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建设的主要目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04:44

社区建设的主要目标篇1

关键词:社区群众文化;发展着力点;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9-0199-01

对于社区群众文化建设而言,考虑到社区群众文化的属性,以及社区居民的特点,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只有找准发展着力点,才能保证其在整体发展中取得积极效果。从目前社区群众文化发展来看,社区群众文化不但要找准发展目标,还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统一,同时在具体建设和发展中,必须要突出广泛性和实用性,使社区群众文化发展能够从根本上得到有效改变,达到提高整体发展效果和建设质量的目的。因此,社区群众文化找准发展着力点是十分必要的。

一、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应找准发展目标

结合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实际,社区群众文化建设首先应找准发展目标。之所以要将此作为侧重点,其主要原因是社区群众文化的特殊属性所决定的。社区群众文化作为社区发展的重要内容,与社区居民有着重要联系,社区群众文化发展质量,已经成为了衡量社区建设效果的重要指标。基于这一认识,社区群众文化建设找准发展目标是十分必要的。

除此之外,鉴于社区群众文化的特殊性,以及社区群众文化对社区居民的重要影响,找准发展目标不但可以明确社区群众文化发展的方向,还会为社区群众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方向支撑。因此,在社区群众文化发展过程中,找准发展目标是第一步,也是重要一步。只有找准了发展方向,并明确了发展道路,才能确保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取得实效。

二、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起来

新形势下社会的发展目标趋于统一,社区群众文化的发展也必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只有满足了这一要求,社区群众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才能获得有力支持,进而保证社区群众文化发展取得实效。结合当前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经验,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应更多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同时将社会主义价值观内容最为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因此,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应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和指导意义,并根据实际需要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区群众文化建设达到预期目标。基于这一认识,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应认识到实际难度和困难,并做到根据实际需要制定具体的活动措施,使社区群众文化建设能够朝着预定方向发展,满足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实际需要。

三、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应突出广泛性和实用性

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为社区群众服务,其主要内容是提高社区建设的质量并丰富社区建设的内容。从社区群众文化多年的建设来看,只有突出广泛性和实用性,才能提高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整体质量,进而满足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现实需要。所以,社区群众文化建设中,突出广泛性和实用性是其重要措施,只有突出这一点,才能使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在整体建设效果上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进而为社区群众文化建设提供更多的支持。由此可见,我们不但要认识到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难度和复杂性,还要重视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特点,并把握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针对性、高效性和全面性原则,使社区群众文化建设能够在整体效果上获得全面提高。同时,社区群众文化建设主要以社区群众为主要对象,具有广泛性特征,只有突出其广泛性和实用性,才能使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取得积极效果。所以,从多年的社区群众文化建设活动来看,突出广泛性和实用性是十分必要的。

四、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考虑到社区群众文化的属性,以及社区居民的特点,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只有找准发展着力点,才能保证其在整体发展中取得积极效果。从目前社区群众文化发展来看,社区群众文化不但要找准发展目标,还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统一,同时在具体建设和发展中,必须要突出广泛性和实用性,使社区群众文化发展能够从根本上得到有效改变,达到提高整体发展效果和建设质量的目的。因此,社区群众文化找准发展着力点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刘福兴.新农村文化建设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4(10).

[2]金恂.再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途径[J].江西社会科学,2013(06).

[3]邹启宇.密切联系实际建设精神文明[J].云南社会科学,2014(06).

[4]李东铁.文化全球化与民族国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3.

社区建设的主要目标篇2

关键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典范区;评价指标;建设主体

中图分类号:D26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0539(2013)03000106

一、引言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决议》的基本精神就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加强文化建设,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经济社会和国民教育的积极作用,形成共享价值观。为此,如何贯彻落实《决议》的精神就成为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的时代课题。

目前与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相关的文献集中在五个方面:(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解读和实践经验总结层面,这方面的综述性论文较充分体现了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的重点和方向[1]。(2)文化建设内容、体制及文化产业研究,着重把文化作为资源来开发,作为产业来打造[2]。(3)包括成都精神在内的城市精神和区域精神研究,如分析成都精神的形成、内涵、实质及意义[3]。(4)文化社区研究,着重从社区结构和归纳角度分析文化在社区中的地位、作用、呈现方式和建设路径[4]。(5)文化建设指标与评价机制研究,设计指标测评和谐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实现程度[5,6]。

可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典范区建设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的深化。在《中共成都市委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意见》中指出:“实施核心价值建设工程,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典范区,筑牢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努力建设中西部最具影响力、全国一流和国际知名的文化之都”。构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典范区是一项全新的文化建设任务,是对党中央文化建设精神和要求的积极响应,也是落实成都市文化强市要求的具体体现,对于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理论上寻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引文化强市的内在关联,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和区域社会实践的辩证关系,即探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内在逻辑和运行机制,为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提供借鉴。

以典范区建设的评价指标为切入点,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落地生根的社区载体模型,有助于把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实在的经验指标,增强操作性,为典范区建设内容和绩效评估提供对策建议。

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典范区的内涵和特征

典范是指具有某方面特征而可以作为学习和仿效标准的人或事物,是一个褒义词,典型是指人或事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是一个中性词。典范区就是作为学习和仿效标准的地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典范区就是在推行、传播、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功能方面可以作为其他城市学习和仿效标准的文化建设试验区。本文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典范区归属为文化建设试验区,带有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落地生根的意图,即在文化结构的四个层面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其结构要素包括典范区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层面。典范区的物质文化层面是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精神的外部表现形式,是由城市社会各类主体创造的产品和各种物质设施等构成的器物实体;典范区的精神文化层面是指城市社会各类主体在学习生活和工作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精神而形成的具有区域特色的价值观念;典范区的制度文化层面是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管理制度、组织机构、信息沟通、激励等规范;典范区的行为文化层面是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精神为取向的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有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典范区建设的内在规定性和指南,要求典范区建设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实质,把一般原理与成都文化的特质相结合,实现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既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共性,又凸显成都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典范区的特殊性。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典范区具有五个特征:(1)价值取向的先进性,这是指典范区追求的目标符合社会发展和文化运行的基本规律;(2)物质存在的空间性,这是指典范区作为一种社区存在形态,具有以城市为依托的物质空间,城乡社区、家庭、企业、政府等实体部门均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精神和要求;(3)直观感受的形象性,这是指典范区作为一个整体留给世人的良好印象;(4)对外显示的示范性,这是指典范区追求积极进步而成为其他地区学习的榜样;(5)运行成效的显著性,这是指典范区建设取得的实际效果能够做出评估。

对于成都地区而言,典范区还具有自身的特色:(1)以成都文化为根底,具有区域特色;(2)以成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为基础,紧密结合成都发展目标,具有时代特色。

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典范区的评价指标设计

(一)设计原则

1.科学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反映成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能够体现成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规律,能够涵盖典范区的内涵和基本要求。

2.可操作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尽可能选择可以量化和可以得到的指标,能够通过统计数据和问卷调查得到基本信息,并尽可能简约和实用,每一个指标都要有特定的评价功能,对总指标有一定的贡献率,用简单指标反映复杂的内涵。

3.引导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目的是引导和促进成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典范区建设实践,以此提升成都的城市形象,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探索新的载体和路径提供依据。

4.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典范区的评价本身是一个抽象而复杂的过程,借助定量和定性方法揭示典范区的内涵和本质。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与内容

首先确定总体评价维度。根据以上原则的要求,本课题借助文化结构四要素框架,建立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四个维度的指标设计框架,构成四个一级指标,从功能分析角度理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典范区建设的意义和要求,就是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发展的功能,这种功能体现在文化结构的四个要素上面,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成效,通过成效大小衡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典范区建设的水平,从中发现差距和存在的问题,找到原因,为改善和提升建设水平提供依据。文化的四个要素即指标设计的四个维度构成一级指标,在每个维度之下选取若干指标,指标是测量抽象概念的工具,是对概念内涵和特征的经验表达和揭示,具有具体实在和可感知的特点,结合成都经济社会建设和历史文化传统,设计测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典范区的指标体系,每个指标权重相同。

其次,确定二级评价指标,典范区精神文化建设的二级指标有4个: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城市精神;挖掘成都传统文化特质以促进当代城市建设;以提升居民幸福感为城市建设目标;以和谐社区建设为抓手促进社会和谐。典范区制度文化建设的二级指标有7个:制定文化产业政策,制定公共文化均等化政策,推进统筹城乡社会发展的系列政策,制定保障城乡居民住房的政策,制定保障城乡居民健康的医疗政策,制定促进城乡居民就业政策,制定均衡配置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的政策。典范区行为文化建设指标有7个:成都经济发展竞争力,服务型政府建设,企业诚信经营,教育、工商、公益等民间组织发育状况,公民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城市居民社区服务功能的开发和建设,城市治安状况改善。典范区物质文化建设指标有2个:宜居城市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建立指标评价体系。成都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典范区评价指标体系由两个层次的指标构成,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21个。

第四,确定评价模型及权重。本文对成都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典范区程度的评价主要采用综合指标法,以i表示,综合评价指标i由等权重(均设为0.25)的4个一级指标累加合成。每个一级指标由相应的二级指标合成,二级指标的权重也均等,各级评价指标的合成计算式即评价模型如表1所示。

第五,评价指标体系的运用。如表2所示,为了显示典范区建设进展,把指标体系进一步转换成量表,量表是对社会现象进行主观评价的工具,根据表1所示指标的内涵,结合成都市的实际情况,把21个指标转化为21个评价项目,每个评价项目由五个等级答案构成,分别是差、及格、中等、良好、优秀,分别赋予1、2、3、4、5分,总分的范围是21~105,把典范区建设水平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总分在21~41分之间者为低水平,总分在43~83分之间者为中等水平,总分在84~105分之间者为高水平,由国家、市场、社会等领域的行为主体进行评价,通过量化分数得出典范区建设进展,从中看到成绩,发现薄弱环节,为进一步努力提供目标和方向。

表2成都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典范区水平测评量表

序号评价项目①差②及格③中等④良好⑤优秀

1成都的城市精神是“和谐包容、智慧诚信、务实创新”,你对成都城市精神的评价是什么?①②③④⑤

2成都的传统文化特质有“安逸之地”、“文采之城”、“天府之国”等说法,你对成都传统文化特质的评价是什么?①②③④⑤

3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按照《Gn中国幸福感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测出2012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排行榜,成都排名第4位,你对成都幸福感的评价是什么?①②③④⑤

4成都制定《成都市和谐社区建设评价基本指标体系》,你对成都市和谐社区建设状况的评价是什么?①②③④⑤

52012年《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出台,为成都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提供文化支撑,惠及城乡居民,你对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的评价是什么?①②③④⑤

6制定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政策,你对成都市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状况的评价是什么?①②③④⑤

72003年,成都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2007年获批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你对成都市城乡统筹建设状况的评价是什么?①②③④⑤

8成都先后出台政策,建立起由“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公共租赁住房”为内容的梯级住房保障制度,你对成都市住房保障建设状况的评价是什么?①②③④⑤

9农村居民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成都市实现城乡一体化而制定《成都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你对成都市城乡居民医疗保障状况的评价是什么?①②③④⑤

10《成都市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出台,你对成都市就业保障状况的评价是什么?①②③④⑤

11成都市政府办公厅制定《关于进一步深化区(市)县域内公共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意见》(2012)。成都大学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成都市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监测评价体系》2010年度监测评价报告显示,成都市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水平进入整体协调阶段,教育机会城乡一体化达到98.5%,教育质量城乡一体化达到84.7%,办学条件城乡一体化达到69.7%,教育经费城乡一体化达到70.4%,教师队伍建设城乡一体化达到80.2%,你对成都市城乡教育统筹状况的评价是什么?①②③④⑤

12中国社会科学院《2010年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对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中国294个城市竞争力进行排位,成都居第24位,列西部地区第1位,你对成都市竞争力状况的评价是什么?①②③④⑤

13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联合打造的“2011中国服务型政府”排名,成都居第10位,你对成都市服务型政府建设状况的评价是什么?①②③④⑤

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典范区的建设主体

指标体系和量表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典范区建设提供了具体的目标和方向,要实现典范区建设目标,就需要明确建设主体。建设主体是指推进典范区建设的行为主体,回答由谁来落实典范区建设的问题,这些行为主体分布于国家、市场和社会三个领域,其对应的实体是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政府是掌握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对社会进行管理的行为主体,企业是以利润为目的的经济组织,社会组织是介于政府和市场的第三部门,具有弥补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积极功能。在当前创新社会管理服务的背景下,需要以善治理念为指引[7],加强三者的合作。对于典范区建设而言,需要发挥三者的优势,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典范区建设进程。通过社会管理创新和政府职能转型实现社会和谐及公共管理的高效与廉洁,在典范区建设过程中发挥主导主用。

一是典范区建设意义的宣传者。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典范区是一个全新的命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阶段,其意义和价值取向需要政府对社会进行宣传和阐释,使社会公众和各类组织明白典范区建设的宏观意义和微观意义,为建设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二是典范区建设方针政策的制定者,典范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内容多,需要根据典范区的评价指标体系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和实施细则,以此指导典范区建设实践。三是多元社会力量的整合者,典范区建设需要克服单靠政府部门推动而形成的主体单一、互动参与不足的缺陷,重视政府、企业和社会关系的新变化,积极动员和在制度上保证社会力量参与创建典范区的积极性。政府要为市场和公民社会表达利益提供有力的渠道,保障公众对政府信息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更加公开化、民主化、科学化。提倡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程序和方式的多样性,除了立法机关代表制度外,民意调查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听证会制度、院外游说制度、协商谈判制度、公民请愿和公民投票制度都是社会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基本制度。这些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精神和价值理念,能够使公众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典范区建设的价值,增强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公共产品的提供者,政府要转变职能,积极承担公共产品的供给,在教育、医疗、养老、基础设施、住房、保险、福利、公共安全等方面提供保障,创造安定和谐、充满活力的社会秩序。

社会层面的主体包括社会组织、社区和公民,它们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典范区建设的重要力量,是使典范区建设获得最广泛支持的积极力量,只有充分发挥社会各阶层各组织的积极性,才能使典范区建设的各项指标要求落到实处。这要求社会组织遵守法律法规,做到行业自律,在教育、医疗、养老、社会服务等领域发挥自身的优势和能力,满足社会需要,在社会服务和社会工作过程中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理念。与此同时,社会组织自身也获得社会公众和政府的认可,为自己赢得适宜的生长和发展空间。公民是建设典范区的有生力量,要从我做起,做好本职工作,遵纪守法,加强道德修养,努力做一个诚实的人、一个有爱心和奉献精神的人,带动家庭、同事、朋友提升思想道德境界,提升幸福感,再进一步扩展到整个社会。基层社区是居民生活的小环境,是典范区建设的抓手,要通过整合优化街道和社区服务管理职能,推进基层善治,开展廉政文化进社区活动,搞好社区文化建设,创建和谐社区、平安社区、文明社区,为典范区建设提供基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落实到基层。社会风气是典范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舆论氛围,通过宣扬公平、正义、团结、互助、奉献等价值观,营造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社会环境,为典范区建设提供有力的舆论氛围支撑,以此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感染社会中的每个人。

企业为社会提品与服务,满足社会需要,能够夯实典范区建设的物质基础,成为典范区建设的重要支持力量。从商人员要做到公平竞争,诚实守信;企业家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2008年7月20日,总理在广东考察工作与企业家座谈时强调:“企业家要认真贯彻国家政策,关心社会,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企业家不仅要懂经营、会管理,企业家的身上还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比较中外企业家形象,中国企业家形象得分为66.3分,低于外国企业家的74.5分,中国企业家较为缺少的是一种自律、公信力和个人魅力。企业在明礼诚信确保产品货真价实、在可持续发展与节约资源、在保护环境和维护自然和谐、在公共产品与文化建设、在扶贫济困和发展慈善事业、在保护职工健康和确保职工待遇等诸多方面都成为考量其是否健康经营发展的要素。珍惜企业荣誉与名誉;崇尚职业良知;自觉认同并承担道德义务;勇于抉择“小善”与“大善”[8]。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树立良好企业形象,为典范区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钱燕娜.近五年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综述[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2,(1):125-128.

[2]张立伟.提升成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钻石体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5):174-178.

[3]涂绪谋.成都城市精神与中华天地大坐标之关系[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4,(3):91-94.

[4]刘道明.搞好社区文化建设,推进成都现代文明[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1,(4):64-66.

[5]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文化强省内涵与指标体系研究[J].中州学刊,2008,(1):55-63.

[6]许安心等.零售业企业的企业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2011,(7):127-132.

社区建设的主要目标篇3

社区建设是城区工作的永恒主题,而文明城区则是社区建设的崇高目标。文明城区与社区建设两者概念的外延,是大系统与子系统的关系,而两者概念的内涵,则有密切的相关性。同时,从两者的指导思想、宗旨、方法、标准等方面来看,都说明了社区建设的崇高目标,是文明城区。

①十四届六中全会和十五大要求到2010年建成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文明城市和文明城区。文明城区由一个个文明社区、文明小区、文明单位所构成。文明城区包含着社区建设的纵向、横向各个方面。不仅包括国家卫生城区、社区教育先进城区、社区服务示范城区等单项目标的实现,而且是各单项创建活动的综合和提升。

②文明城区创建与社区建设的出发点和指导思想都是“三个服务”,都以为群众服务为宗旨,方式方法上都以便民利民的小事入手。

③文明城区创建目标的标准是提高整个城市文明程度和全体市民的文明程度。城市文明程度包括了城区两个文明建设的诸多方面,是个综合性目标。而这两个“提高”的标志,正是“首善之区”标准的表述,也正是社区建设的最终目标。

因此,文明城区是社区建设的崇高目标,我们在开展社区建设的各项工作中,要明确这个目标。

2、分析全区社区建设的形势

全区的社区建设已破题,各项建设工程正在进行,尤其是“六个起来”的突破口,有了显著的进展。分析我区实施社区建设改革的形势,有两大优势和五个难点。两大优势是:

①从全国的城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形势来看,实施社区建设改革的“大环境”开始形成。改革开放已有20年,城市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正逐步展开,各级政府将实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三大职能转变,达到“小政府强市场、小政府大社会、小政府大服务”的改革目标。条块分割垂直管理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已被突破。“社区建设”的观念已成为国家有关部门和一些改革先进城市的共识。上海等城市的“二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落实”等方面的改革探索已有一定的进展。

②从我区近两年实施社区建设改革探索的形势来看,鼓楼区实施社区建设改革全面突破的“小环境”已经形成。一是有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继续全面深入改革的坚定决心。“社区建设是城区工作永恒主题”已深入人心,成为全区各条战线工作的总体思路。二是全区的工作思路和“三个服务”的指导思想,“一个争创”的工作目标,得到了驻区单位的理解和支持,尤其是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省级机关、大专院校等各驻区大单位及市领导、市有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三是我区的改革探索已在全国范围内产生重大影响,并有望成为全国社区建设的“实验区”。

从当前我区社区建设的形势来看,也存在五个难点:

①受现有城市管理体制的制约。目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城市管理体制还未形成,以法治区的管理手段还不完善。整个城市基层政权的管理体制改革还刚起步,社区建设的改革还处于起步阶段。

②受计划经济体制惯性的制约。在思想观念上,有的驻地单位对社区建设管理不理解,有的居民思想深处仍受“单位人”观念的左右,对“社会人”没什么认识。在思维方式上,不少驻区单位的有关干部仍习惯于行政隶属、垂直管理的思维定势,对块块管理,以块为主不理解。在工作方式上,有的干部延习过去计划经济时期的手段方式,不适应“社区”的建设和管理方式。

③受经济发展程度的制约。南京总体上不如沿海地区城市的经济发展速度快。这几年城市居民下岗的较多,生活水平总体提高不快。因此,棚亭经济不易断根,乱搭乱建时有回潮,一些有偿的公益事业推进不易,如有偿的社区服务、楼道装灯。

④受城市居民素质不高的制约。鼓楼区居民素质总体较高,但全区各街道各地区的居民素质不平衡,既有宁海路地区的“三高门第”,也有五台山、三牌楼的“挑高箩”棚户区聚居地,还有江东地区流动人口和外来户。一些居民对创建文明城区的有些措施不理解,有些人对个人利益、眼前利益看得较重。

⑤受某些执法人员、管理干部素质不高的制约。近年来,区街干部队伍和执法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有了很大进展。但有些人员素质仍然不高,执法违法、管理不力、服务不到位等问题仍有出现,影响政府形象,影响社区建设有关任务的完成。

3、意义和建议。

①关于倡导“鼓楼精神”的建议。黄浦区南京东路街道徐家驷书记在发言中,提到了黄浦精神:创先争优。鼓楼区这几年全区干部在区委领导下,团结一致,努力拼搏,出思路,出经验,出成果,也体现了自己的精神:“奋发争先、自加压力、团结协作、勇创一流”。鼓楼精神有三层意思:①改革创新,敢于天下先的精神。②政令畅通,服从整体的大局意识。③不甘落后,争创一流的精神。建议可采用写区歌的办法,写出鼓楼精神,让全区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唱,振奋精神。

②社区建设已破题,应进一步明确以争创全省首善之区和首批文明城区为创建目标,进一步明确工作重点,沿着六个“突破口”,扩大战果,缩短“过程”。一是要增强创建文明城区的意识和创建力度。黄浦区文明城区的创建目标非常明确:各居委会创建文明小区、各街道创建文明社区、区创建文明城区。区委宣传部正在准备一个考核文明城区目标、标准等体系的文件,向汇报。黄浦区创文明城区的氛围非常浓,深入干部的心,沿街马路上的宣传氛围也浓。昆山的季市长也介绍,把创建国家文明城市作为昆山市两个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自己担任总指挥。我区各街道的小区出新工程完成后,也应立即转入文明小区的创建,建成一批省、市、区级文明小区。二是要注意从鼓楼区的实际来确定每年的工作重点项目,既要体现目标的前瞻性,又要有现实的可操作性,既考虑到老百姓的需要,也考虑到政府的财政承受能力。扎扎实实从“三个服务”入手,每年办成几件有较大影响的实事,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目标。三是在具体措施和实施过程中,要着眼于提高两个“程度”。即着眼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着眼于提高居民文明程度。六个“起来”的突破口,关键措施和难点均在于如何进一步提高市民素质。这既是措施也是目标,将贯穿整个社区建设的全“过程”。如小区出新前,可请居民参观已出新的小区,增进理解,进行思想发动。小区出新中,让居民多配合,多宣传,多参加公益活动。小区出新后,让居民多参与创文明小区的活动,参与宣传教育和卫生保洁、绿化养护等,提高文明意识和自我管理意识。

社区建设的主要目标篇4

学习考察团一行分别听取了__市在推进和谐社区建设方面出台的有关政策措施和工作情况的介绍。实地参观考察了__市__社区、__社区,__市__社区、__园社区,__市__社区、__社区。现将__市在社区建设方面的经验和我市社区建设及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报告如下:

一、__市在社区建设方面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近年来__市在和谐社区建设工作方面发展较快,目前,社区

“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地方办事、有章理事”的“四有”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正朝着“设施优等、管理优化、服务优质、环境优良”的“四优”和谐社区目标迈进。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领导重视到位。__市的各级党委和政府充分认识到社区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始终把社区建设作为一项事关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的重要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推进。三市均成立了各级领导机构,负责对社区建设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监督。__市市委书记亲自挂帅担任市社区建设工作指导委员会主任,市政府市长担任第一副主任,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副市长担任副主任,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下设由市委组织部、文明办、发改委、建委、公安局、文化局、卫生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牵头的8个社区建设工作小组,市民政局牵头负责办公室日常工作,建立市委常委联系社区制度和社区工作小组联席会议制度。__市市委、市政府及市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形势和任务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区建设工作机制,及时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社区建设工作,制定社区建设发展计划,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定。

(二)经费保障到位。在社区建设初始和发展阶段,加大资金投入是关键。经过几年来探索和实践,__市在市区分税制财政体制基础上已形成以区、街投入为主,市财政给予适当支持,同时注重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的多元化的投资机制,社区建设投入逐年上升。__市从20__年起各区社区建设投入每年达3000万元以上。20__年至20__年市财政共安排了600万元专项资金,对各区社区建设“以奖代补”。__市近年来在投入社区工作用房项目建设上,市、区两级财政投入达2600多万元,另外市直部门和驻社区单位每年支持社区资金也在500万元以上。__市在社区“四有”问题基本解决的基础上,20__年为建设“四优”社区,市财政投入1620万元重点对6个社区的工作用房、自行车库改造、背街小巷环境整治和小区照明工程建设,20__年市、区两级财政按5∶5的比例共安排600万元,对10个社区用房进行改扩建,使全市社区工作用房达到350平方米以上。在城市住宅小区建设中,__市明确规定开发商和有关职能部门,必须把社区居委会工作用房,纳入新建住宅小区同步规划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无偿交付使用,有效解决了新增社居委的工作用房问题。

(三)责任落实到位。__市在推进社区建设过程中,注重目标管理、强化责任落实到位,市及各区(县)均将社区建设列为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目标。__市自20__年起将社区建设纳入对各区(县)年度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从20__年起进一步扩大到对相关职能部门的目标考核。__市每年安排120万元社区建设奖励专项资金,每年年初对各区(县)和相关成员单位,制定目标,年终经过考核打分评比,对完成目标管理的单位和部门市委、市政府给予奖励。__市明确区(县)党政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从20__年起将创建“四优”和谐社区建设纳入市政府民生工程,纳入区(县)党委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年度重点工作目标考核,考核分值占总分的百分之十。同时,三市及时出台了关于加强社区居委会规范管理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完善了社区居委会工作制度,建立和完善了社区居民代表会议、社区议事协商会、听证会和居委会干部向居民代表述职会等,全面推行社区“一站式”服务大厅,充分发挥社区功能,努力提升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实行社区居委会与业主委员会交叉任职,探索理顺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的关系,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紧密配合、齐抓共管的社区建设发展格局。

通过大量资金的投入,目前,__市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社居委工作人员生活待遇和社区工作经费均得到明显改善。在社区工作用房方面,三市都已达到300平方米以上,其中__市市区134个社区用房面积已全部达标,其中有33个社区达到500平方米以上,14个社区达到1000平方米以上;__市88个社区在20__年就实现社区用房面积全达标。已有10个社区达到1000平方米以上;__市也将在20__年前实现全市87个社区工作用房面积全部达到350平方米以上。由于社区工作用房的改善,各类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社区服务网络,建有区、街道、社区三级社区服务中心、服务站以及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机构,社区服务项目和内容不断拓展,满足了社区居民日益多样的服务需求。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满意度逐年提升。

在社区工作人员生活待遇和工作经费保障方面:按照现行财政体制和城市居民收入水平,普遍建立了社区工作人员生活待遇自然增长机制,目前,__市按照社区居委会主任(书记)、副主任(专职副书记)、委员三个岗位定岗发放,具体月工资标准是花山区1226、1094、1028元,雨山区1028、880、810元,金家庄区1099、999、849元。以上经费均由区级财政解决(过去由市、区两级财政分担,现已过度到由区财政解决)。__市在20__年街道、社区整合和第五届社区居委会换届后,大幅度提高了社区工作人员生活待遇,按社区居委会书记、主任每月不低于800元,副书记、副主任每月不低于700元,一般专职人员不低于600元的标准执行,20__年以来又进一步提标,一般都达到1000元以上,所需经费按市、区2∶8比例分担,拟在20__年底前过度到由区财政全部承担。__市从20__年7月起对社居委工作人员统一实行基本工资加岗位补贴。基本工资统一定为810元,岗位补贴分正职每月200元、副职每月为150元,委员(专干)每月为100元。所需经费目前按市、区财政7∶3比例分担。__市在大幅度提高社区工作人员工资标准的同时,普遍按政策规定为社区工作人员办理了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险,各社区年办公经费达到2-6万元。解决了社区工作人员的后顾之忧,激发了工作积极性。

二、我市和谐社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学习考察,我们感到我市城市社区建设工作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社居委工作人员生活待遇偏低。据调查统计,目前我市城区社居委工作人员月财政补贴工资在300-600元之间(其中含市财政每人每月补贴100元),部分没有“三产”收入的社居委工作人员,扣除个人缴纳的养老、医疗保费后,实际收入不到200元。此外,城区社居委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待遇没有得到全部落实。上述情况,已不同程度的影响了社居委工作队伍的稳定和工作积极性的发挥。近几年来,基层社居委工作人员要求提高生活待遇的呼声越来越强烈,每年市“两会”期间有多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提案、议案,要求政府解决社居委工作人员的生活待遇偏低问题。

二是社区工作和活动用房不足。根据省要求,城区社区用房面积应达到300平方米,随着社区职能的扩展和完善,300平方米已是低水平。目前我市城区121个社居委只有40个社居委用房面积达到300平方米,达标率为33%。尤为困难的是有近20个社区因历史遗留、城市扩展社区增设、村改居等原因租用或临时借用房屋,无长期用房。新建小区建设没有按规定向社区无偿提供工作和活动用房,造成老的问题没解决,新的问题又产生的非良性循环局面,这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城市居民不断增长的社区服务需求不相适应,严重制约了基层社区服务的开展。

三是社区职能有待进一步明确规范。现在社区工作条件差、人员少、任务重,仅各部门下达社区的任务据初步统计就有20多项,有些未经任何部门把关就直接向社区下达工作任务,有的社区因为要弥补工作经费不足,也违心接受本不属于自己职责的工作,有的部门只给社区下达工作任务,不给工作经费,有关部门拨给社区工作人员的生活补贴标准不一,造成不平衡,因此客观上造成社区工作的繁杂和无序,缺乏明确的职责界定和工作准入把关部门。

此外,还存在着诸如社区工作经费不足、社区共建氛围不浓、社区行政化倾向严重、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理顺等问题。

三、有关加强我市和谐社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根据我市实际情况,借鉴兄弟市先进经验和做法,我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切实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夯实社区基础平台,进一步提升我市城市社区建设整体水平:

(一)进一步完善领导体制。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区协同、公众参与的社区建设工作机制,明确各区政府是社区建设和管理的责任主体,各区党委、政府一把手为社区建设工作第一责任人,将和谐社区建设纳入对各区党委、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的年度重点工作目标考核,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二)解决城区社居委工作人员工资偏低问题。建议从20__年下半年开始,将城区社居委工作人员月财政补贴工资提高到700元,其中市财政补贴由原每人每月10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200元,区级财政(含市开发区)在原补贴基础上提高到月人均不低于500元。所需经费列入市、区两级年度财政预算,由区财政部门会同区民政部门按月拨付,打卡到人。社居委主任(书记)、副主任和一般工作人员工资补贴档次由各区政府研究确定。在此基础上,建立社居委工作人员财政补贴工资自然增长机制(以上述调整后的财政补贴工资标准为基数),按照我市城区企事业单位职工年工资收入的平均增幅,逐年提高,所需增资经费市、区两级财政按30%和70%的比例分担,或者由各区政府根据区级财政状况,研究制定增资幅度,经费由区级财政自行解决。

(三)进一步落实城区社居委工作人员的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问题。目前,迎江、大观、市开发区已为社居委工作人员办理了在职期间的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但有部分社居委工作人员反映,应由单位缴纳的20%养老保险费和6.5%的医疗保险费,单位没有足额缴纳,仍由个人垫付或缴纳,加重了个人缴费负担。建议市政府在研究提高社居委工作人员财政补贴工资的同时,要求各区政府进一步落实社居委工作人员的在职期间的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属于单位缴纳的部分保费应由单位按月足额缴纳,单位缴纳确有困难的由区财政按月足额缴纳,不得由个人承担。目前还没有为社居委工作人员办理养老和医疗保险的地方,应尽快落实。同一个社居委的工作人员其基本工资和补助标准应基本一致,部门不得自立名目,自定标准。

社区建设的主要目标篇5

社区菜市场是市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服务设施,也是体现城市形象和城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窗口。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推进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对社区菜市场服务功能和便利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现代化中心城市建设也对社区菜市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市仅有91个社区菜市场,其中室内菜市场18个,其余均为大棚市场、马路市场及街巷交易摊点,不仅数量和布局与规划目标相距甚远,难以满足市民生活需求,而且普遍存在设施简陋陈旧、环境脏乱差、质量安全无保障、影响道路交通和市容市貌等突出问题,市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反响强烈。因此,大力推进社区菜市场建设,加快构建覆盖全市社区的规范化社区菜市场体系,既是城市发展、社会进步和广大市民的迫切需求,也是党和政府关注民生、心系民利、构建和谐的重要举措。各县区政府和市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社区菜市场建设的重要意义,进一步统一思想,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认真按照全市的总体部署和要求,靠实责任,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大力推进社区菜市场建设。

二、明确目标任务,把握推进原则

(一)目标任务

力争在5-8年内,集中财力,加大力度,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范建设、强化管理,在全市城区逐步建成160个规范化社区菜市场,实现社区菜市场空间布局合理、设施环境标准、经营管理规范、交易秩序良好、质量安全达标、服务便民利民的网络格局,切实解决市民买菜难和大棚市场、马路市场、街头交易摊点脏乱差等突出问题,满足广大市民便利消费、放心消费需求。

(二)推进原则

1.政府主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原则。政府总体规划,鼓励和引导扶持社会力量、企业和个人投资建设;将社区菜市场建设列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市、区财政列入预算扶持,根据市场建设规模适当予以补贴。

2.县区为主、市上协调服务原则。按照属地管理和上下联动的要求,形成县区政府负责建设和管理,市级部门协调服务,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

3.因地制宜、多种途径推进原则。按照布局规划要求,在重点建设标准化菜市场的前提下,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通过新建、改造、租赁、置换或利用现有闲置场地、设施及地下人防工程等多种途径、多种形式改造建设社区菜市场。

4.便民利民、疏堵结合原则。要坚持先建设后清退、先疏导后杜绝,以便民利民为宗旨。菜市场建设要以建设标准化菜市场为主,设立便民菜店(场)和超市生鲜部为辅,同时积极清退马路市场、街头交易摊点,逐步以标准化菜市场和便利菜店(场)全面取代街头交易摊点和马路市场。

三、严格执行规划,强化措施管理

1.制定出台社区菜市场布局规划。明确规定在旧城改造、小区建设和房地产开发中,严格按每500米服务半径内、2万左右人口设置不低于1000平方米的菜市场设施,并与主体建设项目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现有居民区未达到菜市场规划要求的,县区政府要按照规划要求改建、补建或配套设置社区菜市场。

2.严格落实规划管理。要严格执行社区菜市场布局规划的规定和要求,对房地产开发、小区建设和旧城改造不按规划要求预留社区菜市场位置及配套设施的,发改、规划、建设等部门不予办理项目立项手续和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对不按要求建设或不与整体建设同步交付使用菜市场的,规划、建管、商务等部门不予验收备案。新建成用于菜市场的经营设施,产权归开发单位,但必须专门用于社区菜市场经营,不得挪作他用;开发单位不愿经营菜市场的,必须交由县区商务主管部门负责落实经营菜市场,否则工商等相关部门不予办理经营许可和营业证照等相关手续。

3.规范建设标准化菜市场。社区菜市场建设规划设计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和科学、现代、便民、适用的原则,鼓励支持新建、改建和扩建标准化社区菜市场;标准化社区菜市场建设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市标准化菜市场建设规范(试行)》要求规范建设;标准化社区菜市场的规模要适度,应按居住区的面积、人口、辐射范围等因素合理确定建设规模,避免资源浪费;每个标准化社区菜市场建设都要从规划设计、建设施工、竣工验收等方面规范要求、严格把关,确保新建和改扩建的社区标准化菜市场档次、规模和水平达标。

4.加强社区菜市场经营的监督管理。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由投资者负责社区菜市场的经营管理。经营管理单位要强化社区菜市场内部管理,引导经营户诚实守信,合法经营,人性化服务;要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严格落实菜市场检疫检验、进货查验、索证索票、购销登记、不合格食品退市等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及卫生、消防、环保等其他管理制度,确保社区菜市场经营管理实现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

5.整治优化社区菜市场周边环境。各县区政府和市级相关部门要加大对社区菜市场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坚持日常管理和集中整治相结合。要杜绝社区菜市场500米半径之内重复设置菜市场或蔬菜经营摊点,坚决取缔社区菜市场周边500米范围内已有的马路市场和经营摊点,切实维护社区菜市场正常的经营秩序。

6.加大菜市场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对新建、改建和扩建的社区菜市场项目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待,在城市规划、旧城区改造、新城区建设、小区开发中,按500米半径预留菜市场建设用地,各类企业和单位用已有土地新改建社区菜市场的,按照“出城入园”政策对待,土地出让金按80%返还;在审批小区开发建设规划时,采取增加容积率的办法,将增加的面积置换一半到一楼或地下一层,产权归政府所有,由商务主管部门统筹安排使用,作为社区菜市场网点用房;在旧城区改造、新城区和小区开发建设规划审批中,由商务主管部门会同规划部门共同审定,保证同步规划建设社区服务网点用房。各职能部门要简化各类审批手续和审批环节,减免相关税费征收,全方位支持菜市场建设。市上每年从商业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专门用于社区菜市场的改造建设,各县区政府必须按1:1的比例予以配套并保证及时足额到位。

四、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职责

(一)市上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市商务、财政、建管、国土、规划、房产、工商、质监、农牧、物价、公安、卫生、环保、城管执法、人防等相关部门和各县区政府分管领导为成员的*市菜市场建设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负责统一领导全市社区菜市场建设和管理工作,协调指导菜市场建设管理中的重大事项。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商务局,具体负责安排落实领导小组的决策部署,审查确认菜市场建设项目,协调解决菜市场规划建设中的突出问题。领导小组实行联席会议制度,每月召开一次会议,协调解决相关问题,督促检查工作进展和任务落实情况,遇特殊情况,联席会议可随时召集。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在各自的工作职责范围内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督促检查和协调指导。

(二)各县区政府、各相关部门要按照社区菜市场规划和市政府每年确定的新建、改扩建菜市场的目标任务,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管辖谁管理、既分工又协作的原则,认真落实工作责任,切实加强配合协作,合力推进社区菜市场建设。

1.各县区政府是社区菜市场建设的实施单位,具体负责菜市场的选址定点,或改建场地、设施的确定;将社区内适宜建设菜市场的闲置场地、设施及国有工商企业改制后的可利用资产、设施等,一次性划拨给商务主管部门专门用于社区菜市场建设;协调指导和解决社区菜市场建设过程中土地、资金、建设等方面出现的问题;整治维护社区菜市场周边环境,扶持菜市场健康启动运营;协调相关部门做好菜市场日常监督管理工作。

2.市商务局是社区菜市场建设管理的行业主管部门,具体负责落实市领导小组的决策部署;协调有关部门制定社区菜市场布局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初审菜市场建设项目;拟定《*市菜市场规划建设管理办法》,完善《*市城区标准化菜市场建设规范(试行)》,抓好组织实施和监督工作;指导社区菜市场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协调解决社区菜市场建设管理中的具体问题。

3.市规划局负责将菜市场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并会同商务局编制出台《*市城区菜市场布局规划》)。

4.市建管委负责审批监管社区菜市场规划用地和城区开发建设项目中的菜市场设置;负责菜市场相关建设手续办理;负责菜市场建设项目的质量监督、竣工验收及备案。

5.市、区城管行政执法局负责依法取缔社区菜市场周边同类非法占道经营的流动临时摊点和同类马路市场。

6.市国土、房产、消防、环保、工商、卫生、质监、农牧、物价、公安、监察及人防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依法协同配合,做好社区菜市场建设、运营的相关手续办理、注册登记、监督管理等工作。

社区建设的主要目标篇6

今年8月以来,区政协根据国家、省、市“把社区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及时研究解决城市社区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的要求,按照民政部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城验收确认工作意见中关于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内容要求,对全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研。整个调研过程历时1个多月,采取实地调研的形式,调查内容涉及社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规模、建设资金和结构、建设安排、规划以及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及采取的措施、办法、建议等。

一、我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

(一)整合社区,打好基础。城镇社区一般是随着城镇的发展而逐步建立起来的,上世纪90年代中期,黄陂区相继完成撤县建区、撤镇设街、撤村设居工作,我区大部分社区始建于最近几年,有5个社区是新建的,有11个社区是村改居。近几年来,我区根据中办发[2000]23号文转发的《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和《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的意见》(武发[2002]15号)文件精神,至今年9月份,全区居委会改社区的整合工作,在依据历史习惯、文化风俗、自然界限、资源配置等不同情况,结合小区、单位、板块等因素,已全部整合到位,新型的社区居委会架构和管理体制基本确立。全区现有社区居委会43个,总户数55684户,总人口178968人。

(二)构建平台,建立和完善社区管理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2000年底,根据市里的统一部署,我区先后进行了社区划分、组织重构、建章建制等方面的工作。乡镇规模调整后,为了加强社区对撤并乡镇所在地集镇的管理和建设,对社区的管辖范围、服务对象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又重新设立了党总支;利用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由乡镇体制改革分流干部中充实一部分干部到社区党支部和居委会,增选了社区居委会成员,选准建设了一支素质较高的社区工作者队伍;进一步完善了社区成员代表会议制度;建立了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负责协调联络驻社区站所、企事业单位参与集镇管理和建设。同时,明确了社区发展经济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社区领办经济实体,发展社区经济。通过这些探索和实践,不仅进一步加强了城镇社区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而且探索出了一条撤并乡镇集镇新型管理模式;不仅使被撤乡镇国有集体资产得到了保值增值;而且继续保持了集镇的繁荣与稳定。

(三)狠抓创建达标,提升社区建设整体水平。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是社区建设的硬件和物质平台,是居委会改社区工作的切入点。我区社区居委会的基础设施,办公、服务、活动用房等建设,在以各级政府投入为主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区位及社区居民、单位结构等优势,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积极拓展社会各界的投融资合作、捐助,在新建、扩建社区基础设施的同时,主要利用原街道居委会办公、活动、服务等设施,进行整合、调剂、改建以及置换、租赁等,基本上解决并保证了社区居委会的办公、服务、活动场所的要求。

经调查,至2004年9月份,全区城区镇在居委会改社区的整合过程中,共已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5500多万元,其中,前川地区已投入3500多万元;滠口已投入400多万元;横店已投入300多万元;武湖已投入400多万元;六指已投入270万元。经过多方面的努力,科学配置、合理利用社区办公服务设施,全区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社区居委会的各种办公、服务、活动室(站、所)等室内基础设施建设总量为3723平方米,平均每个社区达86.6平方米。其中,1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16个。建筑面积最小的40平方米,最大的280平方米。并相应配齐“五室”(两委会办公室、警务室、书画阅览室、文体活动室、多功能会议室)、“四机”(电视机、dvd机、计算机、打印机)、“三站”(社区服务站、卫生服务站、劳动就业服务站)、“两校”(市民学校、老年学校)、“一场所”(室外健身活动场所)等硬件设施。

全区城镇各类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较大,按照“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从区到部门到街乡镇场到辖区单位到社区都全力以赴,致力于为居民营造环境,改变面貌。近年来,滠口投资300万建水厂投资20多万元建小游园;武湖投入近千万使社区面貌大变样,六指今年来投入到甘棠社区资金30多万元;特别是今年前川街6个社区凭借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的东风,总投入资金达1500万元,建设项目98个。项目涉及泥巴路改造,道路硬化,新建、维修厕所,垃圾箱、地下排水沟建设,安装路灯等。使6个社区呈现出洁、绿、亮、美的新面貌。

二、我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特点

(一)政策支持。区委、区政府结合我区的实际情况,在贯彻中办[2000]23号文件精神和国家、省、市创建社区示范活动纲要、意见、标准的同时,及时提出我区的《实施意见》和创建的标准、要求。特别是今年相继出台《中共黄陂区委、黄陂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社区建设的意见》、《黄陂区关于调整社区建设领导小组成员的通知》、《黄陂区关于印发社区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的通知》、《黄陂区2004年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等,不仅明确了全区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要求,而且在全区上下形成了开展社区建设的良好氛围。在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方面,提出了社区居委会的办公用房和公用设施“由区一级政府多渠道统筹解决”;“把社区基础设施纳入旧城改造、新区建设、纳入城市公共设施配套建设规划”和“城市规划、建设,尽可能以一个社区为单位实施”等。对社区的办公用房、警务室、幼托所、卫生服务站、文化室、公厕、垃圾集散等都规定了具体的设施建设标准。在政策上保证了在建、新建、整合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到位。同时,市《实施意见》规定,社区内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文化、体育场所和设施,应对社区开放,实行无偿或低偿服务,实现资源共享。在财政上:规定了“社区居委会的工作经费原则上按整合前原有居委会的数量拨款,总量保持不变”。同时,采取费随事转的扶持做法,保证和增加新社区居委会的工作和人员经费。在社区基本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支持并鼓励“充分开发、利用、创办社区的各类服务资源,组建各类中介和第三产业经济实体”,形成政府投入、社区创收及辖区单位资源共享,居民捐资等多种形式的资金筹集渠道。

(二)社会参与度高。区、街、部门和居的领导、干部高度重视社区的整合和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花大力,多层面宣传、协调辖区单位的共建意识,鼓励社区居民的主人翁作用,使社会各阶层积极参与社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今年来,区委、区政府将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作为“一把手”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先后召开常委会、区长办公会进行了专题研究,召开动员会全面部署,并调整了区社区建设领导小组成员,纳入区目标管理体系,明确工作任务,确立工作标准,组织目标考核,并在年初由有关街道和相关部门与区政府签订了社区建设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街、乡、镇、武湖农场、盘龙开发区及区直相关部门的“一把手”对此工作负责。要求全区上下积极行动,全力以赴,实施新一轮的社区建设。区民政局为帮助龙潭社区“883行动计划”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达标,无偿提供200平方米的办公楼给居委会办公;前川街千方百计落实社区办公、服务、活动室(站、所)等用房面积,仅今年来扩建和新建了257平方米。社区单位和居民都以极高的热情出资源、出资金、组织志愿者等形式支持和帮助社区整合和基础设施建设、创建达标社区等活动。促进和保证了全区社区建设工作在较短时间内的顺利进展和大部分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达标。

(三)社区建设起点高,信息化、网络化社区大量涌现。出现了如锦秀、民安、龙潭社区等具有全市典范的、规模现代、设施完备、管理先进的社区模式,建成了诸如滠口振兴、开发区二八八、武湖五通口、六指甘棠、王河长堰、天河泗桥等大批的一级达标社区,并凭借“883行动计划”逐步走向成熟。在这些社区居民的衣、食、住、行,人防、技防、安防,助残、助困、助老、家教,医疗救护、及社区网上就业、中介、志愿者服务等日趋完善,把家庭社区化,社区家庭化。同时信息化、网络化的社区促进了社区内部、社区之间、社区与外界的沟通与智能管理,形成资源共享和综合多业务服务体系,把社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在质上提升到了未来和现代化的平台。为社区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随着社区建设的不断深化发展,黄陂社区己形成了自有特色。用甘棠社区主任肖正明形象的话说:目前社区成为街领导的会客厅、街干部的电话亭、街道办的收发室、村干部的落脚店、农民的咨询点、居民的贴心人。

三、我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区城镇社区的雏形初步形成,但作为市辖郊区的工作重点在农村。由于社区建设起步晚,基础差,面临着社区群干队伍新,生活待遇差,办公设施、经费严重不足,社区认识滞后,管理体制不健全等诸多困难和问题,严重制约着城镇社区建设的发展。通过调研发现,我区社区基础设施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尤其是发展不平衡,相当部分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全,无活动场所,甚至办公条件非常简陋,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短缺现象比较突出。

(一)对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认识不足。

一是建设无规划。在社区建设的实践中,社区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已经影响了社区建设的发展。2002年进行局部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将社区服务中心(含老年服务中心)、治安联防站、居(里)委会(社区用房)、物业管理、养老院、托老所、残疾人托养所列为城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公建)的社区服务类。前四项为应配建项目,后三项为宜配建项目。基础设施建设问题,虽然有规定,但是落实不够。没有明确或没有规定将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城镇总体规划;没列入区级财政预算;设列入房地产开发成本;没有在新建、改建的城市居住区预留居委会办公用房用地;没有非常明确规定由谁负责建设居委会(社区用房);主管社区建设的民政部门、区人民政府和派出机构如何参与新建、改建城市居住区居委会(社区用房)的建设、监督、验收工作规定不明确。这不仅影响了社区建设的发展,也影响了城市规划的落实。

二是社区内条块分离,职责不清。随着社区的发展,政府职能部门的延伸机构不断进驻社区,但缺乏一个权威性的社区事务管理机构,对社区事务实施全面监督、指导,导致城市管理体制中的街居体制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社区去牵头开展与居民密切相关的卫生、服务、治安等工作,而职能部门仅是参与、协助,本来是社区去督促、检查职能部门的工作,却变成了职能部门来检查、监督社区。街居体制是与我国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相适应的,并且是作为单位体制的一种辅助体制,起拾遗补缺的作用,与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显得很不适用。而经过“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后的街(乡镇)地位更为尴尬:表现在:其一,城市管理重心的下移使得作为城市基层政府派出机构的街道办事处负有代表政府行使全方位的行政管理职能,负责本辖区的社会管理职能,但由于相应的权力为条条所分割,造成职、责、权、利不统一,不对称。其二,街道办事处全面负责社区建设与社区自治的管理事宜,但由于目前的现状,街道办事处不可能成为社区居民的代表,整合社区居民的利益和意志。其三,行使全方位的行政管理职能,负责本辖区的社会管理职能,使得街道办事处明显存在着政社不分的矛盾。多年的实践证明,这种体制在实现我们预想的目的中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行政管理与社区管理仍然呈现着分离的状况,究其原因有两个,首先是现行的行政体制太刚硬,其次是与之相对应的新体制太软弱,因此,这种失败就成了必然的结果;其次是宏观管理不协调,社区建设的宏观管理,对社区建设起着一种重要的导向作用。但是,长期以来它一直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名义上民政部门承担着这种宏观管理的责任,但是,由于民政的工作地位决定了它在此项工作中不可能有大的作为,这绝不是因为民政不努力,而是因为民政无能为力。在这样的一种状态之下,社区建设呈现出一种无序纷乱状态,各管理部门的作用不是形成合力,而是相互摩擦、相互制约,甚至对立。

三是社区单位利益部门化,资源共享难度较大。社区参与是一个内涵和外延极其丰富的概念,显然不仅仅指居民参与,驻区单位组织及广大社会民间组织的参与是社区参与的一支重要力量。然而很多驻区单位的领导对社区建设工作视而不见,漠不关心,有些领导甚至将社区工作拒之门外。无论是效益好的还是效益差的,大多认为,社区建设既不会带来经济效益、相反又极有可能从他们身上“割肉”,而关心与支持社区建设也不会成为“政绩”。也就是说,驻社区单位的参与至今没有形成一种有效的利益机制,我们所提倡的社区与驻社区单位间实现“资源共享、共住共建”以及社区与单位的互利互惠,只是在个别地方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大多地方只停留在口号上、原则上,并没有实质性的行动。在某些地方,社区与驻社区单位间的资源共享成了社区单享。驻社区单位参与的缺乏使得社区建设与治理所赖以的资源更加匮乏。有相当一部分社区单位不按照“共驻、共管、共享”的社区工作社会化运作机制来支持和参加社区建设,把本部门的资源当作本部门的固定财富,独立占有。对社区资源共享要求按照市场化进行操作,有偿提供,极大制约了社区共建的进程。

(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缺乏。

调查表明,区政府及街乡镇承担了城镇中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的主要任务,区及街道普遍反映财政及建设资金投入压力较大。不谈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仅从社区服务设施和办公经费居干补贴来讲,缺口多来源少。社区居委会接收下派任务多,工作经费少。现在社区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一个社区就那么几个人,政府机关职能部门的转变工作任务都压到社区,检查、评比、考核、报表等许许多多的工作,确实是社区的一个沉重负担,社区居委会获得职能部门的工作指导少,而收到的下派任务较多。一些职能部门的工作向居委会延伸,指挥居委会去做,使得居委会任务较多,工作压力大,很难集中精力去处理本社区的一些具体工作。基层社区的功能定位不准。按照居委会组织法规定,居委会(社居委)是基层群众实施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众性自治组织,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较浓的行政色彩,社居委实际上是政府的准下属机构,它在职能上和街道是对应设置,在经济上和管理上依附于街道,种种因素使社区难以有效地依法履行其民主自治功能。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许多街道、社居委反映的问题都是整日疲于应付上级政府下派的各项工作,但却没人没钱没权,他们要求较多的是加强基层社区的行政权威性,减少社区的经济负担,增强社区参与管理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功能。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工作经费和其成员的生活补贴的范围、标准和来源,由基层政府规定并拨付;经居民会议通过,可以从居民委员会的经济收入中给予适当补助。从目前来看,由于社区居委会经营项目收入不固定,其办公经费和成员的工资、补助除前川几个社区部分解决外,其它社区基本上全部由街乡镇承担。而由于街乡镇本身经费就紧张,这样,拨付到社区居委会的工作经费寥寥无几。社区居委会成员的工资或补助由街道办事处给付,造成“端谁的饭碗归谁管”成为政府机关和社区自治组织成员的共识,社区居委会不得不依附于街道办事处。分析原因:

首先,社区整合是一项全新的工作,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主体是区、街财政(主要是区级财政),社区建设工作启动以来,区财政已将前川社区建设列入年度计划,每年都核拨80万元作为社区建设的专项工作经费,各街乡镇也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对社区整合工作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但由于社区整合涉及面广,社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涉及每一个新整合的社区,动辙几十、上百万资金投入,因此,从面上分析财政开支捉襟见肘现象突出,也不可避免。

其次,国家、省、市有关部门对社区建设项目的补助、扶持资金十分有限,且往往只是对达标、示范社区的“锦上添花”,真正解决部分社区无办公、活动场所的“雪中送碳”情况极少。

其三,各街乡镇鉴于自身的财力困难,往往将扶持社区工作经费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打折扣”或转嫁社区,造成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写在报告上,留在领导和财政局的承诺上,资金不仅不足还难以到位。

其四,我区街乡镇尤其是社区的自身造血功能严重不足。其一是大部分社区的工作班子创业、创收观念缺乏,办法不多;其二是社区资源匮乏,尚无法造血和自收自支,更无从谈及基础设施项目自建。

(三)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不足,配套项目不齐。

第一,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先天不足。我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中,新社区一般又由几个旧居委会整合形成,原有的办公会址、活动场所存在地域因素和产权未理顺、租借、危旧房等多种困扰,造成新社区工作人员增加、居民人数倍增,而办公、活动场所反而分散、下降的情况,如横店7个社区,大部分是临时性的办公场所。乡镇社区有场所无名份,没有明确产权,政府各机构各单位都可挤占强要它用。全区目前有16个社区办公室是危房,占总数的37%。

第二,新建达标的社区只是少数。我区社区中基础设施新建的规模面积较少,其建设规模具有一步到位的社区的覆盖面上只是少数。省《纲要》和市《实施意见》及区陂发【2004】8号文实施以后,全区实施“883行动计划”的8社区,其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内容、规模比较完善,基本上都实现了规范化要求和达标,社区在与开发商、物业公司协商的基础上都开发了较完备的社区服务、活动功能,有的还实现了信息网络化的数字社区,这些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压力小,且造血功能还可以得以实现。而旧城区、下面乡镇的社区情况则相反。

第三,社区基础设施扩建遇到不少麻烦。扩建和完善是整合社区基础设施的主要手段和普遍性的任务。但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目前全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中只有7%是通过扩建实现的,这表明了一个问题的存在。分析其原因主要有:(1)资金无着;(2)土地使用困难(有的社区有空地,但规划、土地、建设部门各有规定,有的社区筹到资金,但辖区内无地,有的共建单位愿提供土地,但存在产权问题等等);(3)涉及旧城改造、城市道路规划等,不敢扩建。(4)靠租赁、借用、置换等方式实现社区办公用房的仍占一定比例。全区社区基础设施总建规模一部分是靠临时租赁、借用、置换、与业主单位共用,由于社区的工作经费有限,他们只能租借几间甚至一间的房间权作办公使用,服务、活动场所更无从谈及,虽然该类社区占社区基础设施总建规模的比例不大,但由于这些社区的单位所占面积小,故涉及的社区数量相当可观。

(四)社区建设本身的限制。

社区建设作为一项社会活动,与其他各种社会活动一样在社会中发挥着应有的作用,但是同时它也应当与其他社会活动一样,必须遵守社会活动的规则,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这是社区建设赖以存在和发展的一个最基本的条件。目前对于社区建设宗旨比较一致的认识是:“为创建一个环境优美、设施完备、服务周全、文明和谐、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居民生活环境。”因此,社区建设的行为活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决不能包罗万象,任意而为。具体而言,社会建设的内容包括以下方面:一是社区环境建设,其目标是为居民营造一个令人赏心悦目的社区环境;二是社区服务建设,建立一个满足社区居民服务需求的服务体系;三是社区文明建设,它包含了社区治安、社区文化、社区体育等方面内容,目标是为居民创造一种精神愉悦的社区环境;四是社区设施建设,其目标是为实施上述三项目标提供必要的硬件设施。此外,社区建设还具有一定的空间限制,一般认为,社区建设的活动应当局限于社区的范畴内,它既不进入家庭,也不超越社区。因此,社区建设含于社会行为之内,但非社会行为,其宗旨含于党和政府的工作宗旨之中,但有别于党和政府的宗旨。当然也不可否认,社区建设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事业,在实现其目标的过程中,可能会间接地带来其他的社会效益或收获,比如:解决了社会的就业问题等等,但是这绝不意味着社区建设内容的扩展,这些间接性收获完全是社区建设的副产品,其性质完全不同于母本收获,我们必须加以区分,否则,就可能违背社区建设的宗旨。

四、几点建议

社区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我国城市管理体制、民主政治建设、公共服务的供给与运行以及社会稳定与发展,更涉及到政府、市场和社会三元结构的关系调整等,因此必须通盘考虑,整体规划,努力形成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区居委会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推进社区建设的整体合力,积极开创我区社区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第一,抓基础工作,夯实社区建设的根基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社区建设工作也是一样,一定要从基础工作抓起,这既是社区建设扎实推进的要求,也是社区建设深入发展的需要。抓基础工作,要从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

——培育社区意识,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社区意识是开展社区建设的思想基础。培育社区意识,重点是培育社区居民和驻区单位的参与意识和社区居民的自治意识。社区居民和驻区单位的参与,是社区建设生命力之所在。近些年,虽然居民和驻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普遍增强,但总体上,社区居民参与程度不高,社区居委会自治功能不强,不少社区仍然停留在政府发动、组织的状态。在社区建设的初始阶段,用政府的行政力量推动,是非常必要的,但从社区建设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上看,必须增强社区单位和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参与社区建设的自觉性。培育社区意识,对社区居民来讲,要认识到居民群众是社区的主人,社区建设的主体,既是社区建设的参与者,又是社区建设的受益者。我们要通过各种形式教育、启发、引导居民群众认识并维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认识参与管理社区事务和参与社区活动的责任,将“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口号变为实际行动。对驻区单位来讲,要认识共驻共建、责任共担是驻区单位的义务,资源共享、利益共享是驻区单位的权利。要引导驻区单位的服务设施向社区居民开放,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整合社区资源,加大支持社区建设的力度。对社区居委会来讲,要认识群众自治组织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的自治性质,明确社区居委会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财务自主和民主监督的自治权利。要充分发挥沟通基层政府与社区居民的桥梁作用,加强对基层政府和公务员以及其他公务人员的行为监督,代表居民及时提出有关意见和建议,依法协助政府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要不断扩大基层民主,增强工作的透明度,让社区居民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激发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

——培育社区组织,保障社区建设良性运转。健全的社区组织是开展社区建设的组织保证。重点是加强社区党组织、居委会组织和社区中介组织建设。社区党组织,是社区工作的领导核心。承担着在社区内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支持和保证社区居委会依法履行职责,组织动员广大党员和居民群众进行社区建设的重任。各地要按规定,及时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动员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整合社区力量,参加社区建设。社区内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地位,要在工作运行机制、工作内容、工作制度、工作程序、领导班子配备上保证。提倡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按规定程序推荐为社区居委会成员,通过选举兼任社区居委会成员。提倡社区党组织负责人通过法定程序兼任社区居委会主任。社区居委会,是社区的主体组织和社区成员的法定代表。要按照《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在党组织的领导下,依法履行职责,推行“四个民主”。要根据社区管理要求,建立健全各项制度、章程和公约。要根据工作需要,规范工作程序,将社区事务逐步交由社区居民自主决定、自我管理,特别是对社区的重大问题,要广泛征求居民群众意见,并保证尊重大多数群众的意愿。社区中介组织,是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的重要力量,对加强社区内的专项服务,增强社区凝聚力,提高居民参与意识,起着重要作用。要积极培育和鼓励发展公益性、服务性的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使其逐步承接从政府部门中剥离出来的部分社会职能,承办各类社区服务,满足社区成员多层次需求。同时,要加强管理、指导和帮助,制定扶持政策和措施,充分调动中介组织的积极性,保证其健康发展,发挥作用。

——培育社区队伍,壮大社区建设工作力量。社区工作者队伍是社区建设的骨干。加强社区队伍建设,是搞好社区建设的关键。培育社区队伍重点是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和社区志愿者队伍。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建设,要适应时展的需要,改革社区居委会干部制度,采取向社会公开选聘、竞争上岗等多渠道、多形式选聘优秀人才,走年轻化、知识化、职业化的道路。要通过法定程序,将那些政治素质好、热心居委会工作的人员,充实到社区居委会领导班子。要加强社区居委会干部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要改善社区居委会干部的工作、生活待遇,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建议政府要加大对社区的资金投入,这是基层社区体制改革的物质保障。要通过“财政支持、费随事转、社区自筹、社会赞助”等方式,来解决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各项工作的经费需求。目前,许多社区资金来源基本上是自筹为主、再加上少量的社会赞助。社区干部不得不在创收中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此,应出台政策,明确社区经费的投资主体是政府,区街乡镇都要把经费配套落实到社区,并要保证社区工作人员的工资不低于所在城市职工的平均工资水平。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是衡量一个社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邻里互助、自我服务的重要体现。要把千千万万的社区工作积极分子组织起来,引导和鼓励他们从事志愿者服务活动,逐步建立一支浩浩荡荡的志愿者队伍。要教育引导居民发挥自身特长,把从事志愿服务作为居民的义务和良好的道德风尚来提倡。同时,要加紧研究制定鼓励社区居民参加社区志愿活动的制度和法规,现在有的地方正在探讨建立有关制度,将在校大、中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作为考核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这种做法值得总结和推广。还要研究探索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回报制度,如有些国家登记志愿者参加服务的时间,待志愿者自身需要帮助的时候,可以得到同样时间的服务。当前在志愿者队伍人数不多、活动较少的情况下,需要有目的地引导、组织,逐步使志愿者服务活动制度化、经常化。明年适当的时候,民政部准备表彰一批先进社区工作者和先进社区志愿者。

——培育社区活动,增强社区建设的活力。社区活动是社区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增强社区凝聚力的重要载体。培育社区活动的重点是开展社区服务和文体娱乐活动,这是满足居民生活需求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关键环节。社区服务要以坚持网络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群众的需求为内容,要体现大社区、大服务。当前,社区服务的重点,要放在面向社会特殊群体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服务、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以及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上。特别要把做好“低保”工作,作为社区的重要任务。社区居委会要充分发挥联系居民、熟悉居民的优势,协助政府摸清困难群众的真实情况,把所有符合条件的城市贫困人口都纳入“低保”范围,既要做到“应保尽保”,不留死角,避免“漏保”,又要做到实事求是,坚持原则,避免“错保”。对生活确实困难的家庭,要呼吁有关部门在就业、住房、医疗和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必要的优惠政策和特殊照顾。要依托社区资源,大力开展社区为老服务,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特别是要实施好“星光计划”,管理、利用好老年服务设施。另外要创新社区服务形式,鼓励个体、私营、民营等企业开办社会服务项目,开展便民利民服务。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通过投资入股、合作经营等形式,建立多渠道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投入机制,促进社区资源最大限度的整合,加快社区服务产业化进程。要加紧“便民”工程的研究和推广,充分利用热线电话、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在社区内逐渐形成社会福利服务、社会互助服务和市场有偿服务相结合的多类型、多层次,广覆盖的社区服务网络。社区内的文体娱乐等其他活动,要以居民欢迎、自主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为出发点,把社区建设成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的阵地,营造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第二,抓关键问题,促进社区建设深入发展

自1996年总书记提出大力加强社区建设以来,社区建设有很大进展。但是,仍然存在理论准备不足、经验总结不够和工作基础薄弱等问题,同时又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许多现实问题还比较紧迫,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就全区来讲,有整体合力不强、长效机制不健全、社会参与度不高、基础设施不足、社区资源整合不够等问题,制约着社区建设的全面推进和深入发展,需要在今后工作中认真研究和解决。

——高标准建设社区,完备社区基础设施。社区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开展社区各项工作、服务的物质基础、硬件,是社区与居民相互沟通和进行各项宣传、健康活动的前提,也是改善社区工作人员工作环境、条件的保证,针对我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规模上存在的发展不平衡,应给予重视和逐步解决,从根本上实现城市社区整合的目的宗旨。社区建设,重在建设。建设的切入点,我们认为是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这是建设“有形”社区,增强居民群众认同感、归属感的载体。社区基础设施匮乏、财力投入不足,始终是社区建设的“瓶颈”,必须认真解决。江夏蔡甸区在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能够一次性实现社区基础设施的标准化、完备化,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工作不是不能做,而是有没有决心和怎么做。在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上,我们认为,一要定位置。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按照省《纲要》和市《实施意见》的要求,把社区建设和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级党委、政府的工作落脚点来抓落实,最大限度地给予财政支持和保证。要把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发展建设规划,作为城市改造、建设的内容。在城市发展、建设规划中有位子,在城市改造、建设上有项目,这样,政府才能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保证政府的必要投入。二要给政策。区、街、乡镇尤其是区直部门要支持社区建设,在项目资金上给予扶持,并共同研究、探讨根本解决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问题。要专门对社区中遗留的房屋产权和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问题进行调研、协调、解决。避免社区整合中造成的资源浪费和不足。对借用和无办公场所,资金解决无望或相当难度的社区进行区划重新论证、调整,该就近合并的合并,研究解决的措施和方案,并督促定期落实。区财政应专僻一块资金尽快解决社区办公基础设施建设问题。要充分调动社区辖内单位的共建、共享意识,协调辖区单位现有基础设施资源的共同使用、共同管理、共同创收、赢利,解决困难社区的原始资本金筹集渠道,缓解各级财政、资金的压力。探索区直单位与社区的共建结对子活动机制,在资金、项目、人才上给予支持,并切实做到费随事转,以及赋予社区更好的工作、创业环境。在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优化相适应的社会化、产业化、法制化、市场化社区建设的同时,积极制定相关的政策,赋予社区自,推动社区服务业的发展。调剂社区服务资源,鼓励社区采取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兴办社区的各项服务和新兴的第三产业,促进造血功能,使社区建设和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升华跃上新的层面。三要抓机遇。要善抓机遇和利用机遇。比如,民政部正在实施“星光计划”,近三年,将把80%的福利基金用于为老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区外许多地方就抓住利用了这一机遇,提出了用“星光计划”补助资金带动、拉动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将“星光计划”与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有机结合,可以说是收到了“奇效”。四要广渠道。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要以政府为主,政府应保持必要的投入,同时也要努力拓展社会投资渠道,要广泛吸收本地区社会资金,鼓励社会各界捐赠,也要积极吸引外资,要逐渐建立和完善政府与社会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资机制。五要多形式。社区基础设施建设除新建之外,整合、调剂、利用现有设施资源,是大有作为的。目前,社会闲置的设施资源很多,除发动驻区单位将设施资源共享、互利、互惠外,还可以通过改造、置换、购买、租用等多种形式,解决社区基础设施缺乏问题。对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全区不能提出统一标准,但各地一定要根据本地实际,做到有规划、有目标、有标准,力争全区用三至五年时间,社区基础设施的缺乏、简陋状况有较大的改观。

——高水平整合社区,发挥社区建设的综合效益。整合社区,重点是整合社区资源,整合社区工作,整合社区关系。整合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发挥社区建设的整体效益。整合社区资源,包括整合人才资源和物化资源。要调查摸清本社区的资源情况,研究资源利用的可能性,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发挥社区优势。这里的关键是政策引导,同时也要靠社区工作者加强沟通和协调。整合社区工作,包括基层党委和政府部署的工作、有关部门指导的工作、为民服务的工作,以及社区自身的各项工作。我市根据社区建设的地位、作用,以及性质、特点,构建了“社会保障到社区、城市管理到社区社会综合治理到社区的平台、社会服务到社区的平台”。这“四到社区平台”,虽然在我区刚刚建立,但已发挥了作用。我们认为,这“四到社区平台”是社区工作的归类板块,是整合社区工作的目标方向。只要将这“四到社区平台”建设好、利用好,社区建设的综合效益就会充分展现。整合社区关系,重点是理顺关系,这也是发挥社区作用的重要环节。基层政府和政府职能部门与社区居委会的关系是指导与协助、服务与监督的关系,而不是领导与被领导、命令与服从的行政隶属关系。各级政府和各类专业管理部门要按政企分开、政社分开、责权利一致的原则,实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避免出现社区行政化的倾向。社区党组织与社区居委会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社区居委会要自觉接受党组织的领导,社区党组织要支持保证社区居委会依法行使职权。社区居委会对社区内中介组织负有综合协调管理的职责。社区居委会对物业管理工作负有指导、管理、监督的职责。社区居委会要及时依法规范物业管理机构的行为,还要代表居民支持和监督物业管理机构的工作,切实维护业主的合法权益。物业管理机构要主动参与社区建设,自觉接受社区居委会的指导、管理和监督,努力为居民群众服好务。

——高质量服务社区,营造社区建设良好环境。服务社区,主要指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要关心、支持、参与社区工作。服务社区,要端正思想观念。社区居委会不是基层政府的“腿”,也不是政府部门的办事机构。当前,要清理附加给社区的不合理任务,努力减轻社区居委会的行政负担。我们讲政府转变职能、重心下移,工作进社区,就是要求政府把基层管理与服务的职能落实到社区,服务到居民,而不是把工作推给社区,更不是建机构、挂牌子、占房子。另外,服务社区,要形成整体合力。社区建设的整体合力,就是“党委和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区居委会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服务社区,要健全“两个机制”。一是建立社区工作运行机制。就是党组织领导、社区居委会主办、中介组织运作、社区居民参与、有关部门指导服务的工作运行机制。二是健全社区管理机制。社区是城市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基层政府对社区事务负有管理的职责,社区居委会具有自我管理的任务,要研究政府的行政管理与社区居委会自我管理的衔接。当前,要特别强调尊重居民的自治权利,发挥居委会自治功能,确立社区居民的主人翁地位和社区居委会的自治地位。社区内要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逐步实现社区居委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高效能经营社区,增强社区建设的生命力。经营社区,就是要引入市场机制,运作社区资源,解决社区服务和设施运营困难,实现社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社区内的服务组织和设施建设的投入是一大难题,社区服务所需经费,设施的管理、使用费用,更是一大难题。如果不研究解决服务和运营经费问题,那么,光有服务思想,也难以开展服务活动,即使有了设施,也难以维持和长久发挥功效。筹措社区服务设施运营经费,需要引入市场机制,探索解决的思路、办法。这里,提出以下五种思路和办法:一是财政支持。区街乡镇政府要将社区建设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证一定的投入。二是费随事转。政府或有关单位在交给社区工作任务的同时,也应将此项工作的经费交给社区。三是有偿服务。社区内提供的服务,在开展福利服务的同时,要拓展有偿和低偿服务。四是政策优惠,对社区内开展的服务项目,要积极争取优惠政策,给予扶持。五是社会赞助。鼓励辖区单位和个人捐款支持社区活动。此举,不但可以增加资金投入,还可以弘扬爱心,增强社区凝聚力。

第三,抓示范活动,提高社区建设水平

社区建设示范活动,是在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取得成功经验基础上提出的。其目的是摸索经验、研究问题、树立榜样、推进工作。广泛开展社区建设示范活动,是全面推进社区建设的一条重要措施。这次全区实施“883行动计划”的8社区即将验收达标,就是开展示范活动的硕果。但这并不意味着示范活动的终结,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社区建设示范活动仍然是把社区建设引向深入的重要措施,一定要认真抓好。

——强化领导和指导,提高对示范活动的认识。目前,社区建设已进入了全面推进、深入发展阶段。但由于思想认识程度不同、基础工作不同、经济条件不同,存在着发展中的不平衡。此外,也要看到,我国区的社区建设仍属于初始阶段,开展的范围不广,建设的水平不高,积累的经验不足,理论指导不够,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居民群众实际需求不相适应,尚未形成整体推进的合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和指导,深入开展社区建设示范活动。通过实施“883行动计划”示范活动,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使人们看到社区建设的作用,解决如何认识社区建设的问题;也可以为社区建设提供思路、方法,解决怎样开展社区建设的问题。

社区建设示范活动的领导者是党委和政府,指导者是民政部门。领导社区建设的各级党委和政府,城区和街道两级尤为重要。我们衷心希望各级党委和政府予以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规划、周密部署,协调关系、整合力量,解决难点、整体推进。也衷心希望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参与社区建设示范活动。民政部门作为指导社区建设示范活动的职能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发挥好牵头作用,把抓好示范活动,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把抓好社区建设,作为重点推进城市民政工作的抓手。通过社区建设,整合城市民政工作,提高整体水平,发挥综合效益。

——总结经验,充分发挥示范单位的作用。开展社区建设示范活动,要树立一批先进典型,以推动、带动面上的工作,促进工作整体发展。社区建设需要成功经验引导,经验从那里来,不是人们头脑中固有的,是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经验的创造者是基层的干部和群众。许多事实证明,基层的干部群众最富有创造精神,一些问题,在上面看是个难点,但基层的同志都有解决的办法。可以说社区建设的经验来自基层,来自基层干部群众的创造,来自社区建设的实践。我们一定要重视来自基层的创造,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及时总结推广基层的经验。总结经验也要实事求是,不能说好,就讲得完美无缺,再好的经验也总会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关键要在实践中完善。一些典型社区的某些作法,也可能是不成功的,但这无关大局,成功是一种经验,失误也是一种经验,可以使更多的地方引以为鉴,少走弯路。因为社区建设需要在实践中完善、提高,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同时,对典型单位的经验要善于运用。社区建设示范单位是社区建设的样板。抓样板,不是为了自我欣赏,供人参观,也不能束之高阁,不起作用,要通过榜样的力量,推动面上的工作。当前,我们除继续开展社区建设示范活动,培养社区建设典型外,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推广业已建成的社区建设示范单位的经验,充分发挥示范单位的引路、带头、辐射作用,让更多的地区成为社区建设的示范。

社区建设的主要目标篇7

一、2011年主要工作

2011年,我们以“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十件实事”为抓手,以加快社区工作服务用房建设为重点,以农村社区建设为促进,积极拓展社区服务领域,创新思路,深入研究,主动协调,狠抓落实,全区城乡社区工作和村级民主管理规范化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1、拓展延伸,稳步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十件实事”。2011年是我区提出“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十件实事”的第三年,为继续深入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区城市社区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通过多方征求意见,充分听取社会各界心声,顺利提出了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十件实事。作为“拓展96345市民服务中心服务网络”、“基本解决9个社区工作服务用房”两件实事的牵头单位,我局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狠抓落实,和谐社区建设创建稳步推进。

2、拓展服务领域,整合各方资源,社区服务内容得以不断充实。今年凤凰、白云和后庆社区率先推进“一站式窗口服务”,白云社区的“居民议事厅”、“爱心银行”,北郭桥社区的义工联合会,三岩寺社区的“关爱民工工程”,灯塔社区的“邻里节”、府前社区的“质监进社区”,以及一些老牌的社区服务项目仍在继续发挥良好的作用,如大洋河社区的巡逻队、后庆社区的“爱心超市”、丽阳门社区的“广场文艺”、大水门社区的“计生宣传”等充分发挥了社区的服务功能,拓展了社区服务领导。同时,规范管理,整合资源,96345市民服务中心逐步走上正轨。09年,96345首次与市区老干部局合作开展了“老干部温馨服务”活动,发放了服务券29360张,满意率达100%;与区老龄办携手在后庆和凤凰社区推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放了服务券2740张,收到良好社会效益;与供电局合作共建,为城区居民开展“电力阳光服务”,实现了双赢。据统计,截止到12月13日,96345接到市民求助电话51759个,生活服务类求助电话25364个,事务咨询类20727个,其它类5668个,网上求助52件,短信平台20条,上门来访225批次,回访满意率为99.8%。近年来,通过不断健全社区工作机制,完善社区基础设施,拓展社区服务内容,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2011年,我局被评为全国贯彻实施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先进单位号。

3、突出重点,稳扎稳打,顺利实现社区工作服务用房建设目标。为完成省委、省政府“用三年时间解决城市社区用房”的目标任务,区城市社区协调小组办公室充分发挥牵头协调作用,深入社区开展全面调查摸底,最终以市政府会议纪要的形式通过了《区社区工作服务用房2011年解决方案》。目前,通过新建方式,解决了北郭桥、灯塔、大洋河、东升、朝阳5个社区工作服务用房,其中北郭桥、东升、灯塔、朝阳已开工建设,大洋河社区由于用地指标问题,待省国土资源厅“农转用”手续办理后才可开展报批和建设;通过市国资调剂的万丰、丽阳门、永晖社区工作服务用房已骏工;其余社区工作服务用房改造、新建项目正在着手前期工作。

4、科学编制规划,推进社区工作服务用房建设和管理。社区工作服务用房,是社区组织发挥功能和服务作用的基础,是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和活动的重要载体。为了切实推进社区工作服务用房建设,确保社区工作服务用房建设投入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充分发挥社区组织功能,满足群众现实需求,去年,由市城市社区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牵头,市发改、建设、国土、财政等部门参与,区城市社区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编制完成了《市城区社区用房建设规划》,并通过第一次审查会,目前已根据发改、建设等市直有关部门的意见进行修改,待市政府批准后,即成为指导市城区社区用房建设的法规性文件,这为推进我区社区工作服务用房建设和管理,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5、整合考评体系,整体推进星级和谐社区建设。为深入推进“和谐社区”创建工作,根据《省城市社区工作协调小组关于开展和谐社区创建活动的通知》(浙社协〔2008〕2号)有关“整合针对社区的各种达标、评比、考核”的具体要求,进一步做好与省级评估指标的衔接,全面整合区文明办、机关党工委、区民政局三部门对社区的考核评估体系,以省级和谐社区考核标准为基础,出台了《关于开展“星级和谐社区”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完善了“星级和谐社区”评估指标体系,将社区党建、社区自治、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卫生与环境、社区治安等六项内容考核内容。近期,区城市社区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将按照“星级和谐社区”创建工作部署,抽调区组织部、文明办、文广新局、卫生局、计生局、综治办、司法局、建设分局等相关成员单位组成考评小组,赴4个街道22个进行“星级和谐社区”考核工作。

6、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循序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在碧湖镇郎奇村、大港头镇河边村农村社区建设试点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乡镇的发展基础、地域条件和乡风民情,因地制宜地推进进农村社区建设。从城市郊区村、集镇村、中心村向一般行政村,从城乡一体化程序高的地区到城乡差距大的地区,循序渐进,重点突破,逐步完善。同时,采取多种途径,加快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依托村级办公服务场所,整合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场地、器材为前提,将原来的村级办公用房、老年活动室、文化室、卫生服务站、警务室、“星光老年之家”以及农村闲置校舍、库房等资源整合起来,通过改建、扩建或新建的方式,2011年,共建成44个建筑面积不少于350平方米的村级社区服务中心,2个建筑面积不少于500平方米的乡镇级社区服务中心。

7、规范社区管理,提升社工素质。今年2月,区民政、监察、财政联合出台了《区社区财务集中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社区财务管理组织机构、财务收支管理、货币资金管理、财务监管、财务人员和会计档案管理及财务事项解决程序,确保社区财务规范、透明。同时,加强培训教育,全力提升社区专职工作者素质。出台了社区专职工作者参加社会工作专业函授的具体奖励措施,鼓励社区工作者参加社会工作专业学历进修。社工们踊跃参加全国统一社会工作师资格证考试,共取得初级资格7人,中级15人。通过各类函授,社工大专文化程度以上的达82%,有效地提升社区专职工作者素质。

8、突破难点,调整目标,艰难推进撤村建(并)居工作。在“2008年底前完成9个撤村建(并)居村的基础性工作,实际完成2—3个村的撤村建(并)居工作”的工作目标的基础上,09年,市政府第55次常务会议提出“09年底前完成三个村的撤村建(并)居工作,继续做好其余6个村的基础性工作,第二批撤村建(并)居村暂缓启动”的目标要求。根据当前撤村建(并)居工作的形势,撤村建(并)办公室对土地收储、项目处置、集体资产“两证”办理和处置以及村干部的积极性进行了综合分析,及时调整了工作方案,对市政府提出的目标加以细化,明确后甫、大众、厦河三个村为今年目标完成村,丽南、丽光二个村为完成目标候补村,海潮、芦埠、灯塔、城南四个村为正常工作开展村。09年,重点梳理解决了三个目标村的重点难点问题,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岩泉街道后甫村、紫金街道大众村、厦河村已向街道办事处提出了《关于要求撤销村建制的申请》;集体资产的处置工作取得可喜成效,两证办理工作有效推进,上市拍卖工作迎来了良好的势头,海潮小学、丽光钢窗厂等集体资产相继成功拍卖,为集体资产的处置工作增强了信心。

二、2012年工作思路

2012年,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科将贯彻落实省、市、区有关和谐社区建设要求,以“全市社区建设第一品牌”为目标,以省级“和谐社区建设工作先进区”创建为重点,以市民服务中心为平台,以农村社区建设为促进,积极拓展社区服务领域,完善社区服务设施,提高社区服务质量,全面深化区城乡社区建设水平。

1、以“社区建设十件实事”为载体,继续推进创建“星级和谐社区建设”。区城市社区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将根据工作的安排,通过召开座谈会、协调小组成员单位会议、领导专题调研、网上征求意见等方式,充分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以解决一批群众关注的民生问题、反映的热点问题为抓手,继续推出2012年社区建设十件实事,促进我区社区建设迈上新台阶。继续开展星级和谐社区创建,根据区星级和谐社区评估指标体系,将社区党建、社区自治、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卫生与环境、社区治安等六项内容列入评估指标体系。

2、以“市中心城市社区工作服务用房规划”为依据,继续推进社区工作服务用房建设。为确保社区工作服务用房建设投入与城市发展相适应,充分发挥社区组织功能,满足群众现实需求,2012年,区城市社区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将进一步编制完善《市中心城市社区工作服务用房规划》,做好与市城市总体规划、各相关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的衔接,并依据社区服务配套,整合相关资源,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等,统一布点,集约土地利用。同时,以此为标准,适时调整社区规模,继续贯彻落实市政府〔2011〕第32期会议纪要,抓好社区工作服务用房建设项目,确保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用三年时间解决城市社区用房”目标真正落实落地。

3、健全社区服务体系,多举措提升社区服务功能。2012年,我们将强化服务作为和谐社区建设的首要任务,积极探索社区工作新途径,把满足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建立起覆盖全体社区成员、服务主体多元、服务门类齐全的社区服务体系作为衡量社会和谐程度的尺度之一,推行“一站式”窗口服务,多层面健全社区服务体系,提升社区服务功能。拓展96345服务热线的覆盖面,根据发展的需要,新建若干个96345市民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点(站),实现96345服务点农村社区延伸。继续做好与供电局的合作共建,在做好城区电力服务的同时,将服务延伸、辐射到周边中心镇。深入开展社区志愿者服务,建立志愿者资源信息库,科学设置服务岗位,逐步建立对志愿者的认可和激励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志愿者自身特长和积极性。

4、进一步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确保社区工作者具备卓越绩效的能力。充分发挥社区工作办公室“娘家人”的作用,调查、了解社区工作者的建议和意见,并根据不同的工作岗位,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和帮助,积极营造充分发挥社区工作者能力的良好工作环境,调动社区工作潜能和积极性。根据社区发展和目标,建立以人为本的社区工作者人力资源开展和管理的工作系统,制定提高社区工作者技能的培训教育计划,根据社区发展需要不断扩展知识结构,适时组织社区工作者外出考察学习、挂职锻炼,以提高社区工作者管理水平。同时,重新修订《区社区专职工作者管理办法》,完善奖惩机制和激励机制,努力解决社区工作者职称与工资相挂钩。

5、着眼顺应农村新发展、满足农民新期待,扎实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围绕统筹兼顾、符合社区发展规律的要求,合理编制农村社区规划。建立起以农村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充分发挥各自作用的农村社区组织;逐步建立一批从实际出发、适应社区管理服务要求的公共设施;开展面向全体农村社区居民、以公共服务为主的服务项目;逐步建立一支专兼结合、承接政府公共服务的工作队伍。2012年,将出台《关于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的通知》,对农村社区建设实行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考核。合理整合资源,通过改建、扩建或新建的方式,建成44个建筑面积不少于350平方米的村级社区服务中心,4个建筑面积不少于500平方米的乡镇级社区服务中心。

社区建设的主要目标篇8

【论文摘要】包头地区的小康进程近些年来有了一定的进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区域经济协作,构建特色经济,已成为该区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论文关键词】包头区域经济全面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强国富民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体是党的十六大为本世纪初叶中国经济发展县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客观需要,是新世纪新阶段党领导全国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所以,认真学习十六大精神,明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积极推进包头地区全面小康建设进程,对加快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包头全国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的意义。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及目标体系(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小康”一词源出《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其后儒家创始人孔子阐释了“大同”、“小康”思想。孟子发展了小康社会的内涵,既包括了社会相对稳定,也包括了经济发展的要求,既有“恒产”。荀子强调礼,重视法。西汉《礼记·礼运》篇中记载了“大同”和“小康”两种理想社会,认为“小康”是天下为家、温馨和睦、讲究礼仪的亲情社会。古代思想家们所描绘的小康社会大都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的基础上。近代,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对古代小康社会的思想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可以说中国历代的思想家们,曾对理想中的小康社会做过许多乌托邦式的设计,赋予它很多的思想内涵。今天与“小康”相关联的词语在老百姓的话语中意频繁出现,亲切而实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立足于中国国情、放眼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借用了“小康社会”这个名词并对其赋予了全新的内容。1979年12月,邓小平提出了中国本世纪的目标是实现小康。1984年,邓小平又指出:“我们确定了一个政治目标:发展经济,到本世纪末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按人口平均达到八百美元,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①1987年,党的十三大正式将“小康”列为“三步走”的第二步战略目标。1990年12月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对小康目标作了更加详尽的描绘:“人民生活从温饱达到小康,生活资料更加丰裕,消费结构趋于合理,居住条件明显改善,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健康水平继续提高,社会服务不断完善。”“所谓小康水平,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这个要求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1992年,国家统计局提出了“中国小康标准”。到2000年,我国顺利地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二步目标,全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2002年11月8日,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又明确地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化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明确地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十一五”计划基本思路研究课题组,参考世界许多国家综合发展水平,编制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20年远景发展的目标体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指标及发展目标指标名称2020年目标经济主题1、人均GDp(美元)30002、非农业就业比重603、恩格尔系数(%)城市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最低收入1/5人口消费的恩格尔系数(%)30以下40以下50以下4、城乡居民收入(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农村人均村收入(元)2000080005、基尼系数0.4以下社会主题6、社会基本保险覆盖率(%)100%7、平均受教育年限(年)108、出生时预期寿命(岁)759、文教体卫增加值比重(%)1010、犯罪率(起/万人)15以下11、日均消费性支出小于5元的人口比重(%)012、能源利用效率千克煤当量产出达到20元(1999年价格)13时用经济改善过水源的人口比重(%)100环境主题14、环境污染综合指数正在研究制度主题15、廉政建设万名国家机关、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就业人员中检察机关立案件数降至10起16、政府管理能力非正常死亡率降至5%从表中可以看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包括经济、社会、环境和制度四个方面总计16项指标,其中经济方面5项指标、社会方面8项指标、环境方面1项指标、制度方面2项指标。这些内容涵盖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能够较为客观的反映整个小康社会的状况。实现这些目标要求我们立足于国家和都区的现实基础,认真对比差距,探索缩小差距的方法和途径。二、包头地区的小康进程包头地区包括昆区、青山区、东河区、土右旗、达茂旗、固阳县、石拐区、九原区、白云矿区和稀土高新区,共辖10个旗县区,62个乡镇。面积27768km,2003年末人口209.33万。(一)包头地区小康建设进程状况。①主要指标有了稳定的增长。10个旗县区可准确计算出小康指标体系中三项指标,即人均GDp,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牧民纯收入这三项权数较大的指标值,如表1。表1:2003年包头地区各旗县区三项指标比较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元/人)稀土高新区27482367293003601昆都仑区5297338699570——东河区52191478283344619青山区 6582227369558——石拐区791141258312391白云矿区80189448824——九原区1691695391414205土默特右旗134796248953369固阳县35838747272581达茂旗61674364153183②经济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第一产业比重继续下降,第二产业呈上升趋势,第三产业稳步增长。近年来产业结构构成如表2。表2:近年来包头市三大产业变动表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数量(万元)比重(%)数量(万元)比重(%)数量(万元)比重(%)数量(万元)比重(%)数量(万元)比重(%)第一产业1832918.61914488.41868037.52248406.72372505.2第二产业129204960.4136956160.0148392759.7180346554.2253383056.3第三产业66467231.072264931.681499832.8130195539.1173083038.5③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包头市有公路、铁路、民用航空3种主要交通运输形式。现有公路里程3764公里。铁路有京包、包兰、包神、包白、包石线,境内里程346公里。民用航空客运量于2003年底已达8.87万人。邮电通信设施比较先进。2011年末,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75.1万门,本地固定电话用户51.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83.7万户。按常住人口测算,全市电话普及率(包括固定和移动电话)56户/百人。年末互联网用户突破10万户。城区基本实现电话程控化、传输光纤化,并实现到县(市)长途传输数字化。城区供水、供气、供热网络基本形成。2003年日供水生产能力108万吨,日供煤气生产能力164万立方米,液化石油气储能2232万立方米。用水普及率达99.9%,用气普及率达72.0%,供热能力达每小时2427兆瓦。环境保护水平较高,全市污水处理总量5980万立方米,处理率达46.00%,生活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1710吨,处理率达96.00%。建成区绿地率25.39%,绿化覆盖率33.4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55平方米,在全自治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评比中,连续多年居内蒙古自治区领先地位。④城市建设力度加大,城镇化水平已达到20%以上;⑤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发展迅速,“两基”达标任务如期完成。⑥生态环境保持相对较好,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⑦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中,精神文明建设步伐加快,人们的道德觉悟有较大提高。⑧民主法制日益健全,政治文明初露端倪。三、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区域综合实力包头地区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自身的特点。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取向。(一)树立全局意识,发展特色产业。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我市应着力增强开放意识,切实推进生产力布局南移,并依据市内力量加速建设沿黄河经济带。推进方式主要是可以依托化工厂在铁路沿线区域发展大型沿线石油化学工业,、依托包钢在西部地带发展大型钢铁工业、依托高新区发展高附加值加工工业,同时还可以利用丰富的煤炭资源发展电力产业以及利用历史人文资源发展旅游业。在坚持建设市场导向原则的前提下,增强全局意识,在产业发展上做到既突出特色,又能够有所为有所不为,通过产业的分散与联合,着力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努力营造“众星捧月”效应。特别是在产业选择方面,要充分体现这样一个基本特征:既能抢抓市场机遇,又可补充区域空白。与此同时,还应通过促进产业快速发展积累资本,适时加速小城镇建设步伐(二)加强区位协作,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包头的地理区位向西纳入到陇海--兰新沿线和黄河中游经济带,向东与环渤海经济区相接,按优势互补原则调整地区经济结构,共同建设和发展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或规模经济要求高的加工工业拓展合作空间,提高规模效益,促进大区域市场的发育和全国统一市场的逐步形成。我国东部经济的发展实践表明,突出重点区域经济优势产业集聚的战略是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发展动力,是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三)因地制宜,构建县域特色经济包头地区整体水平较低,但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地区性差异。各地区基础不同,优势不同,发展的方法和思路也不尽相同。昆区、青山区、东河区利用中心城市和驻区大企业较多的优势,加强与大企业的配套协作,应大力发展加工和服务业。九原区依托区位优势和环境优势积极构筑钢铁、电力、煤炭运销等产业。固阳县基本形成了矿产业、冶炼业、建材业三大支柱产业。达茂旗稀土、铁精粉、能源、口岸、旅游、薯业等产业发展初具规模。石拐区依托自身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高载能工业。东河区突出建设包头国家生态工业(铝业)示范园区。土右旗加快煤炭的综合利用和开发实施奶业富民工程,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加快了经济发展步伐。白云矿区依托自身优势,大力发展城区经济,着力建设“小而强,小而富,小而美”的精品城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系是一个融经济、社会、民主法制、精神文明建设于一体的目标体系。包头地区只要从诸多方面共同努力,全面提升区域内的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综合实力,我们相信,包头地区就能与全国一道携手步入全面小康社会

社区建设的主要目标篇9

关键词:农村社区;社区建设;措施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3.1;C916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7-0-01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国家对农村建设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并出台了一系列提高农村社区建设的政策。农村社区建设能够有效的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但是要想提高农村社区建设水平,仅靠国家的关注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让农民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建设的过程中去。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农村社区的建设水平,是当今社会农村建设发展过程中的难点也是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社区建设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农民迁居的生活保障

提高陕西农村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是离不开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在进行社区建设的过程中政府和建设部门将关注重点放在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中,而忽略了对农村社区中的主体―迁居农民的关注。迁居农民作为农村社区的主体,其生活保障是农民关注的重点,农村社区建设相关部门应该定期调查新入居的迁居农民的生活是否有所改善,对国家出台的农民生活保障政策的满意度如何。陕西农村社区建设相关管理人员应该将迁居农民的生活保障作为建设发展的重点问题之一,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提高农村社区的建设水平。

(二)管理体制的不明确

农村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是离不开明确的管理体制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管理体制在农村社区的建设和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农村管理与城市管理是不同的机制,但是政府在进行农村社区建设发展的管理机制的建立的时候忽略了农村社区的生活方式和就业方式,依旧沿袭传统的管理机制,导致在农村社区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与发展目的相矛盾、不适宜社区居民发展的情况,因此要想完善农村社区的建设,必须要明确农村社区居民的基本生活状况和社区发展趋势,并且制定出相适应的管理机制。

二、农村社区建设注意事项

(一)明确建设目标

英国的名言“无目标的努力,犹如在黑暗中远征”,由此可以看出明确的目标对事件取得成功的重要性,因此在进行陕西农村社区建设的之初,必须要明确农村社区建设的目标,这样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直击目标制定方案而不做无用功夫。农村社区建设与农村建设紧密联系的,并不是独立而行的,它是以村民自治为依托、以资源整和为手段,农村社^建设发展的重点是服务群众,因此在进行农村社区建设的时候,要致力于建设一个管理有序、治安良好、环境优美、生活舒适、服务完善和文明祥和的农村社区。只有明确了社区的建设目标,才能够在社区建设设计时尽可能的满足社区农民的生活需求和文化需求,才能够有助于农村社区的建设和发展。

(二)明确建设模式

要想发展陕西农村社区建设除了要明确社区建设目标之外还需要明确农村社区的建设模式,根据陕西农村不同的实际情况进行建设模式的确定。例如在一些经济条件好的农村社区,在进行建设的时候可以在每个村中设置社区服务中心。针对一些经济条件不理想的农村社区,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一定的方式来降低社区的运行成本,比如在社区中交通方便、人口相对集中的几个村中设置一个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建设相关部门在进行建设规模的设置的时候必须要进行农村的实际考察,明确社区的经济状况来制定相应的可行性的规模建设设计。

三、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有效措施

(一)加快农村社区建设规划

陕西农村社区的建设离不开具体的规划,规划是建设的重中之重,如果建设规划出现问题不符合实际情况,即使后期的工作尽善尽美也是无济于事。在进行农村社区建设规划的时候,需要明确社区建设的目标、建设的工作重点和具体的实施步骤,这样才可以因地制宜的制定出相应的农村社区建设的规划指导书,才能够为后期的建设施工提供明确的方向。在进行农村社区规划建设的过程中,要借鉴以往农村建设成功的经验,并且进行总结,将有利于农村社区建设的意见进行有效的采纳,在进行规划的时候不能够仅仅局限在陕西省,还要时时查看陕西省临近的省市在农村社区建设中获得成功的经验,这样才能够进一步完善农村社区建设的规划。

(二)建设资金投入机制的完善

在进行农村社区建设的过程中资金的投入是不可或缺的,也是社区建设是关键之处,如果没有足够的建设资金作为建设的基础,社区建设的一系列工作将难以开展,比如社区工作人员的补贴、建设设施的投入。因此政府要加强社区建设资金的投入机制,鼓励企业单位、社团团体和个人积极投入到农村社区项目的建设中去,并且采用相关奖励政策来鼓励他们进行捐赠或者投资,只有完善的资金投入机制才能够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

(三)加强工作队伍的建设

工作人员是社区建设的主力军,因此在农村社区的建设发展中,不能忽视对工作队伍的建设。工作队伍的建设包括管理队伍和施工队伍,在进行管理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在进行管理者的招聘中必须要设置相关要求,并且扩大招聘范围,要有相关能力的高技术高水平人员担任其职,让他们能够在所在的职位上发挥出自己的才能。在建设施工人员队伍的过程中,要严格把关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要建立相关的测试过程,让真正具有施工操作能力的人员加入建设队伍中,这样才能够打造一支具有高能力、高素质、高水平的建设工作队伍。

四、结语

在进行农村社区建设中,要深入农村社区,进行实地考察,并且借鉴成功省市的经验,制定出适宜的完善的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并且要努力提高农村社区的服务建设水平。虽然在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但是相信在政府和相关建设部门的不断探索和研究中将会逐渐完善建设管理机制,提高农村社区建设水平,进而推进农村建设的发展进程,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贺朝阳.陕西咸阳:社区照料中心和农村幸福院建设齐头并进[n].中国社会报,2014-07-09(002).

[2]安瑞.陕西培育建设千个新型农村社区[n].中国建设报,2014-01-07(001).

[3]全面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重要任务[n].中国社会报,2013-10-21(001).

[4]赵敏.基于陕西延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农转居”的思考[J].商,2013(12):239.

社区建设的主要目标篇10

关键词:中国农村;治理模式;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5-0050-02

三农问题是否解决得好,治理模式是关键。从时期的“村队模式”到改革开放的“乡政村治模式”,再到当前的农村社区建设。农村治理,没有也不会有其发展的终端模式。探索农村发展模式,要从是否促进生产力发展、实现生产关系优化组合出发,以调动农民主体性、促进农村繁荣稳定为目标,以保障农民应得利益、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状况为目的。同时应遵循客观规律,依据变化了的实际与时俱进。笔者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寻求切合实际的农村治理模式是最佳突破口。而这,也是学者们一直研究和关注的重点。

中国在20世纪30年代初就引入了社区的概念,并展开了一定的研究和实践。城市社区研究在80年代兴起,近几年学者又把目光转向农村社区建设。社区是由生活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生活共同体,社区构成必须具备固定地域、规模数量居民、服务设施、特定文化、社区意识、管理机构等要素。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农村生活共同体”。农村社区治理模式,以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为目标,从基层乡镇一级政府的职能退位到农村社区的职能到位,从基层政府的职能缺位到农村社区的职能补位,是中国农村治理方式的又一创举。

以某农村社区的建设过程来阐释农村社区模式。位于重庆南川市的金水湾社区,在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过程中推进的各项措施,具体有:迁村并点,退宅还林,保持生态;拓展社区服务,扩大就业机会,建立社会保障;发展社区卫生,完善计生工作,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繁荣社区文化,提高居民素质,建设文明社区;美化社区环境,提高环保意识,营造和谐社区;加强社区治安,建立综治网络,设立社区警务。与此同时,理顺社区关系,构建新型社区组织,完善社区功能,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村社区管理体制。建立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制度(简称民代会),凡涉及社区全体居民的公共事务均由民代会进行民主表决;建立社区议事协商委员会(简称议事会),职能是民主议事和民主监督,发动群众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建立社区管理委员会(简称社委会),代表民代会管理社区内的公共事务;建立社区党组织,充分发挥党员在社区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这是农村社区化治理的一个基本模式,很多地区都开展了类似的工作。

关于农村社区建设的条件及目标,李若青认为,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成果为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中国广大农村村民自治的实施并取得初步成效,为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组织准备,农村社区建设作为健全农村社会保障的重要环节和内容,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显得异常重要。农村社区建设的目标可设置为:适应农村城镇化、现代化的要求,加强社区党的组织建设和村民自治组织建设,建立起以地域性为特征,以认同感为纽带的新型社区;以拓展社区服务为龙头,积极丰富社区建设的内容,促进社区服务广泛化和经常化,努力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建立社区管理,协调社区关系,健全社区功能,借鉴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坚持政府指导和社会共同参与结合,充分发挥社区力量,合理配置社区资源,大力发展社区事业[1]。

关于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思路,贺爱琳总结为树立“三个理念”,坚持“四个原则”,突出“五个重点”,建立“六个机制”[2]。“三个理念”即树立社区服务的理念,树立社区民间组织和中介组织的理念,树立群众参与的理念。“四个原则”即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以民为主、服务于民的原则,坚持整合资源、合力推进的原则,坚持兼顾重点、服务大局的原则。“五个重点”即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区党群组织建设、农村社区服务网络建设、农村社区文化体育建设、农村社区平安法制建设。“六个机制”即建立健全有力领导机制,建立多层次社会参与机制,建立健全多元化投资机制,建立完善挂钩结对机制,建立完善以奖代补机制,建立凝聚人心活动机制。

关于农村社区建设与自治机制,甘信奎认为农村自然村落的解体给农村社区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他认为,在社区理念上,以“民为”思想取代“为民”思想;在社区规划上,以集中居住取代分散居住;在社区治理上,以社区自治取代村民自治;在社区组织上,以社团组织取代家族组织;在社区文化上,以现代市民精神取代传统伦理观念;在社区功能上,以社区服务取代行政管理;在社区目标上,以市民需求取代政府绩效。以此培养居民的共同意识,提高居民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实现由政府主导型民主向居民自主型民主转变,以草根民主促进农村基层民主的发育成长[3]。

关于农村社区化建设的实证研究,袁定明等同志从新的社会管理服务体系角度出发论述了中国目前社会发展阶段农村社区建设的必要性,结合某地实际,提出了农村社区建设的规划目标、建设途径、服务力度的培育、资金保障等应注意的问题[4]。从实证的角度,提出村庄建设规划要点。倡导鼓励和扶持发展两类社区服务组织,一类是政府或民间组织举办的非赢利组织,如五保集中供养、计生保健服务、城乡公交一体化服务等。另一类是民营服务公司,如绿化养护,家政服务等。建议走政府、村集体、农民、社会共同筹资的路子。各级政府区分各项社区服务的公益程度进行资金支持,村集体根据自身经济状况开展社区内公共服务,譬如在政府驻村民警的指导下组织村民治安联防,与政府资金配套进行村落保洁和绿化养护。

关于农村社区化公共服务体系,农村社区化服务体系源于城市社区建设的经验,也是转型时期农村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山东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创造性地开展“政府主导、科学定位、贴近基层、服务农民”的农村社区化服务体系。把地域相邻的几个村庄规划为一个社区,在社区中心村设立公共服务机构,建立了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的有效机制,打破了公共服务产品供给的城乡二元结构,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创造了条件,将农村社区的职能定位是服务,具体承接政府行政部门延伸在农村的政务服务及有关公共服务,改变了当地长期以来农村公共服务被边缘化的问题,使农民群众真正享受到了政府公共服务。

关于农村社区建设的实际效果,宁波市镇海区也在农村社区化管理工作中取得初步成效。建立起农村社区化管理组织体系,初步形成了以村党组织为核心,村委会、合作社为基础,社区工作站为依托,社区管理委员会、党支部和和谐共建理事会为补充,运转高效、定位合理的组织体系。恭城瑶族自治县积极探索在新农村中实施社区化管理模式,引入“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社区建设理念和城市社区管理的新型管理服务模式,突出抓好新村文化卫生队伍建设、新村服务保障队伍建设和新村环境维护队伍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构建新型服务体系,充分发挥行政村在提供公共服务、反应利益诉求、规范行为规划、化解利益矛盾中的作用,加快新农村发展,提高村级社会化管理水平。

综上所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从组织上变革农村治理模式,创新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已是大势所趋。无论是学者的研究还是地方政府的实际治理方向,在深入挖掘村民委员会的潜力同时,更多的是把目光转向农村社区化模式。让农民充分享受公共服务,把广大农村建设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现代农村。改革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最根本改变就是国家、社会和个人之间关系的转变,这种变革也将带来农村工作的进一步发展。盘活农村治理这盘棋,中国农村也必将走进发展的新时代。需要注意的是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最佳治理模式的选择,极为关键的还是要符合农村实际,顺乎农民的意愿,充分调动发挥广大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当然,在建设农村社区、创新农村公共服务过程中,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村委会和社区管理委员会的关系及实际运行情况,社区建成后各行政村的财务归属权等问题,有待于学者们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值得关注的是,山东省青州市市委书记王立胜提出的“社会基础”概念,针对当前的社会理想、国家目标或现代化导向,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农民之间的连接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农民与国家、市场之间的关系结构进行调整和改造,使得二者之间能够有高度的契合,能够实现顺利的对接。社会基础概念的提出力图使用一种新的分析工具,用以指出在中国市场化、全球化进程已无可避免也不可逆转的背景下,在较为彻底的意义上解决一个世纪以来农民问题――中国最基本的社会矛盾的理论取向和现实思路,使得中国农民能够在自身利益不受到巨大侵害的前提下温和地支持和认可由国家主导的市场化的改革,使得农民与资本、农民与国家之间能够处于可长期维持的一种较为平稳、较为协调的关系状态之中,并且在国家力量的充分参与下被整合进总体目标的框架和体系,使国家与农民之间达成相互制约和促进,而不是相互冲突,以摆脱治乱循环的陷阱,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5]。这是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理论创新,重整后的农村社会基础,理顺农村关系,必将促进农村工作的重大进步。

参考文献:

[1]李若青.农村社区建设的条件分析[J].学术探索,2005,(10).

[2]贺爱琳.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思路[J].农村工作通讯,2008,(1).

[3]甘信奎.中国当代新农村社区建设的现实条件及路径选择[J].理论学刊,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