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企业产权管理工作总结十篇企业产权管理工作总结十篇

企业产权管理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13:13

企业产权管理工作总结篇1

关键词:知识产权管理;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知识产权培训;分层分类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和科技进步突飞猛进,知识产权制度作为鼓励和保护创新的基本法律制度,对我国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越发凸显。如何创造、管理、保护和运用好知识产权资产,成为实现企业赢利的重要保证之一。知识产权培训服务于企业创造、管理、保护和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提升,是企业知识管理工作实施的前提和保证,直接关系到企业知识管理工作的成败。认识并把握企业知识产权培训规律,着力开展企业知识产权培训,对提高企业知识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作用显著。

一、企业知识产权培训的特征

企业培训,就其广义属性而言,实际上是企业根据需要对员工进行的一种有侧重、有针对性的继续教育。企业知识产权培训是企业培训的一个重要内容,服务于企业知识产权工作,除具有企业培训的一般内涵,还具有不同于一般培训的其他特殊性。

知识产权是智力创造性劳动取得的成果,并且是由智力劳动者对其成果依法享有的一种特殊的民事权利。智力成果本身是无形的,其不具有外在形体,也不占据任何空间。这种无形性或称非物质性,使智力成果的显现和展企业知识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企业对知识产权运用的侧重点不同,有的企业立足于营销创新,注重于企业的商标;有的企业立足于技术能力提升,注重于企业专有技术和专利。不同企业的知识产权培训需求也各不相同,一个企业中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员工,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承担着不同的职责,对知识产权知识的需求也不同,这就需要对员工的知识产权知识需求进行细分。

企业知识产权培训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不同企业或者同一企业的不同时期、同一时期的不同发展阶段,知识产权培训的侧重点各不相同。总的来说,企业知识产权培训具有全员性、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只有遵循这些规律,企业知识产权培训工作才能顺利开展、取得实效。

二、企业知识产权培训新模式:分层分类企业培训模式,是指企业实施培训工作的标准形式,包括培训需求的评估、培训项目的设计、培训成果的转化、培训评估等有关培训工作的基本程序和做法。它决定培训实施的具体步骤,为企业培训提供一个完整的思路,使企业培训工作更加规范化,还有助于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间关系的协调。培训模式的选择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培训的效果。培训模式是针对培训目标设计的。企业培训模式有多种,常见的有系统型模式和咨询型模式。系统型模式是指通过一系列符合逻辑的步骤,有计划地实施的培训,培训是系列连贯的步骤。咨询型模式强调咨询是培训者未来的工作方向,侧重于从培训者的角度出发来考虑培训实施问题[1]。

知识产权的实践性很强,培训效果难以用量化指标来衡量,常见培训模式难以直接适用。因此,针对企业知识产权这一专项工作,选择一个有效的知识产权培训模式,制订一个长效、持久的知识产权培训计划,对增强企业员工知识产权意识,提升知识产权管理人员水平和能力,提高企业的创造、管理、保护和运用水平尤为重要。

分层分类的知识产权培训模式是与企业知识产权培训规律相适应的培训模式。由于企业不同岗位的员工对知识产权要求不同,因此对其实行培训教育亦应有所区别。

如,企业管理者只要了解知识产权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知识产权意识,能重视和支持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对企业管理者的培训应以知识产权意识培训为主[2];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员,要掌握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以及专利申请、商标注册等知识产权实务知识,对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应以能力培训为主。分层分类知识产权培训就是将员工划分为企业管理者、知识产权管理人员、产品研发人员、营销人员、普通员工等不同岗位人群,根据岗位需求实施不同的培训策略。分层培训就是根据员工对知识产权知识的需求,将培训分为知识产权知识的普及性培训和提高性培训。分类培训就是将培训活动分为对普通员工进行知识产权培训的全员培训、对创新能手和企业各级管理者进行知识产权培训的骨干培训、对各级知识产权专业管理人员进行业务水平提高的专业培训。

分层分类的知识产权培训活动总体分为意识培训、技能培训、专业培训三个方面。意识培训为普通员工知识产权知识培训,树立和增强普通员工的知识产权意识,规定员工知识产权最低培训课时,如对新进厂的员工,通过入职培训普及知识产权法规和知识产权基础知识,培育知识产权习惯。技能培训,提高研究人员对专利等技术信息的判读能力,对员工进行专利信息检索的培训,使之掌握技术创新活动有效工具,对员工进行一些技术创新辅助工具运用培训,如tRiZe、专利地图等,使之能在工作中熟练运用。专业培训主要针对知识产权管理人员,进行专利侵权分析、专利战略制定、专利文件撰写等专利知识培训[3]。

实施分层分类的知识产权培训,应采取企业内部培训和社会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在企业内部建立以知识产权管理人员为兼职培训师的制度,以满足知识产权培训的长期需求,普通员工的意识培训应以企业内部培训师实施为主,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应以社会培训为主,如国家、省、市知识产权局、行业协会等主办的、以获得专利律师任职资格为目的培训等。

三、分层分类知识产权培训的新实践——以总公司企业结构为例在现代企业结构中,总公司下设若干分、子公司、事业部的公司结构较为常见。在这种公司结构下,由于总公司和分、子公司、事业部的知识产权管理定位不同,总公司设有综合的基础研发中心和统一负责各分、子公司和事业部知识资产经营的部门。分、子公司、事业部作为某类产品的制造单元,知识产权创造是其知识产权管理重点,总公司和分、子公司、事业部在同一知识产权培训模式下,两者的培训内容有很大不同。

以笔者所在的梅钢公司为例,其是宝钢公司的控股子公司,其知识产权培训的任务、目标、对象和宝钢公司就有很大不同。首先,子公司不负责知识资产经营,宝钢公司知识产权资产管理,已由起步阶段以知识产权保护为目的发展到知识产权资产经营阶段,以专利许可为代表的技术贸易等知识资产的收益在公司收益中的权重呈增加趋势,总公司和子公司知识产权工作围绕实现全公司知识产权资产经营这个核心而设置。总公司负责制订全公司的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公司知识产权战略的落实。对总公司、子公司的决策层和管理层进行知识资产经营知识培训和知识产权战略宣传贯彻是总公司知识产权培训的主要内容;知识产权创造知识和落实总公司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方案是子公司的主要培训内容。

其次,总公司设立专门的知识资产部,对全公司知识产权工作负责,配有强大的知识资产管理团队,负责制订全公司知识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对全公司的知识资产分类规划,集中运营;而在子公司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子公司的知识产权创造,管理规模小。总公司知识资产部对子公司知识产权生产工作给予指导,检查技术创新指标推进计划执行情况,提出下一步工作指导意见,对子公司的知识产权工作做出评价。子公司知识产权部门工作重点是推进本单元知识产权创造工作,实现主动保护,落实好总公司的工作要求。因此,子公司必须根据本公司的性质、知识产权管理的目标和范围制定培

训计划,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正如克里曼·斯通所言:“全世界所有员工最大的福利就是培训”。培训可以提高员工的自觉性、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和企业归属感,为企业的长期战略发展培养后备力量,从而使企业长期受益。多年来,梅钢公司按照分层分类知识产权培训模式,围绕知识产权创造知识和落实总公司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方案,持续开展的知识产权培训,取得了丰硕成果,实现了员工和企业同发展、共成长。如某一技术人员,在参加培训前,对专利等知识产权总有一种神秘感,对自己完成的技术成果也不知道如何总结申报成知识产权成果,通过持续参加企业的知识产权培训,掌握了知识产权的基本知识,在工作中有了主动申报专利等自觉行动,知识产权意识得到明显增强。近年来,该技术人员已获得授权职务发明专利4件,实用新型专利12件,其职务专利经公司对外许可交易后,不仅公司获得了良好收益,个人也得到丰厚奖酬,成为公司的技术创新明星,公司成立了用其姓名命名的职工创新小组。他带领身边技术人员开展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创造的热情高涨,实现了其个人和企业的同发展。比如,企业的某营销人员通过参加企业知识产权培训,对公司商标和产品的专利权有了深刻认识,在市场营销过程中发现了1起假冒公司商标的侵权产品后立即向公司汇报。其后,公司根据营销人员提供的线索,采取相应法律行动,维护了企业的知识产权合法权益。总体上看,通过开展分层分类的知识产权培训,员工知识产权意识显著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明显提升,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数逐年增加。

四、结语

企业知识产权培训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分层分类的知识产权培训模式符合企业知识产权工作规律。实施分层分类的知识产权培训,对提高企业的知识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技术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亚杰.对企业内培训的几点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10,(4):45-46.

企业产权管理工作总结篇2

“三流企业卖力气,二流企业卖产品,一流企业卖技术,超一流企业卖标准。”这一信条,早已成为企业竞争中的共识。

2009年,一名退休工程师将一家铁路央企告上法庭,指其在某隧道中的施工方法与自己设计的排污管铺设方法“雷同”,侵犯了专利权,提出巨额索赔;另一家科技型央企的技术人员离职后,将相关技术带走了,并用这些技术开发出相应的产品,与原来的央企竞争,不仅给原来辛苦开发技术和产品的团队带来巨大打击,而且使得该企业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一家钢铁央企的老职工掌握了独一无二的锻造技术,但是当他退休的时候,这项技术秘密就面临失传的危险;王老吉和加多宝的“正宗”凉茶官司和口水仗迁延日久……一系列不断引起业界关注、对国企、央企造成巨大损失的事件都围绕着一个核心——知识产权。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已成为企业竞争博弈中的主角,是企业竞争的无形利剑。知识产权价值管理,越来越成为企业练就“剑术”最高境界的重要法宝。

这片蓝海

国资委提出的“三个三年”法制工作目标已经进入第三个目标的尾声,央企的法制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作为法律风险防范最难的一个领域,央企在知识产权风险管理方面,仍然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

早在2006年,国务院国资委公开的一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与管理指南”课题组的问卷调查显示,中央企业及所属子企业中,有50%以上的企业主要产品及其工艺没有专利技术,40%以上的企业主要产品没有注册商标。

随后的几年,国资委将央企知识产权工作纳入了重点工作范畴。中智配合国资委、国家知识产权局开展的中央企业知识产权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1年底,中央企业累计拥有有效专利14万多项,其中发明专利占近三成。一定程度上,央企在“十一五”期间,科技实力大幅提升,取得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专利申请数量、质量和实施率连年大幅提高。中央企业主要的专利指标平均每年增长35%以上。

但国资委也意识到,央企知识产权工作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不多、国际知名品牌较少、通过知识产权将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的能力不足、自我保护和维权的能力不强等。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透露,目前我国75%的中央企业制定了知识产权战略,但仅有25.8%的企业实施。2013年4月,上海市二中院的《2008-2012年涉国有企业知识产权案件审判白皮书》披露,近5年国企频频因侵犯知识产权而成为被告。其中,在已判决案件中,有88%的案件是以国企担责而告终。

在国企中,知识产权流失情况也亟待解决。有的企业因人员流动带走本属于原有企业的职务发明创造成果,这些成果被流出人员申请了非职务专利;有的企业员工把单位的成果以个人名义申请专利;还有的企业将本属于自身的商标允许他人使用……

据《国企》了解,大部分央企对知识产权风险管理都有归口管理,但是没有专门机构。也就是说,央企的知识产权工作分散在各个部门,而没有成立专门的知识产权部门,没有将知识产权作为专业的工作管理起来,甚至个别企业对商标、专利、商业秘密等基本的知识产权概念都分不清。

有的企业因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获益而开始重视此项工作。有的企业则是在摊上重大知识产权纠纷,蒙受较大损失后,才开始意识到知识产权管理的重要性。

一家科研央企的高管告诉记者,该院过去并没有重视申请专利,后来却被外企窃取了专利技术而反过来告该院侵权。有了惨痛的教训,该院才开始将知识产权工作当作重中之重,并制定了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尽管在国资委的倡导下,央企对知识产权工作日趋重视,但知识产权工作毕竟是一个高端的专业领域,即使得到央企的重视,仍然需要专业的工具支撑和完备的体系确保落地。”中国国际技术智力合作公司(简称中智)总法律顾问兼中智知识产权风险管理咨询中心总经理王旭告诉《国企》记者。

但市场上对此研究较少,而且知识产权工作并不是一个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生产部门,无论是申请专利、保护专利,还是打商标官司,都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所以,目前整个行业都处在发展初期,需要一个完善的过程。

价值的途径

如今,企业竞争的实质已不仅是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较量,而且包括规则和标准上的较量。而这种较量依靠的主要手段就是知识产权。

“拥有专利就好比你拥有一辆车,虽然车是你的,但是如果所有的路堵死了,你的车无路可走,仍然毫无价值。此时,战略的指引就变得十分重要。同时,战略的落地需要制度的支撑。这就是我们在做的事情。”王旭打了一个有趣的比喻。他告诉记者,知识产权价值管理是以知识产权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基于企业竞争能力及竞争目标的差异,设计不同的知识产权价值实现路径,实现企业内部多业务部门联动控制的综合性管理体系。企业应按照知识产权价值管理的定位和要求持续改进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体系。

这几年,中智加强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规划制定和实施能力建立与完善的投入保障,适应智力服务第四产业特征发展趋势,结合信息技术手段和信息化优势,逐步确立体系化科研开发、成果转化、市场营销和法律保护紧密结合的知识产权战略体系和实施机制。

2011年,中智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公司成立知识产权风险管理咨询中心,以加强公司在知识产权风险管理方面的客户服务能力。该中心定位为知识产权风险管理整体服务供应商,以人才流动中的技术秘密保护问题为切入点开展知识产权风险管理的咨询研究工作。

实际上,早在前几年,中智已经将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业务来发展。作为唯一以人力资源为主业的央企,中智在国资委政策法规局的支持下,完成了一项《人才流动中的商业秘密保护应用体系构建》的课题研究。

为此,中智选取了五家具有代表性的央企,涵盖了科研类、贸易类、制造类、服务类等行业或领域。通过对这些企业的调研,不断探索中央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设的内容和方法,已初步完成央企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整体解决方案、央企知识产权组织管理与人才培养方案和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信息系统等咨询服务产品的开发。

王旭介绍,具体来说,中智在几个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首先是流程化管理。在评价标准的确立、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全流程管理体系的建设等方面,中智对企业知识产权流程化管理颇有心得。

“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有没有得到较好的实施,通过我们一整套关于知识产权管理的评估工具就可以得知。”王旭告诉《国企》,哪一项专利是谁在申请,哪一些市场客户的信息是谁在掌握,哪一个人参与过哪些项目的申请,掌握了哪些商业秘密,一系列问题都可以通过这一套信息化管理和评估工具进行检查,并对企业的管理现状做出评价。这就避免了人才流动时带走相应技术或商业秘密的风险。

据知识产权风险管理咨询中心副总经理王娓娓介绍,2013年初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正式,中智是北京市推广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的认定机构。因此,中智为北京的企业做过大量辅助工作,首钢集团、中国建材研究总院等国企都从中获益。

其次是走差异化路径。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适用于同一套全流程标准化服务。针对不同企业在知识与技术能力、市场状况、客户需求等方面的差异,中智会辅助其采取不同的实现路径。

有较强科研开发能力的企业,专注于研发有创新价值的知识产权,而已经拥有高价值知识产权的企业,重点放在知识产权运营方面,开展多种知识产权运营活动。

“一般的贸易类企业可能更重视品牌,服务类企业更多依赖商标保护等。”王娓娓举例说,“如大唐电信和中国医药集团这种通信、医药知识产权比较密集的行业,对专利的需求已不仅仅体现在数量增长上,更多则是跟技术本身的咨询相结合。企业想知道研发的方向,想知道研发的重点,想知道将来我的知识产权商业模式要走向哪里,需要我们提供一种更高端的服务。”

拥有知识产权不等于知识产权价值的实现,将企业知识产权价值管理定位于强化知识产权运营,就是要求企业在相关市场上考虑进行高效率的知识产权运营以实现价值。

再次是创新管理模式。知识产权价值管理是关系企业竞争能力与竞争目标实现的管理体系。中智为企业设计的管理模式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在变化中创新,不拘一格,将知识产权工作上升至决策层并与研发部门、法律事务部门、资产经营部门等形成联动工作机制,不断创新知识产权组织管理模式。企业的知识、技术、客户以及市场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所以,中智也会时刻关注动态变化,及时予以调整,创造富有弹性的知识产权管理模式。

最后是建立联动机制。王旭认为,企业知识产权价值管理不仅要对知识产权本身的形态及权属关系进行管理,而且要对与知识产权价值有关的研发、法律事务、财务、经营等活动进行管理。

目前,很多企业知识产权部门与企业研发部门、法律事务部门、资产经营部门等业务相关联但职能分开,研发资讯、法律动态与经营状况沟通较少,不利于企业知识产权价值管理的统筹规划与实施,难以形成有效的管理互动与反馈。

“可以考虑将企业知识产权风险管理部门的级别设置略高于其他业务部门,将与研发、法律及资产经营相关的知识产权价值管理工作结合到相关的职能部门中去,建立起联动工作机制。”王旭表示。

小白鼠的实践

2012年,中智与中国中煤能源集团公司(简称中煤能源)合作,在国资委政策法规局的指导支持下,正式启动实施“中央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示范工程”试点工作,探索建立适合中央企业特点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模式,树立行业标杆和典型示范。中煤能源有五大业务板块,中智选取了其中的煤机制造板块进行试点,针对其行业特性和自身发展特点,为中煤能源制定了知识产权保护管理体系。这个是以风险管理为核心内容核的示范工程,以总法律顾问牵头,来建立整个集团的知识产权风险的管控体系。

具体而言,首先基于中煤知识产权战略的定位从管理标准的角度出具管理及运营风险评估报告,根据各层级的不同需求,助其搭建相应管理体系,解决战略落地问题。

其次,以总法律顾问牵头,从法律风险防范的角度将与研发、法律及资产经营相关的知识产权价值管理工作结合到相关的职能部门中去,建立起联动工作机制,避免部门职能冲突,真正落实管理职责。

再次,搭建知识产权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固化知识产权价值管理的流程与标准。“也就是说,通过这样一套信息系统,集团能看到每一个企业的每一个人和知识产权相关的每一项信息。”王旭告诉记者。

企业产权管理工作总结篇3

论文关键词: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性问题;组织非结构性问题;组织文化;管理分权

1a公司的组织结构材料背景:

a公司是一家民营高科技企业,成立于1998年,由某大学计算机系的王教授及几位青年教师共同创办,产品主要是各种应用软件和网络集成系统,主要的客户为银行、税务、海关、民航等部门。公司创立初期仅有20名员工,王教授任董事长兼总经理,组织部门划分为技术开发部、客户服务部、财务管理部,各部门设经理一名,员工若干。

公司员工都是具有良好专业背景的科技人员,学习能力强,能独当一面。他们工作很努力,与客户加强沟通。王教授更是事必躬亲,不仅抓经营管理,有时还亲自动手编写应用程序。

凭借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和优质的产品与服务,a公司实现了超速发展。到2002年,销售收入已近亿元,员工增值150人。由于业务扩大,人员增多,需要进一步分工,公司于是对组织结构做了变革。公司仍设董事会、总经理职位,但在总经理下分设人事员和总经理办公室两个辅助职位,总经理负责部门由原先的三个变为市场营销部、软件部、网络部、采购部、工程部、客户服务部、研发部、行政部八个部门。a公司现在的业务流程是:市场营销部负责开发客户、签订合同、软件部和网络部负责按合同进行设计,采购部负责采购所需设备,研发部负责研制新产品和引进新技术,行政部则负责公司的内部管理。

组织结构的变革带来了许多问题:各部门之间权责不明,沟通不畅;员工士气低降,抱怨较多;常常不能按时交货,售后服务质量下降;经营业绩下滑。王教授在公司的各个场合总是反复强调公司的使命和员工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但收效不大。

2针对a公司组织问题,现探讨如下:

a公司成立初期由于企业规模限制,人员较少,采用了直线制组织结构形式,在该形式下,企业责权分明,指挥统一,人员精干,信息沟通方便,反应快速灵活。

随着a企业的发展壮大,在直线制的组织结构形式上发展为直线——参谋制形式,为高层管理者配备了人事员和总经理办公室两个参谋机构,参谋机构人员可以发挥他们的专长,弥补管理者的不足,减轻他们的负担,同时参谋机构或人员对下级管理者和作业人员无指挥权。,但这种形式的缺点是高层管理者高度集权,难免决策迟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只有高层管理者对组织目标的实现负责,各参谋机构只有专业管理的目标要求;参谋机构和人员相互间的沟通协调差,各自观点具有局限性;不利于培养后备人才。

2.1非组织结构性问题解决

(1)各部门之间权责不明

解决方案:根据组织目标和计划任务的要求,规定各层次、机构、职务、岗位的职责和相应的职权,通过设置组织结构图、职务说明书以及制定各规章制度来明确他们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和信息沟通方式。同时,考虑到该企业是科技技术型企业,在职能设置上必须给予研发部一定灵活性和收缩空间。

(2)经营业绩下滑

致使销售下滑的原因有:技术落后、营销锏咯不当、售后服务恶劣等。而在众多原因中,以技术落后带给企业的打击最为致命。尤其在以技术进步为核心竞争力的产品生产领域,其竞争之惨烈非可与其他领域同日而语。因此,作为科技产业必须要将产品研发及技术推进放在首要位置,为此,企业要建立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实验室;提高研究小组的工作效率,具体来说要做到:是构成研究小组的人员结构合理化,加强提高科技人员创造力的训练,给予研究小组成员充分的自由,只设定最终目标,具体符合实现则可放其决定,鼓励研究人员广泛同外界交流;高度重视企业外部科技力量的作用,具体来说,企业可以购买高校专利,与高校建立合作研究;投资风险企业。

a企业在市场方面,首先应看清楚市场需求趋势,考虑当前和长远的需求前景。对a企业发展初期而言,员工学习能力强,注重和客户的沟通,自然了解了市场需求,因此能生产出适应市场需要的畅销产品,而随着企业组织结构的改变,直接生产工作的员工失去了与客户直接交流的机会,又由于生产部与市场营销部的交流障碍,极大影响了其对市场需求的准确把握。因此,建立各部门,组织机构的有效交流渠道是极为重要的。

2.2组织结构性问题解决

通常,组织结构设计具有五条基本原则:

(1)目标至上、职能领先原则。(2)管理幅度原则。(3)统一指挥原则。(4)责权对等原则。(5)因事设职原则。

在以上组织设计原则指导下,精简组织机构,提高工作效率:综观a企业壮大后组织结构设计,过于细化下设职能部门,致使机构臃肿,从微观而言,则过分细化了人员分工,致使职工易产生厌烦情绪、对工作不满。针对上述症结,从精简高效原则看,a企业应合并软件部与网络部,合并采购部与工程部,并将行政部职能划归于总经理办公室内,以此使得管理层次较少,管理人员较少,费用较低,信息沟通有效,管理层次呈扁平结构,有利于发挥下层管理者和作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企业可在相关联的工种内实现岗位轮换,丰富扩大工作的内容,即有利于消除工人厌烦情绪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2.3延伸——组织健康发展建设

(1)组织文化

企业组织文化是一种人心凝聚剂,是提升企业竞争的无形力量和资产,从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市场竞争的需求来看,a企业需要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

a公司企业组织文化建设步骤如下

第一、明确企业理念;

第二、充分利用媒体的力量,塑造鲜明生动的企业文化的视觉形象。

第三:与执行力结合起来,共同推动企业文化的建设。

所以,企业可以从规章制度、工作与决策、典礼、仪式、员工培训等企业日常行为中一点一滴渗透进企业文化,并在企业内部组建企业文化战略推广等相关部门,由专人负责。

(2)企业分权管理艺术

在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分权管理制度的建立,通过权利下放实现有效管理的目的,同时也是实现科学管理的关键。

分权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改变组织设计中的权力分配;对主管人员在工作中授权。

对于a企业来说,其组织规模正不断扩大,组织活动趋于分散化,同时存在培养后备管理队伍的需要,因此,a企业不仅应通过第一种分权方式减轻管理层压力,促进企业绩效,同时采用对主管人员授权的方式,培养企业管理后备军。

企业产权管理工作总结篇4

论文关键词: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性问题;组织非结构性问题;组织文化;管理分权

1a公司的组织结构材料背景:

a公司是一家民营高科技企业,成立于1998年,由某大学计算机系的王教授及几位青年教师共同创办,产品主要是各种应用软件和网络集成系统,主要的客户为银行、税务、海关、民航等部门。公司创立初期仅有20名员工,王教授任董事长兼总经理,组织部门划分为技术开发部、客户服务部、财务管理部,各部门设经理一名,员工若干。

公司员工都是具有良好专业背景的科技人员,学习能力强,能独当一面。他们工作很努力,与客户加强沟通。王教授更是事必躬亲,不仅抓经营管理,有时还亲自动手编写应用程序。

凭借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和优质的产品与服务,a公司实现了超速发展。到2002年,销售收入已近亿元,员工增值150人。由于业务扩大,人员增多,需要进一步分工,公司于是对组织结构做了变革。公司仍设董事会、总经理职位,但在总经理下分设人事员和总经理办公室两个辅助职位,总经理负责部门由原先的三个变为市场营销部、软件部、网络部、采购部、工程部、客户服务部、研发部、行政部八个部门。a公司现在的业务流程是:市场营销部负责开发客户、签订合同、软件部和网络部负责按合同进行设计,采购部负责采购所需设备,研发部负责研制新产品和引进新技术,行政部则负责公司的内部管理。

组织结构的变革带来了许多问题:各部门之间权责不明,沟通不畅;员工士气低降,抱怨较多;常常不能按时交货,售后服务质量下降;经营业绩下滑。王教授在公司的各个场合总是反复强调公司的使命和员工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但收效不大。

2针对a公司组织问题,现探讨如下:

a公司成立初期由于企业规模限制,人员较少,采用了直线制组织结构形式,在该形式下,企业责权分明,指挥统一,人员精干,信息沟通方便,反应快速灵活。

随着a企业的发展壮大,在直线制的组织结构形式上发展为直线——参谋制形式,为高层管理者配备了人事员和总经理办公室两个参谋机构,参谋机构人员可以发挥他们的专长,弥补管理者的不足,减轻他们的负担,同时参谋机构或人员对下级管理者和作业人员无指挥权。,但这种形式的缺点是高层管理者高度集权,难免决策迟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只有高层管理者对组织目标的实现负责,各参谋机构只有专业管理的目标要求;参谋机构和人员相互间的沟通协调差,各自观点具有局限性;不利于培养后备人才。

2.1非组织结构性问题解决

(1)各部门之间权责不明

解决方案:根据组织目标和计划任务的要求,规定各层次、机构、职务、岗位的职责和相应的职权,通过设置组织结构图、职务说明书以及制定各规章制度来明确他们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和信息沟通方式。同时,考虑到该企业是科技技术型企业,在职能设置上必须给予研发部一定灵活性和收缩空间。

(2)经营业绩下滑

致使销售下滑的原因有:技术落后、营销锏咯不当、售后服务恶劣等。而在众多原因中,以技术落后带给企业的打击最为致命。尤其在以技术进步为核心竞争力的产品生产领域,其竞争之惨烈非可与其他领域同日而语。因此,作为科技产业必须要将产品研发及技术推进放在首要位置,为此,企业要建立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实验室;提高研究小组的工作效率,具体来说要做到:是构成研究小组的人员结构合理化,加强提高科技人员创造力的训练,给予研究小组成员充分的自由,只设定最终目标,具体符合实现则可放其决定,鼓励研究人员广泛同外界交流;高度重视企业外部科技力量的作用,具体来说,企业可以购买高校专利,与高校建立合作研究;投资风险企业。

a企业在市场方面,首先应看清楚市场需求趋势,考虑当前和长远的需求前景。对a企业发展初期而言,员工学习能力强,注重和客户的沟通,自然了解了市场需求,因此能生产出适应市场需要的畅销产品,而随着企业组织结构的改变,直接生产工作的员工失去了与客户直接交流的机会,又由于生产部与市场营销部的交流障碍,极大影响了其对市场需求的准确把握。因此,建立各部门,组织机构的有效交流渠道是极为重要的。

2.2组织结构性问题解决

通常,组织结构设计具有五条基本原则:

(1)目标至上、职能领先原则。(2)管理幅度原则。(3)统一指挥原则。(4)责权对等原则。(5)因事设职原则。

在以上组织设计原则指导下,精简组织机构,提高工作效率:综观a企业壮大后组织结构设计,过于细化下设职能部门,致使机构臃肿,从微观而言,则过分细化了人员分工,致使职工易产生厌烦情绪、对工作不满。针对上述症结,从精简高效原则看,a企业应合并软件部与网络部,合并采购部与工程部,并将行政部职能划归于总经理办公室内,以此使得管理层次较少,管理人员较少,费用较低,信息沟通有效,管理层次呈扁平结构,有利于发挥下层管理者和作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企业可在相关联的工种内实现岗位轮换,丰富扩大工作的内容,即有利于消除工人厌烦情绪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2.3延伸——组织健康发展建设

(1)组织文化

企业组织文化是一种人心凝聚剂,是提升企业竞争的无形力量和资产,从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市场竞争的需求来看,a企业需要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

a公司企业组织文化建设步骤如下

第一、明确企业理念;

第二、充分利用媒体的力量,塑造鲜明生动的企业文化的视觉形象。

第三:与执行力结合起来,共同推动企业文化的建设。

所以,企业可以从规章制度、工作与决策、典礼、仪式、员工培训等企业日常行为中一点一滴渗透进企业文化,并在企业内部组建企业文化战略推广等相关部门,由专人负责。

(2)企业分权管理艺术

在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分权管理制度的建立,通过权利下放实现有效管理的目的,同时也是实现科学管理的关键。

分权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改变组织设计中的权力分配;对主管人员在工作中授权。

对于a企业来说,其组织规模正不断扩大,组织活动趋于分散化,同时存在培养后备管理队伍的需要,因此,a企业不仅应通过第一种分权方式减轻管理层压力,促进企业绩效,同时采用对主管人员授权的方式,培养企业管理后备军。

企业产权管理工作总结篇5

武汉一冶建安公司于九月二十四日至九月二十八日组织了一次关于国企改制的考察活动,考察的单位是山东建工集团、北京城建集团三公司。考察小组成员由一冶建安公司董事长龙惠均、工会主席张侠明以及企业策划部、人力资源部、党委工作部和部分经济实体的主要负责人组成,并邀请了一冶建设公司劳人部的熊婉君副部长、吕桂云科长一同前往。通过实地考察,我们认为这两家企业有一个共同点:一、经营层和员工对国企的改制达到了共识;二、产权清晰,责权明确;三、建立健全了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四、建立了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五、建立了和谐的外部环境;六、掌握了一批具有竞争实力的劳务分承包方。下面谈谈山东建工集团的基本情况和改制的具体作法:

山东省建设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现有员工2500人,具有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该公司前身山东省建筑工程公司一九七九年组建成立,当时企业总资产不足千万元,年在建施工面积仅9.5万平方米,完成施工产值仅548万元。至一九九o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十二年间发展缓慢,在建施工面积仅16.66万平方米,完成施工产值2658万元。而从一九九一至二ooo年,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的十年间,特别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股份制改造后的七年中,企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期,使企业成为具有国家一级建筑资质,并集建筑科研、设计,建筑施工,路桥、钢结构、预应力施工、装饰装潢、房地产开发、建材经营和国际贸易等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至2001底企业总资产达13亿元,企业净资产1.08亿元,固定资产1.03亿元。在建施工面积达150多万平方米,完成企业总产值15亿元,目前在施面积已超过200万平方米,企业资产15亿元,净资产1.5亿元,预计年底施工产值将突破15亿元,企业总产值突破20亿元。利税将达到1.5亿元以上。山东建工大力实施外部市场发展战略,目前工程项目已遍及省内所有地市,并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设立了办事处,在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也设立了分支机构。这些年来集团工程质量创“鲁班奖”工程3项、国家建筑工程装饰金奖一项,山东“泰山杯”工程11项、济南市“双十佳”工程27项。因此,企业被授予“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状”,被评为“山东省建设系统先进企业”、“全国企业形象最佳单位”和“全国先进建筑施工企业”。被国家信息中心列入全国建筑百强企业,被评为“中国建设系统aaa企业”;被中国质量协会评为“中国质量服务信誉aaa企业”和“全国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集团公司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究其原因,主要是抓住了四次企业改革机遇,审时度势地转换经营机制,进行股份制改造,不断地调整企业结构,实施企业战略管理,充分发挥治理结构的领导作用,推行项目法施工以来,集团公司进行了四次重大改革,具体做法是:

一、抓住第一次改革机遇,实行“项目法”施工,实现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施工管理体制的彻底改革,为企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山东建工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至1990年企业已陷入难以为继的亏损边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为求生存、求发展,在没有任何上级部门指示和安排情况下,打破了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自觉在省内率先推行“项目法”施工改革,并且一举获得成功。从一九九一年开始企业发展一年一个新台阶,一年向前迈出一大步,不仅扭转了企业陷入亏损边缘的被动局面,而且经济效益逐年较大幅度的增长。例如:施工产值1990年仅完成2600多万元,到2001年已达到12亿元,增长了462倍;实现利润1990年亏损84万元,到2001年实现利润6255万元;竣工工程质量1990年优良品率为25%,2001年提高到81.88%,近三年已连续保持在80%左右,职工人均收入1990年仅有2400元,2001年已达20169元,提高8.4倍。

“项目法”施工构筑了施工管理层和劳务层两层分离的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框架,施工管理层最初组建为直属项目经理部,后扩建为项目公司,现改制为具有法人地位的子公司,由子公司直接管理按单位工程设置的项目经理部。劳务层组建劳务总公司,下设主体、装修、安装等专业公司,从而实现了企业经营机制的彻底转换。同时加强配套改革,建立了企业技术、质量、安全、文明施工、财务、劳资、材料、设备、经营和预决算的十大业务系统并组建劳务及人才、材料供应、设备租赁、资金和生活服务等五大模拟市场。并进行了用工、人事和分配制度等三项制度改革,按月度对二级单位进行跟踪考核,建立健全了企业监督检查、审计考核体系,确保了企业稳步发展,为后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抓住第二次改革机遇,在实行集团化经营的同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一九九四年山东建工集团根据企业发展状况,决定实施集团化经营战略,企业改革定位在走规模经营膨胀发展的路子。以原山东省建筑工程公司为核心企业,组建成立了山东省建设建工集团总公司。紧密层企业13家,半紧密层企业15家,松散层企业17家,为公司的发展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由于改革成功,当年被济南市政府列入了三十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单位,在下半年改制成为山东省建设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现代企业制度作为一种微观经济,涉及到企业内外部机制的各方面,主要是建立和完善以下几个方面的制度。

1、建立健全企业法人财产制度。山东建工集团按照国家的规定,对企业资产、债权债务由国资局和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了资产评估、产权界定,核实企业法人财产占有量,进行国有资产登记,确定企业法人财产权。使企业资产、企业资本金的股权结构均做到了产权清晰。

2、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山东建工集团在建立有限责任的改制过程中,始终把建立新型的领导体制放在重要地位。依法建立和完善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领导管理体制。使权力机构、决策机构、审计机构和执行层既相互分离,又相互制衡,并做到责权明确,各司其职,依法依规行使职权。

3、建立健全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山东建工集团按照有关规定,建立健全了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主要是成本预测、计划、核算,企业资金管理(包括资金使用、回收、清欠)等制度,进一步完善了企业财务管理,确保了企业效益的稳步增长。

从1994年完成改制,至2001年的七年中,山东建工集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施工产值累计完成41亿元,实现利润2.1亿元,

这两项指标的完成是改制前十年完成总和的近20倍。山东建工集团发展如此之快,就是得益于项目法施工和企业股份制改造。

三、抓住第三次改革机遇,进行企业内部股份制改造,建立母子公司投资主体。

山东建工集团在改制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决定对企业内部二级非法人的经营单位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有限公司。到1999年底,山东建工集团完成了对十一个土建子公司和十二个专业子公司的股份制改造,从总公司到子公司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具体做法是:

1、合理设立企业资本金和确定股权比例。

山东建工集团对二级非法人经营单进行了改制,其企业资本金和股权结构的设置,在当时主要考虑以下因素:一是《公司法》的规定标准,集团总公司的投资比例不超过净资产的50%;二是改制子公司职工投资入股的承受能力;三是总公司和子公司的经济效益;四是必须确保总公司的控股地位。总公司控股60~70%,改制子公司职工参股30~40%。现在由于改制后子公司规模发展较好,对年度完成产值过亿元、产值利润率达到5%以上的单位,其股权结构可调整为总公司40%,职工参股60%。企业资本金由过去的300万元扩大到700万元。总公司这样做更加有利于调动子公司的积极性,承揽的任务更多、完成产值更多、实现利润更多,使国家、企业、个人都得到的更多,达到了三者利益关系的统一,为企业做大做强奠定了基础。例如山东建工集团一公司,在建施工面积近50万平方米,年完成产值3亿元,实现利润1200万元。(每完成产值1000万元项目经理提取工资8000元,每完成50万元利润奖励12000元,另加挂钩奖罚)实践证明,只有改革才是企业发展的真正动力,才是硬道理。

2、合理确定职工个人出资比例。

山东建工集团规定改制子公司职工个人出资比例主要依据《山东省建筑企业深化改革意见》规定的“管理技术骨干多持股,主要经营者持大股”的要求设置的。经营者出资企业资本金的10%—20%,副职出资5%—10%;业务技术骨干出资3%—5%;一般人员原则不认购。从募股的整体情况看,经营者全部出资10%以上,最少出资50万元,最多出资100万元。实践证明,经营者出资越多,压力越大,动力也就越大,企业的发展也就越能形成良性循环。应该说这一次改革对企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职工参股实际上是要大家从腰包里实实在在的拿出钱来投入到企业的经营中去。我们认为山东建工如果没有前两次改革的成功和积累,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通过前两次改革使企业长足发展而重新凝聚起职工对企业的向心力,这次改革要想取得成功是不可想象的。山东建工的改革是渐进式的,符合山东建工集团实际情况的,所以取得了成功。高投资、高风险最后取得的也是高回报。

3、建立健全规范的子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⑴设股东会。由全体出资者组成,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股东按照《公司法》和公司章程行使职权。

⑵设董事会。根据《公司法》规定,由子公司股东选举产生,董事会选举董事长为公司法定代表人,依法行使职权。子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分设,以明确决策层和执行层的职责,山东建工集团所有改制的子公司,均按照项目管理的要求仍作为项目管理层形成工程项目管理公司,都不带施工队伍,逐步实现与国际项目管理接轨。

⑶设监事会。由子公司的股东会选举产生,监事会选举监事会主席,依法行使职权。

4、改制子公司的领导班子建设。

山东建工集团已经改制的子公司的领导班子,由董事长兼党支部书记、总经理、总工程师、主任会计师和副总经理组成,也可兼职或交叉任职。按照项目法施工的要求,对管理人员实行动态管理。为保持领导班子的相对稳定性和维护出资人的利益,原则上三年以内主要领导不异动。

5、改制子公司的机构设置及定员定编。

改制子公司的管理机构设置四部一室,即财务部、经营管理部、技术质量部、料具供应部和综合办公室。各部室制定规范的职责范围,各职能管理人员制订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子公司的定员人数必须坚持精干高效、一人多职、一专多能的原则,其定员人数视各子公司的施工规模而定。各子公司所属项目经理部设置和定员,视所承建的工程规模而定,实行动态管理。

6、总公司和改制子公司实行分权管理。

⑴总公司职权:

①负责组织承揽工程任务并组织投标,对中标的高大工程项目组织内部招标分配;

②负责签订工程总承包合同并负责合同管理;

③对重大投资项目行使决策权;

④对重大资产处置行使决策权;

⑤对子公司的引资、合作行使决策权;

⑥对子公司的经营管理行使监控权;

⑦对中层以上领导干部行使聘免和管理权。

⑵子公司职权:

①自行承揽任务和参与内外部投标权;

②完成年度责任目标;

③限额投资决策权;

④限额资金使用权;

⑤对本单位管理干部行使聘免和奖惩权;

⑥行使内部分配权;

⑦拒绝不合理摊派权。

四、抓住第四次改革机遇,进行企业制度创新,实施国退民进改造。

山东建工集团在企业制度上进行再创新,实施国退民进企业改造。具体作法是:

调整国有股权结构,进一步理顺国有股与企业的关系。主要是将48%的国有股,变现退出28.88%,国有股权实际参股19.12%。国有股所得的红利,主要用于对企业经营者的奖励。

他们把国有股变现退出的股份,全部转让给企业经营者、经营者群体和技术业务骨干。调整后的股权结构是,经营者持股120万元,经营者群体每人持股48~96万元。中层领导每人持股8~24万元。从而加大了企业骨干的经营风险,也进一步规范完善了企业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五、进行企业战略性调整,实施企业战略管理。

山东建工集团以入世为契机,以适应国内外两个市场为前提,以企业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实施企业战略管理为宗旨,结合企业实际,不失时机的进行企业组织结构、产业结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和战略目标的改革调整,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把企业做大做强,使企业继续保持在省市行业内部的领先地位。

1、切实搞好企业组织结构调整:

一是企业管理组织结构的调整,坚持企业管理制度创新原则,建立适应市场环境的管理机制,突出管理机构精干高效,减少管理层次,减少扯皮,明确岗位责任目标,解决多头管理的问题。从总公司到子公司甩掉传统的直线职能式管理模式,实行扁平化的矩阵式管理模式,突出业务系统化管理。集团总公司机关共77人,设五部一室即:市场经营管理部、企业战略管理部、工程项目管理部、财务融资管理部、质量技术监督管理部办公室等部室制管理,保留党群系统。实行部室制改革,不单纯是为了精简几个机构、裁减几个冗员,而是突出精干高效、做到减机构,不减职能,不削弱职能,减人不减工作效率、不减岗位责任。做到人人有事做,人人能做事,事事有人做,责任有人负。

二是生产组织结构的调整,就是在坚持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的前提下,进一步规范改制子公司运作,突出解决机制不活、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对发展缓慢、施工任务少、产值效益差、无大发展前途的子公司,实行内部兼并、重组方式调整。扶持发展快的骨干子公司,切实建立优胜劣汰机制,提高总公司经营管理的集中度。

三是劳务分承包的调整,在过去众多的劳务承包单位中,经过严格的考核筛选确定了69家具有一定实力的劳务承包单位。每年对劳务承包单位进行考评,淘汰后5名,同时引进5家新的劳务承包单位,通过优胜劣汰保证劳务承包单位的素质。

2、切实搞好企业产业结构调整:

山东建工集团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是: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新体制。以创立“山东建工股份有限公司”为主体,实现投资多元化,以带动总公司多元经济的发展,形成主业三分之二、附营三分之一,多业并举,配套能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

一是他们允许并鼓励有能力、有实力、业绩突出的个人可以组建内部个人控股子公司,也可以买断小型子公司的经营权,实行公有民营。山东建工集团的第十一有限公司、培训有限公司和试验中心就是这种经营模式的子公司。

二是以山东省建设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主发起人,联合山东省建筑工程设计研究院、山东省建筑工程学院和山东省岩土勘查总公司等八家产学研的院企单位,共同发起创立了“山东建工股份有限公司”,实行独立核算、独立经营,自行运作上市。该公司已进入上市辅导期。

三是加快山东省建工工业园建设,使之成为上市公司的新型主导产品的生产基地。投资二千万人民币引进了速成墙生产线,7月份已经安装完毕并试车投产,成为股份有限公司的拳头产品。增加工业园中高科技园建设投入,提高工业园区招商引资力度,今年已引进五项高科技产品。

四是扩大房地产开发公司、路桥公司、预拌砼公司的经营规模,使这些专业公司成为山东建工集团的多元化经营亮点和经济效益的增长群。

3、实施企业五大创新,全面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一是企业制度创新。两级公司建立了经营者决策失误、造成损失责任追究制度,以提高经营决策者在进行重大事项决策时科学性,最大限度的减少失误。

二是企业管理创新。关键是搞好项目管理,加强项目经理部的建设。。其次是强化企业基础管理,明确职能划分,突出岗位责任到位、高效服务到位和战略管理到位。

三是经营方式创新。首先是经营者、经营者群体及经营系统人员要认真学习wto的基本规则和原则。特别要学会和运用菲迪克条款。其次要运用现代管理手段完善投标网络,实行网上信息,建立标书评价、分析和统一审查制度,最大限度的提高中标率。三是经营方式加快向集约型转变。正确处理产值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对规模大、垫资多、取费低的工程要进行前期评估,决定是否承接。

四是科技人才创新。科技创新的重点是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化升级,加大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的力度。投资2000万元建设工业园研发中心,引进5名博士生,建立新型建材科研基地。加大微机开发利用,对大型新开工程全面实行微机管理和施工现场远程监控。人才创新的重点是加快培养造就一支适应入世环境的、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以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山东建工集团现在拥有博士生5名,硕士研究生20余名,大本以上学历管理人员600人。

五是企业文化创新。创建企业品牌,树立企业形象,着力建设好企业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使企业文化建设逐步向企业文化管理过渡。得益于领导集团能审时度势,正确领会和执行党的企业改革的方针政策,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抓住每一次机遇,不断深化企业改革。

山东建工集团的改革,波澜壮阔。实行项目法施工是对企业经营机制和施工管理体制的破冰之举。是打响企业发展的第一炮,是全方位企业改革的突破口,是树立企业丰碑的奠基石。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企业腾飞插上了搏击长空的翅膀。企业实施战略化管理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从山东建工集团的整个改革与发展中,我们感覚到一冶要改制、一冶建安要改制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认清形势,理清思路,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我们建筑行业是属于竞争性行业,是最早进入市场的行业之一。企业的经营机制、组织结构是否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市场占有率的重要一环。我们公司虽然也实行了改制,但改革的步子不大,仍残留着浓厚的计划经济痕迹。内部经营机制不活、组织结构不合理、企业管理不完善等与企业改革发展和市场经济要求不相适应的情况还相当严重。企业粗放经营有余,集约经营不足,产权关系不明晰,企业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也比较突出。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乃至削弱了企业整体优势,阻碍了企业发展。为此,公司领导层要深入学习党的一系列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探讨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和建筑市场的前景,从而认清建筑业的形势,理清企业发展思路,提高认识,统一思想,领导班子的思想观念应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应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我们认为领导班子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理清思路是企业改革改制的首要条件。

2、必须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

十五届四中全会指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要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山东建工集团改革的成功经验已证明在进行股份制改造中,通过经营者持大股、管理业务骨干多持股,不仅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股权结构多元化,而且是建立有效制衡法人治理结构的基本前提,由于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组成人员代表不同的所有者利益,所以才能形成相互约束、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才能保证对企业经营决策的正确性,最大限度地减少决策失误。

3、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风险机制。

实践证明,经营者持大股、技术业务骨干多持股明显优于人人持股。特别是经营者持大股是确保股份制改造成功的重要保证,只有经营者持大股才能形成较强的风险机制,才能充分发挥经营者的创造力。经营者出资越多,思想压力越大,压力越大,工作动力越大,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就越高,其智慧和潜能更能淋漓尽致的发挥。技术业务骨干多持股,能促进他们关心企业发展,增强企业的凝聚力。通过经营者持大股、技术业务骨干多持股,较好的把职工切身利益与企业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以资产为核心的有效激励约束机制。

4、必须统一全体员工的思想认识,加强企业凝聚力。

5、必须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根本保证。

企业产权管理工作总结篇6

关键词:高铁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对策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涉及科技、经济、管理、法律等多学科知识,具有复合性的特点。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不仅可以激发企业员工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使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赢得先机,而且还可以形成自己独特的专利池,从而达到遏制竞争对手、后发制人的目的。笔者试图对我国高铁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完善、管理机构的构建、管理人才的培养以及符合高铁企业自身特点的知识产权信息数据库的建立作一探究,希翼对我国高铁企业的发展有所借鉴。

1、加强我国高铁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必要性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是企业对知识产权开发、保护、运营的综合管理,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管理、战略管理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是为规范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和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推动企业强化对知识产权的有效开发、保护、运营而对企业知识产权进行的有计划的组织、协调、谋划和利用活动。[1]加强我国高铁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对我国高铁企业的知识产权的开发、保护、运营以及整个高铁产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战略意义。

1.1知识产权作为高铁企业的无形资产不同于其他有形资产

一方面,知识产权已被发达国家视为企业经营的第四资源(另外三项资源为:人才资源、物力资源和资金资源)。[2]知识产权尤其是专利权,作为高铁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其价值已经远超企业有形资产的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已经成为高铁企业的重要战略资源。2004年至2005年,中国南车青岛四方、中国北车长客服务和唐车公司先后从加拿大庞巴迪、日本川崎重工、法国阿尔斯通和德国西门子耗巨资引进专利技术。京津城际铁路使用了西门子技术,仅在通信信号专利技术上就耗资19亿元,而面对武广高铁,西门子则开出了64亿元天价。另外,我国高铁企业购买西门子原型车价格为每列3.5亿元人民币,而技术转让费则高达3.9亿欧元,相当于原型车价格的10倍之多。由此可见,知识产权作为我国高铁企业的重要无形资产,具有非凡的价值。另一方面,知识产权的客体即知识产品,是一种没有形体的精神财富,客体的非物质性是知识产权的本质属性所在[3]。客体的非物质性也决定了管理的复杂性和专业性,对高铁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不同于其他有形资产的管理。同时,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境外专利许可合同的签订,我国高铁企业知识产权在境外遭遇侵权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如何有效的降低其在境外遭遇侵权的可能性,降低诉讼风险,将是我国高铁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今后要面临的重要问题。

1.2构建我国高铁企业“专利池”(patentpool)的必然选择

专利池本质上是一种系统化的交易机制,是一种高效率低成本的集中管理专利的模式。我国高铁相关产品生产厂商越来越多,企业内部分工越来越细,一项产品所涉及的专利越来越密集,高铁专利技术涉及电力、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牵引制动等多个领域,出现了所谓的“专利灌丛”(patentthicket)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专利池,众多企业各自寻求专利许可的交易成本将十分惊人,而专利池的一站式打包许可方式无疑是最为高效的选择。[4]同时,专利池的构建有助于我国高铁企业联合起来,推行自己的技术标准,以及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利益,争夺国际市场,除设置技术壁垒之外,他们往往以专利池为武器对我国高铁企业发起标准和专利战。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张勤在国家知识产权局与铁道部签署知识产权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时指出,建立铁路行业知识产权战略试点工作机制,确立铁路工作的知识产权导向,要坚持以获得知识产权为追求目标,以形成技术标准为努力方向。而专利池的建立则更有助于技术标准的确立和推行,正如有学者所言:一项技术标准一旦确立,标准中所含大量专利的许可问题可能变得错综复杂,成为标准推广的绊脚石,此时,相关专利权人结成专利池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方式。[5]

1.3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国际四大高铁巨头公司(德国的西门子、法国的阿尔斯通、加拿大的庞巴迪、日本的川崎重工)无不把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作为公司发展的战略手段。他们无一例外的制定了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设置了相应的管理机构,配备了专业的管理人员,投入巨额的知识产权管理经费。德国西门子公司在全球设有12个知识产权管理部,知识产权管理人员400名,管理该公司的各类知识产权约150000项。[6]同时,为了实现最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西门子公司还制定了一揽子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法国阿尔斯通公司每年用于知识产权管理方面的费用大约为研究开发经费的2%-3%或者销售额的1%(阿尔斯通2008年营业收入达到264.61亿美元,利润15.66亿美元),如果费用不足,还可以继续申请。[7]在中国高铁“走出去”的现今,要想同国际高铁巨头企业竞争,分享国际高速铁路建设这块大蛋糕,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高铁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加强企业知识产权的开发,保护好自己的核心技术不受侵犯,同时避免侵犯他国高铁企业的专利技术。

2、我国高铁企业存在的知识产权管理问题

通过对我国高铁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情况的分析,笔者发现我国高铁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缺乏制度保障和组织保障,缺乏适应高铁企业快速发展的高水平、复合型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同时,对企业自身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不够。

2.1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多数高铁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不健全,有些企业甚至尚未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专利管理、版权管理、商标管理以及商业秘密管理等制度办法的制定处于或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同时,有些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存在照搬现象,这已成为我国铁路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通病”。以中国南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车公司”)为例,该公司的规章制度可谓是一应俱全,从股东大会议事规则、董事会议事规则、监事会议事规则、独立董事工作细则再到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管理规定,公司建立了一整套的完整的内控体系,调控着人力资源管理、行政事务管理、科技管理、海外业务管理、战略研究与新事业管理等十一大系统。[8]但是,笔者发现,公司唯独没有对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制定系统化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关于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管理散见于科技管理、海外业务管理、质量管理等规章制度之中。与之相比,国外高铁巨头企业可谓是高瞻远瞩,它们不仅建立了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而且多从战略高度进行谋划。以法国阿尔斯通公司为例,该公司及其下属研究单位都将专利发展战略纳入本单位的战略发展研究及本企业正常工作程序之中,在立项、研究开发、生产、销售、进出口贸易等各个环节中注意采用最适合的方式保护知识产权,或者主动在有关领域内形成专利保护网。[9]除此之外,它还制定了与本公司经营特点相适应的各种规章制度对本公司的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进行精心管理,包括公司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设置制度、公司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的培训与奖励制度、知识产权归属制度、专利文献的利用制度、专利的实施许可制度、专利的保护与诉讼制度、计算机软件与商业秘密的管理与保护制度等。

2.2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不健全

通过对南车公司、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车公司”)和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铁建”)职能部门设置及其部门职能的分析,笔者发现,目前我国享有实力的高铁企业在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上多是沿用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知识产权管理基本上还是挂靠科研管理部门,或者由其他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这往往造成“代”而不“理”的现象发生,使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流于形式,有些公司甚至完全忽视了对知识产权的管理。以南车公司为例,该公司共设立十九个职能部门,[10]但唯独没有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分别由相关部门代为管理:总裁办公室负责技术秘密的保密工作,科学技术部负责相关知识产权、专利技术的归口管理,法律事务部负责商标管理以及公司知识产权保护的组织管理工作。其他高铁企业情况基本类似,北车公司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由研究院负责,法律事务部不负责与知识产权相关的工作,而中国铁建不仅没有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甚至没有设立法律事务部门,公司本级的法律事务由企业管理部代为负责,并没有一个部门在部门职责中明确规定负责对知识产权工作的管理。与之相比,国外高铁巨头企业大多都设立了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法国阿尔斯通公司专设知识产权部,直接归集团技术总经理领导,知识产权部部长对集团技术总经理负责。同时,每个下属公司及研究中心都有知识产权高级律师,每个下属业务部门都任命一名知识产权部的人员作为业务指导律师。德国西门子公司也设立了知识产权管理总部,负责技术规则和关于知识产权交易方面的规定,总部下又分为十多个部门,部门经理要为各自集团的知识产权工作负责,当遇到相关集团的知识产权事务时,他们是唯一的联系人。[11]

2.3缺乏复合型知识产权管理人才

我国高铁企业无不把“走出去”作为今后企业奋斗的目标,南车公司在本公司发展战略中明确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打造本公司的国际化品牌”,北车公司也明确指出“‘国际化’是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探索从国际贸易向国际化经营迈进的途径”。我国高铁企业实现“走出去”战略目标的关键在于人才,没有高素质的知识产权管理人才,高铁企业的知识产权将得不到有效地开发和运用,高铁“走出去”战略的目标将会仅仅停留在口号的层面。目前,我国几大享有实力的高铁企业已经拥有大量的工程师和专业技术人员。比如,截止2007年,中国铁建拥有初、中、高级技术人员共约86000人,其中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勘察大师2人、国家设计大师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188人、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21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17人、高级工程师6375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8050人、工程师16207人。[12]但是,纵观我国主要高铁产品生产企业的技术人员工作情况,笔者发现,公司技术人员仅负责本领域的技术研发工作,而对知识产权的评估、申请则主要由公司法律部门配合外部专利事务所代为进行。公司缺乏既懂技术,又懂法律、经济、管理和外语的复合型知识产权管理人才。正如我们所知,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是企业对知识产权开发、保护、运营的综合管理,涉及科技、经济、管理、法律等多学科知识,具有复合性的特点。因此,我国高铁企业现在的人才结构很难对本企业知识产权进行有效的开发、保护、运营。

2.4对企业知识产权的开发力度不够

我国高铁企业所拥有的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占公司总资产比例极小,充分表现出我国高铁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不重视对知识产权尤其是专利权的开发。笔者对南车公司的资产构成情况分析后发现,公司知识产权资产尤其是专利权所占比重甚少。南车公司资产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流动资产主要包括货币资金、应收账款、预付款项、存货等,非流动资产则主要由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构成。2007年,该公司无形资产净值309000万元,公司总资产为3272586万元,无形资产占公司总资产的9.44%;2008年,公司无形资产343240万元,公司总资产为4548867万元,无形资产占公司总资产的7.55%;2009年,公司无形资产344395万元,公司总资产为5470409万元,无形资产占公司总资产的6.30%。同时,从07年到09年公司无形资产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土地使用权价值上涨,而非公司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的增加。并且,公司无形资产的构成主要包括土地使用权、软件使用权和工业产权及专有技术,按照均比计算,专利技术仅占无形资产的一小部分,约为3%左右。而国内其他高铁企业知识产权开发状况也不容乐观,截止2007年9月30日,中国铁建及下属二级公司共持有67件境内注册商标,87件境内专利。[13]随着中国加入wto,知识产权贸易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企业拥有知识产权的数量多少和质量高低将直接影响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影响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完善我国高铁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对策建议

我国高铁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以上诸多不善之处,已经严重阻碍了企业自身的发展,必将成为高铁企业走出国门的一道门槛。笔者认为,切实完善这些不足之处,将加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作为企业知识产权整体战略的重要一环势在必行。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完善。

3.1高铁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构建

笔者认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构建应该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做到既全面又有所侧重,我国高铁企业应当建立和完善以专利为核心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同时兼顾到商标管理、商业秘密管理、著作权及计算机软件的管理等内容。

我国高铁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设计应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着手进行规划。在宏观层面,应该从全局的、战略的、系统的高度制定适合高铁企业特点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主要指高铁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包括高铁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推进、评估等多个方面。在微观层面,我国高铁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应体现在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管理等各个方面,使高铁企业自身的知识产权资源在每个阶段都得到相应制度的规制和保护。具体来讲:1、调整高铁企业知识产权创造阶段的管理制度。在此阶段,制度设计的重点应该在于激发企业员工进行发明创造的积极性、规范知识产权产生后的产权归属(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以及知识产权的审查申报等方面。同时,由于我国高铁技术多是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的二次开发创新,因此专利技术的引进管理制度也必不可少。2、调整高铁企业知识产权运用阶段的管理制度。在此阶段,制度制定的重点在于充分利用高铁企业自身所拥有的知识产权资源,实现知识产权价值的最大化。3、调整高铁企业知识产权保护阶段的管理制度。此阶段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重点在于随时监控竞争对手,及时发现侵权行为,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保障本企业的知识产权不被侵害。同时,对于需要保密的技术采取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4、调整高铁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阶段的管理制度。此阶段的制度重点应该是加强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实现企业知识产权资源的有效运行和合理配置,主要是知识产权专门管理机构的设置及其职权分工等制度。

最后,我国高铁企业在制定本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时,应当符合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基本要求,同时,在我国高铁企业迅速“走出去”的今天,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制定又要遵循国际社会中有关知识产权的共同准则,以尽量减少纠纷,实现高铁企业知识产权资源的价值最大化,同时充分有效地保护自身的知识产权权益。

3.2高铁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设置

我国高铁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设置,应当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高铁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外部组织结构(即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二是高铁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内部管理机构。

我国高铁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外部组织结构。纵观各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外部组织结构设置,基本模式主要有三种:隶属于产品研发部门、直属于决策层、隶属于法务部门。这三种模式各有千秋,各有利弊。第二种模式即隶属于决策层的模式适合于企业规模大、知识产权管理复杂、业务具有国际性的大型企业集团。在此模式中,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位阶较高,可以参与高层知识产权决策,易于公司知识产权战略的贯彻实施,但是可能出现与研发部门联系不够紧密、部门间沟通成本较大的弊端。我国高铁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设置究竟选择哪种模式,应充分考虑我国高铁企业的自身特点,同时要对这种模式显示出来的弊端加以调整。笔者认为,隶属于决策层的模式更适合我国高铁企业。目前我国高铁企业规模大,注册资金雄厚,研发投入多,且都将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作为自己未来的发展目标。将知识产权管理部门隶属于决策层管理,将有助于公司知识产权战略在公司各个部门的贯彻实施,便于直接参与公司重大知识产权策略的制定,同时也可以直接与公司法务部门联系,掌握公司与知识产权有关的法务信息,及时处理。

我国高铁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内部管理机构。从世界各国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内部组织结构来看,目前主要有三种典型的基本模式,即集中管理式、分散管理式和行列管理式。分散管理式主要适合于企业产品种类多,涉及技术种类以及其他知识产权运用方式复杂的大型企业。随着高铁企业的快速发展,其在未来国际竞争中无疑将形成以专利为核心、其他知识产权相配合的完善的知识产权体系。同时,高铁技术是一个庞大而极其复杂的技术体系,涉及到机车车辆、通信信号、牵引供电、运营调度、车体结构、综合检测、路基路轨等多个方面,这些技术的专利申请和应用也极为复杂。结合我国高铁企业自身特点,笔者认为分散管理式的模式更适合我国高铁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内部管理机构设置。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国外企业成熟的分散管理模式的经验,在高铁企业内部设置一个知识产权本部、若干研究所和事业本部。在知识产权本部内可以另设7个部门,分别是策划部(负责推动全公司的中长期知识产权策略,管理知识产权行政事宜)、技术法务部(负责处理知识产权诉讼事宜)、软件保护部(负责软件著作权的登记、运用、补偿事宜)、专利第一、二部(负责统筹管理技术契约工作),专利申请部(集中管理国内外专利申请事宜)、设计商标部(负责设计和商标的申请、登记)、专利信息中心(负责管理专利信息,建立电子申请系统)。根据技术特征的不同,高铁企业事业部可以设立机车与动力事业部,轨道客车事业部,货车车辆事业部,机电产品事业部、工程机械事业部等等。每个高铁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不同特点进行设置。同时,各研究所和各事业部均配置知识产权部,直接隶属于负责技术工作的副所长或总工程师,主要担负该研究所、事业本部的知识产权行政事务,并负责从产品研究开发初期的专利发掘、专利调查、制作专利关系图到国内外专利的申请等所有业务。[14]

3.3高铁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才的培养

我国高铁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才的培养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积极引进懂技术、懂法律、懂管理、懂外语的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二是加强对本企业现有人员的培养,构建企业自身所需的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引进复合型人才可以满足高铁企业对知识产权人才的紧急需求,快速提高高铁企业对铁路知识产权的开发、应用和保护的能力。而加强高铁企业现有人员培养的优点在于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特点,精确定位,培养适合高铁企业未来发展需要的独具特色的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

高铁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才的培养,重点在于专利法律知识及专利技术开发和应用的培养,同时兼顾商标、著作权、商业秘密等知识的培养。笔者认为,知识产权管理人才的培养,应当是分层次、有重点的培养。对于知识产权本部及各研究所和各事业部从事行政事务和知识产权法律工作的人员,应该加强相关知识产权法律知识以及知识产权战略和知识产权管理知识的培养。对于从事专利信息检索分析的专业人员,除了进行法律知识的培养,还应该加强专利信息检索及分析利用以及专题专利数据库的应用的培养。而对于高铁企业研发人员以及工作在一线的事业部门的技术人员,除了上述知识的培养之外,还应该加强专利申请程序、三性判断、专利申请文件的撰写、专利及技术秘密的保护等方面知识的培养。同时做好与专利信息检索人员的沟通工作,做到专利信息数据的共享。高铁企业各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和事业部门的技术人员,作为研发创新的一线工作者,其对专利文献更具有敏感性和洞察力,更容易从专利文献中找到灵感,发现现有专利技术的漏洞,从而开发出高铁企业具有竞争力和战略意义的专利技术,因此加强其对专利文献的利用和专利文献的撰写以及技术保密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

以上关于高铁企业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主要针对的是知识产权部门人才的培养,但是笔者认为,作为一个国际性的大企业,我国高铁企业还应加强全体员工的知识产权意识,注重对其他员工知识产权基本知识的培养,在企业内部形成尊重知识产权,崇尚技术创新的良好氛围。

3.4建立系统全面的知识产权信息资源数据库

针对高铁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不重视自身知识产权开发的问题,通过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构建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培养复合型知识产权管理人才虽然可以得到很大提高与改善。但是,如果在高铁企业内部建立系统的、符合企业发展自身特点的知识产权信息数据库,则此问题将得到几于根本性的解决。高铁企业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知识产权数据库,应重视知识产权信息的全面收集与管理(包括专利技术信息、商标信息、著作权信息、商业秘密信息等),但笔者认为,作为一个对技术要求极高的高科技企业,应更加重视专利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因此,对世界各国尤其是我国高铁企业的主要竞争国,以及高铁企业技术拟输出国的专利文献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必不可少。正如有学者所言,“专利文献是技术知识的百科全书,它包含了全世界最全面、最新的技术信息。据世界知识产权局统计,发明成果的90%-95%首先在专利文献中公开。充分利用专利信息,可以节约开发经费40%、开发时间60%。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在一项科研成功的因素中,90%来自已有技术,而真正创造性的劳动仅占10%”[15]。因此,重视对已有专利文献信息的收集利用,能够提高研发创新起点,避免资金、人力资源的重复投入,同时也可以从专利信息的分析中预测竞争对手的技术开发方向和市场特点。

我国高铁企业知识产权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建立首先要面对的是信息的分类问题。笔者认为,信息的分类可根据国际专利分类表(ipC)对相关铁路产品技术的分类方法设定。[16]这样划分的好处在于同国际公约和大多数公约成员国的划分方法相符合,便于信息的及时收集归类。

知识产权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建立同时还面临专利技术信息的来源问题。笔者认为,专利技术信息的来源应包括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在国际层面,我国高铁企业首先应获得欧洲专利局公布的专利信息,因为我国高铁企业的主要竞争对手中的德国西门子公司和法国阿尔斯通公司都分布在欧洲,对这两家公司专利数据的了解和分析至关重要,而该网站免费提供包括这两家公司的世界70多个国家及wipo的共近3100万件专利数据。对于世界其他国家的专利信息,笔者认为并不需要全面购买或检索分析,而应该有针对性。比如,可针对我国高铁企业技术拟输出国本国以及在本国将要面临的竞争对手的高铁专利技术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这样既节约了人力、物力成本,又更富有实用性。同时,笔者认为,当高铁企业投资重大项目,对专利检索的查全率、查准率要求严格时,应考虑购买使用质量更高的商业专利数据库,比如Derwent公司开发的专利数据库,Dialog联机检索系统专利数据库、Stn联机检索系统专利数据库。其中,Stn系统数据库可以查询到美国专利、日本专利、欧洲专利、pCt专利申请公开文献、Derwent专利,其信息全面系统具有权威性,不失为高铁企业发展所需数据库首选资源。在国内层面,高铁企业应注重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提供的专利信息数据,该网站提供中国专利信息全文数据库,并可以免费提供下载和打印,除此之外,国内互联网上的专利信息资源还包括中国知识产权网专利库、中国专利信息网专利库、易信网专利库、CnKi网专利库等。这些数据库各有特点,如国家知识产权局网提供一般的简单性检索,但有全文数据;中国专利信息网专利库更适合一些复杂性的检索;易信网专利库提供失效专利信息的检索。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我们必须对这些国际国内专利信息进行二次开发,将其汇编整理到高铁企业自己创建的专利文献数据库中,以便及时对这些信息进行技术分析,并在第一时间将所得到的信息与分析结果直接传递给知识产权总部和科技人员手中。通过对已掌握的专利信息的定性、定量分析,找出其分布规律及发展趋势,将这些零散的专利信息系统化,技术人员就很容易从中找到专利技术的漏洞,进行专利“漏洞开发”,或“围攻”现有专利,从而达到遏制竞争对手,后发制人的目的。

4、结语

知识产权作为我国高铁企业重要的经营资源、战略资源,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其他人财物力资源难以比拟的重要价值。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国外高铁企业无不把知识产权作为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武器。因此,我国高铁企业要想走出国门,在国际竞争中赢得竞争优势,必须认真面对自身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的不足之处,逐一进行改善,以便加强对知识产权的培育和管理,从而获得高质量的专利技术,赢得在国际竞争中的主动权。

参考文献:

[1]冯晓青.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基本问题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0(4):54.

[2]何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实务[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170.

[3]吴汉东.知识产权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21.

[4]詹映、朱雪忠.标准和专利战的主角――专利池解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1):95.

[5]同上.

[6]学习跨国公司的知识产权战略[eB/oL].[2011-10-12]..

[7]航天总公司专利及知识产权考察团.法国专利及知识产权考察报告[J].航天知识产权.1998(1):27.

[8]中国南车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度第一期中期票据募集说明书.

[9]航天总公司专利及知识产权考察团.欧洲专利及知识产权考察报告[J].航天知识产权.1998(1):12.

[10]分别是:董事会办公室、总裁办公室、战略和发展部、运营管理部、财务部、资本运营部、人力资源部、审计和风险部、科学技术部、法律事务部、监察部、企业文化部、信息技术部、机车事业部、客车事业部、货车事业部、城轨事业部、新产业事业部、海外事业部。

[11]西门子:紧盯未来的创新舞者[eB/oL].[2011-10-12].省略/showarticle.asp?articleid=17781.

[12]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a股股票招股说明书.

[13]同上.

[14]范晓波.中国知识产权管理报告[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114―115.

企业产权管理工作总结篇7

多元经济企业;发展方向;管控模式

1.多元经济企业整合后的发展方向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实现多元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多元经济企业整合后的发展方向具体包括四个方面:

企业管理目标。多元经济作为国有和集体控(参)股企业,多元经济企业整合后将行使出资人的相关管理职能以及生产经营监管职能。因此,在加快理顺产权关系、劳动关系和管理关系的基础上,实行分类分级管理,落实管理责任,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对国有全资和国有控股企业,比照二级单位管理;对集体全资、集体控股企业,其安全、质量、环保、人事、党群工作等,则实行委托管理,行使出资人的相关管理职能以及生产经营监管职能。

整合重组目标。以专业化、集团化为整合重组目标,逐步对产业关联度高、具有优势互补和战略协同效益的企业,实施专业化、区域化整合重组,基本形成业务类别突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

产业结构目标。立足于培育自我生存发展能力,构建适合集体资产做强做大的产业结构和业务体系,形成与主营业务协调持续发展的产业格局。

2.多元经济企业整合后的管控模式

实行集团化的分级管理模式。多元经济资源整合后的多元经济企业,实行“集团管理、公司运作、放权经营”的管控模式。为对多种经营企业实施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有效管理,鼓励和支持经营规模较大、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加快以优势企业为核心的集团化重组,对具备一定规模的多种经营企业比照直属二级单位实行行政分级监管。

建立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各集团公司建立责权统一、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集团为市场竞争主体,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具有运作管理的自。各集团根据自己的专业优势,进行市场开发、客户管理、生产运营和安全环保管理。

对各集团公司进行分类管理,对各集团的产品方向、技术进步、经济效益提出要求,即进行战略意义上的引导、指导。

各集团公司要严格按照《公司法》要求设立公司制法人,依法建立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实行决策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管理权和监督权的分离。

各集团公司采取“直线职能式与事业部式相结合”的组织结构。按照扁平化管理的理念,设立精干、高效的总部机关。科学定员、控制人数,对所属组织按地区重组和专业分工重组的子公司进行设置。

各集团公司的主要职能是制定公司发展战略与发展目标;进行重大投资决策,审批下属公司的较大投资项目;任免直属公司的主要领导成员;对资金实行集中管理,统一进行资本运营;确定下属公司的利润指标、财务预算,实施绩效考核;协调下属公司之间的经济关系;对下属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审计和监督;对下属公司提供政策指导;在规划计划、人力资源、市场、财务、审计、法律等方面提供支持。

强化内部审计体系。在各集团公司总部设立审计部,强化审计职能,形成“制度+审计”的监督检查体系。建立学习型的企业,学习海尔等企业管理理念,重视人本管理,建立和谐长庆。

强化股权管理。实施战略控制管理:规范清理后,所保留的30家三级法人实体,均属于国有、集体有绝对控制力的企业。按照中国石油的要求,对这类企业在股权管理上实行“战略控制管理”。管理内容主要包括:按股权决策程序审议公司基本管理制度,公司内部管理机构设置及调整方案,公司发展规划与经营计划,投融资计划及方案,财务预算与决算方案,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公司资本构成变动事项,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清算事项,以及涉及《章程》修订的其它事项;选派股东代表、董事、监事,推荐经理层人员,并对所委派、推荐人员进行绩效考核;监控企业经营动态,督促相关决策的贯彻落实。

健全股权管理职能:按照全过程股权管理的要求,股权管理应覆盖股权投资、股权过程管理、股权处置等环节。可对资本运营部原有科室职能做相应调整,按照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所确定的工作流程,由投资管理科行使投资规划和法人实体投资管理职能,股权管理科继续行使出资人行权管理职能,原改革改制办公室行使法人实体整合重组及调整处置等管理职能,并设立专职董监事办公室,与中国石油资本运营部相关职能接轨。

加强绩效管理与考核:各法人企业应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并按照股权管理程序审定的年度预算指标,由公司董事会具体制定经营考核政策,年末由资本运营部统一指定中介机构进行严格审计,按照审计结果进行相应的奖惩,考核结果与二级托管单位年度考核挂钩。

分层级管理经营者。按照企业分级监管模式,对分级监管企业董事长、总经理、党委(总支)书记,比照正处级、副处级(总师)干部,实行备案制管理。

对公司直接监管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党委(总支)书记,比照正处级干部管理,对副总经理(总师)比照副处级干部管理。对二级单位实施行政监管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党委(总支)书记,比照副处级干部管理。对上述实行备案制管理的干部,经履行考核程序后,可以在全同级别干部岗位上交流任用。

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宏观指导。为实现生产统一协调,安全统一管理,以及避免重复建设、同业竞争,降低经营风险,凡以市场为依托的多种经营企业,及二级单位在不直接干预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前提下,在劳动用工、市场协调、车辆购置、财务及资金管理、重大投资、审计监督等方面,进行必要的协调、控制和监管。

多种经营企业的HSe管理、质量监督、资质认证等项工作,按相关政策和专业管理要求,进行统一管理。

对企业财务工作实行动态归口管理。对多种经营企业管理状况、主要经济发展指标等,纳入多种经营企业统计管理范围,实施动态归口管理。多种经营企业应按要求,及时上报各种统计报表、财务报表等统计信息。

主办单位管理党群工作。多种经营企业的党建、工会、共青团等党群工作,依照各自章程和有关法规,可由其所在的二级单位负责管理。

明确多元经济发展方向和模式,全面正确地把握企业改革的形势,抓住机遇,推进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探索国有资本与集体资本的重组联合和企业间的重组整合。本文分析了多元经济企业整合后的发展方向,以及多元经济企业整合后的管控模式。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带来新的启示。

[1]刘力.多元化经营及对企业价值的影响[J].经济科学,2011.03

企业产权管理工作总结篇8

任何一项制度的设计,都必须根据一个单位自身的实际情况来作出安排。制度不能照搬,制度也没有万能的。论文百事通因此,本文中讨论的只是带有普遍性的原则性问题。

(一)薪酬制度的设计。薪酬制度是一项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企业是否能吸引、留住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所以也是企业管理的一项核心制度。

1薪酬制度设计的目的:提供公平的待遇和均等的机会,促进企业及员工共同发展与成长,调动经营管理者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这里必须注意两个问题。首先是公平。一项制度出台,必须对适用对象同时都适用,不能有“盲区”,尽量避免“特区”。其次是要兼顾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仅仅是单方面顾及企业一方或员工一方的制度设计,注定推行不下去,或者起不到激励的效果。

2薪酬制度设计的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国有企业,必须遵循“按劳分配,按岗取酬,效益优先,重点激励”的原则。其意义在于: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基本形式和根本原则,必须坚持;按岗取酬是企业的具体分配方式,薪酬以岗位为导向,岗位靠竞争,收入靠贡献,岗变薪变,一岗多薪;效益优先,重点激励是将经营管理者的收入与个人劳动成果以及企业经济效益紧密地结合起来。同时,侧重于把优厚的待遇向有突出贡献和重大成就的人员倾斜。

3薪酬制度设计的内容。首先,要在企业内部建立科学、公平的岗位评价和业绩考核体系。这是一切激励制度和措施的基本保证。根据企业的经营规模、业务范围、业务开拓的形式等不同,岗位评价和业绩考核的内容和目标也不同。评价和考核体系主要应该包括:岗位描述(权利、责任与义务)、岗位评估(岗位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工作目标(数量、质量、效益等)、业绩考核标准、奖惩措施和幅度。

其次,要根据不同岗位和不同工作目标,确定有效的薪酬模式。目前我国国有企业中至少存在两大类型的薪酬模式,一类是以岗位工资为基础的工资制度,即对岗位的责任、风险、负荷和性质要求等进行调查分析后,用量化的方法对岗位进行科学的评价,然后确定在岗员工的岗位基本工资,在确定岗位工资时,有的企业会适当考虑员工的工龄、职称等综合因素,有的根据贡献大小在相同岗位设定不同级别(档次),有的会根据员工上年度业绩考核情况来确定本年度岗位工资的浮动系数,等等。这一类工资制度适用于公司的一般员工。另一类是特别工资制。为吸引优秀经营管理人才,特别是企业急需的管理、技术、营销、服务等高端人才,许多国有企业现在开始采用谈判工资制、年薪制、佣金制、产品技术奖励制、市场开发奖励制、项目比例提奖制、高学历奖励制等。国有企业对经营管理者的激励,应尽量实行特别工资制,企业要与经营管理者签订明确的目标责任书,并实行动态管理。

4薪酬制度的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国有企业的薪酬分配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按市场化的要求对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改革是一个方向,也是必然的趋势,但由于我国国有企业长期以来受传统的行政级别等观念影响较深,因此,在全部国有企业中实行完全市场化的薪酬制度还有待时日。薪酬制度的实施必须体现企业的和谐、稳定发展,市场化程度高的企业步子可以迈大一些,必须体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进步,维护全体员工的利益,员工能分享企业发展的成果;必须体现激励的原则和作用,要能充分调动一切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积极因素,形成企业在人力资源上的核心竞争力。

(二)股权激励制度的设计

1实施股权激励上市公司的基本条件。根据国务院国资委两个试行办法中的规定,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适用范围是“中央非金融企业改制重组境外上市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和“股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上市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在股权激励和机制的设计上,应着重考虑5个关键因素:

其一,公司治理结构规范,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组织健全,职责明确,外部董事(含独立董事)占董事会成员半数以上;境外上市公司规定董事会中有3名以上独立董事并能有效履行职责。

其二,薪酬委员会由外部董事构成,且薪酬委员会制度健全,议事规则完善,运行规范。

其三,内部控制制度和绩效考核体系健全,基础管理制度规范,建立了符合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劳动用工、薪酬福利制度及绩效考核体系。

其四,发展战略明确,资产质量和财务状况良好,经营业绩稳健;近3年无财务违法违规行为和不良记录。

其五,证券监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2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对象

(1)股权激励对象原则上限于上市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以下简称高管人员)以及对上市公司整体业绩和持续发展有直接影响的核心技术人才和管理骨干,股权激励的重点是上市公司的高管人员。

(2)参与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董事包括执行董事、非执行董事,但上市公司监事、独立董事以及由上市公司控股公司以外的人员担任的外部董事,暂不纳入股权激励计划。

(3)参与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高管人员是指对公司决策、经营、管理负有领导职责的人员,包括总经理、副总经理、公司财务负责人(包括其他履行上述职责的人员)、董事会秘书和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人员。

(4)参与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核心技术人才、管理骨干由公司董事会根据其对上市公司发展的重要性和贡献等情况确定。高新技术企业可结合行业特点和高科技人才构成情况界定核心技术人才的激励范围,但必须就确定依据、授予范围及数量等情况作出说明。

(5)上市公司母公司(控股公司)负责人在上市公司任职的,可参与股权激励计划,但只能参与一家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计划。

(6)在股权授予日,任何持有上市公司5%以上有表决权股份的人员,未经股东大会批准,不得参加股权激励计划。

(7)证券监管部门规定的不得成为激励对象的人员,不得参与股权激励计划。

3股权激励计划的数量规定

一是总量规定。在股权激励计划有效期内授予的股权总量,应结合上市公司股本规模的大小和股权激励对象的范围、股权激励水平等因素,在0.1%-10%之间合理确定。但上市公司全部有效的股权激励计划所涉及的标的股票总数累计不得超过公司股本总额的10%。

二是ipo数量规定。上市公司首次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授予的股权数量,原则上应控制在上市公司股本总额的1%以内。

三是个人数量规定。上市公司任何一名激励对象通过全部有效的股权激励计划获授的本公司股权,累计不得超过公司股本总额的1%,经股东大会特别决议批准的除外。

授予高级管理人员的股权数量按下列办法确定:在股权激励计划有效期内,高级管理人员个人股权激励预期收益水平,应控制在其薪酬总水平(含预期的期权或股权收益)的30%以内(境外上市公司应控制在其薪酬总水平的40%以内)。高级管理人员薪酬总水平应参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或部门的原则规定,依据上市公司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办法确定。与此同时,参照国际通行的期权定价模型或股票公平市场价,科学合理地测算股票期权的预期价值或限制性股票的预期收益。

授予董事、核心技术人员和管理骨干的股权数量,比照高级管理人员的办法确定;各激励对象薪酬总水平和预期股权激励收益占薪酬总水平的比例,应根据上市公司岗位分析、岗位测评和岗位职责,按岗位序定。

4股权激励计划的考核和管理

国有控股股东应依法行使股东权利,要求和督促上市公司制定严格的股权激励管理办法,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绩效考核评价制度,以绩效考核指标完成情况为基础,对股权激励计划实施动态管理。

参与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母公司(控股公司)的负责人,其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应符合《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或相应国有资产监管机构或部门的有关规定。对于央企负责人,只有业绩考核达到a和B级才能获得股权激励;对于非央企负责人的高管,要由上市公司股东大会确定考核指标。

授予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股权,应根据任期考核或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行权或兑现。授予的股票期权,应留有不低于授予总量的20%留至任职(或任期)考核合格后行权;授予的限制性股票,应将不低于20%的部分锁定至任职(或任期)期满后兑现。

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所需标的股票来源,可以根据公司实际情况,通过向激励对象发行股份、回购本公司股份及法律、行政法规允许的其他方式确定,不得由单一国有股股东支付或擅自无偿量化国有股权。

(三)管理者持股或管理者收购

管理层持有企业非控股股权的激励与约束作用,在国外一些大企业中得到了验证,是一些市场经济国家激励与约束企业管理层的重要制度。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证明,只要严格控制、规范操作,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企业管理层通过增资扩股方式持有本企业少量股权,一般不会导致内部人控制和国有资产流失,可能有利于促进对其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建立。

2004年8月开始,以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指责我国许多企业管理层借国企改革之机大肆化公为私、侵吞国有资产为开端,一场激烈的社会大论战就此展开,并持续至今。在我国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的确存在一些借mBo管理层收购之名,行侵吞国有资产之实的行为,但不可否定管理层收购或管理层持股在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在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激励方面的积极作用,我们要做的工作不是片面地叫停,而应该从制度上进行规范。在过去几年中,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对于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国企的股权转让一直持审慎态度,国务院国资委从2003年成立以来,3年内先后发了5个相关文件进行规范。2005年12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资委《关于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提出,“严格控制企业管理层通过增资扩股持股”,尽管加了“严格控制”的字眼,但从明令禁止,到中小型国有企业可以探索,大型国有企业不得转让,再到严格控制,解禁的意味已是不言而喻;尽管规定了“管理层的持股总量不得达到控股或相对控股数量”,但随着管理和规范力度进一步加强,在中小国企中重开mBo也指日而待。

1实行管理者持股计划的对象。国资委《关于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实施意见》中规定:“管理层”是指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负责人以及领导班子的其他成员,“管理层通过增资扩股持股”,不包括对管理层实施的奖励股权或股票期权。

国有及国有控股大型企业实施改制,应严格控制管理层通过增资扩股以各种方式直接或间接持有本企业的股权。为探索实施激励与约束机制,经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批准,凡通过公开招聘、企业内部竞争上岗等方式竞聘上岗或对企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管理层成员,可通过增资扩股持有本企业股权,但管理层的持股总量不得达到控股或相对控股数量。

2管理者持股的政策规定。尽管国家对国有企业管理者持股解禁,但如果不从政策上进行规范,还从制度上进行监管,那么在国有股减持,管理者通过增资扩股持股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国有资产流失的不良结果。因此,管理者持股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激励方式,不得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约束与规范:

一方面,管理层成员拟通过增资扩股持有企业股权的,不得参与制订改制方案、确定国有产权折股价、选择中介机构,以及清产核资、财务审计、离任审计、资产评估中的重大事项。

另一方面,管理层持股必须提供资金来源合法的相关证明,必须执行《贷款通则》的有关规定,不得向包括本企业在内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借款,不得以国有产权或资产作为标的物通过抵押、质押、贴现等方式筹集资金,也不得采取信托或委托等方式间接持有企业股权。

再一方面,存在下列情况之一的管理层成员,不得通过增资扩股持有改制企业的股权:一是经审计认定对改制企业经营业绩下降负有直接责任的;二是故意转移、隐匿资产,或者在改制过程中通过关联交易影响企业净资产的;三是向中介机构提供虚假资料,导致审计、评估结果失真,或者与有关方面串通,压低资产评估值以及国有产权折股价的;四是违反有关制度,参与不该参与的事项,如制订改制方案、确定国有产权折股价、选择中介机构的;五是无法提供持股资金来源合法相关证明的。新晨

二、制度设计上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激励与约束。激励和约束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没有约束的激励是不完整的,也达不到激励的效果。因此,在国有企业对经营管理者进行激励制度设计时,必须坚持激励与约束相结合,风险与收益相对称。任何一项对经营管理者激励的制度中,都要相应地设置约束条款,如:业绩考核的奖惩措施、股票期权的行权条件限制、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的条件限制、管理者持股的回购和退出机制等。

2制度与执行。制度设计出来以后,执行是关键。国有企业对经营管理者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由于受到计划经济体制下平均主义思想的影响,由于受到国有资产流失的质疑。由于受到侵害职工利益的声讨,因此,在一些国有企业中执行起来并不是很容易的事。要使制度落实到位,必须注意三个问题:一是制度设计要公平公正、合理合法;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宣传解释,争取广大员工的拥护和支持;三是制度执行不要发生偏差,避免对自己有利的就执行,不利的就不执行的投机行为。

企业产权管理工作总结篇9

今年要着重做好九项工作:

一、加快组建地方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要加快省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的挂牌工作,没有挂牌的要抓紧时间落实“三定”规定,做到机构到位、人员到位,并做到工作不断、秩序不乱;已经挂牌的要尽快做到职责到位、责任到位,要细化职责分工,健全规章制度,完善工作程序,抓紧做好起步工作。要把市(地)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的组建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务必用半年左右时间完成这项工作。市(地)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的组建相对比较复杂,要组织力量进行专题调查研究、尽快提出可行的指导性意见。市(地)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的组建,要贯彻十六届二中全会精神,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需要设立的就设立,国有资产较少的市(地)也可以不单独设立,但要明确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主体。对不设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的市(地)和县国有资产的监管,要坚持政资分开的原则,维护出资人的合法权益,不能随意调拨下一级政府出资形成的资产。

二、抓紧制定相关的法规规章。今年国务院国资委要抓紧修改与《条例》相配套的授权经营、重要子企业重大事项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企业法律顾问管理等法规和规章,并尽快公布施行;配合加快企业股份制改革、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加强资本运营、健全监督体制、完善企业选人用人与激励约束机制等重点工作,抓紧起草拟订一批法规规章。对现行的257件涉及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继续抓紧进行清理。国务院国资委要认真总结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试点办法和经验,率先在中央管理主要负责人的53户企业推行这项制度。各地要结合实际情况,尽快建立健全与《条例》相配套的实施办法和相关规章,确保国有资产监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继续推行企业法律顾问制度,促进企业依法经营管理,依法进行决策,把国有资产监管和国有企业经营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三、加快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今年要力争在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方面迈出较大步伐,除军工生产等少数企业外,其他国有大企业包括特大型国有企业,要以调整和优化产权结构为重点,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相互参股、兼并收购等多种途径进行股份制改革。鼓励国有大型企业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鼓励有条件的国有大型企业到境外上市,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尽快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具备条件的国有企业要加快重组上市步伐,集团一级能上市的要积极上市,提高整体竞争力。在股份制改革方面,科技型国有企业和科研院所应加快步伐,把实现产权多元化与充分调动设计人员、研究人员和经营管理者积极性紧密结合起来,鼓励技术骨干、管理骨干持有股权,以留住人才、吸引人才。今年国务院国资委准备会同科技部选择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院所进行股权激励的试点。

推进股份制改革必然涉及产权转让问题。各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要建立健全产权交易规则和监管制度,保证国有产权交易的规范、有序和健康进行。各地要按照《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加强对企业国有产权交易的监督管理,规范产权转让行为,促进企业国有资产的合理流动,逐步建立起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

管理层收购是社会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已经出台的《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对此作了明确规定,各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要认真贯彻这一文件,指导和监督企业在改制过程中规范程序、规范操作,向本企业经营管理者转让国有产权必须严格执行规定,要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保护债权人的合法利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今年国务院国资委要组织力量对各地贯彻《意见》的情况进行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和查处,特别是对存在资产评估不实、财务审计不实等问题的企业,要进行重点检查。

四、建立健全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规范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者的权责,建立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要充分发挥董事会对重大问题统一决策和选择经营管理者的作用。大型公司董事会应下设战略、提名、薪酬与考核等专门委员会。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要按照有关规定建立健全独立董事制度。国有独资和国有控股的非上市公司,要减少董事会成员在经理层的兼职,逐步建立有效的外部董事制度,使董事会对重大决策能够作出独立的、客观的判断,并有效管理经理层。要加快建立健全董事会的步伐,争取用3年或更多一点时间使目前的大型国有独资公司和适合建立董事会的大型国有独资企业建立和完善董事会。一时难以股权多元化的大型国有独资企业应逐步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建立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今年国务院国资委将选择部分国有独资企业进行建立董事会的试点,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开。在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同时,要引导企业继续深化用工、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进一步转换经营机制,真正做到员工能进能出,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分配能高能低。

五、完善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今年是国务院国资委对中央企业负责人进行经营业绩考核的第一年,要积极进行探索,不断总结完善。各地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可以参照《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这项工作。围绕开展经营业绩考核今年重点要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做好清产核资工作。这是推行业绩考核的基础和前提。二是着手薪酬制度改革的起步工作。社会各方面对这项工作特别是企业负责人的薪酬水平都很关注,要规范运作。三是结合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和完善,做好企业负责人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的准备工作和启动工作。

六、加快推进国有经济布局结构的调整。各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抓紧研究提出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方向和重点,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布局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其他行业和领域的国有企业、要通过资产重组、结构调整,在市场公平竞争中优胜劣汰。各地经营性国有资产规模不等,但都要根据实际情况,推动国有经济更多地投向对地方经济发展带动性强的主导产业和重点骨干企业,大力培育和发展具有地方经济支撑作用和特色的国有企业。要按照突出主业、优势互补、增强核心竞争力等要求,进一步引导和推动企业间的兼并、联合、重组,加快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要引导和推动企业优化内部结构,精简管理层次,缩短管理链条。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通过多种有效形式继续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

国务院国资委将会同财政部组织力量对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开展调查研究,尽快提出工作方案,尽快确定框架制度,以实现存量资产调整和增量资产调整的有效结合,不断提高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力度和水平。

七、加快推进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各地国资委要积极争取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加快改制方案的审核进度,指导企业抓住机遇,抓紧时间,用好政策,克服畏难情绪,帮助企业解决操作中的难点,加快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的步伐,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实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特别是资产处置、产权转让,要严格按照政策、规定和程序操作。对少数企业在主辅分离辅业改制中把主业优良资产划入辅业,侵害国有权益的错误做法,要坚决纠正和查处。

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仍然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东部发达地区有条件的可以加快步伐,中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要积极创造条件,调动企业的积极性,通过财政、企业共同努力将这项工作做好。今年分离企业办社会的重点,从全国来讲,主要是配合实施中央提出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决策,着重解决东北地区企业办社会的问题;从中央企业来讲,要按国务院部署,重点先解决中石油、中石化、东风汽车公司办社会的问题。各地在加快推进地方企业分离办社会的同时,对中央在地方的企业也要给予支持,尽快为国有企业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创造条件。

企业产权管理工作总结篇10

三、国有建筑企业改制中应注意的问题

1.剥离办社会职能、移交有关管理权

要通过改制,实现企业职能与社会职能剥离,如企业办的学校、职工医院等机构;还要将辅业剥离,辅业可单独改制,也可随主业一起改,再实现内部改制;离退休人员的管理权必须移交、医疗保险社会化。虽然退化工资进行了社保,但离退人员的管理权若不移交社会,必将占有新企业的资源,对新股东是不公平的,更是不利的。如有的企业还需要有不小的非统筹支出,如洗理费、旅游费等。医疗保险在很多地区已实现了社会化,但部分地区仍由企业解决,在这次改制过程中,必须落实医保的社会化管理,这对企业、对员工都是有利的。

2.应收账款和其它不良资产的处理

由于建筑施工企业的拖欠工程款较多,帐龄较长,因此,要充分利用这次机会,彻底清查资产。对于帐龄大于3年的应收帐款,按申请按规定作为坏帐予以核销,其它资产损失也要争取确认和核销。通过重新编制资产负债表,有效降低资产的水份,提高新企业的资产质量。

3.工资含量结余可量化到个人

“百含节余”是指施工企业按照工程预算定额,根据实际完成的产值,扣除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后,按每百元产值和工资含量包干系数核定工资总额,结合工程质量、工期、安全、产值利润率等有关指标,计算出应提取并包于使用的工资总额大于其实际发放工资总额的节余。由于施工企业多年来实行百元产值工资含风包干办法,“百合节余”积累数额大,并且事关国家、企业和职工三者利益,因此,在改制过程中,如何妥善处理“百含节余”,成了企业和职工普遍关心的问题。按照财政部2002年第313号文件规定,“百含节余”可以量化个人对新企业的投资,但需要扣除个人所得税。量化的方式可以按岗位不同,按个人现金入股额大小按一定比例配股。对于不愿入股的离开新企业的职工应该发放现金或作为债权投入新企业。

企业帐面原有应付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余额,仍作流动负债管理。

4.资质要求下的股本设置与改制资金来源

由于建筑行业的特性,企业施工资质等级与企业注册资本有密切关系,因此,除了考虑持股结构外,还必须考虑总股本的大小。如特级总承包资质要求企业的注册资本在3亿元以上,一级总承包资质要求企业注册资本达5000万元。同时考虑行业的产值利润率基本只能达到2-4%,加上拖欠款,呆坏帐,企业的投资回率不会高于10%。在这种情况,改制企业最佳选择是保证资质要求,不扩大股本。

对于很多建筑企业,在如此高的股本要求下,要实现经营层持大股确实的困难的。关键是资金如何解决。还以上面的企业为例,改制后企业理想的人数是1500人,按此计算,身份置换费可达4000万元,如果都入股,保留一级总承包资质需5000万元,较容易满足。但结果是员工平均持股。因此,不能将补偿金全部入股。管理层与骨干要持大股,但资金如何来?目前的方法有二:一是信托资金来相助,由管理层与信托机构合作,由信托机构提供资金;二是引入战略投资者,并为管理层提供过桥资金。

5.处理好新三会与老三会关系

老三会依《企业法》建立,新三会依《公司法》建立。公司中,制衡关系非常科学,除了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之外的其他任何机构都是无法充任这个角色的。但国情决定,老三会在改制企业中要存在。在改制后的公司中,老三会将失去过去在企业决策、经营管理中地位,以后他们要以不同于以往的方式发生作用,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的职能也应相应调整,它们将不再是国有企业的权力机构,取而代之的是股东大会。但老三会仍要不断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思路去建设和完备各自的组织活动,积极参与到新三会的组织机构中,发挥自己政策性、觉悟性、团结性、积极性等优点的作用,尤其要保证企业经营管理的社会广义方向性质不变方面发挥作用。

6.及时推进三项制度改革

国企改制时,要系统推进企业改革,充分利用改制的时机,理顺劳动关系,理顺分配关系,落实三项制度改革。

7.改制成本决定改制方式

国有建筑企业改制能否成功,关键是国有净资产,在国有净资产普遍不足的情况下,能否整体改制的主要因素是有无足够的土地。建筑企业资产负债率很高,如果不计土地资产,评估下来,企业净资产往往都是负值,拿什么来置换员工的国有身份?政府是没有实力来出这部分资金的。于是,要分三六九等来定政策,如对资产大于负债的企业,可通过出让净资产进行整体改制,对资产负债率较高但局部优势尚存的企业,可以局部剥离盘活,分立经营,对资不抵债的企业可实行零资产转让或优惠政策转让。对于企业在提留职工安置费后国有净资产为负值的,有的地方政府规定其负值部分可视作改制后企业的经营性亏损,按规定进行抵扣,也可在3年内由财政用该企业纳税地方留存部分予以弥补。

8.不宜设置职工持股会

职工持股会是为了解决股东人数限制而采取的方式,是一种变通的手段,不具有法律地位,实践证明在运作过程中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由于国企改制一般选择有限责任公司的组织形式,为了规避股东人数的限制,许多企业采取了“股东代表制”,实质就是依《信托法》进行财产信托,以受托人的自然人身份进行公司注册登记,解决了股东人数不能超过50人的问题。通过信托方式,公司股权清晰到位,而职工持股会是做不到的。

9.建筑企业改制宜早不宜晚