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统计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23:25

乡镇统计总结篇1

一年来,xx乡计生委在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与领导下,在县计生委的指导下,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决定》精神及计生政策法规,以稳定低生育水平做为今后工作的核心,扎扎实实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一年来,我们严格遵循统计制度,按照计划生育统计基本任务,对全乡育龄群众的婚姻、生育、节育状况及有关社会活动进行统计分析、评价,提供可靠的统计信息,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真正起到了参谋助手的作用。经过一年的统计工作,有以下几点总结:

1、认真做好统计工作,坚持实事求是,做到“摸实情、讲实话、报实数”,以微机指导工作,提高统计准确率,使今年的报表统计质量有明显提高,统计数据能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如实反映全乡人口形势,使我乡的统计工作上了新的台阶。

2、强化统计制度和报表统计新口径及相关法规的学习。各村包村干部与统计、微机人员熟悉统计制度与统计口径,严格按照事实报数据,按照新统计口径做报表,不弄虚作假,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性。

3、加强统计管理,巩固提高统计质量。现代代微机管理的科学性和可靠性让统计人员从纷繁杂乱的数字中解放出来,方便快捷的查询系统不仅减轻了统计工作量,而且将失误减到最低,准确、可靠的统计信息及统计数据为领导决策提供充分有力的参考依据。

4、充分利用微机统计的科学性与可靠性,通过常规统计,收集和整理有关计划生育资料,提供准确、可靠的统计信息,制定行之有效的计划生育工作计划,指导我乡的计划生育工作,促进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

5、运用微机管理,提供有效的统计分析,对育龄群众进行科学管理,使他们有计划的生育子女,采取避孕节育措施,以促进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6、微机管理使信息的传递便为迅速快捷。建立的个人信箱,每月的报表及各种文件已可以通过网络传输。

总之,一年来我乡的统计工作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微机管理的科学性使统计数据更加准确,真正成为乡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促进了计划生育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虽然今年我们的统计工作初步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许多地方还有待进一步充实完善。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更加巩固统计工作基础,提高统计质量,做好统计工作,使我乡计划生育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乡镇统计总结篇2

根据上级工作安排,组织各镇对xxxx年村镇建设数据进行统计,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系统录入上报工作。

一、农村危房改造工作

一是完成了对全县贫困户的住房安全评定工作;二是根据上级下达我县危房改造作务和各镇申报情况,对年度改造任务进行分配,并筛选出xxx户危房户做为xxxx年危房改造对象;三是协调民政、残联、扶贫部门,完成了xxx户危房户的身份信息核准工作,确保精准。四是加强行业扶贫政策宣传,印制宣传彩页xxxx份通过各镇进行发放宣传。五是强化培训。组织完成了对农村危房改造建筑工匠及管理人员xx人进行专业技术培训。

二、积极开展春节送温暖活动

春节前夕,本局五个驻村工作队通过多种方式对所包贫困户进行了看望,为每户送去了春联、日历、大米、挂面、食用油等生活用品。xxxx工作队通过“溢乐园公益慈善”群,对该村xx户贫困户进行了慰问,为每户送去了xxxx元现金及食用油一壶、铁楼村工作队队长谢长春自己出资xxxx多元从该村菜农家中购买白菜、萝卜送到xx户贫困户家中,并与贫困户面对面谈心,详细了解贫困户家庭人员身体状况及帮扶要求,使贫困群众切实体会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从而激发他们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乡镇统计总结篇3

在日常报表工作中,严谨细致,做到上报及时,准确无误。农业方面,在规定的上报时间内完成粮食作物生产、主要畜禽生产、设施农业生产、及经济作物生产在内的十余项农业报表的季报、定期报。

2、一体化住户样本轮换工作。

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就是通过入户调查获得居民家庭的收支、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情况,为各级党委、政府制定民生政策、评估政策效果提供重要决策依据。同时,住户调查与老百姓密切相关,可以说,住户调查是为国记账、为己理财。

3、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

由国务院牵头的全国第四次经济普查工作。经济普查是一项惠及国计民生的大工程,是推算国家经济总量,计算国民生产总值的基础。本着科学普查、依法普查的原则,在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的前提下,按县统计局的要求于2019年1月1日开始进行正式普查登记工作;并于2019年4月底前完成全部普查对象的普查登记,共计已完成个体户普查500个,法人单位170个。2019年5月初至6月底完成经济普查的查漏补缺工作。我镇经济普查工作获得县统计局的高度肯定。

4、做好名录库的维护和更新。

名录库采集录入工作。该项工作是对全镇新增加企业法人的单位进行摸底调查,对新增15家的企业法人基本情况进行采集,录入统计系统平台,并对我镇平台内企业进行日常维护,及时更新变更。

二、统计工作下步计划

1、继续完成统计各专业项目月报、季报和2019年年报工作;

乡镇统计总结篇4

2005年年中,市总工会经审会组织对乡镇工会经审工作培训考察,感到工会财务工作亟待规范。在市总工会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与市财政局等有关部门协调沟通后,与市财政局联合发文,出台了《关于规范乡镇(开发区)工会委员会财务管理的通知》,使乡镇(开发区)工会财务管理实行了“四个统一、六个规范”,即统一银行开户、统一建立专账、统一会计报表、统一管理程序;规范了会计核算、审批权限、收费办法、票据管理、会计交接、档案管理。明确乡镇工会财务工作由乡镇财政所兼管,乡镇财政所的单位会计兼工会总账会计,现金会计兼出纳。实行乡镇(园区)工会与乡镇(园区)机关工会两账合一,统一管理分类核算,并全部实行会计电算化。该文件的实施全面规范了乡镇工会和乡镇机关工会的财务管理,彻底解决了乡镇工会财务管理混乱状况。同时,也为收好收足乡镇机关和乡镇中、小学校的工会经费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适应形势不断探索

2012年我市行政区域进行了重大调整,由原有的23个乡镇(园区)合并成六大园区、五个中心镇、一个乡。海门市总工会根据合并后的基层工会数和会员数决定全市除海永乡外,5个中心镇、6个园区全部成立了总工会。每个中心镇的回拨经费也由几万元上升为每年至少15万元,最多的将近40万元,全市一年的回拨经费超过了200万元。如何管好用好这一大笔经费,为推进我市工运事业的发展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是我们市总财务部研讨的重要课题。在2011年各乡镇(园区)年度决算汇总表上发现,2011年底全市各乡镇(园区)工会账面滚存结余高达200多万元,相当于我们拨下去一年的经费。通过调研,发现有少数乡镇工会主席没有工会经费使用的审批权,甚至个别乡镇还有镇机关工会挤占镇工会经费现象等,因此完善乡镇(园区)工会经费管理势在必行,这也是乡镇(园区)工会的迫切愿望。2012年乡镇(园区)财政所按照省财政厅的统一要求,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集中支付,辖区内所有行政事业单位的银行账户全部撤销。当时工会账户也在撤销之列。通过与市财政沟通协调,考虑到工会银行账户单独设置具有较大影响,以及合并后的六大园区、五个中心镇工会的经费也是一个不小数字的情况,海门市总工会成立了“工会财务服务中心”,为乡镇(街道)园区、系统工会提供服务。

三、集中核算完善管理

乡镇统计总结篇5

各位领导:

根据《xxx关于xxxx年深化农村税费xx工作的通知》(x发[xxxx]xx号文件)、《xxx办公x关于坚决制止发生新的乡村债务有关问题的通知》(x办发[xxxx]xx号文件)、xx省农村税费改革办《关于完善乡镇财政体制,开展“乡财县管乡用”改革试点的意见》和省财政厅乡镇财政管理局《关于实施“乡财县管乡用”改革和乡镇财政财务管理信息化有关事项的通知》精神和国务院、省、市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工作会议要求,在全省“对经济欠发达、自身财力无法满足需要的乡镇,可以实施县管乡用的统收统支体制,采取‘乡财县管乡用’的方式”。现全省已有xx个县市实行了“乡财县管乡用”管理方式,省财政厅在xx市xx县试点很成功,并要求2006年经济不发达的县市全面推行。我县属于推行“乡财县管乡用”之列,现将我县实施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汇报:

一、实行“乡财县管乡用”管理方式的重大意义。

实行“乡财县管乡用”管理是解决乡镇“人员太多、收入太少、债务太重(目前乡镇债务xxxx多万元,乡镇负债面达xxx%)、支出太乱”等问题的较好方式,对规范乡镇收支行为,促进乡镇依法组织收入,确保乡镇基本需要,缓解乡镇财政困难,保障乡镇重点支出,防范和化解乡镇债务风险,维护农村基层政权和社会政治的稳定,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事业的健康和谐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实行“乡财县管乡用”管理方式的主要内容。

“乡财县管乡用”管理方式的主要内容是实行“五统、一管、一审”。即“核算统一、账户统设、工资统发、采购统办、票据统管、网络管理、乡镇举债县级审批”。

(一)核算统一。乡镇财政全面实行“两无一统、综合预算”,即由乡镇人民政府机关统一设立会计和出纳岗位,乡镇人民政府所属机构(七所八站)一律无会计和出纳岗位,以乡镇人民政府机关为会计核算主体实行统一核算,乡镇财政所有收入均在乡镇财政总预算会计中综合反映。乡镇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统一由县乡镇财政管理局乡镇财政管理股。

(二)账户统设。取消乡镇人民政府及所属机构在各金融机构的所有账户,由县乡镇财政管理局乡镇财政管理股在县城金融机构开设总预算会计的县级“结算专户”,在各乡镇金融机构统一开设乡级“结算专户”,将乡镇原来的“基本经费户”作为各乡镇人民政府单位会计“支出户”。乡镇所有预算内外收入、上级补助收入全部缴入“结算专户”。“支出专户”只能接受来自“结算专户”的拨款。

(三)工资统发。继续实行乡镇干部工资县级统发制度,对乡镇机关全额编制人员工资、社保缴费等由县国库每月拨入财政工资统发户和机关社保局直接计入个人账户。

(四)采购统办。乡镇各项大额采购支出,按照x财采购[xxxx]xx号文件规定,参照县直单位执行。由乡镇提出申请和计划,经乡镇财政管理股按照预算计划审核后,交县采购办集中统一办理,采购资金由乡镇财政管理股直接拨付给供应商或服务商。

(五)票据统管。

1、乡镇所使用的票据在非税收入管理局统一领取,各乡镇必须确定专人负责票据的领取、发放、保管及核销工作。

2、乡镇领用的票据只限于乡镇财政供给单位和乡镇范围内的农村中小学校、卫生院使用,其他“三权”在上的单位不得在乡镇领取票据。

3、对票据实行“缴旧领新、限量领用、专人管理、当年结清”制度,并做到票单同行,即非税收入管理局凭银行缴款单核销收费票据。

(六)实行乡镇举债县级审批制度。乡镇原有的债权债务要按债权债务的发生时间、形成原因、资金来源、约定利率、还本付息等情况,逐一清理核实,建立台帐,制定消赤减债计划报县财政局备案。严格控制新增债务,原则上乡镇不得再有新增债务,如因特殊情况需要举债的,要实行县级审批制度,呈报分管财贸的县领导审批。

(七)信息化网络管理。全面建立乡镇财税管理信息化网络,县乡镇财政管理局设立网络服务器,乡镇财政所设立网络工作站。县乡财政依托公网,以固定ip方式组网连接,乡镇财政会计业务全部在县局服务器上保存,实现信息共享。通过信息化网络,实现财政资金网上远程申报、审批,数据网络汇总,资金运行网上监管,会计核算电算化。

三、实行“乡财县管乡用”的基本原则。

坚持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权、资金所有权、资金使用权、资金审批权、乡镇债权债务关系”等五权不变和继续实行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原则,由县财政直接管理并监督乡镇财政的收支。

(一)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原则。实行新的乡镇财政管理方式后,对乡镇政府仍实行“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统收统支财政管理体制。

(二)预算管理权不变原则。按照《预算法》规定,继续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县级财政部门按有关政策,明确乡镇财政预算安排顺序和重点,提出乡镇财政预算安排的指导意见;乡镇政府根据县级财政部门提出的指导意见,编制本级预算草案报县级财政部门审核后,按《预算法》规定的程序报批。在年度预算执行过程中,乡镇人民政府提出的预算调整方案,经乡镇人大审查和批准后报县级财政部门备案;调整数额较大的,必须向县级人民政府报告,待批准后方可执行。

(三)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不变的原则。实行乡镇财政资金的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与管理权、监督权相分离,县财政直接管理并监督乡镇财政资金,乡镇财政资金的所有权、使用权归乡镇,资金结余归乡镇所有,县财政不集中、不平调。属于乡镇财权和事权范围内的支出,仍由乡镇按规定的程序审批。

(四)债权债务关系不变原则。乡镇的债权、债务仍由各乡镇享有和承担。

四、“乡财县管乡用”管理机构和岗位设置。

(一)县乡镇财政管理局乡镇财政管理股对乡镇财政所“乡财县管乡用”全面工作实施管理监督。乡镇财政预算会计业务统一由乡镇财政管理股核算。乡镇财政管理股全面乡镇财政预算会计业务,负责乡镇财务报帐审核事宜。主要职责:参与和指导乡镇财政综合预算的编制,监督预算的执行,及时拨付预算内、外及其他各项财政资金,准确记录各项财政业务,按时与有关部门和乡镇进行对帐,按月编制会计报表,按时审核乡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办理乡镇财政收支结算,审核和监督乡镇政府单位会计的支出核算,及时指出乡镇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反馈给乡镇,并按月向县财政部门报告预算执行情况。

(二)乡镇财政所负责乡镇预决算的编制,办理各项收支结算和对帐、报帐工作。各乡镇财政所设财政所长、财政结算会计(预算会计)、政府单位会计、出纳、财税信息网络管理员、票证管理员岗位。各岗位可以按照规定交叉任职,但必须健全稽核和内部控制制度,财政所长不得兼职政府单位会计、出纳岗位;财政结算会计不得兼任政府单位会计;财政结算会计、政府单位会计不得兼职出纳员;政府单位会计不能兼管票证。

财政所长负责财政所日常工作的管理,财政预算编制、执行,按县财政局授权审核、监督乡镇财政收支;财政结算会计负责乡镇财政预决算编制和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办理与乡镇人民政府各部门及县财政局的结算和对账,负责非税收入执收管理系统收入数据的录入,打印总预算会计拨款凭证,登记会计账薄,编制会计报表,按月编制乡镇财政用款计划,办理乡镇人民政府经费支出的请拨,负责向乡镇有关领导提供乡镇总预算会计报表,负责乡镇财政票据的领取和缴销,监督乡镇财政收入的及时足额入库,办理乡镇财政年终决算;政府单位会计负责乡镇人民政府机关支出专户的会计核算,按规定用途支付乡镇人民政府机关日常经费,按月提出乡镇日常经费支出计划报财政结算会计;出纳负责乡镇人民政府及所属部门的现金收付、缴存及日常报帐工作,按规定保管备用金,及时登记乡镇现金日记帐;财税信息网络管理员负责微机网络系统的维护、管理与使用,涉农补贴资金基础资料的录入;票证专管员负责乡镇所有收费票据的领取、发放和缴销。

五、具体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改革的顺利实施,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县里成立以县长为组长,常务副县长为副组长,政府办、纪检监察、财政、人事、审计、人民银行的主要领导为成员的“xx县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办公室由县财政局长任主任,相关副局长任副主任,各业务股室负责人为成员。

(二)制订切实可行的县对乡镇的统收统支财政管理体制,充分调动乡镇人民政府当家理财和财源建设的积极性。根据乡镇的实际情况,对原来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进行相应调整,从确保乡镇基本运转、有利化解乡镇财政债务,调动乡镇理财积极性等方面制定新的统收统支乡镇财政管理体制。

(三)规范乡镇财政收支管理。按照收支两条线的原则,规范乡镇收支行为。根据乡镇财政收支规模和实际情况,明确乡镇支出范围,统一和规划各项开支标准,完善财务审批程序。

(四)清理乡镇财政供给人员。严格乡镇编制管理,严禁超编进人,严禁在编制外使用人员,属于清理清退范围的各类超编人员、不在编人员和自聘人员财政不供给经费。

(五)加强债权债务的管理。乡镇的债权债务要根据本乡镇的实际作出消赤减债计划,安排资金用于偿还债务。坚决制止乡镇村发生新的债务,乡镇人民政府和各部门一律不准为经济活动提供贷款担保。乡镇人民政府和村集体经济组织一律不得举债搞建设、上项目或发放各种津补贴。凡违反规定以政府名义提供贷款担保形成新的债务的,严格实行“谁签字,谁负责”,由签字人和政府主要领导负责偿还。建立化解乡镇人民政府、村债务目标管理和考核机制,把制止新债、化解旧债作为考核乡镇、村干部任期目标和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债务化解之前,乡镇党政府主要负责人不得提拨重用,不准异地任职。乡镇的债权要及时清收,制订切实可行的回收计划,加大回收力度,回收的资金原则上要用于偿还债务。

六、工作步骤

(一)制订“统收统支乡财县管乡用”暂行管理办法。依据我县今年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在学习和考察外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制定适合我县实际情况的实施方案及具体管理办法。

(二)清理乡镇资产工作

1、清理乡镇资产、账户、票据。清理乡镇银行账户、票据和现有资产,取消乡镇银行账户,缴销乡镇收入票据;账户的设立和票据的领用按有关规定重新办理。

2、清理乡镇债权债务,对现有债务进行逐一登记造册报县财政备案。

(三)完善网络建设,进入实施阶段。确定乡镇财政所人员岗位和职责,开设新的乡镇账户,完善县乡计算机网络,组织人员培训,按有关规定和业务操作规程的要求实施对乡镇财政收支的核算管理。

七、实施要求

(一)加强领导,统一思想。“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方式改革是我县国库集中支付向乡镇的延伸,是我县实行新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加强乡镇财政管理,确保基层政权和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举措。各乡镇领导要进一步提高对“乡财县管乡用”改革工作的认识和理解,积极主动配合,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以保证改革的顺利实施。

(二)严明改革纪律。各乡镇必须规范操作程序,自觉接受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的检查监督。不准私分集体财产、滥发钱物,不准擅自开设银行账户(含存折户)、私设小金库,不准使用非正规票据、坐支收入,否则一经发现,将严格追究乡镇主要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并将在体制结算中划扣违纪金额。

(三)调整乡镇财政所职能。农业税免征以后,乡镇财政所的主要工作应从组织农税收入转变到资金管理和非税收入管理上来。要集中精力做好“乡财县管乡用”的收支结算和对账、报账及机关财务会计核算工作,进一步规范乡镇财政财务收支管理。做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退耕还林补助等直接补给农民的各项资金和补贴的发放工作,加大服务“三农”的工作力度。同时要大力推进“村账乡管”工作,强化村级财务管理。

(四)加强部门协作,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1、财政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内部机构,明确职责,建立健全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同时要合理分配人员,理顺业务关系,强化服务意识,以适应改革的需要。

2、人事、编制部门要加强对乡镇财政供给人员的编制管理,督促乡镇清理,清退超编人员。

3、审计部门要加强对乡镇财务审计监督,加大经济责任审计和专项资金的审计力度。

4、县人民银行要加强对乡镇银行账户的管理,并监督其他金融机构及时划转各项资金,确保各项财政收入及时入库、财政资金及时到位。同时,完善金融机构开户许可证制度,对各金融机构违规开设银行账户的行为要严肃查处。

5、纪检、监察部门要监督乡镇严格执行“乡财县管乡用”有关制度,对违反财经纪律行为要坚决予以查处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八、建议与要求

(一)为了适应农村税费改革后农税机构转变的需要,随着乡镇财政管理方式的改革,省财政厅农税局经省编委批准已更名为“xx省财政厅乡镇财政管理处(加挂xx省契税、耕地占用税征收管理局的牌子)。”并要求各市(州)、县(市、区)农税局统一更名为“××市(州)、县(市、区)乡镇财政管理局,加挂××市(州)、县(市、区)契税、耕地占用税征收管理局的牌子”。为了工作需要,恳请县人民政府、县编委迅速批复县农税局更名请示。

乡镇统计总结篇6

一、指导思想

按照建立区乡(镇)公共财政体系和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的原则和要求,在区乡财政管理体制框架下,以乡镇为独立核算主体,实行“预算协编、账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区乡联网”的财政管理方式,由“区乡镇财政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为服务中心)集中和监督乡镇财政资金运行业务。通过改革,进一步规范乡镇收支管理,逐步建立科学规范的公共财政管理体系,调动乡镇政府增收节支积极性,确保乡镇基本支出需要,缓解乡镇财政困难,防范和化解乡镇债务风险,维护农村基层政权和社会安定稳定,促进区乡经济和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财权和事权相统一的原则。按照乡镇职能定位,合理划分区、乡(镇)政府财权和事权,保持财权和事权相对应,进一步完善区与乡镇财政管理体制。

2、坚持“五个不变”的原则。保持乡镇预算管理权、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财务审批权、独立核算主体以及债权和债务关系不变。乡镇政府仍然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区财政不集中、不平调、不挪用乡镇预算内外各项资金,乡镇预算内外资金自求平衡,乡镇债权债务仍由各乡镇享有和承担,乡镇财务审批继续实行乡镇长一支笔审批制度。

3、坚持调动乡镇理财和发展经济积极性的原则。实行乡镇新上工业项目和发展飞地工业享有税收分成激励机制;建立偿债激励机制,区财政每年预算安排一定资金,专项用于乡镇配套消减公益性历史债务,进一步扶持乡镇政府增收节支减债解困,调动乡镇当家理财,加快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4、坚持保障农村基层政权正常运转的原则。继续实行乡镇财政供养人员工资由区国库统一发放,按照“合理、节约、能办事”的原则,量入为出,保障乡镇基本支出需要。

5、坚持方便与高效相一致的原则。通过使用先进的设备,利用网络化运作,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三、推进范围和业务模式

实施范围:根据上级有关精神和部署,结合我区区乡财政经济实际情况,将我区7个乡镇全部纳入“乡财县管乡用”改革的实施范围。

实施业务模式:采用总预算模式。服务中心只乡镇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告,指导乡镇财政综合预算的编制,监督乡镇财政预算的执行;乡镇单位会计账务仍由乡镇会计进行核算管理。

四、主要内容

按公共财政支出改革的要求,由服务中心统一核算乡镇财政收支的资金运行业务。具体做法:

1、预算协编。即保持乡镇“一级政府,一级预算”的地位不变,由乡镇政府自主编制年度预算,区财政部门履行上级部门的业务指导职能,对乡镇预算编制实施指导,协助乡镇编制年度预算。乡镇政府根据区财政部门的指导意见,编制本级预算草案并按程序报批。在年度预算执行中,乡镇政府提出的预算调整方案,需报区财政部门审核,并按法定程序履行批准手续。

2、账户统设。取消乡镇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业务,由区服务中心乡镇财政总会计业务,相应取消乡镇财政在各银行和金融机构的所有账户,由服务中心在区农业银行统一开设“基本结算户”,管理乡镇财政资金收付业务。服务中心不乡镇单位会计业务,其会计业务仍由乡镇自行核算办理;同时,各乡镇政府在其所在地金融机构开设“应缴财政预算内收入专户”、“工资专户”、“专项资金专户”和“经费支出专户”。除此外,各乡镇政府及所属机构不得在各银行和金融机构设置任何账户,否则以私设“小金库”处理。

“基本结算户”用于核算乡镇所有预算内、外收入,上级补助收入和区乡往来等其他资金;“应缴财政预算内收入专户”用于核算乡镇受区级各职能部门委托,代收代缴的应缴入区级金库的各类款项,本账户只与区级金库发生缴纳关系,各乡镇必须按规定及时、足额办理解库,每月月份终了,该账户应无余额,除此之外,不发生任何往来;“专项资金专户”用于核算各类具有专门用途的专项资金;“经费支出户”用于核算除国库统发工资和“专项资金专户”以外的各项支出。

3、集中收付。在不集中、不平调、不挪用的前提下,区对乡镇财政资金实行统一收付。收入管理程序:乡镇所有预算内、外收入,以及上级部门补助收入和区乡往来(包括暂存、暂付)等其他资金全部进入服务中心开设的“基本结算户”,由服务中心管理员根据乡镇收入类别和科目分别进行核算,同时通知各乡镇财政总预算会计做好台帐备查。支出拨付程序:除财政供养人员的工资由国库统一发放外,各乡镇应以本乡镇年度预算为依据,结合本乡镇收入、财力状况、资金类别和性质等,按照确保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提出用款计划,经乡镇长审批后,送服务中心审核。服务中心根据不同类别、用途和项目进展进度,将资金从“基本结算户”拨入乡镇“专项资金专户”或“经费支出专户”或“区采购专户”,乡镇要按用款计划和有关规定要求使用。为方便乡镇工作,服务中心根据年初预算可安排定额铺底资金以便于乡镇日常运转。

4、采购统办。符合采购条件的,由乡镇按程序报批后,送服务中心审核,交区采购办集中统一办理采购。采购验收付款后,由区采购办通知服务中心对实施采购的乡镇据实入帐。对纳入政府采购目录及达到政府采购限额的,而未实行政府采购的项目支出,不予拨付。

5、票据统管。乡镇统一使用电子化票据,实行“限量领用、定期缴销”,“票款同行、以票管收”的管理办法,严禁坐收坐支,严禁转移和隐匿各项收入。票据由服务中心票据员向财政局统一领取,再由乡镇财政所向服务中心票据员办理领、缴、销。

6、区乡联网。乡镇财政与服务中心联网,财政支出实行网上申请、审核、支付和查询,降低运行成本,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五、实施步骤

按照上级财政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我区从年9月起开展“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方式改革的准备和前期工作,第四季度进入试运行,年月正式实施。具体做法有:

1、宣传发动,统一认识。

充分利用各类宣传媒体,宣传实行“乡财县管乡用”改革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提高广大干部职工对推行改革重要性的认识;同时组织召开乡镇政府主要负责人、财政所长专题会议,传达中央和省、市关于推进“乡财县管乡用”改革的主要精神,并结合我区实际布置相关工作。

2、成立机构和人员设置

成立“区乡财县管乡用”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区府办、编办、监察局、财政局、审计局、人事局、农业局等相关部门组成,主要负责改革前期工作和制定完善相关配套措施。

成立“区乡镇财政服务中心”,为区财政局直属全额事业单位,编制4名,设中心主任1名,业务管理员3名,票据管理员1名(兼),业务系统维护员1名(兼)。具体分工:①中心主任负责服务中心全面工作;②管理员主要乡镇财政总预算会计业务核算,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告,指导乡镇财政综合预算的编制,监督预算执行,指导乡镇加强财务管理,防范乡镇财政风险;③票据管理员负责各乡镇票据的领、缴、销工作;④系统维护员负责区中心和乡镇业务系统维护。

3、认真做好改革前的“五项清理”工作

“五项清理”是实施“乡财县管乡用”改革、摸清乡镇家底的基础性工作,直接关系到“乡财县管乡用”改革的成败。

①清理乡镇原有各类银行账号,统一开设专户。各乡镇须10月30日前取消目前的所有账户,按规定开设新的乡镇账户,并将账户余额分别转入区服务中心在农业银行开设的区级“基本结算户”内。

②清理核实乡镇债权债务。各乡镇必须以这次全省统一布置清理核实上报政府性债务为契机,再一次摸清家底,清理、清算债权债务,应收的想方设法收回,对无效债权债务进行清理,对所有有效债务建立债务台账(备查账),确保债务的真实性。

③清理上缴各种旧式票据,限定时间缴销乡镇原有票据,并与服务中心联系领取统一的省财政监制的新票据。

④清理乡镇财政供养人员。清理各类超编人员、不在编人员和自聘人员,严禁超编进人,严禁在编外使用人员。

⑤全面清理各类资产。各乡镇要结合本次财政部部署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理清查要求,对单位资产再次进行核实,建立健全资产明细帐,健全资产管理办法,防止资产流失。

4、做好信息化流程培训管理工作:服务中心将按照省、市财政部门的要求,实行网络化运作。服务中心与乡镇财政联网,财政支出运用全省统一的乡财县管乡用软件(北京用友政务软件公司),实行网上申请、审核、支付和查询。为此对乡镇业务员要统一进行业务操作培训(具体培训时间另行确定),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确保有效运行。

六、配套措施

1、完善区乡财政管理体制。区政府将根据各乡镇经济发展情况,重新制定新一轮区对乡镇财政管理体制,进一步缓解乡镇财政困难,采取切实可行的激励措施,调动和保护乡镇发展经济和组织收入的积极性。

2、规范乡镇财政支出管理。根据乡镇收支规模和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强支出管理,分类制定公用经费定额,重新明确乡镇支出范围、支出顺序、开支标准和财务审批程序。按照“保工资、保运转、保重点”的支出原则,优先保证工作人员工资正常发放,严格控制会议、招待、小车、电话等费用开支,严禁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

3、加强乡镇财政队伍建设。各乡镇要继续保持和充实财政财务人员队伍,加强业务学习,尽快适应新形势要求。具体职责为:①根据本乡镇财政经济情况,编制年度综合预算和年度决算;②做好上下级财力和资金结算;适时提出用款计划,分析预算执行情况,及时与服务中心的联系,做好会计信息沟通;③负责领取、保管、核销各类票据等工作;④办理乡镇单位会计业务,登记会计帐簿,编制会计报表等。

4、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区财政局要加强对财政所的管理,定期对各财政所的工作进行检查和监督;对超支公用经费,新增债务等。违反财政收支管理规定的乡镇进行制约。财政所要建立健全内部岗位责任制和内部稽核制度,使内部监督检查制度化、规范化。同时,财政部门要自觉接受区审计、监察部门、乡镇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监督。

七、有关要求

乡镇统计总结篇7

一、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现场会情况

(一)工作安排部署情况。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今年4月24日在景洪召开的全省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工作现场会议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统一模式、深化改革,我县人民政府及时组织相关相关单位学习传达景洪会议精神,并就这项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推进这项改革需要把握的重点,以及明确责任、加强组织领导等方面作了安排,要求各乡镇结合实际精心组织、狠抓落实、有序推进,确保全县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取得实效。

(二)强化组织领导情况

按照省州要求,为保证我县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工作的顺利实施,我县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财政局、宣传部、人大、人事局、监察局、审计局等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负责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在财政局下设办公室,积极开展对改革相关政策的研究制定,为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三)具体措施

一抓宣传动员。采取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有效形式,对开展乡镇预算管理方式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改革的总体思路、原则、主要内容等进行广泛宣传,为全面推进乡镇预算管理方式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抓方案制定。按照改革工作在10月底前完成的要求,及时组建专门的工作班子,深入研究,制定乡镇预算管理方式改革实施方案,分阶段、分步骤细化工作措施,明确责任,狠抓落实,确保改革工作扎实有序推进;三抓基础数据的清理。切实抓好乡镇财政收支、财政供养人员的清理、乡镇债权债务的清理,做实基础工作,确保改革取得实效;四抓干部培训。切实加强对相关人员进行财务、计算机、网络等有关知识培训,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让基层财政所的同志吸收新的知识,拓宽视野,增长才干,更好地服务基层和农村;五抓工作纪律。切实加大检查力度,加强对乡镇和村组财务监管,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和纪律规定,及时纠正和处理改革中出现的违规操作行为,杜绝借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之机私分资产、滥发钱物,严防国有资产流失。

二、推进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试点工作情况

(一)财政所人员配备管理及工作职能情况

县下辖七乡三镇,10个财政所。在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工作在我县推开后,乡镇财政所划归财政局管理,通过县财政局与人事局摸底调研,我县财政所编制核定定为每所5名。乡镇财政所负责乡镇预决算的编制,办理各项收支结算和对帐、报帐工作。各乡镇财政所设财政所长、总会计、政府单位会计、出纳、票据管理员岗位。各岗位按照规定交叉任职,财政所长不得兼职政府单位会计、出纳岗位;总会计不得兼任政府单位会计;政府单位会计不得兼职出纳员;政府单位会计不能兼管票据管理员。

财政所长负责财政所日常工作的治理,财政预算编制、执行,按县财政局授权审核、监督乡镇财政收支;财政总会计负责乡镇财政预决算编制和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办理与乡镇人民政府各部门及县财政局的结算和对账,负责非税收入执收治理系统收入数据的录入,打印总预算会计拨款凭证,登记会计账薄,编制会计报表,按月编制乡镇财政用款计划,办理乡镇人民政府经费支出的请拨,负责向乡镇有关领导提供乡镇总预算会计报表,负责乡镇财政票据的领取和缴销,监督乡镇财政收入的及时足额入库,办理乡镇财政年终决算;政府单位会计负责乡镇人民政府机关支出专户的会计核算,按规定用途支付乡镇人民政府机关日常经费,按月提出乡镇日常经费支出计划报财政结算会计;出纳负责乡镇人民政府及所属部门的现金收付、缴存及日常报帐工作,按规定保管备用金,及时登记乡镇现金日记帐;票据管理员负责乡镇所有收费票据的领取、发放和缴销。

三推进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情况。

1.县对乡镇财政体制改革情况

我县根据《预算法》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的意见》要求,取消了乡镇一级财政,将全县10个乡镇作为县级预算单位纳入部门预算管理,彻底打破长期以来由乡镇自主核算的分散管理模式所形成的财权分配格局。取消乡镇一级财政后,乡镇财政所作为县财政的派出机构上划县财政局管理,代行县财政局的相关职能。

2.部门预算编制及预算定额标准制定情况。

我县部门预算编制及预算定额标准的制定紧紧围绕全县财济工作会议精神,以“保工资、保运转”为首要目标。自以来,全县财政收入分配体制作了较大的调整,乡镇一级全部纳入了经费包干,定额定编标准化管理,收入任务不再纳入考核范围,其中人员经费按全额预算;社会保障缴费按照国家有关文件精神执行;公务费按照人均元的标准执行;车修费每个乡镇一个车编按10000元的标准执行,其他业务及办公费按区类划分8-12万元不等。近年来我县财政收入虽然得到大幅增长,但由于我县财政基础薄弱,本级财政收入只占财政支出的1%左右,“吃饭财政”的状况依旧得不到大的改善,特别是乡镇一级的现有财力难以维持和满足不断发展的工作需要,基本的下乡及其他县级部门执行的补助标准乡镇一级依然难以实现。

3.专项资金项目库建设及资金整合情况。

我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整合资金领导小组,并与相关整合部门签订了资金整合责任状,层层抓落实,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按照整合资源,部门组织实施,各部门根据各自的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来进行组织实施以带动各部门实施的积极性。项目建设完成以后,县人民政府组织相关部门认真组织项目验收,对项目实施比较好的单位进行表彰。并制定相关续后管理的村规民约。

4.基础信息库建设情况。

为进一步加强预算管理基础工作,有效控制财政供养人员增长,规范部门预算基本支出管理,根据州财政局统一部署,我县于起全面启动了全县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供养人员基础信息数据库,我县纳入数据库统计范围的财政供养人员,包括各级行政事业单位中财政全额拨款(补助)或差额补助经费的在职和离、退休人员。民政部门优抚对象、村干部、下岗职工、城镇低保对象不在统计之列。统计信息包括单位信息和人员信息两大类。其中,单位信息主要包括单位性质、主管部门、人员编制、实有人数、财政经费供给方式、年度财务收支状况等内容;人员信息主要包括身份证号码、姓名、年龄、性别、职务、技术职称、身份、工资标准等内容,全县供养人数5906人,其中:在职4198人,离休66人,退休1642人。

5.软件应用情况

我县各预算单位(包括乡镇)全部纳入了部门预算管理体制改革范围,按照一个部门一本预算的规范化管理,县级各单位及十个乡镇均使用了财政厅开发的dbcs部门预算管理软件,使用率达100%,通过使用dbcs部门预算管理软件,全县基本上消除了“隐性”测算的隐患,进一步规范了预算管理,节约了财政资金。但在软件的使用过程中对该软件只能做年初预算而无调整功能表示遗憾,希望在今后的改进中能够增加这一功能。

三、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取得的成效

通过开展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加快了公共财政均等化进程,进一步规范了乡镇财务收支,强化了乡镇债务管理和乡镇非税收入的征收管理,全县乡镇财政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一是通过改革不断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加快了公共财政均等化进程。改革后,乡镇运转支出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通过多种因素分配,兼顾乡镇多方利益,充分体现了公共财政均等化要求。

二是通过改革规范了乡镇财务收支行为。由于乡镇管理层次和财务人员素质不一,乡镇财务难以规范,通过制定统一的支出范围、统一的定额标准、统一的财务核算制度,使用统一的管理软件,进一步加强支出管理,规范支出行为。乡镇支出有据可依,财务核算规范透明,审批制度约束有力,从根本上防范了乡镇财务管理上的混乱现象。

三是通过改革遏制乡镇债务,缓解了乡镇财政困难。通过改革一方面锁定了乡镇债务,取消了乡镇政府的举债权,有效扎住了乡镇“举债”的口子;另一方面,对债务化解实行奖补,达到了控制增量和消化存量的目的,为从根本上解决乡镇财政困难创造了条件。

四是通过改革规范了非税收入征管。通过加强账户、票据的管理,将“票款同行”、“以票管税(费)”、“收支两条线”管理落到实处,有效防止了乡镇截留挪用、坐收坐支和滥收滥支现象。

五是改革后乡镇支出保障水平明显提高,支出进度趋于均衡、合理,有效避免了年初支出紧张,年末突击花钱的情况。

四、目前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存在的问题

从我县推进“乡财县管”改革情况来看,“乡财县管”改革中出现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落后的乡镇易于产生依赖上级财政的思想。我县乡镇多属财政赤字乡镇,几乎不存在县级财政挤占乡镇财政收入的问题。实行“乡财县管”后,将出现县级财政弥补乡镇资金支出缺口的情况,这样,一些困难乡镇就有了保障,收支缺口由县里兜底,自然产生依赖上级财政的思想,其财政增收的积极性降低

2.乡镇政府化解债务的积极性降低。实行“乡财县管”后,债务对乡镇领导来说有所解脱,但从另一方面看,将会导致乡镇债务高悬。乡镇债务是特殊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乡镇负债问题迟早应通过各种途径、办法得到解决,否则,这个矛盾总有一天会激化,最终转移到上级财政。

3.实施“乡财县管”工作需要网络平台支撑。但是,要实现乡财县管网络化管理建设,需要相关软件和硬件的支持,投入网络信息技术软件开发及硬件设备购置也需要大量的资金。

4.乡镇财政所的业务量越来越大,人员紧缺、经费紧张、设备落后已成为突出问题。近年来国家出台的“三农”政策越来越多,管理要求越来越高,绝大多数都要落实到户到人,农户一般要得到多项补贴,这些最终都要靠财政所来落实,乡镇财政所的工作量成倍甚至几倍、十几倍地增加,但近年来乡镇财政所基本没有安排新工作人员,很多还是原财政所人员,很难满足财政改革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财政所工作量的大幅度增长,需要的办公经费开支也相应增长。

五、下一步工作意见和建议

1、建立乡镇财政责任目标考核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奖惩办法,在规范和完善乡镇财政收支行为的基础上,加强对乡镇财政收入的综合考评,实行乡镇财政收入主要领导负责制。

乡镇统计总结篇8

关键词:规划设计;城乡关系;城乡总体规划

现代化小城镇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必由之路,是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载体。小城镇规划设计是一定时期内小城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是小城镇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也是管理小城镇的依据。要建设好小城镇,就必须有科学的规划设计,并严格执行。

城乡总体规划是为了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将城乡作为一个整体的地理单元,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其它专项规划等,对规划区域未来一段时间的经济发展、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以及土地利用等进行空间资源配置布局和重点控制,并制定相应空间管制政策的综合规划。

一、小城镇建设的现状与特点

现代小城镇建设进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以乡镇为主要动力的小城镇自发的分散型发展阶段,第二阶段是进入新世纪经过乡镇合并,数量减少,但规模扩大,中心地位突出,具有强劲的发展态势,并且布局趋于合理阶段。

二、影响现代城镇规划设计的因素

(1)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自然地理条件是指在区域地理位置特征上,处在不同自然条件下,人口的分布情况也不同,南方平原地区比西北山区域镇居民点的分布要稠密很多,同时,地形、水资源的限制,也直接影响城镇居民点的布局和发展。

(2交通条件的影响。交通条件发达程度,对区域小城镇分布有一定的影响。小城镇总是首先在交通发达的地点形成和发展。新的铁路、公路及水运航线的开辟,总是促进了沿线小城镇的发展。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应用,使一些交通发达的小城镇有更大的吸引范围,从而更可能改变小城镇的发展。

(3)小城镇的性质,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所处的地位与职能,即小城镇的层次;小城镇的类型。小城镇性质制约着小城镇建设的方面有:经济、规划结构、人口结构和小城镇风貌等。通过这些方面在编制规划中把小城镇性质体现出来,发挥其应有的职能,确保小城镇的性质非常重要。

(4)小城镇规模指小城镇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规划人口规模是小城镇规划和进行各项建设的最重要的依据,它直接影响用地大小、密度,影响着小城镇交通运输、小城镇布局、小城镇的环境等。在小城镇规划中,确定小城镇规划人口规模是经济合理的进行小城镇规划的关键。

三、关于城乡关系的基本特点及影响

城乡关系的基本特点是城乡疏离甚至走向城乡对立,具体表现在:一是经济上的单向性掠夺,即城市对乡村的掠夺,这种趋势在近代愈往后愈严重;二是政治上的统治与被统治,城市逐渐整体性成为统治主体,而乡村则整体性成为被统治主体;三是社会流动的单向性,即只有从乡村流入城市而没有从城市流入乡村,仅有的情况都是政治强迫的结果。将这些表现归结起来,可概括为由过去接近于城乡连续体或统一体转变为城乡二分但农村服从城市的状况。这样一种城乡关系无疑是一种恶性的关系,肯定会带来诸多问题:

首先,造成了城市经济和乡村经济的两败俱伤。城市虽然从近代以来越来越确立其资源集中的地位,但是它集中资源的特点使得自身非理性地膨胀,有时反而妨碍了城市经济的良性发展。而农村经济因为受到城市的整体压迫,其受到的损伤更加惨重,如果说近代以来城市经济始终还是有所发展的话,而农村则几乎一直处于停滞甚至凋敝的状态。

第二,政治秩序更加复杂。中国原有的常规政治秩序被打乱,呈现出相当混乱的状态,而城乡的二分,更增加了混乱的程度。

第三,社会结构矛盾加剧。城乡二分本来就不是一种良性的社会关系,这使得社会结构的矛盾更加复杂和尖锐。以上几个方面是城乡二分带来的主要影响和问题。这些问题和城乡二分本身之间又是一种互相“促进”的恶性循环的关系。

关于城乡关系疏离甚至对立的特点,学界没有什么分歧。学界分歧最大之处是城乡疏离这种局面的形成原因。

四、城乡规划编制的具体内容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的城市总体规划关于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包括提出市域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确定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的保护与利用的综合目标和要求;提出空间管制原则和措施;预测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确定城镇人口规模、职能分工、空间布局和建设标准;提出重点城镇的发展定位、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控制范围;确定市域交通发展策略;根据城市建设、发展和资源管理的需要划定城市规划区;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有关建议等。《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中的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内容,包括综合评价县域发展条件;制定县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确定县域产业发展空间布局;预测县域人口规模,确定城镇化战略;划定县域空间管制分区,确定空间管制策略;确定县域村镇体系布局,明确重点发展的中心镇;确定重点城镇与重点区域的发展策略;确定村庄布局基本原则和分类管理策略;统筹配置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制定专项规划;制定近期发展规划,确定分阶段实施规划的目标及重点;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有关建议。

由此可见,两个规划在城镇体系内容上还是基本重复的,村镇体系在下一层面的乡、村庄布局等方面的内容上要求更多。

结束语

城乡与小城镇总体规划在内容上可以把城市总体规划与村镇体系规划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进行统筹规划与管理。同时城市总体规划与村镇体系规划整合成城乡总体规划的趋势很明显,也符合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当然城乡总体规划的编制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各地城乡总体规划的编制在内容上也不尽相同,希望有关部门能尽快出台城乡总体规划编制规范,将上述两个规划有机融合,指导各地城乡总体规划的编制。

参考文献:

[1]《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年4 月1 日起施行).

[2]李军,徐东辉,陈志诚.对当前我国城市化的分析与思考[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3,(3B):

乡镇统计总结篇9

关键词:乡镇企业;技术进步;技术效率;malmquist指数法

作者简介:申健民(1968-),男,河南许昌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管理学博士,主要从事民营经济研究;党耀国(1964-),男,河南驻马店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1.5;F27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096(2013)04-0033-06收稿日期:2013-01-11

一、研究综述

全要素生产率是分析经济增长源泉的重要工具,尤其是政府部门制定长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国内学者对全要素生产率问题的研究,最早始于理论研究。郑绍濂(1986)结合我国具体情况,提出了新的全要素生产率定义;王小波(1992)认为传统的劳动生产率、资金产值率等单要素生产率指标很不可靠,用全要素生产率来反映要素投入的综合效率则更为科学,进而探讨了在我国开展全要素生产指数统计的可能性。

尽管对乡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问题研究的文献比较少,但近年来,一些学者已开始关注这方面的研究。李平等(2008)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测算了1996年~2006年间中国乡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情况,并将其分解为技术创新效率、管理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变化。范丽霞(2009)采用考虑非效率项的非中性技术进步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分析了1990年~2005年间中国乡镇企业经济增长的规模报酬、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因素。孙建红等(2011)运用非参数mamquist指数方法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镇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的时空特征。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针对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现实困境,运用mamquist生产率指数法探究乡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原因及不足。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一)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分解

我们以中国省市区为基本决策单元(DmU),采用由Fare等提出的Dea-malmquist指数方法来估计中国乡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状况以及技术变化和技术效率变化(包括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变化)。

(二)数据来源及处理

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实证研究的需要,本文以我国大陆30个省、市、自治区的乡镇企业为研究样本(因部分年份数据缺失,分析时予以剔除),采用其2002年~2010年的投入产出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所用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3~2011)》、《中国乡镇企业统计年鉴(2003~2011)》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3~2011)》。已有研究成果表明,对中国工业企业的生产率测算之所以出现不一致的结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变量选取和数据处理的不一致,尤其是对资产和中间投入等数据处理的不一致造成的。为此,需要对本文实证分析所用的变量及数据予以说明。

1.乡镇企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及有关政策规定,本文的乡镇企业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农民投资为主,在乡镇(包括所辖村)举办的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以及外地人(包括城里人)在农村、乡镇兴办的以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为主和具有发展农村经济本质特征的各类企业。

根据《全国乡镇企业统计报表制度》,乡镇企业的统计范围包括乡(镇)办企业、村(村民小组)办企业、联户(股份合作、合伙)办企业、户(私营)办企业,以及这些企业之间或这些企业与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以及外资(包括我国港、澳、台地区)等多种经济成分联合投资建立的企业。

2.产出变量

国内多数对工业效率问题的研究选择工业增加值或工业总产值作为产出的指标。工业增加值与总产出比较,缺少了中间产品转移价值,而正是由于中间产品价值的重复计算,反映了规模节约和资源配置效率的经济效能。所以,用工业增加值代替总产出,改变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指标功能,是不妥当的。基于以上考虑,本文选择地区乡镇企业总产值作为产出的测量指标,并用各地区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将当年价的乡镇企业总产值折算成以2002年价表示的不变价。

3.投入变量

劳动投入。劳动投入是指生产过程中实际投入的劳动量,通常用标准劳动强度的劳动时间来衡量。在市场经济国家,劳动的质量、时间、强度一般是与收入水平相联系的,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劳动报酬能够合理地反映劳动投入量的变化。而在中国,由于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时期,收入分配体制不尽合理且市场调节机制不够完善,劳动收入难以准确地反映劳动投入的变化,而且中国目前尚缺乏必要的统计资料。因此,我们采用各省市历年乡镇企业年末从业人员数作为劳动投入量指标。

资本投入。郑京海等(2005)认为,一般的经济增长研究中,通过估计出基准年全国总资本存量,然后假定一省占全国总资本存量的份额与其占总GDp的比重相同,则可获得该省在该年的资本存量数。但具体到乡镇企业,其基准年的资本存量无法估算出来,故本文借鉴王亚华等(2008)在类似研究中的做法,选取固定资产净值作为度量资本投入的指标。

三、实证分析结果

(一)tFp变动的总体分析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软件包Deap2.1软件,结合产出导向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和调整后的投入产出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中的全国平均值可以看出,2002年~2010年间中国乡镇企业tFp呈现负增长,平均增长率为-6.6%,这一结果与李平(2008)测算的-4.97%,孙建红(2011)等测算的-2.7%相比,乡镇企业tFp的平均增长率下降趋势加剧。样本期间仅在2008年~2009年增长出现正数,为3.5%,其余年份皆为负增长,其中下降最快的一年是2006年~2007,增长率为-27.3%。

此外,中国乡镇企业技术进步平均增长率为2.7%,保持适度的增长态势,最终贡献于乡镇企业tFp的增长。技术效率平均增长率为-9.1%,基本呈下降趋势,由于技术效率的下降作用远大于技术进步的增长作用,造成乡镇企业tFp呈现负增长,表明乡镇企业tFp对技术效率的依赖性比较强,技术效率低下是导致中国乡镇企业tFp负增长的重要原因。进一步分析发现,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平均下降7.7%,规模效率变化指数平均下降1.4%,由此可见,技术效率下降是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共同下降造成的,由于纯技术效率下降远大于规模效率,制约中国乡镇企业技术效率的主要原因体现在纯技术效率方面。加强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提高管理效率是当务之急。中国乡镇企业存在规模无效率,样本期间有5年的规模效率下降,说明规模扩张存在盲目性,要素配置不尽合理,导致乡镇企业技术效率下降。从达到最佳规模效率的角度来说,各投入要素之间的比例应趋于科学化。对于中国乡镇企业而言,减少和优化资本投入,把有限的资本转移到资本边际产出增加的产业或资金严重缺乏的领域,减少对劳动密集型投入的过度依赖,把比较优势转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领域,将会进一步提高乡镇企业的规模效率。

(二)tFp变动的区域差异分析

按照东部(11个省区)、中部(9个省区)、西部(10个省区,除外)的区域划分,分别计算这三大区域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见表2),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得出一些结论。

1.总体而言,研究期间中国乡镇企业tFp增长率的顺序从高到低依次是东部、中部和西部,呈阶梯状分布。其中,东部地区乡镇企业平均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大于1,tFp平均增长率为1.8%;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乡镇企业平均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均小于1,tFp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0.3%、-12%。由此可以看出,2002年~2010年中国乡镇企业tFp平均增长率为-6.6%的原因是中部和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的负增长所致。

2.根据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分解结果,有如下结论:

第一,三大地区乡镇企业技术进步指数均大于1,这表明近年来各地区日益重视乡镇企业的发展,技术创新效果明显,相对于原有的低水平都有了较显著的提高。同时也应看到,东部地区技术及进步比较显著,中西部地区的技术进步相对比较缓慢,这也反映了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技术进步差距有拉大的趋势。

第二,东部地区纯技术效率指数最高,中西部地区纯技术效率指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纯技术效率指数与技术的使用效率有关,主要受管理水平、劳动力素质所影响。中西部地区纯技术效率指数普遍低于东部地区,说明一方面中西部地区管理水平落后于东部地区;另一方面,东部地区相对优越的待遇及环境吸引了中西部地区部分较优质的劳动力。

第三,三大区域规模效率都小于1,表明中国各地乡镇企业普遍存在规模无效率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企业基础设施建设上存在盲目攀比,重复建设的现象;另一方面,乡镇企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企业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导致多数企业的先天不足,缺乏整体优势和规模效应,达成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的企业集群尚未真正形成。

(三)乡镇企业技术效率改进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中国各省区乡镇企业规模收益的状况,以及在维持产出不变的情况下投入要素的改进程度,继续采用2010年的数据进行Dea分析,结果见表3。

表3显示,2010年中国乡镇企业规模效率较高,达到0.831;纯技术效率偏低,为0.472,导致技术效率不高,仅为0.366。从规模报酬看,除上海和重庆的规模报酬不变外,规模报酬递增的省区有13个,规模报酬递减的省区有15个。就三大区域的各自情况看,东部多数省区表现为规模报酬递减,西部多数省区表现为规模报酬递增。

表3还给出了在维持现有产出水平的情况下乡镇企业投入要素的节约程度。总体上看,存在明显的投入拥挤,即存在明显的资源浪费。技术无效率的省区资本和劳动力的平均改进程度分别是71.62%和65.94%,拥有相当大的节约空间。就区域间比较而言,东部地区平均资源浪费最少,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资源浪费最严重。

四、技术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技术效率的变化可以进一步解释为前沿面下的企业学习前沿面上企业的技术。在技术知识具有正外部性前提下,落后地区通过学习、使用先进地区的技术,可以减少研发成本和风险,提高技术使用效率,进而处于更有利的发展位置上,导致经济增长呈现收敛现象。领先者和落后者之间的技术差距越大,落后者增长的潜力也就越大,如果落后者有能力吸收和使用领先者所拥有的先进技术(包括管理方式、组织形式),技术知识的公共特征(技术扩散)往往会使落后者从中受益,实现对技术领先者的追赶,因而技术扩散促进了经济增长的收敛。这一机制在工业化国家中表现得更为显著。

收敛测度的方法一般有σ收敛、β收敛和时间序列收敛三种。由于运用时间序列方法进行收敛检验所需样本量大,本研究起始时间是2002年,尚不够进行分析需要的样本量,同时限于篇幅,本文只选择采用σ收敛对中国乡镇企业技术效率的收敛情况予以检验。

图1显示了全国及东、中、西部乡镇企业lnte的标准差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就全国而言,研究期间,2006年之前我国各地区乡镇企业技术效率的标准差基本呈现收敛趋势,2006年之后发散趋势明显,总体呈现出发散的特征。就各地区情况看,东部地区与全国总体情况类似,2006年之前呈现稳定的收敛状态,2006年之后发散迹象明显,这表明东部各省区之间乡镇企业技术效率差距有拉大的趋势。中部地区在考察期内基本呈现收敛特征,尤其在2006年之后,收敛迹象更加明显,这标志着国家自2006年实施的中部崛起战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部地区的投资环境,促进了中部地区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乡镇企业生产率有了很大的提高。西部地区在2006年之前基本呈收敛状态,2006年之后有所波动,但波动幅度不大,总体上呈现收敛趋势。这表明随着1999年9月中央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西部各省区乡镇企业技术效率的提高和区域间技术效率差距的缩小起到了重要作用。总体来看,中国乡镇企业技术效率存在发散趋势,地区间技术效率的差异程度在扩大。这意味着中国各地区之间存在较强的技术壁垒,加剧了体制转轨过程中的“马太效应”,如果落后地区不能突破发展障碍,地区差距有可能会进一步扩大,这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五、结论

本文运用基于Dea的非参数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研究了2001年~2010年中国各地区乡镇企业tFp的变动、区域差异及其原因。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乡镇企业tFp年平均增长率为-6.6%,各省区相对于生产前沿的技术效率衰退是导致乡镇企业tFp负增长的决定因素,技术进步对乡镇企业tFp增长起积极作用。

第二,技术效率下降的原因是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纯技术效率下降远大于规模效率,制约中国乡镇企业技术效率的主要原因体现在纯技术效率方面。此外,各地区普遍存在投入拥挤现象,资源浪费比较严重。这些都充分说明乡镇企业低效率的根本原因是管理问题。在短期内技术创新难以取得突破的情况下,首先应从管理层面进行改进,以节约投入,提高技术效率。

第三,中国各省区乡镇企业普遍存在规模无效率,这是因为当前中国乡镇企业总体上呈现出小、散、弱的状态,要改变这一现状并不是盲目增加规模,而是应该科学规划,整合各种资源,发挥产业集群的优势,促进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

第四,乡镇企业tFp增长存在区域差异,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是东部、中部和西部,呈阶梯状分布。与中西部地区相比较,东部地区的生产函数始终处于生产的最前沿,具有明显的增长效应,同时地区间技术效率差异明显,东部地区的技术效率高于中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得益于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技术效率差异在不断缩小;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的效果明显,乡镇企业生产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第五,技术效率总体上存在发散趋势,东部地区发散迹象明显,中西部地区呈现收敛趋势。中国乡镇企业在东、中、西三大区域之间和区域内部的各省区存在一定的技术壁垒,这就要求政府通过适当的政策调节地区差距,在鼓励创新的同时促进地区间的学习、模仿和技术流动,特别是要减少落后地区体制障碍和技术壁垒,以促进乡镇企业在各地区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范丽霞.2009.中国乡镇企业增长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分析[J].数理统计与管理(4):618-625.

李平.2008.效率增进、技术创新与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J].中国农村经济(7):46-52.

孙建红.201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时空差异[J].经济地理(4):555-560.

王小波.1992.全要素生产率的指数估计与分解[J].统计研究(2):58-65.

王亚华,吴凡,王争.2008.交通行业生产率变动的Bootstrap-malmquist指数分析(1980-2005)[J].经济学(季刊)(3):891-912.

郑京海,胡鞍钢.2005.中国改革时期省际生产率增长变化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季刊)(2):263-296.

乡镇统计总结篇10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群众路线为统领,以“提高统计能力、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高政府统计公信力”为目标,以加强规范化管理和强化制度建设为重点,深入贯彻落实“企业一套表”制度,努力打造一支作风扎实、业务过硬的基层统计队伍,使基层基础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切实为全县统计的科学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二、总体目标

从9月份开始到12月底,通过4个月的时间,使全县基层统计工作达到统计机构健全、职责明确、管理规范、信息畅通、数据真实、工作高效,实现“六有六化”目标,即在硬件建设方面要达到有机构、有人员、有资格、有台帐、有场地、有设备,在软件建设方面要实现统计人员专职化、统计工作规范化、报表台账标准化、统计管理制度化、统计调查法制化、统计手段现代化,力争年内各乡镇全面通过验收达标。

三、主要内容

(一)完善统计工作网络。乡镇要明确分管统计工作的领导,设置统计工作岗位,落实办公场所,配备统计人员。乡镇应配备1—2名专职统计人员。各村(居)委会至少要配备一名专(兼)职统计人员,负责统计工作,完成上级安排的各类统计调查任务。

(二)加强统计人员管理。要选调热爱统计工作,事业心较强,综合素质较高的人员从事统计工作。乡镇统计人员要保持相对稳定,确需调整的,应征求县统计部门的意见后方可调整。要加强对基层统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升基层统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素质,实现乡镇统计人员持证上岗。

(三)强化统计制度建设。各乡(镇)统计办要建立《统计人员岗位责任制》、《统计报表报送和审核制度》、《统计原始记录台帐制度》、《统计资料使用与提供制度》、《统计档案管理制度》等,并进行公开公示。

(四)加强统计台帐、原始记录基础建设工作。建立健全乡镇、村委会、“四上”企业的原始记录、统计台帐。原始纪录要完整齐全,切实做到“数出有源、有据可查”。有条件的可以建立电子版台账,实现统计台帐的信息化、标准化。

(五)认真贯彻执行上级统计部门布置的各项统计调查,依法组织开展统计调查。

(六)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加快统计信息网络建设,确保乡镇和“四上”企业每个统计人员有一台能满足工作需要的专用电脑,并完成与县统计部门统计信息网的连接。

(七)加强统计资料管理。乡镇对外提供的统计资料,需经分管领导审核把关签字,由乡镇统计办负责统一对外提供重要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统计数据,确保数出一门。乡镇和“四上”企业统计资料要装订成册,要有资料专柜,立卷归档。档案资料登记齐全,建立索引目录,以便于查阅。进度统计资料保管期限至少为3年,年度统计资料永久保存。建立和完善统计档案交接和管理制度,如遇人员调整,对所保管的统计资料要办理交接手续,确保统计档案资料连续完整。

四、实施办法与步骤

乡镇统计基层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考评验收,按照未达标、达标、良好、优秀四个档次评定,每年底由乡镇自行申报,并实行“规范一个,考评一个,验收一个”的原则由县统计局进行考评验收。乡镇统计基层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要根据每个年度的工作重点,分阶段组织实施。

1.自查整改。各乡镇和“四上”企业于9月14日前查漏补缺,纠正存在的问题,部署安排统计基层基础建设的各项工作。重点查看统计岗位是否明确健全;统计网络是否健全完善;计算机及办公设备是否齐全,能否保证工作需要;统计记录、台帐是否建立;统计资料管理是否规范。

2.检查验收。9月15日—25日在全县各乡镇、“四上”企业开展统计执法大检查工作,县统计部门根据各乡镇和“四上”企业申报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工作。抽查6个乡(镇)和4个“四上”企业(原则上按:工业1个、商贸1个、服务1个、建筑业和房地产1个)。

3.总结表彰。年底全面总结统计基层基础建设所取得的经验、成果,并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五、具体要求

(一)加强领导、明确分工。要进一步提高对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作为全力推进统计服务水平的重要抓手,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此项专项整治工作牵头领导:胡省春;责任股室:统计执法大队、工交股、农业股;完成时限:2014年9月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