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特殊儿童帮扶工作总结十篇特殊儿童帮扶工作总结十篇

特殊儿童帮扶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48:38

特殊儿童帮扶工作总结篇1

一、总体要求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聚焦特殊困难群体,聚焦基本生活保障,建立健全特殊困难群体关爱帮扶长效机制,综合运用联系帮扶、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措施,强化家庭履行赡养、抚(扶)养和监护职责,分类施策,精准帮扶,长效帮扶,提高综合保障能力,补齐补强特殊困难群体关爱帮扶短板,坚决杜绝发生冲击社会道德底线事件。

二、范围对象

本方案所指特殊困难群体重点包含以下几类人员:第一类为自理能力不足的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第二类为生活自理能力不足的空巢老人、留守老人;第三类为生活照料存在困难的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第四类为赡养、抚养缺失或照护不到位人员;第五类为困境儿童中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艾滋病病毒感染儿童、受监护人侵害儿童、流浪儿童以及遭遇突发事件和意外伤害儿童。

三、工作安排

(一)做好人员信息摸排、审核、和评级工作(5月18日前完成)。各村(社区)在5月18日前从范围对象中的五大类人群中逐组逐户逐人进行全面摸排,召开村(社区)“两委”会议,对摸排出的困难户进行审核和评估定级,同时明确困难群体人员名单。

特殊困难群体关爱帮扶等级从高到低依次为三级、二级和一级,等级认定方法如下:

五大类人群中单独一人生活的失能半失能人员且居住地较为偏僻,附近500米左右没有其他常年在家邻居照应的应当定级为三级。

五大类人群中有大病重残的、生活自理能力不足的、照料人自身困在困难的,居住地500米左右在家邻居不超过3家的应当评估定级为二级。

五大类人群中有法定监护人或赡养、抚养人的,但是赡养、抚养存在缺失的或照护不到位的应当定级为一级。

(二)明确关爱帮扶主体(5月18日前完成)。各包联村(社区)干部、村(社区)干部是特殊困难群体的关爱帮扶责任人。评估等级为三级的要明确镇包联村干部进行包保联系。关爱帮扶责任人至少每3天要走访联系1次并向管理服务系统上传联系走访情况。

评估等级为二级的由村(社区)包组干部进行包保联系。关爱帮扶责任人至少每周要走访联系1次并向管理服务系统上传联系走访情况。

评估等级为一级的要落实落细监护人或赡养人责任,村(社区)干部要定期联系走访并督促监护人或赡养人履行责任。关爱帮扶责任人每月走访探视至少2次并向管理服务系统上传联系走访情况。

关爱帮扶工作要充分发挥村民小组长、网格员、志愿者、党员等作用,根据就近就亲就邻原则,定期联系走访区域内特殊困难群体,发现问题及时报告。

对在规定时间内走访不到位、走访间隔时间过长(三级高于5天、二级高于10天、一级高于20天)或有重大风险隐患的,管理服务系统将实行监测预警,及时提醒帮扶责任人开展关爱帮扶服务。突发公共事件或重大灾害期间按照要求加大走访探视频次。

(三)做好信息的采集与系统录入工作(5月25日前完成)。各村(社区)在5月18日前要完成基本信息采集表的填写与上报工作。镇民政办将于5月18日后对村(社区)进行特殊困难群体关爱帮扶信息管理服务系统培训,5月23日前各村(社区)需将信息在系统中录入完毕,并建立特殊困难群体信息台账。

(四)建立镇村两级联动问题解决机制。各村(社区)可以根据扶贫、人社开发的辅岗位和公益性岗位以及党建工作中的”四联四帮”对特殊困难群体关爱帮扶对象开展探望、代购等服务。对于走访发现的问题,各帮扶责任人要主动对接镇级相关部门,各部门要积极协调多方资源,解决关爱帮扶对象遇到的困难。镇中心学校要落实学龄阶段困境儿童教师包保责任,开展心理疏导、精神慰藉;镇司法所要充分发挥司法调解中心作用,督促监护人、赡养人履行责任,及时纠正并解决特殊困难群体中赡养、抚养缺失等问题;镇妇联、团委、卫生院等要定期组织志愿者、医疗人员开展入户关爱帮扶;镇残联、计生办、退役军人服务管理工作站等部门要统筹资源,及时落实部门政策;各村(社区)要建立特殊困难群体“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并及时上传特殊困难群体关爱帮扶信息管理服务系统。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特殊困难群体关爱帮扶工作在镇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成立专门工作组。工作组由镇民政办负责牵头,镇残联、扶贫站、中心校、卫生院、司法所、妇联、团委、计生办、退役军人服务管理工作站等部门共同参与,各联村干部负责走访与督导。镇民政办具体负责协调和处理日常事务。

(二)强化监督问责。对于因摸排不精准,存在错漏导致关爱帮扶缺失而发生事故的,将严格追究各包片干部的直接责任和村书记的领导责任。

特殊儿童帮扶工作总结篇2

关键词:志愿者帮扶视障儿童教育

视障教育是特殊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盲生由于其视觉功能的缺陷,不仅在学习、生活和社会交际等各方面存在极大的困难,其身心健康和持续发展也会因此而受到严重影响。如何加强盲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盲校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而紧迫的复杂系统工程问题。学校不仅要帮助盲生摆脱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困扰,还要为盲生创造一个能充分发挥潜能、养成健全人格的环境。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肩负责任的大学生志愿者很自然的融入其中。可是面对特殊的弱势群体,非专业的志愿者如何利用自己所长帮助视障儿童提高他们的向上性与积极性,如何帮助他们更好的融入社会这个大家庭以及增加社会亲和力是一个摆在“跃跃欲试”的志愿者面前的似乎无能为力的问题。笔者认为只有从小事着手,在细节上另辟蹊径并充分与特殊教育学校配合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才能让志愿者把力用到点上。

(一)、善于把握“听”

残障学家辛纳森认为“视障儿童需要培养耳朵、手和大脑的联系”,这就是说,对视障儿童的服务与对正常儿童的服务方式是不同的。对视障儿童读者来说,他们依靠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声音,国外心理学家Rieseman在1966年提出了“感觉通道说”,他认为在学习过程中,有些人善于通过“听”来学习而视障儿童就是这种“听觉型学习者”。他们对语言、声音、音乐等有着较强的接受和理解能力。巧合的是,在大学里活跃着各种丰富的社团组织,针对视障儿童的这一特征,一些语言类、音乐类等社团便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以中国矿业大学(徐州)为例,相声小品社团就选择一些休息日、节假日等时间对他们进行相声表演或语言类的培训。同样,音乐类社团也选择合适的时间融入他们的生活,给他们带去优美的音乐,动听的歌声,同时还可以对他们进行一对一的乐器传授,既让视障儿童学到了东西,又为他们带来了欢乐,一举两得。

(二)、知觉补偿

在教育心理学上有一个知觉补偿原理,由于儿童视障在视力上有所缺陷,所以,根据教育学的研究,我们必然要选择在他们身体的其他方面对视障进行一定的弥补。而作为非特殊教育专业的志愿者,这种弥补可以通过“读”来进行。我们知道,视觉的缺陷必然影响到他们的阅读,他们所拥有的阅读资料必定远远少于我们。所以对于志愿者来讲,能够扩充他们的阅读量,让他们有机会“阅读”更多的书籍就是一种有效的帮扶方式。比如说,志愿者可以成立“心灵阅读”、“每周一评”等阅读小分队,精心选择适应他们的文章,定期的给他们阅读,开阔他们的视野,了解丰富的大千世界。实践证明,视障儿童有着比一般人更强的记忆力和理解能力。他们在聆听的过程,会很快的融入文章角色,对文章的情感和道理有着独特的理解,如果和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联合起来,相信效果会更加明显。

(三)、团辅弥补性格

通过两年多与视障儿童的交流,最大的感触是在盲生中存在两种明显的倾向:一是擅长于语言表达,又往往言过其实、言行不一致;二是木讷、不灵敏,疏于表现。应该说,这两种情况都与他们相对闭塞的生活环境有关系。如果不加以干预,势必会影响他们未来的生活和工作质量。对于大学生想要要扭转这种局面,就需要我们认真研究视障学生,提高他们的课外学习与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团队辅导是一个非常好的帮扶方式。通过选择一些集体性的活动,鼓励帮助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积极参与,有尺度的进行团队比赛,既提高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又满足了个人表现的欲望。

(四)、丰富课余生活

视障儿童由于视力的缺陷,行动上的不方便,课外活动便少了一份活力,在与他们相处的过程中,很少发现他们参加活动。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很多视障儿童是希望并愿意参加一些娱乐性的活动,只是没有专门的组织者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所以我们志愿者便可以从组织各种活动着手更好的为视障儿童服务,通过成立专门的“组织部”适时的为他们组织一些活动,如“盲童辩论赛”、“盲童百科知识竞赛”、“相声比赛”等各种丰富的活动,真正让他们在活动中得到快乐,学到知识。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在2009年全国残联康复工作会上我们获悉:从2009年起,中央财政将拨出专项资金7.11亿元,以0-6岁的学龄前各类残疾儿童为主要对象,开展康复救助项目”等等,这都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把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摆到了重要的位置,因此重视视障儿童的教育是必要的,也有较大的现实意义。作为大学生志愿者,作为时代的先锋,我们也有责任也有义务投入对特殊儿童的帮扶之中。我们相信只要每位特殊教育工作者和参与助残爱残的志愿者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以生为本的理念,以培养视障儿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实践中探索、反思、总结,那么视障儿童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便会迎刃而解,为学生将来适应社会,成为一名有作为的公民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宗顺.学前特殊教育.创建和谐社会不应忽视的领域.中国特殊教育.2005.

[2]罗观怀.重视盲童的教育康复促进盲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中国视障教育.2007.

[3]彭霞光著.视力残疾儿童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华夏出版社.1997.10.

[4]辛纳森.了解你残障的孩子.桂林:漓江出版社.1995.11.

特殊儿童帮扶工作总结篇3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其中一部分孩子随父母进入城市,但是,更多的孩子没有条件随父母流动到城市,只好继续留在农村,由自己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朋友照料,成为留守儿童。本文所研究的农村寄养儿童,正是留守儿童的一个亚群体,是指那些父母进城务工后将其转移到原籍非直系亲属家庭或其他养育机构生活的儿童,作为完全没有直系亲属陪伴的孩子,他们可能是在生活和教育中面临最多问题和难题的群体。家庭的因材施教和因人施治有利于儿童生活技能的培养,使他们的一些基本能力得到提高和加强。但是由于寄养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不能与这些儿童共同生活,这会给儿童生活学习、性格培养、身心健康等方面带来种种不利影响。除此之外,农村寄养儿童还面临着教育基础设施和教学质量跟不上、居住环境差等问题。

农村寄养儿童问题是劳务输出较多的县区普遍需要面对的问题。G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经济发展水平中等偏低,外出务工人员较多,近年来寄养儿童数量不断增长,寄养儿童的成长环境不利因素凸显,其寄养儿童现象在三四线城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以G县农村寄养儿童为例,阐述农村寄养儿童现象,并提出进一步的对策,为类似G县经济结构的地区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做法。

一、G县农村寄养儿童现象

为了解G县农村寄养儿童的状况,作者在2015年6月份对G县395所农村乡镇中小学学校4~9年级48373学生的状况做了问卷调查(考虑到1~3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调查中没有包括1~3年级学生)。共回收问卷45276份有效问卷,从调查的情况来看,现阶段G县农村寄养儿童有以下几个现象。

(一)农村寄养儿童人数多,且随年级在增长

在45276名学生中(其中小学27726人,中学17550人),一共有寄养儿童5777人(其中小学2382人,中学3395人),占到总人数的12.76%,其中小学寄养儿童占比为8.59%,而初中寄养儿童占比为19.34%。实际上农村寄养儿童的人数占比更高,这可以从学生人数随着年级变化看出,学生的人数锐减。这主要是因为,除小部分辍学儿童外,余下的到城区私立学校寻求更好的教育,这部分学生其实也是农村寄养儿童。随着年级的增长,寄养儿童的人数和所占比例也越来越高,初中三年级寄养儿童数量甚至达到了总人数的21.86%。从对一些教师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随着孩子年纪增长,独立生活能力变强,更多的父母去外地打工,将孩子寄宿在学校变成寄养儿童,这种时候要特别帮助儿童适应集体生活,完成心理转变。

(二)农村寄养儿童分布分散

在395所被调查的学校中,寄养儿童人数在10人以下的有341所,占农村中小学总数的86.3%。这些寄养儿童大多在偏远的小学校或者教学点就读,分散的就读现象既不利于为寄养儿童投入资源的有效利用,也给学校在管理带来困难。尤其是农村教学点是适应我国农村地区特别是人口稀少、居住分散的偏远地区的教育发展而设置的以复式教学为主的小规模不完全学校,多数农村教学点存在着诸多问题,制约着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调查发现各乡镇中心学校(中学)和中心小校在寄养儿童教育上发力还不够,被调查学校中乡镇有中心学校23所,中心小学19所,其寄养儿童占比均低于平均寄养儿童占比(表1)。主要原因是农村寄养儿童中相当一部分为超生寄养儿童,由于没有户口无法进入公办学校读书。

(三)民办学校寄养儿童中考成绩相对优异

调查发现在农村寄养儿童的教育中,民办学校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G县某学校是一所寄宿制民办初中,这一所学校就有1872名寄养儿童(图1最右端的点)。从该学校与其他乡镇中心校寄养儿童在2015年中考成绩看,除语文和政治科目外,寄养儿童的成绩都比其他乡镇中心校的寄养儿童优异。从该民办学校的例子来看,寄养儿童集中简化了学校对寄养儿童的管理,寄养儿童和同学之间更容易形成良好的关系,友情的替代作用对寄养儿童的身心健康有良好的影响。

二、G县教育政策应对策略与展望

从G县的现实情况和未来的经济发展来看,农村寄养儿童仍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象。基于这种现状,还需要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应对这种情况,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一)进一步优化农村学校区域结构

合理规划布局,加大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力度,通过整合教育资源,让资金投入更加集中,促使学校上规模上水平的同时,也充实学校的师资力量,既能够更加有效地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又可以保证学校具备从事关爱寄养儿童工作的人力。而且只有学校汇集更多的寄养儿童,才有可能真正重视关爱寄养儿童工作,使关爱工作开展地更深入细致,从而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帮助寄养在学校的孩子得到科学合理的引导和教育。

(二)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

调查显示,在各种寄养情况中,寄养在学校对于寄养儿童的成长相对有利,所以要更好地解决寄养儿童这一社会问题,继续加大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让更多的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具备寄宿条件,提高寄宿制学校的覆盖率是最直接和有效的途径。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能够让更多寄养儿童能够就近寄宿在学校,创造相对有利的成长环境。

(三)落实帮扶措施

落实结对帮扶措施,尤其是对成绩相对较差的寄养儿童,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关心,针对他们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一方面让学优生与寄养儿童中的学困生“一对一”帮扶,利用课余时间对他们进行辅导;另一方面把学困的寄养儿童分包给课任教师,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加强关注,并将帮扶的情况纳入教师的绩效考核。学校和班主任要实时监测帮扶工作的效果,总结经验,找出问题,确保结对帮扶工作的效果。

(四)注重心理辅导

心理状况影响甚至决定着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心理问题也是很多其他问题的根源。由于寄养儿童群体处境的特殊性,导致他们往往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此学校要把寄养儿童的心理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建立寄养儿童成长心理档案,掌握他们的心理动态,为开展心理辅导和教育提供依据,保证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一旦寄养儿童心理方面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偏差,确保学校能够及时发现、及时掌握、及时纠正。

(五)调动多方力量

特殊儿童帮扶工作总结篇4

经常制订工作计划,可以使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比较有规律性,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了制订工作计划,让人变得不拖拉、不懒惰、不推诿、不依赖,养成一种做事成功必须具备的习惯。可以让你脱颖而出。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班级留守儿童工作计划范文,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班级留守儿童工作计划范文1为进一步贯彻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各项“要求”,结合我乡的具体实际,更好地发挥学校、社会、少先队组织的实践育人功能,深入推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状况,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全面成长,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特制定道口乡中心小学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实施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建立目标责任制和完善的工作考评制度,不断提高广大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使留守儿童建档率达100%;

2、留守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

3、对涉及留守儿童的案件,符合法律援助规定的,100%给予法律援助;

4、关爱留守儿童,在学校班级实行结对帮扶活动。

三、主要措施

㈠健全机制,发挥班级主阵地的作用

制订具体工作计划,实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计划,加强领导,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推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使班级真正成为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主渠道。

1、成立辅导班级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分工。

成立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学校安排负责学籍档案管理的人员对留守儿童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信息的有关内容。通过联系制度的建立,加强班级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学校设立留守儿童亲情电话,电话号码:_______

3、真情关爱,“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班级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2)生活上优先照顾。教师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4、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

在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配对帮扶教师要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教师关爱留守儿童成长日记。教师要不时与留守儿童互相交流、沟通,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生活情况;对其他的儿童,教师要定期走访与其他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的情况,帮助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5、建立健全教师与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

学校要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要求班主任每月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涉嫌违法的“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开展人文关爱活动。让留守学生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团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6、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学校要着重开设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明确职责,努力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1、加强班级的建设与管理

通过广泛宣传,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尽最大努力,让农村留守儿童得到应有的教育、管理、照顾与关爱。同时,结合农村留守儿童日益增多的现状,转变办学理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加强对贫困留守儿童的资助工作

班级要对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特别的照顾,确保他们完成义务教育。

3、积极发挥班集体作用,开展各项活动

课外活动时间,学校将双亲在外的留守儿童,组织成一个新的班集体,定期开展各项活动。由教导主任汲广然担任班主任,拟每月开展一次大型文娱、体育、读书等活动,也可邀请关工委领导来校上课,学校领导也可以不定期对班级授课,对这些学生进行人格教育,自信教育,自强教育。

4、定期表彰自强留守儿童,进行榜样教育。

对于我校的留守儿童中出现的优秀学生、自强学生进行表彰,这是树立留守儿童自信的重要激励工作,拟在学期末表彰一批自强学生。

班级留守儿童工作计划范文2当前,农村越来越多的家庭夫妻双双远家离乡,陆续走上了外出打工、经商的行列,有些儿童的家长不可避免地尽不了家长监护的责任,而他们的孩子只能留守在家庭,由家中的老人或亲戚代养,这部分远离了父母亲有效监护的留守儿童便成了农村特殊群体。这一特殊群体的成长、教育已成为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如果没有一个健康和谐的优良环境,势必影响他们的每一步成长,只有创造优良的环境,才会让他们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一、指导思想

以践行重要思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落实__年中央“一号文件”,关注和谐发展,服务经济,共创美好未来为落脚点,奉献一片爱心,让留守儿童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二、活动内容

目标任务针对我班30多名留守儿童得不到直接监护人的关爱,加之农村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因年老体弱或文化水平较低,无法担负起教育辅导孩子的责任,他们的生活习惯比一般家庭孩子差一些,有的成绩明显下降.如何确保留守儿童不失学、不违法犯罪,同时让外出务工的父母安心挣钱,这就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关注。

工作内容我们深深体会到大多数农村农民外出赚钱,解决了贫困问题,但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却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在建立和谐社会和城市化进程中,留守儿童的教育困惑,逐渐凸现出来,这不仅是一个家庭自己的事,更是全社会应关注的大事。

1、留守儿童家长教育能力与孩子自身发展的需求有差距。

据调查,凡外出务工的夫妇家庭没有时间过问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对孩子的需求、交往、兴趣关注很少,更谈不上给儿童精神上的慰藉和知识上的辅导。

2、营造关心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

妇联、团委、镇政府是社会群团组织,我们组织这一次活动,意在呼吁社会力量,参与留守儿童的关心教育工作,以便影响本地区不在利用游戏厅、网吧、舞厅来坑害未成年人.特别是要与学校加强协作,引导留守儿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和发挥他们个人兴趣和专长,给他们创造健康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促进留守、单亲儿童茁壮成长。

3、建立留守儿童的牵手扶助体系,确保对留守儿童的关心教育工作落实到位。

针对留守儿童在校学习情况,生活状况,行为习惯开展一系列的活动,落实扶助措施,每个月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与其在外务工父母反馈,使我们真正成为留守儿童的第二监护人,让孩子得到健康成长。

4、学校要充分发挥教育功能,减轻留守儿童的心理压力。

由于父母双双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存在许多困惑与疾病,因此学校除提供良好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要在他们身上倾注更多的关爱,让他们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得到更多的温暖,从而弥补亲子关系的缺失和精神失落,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平台。

三、活动要求及措施

凡牵手扶助联系留守儿童从初一开始,直至18岁之前,重点是初中阶段。联系要求:定期到学校、家庭了解留守儿童阶段性的学习、生活情况及校内外表现,以便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工作;定期与联系的儿童父母交换意见,以便形成有效的家庭、学校、社会的立体化教育网络,确保儿童成人成才。要求参与这项工作的牵手扶助人员,做到有求必应,有难必帮,使外出务工的家庭夫妇安下心在外赚钱,让留守儿童在“三位一体”化的牵手活动中健康成长,让家庭成员实实在在体会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感受到群众团体组织力量的作用。同时也是增强党员、干部服务妇女儿童,服务经济建设,服务“三农”大局的意识2016年留守儿童工作计划2016年留守儿童工作计划。

四、活动步骤

1、调查摸底阶段

4月上旬

2、征求意见阶段

4月下旬

3、召开座谈会

5月中旬

4、拟定活动方案

5月下旬

5、实施活动计划

6月

五、活动的效果

群团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凝聚广大群众的重要手段,我们要通过活动的开展,要使广大群众认清形势,正视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暂时困难,引导更多的农村家庭积极投身到富民创业致富奔小康的大潮中,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共同努力奋斗。

六、考核及奖励。

考核奖励分为两块。一块为牵手扶助志愿者、班主任。以初一第一学期期末学习成绩总分名次为考核基数,到第二学期期末,学习成绩在班级里每上升1个名次,被考核人加10分,保持在班级前5名的加10分。学生无严重违纪违法行为的,另加20分,学生获得“三好学生”称号的加10分。

依据上述加分的办法,每一学年累计得出的加分总分即为牵手扶助志愿者及班主任老师的考核得分,考核分是多少就奖多少元。牵手扶助人员所得总分等于包保留守、单亲儿童各自所得考核分的总和。学校班主任按本班相关学生所得考核均分为实际考核得分。

第二学年的考核就以第一学年第二学期期末学生考试成绩名次为依据,加分办法不变。

另一块是奖励学生设有班级优秀奖和越位进步奖。

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总分在班级前第一名的奖100元,2—5名的即为优秀奖,奖学生30元。

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比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总分名次进步达5名的即为进步奖,奖学生15元。

班级留守儿童工作计划范文3一、指导思想

根据校关于大力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结合我班留守儿童成长状况及实际需求,更好地发挥学校的实践育人功能,深入推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特制定本计划。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建立目标责任制和完善的工作考评制度,不断提高广大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

三、主要措施

1.成立班级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分工。

成立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学校安排负责学籍档案管理的人员对留守儿童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班级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3.真情关爱,“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对结对帮扶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2)生活上优先照顾。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寄宿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4、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给妈妈写一封感谢信。

以此增进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亲情交流,了解父母贡献,感受父母艰辛,让学生懂得父母给予自己的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的亲情,让他们懂得感恩,学会感恩。

特殊儿童帮扶工作总结篇5

近年来,农民工及留守儿童、空巢老人问题得到了全社会广泛关注。农民工做为工人阶级的新成员,服务农民工,关爱留守儿童是工会组织的职责,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沽源县总工会从关爱留守儿童特别是困难农民工家庭留守儿童入手,深入调查研究,用主动作为探索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用实际行动践行基层工会服务职工群众的使命。

留守儿童的现状

__县总人口__万人,长年外出农民工x万多人,由此而产生的留守儿童学生共计__名,其中困难农民工家庭学龄儿童_>:请记住我站域名/<_名,分别占全县在校学生的11%和1.2%。从监护情况看,留守儿童隔代监护的占78%,近亲属监护的占17%,他人监护的占5%。

在调查中发现,外出农民工从生活状况上可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富有型。他们有文化、有经济头脑,经过多年的打拼,已经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在城里有车有房有产业,占外出农民工总数的12%,他们的孩子已随之迁到城镇学习和生活;第二种小康型。在城里有固定的工作、可观的收入,衣食无忧,占31%,其孩子部分留守,且学校放假期间可与父母团聚;第三种温饱型。凭着苦干实干,经济收入比较高,但工作不稳定,长年漂泊在外,在城镇居无定所,占49%,其孩子全部留守,但生活学习有一定保障;第四种贫困型。他们普遍文化水平低,是弱势群众中的弱势。贫困原因复杂,有的因病因残致贫,有的因家庭不稳致贫,有的因收入少而不善勤俭持家致贫,其在国家的惠民政策和当地政府的扶助下,勉强维持温饱,但生活质量低,占9%。他们的孩子全部留守,且生存学习状况堪忧。

留守儿童在生存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生活学习方面。生活上缺少关爱和照顾,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特别是困难农民工家庭留守儿童,生活上仅限于温饱,在吃、穿、用等方面与其它孩子存有差距,给孩子带来自卑感;学习上缺乏必要的监管,学习成绩普遍不佳,全县留守儿童中成绩优秀的只占2%,成绩良好的仅占10%,学习成绩中等及以下的占88%。

心理品质方面。由于缺乏亲情教育和心理沟通,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道德行为方面。留守儿童的家长及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培养教育不到位,经济条件好的对孩子纵容溺爱,物质关心多、精神关注少;经济条件差的,整日为了生计忙碌,更是疏于对孩子的管护和关爱。从而造成留守儿童情感世界和价值观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部分存有迷恋网络、打架、吸烟酗酒等不良行为,严重的引发青少年犯罪现象。

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基本做法

__县总工会把关爱帮教留守儿童特别是困难农民工家庭留守儿童做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工作,组织动员社会各界有爱心有社会责任感的成功人士、基层工会组织,协调乡镇、相关科局、企业的力量,形成关爱帮教留守儿童的强大合力。按照“一个重点、两条主线”,即重点关爱帮教困难农民工家庭留守儿童,一条情感关爱主线,一条物资帮扶主线的总体工作思路,给予留守儿童“五心”关爱扶助,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解除了农民工的后顾之忧。

悉心呵护,“家长”请出来。学校工会组织动员广大教职工,为留守儿童当“家长”和“爱心妈妈”。全县1200多名教师成为留守儿童的“编外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思想情况,从育人成材的大局着眼,从生活学习的细微处着手,给留守儿童过生日、帮孩子洗衣梳头、检查作业辅导学习,让孩子在无忧无虑中快乐的学习和生活,促其健康成长。

热心引导,“健康心理”树起来。全县__所寄宿制学校全部建成“留守儿童德育工作站”、“留守儿童之家”,让广大教师在学习生活、心理健康等方面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引导教育。组织城镇中小学生与农村留守儿童结对子、交朋友,让他们相互帮助、增进友谊,克服心理障碍,培树健康心理。

用心服务,“亲情热线”连起来。县总工会多方协调,免费为x个寄宿制学校的“留守儿童之家”安装电话机__部、电脑x台,让留守儿童与父母时常通过“亲情电话”、“亲情聊天室”沟通感情、了解情况,加强学生、家长、老师三者之间的交流与联系。

贴心关怀,“成长档案”建起来。通过全面调查摸底,详细了解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家庭情况等详细资料,协调卫生部门定期入校为留守儿童免费体检,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信息档案和健康档案。

诚心扶助,“社会力量”聚起来。县总工会在白土夭学校举行的关爱留守儿童启动仪式上,率先从办公经费中拿出x千元,为白土夭学校的__名困难农民工家庭的留守儿童购置了必备的学习生活用品,并组织__县立强房地产开发公司等多家私营企业,与困难农民工家庭留守儿童进行结对帮扶,在每年为其提供一定的资金扶助的同时,重点在精神层面给予关爱,从送生活费、送衣物、送书籍、送食

品入手,经常性地与孩子面对面谈心、心贴心沟通,让孩子感受的社会的温暖与关心,培树孩子学习生活的信心。通过县总工会的组织动员、多方运作,已使全县的242名困难农民工家庭留守儿童全部得到了结对帮教。日前,县总工会又提出了“奉献一份爱心,收获一份真情”的口号,与县关工委、团县委、妇联、县教育局齐心协力,积极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营造全社会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全县的__x名留守儿童正逐步的得到结对帮教。

工作中得到启示

启示一:关注社会焦点,是做好工会工作的根本所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留守儿童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与思考。把广大农民工组织到工会中来是扩大工会覆盖面,增强工会服务水平,体现工会工作与时俱进的客观需要。关爱留守儿童就是抓住了当前工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找准了工会工作的载体。

启示二:立足现实需求,是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留守儿童心灵和生活需求,从精神上和物质上关心和帮助他们,千方百计为他们安心学习,健康成长创造条件,就是找准了这一特殊群体的思想规律和最迫切的需求,这也是工会服务农民、服务留守儿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启示三:加强协调配合,是推进工作的力量源泉。全面提高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注程度和责任意识,把关爱留守儿童成长作为一项“铸魂”工程、系统工程,社会各方的大力支持和协调配合,是工会工作取得实效,开创工作新局面的力量源泉。

建议及对策

(一)发展农村经济。着力发展农村经济,培育壮大乡镇企业,增加就业岗位,为农民工回乡创业提供政策扶持,变外出打工为当地务工,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

特殊儿童帮扶工作总结篇6

关于加强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总结

为更好地关爱留守儿童,给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学习生活环境,我校按照留守儿童之家的工作要求,充分认识到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我校从实际出发,加强了对留守学生的管理教育工作,使留守儿童把学校当成了自己的家,为切实做好关注教育,关注留守儿童的这一工,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成立关爱小组,加强领导

为加强对留守儿童工作的统一领导、管理及跟踪工作,学校十分重视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工作,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中层干部和各班班主任为成员的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各负其责,确保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留守学生留得下、学得好、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健全关爱制度,明确责任

为了让确保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落到实处,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

1、完善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学校对所有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学校的留守儿童,建立了每个留守儿童的档案和联系卡,清楚父母姓名、外出打工的地址、联系电话;清楚监护人的姓名、联系方式,便于老师与家长、监护人联系沟通,配合教育,共同形成了以留守儿童为中心的关爱网络。并收集学生学习、活动、日常行为表现、情感表现等材料,

2、建立监护人队伍,实施教师结对帮扶留守儿童。由班主任、科任老师与本班留守儿童结帮扶对子。帮扶教师经常找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定期家访、关心生活、指导学习,引导他们健康成长。让教师成为“家长”,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的集体中成长。学校还多方面联系社会上的爱心妈妈,至今有四名留守儿童找到了爱心社会妈妈,社会妈妈负责孩子的全年的学习开销,还定期到学校看望,节假日领回到自己家中,感受到家的温暖。

3、建立“家校”联系制度

为及时了解掌握各方面情况,有针对性的对留守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学校建立定期联系制度。学校对监护人每月进行一次家访,每月与家长通一次电话。

三、营造关爱氛围,开展关爱活动

学校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作为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在校园

内、在家访中,在班级内、对“留守儿童”充分关注,让留守儿童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真正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班级集体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利用元旦、六一等节日契机,开展了“校园爸爸、校园妈妈——关爱留守孩子”座谈会,为每个孩子送上学习用品,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与沟通,让这些“留守孩子”体会学校对他们的关爱。使每一个留守孩子在活动中,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觉得自己和其他孩子一样,可以开开心心、快快乐乐的学习生活,让他们的心理充满阳光与欢笑。

四、感受温暖,快乐成长

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留守学生之活动室,配备了电脑、亲情电话、活动器材、图书等设施设备。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给予关心,学校定期和不定期举行主题班会、班队活动,举办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使他们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五、取得可喜成效

通过各种关爱工作的开展,形成了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关护网络并取得较好成效,留守儿童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绝大多数留守儿童不仅学会了自理、自立、自强、自律,还培养了坚韧、独立的个性,出现了广大留守儿童安心学习,家长放心工作的喜人局面。学校四项关爱留守儿童措施威海教育局网给予报道,学校建立留守儿童关爱网在齐鲁晚报给予报道,在全市发挥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六、今后工作打算

1、倡导全校师生,为留守儿童献出自己的爱心。开学典礼上,为贫困留守儿童搞一次校园爸爸妈妈活动,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2、结合教师开展的“教师帮扶”活动,在师生之间开展“手拉手、同成长”为主要形式的结对互助活动。

3、实行家长制,满足留守儿童的心理需要。各教师两位留守儿童的家长,定期与学生交谈,了解其生活和心理上的需要,给学生以家庭般的温暖,从而使其安心学习。

4、各班组织本班“留守儿童”开展“两地书亲子情”活动,让学生把学习、生活中的乐趣和困难告知父母,能与父母更好地沟通。(学校免费提供信封)学校在五月份将开展一次“给远方父母一封信“为主题的征文活动。

5、打开留守儿童心灵之窗,每月上一节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课,开设心理咨询,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6、关注留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每位教师需帮扶一位留守儿童,做

到随时与孩子沟通交流,关注孩子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

七、存在的问题

总之,留守学生是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全社会都要关爱,我校在这方面虽然做了大量工作,获得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我们也感到这一工作单靠学校的努力,是不够的。目前,“留守学生”人数增加,给学校,教师带来了极大的困惑。其次,家庭教育观念错误,家长教育没有方法,给学校教育造成了很大的阻碍作用。所以我们应用爱去滋润,用心去呵护,用情去温暖,让“留守儿童”走出心灵的荒漠,走进亲情的绿洲。

关于加强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总结

我校是一所农村完小,随着农民外出务工的增多,“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随之越来越多。为更好地关爱留守儿童,给他们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学习生活环境,我校按照留守儿童之家的工作要求,从实际出发,做了一些探索,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建立档案,摸清实际情况

本学期开学初,学校以班为单位召开家长会,会上除了向家长汇报学校的工作情况,另一项主要工作就是向家长了解学生的监护情况。有的学习无人管理,出现疑难问题缺乏指导;有的对学习没有兴趣,成绩普遍不理想;有的心理不太健康,情绪波动大;有的行为习惯差,常有违纪现象。为切实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学校大家庭做了相应的信息准备。

二、成立关爱小组,加强领导

为加强对留守儿童工作的统一领导、管理及跟踪工作,成立了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形成了以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为副组长,各班主任为成员的关爱网络。负责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法制教育和思想教育,班主任负责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教育及生活教育等。确保关爱留守儿童活动顺利开展,这样有利于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管理,自我保护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三、制度保证,关爱有序

1、健全关爱制度,明确责任

为了让确保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落到实处,我校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我校对所有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了每个留守儿童的档案,便于老师与家长、监护人联系沟通,配合

教育。加强了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了以留守儿童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在每班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由班主任与本班留守儿童结帮扶对子。帮扶教师经常找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定期家访、关心生活、指导学习,引导他们健康成长。让教师成为“家长”,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的集体中成长,以对他们缺失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建立健全家校联系。要求班主任老师期初、期中、期末与留守儿童进行家访,了解留守儿童的在家情况。每月指导留守儿童给父母写信或通话一次,增强他们与父母的情感交流。每月与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沟通一次,知晓他们的生活和身心健康状况。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形式的活动,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科学育儿、科学监护孩子的教育,提高他们教育孩子的水平。

2、营造关爱氛围,感受温暖

学校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作为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在校园内、在家访中,在班级内对“留守儿童”充分关注,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给予关心,全校师生营造了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尊重“留守儿童”的人格,滋润了他们渴望爱的心灵,达到让留守儿童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真正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班级集体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3、开展兴趣活动,快乐成长

学校制定了留守儿童工作实施方案,开展关爱活动,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特殊关心和监护,全方位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在校园里做到对“留守儿童”三个优先:“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活动上优先参加。”为留守儿童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本学期,积极留守儿童参加石涧学区文化艺术节,

学生书画类获奖的8位同学中,就有5人是留守儿童,参演的节目《西班牙斗牛》,获得了优秀奖,使孩子们切实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起到了很好的关爱作用。

4、留守儿童之家活动室定期开放。

特殊儿童帮扶工作总结篇7

abstract:theprisoner'sminorchildren,adisadvantagedgroupswithaconsiderablenumber(about60million)offinancialconstraints,Vacanciesineducation,spiritualemptiness,thebleakfuture.Fromtheperspectiveoftheoreticalworkersandtheheightofsocialstability,onthebasisofpayingcloseattentiontothepeople'slivelihoodandreflectingtheconceptofcivilian,thispapersuggestthatweshouldsupplywhichconsiststablepolicyguaranteeineconomyandclearobjectivesineducationandstrongspiritualsupportinpsychologyandsolutionssystemwithelaborationinthedevelopmentforthem.

关键词:服刑人员 未成年子女 帮扶途径

Keywords:prisonsminorchildrensolutionssystemwithelaboration

作者简介:孙梦云,河北唐山人,男,1948―中南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袁燕,山东肥城人,女,1984―中南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周小清,湖南耒阳人,男,1965―中南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讲师,党支部书记在职博士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近年来,社会对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关注程度明显提高。一是公平心理要求政府的有关部门关注此问题。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虽然不幸,但他们同样是祖国的花朵,应享受和其他儿童同样的权利和幸福,但现实却造成了他们某种程度的凄凉和悲惨。二是我党明确要求关注这一社会现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关心和教育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关心边缘群体的生存状况。

一、在经济上要有稳定政策保证

据司法部调研的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年底,在我国监狱服刑的156万名在押犯中,有未成年子女的占30%左右,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以下简称特殊人群)达60多万人。据对服刑人员的调研,45.9%的监服刑人员表示,其未成年子女的生活状况没有保障(居住地在农村的服刑人员中此比例为52.8%)。据调查,在特殊人群中,2.5%在社会上流浪、乞讨,约有1.2%违法犯罪。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类孩子辍学现象严重,受教育权得不到保障。被调查的服刑人员中,其未成年子女在父(母)入狱后辍学的为82.43%。调查显示,曾受到过社会救助的特殊人群仅占总数的5.2%,而全国目前大约有近6万个服刑人员家庭的未成年子女的监护权,存在着事实上的丧失或者缺损,他们的生活状况、教育状况受到严重的威胁。[1]

服刑人员的被判刑,就意味着在一个家庭中失去了一个主要劳动力,减少了劳动收入的质和量,必然给家庭带来经济拮据。尤其是他们正需要抚养关爱而没有自立能力的子女,受害颇深。如某县农场的正在上中学的杨某,其父因为服刑,家庭负担全部落在母亲一人身上。他(14岁)和弟弟(10岁)原本在上学,面对突发的变故,又逢连年旱灾,庄稼欠收,家中没有一点经济来源。因交不起学杂费用,杨家兄弟被迫辍学。又如刘某(13岁),其父因拐卖妇女犯罪被判刑入狱,其母改嫁,基本生活无法保证,开始他用其父留下的修鞋机修鞋度日,但仍食不果腹,后来便结伙实施盗窃,数额达4万余元,因不满刑事责任年龄被送往少管所。

造成上述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本的一条是缺乏稳定的法规和政策的保障。现在解决上述特殊人群的困境,通常采用慈善救助、义士捐款、亲朋家寄养、放之任之等方式。这些方式具有分散性、随意性、不稳定性等特点,对儿童的成长成才极其不利。目前,我国解决特殊人群困境的扶助途径主要有三:

首先,太阳村的管理模式。太阳村是一种民间设立的抚养特殊人群的非政府组织(nGo),目前已有北京、西安、陇州、新乡等六个中心,据调查得知,四个中心在运营上基本独立,都是由当地女子监狱发起建立的。只是对外统一挂太阳村的牌子,并由北京太阳村每个月按其收容儿童人数不同发放一定运营款项,整个组织的经济来源主要是社会捐款及组织自筹款(其中大部分系北京太阳村的农事收入)北京太阳村目前(2008年4月数字)有服刑人员子女130人,其中最小的1岁,最大的近18岁。目前太阳村主要收入来源(该工作人员认为社会捐赠没有保证,不算主要收入来源)是政府划拨的400亩土地。太阳村主要以认领果树、认耕耕地(认领价格是枣树每棵50元,田地每亩5000元)及销售农产品等方式筹款。

北京太阳村的儿童生活比较有保证。居住在这里的孩子们分别住在6栋爱心小屋中(小屋系社会捐赠,铁皮造,造价5万每栋),每栋小屋中孩子按长幼排列,年长的称为爱心哥哥、姐姐,负责照顾全屋的弟弟妹妹生活及功课。另有3名爱心妈妈(付薪员工)负责全部儿童的生活管理。儿童村设有医务室,内有社会捐赠的药品,儿童的一般病痛均在此治疗。此外,据说还设有心理治疗室(未曾参观),不过没有专业的心理辅导人员,一般由爱心妈妈与儿童进行谈心。据工作人员介绍,太阳村居住的孩子都没有心理问题。村内儿童均就近在附近小学、中学就读。除上学外,孩子们会在田里劳作。太阳村的工作人员还会教授孩子们各种技能,诸如学习农民画、裁缝、做饭等。

太阳村取得社会助养的方式比较稳定。每个孩子每年的生活费用为1300美金,有意助养的人士可按月或季度、年等向太阳村汇助养款,由太阳村转交受助养子女,以解决助养儿童零用钱、压岁钱。太阳村还为儿童创造更好的学习和教育条件而接受了社会所捐赠的衣物棉被等生活用品,以及电脑、打印机、墨盒、复写纸、桌椅等办公器材。

其次,社区的管理模式。这是由政府出资,社区主管的扶助模式。2006年元月,中央综治委副主任、中央综治办主任、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冀平介绍,我国各级综治办都要将特殊人群帮扶工作纳入社会综合治理工作的考核内容,各级民政部门要在特殊人群的抚养、监护、教育、管理等方面制定救助政策,根据不同情况,采取提供最低生活保障、纳入特困户救助、家庭寄养等多种方式开展帮扶救助工作。

在实践上,不少省市的工作走在了前列。例如,2007年3月,浙江海宁市出台了《关于做好对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关心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从此建立了海宁籍特殊人群关心教育的辅导工作机制。一是建立三级辅导工作组织。市安置帮教办设立协调员;在镇(街道)安置帮教工作站中设立联络员;在村(社区)安置帮教小组中设立辅导员,具体负责辖区内的辅导工作。

二是建立辅导联系卡制度。工作联系卡由村(社区)辅导员向辅导对象或近亲属发放,卡上注明辅导员的姓名、联系方式和镇(街道)联络员的姓名,并将辅导对象姓名、住址、家庭成员、联系方式等信息统一登记在案。

三是建立辅导员与辅导对象的联系人经常接触的制度。具体核实辅导对象的监护人和学校的负责老师,辅导员每月至少应与辅导对象的联系人进行一次接触。

四是建立辅导保密制度。针对辅导对象是未成年人的特殊性,强调采用易于未成年人接受的、温和的、灵活多样的工作方法,如定期谈心沟通、提供法律咨询、参加公益活动、组织亲情帮教、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等方式,切实维护辅导对象的利益和健康。

最后,亲属寄养的管理模式。这是由服刑人员的配偶或其他亲属作为监护人的扶助模式。2008年4月,我们在长沙星城女子监狱进行了该项调查。共发放了300份调查问卷(收回289份)。调查结果如表一:

表一:

这是湖南乃至全国的主要扶助模式。究其原因,与人们的传统观念有关。如星城女子监狱的另一份问卷,当问及接不接受太阳村的管理模式时,大部分服刑人员给与了否定的回答(见表二)。

表二:

上述三种扶助模式各有利弊。太阳村扶助模式有利于集中照顾未成年人的生活学习,但缺少亲情;亲属寄养扶助模式有助于亲情培养,但缺乏经济基础和容易发生监管不到位。从目前国情看,实行社区模式和寄养模式的有机结合是解决特殊人群问题的主要途径。

二、在教育上要有明确目标定位

对特殊人群的教育和管理极待加强。据2008年12月浙江杭州西湖区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该区现有服刑人员90人,其中他们的未成年子女有21人。目前,对其教育和管理呈现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由父母另一方负责教育和管理,但由于要工作和生活,他们往往缺少时间和精力来管教孩子,有的因文化低、无水平、无能力管教孩子,这和那些父母双方共同管教孩子相比,效果要差得多。二是虽由父母另一方来管教孩子,但实际上这一方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来管教,自己不问事,而爷爷奶奶往往只管孩子的生活,而对孩子的思想和文化学习管得较少。三是父母一方服刑后,父母又离异,负责对孩子监护的一方无心管教孩子。四是父母一方服刑,另一方遭天灾人祸,而无能力照顾孩子的生活和实施有效的管教。

在教育组织机构上,要做到组织落实,成立由党支部成员、监护人和学校教师组成的扶助班子。制定稳定的制度和政策,实施对口扶助,责任到人。

在教育内容上,要关心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首先,要帮助他们树立具有真才实学的意识。根据他们各自不同的现状和层次,可将他们分为掌握生存本领的初级群体和社会主义合格建设人才的高级群体。对于前者,主要是对其进行生产技能的培训;对于后者,主要是通过引导其获取高学位而实现人生价值。

在对特殊人群进行生存技能的教育中,要以邓小平的特色理论为指导。邓小平素以求实精神著称,对人才规格要求很高,对创新人才寄以厚望。大胆起用有缺点的能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等方面是他的一贯思想。能干、有本事,发展是硬道理等,是邓小平人才规格的核心点。邓小平的人才观体现了市场经济的本质和特点。这是因为,等价交换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和发展,必须有特长和真本事。所以,对未成年人进行学本事的思想教育和技能培训是大势所趋。

其次,要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人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特殊人群必须树立起以讲诚信为根本的良心观。这是“两种精神”,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客观要求。良心观的实质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责任感,要求对祖国无限忠诚。不仅要对社会主义大业尽心尽力,而且要以诚实的态度对待党和政府。要使未成年人懂得,亲人因为犯罪受到惩罚固然是自己人生的不幸,但政府和社会并没有抛弃自己,而是千方百计的采取种种补救措施,给自己送来关爱和温暖,尽量缩小和其他孩子的条件差距,尽量满足其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同时,要教育他们吸取父母犯罪的教训,避免类似的悲剧重演。尽力教育特殊人群树立感恩和感谢思想,克服仇恨和敌意心理。

三、在心理上要有坚强精神支撑

特殊人群由于缺少精神呵护,有自卑心理和暴力倾向的人偏多。以某县为例,目前正在服刑人员的未成年子女共有123人,有50余人不愿意甚至害怕参加集体活动,形成了孤僻性格和自卑心理,有14人存在打架斗欧、寻衅滋事的暴力倾向。

造成上述状态的原因,除了经济因素以外,教育者的认识、管理以及未成年人自身的缺陷等,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首先,对特殊人群的处境认识不足。罪犯服刑后,其未成年子女在经济上、精神上都受到了沉重打击,已形成了一个弱势群体。但目前,社会有关部门并未引起足够重视,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怀和爱护。甚至一些群众将罪犯的不满和气愤发泄到他们的亲属子女身上,对其嘲笑漫骂、冷漠无情,使他们的自尊遭到严重伤害。使他们的人格出现两极化,要么自卑懦弱,要么有暴力倾向。

其次,监护人监管不力。被告人服刑后,有的其妻子改嫁,有的其丈夫为了生计而外出打工,他们的子女就由其亲属代管。由于监护人或年迈力衰,或工作繁忙、或责任心不强、疏于管理,监护不力,致使部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

最后,自身抗干扰能力较弱。一个未成年人,心理和身体均未发育成熟,对于一些刺激和利益的诱惑难以抵抗。尤其是在家长服刑期间,心理郁闷空虚,情绪不稳定。如不及时引导,在诱惑面前,很容易走入歧途。如未成年人王某,由于其父被判刑,其母情绪极不稳定,经常抱怨、打骂王路,导致王路因成绩不好辍学,其又不愿意回家,遂在社会上游荡,与一些无业人员勾结在一起,最后因涉嫌盗窃被逮捕。

解决特殊人群的心理和精神困惑问题,需从心理疏导、志向和动力等发面入手。

首先,进行心理上的疏导。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心理咨询室,聘请资深的教师和经验丰富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定期与特殊人群进行沟通并进行教育引导。12355青少年心理与法律咨询热线的心理咨询师和律师经常走进社区,通过开展“为了明天――青春自护”等活动,对特殊人群宣讲社会主义荣辱观、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自我保健等方面的知识、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预防及应对措施、如何增强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能力等问题,培养他们健康成熟的人格品质、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应对挫折的能力。

其次,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志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主题。人们的行为是以认知理性为指导,以价值理性为中介的活动,共同理想是以认知理性为基础的价值理性。这种价值理性往往能激起社会成员的激情和为之献身的坚强意志。

对特殊人群的“共同理想”教育,要结合其心理特点和实际情况。要使他们懂得,贫困是万恶之源。贫困虽然不是他们亲人犯罪的根本原因,但又与贫困因素紧密地联系着。中华民族只有摆脱贫困,让大众走上共同富裕之路,才能从根本上根治犯罪的现象。让特殊人群懂得此道理,培养他们的理想和大志,为他们未来理想的实现奠定志向基础。

最后,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激发其动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度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基础,也是对特殊人群进行荣誉观教育的基础。荣誉是社会对个人或群体行为所进行的褒扬和肯定,是评价人们行为的社会价值尺度。这种社会评价形式表明了社会对个人行为和贡献的价值认可,体现了一个人存在的社会价值。

对特殊人群的荣辱观教育,是一个敏感的话题。要使他们从亲人犯罪的事实中吸取教训,成为奋发图强的动力。面对挫折,人们往往表现出两种态度,一是悲观消极,从此一蹶不振;二是化教训为力量,将挫折转化为动力。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对特殊人群进行科学引导,实现第二种可能。

在发展上要有周密规划安排

目前,特殊人群的现状不容乐观。据多种媒体报道,特殊人群面临着:家庭经济陷入困境;辍学现象严重;流浪、乞讨现象令人揪心;犯罪率远远高于其他未成年人;位于老少边穷地区的,生活处境更是雪上加霜。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

首先,在法律法规上存在空白地带。现行法律法规中对父母服刑期间无人照管的未成年子女,没有明确规定相关的监护办法、程序、监护主体及其责任。2006年民政部等15个部委联合《关于加强孤儿救助工作的意见》,由于该《意见》仅仅局限于孤儿救助,对于整体解决特殊人群问题力度不够。

其次,在管理协调上政府责任缺失。目前,我国还没有针对特殊人群的专门救助机构和救助办法。政府对这个群体在救助方面还存在缺失。由于我国儿童福利院的主要救助对象是孤残儿童、弃婴,对特殊人群的保护与救助没有纳入其职责范围,且无其他政府机构代养这部分孩子。

最后,在解决方式上缺乏长效机制。针对特殊人群的现状,国家也采取一些举措,试图解决这一问题,如2006年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等6部门联合启动了全国特殊人群关爱行动,但是主要采取临时性救助的方式,对特殊人群的生活保障和教育问题没有从机制上给以解决。[2]

彻底解决特殊人群的窘境是个系统工程。笔者认为,解决此问题应从近、中、远期规划入手。

近期目标是,围绕民生解决生存问题。包括的内容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弥补法律法规空白。在正在制定的《社会救助法》中,应该明确提出特殊人群的救助主体、责任和程序等;在《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监狱法》等法律法规修订时,予以补充修订;建立监护人制度,明确监护职责;政府应制定特殊人群补助和帮扶政策,如把生活困难的特殊人群纳入低保,在教育上享受“两免一补”的政策等;通过加强和扩大福利院等政府福利机构职能,化解部分特殊人群救助问题;、出台相应政策,鼓励社会团体、民间机构或个人代养代教特殊人群。

中期目标是,围绕民权解决精神需要问题。北京太阳村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儿童村的孩子们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儿童村还专门为孩子们开设了法制教育课和心理辅导课,对一些有较为严重心理问题的不良习惯的孩子们进行了心理辅导和行为规范,大部分孩子已经成为爱学习,爱集体,懂礼貌和乐于助人的好孩子。

远期目标是,围绕民本解决以人为本问题。??北京太阳村在以人为本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为了培养特殊人群的自立意识和自立能力,使他们学到一技之长,儿童村除了电脑室外,在德国技术合作公司的帮助下建立了服装车间,木工车间,使较大的孩子能学习到一技之长。为了解决儿童村的吃菜问题,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儿童村建立了养殖场(主要是饲养鸡鸭)大棚和菜园,每周孩子们都要参加一定时间的劳动。蔬菜、豆腐基本可以做到自给自足。

我们以忧国忧民的心态,对北京顺义太阳村、陕西西安太阳村、河南新乡太阳村等地进行了实证调研,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和初步的理性认识。随着安国富民政策的实施,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此弱势群体的存在,并采取积极措施,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并取得了一定的工作实效。但是,目前的现状依然很严峻,这就需要理论和实际工作者,努力探寻其中的规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做好这一关系到安抚民生和社会稳定的工作。

特殊儿童帮扶工作总结篇8

摘要:通过对弱势儿童定义、国内公共图书馆为弱视儿童服务比较分析,阐述了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服务机构,应如何全心全意为弱势儿童服务,并针对在全社会关注弱势儿童的大背景下,如何发挥自身职能和作用,对弱势儿童实现精神帮扶,提出自己的设想。

中图分类号:G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2)03-0076-03

收稿日期:2012-03-28

作者简介:陆丹(1973-),辽宁省图书馆馆员。1我国公共图书馆为弱势儿童服务的现状

1.1为残疾、留守、流动、贫困儿童服务

辽宁省图书馆、重庆市图书馆、无锡市图书馆、长春市图书馆、常州市图书馆、中山市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等开展为弱势儿童服务活动比较早,其中针对弱势儿童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活动。针对残疾儿童,他们通过与盲校、聋校、残联等机构联系开展各种活动,比如辽宁省图书馆的“对面朗读”,“快乐手语角”,重庆市图书馆的“送出去,请进来”活动,无锡市图书馆心理辅导站和捐书以及手语培训活动,以及中山图书馆开创的“广东流动图书馆”,山东文登图书馆“万卷图书送船头”的活动,建立“海上图书馆”等等,不但为弱势儿童送去了精神食粮,而且通过开展丰富的活动,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和精神世界,愉悦了身心,开阔了视野。特别是辽宁省图书馆,由于其特殊地理位置,附近商户密集,那里集中了很多外地打工的农民,为了能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他们把孩子从农村带到城市,但是他们渴望孩子用知识改变命运,但却由于种种原因力不从心,辽宁省图书馆因此成为这些流动儿童的精神家园和情感的寄托。

1.2为孤儿服务

长春市少儿馆一直关注弱势儿童的文化需求。目前,已在孤儿学校建立图书分馆,流通图书近万册,并向孤儿赠送免费读者证,让他们也能够享受到平等的阅读权利,学到更多的知识。

针对公共图书馆为弱势儿童服务的实践进行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弱势儿童的问题已经引起公共图书馆界的广泛重视和关注,他们已经纷纷采取各种措施来为弱势儿童群体服务。但是,我们也从中观察到公共图书馆为弱势儿童服务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首先,国内公共图书馆服务均受当地政府经济发展和重视程度的限制,其中财力不足是关键问题,造成针对弱势儿童的服务不能持之以恒,缺乏长效性。其次,虽然每个公共图书馆的服务都各具特色,但是服务对象覆盖面窄,仍有一些弱势儿童得不到精神帮扶,服务形式单一、服务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在弱势儿童分布密集的地区,公共图书馆的数量严重不足。除此之外,缺乏深入社会实践和调查,对受虐儿童、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流浪儿童关爱不足。

2公共图书馆为弱势儿童服务的构想

2.1政府为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公共图书馆不仅仅是一个社会文化机构,它更是社会制度公平性的体现者,保证弱势儿童能够得到与其他儿童一样的知识和信息,它实质上是政府以公共图书馆的名义对弱势儿童表达同情、善意和关怀的媒介。因此,公共图书馆应坚持免费服务的基本原则,让所有的人特别是弱势儿童能够不受任何障碍的束缚,享有和其他儿童一样利用公共图书馆的各项资源的权利,展现人生价值与尊严,真正成为社会平等的一员和有用的人才。而要实现这一公益性原则,满足弱势儿童的文化需求,让更多的弱势儿童共享文化资源,政府必须为公共图书馆提供强有力的资金和制度来保障,必须进行强有力的干预和支持。

2.2公共图书馆的发展需要实现统筹规划

真正实现信息公平,保障社会弱势儿童公平地获取信息的机会,就必须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对公共图书馆的选址和分布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以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调节知识或信息分配的功能。国际上不少国家都高度重视公共图书馆为儿童,特别是为弱势儿童提供帮助,特别是在美国,历届总统身体力行,大力兴建图书馆,几乎每一届总统都会投资兴建图书馆,并且采取不同的知识援助计划帮助弱势儿童。在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也非常注意对公共图书馆的统筹规划和布局,深圳福田区投资13亿元打造“1公里文化圈”,每平方公里内就要建一个图书馆。通过加大对弱势儿童聚集和贫困地区的公共图书馆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投入,提高他们平等享有信息资源的机会。

2.3公共图书馆应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

2.3.1加强与慈善机构、爱心团体的联系

作为公共图书馆应该发挥资源优势,广泛与社会各界沟通、交流和合作,把慈善事业和公益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文化帮扶的触角伸向弱势儿童存在的每一个角落,争取能够为更多弱势儿童营造一个健康、舒适和持久的吸收文化资源的环境,提供一个开拓视野和共享社会文化资源的平等机会,帮助弱势儿童树立自信,给予他们生活的力量、勇气和希望。2008年,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向社会推出了旨在帮助让弱势儿童拥有自己的图书馆,丰富课外阅读、增长知识,满足他们渴望阅读、渴望知识的文化需求的“安康图书馆”公益项目。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一些优秀企业、个人纷纷出资捐建图书馆。“安康图书馆”项目已经在北京、天津、上海等数十个城市以及四川省汶川地震的受灾地区为孩子们建成280余个“安康图书馆”,受益弱势儿童超过10万名。这一举措为公共图书馆提供了为弱势儿童服务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2.3.2加强与各种媒体的联系

公共图书馆加强与媒体的联系不仅可以扩大宣传公共图书馆的文化、服务理念、有利于各种读者活动的宣传、组织和策划,而且还可以利用传媒优势,争取社会各界对公共图书馆和读者,特别是弱势儿童的重视和支持。针对弱势儿童的服务通过媒体的宣传和报道,不但可以引起全社会对弱势儿童的共同关注,也可以把公共图书馆为弱势儿童服务的理念、为弱势儿童服务都做了哪些具体的工作,工作遇到了哪些困难等等加以宣传,从而争取到社会各界的帮助和扶持,有助于公共图书馆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使命。

2.3.3加强与志愿者的联系

近年来,志愿者也成为公共图书馆公益活动的一支有生力量。这些志愿者大多数是在校学生,群体素质高,具有不同专业技能,热心公益事业,服务时间灵活多变、人数众多,正好弥补了公共图书馆人员不足、服务技能水平参差不齐、服务时间不灵活等局限,二者的有机结合使得公共图书馆的各项公益活动取得了突出成效。因此,要想使公共图书馆更好地为弱势儿童服务,在做好自身的建设和服务之外还要大力推进和开展志愿者服务工作,把志愿者服务工作作为公共图书馆为弱势儿童服务的延伸和扩展,更好地为弱势儿童服务。

2.3.4做好弱势儿童与其他儿童之间联系的纽带

作为公共图书馆必须把握服务的尺度,平等对待弱势儿童与其他儿童。正确地认识我们的服务是对弱势儿童进行帮扶而不是施舍,另外还要教育其他儿童正确处理与身边的弱势儿童的关系,通过各种活动,如:图书交换、手拉手活动、捐书活动、访问孤儿院、农民工子弟小学、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流浪儿童救助站、少管所等帮助他们建立起爱心、互助、沟通、信任的桥梁。既让弱势儿童感受到自己并没有被遗忘,又让其他儿童特别是生活无忧的“小太阳们”感受和了解到世界上还有那么多不幸的和需要帮助的同龄人,学会感恩,为长大以后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心理健康、体魄健壮的人做好铺垫。

2.4图书馆要努力营造为弱势儿童服务的环境

2.4.1加强硬件建设

硬件建设是读者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文献资源的前提和保障。我们应根据弱势儿童的生理、心理、智力、行为等特点,首先在环境和设施上应设置专用空间和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阅读和活动环境、配备专用座椅、无障碍通道以及专用视听设备等设施,在楼层的选取,活动和借阅空间的分布上也应有所考虑;其次在文献采选和保障方面要根据弱势儿童的年龄特点、阅读习惯、知识结构、兴趣爱好以及教育程度等实际需求选购文献。

2.4.2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

由于特殊的家庭结构和社会背景使得弱势儿童的心理和生理以及精神文化需求与其他儿童有很大差别,首先他们在心理上由于长期得不到关爱缺乏幸福感和满足感,对文化需求和渴望比其他孩子更为强烈;其次是在生理上弱势儿童正是处在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渐形成的年龄阶段,而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身体和心理上双重的营养不良,特别是精神食粮极为匮乏。因此作为公共图书馆的首要责任是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精神的帮扶以及心灵的疏导和关爱,聘请知名人士为他们开展各类咨询活动、人生规划和激励讲座、团队协作训练、家庭教育与关系协调辅导咨询、健康心理讲座、自我保护与防护知识讲座以及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等,帮助他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和才干,学会感恩和回报,学会关心、信任和帮助他人,使他们树立起自爱、自信的健康心理,引导他们成为将来对社会有用的人。

2.4.3加强阅读指导

儿童的阅读往往从父母和老师开始,弱势儿童由于这一方面的缺失,使得他们比其他孩子在面对一排排的图书时更加无所适从,茫然不知所措。图书馆里有大量的中外名著改编版本,优秀的科普、童话故事书,古今中外教育我们如何做人做事的优秀读物,但是弱势儿童们很少关注这些图书。他们的阅读往往带有盲目性,应该及时或适时地加以引导,定期以各种形式向他们推荐优秀书目。帮助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感受阅读的乐趣。

2.5开展流动服务,方便弱势儿童服务

拓宽服务领域,深入基层,做好社会调查,建立弱势儿童图书流动站。为了使更多的弱势儿童与普通青少年一样能够享受阅读的快乐,采取在弱势儿童较为集中的地方,如农村、福利院、残联少儿康复中心、农民工小学、少管所、医院等地建立图书流动站的方法,为更多不方便、不了解、不敢来、不能来图书馆的弱势儿童送去精神食粮,使更多的弱势儿童能和其他孩子一样共享图书馆的公共文化资源。

参考文献:

[1]傅爱红.公共图书馆为农村留守儿童服务的思考[J].江西图书馆学刊,2010(4).

[2]何燕.公共图书馆为农村留守儿童服务探讨[J].图书馆论坛,2010(6).

[3]王智勇.欠发达地区公共图书馆未成年人读者工作[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1(2).

[4]程大帅.图书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文关怀及对策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1(4).

[5]李学锋.少儿图书馆为残疾儿童服务中的人文关怀体现[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6(6).

[6]王永丹.少年儿童图书馆特殊儿童群体服务研究[J].图书馆界,2011(1).

[7]方俊.公共图书馆保障儿童文化权利新探[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1(2).

[8]杨玉凤.关注弱势儿童的发育行为和心理问题[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7).

特殊儿童帮扶工作总结篇9

一、残疾人教育重点工作

年残疾人教育工作,以贯彻落实第四次全国特教工作会议精神为重点,认真总结“十一五”残疾人教育工作,推进我市制定加快特教事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进一步提高残疾人教育服务能力,完善助学制度,推进扶残助学工作。

1、协调教育行政部门,认真贯彻第四次全国特殊教育工作会议,落实国家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措施,完善残疾人教育管理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切实将残疾儿童少年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龙头,做好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试点工作和支持体系建设。鼓励、推动特教学校开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送教上门、自闭症教育工作。

2、积极配合发改委、教育局认真做好“中西部特殊教育学校改扩建项目”,切实改善全市三所特教学校残疾儿童少年教学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

3、以就业为导向,全力做好残疾人职业和实用技术培训工作,加快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根据残疾人的特点和需求,举办具备特殊培训手段和条件的残疾人职业培训班,拓宽培训领域,提高培训档次。

4、做好年残疾学生高考录取工作,使录取率达到95%以上。建立残疾学生高考录取工作制度,以明确各级各部门工作职责,规范工作程序,抓住关键性环节,确保符合条件的上线考生能顺利录取。

5、推进我省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化程度,为残疾人接受义务教育、高级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创造条件。积极参加残联系统中等职业学校校长、骨干教师培训,评选、推荐我省优秀特教教师参加全国优秀特教教师评选。

6、做好“中国手语”、“双拼盲文”推广工作。继续在全市残联系统开展手语培训,在普及的基础上建立骨干翻译队伍。选派优秀选手参加“省首届中国手语大奖赛”活动,在全社会营造聋人信息交流无障碍氛围。

7、帮助特教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推动落实各项助学政策,完善助学制度,在“普惠”政策基础上,为残疾学生提供“特惠”政策和服务。

8、积极做好“专项助学”项目和“通向明天-交通银行残疾青少年助学计划”项目,进一步加大贫困家庭残疾儿童少年的助学力度,切实发挥项目效益,高度重视项目宣传工作,扩大项目社会影响。

9、全面落实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对特殊教育学校中的贫困寄宿生按照城市低保待遇进行补贴,使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稳定在85%以上,使残疾女童和盲童的入学率和巩固率有大幅度提高,切实降低残疾儿童辍学率。

10、开展对高中和职业中专的贫困残疾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学生的资助活动。

11、对当年录取的残疾大学生继续实行奖励,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

二、残疾人就业重点工作

年残疾人就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紧紧围绕贯彻落实《残疾人就业条例》,进一步完善按比例就业、集中就业、个体就业和自主创业的政策措施,加强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加大对登记失业残疾人、困难家庭和一户多残家庭有就业愿望残疾人的就业援助服务力度。

1、贯彻《残疾人就业条例》和《省残疾人就业规定》,进一步完善按比例就业、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使用管理、残疾人就业援助服务等配套政策措施。

2、进一步深化残疾人就业服务系列活动。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及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组织开展就业援助月等活动,重点做好登记失业残疾人、困难家庭和一户多残家庭中有就业援助工作。加大对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和残疾农民工转移就业的服务力度,通过落实优惠政策、提供直接援助等措施提高就业率。

3、紧紧抓住以创业带就业这个轴心,重点做好残疾大学生创业项目。继续扶持残疾人灵活从业,创建一批省市级“自强创业”示范基地。通过多渠道就业,实现城镇残疾人就业人数新增人。

4、积极开发适合残疾人就业的特色产业,拓宽残疾人就业领域,为残疾人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和岗位。通过购买公益岗位等形式,开发一批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公益性岗位,帮助困难残疾人实现就业。通过基地和项目的推动,促进全市有就业需求和就业能力的残疾人就业。

三、残疾人扶贫重点工作

年残疾人扶贫工作继续着力缩小残疾人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制定和完善针对残疾人特点的扶贫政策措施。认真做好《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计划(—年)》检查验收评估。

1、全面详尽掌握农村贫困残疾人底数,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残疾人扶贫开发措施。

2、协调解决好农村残疾人享受优惠政策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贫困残疾人家庭纳入惠农政策、社会保障和救助范围,使因病、因灾、因祸暂时贫困的残疾人得到专项和阶段救济救助。

3、加强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实现培训、就业、脱贫“三赢”的目标。确保完成名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任务,加大扶贫培训力度,提高扶贫效果。

4、将城乡低收入残疾人纳入国家实施的廉租住房、棚户区改造和农村各类建房项目,确保残疾人家庭建房资金足额到位。

5、坚持开户到人的扶贫开发方针,探索开展资助残疾人入股农业专业合作社扶贫模式,通过务工、分红或土地流转收益稳定增加贫困残疾人家庭经济收入。

6、激活原有县、乡残疾人服务社,完善功能定位,健全服务制度,加强与农村其他专业化、社会化组织的合作,为残疾人扶贫开发提供全方位保障服务。

7、继续做好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项目工作。建立项目运行机制,落实配套资金,制定优惠措施,明确任务目标,实行目标考核,强化监督管理。对县市政府领导重视、配套资金落实、基层组织建设达标、乡镇村组积极性高、协调工作做得好的地方,重点给予项目支持。协调大冶市、阳新县搞好贫困残疾人无房户和危房户的调查摸底,积极争取中央和省专项补助资金和各级政府的配套资金。协调相关部门,将残疾人危房改造工作纳入到扶贫搬迁和安居工程。

四、残疾人社会保障重点工作

年残疾人社会保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为目标,以落实现行社会保障政策和推动专项制度建设为重点,继续探索和推进“分类救助”,认真落实农村残疾人参加新农保政策,加快推进残疾人托养服务,努力提高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

1、确保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全部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继续巩固残疾人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尽保”成果,切实保障城乡贫困残疾人基本生活。

2、开展对贫困残疾人和重度残疾人的排查,全面掌握城乡贫困残疾人的生活状况,督促检查各项救助政策措施的落实。进一步完善落实重度残疾、一户多残、老残一体等困难家庭“分类施保”政策措施,提高和改善这一部分特殊困难残疾人的基本生活。

3、认真落实保障特困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和推动农村残疾人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好残疾人救助经费发放和督促检查工作。

4、在保基本、促提高的基础上,积极推动我省残疾人社会保障“普惠加特惠”机制建设,加大推动各相关部门出台提高贫困残疾人临时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和就业援助标准和范围等特惠政策的力度。

5、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32号)关于“对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地方政府为其代缴部分或全部保险费”的精神,出台我市残疾人参加新农保试点工作有关意见,按照中国残联《关于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中做好残疾人参保工作的通知》(残联发〔〕15号)要求,鼓励和帮助农村残疾人积极参保。

6、进一步做好残疾人参保人员摸底建档工作,全面掌握农村残疾人特别是重度残疾人基本情况,做好与新农保经办机构的衔接,确保重度残疾人参保由地方财政代缴保险费等特惠政策得到落实。

7、加强残疾人参加新农保档案管理和统计工作,建立残疾人新农保半年报和季报制度,切实加强对农村残疾人参保试点工作的宣传工作,帮助和引导广大农村残疾人自觉参保,努力提高受益面。

8、扎实推进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

⑴严格按照中国残联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阳光家园计划的通知》(残联厅发〔〕14号)和中国残联《关于认真做好〈阳光家园〉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残联发〔〕12号)要求,积极协调落实配套资金,严格审批程序,加强培训,强化检查督导,打造“阳光家园”服务品牌,全面完成年度资助任务。统一使用阳光家园计划标识。开展“阳光家园”示范创建活动。

⑵以实施“阳光家园计划”为契机,加快托养服务机构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业务发展、运行机制、人员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制度化建设和规范化服务。

特殊儿童帮扶工作总结篇10

关键词:改善;残疾人;生活现状

一、基本情况

昌宁县现有各类残疾人2.2万人,占总人口的6.4%,办理残疾人证的有11167人,办证率达50.7%,其中,男性6777人,女性4390人;重度残疾有4875人,其中,男性2794人,女性2081人;按类别分,视力残疾1008人,听力残疾725人,言语残疾591人,智力残疾374人,肢体残疾7545人,精神残疾364人,多重残疾560人。

在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和全社的关心支持下,昌宁县残疾人的生活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保障水平不断提高,配齐了13乡镇残联专干和124个村(社区)联络员,并落实了特殊津贴和相关补助政策,社会各界对残疾人事业的关注度不断增强。残疾人康复工作得到加强,生活条件有所改善。全县重度残疾人基本得到最低生活保障,特别是县特殊教育学校建成投入使用后,缓解了残疾孩子的读书难问题,减轻了部分残疾人家庭负担。通过省、市、县残联对各类别残疾人的各种培训,就业和自主创业人数不断增多,部分残疾人能自食其力,敢于融入社会,在创造社会价值的同时又实现自我价值。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生活质量难改善。昌宁县残疾人多数在贫困山区居住,因劳动能力丧失,生产自助能力较差,人均年收入仅几百元,维持生活主要靠低保和社会救济,生活水平明显低于社会平均水平。特别是重度残疾人家庭,微薄的经济收入除维持基本生活外,还要承担治病和康复的大量费用,自我脱贫难度大。部分重度残疾人家庭极为贫困,住房年久失修却无力翻盖,居住条件极为恶劣,有的甚至缺少最基本的生活用具。

(二)就业愿望难实现。残疾人心理素质较脆弱,自卑心理严重,不愿接触社会,外出务工机率低,大部分残疾人靠耕田种地维持生计,缺乏固定经济收入。由于贷款难,缺乏资金,从事个体经营的数量不多。受身体残缺影响,残疾人没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文化程度低、素质不高,加之社会对残疾人的偏见和歧视,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个体经济组织等,以各种理由拒绝招用残疾人,就业率低。

(三)康复需求难满足。残疾人收入微薄,没有治疗疾病的经济条件,康复需求得不到满足。多数乡镇缺乏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得不到必要的康复治疗和训练,尽管这几年我县开展了“光明工程”、“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健康管理”等一系列残疾人康复项目,但受名额限制,只能满足部分残疾人的需求,大多数残疾人仍然没有机会得到康复救助。

(四)教育培训难落实。残疾人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由于身体残疾、家庭经济困难等多重原因,残疾人文化程度总体偏低。我县残疾人少年儿童的入学率仅为85%,盲、聋、哑三类适龄残疾儿童受教育状况更为堪忧;特殊教育教师紧缺,远远不能满足“三残”儿童教育需求。多数残疾人未完成义务教育,也未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更谈不上接受高等教育,虽然有关机构组织教育培训,但因残疾人人数较多而无法全面普及。

三、几点建议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不断改善残疾人生产生活条件,是构建和谐社会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残疾人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增强做好残疾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牢固树立“发展不能忘记残疾人,和谐离不开残疾人”的理念,坚持政府主导、残联协同,部门配合的工作格局,把残疾人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统筹规划,兼顾特性、同步实施,全力推进,进一步完善残疾人养老、医保、工伤、生育、救助等社会保障工作制度,建立健全残疾人康复服务网络,切实解决残疾人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的问题。

(二)明确责任,完善机制。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各职能部门要进一步落实工作责任,创新体制机制,采取有力措施,使残疾人生活状况得到有效改善。一是残疾人工作委员会要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切实发挥统筹协调和督促落实职能,及时解决突出困难和问题;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二是县残联及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履行好“代表、服务、管理”职能,每年向社会公布残疾人保障金的征收、管理和使用情况,接受社会监督,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三是政府要研究出台残疾人创业的优惠政策,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扩大他们的就业门路。四是各部门要结合“挂包帮”“转走访”工作,深入残疾人家庭,落实好扶贫贷款贴息政策,支持扶贫对象家庭参与养殖、种植等增收项目。加大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对农村残疾人就业创业的支付力度,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帮助其脱贫致富。

(三)筹措资金,多方救助。广泛通过各种慈善机构及其他社会团体、群众团体组织共同参与对贫困残疾人的扶贫和求助,要充分发挥“助残日”活动等载体开展扶贫助残活动,募集社会资金帮助重度贫困残疾人改造危房,扶持产业发展;设立救助资金,对特困残疾人的医疗康复、突发重病住院、重度精神病人长期住院治疗、特困残疾儿童就读进行救助。以残疾人各种特殊节日和传统节庆活动为平台,开展文艺活动和运动会,丰富残疾人文化生活,宣传残疾人的先进事迹,提高残疾人的社会地位,增强残疾人自强、自立的信心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