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思想发言材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47:54

法治思想发言材料篇1

关键词: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教材;运用

一、重视引言的承上启下作用

教材在每章节、每课前都有一段引言,它既是对本课所要讲述的问题的提示,也是对本课所要讲述内容的指点。引语的功能有两个:一是承上启下,表明了课与课之间的联系;二是简明扼要地指出了教学的范围和要求,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的内容和目的。引言既可作课前自然导入时的精要介绍,也可作为整课讲完后的归纳总结。例如,八年级政治教材有段引言材料:“我国公民不仅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而且应当依法履行应尽的政治义务。”这一句过渡性语言,它既承接了上一课内容――公民在政治生活中享有重要权利,又自然地导入了本课内容的学习――公民要履行维护国家统一、保卫祖国安全的义务。教师在涉及到相关的引言时,就要把握上下文的联系,引导学生对旧知识进行巩固复习,进而过渡到新的知识。当然在运用引言材料时教师关键要把握一个“巧”字,切忌生搬硬套,而应巧用引言材料,既能简明扼要巩固已学知识,又能凸显新知识的要义,真正体现承上启下。

二、利用教材中的辅助材料提升教学效果

新教材中有许多穿插于正文之间的辅助材料,辅助材料一般包括注释性材料、扩展性材料、引申性材料、案例材料等,教师可根据特定教育教学需要,恰当地运用这些辅助材料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学习理解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学实效。教学中的辅助材料主要包括:1.注释性材料,一般位于正文后面,用来解释概念和证明正文的基本观点。如初二教材对主刑和附加刑这两个概念所包含的具体类型,用辅助材料做了简单的介绍、解释。2.扩展性材料,一般也出现于正文后面,但它往往是用来对正文基本观点、原理进行扩充、展开,以事论理,寓理于事。如初三教材为了说明“不同时代的有志青年担负着不同历史使命”这个观点,用辅助材料(三个不同时代的伟人:孙中山、、邓小平,完成了三次历史性巨变)进行了扩充。3.引申性材料,一般位于正文的前面,起引出正文内容的作用。讲解正文伊始,通过这类材料把学生带进某种特定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中,使学生通过阅读这类材料,置身其中,明确道理,最后形成观念。4.案例材料,它主要出现在初二的法律常识中,一个完整的案例材料,一般包含时间、地点、人物,案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对这类材料,教师要正确地引导、启发学生自己阅读材料,把学生带入情境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形成感性认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在熟悉把握政治教材的基础上,做到心中有数,哪些必用,哪些能用,哪些可用可不用,用好用活相关的辅助材料,做到画龙点睛。

三、利用教材中的图与画,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新教材图文并茂,有许多真实照片和耐人寻味的漫画,这些就是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情境,它能引起学生的亲切感、新鲜感,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中对问题做深层次的思考,从而启发学生思维,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真实照片具有真实、形象、具体的特点,学生爱看,可信度高,而且使学生触景生情,身临其境,这无疑是对知识最好的诠释,是思想教育最直观的画面。教师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情况教学,可以增添课堂情趣,活跃学生思维,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例如,在讲解九年级政治“高举旗帜,开创未来”时,用好“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天辟地、开国大典、中国共产党十七大”四幅照片,对学生识记、理解新知识能起到非常直观的作用。而漫画生动直观、诙谐有趣、意味深长,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使学生在笑声中体会到了知识的真谛,在笑声中针砭了时弊,在笑声中转变了思想观念,在笑声中对学生的思想得到了升华。例如,在讲解九年级政治“依法行使政治权利”时,用好后面的漫画“行使权利的对错”将使学生在第一感观就能掌握行使权利的正确做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细心挑选图与画,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展现讲解这些直指教学理论中心的图与画,这符合初中学生认知规律,深入了学生心灵。

四、运用教材中的活动材料,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材中的“想一想”栏目具有启发性,能引发学生在广阔的思维空间中遨游,激起学生的思维浪花,使他们于无疑处生疑,产生新奇感和探索欲,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议一议”“说一说”栏目,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索、推理、想象、分析和综合的能力,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试一试”“做一做”栏目设计的问题,着重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掘。理论的传授,但这并不意味着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形成,这种能力必须通过一定的具体实践才能慢慢养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布置预习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在课前先行完成,再根据课堂师生互动所得结果进行比对,以加深学生对这些理论知识的理解,充分发挥这些小栏目的作用,促进学生由“知”向“行”的转化,达到“知”导“行”的目的。

五、利用教材中的名言、谚语升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政治课作为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启蒙课,简明扼要地讲述了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一些基本知识。但为了忠实原著精神或加深理解知识的需要,新教材中精选了一系列名人名言、谚语警句、诗词歌赋,这些材料言简意赅、生动优美、寓意深远,闪耀着先人思想的光芒,且有很强的说服力。教师在运用这些材料进行教学时,必须对材料有准确、深刻的把握,并将其所蕴含的寓意与教材知识紧密联系起来,深化学生对正文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解九年级政治“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这一章节时,教材引用了邓小平同志的一句话“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用好这一句话,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共同富裕的含义,更能让学生明白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所在,即人民共同富裕。

六、利用课后阅读材料,锻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法治思想发言材料篇2

论文摘要:在各种教学艺术手段中,教师的语言艺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应做到:用准确、精练的语言分折材料,用生动多变的语言结合多谋体手段,用流杨、抑扬顿挂的语言向学生传授教材知识,用清晰的语言培养学生的思并及分折能力,用音童适中并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提高学生觉悟,就能更好地实现高中政治课的教学目标。

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指出,政治课教学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坚持学科知识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要坚持启发原则。在这一原则要求下,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以材料为依据,以媒体为手段,以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重点,以方法为核心,以觉悟为目的。这些教学模式,都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有一定的艺术性。

一、用准确、精练的语言分析材料

近年来的高考文综试卷中的政治题,不论主观题,还是客观题,往往设计有材料题干,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材料,选用精练的语言简明扼要地提练材料,分析表达材料与教材基本原理、主要观点、重点、难点知识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材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高考模拟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列举了某地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三个现象:一是单一的公有制比重过高,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尚未真正形成;二是政府对企业管的过死,企业职工吃“大锅饭”企业效益差;三是分配上的平均主义,职工没有劳动积极性。教师在分析材料时,可以用“死”、“懒”、“穷”三个字来概括该现象的后果,那么教学语言就既准确又精练了。

二、用生动、多变的语言,结合多媒体手段

计算机多媒体能实现文字、图形、声音等各种信息的交互作用,使课堂教学更直观、更生动、更形象,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当多媒体投影上出现一些形象性很强的画面时,教师要暂时停留画面,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对画面反映的现象进行概括说明。比如在讲高一《经济常识》“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原因”时,可放映一组画面,农民在集体的土地上,懒洋洋地出工不出力。这时教师就可以引用过去群众中流行的一些“顺口溜”,“干活一窝蜂,人人磨洋工”,“上工人喊人,收工人撵人”。由于这些语言生动形象,并且为学生喜闻乐见,能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以流畅、抑扬顿挫的语言向学生传授教材知识

教师相对于学生而言有两大优势:一是教师闻道在先,并长期从事某一个专业学科的钻研,具有知识优势;二是在长期师道尊严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心理优势。这两种优势往往容易造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以自己为中心,习惯于“灌输式”、“一言堂”,而忽略了教学语言的抑扬顿挫和合适的节奏。

教师教学语言节奏的快慢,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活动,所以语言节奏要以感情变化为基础,更要和教学内容相一致,做到快慢得当,高低适宜。因为声音变换直接关系到授课的效果。总是平淡的声调和慢慢吞吞的语速,使课堂气氛太沉闷,往往会起到催眠曲的作用。相反,总是高亢震耳的声音,也会影响学生品味教学内容、思考知识结构。

总之,教师不能只顾自讲自知,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语速过快,学生无时间思考;语速过慢,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无论快慢都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增强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更好地向学生传授教材知识。

四、以清晰的语言培养学生的思辨及分析能力

根据《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的要求,政治学科的能力可以概括为:知识能力、理解能力、运用能力。政治课教学中,注重能力培养既符合政治学科的内在特点,也符合高考命题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语言,首先,清晰地表达要领原理的不同层次。对要领内涵的理解,一直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对语词的逐层分析,是使要领清晰,学生知识能力、理解能力提高的有效办法。其次要清晰地表达基础理论的内在逻辑线索。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全面阐述的基本理论由于篇幅较长,学生对其基本内容的理解相对容易,但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使用起来困难较大。所以要求教师能将其内容用清晰的有逻辑的语言叙述出来,再辅助以简明扼要的板书,会使学生一目了然。再次教师要清晰地表述各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当高三学生进人综合复习阶段后,教师讲授的知识密度加大,一堂课少则几个,多则十几个知识点,处理这样的课程,重点在于明确指出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抓住起主导作用的一点或两点,用一组材料高度简练地整合知识单元块,使学生在无形之中,通过对教师清晰语言表述的回忆、领悟就能够很容易地抓住重点知识内容。

五、以音量适中并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提高学生觉悟

法治思想发言材料篇3

【关键词】积件思想;“05方案”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课件设计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08)13―0080―03

、教育部2005年3月颁发的“05方案”提出了“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总体要求”之一,就是“实现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实践教学规范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1]研制和应用多媒体课件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和方法。如何研制和应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目前已成为许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1997年,积件思想提出后,教育技术界就掀起了一阵研究积件的高潮,尤其在数学、物理、化学等领域,但尚无人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领域中进行研究。本文基于积件思想,从多媒体教学的视角,借鉴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的研究方法,来探讨研制和应用“05方案”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课件的思路和路径。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课件设计的基本思路

积件的思想产生于20世纪的90年代末期,是针对传统课件的局限性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思路。常见的多媒体课件主要是以专门为某一堂课或某一个教学内容服务的,课件具有鲜明的个性,同一知识点的教法因教材、教师、学生的变异而相差很大。因此,往往一个课件很少存在再利用的价值,从而造成不必要的重复开发。

我们提出以积件思想为导向,但不是完全照搬积件的理论,而是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性质和特点,借鉴积件库和积件组合平台的设想,来研制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课件。把积件看成是素材和课件的一个中介,是加工了的素材,可称为课件的半成品。为此需要建两个库:多媒体教学资料库;微教学单元库。多媒体教学资料库是以知识点为基础的素材资料,包括图形、表格、文字、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维信息的素材资源库。微教学单元库是以帮助教师讲授某个教学知识点为目的而设计的“小课件”,是供教师在教学中重组使用而准备的资源。

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讲述中华民族精神“自强不息”时,多媒体教学资料库有:上海大学校训“自强不息”(照片);厦门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止於至善”(图片);东北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知行合一”(图片);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网页);同济大学“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的精神(文本);著名哲学家、国学大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岱年把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及其诠释(图文)。视频资料有:百家讲坛电视节目中,王立群、易中天分别在我读经典《孟子:强势由人》和我读经典《我读先秦诸子》中对“自强不息”的出处和含义的解释;的两段讲话视频,一是2006年4月21日国家主席在耶鲁大学发表现场演讲,有一段演讲辞是:“中华文明历来注重自强不息,不断革故鼎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中国的一句千年传世格言。中华民族所以能在5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生生不息、发展壮大,历经挫折而不屈,屡遭坎坷而不馁,靠的就是这样一种发愤图强、坚忍不拔、与时俱进的精神。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表现出来的进取精神,在建设国家中焕发出来的创造热情,在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毅力,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精神的生动写照。”二是2007年10月15日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报告的部分内容,“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所有这些照片、网页、图文和视频等资料构成多媒体教学资料库。教师从多媒体教学资料库中有意识地编辑成为微教学单元库,即用powerpoint来做积件组合平台,借助一些图片、图像、音频和视频软件工具,如Flash、GiF、web、photostory等,通过“插入对象”,“控件工具箱”、“宏”等功能,制作成“自强不息”的教学课件,使学生深刻理解“自强不息”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它具体体现为:“坚贞刚毅品质、不屈不挠的精神和与时俱进的精神。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体现了中华民族勇于进取的精神境界,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发愤进取、不懈奋斗。”[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以积件思想为导向,借助多媒体课件,通过文本语言的多媒体化,即把教材语言转换为教学语言,把“一纲一本”规范性、理论性强的文本语言,转换成符合学生认知结构的各种媒体语言来表达,通过媒体语言来激活教材语言,表达教材内容,使课程内容内化为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组成部分。文本语言的多媒体化可以把单一的文字语言转换成多种媒体语言;静态的文本转换成动态的图像;平面的视角变成立体的界面;无声的语言转化为有声的语言;单一的画面转化为多频的画面,使教学内容更直观、清晰、生动、形象,具有现场感和立体感,从而使教学内容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效果。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课件设计的路径选择

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课件设计,实现文本语言多媒体化的路径选择有透视思想、理论;聚焦时事、新闻;链接方针、政策;见证历史、现实;创设情境、氛围等五个方面。

1透视思想、理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本质上是“说理”,就是谈思想、讲理论。课程内容中,有许多抽象的概念和逻辑命题。我们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识记、理解这些概念和命题,从而掌握和应用理论。思想、理论的透视主要体现在抽象概念的具体化;逻辑命题的情景化。

(1)抽象概念的具体化,即通过具体化的方式表现抽象的概念。

课程内容中有一些内涵丰富,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学习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通过印刷类、电子类、户外类等媒介,教师把抽象概念转化成具体的可感官的图表、图片、图形、音频和视频等“小课件”,可以让学生熟悉、理解和掌握这些抽象的概念。

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讲到“新中国的国体”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徽和画家董希文创作的油画《开国大典》,把国体的概念具体化为国旗、国徽和油画,使学生加深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3]的内涵。

(2)逻辑命题的情景化,即将逻辑命题转化为具体情景。

逻辑命题产生不能离开当时的历史背景,它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以及对现实、未来的影响。逻辑命题的情景化可以再现逻辑命题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发生、发展的脉络。

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中,教师讲到“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这一命题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资料库,制成汇集历史图片、图表、图书、音乐、电影资料等“小课件”,重现19世纪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等历史情景,说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等,揭示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4]

2聚焦时事、新闻

随着现代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的普及和发展,时事、新闻信息的海量传播对人们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心理发展、道德观念等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要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对时事、新闻的聚焦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改革开放取得的重大成果等,使课程内容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

例如:海外媒体高度关注中共十七大。

通过多媒体课件中照片、图片、网页等“小课件”,借助ppt平台,通过photostory软件处理成卷页,右下,间隔2秒,集中展示日本时事社、共同社、韩国联合通讯社、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德新社、英国广播公司、澳大利亚联合新闻社等众多境内外媒体对十七大的报道,通过聚焦十七大,特别是境外媒体聚焦十七大说明世界对中国、对中国共产党的热切关注,也表明了中国和中国共产党更加民主、更加开放。

3链接方针、政策

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是为实现一定时期的目标而制定的行动纲领,有一个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在不同历史时期,也有不同的表述内容。多媒体课件可以通过超文本链接,展示党和国家与时俱进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学生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同感,更加坚定地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同时,教师通过链接可以及时把党和国家的最新政策,融入教学内容之中,增强教学的时代性和实效性。

4见证历史、现实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观察当今世界,认识现实生活,使教学更好地为国情教育服务。见证可以回顾历史,也关照现实,用现代人的眼光去重新发现与解读往事。有一位史学家曾经说过,把学生带入了为自己的民族有过这样一段历史而激动自豪的氛围之中,而学生又在寻找史证的思维活动中,领悟到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

5创设情境、氛围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和氛围产生中,多媒体课件是创设情境和氛围的最佳工具之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创设有吸引力的情境和氛围,把教材中的一些抽象概念、基本知识放在某个特定的情境和氛围中,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去积极思维,从而深刻理解教材内容。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课件设计的实践模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课件设计的实践模式有三种:课件作为教学内容的辅助;课件作为教学内容和手段的有机组成部分;课件和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

1课件作为教学内容的辅助

课件作为教学内容的辅助来制作,有两种方式。

一是把教材章、节、目及主要叙述语言通过应用软件做成多频画面,可以使教材体系的框架和脉络更加直观、清晰,层次分明,重点更加突出,便于学生熟悉教材的逻辑结构,掌握教材的主要内容。主要叙述语言加上若干图片等,可以图文并茂,可以吸引学生眼球。

二是教师依据教材内容进行教学,课件中的相关资料作为教学内容的延伸、拓展和补充,起到加深理解教材内容的目的。

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中讲到“明确明确大学生的成才目标”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中的一组图片和牛根生视频访谈:“蒙牛集团:‘产品等于人品’的质量理念;用人原则: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来补充说明和和拓展教材中关于“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智是人才素质的基础”等教学内容,使大学生认识到“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历史发展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是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也是大学需要确立的成才目标。”[5]

课件作为教学内容的辅助来制作,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同时引起或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课件作为教学内容和手段的有机组成部分

课件作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有机组成部分,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传播媒介,同时也要遵循媒介传播的规律。传播媒介一旦进入教学过程,就有它自身的内在规律和特性,能对教学活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多媒体教学课件中包含着各种媒介,如文本、图形、图片、音频、视频等等。这些媒介的特性和功能不同,也就是说,媒介的特性和功能的发挥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会成为影响学生接收和接受教学内容的效果。这就要求课件制作中,教师把课件作为教学内容和手段的有机组成部分。

多媒体教学课件作为一种高效的信息传播工具,其信息传递功能之强大,是以往任何教学媒介所无法比拟的。课件作为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来制作,多媒体课件的特点和功能较好地展现出来,教学效果就生动、形象,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3课件和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

课件和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是指通过课件演绎教学内容,同时课件承载教学内容,两者交互整合,相得益彰。传播媒介是重要的信息源,也是重要的影响源。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媒介不仅仅是一种是形式,一种中介的方式、手段和工具,或是信息、知识、内容的载体,媒介对信息、知识、内容有强烈的反作用,它是积极的、能动的、对讯息有重大的影响,它决定着信息的清晰度和结构方式。由传播媒介本身所形成的文化,有时能超越传播内容本身去影响受学生。

例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下篇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综述辉煌的历史征程”中,讲到“‘从小米加步枪’到逐步实现国防现代化”时,以郭永怀为焦点人物,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照片、油画、录音、电影、视频资料,描述“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一批献身国防事业的军人、科技工作者,坚决捍卫祖国的领土完整和,发扬爱国奉献精神和坚持自力更生精神、自主创新的能力,自觉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志向与民族的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感人事迹。他们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部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壮丽史诗。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方式方法有多种多样,以积件思想为导向,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现文本语言的多媒体化并选择适当的路径进行教学是其中的一种方式方法。多媒体教学课件有很多优势,但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在教学手段上的无所作为是不合适的,但多媒体技术的喧宾夺主也是错误的。所以,只有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具体教学内容,通过相适应的传播媒介和教学方法,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使多媒体教学课件真正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5.

[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69.

法治思想发言材料篇4

为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学习研讨,进一步引导党员领导干部深入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提高学习研讨质量,增强交通运输厅领导干部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能力,按照自治区交通运输厅《交通运输厅党委关于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实施方案》(藏交党字〔2015〕号),以及自治区组织部《关于开展"三严三实"专题学习研讨的通知》(藏组发〔2015〕189号)要求,现就"严以律己"专题学习研讨,制定工作方案如下。

一、研讨主题、时间、地点、参会人员

主题:严以律己,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觉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学习研讨时间:2015年8月27日(如时间有变化另行通知)

地点:厅电视电话会议室

参会人员:厅属各企事业单位、厅机关副处级以上干部。

二、方法步骤

(一)理论自学

交通运输厅机关、厅属各单位副处级以上干部要在学好《谈治国理政》、《优秀领导干部先进事迹》(中央"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学习用书);《领导干部违纪违法典型案例警示录》(中央"三严三实"专题学习教育用书)等必读书目的同时,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党章》、《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刘XX同志在中央"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等阅读书目和资料。认真学习孔繁森、焦裕禄、杨善洲等先进人物典型事迹,以及我区抗震救灾过程中先进人物事迹,从先进典型事迹中汲取营养,深学细照笃行;以周XX等违法案件以及身边的反面典型人物为戒,自觉从反面典型案件中汲取教训,做到引以为鉴和引以为戒,为开展"严以律己"专题学习研讨打下理论和思想基础。

(二)集中学习讨论

厅机关各支部以组织生活会的方式,要紧紧围绕"严以律己,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觉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这个主题,在本支部内深入开展学习研讨。支部内副处级以上干部要结合学习研讨主题认真撰写交流材料,在支部内交流学习,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专题学习讨论完成后,各支部要将学习研讨情况以及副处级以上干部的学习交流发言材料在8月25日前上报厅机关党委。

厅属各单位要结合本单位实际,围绕主题组织开展学习研讨。专题学习讨论情况以及主要领导学习研讨发言材料及时上报厅政工人事处"三严三实"办。

(三)专题学习研讨

厅党委中心组第二次专题学习研讨会,将安排3名厅领导、3名正处级干部做主题交流发言,发言要紧密结合"严以律己"主题。通过学习研讨,从正面教育中得到引领规范,从反面典型中得到教训警醒,从自身言行差距中知晓利害和风险,进一步树立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意识,形成自省自律的思想自觉,不越底线、不触红线。

厅领导结合自身学习情况和工作实际选择以下其中一个具体主题撰写发言材料。

1、围绕"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维护中央权威和班子团结"撰写发言材料,带头深省阳奉阴违的"双面人"以及"宗派主义"对党的危害,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做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不搞团团伙伙、拉帮结派,绝不能把对党的忠诚异化为对个人、对小团体、对小圈子的效忠。

2、围绕"严以律己,管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撰写发言材料,深省"特权现象"对党的危害,不让他们打着领导旗号擅权干政,不让他们利用特殊身份,借领导之名谋取非法利益。

3、围绕"坚持五湖四海、维护民族团结"撰写发言材料,带头深省狭隘的思想认识对民族团结的危害,坚持"三个离不开",把维护民族团结融入到治边稳藏的具体实际工作中。

各处室正处级干部要结合自身学习情况和工作实际选择以下其中一个具体主题撰写发言材料。

1、围绕"遵循组织程序"撰写发言材料,深省"自由主义"对党的危害,重大问题该请示的要请示,该报告的要报告,不超越权限办事,不搞先斩后奏。

2、围绕"服从组织决定"撰写发言材料,深省"无政府主义"对党的危害,服从组织决定,不欺骗、不隐瞒、不对抗组织。

各处室副处级干部结合"严以律己"主题撰写学习交流材料。

三、具体要求

(一)厅属各单位、机关各处室、各支部要高度重视。学习研讨是"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四个关键动作"之一,也是专题教育的主要学习形式,更是通过自我反思、自我深省、自我拷问查摆"不严不实"问题的重要举措。要在前一阶段"严以修身"专题学习研讨的基础上继续延展深化,以更饱满的热情、更充足的准备、更充分的思考、更深刻的自省、更尖锐的反问投入到专题学习研讨中,确保"严以律己"专题学习研讨不走样、不变形。

(二)要突出"严以律己"主题。严以律己就是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勤于自省,遵守党纪国法,做到为政清廉。学习研讨会上发言者要紧扣主题,真正把自己摆进去、摆到位,通过自我反思、深省,努力做到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做政治上的"明白人".以法律法规为准绳,做工作上的"规矩人".慎独慎微,表里如一,做生活中的"清白人".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学习研讨要突出问题导向,以自我深省或身边发生的律己不严问题入手,突出强化从严治党和作风建设,紧密联系自身和工作实际,联系古今中外正反两方面典型,联系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对照在群众教育实践活动查找的问题是否切实解决,对照整改落实成果是否出现反弹,对照"三严三实"标准查找"不严不实"的具体表现等进行发言。其他参会人员要围绕主题内容踊跃补充发言,交流彼此观点,分享各自体会,互相启发,形成共识。

法治思想发言材料篇5

115世纪后半期至16世纪,文艺复兴“美术三杰”之一的拉斐尔擅长画圣母像,他笔下的众多圣母充满人情和母爱,这主要体现了当时

a.人文主义思想B.蒙昧主义思想C.禁欲主义思想D.浪漫主义思想

2下列航海家在开辟新航路的过程中,抵达或绕过好望角的有

①迪亚士②达•伽马③哥伦布④麦哲伦

a、①②B、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3法国史学家米西勒认为,14到16世纪欧洲封建社会末期是“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这两个“发现”对世界历史产生的共同影响是

a.倡导人文主义B.发现了美洲大陆

C.把世界开始连为一体D.促进了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

4有人认为英国“革命前是国王的议会,革命后是议会的国王”,这表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了

a.君主专制B.君主立宪制C.总统制D.民主共和制

52011年4月29日英国女王出席威廉王子的盛大婚礼,受到世人普遍关注。根据英国国情,下列对英王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国家的象征B.在英国人民心中仍有较高的威望

C.仍享有统治国家的绝对权力D.权力受到议会的制约

6自由女神像是法国在1876年赠送给美国的独立100周年礼物,位于美国纽约市哈德逊河口附近。自由女神左手握着的文件应该是

a.《独立宣言》B.《权利法案》C.《人权宣言》D.《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71799年,华盛顿总统病故。美国人民举行各种仪式,纪念这位“战争时期第一人、和平时期第一人、同胞心目中的第一人”。华盛顿身后能获得如此殊荣是基于他

a.*了封建王朝B.建立了联邦制共和国

C.发表了《宅地法》D.领导了美国南北战争

8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是

a.攻占巴士底狱B.颁布《人权宣言》C.第一共和国成立D.雅各宾派专政

9林•亨特在《人权的发明:一部历史》一书的开篇提到: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被视为这一时期代表性的三份人权文献……”。其中《独立宣言》与《权利法案》、《人权宣言》相比,其显著特点是

a.以法律形式限制君主的权力B.宣告独立,脱离殖民统治

C.强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D.建立三权分立联邦制国家

10《大国崛起》的热播说明了人们对历史的喜爱的关注。其中有这样一段:17世纪英国“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英国“抢占了先机”和“傲视全球”的典型表现是

a.成为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心,号称日不落帝国

B.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确立了海上霸主和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

C.发现了美洲大陆,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D.确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通过工业革命成为最发达的工业国

11他挽救了法国大革命的危局,是法国的骄傲;哲学家黑格尔称赞他是“骑在马背上的世界灵魂”,他的一生成于战争,也败于战争。“他”是

a.克伦威尔B.罗伯斯庇尔C.拿破仑D.华盛顿

12如果我们要上网搜索右图的历史信息,应键入的“关键词”是

a.早期殖民扩张

B.手工工场

C.工业革命

D.信息时代

13下列属于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影响的一组选项是新课标第一网

①实现了人类生产方式的变革②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阶级

③人类进入了“钢铁时代”④证明资本主义制度优越于封建制度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4某学生在历史课堂笔记中整理出如下知识提纲:

这表明该学生学习的历史内容是()

a.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B.百日维新

C.赫鲁晓夫改革D.日本明治维新

15“为人占有而做奴隶的人们都应在那时(指1863年元旦)及以后永远获得自由”。这则材料出自

a.林肯竞选总统宣言B.《人权宣言》

C.《解放黑人奴隶宣言》D.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16“日本人最终认识到,锁国政策并不可行,遂开始研究西方的方式,并加以改变……取得了非凡的成功。”此后,日本开始

a.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B.建立军部法西斯专政

C.成为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D.实行“科技立国”政策

17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向全世界宣告:无产阶级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共产主义社会,解放全人类。近年来美国教育部把《共产党宣言》公布为“美国中学生的必读书目”,通过阅读该宣言,美国中学生可以了解到新课标第一网

①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 ②世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③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

a.①②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18毛泽东曾经有诗:“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它是穷人的歌,是无产者的歌,是穷人的呐喊,是无产者的倾诉,代表着受压迫心声。它是

a、《人民宪章》B、《义勇军进行曲》C、《马赛曲》D、《国际歌》

19从1880年到1914年,西欧城市人口的比例几乎上升了40%。美国纽约和费城在1820年各有居民10万人,到1870年,分别达到94万人和67万人。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新航路的开辟B.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C.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推动D.农奴、黑奴的解放

2019世纪60年代美俄两国都要解决国内的重大问题,其相同的历史任务是

a.使国家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B.为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开道

C.避免国家分裂,维护国家统一D.反抗殖民压迫,真去民族独立

211889年,第四届世界博览会在法国首都巴黎举行。为迎接这次经济盛会,巴黎修建了300米高的埃菲尔铁塔作为新的标志性建筑。下列关于这次盛会与埃菲尔铁塔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铁塔上可能采用电灯照明技术②展品中有以柴油为燃料的内燃机③看到巴黎上空有飞机在飞行④采用电话进行联系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④

2218世纪后期,在发明创造领域,人们听说了一连串英国人的名字,然而在19世纪将尽的时候人们听得最多的是

a、美国人和德国人的名字B、俄国人的名字

C、法国人的名字D、日本人的名字

23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公开宣布必须用革命的暴力*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第一次实践这一观点的是

a.宪章运动B.巴黎公社C.十月革命D.新中国成立

241963年8月28日,美国黑人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在演讲中说到:“一百年前,一位伟大的美国人签署了《解放宣言》,我们现在就站在他的纪念堂前。”这个宣言对美国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包括

①彻底消除了种族歧视②废除了奴隶制度③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④维护了国家统一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252011年3月26日晚,人类历规模的环境保护运动“地球一小时”再次来临,全球134个国家和地区4000多座城市和城镇熄灯一小时,以倡导节能减排理念。由此我们想到电灯的发明让人类告别了黑暗时代,那么这项发明产生于

a.工业革命时期B.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C.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D.新经济时代

二、非选择题,题目见答题纸。(26题7分,27题5分,28题6分,29题7分,共25分)

26文艺复兴、启蒙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是近代欧洲思想解放的三个重大事件。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7分)

材料一:据意大利媒体2011年5月14日报道,考古学家在佛罗伦萨市中心的圣乌苏拉修道院遗址发现了两个墓穴,并断定其中一个墓穴中定有名画《蒙娜丽莎》原型人物丽莎•盖拉尔迪尼的遗骸。

——摘编自2011年5月20日中国日报网站

材料二:路易十六在狱中阅读了启蒙思想家的著作,感叹道:“原来是伏尔泰和卢梭毁了法国!”

材料三:德国电视二台最近在黄金时段播出了一部名为《马克思和阶级斗争》的10集纪录片。……学者认为,马克思“以人为本”的理念,对社会不公正问题的深入分析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目前,……很多城市里还有马克思阅读小组,“马克思”似乎回归德国人的生活了。

——2011年2月23日中国广播网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拿破仑个人的影响诚然是可贵的,但是只有顺应正在推进欧洲丈明的那些翻流,他的影响才能起作用。

——《拿破仑时代》

材料二拿玻仑说:“我真正的光荣并非打了40次胜仗,滑铁卢之战抹去了这一切的记忆。但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忘却的,它将永垂不朽……”

——北师大版九上《历史》教材

材料三一位意大利爱国者在1814年写到:“没有人比我更懂得湿润意大利土壤并使之恢复生气的每一滴慷慨的法国人鲜血的价值。但是,我必须说这样一句真实的话:看到法国人离开是一种巨大的、说不出的欢乐。”

――《全球通史》

28革命和改革是英、法、美、日四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两种不同的方式,对推动其政治、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依据所学内容,回答问题。

材料一:17世纪时,英国国王竭力推行封建专制,鼓吹“君权神授”,认为国王的权力是神授予的,不可违抗。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权利受到侵害,他们利用议会同国王展开斗争。

材料二:英国希望北美殖民地永远作它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竭力压制北美经济的发展。殖民地人民强烈不满,反抗情绪日益高涨。

材料三:在美洲太陆北部,有一个飘扬着星条旗的国家……这个国家出现,虽然只有230年的历史,但却演绎了大国兴起的罕见奇迹。它在欧洲文明的基础上独创性地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发展之路,将世界第一强国的位置占据了一个多世纪,

大约在150年前.(一个)住于太平洋西岸的岛国,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的胁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出人意料的是,它将此作为自己弃旧图新、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并最终使自己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的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

——摘自电视片《大国崛起》解说词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世纪后半期)当革命的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好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但是威力并不因此就显得缺乏力量的变革。蒸汽和新的工具机把工场手工业变成现代的大工业,从而把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基础革命化了。

——恩格斯《反杜林论》

材料二新的钢铁材料、新的内燃机……带来了铁路、轮船等交通运输工具的革命性变革,使得远程运输更为广泛、安全、使捷;电报、电话、无线电通信等电讯手段的出现及其大发展,加速了商业信息的传播与交流。

——王斯德《世界通史》

九年级历史期中试卷

答题纸

2012.11.

序号12345678910111213

答案

序号141516171819202122232425

答案

一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26题7分,27题5分,28题6分,29题7分共25分)

26阅读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1)以丽莎•盖拉尔迪尼为原型创作《蒙娜丽莎》这幅世界名画的画家是谁?他的另外一幅代表作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列举一部能体现伏尔泰思想主张的著作。(1分)

(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什么?依据材料三指出马克思“回归”德国人生活的理由。(2分)

(4)文艺复兴、马克思主义分别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2分)

27阅读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作者说的“潮流”指的是什么?(l分)

(2)材料二中拿破仑自认为“永垂不朽”的是什么?(l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拿破仑对外战争的性质。(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拿破仑活动的根本出发点。(1分)

28阅读材料回答:

(1)指出英、法两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相似的根本原因?与英、法两国相比较,北美独立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有何特殊性?(2分)

(2)美国独立战争中发表的《独立宣言》和法国大革命中颁布的《人权宣言》有何共同之处?(1分)

(3)在美国南北战争中,林肯政府为扭转战局颁布了什么重要文献?(1分)

(4)日本明治维新对日本国家的发展起了怎样的作用?(1分)

(5)上述国家的崛起之路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启示?(1分)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横扫整个法国”的“革命风暴”是指哪一重大历史事件?(1分)英国进行的“比较平静”、“但是威力并不因此就显得缺乏力量的变革”又是指什么事件?(1分)请简要概括这场“变革”给世界带来的影响。(1分)

(2)请从材料二中找出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相关的新成果,(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1分)

(3)请结合现实生活,举例说明两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发明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任举一例)。(1分)

九年级历史期中试卷答案

2012.11.

一选择题

序号12345678910111213

答案aCDBCaBaBDCCD

序号141516171819202122232425

答案DCaaDBBCaBCB

二、非选择题(26题7分,27题5分,28题6分,29题7分共25分)

26(1)达•芬奇;《最后的晚餐》。(2分)

(2)《人权宣言》或者《独立宣言》(1分)

(3)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理由:马克思“以人为本”的理念,对社会不公正问题的深入分析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2分)

(4)文艺复兴: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马克思主义诞生:为无产阶级*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提供了思想武器(或使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时期)。(2分)

27(1)巩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和推动资本主义发展。(1分)

(2)《拿破仑法典》。(1分)

(3)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前期是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后期是军事侵略战争。(2分)

(4)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1分)

28(1)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分)

特殊性: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分)

(2)都宣称人生来自由,权利平等,体现了资产阶级要求平等的思想。(1分)

(3)《解放黑奴宣言》《宅地法》(答出一个即得分)(1分)

(4)作用:这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它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使日本逐渐强大起来。(1分)

(5)维护国家民族独立;勇于创新;坚持改革开放,学习先进技术;发展科技教育;注重国家间的台作与交流;立足国情,制定适当政策;避免战争,维护和平局面(答出一点就得分)。(1分)

29(1)法国的“革命风暴”是指法国大革命。(1分)

英国的“变革”是指工业革命。(1分)

影响: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言之有理即得分)

法治思想发言材料篇6

一、选择题

1.《论语·乡党篇》记载,一次孔子家马厩失火,孔子退朝,问:“伤人乎?”不问马,马夫属“圉”,为最下等级之人。孔子关心人而不关心马,这主要体现了()

a.孔子主张平等对待下人

B.春秋时奴隶地位提高

C.孔子“仁”的主张

D.孔子反对等级差别

解析 抓住题干中的“关心人”一词进行分析,“关心人”就是“爱人”,属于孔子“仁”的主张。

答案 C

2.孔子“正名”主张的主要内容是()

a.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

B.统治者要爱惜民力,以求得人民的拥护,使其统治名正言顺

C.要求东周统治者承认强大的诸侯国的霸主地位,使他们号令诸侯名正言顺

D.给世间万物确定稳定的名号

解析 B项体现的是“为政以德”的思想;C项与“正名”的主张相反;“正名”强调的是贵贱有“序”,矫正已混淆的社会等级秩序。

答案 a

3.《孔子家语·致思》中记载:“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孔子认为对饥民实施救助的做法值得商榷 ②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 ③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 ④充分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

a.①③B.②④

C.②③D.①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孔子思想主张的理解。材料认为面对灾荒,应由君主进行救助,而不应自行救助。这反映了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且有明显的上下等级观念,C项正确。

答案 C

4.杨绛在其著作《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中说:“孔子出门必坐车。”孔子的这一行为最能体现儒家思想的()

a.礼B.仁

C.中庸D.德治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孔子出门必坐车”反映了孔子注重等级,强调礼仪,这符合儒家思想中的“礼”的主张。

答案 a

5.孔子说过,我们不可能和鸟兽同居共处,除了和人打交道外,还能和什么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又何必去改变它呢?这说明孔子()

①主张“爱人” ②持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 ③主张变法革新 ④有强烈的使命感

a.①②③④B.①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孔子的思想,意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从材料中的“除了和人打交道外,还能和什么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们又何必去改变它呢?”可知孔子具有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持积极入世的态度,具有社会使命感,②④正确;①③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 D

6.美籍华裔学者杜维明在《超越启蒙心态》一文中说:“儒家……有这样一种认识,即每个人命中注定是嵌于某一特定条件下的独一无二的人。但是,每一个人同时具有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内在可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儒学的核心是“仁”和“礼”

B.儒学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协调

C.儒学注重个人的身份地位

D.儒学对秩序和个人发展同等重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从材料中的“每个人命中注定是嵌于某一特定条件下的独一无二的人”可知儒学强调社会等级秩序;从材料中的“每一个人同时具有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内在可能”可知儒学强调个人发展的可能性,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7.老子主张无为,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这在当时主要反映了()

a.新兴地主的要求B.没落奴隶主贵族的要求

C.手工业者的要求D.富裕商人的要求

解析 老子是奴隶主阶级的代表,主张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状态是奴隶主贵族利益的体现,是其保守性的反映。

答案 B

8.“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材料表明老子()

a.政治上倡导“无为而治”

B.提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C.是中国哲学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

D.认为矛盾双方不能互相转化

解析 材料指出了“食税之多”“上之有为”“求生之厚”的弊端,可见是希望统治者减少赋税,爱民、无为,符合老子的“无为”思想。

答案 a

9.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曾说:“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此人可能是()

a.孔子B.老子

C.孙子D.墨子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老子思想的认识,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材料体现了辩证法思想,这符合老子思想的特点。

答案 B

10.《老子》一书中写道:“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主张小国寡民B.反对人际交往

C.不利社会发展D.主张积极革新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材料体现了老子的“无为”思想,这是一种保守的政治思想,主张回到过去,不主张积极革新,D项错误。

答案 D

11.梁启超曾说,如果让孔子当国民政府的教育总长,他一定会像法国那样,把教育部改为教育美术部,把国立剧场和国立学校看得一样重,并且还会改良戏曲,到处开音乐会,忙个不停。这说明儒家()

a.主张用仁爱之心调节和协调社会关系

B.强调有教无类,注重发展私立教育

C.注重美育对道德修养的辅助作用

D.注意借鉴不同文明,进行教育改革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从材料可知梁启超认为孔子重视美术、戏曲演出、改良戏曲、音乐会等对人类教育的影响。据此得出孔子注重美育对道德的辅助作用。

答案 C

12.老子和孔子思想观点的相似之处是()

a.都否定天命论

B.都主张恢复周礼

C.都主张体谅百姓,不要过分压迫

D.都强调贵贱有序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能力。孔子主张恢复周礼和强调贵贱有序,并不否定天命论,a、B、D三项错误;孔子主张“仁”,老子主张“无为”,不要过分威逼百姓,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克己复礼(规范)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论语·颜渊》

材料二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为政》

材料三 我无为,则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使民甘美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道德经》

(1)材料一中“礼”的实质是什么?

(2)材料二体现了孔子的什么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孔子是否反对一定程度的改良?并举出近代利用其身份进行的改革运动是什么?

(3)概括材料二、三政治主张上的异同。

解析 本题比较简单,解题时结合材料,理解材料的含意即可。

答案 (1)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或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

(2)为政以德思想。不反对。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3)异:孔子重“德”,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同:都是为统治者提供治国方案,都反对苛政。

14.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故道大,天大,地大,人大,城(寰宇)中有四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材料二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以智治国……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材料三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最后的结果)?

(1)这三则材料反映了老子的什么思想?

(2)老子的思想体系包含哪些内容?应如何评价?

解析 第(1)问可从材料中的“字之曰道”“故道大”“道法自然”“使民无知无欲”“祸”“福”的变化概括出老子的哲学思想;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作答。

答案 (1)材料一反映了老子的哲学思想,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本原,材料二反映了老子的“无为”和愚民思想,材料三反映了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法治思想发言材料篇7

1.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的整合。

多媒体的运用加大了课堂信息的容量,思想政治教学是一个信息传导的过程,或者说,是政治信息转换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通过一定的信息传递、交换、储存、处理实现的。从信息论的角度看,就是在一定时间内向学生传递最多的信息,以提高思想政治学习效率。这主要表现为:通过多课堂信息传递的通道,提高单位时间内传递信的容量,以增加课堂的密度。

多媒体的运用易于启发想象。高中思想政治课本所选例文的最显著特点就是在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前提下,较多地增加了事例典型、人物具体、情节生动的文章。在学习这些文章的过程中,一方面陶冶了学生情操、提高了他们的辨别能力,另一方面发展了他们的思维、丰富了他们的语言。假如仅靠教师的一张嘴、一支笔讲授这些文章,往往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依然一头雾水,原因是学生对生活体验不够。如果教师利用多媒体,通过有声的画面再现生动的形象,就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获得深刻印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运用多媒体组织教学可以增强趣味性和可信性。思想政治课教材中有大量的概念和原理,这些概念和原理很抽象,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解很枯燥。同时,有许多概念、原理,由于学生对其缺乏感性认识,也使得教师的讲解在学生心目中缺乏可信度,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多媒体课件利用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综合技术手段,将抽象问题形象化,将枯燥的文字叙述变得生动有趣。同时,通过动画模拟可以将事物发展过程及其内在联系动态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增强了教师讲解的可信度。优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配上教师简练语言的讲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枯燥乏味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

2.合理地运用远教资源,让思想政治课妙趣横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课,若能让学生有兴趣地学,教学便成功了一半。学生对有趣的课堂是充满期待的;妙趣横生的课堂不但学生喜欢,上课的老师和听课的老师也都非常喜欢。如何才能让课堂妙趣横生呢?远教资源的合理运用,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现今,国家花巨资为各个学校配备了丰富的远教资源,这些资源涉及各门学科,各个章节,思想政治资源更是丰富多彩。

3.建设高中思想政治多媒体资源库。

高效的教学离不开素材的积累,故而在平时有目的地构建多媒体资料库是十分必要的,这点对于高中政治课来说显得尤为突出。获取多媒体素材的渠道十分宽广。具体说来,可以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对课本素材的提炼和加工。高中政治,特别是高中新课程教材提供了相对较为丰富的素材,只不过需对其进行一定的处理,或将图片扫描成电子信息,或将书本的漫画制作成Flas。第二类是从浩瀚的网络世界搜寻。央视网络提供的视频素材十分丰富,尤其是新闻视频。而新华网所提供的图片资源是比较丰富的。第三类取自生活。如为“影响价格的因素”准备素材时,可选择的余地很大。试想,倘若下载截取一段房产价格波动、钢材价格波动的视频或图片,那么学生的印象会深刻吗?若以本地西瓜价格波动制作演示动画或图片进行辅助教学时,则教学效果可能要好得多。

素材呈现多格式、多题材化,收集、加工多媒体素材的同时应做到科学分类。首先应以高中政治学科体系进行科学规划,即分为三大模块:旧课程资料库、新课程资料库、新旧共用资料库。每个模块下对应具体的学科内容建立子模块,以素材的类型为依据在子模块下进行整合。其次,在分类整理时需要给每个素材起个名称,这个名称应简练地反映该素材的内容,但是素材名称不宜过长。

4.多媒体技术辅助思想政治课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性、研究性学习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自主性、研究性学习能力。思想政治课因其固有的特点,即理论性、现实性、开放性,更适合利用网络进行教学,学生可以从网络的资源库中各取所需,针对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网上自主学习、讨论、分析、解决,并撰写些小论文,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学习潜能,提高学生自主性、研究性学习能力的目的。同时,思想政治课的生命力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而传统教学手段难以把大量鲜活的正在发生的现象呈现给学生,而网络教学则可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解决这一问题。通过网络及时把一些热点现实材料下载给学生或学生自己上网浏览,让学生分析、讨论,达到理论与现实的结合,课内与课外的统一。既提高了政治课的时效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学生可以围绕社会主义荣辱观、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社会热点尽量展开自己的思维、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正确分析、评价、解决现实问题能力。

5.政治课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过程构想。

5.1情境导入

运用动画、声音、视频等手段,创设情境或利用设问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及兴趣。学生则感受情境,对学习引起目标注意和感兴趣。

5.2自主学习

通过教师提供的演示平台为载体,以教师提供的简单资料或直接从网上获取资料为依托,以教材大纲内容为根本研究范围,教师进行简单而必要的提示帮助和设问引导,让学生进行自主互动的学习和探讨。

法治思想发言材料篇8

一、撰写政治小论文的积极意义

由于撰写政治小论文需要与时政热点相结合,有利于促使学生更多地去关注时事政治,了解社会百态,进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对现实问题的深入分析也有助于巩固课本的基础理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初中生由于受知识水平、生活阅历所限,理解新闻事件时可能过于片面,通过写政治小论文,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使学生更全面、客观地认识新闻事件。

二、如何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

1.引导学生选好题目

政治试题中常常给出一则或多则材料,要求围绕材料内容撰写小论文,题目通常为自拟。假如论题太大,学生必然泛泛而谈,说理空洞且缺乏说服力,所以选题必须要“小”,或从“小”现象切入来讲“大”道理。例如,一次考试的试题材料中倡导广大网民要遵守“七条底线”,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有的同学便立题为“上网安全”,这样的题目使人读不出所写论文的主旨内容,如果把它改成“文明上网,人人有责”或“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就会通俗易懂,论点明确。优秀小论文的题目应该立意新颖,富于启发性,体现与时俱进的特点,使人一看题目就有一种新鲜感,并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提炼观点之后就要对观点进行说理论证,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尽量把政治理论生活化。如针对“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一论题,可以收集有关环境污染的资料,了解国家针对环境问题制定的方针政策,思考青少年能为保护环境做哪些事情。针对“责任一路相伴”这一论题,可以收集201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事迹材料,并结合材料阐明学习先进人物的优秀品质、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重要性。

结合生活实际撰写政治小论文,既有利于巩固书本知识,又有利于学生养成关心时政、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习惯,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凸显创造性思维

写小论文时教师要给学生思维和想象的空间,使学生在写作中能够表现出对情景材料认识的深刻性、灵活性、独立性和批判性。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通过参观、访问、调查、实践等活动搜集材料,并将其归纳整理,结合材料对一些社会问题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是学生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过程。

4.通过批改以提高其写作能力

批改、分析、校正是撰写政治小论文不可忽视的几个重要环节。教师在批改小论文时切忌包办代替,直接把自己的理解或想法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写进小论文里,这样的结果往往是“画虎不成反类犬”。所以,要通过批改小论文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指导学生如何修改小论文。此外,也可以采用学生互批的方式,引导学生在互批过程中借鉴他人的优点、查找自身的不足,借此提高写作水平。

三、其他常见问题和应对方法

我在指导学生写作政治小论文时也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对此总结了几点应对方法:

问题一:对时事的认识不深入,对文章的分析不透彻。一部分学生由于学习时间紧,对时事政治了解得少,平时看电视也不关注新闻;部分学生关心时事,但对许多问题的理解大多停留在感性认识上。针对这些情况,在教学中我把课本知识与时政热点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把握写小论文的要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二:对政治小论文的文体特点把握不好。有些学生片面追求华丽的语言,未能遵循政治小论文的文体特点和写作要求,有些学生的小论文逻辑和条理不清晰,缺乏推理性。针对这些情况,我经常张贴范文供学生学习,让学生在学习模仿的过程中克服对写作的畏难心理。此外,在教学中我还结合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内容组织写作比赛,帮助学生养成敢写、乐写的好习惯。

法治思想发言材料篇9

这篇初三历史期末复习练习试题的文章,是

1、小明是一位英国文学巨匠莎士比亚的崇拜者,他在对朋友介绍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时,不小心把一个剧本名称弄错了,请你来帮助他指出来a.《神曲》b.《哈姆雷特》c.《奥赛罗》d.《李尔王》2、右图是1893年美国发行的世界上第一套纪念邮票之一。这张邮票记载着这样一段历史:经过漫长的航行后,他和同伴于1492年10月12日突然发现远处有陆地,丁是高兴地前往,到了近处一看,原来是一座海岛,这个岛就是现在美洲加勒比海上巴哈马群岛中小的瓜纳哈尼岛。文中的“他”指的是a.达·伽马b.哥伦布c.麦哲伦d.迪亚士3、依据所学知识判断,“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这一典故所反映的是英国历哪一时期公民权利的变化?a.《权利法案》颁布后b.“光荣革命”期间c.斯图亚特王朝统治时期d.英国共和时代4、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某纪念塔内,有一块中国清政府赠送的石碑,上面有这样一段文字“……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伟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浸浸乎三代之遗志。”你能猜剑这位美国领袖是谁吗?a.华盛顿b.林肯c.里根d.克林顿5、小明同学在今年暑假期间和父母一起到法国去旅游,在法国的博物馆看到了这样一个文献――《declarationoftherightsofmanandthecitizen》,它是法国大革命时期最的文献a.《权利法案》b.《独立宣言》c.《人权宣言》d.《法典》6、“拿破仑执政期间,对外战争连绵不断。这些战争打击了欧洲各旧的封建统治,传播了革命思想,但同时也掠夺了被占领国家的财富,激起当地人民不满和反抗”,从这些话中你不能得到的信息是a.拿破仑执政期间,经常对外发动战争b.拿破仑通过发动战争,夺取了国家政权c.拿破仑对外战争的作川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d.拿破仑对外战争有利于加速欧洲社会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7、在美国的纽约港,矗立着一座高大的自由女神像,她的左手托握着美国人民在反对殖民统治斗争中用鲜血和生命铸成的一本文献,右手高举着熊熊燃烧的火炬,表现出神圣与庄严的气势。这部文献是()a.《独立宣言》b.《人权宣言》c.《解放黑人奴隶宣言》d.《法典》8、下面对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相同点的归纳,不正确的是()a.引起战争的经济原因都与英国有关b.战后都有利于美国经济发展c.前者以争取国家独立为目标,后者以维护国家统一为旗帜d.都是由当时的美国总统领导资产阶级革命9、在工业革命中,“解放”手的最早发明是a珍妮纺纱机b蒸汽机的发明与改进c第一艘汽船的发明d“火箭”号机车的发明10、1807年当富尔顿发明第一艘汽船后,他带着自己的新发明去见当时的法国统治者,希望得到重用。当时他所拜见的是a查理一世b路易十六c罗伯斯庇尔d拿破仑11、19世纪中期后,推动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成为时代潮流的根本因素是()a.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b.工业革命的发展和影响c.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d.殖民地独立运动的高涨12、19世纪中期,在得克萨斯州,两个陌生人只有以手枪相对,他们的见面礼是一个老问题——“拥护奴隶制还是反对奴隶制”,跟在答话后面的往往是开枪。这说明a.当时社会的焦点问题是奴隶制的存废b.美国社会不稳定c.奴隶制变成美国向往的制度d.种族问题严重13、明治元勋大久保利通说:“大凡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这段话体现的治国思想是a.鼓励人民富裕起来b.对外掠夺c.学习西方d.工业兴国14、关于1861年和1868年俄日改革,下列表达错误的是:a、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b、都因此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c、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d、主观上都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15、小李在图书馆看到一张纽约百老汇大街的老照片,只见电线横七竖八,拉得满街都是,即使是富人云集,基本上还见不到汽车。请你帮助小李判断这张照片大约摄于a1840年b1870年c1900年d1930年16、一个反映十九世纪晚期美国人民生活的剧本准备了四个场景,其中错误的是a坐汽车上班b乘飞机旅游c打电话聊天d在电灯下看书17、1913年,英、美、德、法的实力对比英德美法在工业产品数量上所占位次3214在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1452上述表格所反映的史实导致的直接后果是()a.英国成为殖民大帝国b.美国成为经济大国c.轴心国集团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d.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18、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a、战争发生在帝国主义时代b、战争的目的是重新瓜分世界c、交战国主要是帝国主义国家d、战争的结果摧毁了四大帝国19、“沸水顶壶盖”“苹果落地”这种常人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却引发了两位科学家的思考,并促成了两项科学家发明(发现)。这两位科学家和两项科学发明(发现)是a.达尔文---进化论爱因斯坦---相对论b.毕昇---活字印刷术莱特兄弟---飞机c.哈格里夫斯---纺纱机爱迪生---电灯泡d.瓦特---蒸汽机牛顿---万有引力20、法国大革命期间,国王路易十六被囚禁,在狱中阅读了启蒙思想家的著作,感叹道:“原来是伏尔泰和卢梭毁了法国!”路易十六的话实质上揭示了启蒙思想的重大意义,即a.打击了欧洲封建制度b.促进了工人运动发展c.阻碍了法国社会发展d.传播了自然科学知识第二部分非选择题(30分)注意:考生必须将答案直接做在试卷上。21、阅读下列材料。(7分)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人类历哪一重大活动?材料中的航海家到达了亚洲的哪一国家,从而找到通往东方的新航路?(2分)(2)材料二中的人物对美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什么主要贡献?(2分)(3)材料三中的历史现象发生在哪一历史事件中?(1分)(4)材料四中的飞机是谁制造的?这是哪次科技革命成就?这次科技革命对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了怎样影响?(3分)22、14一18世纪欧洲先后出现了两次思想解放的进步潮流,并且影响深远。回答:(5分)(1)这两次思想解放潮流分别是什么?(2分)(2)思想运动推动政治运动的进步和发展,试各举一例说明这两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下的政治运动。(2分)(3)按时间顺序看,后者比前者在反封建斗争方面有何突出特点?(1分)23、阅读下列材料(6分)材料一:时间发明人机器名称1765年哈格里夫斯珍妮纺纱机1769年阿克莱特水力织布机1779年克隆普顿骡机1785年卡特莱特水力织布机材料二工业革命之初,大部分机器由水力推动,工厂只能建在河流旁边,受地理位置和季节的限制……,1785年瓦特制成改良落汽机并投入使用,大大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发展。人类社会由此进入“蒸汽时代”。材料三工业革命前,人们的时间观念不强,千活懒散拖拉。工业革命后,情况发生变化,时间就是金钱……,人身上的巨大潜能得到程度的发挥,物质财富前所未有地涌流出来。材料四工业革命后的欧美国家,华而不实的上层社会服装被抛弃,简朴实用的服装非常流行。原来专供上层社会享用的食品,如巧克力、果普、茶叶等,也逐渐成为大众化的消费品。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完成下列内容:英国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_____________部门。最初的机器大部分是由___________推动的。后来___________________,制成改良的蒸汽机,为机器提供了更为便利的动力。(3分)(2)材料三反映了工业革命后带来的什么变化?(1分)(3)材料四反映工业革命后,人们日常生活在哪两个方面发生的变化?(2分)24、阅读材料(6分)材料一我们以这些殖民地的善良人们的名义和权力,谨庄严地宣布并昭告: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和众国,它们解除对于英王的一切隶属关系,而它们与大不列颠王国之间的一切政治联系也应从此完全废止。材料二1858年林肯说:“‘一幢裂开了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们相信这个政府不能永远保持半奴隶和半自由的状态。我不期望联郑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塌,但我的确期望它会停止分裂。”材料三内战前,林肯又说:“没有其他选择,只好动用政府的军事力量,用武力来抵抗*政府的武力,用武力保卫政府。”材料四林肯说:“我利用我的职权,正式明令宣告……所有作为奴隶的人现在和今后永远获得自由。”请回答:(1)材料一所述文件是在哪次战争中发表的?(1分)(2)材料中林肯所说的“裂开的房子”指的是什么?(1分)(3)材料三中林肯主张用什么途径解决裂开的房子的问题?(1分)(4)材料四的内容出自什么文件?(1分)(5)分析上述材料所提到的两次战争在美国历起了什么作用。(2分)25、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6分)材料一、19世纪中期,俄国资本主义工业有了发展,但速度缓慢,农奴制的阻碍作用日益明显,当时工业生产中的劳动力有近40%是农奴,生产效率极低,农奴制还影响着国内外市场的扩大,资本主义工商业难以继续发展。材料二、北方需要大批便宜的“自由”劳动力和工业原料,主张解放奴隶,而南方却占用了大批的劳动力,而且南方要求把奴隶制扩展到美国西部新增土地上,对此,北方坚决反对。材料三、《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规定从1863年元旦起废除叛乱各州的奴隶制,并允许奴隶作为自由人参加北方军队。1865年美国正式废除了黑人奴隶制。沙皇颁布的废除农奴制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为“自由人”,农民获得“解放”时必须出钱赎买“份地”。材料一、二说明了19世纪中期,俄、美经济发展大的主要障碍各是什么?(2分)俄、美两国是怎样扫除各自障碍的?(2分)从材料三两部法令看,俄国在解放“农奴”、美国在解放“黑奴”方面有何特点?(2分)参考答案:1-5abaac6-10badad11-15baddb16-20bdbda21、(1)新航路开辟。印度。(2)领导了美国独立战争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3)法国大革命(4)莱特兄弟。第二次科技革命成就。第二次科技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力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它们加紧对世界的瓜分,掀起了抢占殖民地的高潮。22.(1)文艺复兴和思想启蒙运动(2文艺复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或美国独立战争(3)反封建的斗争更彻底,矛头指向封建专制制度。23、(1)棉纺织业水力瓦特。(2)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时间观念发生变化).(3)服装、食品24、(1)美国独立战争。(2)美国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3)武力(或军事力量)。(4)《解放黑人奴隶宣言》。(5)美国独立战争摧毁了英国的殖民枷锁,赢得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美国内战中北方获胜,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不仅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障碍,而且为以后的经济迅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25、(1)俄国:农奴制;美国:黑人奴隶制。(2)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南北战争。(3)俄国农奴获得自由是有条件的,即以高价赎买份地;美国黑人奴隶获得解放是无条件的。

法治思想发言材料篇10

一、流畅

教师对教材内容的讲授,是政治课课堂教学的主要成分。学生从政治教师的讲授中,能获得比较系统、全面的理论知识。教师授课的语言流畅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语言流畅是政治教师最基本的素质之一。教师要把需要讲述的内容,通过自然、连贯、轻松、流畅的语言,行云流水般地表达出来,让学生在一种和谐的语言氛围中学习知识。

与流畅相背离的是习惯性的废话、重复、停顿。这是政治教师的大忌。这一习惯是有些教师长期以来不注重语言修养而留下的痼疾,而要改掉这一不良习惯,非下大气力不可。首先,政治教师要把语言流畅作为自己的第一要求,在思想上引起重视;其次,多听听相声、评书,学习相声、评书演员驾驭语言的技巧;第三,进行朗读练习和与周围的人多进行语言交流。有心,有恒,就必有所获。

二、生动

高中生具有较强的接受口语的能力,这就为教师施展语言技巧提供了可能。生动的授课语言,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辨别力,往往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要使语言生动,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活泼。教师语音的高低、节奏的快慢,会使学生产生不同的听觉效果。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在强调重点内容时,采用低声音、慢节奏,以便使学生有一个思考、回味的余地;在讲述一般性内容时,采用高声音、快节奏,以达到在短时间内使学生形成印象的目的;在论证某一结论而引用材料数据时,采用高低、快慢交错进行或连珠炮似的语言,以加强结论的可信度。这样,教师通过语言的感染力,在向学生传授教材内容的同时,也传达出另一种信息,即这些内容是可识、可记、可信的。

第二,多变。教师在表达同一内容时,可以有多种方式,如开门见山、旁征博引等。而方式的选用,在很多时候必须视学生的精神状况而定。现在,中学生的学习时间长、负担重,一天内大脑会出现几个“兴奋一抑制”周期。当学生注意力集中,即处于兴奋期时,教师须适时抓住教材中的关键词句,以最简练的语言,将重点内容交待清楚。这时,切不可漫天撒网、旁征博引,否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当学生注意力分散,如有人打瞌睡或小声讲话时,教师可暂时离开教材上的词句,或讲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或谈一件近期国际国内发生的大事,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将谈话内容同教材内容结合起来,回到教材内容的讲授上。

三、清晰

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运用,是政治课教学的核心。一堂课45分钟,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强调什么,落实什么,教师必须心中有数。否则,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学生理不清线索,抓不住中心,就达不到教学目的。因此,教师把自己精心设计的教学语言,用宏亮的声音清晰地表达出来尤为重要。怎样才是语言的清晰呢?笔者以为,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清晰地表述概念、原理的不同层次。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对概念内涵的理解,一向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对语词的逐层分析,是使概念清晰可辨的有效方法。如对“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我们就可以划分为如下层次:第一层,规律是一种联系;第二层,规律是一种固有的联系,是一种本质的联系,是一种必然的联系;第三层,归纳规律的客观性、可知性等特性;最后,通过提问或练习的方式,举例指出规律的外延。这样分层次把握概念,学生容易记忆和理解,运用起来也容易掌握其适用范围。

第二,清晰地表述基础理论的内在逻辑线索。教材中重点、全面阐述的基本理论,由于篇幅比较长,学生对其基本内容和内在联系理解起来要相对容易些,而教材中理论性较强但又不可能详尽阐述的问题,就成为教学难点。高一教材中说:“滞胀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消极作用的集中反映。”既然是“集中反映”,有关滞胀的概念和原因,教材就不可能回避,但也不可能用较长的篇幅来全面阐述。那么,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讲清这一问题,自然就成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我认为,先将滞胀成因的逻辑线索清晰地罗列出来,再辅之以简明扼要的板书,会使学生一目了然,即:经济停滞――国家干预――加大投入――财政吃紧――增加货币――通货膨胀――紧缩货币――经济停滞。一般说来,这些理论性强的内容,其内在的逻辑性也强,应以递进关系逐步展现出来。能否理清和表述上述逻辑线索,是突破这一难点问题的关键。教师在讲述中,只要有一处混杂或交待不清,就会给学生带来严重的视听障碍,往往要重新讲述。

四、准确

准确,是政治课的生命。政治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准确与否,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甚至世界观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政治教师必须不断提高理论修养和对新事物的观察力、判断力,使自己在以下几个方面力求准确无误:

第一,基础理论。高中政治课作为一门科学,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基本内容,容不得教师任意增删和轻率修正。但实践是发展的,这门科学也处在不断发展之中。新概念、新观点不断产生,使这门科学更充实,更富有时代感。作为教材,虽说应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其中的有些观点和材料相对于我国迅速发展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来说,已不可避免地显露出它的陈旧性。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等,或内容不够充实,或观点滞后。这就要求教师时刻把握我国理论研究的新动向,认真学习和掌握新知识,在不脱离现行教材的前提下,把一些最新的知识准确地传授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