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改革的具体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30:32

医疗改革的具体内容篇1

关键词:医疗改革;高等医学教育;临床教学管理

高等医学教育是培养医学人才的重要平台和基地,我国公共医疗卫生事业在建国后、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为求更好的满足时代需求,先后进行了五次改革,现阶段第五次改革已经得到大面积推行,在此背景下,高等医院教育的临床教学管理也应作出适应时代的变化。

一、高等医学教育临床教学管理的问题

1.教师队伍方面的问题

教师是高等医学教育临床教学的关键,目前来看,教师方面的管理相对滞后于教学需求。主要集中于教师数量、教师教学内容两个方面。由于我国医疗系统建设渐渐完善,在医疗改革环境下,对医务人员的需求也会不断加大,目前的高等医学教育临床教学,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强,教师数量的不足影响了整体教学体系和人才的培养。同时,教学内容方面的管理也存在问题,即教学内容中理论知识比例较大,实践内容依然不够丰富,还是要依靠学生在实践乃至工作后自己缓慢积累,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的成长速度。

2.教学体系方面的问题

高等医学教育临床教学的体系流程是相对固定的,多年来几乎没有大的变化,该体系在以往相对能够较好的满足教学需求,但在时代不断发展变化的情况下,渐渐出现了无法适应的问题。比如教学集中于课堂,课外教育几乎为零,同时课堂教学过于严肃刻板,内容僵化,针对性不够。医疗改革环境下,专业知识和其他能力应该均衡成长。

3.社会压力方面的问题

社会压力给高等医学教育临床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频发的医疗事故、医患纠纷,这种影响包括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的教学积极性等各方面。我国古代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说法,足见医疗工作者是被尊重的,但当前时代由于医院产权性质的变化,医患关系出现许多问题,这间接的影响了学生对未来工作的热情和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导致高等医学教育临床教学出现了暮气沉沉的情况。

二、高等医学教育临床教学管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内容是增加教师数量、更新教学内容,使教师队伍能够满足日渐增多的教学任务,也使教学内容能够更切合时代所需。目前来看,大部分高等医学教育临床教学教师就职于公立大学,在未来的教师队伍相关建设中,可以进一步完善民办大学,使其承担更多教学任务,但该措施具体施行时,需要注意办学资质和教师水平,避免鱼目混珠的情况。教学内容中可以适当增加现代医疗改革内容,并将之作为基础理论内容,使学生充分了解,并在实践中逐渐加深掌握。

2.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管理体系

管理体系的要点是使整体教学符合时代特色,基本内容是增加实践内容,注重课外延伸。实践内容的选取需要注意结合医疗改革背景,比如增加去医院进行实践的时间,并通过了解医院工作内容的方式深入理解医疗改革的具体措施。课外延伸方面,可以由学校或者学生自发组织一些活动等,与退休医护人员、患者等交流沟通,了解相关人员对临床医疗和教育的看法,进一步完善现有管理体系。

3.建立并利用沟通平台

良好的沟通是改进工作的基础条件,就高等医学教育临床教学而言,最简单、广泛的交流平台是互联网平台。百度贴吧、微信公众号等,均可以用作交流,其具有受众广泛、交流方便等优势。与患者、学生、其他学校之间的沟通,有助于了解患者诉求、学生意见,并可以参考其他学校经验,提升本身管理的能力,更好的抓住管理重点。

三、总结

在医疗改革背景下,医疗相当系统的各方面元素都受到影响,包括医院、患者和医疗教育机构等,就高等医学教育临床教学管理而言,存在着教师队伍方面、体制方面和社会压力方面的问题。探讨问题并针对性的寻觅解决方法,有利于下一步高等医学教育临床教学管理工作的进行以及医疗事业的总体发展。

参考文献

医疗改革的具体内容篇2

关键词:全科理念;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共卫生课程

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就业主要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据《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3》记载,2012年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执业(助理)医师大专学历者占41.0%,乡镇卫生院执业(助理)医师大专学历者占41.4%,可见专科层次医疗卫生人员是基层卫生机构的主力军。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输送高素质实用型医学人才,我校临床医学专业于2010年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公共卫生课程也随之进行创新改革,现报告如下。

1改革背景

为顺应人民健康需求增长和深化医药体制改革要求,我国于2009年启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主体机构。在该背景下,基层医疗机构承担的工作任务逐步从过去单一的医疗服务转为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并重,即要求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必须同时具备开展基本疾病诊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水平低下,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数量、素质、结构均不能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在许多乡镇卫生院,可胜任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人员严重缺乏,明显阻碍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何坪[1]等人对重庆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卫生机构进行调研,以评价专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实际工作能力。结果表明,重庆市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师数量及能力均处于较低水平,几乎没有专业的全科医师;三年制临床专业毕业生临床基本诊疗能力不强,开展公共卫生服务不力,缺乏相关理念、知识和技能,难以独立开展和全面承担相关工作,素质普遍偏低,自我职业归宿感也较低。同时,《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2~4]等的相继出台,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专科医学教育应以“3+2”模式着力培养全科医生,即在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工作的三年制医学专科生,毕业后接受两年的临床和公共卫生技能培训。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为重点,强化临床实践技能以及全科医学知识培训,并将其作为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

2改革措施

根据“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任务,临床医学专科教育应围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六位一体的基本要求,深化三年制临床医学专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强化全科理念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培养。为提高临床专业学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与水平,应在原有预防医学课程基础上,针对具体工作岗位能力需求进行必要的建设与改革。在此基础上,我校公共卫生教研室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与内容进行大量调研[5],结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6],针对临床类学生编写了《基层预防保健技术》教材。教材共十一章,内容即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高血压、2型糖尿病)、重性精神性疾病患者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中医药健康管理、卫生监督协管。在编写过程中,将预防医学、健康保健等基础知识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有机融合,并编写配套的实训教材,使实训内容按章节整合;改革教学方法,探讨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并聘请基层医疗机构一线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进行教学和实训指导,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同期开发了课程教学网站,包括课程相关资料及课外学习资源链接,学生可在课后进行自主练习及拓展学习;同时,在临床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增加基层医疗机构实习内容[7,8],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本课程教学使专科临床类学生能理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意义,掌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要求与技能,为以后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顺利开展相应工作奠定基础。

3讨论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临床医学专业专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主力军,应同时具备开展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在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公共卫生课程较少,仅有预防医学一门课程,与基层实际工作结合不太紧密,应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公共卫生能力培养。《基层预防保健技术》即是在全科理念指导下,综合采用调研、查阅文献资料、专家研讨等方法,针对临床医学专业专科生开发的基层实用性校本教材,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对其他高职医学院校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该教材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和要求进行编写,并配套相应的实训教材和网络资源,针对性地提高临床专业学生基层工作能力。在课程教学中应注意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强调实训操作。如在讲解居民健康档案建立与管理时,让每一名学生自己创建一份健康档案,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同时在临床见习与顶岗实习中增加相应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内容,以培养真正的全科医师。我校基层预防保健技术课程于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开设,并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国家相应政策规定不断更新,以更贴近实际岗位工作任务。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实习评价结果显示,学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意识及能力均较以前的学生有所增强,岗位胜任力有所提高。

综上所述,我校自主开发的基层预防保健技术课程能有效提高专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符合专科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但因为是一门新课程,如何使教学内容和方法更贴近实际岗位需求,尚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王丹杨柳清单位: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何坪,邓宇,罗利刚,等.重庆市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全科医学教育研究,2011,14(124):3593-359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Z].教高[2012]6号.2012-05-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Z].教高[2012]7号.2012-05-07.

[4]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Z].国发〔2011〕23号.2011-07-07.

[5]谭涛,肖智勇,郝坡,等.以需求为导向整合高职高专类临床医学教学内容的探讨[J].重庆医学,2012,41(36):3905-3906.

[6]秦怀金,陈博文.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术规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医疗改革的具体内容篇3

关键词:医疗保险;支付方式;医院管理

通常来讲,关于医疗保险方面相关支付方式不仅是现今各个医疗机构关注的焦点,而且也成为了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以往对于医疗保险方面涉及的研究往往是集中在国家政策方面,以支付方式为研究视角的研究还比较少。

一、初探医疗保险费用支付

通常来讲,关于医疗保险方面支付方式可以依据实际支付对象分成两种,一种是关于被保险一方的相关支付方式,另一种是关于医疗服务一方的相关支付方式。前者主要是将封顶线以及报销比例和相应的起付线等包含在内,而后者则是将单病种支付以及项目付费等包含在内[1]。本文主要是对后者进行实际探讨,即探讨关于医疗服务一方的相关支付方式。

二、探析现今主要几种支付方式

1.项目付费

所谓的项目付费主要是指依据服务具体项目进行相应的付费,在该种付费中需要对涉及的种种服务项目予以价格的统一制定,一般由医疗机构确定项目数量以及具体服务项目。现今依据服务项目进行实际付费已经成为医保最为主流的付费方式。该种付费方式有一定缺点,即对于上涨较为快速的医疗费用较难控制,因此需要予以一定的改革。

2.单元付费

所谓单元付费即定额结算,主要是指依据特定参数将医疗服务整体过程划分成不同单元,依据各个服务具体单元将预算额度予以确定并进行费用实际支付。该种支付方式是介于病种付费与项目付费间的一种新型方式。

3.病种付费

所谓病种付费主要是指依据不同种类疾病,进而将支付额度予以确定并进行费用实际支付的一种方式。目前该种付费方式还属于一种试验形式。原因在于:其一现今对于病种实际覆盖面还较为有限,难以准确将各个病种包含在内。其二是依据不同病种进行费用控制还不够健全,缺乏相应的调价机制。所以该种付费方式比较适合在较小区域内推行。

三、探析近期支付方式改革方向

1.预付制改革

以往无论是病种付费还是项目付费又或者是单元付费基本上均是依据后付制原则开展。而现今则实施预付制改革,即将医疗机构实际承担的相应经济风险予以有效降低并将资源有效配置提高其效率[2]。最重要的是预付制改革能够对医疗费用过快增长起到一定的约束控制作用。

2.混合制改革

任何一种付费方式都无法保证其没有缺点,时代的发展也对单一性的付费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混合制改革则在该种背景下推行,通过将多种付费方式有效结合进而集中不同付费方式的优点并回避其缺点,最终实现支付方式的不断优化。

四、探析支付方式改革于医院管理影响

1.医疗质量的保证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能够对医疗质量给予良好保障。具体来讲,无论是关于付费方式的预付制改革还是混合制改革均促进医疗机构相关医保部门的工作优化,而基于此医院相应医保部门也将医疗质量作为重点监控对象。利用评级管理进而对相应的医疗服务实际质量以及患者就医管理和相应的医疗费用信息管理等予以准确评价,建立在该种全方面服务管理评价基础上的医疗质量将会得到最大化的提升。由此可见,支付方式改革能够为医院管理在医疗质量方面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

2.医疗成本的降低

医保方面支付方式改革能够将医疗成本予以有效降低。具体来讲,预付制以及混合制的实际支付方式改革将医院医疗消耗和医院获得的服务费用相分离。从一定程度上讲,该种医疗消耗与服务费用分离状况会增加医院财务工作的实际压力,但也将医院实际医疗成本予以最大化明确与有效控制,医院关于医疗方面的各项费用支出收入也将更加明晰准确。在此基础上,医院要想实现成本与收入差的提高,就需要针对医疗成本选择更为经济可靠的控制方案,该种操作的直接影响就是医院医疗成本的实际降低。由此可见,支付方式的改革能够为医院管理在医疗成本方面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

3.医疗效率的提高

医保方面支付方式改革能够将医疗效率予以有效提高。具体来讲,支付方式改革促使医院对住院日以及病床实际周转率给予较大关注,并将该两方面作为重要管理对象。由此医疗效率也就成为了医院医保实际管理的核心工作内容[3]。医院将医疗效率提高作为重要管理目标,通过工作模式调整以及优化和医疗工作者予以的良好培训等进而实现这一管理目标。由此可见,支付方式改革能够为医院管理在医疗效率方面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

五、结论

综上所述,关于医保方面实际支付方式的良好改革不仅是现今各个医疗机构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现今医保服务为民的根本要求。通过支付方式改革能够对医院管理予以医疗质量上的有效提升、医疗效率的最大化提高和相应医疗成本的实际降低。可以说支付方式改革对于医院管理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作用。

作者:田犁单位: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咸宁市中心医院

参考文献:

[1]郑大喜.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对医院财务管理的影响[J].医学与社会,2013(,2):55-58.

医疗改革的具体内容篇4

关键词:新医改内部财务审计工作内容重要性

在新的医疗改革的大背景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逐步由单一的财务审计向内部财务审计和内部管理审计过度转型,其中内部管理审计主要有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审计。然而财务审计作为医院内部审计中的一个重要传统工作内容仍就发挥着其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大多数医院都是事业单位的公立医院,非盈利为主要目的,其财务的收支管理工作制度主要的依据是《医院会计制度》、《医院财务制度》,但制度相对滞后。随着新医改的实施和医疗事业的迅猛发展,加强内部财务审计工作的制度化建立十分重要。

一、医院内部财务审计工作的内容

医院内部财务审计工作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依据国家的相关法规和制度,对医院的经济管理活动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活动,具有经济监督、经济评价和经济鉴定的职能。医院内部财务审计工作主要针对医院的财务收支状况和经济活动的合规、合法性进行审计监督检查,从而减少医院的差错和错误,切断医院浪费的源头,发现医院管理中的漏洞,保障医院的经济活动的合理合法性,进而使得医院沿着正确的轨道运营发展,加强了国有资产的安全性。

二、医院内部财务审计工作的重要作用

新医改形式下的医院内部财务审计工作对于医院的经济财务和各项组织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新形势下医院内部财务审计工作降低医院的各项经济损失重要作用

医院内部财务审计工作主要针对的是经济效益的审计,特别是通过对医院的各部门的医疗诊疗服务中的经济效益的审计,可以减少直至逐步的杜绝决策失误带来的医院经济损失、使得医院经济效益的有效提高,降低医疗成本,进而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和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从而实现了医院的良性循环式自我发展。

(二)新形势下医院内部财务审计工作切实维护医院的利益

新医改形式下加强对医院内部财务审计工作的力度,有利于维护医院的利益。通过医院内部财务审计对医院的财会资料账目、财务收支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合规性检查,同时对医院的各项财务收支活动进行有力的审查,逐渐的完善医院的财务运作模式适应新医疗改革的发展要求。通过医院内部财务审计对财务资料信息的分析报告可以及时发现医院内部财务管理运行时存在的贪污偷盗、、利用职务之便侵占国有资产等问题,切实有效的保障了医院的整体利益和国有财产的安全性。

(三)新形势下医院内部财务审计工作促进医院管理体系完善

通过医院内部财务审计工作及早的发现医院管理体系工作中的一些薄弱环节和需要改进的内容,从而有效的并且有针对性的向医院的管理领导层反应。通过对医院的管理体系的问题分析,进而完善医院内部管理系统的健全发展。医院内部财务审计工作通过对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测试,不断提高医院的综合管理水平,促进医院的健康发展。

(四)新形势下医院内部财务审计工作促进了医院合法业务活动

医院的所有医疗活动和业务均需受到法律法规的规范约束,必须依法进行医院的各项医疗业务活动。在此,需要正确的处理医院与国家、病人和医疗工作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医院内部财务审计工作对财务收支状况和各项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审计监督,进而增强医院管理领导层和医疗工作者的法制观念意识,揭露和制止医疗业务活动中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行为,严肃医院的财务经济纪律,从而更有效的建立良好的医疗活动秩序,促进医院的各项医疗活动依法进行。

三、加强医院内部财务审计工作

新的医疗改革形势下,医院内部财务审计工作对于医院的各项发展有着以上如此重要积极的作用。为此,要通过采取各项措施不断的加强完善医院内部财务审计工作,从而更好的服务医院的健康发展。

(一)紧跟医疗改革和医院发展形势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医疗各项改革也在不断的进行。为适应新医改发挥内部财务审计工作的重要作用,进而使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医院内部财务审计人员需要认真学习有关、法规和医改文件,不断了解新的医疗改革对医院内部审计工作提出的要求,并充分认识医院内部的财务审计工作在深化医院改革和发展社会经济效益中的作用,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探索适应医院改革发展需要的新道路。

(二)加强内部财务审计队伍建设

为了更好的发挥医院内部财务审计工作的重要作用,需要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搞好制度建设,把医院内部审计工作逐渐引入了科学化、规范化、全面化的轨道上来。壮大审计队伍的人员配备,不断提高内审人员的自身素质和综合能力。通过系统培训并参加本专业的职业资格认证,改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掌握多种技能。提高判定力、洞察力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廉政建设,树立廉洁公正,爱岗敬业,有奉献精神的工作作风。

(三)完善制度建设,提高内审机构的独立性

更好的发挥医院内部财务审计工作的重要作用,需要完善内部财务审计的相关制度,严格按照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的程序、范围、方法等来执行,有效的避免其他职能部门和个人、甚至是高层管理部门的干涉。确保内部财务审计的独立性,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审计工作计划、审计下作程序、内审职业准则和道德规范、内审人员的岗位贵任制、内审工作考核标准等相关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有效防范审计风险,充分发挥内部财务审计的重要作用。

在新的医疗改革形势下,医院内部财务审计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有需要加强改进建设的地方,在不断的改革发展中发现问题,使医院内部财务审计工作适应医院发展的要求,更好的促进医院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医疗改革的具体内容篇5

关键词:改革创新;县级;公立医院

abstract:thecountypublichospitalreformisthenewhealthcarereformoneoffivekeytasks,healthcarereformhasenteredacrucialperiodinShamShuipoand.RushanCity,asdeterminedbytheministryofHealthnational311,theprovince's30countiesreform,thispaperRushanprogressinthereformofpublichospitalstosortout,trytomakefeasiblerecommendationstothecountypublichospitalreformandinnovationtoprovidereferenceandpromotionexperience.Keywords:reformandinnovation;county;publichospital

X799.5

根据上级统一部署,乳山市人民医院、中医院、妇保院、康宁医院和结核病防治所等5家县级医院于2012年12月30日正式启动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在改革方案设计中,乳山市多措并举,多环联动,即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医疗保险支付制度、财政投入保障政策、医疗服务行为监管、医院内部精细化管理等同步推进,使改革的措施可复制、可持续、可发展,形成了群众、政府、医院和医务人员多赢的局面。

1、注重顶层设计,确立改革切入点

根据国家公立医院改革的总体要求,乳山市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顶层设计,实施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具体内容是:以坚持县级医院公益性为改革的总体目标,把“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为改革要求,破除“以药补医”机制,按照患者总体负担不增加、医疗合理收入不减少、政府和医保可承受的原则,统筹推进补偿机制、管理体制、人事分配、价格机制、医保支付制度、采购机制、监管机制等综合改革。通过推进改革,进一步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医院的运行效率,提升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和质量,建立富有活力、可持续发展的医院运行新机制。力争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以上,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市,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针对药品收入占医院总收入半壁江山的现象,以药养医机制是群众、医生不满的问题,乳山市把取消药品加成,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作为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切入点,努力做到试点公立医院摒弃利润最大化以破除以药养医机制为突破口。目前10个试点病种已经确定,市卫生局积极组织相关人员做好试点病种费用测算工作,同时,切实规范控费工作,把门(急)诊次均费用、住院床日费用、出院者平均医疗费用、自费药品控制率、总费用增长率等纳入公立医院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尤其是对市、中两院,规定总费用控制率必须保持零增长,确保患者总体费用不增加。从试点效果看,逐步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初步建立“大病不出县”的有序就医秩序。

2、确立“四项改革”为综合改革内容

为取消药品加成,破除“以药补医”机制顺利实施,切实减轻群众就医负担,乳山市确立了“四项改革”为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综合内容。

一是改革补偿机制。通过试点改革,我市县级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将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两个渠道。

二是改革医疗服务收费政策。按照医药费用“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的原则,调整治疗费、护理费、床位费和手术费等。住院诊疗费由原来的每天3元上调至5元,占服务价格调整总额的7%;三级、二级、一级护理费分别由原来的3元、6元、9元上调至5元、9元、12元,占服务价格调整总额的12%;床位费由原来的每天15元、20元分别上调到30元、40元,占服务价格调整总额的60%;患者手术费较原来上调了26%,占服务价格调整总额的21%。调整手术费、治疗费、护理费、诊查费、床位费价格与医保、卫生、财政政策同步调整,不增加患者实际医药费用负担。

三是改革财政、医保投入政策。在财政压力紧张的情况下,顾全大局,权衡利弊,兼顾供需双方,通过资金预付和定额补偿的资金调度方式,加大财政保障力度和投入比例,实行付费改革机制,为患者提供方便、快捷、廉价的医疗服务是医院、医保和新农合的共同责任。把床位费纳入医保范围,确定较长周期的政府投入规划,加大医保、新农合对公立医院投入比例,着力建立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发展所需的财力、物力等方面的保障机制,努力实现平稳运转,维护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市财政局挤筹资金,按月拨付试点医院,每年增加财政投入400万元。其中,市人民医院年补助资金206万元、市中医院135万元、市妇保院6万元、市康宁医院14万元、市结核病防治所39万元,为医院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四是完善政府监管机制。针对公立医院公益性淡化的突出原因是政府责任的缺失和错位,明确责任,采用多种措施主导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与效益性制衡,强化政府对公立医院的主导地位。政府主导公立医院以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在经营过程中先算“社会满意帐”,而不能只算“经济收入帐”,通过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社会满意度”调查,把维护群众健康权益放在首位,用好政府市长热线和物价局价格举报热线,及时了解和掌握群众的看法,开好卫生系统内部医改动员大会、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启动会议、医改政策解读会议和医改座谈会四层会议,明确责任、强化督导,扩大覆盖面,提升影响力,推行医院信息公开,建立了面向社会开放的医院公用信息平台,增强院务的透明度。特别在做好预防保健,多发病、传染病、慢性病防治和健康教育减少疾病发生等这些不盈利项目加大政府监管力度,充分发挥政府对医院的监管作用。

3、提高服务水平,改进考核体系

患者最关心两件事,一是尽可能少花钱,二是尽可能买到合意的服务,针对这个问题,乳山市把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作为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重点,启动了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绩效考核工作。改变了以往只重视医院经济指标和数量而忽视服务质量和社会效果的旧考核体系,通过“服务与效率相挂钩”来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的新考核体系。新考核体系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评判医院绩效的最重要标准,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看病不安全”等问题。

一是推行“先诊疗后付费”模式。于去年6月1日在全市县级公立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镇卫生院全面积极推行“先诊疗后付费”模式,对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农合以及其他病情危急需紧急救治的患者,推行这一服务模式,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得到了彰显,进一步优化了服务流程,细化了服务措施,提升了服务质量,切实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医务人员的良好形象得到了重塑,缔造了和谐的医患关系。

二是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在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结节性甲状腺肿、乳腺癌三个病种被确定为威海市临床路径试点病种的基础上,市人民医院和中医院又筛选了14个病种,纳入临床路径管理,在医保和新农合的支持下,为了控制不合理检查,控制医药费用的不合理增长,确保农和资金的合理使用,按病种制订了详细的诊疗规范,对诊断、检查、手术、护理、用药等都作出了详细的规范路径。约束临床诊疗行为,缩短了平均住院天数,使患者得到了合理的治疗,保障了医疗质量安全,有效地控制了医疗成本,提高了医院管理水平,使合作医疗资金得到了更合理的使用。

三是实施分级负责诊疗机制。“看病难、看病贵”已成了造成老百姓“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一个主要原因。“看病难、看病贵”主要是因为县外转诊率高,越是大城市、大医院,越是“看病难”、越是“看病贵”。所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有效措施是降低县外就诊率,县级公立医院改革也把这点作为改革的一项目标。为了方便百姓就近就医,力争做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较重疾病不出县,降低县外就诊率,提高各级的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乳山市科学划类分级,实行分级负责诊疗,差异性补偿,使有限的医疗资源在县内流转。通过分级诊疗,控制转诊,能够使更多的资金回流,为医院的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保障。具体做法:先根据各自的医疗技术、服务水平和硬件设施,分别确定了村级、乡镇卫生院、县级公立医院负责治疗的疾病病种数量,然后分析县域范围不能治的病,经过外请医生可以治疗的疾病病种数量,最后确定县域确实自己不能治疗,到县外转诊的疾病病种数量。参加新农合或医保的报销时按不同的比例实行差额补偿。用这种方法引导患者根据自己的病种确定在哪里诊治能得到更多的补偿。

四是开展惠民利民服务。深入实施“医疗惠民行动”,大力推进志愿者服务、节假日门诊、出院随访、院务公开等便民服务,利用好电视台、广播电台、网络,报纸,宣传明白纸五个载体,在市人民医院和中医院积极推行就诊“一卡通”制度,进一步提高服务效率,缩短候诊时间。

在实际考核中,将各试点医院完成政府指令性任务、“先诊疗后付费”、临床路径、实行分级负责诊疗和差异性补偿、优质护理服务、医德医风、卫生信息化建设等医改措施落实情况作为主要内容,着重细化考核医院基本药物与抗菌药物使用率、药占比、医疗合格率、县外转诊率、患者满意度、社会监督评价等医疗服务内涵指标完成情况。每季度考核一次,考核结果与各单位的目标岗位责任制完成情况直接挂钩,考核不合格的,按照市委市政府年初制定的目标岗位责任制,扣减奖励补助资金,并通报批评,限期整改。绩效考核体系既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质,又遵循医院发展的基本规律,引导医院加强内涵建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医疗改革的具体内容篇6

煤炭行业职工劳保医疗制度,在保障煤炭职工的身体健康,促进煤炭工业改革、发展和稳定,增强煤炭企业的凝聚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现行的劳保医疗制度存在的一些弊端日益突出,企业的医疗费用负担越来越重,现行制度已不能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因此,加快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建立保障职工基本医疗、节约医疗资源、控制费用支出、减轻企业负担的新机制,是煤炭行业深化改革的客观要求。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体改委等四部委关于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扩大试点意见的通知》(国办发〔1996〕16号)精神,结合煤炭行业的特点,部制定了《煤炭行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指导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改革方案和实施办法,以加快煤炭行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步伐。

各煤管局(厅、公司)、直管矿务局(公司)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和实施办法要报部备案;改革进程中发现问题请及时向部报告。

附:煤炭行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指导意见

根据国务院《关于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扩大试点意见的通知》(国办发〔1996〕16号)精神,结合煤炭行业的特点和实际,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改革的目标和原则

改革的目标是:从煤炭行业的特点和实际出发,以煤管局(厅、公司)或矿务局(公司)为整体,建立统筹医疗基金与个人医疗帐户相结合的煤炭行业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并逐步与国家将要实行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平稳接轨,以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提高煤炭职工健康水平的要求。

改革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一)为煤炭职工和离退休人员提供基本医疗保障,有利于减轻企事业单位的负担,有利于转换煤炭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煤炭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二)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和方式要与煤炭工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企业经济效益及职工的承受能力相适应,医疗费用由国家、单位和职工个人三方合理负担。

(三)公平与效率相结合。职工享受的医疗保险待遇,要与个人对煤炭工业的贡献适当挂钩,以利于调动煤炭行业职工的劳动积极性。

(四)建立对医患双方的制约机制,促进煤炭行业医疗机构深化改革,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用药,最大限度地减少浪费,有效地遏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

(五)按照国家的政策法规和制度,煤炭部按系统规划建设和管理本行业的医疗机构,并在不断深化改革中,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对医疗机构合理的补偿机制。

二、实施范围与对象

煤炭行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实施范围包括:煤炭部直属的所有企事业单位及其多种经营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三资企业。统筹对象为上述单位的所有职工、离退休人员、退职人员。

三、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

医疗保险基金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

用人单位缴费:原则上暂按上一年度职工工资总额的7%以内提取,具体比例,由各煤管局(厅、公司)或矿务局(公司)根据本单位的实际医疗需求和经济负担能力自行确定;超过7%的,须经上一级煤炭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审核批准。

用人单位缴费来源:企业职工从职工福利费中开支,离退休人员从劳动保险费中开支;全额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从单位预算内资金中开支,差额预算管理的其他事业单位及自收自支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从单位提取的医疗基金中开支;煤炭施工企业从概预算中开支。

个人缴费:先按本人工资收入的1%缴纳,由用人单位从职工工资中代扣;今后随着经济发展和工资增加,逐步提高。离退休人员个人不缴纳医疗保险费。

(二)个人医疗帐户和统筹医疗基金的建立

1.职工个人缴纳的全部医疗保险费和用人单位缴纳的医疗保险费的一部分(暂定为50%),划入个人医疗帐户,专款专用,用于支付个人的医疗费用。

单位缴费划入个人医疗帐户的部分,以本人工资(退休费)为计算基数,并根据按年龄段确定的划入个人帐户的比例,计算划入具体人员个人帐户的数额。职工(退休人员)按年龄分为45岁以下、45岁至退休、退休后三个年龄段,年龄档次越高比例越大;具体比例介于65%-135%之间,由各单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提前退休人员,按职工年龄档次相应确定划入个人帐户的比例。

2.个人医疗帐户的本金和利息为个人所有,只能用于本人的医疗支出,可以结转和继承,但不得提取现金和挪作他用。个人医疗帐户当年结余基金,可按城乡居民活期存款利率计息;一部分相对稳定的沉淀基金,可按同期城乡居民定期存款利率计息。

3.用人单位缴纳的医疗费用划入个人帐户后剩余的部分,作为统筹医疗基金。统筹医疗基金,原则上由矿务局(公司)社会保险机构管理,集中调剂使用;煤管局(厅)社保机构可从中提取不超过5%的比例作为省级医疗保险调剂金,用于平衡所属单位间的医疗负担差异,抵御医疗风险。部社保机构按此比例,相应提取直管矿务局(公司)的医疗保险调剂金。

(三)医疗费用的支付办法

1.职工所发生的医疗费用先由个人医疗帐户支付。个人医疗帐户用完后的其余医疗费用,按年度计算,在本人年工资收入5%以内的部分,全由个人支付;在本人年工资收入5%以上的部分,由统筹医疗基金和个人共同负担,其中个人负担的比例分段确定:5000元以下的部分,个人负担10%;5000元至10000元的部分,个人负担8%;超过10000元的部分,个人负担2%。

2.退休人员所发生的医疗费用,先由个人医疗帐户支付。个人医疗帐户用完后,直接由统筹医疗基金支付,但个人要负担一部分;个人负担比例为职工分段负担比例的一半,即分别为5%、4%、1%。

3.在个人帐户支付之外,全年累计个人负担医疗费用超过本人上年度工资(退休费)总额的一定比例时(暂定为20%,可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适当提高),超出部分从统筹医疗基金中支付。

4.国家认定的甲类传染病等特殊病种,或实施计划生育手术及其后遗症所需医疗费用,由统筹医疗基金支付。

5.工伤和职业病的医疗费、直系亲属半价医疗费、独生子女医疗费、卫生防疫费、医疗行政管理费、医务人员工资及各种津(补)贴、职业性体检费,以及医疗机构的基本建设、医疗设备的购置与维修等费用,不列入医疗保险基金的支付范围,可按现行办法继续执行。

(四)医疗机构的配套改革和内部管理

医疗机构的规划、基本建设及大型医疗设备的购置、维修,应根据医疗机构的不同情况,按照权利与义务相统一,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确立管理体制,理顺投资关系,明确主管单位应承担的经济责任,规范资金供给的范围和方式,并应随着经济收入的增长,增加对医疗机构的投入。

实行定点医疗和定点购药。医疗保险机构会同卫生部门,负责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的审定。审定定点医疗机构应充分发挥煤炭系统现有医疗抢救预防保健网的作用,并使之进一步巩固发展完善。允许患者持定点医院医生开具的处方到定点药店购药。

根据国家和煤炭部的有关规定,结合行业特点和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卫生部门会同社会保险等相关部门,制定基本医疗服务范围,医疗诊治技术规范和合理的、分档次的医疗收费标准,可报销药品目录等,以加强对医患双方的有效制约,促进医疗单位改善医疗服务,降低医疗费用。

医疗保险机构应与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签订有关基本医疗保险服务范围、项目、费用定额等内容的合同,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超出规定范围的医疗服务和药品,其费用不能在个人医疗帐户中开支,医疗保险机构也不予支付。

积极试行医疗服务平均费用定额结算支付等办法,采用平均门诊人次费用、平均床日费用、平均住院天数等指标,对医疗机构实行定额管理,节奖超罚。

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化,经主管部门批准,要合理调整医疗机构的收入结构和医疗收费标准,适当增设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收费项目并调整这类项目的收费标准,降低大型设备检查收费标准。在合理用药的基础上,降低药品收入在医疗业务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医疗服务收入和药品收入要分别管理、分别核算。

医疗机构应加强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教育,制定与完善必要的规章制度,规范与引导医疗行为,做到合理诊疗,优质服务。

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要定期对定点医疗机构和药品销售单位的服务情况和收费标准进行考核检查和监督。

(五)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与监督

医疗保险基金由社会保险机构负责经办。

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的使用原则,建立健全医疗保险基金预决算审批制度、财务会计制度和审计制度,各项开支要厉行节约,杜绝浪费;医疗保险基金要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要确保基金的安全,实现保值增值。

建立科学的运行机制,提高医疗保险的社会化服务水平,简化费用报销、帐户结算等手续,为职工提供方便。

建立由财务、审计、工会等部门和职工代表参加的医疗保险监督组织,定期审查医疗保险基金的收支、运营和管理、服务等情况,并向职工代表大会报告。

四、改革的其他有关政策

(一)对离休人员、老红军、二等乙级以上革命残废军人实行特殊优惠医疗政策。个人不缴纳医疗保险费,其医疗费用由统筹医疗基金支付。允许各单位对上述人员在每月给予适当的医疗补助费的基础上,实行个人承担部分医疗费用的办法,但个人负担比例应低于退休人员的负担水平。

(二)对因个人负担医疗费用过多而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的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其所在单位应按有关规定予以救济或补助。

(三)发展职工医疗互助保险和商业性医疗保险,作为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充,以满足规定的基本医疗保险之外的医疗需求,但要坚持自愿参加、自主选择的原则。

五、组织领导与机构

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关系到广大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的切身利益,是一项错综复杂的工作,具体运作过程中,难度很大,必须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这项改革顺利进行。

(一)煤炭部和煤管局(厅、公司)、矿务局(公司)分别成立由党政领导及社保、卫生、劳资、财务、审计、人事、工会、离退休管理等部门组成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并组织制定本单位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具体实施意见,协调各方面之间的关系。

(二)部、省局、矿务局三级社会保险机构作为医疗保险的经办机构,相应吸收卫生、财务、劳资部门人员成立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办公室,隶属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领导小组领导。其主要职责是:1.负责制定本单位的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实施细则;2.组织制定基本医疗服务范围、医疗诊治技术规范、可报销药品目录等基本医疗服务的有关规定;3.负责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运营和管理;4.监督医疗机构的日常工作,规范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5.政策咨询、宣传,纠纷仲裁及其他相关配套服务工作。

医疗改革的具体内容篇7

关键词:医院绩效工资改革分配建议

一、医院实行绩效工资分配的必要性

新医院会计制度的实施,为医院实行绩效工资制度提供了保障。但是,我国医疗改革尚处于起步阶段,收入分配机制尚不完善,仍然存在很多难点。而且,倘若改革不彻底,势必会给医院的日后发展带来障碍。对此,医院应该在原有的收入分配机制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实行绩效工资分配机制,以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同步的绩效考评机制体制,构建以公益为导向的医疗卫生体系。

二、医院实行绩效工资分配机制的可行性

(一)实行绩效工资分配机制与医院强化内部管理具有协同作用

医改除了针对人们普遍面临与反应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之外,医院内部管理也是医改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医疗事故频发,一方面是因为医务工作者对医疗方案的选择失误,另一方面与相关人员岗位责任不明确所导致的责任心不强相关。倘若医院内部管理中具有明确的岗位责任机制,那么将会避免医务工作者责任心松懈的问题。实行绩效工资分配机制,离不开有效的绩效评价机制。并且,绩效评价机制的建立,是以明确的岗位职责为基础。因此,可以说,实行绩效工资分配机制与医院强化内部管理具有协同作用。有效的绩效工资分配机制能够推动医院管理水平,提高医务工作者的责任意识,有利于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二)实行绩效工资分配机制是医院的“公益性”要求

按其性质,医院实际属于事业单位,而事业单位本身具有一定的公益性,不以盈利为目的;按其宗旨,医院的存在目的是为广大民众的健康服务。但是,在我国医院医务工作者的薪酬中,财政拨款所占比例很低,大多数需依靠医院的自主经营。这一现实情况使医院“违背”了“初衷”,变成了“以盈利为目的”的“盈利性经济组织”。医院的声誉直线下降。而实施绩效工资改革,将会对不同部门、科室,对不同岗位实行工资配比,改变现有的“提成制”的工资机制,使医务工作人员唯有努力工作方能得到应有回报,最大程度的激发其提高服务质量的积极性,恢复医院“原貌”。

(三)实行绩效工资分配机制与医院改革具有同步性

目前,我国医院整体医疗状况不佳,医疗问题、医患纠纷层出不穷。若想彻底改变这一现象,唯有实行医改。而医改虽然从2006年开始实施至今,已走过了近10个年头的风雨历程。但是实施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而原因,除了跟内部管理有关之外,还因为医院的单位性质所造成。作为一种特殊的事业单位类型,在事业单位体制的“保护”下,医院改革与否,对个人的损益影响并不大,不禁影响了医院的改革动力。而实施绩效工资分配机制,通过对医院工资制度加以改革,刺激医务工作者的个人利益,提高其参与医改的积极性,最终实现医院的彻底改革。

三、医院如何针对不同科室分配绩效工资

(一)临床科室

作为医院的主要科室,临床科室的绩效工资在医院整体绩效工资中所占比例较大,需要考评的因素也较多。详见表3-1。

通过上表可知,对临床部门的绩效考核要求极高。绩效工资发放时重点需考核该部门整体的医疗医技质量、护理质量、医德医风劳动纪律等因素,按照部门内各考核标准的具体权重确定部门的绩效工资。

(二)辅助检查科室

辅助检查科室也称为“医技科室”,是运用专门医疗技术与设备,协同临床科室检查诊断医疗疾病。科室本身不收病人、不设病床。通常以辅助诊断为主。

医院在分配该科室的绩效工资时,应重点参照以下考核项目,详见表3-2。

其中,服务质量主要考核患者对该科室医疗服务质量的满意程度;实际受到的批评与表扬次数;医疗医患纠纷的发生情况等;医技质量主要考核该科室对医患的诊疗情况、诊疗质量、医患评价情况等因素;工作效率主要考核科室在固定时间内有效检查的医患人数、医疗设备使用率、计划业务量与实际完成情况等。最后,根据该部门的实际工作完成量与完成质量进行综合考核,根据考核结果赋分,最终确定部门绩效。

(三)护理科室

护理科室主要负责对医患进行指导和传授健康知识,负责医患的基础医疗护理与基本生活护理,对病房进行规范化设置,定期对各病房、科室的常备药品、医疗器械等的领取与保管情况进行检查,以及参与对危重病人的抢救。护理科室的绩效工资考核内容以及具体的考核指标参见表3-3。

四、医院如何针对不同岗位分配绩效工资

(一)针对“大夫”岗位

首先,需要根据医院整体绩效工资数额,明确“大夫”岗位的绩效分配系数。对此,可以将医师分为一、二、三等级,并赋予三级医师权数为2,二级为1.4,一级为1。根据具体医师在科室里的具体职务及所面临的风险因素,调整各自的分配系数。假设某医院某科室的医务人数按职位等级分类,一级5名;二级8名;三级10名,则可计算总系数为5*1+8*1.4+10*2=36.2。设该科室绩效工资总额为108600元,则每分值的绩效工资为3000元。则处于“大夫”岗位的医务人员具体绩效工资情况如下表4-1。

(二)针对护理岗位

与“大夫”岗位相同,护理岗位也根据具体的护理人员岗位设为一、二、三级,各级别所配置的人数分别为一级10名,二级12名,三级8名,并分别按照1.4、1.2、0.9的权数进行分配。则可计算总系数为10*1.4+12*1.2+8*0.9=35.6。假设某医院护理科室绩效工资总额为39160元,则每分值的绩效工资为1100元。则处于护理岗位的医务人员具体绩效工资情况如下表4-2。

(三)针对管理、后勤岗位

目前,在很多医院里,管理、后勤岗位都被统称为行政管理岗位。该类岗位的绩效工资可以参照医护人员的平均绩效。根据上文数据,可以测算出行政管理岗位的绩效工资为1305元。具体行政岗位的绩效工资还需根据岗位权重分别测算。假设某医院行政管理岗位权重设计如下表4-3。

五、结束语

作为医改重点,良好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能够推动医院管理水平,提高医务工作者的责任意识,有利于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对此,医院应积极改革传统的工资分发模式,针对不同科室与岗位设计具体的绩效工资分配方式与合宜分配数额,调动医务工作者的工作热情与参与医改活动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李兆连.我国医院绩效工资分配的实证探讨[J].经济师,2011

医疗改革的具体内容篇8

关键词:医疗保障局;人力资源管理;薪酬理念

人力资源,泛指社会及经济事业发展需要的具有相应劳动技能的人口。当前国家已经将人力资源开发摆在战略层面,不断提高对其的重视度。同时,人力资源本身具有有限性与可用性。当前我国医疗保障局主要经办医疗保险,通过相应法律法规或自愿缔结的契约,成立一定区域医疗保险基金并进行筹集、使用及监管。我国筹集医疗保险基金时存在强制性特点,经过医疗保险机构有效应对各类医疗保险。随着我国持续完善医疗管理行业,需要提高与完善医疗保障局的人力资源管理质量,推进我国医疗行业的稳步发展。

一、机构改革背景下医疗保障局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分析

机构改革背景下医疗保障局实施医保、医疗及医药三者之间“三医联动”机制,充分解决当前存在的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但医疗保障局本身就在结构改革大背景下形成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直接影响到机构运行质量,先将其总结归纳如下:

(一)人员方面的问题

医疗保障局工作人员日常工作就是处理医疗保险相关内容,但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及学习能力存在较大差异,造成实际中从业者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同时,医疗保险管理工作涉及很多专业知识,如医学、保险及管理学等,要求工作人员日常学习且不断创新,实现自身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实践能力,高效处理日常工作。因此,医疗保障局人力资源管理的一大任务就是如何确保工作人员发挥专业学科优势,更好地胜任各自管理工作,规划出符合自身其发展的职业生涯路线,推进医疗保障局的稳步发展。

(二)管理机制的问题

国内医疗保险行业属于新兴行业,具体发展时难免遇到一些问题,而且很多问题具有共性。例如,常见的管办不分现象,直接造成医保基金监督力度、监管方式等缺少科学性。同时,医疗保障局是医保行业内的行政管理部门,需要制定行业政策法规,又要操办具体事项,无法提升医保管理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在这样背景下医疗保障局采取总额打包付费的模式,无法有效落实监管,实际工作中容易出现钻空子的情况,不利于医保行业的稳步发展。出现这一问题的根本,就是管理机制层面存在问题。

(三)管理机制的问题

当前部分地区医保基金监管力度不足,存在一些问题。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下医保行业需要量力而行,切实发挥医疗保障在其中的作用,需要提高监管医保基金的力度,全面落实相关责任,完善制度层面的漏洞,推进制度建设,使得各项监管工作高效运行,避免出现钻漏洞的情况。医疗保障局成立后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基金监管,需要医疗保障局需要强化人员队伍建设、重视人才培养、提高人员素质等,落实精细化人力资源管理管理,高效履行医保基金的监管职责。

二、机构改革背景下提高医疗保障局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的措施

机构改革背景下医疗保障局开展人力资源工作时,需要结合单位内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方案,调整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不足,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质量。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引入绩效考核,创新薪酬管理理念

1.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度现阶段,医疗保障局针对工作人员绩效考核评定的标准和内容过于简单化,无法针对工作人员个人综合素质及能力进行科学考核和评估,并以此评定标准来量化工作人员个人工作能力。当前的关键是需要针对工作人员绩效考核的模式和内容进行重新规定,全面优化,通过对工作人员岗位职能的明确以及日常实际工作表现的考核,确定其薪酬设计的有效范围,保证绩效考核内容设计的合理性以及有效性。并以此作为评定工作人员个人能力的基础和依据,通过有效措施,保证考核内容在设计上的精细化以及事实上的差异化,保证其在人才管理过程中激励作用的有效发挥。需要将薪酬管理制度和绩效管理相结合,才能进一步激励工作人员,催动其工作积极性。而绩效考核的评定需要结合工作人员日常工作表现,其表现结果直接决定其考核评定的等级,而薪酬管理则是根据工作人员实际考核评定等级来确定,是对工作人员工作表现最好的肯定和反映。为此,医疗保障局可以根据自身发展以及工作人员对物质的需求制订一个绩效薪酬调整表,确保工作人员对医疗保障局的贡献和付出能够取得最大的利益回报,以激励工作人员,提升工作热情和动力,避免“大锅饭”的同时,拉开相互之间的收入差距,增加工作人员工作的冲劲与积极性。2.制定科学合理激励措施医疗保障局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开展时,可以引入全面薪酬理念,综合考察单位实际情况,构建各种非经济性的激励机制,鼓励工作人员主动参与培训,提高自身专业技能等,给工作人员制定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针对此,医疗保障局可以发挥全面薪酬的作用,引入丰富的激励方式,如谈判工资、绩效工资等,结合其个人生涯规划,提高内部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此外,医疗保障局要对内部各岗位进行综合评估,实现薪酬对内公平。要想达成这一目标,就需要落实两点内容,即同工同酬与按劳取酬。需要提高对岗位评估工作的重视度,利用这种方式准确评价挂念岗位的薪酬,增强岗位薪酬的吸引力,避免出现人才流失及提高人才归属感。

(二)转变管理理念,强化人事档案管理

首先,结合自身实际发展,根据新形势下医疗保障局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形势,对其相关制度进行审核,确保制度的合理性以及适用性。同时定期对医疗保障局档案工作的制度和内容进行修补和完善,维护制度的稳定性、完善性和严肃性。通过相关工作人员的努力、总结以及实践,建设一套具有本院发展特色且适用的档案管理工作制度。其次,作为医疗保障局管理层,一定要转变自身高高在上的工作态度,主动施为,对国家关于医疗保障局档案管理工作的管理制度以及相关要求等进行深入了解学习,认识到各类档案管理的价值,从而意识到知自身所担负的责任,将档案管理工作从原本的服务性质转变为责任性工作,并列入年终考核项目,以此提高医疗保障局工作者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关注和重视。目前,医疗保障局数字化档案管理平台的建设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对此,需要格外重视数字化档案管理平台在设计上存在的问题,就医疗保障局档案管理个性化、功能设计方面,需要以实际情况为基础,积极满足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另外,在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关注系统的兼容问题,确保资源共享的效率。医疗保障局推进数字化档案系统建设,需要配备好相关的设备,如高速扫描仪、数据备份等功能,提高档案资料归档的真实性,实现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中心档案管理安全性与质量的目的;还应该在系统中设立相应的查询系统,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信息检索的功能,实现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就医疗保障局数字化档案系统和模式而言,需要及时做好定期的检查与优化工作,不断提升医疗保障局档案管理系统的安全性和便捷性。最后,人事档案管理中运用大数据,不仅可以共享档案,还能实现主动推动医疗信息服务,达成实时推送信息的目的,信息使用者之间也可以高效交流,提高人事档案管理质量。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通过推进信息建设标准化及网络化,因此通过大数据技术可以提高人事档案管理的可靠性。传统人事档案管理时需要管理人员整理文本、录音、视频等资料,整理后需要统一进行鉴定核对,最后使用pC单机软件管理系统进行统一规整。这种管理模式下查阅难度较大,通常归档后档案不会再次查阅,逐步成为“死档案”,而且容易出现的资料老化问题。通过引入大数据技术,可以将档案资料转为电子文本、音频等,降低档案管理难度,提高人事档案管理的安全性。

(三)创新管理方法,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质量

首先,医疗保障局工作开展时,需要管理者创新管理思维与理念,创新管理方式,主动引入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与方法,提高工作的实效性。同时,内部需要详细分析工作人员各方面的需求,还要根据其情况、工作能力等实施个性化管理方案。这就需要通过合理引导,让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主动摒弃传统管理方法,掌握先进管理理念,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制定完善的激励制度,实现薪酬制度与激励机制的完美融合,充分挖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其次,医疗保障局需要合理调整工作人员的岗位与组织架构,提高岗位的流动性,可以给管理工作中注入更多的新鲜血液,提高管理工作的实效性。还可以引入一些柔性化管理方法,鼓励其工作开展,培养与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具体工作落实时,依据表现给予表现优异的工作人员进行奖励,包括语言、物质及精神层面的激励,发挥绩效工作的作用,给工作人员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实现培养其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最后,强化日常培训工作。对医疗保障局内部工作人员做好培训工作,强化培训力度,对人力资源培训体系进行完善。单位内部进行定期培训,制定完善的培训方案,促进工作人员专业素质的提升。具体培训时,培训人员通过循序渐进方式渗透专业内容,帮助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另外,重视引入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逐步形成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团队,为医疗保障局改革工作开展保驾护航。

(四)强化医保人员管理,全面落实改革工作

医疗保障局的前身是医疗保险中心,也是从这基础上改制形成的,机构成立时间较短,而且受到机构重组及改变的影响,对工作人员产生较为严重的思想冲击与压力,不但要进行单位内整改,还需要工作人员调整工作思路与方法,短时间内学习与掌握新业务处理的知识。这就需要及时调整人力资源管理方案,重点进行工作人员的引导与培训,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利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消除传统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培养工作人员的工作成就感,提高其归属感,增强岗位职责与使命感。同时,需要强化对医保工作人员的管理,选择合适时机考核其业务水平,又要培养一支具有战斗力的队伍,主动响应国家号召,全面落实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并主动进行完善,夯实工作高效完成的基础。管理医保工作人员时,需要侧重培训与考核其专业技术知识,又要引入复合型人才,切实培养与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更为高效地履行医疗保障局的职责,实现确保医疗行业健康发展的目的。

(五)做好基层服务,做好医疗保险推广

1.扩充工作人员数量在面对医疗保险之间的矛盾时,首先补充医疗保险工作部门的工作人员数量,通过人数的扩充,促进矛盾的解决,同时也能有更充沛的精力和时间应对各种突发问题。而在人才吸收方面,作为国家部门,其本身就是一个最强有力的后盾,轻易就能获得人们的信赖和认可。因此,即使是最常规的招聘活动,也能吸引很多专业人才的注意,并且想要融入这个大集体中。所以,想要扩充医疗保险工作部门的工作人员数量,其实非常简单,而且容易办到,在整个过程中只需要对后续可能的财政支出问题进行考虑,保证所吸收进来的人才的各项资金支持。2.提升领导部门的重视实际上,解决医疗保险工作部门问题的根本,是要提升领导部门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而当前的主要问题就是领导层的忽视,针对当前现状,首先要提升领导部门对医疗保险工作的行动力。比如针对当前实际现状制定相关政策,这就是最好的关注,只有让领导们意识到这些工作和内容的重要性,才能有所重视,从上到下起到一个推动作用,从而促进各项基本工作的落实。如此,各基层工作人员为了完成上级领导所布置的任务,实现各项指标而努力奋斗,最终全面提升医疗保险工作部门的运行速度,使其能更好、更全面、更快速地为人们服务。3.完善业务流程当前医疗保险工作部门在实际运行中,凸显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各项业务流程繁杂且不够完善。针对这种情况,首先需要找到参考对象,从而对各项业务流程进行及时优化和完善。就当前实际发展而言,最好的参照对象就是国外。虽然国外并不推行社会主义制度,但是他所推行的制度中也有很多福利并且适合我国吸收和借用。如此,可针对该问题成立专家小组,针对国外各项相关措施和流程进行研究,对有利于我国医疗保险工作部门发展的内容进行借鉴和吸收,转化为一套属于并适合我国当前国情的医疗保险工作部门业务流程,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人民。4.适时创新当前环境下,面对各种繁杂的工作内容,相关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均是焦头烂额,从而忽视了创新的重要性,一直墨守成规,按照传统规章制度开展各项工作内容,而传统工作模式并不足以解决这些问题,如此恶性循环,对我国基层医疗保险工作的开展较为不利。想要改变当前这种状况,首先需要对相关工作内容和规范制度进行创新,这就需要工作人员从日常工作实际入手,通过实际工作了解人们诉求,从而根据诉求点展开创新,对其中内容实现有效规划和解决。同时,作为基层医疗保险工作部门,还要积极加强与政府间的联系和交流,针对现实问题,提高对应申请,通过政府的支持和引导,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及时创新。

三、结语

总之,医疗保障局作为新的机构,实际运行时需要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寻求新形势下如何高效开展人力资源管理,融入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思想,深入结合医疗保障行业的特点,继而给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新政策蕴含着机遇与挑战,需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提高医疗保障局的运行质量,主动寻求建立与促进保险制度长远发展的措施。

参考文献:

[1]李书章.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与策略[J].商业文化,2021(24):58-59.

[2]侯思予.基层医疗机构现行职称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27):77-79.

[3]赵静.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策略[J].中国产经,2021(15):188-189.

[4]袁旭春.论机构改革下医疗保障局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J].财经界,2020(29):251-252.

[5]孔凡佳.试析机构改革下医疗保障局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J].就业与保障,2020(12):154-155.

[6]程琳.论机构改革下医疗保障局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J].人才资源开发,2019(10):10-11.

医疗改革的具体内容篇9

关键词:医疗体制改革;医院财务管理;面对的挑战;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1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进入一个发展的关键时期,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需求。在医疗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也受到了冲击和挑战。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提高面对挑战,提高医院财务管理的水平成为医院要面对的主要问题。在医疗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对医院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财务管理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不断的创新,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并发展,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一、医疗体制改革背景下医院财务管理面对的挑战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的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对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管理工作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说明。

1.对医院财务管理制度的冲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的职能逐渐转变,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宏观调控的力度越来越强,其目的主要是解决人们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政府结合当地医院的经营管理状况制定合理的优惠政策,并对医院进行积极的引导,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比如对单病种费用的最高限制,对先天性心脏病的免费治疗,在这样的环境下,原有的医院财务管理模式就不能适应现在的医院管理。面对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医疗体制改革所引起的经济关系变化,医院就要制定符合自己的财务管理方式和方法,在不断完善内部、财务与会计制度的同时也指导医院决策者不断调整工作思路,强化内部管理,来适应时展的潮流。

2.对财务管理中成本核算的冲击

成本核算是医院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可以对医院各项业务成本进行控制,减少不必要的资本输出,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在医疗体制改革背景下,要以医院的长远目标为中心,不断的进行改革创新,杜绝浪费行为,这是医院经济效益提高的保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医院想要发展,就不能固守陈规,医院一方面要加强管理,不断的增强竞争力;另一方面要扩大市场的占有率,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并发展。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为成本核算工作带来了困难,精细化的管理理念已经逐渐在医院财务管理中体现,这样就增加了成本核算的工作量。因此,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医院也必须和企业一样,把财务管理作为主要工作来抓,制定科学完善的成本核算制度和核算方法,加强对成本核算的控制,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

3.对医院资金筹集的冲击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医疗卫生行业的市场竞争已经处于白热化的阶段,医院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要不断的扩大规模,增加市场的占有率。这样就需要大量的资金,虽然国家给予医院一定的资金支持,但是这不能满足医院发展的需求。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这种现象就越来越明显,因此,医院的资金筹集就成为了一个难题,处理不好这个问题,医院就不能更好的发展。目前我国医院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财政拨款、医院药品收入、医疗服务的收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政府的职能发生了转变,医院的资金来源也有所变化。财政拨款在医院资金来源的比例逐渐减少,药品的利润也在减少,医疗服务收费也趋向合理化,目的是解决人们看病难的问题。这是医院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这就给医院的资金筹集带来困难。所以,医院要结合自身特点,不断的寻求更好的方法筹集资金,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二、医疗体制改革背景下医院财务管理的发展方向分析

医院财务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对医院的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提高,保证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在医疗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医院要不断的更新管理理念,树立发展目标,加强自身的管理,不断的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动医院更好的发展。伴随医院营运模式由管理型向经营型的转轨,医院必须采取相关措施,提高医院的财务管理水平,保证医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地位。新的医疗体制改革与医院的财务管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医院必须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积极创新,深入研究医疗体制改革的特点,适应改革的需求,促进医院更好的发展。

1.医院的发展要面向市场,更新管理理念,制定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

医院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就要以市场为主,一切经济活动以市场为中心,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下,不断的更新管理理念,促进医院向现代化管理模式发展。同时,要注意到财务管理制度的重要性,结合医院的实际制定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指导医院进行有效的财务管理,保证医院的各项工作有序的进行,减少不必要的资金输出,节约成本,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医院也要不断的提高服务质量,为医院赢得良好的社会效益,这是医院发展的关键。医院的财务管理要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这样才是经营型的财务管理,才能保证医院的经营管理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此外,医院还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管理,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财务管理队伍。工作人员的素质决定着医院工作的质量,决定着医院医疗服务的竞争力,我们一定要加强对这方面的重视,定期的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2.适应市场的发展需要,增加财务管理的内容,做好各项支出工作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医院的财务管理也遇到了新的问题,这样就需要财务管理去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2011年医院财务制度也进行了改革,解决了医院财务管理的突出问题。例如:①参照企业引入了权责发生制。②重新对收入和支出内容进行分类。③以前单独核算的药品与卫生材料一样进行进价核算。④强化了医疗成本的核算和控制。同时,医院在努力增加收入的情况下,加强对人员工资福利业务招待的支出,医院购置大型、贵重仪器设备和大型修缮的专项支出,固定资产、低值易耗品、药品、卫生材料、其他材料、专项物资的支出。将其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来抓,保证成本核算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财务管理内容的扩展,是医疗体制改革背景下医院财务管理的创新,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不断创新,自力更生,实现自主经营

医院的经营管理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我们医院的资金来源主要有政府的财政拨款、医院药品的收入、医疗服务的收入三个方面。在医疗体制改革的背景下,资金的收入已经不能适应医院快速发展的脚步。医院的管理者就要结合医院的经营特点,自力更生,不断的创新经营模式,扩大资金的来源,保证医院发展的需要。这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医院发展必须要走的道路,也是一条艰难的道路,医院的财务管理者一定要具有勇往无前的精神,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保证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对医疗卫生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疗卫生事业为了更好的发展,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医院也要适应这种变化,加强对财务管理的重视,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发挥财务管理的功效,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占有优势地位。

参考文献:

[1]王东.新医改下公立医院财务问题探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3):105.

[2]袁彩华.论医改新形势下的医院财务管理创新[J].经营管理者,2010(01):59.

医疗改革的具体内容篇10

数据显示,从1978年至1988年,我国职工人数上涨30%,而同期的医疗费用却上涨414%;人均医疗费用上涨310%;1988年以来我国医疗费用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大大超过同期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但是1992年以来医疗费总额的增长明显钝化。自1991年至1994年职工的总医疗费增长分别为17%、18%、23%、21%。与工资总额同期增长率13%、19%、25%、35%相比,人均医疗费的增长1992年以后也低于人均工资的增长,1994年甚至低于消费价格指数25%的涨幅。北京、上海等一般被认为医疗费增长较快的地区,实际上医疗费增长也都低于工资增长,甚至天津、辽宁等国有企业集中的地区医疗费增长不足10%。

这种相对钝化现象有多方面的原因,医疗事业总体投入不足、尝试性改革抑制过渡消费、国企经营状况的恶化导致的无力负担、医疗消费的改革的敏感性相对较低。种种原因说明了一点事实——我国城镇职工的医疗消费水平没有随着经济发展得到相应的提高。这种国民福利水平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长此以往不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现实中,由于人口老龄化、科技进步、疾病谱的变化以及人们医疗需求提高等原因造成医疗费用的上升,所有这些都冲击并推动着原有的医疗保障制度的变革。

二、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内容

国家进行多种形式的医疗保障改革尝试自1994年开始,在九江和镇江试点进行以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为基础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1996年在全国57个城市扩大试点。1998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简称《决定》)以来,1999年、2000年,国务院以及国家有关部门又陆续出台了系列文件,进一步完善了医疗保险政策体系,已初步形成以《决定》为主体,以10多个密切相关配套政策为支撑的政策体系,这标志我国基本医疗保险的制度和政策框架已初步形成。这一政策体系为全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提供了统一的政策依据。

改革的目标是自1998年起用3-5年的时间,以建立和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为核心,在扩大覆盖范围、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完善基础管理的基础上,建立多层次的城镇医疗保险体系,根据人口和经济特征,通过多种形式解决医疗风险,满足不同人群的多层次的医疗保障需求。

首先,全国城市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据财政、企业和个人的承受能力,保障职工基本医疗需求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本着“基本水平、广泛覆盖、双方负担、统账结合”的基本原则,实现三个转变,即由福利型转变为保险型,由包揽型转变为分担型,由自保型转变为互济型。

其次,以自愿的原则,发展补充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是相对于基本医疗保险而言的,包括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社会互助医疗保险和社区医疗保险等多种形式,是基本医疗保险的有力补充,也是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相结合的办法是由我国的国情、国力决定的,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财政困难、企业效率不高,所以为了使医疗保险既能发挥保障生活和安定社会的作用,又能适应不同经济条件下的具体需要,宜实行多种保障模式。

三、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深层次影响

医疗保险的性质是国家和社会为社会成员提供的用于患病、受伤、年老的治疗费用、服务和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是由国家立法强制实行的非盈利性的社会事业。它作为社会经济正常运行的稳定器,无论对于体制的顺利转轨,还是作为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建立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体系是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而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又是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战略性举措之一,是我国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基本目标之一。因此,对于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这项涉及方方面面关系和亿万职工利益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尽力做好。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到1999年,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覆盖率为81%,失业保险为72%,而基本医疗保险不到10%。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例,从1998年全国医疗保险改革方案出台至去年上半年,职工基本医疗参保人数仅有1396万人,而此时全国的失业人口就达1120万人,其中95%以上的职工都不能得到基本医疗保险。同时,我国城市贫困人口总数也达到1176万人。如果这部分人群的就医难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或缺乏正确的处理和引导,容易引发社会不满情绪的滋长和蔓延。所有这些要求各地的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必须分散决策、因地制宜,也要求采取合理的方式、方法。

四、改革中存在的难点及主要操作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