职学生德育学习现状的必由之路。众所周知,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普遍较差,很大一部分学生对学习欠缺热情,他们很多都是家长逼迫或者没有办法才来到学校学习的。所以,相对来说,在德育课程的学习现状也并不理想,不少德育课堂上出现“特困生”,一上课就开始睡觉、开小差,这样的课堂教学无疑是失败的。鉴于此,笔者认为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能够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有动手实践的平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他们的特长。因此,在中职德育教学中应用“行为导向”教学法具有必要性。

二“、行为导向”教学法在中职德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把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给学生自己去处理,包括对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的实施以及最终的评价等一系列工作都交给学生自己去完成。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以项目为主线、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并探索创新。而小组工作又是项目教学法的一种基本形式。在德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可以这样做:首先,可以把整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分组,每组可分配4-6人,由各组成员为小组设定名字和口号,并设置组长、发言人、资料员、书记员等职务。然后结合德育教材的教学内容,拟订若干个项目任务分派给各个小组,让小组成员自行合作讨论完成,在此过程中可做适当的引导,比如从什么方向入手。最后在教师检查项目完成情况或者作出总结之前,由各项目小组上台展示。在这样的行为导向教学过程中,不仅激励了学生大胆探索与尝试,而且使得学生之间形成了默契,德育学习好的带动学习较差的,从而提高整体的学习效率。

(二)模拟教学法

模拟教学法又叫“仿真教学法”,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模拟扮演某一角色的背景中,把现实中的情境渗透到模拟课堂中,并运用专门的教学工具进行模拟讲课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比如,中职德育教师在讲解“双向选择与竞争就业”这个内容时,就可以在教室内组织一个模拟招聘会,把学生分配成面试官、应试者、现场工作人员等不同角色,然后让各位学生现场发挥,各自想象招聘会的情景自由进行模拟,最后让全体学生和老师共同点评。通过这个模拟活动,教师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学生的就业和择业心理,进而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念,还能够结合社会需求和学生的个人特长帮助学生设计职业规划。这种方法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德育的实用性,也能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三)案例教学法

当前,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德育教学中的应用较为普遍,这是因为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应用起来相对简单,学生更乐于接受。它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列举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和锻炼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比如,在讲解“法律基础知识”这一内容时,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遵守法律法规,可以列举著名的“马加爵案”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在教师阐明整个案件的来龙去脉后,可以组织学生对整个案例进行讨论,谈谈该案给自己带来的教训和启示。有的学生可能会对马加爵给予同情,也可能会对马加爵深恶痛绝,,但德育教师应当允许各抒已见,这样能够有效地强化学生对法律基础知识的掌握,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

三、结束语

教育教学行为篇4

论文摘要:体育教师教学行为对教学活动产生直接影响,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口头语言、体态语言、情绪和仅表等教学行为表现的改革创新,对有效地调控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高效省时地完成休育教学的目的任务起着重要作用。

1体育教师教学行为概念及作用

    体育教师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教学目的所采取的行动和活动,主要包括教学方法手段、口头语言、体态语言、情绪和仪表等行为表现。

    在教学双边活动中,教师起主导性作用,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着教学气氛和效果,可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探求和应答行为反应的产生,对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地说,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教学行为,都会不同程度地引起学生产生相应的行为反应。要确保教学活动和谐、正常地进行和建立、维持最佳的师生关系,最主要的是依赖教师的教学行为对教学活动和自身行为表现的调控。为了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具有高效调控性,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必须在继承批判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不断研究、改进、创新教学行为,使之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增进师生情感,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这样有利于教师和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和信息传递,有利于学生快速、准确地获取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确保寓教于乐,加快教学进程,高效省时地完成教学任务。

2体育教师各种教学行为在教学实践中的改革创新实施分析

2.1教师教学手段的改革创新

    体育教学手段是教师在教学中,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方式、途径和手段的总称。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手段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不断改革创新,合理选用适宜的教学方法手段,使教学任务得以高效省时地顺利完成。

2.1.1教师与学生的教学行为互动统一

    体育教学活动是由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共同构成的,师生行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这有机的行为互动关系中,教师的教学行为起主导作用。在教学中,体育教师应主动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去协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行为关系,积极影响和诱导学生对教师教学行为产生相应反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营造一种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自我个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2.1.2教学手段创新的表现程度要适中

    体育教学中,教师采用任何一种教学手段,都会引起学生各式各样的行为反应,既有积极、合作的行为表现,又有消极、抑制的行为表现,不是每一种教法都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正强化。教师的教学手段表现激励程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引起学生的否认和负强化。因此,体育教师要采用适宜的教学手段,才能使学生产生良性的行为反应,并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正强化,从而有效地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2.1.3教学手段创新要灵活多样

    体育教学中,教师采用教学手段应结合社会和个体的需要,从实际出发。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能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新异刺激,激发学生的探求心理,对提高学生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求知欲是非常有益的。总之,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是提高学生兴趣,发展个性,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有效途径。

2.1.4教学手段创新要正确、主动、积极

    体育教学中,学生渴望学到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真诚希望得到教师正确、耐心、仔细的指导和帮助。积极主动的教学手段是激励学生产生期望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最佳方式。科学正确有效的教学手段会大大加快教学进程,使学生少走弯路,能起到“省时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2.2教师语言教学行为的改革创新

    体育教师语言教学行为,是教师运用最广最多的一种基本教学行为,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主要分为讲解、口令、指示、纠正、评价等。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行为不断地向学生输入各种教学方法、内容、要领及纠正、帮助、保护等信息,并通过学生练习信息反馈,再用语言行为调节指导学生练习,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因此,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改革创新并合理运用教学语言行为,对高效省时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起着极为重要作用。

2.2.1教学语言的创新要通俗易懂、精炼准确

    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能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实用丰富的知识性教学语言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形象的比喻和精炼准确的教学口诀能使学生在大脑中迅速建立正确完整的技术动作表象。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在改革创新和合理运用教学语言时,一定要做到通俗易懂、精炼准确,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之中。

2.2.2教学语言的创新要有强烈的责任性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要从教师的教学语言中获得知识和技术动作要领,了解存在的间题及纠正方法。因此,要求教师要对自己教学中说出的每句话负责,杜绝空话、废话,尤其对学生的评价要实事求是,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语言有真实感和信任感,从而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信赖。

2.2.3教学语言的创新要有技巧性、艺术性

    学生是教师教学语言行为的被控受体,教师巧妙艺术地运用教学语言可以避免师生之间的矛盾。偏激的教学语言会直接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会影响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过分地赞扬,可使学生骄傲自满;过多表述,会使学生厌烦;不注意场合的批评,可能造成学生心理压力。这些不适宜的语言行为,都将会导致教学失败。相反,如果在教学中,看到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采用技巧性语言去纠正、指导学生,学生会从心底里虚心乐意接受教师的语言信息。当学生在练习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应采用积极耐心的鼓励性语言给予帮助,以强化激励学生克服困难的学习期望。有效艺术性的口头语言评价,可使学生愉快地了解自身的学习现状,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

2.3教师教学体态语言的改革创新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体态语言主要表现为技术示范动作和身体各部位动作,主要包擂技术示范动作、手势、足势和眼神等行为。体态语言是体育教师特有的一种教学表达方式,其特点是逼真地描述教学内容特征,具有简便、生动、形象、清晰等优势,是其它任何教学行为所无法替代的。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熟练、优美、规范的体态行为表现,对学生建立完整清晰的运动表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 .3 .1教师的动作示范要准确熟练、优美大方,并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动作示范行为是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常用的重要手段。在学习掌握运动技术技能的过程中,依靠运动技能形成规律,教师运用准确熟练、优美自如、舒展大方的动作示范行为,可使学生通过视觉感知动作的形成过程,并在大脑中建立形成完整清晰的运动表象。正确优美的动作示范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积极地模仿教师示范动作进行练习。教学动作示范行为分为:完整和分解动作示范、快节奏和慢节奏动作示范、近距离和远距离动作示范、正面、侧面、背面和镜面动作示范等。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动作示范的正确性、优美性、节奏性及完整、分解、方位、方向选择运用是否合理、恰当,对学生建立正确清晰的运动表象,学习掌握技术动作以及提高教学质量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教师在进行动作示范时,还应根据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对象而灵活选用,以便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完整、清晰的动作表象,达到最佳的动作示范效果。

2.3.2教师教学中手势、足势行为要简便明了、准确达意体育教师教学的手势、足势行为是教师在教学中常用的辅助性体态语言行为,具有简便、快速、明了等特点,无论是组织教学、内容讲授,还是体育教学比赛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并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和特殊重要作用。例如,足球比赛中的裁判员单臂上举表示间接任意球或越位;组织教学中的教师左手握拳曲肘和右臂侧手举表示横队集合;教师用双手击掌帮助学生按节奏完成动作,用“跺脚”对学生错误动作或动作失败表示遗憾等等,都是教师在教学中常采用的手势、足势体态语言行为。为了更好地利用手势、足势行为进行体育教学,教师在运用时要做到准确、达意,最好配合口头语言或哨声使用,会起到更佳的教学效果。

2.3.3教师教学中眼神行为要自然传神、准确专注常言道: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通过眼神变化能够了解和表达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教学眼神行为可以表达思想和交流信息。体育教学中,教师经常用眼神控制教学活动。例如,队列练习中,某学生出现错步,教师可用眼神盯住他,该学生马上就会心限启领神会。教师的眼神行为在教学中可用来批评、、否定、控场,也可用来褒奖、赞同、默许、、提示、期待等。教师运用眼神行为进行教学,要准确、专注、自然、达意。合理正确地选用制迪时眼神行为,可以有效地传递教学信息,调节教学节奏,控制教学活动场面,保证教学任务完成,能起到有声语言教学行为达不到的教学效果。

2.4教师教学情绪行为的改革创新

教师教学情绪行为表现同样对体育教学产生重要的影响,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以饱满的热情、振奋的精神面貌、和蔼可亲的态度面对教学,将会融洽师生关系,缓解学生紧张、拘束的心理,使整个教学环境充满民主气息。反之,教师低落的情绪,可使教学气氛紧张、凝固,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延缓教学进程。因此,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从大局出发,以教学为重,万不可带着沉重、悲伤等不良情绪行为进行教学,以免影响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2.5教师仪表行为的改革创新

常言道:为人师表。仪表也是师表外在的一种表现行为。教师的一举一动,对学生都将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要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美好印象,首先要规范自己的举止,注意边幅衣着等仪表。教师只有行为举止文明礼貌,穿戴朴素大方得体,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从而对育人产生积极的影响。

教育教学行为篇5

1、教师教育行为的概念

教师教育行为是个普遍的概念,但是具体指出教师的教育行为是什么,有什么特征表现,确是众说一词。如高潇怡等整理已有对教师教育行为研究的概念,认为“教师教育行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定义是将教师的教育行为等同于教师对儿童所实施的全部教育;另一种是相对狭义的定义,主要是指外显的教育行为。”刘英丽指出“教育行为,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外显性活动和动作,它是教师教育教学思想、情感等的外在表现。”笔者认为教师教育行为是教师与幼儿互动过程中教师教育方法、策略以及教师所采用的一系列的教育手段和教师的思想观念,语言,情感以及人格魅力等因素的体现。

2、教师教育行为的维度

(1)期望

期望是指教师是否对学前儿童的行为建立恰当的标准,并努力要求学前儿童达到这些标准。例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幼儿园自己制定的规章制度,教育活动的目标等影响教师对幼儿的期望。

(2)接受

接受是指教师对学前儿童接纳和关爱的程度以及对学前儿童合理的心理需要敏感程度和满足程度。二、学前儿童自我概念

学前儿童自我概念是学前儿童对自身的感觉和认识。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萌芽,是学前儿童自我概念的基础。学前儿童自我概念发展的核心机制,是他们在认识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存在着与他人的相互作用。

三、教师教育行为对学前儿童自我概念形成的影响

现象学指出,我们看待自己的方式是理解我们行为的基础。我们做什么,以至我们学习到什么程度都取决于我们的自我概念。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是拿破仑,那么他的行为就会像拿破仑,至少也会表达他对拿破仑的看法。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反应迟钝或者觉得自己很笨,这种自我概念会影响他的认知表现。幼儿后期到童年期,幼儿的自我认识不断提高;自我中心性减弱,对成人的依赖性不断提高,顺从权威;二者相对平衡稳定地向前发展。教师的教育行为在这一阶段对学前儿童自我概念的初步形成具有积极或者消极的作用。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教师教育行为对学前儿童自我概念的影响。

1、师幼互动对学前儿童自我概念的影响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第一部分总则第五条: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幼儿园的一日规程里面,活动是最主要的,那么师幼互动的频率也是非常高的。在互动过程中,如果教师对某个幼儿关注很多,经常给予表扬或者奖励,该幼儿在活动中表现的则更为积极,“我很棒,我是优秀的,我听老师的话,我积极回答问题”,建构积极的自我概念。但是如果教师经常对某些不太聪明或者很调皮的幼儿置之不理甚至用讽刺挖苦批评的语言,幼儿表现的很温顺,在活动中也极少表现自己。“我比较笨,老师不喜欢我;我不聪明;我不知道;我很讨厌”,建构消极的自我概念。例如笔者在幼儿园小班观察师幼互动中幼儿的反应,一位叫莹莹的小女孩(4岁)总是有些胆怯,很少回答问题,看到老师就有些紧张。有次教师要求幼儿用纸叠一些形状,莹莹动手能力似乎不强,教师见她很久都未叠好,便说到:“怎么这么笨!”我对莹莹说:“不要急,慢慢来。”她说:“我很笨,不会叠。”并且在以后的观察当中,发现该老师经常用本地话骂幼儿,如果表现不好,甚至用手去戳他们的脑袋或者禁止参加游戏。因此,教师与幼儿积极的互动,运用鼓励性的语言或者动作会促进学前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反之则亦然。

2、教师的性格特征对学前儿童自我概念的影响

幼儿教师的性格特征在其决定了教育方式,影响着她的教育活动模式,对幼儿自我概念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大方开朗的教师在组织教学中,会积极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关注每一位儿童的发展,对待不同个性的幼儿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性格也会影响一个人的思想观念,容易接受新事物、新理念、不拘泥于死板的教学模式的老师,会采用更加适合幼儿的教学方式和教育手段,幼儿也会逐渐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在活动中展现自己的优势。相反,如果教师的性格属于安于现状思想比较保守类型,活动中坚持固有的理念,不懂变通,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单调,可能会造成幼儿消极的自我概念。良好性格特征的教师与幼儿的关系融洽,幼儿乐意亲近喜爱自己的老师,“我喜欢你;我很喜欢X老师;我以后也要像X老师那样”。反之,个性沉闷或者态度生硬的教师,幼儿表现出害怕或者恐惧教师,“我不喜欢上幼儿园;我不喜欢老师”。

教育教学行为篇6

关键词:行为导向教学法;创业教育;实践教学

一、行为导向教学法实际含义

行动导向教学法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德国,起初是职业教育中的内容。近年来在中国的职业教育中得到了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主要形式就是“行动导向驱动”,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知识、技能以及关键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的得以发挥。行动导向教学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素质结构,通过师生间的教学互动,使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得以施展。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在社会应用的困难所在

自从许多年前中国引入了行动导向教育的方法,越来越多的老师在正常的教学活动中积极探索并且摸索出了行动导向法应用的经验并及时吸取了该方法的教训。当我们考虑到行动导向教学法一般在创业实践教学中具有可用性,肯定是绝对不能单单依靠固定思路和单纯的搬来原则,更多的是应该灵活运用它的教学关键问题。行为导向教学法更多的是看重“行为”并不单单是“结果导向”,一般来说学生在正常的教学活动中本来就从开始就位于行动的主导位置,老师仅仅是督促和指导,以学习整体过程来看应该始终坚持的主要部分就是学生。行动导向教学法应该更多的是采用分组的方法,这样来看帮助学生在沟通学习心得方面上大有裨益。行为导向教学法包含着很多的不同种类的方法,例如最为著名的头脑风暴法和许多经常使用的教育方法。所以,如果以确保教学效果为前提,那么确定正确的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假设老师单单为了教学而教学,那么学生一定会不明就里。另外十分重要的一项就是评估。评估一方面可以更快的检验教学成果,通常来说评估可以反衬出教学效果的提高。其次,评估应该坚持发展多元化,老师和学生应该是评估的主体。学生之间则更应该注重于相互沟通,查漏补缺。老师自己的看待自己的态度更是起决定作用。在与学生交流的时候,老师则更多的是扮演引导的角色,学生则应该努力独立自主的根据老师的额安排自己定下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所以,真正教学的难点就是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思考与感悟。

三、行为导向法在创业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丁字路

1.创业实践教学的出发点。1.1知识目标:来自于社会的创业体系结构一一补充方面。创业教育的方向具有可操作性,教学过程更要不断的在实践中找寻真理。创业实践的根本出发点是使学生尽自己所能的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从事社会上多种多样的实践性质的活动。第一,学生应该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针对实践活动中属于自己知识范围内问题作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第二,学生也应该利用有关经营管理的学术知识。为了满足大学生在读大学时期学会更多的创业信息,我校更是从实践中出发,积极探索简单有效的有关创业的教学课程。1.2素质目标:创业意识以及创业心理素质的挑战—行为调整方面。创业意识的来源是创业基本素质所提供的,其关键所在便是此处。如果我们把创业实践的教学课程分为三个时期来看,素质目标则属于当仁不让的第二阶段。这个时候的目的已经转化到更高水平的创业知识。1.3能力目标:创业能力方面。创业能力是是创业基本素质的实际操盘者,它更是现实的来源于实际。这一点不同于创业的意识形态和创业的自身条件,后边两项就更是单一的操作着创业实践的正常开展。创业能力是综合能力付出实践的根本出发点,如果我们要细细的来分清其中的不同方向,我们可以这样来看一是专业能力,二来是经营管理能力,第三就是综合性能力的培养。前边两项是创业实践能够继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不同于创业综合能力,它是全方面的操盘者着创业实践活动的进行。所以,创业实践教学最为看重的一点便是注意坚持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2.创业教育根本所在。依照我们学校创业教育的实际情况,我们便可以轻松的把创业实践教学划分为几个方面。第一就是注意养成创业意识的习惯;第二是感受创业实践活动,尽可能的模拟出真实有效的创业环境,督促学生的各项业务能力;第三就是让项目成为圆心点,让学生自己或同学小组开展真实的、有效的实践活动,保障教学的有效开展。如果可以这样说,创业教育的课程大致可以非为三大板块:第一以创意设计实践为主利用创业实训和创业实践的经验方法分批次进行。开始的目标就是鼓励大学生的积极创造财富的宝贵精神和不断进取谋求进步的意识,通过考察获得、判断和使用资料的水平。其次则是我们更为常见的一项这里面用商业的虚幻的游戏网络为主来刻造出设计的实训。这一套真实有效的训练不仅可以有助大学生加强自己制造财富的水平,更早的涉足于这类的活动圈中,稳住创业的主导方向;而且还可以磨练自己的意志,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素质结构,使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得以施展。第三点是创业实践教学的关键所在,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知识、技能以及关键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的得以发挥。这样的方式完成下来,就可以让创业实践的教学目的与行动导向教学法无论在在理论指导上还是真实的实践活动中一拍即合。

参考文献:

[1]侯飞.基于创业动机和创业自我效能感视角的创业倾向模型构建及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4.

[2]张云霞.行为导向教学法运用于高职创业教育的探讨——以《花卉营销》课程为例[J].中国培训,2016,01:40-41.

[3]付冬娟,于洋.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创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4,06:42-46.

教育教学行为篇7

新课改理念对“言传身教”赋予了新的内涵,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不能给学生留下反面的议论话题,更不能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任何负面影响。

笔者所在的学校十分重视教育教学研讨工作:听课定期有,评课动真格,反思限时交,改进没商量。制度化及常态化的浓烈氛围,打造了一支理论素养高、业务能力强、心理素质过硬且进取意识很足的师资队伍。身在其中,不可以不求进步;久处其境,不担心不能成长。有幸的是,笔者长期接受熏陶、经受锤炼,已成为学校的体育学科带头人;更有幸的是,还获得了时常被邀请参加市教育局组织的常规视导活动、担任体育教学比武课评委工作机会。笔者对几年来的所闻所见,记忆犹新;回顾反思,感触颇深。

二、案例描述

1.预设不充分引发的尴尬

片段一:乱了之后的哄堂大笑

2008年11月,市教育局为了了解各学校的真实现状,对部分学校的常规管理及教育教学状况进行了一次突击性检查。我所在的组被抽调至一所农村初中去视导。抵达该校后,我们一行径直前往操场。稍作等待,上课信号发出了:只见一群学生懒懒散散地步入操场,某一体育教师一边拉上衣的拉链一边急匆匆地奔向学生群,吆喝学生跑步进入“指定”地点。课的开始是集合整队,尽管该教师大喊大叫了近五分钟,但队伍始终未能成形且学生仍然喋休不止。于是,该教师走进“队伍”,“请出”一名异常“活跃”的学生。当他转过身背对学生时,随即便是一阵接一阵的哄堂大笑。糟糕的场面,使得该教师如坐针毡似地挨完了一堂课。

课堂因何而乱?是因为该教师平常对学生不作严格要求,学生散漫惯了;更主要的是,该教师因我们的突袭,紧张得忘带口哨,无法发挥鸣示作用。学生为何哄堂大笑?是因为平时课堂上着装随意的他,突然着新运动服装,由没来得及撕下的标签频频飘动而引发的。

倘若该教师在课前作了精心准备,那会如此尴尬!

2.陈述不到位引起的混乱

片段二:争抢后的口角

这是小王老师的一堂体育课。课的开始,师:本课内容:篮球、跳绳。练习形式:分组轮换。要求:(1)先男生,后女生;(2)严守纪律,注意安全,积极参与,团结协作;(3)准备活动结束后各组领取器材到指定地点练习,老师巡视,15分钟后听哨声进行轮换。当学生慢跑、完成徒手操后,不由分说,疯抢起篮球和绳子。抢先得手的,沾沾自喜;抢不到的,神情沮丧;同时“拥有”的,决不松手,手上使劲,嘴上骂咧。很长时间,局面处于失控状态。

本堂课,小王老师的内容安排无可厚非,形式呈现无需推敲。乱的原因是交代不清:(1)男、女生组,哪一组先练习篮球后练习跳绳?(2)每组领取的器材数量是多少?(3)各组派谁领取器材?

如果小王老师陈述到位了,课堂会混乱吗?

3.指导不科学酿成的后果

片段三:本不该发生的事故

这是本组杨老师上学期开设的一堂教研课,内容是《障碍跑》。该课的主体部分是以小组接力赛的形式展现,设计是:起跑跨过一块平放的横海绵垫钻栏架负重(提哑铃)跑绕杆后折返将重物放回原来的区域快速回起点交接棒(与队友相互击掌示意)。整堂课,学生非常活跃,练得十分投入,较好地体现了速度、灵敏、柔韧及力量等素质。然而,在第二轮比赛即将结束时,出现了意外:一名同学踩在滑动的海绵垫上身体失去了平衡,扭伤了脚踝;另一名个儿较高的同学钻栏时头顶横杆趴在地上,蹭破了手皮。两起事故,使精彩的课堂打了折,更给杨老师的心理蒙上了阴影;学生疼在身上,杨老师疼在心上。

造成事故的原因有二:一是器材的放置与调试出了问题,如应将海绵垫作适当固定,即使练习者失误,踩踏后用力后蹬,也不影响安全;应将个儿较高的学生编成一组,适当提升栏架的高度让其练习。二是杨老师虽然反复强调了安全,但没在海绵垫旁标识起跨线,造成了“步点”意识不强学生的频出失误;对于钻栏,杨老师只鼓励学生勇敢穿过,而没有在“巧”字上做强调(猫腰穿行)。

想必,杨老师会永远铭记这一课!

4.展示不精彩导致的平淡

片段四:一堂罕见的劣质体育比武课

这是我市教育局前年11月份组织的由部分体育教师自愿报名参加的比武课,课的内容是《篮球运球绕杆上篮》。作为评委,我观摩了全程,大部分参赛选手留给我较好的印象:运球娴熟、绕杆灵活、上篮似“嫦娥奔月”。然而,一名姓夏的年轻教师所授的课却让人大跌眼界:整堂课,讲解及示范近15分钟,准备活动及队伍调动近10分钟,课堂小结及组织放松活动用时5分钟,组织学生练习的时间仅15分钟多一点。更令人不解的是,除课堂组织无序外,作为年轻教师,其“蹩脚”的示范引发了学生的n次嘲笑。

笔者在纳闷之余产生了诸多疑问:该老师有没有接受过岗前培训?怎么过关的?所在学校的领导、同行平时对他是否关心、帮助过?他有没有想过如此不佳的业务素质是在误人子弟?……

笔者通过其平淡的比武课推测:他的学生在课堂上对他肯定有抵触情绪。

5.提问不恰当产生的低效

片段五:未作精心设计的徒劳提问

这是我市教育局去年6月份组织的职称晋升评优课,课的内容是《立定三级蛙跳》,授课时间为20分钟,授课对象为我市外国语学校初二年级的学生。笔者选用参赛者马老师与学生的部分课堂对话进行描述:

师:同学们,有谁知道什么是立定三级蛙跳?

学生良久犹豫……

生1:没听说过,更没看到过。

生2:老师,你示范一下不就行了呗!

师:跳跃的方法有很多,你们会几种?

生甲:像跳远一样的跳,还有像跳高一样的跳……

生乙:我会向上跳、向下跳,还会向前、向后、往左、往右跳。

课堂立时爆发出赛过欣赏赵本山表演小品时的“爽朗”笑声,连我等其他评委亦忍俊不住。马老师面红耳赤,很不服气地继续他的提问。

师:像青蛙一样的跳,会吗?

生a:老师,人类比青蛙高等,为什么要向它们学习呢?

生B:不会。青蛙是四条腿跳,而我只会用两只脚跳。

整个课堂长时间被笑声淹没……

其实,生2的回答已经很好地提醒了马老师,他为什么不去顺应呢?示范一下,择其要点讲解,不就行了吗?再者,在不了解学情时,马老师应该作摸底性的提问,压一压学生的调皮度,避免成为别人的笑料。20分钟多宝贵,岂容出岔?

笔者坚持认为,有效的课堂提问应切题、直接、简单,切忌绕弯子、兜圈子!

6.评价不客观带来的麻烦

片段六:其实我做得比丹好得多

说来惭愧,这是笔者课堂上的一幕。

师:同学们,本堂课进行“肩肘倒立”测评,请大家认真做准备活动,特别是颈部、腰部要充分活动开;没有把握的同学,在测评前,可到备用垫上练习几番;感觉好的同学,准备活动之后,可以先测评,测评完毕,去打篮球。

说实话,打篮球,谁不乐意?

准备活动之后,吴艳秋等七名女生率先来到测评场地,要求测试。刚开始,我的测度很严,目的是促进学生提升动作的品位。七名同学测评结束,我给吴艳秋打了9分的最高分,她们愉快地奔向篮球场。

接下来的测评,情况不妙,不少同学动作完成得很勉强。为了增强同学们的信心,我“慈善”地放松了测度,如给本来只具中等水平的丹同学也打了9分。

在课的结束阶段,我公布完测评结果,准备宣布下课。这时,吴艳秋同学突然举手发问:江老师,丹也是9分,公平吗?其实我做得比丹好得多!面对她的突然发问,我还真找不到“站得住脚”的理由来解释。

也许我的出发点不坏,但随意放松测度,可能会自找“麻烦”,特别是对优秀生来说,有失公允。课后,我与吴艳秋同学进行了推心置腹的交谈,给了她客观的交代。

除以上六种描述的案例外,笔者认为还有其它,如反馈不及时错过的时机、管理不给力付出的代价、观察不仔细造成的误会、倾听不耐心形成的偏见、反思不深刻妨碍的进步等,在此不再赘述。

三、案例反思

上述案例描述的是笔者所知的一些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的不规范行为,涉及到职业道德、业务水平、心理素质及应变能力等方面。在全国众多的体育教育工作者中,它属于少数现象,甚至是某一集体中的个别现象。“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联想到这一俗语,笔者在反思的过程中,油然萌生了与之异曲同工的“警言”:教师“烂”一个,学生“烂”一片。因此,相关部门和学校万万不可漠视这一现象,应设法通过有效途径及早做好转化、改进工作。

关于“规范体育教师教学行为”这方面的话题,许多专家、学者已撰文在各大报刊、杂志上进行了科学的、鲜明的、精辟的论述,也有不少权威人士深入到全国各地作了这方面的专题报告。通过学习,笔者深深地感受到,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专家们的见解很独到、论证具说服力,令人折服!赞叹之余,笔者斗胆对此提供一些自认为行之有效的措施:1.造就“旗舰教师”,有效地发挥他们在引领中的辐射作用。2.打造“结对工程”,创设比、教、赶、帮的氛围。3.组织开展“体育语言”、“动作示范”及“突发事件的应对与处理”等竞赛活动,提升教师的课堂讲解质量及效率、持续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及培养教师应急处理问题的能力。4.强化教师的心理素质,如考虑到现在的年轻体育教师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耐挫力较差,多听他们的“推门课”,及时与之交换意见,促进他们尽快成熟。

教育教学行为篇8

神经教育学是一门正在形成中的学科,其研究内容仍在不断深化和发展中。此次论坛对核心论题进行了全面回顾,对研究现状展开了深入讨论。下面就本次论坛的三个核心论题(道德发展、人际交往面孔知觉、音乐教育)综述如下。

一、道德发展的神经教育学

道德发展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是调节人与人之间或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的内化过程,显著影响个体的社会性发展。说谎是道德发展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其研究源于CharlesDarwin对其2岁儿子说谎行为的观察报告,CharlesDarwin总结出早期儿童说谎的两大特征。KangLee教授、傅根跃教授分别报告了他们近期的研究成果以及他们对说谎神经科学研究现状的看法。

(一)儿童说谎行为的发展

说谎行为是何时产生的一直是研究者们关注的关键问题之一。KangLee教授在报告中指出,他们采用抵制诱惑研究范式发现,大部分2岁儿童会坦白自己的违规行为,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会选择说谎否认。目前,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2~4岁是儿童说谎行为发展的关键期。3岁左右,儿童开始出现说谎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说谎频率增加。到了青春期,说谎频率又会下降,这可能与儿童的认知能力和社会性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二)影响说谎的因素

1.认知

不同年龄儿童的说谎行为存在差异,这表明早期儿童不会说谎的原因可能源于认知能力的不足。研究者发现,儿童心理理论、执行功能等可能影响儿童的说谎行为。

关于说谎行为与心理理论的关系,目前存在两种假说。一种假说认为,儿童说谎与一级心理理论理解相关;另一种假设则认为,儿童说谎的能力与二级信念理解相关。KangLee研究团队采用抵制诱惑研究范式发现,年长儿童在违背规则后假装不知道的可能性更高,他们的成功说谎与二级信念任务得分相关。儿童否认偷看行为只需要一级错误信念的理解,但想维持谎话且不被发现则需要二级错误信念的参与。国内刘秀丽等人对此进行了验证性研究,得到了相同的结论,即具有较高心理理论水平的儿童,其说谎一致性优于较低水平儿童。

执行功能也被认为是影响说谎行为的重要认知因素。当儿童说谎时,需要回忆真实信息,抑制说真话的优势反应,且需具备灵活应变能力以成功维持说谎。傅根跃教授在报告中指出,以往研究表明,执行功能与说谎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尤其表现在抑制控制上。研究还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执行功能也逐步发展,不仅有助于儿童说谎,还能促进儿童说谎行为向更高水平发展,可使其能根据不同情境说出可以让人置信的谎言。但KangLee教授指出,虽然儿童总体执行功能与说谎行为相关,但并非每个维度都与说谎行为相关。总之,执行功能与说谎行为之间的关系及其各维度对说谎的影响尚未被明确探知,有待进一步验证。

2.社会

从古至今,奉承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人们常常会根据不同的人与不同的情境,选择说好听的话来恭维他人。儿童的奉承行为也引起了学者的关注。KangLee教授和傅根跃教授在报告中都提到,他们采用评画研究范式发现,作者在场时,儿童对作品的评价会表现出较多的奉承,尤其是对熟悉人的作品。这表明,学前儿童已经会考虑他人的感受,而不是直言不讳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

遵守承诺是儿童社会化发展过程中道德自律的重要表现。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承诺对说谎与说真话的影响,二是承诺是否有效。KangLee教授对此分享了他们团队近期的研究成果:3~7岁儿童做了违规行为后,如承诺过要说真话就能够减少说谎的可能性,同样的结论也适用于儿童举报他人的违规行为。此外,他们还考察了承诺行为与揭穿父母违规行为的关系,发现即使父母要求儿女对他们的违规行为加以隐瞒,大部分3~11岁儿童在承诺过说真话之后,仍会揭穿父母的违规行为。这表明,承诺与说谎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是减少儿童说谎的重要手段之一。

3.文化

KangLee教授在报告中指出,文化是影响说谎行为的重要因素。他们团队在考察7~11岁中国与加拿大儿童在亲社会和反社会两种情境下说真话与说谎的差异时发现,在亲社会情境下,中国儿童比加拿大儿童更会说谎以示谦虚;而在反社会情境下,两国儿童都更愿意说真话。此外,KangLee教授还提到,7~11岁中国大陆儿童比加拿大华裔、欧洲和加拿大儿童更会说谎以示谦虚,做了好事通常会选择否认,且隨着年龄的增长,11岁儿童说谎以示谦虚的表现最为突出。总之,中国儿童更愿意为集体利益说谎,体现出了明显的集体主义倾向;欧洲儿童正好相反,更加关注个人;而加拿大国籍的中国儿童则会根据具体情境选择性说谎。这些研究均证实不同文化背景对儿童道德的发展影响深远。

(三)神经影像学的新发现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开始采用神经科学方法(eRp、fmRi、fniRS等)来探究说谎背后的神经机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eRp测谎主要以p300作为主要指标,从说谎所需的抑制冲突及复杂认知负荷的角度展开探讨。KangLee教授在报告中提到,国外有研究发现,说谎诱发的p300波幅比说真话小,相较诚实者,装病者对刺激产生反应时,p300波幅显著降低。由此表明,个体做出说谎反应时,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在抑制真实反应上。而针对刺激反应,研究者发现,相比无关刺激,探测刺激能诱发更高的p300波幅。除此之外,n400、n2、CnV、LpC等成分也可作為测谎的指标。

虽然eRp技术在时间维度上为说谎神经机制提供了许多证据,但其空间分辨率存在局限,无法完全解释说谎的脑机制。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对此有补充作用,可有效进行脑区定位。KangLee教授表示,以往基于fmRi技术的说谎研究,较为一致地证实了说谎反应在前扣带回与前额叶皮质引起更多的激活。而他们探究伪装失忆个体的大脑激活时,发现伪装失忆与前额叶、颞叶及顶叶等多个脑区有关。他认为,这可能是由于在伪装失忆过程中,认知负荷加大,由此激活了更多的脑区。傅根跃教授补充说道:有研究者提出,不同类型的谎言在反应阶段可能涉及不同的神经加工回路,如Gains发现无意识说谎涉及前扣带回皮层和后部视觉皮层,而有意识说谎则激活了右侧前额叶;abe等对否认事情和捏造事情两种谎言的神经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背侧、腹侧与内侧前额叶与这两种谎言均相关,而前扣带回只在否认事情时被激活。傅根跃教授在报告中提到,他们曾利用功能性近红外脑成像探究自发性说谎的神经反应,结果显示,自发性说谎引起左前额区更大的神经活动,同时还发现correct-truth(预测与报告都是正确时)比incorrect-truth(预测错误而报告正确时)在左侧额中回和右侧额上回的神经活动更明显。由此表明,该过程有奖赏系统的参与。

综上,说谎主要包括抑制真实反应和执行说谎反应两个过程,涉及抑制、工作记忆、认知控制等高级认知功能,且在脑活动上也得到了体现。目前,有关说谎神经机制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但仍存在局限。一是实验范式的生态化问题,已有研究大部分采用实验室情境下的说谎测试,这种情形下的说谎与真实社会互动情境中的说谎是否一致,有待进一步验证。第二,应用fmRi等技术研究社会互动过程中的脑机制尚有方法学上的限制,无法在不受干扰的状态下记录儿童说谎的神经状态;而eRp、fniRS则不需要特别控制实验环境,能够在较真实的情境下记录大脑活动,从而提高实验结果的生态化效度。第三,从说谎加工过程看,说谎可分为决策阶段、反应阶段及评价阶段。目前,大部分研究主要集中在说谎的反应阶段,其次是决策阶段,而对说谎评价阶段的研究甚少,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人际知觉(人脸、种族)神经机制与教育意义

人际知觉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其敏感性对个体的社会性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人际知觉途径主要包括面孔知觉、语言与行为知觉及外在特征知觉。而面孔作为一种非语言性刺激,包含了复杂、多维的信息,如年龄、性别、表情等。及时、准确的面孔知觉是维持社会生存,开展各项社会活动的基本能力,也是人际知觉最重要的途径。对此,merrymo博士、卢英俊副教授报告了他们近期的研究成果。

(一)面孔加工相关模型

面孔加工神经机制的探讨一直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卢英俊副教授指出,新生儿偏爱关注面孔刺激以及因脑缺陷造成的先天性面孔失认症病例等论据,均提示可能存在先天的面孔特异性神经机制。此外,对脑损伤病人功能的双重分离研究发现,面孔和物体识别在功能上是相互独立(并行)的。脑成像研究进一步定位了面孔加工特异性脑区,如梭状回面孔区(FFa)等。目前面孔加工模型主要有以下几种:Baucer的双路线模型,DeGelder和Rouw的动态双路线模型,Bruce和Young的面孔识别信息加工模型,Haxby、Hoffman和Gobbini的面孔知觉神经系统模型。大部分学者对后两种模型更为认可。

(二)影响面孔加工的相关因素

1.面孔吸引力

面孔吸引力是指目标人物所诱发的一种积极愉悦的情绪体验并驱使他人产生接近意愿的程度,对传递社会情感性信息和人际交往具有重要影响。研究发现,儿童对面孔进行加工时,更偏好吸引力相对较高的面孔,这种偏好存在跨年龄、性别的一致性。近年来,卢英俊团队的系列研究发现,面部空间特征关系、肤色、亮度、绘图方式及脸型对面孔吸引力具有一定影响,且在脑机制上得到体现,具有高吸引力的面孔诱发显著的LpC波幅。

2.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一种非语言符号,是实现个体情感交流和情绪体验的重要基础与前提。通过识别面部表情可以间接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秦金亮教授在报告中提到,面部表情认知发展受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儿童最初只会区分高兴与不高兴的表情,而后从不高兴的表情中分化出生气和恐惧的表情。多数研究得出了类似的结果,儿童对积极表情的识别能力发展最为连贯,其识别能力显著早于消极。儿童面部表情认知的发展顺序为:高兴、生气、悲伤、恐惧、惊讶和厌恶。脑成像显示:前额叶、前脑岛、基底神经节、眶额皮层、前扣带回和杏仁核较多地参与了表情加工。

3.异族效应

异族效应是指识别与再认自己本族人面孔的成绩显著优于异族面孔,具体表现为对于异族面孔无法进行分辨,看起来都很相似。此结论最早由Feingold得出,目前merrymo博士、Fu团队一直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他们认为,异族效应可更一般化地定义为本族和异族面孔加工的差异性。该差异主要体现为:(1)异族分类效应。(2)异族再认效应。(3)异族的视觉加工效应。(4)异族的神经生理效应。

merrymo博士在报告中提到,异族效应是一种非常稳定的现象,存在跨年龄、文化的一致性。如Kelly研究发现,3个月大的婴儿能正确再认各种族面孔,未表现出异族效应;6个月能再认东亚面孔和高加索面孔,无法再认中东和黑人面孔;9个月却只能再认本族面孔。此后,他们运用相同研究范式对中国婴儿进行探究,结果发现,中国婴儿也存在相似的发展规律。

谈及异族效应的神经机制,merrymo博士表示,目前eRp和fmRi技术应用最为广泛。她提到,部分研究者发现异族面孔会引发更大的n170波幅和潜伏期,但也有研究者得到了相反的结果。她认为,差异可能源于实验任务难易的不同。在简单的分类面孔任务中,被试对本族面孔的加工深度高于异族面孔。而在难度较大的再认任务中,被试需要注意面孔身份信息,异族面孔信息难度大,需消耗更多的认知资源,导致n170波幅上升。fmRi研究發现,本族面孔激活更大的梭状回面孔区,而左侧梭状回的激活程度与异族面孔分类及本族面孔再认成绩呈正相关。

(三)教育意义

儿童需习得分辨面孔的细微差别、记忆面孔和识别各种面部表情等能力,这些是人际知觉中必需具备的能力,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影响深远。异族效应的神经机制显示,个体对本族面孔与异族面孔加工存在差异,这是由于个体知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窄化现象,可能需要有更多认知资源投入于对异族面孔的加工。由此,merrymo博士提到,在与异族人群交往的过程中,出现脸盲本族偏好等现象均属正常,不要因此产生猜忌,怀疑他人种族歧视。此外,tanaka和Sengco的研究发现,个体在加工本族人脸时,采用整体特征性加工方式,加工异族面孔时,则采用个别特征加工方式,从而造成再认成绩的差异。两种加工方式的不同主要源于对面孔认知经验程度的不同。由此推测,增加儿童接触异族面孔的频率,可以降低异族效应。在讨论这一问题时,秦金亮教授指出,随着国际化发展的日益加快,儿童未来将会接触到更多的异族面孔,教育者可有效利用相关资源,减少儿童对本族面孔与异族面孔的加工差异,强调生态化训练。

三、音乐的神经教育学

音乐是一种超时空、跨文化的艺术形式,几乎涉及人类所有的活动,如呼吸、心跳等。音乐感知是人类的一项基本能力,包括辨别音色、音高、节奏和旋律等,同时还包括整体性结构分析。近年来,随着对脑科学研究关注度的逐步提高,各领域均出现了向脑科学延伸的发展趋势,音乐学也不例外。研究者尝试通过探究脑机制来更深入地了解音乐认知加工的本质,揭示音乐对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一)音乐加工的神经机制

唐孝威院士指导的音乐神经教育学团队已有多年的研究积累,其相关研究始于对失乐症的探索。所谓失乐症是指个体失去感知或表达音乐的能力,包括感受性失乐症和表达性失乐症。最早,研究者通过对谢贝里和朗格拉斯等患有失乐症的作曲家进行诊断发现,他们的失乐症都是由右颞叶受损引起的,从而提出了音乐功能定位于右半球的观点。该结果与斯佩里裂脑人研究的结论相符。但之后,有临床证据显示,大脑左侧受损也可能导致音乐感知加工受阻。因此,目前针对音乐表达加工的脑区定位结论尚未达成一致,如Botez等发现,右侧额叶受损的患者无法进行乐器演奏;Basso等发现,左侧颞叶、顶叶、枕叶受损的指挥家失去了作曲能力。学者们较为一致地认为,音乐表达可能需要多个脑区的共同参与。2011年,Koelsch等提出了音乐知觉加工模型理论,认为音乐知觉存在层级加工模式。第一个阶段是对声音特征的提取阶段,由基底神经核团和初级听觉皮层负责解码分析。第二阶段为格式塔片段形成阶段,对音色、节奏、频率类似的声音进行重构,且开始初步对旋律进行加工。第三阶段为音程分析,即在格式塔片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旋律轮廓信息的变化,以及和弦内部或旋律内部音与音之间的音程关系。最后一个阶段则是进行音乐结构加工,大脑对和弦功能及其关系进行分析,对音乐旋律信息进行整合。

(二)莫扎特效应

莫扎特效应是指聆听某种类型的音乐能提高相关行为能力或引起神经生理活动的改变,是一种音乐与认知及其他学科关系交叉最突出的一种现象。目前行为学层面的研究未达成一致性结果,部分研究成功再现了莫扎特效应,如Rauscher和Shaw运用折纸、剪纸任务比较三种状态下(聆听录音故事、聆听莫扎特音乐以及无音乐刺激)被试的时空推理能力,结果发现,莫扎特音乐组被试的成绩得到了显著提升。此外,研究还发现,长时间音乐训练能提升幼儿的时空推理能力,但也有部分实验未能再现莫扎特效应,如aheadi等指出,莫扎特效应存在限制性条件:该效应仅适用于非音乐家群体。有学者对学龄期儿童也进行了类似实验,也未能证实该效应。

有关神经机制方面的研究,则较为一致地证实了莫扎特音乐对大脑独特的影响。有研究团队在莫扎特K448作品对脑电功率谱的影响研究中发现,莫扎特音乐对大脑1频段脑电功率谱的作用最为显著,尤其在左侧额区与颞区。eRp实验结果显示:以莫扎特音乐为背景完成视觉oddball范式能增加左半球eRp成分的潜伏期,右半球却缩短。此外,fmRi、fniRS实验结果均较为一致地证实,莫扎特音乐能广泛激活颞叶及与时空推理相关的背外侧前额叶、枕叶等脑区。目前,有研究表明,莫扎特音乐对某些特殊群体具有显著的康复治疗作用,如,可以显著减少癫痫症患者的发病频率,帮助患有轻度认知障碍的老年人康复等。

关于莫扎特效应的产生机制,目前主要有直接启动说与间接偏好、心境和唤醒说两种学说。直接启动说认为,莫扎特音乐能够启发、激发或增强时空推理任务所使用的固有神经放电模式,从而提高时空推理能力,产生莫扎特效应。间接偏好、心境和唤醒说对该理论提出质疑,认为莫扎特效应的本质是由音乐所导致的偏好、心境或唤醒度差异。两种理论都得到一些实验的支持,支持直接启动说的研究主要来自认知神经科学,如有相关研究显示,莫扎特音乐激活了与时空任务相关的脑区。而支持间接偏好、心境和唤醒说的研究基本来自行为学,如thompson等发现,速度较快、情感愉悦的音乐能提升个体空间能力,情感悲伤、速度较慢的音乐则无效。莫扎特效应机制研究至今尚未定论。

此外有研究者还探讨了莫扎特音乐的本质特征。研究发现,莫扎特音乐具有最高程度的结构化与长时程周期性,能产生莫扎特效应的音乐需要具备高度结构化及长时程周期性等特征,而这与大脑皮层高度组织化的微观解剖结构可能存在某种相似性。高度结构化、长时程周期性假说解释了莫扎特效应的成因,间接支持了直接启动说,并得到了一些实证研究的支持。

(三)教育意义

教育教学行为篇9

论文关键词:高中课程改革;教育理念;教学行为 

 

2010年8月12日~18日,我赴内蒙观摩全国(华北区)高中化学优质课评比,同行的还有我市一名参赛教师。开幕式上,感触最深的是河北师范大学潘教授的发言,“我是来学习一线的教师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如何进行自主探究、新课程改革是怎样推进的。”我正是抱着这样的想法来学习的,其间共观摩了26位老师的说课、11位老师的讲课。我市参赛选手取得说课一等奖的好成绩。最后,潘教授对说课和讲课进行了客观的评价,概括地说就是“课堂中渗透着对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思考和探讨,教师对新课改的认识普遍提高;学生动手、交流明显增多,课堂探究气氛浓烈;实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对本次优质课评比的整体印象 

 

说课的整体水平较高,说课教师均能够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分别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程序设计、课堂实录、教后反思等环节进行深入剖析,新课程理念下的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问题教学法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讲课的水平差距较大,各地教师们对新课程认识层面的问题已很好解决,但在操作层面的水平参差不齐。从参赛选手来看,北京、天津、河北等地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的理念新,驾驭课堂的水平高,对课改理解深入;少数省区教师的教学较为传统,对课改的理解流于形式,认识有待提高。 

 

二、对如何确立教学目标的思考 

 

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理念和学生发展要求的集中体现,是课堂教学要达到的目的。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从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制定具体的目标。在本次优质课评比中,教师的教学目标基本都做到了具体、详实,突出体现本课的教学内容,没有使用“了解、理解、掌握”等不具体的词汇进行描述,实现了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教师们制定的教学目标,既重视学生继续发展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同时重视学生继续发展的能力保证,体现教师“授人以渔”,让学生成为自我学习和成长(过程与方法)的主人,也重视学生继续发展的动力保证,包括学习热情、学习态度,追求科学、人类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价值观)。 

 

三、对创设课堂教学情景的思考 

 

情景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是为突出重点、化解难点而精心设计的,是与重难点知识相关的,与学生生活最接近的真实事件、故事、实验等。创设课堂情景的原则是:(1)真实性,即课堂情景越真实、越可信,情景创设得就越好。(2)针对性,即创设的情景必须与本堂课所学的主干知识密切相联。(3)简洁性,创设的情景内容不必太多,少而精。(4)主体性,即情景中要重点突出本节课的知识内容。(5)驱动性,课堂教学情景的驱动性越强,就越能够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学习的效果就越好。(6)全程性,即教学情景不是上课一开始引入新课就行了,而是贯穿整个课堂的。北京四中刘银老师从世界杯、f1汽车大赛、奥运会三大世界体育赛事引入了氯乙烷,并围绕氯乙烷制备展开了烷烃和烯烃的教学,创设的情景真实、学生喜欢,而且情景贯穿于本节课的始终,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和学习欲望。 

四、对课堂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思考 

 

化学课上的探究是教师预设的,在教师指导下按照一定程序进行的类似科学家的探究,其程序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发现并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订计划实验验证收集证据表达交流得出结论。学生的探究是老师预设好的,而科学家的探究则没有预设。我们对探究性学习的认识是,并不是一提探究性学习就是实验探究,没有实验也能够探究,比如对学生头脑中存在的疑问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同学之间的讨论交流、对问题的深入思考等都属于探究性学习。河北沧州王宁老师设置的探究活动“减缓电石和水反应速率”,通过学生设计实验,并亲自操作达到了很好的探究效果。但有的教师滥用探究,让学生阅读教材时探究物质的物理性质,或一节课设置三、四个问题进行探究,使每个问题的探究流于形式。我认为新课程提倡探究性学习,并不是什么问题都要探究,有的问题传授要比探究好,探究性学习只是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式,传授和探究都是很重要的教学方式,我们不能一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设计就是探究、自主、合作学习,而忽略传授这种最直接、最主要的、最快捷的教学方式。 

五、对课堂教学内容主线设计的思考 

 

一堂好课要有一条明朗的主线来贯穿,即课堂教学的主线明朗,逻辑关系清晰。其二,教学内容主线要连续顺畅,贯穿全课。不能将本课所学的知识内容隔离成互不相关的片段。第三,课堂主线要为教学内容服务,不偏离主干知识内容。如果偏离了课堂的主干知识、重点知识,那就谈不上是好课。河北邯郸一中的刘亚婷老师的说课——人教版第四章第四节氨,教学设计的逻辑主线、知识主线、情景主线、情感主线,连续、清晰、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六、对学生活动设计的思考 

 

1.原则。(1)学生活动要围绕主干知识展开;(2)学生活动要体现课堂主线逻辑关系的需要;(3)要学生真活动。 

2.注意的问题。(1)让学生做演示实验一定会有很多不规范的地方,教师一定要正确引领学生把主要精力集中到观察实验现象上面来,不能只强调规范而忽视实验目的,否则就会得不偿失。(2)学生板书很有必要,因为学生的板书可以为学生的学习产生新的素材,正确的规范的板书可以起到正确的引领作用,不规范的或者错误的板书则可引以为戒。 

 

七、对“课是预设的,更是生成的”思考 

 

教育教学行为篇10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健康行为

【中图分类号】G8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079(2008)10-0172-01

前言

健康行为是个体在躯体、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均处于良好状态下的行为表现。研究结果证实,人类某些危害健康的行为、不良的生活方式于绝大多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产生具有密切的关系。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不良生活习惯也就日益突出。本研究旨在了解体育学院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50名学生。

1.2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

2.研究结果

2.1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生活习惯统计(见表1)

2.2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患病情况和睡眠情况统计(见表3)

3.讨论

早餐很重要。一个人早晨起床后不吃早餐,血液黏度就会增高,且流动缓慢,天长日久,会导致心脏病的发作。丰盛的早餐不但使人在一天的工作中都精力充沛,而且有益于心脏的健康,吃好早餐,也是高效学习的保证。长期不吃早餐害处很多:1)精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2)情绪低落;3)容易诱发胆结石和胆囊炎;4)容易衰老。吸烟和过量喝酒对健康是有危害的。烟草的烟雾中至少含有三种危险的化学物质:焦油,尼古丁和一氧化碳。学生不良健康行为产生主要是:1)自制力太差,存在侥幸心理;2)还是对危害的认识不够;3)社会风气不良。

另外,学生入校后近视率呈上升趋势。主要原因有:1)学生用眼卫生习惯较差,要加强用眼卫生教育;2)食堂烹调方式不当,造成蔬菜中维生素损失过多,学生摄入维生素a不足,角膜营养不良,屈光度改变;3)迷恋网络。

4.结论与建议

4.1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进校时的文化素质要高于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

4.2学生应该认真遵守作息制度,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学校应坚强对学生的健康教育,使其树立良好健康意识。

参考文献

[1]牟素华.论健康促进在生活方式疾病控制中的作用和地位[J].湖北民族学院(医学版),2006,23(4):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