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保护条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42:10

农田保护条例篇1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基本农田,是指保障本省人民生活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所确定并予特殊保护的耕地。

本条例所称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指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而依照法定程序划定的区域。

第三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基本农田的保护和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及监督管理。

第四条基本农田保护应当贯彻全面规划、合理利用、加强建设、用养结合、严格管理的方针。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基本农田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作为本级人民政府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的重要内容,由上一级人民政府监督实施。

第六条县级以上土地管理部门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和本条例及本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基本农田的规划、保护、管理工作。

各级计划、财政、建设、环保、水利、林业、司法等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协同做好基本农田的保护管理工作。

第七条下列耕地应当确定为基本农田:

(一)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确定的粮、烟、油、蔗和其他名、优、特、新农产品生产基地:

(二)有良好的水利与水土保护设施的耕地和计划改造的中低产耕地;

(三)蔬菜生产基地;

(四)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和农业科研、教学、试验、示范耕地;

(五)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认为应当划入基本农田的其他耕地。

第八条基本农田集中连片的区域,划为基本农田保护区。

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耕地分为下列两级:

(一)生产条件好、产量高、长期不得占用的耕地,划为一级基本农田;

(二)生产条件较好、产量较高、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划为二级基本农田。

第九条基本农田和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工作,按照下列程序组织实施:

(一)县(市)人民政府根据上一级人民政府审定下达的基本农田规划指标,分解下达到各乡(镇);

(二)乡(镇)人民政府,按照县(市)人民政府下达的规划指标,会同县(市)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实地划定本行政区域内的基本农田和基本农田保护区,填制表册,并编制乡(镇)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图;

(三)乡(镇)基本农田划定后,由县(市)人民政府汇总数据,并绘制县(市)级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图;

(四)县(市)人民政府划定的基本农田,报上一级人民政府验收合格后,由县(市)土地管理部门建立档案并抄送同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基本农田保护区,由县(市)人民政府设立保护标志,予以公告。

第十条划定基本农田和基本农田保护区时,不得擅自改变原承包者的承包经营权。

第十一条划定基本农田和基本农田保护区所需的经费,由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预算报同级财政核拨。

第十二条确定的基本农田,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或者占用。能源、交通、水利等重点建设项目选址确实无法避开,需占用的,建设单位应当持有关批准文件,向县级以上土地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经同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签署意见后,按照下列规定办理报批手续:

(一)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一级基本农田500亩以下的,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二)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二级基本农田和其他基本农田10亩以下的,由州、市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批准,报省人民政府备案;超过10亩、在1000亩以下的,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能源、交通、水利等重点建设项目需临时占用基本农田的,应当按照前款的规定,与主体工程用地一并报批;因特殊情况未能与主体工程用地一并报批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三条的规定办理。

经批准临时占用基本农田的,应当在批准的地点、面积和期限内使用。

经批准占用或临时占用基本农田的单位和个人,损害农田水利等生产基础设施的,应当限期负责修复和赔偿损失。

第十三条非农建设经批准占用基本农田的,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有关行政法规的规定缴纳税费外,并应当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用地单位或者个人负责开垦与所占基本农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垦或者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由用地单位或个人,按征地费中土地补偿费3-5倍的标准,向所占基本农田的县(市)土地管理部门缴纳耕地造地费。

第十四条已办理审批手续的开发区和其他非农业建设占用的基本农田,1年以上未动工兴建而闲置未用的,由用地单位或者个人按照该耕地年产值6倍的标准向县(市)土地管理部门缴纳闲置费。未经原批准机关同意,超过两年未使用的,除缴纳闲置费外,由县(市)土地管理部门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收回用地单位的土地使用权,注销土地使用证。

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或者个人,弃耕抛荒所承包的基本农田超过1年的,由发包方收回承包经营权。

第十五条严格控制将基本农田改种林果或者挖塘养殖,确实需要的,必须经县(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六条禁止在基本农田内建房、建坟、建窑或者擅自挖砂、采石、采矿、取土和堆放、排放废弃物。

第十七条对在基本农田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

基本农田的承包经营者,通过增加投入或者采取其他措施提高基本农田等级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给予适当的奖励。

第十八条单位和个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土地管理部门责令退还所占基本农田,限期拆除或者没收在占用基本农田上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并处以被占基本农田每平方米15元以下的罚款;对非法占用基本农田的单位负责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一)未经批准和少批多占或者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非法占用基本农田的;

(二)无权批准征用、使用基本农田的单位和个人非法批准占用的;

(三)超越批准权限非法占用基本农田的;

(四)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基本农田的。

第十九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第三款规定的,由县(市)土地管理部门责令限期交还,并处以占用耕地面积每平方米10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规定的,由县(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恢复,可以处以被占耕地每平方米15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一条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规定的,由县(市)土地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拆除或治理,毁坏种植条件的,可以并处毁坏耕地每平方米15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二条单位非法占用基本农田耕地造地费或闲置费的,由县级以上财政、审计部门责令退赔,可以处以非法占用款额3倍以下的罚款,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个人非法占用的,以贪污论处。

第二十三条对向基本农田提供不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肥料或者倾倒城市垃圾、污泥等造成污染和损害的,由县(市)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或者处以1000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四条依照本条例的有关规定收取的耕地造地费、闲置费及罚款,全额上交同级财政,用于新的基本农田开垦、建设和中低产田的改造。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二十五条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越权审批使用基本农田以及在基本农田保护管理工作中、、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农田保护条例篇2

    第一条  为了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促进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基本农田的保护工作。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本条例所称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指为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而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依照法定程序确定的特定保护区域。

    第四条  市、县(区)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全面规划、合理利用、用养结合、严格保护”的方针,将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应当作为政府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的一项内容,并由上一级人民政府监督实施。

    第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基本农田的义务,并有权检举、控告侵占、破坏基本农田和其他违反本条例的行为。

    第六条  市、县(区)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基本农田保护管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基本农田保护工作。

    第二章  划定

    第七条  市、县(区)和乡(镇)人民政府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将基本农田保护作为规划的一项内容,依据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体落实基本农田的数量和布局,并明确质量要求。

    第八条  下列耕地应当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

    (一)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确定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和名、特、优、稀、新农产品生产基地;

    (二)有良好水利条件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

    (三)正在实施改造计划以及可以改造的集中连片的中、低产田;

    (四)蔬菜生产基地;

    (五)农业开发项目和农业技术推广实验示范用地;

    (六)农业教学、科研用地和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

    (七)花卉、苗木、饲草、桑茶以及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耕地。

    需要退耕还林、还湖的耕地不得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

    第九条  基本农田保护区以乡(镇)为单位划区定界,由县(区)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在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上标注基本农田保护区地块位置和地块编号。

    基本农田保护标志由县(区)人民政府统一制作,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设置。

    基本农田划区定界后,由市人民政府组织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验收。

    第十条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依法修改后,应当自规划批准之日起六个月内调整基本农田布局。

    基本农田保护期必须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效期相一致。

    第十一条  县(区)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基本农田档案,并抄送同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档案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县(区)、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总体规划图;

    (二)乡(镇)基本农田地块和面积登记表;

    (三)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汇总表;

    (四)验收确认文件和其他有关资料。

    第十二条  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时,不得改变土地承包者的承包经营权。

    第三章  保护

    第十三条  市、县(区)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确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本行政区域内基本农田的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

    第十四条  基本农田保护区经依法划定后,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改变。

    第十五条  占用基本农田的单位应当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负责开垦与所占基本农田的数量与质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垦或者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应当按照《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的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专款用于开垦新的耕地。占用蔬菜基地的,还应当缴纳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

    第十六条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建窑、建房、建坟、挖砂、采石、取土、堆放固体废弃物或者进行其他破坏基本农田的活动。

    第十七条  需要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建设小型提水、引水和蓄水设施的,应当以使用劣质地和改造现有水利设施为主。

    第十八条  村庄集镇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及其他建设项目,应当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进行,不得占用基本农田。

    第十九条  禁止闲置基本农田。

    经依法批准征用基本农田的,自批准之日起一年以上未动工建设的,应当按《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规定的标准缴纳闲置费;连续两年未使用的,由市、县人民政府依法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

    第二十条  建设工程施工需要临时使用基本农田的,应当报市、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依法支付临时用地补偿费。临时占用基本农田不足半年的,按半年予以补偿;超过半年不足一年的,按一年予以补偿;超过一年不足两年的,按两年予以补偿。基本农田年补偿金额按照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计算。

    临时使用土地期限不得超过两年。临时用地者应当自临时用地期满之日起六个月内恢复种植条件。恢复种植条件期间应当按照前款规定予以补偿。

    第二十一条  使用基本农田进行农业生产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改良土壤、维护排灌设施、防止水土流失、增加投入、增施有机肥料,合理使用化肥、农药,提高地力,防止基本农田的污染、破坏和地力衰退。

    第二十二条  因生产建设造成基本农田塌陷、压占、挖损、破坏的,由责任单位或者个人负责复垦;没有条件复垦或者复垦不符合要求的,按照《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的规定支付复垦费用,由市、县(区)人民政府组织复垦。

    第二十三条  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市实际情况,制定基本农田地力分等定级办法,并组织实施。

    第二十四条  县(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为农业生产者提供施肥指导服务,并逐步建立基本农田地力与施肥效益长期定位监测网点,每两年向本级人民政府提出基本农田地力变化状况报告以及相应的地力保护措施。

    第二十五条  市、县(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基本农田环境污染进行监测和评价,每两年向本级人民政府提出环境质量与发展趋势的报告。

    第二十六条  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周围兴建建设项目,必须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其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时,应当同时验收防治污染基本农田的设施。已建成的项目对基本农田有污染的,必须限期治理;造成损失的,应当给予相应的赔偿。

    第二十七条  向基本农田保护区提供的肥料和作为肥料的城市垃圾、污泥,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第二十八条  因发生事故或者其他突发性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基本农田环境污染事故的,当事人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处理,通知基本农田的所有人和使用人,并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九条  上一级人民政府应当与下一级人民政府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与县级人民政府签订的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的要求,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

    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基本农田的范围、面积、地块;

    (二)基本农田的地力等级;

    (三)保护措施;

    (四)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

    (五)奖励与处罚。

    第三十条  县(区)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每两年将本行政区域内的基本农田保护情况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市人民政府应当每两年将全市基本农田保护情况向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

    第三十一条  县(区)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巡查制度,定期对基本农田保护情况进行检查。

    县(区)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可以从基本农田所有人和使用人中聘请基本农田保护信息员,为基本农田保护工作提供信息服务和帮助。

    第三十二条  市、县(区)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发现有违反本条例行为的,应当及时依法查处。

    乡(镇)人民政府发现有违反本条例行为的,应当及时报告县(区)土地行政主管部门。

    上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发现下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对违法行为应当给予行政处罚而未给予行政处罚的,有权责令其限期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或者直接立案查处。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三条  未经批准或者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非法占用基本农田的,由县级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退还非法占用的土地,限期拆除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恢复土地原状,可以处非法占用土地每平方米30元以下的罚款。

    超过批准数量占用基本农田的,超出的部分按前款规定予以处罚。

    第三十四条  擅自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基本农田使用权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的,由县级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没收非法所得,并处非法所得百分之五至百分之二十的罚款。

    第三十五条  无权批准征用、使用基本农田的单位或者个人非法批准占用基本农田的,超越批准权限非法批准占用基本农田的,其批准文件无效,对非法批准征用、使用土地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非法批准、使用的基本农田应当收回,有关当事人拒不归还的,以非法占用基本农田处理。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的规定,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建窑、建房、建坟、挖砂、采石、取土和堆放固体废弃物,毁坏种植条件的,由县级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纠正、治理,处占用基本农田耕地开垦费一倍以上两倍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七条  破坏或擅自改变基本农田保护区标志的,由县级以上土地或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恢复原状,可以处10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国务院《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规定予以处罚。

    造成对基本农田污染危害的,应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一条的规定排除危害,赔偿损失。

    第三十九条  单位或者个人违反本条例的,除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外,对负有直接主管责任和其他直接责任的国家工作人员按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四十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逾期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部门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四十一条  从事基本农田保护和管理的国家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监察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农田保护条例篇3

第一条为了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促进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国家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本条例所称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本条例所称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指为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而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依照法定程序确定的特定保护区域。

第三条基本农田保护实行全面规划、合理利用、用养结合、严格保护的方针。

第四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作为政府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的一项内容,并由上一级人民政府监督实施。

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基本农田的义务,并有权检举、控告侵占、破坏基本农田和其他违反本条例的行为。

第六条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务院规定的职责分工,依照本条例负责全国的基本农田保护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本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分工,依照本条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基本农田保护管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基本农田保护管理工作。

第七条国家对在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第二章划定

第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应当将基本农田保护作为规划的一项内容,明确基本农田保护的布局安排、数量指标和质量要求。

县级和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确定基本农田保护区。

第九条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的基本农田应当占本行政区域内耕地总面积的80%以上,具体数量指标根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逐级分解下达。

第十条下列耕地应当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严格管理:

(一)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确定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内的耕地;

(二)有良好的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正在实施改造计划以及可以改造的中、低产田;

(三)蔬菜生产基地;

(四)农业科研、教学试验田。

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铁路、公路等交通沿线,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区周边的耕地,应当优先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需要退耕还林、还牧、还湖的耕地,不应当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

第十一条基本农田保护区以乡(镇)为单位划区定界,由县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由县级人民政府设立保护标志,予以公告,由县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建立档案,并抄送同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或者擅自改变基本农田保护区的保护标志。

基本农田划区定界后,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组织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验收确认,或者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授权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组织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验收确认。

第十二条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时,不得改变土地承包者的承包经营权。

第十三条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的技术规程,由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三章保护

第十四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确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本行政区域内基本农田的数量不减少。

第十五条基本农田保护区经依法划定后,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改变或者占用。国家能源、交通、水利、军事设施等重点建设项目选址确实无法避开基本农田保护区,需要占用基本农田,涉及农用地转用或者征用土地的,必须经国务院批准。

第十六条经国务院批准占用基本农田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务院的批准文件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补充划入数量和质量相当的基本农田。占用单位应当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负责开垦与所占基本农田的数量与质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垦或者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应当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专款用于开垦新的耕地。

占用基本农田的单位应当按照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要求,将所占用基本农田耕作层的土壤用于新开垦耕地、劣质地或者其他耕地的土壤改良。

第十七条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建窑、建房、建坟、挖砂、采石、采矿、取土、堆放固体废弃物或者进行其他破坏基本农田的活动。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

第十八条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闲置、荒芜基本农田。经国务院批准的重点建设项目占用基本农田的,满1年不使用而又可以耕种并收获的,应当由原耕种该幅基本农田的集体或者个人恢复耕种,也可以由用地单位组织耕种;1年以上未动工建设的,应当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缴纳闲置费;连续2年未使用的,经国务院批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无偿收回用地单位的土地使用权;该幅土地原为农民集体所有的,应当交由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恢复耕种,重新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

承包经营基本农田的单位或者个人连续2年弃耕抛荒的,原发包单位应当终止承包合同,收回发包的基本农田。

第十九条国家提倡和鼓励农业生产者对其经营的基本农田施用有机肥料,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利用基本农田从事农业生产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保持和培肥地力。

第二十条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基本农田地力分等定级办法,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对基本农田地力分等定级,并建立档案。

第二十一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应当定期评定基本农田地力等级。

第二十二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逐步建立基本农田地力与施肥效益长期定位监测网点,定期向本级人民政府基本农田地力变化状况报告以及相应的地力保护措施,并为农业生产者提供施肥指导服务。

第二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基本农田环境污染进行监测和评价,并定期向本级人民政府环境质量与发展趋势的报告。

第二十四条经国务院批准占用基本农田兴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必须遵守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应当有基本农田环境保护方案。

第二十五条向基本农田保护区提供肥料和作为肥料的城市垃圾、污泥的,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第二十六条因发生事故或者其他突然性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基本农田环境污染事故的,当事人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并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二十七条在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地方,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与下一级人民政府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与县级人民政府签订的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的要求,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

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基本农田的范围、面积、地块;

(二)基本农田的地力等级;

(三)保护措施;

(四)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

(五)奖励与处罚。

第二十八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基本农田保护监督检查制度,定期组织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对基本农田保护情况进行检查,将检查情况书面报告上一级人民政府。被检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不得拒绝。

第二十九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破坏基本农田的行为,有权责令纠正。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从重给予处罚:

(一)未经批准或者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非法占用基本农田的;

(二)超过批准数量,非法占用基本农田的;

(三)非法批准占用基本农田的;

(四)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基本农田的。

第三十一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应当将耕地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而不划入的,由上一级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

第三十二条违反本条例规定,破坏或者擅自改变基本农田保护区标志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恢复原状,可以处1000元以下罚款。

农田保护条例篇4

江西省农田水利条例完整版第一条 为了促进农田水利发展,规范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农田水利规划、建设、管理、保护及相关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农田水利,是指为防治农田旱、涝、渍等灾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采取的灌溉、排水等工程措施和其他相关措施的总称。

《江西省水利工程条例》对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和保护已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

第三条 农田水利是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重要基础,具有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

发展农田水利,应当遵循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农民参与、社会支持的方针,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建管并重、注重实效的原则。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农田水利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农田水利工作协调机制,加大对农田水利的投入,保障农田水利的发展。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田水利的管理和监督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财政、农业、林业、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和移民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农田水利的相关工作。

第六条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按照上级人民政府和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指导和协调辖区内的农田水利工作。

乡镇水利服务机构应当按照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的要求,承担农田水利管理和服务的具体工作。

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应当动员和组织村民开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护。

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应当按照章程的规定,负责对农田水利工程实施日常管理。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农田水利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应用科研成果和先进实用技术。

第八条 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发展改革、财政、农业、林业、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和移民等有关部门编制省级农田水利规划,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设区的市、县级农田水利规划由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组织水行政主管部门等有关部门编制并审定。

农田水利规划经批准或者审定后,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

第九条 农田水利规划的编制,应当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业发展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等有关规划。

农田水利规划应当注重保护生态环境,考虑农田水利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十条 编制省级农田水利规划,应当采取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方式征求有关方面的意见。编制设区的市、县级农田水利规划,应当征求乡镇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基层水利工程管理机构等组织,以及村民代表、有关专家的意见。

第十一条 农田水利规划是开展农田水利活动的依据,应当严格执行。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每五年对农田水利规划的实施情况开展一次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农田水利规划需要修改的,应当按照规划编制程序报批或者审定。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发展改革、财政、水利、农业、国土资源、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和移民等部门,按照农田水利规划,统筹安排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以工代赈、商品粮基地建设、土地整理等项目中的农田水利建设,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因地制宜地集中连片推进农田水利建设。

第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引导村民投工投劳、吸引社会资金等方式,建立多主体、多渠道投资的农田水利建设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对社会投资的农田水利工程,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采取项目补助、以奖代补等办法予以支持。

社会资金捐建的农田水利工程,捐建者可以对捐建工程行使冠名权。

第十四条 村民委员会应当遵循村民自愿、民主决策的原则,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组织村民对直接受益的农田水利建设投工投劳。

第十五条 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应当做好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区域的农田水利建设,发挥其在农田水利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省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扶持边远、贫困地区开展农田水利建设。

第十六条 建设农田水利工程,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编制实施方案。开工前,建设单位应当将工程内容、规模、施工单位等有关情况,在工程所在地公示。

第十七条 农田水利工程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质量标准建设。

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和乡镇水利服务机构应当加强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指导和监督,工程所在地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可以对施工进度和质量进行监督。

第十八条 政府投资的农田水利工程竣工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有关部门应当组织竣工验收;其他主体投资的农田水利工程竣工后,投资者或者受益主体应当组织竣工验收。

农田水利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登记造册,有关部门、投资者或者受益主体应当予以配合。

第十九条 农田水利工程按照下列规定确定管理主体:

(一)政府投资的农田水利工程,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工程管理权限设立或者确定管理单位,负责运行维护和管理;

(二)财政补助或者集体投资的农田水利工程,由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等自行管理,或者在确保工程安全、公益属性和生态保护的前提下,采取承包、租赁等方式确定管护人员,签订管护协议;

(三)社会投资的农田水利工程,由投资者或者按照投资者意愿确定管理主体或者管护人员。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流转的,应当同时明确该土地上农田水利工程的管护责任。

第二十条 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主体应当落实工程运行维护经费,建立健全农田水利工程管护制度,定期对农田水利工程进行检查、维修、养护,保障工程正常运行,并接受所在地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维修、养护费用,由受益主体承担,政府给予适当补助。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灌排工程运行维护经费的财政补助机制。

第二十一条 农田灌溉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或者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严格控制本行政区域的农田灌溉用水总量;会同农业等有关部门制订本行政区域农作物灌溉定额,报本级人民政府公布。

第二十二条 农田水利工程实行有偿灌溉供水。

农田水利工程灌溉供水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或者政府定价,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按照管理权限会同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农田灌溉用水实行计量收费。无计量设施,不能实行计量收费的,可以按照实际灌溉面积收费。

第二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加强对农田灌溉用水和排水的水质监测。禁止将不符合农用标准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废水用于农田灌溉。

第二十四条 鼓励并支持农业节水,推广农业节水技术,发展节水型农业。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推行渠道防渗、喷灌、微灌、滴灌等工程节水灌溉措施,推广控制灌溉、非充分灌溉、节水点灌等节水灌溉技术,降低单位面积灌溉用水量,提高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率。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制定本行政区域农田灌溉供水应急预案,采取措施提供应急用水。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主体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农田灌溉供水应急预案制定具体工作方案。

以灌溉功能为主的水源工程,在农田灌溉期,应当优先保证灌溉用水。

第二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发展改革、财政、农业、林业、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和移民等有关部门建立健全农田水利信息共建共享机制,为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提供信息服务。

第二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健全乡镇水利服务机构和基层水利专业化服务队伍,并定期对其工作人员开展业务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乡镇水利服务机构应当承担辖区内农田水利科技推广工作,为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维修、养护提供技术服务,指导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基层水利专业化服务队伍、基层水利工程管理机构等组织和个人开展农田水利的相关活动。

基层水利专业化服务队伍应当提供节水灌溉、抗旱排涝、设备维修、技术推广等方面的服务,提高农田水利的使用效率。

第二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农田水利规划实施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维护等情况开展定期监督检查。监督检查结果应当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及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农田水利执法巡查制度和违法行为举报制度,及时发现和处理农田水利工作中的违法行为。

第二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照规定编制农田水利规划或者违反农田水利规划审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

(二)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徇私舞弊、弄虚作假的;

(三)截留、挤占、挪用政府投入的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的;

(四)不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的;

(五)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行为。

第三十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其他行为,《江西省水利工程条例》已有处罚规定的,适用其规定。

第三十一条 本条例自20xx年10月1日起施行。

农田保护条例篇5

《农田水利条例(草案)》于4月27日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田学斌强调,该条例的制定,对促进农田水利事业步入法治轨道、从根本上扭转农田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必将发挥重要的保障作用。

田学斌指出,我国农田水利历史悠久,都江堰、郑国渠等工程著称于世、泽被子孙。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领导人民大兴农田水利。到202019年底,全国建成各类水库9.8万座、大中型灌区7700多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2019多万处,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2.39亿亩增加到9.68亿亩,全国粮食产量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132亿公斤增加到6071亿公斤。在占耕地面积一半的灌溉农田上,生产了占全国总量约75%的粮食和90%以上的经济作物,农田水利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田学斌强调,我国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农田水利事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解决13亿人的吃饭问题,根本的一条是大兴农田水利。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农田水利欠账较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田水利建设任务十分繁重。要真正把农田水利建设搞上去,就必须花大气力补齐短板。既要重视大型水利工程这样的大动脉,也要重视田间地头的毛细血管,解决好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但目前农田水利建设的组织发动、建设投入、规划统筹、运行维护、用水管理等制度还不够健全,立法缺位的问题在一定程度制约了农田水利建设长效机制的形成。因此,全面总结多年来农田水利实践和地方立法经验,制定《农田水利条例》,建立健全农田水利基本制度和长效机制,为农田水利发展提供法治保障,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田学斌详细介绍了《农田水利条例(草案)》的主要内容。一是明确了农田水利工作的基本原则。规定发展农田水利坚持政府主导、科学规划、因地制宜、节水高效、建管并重;二是建立了农田水利规划制度。规定编制农田水利规划应当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水土资源供需平衡等因素,广泛征求基层组织和农民的意见;三是强化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规定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统筹安排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应当对工程质量负责,强化有关部门和基层组织对工程质量的监督;四是完善了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维护机制。区分不同情况规定了工程运行维护主体和维护责任,建立了运行维护经费合理负担机制,规定占用农业灌溉水源、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应当予以补偿;五是规范了农田灌溉与排水管理。规定农田灌溉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制度,合理确定水价,加强水质监测、控制农业面源污染,鼓励推广应用节水灌溉技术和措施;六是规定了保障扶持措施。规定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实行政府投入和社会力量投入相结合的方式,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农田水利工程,国家从金融信贷、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技能培训等方面对农田水利发展给予扶持。此外,还针对有关违法行为设定了严格的法律责任。

农田保护条例篇6

一、检查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土地调查条例》、《省土地管理条例》、《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二)《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8号)、《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31号)。

(三)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的通知》(文政办发〔〕24号)。

(四)《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监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第15号令)。

(五)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年度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履行情况检查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土资发〔〕33号)。

二、检查内容

根据《州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规定,重点对以下工作进行检查,并组织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填写附表1—6(见附件),准确上报主要数据。

(一)耕地保有量变化情况。根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检查各县年耕地面积变化情况,重点检查自然灾害损毁、非农建设、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占用耕地和补充耕地情况,并对耕地净增减情况及原因作出分析说明。

(二)基本农田面积变化情况。依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及《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有关规定,检查年基本农田面积变化情况,重点检查年度非农建设占用、生态退耕、绿色通道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或其他原因减少基本农田情况,非农建设占用包括国务院批准非农建设占用、通过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际占用、未经依法批准占用情况;检查补划基本农田,包括补划的地类、面积和质量情况;检查是否存在基本农田异地代保情况。对基本农田净增减情况和原因作出分析说明。

(三)检查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计划执行情况。依据《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执行情况考核办法》及有关规定,结合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重点检查年度依法审批新增建设占用耕地情况和实际建设占用耕地情况,实际建设占用耕地包括当年审批当年占用、往年审批和当年占用,以及违法占用等情况。对当年超计划用地情况及原因作出分析说明。

(四)检查补充耕地计划完成情况。依据土地利用年度补充计划指标,重点核实年实际补充耕地情况,包括使用新增费、开垦费、复垦费、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资金以及社会资金补充耕地情况,并对未完成补充计划的情况和原因作出说明。

(五)检查耕地占补平衡落实情况。依据耕地占补平衡有关规定,重点检查年度完成法定占补平衡任务情况,包括建设项目与补充耕地项目挂钩、先补后占,补充耕地数量、质量情况,补充耕地项目管理情况。

(六)检查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落实情况。重点检查目标责任制完善制度、实施考核、落实奖惩,以及县级政府与乡(镇)政府指标分解、鉴定责任书等情况。

(七)检查年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履行中存在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

三、检查步骤

(一)各县人民政府要结合当地实际,尽快完成本行政区域内年度履行耕地保护责任目标情况的自查工作,针对存在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限期整改到位。自查报告及附表于年5月25日前报州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履行情况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根据各县人民政府自查报告,结合我州工作实际对重点地区进行抽查。

(三)州国土资源局、农业局、统计局、审计局、监察局要以此次检查为契机,对照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实际耕地面积、基本农田面积、实际新增建设用地面积,对全州的耕地保护工作情况进行认真梳理,结合各县人民政府自查报告和抽查中发现的问题开展全面复查,促使我州耕地保护管理工作迈上新的台阶。并在此基础上,认真按照国家、省和州的《方案》要求做好国家、省重点抽查的相关准备工作。

农田保护条例篇7

关键词:第二次土地调查;基本农田上图;地类图斑

中图分类号:F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10-0177-01

当前,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建库工作已经基本结束,基本农田上图工作成果也已汇总上报。在基本农田上图工作中,对一些问题的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根据工作中的一些认识,对一些容易产生歧义的问题,比如耕地的定义、基本农田上图与第二次土地调查及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作之间的关系、工作中的既有资料利用等提出自己的看法,以作抛砖引玉。

根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基本农田是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简言之,基本农田是符合一定条件的耕地。于是,许多同志认为基本农田上图后形成的基本农田图斑中只能包含耕地图斑,而不能出现林地、园地等。笔者认为这种理解是错误的。这是因为:(1)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中对基本农田的定义是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出发的,原始划定和随后依法调入基本农田的地块的确都应为耕地,但由于部分地区原有的基本农田保护率不能满足 (低于)指标要求,所以将一部分耕作层保持完好的林地、园地直接划入了基本农田,而在后来的工作中其利用现状未再发生变更;(2)在1996~2010年的规划修编中确定为基本农田的地块,在近几年的实际耕作中,受经济利益驱使擅自栽种果树苗木,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中已经确认为林地或园地,而此次基本农田上图是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库为基础的。所以,在基本农田保护块中出现林地、园地等非耕地图斑是与现状一致的;(3)基本农田在“调出”之前,保护块中出现其他非农用地,分两种情况:非农建设违法占地和国有工程建设 (或国家基础建设项目)用地,在基本农田“调出”时这些用地以及新一轮规划的建设用地都依法进行了调出处理。

第二次土地调查的目的是全面查清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本次基本农田上图作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的一部分,首先要依据现行规划 (1996~2010年)编制时划定的基本农田及规划实施期间具有法定依据的调整、补划资料完成基本农田现状上图,然后根据相关规程、规范及新一轮总体规划要求,进行调出和补划。既要反映基本农田保护现状,借此查清调查区内基本农田的数量、分布和保护状况,为各级政府制定切实可行的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政策提供技术支持和基础数据,又要充分体现国家对土地利用的宏观控制,又要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在这个问题上有的同志甚至个别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领导同志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没有很好地领会这次基本农田上图工作的意义,认为现在的工作安排是在走弯路、没有实际意义,所以在工作的部署上缺乏主动性,存在等待观望的思想,想等新一轮规划修编完成后直接使用其基本农田的成果。他们恰恰忽视了现在基本农田上图工作正是为新的规划修编提供基础的数据,是为了使新一轮的规划修编更客观、更切合实际、更能体现国家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

基本农田上图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从基础资料上图,到调整、补划的每一步工作都需要依据相应的合法批文进行,具体的包括:(1)上一轮规划修编的图件、文本等;(2)经国务院批准的建设占用或农用地转用涉及基本农田调整的图件、文本等;(3)经原规划审批机关同意调整现行县级或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涉及基本农田调整的图件、文本等;(4)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时,明确规定项目区耕地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图件、文本等;(5)其他与基本农田占用或调整相关的资料。个别地区由于业务归口或职能划分的原因,上述资料提供不全或不及时,在基础资料上图和调整补划时只注重整体数据的控制,忽视了基本农田地块调整的合法对应关系,由此引起的对上图工作的影响应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

总之,基本农田上图作为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作中应充分理解政策性和技术性的相互关系,二者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57号.1998-12.

农田保护条例篇8

关键词:煤粮复合区;基本农田;演变

中图分类号:F30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1)10-1984-03

ConservationofprimeFarmlandinoverlappedareasofCroplandandCoalResources

HeYan-wei1ab,DinGZhong-yi1ab,LiGang2

(1.ChinaUniversityofminingandtechnologya.JiangsuKeyLaboratoryofResourcesandenvironmentalinformationengineering;

b.SchoolofenvironmentScience&Spatialinformatics,Xuzhou221116,Jiangsu,China;

2.StateofLandandResourcesofXuzhou,Xuzhou221006,Jiangsu,China)

abstract:CoalmininghaddamagedseverelytheprimefarmlandinoverlappedareasofcroplandandcoalresourcesinChina.thereductionandincreaseoffarmlandcouldbeanalyzedthroughestablishingcalculationmodel.accordingtothecharacteristics,theevolutionprocessofprimefarmlandinoverlappedareasofcroplandandcoalresourceswasdividedintoplanningstate,damagestate,readinessstateandrestorestate.thecharacteristicofeachkindoffarmlandwasanalyzedandthecorrespondingrecommendationswereproposed.

Keywords:overlappedareasofcroplandandcoalresources;primefarmland;evolution

煤炭资源储量和基本农田数量是当今衡量我国能源供给和粮食安全的重要指标,两者复合的区域可简称为煤粮复合区。

煤粮复合区是指既属于粮食主产区,又是煤炭资源主产区的复合区域。煤粮复合区承担两项特殊的重要功能:粮食生产与输出和煤炭资源生产与输出[1-3]。

目前,我国煤炭资源与耕地资源复合分布的面积已经占到了我国耕地面积的40%以上[4]。在煤炭与粮食的复合区,存在着基本农田保护和煤炭资源开发的矛盾,如何既最大限度地开采矿区煤炭资源又合理保护基本农田成为当今矿区亟待解决的一个立体规划问题。

1我国煤粮复合区基本农田的破坏现状与分析

煤炭资源作为我国主要的矿产资源之一,在过去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将一直是我国主要的能源开采对象。煤炭的开采往往不可避免地使得处于其立体空间之上的基本农田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这就使得压煤区域的基本农田的保护受到了极大的挑战。煤粮复合区基本农田的破坏形式同矿区土地破坏的形式基本一致,分别是塌陷、挖损和压占,其中破坏范围最大的形式为塌陷。此外,国家鼓励将土地复垦新增耕地优先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因此矿区土地复垦在一定程度上对基本农田的损失进行了补救。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土地年鉴,1978~2008年我国累计开采原煤约383×104万t。其中,井工开采率、露天开采率分别按95%、5%计算,万吨塌陷率、露采挖损率、井采占压率、露采占压率分别按每万吨0.300hm2、0.080hm2、0.033hm2、0.107hm2计算,井工采煤国有重点煤矿矸石产量占原煤的20%,其中80%堆积为矸石山,则至2008年底煤炭开采引起的塌陷地面积达109.16万hm2,挖损地1.53万hm2,占压土地3.97万hm2,自1978年起的20年内损毁土地总量达114.66万hm2。根据典型调查,损毁土地中70%为耕地,则采煤累计破坏耕地已达到80.26万hm2[5]。我国矿区土地复垦工作自1988年《土地复垦规定》颁布之后才陆续开展,到目前为止土地复垦率不足15%,若基本农田按80%、土地复垦新增耕地率按12%计算,复垦后基本农田按95%划定,则1978~2008年矿区已累计有51.14万hm2基本农田被破坏。随着近几年来原煤产量的增加,按年产量25×104万t估算,则每年塌陷耕地面积将近5.24万hm2,每年塌陷的基本农田数量将近3.35万hm2。

煤粮复合区基本农田的数量变化过程可以用以下模型进行计算。

JB=tJB+wJB+YJB-FJB(1)

tJB=∑timigibi(2)

wJB=Lkwk∑migibi(3)

YJB=(JkJz+LkLz)∑migibi(4)

FJB=(tJB+wJB+YJB)GFB(5)

公式(1)中,JB为某一时间段内煤粮复合区内基本农田变化量,tJB为因井工开采塌陷造成的基本农田减少量,wJB为露天挖损造成的基本农田减少量,YJB为煤矸石压占造成的基本农田减少量,FJB为矿区土地复垦而补划的基本农田增加量。由公式(1)可知,前三项为基本农田减少的主要原因,后一项为基本农田的补充来源。

公式(2)至公式(4)中ti表示第i个矿区的煤炭开采的万吨塌陷率,mi表示第i个矿区预测期内的煤炭开采量,gi表示第i个矿区的受破坏土地中耕地所占的比重,bi表示第i个矿区内基本农田初次划定比例;Lk表示露天开采率,Jk表示井工开采率,Jz、Lz分别表示井工、露天开采压占土地的面积,其面积的大小还与井采出矸率、露采出矸率及矸石堆积率有关。煤粮复合区内因塌陷、挖损和压占而损失的基本农田数量具有共同的根源,即与煤炭开采条件、煤炭开采方法等地质环境和耕地比例、基本农田初次划定比例有关。由于煤炭赋存的地质条件是天然的无法改变的,因此可以通过改变煤炭开采方法、减少煤粮复合区基本农田初次划定比例的方法减少基本农田的损失量。

公式(5)中G表示土地复垦规模比例,F表示土地复垦新增耕地比例,B表示基本农田重新划定比例。在基本农田破坏成为现实时,可以通过扩大土地复垦规模、提高复垦新增耕地比例和增加基本农田重新划定比例的方法补救损失的基本农田。

2煤粮复合区基本农田特征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2.1受破坏的不确定性

煤炭开采对煤粮复合区内基本农田的破坏具有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时间上的不确定性,煤炭开采的周期性比较明显,矿井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不同,煤炭资源开采对矿区资源环境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表现不一样的特征。井工开采对地表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累积的效应过程,而基本农田的划定则依托于一个规划期的开始,是一个静态的过程,因此,基本农田初次划定的时间与矿区地表破坏开始的时间重合的几率很小,两者时间上的冲突使得保护时间点较难被准确确定。另一方面是破坏区域的不确定性,由于矿籍权和地籍权的分离,使得基本农田在划定时只考虑避开经济发展的敏感区,而煤炭和粮食复合生产区往往成为基本农田的“避难所”。虽然开采沉陷理论为矿区地表破坏范围的确定提供了较为科学的依据,但基本农田的划定中集中连片的原则使基本农田边界范围线与矿区地表破坏范围线重叠不可避免。

2.2破坏形式的多样性

煤炭资源地下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受多种地质采矿因素的影响,如开采深度、开采厚度、采煤方法及煤层产状等,当井下采空区面积扩大到一定的范围时,采空区上覆岩体的原始应力平衡状态受到破坏,岩层的移动就逐渐发展到地表,使地表产生移动和变形,受采动岩体自下而上形成冒落带、裂缝带和弯曲带。矿区地表由于受到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作用力而产生下沉和水平移动,形成地表移动盆地[6]。我国不同的矿区其破坏的形式不同,开采沉陷对煤粮复合区基本农田的破坏形式有地表裂缝和塌陷坑、产生附加坡度、沉陷区积水、改变土壤物理性质、破坏地表水系等[7]。露天开采对复合区内基本农田的危害主要体现在挖损和压占。

2.3局部的可恢复性

并非所有的煤炭开采后破坏的基本农田都可以恢复到原状或接近原状,特别是高潜水位矿区被破坏了的优质耕地。根据其土地复垦适宜性可以分为建设利用、耕地恢复及环境治理,部分区域在塌陷稳定后,可通过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恢复为耕地,但大部分区域由于生态系统的扰动性大,极难恢复为耕地,如若恢复不仅资金投入量大,而且复垦后的效果也不佳。根据典型矿区的调查结果,煤粮复合区内高度适宜发展农业和种植业的仅有稳定无积水浅塌陷地、稳定季节积水浅塌陷地和无积水露矿浅挖损地;中等适宜的仅有稳定常年积水浅塌陷地和无积水露矿深挖损地。根据分省土地复垦预测结果,全国400万hm2工矿废弃地宜耕地、宜林地和宜牧地分别为153.8万hm2、208.8万hm2和37.4万hm2,其中宜耕地仅占工矿废弃地的38.5%[5],说明煤粮复合区内的基本农田是一个逐渐减少而又不可全逆的变化过程。

2.4被影响的多重性

我国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2009年12月,国土资源部、农业部下发了关于划定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的通知,这就对基本农田的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煤炭资源的紧缺及我国一直以来“地上服从地下”的开采理念使得煤粮复合区内基本农田的范围和面积往往处于不断调整当中。同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编制和调整使得煤粮复合区成为矛盾的焦点,一方面符合粮食主产区优先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原则,另一方面又与基本农田的划定要避开煤炭能源主产区相冲突,处于多重影响中的煤粮复合区内的基本农田很难保持一个平衡状态。

3煤粮复合区基本农田周期性演变过程

煤粮复合区基本农田保护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对矿区战备粮食安全平衡态的一种维持,从最初基本农田的规划态到最终基本农田的恢复态,具有周期性。这个周期,是与煤粮复合区内煤炭开采的周期相滞后的一个周期,也是基本农田保护态维持的一个周期。只有对煤粮复合区内的基本农田的保护从规划到恢复的全过程进行周密设计,才有助于基本农田的保护成为一个动态的平衡过程(图1)。

煤炭开采造成了地表基本农田一段时间的减产期或绝产期。从煤粮复合区内基本农田的初次划定到基本农田的再次补划,大致可以分为基本农田规划态、基本农田破坏态、基本农田战备态和基本农田恢复态4个阶段。

3.1基本农田规划态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专项规划是落实基本农田保护的基本手段。规划对于基本农田的保护起到引导作用。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要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必须落实到地块,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管制基本农田。基本农田的规划要有预判机制,对所要预定划为基本农田的区域进行区域分析,特别是其持续性分析。处于规划态的基本农田应该是具有良好耕作条件的耕地,且在法律约束下不能随意变更其用途。由于耕地特别是优质耕地的有限性,粮食主产区往往是基本农田划定的优先区,因此煤粮复合区规划的基本农田往往集中连片、分布广泛,这种处于初始阶段停留于规划数据库内的基本农田状态就是基本农田的规划态,处于规划态的基本农田图、数量、实地严格一致,耕地质量好。

3.2基本农田破坏态

经过一段时间的煤炭开采后,基本农田从规划态进入破坏态,这个状态的基本农田已经逐渐失去了基本农田最原始的意义。这个时期的基本农田优质的耕作条件被挖损和塌陷所破坏,只能进行季节性或局部性耕作,所处的环境条件也存在较大的危险性和不确定性,其生存环境正在发生着一个巨大的变化。处于破坏态的基本农田仅图、数量一致,与实地不符,耕地质量退化。

3.3基本农田战备态

在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矿方及当地群众等多方的现场核实下,破坏态的基本农田被认定为战备态的基本农田。处于战备态的基本农田对粮食安全已经毫无意义,只是数据上的基本农田,如果在这个时期内进行规划修编,这部分基本农田应当被调出。战备态的基本农田是煤粮复合区内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它不仅关系到粮食安全,还关系到矿群关系、社会稳定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处于战备态的基本农田图、数量、实地都不一致,耕地质量差。

3.4基本农田恢复态

通过对战备态的基本农田采取一定的工程和生态复垦措施,战备态的基本农田可以部分恢复到符合基本农田划定条件的基本农田,这部分基本农田称为恢复态的基本农田。恢复态的基本农田在数量上要少于规划态的基本农田,在质量上要经过一段时间(土壤的改良需要的时间更长)之后才能达到规划态基本农田的标准。处于恢复态的基本农田图、数量、实地一致,耕地质量优良。

4结论与讨论

我国煤粮复合区承担着粮食和煤炭资源生产和供给的双重任务[2],煤粮复合区内的煤炭资源开发和基本农田保护既是现实的一对矛盾又要成为互存的一个整体。在煤粮复合区内,划定的基本农田成为调整弹性最大、管理关系最复杂的区域,合理的政策设计和矿区土地管理办法对煤粮复合区的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基本农田的划定是一个人为的决策过程,而煤炭资源开采对基本农田的破坏则是一个自然的被动过程。煤粮复合区内的基本农田保护时间后滞性长,存在较长的基本农田保护的空白期,因此合理预测基本农田破坏的开始和结束,有针对性地对基本农田的范围重新划定,可以从时间尺度上有效地遏制基本农田减少的趋势。

矿地一体化是解决煤矿区地面土地资源与地下煤炭资源协调利用的可行方法,可以实现矿区矿籍和地籍的统一化管理。通过该方法可以使煤粮复合区基本农田的保护和煤炭资源的开发在时间、空间上实现协同,使静态特征的基本农田实现动态化管理,提高基本农田对抗煤炭开采的灵敏度。

当今,基本农田的涵义仅局限于耕地范畴,使得基本农田调整的空间较小,随着人类认识的不断发展,基本农田的涵义应当结合新的认识调整其内涵和外延。拓宽基本农田的涵义,煤粮复合区内破坏后的基本农田可以因地制宜,提高矿区土地复垦的可行性和针对性,有效地缩短基本农田转换的周期。

参考文献:

[1]胡振琪,高永光,高爱林,等.矿区生态环境的修复与管理[J].环境经济,2005,17(5):12-15.

[2]胡振琪,李晶,赵艳玲.矿产与粮食复合主产区环境质量和粮食安全的问题、成因与对策[J].科技导报,2006,24(3):21-25.

[3]郝玉芬,胡振琪.矿粮复合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J].中国矿业,2007,16(9):42-44.

[4]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重点煤炭基地土地复垦工程实施方案纲要研究[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8.

[5]胡振琪,李晶,赵艳玲.中国煤炭开采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及其协调[J].中国煤炭,2008,34(2):19-24.

[6]何国清,杨伦,凌赓娣,等.矿山开采沉陷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1.

[7]李春意,崔希民,郭增长,等.矿山开采沉陷对土地的影响[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9,36(4):66-67.

农田保护条例篇9

(一)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要落实到地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指标要在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内落实到地块,没有完成基本农田保护指标任务的省、区、市要书面说明原因并提出具体解决措施和计划。未经法定程序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不得调整或减少基本农田保护指标。由于基础工作不扎实,在划定基本农田时将其他用地误划为基本农田的,要进行调整,并补划同等数量和质量的基本农田。因现有耕地数量不足难以落实到地块的部分,可将土地整理复垦新增加且经验收合格的耕地补划为基本农田。

(二)基本农田保护档案资料要齐全并与实地相一致。基本农田保护图、表、册档案资料不完整的要尽快采取措施,做到省、市、县、乡镇四级基本农田档案、图件、数据齐备,可查可核,乡级基本农田保护图件要做到在县、市、省逐级备案。对基本农田数量、地类、位置与实地不符的要进行纠正,如实变更,保证基本农田保护档案的现势性。

(三)规范设置基本农田保护标志。基本农田保护区要设立明显的保护标志。基本农田保护标志可以统一设计,保护标志应包括基本农田的位置、面积、地类、四至、责任人、基本农田''''五个不准''''等方面的内容。对已经发生损毁的标志要尽快修复,对没有按要求设置的要尽快完善。

(四)基本农田保护责任要落实到位。基本农田保护责任要通过签订责任书的方式逐级落实。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应以行政村为单位与乡级政府签订,设置村民小组的要签到村民小组,在此基础上,可通过在农村土地承包书标注基本农田面积的形式落实到承包农户,明确承包农户保护基本农田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基本农田面积与农户承包合同不一致的,可按承包面积落实到农户。对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落实到农户有困难的,可在行政村或村民小组的责任书后附农户亲笔签名的名录。

二、妥善处理基本农田用途变化中的有关问题,稳定基本农田面积和质量

(五)分类处理农业结构调整中基本农田利用的有关问题。对于农业结构调整占用基本农田的,要在摸清情况的基础上,区别情况,分类处理。不得以农业结构调整的名义,减少基本农田保护指标,建设永久性建筑或进行其他破坏耕作层的活动。对于不破坏耕作层的农业结构调整,可以保持现状,必须作为基本农田加以保护,严禁非农建设占用;对耕作层和农业生产条件造成破坏的,要限期恢复耕作条件;对于破坏严重,难以恢复耕作条件的要在依法处理后进行补划。农业建设用地布局要与基本农田保护规划衔接,农产品加工、储藏和养殖业等不得占用基本农田,确保基本农田数量、质量和布局的稳定。

(六)制止和处理好在基本农田上植树造林的行为。禁止地方政府或部门与企业、企业与农户签订在基本农田上种树的合同。对于已签合同,但尚未履约的,应立即废止合同。不得编制在基本农田种树、进行生态退耕等规划和计划,已经编制的要进行修改。对于在国发明电[20*]1号文件下达之前发生的基本农田种树行为要视情况处理。已经接近砍伐期的,要在砍伐结束后,尽快恢复耕种,并不得再执行或续签协议;对于刚刚栽上树苗的,可以移植到荒山、荒地、空闲地等适宜种树的土地上,并恢复基本农田耕种条件。

(七)妥善处理生态退耕中涉及基本农田的有关问题。对违反生态退耕政策已经退耕的位于平坝缓坡并且土壤条件和耕作条件良好的基本农田,以及绿色通道建设占用的基本农田,要作为可调整地类,仍按基本农田保护,并要限期恢复耕作条件。对于退耕的25度以上坡度或严重沙化的基本农田,不再作为基本农田,减少的基本农田可从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新增加的耕地等基本农田后备资源中进行补划,并依法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相应的调整。基本农田后备资源短缺的待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时统筹考虑。对于生态退耕造成基本农田减少的要如实填报,在基本农田保护图上明确标绘位置和数量。

(八)对自然灾害毁损的基本农田要进行复垦或补划。对自然灾害毁损造成基本农田破坏的,要通过安排土地复垦项目恢复耕种条件。因损毁严重,短期不能恢复的,要作出复垦或补划计划;因损毁严重,难以恢复耕种,同时受后备资源限制,补划确有困难的,要说明原因,待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时解决。

(九)批准占用的基本农田要足额补划。对已经批准依法占用的基本农田,但尚未补划的,必须足额补划。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造成基本农田面积减少的,也必须足额补划。对补划的基本农田要对数量和质量进行验收,并要相应调整或建立档案资料,补签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设立保护标志。对于补划的基本农田数量不足、质量不符合要求的,不予通过验收,并限期完成。

(十)进一步落实开发区闲置和撂荒基本农田复耕工作。在查清各类开发区占而未用的基本农田和因其他原因撂荒的基本农田面积、位置和现状的基础上,要明确复耕工作的责任和任务,根据当地粮食生产的季节制定具体可操作的恢复耕种措施,拟定工作方案,对清理出的具备耕种条件的耕地,要结合落实国家鼓励粮食生产的政策落实到承包户。对检查中发现没有及时恢复耕种的,要求地方政府说明原因,限期整改,制定明确具体的恢复耕种计划。

(十一)认真处理易地代保等随意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行为。对基本农田易地代保行为,按照明电[20*]20号文件要求,凡与此文件精神不相符合的地方性规定,应立即停止执行。对已经发生的规划调整行为、易地代保行为,原基本农田造成闲置的,应恢复为基本农田,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新进行相应调整。

(十二)认真对待基本农田质量保护存在的有关问题。切实加强基本农田质量建设、保护和监测;对资金投入不到位、工作不到位、没有创造工作条件的要说明理由,并提出具体落实措施。针对基本农田质量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提出对策。

(十三)严肃处理违法占用和破坏基本农田行为。对和举报案件要组织明查暗访,逐一排查。对在检查过程中发现的违法占用基本农田的行为,特别是对在《国务院关于坚决制止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等行为的紧急通知》下发后,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仍然占用基本农田种树、挖鱼塘、建设绿色通道、进行非农建设等行为要坚决制止,严肃查处;对于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涉及占用基本农田规模大,造成基本农田面积大量减少的地区,要立案依法查处,依法严肃处理并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构成追究刑事责任的,应移送司法机关立案查处。

三、针对基本农田保护的薄弱环节,建立健全有关保护制度

(十四)健全政府领导目标责任制,落实基本农田保护责任。按照《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规定,将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作为政府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的一项内容,全面推行和完善各级政府及有关行政主管部门领导任期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层层签订耕地保护责任书,制定考核指标和标准,每年进行目标考核并兑现奖惩措施。对工作不力或存在问题的地区进行通报和警示。

(十五)明确职责分工,加强部门协作。按照法规规定,在地方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强化县级以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在基本农田数量和质量管理的职责,加大工作力度,既要有资金保障,又要有政策措施。地方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农业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工作配合,可通过建立基本农田保护联席会议制度等方式,保证两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加强沟通和团结合作;两部门内部也要将职责分工落实到业务部门和人员,为保证基本农田保护各项工作落实提供组织保证。

(十六)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的日常管理。通过建立健全省、市、县、镇、村五级耕地保护管理网络,加强动态巡查和管理,坚决制止非法占用和破坏基本农田的违法行为。抓紧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台帐,结合土地变更调查和土地综合统计建立基本农田管理信息系统。各省(区、市)要争取作到每年上报和公布基本农田面积及保护情况。

(十七)建立健全建设占用基本农田听证和公告制度,加强对基本农田保护的社会监督。按照《国土资源听证规定》有关要求,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非农业建设占用及农业结构调整等涉及占用或调整基本农田的,要实行听证。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或调整补划基本农田后,要进行公告;各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都要设立举报电话,发动社会各界对基本农田保护实行监督。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制定占用基本农田听证和公告制度的具体实施意见。

农田保护条例篇10

1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分析

1.1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是支持中国经济发展的中要项目之一。在我国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当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其保障农民生活用水和农田种植用水的供给。但是因为我国各个地区的地理条件、经济实力、气候条件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使得各个地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情况不同。但综合我国各个地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整体情况来看,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1.1资金不足。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需要较多,雇佣施工人员、采购施工材料、选购施工设备等。但有些地区经济实力不强,当地政府拿不出足够的资金支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这使得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迟迟不能落实。

1.1.2小型农田水利站管理不善。小型农田水利站的有效应用,可以长期为人们提供水资源,促使人们合理利用水资源进行生活和农田灌溉。但是一些地区对小型农田水利站的管理比较疏忽,促使水利站的一些设备未得到良好的养护,在应用一段时间后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致使水利工程不能够有效的应用。

1.1.3水利工程蓄水能力不佳。在建设农田水利站的同时我们要考虑它的装备,当下雨的时候要考虑它蓄水功能,不下雨的时候要考虑不让农田缺水,要选择好建站的地点和考虑周边环境,重工业和轻工业都要考虑周全。但一些地区所建设的水利工程蓄水功能不佳,不能够有效的应用,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1.2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供应的水的质量存在问题

据相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还有2.6亿以上的人存在喝水困难的问题。也就是说,在我国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当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并未到各个地区,为人们提供水资源。但需要更为注意的是尽管有些地区建设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然而所提供的水的质量并不过关,其中存在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饮用这种水会严重危害居民的身心健康。所以,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注意加强优化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2加强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对策

综合以上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来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还未达到新农村建设要求。对此,制定行之有效的优化对策,强化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非常必要,这可以大大提高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应用性,为造福于广大人民群众创造条件。

2.1加强水利维护

为了可以促进新农村的建设,在优化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注意加强水利维护是非常必要的,这可以促进水利建设补偿条例的建立、水利建设技术水平的提高、优化土地环境。

2.1.1建立水利建设补偿条例。水利工程作为公共财产和设备,其使用遵循政府相关条例。为了能够保证所建设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可以长期安全、稳定、高效的应用,需要建立补偿条例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予以保护。如此,在水利建设补偿条例的基础上,对水利工程进行有效的管理,可以促使其有效应用,为促进农民经济实力提高创造条件。

2.1.2水利建设技术水平的提高。在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当下,水利建设方面所以应用的技术也有一定水平的提高,将其科学、合理的应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可以提高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应用性,另外,水利工程使用的过程中,应用适合的科学技术对水利工程进行检测,可以及时发现故障或不足,并对其进行维修和养护,可以使水利工程长期有效应用。

2.1.3优化土地环境。土地是一个复合体,它的构造是复杂的,因此农田水利站的建设也就成为了土地整治的主要内容之一,它俩是相辅相成的。加强土地环境优化,可以构建一个完善的、系统的水利工程,使其可以用于农田灌溉、输水、发电,这对于促进新农村建设有很大作用。

2.2加强薄弱环节的建设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薄弱,如若不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建设,最终将会影响水利工程应用效果。所以,在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注意利用适合的施工技术,科学、合理的施工,完成薄弱环节的建设,并对其进行全面的、深入的、详细的检查,可以及时发现不足或弊端,在对其进行有效处理,将增强薄弱环节的建设质量,为使高质量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伫立在祖国大地上创造条件。

2.3严格对农田水利项目进行管理

有关人员及部门应及时颁布与农田水利、节水相关的法规政策,使农田的水利建设工作趋于法律化。全面发挥农田水利项目的资金整合基础及指导作用,完善技术标准系统。创建用水效率、总量控制、污水责任制,管理责任制。基于水资源存储量明确的基础上,保证水资源利用的合理化。对于农民,应提高他们对建立农村水利项目的认知,提高节水观念,降低水资源的损耗及浪费。对于企业、项目,尤其是一些用水量较大的工程,需要创建相关的排污限定,明确净化排污标准,如果存在不足,责令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改正,同时大力提倡、鼓励新技术的应用,增强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另外,还需要与新闻媒体机构向联系,争取更多人的参与,更好的发挥社会资源的作用,加大水利的宣传力度,全面调动社会各界人士及人民群众对水利项目建设关注与及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