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利能力的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17:58

盈利能力的概念篇1

李峻:

现任中国信息化推进联盟副秘书长。

李峻博士有近十年政府和企业信息化管理、规划以及实施咨询经验,曾主持并参与多项区域与城市、中央直属大型国有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设计、开发与运行维护。

任何一个产业都需经历从概念诞生到形成规模、到逐渐成熟,直到最后被新的概念和技术所代替,进入下一个生命周期的成长过程。互联网产业同样经历着这样的过程。

中国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金矿,然而在密密麻麻的淘金者中能够掘到真金的屈指可数,大多数还是失败者――淘金者和金矿之间似乎有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

这道鸿沟便是横亘在诸多互联网企业面前的成长陷阱。

成长陷阱究竟在哪里?剖析互联网产业的成长历程,不难窥见成长陷阱。

与其他产业不同,互联网产业的各子行业大多是从概念导入开始逐步进入市场的,当用户对概念达到一定接受程度之后,用户开始聚集、应用,并衍生出不同的应用模式,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模式逐渐得以确立和推广,从而将行业发展引入规模化成长阶段。随着用户应用逐步成熟,行业规模增长趋于稳定,行业进入到应用成熟期。紧接着,用户需求升级,促使新概念和新应用的诞生,引领行业进入新的轮回。因此,互联网产业的生命周期划分为:概念导入期、应用培育期、规模成长期和应用成熟期。

分析各重点子行业的成长曲线,找到其中的差别,就可以对成长陷阱进行定位。通过对各子行业的规模、增长率以及发展空间的判断,可以看到:门户网站作为最早提供给网民的互联网服务,已步入应用成熟期。而网络游戏迅速扩张的规模,标志着这一行业处于规模增长阶段。刚刚步入规模成长期的即时通讯和搜索引擎在近2年将显示出巨大的市场价值。在线音乐虽已大张旗鼓地普及了很久,但苦于无法盈利,难以步入规模成长。备受关注的web2.0尚未真正产生价值,目前绝大多数的企业都停留在具备初步商业模式的阶段,依然徘徊在概念导入期……

很明显,在各子行业发展的生命曲线上,从应用培育期进入规模成长期的过程中,存在一个关键节点,如果行业发展能够突破这个关键节点,则可成功进入规模成长期;而行业只有进入规模成长期,才能真正体现出其市场价值。而这个关键节点正是成长陷阱之所在。

那么,什么才是导致成长陷阱的真正原因?进一步细化产业成长的过程,无论网络游戏、即时通讯还是搜索引擎,在用户接受概念并开始大规模应用之后,企业和投资者需要面对的则是能否将应用成功地转化为盈利。而其中最关键的在于能否成功确立盈利模式。

在游戏点卡这种简单有效的盈利模式确立后,网络游戏市场开始成长,e-sales的出现成就了市场规模化升级。当点卡魅力渐渐退去、市场增长减缓,以免费网游、虚拟装备为旗号的新盈利模式诞生,又重新拉动了市场规模的增长。以QQ为代表的即时通讯虽早已拥有数以千万计的忠实用户,但直到Q币的出现,才真正将用户价值与商业价值联系到一起,给腾讯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同样,搜索引擎的传统商业模式并未促成市场的快速增长,竞价排名的引入才将搜索引擎推到了今天的地位。相比之下,数字音乐同样拥有广泛的用户群,mp3下载几乎成为每个网民的必修课,而盈利模式的缺失使其难以产生商业价值。对于web2.0而言,目前绝大多数的企业都停留在初具商业模式的阶段,但如何将服务和用户量转变成为收入,如何真正成长起来关键在于是否能够找到适合的盈利模式。

目前,中国互联网行业运作较为成功的盈利模式包括网络广告、竞价排名、电子商务会员费模式、游戏点卡和虚拟卡模式等。而新兴业务与传统业务企业之间,往往存在着对客户资源和广告投放的竞争。另一方面,很多创新业务还将面临成熟企业突然介入抢夺资源的风险。

然而,如何选择盈利模式,并成功跨越成长陷阱呢?

盈利能力的概念篇2

虽然公司频频提示风险,业内人士也不断提醒,但是市场对其概念股还是推崇备至。“中青宝冲上100块只是时间问题”,就在中青宝风险提示之前,证券分析人士还在电视节目中信誓旦旦地表示,不少投资者也对此信心满满。而这只是“手游”概念股疯狂的冰山一角。

今年以来,“手游”概念股在二级市场的股价节节攀升。然而,如果它是一个泡沫就迟早会有破灭的一天。记者梳理市场热炒的相关概念股的中报发现,当前“手游”业务实现盈利的公司少之又少,“手游”是公司主营业务的更是只有2家。经过市场的疯狂炒作,当前“手游”概念股已经积累了巨大风险。

平均涨幅高达166.5%

“如果手里没有一只手游概念股,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在炒股”,一句调侃意味的话,道出了“手游”概念股的火爆行情。

记者统计发现,今年以来,“手游”概念股在二级市场可谓一飞冲天。其中涨幅最大的是中青宝由年初的11.05元/股最高涨至90.48元/股,涨幅高达8.19倍,如果从去年底的最低价8.40元/股,则最大涨幅更是高达10.77倍。

最小的同方股份(600100)最大涨幅也达到了45%。今年以来,26只(见表一)“手游”概念个股的平均最大涨幅为166.46%。

一路狂飙的股价使得市场风险迅速积累。中青宝在公告称,按照9月9日公司收盘价计算,公司目前市盈率较高,静态市盈率734.4倍,动态市盈率350.0倍,请广大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

与中青宝同一天风险提示的天舟文化今年以来的最高涨幅也达到了283%,公司股票于8月27日复牌后,连续9个一字涨停,最高累计涨幅达173%,同时,静态市盈率达到288倍,动态市盈率为370倍,明显高于出版发行、动漫、网络游戏、影视行业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

对此,有市场分析人士表示,当前只能用“市梦率”来形容“手游”概念股了。招商证券研报认为,手游行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吸引了许多行业资金进入,已经出现了一个小高潮,但现在动态市盈率实在太高了。

多数公司未产生任何收益

与相关概念股在二级市场上一飞冲天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真正在“手游”业务上实现盈利的公司少之又少,将“手游”作为其主营业务的公司更是凤毛麟角,多数“手游”概念股当前只是砸钱买吆喝。

中报显示,遭市场热炒的“手游”概念股中,只有掌趣科技(300315)“手游”业务营收占到了当期总营收的50%以上,为68.8%;北纬通信(002148)的“手游”业务收入占当期总营收的44.6%,接近50%。值得注意的是,掌趣科技的“手游”的收入中,有6179万元属于传统游戏业务收入,占手机游戏业务收入的70.2%,其余才是智能终端游戏。被称为今年a股市场第一“妖股”的中青宝,其“手游”业务的收入仅占报告期内公司总营收的8.72%。拓维信息(002261)则为10.24%。其余的公司报告期内,“手游”业务均尚未产生实际收益。

即便是已经产生实际收入的“手游”概念类公司,情况也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乐观。

以“手游”营收占比最小的天音控股(000829)为例,受益于“手游”概念,今年以来公司在二级市场的股价最大涨幅达173%。但记者发现,公司旗下经营手机游戏的子公司为北京九九乐游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以来只开发了《烙印》和《神州》两款游戏,《烙印》已经下线,《神州》的收入也很不明显。公告显示,2013年1-6月份,营业收入122万元,净利亏损1130万元;2012年则营收200万元,亏损1972万元。

对于那些缺乏具体成长性或者业绩还没有体现出来,仅靠炒作概念,估值高企的相关公司,专家建议投资者不宜盲目追高买入。泡沫终有破灭的时候。

只有20%的企业能盈利

“手游”的巨大市场空间让诸多相关或不相关的公司趋之若鹜。

这其中有些公司确实有转型升级的压力,例如姚记扑克(002605),市场一直认为传统业技术门槛低,盈利难以持续。为此公司与北京联众共同出资成立姚联互动娱乐有限公司,计划推出“姚记联众扑克在线”,试图依靠新兴业务拓展业绩,并改变上市公司的市场估值。但是公告显示,姚联互动娱乐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仅200万,规模远小于同类公司,跨界而来的姚记扑克如何能够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令人怀疑。

与姚记扑克一样,进军“手游”业务的诸多公司多数属于跨界而来,试图在手机游戏这片“新大陆”上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帝国。可是,这片“新大陆”真的遍地是黄金吗?

据了解,自去年以来,我国手机游戏开发者的数量暴增,相对而言“手游”行业的技术门槛较低。我国手机游戏产品的寿命也非常短,一般一款产品只有三个月到半年的寿命,赚钱效应的集中度很高。

盈利能力的概念篇3

风险投资更为谨慎

价值是来源于投资商的不断投入?一部分网站特别强调自己技术的先进性和概念的新颖。但是在网站盈利模式上没有任何新意。这样的网站只能是被炒作的对象。如今的风险投资(VC)对网站的投资更加谨慎。更多的投资公司是由经验丰富的互联网业内人士成立或者运营的。点击率再高,没有盈利能力,也不会有人愿意拿钱往里砸。《大腕》台词中说的情况已经变成一种小概率事件。而且,这种靠炒作概念的行为已经被认为是互联网泡沫的原因之一而备受批判。很多标榜weB2.0的新兴网站,在一段时间的炒作后都逐渐消失了。

有人说现在的互联网经济是“眼球经济”,谁吸引了大众的眼球,谁就能实现可观的盈利。这应该仅仅是盈利的必要条件。利从何来?现在大部分网站以各种新闻为卖点,新闻页面上的广告实现了绝大部分盈利,综合类的门户网站是如此,专业的网站也是如此。从经济学角度考虑,盈利来源于广告主的一部分利润。所以,就目前来说。网站的盈利大部分来源于传统行业利润的一部分。

那么,如何发挥互联网媒体的特长,为传统行业提供优质的服务,则是各种网站特别是新兴的网站应该遵循的思路。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站有容量大,信息多,可交互性等特点。这也是互联网吸引人的优势。很多成长很快的网站,就是在服务传统行业上力求做到优质服务,并且恰当地使用了最先进的网络技术,实现了自身的快速发展。

改造产业链中获利

以“网络预定餐厅”为主要特色的饭统网就是这类网站中一个成长良好的代表。首先,国内有很大的订餐需求和非常大的订餐数量,这就使网站有了一个良好的定位和发展空间。然后,较其他同样关注餐饮业的网站相比,饭统网的特点是“双轮模式”:前轮是商家通过其获取大量客户,后轮是客户要通过其进行预约预定。网站收取餐厅的佣金。网络订餐者不仅得到了信息还能够得到诸如提前拥有排位优先权和打折的优惠。作为网站,帮助餐饮业实现了信息化,自身也得到了发展。在这种运作思路下,截止2006年10月,超过160万北京消费者通过饭统网成功用餐,节约餐费数千万元。而签单方面(即用户通过饭统网预订服务最终达成的餐饮消费)的数据表现为500~1000单/天,每月大概有20000单,而2006年全年的数字预计是30万单。网站人气、盈利双丰收。这样的成绩就是由于网站与餐饮业紧密结合起来,致力于为餐饮业创造可观的经济价值和品牌价值,为消费者提供有价值的服务。

盈利能力的概念篇4

关键词:盈余管理政府监管博弈论

一、文献综述

盈余管理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以信息观和契约观为出发点探讨盈余管理的动机和存在性;二是通过实证分析验证盈余管理的计量。这其中包括应用应计利润模型、随机游走预期模型、平均数回复模型、琼斯及其扩展模型和营运资金模型等应计利润法(aggregateaccruals)。关于盈余管理的定义目前尚存在分歧。陈建岐(2000)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当企业有选择会计政策的自由时,选择使其效用最大化或使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一种行为。魏明海(2000)基于“经济收益观”和“信息观”两个角度分析盈余管理的概念后认为,从“信息观”角度来看待盈余管理更有意义。盈余管理的信息观假定公司经理拥有私人信息,在一套既定的委托契约下公司经理不仅可以就会计程序做出选择,而且还可据此程序做出不同的估计。因此,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误导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在编制财务报告和“构造”交易事件以改变财务报告时做出判断和会计选择的过程。基于博弈论角度的盈余管理研究尚不多见。邓春华(2003)采用了与本文类似的角度,但侧重于描述性分析盈余管理存在的条件,并提出只要存在通过博弈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条件,必然会发生盈余管理的结论。其局限性在于缺乏相应博弈模型来展开进一步的分析。本文将采用博弈论的分析范式,进一步研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政府监管部门之间的博弈行为。

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政府监管博弈模型构建

(一)基本假设个体行为理性假设。即假设博弈各方要使各自的目标函数最大化,并能够选择使自身效益最大化的策略。对于企业来说,其出发点和归宿是获取最大化的利益,因此,关于其是否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不存在道德上的约束,关键在于这种做法是否有利于企业。对于监管部门来说,同样假定其追求利益最大化,这个利益既包括经济因素,如奖励、收入等,也包括非经济因素,比如信誉、精神鼓励等。非合作原则假设。即博弈双方不能合谋以获取双方利益的最大化。尽管企业可能向监管部门进行贿赂,但均为暂时的和有条件的,并不影响总体上的非合作关系。假设博弈各方完全了解自己和对方在各种情况下的收益。即了解自己和对方所能采取的各种对策与概率分布以及在各种情况下所能获得的利益,但其进行决策时并不知道对方具体采用何种决策。

(二)模型构建根据以上分析,假设盈余管理给上市公司带来的收益为R,这些收益包括上市公司通过盈余管理行为获得的财富转移价值。另一方面,由于资本市场对进行盈余管理的公司反应是负面的,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会给股东(包括现实的和潜在的)留下不好的评价,带来声誉损失为s。监管部门也将对其进行罚款惩处和告诫,盈余管理被监管部门查出所付出的罚款为F。R-F-S则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而被监管者查出所得到的收益。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的检查成本为c,这些成本包括监管部门的人工费用以及与被监管企业的沟通费用(如接触和了解)等。w为监管部门实施监管并查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得到的收益,包括公众对其好的评价,上级部门给予的奖励以及对于上市公司的罚款收人等。w-C则为监管部门检查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所得-到的收益。一c为监管者检查而上市公司末进行盈余管理所得到的收益。同时假设L为监管部门未查出盈余管理行为所遭受的成本。这些成本包括公众对于其不好的评价以及上级部门的处罚等。C-L表示监管部门实施监管但没有甄别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所获得的收益。在相机行为混合策略(mixedstrategy)下,监管部门实施监管的可能性为p(p∈[0,1]),其不监管的可能性为l-p,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为q(q∈[0,1]),则其不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为l-q。这种混合策略体现了上市公司会在特定的情况下进行盈余管理,而监管部门也存在类似的机会主义行为(opportunistic),即在没有出现盈余管理问题的情况下监管部门也会出现类似的偷懒行为。另外,并非所有的盈余管理行为都会受到监管部门的惩罚,这取决于监管部门的判断概率和现有制度的完善程度。将其分别设为m和n,同时假设mYi为监管部门实施监管(即有监管意愿)并且甄别(seethrough)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概率,l-mn为监管部门实施监管但未甄别出盈余管理行为的概率。引入这两个变量主要考虑到现行制度框架和监管部门对其运用存在有待改善的空间。由此,本文构建的博弈模型收益矩阵如。

三、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政府监管博弈模型分析

基于上述上市公司和政府监管部门的混合博弈模型求解其纳什均衡解。监管部门的期望收益可以表示为:

由上式可知,在最优监管概率(监管意愿)下,增大m和n,即完善l监管体制(包括监管的实施体制和现有会计准则等)有助于降低企业盈余管理的概率(减少盈余管理的操作空间以及将盈余管理动机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可能性)。同时,增大w,即提高监管部门的收益也有助于降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概率,这些收益包括有形的货币资本,也包括监管部门的声誉及威望,其在一定程度上对遏制违纪和低效行为是有所裨益的。在最优监管概率(监管意愿)下,c同q呈现正相关关系,即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管检查而其未进行盈余管理的成本与其盈余管理的概率成正比(保持其他量不变),这种情况的出现可以归因于上市公司与监管部门的博弈。有些难以甄别或者在判断上不能达成一致的盈余管理行为需要经过大量的取证和审查,尽管这些调查工作事后可能会被证明是不必要的,但监管部门仍恪尽职守进行了相关支持性工作。同样,可以求得上市公司的期望收益并表示如下:0000000000000000

该系数同监管概率负向变化,同时,监管部门实施监管并且甄别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概率同监管概率正向变化。这说明在最优的盈余管理概率下,过高的权衡系数会降低监管概率,这可以解释为以下两种情形:一是上市公司出于收益考虑,有机会主义的倾向,可能采取一些扭曲资源配置的寻租(Rent-Seek-ing)行为。二是在完善的监管环境和体制下,监管部门进行监管的概率要大一些。这一点似乎与针对监管部门的求解结果相悖,实际上两者成立的前提条件有所不同。前者条件是存在最优的监管概率,后者条件是存在最优的盈余管理概率。前文分析了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各种动机,实际上监管者的监管动机也各式各样,如考虑公众反应,私人利益(声誉、升迁、收受贿赂等)、受审查成本(即对监管者的监管)等。监管环境和体制较为完善的情况下,监管者的监管倾向要受具体环境(如公众评价、资本市场完善程度、政府政策导向等)影响。同时,成本收益权衡系数同监管部门实施监管并且甄别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概率具有联动效应,即

在相对完善的监管环境中,R/(F+S)会被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四、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政府监管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监管体制,创造良好的监管环境首先,加强监管队伍建设,提高监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模型分析结论是完善的监管体制有助于降低盈余管理动机。作为监管体制的重要实施者,监管人员素质是监管部门综合素质的体现,同时决定了其履行监管责任的能力和水平。一方面监管人员要着力研究和探讨盈余管理在新形势下的具体表现,发掘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背后的动机所在,从现实惩治和制度规制等方面对此加以控制,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利益,维护资本市场的有效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监管部门要本着透明、公开和公正的原则公布工作业绩,接受社会舆论监督,定期进行工作的陈述与报告。其次,加强宣传,形成媒体、社会公众、同业及政府等在内的监管体制,为盈余管理的消除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良好的监督机制主要包括主体自律,行业互律和外部他律三个组成部分。企业处于特定的行业之中,行业协会或者行业内其他企业对其发展具有借鉴和参考作用,同时能影响其发展轨迹,因此,来自同业的监管有利于更好地识别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及水平,也为监管部门实施有效监管提供了有利的信息支撑。民间独立审计也是进行监管的有利力量,其具有独立性、非政府性等特点,可以作出相对公允而充分的判断扩展了监管部门的信息源。

(二)健全信息披露制度,强化公司声誉机制加强信息披露制度的执行,完善现有的披露形式、内容和范围。真实、可靠的信息作为监管者和社会公众进行判断的重要依据,必须得到公开透明的披露。在现有制度框架下,信息披露虽然是证券交易及其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的一项具体要求,但在执行以及披露的具体内容方面存在尚待改善的地方,如上市公司子公司的信息披露问题(是否披露、披露那些方面以及如何披露)。信息披露的充分性和有效性是衡量信息披露制度的重要指标,而具体的披露信息又为监管部门的决策提供了参考。监管部门应努力探索更为有效地反映公司当期盈利和创造现金流量水平的财务指标,从产生盈利管理空间的应计制出发,使得上市公司更加主动自觉地披露自身真实的盈余信息。同时,应建立和完善公司盈余管理的声誉市场,通过向资本市场传递有关公司的盈余管理信息,形成评价公司业绩的综合体系与机制。声誉机制可以有效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还可以形成良好的优胜劣汰机制。这项机制的建立有赖于监管部门的具体实施,公众的认可和媒体的宣传。通过这样一些机制可以有效地打造盈余“诚信公司”,实现公司价值和投资者投资理念的回归。

盈利能力的概念篇5

关键词:盈余管理;企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1

文献标识码:a

一、盈余管理的概念

对盈余管理的概念,会计学界存在着诸多不同意见,但总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三个比较通用和流行的定义:第一,williamR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公认会计原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他的观点认为会计政策选择具有经济后果。第二,KatherineSchipper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层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他的观点是基于信息观的,因此被称为“信息观”下的盈余管理。第三,paulmHealy和Jamesmwahlen从会计准则制定者的角度出发,认为盈余管理是指,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经营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行为,或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后果。国内许多会计学者围绕这三种观点,形成了不同的新概念。魏明海认为,盈余管理必然会同时涉及经济收益和会计数据的信号作用问题,从“信息观”的角度看待盈余管理更有意义。刘峰认为,盈余管理是在符合相关会计法律、法规、制度的大前提下,对现行制度所存在的漏洞最大限度地利用。归纳而言,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私人集团利益最大化和企业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二、盈余管理的手段和后果

从上世纪七十到八十年代,国外的实证会计研究领域有大量文献对会计选择的决定因素进行了研究。Holthausen和Sefwich认为,企业经理人员会为了规制方面的原因或者为了履行合同方面的原因而采用对自己有利的方法报告盈余。此后,盈余管理很快成为了实证会计研究的热点,迄今为止,该领域内已积累了相当多的文献资料。概括来说,学者们一般都试图回答三个方面的问题:盈余管理的手段及其后果。

(一)盈余管理的手段。根据Scott以及Healy&wahlen对盈余管理的狭义定义,盈余管理就是对会计准则所允许的变通及判断机会的一种利用。而根据Schipper的广义定义,盈余管理还包括了改变实际投融资决策时间以改变盈余。由于企业及其所面对的经济环境各不相同,会计准则不可能对所有会计业务的处理有完备的规定。此时,公司管理层便会运用其影响力,选择一种对其目前或长期利益最为有利的方法。而这些选择都将对利润的计量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对盈余的管理与控制。例如,折旧年限、残值、坏账准备率等的选择和确定。即使在会计准则规定得相当明确,不给企业以任何变通或判断的机会时,企业仍然可以利用对其生产经营活动的调控,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利润进行管理控制的目的。如通过提前确认收入、推迟购买固定资产、降低应收账款信用标准等手段增加利润;通过推迟确认收入、租赁代替购买固定资产等手段减少当期利润等。

(二)盈余管理的后果。西方对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结果证明,企业往往通过借助于形式多样的盈余管理实现对于自己有利的经济后果。从资本市场观的角度分析,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表现在对上市公司股票价格、价值和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影响三方面。上市公司管理层通过实施对会计政策选择的盈余管理行为来提高公司股价,提高公司和管理层在资本市场的知名度,改善公司形象,提高公司价值,进而影响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孙铮和王跃堂的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操纵盈余突出表现为配股现象、微利现象。“微利”现象的存在,导致应该被St的公司仍然在盈利公司的行列,甚至应被摘牌的公司仍在正常交易,结果使市场风险剧增,有限的资本资源被无效占用和浪费。“配股”现象的存在,导致的结果是市场中新的资源被无效分配,市场的资源配置机制出现错位,损害了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

三、盈余管理的计量

学术界在盈余管理领域大量研究的主要区别在于如何计量盈余管理程度。总体而言,研究盈余管理的方法主要有:总体应计利润模型、特定应计利润模型和盈余分布模型。总体应计利润模型是西方最常用的盈余管理计量方法。根据应计利润的易操纵程度,可以将总应计利润分为操纵性应计和非操纵性应计利润,并用操纵性应计利润来衡量盈余管理的程度。该法最早的文献是Healy和Dcangelo,他们用应计利润总额及其变动来代表经理人员对盈余的管理。Jones模型是该方法最具影响力的模型,它用回归方程控制影响非操纵性应计利润的因素,寻求应计利润总额与销售额变动及固定资产间的关系。该法常用的模型主要有六种:Healy模型、Deangelo模型、Jones模型、修正的Jones模型、行业模型以及KS模型。尽管该方法在盈余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它依赖于一些主观的假设,有很大的局限性。

盈利能力的概念篇6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盈余管理委托——理论囚徒困境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成为理论界和企业界关注的焦点,诸多研究和事实表明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乃至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巨大影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与我国经济增长、环境协调发展的必经之路,是顺应国际形势的必然选择。近年来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问题也日渐突出,对盈余进行人为的操纵导致报表的失真,对利益相关者而言是对其权利的损害,即是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损害,由此发现,盈余管理与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两个紧密相关的问题。研究清楚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完善资本市场秩序显然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国外研究发现,企业社会责任和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形式取决与企业使用的盈余管理模式。具有社会责任意识的企业没有盈余平滑行为,对盈余损失和减少的反应不敏感,但有盈余虚增的倾向。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很少从事利润操纵等机会主义行为,不仅如此,企业社会责任在减少管理者成本方面存在内在激励。在企业内部,社会责任对关系有重要影响,可以降低股东对人实施监督的努力,提高人的努力水平,进而提升企业利润。国内对于企业社会责任和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相对较少,国内研究的主要方向是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财务绩效的关系。如沈洪涛设计了相关利益者业绩指标体系,以这套指标为基础,经过实证研究发现我国不同行业的公司社会责任表现存在显著的差异。

二、企业社会责任与盈余管理概念界定

(一)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的起点是亚当·斯密(adamSmith)的“看不见的手”。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一个社会通过市场能够最好地确定其需要,如果企业尽可能高效率地使用资源以提供社会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并以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销售,企业就尽到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其后,企业的社会责任观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在西方掀起了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浪潮。1924年,美国学者谢尔顿(oliverSheldon)在其著作“thephilosophyofmanagement”中就提出了“公司社会责任”的概念。从可查阅的资料获知这是迄今为止对“公司社会责任”的最早描述。他把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经营者满足产业内外各种人类需要的责任联系起来,并认为公司因社会责任含有道德因素在内。然而直到1953年,被称为“企业社会责任之父”的伯文(HowardR.Bowen)发表了划时代的著作——《商人的社会责任》,伯文在文中对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商人按照社会的目标和价值,向有关政策靠拢、做出相应的决策、采取理想的具体行动的义务。企业效益与社会目标的执行程度紧密相关,社会目标和要求执行的越彻底、越到位,企业所获得的直接经济利益和间接社会效益就越多。伯文的企业社会责任概念虽然得到了后来许多学者的赞同,但是并没有一统天下,相反,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现代辩论才真正被开启。1967年,KeithDavis提出了著名的“责任铁律(ironofLaw)”,认为权力与责任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他将企业社会责任的主体扩大到了机构和企业,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考虑或回应超出狭窄的经济、技术和立法要求之外的议题,实现企业追求的传统经济目标和社会利益”。直到1979年,卡罗尔提出了一个全面的公司表现的三维概念模型,其中的第一维度的企业社会责任概念至今仍被广为引用,即“企业社会责任包含了在特定时期内,社会对经济组织经济上的、法律上的、伦理上的和自行裁量的期望”。虽然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早在20世纪初已产生并不断的发展传播,但由于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差异影响,以及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本身的广泛性,直到如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笔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这种契约联合体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是满足缔结各种显性与隐性契约者的需要、执行社会目标、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并不矛盾的一系列行动。虽然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并没有上升到法律强制性层面,但它是现代企业所必须承担的一项道德义务。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企业承担的某些社会责任可能并不会产生经济效益,但是却有很强的社会效益,从长远来看,这种社会效益势必会转化为对企业发展有利的方面,所以企业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必须超越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形成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目前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理论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社会责任。传统企业都是以股东利益为出发点,在利益相关者概念提出后,企业如何寻求一个既满足股东利益又满足利益相关者的要求的最佳平衡点,成为企业社会责任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2)公司治理与企业社会责任。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否会有助于公司的治理是研究的热点问题,但是如何落实到实践中是个难点问题,需要学者们进一步研究出更贴合实际的战略实施方法。(3)财务绩效与企业的社会责任。目前半数以上的实证研究表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是正相关,有助于提升企业的价值,也有部分研究表明二者之间负相关甚至是无关。

(二)盈余管理盈余管理研究是20世纪70年代首先从美国兴起的实证会计研究的重要领域,与企业的财务状况密切相关,同时影响着公司的未来发展。对于盈余管理(earnsmanagement)的概念界定尚未达成共识,目前学术界存在着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1)盈余管理是“在Gaap许可的范围内,通过会计政策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公司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Scott,2000);(2)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获取某些私人利益(而非仅仅为了中立地处理经营活动)有目的地干预对外财务报告过程的‘披露管理’”(Schipper,1989);(3)盈余管理是指“盈余管理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构建经济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业绩为基础的利益相关者的决策或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据为基础的契约结果的目的。”(Healyandwhalen,1999)。综上所述,可以总结出: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的管理当局;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企业的财务报告,它是一种欺诈行为,损害财务报表的可信度;盈余管理的手段是利用会计政策空降交易或者粉饰报表。吴联生等(2007)研究了我国公司财务管理,发现从1998年到2004年期间,上市公司具有盈余管理行为的比例为15.87%,盈余管理幅度为提高净资产收益率1.22%,而同期的非上市公司中具有盈余管理行为的比例只有5.49%,幅度为提高净资产收益率0.09%。由此可见,盈余管理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手段来“美化”公司的财务业绩,损害了各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也就是损害的企业社会责任。

三、契约理论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与盈余管理

(一)契约理论与企业社会责任20世纪30年代开始,契约理论被经济学界广泛运用于企业理论研究。1937年,科斯发表了其著名论文《企业的性质》,提出了企业契约理论,开创了企业契约理论研究的先河。科斯之后,契约理论已经成为主流的解释框架。企业这种组织形式可以用一系列契约来描述,与股东、与债权人、与供应商、与职工等等,因此企业是一个“契约联合体”。詹森和麦考林(1976)认为,企业只是一种“法律虚构”,其职能不过是为资本、劳动等各种要素的个人所有者之间、产品的供求者之间的契约关系提供一个联结点。在企业中每一个契约参与者都向企业提供了特定资源,并期望通过企业的各种经营行为使自己的利益得到满足,这被称为契约参与者的“契约要求权”。“契约要求权”的存在使得企业行为必须按照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做出反应,即按照公平互利原则执行契约,而这一执行契约的行为就成为企业社会责任的雏形。因此,根据等量代换原则,企业社会责任等价于对与各个利益相关者缔结的契约的履行。问题出现在企业为什么要履行契约?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考虑:第一,就企业履行契约的主动性讲这源于契约的功利性,因为就达成契约的双方来说,他们都认为契约满足了自己的利益,对自己是最有利得,否则也不可能达成一致,即形成零和博弈。既然对企业是有利的,企业就有履行契约的主动性。第二,企业履行契约也有其被动的一面,这主要由于契约的交易成本问题。如果企业不履约,要付出昂贵的违约成本。同样是履行契约,也会存在履约效果与效率的不同。如企业通过盈余管理手段粉饰会计收益,避免了与债权人违约,虚假的履行了契约,但是这种通过付出低廉交易成本规避债权人批判与惩罚的手段无疑损害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无论从主动还是被动考虑,企业的生产经营无时无刻不与契约发生着关系:在销售产品的过程中,企业与顾客订立了契约,顾客为产品或服务支付报酬,企业提供与顾客的期望相一致的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企业雇用有技能和经验的员工,意味着应为他们的劳动支付酬劳并保证他们的安全;企业与供应商订立契约,他们之间存在着供货与付款的关系……这些互惠的契约是显性契约,订立契约的基础是基于资产的专用性,他们是主要的、显性的利益相关者。而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契约关系不明显,属于隐性的契约,其订立的契约是基于外部的影响,他们属于潜在利益相关者。通过这些显性或隐性契约,建立起了企业与社会各团体之间的承诺和信任关系,即企业履行契约就是承担了对各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

(二)契约理论与盈余管理契约理论的分支之一委托——理论是过去30多年里契约理论最重要的发展之一,这三个分支中最能解释盈余管理的也是委托——理论。委托——理论的中心任务是研究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委托人如何设计最优契约激励人。当今的公司制企业是以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为基础的,公司的大股东并不参与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委托职业经理人作为公司大股东的人来负责公司的运营,由于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不同资本或能力优势(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供给能力)才使他们走向合作,决定了他们之间在合作中有着不同的企业控制权安排,这一企业控制权或决策权的安排必然带来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关于管理层经营行动的信息不对称,这源于管理层行动不具有可观察性。会计语言是企业管理当局与股东等其他利益相关者交流的最主要工具,而会计语言是由企业的管理者负责编制并对外,于是管理者就享有信息优势,知道很多其他利益相关者不知道的信息,所以这种委托——关系一旦建立起来其结果难免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人都是理性经济人,于是管理者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则,凭借不对称的信息优势,操纵盈余,以满足私人经济利益。所以,从企业的契约角度来看,盈余管理的实质是不同利益集团之间利益冲突的结果。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可能会被有些利益相关者作为达成契约的交易基础,也可能会被有些利益相关者作为投资决策的信息基础,,不论其具体目的如何,站在所有利益相关者的角度,都是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损害,应该制约管理当局的这种盈余管理行为。

(三)企业社会责任与盈余管理博弈分析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以及在缔结契约的过程中的人的自利行为原则,会导致最优契约难以实现,但是最终还会达成契约是因为双方都认为满足了对自己最有利的条件,实质上只是形成了帕累托最优。因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具有机会主义倾向的交易者会利用信息不对称尽量逃避风险,把交易成本转移到他方身上。据此由于企业管理层不是企业所有者而是契约下的者这样一个事实,当他们通过盈余管理产生额外收益并消费额外收益时,管理者们将得到全部额外好处而只需承担一小部分交易成本。根据威廉姆森(1985)的“人的有限理性”和“一有机会就不惜损人利己的机会主义行为”观点,以及契约的不完备性和信息的不对称,管理者总会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通过非正常手段来谋取自身的最大利益。在此背景下,盈余管理应被认为是一种成本,因为管理层通过财务报告维护自己的利益,使得财务报告未能精确地报告企业经济状况,这样就导致了股东可能做出非最佳投资决策而承担损失(成本)。所以管理者的这种盈余管理机会主义行为,损害了企业社会责任。基于此,管理者与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具有非合作博弈的特征。非合作博弈是指一种各参与者之间不可能达成具有约束力的协议的博弈类型,研究的是人们在利益相互影响的局势中,如何进行策略选择以使自己的收益最大的问题。该理论是在nash提出纳什均衡的概念后发展起来的,因其更加符合经济学中理性人的假设,所以在实践中该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模型的基本假设:假设有两个人,一个是管理当局a,一个是利益相关者B,他们都是“理性经济人”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对于a管理当局,他们可能实施机会主义行为即歪曲呈报财务状况,可能不实施机会主义行为真实呈报财务状况。对于利益相关者B,也有两种战略选择,信任企业进行合作,不信任企业实施机会主义。对于不同的行为分别有不同的收益R1,R2,R3,R4,其中R1>R2>R3>R4,如果管理者真实呈报,利益相关者选择信任合作的效用R2会比拒绝合作的效用R3大,因此可以排除掉(R4,R1)战略组合。如果管理者选择歪曲呈报,利益相关者选择机会主义的效用会比选择信任合作的效用大,因此又可以排除掉(R1,R4)战略组合。当利益相关者选择信任,管理者选择歪曲呈报更明智,因为选择盈余管理产生的效应比不进行盈余管理的效应高,所以(R2,R2)战略组合也不会出现。惟一不受影响的战略组合是(R3,R3),如果利益相关者实施机会主义,管理者也更倾向于选择进行盈余管理。此组合是惟一的能使双方都得到满意的战略组合。这种战略组合称为“纳什均衡”。

依据上文的分析,从表面看管理当局应该履行自己的责任真实披露报表不做盈余管理,而且利益相关者也应该根据合同信任管理者达成合作,则二者会收获较高收益(R2,R2)。但是由于人的有限理性和存在机会主义倾向,以及囚徒困境模型中囚徒的两难境地确实抓住了不信任和需要相互防范背叛这种真实的一面,于是实质上对双方都最有利的结果会逐渐被释放,最终大家都选择(R3,R3),结果最终就形成了非合作博弈的纳什均衡,使双方都难以获得对自己最好的收益,达成了一次性博弈。因此,从短期来看,企业出于机会主义倾向进行盈余管理,会损害企业的社会责任。然而这种盈余操纵的结果经过长期积累效果被放大,其行为一旦暴露,就会受到利益相关者的惩罚。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博弈论,人的蓄意盈余管理会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其他利益相关者也会对管理者滥用权力进行回应,给予他们一定的惩罚。盈余管理发生的可能性及被监督的概率取决于管理者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不断博弈。所以,实质上企业的管理者和利益相关者都知道在合作的一开始双方就进入了重复博弈。也就是说企业的管理者和利益相关者之间通过时而合作(不坦白)时而背叛(坦白)的策略来获得对双方更好结果,形成了二者间不断的重复博弈。从企业的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操纵利润,再到管理者为了防止遭受惩罚使利益相关者满意,并建立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友好关系的不断博弈。因此企业需要一个工具来掩饰其盈余操纵行为,分散利益相关者的注意力,同时向外界传递一种信号——企业没有不符合契约的行为。即管理者相信通过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这个手段可以使利益相关者基于表象而心满意足,从而减少因为盈余管理而对其产生的批评与审查。这其中也涉及成本的问题,因为企业会推行的企业社会责任付出的代价远小于进行盈余管理带来的直接利益。所以实质上管理者会把企业社会责任当做从事盈余管理的堑壕机制,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越大,其社会责任推广越深入。

四、结语

由于企业社会责任和盈余管理都是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研究二者的关系对于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能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为此,本文提出如下建议:(1)完善企业外部的治理环境。立法方面,我国还没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专门法,因此要及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使社会责任的履行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另外要加强社会监督,发挥证监会等部门的监管作用,要求企业进行第三方审计,出具可靠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保证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与推广也不是虚假编制的。(2)优化企业内部治理机制。首先要建立良好的激励约束制度,有合理的管理层工资与绩效挂钩机制,降低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其次成立社会责任特设机构,保证企业社会责任实施有章可循并且实施的结果有监督控制。(3)要完善企业会计制准则,提高企业财务信息披露的客观性与真实性。要不定期的聘请审计水平高的人员审查企业财务记录,防止管理者钻会计准则的空子进行盈余管理。

参考文献:

[1]刘艺龙:《我国契约关系中的盈余管理行为分析》,《财会研究》2010年第7期。

[2]李增福等:《债务契约、控制人性质与盈余管理》,《经济评论》2011年第6期。

[3]沈洪涛:《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财务业绩关系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分析》,《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4]戴小洋:《盈余管理视角下的成本分析》,《财会通讯》2012年第1期。

[5]许波:《公司治理模式与盈余管理的互动分析》,《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盈利能力的概念篇7

3月5日上午,国务院总理在做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促进股票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着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建立创业板市场……”这次,内地创业板最后冲锋突破的集结号终于吹响了。

但从各国创业板的发展情况来看,创业板无论在定位还是在具体操作上,总面临着一种两难的困境。

一方面,如果上市门槛较高,要求较严,则能有效控制市场的泡沫,但上市企业只怕已不是预期的那种创业型企业了。

“如果门槛过高,那架设创业板的意义在哪里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方虹就表示,创业板不能成为新瓶装旧酒的中小企业板,要拉开资本市场的空间,层级之间不要显得太密集。在他看来,只有拉开空间,才能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中国证监会多次修改的《创业板上市发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中,门槛就一再降低。此前的征求意见稿规定了企业上市只要符合以下两个标准中的一个即可:企业连续两年盈利且累计不低于1000万元;或者最近一年盈利且净利润不低于300万元,营业收入不低于3000万元。但在最新的征求意见稿中,又增加了一个标准,即企业只要最近一年盈利即可,没有具体的数量考核。

但另一方面,如果门槛过低,对于那些空炒概念而丝毫不可能有成长性的企业又太过纵容,容易让市场出现泡沫。

例如,创建于1997年3月的德国新二板市场就致力于为那些初创企业提供一个更加直接、更加方便的投资和融资场所。在设立之初,无论是上市企业数目、募集资金总量还是日平均交易量,该市场都处于欧洲二板市场中的“霸主”地位。然而,仅仅5年,新市场便无奈地以被关闭而告终,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新市场大幅度降低上市门槛,加之相关审核部门对上市企业的业绩审核过于宽松,导致大量仅仅依靠包装和概念炒作而缺少实质性业务的企业顺利进入市场。

盈利能力的概念篇8

关键词共享单车;商业模式设计;扎根理论;摩拜单车

[中图分类号]F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461(2017)06-0019-04

一、引言

进入2016年以来,在北上广深等一、二城市中,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橙色标识的“摩拜单车”、黄色标识的“ofo”,又或者是蓝色的“小鸣单车”等等。他们有个共同的名称――共享单车。共享单车自2015年以来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注意,其符合低碳出行理念,解决了干线交通落客的问题,提供了城市最后一公里交通出行的方案,引发了资本界的大鳄们争先投资。而各地政府目前对这一新鲜事物也处于较为善意的观察期。

共享单车在学术界还没有明确的界定和深入的研究,本文认为“共享单车”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该模式基于共享经济理论,通过提供单车服务,从而达到盈利目的。从目前运行来看,在中国一线城市都能找到这种共享单车,它看起来非常适合市民的短距离出行。

本文将以共享单车中的其中一家――摩拜单车――作为典型案例研究对象来对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设计进行研究。摩拜单车是北京摩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产品。它不需要客户亲自到固定点办卡,只需在手机上几分钟即可完成下载app、注册、解锁、支付的全过程。还车时只需在路边白线内,手动关锁,无固定停车桩。摩拜单车在短短的半年内(2015年1月开始筹备,但为公众熟知却是在2016年4月22日正式上线以后)就达到了几何级的关注量,并成功引发了投资机构的疯狂追捧,原因是什么呢?道理很简单:针对中国大城市中积弊已久的城市交通问题: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这是人所共知的“痛点”与“难点”问题,但过去的各种官方(如各区的公共自行车项目)与非官方(摩的与黑车等)解决方案都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这些痛苦。当然另一方面,在倡导低碳环保、健康生活的当代社会,单车出行已成为城市发展的美丽音符、绿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摩拜单车公司将o2o商业模式进行创新,与智能硬件相结合,解决人们交通出行的实际问题。

二、理论基础

1.商业模式设计

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商业模式引发了学术界的关注。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其实并不是简单的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产品背后的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而近十年以来,理论界对于商业模式的研究更多地转向对商业模式设计和创新方面的研究。商业模式设计的重要意义在于:新创企业只有设计可行的商业模式才能生存和成长,在位企业唯有开发新的商业模式才能在不确定的环境中谋求存续和更新[1]。

Zott和amit提出组织必须确定合适的商业模式设计主题,才能发挥其商业模式价值创造的潜力[2]。商业模式的设计主题是企业能够获取竞争优势的动力,它涵盖了新颖性、效率性、互补性和锁定性等四类[3-4]。osterwalder则认为商业模式设计是利用可视化工具来帮助设计者把握和设计商业模式基本要素、属性及相互之间关系[5]。国内学者也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商业模式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的视角包括知识的视角、内外整合的视角、价值创造的视角以及要素视角等等[6-8]。

2.扎根理论

扎根理论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定性研究方法,比较适合于缺乏理论解释或者现有理论解释力不足的研究。该理论主要核心内容在于建立一个三阶段的编码过程,从而提炼出所研究内容的理论范式,而是否能够建立良好的三阶段的编码过程取决于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挖掘和归纳,并反复对比和分析的结果[9]。相关材料的来源非常广泛,被视为分析对象的可以包括论文、书籍、访谈、视频甚至图片[9]。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核心是资料搜集与分析的过程,这个过程涵盖了理论演绎和理论归纳。运用扎根理论研究的目的在于透过理论层面去描绘现象的本质,通过对多种文献资料的整理分析和归纳得出比较规范的理论[9]。

3.总结

根据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总结,我们认为对商业模式设计的研究还在逐渐深入,目前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在两个方面存在着问题:一是现有研究的关注点基本上还停留在理论剖析,而从事案例研究较少;二是共享单车还属于新鲜事物,在理论界关注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的研究是非常的少。而国务院早在2012年和2013年就曾先后《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指导意见》等文件,要求加快推进城市公共自行车建设。共享单车符合国家倡导的绿色发展理念,它是有效治理“城市病”的手段。一方面可以减轻城市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可以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因此本文认为亟须对快速发展中的共享单车进入深入的研究。本文将针对共享单车这一块理论文献的不足,运用扎根理论,以摩拜单车为典型案例,对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设计进行深入研究。

三、摩拜单车商业模式设计分析

1.摩拜单车商业模式设计案例开放性编码

通过对目前我们可以在网络上找到的近100篇关于摩拜单车或者共享单车等文章中的词语、句子、段落以及篇章进行深入研读,提炼出相关概念,并对这些概念进行开放式编码,这个阶段比较重要,直接关系到所提炼出的概念能否涵盖并反映原始材料的本质内涵。经过对开放性编码初步分析,本文提炼出86个基本概念,大致涵盖了共享单车、商业模式设计等方面的内容。接下来需要对这86个基本概念进行范畴化。因为在研究中提炼出来的86个基本概念,其中有一些是属于同类概念,那么需要将这些同类概念划为一个大类,然后用另一个概括性更强的词语来反映这组同类概念的实质,从而实现对资料的进一步归纳,便于后续分析,在这个步骤中最终提炼出12个范畴。结果如表1所示。

2.摩拜单车商业模式设计案例主轴式编码

通过开放式编码得出的范畴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潜在的逻辑关系,因此第二个阶段主轴式编码的主要任务是去发现他们的关系,进一步区分出来主范畴和副范畴。同时需要将相似主题的副范畴归为一类[1]。对第一阶段提炼出的12个范畴,通过梳理、归类与合并有关内容,建立了3个典范模型,得出了共享单车商业模式设计的3个主范畴,分别是客户价值主张、关键资源与流程设计、盈利能力培育等。

3.摩拜单车商业模式设计案例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的分析重点是主范畴,需要从主范畴中挖掘出核心范畴,最终用“故事主线”的形式描述资料所反映的现象或事件[10]。根据系列研究得出共享单车商业模式设计的3个方面主范畴:客户价值主张、关键资源与流程设计、盈利模式设计,分别从客户、流程以及盈利3个主要视角来研究了共享单车商业模式设计的有关情况。实际上,这3个范畴具有内在的逻辑递进关系:客户价值主张是价值创造的基础,分析问题的起点;关键资源与流程的设计是企业价值创造的支持和保障;盈利模式培育是价值创造的根本。通过对这3个主范畴和其他范畴及其相互关系的不断挖掘、识别,最终概括出“价值创造”这一核心范畴。

四、扎根理论下的共享单车商业模式设计的对策与建议

根据第3部分对摩拜单车为案例的共享单车商业模式设计的扎根分析,本文围绕“价值创造”这一核心范畴对客户价值主张、关键资源与流程设计、盈利模式培育等3个主范畴给出具体的对策和建议。

1.基于价值创造的客户价值主张的对策与建议

客户价值主张设计是整个企业商业模式设计的前提和基础,首先找到谁是我们的客户?在共享单车这个商业模式中,客户不仅仅包括使用共享单车的人,其实还包括政府等相关职能部门,如城管以及城市建设规划等部门。

根据扎根理论对文献的研究,认为共享单车在如下方面需要加强:①对其单车需要不断优化和完善。做产品远比只做模式更复杂,更需要匠心,应当让其单车在与同类企业对比中具有比较明显的竞争优势,要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提供不同类型的单车;根据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提供不断变化的单车,从而使企业能够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如考虑将骑行的动能转化为助力,为用户减负;推出可调节座椅的版本,达到“女孩子单手”完成调节的简便程度等等。②共享单车整个行业发展需要与当地政府有进一步的合作,比如在自行车道的设计、自行车停放点的基础设施规划、智能推荐停放点建设以及公益与用户运营等方面可以有一定作为。在社会经济中,存在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简单来讲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在该模式下,社会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由民营资本与政府共同合作。民营企业与当地政府的合作可以最有效的成本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双方发挥各自的优势,补对方的不足,形成长期互利的目标;另一方面还可以借助交警的力量减少单车被损坏,偷盗行为的发生。政府的加入可以适当地降低民营企业的各项政策风险。

2.基于价值创造的关键资源与流程设计的对策与建议

客户价值主张和赢利模式设计分别明确了客户的价值和公司的价值;而关键资源与流程设计则描述了如何交付客户价值和公司价值。成功企业都会设计一个比较稳定的系统,将这些资源与流程以连续一致、互为补充的方式联系在一起。关键资源与流程是指人员、技术、产品与厂房设备以及品牌以及公司的制度和条例、绩效指标等。

同样认为摩拜单车需要加强的主要方面有:①在共享单车这个行业,其入门门槛较低,而单车出行又是一片广阔的市场,因此其竞争非常激烈,需要巨大单车的投放量才能形成规模效应。这就意味着摩拜单车公司应该投放更多的相对廉价的单车,才有利于促进规模效应,更具有成本和价格优势,为用户提供更便捷的体验。目前摩拜单车公司已经启动小蓝车计划,将成本降低到1000元左右。摩拜单车目前已经和富士康展开合作,将通过生产更低成本的单车来缓解单车的损耗与偷盗造成的损失。②进一步深度开发摩拜单车的app[11]。摩拜单车app的用户使用率非常高,深度开发摩拜单车app,实现其价值延伸,建议采取做法:第一,通过app对单车使用费用的减免、打折来实现与用户的实时互动。第二,app起到了宣传作用。宣传不单单是推送关于价格的信息,还可以不断推送关于摩拜单车的信息,比如经常骑单车提高身体素质、减肥瘦身等信息。通过不断重复使得消费者逐渐认可骑单车,尤其是骑摩拜单车不仅仅是一种出行方式,还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3.基于价值创造的盈利能力培育的对策与建议

盈利需要找到最合适的付费方,帮助付费方创造最大的价值,然后让这个价值为自己盈利。共享单车公司手里有大把的消费客户端用户,可是用户付费价格很低,成本打平都很难,盈利也就很难。但是,除了这些表面的特征之外,共享单车公司还有一个关键的资料――握有所有用户的行为数据。与大的互联网公司进行商业合作是盈利的方式之一,例如向互联网巨头提供相关骑行内容的大数据等。

以摩拜为例,摩拜因为有GpS,拥有的数据很丰富。它能够得到你住在哪里、在哪里工作、每天途径哪里、在哪里短暂停留过,等等。而腾讯在2016年对摩拜进行了投资。微信支付已经打通了线下90%的在线支付场景,微信需要在这些场景中丰富最后一公里导流能力,从而将支付的流量做到更大。而能够为微信提供最后一公里导流的,必须是一个可以绘制人们出行数据的精细化地图级应用,这方面恰好是腾讯缺失的。摩拜帮助腾讯绘制了这张丰富的地图。摩拜与腾讯合作,很可能会介入到线下最后一公里支付交易,从而扩充其盈利能力。

对于盈利能力的培育还有一些建议:①增加投放量和站点:持续增加投放量和布点,大幅降低边际成本;②做好调度:24小时系统监控,并及时安排调度,让每个站点在有需求的时候都保证有车;③通过广告来增加收入。目前不论是摩拜单车还是ofo单车公司几乎都还没有涉及到广告。但调研中我们发现公共自行车的广告收入来源于其停车桩广告的租赁。由于商业共享单车没有固定车桩,但是客户常常使用的共享单车的app可以是一个非常好的植入广告的途径。

五、结论

基于扎根理论,以摩拜单车为例,研究设计了共享单车商业模式的路径:首先,通过对近100篇关于摩拜单车的文献进行分析,利用扎根理论的3阶段编码,逐步提炼出12个子范畴,分别是:产品范畴、产业特性、营销策略、盈利模式、顾客价值、市场主导、社会价值、政治环境、法律环境、人力资源、技术环境、创业外力,这些子范畴涵盖了共享单车商业模式设计的关键资源和重要活动。其次,进一步归纳12个子范畴,构建出客户价值主张、关键资源与流程设计、盈利能力培育等3个主范畴以及“价值创造”这一核心范畴组成的摩拜单车商业模式设计模型。

[参考文献]

[1]张敬伟,崔连广.作为工具的商业模式:理论与实证最新进展[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6,8(4):52-60.

[2]ZottC,amitR.Businessmodeldesignandtheperformanceofentrepreneurialfirms[J].organizationScience,2007,18(2):181-199.

[3]ZottC,amitR.Businessmodeldesign,anactivitysystemperspective[J].Longrangeplanning,2010,43(2):216-226.

[4]ZottC,amitR.thebusinessmodel:atheoreticallyanchoredrobustconstructforstrategicanalysis[J].Strategicorganization,2013,11(4):403-411.

[5]osterwaldera.DesigningBusinessmodelsandSimilarStrategicobjects:theContributionofiS[J].JournaloftheassociationforinformationSystems,2013,14(5):237-244.

[6]侯S慧,铊≈.网络平台商务生态系统商业模式选择策略研究[J].软科学,2015(11):30-34.

[7]王雪冬,董大海.商业模式创新概念研究述评与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3(11):29-37.

[8]刘建刚,马德清,等.基于扎根理论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路径研究――以滴滴出行为例[J].软科学,2016,7(30):30-34.

[9]李志刚.中小水产品加工企业成长研究――基于扎根理论方法的分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78.

盈利能力的概念篇9

【关键词】盈余管理;度;界定

一、盈余管理的界定

盈余管理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但到目前为止,盈余管理尚缺乏一个权威的或为大多数人所普遍接受的定义,正因为这样,当前学术界对盈余管理的研究较混乱。查阅文献发现,不少学者将通过安排交易等非会计方法的操作方式和在准则要求范围内的会计方法选择的方式,统一用盈余管理进行表述。比如,“上述国内、外关于资产减值的研究综合表明,资产减值会计是把双刃剑,资产减值政策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既可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和资产状况,也可能成为企业盈余管理的工具”、“限制资产减值准备转回的规定,从根本上切断了利用计提和转回进行盈余管理的路径,并保证了会计报表真实反映企业资产状况的要求。”盈余管理比较明显地被做为消极的定义。①“从表面上看,盈余管理行为是会计规则执行者对会计规则的违背;但实质上,它反映的是会计规则本身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利益相关者的认可”。②再比如,“低成本的盈余管理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资产重组、关联方交易和政府补贴以及增加营业外收益;第二种方式是调整应计利润,即通过操控应计项目实现盈余管理的目标。”③很显然,这里盈余管理被定义为“广义的盈余管理”,即盈余管理不限于准则范围内的会计方法选择,该定义还将利润操纵以及其它非法行为包括在盈余管理当中。从中似乎会得出“盈余管理包括利润操纵”的结论,比如部分学者提出“恶意盈余管理行为”、“不受制约的盈余管理”、“不良盈余管理行为”、“不当盈余管理行为”、“不同盈余管理程度”等类似表述。基于此,很多研究者对上市公司和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持否定态度,对该类盈余管理的研究目的是如何指导政府和审计部门杜绝上市公司和企业进行盈余管理。如果认为盈余管理是“狭义的盈余管理”,即认为盈余管理仅仅是在准则要求范围内的会计方法选择,那么盈余管理首先便建立在合法的基础上,研究者旨在指导企业如何规范地进行盈余管理。

因此对于盈余管理概念的界定意义非常重要。笔者认为,盈余管理概念应当是“狭义的盈余管理”概念,理由如下:

(一)盈余管理空间客观存在

1.基于成本收益原则,假设能够制定事无巨细、面面俱到的准则,准则制定成本以及准则执行成本将导致准则难以执行。2.会计准则天然存在空间,因为会计学科本身建立在重要性、稳健性等一系列假设基础上。3.考虑到经济环境的不同和变化以及会计准则的发展滞后性,使得会计准则在制定时,就会留有一定的可选择空间,给予公司会计人员一定的自主性。正因为以上原因,盈余管理的空间客观存在,也导致盈余管理客观存在,而“广义的盈余管理”研究目的在于如何取缔盈余管理,结果就形成悖论。“狭义的盈余管理”研究目的在于规范和指导盈余管理,具有实践性。

(二)盈余管理活动具有积极意义

1.由于信息不对称,公司管理人员总是拥有更多的有关公司未来盈利能力的内部信息。当公司管理人员认为公司未经整理的盈余信息难以准确评价公司盈利能力和经营业绩,容易对投资者的决策产生误导时,会主动采取盈余管理行为,调整盈余,以向投资者传递有用的价值信号。2.通过合理范围内的盈余管理,可以向其他利益相关者传递企业经营稳定的信息,保证企业的原料供应和资金供给少受干扰,使经营能够更加平稳地进行。比如,在企业遇到突发性事件时,盈余管理给了管理者一个缓冲的空间,以保证自身与企业的利益,并维护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3.根据契约理论,企业是由一系列的契约组成的,而签订契约是要花费缔约成本的,而且由于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所订契约总是具有不完全性或刚性。有效契约论认为,企业管理人员通过盈余管理行为,可以灵活地面对契约的不完全性和刚性,降低契约成本,提高企业价值。如通过盈余管理使财务报告中的数字处于债务契约中限制性条款的范围之内,就可以避免企业与债权人之间重新谈判的成本。

(三)有利于盈余管理的进一步研究

把盈余管理和利润操纵区别开来是必要的,盈余管理和利润操纵两者虽然都对企业盈余产生作用并进一步影响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行为,但两类行为的本质不同。笔者认为,利润操纵应当界定为非准则范围内会计方法的选择行为,包含各种非法方式,旨在影响企业盈余以误导消费者;盈余管理应界定为准则范围内会计方法的选择行为,该行为不违背法律法规。将盈余管理和利润操纵行为区分为两类性质不同的方式分别加以研究,有利于政府加强宏观经济管理和规范企业行为,营造良好的经济和经营环境。

二、盈余管理“度”的提出与意义

不少专家学者在肯定盈余管理是在准则范围内的情况下,提到“适度的盈余管理”、“过度的盈余管理”的表述。这些表述表明理论界注意到了盈余管理存在一个过度和适度的问题,但对于什么是“过度盈余管理”,进一步可衍生出盈余管理“度”在何处的命题,对此却缺乏相应研究。笔者认为,对于该类问题进行研究是有意义的:

(一)盈余管理“度”问题客观存在,影响重大

在盈余管理是“狭义盈余管理”的前提下,盈余管理即使符合了准则的要求,但由于准则体系下盈余管理存在较大空间,势必存在不同程度的盈余管理,其结果会对监管者、投资者以及债权人的决策产生巨大的影响。如果通过盈余管理能更加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盈余状况,有利于引导相关者进行决策,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但如果以误导相关决策者为目的,将负面影响社会效率。因此盈余管理研究存在“适度盈余管理”和“过度盈余管理”的命题,并具有研究价值。

(二)研究具有实践价值

1.该研究能指导政府监管,规范证券市场。当前的证券市场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也正因为这样,规范证券市场、引导证券市场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出来。“度”问题的研究,能指导政府划分“过度盈余管理”和“适度盈余管理”,进而对其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对于过度盈余管理可以通过设置“预警指标体系”,对整体证券市场进行监测,对政府宏观政策制定给予支持。2.该研究能为司法诉讼提供指导。以证券民事诉讼案件为例,通常案件的焦点围绕因果关系判断。在因果关系裁定当中,适度管理的盈余信息不应当做为股民决策的原因,过度盈余管理由于扭曲了盈余信息,同股民的决策存在一定关联性。虽然目前我国法院对证券民事诉讼案件的受理是以证监会对相应上市公司的处罚为前提条件,但这主要是考虑到我国证券市场尚不成熟,伴随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发展,相信会逐步放宽该限制,因而对过度盈余管理命题的研究将逐渐显示出价值。3.该研究命题能为上市公司提供指导。通过“度”问题的研究,可以指导上市公司规范盈余管理行为,通过适度盈余管理,实现企业发展。

三、“度”的深化研究与实践运用探析

盈余管理“度”应当从定性研究入手,结合定量研究。从单个会计方法来看,如果符合会计准则要求,就是合法和可行的。但从整理效果来看,如果综合盈余管理的结果不能如实反映企业真实的盈余情况,结果便会产生“合成谬误”,即每个个体行为正确,但总体行为却产生偏差。而“度”的研究目的即在于寻找和发现导致企业盈余管理性质变化的临界点。在对于“度”的性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再结合定量研究,根据不同行业、性质、规模企业,设置系列指标和数值标准,笔者认为这种研究思路比较可取。基于此,笔者认为对该问题建立如下研究框架:

(一)分析盈余管理“度”的产生原因

分析盈余管理“度”的成因,确认其研究价值。

(二)“度”概念的定义

本文从合成谬误这一理论对“度”问题的性质进行了尝试性分析,笔者认为,从多个视角来研究盈余管理“度”的问题是必要的,比如从法务会计角度、信息不对称视角、制度经济学等视角,无疑能够更加全面地看待“度”问题,并提供不同的研究思路。

(三)建立盈余管理的界定体系

区别盈余管理和利润操纵,并具体分析哪些是新准则体系下盈余管理的点。为了从整体上判别盈余管理是否过度,其前提便是对每个盈余管理的点进行辨识。相关学者对新准则下如何进行盈余管理进行了研究,但是往往不够系统和具体,在盈余管理“度”的研究体系中,需要更加细致、规范地进行这一工作,并尝试分析每个盈余管理的点对企业当年利润的具体影响。在此基础上,从企业整体角度或者是企业某一模块角度进行定量分析。

(四)“度”的应用问题研究

本文前面谈到了“度”的实践价值,但具体如何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比如在对狭义盈余管理中的“过度盈余管理”设定盈余管理财务指标预警体系,对整体市场盈余管理进行监测,具有重大的应用研究价值。

盈余管理“度”的研究思路可以图表形式概括如图1:

【主要参考文献】

[1]龚光明,王燕娜.盈余管理研究的新思路[J].财会月刊,2007,(3):88―89.

[2]金,李若山.法务会计专家在虚假陈述证券民事诉讼中的作用:国际经验及启示[J].会计研究,2007,(10):19-26.

[3]宁亚平.盈余管理本质探析[J].会计研究,2005,(6):65-68.

盈利能力的概念篇10

关键词:盈余管理;审计收费;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2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6-0091-02

引言

审计收费(auditFee)是审计服务供需双方就审计服务供求所达成的价格,是客户与注册会计师之间重要的经济联系,是会计师事务所的主要收入来源,并日益成为事务所之间进行竞争的主要手段。影响审计收费的因素比较多,国内外大量研究成果表明,审计收费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上市公司规模、经济业务复杂程度、事务所规模、上市公司所在地、审计任期、审计风险等。在资本市场与会计市场的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盈余管理现象,关于盈余管理,有人持否定态度,认为其是一种欺诈性(fraud)行为(Goelandthakor,2003),是一种不道德(immoral)行为(Brown,1999);但也有人对其持肯定态度,认为盈余管理则是企业灵活运用法规准则所赋予的会计选择权利对账面盈余进行调整,是不会在会计法禁止行为之列(宁亚平,2005)。那么,国内外学者究竟对盈余管理持怎样的态度,其与审计收费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

一、盈余管理的概念辨析

关于盈余管理的概念,目前学术界尚无统一的认识,仍处于进一步探索中,但总体上来说,国外比较通用和流行的定义主要有如下三种:

(一)美国会计学家williamRScott(1992)在其《财务会计理论》一书中,把盈余管理定义为,“在公认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管理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从而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该观点认为,盈余管理是通过弹性地运用会计准则来操纵会计数据,本身并没有公然违反会计准则,其中隐含之意,盈余管理是正当的。该定义的基础是“理性经济人”假设,即企业管理者为了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便自然产生了盈余管理的动机。此观点的不足之处,即忽略了“人的非理性”。

(二)Healyandwahlen(1999)指出,盈余管理是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安排交易来改变财务报告以误导利益相关者对公司业绩的理解或者影响以报告会计数字为基础的合约的结果。该定义从管理层对盈余管理的目的或动机出发,认为盈余管理是管理层为了给企业或自己谋取私利而实施的一种欺诈行为,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经营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行为或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后果。

(三)Schipper(1989)认为,盈余管理是有目的地干预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disclosuremanagement),该观点是基于信息观的,因而被称为“信息观”下的盈余管理。此定义把盈余管理限定在对外报告领域,实质上是对所披露信息的操纵。

国内学者围绕这三个观点,从不同角度、不同研究目的给出过盈余管理的定义。孙铮(1999)指出不管是通过什么手段,只要是生成虚假会计信息的行为都叫盈余管理或盈余操纵,他认为盈余管理和利润操纵同属一个概念。魏明海(2000)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误导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在编制财务报告和构造交易事件以改变财务报告时作出判断和会计选择的过程。宁亚平(2004)认为,盈余操纵包括盈余管理和盈余造假两个内容,两者既为互斥关系,又是盈余操纵的全部形式,两者的主要区别是盈余管理利用合法手段使公司价值最大化,盈余造假属于违法并损害公司价值的行为。

根据以上分析,学者们对盈余管理的认识虽然存在差异,但其均体现出了: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目的是使自身利益最大化,手段是选择,即主观选择的结果。而且人们已逐渐认识到盈余管理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只要诸如分红、上市、配股、融资等与会计信息有关,只要存在信息不对称,盈余管理就会存在。

二、盈余管理与审计收费之关系分析

独立审计作为一种市场活动,其收费标准必然受到审计市场环境的影响。从经济学角度来考虑,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用于销售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完全由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自发调节决定,而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产品和服务的价格除了受市场因素影响外,还受到其他因素如政府管制等的影响。根据中国特殊的国情及制度背景,目前,中国的会计、审计市场尚处于不完全竞争的市场阶段,因此,对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收费,往往会受到政府管制等因素的影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1998年后中国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脱钩改制,成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中介机构,其承接业务时不得不考虑成本效益问题。但是,过于降低审计收费,减少审计成本的投入,提供低质量的审计报告,一旦被资本市场和理性投资获取了相关信息,不仅妨碍事务所自身的发展,而且会影响会计师事务所的声誉。因此,为了防止会计师事务所的过于压低价格招揽客户,降低审计质量,财政、物价部门对审计收费制定最低标准,实行价格管制制度。而且,为了促进中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2001年12月24日,中国证监会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6号――支付会计师事务所报酬及其披露》,就上市公司在年度报告中披露有关支付给会计师事务所报酬的内容进行了规定,明确要求上市公司在年度报告中将支付给会计师事务所的报酬作为重要事项加以披露。可见,在市场经济中,作为独立审计的收费问题已引起高度重视。

在资本市场中,公开披露的会计信息成为投资者投资决策的重要信息来源,尤其是其中的会计盈余信息及其质量正受到投资者的空前关注,因为会计盈余是企业制定各种契约的重要参数。如果上市公司的业绩表现低于投资者的预期,公司的股票价格可能下跌;当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报酬与公司盈余业绩挂钩时,还可能影响公司管理人员的报酬。基于此,公司管理层会不会与审计师合谋人为地修改会计盈余,即实施盈余管理行为呢?会计师事务所作为一种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中,必然会参与市场竞争,虽然其收费受到政府管制的影响,但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特征决定了事务所提供服务的价格必然受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影响。我们不禁要问审计收费与盈余管理之间是否密切相关呢?下面分别站在上市公司及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角度分析两者的关系,为此,本文从盈余管理的概念及审计风险两方面进行论述:

(一)基于盈余管理概念角度分析两者间的关系

本文在研究盈余管理与审计收费关系时,倾向认同上面谈到的有关盈余管理的第二种定义,即盈余管理是管理当局与审计师进行合谋,报告虚假或者不真实信息,以误导利益相关者的契约过程。这种契约过程,双方各有目的,比如公司管理层通过盈余管理行为以高额审计费用购买审计意见,获得财务信息,或为了使自身利益最大化,或为了获取配股资格、或为了保牌、或为了再融资,当然还可能为了某种政治目的等,在我国特有的监管制度下,保牌、配股等契约使经理人员进行盈余管理有着强烈的动机。会计师事务所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组织,审计收费是其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基本动力,因此,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为了扩大市场份额、获取收入等目的,通常难以抵制以低质量审计获取高额报酬的诱惑,于是违心认可,与之合谋。这种审计合谋是社会审计独立性丧失的表现,此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必然受到较大干扰,从而极大地影响到审计独立性。正常情况下,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业务的收费应当能够真实地反映其所提供的专业服务的价值,过高或过低的收费都可能会影响审计的独立性和审计的质量,这种审计独立性和审计质量的降低往往正是审计师与公司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结果。因此,反过来可以推测,存在盈余管理行为的上市公司很可能给予会计师事务所更高的审计收费。

(二)基于审计风险角度分析两者间的关系

盈余管理受到人的主观意识的影响,容易被人为地操纵,在财务报表中盈余管理比其他要素更具有不确定性,注册会计师对该项目较难审计。通常在国外,盈余管理被视为高固有风险。固有风险包括管理人员的品行和能力、行业所处环境、业务性质、容易产生错报的会计报表项目、容易受到损失或被挪用的资产等导致的风险,在中国,盈余管理也被视为固有风险;而且,中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中,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等现象普遍存在,这样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会过高地评估固有风险和内部控制风险。在某一风险水平下,注册会计师要把审计风险降低到某个合理的水平就必须增加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时间,以降低检查风险,这样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就会付出更多的精力,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耗费更多的资源,搜集更多的审计证据,来识别公司管理层实施的盈余管理行为。导致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时间和审计成本增加,从而就要求其收取较高的审计费用来补偿所花费的审计成本。

另外,国内外学者已通过大量实证研究,验证了盈余管理行为与审计收费之间具有相关性。Defond和Subramanyam(1998)通过分析盈余管理度量因素之一可操控应计项目金额(discretionaryitems),结果发现,可操控应计项目金额越高,审计师面临的诉讼风险越大,为此会相应增加审计收费。王振林(2002)、李爽和吴溪(2004)从非主营业务利润比重的角度计量盈余管理,发现客户盈余管理迹象与审计收费负相关。孟焰(2003)研究发现上市公司亏损年度有多报非经常性亏损以“透支亏损”现象,注册会计师面临上市公司管理层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调节利润总额和净利润的意图,必然会在非经常性损益的审计上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导致审计收费的增加。

参考文献:

[1]张祥建.大股东控制下的配股融资与盈余管理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2]宁亚平.盈余管理的定义及其意义研究[J].会计研究,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