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共享现实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42:31

财务共享现实意义篇1

关键词:商业银行;共享服务中心;财务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9.40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9-85-03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监管要求的不断提高,国内商业银行对加强内部流程控制、提高财务管理精细化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全面推行财务集中改革成为各级商业银行共同的选择,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管理模式也相应在商业银行中得以迅速开展开来。

一、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介绍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指将各分支机构中分散存在的财务核算和资金收付活动从分支机构中抽出,转移到企业级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中来,由共享服务中心来处理,提高核算和支出流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水平,同时,随着共享服务中心内部流程和外部条件的不断优化,进一步提高服务效率。与此同时,各分支机构的核心业务仍然由各机构来完成,并有更多的精力专注于核心业务的发展。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是一种先进的财务管理的运营模式,许多跨国公司,包括跨国银行,都已经实现了或正在逐步实现财务服务的共享。美国银行在美国本土建立了一个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统一负责财务核算和对内对外支付。美国银行认为实施共享服务中心后,美国银行达到了对支出标准和授权政策的集中控制、降低集中采购的成本、提高成本核算的标准化水平、确保成本信息披露的准确性等目的。与美国银行类似,花旗银行也设立了部级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以加强财务管理。而iBm公司也在北京设立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负责iBm中国区的费用报销,同时在上海设立了另一个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负责亚太区应付供应商的处理。

二、商业银行建设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含义

上文已经提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就是将各分支机构中分散存在的财务核算和资金收付活动进行集中处理,但是对于商业银行,这一定义需要做一定的修订,这是由商业银行的特殊性决定的。商业银行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和办理结算为其基本业务,这都以资金收付和会计核算为基础,换言之,商业银行的所有营业机构都必需在本机构进行会计核算和资金收付,不可能全部集中到一个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因此,商业银行实施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业务范围是指商业银行核心业务外的经费、资产业务,而商业银行实施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就是要在一定区域内实现与经费、资产有关的资金支付和财务核算的集中(下同)。

集中支付的含义是在一个共享服务的区域内部,尽量减少财务账户的数量,最理想目标是使用一个账户实现支付;在短期内外部支付环境不够好的情况下,也应该尽量减少一定区域内的银行账户数量,并控制财务账户的资金沉淀量。

集中核算的含义是实施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后,各机构的财务核算将由共享服务中心的财务核算人员统一进行核算,各分支机构提供凭证整理和传输、部分核算相关信息录入等工作,但不承担财务核算工作。

三、商业银行实施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意义

根据国际上先进企业的经验,建设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是提高财务信息质量,加强财务管控,提高内部财务服务效率的有效途径。建设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好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提高财务信息披露的真实、准确、及时、完整性,满足资本市场和内部管理的要求。提高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由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统一进行财务的支付和核算,同时由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进行财务的合规性审核,分支机构不再进行财务资金的支付和核算。此举将能有效地抑制并解决财务核算中存在的其他一些不规范的现象。

提高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实施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后,财务核算将由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财务核算人员统一进行核算,而不是各分支机构的人员进行财务核算。在同一地点(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可以由相对较少的财务核算人员进行财务核算,而且在同一地点更容易加强对核算人员的管理和培训,能有效避免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对费用支出理解的不同和对支出性质的准确性把握不准确等问题。这对于提高费用分解信息的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提高财务信息的及时性。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将重复性强的财务核算工作集中实行流水作业后,提高了信息处理的专业化水平,保证合法有效的会计凭证得到及时处理,使财务信息反映得更加及时。

2.有利于加强对分支机构的财务控管。首先,共享模式下财务使用主体(各分支机构)和核算支付主体(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相分离,将有利于上级机构加强对各分支机构财务支出的控管。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相对独立令其利益与各级分支机构分离,能保证财务会计人员的独立性和公正操守,更加忠实于上级机构,促进会计活动的标准和规范化。使共享服务中心对于支出标准和支出授权的执行非常严格,极大地增强向分支机构推行各类财务管理政策的执行力。其次,实施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后,通常情况下各分支机构将不再保留本身的财务账户,财务资金的支付全部通过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资金账户,此举可以加强银行账户的管理,并能有效解决分支机构财务资金的沉淀,提高财务资金的利用效率。同时,各分支机构将不再保留财务资金,这将消除目前各分支机构潜在的资金风险。

3.提高财务服务的效率和水平。共享模式带来明显的变化还体现在角色的转变上,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中的会计核算人员从原来的财务管理部门分离出来,专职从事凭证审核、账务核算和档案保管等工作,摆脱从前承担的部分管理者角色,变为一个纯粹的服务提供者角色。在这样的转变完成以后,可以通过加强员工培训、整合改造审批核算流程、开通服务热线等相关措施,把服务作为工作的重点,一切聚焦在服务上,提升内部分支机构和员工对财务服务的满意度。

同时,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运作是一套专业化、标准化的流程,它根据最佳实践规范流程,不断提高其效率。相比传统会计核算模式,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将复杂的工作变得更标准、分工更细,在面对个别分支机构和员工的时候,他们会产生这样一个预期:只要是合法有效经过审批同意的会计凭证,肯定能在规定的时间标准内通过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处理并获得支付。这样就避免内部客户无预期地等待支付,使财务部门支持服务的响应效率有明显地提高。

四、商业银行实施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面对的相关问题

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实施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也存在一定的困难,个人认为以下问题值得关注。

1.要加强制度建设。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顺利运作依赖于一系列的操作制度、财务制度以及管理制度。制度的完善性和可操作性直接影响财务共享中心的运营效率和效果。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机构数量众多,财务制度体系是总行统一财务管理办法,各级机构在总行财务管理办法框架下制定实施细则。实施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后,若制度框架不做相应调整,就会出现“一个核算中心,多套财务规定”的局面,实施财务共享所希望达到的提高财务信息质量、强化财务管理水平的目的难以达到。同时因为规定不统一,给核算人员增加大量工作量,增加出错可能性,甚至反而会出现核算质量下降的情况,与实施初衷背道而驰。因此实施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务必要加强制度建设,要自上而下制定统一制度流程,大到财务事项的审批、授权,小到各项支出的标准、报销单的格式等均要统一规范,且需符合基层机构的实际情况,这是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成功运行的基础。

2.要重视it系统功能实现。系统化是财务共享服务的一大特征,没有良好的it系统支持,财务共享服务难以取得良好的实施效果。我国商业银行现代化程度较高,会计运营核心系统、财务信息系统、oa系统等基本都建设完毕,实施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需要做好各相关系统的整合。特别是对于部分全国性的商业银行,要建设统一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单据传递与事项审批是影响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效率的主要因素。如果能够建设运行良好的it系统,通过oa系统实现事项审批电子化,利用凭证影像系统实现原始单据扫描传递,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两项问题,对于共享中心顺利运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对实施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认识要准确。欧美跨国集团公司实施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很重要因素之一是节约成本,但我国商业银行要充分认识到实施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后,在短期内成本可能会增加,原因一是人工成本可能提升。欧美集团公司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往往设置在人工成本较低的地区,但在我国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选址往往在总部驻地或较大城市等人工成本较高区域,比如建设银行各省分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均设在省会城市、中兴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设在西安、麦当劳中国公司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设在广州。二是在共享服务中心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增加一系列的管理成本、运营成本,比如审批环节的增加、凭证运送及系统开发的成本等。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实施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不能将降低成本作为最重要目标,要将着眼点放在实施统一战略、完善财务体系、防范财务风险等更高的角度上,将降低成本作为次一级目标,待相应流程理顺后逐步实现。

4.集中过程可逐步实现。结合国外大型企业建设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经验,我国商业银行实施财务共享中心步骤益缓不宜急,可根据实际情况由下到上逐渐实现集中,这种方式的可行性已经在国际上得到了证明。美国银行建设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就是采取先以州为单位集中,逐步发展到按照国家集中,最终达到目前美国本土一个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其他地区每个大洲一个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状态。国内建设银行建设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也是采取类似的措施,自2007年实现以二级分行为单位成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后,已于2012年着手实现在省分行建设一个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采取这种方式可以最大限度上降低流程再造形成的冲击,实现核算模式的平稳过渡,对于更需要稳健经营的商业银行而言是较为理想的选择。

参考文献:

财务共享现实意义篇2

关键词:夫妻共同财产财产权交易安全婚姻家庭关系

一.目前我国夫妻财产权的概念及类型

夫妻财产制度是夫妻对财产享有的权益和负担的义务,是夫妻财产关系的核心内容.我国的夫妻财产制度,包括法定夫妻财产制、约定夫妻财产制和特有财产制。在此财产制下,夫妻的财产权的类型可以分为:法定夫妻财产权、约定夫妻财产权和特有财产权。法定夫妻财产权是法律强赋予婚姻家庭当事人所享有的权能;夫妻约定财产权是法定财产权派生出的一项全能,并与法定财产权处于同等地位,其兼有法定夫妻财产权和特有财产权的内容。特有财产权是夫妻对各自的财产享有独立的全能。

二、法定财产制中的财产权

(一)法定财产权的历史沿革

我国古代,长期按照“男尊女卑”、“同居共财”、“夫权吸收妻权”的封建思想,有家长掌管家庭的一切事务。无所谓的夫妻平等,更无所谓的夫妻共同财产存在。尽管在太平天国时期出现夫妻对财产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承担平等的义务。它仅仅主流思想中昙花一现。但这种平等的思想对后世有很大影响。中华民国政府于1930年颁布的《民法•亲属编》里规定夫妻财产制为联合财产制,妻的财产有夫管理,孳息也有夫所有。其片面维护夫权,也没有实际上的平等的夫妻财产权。

在中共苏共区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法》规定,夫妻婚后共同经营所得财产为共同财产,所负债务为共同债务,应有夫妻双方共同处理,离婚时平均分割。同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强调男女平等,财产平等。至此我国才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的夫妻财产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0年颁布的《婚姻法》第10条规定:“夫妻双方对家庭财产有平等的所有权与处分权。”(其把夫妻婚前个人财产归为共同财产,是由于当时的生产力决定的)1980年的婚姻法规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财产归夫妻共同共有,夫妻对共同财产享有平等的处理权。但没有体现婚姻当事人对财产的自治原则。修订后的《婚姻法》体现了当事人的自治原则,此时的夫妻财产关系才比较完善。

(二)夫妻享有的财产权

在我国现实生活中,法定财产制还处于主流地位,尽管现行《婚姻法》强调法定财产制与约定财产制平等。夫妻对财产权的行使,直接涉及到夫妻财产的民事交易安全及交易相对人的合法利益。

修订后的《婚姻法》第17条规定:夫妻对共有财产享有所有权,并强调对财产的处分权。这是因为处分权是所有权的最高表现形式。根据我国《民法通则》地17条规定:“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依照这些法律规定,夫妻对法定财产享有平等的占有权、使用权、管理权、收益权和处分权。

1、夫妻对共有财产享有平等的占有权。占有是指权利主体对财产的实际管领和控制的事实。对物的占有是行使其他权利的前提。占有权可以在所有人的同意下并不消灭所有权的前提下为他人占有。否则为非法占有,因此而造成的损失,有损失人赔偿。夫妻对共有财产的占有是平等的,也是夫妻行使其他权利的前提条件。如购买的家庭用品,为夫妻共有。

2、夫妻对共有财产享有平等的使用权。使用是指特定权利主体根据财产的性能和用途,在不损坏物的本身或其性质的前提下对财产加以使用。对物的使用是为了满足生活需要,实现权利人的利益。其是所有权的核心权利。使用权以对的物的占有权为前提。夫妻行使使用权不受他方的阻碍或排斥。比如对夫妻共有的摩托车,双方有平等的使用权。

3、夫妻对共有财产享有的平等的管理权。对夫妻共同财产在原则上有夫妻共同管理,但在现实生活中,当事人在自愿的基础上,协商一致,由一方单独管理或双方轮流管理。这是因为婚姻当事人在管理能力、管理时间及方式和从事的职业不同。如配偶一方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一方长期在外工作等。在农村,夫妻共同财产一般有妇女管理,因为男性多长期在外务工,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管理。在一方代管共有财产时,如管理方做出不利于共同财产的,配偶他方有权要求管理方停止行为。如因管理方的故意不当管理所造成的损失,应有管理方以个人财产补偿。

4、夫妻对夫妻共同财产享有平等的收益权。收益是指对所有物的占有、使用等取得其新增利益的权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夫妻的财产愈来愈商业化,从而取得更多的财产收益。夫妻对共有财产的孳息与利润,享有平等的收益权。如夫妻将共有的房屋租赁出去,所得租金为夫妻共有。

5、夫妻对共同财产享有平等的处理权。处分是指权利主体对其财产在事实上和法律上进行处理。处分权是所有权的核心和基本权利,为所有权的最高形式。其包括事实上的处分和法律上的处分。事实上的处分是对物的消灭,法律上的处分是对物所有权的转移。夫妻对共同财产的处分,主要是为了满足家庭消费,也存在通过交换获得利润。依据现行《婚姻法》规定,夫妻对共同财产的处分,如果是为了日常生活,任何一方都有权处分;如不是为日常生活,进行处分时,应协商一致,否则处分行为无效,由此行为损害共同财产的,损害人应以个人财产补偿,但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

夫妻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应负对等的义务,即不阻碍或干扰配偶他方平等地行使占有权、使用权、管理权、收益权和处分权。否则,配偶他方可以侵权或以其他方式要求阻碍方停止不当行为,恢复其应有的权利。

三、夫妻约定财产制下的夫妻财产权

我国的夫妻财产制有着很长的历史,《中华民国民法典》第1004条规定:“夫妻得于婚前或婚后,以契约所定之约定财产制中,选择其一,为其夫妻财产制。”1950年的《婚姻法》未对夫妻约定财产作出明文规定,但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起草经过和起草理由的报告》指出,婚姻法“对一切种类的财产问题,都可以用夫妻双方平等的自由自愿为约定方法来解决,这也正是夫妻双方对于家庭财产有平等的所有权与处理权的另一具体表现”。“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专门强调要‘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在这种观念指引下,我国的夫妻财产财产立法长期以约定财产制为法定财产制的补充”。强调“法定”的权利,轻视意思自治的权利。1980年的《婚姻法》在第13条中规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财产归夫妻双方共有,但另有约定的除外。”适应了社会的发展和家庭的需要。但其规定不易把握,易造成家庭矛盾和交易不安全,而带来不利的影响。2001年修订后的婚姻法,明确了约定财产制的形式,并赋予其与法定财产制的同等地位。这顺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体现了人文关怀。但现行婚姻法未读夫妻约定财产权详细规定,在实践中不易操作。

根据现行《婚姻法》第19条规定:“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有。”可以将夫妻财产权分为一般共有财产权、限定共同共有财产权和分别财产权。

(一)一般共同共有财产权。其是指夫妻双方对婚前或婚后的全部财产归夫妻共同共有,特别财产除外的全能。夫妻对共同共有财产享有平等的所有权和处理权,其权能的实现同法定夫妻财产制。

夫妻在享有这些权利的同时所负担的义务:其一、夫妻各方均有义务如实地将自己拥有的出特有财产外的全部财产纳入共同财产,任何一方不得隐瞒财产,故意减少或漏报财产,以图私利,损害配偶他方的应得利益;其二、夫妻任何一方都应尊重对方对共有财产享有的权益,并协助对方行使权利和履行财产义务,不得无故拒绝对方处理夫妻财产关系上的合理要求;其三、夫妻双方对共同财产所负债务负平等的清偿责任。

(二)、限定共同共有财产权。其内涵为,夫妻约定一定范围内的财产由夫妻双方共有,之外的财产归个人所有所享有的权能。夫妻对约定为共有的财产的权能同一般共有财产权。财产归个人所有的,即个人财产,其权利和义务均有所有人本人单独承受,与配偶他方无关系。但夫妻此约定不能是为了规避债务,对抗善意第三人。如债权人不知夫妻的约定或夫或妻的个人财产不足以清偿个人债务的,应有共同财产清偿,待债务人有了个人财产能力后,应返还于“共同财产”。

(三)、分别财产权。分别财产权是指夫妻双方约定婚前及婚后个人所得财产全部归各自所有的权能。夫或妻对本人全部财产单独享有占有、使用、管理、收益、处分等权利。配偶他方不得干涉或妨碍其权利的行使。对个人债务应有个人清偿。为保护交易安全,但债权人不知夫妻之间的约定或个人财产不足清偿债务的,配偶他方有以个人财产给予垫付的义务,因此而享有要求对方补偿的请求权。

夫妻应根据自己的能力及个人财产对家庭生活所需负有经济或财产责任。如一方无个人财产而负担了料理家务,照顾老少,协助对方工作,其劳务应视为对共同生活负担的完成。如一方有个人财产而为以上行为,在分割财产时,享有补偿请求权。对作为婚姻家庭共同生活基本条件的个人财产,所有人不得擅自作出危及婚姻共同生活的处分,否则,另一方有权阻止。

四、特有财产权

特有财产权是指对专属配偶一方个人所有的财产享有的权能。在唐朝之前,妻的人格权和财产权被夫所吸收,没有个人财产之言。唐朝开始出现个人财产。《唐律疏义*名例律》规定:奴婢犯罪要追赃的,只能就奴婢的自己的拥有的财产执行,不得涉及其主人的财产;唐《户令》允许奴婢以财产自赎。从这些规定中,可以看出妻已经有个人财产。在近代,随嫁财产,妻可以不交于夫,“夫不与妻商量,就将那土地(胭脂田)卖掉,可以吗?=不可以”。妻子可以对自己的财产拥有所有权,夫不可以随意侵犯。

昔已如此,今则更加明确。夫妻对各自的特有财产享有所有权,配偶他方无权干涉。这种财产一般对第三人比较明确。个人对特有财产所负债务,由个人负担。

五.我国夫妻财产权中存在的弊端及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私有经济的比重加大,公民的生活也日益丰富,财产来源及性质也发生巨大变化。市场经济的七月自由,公平分配,个人本位思想逐渐树立。这一切都影响着婚姻家庭的发展。使婚姻家庭的财产关系出现新的问题。以致使《婚姻法》显现“不力”,而影响到夫妻对财产权的行使。

(一)、一方无偿受赠、继承的财产的归属

现行《婚姻法》第17条第4项规定:“继承或增与财产,但本法第18条第3项规定除外。”为夫妻共同所有。这种规定有失妥当。理由有二:其一、把通过法定继承的财产视为夫妻共同财产,与《继承法》“保护公民私有财产的继承权”的原则相违背。以致把个人权利变为事实上的共同权利。如《继承法》规定,法定继承人限于被继承人的配偶和其直系血亲以及最近的旁系血亲。作为被继承人的姻亲,只有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儿媳和女婿,才能成为第一顺序法定继承人。其条件相当严格。如果确定继承财产为夫妻共同所有,等于法定继承人的配偶无条件的继承财产。这与《继承法》的立法精神是矛盾的。其二、任何遗嘱和赠与,其财产承受人都明确的,即财产承受人为原财产人指定的,并且遗嘱和赠与都是单方、无偿的法律行为,体现了原财产所有人处理财产的自由权利。如把应有个人承受的财产变为夫妻共有,有悖于遗赠人的意志,不符合保护公平合法财产所有权的原则。因而,在《婚姻法》中做出“除外”的规定,是不合理的。鉴此,《婚姻法》第17条第4项应改为:有偿继承或赠与所得财产,无偿继承或赠于合同中明确归夫妻共有的财产。第18条第3项修改为:无偿继承或赠与所得财产。

(二)、夫妻分居期间及离婚诉讼期间对各自所得财产享有的权利

我国现行《婚姻法》未对夫妻分居期间的婚姻当事人各方所得财产的所有权作出规定,但根据《婚姻法》第9条的立法精神,夫妻分居期间各方所得归夫妻共有。对此,我国许多学者有不同意见。其理由如下:其一、在理论上难以立足。一些长期分居的夫妻在分居期间或离婚诉讼期间,尽管形式上还保持着夫妻关系,其实质上已经中断。他们以自己的合法收入,购置一些财产,并对其占有、使用、管理、收益和处分。在与他人经济交往中,也以个人名义进行。客观上形成两个独立的经济单位。此时,他们之间仅存的是一种纯身份关系。在此情况下,将分居所得,纳入夫妻共同财产范围,由夫妻共同行使财产权。是有悖与民法物权的取得原理。其二、有悖于公平合理原则。夫妻关系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统一,在夫妻关系中,权利的享有和义务的承担是对等的。分居期间双方互不履行义务,如将分居前的权利认定为夫妻共有,有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相违背。

笔者认为,在夫妻分居期间及离婚诉讼期间对各自所得财产,双方可以约定其权利的归属.如果没有约定的且是以个人名义取得的财产应视为个人财产.

(三)、无形财产的期待权问题

无形财产是人通过脑力劳动而得的成果,一般具有很高的价值.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无形财产也渐入家庭,且逐渐增多。其也成为婚姻家庭的财产的一部分。新《婚姻法》第17条第3项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知识产权的收益归夫妻共同所有。”《婚姻法》司法解释(二)第12条规定:“‘知识产权的收益’是指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实际取得或者已经明确可以取得的财产性收益。”这些规定解决了知识产权收益的部分问题,但对尚未明确可以取得财产收益的知识产权,即知识产权的期待权没有作出规定或解释。未明确可以取得财产收益知识产权,在将来可能取得收益,如一幅图画,现在没有价值,但过一定时间可能取得很高的收益。如果在分割这部分财产时不考虑其将来的价值,可能对一方当事人不公。因为,在婚姻存续期间,知识产权的形成一般投入大量的夫妻共同劳动或共同财产。

为此,建议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形成的无形财产规定期待权:离婚后,一方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无形财产在产生价值后一年内,有对所生成的价值分割的请求权。

(四)、对配偶财产继承权的保护问题

我国《继承法》赋予婚姻当事人无限的遗嘱自由权。这样规定是充分体现当事人意思自治,但同时也存在抹杀夫妻一方的权利的隐患。有一案例佐证。杨某在死亡之前立遗嘱:其个人财产有他们的保姆李某继承。杨某死后,李某要求行使继承权,但杨某之妻王某及其子女以遗嘱是假为由拒绝李某的请求。为此,李某以侵权将王某及其子女诉至于法庭。最后,法庭判李某胜诉。这不能不让人深思。夫妻是家庭的管理纽带,使亲属关系得以扩展的。夫妻在一生中相互提携,同甘共苦。其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是其他人不能比的。夫妻一方死亡后,为了补偿生存方,而法律规定其有权利对夫之财产享有继承权,这也是对夫妻间的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认定。保姆李某与杨某一家是一种劳务关系,其与杨某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也是显而易见的。杨某把自己的财产全部赠于李某的行为不违法,但其行为却否定了夫妻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是对妻不公平的,也可能会给妻的今后生活带困难。

笔者认为,鉴于此情况,在审判实物中,应保留夫妻一方的特定权利,也就是说死者虽然写有遗嘱.但是为了照顾困难的夫妻另一方,应该保留另一方的部分特定继承权.

(五)、取消婚前个人财产婚后转化为共同财产的问题

新《婚姻法》解释(一)第19条规定:“夫妻一方所有的财产不因婚姻关系的延续而转化为夫妻共同财产,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此解释完全符合民法物权取得原理,但对婚后如何管理和使用为加规定。如对一方婚前的房屋婚后管理和使用而支付了一定的费用,依法律规定,此时的房屋仍为共同财产。这就剥夺了婚姻当事人对增值部分享有合法的权益,违背公平的原则及权利义务相统一的原则,也不利于财产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依民法添附原理,非财产所有人的一方对他方的原财产投入了一定的财产,从而使原财产与他方投入的财产放生混合或负荷,形成一种不可分离的新财产,或一方投入劳务,对另一方的原财产进行加工改造,从而使另一方的原财产成为具有比原财产更具有价值的财产”。投入一定财产或劳务的一方有权与原财产所有人分享新财产的合法权益。因此,对夫妻婚前一方的个人财产,在婚后由夫妻双方共同管理、经营、修缮、投入而使该财产增值的,增值部分为夫妻共同财产,由夫妻双方共享其权益。所以,应该在《婚姻法》司法解释(二)中补充一条:“夫妻一方婚前个人所有的财产,婚后由夫妻双方共同管理、修缮、经营并使该财产增值的,增值部分可以作为夫妻共同财产,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结语: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立法重心不应再强调身份关系,而应该注重财产关系,注重夫妻的财产权。因为在新形式下,夫妻对财产权的行使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婚姻家庭的稳定和睦。为了维护婚姻家庭,调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当完善夫妻财产权的立法,完善我国的法律。

注释

1.蒋月:《夫妻的权利与义务》,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p102

2.蒋月:《夫妻的权利与义务》,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p88

3.《夫妻财产制度之研究》,林秀雄(台湾)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4.《婚姻家庭法》,张安民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参考文献:

1、《婚姻家庭法》,杨大文主编,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婚姻家庭法》,巫昌祯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亲属法》,杨大文主编,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4、《新婚姻家庭法总论》,杨隧全著,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5、《夫妻的权利和义务》,蒋月著,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6、《中国家族法原理》,日本•滋贺秀三:《中国家族法原理》,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p421;

7、《德国民法典》、《日本民法典》、《法国民法典》,法律出版社出版;

8、《中国法制史》,叶孝信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中国古代的家族与身份》,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1999年版。

10、洪卫东:《对夫妻个人财产范围的探析》,law-/lw/lw_view.asp?no=2547

财务共享现实意义篇3

摘要地方财政数据信息化在我国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存在着现实问题,对壁垒重重的财政信息共享工作提出了新的研究内容.运用大数据构建数据驱动型财政管理模式,把数据与财政信息共享有机契合,创新财政信息共享流程,促进财政信息共享高效化,文章就地方财政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的结合进行分析和研究,并论述这一电子政务建设的可行性,以及实施后对地方财政和地方政府各部门所产生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数据共享财政应用问题对策

财政数据交换与共享是指产生并存储在部门内部或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各种数据以及信息的交换与共享,从而形成基础的数据库,并通过信息共享,共通手段,将数据信息进行整合。以此辅助政府部门的数据开发和决策分析,加速政府对经济环境的优化。但由于近年来地方财政整合数据手段和方式滞后,导致与外界政务信息联系不畅,影响了当地财政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如何利用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处理政务成为关键问题,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数据共享应用在财政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数据共享的意识

尽管每年都会向财政方面投入一定资金,但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财政人员依旧没有意识到数据共享的重要性。虽然有专门的财政数据库,但很多财政部门依然只对本单位或本部门进行数据分析,对于相关工作人员的要求也不高,缺乏专业人员,一般都由采用传统的账本、凭据等数据记录方式。

(二)财政人员能力偏差

由于上级领导并不重视财政数据共享工作,且没有在数据记录上投入过多管理与创新,现有财政从业人员多数都是年龄比较偏大,对于计算机不熟悉的人员,即便是在财政工作逐渐实现信息透明化的今天,数据共享也没有得到应有的认识,现有从业者不仅不能做好日常管理工作,更不懂得如何运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数据管理和共享,很多工作人员都表现出难以胜任该工作的情况。此外,不少财政工作人员积极性较差,对自己的工作也不能正确认识,认为只要财政数据记录准确即可。

(三)数据共享平台的不完善

目前来说,很多刚刚接触信息化的部门,只会浏览电子记账,并没有建立健全系统的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无法进行数据分析模型的共享和利用。因此,大多数资源被不必要的浪费掉了。审计人员手中只有一些零零散散的应用数据,而这些数据之间缺乏关联和针对性,故而无法顺利完成财政审计工作,从而影响到财政的监督和决策。

二、解决数据共享在财政中的应用问题具体方法

(一)强化对数据分享的重视

为做好财政工作中的数据分享工作,首先要加强领导部门数据分享工作,了解数据分享对财政工作的重要性,尽量为在财政工作中实现数据共享提供一定的资金与人力,并在集体会议上宣传与强调数据共享的重要作用,让所有人正确认识到数据交换和共享工作,这也是为顺利做好财政工作的有效措施。

(二)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素质能力

数据共享是财政审计工作顺利完成的重要条件,一旦数据无法得到及时共享,将直接影响到财政的监督和决策工作。因此,一定要为数据共享环节配备合适的人员,经常对财政人员进行培训,全面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财政队伍是国家公共财政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其政治水平、业务素质、知识结构及道德水准关系到公共财政职能的有效发挥。同时也要注意对于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三)构建完善的数据共享平台

为保证财政工作中数据共享环节的有序进行,就需要构建完善的数据共享平台,充分利用数据分析模型,避免有效资源浪费。同时,运用大数据思维和技术来完成财政工作中的数据共享。比如财政人员利用高科技进行财政录入或审计,由原本传统的账本记录转变到计算机录入,录入过程中要做到精准无误。数据记录一旦完成应立即通过互联网上传到数据库中,方便其它人员进行数据交换和共享。

三、地方财政应用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处理政务的意义

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可以将地方财政的数据高度集中在这一平台内,然后通过经济分析法,数学统计法对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形成财政数据综合利用的数据源。这一平台的建设与应用,统一了地方财政的基础数据,并为与其他各个部门的共享奠定了基础。地方财政数据信息化有助于提高审计与统计工作的效率,通过信息平台实现各部门信息的交流和共享,财政人员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去参与管理,预测和决策。同时提高财政审计工作的效率与管理水平。这一交换与共享平台的使用,将政府局部分散式的管理转变为全面集中式的管理。以前的财务数据需要逐级上报高层领导,中间部门冗杂,手续繁多,还有可能造成财务数据的更改与丢失,但是现在财务信息的交换与共享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数据的传输,这就大大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决策效率,并保证了数据的正确性,同时,上级财政对地方财政的款项拨付,使用以及监管都可以通过计算机以及财政信息的交换与共享平台进行查阅和监督,也可以解决出现问题各级财政人员口径不统一的问题。

在大数据时代下,数据共享在财政工作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数据及时得到交换和共享有利于财政的监督和最后的财政决策。这就需要得到财政部门上级领导的重视,并联系实际情况提出有效整改对策,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数据共享在财政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真正做好财政监督和审计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沈昱池.大数据时代我国财政信息共享的思考[J].地方财政研究,2015.11.

财务共享现实意义篇4

中国铁建下属有20多个工程局,每个工程局从集团公司、工程公司再到工程项目部都有自己的财务部门,有各自独立的财务系统,财务管理工作面临人力成本、办公费用居高不下,系统建设重复投资,对各工程局难以实现统一规范管理,各地财务数据不能及时共享等问题,导致集团经营和财务风险不断增加,阻碍了财务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随着主业利润空间减少、成本管控难度大、资金需求增多、资产负债居高不下、管理机构分散低效等等这些不断涌现出来的矛盾,迫切需要企业采取新的财务管理手段与措施进行改革。为此,中国铁建集团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决定对下属所有工程局的财务部门进行整合,财务系统也要由原来的分散式走向集中式管理,以解决财务职能建设中的重复投入、效率低下等问题,于是在2012年,“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在中国铁建因时而立,应运而生。

一、财务共享管理模式的特点

财务共享服务管理模式和其他所有管理模式一样有其特别之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一集中一撤销”

在集团公司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及资金结算中心,由部分业务扎实、经验丰富的财务人员集中负责整个集团公司所有项目单据的制单、审核及资金支付,并撤销原项目出纳岗位、会计核算岗位。这样不仅在人员数量上大大减少,降低了项目日常开支及成本支出,节省了资源,信息的集中化处理还可以给决策者提供更加精确的决策依据,使得财务审计及监察工作可以足不出户就得以实现,更进一步的节约了企业的成本。流程化的操作使得集团公司能够更好的全程监控企业的财务情况,业务处理更加透明化,规避了人为因素的影响。如图1: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网上报销模块,通过票据扫描及票据归档,极大程度的整合了资源,使得企业的运营成本更加低廉。极好的解决了分散模式下企业财务管理所面临的各类难题。数据信息的高度集中化,为企业的纳税筹划提供了坚实可靠的依据,使得企业可以合理的规避税务风险。

(二)实现统一核算

在共享服务中心成立以前,各子公司虽对所属各项目均有统一核算要求,但因所属工程板块不同、项目隶属模式不同等原因,使得各项目会计核算口径不统一,标准化会计核算不一致,为日常财务管理、审计工作造成诸多不便。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建立,不但在日常会计业务中统一了核算口径和核算标准,同时建立了更加标准化的财务管理、预算管理、税务管理、审计管理模式,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三)成为信息纽带

过去财务数字相对单一,与工程信息、计价信息等相对独立,项目内部各信息之间缺乏信息共享纽带,在不同程度上成为“信息孤岛”,很难客观反映工程建设情况。财务共享服务平台的建立使得财务数据实现与其他各类信息的融通,通过各类数据间的整合、比较,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项目资本运作、变更理赔、税务筹划、纳税调整、预算管理等信息的落实情况。

二、财务共享管理模式的含义

(一)推动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

信息化大时代的到来,使得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不能满足管理需求,应运而生的“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为企业财务管理注入了新的血液。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良好运行,需要较高的技术支持及各方面的默契配合。首先通过久其公司开发的财务软件报账系统及核算系统进行具体运作,形成一个数据库作为集团财务系统的数据管理与分析支撑平台,同时,在深圳国信公司提供的影像系统的相互配合下才能完成每一笔业务的处理。目前,从公司本级到项目的一切经济业务都必须通过久其系统自己提交,包括事前的预算申请、事中的借款、报销、合同的审批、资金的支付等,从之前财务人员的全权代劳到自己亲手操作,是传统报账模式的一种变革,是促进集团公司“法人管项目”,实现“两基”建设的利器。

(二)杜绝“三无两超”、落实“三重一大”,利于监察及审计的有效措施

“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推行,要求所有的购销合同、费用预算、账务报销、资金支付等必须通过久其系统进行线上审批,项目领导审批完后还需要共享中心人员进一步审核、把关,对于“三无两超”资金拨付坚决予以驳回,杜绝了超付款现象的出现。特殊情况附付款申请及承诺书后才允许付款,责任到个人,为事后业务处理提供了保障和依据,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财务人员的工作压力。

“财务共享服务管理模式”中审批流程的设置,充分实现了《财务管理实施细则》的要求,首先是部室负责人审核,然后经财务负责人、财务总监复核,最后项目经理审批后“入池”,大额费用及资金支付需项目经理、书记、总工联审联签,充分体现了“三重一大”的民主集中决策制度,最后财务共享中心业务人员再进行初审及复审后方可形成一笔凭证。经过层层把关,严谨的审核,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审计及税务风险。

更有利于财务监察及审计工作的推进。监察及审计人员可以在线查看账务数据,并且可以通过影像资料查看原始单据,方便快捷的进行业务指导,为监察审计工作无纸化办公奠定了基础。

(三)提高资金利用率,加强资金管控

借助共享平台,在资金管理控制方面,集团公司层面将推行资金集中支付,逐步实现工程项目零现金管理,加强资金风险管控能力和统筹调配能力;在内控风险防范方面,有利于发现基层单位的经济业务存在的风险或不符合集团规章制度的事项,可以及时反馈并要求整改,将事后补救提前到事中控制,甚至是事前防范。在共享模式的流程化管理、标准化运作中,通过系统的固化流程有效控制风险,提高集团公司整体管控能力。项目必须严格按照经公司审批同意的资金支付计划进行支付,统筹安排资金,加强了资金支付的计划性,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提高了资金利用率,最大限度的发挥了“现金为王”的重要作用。项目银行账户按照要求需开通网银支付功能,网银U盾由各子公司资金结算分中心统一管理。不仅加强了对资金支付的监管,同时也规避了金融风险。

(四)财务基础工作进一步标准化、规范化的助推剂

与之前的浪潮财务软件系统不同,久其系统内的会计核算科目全部由股份公司统一设定,各子公司和项目无权新增或更改科目库信息。职员、客户、供应商、自定义等辅助核算信息的添加也需由项目提出申请,经“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运营管理员审核后统一添加,控制了项目财务人员的自,但是整个集团公司财务数据更加统一,使财务数据的查询应用更加方便、快捷。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设立费运营管理科、费用报销科、收入成本科、总账报表科、资金结算科、票据档案科、综合业务科、综合办公室八个科室。从发票等附件的审核,核算的规范化到资金的流出,不同的审核组分别随机提取不同类型的单据,严格按标准审核,加强了管控力度,杜绝了管理漏洞。同时也避免了之前项目财务人员直接面对面给业务人员报销账务出现的为难处境,从某种意义上讲,对项目财务工作来讲是一种解脱。

目前久其财务共享服务系统还未实现与财务报表的对接,数据的提取还需在线下完成。但就目前会计核算的统一要求,财务报表数据将更加准确,如果完善报表自动生成机制后,也会大大减轻财务人员工作压力。

(五)加强财务人力管理、提升财务人员技能,促进职能转变的有利契机

新的财务管理模式的实践,需要财务人员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知识,跟上新潮流,通过增强服务意识,将财务队伍打造成“实事求是、积极进取、务实高效、服务一线”的阳光队伍。“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使财务核算岗、出纳岗等岗位实现集中办公,更有利于对财务人力资源的管理,便于沟通、相互学习。“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运行减少了项目财务人员的配置,也促使财务人员有时间参与施工现场的成本管理,向战略财务的方向发展,有效阻击亏损、提高效益,切实解决“寅吃寅粮,卯吃卯粮”的问题。

(六)提高工作效率的创新机制

财务共享现实意义篇5

关键词:财务管理;财务集约化;发展;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市场竞争出现了新的形势,从过去的企业间竞争逐步显现出集团组织形势的市场竞争新格局。在集团组织中,企业共同的目标策略,使得集团形成创新型的管理模式与资金运作方式,这有利于促进集团内部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在这种情形下,以往的企业单一财务管理方式已经不适用,因此财务集约化的财务管理模式急需得到认可和发展。下面,本文就对财务集约化的发展做出分析。

一、社会发展促使财务变革

财务会计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进步存在着直接的关系,正如著名的会计史学家迈克尔-查特菲尔德在《会计发展史》中所说的,“会计的发展是反应性的”。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财务会计发生了显著的变革:

(一)、科技进步促使财务变革

科技水平的进步对各行各业都有着推进作用,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进入信息化社会。在经济方面,这大幅度地提高了企业的实力和竞争力,同时在企业内部也促使着企业的组织结构、产业结构和经济管理模式发生变革。会计学和计算机技术的结合,产生了高效、低耗的会计电算化这一现代化会计变革。计算机技术帮助财务会计人员高效准确地处理和分析财务信息,显著提高了企业财务管理水平。而在上个世纪中期。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企业集团逐步建立现代化的财务管理平台,这对于财务集约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奠定了技术和物质基础。

(二)、经济环境促使财务变革

商业和经营管理方面的需求促使复式记账产生和发展,19世纪为了对股份制公司的损益情况进行准确的核算和分配,会计学进入成本会计学发展时期,管理会计自传统会计中独立出来,帮助企业进行内部管理。而现今的经济环境中,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企业间的市场竞争格局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市场形势,所以,企业集团组织不断出现,这给财务管理提出了更严格更高的要求,这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机遇。财务管理在这次机遇中,不断寻求变革,为了应对由于企业集团的分属会计构成繁杂而造成的效率低、财务信息质量差和成本高问题,财务集约化开始产生和发展。财务集约化是更高级的财务管理方式,它以传统财务管理为基础,改善了传统财务管理的管理手段、环境适应性等多方面内容,有效提高了财务管理的管理、控制和核算水平,适用于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

二、财务集约化的含义与发展

(一)、财务集约化的含义

财务集约化作为集约经营管理的组成部分,具有内涵式增长的特征。财务集约化通过改善和优化生产要素促进企业发展,着力于提升企业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集约化的含义主要是集中人力和物力等生产要素统一分配,以高效、低耗为价值取向,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和核心能力,使得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巨大的优势,这是资源缺乏的现代社会的需求,是未来企业集团的发展趋势。

对于财务集约化的含义需要主义以下两点:首先,财务集约化的核心并不是集中,而是提高财务管理的能力和提升企业的工作效率与经济效益,集中只是围绕这一核心所采取的策略和手段。然后,财务集约化的集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集中,并不是全面盲目地集中,对于关系到企业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率的领域集中,比如资金管理、会计核算和预算管理等等。

总之,财务集约化是以集中为手段,以提高财务管理的能力和提升企业的工作效率与经济效益为核心的财务管理模式。

(二)、财务集约化的发展

财务集约化提高财务管理的能力和提升企业的工作效率与经济效益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对企业经营要素的质量提高、经营要素的含量增加、经营要素的集中投入和经营要素的组合方式调整来实现。现今的财务集约化主要使用经营要素集中投入的方式:首先是财务核算的集中化,即将以往的财务模式中分散的财务人员通过现实或虚拟的方式进行集中统一的管理。对于企业集团而言,这样的财务核算能够对财务信息实时动态地掌握和分析,使得财务信息在处理中更透明公开,统一的核算标准使得财务管理工作更方便、更标准、更规范。然后是财务数据的业务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业务人员参与到会计工作中,财务数据业务化使得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得到显著提高,财务数据的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三、财务共享服务

(一)、财务共享服务的含义

财务共享服务是更高层次的财务集约化,也是财务集约化未来的发展方向。它是把企业内部的不同组织资源进行集中,以降低成本和提升服务质量作为财务职能服务的手段,提高财务管理的能力和提升企业的工作效率与经济效益。这是对于财务集约化的更高级表现,它将企业内部分散的财务业务独立组成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通过网络平台为企业集团的内部成员提供标准、高效、低耗的共享服务。

(二)、财务共享服务的具体实施

1、建立标准的财务管理制度

财务集约化的基础是企业集团具有标准的财务管理制度,财务共享服务作为财务集约化的高级体现,更需要建立标准的财务管理制度。企业集团应该建立标准的规范适用于企业集团的整个财务部门,并且将新的财务管理制度推广到给财务人员,同时对这一制度给予持续的检查监督。

2、分离服务端与客户端

将共享服务中心作为服务端,集团的成员作为客户端,分离定位,明确两者的含义和相互关系,服务端用于提供服务,客户端用于共享资源。

3、对财务流程再造

对财务流程的再造是财务共享服务的基本理念,这个过程中需要做到财务数据的业务化、财务流程的标准化和模块化、财务信息的共享以及财务分析与基础业务的分离等。

4、建立统一的财务平台

统一的财务平台是财务共享服务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持,是财务共享服务顺利实施的保障。因此,企业集团在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时需要建立统一的财务平台促使财务信息共享。

参考文献:

[1]王学(王乐),宋洋,汪敏等.财务集约化:从财务集中到财务共享服务[J].会计之友,2011,(21):67-69.

[2]张建坤.推进财务集约化实现管理大跨越[J].会计之友,2011,(15):4-5.

财务共享现实意义篇6

[关键词]合伙企业;民事权利能力

凡是法律关系的主体,都应具备能够依法享有权利、履行义务的法律资格,即权利义务能力,简称权利能力[1](170页)。权利能力是一个自然人或社会组织在法律上的人格确认。具备法律上的人格才具备法律上的主体地位,才能成为法律关系的主体,简称法律主体[2](34页)。不同的法律主体应具备不同的权利能力,什么样的人或组织可以成为法律主体及何种法律主体是由一国法律规定或确认的[1](171页)。对于民事主体来讲,其民事主体地位则是通过民法赋予自然人或社会组织民事权利能力来确认的。民事权利能力成为判断自然人或社会组织是否是民事主体的唯一法律要件。可以说,具备民事权利能力是成为民事主体的充分必要条件。对于合伙企业的民事主体地位,学术界有不同看法:认为合伙企业不是独立民事主体,仅仅是公民这类主体的特殊形式;认为合伙企业是法人;认为合伙企业是半法人;认为合伙企业是独立于公民、法人之外的第三民事主体。学者们在论证自己观点时,大都着重于论证合伙企业作为民事主体的事实要件(财产、组织、意思能力、责任能力等),而未从合伙企业作为民事主体的法律要件(民事权利能力)作进一步论证。而法律要件恰恰是判断合伙企业是不是独立民事主体的法律标准。因此,本文试图从合伙企业的民事权利能力这一法律要件来论证合伙企业的民事主体地位。

一 合伙企业的财产独立性

合伙企业的财产独立性是法律赋予合伙企业民事权利能力的主要事实基础和前提条件。

自然人或社会组织的民事主体地位是立法者通过法律赋予其民事权利能力来确认的。而立法者在决定赋予什么样的人或组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时,不是随心所欲、凭空捏造的。任何一部法律都不是在创造社会生活,而是在经过立法者精心挑选后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些关系进行调整或规范,法律不过是社会经济生活的记录而已。当然,立法者在决定赋予什么样的人或组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时,首先要考虑作为立法者的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但它必须尊重社会实际生活的需要,考虑其在社会实际生活中的状况,如财产状况、意思能力、利益需求、责任能力等,这些因素正是被法律确认为民事主体的事实要件。不具备一定的事实要件,立法者不会将他确认为民事主体,而社会组织作为民事主体所需的事实要件主要是其财产状况。一个社会组织是否具有一定的财产,该财产是否具有独立性,是该社会组织被法律赋予民事权利能力的主要事实基础。从法律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古今中外的法律所确认的法律主体,尤其是民事主体,只要是涉及到社会组织如合伙企业、法人、公司等这类主体时,毫无例外地都会提到其财产权,这也说明财产的独立性与合伙企业的民事主体地位的联系是多么紧密。

就合伙企业来说,其财产独立性是合伙企业成为民事主体的物质条件,是法律赋予合伙企业民事权利能力的主要事实基础。如果合伙企业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没有财产,或其财产不具有独立性,则法律不会确认其财产权,当然也就不把合伙企业作为权利主体来保护,也就意味着法律没有赋予其民事权利能力,不是独立的民事主体。合伙企业的财产独立性作为其民事权利能力的主要事实要件,在我国《合伙企业法》第十九条及相关条文中以合伙企业财产权形式得到了确认。

(一)合伙企业的财产独立性不因其出资方式、构成形式及性质的不同而受影响

1合伙企业的财产构成

《合伙企业法》第十九条规定,合伙企业存续期间,合伙人的出资和所有以合伙名义取得的利益,均为合伙企业的财产。从这条可以看出,合伙企业的财产由两部分构成:合伙人的出资及合伙在经营中积累的财产。对于合伙人的出资部分,根据《民法通则》和《合伙企业法》的有关规定,合伙人可以货币、实物、土地使用权、知识产权、其他财产权利和劳务出资。信誉也可以作为出资方式,所谓信誉出资是指合伙人以其在社会上的良好信誉供合伙人使用。法律对合伙人的出资方式要求较宽松,不像公司法那样对股东出资有严格限制。这是因为合伙企业的法律责任具有双重性,不必要求出资具有可转让性,随时可兑现性等清偿功能[4]。合伙企业财产的另一部分是合伙企业在经营中积累的财产。合伙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积累的财产处于动态状态,它包括合伙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得利润、各种法定收益、天然收益、债权、知识产权、商业信誉权等。

2合伙企业财产的性质

合伙企业财产的性质因构成和出资性质不同而不同。合伙人的出资。《合伙企业法》第十一条只规定了出资方式而没有规定合伙人出资的性质。合伙人的出资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种类物,如货币;另一类是特定物,如实物、土地使用权、知识产权及其财产权利涉及的标的物。即使是劳务也是特定人实施的特定行为。对于种类物,一般认为出资即转移所有权,如合伙人以货币出资,出资行为完成,该货币即由出资人个人所有变为全体合伙人共有。而对于特定物的出资,由于《合伙企业法》对合伙人出资更多地采取了任意性规定,因此,合伙人可以约定,或以所有权转让方式出资,或以所有权的一项或几项权能出资[5]。对于合伙人出资的这部分财产性质,有两种情况:一是以所有权转让方式出资的,出资行为完成,则出资财产由出资人个人所有变成全体合伙人共有;二是以所有权的一项或几项权能出资的,出资行为完成,并不改变出资财产的所有权归属,即仍然归出资人个人所有[6](330页),但这部分财产和其他的出资财产共同构成合伙企业财产,这种情况有的学者称为准共有[4]。

合伙人在经营中积累的财产。对于这部分财产的性质,一般认为由全体合伙人共有。

上述两部分财产不论是属于哪种构成形式、哪种出资方式、均为合伙企业的财产。而非合伙人的纯粹个人财产。这意味着合伙企业财产独立性不因其出资方式、构成形式及性质的不同而受影响。不论在法律上还是在现实经营中,合伙企业财产与合伙人纯粹个人财产是区分开的,在合伙企业存续期间,这份财产独立地存在,由合伙企业独立实现其财产权益,为全体合伙人谋取共同利益。合伙企业的财产独立性正是其被法律赋予民事权利能力的主要事实基础。

(二)合伙企业财产独立性的表现

首先,合伙企业的财产对内独立于各合伙人的个人财产,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合伙企业财产的使用管理权独立于各合伙人。《合伙企业法》第十九条第二款规定,合伙企业财产由全体合伙人共同管理和使用。这条规定表明,合伙人不论以什么方式出资,一旦出资行为完成,即成为合伙企业的财产,该财产权益已脱离了各合伙人的个人意志和个人利益,而由全体合伙人根据共同意志和共同利益的需要来行使该项财产的使用管理权。这里的使用管理权可以理解为:它是一种支配权,是独立于各合伙人原来的个人财产所有权的一种物权。

另一方面,合伙企业财产的处分权属于合伙企业,即全体合伙人。处分权是财产所有权的核心内容。在合伙人出资前,处分权属于各合伙人个人。在出资行为完成后,出资财产的处分权即转归合伙企业,即使是不转让所有权的出资方式而形成的合伙企业财产,其处分权也由全体合伙人共同行使,出资人不能因拥有所有权而任意行使处分权,表现有三。第一,直接处分合伙企业财产须经全体合伙人同意。《合伙企业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合伙企业的下列事项必须经全体合伙人同意,“处分合伙企业不动产;转让或处分合伙企业的知识产权和其他财产权利”。对此,我们可以作这样的理解,对于合伙企业的财产,不论是动产,还是

不动产,不论是物权、债权还是知识产权,只要是直接处分合伙企业财产,必须经全体合伙人同意才有效。第二,以转让财产份额的方式行使合伙企业财产的处分权的,该处分权属于全体合伙人,不再属于合伙人个人。《合伙企业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合伙企业存续期间,合伙人向合伙人以外的人转让其在合伙企业中的全部或部分财产份额时,须经其他合伙人一致同意。这条规定表明,转让财产份额是一种对合伙企业财产在法律上的处分行为,导致合伙企业财产的所有人或财产在数量上发生变化,这种处分行为涉及全体合伙人的共同利益,因此,须经全体合伙人一致同意才有效。第三,以出质方式对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进行处分时,须经全体合伙人的一致同意。出质是一种债的担保,当被担保的债权不能按时得到清偿时,出质的财产份额将被依法处分以清偿债权人的债权。这就涉及到合伙企业的财产处分和其他合伙人的利益[7]。因此,《合伙企业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合伙人以其在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出质时,须经其他合伙人一致同意。未经其他合伙人一致同意,合伙人以其在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出质的,其行为无效,或者作为退伙处理,由此给其他合伙人造成损失的,要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其次,合伙企业的财产具有整体性,它不是合伙人个人财产的简单联合。这一财产整体,特别是在合伙人以所有权转让为出资方式的情况下,已难以划分哪部分是哪一合伙人的,而由合伙企业对这一财产整体享有财产权。即使是不以财产所有权为出资方式而形成所谓准共有,也构成了一个独立的财产整体。《合伙企业法》第二十条第一款规定,合伙企业进行清算前,合伙人不得请求分割合伙企业的财产。这意味着合伙企业存续期间,合伙企业的财产是一个独立的整体,不允许被分割,同时对其权利主体发生变化有严格限制如入伙或退伙。

最后,合伙企业财产是合伙企业对外进行民事活动的物质保障,而且是法定的第一位物质保障。在清偿合伙企业债务时,合伙企业财产是清偿合伙企业债务的第一位财产,当合伙企业财产不足以清偿合伙债务时,合伙人的个人财产才用于清偿合伙债务[8]。《合伙企业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合伙企业对其债务,应先以其全部财产进行清偿。合伙企业财产不足清偿到期债务的,各合伙人应当承担无限连带清偿责任。”第四十条规定:“以合伙企业财产清偿合伙企业债务时,其不足的部分,由各合伙人按照本法第三十二条第七款规定的比例、用其在合伙财产以外的财产承担清偿责任。”从上述两条规定的内容来看,合伙企业财产与合伙人个人财产是相分离的,尽管二者都是合伙企业债务的财产担保。但合伙企业财产与合伙人个人财产相比,具有优先效力,即优先用于清偿合伙企业债务。

二 合伙企业的权利义务独立性

合伙企业的权利义务独立性是合伙企业具有民事权利能力的法律依据。

民事权利能力是民事主体的唯一法律要件或标准,具备民事权利能力则具备民事主体资格,而民事权利能力源于法律规定。这就意味着我们在认定某个社会组织有无民事权利能力时,应从法律中去找依据。法律在规定民事权利能力时可以采取“明示”方式,如《民法通则》第九条及第三十六条即以“明示”方式确认了公民和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同时法律也可以采取“默示”的方式来确认民事权利能力。这种方式在立法上表现为:在法律中找不到条文直接明确地规定社会组织的民事权利能力,但在相关条文中可以找到法律认可该社会组织能够独立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依据,即法律默认该组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合伙企业的民事权利能力正是采用了“默示”的方式。从《民法通则》及《合伙企业法》中虽找不到具体条文明确规定合伙企业的民事权利能力,但有相关条文确认合伙企业能够独立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成为独立的权利主体、义务主体。这是合伙企业具有民事权利能力的法律依据之一———法律以“默示”方式确认其民事权利能力。

合伙企业的民事权利能力,还可以从民事权利能力本身的法律逻辑意义推论出来。民事权利能力是法律赋予民事主体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具备这一资格才能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反过来说,能够独立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人一定具有民事权利能力。既然《合伙企业法》规定合伙企业作为权利义务的独立承受人,可以说合伙企业应该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的。这是合伙企业具有民事权利能力的法律依据之二———从民事权利能力本身的法律逻辑意义推论出合伙企业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上述两项依据都是以合伙企业享有权利义务作为表现形式的。因此,就需要在法律中找到合伙企业独立享有哪些民事权利、承担哪些民事义务,能否象其他民事主体如自然人、法人一样,平等地享有这些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一)合伙企业享有广泛的民事权利并承担应有的民事义务

合伙企业享有哪些民事权利,在《合伙企业法》中没有专门列举出来。不过,从《民法通则》、《合伙企业法》的有关条文来分析,它享有如下权利:

财产权。包括财产所有权、他物权、债权等。《合伙企业法》第七条规定:“合伙企业及合伙人的财产和合伙权益受法律保护。”第十九条确认了合伙企业的财产权,即“合伙企业存续期间,合伙人的出资和所有以合伙企业名义取得的收益均为合伙企业的财产。”

人身权。合伙企业的人身权主要是指合伙企业的名称权(字号权)、商业信誉权等。《民法通则》第三十三条规定,个人合伙可以起字号,该字号或名称依法经核准登记,即享有名称权。第九十九条规定,个人合伙享有名称权,个人合伙有权使用、依法转让自己的名称。合伙企业的商业信誉也是合伙企业的一项重要人身权,它不仅仅体现了合伙企业本身的信誉,更是合伙人个人信誉的集中体现和延伸。

知识产权。合伙企业可以自己的名义享有商标权、专利权、专有技术权等知识产权。《民法通则》第九十六条规定,个人合伙依法取得的商标专用权受法律保护。《著作权法》第二条第一款规定,中国公民、法人或非法人团体单位的作品,不论是否发表,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权。据《合伙企业法》第十一条规定,合伙人可以知识产权出资。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合伙企业可以成为知识产权的主体,享有知识产权。

合伙企业承担的义务有两类。一类是我国法律法规规定的法定义务。合伙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必须与其他市场主体一样遵守这些法定义务。这类法定义务包括宪法上的义务、刑法上的义务、民法上的义务、劳动法上的义务等等。这类义务往往具有强制性,不以合伙企业的意志为转移。另一类义务是约定义务,即合伙企业以自己的名义与第三人约定的义务(如合同义务)。

(二)合伙企业的权利义务具有独立性

上述权利义务,都是合伙企业以自己名义对外享有的权利、承担的义务。既然如此,我们可以认为合伙企业是独立地享有权利、独立地承担义务,其权利义务独立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1)合伙企业可以自己的名义对外进行民事活动,为合伙企业谋取利益。

(2)合伙企业以自己名义起诉应诉,可以独立享有诉讼法上的权利、承担诉讼法上的义务[9]。一般认为,诉讼法上的主体资格是实体法上主体资格的自然延伸,是法律为保障实体法上的权利义务得以实现而设置的必要法律手段。因此,合伙企业作为诉讼法上的主体是合伙企业具有民事主体资格的自然延伸。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合伙企业不仅独立地享有广泛的民事权利承担应有的民事义务,而且享有民事权利及承担民事义务的范围、要求及对权利的保护方法与其他民事主体如自然人、法人一样没有区别。因此,作为市场主体的一种组织形式,合伙企业的民事主体地位依法得到了确认,从而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三 合伙企业法律责任的相对独立性

合伙企业法

律责任的相对独立性是合伙企业具有民事权利能力的合理延伸及实现方式。

一般法理认为,权利能力是成为法律主体的充分必要条件,只要具备权利能力,就有资格去享有权利、承担义务,也就是说具备权利能力就可以作为权利主体、义务主体。若法律主体想以自己的行为去行使权利义务,并对自己行为的法律后果负责,则还须具备行为能力,具备行为能力方具备责任能力,具备责任能力才能独立承担责任。因此,具备责任能力,对自己的行为独立承担法律责任是权利能力的合理延伸。否则,法律主体就无法亲自为自已谋取利益或履行义务;另一方面,法律也可以凭借独立法律责任来约束或制约法律主体的行为。依此原理,我认为合伙企业法律责任的相对独立性是合伙企业具有民事权利能力的合理延伸。

合伙企业法律责任的相对独立性也是合伙企业民事权力能力的实现方式。因为民事权利能力是靠民事行为能力来实现的,而合伙企业法律责任的独立性正是其民事行为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它是合伙企业民事权利能力的实现方式。

(一)合伙企业法律责任的相对独立性在于其具备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物质条件、组织基础和法律依据

合伙企业法律责任相对独立性的物质基础是合伙企业的财产及各合伙人的个人财产,而且合伙企业财产是合伙企业承担法律责任的第一位财产担保,各合伙人的个人财产则是第二位财产担保。合伙企业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它不是自然人的简单联合,而是一个社会组织,这一组织是合伙企业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组织基础。同时,合伙企业也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法律依据。《合伙企业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合伙企业对其债务应先以其全部财产进行清偿,合伙企业财产不足清偿合伙债务时,各合伙人应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有学者以该条为法律依据认为合伙企业不能独立承担法律责任,因为该条表明各合伙人对合伙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我认为对该条应作分段理解:合伙企业对其债务应先以其财产进行清偿。这表明合伙企业首先对合伙债务独立负责;合伙企业财产不足清偿合伙债务时,各合伙人应承担无限连带责任。这表明各合伙人对合伙债务所负的连带责任是一般担保责任,是次要责任。可见,合伙企业的独立责任与各合伙人的连带责任是有先后顺序、主次之分的,表明合伙企业的法律责任具有相对独立性。

(二)合伙企业法律责任的相对独立性在于合伙企业能以自己的名义承担民事责任

合伙企业能以自己的名义承担民事责任表现在四个方面。

(1)合伙企业在对外活动中以自己的名义享有权利承担义务,也以自己的名义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

(2)合伙企业作为诉讼主体参加诉讼,以自己的名义承担法律责任或者接受对方当事人法律责任的履行。

(3)《合伙企业法》严格区分了合伙企业债务、合伙企业法律责任与各合伙人个人债务、个人责任,二者不能混淆。

(4)根据《合伙企业法》第二十九条、第四十条的规定,合伙人对合伙企业债务所承担的无限连带责任只有在合伙企业终止时才适用。如合伙企业资不抵债时,才由合伙人以出资以外的个人财产承担债务清偿。对于债务的清偿,合伙企业是第一责任主体。合伙作为一种古老的经营方式自古有之,并且得到了法律的承认。从横向的角度来看,目前大多数国家民法都承认合伙的民事主体地位[10]。再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合伙,特别是以企业形式出现的合伙一直是市场经济中的活跃分子。承认其独立的民事主体地位,更有利于规范合伙,特别是合伙企业的市场行为,也有利于推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文显法学基本范畴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

[2]佟柔中国民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0

[3]朱之新合伙企业是第三民事主体[J]社科信息,1997(12)

[4]陈年冰论合伙企业的财产[J]法制与社会发展,1998,(3)

[5]苏号明论合伙企业财产的法律性质[J]法学,1997,(12)

[6]王利民,郭明瑞,方流芳民法新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

[7]卜元石论合伙企业财产份额的质押[J]上海法学研究,1998,(3)

[8]陈小平论〈合伙企业法〉债务责任的探讨[J]中国律师,1997,(1)

财务共享现实意义篇7

对于我国国有企业而言,亟需依托现代化技术手段,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数据的准确性,避免财务管理与核算工作出现问题。本文对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并结合中移全通系统集成有限公司实际,提出国企分公司在财务管理中的新对策,全面实现科学经营。

关键词:

国企分公司;财务管理共享服务中心;核算工作

现如今,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公司与公司之间不再是独立的经营个体,而是集中管理的新模式。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做好分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将分公司与公司的核心业务整合起来,建立财务共享中心,就成为了当前的重点工作。当然,这是一个长期和艰巨的任务,在新技术的应用下,本文就对相关手段和财务共享中心的建立做一个简要的分析,从而切实提高公司的经营水平。

一、有关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概述

共享服务中心,以共享和服务为核心,在《共享服务精要》中明确提出了他的含义,即共享服务是行动的指南,它能够将一个独立的管理体系转变为信息和资源共享的新体系,通过各种业务之间的整合,做好数据的传递和共享。与原来的单独管理不同,共享服务中心能够将各类信息在分公司之间实现共享,减少了纸质文档传送存在的不足,并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从技术上分析,“财务共享服务”是将信息技术利用起来的一种手段,突出技术优势,有助于信息管理更加科学,也能够优化组织内部结构、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规范业务流程、提升流程效率,并从市场的内部和外部等不同角度给客户提供专业的生产服务管理模式。

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实施的前提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运用和现代化技术的推广,并非一个简单的过程,它需要长时间的探索和努力,需要将各类信息整合起来,突出技术优势。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制度的保证与完善,只有落实科学的体系,按照规范化的制度实施作业,共享信息,才能保证数据的准确传递和共享,才能确保业务的正确开展。为实现这一目标,目前市面上有很多先进的财务管理系统,如:Sap系统、金蝶eaS系统等,都集成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运营管理等eRp基础核心模块。财务管理系统在业务上完全与其他子系统(如采购、库存、生产、销售管理等业务功能模块)高度实时集成。其优势在于,能够实现信息和数据的高度集成,制定完整的工作方法,并符合不同类型公司的经营需要,做到了内部和外部信息的整合应用。

三、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运作模式

(一)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模式下的核算方法

与传统的核算方式不同,基于现代化手段下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运作方法,打破了固有理念的束缚,是对现代化技术实施的科学性应用。现如今,我国公司和国企改革深入推行,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传统的财务管理与核算方式自然无法符合需要,只有推行新的管理,落实共享技术,才能更好的适应企业壮大发展的要求。因此,要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和水平,必须要将it技术和先进的eRp软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搭建网络集中管理模式。实现信息的有机整合,做好财务核算、、费用报销、资金管理、档案管理等的集成化控制,建立全面完善的管理体系,从而进行集中化的财务核算工作。

(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模式下的报销系统

基于财务共享服务下的中心管理模式,要落实好管理核算,必须提高报销系统的科学性,简言之就是要推动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将财务管理工作集成起来,构建网络信息管理平台,搭建新的管理方法。财务管理工作可以实施在线、实施监控、实时提交和反馈任何问题,可以及时处理问题,各部门可以及时提取各种信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网络报销的实现,彻底改变了传统报销模式下的各种问题。员工在网络报销系统中填写电子报销单,包括报销事项、涉及的费用科目、员工的姓名、部门、账户等信息,填好后系统会直接流转到上级审批人,在上级审批人电子签名审批后,报销单就流转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成本费用会计,成本费用会计进行审核通过后生成会计凭证,出纳收到生成的报销电子数据,通过集成的银企平台直接将加密数据送到相关银行,由银行进行付款,然后出纳核对银行付款成功的数据并通过报销系统确认付款成功,报销人所报销的费用就通过网银系统将款项直接划拨到了员工申请的账户里。

(三)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模式下的资金集中管理

对于任何一个公司而言,资金都是管理的重点和基础,对于企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分公司是国企公司中最重要的部门,它的发展与建立直接影响着公司的发展,在分公司中同样要开展财务的严格管理与核算的准确落实。也只有实现资金的集中数据分析,才能更好的利用资本,加强领导对公司的认识,避免出现决策失误,为整个集团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对此,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化应用的推广之下,企业必须推行实施一体化进程,开设网络化管理。将银行建立于企业管理之上,推动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模式,开创新的管理方法。具体而言,国有企业要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推行最新的管理手段,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与核算体系,实现“银企互联”,使公司与银行无缝对接,从而达到集中开户、集中结算、集中运作。

四、结束语

财务共享现实意义篇8

【关键词】石油企业;财务共享模式;财务信息;数字化管理平台

一、引言

石油企业是我国能源产业的一部分,与国家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财务共享模式的建设,可以为石油企业经营管理与决策提供全面、有效的财务数据支持,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如何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提升石油企业综合管理水平,是企业管理者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就石油企业财务共享模式的应用进行分析。

二、财务共享模式产生的背景

财务共享模式最早由美国福特公司提出,是该公司针对自身财务管理问题,通过多方面的研发与调整,实现信息技术与财务管理结合的一种财务管理模式。通过对企业实际管理情况的分析,提升财务数据管理工作效率,强化财务管理力度,减少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以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1]。财务共享模式的运用为企业内部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信息数据支持,同时可以使管理者对自身工作情况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形成初步的认识,使其在财务共享模式的支持下解决管理问题,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财务共享模式的推广得到众多企业的重视,逐渐成为当前企业比较关注的一种财务管理模式,为企业战略发展与经营管理工作开展的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石油企业中财务共享模式运用的意义

(一)整合企业财务资源

石油企业财务共享模式的建设为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持,保证财务资源的集中、统一管理。在日常经营管理工作中,加强对财务共享模式的建设,借此收集与管理企业内部的财务资源,并根据企业发展需求,优化业务组织与流程,发挥业财资源共享的优势,为企业业务工作开展提供财务资源信息支持[2]。当企业财务资源得到整合利用后,企业的管理模式与经营效果也会发生变化,不仅实现高质量工作,同时还为企业经济效益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提升石油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二)统一企业财务管理模式

在财务共享模式的支持下,改变企业各部门财务各自为政的工作模式,实现财务管理工作的统一。财务共享模式的运用能够结合企业的内部管理情况,统一财务管理工作流程与标准,为财务管理行为提供制度保障,使财务管理工作有秩序地开展。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增强各部门之间的财务信息互动效果,使财务管理人员了解各个部门工作的情况,还可以将财务数据反馈给企业管理人员,为针对性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

(三)提升企业业务工作效果

石油企业财务共享模式的建设为业务工作有序开展提供支持,解决业务工作效果不理想的问题。部分石油企业因为财务与业务信息互动不到位,所以无法发挥财务信息的作用,为业务工作开展提供指导。财务共享模式的建设主要以信息技术为载体,以财务部门为核心,覆盖企业所有的财务经济活动[3]。在该模式的支持下,财务管理人员可以及时发现业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科学的业务发展规划,为高效率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业务部门可以根据财务数据,做好资源配置与业务发展计划工作,降低企业成本的同时,提升经济效益,促使企业管理工作有序进行。

四、财务共享模式在石油企业中的应用

(一)统一财务信息,提高管理效果

石油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财务信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反映出企业经营管理状态,是企业制定发展战略目标的依据。财务共享模式运用的过程中,提升对财务信息管理的认识,明确这一工作对企业财务管理能力与综合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性,树立积极乐观的工作态度,推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顺利进行[4]。与传统财务工作模式相比,财务共享模式的建设,实现了对企业预算、执行等工作的全方位监督,可以保证企业管理工作实施的效果。财务共享模式具有实时性的特点,能够解决以往财务预算信息滞后性的问题,同时可以提升企业对预算工作的重视,促使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有序进行。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应提升对财务信息管理工作的重视,将此作为财务共享工作的重点,加强对石油企业内部财务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将此运用在财务目标、业务目标与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建设中,为石油企业经营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提供财务数据支持,促使企业更好地发展。

(二)加强人员队伍培训,促使财务共享模式运行

在石油企业运行的过程中,需要做好财务人员队伍的建设工作,使企业内部财务人员掌握财务共享模式的运用方法及原理,并主动用此进行财务管理工作,为企业发展助力。财务管理人员是财务共享模式的建设者与实施者,其业务素质与能力直接影响财务管理工作效果。若是工作人员不了解财务共享模式的工作特点,那么将会影响财务管理的创新与改革,无法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因此,石油企业可以根据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情况,组织个性化培训活动,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与职业素养,使其掌握现代化财务管理模式,并在日常工作中灵活运用,以此增强财务管理工作效果,促使企业经营管理工作高效开展。首先,对财务人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财务人员的创新意识与改革发展意识,使其认识到财务共享模式是时展的要求,是自身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可以提升工作人员的积极参与意识,有利于财务管理创新发展。部分财务人员对财务共享模式的运用存在一些抵触心理,认为信息化财务管理工作可以支撑企业的发展,不需要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创新。当前部分石油企业虽然已经引进信息技术,建立信息化财务管理系统,但是无法满足石油企业未来的发展需求,企业财务人员难以获得更多与企业内外部发展有关的信息,增加了财务管理工作的难度。财务共享模式的建设,不仅可以获得企业内部的财务信息,同时可以了解市场环境,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支持。因此需要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变财务人员的思想观念,推动财务管理模式改革与创新。其次,对财务人员进行理论方面的培训,使工作人员掌握财务共享模式的操作方法,借此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效果,为企业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理论培训活动是丰富财务人员基础知识,强化财务管理工作效果的重要媒介。通过个性化的培训,可以提升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使其掌握更多现代化技术,对后续管理工作的实施具有重要作用。在培训活动中,应以工作人员的财务工作水平与信息化管理能力为基础,选择适合的内容,以此提升培训效果,提升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为财务共享模式的运用提供人员支持。最后,做好工作经验的总结,为财务共享模式的运用奠定基础。石油企业利用财务共享模式开展工作时,需要做好工作经验的总结,吸取财务管理工作经验,为财务共享模式的运用提供基础保障[5]。工作经验总结十分重要,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举措。日常工作中,要求工作人员定期总结财务工作情况,并反思自身在岗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或者问题,利用以往的成功经验解决问题,促使石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三)建立数字化管理平台,提升财务工作效率

在石油企业中,若想展示财务共享模式的应用价值,提高财务与业务工作效果,可以建立数字化管理平台,将此作为推动财务共享工作实施的载体,为信息管理、业务管理提供技术支持。财务共享模式管理工作具有高度集约的特点,涉及的工作内容、信息数据非常多,若是采用传统人工方式进行管理,会失去财务共享模式建设的意义,无法实现资源共享。数字化管理平台的建设,为工作开展提供支持,同时可以解决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石油企业运行的过程中,可以在原有的管理系统基础上进行创新,引进现代化管理技术手段与方法,建立符合实际的财务管理数据库,要求工作人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做好财务数据信息的处理工作,减轻工作压力,提升财务信息处理工作的有效性。以中石油为例,该企业建立了多个数字化平台,包括业财融合价值管理平台、全球财务共享服务平台等。在数字化平台辅助下,促使企业业财融合,同时能够将两万余财务人员的工作批量化、集约化到不到两千人的财务共享中心完成,促进效率大幅提升,并实现低碳、安全化运营。石油企业运用的过程中,可以参考其他成功企业的经验,立足自身经营管理情况,建立符合实际的数字化管理平台,将企业财务信息全部整合在一起,为管理工作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持,促使石油企业长远、稳定发展。

(四)加强风险防范,提高财务管理效果

在石油企业运行的过程中,会因为市场环境或者企业内部管理的因素,出现运行风险,对企业稳定发展造成较大的影响。实际工作中,石油企业应提升对风险防范工作的重视,使企业管理人员与财务工作人员认识到企业运行中存在的风险,并发挥财务共享管理模式的优势,做好风险的防范工作,为石油企业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6]。在风险防范工作中,加强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运用,利用财务信息对企业财务管理情况与业务工作情况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建立财务预警体系,若是发现问题,则需要做好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工作,利用风险防范策略解决问题,以此提升财务管理工作水平。此外,石油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应将财务共享系统作为工作的载体,增加财务部门与其他业务部门的交流与互动,提升各个岗位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为企业资金管理与运用提供支持,促使企业可持续发展。通过管理制度与日常沟通的方式,为风险防范工作开展提供支持,强化风险防范意识,促使石油企业稳健运行。

(五)建立内控制度,提高财务共享工作效果

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可提高财务共享工作效果,使各项工作变得更加规范有序。在财务共享模式下,内部控制工作的实施,需要体现出信息技术的优势,以企业的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石油企业的业务、财务等经营性活动进行动态的监督,以此实现高效率管理,推动企业长远发展。首先,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石油企业财务共享模式管理工作中,应树立正确的工作理念,将内部控制工作与企业财务管理有机融合,对财务工作行为、管理行为等进行监督,使各项工作在内部控制体系的监管下进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中有较多的数据信息,内部控制中,对共享中心的数据进行分析,了解企业财务管理的需求,要求业务部门人员以财务管理需求为基础,开展业务工作,在实现企业业务目标的同时,完成财务目标,为石油企业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7]。其次,加强对财务共享中心系统的管理,优化系统的功能,增强管理工作效果。财务中心服务系统中应包含应收账款、应付账款、资金动态管理、财务报表等功能,通过多个功能的集中建设,实现对石油企业所有业务的动态管理,为后续信息的运用提供便利。最后,立足财务共享中心,完善财务内部控制流程。对财务共享模式的内部控制,可以更好地发挥财务共享中心的作用,能够为管理工作开展提供支持。实际工作中,需对财务共享中心的运用情况进行分析,结合内部控制的要求,建立适合该中心的内部控制流程,对企业资源的运用情况进行监管,保证资源利用与配置的有效性,促使后续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五、结语

财务共享现实意义篇9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中图分类号:D69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7-0196-03

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同志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要求党和国家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这要求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提出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十七大报告上再次提到“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题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1]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

大多数学者认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应该使国民平等地享有水平大致相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尽可能地保障公民的基本生存权利和发展权利。有些学者分别从基本权利、结果平等、动态过程、主体和客体、公共财政等角度和侧重点,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行界定。

1.从基本权利的角度来界定。楼继伟认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一个国家的公民无论居住在哪个地区,都有平等享受国家最低标准的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2]。唐钧认为,是在基本的公共服务领域应该尽可能地使全国人民享有同样的权利;或者说,政府应该尽可能地满足全国人民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基本物质需求。郭琪认为,仅指具有公民基本权利性质的公共服务,任何人的这一权利不能因客观因素的差别而被剥夺[3]。丁元竹认为,政府为实现社会的公平和公正目标,通过完善财政体制和提供财政保障使不同地区政府确保本地区居民有机会、有能力、有权利接近的与公民基本权利有关的公共服务项目。陈海威认为,是一定经济社会条件下,为了保障全体公民最基本的人权,全体公民都应公平、平等、普遍享有的公共服务,是诸多公共服务中具有保障性质和平等色彩的服务类型。基本公共服务是以保障公民基本人权为主要目的、以均等化为主要特征、以公共资源为主要支撑的公共服务[4]。

2.从结果平等的角度来界定。这种观点强调公民享受的公共服务水平大致相当,也即结果的平等。迟福林、张恒龙、陈宪认为,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一国范围内的全体居民应当享受到水平大致相当的基本公共服务,包括义务教育、基础卫生医疗、就业和社会保障等[5~6]。贾康认为,严格义上的公共服务均等,是指向全国各地的居民提供在使用价值形态上大体相同水平的公共服务[7]。

3.从动态过程的角度来界定。有观点认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要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的、最终大致均等的公共物品和服务,为各地居民的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基本条件。

4.从均等化的主体和客体角度来界定。幸鸣认为,中国目前来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主要体现在城乡均等化、区域均等化、群体均等化等方面,均等化的内容(即客体)主要是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等方面。城乡均等化,就是要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区域均等化,就是让不同的区域在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面与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大体一致;群体均等化,就是不同社会群体在分享基本公共服务方面也要保持大体均衡[8]。

5.从公共财政的角度来界定。有学者认为,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公共服务均等化本质上都是公共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公共财政“公共性”的重要体现,是公共财政“一视同仁”服务特征的延伸,是公共财政职能的深化。江明融、刘学之认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及其公共财政要为不同利益集团、不同经济成分或不同社会阶层提供一视同仁的基本公共服务,具体包括财政投入、成本分担、收益分享等方面的内容。迟福林等认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扩大公共财政覆盖面,让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制度安排,是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有全国统一的制度安排。

6.从多重角度来界定。迟福林等认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等于公共服务的平均化,而是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有全国统一的制度安排;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全体公民的机会均等、结果大体相同,并尊重社会成员的自由选择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要将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控制在社会可承受的范围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尤其要关注困难群体。只有弱势者的情况得到改善,才能够更为有效地提高社会整体福利。

笔者认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必须保障全体公民在享有满足其现阶段最基本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基本公共服务时的机会大体均等,受益结果大致相等,同时又满足公民的自由选择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在不同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在当前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主要体现在属于不同城乡、不同区域与不同群体的公民在享受教育、卫生、文化、就业与再就业,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基本公共设施、社会安全等服务方面都能达到均等化。城乡均等化就是要将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区域均等化,就是让不同区域尽管在经济发展方面有先有后、有多有少、有快有慢,但是在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方面要与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大体平衡;群体均等化就是不同社会群体在分享基本公共服务时也能够保持大体均衡。

二、科学发展观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中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发展是为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提供物质条件。发展就是要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只有通过发展积累起物质和经济基础,才能够使每个公民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得到保障,才能保证每个公民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益都能提高。这是科学发展观对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第一层含义。

2.以人为本即每个人都能享有基本公共服务。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只是经济的量的增长,还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科技水平的提高,更包括人民生活的改善、社会的全面进步,归根结底,是为了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不是以单个的人为本,是将人作为一个社会人来对待,尊重每一个作为人的权利,尊重每一个人享受基本公共服务,进后达到提高自己,发展自己的目的。以人为本就是要保证每个人能够享有维持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公共服务。以人为本保证了基本公共服务享受主体的全面性。这是科学发展观对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第二层含义。

3.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保证基本公共服务提供的全面和可持续。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之一就是公民对生态环境的基本需求,所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就是为了使全体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能够全面,并且保证代际之间享受基本生态环境这一公共服务上的均等。

4.统筹兼顾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兼顾就是要统筹好九个关系,而对于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化的现状而言,统筹兼顾就是要统筹好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不同群体的发展、人与自然发展,以实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群体之间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大致相当,机会大体相等。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要求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也落实了科学发展观。

三、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对策

1.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落实科学发展观,虽然要坚持全社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是必须转变政府财政体制,使政府从以经济建设为主转变为以公共服务为主,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以经济建设为主的主体是全社会,而不是指政府将财政全部投入到经济建设当中,政府的作为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的机构,要和市场划清界限,只是经济建设的辅助部门而不是主导部门。主要表现在加大财政资金在教育、卫生、就业与社会保障、住房、生态环境建设、司法与治安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投入。加大财政资金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支持力度,以达到城乡居民所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管理和监督,进一步明确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依法规范中央与地方的职能和权限,科学界定各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支出责任,在此基础上适度调整和规范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的划分。逐步增加国家财政投资规模,调整国家财政投资结构和方向,不断增强基本公共服务产品的供应能力。

2.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在科学合理确定中央与地方财权与事权的基础上,完善分税制,并通过转移支付制度促进地区间的均衡。转移支付不仅包括中央对地方(纵向),也包括地方对地方(纵向)的转移支付,如果有可能也可以实现区域之间(横向)的财政转移支付,尤其是在中国中央财政资金有限、地区发展极不平衡的现状下,采用纵横交错的转移支付模式可以更好地促进区域间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规范特殊性转移支付制度,改变按既有利益转移支付的方式,提高转移支付规模,尤其是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水平。完善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解决县乡财政困境。实行以奖代补政策,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引导省级政府将转移支付资金落实到基层财政。

财务共享现实意义篇10

关键词:信息化电力企业财务共享服务

财务共享服务是通过对财务核算、业务流程的重新整合和组织结构变革,将业务重合或职能相似岗位重新进行集中化组织运营,从而达到节约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实现企业总体战略目标。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变革,在电力企业中建设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一方面可以实现企业管理创新目标,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服务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电力企业财务核算效益,节约经营成本,实现业务增值,并且还可以加强财务信息的安全管理和利用。因此,在电力企业中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电力企业实施财务共享服务面临的主要风险

与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相比,在电力企业中实施财务共享服务不但使得原来的财务组织结构发生了改变,而且也给传统的财务工作方式带来较大冲击,电力企业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将面临更多挑战和风险。

(一)企业组织结构再造带来管理风险

财务共享服务属于集中式的管理模式,一方面通过将共享服务中心和企业成员单位分离的方式,对集团及下属单位的业务结构进行了重新定位,另一方面将成员单位的财务人员划分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中去,这种由传统的分散式组织结构向集中化结构的转变,将为电力企业带来组织结构再造管理风险。财务共享打破了传统的财务管理结构,无论是从组织架构、岗位职能还是财务资源使用权限都进行了重新定义和分配,这给集团的基层业务单位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容易引起集团子公司的抵触情绪,给集团整体管理难度。

(二)业务流程改造升级带来适应风险

电力企业实施财务共享服务将带来财务业务流程改造升级,这对于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来说都将是新的挑战。一方面在旧流程向新流程过度过程中,如何保证有效衔接而不影响正常业务工作开展将是集团及其下属公司面临的第一道风险;另一方面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下,为了将业务快速融入到新的财务管理体系中,中心的财务人员需要能够快速适应新环境,能够和相关业务人员进行有效沟通互动,实现财务和业务高度融合,进而促进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顺利实施。

(三)人员配备转型带来组织建设风险

电力企业建设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以后,企业的会计核算以及报表编制等工作将由共享中心统一负责完成,这将促使各基层单位仅能保留有限数量的财务岗位,对冗余工作人员的安排也将成为集团企业面临的一个难题。对于集团型企业来说,保持人力资源稳定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必须在人员安置上下功夫,而共享中心带来的人员转型风险成为电力企业关注的棘手问题。同时,由于财务共享服务要求更加专业化和标准化,部分工作人员难以适应新形势要求,给企业组织建设带来一定风险。

二、信息化背景下电力企业实施财务共享服务的对策探析

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给电力企业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提供了支持保障,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在运营、维护等方面各部门单位通力协作,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促进财务共享服务顺利实施。

(一)制定标准化职能准则,优化岗位结构设置

构建财务共享服务模式重点在于按照企业业务发展优化财务管理方式,以集约化的财务管理模式促进电力集团及其各下级单位财务职能定位转型升级。一方面要制定标准化的职能准则,具体为一是要明确岗位设置原则,要同电力企业的组织架构和发展战略相适应;二是要加强财务权限管理,强化内部控制机制建设;三是岗位职能设置要明确,避免出现冗余重复的冲突性岗位;四是要坚持制度管人,在标准化财务管理体系下,各个岗位部门要讲究协调配合,突出强调共享中心与各业务部门之间的相互促进联系。另一方面要在标准化职能准则下构建集团组织框架,不断优化岗位结构设置。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承担着电力企业重要的财务管理和核查工作,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后,省公司将负责统一会计核算等具体财务管理职能,财务部门受省公司直接垂直领导,配合省公司完成企业财务决策工作。

(二)制定规范化财务操作手册,优化业务流程

财务共享服务在有些企业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应用,电力企业可以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以及可利用资源,进一步完善优化电力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业务流程。一般而言,流程再造主要是由业务流程和会计核算操作流程两部分组成,前者包括成本核算、收支核算、资金结算流程、报表编制流程及票据管理流程等,后者包括出纳操作流程、会计档案管理流程、票据岗位操作流程等,电力企业应该明确各模块接口,根据各业务流程特点做好衔接工作,真正做到通过制定标准化业务流程实现财务服务共享。同时,在企业内部制定标准化的财务操作手册,将有关财务管理标准、内部控制制度、各模块业务操作流程和各岗位职能权限以流程图的形式,确保流程步骤简单明了,能够清晰的指导电力企业各部门掌握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业务操作流程。

(三)加强信息系统改造升级,实现智能化信息平台共享

加强信息平台建设是保证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通过建设统一的会计信息系统可以实现企业信息流、资金流、以及数据流的收集存储。借助智能化信息平台,通过数据采集、转换、挖掘分析等先进数据库技术手段,可以为企业制定个性化的会计报表以及数据服务,进而大大提升企业工作效率,有效支持企业财务决策,确保财务共享服务顺利运行。在信息系统改造升级方面,电力企业可以重点从几个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一是在省公司继续深化应用eRp信息系统,实现大数据库联网管理;二是建立资金支付系统,将企业资金进行集中管理,节约资源进行再分配;三是建立票据影像传输系统,将报销原件扫描(扫描后产生一个条形码)上传至共享中心,便于共享中心进行会计核算,统一编制报表。此外,在实现服务网络共享的同时要注重信息安全防范,建立网络安全维护系统,不断促进财务管理模式更加完善。

(四)转变传统的工作理念,加强财务人员综合能力建设

要想在电力企业中顺利实施财务共享服务,需要打破传统思想,树立创新意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求。一方面企业高层领导要高度重视。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是一项长期复杂项目,高层领导要有足够的信心和卓越的胆识,要全面客观的评价财务共享服务给企业带来的利与弊,全力支持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开展,认真做好战略布局和督查;另一方面相关工作人员要打破传统落后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快速适应集约化、流程化的工作流程。在财务人员培养方面,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是通过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方式,不断提高财务人员专业知识水平和计算机应用水平,加强人才综合能力的建设,财务人员也要不断加强自身知识结构体系建设,努力成为高素质专业人才;二是通过新招入优秀大学生或业务外包的形式,缓解共享中心工作强度大所带来的管理压力。

三、结束语

随着电力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只有创新管理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管理水平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财务共享服务作为财务管理手段的一种创新性尝试,能够有效优化企业组织结构、规范业务流程、降低运营成本,可以让企业集中更多财力支持企业核心业务的开发,进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财务共享服务作为一种先进的财务管理模式,在给企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许多挑战,电力企业必须在不断总结经验和借鉴国内外先进思想中不断改革创新,进而推动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邓正炜.电力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实施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