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宏观环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19:16

企业的宏观环境篇1

关键词: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一个企业能够获得成功与企业的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和其业务涵盖范围,战略管理目标,企业的经营结构、竞争优势和协同作用等等都有很大的联系。

企业的外部环境主要分为宏观即一般环境和微观即直接环境。宏观环境指的是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客观因素的总体。例如: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等。

本文将阐述宏观环境的具体内容对企业的影响。

一、政治法律环境

政治法律环境指的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制度、体制、政治形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等。政治法律环境是影响企业营销的重要宏观环境因素之一。政治环境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做出了方向性的指引,法律环境既为企业的活动提供了保护伞,又对其行为作出了法律规定。政治与法律的共同作用影响着企业的战略制定。

政治环境是指企业市场经营活动的外部总体政治形势,既包括国内又包括国际政治环境。企业的战略制定与经营与国家政局息息相关。不能否认,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与良好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相反,政局动荡,企业在夹缝中求生存,势必不会有良好广阔的前景。国家制定的政策方针也会对企业带来重要影响,包括人口政策、能源政策、物价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

法律环境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所颁布的各项法规、法令和条例等,企业一切的战略计划与经营活动都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遵守法律法规是一切行为的基石。近年来,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需要,我国陆续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企业的管理者必须要熟知相关领域的法律法规,保证企业经营行为的合法性,这样既能实现企业的盈利目标,也能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对涉及到国际贸易业务的企业来说,不仅要遵守本国的法律制度,还要了解和遵守国际的相关法律法规。只有了解掌握了有关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才能根据政策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经营战略,最终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二、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指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经济条件、经济特征、经济联系等。

经济全球化现在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持续发展,全球经济相互依存度不断上升。全球资本与生产要素的多重组和,从某种程度来说,是对。是对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一种全新的变革。当前世界的整体经济形式对我国企业发展有以下影响:1、世界经济持续增长,为我国外贸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受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较大。3、较高失业率为全球经济摩擦带来了风险,我国与欧美等国的贸易摩擦多数由其失业率较高的部门发起。4、全球原油价格高居不下增加了我国的进口成本,可能会引起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近几年来,中国的经济形势虽有所下行,但整体经济发展的动力仍较强劲,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条件也较充足,一些长期性的矛盾和问题还需要通过深层次的改革来加以解决。

三、技术环境

技术环境指的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技术水平,技术政策,新产品开发能力,以及技术发展等。

工业革命使人类在开发、利用物质和能源两种资源上取得巨大成就,其成果是创造了工业时代。随着以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正阔步走向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们开始对信息资源进行最大程度地开发和利用。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现代化水平重要标志。从企业的角度上讲,信息化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适合企业的管理思想、方法综合的过程,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整体水平。企业信息化不仅仅是科学技术上的进步,更是一场激烈的组织变革。现代化技术的应用从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组织的目标、结构、形态和习惯,使得产品的生命周期较原来缩短了很多,市场不确定性的风险逐渐增大。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技术和发明创造与日俱增,产品从开始进入公众的视线,到被新的产品淘汰退出市场的周期不断缩短。这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一方面加剧了产品之间的竞争,企业如果想要保持自身在行业中的地位必须要加快产品线的更新;另一方面,为配合企业产品的营销周期也将大大缩短,因此企业在成本核算、价格制订和营销策略上也要逐步顺应这种由技术革新带来的产品生命短周期的趋势。

四、社会文化环境

任何人都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生活,每个个体认识事物的方式、行为准则和价值观等都会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因此,企业在何种领域展开经营活动,企业都必须认真分析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制定切实可行企业战略。尤其对于某些业务范围涉及到国际或者少数民族地区的企业。

社会文化是某一特定人类社会在其长期发展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它主要由特定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审美观念及风俗习惯等内容构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观念、需求欲望及购买行为和生活方式。就企业而言,社会文化是其发展生产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一)教育状况分析

由于消费者的消费理念、消费品位和消费习惯和其受教育程度有一定的关联,因此企业在制定战略计划的时候要将目标市场人群的受教育程度考虑在内,制订出灵活多样性的发展计划来。

(二)价值观念分析

价值观念是指人们对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态度和看法。由于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价值观念的差异性往往十分明显。价值观念也会体现在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中,因此企业在做出战略计划的时候要做好自身企业价值观念的定位,形成一种独特的企业文化。

(三)消费习惯分析

消费习惯是指人们在长期经济与社会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种消费方式。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差异性明显,使消费者对于商品具有不同的要求。了解目标市场消费者的习惯是企业进行市场经营的重要前提。

企业的宏观环境篇2

记者: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世界经济出现了复苏的迹象,是否表明国际经济环境已经走向乐观。

刘冀生:我认为目前国际经济环境仍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世界经济形势错综复杂,从国际上来看仍不明朗。虽然世界经济略显复苏迹象,但是增速比较缓慢。二是国际金融市场波动比较大,虽然去年以来全球股市出现了一波比较强劲的上涨,在表明投资者信心回升的同时,国际金融体系恢复正常运转的速度却相对缓慢。三是国际就业形势仍然不容乐观,市场消费虽然开始回暖,但是需求仍旧不足。四是全球初级产品价格明显上涨。国际上石油、有色金属这些初级产品和大宗商品的价格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上涨。这种上涨带来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加大了经济发展的难度。

记者:在宏观经济不确定性较大的情况下,企业家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刘冀生:我认为主要有几点需要注意:

1.企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形势的判断要有认真分析,不要受外界影响。各位企业的管理者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把困难严重的程度考虑得更充分一些,把应对困难和挑战的措施准备得更扎实一些。企业的决策要靠企业的直觉,也要靠冷静和理性的分析。所以,中小企业重大决策尽量集体进行,要吸收有关人员参与决策,确保决策更加科学,不出大错误。

2.要掌握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特点。由于我国经济周期性的波动是跟我国的政治形势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中国做企业家首先是政治形势、经济形势的分析家,这样才能做好自己的企业。因此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永远要保持自己企业的机制灵活,对市场反应要灵敏,决策要迅速,这样中小企业才能成长。

3.企业要注重战略转型,这里我认为包括三个方面:(1)行业转型。说白了就是你发家的行业未必是你发财的行业。比如说格兰仕开始的时候是做羽绒服的,一个偶然的机会同日本三洋公司合资生产微波炉,也就是说格兰仕发家在羽绒服,发财在微波炉。因此企业持续发展不一定要在同一行业上持续发展。企业从低成本战略向差异化战略转型,由规模扩张向品牌、质量、效益转型。(2)由制造商向服务商转型。从现在的市场来看,纯粹制造组装的利润越来越低,这个行业的利润都到了销售和研发那里,而销售和研发是服务,所以制造商要向服务商转型。(3)本土企业向世界性企业转型。

记者:我国中小企业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形成了不同类型的企业,您认为,我国中小企业大致可以分为哪几类?对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应该给予什么样的政策导向?中小企业发展在体制上存在哪些问题?

刘冀生:作为中小企业来讲,我觉得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创业型企业。这种企业的特点是创新性很强,风险很大,不稳定性也很大,生产经营不稳定,市场也不稳定,政府或某些组织应当给这些企业启动资金的支持,要给优惠的税收政策,保证企业能够生存。第二类是谋生型的中小型企业,这个占了绝大多数,比如说零售业,传统服务业等。这种企业的市场、技术、组织基本上稳定,而且比较少有创新,起的作用就是解决就业问题。因此政府应当降低这类企业经营的成本,减少对这种企业各类的收费、制定优惠的税收政策,保证企业能正常运行。当然对这种谋生型企业也要有要求,保证消费者的权益。第三类是成长型的中小企业,这种企业是以新技术或者新产品发明创造为基本特征,所以这种企业生命周期非常的明显。分为研发阶段、产品成型阶段、市场开发阶段、技术更新阶段等等。这种企业政府应当在三方面给予支持,一个是金融支持;一个是从银行和投资公司进行融资之外,还要开辟创业板,甚至是政府提供小额的资金支持;再一个是技术支持,政府和社会应对企业在硬件、软件、组织等方面给予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持;最后是法律支持,目前政府的政策法规都是按照大企业来制定的,这用来规制要求中小企业并不合适,所以要单独订立相应的法律和法规来提升中小企业的法律地位,使得中小企业能够更健康地发展。

而对于我国目前中小企业体制上的问题,我认为主要存在三点:

1.仍然没有专门的政府职能机构为中小企业服务。

2.有些政策还不利于民营企业的发展,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像现在有些中小企业资金非常困难,人才非常缺乏,技术相对比较落后,这些问题怎么解决始终没有一个很好的政策来支持。政府的管理仍然不适应非公经济的发展。大型国有企业在一些垄断的行业应该起到它的作用,确实很重要,它也是国民经济支柱的一部分。但市场经济还是要靠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来进一步推进和实现。

3.中小企业要在商业模式上创新。比如说大家最直观地看到商业原来是开商店。后来出现了连锁店超市;过去是服务员站柜台,现在是自选。这就是商业模式的创新。所以今后企业之间的竞争是商业模式的竞争,企业的技术创新要和企业合适的商业模式相结合,才能实现企业技术创新的价值。

在这里我想讲商业创新的结构分为三部分:首先是顾客定位,要为顾客创造价值,要形成顾客的网络系统。其次是要为合作者定位,企业的合作者也就是供应链上各个环节的企业。要为这些企业创造价值,为合作者创造价值建立形成合作者的网络系统。最后是要为企业创造价值,要特别重视企业的盈利模式和现金流的结构。

记者:您在大会发言中指出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请您具体谈谈为什么说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中小企业在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采取哪些对策才能注入新活力,求得更大发展?

刘冀生:为什么说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我认为理由有三点:

一是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已经进入第二次创业阶段。一般一个企业成长大致要经历四个阶段:即3年入门,10年左右人道,30年左右入化,50年左右人定。我认为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第一次创业阶段已经过去,现在大多数企业已进入到人道阶段,在第一次创业时会有一部分企业被淘汰,会遇到创业风险和资金风险。第二次创业时在剩下的企业中又有一些企业被淘汰,这时候这些企业会遇到投资风险和管理风险。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正处于成长期,虽然近几年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和飞速的发展,但若企业再向前发展,有些企业的管理者、经营者们就感到力不从心,企业发展的方向有点迷茫,企业战略定位不准,企业管理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速度,企业内部职工及中下层干部的观念跟不上企业领导层的

思路和理念,业务发展适应不了市场激烈竞争的要求。

二是当前我国中小企业正面临内部管理转型的关键时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现在的中小企业多数都是“老总”集中决策,一人说了算,管理幅度过宽,决策速度变慢,因此在第一次创业中企业所具备的机制灵活、决策迅速的优势会逐渐丧失。第二,由于很多中小企业的多角化经营,使得产业链被拉长,而自身的小而精的优势逐渐在丧失,主业快速发展的优势逐渐会变成劣势。第三,随着企业的扩张,区域公关能力在减弱,本地化地缘优势也在慢慢减弱。第四,由于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大多数尚未完全形成,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第五,许多中小企业还存在观念落后,产品结构急需调整,生产要素成本大幅上升,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人才缺乏,企业内部管理落后,企业家素质不高等瓶颈。

三是当前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走出去遇到了重重障碍。我国当前中小企业靠的是大量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但发达国家的反倾销、反补贴、337调查、安全壁垒、质量壁垒等等,使得“中国制造”面临了重重障碍。

针对上述我国中小企业发展问题,除了国家体制、政府政策支持等关键因素外,我觉得中小企业自身应该抓住以下六方面的关键因素:

1.中小企业应该实行战略管理。企业战略管理是根据中小企业的外部环境及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状况,为了求得中小企业持续稳定地发展,为了不断地获得新的竞争优势,对中小企业的发展目标、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的总体谋划。中小企业战略管理模式大致有以下几种:(1)资源型战略,提供区域资源性产品或服务。(2)区域竞争优势战略,如区域成本领先战略或服务,区域差异化产品或服务等。(3)技术创新战略,如高新技术小企业。(4)服务战略,如小型服务型企业、虚拟企业、互补产品或服务的企业。(5)企业集群战略,如浙江温州、广东珠三角等地的企业集群。总之要充分认识到中小企业战略的重要性、必要性及急迫性,我国中小企业已经进入战略制胜的时代,这是我国中小企业持续成长的关键因素之一。

2.要开拓底层收入人群的市场。当前以城市为主体的市场中,企业间价格大战、品牌混战、服务大战愈演愈烈。残酷的竞争使中小企业头破血流,因此中小型企业应将战略目光转向广大农村市场和中小城镇市场。

3.中小企业要在自己的商业模式上创新。中小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就是要在企业的商业模式上创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包括两种:即技术核心竞争力和管理核心竞争力。其培育途径有四条:(1)先培育技术核心竞争力再培育管理核心竞争力,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2)先培育管理核心竞争力再培育技术核心竞争力,如联想公司。(3)重点培育技术核心竞争力。(4)重点培育管理核心竞争力,如麦当劳。我认为大多数中小企业不可能在研发上进行大量投资,所以要在自己管理核心竞争力即商业模式上进行创新是制胜的关键。

4.中小企业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本。什么是社会资本,简单地说企业的社会资本就是指企业建立在信任和规范基础上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合。例如,当你为他人提供了一定服务,并确信他会因此对你承担特定义务时,你就拥有了一定的社会资本。企业可以从社会关系网络中获取对自己行动有用的信息,这种社会关系网络就是社会资本,社会资本能够规范、引导、甚至制约或惩治人们的行动,因此:(1)社会资本是一种稀缺资源,拥有越多的社会资本,企业就越拥有独特的竞争优势。(2)社会资本是获取企业资源的能力,拥有越多的社会资本,获取资源能力越强,企业就越可获得独特的竞争优势。(3)社会资本是一种社会关系,他可以提高企业的绩效,利用越多的社会资本,企业的竞争优势越多,其绩效越好。

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会与社会各方面结成无数个合作关系,每一个合作关系都能为企业带来信息、技术、人才、资金等各种有形资源及无形资源,因此企业领导人不要只看到企业内部的人、财、物等资源,还应看到企业外部的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中小企业如何把企业外部的这些资源整合到企业内部来,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这是作为一个企业家来说非常重要的才能。

5.中小企业要走出去。

6.中小企业要讲诚信,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社会责任一般来讲指的是中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仅要对股东负责,而且也要对所有利益相关者负责,并还要能增进社会和谐。社会责任主要包括在十个方面:(1)经济责任。(2)法律责任。(3)客户向导。(4)以人为本。(5)环境保护。(6)股东利益。(7)就业责任。(8)商业道德。(9)公益事业。(10)社会稳定与进步。当然这些方面并不是要求中小企业一下子垒部做到,一般来讲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往往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企业生存阶段,这时企业主要是要建立稳定的市场地位,获取利润,对社会贡献主要表现为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购买原材料,增加社会需求,安排员工就业,上缴利税等。第=阶段是企业成长阶段,这时企业已初步建立起稳定的价值链,企业与这些价值链共同生存,共同成长。第三阶段是企业成熟阶段,这时企业规模已经很大,企业已建立起强大的价值体系,企业行为对某些重要行业及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都起着重要作用。第四阶段是企业的国际化阶段,这时企业建立起全球化价值网络,要参与全球合作。

由此可看出企业发展阶段不同,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范围也是不同的,企业越发展越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正处于成长期,应当对价值链上的利益相关者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实际上企业对社会责任的付出,从长远看实质上是一利-投资,责任也可以转化为资本,更会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

企业的宏观环境篇3

关键词:广义财务管理理论;宏观环境;财务决策

财务决策,是选择和决定财务方案、政策的过程,企业财务决策通常属于短期财务决策。对最令人满意的财务方案进行确定,是财务决策的直接目的。在企业中,只有对具有较高有效性及可行性的方案进行确定,才能使财务决策发挥其本身最大化价值,促进企业目标更快实现。所以,在整个财务管理中财务决策属于核心性存在。立足广义财务管理理论,对宏观环境与财务决策的关系进行研究,对企业决策及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创新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而在分析宏观环境和财务决策的关系前,我们首先应对广义财务管理理论本身有一定了解。

一、广义财务管理理论

广义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起点为财务管理环境,其前提与导向则分别为财务管理假设与目标,该理论结构包含内容很多,除财务管理基本及通用业务理论,还包括财务管理特殊业务理论等。广义财务管理理论体系构建由王化成初步提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该理论是从实践发展需求出发而提出的。广义财务管理理论是对财务管理研究内容的拓展,也是对狭义财务管理理论界定的突破,将广义筹资、投资、分配等问题纳入财务管理研究领域中,并根据企业管理环境和宏观环境在广义视角下对具体的财务决策问题进行研究,促进了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极大丰富,且实现了与社会生活发展的紧密联系。

广义财务管理理论体系提出时,我国财务管理研究还未完全进入稳定发展状态,通过对我国财务管理2000年前的研究可以发现,“就财务谈财务”的思想是大部分研究的核心,在学科交叉及跨学科发展的研究方面明显比较欠缺。随着人们对环境因素认知的进一步深入,“广义”概念中的研究链条逐渐独立出来,开始着重环境这一起点的作用机理,当前梳理的逻辑环境中除了包括财务管理环境、假设外,还包括其目标、决策等,进一步明确了企业治理的“桥梁”作用,即企业治理在财务管理环境到财务决策转变过程中的重要性。在宏观环境不断变化的同时,公司组织结构也在不断变迁,在这些外部与内部环境的影响下公司的控制权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财务决策模式及经营效率也由此发生变化。在与财务管理有关的各种研究中,其逻辑起点逐渐落脚于财务管理环境。广义财务管理理论中加重了对宏观环境的研究,尤其进入新时期后,基于中国宏观背景的财务管理理论研究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坚持价值导向,融公司治理与价值为一体,将财务决策行为当成中介桥梁,对财务管理研究的路径传导和闭环运动给予更多关注,注入了更多的生命力与创造性给财务管理理论研究。广义财务管理理论视角下的宏观环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技术、法律等因素,可提供各种支持保证给企业交易活动,促进企业交易活动运行和展开得更加顺利。宏观环境的不同,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市场交易成本,使其产生差异性,而其差异又会对企业一系列规范行为产生直接影响,进而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决策产生影响。因此,在财务管理研究中,必须加强对宏观环境与财务决策的研究,这也是广义财务管理理论所一直强调的。

二、广义财务管理理论下的宏观环境与财务决策相关性

广义财务管理视角下,宏观环境中的不同要素对财务决策所产生的不同影响,即是宏观环境与财务决策之间关系的鲜明体现。

(一)政治环境对财务决策的影响

近年来的财务研究中,热点莫过于政治学与财务学的交叉研究。在财务决策中,政治环境所起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政治关联,企业的发展处于我国宏观制度环境中,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域政府存在一定关联。政治关联的建立对公司的财务决策很显然是极为有利的,将会对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决策产生影响,且会对企业部分商业特权的赋予产生影响,明显提高公司股票价值。不过,政治关联也会使企业价值和员工配置效率产生损坏性影响,尤其对国有企业投资效率具有明显负面影响。第二部分为政府干预,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和调控,主要目的在于避免市场失灵产生不可控的后果。民营企业受政府干预过多时,虽然可促进政府扩大就业等目标的实现,但却也会发生国有上市公司在投资方面产生过度问题。

(二)法律环境对财务决策的影响

法律制度、产权保护程度等差异,对企业治理结构的影响,在发达国家与我国有鲜明的体现。法系和相关法律制度,是法律与财务决策研究展开所围绕的两个主要方面。“法与财务”热潮的掀起,使更多的人认识到国家对投资者的法律保护越好,公司收益得到的维护将会越多,公司资本成本也就越能被有效降低。在影响财务决策的相关法律法规中,关联较大的有公司法、证券法及税法等。其中公司法在财务决策中的影响比较为人们所熟知,主要体现在股权结构、分配利润及员工薪酬等方面;证券法对财务决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公司股票发行的各种方式,上市、交易过程中对信息的披露等;税法对财务决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税收征管、税率变动及调整等方面。

(三)经济环境对务决策的影响

在企业财务决策过程中,经济环境的变化是最直接的因素之一,其影响机制主要表现为经济周期与经济政策两种。经济周期是针对总体经济而言的,主要指其紧缩与扩张周期性波动变化过程。经济周期与盈利水平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家研究的焦点,研究发现两者之间呈正相关关系,整个经济的运行状况越好,盈利水平越高,宏观经济周期对公司盈利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四)社会环境对财务决策的影响

社会环境的形成,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长期积淀是分不开的,其构成要素除了包括特定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外,还包括伦理道德规范、等。根据我国许多企业的融资手段可以发现,在我国法律保护仍然不完善的今天,通过非正式融资渠道,许多私营企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而促成这些融资渠道的重要因素在于声誉机制及个人关系等。企业声誉是其在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中所形成的,在这一社会文化环境中企业声誉越高其业绩也会更好。目前,学者们对于公司经营与决策中文化的影响机制正在越来越多的关注。

三、基于宏观环境与财务决策相关性下的财务管理对策

(一)强化政治及法律环境考察

政治环境及法律环境,对企业的改变性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为企业市场交易成为,其二为企业未来经营的预期,而这些都会较大地影响企业人力资产投资动机等。除此之外,企业在对市场化业绩评价和激励机制进行构建的过程中,也会被政治关联等影响,从而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分配产生影响。所以,财务管理研究应加强对政治及法律环境的考察,通过考察使政治环境及法律环境等如何作用于企业财务决策的路径更加深入的说明,对企业价值增长受到制度环境的影响机理进行揭示。

(二)对社会文化因素深入研究

新兴市场国家许多企业,近年来均在各种非正式途径下对某一集团进行依附,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而这些非正式途径中,除了血缘、婚姻、同学及工作关系外,还包括其自身的声誉等,通过声誉机制,许多企业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无控制权关系,但从实质上来说同样构成了内部资本市场。综观这些途径,无一不与声誉机制、关系、道德准则等社会文化因素有关,对社会文化因素作用企业财务决策的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对社会文化因素与政治及法律环境的相互作用机理进行研究,有利于企业财务决策更好地利用社会文化因素。

(三)对宏观经济环境深入关注

从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世纪后所经历的多次金融危机可以看出,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财务决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对政府政策效果进行评估的过程中,微观企业会受到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何种影响也是评估因素之一,这一指标同时是修正政府决策行为的重要依据。关于这一点,学术研究自然也必须提高重视。虽然宏观经济政策对企业财务行为的影响,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但目前仍然较难把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微观企业行为的机制完整揭示出来,研究之路仍然比较长远。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环境近年来的日益复杂多变,及宏观经济政策的频繁出台,提供了绝好的机会给上述研究的开展。

(四)对技术环境变迁的影响加强探索

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充足资金,推动了其迅猛发展,各种新技术被应用于企业信息搜集中,不仅改变了企业信息搜集途径,同时大大提高了其信息搜集效率。

集团企业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实现了集中管理,新型财务管理手段的应用,对企业筹资与投资模式具有间接的影响。为了拓展财务管理理论的研究视野,广义财务管理理论应加强对此问题的研究,对技术环境变迁所带来的企业决策变化进行探索。

四、结语

宏观环境的变化,密切关系着企业行业环境和内部环境,而企业财务决策正是这几种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立足广义财务管理理论,梳理清楚宏观环境和财务决策的关系,对宏观环境影响财务决策的机制进行分析,有利于提供更多有益的参考给财务管理实务工作。与此同时,通过对可行的研究建议的提出,有利于找到广义财务管理理论深入研究的方向,更加全面推动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付冬梅.从广义财务管理理论体系分析宏观环境和财务决策相关性[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6(17):29-29.

[2]赵寅珠,张锐强.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商业经济,2010(4):47-48.

[3]蔡云飞.公司财务风险分析与策略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3(27):91-91,93.

[4]立国.公司财务控制常见问题浅析[J].现代商业,2014(8):200.

[5]高敬博,宋英慧.企业财务风险及其控制问题研究[J].商业经济,2016(5):52-53.

[6]张佳.公司治理对超额现金持有及其市场价值的影响-基于我国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10.

[7]余成武.浅析我国企业并购所面临的财务问题及改善对策[J].财经界,2013(6):194.

企业的宏观环境篇4

关键词:公路施工企业宏观微观财务管理环境

1.前言

   随着中央提出大力发展西部公路和新修农村公路的方针,我国的公路建设必然会迎来崭新的发展机遇,但迎来机遇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公路的施工企业在迎来机遇的同时,也需要面对更多的挑战,如何让公路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环境得到完善,将是决定公路建设成效的一大重要因素。

2.公路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环境分析

   所谓的财务管理环境,它指的是所有能对财务管理产生影响的因素之和,其中既有宏观意义上的理财环境,也有微观意义上的理财环境。宏观上的理财环境主要包括企业在理财时,所需要面对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以及法律环境;而微观上的理财环境主要包括企业组成的形式、企业生产的方式、销售的方式和采购的方式等等。影响我国公路施工企业在财务管理环境方面的因素,它既有宏观上的也有微观上的,并且不同因素之间还互为条件,相互制约。

2.1宏观财务环境的现状分析

   首先,行业政策不够明确。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发展公路行业的相关政策,这势必会造成我国公路行业发展的无序化,具体表现为整体的分布和行业结构的不合理。各地方的公路施工企业各自为阵,呈现出越来越多的低水平重复现象,这样不但企业毫无利润空间,还会给国家的土地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其次,我国公路施工企业的融资渠道不够通畅。我国的公路施工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还是由政府的建设拨款和银行信贷以及企业自己筹措这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政府拨款有限,而银行一般也不愿意担负过高风险,加上企业融资的困难,就大大的限制了公路行业的发展。

2.2微观财务环境的现状分析

   首先,公路施工企业缺乏相对完善的企业治理结构。任何企业的治理都不是某一个人说了算,而应该建立起相对完善的企业治理结构,让企业的各个环节都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而实现良性发展;其次,公路施工企业很多都不太重视持续创新的重要性,或者说是缺乏创新意识。对于财务管理来说没有一劳永逸的管理制度,都是需要随着企业发展的现状来不断调整,以期能更好的适应企业需求;另外,我国公路施工企业普遍都忽略了财务管理这一块。其实很多公路施工企业的内部财务管理是很混乱的,缺乏专业人才,缺少相应的管理制度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容易导致许多财务决策的失误;最后,企业对财务人员不能很好做到知人善用,以致留不住人才,造成人才流失的现象频繁出现。

3.如何完善我国公路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环境

3.1对宏观环境进行完善的措施

   首先,要构建起以政府为有效引导,以市场为主要依托的财税政策机制。我国应该制定明确且科学的发展公路行业的宏观目标以及行业政策,并且还离不开作为宏观调控手段的财税政策,来与它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最终形成由政府到市场再到企业的一种有效的公路行业财税政策机制;其次,振兴国家财政,加大财政对公路行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只有国家充分重视公路行业发展的重要性,才能够更好的加大对其的投入力度,从而促进公路施工企业的快速发展,所以说公路施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另外,还应该构建起较好的风险投资机制,让它对公路行业的稳步和有序发展,起到良好的保证和促进作用。

3.2对微观环境进行完善的措施

   对于企业来说,宏观环境通常是很难改变的,但是微观环境的改善完全由企业自己说了算,所以相对容易得多。公路施工企业完善微观财务环境主要有几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因为随着企业内部关系的复杂化,如何妥善的处理好相关利益关系,是决定企业能够顺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其次,不断完善企业在财务管理上的奖励机制,以此来稳定有能力的财务人员,以满足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另外,要强化财务管理在公路施工企业中的重要地位,完善企业的财务和会计制度;最后就是要强化对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这些风险不仅是市场投资风险和财务方面的风险,同时也包括工程施工风险及人才的流失风险,并且在这些风险的管理之中,财务管理人员一定要摆脱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的束缚,大胆的进行科学合理的财务创新。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公路施工企业在财务管理的环境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只有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去发现存在的问题,然后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它不足的地方进行完善,以求让我国公路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环境,无论是在宏观上还是微观上,都能得到更好的改善,最终促使我国公路施工企业得到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芦育红.公路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1(7).

[2]魏江.浅析公路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J].现代商业,2010(24).

[3]张艳.公路施工企业财务管理浅析[J].城市建设,2010(35).

企业的宏观环境篇5

[关键词]宏观经济因素;企业财务困境;财务风险

1引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为企业的经营发展带来了较多的机遇,但另一方面也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问题,财务风险管理只是其中之一。财务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只有把财务风险降到最低才能够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一席之地,才能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宏观经济因素是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市场因素,宏观经济因素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是企业和众多学者的研究热点。深刻把握宏观经济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才能进一步做好企业的风险预警工作,保证企业的安全运营和提高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

2宏观经济因素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财务运转都与经济因素密切相关,特别是宏观经济因素。宏观经济变量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包含众多,如国内生产总值、国内工业增加值、通货膨胀率、通货紧缩率、贷款利率以及货币供给、原油价格、政府开支等变量。文章在选择宏观经济变量时,结合实证分析,综合考虑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选取国内生产总值(GDp)和贷款利率两大变量进行分析。宏观经济因素对企业财务风险产生影响这个说法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一定的事实依据。假设,宏观经济的大环境出现恶化和经济下行,这进而就导致GDp下降,居民的收入减少必然就导致其购买力下降,购买力下降就导致企业的销售额减少,在以上基础上,因为居民购买力下降而变得困难,银行的信贷业务也会受到冲击,就对企业的财务困境造成了更大的负面影响。通过分析发现,整个大的经济环境与企业的财务存在密切联系,是一种负相关的关系。当出现宏观环境恶化时,企业的财务困境更加严重,而宏观环境变好,企业的财务运转会更加顺利,企业财务困境出现的概率就较小。宏观经济中的贷款利率和国内生产总值(GDp)对企业的财务风险有着巨大的影响,我们将从贷款利率和国内生产总值(GDp)来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分析研究。

2.1贷款利率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

在相同的市场经济条件基础上,即使是在企业运营状态良好的基础上,企业没有财务问题,而一旦银行的贷款利率升高,企业的借贷成本就大大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就会随之减少。而当企业面临财务问题时,企业因为财务问题难以偿还银行贷款以及一些其他的贷款项目时,企业的财务就会面临巨大的问题,遭受巨大的财务风险。由此得出,银行贷款利率与企业财务困境风险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呈现出一种正相关的关联,具体表现为当银行的贷款利率增高,企业财务困境风险就加大;与此相反,当银行贷款利率降低,企业的财务困境风险就降低。

2.2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

假设一种其他市场经济条件不变的情况,在这个情况下当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越大,整个市场经济就表现得越繁荣,进而居民收入就越高,居民收入越高就加大了居民购买力。在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越大的大背景下,企业的销售额将会被提升,然后刺激生产规模的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良好,经济效益不断增加,进而企业的外部资金流动也会加快和数量增加,发生财务风险的概率也会随之减少。通过以上的分析能够得出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和企业的财务风险有关,并且是负相关的关联。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速度越快,企业的财务风险越小,反之亦然。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速度增长越慢,经济下行、增长回落,会导致企业的财务风险加大。

3企业财务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上文中,笔者从贷款利率和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两大宏观经济因素进行了分析,从两大角度来对企业的财务风险的影响进行了相关分析研究,为保证研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保证实证的准确性,文章选取某一家上市公司为本次研究的实例,从该企业的年度数据报告得到数据支撑,对企业的相关财务数据进行选择和分析,分析该企业的财务变量和非财务变量,并进一步将此作为分析该企业财务预警的指标,从宏观经济因素对企业财务影响进行实证分析。财务变量,是指该企业的财务比率,具体包括企业的盈利、运营以及增长能力,还包括企业的现金流量几大变量,该变量所代表的是企业自身的财务运营情况;非财务变量,企业的非财务变量指的是企业自身以外的影响因素,具体包括:消费价格指数(Cpi)、国内生产总值(GDp)、m1年增长率以及加权平均年利率。通过对上文中的几大指数进行分析计算,就能够得到该上市公司的实际GDp增长率和一年期银行的贷款利率。企业的实际GDp增长率、一年期银行贷款利率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这两个经济因素是宏观经济对企业财务风险影响的重要因素。通过某一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发现,银行贷款利率和实际GDp增长率作为宏观经济因素中的两大经济因素与企业财务风险密切相关。

4企业应对财务风险的有效措施

市场因素中宏观经济因素是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因素,财务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宏观经济因素对企业的财务困境风险的影响也是不可避免的,企业要在千变万化的市场环境中不断进步和发展,只有把财务风险降到最低才能够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一席之地,才能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对宏观经济因素对自身的影响就要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把握好宏观经济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加强企业的财务风险预警工作,保证企业能够在财务安全的基础上运营,才能有效地保证企业获得最大经济效益。

4.1密切关注市场和宏观经济的状况变化

想要成为优秀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不仅要重视企业的生产经营,加强企业管理,密切关注市场和宏观经济状况的变化,如贷款利率的变化和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如:当国家控制的银行贷款利率出现利率上调的变化时,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要及时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战略进行调整,对企业的贷款业务进行及时调整,指导开拓其他资金来源。如:债券的发行,并减少或暂停银行贷款额度,及时调整经营策略能够有效地减少银行贷款利率上升对公司财务运营的影响,从而达到降低企业财务困境的风险的目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也是需要密切关注的一个重点,经营者和管理者要关心国家经济增长情况,了解国家经济政策和增长率。当国家政策宽松和GDp增长率上升时,企业要积极分析市场实际的供需状况,再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水平进行分析,适时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和销售,加大技术要素和资金要素的生产要素投入,并协调好其他因素。把宏观经济因素作为经济调整的重要参考因素能够帮助企业及时调整企业财务政策变化,应对多变的经济环境,减小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

4.2建立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危机

市场经济变化难以把握,如果企业想要在竞争激烈和变化莫测的市场大环境中占据高地,并想要确保企业的财务安全和生产经营高效率,建立完善的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是关键。企业通过组织专业人员对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进行专业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以及宏观经济的各大变量建立风险预警模型,分析把握宏观经济中的因素变化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始终注意并控制每个因素。建立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除了将宏观经济因素纳入预警机制外,还必须将市场实时状况调查以及自身的财务管理信息包纳在机制之中,并进一步根据数据模拟来帮助决策,有效地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重视预警机制的分析结果,当预警机制中对某一项目的计算达到最大风险评估,企业管理者要重视项目的风险,并及时对企业的财务资金进行调整,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的资金安全。

4.3把握企业管理关键性指标

企业管理关键性指标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具体包括企业的总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以及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等,这些指标的变化反映了企业财务实际状况。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这些数据能够直观反映该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因而,企业必须重视这些指标,认识到这些指标的重要性,并加强控制,控制好企业的总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以及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等是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的重点,减少因为关键性指标所造成的企业财务风险。与此同时,企业要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做好信用管理工作,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及时回收资金,尽量避免因为忽视某一关键指标而造成的财务困境风险。除此之外,企业经营者要重视企业信用管理,及时对资金进行回收,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个项目,提高企业市场竞争率。

企业的宏观环境篇6

关键词宏观调控房地产营销策略

一、引言

随着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楼市的价格得到了一定的控制,市场的观望气氛逐渐显现,对于房地产业造成了明显的影响,房地产市场向理性消费的方向转变。在新的形势下,房地产营销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创新性的营销策略来应对各项挑战。因此,房地产企业要抓住机遇,适应社会大环境,采用有效的营销手段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从而使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在竞争中取得优势。

二、宏观调控环境下房地产营销所面临的问题

(1)销售压力增大。在一系列的经济刺激政策之下,我国房地产曾提前结束调整而迅速升温,导致房价不断升高,以至于超出了多数社会成员的购买能力,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为了保证社会经济的和谐稳定发展,国家对房地产市场进行了新一轮的宏观调控,使投资的增速、贷款的规模等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在宏观调控的环境下,房价过高以及市场需求的锐减使得销售压力急剧增大。资本的运作和融资愈发困难,多数房地产公司面临着资金的压力,不得不降低房价、增大促销力度,尽快带动房价的回调。

(2)对理性消费更为重视。房地产市场的变动使得人们的消费心理更加成熟,对于理性消费更为重视,消费者这种消费观念的变化使得房地产行业由竞争时代向服务营销时代转变。在购房时,消费者首先考虑价格因素、环境因素、交通因素等,然后对于朝向、物管、辅助设施等进行综合考虑。消费者所考虑的因素更为全面,不仅包括硬性的条件还包括看不见的软性条件,对于服务的品质更为重视,这就为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方向提供了目标。

(3)品牌意识缺乏。现代社会,商品的品牌已经成为影响消费者行为的一种重要因素,对于房地产来讲,一个知名品牌可以将价格提升一个层次,如万科地产就是价值相当高的品牌。目前,很多房地产企业对于品牌的提炼还有待提高。房地产企业的品牌内涵是为公众提供人性化、绿色舒适的建筑空间,使其具有现代化的精神和价值。某些企业将一个项目打造成功后,依托所谓的品牌优势不断开发新产品并进行强势推广,最终导致资金短缺,营销受限。

三、宏观调控环境下房地产营销策略创新

(1)注重项目开发前的调查工作。目前,房地产行业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项目在进行开发的过程中由于没有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导致很多项目的后续销售方面与预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提升房地产营销水平的进程中要注重项目开发前的开发工作。在进行市场调查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房地产行业的复杂程度,密切关注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同时也要注重金融方面以及相关的立法方面对于房地产行业的影响,对影响房地产营销的各个因素进行充分深入的市场调查研究,进而为项目的开发提供重要的决策资料。

(2)加强房地产企业品牌建设。目前,随着我国国内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房地产建设的规模和数量也进一步扩大,同时房地产企业的数量也在进一步增多,良好的品牌对于提升房地产企业的营销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品牌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标识,同时还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良好的品牌形象能够使得房地产企业的形象和信誉得到大众的广泛认可。因此,在提升房地产企业营销水平的进程中,要进一步加大企业的品牌建设力度,将品牌建设作为企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来对待,通过塑造高品质的工程来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进而使得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公众的认可,从而使得房地产企业的营销环境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3)加强企业营销文化建设。房地产企业营销水平的提升离不开企业营销文化的建设,在房地产产品从开发一直到推向市场的过程中,将丰富的文化内涵蕴含在产品中进而推向市场。在进行房地产企业营销文化建设的进程中,要本着以人为本的营销理念来为顾客营造更好的居住环境,将人文关怀贯彻于整个企业的营销工作中,建立起独具特色的企业营销文化,进而通过文化的带动力来进一步提升企业的营销水平。

(4)树立绿色营销理念。随着目前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越来越严重,人们对于环境保护也越来越重视,很多房地产企业在进行市场营销的过程中引进了以环境保护为主旨的绿色营销理论,以绿色文化、环境保护为内涵,将绿色营销作为企业的核心营销理念来开展企业的营销工作。在开展绿色营销的过程中,房地产企业要统筹自身的建设与营销工作,针对目前人们比较钟情于小区绿地覆盖率要在进行规划建设的过程中进行相应的绿地规划,针对当前人们节能意识的提升在进行规划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绿色节能住宅的建设,将绿色营销理念贯穿于整个工程的规划建设以及后期的营销过程中,进而使得绿色营销成为企业的一个强有力的竞争点,从而进一步提升房地产企业的市场营销水平。

四、结语

宏观调控环境下房地产营销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为了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在进行市场营销时要充分发挥团队的智慧,转变营销理念,用绿色的营销理念为推动社会的健康发展,树立优秀的企业形象。此外,还要结合市场的实际情况,应抓住消费者的心理,将多种营销方式进行巧妙结合,吸引消费者的注意。最后,要不断探索适合企业的创新性营销方式,走在房地产营销行业的前沿,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基石。

(作者单位为苏州大学商学院mBa2012秋1班)

参考文献

[1]李凤珍.宏观调控环境下房地产营销策略创新探析[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

(01):62-63.

[2]陈静.论淡市环境下房地产营销策略[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03):

202+204.

[3]王艳梅.宏观调控背景下房地产企业营销策略创新[J].商业时代,2010(22):121-122.

[4]韩结.浅析国家宏观调控下房地产市场营销策略[J].现代经济信息,2011(04):12+14.

[5]王惠.试论宏观调控背景下房地产企业营销策略[J].经济师,2011(03):276+279.

企业的宏观环境篇7

我国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主要在相关部委的主持下制定,促进和扶持循环经济的理念在宏观调控政策中有一定程度的体现,但是规定分散,力度不足是目前我国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的通病。

(一)财政政策的局限性分析

在财政政策方面,我国目前的财政政策中有不少扶持循环经济相关产业的政策,主要分为三大类,即由国家综合管理部门执行的政策、由国家环保部门执行的政策和由国家产业部门执行的政策。但从财政支出的角度分析,针对循环产业的财政投人严重不足,很难支撑企业与环境的“双赢”发展;从财政收入的角度分析,税收政策不健全、结构不合理,对环境保护与清洁生产无实质性的调节作用,对提高资源利用率、缓解资源短缺、减轻环境污染远未起到引导作用。

(二)金融政策的局限性分析

在金融政策方面,国家发改委已将循环经济列为国债投资重点,支持资源能源节约项目、循环经济技术支撑项目,以克服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瓶颈。但是循环经济企业向社会资金筹集的途径严重短缺。在银行信贷、发行企业债券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不够具体、明确,效果不明显。绿色银行绩效评价体系尚未建立,不能从源头上截断“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企业的资金链条,导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滞后。

(三)产业政策的局限性分析

在产业政策方面,“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深人人心,我国的产业政策逐步从行业性向功能型方向转变,突出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关注]韶’。但我国现阶段产业结构不合理,过分热衷发展制造业,重工业化趋势明显,导致环境污染严重,资源能源短缺问题日趋严峻,亟待制定规模化、集约化、环境友好型作为重要指标的产业政策,把积极发展环保产业、大力推进清洁生产,促进生态园区发展,鼓励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作为产业政策的主要内容。

(四)区域经济政策的局限性分析

在以区域经济政策促进循环经济方面,我国尚存在大量政策、法规空白。目前主要的政策依据是,2003年国家制定的《循环经济示范区规划指南(试行)》,与2007年印发的《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当前,要根据东中西部资源能源状况,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制定区域经济政策,在企业、园区和社会三个层面推进循环经济。

(五)行政手段的局限性分析

在行政手段方面,政府职能同时存在着“缺位、越位和不到位”的现象,偏离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导致资源能源价格体系扭曲,成为发展我国循环经济的障碍。

二、我国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的特点分析

为适应我国循环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制定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厘清市场和政府职能的边界,明确企业、政府和公众各自的权责,解决因市场失灵造成的社会经济问题,是循环经济蓬勃发展的重要保障。要进一步完善我国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应清楚地认识到其具有的以下主要特征:

(一)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的有限性

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社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对国民经济的支持是有范围、有限度的。从总体上讲,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主要是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强化经济发展的人本主义目标。除宏观调控政策外,政府还需要执行其他经济职能确保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如市场监管、政府规制等。

(二)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的强化性

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的强化性,就是要通过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强化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的强化性具体表现为:一是强化实现经济发展手段的生态性。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矛盾日渐突出,协调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成为人们愈来愈重视的问题。通过宏观调控手段,强调依托循环经济技术和制度,提高生产、消费环节整体效益的重要性,特别是国家财政和金融政策对生产过程中环保产业、清洁技术的倾斜、优惠,实现生态发展的可持续。二是强化经济、社会、自然综合调控的结果是为了保护自然环境,改善人居条件、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不是为经济增长而增长。

(三)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的弥补性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但是,市场经济的外部性也让市场自发调节的作用受到限制。微观主体更加关注自身的当期效益最大化,而不考虑或较少考虑市场经济外部性带来的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导致生态破坏严重、资源瓶颈约束突出,诱发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的弥补性就是宏观调控主体通过自动、自觉地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弥补市场调节存在的不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缺陷。克服过度消耗自然资源能源、生态恶化等问题。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的弥补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弥补市场机制无法实现对具有负外部性效应产品资源配置的缺陷,通过国家对具有公共性、公益性生产技术、企业的扶持,弥补市场对微观主体采用循环经济技术和制度的激励机制缺陷,不断实现整个社会生产手段的生态化。二是弥补市场调节滞后性带来的自然资源、能源浪费。通过制定和完善《能源法》、《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督促社会节约资源、改善自然环境,培育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四)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的调节性与控制性

循环经济宏观调控的调节性与控制性是由我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宏观调控是市场调节资源的重要弥补手段,必须通过市场竞争机制、价格机制发挥调节生产主体行为的作用,即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市场信号,引导各个经济主体的行为符合政府调控目标。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正在转型期,市场体系处于培育之中,加之,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影响、区域发展不均衡、国家宏观调控法律不够健全,地方政府较之于其他国家在经济发展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单纯的调节往往难以奏效,所以“我国宏观调控的具体实践不能照抄照搬西方经济学理论。至少在今后l0—15年内,我国宏观调控应该选择宏观调节与控制并用的方式”。

三、完善我国循环经济的宏观调控政策

推动我国循环经济的建设和发展,要借鉴发达国家循环经济宏观调控的经验,在充分梳理我国现阶段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基础上,制定和完善既符合中国基本国情又全面体现世界循环经济发展潮流的宏观调控政策。

(一)循环经济宏观调控的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具有公共性职能,它必须为不同性质的经济成分之间的竞争创造公平的环境,为所有市场主体提供均等机会,才能有效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1.财政收人政策据统计,我国扶持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有3大类23种,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消费税等方面调节企业的投资行为,引导消费者绿色消费。尚需进一步完善的政策有:

(1)对废弃家电产品、生活垃圾和污水征收回收、焚烧税。通过征收回收处理费,能够有效减少废旧电器、生活垃圾与废水的数量,达到减轻环境压力的目的。例如,日本通过征收回收处理费,全国垃圾和固体抛弃物的数量基本处于稳定状态,没有不断增加。

(2)为鼓励使用再生资源,减少环境破坏,征收原生的资源能源税率。开征生态税,除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外,对其他诸如电能、汽油都征收生态税。德国已经开始生态税征收方面的尝试,比如,1升汽油1.7马克,另收6芬尼的生态税。

2.财政支出政策加大财政对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的扶持力度,通过财政优惠政策、财政投人政策,引导更多的企业实现经济效益与自然环境“双赢”。同时,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更多的人就业,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1)财政优惠政策。为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研发新能源、新原料,政府通过向企业自动减税,提供低息贷款、设备加速折旧等措施,降低企业研发新技术和新能源成本。例如,荷兰利用税法条款来推动清洁生产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对采用革新性的清洁生产或污染控制技术的企业,其投资可按1年折旧(其他投资的折旧时期通常为lo年)。2000年2月,我国制定《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的环保产业设备(产品)目录》,企业采用其中规定的国产设备,也可实行加速折旧,但力度明显欠缺。

(2)财政投人政策。财政优惠政策是一种间接投人,政府还可以通过财政对企业的直接投人和地方政府转移支付,以鼓励环境保护。例如,日本对环保产业的投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环境技术研发的投入:政府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科学技术研究、标准制定、资源勘探和示范工程。如2001年日本内阁把“零垃圾型、资源循环型技术研究”作为主要课题,通过招标方式确定了对“废弃物处理中发生的有害物质对策研究”等45个竞争性援助研究项目。二是对地方环保事业的转移支付,作为中央政府财政政策的一环。2004年度日本中央政府共有2880亿元“地方交付税”转移给地方,用于地域环境保全、创新事业以及循环经济事业等。另外,政府优先购买也是变相财政投人。绿色环保产品的价格一般比较昂贵,通过干预各级政府采购行为,促使环保产品在政府采购中占据优先地位,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是发达国家的惯常作法。在美国,联邦审计人员有权对各联邦机构的再生产品购买情况进行检查,对未能按规定购买的行为将处以罚金。我国的《政府采购法》尚无绿色采购条款,可考虑补充修改,作为在消费领域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循环经济宏观调控的金融政策

要把政策、技术、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有机结合,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必须要有资金支持。在现阶段,尚需完善的具体措施有:

1.建立绿色资本市场。构建绿色资本市场是一个可以直接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企业规模扩张的手段。“简单说,一方面,环保部门应积极为银行部门提供相关项目的环境信息;另一方面,银行及其监管部门应配合环保部门引导金融机构,对不同类型企业的授信区别对待。环保部门要联合相关部门,对高污染企业在上市融资等环节进行严格限制,甚至可以截断其资金链条J,’。银行业开展绿色信贷,企业履行“公民”责任,将成为循环经济的强大动力。

2.加大对环保企业直接融资扶持力度。直接融资是企业通过发行债券和股票进行融资。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政府部门要制定扶持政策,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直接上市融资。在债券市场上,国家可以降低债券担保门槛,或者建立政策性担保,规避因循环经济规模大、风险性强而造成的资金供给以及贷款担保的“市场失灵”。此外,环保行政管理部门配合证券监督部门,针对“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企业,研究一套包括资本市场初始准入限制、后续资金限制和惩罚性退市等内容的审核监督制度,对污染严重,拒不治理整改的企业限制上市融资。

3.建立绿色银行绩效评价新体系。为引导循环经济,需要银行运用金融手段从源头支持,必须建立新的商业银行考评体系。国家对商业银行的业绩考评,不仅要与传统的信贷结构、营业收人和利润等指标挂钩,而且要把银行对循环经济企业、生态工业园、绿色技术研发等方面的贷款结构和数量指标一并纳入考评。对考评不达标的银行,中央银行可以提高其再贴现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从资金源头上实现循环经济的要素配置合理化的导向,最大限度减少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生产模式。

(三)循环经济宏观调控的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通过产业政策鼓励高新技术和环保技术产业,淘汰落后技术和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从外延型向内涵型的转变。我国的产业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健全以下内容:首先,要大力发展可持续农业,生产绿色无公害食品,无污染肥料。政府可以对环保型农户从税收、贷款等方面予以帮助,提高其经济效益。例如日本对环保型农户,可以提供最长12年的无息贷款,可在农业建设上提供50%的帮扶资金。其次,从环保的角度全方位推进第二产业变革,尤其是政府应根据产业演进的规律和支柱产业的特点,有规划、有步骤地实行产业扶持政策,从物质材料和能源的开采、开发,产品设计、生产、流通,到废弃物的处理、回收,都要考虑减轻环境压力,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再次,环保产业作为循环经济的基础,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环保产业的崛起、振兴,能有效应对“绿色壁垒”,增强产品国际竞争力,同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比如德国实施节能法后,2000年环境相关联产业的就业规模高达130万人。而我国尽管对环保产业给予了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但实际效果不佳,同一年从事环保产业的职工不到20万人。所以,大力扶持环保产业,是我国经济结构“绿化”、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

(四)循环经济宏观调控的区域经济政策

区域经济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循环经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利用好市场和规划实现区域生产的环保性、资源利用的持续性、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性以及社会福利的增长性。首先,要运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规划,跳出传统的仅仅考虑生产成本的最低点或利润最大化的定式思维,把追求生态效益、社会发展和经济利益共同纳入产业布局的追求目标,促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一个主体、两个环节、三个层面”是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的根本途径。“一个主体”就是运用市场机制的激励功能和通过政府的诱导政策,充分发挥企业在循环经济中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主体作用;“两个环节”就是要在生产与消费中推广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理念,通过区域内原料、废弃物的交换利用,建立生态产业链,组成若干个“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反馈流程,大力发展静脉物流产业,实现资源的减量化使用,降低环境承载压力。“三个层面”就是要在企业、园区和社会三个层面共同推进循环经济。为此,在区域规划上,对不同的企业、园区和城市的规划可以按照三个模式进行:第一,在中西部地区,由于第二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且以能源、资源产业为主,要积极推广应用清洁生产技术,通过厂内各个工艺之间的材料循环,减少材料的使用,达到减少废弃物、污染物的排放甚至“零排放”。第二,在东部地区,因经济发展门类齐全,通过建立企业间或者产业之间的关联度,规划工业生态园区,配置核心企业废弃物为原料的共生企业,形成闭合的一个资源能源循环体系,实现资源能源的节约化。第三,从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角度规划城乡结合地区的产业发展。可以在生态工业园区的基础上,利用工业生产所产生的废热、废渣,大力发展集观光、休闲为一体的种植业、养殖业,实现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减轻环境压力。

企业的宏观环境篇8

关键字:新产品;需求不确定性;风险规避;产品投资;定价

1引言

Hitsch[1]通过对美国一种新的速食早餐麦片进入市场的数据分析和仿真模拟指出,基于传统投资理论进行新产品投资将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该文献重点指出了新产品投资的特殊性,传统的投资理论并不适用于新产品。对于传统投资理论适用的传统产品,一般假定投资者对产品本身的客户接受度比较了解,因此,产品的需求不确定性主要来自宏观市场环境(比如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利率的波动、金融危机等)。宏观市场环境不确定性是外生的,是所有进入市场的产品都要面对的,并且它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一直存在、无法消除,因此,现有文献往往假定其服从某一随机过程。而新产品的需求不仅受宏观市场环境不确定性的影响,新产品本身的客户接受度企业也并不了解。与宏观市场环境不确定性不同的是,新产品客户接受度的不确定性是内生的,它只与新产品自身的特性有关,本文定义为新产品不确定性。对于给定的新产品,它的客户接受度是确定的,新产品不确定性来源于企业对相关信息的不够了解,因此,新产品不确定性可以通过收集信息进行解决。

以华尔街分析师对2010年ipad1全年销售量的预测数据与实际数据的差异来说明新产品需求面临的两种不确定性以及这种不确定性随时间推移逐步降低的特点。ipad1于2010年4月3日开始在美国发售。通过在http://、http://、http://、http://等网站上搜集29位华尔街分析师的66条预测数据,整理出ipad1投放市场前(2010年1月28日)、销售初期(2010年4月初)和销售两个月后(2010年6月初)三个时间的预测,得到图1和表1。从图表中可以看到,ipad1的需求同时面临两种不确定性,并且预测数据与实际数据之间的差异随着预测时间的延后在逐渐缩小。

不确定性对企业进行产品投资决策有很大影响。黄久美等[2]研究发现需求不确定性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有显著影响,并且投资的不可逆程度与现阶段的投资倾向和规模是负相关关系。考虑到企业的风险态度,Chronopoulos等[3]阐述了运作柔性、风险规避和不确定性等对最优投资策略的影响。新产品投资相对于传统产品投资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企业的风险态度对于新产品投资决策的影响也更大。

投资时机与规模是企业进行产品投资需要制定的两项重要决策。投资规模决策的制定需要考虑产品的市场规模及需求的价格弹性等诸多因素。过大的投资规模会导致产品过剩或者由于企业的超额供给而产生的低价销售,从而影响到企业的利润;而过小的投资规模则由于不能满足全部的需求而带来利润的损失和对企业未来发展不利的影响。新产品的投资规模决策依赖于企业对新产品市场规模的估计。由于新产品不确定性可以通过收集信息减少,因此,投资时机越晚,企业对于新产品市场规模的估计越准确,制定的投资规模决策也就越准确,但投资时机晚意味着企业将失去一部分早期利润,并且也使投资相对较早的竞争者占有一定的先动优势。企业在制定投资时机与规模决策时需要对受投资时机影响的早期利润与投资规模制定的精确性进行权衡。

目前基于不确定性进行产品投资时机与规模决策的研究很多。Vanmieghem[4]对宏观市场环境不确定情形下投资类型、投资时机、投资规模以及调整投资等管理问题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总结。Boyabatli和toktay[5]分析了在不完美资本市场中,一家寡头企业如何基于不确定的需求信息进行产能投资和技术选择。张立和扈文秀[6]研究了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研发投资时机确定问题。有研究同时考虑了投资时机与规模的决策。Swinney等[7]研究了在宏观市场环境不确定情形下,新创立企业与已存在企业在投资策略上的差异。阳军等[8]通过求解不变产出和可变产出条件下企业最优投资时机和投资规模的解析表达式,比较研究了两种不同条件下同时选择最优投资时机和投资规模的决策问题。

以上研究针对的均是宏观市场环境不确定情形下传统产品的投资,并没有将新产品市场接受度的不确定性考虑在内,而这一不确定性恰好对新产品需求有决定性的影响。有少量研究已经意识到了新产品投资的特殊性,如Hitsch[1]。此外,邢小强和仝允桓[9]基于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实际调研,得出宏观市场环境不确定性与政策不确定性对投资有延迟作用,而技术不确定性对投资有促进作用,也就是说,技术不确定性作为一种来自产品自身的不确定性与宏观市场环境不确定性对于投资的影响有很大不同。上述研究应用仿真和调研的方法对新产品区别于传统产品、产品不确定性区别于宏观市场环境不确定性进行了一定的说明,但只停留在定性分析和经验结论层面。目前基于新产品不确定性进行新产品投资的建模研究很少。Ranga等[10]在建模中提到了新产品所面临的产品不确定性,但没有对其进行定义和刻画,并且该文也只探讨了一种特定的投资形式,即企业从柔性生产向专业化生产转换的投资决策。

综上所述,目前有关不确定情形下产品投资的研究大多基于传统产品考虑了宏观市场环境不确定性,有少量研究从定性分析和经验结论层面说明了新产品与传统产品、新产品不确定性与宏观市场环境不确定性的区别,但缺乏基于新产品考虑新产品不确定性的建模研究。本文对新产品不确定性进行了描述与定义,并运用均值-方差方法,构建了风险规避企业的新产品投资决策模型,在模型中同时考虑了新产品不确定性和宏观市场环境不确定性。结论给出了新产品投资时机、投资规模及产品定价策略,并分析了市场规模期望、企业的风险规避程度、宏观市场环境不确定性以及新产品不确定性对上述决策的影响,比较了宏观市场环境不确定性与新产品不确定性对投资决策的不同影响。

2模型描述与构建

本文用表示新产品的市场规模,它满足均值为,方差为的分布。假设新产品的需求与价格满足,其中,为需求的价格弹性系数。因此,新产品单位时间的随机利润函数为。由于具有风险规避意识的企业会综合考虑预期期望收益与预期期望收益方差的大小,因此,采用均值-方差方法建立新产品单位时间的效用函数[11]。其中,为企业的风险规避系数,,越大,企业的风险规避程度越大。

新产品投资面临的需求不确定性来源于市场环境不确定性和新产品不确定性。宏观市场环境不确定性对于投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市场规模的波动,因此用市场规模的方差表示。新产品不确定性对于投资的影响主要源于新产品的客户接受度能否达到企业目标,达到企业目标,则值得投资,未达到企业目标,则不值得投资。本文借鉴Ranga等[10]的方法,以新产品的客户接受度是否达到企业目标进行分类,将新产品的市场规模归纳为“成功”与“失败”两类。对于主要受政府政策影响的新产品,政策“支持”则意味着“成功”,政策“反对”则意味着“失败”。新产品不确定性定义为新产品“成功”与“失败”时市场规模均值的差值。

本文用表示新产品“成功”时的市场规模,表示“失败”时的市场规模。定义和的均值分别为和,,方差均为。新产品“成功”和“失败”时单位时间的随机利润函数分别为,。新产品“成功”和“失败”时单位时间的效用函数为,。

基于新产品不确定性可以通过收集信息进行解决,本文假设企业有两个可供投资的时刻点,分别为点和点。点为新产品可以进入市场最早的时刻点,点为新产品不确定性解决的时刻点。因此,企业会选择在点或点进行产品投资。假设一旦投资,即发生固定成本。企业在点投资时,对于新产品“成功”或“失败”是未知的,定义此时投资为“早”投资。企业在点投资时,对于新产品“成功”或“失败”已知(见图2),定义此时投资为“晚”投资。假设企业在点投资时,虽然不知道新产品进入市场能否取得“成功”,但对“成功”与“失败”的概率及相应的市场规模期望有个预期,并且点投资的企业在点知道新产品“失败”后可以选择退出市场,退出时由于变卖固定资产等会产生一个一次性收益。企业在点预期新产品“成功”的概率用表示,预期新产品“失败”的概率用表示。因此有,。由于新产品不确定性定义为新产品“成功”与“失败”时市场规模均值的差值,即。因此有,。本文假设新产品的生命周期为,可存在于市场中最长的时间为。为新产品强制退出市场的时刻。

本文模型虽然建立在新产品市场规模只有“成功”与“失败”两种情形的基础上,但其对于新产品市场规模有多种不同情形的情况也适用,可以将多种情形用上述“成功”与“失败”两种情形进行归纳。假设新产品可能实现的市场规模有种,分别用和表示可能实现的市场规模及其对应的概率,其中。定义,表示新产品“成功”的概率,则,。将多种情形归纳为两种情形的方法在研究中较为常见。Rajeev[12]就应用Rothschild和Stiglitz[13]的均值保留展型(mean-preservingspread)对产品进入市场的情形进行了归纳。上述归纳方法相较于均值保留展型具有更强的实用价值。

3新产品投资规模与定价决策

从点到点,新产品“成功”或“失败”未知,因此,企业制定投资规模与定价决策基于。而从点到点,新产品“成功”或“失败”已知,企业只有在新产品“成功”时才会继续存在于市场中,因此,其制定投资规模与定价决策基于。

证毕。

推论1:点到点新产品的最优定价、企业单位时间最优投资规模及单位时间最大效用均小于点到点新产品的最优定价、企业单位时间最优投资规模及单位时间最大效用。

证毕。

推论1中、及与、及一一对比的差异在于和,由于,因此越大,和的差异越大。越大的市场规模期望代表着越高的客户接受度,因此,点到点相比点到点,企业对于新产品的客户接受度预期更高,制定的投资规模和定价决策以及企业单位时间效用都更大。

结论2:新产品的最优定价和、企业单位时间最大效用和均随市场规模期望增大而增大,随宏观市场环境不确定和企业的风险规避程度增大而减小;企业单位时间最优投资规模和随、和增大而增大;、和不受新产品不确定性的影响,而、和随增大而增大。(见表2)

考虑对投资决策的影响时,假定恒定。从点到点,企业制定投资决策依据,与无关。而从点到点,企业制定投资决策依据,,当恒定,则越大,越大,因此,点到点,对于投资决策的影响方向与一致。

4新产品投资时机决策

企业选择“早”投资还是“晚”投资取决于所得的效用。企业的效用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在研究新产品投资时机之前,对企业效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结论3:企业在点“早”投资的最大效用和在点“晚”投资的最大效用随市场规模期望和新产品不确定性增大而增大;随宏观市场环境不确定性和企业的风险规避程度增大而减小。

证毕。

对和的影响与相反。越大,和越大。这一结论与我们常识中不确定性对投资有负作用相反。对于某一时机的新产品投资,越大,企业的投资动机越大,越不会轻易选择放弃投资。对于投资效用的影响主要作用于点到点。这是因为,我们在考虑对于投资效用的影响时,假定恒定。从点到点,企业制定决策依据,与无关。而从点到点,企业制定决策依据,,它随的增大而增大。

结论4:企业在点预期到新产品“成功”的概率时,它会选择在点“早”投资;否则会选择在点“晚”投资。

证明:

结论5:新产品市场规模期望越大,企业越倾向于在点“早”投资;市场环境不确定或企业的风险规避程度越大,企业越倾向于在点“晚”投资;新产品不确定性对企业投资时机的选择没有影响。

上述结论中,对投资时机的选择没有影响。这是因为,企业选择“早”投资和“晚”投资的效用差异主要在点到点这一时间段,此时,企业制定决策依据,与无关。

5数值算例

结论2对应为下表:

6结论

本文用新产品市场规模的方差表示,用新产品“成功”与“失败”时市场规模均值的差值表示新产品不确定性,给定企业“早”(新产品不确定性未解决)和“晚”(新产品不确定性已解决)两个投资时机,运用均值-方差方法构建了风险规避企业新产品投资决策模型。

通过求解给出新产品投资时机、投资规模、产品定价策略及单位时间最大效用,并分析了市场规模期望、企业的风险规避程度、以及新产品不确定性对上述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新产品价格、投资规模及单位时间效用均随市场规模期望增大而增大;新产品价格与单位时间效用随和企业风险规避程度增大而减小,投资规模随和企业风险规避程度增大而增大;前期的新产品价格、投资规模及单位时间效用与新产品不确定性无关,而后期的随新产品不确定性增大而增大。企业预测到新产品“成功”的概率较大时会选择“早”投资,并且市场规模期望越大,企业越倾向于“早”投资;或企业的风险规避程度越大,企业越倾向于“晚”投资;新产品不确定性对于企业投资时机的选择没有影响。企业“早”投资和“晚”投资时的效用随市场规模期望和新产品不确定性增大而增大,随宏观市场环境不确定性和企业的风险规避程度增大而减小。

本文将新产品的市场规模归纳为“成功”与“失败”两种情形进行研究,但该模型对于新产品市场规模有多种情形时也适用,文中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多种情形归纳为了两种情形。本文考虑的是垄断企业的新产品投资,后续可引入市场竞争对该问题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HitschGJ.anempiricalmodelofoptimalDynamicproductLaunchandexitunderDemandUncertainty[J].marketingScience,2006,25(1):25-50.

[2]黄久美,车士义,黄福广.不确定性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影响的研究[J].软科学,2010,24(1):85-92.

[3]Chronopoulosm,DeReyckB,Siddiquia.optimalinvestmentunderoperationalFlexibility,Riskaversion,andUncertainty[J].europeanJournalofoperationalResearch,2011,213:221-237.

[4]VanmieghemJ.Capacitymanagement,investment,andHedging:ReviewandRecentDevelopments[J].manufacturingandServiceoperationsmanagement,2003,5(3):269-302.

[5]Boyabatlio,toktayLB.StochasticCapacityinvestmentandFlexiblevs.DedicatedtechnologyChoiceinimperfectCapitalmarkets[J].managementScience,2011,57(12):2163-2179.

[6]张立,扈文秀.不完全信息条件下R&D项目多阶段投资时机研究[J].软科学,2014,28(8):7-11.

[7]SwinneyR,CachonGp,netessineS.CapacityinvestmenttimingbyStart-upsandestablishedFirmsinnewmarkets[J].managementScience,2011,57(4):763-777.

[8]阳军,孟卫东,熊维勤.不确定条件下最优投资时机和最优投资规模决策[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2,32(4):752-759.

[9]邢小强,仝允桓.基于实物期权的新技术投资决策实证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9,17(4):30-38.

[10]RangaR,Devanatht,ConstantinaV.modelingprocess-switchingDecisionsunderproductLifeCycleUncertainty[J].productioneconomics,2010,126:236-246.

[11]叶飞,林强.风险规避型供应链的收益共享机制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12,26(1):113-118.

企业的宏观环境篇9

关键词:微观环境会计宏观环境会计必要性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而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就当今社会发展状况看,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要参与者,消耗着资源,还向环境排放大量的废弃物,但是企业很少单独核算环境成本,也不能获得环境成本的相关信息,这样就会模糊环境成本发生的动因,不利于企业挖掘潜力,降低成本,也不利于环境成本控制。环境会计在环境资源恶化和批判传统会计的基础上必然产生。我国环境会计的研究主要是在企业会计的框架下进行的,主要研究微观环境会计。

1我国建立环境会计的必要性

1.1我国环境现状提出的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对有关社会生态平衡、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问题“无能为力”,从而加剧了我国资源的枯竭与环境的恶化,从根本上制约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会计则把维护生态平衡,优化生态环境等问题当作反映和控制的对象,引导和监督企业通过一定的社会经济活动去保护资源,维护生态环境。

1.2正确衡量国民生产总值和企业生产成本的需要

传统会计核算的办法未将环境资源列入资产核算,经济增长的指标不能如实反映经济发展速度,虚增了国家富有程度,夸大了人均收入和经济福利。企业成本只计算人造成本,而对“自然资本”忽视不计,造成企业对自然资源的无偿占用和污染,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虚增利润。环境会计通过企业的社会资源成本,加入于产品成本中,能较准确地核算国民生产总值和企业生产成本,促进企业挖掘内部潜力,维护社会资源环境。外资企业加强环境会计核算,可防止资本的外流。

1.3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企业与环境关系密切,社会环境的恶化直接影响到企业自身的发展,通过环境会计核算,积极协调企业与环境资源的关系,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可使企业健康发展,通过环境会计来反映、控制、并向政府及社会报告,使公众了解和支持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

2微观环境会计的研究

环境会计通过确认和计量会计主体在一定期间内的环境经济效益和经济损失,促使企业在经营管理和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规律和物质循环规律,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努力提高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现代环境会计主要是以企业为会计主体,核算企业对社会资源环境的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环境会计的计量可采用定量计量和定性计量相结合、计量的精确性和模糊性相兼容的办法。会计作为一个经济信息系统,主要提供定量的信息,因此,必须选择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环境会计核算内容既具有商品性而又不限于商品性,很大一部分在计量上具有模糊性特征,如森林覆盖率、草场质量、水资源的含沙量等,若仅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就不能客观地反映会计主体的环境状况。因此,环境会计的计量单位以货币计量为主,同时挖掘环境会计外延,相应引入“物理计量单位”,辅之计量实物和自然环境指标,甚至是文字说明,使环境会计信息使用者对环境会计对象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具有较客观的认识。综上所述,建立一个能够全面反映企业与环境关系的核算体系,通过环境会计的核算,约束企业的资源消耗,强化企业的环保责任,是环境会计最基本的任务。但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往往不能全面、如实地披露对环境资源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需要强化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的环境监督职能,同时政府发挥在环境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和推动作用,使社会资源和生态环境得到有效地保护。目前,我国政府已开始着手从宏观层面启动环境会计,由环保部门联合统计、财税等相关行业部门来核算整体成本。

转贴于中国

中国3宏观环境会计

企业的宏观环境篇10

在我国经济转型初期民营企业一度掀起多元化热潮。2000年度中国民营企业100强中,从事多元化经营的企业高达70%,而行业无关联型多元化企业达到38%。专家学者分析多元化动因和得失的较多,对于民营企业多元化选择的外部环境则关注不够,研究成果极少。在我国经济转型初期的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变化对民营企业多元化的选择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本文尝试通过个案研究的方式,针对安徽国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祯集团)的多元化发展历程,分析影响民营企业多元化选择的外部环境。

首先,根据国祯集团投资方向和发展方向的变化,将企业多元化历程划分为启蒙、高速成长和稳步发展三个阶段;其次,针对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进行分析,讨论其与企业投资方向和发展方向变化的关系;最后,根据具体案例分析结果,得出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是企业多元化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

案例分析

(一)多元化发展历程国祯集团是由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民营企业集团。创立以来,该集团公司逐步发展为以环保节能产业为基础,以生物制药等高科技产业为龙头,以产品经营与资本运营为两翼的“飞鸟式”产业格局,形成横跨环保水务、生物制药、房地产、天然气、资源循环利用等多元化产业结构。截至2005年底,集团公司总资产达15亿元,年利税5600多万元,拥有员工2000多人,已跨入安徽省大型企业的行列。

笔者在企业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国祯集团投资和发展方向的转变,将国祯集团十余年的多元化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见图1)。

第一阶段:1992年5月―1994年5月,是团创始人李炜先生筹集50万元成立了国祯电器公司。创业初期投资规模小、投资方向不明确、产业追求小而全,企业没有明确的战略和发展方向,本着什么赚钱就做什么的原则,形成迷你型无关多元化格局,结果是广而不精、小而不强。1993年国祯电器联合安徽省电力系统30多家单位投资1800万元创立了安徽省首家股份制试点企业――安徽省国祯实业有限责任公司。接着将募集资金中的1600万元盲目跟风投资海南房地产,损失惨重,公司濒临破产倒闭的边缘。海南投资失败后,李炜带领国祯高管层总结失败的教训,经过周密细致的研究,确定了以社会需求作为企业的发展方向,明白了企业发展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宏观经济发展的要求,这样才能发展壮大。

第二阶段:1994年6月―1998年,是以能源(电力生产)投资为主的多元化高速成长阶段。明确以社会需要作为企业的发展方向,按照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方向及产业政策的要求,积极争取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有选择地进行投资。利用多种资金筹集方式滚动发展、积极尝试资本运作并获取第一桶金,投资规模迅速扩大。

第三阶段:1999年―至今,是以环保产业为龙头,形成横跨环保水务、生物制药、房地产、天然气、资源循环利用等五大板块的(无关多元化)稳步发展阶段。通过敏锐察觉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及电力市场的变化,国祯集团重新调整了发展战略,实施产业大转移,逐步退出电力生产市场,投身环保产业的发展,提出“发展民族水务,保护生态环境”的新战略思路,逐步形成以污水处理(水务)等环保行业为龙头的多元化格局。

由图1可以看出,在国祯集团多元化发展过程中,产业布局和重心的变化有明显特点,而其变化印证着企业战略发展方向的调整。在国祯集团产业发展方向的变化和多元化的选择过程中,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的变化有着重要影响。图1中的加粗部分,为各阶段的龙头产业。

(二)多元化启蒙阶段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国有小企业的改革提出了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制、租赁、承包经营和出售等七种方式。明确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和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环节。在开放搞活的大环境下,国祯集团的前身国祯电器公司也积极投身市场初步开放的经济改革大潮中。由于是创业初期,企业存在盲目投资现象,形成了“杂货店”式的小型多元化格局。海南房地产投资,因国家控制海南房地产泡沫而损失惨重。正是这次失败的教训,使国祯人明白企业的发展方向必须符合国家政策的要求,必须满足社会需求。这促使国祯集团在以后的多元化发展过程中,密切关注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的变化。

民营企业实施多元化经营中的误区之一是对外部环境认识不够,现实社会对民营企业多元化经营存在歧视待遇,大致反映在融资、税赋和市场准入方面,不同所有制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中,不在同一起跑线上。所以,处于劣势地位的民营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就更应该重视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的变化。

(三)多元化高速成长阶段

案例一:以热电产业为龙头的多元化

1.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

十四大以后,中央关于国有小型企业改革的政策逐步放宽。1994年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在若干城市试行国有企业破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1994]59号文),指出有关企业破产方面的政策只适用于国务院确定的企业“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范围内的国有工业企业。在111个试点城市中,包括国祯集团投资、并购活动的主战场――合肥。“抓大放小”政策,为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并购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创造了政策条件,也为民营企业多元化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2.投资概况

由于当时电力供应紧张,全国各地纷纷拉闸限电。国祯集团董事长李炜了解到国家为促进电力发展,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办电,敏锐地发现其中蕴藏的巨大商机,经与高管层讨论后果断进入电力行业。1994年6月,国祯实业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安徽省能源投资总公司、阜阳电力开发公司以定向募集的方式组成安徽省国祯能源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投资建设国祯阜阳热电厂。1996年11月以国祯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为核心组建了国祯集团。1997年初将热电厂80%的股权以近2亿元人民币的价格,转让给英国国家电力公司(国祯阜阳热电厂后更名为安徽国祯太平洋电力有限公司),获利丰厚。国祯集团获得了企业发展过程中宝贵的第一桶金!为其在电力行业的扩张提供了较充足的资金。其后投资合肥国祯高新热电公司、亳州国祯热电公司3#机组,收购亳州热电厂、安徽省淮北烈山煤矸石综合利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烈山电厂),企业规模迅速扩张。

在电力行业的投资成功后,国祯集团又提出了“以能源为基础,向多元化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在阜阳投资兴建了经营石油液化气和天然气的

能源开发和燃气公司,其后承担了国家“西气东输”重点工程――安徽阜阳市及所辖五个县市的天然气建设项目――阜阳天然气利用工程。1998年以承担债务方式并购了合肥生物制药厂,一个典型的无关多元化格局形成。

3.启示

国祯集团将直接投资和并购两种主要投资方式并用,使该阶段企业多元化格局形成,其中并购是企业快捷、高效进入新产业的有力武器。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的调整,放宽了民营企业的经营范围,放松了电力、能源等行业的进入限制,使国祯集团投资电力和燃气等行业成为可能。而国祯集团抓住了国家产业调整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其一顺利进入热电和燃气行业;其二通过并购国有小型电厂,享受了相关优惠政策,迅速扩大了热电产业的规模。在企业整体规模和实力上一个台阶后,通过并购合肥生物制药厂,以较低成本进入了医药产业。

国祯集团在产业投资选择的决策中顺应了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要求,形成了热电、燃气和医药等产业的多元化格局。

(四)多元化稳步发展阶段案例二:以环保产业为龙头的多元化

1.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经济发展缓慢,电力场供求关系逆转,电力富余。国祯集团董事会基于对国家宏观经济环境的分析,通过电力市场调研并结合所控股几家电厂的电力生产实际情况,决定逐步退出电力产业,转入环保领域。其决策依据是,根据“九五”计划,到2000年,环保产业的年产值要达到650―700亿元,从业人员250万人,按照当时的水平,环保产业至少要保持年25%的增长速度,才能实现目标。

国家计委提出“九五”后两年电力建设结构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电力发展要从过去以供应导向为主,被动地填补供电缺口,转变到以需求导向为主,主动地开拓电力市场上来;二是电力建设要从过去以增加发电能力为主,主要考虑上项目、建新厂,转变到以提高电力质量、水平和效益为主,把有限的增量用到调整电力结构上来。严格了对新开工电力项目的审批。

2002年12月27日建设部出台了《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并加快了民营企业进入公用事业的速度。有资料显示,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每年大约需要4000亿元,其中城市维护费、引进外资和国家财政资金三项相加不到20%,如此巨大的资金缺口,民间资本的进入便是及其自然的事情。国祯集团进入污水处理行业,可以利用公用事业的垄断特性有效防范竞争风险。

2.投资概况

新理财CoRpoRateFinanCe2007.6601999年末,国祯集团联合合肥高新区实业公司等企业发起设立了国祯环保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祯环保)。2000年4月国祯环保兼并原老牌国企安徽中联环保设备有限公司。为集中精力和资金做好环保产业,2002年9月国祯集团出售烈山电厂的全部股权,2004年2月出让合肥高新热电厂60%股权。在2000年至今的六年多时间里,国祯集团通过出售和转让非环保行业资产和股权,并多方筹集资金,以国祯环保为投资主体,用Bot、Bt、pot等方式收购、运营徐州、长沙、深圳等地共七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能力超过60万吨,服务面积220平方公里,服务人口达365万人。同时,国祯环保还承建了30多项污水处理工程,参与建设的污水处理厂近200项。由此,环保水务格局初步形成,国祯环保也确立了其在国祯集团的龙头地位。

3.启示

转型期企业多元化经营外部动因之一,是源于非市场风险的考虑,如转型时期政策调整使企业选择多元化。国祯集团在国家对电力生产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后,及时进行企业战略的调整,正是出于对非市场风险的考虑――淡出热电产业转向环保产业。国祯集团在不同发展阶段能够较好地掌握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的变化,进行企业发展战略的调整,是不断总结以往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不断学习、总结、提升的结果。

多元化格局未来选择的建议

从国家逐步放开对外资投资公用事业的宏观背景看,企业发展环保水务也面临外资的压力。外资以雄厚的资金实力正在收购国内更多的污水处理厂,当其形成规模和垄断格局后,将会增加与政府谈判的筹码,同时会挤压国内同行。缺乏规模优势的国祯集团将面临来自竞争对手的市场风险,而国祯集团目前多元化的产业格局(见图2),将使其无法集中更多的资金和精力去做强做大环保产业。

就国祯集团目前产业规模看,五大板块中较弱的是房地产和生物制药。房地产板块虽然有良好的投资收益率和现金流,但其总量小,抗风险能力弱,面临国家宏观调控的压力;生物制药板块由于资金投入和市场覆盖率有限,目前盈利能力不高。而国祯环保经过多年苦心经营,在国内水务行业排名已进入前十。在前十名中,外资和合资企业超过50%,而国祯集团是其中唯一一家民营企业。环保产业在国内尚属于朝阳行业,由于国家政策的扶持面临更大发展机遇。因此,笔者认为,国祯集团应压缩多元化板块(如生物制药和房地产等),突出主营业务,以集中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做强做大环保产业。只有做强做大主打产业,才能增加市场竞争能力,才能与外资抗衡并在污水处理等环保产业赢得属于国祯环保的天空!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