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浅谈企业盈利能力分析十篇浅谈企业盈利能力分析十篇

浅谈企业盈利能力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25:18

浅谈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篇1

一、常见的偿债能力分析评价指标的缺陷及改进

常见的偿债能力分析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短期偿债能力指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和长期偿债能力指标(资产负债率等),其缺陷主要表现在:

1.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各自的计量属性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所计算的指标的可靠性。如:在一般情况下,货币性资产(现时价值)、非货币性资产(历史成本)、短期借款和应付账款(历史成本)、长期借款(截止本期的本利和)、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历史成本)等等;

2.未对资产和负债的内容进行分析:(1)应收款项中是否有债务人死亡、破产等造成的无法收回的坏账;(2)存货中是否有实际成本核算不实,周转材料、低值易耗品等未按规定进行摊销的情况;(3)是否存在不可能取得收入的“未完工程”;(4)待摊费用、长期待摊费用中是否存在前期应摊未摊的费用。

为了克服以上缺陷,本文认为通过改进相关指标,并结合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指标综合权衡,可以更加客观地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如改进以下指标:

1.在计算流动比率时,分子可考虑扣除根本不具有变现能力的预付账款、待摊费用等项目,分母可考虑扣除不需企业未来以现金偿还的预收账款;

2.在计算速动比率时,分子可考虑改用企业的超速动资产(货币资金+短期证券+应收票据+信誉高客户的应收账款净额)来反映和衡量企业变现能力的强弱,分母依然扣除预收账款,即公式为:超速动比率=(货币资金+短期证券+应收票据+信誉高客户的应收账款净额)÷(流动负债-预收账款)。由于该比率在计算时除了扣除存货外,还从流动资产中剔除了与当前现金流量无关的项目(如待摊费用)和影响速动比率可信度的重要因素(如信誉不高客户的应收款净额),因此,能够更好地评价企业变现能力的强弱和偿债能力的大小。

3.在计算资产负债率时,除了参照上述调整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外,分母――资产总额还要考虑扣除长期待摊费用等。

在改进相关指标的同时,结合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指标来进一步验证企业偿债能力。如构建两种指标:

1.短期债务现金保障倍数=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流动负债;

2.现金债务保障倍数: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负债总额。

一般而言,企业的负债最终要靠现金流量来偿还,以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来佐证企业的偿债能力,可以使评价结果更稳健。

二、常见盈利能力分析评价指标的缺陷及改进

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往往习惯于把会计利润作为主要依据,事实上会计利润是有其局限性的:

1.它的大小受很多人为因素的影响。(1)在合法范围内对会计方法的选择,如:折旧方法、存货计价方法、周转材料摊销方法等;(2)人为调剂利润的需要,如:潜亏不及时处理等。

2.会计利润大,却无相应的现金流量。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单位实现利润不少,但职工工资无法兑现、短期借款无法偿还,企业陷入十分被动的局面。在施工企业造成会计利润大于现金净流量的主要原因有:(1)已确认为工程结算收入,但未实际收到款项的应收工程款;(2)购置固定资产等资本性支出。尤其是前者显得更为突出,这使得企业的应收款项数额巨大,大量资金沉淀在甲方。

常见的盈利能力评价指标(如: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产值利润率等),基本上都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会计数据进行计算从而给出评价的,但是这些指标不能反映企业伴随有现金流入的盈利状况,存在着只能评价企业盈利能力的“数”量,不能评价企业盈利能力的“质”量的缺陷与不足。

在施工企业,现金流入滞后于盈利确认的现象较为普遍、严重,因此,在进行企业盈利能力评价和分析时,增加评价企业伴随有现金流入的盈利能力指标显得十分必要。可考虑增加:

1.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对主营业务收入的比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主营业务收入。

一般来说,该指标值越高,表明企业工程款的回收速度越快,对应收账款的管理越好,坏账损失的风险越小。

2.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与营业利润的比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营业利润。

一般来说,该指标值越大,表明企业实现的账面利润中现金流入越多,企业营业利润的质量越高,因为只有真正收到的现金利润才是“实在”的利润而非“观念”的利润。

3.净现金流量与净利润比率=现金净流量÷净利润。

该指标值反映企业全部净利润中收回现金的利润是多少。

4.资产的经营现金流量回报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资产总额。

一般来说,该指标值越高,表明企业资产的利用效率高,它也是衡量企业资产的综合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

总之,通过相关指标的改进并结合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有关指标等的综合权衡,可以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及盈利能力。

浅谈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篇2

关键词:盈利能力;财务分析;现金流量

企业的盈利水平,是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重要指标;也是投资人正确决定其投资去向,判断企业能否保全其资本的依据;债权人也要通过盈利状况的分析以准确评价企业债务的偿还能力,控制信贷风险。所以不论是投资人、债权人还是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都日益重视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在盈利能力分析中,全面领悟分析的内容,正确掌握分析的方法至关重要。

一、盈利能力分析的内容

盈利能力,也称为获利能力,它是指企业获得利润的能力。盈利能力的分析应包括盈利水平及盈利的稳定、持久性两方面内容。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中,人们往往重视企业获得利润的多少,而忽视企业盈利的稳定性、持久性的分析。实际上,企业盈利能力的强弱不能仅以企业利润总额的高低水平来衡量。虽然利润总额可以揭示企业当期的盈利总规模或总水平,但是它不能表明这一利润总额是怎样形成的,也不能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否按照现在的水平维持或按照一定的速度增长下去,即无法揭示这一盈利的内在品质。所以,对盈利能力的分析不仅要进行总量的分析,还要在此基础上进行盈利结构的分析,把握企业盈利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后者在报表分析中更为重要。

二、盈利能力分析的方法

(一)盈利稳定性的分析

盈利的稳定性主要应从各种业务利润结构角度分析,即通过分析各种业务利润在利润总额中的比重判别盈利的稳定性。我国损益表中的利润按着业务的性质划分为,商品(产品)销售利润、其它业务利润、营业利润、营业外收支等。各利润项目又是按获利的稳定性顺序排列的,凡是靠前的项目在利润总额中所占比重越高,说明获利的稳定性越强。由于主营业务是企业的主要经营业务,一个待续经营的企业总是力求保证主营业务的稳定,从而使得盈利水平保持稳定,所以在盈利稳定性的分析中应侧重主营业务利润比重的分析,重点分析主营业务利润对企业总盈利水平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

(二)盈利持久性的分析

盈利的持久性,即企业盈利长期变动的趋势。分析盈利的持久性通常采用将两期或数期的损益进行比较的方式。各期的对比既可以是绝对额的比较,也可以是相对数的比较。绝对额的比较方式就是将企业经常发生的收支、经营业务或商品的利润的绝对额进行对比,看其盈利是否能维持或增长。相对数的比较方式,是选定某一会计年度为基年,用各年损益表中各收支项目余额去除以基年相同项目的余额,然后乘以100%,求得各有关项口变动的百分率,从中判断企业盈利水平是否具有持续保持和增长的可能性如企业经常性的商品销售或经营业务利润稳步增长,则说明企业盈利的持久性就越强。

(三)盈利水平分析的几个指标

分析企业的盈利水平,通过计算相对财务指标评价企业盈利水平。这些指标一般根据资源投入及经营特点分为四大类:资本经营盈利能力分析、资产经营盈利能力分析、商品经营盈利能力分析和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包涵的基本指标有: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收入利润率、成本利润率、每股收益、普通股权益报酬率和股利发放率等等。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主要指对利润率的分析。

三、盈利能力分析指标的局限性

(一)现行利润表反映企业财务业绩的缺陷

我国企业的利润表是建立在传统会计收益概念和收入费用配比基础之上的则务业绩报告形式,在这张报表中列报的主要是己实现的收益。它在物价基木稳定、市场经济活动单一、外部风险低的经济环境下是适当的,能基本准确地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收益。但是,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物价的波动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无法摆脱的现象,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所兴起的金融创新,出现了价格波动性强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改变了传统资产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因而价值相对稳定的观念。于是,采用公允价值作为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已成为必然,但同时又带来了一个问题:即由于公允价值变化而产生的损益是否在收益表中确认。如果不在收益表中确认,就使得收益表无法如实反映企业当期的全部收益,将未实现增值摒弃在收益计算之外,会使得收益计算缺乏逻辑上的一致性,不能达到公允而充分披露的要求,从而降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二)财务指标体系自身的缺陷

1.当前的财务指标带有浓厚的政府考核色彩。由于财务指标体系的设置主要偏重于满足政府宏观调控对财务信息的需要,因而对这些评价信息能否切有效地服务于企业内部经营决策未作充分考虑。

2.指标数值具有浅层次和一定的不可靠性。出于保护自身商业机密和市场利益的目的,企业公开于社会的各项指标数值通常仅限于浅层次、一般性的财务信息。同时,考虑到对市场形象的影响,并由于得到政府及其金融机构良好评价,企业往往还会对这些应公开的信息加不同程度的修饰。因此,投资者依据这些指标数很难对企业真实的经营理财状况作出正确的评价。对于企业经营决策者来讲,仅靠这些浅显的指标值同样也无法对企业经营状况与财务状况的实绩以把握,对企业经营者真正有用的一些深层次、涉及商业机密的、详尽的财务信息,则无法从财务标体系中找到,这势必影响企业借助财务分析手段,改善经营管理的积极性,从而大大降低了财务分的作用。

3.在指标的名称、计算公式、计算口径等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不规范性;在分析时没有考虑货币时间价值以及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等。鉴于以上原因,必须对现行的财务分析指标进行必要的改进与完善。

四、盈利能力评价指标的改进与完善

(一)常见盈利能力评价指标的改进

1.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常见的计算公式有两种形式,一种分母是年末净资产,另一种分母是年初净资产和年末净资产的平均值。这两种形式的分子都是当年的净利润。由于净资产收益率的分子是当年的净利润,所以,分母用年初和年末净资产的平均值,同分子的当年利润进行比较更为合理,即用后一种形式的计算公式更为合理。在利润分配中,现金股利影响年末净资产,从而影响净资产收益率;而股票股利由于不影响年末净资产,因此也就不影响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评价企业当年收益的指标,不应由于分配方案不同,计算值也不同。因此,把分母的年末净资产进一步改进为利润分配前的年末净资产更趋合理。

2.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报酬率的一般意义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内获得报酬总额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表示企业包括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在内的全部资产总体的获利能力。企业总资产中的负债由债权人提供,债权人从企业获得利息收入,这笔利息收入相对应的是企业的利息支出。企业总资产中的净资产是股东的投资,股东从企业获得分红,该分红相对应的是企业的净利润,即税后利润,并不是利润总额。所以,把总资产报酬计算公式中的分子改为净利润与利息支出之和就更趋于合理。

3.成本费用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是企业一定时期的利润总额同企业成本费用总额的比率,该指标在通过企业收益与支出的比较,评价企业为取得收益所付出的代价,从耗费角度评价企业收益状况,以利于促进企业加强内部管理,节约支出,提高经营效益。我们知道,利润总额包括了补贴收入、营业外收支净额等与成本费用不匹配的成本费用支出。因此,将成本费用利润率计算公式的分子改为营业利润更为合理。

(二)常见盈利能力评价指标的完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现金流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盈利能力。这是因为若企业的现金流量不足,现金周转不畅,现金调配不灵,将会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进而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常见的盈利能力评价指标,基本上都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会计数据进行计算并给出评价的,如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等指标,它们不能反映企业伴随有现金流入的盈利状况,存在着只能评价企业盈利能力的“数”量,不能评价企业盈利能力的“质”量的缺陷和不足。在我国企业的实践中,现金流入滞后于盈利确认的现象较为普遍和严重。因此,在进行企业盈利能力评价和分析时,补充和增加评价企业伴随有现金流入的盈利能力指标进行评价,即引入现金流量制定盈利能力指标来对企业的相关能力水平进行评价,显得十分必要。

盈利能力分析是企业财务分析的重点,财务结构分析、偿债能力分析等,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分析及时发现,改善企业财务结构,提高企业偿债能力、经营能力,最终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明、郭大伟,《浅谈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林业财务与会计,1997年第3期

2.陈红权,《企业偿债与盈利能力的分析评价》,学术天地,2005年第4期

浅谈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篇3

关键词: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财务造假;财务报表

中图分类号:F713.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3

一、引言

鞍钢股份有限公司于1997年由鞍山钢铁集团公司独家发起设立并于1997年在香港联交所(股票代码:0347)和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代码:000898)挂牌上市。鞍钢是国内大型钢铁生产企业,主要业务为生产及销售热轧产品、冷轧产品、中厚板及其他钢铁产品。由于最近几年钢铁行业的成本费用的上涨和外部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使得2011年和2012年鞍钢发生连年亏损,作为一家国有上市公司,鞍钢面临着退市的风险,然而在2013年度该公司取得了75500万的盈利使得公司成功渡过危机。鞍钢作为中国钢铁的支柱企业,其财务状况能很好的反映我国钢铁行业业绩水平总体趋势,所以对它的财务报表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其财务在各年度出现的问题及2013年财务状况出现好转的原因。这对企业本身和其他钢铁企业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二、偿债能力分析

偿债能力是企业偿还各种到期债务的能力,偿债能力的强弱是判断企业财务状况好与坏的重要标准之一,企业的财务状况对企业的经营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是检验企业营运能力的重要指标。下表为鞍钢2010年到2013年相关的偿债能力指标:

日期2013年2012年2011年2010年

流动比率0.780.610.770.85

速动比率0.450.370.380.49

利息支付倍数(%)159.77-197.72-123.2288.79

资产负债率(%)49.2952.3649.2147.35

长期负债比率(%)3.288.2612.7512.1

短期偿债能力分析: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是判断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重要指标。流动比率是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比率,速动比率是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其中速动资产是指流动资产去掉存货等变现能力较差的资产项目。衡量短期偿债能力的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的一般标准分别为2.0和1.0,而我国钢铁行业的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其行业平均流动比例和速动比例都较低,一般流动比例在0.90左右,速动比例在0.50左右。

从上表可以看出鞍钢从2010年到2012年的速动比率和流动比率一直在下降其中2012年最低,流动比率为0.61,速动比率也只有0.37,都明显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这说明企业从2010年到2012年的短期偿债能力在下降,由于财务状况是对企业经营能力的反应,所以可以看出该公司从2010年开始经营状况开始恶化,而2013年的流动比例和速动比例都分别上升了17%和8%,说明2013年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有所提高。

长期偿债能力分析:资产负债率和和长期负债比率是衡量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重要指标。资产负债率是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率,资产负债率反映的是总资产中负债所占的比重,通常情况下认为该比率在55%左右为宜。长期负债比率是长期负债与资产总额的比率,该指标反映的是企业负债的资本化程度,该指标越高,说明负债的资本化程度越高,企业偿还长期负债的压力就越大。该指标是偿债能力的负值标,一般认为越小越好。一般认为该指标应该低于20%。利息支付倍数,资产负债率也是判断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重要指标,其中利息支付倍数是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的比率,是衡量偿还利息费用能力的指标,该指标是正指标,越大越好,正常情况下利息支付倍数应该大于1,一般公认的支付倍数为3。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企业资产负债率从2010年到2012年一直处于上升趋势,这说明企业经营状况在恶化,企业需要通过借款来维持企业的正常经营,而2013年的资产负债率下降说明企业经营状况好转,举债经营比重下降,长期偿债能力增强。企业的长期负债比率2010年到2013年整体来看处于下降趋势,其中最高时也才达到12.7%,低于20%;从公司2010年,2011年,2012年的利息支付倍数逐年下降,2011和2012的已经降为-123.2和-197.72,(正常情况下利息支付倍数至少应该大于1)。说明这几年该公司的经营状况在恶化,公司的经营能力受着严峻的考验,2011和2012年的利息支付倍数均为负值,说明该企业2011年和2012年发生了严重亏损,其经营产生的利润已不足以缴纳利息费用。这严重削弱了企业的偿债能力。2013年该企业的利息支付倍数为159.77%,说明该年企业的营运能力提高,企业转亏为赢,偿债能力提高。

从对企业偿债能力的分析可以得出:企业从2010年到2012年不管是短期偿债能力还是长期偿债能力都在下降,而2013年企业的偿债能力提高了。

三、营运能力的分析

衡量企业营运能力的指标主要有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和总资产周转率,经营现金净流量对销售收入的比率,资产的经营现金流量回报率和经营现金净流量对负债的比率。应收账款和存货周转率是从经营销售的角度来评价企业的营运能力;资产周转率主要从企业对资产的管理和利用效率的角度对资产的营运能力进行分析;经营现金净流量对销售收入的比率和经营现金流量对负债的比率是从企业日常业务中现金流的流向对企业营运能力进行分析。下表是鞍钢2010到2013年的相关的营运能力指标。

日期2013年2012年2011年2010年

应收账款周转率(次)34.3937.6945.948.25

存货周转率(次)5.826.086.316.95

流动资产周转率(次)2.682.813.053.35

总资产周转率(次)0.780.760.870.9

经营现金净流量对销售收入比率0.140.020.050.1

资产的经营现金流量回报率0.110.010.050.09

经营现金净流量对负债比率0.230.030.090.18

从2010年到2013年该公司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一直在下降,这说明该公司所处的市场环境不太乐观,从后来的该公司的年度利润表的营业收入的指标证实了读者的猜测,该公司的营业收入在2010年2011年2012年和2013年这四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9243100万元9042300万元7774800万元7532900万元,营业收入一直在下降,而且该公司在2011年和2012年连续两年发生亏损,分别亏损233200万元和438000万元,该数据可以从该公司年度报表中得到。

该公司的总资产周转率和固定资产周转率从2010年到2012年呈下降趋势,2013年略有回升,流动资产周转率从2010年到2013年一直在下降。这三项指标都说明该公司从2010年开始公司的营运能力在下降,该指标揭示的问题从企业的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中相关指标(利润表中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和净利润的项目,现金流量表中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小计,以及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都可得到证实。其中2013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有很大回升,这也与总资产周转率率和固定资产周转率在2013年升高相一致,该指标表明该公司在2013年经营状况有所好转,这也可以从该公司的财务报表中看出。

该公司从2011年到2012年的经营现金净流量对销售收入的比率一直在下降分别为0.1,0.05,0.02。该指标进一步说明该公司从2010年开始经营状况开始恶化,企业的营业能力遭到挑战,从2010年到2012年的资产的经营现金流量的回报率来看,2010年0.09,2011年0.05,2011年0.01,这几年间该公司的资产的经营现金流量回报率一直在下降,说明该公司的资产的回报率非常低,而对公司资产的利用效率是衡量公司营运能力的重要指标,这说明公司有必要调整一下公司的资产结构以使得公司资产更加合理,提高获利能力。从2013年的报表中可以看出公司已经意识到该问题的严重性,其资产构成发生了变化,该公司2010年到2013年非流动资产所占总资产的比率为分别为70.56%,72.46%,73.34%,68.45%。

可以看出该公司非流动性资产占总资产的比率在2012年达到最高,且在该年该公司的资产的经营现金净流量的回报率最低,2013年非流动性资产占总资产的比率最低,而该年的资产经营现金流量回报率为最高,再分析一下其他两年不难发现:非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率与资产的经营现金流量的回报率在一定程度上成负向关。

该公司经营现金净流量与负债的比率在2010年2011年2012年分别为0.18%,0.09%,0.03%,该比率在这三年一直在下降,而在2013年为0.23%,同样该公司的现金流量比率在2010年到2012年一直在下降,2013年回升且2013年的现金流量比几乎是是2012年的7倍这些指标也说明该公司2010年到2012年的经营状况一直在恶化,公司的营运能力存在问题,导致2011年,2012年连年发生亏损(从该公司的财务报表中可以看出)。2013年经营现金流量对负债的比率和现金流量比率都升高了,说明该公司在2013年的经营状况发生好转且盈利能力增强,这可以从该公司2013年的利润表中那个可以看出。

从对鞍钢2010年到2013年有关营运指标的分析来看,企业2010年到2012年的经营状况在恶化,企业的资产结构不够合理,资产的利用效率过低,现金流量过低,而2013年的经营状况比前两年有所好转。

四、盈利能力分析

盈利是企业经营的直接目的,因而盈利状况的评价是企业财务评价的核心内容。反映企业获利情况财务比率主要有营业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报酬率等,其中总资产报酬率用于反映企业的获利能力,营业利润率和净资产报酬率用于反映企业的盈利利水平。下表是鞍钢2010年到2013年相关的盈利指标:

日期2013年2012年2011年2010年

总资产利润率(%)0.81-4.33-2.261.86

净资产收益率(%)1.64-8.92-4.233.77

主营业务利润率(%)10.892.514.2610.23

主营业务成本率(%)88.8597.2895.5689.47

成本费用利润率(%)0.99-6.7-3.532.64

销售毛利率(%)11.152.974.4410.53

(一)资产利用效率对盈利能力的影响

从上述表中可以看出,总资产利润率从2010年到2012年这三年间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其中2011年和2012年该公司的总资产利润率均为负值2011年-2.26%,2012年-4.33%,而对于企业来讲,总资产利润率是衡量一个企业盈利能力大小的重要指标,这说明该公司在2010年到2012年的资产的利用效率情况不佳且资产的盈利能力处于负水平,处于亏损状态。2013年的总资产报酬率比2012年和2013年都提高了,为0.81%,虽然还处于较低的水平,但是该指标至少说明该公司盈利能力发生好转,该指标从另一个方面还可以推测该公司的资产结构的构成还待优化,。资产构成和结构比例之所以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企业利润的产生是基于对企业资产的有效利用上,对企业资产的利用效率越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就越强,总资产利润率就越高。

净资产收益率是从净收益的角度来企业净资产的获利水平,净资产收益率越高说民企业的获利能力越强,净资产收益率=营业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净利润占息税前的比重*(1+负债对净资产的比重),可以看出净资产收益率是一个综合性比较强的指标,它与多种指标都有联系,使其相对于其它获利指标而言更能综合的反应企业的盈利状况,从表中可以看出该企业从2010年到2012年资产净收益率一直下降而且2011年和2012年均为负值,说明企业从2010年开始企业的盈利能力开始弱化,到2012年降到最低点,从2013年的净资产收益率相比2011前两年,情况发生好转,说明企业盈利水平提高。

(二)营业收入及费用对盈利能力的影响

该公司的主营业务利润率也是从2010年开始下降,在2012年时主营业务利润率达到最低点,仅为2.51%,而影响主营业务利润率的因素是主营业务成本,从表中可以看出该公司从2010到2012年这三年中主营业务成本率在连年的升高,且在2012年主营业务成本率达到最高为97.28%。对于主营业务利润率来说,成本费用的升高,将直接导致主营业务利润率的下降,这也说明了该公司在经营过程中没有很好的控制成本费用。2013年的主营业务利润率为10.89%,比上年提高了8.38%,主营业务成本率为88.85%,比上年降低了8.43%,该数据表明该公司2013年的盈利能力得到提高,并可以从该公司的财务报表中得到证实,2011年和2012年连续两年发生巨额亏损,2013年盈利75500万元。

从销售毛利率指标的来看,该指标在2010年到2012年的销售毛利率逐年下降,而且下降的很快2010年的销售毛利为10.53%,2011年的销售毛利比2010年的下降了六个百分点,而2012的销售毛利率只有2.97%,这必然会导致该公司盈利能力的严重恶化,其结果是2011和2012年连年亏损。从2013年的销售毛利率的指标来看,企业销售毛利水平恢复正常。

通过对以上各个营运指标的分析得出该公司2010年到2012年的盈利能力的下降是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第一,资产构成比例的不合理,使得资产的利用效率的下降,最终导致盈利能力的减弱。

第二,没有很好的对该公司成本费用好好控制,导致成本费用利润率下降,主营业务成本率上升,销售毛利率下降,最终导致盈利能力下降。

第三,销售收入的下降,导致存货周转率下降,因为该企业的大部分资产为非流动的,这些资产用不用都会产生费用,只有提高销售收入才能降低成本费用,故,销售收入的下降也会使盈利能力下降。

五、结论、启示和建议

根据对2011年和2012年国内外宏观环境的了解,鞍钢在2011年2012年连年亏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复杂的国际环境导致我国钢铁出口受阻,国内市场需求较弱,企业库存增加,导致成本费用增加,这是市场系统风险引起的,是企业没法控制的。2013年由于市场回暖再加上企业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使得2013年扭亏为盈,该结果也是必然的,所以鞍钢不存在财务造假的行为。

通过对鞍钢相关的偿债指标,营运指标和盈利指标进行分析,从中可以得出一些启示:企业营运能力的强弱会对盈利水平产生直接影响,而盈利水平又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即营运能力决定盈利水平,盈利水平决定偿债能力。企业的营运能力主要是企业对自身拥有的资产的利用效率水平,所以从对企业2011和2012年连年发生亏损和2013年扭亏为盈的财务分析中得到一些启示同时有一些建议:企业要想提高盈利水平,需要优化企业的资产结构,使资产结构更加科学合理,从而提高资产的利用效率进而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对于鞍钢来说,要想提高盈利水平成本费用的控制是关键;企业销售收入是利润的直接来源,要想提高盈利能力,增加销售收入也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李启玉.鞍钢股份有限公司亏损分析.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4(3).

[2]方超,林政.浅析企业偿债能力.经济视野,2013(24).

[3]赵春雷.浅谈企业财务状况分析方法.会计之友,2006(32).

[4]谢文君.企业资产运营探讨.会计师,2013(13).

[5]李梅.浅谈企业偿债能力判断.经济论坛,2005(2).

[6]陈天奇.基于现金流量表的公司财务状况分析.中国总会计师,2013(1).

[7]张鼎,吴冬梅.加强资产结构管理保证企业持续经营,2006(10).

[8]霍振芳.谈企业偿债能力评价的真实性.集团经济研究,2005(13).

[9]于鹏举,李碧宏,姚世斌.企业偿债能力综合分析与评价方法探讨.商场现代化,2007(35).

[10]刘伟.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分析.统计与咨询,2011(1).

[11]彭韶兵.财务管理.高等教育出版.

[12]丁楠.上市公司财务危机征兆的检验及启示―以厦华电子为例.财务与会计.2014,8.

[13]管杨武,朱卫东.基于CRime五因素论的St公司的财务舞弊识别.财会月刊,2014,8下.

[14]冷琳,王建成.资产负债表项目优化及填报方法.财会月刊,2014,8月上.

浅谈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篇4

基于Vine模型的投资组合相关性比较研究

王筱萍潘煜双秦晓宇1.4

股指期货对现货市场联动效应实证研究皇甫瑞灵郭奇斌2.4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理性思考斯琴塔娜3.4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上市公司投资价值评价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潘罡王晓华3.6

金融知识影响股市参与程度实证分析

——基于西安市2010年的调查数据徐玉侠4.4

企业理财目标:最大化抑或利益关系协调陈尚司5.4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与个人投资者选择交互影响研究

杨红张鹏6.4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服务质量影响因子研究

——基于SeRVQUaL的模型李燕飞吕德宏7.4

基于行为金融理论的投资组合策略研究方桂萍7.7

我国开放式基金市场择时能力研究胡婧8.4

股票投资组合行为决策理论分析模型夏远江9.4

认知偏差、后悔效应与公司投资交互研究

——基于行为财务学视角唐丽娟郑勇10.4

新经济形势下理财新思考刘燕11.4

资本运营

基于aHp的钢铁企业并购战略选择研究潘开灵李灿1.8

基于Dea的煤炭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研究

——以山西省为例王婷2.7

基于Swot分析法的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研究许文生朱宇翔3.8

企业知识资本内生机制研究

——以汽车行业为例刘明张同建徐红梅9.6

基于生命周期视角的智力资本定价变化分析

宋丹宁田昆儒10.6

投资管理

国际资本预算中贴息收益的思考张红云1.10

实物期权在房地产投资决策中的应用马才华李举媛2.9

基于企业可持续增长思维的投资决策研究王慧娟5.6

投资项目风险处理方法回顾与研究陈其红8.6

人民币汇率波动对跨国公司合并财务报表的影响

邹奎8.9

个人投资者过度自信对投资收益率的影响研究王东伟10.8

基于风险与收益权衡的证券组合策略构建温珂10.12

财务评价指标iRR的重新诠释吴清陈威11.6

公允价值应用对金融资产的影响分析周艳海唐敏11.8

融资研究

种子期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策略研究董雷刚黄德红1.12

社会责任视角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分析刘建胜谢林海1.13

现代企业融资政策与结构探析晋自力1.15

基于Dea模型的上市公司房地产上市公司融资效率评价

秦培刚南灵1.16

小企业信贷融资缺口与银行贷款利率定价设计田彩英2.12

财务管理视角下融资租赁定价研究叶扬2.14

民营上市公司融资偏好成因及对策探讨郝以雪韩璞3.10

地方政府平台融资模式优化

——以重庆市永川区为例冉茂盛袁婧3.13

基于金融租赁发展视角的中小企业融资研究周邦瑶4.7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探析

——基于日本的借鉴宋海霞4.9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影响因素研究朱未萍许伟4.11

中小企业与地方金融机构融资合作博弈梁毕明徐东伟4.13

管理层收购信托融资模式选择研究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张建儒杨琳娜4.15

基于信息透明程度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改善对策

李俊英彭浪4.17

小微企业创积金激励相容机制设计与风险控制游德升4.19

城市水务市场化融资问题探析吴莉昀4.21

基于ReitS模式的公共租赁住房融资问题研究张笑语5.8

企业供应链系统融资问题探讨

——基于供应链金融视角秦云霞5.10

基于开发性金融思维的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研究李雪5.12

高职院校负债融资风险评价系统实证分析李明伟5.14

p2p网络贷款:民间金融新生力量之路付萱6.6

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系发展及其完善胡增芳6.9

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融资研究

——基于知识产权的质押融资孙海涛王红翠6.11

基于FUZZY-aHp的中小企业非财务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基于银行信用评级的视角潘家芹6.14

世行贷款对我国工程项目管理影响研究徐晟柳瑞禹7.10

西部地区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研究

——基于资本市场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胡玉玲7.12

民间金融支持背景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讨

——基于金融共生理论视角李莉7.14

中小企业融资瓶颈分析尹钧惠彭娇7.16

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策略优化

洪屿陈诗礼方舟陈丽蔷8.11

基于核心企业的供应链融资新模式探索顿雁峰8.13

中小企业融资信用缺失及对策马颖8.15

“营改增”背景下融资租赁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谢鹏春邢希洁8.18

企业融资与企业风险管理探讨

——以河南省为例张俊霞8.20

基于社会责任视角的企业融资政策研究黄珂9.8

中小企业“团贷”融资模式探讨舒海棠9.10

金融生态环境对小微企业融资影响研究

——以武汉市为例李文新郭露9.12

广东省民营企业筹资渠道分析荣红涛9.14

火电类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分析与效率测度杨明高洁9.17

中小企业融资:现状、机遇与策略选择

——基于温州与苏州地区的比较吴爱民10.14

中小企业融资障碍及对策探讨郝北平10.17

开发性金融下中小企业贷款模式研究王卫军蒲云10.19

基于仿生金融学视角的中小企业融资研究费茂清11.11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农业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困境及对策

黄晓梅11.13

研究与探索

基于iSo26000标准的企业可持续责任竞争力培育研究

袁蕴唐剑1.18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上市公司财务能力评价

——以医药制造业为例赵冻连刘承焕1.20

基于eVa的商业银行价值创造能力研究综述

李典曾繁荣1.22

上市公司流动资产营运能力与盈利能力实证研究

——以白酒行业为例杜剑刘洁曾山1.24

管理能力:一种新的企业管理效率评价指标

——以宇通客车1998—2009年数据为例

钱润红熊婷晔1.26

基于投资者关系管理的股东权益保护价值探析

张德容宋萌萌黄鹏1.28

平衡计分卡权重量化设计实证研究

——基于沪深上市公司的基本财务数据

刘杨晖李抒王海龙1.30

上市公司变更募集资金投向业绩变化检验

——基于差量经济增加值角度王茂超1.33

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激励有效性研究明月1.35

增值税转型对高新技术企业财务绩效影响实证研究

曹晓丽胡小盼1.37

风险资本退出机制研究

——以广东省为例夏雪花谭汝姬1.39

我国个人所得税家庭联合申报改革

——基于费用扣除的思考吴从慧1.41

公司财务舞弊监管实效性探究龚勋1.44

《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分析及建设思路

——基于湖南某高职院校学生问卷调查谢英姿1.45

基于业务素质培养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

张爱辉1.48

盈余管理制约因素研究综述沈红1.50

非财务信息阅读与评价田冠军龚玲1.52

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排序研究

——以制造业为例陈海声王莉嘉2.17

中小板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贾明琪吴莹2.19

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实证分析

付秋颖刘兆云高思伟2.21

财务信息视角下上市公司成长性研究

——以内蒙古上市公司为例谢晓燕陈姗姗2.23

大股东间股权制衡对上市公司绩效影响研究王丽丽2.25

创业板企业价值创造能力评价体系设计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张瑞龙2.28

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评价体系研究

——基于环保概念上市公司的数据蒋蕾徐惠珍2.30

中小企业板块上市公司可持续增长与融资相关性实证研究

康俊2.32

供应链管理中的供应商绩效评价研究

——基于关键因素与等级分类的实证分析

杨洋刘和东谢云飞2.35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与聚类分析的上市公司财务综合评价

——以农业上市公司为例肖彦刘君2.37

资产质量评价研究综述张慧敏李婧2.39

浅谈上市公司外部治理机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张华王新艳赵银德2.42

定向增发动机与投资者类型实证研究

——基于logistic回归的分析杨鑫2.43

财务预警方法比较研究杨娟2.46

eVa在上市公司业绩评价中的应用

——以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为例王晓艳宋九荣安子文3.17

企业多元化投资与业绩实证研究

——以新疆上市公司为例赵明敏王海芳尹文兰3.19

基于Dea模型的上市公司经营效率评价研究

——以电力行业为例杨方文刘思岐3.21

企业R&D投入与业绩关系实证研究

——基于上海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分析张镭许敏3.23

电子零售商顾客满意模糊综合评价研究甘勇李德荣3.25

定向增发的行为及绩效研究陈一晓3.28

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绩效评估探析赵尔奎刘重新3.31

新会计准则下电力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研究

张戈董娅王巍3.34

基于资产评估视角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分析

王瑞丽上官鸣3.36

投资风险中非理性因素影响研究吴利群3.38

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信息披露问题研究常有新官金华3.40

明星分析师盈利预测分析陈孟凡3.41

国内外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综述李聪聪3.44

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谢晓燕陈秀芳3.46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以山西省为例李晓芳张建平4.23

原始股东减持与公司业绩增长变动关系研究

——基于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数据张炳才吴玉锋4.25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企业绩效评价研究

——以内蒙古上市公司为例李建忠4.27

上市公司高管激励机制与公司绩效实证分析

——对薪酬福利及持股比例激励机制的探讨张晓亮4.29

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旅游上市公司业绩评价徐春红4.32

基于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企业财务评价研究

刘晓君李萍温番方4.34

汽车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实证分析王维张中华周鹏4.37

企业财务可持续增长驱动因素实证研究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分析王丽娟梁晓娟4.39

国有企业高管薪酬分配与社会责任平衡关系探究巩凤郭颖4.41

上市公司财务治理与信息披露关系实证研究邵翠丽4.43

上市公司资产质量实证研究

——基于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公司的数据张双巧4.46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旅游景区低碳化发展模型研究

王来宾4.48

相对估值模型应用实证研究赵益康郝洪4.50

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现状行为财务解析李扬美敬采云4.52

基于CDio理念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李炜4.55

基于eVa及可持续增长的国有电力企业经营业绩评价

——以上海电力为例张戈钱婷婷5.18

基于eVa导向的企业经营者业绩评价问题思考谢德明5.20

VBm视角下上市公司业绩评价体系框架构建孟凡波5.23

基于熵权法的西北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综合绩效测评

——以甘肃省为例田中禾张娇5.25

物流上市公司绩效动态评价探析张济建张欣5.28

基于多层次多目标的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综合评价王万军5.30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财政农业支出项目绩效评价指标构建

朱艳苹尉京红5.33

生态公益型国有林场绩效评价体系构建蔡炯5.35

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研究

——以食品饮料业为例赖中义黄妙5.38

基于价值链思维的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评估朱永明孟庆南5.40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白雪梅朱晓峰张琳5.43

基于SC的物流产业集群服务创新机理及策略分析肖怀云5.45

债权人延期清算行为期权价值分析陈昊5.48

公司治理视角下冗余资源存量分析彭亮5.51

本科阶段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思考程鸣马梅芝5.53

基于非财务信息的财务舞弊识别问题综述彭子坤曾志勇5.55

基于因子分析的上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实证研究

冯金兰陈亮饶蠡6.16

企业R&D投入创新绩效实证分析郭竞6.18

基于Dea的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绩效实证研究王长禹6.21

农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法初探郑海宁李彤6.23

基于再融资角度的财务操纵实证研究唐海鸥6.25

基于结构方程的企业财务能力构成要素研究

梁杰刘宇平赵江涛姜兴6.29

成本收益视角下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动力研究杨瑜6.31

我国iRm中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李末佳干胜道6.33

上市公司“高派现”现象分析徐爱莉6.35

不确定环境中模糊二叉树期权价值评估方法研究刘洪久6.37

《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岳虹戚少丽周颖6.40

基于分析能力培养的财务分析课程教学环节设计

许秀梅王秀华6.42

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相关性实证研究

——以粤房地产上市公司为例罗漫玲冼迪曦7.18

衍生金融工具应用与企业经营业绩关系实证研究梁彦7.20

非财务指标视角下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探析李玉倩7.23

战略性新兴产业绩效评价分析鲁盛潭彭景颂7.25

浅析我国风险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张德敬罗娅妮7.27

我国私募股权投资面临的挑战及对策高彦彬刘芳7.31

可转债发行的利率选择动因分析

——以雅戈转债为例丁立章7.33

公司治理结构视角下企业盈余管理研究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与神经网络模型的比较与应用

上官鸣李璐7.37

基于公司外部治理的中小股东权益保护体系构建董潇丽7.40

基于财务角度的创业板退市标准分析李兰云杨露露7.42

合作网络范式下集团式企业财务控制研究袁梅7.44

基于Z-Score模型的企业财务预警系统构建黄晓芬李文华7.46

高科技企业价值评估的区间化特征与数值仿真研究

王洪海武玉清李书影7.50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以陕西工商银行aK分行为例黄敏8.22

上市公司资产质量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

——以宁波与苏州为例冷军8.25

企业业绩评价实证研究

——以宝钢股份为例何忠谱8.28

重型汽车生产企业价值影响因素研究

——以中国重汽为例武丹妮李小健8.31

创业板上市公司融资来源与投资关系实证研究

马娜钟田丽8.33

中国上市公司季度盈利时间序列规律性研究赵迎红赵晓波8.36

我国合伙制pe中Gp与Lp的关系协调王爱东栾娜娜8.38

公司债券收益率的风险补偿定量研究高强8.40

上市公司技术创新能力机制研究

——基于经理层治理激励的视角

周雅美张同健张艳莉8.43

家族企业委托与盈余质量文献综述谭利解梦文8.45

高校财务预算精细化研究综述赵善庆8.47

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实证研究

——以食品饮料行业为例曾明刘佳依钟周9.19

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对eVa影响实证研究

——以制造业为例郭真李娜娜李琳9.21

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相关性分析

——基于食品饮料行业的数据王芳王丽霞9.24

银行对上市公司大股东“掏空”行为的抑制作用分析

——基于银行治理的视角范平平孔迪9.26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企业股利分配政策研究赵全山9.28

创业板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研究

——基于创业板与深市a股的对比苏淑艳9.32

ipo公司盈余管理与地区差异分析李煜9.34

创业板上市公司可持续增长能力实证研究陈芳蔡秀丽9.38

我国R&D经费支出强度与效益分析

——基于2001年~2010年的数据张卉9.40

机构投资者与高管控制权对高管薪酬的影响研究王慧玲9.43

基于Dea的中国区域高技术产业资本配置效率研究娄兆麟9.45

高校绩效评价方法及指标选择对比述评陆莹叶青松乐晓丹9.48

《公司财务》双语示范课程构建探析毛雅娟万俊毅文晓巍9.51

企业并购对财务绩效影响实证研究

——基于国内并购与海外并购的比较分析苏小东10.21

增值税转型对大型装备制造企业财务绩效影响分析李健10.25

基于eVa的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分析郑艳洁10.27

文化创意企业投融资动态研究

——基于可持续增长率的视角张梦婉刘桂英10.29

基于管理视角的企业文化影响因素调查分析胡博文10.3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建筑企业战略价值分析刘俊林徐家明10.34

房地产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与投资行为分析周霞孙君鹏10.36

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结构及控制特征分析龚志文10.37

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以广东汕头市为例来爱梅卢永健黄启华10.40

技术创新型企业专利价值评价模型构建李云梅雷文婷10.42

大宗交易系统对限售股减持效应缓冲的弱效性王其艳10.44

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实证分析乐世斌11.16

多元化旅游企业绩效影响研究陈咏英陶珍霞张舒宁11.19

基于eVa法的上市证券公司业绩评价研究唐定芬邢鹤11.22

创业板市场高管在职消费与公司业绩关系实证研究

郝斌斌李佃辉11.24

高管薪酬与公司绩效实证分析韩慧娟11.26

创业板上市公司高管激励与公司成长性实证研究刘磊11.28

企业供应链资金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基于主成分分析评价指标的模型徐玮11.31

非营利财务研究

非营利性组织信息透明性影响因素分析孔玉生王秀1.54

高校教育成本管理与控制制度创新探析张家琛1.56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探讨王静程平1.58

平衡计分卡在高校校办企业绩效评价中的应用李蕴萌1.59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公益基金会绩效评价体系设计王孟龙周咏梅1.62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高校财务绩效评价研究吴晓莉2.49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成本核算体系构建周丽华2.50

浅谈高职院校绩效工资制度

——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朱蔚青2.53

基于作业成本法的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构建王昕张华3.49

基于模糊评价法的高校财务人员业绩评价研究陈晓梅3.51

高校三项资产估值方法探讨马红红蒋雪琴3.53

会计信息系统下高校效财务管理问题探讨柯萍萍3.56

高校财务管理创新探析黄捷3.57

高校负债经营下的理财创新陈航4.57

基于财务管理效率的高校“三全”财务工作机制构建朱勤丰5.58

高校教师工作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基于薪酬量化管理系列问题的研究

张玲张冬燕金红霞5.60

高等教育学分制收费管理探讨刘骝6.44

高校教育基金会实行项目管理探析王丽丽6.46

浅谈高校财务安全问题戴必明左元丽沈洪涛6.49

高校财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探析范钦6.51

地方师范院校财务机构设置优化探讨梁勇6.53

高校财务人员绩效考核机制建立与实施王冰7.52

关于高校财务精细化管理的若干思考苗爱红7.54

高校支出管理与支出效益分析与评价胡南薇张曾莲8.50

基于pDCa的大学绩效评价系统创新设计闵剑8.55

基于财务内控建设的高职学院暂付款管理思考

陈茜梁勇8.58

医院卫生材料管理方法与对策探讨邬华琼8.60

民族高校研究生教育成本补偿机制可行性研究

——以西北民族大学为例鲜亮苏兴9.53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规范探析张建江9.55

高校经营性资产管理与运作问题探讨蒋星宏何龙斌9.57

事业单位工程经营资金管理探讨李蕴萌9.59

多元产权背景下高校后勤财务治理研究

——基于财务约束机制视角蔡志宏10.48

高职院校筹资渠道及瓶颈分析吴国斌赵同亮10.50

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研究王海威张川张景可10.52

基于BSC的高校财务绩效考核研究黄青山帅毅11.33

高校网络收费管理平台建立问题探析施英11.36

财务与管理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探析

——以创业板上市企业为例张运坤1.64

浅谈企业集团内部信用评价体系指标选取马群1.66

基于博弈视角的企业集团母子公司协同治理研究

张宝强罗翠华1.68

浅谈收益法在无形资产评估中的应用李正伟1.70

浅谈信息技术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集成化

——以报业集团为例钟侯才1.71

制造业供应物流财务一体化管理模式创新研究陈四清1.73

集团公司财务管理问题探究蒋才良1.75

企业财务短视行为原因及其对策李末佳干胜道1.76

我国银行内部管理强化对策探讨熊朝旭祝维亮1.78

农村财务管理水平提高对策探讨

——以河南安阳市为例郭新芳1.80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企业战略绩效评价体系研究卢亚群2.55

eVa评价指标在央企绩效管理中的应用郝加加2.57

基于eVa模式的企业价值管理研究王毅2.59

制盐企业财务经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陈华李中福杨红2.61

企业财务战略制定新思路

——基于生命周期嵌入式财务战略矩阵的分析

李蕾红朱莎莎2.63

虚拟企业财务管理框架体系与流程研究张丽2.66

现代物流企业财务管理优化探讨蒋晶2.68

订单生产企业订单损益研究杨腾陈秀凤2.69

公司治理结构下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探讨李姝娟2.72

地方公共债务风险化解有效工具:财政政策创新李阳2.73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张永红秦雪霞2.76

盈余管理与税务筹划关系研究李芬郝二虎王丽丽2.78

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现状与对策朱夏玲2.79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企业绩效考核体系构建

——以制造业为例丹3.59

信息技术企业业绩评价模型比较分析朱庆须胡方3.61

基于价值链理论的初创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研究

孙建强赵倩倩3.62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企业集团财务冲突及其治理机制研究

张宝强3.65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资金管理研究张帆3.66

基于供应链管理导向的企业联合库存问题研究陈丽虹3.68

国有垄断企业财务治理对策探析黄铭华罗勇3.70

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评估研究刘玉平赵兴莉3.72

企业动态财务管理应用探讨高玉梅3.74

施工企业精细化资金管理朱宾梅张萍3.76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分析吴运友3.78

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模式下各参与主体Swot分析何素萍4.59

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东莞地区的调研文勇4.61

基于企业可持续增长的股利政策研究张永欣马广烁4.65

基于现金流量的企业偿债能力分析啜华王月4.67

银行与中小企业“双赢”之路引导石:新资本协议王倩4.69

上市银行资本结构现状及优化探讨武霞4.71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BSC评价指标设计赵艳梅夏彩云5.63

不同经济条件下存货经济批量模型研究胡艳鲁学生5.65

自由现金流量折现法完善探讨王富兰5.67

财务公司组建模式比较分析顿曰霞郝志军5.69

企业集团财务监管实践探讨李林5.71

医院集团矩阵型财务管理组织构建王焕玲石梦菊5.73

民营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分析汤家棋5.76

中小企业资金管理问题及对策万经花胡洁陈诗5.77

基于生命周期的中小企业现金流量管理研究李淑云6.55

基于未来的企业财务战略管理探讨郎东梅6.57

复杂环境下企业财务困境研究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视角张艾灵6.59

基于行为财务学视角的企业评估价值研究罗国庆赵立芳6.61

网络时代企业品牌社会责任管理宛燕如罗春桂6.63

利用净现值率协调资本预算评价方法苏力6.65

本量利分析中敏感系数新解及其应用陈艳6.66

公立高校财务管理困境及出路

——兼议建立董事会制度的必要性杨光6.68

高校财务信息化问题探究赖敏锋6.70

财务管理专业“第二学位”教学模式研究王李6.73

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研究

——基于报表特征与重组的视角梁慧婕杨荣本7.56

商业银行财务管理问题探讨

——基于体制层面的新挑战金晓燕7.58

基于eVa驱动因素的企业价值管理体系分析

陈纪南陈璐茜7.61

基于包容性增长的企业绿色财务管理范式创新赵存丽7.63

我国企业海外公司财务管理制度体系优化刘华光7.65

企业利益相关者财务共同治理机制研究

——基于和谐理财观视角杨瑜7.67

基于异质型角度剖析的企业人力资本提升封伟7.69

上市公司财务治理效率影响因素及优化政策周虹7.71

杜邦分析法在钢铁企业中的应用白晶7.73

网络虚拟财产管理问题研究安淑萍7.75

基于共生价值金字塔的高职校企合作利益分配导向研究

刘捷萍刘锦铭7.77

高校教育发展基金会财务管理浅析

——以某高校为例邓典雅林小琳7.79

高校财务管理水平提升对策赵善庆7.82

浅谈企业财务战略与业务战略协同性与相对独立性徐玉高8.62

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与财务风险相关性分析

——基于2011年酒类上市公司的研究陈文新8.64

基于公允价值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分析赵焘8.67

上市公司金融资产盈余管理研究吴琦8.69

上市公司股份回购问题研究王健伟8.72

基于内部控制思维的企业现金流管理研究郭佳严萍8.75

试论企业绩效考核有效性杜治平刘歆语贺宝成9.61

企业社会责任综合财务评价构建

——以河北钢铁集团为例余学斌边伟9.63

我国非上市公司长期激励模式探讨刘俊林徐家明9.65

pe参与的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特征与风险分析牟仁艳程杰9.68

基于价值链理论的煤炭企业利益相关者界定

——以靖远煤电为例万旭仙任珂珂9.70

央企推行eVa的效应分析吴茜张洪珍9.72

基于eVa的奖金计划设计赵忠奇9.74

企业价值创造与财务预算融合性研究李博刘琳9.76

公司财务组织变革与机构设置探讨张海燕9.78

eRp系统在石油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刘秉兴9.80

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战略评价研究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视角张绍铭成信法朱乔青9.82

网络传媒企业价值分析方法及其应用孙杰闫志敬10.54

基于国民幸福指数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构建郭海芳10.56

基于BSC的通信企业绩效考核设计魏渝男李咏新殷铭10.58

BSC理论在企业绩效管理中的应用马合焕10.61

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研究王敏芳10.62

企业财务战略选择研究

——以北京金建投资公司为例韦永福彭晓涛丑向红11.38

基于行业周期变化因子的企业财务战略模式研究杨四香11.41

钢铁行业上市公司单项财务绩效比较分析曲云翚张新颖11.43

基于aHp的企业财务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秦海敏陈明梅11.46

信息化对企业集团财务治理的影响分析赵留荣11.47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探究

宋海涛董莉平刘云芝11.50

基于融资动因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

——以绿大地为例尹思远11.52

共享服务模式在保险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余燕殷铭武彦秋11.56

自由现金流量与现金净流量比较研究江少波章爱文11.59

科技项目财政资金监管与使用进化博弈分析

何雪锋酒莉莉康莉11.61

医患经济利益博弈分析陈声亮张秀生11.64

《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思考閤晓林11.66

内部控制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基于沪市2008~2010年年度报告的分析张伟金微微1.82

企业内部控制重要衡量尺度:黄金律王江1.84

试论内部控制机构设置与职责分离焦红梅1.87

基于外部视角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研究李荣锦曾景伟1.89

企业资金流内部控制探析

——基于资金链条环节郑艳洁1.91

改进的空间统计学评价法下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林志宏杨硕1.92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及对策黎明梅2.81

基于CoSo结构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任海锋张小龙2.83

信息技术对企业内部控制影响分析应里孟郑煦平2.85

石油培训中心内部控制体系构建

——以广州省为例李敏2.87

高校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改革研究

——基于浙江省的调查景秀平2.89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研究

——基于深市的数据张宇琪赵丽萍孙璐3.80

高校后勤实体内部控制体系设计探讨王亚清3.82

上市目标下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探讨

汪斌王东艳沈静4.73

浅析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环境顾惠芳4.75

会计电算化环境下内部控制问题探析陈冉马静4.77

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控制问题及成因分析樊郢原4.78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及对策探讨宋芸5.79

高职院校内部控制制度问题分析王荣琦5.81

基于aHp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研究

谢合亮靳志伟吴智魁6.75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及实施探析

——基于海南省的问卷调查徐卫红6.76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失效成因及对策分析

——以St宏盛(600817)为例李金伟7.86

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机制实践与创新

——以中信大锰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为例易金翠瞿晓龙7.88

后萨班斯法案时代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问题探讨金鑫王茜7.90

基于网络会计环境的企业内部控制探析段亚晨刘博7.92

eRp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设计思路探析应里孟郑煦平8.77

小额贷款公司内部控制问题及对策研究毕鹏翾8.79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分析李瑞9.85

企业并购中内部控制体系设计宋俐萍孙海涛9.87

高校内部控制问题探究刘玫9.89

高校治理结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问题探讨杜萍9.91

浅析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预警结合黎明梅姜铧倩10.66

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构建问题探讨关玉荣刘荣10.68

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研究蒋星宏杨莉10.70

基于公共财政改革的高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系统设计周训娥10.73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架构完善思考王卫龙10.75

苹果公司与三鹿集团内部控制对比分析杨红心11.68

低碳共生R&D内部控制模型研究石意如11.72

医院药品管理内部控制有效性测评研究

——基于广东省中小医院的数据周小燕许蔚君11.74

基于偿付能力的财产保险公司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构建

赵萌11.77

基于风险管理视角的高校内部控制问题探讨白海泉11.79

财务报告与分析

我国分部报告实施现状分析屈扬1.94

基于统计分析模型的杜邦体系分析杨晶2.91

企业偿债能力动态分析模型构建赵彬2.92

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利润表探析田金玉吴伶玲3.84

上市公司持续盈利能力体系构建

——基于德尔菲问卷调查法胡文献3.86

XBRL技术下网络财务报告应用研究张秋艳3.88

企业发展能力指标循环分析刘敏4.81

浅谈投资者虚假财务信息识别黄毅4.83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

——以若干家上市公司为例赵阳5.83

基于供应链视角的高质量财务报告问题研究阎金芳6.78

我国钢铁行业盈利能力分析郭昌荣王慧娟6.80

上市公司XBRL财务报表附注信息研究钟琮李巧丽6.83

上市公司应收账款质量问题研究

——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赛娜李霄7.94

基于财务报表的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特征分析解秀玉刘月7.96

低碳经济板块上市公司财务竞争力探析胡俊南于晓燕8.82

基于财务报表的企业盈利能力诊断

——以两面针为例邹武平林敏新8.84

浅谈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及其改进

——以华润三九医药公司为例孙细燕蒋佐斌9.93

基于因子分析的农业类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评价

高翔孔令成10.77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问题探讨张荣艳李明彩11.81

全面收益观视角下财务报告优化研究黄明辉11.84

案例研究

基于价格不断上涨的存货控制模型研究

——以鞍山海华油脂化学有限公司为例王娜西凤茹2.94

股权投资业务风险管理探讨

——基于两起境外投资项目困境分析曹芳2.96

上市公司长期高额现金分红因素分析

——基于贵州茅台蝉联2011年a股现金分红王的启示张海报4.85

兴业银行投资价值研究

——基于优势、风险及对策的分析张海报5.86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w公司为例杨应杰5.88

eVa:企业增值的有效手段

——以胜建集团为例王文铭刘萌6.85

基于模糊分析法的我国钢铁企业绩效评价研究

——以陕西龙门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例

朱宾梅曹俊男赵姣6.89

企业并购协同效应研究

——基于优酷并购土豆的案例崔凡秀10.79

基于财务运作轨迹的公司实际理财目标研究

——以百大集团为例戴娟萍10.83

aBC法在经济型酒店的应用

——以武汉7天连锁酒店G店为例张兆曦10.86

基于现金流量折现法的企业价值评估研究

——以康佳集团为例张晓红马广奇11.87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现金流量管理问题研究

——基于阿里巴巴集团的案例分析赵娟11.89

预算管理

战略导向下企业预算管理体系构建

——以华润集团为例黄玥舒烟雨1.96

企业集团业务预算控制对整合风险影响分析鹿尧1.98

基于pDCa循环的高校预算质量管理研究许国平陈芳2.99

浅谈部门决算质量的提高李爱民谭大元2.101

企业战略与预算绩效:新能源企业全面预算分析孙爱丽3.90

新经济形势下企业全面预算管理问题探讨刘正奇4.87

转型时期电信公司预算管理创新与实践

——以湖北省为例叶东路李志强4.89

高校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探讨王丽丽袁晓玲4.91

基于权变理论的预算编制起点浅析王鹏宋侃干胜道5.92

基于CoSo1992框架的煤炭企业全面预算风险管理与控制

杨玉凤宋莉冯文龙5.94

公立医院预算功能重要度分析

——基于新疆公立医院的调查数据

龚凤兰5.96

作业成本法下第三方物流企业成本预算管理探讨熊梦云彭卉6.92

预算绩效管理相关问题研究王佳6.94

试论油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应用及其改进赵振智刘宏江6.97

单井预算管理体系构建探析杨洪七7.99

现代企业预算松弛成因分析周倚帆8.87

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探析方月8.89

基于精细化视角的高校预算管理研究张敏周京8.91

陕西省公立医院预算管理创新性研究杨莉王小红8.93

基于pDCa循环的企业动态预算管理分析张立俊9.95

试论绩效棱柱与作业基础预算的结合胡晓玲9.97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企业作业基础预算研究袁清和崔宗晴10.89

全面预算管理在油田企业应用探析解文静10.91

大学预算拨款绩效模式构建及实施路径选择张友棠李思呈10.93

高校预算管理加强对策探讨王壮志10.97

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浅析周京10.99

医院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探析徐寿森10.102

战略目标视野下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策略研究

——以中平能化集团公司为例刘金焕11.92

基于作业的企业预算管理体系运行机制构建郝栋梁11.94

成本管理

基于财务战略矩阵耦合模型的企业战略成本管理

卢文娟李小花葛智宇1.100

基于过程导向的供应链物流成本管理

——基于作业成本分析乔晓华1.102

煤炭企业成本管理信息系统框架构建薛黎明侯运炳1.104

低碳经济下成本管理实证分析朱秋萍1.105

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成本效益分析

——以汽车发动机再制造为例王芸2.104

作业成本法在B2C电子商务企业中的应用王琴2.106

基于作业成本法的高校教育成本核算肖玲芳3.94

新形势下航空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优化研究

——基于桑克模式视角向炜3.96

技工院校教育成本分析与管理张自遵3.97

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小旅游企业成本控制探究赵弢任文举4.93

制造企业物流成本管理问题探讨何龙斌4.95

小微工业企业作业成本法应用研究

——以广西省为例党晓峰4.97

基于挣值管理方法的煤矿项目成本与进度控制研究

陈新国郭培培4.99

关于企业债券融资成本管理的思考虞琼4.102

成本费用“粘性”成因综述吕亚娟4.104

成本寿命周期视角下高新技术企业成本管理研究陈宏桥5.99

基于外部价值链理论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体系构建阎金芳5.101

分批法下中小企业生产成本核算与控制张自遵5.103

成本粘性与产能利用率分析常琳琳5.105

三级剔除法在物业标准成本测算中的应用陈慧颖5.107

大学生高等教育机会成本探析胡朝举白耀琳吴火根5.109

高校人才引进工作成本管理研究王淑娥5.111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酒店战略成本动因分析

张华蒋丽君赵银德6.99

微利时代企业成本控制策略罗红雨6.101

基于源流管理与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企业成本管理研究陈天灯6.104

铁路运输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探析宋鸿娟6.106

企业法律成本控制探讨聂永刚孟然然6.108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研究余野青7.101

中小服装企业成本管理问题探析刘亦陈任春玉7.103

基于环境管制的标准成本系统研究赵贺春戚耀元侯思远8.96

高职院校教育成本管理精细化探析鲍建青8.98

作业成本管理在Spa自有品牌专业零售商的应用

卢佳瑄高靓9.99

工业企业低碳生产综合成本效益分析赵贺春莫丽艳李航9.101

基于VFp模式的物流企业作业成本核算系统设计

——以陕南地区为例任颖洁10.104

作业成本法下油价浮动对物流企业成本影响研究钟耀广10.106

基于虚拟价值链导向的企业成本控制路径设计傅建木10.108

浅谈烟草企业卷烟原料成本控制范雪萍10.110

全员目标成本管理考核体系研究

——基于中国石化管道公司的案例

蔡朝辉苑翔武爱平张超11.97

企业财务在成本差异分析中的特殊问题与对策张素如11.99

生产型企业集团成本管理问题及其改进唐琳11.102

本量利分析模型扩展应用

——以DZ公司为例李岚11.104

税务筹划

基于excel的房地产企业开发产品售价土地增值税筹划李庆云1.107

例说利润平衡点在税务筹划中的应用刘伟1.108

中小企业纳税人身份选择的税务筹划施金龙毕姣姣2.108

消费税税务筹划探讨胡艳3.99

企业捐赠行为税务筹划朱会芳3.100

试论高新技术企业税务筹划林华赵春3.102

代购行为在四种不同情况下的税务筹划梁文涛3.104

税收优惠政策税务筹划误区辨析杨坤薛思童4.107

新形势下小型微型企业税务筹划基本思路彭新媛5.113

企业投融资过程中的所得税筹划钟洪燕6.110

生产企业出口方式选择税务筹划侯春辉张宇晞6.112

增值税改革的一般可计算均衡分析游凌7.105

出口型生产企业进口料件贸易方式选择税务筹划侯春辉张宇晞8.101

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增值税筹划探析吴晓玲姚莹颖8.103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税务筹划目标重新定位韩丹9.104

小微企业税务筹划方法探讨卢新国卢晓璇9.106

企业并购重组税务筹划探讨胡春梅江虹10.113

上市企业并购重组中的税务筹划探讨戴霞11.107

关于建筑安装企业税务筹划的思考江虹11.109

风险管理

企业跨国投资风险预警指数及定位监控模型闵剑1.110

信息不对称视角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管理研究李良1.112

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框架初探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分析杨志军1.114

汽车融资租赁信用风险控制研究田春芝陈跃1.115

外贸企业外汇套期保值风险及优势探析覃锋汪益纯1.118

小微企业规避经营风险分析

——以圣瑞锦公司为例王玉娟1.119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的房地产企业并购风险指标体系研究

韩彦峰王蕊2.110

内部控制视角下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完善途径黄新颖2.112

多元化经营对企业财务风险影响实证分析魏然2.114

温州民间借贷危机对民营企业风险管理的警示

——基于企业财务管理视角朱逸才杨成文罗林叶2.116

民营中小企业民间借贷融资风险及防范杨丽娟2.117

企业负债经营风险控制策略分析武雪2.119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企业内部控制风险评估

王晓杰王莹2.121

高校资金活动风险防范探讨魏巍2.124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企业并购财务风险分析王玉梅卓凤娇3.106

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研究邢有洪3.108

中小企业信用互助机构财务风险控制问题研究王善臣3.110

上市商业银行董事会结构与经营风险实证研究

张彦明田晶3.112

生态指标与财务指标“双指标”下的财务预警研究

蒋太才罗丽张林卢宇3.114

企业海外投资风险评估研究潘雅琼赵娉婷3.116

企业财务危机应对策略探讨高建来王丹3.118

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研究

——以吉利并购沃尔沃为例杨玲叶妮3.120

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实证对比分析

——基于引入非财务指标的视角曾繁荣蒙良张洁4.109

多变量财务预警模型比较研究

——来自农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杨亦民袁洁陈罗琴4.112

两种财务危机预警模型比较及预测分析

——以通信及相关设备制造业为例王艳沙威4.114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电力上市公司财务预警实证研究

尤谊张瑶4.116

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研究李林4.117

试论企业内部环境风险与防控刘学英4.120

建筑业企业项目全流程财务风险控制探讨陈霞4.122

墨菲定律在资金监管中的启示及应用

何雪峰许芮李大帅4.123

化工企业上市公司财务困境预警研究方艾邓睿淇5.115

浅谈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姚继敏5.118

有色金属行业财务特征分析及风险源研究吴一丁陈成5.120

多元统计分析法下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模型构建

——基于非财务指标的引入曾繁荣蒙良张洁5.122

汽车金融公司信贷资产证券化财务风险研究

——基于上汽通用汽车金融公司的案例分析廖雄辉6.115

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研究

——基于房地产行业的实证分析战昱达6.117

基于决策者视角的信息依赖风险研究苑秀娥刘雪胜6.119

基于判别分析法的房地产企业信用风险度量研究刘敏7.107

基于eVa的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实证分析吴永贺7.109

基于医药类行业数据的财务预警模型比较研究

曾荣周运兰杨静静7.110

企业财务风险内部控制体系构建探讨李昌振潘培培7.113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及风险防范赵丽娟杨涛于茜7.115

退市风险下创业板企业风险管理探讨

——基于内部控制视角张诗琪7.118

民营资本金融化风险及对策研究

——基于产融结合一般效应分析王广立7.120

企业债券违约风险承担者浅探

——基于山东海龙短期融资券兑付危机的思考

李慧别晓彬7.122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物流上市公司财务风险评价贾炜莹8.107

基于信息非对称的企业对外投资风险研究崔秀梅常诚8.110

企业技术获取型跨国并购风险策略分析孙超史经洋8.113

创业板上市公司抗风险能力评价模型研究

——基于改进的aHm模型与熵值法胡振范秀芳8.115

基于Bp_adaboost算法的上市公司财务预警研究

陆正华周航8.117

西部地区地方高校债务风险动态监控模型

曾繁荣戴东刘小淇8.120

基于债务危机视角的中国房地产融资风险问题研究

——以迪拜为参照童靓瑛9.108

煤炭企业并购中资产评估风险研究

——基于唐煤公司并购案的分析胡南薇邓宁娇张曾莲9.110

浅析企业财务风险评价体系

——基于多元线性评价模型的案例分析顾岚敏9.112

中小民营企业风险管理体系构建曾武成9.115

中小企业财务预警模型创新研究杨勇9.117

物流企业财务风险数据分析及对策探讨江虹胡春梅9.119

私募投资对受资企业财务风险评价的影响分析

毛金芬徐新阳10.115

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以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为例陈明灿10.117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财务外包风险及其对策黄倩10.121

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问题探讨项继云10.123

物流企业财务风险问题研究王鸿雁11.112

基于管理记分法的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研究杨华11.114

基于Z模型的财务风险预警模型运用欧阳歆11.117

高校财务预警模型指标体系研究曾繁荣蒙良张洁11.119

高校财务人员行为风险防控探究黄显官朱玲11.122

前沿追踪

基于mFCa的商业银行碳金融信贷决策研究张晨范佩霞6.122

基于行为财务学的企业非理性融资行为研究陈凌云10.125

国际观察

次级抵押债券风险结构及其信息披露

——基于国际规范框架的视角石春霞舒烟雨闫宁宁5.125

欧美私募股权投资运行机制探析汪波王其康王丹8.123

中外核电建设项目融资经验综述

——基于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的启示

李涛张颖胡浩周杨9.121

论点

县域中小企业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构建李爱民谭大元1.121

集团公司集约化财务控制体系构建安英李永臣何军石1.122

浅谈零存货管理实施梅芳1.123

浅谈地勘单位基建财务管理强化建议黎中勤1.125

高校提标化债后财务管理浅析王占凯1.126

财经违纪现象及其治理措施李彪1.128

事业单位基本建设财务工作完善建议杨海波李慧霞2.125

医院全面预算编制环节风险及其控制邓吉刚2.126

浅谈财务尽职调查盛东花2.127

中国石油公司与跨国石油公司国际化比较研究

李新波韩伯棠王宗赐3.123

浅谈企业内部控制中货币资金的控制方爱姣3.126

地方政府公共债务问题探讨杨朝晖3.127

银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探讨许艳红4.125

公益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创新机制探索张剑虹4.126

浅谈企业无形资产价值管理途径张幼红4.127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模式优化曾璐方莹5.127

关于经济型酒店内部控制问题的思考胡晓玲6.125

“营改增”对物流业的税负影响尹素荣6.126

基层财政内部控制优化设计探析操焰平6.128

新媒体: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护航者韩福恒124

广播电视传媒行业财务管理浅探刘芸7.125

实例浅谈企业保险险种选择陆剑峰7.126

基于战略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构建秦玄7.127

浅谈快速消费品企业应收账款风险与控制刘尧远7.128

公司内部治理问题及对策陈嘉敏8.125

基于责任伦理导向的企业财务伦理探讨金光日8.126

工程项目投资控制浅析齐克建8.127

低碳经济下企业预算管理探讨秦玄9.124

新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管理风险探析周智勇9.125

浅谈团场公共预算科学化与精细化管理王芳香何凌峰9.126

高校化解债务工作巩固与深化探讨孔庆法杨功杰9.128

政府性投资项目财务管理问题浅析周晓琳王长国10.127

村级财务监管强化对策探讨王汉华滕佑明周长生10.128

房地产企业事业部制下财务管理工作探讨张丽华11.124

质监系统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问题浅析

曾玲曾慧芳11.125

政府采购中的寻租行为探析刘永丽11.126

浅谈医院现金流量表编制及分析周晓梅11.127

迎接机遇挑战迈向新征程本刊编辑部1.1

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共享发展成果本刊编辑部2.1

继往开来再攀高峰本刊编辑部3.1

打造“升级版”中国经济本刊编辑部4.1

“经济晴雨表”折射的经济转型之重本刊编辑部5.1

防止财务造假净化市场环境本刊编辑部6.1

顶层设计引导金融资源配置本刊编辑部7.1

把握实体经济的坚实基础本刊编辑部8.1

关注实体经济“空心化”本刊编辑部9.1

浅谈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篇5

关键词:企业现金流量表 分析银行信贷审批

一、现金流量表概述

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报表,现金是指企业的库存现金以及可以用于随时支付的存款,现金等价物是指企业在购买之日起3个月到期的、流动性较强的,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现金、较小风险变动价值的投资。编制现金流量表的目的在于为会计报表的使用者提供一个企业在一个会计期间内现金流入和流出的信息,方便企业的管理者了解企业获取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能力,有助于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

现金流量表在填列的时候要分为以下三部分填列即: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现金流量要按照现金的流入和流出的总额填列。在对现金流量分类的时候,对于未特别指明的现金流量,应当按照现金流量表的重要性原则和分类方法,判断出交易事项产生的现金流量应该归属于哪类,对于重要的现金流入或者流出应该单独列出。

二、现金流量表分析在银行信贷审批中的意义

企业按照收付实现制反映出来的,通过经济活动在一个会计期间产生的现金流入和流出的总称叫做现金流量。它考核的对象是现金,并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与权责发生制相比它克服了会计收益信息的缺陷,既可以计量明确,又可以客观、真实、准确的评价企业的现金流动情况,可以通过对企业现金流量表的分析,得出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等指标。在企业的日常工作中,分析企业现金流量表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对于外部企业来说是做出评价判断的依据,通过对企业现金流量表的分析可以了解企业的现金流量的主要来源、结构等方面的信息,评价企业在外部经济环境变化情况下对现金收支进行调节的能力,判断出企业的偿债能力和未来发展能力。

银行作为一个以安全为经营前提的企业,它的经营目的在于获取最大的收益。银行在向企业提供贷款的目的在于企业可以在按期偿还贷款的同时,通过收取相关的费用的方式获取收益,因此银行最关心的是企业的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贷款企业的盈利能力直接影响到了企业的偿债能力,因此银行也比较关心企业的盈利能力。现金流量表中的信息可以客观准确的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以及变现能力,因此对企业现金流量表的分析可以让银行了解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保证贷款安全,降低贷款风险。

一方面,企业现金流量表是能够直接的反映出企业的偿债能力,为债权人提供真实的财务状况,对于银行的实用性更强,便于银行做出信贷审批的决策。在现金流量表中,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代表着企业即期偿债能力,是可以随时用来偿还债务的,银行可以对该项的分析来了解企业的偿债能力。

另一方面,银行可以通过对企业现金流量表的分析认识企业财务机动性。现金流量表中的信息不仅可以反映出企业的资金来源、数量以及结构,也可以反映出当期企业现金和非现金投资与理财交易对企业财务的影响,因此银行可以通过对企业的现金流量表的分析,了解当企业面对财务困难的时候的融资能力、适应能力,为银行信贷审批提供依据。

三、企业现金流量表分析在银行信贷中的应用

(一)通过现金流量表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

在日常的经营中,为了保证企业的正常经营,企业就要拥有一定的现金来偿还债务,企业实际的现金与负债的比例体现了企业现金流量的偿还能力,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比例来了解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现金流量对负债的保证水平,如果在生产经营中企业拥有足够的现金流量,就有较强的偿债能力,企业的信贷风险就会很低,相反到期没有足够的现金流量来偿还债务,那么面对的信贷风险就会很高。在日常的经营中,企业的现金流量在流动负债的比例是受到行业因素影响的,因此银行可以将该指标与同行业对比,分析企业的发展能力。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对企业现金流量表的分析得出现金比率、经营现金流量比率等来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其中现金比率等于现金及现金等价物除以流动负债,该指标能够较好的反映出企业的偿债能力,能够准确的评价企业资金的流动性,一般情况下比率越高代表着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强,但是过高的现金比率虽然能够保证银行贷款到期偿还,但是也说明企业的盈利能力较低;经营现金流量比率等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除以负债总额,该指标可以从动态的角度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是一项最直接的指标,重点在于强调在经营过程中产生的现金流量偿还负债总额的能力,一般来讲该指标比率越高代表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强,银行信贷就越安全。

(二)通过企业现金流量表的分析,判断是否追加贷款

虽然说一些企业在短时间内的偿债能力并不是很高,但是银行通过对该企业的现金流量表的分析,得出了该企业未来的经营是有很大的发展能力的,也可以选择追加贷款,来缓解企业的偿债压力。具体来说可以通过经营现金增长率指标来评价企业的发展能力,它等于本年经营现金净流量增加额除以上年经营现金流量,一般情况下该指标大于1,反映出企业经营现金净流量处于上升的阶段,代表企业发展前景较好,如果该指标为1,代表企业发展能力一般,如果小于1,代表企业不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银行不应该再追加贷款。

同时,银行也可以通过企业的现金流量表,了解到企业的主要投资方向,如果发现企业盲目投资,导致了营运资金的减少,这样银行为了保证按期收回贷款,就可以不再追加贷款。

四、总结

综上所述,对企业现金流量表的分析对于银行信贷审批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降低银行信贷的风险,在银行信贷审批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对企业现金流量表的分析作为向企业贷款的客观依据,进一步保障银行信贷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鲍伟珍;浅谈现金流量表在财务分析中的运用[J];时代金融;2011年17期

浅谈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篇6

财务分析以财务报告为主要依据,结合企业其他相关资料,系统分析和评价企业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其变动情况,目的是了解过去、评价现在、预测未来,为企业关系人做出正确决策提供有用的经济信息。它不只是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还直接服务于企业的一些重要决策,因此,重视财务分析可以加强财务管理工作,有利于实现企业的管理目标。财务分析一般采用比较分析法,主要利用相关财务比率指标的比较来分析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这些指标表面上分别反映企业各项财务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等,其实很多指标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一个指标可以同时反映企业多个方面的状况,或者多个指标结合使用,可以更好地反映企业的某项财务能力,为企业和其关系人提供更可靠的决策信息。

二、财务分析的内容及常用指标

企业在财务工作中会自然建立一些经济利益关系,每一个关系人对企业的关心角度不同,虽然有一些共同的利益和目的,但是他们通过财务分析来了解企业的侧重点不同,比如投资者主要关心企业的盈利和发展,债权人主要关心企业的偿债能力,企业管理者关心企业的全局,但是需要重点关注的是企业的营运能力等。每个关系人关心的能力都能用企业的某些指标表现出来。

(一)偿债能力分析主要指标

(1)短期偿债能力分析主要指标: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

现金比率=(现金+现金等价物)÷流动负债

(2)长期偿债能力分析主要指标: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负债股权比例=负债总额÷股东权益总额

利息保障倍数=(税前利润+利息费用)÷利息费用

(二)运营能力分析主要指标

存货周转率(年周转次数)=年销售成本÷年平均存货

应收账款周转率(年周转次数)=年赊销收入净额÷年平均应收账款余额

流动资产周转率(年周转次数)=年销售收入÷年平均流动资产占用额

固定资产周转率(年周转次数)=年销售收入÷年平均固定资产占用额

总资产周转率(年周转次数)=年销售收入÷年平均资产占用额

(三)盈利能力分析主要指标

销售净利率=年净利润÷年销售收入净额

净资产收益率=年净利润÷年平均净资产

三、财务指标分析及其内在联系

(一)偿债能力分析

(1)短期偿债能力分析。三个财务指标中,前两个的公认标准是1,现金比率的公认标准是0.5,即每1元的短期债务有相应的1元的流动(速动)资产或者0.5元的现金等价物来偿付,这样就表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比较强,债权人可以放心地将钱借给企业,风险较小。而对于筹资企业来说,这个指标较大反映偿债能力强,但是如果指标值过大说明企业相对流动资产比例过大,众所周知,企业资产分长期资产和流动资产,其中长期资产流动性差但是盈利性强,而流动资产则相反。过多的流动资产会造成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因此这些指标并不一定越大越好。

(2)长期偿债能力分析。前两个指标的依据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即企业总资产的资金来源有两个:负债资金和自有资金。其中负债资金成本相对比较低,但是还款压力大,给企业造成一定的财务风险。负债资金越多,企业财务风险越大,偿债能力越差。最后一个指标是利息保障倍数。表面上,这个指标越大,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强,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个指标如果比较庞大,也说明是息税前利润相对于利息费用大得多,即盈利能力一定的情况下,债务资金相对较少,这就意味着自有资金比例较大。虽然财务风险降低,但是一般情况下自有资金成本较高,这样会增高企业的综合资金成本,因此,这个指标也要适当才行。

(二)营运能力分析在反映企业营运能力的财务指标中,有两个意义。与同行业的一定水平比较,如果企业的该项指标值较大,说明企业的营运能力很好,资产周转情况良好,使用效率高,可以给企业带来较高的收益,反之说明企业资产的管理和使用有问题;另一方面,如果企业的该项指标与其他企业比较表现过高,考虑到分子和分母的关系,有可能会出现分母指标相对过少的问题。比如说存货周转率过高有可能存在存货短缺的问题,应收账款周转率过高就有可能是信用政策过于严格导致的,流动资产周转率或者固定资产周转率过高有可能存在资产结构失调的问题,即长期资产与流动资产的比例不合理,不管是长期资产还是流动资产,比例过高都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问题:长期资产过多,企业盈利能力增加但是偿债能力降低;流动资产比例过高又会导致企业虽然增强了偿债能力,但是盈利能力下降。而总资产周转率过高则说明企业有可能没有及时拓展市场,不能把握住良好的商机,会丧失一部分可观的经济利益。因此,不管哪个指标过大或者过小,都会给企业造成一定的损失,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因此企业一定要重视营运能力管理,因为营运能力的强弱既影响企业的的偿债能力,又决定企业的盈利能力,是企业发展中的核心能力。

(三)盈利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指标有很多,只列举了两个有代表性的,它们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同时也间接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这个问题下文将进一步剖析。盈利能力指标分析相对很简单,因为分子的收益是在一定分母基础上的,即企业在收入或者资产一定的情况下,收益越多说明盈利能力越强,反之也成立,在这里不再赘述。

(四)财务指标间的内在联系分析

(1)企业相关财务能力指标所反映的财务能力关系。反映企业各项财务能力指标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对企业进行财务分析时需要综合考虑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做出正确的管理决策。

一是偿债能力分析指标。从企业偿债能力来讲,相关指标越大,说明企业偿债能力越强,但是,当企业运营能力较强时,盈利能力会增加,当资金利润率大于借款利息率时,负债可以给企业带来更多的财务杠杆利益,并且可以一定程度地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而较高的偿债能力指标反映企业债务资金相对较少,不能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进而违背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因此,在分析企业偿债能力指标时要结合企业的运营能力和盈利能力,它们之间是互相关联和影响的。如果企业运营能力及盈利能力较强,偿债能力指标即使稍微偏低,依然可以保证企业有较强的长期还款能力,债权人的利益有足够的保障;反之,如果企业资金运营出现了问题而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即便较高的偿债能力指标也不一定能保证债权人的利益。

二是营运能力分析指标。在一定意义上,企业营运能力分析指标较大反映了企业对资产的高效管理,但这并不意味着此类指标越大越好。当资产周转率较高时,说明企业对资产的利用率很高,并且能一定程度地增加企业的现金流量,从而增强企业的偿债能力,但是同时,企业资产如果周转过快有可能说明企业投入资金不够,造成市场缺失,损失相应的经济利益,即降低了企业的盈利能力,这也是违背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

三是盈利能力分析指标。因为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是在一定投入基础上所形成的收益,所以该类指标越大说明企业盈利能力越强,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这类指标同时也能反映和说明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企业盈利能力强,说明企业资金运营效果好,资产利用充分,并且对企业偿债是一个有力的保障;反之,企业盈利能力差,说明企业运营出现了差错,不仅减少自己的经济利益,还会降低偿债能力,提高债权人的资金风险。

(2)杜邦综合财务分析法。杜邦分析法是利用企业各种财务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综合评价企业的绩效。其基本思想是将企业净资产收益率逐级分解为多项财务比率乘积,这样有助于深入分析比较企业资金运营能力。

杜邦分析法说明净资产收益率受三类因素影响:销售利润率,反映盈利能力;总资产周转率,反映营运能力;权益乘数,反映偿债能力。

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净利润÷销售收入)×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总资产)×权益乘数(总资产÷权益)

如果净资产收益率不够理想,杜邦分析法可以找出影响它的因素。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股东权益

变式1得到:

净资产收益率=(净收益÷总权益)×(总资产÷总资产)

=(净收益÷总资产)×(总资产÷总权益)

=资产收益率×权益乘数

变式2得到:

净资产收益率=(净收益÷销售收入)×(销售收入÷总资产)×(总资产÷总权益)

=销售利润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

杜邦分析法是利用几种主要财务比率指标之间的关系来综合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将若干个用以评价企业经营效率和财务状况的比率按其内在联系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并最终通过权益收益率来综合反映,这样有助于企业管理层更加清晰地看到净资产收益率的决定因素:销售净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债务比率,其实反映的就是企业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偿债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给管理层提供了一张明晰的考察公司资产管理效率和是否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财务管理目标的路线图(见图1)。

(3)常用财务指标和其他相关指标的结合分析。上述财务指标要素是从企业财务报表中可以直接得到。但是在实际分析企业财务能力时,为了对企业的财务情况有更深入细致的了解,还需要结合一些其他指标对企业做出更精准的判断。如对盈利能力指标分析时不能只看盈利能力指标的大小,还要计算分析盈利结构指标,盈利结构指盈利的各项内容所占比例。一般情况下,经营业务利润应该占盈利的绝大部分,才能反映出企业是处于正常的营运中,如果营业外收益在盈利中占主导地位,即使盈利指标很大,其实也已经揭示企业经营出现了严重问题,几乎靠变卖资产度日了,这样下去企业的偿债、运营、盈利目标在不久的将来都会搁浅。当然,在分析盈利时还可以结合相关成本费用结构,制定各项成本的控制措施,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从而也影响其他财务能力的综合提高。最后,建议企业在使用财务指标时,要结合企业其他一些资料综合分析,如结合报表附注分析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结合企业其他非财务信息如市场份额、经营风险等来预测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从而对企业财务情况有一个准确的掌握,为高效的财务管理工作打下优良的基础。

参考文献:

浅谈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篇7

本文通过对动车组高级修成本、业务量和利润相互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确定动车组高级修的保本点,进而掌握有关因素变动对盈亏目标影响的规律,从而为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和正确地进行经营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

关键词:本量利分析;动车组高级修;分析模型

四、结论

在动车组高级修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条件下,本量利分析模型的合理、有效地运用对企业生产管理决策有很大的支撑作用。本量利分析图解模型将成本、工作量和利润三个变量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直观地反映在直角坐标系中,因其能清晰地显示检修业务不盈利也不亏损时应达到的修竣工作量,也能清楚地表达出成本与检修工作量的关联,利润区域和亏损区域的形成。并结合各因素的敏感性分析,能使企业掌握各因素变动对利润的敏感程度,有效提升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的预见性,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增加收入,压缩成本,以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提高管理工作效率,确保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一定的优势,减少生产经营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将本量利分析模型应用于财务分析系统,弥补了传统财务分析体系的缺陷,能够结合企业内部管理会计资料更充分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丰富了财务指标之间的联系,为内部管理者的经营决策提供了更加充分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温素彬.管理会计:理论・模型・案例[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张华伦,田巧娣,吕萍.管理会计[J].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3]吴大军,牛彦秀.管理会计,第2版[J].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浅谈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篇8

概率统计在企业风险决策中的应用孙平利

基于数字电路的一种步进数控电源的设计黄松峰

液化石油气储罐站常见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法江华

基于eXCeL的项目投资决策模型设计杨桦

智能鱼缸供氧器控制电路林庆林

虚拟现实在小流域水土保持中的应用探讨李留民,李红卫,董燕,王海燕,李红梅

基于eXCeL的体育成绩统计模型设计李传伟

浅析管线共同沟与直埋方式之不同张德龙,杨燕,方葵

深基坑施工中的安全监控刘建震

钢桥疲劳分析基本理论综述崔海军

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李克,李光明

中原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盖微微

企业并购绩效研究现状述评简宣伦,汪国庆

关于武汉市黄陂区农民收入消费水平的研究郝新爽

国外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及借鉴陈飞

温州中小企业成长能力策略分析王凯

我国金融生态文献综述朱娟

我国民营影视企业战略性并购研究罗良忠

我国房地产业市场结构、效率与绩效关系实证研究——以郑州市为例张卫红,汪圣

长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产业的集群现象分析王艳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预警系统研究阮女何麋,朱杰,陈权宝

硬质合金产业国际竞争力模糊评价研究樊智锐

论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及其控制俞飞飞

我国的营销创新探索楼言昌

对产品国际竞争力指标正确运用的思考王小顺

义乌中小型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陈华

浅析企业网络营销运作中的伦理建设张惠珍

论团队精神在Cmm中的重要性戴艳芳

试论企业道德审计程序虞超群

我国农产品物流现状及对策张晓梅

精益六西格玛在业务法流程优化中的应用王丽丽,王武魁

在新区域理论下反思我国的区域规划唐世英

加强高校经济效益审计途径分析马忠东

中小企业文化建设探略郑琼梅

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风险辨识探究宫照强

论现金流量在现代企业理财中的应用雷曼

性别对女性获得高层职位的影响研究陆慧

从文化发展看待汉字在陶瓷上的装饰性杨阳

有效处理顾客抱怨的对策思考王萍萍,赵丽娟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之我见朱见林

浅析大学生对于信息道德教育的认识张蕾,刘凤娟

技能+学历+就业=职业教育乔国红

带孔齿轮轴内孔磨削工艺及夹具的改进设计尤伟诚

早期人防工程安全评估方法研究焦斌

广州国际残障人文化交流中心弧形斜墙模板施工技术王雄旭

广州某商住楼总平面设计胡爱明

如何处理地下室混凝土墙裂缝问题薛善

智能建筑综合布线系统设计浅析杨林

浅淡公路工程项目材料管理张明华

对于加强房产测绘面积质量控制的几点看法宋爱祥

建筑施工企业使用商品混凝土的好处郑翠芳

试论建筑工程招标中的投标保证金周长贵

从百年大计看当前建筑管理中的项目控制唐学冬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分析张伟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胡剑波

泛长三角背景下安徽省的金融动态分析王园

论企业在新型经济发展环境中的战略创新江锦兰

论民营经济在技术创新中的地位与作用尤宏斌

中国新疆与中亚地区经贸合作的历程现状与前景许云霞

河南省三次产业之间关联度的投入产出分析张静

浅论我国投资银行与国外投资银行的差距沈张熠

从消费者购买行为谈保险在农村市场的营销基点高巧利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会计核算和涉税处理朱进

浅谈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及对策丁晓宝

浅析现代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下的采购管理赵丽丽

预应力混凝土板结构性能综述崔海军

浅谈混凝土的施工温度与裂缝张静,丁美娟

湿接缝模板改造与拆模的技巧探讨李明

浅议工程施工索赔杨刚

减少给水管道漏损的措施秦燕

浅议工程量清单计价辛长江,郑蓉

新疆区域经济技术进步的实证分析海燕,吴建树

可耗竭资源的稀缺性分析韩玥

现有财政体制下地方政府行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耿一,程筑阳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环境保护仓定稳,仓定仲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风险分析周京旗

对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思考张建凤

我国外汇储备的现状及降低风险的对策沈秀伍,万双

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对我国物价影响途径及对策建议江凯,鄢斗,于明

成渝工业分工专业化水平的实证研究蒋建平

当前招商引资工作中存在的几个误区唐利华

我国股票ipo现状及评价张庆鹏

伊朗石油与中伊合作徐鑫

浅谈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篇9

【关键词】在线音乐;本土化;遭遇问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J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4-0093-01

一、在线音乐本土化发展过程中遭遇的主要问题

(一)在线音乐的盈利模式仍然有待探索

事实上,虽然当前阶段在线音乐的发展已经呈现出非常火热的趋势,但是当前在线音乐企业仍然缺乏一个标准、有效、优化的在线音乐市场盈利模式。当前阶段在线音乐企业的盈利模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盈利模式是需要客户对每一首音乐都付出相应的下载费用,同时客户下载的音乐类型都是经过唱片公司授权的正版音乐。这种盈利模式的缺点是企业与唱片公司之间的交流沟通以及合同签订过程过于繁琐,同时只有少量的用户愿意付费下载正版音乐,企业的经济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证;第二种盈利模式是企业自行研发相应的电子终端设备同时与在线音乐的试听和下载应用形成巧妙的捆绑,用户只能通过已有的电子终端来实现对在线音乐的试听服务,但是用户无法享受到音乐下载的功能,这也在无形之中限制了用户的音乐欣赏积极性;第三种盈利模式则是为用户提供完全免费的在线音乐试听和下载功能,但是企业将会与音乐播放器界面上的广告商进行合同签订以达到盈利的目的。这种盈利方式同样对在线音乐的迅速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

(二)在线音乐发展过程中盗版现象过于猖獗

在线音乐本土化发展的过程中盗版现象过于猖獗是一直都存在的严重问题,其对于在线音乐本土化的发展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制约,对在线音乐的市场发展也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损失。当前阶段我国在线音乐本土化发展过程中的盗版行为已经形成了非常成熟的盗版产业链,对音乐版权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损失。

(三)国人的付费习惯仍然没有形成

在线音乐发展过程中一个较为尴尬的影响因素就是直到如今国人仍然没有形成统一的音乐付费试听和下载的习惯,在这一点上,盗版的在线音乐获得了非常大的市场并催化了极为成熟的产业链也正是由于国人的一再放纵和期待,甚至简单点说当前国人从根本上缺乏对知识产权重要性的认识,对音乐的正版付费产生了一定的抵制情绪,造成在线音乐发展过程中市场利益的严重匮乏也是可以预见的。

二、在线音乐本土化发展过程中应该采取的相关措施

(一)加强对盗版产业链的打击和追责

在线音乐本土化发展想要有效地解决上述困境,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联合起来挖掘在线音乐市场上的盗版产业链,对其进行严肃的打击以及责任追究,使其因为盗版行为付出相应的代价,进而有效地肃清当前在线音乐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市场环境。具体来讲,当前在线音乐市场发展过程中针对盗版产业链的打击和追责主要有加强与盗版企业之间的有效沟通、直接通过司法手段获取公正的解决以及通过版权局使用行政手段进行解决等等。值得注意的是打击盗版产业链并非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情,需要针对盗版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使用法律手段、技术手段以及市场营销手段等多个方向的综合努力才能完成,同时各大企业也应该着重宣传知识产权正版的重要性,保证在线音乐本土化的发展能够形成公正公平的环境,促进在线音乐本土化市场的进步。

(二)加强对在线音乐本土化生产营业产业链的整合

加强对在线音乐本土化生产营业产业链的有效整合,既是解决当前在线音乐本土化发展过程中遭遇的诸多问题的有效办法,也是未来在线音乐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和主要趋势之一。通过对在线音乐本土化营业产业链的有效整合,能够使在线音乐服务企业获得对整体在线音乐行业更强的控制力、更具有说服力的话语权以及更高效率的在线音乐服务和更少的人工管理成本,对提升整体在线音乐本土化的发展速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结语

事实上,在线音乐本土化的发展过程中遭遇的细节性问题依然还有很多,相关企业应该采取的在线音乐本土化发展解决措施也还有很多,这些都是需要企业去用心思考以及创新提出解决措施的重要地方。重要的是,相关企业一定要认清楚用户在在线音乐本土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积极地招揽更多的用户,掌握了根本,才能更好地把握在线音乐本土化的发展市场。

参考文献:

[1]黄薇.浅谈高校音乐教育的本土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8(7):202-204.

[2]顾再锡.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本土化特征浅析[J].音乐探索,2006,(4):66-70.

浅谈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篇10

【关键词】企业融资融资方式选择

一、关于融资和融资方式

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融资的解释是指为支付超过现金的购货款而采取的货币交易手段或为取得资产而筹资所采取的货币手段,它是企业从自身经营现状及资金运用情况出发,利用各种渠道以及方法,从投资人、债权人那里筹集资金,或者通过企业原始的资金积累得到资金,进而使企业的生产经营得到满足的一种经济行为。通常情况下,企业融资包括内源和外源融资两种方式。

1.内源融资。所谓内源融资,指企业的自有资金和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积累部分。在市场经济体制中,企业的内源融资一般是由留存收益和折旧得到的,留存收益包括未分配利润和盈余公积,折旧是以货币表现的固定资产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有形和无形的损耗。由于折旧仅仅是对原来投资的一种更新,通过它所做的投资不会使企业增长,因此,当企业采用内部资金进行投资时,这种方式的增长与留存收益数量有着直接的关系。此外,送股也可以认为是一种内源融资方式,因为送股主要是企业将原有的分配利润通过股票的形式转移到股东的名下。

2.外源融资。外援融资指的是企业采用某种方式或途径,从其他的经济体上筹集资金进而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一种形式。这种融资方式通常因为经济体性质的不同而被分为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两种。但日常的分类过程中,常常将外援融资分成直接和间接两种融资方式。

(1)直接融资。直接融资方式主要以股权融资为主。这种融资方式主要是交易者利用初级证券进行融资,这里的初级证券包括非金融性支出单位的所有负债和他人持有的股票。这种交易方式是由资金充足者与资金短缺者之间直接的交易资金盈余者将多余的资金借给资金短缺者,或是在金融市场上资金盈余者发行有价证券,将货币资金提供给资金短缺者,最终达到双方资金融通的过程。

(2)间接融资。这种融资方式主要是通过债券的形式进行的,一种间接进行的融资方式。具体来说就是指资金充足者将充足资金存入银行或者购买银行等金融机构发行的有价证券,从而将闲置资金转入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然后通过这些金融中介机构,以贷款、购买资金短缺者有价证券等形式,将闲置资金提供给资金短缺企业,最终达到资金从资金盈余者到短缺单位之间的流通过程。

二、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

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大多数企业都将面临融资方式选择的问题,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自身情况有所不同,因此就要求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出发,合理选择融资方式,从而建立合理而具有弹性的资金结构。由于企业存在发展障碍的特殊性,不可能采取照搬其他大企业的做法,而必须有一套自己的方法。

1.从企业的规模以及融资规模进行考虑。企业的资产规模以及企业原来发行债券的规模直接决定着企业债券的发行规模,而企业通过贷款融资方式获得资金的多少,直接由企业自身抵押资产的规模以及自身信誉和自身盈利能力所决定。因而,企业在进行中长期投资融资时,如果所缺少资金较少,而且不同融资方式之间产生的利息成本差异不是很高时,企业可以考虑使用贷款融资的方式。但是如果资金缺少数额巨大,而且企业自身具备发行债券的资质,同时利息成本较高时,企业可以采用债券融资或者二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融资。

2.从财务结构来看。在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时,还要对企业的财务结构进行分析。如果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较低,这时企业就应该将融资方式转移到债券融资上来,减少顾全融资;如果企业资产负债率较高,企业就应该将融资方式转移到股权融资上来,减少债券融资,从而使企业的总体资金结构更加合理。

3.合理利用质押担保。合理利用质押担保是企业融资的一种很好的选择方式。所谓动产质押业务是指企业将动产放在按照银行指定的仓库内作为只有在银行监控下才能流动的质押物,一种向银行申请贷款的融资方式。通过这种融资方式,就可以灵活地运用各种原材料、各种设备等为企业赢得资金,使企业能顺利地发展。大部分企业贷款受到阻碍的主要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银行所推行的授信方式与企业所具备的条件无法相配。对于银行来说,常用的授信方式主要有信用担保、保证担保、抵押担保三种,但是对于企业来说,能够用来进行抵押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及其稀缺,所以我们必须巧用质押担保来完善企业融资。

4.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比如说自身的经营、财务状况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等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

(1)经济环境的影响。经济环境是指企业进行财务活动的宏观经济状况,在经济增速较快时期,企业为了跟上经济增长的速度,需要筹集资金用于增加固定资产、存货、人员等。企业一般可通过增发股票、发行债券或向银行借款等融资方式获得所需资金。在经济增速开始出现放缓时,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降低,一般应逐渐收缩债务融资规模,尽量少用债务融资方式。

(2)融资方式的资金成本。资金成本是指企业为筹集和使用资金而发生的代价,融资成本越低.融资收益越好。由于不同融资方式具有不同的资金成本,为了以较低的融资成本取得所需资金,企业自然应分析和比较各种筹资方式的资金成本的高低,尽量选择资金成本低的融资方式及融资组合。

总之,任何一个企业的融资方式的选择都是在一定的市场环境背景下进行的,在特定的经济和金融市场环境中,单个企业选择的具体融资方式可能不同,加之,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是每个企业都会面临的问题,企业应该根据企业的融资方式进行适当地选择,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资金成本低、企业价值最大的融资方式。

参考文献

[1]吴其圆.浅谈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科技创新导报,2009(23)

[2]高健.浅谈企业的融资,现代商业,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