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专题小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25:57

语文专题小结篇1

摘要:对已有小学语文专题学习网站和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研究分析,分析了小学语文专题学习网站的研究背景及研究现状,发现此类专题学习网站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和在设计小学语文专题学习网站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并对学习网站的发展趋势做出了展望,以期对小学语文专题学习网站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借鉴。

关键词:小学语文;专题学习网站;学习资源;教学模式;发展趋势

引言

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在于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本教材有限的信息量已无法满足当代学生学习的需要。基于专题学习网站的小学语文学习充分发挥了网络资源的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大容量等优势,它还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这使得小学语文专题学习网站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参与和关注。对小学语文专题学习网站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与总结,能帮助我们看清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参考和决策依据。

1.小学语文专题学习网站研究背景

1.1研究目的

分析我国目前小学语文专题学习网站研究的现状,了解小学语文专题学习网站这一领域的基本情况。

通过对目前我国小学语文专题学习网站的研究现状的分析,分析出小学语文专题学习网站的发展趋势,为以后的研究与设计实践提供借鉴与参考依据。

1.2研究意义

小学生学习正是开发智力、培养学习习惯的时候,通过对小学语文专题学习网站的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研究、分析,了解目前的研究现状以及实践情况,对以后有关小学语文专题学习网站的构建以及研究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也可发现其中还未涉及的研究领域,为以后研究提供课题。

2.小学语文专题学习网站研究现状

2.1专题学习网站的学习资源分析

通过对已有的研究分析以及对一些小学语文专题学习网站的浏览调查发现小学语文专题学习网站的学习资源存在以下特点:

2.1.1主题突出

小学语文专题学习网站就是针对某一个专题的学习而设计,设计它的根本目的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突出主题是设计网站必须遵循的一点,基本上所有的专题学习网站都没有偏离主题。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专题学习网站将网络的作用不再局限于为理解课文服务,而是让学生通过对专题学习网站的浏览学习,用心去理解感受,形成自己的学习主题,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以“主题结构”取代“知识机构”。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这种“主题结构”的学习是以人文性为主线,兼顾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以及思维的发展,既实现了网页的高密度、大容量,又兼顾了语文专题教学的需要。

2.1.2资源藏量丰富、分布广泛、品种多样

专题学习网站的资源都是借助网络环境,小学语文专题学习网站就是使孩子们在学习语文专题知识时所接触到的知识不仅仅是书本的知识,而是以某个专题为中心的一个方面、一个领域、一个更高层次的丰厚充足的信息资源,是以专题知识为载体的更为广泛的大语文的学习氛围。并且专题学习网站的学习资源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断丰富更新,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了方便。

专题学习网站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尤其是像小学语文这种充满智趣的课程,更需要大量的学习资源来开启小学生的心智。已有大部分小学语文专题学习网站基本能满足对学习资源的需求这一基本要求。

2.1.3充满趣味性,符合童趣

小学语文专题学习网站服务的主要对象是小学生,因此网站在设计时大都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网站的设计符合小学生的阅读习惯,便于学生阅读,使学生乐于阅读。

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资源的呈现形式上,小学语文专题学习网站主要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来呈现学习资源,甚至有的是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此外,在语言表达方面也主要以学生读得懂为目标,并且充满趣味性,使学生喜爱读。

在资源冗杂的网络环境下,为了保证好的学习效果,小学语文专题学习网站在设计时就更应该精心选择合适学习资源,使各种教学资源、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相互融合,首先在保证专题学习网站对学习资源需求的基础上,以期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2.2专题学习网站界面设计分析

通过浏览众多小学语文专题学习网站,发现很多网站的界面设计不够美观,网站的整体色调、界面设计不够合理,不够美观宜人,不能满足大部分学生的审美心理。例如有的网站界面设计很凌乱,布局不够合理,缺乏一种艺术美感;有的专题网站主要的教学内容不凸显,主次混淆,从整体看界面的美化设计有待提高。

小学语文专题学习网站界面设计时应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主要表现为:网站的整体色调要美观,界面形式要美观、生动活泼,要符合学生的审美心理;导航按钮要容易被发现,便于操作;在设计某些有情感表达因素的专题学习网站时,还可以恰当使用颜色来抒发感情,不同的颜色往往带给人不同的情感感受,利用这点会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2.3专题学习网站版面内容分析

2.3.1内容的完整性和整合性

大部分小学语文专题学习网站的内容都经过整合,基本能做到科学完整。内容的科学性是指设计者在设计专题学习网站的内容的过程中,对教学目标设置、教学内容安排以及组织活动的开展都必须按照该专题学习网站的主题所涉及学科的本质属性,要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专题内容的重点及难点突出并符合学科的固有规律特点。

小学语文专题学习网站的一个主要功能是基于大量资源的基础上,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因此小学语文专题学习网站内容的科学性与完整性是首要条件。大量知识的堆砌根本达不到教学目的,并且网站内容多样,内容的表现形式不一,网站在应用这些知识时必须对其进行整合。

2.3.2内容导航的设计

大部分小学语文专题学习网站,虽然内容结构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但是内容导航非常清晰,非常符合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原则,这样充分考虑到了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一点是非常值得借鉴的。网站的导航对小学生的学习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专题学习网站在为学习者提供大量学习资源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且专题学习网站中的学习资源并不都是以线性方式排列,再加上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限,这样就要求专题学习网站能够清晰的引导学习者的学习线路,如果没有导航引导,学习者很容易在大量的学习资源中迷失,无法充分、正确利用学习资源,很难达到预期学习效果。

2.3.3内容的查找

学习者在专题学习网站学习的过程中,不只是按照专题学习网站的内容排列顺序进行学习,对已经学习过的内容还要反复强化,因此这就涉及到了内容的查找。这里所谓的查找并不是指网站的搜索引擎功能,而是指根据专题学习网站的内容及知识的逻辑结构进行查找。

大部分小学语文专题学习网站都能做到内容的快速有效查找,实际上,内容的查找是同内容导航密切联系的,网站的内容导航部分明确,学习者就会很清楚自己学习过的路线,内容的查找自然而然的就会快速有效。但也有的专题学习网站不能够快速有效的查找,这也主要是由于内容导航不清晰而导致的。

2.3.4内容的结构和层次

人类习得的技能是以图式的储存在记忆中,图式是通过命题相互联系在一起并与一个起组织作用并与一个起组织作用的一般概念相关联的记忆网络,这是著名心理学家加涅的观点。传统的小学语文课程内容是按照章节单元顺序排列,这就割裂了学习者对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的掌握,小学语文专题学习网站的内容是围绕某一专题展开,进行结构化重组,形成一个既有逻辑又符合学习者认知结构的结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重新建立和划分学习者自己的知识点。

内容的知识体系结构的设计是设计专题学习网站的一个重点、难点,通过对已有的小学语文专题学习网站调查发现约只有一半在内容结构上符合逻辑、层次清晰。存在结构混乱的专题学习网站主要表现在知识的归类不正确,知识结构、层次不清晰,逻辑混乱等。

2.3.5内容的链接

链接在本质上就属于网页的一部分,它允许同其他网页或站点之间进行链接,各个网页有效链接在一起后,才能真正的构成一个网站。链接的目标可以是另一个网页,也可以是同一网页上的不同位置,还可以是一个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甚至可以是一个应用程序。小学语文专题学习网站的功能离不开资源库,因此链接是必不可少的,链接是否正确也会直接影响到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2.4专题学习网站的学生活动分析

根据对小学语文专题学习网站的调查研究发现,网站设计的学生活动类型非常符合台南师范学院的林奇贤对学生活动类型的划分,他将学习活动划分为浏览的学习活动、学习检视的学习活动、人机互动的学习活动。

2.4.1浏览的学习活动

浏览的学习活动主要指学习者根据自己的需求,主动在专题学习网站上阅读各种学习资源。也就是说学习者运用感官中的“看”和“听”来获取语意性知识。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简单的学习活动,当然这也是必不可少的。

2.4.2学习检视的学习活动

就学习阶层理论而言,学习检视是一种比浏览更为高阶的学习活动。学习检视的学习活动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运用作业、在线检测以及呈现作品的方式,来检测、评价自己现阶段的学习效果,以获得程序性与策略性知识。这一类学习活动的设计对学习者进行自我检测的有效工具,根据检测结果及时进行反思、再学习。从而达到强化、弥补不足的效果。

2.4.3人际互动的学习活动

人机互动的学习活动是指人与人之间的讨论、交流与合等的学习活动,这是最高层次的认知性活动。在专题学习网站设计中人际互动的学习活动主要体现在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上,这几乎已经成为小学语文专题学习网站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对学生能力培养起到重要作用的一部分。在小学语文专题学习网站中协作学习活动主要有资源收集、问题的讨论、作品的设计、作品的评价、角色的扮演等五种。

3.小学语文专题学习网站建设时应当注意的问题

3.1要选取合适的专题

专题是为教学服务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所选择的专题应该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知识点,具有一定生命力,应用范围广,并且具有稳定丰富的资源,容易在专题范围内自成体系,有利于学习者进行探究式、协作式学习。专题的选取范围要适中,如果专题范围过于狭窄,不利于探究式学习的展开;如果专题范围过于宽泛,很难对专题内容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3.2注重资源的选择与整合

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资源的收集、整理与分类,为学习者提供大量学习资源。对于专题资源的选取,应当既要符合学习者的年龄特征、认知特点又要体现出学科的教学特点。小学语文专题资源强调小学语文学科的知识性、人文性以及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因此对于网络上大量的资源,我们必须围绕主题进行有目的的筛选,然后对其进行加工、分类和处理,最后整合到专题学习网站相应的版块,而不是进行简单、丰富的超链接。

3.3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持服务

小学语文专题学习网站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创设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者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环境,让学习者学会在信息时代基于网络开展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效整合,因此必须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持服务。首先需要提供必要的技术性支持服务。许多小学生没有网络学习经验,对专题学习网站的学习也很不熟悉,所以在专题学习网站中应当设计逻辑清晰、内容完善的导航系统。常用的协作交流工具有聊天室、BBS、QQ等,它们本身具有强大的传输信息能力,是比较成熟的通讯软件,在专题网站教学中可以将其作为辅助工具直接拿来使用。设计者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开发设计出与教学相关的具有较强教学管理功能的讨论交流工具,组织、引导学习者进行协作学习。

3.4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和评价体系

科学有效的管理和评价体系是高质量的专题学习网站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优化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专题学习网站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组织形式,小学生好奇心强并且对专题学习网站的应用能力不强,因此对其进行科学高效的系统管理和教学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专题学习网站的评价体系应该是一个多元化的评价平台,实现对学习的多种类型的评价,实现真正的合理、公平、个别化的学习评价。评价的主体应该多样化,例如应当充分考虑教师和同学的评价以及学习者的自我评价;评价的手段应该多样化,例如可以采用标准化测试形式,也可以采用游戏式测试以激起学生的兴趣。

4.小学语文专题学习网站发展趋势

4.1加强教学设计的研究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许多专题网站的设计者大都存在重技术、轻理论的问题。教学设计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可靠保证。通过教学设计,教师能对教学过程有整体的把握,能够根据教育对象以及教学内容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与策略,采用有效教学手段,创设良好教学环境,从而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4.2加强开发和应用的研究

虽然目前信息技术比较发达,硬件及软件各方面都比较先进,因此在设计网站时就更应当积极寻求先进的、最合适教学软件和网络平台,加强专题学习网站开发技术及平台的研究;同时还要加强专题学习网站使用效果的研究,这不仅是对学习效果的反馈,还能反馈出专题学习网站自身的建设和应用是否合理,因此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也必将会促进小学语文专题学习网站的健康发展。

4.3加强学习评价的研究

学习评价可以检查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使学习者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及时调整学习策略,能提高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专题学习网站是基于探究的过程性学习,所以对学习者的评价更应注重过程的评价。由于评价方法不一,不同的学科都有各自的特点,因此加强小学语文专题学习网站的学习评价的研究,从而设计出适合小学语文学科特点及小学生年龄、性格特征的评价体系。

5.结语

对小学语文专题学习网站的研究现状及网站的设计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了解了目前小学语文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及应用情况,发现了小学语文专题学习网站存在的问题,对以后问题的解决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小学语文专题学习网站的健康、快速发展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相信随着对小学语文专题学习网站研究深度的增加,小学语文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和应用必定会更加规范高效,小学语文专题学习网站的发展前景更加广阔。(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马艳芳,刘建设.对专题学习网站内容结构设计现状的研究与建议[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9,11(04):74-90.

[2]陈娅列.小学语文专题性学习[J].新课程・下旬,2011-06-28.

[3]李明芳.语文专题学习网站建设与实践研究[J].百色学院学报,2008,21(03):92-96.

语文专题小结篇2

关键词:应用型创新人才教学模式研究中期总结

作为新开设的本科专业,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语文)的培养目标即是“综合培养、发展专长”,为了研究适合小学教育(语文)本科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我课题组进行了各方面的调研、学习和座谈,现就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1.到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进行调研、座谈

2015年6月29日课题组前往北京,到事先联系好的首都师范大学东区初等教育学院进行调研,同我们进行座谈的专家主要有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院长王智秋,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中文教研室主任崔增亮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教务处处长王杰以及讲授小学语文专业的几位教授。此次调研主要就培养小学教育(语文)本科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定位、课程设置、学科与教学实践的结合、应用型人才教学模式等几个方面进行交流学习。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的小学教师培养理念是走在全国前沿的,紧紧把握国家大的小学教育发展趋势,在调研座谈会上我们通过提问的方式向专家们了解并学习到了小学教育人才培养的最权威的咨询,以“培养小学教师要为当地教育服务”为宗旨,专家们指导意见对课题的研究给出了宝贵意见,综合起来有如下几点:第一,注意培养小学语文教师的综合性知识结构。第二,教育要把握国家大的发展趋势,教学设计应科学合理。第三,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学生见习、实习、研习。第四,学科与教学实践的结合起来,比如儿童文学与课文教学的结合,儿童剧创作与课文阅读指导的结合,修辞与文本解读的结合。通过去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调研、座谈,课题组对培养小学教育(语文)本科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教学模式的思路打开,一些具体的想法和下一步研究的有了初步的计划和明确的方向。

2.到北京进修学习及深入北京和呼和浩特几所小学听课调研

课题申请人在2015年10月到2016年1月期间到首都师范大学进修,深入首师大初等教育专业课堂学习应用创新教学理念和方法,在此期间利用进修的机会在首师大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查阅大量的图书资料,掌握了较为科学和先进的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模式,也掌握了大量的优质教学资源。这对于课题组研究小学教育(语文)本科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教学模式的课题有很大的帮助。

另外,深入小学课堂听课调研,了解小学教育需要什么样的教师,在大学教育中更能有针对性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小学教师。

主要走进的小学有:

人民大学附属小学,听了公开课《搭石》。教师讲课,还有专家点评,受益颇多。

首都师范附属朝阳实验小学,听了几节课,同时参加了首师大和朝阳附小一起举办的教学研讨和交流活动,有教师讲课环节,特级教师和专家点评环节,还有专家答疑环。此次活动令人开拓眼界,收获小学教学的最权威的理念和方法。

北京西城区进步小学,听了一年级和二年级的精讲课,理解了小学教师讲好语文课所需要的基本功和知识,当然包括实践能力。

深入呼和浩特市先锋路小学听课,呼和浩特呼伦南路小学听课,初步了解内蒙地区小学教育的特点,了解小学教师讲课的特点,逐步掌握关于小学教学的调研资料。只有了解了本地区教育教学特点和需要,才能为本地区培养适合小学教育的人才。

3.参加全国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的会议和讲座

2015年11月20日,课题组成员参加了“北京市语文现代化研究会”第三届年会,上午由北京各参会小学的优秀教师讲示范课,特级教师点评,下午开展“小学语文教学论坛”,交流教学心得。

2015年11月21日,听了梁晓声专家的讲座“经典阅读与语文教学”。

通过会议和听讲座学习就小学语文的阅读、古诗等教学研究规律和方法有了深入了解,收获了权威观点。

4.课题组邀请系部小学教育专业教师开展座谈会

从首都师范大学6月份调研回校后,2015年7月5日课题组及时邀请系部小学教育专业教师开展座谈会,总结调研心得。座谈会主题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心得”,会上教师们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提出了可贵的意见,为下一步课题研究打下基础。

课题组认为小学语文教师的讲课方式越来越体现国家提倡的素质教育的标准,对孩子们的启发,关注孩子们想象力的发展在教学中变得尤为重要,因此小学教育(语文)专业的教学模式改革迫在眉睫,只有在大学里把小学教育(语文)专业的大学生培养成具备当前教育理念的准小学教师,才能为今后的小学教育做出更多的贡献。经过研究和探讨,对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教学模式有了初步的想法。例如,推行导师制,进行技能指导;重视对学生进行早期科研训练。导师指导学生完成学年论文,帮助学生整理思路,修改不合适的部分,直至最终完成写作,培养学生早期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另外,教师们认为应该增加实训比重,实践应用性创新教学。

同时教师们提出要带领实习生走进小学课堂能再局限于中学的实习基地。

课题组在课题研究中期主要做了以上一些工作,下一步工作计划继续深入调研,要做好以下工作:

1.请专家来学校给小学教育的学生做专题讲座。

2.带领大学生走进小学课堂。

3.课题组再次举办座谈会,探讨应用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

4.教师在课堂初步应用研究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实训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庄惠龙、杨淑林.本科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集美大学学报,2013,10.

[2]庄华杰、周金其.本科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14,11.

作者简介:

李晓雯,女,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语文专题小结篇3

项目依托式学习(project-basedlearning,简称pBL)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教育改革,后来在德国的职业教育领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美国的RobinFogarty从学习者角度出发,认为基于项目的学习是真实的学习,其本质是动态性,最显著的特征是实践性,主要围绕着项目设计、执行、完成作品等活动过程进行。Blumenfeld(1991)认为项目依托式学习的过程包括学生提出问题、精练问题、讨论、假设、计划、实验、搜集整理数据、得出结论、交流展示成果、提出新问题、完成最终作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Dewey的实用主义理论和Bruner的发现学习理论是项目依托式学习最具代表性的理论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学习者借助教师或者同伴的帮助,利用各种资源对知识进行理解、内化,进而建构新的意义。Gardner针对传统的智能一元化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Dewey的实用主义学习理论反对“以课堂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提出教学应“以经验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通过各种探究活动的真实情境,有效形成与教师、合作伙伴、环境的互动,完成知识的迁移内化和技能的培养。Bruner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就是依靠发现”,教学是教师通过营造钻研的氛围利用各种资源引导学习者主动探究,不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发展能力的过程。项目依托式教学是一种以学习者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要求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过程中以小组的形式通过一系列的合作,选定研究的项目或主题,利用多种资源、研究方法主动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项目依托式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首先,项目依托式教学以项目为中心,教学主要分成项目的设计、项目计划的制定、项目活动的组织与实施、项目成果展示与交流、项目过程的评价反思及总结五个步骤。其次,项目依托式教学具有多元互动的主体,处于主体地位的学习者和起指导作用的教师在开展项目活动的过程中,成为平等的参与者,教师和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互相之间分工协作,共同研究,多维互动,既突出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又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再次,项目依托式教学具有开放性特点。项目化教学除对学科课程、教材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外,对相关学科专业实践中的各种具体问题还要进行模拟探究,广泛收集资料,充分利用网络、媒体以及实训基地等各种资源,完成项目的开发设计、实施评估等一系列教学活动。最后,项目依托式教学评价具有多元智能的特点,属于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对学科课程的掌握程度侧重终结性评价,对项目实施过程和成果展示侧重形成性评价,鼓励学习者独立探索,促进多元智能的发展。

二、警务英语eSp教学现状

警务英语(policeenglish)是警务工作者在公安执法工作中使用的英语,学习者是即将从事涉外警务工作的公安人员。警务英语教学应符合专门用途英语的特点,既重视英语基本语言技能的教授,又要兼顾其专业化特性,把基础语言技能训练和警务专业知识结合,注重培养学习者在警务实践中使用语言的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有效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警务英语既是警务专业知识与英语语言能力的结合,又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公安工作中的应用,直接关系到公安院校培养的警务人才的综合素质,对公安院校的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警务英语教学中,存在一些实际问题。首先,警务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警务英语课程的培养目标以及人才规格等具有明显的eSp特性,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学大纲仍旧沿用基础英语教学大纲,并未体现涉外警务等相关的专业英语的特点。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不强,教学形式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没有安排与公安工作密切相关的警务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单一,还是以传统的“教师中心法”为主,缺乏注重体验和情境的先进教学手段。其次,警务英语课程设置缺乏专业特色。目前警务英语课程仍然偏重基础语言学习,过分强调语言学科知识的系统教授,使得学习者的语言应用能力与警务专业方向脱钩。公安院校的学习者需要掌握大量的治安管理、法律法规等专业知识,他们迫切希望在警务英语教学中增加贴近实战的专业词汇、句法甚至专业应用文书写作等内容,模拟真实情景,提高警务英语语用能力,从而增强就业竞争力。最后,警务英语课程缺乏专业权威的全国性统编教材,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现阶段多数公安院校教授警务英语课程的教师都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出身,没有相关的警务专业知识背景,专业教学和科研管理缺乏有效机制和先进理念。再加上教材大都由地方院校自行编写,内容不能与当前国际警务工作接轨,相对陈旧滞后,跟不上时展的需要。综上所述,警务英语教学应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实践,加大改革力度,着力培养具备最新专业知识和实战经验的创新型警务人才。本文从专门用途英语角度出发,结合警务英语教学现状,构建项目依托式警务英语教学模式。以实用性和学习者自主性为显著特征的项目依托式警务英语教学,可以在教学中融入公安专业知识,结合公安业务实践,使学习者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有效提升公安院校培养人才的专业技能。

三、警务英语项目依托式教学实践

自2008年起,南京森林警察学院开始开展专门用途英语教学,英语课程设置分为大学英语(eGp)和警务英语(eSp),警务英语教学时数为32学时。笔者以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专门用途英语系列教材《公安英语》为例,尝试构建警务英语项目依托式教学的实践模式,旨在在短时期内有效培养学习者阅读公安类专业英语、涉外口头交际以及警务专业应用文写作的能力。根据实际情况,《公安英语》教学采用“2+3”模式:教学分为以基本语言技能为基础的项目依托式课堂展示和以指导专业业务实践为目的的项目依托式课程论文两大模块;具体教学过程包括项目准备、项目实施和项目成果展示及评估三个阶段;课程考核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包括课堂展示(占50%)、课程论文(占20%)和学期期末考试(占30%)。

(一)项目依托式课堂展示这一模块是整个项目依托式警务英语教学的重点,贯穿于整个教学实践的始终。项目准备阶段主要包括合理划分学习小组、讨论教材设计项目任务、各小组选定项目任务。首先,教师应向学习者详细介绍项目依托式学习的概念、特点及实施过程,使他们对新的教学方法有理性认识,对师生角色的转变做好心理准备。然后,组织学习者依据自愿加入、优势互补的原则划分学习小组,每组6-7人,选定小组组长。接着,教师介绍《公安英语》教材,指导各小组讨论选定项目任务,告知他们项目筹划过程中需提交项目计划书(包括子项目目标、研究方法、实施步骤、组员分工、项目成果及展示形式等内容),同时告知项目成果评价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包括同伴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综合评分。项目实施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项目小组活动研究和制作项目成果。首先,项目小组成员就各自承担的子项目开展分工合作,搜集各种相关资料,加以分析、归纳、总结;然后,结合教师对教材知识的讲解,小组讨论,设计制作项目成果,确定一种或多种展示方式(如ppt辅助口头报告、小品及戏剧等角色扮演、辩论大赛、调查报告,展览等),并完成项目成果制作和演练。项目成果展示及评估阶段主要由项目成果交流和评价两部分组成。项目成果制作完成后,各小组向全班同学和教师展示,并解答其他小组提出的问题,然后由教师针对暴露的问题进行必要的指导与分析。最后,项目小组成员、其他小组成员及教师要针对项目主题的选取、计划的制定、活动探究阶段的表现、成果展示及交流的完成情况等进行评价。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既关注学习者相关单元涉及的英语语言知识、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更关注他们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所展现的合作能力、协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公安英语》教材由国际警务合作、警用武器装备、交通管理与安全、出入境管理、缉毒、刑事侦查、询问方法和技术、身份识别、经济犯罪以及高科技犯罪十个单元组成。由于教学时数的限制,在项目准备阶段(计划教学时数为4课时),教师引导学习者讨论确定项目任务,把全书划分为国际警务合作及警用武器装备、治安管理及交通违章处罚、缉毒、刑事侦查及询问和训问、经济犯罪和高科技犯罪六个大项目(每个项目计划教学时数为4课时)。随后,教师帮助项目小组选定项目任务,根据教学计划进度,依次准备起草项目计划书。下面以项目1《国际警务合作及警用武器装备》为例,说明项目依托式教学实施及成果展示评估的步骤。首先,教师在课堂上针对教材,进行主题式的警务英语阅读、口语和应用文写作基础知识的串讲(计划教学时数为1课时)。其次,教师经过与项目组成员的课堂讨论,开始指导学习小组制定项目计划书(计划教学时数为1课时)。根据相关主题,本项目可以分为以下五个子项目:1)需要国际警务合作的各种刑事犯罪种类介绍;2)国际刑警组织介绍;3)常规警用装备介绍;4)问路、报案等一般警务工作处理;5)警务邀请函和护照报失证明涉外警务专业文书写作。然后,小组成员利用课外时间开展分工合作,结合教材背景知识的学习,广泛搜集相关资料,开始设计制作项目成果。最后,项目小组成员选择不同方式展示项目成果(计划教学时数为2课时):子项目1和2的学习者制作了精美的ppt材料,选择ppt辅助演讲;子项目3的负责人利用学院实验室和实训基地装备,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课堂警用装备介绍和展览;子项目4和5的承担者模拟派出所业务实践,进行了生动的小品、短剧表演。每个项目成果展示都附加相应的反馈交流时间,全体学习者和教师对展示过程都可以提问,项目组同学需用英文进行答辩。同时,项目组成员、其他小组成员及教师同时针对项目的设计过程(占30%)、成果的制作内容以及语言流利程度(占40%)和答辩的满意度(占30%)这几个方面进行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的成果评估。这不仅让学习者提高了英语语言交际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警务专业知识应用的能力,同时也让教师在警务专业实践中检验了学习者英语语言能力的掌握情况。

(二)项目依托式课程论文这一模块试图满足警务专业实践的需要,把语言教学研究与治安管理、法律法规、涉外警务等专业实践相结合。同时这一模块可以与我院每年组织申报的“十二五”期间“本科教学工程建设”重要内容之一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相结合,既丰富了警务英语教学改革,又促进了学习者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公安院校人才批判性思维和思辨能力的发展。课程论文写作项目建议在项目依托式课堂展示三个大项目完成之后即课程教学中期开始启动。这时学习者对项目依托式教学模式有了清晰的认识,对《公安英语》教材的项目体系也已经清楚地理解。项目小组及成员建议与课堂展示项目保持一致,这样,各小组在搜集课堂展示项目相关资料、设计成果时,可以同时探索课程论文子项目主题。课程论文写作项目将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成果展示,即全体项目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共同完成课程论文的写作。在项目准备阶段(计划教学时数为2课时),教师介绍课程论文项目的目标是把英语语言学习与警务专业实践结合,以教学指导实践,以实践促进教学;项目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法、归纳法、实践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统计分析法等一系列方法;项目成果即课程论文的展示和评价采用论文答辩的方式进行,对提交的论文和口头陈述分别评分,为保证评估公平、公正,教师将协同其他3位教授同一课程的教师组成评审小组,其他项目小组成员将不参与评估。在项目实施阶段,小组成员首先结合课堂展示项目主题,以及每年寒暑假公安业务实践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完成论文选题,撰写开题报告,教师对各组论文开题报告进行修改与反馈;然后小组成员广泛搜集相关资料,采用各种研究方法,完成论文初稿;最后,教师对初稿做出指导建议,小组成员修改初稿。这一阶段的活动主要在课后开展,教师主要通过QQ、微信、微博以及电邮的方式与学习者进行交流沟通,及时把握项目进度,对他们上传的阶段性成果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反馈。在项目成果展示及评估阶段(计划教学时数为2课时),教师组织各项目小组提交论文,进行ppt辅助口头陈述,参加论文答辩。教师评审团队对课程论文质量和小组成员答辩过程进行评分,成绩纳入课程考核范围。

四、结语

语文专题小结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复习课教学

复习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必要环节。因此,语文复习课要努力改变单调、乏味的“烫冷饭”状况,通过各种途径开发复习课的课程资源,调动学生参与复习的积极性,努力使学生在复习课中有新的收获,新的发展,让语文复习课成为学生学习的新的起点。

一、创新语文复习课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在语文复习课上,由于很多内容都是学生已经接触过的,难免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时如何对语文复习课的形式进行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修改病句的复习课上,可以首先帮助学生就病句的类型进行总结,然后让学生自己寻找更多的病句及习题,让学生相互之间进行考察,教师只是起到一个引导性的作用。学生通过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不仅可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不断巩固和提高。再如,可以将游戏教学模式渗透到语文复习课中,通过识字比赛、看图贴字、一字开花、送信等一系列的游戏,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上开展语文知识的复习,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无疑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巧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复习课教学效率

复习课不仅是让孩子复习知识,掌握、巩固、弥补新授课没有解决的一些问题,它更大的空间应该是让学生在复习课上,感受它与新授课不同的、另外的一种风景,感受复习课新的魅力,充分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复习课的教学效果。为此,在复习课教学中,必须积极设计各种教学形式与方法。

1、情境法

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身心特征,运用有趣、生动的画面,结合寓言、故事多样化呈现学习素材,创设开放的情境,将复习主题寓于其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方法在我们低年级的复习课中比较适用,比如一年级的拼音复习课就可以设置“字母王国大探险”等情境,让学生在探险的情境中兴致盎然地达到复习的目的。

2、竞赛法

设置竞赛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比如在词语的复习上,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复习,然后同桌两个人相互听写,听写的是自己认为很容易写错的字词,然后比一比,看谁掌握得好。改变统一由老师组织听写的单一模式,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参与性就更高了。另外,加入了竞赛,学生都想超越对方,会更用心地寻找自己认为容易写错的字词,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就已经很好地巩固了一遍;同时在对方给自己听写的时候,又很好地巩固了一遍。这比老师统一组织听写节省时间,而且还能更好地达到巩固的效果。

3、合作法

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方法。比如在进行句子学习的时候,就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相互帮助造出最出色的句子,这样集众人智慧共同达到学习任务。在这种学习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精讲细讲,突出复习重点内容

教师要指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整册教材,在期末复习之前先把全册教材中的基础知识按照拼音、字、词、句等不同的内容进行分类,再把作文训练的不同内容等也分门别类地列出来。这样,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册内容,复习就有章可循,有的放矢。

1、词语专题

一般来说,词语专题按照复习的词语的词性来分,有名词专题、动词专题、形容词专题、数量词专题、拟声词专题等;按照词语的掌握层次,词语专题可以分为词语巩固专题,词语理解专题和词语运用专题;还有一些常用而定型的词语――惯用语、谚语、歇后语和成语,那么我们又可以将词语专题分为惯用语专题、谚语专题、歇后语专题和成语专题。到了高年级,学生还应当掌握一定数量的关联词语。关联词语的复习专题又可以分为因果关系专题、转折关系专题、并列关系专题、递进关系专题、假设关系专题、条件关系专题等。

2、句子专题

按照句子中的感彩来分,句子专题可以分为陈述句专题、疑问句专题、祈使句专题和感叹句专题等;按照句子中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分为比喻句专题、比拟句专题、夸张句专题、排比句专题、反复句专题、对偶句专题、反问句专题、设问句专题和借代句专题等。

3、阅读专题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因此,在复习阶段,也要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复习。阅读专题按照阅读的文章的文体的差别,可以分为写景状物文章专题、写人记事文章专题、童话专题、寓言专题和科学小品专题等;按照阅读题一般出现的题型可以分为词语理解专题、感知内容专题和文本解读专题等。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复习,老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来确定复习的专题。

4、作文专题

按照教学计划一个学期学生所写作文一般有8篇,在复习阶段,如果老师再让学生写,一方面一学期学过的内容在这短短的复习阶段再练习一次会给学生太大的压力和负担;另一方面,都是学过的内容,学生已经没有太大的兴趣了。因此教师在复习阶段对于作文的复习,可以把握以下两个原则:一是讲评重于写作,二是片段仿写重于全文写作。在讲评的过程中,找到他人的优点,发现自己的不足,通过片段仿写的方式以求达到写作提高的目的。

5、其他专题

老师还应当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安排专题性复习,因为复习课也是查漏补缺的课,可以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普遍存在的知识的缺陷、能力的不足、情感丰富和价值观树立的需要设置相应的专题。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要想更好的上好语文复习课,提高复习课的教学效果,就需要对教材在整体上进行更好的把握,采取灵活多变的课堂复习教学形式,注重科学复习方法的运用,调动学生在语文复习课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提高语文复习课的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潘学玉,提高复习课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小学科学:教师,2012(4)

语文专题小结篇5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国人,特别是年轻一代对英语学狂热、对西方新事物疯狂追捧。这既源于西方国家依托自身强大的综合实力对第三世界国家文化渗透的冲击,又是自身无法建立对本国文化的身份认同感所致。“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即不能够用除母语外的其他语言表达中国文化的状况,比比皆是。

二、研究背景

尽管教育部高教司2000年10月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为“基本要求”)并没有具体提及中国文化教学,众多英语教育工作者仍遵照“基本要求”的精神对中国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进行了探索。在笔者分析过前期相关研究后发现,现阶段关于高职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研究仅停留在简单提及并指明中国文化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等方面,却没有进行全方位的调查分析。另外部分研究多以测试高职学生翻译中国文化词汇的能力为主,忽略了考察其对中国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其次,文化应该包括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而前期研究涉及的方面较单一。第三,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是否包含中国文化一直是前期研究的重点,但课外学习或考试中中国文化所占的比例、对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态度及对改进的期望等方面的问题也需考察。最重要的是,前期研究均没有将高职院校英语专业、非英语专业学生以及英语教师的中国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翻译中国文化的能力进行比较。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意以教育部高教司推荐的《中国文化概论》作为参照,从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角度,设计了中国文化知识测试题目,并要求受测对象用英语对该问题做简单的描述,以此测试现阶段高职学生(包括英语专业及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和英语教师对中国文化知识的综合掌握情况及其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同时使用调查问卷来了解现阶段高职学生及英语教师对高职英语教学中是否应包含中国文化的态度及对改进的期待等问题。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此次研究围绕以下四个问题展开调查:

1.高职院校学生及英语教师掌握中国文化的情况。

2.高职院校学生及英语教师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

3.高职院校学生及英语教师对在英语教学中涉及中国文化的态度。

(二)研究对象

此次研究对象包括就读于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与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英语专业、非英语专业学生及英语教师。共涉及英语专业学生64名、非英语专业学生133名及26名英语教师。其中,34名英语专业学生、75名非英语专业学生及15名英语教师来自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30名英语专业学生、58名非英语专业学生及11名英语教师来自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

(三)研究工具及设计

此次研究使用文化测试卷及调查问卷。文化测试卷,旨在考查高职院校学生及英语教师对中国文化的掌握及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笔者参考教育部高教司推荐的《中国文化概况》设计测试卷,涉及中国广义文化、狭义文化、传统文化及现代文化。文化测试卷含30小题,每小题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要求解答有关中国文化知识题目,第二部分则需要将题目连同答案翻译成英语。每部分中前10小题主要涉及广义文化,后20小题偏重狭义文化,但均涵盖中国传统文化及现代文化。其中,前10小题每题选择题及翻译部分均为3分。选择题答对即得3分,答错不得分,而翻译部分分为0分、1.5分及3分三档评分标准:得0分即无法正确翻译,仅能翻译出部分词汇可得1.5分,基本翻译正确可得3分。后20小题每题选择题及翻译部分均为3.5分。选择题答对即得3分,答错不得分,而翻译部分分为0分、1.5分及3分三档评分标准:得0分即无法正确翻译,仅能翻译出部分词汇可得1.5分,基本翻译正确可得3.5分。使用调查问卷是要了解高职学生及英语教师对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授中国文化的态度。调查问卷中包括18个问题,其中第18题为开放性题目。第1题主要针对测试者在文化测试卷中的表现。第2题到第7题考查受测者对中国文化参与跨文化交际和高职英语教学的态度。笔者意由此分析出中国文化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存在状况。第18题为受测者提供机会表达他们对将中国文化加入高职英语教学的期望。

(四)数据收集

此次研究共发放文化测试卷197份与调查问卷113份。197份文化测试卷中,发放给英语专业学生64份,法律专业学生22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35份、计算机专业学生30份,生命科学专业学生20份,英语教师26份。测试后收回有效卷194份,其中英语专业学生63份,非英语专业学生105份,教师26份。回收率为98.5%,代表性好。测试卷用时约30分钟。调查问卷的参与者是在受测学生中随机挑选。共收回有效调查问卷95份。回收率为97.9%,代表性好。调查问卷用时约10分钟。在获得26名英语教师的测试成绩后,笔者邀请其中16位具有代表性的教师参与访谈。每次访谈用时约10分钟。此次调查样本量较充足,调查结果基本能够代表广大高职学生及英语教师的主流意向。3.5收据分析本次研究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种。笔者使用SpSS18.0(社会学统计软件18.0版)分析文化测试卷及调查问卷中部分问题的数据。主要包括描述统计学,如总数分析、平均数分析、百分率分析及要素分析等。调查问卷中最后一题开放题目使用定性分析。

四、结果与讨论

(一)高职院校学生与英语教师掌握及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

文化测试卷的结果(如表1)反映出高职学生与英语教师掌握中国文化知识的情况及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a=掌握及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情况B=受测者总分及平均分C=受测群体D=受测者中国文化知识题总分e=受测者翻译中国文化题总分F=受测者中国文化题平均分G=受测者翻译中国文化题平均分受测学生的文化测试卷首先反映出英语专业学生的成绩较好。其次,受测学生能够答对其中65%的关于中国文化的问题。其中,英语专业学生答题正确率高出非英语专业学生5%,高中时的文科学习有助于大部分英语专业学生拓展中国文化知识面。第三,受测学生掌握狭义文化较好,特别是英语专业学生的正确率为74.6%,这同狭义文化在学生日常生活中高频率的出现有关。而关于广义文化,受测学生只熟悉中国风俗、礼仪方面的内容。测试结果还显示出“中国文化失语”最为明显的标志是受测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能力不足,受测学生选择题和翻译部分的得分差距可以体现。虽然英语专业学生在翻译上有一定优势,但仍不能准确翻译出文言词句、方针政策等方面的内容。不能正确理解文言文大意成为主要阻碍。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状况更不理想。他们在诸如封建制度、佛教、生产资料公有制等词汇的翻译上碰到了困难。另外,受测学生翻译广义文化更为准确,因为大量的狭义文化词汇在受测学生以往的英语学习中出现几率较小。从受测教师的测试卷的结果看,他们掌握中国文化的状况仅略好于英语专业学生。具体来讲,他们对广义文化的掌握略显不足,特别是在思想价值体系、古代教育发展进程、哲学、古代文学及历史方面。虽然受测教师翻译中国文化较受测学生准确率较高,而由于理解的偏差仍不能准确翻译出文言词句等方面的内容。a=受测者对中国文化参与跨文化交际及高职英语教学的态度

(二)高职学生与英语教师对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加入中国文化的态度

调查问卷的结果(如表2、表3、表4、表5)反映出受测的高职学生及英语教师对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加入中国文化的态度。a=中国文化参与高职英语教学的情况B=问题a=受测者对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加入中国文化的期待B=问题受测学生在文化测试卷中碰到的最大困难是不能准确翻译中国文化,而英语教师则是缺乏某些中国文化知识。受测学生及英语教师都认为十分有必要在跨文化交际中向外国友人介绍中国文化,培养学生传播中国文化的意识、对待文化差异的正确态度以及较强的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由于不能够充分意识到中国文化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受测学生并没有很强的对于将中国文化加入到高职英语教学及教材中的期望。在提及中国文化在现阶段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存在状况,受测学生及教师指出更多西方文化的引入导致中国文化的缺失。为了帮助高职学生掌握更多的中国文化并提高他们的英语表达能力,全部受测师生相信将中国文化及其英语表达方式加入到高职英语教学中是最有效的方法。另外,受测学生还倾向于阅读更多有关中国文化的英文读物并参与相关的活动,而受测教师则更关注于高职英语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方法、课外活动、考试及测验中中国文化的渗入。

语文专题小结篇6

[论文摘要]小学英语教育专业的听说课堂教学如何体现该专业的特色和实用性,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从专业特色出发,分析比较该专业的听说教学大纲和小学英语对听说能力的教学要求,结合教材,提出了对教材的处理意见和可供采用的课堂教学形式,将听说课课堂内外的教学与小学英语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近几年来,中国的英语教学早已将教学重点由读写训练转为听说训练,这里对英语听说能力的重要性就不再累述。由于现在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将语言形式与学生的实际应用相联系,对英语初学者的小学生来说,就要从听说入手。鉴于此目的,小学英语教育专业的听说教学就应与小学英语听说教学紧密联系起来。研究这个问题就能增加该专业的听说教学的实用性,突出专业特色,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教学技能。

那该专业的专业特色究竟是什么?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课堂教学技能,尤其是应用语言的能力将直接影响学生语言学习的质量。老师准确优美的语音语调对初学者会有一种如音乐般的魅力;流畅的口语和地道的表达方式能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提高听力和口语学习的环境;具有一定表演才能的老师能极大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一名优秀的小学英语老师应该是:有过硬的英语语音、词汇、语法、语义、语用等专业知识,较高的听、说水平和跨文化交际的素养;有课堂演示,表演的特殊技能;掌握了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征,能充分适应孩子的特点,通过开展孩子们喜爱的课堂活动,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了解影响外语听说能力的因素和外语教学理论,采取适当的听说策略等。有了对专业的深刻认识,下一步就要研究听说教学的教法。首先要对比研究大学英语听说教学和小学英语听说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教育部2007年7月最新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听说能力的一般要求(节选)

(一)听力理解能力:能听懂英语授课,能听懂日常英语谈话和一般性题材的讲座,能听懂语速较慢(每分钟130-150词)的英语广播和电视节目,能掌握其中心大意,抓住要点。能运用基本的听力技巧。

(二)口语表达能力:能在学习过程中用英语交流,并能就某一主题进行讨论,能就日常话题用英语进行交谈,能经准备后就所熟悉的话题作简短发言,表达比较清楚,语音、语调基本正确。能在交谈中使用基本的会话策略。

二、小学英语新课标中对听说能力的目标总体描述(节选)

(一)一级(三、四年级):对英语有好奇心,喜欢听他人说英语。能根据教师的简单指令做游戏、做动作、做事情(如涂颜色、连线)。能做简单的角色扮演。能唱简单的英文歌曲,说简单的英语歌谣……能交流简单的个人信息,表达简单的情感和感觉……

(二)二级(五、六年级):对英语学习有持续的兴趣和爱好。能用简单的英语互致问候、交换有关个人、家庭和朋友的简单信息。能根据所学内容表演小对话或歌谣。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读懂并讲述简单的故事……

三、对比分析

对上述听说教学的要求和目标进行对比分析会发现,小学英语教育专业的听说教学在达到其一般要求的同时应突出专业特色,增加实用性。现主要从专业特色和实用性方面讨论:

标准的语音。听说课中首先应该让每个学生过语音关。主要教学内容为国际音标的正确读法和发音方法,美式和英式音标的区别,听音辨音能力,重读、弱读,升降调,断句,正确拼读字母和单词等基本语音技能。语音的训练应该列为第一学年的教学重点,因为这是作为小学英语教师的最基本技能之一,而且对小学生的英语入门和今后的学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全英文教学。要结合小学英语教法课,让学生在听说课中熟练掌握和应用小学英语的基本课堂用语及肢体语言。为小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就应该让他们在初学时接受全英文教学,在教师肢体语言的帮助下正确理解老师的指令,通过反复的语言输入和输出形成自己的语言。这里我强调在听说课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使用肢体语言和丰富的面部表情,去表达有声语言所难以表达的更丰富、更复杂、更微妙的内涵。曾有心理学家的实验表明:信息的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动作。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肢体语言的运用比在其他学科中的运用更具发展空间。

能说会唱会表演。根据小学英语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小学生的听说能力是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中得到提高的,其听说的能力也是在语言交际和应用中得到体现的,所以小学英语老师首先就应该具有说唱和表演等多种技能,并能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这些能力的培养就应结合教法课在听说课堂中得到体现。一般的大学英语听说课堂采用的形式比较死板单一,如对话和讨论等。为了突出小学英语教育专业的专业性和特色,在听说课堂中可采用与小学英语课堂相似的教学模式,如语音模仿,两人及多人对话,讨论,简单评价分析,自编自演儿童短剧,用英文讲童话故事,看英文动画片,英语歌曲演唱和表演,诵读英文儿歌和绕口令等。通过这些形式,未来的老师们在开始教师生涯的第一课中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起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四、建议

基于以上对听说能力的具体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如何操作。对此,还应该研究我们所使用的教材。因目前还没有小学英语教育专业特定的教材,国内很多该专业的学生仍选用《大学英语听力》配套教材或《新视野听说教程》。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就应在目前使用的教材基础之上,合理选用,安排教学内容,并适当的增加能突出其专业特色和实用性的材料辅助教学。笔者在此提出一些教材处理建议,以供讨论。

(一)教材结构。《大学英语听力》教材是根据《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文理科本专科用)》编写的,与精读,泛读,快速阅读,语法与练习配套的听力教材。其中每课都涉及口语训练,因而可以作为训练学生听说能力的教材。该教材着重听说的基础技能训练,材料大多以生活题材为主,在培养学生听懂基本语言单位(如语音,字母数字,单词,句型)的基础上,逐步增强学生在语篇的理解能力和熟练程度,提高他们对听说内容的分析,归纳,综合和推断能力,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所听内容进行口头表达能力的基本训练。同时教材所提供的题型与全国四,六级考试题型相似,可训练学生的应试技巧。首先具体分析教材结构:

教材每单元分三部分,包括单项听力技能训练(paRtamiCRo-LiSteninG),语篇整体听力技能训练(paRtBmaCRo-LiSteninG)和口头练习(paRtCoRaLpRaCtiCe)。

1.单项听力技能训练。该部分主要涉及语音练习,听音辨音,单词和短句等听力基本训练,培养初步的听力技能。结合课本练习和材料,教师让学生学会如何分辨容易混淆的音素,失去爆破,单词和结构;学会对简单的语音信息做出判断和分析,包括对数词(年份,日期,年龄,电话号码,地址等),简单句的听写。同时,教师还应对语音的基础知识进行强化,如音标的发音原理和技巧,字母和字母组合的发音,连读,省略,爆破等基本技巧的训练,还可辅以英语绕口令,歌曲等对学生进行训练。该部分要将听说结合起来,听和说所占的分量应该是相同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语言输入和输出能力得到同样的提高。

2.整体语篇听力技能训练。该部分短文的题材多为生活场景类,因而对学生来说内容不是很专业化,对提高口语表达也很有实用性。在教材的处理上,可以分两个方面来安排教学:一是对应试听力技巧的训练,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听力应试技能,如主题句和关键词,猜测问题以及对不同类型问题的答题技巧等。这里就不再详述;二是对提高听说能力本身的训练。影响听说能力的因素包括语言因素(如语音,词汇,语法,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等)和非语言因素(如心理素质听力技巧等)。传统的听说教学把听和说独立教学,或者重听力而轻口语,重口语而轻听力,这些都不能有效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所以两者应该并驾齐驱。该教材的听力材料是我们最为熟悉的生活类场景,如问候,介绍,爱好,学习,提供帮助,请求,致谢,道歉,购物,看病,社交活动,体育活动等。这些内容与我们的日常交流谈话密切相关,所以同时进行这些方面大量的听说训练,不仅具有很大的实用性,还和我们以后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内容紧密衔接。课堂教学可采用先以说为主的热身运动,再精听教材内容,完成练习,为下一步积累语言素材,再就所听材料进行语言再现,之后再听材料模仿语音语调,规范表达。

3.口头练习。这部分主要进行以说为主的巩固扩展(如自编对话短剧,复述,讲故事,讨论等)。要让学生熟练地掌握和应用正确地道的语言表达方式。另外,还要通过课外口语练习,让学生熟练地运用课堂上习得的语言素材和拓展学生间交流的广度和深度,让其意识到自主学习是语言习得的重要因素。

语文专题小结篇7

[关键词]小组教学法;报告;护理英语;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4721(2012)07(b)-0162-03

随着护理专业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迫切需要专业英语水平良好、口语水平高、具有足够实际运用能力的护理人才。在高等护理教育中,不断改进专业英语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是顺应时展需要的重要举措。本校从2007年开始,在大二学生中开设护理专业英语作为专业必选课程,但是由于目前的教学方法相对传统、教材多以阅读理解的形式出现,早已不能适应护理专业英语实际运用方面的需要。加之学生大部分已经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基于部分学生的功利心理及对英语本身的兴趣不高,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法很难激发学习热情,授课内容对提高护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很难起到作用。

在专业英语授课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已经成为教学过程中迫切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以已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教师、学习伙伴等)的帮助,主动获取、加工和建构新知识的过程[1]。为了加强学生对专业英语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学生搜集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倾听他人的观点习惯,在开展2008级护理本科学生护理英语的授课中,使用了小组汇报的教学方法。通过课程结束后发放的调查问卷,证明这种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护理英语的学习热情,提高了教学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8级护理专业学生共75名,其中,女生70名,男生5名,62名已经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占总人数的82.67%。

1.2教学方法的实施

1.2.1小组报告教学法的含义小组报告教学法是指在课堂上由学生向学生讲解某种话题或教学内容的教学活动。受时间的限制,通常采用小组报告的形式,即由若干学生分为一组,选派代表或轮流向其他学生讲授某个话题或授课内容,学生通过与组员的分工合作完成报告内容。学生需要思考如何利用教师提供的题目和参考文献,用英语讨论,解决问题。鉴于不同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差异,分组时注意各组组员水平的均衡,将学生分成7组,10人或11人一组。

1.2.2课前准备教师在上课前完成大量准备工作,首先选择教科书中乳腺癌这一章节作为汇报主题。为了使学生的目标更加明确,分工更加清晰,教师把乳腺癌护理相关内容分为10个主题分别分配给各组,要求每个小组按照分配题目查找资料,设计板书、制作幻灯片或其他教具,报告时间控制在半小时以内。

1.2.3学生小组报告的准备过程在上课2周以前安排任务分配,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自学的方式熟悉备课的基本过程。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备课过程中的指导,包含授课技巧、基本的幻灯片制作技巧及如何使用图书馆、网络等多媒体查找资料的技巧。在准备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先根据报告题目列出提纲,根据问题寻找答案。同时要求各组推选出组长负责任务的组织分配和统筹规划,组长的人选确定为具有一定组织能力和英语水平较好的学生担任,结果证明这些组长对提高小组报告的质量也起到一定作用。教师还会指导学生在口述和幻灯片制作时,尽可能多地使用护理或医学专业词汇,同时提示学生提前把相关专业词汇印发给听课者以备预习。报告过程中要求学生全部使用英文表达,尽量使其他组同学也能参与进来,而不是被动地听课。鼓励授课者与听课者尽可能用英文交流。

1.2.4课后反思每次小组汇报结束后,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后反思。根据时间的限制,这种反思形式可以是针对全班,也可以针对某一表现优秀或未能圆满完成报告任务的小组。反思的内容包括自我评价和对其他组同学表现的评价,评价完毕后要求学生写出反思日记。课后的反思交流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反思自我和与同学共享反思结果的机会,学生通过这个过程,不仅看到他人的长处,也了解了自己的不足,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共同经历了反思过程,对知识掌握更确切,专业英语水平能力增加。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应以鼓励学生为主,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和成就感,对其不足之处要明确指出,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以利于以后有方向、有目的地改进[2]。

1.2.5考核方法教师同学生一起制定了小组汇报的成绩评定方式,成绩的评定指标主要包括:准备和报告环节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对专业词汇的正确和充分地利用以及查找资料的能力、参与程度、与自己团队成员的合作程度等。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结合小组报告的水平,由教师评定成绩。每组的最终成绩即是该组成员的共同成绩,而不是对个人表现打分。

1.2.6效果评价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小组报告式教学法的效果进行评价。从10个角度研究学生对小组汇报教学法的态度,根据认可程度,要求学生在完全同意、大部分同意、部分同意部分不同意、大部分不同意、完全不同意中选择符合自己态度的描述,完全同意和大部分同意视为正性结果,其余则为负性结果。为了保证调查结果的客观性,问卷并没有要求学生在课堂完成,而是在小组报告教学活动全部结束后发放。共发放问卷75份,回收有效问卷75份。

语文专题小结篇8

关键词:桥头堡独立学院非语言类专业小语种能力培养

一、桥头堡战略下小语种教育的背景及重要性

近年来,中央提出了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要求。云南省利用地缘优势,成为我国从陆路沟通东南亚、南亚,直达印度洋的通道。在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前提下,云南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基础设施明显改善,通往东南亚、南亚国家的国际大通道正在加速形成,烟草产业、矿业、电力、生物资源开发产业、旅游业五大支柱产业快速发展,经济外向度不断提高。从云南外贸出口依存度来看,基本徘徊在6%左右,与我国平均30%左右的外贸出口依存度相比,云南对外贸易确实还处于初级阶段,丰富的资源及便利的通道条件,将成为云南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强与东南亚经贸合作的基石。

云南产业经济、国际贸易和合作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需求,这里不仅需要技术人才、商贸人才等,为了沟通的顺畅,外语人才也十分稀缺。在“桥头堡”战略背景下,云南高校需要培养大批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开展交往合作的外语、外经贸专门人才,以及既懂外语又懂专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这样才能促进“桥头堡”战略的顺利开展。从市场需求看,目前南亚、东南亚复合型语种人才供不应求。如果以目前的3.5万人为基数,那么云南小语种人才3年中尚有7万人在学规模需要扩展。小语种人才具有特殊性和稀缺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优势。由于就业形势趋稳,导致某些毕业生紧盯机关、部委、新华社等传统主渠道,造成了某些毕业生严重缺乏开拓精神和吃苦创业精神。学校在建设小语种专业的过程中,急需把人文素养作为学生的小语种能力的重要方面加以培养。

积极开展小语种教育对于区位非常特殊的云南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各高校通过小语种专业的开设和建设,有助于云南从对外开放的末端走向前沿,是国家实施桥头堡战略的必然要求;小语种教育是云南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云南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需要。

二、桥头堡战略下云师大文理学院非语言类专业学生小语种能力培养现状

“非语言类”专业就是指非外语类专业。以往云南各高校的非语言类专业,基本都是以《大学英语》为唯一的外语学习课程,桥头堡建设开展以来,针对云南的区位优势,一些高校陆续开展了以面向南亚、东南亚等国小语种为主的外语课程,旨在培养更多能满足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云师大文理学院就是云南7所独立学院中唯一一所对非外语类专业学生开设大学外语选修小语种课程的独立学院。

(一)云师大文理学院非语言类专业学生小语种专业开设情况。

文理学院先后设立了英语、法语、泰语、朝鲜语、日语专业,以及西班牙语、德语、阿拉伯语、越南语、老挝语、缅甸语双语专业方向共11个语种,是云南省开设小语种最多、教学规模最大的独立学院,并最先在云南省开设阿拉伯语-英语、西班牙语-英语、德语-英语双语专业方向。目前,学院把小语种作为第一外语学习的学生人数1000余人,把小语种作为第二外语学习的学生人数600余人,自开设小语种作为大学外语必修课以来,每年有150余人选择学学小语种。现有小语种专职教师42人,其中副教授3人,讲师10人;博士2人,硕士20人;外籍专家18人来自11个国家,数量居云南省独立学院首位。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构建了以朝鲜语、泰语、法语、日语、西班牙语、德语、阿拉伯语、越南语、缅甸语、老挝语为主体的多语种、多专业、多方向模块课程教学体系,融语言、经济、旅游等学科领域,拓展了10个“小语种”和“双语种”学科专业方向,并采用小语种专业学生“2+2”或“3+1”人才培养模式。

(二)文理学院非语言类专业学生小语种能力培养的效果调查。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非语言类专业学生选择泰语和日语选修的较多,尤其以泰语为多。为了客观了解非语言类专业学生对小语种学习重要性和目的性的认识、对小语种专业教育的评价,我们结合对学生在学业阶段的成绩报告、实训和就业阶段的情况,设计制作了“非语言类专业学生小语种能力培养研究调查表”。该问卷抽样对象为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2012和2013级选修了《大学泰语》《大学日语》的学生,问卷发共发放140份,其中泰语,日语各70份,2012级35份,2013级35份,涵盖6个学院,16个专业。问卷调查结果基本情况如下:

1.选修目的和学习效果方面。过半数的学生是出于为将来求职需要或出国留学做准备而选择了小语种为大学外语;其中八成学生认为自己通过学习后对该门语言掌握具备一定的运用能力,虽然过半数的学生(58%)认为小语种的学习会对专业课学习造成一定影响,但仍有27%的被访学生认为实际上没有影响。

2.教师授课的跨文化培养方面。八成以上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授课中能够对课本中涉及跨文化的内容做充分讲解,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且有50%的学生认为自己通过二(四)学期的学习,对泰国(日本)历史地理知识已经有了基本了解。可以看出,在诸如隐私、道德伦理知识等深入的文化常识方面,学生的知识是有所欠缺的,超过半数(53%)的学生认为对此不太了解。

3.选修小语种的愿景方面。80%的学生认为“专业知识+小语种”应用型人才培养会对就业有帮助,且有超过一半学生认为在符合本专业对口的同时,愿意供职于对员工掌握小语种有特别需要的外资企业。

4.小语种教学评价方面。针对“专业+小语种”的人才培养模式,认为留学(实习)范围偏窄和实践性课程偏少这两方面的学生占了大部分(90%)。

总体来说,云师大文理学院非语言类专业小语种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生的学习动机、对语言的基础掌握和跨文化知识的渗透等方面都较为理想,小语种能力获得了提高;对目标语国家的深层次的认识不够,认为学校安排的实习实训机会不够。

(三)文理学院非语言专业小语种学生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在桥头堡战略的背景下,小语种人才成了战略实施的重要保障之一,目前云南小语种人才供不应求,小语种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从文理学院的情况看,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师资力量薄弱。相比云南民族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等学校,独立学院的小语种专业开设较晚,基本都是在2007年省政府就加强高校培养小语种人才召开过专题会议之后才逐渐开始的,2009年桥头堡战略提出后开始真正重视。由于起步晚、基础差,师资力量薄弱。尽管云师大文理学院的外籍教师相对较多,但专职教师总数并不多,而且师资结构不合理,职称以讲师为主,学历以硕士为主。

2.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不尽合理。从课程设置上看,文理学院小语种公选课有一个开课标准,即选课学生要达到一定人数才开班,而不会按照当初的开课计划进行。比如,以50人为基准,选课学生达到50人才开班,这其实违背了语言类课程的教学规律――人数少、班级小的授课优势。此外,新开课程开设明显不完善,没有很好的开设规划及开设论证、开设标准。桥头堡战略下,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云南要和更多的国家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就需要大量小语种人才,并且要求语种越来越丰富,这就需要学校开设更多的小语种专业,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资源培养小语种等专业学生。目前,云师大文理学院的小语种专业开设了10余个,但一些专业师资严重不足,选修的学生寥寥无几。从开课时间看,小语种课程大多安排在7、8节课或者之后,甚至周末,这一方面会导致课程和学生可安排时间的冲突,另一方面会因学生的精力下降影响教学效果。

实践教学方面,小语种教学缺乏充足的实践环境,特别是与经贸、企业、跨国管理相结合的实践环境。独立学院的学生虽然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但综合素质较高,愿意参与到侧重锻炼听、说、读等方面能力的实践课中,例如泰语角、缅语角等,以及各种小语种的演讲比赛等,文理学院能提供的机会并不多。

3.教材建设滞后。首先,教材建设缺乏统一的标准。目前云南各高校都是从自身利益出发,为了提高声誉强调自编教材,而忽视了相互借鉴与参考,而且自编教材存在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统一标准的问题。其次,教材内容设计不全面或不合理。从文理学院的实际看,一些商务类、旅游类小语种教材没有跟上国际形势,内容陈旧,缺少创新,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不强;一些教材缺乏科学理论的支持,教学新形式、新技术、新方法研究运用不够;与专业教材配套的实践教材严重不足。

4.学习质量有待提高。由于师资力量薄弱,教材匮乏,实践课少,加上独立学院学生的接受能力限制等因素,文理学院小语种课程学习质量不高。由于教学资源紧张,学院的小语种专业课程实行大班化上课模式(部分专业已经在探索和实践小班授课模式),一定程度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缺乏统一的、科学论证的教材,学校自行选择小语种教学内容和设计不同学时,会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独立学院学生续扩招生源质量受到影响,学生的接受能力较弱,因而学习小语种的兴趣、学习效率都有待提高。从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52%的学生普遍认为在小语种专业学习中,实训课、实践课安排不足,不能满足小语种应用的需求。

三、桥头堡战略下文理学院非语言类专业学生小语种能力培养的对策建议

针对云师大文理学院非语言专业学生小语种专业能力培养方面的不足,尤其是基于桥头堡战略下急需加快小语种人才培养步伐的实际需求,有必要提出解决文理学院小语种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对策,提高小语种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升师资水平。

1.积极培养和引进小语种专业人才。云师大文理学院可以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积极培养相关语种专业的博士和硕士等高学历人才,改变小语种师资结构,为小语种专业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充分共享国际资源,利用与原合作学校的资源共同培养小语种教师,应用教师互派措施和项目共建策略。

2.加强小语种师资的学习和培训。尽量全部实行小班互动式教学,同时给小语种专业教师提供学习和培训的机会。

3.建设国际化“双师型”师资队伍。结合桥头堡战略指出的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要求,云师大文理学院可以聘请在国际贸易领域、翻译领域、对外事务等方面有经验的专业兼职教师,增强小语种教学中的实践性,保证小语种专业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二)优化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

1.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云师大文理学院应根据桥头堡建设的契机,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专业的需要,开设不同的小语种课程;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学习合适的小语种,确保成功就业。课程设置时,要处理好小语种专业课程的体系内部关系,科学组织各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突破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术课、专业技能课、专业应用课设置的传统限制,突出应用和技能,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2.选择合适的小语种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桥头堡建设需求,云师大文理学院在确定具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前,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是应用型、复合型的小语种人才,使学生具有更广的知识面和更强的岗位适应能力。

(三)抓好教材建设。

云师大文理学院应尽快制定小语种教学大纲,并组织有关专家、教师编写出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小语种教材。选材应侧重于实用性,突出工作实际和岗位要求的直观性、时效性和真实性。结合多媒体技术,开设有地方特色和专业特色的综合网络资源,建立包括纸质教材、多媒体学习课件、网络课程、电子教案、教学网站、学习软件、试题库等多种内容的立体化学习和教学资源,为独立学院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还编写英语和小语种语言的双语教材。

(四)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1.优化教学方式和手段。云师大文理学院的专业教师应革新教学方式,为学生学些小语种提供多种机会和条件。(1)开展语言角。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语言角教学形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造语言学习环境。(2)用好多媒体。在小语种课堂教学中可以大量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促进学生听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3)组织各种形式的演讲比赛。根据各学校不同程度的小语种教学情况,每年组织一到两次不同形式、不同主题、不同层次的小语种演讲比赛,邀请相应国家领事馆相关人员参加,作为比赛评委。

2.强化实习实训,提高学生小语种语言应用能力。在小语种人才培养中,实习实训的环节非常重要,云师大文理学院应根据自身条件,尽量合理安排学生进行实习实训。

参考文献:

[1]田琰.高校小语种课程建设的困境和出路[J].中国电力教育,2009(01).

[2]肖平,王红静.全球化背景下小语种人才的培养与教育改革[J].才智,2011(18).

[3]段袁冰.加强面向西南开放的云南小语种教育之我见[J].云南电大学报,2012,,1(3).

[4]李萍.复合型东南亚语种人才培养的思考[J].学术探索,2013(6).

语文专题小结篇9

关键词:国际知识产权法学Seminar主动海绵式双语教学

基金项目:浙江工业大学教学建设项目“国际知识产权法学双语教学研究”(JG0943)

一、国际知识产权法双语教学概况

(一)国际知识产权法学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国际知识产权法学双语教学可以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用英语学习知识产权规则,提高综合能力的需要,使学生能够与时俱进,用英语掌握国际知识产权规则的最新立法动态,并能提高参与涉外知识产权纠纷案件中法律资料的阅读和撰写能力。在我国沿海的对外经贸发达地区的企事业单位,亟需懂外语、懂国际知识产权法的复合人才。不过目前我国国际知识产权法学的中文教材存在数量少、教材内容滞后、过于原则且不够具体深入的问题。因此在国际知识产权法学教学中采用双语教学,直接选用第一手的原版教材、外文文献,并引导学生通过网络直接检索、查阅wto、wipo网站的英文资料,这对学生掌握国际知识产权的法学理论、国际条约、国际协定与国际知识产权案例等内容,将是最为直接、有效的学习路径。

(二)国际知识产权法学双语教学的定位

双语教学根据英国朗文出版社出版的《朗文应用语言学词典》的定义为:能在学校里运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类门课的学习。目前双语教学所运用的第二语言或外语,在我国高校环境下,主要是指运用英语和汉语进行专业课程教学、传授专业知识、完成教学目标的教学行为。双语教学根据是否使用原版教材、使用汉语和外语的比例,可以分为半外语型、混合型和全外语型双语教学。因此采用何种类型的双语教学运用于国际知识产权法教学,可以由主讲教师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进行选择和运用。高校的国际知识产权法学双语教学不同于专业外语课,重在通过使用英语让学生掌握国际知识产权法专业知识、用英语思考法律问题,并能用英语从事国际知识产权法律实践,包括学生解决问题和研究方法能力的培养而非纯粹语言能力的学习。

二、Seminar教学模式在国际知识产权法双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Seminar”教学模式的内涵

目前“Seminar教学模式”已经是世界各国大学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并在知名学府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指学生与教师就某一专题定期共同讨论的教与学的互动模式,也被称为“主题式讨论教学”。不同于传统的讲授教学和个别指导,教师可将授课内容分成不同的专题,要求学生对专题中的问题进行学习、探讨和研究。要完成Seminar的任务,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搜索大量相关英文资料,进行梳理、总结、思考,然后形成报告,制作成ppt,在Seminar课上进行演讲和讨论。因此课前的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探索研究的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创新。这无论是对国际知识产权法双语教学的理论还是实践而言都是大有裨益的。

(二)Seminar双语教学的基本模式和特点

1.基本模式:

(1)教师确定国际知识产权法专题内容,将学生2—3人分组,在课前布置任务,要求完成专题学习任务并制作英语发言稿和ppt,时间在20-25分钟左右,其余学生自学归纳;(2)演讲学生就专题运用多媒体依次发言并总结(本科学生可用英语演讲、难点处可用汉语讲解),演讲结束后其他同学就困惑用英语提问,演讲同学答疑或交互式探讨;(3)教师就专题问题进行要点梳理、难点解答和归纳。(4)演讲同学的ppt在Seminar课后根据教师意见修改完善,上传教师申请的课程公共邮箱,与全班同学共同分享,并由教师上传与专题有关的中英文资料作为辅助学习内容。(5)教师对每位同学的资料准备、英语表达、思考总结归纳以及答疑能力进行综合考评打分,占总评分的40%。

2.特点:

(1)内容与方法的灵活性。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不同层次的Seminar教学模式。对于本科生和硕士生采用的国际知识产权法双语教学应是有所差别的。本科生的Seminar双语教学,可采用混合式双语教学,即使用英文原版教材,运用英语与汉语交错作为教学语言;专题的划分根据教材的基础内容展开,重在对基础理论的学习和研讨。硕士生则可尝试采用全英语型双语教学,直接用英文原版教材、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专题的内容可围绕国际知识产权法学的理论前沿而确定,打破单一教材的局限。专题英文演讲内容,除了原版教材,需充分利用wto、wipo以及epo等官网的公开英文资料和案例进行检索与学习。

(2)学生主动海绵式学习与团结协作式学习效果的最大化。由于Seminar教学模式的演讲特点、归纳特点和交互式特点,学生除了领会原版教材的内容外,还需大量阅读和搜集相应的英文资料。这就将学生被动式填鸭教学转变为主动利用网络搜集和吸收专题知识进行梳理归纳演讲的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创新意识,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英语表达和沟通能力。此外由于是小组2-3人共同准备,团队的分工协作沟通尤为重要,将学生独立封闭学习转变为共同探讨合作学习,遇到专题难点可以共同讨论、拟出英文演讲提纲,制作生动活泼的ppt,在专业英语的学习障碍上也可以互帮互助。

(3)双语交互式讨论使师生教学相长。课堂的讨论和质疑是Seminar教学模式中最为重要的特点,也是难点的部分。对于专题内容的交流、质疑、辩论,需要学生在大量课前阅读准备基础上,带着问题来上课,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将问题厘清,对于学生不能够正确理解的问题,教师及时答疑和梳理专题重点,这个阶段英语和汉语交互使用,对学生问题理解的效果较好。同时双语交互式讨论能有效针对学生问题,启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教师授课而言,也可以准确把握学生不易理解的难点,学生某些创新些问题的提出,对教师的教学科研亦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三、“Seminar”国际知识产权法双语教学模式的困境与问题

(一)原版教材的选择和使用有一定难度

在双语教学中,使用一本合适的原版国际知识产权法学的双语教材对双语教学开展是至关重要的。关于国际知识产权法的英文著作较多,但难易程度不同、有些专著很厚,页数过多,内容晦涩不适合作为教材使用;有些则倾向与某个学术问题的前沿讨论。在英文教材众多的情况下如何选择,考验教师的经验和智慧。

(二)对教师授课要求高

国际知识产权法学双语教学要求授课教师具有法学专业知识背景,掌握国际知识产权法学专业知识、有熟练的英语读写交流能力、有海外留学经历更佳,一般都接受过Seminar教学模式的授课,更能体会该教学模式的核心方法和特点。因此,需要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和进修以达到以上授课条件。其次,Seminar双语教学模式授课,对教师而言,备课量大,通常是中文授课备课量的三倍,在课堂讨论中要把握讨论动态、及时答疑,这对教师而言,都需要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熟练的双语教学能力。同时,教师还要编写相应的英语授课计划、采用课堂presentation和期末考试的两种方式进行考核。

(三)课时总量设置较为不足

“Seminar”国际知识产权法双语教学内容量大,课前准备、课中的演讲和讨论,需要英语思维和实践,没有充足的课时,学生很难跨越母语到英语的语言障碍,开展充分的探讨。而国际知识产权法学课程是国际经济法的一门分支学科,在高校的课时安排上,一般低于30课时,在开展Seminar教学模式上有一定难度。

(四)学生英语能力与Seminar双语教学要求的矛盾

“Seminar”国际知识产权法学双语课的课前英文资料阅读量大,需要学生有较高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通过英语四、六级,并在英语口语上较为熟练,否则无法在上课中进行交互式双语探讨。英语基础差的学生,有很大畏难情绪,对学习丧失信心。因此该教学方法无法在本科学生中直接全面铺开,需向具备知识产权法学专业知识背景和熟练的英语能力的学生授课,通过阶段性才能有效开展。

四、“Seminar”国际知识产权法双语教学模式的完善路径

(一)多方位选购原版教材并向其他高校吸取经验

教师可以在选择教材上多看多比较或借鉴兄弟院校的经验。其次,要解决购书的途径问题,利用网络和多种途径购买书籍。在挑选和比较数十本国外知识产权的书籍之后,笔者选择了Frederickm.abbott,thomasCottier,FrancisGurry撰写的《internationalintellectualpropertyinanintegratedworldeconom》woltersKluwer,Lawandbusiness,2011版作为双语教材,因其体系的清晰、内容的基础性以及最新修订版反映该国际知识产权法律最新变化,作为Seminar双语教学较为合适。但是该专著页数较多,学生一开始有畏难情绪,需要编写适当的教学大纲、引导学生阅读专门的章节展开学习,同时也要辅以中文的国际知识产权教材作为补充。

(二)加强授课教师双语教学能力培养

“Seminar”教学法在国际知识产权法学双语课中的运用,需要教师具备专业知识、外语能力以及与学生互动掌控课堂讨论进程的能力。专业知识能力不仅包括国际知识产权法学的专业知识,还应理解英语原版教材中普通法的法理原则、内容和案例,能与我国国内法进行比较。其次是英语能力,能做到流利地用英语进行授课和讲解专业知识,不只是诵读原版教材的内容,进行中文翻译,在课堂教学中英语授课的比例不能低于60%。再次,也是最关键的就是对课堂讨论中对学生问题讨论的掌控,以免讨论偏离专题的核心问题。在讨论中教师要调节好讨论气氛,避免讨论过于沉闷、陷入沉默境地或过于激烈出现学生之间的不友好状况。在讨论结束后,教师还要及时总结专题问题,用双语答疑解惑。以上几方面能力的培养,需要教育部培训、高校培训、教师自身学习三位一体的培养结合起来。

(三)课时充足的小班化授课,激发学生双语学习兴趣

小班化授课是双语交互式教学中最为理想的授课模式。30人以上的学生课堂规模,较难调动所有学生的讨论积极性,学生发言的机会受限,容易走神,教师对讨论现场的掌控也较为困难。20-30人之间的小班授课,在课时量适当增加、课时充足的情况下,教师可以较好地运用“Seminar”交互式探讨模式,在讨论中加入生动有趣的案例和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使得课堂讨论和教学生动有趣,有效激发学生双语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

(四)课后归纳总结不可偏废

“Seminar”双语教学模式的课堂讨论实践、思辨性强,讨论内容会有一定发散性,因此课后的归纳总结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一些争议性较强的问题,需要查找资料进行归纳,以免讨论流于形式,而没有掌握实质的知识要点。课后的归纳总结需要师生共同进行,学生重在对专题核心问题和课堂疑问知识点的双语总结归纳。教师则不仅局限于此,还要对课堂讨论的进程与方法、专题重点的增补、学生疑问的解答等等进行全方位梳理总结和完善;以达到既能提高学生双语学习专业知识的目标,又能不断总结提高自己“Seminar”双语教学法。

参考文献:

[1]仲伟合,袁长清.中国高校双语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C].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

[2]黄安余.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m].上海出版社,2011:134-135

语文专题小结篇10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材结构体例

近几年,专家们对于大学语文教材编写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张承明认为:“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凭借,教材中的语言材料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至关重要。如何通过更为合理、有序的单元编排使语文教学更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使学生在系统学习语文知识、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得到切实的语文能力训练,提高语文学习的质量,是一个值得我们重视并认真研究的问题。”①可见,教材的分析与研究对大学语文教学水平和学生能力的提高都是至关重要的。尽管目前市面上的大学语文教材铺天盖地②,但基本属于四种类型,即人文主题类、文学史类、文选类、专题类。从教材结构入手,分析大学语文教材的优劣,对于理想大学语文教材的探讨和大学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都是助益良多的。

1.人文主题类

人文主题类的大学语文教材比较多见,也比较普通。本着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宗旨,此类教材多从几个常见主题出发进行归纳总结,一般都是将人文精神和主题提炼成几个方面,把类型教育和主题内容贯穿于教材编写的各个方面。徐中玉第八版《大学语文》教材即本着人文主题的编选理念,将教材分为十二单元,每一单元均用四个字进行概括归纳,分为以民为本、心怀天下、和而不同、品格修养、社会人生、人情世态、乡思亲情、爱情婚姻、人物风神、咏史怀古、写景记游、论学品艺。各个主题部分的选文基本上都能做到各体兼备,以品格修养部分为例,其中既有诗词――《离骚》、《饮酒》、《念奴娇》,又有议论文――《孔子论修养》、《以修身为本》,还有散文――《前赤壁赋》、《我的世界观》。就主题而论,每一个主题部分都体现了时代性与通变性的融通,既有古之韵,又有近之美。但此种类型教材,容易产生主题先行的观念,就自主学习而言,也不利于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

2.文学史类

文学史类型的大学语文教材,在教材的选编方面体现了编选者对文学史乃至历史的高度重视。此类教材虽然在编选体例上仍然以文选为主,但增加了很多高附加值的东西,比如对历史和文学背景的介绍,相关人物的介绍,以及文学和史学发展的分析。以南大版王步高主编的《大学语文》为例,教材选取了自诗经以来的名家名作,共四十一个单元,基本涵盖了中国古代、现代、当代文学史中的优秀作品。如先秦的散文、汉魏六朝的赋文、唐代的诗歌、宋词、元曲、明清戏曲、古代小说、现代散文、现代小说、现代新诗、现当代戏剧、当代散文、当代小说、当代新诗等。这种方式比较易于提纲挈领地抓住事物的对象,能够使教材内容系统化,有助于学生对文学现象和文学流派的掌握。这种编写模式“改变了传统大学语文课的讲解单篇作品为主的习惯做法,实行文史与作品并重,创建了以历史文化带文选的编排模式,以拓展并丰富学生的人文视野与文史知识,进而达到提升人文素质的目的”。③但深入分析,这种教材也容易犯主线不清,重点不突出,知识细碎的问题。如唐代的文学研究缺少一定的统筹,主要分为初盛唐诗(上)、初盛唐诗(下)、李白、杜甫、唐代散文、中唐诗(上)、中唐诗(下)、晚唐诗、唐五代词几部分。全似乎是全了,但从整体体例上来看,就显得不那么整齐划一,编选者的主体思想也不是很突出。如果编选者不能高屋建瓴地对所选之内容进行统编的话,就会造成主线不清、一盘散沙的后果。

3.文选类

中国的文学研究历来有文选的传统。从萧统的《文选》开始,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以文代评的观点。大学语文教材的编选亦不例外。陈洪主编的《大学语文》,从现当代文章、古代文章、诗歌、西文汉译角度对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进行了选编,每一类别当中涉及的文学史和文体方面的文章也是非常丰富的。以诗歌为类,教材的选编贯通古今。

文体类大学语文教材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教材编写模式,从数量上来看不占少数,但相对于文学史类、文选类、人文主题类教材,非常出名的不多。这类教材主要从诗歌、散文、小说、戏剧、议论文几方面对选文进行划分,所体现的体裁特点多与现代文写作相关。如孙昕光高职高专版本的《大学语文》教材,以第三单元小说类为别,选取了《红楼梦》、《风波》、《围城》、《百合花》、《春之声》、《绳子》、《老人与海》七篇作品。这种结构有助于学生学习相关文体的写作,但是对于自主学习来说,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单调地学习某一种文体可能会产生枯燥的感觉。集中对某一文体的学习,会固定某种思维,不易于发散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从教材的深度和思路来看,此类教材的编写并不十分突出,比较适合文学水平较低的学生;对于文学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说,比较浅显,不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文学能力的提高。

4.专题类

专题类的大学语文教材,在现有大学语文教材中并不多见。此类教材多能从横纵两个方面,对文学发展史上的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的艺术性进行分析。温儒编的《高等语文》就是采用此种“专题”型的方式,对以往传统大学语文的编选模式――选文+解释的方式进行了重新的审定。该教材共选取了二十五个专题。这二十五个专题基本涵盖了中国文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同时,也兼顾了文学艺术的普及性,如武侠、言情与通俗文学。由此可见,专题型的教材突出了专业性,专题的选择彰显了作者的观点和价值取向,选取的角度也比较多元化,关注的是学生的高层次文化修养。“应该说该教材体现了大语文的教育思想,有较强的学术性,但由于专题内容都是由著名专家执笔,因而内容太专太深,涉及面也不够宽,比较适合于综合性名牌大学使用”。④正如上文所述,专题类的教材确实适合文学素质比较高的学生,或者对此话题比较感兴趣的人群。因此,它在教学中会受到一些限制,不适合一般的普及性教育,因此,在大学语文的教材编选体例中并不常见。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四种类型教材各有优长,从理想教材角度出发,对四种教材类型的分析,不仅有利于大学语文教材层次与口味的提高,有利于大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大学生语文能力和人文素质的提高。

注释:

①张承明.中外语文教育比较研究(修订版).云南教育出版社,2005,68.

②参看童自樟,张国强.民族振兴与大学语文教材编写.时代教育,2.008,(4),31.从上世纪80年以来,我国各种大学语文教材有1402种,全国各大专院校使用的不同版本的教材达100多种。这还不包括一些学校组织编写的自编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