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更管理方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19:04

变更管理方针篇1

关键词:套管柔性针;穿刺机构;tRiZ;结构设计

Doi:10.15938/j.jhust.2016.05.001

中图分类号:tp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683(2016)05-0001-06

0引言

在微创介入治疗中,穿刺是最为普遍采用的外科手段之一。但是,目前临床广泛采用的刚性介入针,由于难以实现精确定位控制,更无法绕开神经、血管等重要器官和骨骼等障碍物,越来越不能满足复杂的穿刺手术。webster等人提出采用斜尖柔性针,柔性针具有足够的柔性,利用针尖斜面与组织作用受到的侧向力使针轴产生弯曲变形,从而矫正偏差和绕过障碍,实现靶向穿刺。然而,斜尖柔性针也存在着很大的弊端:针轴与组织摩擦力大,难以实现针尖转角的精确定位;以及穿刺路径的曲率难以改变。针对以上不足,我们提出了一种套管柔性针,如图1所示。它由套管和针芯两部分组成,套管将针芯与人体组织隔开,有效降低的摩擦,提高针尖转角的定位精度;针芯设有斜尖,针芯与套管可以相对运动,针芯伸出套管的长度不同,导致整个套管柔性针整体的穿刺半径的不同,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然而,与斜尖柔性针相同,套管柔性针也需要机器人辅助来完成穿刺,需要套管柔性针的穿刺机构。

目前,关于柔性针的穿刺机构国内外的研究并不多,也并不完善。webster等人提出了两套柔性针的穿刺机构,一种是采用丝杠螺母机构,针轴的支撑采用伸缩式支撑管;另一种机构是采用摩擦轮驱动柔性针,省略支持机构。第二种方案虽然较第一种方案紧凑,但是由于摩擦轮驱动存在误差,所以控制精度劣于第一种方案。此外,多数柔性针的穿刺机构都采用丝杠螺母机构。然而,上述柔性针的穿刺机构无法适用于套管柔性针,因为套管柔性针具有更多的自由度,需要更多、更复杂的驱动机构。而且,上述结构并没有解决穿刺机构结构庞大的问题,所以,有必要对套管柔性针的穿刺机构进行深入研究。

tRiZ(teoriyaresheniyaizobreatatelskikhzadatch)理论是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简称,由前苏联发明家ahshuller领导的研究机构分析了世界近250万件高水平的发明专利,并综合多学科领域的原理和法则形成的综合性理论体系。其目的是研究人类在进行发明创造、解决技术难题过程中所遵循的科学原理、方法和规律。tRiZ被认为是目前最全面系统地论述发明创造、实现技术创新的新理论,运用这一理论,可大大加快人们创造发明的进程,而且能得到高质量的创新产品。tRiZ理论主要参考工具包括:系统分析法、冲突解决原理、产品进化论分析、aRiZ(algorithmforinventive-problemsolving)发明问题解决算法、物质一场分析模型、39个(现已扩展到48个)标准工程参数和40个发明原理等。本文主要采用发明原理和物-场分析的方法对套管柔性针穿刺机构进行整体和局部结构的创新设计。

1套管柔性针运动及自由度分析

穿刺运动要求套管和针芯可以独立控制,而且针芯的斜尖方向也可以调整,以改变穿刺的方向,如图2所示。理想要达到的穿刺模式有:①先调整针芯探出套管的长度,然后驱动套管与针芯同时穿刺,可得到不同曲率的圆弧路径;②先调整针芯针尖斜面的方向,然后驱动套管与针芯同时穿刺,可得到不同方向的近似圆弧路径;③先将针芯穿刺一段距离,然后协调控制套管沿针芯穿刺,而针芯保持不动,可得到不同的耦合穿刺路径;④动态控制套管和针芯的相对运动速度,可得到变曲率的圆弧路径;⑤针芯的穿刺和自转同时作用,当自转速度小于穿刺运动速度5倍时(角速度单位为rad/s,线速度单位为mm/s),穿刺路径为螺旋线;⑥当自转速度超过穿刺运动速度5倍时,穿刺路径为直线。组合①至⑥穿刺模式,可得到多n形式的三维路径。

由以上分析和穿刺要求可得出以下结论:套管柔性针应具有3个自由度,其中两个是针芯的移动和转动,另一个是套管的移动,如图2所示。针芯的移动自由度可以控制针芯的穿刺和针芯伸出套管的长度;针芯的转到自由度可以改变针芯针尖斜面的方向,进而改变针轴的弯曲方向;套管的移动自由度可以控制套管的穿刺。这3个自由度是互相独立的,需要3个独立的驱动装置来分别驱动。而且这3个运动既可以分时作用,也可以同时作用。这3个运动协调控制可以穿刺出如圆弧、螺旋线、直线等路径。

2套管柔性针穿刺机构设计

2.1总体方案的设计

为了设计套管柔性针的穿刺机构方案,先分析一下斜尖柔性针的穿刺机构。斜尖柔性针具有两个自由度,一个是针的进给运动;一个是针的自转运动。采用丝杠螺母机构,将自转电机安装在丝杠螺母的滑台上,如图3所示。

相对于斜尖柔性针,套管柔性针增加了一个驱动套管的自由度,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常规的设计方案为:在原斜尖柔性针穿刺机构的基础上,横向或纵向并联一个丝杠螺母机构来驱动套管的进给运动,如图4所示。

但是,这种两个丝杠并联的方案会使得整个机构的结构复杂、庞大。同时,由于要求针芯比套管长,能够伸出套管一段距离,所以,驱动套管的丝杠螺母机构需要置于驱动针芯的丝杠螺母机构的前方,造成两个并联丝杠的参差不齐。这样就形成了“增加自由度”、“增强功能和灵活性”与“增加结构体积和复杂性”、“形状”之间的技术冲突,转换成用48个通用工程参数来描述,即为“10、物质的数量”(改善)、“32、适应性”(改善)、与“8、静止物体的体积”(恶化)、“9、形状”(恶化)之间的冲突。通过查找冲突矩阵表可得解决这一冲突可用的发明原理,如表1所示。

经过分析,其中第7号原理具有可行性。原理及解Q办法如表2所示。

2.2支撑结构的设计

与刚性针不同,由于柔性针具有很强的柔性,在穿刺过程中受力会产生翘曲,所以必须要有防止翘曲的支撑结构。常规的柔性针支撑机构是由若干个半径依次变化的刚性支撑管相互嵌套而成,形状如同可伸缩式天线,如图6所示。然而支撑效果与支撑管的直径有直接的关系,而支撑管的直径又与支撑管嵌套的重数有关。当支撑管嵌套重数较少时,支撑管最外层的直径小,支撑效果相对好,但是每段支撑管的长度较大,最终压缩长度大,导致套管柔性针的不可利用段长度和整个穿刺机构增大;反之,当支撑管嵌套重数较多时,每段支撑管的长度缩小,最终压缩长度小,使得套管柔性针的不可利用长度和整个穿刺机构减小,但是支撑管最外层的直径大,支撑效果差。这样就形成了“支撑管的长度”与“支撑效果”之间的冲突,转换成用48个通用工程参数来描述,即为“3、移动物体的长度(改善)”与“35、可靠性”(恶化)之间的冲突。通过查找冲突矩阵表可得解决这一冲突可用的发明原理,如表3所示。

经过分析,其中第1、2和10号原理具有可行性。原理及解决办法如表4所示。

套管柔性针穿刺受到轴向力,可简化为一个细长轴受轴向力时产生弯曲的压杆稳定问题。在载荷模块中,在创建的参考点上添加载荷,类型为点力,共线针轴方向指向针体底端,大小为2n。针尖分析中必须沿着Z轴移动,设置参考点的边界条件“ZaSYmm(U1=U2=UR3=0)”,针体底部设置边界条件为“完全固定(U1=U2=U3=UR1=UR2=UR2=0)”。划分网格中单元尺寸0.15,单元形状为六面体,单元类型选择默认,划分网格后,创建作业,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如图8所示:

通过abaqus有限元分析可知,选取位移最大结点在针体上的位置,距针座长度为145.67mm,可得知,当细长轴受轴向力失稳产生翘曲的位置大约在距受力端1/3针轴长度处。如图9所示,a点为套管针固定在穿刺机构上的点,B是穿刺装置对套管柔性针的支撑点。为了确保支撑的可靠性,根据图8所示的翘曲规律,先在aB段距离受力端1/3长度处添加支撑块C;同理在BC段距受力端1/3处添加支撑块D;在aC段距受力端1/3处添加支撑块e;在ae段距受力端1/3处添加支撑块F,故支撑块分布方案如图9所示。

但是仔细分析这一方案发现,虽然在穿刺的初始状态支撑块的位置很合理,但是随着穿刺过程的进行,针的长度在变化,而前端支撑块的位置却没有随之变化,所以它的动态支撑性不好。于是,想到第15号原理――“动态法”,即应该让各支撑块随着进给机构联动,实时调整支撑的位置,达到良好的支撑效果。但是,如何让各支撑块联动是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对整个支撑系统进行物-场分析,如图10(a)所示。在初始的物-场模型里面,只有S1(支撑块1)和S2(支撑块2),它们之间没有作用的场,是一个不完整的物一场模型。为了实现联动,要增加一个场F(即支撑块之间的作用),使整个系统完整并能够运转,即运用了76个标准解中的第1个解。于是想到了方案一:可以引入一个磁场。让两个支撑块之间带上磁性,利用同极排斥的原理推动另一个支撑块移动,并将此模型进行扩展,实现各支撑块的联动。

根据76个标准解中的第1和3个解,可以引入一个外部物质S3和一个场F来改变系统,如图10(b)所示。于是想到方案二:可以引入一个中介物质S3和一个机械场F,使得S2,S3通过机械场F作用于S1。而且引入的中介物S3一方面要产生对S1的作用力,另一方面又不能够影响S1和S2间相对位置可以改变的设计初衷,所以,S3不能是刚性的。根据第30条发明原理(柔化法),可以想到采用一个具有弯曲弹性的弹性连接带铰接在两支撑块之间。

比较这两个方案,虽然方案一的结构比较简单,但是缺点为:当支撑块间的距离很近时,它们之间的排斥力会很大,极大的增加了电机的负载;而且当复位时,各支撑块并不能靠排斥力随着回到最初的支撑位置。方案二,虽然引入了一种物质,使结构变得略为复杂了一点,但是它能够有效克服方案一存在的缺点。一方面,当穿刺时,利用弹性连接带的弯曲弹性,可以推动各支撑块联动,而且当支撑块的距离很小时,弹性连接带被首尾叠在一起,发生屈曲,并不能产生大的弹力,所以不会增加电机负载;另一方面,当穿刺机构复位时,弹性连接带还能牵动各支撑块联动,回到初始的支撑位置。

综上,套管柔性针的穿刺机构的最后方案如图11所示。

变更管理方针篇2

静脉留置针又称为套管针,由先进的生物材料制作而成。在护理临床工作中,静脉留置针已成为临床输液的主要工具,因其具有减少血管穿刺次数、减轻患者的痛苦、操作方便、易于固定、能满足输液及输血等临床抢救需要的特点,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病房[1]。细节管理就是把发生护理安全事件后的消极处理变为发生事件前的积极预防,即如何将处置行为转变为控制行为,消除或者减少护理隐患[2]。我院有因留置针操作而引发的投诉,存在的问题为一次穿刺成功率低,二是欠缺与患者有效的沟通。为提高护理质量,护理部组织了静脉留置针操作培训并考核,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1培训

1.1培训对象全体护理人员。

1.2培训方法分层培训,先培训静脉治疗小组成员,再由小组成员进行科内培训。

1.3培训内容一是静脉治疗的相关理论知识学习,掌握留置针使用目的;留置时间;留置针类型选择等;二是按照湖北省静脉留置针技术操作流程规定,确定操作用物的准备和操作步骤;三是对操作步骤的细化处理,分述如下:

1.3.1注重评估

对患者进行正确的评估是进行操作的首选,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治疗方案以及使用药物的性质手背皮肤的情况,选择是否使用留置针穿刺以及寻找合适的血管,选用相对粗直有弹性血流丰富无静脉瓣,避开关节不易于固定的血管。

1.3.2注重查对制度

操作中,双人核对三次,一是转抄医嘱时;二是配置药液时;三是携带用物到病床旁。单人核对在操作前中后均有,核对内容包括床号姓名住院号药名剂量浓度使用方法。

1.3.3注重无菌操作

配置药液时的站位,离治疗台面十公分距离,禁止跨越无菌区域;左手掀开棉签袋盖,右手拿出棉签,蘸取碘伏浸湿棉签头的三分之二或是二分之一;消毒时,采用螺旋式消毒,一圈压一圈,范围是8×8cm,并要求待干,禁止来回擦拭;输液排气时,排出的液体应排到弯盘里;所有的一次性用物均需检查有效期,查看是否有漏气或者潮湿。

1.3.4注重交流沟通,伴随全程健康宣教

操作前告知患者采用留置针输液的目的以及需要配合的事项询问患者有无上卫生间及变换卧位的需求;注重交流礼仪,要求护士站立床旁与患者交流时,需上半身微前倾,保持微笑,平视患者。尊重患者的知情权,操作完毕要致谢。交待注意事项,避免堵管。

1.3.5坚持统一标准,规范操作

穿刺方法更精准,选择血管及消毒穿刺部位后,旋转松动留置针外套管,以15-30°角进行静脉穿刺,进针速度宜慢,以免过快刺破血管后壁,见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在沿血管前行1-2cm,使外套管尖端全部进入血管,右手固定针芯,左手推入外套管,松开止血带,右手同时退出针芯。

固定方法更科学,采用无张力方法固定贴膜,将贴膜轻放在留置针上,覆盖整个留置针,用手指轻按针的部分,再向两边展开,挤去里面的空气,牢固粘贴,写上操作时间及执行者姓名,贴在针柄处,输液器针头部分反转朝上,用纸胶布两条妥善固定输。

封管:输液完毕后,将头皮针与输液器管道的连接处分离,反折头皮针,将抽有封管液体的注射器连接于头皮针处,用右手均匀推注封管液3-4ml时边推注边往外拔,将全部封管液体注入,再用小夹子夹住针管即可。封管时应采用连续不间断边推注,边旋转式退出针头的方法封管[3]。

1.3.6重视培训过程中的随时评价

在培训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指出问题,并纠正问题。例如发现有部分老师戴脱无菌手套及七步洗手法未完全掌握,请老师演示并反复操练,直至熟练掌握。

2考核

2.1考核对象急诊科46名护理人员。

2.2考核内容培训前后的各100例行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操作,统计考核的成绩和一次穿刺成功率及患者对该操作的满意度。

2.2统计学方法数据录入SpSS10.0软件,采用X?检验,检验水准为а=0.05。

3结果见表

4讨论

4.1经过规范化静脉留置针培训后,穿刺成功率明显提高。为抢救病人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另外也减轻了因为反复穿刺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4.2在培训中注重细节管理,使得该项操作更为人性化,尊重患者,勤于交流,了解患者的真正需求,提供主动服务,提高患者满意度,为医院树立了良好的声誉。

参考文献:

[1]李卉青,翟晓晴等.临床能力测试在护理人员静脉留置针输液技能培训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9):101.

变更管理方针篇3

【关键词】中国;行政管理系统;完善与改革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飞速发展,我国居民的生活质量逐渐提升,从而促进了当代居民个人需求内容及方向的改变。其已经从最为简单物质需求,逐渐转变为了对文化、精神、健康等方面的需求。在这一时代背景的影响下,我国政府的国家治理理念也逐渐进行了适配性的改变,其逐渐从对社会事务的管控,转变为了对社会事务的协调。也就是说,更多的权利被赋予了社会民众与社会团体,并加强了当代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合作。在政府职能和治理理念转变的影响下,给予了当代我国各行各业发展的良好背景,并为我国居民生活质量水平的提升,以及社会中新思维、新观点的创新产生了巨大推动的力量。但是,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原因,在社会中存在大量从事政府行政管理的部门,在短时间理念的转变下,并没有很好的实现自身权利与角色的改变,从而给当前我国行政管理系统的完善带来了不小阻碍。为此,作者在本文中将基于国内行政管理系统现状,对如何促使该系统的完善提出些许改革对策与建议。

二、行政管理系统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行政管理系统在整个社会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整个社会的发展可以用经济发展水平、个人消费指数等多个标准来进行评价,但上述发展的实现离不开国家法律、政治、文化、社会等良好环境的支持。我国政府在社会发展中借助行政管理系统,实现了对各行业发展良好环境的打造,并作为第三方承担着平衡权利、利益等分配的重要角色,从而给我国社会的自由化和公平化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社会行政管理系统由各个政府部门所组成,并肩负着共同管理社会的重要责任。通过使用有效的责任分工、权责分配机制,实现对社会中各大事务的管理,从而搭建起了政企联合、民众与政府沟通的良好渠道。通过借助这一渠道,可以加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也可以加强民众与政府之间的交流,从而为我国制度和治理规范的完善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获取渠道,与此同时也促使政府职责权限的履行能够更好的作用于广大企业及民众群体。因此,可以发现,行政管理系统在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三、中国行政管理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改进对策

行政管理系统非常重要,其作为整个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而有效行政管理系统的设置与发展,将能够促进各行业规范的良好形成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为此,作者在本部分中将针对现有行政管理系统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以下三点对策。第一,针对我国现有政府部门权责混乱,地方事务管理存在漏洞的问题。行政管理之所以称之为系统,是因为其可通过各部门权责的有效分配,实现共同协作的工作模式。但是,针对当前我国行政管理系统而言,其经常会出现某些事件在发生之后无人问津,或者是多个部门之间相互推卸责任的问题。而这一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体系中存在有漏洞,对现有的权责并有良好的分配,并且在多个部门之间产生了不必要的较差。为此,针对这一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应当给予重视并进行改进。在现有我国行政管理系统中,应当设置较为明确和对等的权责分配机制,使每一个政府部门办公人员都能够依照规范行事,并将责任落实到各个部门,从而减少事件发生后的推诿和无人问津。另外,还应精简政府公事人员,对现有行政管理体系中各部门进行相应的调整,促使我国更具高效政府部门的形成。第二,针对当前我国政府部门的廉政问题。政府公务人员的一言一行都会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利益,也可关系到整个政府的形象。这些人员拥有着权利,如果不具有相应的道德修养和岗位认同,就极易利用这份权利损害广大人民利益。近年来,在我国国内上述事件时有发生,给国家治理带来了巨大的阻碍。为此,针对当前我国由众多人员干部所组成的行政管理系统而言,应当从廉政、道德的方面积极进行改善,促使整个社会政府良好风气与办公氛围的形成,使政府与企业、政府与民众能够开展更好的合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带来坚实的基础。例如:政府部门可建立大众、居民网上评价制度,开设公共邮箱,采用无记名、有奖励、保护严密的方式,听取广大人民群众的反馈。并对所受到的反馈组织纪委部门进行严格审查,以了解事情的真伪。对已经违反了相关条例的政府公务人员,利用公开的形式给予惩罚和处分。第三,针对当前我国政府行政管理部门服务质量低下的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多民众对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态度与质量提出了异议。针对我国行政管理系统而言,能否取信于民、获取民众的认同,将直接关系到该系统运行的质量。为此,针对这些问题,我国政府部门应当高度重视,从办事效率、态度与质量上对现有办公流程、效率与质量进行改进,从而积极改变在大众眼中形象,更便于政府行政管理事务的落实。例如:我国政府部门可针对现有业务进行积极分类,对某一项业务办理的人员进行科学调查与总结,为每日办事群众较多的业务加设窗口,从而能够使每个群众都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加满意的服务。还可针对现有政府接待大厅设置更加具有人性化的排队机器,设置沙发、板凳等,使来窗口办事群众能够体验到更加满意、快捷与舒心的服务。

四、结论

通过上文的研究,可以发现,我国行政管理系统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而为我国健康和谐社会的打造提供了重要保障。但是,针对目前我国行政管理系统而言,其存在着职权分配、职责较差、贪污受贿、服务质量低下等诸多问题。为此,作者针对上述问题分别提出了具有参考性和建设性的建议,以期为我国社会现代行政管理系统的完善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韦子平.新时期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趋向及关系梳理[J].经济研究导刊,2009(07).

变更管理方针篇4

关键词甘露醇/投药和剂量静脉内/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5.281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5.281

20%甘露醇属于高渗利尿脱水性液体,快速静脉注射后使血浆渗透压增高,从而使组织脱水,产生渗透性利尿,其在消除水肿、降低颅内压、降低眼压、缓解头痛、防止脑疝发生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静脉输入时对血管壁刺激较大,高渗和微粒等因素可使局部静脉出现疼痛,血管壁变硬,弹性消失,一旦药液外渗入皮下组织,不易被组织吸收并损伤组织,引起静脉炎及局部组织坏死。而外周静脉对所有患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要加强静脉点滴甘露醇时的护理,使患者少受痛苦。经过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出一些护理方法如下。

20%甘露醇属于高渗利尿脱水性液体,快速静脉注射后使血浆渗透压增高,从而使组织脱水,产生渗透性利尿,其在消除水肿、降低颅内压、降低眼压、缓解头痛、防止脑疝发生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静脉输入时对血管壁刺激较大,高渗和微粒等因素可使局部静脉出现疼痛,血管壁变硬,弹性消失,一旦药液外渗入皮下组织,不易被组织吸收并损伤组织,引起静脉炎及局部组织坏死。而外周静脉对所有患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要加强静脉点滴甘露醇时的护理,使患者少受痛苦。经过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出一些护理方法如下。

资料与方法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110例,男53例,女57例,年龄35~81岁,平均55岁,均静脉使用甘露醇1周以上。

本组患者110例,男53例,女57例,年龄35~81岁,平均55岁,均静脉使用甘露醇1周以上。

护理方法:输注甘露醇时巡视病房,仔细观察局部沿静脉走向的皮肤是否有改变和范围大小,询问患者有无疼痛酸困的感觉,记在输液观察单上。发现情况及时处理。

护理方法:输注甘露醇时巡视病房,仔细观察局部沿静脉走向的皮肤是否有改变和范围大小,询问患者有无疼痛酸困的感觉,记在输液观察单上。发现情况及时处理。

结果

结果

按照美国静脉护理学会所规定的指标:①Ⅰ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②Ⅱ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③Ⅲ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110例患者出现Ⅰ度刺激征41例,无刺激征69例。

按照美国静脉护理学会所规定的指标:①Ⅰ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②Ⅱ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③Ⅲ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110例患者出现Ⅰ度刺激征41例,无刺激征69例。

护理

护理

应用前严格检查甘露醇注射液的质量,除常规检查有效期和透明度外,还应检查有无结晶。由于甘露醇是一种饱和溶液,温度降低时有结晶析出,析出的结晶静滴后有引起血管栓塞和肾小管阻塞的危险,故甘露醇应在无结晶的情况下应用,如有结晶析出应加温溶解,尤其冬天。甘露醇加温溶解后输入人体时的温度应与人体温度相符。

应用前严格检查甘露醇注射液的质量,除常规检查有效期和透明度外,还应检查有无结晶。由于甘露醇是一种饱和溶液,温度降低时有结晶析出,析出的结晶静滴后有引起血管栓塞和肾小管阻塞的危险,故甘露醇应在无结晶的情况下应用,如有结晶析出应加温溶解,尤其冬天。甘露醇加温溶解后输入人体时的温度应与人体温度相符。

选择合适的血管:选择粗直、弹性好并且易于固定的手臂、前臂处回流顺畅的静脉,避开瘢痕、感染、关节等部位。一般由远心端向近心端逐渐选择,避免同一部位反复穿刺输注甘露醇(若前后穿刺点距离太近,易导致血管周围炎症)。如患者血管条件差,可在穿刺前10分钟用热毛巾热敷,或将手及手臂放在热水中浸泡5~10分钟,待血管充盈后再行穿刺。

选择合适的血管:选择粗直、弹性好并且易于固定的手臂、前臂处回流顺畅的静脉,避开瘢痕、感染、关节等部位。一般由远心端向近心端逐渐选择,避免同一部位反复穿刺输注甘露醇(若前后穿刺点距离太近,易导致血管周围炎症)。如患者血管条件差,可在穿刺前10分钟用热毛巾热敷,或将手及手臂放在热水中浸泡5~10分钟,待血管充盈后再行穿刺。

静脉输液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减少穿刺次数。并且输注甘露醇时,应先用生理盐水建立静脉通路,确保针头在血管内,待点滴通畅后再输入甘露醇,从而使甘露醇直接准确进入血管。需要多次输注甘露醇的可应用静脉留置针,静脉留置针作为一种先进的输液工具,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静脉留置针可以减少穿刺次数,减少对血管壁的机械性损伤和刺激。其内芯为软管,可漂浮于血管内从而降低针头对血管的刺激,降低血管的破坏机率。而且静脉留置针流速大,能够按时按量使液体输入体内。

静脉输液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减少穿刺次数。并且输注甘露醇时,应先用生理盐水建立静脉通路,确保针头在血管内,待点滴通畅后再输入甘露醇,从而使甘露醇直接准确进入血管。需要多次输注甘露醇的可应用静脉留置针,静脉留置针作为一种先进的输液工具,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静脉留置针可以减少穿刺次数,减少对血管壁的机械性损伤和刺激。其内芯为软管,可漂浮于血管内从而降低针头对血管的刺激,降低血管的破坏机率。而且静脉留置针流速大,能够按时按量使液体输入体内。

加强责任心,及时巡视病房,认真观察用药效果和用药反应。临床上应用甘露醇多强调快速滴注,要根据医嘱按时输入。观察液体输入是否顺利,注意穿刺部位的颜色、温度及患者的主诉。个别患者可有过敏反应,表现为喷嚏、流涕、舌肿、呼吸困难、紫绀甚至意识丧失等,应立即停药,通知和协助医生对症处理。如有输入不畅,局部隆起肿胀,应立即更换其它非刺激性液体。若发现甘露醇外渗,可局部用50%硫酸镁湿敷或者烧伤膏外敷等措施,患肢抬高制动,以利于血液循环,减轻局部反应。50%硫酸镁可直接经皮肤吸收至皮下,使血管平滑肌松弛,解除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如发现外渗伴局部淤血,可用普鲁卡因局部封闭注射,此方法能降低局部血管的脆性,从而减轻疼痛反应,缓解血管痉挛,改善缺血缺氧状态,有利于渗出物的吸收,减轻局部损伤。

加强责任心,及时巡视病房,认真观察用药效果和用药反应。临床上应用甘露醇多强调快速滴注,要根据医嘱按时输入。观察液体输入是否顺利,注意穿刺部位的颜色、温度及患者的主诉。个别患者可有过敏反应,表现为喷嚏、流涕、舌肿、呼吸困难、紫绀甚至意识丧失等,应立即停药,通知和协助医生对症处理。如有输入不畅,局部隆起肿胀,应立即更换其它非刺激性液体。若发现甘露醇外渗,可局部用50%硫酸镁湿敷或者烧伤膏外敷等措施,患肢抬高制动,以利于血液循环,减轻局部反应。50%硫酸镁可直接经皮肤吸收至皮下,使血管平滑肌松弛,解除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如发现外渗伴局部淤血,可用普鲁卡因局部封闭注射,此方法能降低局部血管的脆性,从而减轻疼痛反应,缓解血管痉挛,改善缺血缺氧状态,有利于渗出物的吸收,减轻局部损伤。

甘露醇输注完毕时,及时更换其它非刺激性液体。若不需要输入其他液体,应用生理盐水快速滴入3~5分钟,以减少药物对静脉的刺激,若使用的是静脉留置针,应掌握正确的封管方法[1],用生理盐水快速滴入5~10分钟,再用肝素盐水封管。封管是应采用连续,不间断、边推注边关留置针的正压封管方法。如果封管液太少(<10ml),不能冲净局部血管内的药液,滞留的药液对局部血管的刺激可引起局部疼痛,变硬。若封管液注入速度太快,用力过猛,使血管内部压力突然增加,管壁通透性增强,可导致血管炎性改变、发硬、红肿。采用正压封管方法可以减少高渗性液体在局部滞留,减少静脉损伤机会。

甘露醇输注完毕时,及时更换其它非刺激性液体。若不需要输入其他液体,应用生理盐水快速滴入3~5分钟,以减少药物对静脉的刺激,若使用的是静脉留置针,应掌握正确的封管方法[1],用生理盐水快速滴入5~10分钟,再用肝素盐水封管。封管是应采用连续,不间断、边推注边关留置针的正压封管方法。如果封管液太少(<10ml),不能冲净局部血管内的药液,滞留的药液对局部血管的刺激可引起局部疼痛,变硬。若封管液注入速度太快,用力过猛,使血管内部压力突然增加,管壁通透性增强,可导致血管炎性改变、发硬、红肿。采用正压封管方法可以减少高渗性液体在局部滞留,减少静脉损伤机会。

加强健康知识宣教:告知患者甘露醇属于高渗性液体,对血管壁刺激较大,注射过快,可致一过性头痛、视力模糊、眩晕、畏寒及注射部位轻度疼痛等,让患者有心理准备,避免恐慌和反复移动输液肢体。由于患者的年龄、性别、个性和注意力等因素的不同,对刺激的感受力和耐受力有很大的差异,同样强度的刺激可引起不同的刺激反应,所以我们对有恐惧和心理紧张的患者要加强心理疏导,安慰和关心患者。如果输液后出现局部。

加强健康知识宣教:告知患者甘露醇属于高渗性液体,对血管壁刺激较大,注射过快,可致一过性头痛、视力模糊、眩晕、畏寒及注射部位轻度疼痛等,让患者有心理准备,避免恐慌和反复移动输液肢体。由于患者的年龄、性别、个性和注意力等因素的不同,对刺激的感受力和耐受力有很大的差异,同样强度的刺激可引起不同的刺激反应,所以我们对有恐惧和心理紧张的患者要加强心理疏导,安慰和关心患者。如果输液后出现局部。

掌握科学的拔针方法[2]:指导患者的对侧放在穿刺点及其上方,拔出针头后稍加力量进行按压,使针头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推出管腔,因而减轻甚至除去了针刃对血管造成的切割性损伤。指导患者正确按压针眼及其上方3~5分钟,不宜换手,压力要适中,并将注射手臂屈曲抬高,切忌揉搓针眼周围[3]。如果是静脉留置针,按压时间是5~10分钟。

掌握科学的拔针方法[2]:指导患者的对侧放在穿刺点及其上方,拔出针头后稍加力量进行按压,使针头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推出管腔,因而减轻甚至除去了针刃对血管造成的切割性损伤。指导患者正确按压针眼及其上方3~5分钟,不宜换手,压力要适中,并将注射手臂屈曲抬高,切忌揉搓针眼周围[3]。如果是静脉留置针,按压时间是5~10分钟。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刘建平,田源.静脉留置针对甘露醇所致静脉炎的预防[J].护理学杂志,2004,15(19):33.

1刘建平,田源.静脉留置针对甘露醇所致静脉炎的预防[J].护理学杂志,2004,15(19):33.

2胡玲蓉.浅谈静脉炎的预防和治疗[J].医学理论和实践,2002,15(3):283.

2胡玲蓉.浅谈静脉炎的预防和治疗[J].医学理论和实践,2002,15(3):283.

3孔祥玲,李秀丽.急诊科护士沟通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9):21-23.

变更管理方针篇5

【关键词】老年;静脉穿刺;方法

【中图分类号】R47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1-0207-01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护理操作之一,静脉穿刺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治疗的效果及疾病的转归。然而高龄患者由于年龄因素,人体各组织器官机能逐渐减退,真皮的弹性减弱,皮下脂肪减少,皮肤变薄,皱纹增加,大多数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致使一些常用的静脉遭到严重的破坏,造成有效穿刺部位减少,给静脉穿刺带来很大的困难。

1静脉穿刺时引起疼痛的原因

1.1患者心理护理因素静脉穿刺时,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惧心理,使血管收缩,影响了穿刺的成功率,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1.2穿刺者心理状态护士的情绪不仅对患者有很大的影响力,而且影响自身操作水平发挥情绪的变化可直接影响护士的注意力、意识状态、定势状态及思维状态,导致中枢协调偏差,出现判断、感觉失误。

1.3患者自身生理情况高龄患者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血管弹性差、脆性增大,皮肤组织松弛,血管易滑动,不易固定,回血缓慢;长期静脉输液治疗反复行静脉穿刺及药物对血管的刺激,导致管腔狭窄,管壁硬化,血管弹性差、脆性增大,皮肤组织松弛[1]影响穿刺的成功率。

1.4穿刺针头因素表皮对刺激特别敏感,而静脉穿刺须经过表皮,那么穿刺面积越小,疼痛就越小。有研究提出选用5号半的头皮针输液痛觉刺激小,穿刺成功率明显提高,这是因为5号半头皮针型号相对于小静脉管径,粗细合适,能有效进入血管内,易一针见血;穿刺时对小静脉的机械切割面小,对静脉内膜完整性的损伤轻,加上针头细短,即使静脉“屈曲成角”也易固定,输液过程中渗漏率低,减少了患者再次注射的痛苦。5号半头皮针针尖斜面小(仅2mm)针径小(D=0.5mm),针尖锋利,刺破皮肤时阻力小,在人之疼阈内完成操作,从而减轻患者痛苦。

1.5穿刺方法真皮内的纤维排列有一定方向,一般与关节运动的张力方向一致,皮肤的表面有纤细的褶皱皮纹,皮纹交织呈菱形、三角形或多边形,在手背部特别明显,握拳时使皮纹呈横向走行,增大进针阻力,加重疼痛;采用穿刺针从血管上方与皮肤约20°角进针,一方面针头与皮肤表面接触面积相对增大,皮肤受损范围大;作用于针尖的压强相对小,使进针速度减慢,针头刺激皮肤的时间延长,痛觉增加,另一方面,针头从静脉侧方刺入皮下,再沿静脉方向潜行刺入静脉,针头对皮下组织、神经末梢刺激时间长,所以疼痛持续时间相对较长,而且针尖进入血管后,落空感不明显,影响穿刺成功率;

2减轻老年人静脉穿刺疼痛的方法

2.1心理护理在输液前护士应首先向病人问好,了解病人目前的情况,并向病人解释输液的目的、所用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输液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操作中要分散患者注意力。穿刺时,与患者交谈,分散起其注意力,亲友陪伴会明显减轻患者对穿刺的疼痛反应。这样患者首先在心理上更易接受,消除了恐惧感,更体现了人文关怀,加强了医患关系。

2.2穿刺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护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工作中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状态,规范自己的护理行为,以保证静脉穿刺的成功率,进而减轻穿刺时病人疼痛时的感觉。

2.3血管的选择穿刺部位的选择遵循从小到大、从远心端到近心端的血管使用原则。通过解剖12例24侧成人手背标本,观察手背静脉与皮神经的关系。发现桡骨茎突、尺骨茎突及第三掌骨所形成的三角形区域,神经分布与静脉呈交叉关系。因此选择此区域血管粗直、弹性好、血流丰富、避开关节及静脉瓣,不易滑动,易于固定。既利于避免穿刺对神经末梢的刺激,又利于血液充分稀释药物,从而减少疼痛的发生

2.4扎止血带的距离老年人血管硬化,弹性降低,同时皮肤肌肉松驰,使血管滑动不易固定,如果常规扎止血带,虽然血管外观清晰,但血管活动度大,静脉穿刺时常刺不准血管,针头在皮下组织“拉锯”。如果近扎止血带,缩短了止血带与穿刺点的距离,血管活动度小,起到固定血管的作用,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减少患者疼痛感。

2.5握拳方式的改变提高了穿刺的成功率。半握拳优于教科书中的紧握拳头的方法。用力握拳时掌骨和肌腱相对隆起,使静脉下隐于指骨间隙,加之皮肤过于绷紧不能使血管充盈;再者过度握紧拳头穿刺完成后患者突然放松拳头,使皮肤、肌腱过快复原,导致针尖穿破或滑出血管;而半握拳时,拳骨、肌腱和皮肤都不会绷的很紧,不会出现手放松后肌腱、皮肤突然复位的现象,可大大提高穿刺成功率[2]。

2.6掌握最佳穿刺方法

2.6.1穿刺进针的角度应视穿刺的部位、静脉深浅、粗细及滑动与否而定。当穿刺时进针增大时,针头与皮肤的触点面积变小,进针压强增大,进针速度会变快,痛觉就会减小[3],同时针头与皮肤的接触点面积小,表皮受损范围小,痛觉因此也小。由此可见,60°角进针的无痛率要高于20°角进针[4]。

2.6.2穿刺进针速度成功控制静脉穿刺进针速度、动作轻稳是静脉穿刺成功与无痛的因素之一。当血管脆性大、弹性差、血流压力低、管径细小不充盈时,应先使血管扩张,从正面快速进针,然后轻轻挑起静脉慢慢进针到位,这样使上下血管壁分离,以免刺破血管。最好能快速进针穿过皮肤后,再缓慢进入血管,既可减轻疼痛,又易成功。

2.6.3穿刺进针的长度进针长度与穿刺疼痛程度呈正比。于瑞华等研究[5]提示临床上静脉输液进针长度共0.6cm,不仅可以减少对血管的损伤,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同时还可预防静脉炎的发生。在同一个体同一部位使用同一药物进行静脉穿刺,针头进入血管长度减少,对血管的损伤小,血管使用寿命长,患者疼痛反应小。

3结论

老年患者由于自身的一些特点,致使穿刺有时难度很大,而这种适合老年人的穿刺方法的应用,将大大提高了穿刺的成功率及无痛率,减轻了老年患者的痛苦,从而提高了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孔坚梅,莫爱莲.老年患者静脉特点及穿刺方法的探讨[J].实用护理杂志,1992,8(7):13~14.

[2]万淑芝,王英娴。手部静脉穿刺不易握拳[J].中华护理杂志,1996,31(2):

[3]陈翠华。静脉穿刺进针角度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1997,32(6):

[4]周书平.增大进针角度减轻穿刺疼痛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8,23(7):42.

[5]于瑞花,兰胜才,张爱华等.不同进针长度行静脉输液时对血管壁影响的对比研究[J].护理研究,2000;18(4):145~146.

【摘要】本文就高龄患者静脉输液穿刺时疼痛的原因分析及减轻高龄患者静脉穿刺疼痛的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穿刺者不良的心理状态、高龄患者血管的变化、穿刺针选择不当、病人紧张的心理状态是引起穿刺疼痛的主要原因。减轻疼痛的方法是:穿刺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病人的血管选择适当、穿刺的方法、选择5号半头皮针进行穿刺、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

【关键词】老年;静脉穿刺;方法

【中图分类号】R47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1-0207-01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护理操作之一,静脉穿刺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治疗的效果及疾病的转归。然而高龄患者由于年龄因素,人体各组织器官机能逐渐减退,真皮的弹性减弱,皮下脂肪减少,皮肤变薄,皱纹增加,大多数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致使一些常用的静脉遭到严重的破坏,造成有效穿刺部位减少,给静脉穿刺带来很大的困难。

1静脉穿刺时引起疼痛的原因

1.1患者心理护理因素静脉穿刺时,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惧心理,使血管收缩,影响了穿刺的成功率,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1.2穿刺者心理状态护士的情绪不仅对患者有很大的影响力,而且影响自身操作水平发挥情绪的变化可直接影响护士的注意力、意识状态、定势状态及思维状态,导致中枢协调偏差,出现判断、感觉失误。

1.3患者自身生理情况高龄患者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血管弹性差、脆性增大,皮肤组织松弛,血管易滑动,不易固定,回血缓慢;长期静脉输液治疗反复行静脉穿刺及药物对血管的刺激,导致管腔狭窄,管壁硬化,血管弹性差、脆性增大,皮肤组织松弛[1]影响穿刺的成功率。

1.4穿刺针头因素表皮对刺激特别敏感,而静脉穿刺须经过表皮,那么穿刺面积越小,疼痛就越小。有研究提出选用5号半的头皮针输液痛觉刺激小,穿刺成功率明显提高,这是因为5号半头皮针型号相对于小静脉管径,粗细合适,能有效进入血管内,易一针见血;穿刺时对小静脉的机械切割面小,对静脉内膜完整性的损伤轻,加上针头细短,即使静脉“屈曲成角”也易固定,输液过程中渗漏率低,减少了患者再次注射的痛苦。5号半头皮针针尖斜面小(仅2mm)针径小(D=0.5mm),针尖锋利,刺破皮肤时阻力小,在人之疼阈内完成操作,从而减轻患者痛苦。

1.5穿刺方法真皮内的纤维排列有一定方向,一般与关节运动的张力方向一致,皮肤的表面有纤细的褶皱皮纹,皮纹交织呈菱形、三角形或多边形,在手背部特别明显,握拳时使皮纹呈横向走行,增大进针阻力,加重疼痛;采用穿刺针从血管上方与皮肤约20°角进针,一方面针头与皮肤表面接触面积相对增大,皮肤受损范围大;作用于针尖的压强相对小,使进针速度减慢,针头刺激皮肤的时间延长,痛觉增加,另一方面,针头从静脉侧方刺入皮下,再沿静脉方向潜行刺入静脉,针头对皮下组织、神经末梢刺激时间长,所以疼痛持续时间相对较长,而且针尖进入血管后,落空感不明显,影响穿刺成功率;

2减轻老年人静脉穿刺疼痛的方法

2.1心理护理在输液前护士应首先向病人问好,了解病人目前的情况,并向病人解释输液的目的、所用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输液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操作中要分散患者注意力。穿刺时,与患者交谈,分散起其注意力,亲友陪伴会明显减轻患者对穿刺的疼痛反应。这样患者首先在心理上更易接受,消除了恐惧感,更体现了人文关怀,加强了医患关系。

2.2穿刺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护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工作中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状态,规范自己的护理行为,以保证静脉穿刺的成功率,进而减轻穿刺时病人疼痛时的感觉。

2.3血管的选择穿刺部位的选择遵循从小到大、从远心端到近心端的血管使用原则。通过解剖12例24侧成人手背标本,观察手背静脉与皮神经的关系。发现桡骨茎突、尺骨茎突及第三掌骨所形成的三角形区域,神经分布与静脉呈交叉关系。因此选择此区域血管粗直、弹性好、血流丰富、避开关节及静脉瓣,不易滑动,易于固定。既利于避免穿刺对神经末梢的刺激,又利于血液充分稀释药物,从而减少疼痛的发生

2.4扎止血带的距离老年人血管硬化,弹性降低,同时皮肤肌肉松驰,使血管滑动不易固定,如果常规扎止血带,虽然血管外观清晰,但血管活动度大,静脉穿刺时常刺不准血管,针头在皮下组织“拉锯”。如果近扎止血带,缩短了止血带与穿刺点的距离,血管活动度小,起到固定血管的作用,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减少患者疼痛感。

2.5握拳方式的改变提高了穿刺的成功率。半握拳优于教科书中的紧握拳头的方法。用力握拳时掌骨和肌腱相对隆起,使静脉下隐于指骨间隙,加之皮肤过于绷紧不能使血管充盈;再者过度握紧拳头穿刺完成后患者突然放松拳头,使皮肤、肌腱过快复原,导致针尖穿破或滑出血管;而半握拳时,拳骨、肌腱和皮肤都不会绷的很紧,不会出现手放松后肌腱、皮肤突然复位的现象,可大大提高穿刺成功率[2]。

2.6掌握最佳穿刺方法

2.6.1穿刺进针的角度应视穿刺的部位、静脉深浅、粗细及滑动与否而定。当穿刺时进针增大时,针头与皮肤的触点面积变小,进针压强增大,进针速度会变快,痛觉就会减小[3],同时针头与皮肤的接触点面积小,表皮受损范围小,痛觉因此也小。由此可见,60°角进针的无痛率要高于20°角进针[4]。

2.6.2穿刺进针速度成功控制静脉穿刺进针速度、动作轻稳是静脉穿刺成功与无痛的因素之一。当血管脆性大、弹性差、血流压力低、管径细小不充盈时,应先使血管扩张,从正面快速进针,然后轻轻挑起静脉慢慢进针到位,这样使上下血管壁分离,以免刺破血管。最好能快速进针穿过皮肤后,再缓慢进入血管,既可减轻疼痛,又易成功。

2.6.3穿刺进针的长度进针长度与穿刺疼痛程度呈正比。于瑞华等研究[5]提示临床上静脉输液进针长度共0.6cm,不仅可以减少对血管的损伤,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同时还可预防静脉炎的发生。在同一个体同一部位使用同一药物进行静脉穿刺,针头进入血管长度减少,对血管的损伤小,血管使用寿命长,患者疼痛反应小。

3结论

老年患者由于自身的一些特点,致使穿刺有时难度很大,而这种适合老年人的穿刺方法的应用,将大大提高了穿刺的成功率及无痛率,减轻了老年患者的痛苦,从而提高了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孔坚梅,莫爱莲.老年患者静脉特点及穿刺方法的探讨[J].实用护理杂志,1992,8(7):13~14.

[2]万淑芝,王英娴。手部静脉穿刺不易握拳[J].中华护理杂志,1996,31(2):

[3]陈翠华。静脉穿刺进针角度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1997,32(6):

[4]周书平.增大进针角度减轻穿刺疼痛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8,23(7):42.

变更管理方针篇6

就目前的现状而言,电力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安全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一是电力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在各区域、各专业之间存在着不平衡现象,导致很难形成统一的管理方法和模式;二是缺乏科学、适用的管理工具,使得管理环节繁杂,管理成本居高不下;三是尚未形成统一的、适用于工程建设全过程或项目全寿命周期的质量和安全管理体系,导致管理手段单一,难以推行覆盖项目全过程的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ion(行动)的持续循环改进机制。针对这些问题,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积极推进“大建设”体系建设和基建队伍建设的要求。为了贯彻和落实这一整体工作思路和要求,确保电力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安全,各地区的电力企业加快了对电力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分析系统的探索与实践,并力求寻找适合自己企业的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实施监控手段,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实现持续有效改进,这些探索与实践工作对电力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水平而言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质量和安全分析体系的建立及构成

就目前各电力工程施工企业在工程管理方面的现状而言,仍然将主要的关注点集中在传统性的工程组织与实施两个方面,而对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的全过程分析和持续改进方面的认识尚不充分,有些企业即使有了一定的认识,也做了一些推进与实施,但大多数情况下仍然停留在文件上或是单纯的制度上,而未落在实处,存在着“两张皮”的现象。因此,针对当前的现状,要推进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分析体系,首先要从电力工程建设操作流程的梳理和文件体系的规范化入手,针对过去电力工程建设方面出现的质量和安全问题,开展广泛的查摆、统计、分析活动,在此过程中寻求规范化的分析框架和科学有效的分析方法,将其应用到具体的电力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和安全管控工作中,并通过实践与总结得到具有针对性的控制和改进策略,最终使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安全水平在工程具体实施之中得到持续稳步的提升。

1.质量分析体系

质量分析体系主要是针对项目可行性设计、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和竣工验收等四个阶段的管理需求而设计的,在针对以上四个阶段的工程质量分析过程中,对其中出现的质量问题,以“质量改进池”的形式进行汇总,并针对不同问题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针对重点问题进行整改落实。可行性研究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可行性研究预评审及评审报告的分析,对研究预评报告和评审报告中提出的意见的合理性、可行性及系统性进行确认;规划设计阶段主要任务是在深入考察电力工程设计的深度、土建工程设计和电力设备安装配合度的基础上,对甲方提出的要求的明确性和现场勘察结果的准确性进行确认;项目建设施工阶段的主要是对土建作业的质量、电气设备入场的质量等问题进行严格的管控;竣工验收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针对土建工程、电气设备安装质量是否达到设计中要求的标准及运行单位的功能要求进行综合考察。笔者针对以上四个阶段中质量分析的工作流程,通过梳理与设计提出了新的质量分析体系流程,质量分析工作主要是由工程监理部门和项目施工部门在协调配合的前提下共同来完成的,监理人员在其中负责对工程相关数据的汇总、记录与统计工作,而项目施工部门则负责针对存在的待改进问题召集讨论会,在讨论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最终决议并形成分析报告。

2.安全分析体系

安全分析主要是对工程施工前期制定的安全措施落实时所需资金的使用情况以及施工过程中安全措施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考察分析,分析周期为一季度,并在每季度结束时,对本季度内的待改进项的实际整改、关闭情况进行汇总,并将汇总结果作为列出下一季度需改进问题清单的依据,通过统计、召集讨论会对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决议、贯彻落实等四个环节的工作,而形成具有持续循环上升特征的pDCa循环管理体系。减少或消除工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的关键在于在不断循环中实现持续改进,具体实施时,首先要准确而全面地统计在某一特定阶段(一般为一季度)中安全问题发生频次,并将统计数据交由监理人员或安全专职人员进行分析,与此同时要对上一个阶段中待改进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进行讨论,对采取的措施进行归纳与总结,最后以此为依据得出下一阶段中需要整改落实或待改进的主要安全问题。这样通过统计、讨论、总结等环节,最终形成分析报告和相关决议,并对整改安全问题中采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较强的措施予以总结、整理,将其输入经验库,同时对出现的安全问题也进行分类汇总。这样针对多次重复出现的同类问题,就可以将有效的管理措施在其中进行推广应用,从而减少或消除同类问题的再次发生。此外还要针对待改进的主要安全问题开展专项研究,并以研究结果进一步充实经验库,这样在上升的循环之中使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水平得到持续有效的提高。

三、质量和安全分析体系的应用实例分析

1.质量分析

(1)可行性研究阶段

在对该项目可行性评审意见的分析中,我们发现其在该工程的宏观评价方面较为完善,但在预评审意见中涉及的问题比较宽泛,因此有必要对评价体系进一步进行完善,使其更加完整。比如在变电站中,将其中变压器使用的电流互感器的变比进行调整,将其改为400(600)/5a,可作为出线仓;再如穿墙套管的额定电流原来为2500a,为了使其更加合理,提议改为3000a等。同时将提出的这些问题进行分门别类,并将其对应地归入到电力系统的一次侧、二次侧及变电站自动化、线路、估算等各个部分之中,从而使评审意见的规范性和系统性更显著。

(2)设计阶段分析

在对该项目设计阶段的分析中发现,设计的质量问题、甲方的特定要求、现场实际情况等都会引起变电站土建和电气施工设计的变更,而其中设计的质量问题导致变电站土建和电气施工设计变更的可能性最大。因此要首先要从规范设计管理和提高设计质量两个方面入手;同时甲方的特定要求也不能忽视,要深入而明确地掌握甲方提供的初设信息,从源头上最大限度减少或消除因对甲方初设信息不明确而导致的不必要的变更发生;最后是现场实际情况引起的变更问题,这一问题应从强化工程前期的现场勘查的角度来予以防范和避免。

(3)施工阶段分析

在对施工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的调查中发现,土建施工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钢筋、模板及建筑装修三个方面。其中钢筋的问题主要有保护层、钢筋间距和钢筋锚固等;模板问题主要集中在安装和脚手架问题上;建筑装修主要集中在室内外抹灰、涂饰、门窗的装饰装修等方面,因此要以这些问题为重点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

(4)竣工验收分析

竣工验收中土建作业及电器设备质量是验收工作的重点,我们在验收中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汇总和分析,发现存在的质量问题主要集中在土建中的洞口封堵及钢筋制作安装、电气设备中的电容器质量、规划设计中的预留孔及灯具安装位置、运行单位负责的增加挡水槛设置及灯具选型等四个方面。针对这些问题,要分清主次地提出有针对性的管控措施并认真落实。

(5)防范控制措施

在以上四个阶段的质量分析完成之后,就可以建立本工程项目的“质量改善池”,并以项目全过程为目标,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防范管控措施。例如,将“电流互感器变比的调整、穿墙套管额定电流等参数的优化”等问题形成初步设计优化建议,使其在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预评审阶段就予以解决;将“尽可能减少或消除设计变更”这一目标通过深化项目前期准备工作、细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成果和规划设计的对接、强化项目需求管理及严格落实设计过程管理等措施,使分散在项目设计和建设的全过程中的问题得以消除和解决。

2.安全分析

(1)土建工程安全问题分析

土建工程的安全问题主要集中于电线电缆、安全用具、脚手架工程、洞口临边防护、模板工程、物资堆放等方面,因而要想提高项目的安全施工水平,就要通过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部门等三方在共同协调配合的情况下予以实现。

(2)安装工程安全问题分析

在电力工程建设中的电气设备安装环节的调查中发现,容易出现安全问题的项点主要有安全用具、安全交底、安全防护措施、安全意识、安全检查制度及用电管理等方面,因此要在确保各项安全用具完备的基础上,严格安全交底、落实安全防护措施及安全检查制度,同时还要不遗余力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

(3)防范控制措施

在对土建、安装工程中的安全分析中发现,可以通过建立和形成工程建设“安全问题整改反馈单”的方式,同时通过编制专项方案、细化安全交底、加强安全用具规范化管理、推行现场标准化安全文明施工措施、加强施工现场监理等形成标准化施工管理模式,从而稳步提升工程建设的安全管理水平。

四、结束语

变更管理方针篇7

[关键词]工程项目;合同管理;策略;探讨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建筑工程管理越加的重视。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合同管理属于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目前来看,在工程项目合同管理中仍存在一些问题,直接影响到工程项目施工的顺利实施。所以,针对这种现象,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对工程项目施工合同的管理工作,以此来保证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1工程项目施工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对合同重视度不足

对于建筑工程项目而言,所履行的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从决策一直到竣工阶段,中间很容易受到不可预见性因素的影响,出现一些问题[1]。而工程施工合同将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对于工程施工起着引导作用。然而实际看来,建筑单位以及施工单位对于合同的认识度不够,忽略了合同的重要性,双方在施工前都要签订工程合同,工程合同是双方利益的一种保障,并受法律保护。在工程合同中必须要将单位的具体信息、材料价格预算结算以及合同变更与解除等内容进行全面细致的规定,要将各方面各个环节都进行细致的规定。但是部分建筑单位或施工单位在进行合同签订过程中,没有仔细阅读合同,而是随意盖章签字,走一个形式,导致合同不受重视。并且部分单位没有按照合同上规定的要求去完成工作,最终导致后期双方意见不合,产生矛盾,甚至上升到法律纠纷,不仅影响单位的经济利益,更是影响工程的进度。在进行合同的签订中,必须对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针对问题进行探讨,以此提前找到一个预防解决的方式,双方必须要达成一致,之后再进行合同的签订,在签订之后,双方必须要按照合同的流程来履行自身的义务,以此充分保证工程项目施工的顺利进行。

1.2合同变更不及时

对于合同变更,主要是指一方由于受到主客观情况的变化,导致与合同中规定的内容不相符,在进行义务履行前,由当事人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程序,来对合同上的相关内容进行及时的修改以及补充。在进行义务履行过程中,若是双方有了新的建议,那么则是可以利用合同变更模式来进行问题的处理,合同变更属于较为常见的一种情况[2]。然而实际看来,部分管理人员却缺少合同变更的意识,在进行施工过程中仅仅是按照合同规定的内容进行施工,没有结合实际的工程施工情况,最终导致企业的经济利益受到影响,工程质量也无法得到保证。

1.3相关合同监管机构不完善

目前来看,在我国现阶段的建筑市场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而合同监管机构不完善则是主要问题之一,这导致建筑方与施工方在进行合同签订时,缺乏第三方机构进行监管。部分施工单位为获取项目,会降低价格,这样将导致合同的内容失去公平性。另外针对建筑方的合同监管方面也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由于工程项目建筑周期长,不可预见因素较多,因此工程合同会经常出现变更的状况,无法对合同变更内容进行监管。

2工程项目施工合同管理的有效措施

2.1提升合同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对于工程项目合同管理而言,必须要对其进行动态控制管理,因此要有专业的合同管理人才来进行合同管理工作。相关管理人员不仅仅要具备较强的法律专业知识,同时也要对工程项目施工的各个环节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以此来针对实际施工情况与工程合同进行对比,若是出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建设工程各参与单位必须要加强合同管理人才的培训工作,针对工程项目建设内容来进行合同管理工作,以此来促进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保证工程质量。

2.2建立合同实施保证制度

在我国建筑行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建筑企业要想得到长远的发展,那么必须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合同实施保证体系,对合同进行有效的管理。随着工程项目的深入,施工规模逐渐增大,合同的相关条款也越加复杂,合同组成内容也逐渐增多。所以,要建立工程合同管理网络化体系,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加强对合同的管理工作,保证工程项目的实施能够按照合同规定的流程进行,将合同中的每一项规定都进行具体落实。

2.3建立完善的合同管理监管机构

工程项目合同不仅关系到双方的利益,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工程项目能否顺利完成以及后期的工程质量。因此建立健全完善的监管机构,以第三方的角度来加强对工程项目施工合同的监管工作,保证合同的合法性以及规范性。同时,监管机构要对合同的具体履行情况进行监督与记录,若是出现合同变更等状况,要及时跟踪记录与监控,保证合同变更的内容符合双方利益,以此来确保工程项目的顺利完成。

2.4实施动态管理模式

对于工程项目合同的管理要坚持动态管理的原则,双方要根据合同中的规定进行义务和责任的履行,中间若是发现问题,或合同出现变更状况时,双方必须及时协商,可以签订补充合同协议,以此对项目进行修改。例如:若是设计变更或施工图纸出现错误时,双方只需签订补充协议便可对施工项目进行修改,不需要对原合同内容进行修改。若是原图纸没有发生变化,那么则不需要进行重复签证处理。若是已经购料与下料,那么必须要针对合同变更的部分进行审核,以此来保证项目的规范性。

2.5预防工程合同违约行为

在合同管理过程中,要想预防工程合同的违约行为,必须要在合同中明确规定出甲乙双方需要承担的风险。同时也要保证相关合同条例编写的完善,不可以出现差错与漏洞。另外,要保证合同双方的责、职、权的平衡,以此来保证合同的公平性。

变更管理方针篇8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理念

1我国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现状

我国的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当今处于一种粗放化管理的水平,和精细的管理模式只间有很大差异。建筑施工领域施工管理工作人员的文化水平上有较大的差异存在,由于人员素质综合水平都不相同,很难与现实的施工状况相适应,特别是针对项目的变更管理以及项目的监理之类的方面都有一定问题存在。

1.1建筑工程没有完善的管理体制

为了能跟上建筑施工项目的发展速度,保证施工的品质以及安全,国家做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规定,先后有很多法规出台,然而现实的执行过程中,建筑施工领域总是急于求成,较多的管理机制没有完善,基本没有什么约束性,项目管理的效率非常低下,特别针对项目变更方面的管理机制出现更为严重的缺失,一些建筑部门压根就没有建立,一些建筑部门建立之后也基本无效,针对执行过程当中出现的别的变更没有做到周全的考虑等等。

1.2施工团队管理当中出现的很多问题

建筑施工领域人员较为复杂,大学生以及研究生之类的高级工作人员下以及农民工之类的普通劳动人员都有,所以施工团队管理的模式以及措施对于建筑施工领域就显得极为关键,而实际对其执行的过程中,施工一方为了赶超施工的进度以及得到最大化的利益等,常常疏忽了对于施工团队的有效管理,没有健全管理机制,或者有的制度不认真执行,都有一系列的问题存在。

1.3没有完善施工的管理

施工管理属于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关键的环节之一。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水平很大程度上都是依靠施工管理的效率来决定的。施工管理会对建筑工程的品质以及施工职员的财产生命安全有直接的影响。所提到的人员问题具体是指在施工的过程当中施工职工没有好的综合素质,不具备很高的施工技术。在施工的过程当中不能严格依据施工标准规范还有设计标准开展施工工作,极少数状况下还会有为了使得项目的造价降低又或是节约施工的时间来随意篡改施工图纸的举动,这属于在施工的过程当中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之一。

2项目管理的重要性与意义

项目管理的目标是高效率地完成建筑工程任务,项目管理遵循项目发展的规律,采用经理责任制的方式,对项目所牵涉到的工作进行科学化高效率的管理。要对项目进行有计划的规划,从开始到整个项目完成阶段,以期达到理想化效果,同时也必须要兼顾项目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优化项目的内外在结构,合理的分配资源材料,努力保障建筑的质量安全。

3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理念的强化与规范

对于上面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依靠管理实践明确以下几点提高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水平的方法,供大家参考借鉴。

3.1健全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体制

对于建筑工程的管理,国家必须先健全相应的法规以及法律。只能依靠这样才可以确保在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过程当中完全依据国家的相应法律办理。才能真正的去约束制约人们的行为准则。再者是要与建筑工程的实际特征结合来制定有效科学的管理体制,必须采用领先的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概念来开展专业化管理工作,要使现今的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工作具备技术性以及专业性。项目管理范围比较广,对于一个具体的项目来说,必须要有完善的项目管理制度,还需要进行内部外部的沟通与管理。制动的制定与实施必须要与国家的相关规定相符合,具有科学性以及操作性。各个部门之间也要加强沟通,在项目管理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各个部门展开工作,处理好项目中的人员关系。在建筑工程施工整个过程当中都讲都要保证每个工作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可以在入职前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技术培训,确保他们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保证工程质量。

3.2按时对施工职员开展技能培训工作

所有岗位在上岗之前都必须有技能培训工作,针对建筑施工领域而言,岗前的职员技能培训工作尤其重要,因建筑施工的过程主要是由人来主导决定的,图纸设计都属于没有生命的,若想要把设计变为现实建筑,人对其的作用就极为关键,若是人不能够将设计图纸的意图理解透彻,有很大可能建设的项目就会和设计间出现太大的偏差。所以,为了确保建筑施工工作顺利开展,就必须按时对施工职工进行培训,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针对施工人员具体培训的内容,必须包含下面三个方面:法规法律的培训、安全性培训以及技能培训。技能方面的培训,能够是培训职员施工过程当中的基本理论知识,也能够是针对的对施工过程当中技术的难点要点进行培训,怎样处理现实中的施工问题等等,详细内容能够依照现实施工的状况制定。针对管理施工人员培训的关键是培训他们的管理方法以及管理体制,也能够与现实施工特征相结合定期开展培训工作,来确保施工管理当中的合理科学,使得项目能够取得最优的效果。

3.3强化建筑工程施工过程当中的质量控制

在施工的过程当中,必须要严格按照设计规范和图纸进行施工,不能随意的改变方案,发展问题要及时向上级处理汇报,及时更改方案,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质量是否达到设计要求是对建筑施工的重要检验标准,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建筑工程领域项目施工的品质依靠施工品质过程控制,控制质量对于施工的优劣质量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要保证施工的质量,上级一定要高度关注,强化质量控制,健全所有管理机制以及考核体制,重点强化变更项目的管理以及隐蔽项目的查检。针对项目变更的过程,管理人员必须严谨核审变更具体内容,并对变更可行性进行评估,针对合适的申请依照程序对其签字下发,同时处理好项目造价变更,针对不合适以及与标准不符的变更申请,不可以随意进行签字。把项目变更过程的管理切实落实在变更管理者的身上,使其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充分发挥,严格对其把关,履行好职责,严禁不严谨草率的签字,这样会为项目的施工造成巨大损失,也对自身以及自身事业发展极为不利。

3.4合理的对施工资源进行配置

在密集型建筑领域之中合理的配置人力资源显得极为重要,只有确保合理的配置人力资源才可以使得建筑工程工作顺利开展。对于建筑施工的管理我们一定要强化对所有单位员工需求的具体统计,要科学合理的对施工过程进行评估,要严格依照施工的实际标准对施工人员进行配置。同时在施工的过程当中还一定要形成有效合理的流动体制。成立合理科学的流动体制极为重要。此种体制的建立可以使施工人更为灵活高效的管理,针对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之中发生的多种问题,可以及时进行处理。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很大程度上由流动体制的建立来决定。施工人员合理科学的流动体制的建立在项目施工人员的自身效率提升方面有极大帮助。所以项目管理人员一定要强化建筑工程的现实特征的研究,依靠持续研究使得自己专业的素质提升,然后使得施工的管理更加高效。

4结束语

建筑工程的管理对于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有着重要作用,一个好的项目管理水平,不但可以确保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还能使得施工项目成本降低,使施工的进度提升。作者着手于现实经验对建筑施工项目管理中的问题进行总结,找寻处理问题的措施,希望依靠较为简略的分析,为管理工作提供一些帮助参考。

参考文献

[1]赵得问.现今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与方法[J].辽宁经济,2012(3).

[2]杨哉临.建筑工程施工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措施和方法分析研究[J].广东建材,2012(3).

变更管理方针篇9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教育管理;改进措施

在传统模式下,教育管理涉及到相对较窄的范畴。与之相比,新型教育管理更加关注实时性的互动,借助多样化的新媒体来延伸现有的管理范畴。因此可以得知,教育管理不能缺少大数据为其提供辅助,大数据应当融入教育管理的各项关键性环节。与此同时,新型教育管理也应当突显更高层次的实效性,确保符合最根本的管理宗旨与管理目标。

1大数据运用于教育管理的价值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教育管理呈现了全方位的转变趋势。受到大数据带来的强烈影响,针对教育管理亟待运用全新的模式加以改进。与传统模式相比,新型教育管理运用的大数据手段体现了更高层次的实效性,因而在根本上符合了新教改的根本目标。具体来讲,教育管理与大数据相互融合具备如下的价值:

首先是灵活运用多样化的管理措施。教育管理由于具备了大数据作为关键性的支撑,因此突显了灵活性的优势。教育管理最根本的宗旨在于提升教育水准,而与之相应的各项手段与管理措施都应当表现为前瞻性。近些年以来,大数据手段正在全面融入整个管理流程,因此在根本上转变了传统模式的教育管理。这是由于,管理者借助大数据的手段与措施,针对各项关键性的管理内容予以全方位的更新。运用大数据来辅助教育管理,此项举措有助于突显更强的灵活性。

其次是优化配置现有的资源。针对教育管理如果引进了大数据手段,那么针对现有的各类资源就能予以优化配置。与此同时,对于多种多样的管理对象来讲,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手段也是各异的。在网络化的状态下,学员能够密切结合兴趣倾向来选择自身喜爱的课程,因此突显了按需教学的宗旨。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很多偏僻地区也逐渐引入了网络化的全新管理模式,从根源入手突破狭窄的局限,拓宽了教育管理视野。在传播优质资源的全过程中,管理者有必要借助大数据来构建共享的平台。

第三是师生之间密切互动。从本质来讲,大数据拉近了师生在各个管理流程中的距离,密切了师生彼此的互动。这是因为,大数据本身具备便捷性的显著特征;如果将其适用于现阶段的课堂管理,那么有助于提升综合性的课堂实效。受到大数据的影响,师生可以借助多样化的途径来增进沟通,消除深层次的心理隔阂。师生在密切互动的前提下,针对日常教学涉及到的疑难点就能予以共同解决,分享彼此的心得。

2探求管理改革的途径

2.1健全现有的管理体系

从现状来看,建立于大数据之上的全新管理模式并没有真正获得完善。究其根源,就在于欠缺多层次的管理体系。因此可以得知,教育管理如果要体现全方位的变革,关键应当落实于健全体系。具体的措施为:有关部门应当致力于构建多层次的管理机制,将其分成各个管理模块,确保能够提供精确度更高的教育管理决策。与此同时,健全体系的举措在本质上符合了现阶段的管理目标,因此突显了教育管理的新优势。

2.2有序配置资源

教学资源本身可以分成较多类型,其中的各项资源都具备独特的价值。然而长期以来,受到粗放管理带来的局限,很多珍贵的资源都无法获得有序配置,以至于表现为严重浪费。因此为了改进现状,针对现有的教育资源应当予以全方位的优化配置。在有序配置各项资源的前提下,就能获得更为显著的教育管理成效。通常情况下,教育管理涉及到培训资源、人才资源以及其他人力资源,针对上述各种类型资源都要致力于优化配置,提升综合性的管理实效。

2.3增进了解与沟通

大数据为师生创建了更为便捷的资源分享平台,师生可以据此实现全方位的信息互动或者资源分享。因此可见,大数据最核心的价值就在于增进沟通。在新型的教育管理中,师生应当认识到大数据给其带来的便捷性,据此就能够搭建彼此沟通的新桥梁。与此同时,作为管理者也要致力于转变意识,确保自身能够意识到管理变革的重要价值。遇到关键性的管理决策时,管理者有必要与相关方进行沟通,共同来解决难题。

经过综合分析可知,教育管理本身包含了较多的流程与环节,在这其中有必要渗透大数据的要素。这是由于,大数据为现阶段的教育管理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撑,在此前提下突显了前瞻性与实时性的管理优势。截至目前,与教育管理密切相关的各项管理手段都在获得显著改进,但从整体来讲并没有真正实现完善。未来在实践中,有关部门及其技术人员还需不断摸索,运用多样化的手段与措施来健全现有的管理机制。

參考文献 

[1]薛莹.大数据时代的教育管理模式变革刍议[J].艺术科技,2017,30(03):330+318+326. 

[2]李晓龙.大数据时代的职业教育管理变革[J].电子测试,2015(19):155-156+152. 

变更管理方针篇10

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积极推进“大建设”体系建设和基建队伍建设的要求。为了贯彻和落实这一整体工作思路和要求,确保电力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安全,各地区的电力企业加快了对电力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分析系统的探索与实践,并力求寻找适合自己企业的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实施监控手段,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实现持续有效改进,这些探索与实践工作对电力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水平而言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质量和安全分析体系的建立及构成

就目前各电力工程施工企业在工程管理方面的现状而言,仍然将主要的关注点集中在传统性的工程组织与实施两个方面,而对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的全过程分析和持续改进方面的认识尚不充分,有些企业即使有了一定的认识,也做了一些推进与实施,但大多数情况下仍然停留在文件上或是单纯的制度上,而未落在实处,存在着“两张皮”的现象。因此,针对当前的现状,要推进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分析体系,首先要从电力工程建设操作流程的梳理和文件体系的规范化入手,针对过去电力工程建设方面出现的质量和安全问题,开展广泛的查摆、统计、分析活动,在此过程中寻求规范化的分析框架和科学有效的分析方法,将其应用到具体的电力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和安全管控工作中,并通过实践与总结得到具有针对性的控制和改进策略,最终使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安全水平在工程具体实施之中得到持续稳步的提升。

1.质量分析体系

质量分析体系主要是针对项目可行性设计、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和竣工验收等四个阶段的管理需求而设计的,在针对以上四个阶段的工程质量分析过程中,对其中出现的质量问题,以“质量改进池”的形式进行汇总,并针对不同问题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针对重点问题进行整改落实。可行性研究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可行性研究预评审及评审报告的分析,对研究预评报告和评审报告中提出的意见的合理性、可行性及系统性进行确认;规划设计阶段主要任务是在深入考察电力工程设计的深度、土建工程设计和电力设备安装配合度的基础上,对甲方提出的要求的明确性和现场勘察结果的准确性进行确认;项目建设施工阶段的主要是对土建作业电力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分析体系探讨,随着我国电力事业的迅猛发展,大量的电力工程建设项目随之启动,电力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问题也成为工程施工人员和监理人员关注的核心问题。而近年来应用较为广泛的电力工程建设质量、安全分析体系,作为可持续改进的科学管理体系逐渐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基于此,在多年工程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阐述了电力工程质量和安全分析体系的必要性及其构成,并对体系应用和运行情况进行了分析。竣工验收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针对土建工程、电气设备安装质量是否达到设计中要求的标准及运行单位的功能要求进行综合考察。笔者针对以上四个阶段中质量分析的工作流程,通过梳理与设计提出了新的质量分析体系流程,具体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质量分析工作主要是由工程监理部门和项目施工部门在协调配合的前提下共同来完成的,监理人员在其中负责对工程相关数据的汇总、记录与统计工作,而项目施工部门则负责针对存在的待改进问题召集讨论会,在讨论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最终决议并形成分析报告。

2.安全分析体系

安全分析主要是对工程施工前期制定的安全措施落实时所需资金的使用情况以及施工过程中安全措施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考察分析,分析周期为一季度,并在每季度结束时,对本季度内的待改进项的实际整改、关闭情况进行汇总,并将汇总结果作为列出下一季度需改进问题清单的依据,通过统计、召集讨论会对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决议、贯彻落实等四个环节的工作,而形成具有持续循环上升特征的pDCa循环管理体系,具体如图2所示。减少或消除工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的关键在于在不断循环中实现持续改进,具体实施时,首先要准确而全面地统计在某一特定阶段(一般为一季度)中安全问题发生频次,并将统计数据交由监理人员或安全专职人员进行分析,与此同时要对上一个阶段中待改进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进行讨论,对采取的措施进行归纳与总结,最后以此为依据得出下一阶段中需要整改落实或待改进的主要安全问题。这样通过统计、讨论、总结等环节,最终形成分析报告和相关决议,并对整改安全问题中采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较强的措施予以总结、整理,将其输入经验库,同时对出现的安全问题也进行分类汇总。这样针对多次重复出现的同类问题,就可以将有效的管理措施在其中进行推广应用,从而减少或消除同类问题的再次发生。此外还要针对待改进的主要安全问题开展专项研究,并以研究结果进一步充实经验库,这样在上升的循环之中使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水平得到持续有效的提高。

三、质量和安全分析体系的应用实例分析

1.质量分析

(1)可行性研究阶段。在对该项目可行性评审意见的分析中,我们发现其在该工程的宏观评价方面较为完善,但在预评审意见中涉及的问题比较宽泛,因此有必要对评价体系进一步进行完善,使其更加完整。比如在变电站中,将其中变压器使用的电流互感器的变比进行调整,将其改为400(600)/5a,可作为出线仓;再如穿墙套管的额定电流原来为2500a,为了使其更加合理,提议改为3000a等。同时将提出的这些问题进行分门别类,并将其对应地归入到电力系统的一次侧、二次侧及变电站自动化、线路、估算等各个部分之中,从而使评审意见的规范性和系统性更显著。

(2)设计阶段分析。在对该项目设计阶段的分析中发现,设计的质量问题、甲方的特定要求、现场实际情况等都会引起变电站土建和电气施工设计的变更,而其中设计的质量问题导致变电站土建和电气施工设计变更的可能性最大。因此要首先要从规范设计管理和提高设计质量两个方面入手;同时甲方的特定要求也不能忽视,要深入而明确地掌握甲方提供的初设信息,从源头上最大限度减少或消除因对甲方初设信息不明确而导致的不必要的变更发生;最后是现场实际情况引起的变更问题,这一问题应从强化工程前期的现场勘查的角度来予以防范和避免。

(3)施工阶段分析。在对施工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的调查中发现,土建施工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钢筋、模板及建筑装修三个方面。其中钢筋的问题主要有保护层、钢筋间距和钢筋锚固等;模板问题主要集中在安装和脚手架问题上;建筑装修主要集中在室内外抹灰、涂饰、门窗的装饰装修等方面,因此要以这些问题为重点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

(4)竣工验收分析。竣工验收中土建作业及电器设备质量是验收工作的重点,我们在验收中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汇总和分析,发现存在的质量问题主要集中在土建中的洞口封堵及钢筋制作安装、电气设备中的电容器质量、规划设计中的预留孔及灯具安装位置、运行单位负责的增加挡水槛设置及灯具选型等四个方面。针对这些问题,要分清主次地提出有针对性的管控措施并认真落实。

(5)防范控制措施。在以上四个阶段的质量分析完成之后,就可以建立本工程项目的“质量改善池”,并以项目全过程为目标,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防范管控措施。例如,将“电流互感器变比的调整、穿墙套管额定电流等参数的优化”等问题形成初步设计优化建议,使其在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预评审阶段就予以解决;将“尽可能减少或消除设计变更”这一目标通过深化项目前期准备工作、细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成果和规划设计的对接、强化项目需求管理及严格落实设计过程管理等措施,使分散在项目设计和建设的全过程中的问题得以消除和解决。

2.安全分析

(1)土建工程安全问题分析。土建工程的安全问题主要集中于电线电缆、安全用具、脚手架工程、洞口临边防护、模板工程、物资堆放等方面,因而要想提高项目的安全施工水平,就要通过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部门等三方在共同协调配合的情况下予以实现。

(2)安装工程安全问题分析。在电力工程建设中的电气设备安装环节的调查中发现,容易出现安全问题的项点主要有安全用具、安全交底、安全防护措施、安全意识、安全检查制度及用电管理等方面,因此要在确保各项安全用具完备的基础上,严格安全交底、落实安全防护措施及安全检查制度,同时还要不遗余力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

(3)防范控制措施。在对土建、安装工程中的安全分析中发现,可以通过建立和形成工程建设“安全问题整改反馈单”的方式,同时通过编制专项方案、细化安全交底、加强安全用具规范化管理、推行现场标准化安全文明施工措施、加强施工现场监理等形成标准化施工管理模式,从而稳步提升工程建设的安全管理水平。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