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安全生产学习研讨发言材料十篇安全生产学习研讨发言材料十篇

安全生产学习研讨发言材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46:39

安全生产学习研讨发言材料篇1

关键词:教学方法;自学讨论;环境材料学

作者简介:刘景宏(1972-),男,福建闽清人,福建农林大学材料工程学院,副教授。(福建福州350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农林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项目编号:01193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0-0102-01

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新旧知识更替速度极快,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知识往往不能满足社会所需,为保证今后职业生涯具备不断发展的潜力,在大学学习阶段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因此,福建农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计划将“环境材料学”设置为自学讨论课,安排在大四上学期。课程教学重心从知识储备式逐步转向能力开发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文献信息检索能力,对专业资料的分析理解,并进而扬弃吸纳的能力。

一、“环境材料学”课程的特点

环境材料学是跨材料和环境两大领域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医药等学科的综合知识,涉及农业、生物和几乎所有主要工业,如钢铁、非金属、石油化工、矿产和建筑等。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是将环境意识引入材料科学与工程,赋予传统结构材料、功能材料以特别优异的环境协调性,倡导材料工作者在环境意识指导下,或开发新型材料,或改进、改造传统材料。[1]

因此,在内容安排上突出材料科学的基础理论,更加强调材料与环境的协调性,同时尽量结合我国目前材料生产、环境状况和材料科学的研究状况,帮助学生掌握材料与环境关系、材料的环境性能评价和环境性能数据库、材料的生态设计、降低材料环境负担性的工艺和技术、开发与环境相容的新材料和绿色产品、发展环境降解新材料以及治理环境的高效工程材料等知识。

由于课程涉及知识面广,传统教学方式在短短30学时的教学计划中,各知识点难以深入展开,而采用自学讨论方式,学生可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以教材为基础,在教师指导下广泛检索文献资料,组织讨论讲稿,充分调动学生自学的主观能动性。

二、实施自学讨论式教学的意义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是讨论式教学法的教育思想,营造了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师生平等、学术民主的教学环境,克服了满堂灌填鸭式教学的单调且压抑自主创新思维的弊端。[2]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讨论式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讨论准备阶段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利用图书馆文献、电子期刊数据库和互联网等检索所需资料,将基础知识与科研前沿成果结合,围绕讨论选题精炼为发言稿。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讨论阶段为在限定的发言时间内清晰表达观点,促使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方法,锻炼了形成概念、判断、推理的能力。

2.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水平

讨论式教学要求教师善于营造讨论气氛而不冷场,对课堂有很好的主导和把握能力,不仅要求知识面广,备课充分,还要很好地掌握教育心理学,充分调动学生发言积极性。在讨论中教师要能敏锐地发现学生在知识掌握上的疑点、难点、热点,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点评、讲解和总结。因此,讨论式教学对教师的知识更新、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地要求。

三、自学讨论教学法设计探索

1.讨论题目的选取

自学讨论课能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与讨论题目的选取有密切关系。选题应紧扣教学大纲各章节的教学重点,内容兼顾成熟的基础理论和近年的学术研究热点两方面。讨论题目与教学进度表在学期初就下发给学生,以使学生能够按时自主安排自学过程,收集资料并归纳整理,将自学过程中的心得、疑难记录下来以备讨论交流。

在编制《环境材料学》教案中,拟定各章节讨论题目如下:

(1)论环境材料与可持续发展。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材料科学的发展历程,材料工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研究环境材料的意义,并指出环境材料的未来发展趋势。

(2)环境影响要素因子的数字表征。试对表征材料环境负荷和环境影响要素的方法加以分析,并尝试提出一种可以表征材料环境性能的无量纲化指标。

(3)煤的应用与中国的材料生产。分析中国的能源结构;从能源利用与材料生产的关系论述材料生产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改进材料生产技术的关键问题。

(4)论某种材料或产品的循环使用的意义。分析某一种材料或产品的生产、应用,循环再生现状,再生利用对减少环境负荷的意义;再循环利用的政策建议。

(5)企业的资源再利用调查。调查论述一个企业的生产过程,分析其固体废弃物再循环利用的现状和可能的改善措施,再利用对生产成本和环境的影响分析。

(6)为什么木材可划入环境材料范畴。用LCa方法分析木材生产、使用的生命过程;这一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如何减少其加工和使用过程中的环境负荷。

(7)材料对环境的影响与环境材料分类。具体分析你认为应属于环境材料范畴的材料,对其来源、加工、使用、废弃处理等环节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

2.教学过程的组织实施

教学过程中将全班分为10个学习小组,强调在自学讨论学习过程中的分工协作精神。

为逐步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将课堂讲授模式与讨论教学模式相结合,根据“环境材料学”课程内容是由基础理论研究、评价方法研究和应用研究三大部分组成的特点,采用循序渐进原则加大讨论课时的比重。[3]

“基础理论研究”部分偏重于课堂讲授,预留一定时间由教师提出问题或鼓励学生提出听课过程中的疑问,并引导学生参与讨论。

“评价研究”部分课堂讲授与讨论课时相同,将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教学内容作为讨论部分,安排各学习小组代表发言,并针对学生提问进行答辩,最后教师总结。

“应用研究”部分完全采用自学讨论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对重点、难点问题或有意义的论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吃透所学知识并进行创新。

例如有一个讨论的主题是“聚乙烯(pe)购物袋与纸购物袋的环境负荷评价”。引导学生通过事先广泛的社会调查和资料检索,采集必要的数据,具体应用生命周期评价法(LCa)进行分析,把学生组织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

在考虑对环境的负荷时,会得到一些出乎意料的结果。在商店购物时,给顾客的聚乙烯(pe)购物袋比纸购物袋更利于保护环境。这似乎同人们的想象大相径庭。在人们的意识中,聚乙烯购物袋用过扔掉后,不能在自然中风化降解,常常随风飘扬,破坏生活景观,造成环境污染。但对聚乙烯购物袋和纸制购物袋的环境负荷对比评价表明,聚乙烯购物袋的能耗量较低。这两种产品的生命周期是:聚乙烯从原油的开采开始,纸是从伐木开始,经过产品的制造、使用,然后将使用后的一部分进行再生循环处理,直到最后作无公害焚烧的过程。环境负荷评价就是对这两种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能耗量进行分析和计算。在容量相同的情况下,纸袋的能耗是聚乙烯购物袋的1.5~2倍(随再生率的提高,二者能耗差距减小)。类似地,聚乙烯购物袋在产生的固体垃圾数量和废气排放量方面,也要低于纸制购物袋。纸制购物袋在再生循环处理中会排出更多的污水,这是造成纸环境负荷增加的主要原因。这些结果表明聚乙烯购物袋对环境造成的负荷程度比纸制购物袋要低。

这种讨论经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和提示,往往很热烈。学生开动脑筋,思维非常活跃,通过这样的讨论,很多学生牢固掌握了相关知识并印象深刻,开拓了知识面。

3.考核方法

为了保证自学效果,主要通过课堂发言、平时作业、期末课程论文等形式考核学习的全过程。[4]为保证学习小组各成员在自学阶段的文献资料收集、讨论讲稿的组织过程中的分工协作,杜绝个别成员的依赖性,每个讨论题目完成后都要求小组成员互评成绩,并将成绩分别通过电子邮件直接发送给教师,避免人情分。总评成绩由教师打分与学生互评成绩构成。客观、公正的考核能起到鼓励先进、督促落后的作用。

四、结论

总之,自学讨论式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师生间的互动,使教学效果发生了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左铁镛.环境材料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5-12.

[2]宁曼荣.讨论式教学法及其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的运用[J].教学探索,2006,(8):268-269.

安全生产学习研讨发言材料篇2

abstractmarketingisacreationandmeetthecustomerdemandofthecourse,thispaperbasedontheunderstandingofstudentsteachingpracticeandabroadclassinternationalstudentsinthemarketing,fromthearrangementofcontents,beforeclasspreparationandassessmentthreeaspectssummarizestheoverseasmarketingteachingintheplacethatcandrawlessonsfrom,andputforwardthemarketingstudentsforteachingimprovementsuggestions.

Keywordsmarketing;teachingofforeignstudents;differenceathomeandabroad

1背景

来华留学是我国教育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软实力输出的切入点,作为中国梦的一部分,来华留学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来华留学生规模迅猛增长,如图1所示。其中,在校人数2005年为141087万人,而到2014年已达到377054万人,创下了历史纪录。据美国全美比较国际教育学会(CieS)数据显示,中国已超过法国,成为继美国和英国之后的世界第三大留学生输入大国,占全球留学生份额的8%。根据教育部《留学中国计划》,到2020年要争取全国当年外国留学生人员数量达到50万,使我国成为亚洲最大的国际学生流动目的地国家。笔者所在学校面向留学生开设了国际商务专业,自2007年招生以来,目前在校学生规模已达157人,经过几年的努力,面向留学生的教学组织工作正逐步变得规范有序。

作为管理学科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市场营销是一门主要研究营销活动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和操作性(查冬兰,2012)。从实践中来说,市场营销是让商品和服务从概念到顾客消费的管理过程。与给中国学生授课相比,留学生专业课教学除了授课语言的不同,还需面对授课对象文化背景不同、理论基础差异大、英语语言能力层次不齐等问题。对于市场营销这门社会性较强的学科来说,针对留学生的授课方式和形式安排有本质性的变化。

2调研内容

笔者充分利用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访学机会,旁听学习了市场营销课程,并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与任课老师和学生也有充分的探讨,对课程的内容安排、课前准备以及考核方法有了全面的把握和新的认识。

(1)内容安排。课程授课对象是本科大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学生中约30%是国际学生。这门课程是校内课堂学习,结合授课、小组讨论、视频短片、阅读材料和学生作业,而课堂授课只是定位为辅助学习,不能代替材料阅读。课程设计的安排以学生团队学习为目的,辅助以课内外的广泛讨论。课程一共有13周,每周一次,一次3个小时,包括2个小时的授课和1个小时的小组讨论。要求一周至少12个小时来完成课程学习,课前学生要求阅读课本(Solomonet.al.,2013)的相关章节。

(2)课前准备。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所有课程的资料和师生互动都是通过学校的wattle平台,在开课前授课老师均将本课程时间安排、课程课件、考核方式、课程要求、每章参考资料等上传wattle平台。本课程授课老师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是:①每周需要课前阅读章节内容和相关参考资料;②准备课堂和小组的提问;③完成练习题。

(3)考核方法。本课程学生最后的得分由四部分组成,具体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通常我们所说的平时成绩占到了60%,而期末考试只占到40%。其中小组成绩占到了30%,占平时成绩的一半。因此考核能充分体现平时的积累,而不是学生最后的突击,也注重团队的协作。

3调研心得

市场营销学者一直在探讨教学有效性的问题(Hill和Herche,2001;Smart等,2003)。Faranda和Clarkeiii(2004)通过学生面谈调查的方式发现融洽的师生关系(rapport),及时的信息传递(delivery),客观公正的态度(fairness),良好的信誉(credibility)以及有效的组织(organization)是影响市场营销教学效果的最重要因素。

3.1课前准备

市场营销是建立在经济科学、行为科学、现代管理理论之上的应用科学,即包括宏观营销又包括微观营销,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可发挥的空间较大。目前针对留学生的本科招生尚未形成规模性的入学考试,考核标准仅限于其在本国高中阶段的表现,而每个国家的高中教学质量和所授知识差异显著,学生知识储备表现不齐。例如申请人在讲授基于成本的定价策略时,部分学生对于盈亏平衡价格的确定百思不得其解,需要帮助其回顾基本的数学推导,影响了教学的进度。其次,大部分亚洲国家英语为第二语言,在英语表达和理解上明显弱于英语为母语或官方语言国家的学生。因此留学生教学更需要平台来支持,这样授课老师提前将资料于平台,以便学生有更充分的准备。市场营销教学离不开案例教学,除了经典的案例,还需时时更新与教材知识点相关的案例。除了案例本身,还要了解案例的背景,虚构的和不具代表性的案例难以激起语言水平和基础参差不齐的留学者的共鸣与积极参与。如何充分有效地去组织和传递案例信息,同样利用教学平台,在课程开设前授课老师就将本课程的所有课件和每章需要阅读的材料在平台上,每堂课程结束后上传课堂录音。

3.2授课过程

e-marketing贯穿整个市场营销的教学过程(Kaplan等,2010)。在授课中还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教材案例中涉及大量跨国公司、新产品以及品牌等名词。授课老师通过打开facebook等网站,直接以公司主页、新产品图片、Youtube视频等形式展示,课堂形式不仅多样,也加深学生对相关概念和内容的理解,加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增强教学效果。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强调与学生的互动,密切注意学生的反应、课后积极与学生沟通授课效果和及时获得学生信息反馈。这种教学形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其次留学生教学以国际市场营销为突破口,跨国公司提出了“哪里的成本低,就在哪里生产商品”的目标,其定位是在全球市场上谋取收益和市场份额,而不是在狭隘的地区市场或国内市场上追逐利润。留学生就业岗位的全球性,决定了学生应具备置于国际化的背景来学习市场营销,如国际市场营销中特有的文化风险、文化策略,这样才更能更好地满足实际的需求,积累产品销售、国际市场调研与分析、营销策划、客户管理等理论知识。

3.3课后任务

针对市场营销课本上尤其是案例中词汇量多和涉及领域广的特点,学生英语水平、理论背景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布置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尤为重要。预习内容不仅是基本的书本知识,需要学生花更多时间精读案例的背景材料,以及书本知识延伸的学术论文等理论前沿。一个阶段的学习以后,学生需要完成小组案例、个人研究论文以及小组研究论文,13周的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完成3次研究论文的撰写,这些都作为最终成绩的构成部分。

安全生产学习研讨发言材料篇3

【关键词】《食品工艺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教学

《食品工艺学》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必修课程,是研究食品加工保藏原理、各类食品加工工艺,开发新型食品,探讨食品资源利用的一门课程,涉及化学、微生物学、食品营养学、食品卫生学和食品工程原理等学科知识。该课程覆盖面广,应用广泛,要求学生掌握各类食品加工的原料要求、生产配方和制作原理、生产过程中操作要点和产品质量指标等,涉及众多的生产过程和繁杂的加工工艺,许多知识内容是微观现象课堂教学无法演示的,需要在解决理论问题的同时综合地考虑生产和技术等方面的因素。因此,该课程是被老师认为难教、被学生认为难学的课程。目前,我校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开设的《食品工艺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均需一些改进之处,笔者结合现代教学理念和方法,提出我校《食品工艺学》教学改革的思路,以提高教学质量。

一、更新和优化教学内容

《食品工艺学》与食品生产实践以及新产品开发密切相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近年来,食品新类型、新技术以及新食品资源与原辅料不断涌现,食物保藏技术、加工技术、包装技术、品质评价与质量控制技术、加工设备等方面的研究不断取得新突破。但是《食品工艺学》教材的出版周期较长,内容更新慢,造成教学内容相对滞后。通过教学素材的积累和教学内容的组织,也能提高教师自身的备课水平和讲课能力。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科发展,及时补充食品新类型、加工保藏新技术、新设备与新辅料以及科研新成果,编写补充讲义,以纸质版或电子版形式分发给学生,使之更好地为教学服务。《食品工艺学》知识内容包括食品储藏、食品加工、食品加工新技术等方面,涉及食品化学、食品营养学、食品添加剂、食品卫生学和等学科知识,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在保证传统理论体系不变的情况下,加强与交叉学科的融合贯通,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本学科知识,并能灵活运用解决实践中的科学问题。另外,《食品工艺学》课程内容多,如果逐一进行讲授,则需要计划学时的多倍时间。因此,讲述的内容要精练,知识结构要合理,不应过多追求内容的全面,内容太多,学生负担过重,不容易抓到重点;同时,也不能一味求新,太深太偏的知识学生难以理解,同样也达不到满意的教学效果。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在理论教学上,应该突出食品工艺原理的讲授,弱化可能随着加工条件而发生变化的具体工艺过程,加强食品工业新技术方法的介绍。

二、改革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形式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食品工艺学》的课堂教学始终贯穿“以学为主,以教为辅”的理念,将教学活动由“以教师为主体,以讲授为中心”的模式改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中心”的模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由消极被动接受课堂知识转变为主动积极求学。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分别采用流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抛锚式教学法和类比教学法,各种方法相互渗透,配合使用,不拘一格,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

(一)流程教学法

对食品加工保藏原理教学内容的讲授,可以加工保藏方式(包括高温、冷冻、脱水、渗透压、发酵等方式)对食品微生物的影响、对食品变质酶的影响、对食品营养成分的影响为教学主线,采用流程教学法,条理清晰,也有利于学生理清学习思路。但流程教学法容易将各部分知识点孤立,因此要加强横向比较,增加学生对各种食品加工保藏方式方法的系统性认识。如论证腌渍和烟熏处理在食品变质和保藏方面的差异,比较高温处理和低温冷冻处理食品在条件选择、作用性质和质量控制方面的区别,分析普通酒精发酵、醋酸发酵与乳酸发酵食品在微生物和酶系统的影响和食品质量控制方面的不同。这样的比较学习既可以突出新技术的优势,加强章节知识点的横向联系,又可以活跃学生思维,使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牢固掌握课堂知识。

(二)案例教学法

对冷冻和脱水干燥等重要食品保藏技术的教学,可以选取食品中创新性类型或深受消费者喜爱的食品类型为例,对其原料来源、食品成分、加工方法选择、工艺参数、质量指标进行案例式教学,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开发创新兴趣。而对乳制品的生产工艺内容的教学,以澳大利亚亨氏食品公司被曝其婴儿配方奶粉维生素B2超标以及泛酸未达标准为例,讲解如何通过工艺控制保证奶粉质量,让学生了解原料乳检验、标准化对酸乳质量影响的重要性,引起学生的重视,也让学生体会到理论知识在食品生产中的实际应用价值,激发学习兴趣。在介绍园产果蔬食品包装工艺时,以严监管之下的美国仍有“染菌甜瓜”致人死亡病例为案例,向学生说明食品安全问题正在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难题,即使制度完善、检测严格也不可能完全杜绝,让学生通过讨论学习无真空包装的设计原理和要求,理解无菌工艺对于保证食品质量与安全的重要性。

(三)互动式教学法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单向讲授,学生被动听讲,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选择《食品工艺学》相对较易的章节,让学生课后带着问题进行自学,然后在课堂上学生提出问题共同讨论,或者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推选代表发言,进行辩论。具体做法是: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给每个小组学生布置不同的果蔬汁饮料产品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查阅书籍或利用互联网阅读相关材料,使阅读具有明确的方向性,然后综合小组同学查到的资料并且相互讨论,交流个人学习所得,在讨论中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最后总结该小组的结论。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每个小组的代表先对本组布置的内容进行讲述,然后大家讨论发言,由教师总结发言的要点。讨论结束后,教师纠正学生回答问题中的错误,并对各个小组的发言情况进行综合评价。这种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搜集资料,并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对食品学科的相关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通过讨论,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抛锚式教学法

为避免模式化教学限制学生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可以采用抛锚式教学法。例如在课堂教学完成后,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食品保藏的基本理论和食品保藏栅栏技术,教师抛出“锚”,让学生10人一组,查阅资料,针对某一种类型的食品原料,设计一种可行的保藏方法,并自己动手在食品工艺实验室对该食物进行保藏,一定时期后,对每组学生保藏的食品进行感官、分析和卫生学的检验。结果:有的组保藏的食物,肉眼观察无长菌,新鲜度保持较好,口感和原料基本一致为优秀,可得90-100分;有的组保藏的食物外形尚可,无染菌现象,但口感改变,为合格,可得到60-89分;有的组保藏的食物明显染菌,已经不能食用,为不合格。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分析保藏失败的原因,对各种保藏方法的优缺点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明确了微生物对食品变质的重要影响。实验中充满未知的乐趣和同学间友好的竞争,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丰富教学手段

多种教学手段结合使用比传统的板书传授更有优势。《食品工艺学》是应用性极强的工科类专业的主干课程,如果单纯利用板书与口头讲授的方式,即使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也不可避免地遇到课堂氛围不活跃、学生难以理解等问题。食品工艺的生产设备与实验设备差异较大,学生进入工厂实地参观、操作的机会不多,有些食品加工工艺抽象,不易讲解清楚,还有的食品类型单靠文字描述无法留下直观印象。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是现代化教学的突出体现,因此在理论和实验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多媒体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实物和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模型、幻灯片或视频等展示食品类型、生产加工设备以及生产工艺流程,配上文字说明和教师的讲解,将抽象的对象具体化,将间断的过程连续化,将静止的图画动态化,可明显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该章节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

四、加强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食品工艺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通过实验验证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初步的科研思维。目前,《食品工艺学》的实验教学内容比较陈旧,形式单一,主要为验证性实验,仅在实验室进行产品的小量试制,学生难以认识到实验室制备与工业化生产之间的差异,无法理解如何由小制作过渡到大规模生产。对此,可通过优选教学内容,打开教学思路,拓宽实验教学基地,建立、健全“基本操作”。为了解实际的大规模生产条件和方法,组织学生到食品厂现场参观,请有经验的工程师现场讲解制食品车间的工序、布局、相关QS要求、工艺条件,以及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操作方法以及工艺参数和质量控制要点。

为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依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生产见习”的实验教学体系,循序渐进,达到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和要求。开设综合性开放实验,教师指定原料或由学生自选原料,通过查阅文献自行设计食品类型,摸索加工工艺,建立质量控制方法,撰写课程设计报告,在对设计报告进行答辩讨论后,再予以实施。还可以根据专业教师的科研方向,组织有兴趣的学生加入研究生课题研究,组建科研兴趣小组等,从而使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科学研究以及食品厂现场教学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学生能够从中获得对于食品加工、设备和生产过程的感性认识,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和培养创新意识。

五、总结

建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已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食品工艺学》课程的特殊性、实践性和复杂性促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和探索,从修订教学大纲入手,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验动手能力、设计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积极探索改进教学方法,可为我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梁瑜.从美国甜瓜染菌事件看食品安全风险[n].中国食品安全报,2012-08-25.

安全生产学习研讨发言材料篇4

一、理论依据

近年来,很多学者根据乔姆斯基的生成语言理论和克拉申的语言习得论提出:人们使用语言的能力主要不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而是习得的。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因此,想要提高语言教学质量不应只在“教”上下功夫,还要在学生用来习得语言的“策略”上做文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兴趣,激发动机,引导学生去发现。

二、现实意义

(一)培养高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高中英语学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

学生创新能力是在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培养的。如果我们只重视知识的讲解,不重视由浅入深、形式多样的英语交际活动的创设,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也无从谈起。因此,改变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培养高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终身教育的需要,也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新世纪的教育应该是“为发展而教育”――为学生的发展而教育,为社会的发展而教育。作为教师,最重要的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

(三)自主性也是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特征

高中学生已具备了自主学习的基础,不满足于教师强制性的练习和讲解,他们更多地需要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因此教师只有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努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才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培养策略

(一)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归纳语言规则

英语作为一个语言体系,除了自然习得外,适当利用语言规则的监控作用来完善语言学习也是必要的。实践证明,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是有能力在接受大量相关信息的输入后,积极参与思考、自主探索及自行归纳出语言规则的。

(二)阅读技能训练

1.精读。精读课的重点是加强语言基础知识,提高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能力,特点是围绕课文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掌握课文的中心思想和主要结构。为保证学生主体性和自主性的有效发挥,课前可安排少量的pre-reading和词典查阅工作。课堂上的practice环节主要采用教师指导下的讨论、交流、点拨和创造性操练。然后,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重点段落进行背诵(Reciting)。在writing这一环节,可安排单句翻译、关键词造句、段落默写或课文概写等。

2.泛读。泛读课的重点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词汇、全文理解和速度是形成阅读技能的三个基本要素,而中心环节是全文理解。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了解文章主旨和段落大意的基础上,画出主旨与段落的“关系图表”,熟悉文章结构。接着对文中的重点词句及文化背景知识进行理解。讨论部分不仅包括情景和段落衔接,还包括作者的写作意图、方法、手段等。推断部分是发挥学生思维和想象空间的重要环节,包括故事结局、故事续写等。通过实践与探索,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把握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3.听力技能训练。在日常交际中,听甚至比读更为直接、快捷地使我们获取各种语言信息,指导并训练学生掌握一定的听力技能,也是培养独立学习能力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

听力教学与听力测试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尝试的听力教学模式为2L3D――Lead-in、Listening、Description、Discussion、Dictation。听力导入是学生听力训练的前提和基础,通常采用情景导入、讨论导入、词汇导入、猜测导入、竞赛导入等手段为学生听语言材料做准备。听后的描述部分主要包括时间、地点、人物、活动的叙述和场景、人物关系、因果关系的描述。讨论的内容因听力材料而定,最后落到笔处。听力资源的选取不限于直接瞄准高考的“听力训练材料”,而应拓展到各个方面:高一阶段可以听一些fables,tales以及简易有趣的stories,高二阶段多听一些riddles,jokes和humours,高三阶段可增加时事、新闻报道等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

4.指导自我评价。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人对事物的看法由自己来调节。学生要学会学习,必须要学会自我评价、自我调节和自我监控。通过不断地对学习过程、方法、效果的分析,及时反思在学习中的得失,从中领悟出自己的学习规律,与此同时去获取和发展新的元认知知识,从而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总结,帮助学生丰富和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

安全生产学习研讨发言材料篇5

我年轻时,学习兴趣很多,想学文学,又想学经济,最后,选择了历史。我是为着求知,为着探讨中国社会的实际,进而研究历史的,无形中,便把我研究中国历史的着眼点引向社会、经济,以及法律、政治诸方面,所以要在浩如烟海的学问大库,寻求为学之道,必须讲究方法。高中时曾上过国学概论这一门课,是以曹聚仁记录的章太炎讲稿为教材的,这样,让我初步窥见学问的大门。同时,胡适的历史考证文章,顾颉刚的《古史辨·序言》对我的研究历史,皆颇有启发作用。在社会史论战中,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出版,又扩大了我的读书视野,引起我对新兴社会科学如饥如渴的追求。我的学习范围逐渐放宽,

读得很杂,开始接触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就是乌里亚诺夫的《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布哈林的《历史唯物论》、波格达诺夫的《经济科学大纲》、《社会意识学大纲》、沙发诺夫的《中国社会发展史》,马扎亚尔的《中国农村经济研究》等,都成为我案头的藏书,尽管当时我对这些书的不同流派和不同论点,是很不清楚的。然而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在我初学的人看来,都是很新的,皆足以耐人寻味,作进一步探讨的参考。在这时间内,我对于社会发展阶段和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讨论,很感兴趣,也写过一些文章参加争论,今天看来,显然是很幼稚的、可笑的,但动机却是纯正的。比较有系统的学习马列主义的理论,那是到了日本以后,刚好那时日本学术界正在进行明治维新史的论战,主要的有劳农派与讲座派两者,我意识到明治维新史、日本资本主义发达史的研究,对中国史的研究,很有借鉴作用。特别是平野义太郎、羽仁五郎、服部之总等人的幕末史研究,很能唤起我的共鸣,我花了重金,购买了全套的《日本资本主义发达史讲座》,不时研读。同时,我翻译苏联波里也可夫的《中国封建构成的发展之合则性问题》,刊登于当时的《食货》半月刊。当然,我的这些学习和习作都不过是讲坛式的文章,并没有和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只能算是自己研究历程上的一些足迹而已。这里,我深刻体会到历史学比较研究的重要性,研究中国史的人如能结合学习一些外国史的知识,将很有好处的。我在学习日本资本主义发达史时,常用它和中国史相比拟,在比较中得到启发。可以说,后来我所进行的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与此是有些关联的。我相信,这一种比较研究法,是很好的,行之数年,必定有成。

我在研究历史中,还有一种“史料癖”,常常记住“当人类沉默时,石头开始说话”,没有史料,就没有发言权。我侧重于社会经济史的研究,必须掌握大量的史料,才能进行研究。可是这些史料,在中国正史中除了《食货志》、《货殖列传》和一些政书,如《通典》、《通考》外,很少有所记载,并且他们的记载,多半是涉及到公经济,特别是关于国家财政、赋税等方面,而对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资料,则记载得很少,这就给我在进行研究时以一个难题,必须另辟蹊径,搜集史料。记起梁任公先生早就指出方志、族谱、帐簿、契约都是研究历史的很好史料,我们为什么不可从中利用呢?同时,古代史家所掌握的史料,有不少系从个人的耳闻目见,实地调查得来的,这就教导我必须深入社会,处处留心,广收博采,到处皆是学问。本着这一个治学的信念,便不曾错过机会,也养成我今后访问、调查的习惯,从中获得不少好材料。抗战期间,我于福建永安县黄历乡,无意中,在一间破屋里,捡到数百张明清以迄民国时代各种土地文书及租佃契约等,当时无人注目。我根据这些资料写成文章,辑成《福建佃农经济史丛考》一书于1944年出版,对于明清时代福建永安农村的社会构造、阶级斗争,以及一田三主等问题,皆根据契约文书,提出一些过去尚未为人论及的看法,并为中国社会经济史的地区研究开拓一个新的领域。此书因在抗战时期出版,流传不广,但已引起国内个别学者的注意,尤为日本学者所重视。1982年7月,我从日本京都到东京访问,有一天下午,东京大学田中正俊教授约我到东洋文化研究所会面,看一份材料。原来是1953年田中教授在东京大学研究院读书时,同重田德先生共同翻译拙著《福建佃农经济史丛考》的原稿,我心中十分激动,感谢田中教授对我的厚意。此书原定由未来社出版,嗣以我的修正版出来,因而未果。五十年代末,当徽州文书流到北京时,也是我及时写出《明代徽州庄仆文约辑存》一文,发表于《文物》1960年第2期,以资提倡,并立即得到仁井田升教授的反应。现在民间文书的搜集与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社会经济史的重要史料之一。

我还有一个经验,即在读书时,如能搜集到人们所不注意的东西,便可有所突破,有所发现。我为什么开展明代商业资本的研究呢?抗战胜利后,从省图书馆萨士武馆长的尊人借阅谢肇淛的《五杂俎》,内载“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

安全生产学习研讨发言材料篇6

一、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改革大学传统的教学模式

大学传统的教学活动主要采用传授、接受教学模式,教师通过语言传授和示范操作使学生接受、掌握系统的知识与技能。这种教学模式以教师系统讲授、演示和学生练习为主,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机会较少,且交流时间有限。有些教师在讲授完新课后,要求学生提一些问题,或教师提一些问题,由学生回答,通常这个问答过程在5分钟~10分钟左右。学生的学习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教师呈现的材料,学习掌握现成知识,是传授、接受教学模式的特征。

根据当代认知派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的观点,接受学习可能是有意义的,即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也可能是机械的,即机械的接受学习。所谓有意义的学习,是指通过理解而进行的学习;所谓机械学习,是指不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靠死记硬背进行学习。要使接受学习成为有意义的学习,首先教师要激发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其次设法使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知识联系起来。

奥苏伯尔把有意义学习的组织分为以下四个步骤:第一,呈现先行组织者。教师利用适当相关的和包摄性较广、清晰度高、稳定性高的引导性材料,帮助学生把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自己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知识联系起来,达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种引导性材料就是奥苏伯尔所说的组织者。这种组织者由于通常是在呈现新的教学内容之前介绍的,目的在于用它来帮助学生确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故被称为先行组织者。第二,呈现新的学习任务和材料。新的学习任务和材料以讲授、讨论、放录像、布置作业等方式向学生呈现。第三,做到整合协调。教师设法让学生把新的信息纳入到认知结构中。通过提问,教师可以了解学生是否理解了学习材料。第四,应用。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的积极主动精神,即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强调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结果,认为认识的获得主要依赖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知识,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实现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促进学生形成更为分化的认知结构。但是,学习的内部和外部不同,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也有很大不同。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不同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掌握知识的程度和认知结构发展的水平有很大的影响。

我国学者认为,接受学习可能是主动的,也可能是被动的。这里的被动学习是指学生由于缺乏学习的需要、动机、兴趣或者缺乏必要的学习能力和基础等,不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或者不积极主动地把自己的学习引向深入,不去深入、全面地把握学习内容,而满足于那些含糊的、似是而非的、肤浅的观念。要使接受学习成为主动地接受学习,就必须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理解、把握学习材料的意义,并力求采取独立的和批判的态度来把握知识,而不是满足于含糊的、似是而非的认识,或毫无主见地记忆现成知识,就必须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一系列的活动。因此,主动地接受学习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将外部动机转化为学生的内部动机,提高学生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充分认识学生智力活动的作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精神、独立解决问题和预见未知的能力。

传授、接受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传递,要求学生在掌握知识所包含的逻辑结构中提高智力水平。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往往是教师讲得多,学生的活动少,学生感到单调、枯燥,容易出现“注入式”教学和学生的死记硬背现象。这种教学模式以教师在课堂的教育教学活动为主,不利于教师的科研活动与学生科研训练的结合,学生在四年级第二学期完成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因缺乏完成课程论文的科研训练而难以保证质量。这种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在于不易正确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往往因缺乏教学民主和启发诱导而强迫命令,压制了学生的主动性问,强化了学生的惰性,转移了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加速了被动接受学习模式的形成,降低了学生的求知欲,导致部分学生放弃了主动接受学习模式。

上述分析表明,大学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应当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改革教学模式。

二、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建立大学新的教学模式

要改变传授、接受教学模式,就必须加强教学中的启发、提问、讨论和研究,促进学生思考;增加学生课堂的活动与作业,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新的教学模式应当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机结合起来。将以知识理解为重点的教学过程与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分析、解决结合起来,即将教和学、讲和练、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结合起来。根据上述建立大学新的教学模式应当遵循的原则,大学新的教学模式应当是传授、讨论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在教师对概念、原理、规律、公式进行系统而全面解释、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学生分组通过网络、图书馆、资料室查找资料,分析资料,进行推导与实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经过小组讨论,相互启发,集思广益,每组学生最终形成各组的答案,然后每组推选一名成员陈述解决问题所应用的原理、计算(论证)过程、数据(原因)分析和结论。教师归纳、总结各小组(每组应以四人为宜)的优点和不足之后,继续讲授新内容,最终的结论作为课后作业,由学生个人完成。在课堂讨论前着手准备一个提纲、概要、发言稿或书面报告,是学生必须完成的另一项准备工作。在查阅资料、组织观点、拟写提纲的过程之中,学生自身的研究、学习能力也会相应得到提高。

三、实施新教学模式需要解决的问题

(1)实行每次课连续安排四节课的课时管理制度。在大学教学中,通常是两节课连排,讨论课、实验课、练习课与传授知识的新课分开进行,形成了教学过程中事实上的教与学、讲与练、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能力的课程衔接不紧密的现象。新教学模式改变了这种状况。然而,现在每门课程授课时间一次通常安排两节课的课时管理制度,却不能解决新教学模式存在的课堂讨论所需时间较多的问题以及讨论之后教师继续讲授新内容所需时间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增加每次课的课时数,即由每次安排两节课转变为每次安排四节课。

每次课连续安排四节课的课时管理制度,可能会产生教与学的疲劳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教师设计和安排好课堂教学环节,并取得教务部门的支持。课时的安排可以是前一、二节课讨论,后二、三节课讲授新课;可以是前二、三节课讲授新课,后一、二节课讨论;可以是前一、二节课查阅资料,做实验,后二、三节课讨论、讲授新课;可以是讲授结合,灵活安排,或者是针对在讨论中学生争议较大或反映强烈的问题,教师重点讲解,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展开讨论。

每次课连续安排四节课的课时管理制度对于某些偏重记忆的课程,如大学公共外语可能不太适合。所以,应根据课程的特点、学生的知识结构、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来安排课时。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应当是我们课时安排的指导原则和价值取向。

(2)改革注重终结性评价、忽视形成性评价的学生学业考评制度。长期以来,学生学业成绩考核评价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忽视形成性评价,注重学生知识学习的结果,不关注学习的过程。很多学生平时不学习,到期末考试前集中突击复习,所学知识表面化,没有系统和内化,其结果:一是时间一长,遗忘了所学知识;二是知识没有系统和内化,难以转化为能力,更难形成综合素质,这样一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标就落空了。如果不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改变由终结性评价导致的学生忽视平时学习、重视期末考试分数的心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难以调动。传授、讨论教学模式重视学生为讨论所做的准备工作,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作业的内容和质量、教师对讨论和作业的评分对学生该课程的最终成绩起决定性作用。传授、讨论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重视平时学习,注重形成性评价的学生学业考评制度,能保障教学任务的完成。

(3)转变学生的学习模式。传授、讨论教学模式对学生在教学中学习主动性的要求较高。从课堂上听教师讲,课后完成作业的学习模式转变到课前主动查找资料,课堂上讨论、协商、发言,课后进一步搜集资料,独立完成作业的学习模式。首先要求学生更新学习观念,从已形成的等待教师教的观念转变为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主动配合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观念。其次,要求教师树立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教学观念,改变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唱独角戏的现状,树立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的意识。第三,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的转变过程是一个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的过程,需要师生巨大的投入。第四,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的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总结经验。

教学模式的改革过程表面上是教师在重“教”与重“学”两者中间作出选择的过程,实质上是教师对以教师为中心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作出抉择的过程。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设计出了各种方案进行教学改革。一些学者提出了减少课时的建议,一些学校在修订教学计划时减少了专业必修课的课时。减少课时的办法关注“学”,变多“教”为少“教”,但是若没有同时对大学教学实践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进行配套的改革,减少课时的办法可能会带来降低教学的广度和深度的后果。要变学生机械、被动地接受学习为有意义、主动地接受学习,让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的传授、讨论教学模式,力图完善传授接受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一个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积极主动进行一系列活动的氛围,实现重“教”与重“学”的结合,实现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以期满足有意义、主动接受学习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要求,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并为学者探索新的适合大学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模式提供一个思考的路径。

参考文献:

安全生产学习研讨发言材料篇7

关键词:商务英语;eSp;课程设计

0前言

商务英语作为一种专门用途英语(eSp),是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而形成的一种英语。商务英语涉及的领域较广泛,文体较多,主要是进出口贸易事务所涉及的各种英语文书,包括商业书信、合同、文件、产品说明书和各种单据等。

近年来,我国的市场更加深入地融入到国际经济社会之中时,国内人才市场由于大批外资公司的登陆,对商务英语的人才的需求也愈来愈大。商务英语课程不只是简单地对学员的英文水平、能力的提高,它更多地是向学员传授一种西方的企业管理理念、工作心理,甚至是如何和外国人打交道,如何和他们合作、工作的方式方法,以及他们的生活习惯等,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包含在文化概念里的。

虽然世界商务英语教学发展迅速,作为中国大学经济类专业高年级学生的课程,商务英语教学却是相对落后的。通过对重庆地区高校主要大学商务英语课的调查,分析了目前我国大学商务英语教学的现状,并指出了其中存在的弊端。商务英语教学也属于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一种,同样具备需求分析、大纲设计、课程设计、教材选择等专门用途英语共有的方面。所以在eSp理论的指导下,笔者详尽地探讨了商务英语教学大纲的设计、课程材料选择和课堂教学活动的安排等多方面的指导原则和方法。

1需求分析

eSp教学关心的核心问题是:学习者学习语言的原因。学习者需求分析作为专门用途英语课程中的重要环节,其理念是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分析学习者的语言需求,如:学习的对象、学习的时间长度及学习的环境等相关因素。因此只有在完全的目标情景下,才能够选择合适的教材和教学法。需求分析在课程设置过程中,有助于大纲的合理制定和教学法的有效实施。

对于商务英语而言,它的教学对象一般分为:一类是经济管理类在校大学生或者是英语专业的学生,商务英语作为选修或者必修课的方式。另一类是与商务相关的人员,为了提高英语能力。所以首先就是要明白学生的需求和他们的语言水平。教师应该了解学生基本信息和需要怎样哪方面的内容进行语言交流。一些需求是由实际情况决定的,例如一个外销员,他应该能读懂商业信函,能够在商品交流会上与客户交谈,能够介绍自己的产品。对于学生进行分析也有很多方法,比如可以设置问卷、小组讨论、访谈等。教师可以了解学生面临一些困难,确认帮助学生的方法有效措施。例如在商务英语的课上,学生需要学到一些实际地交流技巧,而不是仅仅只是教材内容,所以在商务英语课堂上,教师不能仅仅只从教材出发,把商务英语课变成英语阅读课,然而阅读内容仅仅为商务知识而已。总的说来,需求分析一般包括两个部分:

一是目标需求,即分析学习者学习的目标、动机和使用情况,即在将来的语言使用过程必然遇到的交际情况,包括社会文化环境、工作环境以及特定环境对学习者的工作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二是学习需求,即分析学习者为了在将来的学习或工作中有效地交际必须要掌握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包括知识和技能掌握的先后、掌握的方法等等。(Swales,J,1989)

2明确课程的目的

从培养目标上看,商务英语课程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了解外贸函电写作和一些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灵活运用英语进行有效的商务沟通,处理国际商务中的实际问题。商务英语既然是eSp的一种,它就从属于英语。从本质上讲它既是一种语言教学,更应该是一种技能教学。由于商务英语学习者的特殊性,其教学内容更倾向于语言功能和语言活动,强调语言的输出,重视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获得与其社会目的相关的终端行为能力。

以营销英语为例,不同于用英语讲授国际营销专业课,两者性质截然不同。前者重点是学习、分析和掌握国际营销行业英语特点、句法规律和术语表达法,作为语言课,它以传授与营销专业有关的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为目的。而后者属于营销专业课的范围,讲授的是该专业严密、完整、系统的理论知识,以传播专业知识为目的,英语只是一种教学工具而已。

因此eSp课程的学习目的应当是,在语言基本技能过关的情况下,掌握eSp课程各个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通过对eSp课程专业知识的了解进一步提高语言的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

一套好的课程设置必须强调知识作为思维体系的导入,而并非只是传授信息和技能。商务英不光只是增加单词量,懂得商务术语,更重要的是一种对国外风俗文化地了解,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这才是所谓的商务思维。同时课程也取决于学习者需求和其他限制因素。例如学生也是带着他们个人学习目标,以及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期待。他们在自己脑海中已经形成了课程设置某些方面的相关概念。因此老师在课堂上,需要考虑学生所期待的上课方式,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而且由于学生水平不是相同的,教师需要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设定不同层次的目标课程。其中初层次目标是每个学生都要达到的;中层次目标应视为教学基本定位,要求多数学生达到该目标;高层次目标是对那些较优秀的学生设定的。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三个层次由低到高按序排列,且高一级层次要求包含低一级层次的要求。这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是高校英语专业或经贸专业学生经过商务英语课程学习应达到的标准。

3“真实性”课程材料的选择

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现已发展成为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传统教学中,专业不同或相同的学生都在使用相同的教材,而专门用途英语就是服务不同专业学生的要求。而商务英语教学与eGp教学的一个重要差异就表现在教材的选择及发展上。一般说,真实语料的使用是eSp课程教材的共同点。真实语料应选自真实场合并确定所选内容与将来学生使用的目标语场合直接相关,以满足学生今后工作的需要。但目前的商务英语教材大多是面向大众,而不是为特定的学习群体度身订做的。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专业需求选编教材。不同专业的学生,由于专业背景不同、毕业求职方向不同,其需求也必然不同,课程的内容也应有所区别。如果是外经贸专业的学生,教学语料的基本来源应是外经贸公司主要业务活动,包括公司介绍、产品演示、撰写报告、市场调研、商务会议及询价、报价、运输、保险、支付等商务洽谈环节。在开展这些包含目标语境所要求的交际任务的模拟活动时,教师须提供相关的教学语料,同时还可调动学生利用各种资源收集有关信息和资料。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本身就在学习真实语料,同时也是能力的培养。这种目标明确的活动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当前商务英语教材大多是知识介绍型的,重在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运用能力的内容颇少。练习一般从语法、词汇和翻译出发,停留在强化语言点的组织安排上,而没有体现eSp的特殊性和应用性。学生学过了如信用证、提单、保险等国际贸易基本常识,却不知道如何制单,如何申请开立信用证、审核信用证。许多教材只是“纸上谈兵”,与实际商务工作脱节,缺乏可操作性,而国际商务中这些实务性的操作却是必不可少的,学生最缺乏的和最需要的也正是这方面的知识。因此,教学内容应紧扣商务活动。基于模拟商务交际情景,课堂活动应围绕商务实践中将要面对并需要处理和解决的问题的顺序展开,力求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习英语,并运用英语寻求解决办法,以英语为工作语言仿真操作,使学生在掌握语言技能的同时,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就目前来讲,我国还没有完全适合的现成的教材,这就需要教师寻找或自己编写必要的教学资料,而不是仅仅依赖教材内容。

4实践性课堂教学活动

商务英语教学强调语言的输出和交际能力的培养,其表现形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在输入一定相关的新的语言和专业知识之外,注重以意义为中心的活动,创造师生互动的仿真情境,在交际、合作、协商的关系中,师生共处于语言交际的教学环境中,让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运用语言完成或解决各种现实工作中的任务和问题,最终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和工作能力。目前国内外普遍运用的任务教学法,就是在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上吸收第二语言习得领域的研究成果,把语言应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社会活动和合作学习模式。numan(1991)认为任务型语言教学是将真实的语言材料引入学习环境,给学习者语言学习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把学习者的个人经历作为课堂学习的重要资源,与课堂学习和课外语言活动连接起来,从而达到通过目标语学会运用语言的目的。

以下我们介绍几种课堂活动:

(1)角色扮演。例如:在模拟的商务谈判中,老师先给定题目,把学生分成不同的组,比如“外方代表”、“中方代表”、“法律顾问”。角色扮演事先要制定好详细的方案。老师也需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①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避免设计太难的商务情景。②设计的内容需要大家一起讨论。③学生团队的合作能力的考察。这种情景式的活动,它有主要利于培养学生听,说能力,而且同时也训练了他们的交际能力。

(2)案例教学。这种方法是商务英语长久以来实用的方法。比如,给定一个现实中的案例,让学生复述所发生的事件的经过,结果。讨论最后的决策,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意见。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在于训练了学生的理解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3)文案的写作。国际贸易中有大量的工作会接触到文案的写作。例如:商务业务文案、商务策划文案、商务广告文案、商务契约文案、企业CiS文案、商务电子文案、商务论文的写作理论和相关文种案例。

(4)项目开发。这是一个展示综合能力的过程。例如:老师可以把全班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就像一个公司那样。小组成员分别扮演公司员工的不同角色,共同开发一项产品或服务,流程如下:产品设计,市场调研,Swot分析,产品广告,财务分析,到最后的ppt展示等。通过这样的教学,生动有趣。

多方面的开展课程才能更加吸引学生,提高学生专业信息交流能力、研究能力及个人修养等多方面。

参考文献

[1]Strevensp.eSpaftertwebtyyears:are-appraisal[m].Singapore:SeameoRegionalCentre,1988:1-13.

安全生产学习研讨发言材料篇8

二、积极参加“手抄100天”活动。近日,人民网“学习小组”微信公众号发起了“手抄100天”活动,全文(不含标点)1万5千余字,100天抄完,每天平均150字左右。“手抄100天”是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有效手段,旨在引导党员全面理解党的纲领,牢记党的宗旨、党员义务和权利。各党组织要积极参与这项活动,认真组织广大党员采取手抄的形式,对全文逐字、逐句、逐条进行抄写,党支部书记要适时进行查阅。对于每日抄写内容可由各学校党组织统一发出通知公告,广大党员既可以按照统一进度进行书写,也可以自行安排计划书写。抄写要坚决杜绝形式主义,防止抄写只动笔而不“走心”,只为了“晒字”而不见行动,确保党规党纪入脑入心,真正触及思想和灵魂。

三、开展一次专题学习讨论。5月底,各级党组织要按照中央和区、州、市党委规定的学习内容,围绕做“四讲四有”(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合格党员,集中组织开展至少一次的专题学习讨论。要对照党员基本标准,先以支部为单位组织开展“要求是什么,合格党员怎么做”大讨论,提出符合实际的合格党员具体要求。在此基础上,组织开展专题研讨,认真对照“六个能否”,联系正反典型学习反思,主动把自己摆进去,剖析思想根源、检身正己,明确为人、做事的基准和底线。研讨发言材料要围绕“思想认识、存在问题和努力方向”进行撰写,各支部书记要严格审定每名党员的研讨发言材料,教育工委要严格审定各学校主要班子成员的研讨发言材料,确保做到见人见事见思想,防止浅尝辄止、散光走偏。各学校、幼儿园班子成员发言材料要在6月6日前将纸质版上报教育局进行审核。

四、精心安排一次党课。“七一”前,各支部要结合建党95周年,集中安排一次党课,对党课内容、时间和方式作出具体安排,讲党课一般在支部范围内进行。各学校、幼儿园主要领导要自己动手撰写讲稿,结合民族团结进步年、纪律教育年活动,紧紧围绕《》、《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主要内容,主题鲜明,言简意骇,富有寓意,通过采取小角切入、多角论证、举实例用数据的形式和方法,围绕如何做新时期讲政治、讲规矩、讲道德、讲奉献的合格党员,尤其要深入学习和挖掘身边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突出在落实基层组织建设重点工作、党员教育管理、示范点打造方面的创新方法和亮点,紧扣活动主题讲心得、谈体会,予人以教育和启迪。并注重运用身边事例、现身说法,强化互动交流、答疑解惑,增强党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促进党员干部尊崇、遵守党规、廉洁奉公、岗位奉献,进一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提升党员的党性观念、提高向党中央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认真进行调研思考,做到“三个讲清楚”,即讲清楚为什么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讲清楚学党规、学系列讲话的重点任务是什么,讲清楚怎么做合格党员,切实保证党课质量。将相关资料于6月8日前上交教育局办公室。

五、坚持边学边查边改。各学校、幼儿园党支部要强化问题导向,深入查找解决问题,做深做细查摆整改工作,结合专题研讨、党课报告,把问题查找准、原因分析透、措施制定实。每个支部、每个领导班子成员、每名党员教师要结合实际,对照标准查找差距和不足,列出问题清单和整改清单,分别形成支部、班子成员、党员教师个人整改台账(要包括查摆的问题、整改目标、整改措施、完成时限、进展情况等内容),“两清单一台账”实行动态管理,随时挂号销号。每名党员根据学习讨论、参加组织生活会等情况,并结合工作岗位、履职尽责等表现,本着边学边改、即知即改的原则,不等不拖,对症下药,以坚定的整改决心、有效的整改措施,体现开展学习教育带来的新成效、新变化、新气象。同时,要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问题整改进行有效衔接,推动不严不实问题的解决。整改过的问题要及时销号,并有印证材料。各支部班子及班子成员整改材料于6月6日前将纸质版上报教育局办公室进行审核。

六、组织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市直学校、幼儿园党支部要针对党员实际情况,促进党员立足岗位做贡献,要把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作为每个党员应作的第一贡献。各党支部要按照张春贤书记“五个深化”重要论述的要求,把握做合格共产党员这个关键,精心设计载体,认真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围绕“四讲四有”标准,组织党员设岗定责、承诺践诺,建设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列出本单位党员具体实践行动,引导广大党员立足岗位、履职尽责,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七、开展集中系列宣传报道。近期,各市直学校、幼儿园党支部要充分运用各类新闻媒体,大张旗鼓地宣传开展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和工作要求,集中宣传好的做法、取得的成效和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同时要结合实际,充分利用专题网站、微信平台、LeD显示屏、公告栏、宣传展板等载体,加强宣传引导,努力营造党员倾力投入、群众普遍参与的浓厚氛围。同时,要将学习教育开展情况以及工作中的经验做法进行总结提炼,及时以信息形式报送市教育局办公室和市“两学一做”领导小组办公室。

八、开展“学英烈、忆传统、强党性、正作风”实践活动。“七·一”前,各学校、幼儿园可以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组织党员赴市烈士陵园、二六工镇红色记忆展馆、州纪委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缅怀革命先烈,追忆先进典型,观看反面案例,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警示教育,组织开展纪念活动,以革命先烈为榜样,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牢记党的宗旨,坚定理想信念,以昂扬的斗志,立足本职岗位,扎扎实实工作,自觉改进作风的模范践行者。要始终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决反对铺张浪费,纪念活动既要俭朴隆重,又要丰富多彩,更要注重实效,确保纪念活动与各项工作“两不误、两促进”。

九、开展领导干部蹲点调研活动。“七·一”前,学校、幼儿园班子领导干部要深入到所联系的年级组、教研组、班级中开展蹲点调研活动。在蹲点调研期间,要真正沉下身子,体察民情、倾听民声、帮助师生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党建工作责任制有效落实。

十、开展“党员服务在基层”主题实践活动。结合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学校、幼儿园党支部要组织在职党员教师到所在社区参加服务活动,大力开展结对帮扶活动,积极协助社区解决维护社会稳定等问题。党组织要主动与街道、社区联系,组织在职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共青团员,进小区、进楼栋、上街头,集中开展整治卫生死角义务劳动,进一步激发各族党员教职工广泛参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同时围绕教育教学工作继续积极开展“党员示范岗、示范班”、“党员承诺制”、“党员联帮带”、争作“五种人”、“一台二岗三示范”、“四走访三联系”等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带头作用。

十一、开展庆“七·一”文艺活动。“七·一”前,各学校、幼儿园要积极开展美术、书法、征文活动和演讲比赛、诗歌朗诵会、歌曲演唱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改革开放发展的新气象,进一步激发教师工工作热情。使广大党员教师和群众在活动中纪念党的生日,在活动中潜移默化接受教育,进一步活跃节日气氛,提高纪念活动的教育面和实效性。

十二、开展走访慰问送温暖活动。“七·一”前,各学校、幼儿园党组织要深入开展“走访慰问送温暖”活动,对生活困难党员教师、群众、精准扶贫对象进行走访慰问,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有条件的基层党组织还要组织老党员参观、学习、座谈等各种活动,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党组织的关心和温暖。

十三、按时报送“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进展情况及“学习教育有关情况统计表”。报送学习教育进展情况,主要内容包括工作进展情况、特色做法、取得成效、问题建议及下一步工作打算,要把握重点,突出亮点,语言精练,数据详实,突出特色做法。以上两项工作需经主要领导审核把关签字盖章后,在每月8日、22日前将纸质版和电子版同时上报教育局办公室。

安全生产学习研讨发言材料篇9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新课程目标要求由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转变,它的最大特点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语文教学要依据教材,把握住教材的重难点,利用教材让学生领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特点,灵活地、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有的放矢,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下面我结合古诗《赠汪伦》的教学,谈谈创造性使用教材,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粗浅体会。

1.创设情境,赋材料以生命的活力

教学不是教材内容的移植和照搬,它特别需要执教者的创造性加工,将教材内容变成有关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变成发展学生文化素养的教育内容,赋予材料生命的活力,使材料回归生活,走向学习者。

教学《赠汪伦》一课,为了尽快使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中,我采用讲故事的形式引出课题,把平时积累的一则材料――《赠汪伦》一诗的传说编成小故事讲给学生听:“汪伦是唐朝有名的歌手,并且很有才学,家住安徽径县西南的桃花潭畔。他很喜欢李白的诗,也很想结识李白。有一回,他听说李白到了安徽,就想邀李白前来做客,但又怕李白不肯来,于是想出了一条妙计……邀来了李白。李白知道实情后,对汪伦毫不见怪,更为汪伦交友的热情所感动,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赠汪伦》一诗给他,表示心底的谢意。”对于李白和汪伦的这段佳话,学生听得兴趣盎然。以故事、时代背景引入新课,创设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轻松自如地把学生带入诗境中。

2.自主探究,变被动地学会为主动地会学

在课堂文化观看来,课程是学生自我适应基础上的文化再生产。学生对课程的学习不是静态的复制、被动的适应,而是动态的生成、主动的建构。服务于这一理念,《赠汪伦》一课采用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变被动地学会为主动地会学。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放手让他们去自主探究,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的意境。在这一步骤中,我重点设计了“多读、探究、交流、吟诵”四个环节。

(1)多读。引领学生应用多种形式读诗。比如:学生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采用学生领读,小组读诗,男生、女生赛读诗等多种方式,逐步达到流利地读。熟读之后,学生个别读诗。学生对文本熟悉了,读透了,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理解古诗的方法,一步一步地感知诗意,进入诗境,分析诗人写诗时的心境,从而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达到进入诗中与诗人产生共鸣的境界。

(2)探究。学生自读后,走进诗中后,将个人对诗的体会、学习所得与小组同学进行讨论,互相交换心声,并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同学相互研究解决。在研究难题时学生又一次走进了诗中,又一次和诗人交谈,理解深刻的学生会产生一种视诗人为知己的感受。如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全班讨论交流,将对诗的理解升华。

(3)交流。交流是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的平台,我设计以多种形式交流,激发学生们学习兴趣,让更多的学生毫无负担地参与到交流中。如: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汇报学习情况,学生自由更正、自由补充,敢于发表个人独特的见解,教师起引导、点拨的作用。

(4)吟诵。学生交流学习所得后,满腔情感要有所宣泄、流露,教师引导学生配上背景音乐反复吟诵,充分感悟古诗所描绘的意境,表达自己的情感。我相信学生伴随着优美、舒缓的乐曲,置身于诗的意境之中,体察、感悟、陶醉,以声传情,此时的朗读是最精彩的。

3.自由活动,营造学生自主发展的时空

教学发生的逻辑起点是充满活力的教学活动,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学生自由、充分地发展,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同伴的合作交互作用,通过师与生、生与生、师生与教材的沟通、加工、创造,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本节课突破常规,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学生能背诵、默写古诗之后,安排学生自由活动,提供了学生自主发展的时空。教师的角色是“导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自己喜欢的活动中去,激发学生各富色彩的智慧。

安全生产学习研讨发言材料篇10

关键词:输入;可理解性;听力教学

一、引言

耳朵,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言语交际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一环。然而,不同于母语的习得,听力是外语学习中一个难点。在实际教学中,每一位教师都公认一个事实:学生的阅读能力明显高于其听力水平。就拿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考试来说,听力材料的难度与阅读材料的难度也是相去甚远的。既便如此,学生在听力方面的表现仍不理想。久而久之,学生对听力产生了畏难情绪,情感因素的过滤作用使得学生的听力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是与现行听力课的教学模式分不开的。本文结合Krashen的输入假说,对现在英语专业听力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听力教学的改进,以期能够提高听力教学质量。

二、Krashen的输入假说

二语习得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初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在这近四十年间,二语习得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提出的“习得—学习假说”是最有影响、最全面的二语习得理论之一。尤其是他提出的“输入假说”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肯定,为二语教学,特别是为听力和阅读等输入技能的培养提供了指导(刘桢:2007)。

按照Krashen(1985)提出的输入假设理论。理想的语言输入应具备四个特点,即可理解性(comprehensive)、趣味与关联(interestingandrelevant)、非语法程序(notgrammaticalsequenced)和足够的输入量(i+1).

①可理解性

Krashen认为,可理解性输入的语言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如果学习者不能理解所输入的语言信息就不能掌握语言。尤其对于初学者来说.听那些理解不了的语言输入简直是浪费时间。如果语言材料过于复杂(包括语言形式和概念),学习者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语言的形式上,而无法集中在语言交流的意义上。一旦学习者将他们的注意力放在理解语言的结构和复杂的概念上,语言输入在一定的程度上便失去了其真正的目的和有效性。

②趣味性与关联性

输入的信息不仅要有趣而且还要与学生的自身需要相符合,这样才能增强语言习得的效果。只有学生感兴趣的语言材料和符合学生不同阶段需要的语言材料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③非语法程序安排

Krashen认为,语言习得重要的是应有足够的可理解的输入,"i+1"便可自然完成。而按语法程序安排的教学是不正确的,也是不必要的。因为在一个自然的环境里通过接触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便能自然而然地习得语言。以语法为基础的语言输入枯燥乏味、缺乏真实感,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

④足够的输入量

Krashen认为,语言输入全部是习得者很容易理解的材料是不可取的,这无法起到激发学习者兴趣和动机的作用。语言输入的内容应该有适当的“信息差”,也就是"i+1"理论中的“1”。其中"i"为学习者已有的认知水平,“1”就是稍高于现有的知识层次。该原则的实质内容是语言输入总体难度不超过学习者的学习能力,但又包含了略高于学习者现有能力的语言信息。

三、英语专业听力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既然Krashen的输入假说被国内的大多数学者所接受,那么我们不妨看看我国现行的听力课教学是否有将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在此,笔者且参照理想输入的四个特点,探讨一下现行听力课教学中与Krashen的输入假说矛盾之处及其所产生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