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的方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24:29

职业教育的方针篇1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6-0040-02

一、社会转型期增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必要性分析

(一)社会转型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提出新要求

1.社会多样化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挑战。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我国社会出现多样化格局,主要表现在经济成分、就业方式、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分配方式等方面。高职学生作为社会成员缩影,社会多样化产生的消极影响必然会影响高职学生,这种多样化影响在学生个体上主要体现为:个体个性化与群体丰富化。外界事物变得丰富多彩,人们利益意识开始觉醒,自我意识增强促使个性日益激发,高职学生追求心理个性化与多样化成为大势所趋。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中国面临更多发展机遇,高职学生为谋求自身未来生存选择自主程度加强,高职学生多样化选择呈现,个体心态个性化也终将使得高职学生群体心态丰富化。这种社会多样化发展环境下对高职学生的理想信念与价值取向等产生影响,向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更大挑战。

2.经济转轨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提出新要求。我国正在经历一场令世人瞩目的社会结构与经济体制变革,高职学生无疑会受到经济转轨产生的正负面影响,学生思想形态出现迷惘。社会变化突破传统约定俗成的价值格局,道德尺度刚性程度不足,诸多高职学生开始陷入道德思想与行为漩涡之中。高职学生也会因为价值不明等问题,对自身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信心不足,左右为难下可能会做出违背社会伦理的极端行为。出现高职学生以钱多钱少来衡量人价值大小的标准,部分学生采用虚无主义观点对待社会事物,甚至于出现诸多骇人听闻的道德丧失问题。高职院校也可称作是一个“小社会”,社会环境存在的诸多问题不免会渗入校园中去,、权色交易等行为对高职学生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部分学生思想开始动摇,从困惑迷惘到麻木松懈,最终走向堕落。种种不利影响也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挑战,要求突出主旋律教育与消除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加强高职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牢牢把握主旋律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不断提升高职教育工作者能力。经济转轨时市场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需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认真对待,正确认识市场经济对学生思想带来的负面冲击,时常保持警惕。

3.高等教育大众化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问题。当下高职院校在读学生,大多来自于成绩较低的普通高中毕业生或基础相对薄弱的中职毕业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汇聚到高职院校中,学生的知识结构、思想认知、受教育能力、社会适应力都表现出不同特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度加大,要求其必须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新对策加以解决。高等教育大众化促使诸多高职院校出现,与传统高等教育相比而言,高职教育基于普通教育背景下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劳动力进行仔细调查,有目的培训技能型人才教育。这种教育注重可操作性,更具职业针对性。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殊模式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1.应用型与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需思想政治教育更具针对性。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具备一定理论基础,且有较强实际工作能力,从事一线技术与管理工作,解决实际生产问题为目标。高职教育应从市场实际需求出发,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人才,努力构建一专多能人才培养模式,有针对性的在培养目标及方法上进行组织调整。

2.职业针对性课程设置需思想政治教育更具针对性。普通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变化的灵活性适应不足,具体工作岗位职业教育不清晰,高等职业教育填补了这一空白。针对不同岗位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标准,这也要求高职学生所学内容需具有高度的岗位针对性,社会发展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依据具体岗位素质与能力要求制定教育体系与课程内容,技术岗位针对性与内容实践性要得到充分体现。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强化职业针对性教育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路线的必经之路。

3.与企事业单位紧密合作的办学特色需思想政治教育更具针对性。高职院校教育本质在于为生产、服务、管理等一线岗位培养人才,也注定其与不同行业紧密联系。校企合作深化使高职在校学生有机会到生产一线进行实训,频繁合作使双方联系更为紧密。高职院校对教师“双师型”要求也使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兼任指导教师,政府放权为高职院校办学提供更大自主空间,产学合作深度加大,高校与企事业单位联系更为紧密。高职院校学生可针对企事业单位特点,开展类似于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企业文化、就业创业等教育。针对校企合作开放性特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开展针对性教育,不可盲目浪费人力物力。

职业教育的方针篇2

1化学教学对职业学生能力的培养作用

1.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学生思维

化学教学对职业学生能力的培养作用首先体现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学生思维方面。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课程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其次化学中的模型、图表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学生思维[1]。例如物质的颜色、气味、状态等属于物理性质,在实验中颜色的变化、沉淀物的产生、状态的改变等属于化学变化,其次在教学过程中仪器的使用、教学方法的安排等都可以成为观察对象。

1.2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学会互相合作

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学会互相合作也是化学教学对职业学生能力的培养作用之一。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是高要求、高素质、能够独立完成岗位要求的,因此必须具有一定的独立工作能力。在化学教学中,可以通过独立设计实验方案、解决实验问题、记录实验数据等方法来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2]。同时工作不是一个人的工作,必须学会同事之间的相互合作,也可以通过将一个化学实验分为若干步骤由学生互相配合让学生学会互相合作。

1.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渗透人文教育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渗透人文教育也是化学教学对职业学生能力的培养作用之一。化学产品在工作中是无可避免的,各种塑料、药品等都是人们工作常见的物品,通过化学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各种材料的特点、构成成份、以及使用其对环境带来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在工作中能够更好地选用工作材料,降低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1.4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自学觉悟

化学教学对职业学生能力的培养作用还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自学觉悟方面。工作是一门实践艺术,必须具有极高的实践能力才可以胜任,因此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不可或缺。化学教学在职业教育中也承担着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任务,可以通过理论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自主造成实验任务,在实验过程中多多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觉悟,保证学生在工作中也能够积极学习,满足岗位能力的需求。

2化学教学中体现职业教育的教育特性

2.1职业教育对象的广泛性

化学教学中体现职业教育的教育特性主要是职业教育对象的广泛性。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技能培训的主要途径,其教育对象十分广泛,可以是初、高中毕业的求学学生,可以是在岗要求提高和发展职业水平的职工,也可以是下岗想要再上岗的求职人员,也可以是针对某个公司或部门的一次专业性培训教育,因此我们的教育手段也应该是多种多样、满足社会要求的,化学教学的课程安排、实验设置、主要教学方向也针对教育对象的广泛性而有所区别。

2.2职业培养目的的针对性

职业培养目的的针对性也是化学教学中体现职业教育的教育特性之一。职业教育的目的较之学校教育具有一定的拘束性和针对性,其主要是培养具有一定功能能力的生产、服务、建设、管理等专项人才,对职工能力的培养侧重于从业能力培养,要求职工能力必须满足工作岗位的需求。因此化学教学中的课程设计和安排主要以不同岗位的需求而有所不同,例如煤炭开采岗位主要以煤炭检测实验和深加工技术为主要教学内容[3]。

2.3职业教育内容的技术性

化学教学中体现职业教育的教育特性还有职业教育内容的技术性。教学内容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由于职业教育目的的针对性,因此职业教育内容必须以技术性教学为主,要求教学和培训对象熟练掌握和操作一项特定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其职业水平能够达到岗位的技术要求。因此在职业教育中化学课程的安排大多是实验和实践为主、理论教学为辅,旨在让学生多多掌握动手实践能力。

2.4职业教育方法的多样性

化学教学中体现职业教育的教育特性还包括职业教育方法的多样性。教学方法为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所服务,由于职业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和教学内容的技术性要求,其教育方法也应该是多样多彩的,能够针对不同的职业教育对象来进行不同的转换,例如对与初、高中毕业学生的职业教学主要以学校教育和在岗培训为主,而社会专业培训则需要针对企业特点而组织在岗培训和室外培训两大内容。化学课程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其安排则可以具有多样性,去演示教学课件、学生自主教学、立体图示实验过程等等。

职业教育的方针篇3

关键词:职业教育贯通衔接机制构建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递接,促进当地教育的协调发展,构建科学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我国很多地区实现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全面建设现代化社会的迫切需要。因此,本文从机制、学制和标准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对中职和高职教育进行贯通和衔接。[1]

一、完善中高职教育贯通和衔接的机制

管理机制的递接主要是在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的同意统一协调指导下,将中职与高职教育运用行政手段和相关政策统筹起来,形成一个有针对性的管理体制和递接机制,加强来自递接机制和行政管理的导向性。要理顺中职与高职教育的各层级管理体制,按照职业教育特色来制定学校的办学方针和培训奋斗目标,建立合理有效的管理层次和适合院校高效运行的机制。教育行政管理机构要加强统筹管理,将中职和高职的管理部门归口于国家和省级相关的专门针对职业教育管理的行政部门,促使中职和高职教育能够统一贯彻从国家到地方的相关法规政策。此外要指导各职业院校按层次有规划有步骤地协调发展,相关行政管理机构不仅要有权威性和统一性,而且要从机制建设出发,构建以利于中职与高职递接协调和联系的职业教育体制。

更为重要的是,中职和高职学校的新生或毕业生应该与普通教育学生在招生收费、劳动就业、工资待遇和职称评定等方面保持大致相同,要妥善解决针对职业教育的待遇和就业歧视,逐步改革完善劳动用人机制,引导市场改变目前只重学历而不重视实际技能操作能力的情况。积极提高招生生源质量和扩大生源范围,进一步降低招生的各项收费,减轻学生负担,使愿意就读职业教育的同学有条件有能力进入到高职院校学习。各行业中要积极建立职业从业资格证和劳动者持证上岗制度,强化职业教育毕业生的上岗优势,拓宽高职学生的就业渠道和待遇水平。

二、确定递接学制和模式的有效性

根据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现状各高职院校均采用了五年制高职模式,即“3+2”模式,前三年在中职学校就读,后两年在高职学院就读。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这种模式能够广泛地适应各地区的需求,较好的实施了中职与高职教育的递接,应该将此模式作为中职与高职的主流递接模式和主要学制。通过这种模式吸引优秀的初中毕业生通过职业教育成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在这个过程中加强技能实践性环节的能力培养,也有利于统筹安排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最终获得的教学效果在目前各类递接模式以及高职教育系统中是最好的。这种学制也被许多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广泛地采用,可以作为我国大部分地区中职与高职的主要递接模式。

在此基础上各地区可以将其余一些形式作为相应的补充,如四年制和六年制高职。四年一贯制和六年一贯制也是中职与高职的递接模式,作为其主流的递接模式和学制之外的补充形式,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根据川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变化,综合实际的教育情况和专业需求情况,可以适当用适合本地的递接模式进行补充。针对部分专业或部分领域的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量较大,需要缩短人才培养周期,可用四年一贯制高职的递接模式。经济发展基础较好的部分地区,如果需要较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可以用六年一贯制递接模式适当延长技能人才培养时间,更加全面的提高其综合素质。根据不同经济发展需求和专业需要,针对基础知识和技能要求的不同,适当延长或缩短学制作为递接模式的补充,但应该控制好相应比例,不宜过大过多采用。

三、统一递接过程中的标准模式

目前国外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递接针对课程递接制定了统一的相应标准,我国各地区的职业教育的中职层次面临专业多、学生批量小的特点,所以中职与高职院校递接环节为每个单一课程制定同一标准有较大难度,但相关标准的制定可依据专业类别的大体方向和特点,制定统一中职和高职课程的总体标准_。根据大类各专业课程的区别,建立统一的课程对口递接的标准体系并确定统一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依据该统一标准制定出相关大类专业的递接入学标准,高职院校则根据这个入学标准进行对口招生。

课程标准包含普通基础文化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两个部分,各制定相关的统一标准。其中普通基础文化课程按照类别大致可分为文科、理科、工科三个门类,针对这三个不同门类需要分别制定三套相应标准,由于其具有普遍性和适应性较强的特点,该标准可采用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统一制定。专业技能课程相应标准可以分别按专业领域划分为多个门类,如管理类、财经类、机械类等专业类别,由于专业技能服务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具有较强区域范畴和地方差异,一般由省级或地市州制定其标准。制定统一的教学课程标准方法主要分为三种,比如可以按中等教育层次的毕业要求为基础,制定统一的各科类课程标准,将中职相应专业按行业划分为若干个种类课程种类,课程递接过程严格按照具体的标准执行,如法国对中职和高职行业划分为16个种类课程种类,职各专业的递接分别对口其中某一类,每一类均制定了统一的课程教学标准,以该类别课程设置为基础设计有针对性的高职课程,从而实现中职与课程的课程紧密递接。[2]

总之,随着社会职业结构的变动,知识经济和高新技术的应用发展,新的职业大量涌现,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递接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政府已经充分意识到职业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把重视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发展摆在了发展普通高中和大学教育一样的高度,促进了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递接模式的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职业教育的方针篇4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指导;实效

中图分类号:G71

一、导言

中等职业学校开展职业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在开展中职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的就业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导向,只有充分发挥其中职学校的特色,才能够在目前我国高校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充分发挥中职学校的职业教育优势,才能够保障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较高水平,为社会输送大量实用型、技术性人才,从而不断满足社会各界、各行各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更好地、更快地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健康和谐发展。为此,中等职业学校开展教学工作必须以学生的就业为重要导向,在具体教育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坚持职业教育和职业指导相结合的重要原则,在深入开展职业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必须不断采取各种切实有效措施开展好中职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二、中职学校加强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中职学校认真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促进学生就业是加快中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性环节,事关职业教育学校今后发展方向和中职毕业生的前途命运。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充满各种各样的可以预见和不可以预见的因素,很显然,学校的包括就业指导教材在内的所有教材不可能做到随时更新,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和就业制度改革的现实需要,就必须切实加强对中职学校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目前,我国教育、经济和劳动用人制度均得到了不断的深化,面对目前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和就业形势的发展变化,学生将来毕业之后走入社会、走入就业岗位没有任何准备必将遭受重大损失,学校必须在开展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就适当关注学生的就业问题,如果教育教学活动和学生将来的就业完全脱节,必然导致学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此外,从切实加强社会建设的角度来看,我国中职学校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能够培养更多的技术型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有利于促进就业,增加民众收入,促进家庭和谐、社会稳定。从中职学校学生来源看,许多中职学校来自广大农村,切实加强对中职学生的就业指导,能够促进来自农村的学校在城镇就业,实现农村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镇,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就中职学校教育本身而言,对中职学校加强就业指导,能够不断提升其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从而使毕业生的工作相对比较稳定和获取较好的待遇,带来良好的职业发展,有益于树立中职学校在社会中的良好声誉,促进中职学校健康和谐发展。

三、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就业指导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帮助学校认识自身的特长和弱点,能够更好地了解职业世界,从而有利于其毕业之后顺利就业、走入职场。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均开展了相应的职业指导工作,并且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从整体上看还处于一个比较低的层次,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就业指导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第一,由于学校或者教师没有灵活地、创造性地开展职业指导教学工作,有的教师按照所编写的教材照本宣科开展就业指导教学工作,难以真正收到实效。第二,部分学校将对学生的职业指导等同于开展就业推荐工作,无疑,在开展职业指导的过程中,如果学校能够开展好就业推荐工作,是有利于学生顺利就业的,但是部分教师以偏概全,将职业指导工作完全等于就业推荐,必然导致学生难以形成健全的职业观念。第三,开展职业指导的形式还比较单一,目前许多学校开展就业指导主要是通过正式课程教学的方式进行,缺乏相关的声像资料、实地参观等,并且职业指导还没有渗透到各种学科当中,学生完全被动接受教师的教学内容,收效不大。第四,职业指导的针对性有待进一步提升。目前学校开展的职业指导是针对全体学生进行的,没有针对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确定指导内容、方案,缺乏实效性、针对性。

四、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就业指导实效的对策措施

针对上述中等职业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笔者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切实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就业指导的实效性:

(一)切实加强就业指导的课堂教学实效

在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就业指导的过程中,首先就得提高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实效,在提升课堂教学实效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指导的针对性、实践性。具体来说,就是要提升《中职学校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的课题教学质量,发挥好其主渠道作用。在此基础上,适当补充一些质量上乘的优秀读物,比如通过幻灯片、录像、电视等声像资料进行补充,使就业指导课程更加生动和形象,更加能够引起学生的喜爱,激发起学习兴趣。

(二)切实加强就业指导的实践性

中职学校的就业指导要以《中职学校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为主渠道,但是,毕竟课程是比较缺乏实践性的知识,我们在开展中职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过程中还应当采取措施增强其实践性。比如,在课余组织学生到人力资源市场和用人单位参观考察,及时对往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及时总结经验;聘请企业人员到学校授课、开展工学结合的顶岗实习活动等。

(三)切实加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

由于中职学校就业指导的教材是针对全体学生编制的,所以其具有许多共同性,但不具体针对个体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为此,在开展中等职业学校就业指导的过程中,加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就显得尤其重要。为了加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学校应当建立学生的个人资料档案,收集学生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兴趣爱好、心理特征、性格气质等方面的特征,引进专业的指导专家,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适合学生的职业发展方面;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开展职业心理测试,以及通过谈话、调查和观察等方式尽量全面地收集学生的个人情况,针对不同的学生开展相应的就业指导。同时,学校要加强和劳动人力部门、用人单位、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为学生提供就业咨询。

参考文献:

[1]刘晓春.中职就业指导课教学探讨[J].新西部:2008(10).

职业教育的方针篇5

【关键词】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教学改革

一、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现存的主要问题

就目前来看,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现阶段仍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对舞蹈教学定位的模糊。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培养是要向社会输送幼儿教育人才,因此舞蹈教学的实施更多是要提高学生的舞蹈教育能力,但就目前来看,对舞蹈教学的定位仍较为模糊,即未能明确提高学生舞蹈教学能力的目标。二是内容选择不合理。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依据实际情况及学生的需求来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针对性。三是传统教学方式的运用。就目前来看,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在教学中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仅限制了学生舞蹈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对教学的质量也有着不利影响。

二、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改革的策略

基于现阶段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现存的主要问题,为切实提高其教学的质量,就要求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师能从以下的几方面出发,实现教学的改革。(一)对舞蹈教学进行明确的定位。针对现阶段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在舞蹈教学方面定位模糊的问题,对教学的改革就必须要明确教学的定位。首先,舞蹈教学应与现阶段学前教育专业的就业形式之间相适应,确保在教学中能重视落实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自身的工作适应能力。基于此,教师在日常就要对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进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案,确保从根本上提高对学生教育培养的实践性。其次,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教学应以学生今后实际的工作内容为依据来进行教学定位,并明确学生今后工作中教学的对象,确保能以幼儿教育为导向来实施舞蹈教学,以提高教学的实用性。(二)对舞蹈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对舞蹈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强调的是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教学的针对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合理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进而促使教学的质量得到充分的提升。一方面,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应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确保能随着学生年级的提升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舞蹈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舞蹈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在以学生年级为依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结合学生自身实际能力情况来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确保从根本上提高对学生舞蹈教学的针对性,来实现对舞蹈教学的改革。(三)对舞蹈教学的方式进行创新。要想提高对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教学的有效性,也要求教师重视对舞蹈教学的方式进行创新,实现对教学的改革。结合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实际要求来看,教师在教学中主要可采用如下的教学方式。第一,分层教学。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能力素质等方面有着一定的差异性,要想提高舞蹈教学的有效性,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结合学生自身实际情况,实施教学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第二,互动教学。互动教学强调的是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更加和谐轻松的氛围,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之间进行充分的沟通与交流,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三,利用音乐进行辅助。舞蹈与音乐之间有着相互作用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音乐进行教学辅助来提高教学质量。

职业教育的方针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价

全方位的强化人才培养的质量是教育改革的重点,其符合现代化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政府、学校、社会等各个领域强化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教学水平改善和提升具有积极影响。就此,本论文着重针对构建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价体制进行分析,以探索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为根本目标,从而达到完善高职院校人才质量培养的最终目的。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价内涵和特点

从目前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来看,是通过教育行政内部系统完成。并且,通过社会需求为导向进行教育改革模式,强调其深化和完善性。教育行政部门还通过扮演裁判员以及运动员两种角色实施评价,彰显出我国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局面,导致我国教育评价体系呈现公平、公正失衡的现状。这对于我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教育教学改革具有消极影响。就此,着重从以下内容针对其第三方评价体系的内涵和特点进行说明。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价的内涵。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第三方评价是建立于高职院校和其教育行政部门之外的第三方组织评价体系。它是企业、家长和学生、社会等参与到高职院校公共管理的一种模式,其从社会的角度针对高职院校毕业学生在社会上的综合表现,其能力体现,知识构成,实践意识等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其评价体系隶属于高职院校外部体系,不存在评价不真实、不公正的现象,对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影响。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价的特点。评价主体多元化并且具有独立意识。评价对象之外的社会各界均能够作为评价主体参与到其中,其避免出现因为隶属或者是利益的关系而出现偏袒重视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实施评价过程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评价结果的整体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其全面意识和整体意识,通过不同的评价主体能确保其开展的评价活动通过协商的形式凸显出专业的整体特征,达到评价内容更加丰富、针对性强特点。其评价不仅具有先进性并且其专业性非常强,能在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前提下,有效的利用专业化工具完成内容的数据处理、内容选定等评价活动,从整体上提升了评价过程的科学化管理水平。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价运行机制构建

从目前来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重点的高职教育发展体系有了新的进展,在一定程度上对强化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制有很大的意义。其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第一,独立第三方教育研究机构参与到第三方评价运行机制当中。针对第三方教育研究机构采取独立的第三方教育研究机制能从整体上直接性的反映出利益的冲突关系,能将真实、准确、客观的评价报告进行合理的反馈,从而提高其评价分析能力强化社会的公信力度。还可以通过年度人才培养数据、课堂质量师资队伍水平、毕业就业情况、社会影响等不同方面针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利用其报告和分析进行人才质量培养的再次完善,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第二,将行业和企业参与到第三方评价体制的运行机制。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存在一定的合作关系,其人才培养质量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企业引进岗位员工素质的高低情况,其对企业生产效果和产业调整升级有很大的影响。其具体评价的行动策略可以从深入调查、深入研究、制定标准、选取方法、反馈改进等方面进行合理的设计。首先,针对校企不同的合作形式进行深入性的调查和研究,为未来评价工作奠定基础。常见的方式还涵盖了企业管理、行业、技术人员参与到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实训实践等相关场所。

第三、家长以及学生参与到第三方评价运行机制当中。毕业人员针对在校学习专业、课程、职业素质要求需要和岗位相吻合在一起,通过自己毕业之后实践的真实感受提供相关的信息。并且,高职院校需要定期的进行跟踪调查和回访,编制相关的项目调查反馈信息,和毕业生构建网络通信信息平台。收集毕业人员和家长对岗位胜任能力、专业适应能力、职业素养提升等相关的资料。以达到掌握毕业生对所学习内容的重要认知意识,从根本上提高其教学内容和改善教学方式,从而达到提升家长对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和办学效果的认同感。

第四、非教育系统政府职能参与到第三方评价运行体制当中。非教育系统的政府职能部门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有非常大的评价作用。例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能通过强化高职院校双证书等相关环节的介入,从根本上展开对高职院校学生按照职业标准要求进行职业资格认证,考察学生在毕业之后的实践能力、工作适应能力等相关内容,通过构建合理的项目考核内容,从根本上提高其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以及社会认可度。

结语:总而言之,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质量和第三方评价机制有着紧密的关系,高职院校应该积极推进第三方评价机制。通过独立第三方评价体系,企业评价体系,毕业生和家长评价体系,非教育系统评价体系针对学生毕业之后的工作适应能力、实践能力、知识运用等各个方面进行调查和分析,通过其数据的整理发现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改进培养人才质量的教学体系,从根本上强化教学效果改变传统教学的不足情况。

参考文献:

[1]赵铁,林昆勇.人才培养质量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高教论坛,2013.(03).

[2]杨晓江.国外高等教育评估中介机构发展轨迹试探[J].外国教育资料,2012.(04).

职业教育的方针篇7

【摘要】 目的调查急诊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发生情况并进行分析,以便为制订相应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大量回顾文献,设计调查问卷,调查急诊护士在2009年8月-2010年8月的一年内发生针刺伤的情况,由专人负责问卷的发放和收集,并对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研究结果。结果过去一年内总的针刺伤发生率为92%,针刺伤发生频率较高的操作环节为“套针帽和套安瓿”、“处理用毕的针头”和“被不适当放置的针头刺伤”,职业防护教育接受率为81.6%,职业防护知识知晓率为42.5%。结论急诊护理人员的针刺伤发生率较高,且缺乏系统的职业防护教育,改善教育体系、优化管理流程是降低针刺伤发生率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急诊;针刺伤;调查分析;护理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situationofprickingwoundoftheer(emergencyroom)nurses,andanalyzethedatatoprovidethebasisofthepreventionmeasures.methodsafterinterviewingalotofliteratures,wedesignthequestionnairetosurveytherateofprickingwoundofernurses.thedistributionandcollectionofthequestionnairesarefinishedbyspecialperson.resultstherateofprickingwoundis92%,andtherateofreceivingtheoccupationalpreventioneducationis81.6%,andtherateofknowingaboutoccupationalpreventionknowledgeis42.5%.conclusiontherateofprickingwoundofernursesisrelativelyhigh,andtheylacktheoccupationalpreventioneducation,soimprovingtheeducationsystemandoptimizingtheadministrationprocessisthekeyofdecreasingtherateofprickingwound.

[keywords]emergency;prickingwound;surveyandanalysis;nursing

职业性暴露是近年来医务人员日益关注的重要问题,其中针刺伤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而又危险的职业性暴露[1]。另有文献披露:健康的医务人员患传染病80%~90%是由针刺伤所致,被针刺伤的医务人员中护士占80%,其中最常见、威胁最大的是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的流行率也在上升[2]。国外也有文献指出:由针刺伤引起的职业暴露是一个医疗领域颇受重视的问题,针刺伤可以引发多种传染病[3]。所以,护理人员是发生针刺伤的高危职业群体,而急诊科由于患者流动性大、硬件设施有限等原因造成护理人员更易发生针刺伤,本研究旨在调查急诊护士发生针刺伤的现状,以期为针刺伤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本调查以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的急诊科所有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调查她们在2009年8月-2010年8月间发生针刺伤的情况。调查方式采用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发生针刺伤情况、职业防护教育和职业防护知识四个板块,以便全面了解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状况。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描述性研究设计,具体方式为调查性研究,在大量回顾国内外文献并收集相关信息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应用方便抽样收集资料,对收集的资料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具体应用均数、标准差、频数、卡方检验等统计方式分析数据。

2结果

2.1一般资料

发放问卷90份,实际回收87份,问卷回收率为96.7%,经对问卷的完整性和有效性进行检验发现,问卷的有效率为100%。总共调查87人,其中男性1人(1.1%),女性86人(98.9%),平均年龄为(29.2±5.2)岁,平均工龄为(8.7±5.8)年,将工龄分为<10年和≥10年两组,经卡方检验发现针刺伤发生率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卡方值为10.431,p值为0.005﹤0.01。具体的学历和职称结构见表1。表1急诊护理人员的学历和职称结构

2.2针刺伤发生率和影响

过去一年内总的针刺伤发生率为92%,其中发生1~2次的为32.2%,发生3~5次的为28.7%,发生5次以上的为31.1%,详见表2。表2针刺伤发生率

2.3针刺伤的发生环节

针刺伤发生频率较高的操作环节为“套针帽和套安瓿”、“处理用毕的针头”和“被不适当放置的针头刺伤”,发生率分别为43.7%、48.3%和46.0%,详见表3。表3针刺伤的发生环节发生针刺伤的环节

2.4职业防护教育

有71人(81.6%)接受过职业防护教育;接受途径大多为医院职前教育49人(64.5%),只有8人(10.5%)从学校接受职业防护教育;56人(64.4%)认为职业防护教育很有必要;40人(46.5%)表示如果医院开展职业防护教育培训的话,一定会参加。

2.5职业防护知识知晓率

只有42.5%的护理人员在发生针刺伤后知道如何正确处理,且针刺伤上报率也仅有24.1%,详见表4。表4职业防护知识知晓率

3讨论

3.1急诊护士发生针刺伤现状

每年全世界约有10万护士发生意外针刺伤,由于职业引起的感染途径中,针刺伤占80%[4],而在临床工作中,各种注射、输液等基本操作均由护士完成,所以她们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经血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5],这样的数据和结论不得不让临床护理从业人员感到震惊,针刺伤的发生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的后果,所以调查针刺伤的发生率和潜在原因是非常有必要的。有文献报道,护士的针刺伤年发生率为80.6%[6],李映兰等调查护士针刺伤的5年发生率为97.9%,77.3%的护士每年发生针刺伤1次以上[7];一项对急诊护士的调查显示,在最近一年的工作中,被针刺伤过的人占被调查者的90.3%[8],本研究中针刺伤发生率为92%,和上述文献基本一致,这说明护理人员的针刺伤发生率一直居高不下,没有本质性的改善,笔者认为,有三个潜在因素:其一,医院的硬件设施不完善,没有足够的保护装置防止护士发生针刺伤;其二,由于护理人力的短缺,临床护士大多工作量超负荷,使得她们为了完成工作而忽视一些防护环节;其三,护士本身缺乏防护意识,对针刺伤的危害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其实,国内外都一致认为医疗从业人员是针刺伤的高危群体,国外文献报道:医学生是发生针刺伤的高危群体,这让他们处在发生乙肝、hiv等传染病的高风险中,并认为改善上报系统、改进上报流程应该引起医院管理者的重视[9],对于这一看法,笔者深表赞同,医务人员的安全执业环境应该成为医院管理的重中之重,只有这样,才能让临床护士没有后顾之忧,并以百分之百的精力投入工作。此外,一旦发生针刺伤后,很容易发生致病性感染,如果能及时上报则可以做出最有效的处理。所以,改善上报制度和流程,鼓励护理人员上报针刺伤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杜茵茵认为工龄是影响针刺伤发生的可能因素[10],而本研究显示两组工龄的护理人员的针刺伤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工龄是影响针刺伤发生的潜在因素,护理管理者可根据这一点对不同工龄的护士做针对性的培训。此外,不同学历和不同职称之间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我们在针刺伤防护方面不能以学历和职称作为衡量护理人员针刺伤防护能力的标尺。

3.2针刺伤的发生环节

杨荣坤[11]曾报道,医务人员发生针刺伤的环节有:(1)丢弃用过的针头时;(2)给患者注射时(特别是给不配合的患者注射时);(3)针头用完盖帽时;(4)更换未加帽的针头时;(5)把已用过的空针摆放在操作台上,然后做清洁时不慎被针头刺伤等,本研究中发生频率最高的前三个环节是“处理用毕的针头”、“被不适当放置的针头刺伤”和“套针帽和套安瓿”,发生率分别为48.3%、46.0%和43.7%,与上述文献所述基本一致,这说明针刺伤的发生环节存在某种共性特点,不仅给所有的护理人员一个警示,也给护理管理者提供了一个防范的依据。国外也有文献指出:不适当放置的用过的胰岛素针头会给机场工作人员带来职业暴露的危险并引起一系列传染病[12],可见控制某些危险环节有利于从源头上防止针刺伤的发生,这样的环节管理是一劳永逸的管理举措。

3.3针刺伤的职业防护

朱秋群[13]指出,在护基教学中加强护生的自我防护教育已刻不容缓,这充分说明了学校对于护生的职业防护教育是极其重要的,这对护生来说不仅是启蒙教育也是培养防护意识的重要方式,而令人感到惋惜的是,大多数卫生院校缺乏职业防护教育课程[14],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有81.6%的护士接受过职业防护教育,接受途径大多为医院职前教育49人(64.5%),只有8人(10.5%)从学校接受过职业防护教育,这再次印证了上述文献的报道,这样的现状值得卫生院校的领导反思,课程改革似乎已不可避免,同时,让我们感到惊喜的是,医院对于护士的职前教育非常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学校的教育漏洞。

调查结果还显示:只有42.5%的护理人员在发生针刺伤后知道如何正确处理,且上报率也仅有24.1%,这不仅凸显了职业防护教育的严重缺乏,同时也反映了医院针刺伤上报流程的不足,引起了上报率的低下,本研究中有51.2%的护士认为“即使上报了也没用”,这应该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改善上报流程,优化后续处理,只有这样才会鼓励更多的护士上报针刺伤。

3.4针刺伤对于护理人员的心理影响

有文献指出:91.69%的护士在发生针刺伤后感到担忧和恐惧,她们均希望得到单位领导的重视并给予落实到位的政策[15],本研究中有77.0%的护士表示发生针刺伤后对心理有影响,与文献所述差异不大,这样的结果再次证明了针刺伤的危害,不仅是生理上的,还有心理上的,护理管理者应该积极关心发生针刺伤的护理人员,特别是低年资的护理人员,应给予支持和有力处理措施,打消他们的心理顾虑,创造良好的工作心境。

4小结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方式,旨在了解急诊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现状,并进一步了解了这一群体职业防护的相关情况,研究结果给了我们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加强职业防护教育,优化管理流程,改善防护设备,最终降低针刺伤的发生率是造福所有医务人员的壮举。

【参考文献】

  1吴丽军,何仲.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风险与预防研究进展.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86-387.

2李毓琴,李蓓敏,吴燕.780名临床护士针刺伤现状调查.当代护士,2007,5:90-92.

3commentary:needlestickinjuries&thehealthcareworker-thetimetoactisnow.indianjournalofmedicineresearch,2010,131:384-386.

4邓敬.临床护士针刺伤的防护新进展.当代护士,2008,7:9-11.

5刘芙芸.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的调查及防护对策.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7,6(3):206-207.

6毛秀英,吴欣娟,于荔梅,等.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22-425.

7李映兰,李丽.临床护士针刺伤调查及职业安全管理探讨.护理学杂志,2006,21(2):52-54.

8应菊素,徐国英,王晶,等.急诊护士对针刺伤的认知及针刺伤后心理状态的调查分析.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204-206.

9giriagksharma,martamgilson,harinathan,etal.needlestickinjuriesamongmedicalstudents:incidenceandimplications.academicmedicine,2009,84(12):1815-1821.

10杜茵茵,叶荣森.传染病医院临床护士针刺伤环节及其处理情况调查.世界感染杂志,2006,6(5):447-448.

11杨荣坤.医务工作者发生针刺伤原因及安全防护措施.基础医学论坛,2008,12:1128-1129.

12dorevitchs,laceys.e,abelmanna,etal.occupationalneedlestickinjuriesinausairport.journalofenvironmentalmedicine,2010,52(5):551-554.

13朱秋群.在护基教学中加强针刺伤教育的思考.护士进修杂志,2007,22(6):542-543.

职业教育的方针篇8

当前的现代高校教学中,职业教育是比较典型的教育形式,和传统高校的教学方式对比,二者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例如在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以及教学目标方面,都有很大的不用,除此之外,在教学体系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国现代职业教育水平,下面就对职业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进行分析,希望给有关人士一些借鉴。

关键词:

职业教育;思政教育;体系建设

一、引言

在相关部门和领导的努力下,中国的高等职业院校有了很大的发展,其取得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无论在教学质量方面,还是学校数量方面,都远远超过了普通院校。如果从性质方面分析,高职院校更偏向于“职业性”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在以后的发展中,高职院校要以职业教育理念作为基础,建立一整套思政教育体系,只有将基础打牢固,在以后工作中才能稳步发展。

二、分析现代职业教育的整体目标

在高职院校当中,思政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制定根本目标的时候,要掌握对学生的定位,以此作为制定目标的基础,与此同时,学习还应该引导学生不断地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当教学方向正确后,其教学效果才能令人满意。在这一过程中,还必须确保学生都具有很好的职业道德,在进行职业工作时,要以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为依托,提高其个人成就,提高其个人价值。结合不同的行业和职业情况,要建立起和职业实际情况完全一致的思政工作队伍,这样在培养学生的时候,就会事半功倍,针对不同的职业人员,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提高全体学生的思政素质。例如针对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对其培养的过程中,要重点对学生的细致性和原则性进行培养。针对营销专业的学生而言,重点要对其诚信、口才等进行培训。针对旅游专业的学生,要重点对礼仪形象和服务意识进行培养,培训工作主次分明,就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很好的效果,有利于以后学生步入岗位,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三、分析在现代职业教学中思政教育的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进行思政教学时,一定要先建立在社会发展之上,教学人员要利用一定会的方式,把健康的思想政治观念传达给学生,教育内容是教学手段,教学机制和教育方法的重要载体,其也是整个工作效果的重要因素。和传统高校的教学工作相比较,二者之间的差距还是非常大的,对于传统高校而言,其更加重视理论教学,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教学中的理论知识只是教学的一小部分,其更加重视校外实习和校内实训。下面就分别进行分析。第一,对于观念教育进行分析,在高职院校的学生当中,其心理都比较复杂,其不仅希望自己成功,同时自身还比较自卑,针对这一情况,要对这部分学生进行正确的成才价值观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让其知道人才也是多样化的,不是单一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找到合适的位置,每个人都可以很好地发挥其光和热。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地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内在的自信潜能,进而树立起正确的发展目标,要让所有学生都知道,社会对职业人才非常有需求,只要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就可以成为社会的有用之人。[1]第二,在专业素质这方面,要从培养目标出发,针对思政课程的教学,其内容必须以企业作为基础,掌握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其自身的文化特点,在此基础上,继续挖掘企业文化中的思想精华,这样有利于学生的企业人文精神与工作过程中的思想道德素质,并制定出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符合的职业目标和职业生涯规划,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第三,重点进行道德素质的培养,不同专业的职业特点也不同,但是就一个工作岗位而言,很好的道德素质是必不可少的,在进行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要以学生的专业作为教学的基础,对其职业岗位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以专业要求为基础,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2]重点进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除此之外,教师还必须掌握企业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培训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专业素质,这样学生就能树立起良好的职业理想与道德素质,在教学工作中,继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在思政教学当中要充分融合职业理念,二者有一个很好的过渡阶段,这样在真正步入岗位后,就会有的放矢,很好地处理现场存在的问题,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

四、分析职业化的思政教育方法

在教育工作中,要注重对工作的创新,进行理论教育时,还应该展开全员育人工作,保证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向更加精细化的方向上发展,从一个角度出发,在思政工作中,还应该使用先进的技术方式,例如使用网络技术,利用QQ、微博、微信等方式,进行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拉近思政教育与学生的距离,提高实际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还应该进行实践调研,了解不同专业人才对素质。技术的不同需求,在此基础上,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然后编辑有关的材料并建立档案,这样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有利于对职业规范和劳动纪律的学习和培养。[3]

五、结束语

通过以上对现代职业教育思政教育体系建设路径探索分析,在进行职业教育中,必须建立教学体系,以此作为日后工作的基础,在制定方向时,要以学生就业作为目标,建立起来的思政教育体系,需要具备职业化特点,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范唯,郭扬,马树超.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1(12):62-66.

[2]张广宇,王学林.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路径[J].新校园旬刊,2014(9):89-89.

职业教育的方针篇9

关键词:专业特点;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改革;职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G807.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6-1487.207.01.017

1前言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重点提高青年就业能力。”、“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推进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1]。可见,作为职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中职教育要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根据专业不同进行教学改革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也指出“把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相关专业教学中”[2],这为中职学校根据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纲领性指导意见。长期以来,我国中职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无论在教学目标、项目设置、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时数上都没有充分体现中职教育的特点,缺乏针对不同专业特点的体育教育内容的重新选择和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提高职业素质是职业教育的固有教学目标,缺乏针对职业素质提升的教育教学工作都是不可取的。

本文根据目前中职学校体育n程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开设体育专项课,设置提升职业素质的体育教学内容,通过针对性的锻炼着重发展不同专业中职学生就业所需要的身体素质和体育运动技能,提高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能力。

2中职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现状

客观而言,中职生和普高生在体育锻炼标准上所体现出来的差异可能并不明显,但在体育运动能力和水平上的距离是显而易见,这和生源以及学校重视程度密切相关。而且,中职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以及学习的能力相对较弱,仅依靠公共体育课来提升与其职业能力相关的身体素质效果并不大,很难培养中职生毕业后的体育锻炼习惯和提升运动能力。

当前,中职学校的体育课程设置基本参照普通中学的比较多,教学时数一般为两个学年,第三学年实习,实行男女合班,一般一周2课时,课外活动不计,男生以篮球、田径为主,女生以排球、健美操,形体课为主,课中进行身体素质训练,有条件的开设足球、武术、网球课等内容。综合而言,中职体育课结合专业特点开展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教学程度较低,没有很好的体现出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的特点。针对中职学校不同专业特点的人才培养目标而进行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传统体育教学方法还是占据主导地位,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有必要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下功夫,积极探索符合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特点的体育课程教学方法。

3中职校体育教学改革路径

3.1教学模式的改革

实际上,体育可以针对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同的特点,开展相应的训练与指导,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3]。实施公共体育课和专业基础课结合的体育教学模式,同时,开设提升学生体育理论知识以及体育审美能力的选修课,尤其是针对不同的专业特点开设独具特色的专业基础课尤为必要。

首先保证公共体育课,每周2学时,在此基础上,开设专业基础课,也可以称为职业体育技能课,具体教学时数由学校根据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公共体育课与职业体育技能课、体育选修课三者之间相互补充,互相促进,互相提高,共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更好的身体能力的支持。

3.2教学内容的改革

不同专业的职业体育技能课要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开设不同的内容,比如服装工程专业和公关文秘专业的职业体育技能课的内容应有所不同,和机械、电子等工科的专业区别更大。服装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从事设计和制版工作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其职业特点是长时间的站立,移动距离少,经常弯腰,会长时间的面对电脑等,容易对关节、颈椎、腰椎等损害较大,重复性的动作对手指、手腕力量等要求较高。而且,服装行业的从业人员比较喜欢网球、羽毛球、体育舞蹈等传统性运动项目,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非常强,艺术气息浓厚,街舞、瑜伽等运动项目也比较受欢迎,因此,可以增设游泳、体育舞蹈、瑜伽等课程。公关文秘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办公室文员,对文案处理、接待等要求比较高,其职业特点是活动范围不大,经常坐着,长时间面对电脑,用脑、用眼、用手的时间比较长,同样,容易对关节、颈椎、腰椎等损害较大,而且,文秘的职业特性对职业形象、形态礼仪等有比较高的要求,因此,可以增设游泳、瑜伽、形体训练、高尔夫、交谊舞等内容。而且,针对运动损伤的紧急处理以及理疗与恢复应作为重要内容普遍开设。

根据专业的职业特点进行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有利于调节因为岗位原因而造成的对身体的损伤,更有利于从业者的身体健康,为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服务[4]。当然,提高学生体育审美能力的体育欣赏、体育美学等课程可作为选修课开设。

3.3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是集中体现在男女分班、小班化、合作教学、专项教学的改革上。实行男女生分班教学是基础要求,男生和女生由于生理上的差异,其身体素质、运动能力以及对不同项目的领悟能力和兴趣也完全不同,要提高体育教育教学质量,前提是男女分班教学,现在,还有不少的中职校仍然是合班教学,效果不是很明显。

作为专业基础课的职业体育技能课还应实行小班化教学,目前看,小班化教学的最大问题是师资力量不足和办学成本提高,但从提高教学质量,创建学校专业品牌而言是值得的。目前,优质校、优势专业、品牌专业、名专业等竞争非常激烈,这是关系到学校生存发展的核心要素,而小班化教学无疑会起到很好的提升作用。

另外,以3-5人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团队协作教学方法越来越得到广泛认可和采用,对提高体育基础比较差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帮助较大,而且,增加加强专项身体素质的锻炼内容非常必要,如增强手指、手腕、膝和踝关节的力量的俯卧撑、平板支撑、仰卧起坐、体前屈等一系列的力量训练要专门运用。

3.4教学评价机制的改革

教学评价改革非常难,不同的评价机制各有优势,各有不足,如何才是更合理的,必须通过实践来验证。中职学校体育课程教学评价的改革一直在不断的摸索中前进,总体看,结果评价向过程评价转化,定性评价向定量评价转化是被证明目前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从结果评价向过程评价转化,重在提高过程评价的作用和权重,用发展的眼光评价不同专业学生的体育课程学习情况。特别注重平时成绩以及增量情况,对学生个人的努力程度以及提高幅度高度重视,要予以充分的肯定,特别是让基础薄弱的学生看到了拿高分的希望,练习的积极性自然明显提高。可以进行期初、期中、期末三阶段的测试,分析增量情况,再给予评价,特别鼓励和肯定提高明显的学生。同时,探讨取消优、良、中、合格、不合格的五级定性评价机制,实行百分制。实行百分制一方面可体现对体育课的重视,另一方面可以弱化“一分之差降一个等级”的尴尬现象,起到更多的激励作用。

4不足

课程内容设置与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对称,学生喜欢的不一定符合业体育技能课的要求;师资力量不足,特别是小班化和课程细分后对师资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新要求;在很多领导、老师的心目中,体育就是一门公共课,对学生的专业能力的培养作用有限,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学校的师生对职业体育技能课的认识还没有高度统一,推进有难度,缺乏质的改进。

5结论

中职学校的体育课程改革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结合专业特点开展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教学程度较低,没有很好地体现出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的特点。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学改革要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机制上进行整体改革,积极探讨公共体育课与职业体育技能课相结合,辅助于选修课的教学模式,针对不同专业设置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发展规划的课程内容,实施男女分班,小班化的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评价办法,注重过程评价和定量评价,弱化结果评价和定性评价,着重发展不同专业学生就业所需要的身体素质和体育运动技能,提高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能力。

[2016年杭州市社科联课题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16HZSL-ZC007)]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

发〔2014〕19号).2014.6.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

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2015.

[3]戴德翔.根据学生所学专业针对性体育教学改革的探

讨[J].体育与科学,2003(6).

职业教育的方针篇10

职业生涯辅导是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载体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难以找到一个合适的途径和载体,使思想教育融入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而职业生涯辅导恰恰解决了这样的难题。可以说,职业生涯辅导的开展,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大学生在校期间如何做好就业准备,毕业之际如何确定职业目标、如何求职择业,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如何适应社会等等,都是他们极为关心的热点问题。职业生涯辅导能够帮助学生做好就业准备,让他们正确择业、有效就业。在职业生涯辅导中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个性特点和当代人才市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在每一次就业指导活动中艺术地体现出来,可以避免理论上的空洞说教。从而使大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乐于并易于接受,同时也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

1.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贯穿职业生涯辅导的全过程

生涯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伴随着个体的身心发展而展开。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辅导的过程中,内容需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如大一阶段,主要进行心理指导,使学生顺利实现由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并接受人生观、价值观、成才观的教育,认识自己所学专业的特点以及适应的职业。可以针对学生特点进行测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规划大学生涯。大二阶段,主要进行综合能力培养,使学生认识到综合素质在今后就业和人生道路上的重要作用,增强其危机感和紧迫感,巩固学生的成才意识,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锻炼其成才素养,培养其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并进一步确认职业目标。大三阶段,应主要提供尽可能多的锻炼机会,帮助他们认清专业所适应的工作领域,并对照自己,培养和发展与其职业目标相适应的素质优势,培养学生自觉成才的意识,锻炼学生各种职业能力,进一步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毕业阶段,择业、就业问题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思想和情绪极不稳定,必须对他们进行集中强化教育,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念,做好相应的就业准备,培养学生诚信意识。树立学生感激母校,回报社会的信念。

2.职业生涯辅导体系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职业生涯辅导把不同层次的教育内容统一到职业生涯设计的过程中,使教育的内容更加具体化。将就业形势教育、自我认知教育、职业价值观教育、诚信教育、就业心理教育、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教育等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都融入到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辅导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设计过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纵深化的过程,使思想教育的导向作用、协调作用、激励作用得到更加充分地发挥,使教育的内容更符合教育目标的要求。

3.职业生涯辅导的体验活动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应用方式

职业生涯辅导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职业生涯辅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相应地也是多种多样的。著名教育家鲁洁就曾指出:“一个完整的德育过程,应该是体验者的认识活动、体验活动与践行活动的结合”。因此,职业生涯辅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发应在做好知识传播和价值引导的基础上,开展相关的专题活动,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回归真实的生活,缩短理论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体验。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未来职业生涯的体验、预演,可以缩短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期,使学生在实践中接触社会,了解职业需求,认识自我,发展个性,增长才干。同时检验自己的职业价值观,提高大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

学生是职业生涯辅导的对象和主体。职业生涯辅导实际上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要想使职业生涯辅导中的思想教育富有成效,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教育过程中,把外部的指导与学生的自我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择业能力。为此,在教育过程中,应多采取讨论、辩论、咨询等形式,使学生直接参与其中,亲身体验。

职业生涯辅导中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忽视造成了大学生工作选择上的悲观情绪,对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失败导致了工作选择的功利性。对职业道德培养的忽视造成了大学生就业的不稳定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注重培养大学生科学的职业理想、健康的心理素质、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1.有效实施职业理想教育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陆士桢教授2004年的一项调查表明,有67.29%的大学生选择了自己的职业定位,但是其中有49.84%的大学生对自己所选择的职业缺乏了解。从数字来看,大约只有34%的大学生有比较明确的职业目标。与此相对应,大学校园里被迷茫和困惑占据大部分时光的学生大有人在。因此,加强职业理想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是非常有现实意义和针对性的,树立职业理想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

2.引导学生客观认识自我

目前,在大学生中因自我认识教育的缺乏,在择业时不能结合自身特长、专业、个性等自身条件,或盲目攀比,择业期望较高,缺乏现实性;或对社会的了解不多,认识较浅,缺乏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或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把社会上传统的观念作为自己选择职业的依据,贪图享受,缺乏艰苦创业的准备等,这些表现均表明加强大学生的认知教育十分必要。大学生应在充分认识自己,全面分析、评价自己的基础上找准自己在择业中的适当位置,找到自己的兴趣、特长与社会需求的最佳结合点,以避免择业方向和择业目标的盲目性。高校也只有在职业生涯辅导过程中强化认知教育,才能引导大学生加强学习、客观公正地认识自己,正确认识社会,走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并以积极的心态正视社会现实、学会主动适应社会,在竞争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实现自身价值。

3.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现在的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过强,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期望值过高等情况影响到大学生在社会主流中的发展。一个人的事业究竟如何发展,方向如何,他的一生要稳定从事哪类职业,扮演何种职业角色,都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设计作出规划。我们必须引导大学生加深对自我的认识,做好择业的前提工作。个体只有正确认识自己各个方面的特征,才能够有依据地进行职业选择。同时自我认识又是职业概念形成的基础。职业生涯辅导以心理测试为基础,广泛应用各种心理手段,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充分了解自身的性格、兴趣、能力和气质对个人未来职业的影响,更好地设定和不断完善职业生涯目标,逐步明确和适时调整职业生涯路线,提高个人的自信心;全面开发个人的潜能,树立健康的心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4.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大学的教育已从精英化教育过渡到大众化教育,大学生也不再是天之骄子,只是社会各阶层的一个普通成员。就业的双向选择代替以前的包分配。虽然就业市场机制有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调配,但也对大学生的择业观念提出新的挑战。以择业观和从业观为主要内容、以职业价值观为核心的职业观念,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在职业生活领域的具体体现。择业观既对大学生的就业的方向、领域和具体业务具有指导意义,也直接关系到其求职的成功率:从业观则决定着每个人在工作岗位上的职业表现以及他们走向职业成功的可能性。而职业价值观则对一个人的择业观和从业观起着核心和统率作用。职业生涯辅导应当引导学生树立这样的职业价值观:选择并从事与自己的兴趣、能力相适应的有利于自己未来发展的职业和工作岗位,在这一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从而完整地实现自己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5.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与适应能力

职业体验训练鼓励发展个人的才能及更复杂的行为和生活技巧,通过生涯体验训练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与适应能力。培养敢于接受挑战、具有领导才能的社会精英和具有广泛适应能力的社会通才。这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生涯发展教育之中,培养了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6.加强创业意识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创业意识教育逐步引起广大高校的关注,逐步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种新模式、新趋势,对拓展大学生就业途径,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职业生涯辅导注重提高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流畅性练习,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将学业、择业、就业等实例,分步交给学生进行讨论与总结,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主体直接参与思想教育,发挥受教育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受教育的自觉性,强化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高校一方面应该开设相关的课程,培养大学生具有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素质,使受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另一方面,要帮助大学生树立“不靠岗位维持,要靠岗位创新”的观念,扩大就业视野,使毕业生在择业中,能对三资企业、集体企业、个体私营企业给予必要关注,鼓励他们自谋职业、自主创业。

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方法

1.日常辅导与毕业教育相结合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职业规划教育已不再是针对高校毕业生的阶段性工作,所以,我们应该以思想政治工作为平台,对学生进行全程化的职业指导。从入学教育开始,把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内容渗透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和专业课的教学中去,渗透到学生活动和校园文化生活中去,渗透到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和实习当中去,以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在日常辅导中要分阶段有侧重点地进行教育。把日常辅导和毕业教育结合起来,确保思政教育的全程性。

日常教育主要是针对大学一至三年级的学生,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针对大一学生,应注意他们在面对新的环境、新的生活和学习方式时,往往感到无所适从,很迷惘,或者有具体的学习目标而没有长远的人生目标,究其原因有两条:一是制订目标的意识不强,跟着感觉走;二是自主性差,缺乏独立制订目标的能力。在这个阶段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开展职业生涯辅导,主要内容是人生观、职业价值观、国情教育、职业认识等,指导学生进行切合自身实际的科学设计。第二阶段,针对二、三年级的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这个阶段,思想政治工作中开展职业生涯辅导,其主要内容就是学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和培养职业素质,引导学生在加强专业学习的同时,培养职业素质,职业素质包含的内容非常广,如:终身学习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社交能力、演讲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这就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帮助大学生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确立职业素质的培养计划,计划内容应包括职业素质的总体目标是什么,阶段性目标是什么,对个人计划实施的监督力量是什么等内容。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比较有效的手段:一是合理开发各种文化载体,比如说图书馆、校园网等;二是充分利用各种校园活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一些对抗性的球类项目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进取精神,演讲比赛能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和自信心等。

毕业教育主要是指针对毕业班学生的抉择教育。指导毕业班应侧重于择业指导、升学指导和创业指导的抉择教育,引导毕业生转变角色,适应社会。目大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锻炼、素质养成,在前两个阶段已基本完成,这一阶段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给学生分析就业形势,为毕业生提供报考硕士研究生、报考公务员等方面的政策指导,并引导学生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确定合理的就业目标。

2.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融合

职业生涯辅导应凸现教育个性化,把个人的成长需求转化为教育的内在动力,改变传统的以灌输为主的教育方式,凸现学生的主体性的地位,把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有效融合起来,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共性教育覆盖面广,对解决大多数学生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行之有效。通过专题讲座、座谈会、模拟招聘等形式,以班或年级为单位,对大学生择业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教育。个性教育就是针对不同对象的不同思想问题和不同心理特点,采取不同方式单独进行教育的方法。在教育中,必须注意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差异性,也要注意教育方式的灵活多样性。同时在教育中要注意以平等的态度,摆事实,讲道理,论危害,指方向,要满腔热情,诚恳坦率,以理论事,并善于抓住时机,确保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