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物业管理办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38:23

学校物业管理办法篇1

【关键词】清产核资; 企业改制; 高校产业管理体制; 财务管理

教育部《关于积极发展规范管理高校科技产业的指导意见》(下文简称《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这次高校校办产业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改革高校以事业单位法人的身份直接办企业的体制,重新确立国有经营性资产的责任主体。依法理顺高校与企业的产权关系,明确高校企业出资人代表,建立起科学、规范的高校产业管理体制,规避学校直接经营企业的经济和法律风险。《指导意见》要求高校企业全面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限期完成除高校资产公司以外的所有全资企业的公司制改造,建立起高校对资产经营公司、资产经营公司对所投资企业两级管理的新型的高校产业管理体制。

在原有的高校校办产业管理体制下,校办企业集团(总公司)是学校对校办企业的归口管理部门(多数不是企业法人),校办企业是学校的下属单位。学校和校办企业集团与众多的校办企业之间,既有投资者与所投资企业的投资关系,又是上下级行政领导关系,而且在人们的观念上后者更为强烈。反正校办企业都是学校的,校企不分,从而导致校办企业注册资本不到位、产权不清晰、学校资源被任意占用,公司管理不规范、学校行政干预多,企业利润被学校随意抽走或者应缴学校收益被校办企业集团任意截留,校办企业经营风险常常牵涉到学校,甚至发生影响和干扰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和稳定的重大事件,同时也制约了高校科技产业的健康发展。所以说,重新确立国有经营性资产的责任主体,依法组建国有独资性质的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对校办企业进行全面清产核资、界定产权,理顺高校与企业的产权关系,推进校办企业规范改制,是创建新型高校产业管理体制的关键一步。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

一、全面梳理,有的放矢地制订改革方案

出于各种原因,高校的校办企业较多,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各不相同,因此,对校办企业的改革决不能搞“一刀切”,要本着对企业负责、对学校负责、对国有资产管理负责的精神,在全面梳理的基础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的放矢地制订改革方案。1.对于在技术、市场和成本方面缺乏竞争力,发展前景暗淡、扭亏为盈无望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对于因各种原因改制有困难的校系办企业,也可以实施清算解散,由学校收回净资产,再由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经过论证、引资,另外组建新的规范化的有限责任公司。对有的企业(如小规模的商业、服务业)在进行资产评估后可以按程序将国有资本撤出。2.对长期没有经营活动的学校全资“空壳公司”,也可以由资产经营公司采取吸收合并的方式进行合并后注销,以盘活其所占资源、简化资产评估转让等手续、承继暂时难以清偿的债权债务,减少国有资产的损失。3.对于大多数校办企业改制,一般采取增量重组、存量盘活、发展多元投资主体等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各种方式,组建有限责任公司。既可以对整个企业实施改制,也可以按经营范围产品项目重组整合,将校办企业中的某个分厂、车间剥离,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从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出发,面向社会选择合作伙伴入股,还可以要求企业管理和技术骨干入股,吸收企业普通员工参股,以优化企业产权结构,调动企业骨干和员工的积极性,强化其主人翁的责任感。

二、清产核资、明晰产权,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学校物业管理办法篇2

关键词:已售福利房;负面影响;校园管理

一、基本情况

1995年,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教委等部门关于加快解决教职工住房问题的通知》([1995]18号)以及之后省政府、省直机关房改办、省教育厅出台的一系列文件精神,云南省高校“95”房改工作全面展开,原高校公有住房先后以部份产权过渡到全部产权由职工住户购买。住房政策从实物分房向住房货币化方向转变。1998年12月1日,全省城镇全面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并于次日起计算并发放教职工住房补贴。本文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主体研究对象,同时选择云南省在昆8所高校已售公有住房的现状作对比。找出已售公有住房对学校发展及职工利益产生的负面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二、研究设计及研究方法

研究小组分别走访8所高校。调查内容共8项:学校名称、已售公有住房套数、房屋占地面积、房屋分布类型、是否引入物管、是否办理土地使用权证、非本校人员居住情况、改变住房用途从事经营活动情况。根据调查走访结果,分别对各高校已售公有住房基本情况及对学校发展和职工利益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整理,提出解决办法及对策。

三、结果分析

1、不同高校已售公有住房的数量、占地面积和校园分布类型

云南省不同高校已售公有住房的数量、占地面积和校园分布类型各不相同。已售公有住房在校园中分布情况主要有三种类型:校外集中型、校内集中型和校内分散型。校外集中型是指已售公有住房与学校相连或与学校有一定距离,独立于校园以外的住房类型;校内集中型是指住房虽然在校园内,但与教学区可明显区分开的住房分布类型;校内分散型是指呈几个住宅片区分散分布于校园内不同区域的住房分布类型。不同高校已售公有住房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表1显示,不同高校已售公有住房占用校园土地面积在60―600亩之间,从高校办学最基础的土地资源角度看,各高校已售公有住房不同程度占据着学校的办学资源,且影响学校办学资源的程度各不相同。其中,对于已搬迁高校园区的高校而言,因目前具有相对充足的发展空间,短期内对学校办学不会出现明显影响。但对于未搬迁高校园区的高校而言,土地资源不足的矛盾已日趋临近,存在学校基础设施和基本建设项目无土地安排的问题,土地资源匮乏矛盾日渐突出。在走访调查的8所高校中,未搬迁高校园区的云南农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和云南财经大学三所高校不同程度存在土地资源紧张的局面。

2、已售公有住房三种分布类型对校园管理的影响

从已售公有住房在校园中分布情况看,不同分布类型对校园管理工作的影响不一样。其中,校外独立型和校内独立型易于管理,能有效和教学区分离,使之相对独立于校园教学功能区而成为单一管理主体存在,易于实现物业管理的社会化。因此,校外独立型和校内独立型对于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影响不明显。

校内分散型则不一样,因该类型住房交错分布于校园,与校园教学区不能完全独立,此分布类型与教学区使用共同的公共道路系统,使用共同的水、电路系统和公共弱电网络及通讯线路系统。因此,无论从校园功能区还是公共管理功能系统都难于从校园管理中独立出来。这就为校园管理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表2为不同类型已售公有住房办证管理情况。

表2显示,房产证、土地使用证双证办理齐全的已售公有住房,从校园分布情况看,都是校外独立型和校内独立型。在走访的8所高校中,有6所高校办全了两证;仅办理房产证而未办理土地使用证的学校共两所,即云南农业大学和云南开放大学。由表1可见,未能办全两证的上述两所学校已售公有住房在校园内分布情况都是校内分散型。这从单位在土地使用权属的管理角度分析是很容易理解的,因为作为高校而言,所使用的土地须具有独立性与完整性,如果校内分散型已售公有住房同时办理土地使用权证,则势必产生在一宗完整的校园国有土地中包含若干宗私有土地的混乱局面。由此,校内分散型已售公有住房“两证”不全的原因已显而易见。从表2中还可看出,在走访的8所高校中,有4所高校有物业管理,还有4所未引入物管,引入物管与不引入物管的高校各占50%。除云南财经大学1所高校以外,其余7所高校已售公有住房都有对外出售情况。非本校职工住户最高达70%。8所高校中,出现改变住房用途从事经营活动情况的有4所,占50%。

3、已售公有住房的属性及定位

对于已售公有住房(含房改房、空置公有住房和集资房三大类),基于绝大多数职工住户通过评估价缴纳购房款,取得公有住房房产证后并认为所购房屋为商品房的错误认识,这里有必要进行必要的阐述。

首先,公有住房的出售并不是一种市场行为,其出售过程不体现商品交换的基本特征,因此,已售公有住房实质上是我国住房福利性政策的延伸。

其次,公有住房的出售对象为原房屋居住者或本单位取得购房资格的职工,而不是对社会公开出售,这和商品房是有本质区别的。真正的商品房是有政府组织完成的土地一级开发过程,然后有开发商介入,房价包含各种税和费,出售对象为全社会。

为此,对已售公有住房而言,其属性为我国住房福利性政策的延伸。其定位为非商品房。因福利来源主体为学校,故住户应有自觉服从学校管理的义务。

四、校内分散型已售公有住房存在的突出问题

1、“房屋产权证、土地使用证”两证不全给职工住户和学校带来的影响

从住户角度看,两证不全首先缺乏私有财产的完整性而产生不安定因素;其次,在房屋依法上市交易时受到阻碍,须通过较繁琐的程序才能完成交易过程,有的甚至无法进行上市交易,仅能私下交易,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工利益。从学校层面看,已售公有住房办理产权证后,所有住房成为私有财产,导致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丧失管理资格,住户在获取房产证的同时,也脱离了学校对原公有住房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约束。这就造成了有执法权的政府机关不过问或者管得少的现实状况,原因是已售公有住房在各高校校园内,理应属于校内事务。而无执法权的学校无权管理私有财产,这样便形成社会管理的真空地带,在此局面下,少数住户甚至出现不利于学校和危及多数住户利益的不规范行为。

2、“职工住宅”的概念逐渐淡化、治安形势严峻(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

云南农业大学共有已售职工住房1161套,其中,校内分散型886套,据2015年初调查统计,已有160户住房出售,未出售房屋中,绝大多数由原教职工房主的子女及亲属居住或对外出租。非本校职工居住人员占住户总数的65%,这些住户与学校既无组织人事关系,又无经济关系,因此教职工住宅区的概念逐渐淡化。在物业管理缺失、住户缺乏有效约束机制的背景下,存在各种安全隐患。

3、未引入物管的学校公共设备设施管理部门缺失(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

因多种原因,云南农业大学已售公有住房一直未引入物管。95房改至今,云南农业大学已售公有住房的水、电及公共维修事宜一直由后勤在权责不清晰的状态下,以代管形式维持至今。95房改办证时缴纳的维修基金总额72万元,经多次申请维修,已全部用尽,目前无公共维修经费来源。同时面临着公共给排水系统、电路系统老化严重,屋顶漏雨现象普遍存在,防雷抗震、消防安全等诸多领域亟待实行统一管理的问题。从其它高校情况看,凡未实行物业社会化管理的高校已售公有住房都面临着以上同样的问题。

五、解决已售公有住房存在问题的对策与思考

1、全面实行已售公有住房物业管理是解决当前突出问题的有效手段

正如上文中所述,校外集中型与校内集中型两种分布类型已售公有住房容易实施社会化物业管理,这里着重论述校内分散型住房物业管理问题。

第一,鉴于物业管理与后勤工作联系密切的实际,学校可在加强和细化后勤工作的基础上,将校内分散型已售职工住房纳入后勤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成立业主委员会的基础上,后勤部门与业主委员会共同制定管理办法,完善住宅区统一要求的行为规范,制定有效约束机制,实行正规化物业管理。此模式基于房屋产权属于私人,但房屋占地和公共设施属于学校的实际考虑,学校后勤完成校内分散型已售公有住房物业管理符合学校实际。

第二,向社会公开招标,选择物业管理经验丰富、实力强的物管企业,对分散在校园内的住宅区和教学区实行统一的物业管理,分别明确教学区和住宅区管理的职责范围、管理目标,在学校相关部门和业主委员会的配合下,由一家企业统一部署、统一管理。此模式实质上是校内教学区物管工作范围的延伸,优点是方便统一,可有效避免多家物管交叉管理、协调困难的现象,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校园内住宅物业管理的社会化,可大幅度减轻学校负担。

2、借旧城及城中村改造项目解决已售公有住房存在问题的利与弊

第一,有利方面。通过参加改造,可大幅度提升学校办学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减轻校园社会治安和消防隐患问题,使学校与周边现代化城市自然融合。彻底消除少数住户的不规范行为现象,解决已售公有住房因给排水系统、供电路系统、屋顶老化等问题形成的资金压力和由此给学校带来的一系列负担。对于学校改造范围内有房的住户而言,参加改造后,可实现旧房换新房,另有一定面积的奖励,彻底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居住品质。

第二,不利方面。一方面,参加改造后,校园土地面积减少。对于校内分散型已售公有住房的学校而言,需重新选址,重建改造范围内被拆迁的在用公有建筑物、构筑物,教学科研设施设备的搬迁难免产生巨大的损失、损耗。这对学校将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不仅范围广,而且程度深。另一方面,改造后土地不再是学校的,学校的地产和房产已和土地一级开发机构实现账物两清。由此带来的不利结果有三方面:一是因改造后房价高,容易引起对旧城改造政策和程序不清楚的教职工对学校决策层的误解。二是在改造区内无房的职工,特别是年青教师因未实现低价购房的目标而失望。三是改造过程中可能存在项目风险。

通过利弊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借旧城和城中村改造项目来解决已售公有住房存在的问题虽存在有利的一面,但不是最佳的办法,因此须慎重对待。

3、借助各方力量,采取产权置换的办法,消除已售公有住房对学校发展和职工利益的影响

借助各方力量,采取产权置换的办法,彻底消除已售公有住房对学校发展和职工利益的影响不一定符合所有高校的实际,但对于校内分散型已售公有住房且校内分散区域较广泛的高校而言(如云南农业大学),在土地资源极度紧张的现实面前,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该办法采取一次性整体产权置换的可能性不大,但在条件允许,有重大项目支撑、政策支撑、资金支持的特定背景下,采取分时段、分批次逐渐处置的办法则会有可操作性与现实性,有望成为未来解决学校土地资源紧缺问题而采取的一系列重大举措。

参考文献

[1]李国华:公有住房售后法律问题研究――公有住房售后产权和使用权问题研究[J].政府法治研究,1998(2).

学校物业管理办法篇3

关键词:高校博物馆;瓶颈;依赖;自主

中图分类号:G2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3-0110-03

高校博物馆是隶属于高校,向公众开放的博物馆、陈列室、标本室。根据高校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的统计公布,目前我国已有近200所高校博物馆,而且数量还在持续增加。但有些矛盾的是,虽然我国高校博物馆的数量在快速增长,但是博物馆的建设质量及功能发挥方面却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承载着科研、教学和服务大众功能的高校博物馆并没有达到预求之果。就当前的研究现状看,已有研究大多采用概括的方式指出高校博物馆建设不力的一些原因,比如资金短缺、专业人才缺乏、展品没有更新等。但笔者认为,这些都是表层原因,在这些原因之下一定还有深层的核心影响因素。本文即是通过对具有典型性的高校博物馆进行实地调研、访谈,对已有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二次开发运用,深入剖析高校博物馆的行动逻辑,构建高校博物馆良性发展的运行机制。

一、研究视角与分析路径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人们对于政策分析,关注的问题主要是政策的制定,没有给制定出来的政策怎样执行予应有的重视。用学者冈(L.a.Gunn)的话来说,传统的政策分析认为一旦做出了决策,政策的执行过程便会自然而然的发生,不会存在什么问题[1]。直到1973年,美国政治学家普勒斯曼(J.pressman)和威尔达吾斯基(a.wildavsky)发表了一部名为《政策执行》的著作,把“政策为什么会失败”这一问题引入了学术研究的范畴,政策执行才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当前,学界已经可以正视“制度的文本规定”与“制度的实践运行”之间的偏离,并把它当作一种制度的“常态”加以分析。比如法学领域的“书本上的法”与“行动中的法”、政治学领域的“政治”与“行政”之分等等。“应然”与“实然”之间存在着差异已然为社会科学的一个基本共识[2]。当然,在高校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同样存在着政策执行问题。

探究高校博物馆的深层运作机制需要引入实践的视角。明确提出实践的视角对于社会科学研究具有重要作用的学者是布迪厄,他认为传统社会科学具有重视“理论的逻辑”,忽视“实践的逻辑”的“唯智主义”倾向。他认为与理论的逻辑相比,实践至少具有紧迫性、独立性、模糊性、总体性等特点。布迪厄认为静态的理论逻辑是不受客观世界影响的逻辑体系,而一旦到了实践的状态中,理论的逻辑就要受到时间的逼迫和空间的限制[3]。比如,有些高校博物馆因为场地面积小,而使得展品不能全部展出或者展示不能达到管理要求的标准。另外,实践并不是完全按照原初的结构性规划来进行的,而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比如,高校博物馆的主管部门是文化部,但是在实践中,却是高校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通过投入资金、制定规范的方式来促进高校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因此,采取实践的视角能够深入解读高校博物馆的运行机制。

二、高校博物馆的相关管理政策

我国第一所高校博物馆是在1905年由著名教育家和实业家张謇创建的南通博物苑,可见,博物馆最初是发端于高校博物馆的,高校博物馆在博物馆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大多高校博物馆是从标本室发展起来的,最初是为教学服务的,因此汇聚了众多行业顶尖的教学资源,也可以说是业内最有价值的文物,尤其是考古文物大多在高校里。就藏品数量而言,全国高校博物馆拥有的藏品之和,甚至超过故宫、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河南博物院等7座知名大馆的总和。正是因为高校博物馆在整个博物馆发展历史上的最初引领性与部分高校博物馆在业内的藏品珍贵性,目前,在博物馆的管理政策和法规方面,并没有把高校博物馆单列出来,相关的政策法规都把高校博物馆视为与社会博物馆同样的身份来进行规范和管理。相关的政策法规依据生效的时间先后有:《博物馆条例》(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59号)《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章程》(2013年,联盟秘书处)《国家文物局、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通知》(2011年,国家文物局)《全国博物馆评估办法(试行)》(2008年,文物博发6号)《中共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2008年,中宣发2号)、《博物馆管理办法》(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令第35号)《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2003年,第382号国务院令)《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博物馆宣传展示和社会服务工作的通知》(2003年,文物博发77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6号)《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1号)、《中国文物博物馆工作人员职业道德准则》(1997年颁布,2012年修订,国家文物局)《中共中央关于印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通知》(1994年,中共中央)《博物馆馆长专业资格条件(试行)》(1994年,国际博物馆协会)等。从上述高校博物馆相关政策法规可以看出,只有2013年成立的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为促使高校博物馆更好地合作发挥育人作用而设立的一些章程,以及2011年国家文物局、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通知。这个章程和通知仅是针对如何更好地发挥高校博物馆的功能而制订的,政策层次比较低,行政效力也较缺乏,而关于博物馆的运行、管理、人员等规定则没有针对高校博物馆单独的法规和办法。但如本研究所分析的,正是管理制度上的这样一个和其他博物馆同样的规定,却极大地影响了高校博物馆的健康发展和各项功能的充分发挥。

以上述政策法规为基础的博物馆评估体系,可以较充分地反映出当前博物馆管理政策的实际运行效果,评估把博物馆划分为三级,从高到低依次为一级、二级、三级。以级别最低的三级为例,对于博物馆的最起码的要求为:1)法人治理结构:有理事会和监事会或其他形式的决策、监督机构,能按照工作章程开展活动。2)博物馆章程与发展规划:有博物馆章程,有适合本馆性质和功能定位的发展思路;有阶段性工作计划。3)建筑与环境:建筑功能区块布局基本合理;环境整洁,室内空气质量较好。4)人力资源:有适于本单位发展要求的人才结构,具有专业资质的人员应占在编人员的50%以上;高、中级管理人员具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有切实可行的员工考核、培训等管理制度;能够对上岗专业人员开展相关培训工作培训率达到75%。5)财务管理:有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并能有效实施,有基本的事业经费来源和保证;有社会资助。6)陈列展览与社会服务:有博物馆及陈列、展览宣传计划;开展相关媒体报道等宣传活动,有一定的报道量;在本地区内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公众影响力,不定期引进展览;能够根据社区和公众需求,举办临时展览,展览社会效益好;有从事社会教育工作的人员;有社会教育工作方案;经常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服务学校、工厂、社区和农村等不同观众群体;有具有较高素质的讲解员;展览讲解准确、生动;有适合不同群体观众的讲解词,有针对未成年观众群体的讲解服务;国有博物馆每年开放时间应在300天以上,非国有博物馆在240天以上;特定时间免费开放博物馆;日常免费、优惠开放制度和措施向社会公示,等等。

但实际上,从下文的分析可以看出,除了少数发展较好的高校博物馆外,绝大部分高校博物馆在组织结构、建筑环境、人力资源、经费保证、陈列展览及社会服务等方面都远远达不到国家对于博物馆评估的最低要求。

三、高校博物馆管理政策的执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高校博物馆作为博物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博物馆相比,最容易被注意到的就是社会服务方面的开展情况。毋庸置疑,高校博物馆也应该是为公众提供展览的机构,有责任和义务向公众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促进社会进步。但是长时间以来,大多数高校博物馆在这方面做得并不好,能够按照博物馆管理办法的规定向公众开放的高校博物馆数量不多,做不到经常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服务不同观众群体;更做不到根据社区和公众需求,举办临时展览;更是难以达到博物馆管理制度中的一些细节性的要求,比如,有较高素质的讲解员、准备适合不同群体观众的讲解词、针对未成年观众群体的讲解服务等;大多数高校博物馆还是把为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服务视为自己的首要任务。针对这一现状,很多研究把之归因于当前高校博物馆的建馆理念不清晰,笔者则认为,高校博物馆的建馆理念不是不清晰,相反,大多数高校博物馆的最初建馆理念是很明确的,因为大多数高校博物馆是依托专业发展起来的,建馆的目的就是为了专业的教学和科研服务,只不过这一建馆理念没有与博物馆管理的办法和要求很好地吻合,或者忽略了为公众服务这一重要功能,或者是把为公众服务放在了一个次要的位置。这种在自身定位时就缺失的目标,使得高校博物馆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将促进服务大众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导致其提供的展览与公众的实际需要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难以得到公众的认可和社会的认同。

新中国成立以后,高校博物馆由教育部划归为文化部管理,主管部门的变动给高校博物馆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障碍。一方面文化部并没有很好地对高校博物馆进行管理,使得高校博物馆在文博系统中被忽视和边缘化。另一方面,就因为高校博物馆的主管部门是文化部,所以教育主管部门也没对高校博物馆进行管理和支持。教育主管部门在评估一所高校教育质量和层次时,没有将高校博物馆划为评估内容,导致高校博物馆的建设不能引起高校领导的足够重视,影响了高校博物馆的发展。这种“两不管”的局面导致了很多高校博物馆并没有处于和社会博物馆同样的地位,一般是学校自行建设、自行管理,可以说只是名义上属于博物馆体系,实际上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并没有把其作为自己的管理和支持对象。这种特殊性造成高校博物馆的日常工作不能进入文物主管部门的视野,也很难得到政府部门的财政支持。这种管理体制的不顺作为核心枢纽因素直接导致了下文中高校博物馆的组织结构不健全、资金短缺、专业人员缺乏、功能发挥受限等问题。

高校博物馆普遍不具备一般博物馆的管理体制。比如,在法人治理结构方面,没有设立理事会和监事会,或者有名义上的决策、监督机构,但是不会按照工作章程开展活动,甚至有的成员本人不知道自己是在一些机构里。作为博物馆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方面,很多高校博物馆没有按照博物馆的功能来设置人员编制,甚至有的高校博物馆就没有专职馆员和研究员,主要依靠教师兼任和学生帮忙,因此,更谈不上具有专业资质的人员能够占在编人员的50%以上,员工考核、培训等管理制度也基本上是形同虚设。《美国博物馆认证指南》中提到博物馆治理的两个基本要求:全职馆长和至少有一位领取薪水且拥有博物馆知识和经验的专业员工。而这两个方面也正是高校博物馆欠缺的。我国高校博物馆实行馆长负责制,馆长由相关领导双肩挑,兼任导致馆长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博物馆的日常管理和发展上[4]。此外,当前高校博物馆一方面需要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又没有与其对应的职称评审制度,不但难以引进人才,已有的专业人才还会流失。

世界博物馆面临的一个普遍的困境就是资金短缺。社会博物馆尚且如此,高校博物馆更不例外。而财政保障是高校博物馆正常运行的前提和基础,高校博物馆的日常支出得不到国家财政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但同社会博物馆一样,高校博物馆的日常运作也是需要资金支持的,这都需要高校博物馆所隶属的高校自行解决。由于高校博物馆不在学校的考核指标体系之内,所以很多高校便将有限的经费优先用于学校教学和科研等部门,而没有给予高校博物馆以相应的运作经费,造成高校博物馆在改造场馆、更新展厅布局、收集文物标本方面存在很多困难。有的博物馆甚至是教师把个人的收藏贡献出来用于教学活动。就连现在发展较好的地大博物馆的大部分藏品都是几代地质学者与学校师生自20世纪以来在各种艰苦的野外环境下采集和积累起来的。

再回到高校博物馆服务公众不足这一问题,纵然有很多影响因素,但是资金不足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比如某高校博物馆算了一笔账:如果开放全部馆藏,按现在每年接待10万人次的参观者来算,维护和维修费用就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因此,为节约开支,很多高校博物馆便采取平常不对外开放或少开放的办法来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员成本和维护成本,总之,大部分高校博物馆每周开放时间达不到博物馆管理办法的要求。

四、高校博物馆良性运行机制的建构

由于高校博物馆发展中存在着主管部门不明确、组织机构不健全、资金投入不足、工作人员缺乏有效激励等问题,严重制约了高校博物馆的健康的发展,并且使得高校博物馆的发展严重依赖于所属高校对于高校博物馆重视程度。有些高校认为博物馆只是某一学科的教学工具,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它和图书馆、实验室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加之评估一所高校的教学质量、教学条件是否达标时,没有涵盖博物馆的建设情况,因此各高校对博物馆的重视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学校重视的,高校博物馆的发展就好一些,学校不重视的,高校博物馆的发展就差一些。但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经认识到博物馆对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对外宣传上的重要作用,加大了对博物馆的建设力度,以期促进高校博物馆对于高校发展的积极作用。

(一)从“被动”到“自主”

2015年3月2日,国务院正式公布《博物馆条例》,这是我国博物馆行业的第一个全国性法规文件,《条例》对于国有博物馆和非国有博物馆都有了明确的说明,但高校博物馆仍没有被特意提到。由此看来短期内是不能从国家层面上理顺高校博物馆的主管部门了,但是国家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改变“怨”“等”“靠”的依赖思想,主动地承担起对高校博物馆的管理和支持责任,在这方面,上海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标志性的事件是2012年5月30日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的成立,并且经教育部、各地区教工委领导以及来自全国70多所高校的近200位与会代表推举,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马德秀担任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会长。联盟理顺了高校博物馆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在联盟主页上的组织机构图中,没有主管单位文化部,只有指导单位教育部。这样既不违反国家对于高校博物馆归文化部管理的行政安排,又把教育部放在了业务指导和管理的主要位置。其实就是把高校博物馆的发展归口到教育部的管辖之下。明晰了上级主管部门,理顺了工作体制,这对高校博物馆的近远期发展规划,业务上的相应指导,经费保障等方面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其实在联盟成立之前的若干年,上海市已经做了很多铺垫和探索工作,从2005年开始,上海市科教党委、市教委便通过资金资助、组织专家督查、成立高校博物馆联盟等举措将高校博物馆的活力调动起来,高校博物馆开始从“等”“靠”“怨”向“主动发展”转变。另外,上海还启动了数字博物馆建设项目,制订了“高校数字博物馆建设三年(2013-2016)行动计划”和“上海高校博物馆内涵建设”项目,计划每年将投入数千万元用于高校博物馆建设。

实际上,纵观全国高校博物馆的发展,发展的好的高校博物馆同样是高校或高校本地所在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比较重视的,都是自主型发展的,而被动等待和抱怨的高校博物馆通常发展的不好。

(二)借力发展

虽然高校没有用于博物馆建设的专项经费,但是很多高校的教学经费、各种基地(中心)建设经费、团委的学生活动经费、学生的实践考察经费还是很充足的,甚至经常会出现到了年末经费花不完的现象,比如,调研中笔者经常会听到一些高校博物馆的管理人员说道:“你说学校没有经费吧,也不是这样,你像教务处的钱就很多,经常是为了花钱而伤脑筋,但是,我们这边要想要点经费,那可就困难了。”而高校领导也有苦衷:“学校也没办法,学校的经费管理是很严格的,都是专款专用,用于教学的就是教学,基地建设的就是基地建设,每一笔经费的使用也都是有考核指标的,比如说开展多少相关活动,做什么培训等等,你不能说博物馆建设需要资金,我就把这块儿的钱挪到博物馆这儿来用,这属于挪用资金,是通不过审计这一关的,这是要出事的”。但是,如果很想为高校博物馆建设出力,办法还是有的,比如一些高校便会采取联合行动、借力发展的办法来进行高校博物馆的建设。以上海商学院为例,上海商学院为了建设上海商业博物馆,就采取了借力发展的办法。包括在校内部级现代流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立小型“中国商业文化展示馆”。借力于教务处和团委合作在全校学生中开展暑期“全国商业文化寻访”活动以及成立商业文化研究机构等办法,充实博物馆的建设内容[5]。

(三)曲线归口考核

前文述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考核一所学校时,关于教学、科研、宣传、学生工作、后勤保障等等都有相应的考核体系,但是这些指标体系里不包括博物馆。但是一些高校博物馆却通过主动努力把自己的业绩与高校考核挂钩的办法,通过“曲线归口考核”,对学校形成倒逼机制,使得学校不得不重视博物馆的建设。比如发展得很好的一些高校博物馆通常会被评为教育基地等等,被评为教育基地,就会有相应的配套运作基金,有了资金,博物馆的发展会顺利很多,对外开放也会增强,公众的知名度上升,志愿者也会增加,新闻媒体报道、荣誉等等慢慢就会到来,而这些是可以归口到学校的宣传、党建甚至教学科研考核指标体系中去的。可以说通过“曲线救国”的方式把高校博物馆归入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高校的考核之中。而高校博物馆一旦能为学校的考核带来积极的影响或成效时,便在高校具有了“合法性”的身份,其发展便会得到学校的有力支持,正如一位高校博物馆管理者所言:“其实,你要说学校在资金使用上一点儿余地也没有,那也是不可能的,还是有一些变通的办法的,你只要想做这个事情,还是有一些办法的,但前提是学校得愿意做。”而曲线归口考核的办法便是促使学校“愿意做”的努力之一。

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发现,尽管高校领导的重视会促进高校博物馆的发展,但这样的机制却是不可持续的,因为个别的高校领导重视博物馆的建设,并不意味着今后继任的高校领导也会重视博物馆的建设,并且高校领导的任期较短,而且任期未满就调整领导的现象也很普遍。于是很可能出现由于继任的领导不重视博物馆的建设而导致博物馆发展再次受挫的现象。因此,高校博物馆的健康发展需要建构较为稳定的,超越“人治”层面的运作机制。高校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去除“等”“靠”“怨”的思想,主动承担起高校博物馆的建设和管理责任,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海市教委在这方面就起到了很好的带头和示范作用。总之,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设立高校博物馆管理机构,制定高校博物馆规程,编制高校博物馆发展规划,设立高校博物馆发展专项资金,组建高校博物馆发展指导委员会,推进高校博物馆专业化、规范化建设[6],才能促进高校博物馆的健康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景跃进.政策执行的研究取向及其争论[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6(2).

[2]吕鹏.制度是如何封闭的――以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实际运行为例[J].学海,2006(1).

[3][法]布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5-17.

[4]胡兴祥,何恩情,鲍丽娟.高校博物馆对外开放面临的困境及对策探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学校物业管理办法篇4

二、工作态度:本年度本人担任固定资产管理、库房物资管理、日常办公用品采购、完成后勤事务性任务等项工作。在工作中本人认真履行小学高级教师职责,在工作中注重培养学生爱护学校财产,勤俭节约的好品质。

三、业务水平:作为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员,本人积极参加区财政局和区教委对中小学固定资产管理员的各项培训;认真学习学校固定资产管理业务知识;认真学习《北京市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和《区中小学、幼儿园及教育系统其它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办法》等文件,并在工作中认真落实文件精神。年北京市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和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中的小学规范化工程对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员提出了新要求,新形势要求管理员既要熟悉各学科教学仪器、办公设备、图书等资产的配置标准,又要熟悉固定资产的日常实物管理业务。固定资产管理员岗位职责要求管理员通过管理软件对学校固定资产实施管理,要求管理员通过软件为各级政府对教育投入,为学校领导改善办学条件提供数据支持。本年度本人一如既往刻苦钻研《北京市中小学办学条件管理系统》、《北京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系统》、《北京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动态管理系统》等三套资产管理软件业务,为科学、规范管理校产奠定基础。

四、工作业绩:做好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要求负责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固定资产管理员要在学校固定资产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与财务部门、技术部门及固定资产使用部门团结协作,共同完成对学校固定资产的监督、管理、维修和使用维护。在教委装备站领导、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和同事们的团结协作帮助下,本人本年度完成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本年度年9月,根据区教委年48号文件和年6月区教委中小学固定资产管理员培训精神,我校实现了对学校固定资产实行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管理体制落实。明确了在学校固定资产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的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员和实验室设备管理员、图书室管理员、后勤资产管理员等归口管理员的岗位职责分工。落实了区教委装备站《关于规范教育系统固定资产手工帐目管理工作意见》和《关于规范教育系统固定资产出入库手续管理工作意见》。建立了规范的教学资产、图书资产、办公资产三大类十二小类手工明细帐,完善了以各种方式增加、减少的固定资产的出入库手续。学校固定资产管理框架初步确立并投入运转,为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和年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办学条件达标建设提供了组织保证。

2、本年度与教学资产、图书资产、办公资产等归口管理员合作,接受了北京市教委新农村建设折子工程的市级调拨资产和办学条件达标建设调拨资产,完成了对所接受资产的清点、验收、核对、入库,为登记上账打下了良好基础。

3、本年度年11月完成了对办学条件软件数据核实。核实录入了学校占地、单体建筑、各类用房、图书馆、体育运动设施、教职工信息、班级建设等相关信息。核实录入了新增、减少资产。基于数据录入准确、各类用房分配合理,在学校办学条件软件初步测评中得分居六所直属校第一名。为学校办学条件正式评估达标奠定了基础。

4、本年度年10月在《北京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动态管理系统》中建立了帐套,完成了对使用部门、使用人员、存放地点的基础数据维护,完成了现有资产分类录入,为对校产实施卡片动态管理奠定了基础。

5、财产物资是货币资金的转化形式。传统管理存在“重财轻物”和“派用轻管”的惯性,以致存在库房物资积压、浪费现象。本年度本人在库房物资管理上完善了物资入库登记、和物资领用登记,及时补充库房日常办公用品库存,临时需用物资随时报需、随时请示、随时采购,使降低库存与保障供应相结合。

6、本年度年6月与教学资产管理部门和现代教育技术使用部门合作,完成了对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类资产的清查核实,落实了区教委装备站关于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类资产管理的指示精神。

学校物业管理办法篇5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物流管理;物流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物流信息技术通过直接切入物流企业的业务流程来实现对物流企业各生产要素进行合理组合与高效利用,降低经营成本,直接产生明显的经营效益。它有效地把各种零散数据变为商业智慧,赋予了物流企业新型的生产要素──信息,大大提高了物流企业的业务预测和管理能力。通过“点、线、面”的立体式综合管理,实现了物流企业内部一体化和外部供应链的统一管理,有效地帮助物流企业提高服务素质,提高了物流企业的整体效益[1-2]。物流信息在现代企业的经营战略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建立物流信息系统,充分利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提供迅速、及时、准确、全面的物流信息是现代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3-4]。但是缺乏相应的物流信息技术的高素质人才,其原因是现代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对物流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尤其是民办本科高校所开设的物流管理专业更加不注重这方面的知识的培养和锻炼。进一步来说,民办本科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的不够合理,以至于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不能在学校获得这方面的理论知识以及锻炼这方面的能力。

一、民办本科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重管理轻实践

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现代物流管理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培养对物流业务管理的认识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在本专业领域跟踪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以及较强的现场管理能力和较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可以在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及物流企业从事物流管理的专门人才。从上述的培养目标可以看出,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对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侧重于管理,培养学生们既懂专业理论知识,又学习怎样管理物流企业。然而实际上学生们毕业后去上班是从事物流的基层工作,需要利用现代化的物流信息技术来完成工作,然后通过基层的锻炼,积累一定的经验,走上中层管理岗位。可以得出民办本科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重视管理方面的教育,忽视实践能力的锻炼,尤其是物流信息技术方面的培养。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结构性不强

在很多民办本科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中,其学科基础课程中没有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基础必修课程,而开设管理类的课程却很多。在专业基础课程中,偏向物流信息技术方向的课程只开设办公自动化和VFp教程等两三门计算机类课程。在专业核心课程中,偏向物流信息技术方向的课程只开设一门物流信息管理,而且该门课还是考查课,其重视程度较低。从整个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物流信息技术类课程不仅开设的课程较少,而且这些课程对学生的要求也很低,并且所开设的课程实用性不强,VFp课程在实际物流信息系统开发中应用极少,不能给学生们带来直接的好处。所以学生对物流信息技术方向的知识获得将更少,其实际运用就微乎其微了。

(三)学生们对物流信息技术锻炼机会少,质量不高

民办本科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基础课实践动手机会少,如某校物流管理专业所开设的VisualFoxpro9.0实用教程总学时为64学时(含32学时课内实践),课内实践32学时就是学生们在机房里上机,老师给出书上的题目和答案在VFp程序中运行,根本不能让学生们理解事物,用计算机语言学会处理现实中的简单问题,其教学质量根本不高。在物流信息管理课程中,总学时只有48学时,其中含8学时的课内实践,这8学时学生们根本无法实现或者分组完成,因为这8个学时所需要的计算机知识较多,所以学生们无法实现一个简单的物流信息系统案例,同时该门课是考查课,对学生们要求也低了,无法促进物流信息技术的实践学习。还有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几乎没有,学生锻炼学习根本就没有实践平台。最重要的是,基于物流信息化方向的授课老师基本上没有,基本上都是跨专业调整过去的老师在给学生上课,自然而然学生对于物流信息方面的专业知识的掌握更加不如人意。

(四)物流信息技术方向课程开设较少,且相关教师严重不足

民办本科高校的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一般都是基于物流信息技术方向的核心课程只有物流信息管理、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物联网与物流信息化、电子商务等几门课程,而这几门课程的必修基础课程又开设较少,无法保障核心课程的学习,学生们无法理解和完成核心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练习。同时物流管理本专业老师又是很少,能上物流信息技术方向的课程的老师几乎没有,即使有老师上这些课程,该老师对这些核心课程认识又是肤浅的,在教学上无法保障正常的教学质量,自然而然学生们能了解和掌握的物流信息技术的知识就更加少,无法拓展这方面的知识。

(五)实训实验室较少,缺乏实践教学平台

就民办本科高校整体来说,实训实验室都是相对缺乏,更不用说物流信息技术方向的实训实验室就更加少了。对于某些理论课程有几个学时的课内实践环节却无法开展,其原因是没有可以上实践课的平台,即使有平台也属东平西凑的,实践课中好多项目却无法实施,保证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同时缺乏创新的实训教材和细化的实训方案,实训实验项目不能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所学习的理论知识。

二、民办本科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研究

(一)物流管理专业带头人到高校进修以及挂职到企业锻炼

由学校出资鼓励物流管理专业带头人到全国重点高校进修学习,以提高专业带头人的物流管理专业理论水平。同时开展专业带头人挂职到企业进行深入锻炼,更深入地掌握现代化物流信息技术能力。通过这两种方式的学习和锻炼,使得专业带头人具有系统而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同时熟悉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的基本原理、方法,对人才培养模式有较深的研究;具有开展专业建设、开发新专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能力;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专业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能提出能力标准或课程标准的修订意见和建议,能对教学培训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在专业建设中充分发挥带头作用。

(二)合理开设物流信息技术方向的专业基础课程

充分利用学校的计算机系的老师,开设物流信息技术方向的专业基础课程,可以开设数据库系统基础教程、SQLServer2005数据库简明教程、C程序设计、Visual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教程、计算机网络基础教程等专业基础课。同时优化物流信息技术方向的专业核心课程,使得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的紧密衔接。这样,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架构就比较合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更加容易掌握。

(三)引进物流信息技术方向的人才,定期开展

“企业技术骨干进课堂”活动针对缺少物流信息技术方向的专业教师问题,学校可以投入可观的薪酬待遇引进几位硕士以上的研究生,有在企业工作经验的优先聘用。还有从企业聘请技术骨干定期到大学课堂里对学生们进行职业化能力教育,同时这些技术骨干可以带学生到企业里进行参观学习,不仅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而且又学习到来自现场的实践知识,拉进课堂与社会的距离,实实在在提高其实践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能力。

(四)新建或改扩建实训实验室,提供实践教学平台

民办高校应根据自己学校的具体情况,可以新建或改扩建实训实验室,使得物流管理专业有属于自己本专业特色实训实验室,为学生们提供良好的实践学习硬件平台。在软件方面可以购买物流信息技术综合实训平台、物流职业岗位体验平台等系统,把该实训实验室建设成学生物流实际业务操作能力与管理水平的培养的平台,充分体现和展示现代先进物流技术,满足基本实验、综合性实验,以及设计、创新性实验和毕业设计的需要的教学平台,真实再现现实物流企业的操作细节与业务流程等目标。从而使得学生更加直观了解物流各个基本环节的操作与管理、掌握物流信息的基本流程、熟练掌握物流设备与技术的原理与基本操作和培训学生基本的物流管理与操作能力,从而真正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海.基于信息技术的物流创新路径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3):101-104.

[2]李春艳.物流信息技术在现代物流中的应用[J].物流技术,2012(5):137-138,148.

[3]吴爱东.中国现代物流产业发展与制度创新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09。

学校物业管理办法篇6

第二条本暂行办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由国家和企事业单位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学校、完全中学的高中部、初中学校附设的高中班。

第三条高中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向学生收取学费。

第四条学费标准根据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一定比例确定。不同地区学校的学费收费标准可以有所区别。

教育培养成本包括以下项目:公务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教职工人员经费等正常办学费用支出。不包括灾害损失、事故、校办产业支出等非正常办学费用支出。

第五条学费占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比例和标准的审批权限在省级人民政府。由省级教育部门提出意见,物价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办学条件和居民经济承受能力进行审核,三部门共同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由教育部门执行。

第六条学费标准的调整,由省级教育、物价、财政部门按照第五条规定的程序,根据本行政区域内的物价上涨水平和居民收入平均增长水平,提出方案,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七条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应酌情减免收取学费,具体减免办法,由省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八条学费收费按学期进行,不得跨学期预收。

第九条学费由学校财务部门统一收取,到指定的物价部门申领收费许可证,并使用省级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专用票据。

第十条学费是学校经费的必要来源之一,纳入单位财务统一核算,统筹用于办学支出。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学费的收支情况应按级次向教育主管部门和财政、物价部门报告,并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

第十一条学校为学生提供的住宿收费,应严格加以控制,住宅费收费标准必须严格按照实际成本确定,不得以营利为目的。具体收费标准,由学校主管部门提出意见,报当地物价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审批。

第十二条普通高中除收取学费和住宿费以外,未经财政部、国家计委、国家教委联合批准或省级人民政府批准,不得再向学生收取任何费用。

第十三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并加强对学校收费工作的统一领导和集中管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研究制定必要的收费管理办法,规范审批程序,制定学生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等确定学费标准的依据文件,定期向社会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第十四条教育收费管理由各级教育、物价、财政部门共同负责。各级教育、物价、财政部门要加强对学校收费的管理和监督,督促学校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教育收费管理的政策和规定,建立健全收费管理的规章和制度,对巧立名目擅自增设收费项目,扩大收费范围和提高收费标准的,对挤占挪用学费收入的,要按国家有关规定予以严肃查处;对乱收费屡禁不止、屡查屡犯,情节严重的,要按国家有关规定对学校负责人给予行政处分。

第十五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物价、财政部门,应根据本办法,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并报国家教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备案。

学校物业管理办法篇7

民办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许多物流课程的教学方法仍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师处于主动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结果导致学生没有积极学习的主动性,也没有思维扩展空间,同时理论讲授为主,缺乏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和案例教学,这种过于简单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物流发展在我国历史短暂,物流管理专业是新兴的专业,物流管理教育处于摸索探讨阶段,多数物流专业的老师是由管理学、国际贸易、交通运输等专业转型而来,物流管理专业知识不足,甚至是边学边教,边教边学。专业教师“双师”素质不高,大部分教师缺乏从事物流工作的实践经验,师资力量薄弱。

构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要在充分调研社会对物流人才需求的动向和高等院校自身办学背景及特色的基础上,分析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依据社会就业岗位群和职业层次等来确定。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管理学、经济学、信息技术和法律基础知识,较高的英语水平和计算机技能,掌握现代物流管理理论、信息系统的手段、方法,具备物流管理、规划、设计、策划等业务环节较强的实务动作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并掌握熟练操作技能的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物流管理专门人才。根据物流企业的实际岗位来确定核心课程体系,通过对企业调研,对物流从业人员调研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委员会专家论证,对主要物流岗位进行分析,发现物流各岗位都需要既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又具有现场工作群体合作、组织、协调、控制、指挥及风险承受等管理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将现有的仓储主管、客户主管等36个岗位划分为运输、仓储、物流信息技术、配送、物流客户管理等5个岗位群,把原有的14门专业技术课和专业实践课的内容分解,按照5个岗位群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要,确定物流运输管理、物流客户开发与管理、配送管理、仓储管理、物流信息技术与管理等5门专业岗位能力核心课程。通过核心课程的重新构建,使课程设置紧紧围绕紧缺岗位的职责要求展开,设计出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对物流作业主要岗位能力、职业素质与知识点进行调研,构建了5个岗位群,确定了5门专业岗位能力核心课程,共同整合课程内容,动态调整与优化专业教学方案,构建面向岗位与工作过程,优化“做、学、用”为一体的与物流职业岗位紧密结合的“厚基础、多方向”课程体系和“双证书”一体化课程体系(指助理物流师、物流师等职业资格证书挂钩的“双证书”一体化课程体系),将“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和“专业技能认证”纳入教学计划,学生获得物流助理证书的相关课程培训或纳入《物流管理概论》、《物流运营与规划》、《物流设施规划(物流技术与装备)》、《供应链管理》等课程的教学中,或纳入选修课平台,或进行专门培训。

加强实践环节可以通过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具体地说,就是在校内建立物流实训基地和各种模拟实验室,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将校内实训基地和实验室建成模拟实训教学、案例分析、实证研究及应用研究的平台,通过仿真企业实务环节,将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融合成一个系统。学生通过实训可以掌握采购与仓储管理、运输与配送管理、调度等各方面的技能。在校外,利用社会资源,与本地区知名物流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可以通过实习参观、顶岗实习等多种方式完成理论知识到实践知识的转化,最后毕业实习是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个重要组成环节,它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毕业前最后一次实践,是学生在大学毕业前进行全面综合训练、掌握和应用理论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适应社会能力的重要环节。

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毕业实习安排形式,使毕业实习与就业有机地结合起来,避免出现学生因择业而不实习。教学方法的合理组合、正确运用,是实现教学最优化、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之一,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以保证在教师导向性信息的指导下,学生真正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了教学方法改革,一是改革常规的课堂教学方法,使用“案例或项目的研究性学习法”即将“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与“研究性学习法”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与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二是以网络为基础教学平台,采用互动式教学法,如课堂内小组模拟游戏,案例项目讨论。三是进行现代生产仿真实验。通过对仿真模拟实验软件的操作可以有效解决针对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某些课程在课堂教学和实训基地无法实际操作的困难。

“学习过程引导制,实训过程导师制”,两者有机结合,建设一支具有专兼职“双师”素质与结构的师资团队。鼓动和支持现有专职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每年送部分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感性认识和实践经验,把一线的操作经验补充到教学中来。根据教学需要,对一些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如物流实务)聘请企业高层物流管理人员来作兼职教师。学生在企业实习时,聘请企业物流管理人员做实习导师,负责具体指导学生的实习。与物流企业共同构建物流实习基地,建立分布于货运基地、仓储配送企业的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学习期间有机会到相关物流企业上岗实践,通过企业上岗实践,全面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积极采取订单式培养。请进来就是把具有一定的物流管理实践经验的专家和学者请入学校,为广大师生讲学,通过由专业教师或外请专家举办有关物流管理的专题讲座,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可以跟踪到物流管理的最新进展,进而增强他们的专业信心。走出去就是带领同学们到社会实际工作部门中进行实习、实践教学,提高了同学们在实际工作中的动手能力,同时也通过应用我们学到的知识为社会提供相应的服务。并通过确立科研项目为对方解决实际工作问题。

学校物业管理办法篇8

一、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建设,具体包括:硬件建设和人文景观建设,具体要做好五件事:第一,校园整体规划,构建主题公园;第二,教学楼改造,规避风雨;第三,校园网络升级,完善校园网站;第四,实训大楼建设,完善实训体系;第五,搞好环境卫生,落实好责任区。

二、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包括:规章制度、道德规范、行为规范、工作守则,是维持学校正常运转和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具体要做好四件事:第一,完善规章制度,明确岗位职责,规范办事流程,在今年5月份完成;第二,完善机构设置,落实岗位职责,搞好说岗;第三,完善校园文化墙,彰显学校办学优势;第四,加强通报制度,搞好升旗仪式。具体来说,要完善如下三大规章制度。

1.教学管理基本制度

如果说,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那么,教学质量就是学校的生命。因此,必须下大力气抓好教学工作,确立教学中心地位,树立教学神圣权威,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教学工作服务。

具体来说,要制定或完善如下五个方面的基本制度:第一,教学运行管理制度,具体包括:教学工作规范条例(包括:备课制度、授课制度、听课与评课制度、考试考核制度、教学日志填写制度、教学档案归档制度等);教学工作委员会章程;教学工作例会制度;教研室工作条例;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学籍管理办法;监考守则与考场规则;教室管理办法等。第二,教学质量管理办法,具体包括:教风、学风建设与实施办法;教学事故界定与处理办法;教学质量优秀奖评选办法;教学工作督导条例;各级领导听课暂行规定等。第三,教学基本建设制度,具体包括:专业建设(包括:专业设置与调整办法、重点专业建设管理办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原则指导意见、专业建设委员会章程、校企合作管理办法等);课程建设(包括:精品课程建设管理办法、优质课程建设方案、基于工作流的课程改革方案、专业英语课改革方案、体育课改革方案、两课改革方案等);教材建设(包括:教材管理办法、教材建设管理办法、教材建设委员会工作条例、教材建设实施细节等)。第四,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具体包括:学生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办法;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学生校内实验实训室建设与管理办法;学生校外实验实训室建设与管理办法;实训室档案管理办法;实训中心对外服务管理办法;贵重实训设备管理办法等。第五,师资管理制度,具体包括:师德建设实施办法;专业带头人和双师型骨干教师的标准与要求;双师型教师认定办法;教学名师评选和管理办法;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管理办法;兼职教师管理办法;教职工在职进修学习管理办等。

2.学生管理基本制度

一个学校,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没有学生,学校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学生兴,则学校兴。没有学生,就没有学校的一切。所以,我们一定要善待学生,培养好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才,真正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一是要大力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立志,乐学,修身,成才”为主线,做到“四个一”:即“一周开好一次主题班会”,“一周下一次寝室”,“一个月谈一次心”,“一个月进行一次思想动态分析”。二是要狠抓学生的行为规范管理教育。一个大学生,首先是做一个合格的公民,然后才有资格做一个合格的大学生。我们有些学生,连基本的行为规范都没有,基本的行为文明都不懂,这是管理教育的缺失。因此要坚持六抓:即一抓校园行为十不准,二抓内务卫生,三抓戒除不良习惯,四抓如何待人接物,五抓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六抓学风学纪,努力实现管理有序,学风优良,行为文明,团结互助的良好氛围。三是全力维护校园稳定,构建平安和谐校园。学生工作系统的同志要以高度的政治敏感性,牢记“稳定压倒一切,责任重于泰山”的政治责任,总结经验教训,创新工作思路,全力维护校园稳定。

3.行政后勤基本制度

后勤,后勤,就是要:工作在前,休息在后;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冲锋在前,退却在后;奉献在前,索取在后。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工作;要深入现场,深入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虚心听取意见,善于听取意见,任劳还要任怨。具体地说后勤服务必须做到优质高效,排忧解难。一是管理要实行精细化。后勤干的大多是小事,但有时往往是小事闹出大矛盾,所以后勤又无小事。要把这些小事干好,管理就必须实行精细化,所谓“细节决定成败”。我们要强化后勤服务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精细化管理,并建立起细节管理的长效机制;二是要实行人员管理的专业化。细节化管理的工作需要专业化管理的人员,所以要实行科学的人员聘任机制,庸庸者下,平平者让,能干者上,最大限度发挥后勤工作管理者的潜能,为师生员工服好务。三是要为学校提供完善的基础服务设施,水电气要确保24小时畅通,校园环境要舒适,整洁,安静,安全。

三、精神文化建设

学校物业管理办法篇9

一、当前高校校办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战略定位模糊。高校校办企业很多都是由80年代的校办实习工厂发展而来的,由最初的学生实验、实习的基地发展成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高高科技技术水平的重要阵地。少数高校校办企业改制上市后迅速发展成为海内外的知名企业。但是大部分企业和学校还是行政隶属关系,企业倒闭了职工仍然回到学校,缺乏战略规划,没有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企业发展过程中急功近利,受行政行为影响明显,短期行为过多,有时使企业在发展中蒙受重大损失,如果不能有效化解,甚至会使企业受到长期乃至永久的影响。

(二)战略执行不力。高校校办企业在战略制定的过程中并没有结合企业做很好的进行分析和规划,很多企业发展的中长期目标都是为了例行公事,在客观上造成战略执行的困难。另外,在目前的情势下,校方也没有过多的插手企业的经营和管理,造成监管上的真空,企业的发展战略执行不力,一些决策贯彻不下去也不了了之。战略的执行不力使得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反映迟钝,不仅容易错失发展的良机,也使得企业的危机刚刚出现时候不能及时应对,放任危机由小到大,最终酿成不能逆转的结果。

(三)战略评价实效。战略的实施不是在短期里就可以完成的,也就不可能在短期里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对企业战略实施的效果应该放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里评价。现在校办企业的战略评价过分注重强调短期的财务指标,如投资回报率、产值增长率等,忽视中长期发展的指标评价。战略评价不科学、不准确、不客观,反而弱化企业的发展战略,严重时会致使企业误入迷途。

(四)缺乏严格有效的财务监控。由于机制不健全、措施不得力,高校领导层对校办企业财务运作,普遍存在监控不力的现象。尽管设置了一些监督职能,也制定了一些监督制度,但因监督者没有掌握校办企业财务资金情况的必要信息和手段,难以及时有效地发挥作用,形同虚设。相当多的校办企业在重大财务事项上没有形成有效的决策约束机制,缺乏科学的论证和严格的审批程序,导致不必要的决策失误和经济损失。再加上部分高校领导忽视或缺乏财务约束机制,没有及时建立一套权责明确、相互牵制的财务监督制度,致使企业在财务管理上漏洞百出。

(五)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企业的资金管理观念差,管理方式和手段落后,存在多头开户的现象,资金管理失控;投资决策随意性大,有些企业不顾自身的能力和发展目标,盲目投资,热衷于铺新摊子,投资失误多、损失严重,使本来就十分紧张的资金状况雪上加霜;资金沉淀严重,占用不尽合理,货款拖欠居高不下,周转缓慢,企业信用和盈利能力下降。

二、加强高校校办企业财务管理对策

(一)产权明晰,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产权清晰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也是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工作的基础。高校要划清经营和非经营资产,剔除不良资产,要理顺校办企业产权关系,建立以资本为纽带、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校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独立承担有限责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同时担负起对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依法保护学校合法权益。

(二)对现有全资和集体企业进行全面的改制,依法组建国有独资企业性质的高校资产公司。按照《公司法》的规定,学校不应再成立新的全资企业,现有全资和集体企业应进行全面改制,全部改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按照“非改即撤”的原则,制定学校全民所有制企业改制总体规划。依法组建高校资产公司,管理学校的经营性资产,其组织形式可以是《公司法》规定的国有独资公司或法人独资公司。这一新型的管理方法是规避学校直接经营企业经济和法律风险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学校所有的经营性资产都要进入资产公司,由其负责经营和管理,确保国有经营性资产保值增值。高校经营性资产管理委员会要加强对学校投资企业占有和使用国有资产的监督与管理,代表学校履行学校资产公司出资人职责,行使资产公司股东权限。

(三)制定财务分析评价指标体系。企业根据自身的经营状况,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制订相应的财务分析评价指标体系,如资本收益率、资产保值增值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指标。通过这些评价指标明确管理人员的责权利,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促使企业财务管理规范化。

(四)以资产保值增值为重点,完善资产的管理。资产管理是财务管理的主要对象,企业应建立健全财产物资管理的岗位责任制度,对财产物资的采购、验收、领用、盘点等环节应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对财产物资的关键点进行控制监督,有效防止各种损失浪费;对债权要尽量采用预收货款、定期对账等措施加速货款的回笼,减少资金占用,保证充足的现金流量。平时要密切跟踪客户财务状况变化,利用现代网络信息对应收款进行管理,有利于与客户业务往来时,避免潜在的财务风险。

学校物业管理办法篇10

笔者所在学校属于深圳市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早在2002年本市教育系统就已经实行了财务集中核算的管理模式,新型财务改革管理模式下,如何设计出一套符合单位实际的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事业单位的持续健康发展非常重要。由于内部控制不可能面面俱到,在实际工作中,一旦发现管理环节上的盲点,就应该采取一些针对性的措施及时进行修正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用发展的眼光,找出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缺陷和差异,及时纠正内部会计控制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使之与变化后的控制环境相适应。总结学校财务纳入集中核算管理后的内部控制工作,发现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思考和改进。

一、收取学费时应增强对应缴学费的监管

目前学费收缴实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模式,具体缴费办法是由财政局在指定银行对应学校名称统一开设收费专户,每学期开学后,学校将学生缴费信息录入到银行打单对账系统,将缴款通知单打印发给学生,同时将信息盘报送指定银行,学生按照缴款通知单的要求将学费存入指定银行收费专户中,同时将银行开具的缴费收据交学校作为缴费凭证,学校在缴费月下载银行收费信息,与学费收据和缴款通知金额进行核对,与银行共同做好学费的对账和调账工作。学费核算方面,银行每月将各学校的收费报表送教育局核算中心,财政局根据学费到帐情况定期向学校返拨续费,教育局核算中心根据财政局学费返拨款单据确认学费收入。这种收支分开的管理,杜绝了学费坐收坐支的情况,确保学费资金能及时、安全地回笼,并能实行有效的集中管理,成为了深圳教育系统近十几年普遍采用的收费模式。

事实上,仔细分析一下上面的缴费和核算流程,可以发现缴费和核算两个环节是单独运行的,相互之间并没有起到牵制制约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应缴学费的监督控制环节上。目前执行的收费管理办法,应缴学费的初始信息完全由学校提供,收费银行只是根据学校提供的收费信息进行账务核对,财政局按实收学费的数据进行逐月拨款,核算中心根据财政返拨单金额记账确认学费收入。整个过程对“有多少学生该收费?学费应缴金额到底是多少?与实缴学费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差异金额到底是多少?”并没有设计和施行有效的过程监督,健全可控的约束机制。按照现在的操作办法,完全由学校单方录入应缴学费的初始统计数据,会给少数人造成可乘之机,利用职务之便不收或少收学费,如果出现类似问题,也是事后审计检查,才有可能发现,并不能在收费执行阶段及时进行控制。

笔者认为,要做好学费收缴的内部控制,实施全面监管,必须抓好应缴学费、实缴学费、记账核算这三个层面的工作,完善业务流程手续,让三个层面环环相扣,才能有效监督资金的回笼情况,保证学费的足额收取。可将现有办法进一步完善为:从在校学生的学籍登记入手,把经教育局招生办确认的在校学生名单作为应缴学费统计资料,录入缴费信息,同时向缴费银行和核算中心报送有效原始资料,核算中心设立“应缴学费”账户,登记应缴学费总额。银行和学校继续做好收费对账工作,学费缴交后,银行将收费报表报送核算中心,核算中心根据银行报表数据登记实缴学费总额,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的确认程序以及入帐办法可保留不变。这种做法,从相分离的职权面入手,加强了对收费信息采集的监管,将学籍登记和学费收费登记相结合,可以全面掌控在校生的缴费信息登记,不留盲点;另一方面,核算中心通过观察“应缴学费”账户各月余额,可以全面了解学校收费工作进度和执行情况,进行过程跟踪监督,及时反馈信息纠正错误。

二、费用报销应加强对需求环节的审核监督

实行财务集中核算后,中心会计人员并不参与学校的具体经济业务,只是根据原始票据来判断单位报账发票的手续是否完备、票据是否合法有效,对报账凭证的审核,除采购物资和工程类项目支出有一些特殊要求,其他的费用报销只要有报销人、证明人、审批人三方签字即可认为手续齐备了,这种报账方式,对原始凭证反映的经济事项是否真实,仅仅只能是对执行层面的事后控制,无法真正监控全过程。这种只注重形式上的合法,忽视或难以把握经济活动、财务收支真实性的问题,目前较普遍地存在,很容易滋生舞弊做假行为。

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核算中心必须与学校一起齐抓共管,配合学校从财务管理源头上采取有力的内部控制手段,才能真正实现对经济业务的全方位监督。具体做法,所有经济事项一开始提出,就要执行严格的需求审批程序,学校方面,应由需求方提出书面申请,所有的经费支出都必须具备充分合法的理由,严格执行审批程序,并将审批程序在校园办公网上进行校务公开,实行全员监督。核算中心审核单据时,把学校的业务需求审批单作为必要原始凭证,没有需求审批单,不能执行开支,不能报销费用。这样就能将需求、执行、报销三个环节分开,实现不同职能层面上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举一个简单的实例,以前学校司机报销停车票时,只要票据合法,有报销人、证明人、审批人三方签字即可,不能完全监督经济业务的真实可靠,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后,要求停车票报销时必须有学校的派车申请单作为需求证明,这样根据每次的出车记录,就能准确审核停车发票记载的停车地点和停车金额的真实有效性了。

三、建立健全完整的资产管理制度

按照财政部、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校会计制度(试行)》的相关规定,作为固定资产管理的财产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的一般设备;(2)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的专用设备;(3)单位价值虽然未达到规定标准,但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如课桌、图书),也作为固定资产管理。当前学校固定资产的管理,帐、实完全分开,固定资产的数量金额帐由核算中心按照规定登记核算,固定资产的实物使用台帐由学校负责管理,每月核算中心与单位对帐后,汇总财务报表。这种教育行业国有资产的管理方式监管层面狭窄,缺乏后续控制,资产流失现象经常发生。具体体现在:很多临近固定资产入帐价值边缘的低值易耗品,未严格要求纳入财产监管,使用过程中浪费现象严重。

学校的财产管理,具备一定的行业特殊性,很多教学教具、体育器材、音乐美术器材、普通实验室仪器设备、宿舍生活用品、物业维修工具等等,单项物品的单位价值并不高,未达固定资产入帐标准,但由于这些物品种类多,数量大,价值总和不容忽视。按照学校资产的常规管理方式,这些物品购入后,由财产保管办理入库和一次性批量领用手续,不用登记固定资产帐,无使用人责任追踪监管,极易出现物品管理混乱和严重浪费的现象。

笔者认为,对学校这个领域,必须根据在用资产的实际情况,建立实施全方位的财产监管体系,各类低值易耗品登记使用台帐,跟踪使用情况,完善报废新购手续,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财产管理目标,有效控制国有资产的浪费和流失。具体做法,与固定资产实物帐一样,将低值易耗品按物品性能分类,建立实物管理台帐,登记数量、金额、入库时间、领用部门、领用人、存放地点、领用时间、报废情况等基本信息。按学期进行盘点,登记现状。出现丢失和人为损坏的要责任人进行赔偿;自然损耗无法使用时,由维修部门给出报废意见,报学校同意后方能申请新购;重新购置后办理领用手续时,必须以旧换新,才能办理核销登记手续,同时将废旧品交回学校统一回收处理。

四、对校内自行采购零星维修工程的监管

深圳中小学校的基建维修工程分成三大类,第一类建筑物基建工程,全部由市发改委立项,教育局基建办统一管理,建成后交付学校使用。第二类预算金额在20万元以上的装饰修缮改造工程,需由学校申报专项资金预算,经教育局、财政局审核后确认立项,项目执行时向市政府采购中心申请政府集中采购,按公开招标程序确定中标单位。第三类是单项预算资金在20万元以下的校内零星修缮工程,由学校自行采购,一般从正常公用经费渠道开支。前两类工程严格执行政府集中采购程序,预算、执行、结算程序规范,内部控制监督能实施到位,保证了财政资金的合理有效投入。第三类工程由学校自行采购管理,如果不确立组织内部各岗位职能范围,经办人员的行为规范,制定相互牵制的内部控制程序,纯粹的单方管理一定会出现监管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