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能源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39:56

传统能源特点篇1

关键词:少数民族;精神文化生活;传统特色文化资源;战略;马山县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21X(2013)01-0138-06

同志在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特别注重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这一最新要求为进一步丰富和增强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民族地区传统特色文化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指明了发展方向和建设路径。整体推进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是丰富和发展少数民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大战略抉择与可控策略选择,广西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历史悠久、底蕴丰厚、形式多样、风情独特,众多传统的民族节庆与民族风情奠定了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传承、创新与发展的丰富资源与深厚基石。本文就“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广西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进行深入解析,初步提出其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总体战略、模式选择、基本原则及对策建议。

一、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探寻适合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对策建议,需要对其保护与开发利用所面临的紧迫问题与重大挑战进行深度审视,找到问题与挑战的症结所在,从而提出有针对性、适应性与有效性的政策举措。

(一)工业化对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依存方式的挑战

工业化是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对于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优先地位。然而,从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来看,工业化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为其保护与开发创造物质基础和经济条件,也能给其保护与利用增添负面阻力和多种阻碍。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化的实现是以其工业生产活动逐步取得经济主导地位的发展过程,工业发展是工业化的显著特征之一,后发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业发展往往伴随着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重等突出问题,工业发展需要的劳动力资源要求人口具有迁徙流动的自由,这就打破了少数民族地区原有的社会劳动组织系统与生存空间。这些变化导致县域内少数民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出现压迫式的内卷效应,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的依存方式与活动形式受到挤压,文化资源的再生能力因工业化冲击,日渐萎缩和弱化。

(二)市场化对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可控开发的挑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使市场成为一种有效配置资源的手段已成为社会共识,市场化是以市场作为解决经济、政治、社会与文化等复杂问题的基础手段的一种状态。市场化作为发展经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本手段,是少数民族地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的可靠保证。但是,在开放的市场体系中,以市场需要为导向,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法则来调节经济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各个环节进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往往需要严格的外部约束条件以及对市场化效能的边际确定与控制。少数民族地区的市场化过程往往因制度与政策控制的滞后,很难有效把握和掌控市场化不足与过度市场化的两难问题,在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市场化原则与尺度难以精准拿捏,县域范围出现了传统特色文化资源松散式开发与粗放式利用的问题,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

(三)城镇化对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永续发展的挑战

城镇化是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变迁过程,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是少数民族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城镇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与经济发展现象与过程,既是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精神文明前进的动力。然而,城镇化带来的社会变迁与分化不可避免地与民族传统特色文化产生强烈的冲突,城镇化作为一种新的生产生活方式、新的价值观念体系、新的群际人际关系、新的人文精神符号等文化机制的媒介和载体,也是一种社会关系和人格心理的促变因素,实质上意味着少数民族地区居民交往交际形式、生产生活方式的嬗变、文化构成形态的变迁。少数民族建基于新型的依赖于商品交换、工业化生产与科技应用生成的利益互动关系不同于依赖于家庭、宗族和村落集体的乡土社会关系,使县域内少数民族城镇居民在农耕文明与城市文明、乡村意识与城镇意识的冲撞中,往往只能被动地调适自我人格心理与交往方式。

(四)网络化对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代际传承的挑战

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扩充和丰富了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社会生活交往的边界与视域,网络化销售、办公、学习、购物、交友等现代生活习惯的兴起,使网络化生存格局成为众多群体,尤其是少数民族青年人群体最为倚重的生存与生活方式。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是一种相对封闭的文化,是在一定血缘与地缘范围内传播和传承的地域文化,而网络化的盛行则为各种类型的文化迅捷交流提供了一个无栅栏的平台,使人们对各色文化的选择更加自主和独立。网络虚拟世界中的不良信息、消极文化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的青少年构成潜在的威胁,他们因外来文化的广泛影响,反而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的认同感、接受度不断在弱化和下降,使得县域内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渐渐失去关键的承载者与创造者。

二、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战略目标与模式选择

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所追求的战略目标是统筹马山县经济社会全局中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指向,模式选择则是对马山县根据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的基础、类型、特质等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文化建设的可行路径。

(一)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战略目标

与发达地区或已发展地区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相辅相成的发展道路与模式相比,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都有其时空条件的特殊性以及经验移植过程中的适应性问题。在文化体制改革的优先次序上应更加注重通过县域经济发展为文化体制改革积聚更多的复合动力,在保护与开发利用的过程中更多地采取先易后难、分阶段推行等渐进式策略。在具体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政策措施决策、落实和执行之前,总体上进行系统性的战略思考,提出符合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现实需要与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最为迫切的任务。提出这一目标,需要深入考量和反思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的特色究竟是什么?究竟代表一种什么样的文化?

从马山县域内在长期的文化发展中生发的民族风情文化来看,传统的民族节庆具体包括:春节、元宵节、三月三壮族歌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敬老节、达努节等内容和形式。壮乡会鼓、扁担舞、三声部民歌、歌圩、抢花炮、赛鼓会、踩花灯是当地主要的民族风情,其中壮族会鼓、扁担舞、三声部民歌则是最具地方民族特色的传统特色文化。通过对以上传统特色文化的梳理、分析和挖掘,我们初步提炼出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的独有特质:“西南百越风范、八桂壮乡特色、民族交融风格、民间艺术典范。”这一概括总体上精练出马山县域内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的鲜明特色与魅力。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背景下,马山县要抢抓机遇、因势而为、顺势而发、乘势而上,加快和提速县域内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步伐。基于以上考虑,我们认为,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战略目标应可如下定位:建立适应马山县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市场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要求的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体制机制,确保传统特色文化资源适度保护与开发的动态平衡,实现传统特色文化资源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传统特色文化资源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提高传统特色文化资源利用率,获取优质的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保护和开发利用综合效益。

(二)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模式选择

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因其身所具有的生态、经济与社会三大效益而成为世界各国进行资源开发利用的热点。马山县在整体交通区位、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景观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为传统特色文化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认为,作为西部后发展地区中的县域,马山县应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可具体操作的策略,在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模式选择上提出“整体保护、丰富形式、再现遗风、延续场所”的“互推共进”模式,即保护与开发互为推手、传承与创新彼此推进的发展模式。

“整体保护”是完整地保护传统特色文化赖以依存的物质形态的人和物,以及非物质形态的民族习俗、交往习性、生活习惯、地域方言,使其不致因某一载体的缺损影响核心文化的寄存与传接;“丰富形式”是原来乡土社会中的文化形式在市场社会商业文化的激荡下,通过升级和优化传统特色文化的内在功能和表现形式来恢复和提升传统特色文化生命力;“再现遗风”是充分保留传统特色文化的基因与内核,借助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文化传播体系再现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的魅力与活力;“延续场所”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生产条件、生活方式不断改进和改善的基础上,注重在城镇街区、街道的空间尺度、建筑风貌方面与原有村落的居民生活方面保持延续性,保留传统特色文化得以施行和展示的场所。

三、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基本原则

如前所述,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正在面临着严峻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并化危机为转机、化劣势为优势,需要从战略高度审视其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

在严格保护中实现理性开发,在科学开发中实现有效保护,以适度合理的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为全面保护提供一定的资金来源和经费保障。在县域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框架和范围内,积极引导社会资本、乡村居民参与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接待、经营与服务的各个环节,使县域居民在确实获得文化资源开发收益的情况下,更加自觉主动地参与保护,实现保护与开发利用的良性互动。

(二)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追求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历史与人文的紧密圆融,概括起来就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格古韵新、返璞归真”的文化传承创新的法则。探寻和把握传统特色文化自身演进逻辑与发展脉络来探寻新形势下文化传承的新形式、新特点与新途径,运用富有时代特征、文化特色与县域特点的传统特色文化创新方式和载体,积极拓展新思路、拓宽新渠道、搭建新平台,实现传承与创新的动态融合。

(三)坚持自愿与引导相结合的原则

群众参与、政府推动、专家咨询、中介服务、企业跟进是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复合力量。在坚持县域内群众自愿的前提下,加强宣传,积极引导群众用形式多样的方式方法向相关机构反映正当合理的文化发展诉求,政府部门在充分尊重群众真实意愿的基础之上商量办事,使各类参与、经营和服务主体均能够在协商一致的情况下将各项权益最大化,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不断向合作共赢、和谐共处的方向有序发展。

(四)坚持统一与多样相结合的原则

县域政府在统一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战略目标与实施标准的基础上,突出不同乡镇村落传统特色文化类型的异质化特色。统一原则集中体现在全县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管理开发、艺术人才培养、文化艺术演出等方面的总体要求和统一标准;多样原则体现在满足不同文化类型的市场需求方面,充分发挥不同文化资源与形式的比较优势,努力在县域范围内形成各具特色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模式。

(五)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

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建设应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通过广泛发动和组织广大文化艺术工作者、基层群众积极参与各种群众性的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活动,让县域群众既能够共享传统特色文化发展带来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愉悦以及经济发展成果,又能够通过传统特色文化的推广和普及进一步提高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的品质与内涵,适应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对于传统特色文化创新的新要求。

四、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对策与建议

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是其传统特色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前提基础和客观条件,传统特色文化的兴盛离不开科学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的体制机制与政策举措,具体而言,可以从保护与开发利用两个方面综合考虑和区别对待。

(一)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的主要对策

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文化资源建设和发展的各个方面,从县域文化发展的愿意来看,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是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全覆盖进行县域内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的普查、整理与修缮。马山县辖7镇4乡(其中瑶族乡2个),151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5420万,总面积234533平方公里,主要有壮、汉、瑶等15个民族[1]。县域内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分布广泛,形式多样,以儒家文化为内核,融合道教、佛教文化形态,具体涵盖民族语言文字、民族音乐戏剧、民族建筑设施等方面,对此应组织专门机构与人员进行广覆盖、全方位的普查、整理与修缮,以比较系统、全面、精准地了解和掌握县域内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的总量、数额、分布状况、覆盖范围等文化资源保护所存在的问题。

2.全面落实执行国家与区市有关少数民族地区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从国家宪法到地方民族区域自治法等各类法律法规,凡涉及地方少数民族地区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的相关法律文献与具体条文,要分类收集、汇编成册、公开出版。在此基础上,对政府公职人员、社会普通群众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与普及工作,以增强县域居民对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进行保护的自觉意识与积极行动,形成全县上下共同参与、协同保护的良好氛围。此外,对于违反法律规定的破坏文化资源的违法活动,相关机构要联合执法,将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3.加紧出台县域内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政策、划定重点文化保护范围。对于马山县境内入选部级和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壮族会鼓要有具体政策措施加以实质性保护,在保护资金、人员和机构方面充分到位。其他各类传统特色文化资源要按其类型、特点和现存状况分类加以保护,列出具体的保护等级、划定保护范围,特别是对于濒临绝迹、消亡的传统特色文化资源要实施强制性抢救保护,由专门机构与专门人员定期进行勘查、检测和修缮。

4.组建县域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的专家咨询委员会。由政府相关机构出面组建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委负责聘请国内外有关专家,就县域内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中的重大问题以及文化资源发展战略、政策和规划提出意见和建议;组织和委托相关专家对国内国际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问题进行跟踪和超前性研究;积极促进县域内外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专家和咨询机构间的交流,开展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国际合作研究。

(二)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建议

按照保护与开发并举的重要原则,在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进行充分保护的同时,也科学进行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针对马山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与特点,拟提出如下开发利用建议。

1.高起点规划。规划是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龙头,把马山县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置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平台,推进泛北部湾文化交流合作与大湄公河次区域文化交流合作,深化与港澳台文化交流合作,加强与国内其他区域的文化交流合作。在充分借鉴国内外发达国家与地区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可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规划,做到远近结合、大小结合、点面结合、层次丰富、设施完善、功能齐备、构建马山县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跨区域、跨国界的发展战略。

2.高规格投入。马山县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是马山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内容,将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鲜明的品牌和独特的形象推向市场,需要进行高规格、大手笔的资金、人才与政策投入。一是引入世界知名的影视机构与名人参与整体的宣传展示,突出高端效应;二是鼓励各乡镇着力挖掘和打造具有标志性的地方乡镇品牌,形成一乡镇一品牌的集约品牌;三是要精心打造马山独有的壮族会鼓、扁担舞、三声部民歌为核心标识的传统特色文化精品品牌,借助大型区域性、国际性的文化与经济盛会,将县域传统特色文化行销到东盟与世界。

3.高标准建设。马山县传统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实质是集中围绕做大做强县域经济第三产业以增强传统特色文化生存、传承、创新与发展能力的文化系统工程。因此,在城镇化建设背景下,马山县必须在县域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文化管理模式、产业集群支撑上统筹兼顾;在城镇居民的文明程度、生活观念等更深层次完成“农民”向“社民”、“镇民”与“市民”的转变。随着以文化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结构进一步的调整和升级,发展和完善以小集镇、大城镇为中心的文艺市场是更为艰巨的任务,农业、工业及城镇交融、共促的进程对城镇化规模质量的提升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以高标准建设满足马山县各族人民当前与长远的文化生活需要。

4.高品位经营。培育高品位低价位的文化演出市场,推动传统特色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完善融合,是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民族影剧院、民歌音乐厅、民俗博物馆、民间歌舞团等不同类型的文化艺术演进场所和机构,是常年举办不同类型与题材的传统特色文化演出的载体,以高品位、低价位的文艺演出为社会大众奉献精彩的文化套餐。通过精心谋划与布局县域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战略构想、远景规划与经营政策,使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并共享传统特色文化传承与创新所带来的增量效益与实惠。

传统能源特点篇2

关键词航天故障诊断容错处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V647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z.2016.10.072

abstractaerospacefaultdiagnosisisthekeytoensurethespaceworksmoothly,thispaperstartsfromthedevelopmentofaerospacefaultdiagnosisandfaulttolerantprocessingtechnology,theshortcomingsoftheaerospacefaultdetectioninthepresenceofareanalyzed,andcombinedwiththespecificproblemsoffault-tolerantprocessingtechnologydesign,isveryimportanttoenhancetheleveloffaulttreatmentinspacecraft.

Keywordsaerospacefault;detection;faulttolerantprocessingtechnique

0引言

自从1903年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发表《用喷气装置探测宇宙空间》,并从理论上论证采用多级火箭可以克服地球引力进入太空之后,特别是在哥达德、奥伯特、布劳恩、科罗列夫等一代科学巨匠的不懈努力之下,飞向太空终于在20世纪中叶从梦想变成了现实。

1航天器故障的主要特点

1.1航天器故障的危害性较大

航天器无论质量还是体积都足以对人的安全构成较大的危害。因此,航天器如果结构较为复杂,则很有可能在使用的过程中产生质量层面的问题。此外,航天器的元件比较容易产生质量故障。因此,航天器对精密仪器的质量要求较高,如果航天器在精密性仪器产生质量方面的问题,将会使航天器难以根据固定的模式进行故障的处理,也无法保证航天器可以提前结束对故障性因素的处理。还有一些航天器在实施任务处理的过程中,并不能保证当前的实用技术可以适应系统的技术处理方案,使得一些航天器在应用的过程中可能产生坠亡的问题,导致航天器的应用过程出现一系列的经济损失。航天器如果产生较为严重的质量问题,不仅会在问题的发生阶段出现质量问题,也很有可能影响到后来的技术研制工作的计划,使航天器的后续使用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

1.2航天器运行环境较为特殊

航天器在使用的过程中,难以保证具备足够的使用性能。因此,必须随时对航天器应用过程中的技术细节加以调整,使航天器具备充分适应运行环境的特点。此外,要结合航天器使用过程中的运行轨道特点,对全部的空间环境加以分析,使航天器可以在空间环境的带动之下进行运行性能的有效控制,保证航天器可以在操作的过程中凭借动力因素的特点加以技术性处理。航天器的运行还受到温度因素的影响较多。因此,航天器必须能够有效的针对噪音问题进行运行环境的适应,而技术应用过程中的电磁干扰等问题很有可能在外部因素的影响下发生变化,最终造成航天器的运行环境发生改变。航天器在应用的过程中,所处的整体外部环境与航天器生产过程中的日常环境并不一致,因此,航天器很有可能在元器件的质量发生问题的情况下受到零部件质量问题的干扰,造成零部件难以在实验过程中正常运行,形成较为强烈的质量问题。

1.3航天器本身资源有限

航天器在运行的过程中,必须使用计算机系统对诸多资源因素加以研究和处理,因此,所有的计算机配置工作,都必须保证在能源处理过程中实现配置方案的优化。除此之外,必须结合全部的能源应用特点,对燃料质量控制过程中的故障分析机制加以研究,使全部的故障诊断工作都可以在容错技术的有效支持之下进行故障诊断机制的重构。此外,必须结合故障诊断技术的有效性分析结果,对全部的故障诊断机制加以研究,因此,航天器在诸多事务共同影响之下,难以预留足够的空间用来应对航天器的资源处理问题,也难以保证适应航天器运行模式的变化问题。还有一些航天器的资源储藏工作必须保证与航天器的运行技术相适应,因此,航天器在进行运行可靠性分析的过程中,必须使全部的应用技术都能与资源储藏现状相适应,这就使得航天器的资源储藏问题难以有效的保证与航天器的其它飞行性任务相适应。

2航天器故障检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信息资源融合角度的故障处理问题

目前,一些航天器在故障处理机制的设计过程中,并没有充分按照传感器的运行方式进行惯性因素的设计,使得一些传感器只能在技术层面上应用较差处理的方式进行信息资源的处置,无法从根本上适应传感器的应用技术要求。传感器的信息资源是保证航天器应用质量的关键。但是,一些传感器由于信息处理领域存在不确定性问题,难以保证传感器对诸多有效的信息资源实施完整的处理,也无法使传感器可以将信息资源以互补的形式完成设计,因此,必须通过互补性机制构建的方式进行传感器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分析。但是,很多航天器在技术处理过程中,并不能从信息资源价值的角度实施航天器故障的有效分析,使得很多的航天器难以从故障处理有效性的角度进行航天器性能的控制,使得一些航天器只能简单的凭借传感器的基础性能进行故障处理机制的构建,难以保证航天器可以有效的整合全部信息资源的价值。还有一些航天器在处理故障因素的过程中,难以保证信息资源具备足够的有效性,使得信息系统无法完整的保证与信息利用机制相适应,造成很多信息资源的可信度难以得到充分的保障。

2.2航天器闭环系统存在诊断技术问题

航天器在应用技术的选择方面,具备很强的复杂性,此外,航天器的控制系统不仅需要对常规的控制技术加以处理,还必须对航天器的全部组成构件加以研究。因此,所有的航天器都会在使用故障因素的影响下产生工作系统的紊乱。除此之外,必须对系统已经产生的故障进行分析,并对系统全部的运行故障进行关联机制的控制,使后续的系统运行活动可以在具备更强关联性因素的特点下进行故障处理机制的构建,确保故障能够在处理的过程中更加有效的同数据资源相适应。但是,一些航天器的避免系统并不能对诸多的航天器分支系统进行技术性处理,造成很多的航天器资源难以适应部件运行过程中的技术应用要求。还有一些航天器难以在使用的过程中对相关故障性因素实施处置,使得很多的部件运行程序难以在检测技术运行时间的有效控制下进行任务的处置,造成很多任务难以有效的凭借检测技术的应用特点进行测量机制的构建。还有一些航天器在闭环系统的质量诊断方面,并不能保证对闭环系统的全部的信息资源实施有效的采集处理,造成很多的闭环系统难以结合故障的具体存在特征进行信息检测机制的处理,最终导致很多的检测技术难以适应系统运行状态的控制要求。

2.3模型诊断技术的应用不足

目前,很多航天器在实施诊断技术应用的过程中,都将硬件资源的质量控制作为工作的重点,这虽然能够保证诊断技术的应用可以增强航天器的技术处理质量,却容易导致很多的航天器无法在系统复杂性因素的影响下进行运行水平的提高。还有一些硬件资源在进行可靠性研究的过程中,并不能对已经产生的故障信息实施新型技术的重构,导致很多的信息资源无法应对现阶段的刚性需求。还有一些航天器必须对体积较大的液体燃料资源进行质量控制,导致很多的燃料处理程序难以适应动力基础的处理要求,虽然很多的模型诊断工作都可以适应燃料箱的技术应用特点,却难以充分保证所有的动力学模型都可以在航天器的质量控制过程中实施有效的技术性处理,也难以使全部的模型诊断技术可以在故障处理过程中实现诊断水平的提高。

3航天故障诊断和容错处理技术的实践方案

3.1运用信息融合技术实施故障诊断

首先,必须对航天器运行过程中的全部信息融合技术进行整合处理,使信息资源的控制工作可以在融合技术的有效支持之下实施传感器的质量控制。除此之外,必须对全部的传感器装置实施惯性因素的有效判断,以便传感器装置的诸多容错技术都可以在不同类型的传感器装置共同影响下实现容错技术的合理控制,提升传感器运行过程中的信息资源价值。在应用传感器对大量信息实施处置的过程中,必须保证所有的信息资源可以适应信息采集程序的要求,使全部的信息都可以在航天器运行过程中产生足够的互补性影响,确保所有的信息采集机制能适应资源互补性处理的要求。要加强对多种类型的传感器资源的关注,使传感器可以利用互补机制进行信息采集模式的适应,确保所有的信息资源都可以结合传感器应用程序的要求进行合理的分析机制的处理,切实保证传感器能够在有效的整合分析过程中实现信息资源处理质量的提高。

3.2完善闭环系统质量控制机制

首先,必须加强对航天器运行过程中系统复杂性的关注,通过系统各类组成部件的有效分类管理,对航天器质量控制工作推进过程中的系统复杂性加以研究,使所有的系统质量控制工作都可以结合系统正常运行的技术性要求实施处置,以便系统可以有效的应对质量控制工作推进过程中的各项故障特点,并使全部的数据处理机制可以同数据运行的异常特点保持一致。在完成故障传播机制处理之后,必须对全部的系统运行质量关联性特点实施传播技术的处理,使得很多的故障性因素难以根据故障的实际特点对故障的实际呈现状态加以控制。因此,必须结合闭环控制技术的运行要求,对系统之间的各个组成部件是否具备足够的关联性加以研究,使后续的系统故障特点能够在传播模式的影响下得到更好的处理,保证数据资源的全部处置工作可以适应系统的关联性运行特点。

3.3提升模型在航天器故障处理中的应用深度

首先,必须对航天器的所有组成材质进行质量可靠性分析,使后续的硬件资源可以结合系统的复杂性特点进行航天器的质量控制,保证航天器可以有效的增强全部的成本工作执行要求。其次,技术性因素的控制必须保证同成本控制的要求相适应。可以结合模型应用程序的特点,对故障诊断过程中的信息重构技术加以分析,使航天器的运行工作能够同全部的燃料装置形成结合,共同保证航天器装置可以在力学模型的技术指导下加以处置。

4结论

容错技术和故障诊断技术是保证航天器运行质量的重要技术,深入地分析航天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历程,并集合航天工作中的主要技术性问题进行容错处理技术的设计,能够很大程度上增强容错处理技术的实施质量。

参考文献

[1]胡绍林,孙国基.基于系统仿真的故障检测与诊断技术[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4.21(6):8-14.

[2]胡绍林.现代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容错设计技术[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1-120.

传统能源特点篇3

关键词:高校电子图书馆优势特点

一、新时期高校电子图书馆特点

目前,高校图书馆在从传统图书馆到现代图书馆这一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显著特征,即馆藏资源多样化、信息内容数字化、文献资源共享化、服务手段现代化,使得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尤其电子图书馆的产生,完全改变了传统图书馆的藏书形式与服务方式,为高校提供了一种新型图书馆。下面将对高校电子图书馆的特点进行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一)馆藏载体多样化

一直以来,图书馆臧书都以纸质为载体,馆藏载体形式比较单一。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诞生了一些新型介质的文献载体,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文献载体,使得馆藏载体形式得到了拓展。如,电子出版物、数据库、视听资料等。馆藏载体形式的多样化,使得图书馆赖以服务的基础不断扩大、不断丰富。

(二)资源内容数字化

资源内容数字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电子图书馆的出现使得印刷型文献变成了可由信息技术加工的资料,藏管文献得以数字化形式存在。另一方面,利用信息技术使各种知识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得到了有机整合,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数字资源库,也可将这一数据库称之为“虚拟馆藏”。

(三)文献资源共享化

在我国,传统图书馆的藏书以“存”为主,往往把读者放在次要位置,形成了“重藏轻用”的办馆规律。高校图书馆与一般图书馆不同,其主要目的是供学生阅读,并不是藏书,这样就使得高校图书馆难以同时满足阅读和藏书两种功能。但是,电子图书馆既可以不断丰富藏书,也能供学生阅读,完全消除了传统电子图书馆的弊端,实现了文献资源共享化。

(四)服务手段现代化

传统图书馆的一切服务都需手工操作,费力又费时,工作效率低。反观,电子图书馆由于运用了现代化信息技术,使图书馆服务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既便捷又高效。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改变了高校图书馆的知识资源结构与获取方式,以及服务手段,催生了现代化图书馆服务手段。

以上几点既是电子图书馆的特点,也是传统图书馆所不具有的特色。下面以此为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电子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相比所具有的优势。

二、高校电子图书馆较传统图书馆优点分析

(一)馆藏方面的比较

传统图书馆藏书多是纸质图书,文献载体形式比较单一,但是电子图书馆的出现带来了电子书籍等新型文献。电子文献凭借自身的优点在根本上动摇了传统图书馆中印刷型文献所占有的统治性地位。高校电子图书馆的藏书主要是电子文献,传统的印刷文献对于电子图书而言处于次要位置。我们不能否认传统图书馆在文献资料保存上的作用,通常传统图书馆能保存文化遗产的文献载体上百年,电子图书则很难做到这一点。但是电子图书馆有着传统图书馆服务无法比拟的优势,文献载体形式多样化就是其中之一。由于电子图书馆为我们提供了电子书籍,使得我们不必到实地图书馆就可以通过网络查阅书籍,这样的一种书籍阅读形式,很好地适应了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电子图书馆的藏馆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即实地图书馆和虚拟图书馆。实地图书馆,顾名思义就是指与传统图书馆具有一样功能的藏馆,而虚拟图书馆是指那些没有收藏但是从相应的网络系统当中获得馆外电子信息资源的图书馆。在笔者看来,电子信息资源可分为三种形式。一种是正式出版的、有正规的书刊号的电子出版物,第二种是独立存在的各种信息数据库,第三种是网上的信息资源。从电子图书馆文献的三种形式即可看出来,无论在内涵上还是外延上电子图书馆的概念都远远超过了传统图书馆的馆藏。不管高校电子图书馆内又没有收藏相应的电子信息资源,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相应的信息资源,然后对其进行加工,即可成为电子图书馆的馆藏。从这一点来看,电子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与传统图书馆相比更为丰富。

(二)馆藏模式方面的比较

传统图书馆的主要功能除了方便于读者阅读外,收藏图书也是一个重要的功能。在这种馆藏模式下,图书馆就要收藏大量的资料文献才能具有一定规模的图书,进而为读者提供阅读功能。但是对于电子图书馆而言,其需要的藏书规模并一定需要通过图书收藏来达成,利用互联网络的快速传递性,即可获取大量的馆外文献资料,从而充分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与传统图书馆“收藏式”藏书模式对比,我们可将电子图书馆的藏书模式叫做“索取式”。通过这一“索取式”藏书模式,电子图书馆通过互联网络能够获取大量的馆外资料,不断扩展文献资源,为读者提供良好的阅读功能。

(三)馆藏在所有权与使用权方面的比较

传统图书馆所收藏的文献资料,其使用权和所有权通常都是一致的,简单地说就是本馆所有文献的使用权和所有权过本馆所有。但是,电子图书馆中虚拟藏书并不是所有权和使用权是一致的。由于互联网上的文献资料有着快速转移性,某种程度上一些文献资料可任意索取,如果虚拟藏馆获取了这一部分文献资料,其有着使用权却没有所有权。在购书经费方面,传统的图书馆都是利用购买方法转化为实际的文献馆藏,但电子图书馆不仅要购买相应的实体文献,还将购书经费分配到相应的检索方面,例如检索费、网费等等。虽然某种程度上增加了藏书经费,但是却可通过网络产生大量的阅读量,扩大阅读者规模。

三、结论

电子信息技术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催生了电子图书馆,而电子图书馆的产生不仅延伸与扩大了馆藏概念,还转变了馆藏模式与服务方式。与传统图书馆相比,其有着传统图书馆无法比拟的优势。当前,在各大高校积极开拓电子图书馆的情况下,使得图书馆面临着一场变革。我们应持续扩大电子图书馆发展速度与服务质量,以适应和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跟上时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徐长英.论电子图书馆的必要性与发展趋势[J].企业家天地.2011(02).

[2]于维娟.论网络环境下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的转变[J].中外科技信息.2002(08).

[3]石春红,董卉.论网络环境下的传统图书馆建设[J].科技创新导报.2010(10).

传统能源特点篇4

(一)加大政府投入、加强理论研究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已经成为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活动的热点之一,应受到了少数民族地区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主导体育旅游发展战略,强化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管理部门的职能,加强体育与旅游部门的合作,科学制定体育旅游发展规划,强化规范实施监控,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制订相应的优惠政策,规范市场,加强体育旅游行业管理和人才管理,提供优质的行政管理与科技信息服务。同时加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理论研究,积极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大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研究,改变目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论研究上存在的不均衡状态,并将研究重点转移到市场开发、场地器材、体育文化内涵等方面来,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的理论体系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我国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开发研究还是空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开发还没有形成规模化、集约化。在强有力的理论指导下进行整体的发展战略研究,加大挖掘、整理、推广四川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为四川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发展指明方向。

(二)增加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

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发展,而且需要大批复合型人才.管理和经营人才是关键,我国体育旅游人才数量有限,且大部分分布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目前仅有几所高校培养体育旅游的专门人才,人才的缺乏导致整个服务体系中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制约着体育旅游的健康发展。1998年教育部将民族传统体育列为一个专业,它需要依据市场需求来制定培养目标,通过体育院系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专门人才,建立高素质的体育旅游从业人员队伍,是保障体育旅游业长远发展的关键因素。针对目前四川省民族地区体育旅游人才短缺、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状况,充分利用民族地区高等院校的人才培训基地与培训网络。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中明确指出“重视培养少数民族体育教师、社会体育指导员和高水平体育人才,建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培训基地”。

(三)扩大宣传影响、树立品牌效应

在四川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因为它还处在粗放性开发阶段,极少为外界所认识和了解,所以,除了提高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品的质量外,更要加大四川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品的宣传促销力度。人们对四川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了解很少,因此宣传尤为重要。应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和手段,尤其是公共媒介和电脑网络的手段,加大对四川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宣传。树立四川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形象,使之形成知名度较高的旅游品牌,从而带动四川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蓬勃发展。

(四)深入市场调查形成产业化发展

四川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业的开发明显滞后,没有形成区域规模,旅游活动与其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相比,开发利用的程度还很低,甚至有很多还处于待开发状态。通过市场调查,把准市场的脉络,用具有本地、本民族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来引导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市场的消费。景区的设置和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选择上,应该立足于吸引国内市场的游客,了解他们的经济状况和对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个人偏好,选择适合大众的少数民族体育旅游项目,并制订和开发经济时尚的旅游路线,吸引更多的游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发展,应在充分研究本地区、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借鉴发达国家和我国部分地区的成功模式,构建四川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按照市场规律,合理配置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深厚文化底蕴和观赏审美价值,加强区域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系统的整体发展,逐步形成多层次、多元化、多功能的开放式发展格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属于体育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同样具有体育产业的所有属性,因此在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开发上应该遵循体育产业开发的一般规律。

(五)挖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特点特色经营

注重立足自身的特色资源优势,开发符合自身特点的特色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品,从而形成四川少数民族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开发的区域优势。传统体育项目具有形式奇特、内容丰富、参与性强的特点,为体育旅游的开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首先要体现四川少数民族地区特色。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要立足地方,创造独特的体育旅游项目。对旅游线路、活动、景点的设计,要因地制宜,不能离开自身的人文优势和自然优势,要利用本地区独特的条件创造性地开发体育旅游特色产品,如登山、越野、漂流、探险、射箭等,不断丰富完善传统体育项目的价值。要将那些大众喜闻乐见的,既富有民族特色,又兼具体闲娱乐,既具观赏性又具参与性等特点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集中力量进行整理、研究、开发和包装。用“特色”和“精品”来构筑四川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发展框架,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一整套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

(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四川少数民族山区,交通闭塞、信息不灵通,加上经济落后,严重的制约了武陵山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对和旅游相关的设备、交通工具及宾馆饭店、商店、运动娱乐设施等进行完善,地方政府加大对旅游景点的投入,特别是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各旅游景点将传统体育旅游带来收入用于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当地生态环境的修复,为旅游者提供更舒服的旅游环境,吸引更多的旅游者。

传统能源特点篇5

(一)传统人事管理

1.概念

传统人事管理是指运用某种原理、原则、制度和方法,对人事工作所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监督、控制等一系列管理活动。

2.特点

传统人事管理的特点:(1)以事为重心,为人找位,为事配人。(2)强调单方面静态的制度控制和管理。(3)传统人事管理是战术性管理,着眼于当前,就事论事。(4)传统人事管理照章办事,按计划办事,无科学性、创新性,只重视数量不重视质量。

(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

1.概念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指导思想,就是把人、人力看做是最重要的资源,十分重视人的才能的发挥和潜力的挖掘。所谓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对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利用和保持等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使人力、物力保持最佳比例,以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活动。

2.特点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强调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及管理手段的现代化,突出管理诸要素之间互动以及管理活动与内外环境间的互动。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以人为重心,把人作为第一资源加以开发,既重视以事择人,也重视为人设事。(2)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性与感情化的管理并重,较多地考虑人的情感、自尊、价值,以人为本。(3)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主体是市场运行的主体,行为受市场机制左右,遵循市场通行规则和人力资源管理自身特有的规律。(4)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上升到决策层,直接参与计划和决策,是企业最主要的高层决策部门之一,把人的开发、利用、潜能开发作为重要内容。

二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比较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和传统人事管理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一)相同之处

严格来讲,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在传统人事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在新形势下对传统人事管理的发展和完善,因此,两者有一些共同之处。

(1)管理目的有相同性

两者都以完善单位管理和保证单位目标的实现为最终目的,力求在不断变化的经济条件下,充分利用“人”这一能动资源,实现人、财、物的最佳配合,提高效率,使员工实现自己的价值,为单位、社会创造最大的财富。

(2)管理对象有相同性

传统人事管理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管理对象都是人,都是处理单位中“人与人”及“人与事”的关系,以利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达到企业所有资源的优化配置,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

(3)管理任务有相同性

人员的招聘录用、培训考勤、职务升降、考核奖惩、绩效管理、工资福利、档案管理、劳动关系和劳动合同等等,既是传统人事管理的基本任务,也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二)区别

虽然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在渊源上有一定的联系,但毕竟两者的发展环境不同,所体现出来的特点也不同。具体分析,有以下几点:

(1)管理观念不同

传统的人事管理是将员工视为成本负担,因此会尽量降低人力资本,减少人力的投资,以此来提高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达到公司利润的增加。

(2)管理模式不同

传统人事管理多为“被动反应型”的操作式管理,基本上属于行政事务管理。

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重视对人的能力、创造力和智慧潜力的开发和发挥,要求企业必须在快速变动的环境下,主动发现问题所在,懂得利用信息技术去寻找对策,提出创新的构思。

(3)绩效考核的不同

传统的人事管理并不能真正的达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而且还会淡化绩效考核,就算进行绩效考核,方法也是单一,考核结果也模糊不清,并不能达到考核的效果,不易区分员工之间的优劣好坏,只是形式化的,使得考核也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则吧绩效考核看做是工作的一个重点,绩效考核也成为现代公司考量员工的一个重要措施,绩效考核是现在员工任用、员工调配和升降的依据,检测员工招聘和培训的效果,还是确定薪酬的依据,还可以达到激励员工、收集信息的作用。

(4)管理地位不同

传统的人事管理属于功能性部门,管理活动处于操作层,往往无需特殊专长、不需要有专业知识、不需要有良好的管理水平和综合素质,着重展现各种功能及执行效率、执行已制定的政策、活动、薪资管理及维持员工关系和谐的管理角色。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进入决策层、运作层,是具有战略和决策意义的管理活动,除承担传统人事管理的基础业务外,还扮演各部门的战略角色,主要承担策略及执行前瞻性的人力资源规划等任务。

(5)管理中的创新度不同

传统的人事管理,有的直接组织员工开展科研,有的制订科研奖励条例鼓励创新,这些虽然也属于创新管理,但是不够系统全面,没有根据员工的特长去组织个人的创新活动,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重视创新管理,根据员工特长去规划、组织知识资源开发、重组及学术研究等,并注意事后效果的调查,及时发现与处理有关问题,不断改进完善创新体制,保证创新活动有序、快速、高效地开展下去。

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构建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企业的战略伙伴。对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构建也是如此,但大概来说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管理层须要转变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树立人力“资本”观念,重视人员潜力的开发与利用,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公司的效率。

第二,要制定适合员工与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规划,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并对此计划进行监督、调整与评价,确保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

第三,要制定合适的人员培训和人才利用相结合的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员工招聘、测评、甄选机制注重教育与培训的投入和产出关系。

第四,建立科学评价和分配制度为主体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以便掌握员工的业绩与公司任务的完成状况,并鼓励员工的工作。

第五,建立企业与员工的合法劳动机制,健全劳动合同制度等等,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优势。

传统能源特点篇6

高等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十分明确,主要是培养面向市场经济、一专多能的复合型艺术设计人才,即能适应市场经济下不同层次的社会需要和从业要求的实用型人才。传统民间美术的表现形式丰富,表达方式多样,这种原生态的艺术设计,对应着现代设计教育相应的科目设置,对当代艺术设计教育提供着全面而有价值的启示,从而更多地作用于艺术设计风格,打破了当代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盲目的趋同性。对于传统民间美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有效地促进当代艺术设计教育以及教育效果的个性化、多元化。此外,现代数字化技术在当代艺术设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数字技术虽然极大地提高了设计的规范和效率,但却使设计越来越趋于理性的刻板、冷漠和单调,设计的人文性和创造性被严重的削弱了。而传统民间美术资源所具有的人文精神,正好可以为艺术设计教学提供有力而多元的支持。同时,其在设计思维、造型方法和文化内涵等很多方面对现代设计教育的重要价值和作用,随着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的深入也逐步显现了出来。

传统民间美术内蕴丰富,同时,在现代设计教育对民间美术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能较好地发挥导向功能,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世代传承。事实上现当代许多成功的设计案例充分证明,被国际设计界肯定和认可,能够代表中国风格的艺术设计佳作,都是立足本土并广泛吸收中国传统民间美术营养的结果。

二、传统民间美术资源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开发与传承

重视民族文化的热潮促进了当代设计教育领域对传统民间美术资源的理性认识,而美术院校是传承传统民间美术资源的主阵地,因此,我们应在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中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更新教育教学内容,拓展教育模式和方式,加大传统民间美术资源的教授比例,让更多的学生拥有体验、学习传统民间美术资源的机会。

1.在教育理念上要重视传统民间美术资源

当代的艺术设计教育应强化和坚守艺术设计地域化、特色化、个性化的教育理念。艺术设计专业在开发和利用传统民间美术资源的策略上,可按照现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规定,参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地将传统民间美术资源的精髓,纳入到学校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之中,通过组织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考察民间美术资源、聘请民间艺人来校授课、学生参与民间美术的设计制作等方式,强化民间美术课程资源的价值利用,在丰富设计教育资源的同时,实现保护和传承民间美术及宝贵文化遗产目的。

2.在教学内容上要体现传统民间美术资源

传统民间美术资源是艺术设计教育宝贵的课程资源,通过对传统民间美术形式的创新,用崭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反映出时代风貌和艺术特征。而如何保护、开发和利用传统民间美术课程资源并使其服务于现代设计教育,构建与之匹配的新的课程教学内容,是当前艺术设计教育普遍关心和重视的问题。此外,学生能否通过相关课程教育获得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摒弃脱离实际、教条僵化的教学内容,是改革当代艺术设计教学内容的第一步和基本出发点。因此,当代艺术设计课程,特别是设计基础课程要主动走进传统民间美术,结合当地民间美术的种类、特点和实际情况,更新教学内容。而对民间美术课程的结构性调整,可以参照“三七”法则实施,即用课程总学时的30%进行理论知识传授,将70%的课程课时量用于实际案例的分析和具体制作过程、方法的讲解以及实训,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民间工艺品的设计创意、材料运用、制作工艺、实施方法等,以期达到培养学生创意思维、提升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目的。

3.在教学方法上要适合传统民间美术资源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和方法。传统民间美术技艺的传承,一般是师承模式或家传模式。因此,具有现代教育意义的当代艺术设计教育在开发利用传统民间美术教育资源的时候,必然要对传统民间美术的传承模式进行必要的改革与创新,以适应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需要。

第一,尊重学生对传统民间美术资源的个性选择,帮助、引导学生确定适合自身兴趣和特长的传统民间美术研究方向。对于课程作业,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所擅长的任何传统民间美术语言和表现形式来表达设计意图,以此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第二,增加“场景”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传统民间美术的设计和制作流程复杂而精密,过于抽象和概念化的理论讲授往往达不到很好的教育效果。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可以聘请著名的民间艺人现场示范教学,这就在呈现方式上保证了传统民间美术资源的原汁原味,同时对于提高学生观察和思考能力,也极为有利,既能将抽象的理论直观化、具体化,也能将复杂的问题体系化、简单化。对于那些具体的传统民间美术资源项目,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场景”之中,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对其全面、系统、深入、具体的了解和认识。

第三,课堂教学要引进“竞赛机制”,在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与传统民间美术资源相关的课程教学中,引入设计竞赛机制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设计是:以设计竞赛题目为核心,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参加与之相关的各种设计竞赛,以赛促教,即指导学生完成相关设计创作项目,增加学生实际设计工作的感性认识及实战经验。以赛促教模式是对学生对所学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全面检验,通过赛后的总结与案例分析,学习、汲取其他选手的优点,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三、结语

中国传统民间美术的发展是一个纵向延续的过程,它在人类社会一经出现,就为人类社会世代承袭、不断发展和丰富,表现出相当的稳固性、传承性和开放性、创新性。中国传统民间美术资源所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原生态意义的造物观与独具哲学思辩的东方智慧的契合,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传统美术资源给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指引出一条全面、可持续的发展轨道。中国传统民间美术与其他艺术形式总是有着互相融合、互相促进的关系,其率真、质朴的审美意趣以及对天然材料的质朴性利用,给现代设计教育和设计思潮带来了诸多启示。

传统能源特点篇7

摘要:物品万维网采用标准的应用层http协议去替代传输层协议,实现传感器设备与因特网相连,但是在物品万维网上要实现用户对资源的透明访问及快速构建应用程序是一大挑战。针对此问题提出了一种面向服务架构的物品万维网的分布式框架,它能够对联入该框架的各类资源透明地管理、查找、访问和控制,并对外提供面向终端用户和智能软件的接口。

关键词:传感器万维网;语义万维网;万维网服务;物联网;物品万维网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8228(2016)07-16-04

Soadistributedframeworkforwebofthings

wangJinhua1,CaiLili2,QianHaizhong3

(1.ZhejiangSoftwaretechnologyCo.,Ltd.,Zhejiang,Hangzhou310053,China;2.Ceie,nanjingUniversityofaeronautics&astronautics;

3.Collegeofinformationtechnology,jinlinginstituteoftechnology)

abstract:webofthings(wot)usesastandardapplicationprotocolHttptoprovidetheconnectionofsensorswithinternetinsteadofthetransportprotocols.Butitisabigchallengeforuserstorealizethetransparentaccesstoresourcesandbuildapplicationsquicklyonwot.Forthisproblem,thispaperpresentsaSoadistributedframeworkforwot,itcanmanage,search,accessandcontrolallkindsofresourcesintheframework,andprovidetheinterfacestotheendusersandintelligentsoftware.

Keywords:Sensorweb;Semanticweb;webService;internetofthings;webofthings

0引言

传感器在人们的客观世界及虚拟数字世界之间正扮演着重要的桥梁作用。传感器万维网、物联网[1]、物品万维网等一些新兴领域应运而生,主要是为了实现物品与物品、人与物品、人与人之间随时随地的互联、相互操作。但是由于当前各类异构的传感器网络都是面向特定应用领域,实现终端用户通过因特网随时随地访问各类异构的传感器网络资源,以及各类异构网络系统智能交互是其最大的挑战。

万维网服务具有模块化、自描述和自包含的特点,尤其是用户能够通过因特网协议方便访问万维网服务,因此它已成为一种集成各类同构或异构的分布式系统的有效手段。万维网服务技术与传感器技术相结合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文献[2]采用restfulweb[3]技术实现对设备功能接口进行封装,便于用户利用标准因特网协议进行访问。传感器万维网[4]是传感器网络和万维网这两个技术融合的产物,但是传感器万维网只是实现了传感器与因特网的互联,其还存在一些不足:①面向特定的应用,各类传感器应用中缺乏统一的数据表示形式,各类异构数据难以智能交互,不能有效被集成到别的相关应用中;②用户难以快速的组织这些资源,构建面向特定需求的应用。因此传感器万维网还不能成为一个拥有众多智能设备的协同系统。

物品万维网当前面临着与传感器万维网同样的挑战[3]:要建立抽象层面,可以获取、处理以及管理所有物品数据;要能有效的管理物品的质量或是特性(或是服务质量);要能够集成和融合来自各类物品网络数据(如传感器万维网);要能够识别和定位相关的物品资源;能够快速创建应用。

本文采用面向服务架构(Serviceorientedarchitecture,Soa)技术,提出了一个面向物品万维网的分布式架构(DistributedFrameworkforwebofthings,DFwot),它为终端用户提供了服务注册、查找、访问以及服务集成的功能。各类嵌入传感器设备的物品以及各类面向特定应用的传感器万维网,它们的功能接口都会以万维网服务技术来进行封装,并注册到DFwot中。在DFwot中,传感器数据都会转换成统一的数据表示方法,实现各类数据的统一处理,同时它在最上层提供两类接口:①面向普通用户的接口;②面向智能软件的应用接口。

1相关工作

传感器万维网、物联网等众多新兴领域的兴起,涌现出了众多面向这些研究领域的分布式框架。传感器万维网框架(Sensorwebenablement,Swe)是在传感器万维网中最为突出的一个,它通过万维网来连接传感器,构造基于万维网的传感器网络和应用,能够通过万维网的标准协议来查找、访问以及控制的数据中心。虽然Swe提供了一套协议标准和定义了相关服务规则,但是它还存在一些缺陷[4]。首先是Swe没有利用本体对数据进行语义表述,语义交互难以实现;然后Swe过分注重数据的获取,却忽略了数据的过滤以及信息的过载;York大学GeoiCt实验室提出了GeoSwiFt[5],它是一个基于万维网服务的框架,采用Swe标准对数据进行集成。它就像一个网关服务能够对异构空间传感器的数据进行融合与集成。该框架由三个层面组成,底层是传感器层,包含了各类实际的传感器设备;中间层为通信层,它实现数据以及控制信息在上下两层进行交互;最上层为信息层主要是对传感器资源进行存储、分析、变换、管理以及显示。文献[6]提出了一种框架(irisnet),它有两个层面:感知智能体和组织智能体。感知智能体主要实现数据的获取以及提供访问传感器的接口;组织智能体实现存储服务。irisnet最大的特点就是感知智能体层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减少了未处理的数据在传感器之间的传递。组织智能体收集和分析从感知层面获取的数据并响应终端用户的应用请求。虽然众多面向传感器万维网的框架被提出来,但是它们还难以满足物品万维网的需求,只能作为物品万维网的一个子系统。文献[7]提出了一个面向资源的物品万维网框架,但是它只是把无线传感器、嵌入式设备以及电子标记的物品利用万维网技术进行封装,便于用户通过web进行访问,还不能有效的对物品资源进行管理。文献[8]分析了物品万维网的一些需求,并提出了webplug的物品万维网框架,它也只是提供了对采用restful机制联入的设备进行访问,还未能解决web系统交互,物品数据语义处理,尤其是在其之上构建新的应用。

2DFwot分布式框架的设计

许多内嵌传感器设备的物品可以直接联入万维网,但是有些资源必须通过类似网关节点的机制,才能联入万维网,如某些面向特定领域的传感器网络,它们节点功能只是采集数据功能。物品万维网可看成是一个协同系统,是由众多传感器网络等独立系统组成,而不仅仅是单一独立的网络。本文提出采用面向服务架构的物品万维网架构就是能够把各类物品、各类传感器网络集成到一个平台上,为上层的应用提供一个透明的、统一的服务接口[9]。终端用户可以利用它方便的访问、查找物品万维网上的各类数据,同时也能够利用这个框架的软件接口快速构建应用程序。DFwot的架构如图1所示。

2.1物理层

物理层主要是面向实际访问的物品资源。由于大量低价的传感器节点的部署,它不像传统的计算机网络,每个节点都有全球惟一iD标识,特别是那些撒播部署的节点。因此它们不太可能全部作为独立的资源直接联入DFwot中。在DFwot物理层主要处理两类物品资源:一类是具有位置相对固定且具有较长生命周期的物品,如摄像机、监视器等;另一类是面向特定应用传感器网络节点,它们都会以网关节点的方式联入DFwot。对于各类传感器万维网资源,由于它们已采用万维网机制,因此DFwot将是这类资源的注册中心和交互中心。

2.2适配层

在物理层接收和处理的都是未经过处理的数据,它们都是面向特定的应用领域,因此数据格式呈多样化。要实现异构系统自动交互及数据融合,就必须要有统一的数据表示格式,同时能够使数据表示格式内涵一些语义信息[10]。虽然Swe的提出是针对传感器万维网的,但其标准是较为成熟的,本文采用Swe中的SmL语言,并利用SwSDL本体标注方法来构建一个面向传感器设备的统一数据表示格式,用来描述所有传感器节点采集的数据。在本节,提出了一个虚节点的概念,它承担类似网关节点的服务角色,管理物理层中两类资源。物理层两类资源只要联入到DFwot,都会有一个相应的虚节点与之对应。虚节点具有两大功能:一是与物理传感器连接及相互通信;另一个就是对收集的数据以统一格式进行转换、对其进行语义标注并传送到web处理层;虽然加入DFwot的传感器资源属于不同的组织或面向不同的应用领域,但是采用虚节点方式接入到因特网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各类传感器接入时,它们只需实现本系统专用数据格式能与DFwot的统一数据格式相互转换功能,并且可以有选择的向外提供服务;语义标注中所采用什么样的领域本体库是一直制约语义万维网发展的瓶颈,因为难以实现满足各类应用领域的统一本体库。采用虚节点的方式,各类异构的传感器网络资源数据标注就可以采用它们所属的领域本体库。

2.3web处理层

web处理层主要实现两大功能[11]:服务注册和数据预处理。为了能够包容传感器万维网中的所有资源,DFwot提供了两类资源注册服务:①传感器网络的实例注册服务SiR(SensorinstanceRegistry);②以web服务形式对外提供服务的资源。这样在DFwot中就可构建于传感器万维网服务之上,形成一个协同系统。独立的传感器万维网系统也是通过此种形式接入DFwot中。

虽然适配层中的数据是采用Swe中的SmL标准,但SmL一般是面向传感器网络节点,因此在web层增加了数据预处理功能。它能实现SmL格式到RDFS格式、owL格式的转换,而Rdfs和owL是当前语义万维网采用的比较完备的数据表示方法。经过web层的数据预处理模块,知识层就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推理、分析。

2.4知识层

语义网实现了海量数据智能处理,能对数据再分析,这样就可以更快、更准确的满足终端用户的应用需求。在DFwot的知识层中,最重要的一个功能单元就是语义处理功能组件。它集成了一些语义推理工具,如RaCe、Jena等,能够对从适配层传来的数据进行语义推理、分析,获取新知识[15]并存储在关系数据库或是相关本体知识库中供终端用户进行查询。本体是实现语义智能的主体,因此本体库的管理是知识层中重要模块,它的主要功能是存储那些面向各类特定领域的本体,如owL-timeontology。

2.5应用层

实现终端用户透明访问物品万维网上所有资源是物品万维网最重要的目标之一。DFwot在应用层内嵌了webServer,提供了面向终端用户接口,这样,终端用户可以通过现有绝大多数的web浏览器就能通过因特网随时随地访问DFwot;通过调用万维网服务接口,能实现各类应用软件自动交互。为了能够快速的构建满足客户多变需求的应用程序,在DFwot提供了面向应用程序接口,由于都是采用了万维网技术,DFwot上的资源就可以看成一个个具有独立单元功能的组件,便于用户快速的建立应用程序。

3家庭智能电器应用场景

物品万维网正逐步被应用到各个相关领域,为了能够更好地说明本文提出的分布式框架,我们以智能家庭为应用场景。在智能家庭众多设备中,有些设备可以内嵌webServer,它就可以直接利用Restfulapis并注册到这个框架中成为DFwot的一部分,而有些设备可能需要通过3.2节中提到类似网关节点的“虚节点”,来实现与DFwot的联接并实现协议的相互转换,例如:Zigbee,bluetooth等。

家庭中一些电器设备被安装上一个智能电卡(plogg),它是一个支持蓝牙技术的无线传感器节点,适合作为电器设备的一部分。它能够实时获得设备的用电信息,也能按时间段统计用电量,但是为了能够让它联入DFwot,必须借助网关节点;家庭监控摄像头由于内嵌一个webServer服务器并以webService形式提供接口。如图2所示。虚节点(网关节点)对应适配层功能,完成协议转换以及数据转换功能。为了能更好的联接智能卡(plogg),本场景中虚节点模拟了pnC的相关功能。智能家庭所有设备通过这两种方式都可以注册到DFwot并以服务的对外开放,用户可以通过该分布式平台访问相关设备信息。

4结束语

语义网、万维网服务和面向服务架构等多种技术的融合为实现物品万维网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本文提出了一个面向服务架构的物品万维网分布式框架,是为了能够连接、管理与之互联的物品资源。它既是一个注册中心,同时也是一个服务提供中心。终端用户与智能软件都能通过它较为方便的访问物品资源或是利用服务组合组件,快速集成各原子功能生成满足客户需求的新的应用程序。文中智能家庭应用场景虽然较为初级,但是由于相关的技术都较为成熟,DFwot充分利用已有技术并对它们进行集成,因此它具有一定可行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iera,a.,Floerkemeier,C.,mitsugi,J.,etc,theinternetof

things[J].ieeewirelessCommunications,2010:17(6):8-9

[2]DominiqueG.,Vladt..towardsthewebofthings:web

mashupsforembeddeddevices[C].www2009,madrid,Spain,2009.

[3]Corcho,o.,Garcia-Castro,R.,FiveChallengesforthe

SemanticSensorweb,Semanticwebjournal,2010.http:///sites/default/files/SwJ103.pdf.

[4]moodley,D.,Simonis,i.;anewarchitectureforthe

Sensorweb:theSwapFramework[C],workshopofthe5thinternationalSemanticwebconferenceiSwC,2006.

[5]Liang,S.H.L.,Croitoru,a.,tao,C.V.,adistributed

geospatialinfrastructureforSensorweb[J].Computers&Geosciences,2005.31(2):221-231

[6]Gibbons,phillipB.,BradKarp,etal,irisnet:an

architectureforaworldwideSensorweb[J].ieeepervasiveComputing,2003.2(4):22-33

[7]GuinardD.,trifaV.,wildee.;aresourceoriented

architectureforthewebofthings[C].internetofthings2010,tokyo,2010:1-9

[8]ostermaierB.,SchlupF.,RomerK.;webplug:a

frameworkforthewebofthings[C].pervasivecomputingandcommnicationsworkshops2010,mannheim,2010:690-695

[9]Hamblen,J.o.,vanBekkum,G.m.e..anembedded

SystemsLaboratorytoSupportRapidprototypingofRoboticsandtheinternetofthings[J].ieeetransactionsoneducation,2013.56(1):121-128

[10]pfisterer,D.,Romer,K.,Bimschas,D.,etc.SpitFiRe:

towardasemanticwebofthings[J].ieeeCommunicationsmagazine,2011.49(11):40-48

传统能源特点篇8

关键字:新能源新能源接入智能配电网

引言

能源是人类活动的物质基础,传统能源危机导致能源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严重,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发展,本着有限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一场全世界范围的新能源革命序幕已经开启。电力行业作为传统一次能源的最大使用者,需要在这场新能源革命浪潮当中充当先驱者的角色,大力研发新能源转换科技,加快新能源开发综合利用的脚步。

一、概念

(一)新能源

新能源也称为非常规能源,是区别于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包括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新能源相较传统能源的资源有限和环境污染特点,具有资源丰富,普遍具备可再生特性,可供人类永续利用,环保等巨大优势。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能源需求不断增大,新能源开发利用的脚步在不断加快,新能源取代传统能源人类生活发展物质基础地位是社会发展必然结果。

(二)智能配电网

智能电网是电力工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智能配电网是智能电网中配电网部分的内容,是实现智能电网的安全可靠、优质高效、灵活互动的有效途径。智能配电网相较于过去的传统的配电系统具有自愈、安全、信息化、提高电能质量、支持与用户互动等明显优势。全面推广和推进智能配电网应用发展是电力工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二、新能源接入对智能配电网的影响

(一)智能配电网新能源接入现状

目前的电力工业新能源开发利用当中,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的推进速度最快,世界电力工业大多都将其作为新能源接入研究发展的重要方向。

1.光伏发电

光伏发电也叫离网光伏发电,是利用半导体界面的光生伏特效应而将光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一种技术。光伏发电相较传统发电有着无枯竭危险、无噪无污染安全可靠、不受地域限制、建设周期短。能源质量高等优势。我国是全球光伏发电安装量增长最快的国家,发展潜力巨大,配合积极稳定的政策扶持,到2030年的光伏装机容量将达1亿千瓦,年发电量可达1300亿千瓦时。在今后十几年,我国光伏发电市场将会由独立发电系统转向并网发电系统,目前存在并网成本过高的问题。

2.风力发电

风力发电就是通过一定技术把风的动能转变成机械动能,然后再把机械动能转化为电力动能。风力发电的特点是具有是清洁、可再生、建设周期短、规模灵活等优点的同时,也有着噪声,视觉污染大、运行波动大,间歇性、不稳定、成本高等缺点。风力发电是目前我国电力工业新能源接入当中最具潜在规模化商业开发可能的新能源发电方式。我国风力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已达260万千瓦,是世界风力发电的主要市场之一。特别是在我国西部地区,2008年,我国风力发电装机总量达到700万千瓦,位居世界第五,意味着我国进入了可再生能源大国行列。我国风力发电前景辽阔,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都会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和光伏发电一样,实现并网运行是风能发电的必然方向,也是当下制约风力发电的一个瓶颈。

(二)新能源接入对智能配电网的影响

新能源势必会取代传统能源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这只是早晚的问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当前新能源开发转化技术能力还不够成熟,电力工业新能源开发利用还不足以起到主导的作用,但对电量补充和一些偏远地区的供电等还是起到很大的作用。新能源发电本身所具有的波动性,间歇性、不可控、可调度性差等特点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在电网接纳能力不够的背景下,新能源发电并网运行难度大,成本高,同时也会给原有电力系统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

1.电能质量影响

①新能源波动性间歇性发电特点

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受天气等自然条件影响会呈现发电间歇性和波动性的特点,电量变化随机性大。并网会产生冲击电流,引起电网频率偏差,电压波动与闪变,引起馈线中的潮流发生变化,进而影响稳态电压分布和无功特性,使电网的不可控性和调峰容量余度增大,使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性受到影响。

②谐波注入

新能源发电电子装置会产生一定的谐波和直流分量,当谐波和直流分量注入电力系统后,会引起电网电压畸变,影响电能质量,还会造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自动装置误动作,影响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

③孤岛现象

所谓的孤岛现象就是在电网出现失压情况时,并网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系统仍保持对失压电网的供电状态,与本地负载连接形成独立运行状态。

2.并网标准

目前我国国内缺少统一的关于新能源发电的并网标准定论,相关并网和检测技术标准,系统检测和认证体系等都还在逐渐完善中。这就导致在新能源发电并网过程当中没有科学的系统的理论标准指导,大规模的新能源发电并网无法展开,并网系统得不到保障。

3.网损

现有配电系统的单电源辐射式网络在新能源接供电接入后变成用户互联、多电弱环网络。使得配电网损不确定,受负载、电源位置、大小等多因素影响。

4.增加配电网监控难度

现有的配电网信息采集,操作,调度等监控工作较为简单方便。一旦新能源供电接入,将使配电网监控复杂化,高难度化,直接导致配电网供电的可靠性。

结束语

新能源开发利用是生产商,投资商和消费者共同参与博弈的市场,更是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新能源革命势必早晚改变人类生存发展结构。当下电力工业新能源接入还存在诸多研发利用问题,新能源的接入可靠性得不到保障,但其快速的发展和无限的潜能都是让人欣喜的,人类离不开能源作为物质基础,大力加强新能源开发利用力度,提高新能源转换科技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吕艳坤.浅谈新能源接入对智能配电网的影响[J].科技资讯,2011(30):128-129.

传统能源特点篇9

电力电子技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最早应该追溯到第一个晶闸管(FGH)的诞生。“晶闸管”是美国一家通用电气公司的问世标志,为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开了先河,并促进了电力电子技术在许多新领域的应用。目前很多家用电源开关内部使用的都是FGH,是第一代半控型器件,不能自行关断,需要使用者根据需求进行操作。以FGH为核心的变流电路在电子能源转换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主要功能是使交流变成直流,为用户提供全面的安全服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力电子技术水平也呈现出不断发展的趋势。传统的FGH逐渐被“GtR、Gto”等新颖的电力转换器件所代替,从“传统电力电子技术”向“现代电力电子技术”转变。电力电子器件的研究和开发,也推动了当前电力行业的进步,使人们进入高频化和智能化的电力时代。“iGBt”的出现,更是实现了电网之间的非同期互联,解决了很多电源开关的不稳定问题,避免电路中出现短路和功损。很多家居用品和用电器等,都需要配置相应的开关,才能为用户提供便利,有效的实现开关和电路互通。在电源开关系统中加入电力电子应用,是新时期的科技需求,也是每个家电设计工作者需要掌握的重点技术。影响电力传输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电路的距离、电压的大小、传输电线的质量、电路设备的品牌”等,这些都会影响电流在线路中的传输速率。如果电路距离过长、电压强度不够、电路设备不够完善,就有可能降低电源开关的反应灵敏度,增加电路能量的消耗。此外,有的用户不注意用电安全,反复使用电源开关,就会导致短路电流,烧断保险丝等问题出现,甚至产生漏电的危险,对用户的人身安全产生威胁。所以新时期的电力工作者必须事先预想这些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做出有效的应对政策和解决措施,加大电力电子技术在电源开关中的应用。传统的电力传输系统比较简单,不存在电容充电电流,电力的功率损耗也相对较小,这适合小家电的用户使用。很多大型的家用电器,比如“电冰箱、洗衣机、电视机、跑步机”等,就需要改变传统的电力传输系统,采用高压直流输电输送的方式,使电源系统拥有较快的调节速度,方便用户的操作,并且投入到市场当中使用。这些大功率的电子器件,电流的传输形式和传统的小电路不同,用户在使用时必须注意安全,建立有效的防范意识,逐渐改善高压直流输电设备的性能。

2开关电源的种类和特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运用,各种各样的电源开关出现在人们生活当中。根据电路类型和电流传输方式的不同,开关电源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传统输入和输出的类型。由于输入和输出方式的区别,可以将开关电源分为“DC/DC和aC/DC”两种变换器。“DC/DC”模式更注重电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而“aC/DC”注重的是电源开关的低耗和低噪声设计,给用户提供更提心的服务。根据两种电流传输形式不同,用户需要选择适合自己家庭的电源开关,发挥“DC/DC和aC/DC”两种变换器的价值和作用。(2)可以通过驱动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开关电源分为“接触式和非接触式”两种。通过字面意思理解,“接触式”需要用户接触电源开关才能进行相关的操作,而“非接触式”则强调智能化和自动化,用户远程即可实现对电源开关的控制。“接触式”的开关比较传统,但是灵敏度极高,“非接触式”的开关虽然更加智能化,但助长了人们懒惰的思想。无论是哪种类型的电源开关,只要是用户需要的,都值得各大企业的充分研究和发展。(3)根据控制方式的不同,还可以将开关电源分为“pwm、pFm、脉冲宽度调制”三种。每一种电源开关都有自己的价值和特点,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行选择。pwm是“脉冲宽度调制式”;pFm是“脉冲频率调制式”。只有把握电力电子能量传输的方式和方法,才能不断提高电源开关的使用性能,有效保证开关电源的使用效率,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损耗。

传统能源特点篇10

【关键词】人工神经网络;教育资源;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7―0120―04

教育资源是信息化教学的基础。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层次推进,互联网中的信息资源以指数方式增长,这些资源不仅在内容上多种多样,在表现形式上更是丰富多彩。它对教育领域的冲击与渗透使得网络教育资源的利用受到重视,并随之出现了新型教学模式,如:基于资源的自主探索式学习和协作学习等。然而海量的网络教育资源既为教育带来了强大的服务功能,也为资源的建设与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教育资源具有数据量大、形式多样、针对性强、教育性强等诸多特点,如何将分散、无序的资源整合起来,使“用户能方便、高效地将其利用于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之中,并在大范围内实现共享是网络教育资源建设者必须慎重面对的问题。”[1]

一教育资源管理面临的问题

随着信息资源飞速增长,对教育资源管理的要求也更加苛刻。而网络环境的复杂给教育资源的管理带来许多不确定性。

1教育资源管理系统在网络过载,受到攻击的情况下很容易崩溃。系统一旦崩溃,所有辛辛苦苦积累起来的资料化为乌有,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共享无从谈起。目前“教育资源管理系统在输入错误、磁盘故障、网络过载或有意攻击情况下,很容易死机和崩溃。”[2]而鲁棒性(robustness)的大小是在异常和危险情况下系统生存的关键,代表了系统健壮与否。简而言之,系统的鲁棒性有待加强。

2教育资源管理系统需要连续不断地吸收新的教育资源。向用户提供可靠的信息输出。但是在发生故障时,教育资源管理系统容易停止工作,给用户带来较大的损失。而容错性(Faulttolerance)是指在故障存在的情况下管理系统不失效,仍然能够正常工作的特性。很明显,管理系统的容错性较差,犹如一个经常断电的供电站,给广大用户带来不必要的烦恼与损失。

3教育资源的扩张速度极快,对海量教育资源的分类显得越来越困难。原先的人为分类跟不上信息传递的频率,导致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用户迫切需要的资料,浪费用户的时间,也给教育资源的进一步推广使用带来障碍。

二人工神经网络的特点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是探讨人类智能的基本机理,研究如何利用各种自动机来模拟人的某些思维过程和智能行为,从而构造智能人工制品的科学。

人类对人工智能的研究可以分成两种方式,对应着两种不同的技术:基于心理角度模拟的传统人工智能技术和基于生理角度模拟的人工神经网络技术。从人脑的生理结构来观察,人脑的每个神经元大约有103~4个树突及相应的突触,一个人的大脑总计约形成1014~15个突触。用神经网络的术语来说,即是人脑具有1014~15个互相连接的存储潜力。虽然每个神经元的运算功能十分简单,且信号传输速率也较低(大约100次/秒),但由于各神经元之间的极度并行互连功能,最终使得一个普通人的大脑在约1秒内就能完成现行计算机至少需要数10亿次处理步骤才能完成的任务。根据人脑的生理特点,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neuralnetworks,ann)是由大量并行分布的单元广泛互连而成,通过各组成部分非同步化的变换,实现信息的整体处理任务,它的这一结构特点决定着人工神经网络具有高速信息处理的能力。它实质上是一种模仿动物神经网络行为特征,进行分布式并行信息处理的算法数学模型。其“工作原理是通过调整内部大量节点之间相互连接的关系,从而达到处理信息的目的。”[3]所以它具有自学习和自适应的能力,可以通过预先提供的一批相互对应的输入――输出数据,分析掌握两者之间潜在的规律,最终根据这些规律,用新的输入数据来推算输出结果。

人工神经网络中神经元处理单元可表示不同的对象,例如特征、字母、概念,或者一些有意义的抽象模式。网络中处理单元的类型分为三类:输入单元、输出单元和隐单元。输入单元接受外部世界的信号与数据;输出单元实现系统处理结果的输出;隐单元是处在输入和输出单元之间,不能由系统外部观察的单元。神经元间的连接权值反映了单元间的连接强度,“信息的表示和处理体现在网络处理单元的连接关系中。”[4]人工神经网络的本质是通过网络的变换和动力学行为得到一种并行分布式的信息处理功能,并在不同程度和层次上模仿人脑神经系统的信息处理功能。正因为这个重要特征,“人工神经网络采用了与传统人工智能技术完全不同的机理,克服了传统的基于逻辑符号的人工智能在处理直觉、非结构化信息方面的缺陷,具有自适应、自组织和实时学习的特点。”[5]它与专家系统的最大区别是,专家系统属于人类智能的功能模拟,而人工神经网络则偏重走结构模拟的路子。与其它智能系统相比,人工神经网络具有以下特点:

1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神经网络具有智能的重要表现,即通过训练可抽象出训练样本的主要特征,表现出强大的自适应能力。例如实现图像识别时,只有先把许多不同的图像样板和对应的应识别的结果输入人工神经网络,网络就会通过自学习功能,慢慢学会识别类似的图像。

2分布式结构:人工神经网络力图“体现大脑的分布式并行计算和非线性等特征,依此而建构的网络是一种具有大量连接的并行分布式处理器。”[6]具有通过学习获取知识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且知识是分布存储在与大脑神经元突触相类似的连接的权重中。在传统的串行体系计算机中信息分布在独立的存储单元中,而在神经网络中,信息则分散在神经元的连接上。神经网络的信息分布特性,使之具有强大的容错能力和记忆联想能力。信息的分布存储提供容错功能。由于信息被分布存放在几乎整个网络中,所以,“当其中的某一个点或者某几个点被破坏时,信息仍然可以被存取。系统在受到局部损伤时还可以正常工作。”[5]

3并行处理:神经网络主要是对人脑的结构模拟。各种神经元在处理信息时是独立完成的,不同神经元之间具有并行性,这种并行处理使得信息处理速度大大加快。信息处理方式由原来冯•诺依曼设计的串行处理变为对信息并行处理。

三人工神经网络应用于教育技术资源的管理之中

将网络布线由原来的星型布线转向神经网络布线方式。应用神经网络软件,网络采用分布式结构,信息采用统一并行处理的方式处理,从而加强了网络的鲁棒性、容错性。同时发挥神经网络的自学习能力,对待不同的信息资源进行模式分类。神经网络模型考虑采用目前比较成熟的误差反向传播网(Bp神经网络)。教育资源分类考虑设计关键词进行训练,同时设立样本训练方法,用Bp算法对该网络进行训练。训练结束之后,神经网络就可以作为教育资源分类器来进行使用。

Bp(Backpropagation反向传播)网络又称误差信号反馈网络,是神经网络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类。它是一种有教师的学习网络,能够实现从n维到m维的非线性映射,采用梯度下降法实现快速收敛。Bp神经网络采用的是并行网格结构,包括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经作用函数后,再把隐节点的输出信号传递到输出节点,最后给出输出结果。由图1可见各层次的神经元之间形成全互连连接,各层次内的神经元之间没有连接。

该算法的学习过程由信息的前向传播和误差的反向传播组成。在前向传播的过程中,输入信息从输入层经隐含层逐层处理,并传向输出层。第一层神经元的状态只影响下一层神经元的状态。如果在输出层得不到期望的输出结果,则转入反向传播,将误差信号(目标值与网络输出之差)沿原来的连接通道返回,通过修改各层神经元权值,使得误差均方最小。神经网络理论已经证明“Bp网络具有强大的非线性映射能力和泛化功能,任一连续函数或映射均可采用三层网络加以实现。”[3]

其Bp神经网络模型设计方案如下:输入层、隐含层、输出层。输入层与外界的信息来源渠道紧密相连,称之为接受信息的服务器。隐含层包含若干个存储器,代表若干个知识单元。存储器需要具备输入输出渠道,具备自学习能力,可以接受外界信息,也可以传送信息。输出层由传送信息的服务器组成。输出层接受到隐含层传来的信息之后,根据用户要求传送相关信息。层间联接根据模型设计方案来铺设。神经网络中的每一个节点,无论其在输入层、隐含层、输出层上,每台计算机上必须有相应的神经元器件,以便网络进行自学与联想记忆。Bp神经网络管理系统的硬件实现。是将协处理器插入标准计算机中,通过运行神经网络软件包,以实现神经网络的硬件功能,可以使神经网络在任何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环境中得到所需要的教育资源处理能力。其设计的模型具有如下特点:

1教育资源并行分布方式处理:在神经网络中教育资源是分布储存和并行处理的,即神经网络把教育资源分布地存储在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强度上,而且对教育资源的处理是由网络中神经元集体完成的。在Bp神经网络中,教育资源的存储表现为神经元之间分布式的物理联系,它分散地表示和存储于整个网络内的各神经元及其连线上。每个神经元及其连线只表示一部分教育资源,而不是一个完整具体概念。只有通过各神经元的分布式综合效果才能表达出特定的概念和知识。由于人工神经网络中神经元个数众多以及整个网络存储容量的巨大,使得它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处理能力。即使输入教育资源不完全、不准确或模糊不清,神经网络仍然能够联想思维持在于记忆中事物的完整图像。只要输入的模式接近于训练样本,系统就能给出正确的推理结论。

2鲁棒性与容错性比较强:人工神经网络的结构特点和其信息存储的分布式特点,使得它相对于其它的判断识别系统如专家系统等,具有另一个显著的优点健壮性。当一个人的大脑因意外事故受轻微损伤之后,并不会失去原有事物的全部记忆。人工神经网络不会因为个别神经元的损失(网络过载、停电、突发故障)而失去对原有模式的记忆(管理功能)。另外“即使是突发事件,暂时使网络的硬件实现还是软件实现中的某个或某些神经元失效,整个网络仍然能继续工作。”[7]Bp神经网络是一种非线性的处理系统。只有当神经元对所有的输入信号的综合处理结果超过某一阈值后才输出一个信号。因此神经网络是一种具有高度非线性的超大规模连续时间动力学系统,可以实现对教育资源不间断、长时间的持续管理。它突破了传统管理系统的局限,标志着教育资源管理能力的较大提升。因而神经网络具有极强的鲁棒性与容错性,有联想记忆抽象概括和自适应能力。

3具有自学习和自适应能力:神经网络抽象概括和自适应能力称之为自学习能力,自学习是神经网络中最重要的特征。通过学习,网络能够获得教育资源的分类知识,适应环境。在训练时,能从输入、输出的数据中提取出规律性的分类知识,记忆于网络的权值中。并具有泛化能力,即将这组权值应用于一般教育资源分类的能力。另外,Bp神经网络的分类能力学习也可以在线进行。

以教育学院教育技术学资源管理为例,输入层由两台高性能的服务器组成,中间设七个知识单元,输出由两台输出服务器组成。隐层的七个神经元分别为计算机软件资源室、课堂教学资源室、“影视创作资源室、计算机教育应用资源室、网络技术资源室、传统教学资源室、传统媒体使用资源室。”[8]模型图如图2所示:

教育技术学资源管理系统一种可编程的动力系统,其存贮、加工和提取教育资源均是可编程的。输入层负责对教育技术学的相关教育资源进行筛选比较,然后根据学习后的分类能力对资源予以分类,将所有的教育技术资源分布式存储在隐层的各神经元中,需要处理时根据用户需要,从各个神经元中取出信息并行处理,输出到输出服务器中,提供给用户。用户可以将用户要求直接给输出处理平台,传递给输出层后,由输出层将用户要求反馈给中间隐层。也可以将要求送给输入处理平台,传递给输入层,进行筛选之后将信息传送给中间隐层。即使系统突然面临网络过载问题,由于存储是分布式的,可以很容易地将信息资源分配下去。即使突然停电,由于相关资源已经存储完毕,损失微乎其微。系统的鲁棒性大大加强。同时如果系统发生突然故障,由于输入渠道有两条,所以可以很轻松地用另一个服务器处理。输出处理时也是如此。因此系统的容错性也得到提高。至于模式分类,则需要较长时间的训练和大量的样本。一旦Bp神经网络模型训练完毕,日后教育技术学资源分类就显得十分轻松。只需将关键词输入准确,便可以进入相应的知识单元存储起来。处理信息时,根据用户需要,有不少不同类别的资源需要统筹规划、联合利用,才能得到用户需要的结果。这儿就可以充分发挥神经网络并行处理的特点,有条不紊地对信息加以处理。其总体示意图如图3所示:

四结语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问题是教育资源的应用和管理。神经网络式的教育资源管理系统把教育资源存储、教育资源管理、教育资源分类、教育资源动态升级四大特色功能进行整合,全面突破了“当前基础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应用‘瓶颈’。”[9]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突出了教育资源的管理功能,通过以一个统一管理平台为核心的方式,对各类教育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改善了以往教育资源管理从单一功能角度进行设计,各功能之间不能相互结合,造成资源管理困难和资源互不兼容的问题,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价值最大化。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管理系统采用神经网络的结构特点进行设计,其鲁棒性、容错性和模式分类能力较强,较之传统教育资源管理方式比较起来,不仅提取和输入变得十分简单,而且对大量资源的分类式识别也大大加快,提高了管理效率。分布式存储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存储容量,而“并行式处理又加大了教育资源的处理速度,同时系统在应付突发事件和网络攻击方面,应变能力大大增强,”[10]其可靠性与可用性也有突破性的提高。同时,在教育资源管理过程中,系统能抓住教育资源应用与管理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关注用户的反馈,即时更新教育资源,加强了教育资源的建设,为教育信息化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余胜泉,朱凌云.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体系结构与应用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6,(3):58-59.

[2]穆肃.校本学科教学资源库的设计和实现[J].中国电化教育,2004,(1):56-61.

[3]周志华著.神经网络及其应用(第1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张广莹,徐丽娜,邓正隆.“神经网络控制”Cai课件研制中的几个问题[J].现代教育技术,1997,(2):32-33.

[5]韩立群著.人工神经网络理论设计及应用(第1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6]陶剑文.一种分布式智能推荐系统的设计[J].计算机工程,2007,(15):207-208.

[7]王国旗,张辛亥,肖.采用前向多层神经网络预测煤的自然发火期[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科版),2008,(2):20-22.

[8]茹洪丽.教育技术学课程设置问题探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5,(12):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