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制度改革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19:15

财政制度改革篇1

政府行政成本过高已是有目共睹了,它挤占公共事业财政支出,减少了财政对经济建设支持的力度。据调查政府行政成本过高主要是:接待费用、招商考察(差旅)费用、车辆费用过高。这三大费用约占整个政府行政成本的40%~50%,而真正规范这些费用后其约占整个政府行政成本的10%~20%,这样,一年可平均节约30%左右政府行政成本。一个乡级政府一年可节约几百万元,一个县级政府一年可节约几千万元,一个市级政府一年可节约近亿元,全国一年可节约数千亿元。政府行政成本过高产生的根源主要是现行财政预算与决算以及政府各部门财务核算体制监督不力。改革现行政府各部门财务核算体制,有利于加强对财政预算与决算以及政府各部门财务考核的监督,严格执行国家财经法规,治理政府行政成本过高。以下是本人的一点探索性思考:

1.单独成立核算政府各部门财务的机构,简称会计核算中心。该中心的主要职责是:(1)编制政府各部门的年初预算,为政府各部门严把财务入口关。调查政府各部门的工作目标任务,计算完成这些任务所需的经费,从而制订各部门的年初预算;代办政府各部门预算追加事项,确保财政的每一笔款项都有具体用途。(2)代政府各部门进行会计核算与预算执行,为政府各部门严把财务出口关。该中心会计人员独立于政府各部门,不受政府各部门行政管制,而能更好地履行其会计职责。(3)由审计机关向该中心派驻审计人员进行日常审计监督,及时纠正各部门违纪违规的开支,防止事后问题难以解决的矛盾;监督该中心会计核算,防止会计人员随意调整会计科目,改变财政资金用途。(4)为政府和各部门提供财务信息报告。(5)向人大财经委报告工作。

2.党委、政府、人大制定《关于政府部门财务核算体制改革方案的实施办法》,明确该中心政府各部门的会计职责,规范政府各部门行政成本的标准以及行政成本确定的程序和方法。

3.该中心隶属人大财经委。主要理由是:(1)有利于人大履行监督职责。《预算法》、《监督法》规定县以上各级人大常委会对本级人民政府年度预算与决算进行监督。该中心各部门会计职责后,就直接掌握了政府各部门财务的真实情况,汇总后形成了政府财政资金使用状况,人大常委会可直接向该中心了解政府财政真实状况,及时进行监督。(2)有利于该中心会计人员更好地履行职责。该中心会计人员独立于政府各部门,不受政府各部门行政管制,而能更好地履行其会计职责。加上派驻的审计人员对该中心会计核算进行日常监督,就能够确保该中心会计核算真实、合法。(3)有利于政府政务公开,民主监督。该中心设在人大便于人民代表了解政府财务管理情况,进行民主监督。(4)有利于人大财经委及时监督政府各部门财务管理工作。

4.该中心的人员组成。财政部门部分职能转移的相关人员,国库支付中心大部分职能转移的相关人员,抽调各部门的会计人员。

5.该中心基本工作流程。(1)接受政府各部门会计账薄余额。(2)该中心会计人员根据各自的分工,严把各部门会计资料审核关。(3)审计机关派驻审计人员对该中心会计核算进行再监督。(4)会计人员进行会计账务处理。(5)编制会计报告。

6.改革的预期效果。(1)可大量节约政府财政资金,形成节约型政府。现在,政府各部门接待费用严重超标:十几个人的机构,一年下来少则五万元,多则五十万元,大都是一些请客送礼的费用;招商(考察)费用严重违规:一张盖有主办单位公章的白条报账,少则2~3万元,多则4~5万元,这些钱具体用途不明,存在较多的嫌疑;车辆费用膨胀:十几人的机关,公车三辆左右,一辆车一年下来的燃油、修理、工资福利等费用约5~8万元,公车私用现象普遍,损失浪费严重。该中心会计人员对政府各部门不合理的开支可以拒付(若政府各部门拒不纠正,审计机关可作出审计决定强制其执行),这就节约了政府行政管理费用。一个县级政府一年预计可节约近亿元。(2)有利于政府集中财力办大事。将节约下来的钱用于发展经济,加大公共事业投资,让改革开放成果更多地惠民。(3)有利于防止腐败现象。由于该中心严把政府各部门财政资金的入口和出口关,就能较好地堵住财政资金流失,从源头上防止腐败产生。(4)有利于政府精兵简政。该中心成立后财政的部分职能转移到该中心、国库集中支付中心的大部分职能转移到该中心、其它部门会计工作转移到该中心,这样相应减少会计人员预计1/3;同时年报汇总工作量大大减少,预计减少工作量2/3。(5)有利于均衡政府各部门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改变过去有钱的单位多发福利,没钱的单位就没有福利。(6)有利于政府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政府绩效审计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反应政府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该中心直接掌握了政府各部门财政资金的具体用途,汇总后掌握了政府财政资金使用具体用途,便于审计机关更好地进行对比、分析政府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投资方向。

财政制度改革篇2

第一步:税费改革

我国农村财政制度包括支出制度和收入制度。我国对农村的财政支出制度就目前来讲主要是粮食收购保护价补贴。从1998年到2001年,国家按保护价收购粮食,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给予了大量利息和费用补贴,每年花去几百亿元资金。这种支出制度效率低下,而且不符合世贸组织的农业补贴原则。世贸组织《农业协议》允许对农业补贴分为三类:即“绿箱”政策,“蓝箱”政策和“黄箱”政策。“绿箱”政策是成员国必须承担削减任务的,共有12项,我国只用了6项。对鼓励使用的“蓝箱”政策(直接补贴农民属于这类政策)因我国财力有限,完全没有使用。而“黄箱”政策是成员国必须承诺要削减的补贴政策,我们的粮食保护价补贴就属于要削减的“黄箱”政策。因此,改革这种财政支出制度已刻不容缓。

我国农村财政收入制度长期以农业税为主,但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各种行政性收费、集资、“三提五统”等五花八门的收费项目开始出台,大大超过了农业税规模,形成了“费大于税”的收入格局。各种收费项目的恶性膨胀,给农民造成了难以承受的沉重负担。目前正在进行的税费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我国农业发展的关键时刻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项改革对于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这次农村税费改革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一,这次税费改革只是农村财政收入制度的改革,收入制度的改革必然要受支出制度的制约,要与支出制度的改革配套。第二,从目前农村税费改革的方案来看,是将过去的部分行政性收费和摊派集资并入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费改税”只能说是减轻了农民负担,但减轻后的有些负担还不是合理的负担。第三,中央要求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民负担不反弹,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效控制农民负担反弹的管理和监督机制。第四,把正常税费之外的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等负担减下来,只是治标。只有缩小农业和城市工业的税赋差距,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改革,真正体现社会公平。

因此,财政分配政策应逐步向基层、向农村倾斜,适当增加对基层运转经费的转移支付,加大对农村公益设施和公共事业的投入力度。一是加大对基层的转移支付,为其正常运转提供基本的财力保障,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二是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包括对农村公益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的投入。三是对现行政策规定的农村收费进行适当调整。可以考虑在适当的时候取消公平负担收费、“两工”和以资代劳,公共服务建设和农田水利建设应由政策承担。四是防止地区差距扩大。要研究各地区之间农村税费负担不公平的问题,特别是农民收入水平与税费负担水平逆向运行的问题,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实现地区间税费的公平,为实现城乡税负公平目标创造条件。

第二步:免征农业税

全国农村税费改革完成之后,国家和农民之间的分配关系主要是以征收农业税(部分产品征收特产税)的形式体现。通过法律形式规范了农村财政制度,取消了一切收费,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这是税费改革的重大成果。但是,税费改革后的税收制度并不是理想的制度,必须深化改革。

发达国家为了提高本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对农产品的生产不仅不征税,还按世贸组织的规则,对农民补贴。我国由于受水源和土地资源的制约,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处于劣势,如果再征农业税,就等于自己抬高农产品价格,必然削弱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这正好为国际市场上低价农产品进入我国市场提供了方便。征收农业税还有征收成本高,农民负担易反弹等弊端,因此,免征农业税势在必行。

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且为弱质产业,在实行免征农业税时,首先要建立规范透明公正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保障对不同地区的乡村最低限度的基础义务教育、卫生、社会治安、水利交通、社会保障等基础性公共产品的供给,要尽快研究制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并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相对均等化,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带来的差别,实现城乡统筹,满足社会公平。其次,村级组织不能再变相行使政府职能,与此相适应,村级组织不再是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也不能再收取以提供公共产品为目的的规费。要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对承包土地的农民收取相当于农业税附加和“一事一议”筹资大约同等数额的土地承包金,以保障村级运转和公益事业的资金来源。这是缩小城乡差距,公平城乡公共服务的前提。第三,财政体制调整时要充分考虑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的财力需求,要重新确定农业的基础地位在初次分配与再分配时向农民倾斜,真正将农村纳入公共财政框架之内,实现社会公平。

我省农业税改革的思路是将农产品生产经营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一种模式,按照现行有关税制征税,实行统一的城乡税制。改革的原则有如下几点:一是建立以流转税为主体或以行为税为主体的复合税制。二是税负从轻,农产品税率应低于其他产品,主征时要考虑到农业生产的特点。同时,对除主体税种外的其他税收予以免征。三是普遍征收。按照国外对农产品征税的通行做法,设定一个起征点,除法定减免以外的都必须照章纳税。四是方便征管。必须建立面向农村千家万户的有效征管制度。

我们把建立以增值税为主体的复合税制或土地使用税模式作为江苏农业税的改革方向。由于农产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复杂,征税环节设定在流通环节,很难操作,建议在生产环节征税,农产品生产者即为纳税义务人。按照税收政策的一般规则,课税对象应为商品性农产品即生产者已销售的、用于加工成其他制成品的部分(自食部分不征税)。在改革的初期按农民生产的产品扣除规定的自食部分(由省政府统一规定)的差额征税,待条件成熟后,按销售额据实征税。根据目前法定增值税,考虑对农产品实行低增值税税率,农产品税率以10%左右为宜,当然税率的确定要结合多方面因素(包括税收各要素的确定办法等)综合权衡、测算。

考虑到改革的协调推进和城乡一体化的财政分配格局尚未完全形成,在这个阶段可以保留一些以提供准公共产品为目的的收费,但以提供公共产品为目的单独向农民征收的收费应予取消。即使保留的部分也要严格按照村民自治的原则,实行民主议事、民主管理,村级组织不可越俎代疱,乡镇政权更不得收取除法定税收以外的规费。

第三步:对农民直接补贴

直接补贴主要是发达国家的做法,缘于价格补贴的失败,目的是为了提高农民收入和保护环境等。对农民直接补贴虽然是我们设想的第三步改革内容,但目前已经很现实地摆在了我们面前。

第一,我们已经加入世贸组织,我们的农产品将进入国际市场。目前,发达国家的农产品的成本比我们低,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主要原因之一是他们在不违背世贸组织规则的前提下,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世贸组织《农业协议》中,把直接补贴列为不受限制的“绿箱”政策或“蓝箱”政策,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地予以运用。

第二,我国的粮食保护价收购政策仍存在弊端。一是价格补贴扭曲了市场价格信号,造成市场竞争的不公平。二是效率低,国家巨额的补贴款只有一小部分真正落到了农民手中。直接补贴是把钱直接发给农民,不经过流通过程,没有中间环节的流失。

第三,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的资金来源于过去的粮食价格补贴、政府财政预算安排、财政支农资金。这样“合三为一”用于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切实可行、效果理想,符合中国国情。

财政制度改革篇3

市直有关单位:

我市市本级单位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已于*年10月17日正式启动,第一批20个试点单位顺利实现了财政资金国库集中支付的预期目标,第二批10个试点单位正在筹备中。根据国务院、省关于争取在“*”期间全面推行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要求和《*市市级单位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实施办法》(阳财库〔*〕26号)关于“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先试点,后推广”的基本原则,我市将进一步推进市本级单位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在第一批、第二批改革试点单位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市本级单位改革试点范围。从今年10月起,将市国土资源局、市经贸易、市总工会、市市政局、市房管局、市国资委、市安监局、市教育局、*日报社、*职院、市科技局、市社科联、市体育局、*广播电视台、市民政局、市农业局、市农业机械管理中心、市动物防疫监督所、市畜牧技术推广站、市社保基金管理局海陵分局、市粮食局等21个单位列为第三批市本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单位;从今年11月起,将市财政局、市机关事务局、市政法委、市公安局、市检察院、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交通局、市劳动保障局、市人口计生局、市地震局、*画报社、市歌舞团、市粤剧团、市妇儿活动中心、市水利局、市海洋渔业局、市农科所、市良种推广中心、市气象局、市商业集团、市供销合作联社等21个单位列为第四批市本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单位。对上述单位有关财政性资金支出,实施财政国库统一支付和管理,以探索和积累推进此项改革的经验。

二、各试点单位必须按照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市本级单位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阳府办〔*〕91号)要求,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建立健全试点工作责任制和清理整顿单位银行账户工作,积极支持和参与市本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工作。市财政局与中国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将及时总结第一批试点工作经验,进一步提高组织实施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加强与各试点单位联系沟通,积极指导试点单位规范、有序、顺利地开展工作。

三、各试点单位在实施过程中如遇到问题,请向市财政局和中国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反映。

财政制度改革篇4

关键词:公共财政理论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

近年来,部分省份因财政工作的实际需要,根据财政部的指导,以公共财政理论为依据进行了财政体制大面积改革,其中就包括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是当前政府财政部门改革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其改革成效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颇为可观。此外,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还是很多国家其他改革政策有效落实的支点。国库管理制度的改革作为新兴财政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其制定的主要支撑理论是公共财政理论。

一、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一项以公共财政要求为基础建立的预算制定管理体制

公共财政理论的主要特点就是将政府和市场的职责进行区分,对财政管理的范围进行明确的划分,做到不缺位:完全做好分内工作;不越位:不插手不属于自身职责范围的事物。本属于由市场相关机制的事项,财政需要自发退出这一控制区域,并有效的满足社会需求的服务。为了让公共财政能够更好的执行这一任务,实现财政的公共性,让财政资金的运用的高效性、透明性、公开性得到保证,就需要建立一种与其相对应的预算执行方法。预算执行方法的管理是国家财政国库管理制度中的一部分。因此,以公共财政要求为基础,建立一种新的预算执行方式,就需要进行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改革。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的第一步,也是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一个主要组成结构,该制度的资金支付方式主要有:财政直接支付、财政授权支付两种,依然按照传统的方式以资金为预算单位,在预算过程中并不接触到资金,没能够支付的资金均在在国库单一账户中保留下来,并由财政部门进行管理和运作,以此能够有效减少政府筹资消耗的财力,进而为政府对资金的宏观调控提供方便,并为该政策的落实提供很大保障。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财政资金出现截留、挤占和挪用情况,这一改革措施能够让账户管理统一起来,在很大程度上让预算执行的透明度得到增加,并让提高财政资金运作规范,安全、有效多的方面的性能,各个环节资金运作过程被全程监控,提高了其监督管理的力度。同时,这种方式所反馈的信息,还能够让部门预算编制更加合理使用,该改革措施的本质完全符合公共财政理论的要求。

二、目前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中存在的难点

(一)协调执行过程中各方面的关系

依据公共财政的要求对预算方、银行、财政等方面的关系进行协调,让这些单位能够做好自身的本分工作,以提高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和落实的整体效率。寻找到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执行中各单位的利益平衡点,该执行过程并非是以一方的权利的掌控或者某一局部利益处于上风为目的,而是以不断的交流和沟通,对改革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协调过程中以实现利益相关的各单位,乃至整个社会的利益为主要方向,从根本上对改革工作进行支持和促进。简而言之,就是在依然以预算单位作为预算执行主体,预算单位资金的使用权、财务管理权、会计核算权均不发生变更,但这三大权利在执行使过程,必须始终处于财政部门的监控之中,且其运作需要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的范围和标准。

(二)加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宣传力度,提高公共服务的意识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目前大部分市场经济国家的现代国家国库管理制度,但在中国尚属于一个新的名词,改革力度不大。国家财政部门需要对预算制定、指标下达、用款计划审核等资金拨付环节进行更新和精简,以此来让资金拨付更加迅速、精准,同时还需要及时对预算单位的观念进行更新,早日习惯资金集中支付方式的运作,避免给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带来不良影响。

(三)提高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效率

加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力度,以提高其改革速率,以免在改革中出现纰漏,并为以后的改革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阻力。例如:山西省的地方政府财力以及办公自动化等水平,距离制度改革的相关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导致其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中,一部分现代化手段实施存在一定约束,导致工作效率无法达到改革的预期目标。此外,国库管理改革工作中没有将财政收入收缴管理工作全部纳入,导致政府无法获得完全、准确、及时的收支信息,进而降低了财政信息的透明度。中国其他地区的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工作的进展也存在很多不平衡的地方。目前,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就已经完成基本结构的制定,然执行情况离预期结构还有很大差距,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深化改革和拓展,丰富和完善改革制度。

三、结束语

中国尚处于一个发展中阶段,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各大市场经济国家的财政管理状况也会随着该制度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而更加完善。同时,中国各大省市在改革过程中也能够建立一个――以公共财政理论为基础,以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为主要财政资金拨付方式的新时代国库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雷海.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管理分析[D].内蒙古大学,2014

[2]章卫兵.基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高校财务管理体系构建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3

财政制度改革篇5

公共财政理论的主要特点就是将政府和市场的职责进行区分,对财政管理的范围进行明确的划分,做到不缺位:完全做好分内工作;不越位:不插手不属于自身职责范围的事物。本属于由市场相关机制的事项,财政需要自发退出这一控制区域,并有效的满足社会需求的服务。为了让公共财政能够更好的执行这一任务,实现财政的公共性,让财政资金的运用的高效性、透明性、公开性得到保证,就需要建立一种与其相对应的预算执行方法。预算执行方法的管理是国家财政国库管理制度中的一部分。因此,以公共财政要求为基础,建立一种新的预算执行方式,就需要进行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改革。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的第一步,也是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一个主要组成结构,该制度的资金支付方式主要有:财政直接支付、财政授权支付两种,依然按照传统的方式以资金为预算单位,在预算过程中并不接触到资金,没能够支付的资金均在在国库单一账户中保留下来,并由财政部门进行管理和运作,以此能够有效减少政府筹资消耗的财力,进而为政府对资金的宏观调控提供方便,并为该政策的落实提供很大保障。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财政资金出现截留、挤占和挪用情况,这一改革措施能够让账户管理统一起来,在很大程度上让预算执行的透明度得到增加,并让提高财政资金运作规范,安全、有效多的方面的性能,各个环节资金运作过程被全程监控,提高了其监督管理的力度。同时,这种方式所反馈的信息,还能够让部门预算编制更加合理使用,该改革措施的本质完全符合公共财政理论的要求。

二、目前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中存在的难点

(一)协调执行过程中各方面的关系

依据公共财政的要求对预算方、银行、财政等方面的关系进行协调,让这些单位能够做好自身的本分工作,以提高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和落实的整体效率。寻找到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执行中各单位的利益平衡点,该执行过程并非是以一方的权利的掌控或者某一局部利益处于上风为目的,而是以不断的交流和沟通,对改革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协调过程中以实现利益相关的各单位,乃至整个社会的利益为主要方向,从根本上对改革工作进行支持和促进。简而言之,就是在依然以预算单位作为预算执行主体,预算单位资金的使用权、财务管理权、会计核算权均不发生变更,但这三大权利在执行使过程,必须始终处于财政部门的监控之中,且其运作需要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的范围和标准。

(二)加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宣传力度,提高公共服务的意识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目前大部分市场经济国家的现代国家国库管理制度,但在中国尚属于一个新的名词,改革力度不大。国家财政部门需要对预算制定、指标下达、用款计划审核等资金拨付环节进行更新和精简,以此来让资金拨付更加迅速、精准,同时还需要及时对预算单位的观念进行更新,早日习惯资金集中支付方式的运作,避免给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带来不良影响。

(三)提高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效率

加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力度,以提高其改革速率,以免在改革中出现纰漏,并为以后的改革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阻力。例如:山西省的地方政府财力以及办公自动化等水平,距离制度改革的相关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导致其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中,一部分现代化手段实施存在一定约束,导致工作效率无法达到改革的预期目标。此外,国库管理改革工作中没有将财政收入收缴管理工作全部纳入,导致政府无法获得完全、准确、及时的收支信息,进而降低了财政信息的透明度。中国其他地区的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工作的进展也存在很多不平衡的地方。目前,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就已经完成基本结构的制定,然执行情况离预期结构还有很大差距,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深化改革和拓展,丰富和完善改革制度。

三、结束语

财政制度改革篇6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达成改革共识。从20*年下半年开始,我市财政将财政国库制度改革工作列入当年财政重点工作之一,成立由局领导任组长的国库管理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及时将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现状和改革创新思路向市政府汇报,得到了市领导对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工作的肯定和支持。经市政府批准,于20*年10月成立了*市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中心,明确支付中心职责,调配工作人员,落实办公场所。同时,加大改革宣传力度,召开国库集中支付试点单位座谈会,积极向预算单位解释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做法和意义,消除预算单位的疑虑,统一改革思想,达成改革共识,赢得了预算单位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二)加强调研论证,抓好建章立制。为了顺利启动和实施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我市把制度建设放在改革的首位。结合我市的实际,精心设计改革方案,反复研究论证,拟定并由市政府印发了《*市市直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案》,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国库单一帐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支付为主要形式的现代国库管理运行机制。相继出台了《*市市直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案实施细则》、《*市市直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资金会计核算暂行办法》、《试点资金清算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措施。此外,还制定了国库集中支付办事指南、工作守则、意见反馈制度等,并将有关文件和规章制度汇编成册,以方便学习、查阅和执行。初步建立起规范、统一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框架体系,为我市顺利开展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三)主动做好服务,稳步推进改革。一是加强学习。针对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是一项政策性强、技术性要求高的工作,一方面,组织支付中心工作人员深入学习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有关的文件、政策和法规,吃透文件精神,熟练掌握政策法规。另一方面,组织有关人员到*门市、开平市等较早开展试点工作的地方进行学习,对整个操作流程进行全方位的接触和了解,汲取兄弟县市的宝贵经验。二是抓好培训。通过组织财政、银行和试点单位等相关部门人员进行改革前期培训,使相关人员深刻领会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精神实质,熟练掌握相关业务操作流程;同时,针对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可能出现的情况,深入各试点单位和银行,主动搞好服务工作。指派专人对预算单位实行“一对一”的服务,及时了解和解决试点单位改革过程中遇到的疑问和困难。三是完善流程。结合实际,通过规范用款计划编报、规范资金支付程序、规范支付信息反馈等方式,在不违反财政规章制度及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形成尽量方便单位用款的国库集中支付操作流程。在充分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市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中心于20*年3月开始正式运行,试点单位的集中支付业务全面展开。

二、取得的成效

(一)初步建立了起以国库单一账户为基础体系。国库集中支付改革通过财政资金支付方式的改变,由银行直接支付到收款人或用款单位,减少了资金中间滞留环节,提高了资金运行效率,形成了新型的财政资金支付平台,进一步完善了公共财政基本框架。

(二)增强预算执行信息的透明度,为预算分析提供信息基础。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首先要求预算单位细化预算编制,有效控制无预算、超预算项目的拨款;其次通过对预算资金指标分配、资金拨付、银行清算,以及资金直到商品和劳务供应商的全过程,实行财政全方位的监管。预算执行信息得到及时反馈,信息的完整性得到大幅度提高,提高了预算执行透明度,为财政宏观调控提供了及时可靠的信息基础。

(三)提高了财政资金的运行效率和使用效益。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有效提高了财政资金的流动速度。按照传统的财政支付方式,我市预算单位每月的公用经费在每月15日由财政统一划拨到单位后使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后,预算单位的授权支付额度在上一月的25日前下达到单位,预算单位在每月1日起就可以使用授权资金,这使得财政资金的流动速度大大提高,为实行预算综合处理、加快预算执行进度创造了条件。此外,预算单位所有未支付的资金余额都由财政部门掌握在国库单一账户中,不仅大大提高了财政的资金调度能力,而且降低了财政统筹成本,有效地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四)提高了预算单位财务管理意识和水平。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基本点是建立在强化预算管理上,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后,预算单位明显感到资金的使用细化了、规范了,增强了预算单位编制预算的细致性、资金使用的计划性和科学性。同时,预算单位与财政国库管理机构、国库支付中心、银行建立了比以前更完善、更全面、更严格的对帐制度,大大增强了预算单位的财务管理意识。

三、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单位的思想认识还未完全到位,改革存在一定的阻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是一项新生事物,财政资金支付较为复杂,操作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再加上试点初期,相关配套措施也未能完善,部分试点单位对改革信心不足,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鉴于我市预算单位并未完全实行银行账户清理,预算试点单位仍然保留基本账户,在可以使用以往基本账户资金的前提下,并不急于使用财政零余额账户资金,对改革采取拖延形式,间接阻碍了我市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前进步伐。

(二)软硬件设施滞后,影响了改革的纵深发展。一是人员配置和机构设置滞后。主要是我市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中心虽已成立但没有编制,所属中心人员只能在财政局内部调配使用。二是受城信金融风险的影响,我市财政运作十分困难,除确保必须的人员经费和正常经费外,专项经费安排很少或根本无法安排,很多预算单位未能及时配置计算机等硬件设备,更谈不上建立网络专用平台。目前我市国库集中支付由于未能配套支付软件系统,只能采取手工操作,极大地增加了财政部门、预算单位以及银行的工作量,影响了工作效率。各项软硬件设施的落后,不利于国库集中支付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和改革的纵深发展。

(三)相关配套改革滞后,影响国库集中支付的顺利开展。一是预算单位对水、电、话等费用委托代扣支出受配套的业务处理系统和管理办法的滞后影响,造成各部门的操作困难并引起予盾,未能及时转移到财政零余额账户代扣。二是我市部门预算部分项目未能完全细化到具体项目,也没有建立完善的项目库管理制度,项目支出也未能及时纳入集中支付范围。

四、下阶段工作计划

(一)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改革意识。为进一步推进我市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步伐,我市计划进一步加强宣传攻势,通过召开单位座谈会,制作宣传小册子,挑选试点单位介绍改革经验,借助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意义和成效,全力增强预算单位的改革意识。

(二)建立国库集中支付管理信息系统。加快对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的采购进度,推进国库集中支付网络的建立,逐步实现财政、银行、单位预算数据的共享。

(三)积极稳步扩大国库集中支付试点范围。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我市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在实行试点改革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加快改革步伐,扩大支付范围,努力争取将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在市直预算单位全面铺开。

(四)加强对集中支付资金的监控。通过对集中支付资金流向的监督管理,进一步加强对预算单位的资金使用全过程的监督和控制,力争逐步实现对财政资金的实时、动态的监控。

财政制度改革篇7

县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探讨浅析

提到财政以及国库管理工作是相对敏感度词汇,作为财政管理人员要有极强的责任心以及工作热忱。随着近些年来我国财政改革制度的不断深入,为了保证工作的良好展开开始逐步探求以国库集中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因为越来越多的工作实践证明传统的财政运作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在这个快节奏时代的建设发展,通过管理制度的改革在工作开展过程中也收到了良好的工作效果,而县级一直都是我国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重点部分,新时期社会发展状态下实施县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已经势在必行,所以要求相关管理工作人员要在不断的实际工作中加以完善,改善财政管理制度中存在的现实性问题,最终达到推进我国财政国库管理工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一、县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可行性意义

(一)可以提高财政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

为了保证财政预算工作的有效展开,我国传统的县级财政预算进行支出的单位相对较多,所以相关部门想要进行财政拨款需要经过很多机构的相互合作,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拨款工作变得复杂。据多年来的实践工作表明,我国财政资金长期存在于中转环节位置,直接造成工作效率极低的不良情况,而在县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实施国库集中支付有效的减少了预算中间工作环节所使用的时间,对我国财政资金实行了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大大的提高了国家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对于我国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二)强化资金的安全运行效率

探究传统的县级财政国库管理一直采用将资金拨入到预算单位的账户中的方法,但在这一过程中会存在极大的财政风险问题,最主要表现在人为因素上,因为很多预算单位中的领导人员以及相关工作人员在面对利益诱惑时常常无法把持,进而出现挪用、截留资金的不良现象,不但造成资金使用效率极低的情况,还为我国财政带来极大的资金浪费情况。但是进行县级国库管理改革之后有效的改善了传统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避免了可能出现的人为风险,还极大的改善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保证了财政资金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二、如何有效实行县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

(一)推进财政支付效率

县级财政国库一直都是管理单位工作最基层的实施单位,所以财政部门在进行预算的过程中没有出现其他安排改变的情况,但是传统的资金支付要通过层层下达,既要申报又要等待批复,最后才能真正实现业务的办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工作的复杂性还耽误了财政拨款的使用效率,所以新时期县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要向提高财政支付效率工作转变,结合单位自身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减少财政支付的中间环节,直接交由清算银行进行工作办理,实现财政资金支付的简单快捷,而县级财政国库资金也实现了直接带动用款单位的工作效率,保证了国家资金的及时有效性,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具有积极地影响意义。

(二)强化财政资金运行

据调查结果显示,随着我国现代国库的不断深入,财政资金闲置问题一直较为明显,很多资金都没有发挥其真正效益,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带来了限制性因素。所以新时期县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要不断强化完善闲置资金的使用效率,相关管理单位要强化财政管理观念,在保证正常工作资金需要的基础上将剩余资金进行有效的整合,这样将财政国库的资金紧密联系了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最终实现了财政管理的双重效益,发挥资金的最大利用价值。同时要强化财政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以及工作责任意识,既要掌握会计电算相关知识又要结合时展的先进技术,还要强化自身工作的科学合理性建设,最终促进县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完善情况。

(三)完善国库监督机制

想要保证县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工作,我们必须强化资金使用的管理监督机制,例如可以在财政管理内部建立必要的内审制度;强化资金使用审核标准;加强对相关财政银行的网点监控;设立专门的设计部门等等,通过以上这些监督机制的建立为财政国库管理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还能有效的避免在财政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人为安全风险,保证国家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有效。同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电子信息技术在国库监督机制建设的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技术支撑,所以作为财政管理单位要充分将这项工作进行落实,县级财政国库管理涉及到财政、国库、预算以及相关银行等,所以要通过电子信息系统对这些工作进行全面的整合,在这些单位之间进行网络设置,不但极大地提高了各个工作单位之间对财政管理的工作效率,还可以对财政支出进行全面性的审核工作,有效的规避了资金运行的风险问题,保证我国财政资金的高效运转。

三、结语

财政制度改革篇8

首先,从制度、体制上加强国库会计建设。应根据财政制度改革的情况,从法律层次明确国库会计的新职能,赋予国库会计对预算外资金进行核算服务和监督管理的职能。要根据部门预算、政府采购监督财政资金的支付,按政府预算收支分类对财政收支进行会计分析;健全国库体制,人民银行要利用横向联网等现代化手段,收回商业银行国库,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商业银行国库业务的市场准入进行审批,防止商业银行利用财政业务进行不公平竞争。

其次,从制度、体制上保证国库会计职能得以较好履行。这要求在财政集中支付改革中,一要将预算外资金纳入国库会计核算,可考虑地方国库开展现金管理,保证财政资金安全、增值,减少改革阻力;二要强化国库会计监督职能,同时考虑国库目前的承受能力及国库集中收付操作的普遍性。国库会计职能较好履行的有效方法是改造国库单一账户体系。通过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可以加强财政性资金管理,为国库单一账户归集财政性资金奠定基础。随着财政综合预算改革的规范发展,国库会计要对所有财政性资金进行核算和管理、扩大国库存款余额、增强财政调度和调控能力、增加国库现金管理规模,提高财政资金效率;同时,将预算外所有财政资金纳入综合预算管理,促进财政资金使用的公正性、合法性、公开性,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因此,应改造现行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取消财政部门在商业银行开设的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和特设结算账户,扩大国库单一账户功能,为财政在国库设立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和特设结算账户,并将这两类资金同预算资金一同进行明细核算,共同构成完整的国库财政资金核算系统;保留商业银行为财政和预算单位设立的零余额账户,用以核算财政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在改造后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下,财政资金全部归集于国库,国库拥有财政资金余额,银行不能拥有财政资金余额。改造的难点在于国库履行核算、监督职能后,会调整财政对预算外存款的所得利益,但在国库增加存款后,可以通过国库现金管理使财政资金增值,抵消财政阻力、降低改革成本。商业银行可能会因取消财政性存款而减少单位存款,降低商业银行资金流动性,但可以为国库现金管理提供交易对象,增强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能力。因此,笔者认为,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改革方向是通过制度规范,将所有财政性资金纳入国库单一账户核算和监督,配合国库现金管理,实现财政资金收纳的方便、快捷、高效,财政资金分配的法治、公正、公开,财政资金存量的效益、安全、调控。

为保证国库会计职能得以较好履行,国库在财政制度改革中要主动配合,从制度、体制上健全、完善国库会计职能。一是要根据目前的预算外资金管理现状,制定预算外资金专户管理办法,建立商业银行预算外资金管理监督制度,做好全面管理财政收支的制度准备;二是要根据银行的现状,制定银行管理办法,严格监督银行的行为,制定处罚办法,规范业务;三是要根据政府的采购实际、加强政府采购监督、熟悉政府采购相关法规。

另外,要履行好国库会计职能,还应在人员、机构、体制上进行强化。一是根据业务发展,增加国库会计人员数量;二是增设国库工作机构,人民银行应当设置国库服务机构,实行全面经理;三是减少管理层次,适应新的财政体制,实行总库、分库、支库三级国库体制,三级垂直领导。

再次,要从技术、手段上增强国库会计履职能力。第一,国库会计可以加入现代化支付系统、进行同城票据清算、建立分析体系,从技术手段上增强国库会计职能。目前正在规划的国库数据集中,无论是数据集中或是账务集中,都应有利于增强人民银行履行经理国库的职能,从技术上确保人民银行具有全面经理国库的能力和优势;对国库现金管理、国债余额管理,在制度设计上应充分发挥国库的职能作用;对县支库改革,不能因人民银行支行职能的减弱而放弃县支库经理国库,应从技术上进行进一步加强,如考虑将县支库直接加入现代化支付系统,方便县支库办理财政集中支付结算等。第二,建立规范的集中支付网络。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下应建立支付信息网络,一是建立财政内部职能部门之间的局域网络,以便于预算、国库、支付等部门对集中支付进行管理;二是建立财政与预算单位之间的网络,以便于财政与预算单位之间进行财政申请、批复、财政资金拨付;三是建立财政与人行国库之间的横向网络,用于传递财政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信息;四是建立国库与商业银行之间的网络,用于传递国库与银行零余额支付及清算信息;五是使国库与现代化支付系统联网,以便国库直接办理紧急直接支付。

财政制度改革篇9

一、财税改革必须由“放权让利”走向“制度创新”

经济体制改革一直是制约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道关卡,因此,改革的第一步务必是“放权让利”。在农村地区应大力推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扩大农民劳动积极性,并实行农副产品的竞争定价,使农民真正得实惠,除此之外,还应调整农业税收结构,减少农民在税收方面的负担等等。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应在适当的情况下提高地方政府的职权范围,促进他们在发展经济、组织招商引资、扩大地方生产等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地方财政的“承包制”,也就是合理分配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和职权,增强了地方政府的自主性。反之,由于职权和责任过度集中,导致宏观经济调控无法落实,这就限制了地方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十四大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历史证明是切实有效的,因此务必长期贯彻执行,不断促进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最终提高全社会的经济水平以及前进步伐。

1994年开始的财政税收制度改革开展到现在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分级财政体制的试行经实践检验是与市场经济并行不悖的,应继续大力推广。下一步工作中,要继续加强税制改革,强化职权与利益的分配关系,继续推进分税制,规范政府和企业以及个人之间的权力关系。

二、财政职能的转换必须和政府职能的转换同步进行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改变了传统的放权让利的改革思路,在初步划分中央与地方各自事权的基础上,按税种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收入。尽管为了使改革顺利推进,不得不保持了地方的既得利益格局,在存量上依然存在包干制的痕迹,但在增量的安排上,则倾向于向新的体制过渡,这标志着财政体制改革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鉴于市场和政府在社会资源配置中所处的地位不同,财税体制的作用方向和政策效应,主要是解决所谓“市场失灵”,而不是实行过去那种排斥市场、替代市场、政府配置包打天下的管理和政策。与政府角色的这种转变相适应,财税体制和政府的财税政策,也必须从旧体制下那种政经角色不分、职能不分,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为己任的状态中彻底摆脱出来,转到切实分清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和所有者职能,以宏观调控为重点,以弥补市场缺陷、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为基本着眼点,为各种所有制企业、各类市场主体和投资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环境,为全社会提供必要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轨道上来,以充分体现政府的“社会性”和政策的“公共性”,体现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应有的经济角色职能和地位,这样,分税制才能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

三、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来源、收入机制必须规范化

由于改革是从放权让利起步的,在改革向前推进的同时,随着大一统的财政体制的逐渐淡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型公共财政模式并未及时建立,故收入增长特别是中央财政汲取收入的能力受到很大制约;而在支出方面,政府并不能立即从旧体制所界定的职能中退步抽身,并且还要承担市场经济体制所要求的新职能,承担改革成本的巨大需要,致使财政支出节节攀升。为缓解收支矛盾,中央政府只能默许各地方、部门、单位以收费方式筹集公共收入。而这一默许又进一步削弱了税基,加剧了预算内财政收支的矛盾,从而更强化了对税外收费的依赖。“乱收费”大面积地制度化,使相关的法定制度形同虚设,社会陷入一个令人欲退不能的体制怪圈,严重地损害了政府财政收入来源和收入行为的权威性。

近些年来,在非税收入绝对额及其增长速度均高于税收收入增长额度及其增速的情况下,政府真实收入来源的混乱。因此,认真分析这种状况,尽快改革现存的费税体制,规范各种政府的财政收入来源,就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内容,也是我们应该总结的一条经验或教训。

财政制度改革篇10

   [摘要]改革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财政改革和发展的任务异常繁重,财政收支矛盾日益突出.过去十几年.我国的财政体制为适应市场的发展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特别是1994年进行的财税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以往的改革主要是围绕着“收入”在改革,基本上没有触及支出的体制与方式.传统的财政支付制度,已明显地开始制约改革的深化。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与支出效率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支出管理机制的成熟.理顾财政支出关系与建设财政支出管理体系,已成为当前财政支出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深入扎实地推进财政支出管理制度改革

   (一)积极推进地方预算管理改革,实行部门预算传统的预算编制方法,已经越来越不适应财政管理的需要,其弊端日趋明显.为此,全国人大提出了改革预算编制方法、编制部门预算的要求,国务院、财政部对此作了精心部署,要求各地把编制部门预算作为今明两年预算制度改革的重点.所谓部门预算,简单讲就是一个部门一本预算,一个部门的所有各项收支部在一本预算中反映.1、细化预算结构扩大预算范围.中国传统的预算是按财政支出功能编制的,预算简单粗糙,并且多年来政府预算也只是停留在对预算内资金的管理上、对包括预算外资金及各项事业收入等的大量政府性资金,基本上是由各单位自行安排使用.一些腐败现象也由此而产生.细化预算编制的核心是将预算内容细化到单位和项目,各部门预算不仅包括财政预算防拨款安排的项目,也要包括用预算外资金政府性基金和单位自有收入安排的项目,既要包括行政单位的预算,也要包括下属单位的预算.既要列出支出总量,更应细化具体项目.根据中央对部门预算编制的要求,部门上预算将作为地方预算制度改革的核心、全面推广.2、编制方法实行零基预算和绩效预算.传统购功能预算以基数编制法为特征,收支核心定以上基数为基础.由于基数的不合理,造成部门之间支出项目之间苦乐不均.零基预算是在编制年度预算时,对各项财政支出以财政核定的科学的定员定额标准为依据,按正常经费和专项经费两部分重新核定.零基预算痛要掌握各部门的实际使用和应使用的人员和资产,进行清产核资,摸清家底,预算自下而上逐级编制汇总成政府预算.零基预算能够提高预算分配透明度,优化支出结构,经商资金使用效益,使预算管理逐步细化、想范化.续效硕算是以成本效益分析为基础,是一种以追求效益为目的的公共支出预算方式,它是在分配政府各部预算时产生的,其目的是要解决各单位该得到多少拔款才合理,是一种实物量(绩效)与资金供给量相匹的预算.绩效预算有利于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提高效率,更好的发挥宏观调控作用.3,推进政府预算收支分类改革,我国现行的政府预算科目的基本框架,是建国初期适应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预管理要求建立的,主要是按单位设立,按资金使用目的和性质划分的科目很少,使预算编制难以细化.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强预算管理的需要,必须改革行政府预算科目,建立新的政府收支分类。新的政府收支分类包括部门分类功能分类和经济分类三个部分,部门分类主要明确资金管理者;功能分类主要反映政府支出功能;经济分类主要反映收入和支出的经济性质,明确收入的具体来源和支出如何使用.这项改革是规范财政预算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它不仅为预算编制进一步细化,为推进军基预算、综合财政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等一系列财政预算改革创造有利条件.而且也为依法治国、强化预算监督、有效实施宏观调控打下良好基础.

   (二)改革传统的分散收付制度,实行国库集中统一支付制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作为政府支出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改革预算执行的必要保障,是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一大基石.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分散收治付制度的弊端十分突出,主要是财政收入容易流失,支出缺乏事前监督,使用中被截留、挤占、挪用等问题时有发生,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因此,实行集中统一支付的现代国库管理制度已势在必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对财政资金实行集中收缴和支付的管理制度是现代国库管理制度.这种制度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财政统一开设国库单一账户;二是所有财政收入直接缴入国库,主要财政支出由财政直接支付到商品或劳务供应者三是建立高效的预算执行机制.在这项制度下,财政收支实现了规范管理,收入不能随意退库,支出得到事前监督,资金使用效益也明显提高.参照国际通行的作法.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和管理要求,我国现代国库管理制度建设的基本框架是:按照政府预算级次,建立财政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所有财政性资金都逐步纳入各级政府预算统一管理.主要财政性支出由财政国库支付机构从单一账户直接支付到商品或劳务供应者.凡通过财政预算、政府基金安排并适宜集中支付的资金,均纳入财政集中支付范围.在具体实行中,财政部门可设立“财政集中支付中心”,统一办理和具体承担各预算单位用财政预算内、外贸金安排的支付业务;统一部门财务管理,实行银行账户审批、登记、建档制度,部门各项资金和财务统一归口管理.财政部门内实行财政性资金统一账户管理,探索不同的资金拨付办法,对本级财政开支人员工资实行银行制度.减少资金的拨付环节并保证工资的按时发放;对公用经费和专项资金推行政府采购制度,确保财政资金的规模效益.同时必须相应建立支付的监督检查机制.国库集中支付的最大特点是资金流转链条短,支付程序简洁,各资金使用部门没有资金的直接支配权,填补了预算外资金管理方面的漏洞.

   (三)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建立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统收的局面被打破,但财政统支的局面依然存在,财政职能范围及其支出责任没有进行相应调整,仍相当程度上沿袭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供给制分配模式.财政支出的供给范围界定不清.支出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企业亏损补贴价格补贴还在延续支出,相当一些非公益性,甚至是有收益的事业单位仍在吃财政“大锅饭”.一些能够由市场给予补偿的项目仍由财政供给,造成财政难以履行好基本公共供给职能,相当一些地方出现拖欠国家公教人员工资现象,政权机构由于经费短缺而不能正常运转;财政公共建设性支出比重不断下降,在公共交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教育科技卫生事业发展等方面投入不足,财政社会保障能力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称等.很多地方财政捉襟见衬,形象地以“吃饭财政”来比喻财政窘境.因此,必须从加快经济发展,建立稳固、平衡、强大的国家财政的高度,充分认识优化支出结构的紧迫性,大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建立起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按照公共财政理论.财政支出安排的重点是满足公共需要,也就是要保证国家安全和政权建设的需要,保证法定增长的公共事业发展的需要,保证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发放和补充社会保障资金的不足,保证那些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点支出需要.

   (四)逐步推进政府采购工作

   政府采购制度是加强财政支出监督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我国,传统的“政府采购”方式是由财政拨款到各个实行预算管理的部门和单位.然后由各个实行预算管理的单位自行采购自己所需要的货物工程和服务.对财政资金的监管仅仅停留在价值形态上,而各个单位如何使用财政资金,用财政资金采购了什么样的货物、工程和服务则一般缺乏监督管理.完善的政府采购制度的一方面,可以实现对采购过程进行监督管理,杜绝在政府采购过程当中出现的行贿受贿等腐败现象,避免财政资金的挥霍浪费;另一方面,实行集中的、竞争性采购方式,可以采购到质量和价格比较合理的货物、工程和服务、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一般不会出现“质次价高”的结果。

   政府采购,不论对我国政府还是对民众都是一件新事物.我国起步较晚,但进展很快.经过几年的推行,这项“阳光工程”在基本制度、管理体制、采购方式、资金管理办法、监督检查机制等方面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管理体系,取得了突出成绩.但是,在政府采购全面推进过程中.有些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首先是规模小,范围窄;其次是采购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不高,采购程序不规范,再有是计划性不强;第三是政府采购缺乏统一的操作规程.地方保护部门垄断等行为都制约着政府采购工作的健康发展.

   造成以上制约政府采购工作进一步开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当其冲的是法制不键全.我国还没有颁布政府采购法,只有部门规章,这种规章的约束力显然不够;既得利益保护是另一个重要原因.政府采购冲击的是既得利益者,于是一些部门及行业的抵制则在所难免;改革不配套是又一个原因.

   二、大胆实践,积极探索适应社会市场经济的财政支出管理制度

   面对财政支出体制改革的新形势广西梧州市委、市政府和财政部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改革精神,在抓好财源建设的同时,切实转变观念,不等不看,敢担风险,勇于创新,抓出实效,把财政支出管理制度改革推上一个新台阶.

   1.试编部门预算.梧州市根据全国人大和财政部有关编制部门预算的文件,在广西地、市基本还没有推开的情况下,从2001年开始,在市直部分单位大胆探索编制部门预算.主要从三方面组织实施,一是细化预算科目,不管谁要钱,要多少钱,都要编制预算,凡是没有列入预算的项目,年度中间不予办理追加,严格按《预算法》办事.二是做好公共资源统计工作,对各类国有资产进行清查、登记.对各项国有资本金及债权、债务进行核对、查实、做到摸清家底,心中有数,为编制和细化预算奠定基础.三是对编制部门预算单位的收支情况进行全面清理,区别不同情况,制定切合实际酌定员定额标准。这是编制综合预算、零基预算的基础和依据.从实施半年看,既提高预算编制的透明度,防止腐败发生,又加强人大对预算的监督,提高政府调控能力.还解决部门之间苦乐不均问题等.

   2、大力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为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规范财政资金供给范围.解决财政供养人口和对事业单位包揽过多、负担过重的问题.梧州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三不”原则.即不推、不包、不揽.一是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步伐.根据事业单位的不同情况,分别采取三种办法.对经营性的事业单位实行推向市场,财政逐步停止供养资金;对具有经营性、公益性双重性质的事业单位,考虑其收入条件和能力,适当核减其补贴;对靠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如学校等,其经费保证.二是财政逐步退出经营性、竞争性投资领域.除了基础设施、公益事业、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出外.对生产性领域的投资格由企业进行,财政不再对企业进行直接投资.集中财力,保证政府机关的正常运转和干部职工工资的发放,保证教育、科技、扶贫等重点公益事业支出的需要.三是加大对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支持力度.一方面,通过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资金,加大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制定与经济发展水平及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的社会保障标准,严格管好用好社会保障资金.另一方面坚决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费的及时足额发放,维护社会稳定.此外,还要建立和完善职工失业和养老保险,加快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3.积极探索财政统(代)发工资制度.实行财政统一发放工资制度,是建立公共财政制度的重要内容,是贯彻《预算法》的具体体现,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保障更是规范和加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有效手段.实行财政统一发放工资,有利于规范工资发放管理,确保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从制度上解决财政欠发干部职工工资的问题.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节约财政支出.梧州市于2000年6月正式启动这项工作并获得成功.’市政府根据市的实际情况,采取先试点,后推开;先统发,后,先本级,后县(市)的办法.首先在市直机关试行财政统发干部职工工资,其次在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一些城区发放工资因难的问题,大胆突破,市财政城郊区干部职工工资、其三再在其他各县(市)全面铺开.

   4.着力推行委派企业财务总监制度,积极筹建国库统一支付中心.推行委派企业财务总监制度,有助于企业会计处理程序能按照国家的财政法规来运作.有助于提高企业会计记录的准确性,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有助于强化政府对企业财务会计的监督和管理,有助于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去年底,梧州市这项改革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改变了过去财务总监实行兼职的做法,对新派驻11家大中型企业的财务总监.制定了严格的财务总监工作规程和管理制度,财务总监实行聘任制,受财政机关直接管理,其任职、报酬、递属与企业完全分离,报酬视工作成效而定.运行半年多,挽回经济损失五千多万元.效果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