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会计法律与准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45:54

企业会计法律与准则篇1

一、会计准则执行与意义

会计准则执行是实施会计准则方案的动态过程,通过对组织机构进行优化整合,来实现既定的会计准则目标。新会计准则执行过程中,有三个主要层次。首先,高层执行、内部执行。准则制定以后,应当对其进行推广和实施,该过程就是新会计准则执行的开端;其次,中层执行。企业管理层及相关人员,通过执行新会计准则,出具相应的财务报告。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新会计准则执行效果如何,关键在于中层执行;最后,底层执行,即会计主管以及会计记账人员,是会计准则的执行基础。如果说管理层可对会计信息披露产生影响,那么会计人员则可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生成。近年来,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制定、颁布和实施,虽然国内会计准则已达到国际同步目标,但是新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趋同无法说明国内会计信息质量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现阶段国内新会计准则并未在各大上市企业中有效贯彻落实,简单地说就是国内当前的新会计准则执行力相对较差。由于新会计准则执行过程中,通常会受到一些人为因素、客观因素的影响,这会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提高新会计准则执行力,是非常必要的。从实践来看,新会计准则的执行,一方面会影响新会计准则的作用发挥,另一方面也会为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完善提供参考,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以及资本市场的完善,意义重大。

二、制度环境对会计准则执行的影响

(一)正式制度环境对会计准则执行产生的影响

1.市场环境对会计准则执行产生的影响。市场环境对会计准则执行产生的影响,也有正、反两个方面。第一,正面论述。实践中可以看到,市场环境越好,则会计信息的真实度就越高。基于委托理论分析,因委托人、人存在利益冲突,所以人会利用个人的优势对委托人利益进行侵害。市场环境越好,则市场竞争也会变得越激烈,这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信息沟通。对于投资者而言,彼此之间的相互沟通越多,则其所获得信息的渠道也就越广,而且可以有效缓解企业、投资者间的信息不对称矛盾。在会计准则一致的情况下,会计信息能够得以充分披露,可被视为企业的会计准则执行效果非常的显著。总之,良好的市场环境,可以有效提高会计准则执行效果。第二,反面论述。如果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非常差,则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动力就越匮乏。就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提高的动力而言,又包括内在动力、外在动力。市场环境较差时,内在动力依靠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能力也越差,而且更倾向于依靠行政权利来获取资源。企业无需通过提高财务报告质量的方式降低其与外部资金提供者间的信息不对称,即可获得投资资金。在该种情况下,财务报告的信息传导功能对上述公司而言也就大大降低了,因此也就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产生了直接性的影响,会计准则执行也跟着受累。就外在动力而言,市场环境较差的区域,法律监管效果、对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护能力等,都非常的弱,尤其是上市公司可能会利用政企关系来获得证券执法保护,并以此来降低会计信息质量提高的外在压力。由此可见,市场环境可通过对行政干预度以及法律监管影响,对会计准则执行效果产生间接的影响。总之,市场环境并非只是一项简单的规章制度,涉及到社会、经济以及法律和政治体制方面的问题;在条件相同的基础上,市场环境越好,则会计准则执行效果也就越好。

2.政治环境对会计准则执行产生的影响。所谓政治环境,即政府行政干预度,它与政治制度环境成正比。根据公共利益监管理论,政府监管可以有效弥补市场缺陷,对市场非完备性进行矫正。然而,政府失灵理论也对此作出论述,即政府管制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政府监管不适当,则会对市场改善不利,甚至导致市场失灵加剧。目前,国内很多学者,均对政府行政干预度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进行了论证。比如,以易玄为代表的学者以民营上市公司为例,认为政府行政干预度低时,民营上市公司难以在会计信息质量低下引起的处罚中获取政治庇护。基于此,企业会更加关注会计信息自身质量,以此来确保会计准则执行效果;王建峰、朱茶芬等人,针对政府行政干预进行了分析,主要是对过度降低会计稳健性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基于政府官员视角,政府行政干预度高,有利于部分官员的行政权力扩大化。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的,他们会有动机、有目的地压制企业、公司的信息披露,严重影响了会计准则的执行。第二,基于企业视角,因政府行政干预过度,企业逐渐丧失了自负盈亏的能力,以致于内控机制以及激励机制匮乏。无论从哪个视角来看,政府行政干预度与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之间,均为负相关性,而且会计信息质量体现了会计准则执行效果。政府行政干预度越高,则会计准则执行效果就会越差。总之,在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政治环境越好的地区(政府行政干预度低),则该地区会计准则执行效果就会越好。

3.法律环境对会计准则执行效果产生的影响。根据会计契约理论,会计是契约中的子契约,利益关系者愿意缔结契约与否以及与谁缔结,均需依赖现有的会计信息进行决策。同时,如果市场价格不可得,则会计就会代替市场价格对企业起决定作用。基于此,会计对利益关系者缔结契约的行为具有一定的作用,而且会计契约成为整体契约体系的核心。在会计被视为契约时,由于自身也会受到契约不同程度的制约,因此需要有效的履行机制来保障会计契约得以履行。对于会计契约履行机制而言,其可分为强制性和自主性履约形式,其中法律即为会计契约中的强制机制。对此,雷光勇等人通过研究提出,法律主要是通过威慑以及参照作用来兼顾契约公平性的,法律的实施对于会计契约履行效率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陈胜蓝等人通过研究提出,在法律更强的区域,契约设计、执行效率会更好,而且对高质量财务会计信息需求量也更大。基于以上对会计契约理论的深入分析可知,法律自身作为一种契约履行的强制机制,可以有效提高会计准则执行效果。对于这一问题,很多国外的学者也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研究的结果是普遍认为法律制度及其实施效果,即法律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该区域的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比如,Bradshaw、miller曾经更加直接地提出,法律环境可以提高企业披露会计准则的遵循状况。需要指出的是:地区法律环境的好坏,一方面取决于法律体系、法律制度的健全与否,同时与该地区的中介组织能力及其发展水平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另一方面,主要体现在法律对投资者权利的保护。对此,陈胜蓝等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不同区域对投资者权益的保护程度、实效,会对企业的会计政策以及相关行为产生较大的影响;同时,宋文娟等人对此还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对投资者的法律保护与企业会计的信息质量之间成正相关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法律对投资者的保护可有效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原因是:对投资者保护较好的地区,外部投资者对企业管理层施压的动力和能力更强;为有效缓解企业内部人员与投资者间的问题(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企业更有动力提供透明、及时的会计信息。由于会计信息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有效反映会计准则的实际执行效果,因此法律环境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对投资者进行保护,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效果产生影响。总之,法律环境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对于保证会计准则的执行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法律环境越好,企业会计准则的实际执行效果也就越好。

(二)非正式制度环境对企业会计准则执行效果产生的影响

政治、经济以及法律制度等,均为正式制度,制度环境由很多个制度构成,以上三种制度也就构成了一个正式制度环境。然而制度环境既包括正式制度环境,又包括非正式制度环境,非正式制度环境与正式制度环境一样,也会对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非正式制度环境的构成元素可认为是人们在日常的社会生产生活中,经过多次博弈以后形成的惯例、习俗、文化传统、伦理道德、意识形态以及价值观念或者社会潜网,并且成为约束人们行为、约定俗成的非正式约束规则。实践中可以看到,研究者们更加倾向于利用社会资本对非正式制度环境进行表征。究其原因,社会资本的本质是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形成的非匿名资本,其主要形式是社会空间范围内的关系网络、行为规范以及信任。比如,陆铭等人在归纳和总结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提出非正式制度、社会资本之间密不可分,而且其作用主要体现在特定群体之中,这也许正是作为非正式制度替代变量的原因。再如,潘越、曾亚敏等人,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提出在社会资本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会计信息质量和水平也会比较高,即会计准则执行效果也会非常的好。对于企业社会资本而言,声誉和信任机制是其主要核心要素。社会资本水平、企业会计准则执行效果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声誉、信任两种机制之间也应当与之相关。正如张维迎、雷光勇以及姜英兵等的研究成果,他们从声誉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强调法律、声誉作为会计契约履行的基本机制,二者之间具有可替代性。由于法律机制构成的法律环境可对会计准则执行效果产生正向的影响,因此可做出推论:声誉机制与企业会计准则执行效果之间,存在着正相关性。同时,刘建秋等人从会计诚信角度出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将会计诚信作为企业要素所有者、参与者之间所签订的契约,并且认为会计诚信契约的履行,实际上是提升会计信息质量的体现;诚信机制可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对会计准则执行效果产生影响;与此同时,还明确指出了企业会计诚信是非正式制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是对非正式制度环境影响会计准则执行效果观点给予了支持。总之,在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良好的非正式制度环境,有利于企业会计准则执行效果的提高。

三、结语

企业会计法律与准则篇2

【关键词】企业;会计资产减值;资产价值;经济利益;会计准则

一、企业资产减值准备的概念及意义

(1)企业会计资产减值准备的基本概念世界会计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完善,当前通行的国际会计准则,其中对会计资产减值有如下定义:企业会计资产减值即企业资产账面金额超过可收回金额部分的差额数据。与此不同的是中国当前通行的会计制度则把合理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为主要强调点,重点关注认为企业会计资产减值为即便遵循了谨慎性原则亦有可能发生的损失。(2)企业资产减值准备对企业经营的意义受到诸如历史遗留问题等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在我国企业经营管理中广泛存在着诸多与世界通行会计准则相左之处,如高估资产价值等。

二、我国“企业会计资产减值准备”的现状

在国内当前的企业经营活动中资产减值准备已经被众多企业视为经营活动盈余管理的首要的金融财务手段。尤其是上市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大肆操纵企业经营利润更是比比皆是,这种所谓“财技”已经成为了诸多企业经营中所广泛应用的金融方法。虽然资产减值准备比虚构交易事项而言相对性质恶劣程度较轻,但是正因为如此其更加具有欺骗性,可极大误导相关利益主体投资的正确性。具体而言我国企业“资产减值准备”的现状表现如下:(1)现有相关法律法规可执行性差且不够完善现有相关法律法规可执行性差首先表现在确认与计量难度大,要合理确定各项资产的可回收金额有一定的难度。其次计提被滥用成企业操纵赢利的方法。主要有:一是在一年中做巨额计提减值准备,造成亏损,来年就可不提或少提准备,为利润增长打下基础。二是前一年先多提资产减值准备,当年部分冲回,做盈余调控。三是不计提或少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虚假利润增值。(2)企业会计核算方法也会不同。比如,计提坏账准备时,可采用账龄分析法,还有应收帐款余额法,有些企业用销售额百分比,即便对相同的期末应收款项余额,不同处理方法计提的坏账准备差别很大。因此企业可通过选择会计政策操纵利润。(3)可变现净值与可收回金额计算的复杂性短期投资市价、存货可变现净值、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长期投资可收回金额等资料,是确认和计量资产减值准备的基础。可收回金额中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必须预计未来一定期间现金流入量和贴现率,而贴现率并不稳定,使计提不仅缺乏衡量标准且缺乏制约手段,致使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弹性过大。

三、资产减值准备的完善措施

在当前的企业经营活动中,企业计提实施资产减值准备虽然有了新会计准则作了诸多限制,但是受到不能过死的限制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仍留有许多漏洞可钻。(1)规范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标准和方法我国的会计制度是政府主导型。政府在会计制度的调整上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因此,政府在制定准则时可借鉴国际会计准则资产减值会计标准,形成统一规定,有利于今后我国独立的资产减值准则。(2)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与同步。健全市场经济机制由于当前我国的价格市场和信息市场尚未完善,从而导致计提工作不仅缺乏衡量标准,也缺乏制约手段。因此必须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并健全市场经济机制,为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提供依据才能体现会计核算公允性和客观性。(3)健全和完善相关企业经营及会计核算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违法成本当下部分企业由于过度强调金融应用而忽略了正常营活动,纯粹依靠财技操纵会计报表虚报盈利而使得企业诚信度和会计信誉遭受重创。由于相关法律相对于会计制度成熟的国家而言不够健全,触犯法律的成本相对较低,这样使得国内企业将资产减值准备滥用化。所以必须要健全和完善相关企业经营及会计核算相关的法律法规,强化经营主体和责任人的法律责任,提高经营者的违法成本,并且提高相关法律法规的可执行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使得我国的企业经营沿着正确的轨道进行。

参考文献

企业会计法律与准则篇3

关键词:企业会计;税务会计;会计模式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3-0105-02

我国税法与会计制度由于目的不同,在会计原则、处理程序和会计制度等方面存在着许多差异;而税法与会计制度又客观地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两者相互作用与影响。2001年我国《企业会计制度》提出,会计制度应与税收法规尽量保持一致,但税法与会计制度之间差异越来越多;2006年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标志着我国企业税务会计制度的完善,与国际接轨的趋势日益明显。因此,在完善我国企业税务会计制度中,探讨税务会计模式的选择及其对策是必要的,也是税法与会计两者协调的制度保证和税务会计的现实选择。

一、企业税务会计模式的类型与比较

企业税务会计模式是为实现企业税务会计的既定目标具有既定功能的标准式样。由于各国法律、经济体制、会计队伍等社会环境的不同,世界各国的企业税务会计模式不尽相同。

(一)企业税务会计模式的类型

1.财务与税务分离模式——英美企业税务会计模式。英美属于普通法系的国家,真正起作用的不是法律条文本身,成文法只是对普通法的补充,适用的法律是经过法院判例予以的解释。作为法律之一的税法也不例外。所以,法律对经济的约束较笼统、灵活,而没有系统、完整地对企业的会计行为进行规范。

英美企业税务会计模式是典型的财务与税务分离模式,允许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差异的存在,财务会计有充分的独立性,不受税法的约束。企业税务事项由税务会计另行处理,无须通过对财务会计的纳税调整来实现。以股东投资人为导向,税法对企业财务会计所反映的收入、成本、费用及收益的确定产生直接的影响,各个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等都遵循财务会计准则,期末将会计利润(亏损)按税法规定调整为纳税利润(亏损)。

2.财务与税务合一模式——法德企业税务会计模式。法德属于大陆法系国家,其法律体系的特点是强调成文法的作用,在结构上强调系统化、条理化、法典化和逻辑性。实行该法系的国家往往通过完备的法律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法国企业财务会计的规范化就受到了诸如公司法典、证券法典和税法典的影响,所以法德的会计与法律关系十分密切,企业的自受到了很大限制,财务会计的处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税法的影响。

法德企业税务会计模式是典型的财务与税务合一模式,不允许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存在差异,财务会计被认为是面向税务的会计,税务当局是法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税法对会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以税收为导向,税法对纳税人的财务会计所反映的收入、成本、费用和收益的确定产生直接的影响,会计准则与税法(商法、公司法等)一致,财务会计处理严格按照税法规定进行。由于其计算会计收益与应税收益一致,所以无须税务会计调整计算。该模式强调财务会计报告必须符合税法的要求,税务会计也就无须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

3.财务与税务协调模式——日本企业税务会计模式。日本经济立法全面,近乎大陆法系。就会计规范而言,起重大作用的法规是商法、证券交易法、税法和会计准则。商法、证券交易法是会计规范的具体条文,有关会计的核算、账户及会计报告的编制、格式、审计要求等都有明确的规定。

会计准则具有一定法律效力,原则性的内容较多,事实上是对商法、证券交易法及税法的补充。日本的会计处理是一种法律规范,但由于税法与其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因此税务会计不可避免地呈现出纳税调整的形式。日本税务会计模式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既不像英美那样财务与税务分离,也不像法德那样财务与税务合一,是表现为依据税法对财务会计进行协调的会计,即税务会计是一种纳税调整的会计方法体系。

(二)企业税务会计模式的差异

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国际投资与国际经济贸易的不断扩大,税法与会计的目标越来越明确、具体,两者偏离呈扩大趋势。国际上的财务与税务的分离、合一、协调等企业税务会计模式的比较,如表1所示:

二、我国企业税务会计模式的选择

(一)企业税务会计模式的差异比较

构建我国的企业税务会计模式,应当根据国情,有别于他国。因为英美等国是以所得税为主体的单税制体系,其税务会计实际上是所得税会计。而我国是以增值税和所得税为主体的复税制体系,不仅所得税方面针对永久性差异和暂时性差异有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增值税的进项税额、销项税额在会计与税法的处理上也存在差异及调整问题。

此外,英美等国的会计准则由会计职业团体制定,与税法不存在主动协调的问题,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差异较大。而我国会计准则由财政部制定,在准则的制定过程中存在着与税法主动协调的可能性,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的差异不会像英美国家那样大。

(二)企业税务会计模式的现实选择

企业会计法律与准则篇4

关键词:会计模式 法国会计模式 美国会计模式 会计环境会 计体系

一、法、美会计模式的比较分析

(一)法、美会计模式导向比较分析在法国经济结构中,大型企业与为数众多的中小型企业同时存在,私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同时存在,其大型企业的资本结构较封闭,资金来源狭窄,主要渠道是国家投资或企业间的交叉投资。而银行业发达,证券市场相对于美国而言不是很发达。法国投资者偏好持有政府债券及储蓄存款,而不愿意拥有私人工商企业的股票,因而来自于投资人的会计信息需求比较弱,这种情况下纳税就成为编制和公布财务报表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法国的会计模式导向属于政府税收导向模式,财务报告中的报告收益和纳税申报中的应税收益是一致的,在法国的资产负债表中,没有由于时间性差异引起的递延所得税项目。美国证券市场高度发达,股东高度分散,需要会计为股东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有助于决策的相关财务信息,因此,美国会计属于投资人导向的会计模式,会计承担了维护股东在企业中所享有权益的保值增值责任,这就要求会计既要真实、公允对待各项会计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同时也非常重视财务信息列报的相关性,以保护所有投资人利益,便于使用者科学决策。由此可见,美国与法国的政府税收导向不同的是投资人导向会计模式的实质,从实用主义出发将会计作为一种独立的技术来发展,即将会计视为能够自我发展、自成体系的独立的技术来发展,投资人导向下的会计一般不从属于政府的政策和任何经济理论,重点强调保护投资人利益为导向,强调会计原则的科学和财务报告的真实、公允和相关。

(二)法、美会计管理体制比较分析会计管理体制是指特定国家组织和管理会计事务的方式、形式和制度的总和。在会计管理体制方面,法国政府发挥着主导作用,主要采取国家会计委员会、紧急委员会、会计标准化委员会共同作用形式。国家会计委员会是隶属于法国财政部的咨询机构,全面负责法国的会计标准化工作。紧急会计委员会成立于1996年,该委员会是受到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承认,以解释条文为目的的组织;会计标准化委员会主要任务是批准使用与所有企业的各项会计准则制度,财政部、司法部、预算部等都参与准则批准工作,准则制度一经颁布就具有法律效力。上述这些会计规范机构都是由财政经济部直接管辖的官方机构,这与我国具有相似之处,会计以政府管理为主,会计工作依赖国家颁布的法律制度的会计准则。在美国,会计强调专业导向和行业自律,会计执业界自行组织制定会计准则,并形成了一套自称体系的会计规范框架。在美国会计管理史上,历来就以民间机构制定会计原则、会计准则为依据进行管理,证券交易委员会与会计准则委员会之间的协同运作构成了美国会计管理制度的基本框架。证券管理部门准许并鼓励民间机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保持主导地位,成立于1973年的会计准则委员会是一个独立的民间组织,准则委员会的使命是建立和改进财务会计和报告准则,以便为公共审计人员和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指南和教育。

(三)法、美会计规范比较分析会计规范是指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必须遵守的标准。法国属于典型的大陆法系国家,其会计规范都是采用法律条文的形式,有关会计的法律主要包括:一是会计总方案。作为整个会计规范的核心,继承了大陆法系法典的统一和全面,是法国会计最具特色的部分,它不仅仅是一个账户分类表,还是一个有关财务会计得非常详细的手册,在实施运用上非常灵活,可以根据企业规模大小来确定适用范围,同时考虑了行业差异制定的一些具体的专业会计方案。二是商法o1983年通过的商法修正案是法国历史上第一个完全的会计法律,并制定了详细的法律实施细则,体现了法国会计制度的法律条文化特征。三是税法。由于在法国税务与会计是高度相关的,税法及有关政令对公司会计有重要影响,税法的任何变动,都将影响公司财务报表的内容和形式,因而财务报表中的报告收益和纳税收益基本一致。四是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条例,成立于1967年的证券交易委员会负责监督证券交易活动以及审查公开投股公司的财务报表,在实务中通过寻求企业合作协商,促进公司财务报告的发展。美国属于普通法系国家,与大陆法系会计规范都采用法律条文形式不同的是:美国会计规范是以“公认会计原则”(Gaap)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由官方与民间的权威性机构公布的各种公告和实务中被普遍认可的各种惯例形成,从会计程序委员会和会计原则委员会到迄今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所制定和颁布的会计准则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会计准则的实施中,亦不用于法国的会计严格遵守法律,美国的会计准则实施强调灵活性和可选择性,在会计实务处理时会计准则只起到原则性指导作用,会计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个人判断或以往案例来选择合适的方法。

(四)法、美国家会计信息系统的比较分析会计信息系统是指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的具有生成、处理、报告会计信息功能的有机整体。法国的会计信息系统主要表现为会计信息的处理过程与税法税则保持一致,而对于有关股本投资人的会计信息并不特别关注。其原因是:首先,由于法国证券市场不够发达,来自于股东的会计信息需求相对较少,这与美国发达的证券市场,要求对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形成鲜明对比。由于法国的法律规定了企业及负责人需要承担很大的责任,尤其是要对企业破产的后果负责,公司管理当局往往会多提折旧、建立国有资产损失准备、低估资产价值等多种手段来建立“秘密准备”奉行极度稳健的政策。其次,法国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会计总计划要求企业按照税法、商法、公司法等有关规定和会计总方案来设计和运行会计信息系统,会计目标要求服务于国家的宏观决策,实行的是政府导向会计管理机制。最后,法国的会计信息系统积极推行社会责任会计,法国的社会会计要求拥有300人以上的企业必须提供相关事项的信息,如雇用情况、工薪待遇、劳动力成本、健康和安全条件、职工培训、行业关系、企业内部其他生产条件等,同时还要求企业注意改善生态环境,如处理废水、废气、废渣、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稀有资源耗用、对社会环境治理提供服务和捐赠等信息。值得注意的是,法国对社会责任会计的重视值得世界各国借鉴。美国会计信息处理系统与法国形成了鲜明对比。首先,美国的会计信息系统注重提供与投资人决策相关的信息,这与法国的“来自投资人的会计信息需求较少”所不同,主要是由于两国企业资本来源及证券市场发达程度不同而造成的。其次,以是否对决策有用作为判断会计信息的质量标准,形成了会计目标的受托责任派和决策有用派两大派别。美国实行自由市场经济,资本主要来源于证券市场和商业银行,因而满足投资者和债权人信息需求就成为会计的一项重要任务,其会计目标倾向于决策有用。再次,美国的会计信息披露范

围广泛,其股份公司的财务报告,由资产负债表、收益表、股东权益变动表、财务状况变动表或现金流量表以及报表注释等共同组成;而法国会计信息披露不强调充分披露原则。最后,美国借助于注册会计师审计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其财务报告必须经注册会计师审计后方能有效,即其会计监督以民间审计著称,这与法国的最终属于政府管辖的会计监督体制不同。

(五)法、美国家会计职业规范比较分析会计职业规范是指为了保证会计职业的规范运行和会计人才的合理使用和有序流动而建立的会计行业管理体系。由于实行政府主导的会计管理体制,法国会计执业界相对弱小,不同于英、美等国家。目前法国有法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和职业会计师协会两个会计职业团体。其中职业会计师协会定期发表关系会计规定的意见,但这些意见仅作为贯彻和扩大会计总方案的建议,本身对会计实务没有约束力;法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成立,其动因是新修订的公司法要求每符合规定的公司必须有两名经法庭认可的审计师,此举推动了审计师规模的扩大,法国对这两个职业团体职责划分极为明确,职业会计师不能从事审计业务,注册会计师也不能从事会计业务。美国的会计职业资格管理体制呈多元化,表现在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负责注册会计师的管理,管理会计师协会负责管理会计师,内部审计协会管理内部审计师等。

二、中、法会计环境比较及法国模式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一)中、法会计环境比较分析从社会经济环境方面看,法国目前实行的是有计划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被称为“指示性计划”,公有化比重较高,政府集中决策程度很高,政府在资源配置上权利也很大,属于宏观统一基础的体制,强调会计为宏观经济服务,重视会计的社会责任报告,证券市场不发达,相对不重视向股东披露信息。我国的经济体制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到完善的演变。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为补充的经济体制,公有化比重相对较高,在发展趋势上与法国有所不同,政府在决策和资源配置上的作用,在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逐步弱化,大型国有企业向股份制转变,上市交易公司不断增多,中小型国有企业实行有进有退,非国有经济比重在逐渐增加,但经济体制整体上仍属于宏观统一基础的体制。从法律环境方面看,法国属于大陆法系国家,成文法是法国财务会计准则的唯一真正的源泉。与法国相比,我国原则上也属于大陆法系,其会计法规也存在于不同经济法律中。公司法、税法对财务报告的巨大影响同法国极其相像,这与宏观统一基础相适应。不同的是我国的会计准则不是通过立法制定的,而是由政府部门直接指定,但具有准法律效力和强制力。我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权利也仅限于管理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维护和健全证券市场的正常发育,与法国相似我国证券市场尚不发达,证券监督部门不像美国那样在会计准则制定中发挥巨大作用。从政治环境方面看,建立在有计划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的法国政治制度,比较注重社会福利和企业的社会效益,为预防企业破产而颁布了企业破产法案,同时注意社会责任会计。从社会文化方面看,法国是欧洲最早统一的国家之一,“团结、工作、家庭、祖国”是体现法兰西民族传统的箴言,国民有着较强的集体主义意识和价值取向,能够较容易接受统一的规则,同时人们对未来实践的不确定性处理比较谨慎,对利润计量采取相对保守的做法。我国同样是一个崇尚集体主义的国家,推崇国家、民族、集体利益高于一切,强调社会价值的实现,受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对上下等级,长幼排序泰然视之,思想观念偏向于传统保守。不同的是法国的文化教育和职业教育相对发达,会计工作容易得到发展,科学的会计制度易推行,而我国文化教育和职业教育相对落后,国民总体文化水平不高,所以对新会计制度的接受比较缓慢。

(二)法国会计模式对我国的借鉴意义首先,建立完备的会计法律和监督体系。逐步推进会计改革,确立会计规范的法律地位,完善我国会计法律体系,健全会计监督体系。我国《会计法》对会计制度的规定详细而具体,会计准则内容应该更符合我国的文化习惯,使得会计行为规范未能起到事实上的作用,对于违法行为的惩治过于抽象,操作性不强,因此,借鉴法国会计法律化理念,使其具有法律效力,既符合我国国情又强化了对会计的监督和管理。其次,大力发展文化教育,推行新的会计教育模式。法国的文化教育和职业教育发达,会计制度易于推广使会计工作容易发展。我国应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会计教育的目标,同时将职业教育、终身教育思想贯穿于会计工作始终。最后,注重社会舆论宣传,重视社会责任会计。随着“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等科学发展理念的提出,GDp的增长已不能完全代表个人业绩,我国更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对职业的人性化管理。因此,社会责任会计报告应得到重视,政府应加强舆论引导,将“诚信”教育放在首位,实现“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的基本目标。

三、中、美会计环境比较及美国模式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企业会计法律与准则篇5

关键词:基本准则;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会计目标;会计要素

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要求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执行,同时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简称新准则)是对1992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简称原准则)的继承、发展和完善。相比较而言,新准则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一、确立了具有我国特色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葛家澍(2003)曾经指出:“各国在制定会计准则的过程中越来越感到:科学的会计准则应当在首尾一贯、内在严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否则就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在制定具体会计准则时可能产生的意见分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定义为:由目标和与它关联的基本概念组成的一个连贯、协调、内在一致的理论体系,用于评估企业财务报告,解决会计准则尚未规定而产生的新的会计问题,主要包括财务报表的目标、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财务报表要素、报表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原则等基本问题。为会计准则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并对编制财务报表的准则、规定和程序等进行协调。长期以来我国没有一套完整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从原已的具体会计准则来看,由于缺乏统一的会计理论指导,没有明确的会计目标,导致会计基本概念不一致,存在各项具体会计准则之间互不协调、前后矛盾的现象。而新准则从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财务报表要素到报表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原则等方面作了明确的规定,即所谓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完整地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形成将为指导会计工作实践和具体准则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二、构建了一套完整的会计准则层级体系

我国原有的会计规范体系是在会计法的统领下由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体系共同组成的,即“制度”和“准则”两张皮的做法。其中,会计准则体系包括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两个层次,基本准则对具体准则具有指导作用,是制定具体准则的依据。原准则对会计核算的前提、一般原则、会计要素和会计报告作了原则性的定义和说明,从原准则的主要内容来看,相当一部分属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内容,如基本前提、六大会计要素的定义和部分会计核算原则等。具体准则主要对一般业务和特殊业务准则作了具体的规定,至今共了16项。由于原准则所规定的内容只起到原则性的指导作用,比较抽象,可操作性不强,财政部了《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随着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环境的巨大变革,原准则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和未来市场环境的需要,无法真正发挥理论上的指导作用,“事实上,在1993年实施的13个行业会计核算制度已经突破了基本准则的内容。可以这样说,基本准则的制定作为我国会计改革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其象征意义高于实际意义”(李玉环,2005.1)。新准则将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分为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三个层级,“基本准则是纲,在整个准则体系中起统驭作用;具体准则是目,是依据基本准则的要求对有关业务或报告作出的具体规定;应用指南是补充,是对具体准则的操作指引”(楼继伟,2006.2)。新准则层级分明,互相衔接,避免了指导规范与具体规定、操作指南之间的相互矛盾与冲突,使不同层级准则的具体内容能够一以贯之,保证了准则体系的协调统一。

三、拓展了准则制定的法律法规依据

“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是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组成部分”(楼继伟,2006.2)。准则的制定是以一定的法律法规为依据的,原准则在第一章第二条中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制定本准则。”明确了《会计法》是制定准则的唯一的法律依据,未考虑相关法律法规之间的关联性,在司法实践中妨碍了其他法律法规作用的发挥。“在许多法律人眼中,《会计法》无非是追究责任的法律机制在会计———一个独立于法律界的专业领域———这一特定部门中运作的表现形式而已,其统领下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也仅仅是由财政部门负责实施、针对会计人员、组织单位会计工作的一套技术规范,与其他经济法律制度相对脱节。”(刘燕,2005.5)新准则在第一章第一条中明确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准则”,制定准则的依据由原来单一的《会计法》扩展到以《会计法》为核心的相关法律法规,充分考虑各法律法规的相互关系,为消除《会计法》与其他法律法规之间的冲突铺平了道路,不仅保持了会计法制体系的协调统一,而且可最大限度的发挥相关法律法规在会计准则制定中的整体效能,为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体系奠定了基础。

四、会计目标定位上的差异

会计目标是在一定历史环境下,人们通过会计实践活动期望达到的结果,即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原准则并未明确我国的会计目标,仅在第二章第十一条中指出“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即所谓的“受托责任观”会计目标。这与1992年当时的市场主体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国家或政府作为资产的所有者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而是委托给经营者进行管理分不开的。以次目标所提供的会计报告起到了国家及相关部门做为出资人,了解和评价经营者经营业绩的作用。

随着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股权分置难题的解决,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债权人及社会公众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目的,希望通过财务报告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以便做出相应的投资决策,为了满足广大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新准则在第一章第四条对会计目标做了明确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会计目标既反映了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受托责任观”,又体现了有助于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的“决策有用观”,集两种观点于一身,会计目标的明确和观念的升华,是新准则重大突破之一,以此目标所提供的会计报告将为维护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的利益,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五、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方面的差异

新准则突出强调了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在保留了重要性、相关性、可比性、及时性、一贯性、谨慎性要求的基础上,新准则作了如下修改:(1)将权责发生制作为一项假定前提。权责发生制下收入和费用是按照是否实现进行确认的,而不是以款项是否收到或付出来确定,因此当涉及到成本、费用与收入的配比和收入的实现等问题时,应以权责法发生制为前提假设。(2)为满足信息使用者充分理解并便于使用相应的信息,将明晰性改为了可理解性。(3)出于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验证性和中立性的考虑,将真实性改为可靠性。(4)为突出会计核算中注重经济业务实质,而不仅仅停留在法律形式上,增加了实质重于形式的要求。

新准则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的8项要求中,存在着一条清晰的脉络,由于新准则将会计目标定位于决策有用观与受托责任观的融合,只有重要的会计信息才能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才是值得提供的,因此,将会计信息的重要性作为其首要特征,为了便于使用者理解和使用,会计信息还必须具备可理解性;建立在重要性和可理解性基础之上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核心要求;可比性、一致性和实质重于形式是会计信息质量的次要要求;谨慎性要求对会计信息质量起修正作用。

六、财务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方面的差异

(一)新准则对六大会计要素的定义均采用了国际会计准则的“经济利益”这个术语,并对原准则中一些不太准确、不太完善的会计要素定义进行了修订:(1)突出强调资产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使资产的确认更加谨慎。(2)修正了负债的重复定义,将负债定义为一种“现实义务”。(3)理顺了所有者权益的来源,明确指出所有者权益形成的来源,其界定比原准则更加清晰明了。(4)明确了收入的本质内涵,新准则将收入定义为:“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5)扩大了费用的外延,新准则将费用定义为:“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6)引入了利得和损失的概念,将日常活动形成的部分计入利润中,而将非日常活动形成的部分计入资本公积中,明确了利得和损失的不同去向,更加符合国际通行的做法。

(二)明确了会计要素的确认标准。新准则明确了各个会计要素确认应满足的条件,而原准则中对此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这些确认标准从原则上对会计核算的内容进行了规范,当出现新的经济业务而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未作出规范的情况下,会计人员可凭借自身的职业判断,根据基本准则规定的确认标准判断其是否应作为会计反映的对象及如何进行反映。

(三)会计计量模式的差异。

会计要素的计量模式由原准则下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转换为新准则以历史成本计量为核心、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混合计量模式。原准则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而以历史成本计量恰恰体现了可靠性的要求。在各利益相关者更为关注会计信息相关性的今天,历史成本作为唯一的计量基础已不再完全适应投资者内在的要求,因此,新准则在以历史成本计量为核心的同时,引入了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并存的混合计量模式,能更好的满足投资者对信息的需求,有利于会计目标的实现,同时增进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进一步趋同。七、财务会计报告体系方面的差异原准则中的财务报告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或现金流量表、附表及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新准则在保留了原准则财务报告中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附注的基础上,作了如下修改:(1)将“附表”改为“其它财务报告”,使其包含的内容更多,比如在原来利润分配表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股东权益变动表,并规定企业可根据需要增加相关报表,形成了一个开放性的动态体系。(2)取消了财务情况说明书,因为财务情况说明书涉及企业生产经营基本情况等内容,对不同企业存在各不相同的生产经营情况,不宜通过会计准则作统一规范。

总之,新的基本准则在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同时增加了适合中国现阶段国情的合理内容,发挥了西方国家所谓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作用,作为会计准则体系中的第一层级,有利于保持会计准则体系的逻辑一致性、完整性、严密性、科学性。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作为一个开放性的动态系统,将有助于建立健全我国会计的法律法规体系,推动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加快我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和融入国际经济体系的步伐。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刘峰,会计理论:关于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2]李玉环,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若干问题研究[j].会计论坛,2005(1):10~17.

[3]楼继伟,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的可贵实践和崭新突破[j].会计研究,2006(2):5~6.

[4]企业会计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1992,11.

[5]企业会计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2006,2.

企业会计法律与准则篇6

一、确立了具有我国特色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葛家澍(2003)曾经指出:“各国在制定会计准则的过程中越来越感到:科学的会计准则应当在首尾一贯、内在严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否则就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在制定具体会计准则时可能产生的意见分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定义为:由目标和与它关联的基本概念组成的一个连贯、协调、内在一致的理论体系,用于评估企业财务报告,解决会计准则尚未规定而产生的新的会计问题,主要包括财务报表的目标、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财务报表要素、报表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原则等基本问题。为会计准则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并对编制财务报表的准则、规定和程序等进行协调。长期以来我国没有一套完整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从原已的具体会计准则来看,由于缺乏统一的会计理论指导,没有明确的会计目标,导致会计基本概念不一致,存在各项具体会计准则之间互不协调、前后矛盾的现象。而新准则从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财务报表要素到报表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原则等方面作了明确的规定,即所谓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完整地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形成将为指导会计工作实践和具体准则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二、构建了一套完整的会计准则层级体系

三、拓展了准则制定的法律法规依据

“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是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组成部分”(楼继伟,2006.2)。准则的制定是以一定的法律法规为依据的,原准则在第一章第二条中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制定本准则。”明确了《会计法》是制定准则的唯一的法律依据,未考虑相关法律法规之间的关联性,在司法实践中妨碍了其他法律法规作用的发挥。“在许多法律人眼中,《会计法》无非是追究责任的法律机制在会计———一个独立于法律界的专业领域———这一特定部门中运作的表现形式而已,其统领下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也仅仅是由财政部门负责实施、针对会计人员、组织单位会计工作的一套技术规范,与其他经济法律制度相对脱节。”(刘燕,2005.5)新准则在第一章第一条中明确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准则”,制定准则的依据由原来单一的《会计法》扩展到以《会计法》为核心的相关法律法规,充分考虑各法律法规的相互关系,为消除《会计法》与其他法律法规之间的冲突铺平了道路,不仅保持了会计法制体系的协调统一,而且可最大限度的发挥相关法律法规在会计准则制定中的整体效能,为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体系奠定了基础。

四、会计目标定位上的差异

随着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股权分置难题的解决,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债权人及社会公众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目的,希望通过财务报告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以便做出相应的投资决策,为了满足广大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新准则在第一章第四条对会计目标做了明确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会计目标既反映了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受托责任观”,又体现了有助于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的“决策有用观”,集两种观点于一身,会计目标的明确和观念的升华,是新准则重大突破之一,以此目标所提供的会计报告将为维护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的利益,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共2页:1

论文出处(作者):五、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方面的差异

新准则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的8项要求中,存在着一条清晰的脉络,由于新准则将会计目标定位于决策有用观与受托责任观的融合,只有重要的会计信息才能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才是值得提供的,因此,将会计信息的重要性作为其首要特征,为了便于使用者理解和使用,会计信息还必须具备可理解性;建立在重要性和可理解性基础之上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核心要求;可比性、一致性和实质重于形式是会计信息质量的次要要求;谨慎性要求对会计信息质量起修正作用。

六、财务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方面的差异

(二)明确了会计要素的确认标准。新准则明确了各个会计要素确认应满足的条件,而原准则中对此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这些确认标准从原则上对会计核算的内容进行了规范,当出现新的经济业务而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未作出规范的情况下,会计人员可凭借自身的职业判断,根据基本准则规定的确认标准判断其是否应作为会计反映的对象及如何进行反映。

(三)会计计量模式的差异。

总之,新的基本准则在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同时增加了适合中国现阶段国情的合理内容,发挥了西方国家所谓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作用,作为会计准则体系中的第一层级,有利于保持会计准则体系的逻辑一致性、完整性、严密性、科学性。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作为一个开放性的动态系统,将有助于建立健全我国会计的法律法规体系,推动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加快我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和融入国际经济体系的步伐。

[2]李玉环,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若干问题研究[J].会计论坛,2005(1):10~17.

[3]楼继伟,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的可贵实践和崭新突破[J].会计研究,2006(2):5~6.

[5]企业会计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2006,2.

[7]刘燕。《会计法》在经济法律体系中的地位[J].会计研究,2005(5):11.

企业会计法律与准则篇7

一、经济因素

在会计准则的所有各种环境因素中,经济因素是最主要的。经济因素不仅直接对会计准则的产生和发展起着重要影响,而且还通过对、、文化、等其它环境因素的影响间接地对会计准则产生影响。直接对会计准则产生影响的经济因素主要有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资本来源、经济外向型程度和通货膨胀程度等。

(1)经济体制。

当前世界各国的经济体制大致可分划为5种类型: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如日本);有计划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法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如德国);竞争性市场经济体制(如美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我国)。不同经济体制对会计准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和会计准则制定的权限两个方面。

在日本,实行政府主导市场经济,其公有化比重较高,政府在资源配置上力量很强,证券市场发达,股份公司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企业筹资中借款比重高,税法要求计税以会计利润为依据。因此,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既保护债权人和投资人的利益,更重要的是促进微观经济的发展和壮大。在法国,实行有计划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公有化比重较高,政府在资源配置上力量很强,但证券市场不发达,股份公司相对于其他国家重要性差,企业会计以税收为导向,强调会计为宏观经济服务。在德国,实行社会市场经济,股份公司相对重要,企业借款筹资比重很高,证券筹资比重较低,强调计税按会计利润进行,其会计准则目标强调债权人利益,并以税收为导向,重视社会责任目标。在美国,实行部分性市场经济,公有化比重小,政府在资源配置上力量弱,证券市场发达,股份公司是其经济的基础,企业证券筹资比重大,强调按科法计税,其会计准则目标强调满足多元化的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但主要倾向于保证股东利益。

在不贩经济体制环境下,政府在经济中的力量和作用越大,在制订会计准则的角色就越重要;反之,则弱。如,美国的会计准则,主要由会计程序委员会的《会计公告》和会计原则委员会的《会计原则委员会意见书》中至今被取代的,以及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财务会计准则公告》构成。这些准则都民间的。德国滑成言语诉会计准则,其会计准则寓于各相关的法律之中。法国的会计准则采取同政府的职能部门——财政经济部制定并颁布“统一会计方案”的形式。日本的会计准则完全由官方的财政部(大藏省)下属的企业会计审议会以《企业会计原则》的形式。

(2)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的发展是推动会计和会计实务发展的原动力,是会计准则产生、发展与完善的促进因素。经济越发展对会计理论、会计准则与会计实务的要求就越高。例如,发展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财务会计中的一些问题尚未有妥善的处理办法,因而建立财务会计准则体系还处于探索阶段;而经济发达国家财务会计已基本形成了一定的模式,财务会计准则体系已较完善。再如,在经济发达的国家里,符合资本维护要求的各种会计原则和会计已得到了广泛,而欠发达国家投资者、企业都不愿意多计费用,资本维护很不理想。

(3)企业资本来源。

企业资本来源的形式和资本来源和范围对会计准则有明显影响。在发展中国家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国家,国有企业的资本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拨款和国家银行贷款,因而企业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是国家,而不需要对社会作广泛的公开披露;在大多数经济发达国家里,企业的资本来源主要是股东投资和私有商业银行的贷款,企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分散在各个方面,因而必须向公众公开披露。另外,由于资本来源的不同,对会计实务就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在资本来源主要是贷款的情况下,企业会计应用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通常倾向于稳健,以迎合债权人的偏好;而在资本来源主要是股东投资的情况下,企业会计实务则往往倾向于反映较高的盈利水平,借以吸引股东投资。

(4)经济外向型程度。

随着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特别是跨国公司的发展,出现了对有关合并会计报表、外币业务核算、外币会计报表的换算、国际转移价格的制定、国外收入与纳税额的以及不同国家的物价变动的影响等一系列特殊的财务会计准则的需求。例如,美国就已有这方面较为全面的会计准则。当一个国家参加了行业性或地区性经济组织时,出于团体内共同利益一致性的考虑,必然会对成员国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实务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这方面欧共体成立后在第4号指令中对成员车会计所作的规定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在经济活动与国外交流较少的国家,用一般的会计准则就可以处理会计问题。

(5)通货膨胀程度。

通货膨胀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存在和一种经济现象,只不过是不同国家通货膨胀程度不同而已。通货膨胀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产生影响,通货膨胀率越高,这种影响越大。因此,各国会计界纷纷对传统的成本会计重新审视,研究探讨通货膨胀会计,不少国家已经制订了相应的会计准则。巴西自50年代以来就使用通货膨胀调整会计,1964年创设了通货膨胀会计的全面体系,一此主要财务报表都要根据官方的物价指数进行调整。而在通货膨胀不严重的国家,对通货膨胀会计尚处于理论探讨阶段。

二、因素

日益成为法制社会,在某些国家准则本身就是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法律对会计准则的甚至超过因素。因而国家间不消除法律差异就无法消除会计准则的差异。西方国家的法律分为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两大类。实行大陆法系的国家主要有: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葡萄牙等欧洲大陆国家以及日本,实行英美法系的国家有: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爱尔兰、新西兰等。这两大法系对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实施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的主要差异表现为:①立法者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不同。大陆法系强调法律条文的完整性、系统性和逻辑性,其法规具有成文的特点;英美加以注重对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的具体在法律上加以规定,且对前人的法律处置先例尤为关注,因而,法律多为先前法官所做的“判例”,具有“传统性”和“继承性”。②法律结构不同。大陆法系的法律结构一般都包括基本原则和细则,从到体系包罗万象,自成一体,形式比较完整,内容比较严谨,条款比较原则;英美法系的法律结构是由许多形式不同、来源不一的法律集合而成的,判例法是该法系的显著特点。③对社会经济活动的管制程度不同。实施大陆法系的国家政府往往借助于法律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的干预,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处于国家详尽而完备的法律管制之下,的自主权受到限制;属英美法系的国家,法律对经济活动的约束比较笼统、灵活,经济活动得以在比较宽松的条件下进行。

法律环境的不同导致会计准则制定、实施等方面差异。英美法系的国家,法律中对会计的规定很少,会计准则通常是由国家和政府授权的民间组织来制订的,会计实务处理程序和往往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注重会计惯例,企业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会计处理程序或方法。在实行大陆法系的国家里,会计准则通常以法律的形式颁布,具有指令性、强制性和统一性的特点,会计人员所的会计准则,一般在政府的法律、法规(如公司法、商法、证券法等)中都有明确甚至详细的规定。此外,在实行大陆法系的国家中,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基本是一致的,而在实行英美法系的国家中,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往往是分离的。

三、文化因素

文化一般泛指社会行为的习俗、风尚、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等,在相同文化的社会里,人们有相同的价值观和信念,风俗习惯相同且对行为有认同之规范。著名学者何斯德认为,一国的文化模式的主要特征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反映:崇尚个人主义还是集体主义;权力距离的大小;对不明朗因素反应的强弱,阳刚还是阴柔。文化因素对会计准则的影响是多维的、间接和不易改变的。

企业会计法律与准则篇8

关键词:资产的确认后续计量非货币性资产负债收入合并报表

2002年2月15日,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二章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第十六条表述的是“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其明确指出,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可以理解为,当法律形式不能准确表达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的时候,应穿越法律形式,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核算。显然,“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从准则层面确保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核心原则,它在我国会计准则中地位的确立,为推动我国会计准则改革的深化和全面与国际准则趋同奠定了思想基础。现就新准则中该原则的具体运用进行阐述。

一、资产的确认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二十条规定,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其中的“企业控制”就是实质重于形式的体现。一项经济资源是否属于企业的资产,通常要看其所有权是否属于该企业。但企业是否拥有一项经济资源的所有权,不是确认资产的绝对标准。有些经济资源虽然其所有权不属于特定企业,但为该企业所实际控制,也是该企业的资产。所谓“实际控制”一项经济资源,从形式上看,意味着企业对该项经济资源具有实际经营管理权,能够自主地运用它从事经营活动,谋求经济利益;从实质上看,它意味着企业享有与该项经济资源的所有权有关的经济利益,并承担着相应的风险。例如,企业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尽管所有权不属于承租企业,但由于受承租企业实际控制,其风险和报酬已经实质转移给承租方,因而在会计实务中将其视同承租企业的资产核算管理。总之,一个企业现在不具有所有权或不能实际控制的经济资源,都不是企业的资产。

二、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

《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是本次企业会计体系中新增的一项重要内容。本准则在保留现行成本模式的同时还引入了公允价值模式,但对该模式的使用有一定的前提条件,同样也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第九条规定,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采用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但本准则第十条规定的除外。第十条规定,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同时满足下列条件:(1)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2)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作出合理的估计。

三、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换入资产成本的确定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第三条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同时满足:(1)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2)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应当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帐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其中第五条特别强调,在确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时,企业应当关注交易各方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方。关联方关系的存在可能导致发生的非货币性资产不具有商业实质。第六条规定,未同时满足第三条规定条件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当以换出资产的帐面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不确认损益。例如,甲公司以一台设备换入乙公司的一辆汽车,设备的帐面原值60万,累计折旧10万,公允价值48万元,假设没有相关税费。若甲公司与乙公司为非关联方,可判断交换为商业实质,则甲公司换入汽车的成本为公允价值48万元,2万元(60-10-48)为交换损失;若甲公司与乙公司为关联方,若判断不具备商业实质,则甲公司换入汽车的成本为换出设备的帐面价值50万元(60-10)。从法律形式上看,甲公司和乙公司是否为关联方,并不影响交易,但从商业实质上看,是否为关联方会对交易的公允性产生影响。因此,必须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对非货币易进行核算。

四、资产减值的认定

《企业会计准则—资产减值》第五条规定,当存在下列迹象时,表明资产可能发生了减值:(1)资产的市价当期大幅度下跌,其跌幅明显高于因时间的推移或者正常使用而预计的下跌。(2)企业经营所处的经济、技术或者法律等环境以及资产所处的市场在当期或者将在近期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3)市场利率或者其他市场投资报酬率在当期已经提高,从而影响企业计算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折现率,导致资产可收回金额大幅度降低。(4)有证据表明资产已经陈旧过时或者实体已经损坏。(5)资产已经或者将被闲置、终止使用或者计划提前处置。(6)企业内部报告的证据表明资产的经济绩效已经低于或者将低于预期,如资产所创造的净现金流量或者实现的营业利润(或者亏损)远远低于(或者高于)预计金额等。(7)其他表明资产可能已经发生减值的迹象。从法律形式上看这七种迹象的存在并不影响资产的价值,但从经济实质来看,会对资产的价值产生影响。例如企业因生产技术的改变而闲置的生产线,从法律形式看,其价值未有任何的改变,但从经济实质来看,由于生产技术的改变已使其价值减少,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应于期末认定资产的减值。

五、预计负债的确认和计量

《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第四条规定,与或有事项相关的义务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当确认为预计负债:该义务是企业承担的现实义务;履行该义务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该义务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或有负债的重要特征即不确定性,该义务是不是很可能导致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出。例如,甲公司于05年11月3日收到法院通知,被告知工商银行已提讼,要求甲公司清偿到期借款本息5000万元,并支付逾期借款罚息200万元,至12月31日,法院尚未作出判决。对此诉讼,甲公司预计除需偿还到期本息外,对逾期罚息,从法律形式上看,负债尚未形成,但相关的证据表明,有60%的可能性还须支付逾期罚息100万~200万元和诉讼费用15万元。从经济实质来看,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甲公司应于05年12月31日,确认一项预计负债165万元[(100+200)/2+15]。

六、收入的确认

《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第四条规定,销售商品收入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有效控制;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从这5个条件我们看出其中蕴含着强烈的“经济实质重于法律形式”的会计原

则,即“风险—报酬转移原则”。从法律上看,所有权转移的时间有下列几种情形:(1)随物的交付而转移,如零售环节的商品销售的情形。(2)随所有权凭证的转移而转移。(3)随特定法律程序的完成而转移,如房屋产权需待房屋产权登记完成后方转移。(4)按照特定合同条款确定的时间而转移。在这些情况下,所有权的转移通常意味着风险与报酬转移。在实际经济活动中,风险、报酬的转移与所有权的转移通常是一致的,但不一致的情况并不鲜见,例如有时,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凭证或实物交给买方,但尚未完成商品的安装或检验工作,且商品的安装或检验工作是销售合同的重要组成部分;或销售合同规定了退货条款,且企业又不能确定退货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并未真正转移给买方,因而不能确认销售商品收入。另外有时,企业在商品售出后,对该商品规定了回购等条款,规定买方不得出售,继续对该商品实施控制。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不能确认销售商品收入,实质是企业的融资行为。

七、合并报表合并范围的确定

企业会计法律与准则篇9

摘要:存货跌价准备计提中存在许多不可控性因素,比如在存货跌价计提准备中集体企业会计准则可以拥有灵活性,由于公司人员根据自身需要的利益而选择不同的会计方法,从而达到企业可以操纵利润的弊端。所以为了保证会计信息可以保持真实性,在存货跌价计提准备中企业应该完善判断的基本标准和内外部集体的监督制度。本文就叙述了存货跌价准备计提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方法。

关键词:计提问题;存货跌价准备;集体企业会计准则;对策

引言

根据我国的一些标准文献规定,比如《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了企业可以适时进行存货跌价准备计提,但是一定要按照法律规定的:企业预计各项资产实际出现较大的损失时,企业才可以合理地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进行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而且在存货跌价准备计提中一定要遵循规定的判断标准,这样才可以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一、存货跌价准备计提中存在的问题

(一)靠主观判断可变现净值

由于会计准则并不是只有统一性和规范性的指导作用,会计准则还有着可变的灵活性,所以虽然会计准则等制度可以约束企业的会计行为,但是会计准则拥有灵活性的特点也会让有些企业为了自己的利益需要选择不标准的会计方法,操纵会计方法从而获得利润。将可变现净值和成本这两者中的更低者作为结存存货价值的计价方法是我国的存货跌价计提准备的主要方法,这种方法可以称为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也可以叫做市价与成本孰低法。存货的历史成本就是所说“成本”,也就是账面成本,“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正常的普通生产经济经营中,预计的售卖产品的价格减除去预计已经达到被销售完全的状态的追加加工成本以及售卖过程中需要的费用之后的价值。“市价”既不是存货的售卖价格,也不是存货的收入价值,“市价”是可以在现实中重新得到相同存货必须需要的现行成本以及重置成本。就国外市场而言,市价应该就是购买存货的正常供应价格,但是对于制造市场的半成品,市价是现实实际市价计算的重新再生产成本。从存货跌价准备计提的准确性来看,我国对拥有一个标准市价的公共经济市场是紧迫的,利用自己的主观预计以及主观判断是不能够让“可变现净值”准确的出现在企业的市场中。例如,往年不断巨亏企业的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政府对存货跌价计提了八项减值准备,减值会计政策被这些企业充分利用,冲销历史假账,留下下年扭亏空间等等。

(二)会计准则对具体情况界定不明晰

因为会计准则对存货跌价的计提规定不够明确,所以这里出现两大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跌价准备计提方法的滥用。根据会计准则可以知道,存货跌价计提应该利用可变现净值和单一的存货的成本的孰低法进行计算价值。由于会计准则对具体的存货成本规定不明,如果有一些存货的用途相似并且与在相同的地区生产以及销售的产品大多数有关系,那么如何将一种系列的产品与其他种类成品的预计价值和存货成本分别出来,然后最终集合计量成本与可变现净值是一大难题。但是有一些存货的单价比较低,数量比较多,就可以利用分类存货类别来计量可变现净值法以及成本。有些公司就是通过这种不易被人察觉的手段来使自己获得利润,还有就是滥用会计准则来增大存货成本计价差异,进而及调整自己的利润。由于存货会计准则并没有对存货跌价准备计提如何按硬化性计划成本规定核算标准,所以一些企业走在存货会计准则的边缘,利用计划成本核算存货的历史成本和存货期末价值,但是两者会有巨大差别,从而造成存货跌价准备计提与实际计划成本法下的计提比例出现差异,最后让企业自身利益得到变化。

二、Σ

(一)完善存货跌价准备计提的判断标准

虽然我国现在的会计准则已经逐渐赶上世界上的会计标准,这使得国内的经济会计信息可以更全更有大局观,但是国内的会计准则没有明确存货跌价准备计提的判断标准,这让从事计提一类的工作人员拥有了更灵活的专业判断,如果这类工作人员利用这种会计准则的灵活性来影响会计经济信息的真实性。总而言之,完善存货可变现净值的判断标准是现在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的重要方法,存货可变现净值的判断标准的完善还会缩小会计从事者主观判断的差异。在进行判断存货可变现净值的工作时,如果仅仅按照会计从事者的主观判断,那么只会使一些企业出现不可避免的经济危机。进行判断存货可变现净值的工作时,除了会计的主观判断之外,还要需要本企业销售部门的配合。对于市场调查与预测,企业要严格结合市场实际,充分使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更接近。此外,使用计划成本进行核算的企业应该比较实际成本与历史成本,做好存货跌价准备计提。

(二)完善内外部会计监督制度

当今的企业发展是多元化的,为了保证企业发展的有序并且更好更快,企业内外都应该完善会计监督的法律体系,建立统一的会计制度。法律监督体系中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执法职责和权力都被明确规定起来,从而保证监督职能的实际实施。除此之外企业中还要对一些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进行强化,以此让会计法律体系的建设步伐被加快,这样会计监督才可以真正做到有法可依、责任清楚和职权明确。同时,在实施监督中既要保证有关会计人员之间能够相互制约、相互监督,还要防止个人监督权限过于集中,以及要防止政出多门,各行其是。由于我国企业的一些毫无诚信可言的经济市场,建设我国社会化信用体系是当前最急迫的问题。完善我国经济市场的信用体系,除了要加大法律法规的处罚、赔偿和执行力度,还要让有关企业了解自己的相关法律责任,能够真正规范企业会计行为,正确进行存货跌价准备计提,从源头制止利用计划会计手段造假的行为,保证企业经济正常。

三、结论

存货跌价准备计提中出现的一系列小问题基本上都是源于会计准则的不完善性。就会计准则的灵活性而言,会计从事人员可以通过自己的主观判断可变现净值以及存货成本,进而导致企业资产的没有了真实性,出现会计账面上没有的亏损。对于会计准则的不完善,本文提出了完善存货跌价准备计提的判断标准和完善内外部会计监督制度这两种对策,可以完全解决存货跌价准备计提中的问题,从而让企业可以预计经济发展趋势,正常进行存货跌价准备计提。

参考文献:

[1]陈丽文.存货跌价准备计提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商业经济,2015,03:36-37.

企业会计法律与准则篇10

关键词:比较;中日两国;会计制度

abstract:chinaandjapan,becausethepoliticalcontext,theeconomicenvironment,thelegalenvironmentaswellassocialandtheculturalenvironmenthastheremarkabledifference,thus,theaccountingsystemrestsontheformulationandimplementationaspectthelawsandregulationsarenotsame,itsreflection'sformandthecontentaswellasfillinthesystemmethodandthedisclosuresystemhavethedifference.throughthecomparison,theunderstandingdifferenceareadvantageoustoourcountry'seconomiclegislationconstruction.

keyword:comparedwith;chinaandjapan;accountingsystem  

一、两国的会计环境 

对中日两国会计制度进行研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两国的会计环境。不同的会计环境产生不同的会计制度,这也是当今世界为什么会产生千差万别的会计制度的原因。 

一国(或一地域)会计制度的特征和它的历史展开,因环境不同而显现出多样性,也可以说,会计制度是环境的产物。因此,各国制度化了的会计,也就是说会计制度的特征是由它的环境关系加以说明的。笔者认为,在社会学的观点来看,会计制度类型化的研究,可从政治、经济、法律及社会和文化4个要因开始。 

(一)中国的会计环境对会计制度的影响 

1.政治环境对会计制度的影响。在我国,会计与会计制度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会计基准是以政府为主导制定的,会计制度的规模也是如此。政治安定性直接影响会计制度的制定与实施。

2.法律环境对会计制度的影响。会计制度的规制可分为成文法国家和习惯法的国家,中国属于成文法的国家。会计制度是以法的规制确定。依法的制定、修改和废除而对会计制度进行修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来的直接的行政手段的作用空间会越来越小,取而代之的是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的作用会越来越大。   

3.经济环境对会计制度的影响。我国经济经历了一个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总的来看,我国的会计及会计制度重视的是国家的经济管理。从具体的产业经济环境来看,一般地讲,国家会通过产业政策和会计政策确定不同时期鼓励发展的产业,允许发展的产业,限制发展的产业和禁止发展的产业,这样的产业政策和会计政策基本上确定了各产业的发展前景,这可以成为企业经营战略、谋求经营机会的重要依据。 

4.社会和文化的环境对会计制度的影响。对会计制度的影响有直接的、间接的等多种形式。从目前情况看,受过高等教育的会计专门人才较发达国家来说还是算少的,这样就制约了我国会计的发展。会计的专门教育受到重视,会计制度也就发达。另外,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我国是一个注重个人权威,轻视制度作用的国家,这种文化氛围对会计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有着直接不良影响。要通过改革和发展。逐步形成重视制度作用的文化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会计制度能够被科学、合理地设计出来,并且能够得以实行。 

(二)日本的会计环境对会计制度的影响 

1.政治环境对会计制度的影响。日本属于资本主义的政治体制,会计和会计制度的资讯性很突出。政府和民间的关系对会计制度有着直接的、全面的影响。日本会计团体的规模较大,对社会的影响力也很强。政府在制定有关会计法规和制度时,也不得不重视和采纳这些民间团体的意见和建议。有些民间团体的著名人士还直接参与政府的有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工作。政治环境相对安定为会计制度提供了一个较好环境。 

2.法律环境对会计制度的影响。日本的会计是法规主义,属于立法会计,会计制度也是要根据有关法规制定的。就会计制度而言,成文法国家具有僵硬性,而习惯法国家具有弹力性。由于会计发展的规制形态不同,直接影响到会计和税务的关系,成文法国家的会计和税务是一体的,习惯法国家的会计和税务是分离的。由于日本是成文法国家,深受法规制的影响,政治、经济及其他各方面的主要行为,全受法的制约,减少了很多人为的行政的干扰,这也是它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 

3.经济环境对会计制度的影响。日本的经济属于资本主义经济,会计和会计政策重视的是资本提供者如股东和债权者。股份制企业形态的增加,固定资产会计和资本会计就显得必要。急剧的通货膨胀、经济的国际发展,通货膨胀会计和外币兑换会计就显得必要。因此,日本的会计和会计制度是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而变化的。 

4.社会和文化环境对会计制度的影响。 日本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国家,同时又是一个比较尊重传统文化的国家,非常重视文化基础教育,普及9年义务教育,文盲率为零。就业的一个最基本的条件是必须要经过9年义务教育,否则任何企业都不会接受。由于重视国民教育,日本的教育水平高,伴随经济的发展,会计的专门教育受到重视,会计制度也就发展。另一方面,日本虽然尊重传统文化,但不排斥学习国外的先进知识,特别是经济管理方面,从明治维新开始受西方的影响,1945年以德国和其他欧洲诸国为模式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是向以美国模式的方向转换,这种尊重文化教育和不断向外学习的方法也是日本经济发展的另一个因素。 

二、两国的会计制度 

(一)中国的会计制度 

1.中国的会计法律体系的构成。谈到我国的会计制度,就不能不谈到我国的会计法律体系及相关法律。我国的会计法律体系从建国以来,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完善的过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建立和健全了多种法律,其中会计法律体系的建立尤为突出。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会计法》(1993年12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作了修正,1999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对《会计法》作了修正)。1993年“两则”(会计准则、财务通则)、“两制”(财务制度、会计制度)的颁布执行,使会计工作从法律制度上初步完成了“转轨”工作;1998年第一批具体会计准则的出台和逐步实施,从总体上勾列出了我国会计法律体系的层次。即第一层次为《会计法》;第二层次为《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第三层次为各种财务会计制度。下面就这三个层次的法律体系的关系作简要说明: 

(1)《会计法》的颁布是以我国最高立法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名义出台的。地位作用以及权威性,远远高于规章制度等,在会计法律体系中起统驭作用。财务会计工作作为经济工作的一部分,在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其他工作所无法替代的。其工作的内容和以信息方式反映的结果,涉及到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从而触及到社会关系、责任性强,敏感度高,因而必须有一部专门的法律从目的、职能、过程、方法、结果、责任关系等方面较全面的加以规范,使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会计法》的颁布和实施体现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也反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法制为行为规范基础的必然要求。

(2)财务会计制度,它是我国财政部在《会计法》和《会计准则》基础上颁布的,其目的是确保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对于会计制度的管理,中国一直是采用政府的统一管理方式。也就是说,财政部按照会计法和会计准则的要求,制定统一的会计制度,各中央主管部门基于财政部的统一会计制度,根据本部门的业务特征,制定本部门的具体会计制度,或者与财政部通力合作制定各中央主管部门的统一会计制度。不管是财政部的全国统一的会计制度,还是中央各主管部门的统一会计制度,都包含有会计活动的指导方针和会计的一般原则、各种具体的会计业务的处理程序和帐簿处理手续及方法。各部门的各业种的统一会计制度更是具体和详细。 

财务会计制度在会计法和会计准则未颁布前,实际起到了我国的会计法规的作用。财务会计制度作为近似于行业操作执行手册的指南,在新中国几十年的财务会计工作中曾经发挥过无法替代的作用,并早已为广大财务会计工作者熟知,并乐于接受,它对不同会计主体的会计核算方法、核算程序、正误标准和信息结果的载体格式等内容规定详细、具体、全面、统一。它的颁布全面提高并促进了财务会计的总体核算和管理水平,更便于人们理解感知会计法和会计准则的内容。 

(3)《会计准则》的作用是充分反映和细化《会计法》的行为规范和方法规范,它们的关系是纲与目的关系,《会计法》是纲,《会计准则》是目。 

我国自80年代初期开始对会计准则问题进行介绍和研究,财政部会计事务管理司于1988年10月成立了会计准则课题组,1987年中国会计学会成立了“会计基本理论与会计准则研究组”,该组在1989年1月举办了第一次会计准则专题研讨会。财政部会计准则课题组于1991年11月提出了基本准则(草案),在全国广泛征求意见,经过反复论证,于1992年11月30日财政部正式了《企业会计准则》共10章66条,从1993年7月1日正式实施。随后又组织专门人员了聘请国内外专家,进行具体会计准则的研究和制定工作。财政部会计司从1995年5月1日起印发了三辑《具体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拟订了30项具体会计准则。从具体会计准则规范的业务内容看,大致可归纳为三类:一类是涉及会计要素具体业务准则,如存货、固定资产、应付项目、所有者权益、收入等具体会计准则;一类是涉及财务报告的会计准则,如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等;一类是特殊业务的会计准则,如期货、银行基本业务准则等。 

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具体会计准则》的层次结构关系,按目前学术界的观点,会计准则分为两个层次,即把会计准则分为一般(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应用)会计准则。一般会计准则是进行会计工作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性要求;具体准则是在一般会计准则的指导下,进行会计具体业务处理的标准的规范。我国1993年7月1日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属于一般(基本)会计准则。现在的30项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属于具体准则的层次。  

2.与会计法律体系相关的法律。 

(1)税法。会计具体核算很多内容都要牵涉到有关税务的问题。我国的税法同会计法一样,是由全国最高立法机关颁布的。我国税法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1992年9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1995年2月2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修正。颁布此法的目的是为了加强税收征收管理,保障国家税收收入,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与之配套的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它是1993年8月4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23号的。税法与会计制度的关系是什么呢?依照税法第十三条规定:“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的财务、会计制度或者财务、会计处理方法,应当报税务机关备案”。“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的财务、会计制度或者财务、会计处理办法与国务院或者国务院财政、税收主管部门有关税收的规定抵触的,依照国务院或国务院财政、税收主管部门有关税收的规定计算纳税”。由此可见,会计制度的规定必须与税法保持一致,如不一致最终以税法为准进行调整。 

(2)证券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在深圳和上海设立了两家证券交易所,一度出现混乱无序状态,直到1993年4月22日《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时条例》,由国务院令第112号,我国的证券管理才得以有法可依,它的颁布是为了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建立和发展全国统一、高效的股票市场,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对证券市场进行管理,我国先后颁布了《禁止证券欺诈行为暂行办法》(1993年9月2日)和《证券市场禁入暂行规定》(1997年3月3日)等法规。1998年12月29日新中国第一部《证券法》(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我国的证券法规与会计制度有何关系呢?我国申请上市的股份公司必须按照会计法律和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出具详细、可靠、真实的会计资料,并按证券法的第十二条规定,聘请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律师事务所等专业性机构,对其资信、资产、财务状况进行审定、评估和有关事项出具法律意见书后,按隶属关系报地方政府或中央企业主管部门提出公开发行股票的申请。 

(二)日本的会计制度 

1.日本的会计法律体系的构成。日本的会计法律体系历来比较健全和完善,目前,日本的企业会计法律有三种:(1)商法;(2)证券交易法;(3)税法。此外,还有一种是不受法律条例规范的“企业会计原则”。 

2.商法。日本没有专门的《会计法》,其会计法的内容包含在商法之中,商法是以保护消费者为目的的欧洲大陆法系商法为母法,于1899年制定的,这以后,经过多次修改,特别是1962年的修改,将股东保护的意思写进去了。商法,是与商事有关的一般法,是以商人(企业)交易活动的顺利化(圆满化),利益调整等为目的的,这以后又经过多次修正,直至现在仍在进行。 

受商法的会计规定,1963年设计出了“股份制企业借贷对照表及损益计算书的有关规则”(计算书类规则),1982年又经修订并变更名称为“股份制企业的借贷对照表、损益计算书、营业报告书及附属明细书的有关规则”。计算书类规则确定了计算书类作成的形式,商法评价等有关实体规定补充说明机能。这个按规定作成的计算书类(借贷对照表、损益计算书、营业报告书、利益分配方案、附属明细书)必须经过注册会计师的审查和审查部门的审查(指资本金5亿日元以上,负债总额200亿日元以上的股份制企业。其他企业的计算书类,必须由法定的审查官的审查,这个审查官必须是经过注册的会计师和审查部门的成员)。然后,这些计算书类经过审计证明后,决算日后3个月以内定期召开的董事会上提出,要得到董事会的承认。

  3.税法(法人税法)。日本现在的税制起源于1949年。1958年时,税制进行修改,这之后,每年都要对法人税法进行修改,特别是1965年时全部进行了修正,直至今日还在继续。

股份制企业属于普通法人,其纳税申告书,根据董事会确定的计算书类(商法的规定为基准作成的计算书类)进行计算,也就是说,根据董事会承认的“当期纯利润”,然后按法人税法特别的规定进行加算和减算,得出“所得金额”,这又称为“确定决算基准”或“确定决算主义”,以这个为基础提出“确定申告书”的报告书。确定申告书,原则上来说,在决算日后2个月之内(大企业3个月以内)向税务署提出,交纳法人税。确定申告书记载这个年度的所得金额、法人税额,它的添付书类有借贷对照表、损益计算书、损益金额分配表、借贷对照表和损益计算书所属的会计科目明细书及来自资本公积金的增减明细书作成的财务表添付。 

4.证券交易法。 日本的证券交易法是以美国的“证券法”(1933年)和“证券交易法”(1934年)为母法,于1948年制定的。这是以一般投资者的保护为目的加上有价证券的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的规制,保障有价证券发行、流通的公正、顺利而制定的。 

证券交易法的规制,分为有价证券的发行市场规制和流通市场的规制。发行市场的主要规制是发行价额和卖出价额的总额为5亿日元以上的有价证券的募集和发行的企业,必须要作成“有价证券申报书”报财政部部长(大藏大臣)和证券交易所等,还要作成“计划书”提出。流通市场的规制包括“有价证券报告书”和“半期报告书”作成提交。证券交易法与会计有关的第193条规定“根据这个法律提出的借贷对照表、损益计算书以及其他的与财务计算有关的书类,必须按照财政部部长承认的一般的公正妥当的财政部规定的用语、式样及填报方法来填报”。受这个规定的制约,1950年“财务诸表的用语、式样及作成与法的有关规则”(财务诸表规则)由财政部令规定下来。

5.企业会计原则。前面对日本的有关会计法律制度作了概述,但这个会计制度不是自体完结的法律体系,对于它的解释的会计规范是很有必要的,那么,这个代表就是“企业会计原则”。企业会计原则,在1949年时,由现在的“企业会计审议会”的前身企业会计制度对策调查会设计制定。这个企业会计原则设定的目的和要约,总结以下几点:

(1)为企业会计制度的改善统一方面而设定。

(2)企业会计的实务中的惯例,发展的东西作一般的公正妥当的承认并作出归纳。

(3)基于证券交易法的财务诸表审计的基础。

(4)商法、税法等规定的企业会计诸表法令的制定,改正时必须尊重的原则。对照表原则由3部分构成,在这里面企业会计原则注解是对这个原则的重要项目的解释与说明。然后,根据这些原则,进行损益计算书、借贷对照表、财务诸表附属明细表和利益分配计算书的财务诸表的计算填制。企业会计原则于1945年、1963年、1974年和1982年进行了修改。

会计原则对于日本的会计制度有很重要的影响作用,而且这种影响作用现在还仍然继续存在。会计原则与前述法律的关系:

1.会计原则与商法的关系。基于商法第32条第2项起解释指针的作用。商法计算规定扩大防止的作用和商法计算规定的修正转机的作用等等。在这之中,尤其最初的角色重要。商法就商人而言,商业账簿的作成,然后记载价额等的决定,会计账簿的种类、内容、财产的金额等的具体的决定方法、折旧方法等还没有明确的规定,这方面的补充,商法在1974年作了修正。“商业账簿的作成时有关规定的解释、公正的会计惯例斟酌”(第32条第2项)的规定(斟酌规定)设定。这个“公正的会计惯例”的代表,就是企业会计原则。

2.企业会计原则与法人税法的关系。企业会计原则起法人税计算规定的补齐的作用,计算规定扩大化防止的作用和法人税计算规定的制定、修改方面的先导作用。

3.企业会计原则与证券交易法的关系。企业会计原则是财务诸表规则等各关系规则的基础,加上各规则的补充说明的作用,还有各规则的制定、改正方面的先导作用,就此而言,前者的作用更为重要,前面讲述了根据证券交易法作成的财务诸表,必须要按财务诸表和财务诸表规则使用要领填制,就这个使用要领规定的事项而言,是“一般的公正妥当和承认企业会计的惯例”,这个“会计的惯例”就是企业会计原则。

三、两国的会计制度的比较

(一)管理体制的不同

中国的会计法规体系和会计制度是由国家最高立法机构颁布与实施的,如《会计法》、《证券法》、《税法》;还有财政部颁布的财务会计制度。中国一直是采用政府统一管理方式,也就是说,财政部按照会计法的要求制定统一的会计制度,这其中包含有会计活动的指导方针和会计的一般原则,各种的具体的会计业务的处理程序和账务处理手续及方法,中国企业必须按照统一的会计制度进行会计业务处理。这就是会计制度的统一管理的根本特征。

日本没有全国统一的会计制度,就全体而言,日本的宏观的会计制度的管理是以一般的会计原则的指导为重点,是有指导性的,虽然他们也制定了一些会计业务处理的程序和手续,没有要求企业强制执行这些程序和手续,只是具备有指导性的特征。但并不是企业可以为所欲为,因为日本还有法务省管理的《商法》和《税法》及大藏省(财政部)所管理的《证券交易法》。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必须要遵守这些法律。日本宏观会计制度管理多元化的特征表现在:

1.企业会计原则。贯彻与协调会计处理基准,不像法律一样要求企业必须强制执行,但它是一切企业的会计处理必须遵守的社会的规范。反映股东、债权者、劳动者、税务当局和政府等的会计活动的共同要求。

2.按照商法制定计算书类的规则,明确会计报告的具体的作成方法的规则与规定,董事会提出的会计报告书必须根据这个规定来填报。反映了股东对会计业务的处理要求。

3.商法的计算规定。包括股份制企业作成的全部会计报告书的种类、公告、承认书、资本金,财产的估计准则、设立费和开办费等的递延、利益基金和资本基金的积累和使用、利用分配等的规定的提出。商法是国家和政府的意志的反映,商法的计算规定是政府对会计活动管理要求的反映。

4.按照证券交易法制定会计报告书的规则,有上市股票和证券的企业,在向财政部和证券交易所提出会计报告书时,必须遵照这个规则。因而,这个会计报告规则反映了财政部或证券交易管理部对会计业务的管理要求。

5.税法的规定。有对财政收入、公正的课税和相关连的所得税的计算方法的统一的确定规定,反映了税务当局对会计业务管理的要求。

(二)财务组织的体制不同

日本企业内部的财务组织体制是企业的厂长直接指导,以董事会为主体构成下的财务委员会形式。中国企业财务组织体制是总经理的经营责任制下的总经理管理,财务管理的担当者的职责、权限、利益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前者是从企业取得的独立的会计机构,直接参与企业的意思决定。后者的机构设置,工作人员配置、职责权限,在职人员的设置等和企业会计一样,属于企业的机能部分,只是向企业的意思决定部门提供财务情报。

(三)经济体制的不同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公有制。很长时间一直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现在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换,但在国民经济中起栋梁作用的还是国有大型企业,这些企业是国家所有的代表者,各方面的会计活动要求都是国家的意志的集中表现,在这方面,以国家为代表制定了统一的会计制度。日本是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私有制和市场经济。政府、企业、股东、债权者、税务当局和市场管理者对会计控制都持有各自的立场,因而会计制度的制定也具有多元化的特征。日本实行市场经济,宏观管理利用的情报主要是通过市场收集。但是国家对企业的会计情报的收集、加工、处理,没有统一的要求和明细的规定,企业有较大的融通性。

(四)财务利益分配体制不同

日本的企业已经程序化的利润分配,比较单纯,从税金的上交,法定公积金的提取,股东股利分配政策的实行,利益分配的实行到利益留存为止,都非常程序化。中国的国有企业的财务利益分配比较复杂,涉及国家、企业、劳动者个人等各方面的利益的正确处理。

(五)审计体制的不同

中国的审计制度起步较晚,已经出现注册会计师考试和会计师事务所,国家也颁布了《注册会计师法》和《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但是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考试实行的是一次考试五门课程通过为原则。相对日本来说过于简单,直接影响注册会计师的素质。因此,目前我国的会计事务所的工作质量不高,有些不是以工作质量为主,而是以业务量为主,有的甚至与被审计对象一起作弊,这样就直接违反了审计职业道德,这是我们国家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我国的内部审计制度也设立了,但发挥的作用不理想。

日本的审计实行“三者审查”制度,也就是说注册会计师、审计官员和内部审计制度三者审查。注册会计师以1948年6月公布的《注册会计师法》为基础,按照1949年创立的全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规定的职责道德规范和企业会计审议会制定的审计基准开展工作。其职业范围主要是《证券交易法》为基础作成的财务报告的审计,《商法》规定大企业的外部审讲。日本的注册会计师的业务资格,要经过三次考试,第一次的预备考试之后,进入第二次考试;第二次的考试合格者,称之为候补公认注册会计师;第三次考试合格后,方可取得注册会计师的称号。但是,要有前提条件,也就是说,候补者必须要有三年的审计业务的经验之后方可参加第三次考试。审计官是对社长的业务执行审计的人。大企业,大多设有专门的职能部门,对社长的职务执行合法性和职责的审查。内部审计,主要是审计企业会计和各种业务的合理性、合法性。大企业,大体设有内部审计机构和配备有审计官(外资企业一般是由招聘的具有公认注册会计师资格的人担任,而其他的企业则是由具有各种业务经验的人担当此项工作)。对于子公司或有关连公司,一般由总公司派遣内部审计官,执行审计职能。

参考文献:

[1]会计法规集[m]日本东京:中央经济社,1991.

[2]企业会计诸集[m].日本东京:同文馆,1990.

[3]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参考法规汇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4]阎德玉。会计准则讲解与操作[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